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黃海岱[編輯]

 
 
黃海岱
位於雲林縣虎尾鎮雲林布袋戲館內的黃海岱雕像。
位於雲林縣虎尾鎮雲林布袋戲館內的黃海岱雕像。
男藝人
國籍  中華民國臺灣
出生 1901年1月2日
大日本帝國 日治臺灣嘉義廳西螺堡
逝世 2007年2月11日(106歲)
臺灣 臺灣雲林縣
職業 布袋戲操偶藝師
語言 台語
配偶 大房:鍾罔市(1926年結婚)(已往生)
二房:洪金貴(1959年結婚;2007年逝世)
兒女 長女:黃黎琴
次女:黃黎花
長子:黃俊卿(87歲)
次子:黃俊雄(81歲)
三子:黃宏鈞
四子:黃聆音
五子:黃逢時(64歲)
六子:黃力郎
七子:黃陸田
幼女:黃忠春
幼子:黃逸雲
父母 父:黃馬
母:程扁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黃海岱(1901年1月2日-2007年2月11日),台灣雲林人,知名布袋戲操偶藝師及著名布袋戲劇團「五洲園」的創始人,在台灣布袋戲界被尊稱為「通天教主」。

 


生平
[編輯] 

黃海岱出生於日治時期嘉義廳西螺堡(今雲林縣西螺鎮),父黃馬,母程扁。11歲起,由父親送至學堂讀漢學,建立起文學、音樂的基礎。1915年進入父親黃馬的「錦春園」布袋戲班,與其弟程晟(母姓)跟隨父親學習布袋戲,18歲時黃海岱已可獨當一面。1926年娶妻鍾罔市,翌年得子黃俊卿。

1930年因戲班之名「錦春」(kím-chhun)與「揀賰」(kéng-chhun;臺灣話「撿剩的」之意)諧音而時遭揶揄,遂又改名「五洲園」(原名「五州園」,因當時台灣設五州三廳,有聞名全台的涵義,後改五洲,聞名世界五大洲。)。1937年執行「禁鼓樂」(不准用鑼鼓音樂)令,且需有許可證方可演出。由於申請困難,所以黃海岱歸鄉偷偷演出布袋戲以維持生計。

1942年在日本官方認可下成立「五洲園人形戲團」,成為日治時期少數的布袋戲團之一,大戰時為配合日本政府推行的皇民化運動,黃海岱也不得不演出日本宣傳劇。直到1945年戰後,五洲園漸漸成為台灣島內具勢力的布袋戲團。1960年代初期,黃海岱開始交棒給其子黃俊卿與二子黃俊雄

1998年黃海岱榮獲成為教育部民族藝術藝師,成為全國最高齡之布袋戲宗師。1999年更獲得全球中華文藝藝術薪傳獎、終身奉獻獎。2000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的殊榮,2002年榮獲國家文藝獎,同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頒發名譽博士學位給黃海岱。2007年雲林縣議會更決議將黃海岱的生日1月2日定為「雲林布袋戲日」。

黃海岱於2007年1月16日因感冒住院,其後併發肺積水造成呼吸衰竭在2月1日進入加護病房。但因藥石罔效,遂遵照民間習俗於2月10日11時30分送返家中,彌留至翌日凌晨0時15分過世,享壽106歲。其告別式於3月10日雲林縣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體育館舉行,公祭當天同時舉辦追悼會,總統陳水扁特別頒發「褒揚令」,各界代表亦以覆蓋國旗儀式,表揚黃海岱對臺灣布袋戲的貢獻。[1]

家族[編輯]

黃海岱育有八子四女,較出名的有長子黃俊卿和次子黃俊雄。其中黃俊雄於1970年將率領的「真五洲劇團」的內台戲雲洲大儒俠首度於台灣的無線電視台演出,造成當時全台轟動;黃俊雄的妻子西卿則是唱紅許多布袋戲主題曲的歌手。[1]而在第三代黃家子孫中,黃強華黃文擇黃文耀還有黃立綱等也各以「霹靂布袋戲」「天宇布袋戲」「金光布袋戲」系列聞名於布袋戲界。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昇[編輯]

 
 
王昇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出生 1917年10月28日
中華民國 中國江西省龍南縣
逝世 2006年10月5日(88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學歷
  • 陸軍軍官學校第十六期
    (1939年)
經歷
  •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第一總隊總隊長
  • 國防部第三政工總隊總隊長
  • 促進中國現代化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1992年-)
  • 政工幹部學校教育長
    (-1955年)
  • 政工幹部學校(第任三任)校長
    (1955年12月-1960年5月16日)
  •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副主任
    (1960年-1970年)
  •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執行官
    (1960年-1970年)
  •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副主任
    (1970年-1975年5月)
  •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執行官
    (1970年-1975年5月)
  •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
    (1975年5月-1983年5月)
  • 國防部三軍聯合作戰訓練部主任
    (1983年5月-1983年9月)
  • 駐巴拉圭共和國大使館大使
    (1983年9月-1991年8月24日)
  • 總統府國策顧問
    (1991年12月21日-)
  •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王昇(1917年10月28日-2006年10月5日),號化行江西龍南人,臺灣政治人物。

 


生平[編輯]

王昇從「戰地幹部訓練團」畢業(後該團比敘為陸軍軍官學校第十六期),早年跟隨蔣經國贛南推動地方建設,抗戰勝利後在上海出任「勘建總隊長」,在上海執行發行法幣經濟物價管制工作。遷臺後任政治作戰學校(政工幹部學校)訓導處長、校長,越南戰爭時曾多次赴西貢參與台北對南越政權的協助。

1977年,中壢事件發生,李煥下臺,王昇權力擴大,有所謂「李換(煥)王升(昇)」之說。憑藉蔣經國提攜,王昇權傾一時。1979年奉命主持「劉少康辦公室」,地點臺北市信義路黎明文化公司大樓,人員來自國安局外交部新聞局文工會等單位,勢力伸入警總、國安局、調查局,「王昇接班」說法開始傳出。蔣下令裁撤劉少康辦公室。

1983年5月6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

總政治作戰訓練部主任王昇亦任職已久擬改調其為聯合作戰訓練部主任其餘陸軍空軍聯勤均擬連任」[1]

王昇曾對蔣說:「拿掉政工的人事權,你殺了我都不幹!」「你不聽我的意見,我寧可辭官不幹!」蔣怒氣沖沖地對高魁元說:「請你傳話給王化行,我蔣經國連共產黨都不怕了,還會怕他嗎?他要辭官不幹就不幹好了,算啦!」[2] 據稱王昇在流放前,在政戰學校演講時放話:「殺掉一個王昇,還有千千萬萬個王昇。」[3]

王昇爾後派為巴拉圭大使,據說因為這是離臺灣最遠的友邦。蔣對王說:「派你去當大使,是我提議的。此一歷練對你將有幫助,我一度當過東北外交特派員,對我是一大歷練。」[4] 據說王以老弱病辭,蔣經國翻臉不認人的說:「擡也擡上飛機去。」[5] 在巴拉圭,王昇名義上是中華民國政府駐巴拉圭的大使,但王不會講西班牙語,在那裡幾乎沒有人可以與他交談。1983年7月15日《在野者論壇》雜誌上,刊出23萬字長文《將軍百戰身名裂——是誰要毀滅王升》,是王昇派人士的怒火之作。王昇駐巴期間,於1987年初受到16名巴拉圭華僑聯名控告[6]。據悉1987年蔣經國辭世前對近屬表示:「叫他回來罷!還是王化行說得對,我還是要重用王化行!」[7]

1996年訪問上海,「見到中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8]2005年,應邀前往中國大陸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年。2006年10月5日凌晨,因多重器官衰竭在臺北榮民總醫院過世。

評價[編輯]

江南案事件中被中國國民黨派遣竹聯幫成員暗殺的作家劉江南,曾在《王昇浮沉錄》一文中分析王昇被放逐的原因有五:「操之過急,欠沉著穩健;弄權跋扈,四面樹敵;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對手的才智;恃寵而驕,過分自信和經國的關係;不該拉章氏,壓孝武孝勇兄弟。」[6]

家庭[編輯]

 

劉宜良[編輯]


劉宜良
(1932年12月7日-1984年10月15日),生於中華民國江蘇靖江臺北政工幹部學校(今政治作戰學院)肄業、美利堅大學政治學碩士。曾擔任軍官記者作家,筆名「江南」,俗謂劉江南[1],後歸化美國公民,1984年10月15日,中華民國政府國防部情報局買通竹聯幫黑道分子,在美國劉宜良暗殺身亡,釀成轟動一時的國際事件江南案

  

簡介[編輯]

1949年劉宜良隨著國共內戰失敗的國民黨政府遷臺而到了臺灣,進入中華民國國防部政幹班學習,並到臺北復興崗政工幹校(今政戰學院)受訓,為第二期新聞系肄業(因拒派至部隊當輔導長,被校方退學),後來進入新聞界擔任記者

1967年以《台灣日報》特派員身份­駐美國,並取得美國國籍。在美國期間以「江南」為筆名寫作《蔣經國傳》,並著手打算寫作《吳國楨傳》,其中《蔣經國傳》於美國洛杉磯《論壇報》上連載後,由於內容記述蔣家內部與國民黨內部之派系鬥爭,被國民黨當局認為有揭蔣家隱私之嫌,視為侮蔑元首

1984年10月15日上午9時,劉宜良在住處用餐完畢,下樓準備開車出門時,遭到中華民國國防部情報局指使的黑道人士槍殺。

生平詳歷[編輯]

早年[編輯]

劉宜良生於靖江一個鄉下地主家庭,當時老百姓在新四軍國軍來來去去的國共鬥爭中,生活並不平靜。劉宜良的父親因為擁有幾分地,成了「保安團」之類的成員。劉宜良十歲左右,一個地凍天寒的清晨,目睹父親遭人槍殺,劉宜良年長後告訴朋友「唉!我爸爸那時候也幹了不少共產黨。鄉下人,知道什麼國民黨共產黨,還不是鬼打架!」[2]

服役[編輯]

1948年,國共內戰方殷,國民黨在上海實施「經濟管制」,劉家在靖江原本算是小富,此時也不得不出門覓食,16歲的劉宜良與大弟隨母親一路走到孤山鎮,決心告別母親,帶著大弟向南走。兄弟倆到了蘇州,終因沒飯吃,不得不虛報年齡,混進國民黨的軍隊當小兵。混不到幾個月,又因為日子太苦想逃兵,卻在準備逃跑的晚上,猛然聽到共軍渡江的消息,此後死心塌地隨著部隊一路轉進到上海,劉宜良時年不過16歲,著實帶不動大弟到處跑,於是狠下心打發大弟回老家。1949年,劉宜良跟著部隊上船前往台灣[2]

升遷[編輯]

劉宜良喜歡看報,好奇,喜好政治,評論人物的興趣,讓這個年輕人談古論今別有見地,這也為他帶來一番奇遇。他隨軍乘船時,結識一名資深軍官,兩人相談甚歡,這位軍官深為黨國獲此人才為幸,當場便授以上尉軍階,於是一個年方十七的小兵,走下船來已是一位上尉軍官。[3]

退役[編輯]

船到台灣,部隊整編,劉宜良年輕,又來歷不明,部隊幾番考查,降為中尉。不過這位小中尉不以為忤,先混到空軍當政工,再自修考進政工幹校,畢業前夕,因得知將被分發到高雄的八軍團擔任政戰官,與他的志趣不合,他向長官爭取,但無法如願分發到軍事新聞單位。劉宜良一怒之下,在畢業典禮當天,找個理由和帶隊的隊長吵了一架,弄成自己「被開除」。[4]劉宜良的逃官生涯,一直到1954年才透過惜才的前軍法官宋運蘭,與傅正(「自由中國」編輯)的幫忙,讓他從「逃官」變成「自首」,判「兩年半緩刑」,而且如願「開除軍籍」。[3]

參與新聞業[編輯]

離開軍校的劉宜良過了一段很不得志的日子,透過蕭銅幫忙,編報紙副刊維生。待「開除軍籍」,獲得身份證成了老百姓,劉宜良轉到「台灣製片廠」,經廠長龍芳介紹,結識「正聲廣播公司」總經理夏曉華。1956年,劉宜良進入「正聲廣播公司」,負責影劇新聞,並主持一個名為「三千六百行」的訪問節目[5]。劉宜良接下「三千六百行」,買了一輛當時罕見的摩托車,背著錄音機,走遍大街小巷,訪問各行各業[6]

夏曉華在1965年間創立「台灣日報」,劉宜良要求跟進,夏曉華原擔心他從廣播記者轉為報社記者,不能勝任,但是一則愛才,二則體念他幼年從軍,苦學奮鬥,於是給他半年的考驗,結果劉宜良表現亮眼,夏曉華非常滿意,乃予以正式聘用[5],劉宜良也不負期待,很快就成為「台灣日報」的台柱。[3]

婚變[編輯]

劉宜良到了「台灣製片廠」,生活穩定了,也成家生子,進入「正聲廣播公司」才華更是受到注目,此時劉宜良頗有私誼的「正聲廣播公司」主持人藍明,卻在台灣首屆的國產商品展覽會(簡稱商展)意外目睹劉宜良前妻劉敏受人追求的一幕,等到商展結束,劉宜良婚姻出現危機,終於演變到不可收拾的地步[7]。1959年,結婚三年的劉宜良離婚了,面對三十而立,失婚的劉宜良還帶著兒子,人生將何去何從。不久,他遇見日後的妻子崔蓉芝。在崔蓉芝鼓勵下,劉宜良苦學自修英文,立志出國深造,他白天在「台灣日報」跑新聞之餘,晚上到師大夜校間部繼續進修。[3]

出國深造[編輯]

劉宜良曾告訴朋友「學英文,想辦法離開台灣,這是我這一輩子做得最有耐性的一件事情。」待英文有基礎,劉宜良進一歩挑戰出國,當時在台灣想出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劉宜良不只是單身,還有過去逃官的紀錄,有誰可以當他出國的「保證人」?他以「台灣日報」記者的名義,申請到香港採訪,作為對當局的一種試探,香港成行,接著申請到馬尼拉西貢,都一一成行,他的採訪文章最後輯成「東南亞記行」一書。[3][5]接著,劉宜良要求夏曉華給他一個名義,讓他赴美深造,夏曉華向新聞局提出申請獲准,1967年,劉宜良便以「台灣日報」駐美特派員的名義赴美[5],不過以「台灣日報」的財務困境,夏曉華跟劉宜良言明,他沒有辦法付薪水,也沒有稿費。[5][8]扺達華府的幾個月後,劉宜良將新婚未久的崔蓉芝,以及他和前妻所生的兒子接到美國。

得罪當道[編輯]

劉宜良的能耐早在「正聲廣播公司」,「台灣日報」工作時已迭獲肯定,在美國的環境跑新聞更是如魚得水。不過這卻苦了仍處在戒嚴時代台灣的夏曉華。夏曉華說,劉宜良

寫來的新聞專欄有部份很受歡迎。他也有敏感的新聞觸覺。如尼克森訪問大陸,江南早在三、四個月前即有稿件暗示……他寫的稿件中,文筆稅利,批評尖苛,雖然受讀者歡迎,可是文章卻常會傷害別人……現任駐教廷大使,前任外交部長周書楷就曾屢受他的攻擊。當時周氏擔任駐美大使,為他的攻擊頗受刺激。我一再以發行人的身份勸他要厚道要忠恕,很多的紕漏也讓我奔波著為他擺平。[5]

撰寫「蔣經國傳」[編輯]

1970年4月,劉宜良在美國美利堅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碩士班就讀時,剛好碰上蔣經國訪美。由於記者身分,劉宜良得以夾在一群記者之中與蔣經國見面。對劉宜良來說,蔣經國並不是陌生人。因為,以前他還是政戰學校學生時,就經常聽過蔣經國在台上訓話,沒想到,十幾年之後,雙方竟然可以平起平坐談話。四十齣頭時,劉宜良獲得人生唯一一張文憑 一一「美利堅大學政治學碩士」。

就在採訪結束後不久,蔣經國遇刺。受到這件事影響,劉宜良決定在繼續攻讀博士班時,把蔣經國列為研究題材,甚至打算作為畢業論文的題目。到了1972年,劉宜良手邊的資料愈來愈多,他覺得已經到了可以發表的地步,於是投稿到香港南北極」雜誌,以「丁依」為筆名,開始連載「蔣經國傳」。[9]

著作[編輯]

《蔣經國傳》,台北:前衛,2001年。ISBN 978-9578-0130-56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貓包
* 黑貓包
* 類別:地方小吃
* 地址:300 新竹市北區 北門街187號
* 電話:03-5233560

* 簡介:
  說到「黑貓包」,這歷史年代可就久遠囉。清朝末年,因為清朝政權垮台,朝中的一些大臣、官宦等,後來都流離各地。其中當然也包括滿足皇帝口腹的御膳坊,而黑貓包的始祖就是當時在宮廷頂頂大名的廚師,這位廚師後來來到台灣,以賣福州包為生,並且傳手藝給一位當時在新竹地區數一數二的美女,因為當時閩南人稱呼帥哥叫『黑狗兄』,而這位美女賣的福州包,也因為十分可口,於是漸漸的就有客人稱呼她為『黑貓嫂』,她所賣的福州包也順理成章的被叫做「黑貓包」。
  黑貓包後來傳至其子孫,因為某種因素中斷了七八年,現在的蘇老闆在當時就接收了黑貓嫂其子孫的手藝,一直到今天,所以說到這黑貓包的歷史可就真的是大有來頭哩!
  店裡面除黑貓包之外,還有蝦仁燒賣、肉粽,不過店剛遷移,跟一家賣小吃的店合租的,所以你去吃黑貓包的時候,還可以吃一些蚵仔煎、麵食等,一舉數得。  黑貓包的製作方法是遵循古法,用的麵團是幾十年的老麵團,每天都要留下一塊作為第二天發酵麵粉用,所以當然跟市面上用發粉之類的化學發酵不同。因為每一天所留下來的麵團是有限的,所以每天黑貓包出爐的數量是有限的,因此常常供不應求。麵團至少得發酵總時數超過十二個小時,而且發酵完成之後還要把大麵團捏成小塊,一塊一塊搓揉直到裡面的空氣都跑出來為止。裡面包的餡,要用滷過的肥豬肉切丁,加上新鮮的豬肉,經過攪拌後,再放進冰箱冷藏,店裡所看到的黑貓包是站得高高的,不是像一般的包子一樣扁扁的,就是因為這種特殊處理餡的方式才使其有韌性,不容易扁掉。
  蒸黑貓包更是一門學問,因為是老麵團的綠故,所以發酵後的麵團特別酸,蒸的時候在水裡就要加一點鹼,酸鹼中和一番,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在蒸籠裡,放上加熱過的鐵塊,鐵塊上再放硫磺,這是因為鹼水蒸汽會使得麵團變黃,而加硫磺就可使其不易變黃,學問大吧!
  咬下剛出爐的黑貓包,你會覺得它的皮真是Q,跟一般在便利商店吃到那種皮爛爛的包子,真是優秀多了。一咬馬上肉香四溢,不過,要小心一點,因為裡面的湯汁常常都會流出來,所以在大逞口舌之慾時,小心弄髒衣服唷!

* 營業時間:
11:00AM ~ 12:00PM

* 公休日:
全年無休

 

 

 

新竹黑貓包

歷史由來:

【古代美女賣的褔州包-黑貓包 】

  

說到「黑貓包」,這歷史年代可就久遠囉。黑貓包原是清治時期宮廷內的御膳麵點,清朝末年,因為清朝政權垮台,朝中的一些大臣、官宦等,後來都流離各地。其中包括滿足皇帝口腹的御膳坊御用點心師傅,而黑貓包的始祖就是當時在宮廷頂頂大名的廚師。

這位廚師後來來到台灣,以賣福州包為生,這位福州籍師傅遇到了當時在新竹城隍廟戲台旁經營小吃攤的蘇水源,由於蘇水源對這位福州籍師傅照顧有加,而為了報恩,師傅便將製作包子的技藝傳授給蘇水源。

當時蘇水源有個養女蘇葉,人長得漂亮,所以被稱為「黑貓姑娘」(因為當時閩南人稱呼帥哥叫『黑狗兄』,而「黑貓」是從前對年輕又善打扮女子的暱稱),後來這位養女也跟著拜師學藝,繼承養父的小店生意,更在城隍廟前開了「新雅香包子店」,由於年輕貌美的蘇葉被人稱為「黑貓姐」,而這位美女賣的福州包,也因為十分可口,於是漸漸的就有客人稱呼她為「黑貓嫂」,她所做所賣的福州包也因而被戲稱為「黑貓包」。

黑貓包後來傳至其子孫,因第二代投資失利而暫停營業中斷了七八年,幾經波折後才由與老闆是世交的蘇守雄接手了黑貓嫂其子孫的手藝,如今部分製皮包餡的過程,也改以特製機器來完成。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新竹牧場創立於民國50年初

新竹牧場創立於民國50年初,經歷了40幾個年頭屹立不搖於新竹精華地段上,是新竹人的共同回憶與想念,每天都有新口味,滿足每個挑剔的嘴,40幾個年頭中歷任了5位總經理,每位總經理皆為市場消費者努力研發出各式不同的新產品,現任總經理-蕭有皇先生,科班出身,秉持求新求變、不斷創新、品質領先、服務至上的信念。帶領全體牧場員工努力打拼,在新竹地區已創出響叮噹的名號…吃膩了傳統不變的西點口味,朋友們不妨來新竹牧場嚐嚐鮮吧!

 

 


丸竹化工實業有限公司


創辦時期: 創辦於民國12年(1923)
創辦人: 劉金源
現任老闆: 劉金榜
營業項目: 化妝品、化工產品
營業時間: 07:00-21:00
公休日: 無
老店電話: 03-5224041;(Fax)03-5235747
老店地址: 新竹市竹蓮街197號
* *
  本店創辦於民國十二年,地點是今天的中興百貨對面恩思達隔壁,後來遷移到中華路博愛醫院舊址,民國四十三年遷移到今天的竹蓮街一百九十七號,目前家庭就是店面,工廠設在高峰路。

  民國十四年台灣總督府技師平井政吉,巡視新竹著名的蓪草業,發覺新竹香粉(又稱白粉)的特色,建議改良研究必能獲得歡迎。劉金源自創品牌的丸竹香粉十分知名,並結合地方同業成立化妝品株式會社,曾任組合長。新竹州廳在民國十六年,委託新竹化妝工業合資會社到日本大力宣導,從此香粉輸出量每年達二十萬打。劉金源自創的品牌─丸竹牌,改良包裝和製造方式,昭和十年(1935)參加日本在廣島舉行的國防產業大博覽會,打出「該香粉純粹無鉛貨、絕不損人肌膚」訴求獲獎,從此將這美容聖品推至生產高峰,香粉成為當時婦女的最愛。聞名全島。

  第二代經營者劉金榜表示,白粉是早期的化妝品,最常見的用途就是婦女使用在挽面上。白粉也可以供作塗料和橡皮輪胎之用,也可以用在擦身粉和牙粉。香粉的製作過程首先將主要原料大理石(花東、蘇澳一帶的上等石灰石)滲碳酸鈣與清水,碾碎,然後以電力推動 之大石磨磨成糊狀粉漿,「磨」的功夫非常重要,一般而言,需要磨五、六次之多顆粒才會細緻。磨細之後讓粉漿分缸沈澱,然後取出沈澱後的細漿添加香料,用印模壓塊成形,再經過一星期左右的曝曬,即可包裝出廠。
  包裝依香粉用途而不同,小盒裝的四方形香粉為痱子粉,梅花形香粉專供廟會敬神之用,粉紅色包裝香粉則供婦女化妝、挽面用。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一點也不輕鬆,從搬原料、加水攪拌到曝曬,都是十分粗重的工作。
  劉金榜表示,香粉依粗細不同,用途也有所區別。顆粒較粗的粉末多用於七夕、中元等節慶敬神之用,通常會與鏡子、梳子、水盆等一併放於神桌前供神明使用。顆粒中等的粉末則作為痱子粉,因為無任何化學藥劑,擦在身上感覺清爽無比,非常舒服。

  顆粒最細的用於一般熟悉的挽面使用。在古老的年代,挽面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美容方法,只要一塊白粉、一條線,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最佳美容師。被挽的人需坐矮椅,由坐在高椅的人幫忙挽,先塗白粉,抹少許水,再用一根堅韌的細線拔去臉上細毛,使臉部看起來明亮乾淨,效果絕不輸現今的「做臉」。

  據說小孩漲氣時,將香粉和茶油,攪拌均勻塗抹於漲氣處,即刻見效。香粉也可以當蜜粉用喔!洗過臉,擦上化妝水後再抹一層香粉即可,使用過的人說相當滑嫩舒服。丸竹公司第二代經營者劉金榜,守著這項祖傳的行業,近幾年為求突破而開發多樣化產品,如透明肥皂、避邪香皂、蜜粉、乳液、面油、和香粉等產品。丸竹公司自己設有工廠,由兒子劉其昌經營,目前的量雖然有限,但仍持續經營,最近消費者多數是來自就讀新竹市的大學生。這是因為清大學生採訪報導後,將採訪內容送上網路,吸引清大、中華、玄奘大學的女學生購買。

  新竹縣志經濟志記載,光緒二十年左右,莊泉成行號在竹塹康榔(今康樂里)設廠製造,該行東自大陸移居竹塹,務農為主,利用牛推磨磨粉,以增加收入,為香粉業之始。不過,新竹市人物志記載,一八五三年出生於新竹北門土城外水田尾的張金聲,其父輝耀創竹塹白粉(香粉),金德美白粉暢銷各地。張金聲十七歲時,為承襲家業,學習製作香粉,技藝甚佳,日成千百塊,為個中高手。說明新竹香粉產業最遲應不晚於一八五三年。

  日據時代大正年間以丸竹香粉劉金源為首組織新竹化妝合資會社,昭和年間是香粉最盛的時期,丸竹香粉在昭和九年先獲得新竹市土產品展覽會中,因品質優良獲得「賞狀」,隨即在昭和十年四月在日本廣島舉辦的國防產業大博覽會獲得「頒功狀」,同年十年八月一日再度獲得新竹州土產品展覽會獲獎。讓新竹的香粉產業成為知名土產。

  戰爭期間和台灣光復前後,是香粉業的全盛時期,受季風影響,新竹成為本省生產香粉最多的地方,集中於竹蓮街一帶,當時竹蓮街有一個香噴噴的名字─香粉街,在全盛時期街上有二十多家香粉工廠,供應台灣本省女子,還外銷至東南亞等地,由於物美價廉,頗受當時婦女的喜愛,新竹香粉馳名中外。

  根據新竹縣志經濟志記載,每年三、四月開始到七、八月間為香粉盛產期,民國四十年左右,約有二十八家白粉工廠集中於竹蓮里一帶,每家平均製造香粉七萬小盒,新竹縣年產量總計二百五十萬盒左右,佔全省產量70%以上。當時搭縱貫線火車,從南部北上的乘客,只要聞到香粉味就知道新竹到了。因為新竹香粉主要製造地,就位於縱貫旁的黑金町(今之竹蓮里)。

  黑金町是因火車燃燒的燃煤薰天,煤灰四散而得名,曝曬在鐵軌旁的香粉卻是雪白的。由於煤灰都會掉落在白粉上,業者每天要收白粉塊時,都必須用刷子清掃白粉上煤灰。因此當地有「黑金町出產白粉」黑白相映的趣談。

  1950年代以後,受到徵收貨物稅的影響,被課徵百分之百貨物稅,產品出貨前就必須先買稅單,高成本和資本積壓讓業者難以生存。加上外國進口化妝品入侵,行情一落千丈,市場銷售量遞減逐漸沒落淪為夕陽產業。全盛時期的新竹香粉,至少有三十多家會員,目前只剩下丸竹化工實業有限公司一家而已。
新竹交流道下,由光復路上高架橋直走左轉南大路,再轉竹蓮街。

 

郭潤餅
* *
創辦時期: 創辦於清朝時期
創辦人: 莊乞丐
現任老闆: 郭建志
營業項目: 潤餅
營業時間: 10:00-22:00
公休日: 每月第四周的星期二
老店電話: 03-5222285
老店地址: 新竹市隍廟入口旁
* *
  從前在城隍廟賣小吃都沒有一個固定的店面,像是一個市集形式,郭潤餅也不例外。早期郭潤餅從攤子起家,第三代開始才有了一個固定的店面,位置是在城隍廟入口附近,原本包括現在店面左邊的攤位,一年前因為上一代兄弟之間的關係,才變成現在的店面。

  第五代郭建志表示,以前賣潤餅和現在賣潤餅的原因不一樣,從前賣潤餅是為了生活,現在賣潤餅是為了美食的傳承,讓這一項傳統的點心能繼續留傳下去。潤餅這個特殊的小吃在一般民間習俗,只有清明節及尾牙的時候才會有人做來食用。

  郭潤餅一開始要賣潤餅時,自行研究如何製作潤餅,未曾向他人學習技術。從前的人生活較為困苦,能吃肉類食物的機會不多,比較敢吃肉類,因此早期的潤餅的內餡以肉類為主,而現代的人因物質生活條件變好,天天大魚大肉,比較沒人敢吃肉,現在的潤餅的內餡則多以蔬菜為主。

  潤餅從北到南都有人在做,每一個地方的做法都不一樣,一般的潤餅吃起來較乾,郭潤餅所賣的潤餅則強調有點濕又不會太濕。潤餅餡中有一項特殊的材料叫蛋酥,這個蛋酥是他父親郭秀明研發的,將蛋跟麵粉加在一起做成蛋漿後,在用油去炸,才成為蛋酥,從前沒有人把蛋酥加在潤餅裡面,是他們最先使用,後來才有人跟著做。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餡料就是滷菜,他們的滷菜是以高麗菜滷製而成,一般都是用白菜當滷菜,會用高麗菜的原因是高麗菜滷久了不會變爛。郭潤餅的潤餅製作從材料的準備到潤餅皮的製作完全以手工為主。

  一般賣潤餅的店潤餅皮大多都是向別人購買,他們店內的潤餅皮是以手工自製而成。潤餅的價格從最早一個五角到今天一個三十五元的變化,是隨著物價波動而有所改變,一個賣三十五元是從六年前開始賣的。

  郭潤餅一天開店的過程,凌晨四點就要起床準備今天要賣的材料,蔬菜批發商會將蔬菜送至家中,開始處理所有的材料,早上九點半到店開門,十點鐘開始營業,到晚上十點結束營業,一天之中最忙的時間是早上的時間,郭建志雖說下午是比較閒的時候,但客人仍是很多,一遇到假日、節慶那真的是忙的不可開交,客人來買潤餅都要排隊。一年之中,天氣冷的時候客人較多,天氣熱客人就比較少。

  由於郭潤餅歷史悠久、潤餅美味,常有雜誌及美食節目到此採訪,亦常有不少人遠道慕名而來,前新竹市長任富勇、童勝男,現任新竹市長蔡仁堅,新竹縣長范振宗及其他新竹當地的政治人物都是座上常客。宋楚瑜、連戰常來新竹吃郭潤餅,著名的影視紅星也常來店裡光顧,由於是太多名人來過,老闆郭建志一時也想不起來到底有哪些人。

  郭潤餅的技術傳承都是以自己家中的小孩為主,沒有請學徒。未來想朝連鎖店的方向發展,由於潤餅的製作大多要靠手工來完成,現在雖有製作潤餅皮的機器,但整個潤餅完成還是沒辦法用機器來完成,開了連鎖店最重要的是口感一致,這也是最難控制的一項主因,使得至今還停留在觀察的階段。郭建志說有一位常客在淡水有一家店面,就常拜託郭建志到淡水去開分店,就因為這如此,他就沒有考慮。
新竹交流道下,由光復路往車站方向,轉東門街直行至中山路即達。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美乃斯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於民國39年(1950)

公司簡介

美乃斯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於民國39年(1950)

創辦人:
美乃斯源於美乃樂股份有限公司其源於愛樂夢酒家,酒家經營人是陳桂鶯,陳桂鶯膝下無子,認養苗栗卓蘭人蕭遺生,當時店面是以愛樂夢為主兼營西點販賣,創辦人蕭遺生負責西點販賣,曾經參加台灣一屆烘焙技術人才培訓班第一名畢業,民國六十二年左右,再到台北市仁愛路四段開香檳麵包店,新竹美乃斯出名的鹽水鴨都送到台北販賣,蕭遺生目前退休在美國西雅圖定居。


店史:
美乃斯的店名取自VENUS ,這個店名的由來是一位徐姓英文老師命名的,VENUS的英文意思是維納斯女神,取其諧音”美乃斯”店名由此而來,台灣光復初期商店取洋化的名字尚屬少見,當時美乃斯的顧客是以美軍顧問團及空軍眷村為主,光復初期很少有商店經營西點,通常都是以漢餅為主,美乃斯可說是新竹市的第一家西點麵包店。
美軍顧問團於韓戰爆發後民國四十年間來台,他們進駐新竹空軍基地現址在公二公園原自治會館,當時以新竹空軍基地為主的眷村多半居住在東大路及延平路一帶,西點對台灣人而言是新鮮的洋食品,光復初期一般人肚子都吃不飽,更沒有閒錢買西點麵包,早期都是進出酒家的人有錢購買,和較見過世面的空軍眷屬等為主要顧客群,美乃斯麵包店在愛樂夢酒家結束後擴大營業店面,當時製作西點的原料麵粉,奶油等,多數是來自於美軍顧問團用不完的材料,西點老師傅是從台北特地聘請的阿魁師和辛寬師,他們曾經在台北開封知名的麗華西點麵包店服務,創辦人聘請他們到新竹帶來西點麵包的技術,為新竹開創麵包新紀元。
民國五十年左右國民小學推行營業午餐,美乃斯當時供應新竹師範學校附設小學,這所學校比較屬於有錢人的子弟唸的,當時供應草稞讓店裡相當的忙碌,早年結婚訂婚所用的禮餅多數以漢餅為主,但隨著時代的改變西式蛋糕漸漸受歡迎,以戚楓蛋糕最為出名和甜蜜蛋糕圓圓的蛋糕中間有個洞的造型在當時蔚為風行。


中正路從日據時代起,已是新竹城內的大幹道,當年寬闊的二線道旁少有三層樓房,中正鬧區的形成主要是政府機關所在地,且有多家電影院,酒家,所以商家林立,麵包店尤其密集,每每一到散場時刻人潮湧進購買出爐麵包,麵包店商家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更有”麵包路”之稱,而今數量已大不如前,走過一甲子的美乃斯卻仍屹立不搖在新竹中正路上,堅持一甲子的傳承和傳統。

產品簡介

美乃斯著名的產品如下:
桂花鹽水鴨:是一位空軍眷村的湯媽媽在民國五十一左右,美乃斯當時供應新竹地區多數國小營養午餐的麵包,迅速打響了名號行有餘力之際,進而向鹽水鴨開發,沒想到獨特的口味獲得好評,成為店內的招牌特產,當時一天可售出一百多隻鴨子。在民生物資普遍不足的年代,價值不菲的鹽水鴨能有如此盛況,可見其風味獨特當時購買的顧客群以外省人居多且多為公務人員。


戚風蛋糕:美乃斯蛻變的第二階段當屬戚風蛋糕的上市,民國五十三年是糕餅烘焙工會的第一屆成立,目的在於同業們互相討論技術的創新,由工會教授新產品的新做法,風靡新竹城的戚風蛋糕就這樣誕生,一塊十五公分見方的蛋糕售價要五元,一般人的薪水一個月也不過近千元,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費的高價,在當時平均一天賣出二三百個,顯示當時民眾對戚風蛋糕的熱愛。


核桃酥:與戚風蛋糕同時期的核桃酥,在新竹人的眼中是相當高級的點心,也是美乃斯西點點心的招牌,厚薄實在的核桃酥一天的需要量是滿滿的六七大筐,許多要上台北的人,都專程買它做為送禮的最佳伴手禮。


滷味:美乃斯是台灣首先兼營滷味和麵包的店,新型態的出現和當時傳統糕餅店做了區隔,鹽水鴨所剩的湯汁就成為滷味湯汁的來源因而發展出滷味,四十年來滷汁依舊,只是口味不斷改進,以求更適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


有機麵包:八十八年十二月美乃斯麵包店,在美國在台協會農政主管背書下,宣佈天然有機麵包和蛋糕上市,代理有機原料的董事長廖學澍,當天表示台灣已經漸漸使用符合環保要求以及人體健康的有機食品,美乃斯麵包店是台灣第一家用有機原料製作麵包和蛋糕的西點店。
市面上有許多號稱是採用有機原料,但是在美國有一套認証制度,經過監督核發許可才符合有機條件,像有機麵包製作的材料,從一顆健康的種子開始,無污染的土壤純淨無污染的灌溉水,有機肥料以及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在監督下才能生產出屬於有機的原料。

要製作有機麵包或蛋糕需要雞蛋,養的雞都必須經過嚴格的監督,才能生產出有機雞蛋,他說一般的飼料雞必須施打抗生素控制不生病,飼料和飲用水都有化解性物質,生下的雞蛋都帶有腥味,因此透過有機系統的監控,以及在空調設計下生長的雞,生下的雞蛋明顯不帶腥味,而且產量多三倍,不過量產上比不過一般雞蛋,所以價格高一倍,有機原料的成本高加工生產有機蛋糕或麵包,在價格上就要接受市場考驗,雖然價格上會比一般產品高出三至四成,但美乃斯樂意接受市場的考驗,開闢有機麵包專櫃提供消費者選擇。

 
 

福利制度

保險福利:
勞保、健保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兒子獻之練字
 

 

「書聖」王羲之是一個很勤奮的人。他早期的書法並不特別出眾,但他努力練習和揣摩,結果達到登峯造極的境界。由此可見,王羲之的書法造詣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刻苦鍛鍊的成果。

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其中以王獻之的書法成就最高。當王獻之只有七、八歲的時候,王羲之已經說:「這個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會有很大的成就。」到底王獻之有什麼成功祕訣呢?相傳有一次,王獻之向父親請教成功之道,王羲之便帶他到院子,指着院子中十八個水缸,對他說:「祕訣就在這了。」王獻之一時摸不着頭顱,王羲之便解釋說:「如果你把這十八缸水用來磨墨練字,直至水缸的水用完了,你便會明白書法的成功之道。」王獻之恍然大悟,原來父親是要他努力不懈地練習。從此,王獻之每天都從缸取水磨墨練字。數年之後,他終於把十八個水缸的水都用完了,書法也大有進步。

王獻之長大後成為了大書法家,人們把他和王羲之並稱「二王」。王氏父子的傑出成就,正好說明了世上並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假如你不肯下苦功,只想靠天賦和運氣,是無法成功的。

 

王獻之練字的故事

 

  王獻之,字子敬,尤善草隸。幼學於父,次習於張芝。爾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初,謝安請為長史。太元中,新造太極殿。安欲使子敬題榜,以為萬代寶,而難言之。乃說韋仲將題凌雲台之事。子敬知其旨,乃正色曰:“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長。”安遂不之逼。子敬年五六歲時,學書,右軍從後潛制其筆不脫。乃歎曰:“此兒當有大名”遂書《樂毅論》與之。學竟,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於父。如大則尤直而寡態,豈可同年。唯行草之間,逸氣過也。及論諸體,多劣右軍。總而言之,季孟差耳。子敬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皆入神,八分入能。

——摘自“ 國學寶典 ”/唐·張懷瓘《書斷列傳》卷二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善畫畫。

  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

  “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

  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第十七章   男女授受不親


        齊國有位辯論家叫淳于髡,他很喜歡找人討論一些話題。有一次,他去拜訪孟子──
        「先生,有人說男女之間不能用手直接收送物品,才是合乎禮儀的行為。是這樣嗎?」

        孟子回答:「沒錯,這是合乎禮儀的行為。」

        淳于髡接著便意有所指的問:「那麼,如果嫂嫂不小心掉到河裡去了,可以直接用手去救她嗎?」

        「這個嘛……眼見嫂嫂掉進水裡而不去拯救,那跟殘暴無情的豺狼沒有分別。男女之間不直接用手收送物品是合宜的禮儀;但若是嫂嫂不幸掉進河裡,以手搭救,乃屬權宜之計,要知道人命關天啊!」

        淳于髡存心為難孟子,問說:「當今天下的百姓都陷溺在水深火熱的暴政裡,先生為什麼不挺身而出,拯救天下蒼生呢?難道你還拘泥於所謂常道禮俗,受制於文人的節度,不肯去會見諸侯,冷眼旁觀蒼生受苦?」

        孟子笑答:「你搞不清楚我的意思嗎?要拯救陷在暴政裡的人民,就要用仁義的道理去感化國君,援救人民。沒錯,嫂嫂溺水了,可以先將禮儀擺在一邊,伸手救助;但你總不能叫我放棄大道,用雙手去拯救天下百姓吧?」

淳于髡(ㄎㄨㄣ)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
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男女授受不親是一種傳統儒家思想,原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後指異性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1]。雖然禮教上非血親夫妻的男女要保持距離,但特殊情況下男女的身體接觸則可以包容,例如男子看到有人遇溺就應伸出援手,不需拘泥禮教,否則與豺狼無異[1]

參考文獻[編輯]

  1. 1.0 1.1 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捲材料,以春季出產的菜蔬為主



春捲也稱「潤餅」。早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捲的習俗。社甫(七一二──七七○)就有句詩道:「春日春盤細生菜」。《四時寶鏡》中也說:「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有些地方也在清明節製作春捲,也稱為「潤餅」。 



另有一傳為寒食節禁煙火煮飯,要吃冷的食物,後來演變成吃春捲。

寒食節由來

相傳是春秋時代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當年避難逃亡在外地,隨行的大臣中有一個叫介之推,曾經在斷食的日子裡“割股奉君”;普文公即位後,論功行賞,卻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也不爭利祿,帶著老母隱居綿山。後來晉文公想起了他,派人到綿山去找,沒有找到;晉文公知道介之推很孝順,以為火焚綿山,介之推定會背著老母出來,可是介之推寧肯燒死,都不受這利祿,三天三夜大火燒光了綿山,卻發現介之推母子抱著枯柳被活活燒死了。火燒綿山正在清明,為了紀念他,下令禁煙火3天,人們也只能以冷飯充飢。其實介之推的愚忠行為不足為訓,而禁煙火吃冷飯又不利於健康,所以勞動人民早已不留寒食的習俗了

 

 

寒食節」在什麼時候?各家說法不同,有的人說清明節也叫寒食節,有的人說是清明節前一天,也有的人說是清明前二天,還有的人說是清明節前三天。

 

 

 

    「寒食節」的由來為何呢?所謂寒食就是禁火,只能吃冷的,或事先煮好的食物。

 

    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是為了紀念忠貞愛國的介之推。介之推是春秋時代(西元前七二二──四八一年)晉國的賢人。那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國外。介之推和其他幾位忠臣賢士,忠心耿耿的跟隨重耳,度過十幾年周遊列國的生活。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晉文公,當年跟隨他的人都得到了很多賞賜,做了大官,但是晉文公卻疏忽了介之推,甚麼也沒有給他。介之推也不著急,獨自隱居到綿山。晉文公後來想起來,想再找介之推來幫忙國事,介之推卻不願意再出來參與政事,並且一再推辭,躲避不見晉文公的面。晉文公聽信纏言,一時糊塗,就下令放火燒山,想迫使他出來。沒想到介之推竟然抱著母親,一同死在一棵燒焦的樹幹下。晉文公非常難過,於是下令介之推死掉那天全國禁止用火,全部吃冷食,並定名「寒食」,以紀念介之推。他還把那棵焦黑的樹砍下,作成木屐,自己穿著以懷念介之推。

 

寒食不准生火的習俗早已為人淡忘,但是介之推效忠國家、不求回報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佩。

 

(以上部份文字改編自「海華文庫」,僑委會編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潤餅卷[編輯]

 
 
 
台灣潤餅
 
新鮮的薄餅

潤餅卷,又稱潤餅嫩餅菜,是一種比春卷更古老的食品,被歸為春卷的一類,但無須油炸,流行於福建台灣,隨著東南亞地區來自福建的移民的增加,薄餅卷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變得十分普遍,越南春卷Nem cuốn也比較類似於潤餅,在丹麥語中,Forårsrulle 一詞(薄餅)已經成了對春卷的一個廣泛稱呼。

台閩地區一帶的家庭於尾牙春節以及寒食清明時,會以潤餅皮來祭祖,之後家族成員圍據一桌,食用者挑選自己喜愛菜色加上花生粉與砂糖粉以潤餅皮包裹後食用,是台閩一帶家族聚會的重要飲食。

 

 

製作[編輯]

「潤餅」餅皮有兩種,一種是以麵粉加水揉韌,成直徑約15至20厘米的圓形薄餅坯,放入烤爐做成(春餅);另一種是將麵粉加水反覆攪打成質韌的溫麵團,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鍋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紙的餅皮,名曰「拭餅」。

餡料通常用胡蘿蔔冬筍高麗菜香腸麵條青豌豆豆乾包菜豬肉墨魚、煎雞蛋絲蠔煎蝦仁等,分盤上席,或炒成大雜燴。輔料方面,有油爆米粉絲、油焙海苔拌炒花生末麻蓼芫荽等。食時以薄餅皮包裹餡料和輔料,捲成圓筒狀,雙手握著就食。

起源[編輯]

遠在中國春秋戰國開始[來源請求],就有在春天以五辛盤祭祀春神的禮俗,五辛盤內容為大蔥小蒜韭菜香菜芸苔,再祭祀春神後食用這五辛,以求開五臟、去伏氣的保健效果,但因五辛味道辛辣,單吃難以入口,於是後來逐漸發展以麵餅包裹五辛成為春餅來食用,春餅也就成了潤餅和春卷的前身。自東晉開始中原數度戰亂使中原人士大舉南遷閩避難,以致今日台閩一帶喫潤餅還保有古代春餅之俗,桌面無論菜色多少,內容一定必須具備五辛在內,僅芸苔以虎苔代替。喫潤餅在閩台一帶是家族一年中重要的聚會禮節,大多為家族成員食用,一般不會用來招待外人。但近來也出現潤餅專賣店、賣潤餅專車,尤以夜市、菜市場等地最常見。

傳說[編輯]

相傳薄餅由明代同安才子蔡復一的夫人首創。蔡復一是一個獨眼跛腳的殘疾人,有人取笑他只有一隻,他說:「一眼觀天下。」有人說他是瘸子,他應到:「一登龍門。」蔡復一才華橫溢,為人耿直,卻屢遭奸臣陷害。他們在皇帝面前推薦蔡復一整理抄寫朝廷里歷年來的文書,且要蔡復一在四十九天內完成九大箱的文書,否則,當以違抗聖旨論處。為了完成任務,蔡復一廢寢忘食,晝夜雙手齊書,難得有歇息吃飯的時間。蔡夫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有一天,她想出了一個妙法:把麵粉攪成糊狀,在熱鍋上輕輕一抹,做成一張張薄薄的麵皮,再把各種菜切細,炒成燴菜,然後用麵皮把燴菜捲成圓筒狀。每天用餐時,蔡夫人雙手捧著「薄餅」餵丈夫吃,這樣既不影響工作,又不耽擱吃飯。在夫人的照料和協助下,蔡復一如期完成了朝廷的使命。從此,蔡夫人做「薄餅」的故事在當地傳為美談,因「薄餅」是蔡夫人所創,所以民間又有「美人薄餅」或「夫人薄餅」的說法。

 

蔡復一[編輯]

 
 

蔡復一(1576年12月9日-1625年11月3日),敬夫元履,明福建省同安縣翔風里十七都蔡厝(今金門縣金沙鎮光前里蔡厝)人,從小便搬到同安縣城住,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總督貴州、雲南、兩湖、廣西軍務兼貴州巡撫,人稱「五省經略」[1]。與蔡獻臣齊名,人稱「同安二蔡」[1]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肉圓 (台灣)[編輯]

 
 
 
肉圓

肉圓(bah-uân)台語發音為"肉員",是一種臺灣的特色小吃,名稱得自於外觀,一般為直徑6~8公分左右的半透明扁圓形,是一種以地瓜粉、太白粉、或在來米粉等材料作成的半透明肉圓皮包裹豬肉與其他配料的食品。除了最常見的圓形之外,亦有三角形的北斗肉圓,是相傳發源最早的肉圓,但目前不若圓形肉圓來得普及。

 


發源
[編輯] 

相傳肉圓是在北斗地區的寺廟擔任文筆生范萬居先生所創。當時北斗地區發生水災,范萬居將地瓜曬乾,磨成粉後揉成團狀,再煮熟給災民食用,並未包肉。

後來又經過改良,加入豬肉、筍子等配料,逐漸發展成現今為人所熟知的肉圓,並且流傳到台灣各地,也產生了各地不同用料與做法的特色肉圓。

各地特色[編輯]

最有名的是發源地彰化(彰化北斗員林)肉圓,其餘的有新竹肉圓、臺中肉圓、南投(水里、埔里)肉圓、臺南肉圓、高雄肉圓、屏東肉圓、紅糟肉圓等等,實物的大小與使用材料都有頗多差異,但是調理方式多為以油加溫(並非炸)或,亦或兩者並用,食用時會同時淋上甜與鹹兩種醬汁和少許蒜泥芫荽,是臺灣的庶民小吃。

肉圓的名稱在臺灣也有地區差異,如有的地方把肉圓叫做「肉丸」。在鹿港,肉圓則是稱為「肉回」,常以台語發音,回字唸音國台語相同,這是由於肉圓的組成是由肉圓皮包著裡面的肉塊,形狀很像「回」這個字;此外,肉圓起鍋時,調理者會用叉子把肉圓上的油撥回油鍋,因此得名。

肉圓這項特色小吃也進入了便利商店中,推出以臺灣各地名產為主題的小吃,因為種種的商業經營因素,推出的是臺中肉圓。發源地彰化縣於2007年舉辦「2007彰化肉圓節」,免費提供遊客肉圓,11月18日為總決選。

臺灣北部[編輯]

九份紅槽肉圓[編輯]

九份的紅槽素肉圓以豆粉製作素肉,浸泡紅槽,再加入中藥炒香,以筍絲香菇為內餡,以糯米漿、地瓜粉製作外皮,是九份著名小吃之一[1]

新竹肉圓[編輯]

外皮特色是皮有透明感且有咬勁,主要以在來米的米漿佐以蕃薯粉跟太白粉製成,比一般肉圓小。它另外一項更為顯著的特色就是內餡以紅糟調味,豬肉餡料佐以紅糟、糖跟醬油,再加上剁碎的青蔥,就是新竹肉圓的基本餡料,城煌廟附近多家可品嚐。[2]

調理時會將餡料包入米漿中,然後先蒸再炸,起鍋後佐以醬油、辣椒醬等調味,是新竹居民平日常吃的小吃之一。

臺灣中部[編輯]

中部肉圓做法,以油泡和油炸為主, 外皮炸得酥脆[3]。臺中肉圓吃法多搭配肉羹四神湯或米粉湯一起享用。

南投肉圓[編輯]

南投、埔里、水裡肉圓最為知名,吃法特色為先吃肉圓外皮,留著內餡,再倒入店家免費提供的大骨湯(亦有柴魚湯)一並享用[4]

彰化肉圓[編輯]

彰化肉圓外皮多以甘薯粉製作,內餡視各家口味不同而有差異,但多數店家用豬後腿肉製成的絞肉,佐以香菇為主。 調理方法先將肉圓連同容器放入蒸籠蒸熟,固定外型,待食用時,再油炸而成。

彰化肉圓還有將它製成涼式的吃法,蒸好的肉圓放冷後,再放到冰涼的湯水內,夏天吃極為清爽。稱為「彰化涼圓」。

臺灣早期民生物資缺乏,農村只好以番薯當主副食,嘴巴吃久了也會饞,家庭主婦以番薯粉和米粥煎成餅,蒸或煮成家中的零嘴。最開始是以熱的肉圓為主,內容物有絞肉筍子等等,但隨著時間的過去人們漸漸發明了吃「冷」的肉圓,為了口感上的搭配,才將配料改為瘦肉及香菇等比較爽口的內容物。店家也發現,清爽的涼圓在炎熱的夏天這種吃不下東西的時節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因此也就慢慢的廣為流傳,變成彰化的特殊名產了。

北斗肉圓[編輯]

北斗肉圓跟彰化肉圓最大的不同在於外觀與內餡。兩者的料理方式一樣是油炸,但北斗肉圓外型較小,為三角形;且內餡只使用竹筍豬肉。製作過程完全手工,先捏出外觀近似寶島形狀後,以高溫蒸氣蒸熟後即可食用,再經過油炸後口感更佳, 是當地特產之一。

臺灣南部[編輯]

南部肉圓多以蒸籠裡蒸熟,有名的內餡是加上蝦子。

屏東肉圓[編輯]

起源於屏東而得名,並且與其他肉圓的做法有些不同,因此聞名。

屏東肉圓是臺灣最早以「」的方式調理的肉圓,內餡以生豬肉加上其他調味料,外皮則以在來米漿和地瓜粉揉成圓狀,再送入蒸籠裡蒸熟,再淋上甜鹹醬即可食用。一般會習慣吃完後用殘汁殘肉再去盛清湯來喝。

照片[編輯]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編輯]

  1. ^ 「九份 - 戀戀風塵」,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2012年3月。
  2. ^ [1]
  3. ^ 滷肉飯郵票掀波 南部郵迷:沒三層肉 是肉燥飯|今日總覽|中時樂活|中時電子報[2013-08-27].
  4. ^ 埔里肉丸 先吃皮+留餡拌湯,民視,2013年3月3日
  • 林明德編著,2002年,彰化縣飲食文化。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 賴錦生等撰文,1999年,彰化縣文化休閒導覽手冊。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趙氏孤兒[編輯]趙氏孤兒人物圖譜

 
 

趙氏孤兒》,元朝雜劇,作者為紀君祥。本劇全名或作《趙氏孤兒大報仇》(見於明人臧懋循所編《元曲選》),或作《冤報冤趙氏孤兒》(見於《元刊雜劇三十種》)。

 

劇情簡介[編輯]

元雜劇《趙氏孤兒》是一部歷史劇,相關的歷史事件記載最早見於《左傳》,情節較略;到司馬遷《史記·趙世家》,劉向《新序》、《說苑》才有詳細記載。戲劇情節敘春秋時期晉貴族趙氏被奸臣屠岸賈陷害而慘遭滅門,倖存下來的趙氏孤兒趙武長大後為家族復仇的故事。

此劇是一部悲劇,內容取材自春秋時代晉國的歷史事件「下宮之難」,但並非按照歷史事實撰寫,對歷史上的人物關係作了很大的改變。

本劇的《元曲選》本與與元刊本曲文有較大差異,情節也有一些不同。

《元曲選》本的題目正名:

公孫杵臼恥勘問
趙氏孤兒大報讐

《元刊雜劇三十種》本的題目正名:

韓厥救捨命烈士
程嬰說妒賢送子
義逢義公孫杵臼
冤報冤趙氏孤兒

本戲忠臣、義士、節婦、孝子,無不凜然如生;忠憤之氣,貫徹全篇。

楔子[編輯]

晉國大夫趙盾被奸人屠岸賈陷害,誣告謀反,遂被夷滅宗族。趙盾之子趙朔晉霛公駙馬,被屠岸賈假傳君命逼其自盡。趙朔自盡前囑咐公主,若生下兒子,則名為趙氏孤兒,使其長大後為全家報仇。

第一折[編輯]

公主將趙氏孤兒託付給程嬰,自縊而死。屠岸賈派下將軍韓厥把守駙馬府門,以防有人帶出趙氏孤兒。程嬰將孤兒藏在藥箱中帶出,被韓厥搜出。但韓厥不忍趕盡殺絕,於是自刎而死。

第二折[編輯]

屠岸賈發覺趙氏孤兒被救出,下令若不獻出趙氏孤兒,則殺盡國中半歲以內的小兒。程嬰與公孫杵臼商議,欲以自己兒子冒充,以拯救趙氏孤兒。最終決定由程嬰出首,而公孫杵臼將程嬰之子冒充為趙氏孤兒。

第三折[編輯]

程嬰向屠岸賈告發公孫杵臼藏匿趙氏孤兒。屠岸賈嚴刑審問公孫杵臼,並命令程嬰拷問公孫杵臼。屠岸賈手下士兵在公孫杵臼家中搜出假趙氏孤兒,並將其殺死,公孫杵臼也撞階自盡。趙氏孤兒被程嬰冒充為自己的兒子,起名程勃,並被屠岸賈收為義子,故又名屠成。

第四折[編輯]

改名換姓的孤兒長成以後,程嬰告知其身世,趙氏孤兒悲憤交加,決意報仇。

第五折[編輯]

(元刊本雜劇無此折,疑為臧懋循所增添[1]
趙氏孤兒向晉悼公申訴己族之慘禍。由上卿魏絳傳令,將屠岸賈滅族,趙氏孤兒恢復趙姓,改名趙武。

翻譯及改編版本[編輯]

《中國孤兒》是第一部被翻譯成歐洲語言的中國戲劇[2]天主教耶穌會神父馬若瑟於1731年將該劇譯為法語,並命名為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該劇中體現的道德精神符合馬若瑟其時傳教的目的。[3]然而馬若瑟只翻譯了對話,唱詞全然被忽略。[4]馬若瑟託人將翻譯完成的劇作送往法國,希望交到法蘭西學術院傅爾蒙Étienne Fourmont,《中國文典》的作者)之手。[5][6][7]誰知劇本被錯送到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手中,雖然未經馬若瑟或傅爾蒙的同意,杜赫德仍將該劇收入自己的《中華帝國全志》(Description de la Chine),並於1735年出版。[5]傅爾蒙對此十分不快。[8]無論此書理應交至誰手中,杜赫德出版了第一部歐洲翻譯版的中國戲劇已是既成事實。[5]隨後,在1736年及1741年,《中國孤兒》出現了兩個十分出色的英文版本,兩者都翻譯自杜赫德書中所收錄,馬若瑟所翻譯的法語版。[5]其一是理察·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在1736年完成的,其二由格林(Green)和格瑟利(Guthrie)在1738到1741年間所作。[9]該劇第三個基於馬若瑟版本的英語翻譯版於1762年出自托馬斯·柏西(Thomas Percy)之手,[10]實為第二版的修正版。[9]然而,馬若瑟之作中犯的許多錯誤也便因此承襲了下來,包括唱詞的缺失。[11]赫德 (1739)在自己的書中提到:「劇中的唱詞晦澀難懂,因為其中包含了許多我們無從知曉的典故,對古代文學的援引。[12]美國比較戲劇研究者普攬客(Leonardo Cabell Pronko)曾指出,馬若瑟略去唱詞後來間接影響到了伏爾泰,使其對原作產生了相當的誤解。[13]儘管如此,《中國孤兒》在整個歐洲被廣泛傳播,甚至引領了中國風的潮流。[11]在1741年和1759年之間,該劇湧現了諸多改編版,有法語版,英語版,義大利語版等。[11]

1741年,英國威廉·哈切特William Hatchett)創作並出版了《中國孤兒》的第一個英語改編版,叫作《中國孤兒:一個歷史悲劇》(The Chinese Orphan: An Historical Tragedy)。[9]他保存了元曲的輪廓和主要段落,全劇五幕十六場,另有十多篇唱詞。所謂中國式的唱詞,也主要是根據杜赫德在《中華帝國全志》中的解釋:「中國戲劇裏一個人恨另一個人,他就唱了;或因打定主意要去報仇,他也唱了;或者悲不自勝,行將自盡,他也唱了。」[14]此外,他在改編版中還隨意任用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人名,屠岸賈蕭何公孫杵臼老子,甚至還出現了吳三桂康熙帝等,令人啼笑皆非。不過哈切特創作的主要目的是用此劇作為政治武器來攻擊首相羅伯特·沃波爾Sir Robert Walpole)爵士。[9]他將將領迫害文官的情節顛倒過來,變成宰相陷害大將軍,以此來影射時任英國首相的沃波爾。[15]因此,哈切特的版本從未被搬上舞台,按約翰·簡內斯特(John Genest)的說法——「根本沒法演」。[9]在哈切特致阿蓋爾公爵Duke of Argyle)的獻詞中,可以將劇中角色與他想要諷刺的人物對上號:[16]

中國人擁有智慧而富洞察力,在政府管理上頗具盛名,故而此劇具政治性是毫無疑問的。劇作中提到了一系列的行政腐敗,濫用職權,從這位中國作家的描述來看,他必然對此深惡痛絕,好像他能感知大人您對此事堅定不移的零容忍態度一般。不過的確,他有些誇大其辭,好似寫的不是人,而是魔鬼。當然也有可能中國詩人慣於將首相塑造成魔鬼,好讓老實人認清其面目不致被蒙蔽。[17]

維也納義大利劇作家梅塔斯塔西奧Pietro Metastasio)收到了瑪麗婭·特蕾西婭女王的命令,要求他為宮廷演出寫一部劇目。[18]於是,梅塔斯塔西奧便在1752年寫出一部《中國英雄》(L'Eroe Cinese)。[19]為作此劇,他自《中國孤兒》中取材,並特別提到故事是源自杜赫德的《中華帝國全志》。[20]然而,由於宮廷演出人員(即五名演員)及時長所限,該劇的情節及其精簡。[19]

1753年,伏爾泰創作了《中國孤兒》,又名《中國孤兒:五幕孔子道德劇》(L'Orphelin de la Chine: la morale de Confucius en cinq actes)。[19]他改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描寫一個有推崇道德的故事,因為他相信道德的力量遠勝於盲目的暴力及愚昧。[21][22][23]伏爾泰盛讚《中國孤兒》中的儒家式道德準則,[22][23]他稱其為「珍貴的古典豐碑,在使我們更了解中國這樣龐大的帝國這一點上,無論古人來者都無可比擬。[24]不過他仍舊指出,這部戲劇在他看來還是太過粗野,好似莎士比亞洛佩·德·維加的作品,如一出駭人的鬧劇,「只不過是奇異故事的堆砌罷了」,何況如此便違反了古希臘式的戲劇要求「三一律」(伏爾泰的朋友阿爾央斯侯爵(Marquis d'Argens)更指出,中國戲曲中演員的自我介紹及「曲白相生」都是違反或然律的。說白和歌唱糾纏在一起,無法表達偉大的情感。[25])[22][23]

雖然伏爾泰的版本仍保留了這個孤兒的元素,但場景卻換到了蒙古鐵騎踏中華的時代。[23]孤兒仍是皇室後裔,被託孤給大臣贊提(Zamti),之後不久皇室的統治者就死在了成吉思汗的手上。[23]伏爾泰在故事中融入了愛情的主題(這在原作中隻字未提),將成吉思汗設計為贊提之妻伊達美(Idamé)的追求者,曾被伊達美因對國家的堅貞而拒絕。[26]伏爾泰改換故事歷史背景的原因之一是他對元朝蒙古族深切的了解。1756年,伏爾泰出版了著作《風俗論》,其中關於中國的章節正式他在研究戈比爾《成吉思汗及蒙古王朝史》的基礎上寫就的。[27]伏爾泰的改動都是為了使中國文明與歐洲啟蒙時期的文化更加契合而已,[22]只因原作中充滿了赤裸裸的詭計,謀殺與復仇等情節。[26]為了消減原作中令人緊張的殘酷氣氛,伏爾泰在對伊達美的塑造上極盡美化之能事,她時刻準備好為王為國犧牲,為夫為子犧牲,為節為義犧牲,甚至范希衡提到,在諸多法國戲劇的女英雄中,從未有一人能如伊達美這般成就在道德上的完美無缺。[28]在《中國孤兒》的結尾處,成吉思汗作為征服者,最終反而臣服於贊提和伊達美所代表的中國文明的美德與智慧。[22]在1755年8月,《中國孤兒》在巴黎法蘭西劇院Comédie Français)首演。[26]該劇當時獲得許多人的極高評價,如讓-雅克·盧梭就贊同此劇的演出高度褒揚了一種古代文明所傳承的美德。[29]而伏爾泰則認為自己的改寫將這部中國戲劇由稚嫩推向成熟。[30]

1756年,愛爾蘭劇作家亞瑟·墨菲(Arthur Murphy)創作了他的《中國孤兒》(The Orphan of China)。[31]他提到他是被馬若瑟翻譯的版本所吸引,不過其實他的版本倒是與伏爾泰的《中國孤兒》十分相近。[31]墨菲的《中國孤兒》於1759年4月22日在英國上演,獲得巨大成功,一個多月之內演出九場,場場滿座。[32][33]脫胎自伏爾泰版本中的蒙古時代背景,墨菲在改編版中創作的中國抵抗蒙古人侵略的故事,若與1756年時正值英法戰爭結合起來看,可解讀為具有一定政治意圖。「在七年戰爭的緊張年代,這齣戲曾被人為是宣揚愛自由、愛祖國的作品。」[34]在1759年再版劇本時,墨菲批評伏爾泰在原本的故事中加入了愛情的主題,且故事「不夠趣味」。[32]他在自己的版本中著力描寫並加大了復仇的篇幅,而伏爾泰卻並為此過多著墨。[35]此外,墨菲塑造的舞台效果完全符合當時英國悲劇演繹的潮流:絢麗的布景,滔滔不絕的受難者,動作上又包含了諸多擁抱,昏厥,跪地,落淚等情感色彩強烈的行為。[36]雖然墨菲的這部《中國孤兒》仍與紀君祥的原版相去甚遠,但若與其他林林總總的歐洲改編版相比,已是最忠於原著了。[35]這部《中國孤兒》的文本在倫敦頗受好評。[35]1767年,墨菲的這部劇作被搬到了美國的舞台上,在費城的索斯沃劇院(Southwark Theatre)進行了首演。[35]

1834年,法國漢學家儒蓮Stanislas Julien)首次將《中國孤兒》的完整版,包括對話和唱詞,都原原本本地翻成了法語。[37][38]

1990年7月,中國先鋒導演林兆華在天津執導過《中國孤兒》。在天津戲劇博物館的舊戲樓裡,他將紀君祥的《趙氏孤兒》與伏爾泰的《中國孤兒》並行演出——「北京河北梆子劇團在三面面向觀眾的舞台上」演出河北梆子版,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則在台下的中央表演區」演出伏爾泰的版本。兩者被拼貼在一起,《趙氏孤兒》的演員時不時出戲,「成為《中國孤兒》血腥屠戮場面的觀眾,滿腔仇恨的程嬰甚至會坐到放棄復仇的成吉思汗對面,看他表演。」[39]

2003年,《中國孤兒》同時出現了兩個新改編的話劇版,一由田沁鑫執導,另一再又由林兆華執導。其中,林兆華的版本因改變結局(趙武拒絕報仇)而引起社會上的爭議。[40]據林兆華解釋,此番改動是源於他本人對「愚忠愚孝的反叛」。[41]

2010年,陳凱歌執導的電影版趙氏孤兒同樣在劇本的基礎上重新詮釋了這個故事。 [42]

2012年,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上演了由James Fenton改編、Greg Doran執導的《趙氏孤兒》(The Orphan of Zhao)。該劇因未大量使用亞洲演員而備受爭議。

評價[編輯]

王國維認爲《趙氏孤兒》一劇「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43]

電影版本[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豐谷創立於1956年,位於新竹市香火鼎盛的竹蓮寺附近。早期以白米、白米加工(白飯)及農產品買賣;現在則以油飯、米糕及白飯為主。豐谷秉持傳統古法,純手工製造,並配合現代化設備生產精緻米食,為保持米食的新鮮口感及天然健康原則,讓社會大眾可以品嚐到口感絕佳且具傳統古味的油飯;這是我們一貫的堅持,也獲得各界的肯定!

由於衛生可靠(採開放式廚房),擁有效率第一的專屬發放物流,使我們成為新竹各中小學營養午餐中心指定的油飯供應商;更進而榮獲中華民國消費者協會「全國消費食品金牌獎」的殊榮。更在99年度獲得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先生滿月禮指定廠商。

傳統米食滿月禮、萬般情、伴手禮、傳心意,豐谷油飯祝福您!

媒體報導
【大台灣旅遊網報導】新竹市近密斯半世紀的油飯供應者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董奉[編輯]

 
 

董奉(200-280,一說220-280)字君異,號拔墘侯官縣董墘村(今福建省長樂市古槐鎮青山村)人。東漢末年及三國時代著名醫師,與華佗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醫術記載較少。董奉家鄉長樂市董奉山;山上有「漢董奉煉丹處」古迹,山下建有「杏林始祖董奉草堂」[1]

董奉生前、歿後均有許多靈妙的事蹟,如治癒交州刺史士燮,拯救豫章百姓等,被江西福建等地民眾尊為醫神,奉祀香火晉懷帝封為「碧虛上監太乙真人」。宋徽宗加封為「升元真君」。道教閭山派稱為「閭山大法院監雷法主碧虛升元杏林救生真君」,其廟多稱為「救生堂」。

杏林[編輯]

傳說董奉治病,無須饋禮,不取一文錢,只要求病患者栽種樹。年復一年,杏樹不計其數,郁然成林。杏子熟時,董奉便建一草倉儲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交換。再將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後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之語,就來源於此   

 

董奉(220~280),字君異,侯官(今福建長樂)人。少時治醫學,醫術高明,與南陽張機、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區”。如當時交州刺史吳士燮病危,延董奉診治,以三丸藥納之口中,以水灌之,並使人捧、搖其頭,經搶救而愈。董氏醫德高尚,對所治愈病人輕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以示報答。日久鬱然成林,董氏每於杏熟時於樹下作一草倉,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賑濟貧窮,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學家,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

編輯摘要
中文名:董奉   籍貫:中國福建
性別: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公元220年   去世年月:公元280年
職業:醫生中醫名家

董奉- 簡介

董奉董奉圖冊

董奉出生於長樂古槐鎮董厝村,與華佗張仲景都是後漢三國時代名醫,史稱“ 建安三神醫 ”。董奉從小鑽研很多古代有關醫藥方面的知識,採集各種樹木花草加以研究實驗,根據藥物的顏色、氣味和產生的季節、地方等,分別種類、性質,再參考古書記載和經驗,通過對家禽、牲畜的試驗中獲得豐富的醫藥知識,也發明了很多古代所沒有的病源、醫理。董奉不但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他給人看病不收診費,病家在醫好後送他的禮物都被謝絕,對所治愈病人只求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以示報答,重病者種五棵,輕病者種一棵。

於是,幾年後杏林滿山,故人們便以“杏林春暖”來讚譽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名醫。至今,在長樂有一座山就被稱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則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紀念董奉。  董奉年輕時經常到處雲旅,行醫施賑,特別是在浙江江西廣東廣西越南等處往來。

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賑濟以外,還遍訪名山大川,採集野生植物製成丹藥給人治病。董奉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千秋流傳。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學家,喚中醫為“杏林”。這些名垂千古的名醫史蹟,鑄就了中華醫藥今日的輝煌。與華佗齊名於世的董奉,是三國時代福州長樂人。他一生行醫濟世,救死扶傷,不收錢財,僅要求重病治癒者,在山上種五株杏樹;輕病治癒者,種一株杏樹。於是,幾年後杏林滿山,故人們便以“杏林春暖”來讚譽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名醫。

至今,在長樂有一座山就被稱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則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紀念董奉。董奉年青時離開福建前往江西廬山學道,繼續民為除害。當時由於江西江河溪澗裡多出現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設法殺之。

據《廬山志》卷七記載:“潯陽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見一蛟死浮出。”《潯陽志·董奉太乙觀》還記載:“董奉居廬山大中祥符觀”。張景詩云:“桃花漫說武陵源,誤殺劉郎不得仙。爭似蓮花峰下客,栽成紅杏上青天。”說的是董奉是在廬山逝世後成仙的故事。同時,《廬山志》還記載董奉在江西行醫期間,有一縣官女兒得了怪病,醫療無效,請董奉醫治即愈,於是縣令便把女兒嫁給董奉為妻。因董奉常年累月要外出為人治病,怕妻子孤單,便收養一女為她侍候。








 

董奉- 影響

董奉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還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真仙通鑑》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董奉有一套養生之道。

董奉是福州長樂人,220年出生於古槐鎮董厝村,280年去世。現在古槐鎮龍田村境內有董奉山,就是後人為紀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說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語說:“福山,今名董峰山,屬長樂縣”,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諧音。有的說,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現在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鎮龍田村與雁堂村交界處,建起了頗具規模的董奉草堂。草堂佔地20畝,仿後漢三國時代風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樹,使我們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話的意韻。董奉草堂中的景觀有中國長樂中醫館、“杏林望重”大屏風、清代名醫陳修園專館南雅堂、“百草園”以及各種石刻等景點。正廳內立董奉“懸壺濟世”半身塑像。[1]

神仙故事:董奉與典故“杏林春暖”

 


歐陽子雲 整理

(http://www.epochtimes.com)董奉字君異,是候官縣(今福州附近)人。吳先主(三國孫權)年間,有一年輕人任候官縣的縣長,那是他見到董奉時,董奉也就四十來歲,他並不知道董奉是修道之人。後來這位縣長被罷官,離開了候官縣。五十多年後他被委派了另外的職務,因公務經過候官縣時,見從前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顏絲毫未變,與五十年前一樣。他就問董奉:“你是否已是得道之人?當年看見你是這樣,如今看你還是這樣,而我已白髮蒼蒼,這是怎麼回 事?”董奉說:“這只是偶然的事而已。”

交州刺史杜燮得了暴病,死去已有三天。恰好董奉這時就在交州,得知此事後,就前去看望杜燮。董奉把三粒藥丸放在死者口中,又灌了些水在他嘴裡,然後讓人把死者的頭捧起來搖動著讓藥丸溶化,不一會兒,杜燮的手腳有動的跡象,臉上開始有了顏色,半日就能坐起來,四天後就能說話了。杜燮回憶說:“我剛死的時候就如在夢中,見有十幾個穿黑衣的人來把我抓上車去,車進了一個大紅門後,他們就把我投進了監獄。監獄裡都是一個個的小單 間,一間裡只能容納一個人。他們把我塞進一個單間裡後,就用土把門封上,裡面漆黑一片,看不見一點光亮 。這時,我忽然聽見門外有人說太乙真人派使者來召見我,又聽見有人在除去封在門上的泥土,過了大半天,我才被 弄出去。
這時我看見有一輛支著紅傘蓋的馬車,有三人坐在裡面,一人拿著符節,招 呼我上車。車把我送到家門口時,我開始有知覺了,很快我就完全甦醒了。”杜燮起身向董奉拜謝說:“承蒙您救死回生 的大恩,不知何以報效?”他為董奉在院裡起了一座樓來侍奉他。董奉不食用別的食物,只吃些幹肉和棗,飲少許酒,杜燮就一日三頓供奉肉、棗和酒。董奉每次都像鳥 一樣飛來進食,吃完了就飛走,無人察覺得到他的出現。這樣一年多過去了,董奉向杜燮辭行。 杜燮不願董奉離去,哭著挽留也沒留住,就問董奉想去什麼地方,需不需要一條大船。董奉說:“我不要 船,準備一副棺木就行了。”杜燮就依照董奉的要求,置備了棺木。第二天中午董奉就去世了,杜燮把他裝 殮後下葬了。七天後,有人從容昌來捎話給杜燮,說:“董奉感謝他,望他保重。”杜燮 這才知道董奉還活著,並未死去,於是他就到墓地打開棺木,只見裡面僅有一塊綢子。綢子的一面畫了個人形,另一面用朱砂畫了道符。

後來董奉回到豫章廬山下定居。一次,有一個人得了熱病,危在旦夕,被人用車拉著來見董奉,哀求董奉救命。董奉叫病人坐在一間屋裡,用五層布單子蒙上他,讓他別動。 病人後來說,起初覺得一個什麼東西來舔他的身子,痛得讓他難以忍受。它的舌頭好像 有一尺多寬,氣息像牛一樣,不知是什麼動物,舔了很久,它才離去。董奉揭下病人 身上的布單後,給他洗澡,洗完後,就讓他回家。臨走時,董奉告訴病人:“你很快就會好的,注意不要吹風。 十幾天後,病人全身通紅,身上的皮已全部脫掉,疼痛不堪,只有洗澡才能止痛。二十天的時候,病 人身上長出了新皮,皮膚光滑,白如凝脂。

董奉住在山裡不種田,天天給人治病卻不收取分文。但是,他有一個要求,經他治好的重病患者,要栽五棵杏樹,病輕的,則栽一棵。許多年後,他治愈了成千上萬的病人,種下的杏樹達到了十萬多株,鬱然成林。他讓山中百禽群獸在杏林中嬉戲,替他掌管杏林。杏樹下不生雜草,像專門有人鋤草一樣。後來,杏樹開始結果了。每到杏子熟時,他就在杏林裡蓋一間倉房,並告訴人們:“想買杏的,只管拿一罐穀物倒進倉 房,然後裝一罐杏子走。不須通知他。”常常有人用很少的穀物換取更多的杏,這時杏林裡的一群老虎就會吼叫著追過來,由於驚嚇,這些貪心的人就急忙逃命,罐裡的杏子因此會掉出不少。到家時,一量剩下的杏總是正好和送去的穀物一樣多。對偷杏的人, 老虎就一直追到偷杏人的家中把他咬死,死者家的人知道一定是偷了杏,就原封不動地把杏奉還給董奉,並磕頭謝罪,董奉就讓死者復活。董奉每年把賣杏換來的糧食全部用來賑救貧困的人 和在外趕路盤纏不夠的人,一年就有兩萬斛糧食象這樣被送了出去。

一天,董奉升入雲中得道升仙而去。董奉在人間住了三百多年才仙去,走的時候,他的容貌仍象三十多歲的人。


<後記> 成仙而去的董奉與三國時南陽的張仲景、譙郡的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醫”。此文中所記董奉治病不取分文,只要求病家種杏樹以示報答,並以賣杏所得之谷賑濟貧窮的事蹟,為後世所敬仰,並流傳至今。故後人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頌良醫美德。”杏林”成為我國古代對醫界的頌稱。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

與“杏林春暖”典故齊名的蘇耽普濟眾生的“橘井泉香”典故(見正見網,道家圓滿故事(十三): 蘇仙公)為中國古老中醫的兩大經典典故,亦是中醫信奉的治病救人的道德準則。

(資料來源:《神仙傳》)

 


發稿時間:壬午年十一月廿八日 公元2002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正見網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耽

 
 

 

蘇耽,傳說中的仙人。又稱" 蘇仙公"。相傳他升飛前留給母親一個櫃子,扣之可得日常所需,後其母開櫃視之,從中飛出兩隻白鶴,櫃就不再靈驗了。三百年後,有一隻白鶴停在郡城東北樓上,它就是蘇耽。事見晉葛洪《神仙傳.蘇仙公》。北魏酈道元《水經註.耒水》稱他成仙前曾遊棲在黃溪東山中,成仙后有人見他乘白馬回到山中,因此為他立了祠,並把這座山改名為馬嶺山。

 

代表作品 《水經註.耒水》
國籍 中國
別名 蘇仙公
中文名 蘇耽

1

1簡介編輯

蘇仙嶺像一匹揚鬃奮蹄的駿馬,奔馳在南嶺北麓郴江之濱,又像一

座巨大的翡翠屏障矗立在郴州市蘇仙區境內。她距市中心三華里,主峰海拔526米,滿山古松籠翠,崗巒霧雲繚繞,構成"蘇林雲松"的奇觀,為郴陽八景之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蘇仙嶺原名牛脾山,西漢文帝時,郴人蘇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蘇仙嶺。秦末始見郴縣名,漢初即有蘇仙嶺。蘇仙與郴縣幾乎同時。古老的歷史,瑰麗的風景,召喚歷代名人騷客瀏覽觀光,書寫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詞章歌賦,留下眾多流傳千古的文物古蹟。而蘇耽的神奇,仙人的靈驗,更吸引著古今善男信女、商賈鉅子乃至達官顯宦前來頂禮膜拜,祈禱保佑。故早在唐代,蘇仙嶺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譽。

上下兩千年,蘇仙嶺香火鼎盛,歷久不衰,倏忽到今日,舊貌換新顏。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湘南璀璨名珠--蘇仙嶺,必將為護佑一方水土繁榮昌盛再放異彩。

22景點編輯

西漢文帝年間,郴州東門女外-位潘姑娘在--河邊洗衣時遇奇懷孕,

並在牛脾山桃花洞內生下蘇耽,即後來的蘇仙。蘇耽出生後鶴覆鹿乳,長大後孝敬母親,得異人仙術,通醫道,識百藥,聰穎勤奮,為民治病,造福鄉里。十三歲時跨鶴昇仙。

晉人葛洪的《神仙傳》、清人蒲松齡的《聊齋誌異》都曾記載蘇仙的傳說。韓愈、劉禹錫、秦少游、蘇東坡、米芾等文人都與蘇仙有不解之緣。

吞萍成孕

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的一天,郴州城東 ​​鴨子塘村一個姓潘的姑娘,到村旁的郴江岸邊浣洗衣裳。正洗著,潘姑娘猛地抬頭看見一朵與眾不同的五彩浮萍順水飄近,閃現光異彩,煞是好看,潘姑娘既喜歡又好奇,用手去撈,不想手竟被浮蓮根蔓緊緊纏住,總也甩脫不開。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不料這浮萍竟順勢滑進了潘姑娘腹中。過了一段時間,潘姑娘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懷孕了。

鶴覆鹿哺

轉眼到了惠帝五年,潘姑娘有了十個月的身孕。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這年七月十五日,潘姑娘生下了一個男孩。潘姑娘未婚孕育,大家議論紛紛,閒言碎語很多。為避眾人口舌,潘姑娘的母親只得將嬰兒丟棄在村後牛脾山下桃花洞中。臨走時,潘母指天卜誓道:"該成人,七日之後活生生;不成人,七日之內早歸陰。"到第七日,思孩心切的潘姑娘急忙趕到桃花洞探視,竟看到一幅奇異的景象:一隻美麗的白鶴正張開雪白的羽翅為嬰兒禦寒,一頭健壯的白母鹿正用奶頭給孩子餵奶。潘姑娘始而驚,繼而喜,連忙將這苦命的孩子緊緊摟在懷裡抱回家去。

取名蘇耽

中國傳統習俗是孩子從父姓,潘姑娘的小孩既然沒有父親,也就沒有姓名。小孩長大入學,沒有姓名不方便,教書先生因此要為他取個名字。先生叫他走出塾館,通報他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小孩剛走出門,就看見有一個人用禾草串魚懸掛在樹枝上,自己卻枕著樹根呼呼大睡。小孩於是將所見情景禀報先生,先生說:"禾草串魚,是個'蘇'字;枕樹而臥,是個'耽'字。你就姓蘇名耽,叫蘇耽吧。自此,小孩就稱蘇耽。

初遇異人

牛脾山鍾天地之正氣,山靈水秀,風景佳好,山中多有神仙異人出沒。一天,蘇耽入山砍柴,忽然遇到一位老仙翁。老仙翁十分喜愛蘇耽的聰慧孝順,傳授了仙術給蘇耽。這仙術能隱其身,變化莫測 .蘇耽學會後試了一下,砍刀不磨自利,柴擔舉重若輕。從那以後,圍繞著蘇耽就發生了許多奇情怪事。如蘇耽與同伴放牛,別人的牛桀傲不馴,唯蘇耽的牛老實聽話,似通人 ​​意。傍晚,蘇耽想回家,那牛不用驅趕就自返歸途。又比如,山中白鹿本來膽小見入就逃,但蘇耽卻能靠近白鹿,騎上鹿背。白鹿馱著蘇耽飛奔於峰巒溝壑,安穩如馳平地。更怪的是,每逢騎鹿馳驅,在蘇耽的眼裡.胯下的白鹿竟化作了一條神龍.

遠遁取食

蘇耽非常孝順母親,有一次正在吃飯,蘇母無意間說想吃便縣(今永興)的特產鮓魚(油鮓魚)。蘇耽一聽,放下琬筷就出了門,眨眼功夫,蘇耽就提了一對鮓魚回來。蘇母問:" 郴縣也有鮓魚嗎?"蘇耽答:"我是從便縣買來的。"蘇母覺得很奇怪;又一次,蘇母患病不思飲食,蘇耽問娘想吃什麼,蘇母說:"我想吃的只怕是想得到卻吃不到。"原來蘇母想吃湘潭名產臭豆腐乳。怪不得說想得到卻吃不到了;湘潭離郴州近七百里,常人注返需兩個月時間。母親有病需要照應,如何能盡快取回臭豆腐乳呢?蘇耽在門外沉思間,忽然遇到曾向他傳授仙術的老仙爺,告訴他白鹿洞通湘潭,只要日出前入洞.日落前就可從湘潭打個來回,出洞而歸;第二天,蘇耽按照老仙翁的指點,果真買到了湘潭臭豆腐乳,並在當天傍晚趕回了郴州。蘇母高興之餘,卻不相信蘇耽真的到了湘潭.兩月後,蘇耽的舅舅來看望蘇母,說起曾在湘潭看見過外甥的事。蘇母這才相信蘇耽真的到過湘潭,於是更加驚異,自此,蘇母認定蘇耽不是凡人。

七顆仙桃

蘇母久病不愈,蘇耽憂心如焚,暗中祈禱菩薩,願意自己代母受病,只望母親早日康復,蘇耽的孝心感動了神靈,夢見仙人授意說:"牛脾山頂古樹鮮桃,吸日月之精華,已成仙果.摘食之,可愈治母病。"又告誡道."只是仙物不可妄求。一而三、再而四,七顆足矣,切忌多貪" 。

第二天,蘇耽果然在牛脾山頂找到了仙桃;只是因一時高興,忘記了神人的告誡,盡興採摘了滿滿一筐。蘇耽背著滿筐仙桃飛奔下山。跑到山腰,腳絆石頭摔了一跤,滿筐仙桃遍地亂滾。蘇耽急忙爬起撿拾,左尋右找也就拾到七顆。蘇母吃了蘇耽帶回的七顆仙桃,病體頓時痊癒。後來,那些散落山腰的仙桃全部化作了石頭。《郴州志》載:"仙嶺( 蘇仙嶺 )有桃石,剖之紋核如生,世傳仙桃。馬嶺山亦多虺蛇殺人,服之可解。"如今,仍常有人在蘇仙嶺山腰拾到桃石,研粉沖服,百病可愈。

受詔得寶

蘇耽十二三歲時,已是一名品術皆優的少年郎中。有一天,他到牛脾山採藥,忽然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蘇耽直身一看,原來是傳授仙術給他的老仙翁。老仙翁傳詔道:"爾今仙道已成,勿再依戀塵世。吾今奉命傳詔,三天之後就是你升天之時。"蘇耽拜謝說:"非我依戀塵世,只是我若升仙離去,母親無人終養。"老仙翁遞過一件石匣,說:"有此石匣,但可無憂。只是天機不可洩露,此匣萬萬開啟不得,切記。"老仙翁傳詔已畢,飄然而去,蘇耽也收拾藥簍怀揣石匣返回家中。

群鶴迎仙

漢文帝三年(公亓前177年)五月十五日,是蘇耽成仙升天的日子。蘇耽一早起來就劈柴禾,掃庭院,又將水缸挑滿。這是最後一次侍奉母親,他想竭力多做些事。挑水時,他看見了倒映井底的南天門,且隱隱聽見裊裊仙樂聲,知道行期已近,於是整衣撣塵等候仙侶。忽然紫氣西來,氤氳縹緲中,十隻仙鶴迤邐降落在蘇家庭院。蘇耽急忙入宅含淚向母親辭別:"耽已成道,受命將升,仙仗臨門,不得終養。"蘇母雖然捨不得與兒離別,但知道天命難違,不可強留,於是哽咽唏噓說:"兒走後,娘何以為生?"蘇耽將老仙翁授給的石匣捧送到母親手中,說:"有需必得,慎勿發也。"又說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枯葉救之。蘇耽辭母出門,忽聞仙樂齊奏,又有異香瀰漫,蘇耽騎上仙鶴,旌幢和群鶴簇擁著他逶迤騰空而起。

桔井泉香

蘇耽昇仙的第二年,郴州果然暴發瘟疫,來勢迅猛,八方蔓延,不分男女老少,均受染髮病,病死無數。一時間,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鄉親們在此劫難中,自然想到蘇耽,可蘇耽已經成仙升天而去子:於是轉而來求蘇母。蘇母便按照兒子的囑咐,凡來求醫者,每人賜給院內井水一升,桔葉一片。說也真靈,病人服後,無不迅速痊癒。消息傳開,前來向蘇母求醫討桔葉、井水的很多,可桔樹上的葉子和井中泉水並不見少。原來,蘇耽成仙,仙氣飄溢,桔樹招收了仙風,有了靈性,人每摘一葉,樹就會自長一葉。泉水吸收了仙氣,也有了靈性,人們每舀一升,井水就自湧一升。由於有足夠的桔葉井水,郴郡的瘟疫終於得以平息。自此," 桔井泉香"這一典故就流傳下來,並傳遍全國及日本與東南亞等國。

唐代詩人杜甫、王昌齡元結沈彬等,對此均有題詠

唐開元十九年(731),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賜名"集靈觀"、"桔井觀"。

蘇仙望母

蘇耽無父而生,自幼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他把母親的養育之恩銘記心上。又因未及報答,少年即成仙道,以至永訣慈母。所以蘇仙雖身在天界,思母之心卻與日俱增,常常溜出天庭,來到蘇仙嶺上,朝西南翹首眺望,期盼看到母親的身影。嶺上的松林也深受蘇仙孝心感染,每當蘇仙望母,它們也一同傾身西南,陪伴蘇仙尋覓母親天長日久,積而成勢,蘇仙嶺的松林無論老樹新枝,總是傾向西南。世人感慨蘇仙孝感草木,感嘆嶺上松林善解人意,就將這片松林稱為"望母松"。

擲經成橋

蘇耽成仙離家時,為了母親衣食有著落,把老仙翁贈送的小石匣留給了母親,石匣上寫著"心有求,叩叩首"幾個字。石匣只要叩一下,就會出現蘇母所需的衣食穿用;蘇母憑著這個石匣子,溫飽度日,竟活到百歲才無疾而終。蘇母逝世那天,人們望見蘇仙嶺上有白馬出沒,並隱隱聽到哭聲從嶺上傳來。人們把所見所聞禀報到郡署。郡太守張邈率下屬一行親赴嶺上求見蘇仙。仙凡異壤,不可直面,蘇仙半隱於松葉枝叢中,接待張太守,感謝他弔孝母親。言語間,郡守張邈偶然窺見蘇仙豐資神彩,光熠照人。蘇仙顧及故鄉諸事,知道郴江因無河橋,過往行人全憑小船擺渡,十分不便,於是有意為鄉親解難。於是蘇耽對太守說:"山谷幽遠,日暮難歸,願許蘇耽成橋水上。"說完將手中一卷仙經擲向郴江,離郡署最近的河面上立即出現了一座石拱橋。郴人為紀念蘇仙的恩德,就稱這座橋為"蘇仙橋"。

仙淚化泉

中國古代,無論是官府貴人,還是庶民百姓,凡父母新喪,孝子都要在父母墳旁起造 ​​墓廬,枉身其內,守墓三年,以報父母養育之恩,以儘後代孝道之情。蘇母謝世,葬桔井觀之左。時蘇耽已成仙升天多年,雖仙凡有別,但蘇耽原本極具孝心,故仍然遵依凡例守墓盡孝。每天蘇仙在天庭值日之餘,即坐一白色仙馬馳抵蘇仙嶺,遙對桔井觀旁的慈母墓跪拜行禮,凝視守望。每每想起母親未成婚即吞萍懷胎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耽成仙的故事
 
 
作者﹕真珮

【大紀元12月9日訊】蘇耽是桂陽人,在漢文帝時得道,人稱他為蘇仙。傳說蘇耽的母親潘氏在郴江河邊洗衣,手指繞上五彩綵帶。五彩綵帶竟神奇地鑽入潘氏肚裏,於是潘氏未婚有孕。潘氏在牛脾山腳的山洞裏生下了蘇耽,然後就匆匆的棄子離去了。幾天後,潘氏因想念兒子,跑回山洞正好看到白鹿給孩子餵奶,白鶴伸展翅膀給孩子禦寒。最後潘氏終於決定將孩子留在身邊一同生活。
  
蘇耽從小就明事理、很孝順母親。有一次,母親生病卻想吃臭豆腐,而當地郴州城沒有。蘇耽為了滿足母親的願望,前往縣市去買臭豆腐了。回來後,母親問兒子,你這是哪來的?蘇耽說,這是去縣市買回來的。母親疑惑的說,去縣市來回有百餘里,這怎麼可能在幾個時辰就買得回來,你這不是騙我嗎? 蘇耽說,對了,我在買臭豆腐的路上剛好遇到舅舅,他說明天會過來呢,您如果不信,明天可順便問他就知道了。隔天蘇耽的舅舅果然來了,舅舅談到昨天確實曾在湘潭碰到蘇耽。母親聽後還是一臉茫然。
蘇耽自小聰穎,有次到蘇仙嶺山上放牛,在山腳的一座小橋碰到一位仙翁,給了他一本醫書。從此,蘇耽放牛時就認真看醫書。說也奇怪,別人家的牛總是亂跑,而蘇耽的牛不用管,自己吃飽自己回來,因此蘇耽能更安心的看書。後來,蘇耽學會了醫術,時常為鄉親採藥治病,藥到病除。後來人們將蘇耽遇仙的這座小橋叫做遇仙橋。
  
由於蘇耽濟世救人、孝母愛人,德行昭著,上天感動,召其上天,位列仙班。      
蘇耽成仙前,曾對母親說,郴州不久將發生一場瘟疫,只要用屋前井旁橘樹樹葉合著井水一起熬煮湯藥,就可治病。蘇耽升天後不久,果然郴州發生了瘟疫。潘氏用橘葉熬井水,解了這場瘟疫。事後,才有"橘井泉香"這個典故。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蘇耽,將牛脾山改名為蘇仙嶺,並在山頂修了寺廟,稱為蘇仙觀。@*
(http://www.dajiyuan.com)

12/9/2006 11:26:17 PM

 

蘇 耽

相傳西漢末年有一人,姓蘇名耽字子安,其父早逝,母子相依為命。蘇家原籍桂陽,後遷居商城縣大蘇山北麓。蘇宅緊依石槽河東岸,門前怪石林立,宅後綠竹滿園,黃鶴紛至。
蘇耽幼秉異賦,天資聰穎,五歲習文,七歲善劍,成年後精通天文地理,立志為天下人盪邪惡,扶正氣。但時逢戰亂,兵禍連年,民不聊生,加之境內瘟疫流行,以致田園荒蕪,十室九空。蘇耽壯志難酬,憂心如焚。一日,他聽說大蘇山有一得道真仙隱居,道號朝陽真人,法力無邊,就向母親禀告,願踏遍青山,尋師學藝,普渡​​眾生。蘇母深明大義,答應了兒子的請求。次日,蘇耽足登麻履,腰佩短劍,拜別慈母,上山尋師。
朝陽真人這天正靜坐洞府,閉目養神,忽感心血來潮,屈指一算,知蘇耽來訪。真人把拐杖拋出洞府,變成一猛虎,朝蘇耽呼嘯而去。蘇耽驟逢猛虎,未及反應,即被那虎一口銜住,騰空而起,直至洞府。蘇耽見朝陽真人後,跪拜於地,口稱師父。真人問他為何而來,他說:“我想拜真人為師,求學仙術,拯救百姓。”真人聽後,取出金丹數粒,交給蘇耽後說:“求學仙術非一日之功,拯救百姓乃當務之急,你先拿這些仙丹回去,化在大缸水中,讓鄉鄰們每人服一湯匙,就能解除瘟疫。”
蘇耽捧回仙丹,按真人指點施行,果然靈驗。此後他求學仙術的決心更加堅定,辭母離家,再次上山拜師。行前,他預卜兩年後縣境有大疫復至,囑咐母親教百姓普遍種橘並鑿井,疫至用井水煮橘葉飲服,以避其害。兩年後,蘇耽所言一一應驗。其間,蘇母因奔走救民,勞累過度,以致油盡燈滅。鄉弟鄰里深感厚德,集資把蘇母厚葬在蘇家宅後,並把其住處取名為“子安”。
蘇耽從師三年,學成煉丹之術後返回故里,聞母病故,悲痛欲絕。當天夜裡在母親墳前守孝,突然雷雨交加,第二天雨過天晴,有數十隻黃鶴飛臨蘇門,蘇耽在母親墳前三拜之後,於門前岩石上跨上鶴背,升仙而去,只留下岩上的深深足印,至今猶存。後來人們懷念蘇耽,將“子安”改稱“蘇仙石”,大蘇山上朝陽真人住過的洞府稱為“朝陽洞”。有詩為證:
大蘇山前有子安,相傳此地出蘇仙,
仙人已乘黃鶴去,留下足跡在人間。

 

典故蘇耽井 

同源典故化鶴三千歲 化鶴群 橘井 蘇仙橘井 蘇君跡 蘇耽仙 蘇耽化鶴 蘇耽宅 蘇耽鶴 送蘇耽 避彈歸 鶴爪書

相關人物蘇耽

參考典故桔井


《太平廣記》卷十三〈神仙十三·蘇仙公〉~90~
蘇仙公者,桂陽人也,漢文帝時得道。先生早喪所怙,鄉中以仁孝聞。宅在郡城東北,出入往來,不避燥濕。至於食物,不憚精粗。先生家貧,常自牧牛,與裏中小兒,更日為牛郎。先生牧之,牛則徘徊側近,不驅自歸。余小兒牧牛,牛則四散,跨岡越險。諸兒問曰:「爾何術也?」先生曰:「非汝輩所知。」常乘一鹿。先生常與母共食,母曰:「食無鮓,他日可往市買也。」先生於是以箸插飯中,攜錢而去,斯須即以鮓至。母食去(明鈔本去作未)畢,母曰:「何處買來?」對曰:「便縣市也。」母曰:「便縣去此百二十裏,道途徑險,往來遽至,汝欺我也!」欲杖之。先生跪曰:「買鮓之時,見舅在市,與我語雲,明日來此,請待舅至,以驗虛實。」母遂寬之。明曉,舅果到。雲昨見先生便縣市買鮓。母即驚駭,方知其神異。先生曾持一竹杖,時人謂曰:「蘇生竹杖,固是龍也。」數歲之後,先生灑掃門庭,修飾牆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侶當降。」俄頃之間,乃見天西北隅,紫雲氤氳,有數十白鶴,飛翔其中,翩翩然降於蘇氏之門,皆化為少年,儀形端美,如十八九歲人,怡然輕舉。先生斂容逢迎,乃跪白母曰:「某受命當仙,被召有期,儀衛已至,當違色養,即便拜辭。」母子歔欷。母曰:「汝去之後,使我如何存活?」先生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簷邊桔樹,可以代養,井水一升,桔葉一枚,可療一人。兼封一櫃留之,有所闕之,可以扣櫃言之,所須當至,慎勿開也。」言畢即出門,踟躕顧望,聳身入雲,紫雲捧足,眾鶴翱翔,遂升雲漢而去。來年,果有疾疫,遠近悉求母療之,皆以水及桔葉,無不愈者。有所闕乏,即扣櫃,所須即至。三年之後,母心疑,因即開之,見雙白鶴飛去。自後扣之。無複有應。母年百餘歲,一旦無疾而終。鄉人共葬之,如世人之禮。葬後,忽見州東北牛脾山,紫雲蓋上,有號哭之聲,鹹知蘇君之神也。郡守鄉人,皆就山吊慰,但聞哭聲,不見其形。郡守鄉人,苦請相見,空中答曰:「出俗日久,形容殊凡,若當露見,誠恐驚怪。」固請不已,即出半面,示一手,皆有細毛,異常人也。因請郡守鄉人曰:「遠勞見慰,途徑險阻,可從直路而還,不須回顧。」言畢,即見橋亙嶺傍,直至郡城。行次,有一官吏輒回顧,遂失橋所,墮落江濱,乃見一赤龍於腳下,宛轉而去。先生哭處,有桂竹兩枝,無風自掃,其地恒淨。三年之後,無複哭聲,因見白馬常在嶺上,遂改牛脾山為白馬嶺。自後有白鶴來止郡城東北樓上,人或挾彈彈之,鶴以瓜攫樓板,似漆書雲: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來歸,吾是蘇君彈何為?」至今修道之人,每至甲子日,焚香禮於仙公之故第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九《耒水》引《桂陽列仙傳》
「耽,郴縣人,少孤,養母至孝。言語虛無,時人謂之癡。常與眾兒共牧牛,更直為帥,錄牛無散。每至耽為帥,牛輒徘徊左右,不逐自還。眾兒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耽曰:『非汝曹所知。』即面辭母云:『受性應仙,當違供養。』涕泗又說:『年將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飲水,可得無恙。』如是有哭聲甚哀。後見耽乘白馬還此山中,百姓為立壇祠。」


典故 簡釋
橘井 喻孝事父母,或指仙丹妙药。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彬州》:“彬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
苏耽宅 喻仙人居处。唐王昌龄《奉赠张荆州》:“王君飞舄仍未去,苏耽宅中意遥缄。”

作者 詩題 詩句
元結 桔井 如何躡得蘇君跡,白日霓旌擁上天。
杜甫 八哀詩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 敢忘二疏歸,痛迫蘇耽井。
王昌齡 出郴山口至疊石灣野人室中寄張十一 昨臨蘇耽井,復向衡陽求。同疚來相依,脫身當有籌。
王昌齡 奉贈張荊州 王君飛舄仍未去,蘇耽宅中意遙緘。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杏林 橘井的典故
蘇仙嶺,郴江幸自繞郴山- 木子弓長- 驢遊記



  眾所周知,「杏林」—詞是中醫界常用的辭彙,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蹟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
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

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雲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二萬餘人。

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穀換取,而董奉則把換來的谷米來救濟貧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

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讚美像董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中國傳統醫學史上還有一則典故「橘井泉香」也與道醫有關。這則典故說的是西漢時湖南一位叫蘇耽的道人,身懷絕技,對母親極為孝順,後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囑咐母親,明年將有疾疫流行,到時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葉來救治。

第二年果然發生大規模疫情,他的母親便遵照囑咐,用井中泉水泡橘葉施救眾鄉鄰,活人無數,一時傳為佳話。這則「桶井泉香」典出《列仙傳》之《蘇耽傳》,清代閩人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就將其收入《醫術名流列傳》之中,流傳甚廣。至今湖南郴州市東北郊蘇仙嶺上的蘇仙觀、飛升石、鹿洞,以及市內第一中學內的杼井,都是紀念蘇仙的遺跡。

  「橘井泉香」一詞與「杏林春暖」、「懸壺濟世」一樣,在中醫學界膾炙人口。過去醫家常常以「橘井」一詞或橘、杏並用來為醫書取名,諸如「桶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文章來源:一康網 39健康網


2/21/2007 11:32:08 AM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水堂人文茶館[編輯]

 
 
春水堂人文茶館
Chun Shui Tang Cultral tea house
公司類型 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 非上市
成立 1983年5月(創始)
1991年9月(公司登記)
代表人物 劉漢介(創辦人
總部地點  中華民國臺灣
臺中市西屯區朝馬三街12號
電話號碼 886-4-22592567
產業 飲料批發、連鎖餐廳
實收資本額 新台幣0.03億元
結算期 每年12月 (月制會計年度)
母公司 春水堂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網址 春水堂

春水堂人文茶館(簡稱春水堂),起源於臺灣臺中市的連鎖茶餐廳,1983年創始於臺中市西區四維街,原為「陽羨茶行」。賣半醱酵精品茶,倡雙杯式飲法,談色香味三段品茗法,首見於臺灣茶行;並自稱先後研發泡沫紅茶珍珠奶茶

春水堂目前全國共有43間分店,臺北新北桃園新竹臺中臺南高雄屏東皆有分店,並於2007年西進中國大陸,於2013年進軍日本展店。

 

 

簡介[編輯]

 
台中中友百貨後方的春水堂台中育才店

1983年5月,《中國茶藝》作者劉漢介開了一家冷飲茶專賣店。春水堂重現宋朝茶館風貌,提倡生活四藝,將插花、掛畫、音樂、文化呈現於店舖。創辦人劉漢介研習歷代中國茶藝,深諳日本煎茶抹茶茶道,熟知詔安潮州臺灣工夫茶,因深感臺灣四季炎熱,可樂汽水暢銷,冰紅茶只停在行車販賣階段。故劉漢介投資設立新風貌茶行,開始提供小壺泡的冷飲茶。冷飲茶是用小壺泡原理濃縮後再稀釋,經雪克器調理,推出後半年內造成流行風潮,成為臺中新興特色,並向全國傳播。

1987年3月,將地方小吃「粉圓」加入調味紅茶的世界,名曰「珍珠奶茶」數月後風靡全臺,至今仍是產品排行榜首,並成為華人飲料的代名詞。與珍珠奶茶同時計有四十種冷飲,以珍珠奶茶最受歡迎。珍珠奶茶以傳統市場樹薯粉圓為材料,傳統粉圓直徑約5mm,使用之吸管8mm,自1987年工廠生產規格一直維持原樣,不曾改變。另一種《波霸粉圓》為茶攤業者使用,使用彩色吸管;而《白粉圓》﹝西穀米﹞為南部業者慣用。

歷史[編輯]

  • 1983年5月,於臺中市臺中州廳後方四維街24-1號成立「陽羨茶館」,研發「泡沫紅茶」。
  • 1985年,將半醱酵茶加入冷飲系列。
  • 1987年12月,將粉圓加入奶茶中,名為「珍珠奶茶」。
  • 1988年1月改名「春水堂」,並另設「木犀堂」於春水堂內。
  • 1993年,引進歐式吧檯作業,並另創冷飲茶新境界「凍飲茶」0~5度的茶飲料。7月成立「荊谿茶學院」(後為大進店)。
  • 1994年,開拓茶酒飲料(習自中國雲南少數民族),並將後醱酵茶類(普洱茶)加入冷飲茶。
  • 1997年,成立「山家小舖」開幕,專營歐式花茶及品味咖啡(後為大隆店)。
  • 1999年1月,總部移置臺中朝富店。3月成立「茶湯會」茶飲外帶專賣店。
  • 2001年10月,受邀於第二屆海峽兩岸茶葉科技學術研討會中進行茶藝表演。
  • 2002年1月將改良煮法的普洱奶茶加入冷飲類系列,並催生第一屆臺灣茶人會於臺中經國園道舉辦。3月受台灣觀光協會邀請,赴德國柏林國際旅展以珍珠奶茶推廣臺灣觀光。
  • 2007年3月,春水堂出版林文隆創作音樂CD「用心唱臺灣」,其中收錄有「珍珠奶茶」及「臺灣茶史」等歌曲。11月,受臺中市政府邀請,於亞洲盃世界盃棒球賽之間,進駐臺中洲際棒球場打造舒適飲茶空間協助城市行銷。12月受臺中市政府邀請,參與臺北國際旅展。
  • 2013年7月27日,春水堂正式進軍日本,首家分店在東京代官山開幕。
  • 2014年1月14日,日本二號店六本木店開幕[1]。3月21日,日本三號店表參道店開幕。[2]

家族品牌[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郭元益食品[編輯]

 
 
 
郭元益總部大樓。

郭元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糕餅製作聞名的台灣食品公司,主要製作結婚喜餅等各種節慶與禮俗相關糕餅。

歷史[編輯]

1867年,郭元益的創辦人於在台北市士林區舊街成立糕餅店,並以其祖先在福建漳州堂號「元益」為店名。1945年,元益第三代經營者將原店名冠上郭姓而改名為「郭元益」至今。目前郭元益總部位於台北市士林區,並在桃園縣楊梅市幼獅工業區設有工廠。2001年和2002年,郭元益分別成立郭元益糕餅博物館楊梅館和士林館。

 

 

 

 

 

 

 

 

 

郭元益

西元1708年,郭氏先祖即已由福建漳州渡海來台,在台灣歷經百餘年的勤奮耕耘。西元1867年,第一代經營者於士林最早的發源地-舊街(即為現址)開設糕餅店鋪,將祖傳餅藝發揚光大,並以郭氏福建祖厝「元益」堂號,創立糕餅店根基。 西元1945年,第三代經營者將「元益」店號,上冠郭姓而成「郭元益」,以一根扁擔的傳奇,讓郭元益糕餅持續在台灣傳承出新開花結果,綻放餅食文化之燦爛光芒。

拉法頌

L'AFFECTION原為法文”愛情”之意。背後蘊含著一段從東京到塞納河 畔的傳奇故事,戀人們對愛情的堅持,化為L'AFFECTION 品牌的深刻 及感動。 2001年拉法頌品牌正式進入台灣,創造時尚品味的人文風潮,成為美學設計的經典傳說。秉持日裔品牌追求完美的精神,及品管嚴格的固執,以鵝毛筆傳情,復興人文愛情,展現出現代風尚的人文主義。

木村屋

木村屋烘焙坊成立於西元2002年,產品以引進精緻的日式西點麵包美食為起點,由台灣百年糕餅業者郭元益與日本技術合作交流經營,不斷的在產品上創新改良,以精緻的巧思與繁複的做工,細心慢火烘焙出各式產品。

郭元益婚紗

郭元益K.L. WEDDING婚紗會館自成立以來,作品創新求變:橫跨打造名人形象、時尚雜誌顧問、專業整體造型教學…等,以文化結合有形的商品與無形的服務,成為提供國際級服務的婚紗美學典範。藉由集團企業豐富資源,整合婚禮相關產業,為每一對新人打造專屬的幸福回憶。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來水[ 編輯]

 
 
 
自來水

自來水,是指水廠將取自湖泊河流水井水庫等水源的淡水,經過混凝沉澱過濾消毒等淨水工序,最後由機泵通過輸配水管道供給用戶的水。一些國家和地區規定,自來水必須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而可直接生飲,否則要經過煮沸才可飲用。

還有一種經海水淡化而成為飲用水,國外先進國家都有開發海水淡化廠,但因處理成本較高,大多只用於缺乏水源的地方。

作為室內配管工程的一環,自來水開始出現於19世紀末期,並在20世紀中葉盛行。

 


各地情況[ 編輯]

臺灣[ 編輯]

台灣新式自來水事業的發展,始於1896年日人所興建的淡水鎮自來水。

在此之前根據台灣總督府製藥局調查發現,台北居民的飲用水源鑿河水掘水池塘水,其中除部分井水經過地層過濾尚符合衛生外,其餘水質甚差,特別是河水、池塘水更是污穢,因飲水導致疾病叢生。

1896年,淡水支廳廳長大久保利武特聘丹麥技師漢遜(Emanuel Hansen),勘察大屯山山麓水梘頭滬尾各兩處湧泉,水源均自火山岩洞處湧出,判斷除非地殼大變動,兩湧泉水不致減量,且水質甚佳皆可飲用,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當時為總督府衛生顧問),推薦替日本設計自來水系統的蘇格蘭人巴爾頓(WKBurton)來台作「衛生工事評估」,決定以台北為衛生工事優先建設地區,於1899年先完成淡水鎮的自來水設施系統(滬尾水道)。同年巴爾頓病逝後,建設工作由其學生濱野彌四郎接續。

1902年,基隆的自來水系統完成,為全台第二個有自來水的城市,同時是台灣最早採用沉澱過濾的淨水場

1907年,台北自來水工程以新店溪為水源開始動工興建,1909年4月台北城的自來水工程正式完工使用。

1908年4月1日,完成第三座自來水廠,該廠即為現今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公館一帶的自來水園區

香港[ 編輯]

香港,自來水是極少數直接由政府部門提供的公用事業,由水務署負責。

中國大陸[ 編輯]

中國大陸現代意義上的城市供水最早始於大連為解決北洋水師旅順港供水,由李鴻章主持,1879年開始在旅順北郊水師營三八里村修建自來水源,工程耗時10年,修建水池1座,管線長度達6180米,可為2萬多人提供自來水。在當地居民要求下,附近立有「龍引泉」石碑,石碑於原址保存至今。這一供水工程之後經過不斷改擴建而一直使用,但因週邊機井數量增加,其投入使用100年後終於枯竭。

1906年,日本開始對大連進行統治後,因建設城市供水工程之需,對大連乃至中國東北的水文狀況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記錄,在大連建設了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統,並在大連修建了大西山水庫、龍王塘水庫等至今仍在使用並起著重要作用的水庫[1]

自來水在20世紀初引進到成都,使當地許多送水維生的挑水夫失去工作。[2]

常見問題[ 編輯]

  • 水管鏽蝕
  • 停水(在颱風季或是其他原因導致原水濁度飆高時,自來水廠有時會關閉進水口,以節省處理淨水成本及避免設備受損)
  • 分區供水(當乾旱或是其他原因導致原水供應不足時)
  • 漏水
  • 水錶故障

參考[ 編輯]

  1. ^  供水博物館有償徵集文物大連自來水李鴻章首建,於2010年2月4日查閱。
  2. ^ 王笛著,李德英等譯:《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頁181。

 

 
 

自來水,是指水廠將江河、湖泊淡水經過“混凝、沉澱、過濾、消毒”等淨水工序,最後由機泵通過輸配水管道供給用戶的水。一些國家和地區規定,必須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儘管如此,許多中國人習慣將其煮沸後飲用。在中國,目前(截至2012年)大部分地區仍然沒有達到飲用水標準,只有個別地區(比如奧運村)實現了直接飲用。

編輯摘要
 百科幫你漲姿勢
多地自來水已經達到直接飲用標準

通過淨化消毒後生產出來的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的生產生活用水多地自來水已經達到直接飲用標準

消毒大多采用氯化法具有消毒效果好和幾乎沒有有害物質的優點

中國已強制執行最新飲用水標準與世界上最嚴的歐盟水質標準持平

 

中文名:自來水
釋義: 自己流出的水   起源: 英國
  • 莫小夏  2012年5月,媒體調查顯示,中國城市供水管網質量普遍低劣,不符國標的灰口鑄鐵管佔50.80%,普通水泥管佔13%,鍍鋅管等佔6%。老舊管網漏水嚴重,經常爆管,從水質角度講,容易發生二次污染。2000年至2003年,中國184個大中城市管網水質發生過4232次二次污染事件。

目錄

 

自來水- 簡介 

自來水自來水

自來水,指通過自來水處理廠淨化、消毒後生產出來的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的供人們生活、生產使用的水[1]  。自來水開始出現於19世紀末期,並在20世紀中葉盛行。自來水主要通過水廠的取水泵站汲取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地表水,經過沉澱、消毒、過濾等工藝流程,再由自來水廠按照《國家生活飲用水相關衛生標準》處理後,用機泵通過輸配水管道供給用戶使用[2]  。



自來水- 處理過程 

自來水是經過多道複雜的工藝流程,通過專業設備製造出來的飲用水自來水的處理過程如下:

1、把源水從江河、湖泊中抽取到水廠(不同的地區它的取水口是不同的,水源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的飲水質量);

2、經過沉澱、過濾、消毒、入庫(清水庫),再由送水泵高壓輸入自來水管道;

3、分流到用戶龍頭。整個過程要經過多次水質化驗,有的地方還要經過二次加壓、二次消毒才能進入用戶家庭。 

自來水- 消毒方法 

自來水生產工藝

自來水消毒大都採用氯化法,公共給水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水傳播疾病,這種方法推廣到至今(截至2008年)有100多年曆史了,具有較完善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氯氣用於自來水消毒具有消毒效果好,費用較低,幾乎沒有有害物質的優點。

氯氣易溶於水,與水結合生成次氯酸鹽酸,在整個消毒過程中其主要作用的是次氯酸。對產生臭味的無機物來說,它能將其徹底氧化消毒,對於有生命的天然物質如水藻、細菌而言,它能穿透細胞壁,氧化其系統使其失去活性,使細菌的生命活動受到障礙而死亡。次氯酸本身呈中性,容易接近細菌體而顯示出良好的滅菌效果;次氯酸根離子也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但它帶負電荷而難於接近細菌體(細菌體帶負電荷),因而較之次氯酸,其滅菌效果要差得多,所以氯氣消毒效果自來水生產工藝要比採用漂白粉消毒更佳。

在現階段(截至2012年),消毒劑除氯氣外,還有二氧化氯臭氧,採用代用消毒劑可降低有害物質的生成量,同時提高處理效率。

世界上安全的自來水消毒方法是臭氧消毒,不過這種方法的處理費用太昂貴,而且經過臭氧處理過的水,它的保留時間是有限的,至於能保留多長時間,目前(截至2012年)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所以只有少數的發達國家才使用這種處理方法。

自來水- 國家標準 

從2007年7月1日起,由國家標準委和衛生部聯合修訂出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下稱“新標準”)將正式實施,所有自來水廠都將實施更加嚴格的檢測標準。新標準中的106項指標被分為常規檢驗項目和非常規檢驗項目兩類。其中,常規檢驗項目42項,各地必須統一檢定;非常規檢驗項目64項,具體實施日期由各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但全部指標的實施最遲不得晚於2012年7月1日。
城市自來水的國家標準(GB5749-2006)
檢測項目(單位)---國家標準限量
1、微生物指標
總大腸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檢出
耐熱大腸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檢出
大腸埃希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檢出
菌落總數(CFU/mL) ---100
2、毒理指標
砷(mg/L)--- 0.01
鎘(mg/L)--- 0.005
鉻(六價,mg/L) ---0.05
鉛(mg/L) ---0.01
汞(mg/L)--- 0.001
硒(mg/L) ---0.01
氰化物(mg/L)--- 0.05
氟化物(mg/L)--- 1.0
硝酸鹽(以N計,mg/L)--- 10
地下水源限制時為---20
三氯甲烷(mg/L) ---0.06
四氯化碳(mg/L)---0.002
溴酸鹽(使用臭氧時,mg/L) ---0.01
甲醛(使用臭氧時,mg/L)--- 0.9
亞氯酸鹽(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時,mg/L)--- 0.7
氯酸鹽(使用複合二氧化氯消毒時,mg/L)--- 0.7
3、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
色度(鉑鈷色度單位) ---15
渾濁度NTU -散射濁度單位)--- 1
水源與淨水技術條件限制時為---3
臭和味---無異臭、異味
肉眼可見物---無
pH  (pH單位)---不小於6.5且不大於8.5
(mg/L) ---0.2
(mg/L)--- 0.3
(mg/L)--- 0.1
(mg/L) ---1.0
(mg/L)--- 1.0
氯化物(mg/L) ---250
硫酸鹽(mg/L) ---250
溶解性總固體(mg/L) ---1000
硬度 (以CaCO3計,mg/L)--- 450
耗氧量(CODMn法,以O2計,mg/L)--- 3 (​​水源限制,原水耗氧量>6mg/L時為5 )
揮發酚類(以苯酚計,mg/L)--- 0.002
陰離子合成洗滌劑(mg/L) ---0.3
4、放射性指標
指導值總α放射性(Bq/L) ---0.5
總β放射性(Bq/L)--- 1
依據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按功能高低依次劃分為五類:
Ⅰ類主要適用於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
Ⅱ類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
Ⅲ類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游通到、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
Ⅳ類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Ⅴ類主要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對應地表水上述五類水域功能,將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標準值分為五類,不同功能類別分別執行相應類別的標準值。水域功能類別高的標準值嚴於水域功能類別低的標準值。同一水域兼有多類使用功能的,執行最高功能類別對應的標準值。實現水域功能與達功能類別標準為同一含義。

自來水- 存在問題 

重金屬污染
地表水源:中國約50%水源受到污染,上百種有機化合物、重金屬離子進入水源
地下水源:存在氟、砷、鐵、錳等超標
全國縣以上4000多家自來水廠中,98%仍使用傳統水處理工藝,如果水源被重金屬離子和有機化合物所污染,傳統工藝就顯得力不從心。
學者認為,至少20%至30%的水廠需要盡快上馬深度處理工藝。
水管網質量低劣
調查顯示,中國城市供水管網質量普遍低劣,不符國標的灰口鑄鐵管佔50.80%,普通水泥管佔13%,鍍鋅管等佔6%。
老舊管網漏水嚴重,經常爆管,從水質角度講,容易發生二次污染。
二次污染事件
2000年至2003年,中國184個大中城市管網水質發生過4232次二次污染事件。二次污染物主要為微生物,燒開水可以滅殺。
在中國省會城市中,每個城市都有數千個水箱或蓄水池,水箱二次污染事件近年頻現。各城市二次供水設施監管薄弱。
中國內地無一城市實現直飲水,燒成開水可殺死微生物污染,但無法去除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離子。
不少有機污染物在人體內積累到一定程度,可能致癌、致畸、致突變。
水質消毒手段不完善
自來水由於消毒手段還不夠完善,大多數的自來水飲用者,都會使用自來水,自來水在消毒的過程中,是利用漂白粉(劑)進行消毒,即使在努力的進行過濾,但是還是有少量或者微量的氯(漂白粉),在水加熱100℃就會產生三氯甲烷,是一種致癌物質

自來水- 水質真相 

媒體爆料

2012年5月7日,關於“自來水合格率僅50%”的消息在網上迅速流傳。這條消息源自財新《新世紀周刊》最新一期封面報導——《自來水真相》。
報導中說,2009年下半年,為了“大致搞清”全國城市飲用水的水質狀況,住建部水質中心做了一次全國普查。這是近十幾年間最大規模的檢測,覆蓋全國4000多家縣級以上城市自來水廠,得出了最為接近真相的飲用水質數據。但至今,住建部仍未對外正式公佈這次調查所得的自來水水質數據。多位接近權威部門的業內人士說,他們所獲知的此次檢測結果,實際合格率只有50%左右。

產生影響

截至2012年5月7日晚上8點30分,騰訊微博上有關“自來水合格率僅50%”話題的微博,已經超過95萬條。
這組報導在資本市場也激起陣陣漣漪。2012年5月7日環保和水務板塊雙雙位列A股漲幅榜前列,而這兩個板塊,多少都和“水處理”、“居民用水”相關。有分析認為,正是出於對水安全的擔憂,令一些資金嗅到了相關上市公司潛在的商機,諸如生產污水處理設備、飲用水設備及供排水技術開發的公司,可能面臨難得的機遇。

官方回應

城市供水安全問題是近日社會關注的焦點,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主任邵益生2012年5月1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2011年受有關部門委託,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會同有關單位組織國家認可的專業水質檢測機構對占全國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來水廠出廠水進行了抽樣檢測。按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評價,自來水廠出廠水質達標率為83%。他說:“我國城鎮供水總體安全,近年來水質不斷提高。

自來水- 地域狀況 

2012年7月1日起,中國將強制執行最新飲用水標準。新標準與國際接軌,指標達到106項,與世界上最嚴的水質標準—— 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新標準頒發至今,地方政府和水廠在水處理工藝改造方面鮮有進展。
對照新標準,相關業內專家分析,飲用水水質狀況大約分為幾個層次:
——首都北京,尤其四環以內的主城區,水廠普遍上馬了深度處理工藝,水網管道大部分更新,因此離直飲水距離最為接近。
——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大型城市,部分水廠上馬了深度工藝,但是因為主城區管道老舊等原因,目前無法實現直飲。
——其他省會城市(二線城市),僅有少數城市上馬了部分深度處理工藝,因水源、管道等原因,部分城市水廠屬問題水廠。
——上千座地級城市、縣級城市,除少數城市外,因水源差、深度水處理工藝缺乏等,有大量的問題水廠。

自來水- 中國情況 

台灣

 

自來水分析
自來水分析
台灣新式自來水事業的發展,始於1896年興建的淡水鎮自來水。在此之前根據台灣總督府製藥局調查發現,台北居民的飲用水源鑿井、河水、掘水與池塘水,其中除部分井水經過地層過濾尚符合衛生外,其餘水質甚差,特別是河水、池塘水更是污穢,因飲水導致疾病叢生。

 

1896年淡水支廳長大久保利武特聘丹麥技師漢遜〈Emanuel Hansen〉,勘察大屯山麓水梘頭及滬尾各兩處湧泉,水源均自火山岩洞處湧出,判斷除非地殼大變動,兩湧泉水不致減量,且水質甚佳皆可飲用,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當時為總督府衛生顧問〉,推薦替日本設計自來水系統的蘇格蘭人巴爾頓〈WKBurton〉來台作“衛生工事評估”,決定以台北為衛生工事優先建設地區,於1899年先完成淡水鎮的自來水設施系統(滬尾水道)。同年巴爾頓病逝後,建設工作由其學生濱野彌四郎接續。

1902年基隆的自來水系統完成,為全台第二個有自來水的城市,同時是台灣最早採用沉澱過濾的淨水場。

1907年台北自來水工程以新店溪為水源開始動工興建,1909年4月台北城的自來水工程正式完工使用。

1908年4月1日,完成第三座自來水廠,位於台北公館地區的台北自來水廠,就是今天(截至2012年)的自來水園區。

香港

香港,自來水是極少數直接由政府部門提供的公用事業,由水務署負責。

中國內地

中國內地現代意義上的城市供水最早始於大連。為解決北洋水師旅順港供水,由李鴻章主持[3]  ,1879年開始在旅順北郊水師營三八里村修建自來水源,工程耗時10年,修建水池1座,管線長度達6180米,可為2萬多人提供自來水。在當地居民要求下,附近立有“ 龍引泉 ”石碑,石碑於原址保存至今(截至2012年)。這一供水工程之後經過不斷改擴建而一直使用,但因周邊機井數量增加,其投入使用100年後終於枯竭。

1906年,日本開始對大連進行統治後,因建設城市供水工程之需,對大連乃至中國東北的水文狀況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記錄,在大連建設了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統,並在大連修建了大西山水庫、龍王塘水庫等至今(截至2012年)仍在使用並起著重要作用的水庫。

北京的自來水事業,誕生於清朝末期的1908年,得到當時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2008年是北京自來水事業的百年華誕[4]  。 

 

自來水- 原理 

通過水泵直接將水壓上高樓,或將水輸上水塔,由於水塔高於樓,利用U形管原理,使得水從每家的水管流出。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淳風 藏頭詩

 


李淳風

(http://www.epochtimes.com)

藏頭詩
唐朝司天監李淳風著.

唐太宗貞觀七年五月十九日.
太宗問於李淳風曰:朕之天下,今稍定矣.卿深明易道.不知何人始喪我國家,以及我朝之後登基者何人?得傳者何人?卿為朕歷歷言之.
對曰:欲知將來,當觀以往.得賢者治,失賢者喪.此萬世不易之道也.
太宗曰:朕所問者非此之謂也.欲卿以術數之學,推我朝得享幾許年,至何人亂我國家,何人亡我國家,何人得我國家,以及代代相傳,朕欲預知之耳.
淳風曰:此乃天機,臣不敢洩.
太宗曰:言出卿口,入朕之耳.惟卿與朕知之,他人皆不能知也.卿必為朕言之.
淳風曰:臣不敢洩露.
太宗曰:卿若不言亦不強,試隨朕入禁宮.
於是淳風侍太宗登高樓.
太宗曰: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卿可為朕言之.
淳風曰:亂我朝之天下者,即在君側.三十年後,殺唐之子孫殆盡.主自不知耳.
太宗曰:此人是文是武?卿為朕明言之.朕即殺之,以除國患.
淳風曰:此乃天意,豈人力所能為耶.此人在二旬之上.今若殺之,天必禍我國家,再生少年,唐室子孫益危矣.
太宗曰:天意既定.試約言其人.
淳風曰:其為人也,止戈不離身,兩目長在空,實如斯也.
太宗曰:亂我國家,何人能平之?
淳風曰:有文曲星下界,生於賣豆腐之家,後來為相,自能平之.
太宗曰:此人何姓?
淳風曰:天機不可洩,洩之有殃.
太宗曰:此人平後可治乎?
淳風曰:己丑有一口一巾不成五者亂之.幸有天罡下界平治.
太宗曰:此後可太平乎?
淳風曰:前二十四年,可媲美於堯舜.後二十四年,又有亂天下者,危而不危,常穿一件火牛無心每每飲水.
太宗曰:何人平治?
淳風曰:木子作將,仁義元帥平治.
太宗曰:此後可太平乎?
淳風曰:越五十年,稍稍太平.後六十年,混世魔王下界,日月生於面目,殺人無數,血流成河.幸有獨眼龍平治.之後,又樹掛拐尺者亂之,此時天下荒亂,人民飢餓.四十年中,有五火豬更遞為君.唐家血食盡矣,天下非唐有矣.
太宗曰:此後何君出焉?
淳風曰:有真龍降世,走隨小月,陽火應運,木時戴帽.開天地之文運,啟斯世之朦朧.禮樂作,教化興,真太平有道之世也.
太宗曰:亂此國又是何人?
淳風曰:有亂之者,然君臣皆賢,惜不悟其悟.後得撥亂之臣,始得漸平.迨二百年有春頭之人,時常帶二小者亂之,使此國之君另守一方.迨百年之後,有人之王頭腰八者亂之,然亦不得此國之天下.有一兀之主興焉,人皆披髮頭生花,聽其語不知其音,視其人惡見其面.若非天生一牛,日月并行,天下幾無人類也,女生鬚,男生子,地裂山崩矣.
太宗曰:後太平乎?
淳風曰:此後長水在空,以有道之主生焉.然數年後,幽燕并起,皇孫遁去.又越數十年,有承天啟運之主出焉,又得忠賢之臣,委以重任,斯壞國家.
太宗曰:忠賢之臣以壞國家,卿言何顛倒也?
淳風曰:天意如是.斯時人皆得志,混世魔王出焉,一馬常在門中,弓長不肯解弓,殺人其勢洶洶.其時文士家中坐,武將不領人,越數年如喪國家.有八旗常在身之主出焉,人皆口內生火,手上走馬,頭上生花,衣皆兩截,天下幾非人類矣.越二百餘年,又有混世魔王出焉,頭上生黃毛,目中長流水,口內食人肉,於是人馬東西走,苦死太原人.若非真主生於紅雁之中,木子作將,廿口作臣,天下人民尚有存者哉?然八十年後,魔王遍地,殃星滿天,有之者有,無之者無,金銀隨水去,土木了無人,不幸帶幸,亡來又有金.越數年後,人皆頭頂五八之帽,身穿天之衣,而人類又無矣,幸有小天罡下界,掃除海內而太平焉.
太宗曰:太平之後又若何?
淳風曰:九十年後,又有木葡之人出焉,常帶一枝花,太陽在夜,太陰在日,紊亂山河,兩廣之人民受無窮之禍,幸有賀之君,身帶長弓,一日一勾,而天下有家無人,日常在後,眉常在腰,而人民又無矣.若非真主出世,天下烏得文明.
太宗曰:何為文明?
淳風曰:此人頭頂一瓮,兩手在天,兩足入地,腰繫九觔者,身穿八丈衣,龍漢陽皆享福,得安寧,秀士登紫殿,紅帽無一人.
太宗曰:太平幾何?
淳風曰:如是者五十年,惜以一長一短,以粗為細,以小為大,而人民困矣,朝野亂矣.賴文武二曲星,一生於糞內,一生於泥中,後來兩人同心,而天下始太平矣.五百餘年,天使魔王下界,混亂人民,一在山之山,一在土之土,使天下之人民,男不男,女不女,而天下又大亂矣.
太宗曰:亂後如何?
淳風曰:大亂之後,又有真主出焉,無口無目無手無足,觀之不見人,聽之不聞聲,當是時也,天下文明,人皆知禮,俗尚淳厚,三代而後不易,有道之世也.
太宗曰:如是者幾何年?
淳風曰:如是者二百八十年.迨後立不立天下無日,坐不坐地下無貨,安之日安一不成,危之日危二不成,而混世之王出焉,男女皆去衣而行,禽獸皆a衣而走,浙江海內之地,幾無人類矣.幸太原有人主之分,而天下始平.

太宗曰:始後復何如?
淳風曰:此後衣冠文物之世,而大聖生於言午,相之者又桑中白玉上黃盤河中,而天下有三日,地無一石,生於此時者,皆享莫大之福也.
太宗曰:若此者多少年?
淳風曰:如此者六百年.後來天出口山內水鳴,始壞國家.於是人民惶惶,魔王生焉,人皆四目,牛無足,頭生於背,尾生於口,而天下大亂.有口者曰妖,二目者曰魔,鼠生當陽,群魔盡焉,背上生子,腰中出手,天上無星辰,地下無山河,幸有向日之主出焉,貧者憐之,富者仰之,而人皆享福.當時二人一處生,二天不外走大者須供小者又要走.
太宗曰:以後何如?
淳風曰:此後二百年間,雖治亂相循,然猶不至於大亂,過此以往,海內又有海,天上更有天,人馬東南走,苦死太原人.有也常在側,b兒不輕身,見之者曰有耳,視之者曰無形,而天下大亂者,六十餘年.

太宗曰:此後又如何?
淳風曰:此後一治一亂,兩兩相至,酉戌之年,人數盡矣,天地合矣.
太宗曰:噫!朕知之矣.

(http://www.dajiyuan.com)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