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洋琴

洋琴- 洋琴 

 

  擊奏弦鳴樂器。現稱“揚琴”,曾稱“打琴”、“銅絲琴”。因是外國傳來故稱。木製音箱,呈梯形或蝴蝶形,故也稱“蝴蝶琴”。傳統洋琴設二排弦碼,承鐵弦或銅絲弦多檔,每檔弦一至三根。弦係於琴面兩側的軫釘,借扳手調音。以竹籤一對擊弦演奏。
  《清朝續文獻通考·樂七》:“洋琴本西洋制。銅絲弦。低弦用雙股絞成,音不堪美。中高二部並三絲為一音。奏用薄頸竹捶。音量不大,常與琵琶、胡琴等相合。”洋琴起源於阿拉伯,後傳入歐洲。約明末清初,經海路從南方傳入。
  清·徐珂《清稗類鈔·音樂類》:“康熙時,有海外輸入製樂器曰:洋琴。半於琴而略闊,銳其上而寬其下。兩端有銅釘,以銅為弦張其上。用捶擊之。其音似箏、築。其形似扇。我國亦能自造之。

 

 

起源與前身:

 

在揚琴族中計有「揚琴」、「筑」、「卡龍」等三種擊絃樂器:「筑」是一種在西元前四、五世紀即已流行於我國北方的以筑尺敲擊發音的樂器,與琴相似,細長而成棒狀,一般是五條弦。《舊唐書、音樂誌》記載:「筑,如箏,細項。以竹擊之,如擊琴」,自古即有「易水送別,擊筑高歌」之憂情,於是後人以「擊竹」二字推斷揚琴是「筑」的演變體。但「筑」為竹製琴身,「揚琴」為木製琴身;「筑」的形狀似箏,為長方形,「揚琴」的形狀似梯形;「筑」用絲弦,「揚琴」用金屬弦;「筑」以左手按弦、右手持竹尺擊弦,「揚琴」則以二支琴弓擊弦。「筑」這種樂器經秦、漢、南北朝,而至隋唐,慢慢的消失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共鳴箱窄小,敲擊的弦又未用金屬弦,發音小而不良所致。有謂揚琴來源於筑,在年代來說,筑在唐後即已絕跡,而揚琴明末才在我國出現,期間相隔這麼久,因此揚琴應不是源於筑。  「卡龍」是我國新疆維吾爾族樂器,平置於桌上,以左手持金屬棒按柔滑弦,右手帶義甲撥彈,亦可隻手恉用撥片撥彈,在外型、弦數、音色特點上都與揚琴相似。事實上卡龍是由中亞地區的「嘎龍」演變而來,在元史記載,元代征伐西方時在克什米爾得「七十二弦琵琶」,這樂器可能就是卡龍,可見其出現於元代或更早,但是揚琴最初流行於我國的廣東,廣東與新疆幾乎隔絕,音樂風格更是相差甚遠,故揚琴與卡龍當無直接關係。

 

據史書記載,揚琴最早源於中東阿拉伯、波斯地區,當時稱之為「桑圖爾」Santur,後流傳到歐洲、北美及大洋洲,有達西瑪〈Dulcimer〉、欽巴龍〈Cimbalon〉、海克布里〈Hackbrete〉及薩特瑞〈Psaltery〉等名稱。當時的擊弦工具是木製小槌,音色清脆空曠。而我國最早出現揚琴的時間,是在明末,最初流行於廣東,它的形成,可能是由於達西瑪琴的直接傳入,或是借鑒於鋼琴所產生的。在1511年英國出版了一本音樂書籍,介紹了達西瑪琴,其形如長方形的盒子,許多弦張於兩端軸釘之間,中間有一條隔碼,琴邊兩個木槌,由於明代的工業發展,中西文化交流,這樣樂器傳進來是可能的。在明末義大利人利瑪竇帶了歐洲的古鋼琴到廣東和北京,很可能是我國當時工業落後,無法製作鋼琴,或民族習慣與風格不同,而鋼琴不被廣為使用,但卻吸收了其結構特點,而創造完成了揚琴,廢除其複雜的撥鍵系統,改用雙手持竹棒擊奏。

 

根據以上種種的說法,以第二種說法「揚琴由海外傳入中國」較符合歷史考據,以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中國與西方頻繁的接觸交往,揚琴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是很自然的現象。當然,傳入中國的方式除了海上傳入中國沿海廣東一帶經由著名的「絲綢之路」從陸路傳入中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以東歐匈牙洋琴,中東的土耳其揚琴均比中國揚琴歷史,而「絲綢之路」的中國大門「新疆」的民間音樂很早就有揚琴(新疆稱為Chang並非「卡龍」)參與伴奏,揚琴藉由新疆音樂文化傳入我國東北地區,並且溶入山東琴曲以及貴州琴書東北揚琴等戲曲中,亦是合理的推論。

 

總而言之,揚琴早於十三世紀前發現於中東、波斯一帶,十四世紀流傳於東、西歐,十七世紀以後經由海路及陸路傳入中國,於廣東沿海最為風行。早期揚琴為二條琴碼的小揚琴,形似梯型的蝴蝶,亦稱為「蝴蝶琴」,二十世紀中期開始(約在1960-1990年),揚琴在中國有了大幅度的改良,琴體增大了一倍,琴碼由二條增加為四條、五條,音域亦擴為五個八度,且半音齊全,可任意轉調,演奏曲目亦由傳統的廣東音樂擴大發展為現代音樂、複調音樂,以及十二音列……等多方面的曲目,為現代國樂團中不可或缺的樂器,尤其是它出色的伴奏功能,成為胡琴、笛子等國樂器獨奏時不可缺少的伴奏者,所以它又有「中國的鋼琴」雅號。

 

2. 概說:

 

揚琴是一種外來樂器,音質清晰自然,明朝時才傳入中國,所以原來叫做「洋琴」。現有的揚琴中,不論在外形,音位排列,音域等方面都有些差異。所以按照它的弦數多少,概分為八行揚琴,九行揚琴,十行揚琴,十三行揚琴,和十四行揚琴。近幾十年來,經過不斷的改良與創新,又有一種滑輪式轉調揚琴,就是在琴邊裝一個小銅輪藉以滑動,方便改變高音來轉調,使揚琴的音域更為寬廣更富有表現力,成為民族樂器中的重要一員。

 

音色美而悠揚,可以打出和聲,能合奏、齊奏、伴奏、及獨奏。揚琴的音響色彩變化,主要通過技術動作的各種層次對比來表現。一般情況下,音響色彩的剛柔層次,主要依靠琴竹擊弦前舉起的高度及其向下擊彈的速度的變化來實現;厚薄層次主要依靠擊弦點位置的變化來實現;虛實層次主要通過各種滑抹類,揉弦類等技法的運用來實現;明暗層次主要通過制音器踏板全放、半止或全止的控制變化來實現;抑揚層次主要通過琴竹頭觸弦時值快慢的變化來實現。以上的變化層次可以是單一色彩的變化或綜合色彩的變化,運用的技術動作不僅是單一的,也是綜合技術動作的協調與配合,結合力度的控制變化,使音色的層次變化和技術動作的選擇,取得了和諧的融合。

 

分類:

 

中國揚琴的種類很多,基本可分為三類:

 

小揚琴:

 

這是最早期的揚琴,設有兩排碼,各設7~10檔音位。小揚琴因為只有自然音(鋼琴的白鍵),不能轉調,所以很早就有上下絃半音定絃法,及左右橋半音定絃法的改革,以獲得變化半音來轉調。但基本上因橋數都沒有增加,所以演奏、製作均很困難。由於這種琴的體積小,音域窄,轉調困難,目前只作為民間少數人自娛的一種樂器

 

快速轉調揚琴:

 

這是1959年由北京楊竟明先生改革成功的四排碼揚琴,採用五二多排並列原則,解決了張力問題,以四橋並列取代傳統之兩橋,橫向定音階,增加音域。並採用變音滾軸與推滾承軸、變音槽,解決了微調或半音變化問題。和之前小揚琴相比,它擴大了音域,美化了音色,用變音槽升降半音的方法以利於轉調,是較為廣泛使用的揚琴形制,這類琴有北京的401、上海的78型、79型等。

 

平均律揚琴:

 

1950年代天津鄭寶恒先生改革了「呂律式大揚琴」,1970年代至1980年代又出現了廣州紅旗牌〈陳照華改革〉、上海81型、北京501〈桂習禮改革〉等不同排列形制的揚琴,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使用變音槽就能夠達到直接轉調的目的,促進和繁榮了創作,又豐富了表演技藝,使揚琴藝術向更高的階段發展。

琴竹:

 

琴竹,是揚琴的主要附件,揚琴之能發音,全靠琴竹擊弦之振動。一台揚琴聲音的大小除了揚琴本身共鳴之外,琴竹擊弦之輕重也有關係。擊弦之輕重,那是看某一曲中之需要,一般我們可以用揚琴的技術來克服它。至於揚琴音色的柔美、圓潤,那就是兩根琴竹的問題了。琴竹的好壞,對演奏揚琴的音色,有決定性的關係。

 

揚琴在台沿革:

 

早期傳統揚琴的形狀與構造,輕巧而簡便,清脆而悠揚,兼具聲音的包容性,所以被廣泛運用在地方戲曲,比如說唱音樂、歌仔戲、客家戲、布袋戲……等的具種伴奏形式,因而能流傳至今。

 

民國四十年代,著名音樂家祁寶珍、李協和、謝萬福、何名忠、周耀當、江菊松、夏炎、孫培章、董榕森……等眾位國樂前輩,致力於振興國樂推廣教育,也因此有大量的獨奏曲、合奏曲譜。而隨著樂團的組織結構,曲目的改良,二橋七、八行的小揚琴已不敷使用,所以逐漸朝向擴大音域、半音的方向改良,而有十行、十一行、甚至十四行的產生,且運用了相當長的時間。當時中廣國樂團 黃蘭英老師,仍是使用二橋十行,而晨鐘國樂社的 黃祖彝老師使用的揚琴則是二橋十四行。

 

由於十四行揚琴十分笨重,所以無法普遍使用,在民國四十年代,中廣國樂團便設計了十三行半音階揚琴,同時在民國四十三年,黃祖彝老師也設計了二十行半音階揚琴,並在民國六十三年的「中國歷代樂器展覽」會中參展。這在當時可算是相當創新的改良,只可惜未加以研究推廣,而未普遍使用。因此,從民國四十年代到民國七十年初,國內可說仍使用小揚琴,但是大揚琴的行蹤,已慢慢浮出了。

 

民國五十年代,由各大專院校培育了許多優秀的揚琴學生,使揚琴能突破傳統手法,大為提昇了演奏技巧,且創造了許多揚琴獨奏曲,如蔡錫山-- 「蝴蝶操」、「豐收樂淘淘」;夏炎 -- 「綠洲」、「清溪流水 – 彎月」;魏麗瑩 -- 「午夜聞鶯」、「牧野遙思」、「童年」、「碧海青天」、「春綠林」……等,使揚琴展現出更多的獨奏表現力。

 

揚琴的演奏技巧:

 

演奏前先調整琴架到適當高度,演奏揚琴時坐姿要端正,兩腿靠攏,雙眼注視著樂器。彈奏揚琴,琴竹的拿法非常重要,控制得好,才可以敲擊出所要的音色和音量。   

琴竹的拿法有兩種,一種是以拇指,食,中三指持竹;另一種是以拇指,食,中,無名指持竹,這種持竹的方法最好。因為用四指持竹,可以運用食指起竹,無名指落竹,速度快且持竹穩固,對音色和音量也比較好控制。而敲擊位置在距離琴橋一公分的地方,音色最好。為了應付快板時的彈奏,左右兩竹應輪流使用,養成一竹一個音的習慣。而左右手的順序要看第一個音的位置在那裏。譬如說第一個音的位置在左邊,就由左竹先敲擊,再由右竹敲第二個音,盡量避免交叉敲擊。

揚琴的音位,以四橋揚琴為例,在演奏者的右方第一弦為最低音G,縱的方向為二度關係排列,橫的方向為五度關係排列。協音也稱為襯音,二竹輪流敲擊高低八度的兩條弦,就會得到協音的效果。雙音,二竹同時敲擊八度音的兩條弦,就會有雙音的效果。輪音又分為單輪或雙輪。二竹在同一個音上急速而連續敲擊就是單輪。二竹在高八度的兩條弦上,同時急速而連續敲擊就是雙輪。按音在出音以後,立即用中指和無名指按住出音的弦,使聲音立即頓住,也稱為頓音。如果指尖在敲擊的同時,輕觸琴弦的二分之一並立即放開,會產生一個清亮的聲音,稱之為泛音。一竹可以配合另一竹的音同時敲擊和弦聲,使聲音更豐富而優美。

現在的「揚琴」過去多稱「洋琴」。

過去用雙橋八行「小」洋琴,現在用四橋以上的快速轉調「大」揚琴。

 

揚琴[編輯]

 
 
 
402型揚琴

揚琴亦稱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現代幾乎統一稱作「揚琴」,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種兼具打擊樂器弦樂器特點的樂器,普遍使用於中樂團

 
雙音琴竹,左竹為四度,右竹為三度。

 

起源[編輯]

源於阿拉伯波斯等地區的「桑圖爾」。後流傳到歐洲北美洲大洋洲,有「德西馬琴」(Dulcimer)、「Cymbalom」、「Hackbrett」及「Psaltery」等種變體。最初的擊弦工具是木製小槌,使得音色清脆為揚琴的特點。

 
Cymbalo

中國的揚琴起源尚未有定論,但普遍認同在明朝中海路傳進中國的說法。而中國最早出現揚琴的記載,為李鍇所撰《含中集》提到揚琴。

傳統流派[編輯]

講究加花裝飾與潤飾發展,華麗活潑流暢,有冒頭、疊尾、雙持加倍音、贈音帶輪等特有竹法,多以「左竹法」處理的曲目。嚴老烈所編《旱天雷》、《倒垂簾》、《連環扣》、《到春來》、《歸來燕》等廣東揚洋琴曲多用「座音襯打法」。易其仁於1920年編著《粵曲洋琴譜》,其所創用的洋琴竹法符號為後人延用。丘鶴儔並提出"竹法十度"說。
輕細小雅,有「揚琴一捧煙」說法,多用附點與短拍帶輪。
講究演奏技法的特殊效果,較歡樂雄壯。
少用輪奏法,奏法最為樸素,但頭板加花講究抑揚頓挫,各種催奏法講究緊密對比。潮州洋琴保存最原始型制,如銅絲絃、七平均律等。

制式[編輯]

  • 小揚琴
兩橋式,長期用於說唱音樂的伴奏。
  • 大揚琴
兩橋式十二平均律律呂式大洋琴,為兩橋間採半音調絃法,有高音、低音兩種,由鄭寶恆張子銳趙立葉天津樂器廠合作,於1953年、1954年間共同製作。其後鄭寶恆、袁靜芳蘆寶林合作研製第2代全律活馬大洋琴。
  • 3橋變音揚琴
被號稱為「快速轉調洋琴」,於1959年由楊竟明製作,可以臨時以滾軸變半音轉調。
  • 4橋變音洋琴
楊竟明於1961年在三橋變音揚琴的基礎上製作而成。
  • 401
楊竟明以變音揚琴的基礎上製作的五橋變音洋琴。以「五‧二多碼並列式」、「分層滾軸板」、「轉調半音槽」解決音域、微調、轉調等問題。
  • 402
  • 501
桂習禮李江周靖石於1984年據401揚琴研製而成,於高低音區加進半音調絃法,絃軸彷鋼琴用細螺紋以防止跑絃。
  • 505
於501內加鋼棍牽柱及雙梆結構,以抵銷琴絃張力及結合洋琴架,加裝腳踏制音器後而成。
  • 601
2004年由瀋陽音樂學院劉寒力研製並設計音位,唐山貴軍樂器有限公司潘貴軍製作,這是基於501型揚琴為基礎重新研製。音域為B1(大字一組)至f4(小字四組),橫向二‧五式排列為主,音域寬廣且演奏方便。代表曲目有《金翎思-滿鄉隨想》、《驪山池影》、《竹瀟琴夢》等。2005年在北京第八屆世界揚琴大會正式亮相。

構造[編輯]

 
琴碼與弦

揚琴以擊弦發聲,音箱以木製成,呈扁平梯形,上有100多條弦,雙手持琴組擊奏。

[編輯]

現代揚琴有100多條弦,通常由1至5條弦1組發1音,低音弦最粗,有效弦長最長,1至2弦1組,高音弦最細;有效弦長短,4至5弦1組。有效弦長為橋碼左則一段,弦由左右兩端蓋板下的螺絲栓著,須以工具調音。

 
琴竹

橋碼[編輯]

常用的「五排碼」揚琴由右至左稱為低音碼、左碼、中碼、右碼、半音碼。亦有3排和4排橋碼的揚琴。揚琴的橋碼是無法移動的。

琴竹[編輯]

 
琴竹竹體,尖端用來撥弦,可發出清脆的音。

亦稱琴筧竹鍵等,以具彈性的竹製作,為擊弦工具,常用有單音琴竹單音雙面琴竹雙音琴竹等。竹身細長,手握一端扁平;擊弦一端為鎚狀,一面以橡皮或其他彈性材料包覆。

滾珠及變音槽[編輯]

 
滾珠、變音槽

位於揚琴左右兩側,將弦抬高,以降低狼音,部分新式揚琴有「變音槽」,可以迅速移動滾珠,改變有效弦長以改變音高,可方便調音、轉調、奏臨時變化音。

奏法[編輯]

以雙手持琴竹左右交替擊奏或齊擊一音以加強音量。以裸竹一面擊弦為「反竹」,音色尖銳有如金屬互碰;以琴竹尾部「鉤奏」,奏出彈撥樂效果。揚琴餘音悠長,可以手指按弦消音。戴上「滑音指套」後可奏滑音

 
滑音指套

民族樂團中,位於指揮前方第一排,常奏和音琶音。亦為胡琴等的獨奏曲重要的伴奏樂器。

音階[編輯]

 
揚琴七聲音階(1=C);
及半音碼、左碼、中碼、右碼、低音碼

原為五聲音階樂器,經增加橋碼後可奏半音音階

重要樂曲[編輯]

古曲[編輯]

1930年代[編輯]

1950年代[編輯]

  • 春天》1959年,王沂甫

1960年代[編輯]

1970年代[編輯]

1980年代[編輯]

1990年代[編輯]

2000年代[編輯]

年代不明[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顯示器[編輯]

 
 

 
一款LG寬螢幕液晶電腦顯示器

顯示器英語display device),也稱顯示屏熒幕屏幕螢光幕,一種輸出裝置(Output device),用於顯示圖像色彩

常見的顯示器是電腦顯示器電視

  

歷史[編輯]

最早的顯示器是1922年的陰極射線管(CRT)

Apple I首次為電腦帶來顯示器的概念,而不僅僅是一台充滿訊號燈的大盒子。[1]

現在已經發展為液晶顯示器電子書

螢幕尺寸[編輯]

螢幕尺寸依螢幕對角線計算,通常以英吋(inch)作為單位,現時一般主流尺寸有17"、19"、21"、22"、24、27"等,指螢幕對角的長度。常用的顯示器又有標屏(窄屏)與寬屏,方螢幕長寬比為 4:3(還有少量比例為 5:4),寬螢幕長寬比為 16:10 或 16:9。在對角線長度一定情況下,寬高比值越接近 1,實際面積則越大。寬屏比較符合人眼視野區域形狀。

顯示器分類與特性[編輯]

其他[編輯]

效能指標[編輯]

顯示器的效能一般由以下效能指標決定:

  • 螢幕尺寸 (一般採用英吋)
  • 可視面積
  • 實際面積
  • 縱橫比 (水平:垂直,較常見為4:3,16:9和16:10)
  • 解析度 (點/平方英吋;dpi,一般為72-96dpi)
  • 點距 (毫米;通常為0.18-0.25mm)
  • 重新整理率 (赫茲;Hz,只適用於CRT顯示器。一般為60-120Hz,視乎採用的解析度。)
  • 亮度 (流明;Lux)
  • 對比度:最高亮度比最低亮度,一般為300:1-10,000:1
  • 能耗(瓦特;W):顯示器進入待機狀態下的能耗較小。
  • 反應時間(毫秒;ms):一個像素從活動(黑)到靜止(白)狀態,再返回到活動狀態所用的時間。數值越小越好。
  • 可視角度:在縱橫方向可以看到影像的最大角度。

多顯示器[編輯]

同時連線多個顯示器到同一個顯示介面卡的顯示方式。

通常分為兩類:延伸和複製。延伸是把兩個顯示器當作一個桌面處理。複製則是於兩個顯示器輸出同樣的內容。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左書

  1. 書法左手寫字南朝大同中東宮學··酉陽雜俎··百體……反左書。」

 

孔敬通[編輯]

 

 
 

孔敬通,南朝梁人。

梁大同中葉擔任東宮學士,與庾肩吾徐摛王囿鮑至等同時,是蕭綱幕下的文人。能寫一手草書,又創「反左書」,「能一筆草書,一行一斷,婉約風流,特出天性,頃來莫有繼者。又創為左右書,當時座上酬答,無有識者,應元威見而達之,遂呼為眾中清閒法」[1]

注釋[編輯]

  1. ^ 陳思:《書小史》

 

庾肩吾

標籤: 暫無標籤

庾肩吾,中國南朝梁代文學家、書法理論家。字子慎。原籍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隋書·經籍志》載有《梁度支尚書庾肩吾集》10卷,但李賀已經感嘆不得見其遺文(李賀《還自會稽歌序》)。明代張溥輯有《庾度支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庾肩吾 - 簡介

庾肩吾(487-551),字子慎,一作慎之。南陽新野(今屬河南省)人。世居江陵。初為晉安王國常侍,同劉孝威、徐攡諸人號稱「高齋學士」。歷仕太子中庶子、進度支尚書、江州剌史等職,封武康縣侯。工詩,其詩雕琢辭采,講究聲律。胡 應麟稱其詩「風神秀相,洞合唐規」。《書品》為其重要的書法論著,文中挑選了以東漢張芝居首的草、隸書家共128人,按品位分高、中、低三等,每等再分上、中、下三級。此書的特點在於不是就每件作品加以品評,而是就每一級集中綜合品評,區分優劣。以下為《書品》節錄:

庾肩吾《書品》

初,書名起於洛,字勢發於倉史,故遺結繩,取諸文,象諸形,會諸人事,未有廣此緘深茲。文契是以一畫加大,天尊可知,二力增土,地卑可審;日以君道,則字勢圓,月以臣輔,則文體缺,及其轉注假借之流,指事會意之類,莫不狀范毫端,形呈字表。開篇玩古,則千載共朝,削簡傳今,則萬里對面;記善則惡自削。書賢則過必改;玉曆頒正而化俗,帝教陳言而設教,變通不極日用,無窮與聖同功,參神並運,愛洎中巾,舍繁從省,漸失潁川之言,竟逐雲陽之字。若乃鳥跡孕於古文,壁書存於科斗,符陳帝璽,摹調楚漆,署表宮門,銘題禮器,魚游舍鳳鳥已分蟲,仁義起於麒麟,威形發於龍虎,雲氣時飄五色,仙人還作兩童,龜若浮溪,蛇若赴穴,流星疑燭,垂露似珠,芝英時車,飛白掩素,參差倒薤,既思種柳之謠,長短懸針,復想定情之制,蚊腳俯低,鵠頭仰立,填飄板上,謬起印中,波回墮鏡之鸞,楷顧雕陵之鵲,並以篆籀重複,見重昔時,或巧能售酒,或妙令鬼哭,信無味之奇珍,非趨時之急務,且具錄前訓,今不復兼論。

惟草正疏通,專行於世,其或繼之者,雖百代可知,尋隸體發源,秦時隸人下邳程邈所作,始皇見而重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難制,遂作此法,故曰隸書,今時正書是也。草聖起於漢時,解散隸法,用以赴急,因草創之意,故曰草書。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書知名,今之草書是也。余自少迄長,留心茲藝,敏手謝於臨池,銳意同於削板,而蕺山之扇,意未增錢,凌雲之台,無因誡子,求諸故跡,或有淺深。

隸既發源秦始,草乃激流齊,,跨七伐而彌遵,將於載而無草,誠開博者也,均其文,總六書之要指,其事簡八體之奇,能拔篆籀於繁蕪,移偕真於重密。分行紙上,類出螢之蛾,結畫篇中,似聞琴之鶴;峰岩間起,瓊山慚其斂霧,漪瀾遞振,碧海愧其下風,抽絲散水,定其下筆,倚刀較尺,驗於成字,真草既分於星芝,烈火復成於珠佩,或橫牽豎掣,或濃點輕拂……

2 庾肩吾 - 生平

梁簡文帝蕭綱初封晉安王,庾肩吾為晉安國常侍。蕭綱遷鎮,庾肩吾也隨同遷轉,歷任雲麾參軍,併兼記室參軍。蕭綱喜好文學,招納文士,庾肩吾和徐□、劉孝威等同被賞接,又受命抄撰書籍,當時號為高齋學士。簡文帝蕭綱繼位后,以庾肩吾為度支尚書。后侯景至建康,矯詔遣庾肩吾使江州招降蕭大心,他乘機逃至會稽,轉赴江陵,投奔蕭繹,封武康縣侯,《梁書》及《南史》庾肩吾傳都未明記其生卒年和年歲。

庾肩吾草書書法

梁元帝27歲時所作《法寶聯璧序》,記庾肩吾為48歲,可以推知其生年。庾信於承聖二年(553)封武康縣侯,襲父爵,則庾肩吾當卒於此年。元帝蕭繹為作墓誌。

庾肩吾歷任蕭綱府中屬官,當時盛行的宮體詩,他是推波助瀾者之一。現存的詩文,多為應制、奉和、侍宴、謝啟這一類酬應之作,但象「路高村反出,林長鳥更稀。寒雲間石起,秋葉下山飛」(《游甑山》),「泉飛疑度雨,雲積似重樓」(《尋周處士弘讓》)等句寫景還很生動。他的《亂後行經吳郵亭》一詩,對侯景之亂也頗有悲憤之情。由於他講求聲律,有一些五言詩已經具備了五言律詩的雛形。

庾肩吾還是一位書法家,著有《書品》,敘述書法的源流演變,評論歷代書法家的特色,頗受後人的重視。

3 庾肩吾 - 成就

庾肩吾,南朝梁文學家。字子慎,一作慎之。原籍南陽新野(今屬河南)。八歲能賦詩。初為晉安王蕭綱國常侍,歷任雲麾參軍、兼記室參軍。王好文學,為太子,開文德省,招納文士,與劉孝威、江伯搖、孔敬通、申子悅、徐昉、徐摛、王囿、孔鑠、鮑至等十人同被賞接,又受命抄撰眾籍,豐其果饌,號為「高齋學士」。

庾肩吾南朝

蕭綱即帝位(簡文帝),任度支尚書。侯景至建康,矯詔遣肩吾使江州招降蕭大心,他乘機逃至會稽,間道奔江陵投蕭繹,任江州刺史,領義陽太守,封武康縣侯。卒贈散騎常侍、中書令。工詩賦。詩與徐摛齊名,早期多為奉和應制、侍宴、謝啟一類酬應之作,風格靡麗,為「宮體詩」創始人之一。但某些詩句如「路高村反出,林長鳥更稀。寒雲間石起,秋葉下山飛」(《游甑山》),「泉飛疑度雨,雲積似重樓」(《尋周處士弘讓》)等,寫景較生動。詩歌形式上講求對仗,注重聲律,對後來律詩的形成有所貢獻。

明胡應麟《詩藪》稱其「風神秀相,洞合唐規」,王夫之《古詩品選》推為「近體之宗祊」。晚年經亂,詩風有所轉變,如《亂後行經吳郵亭》等詩,抒發對時代動亂的感慨,情辭慷慨,筆力較為雄健。又善書法,著有《書品》傳世,敘述書法源流演變,評論歷代書法家之特色,頗受後人重視。《隋書·經籍志》載其有集十卷,但唐李賀已經感嘆不得見其遺文(《還自會稽歌序》)。明張溥輯有《庾度支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4 庾肩吾 - 背景

漢代末年在察舉制度下,士族中已經流行著鄉黨評議的風氣,如許劭與從兄許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此外,郭太也以關於鑒人而名聞天下。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人物品評的風氣更加興盛。(魏)劉卲(或作「劭」、「邵」)的《人物誌》總結了鑒察人物的理論和方法,特別重視人的材質,形成才性之學。(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的《識鑒》、《賞譽》、《品藻》、《容止》等門,記載了許多品評人物的生動事例。

庾肩吾《魏晉南北朝文學史》

人物品評在漢末多帶有預言成敗的意味,偏重在識鑒人才、拔擢俊彥,所以品評的重點在政治、道德方面。魏晉以後的人物品評有一個新的趨勢,就是在預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評議外,增加了許多審美的成分,為已經享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語言、比喻象徵的手法加以品題。如《世說新語》中的這些品題:「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賞譽》)「時人道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簡秀不如真長,韶潤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淵源,而兼有諸人之美。』」(《品藻》)「有人嘆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容止》)《世說新語》中品題人物常見的審美概念有:清、神、朗、率、達、雅、通、簡、真、暢、俊、曠、遠、高、深、虛、逸、超等,其中最常見的是:真、深、朗三者。而用作比喻的又不乏自然物象,如:千丈松、松下風、玉樹、玉山、雲中白鶴、龍躍雲津、鳳鳴朝陽。人物審美的興盛,對文藝審美起了催化的作用。有的文學審美範疇來自人物審美,如「風骨」、「骨氣」、「風神」、「清虛」、「清通」、「高遠」、「情致」、「才情」等。而人物流品的劃分,也直接影響著文藝批評,鍾嶸《詩品》、庾肩吾《書品》、謝赫《古畫品錄》,就是明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江健三郎[編輯]

 
 
大江健三郎Nobel prize medal.svg
大江 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

攝於2005年
 
出生 1935年1月31日 (79歲)
大日本帝國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現內子町
職業 小說家作家評論家
國籍  日本
創作時期 1950年—2005年
受影響於 [展開]
施影響於 [展開]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大江 健三郎
假名 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
平文式羅馬字 Ōe Kenzaburō

大江健三郎日語大江 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 Ōe Kenzaburō ?,1935年1月31日)),日本當代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出生於日本四國偏僻的山村,在東京大學修讀法國文學,1957年正式踏上文壇時便贏得了「學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贊語。

1994年,他因作品中「存在著超越語言與文化的契機、嶄新的見解、充滿凝練形象的詩這種『變異的現實主義』,讓他回歸自我主題的強烈迷戀消除了語言等障礙」[1] 而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但某些日本人得知大江獲獎時相當驚訝憤怒,他們認為「持續批評日本的態度」才是大江被瑞典學院青睞的原因。大江本人的解釋是,他的獲獎是「邊緣(文學)對中心的勝利」(他認為從文化角度上看,日本應該被視為世界的邊緣)[2]

  

出身經歷[編輯]

大江健三郎於1935年1月31日出生於日本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從小聰敏過人,愛好閱讀文學書籍,如《三宅學嶺隨想集》等書,一生中購得的第一本書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高中於故鄉松山完成學業。於1954年4月考入東京大學文科(第二類法文系),以其優異表現獲得東京大學的獎學金,喜好法國哲學家文學家薩特與同為法國作家加繆的作品,也會自撰小說或劇本。生涯的第一篇正式作品是在入學同年九月為同學演出所寫的《天嘆》,此後在校內文藝部參與校刊編輯,寫過和評論。

1955年9月大江健三郎在東大教養學部校友會的會刊《學園》上曾以《火山》一文奪得銀杏並木賞。1957年5月在《東大新聞》中發表《奇妙的工作》,獲文藝祭獎。1958年大江再以《飼養》短篇小說獲得第三十九屆芥川賞,逐漸受到日本文壇的關注。翌年三月畢業,畢業論文是《沙特小說之感想》。在求學期間的大江已是多產的作家,除了上述作品外還有《死者的奢侈》、《他人之足》、《石膏假面具》、《偽證之時》、《運搬》、《》、《毀芽棄子》、《意外的芽》、《喝采》、《戰爭的今日》、《北之島》、《夜慢行》、《此外的地方》、《我們的時代》等短篇或長篇作品,雖不過大學生卻十分勤於寫作,部份作品甚至發表成了單行本。

寫作經歷[編輯]

1960年2月,大江健三郎和其同學(著名導演伊丹十三)之妹伊丹由加理結為連理,生下了一個嚴重殘障的孩子,後腦部有個肉瘤,就像長了另一個腦袋,等於是嚴重的發育畸形。多次手術皆無法挽救,大江曾一度至江之島試圖赴水而死,但對於自己如因逃避現實而自殺實為愧對社會及妻子,因此更為奮發,種種思維影響了作品,其子則被命名為「光」。他曾經在回憶文章中寫到給孩子起名的過程:

於是,我就對母親說起了從韋伊的作品中感受到的共鳴,告訴她「我打算從韋伊的書裡,給孩子取一個名字」。母親就說:「那好呀。」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在這種時刻往往會說一些不入耳的話。「我已經想好了,就叫烏鴉這個名字。大江烏鴉就是你孫子的名字了。」我剛這麼一說,母親便怒上心頭,下樓去自己的房間了。我也感到了後悔,卻是毫無辦法。第二天清晨,我正要出門去辦理戶籍手續,母親對我說,「烏鴉這個名字也很好嘛。」於是我終於可以表示歉意了:「昨天真是對不起,我把名字改成了光。」說起來有點兒開玩笑的感覺,由於妻子的名字是「由佳里」,而光這個發音則合著那個韻腳。[3]

關於其子的作品包含了早期作品的《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與1990年發表的小說《寂靜的生活》。

1960年開始,大江在《文學界》雜誌連載《青年之污名》,以反戰為題。1961年大江健三郎曾訪問中國,受到中國左派右派份子的批評,遂在《群像》雜誌發表《吶喊》長篇,便是以訪中之行有相關連。1962年,大江一名好友因擔心核戰會毀滅地球而自殺身亡,大江有感而發,前往廣島探究原子彈轟炸過後的廢墟。

1964年4月,大江於《世界》雜誌連載了半年的《廣島筆記》,此書奠定了他成為大文學家的地位,雖此書常被學者批評不具文學性,但瑞典諾貝爾學院發言人指出此書是極具超越性的。此書受到各界廣大迴響,統計指出每年會有約一萬人左右的讀者閱讀此書。接著持續發表了《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及《跑,向前跑》,讀者是與日倍增。

在大江健三郎所有作品中,《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最受推崇,受到海外研究日本文學學者的歡迎,譯成了多國文字。

意外獲獎[編輯]

1994年住在世田谷區成城的大江健三郎接到了瑞典皇家學院的電話,不過大江健三郎未聽懂對方的英語,以為是受邀參與演講而未注意。接著外電消息已傳來日本,直到家門口擠滿大批媒體才知道自己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意外獲獎的大江健三郎表示世界的文學工作者如此繁多,從未抱有獲獎的希望。他在當時對記者說:「日本文字的水準是很高的,諸如安部公房大岡昇平井伏鱒二,都有獲得諾貝爾獎的資格。」

1994年12月10日,大江健三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上,領取了文學獎獎章。但是關於其作品卻依舊在日本充滿爭議。瑞典皇家學院指出大江健三郎文學成就在於:「是因為以詩的創造力,把現實和神話做了密切結合,表現了想像的世界,並對人間樣態,作了衝擊性的描述!!」

現在生活[編輯]

大江健三郎仍勤於寫作,「後期的工作」最主要的作品是《奇怪的二人配》三部曲:《被偷換的孩子》、《愁容童子》、《別了,我的書!》,完成這核心的3部作以後,2007年發表了《優美的安娜貝爾·李寒徹顫慄早逝去》。

最新的小說作品是2009年12月15日講談社出版的《水死》,2009年10月8日凌晨,《水死》完稿於台北旅次,大江在當天下午舉行的簽書會前講演中揭示了相關細節,他在旅館裡撕掉了原稿最後6頁,隱約有封筆之意。

《水死》是大江唯一的1部在台灣定稿的小說。

大江健三郎獎[編輯]

2006年,大江的作家生活50周年,創設了通稱大江獎(大江賞)的大江健三郎獎(大江健三郎賞),小説家大江健三郎1人評審(選考)。

沖繩筆記爭議[編輯]

日本右派成員以《沖繩筆記》一書記載不實為由控告大江健三郎及出版社岩波書店。經過近三年纏訟,大阪地方法院在2008年3月28日作出判決,駁回兩名原告的賠償要求,但還可上訴。大江健三郎在1970年的《沖繩筆記》中陳述,許多平民是在軍方強迫下自殺殉國。

作品[編輯]

  • 1957年5月,在《東京大學新聞》上發表小說《奇妙的工作》,獲該報五月祭獎。8月,在《文學界》雜誌發表《死者的傲氣》,成為「芥川文學獎」候選作品。
  • 1958年1月,在《文學界》雜誌發表《飼育》,獲第39界「芥川文學獎」。同年,發表《感化院的少年》。
  • 1959年,發表《我們的時代》。同年,發表《我們的性世界》。
  • 1960年2月,創作電視歌劇《昏暗的鏡子》。同年9月,在《新潮》雜誌連載長篇小說《遲到的青年》。
  • 1961年,發表《政治少年之死》。
  • 1963年5月,發表中篇小說《性的人》。
  • 1964年8月,出版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獲新潮文學獎;10月,在《世界》雜誌連載長篇隨筆《廣島札記》。
  • 1967年1月,在《群像》雜誌連載長篇小說《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同年9月講談社出版,獲第3屆「谷崎潤一郎獎」;同年,發表《為與沖繩共嘆共怒》。
  • 1968年4月,發表《參院選舉反映了民意嗎——當投票意味著放棄權利的時候》。同年8月,發表《核時代的森林隱遁者》。
  • 1969年8月,在《世界》雜誌連載《沖繩札記》
  • 1970年7月,在新潮社出版演講集《核時代的想像力》
  • 1971年7月,出版與重藤文夫的對談錄《遭受原子彈爆炸之後的人》
  • 1973年,新潮社出版長篇小說《洪水湧上我的靈魂》,獲「野間文藝獎」
  • 1974年11月,新潮社出版《文學筆記》
  • 1978年5月,岩波書店出版《小說的方法》
  • 1979年11月,新潮社出版長篇小說《同時代的遊戲》
  • 1980年1月,在《文學界》雜誌發表《聰明的雨樹》
  • 1982年7月,新潮社出版短篇小說集《聽雨樹的女人們》
  • 1983年,講談社出版短篇小說集《新人啊,醒來吧》;4月,在《波》雜誌連載隨筆《小說的圖謀·理性的愉悅》。
  • 1984年1月,在《朝日新聞》發表與作家掘田善衛的通信《核時代的烏托邦》
  • 1985年,發表長篇小說《M/T》序章
  • 1986年,岩波書店出版《M/T與森林裡奇異的故事》
  • 1988年,岩波書店出版理論論著《為了新的文學》
  • 1993年,創作長篇三步曲《燃燒的綠樹》
  • 1994年,朝日新聞社出版《小說的經驗》
  • 1998年,《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私という小説家の作り方

與漢語世界[編輯]

與台灣[編輯]

諾貝爾獎受獎前[編輯]

1980年代的1987年這1年裡,台灣翻譯出版了3部大江的小說作品:《聽雨樹的女人們》(『「雨の木」を聴く女たち』,薛柏谷譯,長篇)、《個人的體驗》(『個人的な體験』,李永熾譯,長篇)、《打羊羊》(「人間の羊」,鍾肇政譯,短篇,收在鍾肇政陳千武陳明台合作翻譯的日本短篇小說選《化粧》,鍾譯標題取自小說中外國兵的歌唱「羊撃ち」)。

馬森編的《樹與女》(當代世界短篇小說選第3集,1988年出版)裡面收了李永熾翻譯的《別人的腳》(「他人の足」,短篇)。

黃玉燕編選、翻譯的《日本名家小說選(第4集)》(1991年出版)收了「他人の足」第2個台灣漢譯本《局外人的腳》,讓「他人の足」成為惟1的1篇有2個台灣漢譯本的大江作品和惟1的1篇有2個台灣漢譯本的大江短篇小說作品。

姚巧梅編選、翻譯的《大師小品:日本短篇精典》(1992年出版)收了大江成名作「奇妙な仕事」的台灣漢譯本《奇異的工作》。

諾貝爾文學獎受獎後[編輯]

1994年,鍾肇政寫了1篇〈大江健三郎二三事〉。

1995年台灣翻譯出版了大江的芥川獎入圍(日本語芥川賞候補)作品《死者的傲氣》(『死者の奢り』)和芥川獎得獎(日本語芥川賞受賞)作品《飼養》(『飼育』)的合訂本(都是邱振瑞譯,林至潔審訂2部譯稿並撰寫譯本序〈我所知道的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以及《性的人間》(『性的人間』,黃玉燕譯)。

1996年,《萬延元年的足球隊》(『萬延元年のフットボール』)在台灣出了李永熾譯的漢語版,李永熾寫了譯本序〈共時性與通過儀式-論大江健三郎《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如果將《聽雨樹的女人們》看作短篇小說集,已棄世的薛柏谷就是史上第1位翻譯多篇大江中短篇作品的台灣翻譯家。

如果將《聽雨樹的女人們》整體當作1部長篇小說,李永熾薛柏谷就是史上最早的2位翻譯大江長篇作品的台灣翻譯家,最早紹介到台灣的大江中短篇小說作品就是鍾肇政翻譯的《打羊羊》,再來是李永熾翻譯的《他人的腳》。

鍾肇政是第1位翻譯單1篇大江短篇小說的台灣翻譯家,李永熾是第2位。

第1位翻譯2部大江長篇小說作品的台灣翻譯家是李永熾

翻譯2部大江長篇小說作品的第2位台灣翻譯家是劉慕沙(翻譯《換取的孩子》『取り替え子(チェンジリング)』和《憂容童子》『憂い顔の童子』),第3位是陳孟姝(保朱,翻譯《為什麼孩子要上學》『自分の木の下で』和《兩百年的孩子》『二百年の子供』)。

張秀琪翻譯了《靜靜的生活》(『靜かな生活』),賴明珠翻譯了《給新新人類》(『「新しい人」の方へ』),戴偉傑翻譯了《音樂與文學的對談》(『同じ年に生まれて』,與小澤征爾共著)。

全部都從日本語原文翻譯。

2009年首度訪台[編輯]

2009年10月5日下午,大江與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台灣作家陳映真及作家莫言飛到了台灣桃園國際機場

這是大江第1次訪問台灣,大江是世界史上第2位訪台的諾貝爾文學獎日本得主,第1位是1970年到訪的川端康成

傍晚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向國際傳媒舉行了公開的記者會,大江發表談話並回答各國媒體提問。

10月5日,中央研究院邀請大江一行人在院內舉行了晚宴。

10月6日和10月7日,「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文學學術研討會」在中央研究院舉行,身為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大江在會中發表專題演講、談話和論文講評並回答提問。

有來自德國美國日本等多國的嘉賓與會。

劉慕沙的女兒朱天文莫言在10月6日上午與大江對談,同日晚上,大江出席中央研究院舉辦的晚宴。

10月7日中午,大江與許金龍東京大學教授小森陽一及台灣日本語文學工作者劉慕沙林水福座談,座談後舉行研討會閉幕式,會後還有參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的行程和晚宴,大江都全程參與。

10月8日,大江在台北市與同台灣日本文學研究者唐顥芸博士、林水福博士在台北市信義區舉行簽書會並發表談話和回答提問,同日,大江在唐顥芸、游珮芸吳佩珍3位博士口譯員陪同下,參觀了台北市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當天中午大江在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內用餐,晚上出席了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舉辦的晚宴。

10月9日全團離開台灣。

2011年8月,林水福和陳諭霖合作的《飼育》在台出版,就是新潮社 <新潮文庫>『死者の奢り・飼育』(短編集)這本書的台灣繁體中文版,收錄和日本語原版同樣的6篇短篇:〈飼育〉(「飼育」,林水福譯)、〈死者的招待〉(「死者の奢り」,林水福譯)、〈他人之足〉(「他人の足」,林水福譯)、〈人羊〉(「人間の羊」,陳諭霖譯)、〈不意之啞〉(「不意の唖」,陳諭霖譯)、〈今日之戰〉(「戦いの今日」,陳諭霖譯)。

訪問中國大陸[編輯]

大江在1960年隨野間宏等日本作家首度訪問中國,會見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中國國家領導人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曹禺等文化界領導和許廣平趙樹理等文化人,還遊歷了上海,在巴金孔羅蓀陪同下欣賞了越劇

改革開放後的1984年,大江隨井上靖日本作家再次到中國訪問,會見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黨和國家領導人,遊歷了絲路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6年、2009年第3、第4、第5、第6、第7次訪問中國。

2000年9月28日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度向中國學術界發表講演:〈北京演講二〇〇〇〉(許金龍漢譯,收入《大江健三郎自選隨筆集》漢語版)。

2006年9月9日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向中國學術界再次發表講演:〈北京演講二〇〇六〉(作者自訂題名,有些傳媒另改標題〈始自於絕望的希望--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自白〉)。

2006年9月10日上午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首次向中國的青少年發表講演:〈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講演〉(許金龍漢譯)。

大江在北京欣賞了京劇,參觀了毛主席紀念堂故宮博物院,還遊歷了南京,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並與幾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座談。

大江2007年11月出版的小說《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顫慄早逝去》(『臈たしアナベル・リイ 総毛立ちつ身まかりつ』)評上了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合辦的「2008年度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是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的第7屆得獎作品,同時得到了第1屆「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微山湖獎」(另2部得微山湖獎的作品是澳大利亞作家亞歷克斯·米勒的《別了,那道風景》和英國作家拉塞爾·塞林·瓊斯的《太陽來的十秒鐘》)。

2009年1月16日,大江親自出席,在中國北京領取了「微山湖獎」。

大江親自給《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顫慄早逝去》許金龍譯本寫了1篇〈致中國讀者〉。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李長榮化工廠事件[編輯]

 
 

新竹李長榮化工廠事件,簡稱新竹榮化事件,是一件發生於1980年代在台灣新竹市環境污染公害事件,被認為是台灣第一起大學教授參與抗爭運動成功首例,與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並列為台灣環境運動重要的啟始點與里程碑[1]

  

李長榮集團[編輯]

 
 

李長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LCY GROUP
公司類型 上市公司
股票代號 臺證所1704[1]
統一編號 20563007
成立 1915年(創立,時名李長榮木業)
1939年6月(公司登記)
代表人物 董事長:李陳蘭
總部地點 臺灣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83號4樓
郵遞區號 105
電話號碼 +886 2 2763-1611
產品

聚丙烯及其下游之製造加工及買賣業務
異丙醇及其下游製品之製造加工及買賣業務

熱可塑性橡膠製造加工及買賣業務[1]
實收資本額 新臺幣2.00億元(2013年)
結算期 每年12月(月制會計年度)
子公司 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長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福聚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1]
惠利船務代理有限公司
奎克生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惠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環球橡膠股份有限公司

李長榮集團(LCY GROUP),台灣的企業集團,核心公司為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李長榮化工榮化)。

  

歷史[編輯]

1915年李長榮(創辦人)創辦了李長榮木業會社,以高屏地區山區開墾、伐木為主要業務,總部位於今日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是李長榮化工的前身。

  • 1965年,家族第二代李昆枝創辦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李長榮化工榮化),開始營運化工項目。
  • 1966年,李長榮木業公司合板基隆廠成立。
  • 1967年,成立榮化汐止廠,甲醛尿素甲醛樹脂工場開工生產。
  • 1971年,成立榮化新竹廠。
  • 1972年,成立榮化高雄廠。
  • 1973年,榮化新竹廠的甲醇工場開工生產。同時間,榮化高雄高雄廠的甲醛及尿素甲醛樹脂工場開工生產。
  • 1975年,李長榮木業公司合板屏東廠成立。
  • 1977年,榮化股票上市
  • 1979年,榮化高雄前鎮廠成立。榮化新竹廠生產線升級,甲醛二甲醚三聚甲醛六甲基四胺工場開工生產。同時間,榮化高雄林園廠成立。
  • 1982年,榮化新竹廠工場開工生產甲胺二甲基甲醯胺。同年,李長榮木業公司正式更名為李長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1983年,榮化高雄林園廠工場開工生產異丙醇丙酮甲基異丁基酮氯化膽鹼素
  • 1985年,榮化高雄林園廠工場開工生產乙醛醋酸乙酯。同年,李長榮實業屏東機械廠成立,以設計規劃營建化工廠為主要項目。李長榮實業屏東新園一廠,以生產畜牧業飼料添加劑,50%氯化膽鹼素為主要項目。
  • 1987年,榮化高雄高雄廠第二套甲醛工場開工生產
  • 1989年,李長榮實業屏東製桶廠成立,以NKK日本機器製造50GL鐵桶為主。
  • 1990年,榮化高雄高雄廠異戊四醇工場開工生產
  • 1992年,榮化高雄高雄廠低錏硫酸鈉工場開工生產

海外拓展[編輯]

  • 1995年,轉投資卡達QAFAC公司(Qatar Fuel Additives Company),主要生產甲醇(Methanol)及甲基第三丁基醚(MTBE,汽油添加劑)。榮化高雄林園廠的液化石油氣(LPG)儲槽完工,並開始經銷營運。[2]
  • 1996年,榮化高雄小港廠的熱可塑彈性體工場試車完成。
  • 1997年,轉投資大陸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成立
  • 1997年,轉投資大陸鎮江李長榮石化倉儲有限公司成立
  • 1997年,轉投資李長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8年後[編輯]

  • 1998年,榮化高雄廠第二套異戊四醇工場完工並開始試車運轉
  • 1999年,轉投資卡達QAFAC公司開始生產銷售
  • 1999年,榮化高雄林園廠電子級化學品工場開工生產
  • 2002年,榮化高雄小港廠第二套熱可塑彈性體工場開工生產
  • 2002年,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甲醛多聚甲醛工場開工生產
  • 2003年,收購Polimeri Europa S.P.A.公司在美國德克薩斯州Baytown之熱可塑性橡膠工廠。美國德克薩斯州Baytown正式成立LCY Elastomers LP
  • 2003年,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甲縮醛工場開工生產
  • 2003年,卡達QAFAC公司擴建第二套甲醇工場及新建液氨工場
  • 2004年,由家族第三代李謀偉接任集團董事長,開始擴展海內外事業版圖,積極展開一連串對外投資與併購動作。
  • 2005年,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多聚甲醛工場,擴建完成開工生產甲縮醛
  • 2005年,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甲醛工場擴建試車
  • 2005年,榮化高雄林園廠異丙醇工場擴建完成開工生產
  • 2005年,美國LCY Elastomers L.P.擴建完成開工生產
  • 2005年,中國惠州成立熱可塑性彈性體橡膠工廠與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簽訂長期丁二烯苯乙烯單體原料供貨協議
  • 2005年,轉投資大陸惠州李長榮橡膠有限公司成立
  • 2006年,併購福聚公司。[3]
  • 2007年,轉投資成立福聚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3]
  • 2008年,中國惠州李長榮橡膠有限公司正式生產
  • 2009年,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甲基異丁基酮擴建完成開工生產,惠州第二套熱可塑彈性體工場開工生產。
  • 2010年,轉投資之福聚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產出第一爐多晶矽[3]

目前從事化工塑膠橡膠電子化學品、銅箔、太陽能等領域,集團事業遍及臺灣中國美國中東,集團年營收規模近新臺幣500億元。

旗下子公司[編輯]

  • 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證所1704[1]
  • 李長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臺證所4989[4]
  • 福聚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臺證所4975[5]
  • 惠利船務代理有限公司
  • 奎克生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惠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 環球橡膠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
  • 中國鎮江李長榮石化倉儲有限公司
  • 中國惠州李長榮橡膠有限公司
  • 卡達QAFAC公司
  • 美國LCY Elastomers L.P.

相關事件[編輯]

  • 1986年,新竹榮化事件,新竹市的環境污染與公害事件,造成當地汙染,居民圍廠450天,最後被迫關廠。
  • 1998年,榮化高雄林園廠,發生氣爆意外。
  • 2000年,高雄市旗津區發生丙烯酸丁酯外洩,造成當地500人昏迷送醫,遭裁罰百萬元。
  • 2014年,高雄前鎮苓雅氣爆事件,是2014年7月31日23時至8月1日凌晨間,發生在中華民國高雄市前鎮區苓雅區的多起氣爆事件。[6]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8月3日舉行記者會,代表榮化向社會大眾致歉,但始終未承認本事件與榮化公司有關。[7]

背景[編輯]

1980年,李長榮化工廠(簡稱榮化)投資三千萬美元於新竹市東區水源里設廠,生產福馬林二甲基甲醯胺有機溶劑[2][3]。生產製造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工業廢水及帶有刺鼻魚腥臭味的廢氣,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水污染[4]。為了節省開銷,榮化將廢水直接排入水溝,造成居民經由被污染的井水染上惡病。但直到1982年6月,榮化才接到違反《空氣污染防製法》的罰單,而此時臭氣已經籠罩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兩校校園[5]。1983年10月,經濟部下令李長榮化工公司新竹廠所製造的嚴重水污染問題應限期改善,否則必須停工並將撤銷以往所享受的投資獎勵,但榮化仍不承認該公司新竹廠排放的廢水會影響新竹地區水質[6]

抗爭運動[編輯]

榮化的工廠氣味讓新竹市水源里附近的農民與居民難以忍受。由於當時的清華大學教授宿舍北院距離污染源不遠,鄰近的清大教授也受不了工廠排放的難聞氣味,因此向榮化溝通與陳情,但未獲得回應。後來向新竹市政府陳情,並且由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毛高文出面,300多名教授聯名上書向行政院長俞國華反應李長榮化工汙染的狀況,但皆未獲得回應。因此清華大學甚至有一位教授戴著防毒面具上課,這個畫面當時還上了報紙[7][4]

在1986年,無法忍受的水源里居民終於發起抗爭行動,農民與居民以混凝土車載運砂石與水泥倒在榮化門口,築起一道矮牆封閉廠區大門,強迫榮化封廠。居民並在矮牆後搭起棚子,每天派人輪班堵在工廠門口,不讓工廠開工,並要求榮化遷廠。1987年,新竹市成立了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是新竹第一個民間的環保團體,成員包括清大、交大與新竹師院的教授,目標是解決榮化造成的公害問題[7][4]。抗爭運動持續了450天,終於迫使榮化停工。長達一年多的圍廠抗爭運動,被譽為台灣史上第一樁因為人民集體力量而成功的社會運動,被視為台灣指標性的圍廠抗爭事件,尤其是清大教授親自參與自救抗爭運動,更是臺灣環境運動的首例。

參考文獻[編輯]

  1. ^ 本報訊(倪宏坤報導). 高清波癌症謝世 環保鬥士清影長存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中文(台灣)‎).
  2. ^ 李長榮化工將投資三千萬美元 建醋酸乙酯等六座化工廠. 經濟日報09版. 1980-05-26.
  3. ^ 李長榮硫酸二甲酯廠 已正式開工生產. 經濟日報02版. 1980-10-22.
  4. 4.0 4.1 4.2 受訪人:黃提源教授. 黃提源教授訪談稿. 2011口述歷史計畫 - 國立清華大學. 2011/08/24 [2014-08-06] (中文(台灣)‎).
  5. ^ 林碧堯. 台灣的反公害運動. 生態台灣 (中文(台灣)‎).
  6. ^ 李長榮水污染問題 經部限月底前改善. 經濟日報02版. 1983-10-05.
  7. 7.0 7.1 鍾淑姬迢迢環保路. 文化研究月報. 2012/3/19 [2012-12-05] (中文(台灣)‎).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言[編輯]

 
 
莫言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本名 管謨業
筆名 莫言
出生 1955年2月17日 (59歲)
山東省高密市
現居地 高密市
職業 作家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 漢族
教育程度 文藝學碩士
母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
創作時期 1981年至今
體裁 小說
文學運動 尋根文學
代表作 檀香刑
生死疲勞
豐乳肥臀
紅高粱家族
四十一炮
酒國
獎項 全國中篇小說獎
1987年 《紅高粱》
聯合文學獎
1988年
大家·紅河文學獎
1996年 《豐乳肥臀》
馮牧文學獎
2001年 《紅高粱系列》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最佳書獎
2001年 《檀香刑》
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
2001年 《酒國》
鼎鈞雙年文學獎
2003年 《檀香刑》
法蘭西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
2004年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
2004年 《四十一炮》
茅台杯人民文學獎
2004年
諾尼諾國際文學獎
2005年
福岡亞洲文化獎
2006年
「福星惠譽杯」優秀作品獎
2007年 《生死疲勞》
紅樓夢獎
2008年 《生死疲勞》
茅盾文學獎
2011年 《蛙》
諾貝爾文學獎[1]
2012年
全國戲劇文化獎
2012年
配偶 杜勤蘭(1979年結婚)
父母 父親:管貽範
子女 女兒:管笑笑
親屬 祖父:管嵩峰
大哥:管謨賢
二哥:管謨欣
受影響於 [展開]

莫言(1955年2月17日[2])本名管謨業,生於中國山東省高密市中國大陸作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文藝學碩士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3]山東大學兼職教授[4]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汕頭大學兼職教授[5],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6]

1985年起,莫言受到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創作出了一批帶有先鋒色彩的獨特作品[7],以大膽新奇的寫作風格著稱[8]。2011年8月,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蛙》獲得第8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為其「以幻覺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當代[9]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籍作家[註 1][10]

  

祖籍[編輯]

莫言祖籍浙江龍泉後甸村,獲本人認可,他並於2010年8月專程回自己的祖籍地尋根,考查族譜,並帶走當地兩塊普通石頭作紀念[11][12][13]。遠祖宋朝管師仁熙寧六年(1073年)登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副相),莫言是管師仁三十六世孫[11]

生平[編輯]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於山東省高密縣大欄鄉平安庄(今屬高密市夏庄鎮[註 2] [14] ,祖父管嵩峰,祖母戴氏,父親管貽凡,大哥管謨賢,二哥管謨欣。童年時在家鄉小學讀書,5年級時因文化大革命輟學,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主要從事農業,種高粱、種棉花、放牛、割草。[15]1976年,莫言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16]

1981年,莫言在河北保定的《蓮池》第5期上發表了處女作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14]。其後又陸續發表了《枯河》、《秋水》、《民間音樂》等作品。1986年,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1991年,在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獲得文藝學碩士學位。[16]

1997年,莫言以長篇小說《豐乳肥臀》奪得中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大家文學獎」,獲得高達十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同年脫離軍界,轉至《檢察日報》社工作,並為報社的影視部撰寫連續劇劇本。[16]

2005年,莫言接受香港公開大學授予的榮譽文學博士時曾透露,自己年幼時曾經受到一位被劃為右派回鄉勞動的中文系大學生影響,憧憬有一天也能寫出一部作品,過上「腐敗作家一天吃三頓餃子的生活」。他還說:「如果因為我敢於說實話而授予我榮譽文學博士,那麼我覺得自己當之無愧。」。「莫言」是他開始創作時所起的筆名,卻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放炮」說真話,告誡要少說話。[16]

2007年10月,莫言從《檢察日報》社調到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其《檢察日報》社記者證於2012年10月18日被註銷。[17]

家庭[編輯]

1979年,莫言和同鄉的女子杜勤蘭結婚,1981年,女兒管笑笑出生。[18]

創作風格[編輯]

莫言的文學作品,題材敏感、反思尖銳、風格獨特、語言犀利、想像狂放、敘事磅礴。其作品出版後常常引發廣泛的爭議。[14]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爲莫言的小說是「老掉牙的方式,重複地寫刺激感官的男人和女人、性、犯罪等等。」。莫言曾說自己的寫作是「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孫子,懦夫,是可憐蟲,但在寫小說時,我是賊膽包天、色膽包天、狗膽包天。」[19]

莫言曾說:「80年代,我讀到了川端康成的小說《雪國》,其中的一句話『一隻黑色而壯碩的秋田狗蹲在那裡的一塊踏石上,久久地舔著溫熱的河水。』這讓我想起了我家鄉的一條大白狗,然後我寫出了《白狗鞦韆架》,就是在這部作品中第一次出現『高密東北鄉』,從此,我就高舉起了『高密東北鄉』的大旗,如同一個草莽英雄現世,創建了自己的文學王國。」[20][21][22]

莫言在《唯一一個報信者》中寫道:「一個作家,一輩子只能干一件事:把自己的血肉,連同自己的靈魂,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我在寫作,早期是向外看,對罪惡的抨擊多一些,更多想到的是外部強加的痛苦,想到自己怎麼受社會的擠壓和別人的傷害。慢慢就向內寫了,寫內心深處的惡,儘管沒有釋放出來。」[23]

莫言的作品帶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語言風格汪洋恣肆,豪放不羈,兼用長句和短句,同時又有民間語言的粗野淳樸的原始風貌。[24]

莫言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天堂蒜薹之歌》,這是根據改革開放初期一個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當時數千農民響應縣政府的號召去種植蒜薹,導致蒜薹全部滯銷,縣政府卻充耳不聞,釀成了當年震驚全國的「蒜薹事件」,莫言閱讀新聞後,放下當時在寫作計劃中的《紅高粱家族》,用35天寫出了這部長篇小說,以「為民請命」。[24] 這部長篇小說體現了莫言作為作家的良知,反映出了中國大陸「老百姓」的弱勢和生存艱辛,同時抨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府當局對「人」的漠視和生命尊嚴的踐踏。[25]

《十三步》被譽為「變貌記」,用「荒誕派」的藝術手法寫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生存狀態。[25]

《食草家族》仍舊沿用了「荒誕派」藝術手法,同時加入了「魔幻現實主義」。[25]

《紅樹林》是莫言唯一一部背景離開家鄉高密縣東北鄉的長篇小說。[25]

《豐乳肥臀》最能體現莫言寫作脫離意識形態的影響,該書從抗日戰爭、國共內戰、韓戰、大躍進、大飢荒、反右、文化大革命、一直寫到改革開放,既讚美了中國共產黨艱辛摸索開天闢地奪取政權的艱辛,也讚美了中國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抗日功勞,同時沒有迴避敏感的鬥爭老幹部、知識分子的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也沒有迴避大飢荒餓死諸多人口的歷史事實。[26]

主要作品[編輯]

莫言已發表80多篇短篇小說、30部中篇小說,11部長篇小說,5部散文集、1套三卷本散文全集。此外還創作過9部影視文學劇本及兩部話劇作品[14]。從1988年起,莫言的作品被廣泛地翻譯成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瑞典語俄語日語等多種語言[14] 。

作品簡體版出版年份簡體版出版社簡體版ISBN繁體版出版年份繁體版出版社繁體版ISBN
白狗鞦韆架 1995年4月 作家出版社 ISBN 7-5063-0859-2      
紅高粱家族 1988年5月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ISBN 750330036132 1988年12月 洪範書店 ISBN 9579525447
食草家族 1995年4月 作家出版社 ISBN 7-5063-0859-2 2000年11月 麥田文化 ISBN 9574691713
酒國 1993年2月 湖南文藝出版社 ISBN 7540410315 1992年9月 洪範書店 ISBN 957674024X
檀香刑 2001年3月 作家出版社 ISBN 7506320511 2001年4月19日 麥田文化 ISBN 9574694070
透明的紅蘿蔔 1986年1月 作家出版社 統一書號10248·047 1996年8月15日 新地 ISBN 9578545282
四十一炮 2003年7月 春風文藝出版社 ISBN 7531325861      
十三步 1989年4月 作家出版社 ISBN 7506302128 1990年1月 洪範書店 ISBN 9579525315
《牛》 2004年4月 民族出版社 ISBN 7105061596      
會唱歌的牆 1998年12月 中國書籍出版社 ISBN 7801530752 2000年5月 麥田文化 ISBN 957469024
豐乳肥臀 1996年1月 作家出版社 ISBN 7506309929 1996年5月 洪範 ISBN 9576740975
ISBN 9576740983
生死疲勞 2006年1月1日 作家出版社 ISBN 7506335050 2006年5月 麥田文化 ISBN 986173063X
2009年12月 上海文藝出版社 ISBN 7532136766 2009年12月 麥田文化 ISBN 9789861735900

改編成電影的作品[編輯]

所獲獎項[編輯]

年份作品獎項備註
1987年 《紅高粱家族》 第四屆全國中篇小說獎 [27]
1988年   聯合文學獎 [27]
1996年 《豐乳肥臀》 第一屆大家·紅河文學獎 [27]
2000年 《紅高粱家族》 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十八名 [27]
2001年 《紅高粱系列》 《今日世界文學》七十五年來全世界四十部傑出作品 [27]
2001年 《紅高粱系列》 第二屆馮牧文學獎 [27]
2001年 《檀香刑》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最佳書獎 [27]
2001年 《酒國》法文版 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 [27]
2003年 《檀香刑》 第一屆鼎鈞雙年文學獎 [27]
2004年   茅台杯人民文學獎 [27]
2004年   法國法蘭西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 [27]
2004年   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 [27]
2005年   第三十屆義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 [27]
2005年 《四十一炮》 第2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 [27]
2006年   福岡亞洲文化獎 [27]
2007年 《生死疲勞》 「福星惠譽杯」優秀作品獎 [28]
2008年 《生死疲勞》 第2屆紅樓夢獎 [27]
2011年 《蛙》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9]
2012年   2012諾貝爾文學獎 [10]
2012年   全國戲劇文化獎 [30]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編輯]

 
莫言於斯德哥爾摩領取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2012年10月11日13時,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隆德宣布,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是中國作家莫言。彼得·恩隆德表示:「(莫言)以幻覺般的敏銳筆觸融合了傳奇歷史當代。」[9][31]英語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32])。莫言由此成為第一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註 3]

12月6日,莫言抵達斯德哥爾摩領獎,並出席了領獎前的新聞發布會[33]。他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獲獎很高興,並用「心如巨石, 風吹不動」來形容自己的心情[33]。他認為「獲獎是個人的事情」,但也希望自己獲獎「對中國文學起到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用」,希望把對他的熱情「轉移到對中國廣大的作家身上去,也希望能從閱讀莫言一個人的作品開始閱讀更多人的作品」,也希望自己能夠在獲獎之後仍然寫出優秀的作品。對於外界的批評,他認為「很多人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塑造了另一個莫言,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圍觀對『莫言』的批評和表揚」[33]

頒獎機構頒獎詞[編輯]

  • 馮牧文學獎:「莫言以近20年持續不斷的旺盛的文學寫作,在海內外贏得了廣泛聲譽。雖然,他曾一度在創新道路上過猶不及,但他依然是新時期以來中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創作於80年代中期的『紅高粱』家族系列小說,對於新時期軍旅文學的發展產生過深刻而積極的影響。《紅高粱》以自由不羈的想像,汪洋恣肆的語言,奇異新穎的感覺,創造出了一個輝煌瑰麗的莫言小說世界。他用靈性激活歷史,重寫戰爭,張揚生命偉力,弘揚民族精神,直接影響了一批同他一樣沒有戰爭經歷的青年軍旅小說家寫出了自己『心中的戰爭』,使當代戰爭小說面貌為之一新。」[34]
  • 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由中國傑出小說家莫言原創、優秀漢學家杜特萊翻譯成法文的《酒國》,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實驗性文體。其思想之大膽,情節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結構之新穎,都超出了法國乃至世界讀者的閱讀經驗。這樣的作品不可能被廣泛閱讀,但卻會為刺激小說的生命力而持久地發揮效應。」[35]
  • 鼎鈞雙年文學獎:「從《透明的紅蘿蔔》開始,莫言的創作一直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應該歸諸於莫言的感覺方式有著深厚的地域和民間淵源。《檀香刑》是這樣一個標誌:民間淵源首次被放到文源論的高度來認識,也被有意識地作為對近二三十年中國小說創作宗從西方話語的大格局尋求超越和突破的手段加以運用;同時,作者關於民間淵源的視界進一步開拓,開始從抽象精神層面而轉化到具體的語言形式層面,從個別意象的植入發展到整體文本的借鑒。義和團現象本身就是民間文化所孕育所造就,是山東古老民間文化的一次狂歡。借這個題材來激活一種以民間文化為底蘊的小說敘述,使本事與形式之間的天衣無縫,形成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回聲」。民間戲曲說唱,既被移植到小說的語言風格中,也構成和參與了小說人物的精神世界。這種『形式』與『內容』的渾然一體,使得《檀香刑》比以往任何高揚『民間性』的小說實踐,走得更遠,也更內在化。神奇化、暴力傾向,仍舊是莫言給人的突出印象。作者把他的這一奇特興趣,用於表現或映襯一種桀驁不馴,一種野性,一種英雄主義氣概。重要的不在於人們是否接受他的觀點,而在於他的這種心理傾向已經鑄成了鮮明的小說個性。這部小說尚須探討的問題包括:一、其藝術表現中的某些粗疏之處多少傷及小說的整體肌理;二、其對人性品質的表現及所持價值觀,在不同讀者中間,可能不是沒有異議的。」
  • 法蘭西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您寫作的長、短篇小說在法國廣大讀者中已經享有名望。您以有聲有色的語言,對故鄉山東省的情感、反映農村生活的筆調、富有歷史感的敘述,將中國的生活片段描繪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體的生動場面。您喜歡做敘述試驗,但是,我想最引起讀者興趣的還是您對所有人物,無論是和您一樣農民出身的還是所描寫的幹部,都能夠以深入淺出的手法來處理。」
  •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莫言的寫作一直是當代中國的重要象徵之一。他通透的感覺、奇異的想像力、旺盛的創造精神,以及他對敘事藝術探索的持久熱情,使他的小說成了當代文學變革旅途中的醒目界碑。他從故鄉的原始經驗出發,抵達的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隱秘腹地。他的筆下的歡樂和痛苦,說出的是他對民間中國的基本關懷,對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他的文字性格既天真又滄桑;他書寫的事物既素樸又絢麗;他身上有壓抑不住的狂歡精神,也有進入本土生活的堅定決心。這些品質都見證了他的複雜和廣闊。從幾年前的重要作品《檀香刑》到2003年度出版的《四十一炮》和《豐乳肥臀》,莫言依舊在尋求變化,依舊在創造獨立而輝煌的生存景象,他的努力,極大地豐富了當代文學的整體面貌」。[35]
  • 諾尼諾國際文學獎:「莫言的作品植根於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無限豐富而又科學嚴密的想像空間,其寫作思維新穎獨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語言,展現了中國這一廣闊的文化熔爐在近現代史上經歷的悲劇、戰爭,反映了一個時代充滿愛、痛和團結的生活。」
  • 福岡亞洲文化獎:「莫言先生是當代中國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獨特的寫實手法和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中國城市與農村的真實現狀,作品被譯成多種語言。莫言先生的作品引導亞洲走向未來,他不僅是當代中國文學的旗手,也是亞洲和世界文學的旗手。」[36]
  • 茅盾文學獎:「莫言的《蛙》以鄉村醫生別無選擇的命運,折射著我們民族偉大生存鬥爭中經歷的困難和考驗。小說以多端視角呈現歷史和現實的複雜蒼茫,表達了對生命倫理的思考。敘述和戲劇多文本的結構方式建構寬闊的對話空間,從容自由、機智幽默,體現作者強大的敘事能力和執著的創新精神。」[37]

親屬[編輯]

  • 祖父管嵩峰,生於1895年,1978年病故。[39]
  • 祖母戴氏[39]
  • 父親管貽範,生於1922年,曾上過4年私塾,主要從事會計工作,已退休。[39]
  • 大哥管謨賢,華東師範大學63級畢業生,高密一中副校長,已退休。[39]
  • 二哥管謨欣,生於1952年,農業機械工,已退休。[40]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陸終[編輯]

 
 

陸終中國上古人物,顓頊的玄孫,的曾孫,老童的孫子,吳回的兒子。根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吳回繼承兄長重黎祝融的職位。陸終有六個兒子: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安季連。後代分為八個姓氏:己姓、斟姓、彭姓、妘姓、曹姓董姓羋姓,即所說的祝融八姓。

參考文獻[編輯]

  • 《史記·五帝本紀》
  • 《史記·楚世家》
黄,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最为尊贵的颜色,自唐代以降,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才能穿着黄色的衣服,其他士庶,一概严禁。 
  作为中国人的姓氏,黄,也是光采而辉煌,他们的历史悠久,表现优异,几千年下每一位姓黄的人士,都以自己与生俱来的姓氏而傲视人前。 
  黄姓中国人的光辉家世,根据后世的考证是这样的,四千五百年以前,君临华夏的是黄帝之孙颛顼帝高阳氏,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为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及吴回两个儿子,曾先后担任帝喾的火正,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祝融氏,其中,吴回的儿子陆终,又生了六子,依序为昆吾、岑胡、彭祖、合人、安、季连。这六个儿子,是我国民族演进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后代,曾经繁衍成了许多重要的姓氏,包括苏、顾、温、董、彭、曹、娄……等等,而本文所讨论的黄姓,也跟这些姓氏谊属兄弟,是陆终所传下来的一支后裔,当然,他们也是最为名正言顺的黄帝后裔之一。  
  陆终之后以国为氏 
  关于黄氏的得姓渊源,历来的考证十分详尽,譬如《姓纂》上指出:"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诸暨孝义黄氏族谱》的序文上也更详细的记述说:"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 
  从以上的记载看来,陆终的这一支子孙,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时,曾被封于黄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潢川县之西的地方,列为当时周天子的诸侯之一,《左传》上所记载的:"楚子令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指的正是这个黄国。后来,黄国终于被野心勃勃的强楚所并,于是子孙四散,开始以国为氏。我国的黄姓,正是这样来的。 

  黄歇相楚二十余年 
  黄国,在春秋时期虽然未曾大红大紫,与其他诸侯一争长短,最后还难免被灭的命运,然而,他们在并入楚国之后,在稍后的战国时期,就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开始,即出人头地,表现得多采多姿,经过两千多年的繁荣滋长,终于成为了我国一个"人多势众"的著名大姓。 
  春申君黄歇,在国人的印象里可说是大名鼎鼎,他是当时的楚国人,也就是春秋时被楚国所并以前的黄国后裔。他曾经相楚二十余年,门下食客经常有三千人,好客之名遍传诸侯。据传,他后来并曾夺取楚国的天下于妊席之上,由于楚考烈王无子,他就把自己已经怀孕的妻子献给楚王,后来生下一男,就是日后嗣立的楚幽王,不知不觉之中把楚国的天下据为黄氏所有,春申君当时的显赫,实在不难想见。 
  以上,是被后世所普遍采认的黄姓来源。另外,根据《黄氏族谱》的记述,则黄氏的姓源有多端,说法不一致。该谱是这样说的:"黄氏出自江夏(今江西弋阳县),或云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或云伯益赐嬴姓,其后受封于黄;或云一世高公居古岳州,在商大戌时受封于黄。另有一说,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赐姓为黄,后因散乱,复聚武昌江夏,五十世歇公为楚相,开基于武昌府江夏。"这段记载,虽然对于黄氏姓源的考证不一,但仍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 
  具有辉煌家世的黄氏,在秦汉天下一统之后以迄于今日一直是济济多士,表现优异,以汉代来说,就出过黄香,黄霸等等受到千秋景仰的人物。 
  天下无双江夏黄重 
  黄香,大家都知道,是人所共钦的大孝子,他"扇枕温席"孝敬父亲的故事,千百年来深入民间,常被每一个家庭引用为教谕子弟的教材。他长大后博学能文,曾经在东汉明帝时拜相,被京师人士号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足见其名气之高。 
  黄霸,则显达于更早的汉武帝之时,曾历任河南太守及扬州、颖川等地的刺史,治绩辉煌,被誉为"治行为天下第一",后来并封侯拜相,光耀黄氏门庭。 
  汉末热闹的三国时期,黄家又出了两位在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蜀汉的老将黄忠,在定军山大展神威,勇杀曹操的大将夏侯渊,东吴的"江表之虎臣"黄盖,巧施苦肉计,赤壁火烧连环船……这一连串精彩的故事,经过《三国演义》和各种戏剧的渲染,早就成为了中国人所最为熟悉的历史故事,黄忠和黄盖,当然也因此而传名千古。 

  唐代开始播迁各地 
  发源于古时江夏的黄氏,是在唐代之时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的,关于他们的播迁情形,前引的《黄姓族谱》上有极为详尽的记载,兹志于下,以供黄姓人士探求本身"来龙去服"的参考-- 
  其先四十三世南陆,居河南光州固始。六十八世珂郎仕晋,徙江西广信府。七十三世志,由和平迁福建邵武。七十七世祖剑,子二,分居晋江。七十九世礼恭,于二,分居莆田。八十八世肃,子四,分居福州,江西,南剑。峭(宋祥符元年进士),妻三,子嫡七,分居宜黄,九江,莆田,邵武,晋江;庶三,分居建宁,汀洲。九十五世久昌,子五,长居邵武;次居南海,支分东莞,崇安;三居剑州,支分龙岩,宁洋;四居清流,支分武平,宁都,抚州;五居建宁,支分福州。九十五世久茂,子五,长分兴化,仙游;次分惠安、土溪;三分晋江、同安;四居永福,支分惠来,揭阳、澄海。九十五世久盛,居汀洲,子三,长移宁化、邵武,支分潮之大埔、饶平;次居永定,支分饶平、平和。同世久美,子四,长居龙溪,浦城;次居太田,支分潮之澄海、揭阳、惠来、霞浦;三居长泰,支分潮之普宁;四居平和支分饶平、诏安、秀岭。同世久书,长居大浦县,次居梅州,支分镇平、平远、  兴宁,河源、龙川、长乐,惠来、潮阳、广南。同世久安、久兴,支分嘉应、陆丰。 
  在我国南方的福建和广东,黄氏一直是一个族大支繁的大姓,甚至一海之隔的台湾,黄氏也是全省的第三个大姓,黄姓省籍人士之多,仅次于陈、林二姓。这种情形,看了上面有关黄氏播迁经过的记载,就显而易见绝不是偶然的了,台湾黄氏与大陆黄氏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是一目了然。 

  越王妃子建雷峰塔 
  黄氏的南迁之早,还可以从雷峰塔和黄道婆的故事,获得佐证。 
  雷峰塔,位于杭州西湖的南屏山上,历来,由于"白蛇传"的流布于民间,该塔也变得无人不知。根据考证,该塔是由唐末五代时吴越王钱叔的妃子黄氏所建的,原来称为"黄妃塔",因此当可证明,当时的黄氏业已繁衍于长江以南。 
  黄道婆,则是元代时的上海人(上海古称申,即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之封地),教导闽、广民间以纺织之术,使得民生改善,而在死后被当地人士"感恩洒泣而共葬,又为立祠,岁时享之"。 
  唐代以后,黄氏的表现更加出色,黄公望、黄庭坚、黄干、黄道周,以及黄宗羲等等,都是备受后世景仰的了不起人物。 
  黄公望,是中国人所引以为荣的伟大画家,与王蒙、倪瓒、吴镇被后世并称为"元末四大家",他的画师承董源、巨然,作浅绛色及水墨各极其妙,尤其山水画的造诣,更是独步历来的画坛,不过,这位大画家原来并不姓黄,本姓陆,由于嗣于外家而改姓为黄,没有想到却为黄氏大放异彩。 
  宋代的黄庭坚,也是大名鼎鼎的了不起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奇崛放纵,行草书独步古今,卓然为宋代名家,与苏轼被后世并称为"苏、黄",其崇高造诣可想而知。 
黄  干,则是宋代大儒朱熹的衣铢传人,曾经在朱熹的"竹林精舍"落成时,亲口说过"他日所请直卿(黄干字)代即讲席"的话,足见他在这位大学者心目中的地位。后来,朱熹病笃,并以所著之书授予黄干,在"吾道之记在此,吾无憾矣"的遗命下,把发扬儒学的棒子交给了黄干。 
  黄道周,就是明末著名的"石斋先生",邃于经术,又明天文、历数、皇极诸书,工诗文著书画,李自成陷京师,曾担任在南京监国的福王的礼部尚书,后来又从唐王于衢州,并又在江西徵集义旅,与清师战于婺源,兵败被捕后慷慨就义,是一位最典型的爱国学者。 
  黄宗羲,也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爱国学者,在明亡之后隐居不出,弹精著述,生平治学主张先穷经,而求证于史,豁然贯通,被誉为当代大儒。 
  黄氏的历史名人,真是不胜枚举,另外,像清代曾出使日、英等国,在外交上甚有成就的黄遵宪,以及以藏书之富而闻名天下的黄丕烈等等,都是国人所熟悉的人物。 

  台湾黄家第三大姓 
  在台湾,黄氏是第三个大姓,族人遍布于全省的每一个角落。根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考据,黄氏是跟随延平郡王的大军入台的,到了满清克台,由闽、粤两地来台垦荒者,更是络绎于道,始终成为本省的望族。 
  至于本省黄氏的渊源,还有以下的三项本省黄姓族谱,可供参考-- 
  台北县深坑乡黄氏族谱:"出自陆终之后,世居光州固始。至晋,中州板落,南迁入闽。始祖黄元分仕晋,卜居侯官……至唐嗣圣时(公元六八四至七O四年),有黄岸、黄崖者,分为二支,岸入莆田,崖入泉州。" 
  台北县三峡镇紫云黄氏族谱:"出嬴氏,然非陆终之后。其始祖上溯唐代,有黄守荣者,光州固始人,垂拱二年,成泉州紫云寺,故曰紫云黄氏。" 
  台北县板桥镇浦西黄氏族谱:"其先燕人,避居于陈:陈乱,迁于汴。又金乱,迁居于杭,为杭著姓。始祖黄天从,仕宋……胡元受命,宋室播迁海滨。禅兴元年(公元一二七八至一二七九),陆秀夫等奉帝丙即位于砜州,六月帝舟迁于崖山。不期年,元人来袭,陆秀夫等死节;乃与其子以四舟载赵氏后入闽,由浦西登岸,隐于漳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承晚[編輯]

 
 
李承晚
博士
이승만
Rhee Syng-Man in 1956.jpg
大韓民國 韓國第1-3任(第1位)總統
任期
1948年7月20日-1960年5月3日
副總統 李始榮
金性洙
咸台永
張勉
李起鵬
尹潽善
前任
繼任 許政(代理)
尹潽善(正職)
任期
1919年9月11日-1925年3月21日
總理 李東輝
李東寧
申圭植
盧伯麟
朴殷植
前任
繼任 朴殷植
個人資料
出生 1875年3月26日
Flag of the king of Joseon.svg朝鮮王朝黃海道海州市
(今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黃海南道
逝世 1965年7月19日(90歲)
 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
政黨 獨立促成會→韓國國民黨自由黨
配偶 朴承宣(1890年-1910年)
李富蘭(1931年-1965年)[1]
子女 1位
母校 培材大學
喬治華盛頓大學文學士
哈佛大學文學碩士
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
信仰 基督教循道宗[2]
簽名 李承晚的簽名
李承晚
諺文 이승만[3]/리승만[4]
朝鮮漢字 李承晚
 
文觀部式 I Seungman/Ri Seungman
馬-賴式 Yi Sŭngman/Ri Sŭngman

李承晚韓語이승만,1875年3月26日-1965年7月19日),承龍승룡),號雩南우남),大韓民國首任總統、第一至三屆總統(1948年-1960年)。李承晚在任期間實施獨裁統治,對韓國共產主義分子和同情勢力進行嚴厲鎮壓。

李承晚1875年出生在朝鮮黃海道平山郡,曾就讀於培材大學(時稱培材學堂),1905年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士學位,1910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博士學位。1919年任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國務總理,同年受任臨時政府總統。1921年赴美推動韓國獨立運動。1945年歸國任民主議院議長。1948年任大韓民國制憲國會議長,同年當選總統。1951年創立自由黨,自任總裁。李承晚是一個反共主義人士。1952年、1956年及1960年在被指選舉嚴重舞弊後,連續四次當選總統,1960年因「4·19學運」被迫下野,旋被迫辭職並流亡美國夏威夷。1965年去世。

 


早年
[編輯] 

李承晚幼年入黃海道私塾學習漢字和儒家經典。1894年進入美國衛理公會在漢城創辦的教會學校——培才學堂就讀。在這裡,青年李承晚學會了英語,並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和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影響。畢業後的李承晚迅速投入社會活動,參加了「獨立協會」並擔任韓國第一家近代報紙《獨立新聞》的英文版主筆。1897年,李承晚因抨擊時政和鋒芒畢露的改革思想,1898年被捕後被判處死刑,後來減為無期徒刑[5]在獄中,勤奮的李承晚編撰了韓國歷史上第一部《韓英詞典》。

留學[編輯]

1904年李承晚出獄後,在教會的資助下渡美留學,於1905年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士學位,190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10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博士學位等,成為第一個在美國榮膺博士頭銜的韓國人。

獨立運動和韓國臨時政府[編輯]

 
李承晩和朴容晩
 
李承晩(左一)與金九安在鴻

李承晩1912年曾短暫回國,以傳教為掩護傳播獨立思想,被日本殖民當局驅逐出境。此後,李承晚僑居美國夏威夷,在當地僑民中積極從事獨立運動,成為聲名煊赫的獨立運動領袖。

1919年,韓國的民族主義者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遠在美國的李承晚缺席被選為臨時政府總統,隨即代表臨時政府赴法國向巴黎和會遞交韓國獨立請願書。之後,李承晚曾赴上海宣誓就任臨時總統,旋因與臨時政府其他成員不和而離職,遠走美國。從此20幾年一直在美國從事獨立運動。

他曾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首任總理(1919年4月-9月)、駐美代表(1919年9月-1941年)、首任總統(1919年4月-1925年3月11日)、國務委員(1933年-1940年)、駐美代使(1941年-1945年10月)。

李承晚與韓戰[編輯]

1950年6月7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金日成向朝鮮半島南北人民發出呼籲,宣布將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鮮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公開指稱將於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開號召為此目的協商會議。6月11日,北方的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韓國政府逮捕。但此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內政、外交、軍備等各項戰爭準備已經接近完成。

1950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得到蘇聯和中國的支持和援助,進攻韓國引發了朝鮮半島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史稱朝鮮戰爭或韓戰。

釋放反共俘虜[編輯]

1953年6月15日,朝鮮停戰談判達成全部協議。但是李承晚不承認和平協議的達成,於6月17日深夜起,以「就地釋放」的名義將大批反共俘虜27000人(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強制編入韓國現役軍隊,並且表示要繼續「北進」、「單獨干」,且不服從美軍的領導,引起聯合國軍參戰各國的強烈不滿,英國首相邱吉爾更公開稱之為「無恥的背叛」。此舉激怒了北韓中華人民共和國,後者的停火要求是俘虜全部歸還給各自國家。擔心停火談判破裂,美國當天緊急召開第150屆國家安全委員會(NSC),會議上,時任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親自出面討論過除掉李承晚的「Ever ready operation」提案,艾森豪威爾在會上說道:「唯一能夠快速結束危險的辦法就是兵變」,「這個行動方案值得考慮」。他接著說「馬上向韓國有能力做這件事情的人說明情況」[6][7][8]

但幸運地,在時任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饒伯森的協調之下,李承晚同意停火協議,韓美兩國得以順利度過這個危機局面,並在當年8月簽訂《韓美互相防衛條約》[7]。艾森豪威爾在會上的相關發言則在美國政府公開的美國外交文件中被刪去,直至被延世大學國家管理研究院負責搜集史料的朴明林教授在艾森豪威爾總統博物館中找到這些資料[6]

下野[編輯]

1960年3月15日,韓國進行建國後第四任總統大選,李承晚陣營在選舉中透過舞弊當選,引發學生與在野黨的不滿。馬山市爆發了警民流血衝突事件後,更使局勢惡化。4月18日,高麗大學示威學生從國會返校途中遇到暴漢襲擊,40多人受傷,導致隔日更多學生前往青瓦台抗議,因警衛部隊開槍而導致186人死亡的事件,並促成了4·19學運的開端,興起全國性大規模暴動。4月26日李承晚被迫宣布辭職,5月29日協同妻子從金浦機場搭機亡命美國夏威夷

國父稱號問題[編輯]

 
第一版100韓元硬幣上的李承晚頭像

李承晚一度被稱為大韓民國國父」。李承晚於韓國獨立運動初期與因與流亡政府領袖金九的思想相同而結為好友,惟1947年李承晚暗殺張德洙後絕交。金九於1949年被暗殺身亡,李承晚被不少評論指是下令派人暗殺,以消滅對其獨裁政權的最大威脅。1960年李承晚被迫下台後,失去國父的稱號。1962年金九獲時任總統朴正熙追授大韓民國建國勳章,追尊金九為韓國的國父。

家庭[編輯]

李承晚於1933年在紐約市奧地利人弗蘭西斯卡·端娜(Franziska Donner,朝鮮姓名李富蘭)為妻。[5] 1958年11月6日,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訪問越南共和國期間,曾宣稱自己是李龍祥的後裔。即花山李氏家族。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石樵[編輯]

 
 

李石樵(1908年7月13日-1995年7月7日),台灣重要畫家,為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獲有「畫家中的畫家」、「九段畫家」、「萬米長跑者」之譽。出生於台北州新莊郡新莊街。1923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即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受教於石川欽一郎,1927年以《台北橋》入選第一回台展,1931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1933年以《林本源庭園》入選帝展

李石樵早期風格以寫實為主,50年代以後受到立體主義的啟示,強調造型簡化並運用反透視的技法,畫面明暗對比強烈。70年代移居美國,以人物群像、風景為主題,粹煉過的造型配以明亮的色彩。

李石樵是台灣前輩畫家中,少數以思考性畫風見長的一位。終生不輟藝事,其間有日治時代的意氣飛揚,戰後之初的困頓蹇塞。然秉其個人堅持之「藝術道德」,毅然投注現代抽象畫之探討。晚年則復歸於寫生,力求於客觀表現上提高主觀之色彩之彩度,極力追逐燦爛絢麗。李石樵求新求變的毅力,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實為同輩畫家中最傑出者之一。

 


年表
[編輯] 

本年表參考[1] 與[2] 網頁資料

  • 1908年,7月13日出生於台北州新莊郡新莊街(今新北市泰山區)為李本胡杏夫婦三子。上有長兄李丁照、二哥李雲水、大姊李伴,下有四弟李堆鍛、五弟李國棟、二妹李蕊、么妹李勉。李家務農,李本並兼營碾米場,家道小康。
  • 1916年(8歲),新莊瓊林童養媳周來富過門
  • 1917年(9歲),進入山腳公學校(新莊第二公學校,今台北縣立泰山國小),喜愛繪畫,課業成績優異
  • 1920年(12歲),長於算術,而被師長所發掘喻為天才
  • 1922年(14歲),因天資聰敏,家族會議推介繼續求學之決定
  • 1923年(15歲),自山腳公學校畢業。考入台北師範學校就讀,受教於石川欽一郎,開始接觸正規美術教育
  • 1924年(16歲),「七星畫壇」成立。參加「台灣水彩畫會」及台北師範學校之「暑期美術講習會」
  • 1925年(17歲),作《後街》
  • 1926年(18歲),作《二師範學校》、《秋》
  • 1927年(19歲),以《台北橋》入選第一回台展。原台北師範學校另於台北市大安區芳蘭之丘新設「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即台北市和平東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前身),原台北師範學校(位於台北市愛國西路一號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改稱為「台北第一師範學校」,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因此李石樵也轉至「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就讀。
  • 1928年(20歲),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畢業,入演習科。以油畫《都市的後巷》入選第二回台展。與自幼定有婚約的周來富女士結婚。因熱愛美術,即由石川欽一郎推薦及協助,赴日投考東京美術學校。11月20日,女兒李森出生     
  • 1929年(21歲),1月3日抵日本東京,在學長兼好友陳澄波陳植棋的照顧下,進入為考生設置的繪畫研究所,與李梅樹同租宿舍。第一次考東京美術學校落榜。依台北第二師範學校校規理應返義務任教五年,經石川先生協助,賠償四百元公費後免除返任教義務,取得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的畢業證書,得以繼續留追求未完成心願。入「川端畫學校」、「本鄉洋畫研究所」及位於新宿的「同舟社」等三個繪畫研究所鑽研畫技,也曾到吉村芳松的畫塾學習。以油畫《樹蔭下》入選第三回台展。女兒李森熱腦症死亡,收養女李阿勉
  • 1930年(22歲),再度投考東京美術學校,但因正逢該校廢止特別學生制度,競爭更形激烈而落榜。作品《編織少女》獲得第四回台展「台日賞」,該獎是由台灣日日新報提供獎金,盼給具有獨特表現的畫家,相當次等特選。作《台中公園》、《二師範學校》
  • 1931年(23歲),3月長女李美女出生。4月考取東京美術學校五年制西洋畫科。10月以四弟李堆鍛為模特兒之油畫作品《弟之像》入選第五回台展,作品《桌上靜物》獲第五回台展「特選·台日賞」。作《富士山風景》、《戴頭巾的女人》、《花》。摯友陳植棋台北汐止去世。四弟李堆鍛,腸疾亡
  • 1932年(24歲),3月,因在台家人染患熱腸病,以及胞兄、胞弟、兄嫂、姪兒相繼病故,父親與妻子的病危,休學束裝返台料理家變。待其父與妻病情好轉,不顧父親反對與斷絕經濟支援的情況下,李石樵仍返回東京繼續學業。作品《人物》、《石榴》與《靜物》入選第六回台展,分獲「無鑑查」。義女李阿勉死亡
  • 1933年(25歲),三年級開始分教授專室上課,經石川先生介紹入岡田三郎助教室。暑假返畫130號巨幅油畫《林本源庭園》,10月該作入選第十四回帝展。10月,作品《室內》並獲第七回台展特選及由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提供獎金所新設之「朝日賞」。11月長男出生,取名李展年以紀念首次入選帝展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改名油畫科
  • 1934年(26歲),以作品《畫室內》入選第十五回帝展。作品《[1]》參加第八回台展又獲特選。以作品《編號》參加第二屆日本美展。11月10日與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等八人,於台北鐵路飯店成立「台陽美術協會」,但因人在日本故未返參加儀式。楊肇嘉聘請畫家族像,畫資1000元。作《靜物》
  • 1935年(27歲),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畢業,母校台北師範學校聘請返任教,然以追求藝術為途仍單身留居東京。5月,參加於於台北教育會館舉行的第一屆台陽美展(展出56件作品,並發表聲明書,提供作家五件參展)。帝展改組,爭擾不休,西洋畫部退出,自組「第二部會展」。10月,以油畫《編物》入選「第二部會展」。作品《桌上果實圖》 入選第九屆台展西洋畫科,作品《閨房》獲西洋畫科推薦級畫家榮譽。作《肖像(巫俊)
  • 1936年(28歲),2月,《楊肇嘉氏之家族》入選帝展。以《橫臥裸女》及《屏風與裸婦》參加第二屆台陽展,接受警方查驗時,警察以「立姿可以展出,躺著的禁止展覽」為理由,取消該作的參展權。6月14日至23日,李石樵作品《裸婦》,參加於東京府美術館所展出的第四回童林社展覽。10月,作品《珍珠首飾》獲第十回台展「台展賞」。楊肇嘉一家移居東京。作《紅衣》、《玫瑰花》、《阿婆》
  • 1937年(29歲),參展第三屆台陽美展。4月24日至26日台中州立圖書館(今址為合作金庫銀行台中分行)舉辦個展。5月,作品移至台中台南公會堂展出。作《帆影》、《葉老師》,葉老師為周來富啟蒙老師
  • 1938年(30歲),作品《窗邊坐像》入選第二回新文展(1937年帝展改組定案,改稱「文部省美術展覽」,俗稱「新文展」)。應邀參加府展台展移交總督府主瓣,改稱府展),展出作品《家族像》。妻兒遷居台中州台中市新富町五丁目24番地(今台中市西區「大舞台」附近)。作《靜物》、《廟口》、《祼女》、《風景》
  • 1939年(31歲),作品《女二人》獲選第二回府展「特選」,榮膺推薦級畫家。次女李美惠出生。作《霧峰風景》、《山景》、《甜心》、《老母》、《九份》
  • 1940年(32歲),4月19日台中州立圖書館舉辦個展。6月,陳春德於《台灣藝術》介紹楊三郎李梅樹廖繼春李石樵陳澄波等五位台陽美協重要畫家。10月,作品《溫室》入選「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覽會」(配合總動員令新文展臨時改為「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覽會」)。於第三回府展展出油畫《柘榴》。12月22日,響應新體制運動台中文化人士包括李石樵、松本透等人,於教化會館舉行座談會,擬成立新興文化翼贊團體。次子李延年出生。作《風景》、《室外靜物》。遷居台中州台中市新富町五丁目34番地二樓
  • 1941年(33歲),5月22日至6月1日,入選日本創元社第一回展,並受賞。8月20日,台灣文學雜誌社舉辦的洋畫小品義賣會,由李梅樹陳澄波、李石樵等人捐作品50件。於第四回府展展出油畫《院子裡的小孩》。 作《夏日》、《街景》、《室外靜物》、《黃牛》、《石榴》、《山胞》、《靜物》、《溫室》
  • 1942年(34歲),三男李柏年出生。9月5日,參展東京創元會展。於第五回府展展出油畫《》並獲「推薦」。10月,油畫《閒日》入選日本第五回新文展
  • 1943年(35歲),5月7日,由台中北上創作。8月31日,以七次入選日本帝展新文展之優異表現, 榮獲新文展「無鑑查(免審查)」展出資格,為第一位獲此特殊之台灣畫家。於第六回府展展出油畫《坐像》並獲「推薦」。11月,新竹市長委託李石樵製作該市府評清水源次郎肖像畫。 配合時局,完成作品《合唱》。遷居台中州台中市梅枝町25番地。作《父親像》、《楊夫人》、《樹林》、《老伯》、《閒坐》、《觀音山》
  • 1944年(36歲),為避船難,被勸阻返,留居台中,以畫肖像畫維生。4月,台陽美協台北公會堂舉行「十週年紀念展覽會」,參加展出(之後台陽美術協會因戰勢日益激烈停止活動)。6月3日至5日台灣美術推進會第一回展於鐵道旅館展出,展出南風原朝光桑田喜好秋永繼春、李石樵、鮫島梓等六人作品。作《靜物》、《少女像》、《人像》
  • 1945年(37歲),全家疏散至霧峰
  • 1946年(38歲),9月17日,上午11時起,在台北市中山堂四樓「台灣文化協進會」辦事處,出席由「台灣文化協進會」主辦之〈美術、音樂座談會〉。同席者有林玉山陳進林之助郭雪湖陳敬祥蒲添生陳夏雨李梅樹陳澄波陳清汾顏水龍廖繼春劉啟祥楊三郎藍蔭鼎游彌堅許乃昌楊雲萍陳紹馨王白淵沈相成蘇新等人。以作品《市場口》參加首屆省展並任省展審查員。作《河邊洗衣》、《蘭花草》、《少女》。四男李鴻年出生
  • 1947年(39歲),由家人擔任模特兒,作油畫《田家樂》,1989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收藏,該作參加第二屆省展。四男李鴻年死亡
  • 1948年(40歲),由台中遷至新花費10萬元房屋,定居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16巷6號。台灣文化協進會設繪畫班於此,開啟「李石樵畫室」之嗃矢。作200號巨幅油畫《建設》。台陽美術協會恢復活動。作《岳母像》、《父親像》、《少年像》
  • 1949年(41歲),五男李雅年出生。以長女李美女作模特兒《花與女》。作《人物》、《花與少女》
  • 1950年(42歲),四女李美智出生。繪《雅年》一作,開始描寫室內之系列作品。作《披頭巾的少女》、《淡水河畔》
  • 1951年(43歲),經楊肇家介紹合作金庫收購《農家樂》300號巨作品為女兒之嫁粧。長女李美女吳耀敦結婚。作《久陽池影》、《河口》、《百合花》、《少年像》、《黃白》、《六角盆》、《母親像》、《茶花》、《秋林》
  • 1952年(44歲),與楊三郎郭雪湖馬尼拉舉行三人展。作《靜物》、《春日幕色》、《晴日》、《蘭花》、《初夏》、《暮色》、《茶花》、《清遊植物園》、《春意》、《靜物-石膏像》、《風景》、《植物園》
  • 1953年(45歲),作《垂揚》、《石膏像靜物》、《春朝》、《翠綠》、《垂釣》、《春風》、《水柳》、《涼》、《池塘暮色》、《少女》、《玫瑰花》
  • 1954年(46歲),作《集錦》、《春晴》、《夕昭》、《池塘垂釣》、《新綠》、《舊府耶》、《秋色》、《新日暮》、《雨後池塘》、《春》、《待春》、《新竹山林》、《夕》、《畫》
  • 1955年(47歲),作《桌上靜物》、《雲日》、《玫瑰》、《白花》、《高原》、《白百合花》、《玫瑰》、《老父》、《植物園》、《靜物-立體分割》、《院子》
  • 1956年(48歲),作《谷關風景》、《坐像》、《新緣》、《垂柳》、《雨前》、《朱桌靜物》
  • 1957年(49歲),作《》、《風景》、《室內》、《冬日》、《碧潭》、《麻竹坑》、《冬日校庭》、《溪流》、《梅花開》、《天冷》
  • 1958年(50歲),6月13日至17日,在台北中山堂舉行個展,展出現代繪畫探索成果,作品96幅。作《畫室》、《紅葉》、《溪底》、《李花開》
  • 1959年(51歲),作《父親像》、《谷關》、《山崖》、《山路》、《室內》
  • 1960年(52歲),逐漸淡出台陽美展。作《畫室》、《少女》、《梅花》、《女》、《老農》、《海邊》、《魚》、《將軍》、《結》、《太魯閣奇岩》、《白菊花》、《白百合花》、《孫中山》
  • 1961年(53歲),以次女李美惠為模特兒,作油畫《候車室》。完成《旋律》及《畫室》二作。作《靜物》、《斷崖》、《風景》、《百合花》、《相親》
  • 1962年(54歲),作《風景》、《王》、《夜》、《作品?》、《旋律》、《山嶽》、《花》、《老農》
  • 1963年(55歲),8月,因食指浩繁,家計負擔沈重乃應聘台灣省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12月,作品50號《月夜曲》完成。作《大地》、《火山噴火口》、《眼》、《金瓜石風景》、《婚禮》、《堅強》、《金柑》、《丘山》、《橫貫公路》、《卓蘭風景》
  • 1964年(56歲),作油畫《避難》及《將軍》。開始嘗試創作具深討性之構成或抽象像,完成《生命》、《團欒》、《飄》、《作品》、《慕》、《生命的讚美》、《遊樂場》、《九份風景》、《內雙溪》、《北投》、《樂園》、《觀音山》
  • 1965年(57歲),4月28日至5月2日,省立博物館個展作品75張。作《生命的旋律》、《風景》、《鐘聲》、《雙子樹》、《靜物》、《採沙場》、《探險》、《鐘聲》、《天祥》、《船》、《花》、《劍潭》、《雙子樹》
  • 1966年(58歲),作《室內靜物》、《窗》、《靜物》、《溫泉鄉》、《女王的化石》、《同時窗》、《小港》、《大鳥與小狗》、《疊畫》、《向隅》、《愛河》。嘗試表現國畫題材完成《大鳥》一作
  • 1967年(59歲),作《漁港》、《朝妝》、《元宵》、《房屋》、《窗》
  • 1968年(60歲),作《》、《窗戶》、《都市的成長》、《夜思曲》、《形而上的室內》、《山》、《稚》、《城市》、《三信徒》、《田園》、《停》
  • 1969年(61歲),11月於台北市松江路世紀畫廊舉行個展,著重破壞舊有的繪畫觀念,排棄非繪畫性的冗雜內容,使繪畫還原到最單純的基本因素。11月25日至30日省立博物館舉行展覽,展出50幅作品。作《回憶》、《田園》、《月出來時》、《小屋》、《海邊之家》、《下午三時》、《深夜》、《河》、《牛》
  • 1970年(62歲),作《約會》、《璋璋的夢》、《璋璋的玩具箱》、《飛翔》、《月娘》、《軌跡》、《拜月》、《捉月》、《月夜》、《湖邊》、《母女》、《頑童》、《星系》
  • 1971年(63歲),作《都會之月》、《烈日》、《溪谷》、《雨後》、《風景》、《海邊風景》、《旅行的藝人》、《三美圖》、《汔球公公》、《太陽》、《納涼》、《漁夫的家族》
  • 1972年(64歲),3月14日起,省立博物館個展,展出作品34件。作《九曲洞》、《春》、《魔掌》、《》、《十字》、《作品?》、《桌上》、《夏海》、《黃昏的湖邊》、《走走》、《清晨》、《歡》、《朝日》、《春》、《金魚池》
  • 1973年(65歲),作《三美圖》、《作品(一)》、《小朋友》、《遠足》、《家族》、《遊艇上》、《草坪上》、《面具》、《淡水風景》
  • 1974年(66歲),7月自國立師範大學退休,8月擔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兼任教授。11月5日,以李石樵等八位為發起人,鄭世璠負責處理會務籌畫之「芳蘭美術會籌備處」,發出「芳蘭美術會簡章」及入會申請書。作《元宵夜》、《廟會》、《樹林》、《蟬聲》、《日月潭》、《玫瑰花》、《我倆》、《春遊》、《街景》、《瀑布》、《鳳凰城》、《月》、《垂釣》
  • 1975年(67歲),3月16日,在李石樵畫室召開會議,報告「芳蘭美術會第一屆展覽會」會務之進展及有關各項事宜。作《玫瑰瓶花》、《雪景》、《湖邊小聚》、《永劫》、《三美圖》、《竿》、《後院》、《碧潭》、《費城》
  • 1976年(68歲),5月省立博物館個展。作《浴女》、《室內》、《漁港》、《母與子》、《城市》
  • 1977年(69歲),12月華南銀行將李石樵的《三美圖》與廖繼春的《風景》、楊三郎的《思慕》印製於火柴盒的小面板上,一套三式,作為宣傳之用。作《費城風雲》、《費城車站》、《利蘭校園》、《公園紅葉》、《黃葉溪流》、《百老匯劇場》、《湘邊眺望》
  • 1978年(70歲),1月華南銀行火柴盒上之《三美圖》遭檢舉為色情之作,而自。由於高雄市警察局接獲檢舉,認為此宣傳火柴盒有妨害風化之嫌,台灣省政府高雄市警察局去函,要求華南銀行解釋,因而引起「藝術與色情」的熱烈討論,經過畫家本人及藝術界的澄清與支持,風波終告平息。作《大樹下》、《風微微》、《曬編》、《遊賢紀念》、《百今花與少女》
  • 1979年(71歲),8月省立博物館個展。9月與葉火城等十五位中部美術家,於省立博物館舉行第一屆葫蘆墩美術研究會作品展。10月16日至11月3日阿波羅畫廊個展。作《》、《金魚池》、《母女》、《芝加哥湖邊》
  • 1980年(72歲),作《風景》、《碧潭風光》、《溪谷浴女》、《郊遊》、《八美圖》、《少女》、《祖師廟前》
  • 1981年(73歲),10月阿波羅畫廊舉辦專屬畫家特展「李石樵個展」。作《碧潭》、《三祼女》、《浴後》、《淡水古巷》、《睡蓮》、《北投公園》、《碧潭遊潭》、《湖邊出浴》
  • 1982年(74歲),原有新生南路住家兼畫室,為地主周氏祭祀公業收回拆建,私人授課終止,遷居台北市寧安街。7月辭卸教職,赴西雅圖探視次女李美惠。作《閒日》、《湖邊裸女》、《百合花》、《玫瑰花》
  • 1983年(75歲),作《香蕉園》、《賽馬場》、《碧潭》、《河邊》、《荷塘》、《成長中的都市》、《湖邊祼女》
  • 1984年(76歲),9月7日至30日阿波羅畫廊個展,展出作品60幅。作《蘋果樹》、《校園櫻花》、《芝加哥公園》、《山路》、《河邊》、《溫室花園》
  • 1985年(77歲),旅居西雅圖與次女李美惠同住。作《玫瑰花園》、《櫻花》、《大雪山眺望》、《馬》、《大雪山》
  • 1986年(78歲),11月阿波羅畫廊舉行個展,展出作品62幅。12月2日至7日,參加社教館舉行之芳蘭美展第十四屆紀念展。作《》、《櫻花》、《瓶花與果》、《湖邊小聚》、《校景櫻花》、《靜物》、《湖光秋色》
  • 1987年(79歲),東之畫廊創立,特闢李石樵專室。作《高山的樹林》、《漁船》、《八斗子漁港》、《採草莓》、《馬》、《櫻花》、《樹林》
  • 1988年(80歲),10月8日至12月18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之辦「沉思、領悟與創作——李石樵的繪畫世界」回顧展,展出1935年至1987年作品,計140幅,並出版專輯。作《玫瑰花園》、《濱海風光》、《陽明山》、《噴水池》、《草山》、《風景》
  • 1989年(81歲),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白雪蘭著《李石樵繪畫研究》。作《北海遠眺》、《漁港》、《白沙灣》、《浴場'《艷陽》、《基隆港》
  • 1990年(82歲),作《鼻頭角》、《百合花》、《玫瑰花園》、《翡翠灣情調》、《噴泉》、《繡球花》、《玫瑰花》、《蘭花》
  • 1991年(83歲),任黃明政籌設李石樵美術館,自資購買美術館80坪,於忠孝東路四段218之7號3樓。作《北海風情》、《鼻頭角風景》、《芝加哥雪景
  • 1992年(84歲),7月12日於台北市阿波羅畫廊樓上一樓層面的「李石樵美術館」成立,館藏作品有400件,增購美術館新館80坪。受《新新聞週刊》訪問。第一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蘇富比撤回拍賣仿李石樵《紅衣少女》乙案。李石樵之妻周來富過世
  • 1993年(85歲),第二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續擴充美術館38坪。作《櫻花樹下》、《玫瑰花園
  • 1994年(86歲),第三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李石樵美術館基金會成立,捐400幅作品給基金會。作《桌上靜物》、《靜物》、《碧潭》、《櫻花校園》、
  • 1995年(87歲),第四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台北時間7月7日下午一點三十分,病逝於美國紐約雪城。獲總統李登輝頒褒揚令。8月李石樵版畫由達利藝術中心代理,並於10月應邀在台北市政府11樓名家藝廊展出三個月,李登輝總統陳水扁市長陪同下,蒞臨參觀,對其畫作證賞有加。9月舉行「李石樵遺作展」
  • 1996年,1月在台北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展出「李石樵回顧展」12天,前監察院陳履安與前監委王清峰亦蒞臨參觀。1996年全國文藝季,台北縣為紀念李石樵一生在繪畫上的成就,推出過盡千帆話新莊活動,3月16日至31日台北縣立文化中心,4月20日至28日新莊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辦李石樵回顧紀念展系列活動,藉由展覽、座談、專題演講,來闡述李石樵一生對台灣美術教育的貢獻及繪畫風貌。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畫家← 本網頁資料取材自文建會《台灣網路美術館》網站
李石樵﹝1908 ~ 1995

  李石樵 1908 年出生。1923 年考入台北師範學校,受教於當時任職該校的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在年少的李石樵心中,覺得老師的作品高不可攀,但石川老師對他在繪畫興趣上的啟迪卻意義深遠,加上他喜歡參加老師、學長組成的假日寫生會,使其繪畫有長足的進步。

  十九歲即以〈台北橋〉一作入選台展,使李石樵往後有興趣向藝術之路邁進。1929 年到東京,雖經三度應考才考入東京美術學校,終得一償宿願。後因家庭遭逢變故,也使李石樵經歷許多家庭方面與經濟上的巨大壓力,但終能排除萬難,得以在日本及台灣官方展覽中一露頭角,並於 1941 年獲得第一位日方辦文展的「免審查」資格,這是台籍畫家當時無上的光榮,長久的努力終有回報。

  台灣光復,對畫家而言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由於大量大陸人士來台,使台灣社會中產生了不一樣的風貌,李石樵在畫作中也描繪、反應了這種社會現象。他一輩子創作不斷,經歷過日據時代的風發意氣、光復後早期的困頓窒礙,終能秉承藝術道德為一貫圭臬,除了費時多年探討抽象繪畫,晚年復歸於寫實,畫風變化多端。


【作品選粹】

作   品基  本  資  料解 說

溫泉鄉

1966 年

油彩‧畫布,150 x 180 公分

河邊洗衣

1946 年

油彩‧畫布

116.5 x 91 公分

女王的化石

1966 年

油彩‧畫布

120 x 162 公分

都會之月

1971 年

油彩‧畫布

112 x 145.5 公分

香蕉園

1983 年

油彩‧畫布

45.5 x 53 公分

台北橋

1927 年

紙‧水彩

32 x 47 公分

編物

1935 年

油彩‧畫布 

158 x 146 公分

風景

1940 年

油彩‧畫布 

53 x 65 公分

合唱

年代不詳

油彩‧畫布 

116.5 x 91 公分

市場口

1945 年 

油彩‧畫布 

149 x 148 公分

烈日

1971 年

油彩‧畫布

60 x 72.5 公分

建設

1947 年 

油彩‧畫布 

261 x 162 公分

1957 ~ 1958 年 

油彩‧畫布 

65 x 50 公分

畫室

1958 年

油彩‧畫布

100 x 80

避難

1964 年

油彩‧畫布 

130 x 61 公分

漁港

1967 年

油彩‧畫布

91 x 116.5 公分

朝妝

1967 年

油彩‧畫布

115 x 115 公分

作品﹝一﹞

1973 年

油彩‧畫布 

65 x 80 公分

三美圖

1975 年

油彩‧畫布

100 x 80 公分

1979 年

油彩‧畫布

60.5 x 72.5 公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出自《左傳》,現指怎麼問都說不知道。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另外,一問三不知也有裝糊塗,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編輯摘要
名稱:一問三不知   拼音:yī wèn sān bù zhī
出處:【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 ​​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釋義:【解釋】三不知:對事情的發生、過程與結尾都不知。不管怎樣問,總說不知道。
反義詞:【反義詞】無所不知向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目錄

 

一問三不知- 概述 

一問三不知( yī wèn sān bù zhī ) 


【解釋】三不知:對事情的發生、過程與結尾都不知。不管怎樣問,總說不知道。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用法】合式;作分句;含貶義


【示例】 馬南村《燕山夜話·變三不知為三知》:“遇到別人問起許多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常常~。” 


【反義詞】 無所不知向 


【歇後語】 傻子問路 


【燈謎】 聯 

 

一問三不知- 典 故 


“一問三不知”這句話人們常常說,也應該都知道它是指問什麼都不知道的意思,但恐怕知道“三不知”來歷的人不多。“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苟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防止晉國強大,就派陳成子帶兵援鄭。有個名叫苟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罵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苟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此話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 ​​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釋義一問三不知,就是從苟瑤的話語中概括出來的。它的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故事公元前468年,晉國的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齊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晉國吞併鄭因而更加強大,構成對齊國的威脅,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陳成子率軍到達淄水河岸的時候,天下大雨,士卒們不願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嚮導子思說:“晉國的兵馬就在敝國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來告急,敝國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齊軍早日到達。如果再不行進,恐怕要來不及了。” 陳成子披著雨篷,拄著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揮齊軍過河。戰馬見了的舀滔的河水嚇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們過河,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地渡過了淄水,準備與晉軍交戰。晉軍統帥苟瑤見齊軍軍容嚴整,心裡有點害伯,便對左右的部將說:”我占卜過攻打鄭國,卻沒有占卜過和齊國作戰。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部將們也贊成他的看法,主張撤兵。苟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一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使者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陳大夫這一族,是從陳國分文出來的。陳國雖然是被楚國滅掠的,但卻是鄭國的罪過。所以,敝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同時間問您是否在為陳國憂愁。” 陳成子聽了使者的活,知道這是苟瑤編造出來的說言,十分生氣他說:“欺壓別人的人絕沒有好下場:像苟瑤這樣的人難道能夠長久嗎?”齊國的使者走後,有個名叫苟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嚴肅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 苟寅自知失言,後悔地說:“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為計麼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怎能不碰壁呢?”幾天后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左傳》中所說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終三階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鄧拓在他的《變三不知為三知》一文中,對“始、中、終”做了很詳細的闡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開端或創始階段,它包括了事物發展的歷史背景和萌芽狀態的種種情況在內。'中',就是事物在發展中間的全部過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斷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間各種複雜變化過程在內。'終',這就是事物發展變法的結果,是一個過程的終了,當然它同時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新過程的開始。”
















“三不知”從最初的始、中、終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漸產生了別的意思。後來用“三不知”制對內情一無所知,有時指裝糊塗。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說道:“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金瓶梅》十三回裡有“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可見,“三不知”還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清代無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寫道:小姐一見彩雲,就問她:“我剛與若霞說的幾句話,怎就三不知不見了你,你到哪裡去了這半晌?”而到現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對情況一無所知了。

 

一問三不知- 其他典故 


“一問三不知”,這是流傳很久的一句俗語,但“三不知”究竟為何“三”不知,卻未必為大家所知。明代學者姚福所著《青溪暇筆》說:“三不知”一語,源自《左傳》。查《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的記載是這樣的: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當時荀父子認為對敵情不了解,不可輕進。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據此可知,“三不知”一語,意思是對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情況都不了解。故曰“三不知”。但現在已把“三不知”泛指事事不知






一問三不知- 英文翻譯 

以下結果由譯典通提供詞典解釋
1.not to know a thing; to be entirely ignoran

2.to keep one's mouth tightly shut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穎達[編輯]

 
 
 
三才圖會》裏的孔穎達像

孔穎達(574年-648年10月10日),衝遠(一作沖遠、仲達、沖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孫。唐朝經學家。

生於北齊後主武平五年(574年),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監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南北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孔穎達所疏或正義的經書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左傳》等。

孔穎達碑[編輯]

現在陝西醴泉縣昭陵博物館,于志寧撰文,書者不詳。螭首方趺,碑圭篆書陽文《大唐故國子祭酒麴阜憲公孔公之碑銘》,共4行,每行4字。前人稱《孔祭酒碑》或《曲阜憲公碑》。

大唐故太子右庶子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祭酒上護軍曲阜憲公孔公碑銘
禮部尚書兼太子左庶子上柱國黎陽縣開國公于志寧字仲謐撰


  蓋聞八卦已列,書契之跡肇興;六籍既陳,禮樂之基斯闡。是以厲鄉設教,道德垂訓於百王;洙水立言,雅頌作法於萬世。如欲化民成俗,致遠鉤深,非博物不以究其源,非口口何以弘其口。口窮先聖之幽贊,為後進之範圍,軼匡張而驤首,趨賈杜而矯翼,見之祭酒麴阜憲公矣。公諱穎達,字沖遠,冀州衡水人也。若夫順天開物,黑帝寧區夏以干戈;定樂刪詩,素王正人口口節制。霸翊口口,口令譽於鶴口;光贊萬機,振芳聲於龍鼎。可謂長源眇眇,將德水而俱遙;曾構岩岩,與削成而共峻。其後公侯載德,簪紱連暉,備在縑緗,可得而略。曾祖靈龜,魏國子博士,辟應元之口高,馳譽成均;口允恭之通識,飛英庠序。祖碩,授魏治書侍御史,冠飾神羊,權豪為之屏跡;任司衡象,風俗以之肅清。父安,齊青州法曹參軍,輕重之典,情在公平;大小之獄,心敦寬簡。公蘊靈上智,稟氣沖和,量包萬口之陂,駿騁千里之足。庭羅俎豆,幼習升降之儀;門列驂駔,少懷遠大之操。博韜金匱,覃思邁於西河;學富石渠,沉研冠於東閣。詞光翰苑,文麗彩虹,思極掞天,才華日口。蹈忠孝以行已,踐仁信以立身。口漢皋之名珠,光映照車之寶;抱金山之美玉,價重連城之琰。聞之者未面而虛口,見之者忘言而傾蓋。可謂儒宗之師鏡,學府之口口者焉。昔大業膺圖,更開橫塾,賁帛而徵轅固,口口而辟董鈞。欲使禮盛鴻都,業隆槐市,大訪時彥,廣召學徒。公優遊七經,苞括百氏,牢籠曹許,孕育毛王。足使仲遠伏膺,子幹請道,所以口天資於漸陸,紀地由乎濫觴。屈此高才,俯從末任。起家授河內郡博士,尋除太學助教。於時炎政委馭,海縣分崩,災甚襄陵,禍踰楚岳。巨猾於焉鴞視,大憝所以鴟張。比王粲之寓跡荊門,同班彪之銷聲隴坻。歸漢尚阻,還蜀無由。暨六合同文,八紘口軌。既允背淮之口,遂陪河曲之游。即與司空梁國公、禮部尚書黎陽公、秘書監永興公為秦府文學館學士兼文學博士,東膠西序,講肆於是重興;碣館台宮,文口於茲愈盛。九年,遷國子博士。膏梁胄子,舉抉成蔭;章甫鴻儒,揮汗為雨。而攝齊問感,譬洪鍾而俟叩;負笈質疑,方衢尊而待口。聲實振於關右,芳風蓋於淹中。其年封曲阜縣開國男,食邑五百戶,析珪胙土,望重口口;建旄口口,聲口扶德。貞觀二年,改授給事中。職亞夕郎,位參口口,丹墀近待,允屬時英。四年,加員外散騎常侍、行太子中允。入陪玉裕,出侍金輿,榮重起居,寄深獻替。六年,除國子司業,尋轉太子右庶子,七年遷右庶子兼國子司業,以公醇固可口,行檢有聞,遂得口諭宸宮,調護國本,比跡君仲,連口子威。十年,奉敕共秘書監鄭公修《隋書》,良直著乎青史,微婉表於丹書。跨固超遷,含劉孕謝。特蒙恩詔,賜秩增班,加散騎常侍、行右庶子,兼國子司業,封如故。制禮作樂,沿革不同,於是廣召多聞,委以刪定。其大戴、小戴之舛錯,前鄭、後鄭之危疑,往哲之所不通,前賢之所未釋,公剖茲析節,鍼此膏盲,足使儀刑曲仁,粉澤王化。禮成,門奉明敕口賞,進爵為子,邑七百戶,賜物二百段。其年,以公匡弼副主,屢進讜言,與左庶子黎陽公特蒙恩詔,又賜黃金一斤,絹一百匹。十二年,除國子祭酒、東宮侍講,封如故。昔孫卿名播齊邦,膺茲寵命;口瑰道光晉國,荷此殊榮。公乃再振頹風,重宏絕業,而學徒盈於家室,頌聲彰於國朝。十四年,車駕幸學,親觀釋奠,公口總九流,才兼六藝,彝倫之所鑽仰,耆德之所推崇。詔公升於講筵,寔允僉望。連環暫析,朱雲謝其談鋒;英辯一摛,口口慚其河瀉。下帷博學,閉戶多聞,競舉雲梯,爭回雄戟。公金湯易固,樓雉難攻,遂使輔嗣倒戈,大春反旆,宿疑舊惑,口順水銷。簡在神衷,特蒙天眷。悠悠百代,方見斯口。禮畢,上《釋奠頌》一篇,文艷雕龍,將五色而比彩;韻諧丹鳳,與八音而同節。逸思掩於子玉,麗藻超於口口。蒙降敕口口口表,贊其書曰:「省表並所上《釋奠頌》,殊為佳作。循題發函,清詞爛其盈目;口口口口,逸氣飄已凌雲。驪龍九重,不足方斯綺麗;威鳳五彩,無以比其鮮華。揚雄掞口,高蹤口遠;黃香口口,口口猶口。口口口口,彌覺欣口。昔強秦之末,政教凌遲,縉紳以委焚坑,墳典以為灰燼。逮炎漢握圖,口敷經學,憲章斯教,文藝聿修。及自三國,迄於晉宋,書記可略而言之。近至隨運將終,天下鼎沸,禮樂崩淪,口口口口,鑒乎秦隨,豈不愴恨?朕少逢口季之時,長遇干戈之口,今臨茲宸極,執口璇璣。若阪泉崇國之功,口有之矣。」靈台辟雍之德,則未可庶幾。雖然亦嘗有意乎雕蟲,存心乎儒史,開獻書之路,口口口之賢。束帛蒲輪,亦以多矣,而學謝稽古,文慚往哲,口以屬仲春,言口口口。國老參於東序,庶老口於西庠。聽廣論而無雙,導深義而重席。洪鍾待扣,扣無不應;幽谷發聲,聲無不答。是知口聲口德,口口口口口卿。夙挺珪璋,早標令譽。網羅百氏,苞括萬經。思涌珠泉,情抽蕙圃。關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濟南伏生,重興乎茲時。庶令弘四科於縹帙,闡百遍於青衿。翰苑詞林,仰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奉敕修撰《五經義疏》。公博極群書,游口眾藝,削前代之紕繆,口往哲之蕭稂,諒萬古之儀刑,寔一代之標的。蒙敕改名《五經正義》,付國子監施行,賜物三百段。公敦老氏之止足,追太史之鳴謙,奏請歸閒,優詔不許。累表聞奏,始蒙矜允,祿賜防閣,一同在官。又使中書令馬周齎手詔存問,榮寵之極,曠古罕儔。口世室於國陽,佇聞公玉之制;告成功於日觀,庶睹司馬之書。口口口口之光,口口兩楹之夢,環海徒口,口口千月之口。以貞觀廿二年九月十八日薨於萬年縣平康里第,春秋七十有五。哀感丹宸,悲動縉紳。甚魏主之惜桓階,若晉人之傷衛玠。詔贈物一百段,陪葬昭陵,喪事所須,率由官給,太常考行,諡曰憲公,禮也。子口遺老,陪延陵而起墳;元凱貞臣,奉峻陽而卜兆。以今訪古,隔代同符,惟公氣稟五常,道光六行,得孔甫之具體,總姬旦之多才,延閣策府之奇書,探賾索隱,東館南宮之逸口,睹隩窮源。冤氣積於無口口,無勞方朔之對;大乳見於渭浦,不假張寬之言。道合者,不以賤貧而易交;行偽者,無以權貴而投分。志懷耿介,性尚曠達,有石奮之謙恭,類宋弘之方正。推賢進士,後已先人。舉事而口典謩,發言而成準的,乃九流之翹楚,百辟之羽儀。於時將創明堂,令群儒詳審,互陳聞見,爭起異端。公捃摭舊事,憲章故實,刪裴頠之制度,略蔡雍之節文,酌今古之儀,得豐儉之衷,褒衣博帶,莫不口服。貞觀之始,品翬惟新,緝六樂之遺章,修五禮之墜典。記事記言之史,俱資筆削,大雅之詩,咸佇刊定。奉敕修《隋史》五十卷,《新禮》一百卷,《五經正義》一百七十卷。邁南董於曩策,逾孟慶於先書,雖圖匱縣金呂覽,口斯口口戶口,置筆論衡,匹此未奇,撰訖奏聞,帝用嘉尚。後倉制禮,名振曲台;孫通創儀,榮光稷嗣。以今方古,彼獨何人。豈謂食薪為災,夢桑成口,魏敷之藥無效,齊鵲之言口征。遂使山陽之鄰,空口長笛之響;魯宮之壁,徒聞金石之聲。世子志玄等,悲深陟岵,思烏口而無期;恩極昊天,對風枝而增慟。恐鍾律易改,陵谷難常,乃口氏英猷,永傳五鼎;楊公高軌,長勒四碑,敬陳伐閱,樹之神道。其銘曰:
  赫赫華胄,岩岩崇趾。玄鳥降神,口口效祉。德表溫室,道光闕里。績著太常,芳流惇史。誕生令悊,卓犖絕群。百丈挺秀,九畹騰芬。迢口流略,囊括邱墳。凌雲縟藻,口口口口。逍遙群籍,網羅眾藝。行邁九言,思窮五際。糠秕名墨,錙銖象系。藻越潘詞,策高孫第。世尚典故,時敦學植。賓雁成行,翹車轉軾。金馬待詔,璧池攝職。口口欽風,青衿詠德。飛纓黃屋,口口六口。口口口宮,口口三善。獻書洛口,口口禮闡。六學規模,百寮冠冕。峰隕喪賢,石折殲良。愴矣武庫,哀哉智囊。塋嘶白馬,墳瘞黃腸。九泉雖閟,千載名揚。

 

參考[編輯]

  • 《昭陵碑石》
孔穎達
拼音:Kǒng Yǐngdá(Kong Yingda)

 

孔穎達
孔穎達
  孔穎達,字沖遠,河北衡水人。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4)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仕宦之家。在中國歷史上,繼承漢學風格,完成解決儒學内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風格之爭,鞏固儒學壁壘這一統一工程的巨匠,便是唐初大儒孔穎達。

   是他編訂《五經正義》,排除經學内部的家法師說等門戶之見,於眾學中擇優而定一尊,廣采以備博覽,從而結束了自西漢以來的各種紛爭;是他摒棄南學與北學的地域偏見,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將西漢以來的經學成果盡行保存,使前師之說不致泯滅,後代學者有所鑽仰;

  也由於他的《五經正義》被唐王朝頒爲經學的標准解釋,從而完成了中國經學史上從紛爭到統一的演變過程。孔穎達就是這樣一個對中國經學具有總結和統一之功的大經學家。

人物簡介

生平

 
孔穎達
孔穎達
  孔穎達(574-648)唐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字仲達,一作仲遠或沖遠,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孫。生於北朝齊後主武平五年(574年),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孔穎達八歲就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隋大業初選爲“明經”,授河内郡博士。唐初,爲文學館學士,後擢授國子博士,與杜如晦、房玄齡等齊稱“十八學士”。貞觀初年封曲阜縣男爵,後除國子司業,加散騎常侍,拜國子祭酒。

  唐初,穎達與魏徽受命撰寫《隋書》,爲太子李治撰《孝經章句》。爲統一經義以利科擧取士,奉詔與顏師古、王琰、司馬才章等撰寫“五經義訓”,定名爲《五經正義》,計182卷。根據南學約簡、以玄學治經和北學深蕪、引用讖緯的特點,融合南北經學家的見解,形成唐代義疏派,極力主張貴賤尊卑的區别。唐代用此書作爲科擧取士的標准。

  孔穎達卒後,陪葬昭陵,贈太常卿,溢號“憲”。

歷史變革

  孔穎達的幼年時代正是南北朝對峙時期。他出生於北周時期,政教清明,局勢 穩定。一些較開明和有遠見的士大夫,在魏晉以來門資恩蔭的驚夢之餘,開始重視 教育。如當時自南朝進入北朝的名士名宦顏之推,即告誡子孫:“積財千萬,不如 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仕宦之族,縉紳之家,相率督課子孫, 教以儒業。於是,在這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度里,居然儒雅重文之風,不讓衣冠文物薈萃的江南王朝。孔穎達出身於有文化教養的家庭,又趕上這樣一個重教育興文化的時代,可謂兼得天時與地利。他聰明穎悟,自幼便耳儒目染以禮樂爲特征的儒家文化。

  公元581年,孔穎達8歲,北周外戚、權臣楊堅取代北周,建立朝,是爲文帝。隋文帝初年頗重儒術,“超抉奇雋,厚賞諸儒”,自京師達於四方,大興學校,廣置生徒。“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被史書稱爲:“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孔穎達也在這個時候走上了正規學習的軌道。史稱他“八歲就學,日誦千餘言”,悟性特佳。還在少年時代,孔穎這便明悉了服虔所注《左氏傳》,鄭玄所注《尚書》、《禮記》、所箋《毛詩》,王弼注《周易》;於儒經之外,還旁及諸子,兼善曆算之學;更長於屬文,彬彬焉儼然一少年老成之儒士矣!

求學

  少年時代,孔穎達曾師從當代大儒劉焯爲學。劉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與孔穎達同郡。劉焯聰敏沈深,學通五經及諸家注解,並對《九章算術》、《周髀算經》以及天文推步,測量山海之術,有精到的研究,著作有《五經述議》,見解獨到,多所創見。論者以爲數百年以來,博學通儒,沒有比他更好的了。與當時另一位博學宏儒劉炫,同稱“二劉”。當時儒學南北分裂,經籍散亡,學者求師無門,一些精通漢師家法的老師宿儒,如徐道明、熊安生之徒,早已謝世,於是,“二劉”便出類拔萃,秀出其間,遂爲後生鑽仰之名師。“天下名儒後進,質疑受業,不遠千里而至者,不可勝數”(《隋書·儒林傳》)孔穎達就是這千里負笈的佼佼者。但是,劉焯性情孤傲,懷抱不廣,不僅吝於財貨,責求束修,而且恃才傲物,凌辱諸 生。孔穎達初來,很受劉焯輕視,並不以禮相待。但一經穎達向他執經問難、發表意見,劉焯見其答難問對,出人意表,能發人之所未發,乃翻然改容,刮目相看。孔穎達在名師門下兢兢事學,虛心求教,在從前所學的諸經注解外,百丈竿頭更進一尺,《左傳》於服注外又通社預集解,《尚書》於鄭注外再通孔安國傳(即偽孔傳),爲後來他勝任《五經正義》的編纂工作墊下了豐厚的學植。學成業就,劉焯欲留穎達同館共授,切磋學問,穎達謝絕了明師的好意,滿載而歸,下帷教授。其時他僅20餘歲。

洛陽儒學大會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即位,改元大業。隋文帝晚年“不悦儒術,專尚刑名”(同上),關閉天下學校,唯留中央國子學一所,生員72人,於是欣欣向榮的儒教事業,一朝又複歸萎縮。煬帝即位後,爲了籠絡人心,粉飾太平,又兼生性喜愛文學經籍,於是再開學校,重興儒業,“征辟儒生,遠近畢至”(《隋書·儒林傳》)。 孔穎達應時而出,應擧明經,對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學博士。大業年間,隋煬帝廣征天下宿儒,集中於洛陽,由門下省主持,仿當年漢宣帝石渠議經、漢章帝白虎論禮之故事,下令在洛陽擧行大規模的儒學討論大會。孔穎達以明經高第參加了這一盛會。

   爲響應皇帝明詔,經明行修之士、方步矩領之徒,從四面八方雲集洛陽,以文會友,研經討古,爲統一的隋朝政權添上教化大興的濃墨重彩。時承文帝廢學之後,老師宿儒,若陸德明、魯世達、劉焯、劉炫之徒,都應時而出,登壇執經,各窮懸河之辯;論難問對,共研先聖之理。孔穎達少年老成,英才秀發,斬關奪將,舌戰群儒。門下省納言(侍中)楊達評第高下,以穎達爲最,奏之皇帝。煬帝以孔穎達爲太學助教,陸德明爲國子助教。其時穎達年方32歲,是應詔諸儒最年少的大師。被他擊敗的“先輩宿儒”都心懷羞恥,憤憤不平,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穎達,幸得禮部尚書、愛才思賢的楊玄感出面保護,將孔穎達藏於府中,才使少年才子幸免於難。孔穎達憑着自己的淵博學識終於進入國家中央的教育和學術機構,在更好的環境、更高的層次上進行經學研究工作。

十八學士之一

  武德四年(六二一)時,天下逐漸統一。秦王李世民認爲海内平定,於是在秦王宮西開館,延請四方文學之士。出教以秦王府屬官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谘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於志寧、軍谘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及孔穎達、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並以本官兼任文學館學士。李世民將他們分成三批,輪流值班,自己一有空閑,就到文學館中,與各位學士討論文籍,直至深夜。秦王又讓著名畫家閻立本爲各學士畫像、褚亮撰寫讚文,號稱十八學士。孔穎達也是十八學士之一。

五經正義

修訂背景

 
孔穎達
孔穎達
  儒學經過漢晉南北朝的發展演變,家法各異,流派眾多。在漢代有今文古文之爭,家法師法之别。東漢末,鄭玄企圖統一今古,建立兼包並采的“鄭學”體系。三國兩晉,王肅創立“王學”,起而與鄭學爲敵。南北朝時期,隨着政治的分離,而有南學與北學的紛爭。至於儒學内部群經異說,諸師異論,更不下數十百千。紛紛攘攘,至有互爲水火之勢。五經越解越暗,聖學越講越糊塗,十分不利於儒學的經世致用和發颺光大。

  唐朝統一天下之後,“文治”成了當務之急。“銳意經術”的唐太宗,有鑒於儒經文字多有異同,經義師說多門且繁雜而歧見紛出,頗不利於政治上的一統。乃命顏師古統一經典文字,成“五經定本”。貞觀十二年(638),孔穎達升遷國子監祭酒,總管“六學”訓導之政令,唐太宗便命孔穎達來主持統一經典章句的義疏。孔穎達與馬嘉運、顏師古、楊士勳、賈公彥、司馬才、王德韶、朱長才、朱子奢等多人,參酌南北經義之歧見,以南學爲主,成《五經義讚》。書成奏上,唐太宗目睹盛事,大爲高興,下詔褒獎說:“卿等博綜古今,義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說,符聖人之幽旨,實爲不朽!”不過,對《五經義讚》之名,唐太宗不太滿意,於是下詔改爲《五經正義》,並將它交付國子監,作爲試用教材。其卷數記載頗不一致,《貞觀政要》和引《舊唐書·孔穎達傳》作一百八十卷,《舊唐書·儒學傳》和《冊府元龜》作一百七十卷,今一般從前者。

正義解析

  所謂“正義”,即對五經傳注作疏解,其體例大體上是一致的。先用“正義曰”標目,以總括章節經文義旨,然後各隨經文解釋,以闡發義理。再用“注某某”,“注某某至某某”等標志,對注文進行具體的詮釋。在詮釋經注的同時,或辨章句異同,或解釋詞語,或考證名物禮制,或講明語法修辭等等。這樣,綜合古今,考訂異說,定於一尊,以其義旨符合唐王朝的封建統治需要。《五經正義》所取注疏是:

  《周易正義》十四卷:主王弼注,其中《系辭》取晉人韓康伯注;

  《尚書正義》二十卷:主偽孔安國《傳》;

  《毛詩正義》四十卷:主毛公《傳》、鄭玄《箋》;

  《禮記正義》七十卷:主鄭玄《注》;

  《春秋左傳正義》三十六卷:主杜預《集注》。

編纂過程

  在注疏編纂過程中,義例的制定,是非的考論,皆由孔穎達定奪。
 
  首先,孔穎達在眾多的經書章句中,選擇一家優秀的注釋作爲標准注本,然後對經文注文詳加疏通闡釋。《周易》經注,西漢的梁丘、施、高氏之學,都已亡於西晉,京氏、孟氏流於讖緯災祥,學者不傳。南北朝唯傳鄭玄、王弼易注。鄭氏講爻辰象數,王氏詳玄學義理,相比之下,王注義例明備,“獨冠古今”,故孔穎達《易》用王注。《書經》,歐陽、大小夏侯也都亡於永嘉之亂,南北朝多尊鄭注。東晉梅賾進獻《尚書孔安國傳》,號稱古文,篇章也比鄭注爲多,時人不知其偽,大行於南朝。

     隋代“二劉” 也研習孔傳,孔穎達初本習鄭氏《尚書》,後從劉焯傳孔義,認爲“其辭富而備,其義弘而雅”(《尚書正義序》),遂定偽孔傳爲圭臬。《詩經》,齊詩亡於曹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雖存而無傳人,唯毛詩鄭箋,獨行於世。孔穎達正義,《詩》用毛傳鄭箋。《禮》,本有《儀禮》、《周禮》、《禮記》三禮之别,但是《儀禮》、《周禮》爲制度儀文,缺乏義理,亦少文采,《禮記》則事文義理兼具,因此三禮之中獨取《禮記》,注用鄭玄。《春秋》,亦有公羊、穀梁、左氏三傳,其中公穀空言說經,不及左氏事富文美,因此以《左傳》附經。孔穎達曆考漢晉訓貼,大多雜取公穀,爲例不純,唯西晉杜預集解,“專取丘明之傳以釋孔氏之經”,尊經重本,“子應乎母,以膠投漆”(《春秋左傳正義序》)。更重要的是杜氏爲《左傳》總結有“五十凡例”,補充了左氏在三傳中義理貧乏之不足,與僅重文字訓詁的各家傳注不可同日而語。見解最高,體例最善,故於眾解,獨取杜氏。

編撰方法

  《五經正義》的編撰方法是,首先列出經文、注文,接着串講經文大意,然後疏通注文,說明注文之所以然。如《詩經·周南·關雎》“窈窕叔女,君子好逑” 一句,毛傳說:“窈窕,幽閉也。淑,善;逑,疋也。言後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閉貞專之善女,宜爲君子之好疋。”鄭箋說:“怨耦曰仇,言後妃之德和諧,則幽閉處深宮貞專之善女,能爲君子和好眾妾之怨者。言皆化後妃之德,不嫉妒,謂三夫人以下。”正義首先串講經文說:“性行和諧者是後妃也。後妃雖悦樂君子,猶能不淫其色,退在深宮之中,不褻瀆而相慢也。後妃既有是德,又不妒嫉,思得淑女以配君子,故窈窕然處幽閉貞專之善女,宜爲君子之好疋也。以後妃不妒忌,可共事夫,故育宜也。”再疏通毛傳說。“窈窕者,謂淑女所居之宮形窈窕然,故箋言幽閉深宮是也,(毛)傳知然者,以其淑女已爲善稱,則窈窕宜爲居處,故雲幽閉,言其幽然而閉靜也。颺雄雲‘善心爲窕,言容爲窈’者,非也。逑,疋,《爾雅"釋詁》文,孫炎雲:‘相求之疋’,《詩》本作逑,《爾雅》多作仇,字異音義同也。又回後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閉貞專之善女,宜爲君子之好疋者,美後妃有思賢之心,故說賢女宜求之狀。”以下接着又疏證鄭箋。

  正義有說有證,層次清楚,釋義分明,繁而有要,齊全周詳。因此,於志寧稱之爲“萬古之儀型,一代之標的”。正義爲了說明注文,往往旁征博引古籍和前賢解說,體大思精,資料至爲豐富。如上引爲釋毛氏傳文,正義引用了《爾雅"釋詁》和颺雄、孫炎之說。在疏證毛傳關於“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解釋時,甚至引達《爾雅》釋詁、釋鳥、釋水、《五經定本》、俗本《毛詩》等文獻資料,兼及郭璞、陸機、颺雄、許慎、李巡等人之說,還參證《詩經》江有渚、蒹葭、穀風、采蘩等篇中毛傳鄭箋的解釋,反複周致,論證詳明。人們既可以利用它來研習五經,尋求定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五經正義》是教科書,是法典;在古書佚散非常嚴重的情況下,人們也可以通過它保存的漢晉經說來窺探漢學風貌,研究兩漢以及魏晉經學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五經正義》又是舊說府庫、資料寶藏。由此看來,《五經正義》既作爲標准範本有功於來學,也作爲舊說淵藪有功於前賢。

  孔穎達所修《五經正義》,不僅僅是前賢經說的材料堆積,而且貫穿了他獨到的經學思想,這集中反映在正義前言和卷首題辭中。

五經正義簡述

周易正義

 
孔穎達作品
孔穎達作品
  其《周易正義》卷首題辭通過論《易》,闡發了系統的宇宙變化思想。

  首先,他揭示《易經》主旨在明變化之道,說:“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周易正義卷首》,下同)運動變化存在於天地開辟之際,世間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即是運動:“自天地開辟,陰陽運行,寒暑送來,日有更出。”其更新不已的力量源泉即在於運動,在於“變化之力,換代之功”。“易”之稱即是對運動現象的概括。

  其次,孔穎達認爲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陰陽二氣的消長。聖人作卦,畫“一”爻以象陽,畫“--”爻以象陰;畫八卦爲三爻,象天地人,亦即“三才”,以示運動法則貫穿天地人之中。其曰:“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爲易,取變化之義。”

  其三,孔穎達指出《易》經的特征是抽象性和象征性:“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象即像,即仿照;爻即效,即效法。作《易》之聖人,“仰觀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雲行而施,效四時以生萬物。”簡言之,即效法天地及自然規律以生育眾生,長養萬物。

  其四,主“易兼三義”說。易的基本意義是運動變化,但這隻是易的一個方面。孔穎達從《易緯乾鑿度》說,曰:“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簡)也,變易也,不易也。”簡易是說:天地無言,日月星辰布滿天空,光明燦爛,並不繁冗,但在此“不煩不擾,淡泊不失”的背後,蘊藏着無限神機。此即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和必然性。變易,指陰陽二氣運行,陰陽作爲無所不在而又對立統一的兩種力量,實際是事物的矛盾性。天地變化,五行疊代,四時更替,乃至人世之進退榮辱,成敗利鈍,無一不是這一矛盾規律的具體表現。不易,指尊卑之位。天上地下,君南臣北,父坐子伏等等皆是。

  其五,易包有無。針對儒家崇有、老莊貴無的分歧,孔穎達采納王弼的方法,援道入儒,提出“易兼有無”的命題。他說易之三義都是就“有”來說的,簡易、變易、不易,都是有形事物的運動形式。“然有生於無”,易理中兼有“無”。因此《乾鑿度》說:“有形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是看不見的氣;太初是氣體的開始;太始是形體的開始;太素是品質的開始。氣、形、質未分之時即“渾沌”,渾沌的特征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這就是玄妙無比不可捉摸的“太易”,也就是道家的“無”。可見易理中蘊含有“無”的意義。

  其六,易道廣大,理備三才。孔穎達爲了神化《易經》,認爲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易》乃聖人法天則地而作,故有天地之理;作《易》是爲了垂教,故有人倫之理和王道之理:“《易》者所以繼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 不僅有修齊治平(諸如“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的大經大法,以存綱紀;而且還有“度時制宜,作爲網罟,以佃以漁”等具體的利民措施,“以贍民用”。隻要遵循易理,就能使陰陽有序,百物和顺,社會安定,群生和洽,國祚就能傳之無窮。

  其七,易曆三古,人更三聖。在《周易》作者這個聚訟頗多的問題上,孔穎達綜合諸家,作了總結性結論。他采用《漢書》“人更三聖,世曆三古”的說法,認爲 “伏羲制卦,文王系辭,孔子作十翼。”《系辭》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聖人”即伏羲。伏羲得河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畫爲八卦,“萬物之象皆在其中”,故《系辭》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雖具萬物之象,但未盡萬物變通之理,故聖人再“因而重之”,將八卦重爲六十四卦,於是變化之理燦然明備。《系辭》說:“因而重之,爻(變)在其中矣。”《系辭》又說: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誰有憂患呢?《史記》說了:“文王拘而演周易”,這就是“作易者其有憂患”者。具體說,即是文王作卦辭。有人說爻辭也是文王所作,但是曆考文王身後之事,孔穎達認爲爻辭爲周公所作。《左傳》載,韓宣子觀書太史,“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觀《易》象而知周公之德,是必《周易》與周公有關,故定爻辭爲周公所作。至於“十翼”,則爲孔子所作。作《易》者,實有四位,而稱“三聖”者,因周公爲文王之子,兼於父子,故曰三聖。孔穎達一言論定,遂成千古公論。

尚書正義

  其論《尚書》也頗爲典實。首先,他認爲《書經》是先王史料,並不神祕:“《書》者,人君辭誥之典,右史記言之策。”全是些往古帝王的誥命和史官的記錄,無非歷史文獻資料。他認爲尚書就是以先王言行來垂教後世。他說,《尚書》之中,内容多樣,涉及面廣,有的是帝王設爲教令來統馭群下;有的是臣下敷陳禮樂以規諫君王。有時又宣明威令以嚴肅政紀,有時則布列和顺來調和風雨……其間不乏垂範作用。運用得當就百事大吉,倘若失之毫釐就會差之千里。真象樞機關鍵,不可等閑視之。他還論述了《書》的文體,認爲書有典、謨、訓、誥、誓五體,皆各有源起:典漠起於堯舜,誓誥始自湯武:“勳華揖讓而典漠起,湯武革命而誓誥興。”嘉言懿行,其來遠矣!至於《書》的編者,孔穎達承襲司馬遷之說,定爲孔子。他說孔子生於衰周,有崇高的德行卻無適當的地位,道之不行,遂講求聖人之道以教化人心,取檔案資料,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編爲《書經》。時限上“上斷堯舜,下終秦魯,時曆五代,書總百篇”;内容上,都是先王“前言往行足以垂法將來”者。但是,在《尚書》問題上,孔穎達卻犯了采用偽孔傳的錯誤,曆來頗受非議。《尚書》的流傳,最多糾葛。相傳孔子刪書百篇,秦焚書,《尚書》散佚。漢興,濟南伏生憑記憶傳授,僅得29篇。當時以漢隸寫錄,史稱《今文尚書》。

  西漢流行歐陽、大小夏侯之學,都是今文。景武之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孔氏壁藏古經,其中有《尚書》,用戰國古文寫成。孔安國以今文校讀,多出16篇,是爲《古文尚書》。當時隻藏於禁中,民間並無傳授,孔安國是否給它作傳也很難說。由於知之者稀,漢成帝時,張霸竟偽造《古文尚書》102篇,號稱“百兩篇”。王莽興古文,立有《古文尚書》博士。東漢頗有傳人,但都隻傳其中與今文相同的29篇。馬融、鄭玄所作《書注》,也限於此。其餘16篇稱《逸書》,因無傳授,漸漸失傳。直到東晉,梅賾獻出號稱孔安國作傳的《古文尚書》,共59篇。經後人考定,其經文有33篇系分析今文29篇而成;另外25篇系摭拾舊文,雜糅而成。又蒐羅古訓,配以傳注,托爲孔安國所作。隻要考察一下《尚書》流傳情況,其作偽之蹟就不難發現。特别是傳文有很多作偽的蛛絲馬蹟,出現很多孔安國身後的地名,有些注解甚至與孔注《論語》相左,如此之類,隻要稍加考訂便可立知其偽。可是孔穎達根本沒懷疑過它,反而稱讚“其辭富而備,其義弘而雅,複而不厭,久而愈亮(《尚書正義序》),有跨鄭愈馬,獨步天下之勢!孔穎達將自己素所研習的鄭玄注《尚書》束之高閣,盡棄前學而從偽孔注,舍真取贗,實在難辭其咎!但是,這不是孔穎達一人的過錯,當時整個時代風氣即是如此。

毛詩正義

  其論《詩經》,曰:“詩者,論功頌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訓。”(《毛詩正義序》,下同)不外乎歌功頌德、勸人從善之行吟。這些長吟短唱,作之者雖然是自我感情流露,但卻有益於生民教化。對於統治者來說,《詩》還可以觀爲政之得失:“若政遇醇和,則歡娛被於朝野;時當慘黷,亦怨刺形於詠歌。作之者所以暢懷舒憤,聞之者足以塞違從正。”詩歌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是社會的風向標,是政治的雨晴表,觀乎詩即知民情之喜怒哀樂,社會之治亂興衰。所以詩歌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詩歌還可以用於教化,眼務於政治,故聖人於六藝之中,要設詩教。關於詩歌的起源,孔穎達提出性情說。古語有“詩言志”,孔穎達認爲詩歌起源於性情,情動於中,聲發於外,其韻律合乎一定的節奏,這就是詩。由於詩是有感於天地萬物之情而生,詩出於自然,一經產生,詩就有強烈的反作用,故能“感天地、動鬼神”,更能諷勵人倫,敦厚風俗。孔穎達認爲,詩理產生很古,因爲性情古已有之,甚至遠至人類之前。如燕雀啁噍,有煩碎憂苦之情;鸞鳳展翅,有翩翩起舞之容。可見《詩》理是在開天辟地之初,動植分化之始就已具備了的。不過有形的詩歌卻有其誕生的歷史過程。他於是又提出世運產生詩歌之說。認爲上古帝王政務質實,一切從簡,無須諷諭;中古政務繁劇,有失有成,於是有漚歌的迫切需要。唐虞之時,有詩的萌芽;而黄帝之世,卻不見詩蹟。其後時運每降,凡經三代,故詩逾三千。詩之根本在性情,而詩之產生則在時政。今本《詩經》就是孔子從三千古詩之中,“釐正遺文,得其精華”,選編305篇而成,號稱“詩三百”。

禮記正義

 
孔穎達作品
孔穎達作品
  其論《禮記》,曰:“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太一之初;原始要終,體之乃人情之欲。”(《禮記正義序》,下同)孔穎達認爲,禮的終極根源是宇宙精神(太一),其直接依據則是人的情欲,具有宇宙法則的必然性和人情需要的必要性,既神聖又重要。他說:人有喜怒哀樂之志,動靜好惡之心,修養好的可以克服欲望的沖動有所不爲,而修養差的就會受貪欲的驅使而無所不爲了。因此“古先聖人鑒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納之德義……故乃上法國象(天),下參方載(地),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可見禮的設置完全是善意的,意欲克服人性粗野的一面,發颺其良善的一面,是維持社會安定、人群和諧的設施。禮之於人,猶堤防之於洪水,韁繩之於烈馬,是一種防範和馴化措施。孔穎達還進一步從自然界的秩序性和動物的嗜欲現象中,找到了禮義精神的客觀依據,論證禮的產生淵源悠遠。他說:“物生則自然而有尊卑,若羊羔跪乳,鴻雁飛有行列,豈由教之者哉!”尊卑秩序是生物的本性,而事物生來就有秩序,“三才既判,尊卑自然而有”。

  可見,禮有其客觀必然性。在談禮的功能時,孔穎達綜合舊說,從聲訓的角度訓釋說:“禮,體也,履也,理也。”體是體用之體,即根本法則,統之於心;履即實踐,即體用之用,指禮節儀文指導實踐;理即治,指禮具有使天下走向大治的功能。具體地講,《周禮》屬於體,是經邦治國的大經大法;《儀禮》屬於履,是日常生活的行爲准則。也就是文獻所謂“經禮三百(周禮),曲禮三千(儀禮)”。經之與曲,體之與履,一大一小,一簡一繁,各有專主,相輔爲用。至於三禮的作者,孔穎達明確認爲:“周公所制之禮則《周官》(周禮)、《儀和》也。”孔子的功勞,則是在禮壞樂崩的春秋時期“訂禮正樂”。《禮記》則是孔子弟子“七十二之徒共撰所聞”,其中“或錄舊禮之義,或錄變禮所由,或兼記體履,或雜序得失”。《禮記》是禮樂原理的理論闡述,無怪乎孔穎達要取它來代表“禮經”了。

春秋左傳正義

  其論《春秋》,曰:“《春秋》者,紀人君動作之務,是古史職之書。”(《春秋正義序》,下同)《春秋》就其本源上講,不外乎史官記事的史書。然而記事之中有書法存焉,那就是褒善貶惡,而褒貶的標准則是禮義,故《春秋》即是禮義原理的具體運用。通過叙事來寓褒貶,通過褒貶來宣傳禮法,這就是《春秋》的主題思想。孔穎達說:春秋之時,“下陵上替,内叛外侵,九域騷然,三綱遂絕”。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社會治安,倫理綱常,十分混亂。孔子生逢亂世,心懷大聖,“想垂之以法則無位,正之以武則無兵,賞之以利則無財,說之以道則不用”。聖人一無所有,隻有將滿腔熱情與憤懑訴諸筆端,著書立說以存其正論。因魯史所記多有得失善惡之行,故依據經法來一一加以繩正,予以褒貶。他的褒貶十分貼切准確,令人信服,“一字所嘉,有同華袞之贈;一言所黜,無異蕭斧之誅!”所謂“春秋筆法”,真是威力無比,足以令亂臣贼子懼!

五經正義評價


  《唐會要》(卷77)說:“貞觀十二年國子祭酒孔穎達撰五經義疏170卷,名曰《義讚》,有詔改爲《五經正義》”。考本傳,孔穎達貞觀六年除國子司業,七年與魏征等同修《隋書》,十一年修正禮,十二年官進國子祭酒。可見《五經正義》的編修是在十二年孔穎達做國子祭酒任内。從受詔到成書,前後不過一年,成數十萬字,爲170卷,真是神速!究其原因,舒大剛認爲有二:一是得博學諸儒的通力合作。參加修《周易正義》的有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馬嘉運、趙乾葉、王琰、於志寧等;修《尚書正義》的有王德昭、李子雲;修《毛詩正義》的有王德昭、齊威等;修《禮記正義》的有朱子奢、李善信、賈公彥、柳士宣、範義囗、張權等;修《春秋正義》的有穀那律、楊士勳、朱長才等。參修諸人都是當時儒學的第一流人材,博極群書,精通五經。顏師古,是顏之推之後,“少傳家學,博覽群書,尤精訓詁”,曾奉太宗詔考訂五經文字異同,撰《五經定本》,做了經書的文字統一工作;又撰《漢書》注,大重於時,至今仍是研究《漢書》最優秀的古注。司馬才章傳家學,通五經,爲國子助教;王恭精三禮,並私撰《義證》,“甚爲精博”;馬嘉運兼通儒釋二教,“尤善論難”,高宗朝爲國子博士,侍講殿中;穀那律淹貫群書,被褚遂良稱爲“九經庫”;朱子奢少習《左傳》,善屬文,爲中書舍人;楊士勳、賈公彥都是《春秋》、《禮》學專家,楊後來撰有《春秋穀梁傳疏》、賈撰《周禮》《儀禮》二疏,與《五經正義》一並傳爲千古儀則,爲今傳《十三經注疏》之一。其餘諸君也都以學問官至國子、太學、四門學的博士或助教。孔穎達領導的《五經正義》編纂班子,真是英才薈萃,通儒群集,難怪乎成書迅速。原因之二是,有前人成果可供借鑒。南北朝時期,儒生依照佛教講疏的形式,對五經作有多種義疏,孔穎達對各家義疏進行比較,選擇優秀底本,再融會眾說、剪裁諸家,摺衷以己意。善於利用前人勞動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自然見效快,成功偉。

  當時,《周易》江南有義疏十餘家,但都“辭尚虛玄,義多浮誕”(《周易正義序》),於是孔穎達取其合乎孔子思想,與王弼注並行不悖的說法,著爲正義。《尚書》有蔡大寶、巢猗、費囗、顧彪、劉炫、劉焯《正義》,前面數人多互相因循,義理淺略,唯“二劉”“最爲詳雅”。遂依“二劉”書疏爲本,而刪其狂傲和虛華。《詩經》義疏有全緩、何胤、舒援、劉軌思、劉醜、劉焯、劉炫諸家,也是“二劉”詩疏“特爲殊絕”,於是“據以爲本”(《毛詩正義序》),而匡其輕狂,補其疏略。《禮記》有賀循、賀囗、庾蔚、崔靈思、沈重宜、皇侃、徐遵明、李業興、李寶鼎、侯聰、熊安生等疏,皇、熊二家最流行,其中皇氏最優秀,孔穎達乃“據皇氏爲本,其有不備,以熊氏補正”(《禮記正義序》)。《春秋左傳》義疏有沈文阿、蘇寬、劉炫等家,孔穎達認爲:“劉炫於數君之内,實爲翹楚”(《左傳正義序》),故依據劉疏,補以沈氏,若兩家俱失,則申以己見。

   除此之外,孔穎達自身的才華、學識和品德也是《五經正義》能夠快速修成的重要條件。劉知幾曾言,良史必有三長:才,學,識。才者,文筆精妙也;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後者加上一個“德”字。德者,品德高尚也。對孔穎達來說,他無疑是一位兼具“才、學、識、德”的博學鴻儒。史稱他“八歲就學,日誦千餘言”,悟性特佳,極具天“才”。孔穎達出身於有文化教養的家庭,還在少年時代,便明悉了服虔所注《左氏傳》,鄭玄所注《尚書》、《禮記》、所箋《毛詩》,王弼注《周易》;於儒經之外,還旁及諸子,兼善曆算之學,更長於屬文,顯然博“學”。在孔穎達撰《五經正義》時,雖有大量前儒義疏可爲依據,但孔穎達選取這些材料,態度極爲嚴謹。除對諸家注疏詳加審定,汰劣取優外,對被選爲底本的義疏,也認真甄别,嚴格筆削,特具獨“識”。在“德”上,《十八學士圖讚》稱讚孔穎達說:“道光列第,風傳闕里。”說他道德修養很高,有當年孔子之風。驗之史蹟,實非虛美之辭。公元627年即位後的李世民改元貞觀,孔穎達以儒業受封曲阜縣男,轉任給事中。給事中乃門下省要職,掌封駁政令,議論得失,孔穎達隨侍皇帝左右,數進忠言。唐太宗嚐問曰:“《論語》雲:‘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何謂也?”孔穎達對曰:“聖人設教,欲人謙光。己雖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以爲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非唯疋庶,帝王之德,亦當如此。夫帝王内蘊神明,外須玄默,使深不可測,度不可知。《易》稱‘以蒙養正,以明夷蒞眾’,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凌人,飾非拒諫,則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對。屢遷國子司業,祭酒,掌管一國教育。

  唐太宗對孔穎達寄以厚望,將儲君的教育委與他,任他爲太子右庶子,與左庶子於志寧一道,共同掌教太子李承乾。孔穎達兢兢業業,克盡職守。承乾曾令孔穎達撰《孝經義疏》,穎達因文見意,更廣規諷之道,學者稱之。後承乾不循法度,穎達每犯顏進諫。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謂曰:“太子成長,何宜屢致面摺?”穎達對曰:“蒙國厚恩,死無所恨。”諫諍逾切。無奈太子承乾愛好聲色,漫游無度,不聽勸教;又因太宗偏愛魏王李泰,釀成嫡庶相爭之禍,終被廢黜。其他東宮屬官也多被黜退,唯孔穎達、於志寧等由於平時對承乾犯顏直諫,盡心盡職,太宗對他們獎賞有加,信任如故。貞觀十四年(640),孔穎達爲國子祭酒,太宗親臨國學,擧行祭祀先聖孔子的釋奠大禮。會上,群儒執經宣義,孔穎達主講《孝經》,他聲若洪鍾,口如懸河,義理分明。太宗令群儒發難辯駁,孔穎達“金湯易固,樓雉難攻”;排難解紛,令眾儒師大爲摺服。太宗手詔褒之曰:“洪鍾待扣,扣無不應;幽穀發響,聲無不答。……思湧珠泉,情抽蕙蘭。關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濟南伏生,重興於茲時!”稱讚他爲“關西孔子”、西漢伏生,與先聖先師並輝齊明,足見孔穎達“德”望之高。
 
  孔穎達對前輩權威和自己的老師,也決不盲從。劉焯劉炫,爲孔穎達素所敬仰,他稱讚他們“並聰穎特達,文而又儒,擢秀幹於一時,騁絕轡於千里,固諸儒之所揖讓,日下無雙。於其所作疏内,特爲殊絕”(《毛詩正文序》)。但是,他又常常指出二人恃才傲物、好非毁先賢、穿鑿附會、自立新說的毛病。如劉焯的《尚書》義疏常常故弄玄虛,求險探深,孔穎達批評他們有“非險而更爲險,無義而更生義”(《尚書正義序》),就像在平緩的河流中平掀怒浪,在靜止的樹梢上更震狂飄,實在是無益的游戲,反教學者更生疑竇。劉炫的《尚書》義疏依焯疏刪繁就簡,但義理過簡,文辭太華,文勝於質,也不足以作爲後生典範。劉炫的《春秋左傳》義疏,孔穎達在稱讚之餘,也不忽略其“一意在矜伐,性好非毁”(《春秋左傳正義序》)的弊病,以謂劉疏聰惠辯博無人可比,但是發明義理造詣不高。對於其他各家取作底本的義疏,孔穎達也都每每指陳疵暇,各論得失。刪修筆削,“必取文證詳悉,義理精審,剪其繁蕪,撮其機要”,從而保證了《五經正義》的質量。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書也無盡善盡美之作。盡管《五經正義》已經過通人指責、複審考校,但仍然難免小疵。前人常指責正義的失誤有三:“曰彼此互異,曰曲徇注文,曰雜引讖緯。”(皮錫瑞《經學歷史》)曲徇注文,指正義完全以注文之是非爲是非,凡注文所言,必盡量反複爲之疏通證明,有時甚至對錯誤的注解也不加駁證,反而曲爲之說。即所謂“疏不破注”的原則。如《毛詩正義》對《毛傳》與《鄭箋》之異同不加評說,對二者的分歧也不判斷其是非。《禮記正義》以皇侃、熊安生的疏爲底本,每遇與鄭注相違之處,《正義》便務申鄭說,這就難免有牽強附會、曲從注文之嫌。《春秋左傳正義》也是如此,劉炫曾著文批評杜預注的一些錯誤,對劉炫的駁正,《正義》一概加以否定。這樣,承襲原書的某些錯誤,以訛傳訛,或自相矛盾之處就在所難免了。至於雜引讖文,讖文多爲偽托,義理浮淺,當然不足爲據,如《易》、《書》正義就多引讖文。但這些對於洋洋灑灑數百萬言的《五經正義》來說,畢竟是大純小疵,絲毫無損於《五經正義》統一經學,垂教百世的歷史功績。

  貞觀十四年(640),參與編撰義疏的太學博士馬嘉運,“以穎達所撰《正義》頗多繁雜,每掎摭之,諸儒亦稱爲允當”(《舊唐書·馬嘉運傳》)。於是,唐太宗下詔“更令詳定”。但次年孔穎達退休,無法再主持修訂工作了。貞觀二十二年(648)孔穎達病逝。終貞觀之世,《五經正義》的修訂未能完成。至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下詔儒臣繼續重修。永徽四年(653)三月,書成,仍以孔穎達署名,正式頒行天下,作爲欽定的全國性的教科書。

  《五經正義》經官方頒定後,便成爲士子習經和科擧考試的統一標准。自唐代至宋初,明經取士,以此爲准。以科擧取士取代九品中正制,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五經正義》顺應科擧考試的需要,革除儒學多門、章句繁雜之弊,又摺衷南學、北學(偏重南學),形成經義統一的經學,在當時確有不可否認的進步作用和積極影響。《五經正義》的頒行,一掃了東漢以來紛紜矛盾的儒經師說,如今古文學之爭、鄭王學之爭、南北學之爭等,標志着經學史上一統局面的形成,爲古代經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從此以後,士子誦習儒經及應試,必須嚴格以《正義》的義理爲依據,不得另立新論,否則便被視爲異端邪說。在思想、文化、學術領域實行如此專制的一統,其結果是不可避免地窒息了學術空氣,阻礙了經學的發展。

  有唐一代,《五經正義》以五種單行本,分别流傳於世,且五種《正義》與它們所依據的注本也是分開的。至南宋合刻《十三經注疏》時,才開始把《五經正義》及舊注匯合一起。今通行本的《十三經注疏》中之“五經疏”,即取之孔穎達的《五經正義》。被它選用的注本地位大大提高,得以流傳至今。更由於它收錄了大量重要古籍的内容,很多書在後世亡佚,後人全賴此書才得以窺其原貌。因此,《五經正義》對中國封建社會後半期的思想學術和文化,也具有極其重大的影響。

易學詮釋學


  易卦備天下之象,據其體;備天下之理,據其用易理的無有、道器關係也是體用關係。體、用範疇是孔疏詮《易》的一對重要範疇,孔穎達認爲易理備包有無,形而上者爲道爲無,形而下者爲器爲有,“故以無言之,存乎道體;以有言之,存乎器用”(《序》)。

  用此解釋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是《周易正義》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孔疏曰:“八卦備天下之象,據其體;備天下之理,據其用。”(卷八)體,即本體、實體之義,用即表現、功用。易卦由陰陽二爻組合而成,其體備天下萬物的剛柔之象,其用備天下萬事之理。例如,釋《巽》卦曰:“巽之爲義以卑顺爲體,以容人爲用。”(卷六)巽卦兩陽居於一陰之上,象地承天之體,象征以卑顺天之象,即“以卑顺爲體”;地承天象,象征地顺從於天,即“以容人爲用”。體用範疇從一個特殊角度反映了易卦中物象與義理的關係。象與理的體用關係展開爲如下三層:

用來於體,有體才有用

  在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理解與解釋上,漢易主取象,王弼主取義。孔疏既取象又取義,認爲義來於象,有體才有用。在“卷九”說八卦名訓時,用體用範疇釋經卦。如:“乾象天,天體運轉不息,故爲健也。坤,顺也,坤象地,地顺承於天,故爲顺也。”“坎,陷也,坎象水,水處險陷,故爲陷也。”“艮,止也。艮象山,山體靜止,故爲止也。”在這里體用關係實際上有兩方面:從產生上說,有體就有用,體用同時存在,有天之象,就有健之義;有山之象,就有止之義。從人的認識上說,先有體後有用。因爲體爲外象,是人們首先認識到的,一般的認識邏輯是從物體表象再到其特征和性質,才能認識到其功用。漢易見其體而不深入其用,王學見其用而去其體,各執一端,都有片面性。

體以明用,象以明義

  用來於體,但體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周易》取象目的在於揭示、表示義理。“夫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詩》之比喻也。”(卷一)好似《詩經》的比喻,喻體是象,主體才是人事義理。但主體又不能離開喻體,義理必須通過物象才能得以體現。“易備知來往之事,莫不假象知之。”(卷九)假,即假借。取象是爲了明義,這就抓住了《周易》取象的本質特征和意義。卦之物象有自然之象和人事之象的區分,取象明義包括兩條途徑:以物象而明人事,或取天地陰陽之象(純陰純陽)以明義者,或取萬物雜象(陰陽混雜)以明義,例子前面已有;直以人事明義,孔疏認爲易卦六爻中三、四爻象征人之位,都可以人事明其象,如《乾》之九三、九四。也有許多卦、爻辭直以人事明義,如《損》卦,“君子以法此損道,以懲止忿怒,窒塞情欲”,孔疏釋《益》卦六四爻辭曰:“用此道以依人而遷國者,人無不納,故曰利用爲依遷國也。……如周之東遷晉鄭焉依之義也。”(卷四)
 
        孔疏認爲從卦象中得出義理有兩種情形:《象傳》所述多數卦都是從上下卦象的關係中取義。如:“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颺善,顺天休命。”(卷二)“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卷五)等等。另一種情形是直取卦名所含之義。如《訟》卦,乾上坎下,《象傳》雲“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這里所說人事之義,不取上下卦體之象,而是直接從卦名中取其義,訟即爭訟,君子要防止爭訟之事的出現,應“謀始”不讓人們起爭奪之心。

體用一如,互相化裁

  《周易》每一卦都有多種象,其義卻一,多體有一用。《說卦傳》匯集了八經卦各種物象的表征,各象之義都是相同的。如巽爲入義,取象則多樣:“巽爲木,爲風,爲長女,爲繩直,爲工,爲白,爲長,爲高,爲進退,爲不果,爲臭,其於人也,爲寡發,爲廣顙,爲多白眼,爲近利市三倍,其究爲躁卦。”一卦多象,究竟取何象更爲合適,孔疏認爲可以“義理”化裁。如需卦坎上乾下,坎可取險象,可取雨象,還可取雲象。《象傳》曰:“雲上於天,需。”對此,孔疏詮釋爲,“今不取險雨者,此象不假險難之義也,故不雲險也。雨是已下之物,不是須待之意,故不雲雨也。”而且,《象傳》取“雲上於天”之象,而不是“天上有雲”,是因爲“若是天上有雲,無以見欲雨之義”,“言雲上於天,是天之欲雨,待時而落,所以明需”(卷二)。可見卦之義決定了《需》卦的取象,起了“化裁”的作用。表明象數與義理體用一如,相互發明。
 
        魏晉玄學使體用真正具有哲學範疇的意義。王弼以體用規定無有,韓康伯加以發展,主張體用不二,郭象提出質用範疇。唐代佛、道論體用,儒家亦論體用。孔穎達繼承並改造了王弼等人的體用觀,以體用喻象數與義理,喻道器、無有、形而上形而下。既是對體用範疇的豐富和發展,又是以新的視角對易學詮釋學的推進與貢獻。

人物評價

 
孔穎達墓
孔穎達墓
  孔穎達在經學上的最大成就是奉詔編纂《五經正義》,爲經學的統一和漢學的總結做出卓越貢獻。如前所說,中國儒學從西漢開始便流派眾多,師說不一。當時《詩》分齊、魯、韓三家,《書》分歐陽、大小夏侯,《禮》有《儀禮》、《禮記》,其中《禮記》分大小戴,《易》分施、孟、梁邱、京,《春秋》既分公、穀二傳,公羊又有顏、嚴之學。經學史上稱這些分歧爲“師法”。後來經師又在師法的旗號下更生異說,於是又分出“家法”,再由家法中分出各種專家之說。就像樹幹分枝,校又分枝,枝葉繁茂,漸失根本,經義難明。故有“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之歎”。後來古文暢興,糾葛更生。《詩》有毛傳與齊魯韓爭雄,《易》有高費與施孟爭勝,《春秋》有左傳異軍突起,《禮》又出現《周禮》與分高低,《書》又得壁中古文十六篇。其間經本有無,卷國殘全。文字今古,師說歧異,種種分歧,更擾得經學講壇迷霧重重。企圖解決經學分歧的統一工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祖沖之[編輯]

 
 
 
崑山亭林公園祖沖之像

祖沖之(429年-500年),文遠劉宋時代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的主要成就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個領域。此外歷史記載祖沖之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祖沖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傳。祖沖之的兒子祖暅之也是數學家。

 

 

生平[編輯]

祖沖之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省淶水縣),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

祖沖之生於建康(今南京)。祖家歷代都對天文曆法素有研究,祖沖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天文、數學知識。祖沖之青年時,就得到博學多才的名聲,宋孝武帝聽說後,派他到「華林學省」做研究工作。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裏從事,先後任南徐州從事史、公府參軍。公元464年他調至婁縣(今江蘇崑山東北)任縣令。在此期間他編制了《大明曆》,計算了圓周率。宋朝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任謁者僕射,此後直到宋滅亡一段時間後,他花了較大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494年到498年之間,他在南齊朝廷擔任長水校尉一職,受四品俸祿。鑒於當時戰火連綿,他寫有《安邊論》一文,建議朝廷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安定民生,鞏固國防。祖沖之在他72歲時去世。

數學貢獻[編輯]

在數學上,祖沖之研究過《九章算術》和劉徽所做的註解,給《九章算術》和劉徽的《重差》作過註解。他還著有《綴術》一書,彙集了祖沖之父子的數學研究成果。這本書內容深奧,以至「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故廢而不理」。《綴術》在唐代被收入《算經十書》,成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當時學習《綴術》需要四年的時間,可見《綴術》的艱深。《綴術》曾經傳至朝鮮日本,但到北宋時這部書就已軼失。人們只能通過其他文獻了解祖沖之的部分工作:在《隋書·律曆志》中留有小段祖沖之關於圓周率工作的記載;唐代李淳風在《九章算術》注文中記載了祖沖之和兒子祖暅求球體積的方法。祖沖之還研究過「開差冪」和「開差立」問題,涉及二次方程三次方程的求根問題。遺留下來的祖沖之的數學貢獻主要有他對圓周率的計算結果和球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計算圓周率[編輯]

據《隋書·律曆志》記載,祖沖之把一丈化為一億忽,以此為直徑求圓周率,求得盈數(即過剩的近似值)為3.1415927;肭數(即不足的近似值)為3.1415926,圓周率的真值介於盈肭兩數之間。《隋書》沒有具體說明祖沖之是用什麼方法計算出盈肭兩數的。一般認為,祖沖之採用的是劉徽割圓術分割到24576邊形,又用劉徽圓周率不等式得祖沖之著名的圓周率不等式: 3.1415926 < \pi < 3.1415927。祖沖之的這一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後第7位,直到一千多年後才由15世紀的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以17位有效數字打破此記錄[1]

按照當時計算使用分數的習慣,祖沖之還採用了兩個分數值的圓周率:「約率」\tfrac{22}{7}(或稱之為「疏率」[註 1])以及「密率」\tfrac{355}{113}=3.141592920354。在分母<16600的所有整分數中,密率的比值最接近圓周率[註 2]。祖沖之可能利用何承天調日法求得圓周率的約率和密率[3]。數學家華羅庚曾認為密率的求得,說明祖沖之可能已經掌握了連分數的概念。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說,「約率 \pi=\tfrac{22}{7},無非是幾百年前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已經得到的數值,但是 \pi=\tfrac{355}{113} 這個分數,卻是翻遍古希臘,古印度和阿拉伯的數學文獻都找不到的分數,希臘人肯定不知道它;在歐洲直到1586年才由荷蘭人安托尼斯宗(Adriaan Anthoniszoon)求出了\tfrac{355}{113}這個比值。因此,中國人掌握這個非凡的圓周率分數比歐洲早出整整一千年之久」。為紀念這位偉大的中國古代數學家,三上義夫要求把355 \over 113稱為「祖率」[4]

計算球體體積[編輯]

祖沖之還和兒子祖暅之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問題。

《九章算術》中認為,球體的外切圓柱體積與球體體積之比等於正方形與其內切圓面積之比,劉徽在他為《九章算術》作的注釋中指出,原書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只有「牟合方蓋」(垂直相交的兩個圓柱體的共同部分的體積)與球體積之比,才正好等於正方形與其內切圓的面積之比。但劉徽沒有給出「牟合方蓋」的體積公式,所以也就得不出球體的體積公式。

祖沖之父子採用「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即「等高處橫截面積常相等的兩個立體,其體積也必然相等」)這一原理,求出了「牟合方蓋」的體積,而球體體積等於\pi \over 4乘以「牟合方蓋」體積,從而最終算出球體積為\pi d^3 \over 6d為球直徑)。

祖沖之父子所採用的「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這一原理,在歐洲義大利數學家卡瓦列里於17世紀重新發現,所以西文文獻一般稱該原理為卡瓦列里原理。為了紀念祖沖之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人們也稱該原理為「祖暅原理」。

天文曆法貢獻[編輯]

祖沖之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編制的《大明曆》及為《大明曆》所寫的《駁議》中。

在祖沖之之前,人們使用的曆法是天文學家何承天編制的《元嘉曆》。祖沖之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發現《元嘉曆》存在很大的差誤。於是祖沖之著手制定新的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編制成了《大明曆》。大明曆在祖沖之生前始終沒能採用,直到梁武帝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頒布施行。《大明曆》的主要成就如下:

  • 區分了回歸年恆星年,首次把歲差引進曆法,測得歲差為45年11月差一度(今測約為70.7年差一度)。歲差的引入是中國曆法史上的重大進步。
  • 定一個回歸年為365{15241 \over 62769}(=365.24281481日,今測為365.2421988日),直到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楊忠輔統天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確的數據。
  • 採用391年置144閏的新閏周,比以往曆法採用的19年置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 交點月日數為27{5598 \over 26377}(=27.21223日,今測為27.212225日)。交點月日數的精確測得使得準確的日月食預報成為可能,祖沖之曾用大明曆推算了從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到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間發生的4次月食時間,結果與實際完全符合。
  • 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結論,即定木星公轉周期為11.858年(今測為11.862年)。
  • 給出了更精確的五星會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會合周期也接近現代的數值。
  • 提出了用圭表測量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

機械製造貢獻[編輯]

祖沖之還曾設計製造過許多精巧的機械,在文獻《南齊書·祖沖之傳》和《南史·祖沖之傳》中有所記載。他曾經設計製造過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重新鑄造了當時已經失傳了的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人總是指著南方;製造了"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還設計製造過計時儀器漏壺欹器

著作[編輯]

隋書·經籍志》錄有《長水校尉祖沖之集》五十一卷,但現已佚。

散見於各種史籍記載的還有以下著作:

紀念[編輯]

為紀念祖沖之,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沖之小行星」,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內有一條城市道路命名為「祖沖之路」。莫斯科大學大禮堂前的走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鑲嵌著祖沖之像。河北保定有一所以祖沖之命名的中學,有江澤民手書「河北祖沖之中學」石碑。此外還有祖沖之郵票,祖沖之紀念銀幣等紀念品。

注釋[編輯]

  1. ^ 陳仁政在《說不盡的π》一書中提到,「疏率」是華羅庚在《數學是我國人民所擅長的學科》(1951年2月10日《人民日報》第3版)一文中使用的誤稱,其本人已在1962年的《從祖沖之的圓周率談起》一書中予以糾正,然此誤稱依然流傳於眾多媒體[2]
  2. ^ \frac{52163}{16604}=3.1415923874才比祖率略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數學家 ─ 祖沖之


祖沖之(西元429年~西元500年)生於南北朝時期。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在朝廷擔任官職,可說是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祖沖之是一個博學多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他曾經計算出月球環繞地球一周為27.21223日,和現在公認的27.21222日,只在小數第五位有1的誤差。他的貢獻遠至西方科學家也十分認同,因而把月球上的一個火山口,取名為「祖沖之口」,成為月球上唯一一個用中國人命名的地方。
 


祖沖之從小就非常喜歡唸書,長大後對數學和天文方面漸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認真地閱讀許多前人的著作,例如發明渾天儀而鼎鼎大名的張衡,以及創造「割圓術」算圓周率的劉徽,都是祖沖之學習的對象。但他卻不是只接受前人的經驗而已,對於書本上面的知識,祖沖之在每個細節上都是下過功夫,小心驗證過的呢!

祖沖之在數學上最偉大的成就莫過於「圓周率」的計算,他以劉徽的「割圓術」理論為基礎研究圓周率,進一步地發展,經過既漫長又煩瑣的計算,一直計算到圓形內面的正兩萬四千五百七十六邊形,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圓周率的值介於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已準確到小數點以後第七位,是當時最精密的圓周率!同時,他還取了22/7作為約率,355/113作為密率,來表示圓周率的近似值。

祖沖之為了求圓周率小數後的第七位準確值,他所花的時間和精神比起現代人多得很。只要利用現在的電腦,想計算祖沖之所知道的圓周率當然是輕而易舉,但想一想,當時的祖沖之生長在算盤還沒發明,就連阿拉伯數字也都尚未傳進中國的時代呢!光是利用當時的計算工具「算籌」,要計算如此龐大的數字,作好幾位數的複雜運算就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耐心,他這份對追求真理的熱情,實在很值得我們學習與尊敬呢!

1. 什麼是 割圓術

當圓形內面的正多邊形的邊數越來越多時,可以發現這個圓形內面的正多邊形的周界會越接近圓周。
 
正六邊形
正十二邊形
正二十四邊形

2. 什麼是 圓周率

古人未有圓規(現在畫圓形的工具)時,他們會在地上先固定一根木樁,再綁上一條繩子,然後拉緊繩子繞木樁一圈,便可以畫出一個圓形來。藉此畫圓方法,古人便發現圓周的長度和圓的直徑是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這個關係就是圓周率了。

 

 中國數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對於圓周率的研究成果,流傳了一千多年,至今仍然受到數學家們的推崇與尊敬天文上準確的測量,同樣令現在的科學家嘆為觀止。

  在沒有方便的儀器之下,祖沖之能靠著人工計算得到漂亮的結果,確實厲害!

祖沖之的身世

  祖沖之是南北朝人 (約429-500),祖父和父親都曾在朝廷擔任官職,可說是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

 

祖沖之的求學態度

  祖沖之從小就非常喜歡唸書,長大後對數學和天文方面漸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認真地閱讀許多前人的著作,例如發明渾天儀而鼎鼎大名的張衡,以及創造「割圓術」算圓周率的劉徽,都是祖沖之學習的對象。但他卻不是一眛地全部接受前人的經驗而已,對於書本上面的知識,祖沖之在每個細節上都是下過功夫,小心確認過的呢!憑著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讓個性謙遜的祖沖之成為中國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家。

 

祖沖之與圓周率

  祖沖之在數學上最偉大的成就莫過於「圓周率」的計算,他所計算的圓周率介於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已準確到小數點以後第七位,是當時最精密的圓周率!這個紀錄一直到西元1424年,才被阿拉伯的數學家阿爾卡西打破,足足保持了九百多年呢!

  祖沖之以劉徽的「割圓術」理論為基礎研究圓周率。如果利用現在的電腦,想計算祖沖之所知道的圓周率當然是輕而易舉,但想一想,祖沖之可是生長在算盤還沒發明,就連阿拉伯數字也都尚未傳進中國的時代呢!光是利用當時的計算工具「算籌」,要計算如此龐大的數字,作好幾位數的複雜運算就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耐心!

他的成就果然讓日後數學家大為讚賞,例如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就曾建議將355/113稱作「祖率」,以紀念為圓周率很有貢獻的祖沖之。此外,在法國巴黎的「發現宮」博物館的牆上,甚至還刻上了祖沖之的名字,以及他算出來的圓周率呢,果然是中國人的驕傲!

 

從劉徽的割圓術到祖沖之的圓周率

  劉徽運用割圓術計算圓周率,嘗試了正六邊形、正十二邊形、正二十四邊形直到正三千零七十二邊形,得到3.1416。

  祖沖之承續了劉徽,一直算到正兩萬四千五百七十六邊形,最後得知了精確到小數第七位的圓周率,並且取22/7作為約率,355/113作為密率,來表示圓周率的近似值。

 

 

祖沖之對天文也有很大貢獻

  博學的祖沖之在天文方面,也有一番作為呢!我們都知道一年有365天是很基本的常識,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所需要的時間差不多是365天。祖沖之曾經仔細的算出地球繞日一周的時間是365.24281481天,只和現今精準儀器所測量的相差50多秒呢!

  同時,他提出了當代最好的曆法「大明曆」。不幸的是,在祖沖之的官途上,出現小人戴法興,他強烈反對大明曆,使得祖沖之在死前仍見不到大明曆受到採用,最後竟然失傳了!

 

祖沖之還是機械發明家呢?

  由於他的淵博學問名揚千里,朝廷選派他到當時的學術研究機關,也就是和現在「中央研究院」一樣的「華林學省」。在這兒,祖沖之也進行了許多科學的研究,他不僅僅讓失傳已久的指南車原貌再現,也發明了能夠日行千里的「千里船」,並製造出類似孔明的「木牛流馬」運輸工具。看來祖沖之不只是數學家、天文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機械發明家呢!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徽[編輯]

 
 

劉徽,生卒年不詳,三國時代魏國數學家。白尚恕考證他是山東淄博淄川人,梁敬王劉定國之孫菑鄉侯劉逢喜的後裔[1]

劉徽為《九章算術》做注,於三國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成書,[2]其中他提出用割圓術計算圓周率的方法,計算出正192邊形的面積,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為157/50 (即 3.14),在此基礎上又計算出正3072邊形的面積,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927/1250 (即 3.1416)。作此書注時,他還依據其「割補術」為證勾股定理,另闢蹊徑作青朱出入圖。圖雖失傳,但據其「出入相補、以盈補虛」原理,後人參照書中類似方法還原了此圖。

劉徽後撰《重差》,初以後失傳,僅《重差》一卷單行,因其第一題是測量海島高度和距離的問題,故又名《海島算經》。此外劉徽還著有《魯史欹器圖》,《九章重差圖》,唐代失傳。

劉徽的卓越成就受到後人的重視,宋徽宗時代為恢複數學教學制度,便追封了部分歷代的天算家,其中便有劉徽

 

割圓術 (劉徽)[編輯]

 
 
 
劉徽割圓術原理

三國時代數學家劉徽割圓術是中國古代數學中「一個十分精彩的演算法[1]」。在此之前,圓周率採用「周三徑一」的實驗數據。東漢科學家張衡採用\pi =\frac{736}{232}=3.172\pi=\sqrt{10}=3.16。劉徽認為\pi=\sqrt{10}過大。[2]東漢天文學家王蕃採用\pi={142 \over 45}=3.156。這些圓周率都是實驗值,都只準確到二位數字。劉徽是中國數學史上最先創造了一個從數學上計算圓周率到任意精確度的迭代程序。他自己通過分割圓為192邊形,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024 與 3.142704之間,取其近似,並以 {157 \over 50}表示。這個數值準確到三位數字,比前人的圓周率數值都准,但他自己次承認這個數值偏小[3]。後來劉徽發明一種快捷演算法,可以只用96邊形得到和1536邊形同等的精確度,從而得令他自己滿意的\pi=3.1416

劉徽割圓術簡單而又嚴謹,富於程序性,可以繼續分割下去,求得更精確的圓周率。南北朝時期著名數學家祖沖之用劉徽割圓術計算11次,分割圓為12288邊形,得圓周率\pi=3.1415929,成為此後千年世界上最準確的圓周率。

劉徽在圓周率領域的貢獻,不僅在於求得 {157 \over 50}\pi=3.1416,更重要的在於他創造了一世界數學史上最精彩的割圓術:阿基米德割圓術和劉徽割圓術一樣用雙向迫近,因而同樣嚴謹完備,但遠不如劉徽簡潔;阿基米德用雙歸謬法推證圓面積,不如劉徽用極限論先進;托勒密割圓術和阿爾·卡西割圓術只是單向迫近,不如劉徽嚴謹;趙友欣割圓術和日本關孝和割圓術從正方開割,屬於劉徽割圓術的變化,而且也是單向迫近。劉徽割圓術雖然不是世界最早,卻是數學史上最嚴謹完備簡潔的割圓術[來源請求]

 


圓面積公式[編輯]

 
圓面積=圓的半周長X半徑

劉徽割圓術是建立在圓面積論的基礎之上的。他首先論證,將圓分割成多邊形,分割來越細,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多邊形的面積就和圓面積沒有差別了。他說,將6邊形一邊的長度乘以圓半徑,再乘3,得12邊形的面積。將12邊形的一邊長乘半徑,再乘6,得24邊形面積。越割越細,多邊形和圓面積的差越小。如此割了再割,最後終於和圓合為一體,毫無差別了[4]

6邊形的面積顯然和圓面積相差很多。
內接正12邊形面積 = 6邊形面積+6個藍色三角形面積,向圓面積趨近了一步。
正24邊形面積=6邊形面積+6個藍色三角形面+12個黃色三角形面積,更加接近圓面積了。
顯然:
正12邊形面積 <正24邊形面積< 正48邊形面積<正96邊形面積……<內接6*2N邊形面積<圓面積。

劉徽明顯已經掌握了無窮小分割和極限的概念:[5]

   \lim_{N \to \infty} 內接 6*2N邊形面積 \longrightarrow 圓面積。
他又指出:6邊形之外,遺留了半徑的一小段d ,稱為余徑。將余徑d乘多邊形的一邊,所得長方形ABCD,已經越出圓周範圍之外。如果將圓周分割得很細,余徑d趨向於0,而長方形ABCD的面積也趨向於0[6]

顯然,劉徽之所以研究余徑,目的是從上限和下限兩個方面逐步逼近圓面積:

\lim_{N \to \infty} 內接 6*2N邊形面積 \longrightarrow 圓面積 \longleftarrow \lim_{N \to \infty} 內接 6*2N邊形面積+6*2N*d*L。

劉徽進一步證明圓面積=圓周/2 × 半徑。

關於多邊形的面積,劉徽有如下公式:
2 N邊形的面積= N邊形的半周長×R。
= L\times \frac{N}{2} \times R,
其中L為N邊形的單邊長,R為圓半徑。
此公式可用劉徽出入相補原理證明: 將內接2N邊形,分割,然後重新排列成寬為 L x N/2, 高為R的長方形;
顯然2N邊形的面積=長方形面積=\frac{N}{2}\cdot  L \cdot R=N邊形的半周長 * R
N \longrightarrow \infty
N邊形的半周長\longrightarrow 圓的半周長
\lim_{N \to \infty} 2N邊形面積=N邊形的半周長 * R \longrightarrow圓面積
所以
圓的半周長 * R = 圓面積[7]
因此
圓周 = 2* 圓面積/R
圓周率  \overset{\underset{\mathrm{def}}{}}{=}圓周/直徑= 2* 圓面積/(R*2R)= 圓面積/R2
\lim_{N \to \infty} 2N邊形的面積/R2

割圓術程序[編輯]

劉徽從半徑1尺圓的內接正6邊形開始,逐次分割為12邊形,24邊形,48邊形,96邊形。反覆使用勾股定理求得各多邊形的邊長,又用劉氏多邊形面積公式求多邊形面積。

分割6邊形為12邊形[編輯]

 
劉徽割圓術原理

令圓直徑為2尺,折半得半徑1尺。圓內接正6邊形的邊長也是1尺。[8] 如圖:

半徑OA=r=1尺=10寸
6邊形單邊長AB=M=10寸
從圓心O作AB的垂直平分線OC,將AB平分為二,
AP=BP=M/2,AP+BP=AB
垂直平分線OC和圓周相交於C,
作直線AC
AC就是12邊形的一邊,

OAP是一個直角三角形

弦=半徑=r=10寸
勾=AP=M/2=5寸
股OP 可用勾股定理求得:
令弦長=X,股長=G, 句長=M/2,則:
{} G^2 = r^2 - \left(\frac{M}{2}\right)^2=100-25=75 平方寸
{}G= \sqrt{r^2-  \frac{M^2}{4}}
因為1寸 =100000忽
1平方寸 =10000000000平方忽
{}G=\sqrt{750000000000}=866025 {2 \over 5}[9]

APC是一個小直角三角形

令小弦AC長度為m,令小句PC長度為j

{} j= r - G =1000000-866025 {2 \over 5}= 133974 {3 \over 5 }
用勾股定理求m:
{}m^2= \left(\frac{M}{2}\right)^2 + j^2
={}(500000)^2 + (133974.6)^2=267949193445平方忽
12邊形的一邊長度 = m = \sqrt{267949193445} =517638.09
12邊形的一邊長度的一半= {m \over 2}={ 517638.09 \over 2}=258819.045

分割12邊形為24邊形[編輯]

將上一輪的多邊形邊長m作為新一輪割圓的開始, 作替換M=m=12邊形的一邊長度=517638.09忽 繼續將此多邊形的一邊平分,周而復始,重複使用[10]

{}G= \sqrt{r^2-  \frac{M^2}{4}}
{} j= r - G
{}m^2= \left(\frac{M}{2}\right)^2 + j^2
{}= \frac{M^2}{4}+j^2
由上M^2已有現成數值{}M^2=      267949193445
 \frac{M^2}{4}={267949193445 \over 4}=66987298361
{}G= \sqrt{r^2-\frac{M^2}{4}}=\sqrt{1000000000000-66987298361}=965925{ 4 \over 5}
{} j= r - G   =1000000-965925{ 4 \over 5}=34074{1 \over 5}
{}m^2= (\frac{M}{2})^2 + j^2  =66987298361+ (34074{1 \over 5})^2=68148349466
24邊形一邊長度 m=\sqrt{68148349466}=261052{ 2 \over 5}

分割24邊形為48邊形[編輯]

將第二輪的多邊形邊長m作為第三輪割圓的起點[11], 作替換M=m=261052{ 2 \over 5}

{}M^2=m^2 =68148349466
 \frac{M^2}{4}={68148349466 \over 4}=17037087366
{}G= \sqrt{r^2-\frac{M^2}{4}}=\sqrt{1000000000000-17037087366}=991444 {4 \over 5}
{} j = r - G =1000000-991444 {4 \over 5}=8555{ 1 \over 5}
{}m^2=(\frac{M}{2})^2 + j^2= {68148349466 \over 4}+(8555 {1 \over 5})^2=17110278813
開平方,得48邊形一面m= \sqrt{17110278813}=130806

根據劉徽多邊形面積公式:

96邊形的面積= 48邊形的半周長×半徑= m \times \frac{48}{2} \times r,

所以96邊形的面積A_{96}= 130806 \times \frac{48}{2}\times 1000000

={130806 \times 24 \times 1000000}=31393440000000平方忽
A_{96}=\frac{31393440000000}{10000000000}= 313{584 \over 625} 平方寸

分割48邊形為96邊形[編輯]

將第三輪的多邊形邊長m作為第四輪割圓的起點[12]

作替換M=m=130806

M^2=m^2 =17110278813
 \frac{M^2}{4}={17110278813 \over 4}=4277569703
{}G= \sqrt{r^2-\frac{M^2}{4}}=\sqrt{1000000000000-4277569703}= 997858 {9 \over 10}
{} j = r - G =1000000-997858{ 9 \over 10}=2141{1 \over 10}
{}m^2=(\frac{M}{2})^2 + j^2= {17110278813 \over 4}+(2141{1 \over 10})^2 =4282154012
開方得
96邊形的一邊m=\sqrt{4282154012}=65438

根據劉徽多邊形面積公式:

192邊形的面積A_{192}=96邊形的半周長×半徑= m \times \frac{96}{2} \times r

所以192邊形的面積A_{192}= 65438 \times \frac{96}{2}\times 1000000 平方忽

={65438 \times 48 \times 1000000}=3141024000000平方忽
A_{192}= \frac{3141024000000}{10000000000}= 314 {64 \over 625} 平方寸

劉徽圓周率不等式[編輯]

 
劉徽圓周率不等式示意圖

劉徽利用多邊形面積差的幾何學,得出圓周率的雙邊不等式。

如圖:
黃色代表N邊形面積A_{N}
黃色+綠色代表2N邊形面積A_{2N}
綠色代表2N邊形面積與N邊形面積之差D_{2N}=A_{2N} -A_{N}
長方形ABCD面積=2 \times D_{2N}
C代表圓面積。
如下不等式成立:
A_{2N} <  C  < A_{2N} +1 \times D_{2N}

A_{2N} <  C  < A_{N} + 2 \times D_{2N}

當N=96,2N=192:

192邊形面積 A_{192}= 314  {64 \over 625}
96邊形的面積 A_{96}= 313{  584 \over 625}
192邊形面積和96邊形的面積之差(差冪)=D_{192}=A_{192} - A_{96}=314{64 \over 625} - 313\frac{584}{625}
D_{192}=  {105 \over 625}
A_{192} <  C  < A_{96} + 2 \times D_{192} =A_{192} + D_{192}
314{64 \over 625} < C < 313{584 \over 625}+ 2 \times {105 \over 625}= 314{64 \over 625} + {105 \over 625}
314{64 \over 625} < C < 314 {169 \over 625}
3.141024  < \pi  <3.142704

劉徽認為這個面積已經超過圓面積,所以將192邊形的面積的整數部分定為圓面積:

圓面積~192邊形面積=314  {64 \over 625}  =314.1024 \approx 314
所以圓周率=圓面積/半徑2\approx \frac{314 }{100} ={157  \over 50}(=3.14)

這就是徽率。

實際上只要計算精確度夠高,劉徽割圓術可以計算到任何精確度,不僅限於二位小數點。

圓周率捷法[編輯]

劉徽在得圓周率=3.14之後,將這個數值和晉武庫中漢王莽時代製造的銅製體積度量衡標準嘉量斛的直徑和容積檢驗,發現3.14這個數值還是偏小。於是繼續割圓到1536邊形,求出3072邊形的面積,得到令自己滿意的圓周率={3927 \over 1250} =3.1416 。但是劉徽卻不敘述「分割96邊形為192邊形」,「分割192邊形為384邊形」,「分割384邊形為768邊形」,「分割768邊形為1536邊形」: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快捷的演算法[13],只要利用96邊形的數據經過一次除法和一次加法,就可以獲得和計算到1536邊形同等的精確度  \pi =3.1416,省去了4次開方計算;畢竟在三國時代用籌算進行開方相當的繁難。

劉輝圓周率捷法乃是以他素有研究的多邊形面積差為基礎的。

D_{2N}表示2N邊形的面積A_{2N}和N邊形的面積A_{N}

D_{2N} = A_{2N} - A_{N}

D_{96}D_{192}D_{384}D_{768} \cdots形成一個等比級數:
D_{192} \approx {1 \over 4} \times D_{96}
D_{384} \approx {1 \over 4} \times D_{192}
D_{768}\approx {1 \over 4} \times D_{384}
因此

\begin{align}
D_{384} & {} \approx  \frac{1}{4} D_{192} \\
D_{768} & {} \approx  \left(\frac{1}{4}\right)^2 D_{192} \\
D_{1536} & {} \approx  \left(\frac{1}{4}\right)^3 D_{192} \\
D_{3072} & {} \approx  \left(\frac{1}{4}\right)^4 D_{192} \\
& {} \ \ \vdots
\end{align}
{}\pi = A_{192} + D_{384} + D_{768}+D_{1536}+D_{3072} + \cdots
\approx  A_{192} + F \cdot D_{192}.

其中

 F = \frac{1}{4} + \left(\frac{1}{4}\right)^2 + \left(\frac{1}{4}\right)^3 + \left(\frac{1}{4}\right)^4 + \cdots = \frac{1}{3}.
 {}=\pi = A_{192} + \left(\frac{1}{3}\right)D_{192} \sim {3927 \over 1250} = 3.1416.\,

劉徽圓周率捷法,可以解釋如下幾個問題:[來源請求]

1)為什麼劉徽割圓術以多邊形面積為基礎,因為圓周率捷法必須用到多邊形面積差。
2)劉徽對割圓術的陳述為什麼止於96邊形。因為他發明了一個便捷的方法,只用96邊形數據,就可以算出相當於1536邊形(甚至12288邊形)的精確度。
3)晉武庫一段的作者,非劉徽莫屬,而不可能出自祖沖之。面積差法本來就是他推求不等式 A_{192} <  \pi  < A_{192} + D_{192}的基礎。從  \pi  < A_{192} + D_{192}\pi  < A_{192} +{1 \over 3} \times  D_{192}一脈相承。何況九章算術中全無「祖沖之注」的痕迹,而且一字不提祖沖之密率 \pi \approx {355 \over 113}

劉徽的  \pi  = 3927 \over 1250  後來見於印度數學中,足證古印度數學採用劉徽注《九章算術》[14]

割圓術迭代公式[編輯]

如令半徑=1, 從

{} G= \sqrt{r^2-  \frac{M^2}{4}}
{} j= r - G
{} m^2= \frac{M^2}{4}+j^2

可簡化為:

{}G= \sqrt{1-  \frac{M^2}{4}}
{}m^2= \frac{M^2}{4}+(1-G)^2
m^2= \frac{M^2}{4}+1-2 \times G + G^2
m^2= \frac{M^2}{4}+1-2 \times G + 1-  \frac{M^2}{4}
m^2= 2-2 \times G= 2 -2 \times \sqrt{1-  \frac{M^2}{4}}
m^2=  2 -\sqrt{4-  {M^2}}
由此可得劉徽割圓術迭代公式:
  2-m^2 =\sqrt{2+ (2-M^2)}
圓周率= 3*2^N * m

π的連平方根表示式[編輯]

根據劉徽割圓術迭代公式:

  2-m^2 =\sqrt{2+ (2-M^2)}
圓周率= 3*2^N * m

從半徑=1的內接6邊形開始:

各多邊形的一邊長m:
 m_{6}= M=1
{} m_{12} = \sqrt{2- \sqrt{2+1}}
{} m_{24} = \sqrt{2-\sqrt{2+ \sqrt{2+1}}}
{} m_{48} = \sqrt{2-\sqrt{2+\sqrt{2+ \sqrt{2+1}}}}
{} m_{96} = \sqrt{2-\sqrt{2+\sqrt{2+\sqrt{2+ \sqrt{2+1}}}}}

半徑=1圓形正內接多邊形面積:

{}\pi\approx A_{24} =m_{12}\cdot 6 =\sqrt{2- \sqrt{2+1}}\cdot 6
{}\pi\approx A_{48} =m_{24}\cdot 12 =\sqrt{2-\sqrt{2+ \sqrt{2+1}}}\cdot 12
{}\pi\approx A_{96} =m_{48}\cdot 24 =\sqrt{2-\sqrt{2+\sqrt{2+\sqrt{2+1}}}}\cdot24
{}\pi\approx A_{192} =m_{96}\cdot 48 =\sqrt{2-\sqrt{2+\sqrt{2+\sqrt{2+\sqrt{2+1}}}}}\cdot 48

祖率[編輯]

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並沒有發明新的方法計算圓周率[15][16],而是將劉徽割圓術的計算,繼續分割到12288邊形,又用劉徽多邊形面積公式,求得24576邊形的面積:

 A_{24576}=3.14159261864 < \pi

再用劉徽圓周率不等式:

 A_{24576}=3.14159261864 < \pi <A_{24576} + D_{24576}
其中:
 D_{24576}=A_{24576} - A_{12288}=0.0000001021
 A_{24576}=3.14159261864 < \pi <3.14159261864  +0.0000001021
得不等式:
3.14159261864 < \pi <3.141592706934

取八位有效數字即得祖沖之著名的圓周率不等式:

 3.1415926 < \pi <3.1415927

祖沖之算得的圓周率準確到小數點後7位,保持了世界最準確圓周率達900年之久。祖沖之熟悉何承天調日法,以3為弱率, 以4為強率,通過調日法計算7次得圓周率約率{22 \over 7} >\pi ,計算23次得密率{355 \over 113} > \pi

根據調日法計算出來的約率和密率都是強率;所謂約率只意味這個數值和圓周率的誤差較大,並無約率「小於」圓周率的意思。

和阿基米德割圓術比較[編輯]

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割圓術計算圓周率,他的論證以計算線長為依據,在推導過程中不考慮多邊形面積面積,和劉徽的以面積計算為中心的割圓術成對照。他用兩套不同的方法方法,先多次分割圓的切線,證明π>{223 \over 71};另用內接多邊形,計算到96邊形,證明π<{22 \over 7},從而得到不等式

{223 \over 71}  <Π < {22 \over 7}
也就是  3.140845 < \pi < 3.142857[17]

劉徽得到的圓周率弱值3.141024和強值3.142704都比阿基米德準確[18]

十七次調日值 阿基米德弱值 3.140845 < 劉徽弱值 3.141024 < π < 二十三次調日值 祖沖之密率 3.14159292035 < 劉徽強值 3.142704 < 七次調日值 阿基米德強值 3.142857 。
劉徽的方法較簡潔,只用內接多邊形極限,未用外接多邊形,所得圓周率也優於阿基米德[19]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宮尊德

二宮金次郎像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二宮尊徳
假名 にのみや そんとく
平文式羅馬字 Ninomiya Sontoku

二宮尊德(1787年9月4日(天明7年7月23日)-1856年11月17日(安政3年10月20日)),又稱二宮金次郎日本江戸時代後期農政家思想家

幼年時期

出生於日本相模國足柄上郡柏山村(現小田原市)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幼名金治郎,通稱金次郎,是利右門家的長子。

尊德出生時的日本,正處於幕藩體制從根基上發生動搖的時期。當時,由於商品經濟發展,武家財政疲憊,而自然災荒和饑饉不斷,幕府租稅苛重,造成嚴重的農村荒蕪和農業凋零。尊德五歲時,關東地區遭遇特大洪水,田地被毀,導致家境敗落。因此,尊德在12歲時就不得不代重病的父親出工參加酒匂川治水工程。

14歲時父親病故後又承擔起幫母親維持家計和照顧幼弟的重擔,白天上山砍柴,晚上編織草鞋,以賣錢補貼家用。明治國定修身教科書中所寫的「文部省唱 歌」歌詞——「砍柴又搓繩,草鞋作不停。父母好幫手,幼弟照料勤。兄弟友愛深,雙親盡孝心。二宮金次郎,世人好典型」,可以說形象地描述了尊德幼年時期的 艱苦生活狀況及其操行。

農政改革

雖説尊德是江戶時代著名的孝子,但是尊德也是知名幕臣之一。

尊德靠著作草鞋賺錢,用賺回來的一點錢買下了土地,成爲地主,並且在這段時間內學習算術書法,並且研究農業技術。1822年,小田原藩正式起用尊德,讓他振興櫻町領(今櫪木縣芳賀郡)。尊德首先請藩主減少年貢十年,然後從鄰藩招攬農民,建造農用道路和渠道,引入新型肥料,借貸種子給農民,推行教化政策,教導農民節約勤勉。一系列的措施成功振興櫻町領,使得尊德聲名大噪,並且穿梭各地農村,拯救了不少收成不佳的農村。

1843年,二宮尊德進入幕府,並開始振興天領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1.)「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這裡的牡丹比喻美麗動人的女子,比喻為美女而犧牲喪命,也算是1件風流韻事,甘之如飴。

2.)清朝--劉鶚--所著《老殘遊記‧二編》第三回:「任三爺昨日親口對我說:『我真愛你,愛極了,倘若能成就咱倆人好事,我就破了家,我也情願;我就送了命,我也願意。古人說得好: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只是不知你心裡有我沒有?』」

3.)李白《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俗語

4.)語出典故:南北史演義 第三十回 上淫下烝丑傳宮掖 內應外合刃及殿庭///...甘作元緒公。哪知坦之早已料到此著,一經推出楊鈱,便即處決。至赦文傳到,鈱已早頭顱落地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詔使返報昭業,昭業倒也擱起,獨何後記念情郎,不肯忘懷,一行一行的淚珠兒,幾不知滴了多少。.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的出處?

 

這句話的出處是湯顯祖的《牡丹亭》。 
  故事描寫了杜麗娘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後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雲雨之歡。(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牡丹[編輯]

 

 
 
 
牡丹
粉色牡丹
粉色牡丹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虎耳草目 Saxifragales
科: 芍藥科 Paeoniaceae
屬: 芍藥屬 Paeonia
種: 牡丹 P. suffruticosa
二名法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觀賞植物,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大巴山一帶山區,現在這一地區尚有野生單瓣品種存在。

  

形態[編輯]

落葉小灌木,高1-1.5米;二回三出複葉,小葉常3-5裂;初夏開白色、紅色或紫色花,花單生大型;雌蕊生於肉質花盤上,密被細毛。

與芍藥的區別[編輯]

牡丹與芍藥形似類同,在中國古時,兩者合稱為「芍藥」,至唐代以後始有區分。[1][2] 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藥是蓄根草本,花型、葉片非常相似,牡丹於5月初開花,芍藥花期要晚一些,這是它們主要區別。芍藥原產於中國北部及西伯利亞一帶,更耐寒。在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牡丹和芍藥是同一個詞。

別稱[編輯]

牡丹有許多別稱,各有其起因與出處。一曰「花王」,出自《本草綱目》:「群芳中以牡丹為第一,故世謂花王。」[1] 一曰「國色」,取其花色艷麗,冠絕群華之姿,出自李正封的《詠牡丹》,後來也借代指「美女」。[3][4][5] 一曰「富貴花」,取其富麗堂皇之態,故牡丹也是雍容華貴與繁華昌盛的象徵。[6] 一曰「洛陽花」,出自《事物紀原》的記載,武則天冬遊後苑,詔令百花齊放,唯有牡丹不從,被貶至洛陽,故牡丹亦有不畏權勢的美名。[7]一曰「木芍藥」,乃因牡丹與芍藥形似類同,古時兩者合稱為「芍藥」,唐代以後始廣傳牡丹之名。[1][2] 其他別稱有鼠姑、鹿韭、百兩金、伊洛傳芳、花后、貴客、雄紅、白茸、穀雨花等。[8][9][10][11][12] 此外,牡丹花品繁多,各有其名目,古時,多以姓氏、產地或花色為名;[13] 今時,或冠以古代美女之名,或冠以天上仙女之名,或各種流溢榮華富貴之名。唐徐凝曾詠牡丹:「何人不愛牡丹花,佔盡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女嬌萬態破朝霞。」

歷史[編輯]

牡丹栽培的歷史較晚,大約在漢代[14],由於其花似芍藥而被引種,也有出自曹州(即現在的菏澤市)之說。但經過多年培育,在唐朝時已被《神農本草經》譽為花王,當時也叫「木芍藥」。唐代宮廷簪花侍女以頭戴牡丹為美。據《鏡花緣》中記載的傳說,一次武則天醉在冬天下詔令百花全部開放,沒想到「時至眾花多開,唯牡丹不從」,武則天一怒之下,將所有牡丹貶至洛陽,因此洛陽成為牡丹之鄉,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一書記有春節催花:「常有不時之花,然皆藏土窯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時即有牡丹花」。培育出多色品種。現在世界各國種植的牡丹都是從中國引種的。最近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牡丹原指現在的紫金牛屬植物百兩金Ardisia crispa[15] [16]

種植[編輯]

河南洛陽由於花卉市場興旺,種植大量觀賞花品種,其中洛陽中國國家牡丹園建於1985年,栽桿牡丹近400個品種,共20萬株。1992年被中國林業部命名為國家牡丹基因庫。因該園地處邙山,花期晚於市區。在山東菏澤,牡丹花的培育已經不僅局限於觀賞用途,同時作為藥材在大田間廣泛種植,每逢花期滿地一片花海。洛陽和菏澤作為全國最大的兩個牡丹栽培基地,每年大量的牡丹供應國內外市場。其中曹州牡丹園建於1982年,面積1200畝,是世界最大的牡丹園。與之相關的大型盛會:「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則於每年牡丹花開時節舉行一次。

文化[編輯]

 
「掌花案」牡丹

牡丹在中國一直是最受重視的花王,等同於歐洲人心目中的花女王——玫瑰周敦頤愛蓮說》稱:「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17]宋朝文學家歐陽修專門撰寫《牡丹記》,以後又有許多人專門修定牡丹譜,記錄各種品種。

清朝時曾將牡丹定為國花[18]中華民國由於建都南方,改國花為梅花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制定國花。洛陽市菏澤市的市花是牡丹,兩市分別被中國花卉協會授予「中國牡丹花都」和「中國牡丹之都」的稱號。1990年代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花卉協會舉行了一次國花評選,結論是牡丹為國花,四季花作為輔助。但這一結論只止於協會的公告,並未進入任何立法程序。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仍沒有法定的國花。2007年3月,62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同簽名,希望能在三月全國兩會時確定梅花、牡丹為中國雙國花,但最終未能如願。

日本人因為牡丹開花在一年中人最睏乏的時期,因此將牡丹刻畫在為紀念著名逝去人物的神社中,以保證他們美好的睡眠。類似於中國人使用荷花圖案的場合。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曾經寫過一篇極短篇小說《牡丹》,講述了一個在二戰中屠殺中國人的日本將官種的牡丹[19]

牡丹在歐洲人心目中代表豪華,目前培植牡丹越來越普及。中國周敦頤的《愛蓮說》亦有道:「牡丹,花之富貴者也。」[6]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裡的牡丹比喻美麗動人的女子,比喻為美女而犧牲喪命,也算是一件風流韻事,甘之如飴,出自清朝劉鶚所著《老殘遊記‧二編》第三回:「任三爺昨日親口對我說:『我真愛你,愛極了,倘若能成就咱倆人好事,我就破了家,我也情願;我就送了命,我也願意。古人說得好: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只是不知你心裡有我沒有?』」

洛陽牡丹[編輯]

 
蜜蜂和牡丹

洛陽牡丹是產自河南省洛陽市牡丹總稱,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始於隋代[20]唐代是其鼎盛時期,至宋代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21]與此同時,各代還湧現出一些描寫洛陽牡丹的詩詞、著作及繪畫作品,如唐代詩人劉禹錫《賞牡丹》一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帝京」將洛陽牡丹比喻為國中最漂亮的女子,宋代詩人歐陽修更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22]

名株[編輯]

芍藥一般可以成活數年,牡丹可以成活30-60年。在曹州百花園現存明代白牡丹一株「玉翠荷花」,花粉色、荷花型,此花系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工部尚書何應瑞家花園培育。該株高丈余,冠5米。每年著花達400餘朵。目前為中國牡丹中株型最大,株齡最古老的牡丹樹之王。觀賞者皆稱「牡丹王」。該園有百年高齡牡丹百餘多株,是中國最多的百年牡丹王群。河北省柏鄉縣北郝村有一個牡丹園,其中一棵高達數米的牡丹據說是漢朝的「漢牡丹」,可能是傳說,但這棵牡丹起碼已經活了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湖南長沙王陵公園牡丹園中心近日有一棵高大的牡丹引來遊人注目,它高約3米,冠幅達5平方米,虯勁蒼老的枝上,綴著雍容華貴牡丹花。花朵白裏透紅,花徑約10厘米。走近一嗅,花朵散發沁人心脾的芳香。公園工程師楊曦坤介紹,這是一棵千年牡丹,中國全國還沒有發現過比它更高大的。[23]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棍節[編輯]

 
 

光棍節
Singles' day illustration.png
光棍節的標誌
別名 單身節、狂歡購物節
參與者 單身男女
類型 民間、網路
意義 單身人士慶祝和社交活動日
活動 油條[1],狂歡,網購,俱樂部/酒吧等
相關節日 情人節

光棍節(11月11日),又稱雙十一節,是流傳於中國大陸年輕人的娛樂性節日,以慶祝自己仍是單身一族為傲(「光棍」的意思便是「單身」)。它起源於網路文化和校園文化之中,此前也被稱為光光節。同時,這一天也是眾多為單身男女脫離光棍狀態而舉辦交友聚會活動的日子,因此又同時是脫光節(義為「脫離單身的節日」)。於此同時,也是各大商家以脫光為由打折促銷的時期,從2009年開始,淘寶及其子品牌天貓為首的商家刻意將該日宣傳為「狂歡購物節」。[2]

 

 

來歷[編輯]

光棍節是非官方節日,盛行於網路及民間。它的來歷有多種說法,廣為認可的是起源於南京大學[3]1993年,南京大學「名草無主」寢室四個大四學生每晚舉行「臥談」,一段時間臥談的主題都是討論如何擺脫光棍狀態,臥談中創想出了以即將到來的11月11日(數字1象徵「單身」)作為「光棍節」來組織活動,從此,光棍節逐漸發展成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學裡的一種校園趣味文化。隨著一批批學子告別校園,這個節日被漸漸帶入社會,並隨著成年單身男女群體的龐大,以及群體活動和網路媒體的傳播,光棍節在社會流行開來,並由光棍節發展出了「脫光節」。光棍節來源的其他說法或系後來編造。

光棍節現已成為社會流行的單身節日。由1延伸,1月1日稱為「小光棍節」,1月11日11月1日稱為「中光棍節」,而11月11日由於有4個1,所以被稱為大光棍節,其中以11月11日的「大光棍節」為一般所說的光棍節。XX11年的11月11日為「世紀光棍節」(如2011年11月11日)。光棍節的孕育和流行,一方面表達單身人群希望單身生活得到適當尊重的呼聲,一方面表達單身人群希望早日找到自己的愛情歸宿的心聲。因此,這一天,一方面有慶祝單身生活的,是為光棍節;一方面有為脫離光棍一人狀態而參加交友活動的,是為脫光節。再一方面,和單身人群慶祝單身生活相對應的,出雙入對的已婚人群又以具有兩對偶的4個1代表「一夫一妻,一雙一家」和「一生一世,一心一意」而以11月11日這一天作為夫妻忠偶節來慶祝,而不少新人特意選在這天領證結婚。此外,有些青年人則將這一天祝賀當作自己可以脫離父母的照顧和資助而能夠自食其力自己獨立生活的日子。

一般男的光棍被稱為「光光」,女的光棍則稱為「明明」,而成了對的就叫做「雙雙」。光棍男名草有主稱為「脫光」,單身女名花有主稱為「失明」,重新回歸光身族稱為 「光復」。

活動[編輯]

光棍節這天的吉祥物是四根油條加一個包子,四根油條就是「11·11」中的四個「1」,包子就代表中間的那個點,也有用雞蛋代替的。在光棍節這天,部分「光棍」會選擇各式各樣的慶祝方式。

另外,隨著有關去死去死團的思想透過網際網路傳入中國大陸,據《武漢晨報》報導,2006年首度有青年在武漢街頭示威,高呼「情侶去死」。

在光棍節這一天,有慶祝單身生活的活動,有舉辦為脫離光身的交友活動。同時,各種企業也有許多相關的商業促銷及優惠活動。例如,網路遊戲夢幻西遊將11月11日定名為單身節,玩家在當天可以領取節日禮物,並開放光棍節系列活動。

延伸[編輯]

淘寶網2009年11月11日在這一天打折促銷,其他購物網站也跟風促銷,快遞業也跟著爆倉。淘寶於是將其稱之為「購物狂歡節」,在之後的每年都會舉辦一次「購物狂歡節」,形成風尚,網民也選擇在這個時候「大血拚」,使得淘寶營銷額及整個產業鏈的業務量在該日達到峰值,甚至導致淘寶及其子品牌天貓的伺服器壓力過大,網民無法提交付款。而快遞公司方面,包裹堆積成山,無法快速送達,使得延遲及丟包的現象比平時更加普遍。一些快遞員還會選擇提前離職來逃避這個節日。[4]

2013年11月,各快遞公司積極擴充運送交通工具,租下百架飛機「迎戰」光棍節。[5]11日甫過6分零7秒,天貓「購物狂歡節」支付寶成交額超10億,13分22秒超20億,38分零5秒時超50億。至11日止,淘寶全日營業額為350.19億元人民幣。[6]而2012年光棍節全天僅有淘寶三個商家成交額過億元。[7]

近年來,中國大陸其他電商網站也加入到「雙十一」的促銷行列。但是,阿里巴巴集團早在2011年11月1日將「雙11」、「雙十一」、「雙十一狂歡節」、「雙十一網購狂歡節」、「雙11網購狂歡節」等字樣註冊成了商標,意味著其他網站不能使用「雙十一」字樣,而「11.11」尚未被註冊。由於「雙十一」已經註冊成了商標,因此,在2014年11月,阿里、京東商城蘇寧雲商國美上演了一出商標註冊口水戰。京東稱,阿里試圖將「雙十一」以合法的方式佔為己有,有違公平競爭的原則,還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蘇寧易購也表示,阿里此舉「法律合規手段不義」;國美在線也表示,「雙十一」屬於全體網民,更是各大電商服務網民的共同機遇,不應該也不可能被誰壟斷。[8][9]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對此事做出了表示,稱雙十一永遠都是一個開放的節日,屬於一起努力的全體參與者。阿里註冊雙十一商標,主要是為了「保護好這個節日,避免被惡意濫用」。他還表示「雙十一從來就不屬於阿里巴巴,就像中國電商從來就不屬於阿里巴巴的一樣。雙十一永遠都是一個開放的節日。」[10]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市[編輯]

 
 
上海市
簡稱:(「滬上」)
別稱:(「申城」)

上海市

由上起順時針依次為:浦東陸家嘴豫園
上海世博會南京路外灘

圖中高亮顯示的是上海市
行政區類型 直轄市
政府所在地 黃浦區
最大區縣 崇明縣
市委書記 韓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人大常委會主任 殷一璀
市長 楊雄
政協主席 吳志明
面積 6,219 km²(第32位
-佔全國 0.064%
人口(2013) 2415.15萬(第24位
密度 3,775/km²(第3位
-佔全國 1.72%
總和生育率(2010) 0.74(第30位
方言 吳語蘇滬嘉小片上海話
GDP(2013) ¥21,602.12億元
第11位
人均 ¥90,700元
14,756美元(第3位
-佔全國 3.94%%
HDI(2010) 0.814( 極高 第2位
主要民族 漢族(98.8%)
回族(0.35%)
地級行政區 不適用
縣級行政區 17個
鄉級行政區 210個
ISO 3166-2 CN-31
政府門戶網站
http://www.shanghai.gov.cn/
上海市
Shanghai2.svg
書法「上海」
Symbol Shanghai.png
上海市標
漢語
字面意思 上海浦,原為吳淞江的支流,黃浦江的前身

上海市,簡稱,別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亦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市區總人口數世界第一。上海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參 1]地區生產總值大中華區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上海市最重要的產業為商貿流通金融信息製造等。上海是中國的鐵路航空樞紐,其港口為世界最大的貨櫃港。上海正在致力於建設成為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及國際航運中心。

上海位於中國東部弧形海岸線的正中間,地處長江三角洲最東部,東向東海,隔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西部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最北部為處於長江入海口中的崇明島。上海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常住人口逾2415.15萬,其中本地戶籍人口為1425.14萬人,約佔總人口數的59%[參 2]江南吳越文化傳統與各地移民帶入的多樣文化融合,逐漸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先秦元代,上海漸成為糧、鹽產地。明代起,上海發展為重要的棉紡織基地[參 3]。1843年上海開埠後,移民從各地湧入,上海憑藉獨特的地理和政治環境迅速崛起,對中國近現代科技文化與工商業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曾被蔣中正評價為「中外觀瞻之所系[註 1]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上海是亞洲最大的城市、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參 4],有「東方巴黎」的美譽[參 5]。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上海是中國大陸地區最重要的工商業與製造業基地。1990年起實施的浦東開發開放政策使得上海經濟快速發展,並於2005年設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3年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為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參 6]

 

釋名[編輯] 

上海一名的由來,通常認為最早始於宋朝,當時吳淞江下游有一條名為上海浦的支流。浦一詞原指河川匯合之所或入海處,但在吳地常指河川的小支流。「上」一詞,在江左地區的河流名稱中,又常指靠近源頭一面。反之,下即指靠近河口附近的地區。在今虹口的提籃橋地區尚有下海廟一地名。宋代經濟發達,催生了酒業的發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設置酒務以征酒稅,稱為上海務,上海一名由此傳播[參 7]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還記載了關於上海名稱起源的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因為「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另一種則說「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為上海。

此外,上海的簡稱「滬」來源於古時當地人創造的一種名為「扈」的捕魚工具,別稱「申」則因相傳上海西部地區曾為楚國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參 8]

歷史[編輯]

明代上海
開埠前的上海,城牆尚存

上海境內最早的人類文明遺迹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參 9]。元朝以前,上海為沿海的一個漁港和商貿集鎮。宋代設有華亭縣,元代始有上海縣,明朝時已頗為繁榮。上海開埠後迅速成為全國經濟、外貿中心,1930年代是遠東最大的都會以及商業和金融中心。1949年以後,上海成為中國大陸地區最重要的工商業、製造業中心。藉助1990年起浦東開發開放,上海保持了持續繁榮並快速發展,現致力於建設國際金融航運中心[參 10]

早期歷史[編輯]

約7000年前,上海西部已形成陸地,東部地區則為近2000年陸續形成,早期有馬家浜崧澤良渚馬橋文化的蹤跡[參 11]

公元4至5世紀時的晉朝,松江(即吳淞江[註 2])和濱海一帶即有漁民聚集。天寶十載(751年),設立華亭縣,範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此為松江建城之始[參 12]

咸淳三年(1267年),華亭縣於上海浦(松江的一條支流)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府,並於翌年更名松江府,轄華亭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8月19日,元政府析華亭縣東北,黃浦江兩岸的長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鄉二十六保,設立上海縣,隸屬松江府,標誌著上海有獨立行政建制之始[參 13]。至嘉靖三十二年,築起上海城牆。至明代時,松江府大致相當於今日上海市全境(不包括嘉定區、寶山區、崇明縣),經濟已較為發達,時稱「松江稅賦甲天下」[參 14]。清襲明制,上海縣歸屬江南省松江府[參 15]

開埠至清末[編輯]

 
上海縣城及租界變遷圖

1841年,根據上一年兩國簽訂的《南京條約》,上海作為通商五口正式開埠[參 16]。1845年,中英簽訂《上海租地章程》,由此開始租界的歷史。此後,法國美國相繼在上海設立租界。其後,租界逐漸形成不受中國政府管轄,擁有獨立司法、行政權力的地區。租界之後歷經數次擴張,到1900年,公共租界達33503畝,法租界面積則為2135畝,範圍基本為今上海的核心區域的大部分地區[註 3][參 17]

憑藉這獨特的政治制度和地理位置,上海開埠後逐漸發展為遠東最繁榮的經濟和商貿中心,被譽為「十里洋場」和「冒險家的樂園」。由於租界的存在使得當時上海繁華地區未遭受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繫,為上海之後的持續繁榮創造了條件。

北洋時期[編輯]

1911年11月3日,上海光復[參 18]。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由於保守勢力與革命黨互相爭奪中央及地方權力,全國局勢較為混亂,上海華界也時常處於無序狀態。與此同時,租界保持了相對的穩定與和平,在經濟、人口等方面進一步加快了發展,由1914年開始至1936年成為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

1927年以前,租界以外的閘北南市江蘇省上海縣管轄。由於租界的政治特殊性,20世紀初的一些影響中國的重大政治事件亦在上海發生。1919年因巴黎和會,上海工人、學生及各界人士舉行全市總罷工、罷課、罷市,該年6月5日起,五四運動的中心從北京移向上海。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的召開[參 19]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上海也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直至1933年[參 20]。1925年5月30日,上海學生與市民抗議日資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公共租界巡捕向抗議人群開槍,造成五卅慘案,引發了全國性的反英運動[參 21]。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事件爆發,中國國民黨內部進行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瀕臨結束。

國民政府時期[編輯]

1928年的上海外灘
1930年代的南京路

1927年3月29日,國民政府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同時將原屬江蘇省的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併入,總面積494平方公里,上海正式脫離江蘇管轄,直屬行政院[參 22]。因為緊鄰首都南京,加之為對外貿易中心,故而大批金融機構將總部設立於上海,其全國經濟與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鞏固。上海無論租界還是華界在此後黃金十年內均得到飛速發展,被譽為遠東金融中心。[參 23]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

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發動戰爭,轟炸閘北市區,破壞中國建設。1933年10月10日,時任上海市長的吳鐵城在上海市政府建築落成之時發表演說,足以表露在戰火劫餘,中國人自創天地之決心。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全面抗戰開始,中日於上海激戰三個月,上海淪陷[參 24]。戰後,原先繁華的閘北、南市市面受到嚴重破壞,華界基本淪為貧民區,這對上海今後幾十年城市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淪為日軍防區,而法租界蘇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因為獨特的情況,則產生了長達四年多、畸形繁榮的孤島時期。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開始佔領租界,自1943年起,租界不復存在[參 25]。1945年抗戰勝利,上海由國民政府接管。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上海經濟陷入崩潰,物價飛漲,1948年政府頒行《經濟緊急處分令》以圖扭轉局面,但以失敗告終。1949年5月的上海戰役後,解放軍在5月27日控制上海全境,成立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此間,許多與民國政府及海外機構有關的人員、財產和機構隨同中華民國政府撤離上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編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設上海為中央直轄市,總面積618.0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6.66平方公里,郊區面積531.36平方公里。1954年,全市面積為630.11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上海嘉定寶山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共10個縣劃歸上海市,10個縣的面積有5255.55平方公里,劃入上海市後,使上海市的面積增大到5862.88平方公里。[參 26]。1984年,上海市測繪處和上海市土壤普查辦公室對全市的土地面積重新進行測量。至1986年底,全市土地面積為6340.5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為375.44平方公里,郊縣為5965.06平方公里;全市水面面積為121.85平方公里。從1987年1月起全市正式使用以上的數據。

1955年至1995年上海市府駐地:外灘滙豐銀行大樓
1990年代浦東開發後新建的高樓

上海戰役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上海東側的部分海島仍為中華民國國軍控制,因而上海時常會遭到國軍空軍的攻擊,以1950年2月6日的「上海二六大轟炸」情況最為嚴重,造成千餘人傷亡並使上海電力生產系統一度癱瘓[參 27]韓戰爆發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遭西方國家經濟封鎖,包括蘇聯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往來上海的貨輪還多次被中華民國海軍攔截扣押,上海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日益下降[參 28]。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內陸與中西部地區,在此期間上海為其他地區的發展輸送了大量資金、技術和人才,相對而言上海本地發展則相對停滯[參 29][參 30]。但是上海仍長期作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至改革開放前,工業總產值一直佔全國三成左右[參 31]。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上海政治活動相當活躍,成為四人幫重要的活動基地,在四人幫被捕後其支持者曾試圖發動武裝政變[參 32]

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深圳等南方新興經濟特區經濟發展迅速,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的地位一度受到挑戰。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中,上海市領導一方面向抗議學生喊話以化解民怨,另一方面以行政手段將支持學生運動的《世界經濟導報》等報紙雜誌停刊。由於在上海並未發展成大規模事件,市領導的表現受到中央的肯定,之後江澤民朱鎔基吳邦國曾慶紅黃菊等陸續進入中國政治的權力中心,形成了在中國政壇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上海幫[參 33]。而1990年起中國高層啟動的浦東開發開放政策後,上海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再度鞏固了的作為中國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現上海市政府致力於將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航運中心,其規劃已於2009年3月獲國務院批准[參 34]。但2006-2008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被中國官方指控涉嫌上海社保基金案,遭到開除黨籍、開除公職並判處有期徒刑18年[參 35],是為21世紀初上海政壇的大變故[參 36],然而外界認為陳良宇實為因受中共高層政治鬥爭的牽連而獲罪[參 37][參 38][參 39],這一事件也被認為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參 40][參 41]

地理[編輯]

 
上海屬於沖積平原,至今陸地面積還因泥沙堆積在持續增長,從衛星圖像上可見夾帶泥沙的長江

地形[編輯]

上海位於北緯30°23′-31°27′,東經120°52′-121°45′,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前緣,東瀕東海,北界長江,南臨杭州灣,西與江蘇省浙江省接壤,是中國海岸線的中心位置[參 42]。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南北最長處約12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00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2648.6平方千米。上海市全境為沖積平原,僅西南部有部分火山岩丘。海拔平均高度在4米左右,地勢平坦,略呈東高西低,山脈少而低小。東部沿海由長江不斷攜帶入海的泥沙沉積而成,崇明浦東等地的面積依舊在增長中,西部有佘山天馬山等,但高度都在100米以下。上海市最高點是位於杭州灣內的大金山島,海拔103米。

氣候[編輯]

上海的氣候類型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5.7 °C。春(4月-5月)、秋(10月-11月)較短,冬(12月-次年3月)、夏(6月-9月)較長。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因而5月至9月間為上海的汛期,降水量達全年的60%左右[參 43]。每年的7月進入伏旱天氣,較之日常月份顯得潮濕酷熱平均氣溫為27.8°C,每年平均有8.7天最高氣溫超過攝氏35度。每年1月為全年最寒冷的季節,平均氣溫3.5°C。市區徐家匯(1872年開始統計)極端最高氣溫為40.8°C(2013年8月7日)[參 44],極端最低氣溫為-12.1°C(1893年1月19日)。國際交換站(1951年開始統計)極端最高氣溫39.9℃(2013年8月6日、8日),極端最低氣溫-10.1℃(1977年1月31日)。[參 45][參 46]受北方蒙古高原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影響,會出現霜凍現象。如遇強冷空氣來襲並恰逢暖濕氣流,上海也會出現雨夾雪或降雪天氣[參 47]

 

[隱藏]
上海國際交換站(平均數據1991-2010年,極端數據1951-2013年)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極端高溫℃(℉) 22.1
(71.8)
27.0
(80.6)
29.6
(85.3)
34.3
(93.7)
35.5
(95.9)
37.5
(99.5)
39.0
(102.2)
39.9
(103.8)
38.2
(100.8)
34.0
(93.2)
28.7
(83.7)
23.4
(74.1)
39.9
(103.8)
平均高溫℃(℉) 8.1
(46.6)
10.1
(50.2)
13.8
(56.8)
19.5
(67.1)
24.8
(76.6)
27.8
(82)
32.2
(90)
31.5
(88.7)
27.9
(82.2)
22.9
(73.2)
17.3
(63.1)
11.1
(52)
20.6
(69.1)
平均氣溫℃(℉) 4.8
(40.6)
6.6
(43.9)
10.0
(50)
15.3
(59.5)
20.7
(69.3)
24.4
(75.9)
28.6
(83.5)
28.3
(82.9)
24.9
(76.8)
19.7
(67.5)
13.7
(56.7)
7.6
(45.7)
17.1
(62.8)
平均低溫℃(℉) 2.1
(35.8)
3.7
(38.7)
6.9
(44.4)
11.9
(53.4)
17.3
(63.1)
21.7
(71.1)
25.8
(78.4)
25.8
(78.4)
22.4
(72.3)
16.8
(62.2)
10.6
(51.1)
4.7
(40.5)
14.1
(57.4)
極端低溫℃(℉) -10.1
(13.8)
-7.9
(17.8)
-5.4
(22.3)
-0.5
(31.1)
6.9
(44.4)
12.3
(54.1)
16.3
(61.3)
18.8
(65.8)
10.8
(51.4)
1.7
(35.1)
-4.2
(24.4)
-8.5
(16.7)
-10.1
(13.8)
降水量mm(英寸) 74.4
(2.929)
59.1
(2.327)
93.8
(3.693)
74.2
(2.921)
84.5
(3.327)
181.8
(7.157)
145.7
(5.736)
213.7
(8.413)
87.1
(3.429)
55.6
(2.189)
52.3
(2.059)
43.9
(1.728)
1,166.1
(45.909)
相對濕度(%) 74 73 73 72 72 79 77 78 75 72 72 71 74
平均降水日數(≥ 0.1 mm) 9.9 9.2 12.4 11.2 10.4 12.7 11.4 12.3 9.1 6.9 7.6 7.7 120.8
日照時數 114.3 119.9 128.5 148.5 169.8 130.9 190.8 185.7 167.5 161.4 131.1 127.4 1,775.8
來源:中國氣象局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2014-01-01

註:上海國際交換站,1951-1955年在徐家匯,1956-1990年在龍華,1991年起在寶山

 

環境[編輯]

 
上海東端的九段沙濕地

上海地處江南水鄉,並位於長江入海口,亦不處於主要地震帶上,因此如地震洪水以及地質類災害鮮有發生[參 48],但沿海且海拔低,受海嘯威脅。上海市境內河道縱橫,曾經為魚米之鄉,大陸東側的海島上擁有大片濕地和灘涂,是候鳥重要的棲息地和上海重要的生態屏障[參 49]。由於地處東南沿海,位於西太平洋颱風行經路線上,每年夏天和初秋時節常會有來自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颱風)過境或影響,造成大風、高潮及暴雨。

隨著經濟發展及外來人口大量湧入,上海也正面臨種種環境污染問題[參 50],空氣污染與噪音污染時常被市民投訴[參 51],也出現了環境污染事故損害市民健康的事件[參 52]。上海也是一個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由於水質的逐步惡化,自來水廠的水源地屢次進行搬遷[參 53]。另外,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沖積平原,屬於軟土地基,過量開採地下水、修建高層建築和地下設施等原因導致了地面沉降。[參 54]

上海市對於所出現環境問題採取了許多相應的改善措施。市區汽車鳴喇叭已用法律進行規範,高架旁則樹立了隔音屏以降低對居民住宅的影響。曾受污染嚴重的蘇州河,自1990年代以後進行了三個階段的大規模治污工程,污染現已基本消除,河流生態亦得到恢復[參 55]。對於地下水的過度開採,則採用自來水回灌的手段達到基本平衡,但是地面依舊以每年6毫米的速度沉降[參 56]

黃浦江水質Ⅳ類近岸海域水質極差屬劣四類;上海市空氣達標天數比例為67.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6.3%。[參 57]2013年12月上海發生持續十天左右的嚴重空氣污染事件。

政治[編輯]

政治結構[編輯]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上海市人大為上海市最高地方權力機構,並與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政協一起被稱為「四大班子」,其負責人都是省部級正職幹部,但市委書記通常由國家級副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基於以黨領政的實際,中共上海市委對全市各部門有實際上的領導權,市委書記享有比市長更高的地位,而市人大與市政協則擁有較小權力[參 58]

上海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現任市委書記是中央政治局委員韓正,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市長楊雄,市政協主席為吳志明[參 59]

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2年排行榜中,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的政務微博「上海發布」在中國17萬餘政務微博中排名第一[參 60]

行政區劃[編輯]

上海市現轄16個市轄區、1個,下轄98個街道、108個、2個,細分為3914個社區和1613個[參 61]。其中黃浦、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為傳統中心城區,現今包括浦東部分區域在內的外環以內地區亦屬上海中心城區範疇[參 62]。據2001年的統計,上海市區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50%(其中中心城區佔4%,城鄉結合區佔46%),市區人口佔總人口的80%以上[參 63]

上海市人民政府於1949年5月成立時,上海市總轄區面積僅為現在的1/10。今日的市域大致位於外環線以內,面積663.5平方公里[參 64]。1958年,江蘇省10個縣劃歸上海市,基本形成當今的轄區範圍。1988年開始,除崇明外其餘郊縣撤縣建區。2000年,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是中國第一個副省級區。市中心區的行政區劃則幾經改變,形成現在八個區的格局。

此外,上海市在江蘇安徽等省境內擁有若干飛地及不擁有當地土地所有權的「准飛地」。當地居民擁有上海戶籍及相關待遇福利[參 65]

上海市現行行政區劃圖
行政區劃代碼[參 66]縣級行政區名稱漢語拼音面積[參 67]
(平方公里)
縣級人民政府駐地郵政編碼鄉級、村級行政區劃單位數量[參 68]
街道
(鄉級)

(鄉級)

(鄉級)
社區
(村級)
行政村
(村級)
310000上海市 Shànghǎi Shì 6340.50 黃浦區 200000 99 108 2 3742 1702
310101黃浦區 Huángpǔ Qū 20.46 外灘街道 200000 10     192  
310104徐匯區 Xúhuì Qū 54.76 徐家匯街道 200000 12 1   304  
310105長寧區 Chángníng Qū 38.30 江蘇路街道 200000 9 1   175 5
310106靜安區 Jìng'ān Qū 7.62 江寧路街道 200000 5     73  
310107普陀區 Pǔtuó Qū 54.83 真如鎮 200000 6 3   238 7
310108閘北區 Zháběi Qū 29.26 天目西路街道 200000 8 1   208 1
310109虹口區 Hóngkǒu Qū 23.48 嘉興路街道 200000 8     230  
310110楊浦區 Yángpǔ Qū 60.73 平涼路街道 200000 11 1   309  
310112閔行區 Mǐnháng Qū 371.68 莘庄鎮 201100 3 9   379 137
310113寶山區 Bǎoshān Qū 270.99 友誼路街道 201900 3 9   327 108
310114嘉定區 Jiādìng Qū 458.80 新成路街道 201800 3 7   126 147
310115浦東新區 Pǔdōng Xīn Qū 1210.41 花木街道 201200
201300
13 24   717 412
310116金山區 Jīnshān Qū 586.05 山陽鎮 201500 1 9   79 124
310117松江區 Sōngjiāng Qū 604.71 方松街道 201600 4 11   153 109
310118青浦區 Qīngpǔ Qū 675.54 夏陽街道 201700 3 8   73 184
310120奉賢區 Fèngxián Qū 687.39 南橋鎮 201400   8   89 199
310230崇明縣 Chóngmíng Xiàn 1185.49 城橋鎮 202100   16 2 70 269

對外聯繫[編輯]

由於租界的開闢,上海華界當局的外事活動主要以劃定租界土地和處理租界內中國籍公民的相關事宜,直至1949年治外法權消失[參 69]。1949年後很長一段時間,上海對外交流幾乎呈現中斷狀態。自1990年代以後,上海開始逐步承辦眾多重要國際會議和大型賽事。如1993年第一屆東亞運動會[參 70]、2001年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參 71]、2006年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相關會議[參 72],以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參 73]等,上海逐漸加強了與世界的交流。

1973年橫濱成為第一個與上海發展友好關係的城市,隨後逐漸遍布五大洲。至2007年底,上海的友好城市已有70個,分布在52個國家和地區[參 74]。另外,上海也是眾多外國領事機構的駐地,截止2008年,共有64個國家和地區在滬開設領事機構,大多為總領事館,並服務於華東地區[參 75]

經濟[編輯]

總覽及特點[編輯]

上海是中國內地的經濟中心[參 76]生產總值約佔中國的4%,且位居大中華圈城市之首,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為21,602.12億元,全世界排名第11位[參 76],其中第三產業分別超過60%。上海生產總值的一半是由非公有制經濟企業貢獻的。上海最重要的產業依次為商貿流通業金融業信息產業房地產業、成套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此六大支柱產業約佔生產總值的一半[參 77]。人均生產總值達到達到90,700元,折合約14,756美元。[參 78]

上海近年來地區生產總值變化[參 76]
年份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
生產總值(億元) 272.8 311.9 337.1 390.9 490.8 648.3 781.7 1,114 1,991 2,958 3,801 4,771 5,741 8,073 10,572 14,070 17,166 20,101
相對於1978年 1.00 1.14 1.26 1.43 1.80 2.37 2.86 4.08 7.30 10.84 13.93 17.49 21.04 29.60 38.75 51.57 62.92 73.69
佔全國比重(%) 7.48 6.86 6.33 5.42 4.78 4.31 4.19 4.14 4.13 4.16 4.50 4.81 4.77 5.05 4.89 4.48 4.28 3.87

在1980年代,上海在中國的經濟地位迅速下降,經濟發展緩慢。199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決定[參 31],宣布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參 79]。浦東的經濟得以在20年間劇增60餘倍[參 80],上海經濟也在之後連續十餘年保持10%以上年增長,再度鞏固了作為中國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的地位[參 31],現浦東新區占上海市的經濟比重近30%。2013年7月上海自由貿易區獲得國家立項,上海將擁有中國大陸首個自由貿易區,經濟發展將再次獲得良好機遇。[參 8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90年代初,由上海市歷年上繳的財政收入佔全部中央財政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1990年代中央啟動浦東開發開放政策,上海財政上繳的比重有所減少,目前仍達12~15%比例,大規模的財政上繳有力地支援了全國各地的經濟建設,但也使上海本地投資資金緊張,造成土地財政從而引發高房價等問題。近年來由於上海將大量地方財政收入亦上繳中央,使上海本地投資減弱,也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上海經濟的發展[參 82][參 83][參 84]

上海市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列表(/平方米)[參 85]
年份商品房增長率(%)住宅商品房增長率(%)別墅、高檔公寓增長率(%)
201214,061.3703.71%13,869.8802.24%28,195.6306.82%
201114,603.2400.96%13,565.8305.07%26,396.1305.79%
201014,464.0012.65%14,290.0015.58%24,952.0012.75%
200912,840.0056.68%12,364.0052.36%22,131.0073.01%
20088,195.0001.99%8,115.0001.67%12,792.0001.59%
20078,361.0016.19%8,253.0017.25%12,999.3219.98%
20067,196.0005.17%7,039.0005.09%10,835.0040.35%
20056,842.0016.86%6,698.0016.26%7,719.8318.06%
20045,855.0014.40%5,761.2115.48%  
20035,118.0023.80%4,989.0024.51%6,539.0012.99%
20024,134.0006.93%4,007.0009.54%5,787.0005.53%
20013,866.0008.44%3,658.0009.98%6,126.0000.29%
20003,565.00 3,326.00 6,108.00 

農業[編輯]

 
黃道婆改進的烏泥涇織機

上海由於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5.5℃,自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氣溫為40.6℃,最低氣溫為-12.1℃。常年11月中旬初霜,次年4月上旬終霜,年均無霜期225天。年均日照時達1934.4小時,太陽輻射總量4670兆焦耳/平方米,其中光合有效輻射佔一半。年均有效積溫2630℃·日。雨量充沛,年雨日130天,平均年雨量1145.4毫米。光、熱、水基本同季,農業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參 86]。自古代以來,上海一直為魚米之鄉,水稻、漁業、蔬菜的產量都相對較高。早在上海開埠後,隨著城市化進程,農用耕地和產魚河流減少和被湮埋,依靠傳統耕種手法的農業一度受到很大影響。自1990年代起,上海農業開始向高科技和機械化發展。

傳統農業[編輯]

上海的傳統農業主要是精耕細作,以漁業、鹽業和種植業為主。早在秦漢時期上海地區就已經「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到了元代,江浙地區的34個鹽場中,松江府就獨佔五個,成為重要產鹽地區。此外,江南地區水網縱橫,氣候適宜,成為漁業和水稻種植的最適合地區。唐代,上海地區的薄稻米作為貢米送往京師長安吳越國時期,華亭縣大肆興建堰閘等水利設施,使得農業種植得到更好的保障。宋代,華亭縣畝產稻穀更能達到兩至三石,成為當時中國糧食的高產區[參 87]。進入明代以後,除糧食生產外,上海地區因為紡織技術的改革,開始大量種植棉花經濟類作物。加上黃道婆的改革,松江棉布聞名國內,產量極高,被譽為「衣被天下」。[參 88]

現代農業[編輯]

 
上海農業總產值(1990~2009)

1988年,在時任市長的朱鎔基的主持下,為了解決城市糧農副食品的供應,開始建設「菜籃子工程」,由此上海的農業現代化開始高速發展[參 89]。1990年代初,現代化農業就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目前,上海的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依靠高科技、標準化、機械化生產、興建水利、農業園區和農業保險補貼等六個方面構成現代化農業網路。

到2012年,上海市實現農業總產值320.76億元。其中,種植業171.2億元;林業8.87億元;牧業72.63億元;漁業57.8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10.25億元。上海域外市屬農場實現農業總產值16.08億元。全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87.61千公頃;糧食產量122.39萬噸;水產品產量27.21萬噸。全年水稻良種覆蓋率達99.8%。至2012年底,上海市有543家企業、3300個產品獲得農產品質量認證。其中,綠色食品生產企業116家,綠色食品170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企業420家,無公害農產品3106個;上海累計建成標準化畜禽養殖場270家,標準化水產養殖場293家;累計建成設施糧田面積86.5千公頃,蔬菜標準園60家。至年末,全市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177家。[參 90]

工業[編輯]

輕工業[編輯]

 
上海輕工業產品的代表——大白兔奶糖

輕工業是上海發展最早也是最為成熟的工業部門。絲綢與紡織行業是自明代就已經頗具規模。上海開埠後,由於倚靠的江南地區的富庶,加上輕工業投入相對較少,資金回籠快,中外資本紛紛在滬開設輕工業的工廠,並形成激烈競爭。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生產的輕工業品行銷全國,上海基本成為質量和時尚產品的代名詞。上海的一系列食品、日化、鐘錶自行車縫紉機、攝影器材、儀器、辦公耗材等等輕工業品共有90多大類,兩萬多種花色品種,成為中國輕工業生產最重要的基地[參 91]。永久牌自行車、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錶、蝴蝶牌縫紉機、六神花露水等等經典產品因品質過硬價格公道長期作為中國大陸市場的暢銷品牌受到大量消費者的肯定。目前,上海在自行車製造、食品生產、日化用品中仍就保持較大規模[參 92]

重工業[編輯]

 
上海大眾汽車公司生產的帕薩特B5系列轎車

上海,自洋務運動伊始,便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而江南製造總局則是上海重工業的起點。國民政府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在全國遙遙領先。由於上海交通便利、科學文化發達,因此眾多重工業產品的科研基地和生產基地都位於上海。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快速發展,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主要以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汽車航空太空超級計算機、船舶製造等行業為主。張江高科彙集了大量的高端製造業[參 93]

目前,在交通工業方面,上海大眾[參 94]上海通用成為中小型乘用車生產的重要基地,申沃客車則是重要的大型車生產基地,而上海阿爾斯通交通設備有限公司則承擔了軌道交通方面的生產。而在航空工業領域,上海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研發基地,是大型國產客機的生產商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的總部基地[參 95]。此外,江南造船廠滬東中華造船廠領銜的造船工業也是上海的一大支柱產業,年造船能力超過千萬噸[參 96]。而在冶金和石油化工方面,上海寶鋼上海石化也居於國內行業的領先地位,寶鋼集團更是在全球鋼鐵企業中位列第三[參 97]

商業[編輯]

南京路商圈
五角場商圈地標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商業中心。上海自建城以來,由於處於富庶的江南平原地區,加之自身傳統自然經濟手工業的發達。因而早在宋明時期,便已經是有名的商埠。元朝政府在上海設市舶司,使得上海的商業和海外貿易得到了極大發展。明代,松江府成為全國紡織手工業和棉布貿易中心。清康熙年間,由於海禁解除,加之江海關的設立,上海棉布貿易迅速擴大。至嘉慶道光年間,每年銷往英國的上海棉布就多達80萬匹[參 98]

上海開埠後,海外商品源源不斷的由上海進入內地。上海的進口貿易得到了飛速發展。到1850年代中期起,上海已經超越廣州,成為全國的外貿中心,上海的市面也變得異常繁華。庚申之劫之中,上海由於租界的保護未受到嚴重破壞,而周邊的蘇州、杭州等江南城市則經歷了一場浩劫,因此吸引了蘇州等地大批商戶到此躲避戰亂,上海的商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此成為中國的商業中心。到1908年,據《上海華商行名簿冊》記載,租界內共有包括銀行、錢莊、商店、工廠、交通等各類企業、店鋪在內,總數已達10534戶[參 99],如今世界知名的南京路在此時已經初具規模。

一戰爆發後,民族商業也得到飛速發展,一些日後知名的環球百貨公司在此時入駐南京路和上海其他地區。永安先施大新新新公司被合稱為南京路的四大百貨公司,銷售許多全球各地最新穎的百貨。孤島時期,上海商業呈現出了畸形的繁榮。

1956年以後,由於計劃經濟公私合營的實行。上海商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間內,主要都是國營商店維繫著上海的商業運行。居民日常購物,從糧食、副食品到電視機、自行車都依賴票證進行購買。1983年起到1993年,票證逐步退出上海的商業,市場開始實行敞開供應。從1990年代中葉起,超市、賣場、便利店等現代化商業模式開始進入上海。傳統的雜貨店和百貨商店開始逐步消失或轉變功能[參 100]

到1990年代,上海擁有三條主要商業街區和幾大商業中心,分別為南京東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豫園徐家匯等。後經過20年的再度高速發展,至2010年末,上海的商業中心已經擴展到十個[參 101],分別為:南京東路商業中心、南京西路商業中心、淮海中路商業中心、四川北路商業中心、徐家匯商業中心、張楊路商業中心、豫園商城商業中心、五角場商業中心、新客站不夜城商業中心、中山公園商業中心。商業中心也從市區的市中心位置逐步擴展至市區的次中心區域,輻射範圍不斷擴大。根據上海市政府2010年出台的商業報告顯示,中山公園與五角場是在原八商業中心的基礎上新增的兩個商業中心[參 102]

金融業[編輯]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亞洲遠東國際金融中心。當時上海彙集著號稱「四行兩局一庫」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合作金庫的國家資本金融機構[參 103],以及數量眾多的外資、私有銀行、錢莊和信託公司。當時,總部設在上海的國內銀行占銀行同業公會註冊會員的81%。經過國民政府黃金十年的發展,至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各類私有銀行、錢莊與信託已經達到了105家,在華外資銀行共32家。其中落戶上海的有27家,而同年香港地區只有17家。與外灘平行的江西路,則因坐落大批金融機構,如金城、鹽業、浙江興業等銀行,所收存款額佔全國存款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被譽為「東方華爾街」[參 104]

當年,上海金融市場非常發達、金融工具品類繁多。除了證券市場以外,還擁有同業拆借、貼現等貨幣市場,內匯、外匯市場和標金(黃金)市場與大條銀(白銀)市場。在資本市場方面,上海當時是僅次於紐約倫敦的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和第三大債券市場[參 105]。上海當時既是全國資金調劑中心,也是遠東國際交易活躍的金融中樞:1936年,上海的黃金市場全年成交數實際達到3116萬條,折合美元1100餘萬元。這一數字超過日本東京大阪之和,也超過了法國巴黎[參 106]。「每日交易額之巨,雖不足與倫敦、紐約媲美,然凌駕法、、日之上」[參 107]

1949年以後,一些上海的資本家已經逃離到香港台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取代[參 108]。195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因參與投機和外匯交易被上海市軍管會關閉[參 109]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併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所有資本市場也被關閉,上海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後被東京、新加坡香港取代。

 
交通銀行總部

1987年4月1日,交通銀行在上海重新恢復對外營業[參 110]。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再度成立,上海金融市場開始恢復。到2009年底,上證總市值為18.3萬億元人民幣,位居全球第五、成交金額居全球第三、新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居全球第六,並在近幾年吸引了眾多優秀的大型企業來滬上市融資。2002年,中國銀聯在上海創立。2005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在滬揭牌。目前總行設在上海的國有銀行有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銀行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等。2010年2月21日,由全球著名的畢馬威諮詢公司參與制定,法國巴黎大區投資促進協會發表公布的「世界最具吸引力」城市排行榜中,英國倫敦位居榜首,排名第二的是中國上海[參 111]。上海擁有的現代化研究中心數量和寫字樓數量甚至超過了英國倫敦。陸家嘴成為新的金融區,並且與浦江對岸的外灘金融街遙相輝映。

總部效應[編輯]

由於便捷的地理位置和傳統的經濟底蘊,上海也是一些國有企業和跨國公司的註冊地或大中華區總部所在地,形成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和全地區的總部效應。目前全球總部設在上海或註冊地為上海的知名企業有: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寶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銀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安永(中國)諮詢有限公司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上海電力(集團)總公司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此外,通用電力英特爾葛蘭素史克聯合利華輝瑞強生拜耳漢高陶氏化學飛利浦歐萊雅博世通用汽車可口可樂埃森哲麥肯錫貝恩波士頓諮詢公司等一大批跨國公司和花旗滙豐安聯美國國際集團渣打蘇格蘭皇家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法國興業銀行澳新銀行星展銀行大華銀行恒生銀行東亞銀行等17家外資金融公司中國總部設在上海。隨著上海市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穩步推進,上海對世界級金融機構的集聚效應正逐步加強[參 112]

市政建設[編輯]

工部局曾主持了上海公共租界大量市政建設
破舊的棚戶區與高樓形成了反差

在開埠後,上海由公共租界工部局進行了大量市政建設[參 113],包括電廠自來水廠等。1927年制定《大上海計劃》則是上海最早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現在,上海的都市計畫依據2001年5月由國務院批覆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年-2020年)進行,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為核心[參 114]。在上海都市計畫展示館中,可見到相應以1:500比例製作的內環線100餘平方公里範圍內都市計畫模型[參 115]

1949年以後的幾十年中,市政建停留在新建工人住房、置換電水管網等階段。自1990年代起,上海開始大規模市政建設,廣泛推行平改坡工程(將舊房屋的平頂改造為坡頂)[參 116]和屋頂水箱改造工程[參 117]。對違法建築和環境髒亂路段也年年進行整治[參 118]。以舉辦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為契機,上海市政部門對城市景觀、道路、居民住宅等均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上海歷史上遺留下了大面積的棚戶區,在1990年代的對其中365萬平方米的危棚簡屋進行了改造,但是曹家村、光復路一代的棚戶區由於成本問題始終未能動工,與周邊高樓行成鮮明對比的城中村景觀留存至今[參 119]

上海開埠以前,園林綠化全部都為私家園林,最為著名的有豫園、露香園、古猗園、秋霞圃、醉白池等等;開埠後,公共園林開始出現,1868年誕生的公共花園為第一座公園。但1928年前,中國人不得進入工部局公董局興建的公園[參 120]。目前,上海全市除上海動物園上海野生動物園等個別公園外,已經取消公園門票[參 121]。自2000年以後,為了淨化城市空氣,美化環境,上海開始在城市中心和郊區興建一批開放綠地。到2008年,上海全市綠地總面積34256公頃,公共綠地14777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為38%。全市林地總面積到近1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1.6%[參 122]

為解決自1990年代開始大規模市政建設對資金的大量需求,上海市政府部分官員主導了對上海的投融資體制的大幅改革,先利用政府手中的土地資源,引入土地批租的融資方式。期間,上海通過土地批租共籌措資金1000多億元。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上海的土地批租大量減少,但國內證券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居民儲蓄存款不斷增長,社會富餘資金增加。面對這種情況,上海市政府制定政策將有盈利的基礎設施項目推向市場,實行社會融資,同時制定多項措施,降低企業參與融資的風險。在1990年代,上海通過社會渠道共融資超過2000億元。同時上海市積極借鑒國際經驗,通過進一步完善開發機制;擴大資本市場、社會保險資金參與融資;探索採用BOT、BOO等國際通行的融資方式以及加大公共財政的扶持力度等措施,進一步擴大融資範圍和能力,以滿足市政建設的需要。[參 123]

社會[編輯]

人口狀況[編輯]

上海市各區(縣)人口數據
區劃名稱常住人口[參 124](2010年11月)戶籍人口[參 125]
(2010年末)
總計比重
(%)
每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上海市 23019196 100 3630.50 14123202
黃浦區 678670 2.95 33170.58 906342
徐匯區 1085130 4.71 19816.11 910851
長寧區 690571 3.00 18030.57 616187
靜安區 246788 1.07 32386.88 305060
普陀區 1288881 5.60 23506.86 878905
閘北區 830496 3.61 28383.32 692104
虹口區 852476 3.70 36306.47 790583
楊浦區 1313222 5.70 21623.94 1091563
閔行區 2429372 10.55 6536.19 967502
寶山區 1904886 8.28 7029.36 882854
嘉定區 1471231 6.39 3206.69 557452
浦東新區 5044430 21.91 4167.54 2758026
金山區 732438 3.18 1249.79 516570
松江區 1582398 6.87 2616.79 576032
青浦區 1081022 4.70 1600.23 461851
奉賢區 1083463 4.71 1576.20 521827
崇明縣 703722 3.06 593.61 689493
 
自1993年起,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為負值
 
自開埠後,上海市區人口逐漸增加,並從1930年代起劇烈增長

根據2011年年末的統計,上海市內共有2347.46萬名常住人口,其中分別有935.36萬名常住外來人口以及1412.1萬名常住戶籍人口[參 126]。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共有11.8萬人,其中回族約有7萬餘人。除常住人口以外,持居住證的少數民族為103萬人。另外有16萬外國人常年居住於上海[參 127]

在人口結構方面,上海正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在2011年時,戶籍設在上海的人口其平均期望壽命為82.51歲,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80.23歲與女性84.8歲[參 128],而65歲及以上人口則有232.98萬人,佔總人口的10.1%。預計到了2030年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500萬人,佔所有戶籍人口的40%[參 129]

上海市的生育率處於極低水平。根據人口普查和抽查,2000年以來,上海市總和生育率處於0.67和0.74之間,僅為世代更替水平的三分之一。

上海自開埠以後,各地人口迅速湧入,其中江蘇浙江廣東[參 130]安徽是上海居民的主要來源地,並與上海本地居民融合,構成今日上海市民主體的上海人

1843年前,上海主要以本地居民為主。隨著開埠後貿易的迅速增長以及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原先在的大批買辦、因避太平軍戰亂的吳越富商、受水災逃難的蘇北民眾紛紛離開原籍並定居上海[參 131]。到1949年,上海全地區人口502.92萬,市區人口418.94萬[參 132]。同時也聚集了例如宋嘉澍家族榮毅仁邵逸夫徐悲鴻胡蝶等眾多中國近代史上的政商文藝名人。

1949年以後,隨著支援內地、上山下鄉等各類政治運動,一定數量的上海居民被遷移至中國各地,如安徽雲南東三省等地。而一些富裕階層則在1950年代左右移民香港或經由香港前往台灣。1978年以後,大批上海籍知青、支內紛紛返回上海。1990年代,隨著出國風潮,大量上海民眾又移民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地。

另外在1949年以前,有數量眾多的英、法等國公民居住於上海。二戰時期,上海因無需簽證、擔保即可進入的地區而接納了大批由歐洲因躲避納粹而逃難的猶太難民。1990年代以後,隨著商務活動的增加,上海再度聚集了諸多外籍人士[參 133]

儘管上海全市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93年後一直為負增長,但上海每年以引進人才的方式給予2萬餘人戶籍,戶籍人口依舊保持了連年增加。上海曾長期對戶籍進行嚴格控制,但近年來已有所放寬[參 134]。另外隨著流動人口的劇烈增加,上海市也正面臨種種人口問題,首先上海市的土地、水源、環境、交通等資源承受沉重壓力,且大部分犯罪為流動人員所為,對上海的治安造成了影響[參 135]。與日益增加的外來人口相對應,由於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上海人和外來人口的衝突也趨於明顯[參 136]。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是東京的2.4倍、倫敦的3.5倍、巴黎的4.8倍,而以2012年為基點,上海人口或許在3年內超過城市承載量[參 137]

社會保障[編輯]

從1990年代以來,上海開始建立並逐步完善了現代化都市型的社會保障體系[參 138]。目前,上海個人和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各為7%;補充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各為1%至8%。[參 139]單位職工各項社會保險費繳費比例之和為45.5%。[參 140][參 141][參 142]上海市現行月最低工資標準是1620元,為全國最高;[參 143]城鎮居民和農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分別為每月710元和620元;城鎮醫療保險的最高支付封頂線為34萬元,超過部分則可報銷80%[參 144]

衛生防疫[編輯]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是上海一所著名三級甲等醫院

上海開埠後,西醫隨同傳教士和醫生一同進入。1844年,出現現代醫院[參 145]。1904年,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為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參 146]。現在,上海的公共醫療體系以上海市衛生局、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和28家大型三級甲等醫院為主,輔之以社區醫療機構。同時,在各郊區縣開始建設三級甲等醫院的分院,並進行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截止2012年,上海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465所,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4.61萬人[參 147]

1988年春季,上海市爆發了A型肝炎大流行,期間上海市衛生防疫部門全力動員進行積極防治,此次疫情共造成超過30萬人感染和31人死亡,疫情過後上海市政府總結經驗並逐步完善了突發傳染病疫情的防控預警機制以及應急處理預案[參 148]。2003年中國大陸SARS事件期間,得益於先前A肝大爆發取得到經驗和防控體系,上海市的防疫工作得力使得上海未發生大規模疫情,因而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各界肯定和好評[參 149][參 150]。2013年長三角地區發生了H7N9流感疫情,上海衛生部門反應迅速,及時撲殺相關市場內的禽鳥以切斷傳染源[參 151]。由於上海市多管齊下的得利防控措施,目前已經基本消除疫情[參 152]

截止2013年,上海戶籍人口的人均期望壽命已超過82歲,位列中國大陸第一位,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達53.7元。上海居民三大健康指標(期望壽命、孕婦死亡率和新生兒死亡率)均保持在已開發國家水平[參 153]

教育科研[編輯]

 
交通大學老圖書館,1919年落成
兩年一度的上海車展吸引了大量人流

北宋元祐年間,華亭縣便已開設縣學上海開埠後,外國傳教士和教會組織開始在上海開設各類學校。1863年,李鴻章奏請開設了上海首家華人新式學堂即上海廣方言館[參 154]美國聖公會於1879年在上海創立了聖約翰書院,並自1892年起開設大學課程,而1896年創辦的南洋公學則為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1906年美國維吉尼亞州在上海創辦了上海浸會大學。至1936年,上海已有高校34所。淞滬會戰爆發後,大部分高校隨國民政府遷到內陸,並於1945年返回,同時上海開始實行國民教育制度

1949年5月,全市公立學校和國立大學均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私立學校遭整頓,同時教會學校和外資學校被收回,最為典型的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和滬江大學兩所教會大學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被撤銷,教學人員被分配至其他學校。1952年進行的高校院系調整中滬上一些學校部分或全部前往內陸[參 155],外地一些高校的師資則部分遷來上海。

目前上海擁有9所211工程重點高校,其中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4所為985工程院校。201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正式批准華東師範大學與美國紐約大學合作籌建上海紐約大學,這也是中國第一所中美合作成立的國際化大學。

基礎教育方面,上海適齡幼兒、小學、初中學生的淨入學率接近100%,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為98%,普通高等學校在校人數超過百萬,毛錄取率約為70%[參 156][參 157],在2011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上海學生在參與測試的國家和城市中位列第一[參 158]

全市現有100多所科研機構,10萬科研人員,及100多所專業技術培訓機構[參 159][參 160]。在上海產生了遺傳學家談家楨、顯微外科專家陳中偉張滌生、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血液學專家王振義陳竺等著名科學家。

公共博覽[編輯]

1860年代,法國人在上海創立中國第一間博物館以展出長江流域的動植物標本[參 161],現在全市已有博物館百餘座[參 162]。位於人民廣場中心地帶的上海博物館有12萬件館藏文物,為上海最大的博物館。另外自1985年開始舉辦的上海車展也頗有影響力。除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等大型博物館外,上海還有魯迅紀念館等專業博物館,正逐步向公眾免費開放[參 163]

上海古代以私人藏書為主,開埠後出現近代圖書館,其中以1847年興建的天主教耶穌會徐家匯藏書樓最為著名[參 164]中華民國建立後,上海市立圖書館於1936年試行開放[參 165],在高校陸續出現了圖書館[參 166]。上海最大的公共圖書館為主館位於淮海中路上的上海圖書館,擁有各類圖書、報刊資料5200萬冊,以及15萬餘張舊唱片和影音資料,並和世界各地150多家公共圖書館建立圖書交換業務。

上海在中國大陸境內率先推了出公共場所免費無線服務。其標誌由無線電波和市花白玉蘭組成,名為「i-Shanghai」(「愛上海」)。凡是在公共場所看到這樣的標誌,就表示可以免費使用2小時無線網路服務。i-Shanghai網路覆蓋各大交通樞紐、體育場館、圖書館、商業區、學校、酒店、公園等場所。每位手機用戶每天可使用免費WIFI累計兩小時[參 167]

宗教信仰[編輯]

規模宏大的徐家匯天主教堂
始建於三國時期的龍華寺
城隍廟周邊已發展成為商業區域,現為重要的旅遊景點

當今的上海,與中國內地許多其他地方一樣,共有五種獲得官方認可的合法宗教在開展相應的活動,分別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新教。這些宗教在1949年後一度勢衰,並在文革時受到較大影響,後又逐漸恢復。至2009年,有宗教信仰群眾88.76萬人,以佛教信徒為最多[參 168]。歷史上上海還曾經存在過許多其他宗教,例如猶太教東正教錫克教等,現在僅存遺址。

上海地區的佛教和道教均可追溯至三國時期孫吳時期。現開放寺廟98所[參 169],以始建於三國時期的龍華寺歷史最為悠久。而1949年時,上海尚有道觀236座,如今僅存27座[參 170],最著名的非正一道城隍廟莫屬,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活動,周邊也已是滬上知名的商業區域,各種小吃餐廳、古玩商鋪和小商品市場鱗次櫛比,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另一著名道觀為全真道海上白雲觀[參 171]伊斯蘭教最早隨宋代在上海鎮經商的大食商人進入上海,現有7坊清真寺[參 172],信徒集中於回族維吾爾族等10個少數民族。

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則為近代由傳教士傳入。萬曆三十六年,來自義大利的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在滬傳道。1949年以後,由於羅馬教廷和中國政府的關係,天主教在滬發展的較為艱難。在上海現存的107座天主教堂中[參 173],地處上海西郊佘山聖母大殿,氣勢宏偉,為遠東最大的天主教堂[參 174],也是教徒重要的聖地。而基督教新教在上海出現得最晚,是在開埠的1843年由英國傳教士傳入的。上海的基督教堂多達169處[參 175],有相當一部分成為了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且大多位於市中心,因而也被遊客視為熱門的旅遊景點[參 176]

交通[編輯]

黃浦江上建有盧浦大橋等9座大橋,以及10餘條隧道。
浦東國際機場的航線覆蓋世界73個國家和地區。
虹橋樞紐是集機場火車站公交站地鐵站於一體的大型換乘中心,圖為其火車站候車大廳。
依靠 洋山深水港,上海已成為世界最繁忙的貨櫃港口。

市內公共運輸[編輯]

上海的公交車最早出現於1908年[參 177],到2011年,全上海公交線路1100多條,公交車近17000輛,其中包括行駛在市區12條線路上的300多輛無軌電車。公交網路已經覆蓋每一個行政村[參 178],日客運量為770萬人次[參 179]

軌道交通是又一重要的市內交通交通工具,在客流量上和公交車平分秋色。包括14條地鐵線路,1條磁懸浮線路,1條市域鐵路(金山鐵路),1條有軌電車線路,於1995年4月正式開始運營。截至2013年12月29日,上海地鐵運營總里程538公里(不含磁浮線),據世界首位[參 180],亦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地鐵系統之一。地鐵線路將中心城區密集覆蓋,並連接了大多數區縣,工作日日均客流超800萬[參 181]

上海出租汽車始於1908年,1930年代曾經達到一個高峰,自1980年代以來,出租汽車業重新活躍,目前全市共有運營汽車達5萬輛[參 182],計程車招呼站也陸續設立[參 183]。此外輪渡也曾為重要的交通方式,用以連接黃浦江兩岸,以及服務於崇明島和上海市區之間[參 184],但隨著跨黃浦江和長江的隧道橋樑陸續建成,輪渡對於客運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黃浦江上行駛的眾多觀光遊船。

於1999年起出現的上海公共運輸卡是市民出行的主要結算方式,發行總量已經超過3000萬張[參 185]。這是一種可儲值的非接觸式IC卡,可用於上海市公交、軌交、輪渡、計程車、停車場的付費,以及上海境內高速公路路段的收費、公用事業收費和加油站等多領域使用,並可在長江三角洲的部分城市通用[參 186]

公路[編輯]

上海市區內由南北高架(南北向)、延安路高架(東西向)和內環高架(環線)組成全長55公里形狀如「申」字的主幹道[參 187],並僅供汽車通行[參 188]。由內環線向外擴散,依次為中環線外環線繞城高速公路。另外還嘗試以地下通道的方式來緩解路面交通的阻塞。

由於河流縱貫,上海建有諸多橋樑隧道,橫貫市區的蘇州河上方就有外白渡橋等數十座橋樑[參 189],黃浦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是1975年建成的松浦大橋,而下游的首座大橋遲至1991年才建成,截至2012年,黃浦江上的橋樑和隧道數量已超過20。2009年,上海長江隧橋建成,結束了崇明島只能依靠船舶往來大陸的歷史。

上海市區通過十餘條省級高速公路連接市郊或鄰近城市,此外還有多條國家級高速公路國道和對外相連。

國家級高速公路
國道
主要省級高速公路

航空[編輯]

上海是中國的三大航空樞紐之一,擁有虹橋浦東兩座國際機場,年運送旅客大概7870萬人次(2012年數據,略低於東京和北京列亞洲第三中國第二),年貨郵吞吐量336萬噸(2012年數據,列亞洲第一)。兩機場年起降飛機60萬架次[參 190],均被中國東方航空中國國際航空作為樞紐機場使用。

1921年,虹橋機場在上海西郊興建並於1929年開始系統運營,之後進行過多次擴建,現已成為虹橋樞紐的一部分。浦東國際機場於1999年投入使用,迅速成為中國最繁忙的機場之一,航線覆蓋世界73個國家和地區以及62個國內城市[參 191],並有兩岸直航。

此外,中國東方航空上海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中國貨運航空、上海國際貨運航空、揚子江快運航空長城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也以上海為基地。

鐵路[編輯]

上海擁有二個特等火車站和一個一等站[參 192],以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橋站最為重要[參 193]。上海最早的鐵路是1876年建成的吳淞鐵路,同時也是中國最早運營的鐵路。至1909年滬寧鐵路滬杭鐵路均已通車,形成了現有進出上海的鐵路幹線。

上海現有京滬(北京-上海)滬昆(上海-昆明)兩條鐵路幹線,以及金山支線、浦東鐵路等市內運營的線路。 高速鐵路方面,滬寧城際(上海-南京)滬杭客專(上海-杭州)京滬高鐵(北京-上海)和前往成都滬漢蓉已相繼通車,前往昆明滬昆線路還在建設中。

航運[編輯]

上海港自開埠後迅速成為中國的最大港口[參 194]碼頭集中於黃浦江沿岸,後由於黃浦江水深已不符合大型貨櫃船的要求,上海於2005年在東海的島嶼上建成洋山深水港,通過32公里長的跨海大橋與大陸相連及並使用專業的海港油庫為來往船舶提供加油。該港的口岸、港政、航政歸上海市,但所在的嵊泗縣行政上屬浙江省。到2008年,上海港擁有各類碼頭1200餘個,萬噸級以上生產性泊位137個,碼頭線總長115公里,年吞吐量58170萬噸,最大靠泊能力15萬噸級。至2010年,上海港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貨櫃港[參 195]

除貨運外,上海港每月定期發出客運航班2258次,每年有國際郵輪58班次[參 196]

文化藝術[編輯]

 
位於公共租界內的多倫路曾聚集眾多作家,現為「文化名人街」。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體,根植於江南地區傳統的吳越文化,並且融入了開埠以後來自歐美各國的西方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種不同於中國其他地區的獨特文化。而海派的來源,有說法指於清末民初海上畫派有關。海上畫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後隨著上海商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賣畫為生,海上畫派之名漸廣為人知。

語言[編輯]

與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相同普通話為上海的官方語言,在學校教學及正式場合使用普通話。而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與普通話無法互通的本地方言上海話。上海話簡稱滬語,一般意義上是指上海市區居民自近代以來所使用的一種現代吳語,由各地吳語融合而成。上海話也和旗袍、洋房、弄堂等一樣,成為了上海風情的代表性符號。

如今上海話的使用範圍面臨多方面的壓縮。伴隨上海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本地戶籍人口比例逐漸減小,外地員工進入一些服務行業,使得普通話越來越成為公共場合語言。由於普通話的強勢地位,上海少年一代對於上海話的掌握能力開始下降[參 197],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保護上海話的行動[參 198]。到目前上海話仍然在日常佔有主要地位。上海話的使用和發展一直是上海社會討論的話題[參 199]

飲食[編輯]

上海菜,當地人稱為本幫菜。最初為上海本地居民的家庭料理,後各地移民紛至沓來,上海菜開始吸收各地不同的風格,調和成今天以濃油赤醬、淡雅爽口、醇厚鮮美、鹹淡適中的本幫菜。除一般烹調手法外,本幫菜擅長糟味,極富江南地區特色。目前本幫菜以綠波廊、上海老飯店等兩家百年老店最為著名[參 200]八寶鴨、糟缽頭、蝦子大烏參、腌篤鮮等均為知名的菜肴,而油爆蝦、紅燒甩水則是較為知名的家常菜。此外,生煎饅頭小籠饅頭則是本幫小吃的知名代表。

此外,由於上海開埠後大批移民湧入,申城可以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各菜系餐館。其中粵菜杏花樓新雅粵菜館[參 201] 最為著名,而蘇菜則以德興館為其代表,寧波風格料理則可以在寧波湯糰店品嘗到。

而西方飲食文化隨同上海開埠進入申城,1853年開業的老德記西餐館為滬上首家西餐廳。最初西餐一般以應對外國顧客為主,1910年德大西餐館開業,成為面向各界民眾的西餐館。十月革命後,由於大批蘇俄僑民湧入,俄式西餐一度成為大眾西餐的典範,其中羅宋湯頗受平民喜愛[參 202]。目前,上海經營各國菜肴的餐館為數眾多,風格來自世界各地。而西方糕點隨同西餐傳入後由於其價格較之正式西餐相對低廉,受到普通民眾的喜愛。

上海民眾日常飲食的主食以米飯為主,偶爾以餛飩、麵條等作為調節。傳統家庭早飯以隔夜的剩餘米飯加水製成泡飯,並輔以醬菜、鹹蛋和腐乳等。如在小攤提供的早餐則以豆漿油條大餅粢飯最為常見,因而被滬上民眾稱為「四大金剛」[參 203]

文學[編輯]

魏晉時期,華亭陸機陸雲曾為當時一代文豪。而自1919年後,由於租界獨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眾多名人,上海很快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基地[參 204],聚集了左聯新感覺派鴛鴦蝴蝶派文學流派,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葉聖陶郁達夫王造時丁玲張愛玲等名家也在上海從事創作,併產生了《子夜》等以上海為背景的著名作品。

1980年代以後,海派文學出現了葉永烈、葉辛、王安憶等知名作家,而以《三重門》一舉成名的韓寒以其特立獨行的作風引發了諸多討論,被稱為韓寒現象[參 205]

美術[編輯]

 
吳昌碩《牡丹水仙圖》
 
1947年越劇《山河戀》上演時越劇十姐妹合影

明代董其昌為首的松江畫派逐漸興起[參 206],並在清代主導了江南地區的畫風[參 207],出現了如顧昉之類的大家。

清末時,傳統書畫上,形成以吳昌碩李叔同為代表的海上畫派[參 208],內容多以花鳥魚蟲為主。同治年間,由教會開辦了中國最早的美術教育機構土山灣畫館引進了西方美術[參 209]民國建立後,隨著張大千劉海粟徐悲鴻豐子愷等名家定居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美術的中心。攝影木刻雕塑漫畫連環畫等美術形式開始興起,產生了《三毛》等著名作品[參 210]

目前,上海的美術展館以上海美術館為主,輔以莫干山路50號、田子坊等美術創意園區[參 211]。而傳統美術上,1960年代的上海中國畫院則代表著上海國畫藝術界[參 212]。1996年後,上海雙年展成為中外美術交流的重要場所[參 213]

曲藝與傳統戲劇[編輯]

在十九世紀後期,文藝演出成為民眾主要的休閒娛樂形式。20世紀初在上海、江蘇、浙江一帶逐漸出現了獨角戲,多由一人以吳語方言。在1920年代末期,通過吸收話劇藝術和傳統說笑藝術,在上海產生了滑稽戲[參 214],主要使用上海話和其他吳語方言。1912年開業的大世界遊樂場後逐漸成為重要的演出場地。

而隨著蘇州的四大昆班、徽班的皮黃、京劇藝術等陸續進入上海[參 215]。評彈也籍著語言與地理位置的優勢,從蘇州擴展到上海,並隨著商業電台的普及,評彈藝術迅速發展,到1930年代,當時每天的評彈節目多達103檔。1920年代以後,上海並逐漸形成了以周信芳蓋叫天為首的海派京劇風格,並吸引了梅蘭芳等京劇大家常住上海[參 216]。同一時期,浙江嵊縣(今浙江嵊州)小歌班也在上海舞台上開始發揚越劇這一新劇種[參 217]。而上海本地的傳統唱腔在融合了現代戲劇形式後,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滬劇

至2012年,上海主要的傳統劇團有上海京劇院上海崑劇團上海越劇院、上海滬劇院等,崑劇團經常赴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參 218],京劇交流活動也時常舉辦[參 219],同時藉助於電視媒體,出現了《越女爭鋒》等選秀活動。上海滑稽劇團、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和上海青年滑稽劇團等也開始藉助於電視進行演出,尤其《老娘舅》節目自1995年起連演12年,成為上海電視上最長壽的電視節目之一[參 220]。1999年,用於雜技表演的上海馬戲城落成[參 221],並長期上演《時空之旅》節目。此外,以浦東說書松江鑼鼓書等地區性曲藝形式通過今年來的發展和傳承,逐漸得到重視,並於2008年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參 222]

現代戲劇[編輯]

 
上海大劇院為上海主要的歌劇演出地。

19世紀末,話劇在上海的教會學校中出現,當時主要以英語演出西方名劇的片段。1899年上演的《官場醜史》成為有記錄的最早的一齣劇目[參 223]。1907年,《黑奴籲天錄》在蘭心大戲院公演,成為早期話劇形成的標誌。新文化運動後,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多用話劇來表達觀點。進入1920年代以後,開始出現了《麻雀與小孩》等歌舞劇[參 224]

1927年成立的國立音樂院[參 225]和1950年代陸續成立的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歌劇院和上海戲劇學院[參 226] 現為上海現代戲劇的演出機構和專業培訓機構。話劇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為主體,而音樂劇和歌劇的演出則主要藉助於國際演出團隊。上海音樂廳上海大劇院也分別進行了改造和興建,之後上演了百老匯的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參 227],以及普契尼的經典歌劇《波西米亞人[參 228]、《圖蘭朵[參 229]等。

音樂[編輯]

上海的早期音樂以傳統的江南絲竹為主,上海開埠後,西洋音樂傳入。1878年,上海管樂協會成立管樂[參 230],即今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進入1930年代,上海流行音樂進入繁榮時期。《夜上海》、《蘇州河畔》、《夜來香》、《何日君再來》、《玫瑰玫瑰我愛你》、《如果沒有你》、《恭喜恭喜》、《明月千里寄相思》等,均創作併流行於這一時期。除流行音樂以外,鑒於當時局勢,上海的大部分音樂人也兼創作愛國歌曲,出現了《畢業歌》、《大刀進行曲》等作品。現在用作中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也是在由知名音樂家聶耳創作於上海。

1949年以後,上海的流行音樂以及電影原聲音樂紅色歌曲所取代,少有新作品誕生,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至1978年,「上海之春」音樂舞蹈節恢復舉行,即後來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隨著音樂教育的恢復,上海逐漸出現了孔祥東黃英廖昌永等著名藝術家。為普及高雅音樂,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創立星期廣播音樂會,並持續至今。帕爾曼小澤征爾馬友友柏林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等也曾在上海音樂廳上海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進行交流演出。自2012年4月起,上海首屆戶外交響音樂會——辰山草地廣播音樂會落戶佘山附近的辰山植物園綠色劇場,至今每年春夏之際舉辦一屆。辰山草地廣播音樂會推崇「賞花賞樂享人生」的理念,邀請世界知名樂團參演,品質不俗。

流行音樂方面,上海本地的相關製作和樂團在1970年代以後開始逐漸復甦。1993年,為鼓勵上海和中國的流行音樂的發展,上海東方廣播電台設立專業的流行樂榜單,即東方風雲榜。而本土的流行樂也培養毛阿敏胡彥斌等明星。一些國際流行樂壇的著名歌手和樂隊如惠特尼·休斯敦[參 231]席琳·狄翁[參 232]瑪麗亞·凱莉[參 233]林肯公園[參 234]比吉斯[參 235]海莉·薇思特拉[參 236]濱崎步[參 237]滾石樂隊等都在上海舉辦過演唱會。

電影電視劇[編輯]

 
大光明電影院曾為遠東最大的電影院

1895年8月,上海出現了名為西洋影戲的電影。1909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成立,為中國最早的電影公司。在1921年至1931年間,上海各類電影公司攝製的故事片有650餘部。隨著電影業的迅速發展,阮玲玉胡蝶周璇趙丹上官雲珠、黎明暉、王人美等成了當時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大量私營電影則1950年代被整關閉。上海的電影業界先主要由國有的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參 238]上海電影譯制廠[參 239] 等構成,並於2003年組建成上海電影集團。1949年後諸多著名革命題材電影如《南征北戰》《紅色娘子軍》《雞毛信》等為上海電影製片廠所拍攝,而成立於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基地,創作了《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三個和尚》《寶蓮燈》等經典作品。

電視劇方面,上海也有許多反映城市特色的知名作品。比如上海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合拍的《十六歲的花季》以上海多所中學為場景,反映了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中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在全國各地電視重播了十餘年。《孽債》則直指文革上山下鄉運動的余留問題,真實地記錄了90年代初期上海的城市和社會面貌,同時還有滬語版本,因而在成片十餘年後重播仍然受到廣泛關注。

 
上海書展每年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

定期活動[編輯]

上海每年定期舉辦文化活動。上海電視節創辦於1986年,是中國最早的國際電視節[參 240],創辦於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也較為知名[參 241]上海旅遊節創辦於1990年,為每年9月至10月的文化節日,主要進行國際旅遊推廣活動。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會舉行多場畫展、音樂會、藝術展,並聘請各國藝術家登台獻藝。每年8月中旬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上海書展,而上海國際音樂煙花節通常在世紀公園舉行。

傳媒[編輯]

報業[編輯]

 
申報》為近代中國的重要報紙,圖為其創刊號

上海現代化報業自開埠以後便開始發展,之前主要有一些邸鈔、《京報》等官方公報的傳統新聞傳播媒介。1850年,全英語的《北華捷報》創刊,成為上海最早的報紙[參 242]。1861年,漢語報紙《上海新報》創刊。1872年,近代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的《申報》創刊[參 243]。至1936年,《申報》《新聞報》《時報》《時事新報》《大公報》等五大報紙,每日銷售總數即達到50萬份。至1937年淞滬會戰開始後,《申報》等由於不接受日軍的新聞審查而停刊。1941年上海完全淪陷後,上海報業基本停運。直到1945年才恢復,至1949年5月,上海全市有各類報紙70餘種[參 244],為全國報業中心[參 245][參 246]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上海以後,由於《申報》因屬於中國國民黨黨產而被沒收停刊,上海報業也開始轉向全面國有,到了1960年代中期以後,全市只有《解放日報》和《文匯報 (上海)》兩種[參 247]。1979年起,上海大批報紙開始復刊。

目前上海主要有解放日報和文匯新民兩大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和《文匯報》等保留了黨報性質,在一些企事業單位實行強制訂閱[參 248]。而較為貼近平民的報紙有《新民晚報》《新聞晨報》和《東方早報》等,以《新民晚報》的發行量為最大。

出版[編輯]

 
一二八事變前,商務印書館的東方圖書館
 
193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

1843年,上海英商墨海書館引進中國第一台印刷機,成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化出版社[參 249]。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成立[參 250]。1912年,中華書局在滬開業[參 251],並迅速發展崛起。上海此後逐漸成為了中國出版業的中心。到1910年代底,上海各類出版銷售機構增加到120餘家,佔全國出版機構的80%。到1936年,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的出版已佔全中國出版圖書的71%。

1949年起,政府開始對出版進行整頓,形成以新華書店為核心的圖書出版發行。進入1959年以後,包括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在內的大型印刷出版機構被遷移至北京[參 252],上海出版行業逐漸衰落,到1969年全年上海出版僅為16種。

進入2000年,上海各出版社開始被整合成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頗為著名,而上海文藝出版社則有著名期刊《故事會》。

廣播電視[編輯]

1923年1月23日在上海開播的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台是中國首家公共廣播電台[參 253]。1920年代以後,隨著相關無線廣播的法規制定,私營電台與國有電台迅速發展。到1945年,擁有營業許可的國營電台和民營電台達108家[參 254],廣播節目除新聞時訊外,也經常播出蘇州評彈滑稽戲曲藝節目。1949年5月27日,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成立[參 255],同時各類私營電台被陸續整合,至1953年,僅剩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一家。1992年初,上海東方廣播電台成立[參 256],成為同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有競爭關係的第二家省級廣播電台。1990年起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以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為原型的大型系列廣播劇刑警803》,為中國播出數量最多、時間跨度最長的廣播劇[參 257]

1958年上海電視台成立並播出黑白電視,而彩色電視於1973年出現[參 258],同時建成高210米的上海電視塔。為了引進競爭機制,在1993年,上海東方電視台作為上海第二家省級電視台開播[參 259],其新聞減少了部分上海電視台的政治內容,其他節目也更加貼近市民。1994年2月,上海教育電視台開播,成為主要以播送教育與科技信息為主的電視台[參 260]。1992年起,開始播出有線電視

2001年,廣播電視機構改革,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上海東方廣播電台、上海電視台、上海東方電視台、上海有線電視台全部併入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今上海廣播電視台),幾乎控制了上海市全部的廣播電視節目播出[參 261]。各電視台也進行明確分工,原本競爭的格局不復存在。

體育[編輯]

 
姚明曾率領上海大鯊魚獲得CBA冠軍
 
上海體育場承辦了北京奧運會部分足球比賽
 
上海國際賽車場F1舉辦地

上海開埠後,近代體育傳入上海,後通過新式學校的教學活動在華人學生中開始,促進了上海體育水平的提高。1936年在柏林舉辦的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中國代表團的三分之一為上海運動員[參 262]

1949年以後,在有較高群眾基礎的等領域,培養了籃球運動員姚明、桌球運動員王勵勤、游泳冠軍樂靖宜、跳水運動員吳敏霞、田徑運動員劉翔中國象棋冠軍胡榮華,圍棋冠軍常昊,以及徐根寶范志毅孫雯謝暉等著名足球教練員和運動員。1980年代後,上海開始嘗試商業化體育運轉模式,並於1993年成立了國內首家職業體育俱樂部,上海申花俱樂部[參 263]。1990年代起,各類健身器材開始在社區內出現,並逐步將學校場地對公眾開放,到2008年,全市開放各類學校體育場地已有1100多處[參 264]

體育團體[編輯]

在1903年,中國最早的相對專業的足球隊在上海出現[參 265]。目前上海在足球籃球排球桌球棒球上有專業的職業俱樂部及代表隊。中超上海綠地申花上海申鑫上海東亞CBA上海大鯊魚等頗為著名。

體育賽事[編輯]

在民國時期,上海舉辦過1915年、1921年、1927年的遠東運動會,以及第一屆東亞運動會等4屆洲級綜合運動會,又主辦了第六屆、第七屆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一度實行的三地輪流舉辦政策[參 266]第五屆第八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在上海舉行。國際性賽事方面,上海舉辦過1993年第一屆東亞運動會[參 267]、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參 268]等,並於2008年承辦了部分奧運會的賽事[參 269],並多次主辦的各類世界單項體育賽事[參 270][參 271]。此外從2004年起,每年的F1中國大獎賽都會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舉行。

建築[編輯]

上海的古代建築,目前基本遺留的以明代建築為主,而且大部分為民居和私家園林。除官署學堂寺廟外鮮有其他類型的建築。民居大多為江南風格,磚木立帖式平房,在上海,除老城廂以外,在各郊區的鄉鎮中仍能見到較多的此類建築。上海的私家園林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為豫園,而古代居民區保存較為完整的有閔行七寶鎮青浦朱家角鎮浦東新場鎮等。

上海開埠以後,隨著租界建立和歐美文化大舉進入,一些西式別墅和洋房開始興建,上海也開始出現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因而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其中尤以外灘地區的金融建築最為著名,諸如中式的中國銀行原總行大樓,如折衷主義風格的江海關,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滙豐銀行上海分行大樓等,採用美國裝飾藝術運動摩天樓風格的沙遜大廈等,現大量作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予以保護。因為人口大量增加,這個階段也產生了極富上海特色石庫門住宅,直至1980年代一直是上海最常見的住宅樣式[參 272]

進入1990年代後,上海開始廣泛進行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改造,新建了大量商務辦公樓、大型商場、高層住宅等現代風格建築。至2008年,樓層超過30層的高樓已有2000多棟[參 273],其中尤以而浦東陸家嘴地區為代表,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已成為上海地標,另有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正在興建。

閔行七寶鎮是典型的江南古鎮 
狹小的石庫門曾為上海最常見的民居 
浦東陸家嘴的現代建築 

旅遊[編輯]

上海在租界時期遺留了眾多富有特色的歐式建築,而1990年代起又出現了諸多現代化建築,同時,周邊郊區分布著幾處具有江南風格的水鄉古鎮,均成為了旅遊景觀。上海於1986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旅遊資源吸引了各國遊客,到2012年,接待入境的國際旅遊者達到800萬人次[參 274]

上海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科技館3處屬中國最高的5A級旅遊景點[參 275],另有20處4A級景區佘山東平共青海灣等4處國家森林公園,以及沙遜大廈外白渡橋等617處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上海每年舉辦的文化推廣活動也推動了上海旅遊業的發展,包括國際電影節、國際音樂節等。每年9月的上海旅遊節則是展示上海和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舞台和途徑。網球上海大師賽一級方程式賽車中國站也成為一些遊客到上海旅遊的目的。2010年5月至10月間,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參觀人數是達到了7300餘萬人次[參 276]

上海外灘的夜景全景圖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編輯]

 
 
 
仁濟醫院總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是位於中國上海市的一所三級甲等醫院。西部總院位於黃浦區山東中路145號,東部位於浦東新區東方路1630號。

 

 

歷史[編輯]

上海仁濟醫院成立於1844年,原名中國醫館,為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雒魏林在上海南市創辦,是上海開埠後建立的第一家西醫醫院,也是中國第二家西式醫院。1846年遷入上海英租界西部邊界外的麥家圈(今西部院址),定名為仁濟醫館,英文名山東路醫院。1848年劃入租界界內。1927年,仁濟醫院接受英國商人、慈善家亨利·雷士德遺贈的1萬兩白銀和4處房產,用於醫院擴建。1932年建造6層現代化樓房,並改名為仁濟醫院,該樓現為仁濟醫院西院2號樓,已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1952年,仁濟醫院交由上海第二醫學院管理。文革中改名工農兵醫院第三人民醫院。1984年,複名為仁濟醫院。目前該院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

圖片集[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