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兒子獻之練字
 

 

「書聖」王羲之是一個很勤奮的人。他早期的書法並不特別出眾,但他努力練習和揣摩,結果達到登峯造極的境界。由此可見,王羲之的書法造詣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刻苦鍛鍊的成果。

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其中以王獻之的書法成就最高。當王獻之只有七、八歲的時候,王羲之已經說:「這個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會有很大的成就。」到底王獻之有什麼成功祕訣呢?相傳有一次,王獻之向父親請教成功之道,王羲之便帶他到院子,指着院子中十八個水缸,對他說:「祕訣就在這了。」王獻之一時摸不着頭顱,王羲之便解釋說:「如果你把這十八缸水用來磨墨練字,直至水缸的水用完了,你便會明白書法的成功之道。」王獻之恍然大悟,原來父親是要他努力不懈地練習。從此,王獻之每天都從缸取水磨墨練字。數年之後,他終於把十八個水缸的水都用完了,書法也大有進步。

王獻之長大後成為了大書法家,人們把他和王羲之並稱「二王」。王氏父子的傑出成就,正好說明了世上並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假如你不肯下苦功,只想靠天賦和運氣,是無法成功的。

 

王獻之練字的故事

 

  王獻之,字子敬,尤善草隸。幼學於父,次習於張芝。爾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初,謝安請為長史。太元中,新造太極殿。安欲使子敬題榜,以為萬代寶,而難言之。乃說韋仲將題凌雲台之事。子敬知其旨,乃正色曰:“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長。”安遂不之逼。子敬年五六歲時,學書,右軍從後潛制其筆不脫。乃歎曰:“此兒當有大名”遂書《樂毅論》與之。學竟,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於父。如大則尤直而寡態,豈可同年。唯行草之間,逸氣過也。及論諸體,多劣右軍。總而言之,季孟差耳。子敬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皆入神,八分入能。

——摘自“ 國學寶典 ”/唐·張懷瓘《書斷列傳》卷二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善畫畫。

  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

  “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

  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k 的頭像
    kk

    sun fellow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