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電視機

 
 
 
電視機
 
早期彩色顯象管電視機

電視機英語Television)簡稱電視,屬家用電器。而這個詞語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如指將動態的圖像和聲音轉換為電子信號,並通過不同渠道傳輸電子信號,再將電子信號還原為圖像和聲音的技術,亦是電視信號傳送和接受的技術;和可以接收並還原電子信號為動態的圖像和聲音的裝置,通稱電視機;電視亦沒有單一發明者。而是由不同國家科學家研究的共同結果。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研究將圖像轉變成電子信號的方法。電視亦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與商業活動,特指人群與人之間使用電視作為傳播載體進行信息交流、信息傳播的一種過程,諸如電視節目的製作、電視信號的傳輸、電視信號的接收和觀眾對於電視節目內容的評判和反饋等的各個方面。

  

歷史[編輯]

 
尼普科夫盤。這幅圖展示了圓盤上一個個小孔隨圓盤轉動所形成的軌跡

電視亦可理解為電子機械式電視(electromechanical television)。我們知道,電視畫面的運動是利用了人類視覺錯覺,即可以將一些快速出現的靜態的畫面「合成」運動的、連續的畫面。如何快速地還原這些靜態畫面,從而使人能夠產生錯覺,就會有兩種方式。其中一種就是機械式的還原方式亦就是尼普可夫圓盤

機械式電視[編輯]

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羅·高特列本·尼普可夫(Paul Gottlieb Nipkow)早在1884年就提出並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式電視系統的專利,當時他只有23歲,還在德國讀大學。[1]經過研究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不久,一台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這是一種光電機械掃描圓盤,它看上去笨頭笨腦的,但極富獨創性。1884年11月 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這項發明申報給柏林皇家專利局。在他的專利申請書的第一頁這樣寫道:「這裡所述的儀器能使處於A地的物體,在任何一個B地被看到。」一年後,專利被批准了。這個專利中的尼普可夫圓盤據認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視圖象光柵(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但是,尼普可夫本人從來也沒有做出一個模型來證明他的設計。直到1907年,放大管技術的進步才證明他的這個系統的可行性。[2]

1897年,德國物理學卡爾·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螢光屏的陰極射線管。當電子束撞擊時,螢光屏上會發出亮光。當時布勞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陰極射線管做電視的顯示器,固執的布勞恩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會提交的一篇論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詞。波斯基的論文評估了機電技術的在當時的狀況,並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貢獻。 [3] 1906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布勞恩的兩位助手用這種陰極射線管製造了一台畫面接收機,進行圖像重現。但他們的這種裝置重現的是靜止畫面,應該算是傳真系統而不是電視系統。

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學生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驗證了在發射機中用快速轉動的鏡面掃描裝置和在接收機中使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的電視系統。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離開了人們的視線。而斯福羅金(Zworykin)之後去了美國無線電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工作。他在那裡建立了純粹的電子式電視系統。不過,他的這個系統最終被認為是侵犯了菲羅·泰勒·范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的專利

電子式電視[編輯]

1911年,工程師艾倫·坎貝爾·斯文頓(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倫敦發表演講,同時在時代雜誌中也被報道,描述了如何在發送端和接收端同時使用陰極射線管傳輸電視信號的細節。在演講中,他還補充了在1908年撰寫的雜誌文章自然雜誌中第一次描述的電子電視傳送方法,這種傳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當時也完成了使用陰極射線管作為接收機的實驗,但是使用另外一個陰極射線管作為發送端的概念尚屬首創。[4]在19世紀20年代末,當機械電視還在普遍使用的時候,發明家菲爾·法恩斯沃斯弗拉迪米爾·斯福羅金分別已經在研究全電子傳輸管的工作中。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開闢了電子電視的時代。弗拉基米爾·佐利金(茲沃雷金)原是俄國聖彼德堡技術研所的電氣工程師。早在1912年,他就開始研究電子攝像技術。1919年茲沃雷金移民美國,後在威斯汀豪森電氣公司工作。 [2]

1923年,蘇格蘭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一個朋友告訴他:「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圖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用電子信號傳送圖像。他變賣了僅有的一些財產,並收集大量資料,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上,完成了電視機的設計工作。 貝爾德成功用電信號在螢幕上顯示圖像。[2]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同時也在實驗陰極射線管來產生和顯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間,他研製了電子攝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過程中,圖像模糊不清、對比度很低、解析度差,而且圖像是靜止的。[5]這種攝像管沒有走過實驗階段,但是RCA(獲取了西屋電氣公司專利權)相信法恩斯沃斯1927年影像分解器的專利條件過於寬泛,會排擠其他形式的電子成像技術。所以,RCA在獲取了1923年斯福羅金的專利應用之後,對法恩斯沃斯提出了專利牴觸訴訟。美國專利辦公室的檢察官否決了1935年的決議,制定了法恩斯沃斯的發明優先於斯福羅金。[6]在1939年十月,RCA在輸掉法庭上訴,但是他們還是希望能更進一步的生產商用電視機設備,RCA同意支付法恩斯沃斯1百萬美元(在2006年等同於1千3百80萬美元) 在之後的10年期間內,使用法恩斯沃斯的專利,需要支付額外的授權費用。1929年茲沃雷金又推出一個經過改進的模型,結果仍然不理想。美國的 ARC公司最終投資了 5千萬美元,1931年茲沃雷金終於製造出了攝像機顯像管。同年,進行一個完整的光電攝像管系統的實地試驗。在這次實驗中,一個由240條掃描線組成的圖像傳送給4英里以外的一台電視機(使用鏡子把 9英寸顯像管的圖像反射到電視機前),成功使電視攝像與顯像方式電子化。 [2]

第一個半機械式模擬電視系統在1925年10月2日被蘇格蘭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誌,他被稱做「電視之父」。後來,他的這個系統被英國廣播公司(BBC)所採用。後在1937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終止使用這種技術。因為在那時電子式電視系統更受歡迎。[2]

決定性的解決方案—電視的基本原理基於在整個掃描周期內持續釋放的電子流堆積和次要電子的儲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發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發現於1926年,1928年完善了該技術。[7]

 
佐利金電子電視(1929)

在1927年12月7日,菲爾·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聖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號的實驗室里,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攝影管傳送了第一個圖像:一條簡單的直線。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製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給媒體進行演示,由電視傳送一個動畫圖像影片。1929年,這個系統被更加的優化,去掉了電動發電機,現在他的電視系統沒有任何運動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了他的電視系統傳送了首個直播人類影像:一個3.5英寸他妻子Pem閉眼的動態圖像(也許當時光線太亮的原因)。

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開幕。展會中電視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信號的距離和範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無法顯示精細的畫面。因為只有幾分之一的光線能透過尼普可夫圓盤的孔洞,為得到理想的光線,就必須增大孔洞,擔畫面將十分粗糙。要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必須增加孔洞數目,但是,孔洞變小,能透過來的光線便會減少,圖像便會模糊不清。機械電視的這一缺陷導致這種技術的淘汰。[2]

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究。經過不斷地改進設備提高技術,貝爾德研製的電視效果越來越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來成立了「貝爾德電視發展公司」。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貝爾德電視的傳送距離有了較大的改進。

193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富蘭克林學會首次給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電子電視系統。[8]其他發明家之前只是展示了類似系統的部分功能,或者演示使用靜態影像或者動態圖片影片的電子系統。但是法恩斯沃斯是第一個把電子掃描電視攝像機和電子掃描電視接收機整合在一起,提供直播,動態,黑白圖像的系統。不幸的是,他的攝像機需要很強的光線,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斷。

英國艾薩克·舒伯特(Isaac Shoenberg)使用斯福羅金的想法開發了馬可尼-電磁干擾(Marconi-EMI)自己的電子攝像管,這個設計構成了為BBC製造的攝像機的核心部件。使用這種攝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條405線的服務被架設在亞歷山大宮的攝影棚內,由安裝在維多利亞大廈頂上特殊製造的桅杆形天線進行廣播。它暫時替隔壁的貝爾德機械電視系統進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備更佳的清晰度。而桅杆形的天線一直沿用至今。這台完全用電子電視系統播放的節目,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國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共使用了 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佐爾金發明的全電子攝像機,擔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 2.2米,被戲稱為電視大炮。這4台攝像機的圖像信號通過電纜傳送到帝國郵政中心,在那裡圖像信號經過混合後,通過電視塔被發射出去。柏林奧運會期間,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 8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萬多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2]

1939年,英國大約有 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也在紐約世博覽會上首次露面,開始第一次固定的電視節目演播。二戰的爆發使得剛發展起來的電視的發展停滯了10年。戰爭結束後,電視工業又蓬勃發展起來,電視也迅速流行起來。1946年,英國廣播公司恢復了固定電視節目,美國政府也解除了禁止製造新電視的禁令;電視工業便飛速發展起來。在美國,從1949年到1951年,不僅電視節目已在全國普遍播出,電視機的數目從1百萬台升至1千多萬台,成立了許多家電視台。幽默劇輕歌舞卡通片、娛樂節目和好萊塢電影常在電視中播出。[2]

德國科學家卡羅魯斯也在電視研製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羅魯斯小組(包括兩名科學家,一名機械師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設備。這台設備用兩個直徑為 1米的尼普可夫圓盤作為發射和接收信號的兩端,每個圓盤上有48個1.5毫米的小孔,能夠掃描 48行,用一個同步馬達把兩個圓盤連接起來,每秒鐘同步轉動10幅畫面,圖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機上。他們稱這台機器為大電視。這台大電視的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從未進行過公開展示,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2]

1956年,金斯伯格安德遜設計的Modoll VRllo錄像機的問世,使電技術前進了一大步。因最初製作電視節目一般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電視膠片把節目拍攝下來,沖印,再通過電子掃描播出。採用這種方法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無法進行電視節目的實況轉播。另外一種是用攝像機直接把信號傳播出去。這雖然滿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現場情景的觀眾的需要,但是它不能重放。錄像機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2]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種3/4英寸大的盒式磁帶,根本上改變了電視節目的錄制方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彩色錄像放映系統所使用的盒式磁帶。[2]

電視機的劃分[編輯]

顯示技術劃分:

顯示器內形劃分:

「註:電視機的尺寸大小是以螢幕或映像管的對角線的長度來決定。」

電視訊號的傳輸與接受方式劃分[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錄影機

 
 
 
一台VHS VCR

錄影機(或簡稱VCR)是一種裝有活動錄影帶盒的錄影機,它帶有的磁帶用來錄製電視廣播節目的聲音視訊留作以後播放。許多VCR有自己的調諧器(用於電視節目接收)和可程式定時器(用於自動在某個時間錄製特定頻道的節目)。

後來的VCR型號能夠使用標準(SP)和長時(LP)格式錄製和播放。LP格式通過犧牲一部分的視訊及聲音質量提高了能夠錄製的時間長度。有些型號甚至能夠使用超長(EP,ELP或者SLP)格式錄製和播放,這種格式將磁帶的速度降到了標準模式的三分之一能夠錄更久;但是,這帶來了更多的聲音和視訊質量下降。超長播放通常針對美國市場,那裡的人們通常較少關心回放的質量。

目前錄影機正大量被隨選視訊數字視頻錄像機取代。

  

歷史[編輯]

早期錄影機及格式[編輯]

卡式錄影機的歷史大體上跟著錄影帶紀錄的歷史而發展。Ampex在1956年推出了第一款取得市場成功的磁帶錄影機。[1]它使用兩英寸(5.1厘米)的磁帶,被稱為2" Quadruplex 格式。由於高達50000美元的價位,只有電視網以及最大的私人電視台才能買得起2" Quadruplex錄影機。索尼在1963年針對商務、醫療、航空和教育用途推出了第一種reel-to-reelVTR錄影機。索尼在1964年推出的CV-2000型是世界上第一款針對家庭應用的VTR。Ampex和RCA也隨之在1965年針對家庭消費市場推出了他們自己的價位在1000美元以下的reel-to-reel黑白VTR。

索尼 U-matic[編輯]

 
索尼U-matic早期機
 
1967年手提式AMPEX 2 ZOLL

卡式錄影帶的發展伴隨著消費品中卡式取代非封裝盤式系統的過程而發展:在1963年出現了小型音訊盒和傻瓜相機膠捲盒以及1966年出現了Super 8家庭電影盒。索尼在1969年10月展示了一種卡式錄影帶的原型,然後在1970年3月與其它七家合作製造商一起開發了一個工業標準。這樣,1971年9月在東京展示的索尼U-matic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的卡式錄影帶格式。它的磁帶盒類似於後來的VHS盒的放大版本,使用3/4英寸(1.9厘米)磁帶,有最大90分鐘的播放時間。索尼也開發了兩種用來使用這種新磁帶的機器(VP-1100卡式錄像播放機和VO-1700卡式錄像錄製機)。由於使用的方便性,U-matic很快使日本和北美市場的其它消費錄像系統變得過時,在那裡U-matic VCR在電視台、學校以及商務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飛利浦 "VCR" 格式[編輯]

1970年荷蘭電子公司飛利浦開發了一種家用卡式錄像格式。令人不解的是,飛利浦將這種格式稱為「VCR」(儘管按照第一款錄影機的型號它也被稱為「N1500」)。它使用一個正方形的磁帶盒和半英寸(1.3厘米)磁帶,有一個小時的記錄容量。1972年在英國上市的第一款型號帶有一個使用轉盤的粗糙定時器。接近600英鎊的昂貴价格,這種格式在家庭應用中從來沒有流行。但是,一個後續(並且不兼容)的使用同樣磁帶的長時版本(「VCR-LP」),在中小學校和大學中銷售不錯。

Avco Cartrivision[編輯]

一個售價為1600美元的電視機和Cartridge Television Inc.公司VCR組合的AvcoCartrivision系統,是第一款能夠將預先錄好的大眾喜歡的電影用於出租的卡式錄影機。同飛利浦的VCR格式一樣,方形的Cartivision盒在也有兩個使用半英寸寬的磁帶的捲軸,但它能夠記錄114分鐘。它使用一種原始的視訊壓縮方式來做到這一點,僅僅記錄三分之一的視訊場然後播放三次。諸如桂河大橋誰來晚餐等主要電影的錄影帶可以在零售商處通過目錄索取,錄影帶使用包裹郵差送到客戶,客戶看完之後再還到零售商那裡。其它關於體育運動、旅行、藝術和手冊方面的錄影帶則用來銷售。可以購買一個可選的黑白照相機製作家庭視訊。Catrivision1972年6月首次面世,在美國主要通過SearsMontgomery Ward百貨公司銷售。十三個月的慘澹銷售之後人們放棄它。後來,人們發現放在一個倉庫中的Cartivision錄影帶已經碎裂。

1970年代後期:大眾市場的成功[編輯]

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晚期,當歐洲和日本公司開發了帶有更加精確的電子計時器和更長的錄製時間的先進機器之後,VCR才開始成為一種大宗消費品。到1980年,市面上存在三種相互競爭的不同的、物理上不兼容的磁帶盒技術標準。

VHS vs. Betamax:格式大戰[編輯]

Kaseta wideo w systemie Beta ubt.jpeg

兩種主要的標準是索尼Betamax(也稱作Betacord或Beta)和JVCVHS,它們在最初乃至最終的格式大戰中為了產品銷售而奮力拚殺。

Betamax是在1975年11月第一次上市的,許多人批評它的技術過於複雜。然而,與之競爭的VHS格式(1976年9月面市)吹噓更長的錄製時間,更容易得到,尤其是在租賃市場。VHS開始領先,隨著更多的VHS錄影機投入應用,就有了更多的VHS電影。網絡效應最終將Betamax擠出了消費市場。(一種相關的稱為Betacam的系統在高質量的專業記錄設備中仍有應用,現在它也正在被數位磁帶格式所替代。)

人們總結了各種各樣的原因解釋Beta格式的失敗:

  • 一些解釋認為因為VHS提供了Beta兩倍長記錄時間 --最初的Beta格式僅限於一小時,但是這很快就被長為兩小時的Beta II版所代替。Beta I 在1978年登陸歐洲的時候就已經過時了。
  • 其它一些觀點則將VHS的成功歸結於大量的色情影像使用這種格式,這反映了色情影像長期以來的就是一種使用新媒體的推動力(網際網路是另外一個顯然的例子)。
  • JVC和索尼為它們的技術使用了不同市場推廣模式:JVC將VHS授權給像ZenithRCA這樣的消費電子公司,這樣它們就能生產低成本的VCR,JVC通過授權權利金收益頗豐。幾乎沒有公司獲得了生產Beta機器的授權。
  • VHS陣營擁有像DER和MultiBroadcast這樣的大街電視租賃連鎖店(在英國的客戶。大約一月工資的VCR價格、兩種相互競爭的標準和昂貴的維修費用這樣的名聲,租賃行業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選擇。

飛利浦 Video 2000: 無人喝彩的第三名[編輯]

 
Philips Video 2000

第三種格式Video 2000或者稱作V2000(也稱為"Video Compact Cassette")是飛利浦於1978年推出的,這種產品只在歐洲銷售。它的特色是帶有一個能夠動態調整磁帶路徑的壓電定位頭。V2000盒帶有兩個工作面,同普通的錄音帶一樣需要在錄製過程中中途翻轉。所用的半英寸寬的磁帶包含兩個平行的四分之一英寸的磁軌,一面使用一個。每面有4小時的錄製時間。V2000跟在它的兩個對手之後做到了市場第三的位置,但它有限的特色以及不可靠的名聲使它在1985年退出市場之前僅僅取得了有限的銷量。

法庭戰[編輯]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早期,美國的電影公司出於對版權侵犯的擔憂開始在消費市場壓制錄影機設備。在美國索尼對環城影院公司的案件中,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允許私下使用錄影機設備,這就保證了市場的認同。在隨後的幾年中,電影公司發現電影錄製成為了它們收入的一個主要渠道。然而,電視網絡發現這種設備的廣泛使用威脅到了它們的廣告商業模式,因為觀眾能夠快速跳過電視廣告或者在播放廣告時停止錄製。

終結的開始?[編輯]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和二十一世紀開始,CDRDVD逐漸取代VCR成為最流行的播放錄製好的視訊的格式。像TiVo這樣的DVD視訊錄影機和數位視訊錄影機的價格最近在已開發國家開始下降,這使VCR銷量也在下降中。

防止侵犯版權[編輯]

在1983開始使用的Macrovision是一個降低從商業錄影帶、DVD按次付費廣播錄製的錄影帶的質量的系統,它通過在縱向消隱視訊訊號中添加隨機亮點實現。這種方法打亂了錄製VCR時的自動亮度調整能力,這導致了圖像亮度不停地變化,錄製的節目也無法觀看。

在製作受版權保護的錄影帶時,Macrovision干擾的訊號通過特殊的錄製設備記錄到磁帶上。與之相較,在DVD上只有一個標誌讓播放機在回放時產生一個這樣的干擾。所有標準的DVD播放機都有這種保護並且遵循這樣一個標誌,儘管許多型號能夠非正式地更改或調整以關閉這項功能。

另外,Macrovision保護系統可能對於舊的VCR並不起作用,這通常是由於它們沒有AGC(自動增益調節)系統。標為「專業用途」的VCR通常有可調整的AGC系統,甚至有「Macrovision消除」電路,這樣就能夠複製受保護的磁帶而不管他們是否遵守保護協議。這樣的VCR通常售價高昂並且只對有資格的專業人士通過受控的渠道銷售(視訊編輯、電視台等等)以免用於非法複製。

新媒體[編輯]

 
JVC降低了S-VHS的成本但是生不逢時遇到數位化革命

S-VHS格式作為試圖延伸VCR技術生命力而被開發出來,但是由於高昂的的機器和錄影帶購買的初始費用,這種技術並沒有在消費市場上得到足夠重視,等到JVC降低了S-VHS機器和錄影帶價格的時候,新的數位視訊格式的出現終結了模擬錄影帶的發展。

適應數字視頻的盒帶式錄影機,稱為D-VHS雖早於二十世紀末推出,並能夠錄播傳統的VHS影帶,但一旦要錄影高清電視就要使用專用的錄影帶。優點是有極高的解析度和極長的錄影時間(超過一日二十四小時)。但除了美國和日本外,各國為了不再希望由以往發展和主導VHS的國家和廠家,繼續主導數位化電視廣播和錄影做成壟斷市場,故多不使用兼容於D-VHS的制式,而使用數位電視機上盒其規格配合硬碟為主流。所以如果在中國或港澳地區以D-VHS錄影高清電視,仍然要使用不配合硬碟的數位電視機上盒解碼。D-VHS錄影機和專用錄影帶另一缺點,就是比S-VHS錄影機和錄影帶更加昂貴。

在家用錄像市場上,個人錄影機(如TivoMythtvReplayTV)和DVD錄影機正在流行,儘管它們還沒有超過VCR。實際上,Tivo能夠很好地與VCR配合使用以得到PVR記錄。然而,擁有充足存儲容量的可寫DVD在普通市場出現,以及具有隨機存取的優勢,一旦它們的價格大振幅下降之後將終結VCR的命運。

可寫DVD的主要缺陷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碟片的格式。目前,有不少於三種類型的可錄DVD存在,分別是DVD+(加號)DVD - (破折號)(兩種都有一次性寫入格式和多次改寫格式)和DVD-RAM(永遠可以多次改寫)。所有這三種格式都有不同的消費電子製造商支持,並且沒有跡象(2004年)顯示其中一種在市場上占有「決定性多數」。消費者對於另一場格式大戰(類似於Betamax和VHS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潰敗)持有警惕之心,這也意味著消費用DVD錄影機的銷售增長將非常遲緩,儘管許多錄影機能夠同時在DVD+和DVD-上刻錄。

DVD錄製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缺點是當質量沒有明顯下降的時候只能記錄兩個小時的數據,與之相比VHS能夠在NTSC區域記錄210分鐘(標準播放),在PAL區域甚至能夠記錄300分鐘。在2004年下半年出現的雙層DVD將彌補這個不足,但這種可覆寫式的碟片價格初期比單層的貴近十倍,但是隨後迅速降價普及,厚重昂貴的錄影帶逐漸淡出家庭。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規模最大的9家高科技公司如何起家的
 
 
 
 
【資訊百科在線助讀】
    我們選擇了世界歷史最悠久和規模最大的9家高科技公司,看看他們如何和何時“起航”的。您將會看到,很多公司當初涉及的領域和現在的完全不同,還有它們一直活躍在不同的領域。
 
全球9大高科技公司
全球9大高科技公司
 
 
 
 
 
 

諾基亞 - 1865年

1865年,弗萊德里克·艾德斯坦在芬蘭西南部建立一家木紙漿工廠。後來,該工廠遷往一個叫“諾基亞”的小鎮(公司名由此而來)。在芬蘭語中,“諾基亞”是指一種暗黑色毛茸茸的動物(像紫貂,已滅絕)。
在20世紀初,“芬蘭橡膠加工廠”(諾基亞的前身)建立其工廠並開始使用“諾基亞”作爲其品牌。1922年,芬蘭橡膠加工廠購買了芬蘭電纜廠的大部分股份,三個工廠的所有權逐漸轉移到同一個業主手中。1967年公司合並成立“諾基亞集團公司”,集團公司繼續生產紙制品、自行車和汽車輪胎、鞋類、PC、通信電纜和電視機。
1987年,諾基亞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手持電話——Mobira Cityman 900。 該款電話“僅”重0.8KG,售價4650歐元。
 
圖1:Nokia老膠鞋的廣告
圖1:Nokia老膠鞋的廣告
圖1:Nokia老膠鞋的廣告
 
 
 
 
 
 
 
 
 
 
圖2: Nokia的新膠鞋
 
圖2: Nokia的新膠鞋
圖2: Nokia的新膠鞋
 
 
 
 
 
 
 
 
 
 
 
 

索尼 - 1945年

 
二戰剛結束,東京還是一片廢墟,一座被炸毁的大樓中有一家通信修理店成立了,它就是索尼的前身。第二年創始人井深大邀請盛田昭夫加入索尼並共同成立“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東京通信工程公司)。
在1955年最終確定用“索尼”做公司名之前,他們嚐試過各種縮寫和名稱,比如Totsuko和“東京通信科技”。"Sony"這一詞是由拉丁語單詞的“sonus”(聲音)和英語單詞“Sonny”(小男孩)合成。
索尼公司建造日本的第一台磁帶錄音機(即G型),還有日本第一台/商業化生產的晶體管收音機。
 
圖3: 日本第一台磁帶錄音機(即G型)

IBM - 1896年

IBM的前身是成立於1896年的“制表機器公司”(TM公司)。在成立公司之前,創始人赫爾曼霍爾瑞斯,已穫得了打孔卡數據處理方面的一系列專利。
不久後,TM公司和其他兩家公司合並,組成“計算制表記錄公司”(CTR公司)。1924年2月14,CTR公司改名爲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
IBM早年生產的產品種類繁多,包括:員工計時系統、稱、啟動切肉機和打孔卡設備。在二戰期間,IBM也生產武器(包括M1卡賓鎗和勃朗寧自動步鎗)。沒有IBM的打卡機,第一顆核彈什麼時候誕生還是個未知數。
 
圖4:TM公司的工廠

三星 - 1938年

1938年,創始人李炳哲在韓國大邱成立一家貿易公司,主要向中國出售魚、蔬菜和水果。1950年,他的存貨被銷毁後,於1951年前往漢城重新開張。
1953年,李炳哲開辦一家制糖廠。他讓三星成爲其涉足的行業的領頭羊。不久後,三星開始進軍其他領域,包括:保險、百貨商店、電台和電視台、工程和電子產品。
1965年,三星甚至開辦了日報報社(即:中央日報)。盡管已不再隸屬於三星集團,該報現在還是韓國的三大報紙之一。
 
圖5: 三星創始人-李炳哲

任天堂- 1889年

1889年山内房次郎在京都成立任天堂。一開始,他生產手工花劄(一種撲克牌)。“任天堂”從日語翻譯成英語就是“把幸運留給天堂”。
在成爲視頻游戲公司之前,任天堂嚐試過多種利基行業。比如:愛情連鎖酒店、出租車公司電視網絡和食品公司(賣方便米飯)。
任天堂締造了很多經典游戲人物,比如馬里奧。
 
圖6:任天堂初期生產的花劄撲克牌

惠普(Hewlett-Packard) - 1935年

在1935年,威廉·休利特和戴維·帕卡德在一個車庫成立了惠普(惠普公司)。起初,兩位創始人無法確定公司名到底是“惠普”,還是“普惠”。最後,二人通過抛硬幣來決定公司名稱。結果帕卡德贏了,決定使用“惠普”。
HP的第一個產品是精密音頻振盪器。他們最早的客戶之一是沃爾特迪斯尼公司。迪斯尼購買了8台HP的音頻振盪器爲其經典電影“Fantasia”開發和測試創新的音響系統。
惠普公司繼續做電子測試設備,後來也用DEC小型機搭配自己的測試設備一起進行實驗。他們最後決定,與其和DEC合作,還不如使用自己的計算機。
1968年,HP推出第一款“個人電腦”。不過他們稱之爲“桌面計算器”,因爲據比爾·休利特說:“如果我們叫它‘計算機’,我們的計算機權威客戶會拒絕的,因爲它一點都不像IBM的”。
 
圖7:惠普的音頻振盪器原型

摩托羅拉 - 1928年

1928年,保羅·高爾文和約瑟夫·高爾文(兩兄弟)在芝加哥成立高爾文制造公司(它就是摩托羅拉的前身)。他們的第一款產品是收音機的電池代用器(也稱“等效電池”)。
1930年,公司新生產的汽車收音機開始“Motorola(摩托羅拉)”這一名字。該名字是“Motor(電動機)”和“Victrola(手搖電唱機)”的合成詞。(“Victrola”是早期的一款電唱機。)1947年,公司改名爲“摩托羅拉”。
NASA的大部分太空飛船的收音機設備都采用摩托羅拉生產的。包括1969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圖8:摩托羅拉早期的Logo

西門子 - 1847年

1847年,維爾納·馮·西門子成立“西門子”,但當時是叫“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制造公司”。公司的第一項發明是非摩斯碼電報機——指南針式電報機。(注1:摩斯碼電報機於1835年發明。)
1867年,西門子完成了從印度加爾各答到倫敦的印歐電報線路鋪設。世界上的第一條電燈街道坐落於英國小鎮戈德爾明,其照明動力來源是水車。這也是西門子的力作。西門子公司後來還兼營電動列車和燈泡等。
 
圖9:1879年,柏林工業展覽會上西門子公司的電車

佳能 - 1930年

1930年,在好友武禦手洗的資助下,吉田五郎和他的姐夫内田三郎成立“精密光學儀器研究所”(佳能的前身)。研究所研發35毫米的測距相機。
1934年,他們開始銷售一款名爲Kwanon的相機,但沒有一款Kwanon相機上市(其中緣由不清楚)。Kwanon(包括另一種寫法Kannon)這一名稱源於佛教用語——菩薩。一年後,開始使用更現代化的詞語——“Canon”,Canon在英語中的意思是“權威的經文”。
1936年,推出“漢莎·佳能”相機,這是佳能的首款成功產品。該款相機的鏡頭是由“日本光學”(尼康公司前身)生產的。
1937年,更名爲“佳能”。
 
圖10: 1934年Kwanon的Logo

 

後記
回望這些高科技公司的成長曆程後,環望如今,每年都有很多公司成立,並且均有成爲未來巨頭的潛能,在同期起跑的眾多企業拔得頭籌。
有些公司當初起家所在行業和現在所任行業有着驚人差異。如果Google能傲立百年,也許那時候Google是在和蒐索沒有任何聯繫的其他領域。

圖3: 日本第一台磁帶錄音機(即G型)圖4:TM公司的工廠圖5: 三星創始人-李炳哲圖6:任天堂初期生產的花劄撲克牌

圖7:惠普的音頻振盪器原型圖8:摩托羅拉早期的Logo圖9:1879年,柏林工業展覽會上西門子公司的電車圖10: 1934年Kwanon的Logo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收音機

 

拼音:shōu yīn jī

 

英文:The radio

 

收音機,由機械、電子磁鐵等構造而成,用電能將電波信號轉換爲聲音,收聽廣播電台發射的電波信號的機器。又名無線電、廣播等。
  
  

收音機原理與結構

  
收音機
收音機
  就是把從天線接收到的高頻信號經檢波(解調)還原成音頻信號,送到耳機或喇叭變成音波。
  
  由於科技進步,天空中有了很多不同頻率的無線電波。如果把這許多電波全都接收下來,音頻信號就會象處於鬧市之中一樣,許多聲音混雜在一起,結果什麼也聽不清了。爲了設法選擇所需要的節目,在接收天線後,有一個選擇性電路,它的作用是把所需的信號(電台)挑選出來,並把不要的信號“濾掉”,以免產生幹擾,這就是我們收聽廣播時,所使用的“選台”按鈕。 選擇性電路的輸出是選出某個電台的高頻調幅信號,利用它直接推動耳機(電聲器)是不行的,還必須把它恢複成原來的音頻信號,這種還原電路稱爲解調,把解調的音頻信號送到耳機,就可以收到廣播。
  
  最簡單收音機稱爲直接檢波機,但從接收天線得到的高頻無線電信號一般非常微弱,直接把它送到檢波器不太合適,最好在選擇電路和檢波器之間插入一個高頻放大器,把高頻信號放大。即使已經增加高頻放大器,檢波輸出的功率通常也隻有幾毫瓦,用耳機聽還可以,但要用颺聲器就嫌太小,因此在檢波輸出後增加音頻放大器來推動颺聲器。 高放式收音機比直接檢波式收音機靈敏度高、功率大,但是選擇性還較差,調諧也比較複雜。把從天線接收到的高頻信號放大幾百甚至幾萬倍,一般要有幾級的高頻放大,每一級電路都有一個諧振回路,當被接收的頻率改變時,諧振電路都要重新調整,而且每次調整後的選擇性和通帶很難保證完全一樣,爲了克服這些缺點,現在的收音機幾乎都采用超外差式電路。 超外差的特點是:被選擇的高頻信號的載波頻率,變爲較低的固定不變的中頻(465KHz),再利用中頻放大器放大,滿足檢波的要求,然後才進行檢波。在超外差接收機中,爲了產生變頻作用,還要有一個外加的正弦信號,這個信號通常叫外差信號,產生外差信號的電路,習慣叫本地振盪。在收音機本振頻率和被接收信號的頻率相差一個中頻,因此在混頻器之前的選擇電路,和本振采用統一調諧線,如用同軸的雙聯電容器(PVC)進行調諧,使之差保持固定的中頻數值。由於中頻固定,且頻率比高頻已調信號低,中放的增益可以做得較大,工作也比較穩定,通頻帶特性也可做得比較理想,這樣可以使檢波器穫得足夠大的信號,從而使整機輸出音質較好的音頻信號。
 
   常用的收音機是超外差式收音機,主要有調幅收音機調頻收音機調頻立體聲收音機三類。
  
  廣播電台播出節目是首先把聲音通過話筒轉換成音頻電信號,經放大後被高頻信號(載波)調制,這時高頻載波信號的某一參量隨着音頻信號作相應的變化,使我們要傳送的音頻信號包含在高頻載波信號之内,高頻信號再經放大,然後高頻電流流過天線時,形成無線電波向外發射,無線電波傳播速度爲3×108m/s,這種無線電波被收音機天線接收,然後經過放大、解調,還原爲音頻電信號,送入喇叭音圈中,引起紙盆相應的振動,就可以還原聲音,即是聲電轉換傳送——電聲轉換的過程。
  
  中波的頻率(高頻載波頻率)規定爲525—1605kHz(千周)。
  
  短波的頻率範圍爲3500—18000kHz。
  
  超外差收音機原理
  
  天線接收到的高頻信號通過輸入電路與收音機的本機振盪頻率(其頻率較外來高頻信號高一個固定中頻,中國中頻標准規定爲465KHZ)一起送入變頻管内混合——變頻,在變頻級的負載回路(選頻)產生一個新頻率即通過差頻產生的中頻(實習圖3-2中B處),中頻隻改變了載波的頻率,原來的音頻包絡線並沒有改變,中頻信號可以更好地得到放大,中頻信號經檢波並濾除高頻信號(實習圖3-2中D處)。再經低放,功率放大後,推動颺聲器發出聲音。
  
  本機工作原理簡述。電路圖見實習圖3-3所示C1、B1組成天線輸入回路。VT1、B2、B1、C組成變頻級。VT1爲變頻管。初級線圈與C構成變頻級負載。C1、B2組成本機振盪電路,C6爲振盪耦合電路,VT2、VT3組成中頻放大電路,2AP9爲檢波電路,R9爲音量電位器(帶電源開關),C16爲高頻耦合電容。
  
  VT4、VT5爲前置低頻放大級、VT6、VT7組成乙類推挽功率放大器。R16、C21、C17爲電源波波電路。R1、R2、R3、R4、R5、R6、R7、R12、R10、R11、R13、R17、R18爲各級的直流偏置電阻。
  
  

收音機分類

  
  

體積

  
  從體積大小上可以基本分爲袖珍型、便擕式、台式收音機。
  
  

波段

  
  從波段上可以基本分爲調頻與中波二波段收音機短波與調頻二波段收音機短波與中波二波段收音機、3-4多波段收音機(調頻|中波|1-2短波)、5- 14多波段收音機(調頻|中波|3-12個短波)、全波段。目前市場上單波段、二波段收音機較少,融調頻、中波與短波爲一體的多波段收音機爲多;
  
  

功能

  
  從功能上可以基本分爲傳統機械指針式收音機、非存儲模擬調諧數顯收音機、能存儲電台頻率的PLL合成、DSP電子數調機;
  
  

產地

  
  從生產基地上可以基本分爲進口機與國產機;
  
  

發燒程度

  
  從發燒程度上基本可以分爲普及機與發燒機。如BCL收音機。
  
  

價格和性能

  
  1、低檔類收音機:50元以内的收音機。諸如破冰者、凱迪牌。
  
  2、中檔類收音機:具有下列2個特點以上的收音機:全波段、數字調諧、DSP、同步檢波、二次變頻。
  
  3、高檔類收音機:具有下列不少於下列2個特點的收音機:全波段、航空、SSB、二次變頻、同步檢波、調頻RDS、存儲電台、定時開機、數字顯示。
  
  

收音機檢修

  

檢測目的、前提、要領及方法

  
  1、目的:在整機調試前,保證收音機工作在無故障狀態,這樣才能保證調試顺利進行。
  
  2、前提:安裝正確。元器件無漏焊、錯焊,連接無誤,印刷板焊點無虛焊、連焊等。
  
  3、要領:耐心細致、冷靜有序。檢測按步驟進行,一般由後級向前級檢查,先判斷故障位置(信號注入法),再查找故障點(電位法),循序漸進,排除故障。
  
  忌諱亂調亂拆,盲目燙焊,導致越修越壞。
  
  4、方法:
  
  (1)信號注入法:收音機是一個信號捕捉處理、放大系統,通過注入信號可以判定故障的位置。
  
  1)用萬用表RX10電阻檔,紅表筆單接電池負極(地),黑表筆碰觸放大器輸入端(一般爲三極管基極),此時颺聲器可聽到“咯咯“聲。
  
  2)用手握改錐金屬部分去碰放大器輸入端,從颺聲器有無聲音,此法簡單易行,但相對信號弱,不經三極管放大聽不到。
  
  (2)電位法:
  
  用萬用表測各級放大器或元器件工作電壓(見附表)可具體判斷造成故障的元器件。
  
 

判斷故障位置

  
  故障在低放之前還是低放之中(包括功放)的方法:
  
  1、接通電源開關將音量電位器開至最大,颺聲器中沒有任何響聲,可以判定低放部分肯定有故障。
  
  2、判斷低放之前的電路工作是否正常方法如下:將音量關小,萬用表撥至直流0.5V檔,兩表筆接在音量電位器非中心端的另兩端上,一邊從低端到高端撥動音量調節盤,一邊觀看電表指針,若發現指針擺動,且在正常播出一句話時指針擺動次數約在數十次左右。即可判斷低放之前電路工作是正常的。若無擺動,則說明低放之前的電路中也有故障,這時仍應先解決低放電路的問題,然後再解決低放之前電路中的問題。
  
 

完全無聲故障檢修(低放故障)

  
  將音量開大,用萬用表直流電壓10V檔,黑表筆接地,紅表筆分别觸碰電位器的中心端和非接地端(相當於輸入幹擾信號),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1、碰非接地端,喇叭中無“咯咯”聲,碰中心端時喇叭有聲。這是由於電位器内部接觸不良。可更換或修理排除故障。
  
  2、碰非接地端和中心端,均無聲,這時用萬用表R×10檔,兩表筆接碰觸喇叭引線,觸碰時喇叭若有“咯咯”聲,說明喇叭完好。然後用萬用表電阻檔點觸C9的正端,喇叭中如無“咯咯”聲,說明耳機插孔接觸不良,或者喇叭的導線已斷;若有“咯咯”聲,則應檢查推挽功放電路:
  
  1)、檢查Q5、Q6工作是否正常,L5次級有無斷線。
收音機
收音機

  
  2)、測量Q4的直流工作狀態,若無集電極電壓,則L5初級斷線,若無基極電壓,則R5開路。若紅表筆觸碰電位器中心端無聲,觸碰Q4基極有聲,說明C7開路或失效。
  
  3、用幹擾法觸碰電位器的中心端和非接地端,喇叭中均有聲,則說明低放工作正常。
  
 

無台故障檢修(低放前故障)

  
  無聲指將音量開大,喇叭中有輕微的“沙沙”聲,但調諧時收不到電台。
  
  1、測量Q3的集電極電壓:若無,則R4開路或C5短路;若電壓不正常,檢查R4是否良好。測量Q3的基極電壓,若無,則可能R3開路(這時Q3基極也無電壓),或L4次級斷線,或C4短路。
  
  2、測量Q2的集電極電壓。無電壓,是L4初級線圈有開路。電壓正常時喇叭發聲。
  
  3、測量Q2的基極電壓:無電壓,系L3次級短線或脱焊。電壓正常,但幹擾信號的注入,在喇叭中沒有響聲,是Q2損壞。電壓正常喇叭有聲。
  
  4、測量Q1的集電極電壓:無電壓,是L2次級線圈斷,L3初級線圈有斷線。電壓正常,喇叭中無“咯咯”聲,爲L3初級或次級線圈有短路,或槽路電容短路。如果中周内部線圈有短路故障時,由於匝數較少,所以較難測出,可采用替代法加以證實。
  
  5、測量Q1的基極電壓:無電壓,可能是R1或L1次級開路;或C1短路。電壓高於正常值,系Q1發射結開路。電壓正常,但無聲,是Q1損壞。
 
   到此如果還是收不到電台,進行下面的檢查:
  
  6、將萬用表筆撥至直流電壓檔,兩表筆並接於R2兩端,用鑷子將L2的初級短路一下,見圖6,看表針指示是否減少(一般減少0.2~0.3V左右)。電壓不減小,說明本振沒有起振。振盪耦合電容C2失效或開路。C1短路(Q1基極無電壓)。L2初級線圈内部斷路或短路,雙連質量不好。電壓減小很少,說明本機振盪太弱,或L2受潮,印板受潮,或雙連漏電,或微調電容不好,或Q1質量不好,此法同時可檢測Q1偏流是否合適。
  
  電壓減小正常,斷定故障在輸入回路。查雙連有無短路,電容質量如何,磁棒線圈L1初級有無斷線。
  
  

雜音較大

  
  這往往和變頻管Q1的質量有關,可以更換一隻變頻管試一試。另外,變頻管集電極電流太大也會引起雜音大,一般變頻管的集電極電流不要超過0.6毫安。
  
  嘯叫聲。本機振盪過強會產生嘯叫聲。產生的原因可能是:電源電壓過高,變頻級電流過大等等。消除方法是:適當把振盪耦合電容C2的容量減少到5100微微法,C2回路里串聯一隻10歐左右的電阻。此外,還可以對調磁棒次級線圈的接頭,微調中頻變壓器(中周)等。
  
  中頻放大器自激也會產生強烈的嘯叫聲,這種嘯叫聲,布滿全部刻度盤,除了強電台的廣播能接收到外,稍微偏調一點兒就產生嘯叫。判斷是不是中放自激的方法是:斷開變頻管的集電極,如果仍然嘯叫,就是中放自激;如果嘯叫停止,說明嘯叫來自變頻級。造成中放自激的原因和處理方法是:中周外殼接地不良,失去屏蔽作用,可以重新焊好;中放管質量不好,内部反饋太大,應該更換管子;中放管β值過高,引起自激,應更換β值稍微低的管子;兩個中周的次序焊錯,造成自激,應調換焊好。
  
  到此收音機應能收聽到電台播音,可以進入調試。
  
  

收音機調試

  
  發光usb收音機
  
  在調試之前,應保證收音機工作在無故障狀態,若工作不正常,測方法找出原因,排除故障後,才能進一步調試。通電調試工作大體上包括以下四項:
  
  

三極管的工作點

  
  調整工作點也就是調整集電極電流。本機各級集電極電流分别是:
  
  IA=0.3~0.6毫安、IB=1.1~1.5毫安、IC=3.5~5.0毫安、ID=0.5~1毫安(參考值,三極管β的不同,電流將有所變化)。整機電流在15毫安左右。
 
   調整集電極電流的時候,電流表串入電路中的位置,見電原理圖中的×的地方。調整的元件是各級的偏流電阻。值得提一下的是,隻要晶體管和其他元件符合要求,而且焊接正確,集電極電流,一般不用調整也能滿足要求。調整工作點時,一般要從功放開始,由後級往前級調試。各級工作點調整完畢後,調節雙連電容器一般都能收到廣播。
  
  

調整中頻頻率(一般叫做調中周)

  
  調中周的目的是把幾個中周的諧振頻率都調整到固定的中頻頻率465千赫上。調中周的工具應該使用塑料螺絲刀,可以用其它塑料自制。使用金屬螺絲刀調整,會引起感應,不容易調整准確。
  
  調中周的時候,先接收一個低端電台的廣播,然後先調L4,再調L3,逐個調節中周的磁帽,使颺聲器發出的聲音達到最響爲止。磁帽調節到某一個位置的時候,聲音最響,這個位置就叫做調諧點,再往里鏇或者往外鏇,聲音都會減小。如果磁帽完全鏇入或者鏇出都沒有找到調諧點,一般是諧振電容的容量不合適,可以換一個電容再重新調整。有的時候線圈短路、諧振電容擊穿等也會造成沒有調諧點。用本地電台調中周以後,最好選擇一個外地電台再仔細調調。這是因爲人的耳朵對聲音大小的變化在聲音微弱的時候,比聲音很響的時候敏感得很多。中周調整完畢後,要用石蠟把各個中周的磁帽封牢,使磁帽的位置不會由於振動而發生變化。
  
  

調整頻率範圍

  
  調整頻率範圍也叫做調覆蓋或者叫做對刻度。它的目的是使雙連電容全部鏇入到全部鏇出,所接收的頻率範圍恰好是整個中波(535~1600千赫)。它是通過調整本機振盪線圈L2的磁帽和振盪回路的補償電容Cbt達到的。
  
  調整的時候,首先接收一個低端電台的廣播,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640千赫(或福建人民廣播電台621千赫,隻要在當地能接收到當地低端的廣播電台即可)的節目。如果指針的位置比640千赫低,說明振盪線圈L2的電感量小了,可以把振盪線圈的磁帽鏇進一些,直到指針在640千赫的位置接收到640千赫的電台廣播爲止;如果指針的位置比640千赫高,說明振盪線圈L2的電感量大了,可把振盪線圈的磁帽鏇出一些,直到在640千赫的位置接收到640千赫的電台爲止。
  
  然後,再接收一個高端電台的廣播,例如在福州地區可接收福州人民廣播電台1332千赫的節目(在其他地區也一樣,隻要能收到當地的高端的廣播電台都可以作爲調試信號用)。如果指針的位置不在1332千赫處,就要調整補償電容Cbt,直到指針正好在1332千赫的位置收到1332千赫的電台節目爲止。這樣高低端反複調整兩三次就可以調准了。
  
  

統調(也叫調整靈敏度)

  
  統調的目的是使本機振盪頻率始終比輸入回路的諧振頻率高出一個固定的中頻465千赫。因爲隻有465千赫的中頻信號才能進入中放級放大,如果能做到統調,整機靈敏度就會大大提高,所以統調也叫做調整靈敏度。理想的統調是很困難的,實際上實行的是低、中、高三點統調。統調的具體方法是這樣的:
  
  先在低端接收一個電台廣播,移動磁性天線線圈L1在磁棒上的位置,使聲音最響爲止。這樣低端統調就初步完成了。再在高端接收一個電台的廣播,調節輸入回路中的微調電容器Cat,使聲音最響爲止。這樣高端統調也初步調好了。高、低端也要反複調幾次。在1000千赫左右接收一個電台廣播,調換墊振電容C3,使聲音最響。其實,隻要C3容量正確,一般是不必進行1000千赫統調的。C3的容量要求比較嚴格,隻能在300微微法和270微微法兩個數量值上選取,而且要使用損耗小的高頻瓷介電容器。
  
  

收音機的發明

  
  在1844年,電報機被發明出來,可以在遠地互相通訊,但是還是必須依賴「導線」來連接。而收音機訊號的收、發,卻是「無線電通訊」;整個無線電通訊發明的歷史,是多位科學家先後研究發明的結果。
  
 
  礦石收音機結構圖
  礦石收音機結構圖
 1888年 德國科學家赫茲 (Heinrich Hertz),發現了無線電波的存在。
  
  1895年 俄羅斯物理學家波波夫 (Alexander Stepanovitch Popov),宣稱在相距600碼的兩地,成功地收發無線電訊號。
  
  同年稍後,一個富裕的意大利地主的兒子年僅21歲的馬可尼 ( Guglielmo Marconi)在他父親的莊園土地内,以無線電波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發射。
 
  1897年 波波夫以他制做的無線通訊設備,在海軍巡洋艦上與陸地上的站台進行通訊成功。
  
  1901年 馬可尼發射無線電波横越大西洋
  
  1906年 加拿大發明家費森登 (Reginald Fessenden)首度發射出「聲音」,無線電廣播就此開始。   同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 (Lee de Forest)發明真空電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機的始祖。
  
  之後到現在 又有改良的半導體收音機(原子粒收音機)、電晶體收音機出現。
  
  其實,關於收音機的發明者是有所爭論的;有人說是波帕夫,有人說是馬可尼.波波夫(Alexander Stepanovitch Popov : 1859 1906),俄羅斯物理學家,1859年出生於俄羅斯,是一位牧師的兒子;從1885年開始投入心力,踏隨着前人馬克斯威爾及赫爾茲的腳步,研究無線電通訊。並在1895年5月7日的一場演講中,公開他改良洛治(Lodge)的接收器後成功發射及接收了無線電訊號的研究結果。1901年起,擔任聖彼德堡大學的物理學教授;有人認爲他才是真正發明收音機的人,但是或許因爲他是一位學者,太過專心於學術的研究,並沒有讓收音機的發明廣爲世人所知;也或許是因爲波波夫的發明被俄羅斯海軍認爲是軍事上的一大利器而列入機密,不對外公布。相反地,馬可尼卻非常地有商業頭腦,據說,他成立世上第一所收音機工廠並穫得專利權,但是有人批評他制造的收音機,隻是結合了其他人的發明——赫爾茲(Hertz)的線圈天線、洛治(Lodge)的調諧器及接收器、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lsa)的火花器。不可否認,他在無線電設備的實際應用方面貢獻突出。
  
  

收音機發展史上的幾件大事

  
  1923年1月23日,美國人在上海創辦中國無線電公司,播送廣播節目,同時出售收音機,以美國出品最多,其種類一是礦石收音機,二是電子管收音機。
 
   1953年,中國研制出第一台全國產化收音機(“紅星牌”電子管收音機),並投放市場。
  
  1956年,研制出中國第一隻鍺合金晶體管。
  
  1958年,我國第一部國產半導體收音機研制成功。
  
  1965年,半導體收音機的產量超過了電子管收音機的產量。
  
  1980年左右是收音機市場發展的高峰時期。
  
  1982年,出現了集成電路收音機和硅鍺管混合線路和音頻輸出OTL電路的收音機。
  
  1985年至1989年,隨着電視機和錄音機的發展,晶體管收音機銷量逐年下降,電子管收音機也趨於淘汰。收音機款式從大台式轉向袖珍式。
  
  

收音機歷史

  
  

1923年1月23日

  
  美國人奧斯邦氏與華人曾君創辦中國無線電公司,通過自建的無線電台首次在上海播送廣播節目,同時出售收音機。全市有500多台收音機接收該電台廣播節目,這是上海地區出現的最早一批收音機。之後,隨着廣播電台不斷的建立,收音機在上海地區逐漸興起,均爲舶來品,以美國出品最多,其種類一是礦石收音機,二是電子管收音機,市民多喜用礦石收音機。
  
  

1924年8月

  
  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裝用廣播無線電接收機暫行規定,允許市民裝用收音機。市民中裝置收音機者漸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線路聯接爲多。同年8月,上海儉德儲蓄會顏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線路聯接法裝置收音機成功。翌年10月,亞美無線電股份有限公司在松江圖書館内,試驗組裝的礦石收音機與電子管收音機穫得成功,不僅收到上海電台的無線電電波,同時也收到日本電台所播的音樂節目。
  
  

1933年10月

  
  亞美無線電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了1001號礦石收音機,外形小巧美觀,價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歡迎。1935年10月,該公司生產出第一台1651型超外差式五燈收音機。該機除電子管和碳質電阻外,所用高周與中周變壓器及電源變壓器和線圈均自行設計制造。此後,一批無線電制造廠相繼生產收音機。其中以中雍無線電機廠規模較大,僅次於亞美無線電股份有限公司,1936年生產出標准三回路一燈收音機與直流三燈收音機等產品。此外,尚有華昌無線電機廠、亞爾電工社等,都先後生產過一燈到五燈收音機。雖然生產手段較落後,產品數量不多,但這些產品在國内無線電制造業中占有一定地位。
  
  

1936年

  
  隨着廣播電台事業的發展,收音機在全市逐步普及,總數約在10萬台以上,但幾乎都是國外制品,使得國内民族無線電制造業發展緩慢。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上海無線電制造業進一步受到打擊。1942年,侵滬日軍禁止市民使用七燈以上的收音機,並強迫市民拆除收音機的短波線圈,各無線電制造廠在日偽統治下,生產陷於停滯狀態。
  
  

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民族無線電制造業重新得到恢複,同時又發展了一批新的無線電廠商。1947年年底,上海電器工商業共有590家,其中無線電工商業爲235家。同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在上海建立研究所,制成資源牌台式和落地式八燈高檔收音機。但由於官僚資本企業從國外進口大批成套無線電零件,低價銷售組裝收音機,給民族無線電制造業帶來新的打擊。至上海解放前夕,上海電訊工業約有30%以上工廠處於停工與半停工狀態,從事收音機及其零件制造的僅剩7家工廠和工場,從業人員共113人。
  
  顺便說一句,亞美和中雍是當年上海乃至全國無線電行業的老大,而亞爾的電燈泡當時可是絕對的名牌哦。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典故:快刀斬亂麻

作者: 
史鑒

北朝東魏時,出了個曹操式的人物高歡,他有個兒子叫高洋。高洋其貌不揚,不會說話,喜歡閉門靜坐,即使對妻子兒女也能整天閉口不言,小時候連家人都看不起他,只覺得他是個順從的窩囊廢。他的長兄高澄經常強行索要他的珍玩,每每對他嗤之以鼻,說:「這樣的人也得到了富貴,相面術怎麼解釋得通。」

高歡曾經測試兒子們治亂的意識,把兒子一個個叫過來,讓他處理一團亂麻。有的兒子理不出頭緒,就扔在一邊不幹了,稟報:「這怎麼理得順!」高歡搖頭嘆息,說:「下去吧!」有的兒子多了一個心眼,想父王大概是測試我的耐心吧!於是雖然亂紛紛理不出個所以然出來,他還是一本正經的在那裡理,對高歡說:「父王既然有令,兒臣就決不放棄!」高歡點頭稱許,說:「可以了,不用理了。」只有高洋抽出快刀,將亂麻一刀兩斷,說:「亂者須斬。」高歡大吃一驚,對別人說:「這兒子的意識比我都強。」最後只有高洋獨自完成了處理亂麻的任務,並且完成的最快。

後來高歡死後,高澄繼任大將軍,突然被家奴砍死,震驚朝野。高家倉促間群龍無首,都嚇壞了,不知道該怎麼辦,高家是不是要滅亡了?高洋這時面不改色,指揮若定,斬殺反奴,總攬朝綱,頓時誰也不敢動。高洋後來廢除魏帝,自己登基做了北齊的開國皇帝,做出了連高歡和高澄這樣的英雄人物都不敢想的事業。

高洋當皇帝后顯露出剛勇果斷的內秀。高洋處理政事簡明寬和,執法卻公道為先,即使親戚功臣犯法,也決不容情,因此政治清明,內外畏服。高洋又東征西討,四五年工夫就將四方的宿敵悉數擊破。高洋作戰時身先士卒,露頭袒膊,率領將士奮勇出擊,唯恐擋在前面的敵人不多,結果無不大破敵軍。高洋曾率一千多騎兵遭遇數萬敵軍合圍,高洋神色自若,指畫形勢,縱兵衝擊,不但潰圍而出,還反過來追擊退去的敵軍,俘獲三萬餘人。高洋曾命令都督高阿那肱率數千騎兵阻斷五萬敵軍歸路,高阿那肱面露難色,認為敵軍必然會作困獸斗,請求增兵,高洋反而將騎兵數目削減一半,高阿那肱橫下一條心,奮勇出擊,於是大破敵軍。都督高元海、王師羅本來沒有武藝,一向怯懦,自從跟高洋與敵人白刃交鋒之後,頓時以驍勇雄壯聞名。高洋曾晝夜不停行軍一千多里,中間只吃肉飲水簡單充饑,豪氣不但不衰,反而更加壯盛。高洋興建木台,高二十七丈,兩棟相距二百多尺,工匠都戰戰兢兢,系好安全繩,高洋卻登上屋脊飛奔,毫不畏懼,還不時迴旋起舞,旁人看見了,都為之心驚膽戰。

高洋短短几年功業就威振天下,之後他開始酗酒肆欲,瘋瘋癲癲,夏天自己跑到烈日底下曝晒,冬天自己脫光衣服冒雪馳騁,還干下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殘酷事。後來只喝酒,不吃飯,當了十年皇帝就死了。史家評價高洋「昏邪殘暴,近世未有」,感嘆喝酒亂性。高洋給後人留下了「快刀斬亂麻」的典故。

歷史上許多修道人很難被常人理解,因為許多修真的人不太講究圓容,不關心是否被人理解。有個「爭席」的典故,一個人學道前人人都肅然起敬,主動給他讓座,他學道后反而變的象姜子牙一樣背運,沒誰說他修的好,都覺得他是個廢物,連坐的好好的都有人毫不客氣的說:「滾一邊去!席子讓給我坐!」常人一看,這修的是甚麼道?環境怎麼這麼不圓容啊!修道人的福分到哪去了?理解不了。還有,修道人講究闖關斬魔,徒弟不爭氣就痛打徒弟,妖魔來干擾就滅盡妖魔。常人一看,道太「狠」了。所以,常人往往從小道去認識道,用人心去理解道,把道想的相當不堪。在邪惡面前當縮頭烏龜被當成「韜光養晦」;圓滑模稜被比喻成「打太極」;道家經典被說成「陰謀詭計大全」;看到修道人逆來順受就自以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其實修道人是不講究「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也不象常人想象的那樣無能。別看修道人在常人面前往往表現為逆來順受,傻透了,他在魔面前可不是逆來順受,而是斬盡群魔,勇往直前。修道人不講究消極承受魔難,不會無奈的等待魔難結束,而是自己衝破魔難。因為修道人的目標是修的比魔還高,如果修道人能不能擺脫魔難要魔來點頭承認,那修道人的境界永遠也沒有設置魔難的魔高。

佛家講究普度眾生,慈悲為懷,因此給眾生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機會,儘可能的圓容一切。但是佛慈悲與威嚴同在,對於無可救藥的邪惡、對於放不下的執著,佛家最後依然是快刀斬亂麻。中共邪黨迫害神佛、迫害修煉人、迫害百姓,罪惡滔天,已經爛透了。這樣的邪黨再想讓它改邪歸正可能嗎?這樣的政權再想讓它清廉可能嗎?上天一定會滅掉中共邪黨,人認同邪黨只能被邪黨吞噬、當邪黨陪葬。人們與其苦苦期待邪黨「政改」畫餅,何不如有點骨氣,毅然決然,快刀斬亂麻,退黨自救?

成語故事:快刀斬亂麻

作者: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原文】

方儲(1)為郎中(2),章帝使(3)文郎居左,武郎居右,儲正位中。曰:「臣文武兼備,在所施用(4)。」上嘉其才,以繁亂絲付儲使理,儲拔佩刀而斷之,曰:「反經(5)任勢,臨事(6)宜然。」

【三國吳.謝承《後漢書》(據《太平御覽.卷二一五.職官部一三.吏部侍郎》引)】

【註解】

(1)方儲:方儲,東漢丹陽歙(音設)人。
(2)郎中:職官名。
(3)使:命令。
(4)施用:使用。
(5)反經:歸於常道、常理。
(6)臨事:遇事、處事。

【故事闡述】

方儲,東漢丹陽歙人。他聰穎博學,學習《易經》,精通圖讖(音趁),擅長天文。東漢章帝時,被任命為郎中。有一次,東漢章帝召集群臣議事,命令文官居左,武官居右。當時方儲位居正中,說∶「臣文武兼備,任所使用。」章帝賞識他的才能,將一堆亂絲交付給方儲整理。方儲拔起佩刀,把亂絲斬斷,說∶「善用有利形勢回歸常理,處事也應當如此。」

後來,原文中的「快刀斬亂絲」被演變為「快刀斬亂麻」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用迅捷果斷的手段,解決錯綜複雜的問題。

【討論】

(1)從故事中來看,你認為方儲是甚麼樣的人?有甚麼讓你學習的?
(2)方儲拿刀把亂絲斬斷,由此來看,你認為他的處事態度是果斷而把事情化繁為簡?還是猶豫而把事情化簡為繁?如果是你,你怎麼做?請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造句練習】

例:這件事再拖下去會危及公司生存,你要快刀斬亂麻,儘快處理。
例:為了不再讓家人擔心,他快刀斬亂麻的馬上脫離了黑幫份子。

【相似成語】

快刀斬麻;抽刀斬亂麻

【課後時間】

請在下面成語中挑出錯字,並寫上正確的字。

◎( )開卷有異∶打開書本閱讀,就能得到好處。
◎( )數點忘祖∶比喻忘本。
◎( )菩柳之姿∶比喻身體衰弱。
◎( )請軍入瓮∶比喻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

參考答案∶

開卷有益、數典忘祖、蒲柳之姿、請君入甕

快刀斬亂麻的意思_成語“快刀斬亂麻”是什麼意思

成 語

快刀斬亂麻

成語讀音 kuài dāo zhǎn luàn má
成語解釋 快:鋒利。比喻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果斷解決復雜的問題。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詞
成語結構 主謂式
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比喻抓住要害解決問題。
產生年代 古代
典故出處 唐·李百藥《北齊書·文宣帝紀》:“高祖嘗試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帝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
成語例句 巴金《談》:“自己一直在兩者之間不停地碰來撞去,而終於不能用~的辦法一下子徹底解決。”
近 義 詞 幹凈利落 快刀斷亂麻
反 義 詞 拖泥帶水
英文翻譯 cut the knot <cut the Gordian knot>
俄文翻譯 разрубить гордиев узел <действовать решительно>
日文翻譯 快刀亂麻(かいとうらんま)を斷(た)つ
成語故事 北朝人高歡任東魏丞相時,他想測試幾個兒子的智力,給每個兒子發上一堆亂麻,讓他們盡快理清,大兒子一根根慢慢抽,越抽越亂,小兒子將亂麻分成兩半然後再分開。隻有高洋拿出快刀,幾刀砍下去再理出一縷縷短麻來受到高歡的誇獎。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習錄》
拼音:Chuán xí lù
《傳習錄》
《傳習錄》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著作。由其門人徐愛、錢德洪等根據平時記錄輯成。包括王守仁與門人的問答和論學書信。分爲上、中、下三卷。收入《王文成公全書》。全書包括了王守仁的主要哲學思想。該書在傳播王守仁的思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傳習錄》流行版本有商務印書館影印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書》四部叢刊本,商務印務館1927年出版葉聖陶校注本等。
 
  

作者介紹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明代餘姚(今浙江紹興)人。是宋明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地位僅次於朱熹,爲明代陽明學派(又稱姚江學派)的創始人,其學說思想在明中葉以後影響深廣且久遠,且流播於海外。
 
  王守仁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封建官僚家庭。相傳他幼年語音器官不發達,但智力頗高,5歲時開始啟蒙。少年時不滿師教,豪邁不羈,常以“讀書學聖賢”爲志向。18歲時曾師事廣信(今江西上饒)著名理學家婁諒,2l歲擧鄉試後,兩次春闈落笫,直至28歲方登進士第。在仕途中屢不得意,苦惱於求師友之不可得,又深感“我才不救時,匡扶志空大”,故精神無所寄托,時而泛濫於辭章,時而是非朱學,時而出入佛老,年30辭職回鄉築陽明洞,習道引術,久之悔悟,遂絕出世之念。年33歲時主考山東鄉試,改兵部選清吏司主事。次年與湛若水聯講席於京師,從此專志授徒講學,講學内容主要是“格物之說”。
 
  正德元年冬,王守仁因上疏相救以言得罪的戴銑等言官,引起了宦官劉瑾的憤怒和報複。被廷杖後發配到貴州龍場驛任驛丞。在這里他居夷處困,冥思苦想。頓悟“格物致知之旨”,因此他提出了與程朱理學大相異趣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學命題,並開始在書院講學實踐中宣傳他的這一思想主張和建構他的學說思想體系。
 
  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離開龍場,出任廬陵知縣曆七月,於次年初回京調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此後曆任吏部郎中、南京太僕寺少卿、南京鴻臚寺卿等職。後因受命鎮壓農民起義,升任爲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和左都御史等職,因其鎮壓江西、福建等地的農民起義、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和鎮壓廣西思、田等地少數農民起義有功,授予南京兵部尚書,封爲新建伯,死後諡文成。王守仁在地方從政和治軍時,大辦書院,廣授門徒,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了他的教育學說,提出了繼“心即理”、“知行合一”說之後的“致良知之教”,並創立了“别立宗旨,顯與朱子背馳。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的陽明學派。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自成體系,内容豐富,在學術觀點上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故開一代學術風氣。總體說來,他的教育思想是爲了矯正程朱理學流弊以“整治人心”而爲挽救明王朝政治、道德、教育危機而因時闡發的,他自稱其學說主張是救時救弊的。他認爲程朱理學的教育哲學,“析心與理爲二”,“外心以求理”;在教育實踐上隻是“空口講說”的章句支離末學,故“以學術殺天下”,是造成明王朝士風衰薄,使“功利之毒”,“淪浹於人之心髓”,導致政治、道德和教育危機的根源。針對程朱理學教育的流弊,他提出要重振孔孟之道,突出倫理本位,扭轉空疏學風爲實德實行的“實學”,重建新儒家教育學說,以維護封建綱常名教和明王朝封建統治秩序。
 
陽明先生
陽明先生
  王守仁的教育學說,其主要命題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其核心命題是“知行合一”。所謂“心即理”,作爲“知行合一”的理論基礎,主要是講人的心性即人的本質與倫理道德關係的。認爲人的本質是由天賦的道德理性來體現的,這種理性即是“心”,“心”的本體和作用隻要顺其自然發用流行就是“天理”,外在的客觀的道德規範與行爲等,都是“心”作用和表現的結果。由此他提出了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動機與效果、知識與德行、心理與倫理等在道德實踐主體身上完全得到有機統一的“知行合一”說。所謂“知”,在這里強調的是對道德理性和道德價值與作用的認識,它包涵道德實踐主體的道德意識、選擇、判斷和自我良心(良知)的覺醒,所以王守仁所講的這種“知”,他稱其爲有别於朱熹所講的對儒家經典和對道德規範等外在知識的認知,換句話說,王守仁所指的“知”是一種超經驗超知識的内心體認,而非通常所言的感性認識,因此他稱這種内心德性體認爲“真知”或“良知”。“知行合一”的“行”,在王守仁這里也不是指的對知識技術的運用,更不是指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而是指個人的道德實行。他認爲“真行”應當以“真知”爲起點,它包括道德實踐主體的“一念之發”到由良知支配下的一切心理活動與由這種心理向外延伸的一切道德實踐。王守仁依據上述理論,提出了旨在伸張個性的道德修養的“致良知之教”。致良知即要求道德實踐主體按照“知行合一”的邏輯路線,由内向外地將“良知”“良能”引伸到現實道德生活領域,在道德實踐(包括主觀道德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發展自己,以致達到内在與外在完全統一的“心即理”境界,成爲内聖外王的表里一致的“聖人”、“君子”。在對待知識學習和道德修養的矛盾問題上,王守仁要求打破儒家傳統的“先知後行”和朱熹強調的“讀書窮理”等爲學原則與爲學步驟,使“尊德性”與“道問學”完全統一在“致良知’的全過程中,在道德實踐層次把知識學習和道德修養完全成爲發展與完善道德實踐主體個性的方法。由此他指出“經學即心學”,要求千經萬典均要爲我所用,不要把知識學習和道德修養割裂開來,以知代行,因爲以知代行的結果是“析心與理爲二”,最終造就的隻是空口講說的“道學模樣”的功名利祿之徒。
 
  王守仁的著作,多由其門人徐愛、王畿、錢德洪、歐陽德鄒守益等人記錄、蒐集和整理印行。嘉靖四十五年(1566)基本整理完畢。隆慶六年(1572),浙江巡撫謝廷傑匯集陽明學派弟子整理的王守仁著作,刊刻成《王文成公全書》,共38卷。其中《傳習錄》3卷,《文錄》、《别錄》、《外集》、《續編》等共28卷,《年譜》與《世德紀》共7卷。自此以後,王守仁的著作在明中後期至清末,乃至今天,隨着社會思想和文化建設的需要,屢有印行。在明末傳至日本,印有日文版本。本世紀在歐美,尤其在美國也廣爲流播,1916年由雷德里克·古德里奇·享克翻譯的《王陽明年譜》、《傳習錄》、《大學問》以及書劄51篇、雜文20篇合輯爲《王陽明哲學》在芝加哥出版。50年代美藉華人學者陳榮捷編譯有《傳習錄與其他王陽明理學著述》在美國出版。  

内容概述

 
《傳習錄》
《傳習錄》
  《傳習錄》分上、中、下三卷,載於《王文成公全書》,爲一至三卷,亦有單行本。卷上是王守仁講學的語錄,内容包括他早期講學時主要討論的“格物論”、“心即理”,以及有關經學本質與心性問題;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信,實際上是七封論學書,此外還有《社會教條》等。在卷中最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又名《答人論學書》)和《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着重闡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論;卷下一部分是講學語錄,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論》。
 
  《朱子晚年定論》包括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朱熹遺文中三十四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旨在讓朱熹作自我批評與自我否定,證明朱熹晚年確有“返本求真”的“心學”傾向。卷下收錄的王守仁講學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致良知”的。《傳習錄》是由王門弟子徐愛和錢德洪等編輯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學說的主要觀點,曆來被視作陽明學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其中的語錄是王門弟子分别記錄的,編輯者隻作了匯編工作,注明哪些條是由誰記錄的,未作進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條之間沒有内在的邏輯聯繫。7封書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筆,是王守仁論學書的代表作,但閱讀這些書信時,如果與其他有關論學書信聯繫起來看,它們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於編者的取舍,如《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大學問》等重要著作未予收錄其中,它對於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顯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評介《傳習錄》一書時,有必要聯繫《全書》中的其他篇章。  

版本介紹

 
《傳習錄》
《傳習錄》
  王陽明的學生徐愛自正德七年(1512年)開始,陸續記錄下王陽明論學的談話,取名《傳習錄》。正德十三年(1518年),另一學生薛侃將徐愛所錄殘稿及陸澄與他新錄的部分一起出版,仍名爲《傳習錄》。嘉靖三年(1524年),南大吉增收王陽明論學書信若幹篇,以原名出版。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王陽明的學生錢德洪將陳九川等人所錄的《遺言錄》加以刪削,與他和王畿所錄編成《傳習續錄》出版。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錢德洪又增收黄直所錄。隆慶六年(1572年),謝廷傑在浙江出版《王文成公全書》,以薛侃所編《傳習錄》爲上卷,以錢德洪增刪南大吉所編書信部分的8篇爲中卷,以《傳習續錄》爲下卷,附入王陽明所編《朱子晚年定論》。這就是《王文成公全書》本的《傳習錄》。
 
  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影印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書》作爲四部叢刊本,日本東京昭和五十年松雲書院影印1897年佐藤一齋《傳習錄欄外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葉紹鈞的校注本等。  

“心即理”的本體論

 
  在《傳習錄》中,王守仁對程朱理學以外在於主體的“理”爲本體的思路進行了抨擊,指出:“朱子所謂‘格物’雲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於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理’而爲二矣。”(《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這種“心”與“理”的割裂,不僅使“理”失去了主體性,失去了生命的創造力,而且使人們很難真正把握住“理”。首先,天下事物,不勝其煩,要格盡天下之物而窮其“理”,是不可能做到的。其次,這造成了道德主體與道德觀念的分離,妨礙了封建倫理道德的貫徹。
 
  因此,王守仁提出“心即理”的本體論。他認爲,隻有主體之“心”,才是本體;而所謂的“理”,不是外在於“心”的,而正在“心”之中。他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傳習錄上》)“心之本體,即是天理。天理隻是一個,更有何可思慮得?”(《傳習錄中·啟問道通書》)這種“心即理”之“心”,又可稱爲“良知”。他進而認爲,世界萬物都是“心”的產物。他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傳習錄上》)。心產生知覺、意識,知覺、意識產生各種事物。總之,“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的發用流行中,何嚐又有一物超於良知之外?”(《傳習錄下》)有人問王守仁:你說心外無物,那麼花在山間自開自落,與我的心又有何關係呢?王守仁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傳習錄下》)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花色完全隨着視覺變現運轉,純粹是主體的產物。由於世界萬物都是“心”的產物,都是“良知”流行的顯現,因而王守仁強調,“天地間活潑潑地”(《傳習錄下》),充滿了生命活力。在他看來,“人心與天地一體,故上下與天地同流”(《傳習錄下》)。這就把一種“活潑潑”的自我意識和主體精神充溢於宇宙之中。
 
《傳習錄》
《傳習錄》
  王守仁從“心即理”的本體論出發,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知行觀。他指出,朱熹在本體論上將“心”與“理”割裂開來,導致了他在知行觀上將“知”與“行”分離爲二,提出“論先後,知爲先”的“知先行後”說。這不能對知行關係作出正確的說明。反之,如果承認“心即理”,那麼就會發現“知”與“行”原是不可分開的,隻是一個工夫。人們如果隻重“行”,不重“知”,就隻會“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這種“行”隻是“冥行”;如果隻講“知”,不講“行”,也隻能“茫茫盪盪,懸空去思索”,這種“知”隻是“妄想”。因此,隻有用“知”指導“行”,“方才行得是”;隻有用“行”實現“知”,“方才知得真”。總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上》)他進一步認爲,“知”與“行”不僅相互依賴,而且相互蘊含,“隻說一個知,以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以自有知在”(《傳習錄上》),甚至得出“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傳習錄下》)的結論。例如,看到好看的東西,聞到難聞的氣味,這些屬於“知”;對好看的東西表示好感,對難聞的氣味表示惡感,這些則屬於“行”。從這種知行觀出發,王守仁十分重視那些不利於封建統治的“不善之念”,認爲這種念頭一旦產生,就不僅是“知”的問題,而且還帶有了“行”的意味,必須防於未萌之先,克於方萌之際,在最初發動時即徹底清除掉。
 
  他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
 
  在“心即理”的本體論基礎上,王守仁又提出“致良知”的認識論。在他看來,由於“心即理”,作爲認識對象的“天理”也就存在於作爲認識主體的“良知”之中,“合心與理而爲一”。因此,對於“天理”的認識和把握,不是“即物窮理”,而是“致知格物”。“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即將具有“天理”的“良知”推擴到各種事物中,使各種事物皆得其“理”。“良知”的推擴即“致知”,事物各得其“理”即“格物”。這種“致良知”,顯示了人的認識活動,不是靜態的反映過程,而是主體建構對象世界的能動的創造過程。
 
  可以說,“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爲草木瓦石矣”:“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爲天地矣”(《傳習錄下》)。這種“致良知”,又帶有強烈的倫理化傾向。由於“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傳習錄下》),因而“良知”的推擴,實質上是封建倫理的推擴,是爲了“去人欲,存天理”。“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親,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從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君,便是忠。”(《傳習錄中·答聶文蔚》)這實際上是把認識活動變爲封建倫理道德的自覺。
 
  王守仁所提出的“心即理”的本體論,肯定了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存有“天理”,因而肯定了“良知人人皆有”(《傳習錄下》),隻是聖人沒有障蔽,“良知”完全得以昭顯;眾人則多有障蔽,“良知”不易顯現,但也難泯息。由於人人都有“良知”,因此人人都能成爲聖人。他說:“聖人氣象何由認得?自己良知原與聖人一般!若體認得自己良知明白,即聖人氣象不在聖人而在我矣。”(《傳習錄中·啟問道通書》)在他眼里,“見滿街人都是聖人”(《傳習錄下》)。他甚至主張與愚夫愚婦、勞動群眾打成一片:“與愚夫愚婦同的,是謂同德;與愚夫愚婦異的,是謂異端”:“須做得個愚夫愚婦,方可與人講學”(《傳習錄下》)。這就構成了王守仁心學在以後發展中走向宋明道學的反面、成爲異端思想的契機。  

心學思想的影響

 
《傳習錄》
《傳習錄》
  王守仁的《傳習錄》所闡發的心學思想,對於把人們的思想從程朱理學的長期束縛中解放出來,起了很大的作用,因而流傳廣泛,影響深遠。
 
  首先承繼和發展王守仁心學的是泰州學派。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出身鹽工,當過商販,自學成材,後從學於王守仁8 年之久。他從王學出發,提出“百姓日用之學”,認爲自然界和人都是“良知之體”,鳶飛魚躍,萬紫千紅,活潑潑的。因此,所謂“良知”、“天理”、“聖人之道”,不是神聖的、不可捉摸的,而是通過“百姓日用”體現出來的。他說:“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愚夫愚婦,與知能行便是道”:“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條理處”(《王心齋先生全集·語錄》)。泰州學派的著名學者,還有王艮之子王襞及徐樾、顏鈞、何心隱、羅汝芳等。顏鈞、何心隱都是具有鮮明異端性格的思想家,用黄宗羲的話說,他們“能以赤手搏龍蛇”,“遂複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明儒學案·泰州學案》)。
 
  明代後期的異端思想家李贄,對王守仁其人其書其學甚爲推崇,更拜王艮之子王襞爲師。他承繼並改造了王學傳統,提出“童心說”,認爲人們一生下來,都具有“童心”,“絕假純真”,但由於理學家們不斷宣颺封建倫理,使之進入人心,“以爲主於其内”,結果造成了“童心”的喪失、人性的扭曲,因此,應當摒棄封建倫理,恢複“童心”。李贄與王守仁都高颺人的自我意識和主體精神,但他們言“心”又有所不同:王守仁主張“心即理”,力圖將封建倫理置於人的主體之中,成爲主體的自覺的活動;李贄則主張“心非理”,反對用封建倫理來規範人的主體,而保持主體的純真、自由的本性。
 
  在這里,心學已走向了宋明道學的反面,成爲了異端思想的理論旗幟。
 
  中國近代的一些進步思想家,也從王守仁心學中吸取思想資料,熔鑄成自己的啟蒙思想。龔自珍就對“眾人”、“自我”、“心力”尤爲重視,說:“天地,人所造,眾人自造,非聖人所造”,“眾人之宰,非道非極,自名曰我”(《王癸之際胎現第七》):“報大仇,醫大病,解大難,謀大事,學大道,皆以心之力”(《壬癸之際胎現第四》)。譚嗣同更利用近代科學知識來闡釋、宣颺“心之力量”,說:“仁以通爲第一義;以太也,電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以太也,電也,粗淺之具也,借其名以質心力”:“仁爲天地萬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識”(《仁學》)。梁啟超也對王守仁的學術地位作了相當高的評價,說:“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樂皇帝欽定的《性理大全》外,幾乎一書不讀。學術界本身,本來就像貧血症的人,衰弱得可憐。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至20 世紀,王守仁心學對中國的思想、學術的發展,仍有很強烈的影響。例如,青年郭沫若走上反封建的道路,就曾受到王學反傳統傾向的啟迪,後來他還寫了《王陽明禮讚》一文。又如,賀麟早期在創立“新心學”哲學體系時,重視吸取王守仁的“心即理”的本體論思路,認爲自己的哲學是“注重心與理一,心負荷真理,理自覺於心”的“唯心論”。  

《傳習錄》的教育思想

 
  《傳習錄》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十分豐富,概括說來,有如下幾個方面值得重點介紹。  

關於教育哲學

《傳習錄》
《傳習錄》
  王守仁在其教育哲學的理論基礎上,強調“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學”,由此突出道德的主觀性。他指出“明德”、即“天理”,是“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照不昧者也”。也就是說,道德是人心良知的實質内容,至於仁義禮智不過是“表德”而已,是人心良知見諸於外在道德實踐的作用表現。《傳習錄》在充分肯定道德的主觀性同時,把有關道德心理因素如志向、動機、情感、意志以及道德主體的性格等,都說成是既源於心又影響心之良知的東西,或者說成是“心之本體”的“用”。如何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呢?這要從“知行合一”、“心即理”前提來考慮它的邏輯起點。《傳習錄》下講:“心之發動處謂之意,”“意之靈明處謂之知”,“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惡。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便謂之欲”。這就是說,心作爲道德心理諸因素的主宰,主要是通過“心之體”的“用”來體現的,所以道德教育重在“良知之用”上“正心誠意”。“正心誠意”是《禮記·大學》所提出的德育命題,但王守仁反對宋明理學家把“正心誠意”隻看作内心修養的方法,而是看作使心理倫理化並使倫理化心理由内向外無限延伸的一種主觀道德實踐過程。因爲“意之所在便是物”,意不是空洞抽象的意念,而是包含了意念指涉的客觀事物,意念往往作爲道德行爲的動機,它對支配和影響人的道德認識、判斷、選擇以及道德實踐,都有導向性的作用。
 
  所以,《傳習錄》在“誠意”問題上着重闡述它作爲德育過程起點的重要性,認爲“一念之發”處正是“誠意”的功夫,也正是“致良知”的切緊處。王守仁說:“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物欲牽蔽,但循着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所謂“誠意”,就是正念頭,使每一意念的萌發都本着“良知”的發用流行,也就是說每一意念都應當是符合道德的。這叫做“功夫不離本體”,或叫做“本體功夫”。王守仁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即便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總的說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方面,更突出的是強調端正道德動機對道德實踐的支配乃至決定作用,所以《傳習錄》所闡述的道德修養原則與方法,着重於個體的主觀道德實踐,着重道德個體的道德理性培養與訓練。  

關於知識教學

  《傳習錄》以“知行合一”說闡述了教學的本質、教學過程中的諸關係以及教學的原則與要求。
 
  關於是教學的本質,《傳習錄》在卷中以較大的篇幅論述了唐虞三代和孔子的教學旨在“明心”、“盡心”、“惟以成德爲務”。“故君子之學,惟求其心。雖至於位育天地萬物,未有出於吾心之外也……故博學者,學此者也;審問者,問此者也;慎思者,思此者也;明辨者,辨此者也;篤行者,行此者也。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故心外無學”。以爲自孔孟死後,教學失其根本,離卻知行合一之功,“廣記博誦古人之言詞以爲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達之具於外者也。”《傳習錄》上下的語錄中,有大量的文字批評宋儒“牽制文義”,沒於淺見,尚功利,崇邪說,競詭辯,傳記誦,侈淫辭,追求科擧功名,“士皆馳騖於記誦詞章,而功利得喪分惑其心,於是師之所教,弟子之所學,遂不複知有明倫之意矣”。批評朱熹畢生“汲汲於訓解”,使人“玩物喪志”,學者惟知“讀書窮理”,而不知“致吾心之良知”使天理落實於事事物物,以爲這種“外人倫,遺事物”的單純知識教學,沒有抓住教學的本質,離卻了“知行合一”的根本原則。王守仁認爲教學的本質要在使人明人倫,並且是教人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穫得“真知”。這些反映了他將知識教學德育化的思想。
 
  《傳習錄》論述教學過程中的道德與知識、教學與人的發展、教學與心理、知與行的關係,其主要觀點如下四點。
 
  首先就道德與知識的關係看,《傳習錄》肯定良知是人類最有價值和最賦有本質意義的知識,它是一切知識經驗的本源,所以培養德性是穫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基礎。其語錄講:“人隻要成就自家心體,則用在其中,如養得心體,果有未發之中,自然有發而中節之和,自然無施,不可苟無。是心雖預先講得,、世人許多名物度數與己原不相幹,隻是裝綴臨時,自行不去,亦不是將名物度數全然不理,隻要知所先後,則近道”批評後世因不知作聖之本是純乎天理,隻是一味地鑽研聖人的知識才能,結果失去了爲學之道,喪失了以德爲本的教學原則。《傳習錄》上曰:“後世不知作聖之本是純乎天理,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聖人,以爲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須是將聖人許多知識才能逐一理會始得。故不去天理上著工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鑽研,名物上考索,形蹟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在德智關係上,《傳習錄》一貫主張的是以德禦智,因爲“良知”是一切知識生成的基礎或本源,隻有培養人的道德理性,使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掌握識别是非誠偽的能力,就能運用“千經萬典”,成爲知識的主人。在客觀生活中,每個道德實踐者都不可能按照書本教條去應付千變萬化的具體問題,即使書本教條再細再密,也難與現實生活的事物與人的實際行爲對號入座,應付難以預料的事情。而且即使了豐富的知識才能,也存在如何運用和爲何運用的問題。道德對於知識才能的統攝與駕御作用,它決定了德育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德育,或把教學過程變成實現德育目標的過程,使“知行合一並進。”
 
  第二,關於教學與人的發展。《傳習錄》中《答歐陽崇一》講:“良知不由聞見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以爲知識教學應在於發展良知,而發展良知就是對人性的發展。王守仁在人的價值方面繼承了儒家的傳統,認爲道德是人性的根本體現,人的價值之實現主要是道德人格的完善,所以他關於人的發展概念主要是“良知”的發展。《傳習錄》廣泛論述了知識教學與發展良知的問題,以爲“良知”的發展是隨着人的年齡和身心發展而有階段的,但是良知的發展水平並非完全由生理條件決定的,同一年齡的人即使身心發育相同,但也存在個性差異。因此,教學與人的發展,既要與人的良知發展階段性相聯繫,即“爲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漸漸盈科而進。”同時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傳習錄》下語錄:“我輩致良知,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隻隨今日所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良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由此可見,《傳習錄》是把人的道德主體性和道德理性的發展作爲人的本質發展,而不在於知識技能的提高,表現出唯德至上的教育價值取向。
 
  第三,關於教學與心理的關係。這在《傳習錄》及《陽明全書》中論述得十分豐富。《大學問》講:“致知雲者,非若後儒所謂廣充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根據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所解釋的教學是一種道德目的與方法的統一過程,教學對心理的發展主要是使道德心理如何健康化和心理因素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健康發展的問題。道德心理因素如知、情、意,以及喜、惡、怒、懼、憂等,在《傳習錄》中曾反複論及,以爲要使心理倫理化,就必須從知行合一和體用一源的基本出發點着手,把每一心理活動都看作“行”,同時也看作“知”;既把它們看作良知的“用”,又看作是良知“本體”的屬性所在。在處理教學與心理發展關係上,主張從“一念之動”就着緊用力,做格物致知的功夫。所謂“致知”,它不是廣求知識,而是内心體認良知的“本體”;所謂“格物”,就是使心理因素倫理化。“致知必在於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之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爲善之謂也”。《傳習錄》所講的教學心理問題主要是道德教學與心理倫理化的問題,要求不僅要使致良知之教使個體内心完成“知行合一”,即使“心即理”,同時還要使倫理化的心理向外無限延伸和擴展,一直擴展到現實生活的道德實踐領域,從而使道德實踐在正確的認識、判斷、選擇下,自由自在的毫無外力作用下的,去追求並實現“聖人”境界。這些思想,後來被王守仁概括爲“明體達用”。
 
  第四,關於知與行的關係。王守仁所主張的“知行合一”,不同於朱熹所講的“知行常相須”、“知行並進”,因爲朱熹的“知”,更多的是對書本知識的認識,其“行”亦多指知識的應用與道德的實踐。而王守仁所講“知行”不僅死死扣住了道德問題,而且突出了主觀實踐道德問題,所以稱其學說爲“心學”。在理論上,《傳習錄》論教學中的知行關係,是着意針對朱熹的知行分離觀點所造成的知識學習與道德實踐相脱節的流弊而闡發的。《傳習錄》上講:“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爲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在《答顧東橋書》中指出:“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學、問、思、辨,在朱熹看來都是“知”的範疇,知是爲行作准備的。而王守仁認爲這種“知先行後”的觀點是把知識學習作爲道德教育的充分必要條件,但客觀上知識學習也可能與德育發生關係,也可能恰恰導致學者的反道德行爲,知與行不統一在道德目的中和不把知識教學過程作爲道德之“行”的“致良知”,知行就成了兩件事。故指出以學問思辨以窮天下之理而不及篤行,是專以學問思辨爲知,而使窮理爲無行。“知不行之不可以爲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爲窮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爲窮理,則知行合一並進而不可以分作兩件事矣”。  

關於道德教育

  《傳習錄》的核心論題即是道德教育問題。王守仁主張因材施教,使“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求知識才能的多少高低,而隻求每個人的人心“純乎天理”,在道德人格上追求最高的理想目標即“大人”。“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者,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傳習錄》以較多的文字論述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在德育本質、原則及方法上有較多的獨到見解。總的說來,《傳習錄》所闡述的德育思想,主要是討論“本體”與“工夫”的問題,這里的“本體”即道德本體,它包括道德本源、道德認識和道德本質性的一些因素,也就是所謂“知行合一的本體”。所謂“工夫”也就是道德修養方法及修養過程等。《傳習錄》以爲“本體即工夫”,工夫離不開本體,或在本體上用工夫,在工夫中見本體。反對離開人的心性即道德主體的道德認知心理機制去談道德修養工夫,強調依據各自不同的“良知”發展水平與個性差異,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去“致良知”,使心理倫理化和使倫理化心理向外在道德實踐領域擴展,在心身兩方面使主觀道德實踐與客觀道德實踐形成按照道德心理的邏輯和德性形成與發展的規律有機統一起來,建立道德主體性人格。
 
  《傳習錄》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主觀道德實踐與客觀道德實踐的有機統一,是德育中的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旨在使人不論在内心世界還是外在力行領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傳習錄》記載了王守仁關於德育的“四句教”,即“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作爲王守仁晚年對德育過程及修養論的概括與總結,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它成爲陽明學派的立教“宗旨”,曆來受到人們的重視。由於陽明後學對此四句教的本義及其内在邏輯結構的認識與理解不同,遂成爲陽明學派在明後期出現了“本體”論派和“工夫”論派的重大意見分歧。  

關於兒童教育

  其思想集中反映在《傳習錄》中的“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及《教約》等文中。這兩篇重要文章是王守仁論述兒童教育性質、目的、原則及方法的代表作,曆來受到教育家們的重視。
 
  關於兒童的教育性質,主要是根據社學的任務和地方自治的需要而論的,以爲加強兒童教育,或者說使教育自兒童始予以重視,是“移風易俗”、“治國化民”的根本措施。“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後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爲務。其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以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兒童教育的性質與目的是聯繫在一起的,旨在陶冶志意、養成德性、發展智力,以培養封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社會成員。
 
  既要達此目的,就必須依據兒童的個性特征進行施教。《訓蒙大意》指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故要求兒童教育與教學,“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悦,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王守仁在文中批評當時的兒童教育違背兒童天性,“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所以學生厭學畏師,喪失求學興趣,由此道德不修,學習荒廢,“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有鑒如此,提出兒童教育要活潑生動,動靜相宜,相互調節,同時還要經常組織兒童結成班組,在一起歌詩習禮,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行爲規範,並要求教師注意把學校教育與家庭及社會教育及影響有機統一起來,做到日有檢查,課有考檢,隨時糾正出現的錯誤,在道德與學業上都能有長進。
 
  在兒童教學原則上,也要求注意量力而行,不要給兒童過重的學習負擔。“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禀,能二百字者,隻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益。諷誦之際,務要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紬繹反複;抑颺其音節,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日開矣”。這些思想與主張,對當時糾正社學兒童教育與教學的不良風氣,產生過重大影響。  

評價

 
  《傳習錄》作爲中國古代教育名著,是當之無愧的。在今天,它仍然作爲教育史和教育思想方面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而且它所蘊藏的思想與學術價值在許多方面也很值得開掘,所以哲學史對此研究也非常重視。近幾年出版了不少有關《傳習錄》研究著作,其影響已遠至日本與歐美。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景德傳燈錄

 傳燈,全稱景德傳燈錄景德北宋真宗年號,本書原題名為《佛祖同參集》,中國佛教禪宗史書。共30卷,宋景德元年(1004年)東吳僧道原撰,被收入《大正藏》。

「傳燈錄」只限於禪宗,屬記言體及按世次記載的譜錄體。《傳燈錄》載自過去七佛、第一祖摩訶迦葉、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東土六祖,至法眼宗文益禪師法嗣的禪宗傳法世系,共1701人的機緣語句,載明各禪師之俗姓、籍貫、修行經歷、住地、示寂年代、世壽、法臘、諡號等。另附語錄951人。傳燈錄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並引出了禪宗一系列的燈錄著述,如:《天聖廣燈錄》、《續傳燈錄》。

在《寶林傳》、《祖堂集》尚未重新為世人發現之前,《景德傳燈錄》是禪宗最早的一部史書,位居「五燈」(即《傳燈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之首,是研究禪宗史的重要資料。自上述二書(《寶林傳》、《祖堂集》)於二十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得知本書曾受其影響,且多所取材。事實上,在本書完成前的唐末、五代時,已有多種禪宗史書出現。在內容上,《景德傳燈錄》是以這些史書為基礎,並進一步搜集資料,經篩選潤色而成。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京夢華錄

 
 

東京夢華錄》,凡十卷,作者為孟元老,是一本描寫北宋宣和年間舊事的著作。

孟元老於史無載,清代學者常茂徠以為孟元老可能是孟揆[1]。《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徽宗年間開封城的景觀,包括當時的城郭河流、大內諸司、街巷店肆、民風俗尚、市井游觀、歲時物貨。如飲食起居中,酒店「必有廳院,廊廡掩映,排列小閣子,吊窗花竹,各垂簾幕,命妓歌笑,各得穩便」,開封城有「夜市」、「早市」和「鬼市」。居民消費數量十分巨大,據《東京夢華錄》卷二「朱雀門外街巷」條說:「唯民間所宰豬,須從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萬數」。

汴京是當時北宋的政治經濟中心,《東京夢華錄》描述當時奢侈之社會風氣:「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注釋[編輯]

  1. ^ 常茂徠:《怡古堂文鈔稿本》,《讀東京夢華錄跋》
孟元老
拼音:mengyuanlao
英文:Yuanlao Meng

 孟元老,(生卒年待考),號幽蘭居士,原名孟鉞,宋代文學家,是孟昌齡的第四子,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人。據《宋會要輯稿》及蘇轍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學士孟昌齡的族人孟鉞,曾任開封府儀曹,北宋末葉在東京(今開封)居住二十餘年。金滅北宋,孟元老南渡,常憶東京之繁華,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撰成《東京夢華錄》,自作序。該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影響。現在僅能據這本紹興十七年撰成《夢華錄》,了解其生平大概。

  孟元老在序中說,自幼隨父親宦游南北。宋徽宗崇寧癸未(一一廠三),來到京師,居住在城西的金梁橋西夾道之南。在京城中,孟元老逐漸長大成人。成年後,孟元老是否做過官,他在序中語焉不詳,後人頗多猜測。

  北宋末年,金軍大擧南下,開封數次被圍。靖康癸未(一一二六),徽宗、欽宗被金軍虜去北方,史稱「靖康之難」。第二年,孟元老離開東京開封南下,避地江左,遂終老此生。孟元老卒於宋高宗紹興十七年(一一四七)之後,終年在六十歲以後,具體時間已不可考。

  《東京夢華錄》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一一廠二~一一二五)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大致包括這幾方面的内容: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橋梁、皇宮内外官署衙門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鋪酒樓,朝廷朝會、郊祭大典,東京的民風習俗、時令節日,當時的飲食起居、歌舞百戲等等,幾乎無所不包。與同時代的畫家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一樣,爲我們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在東京的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莊客

 

 

注音一式 ㄓㄨㄤ ㄎㄜˋ
注音二式 ju檢視圖片ng k檢視圖片
相似詞  
相反詞  
解釋 鄉間大戶人家所僱用的工役。水滸傳˙第五回:檢視圖片魯智深到莊前,倚了禪杖,與莊客打個問訊。檢視圖片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會出師表:檢視圖片分付莊客,宰豬買酒,管待沈公一家。檢視圖片

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11558&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莊客

 

食客

注音一式 ㄕˊ ㄎㄜˋ
注音二式 sh檢視圖片 k檢視圖片
相似詞 檢視圖片檢視圖片門客
相反詞  
解釋 檢視圖片古代寄食於官宦顯貴家中,為主人策劃計謀、奔走效力的人。史記˙卷七十五˙孟嘗君傳:檢視圖片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檢視圖片

檢視圖片飲食店的顧客。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茶肆:檢視圖片汴京熟食店,張挂名畫,所以勾引觀者,留連食客檢視圖片

 

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20149&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食客

 

清客

注音一式 ㄑ|ㄥ ㄎㄜˋ
注音二式 ch檢視圖片ng k檢視圖片
相似詞 檢視圖片檢視圖片傍友、篾片
相反詞  
解釋 檢視圖片舊時陪伴主人清談取樂的人。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檢視圖片明日是張山人一班清客,邀他做詩社。檢視圖片紅樓夢˙第八回:檢視圖片偏頂頭遇見了門下清客相公詹光、單聘仁二人走來。檢視圖片

檢視圖片梅花的別名。見檢視圖片梅花檢視圖片條。

 

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93282&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清客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秦良玉
拼音:Qín Liángyù(Qin Liangyu)
秦良玉,明朝末年戰功卓著的女性軍事統帥、民族英雄、軍事家。曾率“白杆兵”參加平播、援遼、平奢、勤王、抗清、討逆(張獻忠)諸役。累功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死後南明朝廷追諡曰“忠貞”。另外還有現代人物秦良玉,是山西大學黨委書記。

人物簡介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女將軍、民族英雄、軍事家。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 人。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女子,唯一封侯女將軍,二十四史唯一單獨作傳的女子。上柱國光祿大夫,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駐四川等多處提督、總兵官,鎮東將軍,少保加封太保兼太子太保,一品夫人,忠貞侯。
  
秦良玉
秦良玉
       爲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史書記載到:良玉爲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常爲男子裝。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爲二品夫人、充總兵官,並賜“忠義可嘉”匾額。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榆關)。崇禎三年,又奉詔勤王,收複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誥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並且在四川、貴州地區又相繼擊敗奢崇明、安邦彥、張獻忠、羅汝才等叛軍,取得成都之捷、重慶之捷、夔門之捷等。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貞侯。被永曆皇帝加封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靖川。去世後諡號“忠貞”。成爲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讚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

人物生平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石柱宣慰司掌印。

  《明史》、《南明史》等史書記載到:良玉爲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萬曆二十年,嫁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爲妻,建立一支“戎伍肅然”爲遠近所憚的“白杆兵”。萬曆二十七年,與其夫千乘參加平播州之戰,扼贼鄧坎。“贼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贼境,連破金築等七寨。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贼眾”,爲南川路戰功第一。後馬千乘冤死雲陽獄中,因子年幼代襲其職。天啟元年,她派兄弟秦邦屏、秦民屏遠赴遼東抗擊後金,在渾河以萬餘人抵敵數萬人,殺敵數千人。渾河血戰後,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杆兵鎮守榆關(山海關),明熹宗詔加其二品服、賜“忠義可嘉”匾額。同年,永寧宣撫奢崇明叛,適逢良玉回川,奢遣使結盟,良玉斬使留銀,複新都,解成都之圍。克二郎關、佛圖關,複重慶。封夫人,賜誥命,複授都督僉事,充總兵官。因病命民屏等參加平貴州安邦彥叛亂。大破邦彥,民屏戰死役中。崇禎三年,奉詔勤王,參與收複永平等四城之戰,崇禎帝優詔褒美賜四詩旌其功,並誥封一品夫人,授都督同知,掛鎮東將軍印。崇禎四年,在保衛大凌河築城戰鬥中,再建“首功”。七年二月,贼攻百丈關,官軍敗沒,六年,良玉自京師還,專防川東。馬祥麟、張鳳儀、秦翼明留守京師。後良玉又在夔州(奉節)打敗張獻忠,使之退走湖廣。十三年大敗羅汝才,斬其魁東山虎,奪汝才大旗,擒其渠副塌天。崇禎十七年,督師楊嗣昌盡驅贼入川。 張獻忠、羅汝才聯軍再犯四川,因川撫邵捷春不用其計,以致全川淪陷,秦良玉退回石柱。清軍入關南下,狼煙四起,遍地幹戈,秦良玉不屈,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爲太子太保、忠貞侯。其後,永曆帝亦加封其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靖川。永曆二年(清·顺治五年)去世,享年75歲,諡號忠貞。

  秦良玉戎馬40餘年,足蹟遍及長城内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非列女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爲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郭沫若曾撰文讚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宣武門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門上刻“蜀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大字)。

秦良玉年譜


  萬曆二年 (1574年)正月初二申時,良玉出生於一個歲貢生的家庭。她自幼深受封建家庭"執幹戈以衛社稷"的思想影響,從其父秦葵操練武藝,演習陣法,顯露出一般女子所難企及的軍事才能,素以"饒膽智、善騎射、熟韜略、工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稱著於世。幼年時代秦良玉就樹立了一顆掌軍掛帥的雄心。她說:“使兒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

  萬曆二十年(1592年)嫁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爲妻,她激勵其夫並幫助其在石柱建立了一支“戎伍肅然”爲遠近所憚的"白杆兵"。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到播州(今遵義)參加平定楊應龍叛亂的戰鬥,戰功第一,然而良玉不言其功。“女將軍”稱號遂傳開。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馬千乘冤死雲陽獄,朝廷因秦良玉平贼有功,且子祥麟尚幼,故令其襲其夫職。秦良玉26歲時開始帶兵打仗,一生多次率師遠征,曆經44年戎馬生涯,足蹟遍及貴州高原,長城内外,大江南北。並在這一年奉詔遼陽。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派其兄秦邦屏與弟民屏率三千白杆兵赴沈陽, 決戰渾河(今永定河)。並與子祥麟隨後北上。

  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秦良玉親自率兵北上,抵禦後金,鎮守榆關,“軍功第一”,明熹宗詔加其二品服,即予封誥,並賜"忠義可嘉"匾額;同年9月,她奉詔討伐奢崇明叛亂,轉戰重慶、成都和瀘州等地。並收複新都,大敗奢崇明。熹宗又授予她四川都督僉事,並充總兵官, 封誥一品夫人。

  天啟二年(1622年)白杆兵破奢軍解圍成都,回師重慶奪二郎關、佛圖關,趁夜收複重慶。

  天啟三年(1623年)秦良玉打敗永寧奢崇明軍,平定全川;同年平定“松藩叛亂”。

  崇禎三年(1630年)永平四城失守,畿輔震動,詔天下勤王,各方將領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獨秦良玉慷慨誓眾,率翼明捐資濟餉、裹糧率師,晝夜兼程,再次馳援京師。崇禎皇帝優詔褒美,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召見平台,賜彩帛羊酒,並賦四詩旌其功。

  崇禎七年(1634年) 張獻忠入川,秦良玉與正好回川的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在夔州(奉節)打敗張獻忠,使之退走湖廣。

  崇禎十三年 (1640年)羅汝才犯四川,秦良玉領兵至,汝才不戰而逃,秦良玉率白杆兵追擊,在巫山和夔州重創羅汝才農民軍。並奪其大纛。

  崇禎十七年(1644年) 張獻忠、羅汝才聯軍再犯四川,殺老將張令,秦良玉馳援夔州,然不敵聯軍,敗回石柱。
  
秦良玉
秦良玉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占北京,大擧南下之時,秦良玉已年過七十,還毅然接受南明隆武政權賜封的太子太保、忠貞侯爵封號和隆武政權賜予的銅質“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官印,繼續高擧扶明抗清的旗幟,准備前往福建抗清,然鄭芝龍叛變,隆武帝被捉,未能成行。遂退守保家園。維護土家族地區人民的安全。清軍入川後,狼煙四起,遍地幹戈,廣大人民備受蹂躪,唯秦良玉不屈,以萬壽山的萬壽寨爲據點,堅持鬥爭, 最終保持了抗清的晚節。

  清顺治五年 (1648年)五月二十一日,秦良玉病卒於大都督府,葬於石柱縣東3公里處、龍河北岸的回龍案(今石柱縣大河鄉鴨樁村),享年75歲,朝廷諡號“忠貞”。

人物事蹟


  秦良玉,乍觀此名字,如果是對明朝史不大清楚的人,可能會把這個秦良玉與那個左良玉搞混。左良玉乃男兒漢,官至總兵,擕"平贼將軍"印,堂堂大老爺們,卻一直養贼自重,最終還與南明的弘光朝君臣大施拳腳,在進攻南京的途中病死。其子左夢庚豬狗之才,擕數十萬明軍向滿清投降,甘爲異族鷹犬。而我們所要講的主人公秦良玉,紅妝婦人,巾幗英雄,多年來爲大明朝出生入死,赴邊擊後金,川地殺逆贼,至死不降,誠爲女中丈夫,直可愧殺左良玉之輩。

  秦良玉,忠州人(今重慶忠縣),生於萬曆初年。由於其父秦葵乃明朝貢生出身,秦良玉自幼一直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熏陶。忠臣烈士之義,感身報國之情,秦葵一直向子女傳授不懈。身爲知識分子,秦葵已經有預感大亂將至,常研習兵書,舞劍論兵。他對兒女一視同仁,讓秦良玉與其兄秦邦屏與弟弟秦民屏一起讀典籍,學騎射。可喜的是,比起兄弟來,秦良玉秉賦超群,文翰得風流,兵劍諳神韻,使得秦葵憮然歎息道:“可惜孩兒你是女流,否則,日後定能封侯奪冠。”秦良玉慷慨朗言:“倘使女兒得掌兵柄,應不輸平陽公主(唐高祖李淵之女)和冼夫人(隋明嶺南的少數民族首領)。”

  天作良緣。秦良玉成人後,嫁與石柱土司馬千乘。這位馬土司雖是一方土酋,但其祖宗大有名,乃漢朝“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郎才女貌,神仙伴侶,二人伉儷情深,夫唱婦隨。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地區(今貴州遵義)的土司楊應龍造反。由於事起蒼猝,贼寇連陷重慶、瀘州等戰略要地,進圍成都。蜀中大震。

  作爲地方土司,馬千乘以三千石柱兵從征,跟隨明朝四川總督李化龍討伐叛軍。石柱兵皆持一種特制長矛,矛端呈勾狀,矛尾有圓環,攀援山地險峻地形時,前後接應搭接,敏捷如猿。由於他們的矛杆皆以無漆的白杆制作,時人稱之爲"白杆兵"。依理,馬千乘率兵三千從官軍,已經盡到了土司對中央朝廷的義務,但秦良玉爲解國難,又統精卒五百人,自備軍糧馬疋,與副將周國柱一起在鄧坎(今貴州鳳崗)扼守險地,持弓援劍殺贼。爲此,明朝總督李化龍大爲歎異,命人打造一面銀牌贈與時年26歲的秦姑娘,上鐫“女中丈夫”四個大字,以示表彰。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初二,明軍由於連連克捷,上下松懈,置酒高會,慶祝新春佳節。洞曉古今兵法的秦良玉多智,她預料贼軍會乘夜偷營,誡囑丈夫馬千乘命令“白杆軍”嚴禁飲酒,持矛裹甲,連夜分守險隘。半夜時分,明軍官兵大部分醉醺醺的沉入夢鄉,贼軍果然突然發動襲擊。醉夢中的官軍一時間四一奔逃。所幸的是,早有准備的秦良玉夫婦所領"白杆兵"發起反突襲,叛軍先勝後敗,惶駭間被長矛捅倒無數,皆轉身奔逃。

  秦良玉夫婦緊追不舍,追入贼境,連破金築寨、明月關寨等七寨,直抵楊應龍叛軍老巢的天險桑木關下。

  明軍諸軍喘息後集結,齊攻桑木關。由於山險關峻,甲胄衰身的明朝官兵一時束手無策。“白杆兵”此時頓顯神威,這些士兵的攀援能力本來就高超,又有特别矛鉤擁搭連,使得他們在短時間内演雜技一樣互相搭持攀掛,與酋陽土司等地方兵配合,一擧盪破險關。關口拿下,明朝官軍奪門而入。

  於是,眾人合兵,直搗海龍囤,殺得贼兵血流成河。贼首楊應龍駭然無奈,慌亂中自縊身死,插州之亂平息。

  此次平亂,秦良玉、馬千乘夫婦“爲南川路戰功第一”,爲諸司之先,並又穫朝廷銀牌及色緞等物作爲獎勵。

  大功如此,秦良玉並未沾沾自喜,從不言功,夫婦二人仍回石柱本份過活。
  
秦良玉
         秦良玉
       十多年後,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秦良玉丈夫馬千乘死於政府獄中。《明史》記載說,石柱部民狀告馬千乘,明廷把他逮入雲陽獄,不久馬千乘病死其中。但他真正的死因,其實是北京萬曆帝派來的監税太監丘乘雲向石柱索取賄賂,馬千乘自恃於朝廷有功,不予。這下可羞惱了丘公公,他指使手下捏造罪名,把馬土司逮捕入獄,活活摺磨而死,時年僅四十一歲。

  一下子變成孤兒寡母,秦良玉含淚忍痛。她大義爲重,殯斂丈夫後,未有生出任何反叛不臣之心,反而代替丈夫任石柱土司,忠於職守。《明史》中這樣讚詡秦良玉:“(其)爲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長努爾哈赤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後金)”,開始連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後,薩爾滸一役(戰場在今遼寧撫顺以東),明軍慘敗,諸營皆潰。自此之後,駐遼明軍幾乎是聞警即逃。

  東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廷在全國範圍内征精兵援遼。秦良玉聞調,立派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籌馬集糧,保障後勤供應。爲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沈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杆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滿洲兵,大戰中殺辮子兵數千人,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的士兵,並長久爲之膽寒。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杆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杆兵”名聞天下。

  得知兄長犧牲消息後,秦良玉制一千多件冬衣,配送給遠在遼地的石柱兵。然後,她自統三千精兵,直抵榆關布防(今山海關),控扼滿州兵入關咽喉。明廷兵部尚書張鶴鳴爲此專門上奏天啟帝,追贈死難的秦邦屏都督僉事,立祠祭祀。不久,明廷又詔加秦良玉二品官服,封誥褒獎。

  由於“白杆兵”戰鬥力強,明廷再下令征兵兩千。秦良玉聞詔即行,與弟弟秦民屏馳還石柱,征調士兵准備援遼。

  抵家僅一日,重慶内亂。永寧土司奢崇明借奉詔援遼的名義,率數萬人馬與其女婿樊龍里應外合占據了重慶,並發兵圍攻成都,大有關門做皇帝的意思。由於同爲“土司”鄉親,奢崇明派人擕大筆珍寶來石柱與秦良玉“通好”。秦良玉二話不說,立斬贼使。她派遣秦邦屏及其二子溯流西上,度渝城後,忽然抵至重慶南坪關,扼制贼兵歸路。趁天黑敵軍無備,“白杆兵”突襲贼軍駐於長江和嘉陵江上的水軍,盡焚其舟。同時,秦良玉分兵守忠州,馳報夔州官軍密防瞿塘天險,阻遇叛軍沿江東下。

  正是由於這位女中丈夫的調度有方,奢崇明叛軍終於難成氣候,出戰即敗。但當時川地有一帶諸土司"自治"部落皆收受叛軍賄賂,大多數逗留觀望,惟獨秦良玉率石柱兵奮勇直前,連穫紅崖墩大捷、觀音寺大捷以及青山墩大捷。如此一來,不僅成都圍解,重慶也很快得以收複,叛亂得平。

  明廷叙功,秦良玉得授總兵一職,成爲方面大將,她的兄弟和子侄皆穫擢升。

  川地底定之後,鑒於作戰中明朝官軍的"熊包"表現,秦良玉上書奏稱:“臣率(秦)翼明、(秦)拱明(她的兩個侄子)提兵裹糧,累奏紅崖礅諸捷。而(明朝官軍)行間諸將,未睹贼面,攘臂誇張。及乎對壘,聞風先遁。敗於贼者,唯恐(别)人之勝;怯於贼者,惟恐(别)人之強。如總兵李惟新,渡河一戰,敗衄歸營,反閉門拒(見)臣(秦良玉自稱),不容一見。(李惟新)以六尺軀鬚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自稱),(其)靜夜思之,亦當愧死!”疏上,由於明廷正需石柱這樣的地方力量,天啟帝“優詔報之”,並下令文武大吏對待秦良玉皆要以禮相待,不得疑忌。

  感動之下,秦良玉更加爲明廷賣命,其弟秦邦屏不久即在陸廣做戰中戰死沙場。

  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攻榆關不入,便率十萬辮子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後,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明廷大震。

  秦良玉得到十萬火急的勤王詔書之後,即刻提兵赴難,星夜兼程,直抵宣武門外屯兵。當時,聞詔而至的各路勤王官軍共二十萬有餘,但都畏懼滿洲兵的狠武,無人帶頭出戰。秦良玉“白杆兵”人數雖然僅有數千,但一直爲滿洲兵所忌憚。昔日渾河血戰,讓大辮子們再也忘不了這些身體矮小手持超長銳矛的士兵。因此,“白杆兵”呐喊沖殺之際,滿洲兵心自發怯,加上明軍中又有孫承宗這樣的老將作配合,最終迫使皇太極連棄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撤圍而去(山海關未能攻下,也是滿洲軍撤兵原因,他們怕日後遭首尾截擊)。

  北京圍解之後,崇禎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並賦詩四首以彰其功:

  其一: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里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其二:蜀錦征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其三: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其四:憑將箕帚作蝥弧。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憑將箕帚後三字原文爲“掃胡虜”,其玄孫馬宗大在乾隆時爲違禍,把原文三個字挖去)。

  觀崇禎皇帝有生之年,享國日淺,遭逢多難,很少有閑情逸致吟詩作賦,除贈秦良玉詩外,僅有贈楊嗣昌的五絕詩傳世。迢迢西南邊陲一位女土司,竟能得皇帝面見賜詩,秦良玉當屬古往今來第一人。

  滿洲軍出塞後,秦良玉率石柱兵回家鄉。由於當時流贼張獻忠、羅汝才(綽號"曹操")等九路人馬自湖廣進攻四川,明廷詔令秦良玉不用再出兵援剿,“專辦蜀贼”,負責守禦川地。

  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贼軍破夔州(今重慶奉節),進圍太平,秦良玉提兵趕至,贼寇懾於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杆兵”威名,蒼惶逃走,川東大定。

  崇禎十三年(1640年),羅汝才贼部進入巫山,爲秦良玉阻遏。於是,這位綽號“曹操”的黠贼突然進攻夔州,又被秦良玉率兵擊走。不久,秦良玉率兵在馬家寨邀擊贼軍,殺其驍將“東山虎”,斬首六百餘級。然後,秦良玉乘勝,與明軍在譚家坪、仙寺嶺連敗贼寇,奪得羅汝才主師大纛,並生擒其副手“塌天”。

  數役下來,秦良玉部斬贼兵近萬,穫甲仗馬騾無算,贼屍横陳遍山穀。羅汝才率殘部遁走大寧(今重慶巫溪),與張獻忠在巫巴山區合軍後,贼勢複熾,逾過巴靂河(今重慶巫山縣雙龍鎮大寧河),拼死攻擊秦良玉侄子等人統領的石柱兵。接着,贼兵四處紮營,嚴重威脅到川地大部分地區。
  
秦良玉
秦良玉
        明朝湖廣襄陽督帥楊嗣昌本人乃湖廣人(今湖南常德),他的初始戰略就是想盡驅張獻忠等部贼軍入川。這位楊督帥的如意算盤是:以蜀地險遠,極邊之地乃松潘蠻部,贼兵入蜀後,蜀地官軍守則守之,不能守自可棄涪州、萬州、雅州、松州大部分地區,誘敵深入。然後,陝西官軍斷棧道,臨白水制敵;雲南官軍屯曲靖,扼守白石江。而他楊督帥本人則可率明軍主力掩擊贼軍,把他們馳至松潘諸蠻部落的地盤,聽任當地土人剿殺。楊嗣昌此計,即愚昧又陰險。愚昧的是,他紙上談兵,以爲川地崎嶇險峻,必能困住贼軍;陰險的是,他驅張獻忠等贼部入四川,自己沒有喪地的責任,四川巡撫是邵捷春,丟地喪兵,責任皆由他負。楊嗣昌本人自可坐觀成敗,時刻准備去摘熟落的“桃子”。由於擔心四川當地官軍扼守險隘會導致張獻忠急紅眼反撲湖廣,楊嗣昌又使陰招,依仗自己的威權,把大批蜀地精兵調出,隻留二萬弱疲士卒給川撫邵捷春守重慶。

  秦良玉一心爲國,率三萬石柱精兵抵至夔州。邵捷春令她把部分士兵移近重慶,與附近守將張令相倚爲聲援。不久,劭捷春又抽調一萬五千石柱兵,進入重慶與官軍共同把守堅城。秦良玉深知邵捷春之策甚愚,但她又不敢違背命令,就對路過自己軍營的綿州知州陸遜之表示:“邵公不知兵,其移我部兵自近,而派張令守黄泥窪一帶,甚失地利。贼軍盤踞歸、巫眾山之巔,俯瞰吾軍營壘。倘若他們自上而下,乘勢使氣攻擊官軍,張令部必敗。張令一敗,次必及我部軍。我部軍一敗,誰又能救重慶之急?”陸遜之大驚,問策之所出,秦良玉言:“邵公此時,絕不能坐防堅城,應先發制人,與贼軍爭山奪險。”

  陸遜之立即把消息轉告給邵捷春。邵巡撫倒是知錯就改。可惜晚了一步。張獻忠贼軍於十月五日在土地嶺(今重慶奉節草堂鎮)率先向窩里鬥的明朝官軍發動進攻,一天内即殺明軍五千多人。次日,張獻忠手下白袍小將張玉兒(編輯者注:即李定國)當陣射殺號稱"神弩將"的明軍老將張令,乘勝把明軍殺得一敗塗地。不僅張令一軍盡覆,秦良玉手下三萬多"白杆兵"也全軍覆沒,致使最後秦良玉僅單騎逃返重慶,遭遇其平生未有之慘敗。

  此役過後,楊嗣昌圍來贼軍於川地的"圓盤戰略"完全破產,川鄂交界地帶三十二隘口盡陷於贼,蜀中大亂。

  損失如此慘重,秦良玉並未灰心喪氣,她對川撫邵捷春說:“事態危急,可以盡發溪峒兵卒,人數可達三萬,我本人出資出糧可供餉其中的一萬人,朝廷供餉另外一萬人。如果布置妥當,應該還能與贼寇周鏇。”

  邵捷春低頭,良久不言。時勢至此,這位文人守撫已全然死心。從他自己角度考慮問題,喪兵失地不說,官倉中已無糧養兵,而溪峒兵卒又屬土蠻,反複不測,如果這些人再趁亂鬧兵變,他邵捷春三族不保。飽讀史書的他,自然知道元末“官軍”中紀律最壞的就是楊完者所帶領的“苗兵”,他們那些蠻兵不僅剿贼無力,平時對百姓比寇贼還要凶惡淫毒。所以,溪峒兵卒,難保他們不象"苗兵"那樣。讀書多,顧慮就多。顧慮多,定議就少。

  劭捷春最終婉言拒絕秦良玉提出的計劃。

  秦良玉歎息而歸。其計不用,自然全川潰爛不可收拾。張獻忠贼人蹂躪各外,殺人無算,四川廣大地區人民陷入了地獄般的苦難。而邵捷春本人,自然難逃罪責,不久被逮入詔獄,仰藥自殺(與陷害他的楊嗣昌一個死法)。

  三年多後,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上弔自殺。消息傳來,深受明恩的秦良玉服孝痛哭,幾次昏絕,哀動左右。張獻忠流贼此時盡陷楚地,又向四川殺來。秦良玉向當時的四川巡撫陳士奇呈獻《全蜀形勢圖》,希望官軍能增兵堅守蜀地十三處險隘。陳士奇不予采納。秦良玉不死心,又推心泣血地向四川巡按劉之勃建議,劉巡按倒是同意她的計策,但他本人手中無兵可發。

  張獻忠巨贼數十萬長驅直犯夔州。秦良玉馳援,由於眾寡太懸殊,兵敗而去。她的失敗,標志着蜀地的淪陷。張獻忠相繼攻克萬縣、重慶、成都,並在當年年底稱帝,建立“大西”偽政權。

  張獻忠占領蜀地,隻有遵義、黎州及秦良玉的石柱地區未歸於"大西"。懾於秦良玉威名,張獻忠部無一兵一將敢於入犯石柱。投降張獻忠的明朝官員屁顛顛向各地土司送去偽政權印信,各地土司大多畏懼接受。秦良玉接到印信,馬上當眾毁之,慷慨言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地步,怎能以殘餘之年以事逆贼!石柱一地有敢從贼者,族誅之!”

  不久,又有噩耗傳來,秦良玉獨子馬祥麟先前被明廷征調到湖廣禦敵,戰死於襄陽。死前,他給母親寫信:“兒誓與襄陽共存亡,願大人勿以兒安危爲念!”見兒子絕筆血書,秦良玉淚下如雨,心如刀割,但她乃大義婦人,提筆在信紙上寫道:“好!好!真吾兒!”秦氏、馬氏二族,可稱上是二門忠烈,數年之間,死於國事者甚眾。

  滿清占據北京後,殘餘的南明政權相繼有弘光、隆武、永曆數帝,秦良玉皆與之保持聯繫。但山長水遠,秦良玉本人年逾古稀,不可能再有較大作爲。

  1648年,在西南顛沛流離的南明永曆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討使"。久臥病床的一代女豪傑,聞之瞿然而起,拜伏受詔,感泣道:“老婦人朽骨餘生,實先皇帝(崇禎)恩賜,定當負弩前驅,以報皇恩!”

  可惜的是,幾日之後,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終。其孫馬萬年把奶奶葬於回龍山,墓碑題文可彰示這位女中丈夫不屈的民族氣節和赫赫功勳:

  “明上柱國光祿大夫鎮守四川等處地方提督漢土官兵總兵官持鎮東將軍印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貞侯貞素秦太君墓”

  可歎的是,如此忠貞女豪傑,文革中墓地也不能幸免,被“紅衛兵”砸墓挖棺,幹出連滿清都沒能做出的令人髮指之事。而這些革命小將的毁墓原因,無外乎兩點:其一,秦良玉是“土司婆娘”,出身“反動”;其二,她膽敢抵抗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十惡不赦。
  
秦良玉
   秦良玉
       “土司婆娘”自不必說,生活時代無法選擇。而張獻忠狂贼的軍隊,絕非“人民”的隊伍,他幾乎把川人殺絕、吃絕。對於他的種種暴行,“文革”中的“禦用”史家也不敢隱諱,指稱他在“反擊地主階級瘋狂反撲”之餘,“枉殺”了一些普通民眾。其實,張獻忠所殺的人絕對不止是“一些”,他也不是“枉殺”,而是故意屠殺了上百萬的四川人民,這位巨寇,才真是“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大劊子手!”

  道德標准,因時代嬗變總會有所不同。但忠孝義三個字,亙久長新。我們絕不能以偏狹立場在贼言贼,盲目認定"農民起義"都是正義行爲,並由此認定鎮壓贼亂和保家衛國的王朝官軍都是鎮壓劊子手。秦良玉一漢族婦女,數十年在地區自治間安鄉護土,心向中央政府,忠貞不貳,破家爲國,數赴國難,最終爲大明錚錚直臣,至死不叛國,不降清,大太凛然。這樣的奇女子,連封建文人也歎息稱絕,題詠連連。誰能料,世易時移,"革命"年代砸毁一切"舊階級",這位女豪傑入土之靈竟不得安。

  清代詞人錢枚又有《金縷曲》一首,他因見這位女英雄小像而發慨歎,持筆濡墨,寫詞褒讚,高度藝術性概括了秦良玉卓爾不凡的傳奇人生:

  明季西川禍,自秦中飛來天狗,毒流兵火。石柱天生奇女子,贼膽聞風先堕,早料埋夔巫平妥。應念軍門無將略,念家山隻怕荆襄破。妄男耳,妾之可。

  蠻中遺像誰傳播。想沙場弓刀列隊,指揮高座。一領錦袍殷戰血,襯得雲鬟婀娜。更飛馬桃花一朵,展卷英姿添颯爽,論題名愧殺寧南左。軍國恨,尚眉鎖。

  而歌頌秦良玉最讓人感動的詩篇,當出自清末女英雄秋瑾。二人同爲巾幗女兒身,惺惺相惜,自然别有一番真味在詩中:

  其一:古今爭傳女狀頭,誰說紅顏不封侯。馬家婦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其二:執掌乾坤女土司,將軍才調絕塵姿。花刀帕首桃花馬,不愧名稱娘子師。

  其三: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娥媚。吾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
  

紀念作品


  軍事相關文獻

  《百將圖》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叢書名: 左圖右史 作者:(清)丁日昌

  《女性與戰爭》馬駿  出版社: 中國發展出版社

  《軍事人物百科全書》作者: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部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古今著名婦女人物》(上下冊)(插圖12)作者:《中國婦女》編輯部編著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國女子從軍史》作者:王子今出版:軍事誼文出版社 1998年

  《中國軍事史研究》黄樸民,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研究員。

  《中國軍事史》共8本

  《中國民眾叛亂史(明~清) 》  日本穀川道雄等編   平凡社    1983年

  《我國往代唯一戰績彪炳的女將——秦良玉新傳》中國空軍元老 台灣陳剛

  劇作:

  雜劇:董榕《芝龕記》,《蜀錦袍》

  愛國主義歷史劇:許鴻磐(清)《女雲台》

  京劇:四大名旦尚小雲演的《秦良玉》、《桃花馬上請長櫻》、葉盛蘭先生演的《秦良玉》,孫明珠演的《秦良玉》

  全才旦角徐露表演藝術家演的《秦良玉》,表演藝術家葉子抗戰時演的《秦良玉》

   豫劇: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秦良玉》、《秦良玉續集》

  川劇:《秦良玉》、《割袍棄袖》

  話劇:民國時期《秦良玉演出》 情系話劇的著名導演楊村彬爲宣傳抗日導演的《秦良玉》

  詞曲:

  金縷曲·題秦良玉像 (清)錢枚

  金縷曲·於役石柱謁秦夫人廟 (清)瞿頡

  (清)王之春《無雙譜補·忠義旗(秦良玉)》。《無雙譜補》爲康書臣大令所輯,共三十人,各綴一詩題如古樂府。然語多奇創,詢可傳也,備錄之。

   (清)沈夢塘《八美詞·秦良玉》

   秋瑾《滿江紅》

  電影:

  1931年蔔萬蒼導演愛情片《秦良玉》,1940年蔔萬蒼爲宣傳抗日導演《秦良玉》,1953香港顧文宗導演歷史片的《秦良玉》,蔔萬蒼台灣導演的《秦良玉》,1973年台灣豫劇電影《秦良玉》。

  電視劇:

  華視國語連續劇《秦良玉》,《七劍蜀梟》,昊天影視公司正在拍攝連續劇《傳奇女將秦良玉》

  小說:

  文公直著 武俠小說《女傑秦良玉演義》、日本井上佑美子《女將軍傳》、網絡作家夢入神機玄幻小說《黑山老妖》,《中國曆代名女——奇女傳》、四川文藝出版社《女帥秦良玉傳奇》、民國時期《明代女將秦良玉》,土家族老作家孫因的歷史小說《秦良玉》

   台北林子鈞《忠義英雄傳》

  1966年著名作家謝冰瑩出版通俗小說《秦良玉》(台北正中書局)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故事》--(清)吳熾昌《客窗閑話續集·秦良玉》

  《女聊齋志異》(清) 賈茗 輯

  連環畫:

  《秦良玉》民國精品連環畫 民眾書店1936年出版,49年(民國38年)3月再版。

  《李自成》、《張獻忠》

  愛國文獻:

  陳天華的《警世鍾》以秦良玉爲模範,奉勸婦女必定也要想救國。

  崇拜秦良玉的女名人:烈士秋瑾(1875-1907年)、著名抗日英雄火鳳凰--秦德君(1905.8.15-)(1954-1988年期間國家政協委員)、謝冰瑩(1906-2000年)(著名女兵作家)

  課本:

  民國時期小學語文課本(中華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四冊,民國元年四月五版,中華書局)

  台灣高中語文課本

  國立台中第二高級中學 《國文科補充資料(1)》 詠物詠人篇,中二中 洪豊本 編輯整理,崇禎賜秦良玉

  詩:

  《女子新讀本》,楊千里編,文明書局1904年出版。討論中國歷史上的婦女。如孟母、班昭、木蘭、秦良玉等
  

秦良玉陵園

  
秦良玉墓
       秦良玉墓
       位於石柱縣城東7 千米處,占地20 多公頃,建於清顺治五年( 1648 年)。前臨龍河,背靠回龍山,園内青松茂密,園外翠竹依依。陵園正中是秦良玉墓兩座。據傳,秦良玉之墓共有 48 座,孰真孰假,世人莫辨。此處墓碑上書有: “…… 太子太保忠貞侯貞素秦太君墓 ” ,横額爲 “ 功名一世 ” ,左右聯爲: “ 襲土服清懿,錦袍帛帶仰官儀;勤王有明禎,巾幗一人驍將略。” 碑兩側有麒麟各一,左右還有青獅、白象、石俑、石馬各一。陵園中另有秦良玉兄弟和後代子孫及麾下將領的墓葬 20 餘座。陵園前可見龍河岸邊的 “ 仙人洞 ” ,此乃懸棺群。 
  

《明史》——秦良玉傳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撫使馬千乘。萬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從   

  征播州,良玉别統精卒五百裹糧自隨,與副將周國柱扼贼鄧坎。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贼境,連破金築等七寨。已,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贼眾,爲南川路戰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後,千乘爲部民所訟,瘐死雲陽獄,良玉代領其職。良玉爲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杆兵,爲遠近所憚。   

  泰昌時,征其兵援遼。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數千人往。朝命賜良玉三   

  品服,授邦屏都司僉書,民屏守備。天啟元年,邦屏渡渾河戰死,民屏突圍出。   

  良玉自統精卒三千赴之,所過秋毫無犯。詔加二品服,即予封誥。子祥麟授指揮使。良玉陳邦屏死狀,請優恤。因言:“臣自征播以來,所建之功,不滿讒妒口,貝錦高張,忠誠孰表。”帝優詔報之。兵部尚書張鶴鳴言:“渾河血戰,首功數千,實石砫、酉陽二土司功。邦屏既殁,良玉即遣使入都,制冬衣一千五百,分給殘卒,而身督精兵三千抵榆關。上急公家難,下複私門仇,氣甚壯。宜錄邦屏子,進民屏官。”乃贈邦屏都督僉事,錫世蔭,與陳策等合祠;民屏進都司僉書。   

  部議再征兵二千。良玉與民屏馳還,抵家甫一日,而奢崇明黨樊龍反重慶,   

  齎金帛結援。良玉斬其使,即發兵率民屏及邦屏子翼明、拱明溯流西上,度渝城,奄至重慶南坪關,扼贼歸路。伏兵襲兩河,焚其舟。分兵守忠州,馳檄夔州,令急防翟塘上下。贼出戰,即敗歸。良玉上其狀,擢民屏參將,翼明、拱明守備。”   

  已而奢崇明圍成都急,巡撫朱燮元檄良玉討。時諸土司皆貪贼賂,逗遛不進。   

  獨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長驅抵成都,贼遂解圍去。良玉乃還軍攻二郎關,民屏先登,已,克佛圖關,複重慶。良玉初擧兵,即以疏聞。命封夫人,錫誥命,至是複授都督僉事,充總兵官。命祥麟爲宜慰使,民屏進副總兵,翼明、拱明進參將。良玉益感奮,先後攻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諸大巢,蜀贼底定。複以援貴州功,數賚金幣。   

  三年六月,良玉上言:“臣率翼明、拱明提兵裹糧,累奏紅崖墩諸捷。乃行   

  間諸將,未睹贼面,攘臂誇張,及乎對壘,聞風先遁。敗於贼者,唯恐人之勝;怯於贼者,唯恐人之強。如總兵李維新,渡河一戰,敗衄歸營,反閉門拒臣,不容一見。以六尺軀鬚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靜夜思之,亦當愧死。”帝優詔報之,命文武大吏皆以禮待,不得疑忌。   

  是年,民屏從巡撫王三善抵陸廣,兵敗先遁。其冬,從戰大方,屢捷。

  正月,退師。贼來襲,戰死。二子佐明、祚明得脱,皆重傷。良玉請恤,贈都督同知,立祠賜祭,官二子。而是時翼明、拱明皆進官至副總兵。   

  崇禎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與翼明奉詔勤王,出家財濟餉。莊烈帝優詔   
  
秦良玉
  秦良玉
         褒美,召見平台,賜良玉彩幣羊酒,賦四詩旌其功。會四城複,乃命良玉歸,而翼明駐近畿。明年築大凌河城。翼明以萬人護築,城成,命撤兵還鎮。七年,流贼陷河南,加翼明總兵官,督軍赴討。明年,鄧玘死,以所部皆蜀人,命翼明將之,連破贼於青崖河、吳家堰、袁家坪,扼贼走鄖西路。翼明性恇怯,部將連敗,不以實聞,革都督銜,貶二秩辦贼。已,從盧象升逐贼穀城。贼走均州,翼明敗之青石鋪。贼入山自保,翼明攻破之。連破贼界山、三道河、花園溝,擒黑煞神、飛山虎。贼出沒鄖、襄間,撫治鄖陽苗胙土遣使招降,翼明讚其事,爲贼所绐,卒不絳。翼明、胙土皆被劾。已而贼犯襄陽,翼明連戰得利,屯兵廟灘,以扼漢江之淺。而羅汝才、劉國能自深水以渡,遂大擾蘄、黄間。帝以鄖、襄屬邑盡殘,罷胙土,切責翼明,尋亦被劾解官。而良玉自京師還,不複援剿,專辦蜀贼。   

  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圍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扼羅汝才於巫山。   

  犯夔州,良玉師至乃去。已,邀之馬家寨,斬首六百,追敗之留馬埡,斬其魁東虎。複合他將大敗之譚家坪北山,又破之仙寺嶺。良玉奪汝才大纛,擒其渠副塌天,贼勢漸衰。   

  當是時,督師楊嗣昌盡驅贼入川。川撫邵捷春提弱卒二萬守重慶,所倚惟良玉及張令二軍。綿州知州陸遜之罷官歸,捷春使按營壘。見良玉軍整,心異之。   

  良玉爲置酒。語遜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婦人,受國恩,誼應死,獨恨與邵公同死耳。”遜之問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駐重慶僅三四十里,而遣張令守黄泥窪,殊失地利。贼據歸、巫萬山巔,俯瞰吾營。鐵騎建瓴下,張令必破。令破及我,我敗尚能救重慶急乎?且督師以蜀爲壑,無愚智知之。邵公不此時爭山奪險,令贼無敢即我,而坐以設防,此敗道也。”遜之深然之。已而捷春移營大昌,監軍萬元吉亦進屯巫山,與相應援。其年十月,張獻忠連破官軍於觀音岩、三黄嶺,遂從上馬渡過軍。良玉偕張令急扼之竹{囷}坪,挫其鋒。   

  會令爲贼所殪,良玉趨救不克,轉鬥複敗,所部三萬人略盡。乃單騎見捷春請曰:“事急矣,盡發吾溪峒卒,可得二萬。我自廪其半,半餼之官,猶足辦贼。”捷春見嗣昌與己左,而倉無見糧,謝其計不用。良玉乃歎息歸。時搖、黄十三家贼横蜀中。有秦纘勳者,良玉族人也,爲贼耳目,被擒,殺獄卒遁去。良玉捕執以獻,無脱者。   

  張獻忠盡陷楚地,將複入蜀。良玉圖全蜀形勢上之巡撫陳士奇,請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複上之巡按劉之勃,之勃許之,而無兵可發。十七年春,獻忠遂長驅犯夔州。良玉馳援,眾寡不敵,潰。及全蜀盡陷,良玉慷慨語其眾曰:“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餘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約曰:“有從贼者,族無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獨無敢至石砫者。後獻忠死,良玉竟以壽終。   

  翼明既罷,崇禎十六年冬,起四川總兵官。道梗,命不達。而拱明值普名聲之亂,與贼鬥死,贈恤如制。   

  讚曰:馬世龍等值邊陲多事,奮其勇略,著績戎行,或捐軀力戰,身膏原野,可謂無忝爪牙之任矣。夫摧鋒陷敵,宿將猶難,而秦良玉一土舍婦人,提兵裹糧,崎嶇轉鬥,其急公赴義有足多者。彼仗鉞臨戎,縮朒觀望者,視此能無愧乎!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甚麼古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文/心語

在電視或電影的古裝戲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兩個人交頭接耳密商事情,然後其中一人對另一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再告訴其他人。」此外,古籍中也有記載,如:元朝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我叮囑他這樁事,則除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那麼,為甚麼古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呢?

其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是有典故的,出自《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字伯起,東漢時弘農郡華陰縣人。他為人公正廉潔,不謀私利,是難得的清官。楊震從少年起就聰明好學,他通曉經傳,博覽群書,對各種學問都深入鑽研。

楊震未當官前非常熱心教育事業,在家鄉辦學,來自四方的求學者絡繹不絕。他教學有方,堅持有教無類,不分貧富,因此名氣大,學生多。當時,人們都稱讚楊震為「關西孔子楊伯起」。

由於楊震辦學多年,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因此聲名大噪。當時的大將軍鄧騭也聽說了,他很敬重楊震的學識、賢能,就徵召楊震到自己府內任職。上任不久,楊震又被推舉為茂才出任地方官,先後昇遷為襄城令、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郡太守,再調昇為九卿之一的太僕、太常,後又晉昇為三公的司徒、太尉。

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途中,路經昌邑。當時的昌邑縣令王密,是他任職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的官員。王密聽說楊震路過本地,為報答當年楊震的提攜之情,於是白天去謁見楊震,晚上則準備了白銀十斤想贈送給楊震。

楊震對他說︰「我們是老朋友,我很瞭解你的為人,你卻不瞭解我,為甚麼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完後,慚愧的離開。

後來,楊震調任涿郡太守,為官清廉公正,不接受私人請託、謁見。他的子孫和平民百姓一樣,常吃蔬菜,出門步行,生活簡樸。有老朋友、長輩想讓他為子孫購置產業,楊震不肯,他說︰「讓以後的世人稱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我用這個留給他們,不是也很豐厚嗎?」

楊震自大將軍鄧騭徵召入府任職,到被罷免太尉止,共出仕了二十多年。他為人剛正不阿,為官克盡職守,公正、廉能,他的品德因此為世人所稱讚。因拒收王密賄禮,說出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這「四知」的千古名句,成為清廉自持,不接受非義饋贈的典源,後人也引用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比喻事情極重要秘密。◇

楊震四知拒賄

作者: 
史鑒 整理

漢朝鄧皇后的哥哥大將軍鄧騭很能夠引薦賢才,他推薦何熙、李嗔等人在朝廷任職,又徵召弘農人楊震、巴郡人陳禪等,做自己的幕僚。這些人都受到天下人的稱讚。

楊震出身貧困,但勤奮好學,通曉歐陽氏解釋的《尚書》,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儒士用一句話來說他,叫「關西孔子楊伯起」。他二十多年來一直教授學生,不接受州郡官府的召征。人們認為楊震已經老了,但他的志向卻更加堅定。

鄧騭聽說后就請他做幕僚。當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接連出任荊州刺史和東萊太守。在去東萊郡的路上,經過昌邑,他以前推薦的荊州茂才王密,正在昌邑擔任縣令。

夜裡,王密帶了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甚麼?」王密說:「夜裡不會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只好慚愧地走了。

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公正清廉,子孫經常吃蔬菜,出門則步行不坐車。有的老朋友勸楊震為子孫置辦產業,楊震不肯,他說:「讓後代的人稱他們為清官的子孫,把這當作遺產,不也很豐厚嗎?」

現在的中共腐敗透頂,人所共知。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在撈錢,由於共產邪黨理論長期灌輸的結果,再加上無神論的毒害,已經沒有人能想到自己的行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也想不到因果報應了。腐敗成了中共把持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特色,其腐敗程度已經無藥可救。誰都知道腐敗物質面臨的是解體。歷朝歷代,滅亡的是

腐敗的王朝,興盛的是文明與善良。到了這一步,真是天滅中共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暴十寒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很不滿意,雖然齊王並未採納孟子的觀點,但他仍幫齊王解釋,說:「不要認為這是因為大王不夠聰明。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曬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此段話見載於《孟子.告子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暴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小朋友!
你平日是採取怎麼樣的求學態度呢?記得一定要專心用功,千萬不可荒廢時日,否則,長久下來,這種“一暴十寒”的做法將會讓你一事無成喔。


名稱:一暴十寒 拼音:yī pù shí hán
出處:《孟子.告子上》 釋義: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一暴十寒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例子】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珠妓情殉》:“而~,終歸無益。”



一暴十寒
一暴十寒孟子
一暴十寒孟子圖冊
出處:
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一暴十寒-詞
一暴十寒
拼音:yī pù shí hán

解釋
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一暴十寒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一暴十寒-釋義
在陽光下曝曬一天,又接連冷凍十天。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語本《孟子.告子上》。後用「一暴十寒」比喻人學習或工作不能有所堅持,缺乏恆心。
一暴十寒-典源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註解
或:通「惑」,疑惑。
不智:不聰明。
暴:同「曝」,曝曬。
寒之者:比喻阿諛諂媚之人。
萌:啟發。
一暴十寒-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一暴十寒-典故說明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很不滿意,雖然齊王並未採納孟子的觀點,但他仍幫齊王解釋,說:「不要認為這是因為大王不夠聰明。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曬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此段話見載於《孟子.告子上》。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一暴十寒 孟子
一暴十寒- 成語故事(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

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會飛來,準備用箭射牠…。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暴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小朋友!
你平日是採取怎麼樣的求學態度呢?記得一定要專心用功,千萬不可荒廢時日,否則,長久下來,這種“一暴十寒”的做法將會讓你一事無成喔!
一暴十寒-書證
《朱子全書.卷一○.論語一.學而》:「雖曰習之,而其工夫閒斷,一暴十寒,終不足以成其習之之功矣。」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卷一八.牌行委官陳逅設教靈山》:「其諸生該赴試者,臨期起送;不該赴試者,如常朝夕聚會,考德問業。毋令一暴十寒,虛應文具。」
清.侯方域〈南省試策三〉:「皇帝誠厲風旨,於此中得一二人,如恩與吉者,俾侍太子,則一暴十寒之病,庶幾免矣!」

一暴十寒-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例子: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珠妓情殉》:“而~,終歸無益。”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不堅」的表述上。
例句
為學要有耐心,不能一暴十寒。
學習貴在持恆,不能一暴十寒。
你要力戒一暴十寒習性,才能成功。
要學就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暴十寒。
進德修業貴在持恆,一暴十寒難有成就。
學習外語就要努力不懈,切忌一暴十寒。
老師勉勵我們,凡事以恆,切忌一暴十寒。
像他這種一暴十寒的態度,什麼事都學不好。
我要用鍥而不捨的精神,克服一暴十寒的習性。
你才讀一下書就看半天電視,不是一暴十寒是什麼?
你這一暴十寒的態度,到底是懶呢,還是故意推拖?
堅持不懈是成功的要件,一暴十寒則是弱者的藉口。

這些年我也上了幾次補習班,但都是一暴十寒,白浪費錢而已。
老王太極拳打得好,不像我一暴十寒地學了五六年,結果什麼也沒學成。

辨識
近義詞三心二意、有始無終、為德不終
反義詞持之以恆、有始有終、有頭有尾、孜孜矻矻、鍥而不捨

參考詞語一曝十寒
釋義即「一暴十寒」。
書證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一七.雜著.題安積覺逐日功課自實簿》:「學者用功,須是漸進而不已,日計則不足,歲計則有餘,若一曝十寒,進銳退速,皆非學也。」

參考詞語十寒一暴
釋義即「一暴十寒」。
書證
南宋.葛洪《涉史隨筆.齊鄒忌諷威王求諫》:「又況人君與宦官宮妾相處之時多,與士大夫相接之時少,十寒一暴,其能自免於過耶?」

【例子】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珠妓情殉》:“而~,終歸無益。” 一暴十寒-歷史典故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成語內容
詞目一暴十寒
拼音yi pù shíh hán
注音ㄧ ㄆ ㄨ ˋ ㄕ ˊ ㄏ ㄢ ˊ
同義詞一曝十寒;十寒一暴
相似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淺嘗輒止,鍥而捨之,功虧一簣,掘井九仞,半途而廢
相反詞鐵杵磨成針,鍥而不捨,滴水穿石
出處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釋義曬一天,凍十天。暴:同「曝」,曬。
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沒有恆心。
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十寒一暴:凍十天,曬一天。比喻做事時而抓緊,時而懈怠,進展不快。
例句無論做什麼,要想成功,關鍵在於堅持不懈,切忌一暴十寒。
你不是想游泳嗎?怎麼今天又不練習了?這樣一暴十寒,怎麼學得會呢?
林小美除了每個星期到中文學校上課的時候說中文,回家從來不溫習。他這樣一暴十寒,永遠學不好。
為學要有耐心,不能一暴十寒。
學習時最怕一暴十寒,只有五分鐘熱度,那樣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
他們跑出英文教室,說的聽的依然是中國話。這只是一曝十寒的辦法罷了,對於理解的功夫完全拋荒。(葉聖陶《英文教授》)
學習不能間斷,如果一曝十寒,就什麼也學不好了。
英譯One Day of Sunlight Followed By Ten Days of Cold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张公吃酒李公醉(張公喫酒李公醉) 
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zuì
ㄓㄤ ㄍㄨㄙ ㄔㄧ ㄐㄧㄨˇ ㄌㄧˇ ㄍㄨㄙ ㄗㄨㄟˋ
李代桃僵 移花接木


词语解释成语解释网友讨论

见“ 张公喫酒李公醉 ”。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天后 时,謡言曰:‘ 张公 喫酒 李公 醉。’ 张公 者,斥 易之 兄弟也; 李公 者,言 李 氏大盛也。”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类说》卷四七引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 郭朏 有才学而轻脱,夜出,为醉人所诬,太守詰问, 朏 笑曰:‘ 张公 喫酒 李公 醉者, 朏 是也。’太守令作《张公喫酒李公醉赋》。 朏 云:‘事有不可测,人当防未然,何 张公 之饮也,乃 李老 之醉焉, 清河丈人 ,方肆杯盘之乐; 陇西公子 ,俄遭酩酊之愆。’守笑而释之。”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陈亚 ……幼孤,育於舅家。舅姓 李 ,为医工,人呼为‘衙推’。 亚 登第,人皆贺其舅。 亚 有诗云:‘ 张公 喫酒 李公 醉,自古人言信有之。 陈亚 今年新及第,满城人贺 李衙推 。’”亦作“ 张公喫酒李公颠 ”、“ 张公吃酒李公醉 ”。 唐 孙棨 《北里志·张住住》:“曲中唱曰: 张公 喫酒李公颠, 盛六 生儿 郑九 怜。”《金瓶梅词话》第七六回:“ 西门庆 到衙门里坐厅,提出强盗来,每人又是一夹二十顺腿,把 何十 开出来放了,另拿了 弘化寺 一名和尚顶缺,説强盗曾在他寺内宿了一夜,世上有如此不公事,正是: 张公 吃酒 李公 醉,桑树上脱枝柳树上报。”
【名稱】:張公吃酒李公醉

【拼音】: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zuì

【釋義】:比喻由於誤會而代人受過。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例子】:世上有如此不公之事,正是~,桑樹上脫枝柳樹上報。(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六回)

【序號】:2191

 

 


張公吃酒李公醉
ㄓㄤ ㄍㄨㄥ ㄔ ㄐ|ㄡˇ ㄌ|ˇ ㄍㄨㄥ ㄗㄨㄟˋ
(諺語)比喻一方取得實質利益,一方空有虛名。亦可比喻一人作惡,卻由他人代為受罪。張公,暗指唐代武則天的寵臣張易的兄弟。李公,指李氏王室。張公吃酒李公醉本為唐代諺語,指張易的兄弟當權,王室大權旁落。唐˙張鷟˙朝野僉戴˙卷一:「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喫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後用以比喻拿人頂缸,代人受過。金瓶梅˙第九回:「街上看的人不計其數,多說西門慶不當死,不知走的那裡去了,卻拏這個人來頂缸。正是張公吃酒李公醉,桑樹上吃刀柳樹上暴。」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只為這一路的人,眾惡所歸,官打見在,正所謂『張公吃酒李公醉』,又道『拿著黃牛便當馬』。又是個無根蒂的,沒個親戚朋友與他辨訴一紙狀紙,活活的頂罪罷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古代音樂故事:「記曲娘子」張紅紅

 

项维仁.jpg22.jpg33

唐代女音樂家張紅紅原是跟隨父親在街頭賣藝的。一天,他們沿路賣唱到了一位將軍韋青家前,韋青聽到了張紅紅歌聲,不由自主的走出門外。韋青不但武藝高強,對文學音律也頗有研究,他聽出張紅紅的嗓子得天獨厚,決定收留他們,親自傳授張紅紅歌藝。

張紅紅經過了韋青的精心調教,歌藝當然也越來越進步,不但如此,張紅紅對新學的曲子也有超強的記憶,時常聽過一遍新的曲子後,馬上能重新把曲子再唱一遍無誤,而且總是賦予曲子完美的詮釋。

有一次,教坊中的一位樂師將一首古曲刪減片斷,並加了自己創作的樂句,將它編成了一首新曲。這首新曲在尚未獻給唐代宗之前,樂師先來到了韋青家,請對音樂有研究的韋青提提意見。

韋青原本知道張紅紅的記憶力有過人之處,便想趁此機會試她一試,他偷偷吩咐下去,讓張紅紅藏在屏風後面暗記這首新曲。樂師從容不迫的演唱著他改編的曲子,張紅紅一邊聽著,一邊用事先已準備好的小豆子來擺放音高或節奏的位置。

樂師唱完後,詢問了韋青的意見。韋青對樂師說:「我有位女弟子也會唱這首曲子,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新曲」。樂師聽聞後,表示那是不可能的呀,這首曲子明明才剛完成不久的呢!

韋青見樂師怎麼樣都不肯相信,就命張紅紅重新把這首曲子唱一遍。張紅紅唱起這首曲子,不但音律完全一樣,而且把歌唱的技巧掌握的很好,令樂師大為訝異。張紅紅出了並對樂師說:「這首曲子的原本有一個音較為突兀,我演唱的時候已把它改正了。」樂師對張紅紅真是深感佩服。

這件事使張紅紅的聲名大噪,唐代宗聞其名,還宣張紅紅進宮,專門在宮中演唱,因為張紅紅所詮釋出來的歌聲特別動聽,所以得到唐代宗的寵愛。張紅紅除了歌唱外,又善記譜,所以宮裡的人又都稱她為「記曲娘子」

 

你知道名妓红红吗?

2011-06-09 本文行家:孟夏之
美女图

唐大历年间,著名歌妓张红红曾名噪京城内外,她具有天生的音乐天才,博闻强记,歌声极为清丽优美,当时被誉为长安第一歌喉。

唐大歷年間,著名歌妓張紅紅曾名噪京城內外,她具有天生的音樂天才,博聞強記,歌聲極為清麗優美,當時被譽為長安第一歌喉。

起初,張紅紅並不是住家的院妓,而是隨父親沿街賣唱的歌妓。一曰賣唱到大將軍韋青的住所,韋青聽她唱歌聽得入了迷,又見她年輕貌美,舉止不凡,就要她為妾,給她十分豐厚的待遇,供養她的老父親。

韋青是懂樂曲的,經常耳傳口授,教她一些音樂知識,並專門請名師來指教她。張紅紅聰穎過人,對樂曲過耳不忘,加上潛心苦攻,不久就造詣很深了。

一曰,韋青請長安的名樂班來府上奏樂,班頭親自出馬,奏的是自己依古調改編的新曲,名為《長命西河女》。韋青命紅紅在屏風後聽曲,班頭一曲奏罷,紅紅已用小紅豆記下樂拍,即便填上詞,熟唱於心了。班頭才唱完,韋青便進去問紅紅記熟與否,紅紅點頭,韋青便出來對班頭說:“你奏的不是新曲,我的女弟子不但會奏,而且會唱了。”班頭不信,只見紅紅款款舞出,玉口慢開,唱得果然嫻熟流暢。班頭驚嘆不止。唱罷,紅紅說:“這曲調中有幾處節奏不穩,我已為你校正了。”班頭拜伏於地。

班頭依紅紅改過的樂譜再行演習,顯得越發成熟和諧。他將此曲進獻給宮中,並親自為皇帝奏一曲,皇帝聽了大喜,重賞眾樂工。班頭說出紅紅的音樂天賦,皇帝立即下詔宣她進宮,一曲試罷,果然遠勝宮中教坊諸樂工和歌舞妓。皇帝於是將紅紅收入宜春院,恩寵不盡,曰曰要聽她歌一曲。紅紅因此名聲雀起,被稱為宮中的“曲娘子”。

韋青的死訊傳到宮中,皇帝告訴了張紅紅。紅紅向皇帝哭訴道:“我本為江浙上的風光妓女,十分貧賤低下,現在我入宮得寵,身價萬倍,且老父終生有養,這都是韋將軍提攜的結果,我雖侍奉皇上,但至死也不可能忘記韋將軍的大恩大德。”

從此,張紅紅再也不肯開口唱歌,曰曰思念韋將軍,痛哭不止,不久就重病身亡。皇上嘆她才高德重,贈她昭儀封號。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好好詩(杜牧 唐詩)
君爲豫章姝,十三才有馀。
  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
  高閣倚天半,章江聯碧虛。
  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
  主人顧四座,始訝來踟躕。
  吳娃起引讚,低徊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
  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繁弦迸關紐,塞管裂圓蘆。
  眾音不能逐,嫋嫋穿雲衢。
  主人再三歎,謂言天下殊。
  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
  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
  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爲疏。
  玉質隨月滿,豔態逐春舒。
  絳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
  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
  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塵土,樽前極歡娛。
  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
  聘之碧瑤珮,載以紫雲車。
  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
  洛城重相見,婥婥爲當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門館慟哭後,水雲秋景初。
  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作者簡介

 
杜牧像
杜牧像

 杜牧(803~852),中國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别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杜牧出身於唐朝顯赫的官宦世家京兆杜氏,爲西晉軍事家杜預的十六世孫。杜牧雖然與杜甫同爲杜預之後,但是支派相去甚遠。杜甫是杜預子杜耽之後;杜牧則是杜預少子杜尹之後。杜牧祖父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杜佑,他受到祖父的影響非常大。其父杜從鬱官至駕部員外郎。杜牧比較自豪於自己的家世,他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中說:“我家公相家,劍佩嚐丁當。”杜牧生平很佩服韓愈柳宗元,曾寫詩“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雖然不知道杜牧是否與他們有過交往,但是杜牧的古文和長篇五言古詩明顯受韓愈的影響。此外,杜牧對李賀的詩也非常讚賞。而白居易雖然詩名很盛,但是杜牧與他並無往來,在詩歌創作上不僅未受到白居易影響,而且還對他持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杜牧與李商隱雖然被後人稱之爲“小李杜”,但是二人的交往有記載的隻有一次。大中三年,與杜牧同在長安做官的李商隱寫過兩首詩給杜牧,而且表達了對杜牧的讚賞之情,詩中說:“刻意傷春複傷别,人間惟有杜司勳。 ”。但是杜牧回贈李商隱的詩卻找不到,可能沒有作,也可能已經亡佚。

  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 》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他所寫的《燕將錄》、《罪言》、《阿房宮賦》等,都是對現實有感而發,具有針砭時事的政治内容。杜文筆鋒犀利,明白曉暢,在晚唐四六駢文風行的情況下,繼承了中唐古文運動的傳統。他還把散文的筆法、句式引進賦里,寫出像《阿房宮賦》那樣熔叙事、抒情、議論爲一鑪的新體散賦,突破六朝、唐初以後賦作日益駢偶化、聲律化的趨勢,對賦體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有《樊川集》傳世。事蹟見新、舊《唐書》本傳和《唐才子傳》。

 

張好好詩

 

 
 
 
杜牧手跡《張好好詩》局部

張好好詩》是唐朝詩人杜牧的書法作品。

張好好江西洪州樂籍,是唐朝官伎。色藝雙全,十三歲流落風塵,以善歌舞來樂藉中,為官吏所傾倒。大和三年(829年)杜牧在南昌沈傳師的江西觀察使幕府任職時與張好好相識。杜牧對她的不幸寄以無限同情。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徵為監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年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在這裡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詩中描述她在「吳娃」的扶引下羞怯登場,「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宣和書譜》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里」[1]。《張好好詩》是杜牧唯一的傳世墨跡,卷前有宋徽宗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南宋賈似道、明人項元汴張孝思、清人梁清標等人均曾收藏。乾隆年間入內府。1924年,遜帝溥儀將此卷攜出宮外,靳伯聲之弟得到此卷,持往上海,再由馬保山尋得。最後由張伯駒以5000多元購得。1956年,張捐贈《張好好詩》予故宮博物院。目前為故宮博物院收藏,因年代久遠,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

注釋[編輯]

  1. ^ 《宣和書譜》卷九

張好好,唐代才藝雙絕卻遭遇不幸的歌妓

 

張好好- 人物簡介

 

張好好張好好圖冊

 

唐代才藝雙絕卻遭遇不幸的歌妓




 


 

張好好- 相關詩卷《張好好詩》卷基本信息

張好好《張好好詩》圖冊

名稱:張好好詩
類別:中國古帖
年代:唐朝
文物原屬:張伯駒先生舊藏
文物現狀:故宮博物院



 

張好好- 《張好好詩》卷簡介

《張好好詩》卷,唐,杜牧書,紙本,行書。縱28.2cm,橫16.2cm。該卷書用麻紙,製作相當精細。書用硬筆,筆法勁健,頗多叉筆。這些都是唐代書法的用紙、筆法的特點。

《宣和書譜》一書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裡”,是說作者詩文、書法有統一的風格。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並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詩載杜牧《樊川集》中,墨蹟的末二句,因傷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然不傷書詩的整體精神。


張好好- 《張好好詩》卷歷史

《張好好詩》卷由宋徽宗趙佶題名,見於《宣和書譜》卷九,並鈐有宋徽宗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後曾遞藏於宋代賈似道、明代項元汴張孝思、清代梁清標等人,乾隆年間入藏內府。1924年,遜帝溥儀將此卷攜出宮外,流散於東北。1950年,琉璃廠論文齋老闆靳伯聲的弟弟在東北得到此卷,帶來北京,轉手持往上海。著名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得知此消息後,急托墨寶齋馬保山先生追尋此卷,以免此卷流失海外。幸得上天眷顧,詩卷尋得,張伯駒先生以重金購回,內心狂喜,每晚睡覺都置於枕邊,如此數日,愛不釋手。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此杜牧所書《張好好詩》卷捐贈政府,珍貴文物重為故宮博物院收藏。

張好好- 《張好好詩》卷作者簡介

 

張好好杜牧圖冊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才華橫溢,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絕句,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然而,從這幅《張好好詩》卷上,我們能看到,詩人不僅有著逸致豪邁的詩情,書法也是氣格雄健,頗具功力。正如明代書畫鑑賞大家董其昌的評述:“牧之書《張好好詩》,深得六朝人風韻,餘所見顏柳以後溫飛卿(庭筠)與牧之亦名家也。”


張好好- 《張好好詩》卷原屬者張伯駒簡介

 

張好好張伯駒圖冊

張伯駒(1898—1982),字家騏,號叢碧,別號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14日生於官宦世家,系張錦芳之子,過繼其伯父張鎮芳。他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稱為“ 民國四公子 ​​”。是我國老一輩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於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三李四
拼音: zhāng sān lǐ sì 簡拼: zsls
近義詞: 張王趙李 反義詞: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解釋: 假設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百丈恆禪師法嗣》:“問:'如何是佛?'師曰:'張三李四。'”
例子: 問:“如何是佛?”師曰:“張三李四。”(宋·釋普濟《五燈會元》)
謁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名稱】:張三李四

【拼音】:zhāng sān lǐ sì

【釋義】:假設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出處】:宋·王安石《擬寒山拾得》詩:“張三褲口窄,李四帽檐長。”

【例子】:問:“如何是佛?”師曰:“張三李四。”(宋·釋普濟《五燈會元》)

【序號】:960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富貴榮華

fù guì róng huá

成語解釋:榮:植物枝葉繁茂;華:草木開花。榮華:比喻興旺繁盛。地位顯赫;昌盛興旺。

成語出處:漢王符《潛夫論論榮》:“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 911cha.com

成語繁體:富貴榮華

成語簡拼: FGRH

成語注音: ㄈ ㄨ ˋ ㄍ ㄨ ㄟ ˋ ㄖ ㄨ ㄙ ˊ ㄏ ㄨ ㄚ 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富貴榮華聯合式;作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華,不能讀作“huà”。

成語辨形:華,不能寫作“化”。

近義詞:家財萬貫富可敵國鮮衣美食

反義詞:升義之祿、一貧如洗家徒四壁

成語例子:虧得兒子已得了官,還有富貴榮華日子在後面。(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英語翻譯: riches and honou

榮華富貴

榮華富貴的常用程度是常用成語;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語;成語用法是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諷刺意味;成語結構是聯合式成語;產生年代是古代成語。


名稱:榮華富貴   拼音:róng huá fù guì
出處:〖出處〗《管子·重令》:“而群臣必通外請謁,取權道,行事便闢,以貴富為榮華以相稚也,謂之逆。”漢·王符《潛夫論·論榮》:“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   釋義:〖解釋〗榮華:草木開花,比喻興盛或顯達。形容有錢有勢。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示例〗話說人生~,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認為實相。★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十二
 
 

 

榮華富貴- 解釋

榮華富貴                     

róng huá fù guì 〖解釋〗榮華草木開花,比喻興盛顯達。形容有錢有勢

榮華富貴- 出處
〖出處〗《管子·重令》:“而群臣必通外請謁,取權道,行事便闢,以貴富為榮華以相稚也,謂之逆。”漢· 王符《潛夫論·論榮》:“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 〖示例〗話說人生~,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認為實相。★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十二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詞目

富貴逼人

發音 fù guì bī rén
釋義 無心富貴,被迫出仕。也指因有財勢,人來靠攏。
出處 《北史·楊素傳》:“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
示例 這時港中紳商富戶,差不多也到齊了。自古道:“ 富貴逼人來。”到也難怪。(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四回)
人氣 974
相關 百度“富貴逼人” 谷歌“富貴逼人”
成語關聯解釋    
  你查詢的成語是:富貴逼人 (拼音: fù guì bī rén)
 
  出處: 《北史·楊素傳》:「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
 
  典故: 無心富貴,被迫出仕。也指因有財勢,人來靠攏。
 
  例子: 這時港中紳商富戶,差不多也到齊了。自古道:「~來。」到也難怪。(清·黃小配《廿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富國論

富國論- 基本定義

  富國論是法家所主張的經濟政策,指的是通過各種經濟手段來增加國庫收入。

富國論- 言論出處

  荀子·《富國》 

  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也。人倫並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生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異也,知愚分。埶同而知異,行私而無禍,縱慾而不窮,則民心奮而不可說也。如是,則知者未得治也,知者未得治則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則群眾未縣也,群眾未縣則君臣未立也。無君以製臣,無上以製下,天下害生縱慾。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故百技所成,所以養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離居不相待則窮,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強脅弱也,知懼愚也,民下違上,少陵長,不以德為政。如是,則老弱有失養之憂,而壯者有分爭之禍矣。事業所惡也,功利所好也,職業無分,如是,則人有樹事之患,而有爭功之禍矣。

   男女之合,夫婦之分,婚姻娉內送逆無禮。如是,則人有失合之憂,而有爭色之禍矣。故知者為之分也。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馀。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馀。 

  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以禮節用之,馀若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無馀?故知節用裕民,則必有仁義聖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此無它故焉,生於節用裕民也。不知節用裕民則民貧,民貧則田瘠以穢,田瘠以穢則出實不半,上雖好取侵奪,猶將寡獲也。而或以無禮節用之,則必有貪利糾譑之名,而且有空虛窮乏之實矣。  

 此無它故焉,不知節用裕民也。康誥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謂也。 

  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袾衣冕,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量地而立國,計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勝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時臧馀,謂之稱數。故自天子通於庶人,事無大小多少,由是推之。故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此之謂也。經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徵,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國富矣。夫是之謂以政裕民。 

  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故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貴之者,是貴天下之本也。古者先王分割而等異之也,故使或美或惡,或厚或薄,或佚或樂,或劬或勞,非特以為淫泰誇麗之聲,將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順也。故為之雕琢、刻鏤、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貴賤而已,不求其觀;為之鍾鼓、管磬、琴瑟、竽笙,使足以辨吉凶,合歡定和而已,不求其馀;為之宮室臺榭,使足以避燥濕,養德辨輕重而已,不求其外。《詩》曰:“雕琢其章,金玉其相,亹亹我王,綱紀四方。”此之謂也。

   若夫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財物而製之,合天下而君之,非特以為淫泰也,固以為王天下,治萬變,材萬物,養萬民,兼制天下者,為莫若仁人之善也夫!故其知慮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得之則治,失之則亂。百姓誠賴其知也,故相率而為之勞苦以務佚之,以養其知也;誠美其厚也,故為之出死斷亡覆救之,以養其厚也;誠美其德也,故為之雕琢、刻鏤、黼黻、文章以藩飾之,以養其德也。故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詩》曰:“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雲歸哉!”此之謂也。故曰: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百姓之力,待之而後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後和;百姓之財,待之而後聚;百姓之埶,待之而後安;百姓之壽,待之而後長。

  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男女不得不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曰: “天地生之,聖人成之。”此之謂也。今之世而不然: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重田野之賦以奪之食;苛關市之徵以難其事。不然而已矣,有掎挈伺詐,權謀傾覆,以相顛倒,以靡敝之,百姓曉然皆知其污漫暴亂而將大危亡也。是以臣或弒其君,下或殺其上,粥其城,倍其節,而不死其事者,無它故焉,人主自取之。《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此之謂也。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畝,剌屮殖谷,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 守時力民,進事長功,和齊百姓,使人不偷,是將率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而五穀以時孰,是天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製之,歲雖凶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餒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墨子之言,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然後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然後葷菜百疏以澤量,然後六畜禽獸一而剸車;黿鼉、魚鱉、?鱔以時別,一而成群,然後飛鳥鳧鴈若煙海,然後昆蟲萬物生其間,可以相食養者不可勝數也。夫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馀足以食人矣;麻葛、繭絲、鳥獸之羽毛齒革也,固有馀足以衣人矣。夫有馀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私憂過計也。 

  天下之公患,亂傷之也。胡不嘗試相與求亂之者誰也?我以墨子之“非樂”也則使天下亂,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非將墮之也,說不免焉。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將蹙然衣粗食惡,憂慼而非樂,若是則瘠,瘠則不足欲,不足欲則賞不行。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將少人徒,省官職,上功勞苦,與百姓均事業,齊功勞,若是則不威,不威則罰不行。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賢者不可得而進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則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若是則萬物失宜,事變失應,上失天時,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燒若焦,墨子雖為之衣褐帶索,嚽菽飲水,惡能足之乎?既以伐其本,竭其原,而焦天下矣。 

  故先王聖人為之不然。知夫為人主上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強之不足以禁暴勝悍也。故必將撞大鐘、擊鳴鼓、吹笙竽、彈琴瑟,以塞其耳,必將錭琢、刻鏤、黼黻、文章以塞其目,必將芻豢稻粱、五味芬芳以塞其口。然後眾人徒、備官職、漸慶賞、嚴刑罰以戒其心。使天下生民之屬皆知己之所願欲之舉在是於也,故其賞行;皆知己之所畏恐之舉在是於也,故其罰威。賞行罰威,則賢者可得而進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不能可得而官也。若是,則萬物得宜,事變得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汸々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故儒術誠行,則天下大而富,使而功,撞鐘擊鼓而和。《詩》曰: “鐘鼓喤々 ,管磬瑲,降福穰穰,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反。”此之謂也。故墨術誠行則天下尚儉而彌貧,非鬥而日爭,勞苦頓萃而愈無功,愀然憂慼非樂而日不和。《詩》曰:“天方薦瘥,喪亂弘多。民言無嘉,憯莫懲嗟。”此之謂也。

   垂事養民,拊循之,嘔之,冬日則為之饘粥,夏日則與之瓜麮,以偷取少頃之譽焉,是偷道也,可以少頃得奸民之譽,然而非長久之道也。事必不就,功必不立,是奸治者也。傮然要時務民,進事長功,輕非譽而恬失民,事進矣而百姓疾之,是又不可偷偏者也。徙壞墮落,必反無功。故垂事養譽不可;以遂功而忘民亦不可,皆姦道也。故古人為之不然,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凍寒,急不傷力,緩不後時,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而百姓皆愛其上,人歸之如流水,親之歡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忠信調和均辨之至也。故君國長民者欲趨時遂功,則和調累解,速乎急疾;忠信均辨,說乎賞慶矣;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後徐責其在人者,威乎刑罰。三德者誠乎上,則下應之如景向,雖欲無明達,得乎哉!《書》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此之謂也。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誅而不賞,則勤厲之民不勸;誅賞而不類,則下疑俗險而百姓不一。故先王明禮義以壹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齊之,潢然兼覆之,養長之,如保赤子。若是,故奸邪不作,盜賊不起,而化善者勸勉矣。

   是何邪?則其道易,其塞固,其政令一,其防表明。故曰:上一則下一矣,上二則下二矣。闢之若屮木,枝葉必類本。此之謂也。   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後利之之利也;不愛而用之,不如愛而後用之之功也。 

  利而後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愛而後用之,不如愛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愛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利而後利之,愛而後用之者,保社稷也。 

  不利而利之,不愛而用之者,危國家也。

   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其候徼支繚,其竟關之政盡察,是亂國已。入其境,其田疇穢,都邑露,是貪主已。觀其朝廷則其貴者不賢,觀其官職則其治者不能,觀其便嬖則其信者不愨,是暗主已。凡主相臣下百吏之俗,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順孰盡察,其禮義節奏也,芒軔楛,是辱國已。其耕者樂田,其戰士安難,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禮,其卿相調議是治國已。觀其朝廷則其貴者賢,觀其官職則其治者能,觀其便嬖則其信者愨,是明主已。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寬饒簡易,其於禮義節奏也,陵謹盡察,是榮國已。賢齊則其親者先貴,能齊則其故者先官,其臣下百吏,污者皆化而修,悍者皆化而願,躁者皆化而愨,是明主之功已。

   觀國之強弱貧富有徵驗:上不隆禮則兵弱,上不愛民則兵弱,已諾不信則兵弱,慶賞不漸則兵弱,將率不能則兵弱。上好功則國貧,上好利則國貧,士大夫眾則國貧,工商眾則國貧,無制數度量則國貧。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窌倉廩者,財之末也。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後,年谷复熟而陳積有馀。 

  是無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謂也。故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伐其本,竭其源,而並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惡也,則其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以國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謂至貧,是愚主之極也。將以求富而喪其國,將以求利而危其身,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是無它故焉,其所以失之一也。君人者亦可以覺矣。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凡攻人者,非以為名,則案以為利也,不然,則忿之也。仁人之用國,將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布衣紃屨之士誠是,則雖在窮閻漏屋,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以國載之,則天下莫之能隱匿也。若是,則為名者不攻也。將闢田野,實倉廩,便備用,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與之遠舉極戰則不可。

   境內之聚也,保固視可,午其軍,取其將,若撥。彼得之不足以藥傷補敗。 

  彼愛其爪牙,畏其仇敵,若是則為利者不攻也。將修小大強弱之義以持慎之,禮節將甚文,珪璧將甚碩,貨賂將甚厚,所以說之者,必將雅文辯慧之君子也。彼苟有人意焉,夫誰能忿之?若是,則忿之者不攻也。為名者否,為利者否,為忿者否,則國安於磐石,壽於旗翼。人皆亂,我獨治;人皆危,我獨安;人皆失喪之,我按起而治之。故仁人之用國,非特將持其有而已也,又將兼人。詩曰: “ 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此之謂也。 

  持國之難易:事強暴之國難,使強暴之國事我易。事之以貨寶,則貨寶單而交不結;約信盟誓,則約定而畔無日;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事之彌煩,其侵人愈甚,必至於資單國舉然後已。雖左堯而右舜,未有能以此道得免焉者也。譬之是猶使處女嬰寶珠,佩寶玉,負戴黃金而遇中山之盜也,雖為之逢蒙視詘要橈膕,君盧屋妾,由將不足以免也。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將巧繁拜請而畏事之,則不足以持國安身。故明君不道也。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然後節奏齊於朝,百事齊於官,眾庶齊於下。如是,則近者競親,遠方致願,上下一心,三軍同力,名聲足以暴炙之,威強足以捶笞之,拱 ​​揖指揮,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譬之是猶烏獲與焦僥搏也。故曰:事強暴之國難,使強暴之國事我易。此之謂也。

富國強兵
拼音: fù guó qiáng bīng 簡拼: fgqb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聯合式;作定語;指國家富足,兵力強大
解釋: 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
出處: 先秦·商鞅《商君書·壹言》:“故治國者,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
例子: 起感恩無已,慨然以~自任。(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六回)
謁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史记·孟子列传》:“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疆兵。”《战国策·秦策一》:“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稱】:富貴浮雲

 

【拼音】:fù guì fú yún

 

【釋義】: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出處】:《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例子】: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為無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著一個鐵君,真是~。(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六回)

 

【序號】:7129

 

典故不義若浮雲 

同源典故富貴如浮雲 富貴浮雲 富貴白天 屬浮雲 浮雲富貴 浮雲輕 等浮雲

相關人物孔子

 

《論語注疏·述而》~62~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宋·邢昺疏:「疏食,菜食也。肱,臂也。言已飯菜食、飲水、寢則曲肱而枕之,以此為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者,富與貴雖人之所欲,若富貴而以不義者,於我如浮雲,言非已之有也。」

《論語注疏·述而》~62~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作者 詩題 詩句
劉商 題劉偃莊 何事退耕滄海畔,閑看富貴白雲飛。
崔峒 劉展下判官相招以詩答之 背恩慚皎日,不義若浮雲。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杜甫 狂歌行贈四兄 兄將富貴等浮雲,弟切功名好權勢。
齊己 答崔校書 雪色衫衣絕點塵,明知富貴是浮雲。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