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 生 受 用 不 盡 的 經 驗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一個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半年了,沒有去找事,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上網。
最近跟他父母要錢,想去美國遊學,朋友來問我該不該讓他去,我望著他蒼蒼的白髮說:「你如果真的要為孩子好,讓他去,但是不要給他錢。」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

 我妹婿是美國人,從小就想作水手,嚮往外面的世界,想先環遊世界再回學校念書。雖然他父親是醫生,家庭經濟環境許可,但是父母並不給他錢,他也沒向家裡要,高中一畢業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錢,因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長,太陽到午夜才落下,三點多又升上來了,他一天如果工作十六小時,伐一季木的工資可以讓他環遊世界三季。他在走遍世界兩年之後才回大學去念書。因為他是在自己深思熟慮之下才決定念的科系,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學分修完,出來就業。他工作得很順利,可以說平步青雲,一直做到總工程師。有一次,他告訴我一個小故事,說這件事影響了他 一生。

  他在阿拉斯加打工時,曾與一個朋友在山上聽到狼的嗥叫聲,他們很緊張的四處搜尋,結果發現是一隻母狼腳被捕獸器夾住,正在號嚎,他一看到那個奇特的捕獸器,
就知道是一名老工人的,他業餘捕獸,賣毛皮補貼家用,但是這名老人因心臟病已被直升機送到安克瑞契醫院去急救了,這隻母狼會因為沒有人處理而餓死。他想釋放母狼,但母狼很凶, 他無法靠近,他又發現母狼在滴乳,表示狼穴中還有小狼,所以他與同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狼穴,將四隻小狼抱來母狼處吃奶,以免餓死。他把自己的食物分給母狼吃,以維持母狼的生命,晚上還得在母狼附近露營,保護這個狼家庭,因為母狼被夾住了,無法自衛。

一直到第五天,他去餵食時,發現母狼的尾巴有稍微搖一搖,他知道他已開始獲得母狼的信任了,又過了三天,母狼才讓他靠近到可以把獸夾鬆開,把母狼釋放出來。母狼自由後,舐了他的手,讓他替牠的腳上藥後,才帶著小狼走開,一路還頻頻回頭望他。他坐在大石頭上想,如果人類可以讓凶猛的野狼來舐他的手,成為朋友,難道人類不能讓另一個人放下武器成為朋友嗎?他決定以後先對別人表現誠意,因為從這件事中看到,先釋放出誠意,對方一定會以誠相報。(他開玩笑說,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禽獸不如。)因此,他在公司中以誠待人,先假設別人都是善意,再解釋他的行為,常常幫助別人,不計較小事。所以他每年都升一級,爬得很快。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過得很愉快,助人的人是比被助的人快樂得多,雖然他並不知道中國有「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但是他的生活證明了這一點。

他對我說,他一直很感謝阿拉斯加的經驗,因為這使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確,只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珍惜,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鍊一下,不要給他錢,讓他自食其力,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相信他也能從中得到一個對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23 Thu 2010 11:01
  • 夢田

">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錯未必輸(共勉之)


認 錯 未 必 輸

曾聽過一個故事
山上有二間和尚廟,
甲廟的和尚經常吵架,互相敵視,生活痛苦;
乙廟的和尚,卻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面,
生活快樂。
於是,甲廟的住持便好奇的前來請教
乙廟的小和尚:
『為什麼你們能讓廟裡永遠保持愉快的氣氛呢?』
小和尚回答:『因為我們常做錯事』。

甲廟住持正感疑惑時,
忽見一名和尚匆匆由外歸來,
走進大廳時不慎滑了一跤,
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了過去,扶起他說:
『都是我的錯,把地擦的太濕了!』
站在大門口的和尚,也跟著進來懊惱的說:
『都是我的錯,沒告訴你大廳正在擦地。』
被扶起的和尚則愧疚自責的說:
『不!不!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
太不小心了!』
前來請教的甲廟住持看了這一幕,心領神會,
他已經知道答案了。

您知道了嗎?

往往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推卸責任或與人爭吵,
殊不知認錯未必是輸,
因為認錯不但能表現出個人修養,
反省自己激勵向上,
甚至可以化暴戾為祥和。
朋友間發生衝突,如有一方能先認錯,
戰火必然馬上平息一半。

人的一生,總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
家庭中,當子女不肖時,
我們應該檢討自己是否未盡教養之責;
公司裡,當屬下績效不佳時,
我們應該檢討自己在教導管理方法上,
是否出了問題;
社會上,當大家責怪環境惡劣時,
我們應該檢討自己是否就是那個破壞環境的人。

轉換一下角色,
今日的你或許是來日的我,
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也反省自己,
那麼,處理事情的模式將會是另外一番風貌。

渺小的你我或許並無能力為世局扭轉乾坤,
但若每個生命個體能培養勇於認錯、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態度,
相信那股內心的平安與喜樂,
將會不斷的擴散。

在此,為你、為我、為大家
獻上無盡的祝福!!!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好友:
謝謝你給我一面背後的鏡子
--你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知心好友
讓我更加清楚自己有什麼地方需要改善
也讓我不致於只在照著前面的鏡子
而自我陶醉
自欺欺人

台生敬上

背後的鏡子

找背後的鏡子也做別人背後的鏡子 / 陳艾妮

我常常把這件糗事,告訴我的朋友。

有一天,我穿著剛洗好洋裝,
配上新買的時髦外套赴宴。

宴會中,心情愉快,百事無礙,直到宴會結束時,
巧遇一個高中同學----她拍拍我的肩膀
把我叫到一邊,告訴我兩件事。

一件是新買的外套,
價格標籤就正正地掛在我的衣領背後,
一件是我的背後裙擺上還釘著
洗衣店做的記號的紙標籤。

當天出門所見之人,不下兩百人,
沒有一個人肯告訴我的驢相。

啼笑皆非之餘,我終於明白了
兩個很簡單的道理---
一個是:一個人光有面前的鏡子是不夠的,
「背後的鏡子」更重要。

一個是:泛泛眾人不太可能
做你的「背後的鏡子」,
只有知心的真朋友才會告訴你「其實不美」之處。

古人沒有明鏡,便叫人以「歷史」為鑑,
今人四處得鏡子可照,可是只照到正面的門面。
雖然你以為你已經做得圓滿得體,
可是自己的盲點所不及之處,
可能正是眾人在背後訕笑你的地方---
而且大部份的人為了保持禮貌,
或因為事不干己而保持沈默。

最慘的是,你不自知的毛病
在你的仇家心裡,正是拍手喝采的題材。

背後的鏡子,照射出來的常常是
你自己潛意識想掩蓋的,

也可能是你自己的火侯才智太低而看不見
---通常你不會喜歡聽,
也可能會聽不懂。
可惜,為人處事,往往這些才是你最應該聽的。

誰可以做你的「背後的鏡子」?
這要看你「照鏡子的誠意」有多少。

許多人根本不願照鏡子,
別人的評語全被他當做惡意擋回去;

有些人只能照使自己顯得美麗的鏡子,
只接受別人讚美他的訊息。

不過,大部份人都還能明白,
不管好壞,面前的鏡子映照出的那個人,
自己都要負責。

只有極少數的人明白,
背後的鏡子才是最重要的一面鏡子!

像白雪公主的後母,
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勤於照鏡子的女人,

可是照鏡子只照自己的顏面之美,
背後的陰險,皮下的嫉恨都視而不見,

只因為她沒有一面「背後的鏡子」來立竿見影,
照出她的污穢之處。

珍愛「背後的鏡子」,對別人的直言建言,
就會萬分寶愛而不會抗拒否決。

一個幸福的人,是有許多「背後的鏡子」
---真正幫助你成長發展的親友的人。

這一次糗事帶給我的經驗與領悟,
曾經得到一個朋友的共鳴。

她告訴我,她有一次興匆匆地應邀
參與一群她仰慕多年的名人聚會,
心中興奮之外又感榮幸。

過了幾天,當天的其中一位打來電話說:
「你知道嗎?那天我們都在笑你呢.......
妳自己不知道嗎?妳的毛衣都穿反了。」

這件事使她感慨萬分,
為什麼當天幾小時的聚會裡,

就沒有一個人主動告訴她這一件小事呢?
她回憶當天因為興奮而匆匆套上毛衣出門,
沒想到餘留如此不堪的滋味在心頭。

一件美事,結果,竟然是如此不美。

沒有「背後的鏡子」,
對真正愛美的人,真正想求善向上的人而言,
是多麼寂寞的滋味?

那些忙著問魔鏡「誰才是最美的女人」的女人,
可曾主動掀開私心深處來照照
射穿欲望真相的鏡子?

那些自以為面面俱到的主管或部屬,
可曾虛心地尋找客觀公正的「背後的鏡子」,

探訪同事不肯明言自己的缺點?
井底之蛙的以管窺天,
正是因為你什麼鏡子都沒有。

今日的我,已經擁有好多「背後的鏡子」,
因為我鼓勵自己「聞過則喜」,
雖還沒有達到完美實踐的境界,
但至少他們都明白:
指出我的缺失,會得到我的感激而非怨恨。

今日的我,
也鼓勵自己去做別人的「背後的鏡子」,
只是覺得對方是可取的、能自我反省的、
有潛力的,我都會直言告訴對方他的盲點,

我願意冒著得罪人的危險
使對方可以更出色、更有益於社會。

這樣雖然使我成了一個「意見多
又愛挑毛病」的非傳統角色,

但我至今還在這條路上努力,
因為我知道:

「背後的鏡子」多,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合理!

我們的人際關係中,需要更多「背後的鏡子」;
我願意做別人「背後的鏡子」,
是因為我的誠意更高。

多麼希望能有更多像我這樣的傻子!

雖然我願意做吃力而不討好的事,
但總願意有人相伴而不寂寞。

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時
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

當我們抓起泥巴想拋向別人時
首先弄髒的也是我們自己的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烏龜的啟示



我曾見過一隻非常美麗的烏龜,殼和頭尾都是翠綠色的,在翠綠色的殼上有著深咖啡色的花紋。牠的背高高的隆起,就好像是一個籃球的半圓,弧線優美光滑,一點也不像一般的烏龜那樣扁平。最奇特的是那烏龜的嘴很大,兩邊的線條翹起,像是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對人注視,一瞬也不瞬。

那美麗的烏龜是在一位畫家朋友的畫室看見的,我對朋友說:「這輩子沒見過如此美麗的烏龜,可惜沒有相機,下次一定要來幫牠照幾張相。」

朋友向我談起這隻烏龜的神奇,他在巴西旅行時,第一眼看見就愛不忍釋,因為沒想到世界上有這麼美的烏龜,於是百般懇求,出了高價才向原來的主人購得。

但是雙手才能環抱的大烏龜,重達三十公斤,怎麼帶回來呢?牠通過了動物進出口的種種繁複檢驗,才從海運用貨櫃託運回來。「巴西到台灣的貨輪開了三個月才到,我心想:萬一死掉了,就作成標本。沒想到開箱的時候,牠還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張開,嚇我一大跳。」朋友說。

然後我們談起在武俠小說中有所謂的「龜息法」,武功很高的人可以鍛鍊像烏龜的呼吸一樣,達到接近禪定的境界。這「龜息法」既然學自烏龜的本能,烏龜三個月不吃不喝還能存活,就不是不可理解的。

過了一個月,我去看朋友,帶了相機想去拍那隻烏龜,萬萬沒想到朋友說:「烏龜死了,這是牠的殼,我留下來做紀念。」航行過萬里,在木箱子靠著一息都能尚存的烏龜,怎麼會死呢?朋友說:「我到南部去開展覽,離開一個星期,想說不能每天餵牠,離開的時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來後少了一把,龜卻死了。

後來找了一位獸醫來看,他說烏龜是撐死的,牠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氣吃完。」

我和朋友撫摸著巴西烏龜留下的殼,內心感慨不巳,在極度的黑暗中饑寒交迫還能存活的烏龜,在翠綠的花園水池旁卻因為吃得太飽而亡故了,可見困危並不全然可畏,飽足也不盡然可喜,在飽足中的節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還要艱難呀!

因緣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長得太美而走向萬里飄泊,最後客死異鄉的巴西烏龜,如果心內有知,一定會希望自己只是一隻長相平凡的烏龜。

因緣是不可思議的,希望遠離憂患追求安樂的人,卻很少想到憂患給人帶來生的勇氣,安樂使人喪失活的鬥志,這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巴西烏龜,如果心內有知,一定也會有所啟示吧!

因緣是不可思議的,巴西烏龜死了,只留下美麗的殼,彷彿牠的存在只是為了這個外殼,可是生命失去了,美麗的殼對一隻烏龜又有什麼意義呢?人也是如此,背負著美麗的名利和權位,以為那是真實的,但是,如果沒有鮮活的生命、沒有深刻的生活,名利權位只是供人瞻仰的外殼,又有什麼意義呢?

不只人的生死可以讓我們學習,一隻烏龜的生死也可以讓我們深思,看到那空留外殼的巴西烏龜,回家時走在忠孝東路上,看到許許多多的人背著外殼在路上行走,那衣著光鮮的女士,有著什麼樣的內心世界?那西裝革履的紳仕,又有著什麼樣的思想和智慧呢?這使得我有一種憂傷的心情:當我們把頭和四肢縮起來,縮進一個庸俗的社會化的殼裡,和一隻烏龜又有什麼兩樣呢?

人生的真正意義,應該是盡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veryfun.pixnet.net/blog/category/628133/1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陌生人 李家同 說起來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當時我被派到美國去接收一架電腦。三十年前,這是一件大事,我們要受訓三星期之久,公司替我們找到了一家特別的旅館,這家旅館在華盛頓波多馬克河的河畔,有極大的園子,房子是所謂殖民地時代白色古色古香的建築,最令我難忘的是旅館家具全部儘量維持殖民時代的典雅形式,連我的房間裡,還放了一個大的瓷壺,是可以拿來洗手的那一種。 每天晚上七點,旅館搖鈴表示吃飯的時候到了,所有的旅客一起下樓去吃晚飯;老闆是位女士,一定會和我們大家一起吃飯,雖然是洋飯,可是頗有美國南方人的口味,大家一面吃飯一面聊天,氣氛極好。我雖然很怕吃洋飯,居然每晚都吃得津津有味。 我去了不久,就注意到旅館裡有一位長住的老太太,這位老太太一個人住一間房,每天下午會到園子裡去散步,總有一位男的侍者悄悄地跟著她,這位老太太對人和善,可是對我們的談話,是無法插嘴的,只能對大家微笑,每次吃完了,她都會謝謝大家,先行離去,因為她是老太太,大家照例都會站起來送她,以示禮貌,老闆娘一定會陪她走回房間。 我們幾位同事對這位老太太很感興趣,我們知道長期位旅館是相當昂貴的,可是這位老太太卻又不像是有錢人,她一點架子都沒有,而且對大家還特別客氣,每次侍者給她加菜,她一定左謝右謝。有一天晚上,大概十一點半左右,我們被滿旅館的嘈雜人聲弄醒,原來老太太不見了,很多人摸黑在找她。小陳和我都認為老太太一定夢遊到外面去了,看到十幾位年輕人在園裡找,我們決定開車出去找,我們沿著右邊轉彎到大路上去,就這麼巧,果然看到糊塗老太太在路上走,已經有一輛汽車停下來,我們趕到,老太太居然認識我們,也肯跟我們回去。 我們像英雄似的回到旅館,大家都來恭喜我和小陳,老闆娘看到老太太平安歸來,如釋重負。老太太仍然笑瞇瞇地不斷謝謝大家,她看到了老闆娘,對她說:「真要謝謝你,你根本不認識我,還對我這樣好,讓我住在這裡,從來不向我要房租,要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要到那裡去住。」老闆娘聽了這番話,幾乎昏倒了過去,後來索性走到隔壁房間去放聲大哭。 我和小陳對老闆娘的這種反應深感不解,第二天早上在吃早餐的時候,老闆娘來找我們,一方面謝謝我們,一方面解釋這位老太太究竟是誰。原來老太太其實是老闆娘的母親,只是她得了老年癡呆症,忘了這位女兒,以為老闆娘是陌生人,因此對老闆娘心存感激,她老是笑咪咪地,也是因為她認為她真有福氣,晚年有陌生人供給她吃住,使她無憂無慮地生活,難怪她聽了老太太的那番話以話,會難過得幾乎昏了過去。 我們不久就離開美國,三年以後我到華盛頓出差,有一天下午無事,特地開了車子,拜訪我住過的那家旅館。旅館一切如常,生意顯然非常好,老闆娘一眼就認出了我,邀我留下來喝咖啡,她告訴我,她母親過世了,在過世之前,她母親一直快快活活的,因為她以為大家都是陌生人,陌生人對她那麼好,當然心情一直很好,她無疾而終,在睡夢中過去的。 我問老闆娘有沒有很遺憾,自己的媽媽始終不認識她,她說剛開始確實如此,後來想開了,就因為她媽媽得了老年癡呆症,一直以為她是由陌生人照顧,她母親才會如此地快樂。自從她母親去世以後,老闆娘開始她新的生涯,她決定以她的餘生專門奉獻給陌生人,做一個好的義工,因為她知道這樣做,會使很多人非常快樂。老闆娘帶我去一家老人院,她臨走時帶了一大包她們旅館廚房當天烤出來的蛋糕和餅乾,老人們看到她來都很歡迎,正好是下午荼時間,咖啡和茶由院方供給,糕餅全部由她供給,因為現烤的,香氣四溢,老闆娘命令我和她一起服侍這些老人們,看到老人們對我們的感激,我感到十分地快樂,我也深深地了解了為什麼老闆娘喜歡替陌生人服務。 老闆娘告訴我,要去服侍老人的人多的不得了,她每週可以去一次,是因為她帶糕餅去,院方才給她這個特權,我在那裡被一位老先生逮到了,他和我大談電腦,老先先退休以前是一家飛機公司的電腦工程師,進了老人院,從未有人和他談電腦,我被他逮個正著,整整談了一個小時,還是院方管理員來解救我,我才能離開。雖然我累得半死,可是想到這位老人家可以痛痛快快地找人聊想聊的事,也覺得不虛此行。 自從這次以後,我也開始做義工,做義工永遠是替陌生人服務,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連對方的名字也弄不清楚,對方更弄不清楚我們是誰。可是我知道:我們雙方都快樂,陌生人被我們服務會由感激而快樂,替陌生人服務當然不會帶給我們任何物質上的好處,可是看到對方如此快樂的表情,自己哪有不快樂之理呢!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的一生很短,成大功立大業的人畢竟不多,普通一般人能夠在這一生中做了一些救人助人的好事,那也就不虛此一生了。

沒有凄風苦雨的苦悶,何來雨過天青的歡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臉譜



雖然我有駕照在台北,可是我並沒有交通工具,所以我一直是以公車為交通工具。在那麼長長的搭車歲月中,我看遍了公車上的人,在這些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中,我看到了真正的人生臉譜。

印象最深的是在一個母親節的晚上,我的目的地是終點的前一站,在公車上只剩下四個乘客,其中一個是坐在司機先生後方的小男孩,我一直納悶是誰家的小孩?公車行過一家麥當勞時,司機 先生突然停下,向我們三人道歉說要去買一下東西,他回過頭頻頻叮囑小男孩:「爸爸去買東西回來,你不要亂跑,留在車上喔。」原來是司機先生的小孩,那瘦瘦小小的小男孩好乖,一直安靜地望向車窗外,他的母親呢 ?在這個母親節的夜晚,為什麼辛勞的父親要帶著他的小孩在台北的夜空下奔忙呢?

車上一位時髦的小姐,她投幣先下車了,只不過是二分鐘的路程,她決定用走的,另一位中年的太太,她臭著一張臉不悅的問著:「小弟,你爸爸去那裏?多久才回來?到底還要多久?」小男孩怯怯的搖搖頭。

那個中年女人居然當著那小男孩的面前數落他父親的不是。我突然好難過,在車箱中昏暗的燈光下,我看見一個無措的小孩,頻頻的搖著他小小的腦袋。

不一會兒,司機先生回來,手上提著一袋麥當勞的袋子, 一面上車一面拼命道歉著,小男孩露出一抹安心的笑容,那一幕令我心中感動不巳。

在短短的十分鐘內,我看到一位慈愛的父親,一個乖巧的兒子,一個只想到自己冷漠的女人。

為什麼不能體諒一個父親辛苦工作兼母職慈愛的無奈?人生不是要互相體諒幫助嗎?就算那父親沒有多高的學歷;沒有多好的社會地位;沒有多高尚的工作,但無損於他對子女的愛更無損於我對他的敬佩,下車時,我真心的向司機先生說:「您好辛苦啊!」他愣了一下子才回過神來,靦腆的頻說:「 沒法子,謝謝你!」

再回想起這個故事,我依然感動不巳。我更相信人們不該再冷漠了,該打開自己的心去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個感動,因為那是最真實的人生啊呀!

令人感動的事情,無時無刻都存在著,也許是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個表情,也許當時自己並不覺得,但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卻能深深地感動別人。我想,如果每個人時常保持著一顆容易受感動的心,時時感恩,處處感恩;時時利他,處處利他,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與大家共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的三個願望

 

某一天,老師出了一個家庭作業,是要每個小朋友當個小新聞記者,去訪問自己的爸爸,看爸爸們要三個什麼願望。

有一個小朋友一回家,等著爸爸下班回來就跟爸爸說了這作業,然後就開始訪問起爸爸了。爸爸先把他的家庭作業看了一下,一開頭都是問一些基本的資料,所以很快就訪問完了。最後是爸爸的三個願望。小朋友用著愉快且充滿期待的口吻問著爸爸:「爸爸,你的第一個願望是什麼?」然後就停下來看著他爸爸,希望從他爸爸口中聽到一個很了不起的答案。但是,他爸爸只跟他說:「希望吃的下。」

小朋友馬上叫了一聲:「爸,這算什麼答案呀?這個願望那麼平常,可不可以換一個呀?」

爸爸說:「孩子,你只是一個小記者,你不行左右被訪問人的答案呀。且被訪問的人說什麼,你都要明明白白的寫下他的回答,才是一個好的記者呀!」小朋友只好不甘願的寫下他爸爸的回答:爸爸的第一個願望是吃的下。

小朋友又充滿期待的問:「爸爸你的第二個願望是什麼?」

「睡的著。」聽到這裡,小朋友又大叫了一聲:「爸!別人的爸爸都在幫他們的小孩得高分,而你卻一直害我。」

爸爸又把他的話重新說了一次:「孩子,你只是一個小記者,你不行左右被訪問者的答案,被訪問的人說什麼你都要明明白白的寫下他的回答,才是一個好的記者。」小朋友又只好很無奈的寫下了:爸爸的第二個願望是睡的著。

小朋友又開始問爸爸的第三個願望了,而爸爸回他:「希望笑的開。」只見小朋友很不高興的說:「爸你別害我啦。」爸爸只好叫他去問他媽媽,看他媽媽怎麼說。只見小朋友跑去問完媽媽,回來就自動的寫下:「爸爸的第三個願望希望笑的開。」因為媽媽的回答跟爸爸是一樣的。

爸爸看小朋友不是很滿意,就跟小朋友說:「不然你可以在最後寫上你的看法呀!」小朋友於是在最後寫上:「我的爸爸每天回來就是看報、看電視、什麼都不做,襪子都亂丟,且喜歡挖鼻孔和扣香港腳,雖然這樣,但是我還是很愛我的爸爸。」

隔天,小朋友從學校回來了,爸爸問他,他的作業幾分。他回答:「98分,全班第一高分,老師說,師丈最近失業了,所以睡不著、吃不下、也笑不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3 Wed 2010 10:25
  • 信仰


 

信仰修行篇~1

 

信仰修行篇~1

內在美,如空谷幽蘭,洋溢陣陣芬芳,使人心情愉悅。學道的人,須重視內在的修持,不以華麗的衣著來裝飾自己,而以高貴氣質來涵育自己,以道德修養來莊嚴自己。(001)


因果不只是知識,是人生的真理,是行事的準則。因果不能從一件事或一時來看,因果是通三世的,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002)


一個善知因果的人,不但自己不種惡因,也會設想周到,不讓別人種惡因,所以不會產生惡業的果報。(003)


人生的禍福成敗不必計於一時,因為凡事沒有絕對,有人樂極生悲,有人因禍得福。(004)


在世界上,什麼人都可能辜負我們,唯有因果不會辜負人。學佛要明白心裡的富貴,世間的好壞不要太認真,有時吃虧亦無妨,因為可以藉此長養悲與道德。(005)


福報,如銀行裡的存款,如果揮霍無度,存款會一直減少;積功累德,則存款也日漸增多。我們今生所享的福德,皆是過去生中培植而來的果實,如果不珍惜,福報享用完了,苦果便接踵而來。所以,我們不但要知福、惜福,還要培福。(006)


如果我們心中有因果道德的觀念,就不會輕易犯錯,因果是我們處世的準則,因果是我們生存的龜鑑。法律容或有冤枉我們的時候,歷史也有辜負我們的一刻,但是因果絕對會給我們公道。(007)


因果,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怕、不信,但不可以不怕因果、不信因果。有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為什麼畏因?眾生為什麼畏果?(008)


人的命運全由自己決定,因為業報的定義是自作自受,每個人「身口意」的行為,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若是未報,只因時辰未到。(009)


行為是因,業報是果,就像風吹水面,生起漣漪一樣,什麼樣的行為,產生什麼樣的業力。當業力如輕煙升起,散入空中,必然改變原有的環境結構,潛伏成為下一次大氣變化的因素,如同燒廢電纜產生世紀巨毒奧辛一樣;看不見,但並不等於它不存在。(010)


學佛貴在「有心」,只要心中有佛法,對毀譽哀樂就不會太在意,因為佛法是智慧和財富的泉源,所以說「有佛法就有辦法」。(011)


在佛法大海裡,我們可以找到安慰、找到平衡、找到歡喜、找到自在;佛法是人類的光明,是世間的救星。依佛法的道理修持,可以圓滿自己,超越自己。(012)


雖然宿世惡業形成今世的障礙,但是,只要肯耐心培養當下的善緣,改善過去的惡因,未來必定有無限的希望。(013)


修持,應依法而修,聖言量就是我們修行的準則。因此,學佛修行,必先通達佛教的基本義理。(014)


心能造業,心也能轉業。如果能時時攝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運,也會變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報也保持不住。(015)


從輪迴的觀點來看,有情眾生是完全平等的。幸福快樂的人生,靠我們的雙手去創造;不幸悲慘的命運,也是我們自己所造成。因此,我們要努力創造自己幸福的人生。(016)


人的一生,都在跟自己內心的妄念作戰。禪宗常教誡弟子「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所以,一個人要「重生」,必須大死一番,而且要天天死,天天生;經過萬死千生,何怕諸事不成?(017)


人的一生都活在業力當中。業,如同我們背負的債務,只要業報受完了,就可以「無債一身輕」。因此,只要能「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終有解脫的一天。(018)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認識自己。一個不能認識自己的人,往往昧於自己,昧於事實,而障礙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學佛,就是要開發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虛假的面具,誠懇的剖析自己,認識自己。(019)


一般人都害怕生病,所謂「英雄只怕病來磨」。其實,人吃五穀雜糧,生病是在所難免的。佛教講「修行人要帶三分病」,有時身體上的病痛,反而能增長道心,成為學佛的增上緣。(020)


世間的事情,是「求人不如求己」,靠自己才是究竟之道。常常觀照自我心念,淨化自我煩惱,不執著事相上的言語是非,於道業上精進修持,自然能有無上微妙的體會。(021)


經常禮懺可以增加法喜,並清洗身口意三業。禮懺的法門很多,如念佛、發露、禮拜、發願、回向等,都是懺除罪業、增長福慧的方法。(022)


做事要有隨緣的方便,也要有不變的原則。在家修持應該中道,兼顧世間法與出世間法。(023)


學道的過程,如果只靠自己,沒有指引,則無法因指見月,但一味的依賴別人,則有如附木之藤,將無所成就。(024)


衣服髒了,可以用水洗淨;房子壞了,可以找人修補;身體病了,可以找醫生治療。我們的心如果髒了、壞了、病了,唯有靠佛法之水才能洗淨、修補和治療。(025)


人生在世,金錢不是最重要的東西。道心,才是值我們去追求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放下,但道心一定要把持住。(026)


清淨,是戒的基本精神;清淨非指形象,而是心地上的清淨。戒,如城牆、舟航、光明、指南、水囊,能清淨受持,自有大力量、大功德。(027)


佛門對極端的苦行雖不苟同,但適度的勤苦,卻是袪除煩惱、捨離貪著的方便法門。(028)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工程師,可以塑造自我的內心世界,可以靠自己的修持來變化氣質。唯有自我反省、自我改造,將貪欲、瞋恚、嫉妒、自私、偏執、驕傲,轉變成慈悲、喜捨、寬宏、中道、溫和、勇敢,才能擁有圓滿的人生。(029)


「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道情增一分,俗情自然淡一分。陶瓷的冶煉,若火力愈大,所燒出來的瓷器便愈亮麗。同樣的,修行道上,經過時間和魔難的考驗,道業才會更形堅強。(030)


一位行者,對自己可以有出離心,但是對世間應行菩薩道。如果空有出世的思想,而無入世的精神,只是羅漢自了的境界。(031)


所謂學佛,就是向佛學習。佛,是慈悲的體現者,學佛如果沒有慈悲心,如何與佛法相應?(032)


行善、做好事的法門很多,不管有相或無相,只要肯做,永遠不嫌多。(033)


儒家言:「知恥近乎勇。」《佛遺教經》也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一個人若能經常慚愧自己的不足,慚愧不能幫助世間的苦難眾生,慚愧自己的思想、信仰不夠清淨,自然會奮發圖強,有所作為。(034)


六度波羅蜜,是菩薩為圓滿佛果的因地修行,應用於現代社會,則是實踐人間佛教的圭臬。(035)


從事教育的人,如能開啟禪的幽默、活潑、灑脫、自然等特性,必能在肯定自我、惜福結緣、慈悲感化、方便靈巧中教育下一代。(036)


每個人都像一座寶礦,皈依就是開採內心的寶藏──開發佛性;我執不除,佛性 難顯。沒有皈依,正如寶礦未經開採,黃金不能出土。(037)


學佛要懂得自修自度,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和自悟的能力,進而開顯清淨的自性。(038)


佛教並非全盤否定金錢,對於取之有道的金錢,稱為淨財;淨財可以推動各種事業的發展,使社會安和樂利。(039)


佛教是很有環保意識的宗教,不僅強調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愛護,因為「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佛經裡記載,有一位菩薩,每丟一張紙,深怕污染了大地;每講一句話,怕驚醒了大地;每走一步路,怕踩痛了大地,這就是一種環保的意識。(040)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復興之道在於人才,人才之訓練在於教育。以教育培養人才,才能成就佛教事業,達到普濟群生的功能。(041)


錢財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濟人燃眉之急,但是無法熄滅貪瞋癡三毒。佛法的布施,能進一步進化心靈,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了生脫死,其影響是生生世世的。(042)


佛教本身就是慈善事業,但是慈善工作並非佛教的全部,所以信仰漸次升級後,須從做善事修福中,進一步研究教義,求得智慧。(043)


佛教除了本身的弘法家務,利生事業外,更要深入社會,從事文化、教育、慈善、環保等工作,才能把佛教跨出寺院,帶入社會。(044)


護持文教事業,成就別人的法身慧命,對自己而言,是修福也是修慧。(045)


寺院除了有匡正人心、扶正道德的功能外,更具有教化社會、孕育善良風俗的作用。(046)


佛教並非不事生產,弘法利生即是生產。寺院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是修養性靈的安樂所、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是悲智願行的學習處。(047)


寺院是我們的第二個家庭,能補我們色身不足的法身慧命。因此,常常回「家」,向佛菩薩報到學習,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功課。(048)


只要發心,沒有不能完成的事。學佛就是「開發心田」,心中的田地要開發,才能播種、生長、收成。每個人心裡都有慈悲、智慧、信仰、力量、慚愧等寶藏,所以要發心待人慈悲、發心精進修行、發心改變氣質、發心減少煩惱。能發心,才會進步。(049)


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就有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就有十分利益;學佛首要培養恭敬的美德。(050)


布施如播種,所謂「一文施捨萬文收」,表面上看似給人,實際上獲益的卻是自己。布施不單指金錢物質的財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乃至一個微笑、一個鼓勵,都是布施。(051)


佛教的信仰不是迷信的膜拜,不是盲目的奉獻,而是從浩瀚的三藏十二部不朽經典中,覺悟出緣起緣滅等生命的真理。(052)


宗教的重要,在於能領導生命的大方向,能銜接過去、現在、未來的生命之流。佛教的輪迴因果觀,讓世間許多差別現象都能平等,讓人們更能慎重的對待自己的人生。(053)


我們的心,平時接受了太多的是非好壞,而念佛就是心理建設。佛國淨土在哪裡?就在念佛的當下,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在繞佛時的每一步。(054)


慈善救濟雖然重要,但教育文化更重要。由文化、教育來培養人才,宣傳教義,從思想見解上改造人心,才是根本的救濟。(055)


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不能持守五戒,即表示人道有虧。一個人只要一念生起清淨的信心,即能滅除八萬四千重罪,所以一個人一生做的功德累積,都不及皈依三寶、求受五戒當下所獲得的功德之殊勝。因為皈依三寶,就能得到民主與平等;受持五戒,就能得到尊重與自由。(056)


人間佛教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傳的教法,是一種積極奉獻人生的大乘佛教,既鼓勵人們發財致富,造福社會民主,又勸人積德行善,慈悲寬容。對國家之繁榮、進步,社會之穩定、和睦,具有難以估量的推動和促進作用。(057)


佛教在人間的功能,不只是超渡靈魂、往生善趣,更重要的是和樂社會、清明政治、善治經濟,並且合於禮法的處理人生各種事業,完成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058)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第一課。佛如良醫,可以診療眾生各種不同的類惱病;法如妙藥,可以啟示我們人生的正道;僧如看護,可以引導我們正信。唯有皈依三寶,我們的身心才能平安快樂。(059)


佛法僧三寶,是我們精神、法身、慧命的寶藏。佛如光,佛的慈悲之光可以溫暖我們,佛的智慧之光可以照耀我們,佛的福德之光可以庇護我們。法如水,法水可以灌溉我們的菩提幼苗,法水可以洗滌我們的罪業,法水可以成長我們的道業。僧如風,僧人的德風可以吹拂眾生,僧人的行誼可以流通社會,僧人的風範可以清涼眾生。擁有三寶的人生,才是最富貴吉祥的人生。(060)


放生最大的意義是放人一條生路;給人機會、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離苦,這是佛教徒應有的護生觀念。(061)


不要把假相放在心中不除,若能將「假相」隨事隨遣,就能提起佛法的正知正見。(062)


信仰是人生的目、軌道。有了信仰,可以找到自己,明白自己,發覺自己。因此,我們什麼都可以不擁有,但是不能沒有信仰。(063)


世俗認為多子多孫多「福氣」,有福就有氣;佛門則言善心善行多「福報」,種福田即有善的果報。(064)


佛教的本質是和平忍讓,但佛教徒要有護教的勇氣。當佛教徒受到災難時,要挺身而出;當佛教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用理性表達或爭取我們應有的權益。(065)


防患未然,也是一種進德修業,防他人的惡意惡行,更要提防自己的惡心惡念,才是真正的身心環保。(066)


社會混亂脫序乃由於貪心、自私、執著,故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讓佛在我們心中顯露。心中有佛,則眼視、耳聞、手做,皆是佛的風範;大家都能想佛所想、行佛所行,則人間就是佛國淨土。(067)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不只是「佛光」,更重要的是「我的光」;我的執著能放、解脫,才能形成光,這種光自然能普照眾生。「我的法性之水」清淨無私,則能流淌世間,滋潤大地,洗滌眾生的罪業。(068)


佛教講因緣,凡事必須因緣具足、眾緣和合,方能成事。即使佛陀說法也必須具足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才能開演法筵。(069)


書畫、桌椅、衣服等一切物品,都有時間上的生命,只要我們悉心愛護它們、尊重它們,讓這些物品能耐得久,這也是護生之道。(070)


以貪求的心態來信仰,是信仰的沒落。真正的學佛,講究的是慈悲、布施、奉獻、服務、破邪顯正、隱惡揚善、犧牲自我、成就別人等等。(071)


世間的事事物物都離不開因緣法,一個懂得感謝因緣、珍惜因緣的人,必定是一個成功的人。(072)


遭遇逆境、挫折時,只要肯努力改變自己,盡心改善因緣,就會有美好的未來。(073)


因緣所生法,緣起、緣滅,都在啟示「無常」的道理。無常並不可怕,無常告訴我們:好的會變壞,壞的也能變好。很多苦難都因「無常」而有無限的希望,而面對好緣、順境時,也因懂得「無常」而能把握現在、珍惜所有。(074)


緣,不是佛教發明的真理;緣,是宇宙人生本來的真理,佛陀發現了它,讓我們知道它是屬於每一個人的。人一生中都是在因緣中輪轉,如我們靠因緣結朋友,靠因緣建立家庭,也靠因緣成就事業。(075)


世事雖興衰無常,仍有一些常軌可循,如果自身有不敗之資,即使是外患交加,也能繼絕存亡,否則,儘管是因緣殊勝,終將步入窮途。(076)


有因有緣,一切事才能成就。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因緣,破壞了因緣,萬事萬物就很難圓滿。因此,做事不順遂,是因緣未具之故,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喪失意志。只要廣結善緣,培養福德因緣,等條件具備了,必然能成功。(077)


天地間一切的存在,都是由因緣相依相輔而成,因緣和合則萬法生,成因緣離散則萬法消失。天地間沒有創造主,任何事物都是藉著人為的力量和因緣,使之促成或消滅。(078)


有因緣,就有希望;有因緣,就有方便;有因緣,才能成就一切。因緣,實在是美妙無比!所以我們不但要感謝過去的因緣,把握現在的因緣,更要培養未來的因緣,為自他開拓光明的人生。(079)


「佛法」是充塞在宇宙自然中的真理,也是眾生本自具有的性能,只要我們依循佛法行事,一切因緣不請自來;否則,縱使富甲一方,權傾天下,因緣盡時也終歸失敗。(080)


「緣」是一種力量,能夠生長,能夠增上;有「緣」就能生起,有「緣」就會成就一切。(081)


感謝因緣、珍惜因緣的人才會富有、才有人緣;不重視因緣的人,終究會貧乏而處處碰壁的。(082)


自然就是一種因緣,不隨順自然,到處是障礙;順乎自然,凡事順理成章。因緣就是「法爾如是」,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一切都必然有其因緣與果報。(083)


所謂「有容乃大」,有包容異己的雅量,就能體會因緣和合的佛法,就懂得相互依存的真理。(084)


外在的環境是「緣」,自我的條件是「因」;有緣無因,或有因無緣,皆不能成就大事,所以,平常要廣結善緣。(085)


只要發大心、立大志、行大願,摒除一切人我是非,則周遭的一切,都可以變為成就我們的因緣。(086)


人活著,最苦惱的是對自己的未來茫然無知,因此很容易被神權控制,把自己的未來交給神權去主宰。如果明白因緣的道理,就會肯定自己的未來,而脫離神權思想,做自己因緣的主人。(087)


只要我們珍惜因緣,凡事就會恆久;因為珍惜,讓生命能延續;因為珍惜,使生命得永恆。(088)


因緣成就一切,尤其人生旅途中,任何一個小小的因緣,都可能影響自己的一生,可以說「一個人結緣愈多,成就也愈大。」(089)


沒有陽光、水份的滋潤,很容易會斷「緣」,因此,結緣、培緣,更須「惜緣」,此緣才會綿長。(090)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2. 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3.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4. 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是缺點的累積。
  5. 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6. 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樂,求人痛苦。
  7. 多做多得。少做多失。
  8. 甘願做、歡喜受。
  9. 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思、知足、惜福。
  10. 做該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是愚癡。
  11.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12. 知識要用心體會,才能變成自己的智慧。
  13. 愛不是要求對方,而是要由自身的付出。
  14. 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可能是自己。
  15. 要比誰更受誰.不要比誰更怕誰。
  16. 每天無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費者,積極、有用才是人生的創造者。
  17. 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18. 為自己找藉口的人永遠不會進步。
  19.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
  20. 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
  21. 盡多少本份,就得多少本事。
  22. 屋寬不如心寬。
  23.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24.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
  25. 吃苦了苦、苦盡廿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26. 靜坐常恩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27. 並非有錢魷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
  28. 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29. 小事不做、大事難成。
  30.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起來。
  31. 口說一句好話,如口出蓮花;口說一句壞話如口吐毒蛇。
  32.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 二、行善。
  33. 道德是提昇自我的明燈,不該是呵斥別人的鞭子。
  34. 欣賞別人就是莊嚴自己。
  35. 時時好心就是時時好日。
  36. 得理要饒人,理直要氣和。
  37. 受人點水之恩,須當湧泉以報。
  38. 對父母要知恩,感恩、報恩。
  39. 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身上灑香水,自己會沾到兩三滴。
  40. 我們要做好社會的環保,也要做好內心的環保。
  41. 滴水成河。粒米成蘿,勿輕己靈,勿以善小而不為。
  42.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43. 一個人不怕錯,就怕不改過,改過並不難。
  44. 人的心地是一畦田,土地沒有播下好種子,也長不出好的果實。 -
  45. 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有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
  46. 君子為目標,小人為目的。
  47.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48. 人事的艱難與琢磨,就是一種考驗。
  49. 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
  50. 真正的愛心,是照顧好自己的這顆心。
  51.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寸,就會活得很快樂。
  52.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53. 是非當教育,讚美作警惕。
  54. 閒人無樂趣,忙人無是非。
  55. 人的眼睛長在前面,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絲毫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56. 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57. 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
  58. 發脾氣是短暫的發瘋。
  59. 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
  60. 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緣。
  61. 自己害自己,莫過於亂發脾氣。
  62. 能善用時間的人,必能掌握自己努力的方向。
  63. 犯錯出懺悔心,才能清淨無煩惱。
  64.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才會落空。
  65. 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溫情。
  66. 君子如水,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
  67. 稻穗結得越飽滿,越會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就要越有謙沖的胸襟。
  68.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69. 修行要繫緣修心,藉事練心,隨處養心。
  70. 不要隨心所欲,要隨心教育自己。
  71. 有時當思無時苦,好天要積雨來糧。
  72.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發願容易行願難。
  73. 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成就別人即是成就自己。
  74. 能幹不幹,不如苦幹實幹。
  75. 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76. 為人處世要小心細心,但不要「小心眼」。
  77. 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78. 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
  79. 謊言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外表美麗,生命短暫。
  80. 一個缺口的杯子,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它,它仍然是圓的。
  81. 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
  82. 有願放在心裡,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不播種,皆是空過因緣。
  83.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84. 布施如播種,以歡喜心滋潤種子,才會發芽。
  85. 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
  86. 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87. 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為能為,才能昇華自我的人格。
  88.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於縮小自己。
  89. 【做人的開始】每一天都是故人的開始,每一個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90. 【時間成就一切】時間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業,也可以儲積功德。
  91. 【時日莫空過】一個人在世間做了多少事,就等於壽命有多長。因此必須與時間競爭,切莫使時日空過。
  92. 【為善競爭】人生要為善競爭,分秒必爭。
  93. 【蒙蔽的自由】人常在什麼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無覺知。
  94. 【時間如鑽石】時間對一個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鑽石般珍貴;但對愚人來說,卻像是一把泥土,一點價值也沒有。
  95. 【生命在呼吸間】佛陀說:「生命在呼吸間。」人無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無法擋住死期,讓自己永住人間。既然生命去來這麼無常,我們更應該好好地愛惜它、利用它、充實它,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散發它真善美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真正的價值。
  96. 【是否發揮了良能?】人間壽命因為短暫,才更顯得珍貴。難得來一趟人間,應問是否為人間發揮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長壽。
  97. 【行善要及時】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如燒開水一般,未燒開之前千萬不要停熄火候,否則重來就太費事了。
  98. 【時間無法遮擋】怕時間消逝,花了許多心血,想盡各式方法要遮擋時間,結果是:浪費了更多時間,且一無所成!
  99. 【停滯不前,終無所得】人都迷於尋找奇蹟,因而停滯不前;縱使時間再多、路再長,也了無用處,終無所得。
  100. 【一鼓作氣】我們到哪裡都應該有一個目標、起點,要朝目標往前走到底;不要停在半路,停在半路比走到目標還辛苦。就好像爬山的人,要不就留在山下,要不就一鼓作氣到山頂上。否則停在半山腰中,石頭若滾下來,豈不是很危險?
  101. 【穩住最終目標】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灰濛濛、氣冷冷的時侯,只要能將最終目標穩定住,就能像冬天的太陽一樣,感覺很溫暖。
  102. 【活出生命力】人的生命,要永遠保持像春天一樣,不斷湧出生命力,不斷發揮它的功能,才是活著的人生!
  103. 【職業與志業】所謂職業,是為生活而工作,是被動的辦事;辦公時間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遲到早退,公務就算完成。而志業則是沒有上班時間,更沒有下班時刻,雖然不需打卡,卻是分秒善盡義務,一切都出於自願。
  104. 【做好事是義務】做好事總是要騰出時間,這是人生的目的,也是應盡的義務。
  105. 【生存的真諦】天下、國家、社會、家庭之所以不得太平、安寧、和睦,皆因人人只知爭取生存,而不探究生存的真諦。
  106. 【代代傳承慧命】生命只有數十年,慧命卻永遠不滅。每個人都有代代傳承的子孫,要留下美的回憶與愛教育給怹們,這就是史蹟的慧命常存。
  107. 【皈依的目的】昄依的人要有個皈依的目的,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到底船隻將駛向哪一個方向?一定要有個目標。而為人皈依者一定要負起責任,比如眼見船隻已經快迷失了,趕快亮起燈塔的燈他們知道方向,這就是責任。
  108. 【慧命永存】生命無常,慧命永存;愛心無涯,精神常在。
  109. 【有願才有希望】願是成功的起點,願也是希望。人生最需要的就是願,一切事業要成功必須有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依願力而行,最後才能圓滿成佛。「人」如無願,就無希望;沒有希望,就無法成就事業。
  110. 【願力並行】佛教提倡「願」、「力」並行,若僅是空口談願,卻不以實際行動表現,永遠都無法滿「願」。
  111. 【發大願】發願--必須發利益眾生的大願,並且隨時隨地身體力行。
  112. 【真正的普度】真正的普度是發大心、立大願,普愛一切眾生。
  113. 【願大、志堅、氣柔、心細】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
  114. 【深入了解佛法】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為有苦惱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為佛教是消極、逃避現實的,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是有知識、有志節,要追求宇宙真諦、深討生命奧祕之士,需要了解宗教--尤其是佛教。
  115. 【真正的灑脫】人生難得灑脫,要灑脫必須擁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標,才能得到真正有意義的灑脫!
  116. 【運動家精神】佛教徒應具足運動家的精神,只要肯精進,一定可以到達終點--佛的境界。
  117. 【宗教的力量】宗教的力量,不僅能鼓舞人們的身心,並能帶來心靈的淨化。
  118. 【心胸光明磊落】世間事都是相對的,只要我們以真誠的愛心待人,以光明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則人生到處都充滿真善美。
  119. 【禮敬諸佛】正信的佛教徒稱「禮敬諸佛」,不只是「拜佛」,而是要學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120. 【佛教的絕對論】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必須抱持:「絕對要任勞」、「絕對要忍怨」、「絕對要有愛」、「絕對心存快樂」……,這是佛教精神的「絕對論」,也是與世間法「相對論」所不同之地方,更是利生事業臻至完美境界之關鍵。
  121. 【救世的良藥】佛法是救世的良藥--因為世間的眾生,常處於病與貧的狀態中。無論天然災害或人為禍亂,都是因為不調和而引起的病態;既然產生病態,即需治世的良藥,佛法就是最好的良藥。
  122. 【拾己為人】佛教的真正精神在於不為自己,一切只為眾生求安樂,寧可拾己,以自己的犧牲使他人得到安樂。
  123. 【人人都有菩薩心】人人本具一顆菩薩心,也具有和菩薩同等的精神與力量,此力量即慈悲與智慧的力量,它恆藏在人人內心的本性。
  124. 【菩薩行者】菩薩行者心懷慈悲,常起利益眾生的念頭,無論到任何地方,心都無畏懼。因此,若能做到以愛待人、以慈對人,則不惹人怨,亦能結好緣。
  125. 【學習大無畏】行菩薩道,要經常接受考驗。遇到困難與危險時,要學佛陀大無畏、大勇猛的精進精神,心無怖畏、志不退縮,不斷向前邁進。
  126. 【歡喜別人成就】我們應為別人的成就生歡喜心,視他人的成功猶如自己的成就,這就是菩薩心。常常抱持利益眾生之心,就可永遠不離喜樂。
  127. 【惟慧是業】菩薩之情廣大無邊際,能包容宇宙,能無限量地愛一切眾生,絲毫不求眾生的回報。菩薩常念知足、安貧樂道,所追求的只是智慧,所以說「惟慧是業」--依智慧而行動,這是凡夫與菩薩不同的地方。
  128. 【發揮良知良能】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能發揮良知良能,沒有一個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薩心。
  129. 【如何成就道業?】欲成就菩薩道業,必須擁有不畏心勞、不懼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達成。
  130. 【清水之愛】菩薩的愛像一杯清水,可以從上透視到底,沒有一點色彩,此即「清水之愛」。
  131. 【真菩薩】菩薩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薩能做事、能說話、能吃飯,能尋聲救苦隨處現身。
  132. 【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在於功能而不是形象,形象沒有價值。
  133. 【歡喜付出】要做菩薩,就要發恆常心。菩薩決不把「付出」當成苦事,而是抱持遊戲人間的歡喜心去付出。
  134. 【扮演自己的角色】人間如舞臺,人人都在舞臺上扮演各自的角色。
  135. 【真正的靈感】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薩像,只是供我們攝心,真正靈感的佛菩薩在每個人的心中。
  136. 【愛惜人身】一切功德由時間所累積,一切功德由我們身體行動所成就;所以,我們要好好愛惜人身。
  137. 【及時行善】要好好利用我們的身體,趁能自由說話、走動的時候,趕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揚佛法和導人向善的事。
  138. 【遵從良醫】人都有生老病死,有身體就有病痛。佛陀曾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既知有病,就應遵從良醫的診斷治療,免除身體苦患。
  139. 【一生的行為】人一生的行為,不管是善是惡,皆由時間所累積。
  140. 【身是載導器】人對軀體有兩種看法:一、太愛自己,珍寵得過分,捨不得善加利用;二、太輕視自己,輕視得近乎折磨,以為身既是「不淨物」又何必重視,因而忽略了身是「載道器」。其實,只要好好發揮身體的功能,不但處世大業能夠成就,佛道也將不遠。
  141. 【赤裸裸地來去】人出生時,是一身赤裸裸地來;在世間忙碌了幾十年,到最後也是一物不帶而赤裸裸地走!
  142. 【人生的創造者】每天無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費者;積極付出,才是人生創造者。什麼都沒做,就是空過的人生;若能不斷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
  143. 【活生生的人生】身為佛弟子,就應學習佛陀的精神,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並與眾生同苦樂。能做到人我一體,就是「成功的人生」,亦可稱為有意義、有感情,真正「活生生」的人生。
  144. 【多疑之苦】一般凡夫太愛自己,就會處處與別人計較、事事多起疑心,常懷疑別人所說的話是不是諷刺自己?別人所做的事會不會對自己不利?像這種人,就是把「人事」當「是非」,會生活得很痛苦。
  145. 【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範圍的愛,將愛心普及一切眾生,視眾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這才是佛教所倡導的愛。
  146. 【化小愛為大愛】愛本來就無窮無盡,擴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長慧命;縮小則成自私自利,增長惡業。
  147. 【點亮心光】一個人要先點亮自己的心光,才能引發別人的心光。人要真誠苦幹才能領導別人,而非光靠能幹。待人要以寬大的心胸去接納、包容--發廣大心,普愛一切眾生,使周遭都籠罩在大愛氛圍中。
  148. 【清淨的法愛】佛法要人間化,必須先淨化人間;要淨化人間,必須先身體力行淨化自己。如何淨化呢?就是培養清淨的法愛。所謂的「法愛」,就是對普天下眾生,都能心生敬愛、覺情,而且愛得無所求、愛得很普遍。
  149. 【普愛天下】以佛陀普愛天下眾生之心為己心。佛陀能為一切眾生犧牲,我們也能為濟助眾生的志業不惜辛勞付出。
  150. 【缺愛症】現今社會有一種通病--「缺愛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愛心,然後互相付出,將這分愛充足於社會,社會能祥和。
  151. 【太太的責任】愛心、慈心、悲心是女性的優點,如何引導先生做好事、走好路,是做太太的責任。
  152. 【不要執著小愛】有些人的愛只執著於自己的眷屬,倘若眷屬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產生怨恨。
  153. 【痛苦的根源】凡夫的愛欲及渴望永無止境。不斷地追求物質享受與聲色逸樂,有如洶渙的波濤,一波未平!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154. 【愛河千尺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求不得是苦;求得之後仍不滿足,禁不起愛欲的鼓動及外界的誘惑,繼續永無盡期地渴求,以致人生痛苦耐!
  155. 【建立家庭倫理】臺灣的離婚率不斷逐年攀升,衍生不少社會問題。希望人人都能先由自身建立正常的家庭倫理,再去影響其他的家庭。
  156. 【愛其所愛】在感情發生問題時,要以大愛之心愛其所愛;也要退一步,用寬廣的心接受眼前呈現的一切,這才是有智慧的愛。
  157. 【愛人與被愛】愛人與被愛都是幸福的。但是這分愛必須「清淨無雜染」--付出者無所求,接受者不貪婪;施與受者都無煩惱,彼此皆自在。
  158. 【無色彩的愛】無色彩的愛--「時」不計長短,「地」不分遠近,「人」不分宗教與種族,只要有苦難,我們看得到、聽得到、做得到,都應盡量去付出,決無希求回報的心念。愛得普遍,愛得透徹,愛得乾淨俐落,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純淨真愛。
  159. 【說一丈不如行一寸】人有二耳、二眼、一口、雙手、雙腳,此中道理:是要人多聽、多看、少說話、多做事。修行貴在身體力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寸。
  160. 【多增一分真我】一切的修行法門,如坐禪、念佛等,都是為了收攝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161. 【從自我做起】想擁有一個清淨的社會並不難,但需先從無數個「我」與「你」開始做起。想要求整體的美,也必須從個體開始;有無數個美的個體,才會有大整體的真善美。同樣的,嚮往生活在菩薩的世界,自己就必須先學習做菩薩。
  162. 【修德】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累積而成,並抱持恆久心,於平常的言行舉止中不離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學佛修德。
  163. 【知羞恥】一個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自然不做喪理敗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學佛一定要慚愧心,知羞恥。
  164. 【誠於內,形於外】一個人的修養如何衡量?應是在誠於內,而形之於外。待人接物、言談舉止……,一切行動都充分表現內在的修養。
  165. 【救世先救心】要救世必須先救心,心誠則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須先從個人的修養開始做起,然後再以一個和睦家庭去教化、影響其他的家庭,則家家和睦,社會安詳和樂。
  166. 【深思熟慮每包話】時時刻刻注意自己所說話,每一句話都要深思熟慮,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利益眾生,開導人心,使人開解煩惱?
  167. 【問心無愧】修行要抱持一個原則與信念--為佛教、為眾生,行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與打擊也要忍受,凡事做到問心無愧的地步。
  168. 【人群磨練】人的習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須走入人群,和不同習性的人互相磨練、適應,並圓融共處、和睦相待。
  169. 【最堅強的人】行忍辱的人,是一個最堅強的人,任何人與事都擊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170. 【不毀謗同道】修行除了自度之外,還要度人;時時刻刻培養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絕對不侵犯、毀謗他人,尤其不侵犯、毀謗同道者。
  171. 【不傷害別人】人往往為了愛自己而損害別人,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養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不去傷害別人。
  172. 【彼此感恩、行善】社會是群體的,只有一個人好或只有一個人向善還不夠;希望擁有一個好家庭、好社會,就必須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173. 【個人是社會的起源】社會形態源自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於個人的修養。若能先培養好個人修養,進而料理好家庭,社會秩序自然能漸上軌道。
  174. 【何謂修行?】所謂修行,即「修」心養性,端正「行」為,常存慚愧心勤勉精進。如修學而不精進,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沒有慚愧心;心無漸愧者,行為必然不端,遑論修心養性?
  175. 【福至心靈】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靈,是謂「福至心靈」。
  176. 【不要小心眼】為人處事要小心、細心,但不要「小心眼」。
  177. 【步入解脫門】平常要多調伏自己的心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若能降伏「憂煩」的魔軍,看淡世間的利欲,得時不貪著,失時無掛礙,這才是步入解脫門。
  178. 【時時尊重他人】若想在世間成就事業,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須先從「隨時隨地尊重他人」的基礎做起。
  179. 【練心】人生在世,常會接觸複雜的人事;所謂「修行」,就是要藉複雜的「人與事」來練心。
  180. 【不散播是非】無意間的散播是非,雖然沒有傷害別人的身體,但是卻毀壞別人的名譽與形象,這種罪過比傷害別人的身體還嚴重。
  181. 【啟發自我覺性】修行,得靠自己精進地啟發自我靈明的覺性,不能期待不勞而獲的成果。
  182. 【以眾人為重】學佛要注重道與理,關心人及事。能以眾人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練,以毅力、勇氣突破障礙,才是真正學佛的精神。
  183. 【苦修】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練吃苦的心志。
  184. 【放棄憂愁惶恐】人一旦生活在憂愁惶恐中,就很容易喪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與逃避的深淵。
  185. 【不談神通怪力】除了對人與事必須信實外,講經說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談神通怪力、聳重人心的言論;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識水準,引導眾走善道。
  186. 【修學三要】修學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場。二、要有駱駝的耐力--工作時,要有駱駝般的耐勞和耐力。三、要有獅子的勇猛--努力精進如獅子的威猛。
  187. 【同參】同參,是同修間彼此相互切磋、去除習氣,唯存清淨佛心的意思。
  188. 【同道】同道,是指同修間若有錯誤的行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厲之意。
  189. 【聖人無夢】古人說:「聖人無夢」,是形容聖人並不把夢當一回事,精神不執著於夢境,不理會夢中事,每天睡醒之後就面對現實的生活。
  190. 【修行修心】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鳥過白雲,魚躍水面」般--空中無跡,水面無痕;不為消逝事物而煩惱,心境安然而自在。
  191. 【戒、定、慧三學】戒是不起心動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聞利養的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節、臨危不亂;「慧」是能運心轉境,於平靜中突破重重困難。
  192. 【四重德行】修行者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離「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言重」即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鼓勵人心向上,並解開眾生的心結;所以「言重」則「有法」。
    「行重」即行儀莊重,舉止有節;是故「行重」則「有德」。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剛柔並濟,令人歡喜親近又不致輕浮,亦即孔子所說:「溫而厲,威而不孟」,涵有「溫、良、恭、儉、讓」之威德;故言「貌重」則「溫威並重」。
    「厚重」即心寬意厚,善解人意,常懷歡喜心,樂於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則「人人皆歡喜」。
  193. 【善用錢財】錢會害人,但是錢也會救人。我們要好好利用錢去救人,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有勢的人,若不知節制欲望則煩惱無量;若不將名利看淡,精神生活必然空虛無所依止且苦患無量。
  194. 【財欲是禍水】世間人為了財物,造作無量罪業,所以有句話說:「財欲是禍水。」學佛應認清:世間財物只是給予人們資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歡喜心、勇猛心而行善嘉捨布施。
  195. 【理財四分法】佛陀曾教我們理財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養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於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會公益事業。
  196. 【坦誠相待】多數人為了追求名利,往往對人都不坦誠,諂曲逢迎、處處巴結;人若不能坦誠相待,是件多麼痛苦的事啊!想去除這些痛苦,就必須把得失心轉為誠實心,坦然地取諸社會並用諸社會--從社會取得有意義的錢財,為社會做有意義的事;如此,光明磊落而坦坦蕩蕩,不是更快樂而自在嗎?
  197. 【布施就是修福】布施就是修福。錢財,若捨不得用而存在金庫做守財奴,就與窮人沒有兩樣;但是如果用得不當也會有害身心,甚至禍國殃民。若能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則是修福積德的大好機會。
  198. 【身外之物如火】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凍時,近火雖可取暖,但太靠近卻很危險;若看不開、放不下,猶如手拿燒紅熱鐵,必然被燙傷。世間名利又好比白雪,看起來很美,喝起來也很清涼,但握久了手也會凍傷。眾生顛倒,明知財物、名利傷人身心,卻仍甘於被傷害。
  199. 【培養慈悲】學佛,最重要的是培養慈悲心。若失去了慈悲心,就是失去佛教的精神。
  200. 【反省過失】常能反省自己而無過失,即得解脫自在。
  201. 【拜佛要學佛】信佛而不學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學佛,就是愚行。
  202. 【做好人間事】學佛的人,應正視「生」與「死」。把握做人的機會做好人間事,則家庭和樂,社會安寧。人和地吉,就能免除天災人禍,達到消災延壽、福祿綿長的境界。
  203. 【端正見解】端正自我的見解,需用正確的理智、思想透視人生無常的道理。不管是貧、是富,也不管人間物質的貴賤增減都沒有得失心,皆能安然自在,這就是「學佛的正見」。
  204. 【用佛心看人】學佛的修養,是要每個人保持平等心,看見任何人都能起歡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205. 【天天潔淨心地】過年前,人人會將屋子內外整理、粉刷得煥然一新。做人也要時時刻刻把壞的淘汱掉,讓心地天天清新潔淨。而學佛的人,更要心如過年一樣,日日除舊布新。
  206. 【受法】聽法後,能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謂之「受法」。
  207. 【愛心是福種】佛教談因果福報,但並非有錢才能造福;若能時體念佛心、觀照自己,並以一分親切愛心去關懷別人,這分愛心便是造福的種子。
  208. 【啟發自我】人若能啟發自我的本性與天職,自然做任何事都會覺得輕鬆而無怨言。
  209. 【人心與佛性】心與性是一樣的,於佛稱為「性」,於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開水叫「水」,加上茶葉就叫「茶」,加上咖啡則叫「咖啡」。其實同樣是一杯水,但咖啡與茶都是水「以外的東西」。
  210. 【化解煩惱】學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煩惱,以及善解別人的不悅與刻意傷害。
  211. 【何謂功德無量?】佛教徒常說「功德無量」,是指對該做的事從不計較,無限量地做、及時地做,而且不求回報,此即真正無量的大福報,亦即所謂的「力德無量」。
  212. 【時間累積功德】學佛一定要從最基本、自己做得到的功夫做起,不要錯過時機。功德是由時間累積而成,「路」愈早走愈早到達,「德」愈早修愈早完成。
  213. 【注重實行】學佛所注重的不只是理論、學問,還要能身體力行。
  214. 【不能逃避責任】逃避責任,尋求一生的清閒,就無法延續自己的慧命。
  215. 【選擇要正確】心一定要專,選擇必定要正確;若朝三暮四,時時從頭開始,將永遠停留在原地而跨不出一步。
  216. 【道心不可斷】學佛者,道心不可斷。道心斷,明燈暗;明燈暗,智慧失,就會招來障礙道業的因。修行人當看好心念,莫讓外境滅了心中的明燈。
  217. 【為需要的人付出】人生若能被人需要,能擁有一分功能為人付出,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218. 【和群和睦】要和睦人間、和群人生,才是真正的學佛。
  219. 【學佛的真諦】年輕佛子常耽於文字般若中,若能將所學的文字應用於實相般若,以聲音呼出千眼,以行動引出千手,事理圓融,方是學佛的真諦。
  220. 【為眾生學佛】學佛是為眾生而學佛,做人是為工作而做人。
  221. 【渴愛的奴役】還未學佛以前,我們經常被「渴愛」所役使,心裡老是有欠缺的感覺;縱使有時好像捕捉到什麼,卻總是無法安定落實。這就好像在乾旱的沙漠裡灑上一滴水,仍舊乾燥如初,絲毫起不了滋潤的作用。如今我們有幸學佛,就要少欲知足,放下物欲的執迷,積極節省有用的時間和精力,充實自己的良能與學養,朝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正路邁進。
  222. 【揚善】能善意掩蓋他人不良習氣,弘揚其良好德性,且不評論他人是非,這樣的人一定可愛又可敬。
  223. 【守好崗位】學佛是盡本分,在什麼崗位就做什麼事,不要將人間事想得太渺茫,而忽略了自己身處在人間。
  224. 【感謝天意】若常常受到挫折,也要感謝天意的磨練。
  225. 【接受一切磨練】我們要接受天下人、事、物的磨練,方能成為一個堅強的偉人。
  226. 【勿輕言困難】勿輕言「挫折感、無力感」。縱然困難如石,也要鑽過去;更何況有時所謂的困難,可能只是如紙之薄。
  227. 【悔不當初】極少有人會想到:今日平安健康,明日是否還能行動自如?今日財勢順利,明日有無不測?人常處於「悔不當初……」的懊惱中,想做卻力不從心,後悔又已太遲!此時不僅罪業層層疊疊,甚至到了臨終仍惶惶不知所歸?
  228. 【以寬諒代替埋怨】面對業力不要埋怨,要用寬諒和樂的心來代替埋怨。
  229. 【隨緣消舊業】做任何事,不要受一點小挫折即意志盡失。佛云:「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該來的業障都能歡喜接受,則能隨緣消舊業。業報受盡,業障亦會隨時間而消失。
  230. 【自殺的罪業】自殺所犯的罪有三:一、殺害父母所賜的身體,犯不孝罪。二、造自殺罪業。三、犯遺棄父母、先生(或太太)和孩子的罪。
  231. 【另一種福】人在平安的時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偶爾有小挫折或坎坷,反而能喚醒良知、長養善根,這何嘗不也是福?
  232. 【凡事靠自己】怎樣才能消業、消災?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面臨的一切,過一分鐘即消一分災。凡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業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災解厄。
  233. 【多造善因福果】人在健康時,應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為自己鋪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則一旦病障現前,身心不得自在時,子媳再孝順也只能盡人事。
  234. 【重業輕受】過去宿業所帶來的業障,如能以歡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業輕受。
  235. 【無愧則心安】遭受別人批評時,先問自心是否無愧?無愧則心安。
  236. 【感恩試練】若有人扯後腿,要心存感恩。沒有人「扯」,就練不出腿勁。
  237. 【藉事練心】佛教徒不怕做事,而且能積極投入人間服務;在服務的過程中,心靈不被環境所轉,能勇敢突破萬難,難行能行;做到別人不能忍而我能忍,別人不能捨而我能捨的地步,這才是「藉事練心」。
  238. 【腳走好路】一個人如果沒有腳只是一個人不便,要是有雙腳卻不走正,那不知會害了多少人?毀了多少家庭?
  239. 【手做好事】雙手健全卻不肯做事的人,等於是沒有手的人。
  240. 【人要走正路】人應該走正路。如果正路不走,盡是走歹路,這種人比沒有腳的人還悽慘。
  241. 【可怕的心魔】阻礙他人走正,或破壞他人發善心、做善事的人,就叫做「魔」。外魔不可怕,最怕的是內心的魔--自己內心起了擾亂,不僅障礙他人,也障礙自己。
  242. 【粒米成籮】粒米成籮--將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來,就可積成一籮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輕視它、漏掉它,怎能積成一籮的米?
  243. 【滴水成河】滴水成河--將一滴滴的雨水集合起來,就可形成一條河。
  244. 【分毫累積無量】無量功德是在日積月累中,分毫累積聚集而成。
  245. 【人多力大福就大】人多力大福就大。一支再大的蠟燭,它的光度還是有限;而一支小蠟燭點亮之後,卻可再引燃千萬支蠟燭,這千萬支的燭光就可照亮各個黑暗角落。
  246. 【莫輕小善而不為】要把握做好事的因緣,一旦因緣消逝,想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雖然想做好事,卻想等到有錢或有機會才去做,應知人生無常啊!只要有因緣,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力量,也要趕快去做。力量、因緣會合起來,就能成就無量功德。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莫輕小善而不為,更莫貪積財物而不捨。
  247. 【別讓良知睡著了】人自身的煩惱,比身外的冤家更厲害!因此,應該常常警惕自己,莫讓良知睡著了。良知一旦睡著,則殺、盜、淫、妄等種種罪業都會發生。
  248. 【付出不求回報】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報,將會招來煩惱;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捨,則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業。
  249. 【煩惱像毒蛇】煩惱就像一條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動了它,蛇就會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癡煩惱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250. 【瞋恚害人】瞋恚害人,會破壞處世善法。為了一時的不能忍,不僅破壞了處世的好名譽,也會破壞過去一切的功德及修養。瞋怒心比猛火還厲害,猛火燒毀的物質,可以經由努力再失而復得;但一個人的人格如遭自我破壞,即使花再多的錢也買不回來。
  251. 【貪之禍害】人生會遭受天災人禍的痛苦,無不是從貪而來。「貪」不但帶來痛苦,也使人墮落;除了今生此世身敗名裂,也會招致未來的業報。
  252. 【真善無貪】人之所以虛偽,只因貪欲心起。若能棄除貪欲煩惱,也無雜念,無欲無為,才能得到真「善」和快樂。
  253. 【多欲為苦】人生多欲為苦!「欲」會誘人墮入煩惱深淵,現代人常被「欲」所牽引而造業--貪求名聞、為名為利而爭,不僅喪失志節,也敗壞名譽。所以,我們要看開物欲,別讓物欲沖了良知,埋沒了良能。
  254. 【世事無常】眾生常流轉於愚癡生死中,醉生夢死,只求「現在生」的享受,以致造諸惡業、虛擲時光而毫無警覺。殊不知「明月不常圓,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常念人生「無常」,世事常於瞬間變化,不可耽著眼前的欲樂。
  255. 【以他人為鑑】把他人拿來作自己的鏡子,看到優點可以自我鞭策,看到缺點則自我反省。
  256. 【莫貪無厭足】凡夫心常常貪無厭足,財產多,還要更多;權勢大,還要更大。既有嬌妻,還想擁有美妾;先生好,還希望他百依百順;孩子乖,還要他樣樣第一,以光耀門楣。永遠都在名利、物欲、愛情、親情……無止境的追求中--多欲多求,以致苦不堪言!甚至引發犯罪心念,造成犯罪行為。
  257. 【提防心賊】心中無形的風災是「無明」,無形的刀劍是「嫉妒心」,無形的鬼魅是「疑心生暗鬼」,無形的心獄是指「入邪道法」。這些無形的心賊會滅除人之善根,毀盡修行之功德林。
  258. 【三毒的破壞】人生有煩惱,皆源於人心有三毒。毒者,破壞也!世間之所以戰亂相連,國家動盪不安、社會奢靡不振、事業敗落、感情破裂,都是因貪、瞋、癡三毒所引起。
  259. 【去除三毒】佛法很簡單,只要去除貪、瞋、癡三毒,就可以明心見性。眾生煩惱多,所以佛陀才開啟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
  260. 【偷竊功德的瞋賊】世間的盜賊偷竊東西,不一定會把東西都偷光。但只要一念瞋心起,心中的「瞋賊」就會把一切功德偷得無影無蹤。
  261. 【人生五大病】人生最大的五種病,是「貪、瞋、癡、慢、疑」。而諸多煩惱及種種罪業,皆因貪著「財、色、名、食、睡」五欲;苦能去除五欲,則能啟發良知,開展良能,自度度人,饒益一切眾生。
  262. 【忍辱】人若能面對現實,歡喜接受過去生中的善惡業緣,謂之「忍辱」。
  263. 【持忍一切好辦】忍,是幫助你做好事、修好行的最大力量。能持忍者,沒有什麼事辦不到。
  264. 【堪忍成就一切】人生如果不能忍辱,就無法成就事業、學業與道業。修行必定要能堪忍無量的苦,無忍決不會有所成就,是故「忍」為修學佛法的重心。
  265. 【心包太虛】能將山河大地、太虛裡的任何境界都包容於心,而心卻不被境所轉,此即出世的精神。
  266. 【真正的成功】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必須人人都能容得下你,你也能容納每一個人。
  267. 【謙虛禮讓】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也也須懂得謙虛和禮讓。因為每個人在世間,絕對無法一手撐天。
  268. 【事忙而心閒】如果人人都能「事忙而心閒」,並盡一已之力,投注於人群幸福之道,而且忙時不失道心,閒時不迷本性,就能達到人生快樂的境地。
  269. 【護心也護口】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產生人事上的煩惱;遭遇這些煩惱時必須忍讓,千萬不要起瞋恨心;除了護心,也要護口,不能口出惡言。
  270. 【學習聖人心胸】我們應該學習聖人包容萬物的寬大心胸,心境才能超脫;否則儘管信仰虔誠、禮敬拜佛,終究還是會墮入魔道。
  271. 【昇華道德】道德的昇華,關鍵在於「忍」。假如每個人都有一分忍辱精神,就不會凡事斤斤計較。
  272. 【忍者無難字】忍字心上一把刀。能忍,就能納受人間一切的缺點--對任何人沒有一點怨恨,做任何事也沒有一個難字。
  273. 【無壞不顯好】受人攻擊或陷害時,千萬別起瞋恨心,反而應起感恩心;因為沒有壞人顯不出好人,沒有苦難眾生則顯不出菩薩的寬忍愛心。所以,我們應視毒罵、中傷如飲甘露。
  274. 【如沐春風】歡喜心是一種涵養,能令周圍的人都有「如沐春風」的喜悅感。
  275. 【自己下功夫】人心與佛陀一樣,都有同等的愛心;但因後天的習慣及習氣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語行動。所以,修心養生必須自己下功夫。
  276. 【滴水穿石】恆心、毅力能如「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難與阻礙都能突破。
  277. 【佛性是寶藏】遺失身外財物並不可惜,可悲的是遺失了內心的寶藏卻還無知覺;人人本有清淨純真的佛性,只因煩惱無明而庶廠了珍貴的寶藏。
  278. 【居安思危】人人應時時「居安思危」,莫等「危時方思安」。修行人更要時時下功夫,以備四大不調時能安然度過。
  279. 【動中的寧靜】人要學習經得起周圍人事的磨練而心不動搖,並學習在動中保持心的寧靜。
  280. 【用「心」聽話】聽別人說話時,要以說話人的心態聆聽--聽年輕人的話,用年輕人的心態聆聽;聽老年人的話,用老年人的心態聆聽--即得人事圓融。
  281. 【安分守己】佛陀常教導我們:要安分守己,守住清淨無為的心,讓心時時寂靜。心靜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過著和樂的日子。
  282. 【謹慎「用」心】人心比武器還厲害!因為武器由人心所創造,不管將它用於好或壞的地方,都起源於一顆心。
  283. 【調和身心】想圓滿慈悲、成就智慧,開展濟世與引導人群的力量,必須先從調和自己身心做起。
  284. 【心的動力】物質富有、地位崇高,都是空虛的架構;真正的富有是心的富有--富有愛、富有慈悲。真正的動力是心力;擁有這分愛心動力作基礎,還有什麼不能改革、不能引導的呢?
  285. 【時時心地現光明】心地若能時時現光明,與人坦誠相待,則不必怖畏人生道路有障礙,也無需擔憂別人是否不利自己。
  286. 【繫緣修心】心不專、念不一,做事難以成就;若想心念專一,就必須收攝雜念,恆持清淨的一念心,這就是「繫緣修心」。
  287. 【反觀自照】人若能時時反觀自照,檢討心念是否貪著名聞利養,久久之,心靈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諸風靜,心持半偈萬緣空」的境界。
  288. 【把是非當教育】若要常常保持心的快樂,就不要把人事當是非,應把是非當教育,以增進待人處世常識。如果把人事當是非,心將永遠很痛苦。
  289. 【心中的淨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淨土--良善本性。若保持心田明淨無染,則雜草亂麻不生,常開智慧之花,永結菩提善果;如此不僅美化自我人生,也淨化社會人心。
  290. 【保護心念】心淨則國土淨,我們要時常保護心念,不要被貪瞋癡等毒害侵襲;更要積極救護世界,不要讓暴力充斥社會,讓災難破壞家園、污染大地。
  291. 【心賊害人害己】極兇大惡,莫過於自我心中的煩惱賊;它常在我們毫無防備之下,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
  292. 【健康人心】解除人間的災難,一定要從改善人心做起;想救世,必先從人心救起。人心健康,則社會、國家,甚至天下都能調順;人民和樂,世界自然就能太平。
  293. 【化瞋恨為愛】佛陀一再教誡我們:要好好調節自心,把瞋恨、怨嫌之心轉化為愛心、寬心,時時刻刻寬恕別人,發揮愛念。
  294. 【用慈施悲】把貪念轉為滿足,把滿足化作慈悲;如此,不但能自我滿足,還可發揮「用慈施悲」的愛心。
  295. 【寶藏的琢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處寶藏,與佛陀無異。只是佛陀的礦山寶藏經過長期挖掘,已得寶石且不斷提煉琢磨,成就了很多發亮發光的玉石寶物;而凡夫的礦山雖已開掙,卻尚未加以琢磨。
  296. 【擴展長情於未來】時時以清淨解脫的愛心,秉承過去生所播下的遠因,成就現在的近緣,更擴展長情於未來。
  297. 【重視心靈溝通】一個家庭不能只是追求豐富的物質生活,更該著重於心靈溝通,使親子、夫妻之間的關係和諧、圓滿。
  298. 【讓子女做自己】為人父母者,只能盡養育之貴,而無法要求子女依照父母給予的模式成長。
  299. 【珍惜天倫樂】鳥要有巢,人要有家,如果夫妻子女各居一方,何來天倫之樂?
  300. 【為人妻的責任】為人妻者,對外應鼓勵丈夫於飽暖之餘多做善事,多體念貧窮人家的困境;對內應將心比心孝敬老邁公婆,並在公婆、丈夫間努力多方圓融,這是為人妻者的責任。
  301. 【言行身教】夫妻間相處言行,對子女不僅是直接的身教,也將是子女們的處世範本。
  302. 【注重禮儀】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禮儀,禮儀是人生最至真最美的形態。
  303. 【人人互愛】與人相處要去除我執,擴大心胸,客客氣氣,互讓互愛。
  304. 【無條件地奉獻】愛不是要求對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無條件地奉獻,做到事事圓滿。
  305. 【人生多病】人生多病!身體四大不調是病,家人吵嚷不和是病,社會動盪不安也是病。
  306. 【四大假合的壞滅】身軀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既為物質的組合,壞滅(病死)是正常的現象。然而肉體可能是單薄虛弱的,精神卻可以強壯康健。
  307. 【家庭和諧之樂】家庭和諧,即使物質貧乏,仍是富在天倫之樂中;否則再多的錢財,也抵不過家庭失和的苦惱和缺撼。
  308. 【移民如換水土】移民好比將一棵土生土長、枝椏正茂盛的樹木移植他處,除了得適應新的水土外,還必須面對新的節氣時序;而且能否如在故土般成長茁壯,仍是個未知數!
  309. 【國家是自己的家】移民是消極、逃避的行為,如果把移民的心思,轉而運用於積極改善目前的社會環境--人人發揮菩薩精神,將國家當作一個大家庭,以對待自己的家一樣來關心、整理和照顧;如此,何愁國家、社會生活品質不能提升?
  310. 【天天祝福】想要家庭吉祥、和睦,就應該常常起歡喜心,天天為自己的家庭祝福。
  311. 【眾生與人生】人若能發揮功能,才是「人生」;若沒有發揮功能,就是「眾生」。「眾生」才需要「佛」救濟,「人生」就能自救救人。
  312. 【顛倒眾生】知道反省過去,才是正確的人生 若只是隨著日子消逝而紙醉金迷,就叫做「顛倒眾生」。
  313. 【自動自發】誠是發自內心、自動自發的精神。若有這分自動自發的精神,人生再辛勞都不會覺得苦。
  314. 【造福人群】人生在世,不能無所事事、懵懵懂懂而虛度一生,應發揮我們的良知良能,以佛菩薩的精神造福人群。
  315. 【退一步海闊天空】人活在世間,不能脫離人群。有人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會有困境,這些都必須一一克服。要克服難關就必須忍讓,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菩薩寬闊寧靜的境地。
  316. 【平凡則平安】做人要有分平常心,一分平凡的念。如果大家都自覺平凡,人生就平安了。
  317. 【發揮生命價值】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的生活及愛欲而追求,這種生命輕如鴻毛!反之,若能發揮生命力,積極造福人群,這種生命價值則重如泰山。
  318. 【莫虛度光陰】人一旦無所事事、虛度光陰,精神就會委靡不振,生命也就失去意義。
  319. 【一紗一線來之不易】天下事,光靠一個人做不成。人生在世,必須依靠別人才能生存。比如穿的衣服,我們是否自己能做呢?即使能,也需要布啊!自己會織布嗎?縱使會,原料的來源自己可以生產嗎?……總而言之,一條紗、一條線都是來自眾生;所以,我們要時時抱持感恩心和惜福心,因為一切都得之不易啊!
  320. 【活在天地間】生活在天地之間,若只是隨波逐流,讓身軀隨著時間而生老病死,這是沒有意義人生。所以,我們應配合社會環境的教育及古今聖賢的引導,好好探究人生意義何在及「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
  321. 【積極上進】懈怠的人容易墮落;因此,人生必須上進積極,不要因境遇的得失而喪失生存鬥志。
  322. 【快樂地過日子】人的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事,與其煩惱它,何不每天快樂地過日子?
  323. 【無所事事忙】吃飽飯沒事做的人,固然不快樂;忙著應酬、打麻將、觀光旅遊,一副「無所事事忙」的人,在飽樂之餘的疲倦與空虛,又何嘗稱得上快樂?
  324. 【勿以口舌敗德】不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頭來落得傷身敗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325. 【時時自我警惕】人時時刻刻都處在無常的流動中,也經常處在無明的風雨交加中;唯有時時自我警惕,才能安度人生之險境。
  326. 【如何美滿人生?】美滿的人生,不在物質、權勢、名利及地位,而在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情誼。
  327. 【看開與知足】所謂看開人生,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能及時行善;也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知足!
  328. 【踏實的付出】人生最踏實的事,是今日此時有多少力量就儘快付出--利益人群、造福社會。
  329. 【忙得好快樂】肯付出心力為別人服務的人,因抱持義務的精神,而能心甘情願、任勞任怨;儘管再怎麼忙碌,心中也會感到無限快樂和喜悅。
回上一頁
大悲咒 Copyright (C) 1993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星僑軟體 若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6 Mon 2010 09:01
  • 隨緣

強求的姻緣不會圓,強摘的瓜果不會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