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出自《左傳》,現指怎麼問都說不知道。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另外,一問三不知也有裝糊塗,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編輯摘要
名稱:一問三不知   拼音:yī wèn sān bù zhī
出處:【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 ​​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釋義:【解釋】三不知:對事情的發生、過程與結尾都不知。不管怎樣問,總說不知道。
反義詞:【反義詞】無所不知向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目錄

 

一問三不知- 概述 

一問三不知( yī wèn sān bù zhī ) 


【解釋】三不知:對事情的發生、過程與結尾都不知。不管怎樣問,總說不知道。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用法】合式;作分句;含貶義


【示例】 馬南村《燕山夜話·變三不知為三知》:“遇到別人問起許多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常常~。” 


【反義詞】 無所不知向 


【歇後語】 傻子問路 


【燈謎】 聯 

 

一問三不知- 典 故 


“一問三不知”這句話人們常常說,也應該都知道它是指問什麼都不知道的意思,但恐怕知道“三不知”來歷的人不多。“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苟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防止晉國強大,就派陳成子帶兵援鄭。有個名叫苟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罵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苟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此話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 ​​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釋義一問三不知,就是從苟瑤的話語中概括出來的。它的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故事公元前468年,晉國的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齊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晉國吞併鄭因而更加強大,構成對齊國的威脅,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陳成子率軍到達淄水河岸的時候,天下大雨,士卒們不願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嚮導子思說:“晉國的兵馬就在敝國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來告急,敝國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齊軍早日到達。如果再不行進,恐怕要來不及了。” 陳成子披著雨篷,拄著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揮齊軍過河。戰馬見了的舀滔的河水嚇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們過河,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地渡過了淄水,準備與晉軍交戰。晉軍統帥苟瑤見齊軍軍容嚴整,心裡有點害伯,便對左右的部將說:”我占卜過攻打鄭國,卻沒有占卜過和齊國作戰。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部將們也贊成他的看法,主張撤兵。苟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一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使者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陳大夫這一族,是從陳國分文出來的。陳國雖然是被楚國滅掠的,但卻是鄭國的罪過。所以,敝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同時間問您是否在為陳國憂愁。” 陳成子聽了使者的活,知道這是苟瑤編造出來的說言,十分生氣他說:“欺壓別人的人絕沒有好下場:像苟瑤這樣的人難道能夠長久嗎?”齊國的使者走後,有個名叫苟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嚴肅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 苟寅自知失言,後悔地說:“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為計麼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怎能不碰壁呢?”幾天后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左傳》中所說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終三階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鄧拓在他的《變三不知為三知》一文中,對“始、中、終”做了很詳細的闡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開端或創始階段,它包括了事物發展的歷史背景和萌芽狀態的種種情況在內。'中',就是事物在發展中間的全部過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斷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間各種複雜變化過程在內。'終',這就是事物發展變法的結果,是一個過程的終了,當然它同時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新過程的開始。”
















“三不知”從最初的始、中、終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漸產生了別的意思。後來用“三不知”制對內情一無所知,有時指裝糊塗。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說道:“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金瓶梅》十三回裡有“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可見,“三不知”還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清代無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寫道:小姐一見彩雲,就問她:“我剛與若霞說的幾句話,怎就三不知不見了你,你到哪裡去了這半晌?”而到現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對情況一無所知了。

 

一問三不知- 其他典故 


“一問三不知”,這是流傳很久的一句俗語,但“三不知”究竟為何“三”不知,卻未必為大家所知。明代學者姚福所著《青溪暇筆》說:“三不知”一語,源自《左傳》。查《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的記載是這樣的: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當時荀父子認為對敵情不了解,不可輕進。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據此可知,“三不知”一語,意思是對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情況都不了解。故曰“三不知”。但現在已把“三不知”泛指事事不知






一問三不知- 英文翻譯 

以下結果由譯典通提供詞典解釋
1.not to know a thing; to be entirely ignoran

2.to keep one's mouth tightly shu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