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分水崙戰役[編輯]

 
 

分水崙戰役,又名分水崙大捷[1],為1895年乙未戰爭中發生於今台北縣三峽鎮分水崙的一場戰役,日軍近衛師團坊城後章少佐率軍894名沿土地公坑溪谷欲前往大嵙崁(今桃園縣大溪鎮)支援時,遭到三角湧義勇軍包圍伏擊。經兩晝夜血戰後,日軍死傷達數百人。

 

 

背景[編輯]

1895年4月,廷因甲午戰爭戰敗,簽下了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為圖自救,台灣官員與士紳推動成立台灣民主國。同年5月29日,日軍近衛師團登陸澳底,爆發乙未戰爭。6月11日,日軍進駐台北。6月下旬,日軍在推進至桃園新竹的過程中,遭遇以胡嘉猷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為首的客籍民勇伏擊,勢力稍挫。

過程[編輯]

7月10日,近衛師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命令山根信成少將率領一部分台北地區的部隊於12日出發,從大嵙崁溪兩岸及兵站線,分三路前進,預定三日後在龍潭坡會合,再前進到達新竹支援。山根信成少將接獲命令後,派遣步兵第三聯隊第二大隊(隊長為少佐坊城後章伯爵),配置一個工兵小隊,沿大嵙崁溪前進。坊城隊於7月12日自台北出發,當晚宿營於三角湧[2]

7月13日凌晨4時半,日軍坊城後章少佐率軍894名沿土地公坑溪谷欲前往大嵙崁。7時10分,在分水崙附近遭到三角湧義勇軍利用土地公坑溪谷狹長地形(長約3公里,寬約150公尺,深約200公尺),進行袋形戰術圍擊。江國輝率眾於分水崙攔截,蘇力將主力集中於谷地出口圍困日軍,日軍因陣線拉長而前後無法顧及,後來由居民羅金率四名日軍化裝成乞丐逃出求援」[3]

7月16日下午二時,支隊本隊山根信成少將率援軍趕到大嵙崁,三角湧義勇軍因後方(即大嵙崁)被日軍襲擊,義勇軍便撤退回大嵙崁,包圍陣勢被破,坊城後章率隊脫困,與山根信成支隊會合。此役日軍死傷數百人,而義軍僅傷亡數十人,史稱「分水崙戰役」[4]

7月19日,山根信成少將獲令率隊於台北前去,自枋橋土城大嵙崁三角湧沿路進行無差別掃蕩[3]

影響與評價[編輯]

乙未戰爭中,「分水崙戰役」是日軍入主台北城後,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役。而在稍早發生,且較快結束的「隆恩埔戰役」中,日軍水路運送隊幾乎全隊覆滅,僅有4名兵卒倖免脫逃[5]。此兩役可謂讓日本人知道台灣人民抗日決心的決定性戰役[4]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津山事件[編輯]

 
 
犯人都井睦雄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津山事件
假名 つやまじけん
平文式羅馬字 Tsuyama Jiken

津山事件或稱為津山三十人屠殺事件,是於1938年5月21日凌晨,於日本岡山縣苫田郡西加茂村大字行重(現在的津山市加茂町行重)貝尾及坂本兩個部落的大量殺人事件。本事件中含自殺的犯人共有31人死亡,另有3人輕重傷。

這件屠殺事件一般稱為津山事件,這是為了稱呼上的方便,便以附近高知名度的中心都市之名冠上;正確來說,該事件應該是發生於津山市外的西加茂村。但是因為後來市町村合併的緣故,現在又劃歸津山市內。另外也有以人以犯人的名字稱為都井睦雄事件,犯人犯行時僅22歲。

 


案發之前
[編輯]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都井睦雄
假名 とい むつお
平文式羅馬字 Toi Mutsuo

犯人都井睦雄於1917年出生於岡山縣苫田郡新加茂町大字倉見,父母很早就死於肺結核,於是都井和姊姊都由祖母撫養長大。6歲時他們一家(包含祖母、都井的姊姊和都井本人,戶長是登記為都井)遷回祖母的故鄉貝尾部落。

都井家因為有著一定程度的資產,配合下田工作因此生活過得較為寬裕。都井的祖母因為本人的身體不好,因此屢次要求都井要在家裡面,因此都井比別人晚一年進入尋常小學校(當時的舊制學制中,相當於現在小學階段)接受義務教育。進入學校後亦屢次因故缺席,不過都井本身的成績還算不錯,因此級任老師希望他進入當時舊制的中學就讀;但是因為祖母反對,因此沒有繼續唸下去。

都井從尋常小學校畢業之後,不久即得到胸膜炎因此被醫生禁止下田,所以每天閒散度日。肋膜病狀不久旋即改善,因此都井進入補習學校(即後來的青年學校)就讀;但是從姊姊結婚之後開始,他漸漸對於學業失去興趣,每天關在家裡面也不和同儕來往。此時他重寫了適合給兒童看的小說,唸給附近的孩子聽,因而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另外,都井和附近的女性們關係,如同當時這地區的「風俗」,有著不少私通的情形發生。

都井在發生事件的前年(1937年)接受徵兵檢查的時候,因為結核的理由被判定為體位丙種合格(實際上代表不合格);當時女性有非常崇尚甲種體位男子的風潮,從這時開始,之前和都井私通的女性們,都以都井的體位丙等,還有結核病等理由,拒絕和他繼續維持關係。

同年,都井取得狩獵執照,在津山購買了二連發獵槍,翌年1938年神戶售出,並且購買對猛獸用的12號口徑(18.1公釐)5連發的白朗寧獵槍,每天入山練習射擊,晚上拿著獵槍在村子裡面徘徊,讓附近的鄰居感到不安。關於購買槍的動機有許多說法,有種說法是:最初購買獵槍是因為不想去求愛之際被拒絕,而不是要襲擊村人;另外有種說法是:獵槍是因為都井沒有被徵召,而曾被村人迫害,買獵槍用來防身用等看法(但是之後換購猛獸用獵槍的時候,都井用了自己房子和土地作擔保去借款,開始籌劃犯案)。某天,都井為了治療祖母的病,因此把藥放到味噌湯時被祖母目擊,因此以「要被孫子毒殺」的理由鬧到警察那邊,後來警察搜索房子的時候將獵槍、日本刀、短刀還有匕首等全數沒收,狩獵執照也被吊銷。

因這件事情失去全部凶器的都井,經由友人的管道再次取得獵槍,並從刀劍收藏家那邊取得日本刀等方法再次收集武器。接著選擇在1938年5月21日深夜犯案;這天是曾和都井發生過親密關係,後來離開他前往其他村莊嫁作人婦的兩名女性回鄉省親的日子。都井原本對這兩名女性就有強烈的敵意和殺意,都井之前可能是調查過,也可能是不巧聽聞兩人返鄉的日子,於是就決定在那天犯案。

案發經過[編輯]

從發生事情的前幾天起,都井就開始寫長篇的遺書給姊姊等數人;另騎著腳踏車到隔壁村鎮的加茂町派出所,計算居民們逃走求救所要的時間(當時西加茂派出所的巡佐因出征而缺員)。都井給姊姊的遺書中請求她「好好治病,請在世界上好好的活下去」。

1938年5月20日下午4點左右,都井以騎著自行車對觀察要作案的住宅來回仔細地「預習」著。下午5點左右,都井爬上電線桿將電線切斷,使貝尾部落全面停電;村民對於停電並不疑有他,因此並沒有去通報相關單位。

1938年5月21日凌晨1點40分左右,都井開始行動。都井穿著立領學生制服打著綁腿,穿著稱為「地下足袋」的二指膠鞋,頭上用頭巾捲起來兩邊各綁著一個小型手電筒,用繩子將自行車用的車燈從頭上垂吊到胸前,腰上綁著一把日本刀和兩把匕首,手持改造的九連發白朗寧獵槍,口袋裡面塞滿100發子彈,身上還側背著裝滿100發子彈的布包,展開一個半小時的屠殺。

最初都井將自家中熟睡的祖母的頭用斧頭砍下,接下來的一個小時之間,附近的居民們一個個被改造獵槍和日本刀給殺害。根據倖存者的證言,都井作案的時候相當冷靜,對於原本就懷有恨意又向他求饒的老婦人,說出「本來我跟妳無冤無仇,但是搶走我的結婚對象,不得不殺妳」之後以獵槍射殺讓她身負重傷(之後死亡);而對沒有說他壞話的老人,則只是凝視著他並且放過他一馬。來到某一家,主人向他求饒道「我們絕對不會向外通報,請放過我們吧!」時,都井回答「你們還真是愛惜性命啊。好,就放過你們吧」而逕自離開。

這次事件的被害者,共有死者30人(立即死亡28人,傷重不治2人),輕重傷3人,其中五名死者未滿16歲。都井一共侵入11間民宅,其中三家被滅門,四家有一人倖存。其他被侵入民宅的倖存者,除了2人原本不在之外,其他的都是聽到槍聲和怒罵聲後立刻逃亡和躲藏而得救。

約一個半小時的屠殺後,都井為了遺書的事情而來到隔壁樽井部落借紙和筆;那戶人家被都井的模樣給嚇得不知如何反應。都井看到這家人的小孩曾經聽他說過故事,因此向這孩子借到筆紙後,告訴小孩「好好用功讀書,以後做出事業來」。之後,都井登上約3.5公里外的仙之城山山頂,寫下追加的遺書之後以獵槍自殺。

都井的遺體最後在隔天早上的搜山行動中被發現,估計死亡時間是早上五點,遺體旁有追加的遺書之外,在都井自宅中也找到兩份遺書。

案發之後[編輯]

都井在遺書中表示,決定該日犯案的理由是曾經和都井有過關係,但嫁去別家的女性回來省親的緣故。但是當都井踏入該女性的老家的時候,該女性因為逃出而得救;收容那女性的那家的家人,卻因此慘遭屠殺。此外還有要殺的人已經搬走、因為其他人的妨礙而無法殺到目標等情形,都井在遺書中對此有所反省。此外,關於一開始就殺害祖母的原因,都井在遺書中解釋為「讓她活下來之後面對一切的話也太可憐了」。

津山事件是前所未聞的慘劇,因此在廣播報紙大眾媒體的播報下轟動整個社會,部分資料記述當時因為正值中日戰爭,因此有報導管制的情形,但是實際上並未如此。

這件事情對於貝尾部落影響頗大,如同前述有一家遭滅門、或是失去大多數的親人的情況,部落中大多以務農為業因此生活變得更加困苦。另外都井的親戚一家因為沒有受到傷害,因此被懷疑之前就知道都井的計畫,幾乎受到被村人絕交(村八分)的待遇。即使到了現在,這起事件在當地仍然被視為禁忌,例如在1975年發行的加茂町史中,對於這事件只用「發生都井睦雄事件」一句話帶過。

當時的知識份子間對於警察的取締不嚴有強烈的批判,其中也有指出這事件和1913年德國發生的「華格納槍擊案」類似,希望將都井作為醫學上的研究對象,因此也有對於都井自殺感到相當惋惜的說法。

事件之後,由於都井在警察調查之前就已經死亡,另外被害者數量相當多的緣故,倖存下來的人幾乎又都是某位受害者的親戚,因此大多將全部的過錯全部推給都井。此外因為都井死亡而傳言和都井有染的女性,都受到當事人否定又死無對證,因此這件事件中,有許多無法證實的部份。

案發現場的現況[編輯]

發生事件的貝尾部落,是周邊部落中最接近山邊的部份。從津山市驅車前往的話,要經由行重地區才能抵達位於東南邊的坂元部落。接下來再往深處前進,途中會看到一個上面書寫著貝尾的藍色小看板,這邊就是發生案件的現場。

這看板後道路分岔為兩條,右邊往貝尾部落的中心部,左邊則通往貝尾部落的集會所。不管是哪條路,通過了貝尾部落之後,都是車輛無法通行的山道。回到道路分岔的地方,往右前進和一條往左轉的小路交匯處,這邊就是貝尾部落的中心地區(在那個路口往左轉,一樣會通往集會所);案發現場就是在這個路口附近的許多間住家內。這附近有個長久以來使用的墓地,裡面有許多的墓碑刻著逝世於昭和13年5月21日,就能得知是亡於津山事件的被害者之墓。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林大屠殺[編輯]

 
 

雲林大屠殺台灣日治時期初期所發生的一件屠殺事件,至於犧牲人數,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指出有6000人被日軍殺害[1],當時的雲林支廳主記今村平藏的日誌《雲煙瘴雨日誌》則記載一萬餘人[2],近人劉枝萬則推估有三萬人[3]被日軍殺害。

 


經過
[編輯] 

1896年,台灣總督府4月1日起結束軍政進入民政時期,為了掃蕩柯鐵等人的抗日事件,於是進駐斗六街,4月12日,島田少佐進剿簡義於雲林橫路庄,簡義逃逸,島田「收兵,集合於北方曠地,斬殺俘虜」。

鐵國山等抗日份子因此感到憤慨,乃以內山大坪頂(今南投鹿谷)為根據地,於是率領六千多人偷襲日軍。6月14日,雲林守備中村道明中尉率兵20餘人進窺大坪頂。今村平藏以兵員短少又不諳地形「惟恐後悔莫及」為由勸阻,中村不從,輕率前往,遇伏,陣亡過半。第二天日軍為了報復,到處焚燒民宅並蓄意殺人,日軍第二旅團在六月以台中一團進攻雲林,雲林支廳長松村雄之進稱:「雲林轄下無良民」[4][5],6月20日至23日集結重兵,把村莊皆稱做匪窖全加以焚燬,事件七天中,四處無人性的報復屠殺,婦女幼兒也在殘殺之列,縱火民房4925戶[4][5],使日本政府被國際媒體抨擊。

反應[編輯]

雲林大屠殺發生後,台灣的洋人、傳教士陸續投書香港、日本、英國各大報,7月4日於《中國通訊報》(China Mail)和《香港日報》(Hong Kong Daily Press)刊登。7月14日報導:「日本人正採取殲滅所有台灣人的策略……台灣人的收穫破壞、家園燒毀,祖先墳墓挖掘、婦女遭凌辱,憤怒到極點……」。8月25日《泰晤士報》:「日本士兵暴戾侮慢之程度令人咋舌……肆無忌憚地殺人放火……老幼婦女皆不能免……野蠻且苛酷之東方新強國。」。8月22日之《蘇格蘭人報》:「日本之政略,似乎在於將全島居民都趕出去。」。

國際社會向日本施壓,日本政府向台灣總督府施壓,台灣總督虛與委蛇。桂太郎總督在日本知悉事態,8月7日電報命令儘速進行失職官員之懲處。台灣總督府在8月28日上報給日本中央監督總督府業務的拓殖務大臣,指出松村雄之進支廳長原本即有不能讓軍隊不分好壞殘害人民的責任,報請拓殖務大臣上奏免松村支廳長官職及繳還勳章、位階證明書。拓殖務省也很快在8月29日發文送交主管人事獎懲的賞勳局。9月2日松村雄之進正式被撤職,並且被要求繳還勳章、敘位證明書,離開臺灣。

1896年11月14日,台灣總督乃木希典訓令「各混成旅團長、憲兵隊司令官」,嚴禁燒夷良民家屋,但是「若戰術上有其必要,述明理由報告」即可。1897年3月27日,乃木希典去函拓殖務大臣,以松村雄之進早年治臺有功,請辦理敘松村氏為從七位位階的手續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康安[編輯]

 
 
福康安
福康安
福康安
富察氏
福康安
封爵 三等嘉勇男→一等嘉勇侯→一等嘉勇公→忠銳公→嘉勇郡王
出生 乾隆十八年 (1753年)
逝世 乾隆六十年(1795年)
諡號 文襄
 
 
 

福康安( 滿語ᡶᡠᠺᠠᠩᡤᠠᠨ穆麟德fuk'anggan[參 1];1753年-1796年),瑤林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清高宗孝賢皇后侄,大學士傅恆子,傳為高宗私生子。

 


生平
[編輯]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福康安承襲雲騎尉,四年後任御前侍衛。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任職戶部侍郎,不久遷滿洲鑲黃旗副都統,受命趕赴四川軍中任平叛將領。次年福康安抵達軍營後,被阿桂授為為領隊大臣。後以作戰勇敢、治軍有方而為朝野矚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金川後,封爵三等嘉勇男,授職戶部左侍郎,不久調任蒙古鑲白旗都統。

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期間(1777年至1780年),福康安先後出任吉林將軍奉天將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後歷任雲貴(雲南貴州)、四川、陝甘(陝西甘肅)、閩浙(福建浙江)、兩廣(廣西廣東)總督。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初從阿桂用兵金川,事後即任封疆大吏。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再從阿桂鎮壓甘肅回民起事,破石峰堡,封爵一等嘉勇侯。1787年(乾隆52年),乾隆命他同海蘭察台灣平定林爽文事件。同年年末,他率軍從福建渡海,以解救被叛軍包圍的清軍。亂事被平息後,論功行賞,福康安晉封為一等嘉勇公。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廓爾喀軍隊侵入西藏,意圖搶掠遍布各地的喇嘛廟內的財富,但被當時的駐藏大臣巴忠鄂輝勸說撤回。然而,他們並未罷休。第二年以更大規模入侵,幾乎沒有遇到當地藏兵或者駐守清軍的抵抗,因而得以大肆搶掠。達賴喇嘛逃往尼泊爾,向乾隆求救,請求援助收復失土,乾隆聞訊大為震怒,命福康安偕參贊大臣海蘭察率軍反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軍到達西藏,連戰連捷,將廓爾喀軍隊驅回喜馬拉雅山南麓,甚至還反攻到廓爾喀首都陽布(加德滿都)外二十公里的熱索橋(但在此受伏擊),迫使廓爾喀乞和。按照福康安提出的條件議和,廓爾喀每五年到北京朝貢一次。作為對這次戰功的褒獎,福康安被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封一等輕騎都尉世職,並讓他的兒子德麟承襲。乾隆還聲稱,假若福康安把廓爾喀徹底征服,就封他為王。他雖未獲此殊封,仍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加封忠銳嘉勇公。

乾隆六十年(1795年)二三月間,清政府調遣雲貴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湖廣總督福寧率領七省兵力十餘萬人,分路鎮壓。八月,聚集在平隴的起義軍推吳八月為苗王,石柳鄧、石三保為將軍。福康安、和琳採用剿撫並用的措施。九月,吳半生被俘獲。十二月,吳八月被俘。初戰告捷,乾隆皇帝破格封福康安為貝子,他是第一個宗室之外,活著被封為如此顯爵的人。

由於長途跋涉和緊張作戰,福康安病倒在軍中,但他仍繼續督戰,終因積勞成疾,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五月,病逝軍中,贈諡號「文襄」,追贈嘉勇郡王,配享太廟。

不過,後來的嘉慶皇帝並未像其父親那般褒獎福康安,多次追加譴責他在軍中揮霍無度。嘉慶十三年(1808年)嘉慶帝將其子由世襲貝勒降為貝子。

相關文學影視作品[編輯]

金庸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飛狐外傳》以及根據這些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中有福康安一角,然故事情節為虛構。

瓊瑤的《還珠格格》系列中配角福爾泰原型即福康安。

清代民族英雄福康安
 
 
 
 
  十八世紀中葉,在中國清朝乾隆時代出了一個偉大的文武雙梟的人物,他的名字叫福康安。十五歲時爲乾隆身邊五品帶刀待衛,在英武殿行走,二十二歲金川之戰穫圖形紫光閣第十三。三十九歲官至兵部尚書從一品,穫天下頒召圖形紫光閣第三,他出於國戚而封爲皇家貝子,逝世前年僅四十二歲。生極顯貴,死盡殊榮。一生有二十多個禦詞碑讚,三次圖形紫光閣。是他——四十天火速趕到西藏,將英國人訓練的廓爾喀“巴圖魯—勇士”打得屁滾尿流,附首稱臣。是他——創建了中國清軍高原第一支特種部隊,這支國家正規軍後來參加了五次抗擊英軍的戰役,悲壯激烈!值得感興趣的是,這種有别於“八旗”和“綠營”的代本軍制,直至文革中期才從人民解放軍中撤銷建制;是他——對英國軍事使團的洋火器不屑一顧,敢說“不”字,令馬嗄爾尼敬畏三分,直至四十八年後,伊尼沙白女王對是否發動侵華作戰倘有餘悸,最後眾議院以微弱多數通過對華作戰議案,且舍近求遠,把突破口選在中國沿海;是他——凌遲處死貪腐高官兩廣總兵柴大紀、腰斬成都將軍成德、剝黄正法濟仲喇嘛,他一生征戰數百次,殺敵無數……他的名字是乾隆賜的,他的妻子是漢族而且是乾隆賜於並主婚。福康安是滿族高官中唯一精通蒙、滿、藏、漢四種語言文字的人,尤詩文精道。

  一、福康安的家庭社會背景

  福康安出生在名門大族、富貴世家、軍功顯赫的貴族家庭,爲將門之後。他的曾祖父是米思翰,康熙親政初期的戶部尚書。是少數支持康熙決定平定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三藩”滿族貴族之一。他的祖父是李榮保,曾任察哈爾總管。真正使福康安家族到達飛黄騰達的是他的父親傅恒這一代,富察氏家族出了位皇后,孝賢皇后是乾隆的結發夫妻,這使富察氏家族步入了鼎盛階段。

  福康安的父親是傅恒,生於1715年,病故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7月),傅恒本人也因其姐姐是皇后這層關係得到重用,短短幾年便由一名普通的侍衛親軍迅速擢升至内務府總管。而且福康安家族連續四代侍奉皇帝,富察氏也因此成爲清代惟一的侍衛世家。傅恒深受乾隆皇帝信任,曆任軍機處首輔大學士達二十年之久。傅恒爲什麼受到乾隆的寵信,有一半要歸諦爲他相當顯赫的社會關係。其姐姐是乾隆十分敬重、寵愛的第一位皇后。因此乾隆皇帝是福康安的姑爺,孝賢皇后是他的姑姑。(富察氏皇后死後被諡爲孝賢皇后)。傅恒本人也因其姐姐是皇后這層關係得到重用。但傅恒與其他坐吃山空的紈絝子弟不同,傅恒秉承了家族低調謹慎的政治作風,不露鋒芒,用實力軍功穫取皇帝的寵信與重用。傅恒26歲時任戶部尚書,此後數十年,一直作爲朝廷大

  將多次奉旨出征,參加了大小金川戰役、平定准葛爾叛亂、抵禦緬甸入侵。傅恒在對緬甸三年苦戰中染熱帶疾病身亡。他死後乾隆帝萬分悲痛,曾親自到府致祭,並下令按宗室鎮國公治喪,入祀宗祠。乾隆甚至還專門寫了篇《懷舊詩》稱讚傅恒爲大清社稷之臣。《清高宗禦詩四集》卷五十八,《懷舊詩·五閣臣·故大學士忠勇公傅恒》

  福康安的伯父叫傅清,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都統銜的身份奉命駐藏。他爲平定擁兵自重,妄圖分裂西藏的叛國分子珠爾墨特·那木劄勒郡王發動的叛亂,而壯烈殉職。有關傅清和駐西藏大臣紀山的業績和被害經過,《駐藏大臣考》,《衛藏通志》中均有記載,而現存西藏拉薩市龍王潭的《雙忠祠碑文》悼祭(漢文)。作者便是福康安。

  福康安的母親是那拉氏(漢姓李棠—又名棠兒,病故於1793年4月)。她與傅恒生有四個兒子。福康安排行老三,大哥福靈安,二哥福隆安,四弟福長安。大哥福靈安穫雲騎尉世職,曾任總兵、副都統;二哥福隆安被乾隆招爲附馬,傅恒去逝後,由於他娶的是公主格格,承襲其父一等忠勇公的名份。四弟福長安擔任過正黄旗滿洲副都統。福康安的名份雖然不及兩位兄長,但是他的名字是乾隆所賜,富察氏家中唯獨他自幼在乾隆身邊長大,他少時機警過人,文武雙全,乾隆視其已出,倍受乾隆青睞。

  福康安的夫人叫李英,是位漢族女子,她是漢八旗綠營(以漢族回族爲主的部隊)兩廣總兵李詩堯的女兒。福康安的婚娶由乾隆賜予。他與李英生有一個兒子叫德麟 。

  《清史稿·正史列傳一百一十七福康安》中記載:“福康安,字瑤林,號敬齋,姓富察氏,滿洲鑲黄旗人。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恒之第三子也”。福康安出身於這樣顯貴的家庭,但他不是坐享顯赫出身的庇蔭,而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從乾隆三十二年(1767)13歲世襲一個最低的恩騎尉世職(五品)三等侍衛開始,不斷進取,盡心盡職擔當藍翎侍衛,16歲後升遷爲頭等雲騎尉(正三品)侍衛。乾隆三十六年(1771)17歲,被提拔爲戶部侍郎,鑲藍旗蒙古副都統。但祖上的功蔭畢竟不能取代自己努力掙來的功名,乾隆三十八年,年僅19歲擢升鑲黄旗滿洲副都統(正二品)。被乾隆派往平定金川,隨定邊將軍溫福南征,因其戰功卓着被升爲内大臣,並穫“嘉勇巴圖魯”(勇士)稱號。乾隆五十一年冬,32歲的福康安奉命渡台作戰。這一年台灣爆發了林爽文爲首的天地會反清複明暴動,官軍屢戰屢敗,乾隆命令福康安爲大將軍,海蘭察爲參贊進行鎮壓。他調度有方,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將暴動平息下去。乾隆進封福康安爲一等嘉勇公。

  乾隆五十七年39歲的福康安被乾隆親自點名,奉命爲平定廓爾喀戰役的主帥,委以這場戰役的總指揮,海蘭察爲參贊大臣,令禦前待衛墨爾根保,英貴二人爲福兒貼身副將,視其禦駕親征,平定廓爾喀(尼泊爾)叛亂後,穫天下頒召殊榮。穫圖形紫光閣第三。嘉慶元年(1796年) 病故在鎮壓貴州苗民的戰場上,逝年42歲。欲知福康安生於何時?究竟是不是乾隆所生?請看下文——福康安的身世之迷。(待續·本文摘自廖立着《中國藏軍》一書送審稿)

福康安紀功碑[編輯]

 
 
 
嘉義公園內的福康安紀功碑

福康安紀功碑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表彰欽差大臣福康安林爽文事件中率軍解諸羅縣城之圍的功蹟而乾隆帝御筆寫成的碑文[1],現存於嘉義公園內,為票選嘉義市歷史建築十景之一[2]

該石碑本身與贔屭碑座均是在福建廈門所造,但運到臺灣府城時贔屭掉入港道中,遂用砂岩仿造,放於縣城東門附近的福康安生祠內。後來石碑在1906年梅山地震後移到今新榮路三商百貨附近,之後再移到嘉義公園內存放[1]

而落入水中的贔屭在1911年時被發現,傳說有靈性而被供奉在臺南南廠代天府保安宮內,其背上原本用來安放碑文的凹槽內有水,傳說可治眼疾[1]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大獅[編輯]

 
 
簡大獅
Kán Tuā-Sai
Flag of Formosa 1895.svg

國家/地區 臺灣民主國
效忠於 臺灣民主國
種類 軍隊家族
參與戰役 乙未戰爭

大獅(1870年-1900年3月29日),名忠誥,號大獅台灣台北滬尾(今日新北市淡水區)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南靖縣梅林坎下[1](較新的研究報告指出,簡大獅曾自言本籍宜蘭十六坎人)[2]台灣日治時期早期的抗日領袖。簡大獅與柯鐵虎林少貓被並稱為「抗日三猛」[3]。因一再抗日,後被台灣總督府處決於台北[4]。有關簡大獅的早期資料在正史少見,多見於文學散文。[5]

  

生平[編輯]

本名簡忠誥,年輕時回南靖掃墓祭祖,並在當地練習武術,卻因與人比賽,遂將宗祠門口的石獅子舉起來繞行鄉里,眾人稱他「氣力過石」,於是為簡取為「大獅」,從此以簡大獅三字知名。後返台,在滬尾開設武館。 [1]

甲午戰爭清朝敗於日本,簽立馬關條約臺灣割讓。1895年台灣日治時期開始,簡大獅起事,他先率眾在大屯山山區一帶抗日。參加二次圍攻台北城的行動,明治31年(1898年)9月歸順台灣總督府,不久後受不了日軍橫暴又率眾繼續抗日,卻因事出倉促被日軍擊敗。簡大獅走投無路下,於明治32年(1899年)時偷渡福建廈門日本政府惟恐簡大獅回台作對,要求清廷交出簡大獅。[4]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明治33年),清廷應日方要求將簡大獅逮捕。簡大獅得知將受日本人審判時,在獄中寫陳情表:「我簡大獅,係台灣清國之民。皇上不得已以台地割畀日人,日人無禮,屢次至某家尋釁,且被姦淫妻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嫂與母死之,一家十餘口僅存子侄數人,又被殺死。因念此仇不共戴天,曾聚眾萬餘以與日人為難。然仇者皆係日人,並未毒及清人;故日人雖目我為土匪,而清人則應目我為義民。況自台灣歸日,大小官員內渡一空,無人敢出首創義;惟我一介小民,猶能聚眾萬餘,血戰百次,自謂無負於清。去年大勢既敗,逃竄至漳,猶是歸化清朝,願為子民。漳州道、府既為清朝官員,理應保護清朝百姓。然今事已至此,空言無補!惟望開恩,將予杖斃,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猶感大德!千萬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表其寧願被清朝處死之願[6][7]。但是,清官仍將簡大獅交給日兵帶回台灣處死[8],1900年3月29日在台北被處決。[4]

紀念[編輯]

簡大獅處刑後,許多人為其悲傷,進士錢振鍠賦詩輓之:「痛絕英雄瀝血時,海潮山湧泣蛟螭,他年國史傳忠義,莫忘臺灣簡大獅。」[9]

 

 

簡大獅抗日卻被中國出賣


 台灣四百年史可以說是一部被中國嫌棄、遺棄、割讓、出賣的慘痛歷史,但是,台灣人從來就沒有覺醒過,一直都是在認同、尋根、投懷送抱中,反覆著歷史的悲劇。

 1900年3月22日,遭日本的台灣總督府處死的抗日義士簡大獅,就是這種悲劇的典型人物之一,他且是台灣史上第一位因為向中國請求庇護,反而被中國出賣給殖民統治政府的可悲台灣人。

 簡大獅出身於宜蘭,早年經商不順,在中國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前不久,進入綠林成為著名的俠勇。在日軍登陸台灣的時候,率部眾勇敢對抗。

 初役出師不利,被日軍打敗,便以大屯山為根據地,出沒流竄於淡水、士林一帶,一度企圖進攻淡水,卻因實力不足而沒有成功,後來只好與盧錦春領導的抗日軍合流,共同以金包里、淡水、士林等地為勢力範圍。

 他參與的較大規模的抗日戰役,是在1897年5月8日。那一天是日本總督府按照馬關條約讓台灣人決定去留的最後期限,北部著名的抗日軍領袖陳秋菊等人決定讓日本人漏氣一下,簡大獅受邀率部眾參與。

 這次聯合進攻台北城的行動,由於組織協調沒有做好,跟日本軍在大稻埕進行正面戰後,始終打不進城內,被迫撤退。

 1898年8月,盧錦春向台灣總督府投降,簡大獅勢單力孤,也在8月23日率部眾向台北縣知事村上義雄提出投降請願書,9月10日正式歸順。

 歸順後,總督府讓他們承包士林通包金里的道路工程,但簡大獅過了一段時間後,仍祕密構築要塞、備置武器,參事官石塚英藏對他起疑,於是,他在詹番、徐祿等人的贊助下,在1898年12月1日再度舉事抗日。

 此時,後藤民政長官再度派遣使者要與簡大獅談判,簡大獅開槍將使者趕走,總督府因而派出北山討伐隊進攻,12月11日,雙方激戰了半天,簡大獅的抗日軍幾乎全滅,根據地燒庚寮也被佔領,簡大獅隻身突圍脫逃到廈門,再轉往漳州,請求清國庇護。

 在此之前,日本曾在1898年5月逼迫中國清廷宣布『福建不割讓』宣言,這項宣言使得日本在福建的勢力大增,簡大獅對這項資訊毫無所知,逃到福建有如飛蛾撲火。

 1900年(明治33年)1月,台灣總督府為了處理和中國關係的事務,設立了『對岸事務掛』。隔月,日本即要求中國清廷官方逮捕簡大獅(有一種說法指出,中國清廷官吏曾經接受日方的賄賂,簡大獅是在中國有錢好說話的文化下被出賣的),中國清廷真的百依百順地將他逮捕。

 簡大獅到了這個地步卻不知覺醒,還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請願書,大意如下:

 『我率萬餘之眾與日本戰,我覺得這並不為清國惹起麻煩。日本人雖視我為土匪,但清國人應視我為義民,何況自從台灣割與日本後,清國大小官員全部撤回而竟無一人倡義,我一介小民猶能糾集萬餘人,血戰百餘次,已無愧欠於清國矣。』

 『去年,大敗走漳州,乃欲歸化為清廷臣民。漳州府官吏本應保護清廷之人民,但反而招致如此結果。於今多言無用,但願在此就戮。生為大清之民,死為大清之鬼,則恩莫大焉。請勿交給日本人,否則死不瞑目。』

 中國清廷不但逮捕他,更在3月11日把他引渡回台灣,隔了10天的22日,他就被台灣總督府在台北監獄處以絞刑。

 日本多數研究台灣史的學者,在提到台灣義民抗日過程時,對於簡大獅這一段經過都會多加著墨,有些還會特別冠上『簡大獅事件』,顯示簡大獅的案例在台灣史上是具有特別啟示意義的。

 在簡大獅之前,北部抗日軍的林李成、胡嘉猷,也曾分別於1896年及1898年逃往中國。前者躲了一陣子後並未久留,又潛返台灣再度起義,一八九九年光榮陣亡;後者逃往中國後,即未再返回台灣,不過,他比較幸運的是並未逗留在福建,而是轉往他的祖籍地廣東梅縣,逃過清廷的搜捕,直到1922年以82歲去世。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那·魯道[編輯]

 
 
莫那·魯道
Mona Rudo
20-1zz.jpg
新台幣二十元上的莫那·魯道頭像
出生 1880年5月21日
清朝 清治臺灣
逝世 1930年
大日本帝國 日治臺灣
語言 賽德克語
民族 賽德克族
國籍 清朝 清治臺灣
大日本帝國 日治臺灣
職業 頭目

莫那·魯道賽德克語Mona Rudo;1880年5月21日-1930年11月5日),是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今廬山溫泉區)的頭目,在《臺灣日日新報》的漢文版有稱「毛那老」,戰後或稱莫那道,高大魁梧,據說身高將近190公分。也是賽德克族霧社群的頭目,為日治時期重要的抗日運動──霧社事件領導人,起事失敗後飲彈自殺

  

簡介[編輯]

早年[編輯]

 
莫那·魯道和部落有影響力的人

莫那·魯道,為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Tgdaya)馬赫坡社(Mhebu)部落頭目。魯道·鹿黑(Rudo Luhe)的長子。曾經受日本臺灣總督府招待到過日本內地,參訪過東京京都名古屋,參觀過當地兵工廠、軍校、軍隊等,對日本軍隊的強盛留下深刻印象,深知日軍的武裝力量絕非原住民所能企及。返臺後,對於日本官吏的嚴苛時常忍耐,也要求族人盡量配合政府施政。

日警近藤儀三郎迎娶莫那的妹妹-狄娃絲·魯道,後來狄娃絲被丈夫遺棄一走了之,依照賽德克的Gaya(族律)不能回娘家部落,然後莫那也聽聞各部落的遭遇已心存不滿、萌生反抗之心。

莫那·魯道早年因反抗日本政府失敗、並深知日本人的實力而歸順,被招安後幫助日本人攻擊其他不服從日本的原住民。居住於臺中的泰雅族耆老表示1920年,莫那·魯道趁泰雅族烏來歷馬部落(今臺中市和平青山電廠附近)壯漢外出打獵,莫那魯道從南投帶族人及日本人偷襲,屠殺二十六名老弱婦孺[1];是為「薩拉矛事件」,原因是當時日本人要報復因西班牙流感而對外人大肆出草的泰雅族原住民。行政院原民會前主任委員、賽德克族議會召集人瓦歷斯·貝林也坦承此事為真。《賽德克·巴萊》電影歷史顧問邱若龍証實,「早年莫那·魯道的確有帶人去攻打其他部落。」[2]

除了泰雅族,同族的都達群(Toda)也對德固達雅群的莫那·魯道有極為負面的評價,都達群的族人表示,莫那·魯道仗著人多勢眾搶奪他們的獵場,是他們的敵人。[3][4]

實際上,臺灣原住民各部落在早年的關係如同國際關係,有一些部落保持友好關係,但有更多部落敵對(因為長期有互相出草及爭奪獵場的習慣),即便是語言互通的不同部落,也不乏敵對者;部落間的積怨讓日本政府可以乘虛而入,操控部分原住民投向日方立場,或者取得親日原住民的主動合作,討伐反日原住民。同屬於德固達雅群的巴蘭社(Paran)就曾被與官方合作的布農族干卓萬群原住民攻擊(1903年,姊妹原事件),而莫那魯道的馬赫坡社也曾因與官方合作而被歸類為味方蕃(親日原住民)(1920年,薩拉矛事件)。

霧社事件[編輯]

1930年10月7日,在自己部落青年的婚禮上,莫那魯道長子達多莫那(Tado Mona)向日本警察吉村克己敬酒,吉村不接受(推測是吉村認為不衛生),還動手侮辱(有一說是對新娘做出不雅行為,另外就是達多雙手沾滿屠宰的豬血),族人立刻圍毆警察。莫那魯道知道,吉村絕不甘心被圍毆,親自率領眾人向吉村謝罪,但吉村並不理會,並呈報上級。因為當時攻擊警察,是嚴重罪行,莫那魯道認為事情無法改善了,加上長期受到當地日本官吏欺壓、被禁止紋面、失去出草的傳統,決定在10月27日日本人舉辦霧社運動會時起事、「血祭祖靈」(出草),是為霧社事件

莫那曾經有密謀失敗兩次(一是潛進霧社分室想竊取槍枝被逮,二是大量囤積糧食似乎被起疑)

10月25至26兩日,起義原住民開始進行秘密的聯絡與串連活動,荷戈社人比荷·沙波(Piho Sapo)似乎在此階段扮演了主要連絡人的角色,向德固達雅群的十一個社進行遊說的動作。最後共獲得德固達雅群之馬赫坡社(Mehebu)、塔洛灣社(Truwan)、波阿崙社(Boarung)、斯庫社(Suku)、荷戈社(Gungu)及都羅多夫社(Drodux)等6部落的支持。最後參與的賽德克族共計六社1,236人(其中具戰鬥力的青壯年男性共300餘人)。

1930年10月27日,莫那魯道率領族人襲擊附近的警察分駐所十三處,也襲擊學校郵局官吏宿舍等,在霧社公學校,參加運動會的婦女與學童遭到了賽德克族無差別攻擊,只要是日本人皆一律殺害,共殺死日本人134名(大多為婦孺)、重傷26名,誤殺2位著和服漢人李彩雲與劉才良[5],並殺傷215人[6],從警察單位獲得槍枝180挺和彈藥23,037發,同時切斷通往外地的電話線。

事件爆發,總督震驚,臺灣總督石塚英藏立即著手軍事行動,調派臺北州臺中州臺南州花蓮港廳軍隊憲兵警察部隊開往霧社,由鎌田彌彥少將擔任總司令。抗日族人回部落後,分成「塔洛灣」及「馬赫坡」二條戰線。塔洛灣戰線由荷戈社頭目塔道·諾幹(Tadaw Nokan)率領,馬赫坡戰線由莫那魯道率領。1930年10月31日後,除馬赫坡社外其他部落都被軍警佔領。抗日主力退到馬赫坡社。11月2曰馬赫坡社被軍警佔領後,起事原住民退入溪谷,利用懸崖絕壁的地勢作戰。

1930年11月5日,日軍臺南大隊死傷頗重。遂投擲違反國際公約之「糜爛性毒氣彈」(路易斯毒氣彈),原住民退守,不是陣亡就是在巨木下自縊。最後莫那魯道看見大勢已去,於是在山洞裡把兩名孫子槍殺,連其妻子之屍體一併焚毀,再以三八式卡賓槍飲彈自盡。

遺體[編輯]

莫那魯道之墓
霧社事件紀念公園

而莫那魯道在山巖的兒子達多·莫那不接受招降,與被迫前來招降的妹妹(馬紅‧莫那)訣別後上吊自盡。參與霧社事件的六個部落,共1236人,最後有644人死亡,其中267人被殺,290人自殺。

莫那魯道死後,屍體沒有完全腐化,一半變成木乃伊,1933年才被尋獲,1934年先是在埔里能高郡役所落成之際被展示,接著送到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本,但隨即被「借展」。7月1日,在新高新報社舉辦、警察協會、消防協會協辦的「警察展覽會」上,莫那的遺骸,第二度被公開展示,地點換到臺北植物園內,開幕式上,總督府總務長官平塚廣義、警務局長石垣倉治親自到場。

1973年臺灣學界討論花岡一郎花岡二郎的忠奸問題,而注意到莫那·魯道遺骸仍在臺灣大學時,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代主任李亦園與校長閻振興寫信給臺灣省主席謝東閔,建議應將遺骸妥慎安葬臺灣省政府方面亦接受此一建議,於10月24日自人類學系標本館將骨骸迎回霧社,10月27日於霧社事件四十三週年的日子,將遺骸入土。

研討與紀念[編輯]

 
莫那·魯道銅像和後方的霧社抗日紀念碑。

依據學者戴寶村〈莫那·魯道與臺灣原住民的反抗運動〉一文的調查,莫那·魯道他們退到馬赫坡後面的洞穴之後,日本人用炸彈炸不到那個洞穴,但是他們實在沒有辦法反抗,最後就全部自殺。泰雅族人(現已經獨立於泰雅族,稱賽德克族)都是以上吊的方式自殺,從當時日本人所拍下來的照片可以看到,一棵樹吊了很多人,以致於樹枝都彎曲下垂。有的婦女為了讓男子沒有後顧之憂而勇敢作戰,就自己先自殺,十分悲壯。

霧社事件,在臺灣抗日史上犧牲人數僅次於余清芳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噍吧哖事件),是日治時期,原住民族面對日本欺壓、殖民統治的反抗。今日霧社(屬南投縣仁愛鄉)當地設有霧社事件紀念碑,莫那·魯道雕像豎立於內,以紀念他的事蹟。

1969年,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將莫那魯道入祀忠烈祠。
1970年,行政院內政部發出褒揚令,對莫那魯道的抗日事蹟加以褒揚。

近年來已有多部描寫霧社事件的漫畫、著作、電視劇、電影推出,2001年,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正式於20元硬幣鑄上莫那·魯道肖像以資紀念。

褒揚令[編輯]

內政部[7]

查南投縣民莫那魯道(即張老)於日據台灣時期(相當民國十九年)領導本鄉霧社山胞起義抗敵先後數戰斃敵百餘終以眾寡懸殊彈盡援絕全部殉難其志可嘉特予褒揚以慰英靈此令

部長 徐慶鐘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8]六月 日

子女[編輯]

莫那魯道娶巴崗·瓦力斯(Bakan Walis)為妻子,生有二男一女。

  • 達多·莫那(Tado Mona)
達多·莫那,是莫那魯道長子,精於狩獵,是勇敢善戰的賽德克勇士。在一次族人婚宴上,因獻酒給日警遭恥辱,引發「敬酒風波」,強力勸說父親莫那魯道對抗日人。「霧社事件」中率領族人固守馬赫坡岩窟,以游擊戰和日人展開長期戰爭,終至彈盡援絕。日人脅迫其妹馬紅莫那前來勸降,不被所動,完成「最後酒祭」後,壯烈自殺成仁。
  • 巴索·莫那(Baso Mona)
巴索·莫那,是莫那魯道次子,賽德克勇士。「霧社事件」發生時,與兄長達多莫那率領族人與日軍展開激戰,不幸下顎被日軍子彈貫穿,後傷口嚴重發炎生命垂危,要求兄長幫其砍首,壯烈成仁。
  • 馬紅·莫那(Mahon Mona,1907-1973)
馬紅·莫那,是莫那魯道長女。事件發生後,丈夫與子女全死在戰爭中。由於她的長兄達多莫那率領族人在馬赫坡岩窟堅持奮戰,日人計窮,逼馬紅莫那攜酒前往勸降,其兄不降但喝完所攜酒後,從容自殺。她也是莫那魯道家族事件後唯一生還者,因思念家人痛不欲生,在保護蕃收容所及移居川中島後,數度上吊自殺皆倖獲救。後領養張呈妹為女並招劉宗仁為女婿,子孫繁衍。後以65高齡辭世。戰後時期改漢名張秀妹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聞悉台灣被日本侵占,在京的台灣舉人和台籍官員,立即聯名上書,要求堅決抵抗,決不能將台灣輕易敵手。圖為台灣同胞抗議割讓台灣書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1895年5月10日,代表清政府辦理台灣交接的專使李經方懾於台灣人民反割台的巨大聲勢,不敢登岸,改在基隆外的日本軍艦上辦理交割台灣的手續。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丘逢甲,愛國士紳。1895年初,得知清廷準備割讓台灣,倡議成立“永隸清朝”的“台灣民主國”,誓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台灣抗日臨時政權任命曾在中法戰爭中大敗法軍的的黑旗軍將領劉永福為大將軍,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和台灣​​各地義軍成為抗擊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之一.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在抗敵中犧牲的黑旗軍官兵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1895年6月日本正式公告吞併台灣及澎湖列島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1895年6月7日,日軍佔領台北。17日,日本殖民當局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在台北總督舉行“始政”儀式,正式宣佈在台灣建立殖民統治。圖為台北總督府及守衛日軍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日本殖民當局首任總督樺山資紀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台灣人民抗日鬥爭略圖(1895年6月-10月)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日軍佔領台北後,水陸並進,向南侵犯。當地人民群眾在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人的領導下,組織起抗日義軍,同日軍奮戰,多次取得勝利。圖為義軍首領吳湯興。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1895年8月底,台灣義軍在彰化八卦山與日軍展開殊死決戰。圖為進攻八卦山的義軍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台灣同胞的抗日鬥爭得到了祖國大陸人民的堅決支持。圖為1895年7月25日上海《申報》有關台灣義軍抗擊日本侵略的報導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指揮侵略台灣的日軍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嘉義一帶被台灣抗日義軍擊傷,不久斃命。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日軍佔領台灣後在今台北博愛路上舉行閱兵式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捲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傳人持。 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這是台灣近代愛國士紳丘逢甲《離台詩》中的一首,它充分抒發了作者對昏聵無能的清政府割讓台灣的強烈憤慨,和收復失地、矢志雪恥的悲壯情懷。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噩耗傳出,猶如晴天霹靂,全國上下群情激憤,痛斥賣國賊,反對割地求和。   

   噩迅傳到台灣,民眾上書台灣巡撫:“萬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寧先死於亂民之手,不願死於倭人手。” 愛國士紳丘逢甲聞訊,當即刺破手指,血書“抗倭守土”四個大字,以示抗敵保台的決心,隨後率領台灣紳民上書清政府:“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禦。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對祖宗、下對百姓。”

  台灣同胞決心用生命來捍衛祖國的領土。台灣同胞相呼應,祖國內地也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割台運動。正在北京會試的各省舉人1300餘人,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倡議下,連夜趕寫了長達18000字的呈文,上書光緒皇帝,即著名的“公車上書”,反對合約,反對割地,要求清政府遷都再戰,變法圖強。在京的台灣舉人和台籍官員尤為激憤,聯名上書都察院,痛陳:“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他們強烈要求清政府抗敵到底,只要不將台灣割棄,“台地軍民必​​能捨生忘死,為國家效命”。一場前所未有的反侵略、反賣國的愛國運動震盪著神州大地。     

  然而,腐敗的清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悲憤抗議和台灣人民的死活,幾次詔令台灣巡撫唐景崧率領文武官員內渡,撤離台灣。並派割台專使李經芳於5月19日前往台灣辦理交割。6月2日,李經芳懾於台灣人民反割台的巨大聲勢,不敢登岸,在基隆外一艘日本軍艦上正式與日本海軍大將樺山資紀(日本任命他為台灣總督兼軍務司令官)辦理了台灣交割手續。日本從清政府手中接收台灣雖毫無困難,但在中國人民面前要佔有台灣卻並不容易。“誓不臣倭”的台灣同胞決心以自己的力量武裝反抗日本佔領台灣。   

  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動下,台灣官紳組成了“永隸清朝”的“台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義軍統領,著名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為大將軍。台灣民主國成立後立即立即向清政府表示:“台灣紳民,誓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同時宣示中外,“台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預,設以乾戈從事,台民惟集萬眾御之,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台灣民主國是在台灣民林被日本佔領的危急關頭,台灣同胞自發保衛台灣,反抗侵略而成立的抗日救亡政權,“以獨立之名,行抗日之實”。台灣人民也紛紛組成“平倭團”,抗擊日本侵略者。在眾多義軍中,規模最大、最為著名的是由徐驤、吳湯興、姜紹祖所領導的三支隊伍。在台灣人民抗日激情的影響和推動下,以台灣軍務幫辦劉永福為首的部分清軍將士,也紛紛表示抗不奉詔,堅守台灣,與台灣人民一道抵抗日本侵略者。   

  5月29日,日本侵略軍分別由樺山資紀和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指揮,向基隆進犯。雙方進行激烈的戰鬥,後因清軍兵力薄弱,且戰且退,最後被迫退往獅球嶺拒守。由於唐景崧缺乏真正與“台灣共存亡”的決心,當台灣民主國成立當天,便下令各官員在三天之內返回大陸,從而掀起了一場內渡逃跑風,當日本大舉進攻台灣的第七天,貪生怕死的唐景崧便躲進英船,逃回大陸,隨著唐景崧的逃走,“民主國”不久即告解體,日軍攻占了基隆。6月6日午夜,日軍進攻台北。城內一些愛國軍民奮勇抵抗,但因無人指揮,無法打退日軍的進攻。7日下午,日軍攻占了台北。   

  台北失陷和唐景崧等官僚士紳的潛避,激起了台灣廣大愛國軍民的悲痛和憤慨。守衛台南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氣憤,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表示為保衛國土,“萬死不辭”。堅守台灣的軍民,共舉劉永福為首領,領導全台抗日武裝鬥爭。日軍侵入台北後,分軍兩路,一路侵占宜蘭,一路入侵新竹。為阻止日軍南下,新竹附近的各路義軍決定聯合起來在湖口一帶阻擊日軍。當進犯的日軍到達角板山盆地時,胡嘉猷率所部義軍對其進行了頑強阻擊。正當兩軍激戰時,徐驤也率領義軍衝殺過來,將日軍團團圍住。在兩支義軍的頑強阻擊下,進犯的日軍被擊斃60餘人,其餘的逃入山林。隨後,逃竄的日軍在援兵的救援下,逃出了義軍的包圍圈。與此同時,吳湯興率領另一支義軍阻擊西路進犯的日軍,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被迫退至湖口。吳湯興決定憑藉湖口的土壘房舍再次阻擊日軍西進,瘋狂的日軍對湖口發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把整個村鎮的房子都燒毀掉,義軍只好再次後退,付出慘痛代價的日軍佔領了新竹和宜蘭。徐驤、吳湯興等人率領義軍雖未阻止日軍南下與西進,但同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使狂妄的侵略者膽戰心驚,大有身陷泥沼舉步維艱之感。日本人竹野與三郎在《台灣統治志》中心有餘悸地說:“不論何時,只要我軍(指日軍)一被打敗,附近村民便立刻變成我們的敵人。每個人甚至年輕婦女都拿起武器來,一面呼喊著,一面投入戰鬥。我們的對手十分頑強,絲毫不怕死,他們隱蔽在村舍裡,當一所房子被大砲摧毀,他們就鎮靜地轉移到另一所房子裡去,等一有機會就發動進攻。不僅台北的情況是這樣,而且整個新竹的四郊也是這樣,新竹的村民是以頑強和勇敢著稱的。”    

  新竹、宜蘭失陷後,日軍繼續南犯,徐驤等各路義軍和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對日軍進行節節阻擊。8月28日,日軍分兩路進攻彰化城,東路日軍對駐守彰化城外要隘八卦山的徐驤、吳湯興義軍部進行偷襲。當日軍由僻靜小道偷偷地摸到守軍陣地背後時,義軍將士躍出戰壕,與日軍展開肉搏,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吳湯興等大批將士壯烈殉國,日軍佔領了陣地。正在抗擊西路日軍的劉永福部將吳彭年,在得知八卦山失守時,立即率七星隊——黑旗軍的敢死隊急速援救八卦山,與日軍展開激戰的爭奪戰,林鴻貴率領的黑旗軍小分隊全部犧牲,吳彭年率七星隊終於奪回了八卦山山頂陣地。日軍不甘心失敗,將七星隊團團圍住,瘋狂的向山頂沖去,吳彭年率七星隊與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最後全部戰死在八卦山頭。    

  八卦山爭奪戰,是台灣軍民與日軍進行的一場最為激烈的反割台戰鬥,擊斃日軍精銳師團1000多人,義軍和黑旗軍死傷500餘人,最後,徐驤僅帶20餘人衝出重圍,進入阿里山區。徐驤在阿里山區很快又組建了一支700人的隊伍,投入嘉義保衛戰。徐驤與嘉義守將王德標在嘉義城外暗埋地雷,並將日軍誘入地雷陣中,炸死日軍700餘人。隨後日軍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守軍被迫放棄嘉義城,退守曾文溪一線。位於台南北部的曾文溪是台南的最後一道防線。10月13日,日軍調集精良部隊28000人,對扼守曾文溪的數千義軍、黑旗軍發起總攻,一時間戰場上彈如雨下,硝煙瀰漫,徐驤等率軍寸土必爭,拼死抵抗,只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曾文溪兩岸,屍橫遍野,徐驤不幸中炮陣亡,臨死前,他仍然振臂高呼:“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曾文溪失陷,台南成為孤城,劉永福率黑旗軍被迫退回大陸,日寇控制了整個台灣省。從1895年4月,台北阻擊戰開始,至台南陷落,在近半年的浴血奮戰中,台灣軍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悲壯的愛國主義史詩。轟轟烈烈的武裝反割台鬥爭雖然失敗了,但它卻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據日本官方公佈的數字,在台灣被擊斃和病死的日本官兵,包括北白川能久親王和山根少將在內,共4800餘人,重傷者500餘人,另有21000餘人回國治病,5200餘人留台治療,總計損失32000餘人,佔侵台總人數的一半以上。為保衛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同胞不畏強暴,不怕犧牲,他們氣壯山河的英雄事蹟,永遠銘記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抗日三猛 


    日本侵略者雖然佔領了台灣,但是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並沒有停止,從1895年到1902年連續進行了長達7年的武裝鬥爭。日軍原本以為劉永福離開後台灣可以全面收復,其實抗日游擊戰才真正開始。台灣地勢險阻,義軍常常出奇不意地打擊日軍,游擊戰遍布全台,此起彼落,給日軍帶來極大的困擾。詹振、陳秋菊、林李成、簡義等都是當時著名的抗日義軍領袖,特別是被稱為“抗日三猛” 的簡大獅、柯鐵虎和林少貓更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簡大獅 

 “抗日三猛”之一——台灣北部義軍首領簡大獅
      簡大獅是台北農民武裝起義的領袖。1895年12月31日,簡大獅率義軍襲擊台北日軍,城內台胞奮起響應,雙方在八甲町展開激戰,日軍死傷300多人。後因日軍得到增援,簡大獅等戰至彈絕而退。1897年5月8日,是日本當局強行規定台胞選定國籍的最後一天。當日簡大獅等率5000多人再攻台北,一度佔領台北奎府街,戰鬥打了一天,義軍首領之一詹振力戰身亡。1898年2月,簡大獅率部與日軍在竹仔山一帶激戰,大戰6日後退入深山。1899年初簡大獅內渡大陸,以圖再起。清政府迫於日本壓力,竟逮捕簡大獅並於當年引渡至台灣。簡大獅被押廈門廳時,曾憤怒陳詞道:“我簡大獅,系台灣清國之民……日人無禮,屢次至某家尋釁,且姦淫妻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嫂與母死之,一家十餘口,僅存子侄數人,又被殺死。因念此仇不共戴天,曾聚眾萬餘人以與日人為難……故日人雖目我為土匪,而清人則應目我為義民……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猶感大德。千萬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大獅一吼,驚天地,泣鬼神!1902年6月簡大獅在台灣受盡酷刑後,被日本人殺害。簡大獅遇害後,舉國震驚,萬民憤怒。清末一位姓錢的武進士悲憤賦詩:“痛絕英雄瀝血時,海潮山擁泣蛟螭,他年國史傳忠義,莫忘台灣簡大獅。”上海《申報》評論:“台灣義民簡大獅為中國爭氣,為全台爭氣,此中國最有志氣之人。”


  “抗日三猛”之一——柯鐵虎
      柯鐵虎本名柯鐵,因臂力過人,善鬥,又被人們稱為柯鐵虎。他在雲林大坪建立了抗日基地——鐵國山。鐵國山抗日軍民出擊各地,勇猛無比,日軍為之膽怯。日軍對雲對雲林地區的抗日軍民恨之入骨,於是實行慘無人道的屠村政策,製造了駭人聽聞的雲林大屠殺,3萬台灣同胞慘遭日軍殺害。樺山資紀於1896年12月12日派數千日軍進攻鐵國山,柯鐵虎為避免重大犧牲,實行轉移,隱藏深山。1897年柯鐵虎率領義軍五六百人,再次進攻日軍,日軍調來大批人馬,柯鐵虎等終因力量懸殊,再度轉移。在此次戰鬥中,柯鐵虎也身負重傷。1895年5月,日軍改用招安政策,不惜以優厚條件誘降柯鐵虎。柯鐵虎提出了十項條件,日軍錶面上應允,但暗中嚴密監視,同時派兵力包圍了柯鐵虎等的住處。1899年10月,柯鐵虎移往打貓東頂堡的一個岩洞中。由於身患重病,於1900年2月9日不治身亡。
  

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後的台灣軍民抗日之戰和台灣抗日三猛- 張子涵- 張子涵的圖文世界

 林少貓

“抗日三猛”之一——台南義軍首領林少貓 

      林少貓是南部最有實力的抗日義軍首領。當日本準備要接管台灣時,林少貓便立即招募義民,響應抗日。1897年,林少貓親率義軍主動攻擊鳳山、潮州間的日軍。1898年底,他率領上千人佔領了虎頭山。林少貓也因此成為日本人的心腹大患。等到新總督兒玉源太郎就位之後,改採“招撫政策”,費盡心思請了各地的仕紳作說客,勸少貓投降,但他始終不為所動。這種僵局一直持續到他的幼子被日軍逮捕,在不得以的情況之下,林少貓只好與日本人談和,但提出了設立自治區和“治民局”,日本官員不得進入,居民可以自帶武器,日本當局賠償損失等條件。日方基本接受了他的條件。然而,1902年,日方秘密派遣隊伍進攻林少貓,林少貓組織的義軍浴血奮戰了一整天,最後相繼殉難。這位始終堅持到最後的抗日鬥士雖然慷慨犧牲了,但他保衛鄉土的精神卻留給後人無盡的哀思。如今,他的神位已被安奉在高雄市壽山的忠烈祠,供後人憑弔。

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資料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柯鐵[編輯]

 
 

柯鐵(1876年-1900年),鐵虎[1],是臺灣日治時期早期的抗日領袖。出生於臺灣雲林縣古坑鄉,以號聞名,人稱柯鐵虎。1899年歸順日方,隔年病逝。與簡大獅林少貓被並稱為「獅虎貓抗日三猛」。

生平[編輯]

父親務農,母親早逝,家中共有兄弟四人,排行第三。1895年,清朝日本締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予日本,臺灣人在各地紛起抗拒。柯鐵虎年僅20歲,招募義士數百人,持械據雲林大坪頂為天險,揭竿起義,並改稱「鐵國山」[1][2]

雲林縣梅坑(今嘉義縣梅山鄉)人簡義原為劉永福部屬,率義軍與日軍戰於斗六,兵敗後投奔鐵虎,起義諸人齊推簡義為首領。

1896年6月14日,簡義於鐵國山大會群雄,昭告天地,改年號天運元年,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日軍發起圍剿行動,鐵虎率部突擊中村中尉所部之20餘名偵察員,大獲全勝。18日,日軍派松居大隊與佐藤大隊分攻溪邊厝(今古坑東和庄)與鐵國山,附近居民遭波及,死傷慘重,村屋盡焚,鐵虎率義軍奮勇抗襲日軍,大勝。

1896年舊曆六月,簡義率壯士六百人,以迅雷之勢破雲林,進而激起各地抗日,嘉義主城亦破。臺灣總督府令即奪雲林,待日軍主力第四旅團一至,義軍潰逃四散,殘部返鐵國山困守。日軍改採懷柔手段,在辜顯榮陳紹年的勸誘下,簡義下山投降[3],義軍改舉鐵虎為鐵國山總統。12月12日,日軍主力猛攻鐵國山,鐵虎等人奔向山中,繼續以游擊戰抵抗。

日軍無策對付,覓得高阿盾陳國瑞等人,先後引軍入鐵國山腹背攻擊,然皆為義軍所敗,傷亡甚眾。臺灣總督府改以懷柔政策數度招降但皆無效,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遂派白井新太郎至斗六招降。鐵虎自知糧草和軍火不繼,終於在1899年放棄抵抗,歸順日本官方,於1900年病逝,而柯鐵虎義軍旋即遭總督府派兵全數殲滅。

 

 

【臺灣抗日史回顧】柯鐵虎與鐵國山

 

黃立夫 期數:712

 

 柯鐵(西元1876年-1900年),出生於雲林縣古坑鄉,以號「鐵虎」聞名,人稱柯鐵虎,與簡大獅、林少貓等2人並稱為「抗日三猛」。

 

 柯鐵虎的父親務農,母親早逝,家中共有兄弟4人,排行第三。1895年臺灣割讓予日本後,柯鐵虎以20歲之齡招募義士數百人,持械據雲林大坪頂為天險,揭竿起義,並改稱「鐵國山」,共推原劉永福部屬簡義為首領。柯鐵虎於鐵國山分官設職,向百姓徵收糧食賦稅並約定維護治安,儼然成為一方霸主。

 

 雲林大屠殺 日軍慘無人道

 

 西元1896年6月14日,簡義於鐵國山大會群雄,豐備牲禮,祭告天地,稱「天運」元年,樹起「禱捷上帝」、「奉清征倭」的旗幟,日軍雲林守備中村道明中佐率兵20餘人進窺大坪頂遇伏,陣亡過半。6月18日,日軍大隊長佐藤常政少佐率軍攻入大坪頂,與鐵國山義軍展開激戰;同一時間,臺中一團則進攻雲林,當時的雲林支廳長松村雄之進稱:「雲林轄下無良民」,遂把村莊皆稱做匪窖,全數加以焚燬。

 

 日軍以七天的時間,在雲林進行泯滅人性的報復屠殺,連婦女幼兒也難逃毒手,縱火民房達4925戶,估計被殘殺人數近3萬人。其中受害最慘重的斗六街等地,不論男女老幼,全被殺盡,史稱「雲林大屠殺」。

 

 日本殖民政府鑒於「雲林大屠殺」造成人心激變,導致雲林被抗日義軍攻克,因而改用懷柔政策,由臺灣總督府派遣古庄內務部長到雲林招撫、賑窮、調查戶口,設臨時保良救恤所於廣福廟,並讓辜顯榮、陳紹年參與協助招撫工作。鐵國山首領簡義在辜、陳2人的勸降下,10月5日獨自下山歸順。

 

 簡義叛離後,劉得杓、黃才、張呂赤、賴福來等首領,共舉柯鐵虎為鐵國山「總統」。柯鐵虎抗日堅決,勇敢果斷,眾人心悅誠服,誓同生死,絕不降日,並以「奉天征倭鎮守臺灣鐵國山總統各路交勇軍柯」的名義,向斗六街及各地頒送抗日檄文,廣召民眾加入義軍。

 

 鐵國山義軍 寫下不朽抗日史頁

 

 臺灣總督樺山資紀見鐵國山聲勢浩大,下令組織大規模討伐軍,於1896年12月12日以軍、警、憲數千人直攻鐵國山。柯鐵虎見日軍來勢太凶,難以防守,為避免無謂犧牲,便化整為零,分散退入深山,待機再起,次年往嘉義溫水溪(今嘉義中埔)依附黃國鎮。鐵國山失陷後,避入深山的抗日軍潛入各地,召集抗日隊伍,時時向憲兵屯所和警察派出所游擊。

 

 1897年11月間,柯鐵虎又聚集抗日義民500多人,占觸口山為基地,在雲林地區進行長年抗爭,甚至一度攻克雲林。1898年5月兒玉源太郎就任總督後,決改採招撫政策,以優厚條件勸誘柯鐵出降。1899年臺灣總督府開出3大條件招降柯鐵虎,柯鐵虎也提出10項要求,內容包含「雲林斗六六門及其附近,另設一治民局,由臺灣人治理,聘一日人當副手,遇有人民刑案,由臺灣人審訊」、「大坪頂山退還給柯鐵虎作為屯兵之所」、「柯鐵虎照舊向人民徵收稅金,作為兵餉及行政費用」、「柯鐵虎沾大清皇帝之鴻恩,能保護雲林縣人民安居樂業」等,日方最後委曲求全答應,還為柯鐵虎舉行「歸順式」,實際上等同承認鐵國山的自治權,其勢力以雲林地方為中心,南至嘉義東堡49庄,北至臺中葫蘆墩(豐原)。

 

 柯鐵虎「歸順」後,日方持續監視柯鐵等人的行動,毫無履行和議的誠意,迫害柯鐵虎等人的陰謀,也日趨明顯。1899年日軍藉口柯鐵虎有擁兵造反的意圖,派兵包圍柯鐵虎等人的住處,柯鐵虎被迫率軍再起抗日,無奈人員分散,部署疏少,日臻險境。1900年2月9日,柯鐵虎病重不治身亡,鐵國山的統領由簡水壽繼任。日軍在1900年5月編成軍憲警混合部隊,突襲張呂赤、賴福來、黃才、劉榮、陳提和簡水壽等原屬鐵國山的抗日首領,義軍陸續遭剿滅,中部地區最強大的抗日勢力鐵國山終告結束。

 

 柯鐵虎雖然終其一生未能完成抗日大業,但是他5年來的奮鬥與貢獻不僅讓日本殖民政府為之震驚,也為臺灣抗日寫下不朽的史頁。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少貓[編輯]

 
 

林少貓(1866年-1902年),本名苗辰德成,小名少貓[1],生於臺灣鳳山縣赤山莊(今高雄市鳥松區),以小名稱世。乃是台灣早期的抗日領袖,與簡大獅柯鐵虎被並稱為「獅虎貓抗日三猛」[2]。在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受台灣總督府招降,1902年遭日軍處決。

對林少貓的評價不一:台灣總督府認為他劫掠平民,稱其為盜匪中華民國政府則認為他是抗日義士。

  

生平[編輯]

林少貓出生於高雄鳥松,後於打狗(高雄市)[3]經營《「金華美鋸木廠」》,也在打狗市區中販家具木材,逐漸致富。市場客販多暱稱其小名「少貓」,不喜稱「苗辰」、「德成」。因讀「少」與台灣話「瘋」,兩字其音相近,又被稱為蕭貓瘋貓

林少貓之父曾在阿猴廳北勢頭(今屏東)做殺豬生意,林少貓協助其父的生意,結交許多社會人士,在阿猴一帶的商場很有勢力,支配了魚市與豬肉市場。在阿猴廳分縣長推薦下,台南府知府將他請至台南擔任營官。

清朝甲午戰爭戰敗,故於1895年,清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將臺灣本島、澎湖群島割讓給日本。同年,林少貓接獲此消息後,即散家資,以銀元召募閩南人客家人一萬餘人,與數千名卑南族勇士合成抗日部隊,並獲得劉永福傭兵援助,共計三萬餘人。

1896年,林少貓攻佔阿猴日本憲兵屯所。1897年,攻佔鳳山潮州一帶。1898年,攻佔恆春

根據《警察沿革志》紀載:「(林少貓)絲毫不害良民,概以屠戮日本文武官員為旨。」林少貓劫掠日本人或親日者的財物後,「且常賑恤附近諸莊,巧售私恩」,以致「人民暗自以少貓為德者甚多,競相掩護其蹤跡」。日本總督府甚至稱:「(林少貓)為南台灣最慓悍、最令官憲棘手人物。」

但林少貓有私兵護衛,不易拘捕,於是日本總督府決議招撫之,保証林少貓可率領原部兵馬屯田居於屏東麟洛,但林少貓不從。

1899年,日本總督府,命阿猴辦務署參事蘇雲梯蘇雲英、打狗城富商陳中和鳳山街街長陳少山、富商林璣璋、台南參事許廷光等紳士進入加禮山勸林少貓投降。林少貓與其部屬下山投降,居住在鳳山後壁林。其舊有部屬前往歸附,林少貓專心於開墾荒地,及經營漁業、農業及造酒。地方上的商人要在鳳山與阿猴間運送貨物,經常都會插上林少貓的旗幟。

1902年(明治35年)5月26日,日本總督府藉口後壁村發生傳染病,日軍進入後壁村,對林少貓進行圍剿行動。1902年5月30日,林少貓中五彈死於後壁林城廓門外的水田中,享年37歲。[4]

 

亦匪
亦盜
抗日豪傑林少貓

文/李明進

  林少貓原名林義成,生於萬丹竹篙濫,一生亦盜亦匪,日本據台伊始,因看不慣日軍到處殘殺同胞,一變成為南部地區的抗日義士;直至西元一九○二年日本據台八年,光緒廿八年五月卅日,被日軍誘殺而亡,一代英雄豪傑,享年只有卅七歲而已。

  林少貓一生充滿傳奇性,萬丹一些七、八十歲的老前輩在幼小時,多少都有聽過林少貓抗日的故事。像住在萬丹街民國十四年次的李國耀先生回憶說:「他的母親告訴他,林少貓在阿猴開米店,林少貓反抗日本軍,跑給日本人追,因思念母親,常利用晚上返回竹篙濫探視母親。」據台灣憲兵隊史記史記載,林少貓在阿猴的米店叫金長美碾米廠。

  李國耀先生並表示,他十幾年前多次上壽山公園,在忠烈祠看過記載烈士的義舉,介紹林少貓出生於竹篙濫的生平事蹟。竹篙濫位於現今萬全村保全宮對面一片濫田,種了很多竹欉。

  現年八十七歲住在萬丹街頭五十一之一號的張世章先生說:「他母親早年告訴他,林少貓的老家位於現今成功街離東外環線五十公尺的位置,當時只有兩三戶住家。而他小時候也常到林宅撿瓦片玩,當時林宅空無一人,已成廢墟。」

石碑.gif (40288 bytes) 石碑1.gif (48212 bytes)

   ▲明治31年12月28日,林少貓抗日軍殺死潮州辦務署署長及巡查。(圖:李明進提供)

  此外住在磚寮民國十三年次的洪老來先生也告訴我說:「他在十三歲時,常聽一位比他年長四十多歲的黃福港伯,說到他參與林少貓抗日義勇軍的故事和林少貓的生平事跡。」

  據洪老來的福港伯說:林少貓的父親曾經到阿猴廳北勢頭,殺豬賣豬肉,據台灣總督府陸軍幕僚報告:林少貓在阿猴一帶商場上有相當的社會勢力,不僅是碾米廠廠東,並支配了魚類和豬肉市場。林少貓也協助父親做生意,平素慷慨隨和,結交不少同業,光緒中葉,地方官吏素行不良,治安失序,一群亂民發起要搶劫阿猴廳的鹽館,亂民猖狂的聲勢,幾乎要把鹽館拆了,林少貓大喊一聲說:「你們很傻,鹽海水晒乾就有,為什麼要去搶?」那群亂民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散掉了,因此阿猴廳分縣長就把林少貓的義行,保護鹽館有功,秉報台南府城,知府大人就把林少貓請到台南做一名營官。

  此時地方治安更加惡化,一些宵小之徒,做了壞事就假冒林少貓之徒幹的,以為林少貓在台南當個營官,報他的名字給官差,應該可以罩得住,結果累案過多,林少貓被迫辭官,回到阿猴地區,地方上的羅漢腳及游民之徒,就擁立他當領導人。

  洪老來先生說:林少貓率領了一群黨徒,盤踞在下淡水溪「大崙」的地區,剛好位在磚寮與社皮村西邊溪埔「粿葉樹崙」的地方,大崙地勢高,土地肥沃,長滿粿葉樹,面積大約三十八甲,林少貓之夥除了農耕,養牛養豬,時常結群到附近村落,磚寮、社皮、廣安、玉成、大洲、溪洲,偷豬、偷牛到大崙來宰殺,魚肉鄉民,造成鄉民怒罵不絕,林少貓也在玉成村、和烏杉橋旁的顏厝,強押二民女當細姨,那住在玉成村的民女,還幫林少貓生個小孩,林少貓後來被日軍誘騙槍殺時,那小孩已經五歲了,因玉成村的「甲長」怕受牽連,就叫「甲民」把小孩活埋掉,聽說那小孩陰魂不散,時常出現在玉成村,不出二年玉成村「甲長」就眼瞎而亡了。

  光緒廿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日軍佔領台灣一年,台灣各地掀起抗日風潮,日軍用高壓手段,欺凌台胞,南下的日軍奪鳳山取阿猴再攻火燒庄,所到之處,強索民宅,百般刁難,施暴婦女,殺人放火,台灣百姓稱呼日本人「四肢」,禽獸才有四隻腳,可見日本人的不講理。林少貓看到日軍的惡行,深感痛心,參與了水底寮庄鄭吉生在光緒廿三年西元一八一七年一月十日,自東港轉攻鳳山的抗日活動。不幸計劃洩露而敗戰,鄭吉生向萬丹的下蚶庄撤退,更不幸的是因槍械走火自傷腳部,鄭吉生失血過多而亡;林少貓收拾鄭吉生舊部而繼續抗日,因他堅強與敵作戰,使日軍一聞林少貓率隊來攻,莫不心驚膽顫。台灣憲兵隊史就形容林少貓膽大無比,富機略,有神出鬼沒之妙術的雄才大略。

  從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及台灣通志稿,可知林少貓與日軍發生戰役的事件有下列幾次:

一、西元一八九七年日據三年四月廿五日早晨,林少貓率義民四百餘人圍攻東港日軍營房,當天黃昏再率三百餘人攻擊潮州憲兵屯所,九月十三日再率義民四百餘人攻阿緱城憲兵駐屯所,十二月襲擊內埔辦務署,有多名警察被擊斃而亡。這正如東方兵事紀略所言的:林少貓雖用土槍,能臥擊無虛發,且稔於地勢,攀山越澗,尤其長技,聚散前後,飆忽猱騰,每繞倭兵後路,倭人畏之,怪不得林少貓能屢次痛創日軍。而瀛海偕亡記形容林少貓與台北簡大獅、雲林柯鐵虎為抗日「三猛」。林少貓為南台抗日軍的盟主。

二、西元一八九八年(明治卅一年),四月廿三日林少貓率二百餘抗日義民偷擊東港辦務署。到了十二月廿七日,又率二百餘義勇軍,再度攻阿猴城,從天剛拂曉露出曙光,爭戰到天暮已黑,因未能成功而轉退,到竹田鄉六份庄與東港溪畔的基地。據新庄李一甲先生說:這個林少貓抗日義勇軍的基地,後來被日軍征服,改為種植治療瘧疾的金雞納酸的「葯仔寮」,就是現今鳳山厝大同農場的現址。

  到了廿八日,林少貓攻打潮州辦務署,因台灣總督府開徵地方稅,引起百姓更為不滿,林少貓得到抗日基地鳳山厝庄,溝仔墘庄的響應,加上萬巒庄、五溝水庄、新北勢庄、九塊厝庄、打鐵庄、竹圍庄、小勢尾庄等村民都加入攻打潮州的義勇軍,當時客家義勇軍是由林天福任總指揮,與林少貓同心協力作戰,聲勢浩大的抗日義勇軍有一千多人,參與攻打潮州辦務署,署長瀨戶晉被抗日軍砍下頭顱,肋骨也被拔去,可見人民對日軍有多怨恨。來自萬丹大營的憲兵部隊,也在中途被抗日軍截殺,到了卅日夜裡,從鳳山來的救援日軍火力強大,抗日軍才撤走。當時廿九日,林少貓也另率一支一千多人的抗日軍攻打恒春,使日軍疲於奔命,直至台南日軍從車城登陸才解圍,抗日軍就撤離到山區。

  西元一八九九年,總督府改變政策以招降方式勸降,命打狗城的富商陳仲和、鳳山街長陳少山、富商林璣璋、台南參事許廷光、阿猴辦務署參事蘇雲梯等紳士,進入加禮山勸林少貓降服,以利誘和前無援兵後無糧餉的困境,林少貓提出十條要求,後被日本當局接受而發給十大要求准許書,林少貓遂在西元一八九九年(明治卅二年)五月廿日,率卅餘部屬下山降敵,林少貓所得十大要求,除了徵收民稅外,其餘皆被日本接納。據台灣憲兵隊史及警察沿革誌記載,其主要條件內容如下:

1.割鳳山近郊一地給林少貓定居。

2.林少貓等所開墾荒地,日本不得徵稅。

3.林少貓等所開闢道路,日本方面不得使用。

4.林的部屬犯罪,由林處斷,日本不得干涉。

5.該地方如有犯罪者,由林少貓逮捕交官。

6.同意林少貓等攜帶武器,如有誤被日方逮捕者,由林少貓交保釋放。

7.保護林少貓以前所有的債權,並補償被剝奪的財產。

8.不追究林少貓等前罪,先前被捕者也應即時釋放。

9.林等願改前非,日本應以誠待之。

10. 日本應支給林少貓補助授產金二千圓。

  林少貓歸順後定居於鳳山後壁林的一個沿海漁村,以前的部屬紛來投靠他,林少貓專心於開荒土地,及經營漁業、農業及造酒等,不久林少貓變成年收入一萬餘圓的大富翁了。

  林少貓降敵後,據萬丹社口村民國五年次的簡清良,回憶小時候在店仔頭聽長輩講林少貓的抗日故事時說:「其在粿葉樹崙的基地還存在,很多人為了攀援林少貓都跟林少貓打交道,有些商人要把東西搬運到鳳山也要插上林少貓的旗幟,以便通暢無阻,有一年林少貓為母親舉行祝壽會時,萬丹加禮濫庄協內林家有三戶富商,也送禮到『大崙』作為賀禮,並在禮簿上簽了名,後來日軍誘殺林少貓後,這林家三戶也遭受禍延」。

  西元一九○二年(明治三十五年)日據八年五月,台灣總督府為了達到全台抗日歸順後,「一旦獲得歸順之果,歸順條件自成空文」,自然無法容忍林少貓的壯大,五月廿六日,總督府命令南部日軍,展開圍剿行動,日軍藉口後壁村發生傳染病而入侵包圍,五月三十日,雙方展開激戰,後壁村頓成火海,抗日軍奮戰終日,不幸於下午五時失陷,林少貓中五彈也死於後壁林城廓門外的水田中,一代抗日豪傑享年三十七歲而已,抗日中,義軍共有男四十一人、女廿五人、兒童十人都死於戰火中,緊接著日本採取行動,一網要打盡殘餘抗日份子,被斬殺者就有四百多人,林少貓的弟弟林必兒子林雄也傷重而亡。自五月三十日到六月四日,假藉抗日義民的嫌疑犯和搜索跟林少貓親近的人士,網羅罪名,被殺者就有三二○。

  據簡清良轉述說:日本警察搜到來賓為林少貓母親祝壽時的禮簿簽名冊,就展開逮捕,認為他們跟林少貓都有關連,像萬丹加禮濫庄林家三戶,三個士紳就被捉到上蚶墓埔的茄苳樹下砍頭,林姓三戶的「無頭忌」,就是林少貓事件所牽累。

  根據洪老來轉述黃福港伯的話說:「當年農曆五月十六日,洪老來的父親只有十六歲,中午自『大崙』牽牛要回家時,看到日本紅步兵騎著馬,向大崙林少貓墾耕基地而去,不久槍聲大作,雙方互為開火,經過一、二鐘頭,天上忽然傾盆大雨,大崙的人民才有機會逃出,當時被捕獲的人士有磚寮人盈利、蕭行、洪膨鼠、洪豬哥等十二人被槍殺,羅狗因怕被搜獲而吞食鴉片而亡,黃福港被捉到頭前溪的衙門囚起來,大州庄的士紳大部份都被殺害,溪州的富豪楊寔,壯丁團長林漏太及村民林占魁、吳萬興、林雄、林生等均被殺害,而黃福港的父親因和阿猴辦務署參事蘇雲梯有交往,所以被釋放。「簡清良也說:林少貓被屠殺多年後,大崙的溪埔,在農民的耕拓下,被人挖出乙尊抗日義勇軍留下鑄有「佐世保」三字的大砲,大砲扛回社皮派出所,社中人林進興就在派出所造一砲台,置放在上面供人觀看,二次大戰末期,佐世保大砲就被當破銅爛鐵送去熔解了。林少貓抗日軍遺留下的大砲,也隨日本的瓦解而熔化不見。而亦匪亦盜也是抗日豪傑的林少貓傳奇故事,也殘存在萬丹老一輩鄉民的腦海中。

參考文獻: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台灣省文獻會台灣通志

 台灣憲兵隊史

東方兵事紀略

 瀛海皆亡記

口述資料:

李國耀:萬丹鄉,民十四年次。

 簡清良:萬丹鄉社口村二十二號,民五年次。

 洪老來:萬丹鄉磚寮五鄰七號,民十三年次。

 張世章:萬丹街頭五一之一號,民二年次。

李一甲:新庄村五十八號,民四年次。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皇民化運動[編輯]

 
 

皇民化運動
中文名稱
正體 皇民化運動  日本化運動
簡體 皇民化运动  日本化运动
注音符號 ㄏㄨㄤˊㄇㄧㄣˊㄏㄨㄚˋ ㄩㄣˋㄉㄨㄥˋ  ㄖˋㄅㄣˇㄏㄨㄚˋ ㄩㄣˋㄉㄨㄥˋ
漢語拼音 huángmínhuà yùndòng  rìběnhuà yùndòng
日文名稱
日文漢字 皇民化教育  皇民化政策
假名 こうみんかきょういく  こうみんかせいさく
羅馬字 kōmin kakyōiku  kōmin kaseisaku
韓文名稱
諺文 황민화정책  황민화운동
韓文漢字 皇民化政策  皇民化運動
文觀部式 hwangminhwa jeongchaek hwangminhwa undong
馬賴式 hwangminhwa chŏngch'aek hwangminhwa untong

皇民化運動,即日本化運動,指自甲午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本國少數民族以及殖民地族群施行的一系列同化政策,主要影響地包括朝鮮琉球台灣滿洲等地。發起人主要有日軍軍部、右翼內閣大臣等。

  

背景[編輯]

日本在中日戰爭爆發前後,調整對台政策,並且在台灣推行了一系列殖民和強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運動便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開始於1936年9月,新任總督小林躋造上任後,發表統治台灣三原則:「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但當時的南進政策尚未確定,工業化也是空談,只有皇民化得到全力推行;到1941年4月9日,日本當局成立皇民奉公會,皇民化運動轉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意圖將更多台灣的人力物力納入日本軍事體制,並打消台灣人可能的投敵反抗。而朝鮮也在不久後開始推動創氏改名與要求市民朗讀皇國臣民之誓詞的運動。

措施[編輯]

  • 推行日本語言的政策,限制對原本語言的使用,推動所謂「國語家庭」(國語の家)。
  • 更改姓氏運動:要求改用日本姓氏,皇民化時代改日本姓的公務員,較有升遷機會。比如李登輝改名為「岩里政男」。在NHK製作的「JAPANデビュー」第一回 「アジアの「一等國」」裡面,受訪且當時曾改名的台灣人說,當時改名有一定規範,比如他姓林,雖然日本也有「林」的姓氏,但是一定要改為大林、小林等,不能維持原本漢姓。台灣人為了留下過去漢姓的痕跡,就開始玩起打謎語的遊戲[可疑 – 。要求一般人民對日之丸日の丸國旗的敬愛,並要求齊唱君之代君が代國歌
    • 拆字法:「」改為「廣內」;「」改為「田口」;「」改為「佳山」;「」改為「竹間」;「」改為「共川」或「三井」;「」改為「岩下」;「」改為「宮下」等。
    • 同音法(日文同音):「」改為「佐井」;「」改為「士矢」;「」改為「田井」等。
    • 明示法:「」改為「本庄」;「」改為「高家」;「」改為「武田」等。
    • 暗示法:「」改為「東城」;「」改為「小柳」;「」改為「伊佐」等。
  • 建立神道教的象徵物神社
  • 基於教育敕語的國家教育。

歷史[編輯]

琉球[編輯]

琉球遭受薩摩藩的入侵,並長時期受到干預,變相成為薩摩藩附屬地。經二次琉球處分,日本廢除琉球藩,改為沖繩縣,令琉球最終滅國。

臺灣[編輯]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大清帝國依據與日本當局簽訂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其他附屬島嶼予日本。在日本接收過程中,遭到台灣當地民眾的強烈抗拒。包括地主武裝、佃農武裝及原住民武裝紛紛發起暴動,要求日本當局放棄佔領台灣。如台灣官紳丘逢甲等人抵抗日本,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總統,到後來在日軍的圍剿下,丘、唐等人不得不放棄原先想法,遷回中國大陸

此後,臺灣總督府當局將台灣島上的住民依據族群關係大致分為三級:在台日本人、台灣漢人及蕃民,社會地位及享受的權利依次降低和減少。

自1936年日本確定南進政策開始,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的1945年為止,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邁向了另一個階段。[1] 該時期因戰爭的需要,日本內地經濟泥足深陷,全國逐漸進入戰時體制,繼而孤注一擲,發動大東亞戰爭,國力消耗甚鉅,人力物力羅掘俱窮,需要台灣的協助。然而要台灣人「真誠」、「同心協力」,須由同化政策更進一步,除了取消原來允許的社會運動外,也積極從精神上消除臺人的民族意識,生活上脫離漢民族及臺灣原住民的生活型態與文化,全力推行皇民化運動,大倡臺人全面日本化,並全面動員台人參加其戰時工作,一直持續到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為止。本時期可以稱為「皇民化時期」,是「內地化」的極端形式。

皇民化運動係分成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彌台灣人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台灣人民被迫參加,將運動推向社會的最基層。[2]

台灣總督府為推動皇民化運動,開始強烈要求台灣人說國語(日語)、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棄台灣民間信仰、改信日本神道教並參拜神社、同時也要每日向日本天皇的居所膜拜。此外,總督府也在1940年公佈更改姓名法,推動廢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國語家庭」享受特惠,公家機關得以優先任用、食物配給較多,連子女在升學競爭上也佔優勢。日本人的配給量比台灣人多,而改成日本姓氏的台灣人,也比一般台灣人得到更多的配給。

最後,由於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所需兵員越來越多,日本當局也在1942年開始在台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1943年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並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上戰場替軍隊勞動的人,他的家宅可貼上「榮譽之家」字樣。榮譽之家的子弟,升學也會受到特別眷顧。[3]

影響[編輯]

琉球[編輯]

相較於台灣,日本對琉球文化的摧殘則更加嚴重,例如亡國後的琉球人被迫改名易姓,原本王族或士族通用漢名(唐名)及琉球式姓名(漢姓+琉球名),只在對日本的文書中使用日本姓名(和名),皇民化後漢名及琉球式姓名失去正式地位,日本姓名成為正式姓名。從明治昭和中期,日本政府強力推行標準語普及運動,影響所及至今僅剩少數琉球人通曉琉球語之使用。

基於一連串同化政策之成功,因此目前琉球人大多認同日本,儘管有獨立運動的存在,但尚未受到主流社會的支持。在被日本吞併134年後,如今談及琉球獨立,實際上已非易事。甚至,中國對琉球獨立運動的評論和支持,有可能引來琉球民眾的反感。[4]依據日本產經新聞則有民調顯示89%的沖繩人「對中國沒有好印象」。[5]

臺灣[編輯]

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如同其它被侵略的亞洲國家基於日本侵略之歷史因素,對皇民化運動持嚴厲的批判態度。然而解嚴後,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和台灣本土意識的興起,關於皇民化運動,台灣史學者提出與國民黨政府不同評價觀點。至今史學界對此時期帶給台灣的正負面影響之爭論仍持續著。

根據資料顯示,1941年底,全台人口中改姓名的約有1%左右,到1943年底,全台共有17,526戶改姓名,人數為126,211人,約佔當時人口的2%。[6]雖說改姓名無強制性,但對於一些社會精英或與公務有關的人員來說,還是造成環境氣氛上的壓力,所以有許多社會精英紛紛改了姓名。[7]當時全台「皇民家庭」比例實際上僅佔1%-2%,因此對當時的台灣人來說,縱使無法選擇被日本統治,但要不要當「皇民」來換取殖民統治下得較高身分地位,則可以選擇。此段皇民言論 郝柏村說完之後才被寫在維基百科的 不是他從維基百科看到的。[8]

負面[編輯]

使台語使用範圍大幅縮減,文讀系統衰弱,許多台灣人於戰後不知如何以閩南語朗讀文言文[9]

正面[編輯]

學者林呈蓉認為「部份皇奉運動下的社會價值觀,即使在戰後仍以不同的語言、型態繼續被傳承下去,並逐漸內化成台灣精神內涵之一環。例如滅私奉公的社會『道義』、守望相助的『鄰保』精神、台灣社會『賢妻良母』之婦女的形象改造、公益優先的『義勇報國隊』之組成、拉近國民與國家距離之『徵兵制』的施行等,一些近代社會中所具有普世價值之言動,的確也給台灣社會民度的提升,帶來了正面效益。」[10]

影響[編輯]

部分台灣史研究學者指出由於該運動以期將台灣本島人同化於日本,又因相較於同時期在大陸的中華民國已具有相當程度的現代化。加上戰後的國民黨政府於戒嚴時期對台灣進行高壓統治與整肅異議份子、及台籍本省人來台大陸人之間觀念和價值觀的落差,導致部分台籍本省人在二次大戰後對日治時期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此心態不僅保留於部分老一輩台人心中,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台灣對國家民族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11]然而亦有認為皇民化之影響、與基於殖民需求下的部分現代化建設不可混為一談!若論及所謂台灣意識,事實上是自反清復明的鄭氏舊部乃至日本殖民時期的反抗運動或台灣民族自決運動漸漸演化而來的。[12][與來源不符] 根據日本昭和史記載(台灣的書局有賣),1940年2月日本修改台灣戶口規則,進行改姓名的政策,至1941年底,已有一成的台灣人改了日本姓名。以此推論,到了1945年光復前,改姓日本姓名的台灣人恐怕已超過二成以上,甚至更多。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洲戶大夫第(黎川)
 
2011-01-27 14:48:25     華夏經緯網
 

點擊圖片看大圖

 

   位於距黎川縣城40多公里的華山墾殖場洲湖村山坳中,又稱“船屋”、“船形古宅”,建於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規模宏大。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夫第”古建築呈三角形,東窄西寬,從高處俯視,它的外觀呈船形,由“船首”、“船身”、“船尾”三部分構成。船首錐形,朝向東方;船身正方形,坐北朝南,船尾呈長方形,四平八穩。“船形古宅”整體走向北偏西,和周邊山谷走向完全一致,適應山谷局部氣候環境,順風順水。這一走向有利於冬季避風取暖,夏季通風涼爽。而“船形古宅”內的房屋則坐東朝西,有利於採納山谷陽光。

  據《黎川縣誌》載:洲湖大夫第“建築面積約10畝,房屋高6米,磚木結構、一進三廳、每廳三層,共108間。”該建築磨磚對縫,渾然一體,在它的周圍數座古屋護衛環繞,形成一片頗為壯觀的建築組群,猶如一城堡。整個宅第採用磚木結構和硬山式結構,外磚內木,青磚灰瓦,渾然一體。共有三進、九棟、十八廳、三十六天井、一百零八間房,結構緊湊,層次分明。該建築不僅規模宏大,而且設計精巧,所有的正房一側均有片房,二片房、三片房拱護;橫廳、書房、雜房、工房、廚房、膳房、廊道錯落有致;36座大小天井通風采光,疏漏積水;三堵防風防火牆間立其中,將108間房屋分隔成幾個區域;排水系統設計科學,160年來水火無憂。圍墻之內照壁高大,廳堂明亮,雕樑畫棟,天井與回廊相溝通,棟樑伴護墻而佇立,整個豪宅結構完整,佈局合理,設計獨特,氣勢磅薄。

   從右前側的大門進入“大夫第”,為一個開闊大院。面積約為800平方米,地面用大小相當的鵝卵石鋪砌而成,乾淨平整。院子外側是高大的照壁,壁檐由星斗裝飾,花紋繁複,色彩艷麗。據悉,照壁中間原來寫有一個大大的“馮”字,字體暗紅色,上面是雲彩,下面波浪,可惜破“四舊”時字體被用石灰漿抹去,只留下一面大大空空的墻壁。

  “大夫第”大門開在“大夫第”主體建築的中軸線上,開闊氣派。門框用大青石壘砌而成。門楣上有四個向外凸起、切面呈正六方形的石柱。石柱子長約一尺,柱頭直徑約半尺,刻有菊花狀花紋,當地人稱之為“大方華門”。“八方華門”之上有一匾額,原寫有“大夫第”三字,字體端正,字跡剛勁有力。但匾額已被人鑿去。

   從大門進去依次是前廳,中廳和後廳,廳與廳之間有天井相隔。前廳兩側樓上有吹鼓房,兩房相向及向後各開有一個小孔,共有四孔,這樣做一舉兩得,既讓下人回避,又起到了音箱共振共鳴的效果。當主人辦紅白喜事時,鼓吹手就立於其中,或拉或彈,曲聲繚繞,傳遍船宅。中廳後各開有一門,供婚喪節慶使用、兩側各有通道,供常人行走。後廳比前廳和中廳都大,設有祖宗牌位,供祭祀時用,兩側墻壁上各挂有兩塊屋主的同僚贈送的賀壽木匾。前、中、後三廳都不帶有任何傢具,顯得深遂空曠。廳堂兩側各有三根杉木立柱,柱子一抱來粗,根根相若。廳頂的屋架採用抬梁和穿透式木架構,梁櫞處處浮雕,鬥拱、雀替、斜撐雕成各種花鳥人物樣式,就連燕子巢也雕成各式各樣的動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廳堂兩側均有片房、大片房、三片房拱護。每房兩層,有單獨的客廳,住房和樓梯,自成體系,別具一格。門窗雕飾,或花或鳥,或人和獸,豐富多彩,但又不乏主題意旨。縱觀“大夫第”的門窗圖案,有哺乳幼仔的蝙蝠,有展翅欲飛的仙鶴,有含花狂奔的梅花鹿,還有送喜報春的喜鵲,暗合了福、壽、祿、喜之意,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刀法細膩,具有強烈的象徵型和觀賞性。

  36個天井兩兩相連,均勻地分佈在大夫第裏面。天井深約二寸,用大石條拼砌而成,出水口鏤空成銅錢狀---外圓內方。與眾不同的是,船宅的天井都很淺,這與船宅的科學的排水系統有關。船宅下溝渠縱橫,為避免淤泥堵住,主人特意放養了1000隻烏龜。這些烏龜在船宅下來回滑動,起到了疏通渠道的作用。這樣,即使下再大的雨,天井內的水也能順利地排泄不淤滯。天井兩側有檐廊,供雨天行走用。天井的用處有三:一是採光、二是通氣、三是排水。無論置身於宅第的哪一個位置,都會覺得亮堂、清爽、開闊。而且當人在船宅內來回穿梭時,時時都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船首部位有廚房、上房、公房、茶房和水井,主要供下人起居生活使用。兩條筆直的走廊貫通船宅首尾,中間又有一道道橫通的通道,縱橫交錯,狀如盤棋,又井然有序。當一道道廊門次第打開時,“大夫第”頓生幽深、莊嚴之感。

   “大夫第”外墻的墻壁呈水準狀,用青磚按兩斗一抿式砌成。。“船首”、“船身”和“船尾”兩兩之間嵌有烽火山墻,山墻高出屋脊一尺,馬頭形狀,用墻砌成,頂覆清灰瓦,可以防風防火。室內墻體的磚塊由田泥包羅小卵石特製,有隔溫作用,冬暖夏涼,猶如天然空調一般。磚墻用糯米飯摻和石灰壘砌,經多道工序粉刷,滑潤無比。

   據洲湖村《黃氏家譜》載,“大夫第”主人為清朝中期洲湖一姓黃的巨商大賈,字恭,名徽柔,號敬莊,因為經商有方而財力雄厚,富甲一方。至於他在哪做生意,做什麼生意,家譜中卻只字未提。相傳他一代暴富,家資千萬,花20萬兩銀子修建了108間屋。由於他捐授奉直大人,故而108間以“大夫第”命名。然而,豪宅竣工後,黃徽柔連同六個兒子卻極少在此居住。豪宅平日交由族人居住代管,歷經滄桑幾成無主之宅。而黃徽柔及其後人的興衰與去向,如今連黃氏族人也說不清。

   據說船屋是當時江西“天地會”的總舵所在地。“天地會”(會內通稱“洪門”)是明末清初興起的一個“反清復明”秘密組織,有10余種名稱及大量分支。當年雖經清廷捕殺,仍屢蹶屢起頑強抗爭。至清末,該組織的勢力已遍及中國南部及東南亞各國,成員以百萬計。“洪門”還是唯一與馬克思創建的第一國際保持過組織聯繫的中國革命團體,曾援助過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並被孫中山先生稱為“民族老革命黨”。專家考證,洲湖船屋的108間和36間顯示了其與“天地會”極為密切的聯繫,這本是清朝極為避諱的數字,卻恰恰體現出了洪門早期的“水滸”信仰。中國“洪門”研究專家、江西知名考古學家陳江認為,這些洪門建築文化的典型遺存,能看戲喝茶(聯絡聚會的隱蔽形式),居住和結社入會,其不僅僅是單純的建築概念,而且是歷史概念、文化概念,是“洪門”反清復明傳統精神理念的歷史載體和建築遺存。

   洲湖村裏現今還保存著許多明清時期古建築,除船形屋“大夫第”外,還有早建於它的另一座“大夫第”及“舉人府第”、“黃氏宗祠”和“鄒氏宗祠”。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曾常駐此地,閩贛蘇維埃政府也在這裡設有辦事處,毛澤民、鄧子恢等長期在此戰鬥過。在這些古建築內都留有清晰可辨的大幅標語,例如“抗日反帝,為什麼把東三省送給日本?”“國民黨壓迫士兵,共產黨解放士兵”等,江西省政府還掛牌把多標語的那幢房子命名為“革命廳”,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紅色根據地遊。由於這些古宅常年有人居住,因此保存得比較完好。

   全國有四處船屋,均分佈在江西撫州,其中黎川縣和廣昌縣各一座,南城縣兩座。它們以其極為罕見的建築形態和文化背景引起史學界人士高度關注。

   南城船屋位於地處偏僻的天井源鄉堯坊村,分別為108間和36間。108間佔地約10畝,青磚高墻環繞,黑瓦屋脊聳立,無論是從遠處田間遙望還是從鄰近山頭俯視,都極似一艘古代官船。走進其間,只見裏面過道縱橫、房間比鄰、廳堂層進,結構與官船的前艙、後艙、甲板、船舷等類似;全屋大小房間共108間,隔墻以石、磚為基,在殘破處可以看出,墻壁是用竹片編織再糊上厚厚的泥巴建成。建造這兩座船屋的主人為堯坊村寧泰貞、寧泰元兄弟,建造時間較廣昌、黎川船屋要晚,約在清道光、咸豐年之間。

   廣昌船屋(即“清吸旴源”宅)位於廣昌縣驛前鎮,臨水而建,佔地約650平方米,“船頭”挺出,“船尾”翹然,隔江而望,活像一艘逆水而行的古代商船。建築形態與南城船屋近似,房間共計36間。

   與南城船屋和廣昌船屋相比,坐落在黎川縣華山墾殖場洲湖村山間的船屋則更像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艦。

   南城、廣昌、黎川在清代均屬當時的建昌府所轄。專家說,這幾座“建昌船屋”的修建年代均在清代中期甚至更早一些,距今200年以上,我國古代建築史中尚沒有有關這種類型船屋的記載。由於其108間和36間是洪門建築文化的獨有標誌,可以肯定,這四處船屋都是洪門“會簿”中反復提到的“洪船”物化形態。南城、廣昌、黎川船屋的發現,不但為“洪門學”研究中神秘的“洪船”情結找到了實物標本,豐富了我們對“洪學”及洪門建築文化的認識,而且為中國古代建築史增添了一個全新的章節----“清代建昌船屋”,對中國與世界建築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洲湖“大夫第”正大門

“大夫第”內的大院,左為大門,右為照壁

三層結構的廳堂

木雕窗

“大夫第”建築群中的通道

高大的圍墻

   船屋臨街一側磚塊上都陽篆有“睦”字,表示宅第為木製房的黃姓所有。這種帶字的磚塊在製作時比一般磚塊要多一道工序,因此也更加費時費料,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黃氏家族的財大氣粗

“大夫第”建築群一角

一村民從“大夫第”的“船頭”外墻走過

“黃氏宗祠”

“黃氏宗祠”內景

“黃氏宗祠”內的八箭向心舵窗與“天地會”有密切聯繫

墻壁上刻著的“明”字

“萬字符”石板以前是鑲在船屋窗子上的,大大小小有六十多塊,後來被村民蓋房子墊在地基下面,現在已所剩無幾

“忠靖王府”

“革命廳”

“大夫第”墻上的紅軍標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地會


    「天地會」傳說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因為會員都「拜天為父,拜地為母」,所以稱作「天地會」,是清代的民間秘密結社之一,又稱作「三合會」。又因為此會尊崇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洪武」,所以又稱「洪門」。不過另一種說法,是清人入關後,漢人失去中土,所以將「漢」字去掉了「中土」,就剩下了「洪」字,作為此一會眾的稱號。至於天地會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說:「洪門者,創設於明朝遺老,起於康熙時代。

      蓋康熙以前,明朝之忠臣烈士,多欲力圖恢復,誓不臣清,舍生赴義,屢赴屢蹶,與虜拚命;然卒不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勢已盛,明朝之忠烈亦死亡殆盡,二三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後代,故以反清復明之宗旨,結為團體,以待後起者可藉為資助也。此殆洪門創立之本意也。」何正清〈略論天地會的起源〉認為,天地會受道教影響極大,明末正是道教勢力逐漸坐大的時候,從萬曆年間到清朝初年天地會逐漸形成。所以清初順治初年,「異姓結拜兄弟者,……處以 鞭一百」;忠誠信實,不懷貳心。至於天地會的「黑話」,稱入會為「入圈」、「拜正」,會員稱「香」、「洪員」, 會中密秘文件稱「衫仔」,銀元稱「瓜子」,銅錢稱「芝麻」等等。至於見面的相認暗號,最簡單的就是「見人伸三指,口稱五點二十一」,以代表「洪」字的拆字法相認。另,在衣著、鈕扣、髮辮盤法、以及取茶、點煙、飲酒等方面,都有一外行人不注意,而會眾一看即知的特殊約

 

陳近南[編輯]

 

 
 

陳近南,號仙鶴鶴仙,人稱白鶴道人,傳說為清代秘密組織天地會(洪門)的開山祖師,一般說法即是明鄭王朝東寧總制臺灣最高行政首長)陳永華化名。而「陳近南」即是天地會首腦的代名詞,為了避免身份曝光,陳永華在中國大陸各地的許多聯絡人,皆用「陳近南」之名發布命令。

  

辯証[編輯]

但真實歷史上的陳永華,年輕時隨鄭成功來臺灣後,就一直侍奉鄭成功與鄭經,並未記載他有長時期回中國大陸從事組織天地會之事,而是老死於臺灣,對臺灣早期開發歷史很有貢獻。陳永華死後,其墳墓在今臺南市柳營區陳永華將軍墓,已成為臺南市的觀光名勝地點。

所以,陳近南一名可能是假託陳永華名號的義士,或者是陳永華在中國的特務組織負責人的代號。

簡介[編輯]

至於民間傳說中,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開創天地會漢留組織),該組織潛伏於中國大陸[1],在中國蒐集情資、製造謠言、分化滿漢、伺機起事,後將會務傳予其幕僚陳永華。[2]陳永華在會內,以化名陳近南[3][4],其各地的聯絡人,皆用「陳近南」一名行動。

據說陳近南在湖北時,以道士自居,曾結廬襄陽城南「白鶴洞」,號「白鶴道人」,藉傳教為名,遊歷四方,聯絡仁人義士。曾遇官吏盤查,他裝作啞巴,取紙筆答曰「日月江山一氣連,止戈共水不爭田。髮長當須頭顱落,豈作順民陳予仙。」[5][6]即隱身而去,驚動湖廣市井,故弟子等又稱「陳予仙先生」。而「白鶴仙師」的圖像即代表漢留組織的標誌。至今尚有奉祀「仙鶴先生神位者。[7]

天地會傳說[編輯]

天地會有一段南少林寺西魯傳說,提及福建南少林僧兵為朝廷出征,擊敗西魯番,卻因功高震主,寺廟遭清軍焚毀,殘存的五位弟子萬雲龍為大哥,並以陳近南為香主,五位弟子分往各行省傳佈天地會思想,成為天地會的五祖[8]。據洪門高層人士指出,天地會在清朝時代一直是個有許多化名的秘密結社組織,到了晚清末年,革命黨人如歐榘甲陶成章章太炎公開指出天地會的創始者為鄭成功。辛亥革命後,天地會的秘密任務方為世人所知。由於陳永華在會內地位崇隆[9],因此至今洪門在陳永華誕辰時均會予以祭拜[10]

 

 

洪門[編輯]

 

 
 
 
19世紀末廈門洪門腰牌[1]
 
19世紀末洪門二房廣東戶腰牌

洪門-堂口Hongmen,又稱天地會TiandihuiTian Di AssociationHeaven and Earth Society)為清代的秘密組織,源於「漢留」五房之二房「金蘭郡」「三合會」「洪順堂」「洪軍」;1663至1680年間「陳近南」主管「漢留」發展,上呈「復國之重於兩廣」計劃,實行重點發展二房「金蘭郡」「三合會」「洪順堂」,加稱「洪門」,對外稱天地會,以策動反清活動,引起清廷注意,後來演變成名稱不一的多個地下社團或會黨,並隨著華僑移民南洋而傳播東南亞。亦有部分社團,曾經一度成了保護滿清皇帝的會黨[2]

1840年代鴉片戰爭後,廣東幫會會眾借洪門之名反對地方政府。原本就是互不統屬、各有不同宗旨的社團,因為同一理由互動起來,對外界宣揚及吸引新會眾參與,實屬發動民變社團組織,如像歷史上白蓮教所發動民間組織的社團民變一樣。中國革命黨亦為了推翻滿清需要而參與其中,及至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不少三合會成員均有國軍身份。

1949年後,香港三合會組織的兩大龍頭大佬皆有國軍將領軍階。有時史學家所謂的洪門一詞,代表了一切反清團體。

  

源流[編輯]

關於洪門的源流有十幾種說法,有鄭成功陳近南創立說、方以智創立說、康熙甲寅說、雍正甲寅說、乾隆二十六年萬雲龍首創說、臺灣藤牌兵征俄創立天地會說、始於雍正初年說;以「萬」為姓,群雄再創立天地會說等等諸多說法。

洪門起源諸說中,以乾隆二十六年萬雲龍首創說最有文獻根據;鄭成功陳近南創立說則流傳最廣,但事迹均為傳說,無法確證;方以智創立說,依據為方以智晚年用號「木立」與傳世可確知天地會「木立斗世知天下」「木立斗世六十年,太子十三來結義」等一批切口(暗語)相符,但暗語無法明了其意,因此其實為猜測;至於其餘諸說,均以內容近似神話的荒誕傳說為據,可信度極低。

團體之性質[編輯]

天地會一直深處民間,逃避滿清公家的查緝。其起源有下列諸說。

起義團體[編輯]

互助團體[編輯]

  • 互助團體:認為天地會是社會下層人士如苦力佃農等組織的互助團體,初期只是為了積累力量,對抗地方門閥甚至恐嚇人財物的土豪劣紳,成立之初並無「反清復明」的宗旨,後因受到反清人士的薰陶,逐漸步向反清。

軍人團體[編輯]

  • 退伍綠營湘軍楚軍等軍人,有武無職,遂時常參與江湖黑道組織,謀取所得,卻屢遭公家查禁,憤而抗清,託言「延平王克復之志」,行黑幫擄掠不法之實。四川一帶稱之為袍哥會

團體之名稱[編輯]

漢留、洪門、天地會[編輯]

傳說[編輯]

1928年,陶成章之著作《教會源流考》(廣州: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硏究所)中述:「志士仁人,不忍中原之塗炭,又結秘密團體,以求光復祖國,而洪門之會設也。何謂洪門?因明太祖年號洪武,故取以為名……始倡者為鄭成功,繼述而修整之者,則陳近南也。」[3]

傳說中康熙帝徵調福建莆‎田南少林高手為軍官,遠征西藏之虜,凱旋後,卻有人誣告這些高手意圖造反,於是朝廷派八旗兵,火燒南少林寺,將之除滅。有五個少林俗家高手逃脫不死,從此痛恨清朝,建立洪門,是為「洪門五袓」,以「一拜天為父二拜地為母」[3],簡稱「天父地母」,立誓反清復明,故稱天地會,尊鄭成功為開山老祖。

辯証[編輯]

比較可信的說法,延平王鄭成功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台南(繼承人鄭經、下任鄭克塽,1683年滅亡),仍矢志恢復中原,所以建立了洪門,以「漢留」為代號,成立了洪門派駐於中國大陸的反抗組織。

為表示不服從「清朝」,以「天父地母」取別號為「天地會」,是洪門對外的習稱。往後屢遭查禁,演衍出乾坤會、八卦會、添弟會、三點會、三合會、三河會、圈子會、哥老會、漢流(留)等,據載有五十多種名稱。

洪門五袓應是隨史可法抵抗清兵的將領,又轉隨鄭成功之洪門,留在中國大陸『漢留』組織,廣招反清義士,聽候臺灣參軍陳永華(化名陳近南)的命令。

陳永華化名陳近南,並有許多聯絡人,皆用「陳近南」之名發布命令,說陳近南在湖北時,曾居襄陽城南「白鶴洞」,號「白鶴道人」,藉傳道為名,遊歷四方,聯絡仁人義士,詩曰「日月江山一氣連,止戈共水不爭田。髮長當須頭顱落,豈作順民陳予仙。」據。(日月江山:明朝江山。止戈共水:洪武。不爭田:國破。髮長當須頭顱落:違背剃髮令。豈作順民:不做「順民」。予仙:我是神仙。)「白鶴仙師」的圖像即代表漢留組織的標誌。台灣有很多地方,現在都有供奉白鶴仙師鶴母等風俗。

明鄭王朝鄭克塽投降清廷後,他們在留下之中國武術門派,統稱為南少林「功夫」,兩廣人士稱武術為功夫。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僧人鄭洪二化名萬雲龍,在福建創立天地會,倡議反清復明,白日誦經禮佛,夜間聚眾賭博,累聚銀錢,預謀起事,子鄭繼,部下陳彪、陳丕、張普、張狗(破臉狗)、盧茂、李少敏、趙明德等數百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雲龍派手下盧茂,率領會眾三百餘人,攻漳浦縣衙門。但部眾未曾到齊,事即敗露,被殺數十人,會眾三百餘人皆被俘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初,雲龍派李少敏奉明朝宗室朱振興為「振興大王」,不料官府聽聞風聲,縱兵掠捕,事件立刻失敗。雲龍兩次起事皆敗,折損數百人。眾人被捕時,畏懼雲龍報復他們的親屬,都不敢供出雲龍,雲龍佯作僧徒,依然於廟中飲酒狎妓,安居行樂,官府不知。雲龍死後,其子鄭繼接管天地會,法號「行義」。

林爽文事件後,朝廷敕命嚴查天地會,因而揭露上述兩次起事主謀為萬雲龍。其子「行義」被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閩浙總督伍拉納、福建巡撫徐嗣曾的奏摺內容:「臣等查提喜於乾隆二十六年倡立天地會…….該犯俗名鄭開,僧名提喜,又名塗喜,又名洪二和尚。」

為了紀念萬雲龍,天地會會眾常自稱為「萬家兄弟」,甚至把「萬」當作姓氏的暗語:如,「您老哪個萬兒?」

洪門典故[編輯]

  • 明太祖年號洪武,洪武之家門,是為洪門。
  • 「漢無中土」─ 拆字以「漢」字除去中間「中」、「土」二字,有漢失中土之意。
  • 「滿兒無頭」─ 拆字;取「滿」之頭、剩下「兒」之腿、合成「」字,有滿清滅亡之意。

洪門暗號[編輯]

  • 「一拜天為父,二拜地為母」
  • 切口 「明大復心一」,即「一心復大明」的反稱。

主要分支[編輯]

哥老會[編輯]

曾國藩戰勝太平天國後,恐怕清廷猜忌,除部分改編為長江水師外,大量湘軍被遣散,不少人因而參加了反清的天地會,在一帶聚黨行事,遊俠綠林,被稱為哥老四川話方言,指一種結拜的流氓),故稱哥老會。有些哥老會黨徒甚至從事詐騙、綁架、賭博、妓院、搶劫、鴉片販賣等。劉坤一擔任兩江總督及兩廣總督任內期間整頓治安,主力清剿哥老會及海盜;又在任兩廣總督時認為賭風不良而禁賭;在1892年肅清兩江境內的哥老會。湘軍之「哥老會」,再分出成「潘門」,又稱「潘家」等。

三合會[編輯]

廣東北江西江東江流域三江匯聚,有稱「三和合水萬年流,低頭飲盡三河水」之說;故於當地稱「三合會」。「三合會」也代表三才相合:即是「人」參與「天、地」之間,其實就是「天地會」會友的代號。

三合會不是一個由當地自創的社團或會黨,爾後以原天地會會簿資料流傳。1840年鴉片戰爭後,廣州佛山肇慶地區傳出有三合會的活動,參與「洪兵」反清的起義中。1854年,三合會的各個社團分別於佛山肇慶各地起義,欲先佔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大殺三合會會眾。1857年,廣州被英法聯軍佔領後,鄰近鄉鎮紳民重建團練公局,佛山設總局。此後部分團練受三合會的影響,一一成為洪門團體。

在民國年間,三合會等積極參與革命,如協助孫中山黃興陶成章楊衢雲鄭士良陳其美等起義革命。現代中國大陸中國致公黨即由近代天地會在海外的分支致公堂發展而來。20世紀初成立於美國

現代的三合會此類團體,已經變質成為黑社會組織。在香港,宣佈己身是三合會會友,將可能遭致刑責。

致公堂[編輯]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在1903年末,經叔父鍾水養的介紹拜入檀香山洪門致公堂同興公司),並曾任洪門大陸山山主。

在1925年10月10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五洲洪門懇親大會決定,成立中國致公黨,1925年10月,中國致公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陳炯明為黨的總理。12月陳炯明退居香港,中央黨部設於香港,而陳炯明、唐繼堯被推舉為正副總理,現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中國致公黨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事業,是中國大陸8個民主黨派其中1個。

在1945年3月12日,致公堂系統由司徒美堂在美國紐約召開美洲洪門懇親大會,南北美洲九國致公黨組織均派代表出席,並決議宣布美洲洪門致公總堂改名稱為中國洪門致公黨(美洲的致公黨),而司徒美堂被公舉為全美總部主席、古巴的朱家兆、加拿大的陳宜顯、墨西哥的甄顯蟙副主席;本黨宗旨為統一海內外洪門組織,團結社會群眾,促進民主政治,安定世界和平。中國洪門致公黨(美洲的致公黨)與中國大陸之中國致公黨為兩個不同的組織。

在1946年7月,在中國上海召開的五洲洪門懇親大會決議於9月1日成立中國洪門民治黨,司徒美堂、趙昱為正副主席,中央黨部設於上海,現主要分佈在海外。

洪門的發展[編輯]

1992年7月28日在美國舉行第3屆世界洪門懇親大會,經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代表兩天討論,通過總會章程,宣告成立世界洪門總會。首屆會長李志鵬,總會設在美國檀香山。

東南亞[編輯]

清中、晚期,「洪門」山堂支系遍及江南及中國各地,甚至發展到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會員以百萬稱。由於頑強抗清,「洪門」會黨成為了太平天國辛亥革命的重要同盟軍。孫中山秋瑾陶成章辛亥革命黨人曾先後加入「洪門」相關組織,孫中山先生甚至直稱「洪門」為「民族老革命黨」,「天地會」是唯一的中國革命團體

在清廷的鎮壓下,洪門會黨轉向海外發展組織,並始終站在各國華商僑胞反抗新、老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前沿,因而引起早期西方殖民政權的仇視與重視。清朝乾隆皇帝為剿滅洪門會黨,舉東南數省之力搜尋洪門會史,雖累積了約數百萬字的案牘文書,但仍感「終無確據」。

洪門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譚人鳳在《社團改進會意見書》中寫道:「革命(辛亥革命)之成,實種於二百年於前之洪門會黨」「在運動之初,惟洪門兄弟能守秘密。發動之後,亦惟洪門兄弟能聽指揮。」「人無論遠近,事無論險夷,人人奮勇,個個當先,卒有武昌起義,各省回應,不數月而共和告成,軍隊之功,實亦洪門兄弟之功。」

臺灣[編輯]

由於洪門素有革命性質,神秘色彩未除,因此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播遷臺灣後,長期未允洪門申請為公開的民間社團

解嚴以後,洪門於1989年各山堂始組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社會事業建設促進會」與外界交流。然而「洪門」二字猶未允公開使用。2004年1月11日,「南華山」山堂在中華民國內政部登記成立「財團法人國際洪門中華民國總會」,始擁法人地位,為一般民間團體。

2010年5月,在台灣青黑山洪門致公堂主席蕭明英(圓寶)於辛亥革命民國99年之際,由在台灣青黑山洪門致公堂昆仲及具共同理念之洪門菁英壹百單八將,為緬懷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及「先賢先烈」英勇犧牲奉獻的愛國情操,在民國99年5月21日農曆為「4月8日釋迦牟尼佛」萬壽日中午11點15分正式建立第一個以洪門正式名稱舉行中國洪門致公黨建黨成立大會,6月2日在內政部備案成立,政黨證字第167號。

2011年10月8日洪門弟兄及具共同理念之同志,共同組織創立中國新洪門黨;於民國100年10月8日舉行黨成立大會,經內政部函准予備案政黨證字第200號。

中國大陸[編輯]

在1925年10月10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五洲洪門懇親大會決定,成立中國致公黨,1925年10月,中國致公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陳炯明為黨的總理。12月陳炯明退居香港,中央黨部設於香港,而陳炯明、唐繼堯被推舉為正副總理,現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洪門組織以中國致公黨的名稱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事業,是中國8個民主黨派其中之一。

中國大陸的中國致公黨為了早日完成台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之目的,響應中國共產黨的多黨參政政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八大參政黨之一。並在2007年4月,時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的萬鋼(上海人,德國華僑)被任命為科技部部長,萬鋼及接任第13屆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並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1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成爲自傅作義過世後30多年來首位非共產黨籍的部長,以聯繫海外洪門華僑團體回歸祖國。

美洲的致公黨,即是中國洪門致公黨,全美總主席為司徒美堂,與中國大陸之中國致公黨為兩個不同的組織。

至於其他洪門分支組織也大多奉行避世,據指在中國大陸現在存在著的洪門分支大多是辛亥革命時期的洪門組織遺留。

加拿大[編輯]

  • 中國洪門民治黨駐加總部在溫哥華唐人街,1888年成立。
 
多倫多洪門民治黨
  • 多倫多洪門民治黨成立於1894年,總部設於多倫多唐人街。辛亥革命時曾協助孫中山

其他[編輯]

組織[編輯]

洪門組織之優點是有縱橫系統,如在職位名稱上有龍頭坐堂執堂心腹、巡風到麼滿的縱列,又有「言談」、「手勢」等的橫向系統。即使第一次見面的洪門弟兄,一見手勢動止,一聞「春典隱語」,一說「花亭結義」,則是兄弟也,即是生死之交,若原有仇恨也化為玉帛。這種縱橫系統,言談隱語、手勢均是洪門博學之士所編造的,在世界上並無其他任何秘密組織所能項背。

洪門組織對入會無資格限制,僅須有介紹人,加入後彼此以手足相待,所以雖是秘密組織,但發展迅速,由台灣延伸至中國大陸海外。今台灣大部分之山頭均是以哥老會、袍哥組織圖為主,天地會洪門真正組織儀式早已失傳而發揚於南洋各地區。(補充說明:天地會真正的儀式,由南華山山主且是天地會在台灣唯一的香主——劉沛勛山主大哥於2011年十一月,遵照天地會傳統,秘密恢復在台灣舉行。三百年來第一次香堂儀式,並由馬來西亞天地會,超過百名弟兄共同與會。2012年11月仍協同辦理第二次香堂,南華山是目前全台唯一能懂與單獨尊照重統天地會儀式的洪門社團組織)

哥老會、袍哥[編輯]

以下之組織乃四川、長江流域哥老會袍哥之山堂組織架構:

  • 忠義總堂(「山 、堂、水、香」四字號)
    • 山 主;或稱「寨主」、「龍頭」大爺;「龍頭(489)」。
    • 副山主;或稱「副寨主」、「副龍頭」大爺;「副龍頭(438)」。
  • 內八堂(內八堂皆為在朝「京官」、內閣閣員)
    • 香長;或稱「聖堂」大爺、開香堂時的主香人,為客卿。
    • 盟證;或稱「中堂」大爺、開香堂時的盟誓人,為客卿。
    • 坐堂;或稱「左相」大爺、總管山寨事務。
    • 陪堂;或稱「右相」大爺、協助總管山寨事務。
    • 管堂;或稱「總閣」大爺、負責人事升降賞罰。
    • 執堂;或稱「尚書」大爺、負責人員組訓工作。
    • 禮堂;或稱「東閣」大爺、負責教育禮儀。
    • 刑堂;或稱「西閣」大爺、執掌刑法。
    • 護印大爺
    • 護劍大爺
  • 外八堂(外八堂為「軍隊」「分支」)
    • 心腹;「刑副」大爺、領軍武將;「紅棍(426)」。
    • 聖賢;「聖賢」二爺、軍師、負責謀畫;「白紙扇(415)」。
    • 恆侯;「當家」三爺、總管財務、糧餉等內務,又分披紅與插花。
    • 金鳳;「金鳳」四姐。
    • 管事;「管事」五爺、負責對外及總務,又分承行、執法、紅旗、藍旗、黑旗、青剛。
    • 巡風;「花冠」六爺、負責巡查,又分內巡風、外巡山、鎮山(光口)。
    • 銀鳳;「銀鳳」七姐。
    • 賢牌;「賢牌」八爺、登記功過、替人講情,又分白袍與八德。
    • 江口;「江口」九爺、職司掛牌,凡開山立堂,栽培新進或辦提陞之儀式人員,又分檢口、抖口、守口。
    • 麼滿;「么滿」大爺、或稱「轅門」,負責雜務的士兵,又分總么滿、轅門、大么、小么、大滿、小滿、銅章、鐵印。
    • 少保;或稱「少姪」、「太保」,在組織裏的位階只有半步,入會人通常為未成年者,社團先予以記名,在組織裏見習並學習仁義。

三合會[編輯]

以下為珠江流域、東南沿海三合會組織架構,地緣關係與南洋地區的公所、會黨較為相似:

  • 龍頭(四八九),又稱「坐館」、或稱「話事人」;為全社團最高領導人。
  • 二路元帥(四三八),又稱「香主、先鋒」;每堂口設有一名或多名,在平時二路如非坐館有職無權。
  • 紅棍(四二六),俗稱「楂fit人」;簡稱十二底,多是金牌打仔;眾四二六中最傑出者則被尊為雙花紅棍,意指文武全才。
  • 白紙扇(四一五),又稱「先生」「白扇」;簡稱十底。負責文職,講數,亦負責社團財務,管理數簿,為社團軍師。
  • 草鞋(四三二),又稱「鐵板」;簡稱九底(九底以上通稱為大底)。負責「信差」,對內外事務之聯繫。
  • 四九仔(四九),又稱「馬仔」(洪門大典開堂收馬);經入會儀式入會者則為四九,為普通會員。
  • 揸數,又稱「講數」,通常負責社團財務,管理數簿,屬文職,多由「白紙扇」兼任。
  • 掛藍燈籠,所有有意入會而未經儀式之非正式會員。

南洋私會黨[編輯]

以下為星馬華人私會黨、公司、公所的組織架構:

  • 大哥:也被稱「總理、元帥」,在星馬私會黨公司中,皆是指首領,是會黨的精神象徵。
    • 二哥、三哥:為私會黨公司中的副首領、助理首領。在大哥、二哥、三哥之下,各自帶領白扇、財副、虎將(先鋒)等。
  • 先生:先生者,須熟悉口令、詩句、禮儀,且通常較為年長,不屬於特定的公司;只有在主持入會儀式時,聘請先生出現。
  • 紅棍:被視為「法官」,與先生一樣不屬於特定的公司,只在會黨發生糾紛時,擔任仲裁角色。
  • 白扇:為會黨各香堂的軍師、頭目;有權發號司令,代表會黨對外談判,對內處理會務。
  • 財副:負責會黨財務管理,許多財副是由大哥或白扇擔任。組織規模大者,又有櫃匙(會計)、收櫃(出納)等職稱。
  • 虎將:也有稱「先鋒」者(如大伯公),為會黨的打手、小頭目,負責領兵維護地盤、收取規費等。
  • 草鞋:也被稱「鐵板」,會黨中擔任「信差」的小頭目,負責傳遞情報訊息、命令。
  • 馬仔:人數最多的普通會員。年資較深可帶新人入會者,被稱「老馬」或「帶馬」。

傳統天地會大致上只有大哥與師傅(軍師)兩種稱謂,發起人為大哥,熟悉儀式者為師傅;隨著規模與人數增加,內部分工與職稱愈多細膩。然而,成立時間與地點不同的情況下,同職稱確有不同含義,也時有所見,如天地會的「先鋒」,又稱為鎮殿(四三八),是在入會儀式中負責鎮守各關。又有「先生」與「香主」,在職稱上不同,但職務與地位相似的情形。不過天地會發展到成熟時期,其職務具有以下共同特徵:洪棍(四二六,十二地支)掌管會務;白扇(四一五,十天干)掌兵權、管錢糧;草鞋(四三二,九宮)領兵武將、傳遞情報、命令;會員(四九,太極乃十八陰陽四九分)普通會員;此外,後來衍生職務有:先生、香主(四八九)定南職、熟悉入會儀式;先鋒(四三八)佑洪職、領兵元帥。各職務並搭配「天干地支九宮太極」及歷史詩句等隱語。

會簿(廣東三合會的海底)[編輯]

組織之秘密會冊,只有組織之高層擁有。內容為組織組成之歷史、現任組織名單、組成結構、入會形式、誓詞、違反組織之刑法、背(隱)語、手語、在公眾地方表達為組織中人之方式。隱語為「海底」,又名「金不換」。

施琅攻台時(1683年),鄭克塽將其祖父鄭成功開山(金台山)立堂(明遠堂)有關洪門天地會中的文件、名冊、印信等裝入鐵箱密封,沉入海底。

三合會會簿[編輯]

民國洪門中人樊松甫曾撰文說:1848年(道光28年、事隔166年後太平天國前期),永寧郭永泰開盡忠山,持有在福建漁人手內獲得的《金台山實錄》,所以定名為「海底」。以後之三合會會簿,由此演變出來。

遺址及歷史考證[編輯]

『洪門志』云:「鄭成功據守台灣,推進漢留組織,開山立堂,定名為金台山,明倫堂;並遣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等,向中原發展。」「金台山」明倫堂是第一山堂,其根本交結條是:

會合賢能鄭成功,文武全才興漢留,
據守台灣稱將領,部眾勇武抗清兵
天下英雄風雲會,金台山堂首創立,
軍中誓盟結仁義,同心協力把漢留。

重大影響[編輯]

洪秀全廣西金田村舉兵稱太平軍,成立太平天國,得力於廣東三合會。

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在檀香山時,由三合會首領介紹入會,並開立山堂,改組致公堂,創立興中會,山堂名「大陸山」。孫中山的「孫文學說」上說:「…迨至康熙之世,清勢已盛,而明朝之忠烈亦死亡殆盡,二、三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後代,故以反清復明之宗旨結為團體,以待後有起者可藉為資也。此乃洪門創設之本意也。」

  • 二戰後,三合會在香港演變成犯罪組織。

其他影響[編輯]

  • 台灣清領時間有朱一貴在康熙六十年(1721)起義,七日佔領全台灣,即藉助洪門的力量。
  • 乾隆(1711-1799)時福建莆田、福清之天地會(一說成立於乾隆26年)領袖萬提喜(起)(雲龍和尚)(洪二和尚)(萬雲龍)事件。
  • 台灣,福建天地會之林爽文(1786)、戴潮春(1862)等的武裝反清事件。
  • 1855年,兩廣大成國李文茂 事件。
  • 清朝時代,在官方長期的掃蕩下,台灣民間對天地會仍然持續暗地而傳承下來。今日在鹿港就建有福靈宮,專為洪門天地會林爽文反清起義事件所設立,其主神位是林爽文的平海大將軍「王勳」。另外在台中縣沙鹿「福興宮」,也是崇拜在林爽文事件中,以標榜「反清復明」天地會九龍山王勳,並尊為主神來祭祀。

會黨(社團)與教門[編輯]

清朝乾隆時,洪門遭多番圍攻,加上乾隆重用漢人、廣興文字獄、弗准民眾聚會,具規模的反滿武裝和文學組織難以延續,代之而起的便是地方性的社團和教門。

辛亥革命之始,革命黨人說三合會是以「反清復明」而成立的,是基於政治上的需要。他們需要爭取國內的會黨及海外的華僑支持,所以可以合作的會黨,皆視為洪門組織。由於當時的會黨是現成的有勢力組織,加上海外的經濟支援。同盟會提出「革命排滿」來作號召。

白蓮教[編輯]

白蓮教始見於南宋。清朝中期,由於耕地不足、農民生養艱困,白蓮教教徒在四川陝西湖北一帶以農具反抗清朝地方政府,根據傳說,他們武藝高強精通神打,擁有刀槍不入的異能,所以清廷稱他們為白門邪教;後期發展到東南亞。又名二四紅宮,二四老君。歷時長久洪門實力範圍不斷廣大,白門已面臨末期。唯有加入洪門維持旗號。

青幫與洪門[編輯]

俗說:「瓶中太滿水須走,青葉紅花白蓮藕」,即是意指「反對滿清的幫會,有青幫、洪門、白蓮教三大主力」。傳說中青幫(又作清幫)是三個參加天地會的水手首創。

雖然清幫與洪門有相當之淵源,但洪門講究結拜兄弟義氣,信奉道教民間信仰,指天地立誓,祭關帝君,崇奉已逝的先烈如九皇五祖仙鶴雲龍等。

清幫信仰羅教羅教源於學,故實行禪宗制度,所以與洪門中互稱兄弟不同,清幫組織禮拜釋迦如來達摩祖師六祖大師羅祖等,深具佛教色彩,拜師入幫,會眾以師徒相稱,崇尚「師徒如父子」。清幫組織比洪門更嚴密,規矩更複雜,於是也更加秘密。因此有言道:「清幫一條線,洪門一大片」。

傾向於行會性質的清幫提倡「隱身市井」,並未如洪門般強調反清復明,由於清幫並未積極從事反清活動,所以洪門一度將其當作叛徒,嚴禁洪門會員轉投清幫,稱「由清轉洪,掛綵披紅;由洪轉清,剝皮抽筋。」。

但為了避免衝突,兩派仍多稱「清洪一家」,所謂「紅花綠葉白蓮藕(指洪門、清幫、白蓮教),三教原來是一家」。尤其清末革命黨思想勃興,不少清幫弟子也開始反清,兩派逐漸減少敵對。

拜上帝會[編輯]

1843年由洪秀全成立,是太平天國的前身;有天地會眾參與其中。

廣東三合會[編輯]

天地會於乾隆後被列為反清組織,明令禁止,違令者死。其流傳之野史被廣東洪門組織所承認,因為避滿人之猜忌,改名為「三合會」。1848年後,有關三合會的會薄(洪門會冊)傳說,據稱一福建漁民於海底所獲。

兩廣的洪門組織於太平天國起義後(1851年),互相聯絡結盟、組織成三合會,曾於瓊花會館紅船中會議,發動兩廣(特別在大城市,如廣州佛山)的大武術團體中成立堂口,訓練洪兵

得悉太平天國定都金陵後,1854年,三合會李文茂洪兵起義,引起清廷火燒瓊花會館及所有紅船。之後三合會則傳出火燒(南)少林寺的傳說、說當時的不同門派(南拳)都源出福建少林寺之少林五老,目的是將原來不團結的武術團體組織一起,共同反清。

兩廣三合會會薄記錄:「其時少林寺,武風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圍捕,攻而不下。適有新科狀元陳文維者,邀寵獻議,設法勾通寺僧馬甯兒等,四處縱火,裏應外合,少林寺被毀,僧徒四散。於是五枚師太(梁蘭桂)與至善禪師(洪拳領袖)、白眉禪師(東江拳領袖)、馮道德(馮雲山-太平天國聯絡人)、苗顯(廣州花拳首領)等五人亦分途出走。

形成背景[編輯]

由於清朝之鎖國政策,引起英國在華之貿易入超非常嚴重,英國商人以鴉片輸華,贏得可觀利潤。但感國人受毒害,最終導致林則徐1839年的虎門銷煙鴉片戰爭。林則徐知道英國人會用軍艦攻報復,一早已經組織好廣東各鄉鎮地區之民兵團,特別是三江流域及海岸,屯守海衛,稱為團練。

鴉片戰爭後,林則徐被罷免,道光21年4月(1840年5月下旬),奕山與英國人訂立《廣州和約》。駐守在廣州城北的四方炮台英軍,與村民發生衝突,發生三元里抗英事件。引起各鄉紳村民對清庭之無能與英夷之侵略非常憤怒。

1843年,南京條約簽訂後,開放了五口通商,英國人要求有進入廣州城內的權利。廣東城內士族、民眾一致堅決反對,表示倘夷入城,嗚鼓攻之。由於耆英的無能及恐英的態度,更加迫使廣東城內人民對滿清地方政府怒狠。他們曾嘯聚數千人...帶刀械,衝進知府衙門...火其署...等。

鴉片戰爭失敗後,國人感覺到清政府積弱,反清團體三合會開始壯大,引來太平天國起義。及後1854年兩廣之各個三合會同時起義,成立大成國。其時的洪門人士,多來自廣東三江流域。不幸的是因為大成國因攻取廣州城失敗,使到葉名琛對洪門子弟大開殺戒。導致英法聯軍入侵廣州時,葉名琛亦不主張動用民間團練。

英國派遣額爾金於1857年12月中,聯合法軍發動佔領廣州戰爭,由於葉名琛認為英法聯軍不會從陸路攻擊,沒有防禦之打算。不理番禺南海各界招募鄉勇之議,導致廣州城迅速陷落。反而英軍沿途遭到各鄉勇自發抗戰。廣州於12月29日淪陷。英法成立委員會監督滿清官員柏貴復職。柏貴治理廣州期間,英軍曾搜查多處團練機構,此舉更加深了各鄉鎮洪門人士對清廷及英人之不滿。

1858年,英軍入城後,有關的社團及會黨為了自保,加入三合會的地下活動,後參與革命黨。

上海廣東幫派-小刀會[編輯]

1849年,經營糖業和茶業、絲織品生意的香山人劉麗川,來到上海,建立同鄉會廣肇會館,他是著名的小刀會首領。當時廣肇幫中以香山人最多,人數有兩萬多。小刀會起義失敗後被清政府焚毀。可見廣東幫派傳入上海。

其他[編輯]

天地會流傳極廣,其他尚有「清水會」、「匕首會」、「哥老會」、「雙刀會」、「小刀會」、「紅旗會」、「劍仔會」、「八卦會」、「添弟會」、「三合會」、「致公堂」、「紅幫」及「袍哥會」等名稱。

義和團[編輯]

原稱義和拳八卦教組織,亦與天地會會眾有相當程度的重疊。清朝初期於山東河北一帶活動,乾隆時被列為秘密結社,依法被禁。慈禧太后時期,毓賢為山東巡撫,利用民間勢力,重組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號召,最終導致1900年之「拳匪之亂」及八國聯軍

華記[編輯]

馬來西亞的華人黑社會組織「華記」是「青幫」延伸出來的幫派,歷史源遠流長。華記年長輩成員有說法華記俗稱『四窿』實是源自中國青幫;有著名派系如十八和四窿仔等等。大約四分之一大馬華人黑社會的成員系出華記會員。

日月會[編輯]

日月為明

滿州化的洪門會黨[編輯]

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三講中曾以一段文章舉例:

華僑在海外的會黨極多,有洪門三合會,即致公堂。他們原來的宗旨,本是反清復明,抱有種族主義的;因為保皇主義流行到海外以後,他們就歸化保皇黨,專想保護大清皇室的安全。故由有種族主義的會黨,反變去保護滿洲皇帝。

表示洪門會黨歸化了保皇黨,去保護滿族皇帝,不是原本反清復明的洪門會黨。

之後又舉一段文:

中國的民族主義,自清初以來保存了很久。從左宗棠做了大龍頭之後,他知道其中的詳情,就把馬頭破壞了,會黨的各機關都消滅了。所以到我們革命的時候,便無機關可用。這個洪門會黨都被人利用了,所以中國的民族主義,真是老早亡了。

表示洪門馬頭早已遭到左宗棠破壞,所以到了孫中山要革命的時候,便無機關可用。孫中山舉兩例證明中國民族主義,早就亡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呈祿[編輯]

 
 
 
林呈祿

林呈祿(1886年6月27日-1968年6月16日),日治時期曾改日本名字林貞六(はやし さだろく)。台灣桃園縣大園人,報紙編輯。日治時期台灣民主自治運動的鼓吹者,曾任《台灣青年》、《台灣》、《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興南新聞》等報章雜誌社幹事,1923年因治警事件被捕,他也是戰後台灣東方出版社的社長,台灣推理小說的催生者。

生平[編輯]

林呈祿為林本源家族成員之一,父親林振威受雇於此,職位為大園地區的收租總官。然而1895年(明治28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其三哥因參與抗日而被日軍殺害;1896年(明治29年),其父親為保釋鄉民,因語言不通而遭日警殺害,當年他只有10歲。1905年(明治38年),林呈祿考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三年後畢業並進入台灣銀行服務。 1910年(明治43年),林呈祿通過普通文官考試,從教育界轉為法律界,被分發至台北地方法院任職。 1914年(大正3年),林呈祿辭職並前往日本明治大學就讀法科。 1917年(大正6年),林呈祿畢業之後曾短暫在中國湖南省立政治研究所擔任教授。1918年回日本東京後,他就積極投入台灣自治運動,並身兼「啟發會」與「六三法撤廢期同盟」的組織幹部。1918年(大正9年),旅日士紳與留學生成立新民會,此時林呈祿除了是創會幹部,同時擔任該會機關刊物《台灣青年》的主幹(即總編輯),並藉由《台灣青年》、《台灣》等雜誌於東京鼓吹台灣民主運動,抗議台灣總督府不受日本法律約束的專制。1921年(大正10年),成為台灣文化協會的創會理事,而當時林獻堂等人發動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請願書也是出自他的手筆。1923年,他更於日本東京成立台灣議會期成同盟,並經由友人在台廣為召募人員;該組織被台灣總督府視為非法,不但全台搜捕該組織成員,且委託東京警方逮捕林呈祿,該事件稱為「治警事件」。

被釋放的林呈祿,仍繼續從事台灣民主運動。1926年,回台定居的他仍任《台灣新民報》等報的編輯及董事等職。1940年(昭和15年),其剛升上《台灣新民報》的常務董事兼總經理時,為避免《台灣新民報》被台灣總督府強迫與其他報社合併,將《台灣新民報》改名為《興南新聞》。1941年(昭和16年),出任台灣總督府評議會皇民奉公會文化部長。戰後,他退出報業與政壇,專心文化工作。1945年,他被中國國民黨聘為《台灣新生報》董事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顧問。1945年,他與游彌堅范壽康等人創辦台灣東方出版社,自己先任社長、後任董事長。

1968年6月16日,林呈祿逝世,享年83歲。子林益謙,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曾任台灣總督府書記官及曾文郡郡守。給

林呈祿 1886—1968

報人,號慈舟,桃園大園人。父振威,服務林本源租館,被日警殺害。1905年考取國語學校國語(日語)部,1908年畢業,任職臺灣銀行。數月後轉任大坵園公學校教職,1909年進臺北地方法院擔任雇員,翌年,以榜首考取普通文官考試,以法院書記官資格分發臺北地院統計部門。1914年到日本明治大學法律科就讀,同年畢業,進高等研究所。1917年到大陸湖南任省立政治研究所教授。1918年回日本。1918年參加林獻堂等組成的「啟發會」,欲撤廢「六三法」。1920年與蔡惠如組織「新民會」,擔任機關刊物《臺灣青年》總編輯。主張自治路線。以「臺灣議會設置」取代「撤廢六三法」做運動路線。1921年起草〈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文〉,「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任理事。1922年《臺灣青年》改組為《臺灣》,任總編輯。1923年在東京成立議會設置的組織,總督府視為非法,而於年底發動全島大檢舉,是為「治警事件」。《臺灣民報》創刊,擔任總編輯。1926年《臺灣民報》獲准在臺印行,林呈祿返臺籌備。1927年文化協會分裂,左傾,《臺灣民報》隨右派脫離,成為「臺灣民眾黨」的機關刊物。1932年《臺灣新民報》日刊出刊,林呈祿仍任總編輯。發行量曾達五萬份以上。1941年改為《興南新聞》,林呈祿接任常務董事兼總經理,但已無可作為,1944年被合併。二十多年以來,林呈祿一直擔任總主筆、總編輯的職務。1945年任《臺灣新生報》董事,1945—1967年擔任「東方出版社」社長與董事長。1968年以血管硬化去世,享年八十三歲。(郭啟傳)

資料出處: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 國家圖書館 民國92年12月 頁243-244
參考資料來源:
  • 林進發《臺灣人物評》頁210,臺北赤陽社,昭和四年(1929)。
  • 婁子匡〈幸福報人林呈祿〉,《臺北文獻》6-8民58.12。
  • 莊永明《臺灣百人傳一》(臺北:時報,2000)。
  • 莊永明《臺灣紀事》頁510,時報文化,1989.10。
  • 《臺灣人士鑑》(臺灣新民報社)頁224,昭和九年(1934)。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炘[編輯]

 
 
 
陳炘(右起第四)與杜聰明(右起第三)等人之合照。

陳炘(1893年12月7日—1947年3月11日),號若泉台中縣大甲鎮人,是台灣金融界的先驅,對台灣­金融體系奠基貢獻良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二二八事件時遭國民政府逮捕後處死。


 

生平[編輯]

父親是臺灣民主國義軍重要將領,於1895年時曾率之臺灣義民仁營(即臺防仁字3營),英勇抗擊日軍

陳炘出生於1893年,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後,往日本留學;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理財科畢業後,1925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返國後,負責籌組一個「糾集臺灣人的資金,供台灣人利用」的金融機構,便於1927年創立大東信託株式會社並出任總經理(董事長為林獻堂),以對抗日本人台灣人施加的金融經濟壓力。在當時被視為非法組織。

陳炘也是《臺灣青年》的編集者之一,也曾經參與過臺灣留學生組織的新民會以及台灣文化協會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因陳炘留美背景,與美國情報員關係較佳。1946年3月被以「漢奸」罪名逮捕入獄,經過1個多月的偵訊,陳炘終告無罪獲釋,有古典詩〈被拘〉:「平生暗淚故山河,光復如今感慨多;一籲三台齊奮起,歡呼聲裡入新牢。」反映此情景。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陳炘被軍隊逮捕後在同年3月11日遭到處死。陳炘經營的「大東信託」在二二八事件之後遭到併吞­,改組為華南銀行

其他[編輯]

  • 文學家巫永福在訪問時曾提到戰後蔡培火重慶蔣介石時,「蔣介石曾問他『最能當台灣領導者是誰?』,蔡培火說『老一輩的是林獻堂,但真正的人才是陳炘,這個人有頭腦、有組織力,又有國際觀。』這件事是蔡培火親口告訴我的。我想陳炘被殺與此多少有些關聯。」[1]

家族[編輯]

家屬陳水潭陳林雪陳川陳庚金陳傑儒等人合力創建台中市黑(陳)派。(參見台灣地方派系列表)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巫永福先生訪問〉,許雪姬編,《臺中縣口述歷史 第五輯》,頁136。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參考書目[編輯]

  •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1990年。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悅記祖宅[編輯]

 
 

座標25.075563°N 121.5119279°E

陳悅記祖宅,俗稱老師府。位於台灣台北的大龍峒附近,現為當地的陳氏家族祠廟。該祠廟始建於19世紀初,本為兩座閩式四合院結合成的民宅,建造人為陳遜言,而「陳悅記」並非人名,而是陳家家譜的公業統號
 
陳悅記祖宅的舉人石旗竿

陳悅記祖宅因為年代久遠且宅外前埕有其舉人旗竿,因此被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興建背景[編輯]

1807年,居大龍峒四十四坎的陳遜言建於大龍峒附近淡水河河岸邊的四合院落成。

陳遜言本籍中國福建泉州同安,因此四合院採福建盛行的閩南建築。該閩南語俗稱「伸手」的護龍式四合院,採閩式建築方式。該擁有飛簷屋頂的四合院大門門面寬約5m,連兩側廂房則正面達10m,縱深則20m。

此宅與一般四合院大宅相同,大門門面進入為公媽廳,其餘廂房為分配數個家族所共居。1832年,因為陳氏家族人丁衍生,該宅再於右側擴建相同樣式大小的一座四合院。其新興建部分除了門面進入的公館廳之外,仍於旁建造供族人居住的廂房。

至此,兩拼四合院組成的該祖宅,成為陳遜言一族的民宅。又因其陳遜言家譜所記載的公業統號為「陳悅記」,因此一般人都稱此宅為「陳悅記祖宅」。

陳維英與老師府[編輯]

陳悅記祖宅落成不久的1811年,陳遜言四子陳維英誕生。陳維英字實之,號迂谷。少年曾受業於同家族舉人陳維藻,為台南府學生員。1841年任教篆(教師)。1851年,陳維英被台灣道徐宗幹舉孝廉方正,1859年鄉試恩科舉人,並被授內閣中書。

因為內閣中書該官職,名義為清朝皇帝的老師,亦即為「咸豐帝」之師,加上他日後任教於明志仰山學海等書院,因此被尊稱為「老師」。也因其故,陳悅記祖宅亦被稱為老師府

舉人石旗竿[編輯]

陳悅記祖宅所居陳氏家族,於台灣清治時期共出了三位舉人,除了上述陳維英與陳維藻之外,尚有陳肇興

根據大清律例,獲鄉試中舉的人,可獲得科舉獎賞,高達數人高的「石礎」及「木旗竿」一對,並可將插著木旗竿的石礎旗竿公開陳列於家宅前埕以彰顯功名。因此,陳悅記祖宅本有三對此舉人旗竿。不過因動亂整修等因素,迄今三對旗竿只留存石旗竿與其石礎一對,而該舉人石旗竿也是全台灣現存僅有的一對。

建築特色[編輯]

 
整修中的陳悅記祖宅

陳悅記祖宅計由公媽廳與公館廳兩四合院並排組成。採坐東朝西,兩廳皆面向淡水河。公媽廳為雙護龍(ㄩ字型)建築,門面連同側廂房達10m,三進連同後來增設的四進縱深為20m。公館廳為單護龍(L字型)建築,除了內部構造與廳數配置與公媽廳不同之外,其規模與面積都與公媽廳相似。

1853年,艋舺下郊同安人與頂郊三邑人,發生分類械鬥,史稱頂下郊拚。老師府亦被破壞。動亂平息後,陳氏家族依其原貌展開重建。之後,雖無大型增建整修,不過仍多增建多處廂房,其中一部份為與主建物結構不盡相同的非閩南式建築。1971年,該宅進行屋脊等建物外觀整修,加上前埕部分面積縮減,該次整建破壞原貌甚多。

因年代久遠與維護不力,迄今該略顯頹廢的祖宅於經過數次整修增建後,已喪失原有風貌。雖說如此,老師府於外觀仍顯現舊式閩式四合院曲尺狀的護龍之格局。加上祠廟前埕所豎立的舉人旗竿極具代表性,因此中華民國政府特定於1985年指地該宅為台灣的國定第三級古蹟。2005年,該古蹟並特地予以再度翻修,希能維持最佳狀態,以供留存。

 

陳遜言[編輯]

 
 
陳遜言
Tân Sùn-giân
木材商人
時代 臺灣清治時期
秉三
訒夫
族裔 閩南華人
出生 1769年
大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
逝世 不詳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
 
 
 

陳遜言(1769年-?),字秉三,號訒夫,本貫泉州同安,後隨其父移民至台灣台北大龍峒。於大龍峒四十二崁地帶經營料館(木材)致富,後並於大龍峒附近的淡水河邊興建陳悅記祖宅供其家族居住,此後並為該陳氏家族的經濟重心。

陳遜言之兩子陳維藻陳維英皆為當地鄉試舉人,此一門功名頗為台灣少見。他亦與其子共同籌資興建艋舺學海書院。除此,他也捐建許多義倉與義學。1841年曾立遺囑分家。

因為陳維英的功名,陳遜言被清朝官府授以「通奉大夫」官銜。

 

 

親族[編輯]

家族[編輯]

  • 父親:陳埰海(1745-1823),字文瀾。
  • 母親:李瓊娘(1744-1788),號淑慎。
    • 二弟:陳遜朗(1775-1839)
      • 侄:陳源古
      • 侄:陳源道
    • 三弟:陳遜陶(1781-1840),字在鎔。
      • 侄:陳源池
      • 侄:陳源漢
      • 侄:陳源溪
      • 侄:陳源港
      • 侄:陳源湖
      • 侄:陳源淮

家庭[編輯]

  • 正室:楊腰娘(1778-1832),號淵豫。
    • 長子:陳維藻
    • 次子:陳維藜
    • 三子:陳維菁
    • 四子:陳維英
    • 女兒:陳氏
    • 女兒:陳氏
  • 側室:劉貴娘(1805-1857),號慈徽。
    • 五子:陳維藩
    • 六子:陳維藝
    • 七子:陳維苞
    • 女兒:陳氏
    • 女兒:陳氏

陳維英 (台灣)[編輯]

 
 
陳維英
Tân Uî-Ing
出生 1811年
 大清帝國臺灣府淡水廳大龍峒
逝世 1869年
語言 台語官話
民族 臺灣人
國籍 清朝 清治臺灣
職業 文人
知名作品 太古巢聯集》、《鄉黨質疑》、《偷閒錄

陳維英(1811年-1869年),字實之,又字碩芝,號迂谷, 乳名源充[1][2]。本籍福建泉州同安縣,嘉慶十六年十月生於臺灣府淡水廳大龍峒[1]

 

生平[編輯]

陳維英為大龍峒仕紳陳遜言的第四個兒子,從小受業於伯兄陳維藻,1851年受到臺灣道徐宗幹的推舉,獲得孝廉方正,1859年鄉試恩科舉人,並被授(一說為捐)內閣中書。1862年戴潮春事件中,他自費組織團練幫助官府,因此被賞戴花翎

除此之外,陳維英對臺灣最大貢獻為教育方面。他除了曾於明志書院任教外,也創辦了噶瑪蘭仰山書院,並擔任艋舺學海書院院長。而其著作則有《太古巢聯集》、《鄉黨質疑》及《偷閒錄》等。

2006年9月23日,陳維英入祀弘道祠,為臺北孔子廟在1919年辦理最後一次先儒入祀至今,第一位入祀的人物。

家族[編輯]

 

陳悅記家族
  • 祖父:陳埰海(1745-1823),字文瀾。
  • 祖母:李瓊娘(1744-1788),號淑慎。
    • 父親:陳遜言(1769-1847)
    • 生母:楊腰娘(1778-1832),號淵豫。
      • 長兄:陳維藻
      • 次兄:陳維藜
      • 三兄:陳維菁
      • 姊妹:陳氏
      • 姊妹:陳氏
    • 小媽:劉貴娘(1805-1857),號慈徽。
      • 五弟:陳維藩
      • 六弟:陳維藝
      • 七弟:陳維苞
      • 姊妹:陳氏
      • 姊妹:陳氏
    • 二叔:陳遜朗(1775-1839)
      • 陳源古
      • 陳源道
    • 三叔:陳遜陶(1781-1840),字在鎔。
      • 陳源池
      • 陳源漢
      • 陳源溪
      • 陳源港
      • 陳源湖
      • 陳源淮
  • 陳維藻[編輯]

     
     

    陳維藻臺羅Tân Uî-tsó[1];?-1837),表字鳳阿,本貫泉州同安,出生於臺灣府淡水廳大龍峒[2]

    生平[編輯]

    陳維藻為富商陳遜言的長子。年少修習課業,為鄭用錫的門生;文學頗富盛名,與其四弟陳維英齊名。清治道光五年(1825年)中乙酉科舉人

    家族[編輯]

    • 祖父:陳埰海(1745-1823),字文瀾
    • 祖母:李瓊娘(1744-1788),號淑慎
      • 父親:陳遜言(1769-1847)
      • 生母:楊腰娘(1778-1832),號淵豫
        • 二弟:陳維藜
        • 三弟:陳維菁
        • 四弟:陳維英(1811-1869)
        • 姊妹:陳氏
        • 姊妹:陳氏
      • 小媽:劉貴娘(1805-1857),號慈徽
        • 五弟:陳維藩
        • 六弟:陳維藝
        • 七弟:陳維苞
        • 姊妹:陳氏
        • 姊妹:陳氏
      • 二叔:陳遜朗(1775-1839)
        • 陳源古
        • 陳源道
      • 三叔:陳遜陶(1781-1840),字在鎔
        • 陳源池
        • 陳源漢
        • 陳源溪
        • 陳源港
        • 陳源湖
        • 陳源淮
家庭
  • 正室:周嬌娥,字鏡蟾,號孝正,1831年嫁。
  • 側房:許氏,議敘職員許耀宗次女,1858-1859年嫁。
    • 長子:陳雁升(1832-1857),字賓南,號蘆汀。[3]
    • 長媳:徐媛娘(1831-1858),號祝眉,嘉義縣斗六門縣丞徐星煒長女。[4]
    • 次子:陳鳶升(1837-1861),字鐵翰,號習初。
    • 次媳:何招娘(1839-1860),字又旌。
    • 三子:陳鷟升(1850-1874)
    • 三媳:何貞操(1849-1887)
    • 長女:陳硯波
    • 次女:陳琴泉,嫁庠生王濟源。
    • 三女:陳織雲
    • 四女:陳詠雪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民國童軍[編輯]

 
 
中華民國童軍
{{{name}}}
中華民國童軍徽
官方英語名稱 Scouts of China
總部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所在地 臺北市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創立日期 1912年2月25日
創始人 嚴家麟
會員人數 51527人(2013年)
會長 馬英九
理事長 林政則
性別屬性 混合
網站
http://scouting.edu.tw
 童軍主題首頁

中華民國童軍(英文:Scouts of China),為中華民國,也是目前在臺灣童軍組織,創立於1912年,主管機關為中華民國童軍總會(英文:The General Association of the Scouts of China)。原本僅限男性參加,現在已是男女混合的屬性。舊稱中國童子軍中國童軍,2009年6月7日改為現名[1][2]

  

歷史[編輯]

隨著中華民國的誕生,在1912年2月25日,嚴家麟武昌文華書院成立中國第一個童軍團[3],使得童軍運動快速推廣至整個中國。

1913年,上海華童公學校長康普(Kemp)舉辦童子軍教育會議,會中決定採用中華童子軍之名稱,並成立上海中華童子軍協會推廣童軍運動;1915年,第二屆遠東區運動會在上海舉行,運動會期間有多達300位的童軍成員參與運動會之服務,負責維持會場秩序、協助辦理場務,同時表演童軍操法、救護、旗語、炊事等各項技能,讓各地人士認同童軍教育的重要,並決定組織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

在1930年,第一屆中國童子軍大露營在南京舉辦,共有3,575人出席;第二屆中國童子軍大露營也在南京舉辦,共13,268人出席。1934年,在張忠仁的提議下,中國童子軍總會正式成立於南京,並於1937年成為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一員,與各國童軍運動相互交流聯繫。

從中國童子軍總會成立到1941年為止,總會員數達到57萬人;然而在1949年,因國共內戰使得童軍運動暫時中止,直到1950年才在臺灣重新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並重新回到世界童軍運動組織,以Boy Scouts of China英文名稱登記。1942年2月25日,童軍總會採納榮譽評判委員會之評定,授予嚴家麟中華民國童軍創始人之榮稱。同時決定2月25日為中華民國童軍創始紀念日

1974年,鄧傳楷世界童軍委員會獲得銅狼獎(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唯一榮譽獎章),以表彰他在世界童軍運動異常優越的服務表現。另外1976年的謝又華和1982年的陳忠信也獲得此獎。

1993年11月1日至11月3日,中國童子軍於臺北市主辦第23屆亞太童軍委員會會議;2004年更於花蓮縣舉辦第12次世界羅浮童軍大會;2008年6月1日,第22屆第2次會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將「童子軍」修正為「童軍」,中國童子軍修正為中國童軍[4];2009年6月7日第22屆第3次會員代表大會通過改為現名,修改諾言,並將中國童子軍歌修改成中華民國童軍歌和歌詞修正[1][2],消除「中國」字樣。

童軍節[編輯]

童軍節產生的經過,是自從1912年創辦以後,中國各大都市,如:上海廣州天津等地教會與學校,亦相繼舉辦,以後全國各紛紛響應仿效成立童軍組織。

1926年3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廣州開會,當時青年部鑒於童軍既無統一領導機構,且組訓工作均各自為政,更無適當的訓練教材,致失卻訓練重心。該部建議童軍教育由中國國民黨負責辦理,以便領導青少年。遂成立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主持其事,從此中華民國童軍進入有統一組織與中心訓練的新階段。

1935年,童軍總會為感謝中國國民黨的扶持與領導,決定以3月5日為童軍節,以資紀念。

1943年經教育部內政部社會部追認,並呈奉行政院以仁陸字第769號指令准予備查,此一節日,逐成為法定紀念日。

童軍徽[編輯]

 
中華民國童軍徽
徽章特徵意涵
徽章的尖端 象徵航針,指示童軍應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向前、向善、向上
兩旁傾斜及兩顆明星 表示童軍的一雙明亮的眼睛,能明辨是非,追求智慧與真理,達到完美的境地,以達健全之品格
徽章的外型 象徵一朵純潔與和平的鳶尾花
花的三瓣 代表三條諾言
中間的青天白日國徽 代表屬於中華民國
國徽下方束帶 提醒童軍應力行自己的諾言,不能鬆懈
徽章的下半部捲帶 類似笑口常開的嘴型,稱為「笑口帶」,表示童軍是快樂的
智仁勇三字[注 1] 顯示童軍應有智慧仁俠勇敢的精神
捲帶下的繩結 稱為「日行一善結」,象徵童軍的日行一善

組織規劃[編輯]

委員會和相關機構[編輯]

目前中華民國童軍共設有11個委員會和1個獨立機構,負責處理童軍相關事務:

  • 委員會:
    1. 榮譽評判委員會
    2. 人力資源開發委員會兼國家研習營
    3. 公共關係委員會
    4. 宗教團體童軍推展委員會
    5. 社區發展委員會
    6. 社會資源開發委員會
    7. 活動暨進程委員會
    8. 原住民童軍推展委員會
    9. 國際關係委員會
    10. 輔導暨組織發展委員會
    11. 羅浮暨青年委員會
  • 獨立機構:
    1. 中華民國童軍文教基金會

地方童軍機構[編輯]

目前中華民國童軍將所轄的範圍,先將有直轄市背景的臺北市和高雄市以及金門縣的童軍會,由總會直接管轄;其餘各縣市的童軍會,由總會所轄的臺灣省童軍會直接管理。2010年臺中縣市、臺南縣市與高雄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其所涉縣市童軍會仍暫時分開運作,直到所轄童軍團團次重整後再行合併。

原本這些童軍會都是以縣市名稱加上中國童子軍會作為其正式名稱;但因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目前不能夠代表全中國,基於現實國際考量,已修改章程,改成以縣市名稱加上童軍會為正式名稱[5]

精神象徵[編輯]

諾言和規律[編輯]

項目稚齡童軍幼童軍童軍以上
諾言 我愛自己,我愛大家。 我願盡力:愛國家、守規律。

憑我的榮譽,我願盡力,遵守童軍規律,終身奉行下列三事:

  • 第一:敬天樂群,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好國民。
  • 第二:隨時隨地扶助他人,服務社會。
  • 第三:力求自己智識、品德、體格之健全。
規律 愛乾淨,有禮貌。 服從長上,幫助他人,不說謊話,不怕困難。
  1. 誠實:為人之道,首在誠實;無論做事、說話、居心,圴須真實不欺。
  2. 忠孝:對國家須盡忠,對父母應盡孝。
  3. 助人:盡己之力,扶助他人,每日至少行一善事,不受酬,不居功。
  4. 仁愛:待朋友須親愛,待眾人須和善;對生命要尊重,對社會要關心,對大自然要維護。
  5. 禮節:對人須有禮貌;凡應對進退,圴應合乎規矩。
  6. 公平:明事理、辨是非,待人公正,處事和平。
  7. 負責:信守承諾,克盡職責,遵守團體紀律,服從國家法令。
  8. 快樂:心常愉快,時露笑容;無論遇何困難,圴應處之泰然。
  9. 勤儉:好學力行,刻苦耐勞,不浪費時間,不妄用金錢。
  10. 勇敢:義所當為,毅然為之;不為利誘,不為威屈,成敗在所不計。
  11. 整潔:身體、服裝、住所、用具須整齊清潔;言語須謹謓,心地須光明。
  12. 公德:愛惜公物,重視環保,勿因個人便利,妨礙公眾。

童軍銘言[編輯]

準備、日行一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幼童軍吼聲[編輯]

阿克拉[注 2] 我願盡力,dyb[注 3]、dyb、dyb、dyb,dob[注 4]、dob,守規律。

中華民國童軍歌[編輯]

本曲原名中國童子軍歌,在2009年改名之後,同時將本曲的歌名和歌詞修正[2]

詞:戴季陶;曲:杜庭修;2009年中華民國童軍修改

中華童軍,童軍,童軍;
我們,我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新生命[注 5]
年紀雖小志氣真,獻此身、獻此心、獻此力,為人群;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充實我們行動的精神,
大家團結向前進,前進,前進;
青天高,白日明。

各級童軍[編輯]

階段別
Branch
年齡層等級
Class
階段別
Branch
年齡層等級
Class
稚齡童軍
Beaver Scout
6~8 地球
Earth
行義童軍
Senior Scout
14~18 高級童軍
First
星星
Star
獅級童軍
Lion
月亮
Moon
長城童軍
Great Wall
太陽
Sun
國花童軍
National Flower
幼童軍
Cub Scout
8~12 羚羊
Antelope
羅浮童軍[注 6]
Rover Scout
17~26 見習羅浮
Squire

Wolf
授銜羅浮
Warranted
鹿
Deer
服務羅浮
Service

Panther
服務員
Leader
20~終生
童軍
Boy Scout
11~15 初級童軍
Tenderfoot
 
中級童軍
Second
高級童軍
First
獅級童軍
Lion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童軍[編輯]

 
 
童軍
童軍
國家或地區 世界
英國(起源)
創立日期 1907年
創始人 羅伯特·貝登堡
 童軍主題首頁
 
2005年歐洲童軍大露營中,來自各國的童軍

童軍英語Scouting,直譯為童軍活動,也稱童軍運動[註 1],臺灣和港澳舊稱童子軍[註 2]),是一個國際性的、按照特定方法進行的青少年社會性運動。童軍運動的目的,是向青少年提供他們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培養出健全的公民[1],最終目的是希望將來這些青少年可以回饋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童軍運動開始於1907年,那時英國陸軍中將羅伯特·貝登堡,在英國白浪島舉辦第一次的童軍露營。貝登堡以他早期的軍事著作為基礎,在他的著作《童軍警探》(倫敦,1908年)寫下了童軍運動的原則,並受到叢林印地安人創辦人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基督少年軍創辦人威廉·亞歷山大·史密斯的影響和出版家西里爾·亞瑟·培生的支持。在20世紀的前半期,這個運動發展成包括3個童軍年齡層(幼童軍童軍羅浮童軍)和3個女童軍年齡層(幼女童軍女童軍蘭姐女童軍)。

童軍運動採用童軍運動方法,此方法強調以實際的戶外活動作為非正式的教育訓練方式,內容包括露營、森林知識、水上活動、徒步旅行、野外旅行和運動等。另外一個可明顯識別此活動的特色是童軍制服,主要是為了消彌國家及社會地位之間的差異性,和達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的狀態,常見的裝備有領巾、軍帽和可識別的主要服裝。而童軍運動中獨特的制服徽章包括了以百合花飾三葉草圖案為主的組織徽章,還有童軍布章等榮譽象徵。

2007年,童軍和女童軍共有超過3,800萬成員,涵蓋216個國家和地區。統整這些運動的組織為世界童軍運動組織(WOSM,成員包括各國童軍組織和男女童軍組織)和世界女童軍協會(WAGGGS,成員包括各國女童軍組織和男女童軍組織)。

2007年也是童軍運動創立以來的100週年,世界各地童軍組織為了慶祝這一年而規劃許多活動。

 


歷史[編輯]

起源[編輯]

羅伯特·貝登堡曾在1880年代和1890年代,分別服役於印度南非。在他小時候,就鍾情於森林生活知識和軍事斥候訓練,而且也將這些技能在軍事訓練中教導給他的軍士和士兵,因此他的屬下可以在荒郊野外中求生。他注意到要教導士兵的是發展他們的獨立精神,而不是盲目地跟從軍官的指揮[2]

1896年,也就是第二次馬塔貝里戰爭時,貝登堡被指派到南羅德西亞馬塔貝萊蘭地區,擔任弗雷德里克·卡林頓將軍的參謀長;而貝登堡也在那時,遇到了美國出生的英國偵察長弗雷德里克·羅素·伯納姆,後來成為長年知己[3][4]。這些事件對貝登堡而言,成為了一段形成性的經驗,因為他不僅有時間在敵方領地執行指揮偵察任務,而且許多童軍的概念也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形[5]。貝登堡與伯納姆在馬托博的聯合偵查隊當中,伯納姆教導貝登堡森林知識,啟發貝登堡設計出童軍的相關計畫,以及榮譽規章[6][7]。森林知識在當時,是美國印第安人以及拓荒者的實際經歷,在英國則是普遍不熟悉,但卻是伯納姆最熟悉的部分[3]。這些技能最終成為童軍運動的基礎,也就是童軍技能。貝登堡和伯納姆都認為,由於非洲地區的情勢變化,是英國陸軍必須要適應的部分;因此在聯合偵察任務的同時,他們開始討論適合年輕人的廣泛森林知識訓練計畫,包含了探險、追蹤、原野技能以及自我生存等[8]。這段期間,貝登堡也首次與伯納姆一樣,戴上史泰森軍帽,也攜帶了恩德貝勒人的戰爭用庫杜號角,而這個號角後來被使用於白浪島童軍露營當中,每天叫醒參與童軍的形式[9][10][11]

南非第二次布爾戰爭中,貝登堡在一座小城梅富根遭到一支強大的布爾軍隊所包圍,史稱梅富根城戰役[12]。其中,梅富根軍校學生軍團是一群為了解救和協助因軍事職責而身陷此戰役中的軍士,經由傳送訊息和保持佔領梅富根的狀態,來支援部隊的青少年軍團。這個軍團運作地非常完美,對於防守梅富根有很大的幫助(1899年-1900年),而這是貝登堡想要創立童軍運動的眾多因素之一[13][14][15]。每位軍團成員都接受了一個繪有合併指北針和矛頭圖案的徽章。而這個徽章的圖案很像後來童軍運動採用百合花圖案所做的的國際象徵圖騰[16]

英國,所有公民藉由報紙,仿效他的奮鬥精神;當梅富根城包圍的狀態解除後,貝登堡更成為一位國家英雄。這個事件也促使他的一本關於軍事訓練的小本訓練手冊,《警探術》(Aids to Scouting)的銷售量大增[17] 。

回到英國之後,他注意到青少年對這本書有很大的興趣,而且這本書也經常被教師和青少年團體運用[18]。他被建議重寫這本書以符合青少年的需求,尤其是基督少年軍的監督更是建議他這樣做。這個團體是一個大型的青少年運動組織,以嚴謹的軍事訓練方法訓練青少年。貝登堡思考著這樣的做法並不會引起注意,反而認為當未來的童軍運動使用它時,這本書可以大幅度的增加一些內容[19]。他學習了其他的計畫,部分的內容也被使用在童軍運動上面。

在1906年7月,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送給貝登堡一本他的著作《The Birchbark Roll of the Woodcraft Indians》。英裔加拿大人,當時住在美國的西頓,在1906年10月會見了貝登堡,分享了在青少年訓練方法上的一些見解[20][21]。在1907年貝登堡創立了一個方案叫做「小隊計畫」(Boy Patrols)。同年,為了測試他的方案,他集合了20位來自不同社會地位的青少年,並且在8月於英國英格蘭多塞特郡普勒港白浪島舉行為期一週的露營(詳見白浪島童軍露營條目)[22] 。他的組織化方案,現在所熟之用於童軍訓練的一個重要關鍵制度,小隊制度,允許青少年可以自我組織成一個小隊並且選出小隊長[23]

在1907年秋天,一位著名的出版家,亞瑟·培生,為了支持貝登堡即將出版的著作《童軍警探》,經由他的安排,開始進行廣泛的巡迴演說計畫。貝登堡不只是重寫了他的原來著作《警探術》,並且改變了原來軍事導向的內容,將之轉換成訓練技巧(主要在生存技巧)成為訓練非軍事導向人物,邊境居民和探險家(以及後來的水手和飛行人員)的書籍[2]。除此之外,他還經由個人心理教育的認知,而加入和擴編了一些創新的教育原則(童軍運動方法),包含吸引注意力的競賽和遊戲[21]

童軍警探》第一次在1908年1月的倫敦,以6次雙週系列期刊的方式出版,後來在1908年以書本型式在倫敦出版。這本書現在是第4本從古到今的暢銷書籍[24],而且現在經常被視為《童軍手冊》的第一個版本[25]

在這個時候,貝登堡打算將這個計畫用在一些已建立的組織,尤其是用在威廉·亞歷山大·史密斯所創辦的基督少年軍當中[26]。然而,由於他個人的名望很高,以及被他的著作中,有關戶外活動的冒險性所吸引,青少年們自動地組成童軍小隊,並且湧進大量想要請貝登堡協助的相關人士。他鼓勵他們,而童軍運動就此開始快速且大量地成長。在童軍運動成長後,海童軍空童軍以及其他專門的項目都陸續加入這個運動當中[27][28]

成長[編輯]

在《童軍警探》出版後,童軍運動開始在大英帝國各地,自發性地快速成立相關組織和小隊。第一個在當時英國以外特許成立的英屬殖民地童軍團,是在1908年的直布羅陀,很快的馬爾他也跟進成立。第一個在當時海外英國自治領特許成立的童軍團是加拿大,其後跟進的是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智利是第一個非英國海外殖民地和自治領成立童軍團的國家。在1910年,阿根廷丹麥芬蘭大公國法國德意志帝國希臘王國英屬印度英屬馬來亞墨西哥荷蘭挪威俄羅斯瑞典美國都有童軍組織[29][30]。第一次的童軍大會,在1910年的倫敦水晶宮舉行,共出席了約10,000名童軍成員和1位女童軍成員。

這個活動原先聚焦在11歲至18歲的男性青少年,但是當童軍運動蓬勃發展之後,漸漸浮現出統籌青少年和青少女訓練與領導的需求性。在1910年代晚期,第一個幼童軍羅浮童軍階段團體加入了這個運動當中。這些階段團體開始時是獨立運作的,直到他們受到所屬國家或地區的童軍組織的認可而納入組織中。像是在美國,幼童軍成立於1911年,但直到1930年才被認可納入[30][31][32]

女童軍在童軍運動開始發展的起初,就成為這個運動的一部分。貝登堡和他的妹妹艾格妮絲·貝登堡,在1910年引入了女童軍,和童軍運動屬平行關係。在唯一參加水晶宮童軍大會的女童軍成員請求之下,安尼斯·貝登堡在1910年創立女童軍運動時就成為了第一位總領袖。1914年她創立了玫瑰童軍(Rosebuds)階段-稍後重新命名為幼女童軍階段。在貝登堡爵士的妻子,奧莉芙·貝登堡的支持下,1920年安尼斯·貝登堡請辭了總領袖的職務,而奧莉芙·貝登堡則在1918年就任英國女童軍總領袖,1930年任職世界女童軍總領袖。在這個時候,由於社會標準及價值觀的限制,女童軍和童軍不可避免地必須處在分開進行的狀態下各自發展,直到1990年代,3分之2附屬於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童軍組織才同時合併了這兩個運動[33]

貝登堡不可能獨自建議和領導所有想要求助於他的團體和組織。早期的童軍服務員訓練營在1910年於倫敦,1911年於約克郡舉行。貝登堡爵士想要將這個訓練儘可能地落實,以鼓勵成人擔任領導角色,所以木章訓練課程發展成了一個受到認可的服務員或領袖訓練計畫。這個訓練的發展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拖累,所以直到1919年才開始了第一次的木章訓練[34],而木章訓練經由各國童軍組織和男女童軍組織,實施於各個國家。在倫敦附近的極偉園,於1919年由英國童軍總會獲得,並且成為一處成人訓練中心和童軍露營地[35]貝登堡編寫了《童軍教練須知》(Aids to Scoutmastership),用來訓練童軍服務員,並且編寫了其他手冊用在新的童軍階段或團體,像是幼童軍女童軍。在這些書籍中,其中一本是《羅浮邁向成功之路》(Rovering to Success),在1922年寫給羅浮童軍。而在英國,其中一次大規模的服務員訓練是在2007年,從基本的訓練到專業項目訓練都有,也包括了木章訓練。

影響[編輯]

 
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於1927年對1500名每年被接見於美國國會的童軍成員致意

傳統童軍運動的重要基礎皆起源於貝登堡在教育和軍事訓練上的經驗。當他創立童軍運動的時候,已經是50歲已退休的陸軍軍官了,而他革命性的想法鼓舞了上千人的青少年族群,並從社會的各個角落中,汲取並包含了多數從未想過的活動。在當時的英語系國家中,可以和童軍運動相互競爭的組織包括基督少年軍左派軍國主義森林知識團。但是這些運動的發展和成長總是趕不上童軍運動[36] 。

童軍運動的訓練模式曾被批評為太過軍國主義[37]。軍隊化樣式的制服、仿階級制度的徽章、升旗儀式和銅管樂隊曾經在早年被普遍採用,因為這曾是當時正常社會的一部分表狀;但從那時起這些項目就在童軍運動和社會上很少或取消採用。

 
澳大利亞童軍參與Scouts' Own,一種非正式且有精神性質的童軍儀式

地方化也是童軍運動中一個很重大的部分。童軍運動經由各地的採納和修飾後,已經可以包容廣泛且多樣化的文化。在美國,童軍運動大量加入描繪美國邊境生活經驗的形象。這種狀況不只是在幼童軍中使用動物類型的徽章,而且受到美國印地安人對於大自然有很緊密的關聯影響,使得在美國的童軍訓練中,出現特別的原野生存技能訓練。相反的,英國的童軍的形象很像是南亞次大陸地區人民的模式,因為在早期此區非常著重於偵查行動。貝登堡印度的個人經驗促使他採用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叢林奇譚》(The Jungle Book),影響了幼童軍的主要形象。舉例來說,幼童軍中被使用在童軍領袖的別名,阿克拉,是書中領導狼群的領導者[38]

童軍活動這個名詞(原來的意思叫做「偵查」)聽起來好像是在戰時充當執行軍事偵察時,一個重要並且具有冒險性質的活動,作為驅使整個戰爭進行的引子。事實上,貝登堡當初編寫了這本軍事訓練書籍,《警探術》,是因為他注意到英國剛入伍的軍士,必須增進偵查斥候工作時的技能,尤其是在主動、自立及觀察的技巧。但是他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大受青少年間的廣泛注意。就像他改寫這本書成為《童軍警探》一樣,此運動採用了Scouting(偵查、斥候)這個名詞轉型成童軍也是很自然的事[39]

「為神(或上蒼)盡本分」是童軍的一個重要原則,意旨在使青少年超越物質世界,並追求其生命中的意義,貝登堡認為宗教信仰是童軍運動的重要因素[40][41]。而這個原則在其他國家之間的應用和轉型,有著各式各樣的差異性[42][43] 。美國童軍除了無神論者之外,皆可以就任高級職務[44]。在英國英國童軍總會,需要成年人的服務員賦予更大的權力,因此在該組織內的各個職務可以接受無神論者,只要各地方的委員對於這類服務員,必須要求支持童軍的價值觀和信念,以及調查參與童軍運動的青少年之後,所得出的結果感到滿意即可[45]加拿大童軍根據「堅持精神上的原則」這個詮釋,對於「為上蒼盡本分」作出很寬鬆的定義,而且除了無神論者外,沒有一項政策是關於這個原則的考量[46]

 
1948年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時站在票櫃邊的女童軍

在二戰之後、大陸失陷前的中華民國,童軍在眾多場合發揮了作用,尤其在1947年11月21日的國民大會代表普選進行時,童軍在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街道遊行吶喊,呼籲人民參加投票,並積極在票櫃前監督投票秩序,對選舉順利進行起到了重大作用[47]

童軍運動特色[編輯]

童軍運動使用童軍運動方法作訓練,這包含了非正式教育,並且強調在野外作實際演練。這個訓練計畫大致適用於6歲至25歲(縱使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對於這個年齡限制,有不同的定義),並且這個計畫的一些具體目標是必須適用在適當的年齡層上[48][49]。在全球各地,童軍運動方法和童軍運動是束縛在一起的。

童軍運動方法[編輯]

 
法羅群島女童軍紀念郵票

童軍運動方法是男女童軍和其組織,教導及訓練其下各個階層的主要原則。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對於童軍運動有以下的描述:「......(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種族、宗教和出身青少年自發性的非政府運動,並遵循當初創始者(貝登堡)所構想、創建的目的、方法和原則......[48]」,而又描述了童軍的目標是「促進青少年的發展,並使他們認知作為一個個體、負責任的公民以及他們所屬地區、國家和國際社群的成員,必須在他們的體能、智能、社會和精神上的潛能達到完美的境界[48]。」

童軍運動的原則描述了一個針對所有成員行為舉止的規範,並且描繪了這個運動的特色。童軍運動方法是一種先進教學的系統化方法,這種設計是為了完成上述的目標,並包含了以下幾個要素:童軍規律童軍諾言、從做中學、小隊制度、吸引人的進程活動設計和自然環境的協助[50][51]。社區服務在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和世界女童軍協會當中是主要的元素,而世界女童軍協會所用的童軍運動方法則另外加入了一項元素:社區服務[52]

童軍諾言或誓詞包含了世界各地童軍運動的共同行為規範和價值觀,且互相規範著各童軍組織。而童軍運動特別重視從做中學,主要讓童軍成員累積經驗和熟悉實作技巧,並學習建立自信心。小隊制度建立了團隊合作的能力、學習友愛和忠誠,並緊密結合,發揮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的精神,有如兄弟姊妹的情誼。這些強調團隊精神和個人榮譽(諸如負責任、道德品格、自立、自信、可信任和敏捷等)的訓練,最終的目的是發展合群和領導的能力。多種具有進度性和具吸引力的活動計劃(諸如野外露營技能和服務性計畫),擴展了童軍的視野,並團結童軍夥伴們;童軍運動方法所發展出來的活動和遊戲,則提供較輕鬆的方法來訓練各種技能,而戶外環境提供了跟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培養出青少年的健全體格,且藉由發覺大自然的奧妙,能夠探尋精神層次的問題[49]

自1907年童軍運動誕生,全球童軍均接納童軍諾言(或童軍誓詞)去激發運動的理想和投入童軍規律,諾言和規律的形式隨不同地區和時間而異,但必須滿足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要求,這些要求正是一個地區或國家童軍總會加入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會員的條件和資格[48]

自1907年,童軍銘言之一,「準備」,就以不同的語言,被數百萬童軍所遵循,而另一個童軍銘言是「日行一善」[53]

活動[編輯]

 
波蘭Łosiniec地區一處教堂前的女童軍
 
這個在1982年豎立的雕像是紀念在1979年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佩利湖Perry Lakes)舉辦的大露營和童軍75週年慶

實施童軍運動方法的常用方法,就是約定時間聚成一個小團體來分享經驗,或舉辦儀式和活動等,並強調在各年齡層所具有的態度下,善盡公民責任,和測試青少年的決策能力。培養對野外和戶外活動的愛好與欣賞,是這些方法中的一個重要的元素,主要活動包括露營木工、水上活動、山藝、旅行運動[54][55]

露營是每個童軍團各階段都會有的重要活動,但是這些露營活動會以週期性的露營活動(如美國聯團露營camporees)或大露營jamborees)的名稱舉辦。週期性露營是一年數次舉辦的一種地區性露營,時間多半在週末,參加的人員多半是營地附近的童軍團。這種活動都會有一個主題,像是童軍工程等。世界羅浮童軍大會,原本主要聚焦在羅浮童軍,後來也將焦點放在童軍服務員大露營指的是大型的國家或國際活動,通常每4年舉辦,通常會有上千個童軍團參與,為期1到2星期。大露營所包含的主題有各類比賽、偵查競逐、童軍紀念品蒐集交流(或市場)、水上運動、木工、射箭、來福槍獵槍射擊等跟大會主題有關的活動[56]

對於一些國家,每年所聚焦的是,在夏季裡花上至少一個星期的時間,從事於戶外活動。這些活動可能是露營、健行、航海、或一個團或小隊在一起的旅行,或一個由較大地方的童軍單位主辦的夏季營隊。童軍人員參與這些夏季營隊,主要是致力於得到榮譽布章、晉級和精進童軍技能。夏季營隊也有專門為老童軍開設的專業技能課程,如航海、背包徒步旅行、獨木舟、急流航行、探查洞穴和釣魚[57][58]

在國際層級的露營中,童軍運動認知到其中一項任務,是促進國際間的融洽與和平[59]。各種不同的自發性活動,是訓練童軍成員可以達成他們的目標,這些目標包括:對廣大社群有利益的活動發展計畫,挑戰偏見,和鼓勵容忍社會的多樣性。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和非童軍團體(包含各種非政府組織、聯合國和列在《馬拉喀什協定》裡面的宗教體系)合作行動[60]

制服和獨特的徽章[編輯]

 
《理想的童軍》(Ideal Scout羅伯特·泰特·麥肯齊),矗立在賓州費城美國童軍自由搖籃理事會總部

注意:個別國家或地區的徽章和制服,詳見各國的童軍組織或活動條目。

童軍制服是一個被廣泛認可的童軍特徵。根據貝登堡在1937年世界童軍大露營中的演說當中提到,它「消弭了一個國家中社會階層的差異性,並達到平等的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也消弭了國家、種族和宗教之間的差異性,並達到一種『每個人都互為世界偉大兄弟的一份子』的全面性氣氛[61]。」原始的童軍制服,現在仍然被認可,包括了卡其色布料,直排鈕釦設計的襯衫,另外還有鞋子和厚邊的軍帽。貝登堡也穿著短褲,因為他相信這樣的穿著可以使童軍在幫助別人時,減少大人和青少年間的年齡隔閡和距離。現今童軍制服頻繁地使用藍色、橘色、紅色和綠色,而且短褲在冬季時也替換成長褲,某些地區也因為「樸素、端莊」這種文化性要求而做出一些改變。

在考量到於活動中的敏捷特性,以及原本制服傳達的平等概念兩種設計導向下,童軍制服變得非常實用。傳統上襯衫有著緊密的接縫,以做為暫時性的理想擔架,而童軍就存在著訓練利用襯衫配合著童軍棍(有人認為這個物品很傳統但有爭議),進行急救的項目。皮革製的肩帶、軍帽上的繩釘或服務員的木章項圈,可以當成緊急時的止血帶;而任何一塊衣服或布料,都可以在受傷時派上用場。領巾可以很輕易地當成三角巾,給有需要的童軍人員。童軍訓練中也鼓勵使用襪帶,應用於被雷擊昏迷時的急救工具[61]

獨特的徽章大都別在童軍制服上面,作為世界童軍的代表或辨識之用,包括了木章和世界童軍會員章。童軍運動有兩個全球認可的徽章符號:一個是世界童軍運動組織使用的百合花,以及世界女童軍協會使用的三葉草。但即使這兩個組織是全球兩大童軍組織,並非所有的各國童軍組織是屬於這兩個組織之中[62][63]

字符號原本也用在英國和其他童軍組織。其最早用於童軍運動是在1911年時的感謝布章[64]貝登堡於1922年設計的功績勳章,就是在百合花圖案上加上卍字符號,頒給受贈者以代表好運。而魯德亞德·吉卜林在印度也偶然用上了這個符號。但在1934年,童軍界要求必須撤換這個符號,以便和稍後使用此符號的納粹黨有所區隔。因此,新版的英國功績勳章就在1935年設計發行[64]

年齡階段和童軍團[編輯]

 
一群香港幼童軍

童軍和女童軍運動通常依照年齡和學齡被分成數個階段,使得同一階段的童軍人員可以得到完善且合理的訓練。這些年齡階段的分法變化頗大,並且依照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環境而有所變化[65]

原來童軍是發展給青少年(11到17歲)的。在很多的國家或地區童軍組織會員中,這個年齡範圍是童軍女童軍的年齡階段。但這個運動後來發展到有必須接納兒童(一般在6到10歲)和青年(原來的定義是18歲以上,最老到25歲)族群的需求,各個童軍和女童軍組織又把上述的年齡階段切成類似「初級」和「高級」的階段,而一些組織是把青年族群排除在外。就因為這樣,年齡階段在各個國家和組織中的劃分方式,變化非常的大[66][67][68]

年齡層童軍部分女童軍部分
8-10 幼童軍
Cub Scout
幼女童軍
Brownie Guide
11-17 童軍
Boy Scout
女童軍
Girl Guide
Girl Scout
18歲以上 羅浮童軍
Rover Scout
蘭姐女童軍
Ranger Guide

以上是貝登堡原先發展出來的年齡階段。

各國對於兒童族群的童軍稱呼大致上有老虎幼童軍Tiger Cubs美國童軍)、幼童軍(對於晚期學齡兒童族群童軍的一般稱呼)、幼女童軍(對於晚期學齡兒童族群女童軍的一般稱呼)、稚齡女童軍Daisy,對於早期學齡兒童族群女童軍的一般稱呼)、稚齡童軍Beaver Scouts,對於早期學齡兒童族群童軍的一般稱呼)、幼雛童軍Joey Scouts澳大利亞童軍)、鸚鵡童軍Keas紐西蘭童軍)和連衫襯褲女童軍Teddy南非女童軍)。而對於青年族群童軍的稱呼大致上有行義童軍(或深資童軍Venture Scouts,對於後期青少年童軍的一般稱呼)、羅浮童軍(對於青年童軍的一般稱呼)、冒險童軍Venture Scouts大英國協地區的童軍)、探險者童軍Explorer Scouts英國童軍14~18歲)和童軍連線Scout Network,英國童軍18~25歲)。各個國家和地區也設立了一些特定族群需求的階段和項目。其中比較為人所知的是特能童軍活動Extension Scouting),有時它也以「Scoutlink」(英國童軍)的名稱稱呼之。而童軍運動方法空童軍海童軍騎兵童軍童軍樂團等特殊童軍團中修飾選用[69]

在很多國家和地區中,各地童軍運動的各階段,包含一或多個階段的多個單一童軍團,已經被系統化地編進同一個童軍團中,這種稱之複式童軍團。在複式童軍團的大傘之下,每個階段是可分開的,而每一個也各自擁有各自的專門術語、訓練項目和領導結構[70]

成人、領袖和服務員[編輯]

 
貝登堡,世界童軍運動創始人

對於童軍有興趣的,或是以前是童軍或女童軍的成人,通常會加入像是國際老童軍聯誼協會的組織。在美國菲律賓,大學學生會參加男女混合的服務性兄弟會ΑΦΩ(名稱引用希臘字母)。在英國,大學學生會參加童軍和女童軍學生協會,而研究生則會參加童軍和女童軍研究生協會

這些童軍類團體大多由成人自願者運作,像是父母、以前是童軍或女童軍的成人、學生、社區的領導者,也包含了教師和宗教領袖。童軍服務員在這些團體的地位會劃入「制服領袖」和「會友」的位置上。制服領袖或服務員常接受正式的訓練,像是木章訓練;會友委員常常支援擔任兼職角色,像是會議諮詢人員、委員會委員和顧問等,但是有少部分的會友是全職專業人員[71]

在各國和各地區的每個童軍團或單位,都會有制服會員,像是童軍團團長或助理,每個國家或地區其頭銜都不一樣。在某些國家或地區,這些童軍團或單位常被會友支持著,可以從各項活動中擔任會議的諮詢者,到成為該團或單位的委員會一員。在一些童軍團中,其委員會成員也會有制服委員和登記的服務員[72]

在這些童軍團或單位之上還有更進一層的制服會員,稱之為「長官」或「領導者」,分任該國或地區童軍總會的各個地方行政區領袖,視國家或地區行政劃分有所不同。領導者常和會友和專業人士共事,訓練團隊和其相關運作都是在這一層進行著。在英國和其他國家,各國或地區的童軍組織,高級的制服會員常被推派為該組織的童軍總監,視每個地方或國家而有不同的稱呼[73][74][75]

世界童軍發展概況[編輯]

英國創立童軍運動後,童軍運動拓展到了全球各地。第一個在英國以外成立童軍組織的是馬爾他。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中,至少各有一個童軍或女童軍組織。雖然各組織是各自獨立的,但是各國或各地區之間的合作也是童軍運動的一部分特色。在1922年,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為了各國或地區童軍組織(那時只有男性童軍組織)的共同政策而成立。除此之外,每4年都會有世界童軍大露營[76]

1928年,世界女童軍協會成立,與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相對,是針對女性的國家女童軍或童軍組織而設立。而世界女童軍協會也成立了4個國際中心:墨西哥的我們的卡巴尼亞、瑞士的我們的雪麗、倫敦的和平之屋和印度的桑岡[77]

在今天,世界等級的童軍組織有兩個,他們是:

男女童軍的合併[編輯]

 
1996年瑞典世界羅浮童軍大會中,來自不同國家的男女童軍們

世界各地各有不同的態度去面對男女童軍的合併。像美國等一些國家維持著男女童軍分開的狀態[78]。在其他國家,特別是歐洲,童軍和女童軍是合併的,而且歐洲地區童軍都是以單一童軍組織的型式,加入上述的2個國際童軍組織中[79][80]。另外比如澳大利亞英國,他們的童軍組織同時承認童軍和女童軍,但是他們的童軍組織只加入世界童軍運動組織,而他們的女童軍組織被保留下來,成為一個分開來的運動組織並加入世界女童軍協會。在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希臘,則是反其道而行,即女童軍組織同時承認童軍和女童軍,而童軍組織被獨立開來[81]

英國英國童軍總會於1991年起,合併了所有男女童軍各階段,但對於其童軍團來說,並非強制性質,而現今52%的童軍團都只有單一性別的組織。從2000年起,部分的年齡階段可以接受女童軍的加入。而英國童軍總會決議,從2007年1月,也就是童軍百週年開始,所有的童軍團和年齡階段的屬性改為男女童軍混合[82]

美國美國童軍幼童軍童軍階段只有男性才可加入;但在14歲以上的冒險童軍階段是男女混合的。而美國童軍和美國女童軍的成人服務員階段,則是開放給男女成年人[83][84]

2006年統計顯示,在155個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會員組織(代表155個國家或地區童軍組織)當中,有122個只加入世界童軍運動組織,而34個同時加入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和世界女童軍協會。在122個只加入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會員當中,95個為男女混合,20個為單一的男性童軍組織。所有34個同時加入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和世界女童軍協會的會員都對男女童軍開放加入[85]

而2007年統計顯示,所有144個世界女童軍協會的會員當中有110個只加入世界女童軍協會,其中17個是男女混合,93個只允許女童軍加入[86][87][88]

成員[編輯]

截至2010年,全球共有3,200萬已註冊的童軍會員[89];而截至2006年,全球也有1,000萬已註冊女童軍會員[90],分布在216個國家或地區[91][90]

前20名童軍與女童軍組織成員較多的國家或地區如下表[註 3][33][92][93]
國家或地區會員人數[89][90]參與人口比例童軍運動創始年女童軍運動創始年
印度尼西亞 17,100,000  7.2% 1912 1912
美國 7,500,000  2.4% 1910 1912
印度 4,150,000  0.3% 1909 1911
菲律賓 2,150,000  2.2% 1910 1918
泰國 1,300,000  1.9% 1911 1957
孟加拉 1,050,000  0.7% 1920 1928
英國 1,000,000  1.6% 1907 1909
巴基斯坦 575,000  0.3% 1909 1911
肯亞 480,000  1.1% 1910 1920
韓國 270,000  0.5% 1922 1946
德國[註 4] align="right" |250,000  0.3% 1910 1912
烏干達 230,000  0.6% 1915 1914
義大利[註 5] 220,000  0.4% 1910 1912
加拿大 220,000  0.7% 1908 1910
日本 200,000  0.2% 1913 1919
法國[註 6] align="right" |200,000  0.3% 1910 1911
比利時[註 7] 170,000  1.5% 1911 1915
波蘭Template:NoteTAg align="right" |160,000  0.4% 1910 1910
奈及利亞 160,000  0.1% 1915 1919
香港 160,000  2.3% 1914 1916

中立的和類似童軍的組織[編輯]

從《童軍警探》的第一次出版到跨國的童軍組織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成立之間,整整有15年的時間,並且《童軍警探》以12種語言的版本,創造了數百萬本的銷售量。就這一點來看,童軍運動將視野擴大到全世界的青少年,而且努力保持住這個碩大的成果[94][95]

自從原創性的童軍制度,小隊制度,被建立起來後,非主流的團體陸續成立。這種狀況是起因於部分個人或團體,拒絕跟隨童軍的原創想法,但是他們卻渴望參加類似童軍的活動[96]。其他的人更斷言,現在的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偏離了貝登堡爵士當初基於青少年所設想的概念,而趨向政治化。他們相信,由於長期發生在其組織中的政治陰謀,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偏離了當初的目的,所以他們轉而尋求返回最初且單純的方式[97][98]

2008年,全球至少有539個獨立童軍組織[87],其中的367個是屬於世界童軍組織和世界女童軍協會。剩下的172個童軍組織中的半數,為地方性或國家取向的童軍組織。大約90個國家或地區性童軍總會感覺到要創立代替性的國際童軍組織,為這些成員總會設定童軍運動的標準和對應的活動。以下是4個獨立性的國際童軍組織[87]

一些類似童軍的組織也成立了國際組織,例如:

而在社會主義國家,童軍運動常以蘇聯時期創立的先鋒運動取代,通常不具有童軍運動中宗教或最高精神力量的概念,而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或其相關的思想取而代之,例如中國少年先鋒隊

爭議和衝突[編輯]

自從1900年代早期創立童軍運動以來,童軍運動有時會被捲入社會爭論當中,像是在美國南部的非裔美國公民權抗爭(導致美國內戰的起因)、和印度印度獨立運動。在南非,童軍運動是當時英國殖民時期引入,為的是要增強其統治權力,但後來卻因南非童軍引用童軍規律的精神(童軍是其他童軍夥伴的兄弟)使得大英帝國的統治合法性受到挑戰,並且遭到全體童軍要求其完全的大英帝國公民權[99][100]。近代,全球童軍碰到了以下爭議:

  • 童軍運動的核心概念強調「泛宗教概念」或「最高精神力量概念」,造成部分國家,尤其是美國童軍,對於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同性戀者採取禁止參與的措施,並遭到公眾批評[101][102]
  • 部分童軍組織由於對「主流」或「現代化」的童軍運動感到不滿,而想要推動童軍運動傳統化,因此造成各國內出現該派別的童軍組織,並和已經存在的童軍組織相互衝突,其中一個例子便是加拿大的加拿大貝登堡童軍加拿大童軍之間的爭端[103]
  • 全球童軍諾言當中的概念,「對神盡本分」,由於各國對於其所隱含的宗教概念有不同見解,造成部分爭端,因此在1920年代,貝登堡批准其中6個國家可以使用不含該句的童軍諾言版本[104],目前還在使用的國家有法國、荷蘭和捷克,並且仍然有其他國家的童軍組織對於該諾言出現排斥[105][106]

電影和藝術中的童軍[編輯]

在20世紀,童軍成為眾多國家或地區中,眾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眾多的電影和藝術作品都採用過這個主題[107]。這在美國尤其非常普遍,而且在美國文物和文獻上,童軍和居住在農舍的僱工文化非常接近。諾曼·洛克威爾皮埃爾·朱伯特Pierre Joubert)和約瑟夫·薩塔利Joseph Csatari)等畫家的作品,及1966年的電影《跟我來,男孩們》(Follow Me, Boys!)表達了將童軍轉為理想化美國精神的原形。有時童軍也被拿來做詼諧的角色,像是1989年的電影《娘子軍大破比佛利山》(Troop Beverly Hills),以及2005年的電影《父輩的大角逐》(Down and Derby),而且經常將童軍小說化,所以讀者、觀眾等可以不用提醒童軍這個名稱就知道這些作品有童軍的存在。在1980年,蘇格蘭歌手和流行歌曲作家傑瑞·拉弗帝Gerry Rafferty)在他的專輯《蛇梯棋》(Snakes and Ladders)中錄製了一首歌〈我曾是位童軍〉(I was a Boy Scout[108]。最近的例子則為動畫公司皮克斯,於2009年所創作的《天外奇蹟》。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店家介紹

 

   苗栗縣南庄鄉員林村有位傳承日本釀造醬油工法的黃運成(阿成伯),自日據時代除自用外也分享村民食用,口碑相傳稱為客家人做的醬油。獨門秘方到阿成伯的孫子黃豊荏1997年回到故鄉「員林村」後,成立「園林邨農場」後更名「園林春農場」,外地人才嚐到阿成伯密傳醬料。因愛用者日增,自創「園林春」品牌,成為台灣第一支「客家醬油」。             
   為了方便遠地人購買,2007年在頭份鎮中央路成立「園林春生活館」繼承祖業再研發紅麴手工醬油、豆瓣醬、蔭豆豉、豆腐乳、桂花釀、玫瑰花釀、茶金桔、明日葉、油甘茶包、油甘清淨美粉、油柑樹苗、油柑鮮果等系列產品。特色為古法釀造、天然食材、黃、黑豆、保證無防腐劑、無人工甘化劑、無塑化劑等化學添加物。是碩果僅存的懷念醍醐味好醬料。     
   本著推廣天然食品及用品的理念-黃場長因在酒廠工作及學化工的背景下不斷研發「清酒粕面膜」、「紅酒多酚凍膜」、「酒粕淨白水晶露」、「酒粕水乳液」「酒粕潔顏乳」「酒粕滋養霜」「酒粕沐浴乳」等天然護膚產品及環保清潔用品「檜木手工香皂」、「何首烏無患子洗髮精」、「真好天然多功能環保洗潔粉」、「油甘子面膜」等優良產品。 
   原南庄鄉園林春農場因幫四哥擔保代為清償債務.將土地賣與大哥,現由大哥繼續生產管理,黃場長為了擴大生產另於南部師傅配合生產醬料(因南部天氣利於大量曝曬工作)。2009年自購地三灣鄉銅鏡村,因此地遍植油桐花故將農場更名【桐境園林春農場】,2012年成立【桐境仙峰有限公司】經營客家大院文創商品館及苗栗工藝園區展覽館及餐廳;本農場將本者農家子弟的精神.將老祖宗留下的手藝,繼續發揚光大,開創生活環境美學的自然生態農場。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生食苜蓿芽的風險

 

長庚腎臟科教授 毒物科主任 林杰樑醫師

 

苜蓿芽(alfalfa sprouts)是一種熱量低纖維量高的食物,在營養學歸類為蔬菜類,每100公克苜蓿芽熱量為18卡及膳食纖維2公克,而且含有多種營養成份,如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群、鐵質,還有一些蛋白質等,所以是一種極佳的高纖低卡食物。苜蓿芽是低熱量和高纖雒素保健食物。苜蓿芽在動物實驗的主要保健作用,是有助於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及改善,也能使人類血液裡的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含量下降,故苜蓿芽的主要益處是防治動脈硬化。

但苜蓿芽含天然有毒成分,稱為刀豆氨基酸(L-Canavanine sulfate),屬有毒鹼性氨基酸,可能引起哺乳動物的自體免疫疾病,使具免疫系統喪失調節機能,誤將自己體內的細胞當成抗原,而產生抗體來對抗,籍自己免疫系統,毀壞自己身體產生疾病。根據1982年4月23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長期餵食猴子苜蓿芽或苜蓿芽種子後,猴子會發生類似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的血液學及血清學變化。接著在1985年1月的風溼免疫學世界排名第一的醫學雜誌(Arthritis and Rheumatism)發表學者研究發現,這些自體免疫疾病,可能與苜蓿芽所含刀豆氨基酸有關。刀豆氨基酸可能引起身體內免疫T細胞的異常作用,導致一連串的免疫異常反應,而發生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病變。因此,正常人長期大量生食苜蓿芽或苜蓿芽種子,則要留心是否紅斑性狼瘡病變的症狀出現。紅斑性狼瘡的病患,則要避免食用苜蓿芽。證據顯示,苜蓿可使猴子發病,也可能使SLE病人的病情惡化。苜蓿芽大量攝食後,可能會破壞人類各種血球細胞,減少各種血球數,如貧血或自血球稀少、血小板稀少。病患因此容易感染,且易出血等症狀。有些可能有關節痛、光敏感的反應。幸好停止食用後,即可復原。事實上,臨床上有些藥物如抗高血壓hydralazine等,也會有類似毒性症作用出現。但停用藥物後,即可完全恢復。

在1999年9月的感染醫學雜誌( Emergency Infection Disease)曾報導,生的苜蓿芽可能含有許多致病性細菌,如沙門氏菌,及引發急性腎衰竭的大腸桿菌(O157:H7)汙染,可能導致危險的敗血症。因此,孩童、老年人、免疫力不好如癌症、糖尿病、尿毒症、肝硬化病患,最好不要生食苜蓿芽,應以熟食為主。

 

苜蓿芽
長庚腎臟科教授 毒物科主任 林杰樑醫師
苜蓿芽(alfalfa sprouts)是一種熱量低纖維量高的食物,在營養學歸類為蔬菜類,每100公克苜蓿芽熱量為18卡及膳食纖維2公克,而且含有多種營養成份,如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群、鐵質,還有一些蛋白質等,所以是一種極佳的高纖低卡食物。苜蓿芽是低熱量和高纖雒素保健食物。苜蓿芽在動物實驗的主要保健作用,是有助於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及改善,也能使人類血液裡的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含量下降,故苜蓿芽的主要益處是防治動脈硬化。

 

但苜蓿芽含天然有毒成分,稱為刀豆氨基酸(L-Canavanine sulfate),屬有毒鹼性氨基酸,可能引起哺乳動物的自體免疫疾病,使具免疫系統喪失調節機能,誤將自己體內的細胞當成抗原,而產生抗體來對抗,籍自己免疫系統,毀壞自己身體產生疾病。根據1982年4月23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長期餵食猴子苜蓿芽或苜蓿芽種子後,猴子會發生類似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的血液學及血清學變化。接著在1985年1月的風溼免疫學世界排名第一的醫學雜誌(Arthritis and Rheumatism)發表學者研究發現,這些自體免疫疾病,可能與苜蓿芽所含刀豆氨基酸有關。刀豆氨基酸可能引起身體內免疫T細胞的異常作用,導致一連串的免疫異常反應,而發生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病變。因此,正常人長期大量生食苜蓿芽或苜蓿芽種子,則要留心是否紅斑性狼瘡病變的症狀出現。紅斑性狼瘡的病患,則要避免食用苜蓿芽。證據顯示,苜蓿可使猴子發病,也可能使SLE病人的病情惡化。苜蓿芽大量攝食後,可能會破壞人類各種血球細胞,減少各種血球數,如貧血或自血球稀少、血小板稀少。病患因此容易感染,且易出血等症狀。有些可能有關節痛、光敏感的反應。幸好停止食用後,即可復原。事實上,臨床上有些藥物如抗高血壓hydralazine等,也會有類似毒性症作用出現。但停用藥物後,即可完全恢復。

 

在1999年9月的感染醫學雜誌( Emergency Infection Disease)曾報導,生的苜蓿芽可能含有許多致病性細菌,如沙門氏菌,及引發急性腎衰竭的大腸桿菌(O157:H7)汙染,可能導致危險的敗血症。因此,孩童、老年人、免疫力不好如癌症、糖尿病、尿毒症、肝硬化病患,最好不要生食苜蓿芽,應以熟食為主。



(以上內容參考引用 長庚腎臟科教授 毒物科主任 林杰樑醫師,對於引用有不同意見或看法,歡迎與我們聯繫反應,我們將會立即處理或與您聯繫。聯絡信箱 editor@funhit.com.tw,樂活營養獅感謝您的指教!)

 

苜蓿芽

 

苜蓿芽是一種食品,是一種低熱量且營養豐富的天然鹼性食物,鹼性度高達61.5,含有多種營養成份,尤其苜蓿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又僅有很少的醣類,熱量非常低,是一種最佳的高纖低卡食物。


 
 

苜蓿芽- 何謂苜蓿芽 

 


苜蓿芽圖冊
苜蓿芽是一種低熱量且營養豐富的天然鹼性食物,鹼性度高達61.5,可幫助葷食者中和體內血液之酸性。苜蓿芽所含蛋白質是小麥的1.5倍,並含有礦物質(鈣、鎂、鉀、鐵、磷)、微量元素(硒、鋅)、維生素(A、B群、C、D、E、K ) 、菸鹼酸、泛酸、葉綠素及多種酵素…等。

 苜蓿芽

苜蓿芽- 有何功效 

苜蓿芽中確實含有多種營養成份,尤其苜蓿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又僅有很少的醣類,熱量非常低,所以是一種最佳的高纖低卡食物。正因為如此,許多想要減肥的民眾都視生苜蓿芽為自然、營養的食物,相信每天多吃除了可以達到減重目的,還能為身體帶來健康。

不過,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苜蓿芽所含的營養成份可說是多

 

 

 

 

苜蓿芽




種卻不充足,舉例來說,每一百克的苜蓿芽,其所含的維生素A僅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2%,換句話說,如果要從苜蓿芽中攝取足夠的維生素A,每天要吃5公斤的苜蓿芽!
另外,每百公克苜蓿芽所含的維生素C,也僅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4%,腰豆芽卻含有65%,大約只吃150公克左右的腰豆芽就足以達到維生素C的每日建議量。再者,許多人覺得苜蓿芽中含有不少植物性蛋白質,其實,擁有最多植物性蛋白質的芽菜是黃豆芽,佔了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的21%,也比苜蓿芽高出3.5倍之多。
所以,想要每天吃大量苜蓿芽來減重的朋友得注意,苜蓿芽的確提供不錯的纖維素,但是,它不是醣類、蛋白質、與維生素的充分來源;如果把苜蓿芽當作三餐的主食,而沒有考慮飲食均衡,不僅不會促進健康,久而久之,還會有營養不良的危險。因此,將苜蓿芽當成現代人熱量有馀、纖維不足的飲食裡,另一種低卡高纖的新選擇,應該是比較正確的看法。
苜蓿是豆科植物中最小的一種,原是美國最主要的豆科牧草作物。苜蓿芽之蛋白含量高於其他豆類,含有鈣、磷、鐵、鈉、鉀、鎂等礦物質及維他命a、b1、b2、b6、b12、c、e、k和多種氨基酸及酵素,營養豐富、熱量低、清爽可口,以生食為佳,有益身體健康,能使酸性血液轉變為弱鹼性,它含有高量的維他命e,能防止促進老化的過氧化脂質產生,強化血管以及使血液循環更順暢。具有防止老化、預防成人病、美化肌膚之功效。苜蓿(alfalfa)是豆科值物中最小的一種,但它的營養價值卻遠高於其它的豆種。因為苜蓿草生長時根部會往地底延伸約一百呎深度,所以能吸收多種的養分與礦物質。在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因為受到醫學界與營養學家的大力推薦,生食苜蓿,蔚為風氣,幾乎在各處超級市場、健康食品店與速食店都可以看到盒裝或散裝的苜蓿芽。生菜沙拉餐廳(salad bar)是一定少不了苜蓿芽。苜蓿芽含玉蜀黍或小麥1.5倍的蛋白質、礦物質(鈣、鉀、鐵等),而其鹼性度比菠菜更高,菠菜只有15.6%可是苜蓿芽卻高達61.5%。由於苜蓿芽幾乎含了所有重要的胺基酸,所以對於關節炎、癌、高血壓、膽固醇的治療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消除頭、腰、四肢的疲勞,及預防營養不良、便秘、頭髮、指甲脆弱、神經質、焦燥感等症狀。苜宿芽、熱量低、營養極高、而且爽脆可口,可以生吃、也可以沾醬油吃,或做三明治。同時有一種特性---久煮不爛,美國人食用苜蓿芽比我們國人吃綠豆芽要普遍。


苜蓿芽- 營養陷阱 

 

苜蓿芽圖冊
苜蓿芽的有毒成分,會引發自體免疫疾病。苜宿芽是素食者最為稱頌的食物,一些醫藥保健專家認為,生食苜宿芽菜,能為人體排毒,更是上好的低熱量和高纖保健食物。健康食品店賣苜蓿種子,超級市場賣苜蓿芽菜,通俗保健書籍為苜蓿說盡了好話,苜蓿的保健資訊,先是在美國傳播,十餘年後終於傳到了台灣。  
苜蓿在猴子體內的主要療效,是使已形成的動脈粥樣硬化皮塊逐漸縮小,也能使人類血液裡的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含量下降,故苜蓿的主要益處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但苜蓿含皂素(一種植化物),能溶解紅血球,也能妨礙人體利用維他命E;苜蓿更含天然有毒成分刀豆氨基酸(L-Canavanine),屬有毒鹼性氨基酸,主要毒性是促成哺乳動物的自體免疫疾病,使免疫系統喪失調節機能,誤將自己體內的細胞當成抗原,而生產抗體來破壞抗原,這是人體自行藉免疫系統,毀壞自己身體的疾病。

 苜蓿芽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闐[編輯]

 
 

和闐,清代新疆城名,即額里齊(今新疆和田市),由於闐轉音而來。清代中期以後用作地區名,包括新疆哈喇哈什河以西,塔里木河以南,崑崙山可可西里山以北的廣大地區,由和闐辦事大臣管轄。

清末,以其地置和闐直隸州,隸屬於喀什噶爾道,領兩縣。中華民國初年廢,以喀什噶爾道領縣。1920年析喀什噶爾道置和闐道,後改為和闐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和闐為和田,設和田地區和田市

 

和闐玉[編輯]

 
 
 
和闐玉手鐲

和闐ㄊㄧㄢˊ玉,又稱和田玉,古名崑崙玉,原產西域莎車國于闐國(今中國新疆和田),是有名的軟玉石品種,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史記·大宛列傳》:「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闐,其山多玉石」[1];又《漢書·西域傳》:「莎車國有鐵山,出青玉」。和闐玉又名烏白玉[2]

考古結果證明,和闐玉傳入中國,為時更早,距今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發現有和田玉。

  

性質[編輯]

和田玉是一種軟玉,其主要成分是角閃石族單斜角閃石晶系透閃石。和田玉中,透閃石含量越高,質量越好。

和田玉是一種珍稀玉種,摩氏硬度在6.5—6.9之間,質地細膩,韌性極高,不易碎,耐磨損。和田玉獨具溫潤柔和的油脂光澤,加上半透-微透的透明度,更突出其油脂光澤的柔潤細膩,觀賞價值極高。和田玉的堅韌使它經得起精雕細琢,再精細的工藝造型也能雕琢得工整流暢、清晰完美。

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中含有鈣、鐵、錳、鋅、銅等十三種微量元素。按產出地不同可分為山料、山流水和仔料。

產地[編輯]

新疆和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等地。 和闐玉分布於塔裡木盆地之南的崑崙山 . 西起喀什地區塔什庫爾乾縣之東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 , 中經和田地區南部的桑株塔格、鐵克裡克塔格、柳什塔格,東至且末縣南阿爾金山北翼的肅拉穆寜塔格。

由於「和田玉」的名稱目前在中國國家標準中不具備產地意義,青海俄羅斯韓國加拿大等地主要成分為透閃石軟玉都可以稱為「和田玉」。[3]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