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幻 虛 夢 影 | 19-09-09, 00:10 |  | (2330 Reads)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大明宮,是唐穆宗李恆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李忱登基之前,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傳說他當過和尚,曾作過《瀑布联句》一詩。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武宗病危的時候,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為帝。李忱被迎回長安登基做皇帝,是為唐宣宗,年號大中。

唐宣宗登基後,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農民起義,朝政腐敗,官吏貪污,宦官專權,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大中元年(846年)他先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

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稱大中之治。宣宗是唐朝歷代皇帝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資治通鑒》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

歷史上評價宣宗在位曾經燒過三把火:「權豪斂跡」、「奸臣畏法」、「閽寺讋氣」,稱之為「明君」。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無奈大中晚年,唐朝已積重難返,國力衰退,社會經濟千瘡百孔,只依靠統治階級枝枝節節的改革已無法改變唐帝國衰敗的潮流。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浙東農民裘甫帶領五百農民起義。起義軍後來發展至五十萬人,為唐末大規模農民起義打下了前哨戰。

傳說宣宗繼位之前曾當過和尚,所以對佛教極力推崇,據說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釋迦牟尼的舍利,關於這些資料見諸韋昭度《讀皇室運尋》、令孤《偵陵遺事》、讚寧《宋高僧傳》及僧圓悟禪師《碧岩集》。

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唐宣宗食用仙丹中毒,八月去世,享年49歲,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葬於貞陵。

【生平】

唐宣宗是憲宗第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生於大明宮,論輩分,他是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他在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被封為光王。會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彌留之際,把37歲的光王李怡立為皇太叔,並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他是唐朝歷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順宗以後的11帝中壽命最長的一位,他死於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歲。另外,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較高聲譽的一位,《資治通鑑》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唐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稱大中之治。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對外關係上,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是安史之變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進宣宗收復河湟詩 [唐]崔鉉

邊陲萬里注恩波,宇宙群芳洽凱歌。右地名王爭解辮,遠方戎壘盡投戈。 
煙塵永息三秋戍,瑞氣遙清九折河。共遇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后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小太宗”與“小貞觀”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開創的貞觀盛世是一個什麼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貞觀盛世來形容,可見其不凡之處。二十年來的政治鬥爭經驗鍛煉了他的權謀智略,流落民間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間疾苦,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後井噴般的爆發出來!李忱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將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遠調荊南節度使,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後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並且宣宗本人極其重視科舉。武宗時曾經在全國范圍內大舉滅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適當的恢復。

另外大中四年,孤懸於外的沙州(今敦煌)軍民,在張義潮的帶領下驅逐了吐蕃守將奪回了沙州,並在大中五年重新歸附唐朝。

宣宗也極擅於操控群臣,大中年間最得宣宗聖眷的宰相令狐絢就曾說過:“我秉政十年,皇上對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時,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但是宣宗極度禮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禮,非常的恭敬,如此一來恩威並重以威權駕御大臣,被稱之為智術治國。

宣宗還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一些低下的雜役,只要宣宗見過一面就能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以及所負責的工作,從來沒有弄錯過,這些宮人如果生病,宣宗還會派御醫去為其診治,甚至還會親自前往探視病情和賞賜物品,這在歷代君王中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極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偏執,曾經有地方獻給宣宗一支女子組成的歌舞樂隊,其中有位絕色佳麗被宣宗收入后宮加意寵幸,一段時間之後宣宗認為這樣下去有可能會重現玄宗朝之故事。於是為了斷絕自己對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乾脆將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黃泉之路,如此之行為簡直可以稱之為可怖。 (關於這件事,史家也有爭執,特此註明)

但是對於日益嚴重的宦官問題,宣宗鑑於“甘露之變”一樣沒有太好的辦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擁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較小的範圍之內對宦官勢力做一些盡可能的約束。不過由於宣宗處置得當,大中年間宦官勢力沒有過於膨脹,也沒有對國家造成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還有很多其它的優點,諸如多才多藝,生活節儉,喜愛讀書等等。關於這些優點,基本可以參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這不再做詳細敘述。

唐宣宗重視人才

唐宣宗李忱即位(公元847年)後,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了。於是,唐宣宗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無為子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這首詩比喻巧妙,語言曉暢,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對白居易的巨大文藝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達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綴玉,文章字字如綴玉;聯珠,詩歌象珍珠串聯。綴玉聯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優美動人的詩文佳作。

白居易生於公元772年,病死於846年,說他有六十年的創作生涯是實寫。說他是“詩仙”,是譽美之辭。人們稱李白為“詩仙”,仔細想起來,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詩人,稱白居易為“詩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 “浮雲”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難得。白居易先後在杭州、蘇州任刺史,增築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飲用。他的政績為世人所知,離蘇州時,“郡中士民涕泣相送”。後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尚書。但晚年不得志。 58歲時定居洛陽。正要重用他時,得知他仙逝,這對宣宗來說,是出乎意料的悲痛。 “童子”二句重點突出白居易的兩篇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對白居易的無限敬重和懷念。我們知道,《長恨歌》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練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相結合,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長恨”是它的主題。敘事、寫景、抒情,和諧地結合,回環往復,婉轉動人,纏綿悱惻。 《琵琶行》和《長恨歌》各具特色。它們一直傳誦國內外,“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琵琶行》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抒發了“長安故倡”的“天涯淪落之恨”,也抒發了作者的“天涯淪落之恨”(見洪邁《容齋隨筆》卷七)。 “文章”兩句,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捨、無比悲愴的內心世界。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詩文3800篇,成75卷。傳世名篇有《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賣炭翁》、《觀刈麥》、《輕肥》幾乎家喻戶曉。他的《策林》75篇縱論天下大事,內容切實,見解精闢;他的《與元九書》洋洋灑灑、夾敘夾議,是唐代批評文學的重要文獻;他的《草堂記》、 《冷泉亭記》等,寫景狀物,旨趣雋永,歷來為人重視。

唐宣宗是愛才的,愛的就是白居易這樣的傑出人才。白居易不僅有文才,而且有從政之才。他在野時撰寫詩文,才華出眾;從政時頗有業績,光彩照人。對比之下,唐宣宗對那些目無法紀、仗勢凌人、欺壓無辜的所謂“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個樂工叫羅程,善於演奏琵琶,宣宗通曉音律,很喜歡他。但是,羅程恃才橫暴,以小故殺人,被捕入獄。有些樂工羅拜於庭對唐宣宗哭訴道:“羅程負陛下,萬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絕藝,不得複奉宴遊矣!”唐宣宗果斷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羅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於是還是把羅程處以死刑。不僅如此,唐宣宗對親屬也不姑息。其舅鄭光為節度使,唐宣宗與鄭光討論為政之道;鄭光應對鄙淺,宣宗不悅,鄭光終不復任民官。由於宣宗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恭謹節儉,後人稱他為“小太宗”。

唐宣宗詩吊白居易

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有《吊白居易》(見《全唐詩》卷四)詩云: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君一愴然!

皇帝為一個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不說絕無僅有,恐也屬鳳毛麟角。白居易當然也是官員,但宣宗完全是當作詩人來描述的,足見白居易當時的詩名。詩中概括了詩人的創作生涯,稱讚其作品的通俗易懂和廣為人知,也表露了對這位名滿天下的詩人惋惜和悼念之情。在當時詩人能獲此殊榮,也可含笑於九泉了。

嚴教子女唐宣宗

唐宣宗是一個提倡節儉的皇帝,對於子女的要求更是嚴格,幾乎到了不盡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兒萬壽公主,下嫁給起居郎鄭顥,按常例要用銀箔飾車,從宣宗開始,改為銅飾。公主出嫁時,宣宗親自告誡她,到夫家要嚴守婦道,不得以皇家貴冑輕視夫族。有一回,駙馬的弟弟鄭覬得了重病,宣宗打發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詢問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觀戲。宣宗大怒,說:“朕有時怪士大夫家不願娶公主為妻,至今才知其情。”於是命人把公主叫來,當面斥責道:“小郎有病,你為何不去看視,反倒去看戲?成何體統!”公主一看父皇發怒,嚇得連忙請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讓人吃驚的是,宣宗的二女兒永福公主,已經選定於綜為駙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興。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飯時,因為一點兒小事慪氣,把筷子折斷。宣宗大動肝火,憤然說:“你這般性情,怎麼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婦?”當即傳旨,令四女廣德公主下嫁於綜。就這樣,永福公主眼睜地看著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奪去,送給了妹妹。

服食丹藥

宣宗即位後,就把武宗信任的道士趙歸真等處死,但是他不久也拜了一個衡山道士劉玄靖為師。後來,他還下令整修武宗在大明宮所建的望仙台,由於諫官的反對,才只好停下來,但是他對道術和丹藥的熱衷並沒有絲毫的減退。到大中末期,宣宗中毒越來越深,為了能夠得到長生不老的法門,他派人到南方尋訪到羅浮山人軒轅集,向他尋訪“治國治身之要”。

宣宗親眼目睹了武宗服食金丹中毒而死,也很明白自秦皇漢武以來向方士求取仙藥的事很是荒誕無稽,但是,長生不老的無窮誘惑,終使他自己也無法逃出這樣的一個怪圈:信任方術、夢想長生,服食所謂仙丹妙藥,最後毒發而死。對此,朝廷官員紛紛提出勸諫,諫官的意見尤其尖銳。宣宗派宰相向他們做解釋工作:“替我轉告諫官,就是道術再高明的方士也不能蠱惑我。我聽說軒轅集是一代高士,只想與他談談而已。”軒轅集也許稱得上是有道之士,他見到宣宗以後並沒有談及那些方士的詭異之道貞陵神道翼馬。到大中十三年春天,他態度堅決地請求重還山中修煉。宣宗對他說:“先生少留一年,等我在羅浮山給你建的道館修成再走也不遲。”但是軒轅集絲毫沒有繼續留下的意思,堅決要走。宣宗很不解:“先生這麼著急舍我而去,難道是國家有災嗎?朕有天下,竟得幾年?”軒轅集取筆寫下“四十”,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而這一數字正與宣宗在位的時間相同,使人不禁感覺冥冥之中興替自有定數,宣宗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后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遊歷奉新

唐大中元年(847年),剛剛繼位的唐宣宗頒下一道聖旨:敕新吳縣百丈禪寺“大智壽聖禪寺”的匾額,並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為尊崇佛教。地處偏僻的百丈寺何以獲此殊榮?唐宣宗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簡單,唐宣宗曾在百丈寺當過和尚。

唐宣宗為何從地處西北的西京長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來當和尚?據說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宮廷鬥爭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親侄子李炎即位,稱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後,非常擔心他的光王叔叔會纂奪他的皇位,因此對李怡百般刁難,萬般迫害。李怡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請教京城裡的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寫了二個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暫時字開宮廷百丈遠,到外避避宮廷爭權奪利的風頭。但李怡卻會錯了意,認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這個地方去躲躲,於是千方百計打聽“百丈”這個地方,終於得知新吳縣有座百丈山,山下有個百丈村和百丈寺,於是不遠萬里來到百丈寺。

這個奉新民間流傳很廣的故事是否屬實,因無記載,我們不得而知。得據《豫章書》和奉新舊志記載:唐宣宗為避武宗之忌,曾為僧支遊四方,的確到過奉新縣的百丈寺。

唐宣宗到奉新後,遍遊奉的新的山水名勝。奉新西南部的“駕山”因唐宣宗經常登臨而得名;“駕山”之南的“王見山”因唐宣宗看過而得名;百丈寺的名景“流觴曲水”,乃唐宣宗為了避暑,鑿石引泉而來。此外,百丈山的大雄峰、犀牛瀑布、靈境亭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唐宣宗的遊踪。

唐宣宗在遊覽中還留下了不少題詠。他在遊歷百丈山大雄峰後,留下《百丈山》詩一首:

大雄真跡枕危巒,梵宇層樓聳萬般。 
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常在掌中看。 
仙花不間三春秀,靈境無時六月寒。 
惟有上方人罕到,晨鐘暮鼓碧雲端。

這首詩在讚譽奉新仙源靈境的同時,還流露出欲君臨天下的雄心。唐宣宗在犀牛潭瀑布遊覽時曾遇上了懷海的弟子、禪通人,於是面對瀑布高聲吟道:“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聽後,應聲而答:“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此時的唐宣宗對將來登基即位已充滿信心。幾年後,他改名李忱,真的登上了大唐的皇帝寶座,實現了他的平生宿願。

唐宣宗即位後,對為僧云遊的日子難以忘懷,對百丈寺僧人對他的照顧心存感激,對佛教更加推崇備致。因此一即位,他就賜百丈寺“大智壽聖禪寺”匾額,並殺了要唐武宗廢除佛教的道士趙歸真,在天下推崇佛教。

相傳唐宣宗在奉新還留下一段催人淚下的故事:唐宣宗在百丈寺當和尚時,百丈村里的一位模樣俊俏、心地善良的姑娘經常縫衣做飯,對他非常關心,使流落他鄉的唐宣宗非常感動,只因受到佛規的約束,不敢表達愛慕之心。唐宣宗即位後,雖有眾多嬪妃,但總忘不了百丈村的俏妹子,於是派了一隊人馬到百丈村來迎她進宮。這隊人馬進村後,四處打聽俏妹子的家,村里人以為俏妹子犯了什麼罪,官府派出人來抓她,於是趕快派人一俏妹子家通風報信。當時正好俏妹子一個人在家裡,從沒見過世面的嚇得上吊自盡了。唐宣宗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難過,覺得對不起這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就命人按照皇妃的殯葬規格,將俏妹子埋在百丈寺左側的山坡上,這就是百丈山區至今仍在流傳的“皇娘墓”的故事。

在百丈寺,現在還存有“皇娘墓”的遺跡,還在流傳著許多有關唐宣宗在百丈寺寺故事。

唐宣宗是否做過和尚

唐宣宗為僧之事的來源,主要是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的《貞陵遺事》,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們說唐武宗為了爭奪皇位,曾想殺死光王(即後來唐宣宗),於是派中常侍四人將光王抓來,浸在宮內廁所裡,有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藉口已殺死光王,而將其送出皇室。三年後,武宗死,宦官頭子才將光王請出來當皇室。文章雖然寫得很隱晦,並沒有直接說明宣宗曾經出家為僧,但當時這種傳說確已出現,或許,這就是傳說流傳的一個原因吧。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及宋陸游《避暑漫鈔》中也都有光王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五代末,宋初人讚寧《宋高僧傳》也說,宣宗為僧,曾遊方到杭州,齊安禪師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時,齊安已死,宣宗為了報恩,便敕賜寺名,諡齊安為悟空大師,還御製哀詩悼念。此外,在禪宗的名僧希運《黃檗宛陵錄》中也有記載,說唐宣宗為沙彌時,曾見黃檗大師大佛殿上禮佛,便問,“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於是兩人一問一答,就說起公案來。禪宗以說“公案”代替說經,這次兩人的談話,還成了以“黃襞禮佛”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運在江西主安黃檗山路過,傳說還曾和正在該山做沙彌的唐宣宗一同觀瀑布,吟詩作賦。

但是,也有些學者認為,唐宣宗為僧的傳說,主要來源於佛教中人。雖然一些文人大夫們曾經有過這方面的記載,但也都是從他們那裡聽來的,那麼,為什麼在佛教僧人中會傳出唐宣宗曾經出家為僧的傳說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時,曾對佛教進行過毀滅性的打擊,引起佛教僧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對武宗懷有憤恨之心,到處捏造武宗的壞話,敗壞其名聲。日本當時有一位名叫圓仁的僧人聽到這些事實後,還將其記載到《大唐求法巡禮記》這本書中。宣宗即位後,重興佛教,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盡,想方設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為光大佛教,這些僧人大造輿論,於是就在他們中傳出宣宗出家為僧,並一直和禪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關於宣宗為僧的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越廣,也傳得越來越神奇。到明代時,有一名僧圓悟禪師在其撰的《碧巖集》中,是這樣記載的:宣宗少時,爬到哥哥穆宗的龍床上,作出接見大臣的姿態,穆宗非常讚賞。武宗即位後,記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嚴智閒和尚門下剃度為僧。後隨智閒和尚來到江西廬山,兩人同觀瀑布,智閒提出要作詩,其動機是覺得此人氣度不凡,想趁機考考他,以判斷其底細究竟怎樣,便先吟出兩句詩:“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宣宗接著吟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智閒和尚見此人學識淵博,氣度不凡,便以禮相待。後來在一次鹽官會上,希運是首座法師,在其禮拜時,兩人就談起“公案”來,在這裡,與《黃檗宛陵錄》中所記載不同的是,將智閒和尚代替了黃檗禪師,地點也由黃檗山變成了江西廬山。另外,在《黃檗萬福禪詩志》中也有關於唐宣宗為僧的記載,該書中則將地點又搬至福清黃檗山,將黃檗禪師觀瀑布所吟的兩句詩也改為:“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所吟的兩句詩倒沒有改。《禪詩志》中還說,唐宣宗來到福清黃檗山後,又南行至惠安觀看洛陽江,再南行至同安,還出現了所謂神像夜間出來迎接宣宗到來之事。

查閱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有關正史,雖並無發現唐宣宗為僧的史料記載,但其中也確有些地方讓人揣測不透。比如在《舊唐書·唐宣宗本紀》中就記載有宣宗為光王時為了避禍,假裝癡呆,文宗、武宗常常在宴會上把他當作笑料,武宗氣盛,對他更加傲慢無禮等等之詞。接著又云:“宣宗皇帝器識深遠,久歷艱難,備知民間疾苦。”如此等等。綜上所述,我們不能不提出以下問題:第一,如果說宣宗為僧之事完全出自文人士大夫和僧人的杜撰,那麼正史中“久歷艱難,備知民間疾苦”又從何而來?第二,宣宗為光王時,是否因為受到武宗的迫害,被迫流落民間,隱匿為僧呢?即使退一步說,假若宣宗真的隱匿為僧,武宗病死於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宦官立其為皇太叔,不幾日,唐宣宗便登基即位,時間僅僅相隔10余天,宦官們在找到他之前,就非常肯定地認為一定能夠找到他,而且會這樣容易地就將他找到?此外,眾所周知,宣宗是一位恩怨分明、報復心理極強的人,如果真像傳說的那樣,武宗曾差點將其迫害致死,那麼他即位後,竟然不對武宗進行任何報復?有一次,朝臣李景讓以叔不應拜侄為由,奏請將武宗等神主遷出太廟,宣宗將這件事讓群臣議論,結果不了了之,並未採納李景讓的建議。

看來,唐宣宗是否做過和尚一事,根據現存的史料,很難給它定下結論,只有等到發現新的材料後,再去揭開這歷史之謎吧。

【疑案】

為什麼宦官擁立這樣一位賢明皇帝呢?是不是宦官們腦子壞了呢?那當然不是。在這裡我給大家作解釋:李忱幼時聰明,為了振興李唐,只有奪得皇位,現在勢力最大的是宦官,只有借助他們才可以登上皇位,於是他裝出一副憨傻的樣子,蒙過了宦官,宦官認為他好被控制,所以將他抬上皇位。看來,李忱真是一個厲害之人哪!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文宗

 
 

唐文宗(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在位14年。甘露之变后,被宦官软禁抑郁而死,终年32岁。葬于章陵。死后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

编辑摘要
姓名:李昂   王朝:唐朝
庙号:唐文宗   谥号:元圣昭献皇帝
陵墓:章陵   年号:大和、开成
出生年月:公元809年11月20日   去世年月:公元840年2月10日
登基年月:公元826年   退位年月:公元840年
主要成就:在位间,去奢从俭,勤于政务,期成明君。   名言佳句: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目录

[隐藏 ]
1 简介
2 帝王生涯
  1. 2.1 文宗即位
  2. 2.2 勤勉听政
  3. 2.3 宦官专权
  4. 2.4 甘露之变
  5. 2.5 抑郁病死
3 生活节俭
4 喜欢读书
5 家庭
  1. 5.1 妃
  2. 5.2 子
  3. 5.3 女
6 继位
7 人物轶事
  1. 7.1 “合是阿舅”
  2. 7.2 “三宫太后”
8 代表诗作
9 历史评价
10 陵墓

唐文宗 - 简介

唐文宗(原名李涵,后更名李昂),生于元和四年(809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侍女萧氏。唐敬宗之弟。曾被封为江王。826年,被宦官王守澄、杨承和等拥立为帝,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在位14年(826—840年)。年号大和(太和)、开成。

执政期间,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牛李党争达到高潮。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甘露之变”败后,忧郁成病,于开成五年(840年)病死在大明宫中的太和殿,葬于章陵,死后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1]

唐文宗 - 帝王生涯

唐文宗唐文宗

文宗即位

826年,刘克明与苏佐明杀害敬宗李湛后,假冒敬宗旨意选立了宪宗的另一个儿子绛王李悟“权勾当军国事”,并商议着剥夺其他宦官手中的权力,此举惹恼了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以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王守澄等密谋商定,动用了所掌握的禁军力量将穆宗的次子江王李涵迎入宫中,此举还得到了三朝元老大臣裴度等朝廷官员的支持。神策军中尉派出的精锐禁军将刘克明与苏佐明一伙全部诛杀,绛王李悟也死于乱兵之手。江王李涵就是文宗,即位后改名为李昂。

勤勉听政

文宗即位后,躬亲政事,颇思图治,横扫穆宗、敬宗以来的奢侈腐败之风,曾“释放宫女三千、裁减冗员一千二,放五坊鹰犬,罢地方进献”。文宗比较重视发挥谏官的作用,太和九年(835年)12月,文宗令铸造“谏院之印”,改变了谏官进奏表章还要在其他部门请印以造成奏事泄密的状况。

宦官专权

自德宗以来,宦官典掌禁军成为制度,宦官势力的膨胀有了充足的理由,已经无法简单根除。由于文宗是宦官拥立,所以宦官的权势更是不断扩大。

大和五年(831年),唐文宗与宰相宋申锡暗中策划除掉宦官,但是被宦官王守澄及其门客探听出来,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李凑。唐文宗中计,宋申锡被贬死。文宗又重用郑注、李训开始翦除宦官。

甘露之变

大和九年(835年),李训引诱宦官往左金吾卫衙中取石榴树上的“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一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曾慨叹曰:“今日朕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受制于诸侯大臣”。 

抑郁病死

开成年间(836年--840年),各地水旱蝗灾不断,田苗颗粒无收,文宗发出了存抚百姓实施赈济的诏书。838年正月初五,京城内发生了宰相李石遭到刺客袭击事件,引起了京城的巨大恐慌。839年6月,久旱无雨,派往各处祈雨的使者却没有带来多少值得鼓舞的消息。文宗一度对宰相表示,如果上天再这样不下雨,他就将退居南内兴庆宫,另选贤明之主,不再做皇帝。十二月,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发生了大火,文宗的身体也出现了不适。840年正月初四,病死大明宫的太和殿,享年32岁。[2]

唐文宗 - 生活节俭

文宗倡导节俭,自己的饮食从不铺张,特别是遇到各地发生灾荒的时候,他更是主动地减膳。

十月十日是他的生日,这一天被立为“庆成节”,文宗也不允许宰杀猪牛,只许食用瓜果蔬菜,他还特别诏令京兆尹暂停在城南的曲江池宴请百官和在宫中为他祝寿。

文宗穿着朴素,史书上也称赞他“恭俭儒雅,出于自然”。

唐文宗 - 喜欢读书

唐文宗唐文宗

唐文宗恭俭儒雅,听政之暇,博通群籍,见识渊博。他经常就经书诗赋中的名物询问大臣,也很喜欢把他认为有学问的大臣召到宫中讲谈经义,评论文章。

他和当时的翰林学士兼侍书柳公权留下过“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的联句。

唐文宗 - 家庭

王德妃

杨贤妃

庄恪太子李永(母王德妃)

蒋王李宗俭

兴唐公主,母不详。

西平公主,母不详。

光化公主,母不详,薨于广明年间。

郎宁公主,母不详,薨于咸通年间。

唐文宗 - 继位

太子李永死后,文宗曾立敬宗幼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但未行册礼即病重,临终时托孤于宰相杨嗣复、李珏,但权阉仇士良、鱼弘志因太子不是自己力主所立,矫诏仍废太子为陈王,改立文宗弟颍王李瀍为皇太弟,文宗死后,二人说服李瀍逼令李成美自杀。李瀍继位,就是唐武宗

唐文宗 - 人物轶事

唐文宗李昂唐文宗李昂

“合是阿舅”

宝历二年12月15日,文宗亲政次日,将自己的生母萧氏上尊号曰皇太后(穆宗贞献皇后)。文宗即位后一直有崇树外戚的打算,但因生母萧氏是闽人,来京以后父母早亡,家里只有一个弟弟,已失去了联系。文宗后来令福建官员寻访,一连有三个人自称是文宗的舅舅,其中有人还得到了优厚的待遇,但是最终都是假冒,真的国舅竟无从找到。据说元和、长庆时,两京百姓在大街巷里见面打招呼,多说“合是阿舅”,文宗找国舅的事正好与“合是阿舅”的说法相应验。

“三宫太后”

文宗生母萧氏被立为皇太后以后,居住在大内,穆宗的母亲也就是文宗祖母懿安太皇太后郭氏居兴庆宫,敬宗的母亲王氏宝历皇太后居义安殿,号“三宫太后”。文宗对她们是每五日一问安,逢年过节都会亲自往各宫谒见。对于祖母太皇太后郭氏,因为有拥立之功,更是礼数有加。太和五年,在宰相的建议下,为了把太皇太后郭氏与宝历皇太后称号有所区别,将居义安殿的宝历太后以宫为称,改称为“义安太后”。开成年间的一个正月十五元宵节,文宗率同诸王、公主等在咸泰殿上灯,亮如白昼,迎来三宫太后,为她们奉觞进寿,一如家人之礼。

唐文宗 - 代表诗作

《宫中题》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唐文宗 - 历史评价

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即文宗虽然能够勤勤勉勉、宵衣旰食,但自身缺乏治国的才干,最终也不能消除祸患。[3]

唐文宗 - 陵墓

唐文宗章陵唐文宗章陵

章陵位于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城西北15.3公里的雷村乡与齐村乡交界处的天乳山之阳。封内45里,下宫去陵3里,陪葬者杨贤妃。

章陵设有朱雀门、玄武、青龙、白虎四门,有门阙及大量石刻,惜已毁,现仅存华表一对,鞍马二件(残),石人二件(残),石狮一件(残)。

1956年8月6日,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武宗旨

 
 
唐武宗唐武宗

唐武宗(814~846):中国唐代皇帝。即李炎。840~846年在位。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840)正月,文宗病重,宦官、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皇太子,立李瀍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会昌。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会昌三年(843),泽潞镇(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欲袭位割据。武宗采纳李德裕的建议,命诸道出兵征讨。次年,刘稹为部下所杀,叛乱平息。武宗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会昌五年(845)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经数月努力,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46万余所,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在位6年,终年33岁。

编辑摘要
中文名:李炎   别名:唐武宗
性别: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814年   去世年月:公元846年
职业:政治 中国唐代皇帝

目录

[隐藏 ]
1 基本资料
2 家庭
3 武宗即位
4 性格特点
5 知人善任
6 “会昌法难”
7 平定刘稹叛乱
8 崇尚道教
9 年表

唐武宗 - 基本资料

唐武宗唐武宗
姓名:李瀍

生卒:公元814年——846年

描述:唐代皇帝,唐武宗

唐武宗 - 家庭

后妃:
后宫某氏,生李峻。

子女:

李峻,母不详,封杞王,开成五年始王。
李岘,母不详,封益王,会昌二年始王,与兖、德、昌三王同封;
李岐,母不详,封兖王,
李峄,母不详,封德王;
李嵯,母不详,封昌王,逸其薨年。
公主
昌乐公主。
寿春公主。
长宁公主,薨大中时。
延庆公主。
静乐公主,薨咸通时。
乐温公主。
永清公主,薨咸通时

唐武宗 - 武宗即位

唐武宗唐武宗
文宗即位以后,一度想立长兄敬宗皇帝的儿子晋王普为嗣,不幸的是晋王普于太和二年(828)六月5岁时夭折,文宗追赐他皇太子的名号。一直到了太和六年十月,他立了自己的儿子鲁王永为太子,第二年八月举行了册礼

文宗的杨妃不满意太子永,一直谋求废掉他,因为朝廷上阻力重重没有成功,但太子永在开成三年(838)十月暴死,使此事划上了句号。太子的死使文宗很是伤感,认为自己枉为天子却不能保全儿子的性命,他除了追赐儿子为“庄恪太子”外,还把火气发到太子身边的宫人身上,从此文宗也抑郁成疾。

开成四年十月,文宗没有同意杨妃立弟弟安王溶的提议,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子陈王成美为太子,还没有来得及行册礼,文宗就一病不起了。

开成五年正月初二,文宗密旨宦官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监国。但是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为贪拥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难当重任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宰相李珏据理力争,也奈何不了手握神策军的仇士良鱼弘志,他们假传圣旨,将文宗的五弟颍王瀍立为皇太弟,从十六宅迎入宫中。太子成美仍然以陈王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文宗驾崩之后,颍王柩前即位,这就是唐武宗。武宗即位后,将已过世的生母韦氏追册为皇太后。

唐武宗 - 性格特点

唐武宗会昌开元通宝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他即位这年,已是27岁。多年来他迷信道教,周围经常有一批道士相往来,比起纯粹生长在深宫中的王子来说,他多了一些观察社会的机会。与文宗不喜欢声色歌舞不同,武宗经常骑马游乐,还常常带着他宠爱的那位邯郸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饮酒作乐,与乐人谐戏,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

但又和敬宗无节制地游乐不同,武宗并没有沉湎其中,声色自娱过程中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因此耽误了国家大事。

唐武宗 - 知人善任

他读书虽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书生意气和迂腐,能够面对现实,很多时候他敢于向宰相当面认错,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们君臣在会昌年间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能够沉着应付,度过难关。

武宗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胁迫下,大开杀戒。文宗的妃子杨氏、陈王成美、安王溶等潜在的政治对手均被赐死。在开成五年(840)八月为文宗举行的安葬典礼上,仇士良又把枢密使刘弘逸等杀死,以解除对其权势所造成的威胁。

宰相李珏、杨嗣复被罢相贬往外地,武宗本来已经下令将二人处死,但在李德裕的强烈请求下,赦免了他们的性命。仇士良等人因有拥立之功,在朝廷上很是跋扈,他们见皇帝十分信任李德裕,便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却被武宗巧妙地化解了.。

武宗之世,重用宰相平定了河东地区泽潞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成为这一时期常常为人称颂的政绩。

宪宗元和时期延续下来的朝廷官员的朋党之争,仍然十分激烈。穆、敬、文、武诸朝,逐步形成了所谓的“牛李党争”。牛党一派以牛僧孺为首,主要成员有李宗闵、杨嗣复、李珏等;李党一派以李德裕为首,主要成员有郑覃等。牛李两党在出身上,前者重进士,后者重门第。在朝廷议政之际,两党成员往往互相攻击,意气用事,是非蜂起。他们之间似乎也没有原则性的政见分歧,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治的危机。

李德裕主张对藩镇武力讨伐,派兵戍守边境,支持武宗的治国理政,给当时的朝廷带来了一些新内容。

他还能够在武宗面前替牛党的杨嗣复、李珏求情,说明了李德裕的个人政治魅力。所以,李德裕在宣宗时期被罢贬到崖州(今海南琼山)时,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的说法。这一场历时达40年之久的党派之争,最终以李德裕的贬死而告终结。

唐武宗 - “会昌法难”

寺院铜像寺院铜像

 武宗死前一年的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发动了“废佛”事件,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合称“三武之厄”,这就是“三武一宗”的第三“武”了。

安史之乱以后,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度的破坏武宗身在藩邸之时就喜好道术,即位后更是崇尚道术,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对他们的长生不老之术和仙丹妙药十分迷信。武宗灭佛,主要是因为道士赵归真等得到信任,宣扬佛道不能并存。武宗也认为佛僧的存在影响了他修炼成仙,从会昌二年(842)起,到会昌五年彻底废佛达高潮。

会昌二年(842)十月起,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

会昌四年(844)二月,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到会昌五年(845),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佛。日本圆仁和尚在他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法难”的情况。

朝廷下诏京都及东都,只准留佛寺二所,每寺留僧三十人,各道只留一寺,余皆毁去。 根据武宗的旨意,这年秋七月裁并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废毁;下州寺院全部拆废。长安和洛阳开始允许保留10寺,每寺僧10人。后来又规定各留两寺,每寺留僧30人。京师左街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严寺。天下各地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拆废寺院和铜像、钟磬,所得、铜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器,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国家的纳税户。如是外国人,送还本处收管。

武宗这次大规模的灭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祆3000余人还俗。武宗灭佛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

在“废佛”的过程中,对其它外来的四教:祅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也都采取了相应的废除手段。凡国中所有的大秦寺(景教),摩尼寺,一并撤毁;斥逐回纥教徒,多半道死;京城女摩尼七十人,无从栖身,统统自尽;景僧,祅僧二千余人,并放还俗。

唐武宗 - 平定刘稹叛乱

会昌元年(841)九月,卢龙军乱,陈行泰杀节度使史元忠,自主留后,遣监军傔以军中大将名义上表朝廷求节钺。后雄武军使张仲武请发兵进击张绛,武宗恩准,遂以张仲武知卢龙留后。李德裕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很快地平定了卢龙军乱。 

在平定了卢龙军乱不久,又发生了昭义镇对抗朝廷的事件。会昌三年(843)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李德裕则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讨伐。李德裕还向武宗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武宗听了,决定对昭义镇用兵。 

李德裕奉命起草诏书,谕令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要为朝廷立功,为后代造福,二镇表示奉诏。接着便命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河东节度使刘沔、河中节度使陈夷行合力讨伐,并决定于七月中旬,各道兵马一齐进发。 

李德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他随时注意前线作战的进展情况,善于抓住薄弱环节,及时正确地处理一些军务。李德裕听取了镇州奏事官高迪的意见,曾有效地对付了叛军的“偷兵术”,并令镇、魏兵“进营据其要害”;他还听取了刘稹心腹、降将高文端的合围泽州、断绝固镇寨水道和招降鄜州守将王钊的建议,都取得了成功。 

李德裕排除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加快了讨叛战争的进度。八月,邢、洺、磁三州先后投降。刘稹的部将郭谊、王协见势不妙,遂谋杀了刘稹,投降唐军以赎罪。

唐武宗 - 崇尚道教

武宗承继其列祖列宗的崇道行为,大力提倡道教,表现有:

大增崇奉“大圣祖”的举措。

武宗是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即位,二月即敕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天。令两京及诸州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此后,二月十五日纪念老君,即成定例。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正月,诏东孝太微宫,修成玄元皇帝、玄宗、肃宗三圣容,遣右骑常侍裴章往东都荐献。

恢复祠祀九宫貴神。

唐武宗太清宫
玄宗时依据术士苏嘉庆建议设置的。九宫神为太乙(坎一宫),摄提(坤二宫),轩辕(震三宫),招摇(巽四宫),天符(中五宫),青龙(乾六宫),咸池(兑七宫),太阴(艮八宫),天乙(离九宫)。九宫貴神的礼仪规模式格极高,仅次昊天上帝,在太清宫,太庙之上。这些貴神是辅佐上帝管理水旱的神灵,对农业半欠,人民祸福和国家治乱的关系重大,所以尊为貴神,给以崇高的礼仪。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十二月,玄宗亲祀;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肃宗亲爱的祀。至文宗祭祀渐弛。所以,武宗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准奏起祀。

重用道士,亲受法箓

武宗刚刚即位,便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进入宫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武宗亲至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六月,诏以衡山道士刘玄靖为银青光禄大夫,充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并令其与赵归真在宫中修法箓。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八月,诏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武宗立志学仙,拜赵归真为师。大臣谏诤,武宗对轻者不予理睬,重者贬官了之。

大筑观台,炼丹服药。

武宗一意孤行崇信道教,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五月,敕于宫中建造望仙观。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正月,敕于南效造望仙台。又修降真台。武宗常斋戒沐浴,亲临祝祷,希冀天上神仙降临,福佑自身。

武宗虽灭佛,自己成仙的愿望却没能实现。武宗又遣道士赵归真等,在宫中在观台烧炼丹药,他急切地想要得到道士们炼制的仙丹妙药,多次催促。道士赵归真告诉他,有一种仙药只有在吐蕃才能得到,请求前往采制。赵归真无计可施,就给武宗开出了一个炼制仙药所需的永远无法备齐用药清单。武宗下诏天下及时采摘,进贡朝廷,以便炼制。不惜人力物力。

武宗由于服用所谓的仙丹妙药,身体受到极大损伤。药物作用之下,他开始变得容颜消瘦、性情乖张。赵归真告诉他这是在换骨,是正常情况,所以身边的人规劝他少服丹药,他也不听。对于长生的狂热追求使武宗难以自拔了。

魂归丹药

会昌六年(846)的新年朝会,由于武宗病重也没有举行。这时候,道士们依然编造鬼话欺骗他。他们告诉武宗,生病是因为皇帝的名字“瀍”从“水”,与唐朝崇尚土德不合。土胜水,“瀍”名被土德所克制,所以不利,应该改名为“炎”,炎从“火”,与土德相合,可以消除灾祸。然而,改名并没有给他带来鸿运,且病情日渐加重,旬日之间口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求觐见,也没有得到允许。

会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改名之后的12天,宫中就传出了武宗驾崩的消息。他的妃子王氏殉节自缢而死。武宗成为太宗宪宗穆宗、敬宗之后,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

唐武宗 - 年表

公元815年,唐穆宗第五个儿子李炎出生。 

公元821年,李炎被封为颍王,与其他兄弟一起住在皇宫之内的十六宅。 

公元840年,唐文宗病死,李炎以皇太弟的身份即位。 

公元843年,李炎取得对宦官进行打击的胜利。 

公元843年,唐军取得回纥反击战的胜利。 

公元844年。唐军消灭昭义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势力,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 

公元845年,李炎下令灭佛,历史上称之为“会昌灭佛”。 

公元846年,李炎逝世。[1]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孝經白話註解

 

關中嚴協和居士著

 

《孝經白話註解》出版的因緣

開宗明義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諫諍章第十五

感應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親章第十八

 

《孝經白話註解》出版的因緣

于凌波 

 

孝經這部書,據說是曾子問孝於孔子,退而和學生們討論研究,由學生們記載而成的一部書。呂維祺《孝經或問》中稱:「孝經為何而作也?曰,以闡發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作也。」漢書藝文志上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社會上奉為圭皋,人人所應遵守的德目。

 

孝經一書,全文共為十八章,將社會上各種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而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標示出其實踐孝親的法則與途徑。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一。然而近百年來,國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唯以追逐物質文明,而鄙棄固有道德。凡是傳統文化,都被斥為落伍陳腐的東西,如果有人在當下社會中提倡人倫道德,宣說忠、孝、節、義,一定會被別人諷譏為迂闊頑固,不識時務。

 

現代社會上,有多少人心靈污染,沉溺在物質欲望中,迷失自我;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錢為人生唯一的目標。而為了攫取金錢,可以不擇手段,所以欺、誑、詐、騙,偷竊搶劫,以至於綁票勒贖等事件,充斥於社會之中。尤有甚者,世人為了金錢,可以親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殘,以至於兒子殺害父母。這些事件,在現代社會中已經不成為新聞(例子太多,不勝枚舉)。可怕啊!人類的墮落,為何一至於此?

 

近百年來,我們舊的文化傳統破壞無遺,而新的道德軌範並未建立。現在社會上的價值觀有兩點,一點是:「誰怕誰?」另一點是:「祇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前者是唯力是視,後者是有我無人。難道我們真的要回歸到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為了淨化人心,我曾編印了一套「淨化心靈小叢書」,希望藉著文字的傳播,對社會風氣有所改善。這一本《孝經白話註解》,就是淨化心靈小叢書中的一本。

 

《孝經白話註解》的註釋者嚴協和先生,是我早年的一位老友,他是陝西三原人,早先在監察院審計部任職,後來調到臺灣省審計處服務,住在臺中,我們交往多年,不幸他早已作古。月前住在彰化的龔永川、趙詠芬兩位老菩薩,捐了一筆淨財,要印經會印經典或善書,我選印這本《孝經白話註解》,想尚能符合兩位老菩薩的願望。

 

孝經白話註釋

 

(考慮編排與閱讀方便,將原文之【註解】省略。)

 

開宗明義章第一

 

【章旨】這一章書,是全部孝經的綱領。它的內客,就是開示全部孝經的宗旨,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本歷代的孝治法則,定萬世的政教規範,列為一經的首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白話】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裏閒坐著,他的弟子曾參,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說:「古代的聖王有一種崇高至極之德,要約至妙之道。拿它來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夠很和氣的相親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會相互的愁恨。這個道德的妙用,你知曉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白話】曾子聽了孔子給他講的這一段話,道理很深,他不覺肅然起敬,離開他的坐位站起來,向孔子答對說:「我曾參很魯鈍,不大聰敏,怎麼能夠知曉這樣深奧的道理呢?」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白話】孔子因曾子很謙恭的起來答對,就告訴他說:「前邊所講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這個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發點。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訴你」。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白話】「說起這個孝道,固然範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很簡單,你要曉得愛親,先要從自己的身上愛起。凡是一個人的身體,或者很細小的一根頭髮和一點皮膚,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髮膚,既然承受之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就是孝道的開始。」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白話】「一個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獨立不倚,不為外界利慾所搖奪,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標準,這就是立身。做事的時候,他的進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軌,不妄行,有始有終,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為眾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譽傳誦於當時,而且將要播揚於後世,無論當時和後世,將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稱他父母教養的賢德,這樣以來,他父母的聲名,也因兒女的德望光榮顯耀起來,這便是孝道的完成。」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白話】「這個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一開始,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充當公僕,替長官辦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這便是立身,這纔是孝道的完成。」

 

「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白話】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章的這兩句話說:「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來繼續他的德行。」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為首段,是孔子給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領悟孝道,不止善養父母為孝,要他曉得治國平天下,纔是孝道之遠大目標。自「曾子避席」至「吾語汝」為第二段,是曾子聽了孔子給他講明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以後,他就很謙恭地接受了教誨。孔子說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生,不是短短數語,可以講說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談,藉以發揮孝道的整體。自「身體髮膚」至「終於立身」為第三段,是孔子給曾子講明孝道的大綱。自「大雅」至「聿修厥德」為最後一段。孔子引詩經上的這兩句話,就是證明他所講的孝道,是述為不作之意。並且以周公給成王所講的話,來作一比方,言人不但不能忘懷祖先的德行,而且要更進一步的來繼續祖先的德行。這樣,纔算是盡到了大孝。

 

天子章第二

 

【章旨】這一章書,是說明一國的元首應當盡的孝道,要博愛廣敬,感化人群。人無分種族,地無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為五孝之冠,列為第二章。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白話】孔子說:「要親愛自己的父母,必先博愛。就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點厭惡。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廣敬,就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簡慢」。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白話】「元首的孝道,只要把親愛恭敬的誠心,盡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風吹草,自然風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外國人看見了,也要摹仿實行,爭相取法。大概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白話】書經呂刑篇有兩句話說:「只要國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親愛親可慶幸的事,那天下幾萬萬老百姓,都是歡欣鼓舞的仰賴效法,而敬愛他們自己的父母了。」

 

【釋義】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於人」為首段。是說元首之孝,要本住博愛廣敬推己及人之意。自「愛敬盡於事親」至「蓋天子之孝也」為第二段。是說明德教的神速廣大,影響群倫之意。最後第三段,引證書經的兩句話,仍證明述而不作之意。就是說,天子是一國的元首,即現代的總統,他的地位,居萬民之首,他的思想行動,為萬民的表率,如能實行孝道,盡其愛敬之情於他的父母,那末,全國的民眾,就沒有不跟著他敬愛他們自己的父母而更敬愛他們國家的元首。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就是證明德教感化之神速廣大了。

 

諸侯章第三

 

【章旨】這一章書,是講明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內,所以在上不驕和制節謹度、為諸侯孝道的基本條件,列為第三章。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白話】「諸侯的地位,雖較次於天子,但為一國或一地方的首長,地位也算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遠,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謙恭下士,而無驕傲自大之氣,地位雖高,也沒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關於地方財政經濟事務,事前,要有計劃的管制,有預算的節約,並且照著既定的方針,謹慎度用,量入為出,自然收支平衡,財政經濟,便充裕豐滿。然滿則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則去切實執行,那庫存雖然充盈,不浪費,自然不至於溢流。」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白話】「地位很高,沒有絲毫的危殆,這自然長能保持他的爵位。財物充裕,運用恰當,雖滿而不至於浪費,這自然長能保持他的富有。」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白話】「諸侯能長期保持他的財富和地位,不讓富貴離開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權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權管轄人民,而和悅相處。這樣的居上不驕、和制節謹度的作風,才是諸侯當行的孝道。」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白話】孔子引述詩經小雅篇小旻章的這一段話說:「一個身任諸侯職位的大員,常常要警戒畏懼,謹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進了深淵,時時有滅頂的危險。又像踐踏在薄冰之上,時時有陷入冰窟的危慮。」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自「在上不驕」至「滿而不溢」,為第一段。說出諸侯孝道重點的所在。因為諸侯的權能,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轄民眾。下受民眾的擁戴,以服從天子。所有一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要政,都得由他處理。這種地位,極容易犯著凌上慢下的錯誤,犯了這種錯誤,不是天子猜忌,便是民眾怨恨,那他危險的日期就快到了。如果用戒慎恐懼的態度,處理一切事務。那末,他對上可以替天子行道。對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把他很高的地位,可以保持得很長久,而不至於危殆。財物處理得恰當,收支平衡,庫存充裕,財政金融穩定。人民生活豐足。那末,這種國富民康的社會現象,可以保持久遠,個人的榮祿,還有什麼可說呢?自「高而不危」至「長守富貴」為第二段,說明「不危不溢」,「長守富貴」,乃為諸侯立身行遠的長久之計,自「富貴不離其身」至「蓋諸侯之孝也」為第三段。說明諸侯之孝的最後效果。引詩經證語為最後一段,表明戒慎恐懼,才是諸侯盡孝的真正要道。

 

卿大夫章第四

 

【章旨】這一章書,是說明卿大夫為天子或為諸侯的輔佐官員,也就是政策決定的集團,全國行政的樞紐,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負守土治民之責,故次於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語上、行動上、服飾上,一切都要合於禮法,示範人群,起領導作用。列為第四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白話】「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輔佐國家行政之官吏。事君從政,承上接下。內政、外交、禮儀攸關。故服裝、言語、德行、都要合乎禮法,也就是合乎規定。所以非國家規定的服飾,就不敢亂穿。非國家規定的法言,就不敢亂講。非國家規定的德行,就不敢亂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白話】「所以卿大夫的講話,不合禮法的話,就不講出口。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現於行為。一言出口,傳滿天下,可是沒有人檢出他的錯誤,那自然無口過。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沒有人檢出他的不法行為,那自然無怒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白話】「服飾、言語、行動、三者都能謹慎實行,全備無缺,那自然德高功碩,得到首長的親信,不但祿位可保,宗廟祭祀之禮,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白話】孔子引述詩經大雅篇蒸民章的這兩句話說:「為人部屬的,要早晚勤奮的來服務長官,盡他應盡的責任。」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自「非先王之法服」至「不敢行」為第一段,說明卿大夫的服飾、言語、行動、應特別注意。自「是故非法不言」至「無怨惡」為第二段,是說明言行,為三者之中的重要部分,故重言以申明之。「自三者備矣」至「卿大夫之孝也」為第三段。是說明三者全備無虧,才能保守宗廟祭祀之禮。引詩作證為第四段,以證明卿大夫之孝。以擁護領袖為第一要義。按卿的地位,近乎現代的各部會首長,或省級的各廳處長,大夫的地位,近乎各部會首長及省級各廳處長以下之官員。卿大夫之職,雖不負守土治民之貴,但為政府的中堅,領袖的輔佐,對於政治的良窳,負有絕大的影響。

 

士章第五

 

【章旨】這一章書,是說明初級公務員的孝道。第一,要盡忠職守。第二,要尊敬長上。列為第五章。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白話】孔子說:「士人的孝道,包括愛敬,就是要把愛敬父親的愛心移來以愛母親,那親愛的心思,是一樣的。再把愛敬父親的敬心,移來以敬長官,那恭敬的態度,是一樣的。」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白話】「所以愛敬的這個孝道,是相關聯的,不過對母親方面,偏重在愛,就取其愛。對長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愛敬並重的,還算是父親。」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白話】「讀書的子弟。初離學校和家庭,踏進社會,為國家服務,還未懂得公務的辦理。若能以事親之道,服從長官,竭盡心力,把公事辦得好,這便是忠。對於同事方面,地位較高年齡較大的長者,以恭敬服從的態度處之,這便是順。」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白話】「士的孝道,第一,要對長官服務盡到忠心。第二,要對同事中的年長位高者,和悅順從,多多領教,那長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個很好的幹部。同事方面,都會同情他,協助他。如果這樣,那他的忠順二字不會失掉,用以事奉其長官,自然他的祿位可以鞏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遠,不至失掉,這就是士的孝道吧!」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白話】孔子引詩經小雅篇小宛章這兩句話,說明「初入社會作事的小公務員,安早起晚睡。上班辦公,不要遲到早退,怠於職務,遺羞辱於生身的父母。」

 

【釋義】本章共計五段。自「資於事父」至「而敬同」為首段,說明移孝作忠的誠心所本。自「故母取其愛」至「父也」為第二段,說明父兼愛敬之義。自「故以孝」至「則順」為第三段,說明忠順二字的道理。自「忠順不失」至「蓋士之孝也」為第四段,說明士的孝道,以保持忠順二字為主要條件。最後引詩作證為第五段,說明不要懶惰而有傷父母的面子。按士的孝道,在乎盡忠職守,善處同事,因為他是初入社會作事的人,甚麼公事都不懂,安虛心靜氣的練習。一面服從長官的命令做事,一面要對年長位高的同事恭敬順從,多多請教。如果做事不負責任,那便是不忠。對同事不大恭敬,那便是不順。不忠不順,那便得不到長官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個人所處環境,如果是這樣的惡劣,那他還能保持他的祿位和守其祭祀嗎?

 

庶人章第六

 

【章旨】這一章書,是孔子專對一般平民而說的。平民,為國家社會組織的基本。書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因此列為五孝之末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白話】「孔子講到眾百姓的孝道,他說:「我國古來就是一個農業國家,農人的孝道,就是要會利用四時的氣候來耕耘收穫,以適應天道。分辨土地的性質,來種植莊稼,生產獲益,以收地利之果。」

 

「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白話】「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時和地利以外,第一、還要謹慎的保重自己的身體,和愛護自己的名譽,不要使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有一點損傷,名譽、有一點敗壞。第二,要節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錢,作無謂的消耗。如果照這樣的保健身體、愛護名譽、節省有用的金錢,使財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養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悅的。這樣,不但可以孝養父母,就是子女的教養費,社會的應酬,也足以應付了。這便是庶人的孝道。」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白話】「所以說:上自國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雖然有五種類別,但都本於每一個人的天性,來孝順父母,所以說這個孝道,是沒有終始的。若果有人說恐怕盡不了孝道的話,那是絕對沒有的事。」

 

【釋義】本章計分三段。自「用天之道」二句為首段,是說明取法於天,獲利於地。「謹身節用」三句為二段,說明謹慎自身,節儉用費,才算是盡了孝道。自「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四句,為三段。總結以上的五孝,各本天性,各盡所能。總之,孝道本無高下之分,也無終始之別。凡是為人之子女的,都應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其應盡的責任,大而為國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盡了孝道。並不限於冬溫夏清,昏定晨省,兢兢於口腹之養以為孝。只要把這一顆愛敬的本心擱在孝親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著想,時時念父母恩愛。如為非作歹,作奸犯科,也就不敢去做。一舉一動,都恐怕連累了父母,讓父母擔憂。這樣,不但他個人是一個孝子,家庭方面,也獲得莫大的幸福。國家社會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難實現。

 

三才章第七

 

【章旨】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讚美孝道的廣大。所以孔子更進一步給他說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於天地,立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於五孝之次。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白話】曾子以為保全身體,善養父母,就算盡了孝道。自聽了孔子所講的這五等孝道以後,不由得驚嘆讚美說:「噯呀!孝道就有這樣大的關係?」孔子聽見曾子讚嘆,知道曾子對於他所講的五孝,已有領悟。所以又說:「你知道這個孝道的本源,是從甚麼地分取法來的?它是取法於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運轉四時。以生物覆幬為常,是為天之經。地有五土之性,能長養萬物,以承順利物為宜,是為地之義。人得天之性,則為慈為愛。得地之性,則為恭為順。慈愛恭順,與孝道相合,故為民之行。」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白話】「人生天地之間,當效法天經地義以為常道,而實踐力行。但是愛親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聖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興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種五穀,生產孝養。以上法則,都是順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這種教化,既合乎民眾的心理,自然民眾都樂意聽從,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嚴厲而自治。」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白話】「先代聖王,見教育可以輔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則,倡導博愛,使民眾效法他的博愛精神先愛其親,所以莫有遺棄其親的人。宣揚道德和仁義,以感化民眾,民眾自然會興起力行。對人對事,先實行敬謹和謙讓,以為天下民眾的表率,民眾自會效法他的敬讓,不會發生爭端。誘導民眾以禮樂教化,民眾自然就相親相敬,和平相處。再曉示民眾,使知為善當有慶賞,作惡當受刑罰,民眾自然曉得禁令的嚴重性而不敢違犯法紀了。」

 

「《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白話】孔子引詩經小雅篇節南山章的這一段話,是說明周朝有顯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師官,他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為民眾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為國家元首,以身作則,那天下的民眾還能不愛戴和尊敬嗎?

 

【釋義】這一章書,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講給曾子聽。以見道的本原,是順乎天地的經義,應乎民眾的心理。自「天地之經」,至「不嚴而治」,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為元首教化民眾的準則。不但教化易於推行,就是對於政治,也有絕大的幫助。所以孔子特別告訴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政教如此的神速進展,還有甚麼話說?自「先王見教」至「而民知禁」為第三段、就是說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則,率先倡導。至引詩作證為第四段。就是證明政府一個大員,只要身體力行,都會被民眾景慕瞻仰,何況一國的元首呢?

 

孝治章第八

 

【章旨】這一章書,是說天子、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國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歡心,能得到人民的歡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惡於人,不敢慢於人的實在表現。列為第九章。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白話】孔子再進一步的分別給曾子講說:「古昔的明哲聖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時候。推其愛敬之心以愛敬他人。即如對於附屬小國派來的使臣,都不敢失禮忘敬,何況自己直屬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輕視慢待了。因對萬國的諸侯不敢失禮,那萬國的諸侯也對他欣然服從,遠近朝貢。照這樣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盡到極點了。」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

 

【白話】「古昔的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愛敬治其國。愛人的人。也受人愛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連可憐無告的鰥夫寡婦,都不敢加以侮慢。何況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國百姓的歡心,竭誠擁戴。照這樣的奉事其先君,豈不是盡到了孝道嗎?」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

 

【白話】「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愛敬之情,下達於臣妾,雖較疏遠的男僕和女傭,都不敢對他們失禮,而況最能愛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無分貴賤,誼無分親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歡心,以奉事其親。那自然夫妻相愛,兄弟和睦,兒女歡樂,主僕快愉,一門之內,一片太和氣象。以此孝道治家,那豈不是達到理想的家庭嗎?」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白話】「果能依照以上所講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國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歡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時候,就可安心享受他們兒女的孝養,去世以後,也就很歡欣的受用他們兒女的祭禮。照這樣治理天下國家,造成和平氣象,水、旱、風、火,病、虫、癘疫的災害,不會在這個和樂的人間產生。戰爭流血盜匪猖獗的禍亂,也不會在這個和平社會裏興起了。從這裏可以知道歷代明德聖王以孝治天下國家的效果,是怎樣的高明了。」

 

「《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白話】「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抑之章這兩句話,是說明一國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行為,那四方萬國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悅誠服,沒有不順從他的。由此可以證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國家的優點,再沒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釋義】本章共分五段,自「子曰」至「以事其先王」為第一段,是說明元首應該怎樣盡孝。自「治國者」至「以事其先君」為第二段,說明諸侯應該怎樣盡孝。自『治家者』至『以事其親』為第三段。說明卿大夫及士庶人都應該怎樣盡孝。自『夫然』至『如此』為第四段,說明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最大效驗。最後引詩作證為第五段,以證明元首有了大德,四方萬國,沒不順從。按這一章的講解,古人對於孝道,是如何的重視。他並不限於愛敬他自己父母,而要推其愛敬之心於最疏遠的人群中去,使人人都能得到歡心,像這樣的孝德感召,人人盡孝,化行俗美,國家何患不能強盛?假若不以孝道治理天下,那愛敬之道,不出門庭,家不能保,國不能治,天下萬國,皆視如仇敵,雖科學昌明,武器犀利,都不是長治久安之道。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以孝道治理天下國家,先得了人和,有了人和,還愁國家不能長治久安嗎?現代國家的領袖,應重視孝治。

 

聖治章第九

 

【章旨】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聽到孔子講說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實現和平以後,再問聖人之德,有更大於孝的沒有?孔子因問而說明聖人以德治天下,沒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聖治主威,德威並重,方成聖治。列為第九章。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白話】曾子聽了孔子說明孝道之廣大,與極高的效果,以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於孝的德行。所以又問聖人之德還有大過孝道莫有。孔子說:「天地之間,人連物,都是一樣的得到天地之氣以成形,稟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氣之偏,其氣蠢,人得氣之全,其質靈。因此,人能全其性,盡其情,故能與天地相參,而物不能。故天地之性,惟人為貴重。若以人的行為來講,再沒有大過孝的德行了。」

 

「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白話】「萬物出於天,人倫始於父,因此孝行之大,莫過於尊嚴其父,尊嚴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時,配天享受祭禮,那就尊到極點了。自古以來,只有周公作到這一點。所以配天之禮,是他創作的。」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白話】從前周朝的時候,武王逝世,周公輔相成王,攝理國家政治。制禮作樂。他為了報本追遠的孝道,創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禮。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廟,祭祀上帝於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這樣追尊他的祖與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範於四海。因此海內的諸侯,各帶官職來助祭,光先耀祖,何大於此。孝德感人知此之深,這聖人的德行,又何能大過孝道呢?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其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白話】聖人教人以孝,是順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強。因為一個人的親愛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時就生出來的,因為父母把他養育漸漸長大,他便對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來。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現。聖人就因他對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對父母親愛的心理,就教以愛的道理。本來愛敬出於自然。聖人不過啟發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愛,並非有所勉強。故聖人之教,不待肅戒而自會成功。聖人的政,不持嚴厲而自會治埋。他所憑藉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白話】「天下做父親的,一定愛他們的兒子,天下做兒子的,一定愛他們的父親,父子之愛,是天生的,不待勉強的,這個父子之愛的裏邊還含著敬意,父如嚴君,故包藏著君臣之義。父母生下的兒子,上為祖宗流傳後代。下生子孫繼承宗嗣。家族的繼續綿延,莫大於此。父親對子,即是嚴君,又是慈親,有兩重恩愛,所以恩愛之厚,莫重於此。」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白話】由於以上的原因,愛敬當由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別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別人,那就叫悖禮。愛親敬親,是順道而行的善行,不愛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應該以順德教化,使民知所愛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禮,民將怎樣取法呢?今不站在順的善行上邊去作,反而站在惡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職,有道德觀念的君子,他絕不會以那個官職為貴重的。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白話】「有道德的君子,卻不是那樣的作法,他講出話來,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稱道他才講,他行出事來,必定思量可以快慰於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義理,必定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舉止,必定端莊偉大可以觀看,一進一退,都是合乎禮儀,可為法度。照這樣的居上臨下,駕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懼的畏服他,愛敬他,並以他為模範而倣傚實行,所以能夠很順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嚴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白話】孔子引詩經曹風篇鳲鳩章的這兩句話,就是說明「一個負責管轄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儀禮節,一定沒有差錯,他才能夠為人作模範,而為老百姓所取法了。」

 

【釋義】本章共分八段,箏一段,說明人之行。莫大於孝。第二段,說明尊父配天的創始。第三段,說明聖治盡孝的隆重。第四段,說明政教推行之易的原因。第五段,說明父子的關係如何重大。第六段,說明悖德悖禮,雖得一官半職,君子不以為貴。第七段,說明君子的作風,可以示範人群。易於推行政教。第八段,引詩證明威儀的重要性。按上章所講的孝治,重在德行方面,而這一章的聖治,卻在德威並重。其意以為德、是內在的美德,威、是外在的美德,內在的美德,與外在的美德合起來,纔算是愛敬的全德。聖人講學一步進一步,內外兼修,愛敬並施,自然德教順利而成,政令不嚴而治了。

 

紀孝行章第十

 

【章旨】這一章書,所講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別紀出。有五項當行的,有三項不當行的,以勉學者。列為第十章。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白話】孔子說:「大凡有孝心的子女們,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無事的時候,當盡其敬謹之心,冬溫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對父母,要在奉養的時候,當盡其和樂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現出和悅的顏色,笑容承歡,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點不安的樣子。第三,父母有病時,要盡其憂慮之情,急請名醫診治,親奉湯藥,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萬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這臨終一剎那,謹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備辦一切。不但穿的、蓋的、和棺材等物,盡力配備,還要悲痛哭泣,極盡哀戚之情。第五,對於父母去世以後的祭祀方向,要盡其思慕之心,莊嚴肅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項孝道,行的時候,必定出於至誠。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義了。」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白話】「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還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較高的人,就應當莊敬以待其部屬,而不敢有一點驕傲自大之氣。二、為人部屬的小職員,就應當恭敬以事其長官,而不敢有一點悖亂不法的行為。三、在鄙俗的群眾當中,要和平的相處,不敢和他們爭鬥。假若為長官的人,驕傲自大,則必招來危亡之禍。位居部屬的人,悖亂不法,則必招來刑罰的處分。在鄙俗的群眾中與人鬥爭,難免受到兇險的禍害。以上三項逆理行為,每一樁都有危身取禍,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兒女的危身取禍為憂,為兒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項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豬、三牲的肉來養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也不得謂之孝子。可見孝養父母,不在口腹之養,而貴在於保重自己的身體,方得為孝。」

 

【釋義】本章共分兩段,前段所講的,居致敬,養致樂,病致憂、喪致哀、祭致嚴五項,這是孔子指出順的道理,後段所講的,居上驕、為下亂、在醜爭,這是孔子指出逆的道埋。由順德上邊去作,就是最完全的孝子。由逆道上邊去行,自然受到社會法律的制裁,和不幸的結果。這個道理,很顯然的分出兩個途徑。就是說:前一個途徑,是光明正大的道路,可以行得通而暢達無阻的。後一個途徑,是崎嶇險徑,絕崖窮途,萬萬走不得的。聖人教人力行孝道,免除刑罰,其用心之苦,至為深切了。

 

五刑章第十一

 

【章解】這一章書,是因前章所講的紀孝行,今兩條途徑,走到敬、樂、憂、哀、嚴、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驕、亂、爭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馳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講的道理再告訴曾子,說明違反孝行,應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這裏所講的五刑之罪,莫大於不孝,就是講明刑罰的森嚴可怕,以輔導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為十一章。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白話】孔子又對曾子提醒的說:「國有常刑,來制裁人類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惡。五刑的條文,約有三千之多,詳加研究,罪之大者,莫過於不孝,用刑罰以糾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白話】「一個部下,如果找到長官的弱點,威脅逼迫,以達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無長官,如果對於立法垂世的聖人,譏笑鄙視,那就是無法無天,如果對於立身行道的孝行,譏笑鄙視,那就是無父無母。像這樣的要脅長官,無法無天,無父無母的行為,那就和禽獸一樣,以禽獸之行,橫行於天下,天下還能不大亂嗎?所以說:這就是大亂的道了。」

 

【釋義】本章計分兩段,首段,說明刑罰制裁不孝之罪。二段的意思,就是希望世人,最好不要走到這個要君、非聖人、非孝的壞路去,如果走到那個壞路去,不但為國家造出亂源,他個人的生命,也將要受到制栽和危險的。所以希望為人子女的,都向良知良能愛敬父母的孝行方面來,不要一誤再誤,走到最危險的壞途去。聖人愛人之深,而警告之切,於此可見。

 

廣要道章第十二

 

【章旨】這一章書,是孔子就首章所講的要道二字,加以具體說明。使天下後世的為首長者,確知要道的法則可貴,實行以後,有多大的效果。列為十二章。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白話】孔子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應以救化為先。教民相親相愛,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順,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轉移社會風氣,改變民聞習俗,莫有比音樂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長官的身心,治理一國的人民,莫有比禮法再好的了。」

 

「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白話】「以上所講的孝、悌、樂、禮、四項,都是教化民眾的最好方法。但孝是根本,禮是外表,禮的本質,卻是一個敬字,因此,如果一個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親,那他的兒女,一定是很喜悅的。敬他人的兄長,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悅的,敬他人的長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悅的。這一個敬字,只是敬一個人,而喜悅的人,何止千萬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長官,而喜悅的,就是、子弟、部屬、大多數的人。所守者約,而影響甚廣,豈不是要道嗎?」

 

【釋義】本章共分兩段。第一段,是指出要道具體的實行方法。第二段,說明要道守約施博的實行效驗。作為長官致敬悅氏的原理原則。辦理政治之力行寶典。負責國家政治的人,應熟讀玩味。

 

廣至德章第十三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把至德的義意,扼要的提出來,使執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樣的實行。上章是說致敬可以悅民,本章是說教民所以致敬。故列於廣要道章之後。為十三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白話】孔子為曾子特別解釋說:「執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並非是親自到人家家裏去教,也並非日日見面去教。這裏有一個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為人子的,都知盡事父之道,那就等於敬天下之為父親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為人弟的,都知盡事兄之道,那就等於敬天下之為人兄的人了。以部屬的道理教人,那就等於敬天下之做長官的人了。」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白話】孔子引述詩經大雅篇洞酌章的這兩句話說:「一個執政的君子。他的態度,常是和平快樂,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這樣他就像民眾的父母一樣。」孔子引此詩的意思,就是說:沒有崇高至上的一種大德,怎麼能順其民心到這種偉大的程度?

 

【釋義】本章共分兩段。首段,道出廣至德的本義。末段,引詩證明言非虛說。按這一章的意思,就是希望執政的人,實行至德的教化,感人最深。推行政治也較容易。執政的,若能利用民眾自然之天性,施行教化,不但人民愛之如父母,而且一切的政教設施,都容易實行。

 

廣揚名章第十四

 

【章旨】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別講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揚名顯親的辦法,具體的提出來,以告訴曾子。列為十四章。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白話】孔子說:「君子能孝親,必具愛敬之誠,以愛敬之誠,移作事君,必能忠於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悅態度。以和悅態度移於事長。必能順於長官。處家過日子,都能處理得有條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辦法,如移作處理公務,必能辦得頭頭是道。所以說:一個人的行為,能成功於家庭之內,這樣由內到外,替國家辦事,不但做官的聲譽顯耀於一時,而且忠孝之名,將永遠留傳於後世。」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移孝可以作忠。二段,說明移悌可以事長。三段,說明能治家,必能治國。四段,就明孝道,是由內達外,由近及遠,由現在到將來,德行成立於現在,名譽永垂於久遠。按這一章所講的意思,就是教人立德,立功,愛護名譽。把忠孝大道,都能推行到極點,西諺說:「名譽是第二生命。」我國古代聖賢所講的名譽,首重德行。德為名之實,無實之名,君子以為可恥。不像西人所講的名譽。專重名譽了。所以有名譽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名譽。德是根本。名是果實。

 

諫諍章第十五

 

【章旨】這一章書,是講明為臣子的,不可不諫諍君親。君親有了過失,為臣子的,就應當立行諫諍,以免陷君親於不義。孔子因曾子之問,特別發揮諫諍之重要性。列為十五章。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白話】曾子因孔子講過的各種孝道,就是沒有講到父親有過,應該怎樣辦?所以問說:「從前講的那些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的教訓。我都聽懂了。還有一樁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膽的問:為人子的做到不違背父親的命令,一切聽從父親的命令,是不是可以算為孝子呢?」孔子聽了曾子的這一問題,就驚嘆的說道:這是甚麼話呢?這是甚麼話呢?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白話】孔子給曾子詳加解釋說,父親的命令,不但不能隨便聽從,而且還要斟酌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時候,天子為一國的元首,一日二日萬幾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則億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過失,則全民受禍。假若有七位敢於直言諫諍的部屬。那天子雖然偶有差錯,跡近無道,因有七位賢臣諫諍,時進忠言,勇於匡救,就不會失掉天下。諸侯若有五位諫諍的部屬。改正錯誤。格其非心,雖無道,也不會失掉他的國。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個諫諍的部屬,那他雖然間有差誤,這三位部屬,早晚箴規,陳說可否,也不會失掉他的家。為士的,雖是最小的官員,無部下可言。假若有諫諍的幾位朋友,對他忠告善導,規過勸善,那他的行為,自能免於錯誤,而美好的名譽,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為父親的,若果有明禮達義的兒女,常常諫諍他。救正他,那他不會做錯事的,自然也就不陷於不義了。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白話】無論君臣與父子,都是休戚相關的。所以遇見了不應當做的事,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親婉言諫諍。為部屬的,不可不向長官直言諫諍。為臣子的,應當陳明是非利害,明切勸告。父親不從,為子女的,應當婉言幾諫,即如觸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從,為部屬的,還當極諫,即如觸怒受處,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見君父不應當作的事情,必須立即諫諍。彼若為人子的,不管父親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聽從,那就陷親於不義,怎麼還能算他是個孝子呢?

 

【釋義】按前數章所講的,盡是愛敬及安親之事。對於規勸之道,未曾提及,本章,就諫諍一事,專題論列,共分三段。首段,因曾子發問,而引起孔子的驚嘆,二段,是孔子舉例說明諫諍之重要性。不但諫諍對於君父朋友的道德行為有關,且對於天下國家社會人心之影響亦大。三段,重說:「從父之令又焉得謂孝乎」一詞,是重複慨嘆,以提醒世人不要輕視本章諫諍之意,細按這一章,有雙重意思,一面對於被諫諍的君父及友朋的一種警告說:接受諫諍,不但對於本身的過失有所改正,且對於天下國家,將有重大的影響,使他知道警惕。一面對諫諍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種啟示。既要事君盡忠,事父盡孝,對朋友盡信義,若見善不勸,見過不規,則陷君父朋友於不義,以至於遭受不測的後果,那忠孝信義,就化歸烏有了。

 

感應章第十六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中國古代哲學,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以證明孝悌之道無所不通的意思。故列於十六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白話】孔子:「上古的聖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對於天地父母,是同樣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為悌,宗族長幼,都順於禮,故上下的大小官員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這樣的一切順序,人道已盡到好處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時自順,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審,這樣以來,神明自然就會彰顯護佑。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白話】所以說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還有比他更高的,這就是說:還有父親的緣故。天子是全民的領袖,誰能先於他呢?但是還有比他更先的,這就是說:還有兄長的緣故。照這樣的關係看來,天子不但不自以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為先,還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後代。必能推其愛敬之心,以禮對待。並追及其祖先,設立宗廟祭祀,以致其愛敬之誠,這是孝的推廣,不忘親族之意,對於祖先,也算盡其愛敬之誠。但是自身的行為,稍有差錯,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謹慎其作事之行為,而不敢有一點怠忽之處,恐怕萬一有了差錯,就會遺留祖宗親族之羞。至於本身道德無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廟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興的來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於是乎顯著多多。聖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麼能大過他呢?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白話】由以上的道理看來,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極的程度,就可以與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體,互為感應,德教自然光顯於四境之外,遠近幽明,無所不通。照這樣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了。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白話】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有聲章的這一段話說:「天下雖大,四海雖廣,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樣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廣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東西南北,沒有思慮而不心悅誠服的,這樣可以證明盛德感化之深無所不通的意思。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孝悌感通天地。二段,說明孝悌感通鬼神。三段,說明孝悌之至,遠近幽明,無所不通。四段,引詩作證。以證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無所往而不通的意思。

 

事君章第十七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中於事君的道理。為人子女的,始於事親,是孝的小部份,中於事君,就是在於能為國家辦事,為全民服務,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別把事君,列於十七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白話】孔子說:「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長官,有特別的優點。進前見君,他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計劃方略,全盤貢獻。必思慮以盡其忠誠之心。既見而退了下來,他就檢討他的工作,是否有未盡到責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過失?必殫思竭慮來彌補他的過錯。至於長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勵獎助,進行時,就悅意服從。如果長官有了未善之處,在事前預為匡正。既成事實,就設法補救。總之為部屬的事奉長官,以能陳善閉邪,防患未然,乃為上策。若用犯顏諫諍,盡命守死為忠,不若防微杜漸於未然之為有益。為人部屬的,如能照這樣的事上,長官自然洞察忠誠,以義待下,所謂君臣同德,上下一氣,猶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體,君享其安樂,臣獲得尊榮,上下自能相親相愛了。

 

「《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白話】孔子引詩經小雅篇隰桑章的這一段話說:「只要為臣的一心愛君,雖地處邊陲,還能說不遠。這就由於他的愛出自心中,愛藏於中。故無日遺忘,雖遠亦常在念。這就證明君與臣是一心之意。」

 

【釋義】本章計分兩段,首段說明事君盡忠的道理。二段引詩證明為臣愛君,雖遠處異地,都不忘懷。君臣到了這種程度,可謂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政治還能不好嗎?國家還能不太平嗎?按孝親到了事君的階段,這正是青年有為之時。如能照孔子所指示的方法去實行。那麼,不但愛敬之心盡於父母,那治國平天下的責任,都擱在青年自己的身上了。

 

喪親章第十八

 

【章旨】這一章書,是孔子對曾子專講慎終追遠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盡其愛敬之心,父母可以親眼看見,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見雙親,無法再盡敬愛之情。為孝子的那種心情,當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為世人指出慎終追遠的大道,以傳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白話】孔子說:「一個善於孝養父母的兒女,如果一旦喪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無以復加。哭得氣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轉的餘音。對於禮節,也不暇講究,沒有平時的那樣有儀容。講話的時候,也沒有平時的那樣文雅。人到了這種情形之下,就是有很講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聽見很好的音樂,也不覺得快樂了,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覺得香甜了。這樣的言行動作,都是因哀戚的關係,神不自主。耳目的娛樂,口體的奉養,自然無有快樂於心的意思。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

 

「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白話】喪禮上說:「三年之喪,水漿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就是說,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傷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發於天性,假如哀戚過度,就毀傷了身體。但是不能有傷生命,滅絕天性。這就是聖人的政治。守喪不過三年之禮,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個終了的期限。

 

「為之棺?、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白話】「當父母去世之日,必須謹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墊好,內棺整妥,外槨套妥,把他收殮起來。既殮以後,在靈堂前邊,陳設方圓祭器,供獻祭品。早晚哀戚以盡孝思。送殯出葬之時,先行祖餞,似乎不忍親離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頓足號泣,哀痛迫切的來送殯。至於安葬的墓穴,必須選擇妥善的地方,幽靜的環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兒女愛敬的誠意。既安葬以後,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廟或宗祠。三年喪畢,移親靈於宗廟,使親靈有享祭的處所,以祀鬼神之禮祀之,春狄祭祀,因時以思慕之。以示不忘親的意思,慎終追遠之禮,孝敬哀戚之義,可謂全備了。」

 

「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白話】父母在世之日,要盡其愛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後,要事以哀戚之禮。這樣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盡到了,養生送死的禮儀,也算完備了。孝子事親之道,也就完成了。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孝子喪親後之哀戚狀態。二段說明哀戚之情,要有限制。三段說明慎終追遠的處理辦法。四段說明孝道之完成。按孝為德之本,政教之所由生,故為生民之本。孝子生盡愛敬,死盡哀戚,生死始終,無所不盡其極。照這樣的孝順雙親,把父母撫育之恩,可算完滿答報了。但是孝子報恩的心理上,仍是永無盡期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21 Sun 2013 09:36
  • 置頂 孝經

孝經

 

開宗明義章 
天子章 
諸侯章 
卿大夫章 
士章 
庶人章 
三才章 
孝治章 
聖治章 
紀孝行章 
五刑章 
廣要道章 
廣至德章 
廣揚名章 
諫諍章 
感應章 
事君章 
喪親章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 尼 居 . 曾 子 侍 . 子 曰 . 先 王 有 至 德 要 道 . 以 順 天 下 . 民 用 和 睦 . 上 
下 無 怨 . 汝 知 之 乎 . 曾 子 避 席 曰 . 參 不 敏 . 何 足 以 知 之 . 子 曰 . 夫 孝 
. 德 之 本 也 . 教 之 所 由 生 也 . 復 坐 . 吾 語 汝 . 身 體 髮 膚 . 受 之 父 母 . 
不 敢 毀 傷 孝 之 始 也 . 立 身 行 道 . 揚 名 於 後 世 . 以 顯 父 母 . 孝 之 終 也 . 
夫 孝 . 始 於 事 親 . 中 於 事 君 . 終 於 立 身 . 大 雅 云 . 無 念 爾 祖 . 聿 脩 厥 
德 . 
  
  
 

天子章第二

 

子 曰 . 愛 親 者 . 不 敢 惡 於 人 . 敬 親 者 . 不 敢 慢 於 人 . 愛 敬 盡 於 事 親 . 
而 德 教 加 於 百 姓 . 刑 于 四 海 . 蓋 天 子 之 孝 也 . 甫 刑 云 . 一 人 有 慶 . 兆 
民 賴 之 . 
  
  
 

諸侯章第三

 

在 上 不 驕 . 高 而 不 危 . 制 節 謹 度 . 滿 而 不 溢 . 高 而 不 危 . 所 以 長 守 貴 
也 . 滿 而 不 溢 . 所 以 長 守 富 也 . 富 貴 不 離 其 身 . 然 後 能 保 其 社 稷 . 而 
和 其 民 人 . 蓋 諸 侯 之 孝 也 . 詩 云 . 戰 戰 兢 兢 . 如 臨 深 淵 . 如 履 薄 冰 . 
  
  
 

卿大夫章第四

 

非 先 王 之 法 服 不 敢 服 . 非 先 王 之 法 言 不 敢 道 . 非 先 王 之 德 行 不 敢 行 . 
是 故 . 非 法 不 言 . 非 道 不 行 . 口 無 擇 言 . 身 無 擇 行 . 言 滿 天 下 . 無 口 
過 . 行 滿 天 下 . 無 怨 惡 . 三 者 備 矣 . 然 後 能 守 其 宗 廟 . 蓋 卿 大 夫 之 孝 
也 . 詩 云 . 夙 夜 匪 懈 . 以 事 一 人 . 
  
  
 

士章第五

 

資 於 事 父 以 事 母 而 愛 同 . 資 於 事 父 以 事 君 而 敬 同 . 故 母 取 其 愛 . 而 君 
取 其 敬 . 兼 之 者 父 也 . 故 以 孝 事 君 則 忠 . 以 敬 事 長 則 順 . 忠 順 不 失 . 以 事 其 上 . 然 後 能 保 其 祿 位 . 而 守 其 祭 祀 . 蓋 士 之 孝 也 . 詩 云 . 夙 興 夜 寐 . 無 忝 爾 所 生 . 
  
  
 

庶人章第六

 

用 天 之 道 . 分 地 之 利 . 謹 身 節 用 . 以 養 父 母 . 此 庶 人 之 孝 也 . 故 自 天 
子 至 於 庶 人 . 孝 無 終 始 . 而 患 不 及 者 . 未 之 有 也 . 
  
  
 

三才章第七

 

曾 子 曰 . 甚 哉 . 孝 之 大 也 . 子 曰 . 夫 孝 . 天 之 經 也 . 地 之 義 也 . 民 之 
行 也 . 天 地 之 經 而 民 是 則 之 . 則 天 之 明 . 因 地 之 利 . 以 順 天 下 . 是 以 
其 教 不 肅 而 成 . 其 政 不 嚴 而 治 . 先 王 見 教 之 可 以 化 民 也 . 是 故 先 之 以 
博 愛 . 而 民 莫 遺 其 親 . 陳 之 於 德 義 . 而 民 興 行 . 先 之 以 敬 讓 . 而 民 不 
爭 . 導 之 以 禮 樂 . 而 民 和 睦 . 示 之 以 好 惡 . 而 民 知 禁 . 詩 云 . 赫 赫 師 
尹 . 民 具 爾 瞻 . 
  
  
 

孝治章第八

 

子 曰 . 昔 者 明 王 之 以 孝 治 天 下 也 . 不 敢 遺 小 國 之 臣 . 而 況 於 公 侯 伯 子 
男 乎 . 故 得 萬 國 之 懽 心 . 以 事 其 先 王 . 治 國 者 . 不 敢 侮 於 鰥 寡 . 而 況 
於 士 民 乎 . 故 得 百 姓 之 懽 心 . 以 事 其 先 君 . 治 家 者 . 不 敢 失 於 臣 妾 . 
而 況 於 妻 子 乎 . 故 得 人 之 懽 心 . 以 事 其 親 . 夫 然 . 故 生 則 親 安 之 . 祭 
則 鬼 享 之 . 是 以 天 下 和 平 . 災 害 不 生 . 禍 亂 不 作 . 故 明 王 之 以 孝 治 天 
下 也 如 此 . 詩 云 . 有 覺 德 行 . 四 國 順 之 . 
  
  
 

聖治章第九

 

曾 子 曰 . 敢 問 聖 人 之 德 無 以 加 於 孝 乎 . 子 曰 . 天 地 之 性 . 人 為 貴 . 人 
之 行 . 莫 大 於 孝 . 孝 莫 大 於 嚴 父 . 嚴 父 莫 大 於 配 天 . 則 周 公 其 人 也 . 
昔 者 周 公 郊 祀 后 稷 以 配 天 . 宗 祀 文 王 於 明 堂 . 以 配 上 帝 . 是 以 四 海 之 
內 . 各 以 其 職 來 祭 . 夫 聖 人 之 德 . 又 何 以 加 於 孝 乎 . 故 親 生 之 膝 下 . 
以 養 父 母 日 嚴 . 聖 人 因 嚴 以 教 敬 . 因 親 以 教 愛 . 聖 人 之 教 不 肅 而 成 . 
其 政 不 嚴 而 治 . 其 所 因 者 本 也 . 父 子 之 道 . 天 性 也 . 君 臣 之 義 也 . 父 
母 生 之 . 續 莫 大 焉 . 君 親 臨 之 . 厚 莫 重 焉 . 故 不 愛 其 親 而 愛 他 人 者 . 
謂 之 悖 德 . 不 敬 其 親 而 敬 他 人 者 . 謂 之 悖 禮 . 以 順 則 逆 . 民 無 則 焉 . 
不 在 於 善 . 而 皆 在 於 凶 德 . 雖 得 之 . 君 子 不 貴 也 . 君 子 則 不 然 . 言 思 可 道 . 行 思 可 樂 . 德 義 可 尊 . 作 事 可 法 . 容 止 可 觀 . 進 退 可 度 . 以 臨 其 民 . 是 以 其 民 畏 而 愛 之 . 則 而 象 之 . 故 能 成 其 德 教 . 而 行 其 政 令 . 詩 云 . 淑 人 君 子 . 其 儀 不 忒 . 
  
  
 

紀孝行章第十

 

子 曰 . 孝 子 之 事 親 也 . 居 則 致 其 敬 . 養 則 致 其 樂 . 病 則 致 其 憂 . 喪 則 
致 其 哀 . 祭 則 致 其 嚴 . 五 者 備 矣 . 然 後 能 事 親 . 事 親 者 . 居 上 不 驕 . 
為 下 不 亂 . 在 醜 不 爭 . 居 上 而 驕 則 亡 . 為 下 而 亂 則 刑 . 在 醜 而 爭 則 兵 
. 三 者 不 除 . 雖 日 用 三 牲 之 養 . 猶 為 不 孝 也 . 
  
  
 

五刑章第十一

 

子 曰 . 五 刑 之 屬 三 千 . 而 罪 莫 大 於 不 孝 . 要 君 者 無 上 . 非 聖 人 者 無 法 
. 非 孝 者 無 親 . 此 大 亂 之 道 也 .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 曰 . 教 民 親 愛 . 莫 善 於 孝 . 教 民 禮 順 . 莫 善 於 悌 . 移 風 易 俗 . 莫 善 
於 樂 . 安 上 治 民 . 莫 善 於 禮 . 禮 者 . 敬 而 已 矣 . 故 敬 其 父 . 則 子 悅 . 
敬 其 兄 . 則 弟 悅 . 敬 其 君 . 則 臣 悅 . 敬 一 人 . 而 千 萬 人 悅 . 所 敬 者 寡 
. 而 悅 者 眾 . 此 之 謂 要 道 也 .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 曰 . 君 子 之 教 以 孝 也 . 非 家 至 而 日 見 之 也 . 教 以 孝 . 所 以 敬 天 下 之 
為 人 父 者 也 . 教 以 悌 . 所 以 敬 天 下 之 為 人 兄 者 也 . 教 以 臣 . 所 以 敬 天 
下 之 為 人 君 者 也 . 詩 云 . 愷 悌 君 子 . 民 之 父 母 . 非 至 德 . 其 孰 能 順 民 
如 此 其 大 者 乎 .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 曰 . 君 子 之 事 親 孝 . 故 忠 可 移 於 君 . 事 兄 悌 . 故 順 可 移 於 長 . 居 家 
理 . 故 治 可 移 於 官 . 是 以 行 成 於 內 . 而 名 立 於 後 世 矣 . 
  
  
 

諫諍章第十五

 

曾 子 曰 . 若 夫 慈 愛 恭 敬 . 安 親 揚 名 . 則 聞 命 矣 . 敢 問 子 從 父 之 令 . 可 
謂 孝 乎 . 子 曰 . 是 何 言 與 . 是 何 言 與 . 昔 者 天 子 有 爭 臣 七 人 . 雖 無 道 
. 不 失 其 天 下 . 諸 侯 有 爭 臣 五 人 . 雖 無 道 . 不 失 其 國 . 大 夫 有 爭 臣 三 
人 . 雖 無 道 . 不 失 其 家 . 士 有 爭 友 . 則 身 雖 不 離 於 令 名 . 父 有 爭 子 . 
則 身 不 陷 於 不 義 . 故 當 不 義 . 則 子 不 可 以 不 爭 於 父 . 臣 不 可 以 不 爭 於 
君 . 故 當 不 義 . 則 爭 之 . 從 父 之 令 . 又 焉 得 為 孝 乎 . 
  
  
 

感應章第十六

 

子 曰 . 昔 者 明 王 . 事 父 孝 . 故 事 天 明 . 事 母 孝 . 故 事 地 察 . 長 幼 順 . 
故 上 下 治 . 天 地 明 察 . 神 明 彰 矣 . 故 雖 天 子 必 有 尊 也 . 言 有 父 也 . 必 
有 先 也 . 言 有 兄 也 . 宗 廟 致 敬 . 不 忘 親 也 . 脩 身 慎 行 . 恐 辱 先 也 . 宗 
廟 致 敬 . 鬼 神 著 矣 . 孝 悌 之 至 . 通 於 神 明 . 光 于 四 海 . 無 所 不 通 . 詩 
云 . 自 西 自 東 . 自 南 自 北 . 無 思 不 服 . 
  
  
 

事君章第十七

 

子 曰 . 君 子 之 事 上 也 . 進 思 盡 忠 . 退 思 補 過 . 將 順 其 美 . 匡 救 其 惡 . 
故 上 下 能 相 親 也 . 詩 云 . 心 乎 愛 矣 . 遐 不 謂 矣 . 中 心 藏 之 . 何 日 忘 之 
. 
  
  
 

喪親章第十八

 

子 曰 . 孝 子 之 喪 親 也 . 哭 不 偯 . 禮 無 容 . 言 不 文 . 服 美 不 安 . 聞 樂 不 
樂 . 食 旨 不 甘 . 此 哀 戚 之 情 也 . 三 日 而 食 . 教 民 無 以 死 傷 生 . 毀 不 滅 
性 . 此 聖 人 之 政 也 . 喪 不 過 三 年 . 示 民 有 終 也 . 為 之 棺 槨 衣 衾 而 舉 之 
. 陳 其 簠 簋 而 哀 慼 之 . 擗 踊 哭 泣 . 哀 以 送 之 . 卜 其 宅 兆 . 而 安 措 之 . 
為 之 宗 廟 . 以 鬼 享 之 . 春 秋 祭 祀 . 以 時 思 之 . 生 事 愛 敬 . 死 事 哀 慼 . 
生 民 之 本 盡 矣 . 死 生 之 義 備 矣 . 孝 子 之 事 親 終 矣 . 
 

孝 經 終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简介
2 成书时代
3 儒家经典
4 以孝治天下
5 影响

《孝经》 - 简介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是“孝”的发展和扩

《孝经》《孝经》
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 - 成书时代

《孝经》的成书时代问题,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争论不休悬案。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如下几家:第一,孔子自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汉书·艺文志》、《孝经纬钩决》、邢昺《孝经正义》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书持此观点。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以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又如《汉书·艺文志》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从《孝经》的字面看,这是一个直观的印象,因为《孝经》通篇都?quot;子曰"。汉代儒生大多持这一见解。然而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此论又与《孝经》的文字有直接的矛盾。如《孝经》开始就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如何如何。这完全是第三者描述孔子授课的记录语体。且孔子也不能自称"仲尼",而对着学生叫"曾子", 《论语》一书,都是直呼其名"曾参"或"参"。所以《孝经》的人称用法,

《孝经》《孝经》
是与古人的习俗严重违背的,讲究礼仪规范的儒生当不至于闹出如此笑话。第二,曾子所录。孔安国《古文尚书·序》说:"曾子躬行匹夫之孝,而未达天子诸侯以下扬名显亲之事,因侍坐而谘问焉。故夫子告其谊,于是曾子喟然知孝之为大也,遂集而录之,名曰《孝经》?quot;此说也是从《孝经》字面意义而发的,但从思想的内涵看,《孝经》的许多内容,与孔子、曾子的观点又多有抵触之处,突出表现在"谏争"问题上。孔子讲:"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曾子说:"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可《孝经·谏争》却说:"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哉?"很难想象,同一个曾子会写出如此自相矛盾的文章。

第三,曾子门人编录。宋代思想家就开始怀疑《孝经》为孔子本人或曾子所作,司马光、胡寅、晁公武等人持此说。如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非孔子所著明矣。详其文意,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也。"此说比较中允平实,得到了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认同。笔者也有相同的认识,前文关于曾子学派的孝道观与《孝经》的联系,已多方论证,此处不再赘述。一些学者因《孝经》中关于"谏争"的思想,与荀子在《子道》中提出的"从义不从父"的观念极为近似,所以推测《孝经》当成书于战国末期。一些学者因《吕氏春秋·察微》一章曾经引证:"《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这段文字与《孝经·诸侯章》完全相同,故断言《孝经》产生于《荀子》之后,《吕氏春秋》以前,大约在公元前240年-238年。(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但也有一些学者因蔡邕《明堂论》曾引魏文侯作《孝经传》,便断定此书是曾子弟子作于战国初年。(张涛:《孝经作者与成书年代考》,《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期)那样,《孝经》与《孟子》、《荀子》思想内容一致之处,就成了孟、荀二人引证《孝经》了。第四,子思所作。王应鳞、倪上述等人持此论。如倪上述《孝经勘误辨说》:"孝经,……考之本文,揆诸情事,确为曾氏门人所记,且断与《大学》、 《中庸》同出于子思。此三书之中,于仲尼则称字,祖也;于曾子则称子,师也。"这种说法从称谓的角度看有一定的道理。但子思是孔子之孙,离孔、曾时代较近,其思想一致之处应当比较多,而《孝经》则与《中庸》及郭店新出土的竹简中属于子思子的作品,有较大的差距,难以使人信服。 
《孝经》《孝经》


第五,七十子之徒遗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之徒之遗书。"阮元在《石刻孝经论语记》中说:"孝经、论语,皆孔门弟子所撰。"这是清代学者的一种看法,但难免失之于笼统。第六,汉儒伪作。在宋代,即有人对《孝经》的作者与产生年代提出了疑问,宋明理学家以一种怀疑的精神对传统的经学提出了挑战。清代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说?quot;是书来历,出于汉儒。不惟非孔子作,亦非周秦之言也。……勘其文意,绝类戴记中诸篇,如曾子问、哀公问、仲尼燕居、仲尼闲居之类,同为汉儒之作。"在近代的疑古思潮中,此说更有广泛的市场。梁启超、胡适等人均持此立场。现代蒋伯潜的《诸子通考》、杨伯峻的《经书浅谈》、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 、沈善洪、王凤贤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等著作,也都采纳此说。但此说与《吕氏春秋》有关于《孝经》的记述相矛盾。而且论者也多将《礼记》归为汉儒的作品,可1997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竹简中,有《缁衣》一篇,与现行本《礼记》中的《缁衣》基本相同,?quot;疑古派"们出了一个难题。

《孝经》 - 儒家经典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在中国社会流传极广,影响至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者的曲解和利用,《孝经》中许多有价值的的内涵被冲淡或掩盖了,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重新认识。《孝经》共分十八章,是儒

《孝经》《孝经》
家十二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孝经》的成书时间不晚于战国,是先秦古籍。孔子门人子夏的弟子魏文侯曾作过《孝经传》;此外《吕氏春秋》中的《孝行》、《察微》二篇均引用过《孝经》里的句子。因此,《四库全书总目》说:“蔡邕《明堂》引魏文侯《孝经传》,《吕览·察微篇》亦引《孝经·诸侯章》,则其来古矣。”儒家经典如五经之《易》、《尚书》、《春秋》等,在先秦均不称“经”,只有《孝经》在书名内有“经”字。因此,《孝经》是儒典中称“经”最早的一部。
  
《孝经》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依其内容,十八章大致可分为四部分。自《开宗明义章》《庶人章》为第一部分,共6章,对孝加以概括性论述,并分别对不同地位的人的孝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阐述。这是全篇的宗旨所在,内容重要;自《三才章》至《五刑章》为第二部分,共5章,主要讲述孝与治国的关系,强调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中的《纪孝行章》则专论孝子应做之事,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孝的解说;自《广至德章》至《广扬名章》为第三部分,共3章,是对《开宗明义章》中提到的“至德”、“要道”、“扬名”的引申和发挥。因此,这一部分可视为《开宗明义章》的继续;自《谏争章》至《丧亲章》为第四部分,共4章。这部分各章之间内在联系不紧密,而是分别以不同题目,对前三部分内容进行发挥和补充。其中,《丧亲章》可视为全篇的总结。《孝经》篇幅虽短,文字不满二千,但内容很丰富,也根深刻。后世言孝之书,其旨很少有能超出《孝经》的。因此有必要对《孝经》的主要内容做进一步的介绍。《孝经》通篇谈孝,那么,《孝经》之孝是什么呢?“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三才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开宗明义章》)。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孝经》的基本观点,也是全篇的基石。
  
对于生活在家庭中的人来说,孝主要体现在事亲上,即对父母的奉养上。那么怎样奉养才算孝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纪孝行章》)。“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丧亲章》)。也就是要以爱敬之心奉养健在的父母,要以哀戚诚敬之心祭奉亡故的父母。子有 
《孝经》《孝经》
爱敬之心,则父母乐;子有哀戚诚敬之心,则在天之灵安。这就是孝。除了直接奉养父母以表爱敬之心外,作为个人,事亲者应具有怎样的修养和品行呢?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是父母所给,不能损伤,即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开宗明义章》)。其次,要立身行道,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用扬名天下后世、光耀父母来体现自己的孝,这也是孝的最佳表现形式,是“孝之终也”。再次,对待父母以外的人,也要尊重,不能得罪。即“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天子章》)。第四,不论环境怎样,都要不骄、不乱、不争,即所谓“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同类)不争”(《纪孝行章》)。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患。具备了上述四条,能够使自己不受伤害,使奉养父母成为可能;同时,还可以为父母增光,从精神上对父母进行安慰并使之快乐。实际上,《孝经》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协调好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现实的一种曲折的反映和批判。
  
有孝就有不孝。《孝经》倡导孝,在一定意义上讲是针对不孝而言的。《孝经》所说的不孝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只重视物质供养,而不重视对亲人精神上的安慰,犯上作乱,骄横妄为,最后导致自身罹祸,即“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纪孝行章》)。此外,还包括对父母的一味顺从。面对父母的错误主张或行为,如果不去劝阻或制止,必会使父母陷于不义之地,这也是不孝,如文中所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谏争章》)在这里,《孝经》用辨证的观点,对孝的内涵做了更全面的阐发,使人对孝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是后世愚儒所不敢言的。

《孝经》 - 以孝治天下

研究汉代的统治思想,必须首先简单回顾秦王朝的统治策略。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辉煌伟业,实质上是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经验在全国的推广。商鞅变法的实质,是在军事、政治实力的强制下,推动宗法宗族制度向宗法家族制度的转变。在政治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完成了从宗法血缘统治向地域政治制度的过渡。在经济上,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促使聚族而居的农村公社的瓦解。 《史记》 、《商君书》记载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罪。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上述措施的采取,迫使"三代"以来长期发生作用的血缘宗族瓦解,向小型化的宗法家族过渡。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秦始皇欣赏韩非的法家学说,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斥诸子百家为"六虱"、"五蠹",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这些便构成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政治经济资本。兼并六国以后,秦始皇又将六国的旧贵族进行了大迁徙,使当地的宗

《孝经》《孝经》
族统治实力遭到了进一步的打击。

然而,秦王朝推行孝道,有两点是与儒家根本不同的。一是秦始皇过分迷信政治权力的作用,试图依靠法律来迫使全国民众接受孝道。显然秦王朝的统治者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随着宗族制度向家族制度的过渡,在宗法分封体制下具有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一体性质?quot;周礼"已不复存在。对于广大的个体家庭而言,孝道不再具有强制性的人身约束能力,而是变成了一种道德伦理,对社会民众只能起教育和引导作用。法律只能禁人为非,但不能导人向善。 《云梦秦简·语书》的作者就已经发现:"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佚)之民不止。"显然,忽视了对民众的礼义教化是不行的。二是秦王朝所提倡的孝道,在父子关系中片面强调为父一方的权利;在国家与家庭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国家一方的权利;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片面强调物质利益的一方。结果是,秦王朝虽然也讲孝道,但只?quot;尊尊"而无"亲亲",忽视了孝道中调节人际关系的亲情温暖,使之变成了单纯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丧失了孝道的社会整合的功能。在韩非等人的法家学说功利主义的诠释下,秦王朝所提倡的孝道,不仅达不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反而只能使人们过分看重物质利益,加剧社会矛盾的爆发。

随着汉初一段时间"黄老之术"完成了与民休息的历史责任,儒家的"孝悌之道"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汉代的"以孝治天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还在汉初奉行"黄老之术"时期,汉代的统治者已经开始提倡"孝弟力田"了。如《汉书》的本纪记载:惠帝四年,"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高后元年,"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文帝十二年下诏曰:"孝弟,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说户口率置三老孝弟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在汉代,"孝弟"、"三老"、"力田"都是乡宦的官名,凡民能孝养父母,着力耕耘者,皆可以担任国家的下层官吏。汉代皇帝巡幸各地,常有褒扬孝弟之事。有时一个地方出现祥瑞,也认为是当地人民孝行感动上天所致,也要赏赐当地官绅。如汉宣帝甘露三年,诏曰?quot;乃者凤皇(凤凰)集新葬,群乌四面行列,皆乡凤皇立,以万数。其赐汝南太守帛百,新蔡长吏、三老、孝悌、力田、鳏寡孤独各有差。"(《汉书·宣帝纪》)在《汉书》、《后汉书》的帝王本纪中,全国性的对孝悌的褒奖、赐爵达32次之多。为了在社会上倡导孝道,汉代的皇帝谥号多加一孝字。颜师古说;"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以下皆称孝也。"(《汉书·惠帝纪》)在这样一种全社会推崇孝道的氛围中,《孝经》的出现并受到高度重视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孝经》 - 影响

人不仅生活在家庭之中,而且生活在社会当中,在社会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那么人在社会中如何体现自己的孝

《孝经》《孝经》
呢?《孝经》对不同地位的人分别进行了论述。首先,天子之孝是不仅要对自己的亲人恪尽孝道,还要推而广之,以此教育人民,规范天下。正如《天子章》所说:“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诸侯之孝则不同于天子,他应做到“在上不骄”,“制节谨度”,这样,“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社稷和其民人”(《诸侯章》)。保住社稷和人民才是诸侯之孝;作为辅佐国君的卿大夫,他的孝完全体现在言和行上,言行俱遵行正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这样才可以保住宗庙(见《卿大夫章》);士是统治集团中的“基层群众”,他的孝可以用忠、顺二字概括,即《士章》所说的“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庶人之孝则与上述诸人都不相同,他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庶人章》)。也就是说,按照春生冬藏的规律进行劳作,是庶人之孝。
  
很显然,这些内容所表达的是扩大到社会生活中的孝,是孝对社会生活的规范。换言之,一切社会生活都可用孝来解释和衡量。用孝来规范社会、规范政治生活、协调上下关系,一句话,以孝治国,是《孝经》所极力倡导的。通观《孝经》,谈治国之处甚多。最值得重视的是屡屡谈到天子要以孝治国,除《天子章》外,篇中多举先王、明王、圣人之例来加以说明。例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开宗明义章》)。所谓“至德要道”就是孝。“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孝治章》)。以孝治国的作用之大,于此可见。“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圣治章》)。这里的“本”,也还是孝。孝既然对治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天子自当推而广之,“以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以身作则,遵行孝道,这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感应章》)。强调天子以孝治国,是对“教之所由生也”观点的具体阐述。后世对《孝经》中以孝治国和天子要遵行孝道的观点往往不 
《孝经》《孝经》
予强调,实际上是忽略了《孝经》的精髓和价值。《孝经》在秦始皇焚书时,与其他儒典同遭厄运。汉初,河间人颜芝及其子颜贞献所藏《孝经》十八章,世称颜芝本。该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书写,称今文本。此外,《孝经》还有古文的孔壁本,是鲁恭王得自于孔子旧宅壁中之本。所以《孝经》有今文、古文之分,古文《孝经》二十二章,内容略多于今文本。唐宋以后最为流行的是唐玄宗于开元年间依今文《孝经》撰注的御注本。《孝经》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1]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景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景帝劉啟
概要
姓名 劉啟
廟號
諡號 孝景皇帝
陵墓 陽陵
政權 西漢
在世 前188年前141年正月(48歲)
在位 前157年前141年正月(16年)
年號

漢景帝劉啟(前188年-前141年),為漢朝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48歲,孝景皇帝,無廟號,前141年正月甲子崩於未央宮二月癸酉葬於陽陵(今陝西高陵縣西南)。為漢文帝劉恆中子,母竇姬。他在位期間,主要是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發展生產,他統治時期和他父親文帝統治時期合稱文景之治


劉啟
漢文帝中子,具體排行不詳。劉啟出生時,父親劉恆為代王,母親竇姬為妾室。前180年,父親劉恆被擁立為皇帝。嫡母代王王后早已逝世,而她所生的四子也在此時病死,劉啟成為父親劉恆事實上的長子。同年正月,劉啟以劉恆長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其後,母親竇姬亦被立為皇后[編輯] 生涯

劉啟為太子時性格剛烈,因下六博發生爭執,而拿棋盤打死了吳王劉濞之子,漢文帝命遺體送回去埋葬,到了吳國,吳王劉濞大怒,說道:「天下都是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回吳國埋葬!」遂又把遺體送回長安埋葬,以示對朝廷的不滿,從此劉濞怨恨劉啟。

前157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皇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景帝聽從,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於是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的七國之亂開始了。七國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藉口叛亂,欲奪天下,景帝在袁盎等眾臣的壓迫下,誘晁錯上朝,即押出腰斬。但晁錯死後,七國之亂不但沒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佔領了不少土地。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派大將周亞夫竇嬰鎮壓,前後三個月即平定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景帝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生。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其間百姓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樂,一派盛世景象,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並稱文景之治

漢景帝的陵墓──陽陵

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正月甲子,景帝崩於未央宮,遺詔賜予諸侯王與列駿馬兩匹、二千石、黃金兩斤,吏民戶百錢;又命放出一批宮人,使其歸家再嫁。景帝享年48歲,諡號孝景皇帝,無廟號,葬於陽陵。景帝崩後由皇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

[編輯] 評價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之不以為漸也。」

班固在《漢書》中評價:「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漢景帝劉啓

文章摘自《《風花雪月五千年》中國帝王的情感路》

作者:花長恨

本書簡介:《風花雪月五千年》中國四百位帝王的漫漫情感路……

病香無力的被暮風吹著,杜宇聲聲喚著愁歌,冬日的剩水殘山在翳翳陽光的照射下,充斥著灰白的顏色,庭邊的蘭草在嚴霜的憐愛中結成了耀眼的冰晶,冬日的氣息中,佈滿了淒慘和無奈。漢景帝劉啟,站在巍巍的高樓之上,心中也是無比的悲涼。

自從景帝劉啟登上了大漢帝國皇帝的寶座起,他就面臨著一個莫大的挑戰,那就是諸侯王。

由於文帝時期,對諸侯王的一味放縱和姑息,到了景帝時期,四方諸侯已經割據一方,固強自守,尾大不掉了。

剛上任的景帝,如果不能將諸侯王的問題解決,那麼漢室的江山很可能就會斷送在他的手上。年輕的景帝感到了自己作為皇帝的重大責任,他每天都在冥思苦想解決之策,可仍然不得良謀。

沈思中,他看到了宮廷的紫竹外,有一支梅花斜出,那只梅花洗盡鉛華,不托脂粉,有如幽獨高傲的佳人。月邊疏影,暗光銷魂,梅花傲立旁的那一小片紫竹,已經消瘦損壞,絳黃無氣了,而那朵梅花卻孤芳一世,美麗異常。

風細細,雪垂垂,景帝看著這朵盛開的梅花,明白了,這場與諸侯王的較量,是沒有選擇的的餘地的,在這場關乎生死的較量中,誰能取得先發制人的攻勢,誰就是強者。

景帝默默的走到了那朵淩寒開放的梅花面前,狠狠的折下那朵梅花,冷冷的擲了一句:“勝者一定是我!”

很快的,景帝就提拔了一批以晁錯為首的主張“削藩”的大臣,並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削藩”改革。

西元前一百五十四年,景帝以賣官等各種無理罪名先後削去楚王戊的東海郡,趙王遂的常山郡和膠西王的六個縣。

這年正月,漢朝廷削地的詔書送到了吳國。吳王濞立即誅殺了由朝廷派來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員。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遍告各諸侯國。消息傳來,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吳、楚為首的“七國之亂”,終於爆發了。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景帝那裡,景帝的反映異常迅速,他派中尉周亞夫率36位將軍迎擊吳楚叛軍,派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率兵解齊之圍,並命竇嬰為大將軍,駐滎陽督戰。

[編輯] 家庭

西漢劉徹東漢劉秀三國蜀漢劉備皆為漢景帝的後裔。

[編輯] 后妃

[編輯] 子女

[編輯]

  1. 皇太子→臨江閔王劉榮(母栗姬
  2. 河間獻王劉德(母栗姬)
  3. 魯恭王劉余(母程姬
  4. 臨江哀王劉閼於(母栗姬)
  5. 江都易王劉非(母程姬)
  6. 長沙定王劉發(母唐姬) (更始帝劉玄,光武帝劉秀為其後裔)
  7. 膠西於王劉端(母程姬)
  8. 趙敬肅王劉彭祖(母賈夫人)
  9. 中山靖王劉勝(母賈夫人
  10. 膠東王→皇太子→漢武帝劉徹(母王皇后
  11. 廣川惠王劉越(母王夫人
  12. 膠東康王劉寄(母王夫人)
  13. 清河哀王劉乘(母王夫人)
  14. 常山憲王劉舜(母王夫人)

[編輯]

  1. 平陽公主(母王皇后[1]
  2. 南宮公主(母王皇后)
  3. 隆慮公主(母王皇后)

[編輯] 紀年

漢孝景皇帝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中元年中二年中三年
公元 前157年十月—前156年九月 前156年十月—前155年九月 前155年十月—前154年九月 前154年十月—前153年九月 前153年十月—前152年九月 前152年十月—前151年九月 前151年十月—前150年九月 前150年十月—前149年九月 前149年十月—前148年九月 前148年十月—前147年九月
漢孝景皇帝中四年中五年中六年後元年後二年後三年
公元 前147年十月—前146年九月 前146年十月—前145年九月 前145年十月—前144年九月 前144年十月—前143年九月 前143年十月—前142年九月 前142年十月—前141年九月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文帝 劉恆 (前202-前157)

      劉桓,高祖中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桓為代王。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一八○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桓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以儉約節欲自持,是個謙遜克己的君主。他好「黃老之學」,在位二十三年,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復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文帝與其子景帝的兩代統治,歷來被視為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漢文帝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並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等地方吏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他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常頒佈減省租賦詔令。前一七八年和前一六八年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從十五稅一減至三十稅一,前一六七年又下令盡免民田租稅。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田稅定制。同時,每年的算賦,也由過去每年每人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此外,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向人民開放土地和山林資源,任民墾耕;並除盜鑄錢令,開放金融,實行金融自由政策,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無不流通,商品迅速發展。農工商業的發展,使文帝時期畜積財增,戶口漸多,國家的糧倉錢庫溢滿,海內殷富,天下家給人足,社會經濟繁榮。

  文帝對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呂后改革的基礎上,又作了重大改革。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者處死,輕者沒入官府為奴,稱為「收拏相坐律」。文帝即位初,於前一七九年頒「盡除收拏相坐律令」。前一六七年,又將黥、劓、刖左右趾這幾種「肉刑」,分別改為笞三百、五百。秦法還規定,判為隸臣妾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身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役期限;罪人服役期滿,可免為庶人。文帝還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吏的斷獄,如對廷尉張釋之的幾次斷獄,雖曾有不同意見,但最後還是認為「廷尉當是也」,接受了張釋之的決斷。晁錯為內史時,他「懲惡亡秦之政」,對法令進行更定,「論議務在寬厚」,於是在文帝時期「禁網疏闊」,「是以刑罰大省」,每年天下斷重罪者僅四百,人民所受壓迫比秦代顯著減輕。

  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呂后時,由於對南越採取了不和好的政策,致使南越王趙佗一度自立為南越武帝,役屬閩越、西域,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為趙佗修茸祖墳,尊寵趙氏昆弟,並再度派陸賈出使南越,賜書趙佗,修好和善,於是趙伉去帝稱號,歸附漢王朝。文帝初年,匈奴在邊地騷擾加劇,文帝前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右賢王進犯河南地,至上郡殺略吏民,搶掠牲畜,丞相灌嬰奉命率八萬輕騎將匈奴驅逐出塞,初步取得勝利。此後匈奴雖屢犯邊地,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守備;並親自出巡,視察邊境軍營,對治軍嚴飭的細柳營,大加稱讚,對防備鬆懈的霸上、棘門軍營,提出批評。他還採納晁錯「募民徙塞下」的建議,把一些奴婢、罪人和平民遷徙到邊塞屯戍,將他們以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這種做法既起到了「禦胡」的目的,也起了開發邊境的作用,為漢代屯田之先河。

  為加強同匈奴的作戰能力,文帝大力推進鼓勵養馬的政策,「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並在西北邊境設立了三十六個牧馬所,用官奴婢三萬人從事牧養、繁殖戰馬。這些措施對防備匈奴大規模入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為後來武帝開展對匈奴的大規模反擊戰提供了物質保證。

  在生活方面,文帝崇尚省儉克奢,他在位二十三年,史稱其「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他曾計劃造一露台,令工匠計算,需用百金,覺得花費太大,對臣下說:「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遂作罷。他所寵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在臨終前,針對當時盛行的厚葬風氣,要求薄葬省繁。他對死,反映了樸素的觀點,認為:「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莫可甚哀!」對厚葬,他認為「當今之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產,重服以傷生,吾其不取」。他下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無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無發民哭臨宮殿中」,並要求「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由於漢初劉邦大封諸侯王,諸侯王國地盤過大,至文帝時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成為穩定政局的嚴重問題。濟北王劉興居首起叛心。他趁文帝至前線督戰之際,在後方舉行叛亂。文帝聞訊趕回長安下詔宣佈:叛軍凡投降者「皆赦之,復官爵」。結果,叛軍迅速瓦解。接著,淮南王劉長「自以為(與文帝)最親,驕蹇,數不奉法」,無視法制,也起而叛漢。後淮南王死於流放途中。

  針對諸侯王勢力的膨脹,賈誼上《治安策》,同文帝痛陳天下形勢,提出削弱諸侯王的「眾建諸侯而少兵力」的政策。文帝採納了賈誼的建議,把齊國分為六,把淮南分為三,稍微壓抑了諸侯王的叛心。但文帝對諸侯王的嚴重情況,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仍認為宗室親親,「不忍」對諸侯王開刀。劉長死後,他又封其長子劉安為淮南王;對漢廷有「怨望」而多年「稱疾不朝」,早露反意的吳王劉濞,也賜其几杖,允許他可以不來朝請。這些措施的結果,是他死後不久就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同時,他的一些隨心所欲的口諭,也影響了社會經濟生活。侯人鄧通因阿諂媚上,得到文帝賞識,一句話就把嚴道銅礦的開採權賞予了他。致使他可以私鑄錢幣,形成「吳鄧錢佈天下」的局面,嚴重擾亂了貨幣制度。

  前一五七年,文帝去世,終年四十六歲,葬霸陵。

 

 
 

皇后:竇皇后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汉哀帝

 
 

汉哀帝,刘欣(前27年~前1年),汉元帝之孙,定陶王刘康子,袭父封为定陶王。成帝在位时,被收为养子,并立为太子。成帝死后,他于同年4月继位,成为西汉皇帝,谥号:孝哀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平。” 汉哀帝无子,于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即位,因贪色纵情,元寿二年(前1年)在位时去世,在位时间不足7年。

编辑摘要
中文名: 汉哀帝   别名: 孝哀皇帝
性别: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公元前27年   去世年月: 公元前1年
职业: 帝王

目录

[隐藏 ]
1 生平简历
2 人物年表
3 执政的无奈
4 民族关系
5 同性恋情
6 “断袖”的由来
7 义陵
8 “哀”帝的由来
9 人物轶事

汉哀帝 - 生平简历

汉哀帝汉哀帝

成帝死后,十九岁的刘欣于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四月继位称帝,刘欣继位后,面对社会危机深重,用大臣孔光师丹,何武拟定了限田、限奴婢,抑制非法兼并的方案。后遭到了贵族官僚的反对,没有能推行。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王莽为了维护王家利益,反对刘欣封生母傅氏以尊号与王太后争位,被贬回新都王莽闭门自守,天下为之叫屈。王莽的二儿子王获因为杀了奴隶,王莽令其自杀偿命。王莽在新都闭门3年。有数百人上书皇上,为王莽叫屈。

刘欣有个好男色的癖好。他搞同性恋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竟将后宫成千佳丽弃置一旁,宠一个董贤,连皇后傅氏也守了一辈子活寡。

董贤以男色取悦于刘欣,开始升附马都尉,俸禄2000石。一个月之内,赏赐巨万。董贤的父亲升光禄大夫,妹妹进宫封为昭仪,岳丈被封为大臣,妻弟封执金吾,甚至哀帝在自己的陵墓义陵旁,另为董贤建了一座墓陵,两墓陵间挖一条地道相通,企图死后也相互往来。之后,哀帝又加董贤食禄2000户。丞相王嘉、亲舅舅大司马丁明因为劝阻刘欣不要这样干,而被下狱处死和免职。最后刘欣干脆把年仅22岁的董贤升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列三公。

汉哀帝 - 人物年表

公元前25年,刘欣出生,其父为定陶恭王刘康,其母为恭王妃丁姬。

公元前23年,刘康去世,年仅3岁的刘欣嗣立为王。

公元前8年,刘欣被汉成帝刘骜封为太子。

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刘欣即位,是为哀帝。

公元前5年,刘欣演出了一场“再受命”的闹剧。

公元前1年,刘欣病死于长安未央宫,葬于义陵。

汉哀帝 - 执政的无奈

汉哀帝汉哀帝

史称汉哀帝少年时原本不好声色,是个熟读经书、文辞博敏的有才之君。即位初期,面对汉朝中道衰落的局面,哀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他为此曾躬行节俭,省灭诸用,勤于政事,又启用龚胜、鲍寅、孙宝等有识之士,颁布限田令、限奴婢令等法令,试图抑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然而哀帝生不逢时,当时汉家王朝根基已动,无论何人也无力回天。哀帝的革新政策也因受到大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而长于权术的祖母傅太后的干政,使哀帝办起事来力不从心,结果导致权力外移,朝风日坏。面对失败和挫折,年轻的汉哀帝很快便气馁了。即位之初的锐气很快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在声色犬马之中求刺激。这样,即位不久的汉哀帝便由一个颇有朝气的年轻有为之君,彻底堕落为一个比成帝还要荒淫腐败昏君

汉哀帝刚即位时,是个20岁的年轻皇帝。他从整萧王氏家族的势力中,总结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身为皇帝,必须政由己出,决不能像汉成帝那样大权旁落,任人摆布。哀帝即位之初,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铺政,他一上任就向皇帝提出限田,限奴的建议,企图使汉家摆脱厄运。经过群臣讨论,臣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制定了具体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史民占田不得超过30顷;诸侯王的奴婢以200人为限,列侯,公主100人,史民30人;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超过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侓没收入官。这个方案尽管给了官僚地主极大的优势,但还是遭到了把持朝政的权贵的反对。限田,限奴婢之令,首先遭到了丁,傅两家外戚的反对。哀帝对这一诏令也没有支持,后来他竟一次赏赐董贤2000顷土地,是限田最高额的近70倍,于是,限田,限奴婢令成了一纸空文。除了限田,限奴婢令之外,哀帝还下达了一系列诏令,如废除任子令和诽谤欺诋法,罢乐府,禁郡国献名兽等等。然而,这些全都成为了一纸空文。

汉哀帝 - 民族关系

汉哀帝汉哀帝

尽管汉哀帝时期已处于西汉王朝的末期,但就民族关系思想而言,不仅内容比较丰富,而且还颇具特色。从汉哀帝处理与汉匈关系相联系的两次“厌胜”事件中,可以看出汉哀帝本人把汉匈关系放在首位和以边境安宁为重的心路历程,说明即使是封建帝王,也并非在一切事情上都是自私的,关键时刻也会以国家大业为重。在汉哀帝建平四年,汉朝上层围绕匈奴问题所展开的激烈思想交锋,实际上是当时官场斗争的延续。这场交锋的焦点是“威信”与欺诈,息夫躬既想欺诈匈奴和乌孙,又以“灾异”现象欺诈汉哀帝;公孙禄则提出了“以威信怀伏夷狄”的观点;王嘉则主张,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应当实事求是,无论是对待一般百姓还是少数民族,都应“推诚行善”,决不可欺骗他们,更不能制造边疆紧张气氛去欺骗皇帝。从这场交锋中可以看出,思想斗争往往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政治斗争越激烈,思想斗争也就越尖锐

汉哀帝 - 同性恋情

汉哀帝汉哀帝

西汉末年的汉哀帝刘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不贪女色的皇帝之一,然而他却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更加独特的癖好—专宠男色,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同性恋”。

汉哀帝的恋人名叫董贤,是西汉末年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人。史书上记载董贤“为人美丽”,也就是说,董贤是一个令少女们见了脸红心跳的美少年。汉哀帝与董贤的同性恋关系可以说是从“一见钟情”开始的。

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21岁的汉哀帝第一次见到了年仅18岁的太子舍人董贤,当即被其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细嫩的皮肤所吸引。他立即将董贤叫到身边,与其促膝交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随即下诏拜董贤为黄门郎。从此,汉哀帝与董贤开始了一段时间不长但却很经典的同性恋经历。

汉哀帝与董贤的同性恋关系确定后,两人的感情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汉哀帝对董贤“宠爱日甚”,他动用手中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力,首先为董贤封官晋爵,使董贤由太子舍人到黄门郎、驸马都尉、侍中、高安侯等,到董贤22岁时,已经坐上了大司马的宝座,操纵着整个国家的大权。

汉哀帝董贤

早在董贤刚受宠时,汉哀帝在旬月之间,赏赐给董贤的钱财就达数以万计,从而使董贤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贵震朝廷”。汉哀帝还为董贤营造了豪华的府第,修建了方圆数里、门阙甚盛、松柏夹道的坟墓———义陵。仅义陵一项工程耗费的钱财就达数以万计。

董贤则深知自己的荣华富贵来自于自己的色相,来自于汉哀帝对自己的宠幸,所以他千方百计地在汉哀帝面前献媚,温柔有加,极尽取悦汉哀帝之能事。他从早到晚侍候在汉哀帝左右,与汉哀帝同卧同起,形影不离,如胶似漆。在董贤的迷惑下,汉哀帝整天不理朝政,只知道和董贤在一起寻欢作乐

同历史上得到宠幸的美女一样,美男董贤同样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贤之父名叫董恭,初为御史。董贤就是因为父亲是朝廷的官吏才做了太子舍人。董贤受到汉哀帝的宠幸后,即日下诏拜董恭为霸陵侯,迁光禄大夫。后又升为少府,赐爵关内侯。董贤的妹妹则被封为昭仪,在皇宫里的位置仅次于皇后。汉哀帝前后赏赐给董贤的父亲、妻子、妹妹的金钱各多达千万以上,仅赏赐给董家的珠衣、玉匣等珍宝,价值累计多达43亿钱。就连董贤家里的家童、仆人全都受到汉哀帝的赏赐,且数目多得难以统计。

历史上大凡依靠美色飞黄腾达的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年仅26岁的汉哀帝刘欣一命呜呼。汉哀帝死后,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支持下,奸臣王莽东山再起,重新掌握了西汉的朝政大权。王莽掌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授意心腹官吏上书弹劾董贤,指责董贤担任大司马以来,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实为大汉帝国的灾星,请求立即予以罢免。汉哀帝死后,董贤自知末日来临,得知有人上书弹劾的当天就自杀身亡

汉哀帝 - “断袖”的由来

汉哀帝汉哀帝和董贤
在历代的帝王中,好女色者居多,但也有不少皇帝特好男色,蓄养男宠。在汉朝皇帝中,同性恋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几乎每个皇帝都把男宠作为性爱对象,其中以汉哀帝为最。中国人对同性恋的“断袖”之说就是出自汉哀帝与董贤的同性恋情。

董贤生就一种女性的柔媚,娇声下气,搔首弄姿,引得哀帝欲火中烧,居然让他侍寝,有了肌肤之亲。董贤一月三迁,升任驸马都尉侍中。哀帝与董贤常常一同沐浴,董贤在池水之中供奉仙药丹术,邀宠献媚。一天哀帝醒来,董还在熟睡。哀帝的衣衫压在董贤的身下。哀帝不忍弄醒他,竟然从床头拿出刀,将衣袖割断,悄悄下床。“断袖”一说由此而来。因为这事,哀帝的不少宫妃竞相效仿,以断袖为时尚,欲讨哀帝刘欣的青睐。哀帝与董贤的同性恋之情很深,爱得死去活来,有一次哀帝竟然要把皇位传给董贤,大臣为之惊讶。

有一次,董贤的母亲生病,哀帝遣使者四处设祭祈祷,使者祭祀后排列的祭品,凡过往之人都可随意吃。每次董贤家有婚姻等事,哀帝便命百官备礼物前往祝贺

董贤有一个妹妹,与他长得差不多,董贤为讨哀帝的欢喜,把妹妹送给了哀帝刘欣。哪知哀帝一夜钟情,第二天哀帝刘欣即封董贤的妹妹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董贤送了亲妹妹,又把自己的老婆贡献出来。这样的一家男男女女三口侍陪一个男人,恐怕是帝王艳史上绝无仅的

不久,哀帝因纵欲过度去世。哀帝去世时只有26岁,在位仅六年。董贤夫妇惊惶失措,先后自杀。董贤死后,王莽命人把董贤的尸体拖出棺外,剥去衣服饰物,用草席裹起来,埋在了狱中。家属俱受牵连,家产抄封。

历代皇帝的男宠大多没有好下场,既被后宫怨妇嫉恨,又被朝廷士人不齿。处于宫廷这个特殊环境,男宠与女宠一样都有年老色衰的一天,哀帝与董贤死得早,使人无缘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汉哀帝 - 义陵

汉哀帝汉哀帝的陵墓

刘欣是元帝的庶孙,定陶共王和丁姬的儿子。因成帝无子,刘欣的祖母、元帝傅昭仪多方活动,力劝成帝让刘欣续嗣。于是在公元前8年,刘欣被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成帝就去世了,刘欣即位,他在位期间,为了缓和社会危机,曾以师丹为大司马,实行“限田、限奴婢”政策。规定诸王、列侯以至百姓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结果遭到了贵族们的激烈反对,只得不了了之。在政府重赋和地主兼并的压迫之下,百姓“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建平二年(公元前6年)又接受夏贺良“改元易号,可得廷年”的建议,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然而社会危机并未因此而缓和,哀帝也在农民的反抗声中死去,终年二十六岁,葬义陵。

义陵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今垣墙残高1米左右,宽约0.7米。北垣墙正中现存一门阙,其余三面垣墙门阙已无遗迹可寻。据《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二年(2年),“乙未,义陵寝神衣在柙中,丙申旦,衣在外床上,寝令以急变闻,用太牢祠。”可见义陵亦有寝殿、便殿设置,并设有寝令管理陵园。但今陵园内未发现殿堂建筑遗迹。义陵陵冢位于陵园正中,覆斗形封土堆高约30.41米,陵基边长为175米。

陵园东北620米处,有哀帝傅皇后合葬陵。傅皇后是孔乡侯傅晏女,刘欣即皇帝位后,立其为皇后。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傅皇后遭王莽陷害,废为庶人,“就其园自杀”。今墓冢高19米。

义陵陪葬墓分布在陵园之东和陵园之南,共有15座。近年在义陵附近曾出土“高安万世”瓦当。据《汉书·佞幸传》载,哀帝宠臣董贤曾被封为“高安侯”,推测“高安万世”瓦当应是董贤陪葬时建筑用瓦,但今名位难考。

汉哀帝 - “哀”帝的由来

刘欣为什么叫哀帝?里面有什么缘故?

“汉哀帝”是西汉皇帝刘欣死后给他的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汉哀帝 - 人物轶事

汉哀帝刘欣是元帝庶出的孙子、汉成帝侄子,父亲被元帝封为定陶共王,母亲叫丁姬。刘欣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继承王位当上定陶共王,由祖母傅太后抚养成人。长大之后,刘欣喜欢文辞法律。元延四年(前9年),刘欣入朝拜见成帝,定陶国中的傅、相、中尉都跟着来到长安。当时成帝最小的弟弟中山孝王刘兴也来朝,但只带自己的师傅前来。成帝因此觉得奇怪,就问刘欣。刘欣回答说:“按照法令,诸侯王来朝见皇帝,可以带国中俸禄达到二千石的官员。傅、相、中尉都是定陶国的二千石官员,因此将他们全部带来。”刘欣遵守法令,由此可见一斑。成帝让刘欣诵读《诗经》,刘欣都会而且能够解释明白。  

过了几天,成帝又问刘兴:“你只带师傅前来朝见,是根据哪一条法令?”刘兴回答不出来;让他诵读《尚书》,连基本的断句也不会。成帝后来和刘兴一起吃饭,成帝吃饱之后,刘兴还继续吃;成帝吃完后下桌子,发现刘兴的鞋带是散开的。几件事情综合下来,成帝就觉得刘兴不行,而定陶王刘欣有才能,因此多次夸奖刘欣。  

当时,刘欣的祖母傅太后跟着刘欣来朝。傅太后私下里用重金贿赂成帝所宠幸的赵合德、赵飞燕和成帝的舅舅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赵昭仪和王根见成帝没有儿子,也想让自己在成帝死后还能过得好些,因此在成帝面前说刘欣的好话,劝元帝立刘欣为太子。成帝本来就很欣赏刘欣的才能,加上赵昭仪和王根的内外夹攻、里应外合,于是在刘欣18岁那年,成帝派执金吾任宏带着他的符节去接刘欣来长安,立为皇太子。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成帝崩。四月丙午,太子刘欣即皇帝位,这就是汉哀帝。  [1]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汉成帝

 
 

汉成帝刘骜(前51年-前7年),西汉的第十二位皇帝,汉元帝长子,母王政君(王莽姑母)。由于是嫡皇孙,刘骜深得祖父汉宣帝的喜爱,常常陪伴于宣帝左右。元帝即位后,刘骜在初元二年(前47年)四月获立为太子。青年时的刘骜爱读经书,喜欢文辞,宽博谨慎,后来却变得终日沉湎于玩乐了。元帝曾想改立宠妃傅昭仪之子山阳王刘康(元帝第二子)为太子,因为刘骜是宣帝爱孙以及侍中史丹出力帮助保住刘骜太子之位的缘故,元帝没有付诸实施。前33年元帝去世后,太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

编辑摘要
中文名: 刘骜   别名: 汉成帝
籍贯: 西安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公元前51年   去世年月: 公元前7年
职业: 政治 皇帝

目录

[隐藏 ]
1 个人档案
2 个人简介
3 成帝年表
4 在位年号
5 王氏擅权
6 后宫故事
7 死亡之谜
8 汉成帝延陵
9 皇后嫔妃
10 史籍记载
11 人物轶事
12 评价

汉成帝 - 个人档案

汉成帝汉成帝
姓名:刘骜
出生: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
卒年: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
享年:46岁
属性:
谥号:孝成皇帝
庙号:统宗(后除庙号)
政权:西汉
在世  前51年-前7年
在位  前33年-前7年
陵寝:延陵
父亲:刘奭
母亲:王政君
初婚:19岁
子女:无
继位人:刘欣(汉哀帝)
最得意:“温柔乡”
最失意:皇后飞燕有外遇
最不幸:暴死
最痛心:燕啄皇孙
最擅长:酒色
皇后:孝成许皇后、孝成赵皇后赵飞燕
妃嫔:赵昭仪赵合德、班婕妤、卫婕妤李平

汉成帝 - 个人简介

汉成帝汉成帝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2年—公元前7年),是西汉第九位皇帝,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死后谥号孝成皇帝,葬于延陵

在中国古代昏君的排行榜上,汉成帝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上对他的定评是“湛于酒色”。他自甘堕落,迷恋酒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

成帝刘骜生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属蛇。他是汉元帝刘奭做太子时与王政君生的儿子。“骜”这个名字是他爷爷汉宣帝给起的,意思是希望他做刘汉王朝的千里马,结果却连猪狗都不如。由于成帝昏庸失政,“赵氏乱内,外家擅朝”,便留下了王莽篡汉的祸根。

汉成帝 - 成帝年表

公元前51年,汉成帝刘骜出生。

公元前33年,刘骜即位。

公元前28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载。此外,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详细的哈雷彗星观察记载。

公元前31年,汉成帝下诏减天下赋钱。

公元前13年,汉成帝下令禁奢靡。

公元前8年,汉成帝设三公,三公制度开始实行。

公元前7年,汉成帝刘骜逝世。

汉成帝 - 在位年号

汉成帝延陵汉成帝延陵
建始(4)公元前32—公元前29

河平(4)公元前28—公元前25

阳朔(4)公元前24—公元前21

鸿嘉(4)公元前20—公元前17

永始(4)公元前16—公元前13

元延(4)公元前12—公元前9

绥和(2)公元前8—公元前7

汉成帝 - 王氏擅权

汉成帝王政君
在元帝晚年,王政君成帝和王氏家族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政治危机之后,深刻地认识到失去权力的可怕,所以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紧紧抓住权力并坚守勿失。王政君最信得过的是娘家人,于是王凤乘此时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总理朝政,开王氏擅权的先河。但王氏擅权所以得以实现,又与汉成帝和王莽相关:
  
首先,汉成帝打击宦官势力。汉成帝下诏,用明升暗降的办法任命石显为长信中太仆,这是太后宫中管车马的官,秩中二千石。石显原来为中书令,官秩虽仅千石,但位于决策核心,石显原先的走卒,时任丞相的匡衡和御史大夫的张谭等便联名上疏揭露石显及其党羽过去的罪恶。于是石显被免官逐回家乡。石显死于中途,他的走卒也纷纷被免官。
  
其次,汉成帝利用外戚和朝臣抑制另一派外戚。成帝继位,王凤首先排挤了能力强、名声大的冯昭仪的弟弟冯野王。又迫使皇后之父许嘉引退。“将军家重身重,不宜以吏职自累。赐黄金二百金,以特进侯就朝位”。
 
再次,王凤排挤丞相王商。这个王商与王凤的弟弟同名,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人。他的父亲王武是汉宣帝的舅舅,堂兄王接曾任大司马车骑将军。这也是一支活跃于元、成政坛上的外戚家族。当时,惟一能与王凤相抗衡的,就是王商。王商在政坛上稳步高升,不但有外戚家族的背景,而且政治识见和能力,都不在王凤之下。两人在许多问题上议论不同,关系渐渐紧张。王凤与外戚史丹合谋,派人秘密调查王商的隐私,又教唆频阳(今陕西富平)人耿定上疏诬陷王商。汉成帝觉得难以查证,可是王凤坚持要查办,成帝无奈,只得免去王商的丞相职务。王商被免相仅三日,就大口吐血,悲愤而死。其子弟亲戚有在宫中任职的,一律被赶出长安城。至此,王凤专制朝政,已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
  
第四,王莽崛起。王氏家族飞黄腾达、炙手可热的时候,却有个被遗忘的角落,那就是王凤的二弟王曼,因为早死没有封侯。王曼的第二个儿子叫王莽,字臣君,生于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王莽的相貌其丑无比,大嘴叉,短下巴,金鱼眼,红眼珠,大嗓门,声音嘶哑。王莽的哥哥与父亲一样早早就死了,所以王莽年纪轻轻就成了家庭的顶梁柱。王政君当上皇太后那年,王莽仅有14岁,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被王氏家族冷落的王莽母子,只好相依为命,过着十分清寒的生活。年轻的王莽与他那些飞扬跋扈的堂兄弟们截然不同:对内孝敬寡居的母亲,照顾兄长的遗孀,耐心教育顽皮的侄子;对外结交一些英俊的朋友,又拜当时著名的学者陈参为师,攻读经书孜孜不倦,待人接物恭敬有礼,尤其是侍奉执掌大权的伯父、叔父们,更是小心翼翼。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王莽从不跟堂兄弟们去寻欢作乐,而是洁身自好,表现得谦恭谨俭、温文尔雅,处处表现出一个年轻儒者的风范,由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成帝 - 后宫故事

汉成帝赵飞燕
从汉成帝即位时起,就花了大量金钱,建造霄游宫飞行殿云雷宫供自己淫乐。他最初宠爱许皇后,这引起了王氏集团的担心,一有机会他们就攻击许皇后,再加许皇后色衰,成帝便也移情别恋。

汉成帝冷落了许皇后,开始宠爱班婕妤。班婕妤《汉书》作者班固的祖姑。她生了一个男孩,数月即夭折。班婕妤美而不艳,丽而不俗,又博通文史,知书达礼。她没有一般女子“好妒”的毛病,把侍女李平进献给汉成帝,李平又得宠幸,也被封为婕妤。汉成帝说:“当初孝武帝的卫皇后也从微贱而起。”因此赐李平姓“卫”,她就成了卫婕妤。但是,贵为君王的成帝,也想到宫外世界去寻求刺激。鸿嘉元年(前20年),汉成帝在富平侯张放的陪同下,身着便装,“微行”出游,跑到闹市区去寻欢作乐,竟遇到了绝代美女。

昭阳新主人

在巍峨宏伟、鳞次栉比的西汉宫殿中,昭阳殿以其合于天干而显得别具一格。当未央宫甘泉宫长杨宫等宫殿早已随着汉高祖汉武帝的名字蜚声著誉的时候,古老而充满祥瑞的昭阳殿却一直默默无闻。汉成帝时,这里住进了才色殊绝、宠渥恩隆的两个女子,从此,昭阳殿便成为宠幸、荣耀与尊贵的象征,在戏曲、小说里成了“正宫”的别名。给昭阳殿带来如此声名的,正是汉成帝“微行”出游所遇到的一个绝色美女,她就是赵飞燕。

赵飞燕是阳阿公主家的舞女,面目娇好,体态轻盈。历史上有“燕瘦环肥”的说法,燕,就是赵飞燕;环,就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一次,汉成帝“微行”经过阳阿公主家,公主盛宴款待,唤出几名美女歌舞助兴。成帝见其中有位光艳照人的女郎,歌声清脆,舞姿袅娜,不禁意荡神摇,便乞请公主将飞燕送给自己,带回宫去,让她成为昭阳殿的新主人。

赵飞燕的父亲叫冯万金,做江都王府里的舍人,与江都王的孙女姑苏郡主私通,生下了赵飞燕和赵合德两个孪生姐妹。因为姑苏郡主嫁给江苏中尉赵曼为妻,所以飞燕姐妹从赵姓。长大后被卖到阳阿公主的家令赵临的府中学习歌舞,由于体态轻盈,姐姐获得了“飞燕”的称号。由于飞燕的获宠,赵临和兄弟赵钦先后被封为成阳侯新成侯,赵氏一门大得荣光。然而,在外戚势力逐渐膨胀的西汉中后期,勋戚霍氏、许氏、王氏等先后秉掌朝政,人少族微的赵氏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因而,飞燕的后宫专宠并没有对朝政产生多大影响,同时,微贱的出身还为她能否固宠罩上了一层阴影。入宫不久,她就把妹妹赵合德推荐给成帝做婕妤,通过妹妹并宠做保障,弥补家族势力的不足。

自从赵合德进宫后,成帝便渐渐把心思移到她身上。这是因为,合德不仅姿容出色,肌肤雪白、光滑,而且性情温柔,比起飞燕来,更有一番魅力。成帝称合德的怀抱是“温柔乡”,并感叹说:“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喻汉武帝好神仙)。”成帝让合德住进了昭阳宫,并满足她的挥霍欲望。成帝日益宠信合德,同时,对飞燕的恩宠逐渐衰落下来。自然,由于飞燕与合德是一对亲姐妹,成帝便不好过分地冷落飞燕。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即以新宠的骄姿,挟赫赫威势向许皇后、班婕妤二人发动进攻,一场新旧之争遂在后宫展开。

飞燕争宠

自许皇后被冷落以后,一连三年日蚀,朝臣们将这“阴盛”之象,归咎于王氏专权,而王氏的党羽谷永却将矛头移向许皇后,说是由于她“失德”造成的。于是,许皇后的“椒房掖廷用度”被减省了,甚至连皇帝的面也见不上了。许皇后一肚子怨气无从发泄,她的姐姐、平安侯夫人许谒想出了一个拙劣而愚蠢办法,就是在背地里装神弄鬼,恶毒诅咒车骑将军王音和后宫中一个有身孕的王美人。此事很快被王氏家族掌握,但他们觉得最好由别人揭发。而揭发的最佳人选是赵飞燕。结果,在赵飞燕入宫的当年十一月,赵飞燕替王氏家族跑到前台做了揭发,许谒等人被处死,许皇后被废黜,许氏家族的所有成员被流放。赵飞燕在控告许皇后的同时,把班婕妤也一并捎上了。但由皇太后出面保了下来。

皇后的位置空缺,赵飞燕就闹着让成帝立她为皇后。可是成帝册立赵飞燕为后的想法,遭到了皇太后王政君的阻拦。后由淳于长从中斡旋,赵飞燕才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淳于长是皇太后王政君的姐姐王君侠的儿子,与王莽是亲表兄弟。淳于长跑到王政君面前以立赵氏为后,不会构成对王氏家族专权的威胁这个理由打动了王政君的心,终于点头首肯。永始元年(前16年),立赵飞燕为皇后,同时晋赵合德为昭仪,又把昭阳殿赐给她一人居住。为了感谢淳于长斡旋之功,成帝赐淳于长关内侯,不久又封为定陵侯

燕啄皇孙

成帝为了取悦新皇后,令工匠在皇宫太液池建造了一艘华丽的御船,叫“合宫舟”。一天,成帝带着飞燕一同泛舟赏景。飞燕穿着南越所贡云英紫裙、碧琼轻绡,一面轻歌《归凤送远》之曲,一面翩翩起舞,成帝令侍郎冯无方吹笙以配飞燕歌舞。舟至中流,狂风骤起,险些将身轻如燕的赵飞燕吹倒,冯无方奉成帝之命救护,扔掉乐器,拽住皇后的两只脚不肯松手,飞燕则继续歌舞。此后,宫中便流传“飞燕能作掌上舞”的佳话。

正当赵飞燕沉浸在母仪天下的荣华与威势之中时,双脚却已踏上班婕妤的老路,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做皇后竟是宠极爱歇,忌深情疏,而夺她所爱的,正是自己的妹妹赵昭仪。赵合德与赵飞燕从小一起长大,对姐姐十分尊敬,在成帝面前为她百般回护,因而飞燕的地位并未因皇帝移宠而动摇。开始时,心高气傲的赵飞燕,不愿与残漏寒蛩作伴,不甘心遭遇冷遇与漠视。她听说皇帝爱窥视赵合德汤浴,自己也如法炮制来请皇帝观瞧。为了复宠,她甚至谎言过自己怀孕,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她的命运。

汉成帝始终没有儿子,在“家天下”的专制时代,皇帝无嗣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让朝堂上下无不忧心。赵氏姐妹专宠十余年,久无子息,也深深地为自己将来的命运担忧,但姐妹二人始终没有生育的征兆。飞燕知道,要想永保皇后的桂冠,必须生下一个儿子,继承帝业。因此她焦灼地盼望着有个孩子。为了增加生育的机会,也为了打发寂寞难挨的时光,她常趁成帝夜宿合德处,秽乱宫廷,招引一些多子的少年侍郎宫奴与她奸宿,希望怀孕,但并未成功。

赵氏姐妹自己不能生育,也不许别的妃嫔生育。宫中有个叫曹伟能的女官,怀上了成帝的孩子,临到生产的时候,赵合德命中黄门田客拿着皇帝的诏书,毒死了曹姬,取走了婴儿。那婴儿被乳母张弃抚养了11天,即被宫长李南持诏书取走,不知下落。后来,后宫的许美人也怀孕了,成帝暗中派御医去探视,又送给许美人三粒名贵的养身丸药,做保胎之用。许美人生了儿子以后,赵合德知道了,大哭大闹了一场,最后胁迫成帝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儿子。赵氏姐妹的残忍令人发指,而汉成帝的昏蒙也无以复加。当时有讥刺赵飞燕童谣道:“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汉成帝 - 死亡之谜

汉成帝汉成帝
赵飞燕有“彭祖分脉”之书,她会配制一种助阳兴的春药,这种丸药服了就离不开,但上瘾后必须使药量逐渐增加。赵飞燕一来为了适应自身的需要,二来为了讨好刘骜,秘制了这种春药丸供刘骜性交之前吞服。关于春药,史书记载:“有方文献大丹,其丹养于火,百日乃成。先以大瓮贮水满,即置丹于水中,水即沸腾,乃易去,复以新水,如是十日不沸,方行服用。”一种投到水里水都沸腾的药物,以人的脆弱之体,竟敢吞下肚子,以博一次爽快的云雨之事,可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成帝每次和赵氏姊妹上床,就吃一粒,果然其效如神,为了能在“温柔乡”中享乐,这位皇帝乞灵于春药,后终因服药过量,纵欲之后,倒地身亡。

成帝在位二十六年,寿终四十五岁。本来是体质强壮,状貌魁梧,俨然像个尊严天子,怎奈酒色过度,遂致身体羸弱。一天夜里,在赵合德的宫里,因喝春药过量彻夜欢娱,天亮后死在床上。据《赵飞燕别传》“帝日服一粒,颇能幸昭仪。一夕,在大庆殿,昭仪醉,连进十粒,是夜绛帐中拥昭仪,帝笑声吃吃不止。及中夜,帝昏昏,却不可将。抵明,帝起御衣,阴精流输不禁。有顷绝倒,寰衣视帝,余精出源,沾污被内,须臾帝崩。”赵合德大概是因为用床第功夫把皇帝搞死而名留青史的第一位后妃。

成帝死后,赵氏姊妹失势,积十余年的怨毒,开始爆发。初掌权王莽追究责任,赵合德虽未毒死成帝,然而从前在宫里淫乱的事,若一经逮问,断难隐讳,况且要连累家里人一同坐罪,于是自己喝下毙命。

绥和二年,汉成帝死后无子,由定陶王刘欣即位,即汉哀帝,赵飞燕被尊为太后。哀帝在位六年崩驾,随即平帝刘即帝位,赵飞燕第二度失去了靠山,被贬为孝成皇后,后由于其妹合德害死了后宫的皇子,被杀,朝中群臣指责赵飞燕“失妇道,淫乱宫帏,不生育,断了皇室的后代”等等罪名,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迁居到北宫,过了一个多月,被贬为庶人,被赐自杀。

成帝虽然不是隋炀帝那样的亡国之君,但总难逃史书的谴责。关于他后来一变而纵情于酒色和靡靡之音之说可能部分地是出于历史学家的偏见,是失宠的班婕妤家的成员撰书夸张之言。但不管是什么偏见,关于成帝缺乏意志力或他纵情于轻薄的放荡行为的说法却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汉成帝 - 汉成帝延陵

汉成帝汉成帝延陵

汉成帝刘骜(前51年-前7年),西汉的第十二位皇帝,汉元帝长子,母王政君(王莽姑母)。由于是嫡皇孙,刘骜深得祖父汉宣帝的喜爱,常常陪伴于宣帝左右。元帝即位后,刘骜在初元二年(前47年)四月获立为太子。青年时的刘骜爱读经书,喜欢文辞,宽博谨慎,后来却变得终日沉湎于玩乐了。元帝曾想改立宠妃傅昭仪之子山阳王刘康(元帝第二子)为太子,因为刘骜是宣帝爱孙以及侍中史丹出力帮助保住刘骜太子之位的缘故,元帝没有付诸实施。前33年元帝去世后,太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

成帝继位后开始重用他母亲的亲戚,任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是西汉末年王氏家族得势的开始。后来篡汉的王莽在成帝年间开始受重用,绥和元年(前8年),王莽获升为大司马。

汉成帝的另一个比较有名的故事是他宠爱赵飞燕,并为此将他原来的皇后废黜,立赵飞燕为皇后,后来又纳赵飞燕之妹赵合德为昭仪。绥和二年(前7年),刘骜暴毙,史书说“帝素强无疾病”。由于成帝死讯来得突然,“民间讙哗”,众人归咎赵昭仪,皇太后命王莽领导一众官员调查成帝日常生活及病发经过,赵昭仪最终自杀。成帝在位二十七年,死时四十五岁,葬于延陵(今咸阳市西北),谥号为孝成皇帝。

西汉陵寝:延陵刘骜(前51—前7年),字太孙,汉元帝长子,母王皇后。刘奭死后继位,时年19岁。在位27年(前33—前7年),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崩于未央宫,葬延陵,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汉成帝延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严家窑。刘骜3岁立为太子,好经书,曾从张禹受《论语》。他是一个著名的荒淫皇帝。他在做太子时,就以好色出名,当上皇帝后,委政于外家,不理朝纲,致使外戚势力进一步增长,政治日趋腐败,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民众不堪其苦,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相继爆发了农民和铁官徒起义。面对这一残局,成帝索性不管民间疾苦,整日斗鸡走马,沉湎于酒色之中。44岁便病死于宫中。成帝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3l年)初春,开始在长安城西北的渭城延陵亭部修陵,因此取名“延陵”。

《汉书·成帝纪》载:延陵始建于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十年后,延陵即将落成,耗资已达亿万之巨,成帝突然心血来潮,想改换葬地,便借口延陵风水不好,说延陵南方有一片竹园,恐冒犯延陵地气,于是在鸿嘉元年(前20年),决定在长安城东的新丰县戏乡步昌亭附近重建寿陵—昌陵。并于第二年“徙郡国豪杰柴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大规模营建,耗费巨资。史载,营建昌陵取东山之土“贵同粟米”,致使“百姓财竭力尽,愁恨感天,灾异屡降,饥馑仍臻,流散冗食,馁死于道,以百万数。公家无一年之畜,百姓无旬目之储,上下俱匮,无以相救”(《汉书·谷永传》)。今在西安市东北部与临潼交界处,仍存一面积达三平方公里的土丘,土丘上有一个面积达一百平方米的矩形大土坑,当地百姓称之为”八宝琉璃井”。巨坑之下二十米有坚实的夯土层,可能是当年地宫的建筑物,在土丘的西北角,现在还遗留大量汉代瓦片砖块瓦当。由此可见,当年昌陵规模之大,气势之雄伟。

建造五年之后,已花费巨万,天下匮竭,而陵墓的主体工程—地下墓室和陵园司马门还未完工。成帝震怒,问罪于负责陵墓营作的将作大臣解万年,因他当初曾保证昌陵三年可成。早就对昌陵营作不满的大臣们乘机纷纷上奏,说昌陵是借土它处,“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成帝的灵魂将来也不得安宁。而原来的延陵“据真土,处势高敞”,应还复旧陵,停止徙民。成帝无奈,只得下诏罢昌陵之作。

延陵的再度营作,仍极尽豪华。延陵陵园略呈方形,垣墙边长约四百米,四面垣墙正中均建筑门阙,今除南门东阙已毁外,北、东、西门阙遗迹犹存,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基边长约172米,有底部周长690米 高31米。今日延陵(咸阳市周陵乡严家窖村),陵顶中央陷下一个3米深的大坑,可能是墓室被盗导致的陵顶塌落。陵冢正南有清毕沅所书“汉成帝延陵”石碑一通。

延陵东北约600米处,有汉成帝班婕妤墓,当地群众称为“丑女坟”或“丑娘娘坟”

班婕妤是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姑母,她博通经史,为人端庄大方,常作赋抒发伤感之情。留传今日的还有《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三篇。成帝死后,她以婕妤的身份守园陵,死后陪葬于延陵附近。陵高14米,呈复斗形,陵基周围曾出土云纹瓦当和其他汉代砖瓦残块。

延陵之西还有一大冢,疑为许皇后陵。许皇后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候嘉女,成帝为太子时入宫为妃,即帝位时立为皇后。《汉书·外戚传》载:“后聪慧,善诗书”,得宠于成帝。赵飞燕入宫后,为了夺得皇后的宝座,便向成帝谮告许皇后,结果被册收皇后玺,废居昭台宫。缓和元年(公元前8年),“赐药自杀,葬延陵交道厩西”。延陵陪葬墓大多分布在陵东1500米处,共七座,今名位难考。

汉成帝 - 皇后嫔妃

赵飞燕姐妹
赵飞燕姐妹

许皇后,皇太子妃 

赵皇后——赵飞燕,原名赵宜主,原封美人,晋封皇后,无出。

赵昭仪——赵合德,无出。

班婕妤,原封少使,晋封婕妤,生一皇子,暴毙。

卫婕妤——李平,原为宫人,后封婕妤,赐姓卫氏。

马婕妤,东汉明德马皇后祖父的姐妹

王美人

张美人,王凤妾室的妹妹,已经嫁人,以“宜子”的名义成为汉成帝妃嫔。

许美人,(皇后侄女),生有一子,被杀。

曹宫人——曹伟能,生有一子下落不明,被毒害。

汉成帝 - 史籍记载

班固

臣之姑充后宫为婕妤,父子昆弟侍帷幄,数为臣言: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称职,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於邑。建始以来,王氏始执国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盖其威福所由来者渐矣!

——《汉书·成帝纪》

汉成帝 - 人物轶事

汉成帝杀儿子取悦美人

汉鸿嘉三年,成帝刘骜微服私行,经过阳阿公主家时,入门稍歇,公主召集歌女数人,临席侑酒。其中有一个叫赵飞燕的女子,肌若晚雪,舞态轻盈,秋水微眸,芊芊柳腰弱胜娇。她轻启朱唇,有如莺啼燕语,声韵婉转迂回,足尖轻轻几点,接着翩翩起舞,成帝对她一见钟情,待至宴毕起身,便向公主乞此歌姬,一同入宫,公主自然应允。待回到宫里,携手入芙蓉帐里,翡翠衾中着体便酥,彻夜欢娱,不觉曙色映帏,成帝惊为奇遇,因为个中绝妙滋味,使后宫六千粉黛顿失颜色。

赵飞燕原姓冯,她的父亲冯万金,对音乐颇有造诣。母亲是江都王孙女姑苏郡主,曾嫁中尉赵曼,暗地与冯万金私通,生下双胞胎,长女名宜生,次女名合德,宜生即为赵飞燕。因为是私生子,一生下来就丢在野外。丢弃三天后仍然活着,父母也觉得奇怪,就收回家里养育。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二女无家可依,便一同流落长安,沦为官婢,后被送入阳阿公主府学习歌舞。赵飞燕得宠后,其妹赵合德亦被立为昭仪,两姊妹专宠后宫,显赫一时。媚态百生的赵合德,丰若有余,柔若无骨,更使成帝迷恋如醉。他称赵合德的乳胸为“温柔乡”,自叹:“我当终老是乡,不愿效武帝求白云乡了。”赵飞燕身材窈窕,体态极其轻盈,举步翩然若飞。《赵飞燕别传》中有这样的描述:“赵后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的技巧,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并能控制呼吸。明朝艳艳生的小说《昭阳趣事》有幅木刻《赵飞燕掌上舞图》,是赵飞燕站在一个宫人的手上,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扬袖飘舞,宛若飞燕。汉成帝专为她造了一个水晶盘,叫宫人将盘上托。赵飞燕在盘上起伏进退,下腰轻提,旋转飘飞,就像仙女在万里长空中迎风而舞一样优美自如。汉宫中有个太液池,成帝造了一艘沙棠木做的大船,用紫色的文桂木做舵与桨。

一次,赵飞燕穿着云芙紫裙,碧琼轻绡,在船之上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飞燕越舞越飘飘,欲乘风归去之态,舟至中流,大风忽至,飞燕随风扬袖旋舞,像要乘风飞去,成帝急忙令宫人拉住赵飞燕,怕叫大风吹走了!宫人两手握住飞燕双履。赵飞燕索性在宫人手上随风飞舞。因此后世传说她“身轻若燕,能做掌上舞”。后来,汉成帝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跑,特地为她大兴土木之工,花巨资为她筑起一座华丽的“七宝避风台”居住。

从此赵氏姊妹专宠后宫,轮流侍寝,连夕承欢,风流天子,尝尽温柔滋味,此外后宫三千粉黛,俱不值成帝一顾,只好自悲命薄,暗地伤心。原来受成帝宠幸的许皇后和班婕妤都失宠,此时孤帏冷落,心实不甘。许皇后便暗中以巫祝祈祷赵飞燕早死。赵氏姊妹想恃宠夺嫡正好没有借口,得了这个消息,立刻告发许后咒诅后宫与皇上的罪名,并牵连及班婕妤。成帝立即废去许后,并将她赶至昭台宫,又诛杀皇后之姊,并将其亲属遣送回故里。

永始元年立赵飞燕为皇后,又封赵合德为昭仪,居昭阳宫。该宫涂以丹朱,黄金为门槛,白玉做台阶,壁间的横木嵌入蓝田璧玉,以明珠翠羽做装饰。所陈列的几案帷幔等类,都是世间罕有的珍奇,最奢丽的是百宝床、九龙帐、象牙箪、绿熊席,床幔熏染了异香,沾到身上几月都不散。当时民间曾流传有这样一首童谣:“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间仓琅琅,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说的就是赵飞燕,燕燕尾涎涎说的是赵飞燕的美貌,木间仓琅琅说的是她将当皇后。

汉成帝刘骜纵欲则不惜一死,甚至已达视死如归的程度。汉成帝后宫佳丽成群,内宠众多,尽情享乐。但是,他不仅好女色,而且爱男宠。汉成帝的男宠是张放,史称他“常与上卧起,但为微行出入”。成帝时常和一批近幸佞臣在宫中长夜醉饱欢乐,谈笑放荡,全无拘束。他在宴乐处所,四面张书屏风,屏上画纣王醉踞妲己做长夜之乐的图画。而赵飞燕的暧昧情事,成帝也不闻不问。赵飞燕有一张琴名为“凤凰宝琴”。

当时长安有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张安世,自幼习琴,十五岁时便名满天下,后入宫为汉成帝和赵飞燕演奏了一曲《双凤离鸾曲》,其出色的技艺和优美的音乐令赵飞燕如痴如醉。赵飞燕爱惜玉树临风的张安世之才,特求成帝允其随便出入皇宫,并给他一个侍郎的官职,还送给他两张名贵的琴,一曰“秋语疏雨”,一曰“白鹤”。从此赵飞燕便借琴歌为名,与张安世眉挑目逗,每当成帝在赵合德处留宿,张安世就在赵飞燕处留宿。又因赵飞燕连年不育,害怕将来色衰时失去成帝的欢心,妄图生下孩子,便暗查子嗣多的侍郎宫奴,几乎每天都偷欢,可谓夜夜为新娘。又怕被成帝听到,就修了密室一间,托言供神祷子,无论何人,不得擅入。其实是密藏英俊少年,不分白昼恣意肆淫。当成帝临幸时,赵飞燕也因疲劳过度,不过虚与周旋,勉强承应。成帝遂觉得赵飞燕不及赵合德,所以渐渐疏远。[1]

汉成帝 - 评价

汉成帝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成帝纵情声色、淫欲无度,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土地,导致铜车起义等农民起义爆发,汉朝从此衰落,病入膏肓。[2]

最疯狂的皇帝:汉成帝为嫔妃而“精尽人亡”

汉成帝在宫中和赵氏姐妹风流快活,胡天胡地,朝廷大权就渐渐落入外戚王氏之手。外戚专权本来是汉朝政治的一个特点,比较著名的就有吕后当权时权倾一时的吕氏家族和昭帝宣帝时能左右皇帝废立的霍氏家族。汉成帝作了皇帝,他的母亲王政君也就算是苦尽甘来,她饱受无权无势之苦,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一旦做了皇太后,就开始大力扶植娘家人的力量。她有八个兄弟:王凤、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除了王曼早死之外,王凤被封为作为政府百官之首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后王商、王根也曾担任此职。王崇被封为安成侯,食邑万户,王谭等也加官晋爵,配享食邑,兄弟皆为列侯,形成了王氏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面。

对于王氏外戚的专权,汉成帝也有过不满,但他继承了父亲懦弱的性格,再加上母亲干涉,所以也只好听之任之。当王凤专权的时候,汉成帝对他多少有点忌惮,所以尚能谨言慎行,不至于太过分。等到王凤一死,汉成帝没了顾及,便开始放纵起自己的酒色之好来。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使权力更加集中到王氏手中。而王氏外戚看到皇帝都不能把他们怎么办,也就更加骄奢淫逸,肆无忌惮起来,假公济私,豪奢淫靡,贪赃枉法,无所不为。

王凤及其群弟,争相奢侈,搜刮珍宝,掠夺财货。家中姬妾成群,自然都是夺自良家妇女。各家的男女奴婢有上千人,也都是来自穷家小户的儿女。而且,他们还渐渐地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成都侯王商生病时,为了避暑消夏,竟然向成帝借用了明光宫,公然享受皇帝待遇,把自己放在与皇上平起平坐的位置。后来,他又擅自凿穿了长安城的城墙。按说城墙不仅是京城重要的防御工程,而且代表着帝王的尊严,是不能随便破损的。但王商这么做不过是为了把澧水引入自己庄宅中用来行船取乐。而这一切汉成帝来到他家才看到,事前竟然一无所知。成帝心里非常气愤,但没有发作。又有一次,成帝微服出游,路过曲阳侯王根的宅第,见其园中的建筑是仿照未央宫中的白虎殿而兴建的:赤墀青琐,用红色漆涂地,用青色漆涂雕着连环花纹的窗子,这都是皇帝的宫廷才能如此装饰的,而王根居然敢藐视皇家,僭越无礼,采用天子的皇宫式样,这可是欺君之罪。

对这种越轨行为,汉成帝可忍不住了,他怒不可遏的把车骑将军王音叫来,一顿大骂。王音见皇上发怒,就出了一个馊主意,让王商、王根兄弟自行黥劓来向皇太后请罪。成帝知道了更是气上加气,就要治他们两人之罪。于是第二天,王音带着王商、王立,甚至还有王根,雄赳赳地上朝向皇上请罪。汉成帝本来就对王氏外戚的权势忌惮三分,又怕母亲因此在自己耳朵边叨叨,再一看见这阵势,就更是头疼,哪还敢治罪,于是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王氏家族的人如此花天酒地地过着豪华生活,这笔不少的开销可都是要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的。老百姓对他们极为不满,就作歌讽刺道:“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连竟外杜。土山渐台西白虎”,那时王政君的五个兄弟在同一天被封为列侯,号称“五侯”。这首民歌就是谴责他们起造府第,穷奢极欲。当时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奴婢买卖日益猖獗,西汉的统治基础已经开始不那么稳固了。而王家人的所作所为对这严重的局势无异于火上浇油。

那时的人们都相信天人感应,所以面对着这糟糕政事,老天爷也克尽职守,变出许多“灾异”来:又是日蚀,又是地震,什么刮风下雨的就更不在话下。弄得皇帝和大小臣僚整天惶恐不安,小心检讨自己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得罪了老天爷。王氏的骄奢本来就是众矢之的,现在就被一些大臣揪出来承担得罪老天爷的罪责。王章,刘向等人天天向皇帝上书,声讨王氏的罪过。但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老天爷弄出来的“灾异”究竟因为什么,其实谁都说不太清楚。皇帝就被这“天变”的官司弄得晕头转向,最后,到底王家还是他的亲戚,王太后又一直在他耳朵边哭哭啼啼,王章和刘向就倒了霉。王章被投入监狱,不久竟死在里头。刘向总算因为他是汉室宗亲,便被赶回了老家退休去了。这么一来,王家的权势更加不可一世,汉成帝也就索性把大权交出,任凭他们去为所欲为。

诸事不管的汉成帝更加沉溺到与赵氏姐妹的欢爱中去。由于他有“不举”的毛病,就命人四处寻访春药。不久果然有方士给他献上所炼的大丹,叫做“慎恤胶”。这药很有效力,汉成帝只消一丸就能与赵合德彻夜欢愉。赵合德怕这宝贝被其它宫女所得,就撒娇弄痴的逼着成帝将所有的药都交给自己保管。结果有一天,两人都喝醉了,赵合德就趁醉一下子给皇帝喂了七颗丹药。皇帝吃了这么多丹药,特别亢奋,这天夜里九成帐里春光无限,侍立殿外的宫婢终夜都听得见他和赵合德的嘻笑之声。但正所谓乐极生悲吧,皇帝早已被掏虚的身体已经经不得这样的折腾,竟然死在了赵合德身上,真是“精尽人亡”,从此长留这“温柔乡”了。想到他爷爷汉宣帝当年对他的期许,这个结局真是一个讽刺。赵合德一看皇帝死了,自知大事不好,为了避免接受审判而供出她和成帝的床闱之事,就自杀身亡了。

皇帝死了,没有儿子,便立了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为帝,是为汉哀帝。这位皇帝的荒唐比起成帝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形容同性恋的典故“断袖”,就是在说他和宠臣董贤。而王家的权势虽然暂时受到了打击,但到底根深蒂固,不久哀帝一死,王家就又迅速地执掌了朝廷大权,到了王莽,干脆篡汉自立,建立了新朝。[3]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武帝,是漢代最具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
漢武帝姓劉名徹,是漢朝第五代的皇帝,十七歲即位,七十一歲病逝,在位期間有五十四年。在我國歷史上,除了康熙、乾隆兩位皇帝以外,他是歷代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最有治績的皇帝之一。
由於他半個世紀的努力,不但擴展了中國的疆域,也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學術上的正統地位。
漢武帝即位,漢朝已經過六十年的休生養息,經濟富裕,國力充沛,政治上也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模式,有足夠的實力解決邊患的問題。漢武帝認為以往對匈奴的戰略是採取消極的守勢,和親要消耗鉅額的財力,數千里的邊防更要動員眾多的兵力,多年來漢帝國的尊嚴受損,更難以解決匈奴入侵的威脅。漢武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北伐匈奴。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率領下,漢朝大軍曾先後出塞九次,把匈奴的主力擊潰,此後數十年間,漠南地區不見匈奴的蹤跡。但也導致漢朝之後財務不振。最終下詔

 

愛情──李妍的心機與漢武帝的情長

漢代初元,將相多為布衣出身,而後妃也多出身微賤,實在是非常奇特的現象。

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窮措大,甚至靠洗衣的老太太施捨;樊啥是屠狗輩;灌嬰是販繒者,婁敬也是挽車的人,其他如陳平、王陵等都是市井小民。

漢高祖的薄姬是魏豹的富人;漢景帝的王夫人是再嫁夫人;漢武帝的衛皇後原本是個謳者,即流行歌手;李夫人更是出身娼門,要不是她死得早,說不定也能當上皇後及太后。

李夫人花名李妍,生得雲鬢花顏,婀娜多姿,尤其精通音律,擅長歌舞,卻不幸淪落風塵,不知風靡了多少走馬章台的王孫公子。

李妍的哥哥李延年,能作曲,能填詞也能編舞,算是一個天生的藝術人才、李妍的弟弟李廣利則是一個游手好閒,不務正業的浪蕩子。後來都因李研的裙帶關係,李延年被封為協律都尉,李廣利則貴為貳師將軍海內侯。

李妍的入侍漢武帝,是她哥哥李延年撮合的,當時李延年是漢宮內廷音律侍奉,擔當替漢武帝消愁解悶的優伶角色。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一方面熱衷於富國強兵,開疆闢土;一方面也醉心於絲竹管弦,聲色犬馬。有一天漢武帝罷朝回到內宮,李延年率領一班樂師和舞姬,為皇上唱新歌,獻新舞,舞既凌波迴旋,曼妙誘人,歌更抑揚頓挫,悅耳動聽,只聽唱到: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使人難再得。

漢代初元,政治、經濟、文化等重心,全在黃河流域,所謂「杏花春雨江南」,那是晉代以後的事了,因此當時的絕代佳人,大都是北地胭脂。李延年所譜的新曲及所撰的新詞,最初只是一種寄情譴興之作,不料漢武帝卻認起真來,冒然長歎道:「果真有如此美貌的佳人嗎?」 李延年倏地一驚,很快地想到她的妹妹李妍,於是和顏悅色地奏稱:「捨妹及笄年華,國色天香,倒確有傾城傾國之貌呢!」

漢武帝眼睛一亮,十分好奇地說:「召她立即入宮來見。」

儀仗堂皇,單策鼓樂,綴金飾玉的鳳輦,載著出自平康巷中的李妍來到漢宮內苑。

妓女出身的李妍,在風韻、舉止方面,與那些來自閨秀的後宮妃嬪比,來的更加自然,奔放,熱烈,給漢武帝一種全新的感覺,使得漢武帝漾起強烈的憐愛之心。歌聲悠揚婉轉,舞姿凌雲欲飛,更激起漢武帝的蓬勃意興;等到攬懷在抱,李妍嬌喘吁吁,展現出她在平康巷裡所積累的「經驗」,把一切蠱媚手段一齊施展,精明英勇的大漢皇帝那裡見過這樣的陣仗,一下子便如墜十五裡霧中,神魂顛倒,於是溫柔鄉里,好夢連床,以至於罷朝三天,旋即冊封李妍為「夫人」。

漢宮春暖,繁花競艷,漢武帝自得李夫人以後,寵之專房,愛若至寶,一年以後生下一子,被封為昌邑王,李夫人原就身體羸弱,更因為產後失調,從此,萎頓病榻,日漸憔悴。

色衰就意味著失寵,然而李妍卻心機活潑,自始至終給漢武帝一個美好的印象。

先是,李妍對漢武帝說:「陛下朝政荒廢已久,趁賤妾臥病期間,務期專心國事,賤妾也好安心養病,暫時不必見面,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個美好的明天!」

漢武帝采納了李妍的意見,半個月後實在忍不住思念之情.特來到李妍寢宮探視病況。李妍聽到皇帝駕到,連忙用錦被蒙住頭臉,漢武帝驚問:「何以不願見朕?」

李妍在錦被中泣不成聲的答道:「身為婦人,容貌不修,裝飾不整,不足以見君父,如今久病低低,蓬頭垢面,實在不敢與陛下見面。」

漢武帝堅持想看一看,李妍卻始終不肯露出臉來,即使漢武帝以賞賜黃金及封贈李妍兄弟官爵作為交換條件,李妍仍執意不肯,只是在錦被中嗚嗚咽咽地說:「倘若妾一病不起,我們的孩子以及我的兄弟,希望陛下多加照應。」

漢武帝既悵然若失,又心痛如絞,再請李妍一露芳顏,但是李妍卻淒切地大哭起來,轉身側向裡面,以難言的隱痛謝絕了她皇帝丈夫的要求。

漢武帝有生以來予取予奪,那裡承受過這樣的冷落待遇,不免感到有些憤怒與無奈,隨即站起身來,拂袖而去。

漢武帝離開後,宮女們圍攏上來,都說「如此」對待皇上,怕不要大禍臨頭,不懂李妍為什麼一定要固執己見、不肯與皇上見面。

李妍掀開錦被,環伺左右的宮女說:「凡是以容貌取悅於人,色衰則愛弛;倘以憔悴的容貌與皇上見面,以前那些美好的印象,都會一掃而光,還能期望他念念不忘地照顧我的兒子和兄弟嗎?」

宮女們將信將疑,然而以後的情形果然不出李妍所料,她確實是有心機與謀略!

李妍死後,漢武帝傷心欲絕,以皇後之禮營葬,並親自督飭畫工繪製他印象中的李夫人形象,懸掛在甘泉宮裡,旦夕徘徊瞻顧,低徊嗟歎;對昌邑王鍾愛有加,將李延年推引為協律都尉,對李廣利更是縱容關愛兼而有之。

漢武帝一生中慣於從女人身上去發掘英雄人才,培養將帥人選。原先寵愛衛皇後,就發掘了她的弟弟衛青與她的姨侄霍去病,加意培植,全力支持,終於帶領大軍,遠涉漠北,犁庭掃穴,徹底擊潰匈奴的主力,留下燕然勒石的佳話,如今又因為遠征大宛,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統率大軍,不計代價地勞師遠征。

大宛國都貳師城出產一種能夠日行千里的名馬:「汗血馬」。漢武帝為了征服匈奴、打通西域,必須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對於優良品種的好馬,總是夢寐以求。為了「汗血馬」,不惜用黃金打造兩匹駿馬,派遣使者到大宛國換兩匹種馬回來,無奈大宛國王硬是不買大漢天朝的賬,毀了交換禮品,殺了使者,直氣得漢武帝咬牙切齒,毅然決然下令討伐大宛。

孤軍遠征,遠涉大漠,水土不服,補給困難,一般將領紛紛勸阻,但是漢武帝立意已堅,調派大軍,交由初生之犢,出身市井,毫無作戰經驗的李廣利全權指揮,封他為「貳師將軍」,期望他直搗貳師城,取回「汗血馬」。

這實際上是一場失敗的戰爭,等到部隊回到玉門關時,僅剩一萬余人而已,並留了李陵的干古冤案,帶出了司馬遷的「腐刑」。

但既然迫使大宛國訂了城下之盟,取回了「汗血馬」數十匹,漢武帝便認為是空前的勝利。不管划算不划算,李廣利總算滿足了漢武帝的心願。更何況在「凱旋」東還時,沿途各小國簞食壺漿,郊迎王師,爭先恐後派遣子弟,攜帶方物珍寶,隨軍東來為質於漢朝。漢武帝龍心大悅,加封李廣利為海西侯,食邑八干戶,當年衛青、霍去病橫掃匈奴,所得封賞也不過如此而已。

李廣利的「揚威」酉域,使得漢武帝越發思念李妍,所說山東地方有一位名叫少翁的方士,能夠召神喚魂,特地命人千里迢迢地把他接進宮來設壇作法,希望能夠再見李妍一面。

折騰了三天三夜,燈燭輝煌,簽歌喧天,到了第三天午夜時分,正值月圓,漢武帝坐在紗帳重帷中,忽然燈燭盡滅,浮雲掩月,一片朦朧中,遙見另一紗帳中,隱約有一美人,端坐床上,手挽秀髮,模樣神態與魂牽夢索的李妍一般無二,漢武帝急呼:「夫人!你想得我好苦!」連忙趨前審視,可惜芳蹤已沓。

鬼神之說不可信,也許是一種幻覺,也許是方士故弄玄虛,不管怎麼說,漢武帝思念李妍的心思更加難以排遣了,時常借酒抒情,低吟淺唱:

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柵其來遲。每當秋意轉濃,這種思念之情也必隨之加深。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漢武帝死後,托孤大臣霍光,體念帝心,請求繼位的漢昭帝追封李妍為皇後,並將李妍的衣物與武帝合葬,以慰藉其相思之情。

 

 

漢武帝的功績

漢武帝的功績大約有這幾個:
派張騫通西域、創立年號、獨尊儒術、討伐匈奴
張騫通西域促進了漢與西域各族的交流
創立年號、獨尊儒術對中國的影響也很大
討伐匈奴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殘暴掠奪
他也很重視水利事業, 多次開挖水渠, 也曾親自到工地檢查治理黃河工程,
另外為了應付龐大的軍事開銷, 他實行了專賣制度,打擊了許多高利貸者
其實光看的的諡號"孝武皇帝", 應該就可以了解到他是一個武功勝於文治的皇帝
大部分""雖然是不錯的皇帝, 但也含有戰事連連的貶意
所謂盛極必反, 武帝晚年舉行封禪, 揮霍無度. 再加上連年用兵, 徭役繁重
導致農民起義不斷在各地暴發.
但後來他下詔表示悔悟, 才使王朝轉危為安.
臨終前託孤於霍光、金日磾等可信賴的大臣.
世人對他的評價有好有壞, 普遍還是認為他是個好皇帝[不像秦始皇爭議那麼大]
雖然幹了不少荒唐事, 但晚年還反省了自己的所做所為
也正因為這樣才能有之後的"昭宣中興"
所以我認為他的功勞已經可以抵過錯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代雄主漢武帝登基的背後:五個女人角逐的結果

 

漢武帝
漢武帝茂陵

    漢景帝元年(西元前156年),他的第十個兒子出生,取名為“彘”。隨著薄皇后被廢,太子劉榮被廢,竇太后力挺梁王繼位失敗,這個毫不起眼的“彘兒”,後來竟成為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一代君王漢武帝。劉彘受好運眷顧,既是吉人天相,又是景帝後宮中五個地位不等的女人多年角逐的結果。  

    薄氏祖孫:失寵後的二重變奏 

    第一個女人,薄皇后。她是漢景帝的第一個皇后。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祖母就給他指定了這個皇后。這個太子妃在漢景帝即位以後,就是薄皇后。同樣姓薄,薄太后命超硬,而薄皇后卻實在命太薄。 

    薄皇后一生始終沒有生孩子。這在“母以子貴”的帝王之家是致命傷!漢景帝有14個兒子,分別出自六個妃嬪,唯獨這個正牌皇后沒兒子,的確匪夷所思。漢景帝的生育能力沒問題,他有14個兒子為證。莫非薄皇后有問題,不具備生育能力?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漢景帝不喜歡薄皇后,導致皇后無子。呂后也曾為她的兒子漢惠帝選了自己一個親外甥女做惠帝的皇后。漢惠帝和後宮的妃嬪生了六個兒子,和這個張皇后卻一個孩子也沒有。一場宮闈角逐,就因為薄皇后無子、無寵而引發了。 

    正因為“皇后無子”,漢景帝的14個兒子都有了被立為太子的可能。這樣,劉彘突破了“立嫡”第一關。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還有第二關--“立長”。排行第十的劉彘距離太子之位依然遙遙無期。這時,劉彘生命中第二個重要的女人出現了。 

    王娡:遊鳳戲龍前途無量 

    第二個女人,王娡(zh岥,志)。王娡就是漢武帝的生身母親。 

    王娡早年由母親臧兒做主,嫁入金王孫家,生下一個女兒。女兒嫁了金龜婿,臧兒本已志得意滿。算命先生突然向臧兒洩露天機:你的兩個女兒將來都能大福大貴。王娡已經嫁得很不錯了啊!但是,臧兒不滿足,於是再次決定,把王娡從金王孫家裏奪回來,重新嫁人! 

    很快,王娡和妹妹王兒姁先後被臧兒送入太子的宮中。把一個已婚並育有一女的女兒送入太子宮中,今天看來都不可思議!王娡一定是隱瞞了婚史。王娡被送到太子宮以後,生了一個皇子,三個公主,一龍三鳳。她妹妹王兒姁更了不得,生了四個皇子。 

    漢景帝四年(西元前153年),四歲的劉彘被立為膠東王。同年,漢景帝又封他的長子,也就是栗姬的大兒子劉榮做了皇太子。王娡拋夫棄女,投身太子後宮,生了龍子,封地封王,首戰告捷。但是,她的野心並沒有到此終止,畢竟膠東王距離皇太子之位相差甚遠,王娡不會就此偃旗息鼓。

 

 

責任編輯:王佳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竇皇后
 
   

 

 

竇皇后-漢文帝

       竇太后(?-前135)名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出身於良家子女,呂后時被入選進宮。呂后挑選一些宮女出宮賞賜給諸侯王,每個王五名,竇姬也在選中之列。竇姬因家在清河,離趙國近,希望能到趙國去。她向主持派遣宮女的宦官請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趙國的花名冊裏。這個宦官在分派宮女時卻把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誤放到去代國的花名冊裏了。就這樣她去了代國。雖然這不是她的心願,但到了代國,代王劉桓卻非常喜歡她,先與她生了個女兒劉嫖,後又生了兩個兒子:劉啟和劉武。

  代王原來的王后生了四個兒子後不久去世。等到代王成為漢文帝後,原王后生的四個兒子也相繼病死。這樣,文帝即位不久,於前元元年(前180)三月封竇姬為皇后,長子劉啟立為太子,劉嫖封為館陶長公主,幼子劉武先封為代王,後封為梁孝王。

  竇皇后雙親早亡,葬在觀津,薄太后下令追封竇后之父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並在家鄉清河郡安置陵園,其規格和儀式與薄太后父親的靈文園一樣。

  寶后有兄弟二人,兄長為竇長君,弟為竇廣國。廣國字少君,在四五歲時,因家境貧困,被人擄掠販賣到外地,渺無音訊。後又被人輾轉販賣了十幾戶人家,最後到了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在那裏替人家進山挖石炭。一天黃昏,山崖邊有一百多人在睡覺,山崖突然崩塌,睡在崖邊的人都壓死了,只有少君脫險逃生。沒幾天,他跟隨主人到了長安,在那裏他聽說新封的皇后姓竇,原籍在觀津。竇廣國離家的時候雖然年紀幼小,卻記得自己的籍貫和姓氏,還隱約記得與姊姊一起去採桑葉,從樹上摔下來的情景。他把這些事詳細的寫下來後,託人轉交給了竇后。竇后見到了這些材料後,把廣國召來並詳細問了其他一些情況,果然是她的親弟弟。皇后還要弟弟回憶一些過去的情景,少君回憶道:「姊姊離我西去的時候,我記得在驛站分別時,討來米湯水給我洗頭,臨走時又給我吃了飯才走的。」當竇后聽到此情時,握看弟弟的手已泣不成聲。竇皇后重賞兩個兄弟,都把他們安置在京師居住。後來又為他倆請了有德行的長者與他們住在一起,對他們進行教育。由於這樣,竇長君、竇少君兄弟倆後來成為謙讓有禮的君子,不敢因為地位顯貴而盛氣凌人。

  竇皇后生病,後來雙目失明。文帝去世後,景帝劉啟即位,竇后成了皇太后。竇太后溺愛幼子劉武,賞賜不可勝數,恨不得讓他登上皇位。景帝對這個同胞手足也感情至深,不僅同輦進出,而且想傳位於他。初元三年(前154),當時還未立天子,在一次家宴上,景帝曾從容對劉武說:「我千秋萬歲後,把皇位傳給你。」劉武口上辭謝,內心卻很歡喜。竇太后聽了也極高興。皇太后又提出想以武為嗣,徵求大臣意見。大臣們都反對,劉武繼位之事也就作罷。

  竇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兄竇長君早死,其子竇彭祖封為南皮侯,其弟竇少君封為章武侯,其姪竇嬰,任命為大將軍,封為魏其侯。

  竇太后信奉黃老之學。景帝和竇姓宗族不得不讀《老子》,並推尊其學說,因此她在世時「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史記.儒林傳》)。景帝時她曾召博士轅固生問他《老子》是怎樣的一部書,轅固生不識時務,猝然答道:「這不過是部平常人家讀的書,沒什麼道理。」竇太后大怒道:「難道一定要司空城旦書嗎?」話中譏諷儒教苛刻,比諸司空獄官,城旦刑法。轅固生一聽想轉身就走,不料被太后喝住,要他到豬圈裏去與豬搏鬥。眾帝見轅固生為一文弱書生,恐不敵豬,就投進一把匕首,才讓轅固生把豬刺死。因此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終未用儒生。武帝即位後,太皇太后聞他好儒,大為不然,常出面干預朝政。武帝也不便違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隨時向她請示。當時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迎魯耆儒申公來朝,並建議仿古制,設明堂辟雍,改曆易服,行巡狩封禪等禮儀,還建議今後政事「可不必事事請命東宮」。太皇太后聽罷,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趙綰、王臧官職。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見她在政治上的影響。

  前一三五年,太皇太后去世,與文帝合葬霸陵。

      竇太后是中華帝國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自她之後,沒有一為中華帝國的統治者能像她一樣真正的以「黃老思想」來「無為而治」。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向斯

漢文帝與男寵心心相印

 

  劉恆即位時年方二十二歲,正是風華正茂、多情好色的年紀。文帝喜好美色,女色當然是多多益善,在男色的喜好上文帝比起劉邦、劉盈毫不遜色。文帝最鍾情的男寵主要有三個﹕士人鄧通、宦官趙同、北宮伯子。
  趙同本名趙談,長身玉立,風儀秀偉。做了宦官以後,趙同白面無鬚,皮膚細嫩,越發的楚楚動人。趙同長於星象,善觀天機,能從星象雲氣中預測吉凶,使他俊美的容顏更添幾分仙氣。相信命運天數的文帝劉恆自然離不了趙同,隨時召幸,共食共寢。
  北宮伯子也是亭亭玉立、如同仙女的人物。文帝劉恆常令北宮伯子和趙同侍駕左右,同車出遊。有一天,劉恆到東宮,想看望太子。趙談受命坐在御車上護駕同行,喜不自勝,臉上蕩漾著得意的神情。侍從官員們則覺得這樣有失體統。如果你寵男色,在宮中寵愛好了,這是去東宮,有這麼多朝臣和侍從,將又要面對教育太子的一大群東宮官屬,男寵陪同皇上同車進入東宮,禮制不容。
  中郎將袁盎便站了出來,伏在文帝的車前,鄭重其事地進奏:「陛下,微臣聽說,從遠古至今,只有天下的英賢豪傑,才有資格和皇上同坐一車,護駕左右;如今雖是漢室乏人,但漢室還不至於到了只有宦者和皇帝同坐一輛車!」袁盎奏完後,文帝大笑,覺得言之有理,便讓趙談下去。趙談聽袁盎這一說,不禁傷心委屈,淚下如雨,含著淚下了御車。
  文帝最寵幸的三個男人中,最喜歡的要算士人鄧通。鄧通長得清秀,但出身貧寒,沒能讀書走上仕途。長大後只以搖船擺渡度日,做了一個渡船的黃頭郎。何謂黃頭郎?是說土能勝水,土質是黃色的,取安寧的意思,搖船的人都頭戴黃帽,時人稱為黃頭郎。鄧通一無所長,惟有過人之處的便是美色。
  也許是天意,文帝做了一個夢,夢中文帝老想上天,可怎麼努力也上不去,這時,來了一個文靜秀氣的黃頭郎,輕輕地將文帝推上了天。文帝十分高興,舉目細看,只見黃頭郎衣著樸素,衣帶從身後穿過,面如滿月,美色如玉。
  文帝為黃頭郎的美色所震動,戀戀不已,不覺夢醒,趕忙起床,直奔漸台,去尋找自己夢中的那位少年黃頭郎。文帝走近漸台,一見到鄧通,便整個人都呆了﹕這不是夢中的那個黃頭郎嗎?衣著、面容、髮式完全相同,再看衣帶,果真也是從身後穿過!
  文帝相信天意,認為這是上天賜福,賜這麼一個美貌少年,輔助他治理天下,侍奉他上天。文帝問他,叫什麼名字,回答說,叫鄧通。文帝更是大喜﹕鄧不就是登嗎?幫助登天的不是他還會是誰!文帝高興得無以復加,便將鄧通留在身邊,隨侍左右,朝夕同吃同臥。
  鄧通人很清秀,又極聰明,伺候文帝生活起居可謂無微不至。文帝為了表達對鄧通的愛慕,破例賜鄧通錢數十萬,還授給上大夫的高官。鄧通做夢也想不到,夢中他助文帝上天,而真實的生活中文帝讓他富甲王侯,一步登天。
鄧通因夢而得寵,因美色而固寵,朝野官員自然奔走門下,奉承趨附。鄧通小人得志,自然十分得意。有一天,文帝派心腹召來一位道法高深的相士,特地給鄧通看相。文帝想,像鄧通這樣的面相,當然是屬貴人之相,能得皇帝的寵愛就是實例。鄧通確實合乎相法上的貴人之相。相士心中驚異,難怪這麼個黃頭郎有如此的造化,平步青雲。但相士畢竟造詣很深,他從鄧通的面相中看出了鄧通淒慘的末日。他淡淡地告訴文帝,鄧通日後會饑餓而死。
  文帝不敢相信,堂堂天子喜愛的人日後會饑餓而死?文帝像是跟自己賭氣,便一不做,二不休,特地下旨,賜鄧通蜀郡嚴道銅山,允許他自己鑄錢。這無異於將天下的財富賜給了鄧通,鄧通富甲天下,甚至不遜於天子。鄧通擁有了鑄錢的特權,召集人馬,大規模鑄錢。鄧氏錢自此流行天下。
  讓鄧通富甲天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文帝劉恆非同尋常的儉樸,由此更可以看出文帝對於鄧通不同一般的寵愛。文帝親耕籍田,以供粢盛;讓皇后親事蠶桑,以此奉制祭服。文帝寵愛的女人慎夫人也從無饋贈,並要求她不許奢侈,衣著日用定當樸素,連帷帳等女子喜好之物也統統不加文繡。
  文帝好馬。有一天,有人進獻千里馬,興致勃勃,以為定能討文帝歡心。想不到,文帝拒不接受,還頒詔天下,聲稱自己決不受獻,免得為奸佞仿效。不僅如此,文帝在位二十四年,所居宮室和遊賞御用的苑囿、車騎、服飾,都毫無增益。臨死時還特地遺詔﹕出臨三日,都釋服,並治霸陵,統統用瓦器,不許使用金、銀、銅、錫裝飾,依山入葬,不復起墳。天下人對文帝讓鄧通鑄錢豪富,而自己連墳墓都只用瓦器感到百思不解。
  有一次,文帝病了,病情很重,身上長了氣味難聞的瘡皰,瘡裡流出了膿。鄧通伺候文帝。鼻子也不皺一下,更不用說嫌病體的氣味。等瘡熟了,流出了膿,鄧通不聲不響地伏下身子,一口一口地吮淨了膿血,然後讓御醫換上藥,瘡口竟很快就痊癒。
  文帝感動不已,便問鄧通﹕這普天之下,誰最愛我?聰明的鄧通想想後回答﹕最愛陛下的當然是太子。文帝點頭。太子探視文帝,文帝指著自己身上的一處瘡對太子說﹕這兒有膿,你把它吸乾淨。太子看著那令人噁心的膿瘡,險些吐了出來,哪能再俯下身去吮吸?太子站在那裡,面現難色。
  這件事後,太子心中憂懼,不明白父皇用意何在。太子派心腹打探,從皇帝的近侍得知,鄧通天天替皇帝吸膿,並還有那一段普天之下誰最愛我的對話。太子自然覺得慚愧,但從此以後,就恨上了鄧通。
  公元前一五七年六月,文帝在長安未央宮去世,終年四十六歲。太子劉啟即位,為漢景帝。景帝著手鞏固政權,鄧通先被遣送回鄉,廢為庶民。接著,有人告發鄧通私鑄錢幣,鄧通被抄家。最後,文帝心愛的鄧通竟真的饑餓而死。

 

哀帝斷袖之癖

    漢哀帝劉欣的同性戀癖好登峰造極,以抽刀斷袖的故事揚名歷史,成為漢代皇帝中最著盛名的同性戀皇帝。相比之下,文帝、武帝、成帝都黯然失色。
  哀帝劉欣即位時年方二十歲,本來是位不好聲色、喜愛經書、文辭博敏的皇帝。剛剛即位時,厲行節儉,裁減用度,親理政務。後來,傅太后參政,皇權外移,劉欣左右不了政局,朝政日凶,風氣日壞。正直大臣朱博、王嘉等人先後被殺,而阿諛奉承之徒的趙昌、董賢、息夬躬等備受寵信,橫行朝中。直士師丹、傅喜、鄭崇等遭到陷害,人人自危,朝廷散亂、政局江河日下。
  劉欣發現男人更能體貼入微,男色更富刺激,於是寵愛美男子董賢,愛眷得昏天黑地,無以復加。吃飯時,劉欣要董賢陪著,睡覺時兩人一同起臥,連日常生活也讓董賢隨侍在身邊,不離左右。
  董賢是雲陽人,字聖卿,出身官宦人家,父親是御史董恭。董賢曾以才學出任太子舍人,東宮太子劉欣即位後,董賢升遷郎官。有一天,董賢在殿下傳漏,哀帝劉欣無意中抬頭一看,不禁怦然心動。如何這樣美貌,風儀驚人!
  董賢驚艷之色令劉欣癡迷。緩過神後的哀帝記起了這是當年的東宮舊官,又有點不相信,何以一段時日不見,竟這等美艷?哀帝輕聲問道﹕是舍人董賢?董賢當即跪伏應是。哀帝召董賢過來,就近細看,越看越心癢,越看越喜歡。哀帝劉欣就將董賢留在身邊,並任命他為黃門郎官。從此以後,董賢不離哀帝左右,不論白天、夜晚,隨時侍寢。
  董賢以愛臣的身分,照顧哀帝的飲食起居,滿足哀帝的一切慾望,侍寢在哀帝身側。哀帝出巡時,董賢以參乘護駕左右。回到宮中,董賢則如同髮妻,伺候哀帝,無微不至,直到哀帝熟睡。
  沒有多少時日,快活無比的哀帝便賞賜董賢金錢巨萬。朝野百官為之震動。哀帝毫不在乎,就像寵愛心愛的美女一樣,公然示寵。皇帝寵愛美色,自然恩及家族,董賢的父親因而平步青雲,由雲中侯而遷霸陵令,再遷光祿大夫。
  董賢隨侍哀帝左右,不僅夜裡侍寢,連白天睡覺也在一起。有一天,哀帝白天和董賢同床共枕,十分愜意。醒來以後,哀帝想下床,不料睡衣的袖子被熟睡中的董賢壓住了。哀帝愛憐董賢,不忍心將這心愛的睡美人弄醒,便輕輕地抽出佩刀,小心地割斷被董賢壓住的衣袖,衣袖斷了,哀帝這才悄悄起床。這便是著名的斷袖的故事,從此以後,「斷袖」成了男寵的代名詞。
  董賢一心一意伺候哀帝,像一隻善解人意的寵物,時時不離哀帝左右。哀帝能不感動?便下道特旨,允許董賢的妻子進入深宮,陪伴著董賢,又把董賢的妹妹召入深宮,冊為為僅次於皇后的昭儀,特賜一處華貴的宮室,取名椒風舍,以配專供皇后居住的椒房。
  哀帝陶醉其中,不勝歡喜,時常賜賞這三位絕世佳人,賜賞之數不下千萬之巨!董賢的父親也由少府而賜爵關內侯。董賢妻子的父親升任將作大匠,其弟升任執金吾。哀帝下令,讓將作大匠替董賢在宮城北闕下建造一座別具一格的豪華府第。
  府第重門大院,廡殿巍峨,殿中金銀珠玉琳瑯滿目,廊柱的門檻都用綈錦等珍貴布料裝飾,窮極華麗。董賢的家僮僕人衣飾華麗,賜賞不計其數。這樣的厚愛,哀帝還覺得不夠,還命將作大匠為董賢建造百年以後的墳塋,地址選在哀帝為自己修建的義陵的旁邊,墳瑩中窮極巧飾,全用皇帝陵墓中才許使用的堅剛之柏建造,外通厚實的徼道,周垣有數里。哀帝真是癡情,連死後也要男寵董賢侍從左右。


(本次內容摘錄自《書香故宮》,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3.06.01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8 Thu 2013 09:44
  • 置頂 苻坚

苻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前秦宣昭帝
概要
姓名 苻坚
庙号 世祖
谥号 宣昭皇帝
政权 前秦
在世 338年--385年10月16日
在位 357年7月--385年10月16日
年号
永兴:357年六月-359年五月
甘露:359年六月-364年
建元:365年-385年七月
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孙,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初封东海王,后发动政变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坚在位期间重用汉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苻坚于383年发动战争意图消灭东晋,史称淝水之战,但最终前秦大败给东晋谢安、谢玄领导的北府兵,国家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叛变独立,苻坚最终亦遭羌人姚苌杀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编辑]生平

[编辑]祖父宠孙
苻坚年仅七岁就已显现其聪敏善良的特质,且举止都循规蹈矩。又因妥贴的侍奉祖父苻洪,不需询问就能猜到祖父的想要取什么,并及时为祖父拿来,故此深得苻洪疼爱。八岁时,苻坚就请求苻洪请老师到家教他学习,苻洪见他热心求学十分高兴,欣然同意。[1]
[编辑]文武贤才
皇始四年(354年),苻雄去世,苻坚承袭父爵东海王。另苻坚亦获授龙骧将军,苻健更以苻洪曾经在后赵获授此号勉励苻坚[2] 苻坚当时亦“挥剑捶马”,被苻健的话所感动和激励,士卒见此,亦心服苻坚。苻坚当时亦博学多才艺,更有经略大志,广交豪杰,结交了吕婆楼、强汪、梁平老及王猛等人,都成为其左右手。
[编辑]政变登位
寿光三年(357年),姚襄谋图关中,并联结前秦境内的羌人,苻坚与苻黄眉、邓羌等人率兵抵抗,终在邓羌成功诱使姚襄出击而由苻黄眉率主力将姚襄击败,并擒杀姚襄,逼令姚襄弟姚苌率其部众归降前秦。然而,当时前秦皇帝苻生赏罚失当,凶残好杀,苻黄眉因立大功后未受褒赏,反受侮辱而谋反。虽然最终苻黄眉谋反失败,但苻坚当时很有声誉,姚襄旧将薛赞和权翼亦欣赏苻坚的才能,并劝苻坚夺取帝位[3] ;梁平老等人亦劝苻坚谋反。同年,苻坚与其兄苻法因知道苻生有意加害,于是先发制人入宫罢黜苻生,不久更杀死苻生。
杀苻生后,苻坚将帝位让给苻法,但苻法自以庶出不敢受,苻坚在群臣的劝进下即位,并降号天王,称大秦天王。即位后苻坚先诛除苻生宠信的董荣等人,随后擢用李威、吕婆楼、王猛、权翼、薛赞等人。又追复被苻生所诛杀的八个顾命大臣的官位,随才选用其子孙为官。
[编辑]大行新政
苻坚即位后,亦修整一些名实不符的官职,恢复已绝的宗祀,上礼神祇,鼓励农业,设立学校,扶持鳏寡孤独和年老无依者。另亦褒扬称颂一些有特殊才行、孝友忠义、有德业的人。后苻坚下令各地方官员都上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四项才德的人才,若真的是人才就得赏赐,否则就被降罪;另苻坚亦不优待宗室,即使是宗室中人,若无才干都会被弃用,于是当时国内官员都十分称职。而通过开垦耕地,令前秦仓库充实,人民温饱而令盗贼也少了。
苻坚亦下令与民休息,在即位次年(358年)讨平于并州叛变的张平后就下令偃甲息兵,直至365年出兵平定刘卫辰及曹毂的叛乱前都没有大型的军事行动。苻坚又应当时秋旱而下令减省膳食和暂停奏乐,将金玉锦绣等贵重物品散发给军士,并命后宫省俭服饰。苻坚更开发山泽,且得出的资源不限于官府,连平民也可用。
至甘露六年(364年),苻坚下令各公国自置中尉、大农及其他官属,然而众人却以当时富商赵掇、丁妃等人车服盛如王侯,纷纷延揽这些富商为二卿[4]苻坚于是下令延揽富商为卿者降爵位到侯爵,并下令没爵位或官职的人都不能在都城百里以内乘车马;工商、奴隶及妇人亦不得穿戴金银锦绣,违者处死。
[编辑]重用王猛
另一方面,苻坚重用汉人王猛,机要之事王猛几乎无不知道,这令一众氐族豪族及元勋十分不满。其中特进樊世自恃是氐族豪族,且有大功勋,当众直斥王猛窃取为前秦立下赫赫功勋的功臣之成果。苻坚知道后,决意要杀樊世以威慑所有氐族豪族,于是借机杀了樊世。樊世死后,各氐人都争相批评王猛,苻坚更为王猛而漫骂和鞭挞大臣,终令氐人都畏惧王猛,压制了氐族豪强对王猛新政的反抗力量。而王猛于359年捕杀酗酒横行,掠货掳人的强太后弟强德,苻坚想下令赦免亦赶不及,后来不但没有问罪王猛,更让王猛在数十日内处罚了二十多个权豪贵戚,其严正执法亦为苻坚所允许,亦为苻坚所认同[5] 。
[编辑]五公之乱
甘露六年(364年),汝南公[6] 苻腾谋反被杀,当时王猛以苻生诸弟尚有五人[7] ,建议苻坚除去五人,否则终会为患,然而苻坚不听。至次年,因着刘卫辰及曹毂的叛乱,苻坚亲自率军出征平定,并北巡朔方以抚诸胡。时为征北将军的苻幼趁机领兵进攻当时由太子苻宏、王猛及李威留守的首都长安,只因李威领兵击斩苻幼而平定乱事。
苻幼起事时其实还暗中联结了征东大将军、并州牧、晋公苻柳以及征西大将军、秦州刺史、赵公苻双,但苻坚以二人分别为伯父苻健爱子及同母弟弟而不问罪,亦不将此事公布。然而,二人却与时为镇东将军、洛州刺史的魏公苻廋及安西将军、雍州刺史的燕公苻武共谋作乱。苻坚得知,于是召众人到长安,但四人就在建元三年(367年)十月各据州治起兵反叛,苻坚试图劝其罢兵,答应一切如故,不作追究,并以啮梨[8] 为信物[9] ,但四人都没有任何动摇。次年正月,苻坚正式派军镇压叛乱,派杨世成、毛嵩、邓羌、王猛、张蚝等人分途出兵,分别进攻四地。但当时杨世成及毛嵩都分别败于苻双和苻武的叛军,逼使苻坚再将王鉴、吕光等人率兵再攻。最终王鉴、吕光及王猛等先后击败并斩杀四公,才令乱事成功于当年平定。而在苻坚进攻苻廋时,苻廋主动献州治陕城(今河南陕县)归降前燕,并请兵接应。此举震动前秦,更逼使苻坚派大军至华阴(今陕西华阴)防备,只因前燕太傅慕容评拒绝迎降,才避免了更大的危机。
[编辑]消灭前燕
建元五年(369年),前燕吴王慕容垂在击退东晋桓温的北伐军后因受到慕容评排挤,于是出奔降秦[10] 。苻坚早于两年前知道慕容恪去世的消息时就已经有吞并前燕的计划,还特定派了使者出使前燕以探虚实[11] ,然而苻坚因为慕容垂的威名而不敢出兵[12] 。现在慕容垂自来,苻坚十分高兴,并亲自出郊迎接,对其极为礼待,更以其为冠军将军,不顾王猛要他提防慕容垂的谏言[13] 。
同年十二月,苻坚以前燕违背当日请兵的诺言,不割让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县西北)以西土地予前秦为借口出兵前燕,以王猛、梁成和邓羌率军,进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并于次年年初攻下。六月,苻坚再命王猛等出兵前燕,自己更亲自送行。王猛终在潞川击溃率领三十多万[14] 大军的前燕太傅慕容评,并乘胜直取前燕首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苻坚更在王猛围攻邺城时亲自率军前往邺城助战。拿下邺城后,正出奔辽东的前燕皇帝慕容暐被前秦追兵生擒,前燕在辽东的残余反抗力量亦遭消灭,前秦正式吞并前燕。
另一方面,369年,东晋将领袁真在桓温北伐失败后因被桓温委以战争失利的罪责,愤而据寿春(今安徽寿县)叛变,联结前燕及前秦。[15] 袁真不久去世,但其子袁瑾仍然坚守寿春,并在前燕亡后继续向苻坚求救。苻坚于是于371年派王鉴及张蚝救援,但围城的桓温派将领桓伊等击败王鉴等,逼其退屯慎城(今安徽颖上县),不久寿春被晋军攻陷。
[编辑]出兵西扩
在前秦吞并前燕,收抚前燕领土的同一年,名义上臣服于前秦的仇池公杨世死,其子杨纂袭位后只受东晋朝命,断绝与前秦的臣属关系,苻坚遂在次年(371年)派兵进攻仇池。当时杨纂叔父杨统正与杨纂兵戎相见,东晋梁州刺史杨亮知道前秦进攻后亦派了郭宝等领兵协助杨纂,然而最终杨纂军大败,在仇池兵临城下及杨统率众降秦之下,杨纂只得出降。此后前秦命参与进攻仇池的将领杨安镇守仇池。前仇池至此灭亡。当时苻坚有意在河西树立威信,以德怀民,于是尽释早前俘获的前凉将领阴据及其所统五千兵士,前凉君主张天锡在佑道前仇池被前秦攻灭后甚为畏惧,至此就被逼向前秦称藩。吐谷浑君主碎奚亦因前仇池灭亡而遗使向前秦进贡,苻坚亦授予其官职爵位。另外,苻坚又出兵攻伐陇西鲜卑首领乞伏司繁,尽降其众,苻坚留乞伏司繁在长安,只由其堂叔乞伏吐雷统众。
建元九年(373年),东晋梁州刺史杨亮派其子杨广进攻仇池。但杨广败于仇池守将杨安,原先驻守沮水防备前秦的各军戍更因而弃守溃逃,逼使杨亮退守磬险。而杨安亦趁机进攻东晋,进攻汉川。不久,苻坚更命益州刺史王统领攻汉川,毛当等攻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大举进攻东晋梁、益二州。杨亮在青谷率巴獠抵抗但失败,只得退保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结果汉中(今陕西汉中)、剑阁(今四川剑阁)、梓潼(今四川梓潼县)等地先后失陷。东晋益州刺史周仲孙在绵竹(今四川绵竹县)要抵抗来侵的朱肜部时,另一边的毛当已经快攻到益州治所成都(今四川成都),周仲孙唯有逃到南中,于是前秦攻下了益、梁二州。
次年,益州发生叛乱,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反抗前秦,并向东晋称藩,而巴獠酋帅张重、尹万等亦参与,苻坚于是命邓羌入蜀镇压;同一时间,东晋益州刺史竺瑶及威远将军桓石虔则受命入蜀,进攻垫江(今重庆垫江县)。当时张育等人围攻成都,但期间他们内讧争权,终被邓羌等人击败,叛乱被平定。竺瑶和桓石虔虽于垫江击败宁州刺史姚苌,但不能扩大战事,只得退还巴东,前秦始终固守了蜀地。
建元十二年(376年),苻坚以张天锡“虽称藩受位,然臣道未纯”为由出兵十三万进攻前凉。当时苻坚亦派阎负和梁殊出使前凉,征召张天锡到长安,然而张天锡不愿投降,决意与前秦决一死战,下令斩杀二人,并派马建抵抗前秦。随着前秦军西渡黄河,攻下缠缩城(今甘肃永登县南),张天锡更派掌据到洪池(今甘肃天祝县西北乌鞘岭)协同马建作战,自己更亲自率兵到金昌助战。然而,前秦军进攻二人时,马建竟向前秦投降而掌据战死,张天锡惊惧而退还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前秦军接着直攻姑臧,张天锡被逼出降,前凉至此灭亡。
[编辑]统一北方
随着先后攻灭前燕、前仇池和前凉三个割据政权,北方唯一的割据政权就是拓跋氏建立的代国。在灭前凉的同一年,苻坚以应刘卫辰求救为由,命幽州刺史苻洛率兵十万,另派邓羌等率兵二十万,一起北征代国。当时代王拓跋什翼犍先后命白部、独狐部及南部大人刘库仁抵御,但都失败,而什翼犍因病而不能率兵,被逼北走阴山,但高车部族此时却叛变,什翼犍只得回到漠南,并看准前秦军稍退,于是返回云中郡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的都城。此时,拓跋斤挑拨什翼犍子拓跋寔君,令其起兵杀死父亲及其他弟弟;前秦军闻讯亦立刻出兵云中,代国于是崩溃,为前秦所灭。
苻坚随后杀死拓跋斤及拓跋寔君,拓跋窟咄被强迁至长安,而什翼犍诸子亦被杀,什翼犍孙拓跋圭尚幼,再无于当地有效控制代国统下诸部的人。苻坚因而听从燕凤的话,分别以刘库仁及刘卫辰分统代国诸部,借两人之间的矛盾互相制衡。至此,前秦成功统一北方,只剩下据有江南地区的东晋。
[编辑]南逼东晋
建元十四年(378年),苻坚派苻丕等人进攻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另分一路由慕容垂、姚苌率领的军队经武当,配合苻丕进攻襄阳。数月后,兖州刺史彭超请求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并上言请派重将出兵淮南,与进攻襄阳的苻丕配合,形成东西并进之势,最终消灭东晋。苻坚同意并派了俱难、毛盛等人进攻淮阴(今江苏淮阴)、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东北),由彭超都督东讨诸军事。
进攻襄阳的军队因着守将朱序坚守以及苟苌意图孤立襄阳而逼其自降的战略,一直与晋军相持至年末。此事令苻丕等遭到弹劾,苻坚亦下令要求苻丕最迟在明年春季就要取胜。苻丕于是转而急攻,终于在次年正月攻下襄阳。另一方面,晋兖州刺史谢玄于建元十五年(379年)奉命救援彭城,最终虽然护送城内的晋军和沛郡太守戴逯离开,但彭城仍被前秦攻下,及后秦军亦先后攻下盱眙和淮阴,并在三阿(今江苏宝应)围困晋幽州刺史田洛,威胁东晋江北重镇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此时,晋军发动反击,成攻击败围攻三阿的俱难、彭超等,逼他们退屯盱眙;次月二人再失盱眙,退保淮阴,但晋军水军当时乘潮北上,焚毁秦军建在淮河上的桥,并击败俱难等,逼其退还淮北。而面对谢玄等的追击,二人终在君川(今江苏盱眙县北)大败给晋军。面对东线的大败,苻坚大怒并收捕彭超,吓得彭超自杀,又将俱难贬为庶民。
[编辑]宗室内争
就在建元十四年(378年)东西二线南攻东晋之时,镇守洛阳的北海公苻重谋反,不过很快就因苻重长史吕光忠于苻坚而被平定,苻重获赦而返回府第。至建元十六年(380年),苻坚却再度命苻重为镇北大将军,驻镇蓟(今北京)。同年,苻坚亦命行唐公苻洛为征南大将军,镇守成都,并命其由襄阳循汉水西上上任。但其实苻洛在立下灭亡代国的大功后因为没有获苻坚封为将相重臣,反倒仍以其作为边境州牧深感不满,更怀疑命他到襄阳其实是苻坚杀他的阴谋,于是决定叛变。当时虽然只有苻重支持苻洛,但苻洛仍自和龙(今辽宁锦州)率兵七万直指长安。关中人民恐惧战乱,人心骚动,盗贼兴起,苻坚试图劝降,于是以永封幽州请苻洛罢兵。然而苻洛拒绝,并声言要“还王咸阳,以承高祖之业”,更反说若苻坚在潼关候驾,他会以他为上公,还爵东海。苻坚于是大怒,出兵讨伐,并在中山与苻重及苻洛的十万联军会战,终生擒苻洛并斩杀苻重,平定乱事。
事后,苻坚认为关东地区地广人多,于是决定从原居于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九嵕(今陕西乾县东北)、武都(今甘肃成县西)、汧(今陕西凤翔县南)、雍(今陕西凤翔县南)的氐族人中分出十五万户,由各宗室统领分布于各方镇,如古时诸侯一般。不过,被迁移居方镇的人们因为要与家人分别,都哀伤号哭,路人看见都感到伤心。
[编辑]淝水之战
主条目:淝水之战
王猛于建元十一年(375年)去世,临死时说:“晋室现在虽然立于偏远的江南地区,但承继正统。现在国家最宝贵的就是亲近仁德之人以及与邻国友好。臣死以后,希望不要对东晋有所图谋。鲜卑、羌虏都是我们的仇敌,终会成为祸患,应该将他们除去,以利社稷。”[16] 希望苻坚先解决国内鲜卑和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对前秦政权的暗藏问题。不过,苻坚在统一北方后仍未听从王猛之言,着力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且于建元十八年(382年)更下令派吕光等应车师前部王弥窴及鄯善国王休密驮征伐西域不服前秦者的要求,领十万大军征伐西域,并于次年正月出发。另外苻坚亦将注意力转移到东晋。
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大会群臣,自以能得九十七万兵力,提出亲征东晋,统一全国的计划。当时秘书监朱肜表示支持,尚书左仆射权翼及太子左卫率石越却都以东晋君臣和睦,且当时为重臣的谢安及桓冲都是人才,皆予以反对。而当时群臣亦各有意见,未有共识。苻坚见此,就说:“像在道旁建房子去问意见,就因听太多不同的议论而一事无成,我心中自有决断。”群臣退下后,苻坚留下其弟苻融继续和他讨论,然而苻融亦以天象不利、晋室上下和睦以及兵疲将倦三点为由反对。苻坚因而大怒,苻融后哭着劝谏,并重提王猛死前的话也未能说动苻坚。后名僧释道安、太子苻宏、苻坚宠爱的中山公苻诜以至宠妃张夫人皆反对伐晋,苻融等人亦屡次上书表示反对,苻坚仍然不肯放弃出兵东晋的计划,可见苻坚当时其实下了决心。相反,慕容垂向苻坚表示支持出兵东晋,苻坚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向慕容垂说:“与我平定天下的人,就只有你一个呀。”更赐其五百匹布帛。
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东晋荆州刺史桓冲出兵襄阳、沔北及蜀地。桓冲于七月退军后,苻坚便下令大举出兵东晋,每十丁就遣一人为兵;二十岁以下的良家子但凡有武艺、骁勇、富有、有雄材都拜为羽林郎,最终召得三万多人。八月,苻坚命苻融率张蚝、梁成和慕容垂等以二十五万步骑兵作为前锋,自己则随后自长安发兵,率领六十余万戎卒及二十七万骑兵的主力,大军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十月,苻融攻陷寿阳(今安徽寿县),并以梁成率五万兵驻守洛涧,阻止率领晋军主力的谢石和谢玄等人的进攻。当时正进攻晋将胡彬的苻融捕获胡彬的所派去联络谢石的使者,得知胡彬粮尽乏援的困境,于是派使者向正率大军在项城的苻坚联络:“晋军兵少易擒,但就怕他们会逃走,应该快快进攻他们。”苻坚于是留下大军,秘密自率八千轻骑直抵寿阳[17] 。然而,晋将刘牢之及后率军进攻洛涧,击杀梁成,前秦军队溃败,谢石等于是率领大军水陆并进,与前秦军隔淝水对峙。苻坚和苻融此时从寿阳城观察晋军,见其军容整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都以为是晋军,于是说:“这也是劲敌,怎能说他们弱呀!”由此怅然失意并有惧色。苻坚及后答允晋军要他们稍为后撤,让晋军渡过淝水作战的要求,并认为能待晋军半渡淝水之时进攻晋军,获得胜利。但当前秦大军一退就出现全军溃退,苻融骑马入乱军中试图统率乱军,但堕马被杀,晋军于是追击溃败的前秦军,令前秦军伤亡惨重,连苻坚亦中流矢受伤,单骑逃到淮北。
苻坚败退到淮北时十分饥饿,有平民送他饭菜,苻坚于是给予赏赐,然而该平民却拒绝,更称苻坚自取厄困,自己身为其子民即为其子,不图回报。苻坚因而大感惭愧。及后苻坚与慕容垂的三万军队会合,随后一直沿途收集逃散的败兵,到洛阳时聚集了十余万人,百官、仪物和军容都大致齐备了。后苻坚返回长安,哭悼苻融并告罪宗庙后下令大赦,下令锻炼兵器并监督农务,抚顺孤老及阵亡士兵的家属,试图重建国家秩序。
[编辑]国乱身死
陇西鲜卑的乞伏步颓在苻坚出兵东晋时乘机反叛,苻坚派乞伏步颓的侄儿、原降于前秦的乞伏司繁子乞伏国仁出兵讨伐,但二人却相结。淝水战败后,乞伏国仁于是裹胁陇西鲜卑诸部叛变,后建立起西秦。而苻坚在洛阳时,不顾权翼的反对,答允让慕容垂到河北地区安抚民众及拜谒慕容氏宗庙陵墓。然而慕容垂后来则乘被当时驻镇邺城的长乐公苻丕派往镇压丁零人翟斌叛乱的机会,联结丁零人叛秦,并于建元二十年(384年)反与丁零人围攻邺城,建立后燕。在围攻邺城的同年,慕容泓知道慕容垂的行动亦在关东收集部众自立,甚为强盛;慕容冲亦在平阳叛变,后投奔慕容泓,慕容泓于是建立西燕,并率众进攻长安。
为征讨大举叛变的慕容鲜卑,苻坚征召巨鹿公苻睿,令其与窦冲及姚苌同讨慕容泓,但最终苻睿兵败战死,姚苌遣使谢罪却因苻坚杀其使者而逃到渭北牧马场,乘机煽动羌族豪帅共五万余家归附,自称秦王,建立后秦。苻坚自率二万步骑讨伐后秦军,屡败后秦军,更逼得后秦军中缺水,更有人渴死,但此时天降大雨,后秦军队再起,随后更反败前秦军队。苻坚见慕容冲等已逼近长安,于是回军长安并组织抵抗,但所派的苻琳、姜宇都兵败,慕容冲成功占领阿房城(今陕西西安市西),长安遭围困。建元二十一年(385年),苻坚在长安宴请群臣,但当时长安已闹饑荒,发生人食人的事,诸将回家后都吐出宴中吃下的肉来喂饑饿的妻儿。随后前秦与西燕军互相攻伐,互有胜负,但在卫将军杨定被西燕所俘后,苻坚大惧,竟相信他曾经下令禁止的谶讳之言,留太子苻宏留守长安,自己率数百骑及张夫人、苻诜和苻宝、苻宝两名女儿一同出奔五将山。然而苻坚到五将山后,后秦将领吴忠就来围攻。苻坚虽见身边的前秦军都溃散,但亦神色自若,坐着安然等待吴忠。吴忠及后将苻坚送至新平幽禁。
姚苌及后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苻坚张目喝道:“小小羌胡竟敢逼迫天子,五胡的历数次序,没有你这个羌人的名字。玉玺已送到晋朝那里,你得不到的了!”姚苌于是又派人提出苻坚禅让给他,苻坚亦说:“禅代,是圣贤的事,姚苌是叛贼,有什么资格做这事!”苻坚自以平生都待姚苌不薄,甚至在淝水之战前将“龙骧将军”这个祖父曾受以及自己杀苻生夺位时有的将军号珍而重之的封予姚苌,现在姚苌反叛并逼迫他,于是屡次责骂姚苌以求死,并为免姚苌凌辱两名女儿,于是先杀苻宝和苻锦。八月辛丑日(10月16日),姚苌命人将苻坚绞死于新平佛寺(今彬县南静光寺)内,享年四十八岁。张夫人及苻诜亦跟着自杀。
姚苌为掩饰他杀死苻坚的事,故意谥苻坚为壮烈天王。而苻坚去世同年,苻丕得知其死讯,便即位为帝,谥苻坚为宣昭皇帝,上庙号世祖。征西域后回到凉州的吕光得知苻坚去世,亦谥其为文昭皇帝。
苻坚死后就地埋葬,当地人称“长角冢”。许多人民尊其为苻王爷奉祀之,谓能避免疫病、兵乱。根据《晋书》记载,姚苌被苻坚冤魂作祟,终至发狂,武士欲去救援,竟然打伤其阴部,大出血而死。苌死前还一直跪地叩首,请求苻坚原谅他。
[编辑]为政措施

苻坚除了一系列减省奢侈品、鼓励农业、停止征战外,更建立学校,重视文教,尤其留心儒学。苻坚曾下令广收学官,郡国学生只要通晓一经或以上就获授职,亦表彰有才德和努力营田之人,令人们都望得朝廷劝励,崇尚清廉正直,物资亦丰盛。苻坚更每月亲临太学考拔学生,消灭前燕后更在长安祭祀孔子。而王猛亦助苻坚整顺风俗,令全国学校渐兴。在苻坚治下的关陇地区丰盛安定,地区回复秩序,工商业兴盛,一片繁华景象。及至后来王猛去世后,苻坚仍然尊崇儒学,不但命太子、公侯和官员之子以及中外四禁[18] 、二卫、四军长上[19] 的将士都要受学,连带后宫亦设有典学,教宫内宦官及宫婢经学。另亦严厉禁止老庄以及图谶学说。后来西域大宛献马,苻坚效法西汉汉文帝送还进贡的千里马,更加命群臣作《止马诗》送到西域,以示没有取千里马的欲望。最终共有四百多人献诗。
苻坚亦重视生产,遇上天旱不但曾下令节俭及开山泽资源与民共享,亦督导百姓耕种,自己更亲身躬耕藉田,让苟皇后亲身养蚕,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后又征集王侯以下及豪门富户的家僮奴仆共三万人开通泾水上流,引水灌溉解决关中水旱问题。
苻坚对于前秦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其实没有作出融合的措施。如陇西鲜卑首领乞伏司繁投降后,只迁乞伏司繁到长安,仍留其部众在陇西地区;前燕鲜卑族人除了慕容氏皇族及部分关东豪族被迁至关中地区外,尚有大部分留在前燕故地,另亦迁原居中山的丁零族人到新安(今河南新安县);消灭代国后,苻坚虽然由北方匈奴族人代领代国遗众,但仍居北方。在苻洛叛乱被平定后,苻坚则为更好的管理关东以至各地民族,于是从原集中于关中的氐族人分出十五万户,各由宗亲率领出镇,如古分封诸侯般管治地方[20] 。然而此举却分散了氐族的民族力量,影响对各地的军事影响力,而移居关中的各少数民族更成前秦的心腹大患[21] 。
[编辑]性格特征

史载苻坚“臂垂过膝,目有紫光”。
苻坚与苻法兄弟友好,然而在苻坚即位之初其母苟氏以苻法年长、贤能以及得人心而杀害苻法,苻坚无奈下共有哭着与他诀别,伤心得吐血。后来其子苻阳因愤恨父亲无罪遭戮,而谋反,苻坚亦不诛杀。
苻坚寛贷容人,如后赵旧将张平在秦、燕之间摇摆,维持半独立状态[22] ,357年更以并州叛秦,但仍然加以寛贷,署为右将军。后苻重在洛阳叛变,苻坚也赦而不诛,后更再派他出镇,终招来苻重联同苻洛再叛;而苻洛败后苻坚仍不杀,只流放他到西海郡。另苻坚亦善待亡国贵族,如前凉张氏、前燕慕容氏等都没有进行屠杀,甚至颇见亲待。
苻坚执政前期大推善政,崇尚节俭,然而在王猛死后,苻坚却因听后赵前将作功曹熊邈讲述后赵宫室器具的规模,下令以其为将作长史,大修舟舰、兵器,并以金银装饰,讲求精巧,一改之前节俭之风。慕容农亦因而说:“自从王猛死后,秦的法制日渐颓靡,今日又着重奢侈,大祸将来了。”[23]
苻坚初年虚心接纳臣下的谏言,如即位初期曾经登龙门,向群臣展现他甚为满足于关中的稳固。而权翼、薛赞当时则以夏、商、周、秦四个朝代由兴盛的基础而到最终遭他人所灭,表达出修备德行的重要,稳固的地势并不足以固国。苻坚听后大喜,随后就施行一系列新政与民休息。后苻坚在邺附近狩猎十多日,乐而忘返,亦听从伶人王洛的劝言,不再出猎。但后来苻坚却在出兵东晋等事上听不下谏言,只想听到支持自己的论调。
苻坚生母因为年轻守寡,于是宠幸将军李威,当时史官亦记载此事。但苻坚后来看起居注和史官所著的著作发现载有这种事,于是发怒烧书并大检史官,要加罪于史官,因著作郎赵渊、车敬等已死才了事。
[编辑]评价

《晋书》史臣曰:“永固雅量瑰姿,变夷从夏,叶鱼龙之遥咏,挺莫苻之休征,克翦奸回,纂承伪历,遵明王之德教,阐先圣之儒风,抚育黎元,忧勤庶政。……乃平燕定蜀,擒代吞凉,跨三分之二,居九州之七,遐荒慕义,幽险宅心,因止马而献歌,托栖以成颂,因以功侔曩烈,岂直化洽当年!虽五胡之盛,莫之比也。既而足己夸世,复谏违谋,轻敌怒邻,穷兵黩武。怼三正之未叶,耻五运之犹乖,倾率土之师,起滔天之寇,负其犬羊之力,肆其吞噬之能。自谓战必胜,攻必取,便欲鸣鸶禹穴,驻跸疑山,疏爵以侯楚材,筑馆以须归命。曾斗知人道助顺,神理害盈,虽矜涿野之强,终致昆阳之败。道使文渠候隙,狡寇伺间,步摇启其祸先,烧当乘其乱极,宗社迁于他族,身首罄于贼臣,贼戒将来,取笑天下,岂不哀哉!岂不谬哉!”
《晋书》赞曰:“永固祯祥,肇自龙骧。垂旒负扆,窃帝图王。患生纵敌,难起矜强。”
苻洪:“此儿姿貌瓖伟,质性过人,非常相也。”
徐统:“此儿有霸王之相。”又曰:“苻郎骨相不恒,后当大贵,但仆不见。”
薛礼、权翼:“非常人也!”
苻廋:“苻坚、王猛,皆人杰也。”
司马光:“夫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为治,况他人乎!秦王坚每得反者辄宥之,使其臣狃于为逆,行险徼幸,力屈被擒,犹不忧死,乱何自而息哉!《书》曰:‘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诗》云:‘毋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今坚违之,能无亡乎!”又言:“论者皆以为秦王坚之亡,由不杀慕容垂、姚苌故也。臣独以为不然。许劭谓魏武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使坚治国无失其道,则垂、苌皆秦之能臣也,乌能为乱哉!坚之所以亡,由骤胜而骄故也。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何故亡?’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秦王坚似之矣。”
历史学家陈登原认为苻坚有四大善事——文学优良,内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后人对待亡国贵族往往以苻坚之仁为戒,选择屠杀殆尽。
吕思勉:“苻坚在诸胡中,尚为稍知治体者,然究非大器。尝县珠帘于正殿,以朝群臣。宫宇、车乘、器物、服御、乘以珠玑、琅玕、奇宝、珍怪饰之。虽以尚书裴元略之谏,命去珠帘,且以元略为谏议大夫,然此特好名之为,其诸事不免淫侈,则可想见矣。”后又以苻坚以慕容冲及前燕清河公主姐弟皆有美色而皆宠幸,直斥其“荒淫”。又指其命吕光征西域是“盖一欲夸耀武功,一亦贪其珍宝也。”又曰:“坚知晋终为秦患,命将出师之不足以晋,而未知躬自入犯之更招大祸,仍是失之于疏;而其疏,亦仍是失之于骄耳。”
[编辑]传说

据说苻坚生母苟氏曾在漳水游玩,并在西门豹寺祈子,在当晚梦与神交,于是怀有苻坚。十二个月后苻坚才出生,当时天上有神光照耀门庭,苻坚背上亦有红色字,写着“草苻臣又土王咸阳”。后苻洪以此及“艸付应王”的谶言改姓苻氏。
姚苌曾把苻坚的尸体挖出来鞭尸,脱掉衣服用荆棘裹起来,再以土坑埋掉。苻坚的冤魂作祟非常显著,姚苌后来诸事不顺,屡屡败阵,认为是苻坚显灵,于是也在军中树立苻坚像祈求道:“新平之祸,不是姚苌的错啊,臣的兄长姚襄从陕州北渡,顺着道路要往西边去,像狐狸死时把头朝向原本洞穴一样,只是想要见一见乡里啊。陛下与苻眉拦阻于路上攻击他,害他不能成功就死了,姚襄遗命臣一定要报仇。苻登是陛下的远亲亦想复仇,臣为自己的兄长报仇,又怎么说是辜负了义理呢?当年陛下封我为龙骧将军,跟我说:‘朕从龙骧将军当上了皇帝,卿也好好努力罢!’这明明白白的诏谕非常显然,好像还在耳边一样。陛下已经过世成为神明了,怎么会透过苻登而谋害臣,忘却当年说的话呢!现在为陛下立神像,请陛下的灵魂进入这里,听臣至诚的祷告。”[24] 不过姚苌战况仍未有改善,反而睡不安稳,并招来苻登批评“古今以来,杀了主公却反而为主公立神像祈求保佑?这样会有好处吗?”[25],姚苌终毁了苻坚像。据说姚苌死前曾梦见过苻坚率天官、鬼兵去袭击他[26],期间他被救援自己的士兵误伤阴部至大量出血。醒后就发现阴部肿胀,医者刺肿处则如梦中一样大量出血,一石有余。[27],如此吓得姚苌发狂胡言,又求苻坚原谅,姚苌不久伤重身亡,临终前跪伏床头,叩首不已。
据《涌幢小品》言:传闻死于新平寺之苻坚托梦该寺寺主摩诃,望该寺改为祭祀苻坚及侍卫十余人的庙宇。住持不从,该寺所在县镇,果然死疫相继,后不得已,即尊其灵示,改庙后,果真无疾。
道教信徒衍其义,逢瘟疫竞建祠避祸,称为苻王爷、苻家神,并于每年正月初二以太牢奉之,称为祭苻家神。祭苻家神为台湾道教现有祭典之一,祭典日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二。
[编辑]亲属

[编辑]后妃
苟皇后,皇后
慕容氏,皇妃,前燕清河公主,慕容俊女
张夫人,皇妃,苻坚遇难时自杀
[编辑]兄弟辈
苻法,兄长,封东海哀公,丞相,被苻坚母苟氏及李威联手杀害
苻融,弟弟,封阳平哀公,征南大将军,淝水之战中马倒被杀
苻双,弟弟,初封河南公,后封赵公,征西大将军,秦州刺史。与苻武、苻柳及苻廋叛苻坚作乱,失败被杀
苻忠,弟弟,封河南公
苻苌,苻健长子,苻坚堂兄,前秦献哀太子,因在追击北伐的晋军受伤而早死
苻靓,苻健次子,苻坚堂兄,平原王
苻生,苻健三子,苻坚堂兄,初封淮南王,前秦废帝,生性暴戾好杀,被苻坚废为越王,后杀害
苻觌,苻健四子,苻坚堂兄,长乐王
苻方,苻健五子,苻坚堂兄,高阳王,后封高阳公,抚军将军,384年被西燕军所杀
苻硕,苻健六子,苻坚堂兄,北平王
苻腾,苻健七子,苻坚堂兄,淮阳王,后为公,364年谋反被诛杀
苻柳,苻健八子,苻坚堂兄,晋王,后封晋公,前秦征东大将军,并州牧。与苻双、苻廋及苻武叛苻坚作乱,失败被杀
苻桐,苻健九子,苻坚堂兄弟,汝南王
苻廋,或作苻𫍲,苻健十子,苻坚堂兄弟,魏王,后封魏公,镇东大将军、洛州刺史,与苻双、苻柳及苻武叛苻坚作乱,失败被杀
苻武,苻健十一子,苻坚堂兄弟,燕王,后封燕公。安西将军,雍州刺史与苻双、苻柳及苻廋叛苻坚作乱,失败被杀
苻幼,苻健十二子,苻坚堂兄弟,赵王。征北将军,365年乘苻坚北巡袭击长安,失败被杀
苻绍,堂兄弟,高城男
苻谟,堂兄弟,重合侯
[编辑]子
苻丕,长乐公,征东大将军,后即位为前秦哀平帝
苻晖,平原公,谥悼王,385年因与西燕军作战不利,被苻坚斥责后自杀
苻宏,前秦太子,385年入晋,404年与桓玄作乱,次年被杀
苻熙,广平公
苻琳,河间公,384年为西燕军所杀
苻诜,中山公,385年在苻坚遇害后自杀
苻睿,巨鹿公、弘农太守、卫大将军、司隶校尉、录尚书事、雍州刺史,384年为西燕慕容泓所杀
[编辑]女
顺阳公主,嫁杨璧,385年随苻宏入晋
苻宝,385年苻坚遇害前将其杀死
苻锦,385年苻坚遇害前将其杀死
某公主,嫁杨定
[编辑]侄
苻敞
苻朗
苻阳,苻法子,封东海公,后叛乱失败被流放
苻敷,苻法子,封清河公
苻亮,高邑侯
苻定,堂侄,冀州刺史、阜城侯
苻鉴,堂侄,固安侯
[编辑]族孙
苻登,前秦高帝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列奥纳多·达·芬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列奥纳多·达·芬奇

红色粉笔画的肖像,画于大约1512年至1515年,广泛(虽不是全部)被接受为最初的自画像
本名 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
出生 1452年4月15日
25px佛罗伦斯共和国芬奇安琪诺村(Anchiano)
逝世 1519年5月2日 (67岁)
25px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昂布瓦斯(Amboise)
国籍 意大利人
领域 绘画工程学建筑学天文学解剖学几何学数学物理学动力学
训练 师承委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
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
代表作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在1818年所绘的1519年时弗朗索瓦一世抱着临终达·芬奇的场景
列奥纳多·达·芬奇

红色粉笔画的肖像,画于大约1512年至1515年,广泛(虽不是全部)被接受为最初的自画像
本名 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
出生 1452年4月15日
25px佛罗伦斯共和国芬奇安琪诺村(Anchiano)
逝世 1519年5月2日 (67岁)
25px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昂布瓦斯(Amboise)
国籍 意大利人
领域 绘画工程学建筑学天文学解剖学几何学数学物理学动力学
训练 师承委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
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
代表作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在1818年所绘的1519年时弗朗索瓦一世抱着临终达·芬奇的场景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语发音:[leoˈnardo da ˈvintʃi] pronunciation[注 1],又译达文西,全名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为“芬奇城梅瑟·皮耶罗之子──列奥纳多”),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博学者: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作家。他的天赋或许比同时期的其他人物都高,这使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也使得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以表示人们对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尊敬和怀念。

列奥纳多·达·芬奇常常被描述成一个博学者中的典型、一个有着“不可遏制的好奇心”和“极其活跃的创造性想象力”的人。[1]他被广泛地认同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画家之一,或许他还是所有人中拥有最多不同类型的天赋的人。[2] 按照艺术史学者海伦·加德纳的说法, 他的兴趣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范围和深度,而且“他的思想和人格似乎是超出常人的,而他本身却是神秘又疏远”。[1] Marco Rosci 提出尽管现在已经有许多关于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推测,他的世界观却是从本质上符合逻辑的而不是神秘的,他使用的经验主义的手法在那个时期也是不寻常的。[3]

达·芬奇是公证员瑟皮耶罗·达芬奇和农民妇女卡特琳娜的非婚子女,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中一个叫做芬奇的地方出生成长。列奥纳多从小在著名的佛罗伦萨画家安德烈·德尔·委罗基奥的画室受教育。他的早期工作生涯都是为米兰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服务。他后来在罗马博洛尼亚威尼斯工作,在弗朗索瓦一世授予他的法国的家中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年。

达·芬奇过去与现在都主要以画家著称,并以其画作写实性和极具影响力闻名。[2]在他的作品中,《蒙娜丽莎》是最负盛名且最常被模仿的肖像。[4]最后的晚餐》被认为是所有时期中最多被复制的宗教绘画,只有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1]的声望能与之媲美。列奥纳多的绘画《维特鲁威人》也被认为是一个文化的象征[5]他被复制在各种各样的物品上,如欧元、教科书和T恤衫上。他的绘画中有15张遗留了下来,之所以数量这么少,是因为他持续不断地,频繁地用新技术进行灾难性的试验以及他作画时一贯的拖延。[6]不论如何,他的作品,连同他那包含了绘图、科学图解和他关于绘图本质的思想的笔记本,使他成为了同时代中只有米开朗基罗才能与提并论的、对后世的艺术家有巨大影响的艺术家。

达·芬奇受到人们的尊崇是因为他[2]技术上的独创性。他具有超越当时的广泛构思,其中著名的概念性发明有:直升机坦克太阳能聚焦使用、计算器[7]双层壳,他还勾勒出了板块构造论的基本理论框架。但达·芬奇的作品中衹有极少数画作流传下来,加上散布在形形色色收藏中包括了绘画、科学示意图、笔记的手稿。达·芬奇的发明大多是超前的,在当时,只有少数发明真的被建造了出来,只有少数可以被建造出来。[注 2]但达·芬奇的一些小发明,例如一个自动的绕轴机,一个用于测试金属线的张力的机器,这些发明第一次预示了一个有制造业的世界。[注 3]他在解剖学土木工程光学流体力学方面都有过重要的探索,但由于他没有公开他的发现,所以这些发现都没有对后来的科学进步产生直接的影响。 [8]


参见:
达·芬奇的私人生活[编辑]
生平

[编辑]童年(1452-1466)

 
位于芬奇的达·芬奇儿时故居
 
已知最早的达·芬奇画作——《阿莫谷》(作于1473年),现藏于乌菲兹美术馆

达·芬奇出生于1452年的4月15日(儒略历)“在夜幕降临三个小时后”[注 4]在芬奇的托斯卡纳小山镇,阿尔诺河流过的山谷附近,当时这个地方是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领地。[10]达·芬奇的父亲是瑟·皮耶罗·达芬奇,他是佛罗伦萨的法律公证员,因此十分富有。他的母亲是卡泰丽娜,一个农妇。他是一个私生子。[9][11][注 5]达·芬奇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姓,他的全名“Li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思是:“芬奇镇梅瑟·皮耶罗之子——列奥纳多”[10]。他名字中的“ser”只表明他的父亲是一个绅士。

关于达·芬奇的童年我们所知甚少。他五岁前和母亲一起居住在Anchianohamlet,1457年以后他和他的父亲、祖父母、叔叔Francesco居住在芬奇小镇。他的父亲和一个十六岁的女孩结了婚。这个女孩名字叫做Albiera,她喜爱达·芬奇,但死得很早。[12]达·芬奇十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和一个二十的Francesca Lanfredini结婚。直到他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婚姻,达芬奇的父亲才有了了合法的子嗣。[13]

达·芬奇没有正式地学过拉丁语、几何和数学。后来,达芬奇记录了他小时候的两次小意外。一次是,有一只鸟kite在他的摇篮上空盘旋,它尾巴上的羽毛扫到了他的脸。[14] 还有一次发生在他在山里探索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洞穴,他虽然害怕里面隐藏有怪兽但是还是受好奇心的驱使去一探究竟。.[12]

达·芬奇的童年是一个历史疑案。[15]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传记作家Vasari,记述了一个当地的农民把自己打扮成盾牌的样子,要求Ser Piero为他作画。达·芬奇画了一张冒着火苗的怪兽作品作为回应。这张画太恐怖了,以致于Ser Piero把他卖给了佛罗伦萨的艺术中介,艺术中介又把这幅画卖给了米兰的公爵。后来Ser Piero用转让这幅画赚的的利润给那个农夫买了一个有着一把箭射中心脏图案的盾牌。[16]

[编辑]职业生涯

位于芬奇的达·芬奇儿时故居
 Pen drawing of a landscape  with mountains, a river in a deep valley, and a small  castle.
已知最早的达·芬奇画作——《阿莫谷》(作于1473年),现藏于乌菲兹美术馆

目前已知最早有日期纪录的达·芬奇作品是1473年8月5日以阿莫谷(Arno valley)的笔及墨水绘成的画作。在1476年至1478年间达·芬奇接受了两件画约,由此臆断当时他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

大约在1482年至1498年间,米兰公爵(Duke of Milan)卢多维科·斯福尔扎聘雇达·芬奇并允许他和学徒开设工作室。这个位置就是1495年米兰公爵企图拯救米兰避免被法国查理斯八世统治,将70吨青铜铸造成武器,而这些材料原本是达·芬奇打算用来制作马部雕塑──葛兰·卡麦罗("Gran Cavallo")。

1498年,当法国回归路易斯十二世统治时,米兰不战而降,斯福尔扎家族因此被推翻了。达·芬奇仍在米兰待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清晨,他发现葛兰·卡麦罗的实物大小黏土模型被法国弓箭手拿来当作标靶练习。达·芬奇与他的挚友兼助手沙莱(Salai)以及第一个描述复式簿记的朋友卢卡·帕西欧里(Luca Pacioli)离开米兰来到曼图亚,两个月后到达威尼斯。在威尼斯,达·芬奇被聘为军事工程师。随后于西元1500年的4月终回到佛罗伦斯。

在佛罗伦斯,达·芬奇进入教宗亚历山大六世之子凯萨·波吉耳的部门,担任军事建筑暨工程师,并随凯萨·波吉耳游遍意大利。1506年,达·芬奇回到米兰,那时继瑞士佣兵(Swiss mercenaries)被驱逐出法国后,马克西米连·斯福尔扎(Maximilian Sforza)在米兰复辟。

在1513年至1516年间,达·芬奇住在罗马,当时著名的画家像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很活跃,不过达·芬奇并没与这些艺术家经常接触。然而在可能违背艺术家的想法下,他却是将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大卫像”重新安置在佛罗伦萨的关键人物。

达·芬奇人生最后的三年,受到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请,移居到法国昂布瓦斯弗朗索瓦一世则赠予达·芬奇克劳斯·吕斯城堡作为居所,在这三年间,达·芬奇为香波尔城堡设计了螺旋双梯。1519年,达·芬奇终死于弗朗索瓦一世的怀内,其后葬于昂布瓦斯城堡的圣·于贝尔小教堂。

[编辑]科学与工程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Renaissance humanism)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并无相互排斥的极端现象。达·芬奇钻研科学、工程领域就像他的艺术作品般令人难忘与突出。手稿中约13,000页的笔记与绘画全是混合艺术与科学所组成的纪录。这些纪录是达·芬奇在欧陆行程中透过观察周遭并不断的创作而来。左撇子的他终其一生均以镜像写字。对左利手作者来说,将羽毛笔由右向左拉过来写比由左向右推过去写容易,而且不会将刚写好的字弄糊。因此,他的日记都是镜像字。

在科学上,达·芬奇是一个巨细靡遗的观察家,能以极精细的描述手法表示一个现象,但却不是透过理论实验来验证。[来源请求]因为缺乏拉丁文数学的正式教育,同时期的学者大多未注意到在科学领域中的达·芬奇。而达·芬奇则靠自学懂得拉丁文。也曾有人说达·芬奇打算发表一系列包含各种主题的论文,但终未实现。

[编辑]解剖学

 
达·芬奇关于人体比例的作品──《维特鲁威人》。
 
达·芬奇关于人体比例的作品──《维特鲁威人》。
Leonardo da Vinci Studies of Embryos.jpg

 

达·芬奇在师从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时开始认识人体解剖学。当时韦罗基奥坚持要所有门徒学习解剖学。当达·芬奇成为成功的艺术家时,得到于佛罗伦斯圣玛丽亚纽瓦医院(hospital Santa Maria Nuova)解剖人体的许可。之后他在米兰马焦雷医院(hospital Maggiore)以及罗马圣灵医院(hospital Santo Spirito;第一个意大利本土医院)作业。西元1510至1511年,则与托尔医生(doctor Marcantonio della Torre;1481年—1511年)共同工作。30年内,达·芬奇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体。当与托尔医生共同工作时,达·芬奇准备出版解剖学理作品并制绘了超过200篇画作。然而,他的书直到西元1680年(辞世161年)才以《绘画论》为名出版。除了人体外,达·芬奇也解剖了牛部以作为解剖结构比较。

达·芬奇画了许多人体骨骼的图形,同时他也第一个具体描绘脊骨双S型态的人。他也研究骨盆骶骨的倾斜度以及强调骶骨不仅非单一形态,而且是5个椎骨组成。达·芬奇也能卓越的表现头骨的形态以及脑部不同的交叉截面图(横断面纵切面正切面)。他画了许多图包括肺脏肠系膜泌尿道性器官甚至性交。他是第一个画出子宫中胎儿(他希望了解“生育奇迹”)同时也是第一个画出腹腔中阑尾的人。此外达·芬奇经常描绘颈部和肩膀的肌肉肌腱。西元2005年,达·芬奇的画作激发一位英国心脏外科医师领先发展一个修补受损心脏的新方法[17]

他可说是局部解剖图宗师,不仅在研究人体解剖方面表现杰出,而且在涉猎其他动物解剖时一样表现出色。达·芬奇不只关心身体结构,也关心生理功能,这使得他变成解剖学家生理学家。他积极寻找外观有明显生理缺陷的人作为模特以便画成滑稽的画作来突显生理功能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达·芬奇可以同时一手作画一手写字。

基于人体解剖研究也使得达·芬奇设计出史上第一个机器人。这个被称作达·芬奇机器人(Leonardo's robot)的设计可能是在西元1495年完成但直到西元1950年代才被发现。目前不知这个设计是否要作成实体。

一般均认为达·芬奇对人体构造的了解可以说对他在绘画方面有相当大助益。

[编辑]发明及工程学

由于着迷飞行现象,达·芬奇做了鸟类飞行的详细研究,同时策划了数部飞行机器,包括了以4个人力运作的直升机(但因机体本身亦会旋转故无法作用)以及轻型滑翔翼[18]。西元1496年1月3日,他曾测试了一部自制飞行机器但以失败告终。

1502年,达·芬奇曾为伊斯坦布尔鄂图曼苏丹巴耶塞特二世土木工程专案制作单一跨距达240米(720英尺)的桥梁草图。这个设计打算让桥梁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口的金角湾(Golden Horn)。但因巴耶塞特二世认为无法建设而未施行。西元2001年,奠基于达·芬奇的设计,威卜琼·山得达·芬奇专案Vebjørn Sand Da Vinci Project)让此桥以小桥的形式在挪威付诸实行。而在西元2006年5月17日,土耳其政府决定在实地建设达·芬奇桥跨越金角湾让该桥终究成形。

1490年,达·芬奇将无段连续自动变速箱[19] 概念绘制成草图[20]。今日,达·芬奇的变速概念以现代化形式实际使用在汽车上[21]。此外,无段连续自动变速箱也已经在拖拉机雪上摩托车速克达机车等使用了许多年。

由于达·芬奇曾任军事工程师,笔记中也包含了数种军事机械的设计:机关枪、人力或以马拉动的武装坦克车子母弹、军用降落伞、含呼吸软管以猪皮制成的潜水装等等。不过,后来他却认为战争是人类最糟的活动。其他的发明包括了潜水艇、被诠译为第一个机械计算机的齿轮装置,以及被误解为发条车的第一部可程序化行动机器人。此外,达·芬奇在梵蒂冈那些年里,曾计划应用太阳能而使用凹面来煮。尽管达·芬奇大多数的发明在他的生平并未实现,但在IBM赞助下,实作了许多模型在昂布瓦斯克洛斯宅达·芬奇博物馆展示[22]

[编辑]手稿

达芬奇生前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用左手反写的手稿,难于解读。只有到十七世纪中叶,才有学者整理出小部分达芬奇手稿。达芬奇的主要手稿丢失了二百多年,直到1817年才重见天日。

达·芬奇手稿分几大类:

  • 绘画论》1817年从乌尔宾诺图书馆发现经达·芬奇弟子梅尔兹整理的绘画论手稿
  • 论雕刻
  • 论建筑包括教堂草图、拱型结构分析
  • 论生理论人的生死、记忆、智力和欲望
  • 论解剖学
  • 论动物学
  • 论天文论地球、太阳和行星。
  • 论地理论地下水,地质学,意大利运河,法国的道路,论开矿
  • 论哲学
  • 小故事
  • 书信

达·芬奇终其一生每天都做笔记,并以个人独特的镜像反写字书写。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达·芬奇是为了保守秘密,但比较合理的看法则是镜像反写才合乎左撇子书写的天性。达·芬奇记录了他的素描发明建筑设计力学元素、绘画构想、人体解剖、物品清单甚至向他借钱的人都记下来。这些原先在他辞世后散布在朋友手中不同形式大小的手稿,现在可以在卢浮宫西班牙国立图书馆(Biblioteca Nacional de España)、米兰的安波罗修图书馆(Biblioteca Ambrosiana)以及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看到主要的收藏。大英博物馆将达·芬奇的手稿(位于 BL Arundel MS 263)精选上网放在“Turning the Pages”的分页中[23]。达·芬奇手中主要的科学纪录──莱斯特抄本(Codex Leicester)则为比尔·盖茨所拥有,目前每年在全世界不同的城市展览。

对那些认为达·芬奇想要将他的观察普及为大众知识的人来说,为何达·芬奇不出版或以不同的方式散布手稿内容,至今仍是一个谜。科技历史学家路易斯·姆福特(Lewis Mumford)认为达·芬奇将手稿有如个人游记般保存,意图使可能不当使用的人无所查阅(比方坦克车)。这些手稿一直处于隐匿状态直到19世纪,以当时科技发展而言,已无直接助益。西元2005年1月,研究人员发现所谓的达·芬奇秘密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用来作飞行及其他先进科技研究,发现的位置在佛罗伦斯市中心的古罗马圣地西玛安纽立亚他大教堂(Basilica della Santissima Annunziata di Firenze)隔壁修道院的一间事先封闭的房间[24]

[编辑]个人生平

私下,达·芬奇始终保持秘密。并宣称其厌恶肉体关系,曾说“与生儿育女有关的任何事令人厌恶,人若没有美好面孔以及美感素质将会早亡”。根据后来佛洛依德分析艺术家时的解释,达·芬奇是性冷感[25]

[编辑]性认知

1476年,达·芬奇还在委罗基奥门下时,被匿名指控与一名叫作雅客布·沙特瑞里的17岁模特发生鸡奸行为,而这名模特还是当时已知有越轨性行为的案例。经过2个月的调查后宣告无罪,虽然表面上看来没有任何目击证人出庭,但是也有人宣称那是由于达·芬奇父亲受人敬重的社会地位所致[26]。在那之后,达·芬奇和关系人等一直在佛罗伦斯值夜官的监视下度日。值夜官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执法机关,负责取证鸡奸等非法行为,这些案件都保留在当时行政官(Podestà)和值夜官的法律文献中。

达·芬奇被指控有恋童癖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主题直到16世纪。在《梦之书》(Il Libro dei Sogni)中有一段关于《断袖之恋》(l'amore masculino)的虚构对话,由同一时代的艺术评论家兼理论家吉安·保罗·洛马奏所写,书中出现的虚构主角达·芬奇说:“可知男性之爱仅是道德的产物,一起以不同的友情加入男人中,就从幼年进入男人的爱中,如同更多健壮的朋友一样。”在这段对话中,对谈者向达·芬奇打听他与助手沙莱(il Salaino)的关系,“你在那个佛罗伦斯之爱背后玩游戏吗?”虚构主角达·芬奇回答:“可真多次呀!在我心里他可是一个漂亮年轻人,尤其他才15岁。”[27]

 

 

吉安·贾可蒙·卡坡蒂·达奥伦诺(Gian Giacomo Caprotti da Oreno)[28] 绰号沙莱(Salai)或依尔·沙莱诺(il Salaino),被乔尔乔·瓦萨里描述为一位“达·芬奇所陶醉的细卷发优美青年”。西元1490年10岁的沙莱方进入达·芬奇家。但是关系并不好,从一年后达·芬奇为沙莱作了一个行为不端纪录,说他是“小偷、骗子、顽固且贪吃”可知。“小恶魔”至少有5次偷走金钱及值钱的东西,并将钱花在服饰及24双鞋中。然而过了30年,沙莱仍旧是达·芬奇的同伴、仆人兼助手。在两人相识的初几年于达·芬奇的笔记中也有卷发俊男图。

维多利亚女皇的收藏中,有一件1518年所作的情色画作《印加魅地天使》(The Incarnate Angel)后面也出现沙莱的名字。达·芬奇依据沙莱的外观所绘的主要作品《施洗者圣约翰》看起来有趣诙谐且袒胸露肩,也受到评论家如马丁·肯普(Martin Kemp)及詹姆士·沙士罗(James Saslow)[29] 批评为一幅灌输同性恋思想的画作。在《亚特兰堤斯抄本》(Atlantic Codex)书背所发现的情色作品描述沙莱两腿背后有阴茎队伍行军[30]。达·芬奇的画作也包括男女交媾图,但是在他死后被一位神父发现并且破坏掉。

西元1506年,达·芬奇遇到一位伦巴底贵族的15岁儿子法兰西斯科·梅尔立伯爵(Count Francesco Melzi)。梅尔立曾在信中提到对达·芬奇的感觉直陈是“深情且至热的爱”[31]。沙莱事实上也接受梅尔立存在,而且他们3个还在意大利旅行。梅尔立也变成达·芬奇的学徒及同伴,甚至是达·芬奇最偏爱的学生。

虽然沙莱称之为达·芬奇的“学徒”(pupil),但是他的作品艺术性却受到争议。西元1515年,沙莱曾以安得瑞亚·沙莱(Andrea Salai)为名为乔康达夫人(Lisa del Gioconda)画作裸体肖像,即《蒙娜·瓦娜》(Monna Vanna[2]。与达·芬奇遗赠给沙莱一幅同样为乔康达夫人所绘的肖像画《蒙娜丽莎》比较相形失色,当这幅画在沙莱手中已价值20万法朗。

达·芬奇在佛罗伦斯的日子还有许多在不同领域著名或者影响历史的朋友。包括在西元1502至1503年任职于凯萨·波吉耳之下而结识席撒。在这时间,也认识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后来变成好友。此外,也包括了法兰西那斯·贾弗黎尔斯(Franchinus Gaffurius)及伊莎贝拉·黛丝恬(Isabella d'Este),这两位带达·芬奇来到曼切华,而达·芬奇也为他们画肖像[32]

[编辑]素食主义

从达·芬奇的作品和早期传记可以明白他是一位刚正不阿的人。也因尊重生命让他成为一位素食者[33]。尤其当他考虑将乳牛挤奶这件事视为偷窃时,“全素”这个词刚好适用于他。在“人兽区别在于奶酪制造”标题下,达·芬奇回复“将不给予幼儿牛奶”[34]。乔尔乔·瓦萨里记录一件达·芬奇逸事,当达·芬奇还是青年时,经常在佛罗伦斯购买笼中鸟去释放。他也是一位备受尊崇的审美鉴赏家,特别是露天舞台创作。达·芬奇应该是在青年时接受素食主义并终此一生[35]

[编辑]指纹

2006年12月,人类学家宣布已重建达·芬奇左手食指指纹。达·芬奇的母亲是从君士坦丁堡来的奴隶,从60%阿拉伯人口鉴定出一个特征。人类学家预期可以证实达·芬奇日常生活作息的细节[36]

[编辑]睡眠

达·芬奇遵行一种不寻常的多相睡眠(Polyphasic sleep;Da Vinci sleep;Uberman sleep)管理,以额外频繁的打盹减少睡眠时间。

[编辑]异教信仰

达·芬奇信仰正统基督教或者异教是一个广泛推测的主题。许多密谋理论家相信达·芬奇“感染”了约翰耐德(Johannite)异教[37],将施洗者圣约翰视作真的基督而非耶稣基督。这个主题也是近来许多畅销书的创意来源。

[编辑]文化刻画

达·芬奇的天才与遗产风迷许多在他之后的作者和学者,因而可以在文化与著作中发现许多“达·芬奇传说”的例子。截至西元2006年,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2003),故事情节中的达·芬奇曾参与秘密组织──锡安会,而兴起了一股“解谜”热潮。

[编辑]语录

 
意大利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外的达·芬奇雕像

“……在那些典范中,于佛罗伦斯任官职的有为百姓前,唯有他不断的展现该如何抬升乔凡尼(S.Giovanni)洗礼池,而能涉足其中不损坏之,并且在激烈的争论中说服其他人这是可能的,虽然之后他又让每个已恍然大悟的人知道其实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实现。”

──乔尔乔·瓦萨里,《达·芬奇的一生》(英语:Life of Leonardo da Vinci

[编辑]代表性作品

[编辑]图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 ~ 1519

  達文西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美術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繪畫方面,他把科學知識和藝術想像有機地結合起來。他的思想活躍,從不迷信教條,認為藝術應該體驗人自身在自然之中獲取的經驗。例如他所選的模特兒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人,而非圖像或虛構出來的,切實表達人的心理狀態及感情。如代表作《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成功地描繪戲劇性衝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蒙娜麗莎》﹝Mona Lisa﹞肖像畫,卓越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喜悅。

  達文西觀察到,物體越遠,在人的眼中看起來其輪廓就越模糊;還發現雨、物、浮塵等大氣效應會影響視覺,色彩本身會隨距離而變化,例如遠山看起來就帶著藍色,這就是他發展出的「大氣透視」﹝Atmospheric Perspective﹞理論:空氣成為我們周圍世界的一部份,受致於每日的大氣條件,例如在《基督受洗圖》中,風景的輪廓並不那麼鮮明,而且在光幔下體積也顯得不那麼實在。

  從《岩洞中的聖母》﹝Madonna of the Rocks﹞到《聖母、聖嬰和聖安娜》 ﹝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等作品中,達文西繼續他的觀察,提高他的想像力:空間變得深廣優遠,山脈的輪廓變得模糊、虛無飄渺,霧中的風景隨著不定的空氣而若隱若現。

  年輕時的達文西就有意運用明暗法和顏色的漸變,使人物從背景中凸顯出來,例如在《柏諾瓦的聖母》﹝Madonna Benois﹞中,他熟練地運用明暗來界定形狀。他還發現,光線除了用於加強人物之外,還可以他們顯得柔和,創造出一股神秘的氣氛,例如《岩洞中的聖母》就有這樣的效果。


【繪畫作品選粹】

作   品基  本  資  料解 說

聖告圖﹝The Annunciation﹞

1472 ~ 1475 年

油彩‧畫布,98 x 217 公分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女子肖像﹝Portrait of Ginevra de' Benci﹞

1474 ~ 1476 年

油彩‧畫布,42 x 37 公分

國家藝廊,華盛頓﹝Washington DC﹞,美國

柏諾瓦的聖母﹝Madonna Benois﹞

1478 年

油彩‧畫布,50 x 32 公分

艾米塔吉博物館,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俄羅斯

賢士來朝﹝Adoration of the Magi﹞

1481 ~ 1482 年

未完成的畫稿,246 x 243 公分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抱銀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

1485 ~ 1490 年

油彩‧畫板,54 x 39 公分

札托里斯基博物館,克拉格﹝Cracow﹞,波蘭

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

1492 年

墨水‧水彩‧畫紙,34.3 x 24.5 公分

學院畫廊, 威尼斯 ﹝Venice﹞,義大利

岩洞中的聖母﹝Madonna of the Rocks﹞

1495 ~ 1508 年

油彩‧畫板,190 x 120 公分

國家畫廊,倫敦﹝London﹞,英國

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1498 年

濕壁畫,460 x 880 公分

葛拉吉埃修道院,米蘭 ﹝Milan﹞,義大利

蒙娜麗莎﹝Mona Lisa﹞

1503 ~ 1506 年

油彩‧畫板,77 x 53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聖母子、聖安娜和施洗者約翰
﹝Madonna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the Young John the Baptist﹞

1507 ~ 1508 年

炭筆‧粉筆‧畫紙,141.5 x 106 公分

國家畫廊,倫敦﹝London﹞,英國

聖母、聖嬰和聖安娜
﹝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1510 年

油彩‧畫板,168 x 130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南宋人氏,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编辑摘要
中文名:李清照   别名:易安居士,李易安
籍贯:中国山东   出生地:济南章丘
性别:   民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084年3月13日
去世年月:1155年5月12日   职业:文学 词人
代表作品:《漱玉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目录

[隐藏 ]
1 信息
2 生平简介
3 家人•弟子
4 雅称美誉
5 生平
6 情感历程
  1. 6.1 流离生活
  2. 6.2 婚变
  3. 6.3 超越时空的孤独
7 艺术风格 
  1. 7.1 白描手法
  2. 7.2 诗词手段
  3. 7.3 和谐的音调
8 主要作品
  1. 8.1 词
  2. 8.2 诗
  3. 8.3 文
9 诗词赏析
10 艺术成就
11 写作方式
  1. 11.1 善于移情于物
  2. 11.2 词构思精巧
  3. 11.3 语言独具风格
  4. 11.4 《词论》
12 贡献
  1. 12.1 史学修改
  2. 12.2 史学保存
13 影响
14 纪念堂
  1. 14.1 其他纪念地
15 评价
  1. 15.1 历史的角度
  2. 15.2 现实的角度
  3. 15.3 名人评价
16 李清照年谱
17 史学贡献
18 史学保存
19 藏书名家
20 相关纪念
21 相关影视
  1. 21.1 连续剧
  2. 21.2 评说
  3. 21.3 电视剧台湾版《李清照》

李清照 - 信息

中文名: 李清照  
外文名: Liqingzhao 

李清照李清照


别名: 易安居士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济南  
出生日期: 1084年3月13日  
 逝世日期: 1155年5月12日  
职业: 诗人、词人  
主要成就: 诗词创作、诗词理论  
代表作品: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等  
性别: 女  
配偶: 赵明诚,张汝舟  
 

李清照 - 生平简介

李清照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 - 家人•弟子

  父:李格非,字文叔,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生卒年无考,《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有一子一女。  
母:王氏,一说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知书善文,有的学者推测是后者,在生下李清照后不久亡故,而前者是李格非续娶之妻,李迒生母,李清照继母。  
弟:李迒(hang),任勅(chi)局删定官。  
夫:赵明诚,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八月十八日,年四十九岁。
赵挺之幼子,字德父(夫、甫),性急,为金石考据家,官至江宁(今南京)知府兼江南东路经制使。 
公:赵挺之,字正夫,谥号清宪,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丞相),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移居青州,有三子一女。  
婆:郭氏,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濮州知府、提点夔州刑狱郭概的女儿。  
叔外公:王珪,李清照幼年时封岐国公,不久因病逝世。  
表姐:王氏,宋奸臣秦桧之妻,但李清照一直耻其夫妇为人,无往来。  
女弟子:韩玉真(玉父),小时曾向李清照学诗,身世也很坎坷,曾全力资助夫婿林自建赴京赶考,考中后却被抛弃,韩四方奔波万里寻夫,留有感怀诗《题漠口铺并序》一首传世。 据陆游文中所记,她晚年欲将所学传孙氏女,孙氏以文非女子所应学予以拒绝。

李清照 - 雅称美誉

 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居青州时,因仰慕陶渊明,取其《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号,故人又称李易安,自题易安室。   
藕神: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之神。  
正宗第一: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明人徐士俊)  
婉约宗主: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清人王士禛)  
博家之祖:李清照精于棋类、打马等各类智力游戏。曾发表《打马图经》等作品。  
古今才妇第一: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明人陈宏绪)  
闺秀词惟清照最优(明人周济)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清人沈谦)  
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民国胡云翼《中国词史略》)  
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国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词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  
宋代四大女词家: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吴淑姬  
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皆济南人  
李三瘦:   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 生平

李清照书法 《武陵春》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1102年(崇宁元年)夏五月,将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籍为“元奸党”。 
七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顺藤摸瓜,在劫难逃。七月乙酉,定案“元奸党”十七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罢官。九月,宋徽宗御书奸党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师端礼门,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军广西象郡。 

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九月,令天下监司长吏厅各立“元奸党碑”。党人碑刻三百零九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1104年(崇宁三年)诏御书所书写之奸党,不得在汴梁居住,凡亲属,无论亲疏,遣返原籍。 

怀禅微刻《李清照词二首》怀禅微刻《李清照词二首》

 

仍在开封的李清照,日子是不怎么好过的。第一,她不能不挂念谪放远方的老爹;第二,她不能不犯愁自己要被遣送的命运。株连一说,虽然出自秦朝,但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奉为圭臬。 

幸好,李清照的先生赵明诚很爱她,是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唯一的精神支柱。这位在太学读研或者考博的丈夫,既没有跟她真离婚或假离婚以划清界限,也没有立时三刻大义灭亲让她扫地出门,而是四处求情,辗转托人,送礼请客,以求宽容,挨一天算一天,尽量拖延着不走。 

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 

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靖康之难后。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公元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

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 

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善属文,于诗尤工。《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创“易安体”,为宋词大家。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衣无助,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 - 情感历程

流离生活

李清照李清照
公元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婚变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

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刚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无奈之中,李清照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苦海。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李清照词《声声慢》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李清照 - 艺术风格 

白描手法

李清照词意李清照词意
国画李清照词不以辞采取胜,而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意。”通俗中见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艺术风格,达到朴素之美的境界。例如《声声慢》开头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具有独创性,做到了自然朴素,不见凿痕。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心理刻画,全用白描手法,正是李清照词语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李清照词被后人吟咏不哀的主要原因。 

诗词手段

诗词的语言必须具备精炼凝重的特点,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内容,体现出诗人的感情。例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仅用33个字就细腻地概括了词人热爱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心理。其中“肥”、“瘦”二字,极其精炼地概括描绘出春末夏初风吹雨打之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李清照词的语言既经锤炼而又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约束。

和谐的音调

李清照的词十分注重音律声调的和谐美。她的词给人一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变化和韵味浓厚的美感。李清照很重视音律声字,强调“协律”,但在创作中又不受束缚。节奏是构成诗歌音乐和谐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清照善于运用错综变化的声调韵律的不同节奏,来表达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如《声声慢》这首词在声调艺术上的大胆创新,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不仅在单调上表现出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节奏感,同时,在感情上也层层深入,把人物感情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李清照词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具有美感。 

李清照 - 主要作品

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等。 

《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李清照 - 诗词赏析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词意 国画《醉花阴》李清照词意 国画《醉花阴》

赏析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 “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

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 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李清照 - 艺术成就

工笔画 李清照工笔画 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文、。金石、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王的《碧鸡漫志》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杨慎《词品》谓:“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王士镇《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李清照 - 写作方式

善于移情于物

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惨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深挚,诗味隽永。

李清照善于熔铸典故和前人诗词。李清照现存诗词中,用典及点化前人诗句者近半。

其显著特点:

一是多用人们熟悉常通之典,为避生僻晦涩;

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摄,创意新颖,拓深了词作内涵;

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语表现,明白晓畅,灵动自然。

如“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雁过也,正伤心,即是旧相识”(《声声慢》)。这既用典,又以触景生情,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彼时彼地的复杂内心世界,率真自然,明白易晓,典故与词境水乳交融,达到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故为新的境地,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其重大贡献,对宋词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影响。

词构思精巧

善于造境,实可谓篇篇佳构。有的前乘后继,一泻千里;有的层层设疑,由果追因,储蓄委婉;有的上情下景,或情景交融。每一首词者可看出其高超的艺术功底。

李清照国画 李清照小像

通过神奇的艺术构思把自己凄楚的心情,深沉的愁怨,婉约蕴藉,跌宕曲折的表现了出来。

语言独具风格

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她的语言明白家常,能“以寻常话度入音律”,化欲为雅。李清照独能用浅欲之语,发清新之思。如“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凿痕迹。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外有情。

李清照对语言的煅炼正在于发掘生活中富有读音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语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李清照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她本人对音律的造谐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增强了作品表达情感的效果。《声声慢》开拍连用十四个叠字,这十四个叠字,取得了出人所思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达到了“复而不厌,迹而不乱”的艺术境地。

《词论》

李清照除了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外,另外在中国的词史上,她还是最早提出和触及词学理论的作家,这些理论都集中的体现在了她所写的《词论》中。李清照在文中叙述了词的源流演变,总结以前各家创作上的优缺点,并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


李清照李清照《词论》

词论》中有三个要点,即词的雅俗问题、词的音律问题、词“别是一家”的解说。“词别是一家”是其最核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历代词评家褒贬不一。李清照指出,词是“歌词”,必须有别于诗;词在协音律、以及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

她就词所区别于诗的种种特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雅——不满柳永“辞语尘下”;

二、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

三、浑成——不满张先宋祁等人“有妙语而破碎”;

四、协乐——要分别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句读不葺(qi去声)之诗”;

五、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六、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都应该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所以李清照的词论有相当大的合理性。李清照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明清时期李渔等人论词有“上不似诗,下不似曲”的要求,就是沿循此说而来的。《词论》不但是宋代词坛上的第一篇词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女性所写的文学批评专文。

李清照 - 贡献

史学修改

李清照李清照词《如梦令》书法
李清照对中国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清道光《济南府志•列女传•李清照》:“明诚作《金石录》,考据精确,多足证正史之失,清照实助成之。”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一同生活了十年的“归来堂”,实际上是一个史学研究的“夫妻店”;《金石录后序》前半部分,基本是叙述他们共同研究史学的经历;所谓“浸觉有味,不能自已”,所谓“甘心老是乡矣”,所谓“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所谓“意会心谋,目往神受,乐在声色犬马上”,道出了两人对史学的共同兴趣。可以这样说,即使李清照没有参与《金石录》的编著、整理,她能力尽艰辛把这部珍贵的史学著作保存下来,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史学保存

李清照对史学的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哲宗皇帝实录》由蔡京主持编写于徽宗大兴党狱之际,自然有褒贬颠倒、轻重失伦等诸多问题,但作为历史文献,它叙典章,述文献,次第先后,却大致能保存真相,对后世修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清照于兵荒马乱、辗转流离中,所收藏文物丧失殆尽,而最终将《哲宗皇帝实录》与《金石录》一同保存下来,说明她充分了解在汴京沦陷,碧简飞灰之后,这部著作关系国史存亡,斯文绝续的意义。

李清照 - 影响

刘勰论作家和艺文风调之大别,曾谈到作家体性不同,“气有刚柔”、“文之任势,势有刚柔”。李清照诗文词赋,韵致多样,刚柔兼具,其审美风姿,也卓有独诣。李清照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其词作以柔美见胜。清思细腻执著,意象轻灵疏淡,意境密丽婉曲,风致委婉清雅,构成了《漱玉词》特有的阴柔美。李清照以女性本位,运用精于抒情的词体,表现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嫠妇之凄苦,使其词作带有独特的柔婉美和悲剧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漱玉词》继承婉约派的创作风情和手法,又有所开拓创新。其表现是笔力俊爽疏宕,意境展延开阔,风韵柔中带刚,时露崛强之气。如《蝶恋花》写别怀:“……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既写别怀之乱,又言音书易通,以爽俊之笔,开解沉抑之情。《鸥鸽天》写怀人:“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视力不局限于闺帏物事,笔锋伸展而及于王粟怀远、陶潜赏菊,思路藐远。 《渔家傲》记梦词,写“天接云涛”,星转帆舞,与天帝对话。境界阔大,想象瑰丽。路长日暮之嗟,诗徒惊人之慨,感概深沉。收拍高唱“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心高志壮,奋力求索,昂扬不屈的精神堂涌溢注。《寥园词选》谓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历代名媛诗词》评曰:“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漱玉词的这些特色确与苏轼、辛弃疾有一脉相通之处。沈曾植《菌阁琐谈》谓“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这不是偶然的。李清照词以婉约称胜,但它是柔中有刚、婉中含豪,刚柔融通的。 
李清照李清照词意  国画《醉花阴》

宋代诗词分流、诗庄词媚、诗豪词婉一时形成一种创作潮流。李清照诗词与时代轨迹也有相契合之处。如果说其词为婉约之宗但不乏刚气,那么她的诗,则充盈着阳刚之气、骏健之风。与词主要表现自我不同,其诗多取材于现实或史事,锋芒针对国势与政局;与词尚白描不同,其诗多掌故联翩,用事博洽,讲究典重;与词之清雅婉曲细密要吵不同,其诗多气象恢宏、笔势矫健,体现出作者超人的识力和气度。 比如《乌江》绝句之锐气凌厉,《题八咏楼》之气象宏敞,《钓台》之思致超拔,《和张文潜》之奇气横溢,可以说具有更多的“丈夫气”,所以朱熹叹曰:“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王的《碧鸡漫志》说她“自少便有诗名”。李清照的诗虽存留不多,但却有相当成就,也形成与其词风貌不同的独立诗格。 

李清照文章流传不多,但无论书序、札启、辞赋都有佳构,且长于四六骄俪,博于用史使事,运笔曲伸自如,行文声情并茂,并大都贯穿着关注现实国运的时代精神、爱国情棕。绝不拘圃于闺帏闲情,诚如古人所评,显见出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据此,我们可以说:李清照诗、词、文、赋悉有独诣,在艺术风调上阴柔美臻于极致,而阳刚气一脉贯通。

李清照 - 纪念堂

李清照李清照纪念堂

山东省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馆是全国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功能最齐全的李清照纪念堂(馆)。整组建筑由厅、轩、亭、廊、门楼等组成。院落四周,绿竹环绕,青松挺立,垂柳轻拂,繁花似锦。前院门楼颜额牌匾“李清照纪念堂”,为1959年郭沫若题写。迎门屏风前后两面分别是郭沫若题写的“一代词人”和“传颂千秋”。

正厅
坐北朝南,青瓦起脊歇山飞檐,匾额“漱玉堂”为郭沫若所题,门前抱柱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是对女词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厅内陈列李清照塑像、著作版本以及后人的诗词、题字等。正面立着的李清照石膏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王昭善等雕塑的。左边小展室是李清照详细的生平及行踪图。

右边展室陈列
后世研究李清照的著作书影及李清照年会的盛况照片。后院“静治堂”,原是赵明诚居莱州时宅第的名字,取“静心治家”之意。堂内两个展室陈列着四组栩栩如生的蜡像,分别是“书香门第”、“词坛绽绣”、“志同道合”、“流寓江南”,从不同时期再现了李清照的生活。 

纪念堂西院
为易安旧居。旧居由飞厅、走廊、方亭、石桥等组成。走进高悬的“易安旧居”匾额大门,但见院中假山堆叠,亭阁耸立,瀑布直挂,小桥流水,奇石玲珑,松竹相映,十分雅致。正厅高屋飞檐,古朴典雅。门上匾额“有竹堂”,原是李清照的父亲居汴京时的府邸名字,取竹子“出土有节、凌云虚心”之意。两边楹联悬挂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对联“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漱玉词集多年国恨离愁”。正厅展橱内摆放多种文物,有清代版本《金石录》、历代各种铜镜等。院内100米长的游廊内镶嵌了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欧阳中石沈鹏等书法家书写的李清照诗词的40余方时刻。整个建筑古朴清幽,既有纪念意义,又具观赏价值。

其他纪念地

 山东章丘明水镇清照园:百脉泉公园内,百脉泉边,建于1997年。  

山东青州李清照纪念馆:范公亭公园内,洋溪湖畔,为宅居原址,建于1993年。   
浙江金华李清照纪念堂:八咏楼内,绍兴四年(1134)李清照曾避居金华,登楼作《题八咏楼》诗,1994年将正厅改为李清照纪念堂。  
浙江杭州清照亭: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柳浪闻莺公园内,因李清照曾在清波门一带居住过,故“清照亭”择地于清波门水杉林的小溪边,2002年开放。  
山东济南清照亭:历城区蟠龙山森林公园内,2004年开放。  
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神,供奉于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  
在山东济南泉城广场、河南开封滨河路、北京中华世纪坛三层环廊(?)有她的全身雕塑。  
在山东章丘明水镇有清照路,路上有两座“李清照故里”的石牌坊,当地有多家以“易安”、“清照”命名的旅馆、饭店、门市等等。当地酒厂还生产以“清照”命名的系列白酒。 

李清照 - 评价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

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

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名人评价

1.明时杨慎《词品》 :“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2.“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3.阮阅《诗话总龟》后集《丽人门》云:“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言甚新。”   

4.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5.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6.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7.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8.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9.清人陈景云在谈到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时说:“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   

10.宋人王灼说她:“作长短句能曲折人怠,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甚至说她“夸张笔墨,无所羞畏”

李清照 - 李清照年谱

一岁(公元1084 年宋种宁元丰七年) 

清照生于济南(今山东章丘明水),父李格非,字文叔,“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宋史·文苑传》有传,有《洛阳名园记》等著作传世。母王氏,元丰宰相王珪之父王准的孙女,善属文。 

六岁(1089 年宋哲宗元祐四年) 

格非官太学正,赁屋于汴京经衢之西,名其堂曰“有竹”。清照与其毋仍留原籍。 

十五岁(1098 年元符元年) 

清照仍在湖山佳胜的明水原籍,是年春、秋两季有溪亭之游。 

十六岁(1099 年元符二年) 

清照是年前后,与其母及胞弟迒由原籍赴汴京,其“学诗三十年”伊始。结识文学上的忘年交晁补之。《如梦令》(尝记)、《双调忆王孙》(湖上)等词当作于是年来汴京之后。 

十七岁(1100 年元符三年) 

格非始除礼部员外郎。清照得识张耒(字文潜)并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又《如梦令》咏海棠、《浣溪沙》(小院)、《点绛唇》(蹴罢)等词亦当作于是年前后。 

十八岁(1101 年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清照适赵明诚。明诚字德甫,二十一岁,太学生,赵挺之季子。有《金石录》传世。是年,格非仍力礼部员外郎、挺之为吏部侍郎。《渔家傲》(雪里)、《庆清朝慢》、《鹧鸪天》(暗淡)、《减字木兰花》、《瑞鹧鸪》诸阙,当作于是年前后。 

十九岁(1102 年崇宁元年) 

七月,格非被列为元祐党籍,九月,徽宗书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奸党”名额此时共约120 人,格非名在余官第26 人。六月,赵挺之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清照上挺之诗云:“何况人间父子情”,当为营救其父格非而作,人谓“识者哀之”。 

二十岁(1103 年崇宁二年) 

四月,挺之除中书侍郎;明诚亦于是年“出仕宦”。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王午诏:“宗室下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内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据此,清照被遣离京,只得投奔上年回原籍的父母。 

二十一岁(1104 年崇宁三年) 

六月,合定元祐、元符党人名单,共309 人,格非名仍在余官第26 人。 

由徽宗书而刊之,置文德殿门之东壁。清照为党祸松紧所左右,时归原籍,时返汴京。于原籍作《一剪梅》、《醉花阴》、《蝶恋花》(暖雨)、《浣溪沙》(莫许);返汴京时作《小重山》、《玉楼春》、《行香子》等。 

二十二岁(1105 年崇宁四年) 

二月,挺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挺之为避蔡京嫉,引疾乞罢右仆射。十月,明诚授鸿胪少卿,其长兄存诚为卫尉卿、次兄恩诚为秘书少监。清照献诗挺之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当抒发她为党祸株连而得不到翁舅救援之感慨。 

二十三岁(1106 年崇宁五年) 

正月,大赦天下,井令吏部李格非与监庙差遣。二月,蔡京罢左仆射,赵挺之为特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毁《元祐党人碑》,除党人一切之禁,时清照由原籍返汴京,作《满庭芳》、《多丽》、《晓梦》等。 

二十四岁(1107 年大观元年) 

正月,蔡京复相。三月,挺之罢右仆射后五日卒,年六十八。卒后三日,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无事实,七月,狱具。是年或下年伊始,明诚母郭氏率其于女、媳妇归居青州。 

二十五岁(1108 年大观二年) 

明减、清照夫妇于青州“归来堂”读书、斗茶。明诚撰《金石录》,情照“笔削其间”,心情舒畅,甘心终老是乡。大致于是年所作、以“别是一家”著称的《同论》,是清照继晁补之《评本朝乐章》之后的一篇同史上最早产生重要影响的词论。它最先由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晁补之》子下著录时,称“李易安云”;第二位著录《同论》的是南宋人魏庆之,见于其《诗人玉屑》卷二十一《诗余》条;第三位著录《词论》的是清人徐釚,见于其《词苑丛谈》卷一《体制》。是年,明诚、清照或为隐居金乡的晁补之贺寿,清照遂作《新荷叶》词。 

二十八岁(1111 年政和元年) 

五月,郭氏奏清除挺之指挥。明诚亲至泰山,得二碑。 

二十九岁(1112 车政和二年) 

明诚夫妇仍屏居青州。存诚于是年以秘书少监言事,思诚亦起复。 

三十一岁(1114 年政和四年) 

相传明诚为“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题赞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此“照”存有所衣非宋人服装等若干破绽,已考定其为赝品。 

三十二岁(1115 年政和五年) 

明诚、清照夫妇仍屏居青州,并于花前月下,相从赋赏花诗。 

三十四岁(1117 年政和七年) 

夫妇仍屏居青州。河间刘跂为《金石录》前三十卷作序,题为《〈金石录〉后序》。前此赵明诚自己尝作《〈金石录〉序》。 

三十五岁至三十七岁(1118 至1120 年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 

这期间,明诚亦当起复。在其单独离开青州居官过程中,或有“天台之遇”,或独携其妾前往。是时,清照独居青州之“秦楼”。为明诚送行时作《凤凰台上忆吹萧》,又相继作了《念奴娇》、《点绛唇》(寂寞)和《声声慢》等词表达其被疏、无嗣之苦。 

三十八岁(1121 年宣和三年) 

明诚守茅不久,八月初,清照赴莱州途中,晚止昌乐驿馆,赋《蝶恋花》(泪湿)。八月十日,清照在莱州“独坐”一破败清冷之室,因作《感怀》诗并序,道其所遇之“可怜”,实讽明诚对其之冷落。 

四十来岁(1123 年前后宣和五年前后) 

清照仍随居明诚莱州住所,于静治堂夫妇共同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守莱期间,明诚尝与僚属登今山东莱州城南偏东约五公里的文峰山,且徘徊北魏郑羲碑下久之,得其下碑;又遣往天柱山之阳访求上碑,在胶水县(今山东平度)界中,遂模得之。 

四十三岁(1126 年钦宗靖康元年) 

明诚守淄州,因其提兵帅属,斩获逋卒为多,被朝廷“录功”,且转一官。明诚在淄川邢氏之村,得白乐天所书《楞严经》,“因上马疾驱归,与细君共赏。”近人疑此《楞严经》非真迹。十二月,金军破东京,史称“靖康之变”。翌年四月,俘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辅臣、乐工、工匠等及大量财物北去,汴京为之一空,北宋亡。 

四十四岁(1127 车靖康二年一月至四月,高宗建炎元年五月至十二月) 

三月,明诚独自往金陵奔母丧。四月,北宋亡。五月,高宗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之正厅,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四、五月间,清照由淄州返青州,整理金石文物准备南运。七月,明诚起复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八月至任。十二月,明诚家存书册什物十余屋,焚于青州兵变,清照赴金陵。 

四十五岁(1128 年建炎二年) 

春,清照携《赵氏神妙帖》等文物赴江宁,途经镇江遇盗掠勿失,为明诚和岳珂所称道。是年有“作诗以低士大夫”事,所作诗为“南渡衣冠少王导”、“南来尚怯吴江冷”等,以及《分得知字》、《乌江》等诗,又作《临江仙》(庭院),以讽明诚“章台”之游,是年春、冬及翌年春,清照有雪天顶笠披蓑,循城远览君诗之事。 

四十六岁(1129 年建炎三年) 

二月,明诚罢知建康府。三月,夫妇备办舟船上芜湖,入姑孰,将择居赣水上。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安家于池阳,清照留此,明诚独赴召。清照乘船相送,直送到六月十三日,明诚改走陆路的那一大。是日,明诚坐岸上,戟手向舟中的清照告别,并叮嘱她,在紧急时,自负抱宗庙礼乐之器,“与身俱存亡”。说罢,驰马冒大暑,往建康朝见高宗,途中感疾。七月末,清照得到明诚卧病的消息,遂解舟,一日夜行三百里,赶赴建康探视。八月,明诚病危时,阳翟张飞卿携玉壶(实珉),视明诚,便携去。八月十八日,明诚卒于建康。葬毕,清照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遣人将行李送往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的明诚妹婿处。十一月,金人破洪州,清照寄洪之文物尽委弃。正月初七(人日)作《菩萨蛮》(归鸿)、三月作《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八月作《祭赵湖州文》、闰八月作《鹧鸪天》(寒日)、九月作《南歌子》和《忆秦娥》。 

四十七岁(1130 年建炎四年) 

是年闻“玉壶颁金”之传言,清照惶恐,便携所有古铜器赴越州、台州等地追赶高宗投进,未遂。又踵高宗移晔所在而奔走于明州、温州。之温后,或有经三山(福州)往泉州之想,故作《渔家傲》(天接)。刘豫受金册为“齐帝”,赋《咏史》诗讽之。《诉衷情》、《好事近》等词亦或作于此时。 

四十八岁(1131 年绍兴元年) 

三月,赴越州,择居钟氏宅,卧榻之下五簏文物被穴壁盗去,钟氏遂出十八轴求赏。可见钟复皓为梁上君子。后世张居正为此事殊不平,尝辞退会稽籍钟姓部吏。 

四十九岁(1132 年绍兴二年) 

春天赴杭州,三月作“露花倒影”联,陆游谓此系清照嘲张九成。巨清照患重病至牛蚁下分,是时张汝舟巧言惑其弱弟以骗婚。张实觊觎清照手中残存之文物,不得,即对她日加殴击。秋,清照与张离异,并“讼其妄增举数入官”,张遂编管柳州。依宋刑律,告发亲人者应“徒二年”,清照仅系狱九日,因得明诚远亲、建炎时曾与高宗共患难的綦崈礼搭救的缘故,清照以《投年翰綦公崈礼启》谢之。秋冬作《摊破浣溪沙》(病起)等词。 

五十岁(1133 年绍兴三年) 

六月,尚书礼部侍郎韩肖胄使金,试工部尚书胡松年为副使。临行入辞,肖胄言:“今大臣各徇己见,致和战未有定论。然和议乃权时宜以济艰难,他日国步安强,军声大振,理当别图。今臣等已行,愿毋先渝约。或半年不复命,必别有谋,宜速进兵,不可顺臣等在彼间而缓之也。”肖胄母文氏,闻肖胄当行,为言:“韩氏世为社稷臣,汝当受命即行,勿以老母力念。”言行慷慨,清照缘此事而作《上枢密韩公诗》古、律各一首,古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可见清照气概! 

五十一岁(1134 年绍兴四年) 

八月,清照在杭州作《金石录)后序》。九月,金、齐合兵分道犯杭州等地。十月,清照逃往金华避难,择居陈氏宅。是时思诚知台州。十一月,作《打马赋》、《打马图经》并序等。《钓台》诗当系是年或下年经桐庐江往返于杭州、金华时,亲睹汉严子陵垂钓处所作。 

五十二岁(1135 年绍兴五年) 

春及初夏,仍居金华,并于此地作《武陵春》词和《题八咏楼》诗。五月三日,诏令婺州取字故直龙图阁赵明诚家藏《哲宗皇帝实录》缴进。这当是一种带有违禁性质的大事,清照不久离开婺州府治金华当与此事有关。 

五十三岁至五干九岁(1136 至1142 车绍兴六年至十二年) 

清照于上年由金华返临安,作《清平乐》(年年)、《摊破浣溪沙》(揉破)、《孤雁儿》等词。 

六十岁(1143 年绍兴十三年) 

清照居临安。夏撰《端午帖子》。进帖子词原力学士院事,此系代笔。 

《金石录》于是年前后表进于朝。 

六十三岁(1146 年绍兴十六年》春,曾慥《乐府雅同》成,其下卷收情照词二十三首。 

六十四岁(1147 车绍兴十七年) 

撰于是年或稍前的、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所引的《诗说隽永》云:“后有易安李,李在赵氏时”,意谓李后适他姓。清照仍居临安,尝忆京洛旧事。《永遇乐》、《添字丑奴儿》作于是年或稍后。 

六十五岁(1148 年绍兴十八年)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成,其卷六十《丽人杂记》条苕溪渔隐曰:“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同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 

六十六岁(1149 年绍兴十九年) 

王的《碧鸡漫志》撰成于成都,其卷二谓易安“再嫁某氏,讼而离之。” 

六十七岁(1150 年绍兴二十年) 

是年或上年,清照携所藏米芾墨迹,两访其子米友亡,求作跋。 

六十八岁(1151 年绍兴二十一年) 

是年前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撰成于四川荣州、洪适跋《赵明诚〈金石录〉》于临安。晁著云“格非之女,先嫁赵诚之(明诚),有才藻名。其舅正夫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曰:‘炙手可热心可寒。’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洪跋云“赵君无嗣,李又更嫁。” 

六十八岁至七十三岁(公元1151 至1155 年绍兴二十一至二十五年) 

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云易安晚年欲以其学传孙氏,孙氏云“才藻非女子事也。”清照当卒于此时。[1]

李清照 - 史学贡献

史学修改
李清照对中国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清道光《济南府志·列女传·李清照》:“明诚作《金石录》,考据精确,多足证正史之失,清照实助成之。”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一同生活了十年的“归来堂”,实际上是一个史学研究的“夫妻店”;《金石录后序》前半部分,基本是叙述他们共同研究史学的经历;所谓“浸觉有味,不能自已”,所谓“甘心老是乡矣”,所谓“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所谓“意会心谋,目往神受,乐在声色犬马上”,道出了两人对史学的共同兴趣。可以这样说,即使李清照没有参与《金石录》的编著、整理,她能力尽艰辛把这部珍贵的史学著作保存下来,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李清照 - 史学保存

李清照对史学的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哲宗皇帝实录》由蔡京主持编写于徽宗大兴党狱之际,自然有褒贬颠倒、轻重失伦等诸多问题,但作为历史文献,它叙典章,述文献,次第先后,却大致能保存真相,对后世修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清照于兵荒马乱、辗转流离中,所收藏文物丧失殆尽,而最终将《哲宗皇帝实录》与《金石录》一同保存下来,说明她充分了解在汴京沦陷,碧简飞灰之后,这部著作关系国史存亡,斯文绝续的意义。

李清照 - 藏书名家

  18岁与赵明诚结婚,夫妇二人酷爱金石、字画、书藉,节衣缩食,极力搜讨。每获一书,即共同校勘、整理。于藏书楼“归来堂”中起书库大橱,置书册,分门别类,各有秩序。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夫妇节衣缩食,极力搜讨,每获一书,即共同校勘。建藏书楼有“归来堂”,登记编目。按类罗列图书。金兵南侵,携家避难,图书、金石不能尽载,全家携带书、画、古器之精华,将大印本、无款识、普通版本凡屡次减去,仍载书有15车至东海。青州尚有书册10余间,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侵,明诚借赴江宁(南京)奔丧之机,携走文物15车,其余皆为金兵攻陷青州时所焚。藏书化为灰烬。赵明诚去世后,她奔波于台、越、杭间,家藏古文物,十之去八,仍然有书2万余卷、金石刻2 000卷。金兵犯青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所藏书皆化为灰烬。绍兴二年(1132)在杭州作《金石录后序》,叙述夫妇收藏古藉、器物聚散甚详,文笔凄婉,为人称道。

李清照 - 相关纪念

 
 李清照纪念堂与易安旧居坐落于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畔,始建于1959年,1999年进行较大规模扩修建,现今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典型的仿宋代建筑。歇山飞檐绮丽多姿,悬山抱厦丰富多变,曲廊凹凸有致,院落花木扶疏,飞亭叠瀑,展室内涵风格各异,从图、文、像、书、画等不同层面展示了一代词人的伟大成就与丰富的一生。  

李清照纪念堂李清照纪念堂

 

济南李清照纪念堂是全国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功能最齐全的李清照纪念堂(馆)。李清照纪念堂前院门楼是一座飞檐圆顶的四柱抱厦,双脊比翼,颜额挂有牌匾,上写“李清照纪念堂”,为1959年郭沫若题写。门楼迎门屏风前后两面分别是郭沫若题写的“一代词人”和“传颂千秋”。 正厅坐北朝南,青瓦起脊,歇山飞檐,匾额“漱玉堂”为郭沫若所题,门前抱柱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副对联是对女词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厅内陈列着李清照塑像、著作版本以及后人的诗词、题字等。正面立着的石膏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王昭善等雕塑的。左边小展室是李清照详细的生平及行踪图。右边展室陈列着后世研究李清照的著作书影及李清照年会的盛况照片。正厅东侧曲廊间有“叠翠轩”,西侧曲廊南端有“溪亭”,亭旁有“洗钵泉”,东侧曲廊的墙上,镶嵌着30多方当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李清照诗词碑刻。由东侧沿曲廊往里走或从西侧踏过一条竹林幽径便是李清照纪念堂后院“静治堂”,原是赵明诚居莱州时宅第的名字,取“静心治家”之意。它的正中与前院建筑中轴相对,前为悬山抱厦,两侧抱柱楹联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师大教授启功先生所书“济南泉水洛下园林间气英华钟韵语,故国前尘归来梦影偏安文献让遗嫠”。堂内有两个展室,里面陈列着四组栩栩如生的蜡像,分别是“书香门第”、“词坛绽绣”、

郭沫若题“一代词人”匾郭沫若题“一代词人”匾

“志同道合”、“流寓江南”,从不同时期再现了李清照的生活。 纪念堂西院为易安旧居。旧居由飞厅、走廊、方亭、石桥等组成。走进高悬的“易安旧居”匾额大门,但见院中假山堆叠,亭阁耸立,瀑布直挂,小桥流水,奇石玲珑,松竹相映,十分雅致。正厅高屋飞檐,古朴典雅。门上匾额“有竹堂”,原是李清照的父亲居汴京时的府邸名字,取竹子“出土有节、凌云虚心”之意。两边楹联悬挂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对联“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漱玉词集多年国恨离愁”。正厅展橱内摆放多种文物,有清代版本《金石录》、历代各种铜镜等。亭的正中悬挂着李清照的大写意画,画像两边为集李清照的诗句所撰写的对联“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展厅的墙上皆为当代书画家所作的赞咏李清照诗词的作品。整个建筑古朴清幽,既有纪念意义,又具观赏价值。

 


 

李清照 - 相关影视

连续剧

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李清照》 
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与安徽电视台合拍的5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李清照》是从舞台本《李清照》改编发展而来,增加了和赵明诚的爱情、婚姻故事,以一代词宗李清照的爱情、婚姻作为该剧主线,以李清照的两段婚姻的讲述与对比来诉说一代词人的人格魅力。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被编剧赋予了全新的解释,在何种情况下,都不愿舍弃自己做人,做文人,做知识女性的人格底线和人文理想,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黄梅戏当红演员孙娟、蒋建国与著名淮剧艺术家梁伟平强强联手,并驾齐驱,每个人都在艺术上超越了自我,使得电视中的各种人物如同在工笔画和水墨画之间达成了一种奇异的关联,达到音乐性、色彩、意象的完美糅合,风格清丽、韵味流长。

评说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康震评说《李清照》 

作为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李清照是古代文学群山中一座秀美的山峰,在男性占据主宰地位的文学时代,李清照似乎是一个精彩的意外。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透过散落在历史书页里的斑斑点点,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走进这千年词史中的精彩意外,去领略其中那意外的精彩。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讲解《李清照》。2005年至今,康震教授在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等专题讲座,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

电视剧台湾版《李清照》

剧照剧照
台湾刘雪华早期作品,刘雪华演绎的一代女词人李清照,无论服装设计、外部形象都属上乘之作,李清照昔日风采再现眼前![2]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联之创始者--后蜀主孟昶

2010-04-19 18:58:17| 分类: 知识百科 |字号 订阅

春联之创始者--后蜀主孟昶 - 天辰云 - 天辰云的Blog
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施展阴谋诡计,演出了“黄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历史丑剧,当了宋朝开国皇帝。又恐手握兵权的开国大将会模仿他发动政变,又施展“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的杯酒释兵权,控制了宋朝的军事力量,开始他征伐天下的战争。

首当其冲的是建都成都的后蜀。

后蜀主孟昶,腐败无能,贪图享受,不理朝政,毫无政绩可表,却在历史上有点名气。史上留名的原因有二,其一:总过春联之创始者,其二盖因其贵妃“ 花蕊夫人”,成都的别号“芙蓉城”源于此。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春联之创始者--后蜀主孟昶 - 天辰云 - 天辰云的Blog

花蕊夫人,费姓,,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花容月貌、擅长音律、、善泼墨丹青、通晓诗词歌赋,14岁被选入宫,深得后蜀主宠爱,封为“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桅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并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甲洛阳。不借派人前往各地选购优良品种,在宫中开辟“牡丹苑”,孟昶除与花蕊夫人日夜缠绵花下之外,更召集群臣,开筵大赏牡丹。那红桅子花据说是道士申天师所献,只有种子两粒,它开起花来,其色斑红,其瓣六出,清香袭人。由于难得,便有人模仿那花的样式画在团扇上,竟相习成风,也就是“芙蓉”花。每当芙蓉盛开,成都城四十里远近,花团锦簇、芳香醉人。“芙蓉城”因此而得名。

后蜀主孟昶一味贪恋享受、纸醉金迷,。宋乾得三年(公元965年),宋国军队逼近成都。孟昶吓破了胆,其母令其自杀殉国。孟昶怕死,遂严令不做任何抵抗,就在成都城头竖起了降旗。孟昶白衣白帽,出城投降,和妃子花蕊夫人均被俘虏,押解到宋朝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军将繁华富庶的成都抢劫一空,就连孟昶镶宝石的尿壶也作为战利品进献给赵匡胤。

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为睹芳容,他赏赐了孟昶及其家人,并在他们来宫中谢恩之时见到了花蕊夫人。七天以后,孟昶却暴死,许多人认为是被赵匡胤毒杀。孟昶之母本来就为儿子的请降而觉羞愧,也随之绝食七天而死。

有一日,太祖把花蕊夫人传唤入宫中侍宴,要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面对赵匡胤的傲慢和无理,亲眼见婆母自尽,丈夫被害的惨状,心早已碎了。她想到被押送途经的秦岭之夜,残月西挂,群山朦胧,杜鹃哀鸣,回眸故国家园,丈夫疏于朝政,贪淫无度,终于丧国的情景浮现眼前。作为后宫宠妃,自己曾规劝丈夫“节俭脂粉,以备军事”,却得到了“天府之富,焉能无你用之理”的答复。自己也曾提醒丈夫“备精兵,守雄关,防来寇”,却被丈夫“秦岭之险,无人可越”为由拒绝。当宋军三万人马逼近成都时,拥有十四万重兵的丈夫却吓破了胆,无一抵抗就投降宋国。想到看到这亡国人的屈辱,不由得芳心惨然,当即在葭萌关粉墙上填写《忆秦娥》一首,记录此刻悲愤心情。花蕊夫人想到这里,不由得潸然泪下,当即吟道: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当年在成都宫内,蜀主孟昶亲谱《万里朝天曲》,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妇人戴高冠,皆呼为“朝天”。谁知这却是降宋的应验。

花蕊夫人如泣如诉的词吟,使不少在座的宋朝官员也缄默其口,太祖赵匡胤却不以为然,又挑衅地问花蕊夫人,既然如此爱国护家,后蜀国破时,为什么不以身殉国,反而跟孟昶一起降宋。

面对赵匡胤极富侮辱、挑衅性的问话,花蕊夫人神情自若、冷静沉着,略做沉吟后,口占《述亡国诗》一首。诗云: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诗罢,花蕊夫人仰天长叹,良久不语,突然飞身跑去,头触玉柱,绝代佳丽、词人香消玉陨。

 春联之创始者--后蜀主孟昶 - 天辰云 - 天辰云的Blog

《述亡国诗》,诗风不卑不亢、潇洒且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诗写得有个性,活脱脱地表现出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妾身"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更加犀利尖锐、入木三分,比一般斥骂更加有力,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收到了“下语三分而命意十分”的效果,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石破天惊的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在这里。“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的剥皮而鞭笞。

“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诗更有用铁一般的事实,犀利的语言,对后蜀国君软弱无能,投降变节的行径,无情的揭露,尖锐的谴责,同时也大义凛然地嘲讽了后蜀国男人的无能和怯懦。

男人,承担者卫国护家的重任,因此,男人的失职、无能、失信、懦弱、变节、投降,都会被骂成“不是男人”、“不够男人”、“没男人味”。这对于真正的男人来说,无疑是最为严厉和最羞辱的怒骂,因而花蕊夫人的《述亡国诗》被后来的男人称为“骂尽天下男人的诗”,无疑很有道理和警示作用。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07 Sun 2013 12:06
  • 置頂 孟昶

孟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介绍的是五代十国后蜀君主。关于东晋时期的同名人物,详见“孟昶 (东晋)”。
后蜀后主
概要
姓名 孟昶
谥号
楚恭孝王
睿文英武仁圣明孝皇帝[1]
政权 后蜀
在世 919年-965年
在位 934年-965年
年号
明德:934年七月-937年
广政:938年-965年正月
后蜀后主孟昶(chǎng,音同“敞”)(919年~965年),初名仁赞,表字保元。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34年~964年在位),在位31年,享年47岁。

[编辑]简介

孟昶一般被称为后主。即位初年,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后蜀国势强盛,将北线疆土扩张到长安。
但是他在位后期,贪图逸乐、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七宝溺器”,朝政十分腐败。传说孟昶对戏曲也入迷甚深。
后蜀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宋师在大将王全斌的指挥下以两路伐后蜀,蜀军与宋军在剑门关外进行一场大战,蜀军全军覆灭,后蜀精兵被全歼,灭亡之势已不可免了。宋军包围成都府,孟昶投降,后蜀灭亡。
孟昶被俘后被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居住在汴京。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孟昶带开封七日后郁郁而终(一说被赵光义毒死),追封楚王,谥恭孝。
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在亡国之后写下了悲愤的诗句:“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编辑]纪念

因孟昶喜好戏曲之故,有些戏班会祭祀其为戏神,称之孟郎、孟郎君。
有人认为送子张仙一神,实为花蕊夫人入赵宋后,纪念孟昶的伪称。《金台纪闻》记载:世所传“张仙像”者,乃蜀王孟昶挟弹图也。初,花蕊夫人入宋宫,念其故主,偶携此图,遂悬于壁,且祀之谨。太祖幸而见之,致诘焉。夫人诡答之曰:“此蜀中张仙神也。祀之能令人有子。”[2]
另说后蜀亡后,花蕊夫人或感念孟昶的百姓,以“二郎神”、“西秦王爷”等名义加以供奉。
[编辑]家庭

[编辑]后妃
张太华,原为最受宠之妃,深得后主宠爱,与后主孟昶同游与青城山时被霹雷震死。[2](王文才、王炎《蜀梼杌校笺》认为此说不确,张太华为明人小说家言。)
徐贵妃(花蕊夫人),张太华去世后最受宠之妃(五代蜀主孟昶宠爱贵妃徐氏,徐国璋的女儿,被蜀主封为贵妃,贵妃常与后主(孟昶)登楼,以龙脑末涂白扇。扇坠地,为人所得。蜀人争效其制,名曰“雪香扇”。见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后蜀·慧妃徐氏传》。[2]涂以香料的白色扇子。宋陶谷《清异录·雪香扇》:“孟昶夏月水调龙脑末,涂白扇上,用以挥风。一夜,与花蕊夫人登楼望月,误堕其扇,为人所得。外有效者,名雪香扇。”)
李艳娘,因献舞而入宫为妃,封为昭容,并赐其家人钱财十万。李艳娘好梳高髻,宫人皆学她以邀宠幸,也唤作“朝天髻”。《十国宫词》露台灯耀舞衣妍,一搦纤腰十万钱。进御乞颁新位号,梳将高髻学朝天。
[编辑]子女
[编辑]子
皇太子孟玄喆
褒王孟玄珏
遂王孟玄宝
[编辑]女
一女嫁伊审征之子伊崇度。
一女嫁韩保正之子韩崇遂。
一女嫁赵崇韬之子赵文亮。
一女封凤仪公主,嫁李昊之子李孝连。
一女封銮国公主,嫁毋昭裔之子毋克恭。
一女嫁赵普之子赵承煦。
[编辑]孙
据柳开《宋故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赠侍中孟公墓志铭》,孟玄喆有十五子、六女:
孟隆证,曹州观察推官。
孟隆诂,丰县知事。
孟隆说,吉州军事推官。
孟隆诠,秀州军事推官。
孟隆諲,供奉官。
孟隆谏,殿直。
孟隆谔,殿直。
孟隆谠,殿直。
孟隆谂,殿直,娶宋偓第七女为妻。(据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并序》)
孟隆询,殿直。
孟隆譓。
孟隆译。
孟隆谧。
孟隆护。
不详。
[编辑]参见

^ 《宋史卷四百四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 2.0 2.1 2.2 吴任臣,《十国春秋》第五十卷。
隐藏▲ 查 论 编
五代十国君主
后梁
太祖朱温 → 郢王朱友圭 → 末帝朱友贞
后唐
太祖李克用* → 庄宗李存勖 → 明宗李嗣源 → 闵帝李从厚 → 末帝李从珂
后晋
高祖石敬瑭 → 出帝石重贵
后汉
高祖刘知远 → 隐帝刘承祐
后周
太祖郭威 → 世宗柴荣 → 恭帝柴宗训
前蜀
高祖王建 → 后主王衍
后蜀
高祖孟知祥 → 后主孟昶
杨吴
太祖杨行密 → 烈宗杨渥 → 高祖杨隆演 → 睿帝杨溥
南唐
烈祖李昪 → 元宗李璟 → 后主李煜

侍中王潮* → 太祖王审知 → 嗣王王延翰 → 惠宗王延钧 → 康宗王昶 → 景宗王曦 → 朱文进 → 殷帝王延政
吴越
武肃王钱镠 → 文穆王钱元瓘 → 忠献王钱弘佐 → 忠逊王钱弘倧 → 忠懿王钱弘俶
马楚
武穆王马殷 → 衡阳王马希声 → 文昭王马希范 → 废王马希广 → 恭孝王马希萼 → 马希崇 → 刘言 → 王逵 → 周行逢 → 周保权
荆南
武信王高季兴 → 文献王高从诲 → 贞懿王高保融 → 侍中高保勖 → 侍中高继冲
南汉
代祖刘谦* → 烈宗刘隐* → 高祖刘䶮 → 殇帝刘玢 → 中宗刘晟 → 后主刘鋹
北汉
世祖刘旻 → 睿宗刘钧 → 少主刘继恩 → 英武帝刘继元
注:带*号者为追尊,未实际统治。
三皇五帝 →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 三国 → 晋 / 十六国 → 南朝 / 元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 唐 → 五代十国 – 宋 / 西夏 / 辽 / 金 → 元 → 明 → 清 → 民国 / 共和国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孟昶
前任:
父高祖孟知祥 中国后蜀皇帝
蜀地君主 继任:
-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典故:自食其力
作者﹕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根據《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記載,漢文帝時,賈誼見到人民紛紛棄農從商,擔心將來造成糧食不足的問題,於是向文帝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鼓勵人民從事農耕,讓每個人都能憑藉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讓那些從事工、商業及遊蕩不務正業的人從事耕種,這麼一來就會有充足的存糧,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自然富強安寧,不至於像現在這樣生活在恐懼之中。漢文帝聽取賈誼的建議,就開闢田地親自耕種,勸導人民務農。「自食其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憑藉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

 

--摘編自正見網

 

自食其力

發音:

zì shí qí lì

釋義:

依靠自己勞動所得來養活自己。其: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指前面的“自”。

出處:

《禮記·禮器》:“食力無數。”陳砊集說:“食力,自食其力之人。”

實例:

①作主語。老舍《茶館》二幕:“我賣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②作謂語。周漢暉《談誠實》:“誠實這種美德是勞動人民的特性。因為勞動人民自食其力,不剝削別人。”

小貼士:

[附條] “各食其力”。漢·賈誼《論積貯疏》。

同義詞:

自力更生自給自足

反義詞:

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