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海市[編輯]

 
 
上海市
簡稱:(「滬上」)
別稱:(「申城」)

上海市

由上起順時針依次為:浦東陸家嘴豫園
上海世博會南京路外灘

圖中高亮顯示的是上海市
行政區類型 直轄市
政府所在地 黃浦區
最大區縣 崇明縣
市委書記 韓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人大常委會主任 殷一璀
市長 楊雄
政協主席 吳志明
面積 6,219 km²(第32位
-佔全國 0.064%
人口(2013) 2415.15萬(第24位
密度 3,775/km²(第3位
-佔全國 1.72%
總和生育率(2010) 0.74(第30位
方言 吳語蘇滬嘉小片上海話
GDP(2013) ¥21,602.12億元
第11位
人均 ¥90,700元
14,756美元(第3位
-佔全國 3.94%%
HDI(2010) 0.814( 極高 第2位
主要民族 漢族(98.8%)
回族(0.35%)
地級行政區 不適用
縣級行政區 17個
鄉級行政區 210個
ISO 3166-2 CN-31
政府門戶網站
http://www.shanghai.gov.cn/
上海市
Shanghai2.svg
書法「上海」
Symbol Shanghai.png
上海市標
漢語
字面意思 上海浦,原為吳淞江的支流,黃浦江的前身

上海市,簡稱,別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亦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市區總人口數世界第一。上海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參 1]地區生產總值大中華區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上海市最重要的產業為商貿流通金融信息製造等。上海是中國的鐵路航空樞紐,其港口為世界最大的貨櫃港。上海正在致力於建設成為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及國際航運中心。

上海位於中國東部弧形海岸線的正中間,地處長江三角洲最東部,東向東海,隔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西部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最北部為處於長江入海口中的崇明島。上海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常住人口逾2415.15萬,其中本地戶籍人口為1425.14萬人,約佔總人口數的59%[參 2]江南吳越文化傳統與各地移民帶入的多樣文化融合,逐漸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先秦元代,上海漸成為糧、鹽產地。明代起,上海發展為重要的棉紡織基地[參 3]。1843年上海開埠後,移民從各地湧入,上海憑藉獨特的地理和政治環境迅速崛起,對中國近現代科技文化與工商業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曾被蔣中正評價為「中外觀瞻之所系[註 1]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上海是亞洲最大的城市、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參 4],有「東方巴黎」的美譽[參 5]。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上海是中國大陸地區最重要的工商業與製造業基地。1990年起實施的浦東開發開放政策使得上海經濟快速發展,並於2005年設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3年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為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參 6]

 

釋名[編輯] 

上海一名的由來,通常認為最早始於宋朝,當時吳淞江下游有一條名為上海浦的支流。浦一詞原指河川匯合之所或入海處,但在吳地常指河川的小支流。「上」一詞,在江左地區的河流名稱中,又常指靠近源頭一面。反之,下即指靠近河口附近的地區。在今虹口的提籃橋地區尚有下海廟一地名。宋代經濟發達,催生了酒業的發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設置酒務以征酒稅,稱為上海務,上海一名由此傳播[參 7]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還記載了關於上海名稱起源的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因為「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另一種則說「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為上海。

此外,上海的簡稱「滬」來源於古時當地人創造的一種名為「扈」的捕魚工具,別稱「申」則因相傳上海西部地區曾為楚國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參 8]

歷史[編輯]

明代上海
開埠前的上海,城牆尚存

上海境內最早的人類文明遺迹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參 9]。元朝以前,上海為沿海的一個漁港和商貿集鎮。宋代設有華亭縣,元代始有上海縣,明朝時已頗為繁榮。上海開埠後迅速成為全國經濟、外貿中心,1930年代是遠東最大的都會以及商業和金融中心。1949年以後,上海成為中國大陸地區最重要的工商業、製造業中心。藉助1990年起浦東開發開放,上海保持了持續繁榮並快速發展,現致力於建設國際金融航運中心[參 10]

早期歷史[編輯]

約7000年前,上海西部已形成陸地,東部地區則為近2000年陸續形成,早期有馬家浜崧澤良渚馬橋文化的蹤跡[參 11]

公元4至5世紀時的晉朝,松江(即吳淞江[註 2])和濱海一帶即有漁民聚集。天寶十載(751年),設立華亭縣,範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此為松江建城之始[參 12]

咸淳三年(1267年),華亭縣於上海浦(松江的一條支流)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府,並於翌年更名松江府,轄華亭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8月19日,元政府析華亭縣東北,黃浦江兩岸的長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鄉二十六保,設立上海縣,隸屬松江府,標誌著上海有獨立行政建制之始[參 13]。至嘉靖三十二年,築起上海城牆。至明代時,松江府大致相當於今日上海市全境(不包括嘉定區、寶山區、崇明縣),經濟已較為發達,時稱「松江稅賦甲天下」[參 14]。清襲明制,上海縣歸屬江南省松江府[參 15]

開埠至清末[編輯]

 
上海縣城及租界變遷圖

1841年,根據上一年兩國簽訂的《南京條約》,上海作為通商五口正式開埠[參 16]。1845年,中英簽訂《上海租地章程》,由此開始租界的歷史。此後,法國美國相繼在上海設立租界。其後,租界逐漸形成不受中國政府管轄,擁有獨立司法、行政權力的地區。租界之後歷經數次擴張,到1900年,公共租界達33503畝,法租界面積則為2135畝,範圍基本為今上海的核心區域的大部分地區[註 3][參 17]

憑藉這獨特的政治制度和地理位置,上海開埠後逐漸發展為遠東最繁榮的經濟和商貿中心,被譽為「十里洋場」和「冒險家的樂園」。由於租界的存在使得當時上海繁華地區未遭受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繫,為上海之後的持續繁榮創造了條件。

北洋時期[編輯]

1911年11月3日,上海光復[參 18]。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由於保守勢力與革命黨互相爭奪中央及地方權力,全國局勢較為混亂,上海華界也時常處於無序狀態。與此同時,租界保持了相對的穩定與和平,在經濟、人口等方面進一步加快了發展,由1914年開始至1936年成為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

1927年以前,租界以外的閘北南市江蘇省上海縣管轄。由於租界的政治特殊性,20世紀初的一些影響中國的重大政治事件亦在上海發生。1919年因巴黎和會,上海工人、學生及各界人士舉行全市總罷工、罷課、罷市,該年6月5日起,五四運動的中心從北京移向上海。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的召開[參 19]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上海也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直至1933年[參 20]。1925年5月30日,上海學生與市民抗議日資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公共租界巡捕向抗議人群開槍,造成五卅慘案,引發了全國性的反英運動[參 21]。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事件爆發,中國國民黨內部進行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瀕臨結束。

國民政府時期[編輯]

1928年的上海外灘
1930年代的南京路

1927年3月29日,國民政府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同時將原屬江蘇省的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併入,總面積494平方公里,上海正式脫離江蘇管轄,直屬行政院[參 22]。因為緊鄰首都南京,加之為對外貿易中心,故而大批金融機構將總部設立於上海,其全國經濟與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鞏固。上海無論租界還是華界在此後黃金十年內均得到飛速發展,被譽為遠東金融中心。[參 23]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

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發動戰爭,轟炸閘北市區,破壞中國建設。1933年10月10日,時任上海市長的吳鐵城在上海市政府建築落成之時發表演說,足以表露在戰火劫餘,中國人自創天地之決心。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全面抗戰開始,中日於上海激戰三個月,上海淪陷[參 24]。戰後,原先繁華的閘北、南市市面受到嚴重破壞,華界基本淪為貧民區,這對上海今後幾十年城市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淪為日軍防區,而法租界蘇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因為獨特的情況,則產生了長達四年多、畸形繁榮的孤島時期。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開始佔領租界,自1943年起,租界不復存在[參 25]。1945年抗戰勝利,上海由國民政府接管。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上海經濟陷入崩潰,物價飛漲,1948年政府頒行《經濟緊急處分令》以圖扭轉局面,但以失敗告終。1949年5月的上海戰役後,解放軍在5月27日控制上海全境,成立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此間,許多與民國政府及海外機構有關的人員、財產和機構隨同中華民國政府撤離上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編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設上海為中央直轄市,總面積618.0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6.66平方公里,郊區面積531.36平方公里。1954年,全市面積為630.11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上海嘉定寶山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共10個縣劃歸上海市,10個縣的面積有5255.55平方公里,劃入上海市後,使上海市的面積增大到5862.88平方公里。[參 26]。1984年,上海市測繪處和上海市土壤普查辦公室對全市的土地面積重新進行測量。至1986年底,全市土地面積為6340.5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為375.44平方公里,郊縣為5965.06平方公里;全市水面面積為121.85平方公里。從1987年1月起全市正式使用以上的數據。

1955年至1995年上海市府駐地:外灘滙豐銀行大樓
1990年代浦東開發後新建的高樓

上海戰役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上海東側的部分海島仍為中華民國國軍控制,因而上海時常會遭到國軍空軍的攻擊,以1950年2月6日的「上海二六大轟炸」情況最為嚴重,造成千餘人傷亡並使上海電力生產系統一度癱瘓[參 27]韓戰爆發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遭西方國家經濟封鎖,包括蘇聯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往來上海的貨輪還多次被中華民國海軍攔截扣押,上海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日益下降[參 28]。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內陸與中西部地區,在此期間上海為其他地區的發展輸送了大量資金、技術和人才,相對而言上海本地發展則相對停滯[參 29][參 30]。但是上海仍長期作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至改革開放前,工業總產值一直佔全國三成左右[參 31]。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上海政治活動相當活躍,成為四人幫重要的活動基地,在四人幫被捕後其支持者曾試圖發動武裝政變[參 32]

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深圳等南方新興經濟特區經濟發展迅速,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的地位一度受到挑戰。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中,上海市領導一方面向抗議學生喊話以化解民怨,另一方面以行政手段將支持學生運動的《世界經濟導報》等報紙雜誌停刊。由於在上海並未發展成大規模事件,市領導的表現受到中央的肯定,之後江澤民朱鎔基吳邦國曾慶紅黃菊等陸續進入中國政治的權力中心,形成了在中國政壇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上海幫[參 33]。而1990年起中國高層啟動的浦東開發開放政策後,上海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再度鞏固了的作為中國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現上海市政府致力於將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航運中心,其規劃已於2009年3月獲國務院批准[參 34]。但2006-2008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被中國官方指控涉嫌上海社保基金案,遭到開除黨籍、開除公職並判處有期徒刑18年[參 35],是為21世紀初上海政壇的大變故[參 36],然而外界認為陳良宇實為因受中共高層政治鬥爭的牽連而獲罪[參 37][參 38][參 39],這一事件也被認為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參 40][參 41]

地理[編輯]

 
上海屬於沖積平原,至今陸地面積還因泥沙堆積在持續增長,從衛星圖像上可見夾帶泥沙的長江

地形[編輯]

上海位於北緯30°23′-31°27′,東經120°52′-121°45′,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前緣,東瀕東海,北界長江,南臨杭州灣,西與江蘇省浙江省接壤,是中國海岸線的中心位置[參 42]。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南北最長處約12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00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2648.6平方千米。上海市全境為沖積平原,僅西南部有部分火山岩丘。海拔平均高度在4米左右,地勢平坦,略呈東高西低,山脈少而低小。東部沿海由長江不斷攜帶入海的泥沙沉積而成,崇明浦東等地的面積依舊在增長中,西部有佘山天馬山等,但高度都在100米以下。上海市最高點是位於杭州灣內的大金山島,海拔103米。

氣候[編輯]

上海的氣候類型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5.7 °C。春(4月-5月)、秋(10月-11月)較短,冬(12月-次年3月)、夏(6月-9月)較長。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因而5月至9月間為上海的汛期,降水量達全年的60%左右[參 43]。每年的7月進入伏旱天氣,較之日常月份顯得潮濕酷熱平均氣溫為27.8°C,每年平均有8.7天最高氣溫超過攝氏35度。每年1月為全年最寒冷的季節,平均氣溫3.5°C。市區徐家匯(1872年開始統計)極端最高氣溫為40.8°C(2013年8月7日)[參 44],極端最低氣溫為-12.1°C(1893年1月19日)。國際交換站(1951年開始統計)極端最高氣溫39.9℃(2013年8月6日、8日),極端最低氣溫-10.1℃(1977年1月31日)。[參 45][參 46]受北方蒙古高原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影響,會出現霜凍現象。如遇強冷空氣來襲並恰逢暖濕氣流,上海也會出現雨夾雪或降雪天氣[參 47]

 

[隱藏]
上海國際交換站(平均數據1991-2010年,極端數據1951-2013年)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極端高溫℃(℉) 22.1
(71.8)
27.0
(80.6)
29.6
(85.3)
34.3
(93.7)
35.5
(95.9)
37.5
(99.5)
39.0
(102.2)
39.9
(103.8)
38.2
(100.8)
34.0
(93.2)
28.7
(83.7)
23.4
(74.1)
39.9
(103.8)
平均高溫℃(℉) 8.1
(46.6)
10.1
(50.2)
13.8
(56.8)
19.5
(67.1)
24.8
(76.6)
27.8
(82)
32.2
(90)
31.5
(88.7)
27.9
(82.2)
22.9
(73.2)
17.3
(63.1)
11.1
(52)
20.6
(69.1)
平均氣溫℃(℉) 4.8
(40.6)
6.6
(43.9)
10.0
(50)
15.3
(59.5)
20.7
(69.3)
24.4
(75.9)
28.6
(83.5)
28.3
(82.9)
24.9
(76.8)
19.7
(67.5)
13.7
(56.7)
7.6
(45.7)
17.1
(62.8)
平均低溫℃(℉) 2.1
(35.8)
3.7
(38.7)
6.9
(44.4)
11.9
(53.4)
17.3
(63.1)
21.7
(71.1)
25.8
(78.4)
25.8
(78.4)
22.4
(72.3)
16.8
(62.2)
10.6
(51.1)
4.7
(40.5)
14.1
(57.4)
極端低溫℃(℉) -10.1
(13.8)
-7.9
(17.8)
-5.4
(22.3)
-0.5
(31.1)
6.9
(44.4)
12.3
(54.1)
16.3
(61.3)
18.8
(65.8)
10.8
(51.4)
1.7
(35.1)
-4.2
(24.4)
-8.5
(16.7)
-10.1
(13.8)
降水量mm(英寸) 74.4
(2.929)
59.1
(2.327)
93.8
(3.693)
74.2
(2.921)
84.5
(3.327)
181.8
(7.157)
145.7
(5.736)
213.7
(8.413)
87.1
(3.429)
55.6
(2.189)
52.3
(2.059)
43.9
(1.728)
1,166.1
(45.909)
相對濕度(%) 74 73 73 72 72 79 77 78 75 72 72 71 74
平均降水日數(≥ 0.1 mm) 9.9 9.2 12.4 11.2 10.4 12.7 11.4 12.3 9.1 6.9 7.6 7.7 120.8
日照時數 114.3 119.9 128.5 148.5 169.8 130.9 190.8 185.7 167.5 161.4 131.1 127.4 1,775.8
來源:中國氣象局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2014-01-01

註:上海國際交換站,1951-1955年在徐家匯,1956-1990年在龍華,1991年起在寶山

 

環境[編輯]

 
上海東端的九段沙濕地

上海地處江南水鄉,並位於長江入海口,亦不處於主要地震帶上,因此如地震洪水以及地質類災害鮮有發生[參 48],但沿海且海拔低,受海嘯威脅。上海市境內河道縱橫,曾經為魚米之鄉,大陸東側的海島上擁有大片濕地和灘涂,是候鳥重要的棲息地和上海重要的生態屏障[參 49]。由於地處東南沿海,位於西太平洋颱風行經路線上,每年夏天和初秋時節常會有來自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颱風)過境或影響,造成大風、高潮及暴雨。

隨著經濟發展及外來人口大量湧入,上海也正面臨種種環境污染問題[參 50],空氣污染與噪音污染時常被市民投訴[參 51],也出現了環境污染事故損害市民健康的事件[參 52]。上海也是一個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由於水質的逐步惡化,自來水廠的水源地屢次進行搬遷[參 53]。另外,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沖積平原,屬於軟土地基,過量開採地下水、修建高層建築和地下設施等原因導致了地面沉降。[參 54]

上海市對於所出現環境問題採取了許多相應的改善措施。市區汽車鳴喇叭已用法律進行規範,高架旁則樹立了隔音屏以降低對居民住宅的影響。曾受污染嚴重的蘇州河,自1990年代以後進行了三個階段的大規模治污工程,污染現已基本消除,河流生態亦得到恢復[參 55]。對於地下水的過度開採,則採用自來水回灌的手段達到基本平衡,但是地面依舊以每年6毫米的速度沉降[參 56]

黃浦江水質Ⅳ類近岸海域水質極差屬劣四類;上海市空氣達標天數比例為67.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6.3%。[參 57]2013年12月上海發生持續十天左右的嚴重空氣污染事件。

政治[編輯]

政治結構[編輯]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上海市人大為上海市最高地方權力機構,並與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政協一起被稱為「四大班子」,其負責人都是省部級正職幹部,但市委書記通常由國家級副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基於以黨領政的實際,中共上海市委對全市各部門有實際上的領導權,市委書記享有比市長更高的地位,而市人大與市政協則擁有較小權力[參 58]

上海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現任市委書記是中央政治局委員韓正,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市長楊雄,市政協主席為吳志明[參 59]

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2年排行榜中,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的政務微博「上海發布」在中國17萬餘政務微博中排名第一[參 60]

行政區劃[編輯]

上海市現轄16個市轄區、1個,下轄98個街道、108個、2個,細分為3914個社區和1613個[參 61]。其中黃浦、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為傳統中心城區,現今包括浦東部分區域在內的外環以內地區亦屬上海中心城區範疇[參 62]。據2001年的統計,上海市區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50%(其中中心城區佔4%,城鄉結合區佔46%),市區人口佔總人口的80%以上[參 63]

上海市人民政府於1949年5月成立時,上海市總轄區面積僅為現在的1/10。今日的市域大致位於外環線以內,面積663.5平方公里[參 64]。1958年,江蘇省10個縣劃歸上海市,基本形成當今的轄區範圍。1988年開始,除崇明外其餘郊縣撤縣建區。2000年,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是中國第一個副省級區。市中心區的行政區劃則幾經改變,形成現在八個區的格局。

此外,上海市在江蘇安徽等省境內擁有若干飛地及不擁有當地土地所有權的「准飛地」。當地居民擁有上海戶籍及相關待遇福利[參 65]

上海市現行行政區劃圖
行政區劃代碼[參 66]縣級行政區名稱漢語拼音面積[參 67]
(平方公里)
縣級人民政府駐地郵政編碼鄉級、村級行政區劃單位數量[參 68]
街道
(鄉級)

(鄉級)

(鄉級)
社區
(村級)
行政村
(村級)
310000上海市 Shànghǎi Shì 6340.50 黃浦區 200000 99 108 2 3742 1702
310101黃浦區 Huángpǔ Qū 20.46 外灘街道 200000 10     192  
310104徐匯區 Xúhuì Qū 54.76 徐家匯街道 200000 12 1   304  
310105長寧區 Chángníng Qū 38.30 江蘇路街道 200000 9 1   175 5
310106靜安區 Jìng'ān Qū 7.62 江寧路街道 200000 5     73  
310107普陀區 Pǔtuó Qū 54.83 真如鎮 200000 6 3   238 7
310108閘北區 Zháběi Qū 29.26 天目西路街道 200000 8 1   208 1
310109虹口區 Hóngkǒu Qū 23.48 嘉興路街道 200000 8     230  
310110楊浦區 Yángpǔ Qū 60.73 平涼路街道 200000 11 1   309  
310112閔行區 Mǐnháng Qū 371.68 莘庄鎮 201100 3 9   379 137
310113寶山區 Bǎoshān Qū 270.99 友誼路街道 201900 3 9   327 108
310114嘉定區 Jiādìng Qū 458.80 新成路街道 201800 3 7   126 147
310115浦東新區 Pǔdōng Xīn Qū 1210.41 花木街道 201200
201300
13 24   717 412
310116金山區 Jīnshān Qū 586.05 山陽鎮 201500 1 9   79 124
310117松江區 Sōngjiāng Qū 604.71 方松街道 201600 4 11   153 109
310118青浦區 Qīngpǔ Qū 675.54 夏陽街道 201700 3 8   73 184
310120奉賢區 Fèngxián Qū 687.39 南橋鎮 201400   8   89 199
310230崇明縣 Chóngmíng Xiàn 1185.49 城橋鎮 202100   16 2 70 269

對外聯繫[編輯]

由於租界的開闢,上海華界當局的外事活動主要以劃定租界土地和處理租界內中國籍公民的相關事宜,直至1949年治外法權消失[參 69]。1949年後很長一段時間,上海對外交流幾乎呈現中斷狀態。自1990年代以後,上海開始逐步承辦眾多重要國際會議和大型賽事。如1993年第一屆東亞運動會[參 70]、2001年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參 71]、2006年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相關會議[參 72],以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參 73]等,上海逐漸加強了與世界的交流。

1973年橫濱成為第一個與上海發展友好關係的城市,隨後逐漸遍布五大洲。至2007年底,上海的友好城市已有70個,分布在52個國家和地區[參 74]。另外,上海也是眾多外國領事機構的駐地,截止2008年,共有64個國家和地區在滬開設領事機構,大多為總領事館,並服務於華東地區[參 75]

經濟[編輯]

總覽及特點[編輯]

上海是中國內地的經濟中心[參 76]生產總值約佔中國的4%,且位居大中華圈城市之首,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為21,602.12億元,全世界排名第11位[參 76],其中第三產業分別超過60%。上海生產總值的一半是由非公有制經濟企業貢獻的。上海最重要的產業依次為商貿流通業金融業信息產業房地產業、成套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此六大支柱產業約佔生產總值的一半[參 77]。人均生產總值達到達到90,700元,折合約14,756美元。[參 78]

上海近年來地區生產總值變化[參 76]
年份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
生產總值(億元) 272.8 311.9 337.1 390.9 490.8 648.3 781.7 1,114 1,991 2,958 3,801 4,771 5,741 8,073 10,572 14,070 17,166 20,101
相對於1978年 1.00 1.14 1.26 1.43 1.80 2.37 2.86 4.08 7.30 10.84 13.93 17.49 21.04 29.60 38.75 51.57 62.92 73.69
佔全國比重(%) 7.48 6.86 6.33 5.42 4.78 4.31 4.19 4.14 4.13 4.16 4.50 4.81 4.77 5.05 4.89 4.48 4.28 3.87

在1980年代,上海在中國的經濟地位迅速下降,經濟發展緩慢。199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決定[參 31],宣布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參 79]。浦東的經濟得以在20年間劇增60餘倍[參 80],上海經濟也在之後連續十餘年保持10%以上年增長,再度鞏固了作為中國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的地位[參 31],現浦東新區占上海市的經濟比重近30%。2013年7月上海自由貿易區獲得國家立項,上海將擁有中國大陸首個自由貿易區,經濟發展將再次獲得良好機遇。[參 8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90年代初,由上海市歷年上繳的財政收入佔全部中央財政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1990年代中央啟動浦東開發開放政策,上海財政上繳的比重有所減少,目前仍達12~15%比例,大規模的財政上繳有力地支援了全國各地的經濟建設,但也使上海本地投資資金緊張,造成土地財政從而引發高房價等問題。近年來由於上海將大量地方財政收入亦上繳中央,使上海本地投資減弱,也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上海經濟的發展[參 82][參 83][參 84]

上海市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列表(/平方米)[參 85]
年份商品房增長率(%)住宅商品房增長率(%)別墅、高檔公寓增長率(%)
201214,061.3703.71%13,869.8802.24%28,195.6306.82%
201114,603.2400.96%13,565.8305.07%26,396.1305.79%
201014,464.0012.65%14,290.0015.58%24,952.0012.75%
200912,840.0056.68%12,364.0052.36%22,131.0073.01%
20088,195.0001.99%8,115.0001.67%12,792.0001.59%
20078,361.0016.19%8,253.0017.25%12,999.3219.98%
20067,196.0005.17%7,039.0005.09%10,835.0040.35%
20056,842.0016.86%6,698.0016.26%7,719.8318.06%
20045,855.0014.40%5,761.2115.48%  
20035,118.0023.80%4,989.0024.51%6,539.0012.99%
20024,134.0006.93%4,007.0009.54%5,787.0005.53%
20013,866.0008.44%3,658.0009.98%6,126.0000.29%
20003,565.00 3,326.00 6,108.00 

農業[編輯]

 
黃道婆改進的烏泥涇織機

上海由於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5.5℃,自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氣溫為40.6℃,最低氣溫為-12.1℃。常年11月中旬初霜,次年4月上旬終霜,年均無霜期225天。年均日照時達1934.4小時,太陽輻射總量4670兆焦耳/平方米,其中光合有效輻射佔一半。年均有效積溫2630℃·日。雨量充沛,年雨日130天,平均年雨量1145.4毫米。光、熱、水基本同季,農業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參 86]。自古代以來,上海一直為魚米之鄉,水稻、漁業、蔬菜的產量都相對較高。早在上海開埠後,隨著城市化進程,農用耕地和產魚河流減少和被湮埋,依靠傳統耕種手法的農業一度受到很大影響。自1990年代起,上海農業開始向高科技和機械化發展。

傳統農業[編輯]

上海的傳統農業主要是精耕細作,以漁業、鹽業和種植業為主。早在秦漢時期上海地區就已經「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到了元代,江浙地區的34個鹽場中,松江府就獨佔五個,成為重要產鹽地區。此外,江南地區水網縱橫,氣候適宜,成為漁業和水稻種植的最適合地區。唐代,上海地區的薄稻米作為貢米送往京師長安吳越國時期,華亭縣大肆興建堰閘等水利設施,使得農業種植得到更好的保障。宋代,華亭縣畝產稻穀更能達到兩至三石,成為當時中國糧食的高產區[參 87]。進入明代以後,除糧食生產外,上海地區因為紡織技術的改革,開始大量種植棉花經濟類作物。加上黃道婆的改革,松江棉布聞名國內,產量極高,被譽為「衣被天下」。[參 88]

現代農業[編輯]

 
上海農業總產值(1990~2009)

1988年,在時任市長的朱鎔基的主持下,為了解決城市糧農副食品的供應,開始建設「菜籃子工程」,由此上海的農業現代化開始高速發展[參 89]。1990年代初,現代化農業就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目前,上海的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依靠高科技、標準化、機械化生產、興建水利、農業園區和農業保險補貼等六個方面構成現代化農業網路。

到2012年,上海市實現農業總產值320.76億元。其中,種植業171.2億元;林業8.87億元;牧業72.63億元;漁業57.8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10.25億元。上海域外市屬農場實現農業總產值16.08億元。全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87.61千公頃;糧食產量122.39萬噸;水產品產量27.21萬噸。全年水稻良種覆蓋率達99.8%。至2012年底,上海市有543家企業、3300個產品獲得農產品質量認證。其中,綠色食品生產企業116家,綠色食品170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企業420家,無公害農產品3106個;上海累計建成標準化畜禽養殖場270家,標準化水產養殖場293家;累計建成設施糧田面積86.5千公頃,蔬菜標準園60家。至年末,全市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177家。[參 90]

工業[編輯]

輕工業[編輯]

 
上海輕工業產品的代表——大白兔奶糖

輕工業是上海發展最早也是最為成熟的工業部門。絲綢與紡織行業是自明代就已經頗具規模。上海開埠後,由於倚靠的江南地區的富庶,加上輕工業投入相對較少,資金回籠快,中外資本紛紛在滬開設輕工業的工廠,並形成激烈競爭。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生產的輕工業品行銷全國,上海基本成為質量和時尚產品的代名詞。上海的一系列食品、日化、鐘錶自行車縫紉機、攝影器材、儀器、辦公耗材等等輕工業品共有90多大類,兩萬多種花色品種,成為中國輕工業生產最重要的基地[參 91]。永久牌自行車、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錶、蝴蝶牌縫紉機、六神花露水等等經典產品因品質過硬價格公道長期作為中國大陸市場的暢銷品牌受到大量消費者的肯定。目前,上海在自行車製造、食品生產、日化用品中仍就保持較大規模[參 92]

重工業[編輯]

 
上海大眾汽車公司生產的帕薩特B5系列轎車

上海,自洋務運動伊始,便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而江南製造總局則是上海重工業的起點。國民政府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在全國遙遙領先。由於上海交通便利、科學文化發達,因此眾多重工業產品的科研基地和生產基地都位於上海。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快速發展,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主要以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汽車航空太空超級計算機、船舶製造等行業為主。張江高科彙集了大量的高端製造業[參 93]

目前,在交通工業方面,上海大眾[參 94]上海通用成為中小型乘用車生產的重要基地,申沃客車則是重要的大型車生產基地,而上海阿爾斯通交通設備有限公司則承擔了軌道交通方面的生產。而在航空工業領域,上海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研發基地,是大型國產客機的生產商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的總部基地[參 95]。此外,江南造船廠滬東中華造船廠領銜的造船工業也是上海的一大支柱產業,年造船能力超過千萬噸[參 96]。而在冶金和石油化工方面,上海寶鋼上海石化也居於國內行業的領先地位,寶鋼集團更是在全球鋼鐵企業中位列第三[參 97]

商業[編輯]

南京路商圈
五角場商圈地標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商業中心。上海自建城以來,由於處於富庶的江南平原地區,加之自身傳統自然經濟手工業的發達。因而早在宋明時期,便已經是有名的商埠。元朝政府在上海設市舶司,使得上海的商業和海外貿易得到了極大發展。明代,松江府成為全國紡織手工業和棉布貿易中心。清康熙年間,由於海禁解除,加之江海關的設立,上海棉布貿易迅速擴大。至嘉慶道光年間,每年銷往英國的上海棉布就多達80萬匹[參 98]

上海開埠後,海外商品源源不斷的由上海進入內地。上海的進口貿易得到了飛速發展。到1850年代中期起,上海已經超越廣州,成為全國的外貿中心,上海的市面也變得異常繁華。庚申之劫之中,上海由於租界的保護未受到嚴重破壞,而周邊的蘇州、杭州等江南城市則經歷了一場浩劫,因此吸引了蘇州等地大批商戶到此躲避戰亂,上海的商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此成為中國的商業中心。到1908年,據《上海華商行名簿冊》記載,租界內共有包括銀行、錢莊、商店、工廠、交通等各類企業、店鋪在內,總數已達10534戶[參 99],如今世界知名的南京路在此時已經初具規模。

一戰爆發後,民族商業也得到飛速發展,一些日後知名的環球百貨公司在此時入駐南京路和上海其他地區。永安先施大新新新公司被合稱為南京路的四大百貨公司,銷售許多全球各地最新穎的百貨。孤島時期,上海商業呈現出了畸形的繁榮。

1956年以後,由於計劃經濟公私合營的實行。上海商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間內,主要都是國營商店維繫著上海的商業運行。居民日常購物,從糧食、副食品到電視機、自行車都依賴票證進行購買。1983年起到1993年,票證逐步退出上海的商業,市場開始實行敞開供應。從1990年代中葉起,超市、賣場、便利店等現代化商業模式開始進入上海。傳統的雜貨店和百貨商店開始逐步消失或轉變功能[參 100]

到1990年代,上海擁有三條主要商業街區和幾大商業中心,分別為南京東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豫園徐家匯等。後經過20年的再度高速發展,至2010年末,上海的商業中心已經擴展到十個[參 101],分別為:南京東路商業中心、南京西路商業中心、淮海中路商業中心、四川北路商業中心、徐家匯商業中心、張楊路商業中心、豫園商城商業中心、五角場商業中心、新客站不夜城商業中心、中山公園商業中心。商業中心也從市區的市中心位置逐步擴展至市區的次中心區域,輻射範圍不斷擴大。根據上海市政府2010年出台的商業報告顯示,中山公園與五角場是在原八商業中心的基礎上新增的兩個商業中心[參 102]

金融業[編輯]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亞洲遠東國際金融中心。當時上海彙集著號稱「四行兩局一庫」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合作金庫的國家資本金融機構[參 103],以及數量眾多的外資、私有銀行、錢莊和信託公司。當時,總部設在上海的國內銀行占銀行同業公會註冊會員的81%。經過國民政府黃金十年的發展,至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各類私有銀行、錢莊與信託已經達到了105家,在華外資銀行共32家。其中落戶上海的有27家,而同年香港地區只有17家。與外灘平行的江西路,則因坐落大批金融機構,如金城、鹽業、浙江興業等銀行,所收存款額佔全國存款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被譽為「東方華爾街」[參 104]

當年,上海金融市場非常發達、金融工具品類繁多。除了證券市場以外,還擁有同業拆借、貼現等貨幣市場,內匯、外匯市場和標金(黃金)市場與大條銀(白銀)市場。在資本市場方面,上海當時是僅次於紐約倫敦的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和第三大債券市場[參 105]。上海當時既是全國資金調劑中心,也是遠東國際交易活躍的金融中樞:1936年,上海的黃金市場全年成交數實際達到3116萬條,折合美元1100餘萬元。這一數字超過日本東京大阪之和,也超過了法國巴黎[參 106]。「每日交易額之巨,雖不足與倫敦、紐約媲美,然凌駕法、、日之上」[參 107]

1949年以後,一些上海的資本家已經逃離到香港台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取代[參 108]。195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因參與投機和外匯交易被上海市軍管會關閉[參 109]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併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所有資本市場也被關閉,上海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後被東京、新加坡香港取代。

 
交通銀行總部

1987年4月1日,交通銀行在上海重新恢復對外營業[參 110]。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再度成立,上海金融市場開始恢復。到2009年底,上證總市值為18.3萬億元人民幣,位居全球第五、成交金額居全球第三、新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居全球第六,並在近幾年吸引了眾多優秀的大型企業來滬上市融資。2002年,中國銀聯在上海創立。2005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在滬揭牌。目前總行設在上海的國有銀行有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銀行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等。2010年2月21日,由全球著名的畢馬威諮詢公司參與制定,法國巴黎大區投資促進協會發表公布的「世界最具吸引力」城市排行榜中,英國倫敦位居榜首,排名第二的是中國上海[參 111]。上海擁有的現代化研究中心數量和寫字樓數量甚至超過了英國倫敦。陸家嘴成為新的金融區,並且與浦江對岸的外灘金融街遙相輝映。

總部效應[編輯]

由於便捷的地理位置和傳統的經濟底蘊,上海也是一些國有企業和跨國公司的註冊地或大中華區總部所在地,形成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和全地區的總部效應。目前全球總部設在上海或註冊地為上海的知名企業有: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寶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銀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安永(中國)諮詢有限公司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上海電力(集團)總公司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此外,通用電力英特爾葛蘭素史克聯合利華輝瑞強生拜耳漢高陶氏化學飛利浦歐萊雅博世通用汽車可口可樂埃森哲麥肯錫貝恩波士頓諮詢公司等一大批跨國公司和花旗滙豐安聯美國國際集團渣打蘇格蘭皇家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法國興業銀行澳新銀行星展銀行大華銀行恒生銀行東亞銀行等17家外資金融公司中國總部設在上海。隨著上海市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穩步推進,上海對世界級金融機構的集聚效應正逐步加強[參 112]

市政建設[編輯]

工部局曾主持了上海公共租界大量市政建設
破舊的棚戶區與高樓形成了反差

在開埠後,上海由公共租界工部局進行了大量市政建設[參 113],包括電廠自來水廠等。1927年制定《大上海計劃》則是上海最早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現在,上海的都市計畫依據2001年5月由國務院批覆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年-2020年)進行,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為核心[參 114]。在上海都市計畫展示館中,可見到相應以1:500比例製作的內環線100餘平方公里範圍內都市計畫模型[參 115]

1949年以後的幾十年中,市政建停留在新建工人住房、置換電水管網等階段。自1990年代起,上海開始大規模市政建設,廣泛推行平改坡工程(將舊房屋的平頂改造為坡頂)[參 116]和屋頂水箱改造工程[參 117]。對違法建築和環境髒亂路段也年年進行整治[參 118]。以舉辦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為契機,上海市政部門對城市景觀、道路、居民住宅等均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上海歷史上遺留下了大面積的棚戶區,在1990年代的對其中365萬平方米的危棚簡屋進行了改造,但是曹家村、光復路一代的棚戶區由於成本問題始終未能動工,與周邊高樓行成鮮明對比的城中村景觀留存至今[參 119]

上海開埠以前,園林綠化全部都為私家園林,最為著名的有豫園、露香園、古猗園、秋霞圃、醉白池等等;開埠後,公共園林開始出現,1868年誕生的公共花園為第一座公園。但1928年前,中國人不得進入工部局公董局興建的公園[參 120]。目前,上海全市除上海動物園上海野生動物園等個別公園外,已經取消公園門票[參 121]。自2000年以後,為了淨化城市空氣,美化環境,上海開始在城市中心和郊區興建一批開放綠地。到2008年,上海全市綠地總面積34256公頃,公共綠地14777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為38%。全市林地總面積到近1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1.6%[參 122]

為解決自1990年代開始大規模市政建設對資金的大量需求,上海市政府部分官員主導了對上海的投融資體制的大幅改革,先利用政府手中的土地資源,引入土地批租的融資方式。期間,上海通過土地批租共籌措資金1000多億元。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上海的土地批租大量減少,但國內證券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居民儲蓄存款不斷增長,社會富餘資金增加。面對這種情況,上海市政府制定政策將有盈利的基礎設施項目推向市場,實行社會融資,同時制定多項措施,降低企業參與融資的風險。在1990年代,上海通過社會渠道共融資超過2000億元。同時上海市積極借鑒國際經驗,通過進一步完善開發機制;擴大資本市場、社會保險資金參與融資;探索採用BOT、BOO等國際通行的融資方式以及加大公共財政的扶持力度等措施,進一步擴大融資範圍和能力,以滿足市政建設的需要。[參 123]

社會[編輯]

人口狀況[編輯]

上海市各區(縣)人口數據
區劃名稱常住人口[參 124](2010年11月)戶籍人口[參 125]
(2010年末)
總計比重
(%)
每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上海市 23019196 100 3630.50 14123202
黃浦區 678670 2.95 33170.58 906342
徐匯區 1085130 4.71 19816.11 910851
長寧區 690571 3.00 18030.57 616187
靜安區 246788 1.07 32386.88 305060
普陀區 1288881 5.60 23506.86 878905
閘北區 830496 3.61 28383.32 692104
虹口區 852476 3.70 36306.47 790583
楊浦區 1313222 5.70 21623.94 1091563
閔行區 2429372 10.55 6536.19 967502
寶山區 1904886 8.28 7029.36 882854
嘉定區 1471231 6.39 3206.69 557452
浦東新區 5044430 21.91 4167.54 2758026
金山區 732438 3.18 1249.79 516570
松江區 1582398 6.87 2616.79 576032
青浦區 1081022 4.70 1600.23 461851
奉賢區 1083463 4.71 1576.20 521827
崇明縣 703722 3.06 593.61 689493
 
自1993年起,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為負值
 
自開埠後,上海市區人口逐漸增加,並從1930年代起劇烈增長

根據2011年年末的統計,上海市內共有2347.46萬名常住人口,其中分別有935.36萬名常住外來人口以及1412.1萬名常住戶籍人口[參 126]。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共有11.8萬人,其中回族約有7萬餘人。除常住人口以外,持居住證的少數民族為103萬人。另外有16萬外國人常年居住於上海[參 127]

在人口結構方面,上海正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在2011年時,戶籍設在上海的人口其平均期望壽命為82.51歲,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80.23歲與女性84.8歲[參 128],而65歲及以上人口則有232.98萬人,佔總人口的10.1%。預計到了2030年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500萬人,佔所有戶籍人口的40%[參 129]

上海市的生育率處於極低水平。根據人口普查和抽查,2000年以來,上海市總和生育率處於0.67和0.74之間,僅為世代更替水平的三分之一。

上海自開埠以後,各地人口迅速湧入,其中江蘇浙江廣東[參 130]安徽是上海居民的主要來源地,並與上海本地居民融合,構成今日上海市民主體的上海人

1843年前,上海主要以本地居民為主。隨著開埠後貿易的迅速增長以及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原先在的大批買辦、因避太平軍戰亂的吳越富商、受水災逃難的蘇北民眾紛紛離開原籍並定居上海[參 131]。到1949年,上海全地區人口502.92萬,市區人口418.94萬[參 132]。同時也聚集了例如宋嘉澍家族榮毅仁邵逸夫徐悲鴻胡蝶等眾多中國近代史上的政商文藝名人。

1949年以後,隨著支援內地、上山下鄉等各類政治運動,一定數量的上海居民被遷移至中國各地,如安徽雲南東三省等地。而一些富裕階層則在1950年代左右移民香港或經由香港前往台灣。1978年以後,大批上海籍知青、支內紛紛返回上海。1990年代,隨著出國風潮,大量上海民眾又移民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地。

另外在1949年以前,有數量眾多的英、法等國公民居住於上海。二戰時期,上海因無需簽證、擔保即可進入的地區而接納了大批由歐洲因躲避納粹而逃難的猶太難民。1990年代以後,隨著商務活動的增加,上海再度聚集了諸多外籍人士[參 133]

儘管上海全市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93年後一直為負增長,但上海每年以引進人才的方式給予2萬餘人戶籍,戶籍人口依舊保持了連年增加。上海曾長期對戶籍進行嚴格控制,但近年來已有所放寬[參 134]。另外隨著流動人口的劇烈增加,上海市也正面臨種種人口問題,首先上海市的土地、水源、環境、交通等資源承受沉重壓力,且大部分犯罪為流動人員所為,對上海的治安造成了影響[參 135]。與日益增加的外來人口相對應,由於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上海人和外來人口的衝突也趨於明顯[參 136]。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是東京的2.4倍、倫敦的3.5倍、巴黎的4.8倍,而以2012年為基點,上海人口或許在3年內超過城市承載量[參 137]

社會保障[編輯]

從1990年代以來,上海開始建立並逐步完善了現代化都市型的社會保障體系[參 138]。目前,上海個人和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各為7%;補充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各為1%至8%。[參 139]單位職工各項社會保險費繳費比例之和為45.5%。[參 140][參 141][參 142]上海市現行月最低工資標準是1620元,為全國最高;[參 143]城鎮居民和農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分別為每月710元和620元;城鎮醫療保險的最高支付封頂線為34萬元,超過部分則可報銷80%[參 144]

衛生防疫[編輯]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是上海一所著名三級甲等醫院

上海開埠後,西醫隨同傳教士和醫生一同進入。1844年,出現現代醫院[參 145]。1904年,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為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參 146]。現在,上海的公共醫療體系以上海市衛生局、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和28家大型三級甲等醫院為主,輔之以社區醫療機構。同時,在各郊區縣開始建設三級甲等醫院的分院,並進行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截止2012年,上海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465所,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4.61萬人[參 147]

1988年春季,上海市爆發了A型肝炎大流行,期間上海市衛生防疫部門全力動員進行積極防治,此次疫情共造成超過30萬人感染和31人死亡,疫情過後上海市政府總結經驗並逐步完善了突發傳染病疫情的防控預警機制以及應急處理預案[參 148]。2003年中國大陸SARS事件期間,得益於先前A肝大爆發取得到經驗和防控體系,上海市的防疫工作得力使得上海未發生大規模疫情,因而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各界肯定和好評[參 149][參 150]。2013年長三角地區發生了H7N9流感疫情,上海衛生部門反應迅速,及時撲殺相關市場內的禽鳥以切斷傳染源[參 151]。由於上海市多管齊下的得利防控措施,目前已經基本消除疫情[參 152]

截止2013年,上海戶籍人口的人均期望壽命已超過82歲,位列中國大陸第一位,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達53.7元。上海居民三大健康指標(期望壽命、孕婦死亡率和新生兒死亡率)均保持在已開發國家水平[參 153]

教育科研[編輯]

 
交通大學老圖書館,1919年落成
兩年一度的上海車展吸引了大量人流

北宋元祐年間,華亭縣便已開設縣學上海開埠後,外國傳教士和教會組織開始在上海開設各類學校。1863年,李鴻章奏請開設了上海首家華人新式學堂即上海廣方言館[參 154]美國聖公會於1879年在上海創立了聖約翰書院,並自1892年起開設大學課程,而1896年創辦的南洋公學則為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1906年美國維吉尼亞州在上海創辦了上海浸會大學。至1936年,上海已有高校34所。淞滬會戰爆發後,大部分高校隨國民政府遷到內陸,並於1945年返回,同時上海開始實行國民教育制度

1949年5月,全市公立學校和國立大學均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私立學校遭整頓,同時教會學校和外資學校被收回,最為典型的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和滬江大學兩所教會大學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被撤銷,教學人員被分配至其他學校。1952年進行的高校院系調整中滬上一些學校部分或全部前往內陸[參 155],外地一些高校的師資則部分遷來上海。

目前上海擁有9所211工程重點高校,其中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4所為985工程院校。201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正式批准華東師範大學與美國紐約大學合作籌建上海紐約大學,這也是中國第一所中美合作成立的國際化大學。

基礎教育方面,上海適齡幼兒、小學、初中學生的淨入學率接近100%,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為98%,普通高等學校在校人數超過百萬,毛錄取率約為70%[參 156][參 157],在2011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上海學生在參與測試的國家和城市中位列第一[參 158]

全市現有100多所科研機構,10萬科研人員,及100多所專業技術培訓機構[參 159][參 160]。在上海產生了遺傳學家談家楨、顯微外科專家陳中偉張滌生、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血液學專家王振義陳竺等著名科學家。

公共博覽[編輯]

1860年代,法國人在上海創立中國第一間博物館以展出長江流域的動植物標本[參 161],現在全市已有博物館百餘座[參 162]。位於人民廣場中心地帶的上海博物館有12萬件館藏文物,為上海最大的博物館。另外自1985年開始舉辦的上海車展也頗有影響力。除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等大型博物館外,上海還有魯迅紀念館等專業博物館,正逐步向公眾免費開放[參 163]

上海古代以私人藏書為主,開埠後出現近代圖書館,其中以1847年興建的天主教耶穌會徐家匯藏書樓最為著名[參 164]中華民國建立後,上海市立圖書館於1936年試行開放[參 165],在高校陸續出現了圖書館[參 166]。上海最大的公共圖書館為主館位於淮海中路上的上海圖書館,擁有各類圖書、報刊資料5200萬冊,以及15萬餘張舊唱片和影音資料,並和世界各地150多家公共圖書館建立圖書交換業務。

上海在中國大陸境內率先推了出公共場所免費無線服務。其標誌由無線電波和市花白玉蘭組成,名為「i-Shanghai」(「愛上海」)。凡是在公共場所看到這樣的標誌,就表示可以免費使用2小時無線網路服務。i-Shanghai網路覆蓋各大交通樞紐、體育場館、圖書館、商業區、學校、酒店、公園等場所。每位手機用戶每天可使用免費WIFI累計兩小時[參 167]

宗教信仰[編輯]

規模宏大的徐家匯天主教堂
始建於三國時期的龍華寺
城隍廟周邊已發展成為商業區域,現為重要的旅遊景點

當今的上海,與中國內地許多其他地方一樣,共有五種獲得官方認可的合法宗教在開展相應的活動,分別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新教。這些宗教在1949年後一度勢衰,並在文革時受到較大影響,後又逐漸恢復。至2009年,有宗教信仰群眾88.76萬人,以佛教信徒為最多[參 168]。歷史上上海還曾經存在過許多其他宗教,例如猶太教東正教錫克教等,現在僅存遺址。

上海地區的佛教和道教均可追溯至三國時期孫吳時期。現開放寺廟98所[參 169],以始建於三國時期的龍華寺歷史最為悠久。而1949年時,上海尚有道觀236座,如今僅存27座[參 170],最著名的非正一道城隍廟莫屬,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活動,周邊也已是滬上知名的商業區域,各種小吃餐廳、古玩商鋪和小商品市場鱗次櫛比,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另一著名道觀為全真道海上白雲觀[參 171]伊斯蘭教最早隨宋代在上海鎮經商的大食商人進入上海,現有7坊清真寺[參 172],信徒集中於回族維吾爾族等10個少數民族。

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則為近代由傳教士傳入。萬曆三十六年,來自義大利的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在滬傳道。1949年以後,由於羅馬教廷和中國政府的關係,天主教在滬發展的較為艱難。在上海現存的107座天主教堂中[參 173],地處上海西郊佘山聖母大殿,氣勢宏偉,為遠東最大的天主教堂[參 174],也是教徒重要的聖地。而基督教新教在上海出現得最晚,是在開埠的1843年由英國傳教士傳入的。上海的基督教堂多達169處[參 175],有相當一部分成為了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且大多位於市中心,因而也被遊客視為熱門的旅遊景點[參 176]

交通[編輯]

黃浦江上建有盧浦大橋等9座大橋,以及10餘條隧道。
浦東國際機場的航線覆蓋世界73個國家和地區。
虹橋樞紐是集機場火車站公交站地鐵站於一體的大型換乘中心,圖為其火車站候車大廳。
依靠 洋山深水港,上海已成為世界最繁忙的貨櫃港口。

市內公共運輸[編輯]

上海的公交車最早出現於1908年[參 177],到2011年,全上海公交線路1100多條,公交車近17000輛,其中包括行駛在市區12條線路上的300多輛無軌電車。公交網路已經覆蓋每一個行政村[參 178],日客運量為770萬人次[參 179]

軌道交通是又一重要的市內交通交通工具,在客流量上和公交車平分秋色。包括14條地鐵線路,1條磁懸浮線路,1條市域鐵路(金山鐵路),1條有軌電車線路,於1995年4月正式開始運營。截至2013年12月29日,上海地鐵運營總里程538公里(不含磁浮線),據世界首位[參 180],亦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地鐵系統之一。地鐵線路將中心城區密集覆蓋,並連接了大多數區縣,工作日日均客流超800萬[參 181]

上海出租汽車始於1908年,1930年代曾經達到一個高峰,自1980年代以來,出租汽車業重新活躍,目前全市共有運營汽車達5萬輛[參 182],計程車招呼站也陸續設立[參 183]。此外輪渡也曾為重要的交通方式,用以連接黃浦江兩岸,以及服務於崇明島和上海市區之間[參 184],但隨著跨黃浦江和長江的隧道橋樑陸續建成,輪渡對於客運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黃浦江上行駛的眾多觀光遊船。

於1999年起出現的上海公共運輸卡是市民出行的主要結算方式,發行總量已經超過3000萬張[參 185]。這是一種可儲值的非接觸式IC卡,可用於上海市公交、軌交、輪渡、計程車、停車場的付費,以及上海境內高速公路路段的收費、公用事業收費和加油站等多領域使用,並可在長江三角洲的部分城市通用[參 186]

公路[編輯]

上海市區內由南北高架(南北向)、延安路高架(東西向)和內環高架(環線)組成全長55公里形狀如「申」字的主幹道[參 187],並僅供汽車通行[參 188]。由內環線向外擴散,依次為中環線外環線繞城高速公路。另外還嘗試以地下通道的方式來緩解路面交通的阻塞。

由於河流縱貫,上海建有諸多橋樑隧道,橫貫市區的蘇州河上方就有外白渡橋等數十座橋樑[參 189],黃浦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是1975年建成的松浦大橋,而下游的首座大橋遲至1991年才建成,截至2012年,黃浦江上的橋樑和隧道數量已超過20。2009年,上海長江隧橋建成,結束了崇明島只能依靠船舶往來大陸的歷史。

上海市區通過十餘條省級高速公路連接市郊或鄰近城市,此外還有多條國家級高速公路國道和對外相連。

國家級高速公路
國道
主要省級高速公路

航空[編輯]

上海是中國的三大航空樞紐之一,擁有虹橋浦東兩座國際機場,年運送旅客大概7870萬人次(2012年數據,略低於東京和北京列亞洲第三中國第二),年貨郵吞吐量336萬噸(2012年數據,列亞洲第一)。兩機場年起降飛機60萬架次[參 190],均被中國東方航空中國國際航空作為樞紐機場使用。

1921年,虹橋機場在上海西郊興建並於1929年開始系統運營,之後進行過多次擴建,現已成為虹橋樞紐的一部分。浦東國際機場於1999年投入使用,迅速成為中國最繁忙的機場之一,航線覆蓋世界73個國家和地區以及62個國內城市[參 191],並有兩岸直航。

此外,中國東方航空上海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中國貨運航空、上海國際貨運航空、揚子江快運航空長城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也以上海為基地。

鐵路[編輯]

上海擁有二個特等火車站和一個一等站[參 192],以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橋站最為重要[參 193]。上海最早的鐵路是1876年建成的吳淞鐵路,同時也是中國最早運營的鐵路。至1909年滬寧鐵路滬杭鐵路均已通車,形成了現有進出上海的鐵路幹線。

上海現有京滬(北京-上海)滬昆(上海-昆明)兩條鐵路幹線,以及金山支線、浦東鐵路等市內運營的線路。 高速鐵路方面,滬寧城際(上海-南京)滬杭客專(上海-杭州)京滬高鐵(北京-上海)和前往成都滬漢蓉已相繼通車,前往昆明滬昆線路還在建設中。

航運[編輯]

上海港自開埠後迅速成為中國的最大港口[參 194]碼頭集中於黃浦江沿岸,後由於黃浦江水深已不符合大型貨櫃船的要求,上海於2005年在東海的島嶼上建成洋山深水港,通過32公里長的跨海大橋與大陸相連及並使用專業的海港油庫為來往船舶提供加油。該港的口岸、港政、航政歸上海市,但所在的嵊泗縣行政上屬浙江省。到2008年,上海港擁有各類碼頭1200餘個,萬噸級以上生產性泊位137個,碼頭線總長115公里,年吞吐量58170萬噸,最大靠泊能力15萬噸級。至2010年,上海港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貨櫃港[參 195]

除貨運外,上海港每月定期發出客運航班2258次,每年有國際郵輪58班次[參 196]

文化藝術[編輯]

 
位於公共租界內的多倫路曾聚集眾多作家,現為「文化名人街」。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體,根植於江南地區傳統的吳越文化,並且融入了開埠以後來自歐美各國的西方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種不同於中國其他地區的獨特文化。而海派的來源,有說法指於清末民初海上畫派有關。海上畫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後隨著上海商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賣畫為生,海上畫派之名漸廣為人知。

語言[編輯]

與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相同普通話為上海的官方語言,在學校教學及正式場合使用普通話。而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與普通話無法互通的本地方言上海話。上海話簡稱滬語,一般意義上是指上海市區居民自近代以來所使用的一種現代吳語,由各地吳語融合而成。上海話也和旗袍、洋房、弄堂等一樣,成為了上海風情的代表性符號。

如今上海話的使用範圍面臨多方面的壓縮。伴隨上海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本地戶籍人口比例逐漸減小,外地員工進入一些服務行業,使得普通話越來越成為公共場合語言。由於普通話的強勢地位,上海少年一代對於上海話的掌握能力開始下降[參 197],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保護上海話的行動[參 198]。到目前上海話仍然在日常佔有主要地位。上海話的使用和發展一直是上海社會討論的話題[參 199]

飲食[編輯]

上海菜,當地人稱為本幫菜。最初為上海本地居民的家庭料理,後各地移民紛至沓來,上海菜開始吸收各地不同的風格,調和成今天以濃油赤醬、淡雅爽口、醇厚鮮美、鹹淡適中的本幫菜。除一般烹調手法外,本幫菜擅長糟味,極富江南地區特色。目前本幫菜以綠波廊、上海老飯店等兩家百年老店最為著名[參 200]八寶鴨、糟缽頭、蝦子大烏參、腌篤鮮等均為知名的菜肴,而油爆蝦、紅燒甩水則是較為知名的家常菜。此外,生煎饅頭小籠饅頭則是本幫小吃的知名代表。

此外,由於上海開埠後大批移民湧入,申城可以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各菜系餐館。其中粵菜杏花樓新雅粵菜館[參 201] 最為著名,而蘇菜則以德興館為其代表,寧波風格料理則可以在寧波湯糰店品嘗到。

而西方飲食文化隨同上海開埠進入申城,1853年開業的老德記西餐館為滬上首家西餐廳。最初西餐一般以應對外國顧客為主,1910年德大西餐館開業,成為面向各界民眾的西餐館。十月革命後,由於大批蘇俄僑民湧入,俄式西餐一度成為大眾西餐的典範,其中羅宋湯頗受平民喜愛[參 202]。目前,上海經營各國菜肴的餐館為數眾多,風格來自世界各地。而西方糕點隨同西餐傳入後由於其價格較之正式西餐相對低廉,受到普通民眾的喜愛。

上海民眾日常飲食的主食以米飯為主,偶爾以餛飩、麵條等作為調節。傳統家庭早飯以隔夜的剩餘米飯加水製成泡飯,並輔以醬菜、鹹蛋和腐乳等。如在小攤提供的早餐則以豆漿油條大餅粢飯最為常見,因而被滬上民眾稱為「四大金剛」[參 203]

文學[編輯]

魏晉時期,華亭陸機陸雲曾為當時一代文豪。而自1919年後,由於租界獨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眾多名人,上海很快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基地[參 204],聚集了左聯新感覺派鴛鴦蝴蝶派文學流派,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葉聖陶郁達夫王造時丁玲張愛玲等名家也在上海從事創作,併產生了《子夜》等以上海為背景的著名作品。

1980年代以後,海派文學出現了葉永烈、葉辛、王安憶等知名作家,而以《三重門》一舉成名的韓寒以其特立獨行的作風引發了諸多討論,被稱為韓寒現象[參 205]

美術[編輯]

 
吳昌碩《牡丹水仙圖》
 
1947年越劇《山河戀》上演時越劇十姐妹合影

明代董其昌為首的松江畫派逐漸興起[參 206],並在清代主導了江南地區的畫風[參 207],出現了如顧昉之類的大家。

清末時,傳統書畫上,形成以吳昌碩李叔同為代表的海上畫派[參 208],內容多以花鳥魚蟲為主。同治年間,由教會開辦了中國最早的美術教育機構土山灣畫館引進了西方美術[參 209]民國建立後,隨著張大千劉海粟徐悲鴻豐子愷等名家定居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美術的中心。攝影木刻雕塑漫畫連環畫等美術形式開始興起,產生了《三毛》等著名作品[參 210]

目前,上海的美術展館以上海美術館為主,輔以莫干山路50號、田子坊等美術創意園區[參 211]。而傳統美術上,1960年代的上海中國畫院則代表著上海國畫藝術界[參 212]。1996年後,上海雙年展成為中外美術交流的重要場所[參 213]

曲藝與傳統戲劇[編輯]

在十九世紀後期,文藝演出成為民眾主要的休閒娛樂形式。20世紀初在上海、江蘇、浙江一帶逐漸出現了獨角戲,多由一人以吳語方言。在1920年代末期,通過吸收話劇藝術和傳統說笑藝術,在上海產生了滑稽戲[參 214],主要使用上海話和其他吳語方言。1912年開業的大世界遊樂場後逐漸成為重要的演出場地。

而隨著蘇州的四大昆班、徽班的皮黃、京劇藝術等陸續進入上海[參 215]。評彈也籍著語言與地理位置的優勢,從蘇州擴展到上海,並隨著商業電台的普及,評彈藝術迅速發展,到1930年代,當時每天的評彈節目多達103檔。1920年代以後,上海並逐漸形成了以周信芳蓋叫天為首的海派京劇風格,並吸引了梅蘭芳等京劇大家常住上海[參 216]。同一時期,浙江嵊縣(今浙江嵊州)小歌班也在上海舞台上開始發揚越劇這一新劇種[參 217]。而上海本地的傳統唱腔在融合了現代戲劇形式後,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滬劇

至2012年,上海主要的傳統劇團有上海京劇院上海崑劇團上海越劇院、上海滬劇院等,崑劇團經常赴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參 218],京劇交流活動也時常舉辦[參 219],同時藉助於電視媒體,出現了《越女爭鋒》等選秀活動。上海滑稽劇團、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和上海青年滑稽劇團等也開始藉助於電視進行演出,尤其《老娘舅》節目自1995年起連演12年,成為上海電視上最長壽的電視節目之一[參 220]。1999年,用於雜技表演的上海馬戲城落成[參 221],並長期上演《時空之旅》節目。此外,以浦東說書松江鑼鼓書等地區性曲藝形式通過今年來的發展和傳承,逐漸得到重視,並於2008年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參 222]

現代戲劇[編輯]

 
上海大劇院為上海主要的歌劇演出地。

19世紀末,話劇在上海的教會學校中出現,當時主要以英語演出西方名劇的片段。1899年上演的《官場醜史》成為有記錄的最早的一齣劇目[參 223]。1907年,《黑奴籲天錄》在蘭心大戲院公演,成為早期話劇形成的標誌。新文化運動後,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多用話劇來表達觀點。進入1920年代以後,開始出現了《麻雀與小孩》等歌舞劇[參 224]

1927年成立的國立音樂院[參 225]和1950年代陸續成立的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歌劇院和上海戲劇學院[參 226] 現為上海現代戲劇的演出機構和專業培訓機構。話劇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為主體,而音樂劇和歌劇的演出則主要藉助於國際演出團隊。上海音樂廳上海大劇院也分別進行了改造和興建,之後上演了百老匯的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參 227],以及普契尼的經典歌劇《波西米亞人[參 228]、《圖蘭朵[參 229]等。

音樂[編輯]

上海的早期音樂以傳統的江南絲竹為主,上海開埠後,西洋音樂傳入。1878年,上海管樂協會成立管樂[參 230],即今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進入1930年代,上海流行音樂進入繁榮時期。《夜上海》、《蘇州河畔》、《夜來香》、《何日君再來》、《玫瑰玫瑰我愛你》、《如果沒有你》、《恭喜恭喜》、《明月千里寄相思》等,均創作併流行於這一時期。除流行音樂以外,鑒於當時局勢,上海的大部分音樂人也兼創作愛國歌曲,出現了《畢業歌》、《大刀進行曲》等作品。現在用作中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也是在由知名音樂家聶耳創作於上海。

1949年以後,上海的流行音樂以及電影原聲音樂紅色歌曲所取代,少有新作品誕生,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至1978年,「上海之春」音樂舞蹈節恢復舉行,即後來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隨著音樂教育的恢復,上海逐漸出現了孔祥東黃英廖昌永等著名藝術家。為普及高雅音樂,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創立星期廣播音樂會,並持續至今。帕爾曼小澤征爾馬友友柏林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等也曾在上海音樂廳上海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進行交流演出。自2012年4月起,上海首屆戶外交響音樂會——辰山草地廣播音樂會落戶佘山附近的辰山植物園綠色劇場,至今每年春夏之際舉辦一屆。辰山草地廣播音樂會推崇「賞花賞樂享人生」的理念,邀請世界知名樂團參演,品質不俗。

流行音樂方面,上海本地的相關製作和樂團在1970年代以後開始逐漸復甦。1993年,為鼓勵上海和中國的流行音樂的發展,上海東方廣播電台設立專業的流行樂榜單,即東方風雲榜。而本土的流行樂也培養毛阿敏胡彥斌等明星。一些國際流行樂壇的著名歌手和樂隊如惠特尼·休斯敦[參 231]席琳·狄翁[參 232]瑪麗亞·凱莉[參 233]林肯公園[參 234]比吉斯[參 235]海莉·薇思特拉[參 236]濱崎步[參 237]滾石樂隊等都在上海舉辦過演唱會。

電影電視劇[編輯]

 
大光明電影院曾為遠東最大的電影院

1895年8月,上海出現了名為西洋影戲的電影。1909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成立,為中國最早的電影公司。在1921年至1931年間,上海各類電影公司攝製的故事片有650餘部。隨著電影業的迅速發展,阮玲玉胡蝶周璇趙丹上官雲珠、黎明暉、王人美等成了當時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大量私營電影則1950年代被整關閉。上海的電影業界先主要由國有的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參 238]上海電影譯制廠[參 239] 等構成,並於2003年組建成上海電影集團。1949年後諸多著名革命題材電影如《南征北戰》《紅色娘子軍》《雞毛信》等為上海電影製片廠所拍攝,而成立於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基地,創作了《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三個和尚》《寶蓮燈》等經典作品。

電視劇方面,上海也有許多反映城市特色的知名作品。比如上海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合拍的《十六歲的花季》以上海多所中學為場景,反映了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中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在全國各地電視重播了十餘年。《孽債》則直指文革上山下鄉運動的余留問題,真實地記錄了90年代初期上海的城市和社會面貌,同時還有滬語版本,因而在成片十餘年後重播仍然受到廣泛關注。

 
上海書展每年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

定期活動[編輯]

上海每年定期舉辦文化活動。上海電視節創辦於1986年,是中國最早的國際電視節[參 240],創辦於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也較為知名[參 241]上海旅遊節創辦於1990年,為每年9月至10月的文化節日,主要進行國際旅遊推廣活動。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會舉行多場畫展、音樂會、藝術展,並聘請各國藝術家登台獻藝。每年8月中旬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上海書展,而上海國際音樂煙花節通常在世紀公園舉行。

傳媒[編輯]

報業[編輯]

 
申報》為近代中國的重要報紙,圖為其創刊號

上海現代化報業自開埠以後便開始發展,之前主要有一些邸鈔、《京報》等官方公報的傳統新聞傳播媒介。1850年,全英語的《北華捷報》創刊,成為上海最早的報紙[參 242]。1861年,漢語報紙《上海新報》創刊。1872年,近代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的《申報》創刊[參 243]。至1936年,《申報》《新聞報》《時報》《時事新報》《大公報》等五大報紙,每日銷售總數即達到50萬份。至1937年淞滬會戰開始後,《申報》等由於不接受日軍的新聞審查而停刊。1941年上海完全淪陷後,上海報業基本停運。直到1945年才恢復,至1949年5月,上海全市有各類報紙70餘種[參 244],為全國報業中心[參 245][參 246]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上海以後,由於《申報》因屬於中國國民黨黨產而被沒收停刊,上海報業也開始轉向全面國有,到了1960年代中期以後,全市只有《解放日報》和《文匯報 (上海)》兩種[參 247]。1979年起,上海大批報紙開始復刊。

目前上海主要有解放日報和文匯新民兩大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和《文匯報》等保留了黨報性質,在一些企事業單位實行強制訂閱[參 248]。而較為貼近平民的報紙有《新民晚報》《新聞晨報》和《東方早報》等,以《新民晚報》的發行量為最大。

出版[編輯]

 
一二八事變前,商務印書館的東方圖書館
 
193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

1843年,上海英商墨海書館引進中國第一台印刷機,成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化出版社[參 249]。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成立[參 250]。1912年,中華書局在滬開業[參 251],並迅速發展崛起。上海此後逐漸成為了中國出版業的中心。到1910年代底,上海各類出版銷售機構增加到120餘家,佔全國出版機構的80%。到1936年,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的出版已佔全中國出版圖書的71%。

1949年起,政府開始對出版進行整頓,形成以新華書店為核心的圖書出版發行。進入1959年以後,包括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在內的大型印刷出版機構被遷移至北京[參 252],上海出版行業逐漸衰落,到1969年全年上海出版僅為16種。

進入2000年,上海各出版社開始被整合成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頗為著名,而上海文藝出版社則有著名期刊《故事會》。

廣播電視[編輯]

1923年1月23日在上海開播的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台是中國首家公共廣播電台[參 253]。1920年代以後,隨著相關無線廣播的法規制定,私營電台與國有電台迅速發展。到1945年,擁有營業許可的國營電台和民營電台達108家[參 254],廣播節目除新聞時訊外,也經常播出蘇州評彈滑稽戲曲藝節目。1949年5月27日,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成立[參 255],同時各類私營電台被陸續整合,至1953年,僅剩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一家。1992年初,上海東方廣播電台成立[參 256],成為同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有競爭關係的第二家省級廣播電台。1990年起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以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為原型的大型系列廣播劇刑警803》,為中國播出數量最多、時間跨度最長的廣播劇[參 257]

1958年上海電視台成立並播出黑白電視,而彩色電視於1973年出現[參 258],同時建成高210米的上海電視塔。為了引進競爭機制,在1993年,上海東方電視台作為上海第二家省級電視台開播[參 259],其新聞減少了部分上海電視台的政治內容,其他節目也更加貼近市民。1994年2月,上海教育電視台開播,成為主要以播送教育與科技信息為主的電視台[參 260]。1992年起,開始播出有線電視

2001年,廣播電視機構改革,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上海東方廣播電台、上海電視台、上海東方電視台、上海有線電視台全部併入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今上海廣播電視台),幾乎控制了上海市全部的廣播電視節目播出[參 261]。各電視台也進行明確分工,原本競爭的格局不復存在。

體育[編輯]

 
姚明曾率領上海大鯊魚獲得CBA冠軍
 
上海體育場承辦了北京奧運會部分足球比賽
 
上海國際賽車場F1舉辦地

上海開埠後,近代體育傳入上海,後通過新式學校的教學活動在華人學生中開始,促進了上海體育水平的提高。1936年在柏林舉辦的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中國代表團的三分之一為上海運動員[參 262]

1949年以後,在有較高群眾基礎的等領域,培養了籃球運動員姚明、桌球運動員王勵勤、游泳冠軍樂靖宜、跳水運動員吳敏霞、田徑運動員劉翔中國象棋冠軍胡榮華,圍棋冠軍常昊,以及徐根寶范志毅孫雯謝暉等著名足球教練員和運動員。1980年代後,上海開始嘗試商業化體育運轉模式,並於1993年成立了國內首家職業體育俱樂部,上海申花俱樂部[參 263]。1990年代起,各類健身器材開始在社區內出現,並逐步將學校場地對公眾開放,到2008年,全市開放各類學校體育場地已有1100多處[參 264]

體育團體[編輯]

在1903年,中國最早的相對專業的足球隊在上海出現[參 265]。目前上海在足球籃球排球桌球棒球上有專業的職業俱樂部及代表隊。中超上海綠地申花上海申鑫上海東亞CBA上海大鯊魚等頗為著名。

體育賽事[編輯]

在民國時期,上海舉辦過1915年、1921年、1927年的遠東運動會,以及第一屆東亞運動會等4屆洲級綜合運動會,又主辦了第六屆、第七屆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一度實行的三地輪流舉辦政策[參 266]第五屆第八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在上海舉行。國際性賽事方面,上海舉辦過1993年第一屆東亞運動會[參 267]、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參 268]等,並於2008年承辦了部分奧運會的賽事[參 269],並多次主辦的各類世界單項體育賽事[參 270][參 271]。此外從2004年起,每年的F1中國大獎賽都會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舉行。

建築[編輯]

上海的古代建築,目前基本遺留的以明代建築為主,而且大部分為民居和私家園林。除官署學堂寺廟外鮮有其他類型的建築。民居大多為江南風格,磚木立帖式平房,在上海,除老城廂以外,在各郊區的鄉鎮中仍能見到較多的此類建築。上海的私家園林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為豫園,而古代居民區保存較為完整的有閔行七寶鎮青浦朱家角鎮浦東新場鎮等。

上海開埠以後,隨著租界建立和歐美文化大舉進入,一些西式別墅和洋房開始興建,上海也開始出現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因而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其中尤以外灘地區的金融建築最為著名,諸如中式的中國銀行原總行大樓,如折衷主義風格的江海關,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滙豐銀行上海分行大樓等,採用美國裝飾藝術運動摩天樓風格的沙遜大廈等,現大量作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予以保護。因為人口大量增加,這個階段也產生了極富上海特色石庫門住宅,直至1980年代一直是上海最常見的住宅樣式[參 272]

進入1990年代後,上海開始廣泛進行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改造,新建了大量商務辦公樓、大型商場、高層住宅等現代風格建築。至2008年,樓層超過30層的高樓已有2000多棟[參 273],其中尤以而浦東陸家嘴地區為代表,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已成為上海地標,另有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正在興建。

閔行七寶鎮是典型的江南古鎮 
狹小的石庫門曾為上海最常見的民居 
浦東陸家嘴的現代建築 

旅遊[編輯]

上海在租界時期遺留了眾多富有特色的歐式建築,而1990年代起又出現了諸多現代化建築,同時,周邊郊區分布著幾處具有江南風格的水鄉古鎮,均成為了旅遊景觀。上海於1986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旅遊資源吸引了各國遊客,到2012年,接待入境的國際旅遊者達到800萬人次[參 274]

上海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科技館3處屬中國最高的5A級旅遊景點[參 275],另有20處4A級景區佘山東平共青海灣等4處國家森林公園,以及沙遜大廈外白渡橋等617處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上海每年舉辦的文化推廣活動也推動了上海旅遊業的發展,包括國際電影節、國際音樂節等。每年9月的上海旅遊節則是展示上海和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舞台和途徑。網球上海大師賽一級方程式賽車中國站也成為一些遊客到上海旅遊的目的。2010年5月至10月間,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參觀人數是達到了7300餘萬人次[參 276]

上海外灘的夜景全景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