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座巨大的翡翠屏障矗立在郴州市蘇仙區境內。她距市中心三華里,主峰海拔526米,滿山古松籠翠,崗巒霧雲繚繞,構成"蘇林雲松"的奇觀,為郴陽八景之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蘇仙嶺原名牛脾山,西漢文帝時,郴人蘇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蘇仙嶺。秦末始見郴縣名,漢初即有蘇仙嶺。蘇仙與郴縣幾乎同時。古老的歷史,瑰麗的風景,召喚歷代名人騷客瀏覽觀光,書寫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詞章歌賦,留下眾多流傳千古的文物古蹟。而蘇耽的神奇,仙人的靈驗,更吸引著古今善男信女、商賈鉅子乃至達官顯宦前來頂禮膜拜,祈禱保佑。故早在唐代,蘇仙嶺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譽。
上下兩千年,蘇仙嶺香火鼎盛,歷久不衰,倏忽到今日,舊貌換新顏。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湘南璀璨名珠--蘇仙嶺,必將為護佑一方水土繁榮昌盛再放異彩。
吞萍成孕
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的一天,郴州城東 鴨子塘村一個姓潘的姑娘,到村旁的郴江岸邊浣洗衣裳。正洗著,潘姑娘猛地抬頭看見一朵與眾不同的五彩浮萍順水飄近,閃現光異彩,煞是好看,潘姑娘既喜歡又好奇,用手去撈,不想手竟被浮蓮根蔓緊緊纏住,總也甩脫不開。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不料這浮萍竟順勢滑進了潘姑娘腹中。過了一段時間,潘姑娘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懷孕了。
取名蘇耽
中國傳統習俗是孩子從父姓,潘姑娘的小孩既然沒有父親,也就沒有姓名。小孩長大入學,沒有姓名不方便,教書先生因此要為他取個名字。先生叫他走出塾館,通報他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小孩剛走出門,就看見有一個人用禾草串魚懸掛在樹枝上,自己卻枕著樹根呼呼大睡。小孩於是將所見情景禀報先生,先生說:"禾草串魚,是個'蘇'字;枕樹而臥,是個'耽'字。你就姓蘇名耽,叫蘇耽吧。自此,小孩就稱蘇耽。
遠遁取食
蘇耽非常孝順母親,有一次正在吃飯,蘇母無意間說想吃便縣(今永興)的特產鮓魚(油鮓魚)。蘇耽一聽,放下琬筷就出了門,眨眼功夫,蘇耽就提了一對鮓魚回來。蘇母問:" 郴縣也有鮓魚嗎?"蘇耽答:"我是從便縣買來的。"蘇母覺得很奇怪;又一次,蘇母患病不思飲食,蘇耽問娘想吃什麼,蘇母說:"我想吃的只怕是想得到卻吃不到。"原來蘇母想吃湘潭名產臭豆腐乳。怪不得說想得到卻吃不到了;湘潭離郴州近七百里,常人注返需兩個月時間。母親有病需要照應,如何能盡快取回臭豆腐乳呢?蘇耽在門外沉思間,忽然遇到曾向他傳授仙術的老仙爺,告訴他白鹿洞通湘潭,只要日出前入洞.日落前就可從湘潭打個來回,出洞而歸;第二天,蘇耽按照老仙翁的指點,果真買到了湘潭臭豆腐乳,並在當天傍晚趕回了郴州。蘇母高興之餘,卻不相信蘇耽真的到了湘潭.兩月後,蘇耽的舅舅來看望蘇母,說起曾在湘潭看見過外甥的事。蘇母這才相信蘇耽真的到過湘潭,於是更加驚異,自此,蘇母認定蘇耽不是凡人。
七顆仙桃
蘇母久病不愈,蘇耽憂心如焚,暗中祈禱菩薩,願意自己代母受病,只望母親早日康復,蘇耽的孝心感動了神靈,夢見仙人授意說:"牛脾山頂古樹鮮桃,吸日月之精華,已成仙果.摘食之,可愈治母病。"又告誡道."只是仙物不可妄求。一而三、再而四,七顆足矣,切忌多貪" 。
第二天,蘇耽果然在牛脾山頂找到了仙桃;只是因一時高興,忘記了神人的告誡,盡興採摘了滿滿一筐。蘇耽背著滿筐仙桃飛奔下山。跑到山腰,腳絆石頭摔了一跤,滿筐仙桃遍地亂滾。蘇耽急忙爬起撿拾,左尋右找也就拾到七顆。蘇母吃了蘇耽帶回的七顆仙桃,病體頓時痊癒。後來,那些散落山腰的仙桃全部化作了石頭。《郴州志》載:"仙嶺( 蘇仙嶺 )有桃石,剖之紋核如生,世傳仙桃。馬嶺山亦多虺蛇殺人,服之可解。"如今,仍常有人在蘇仙嶺山腰拾到桃石,研粉沖服,百病可愈。
群鶴迎仙
漢文帝三年(公亓前177年)五月十五日,是蘇耽成仙升天的日子。蘇耽一早起來就劈柴禾,掃庭院,又將水缸挑滿。這是最後一次侍奉母親,他想竭力多做些事。挑水時,他看見了倒映井底的南天門,且隱隱聽見裊裊仙樂聲,知道行期已近,於是整衣撣塵等候仙侶。忽然紫氣西來,氤氳縹緲中,十隻仙鶴迤邐降落在蘇家庭院。蘇耽急忙入宅含淚向母親辭別:"耽已成道,受命將升,仙仗臨門,不得終養。"蘇母雖然捨不得與兒離別,但知道天命難違,不可強留,於是哽咽唏噓說:"兒走後,娘何以為生?"蘇耽將老仙翁授給的石匣捧送到母親手中,說:"有需必得,慎勿發也。"又說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枯葉救之。蘇耽辭母出門,忽聞仙樂齊奏,又有異香瀰漫,蘇耽騎上仙鶴,旌幢和群鶴簇擁著他逶迤騰空而起。
桔井泉香
蘇耽昇仙的第二年,郴州果然暴發瘟疫,來勢迅猛,八方蔓延,不分男女老少,均受染髮病,病死無數。一時間,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鄉親們在此劫難中,自然想到蘇耽,可蘇耽已經成仙升天而去子:於是轉而來求蘇母。蘇母便按照兒子的囑咐,凡來求醫者,每人賜給院內井水一升,桔葉一片。說也真靈,病人服後,無不迅速痊癒。消息傳開,前來向蘇母求醫討桔葉、井水的很多,可桔樹上的葉子和井中泉水並不見少。原來,蘇耽成仙,仙氣飄溢,桔樹招收了仙風,有了靈性,人每摘一葉,樹就會自長一葉。泉水吸收了仙氣,也有了靈性,人們每舀一升,井水就自湧一升。由於有足夠的桔葉井水,郴郡的瘟疫終於得以平息。自此," 桔井泉香"這一典故就流傳下來,並傳遍全國及日本與東南亞等國。
唐開元十九年(731),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賜名"集靈觀"、"桔井觀"。
擲經成橋
蘇耽成仙離家時,為了母親衣食有著落,把老仙翁贈送的小石匣留給了母親,石匣上寫著"心有求,叩叩首"幾個字。石匣只要叩一下,就會出現蘇母所需的衣食穿用;蘇母憑著這個石匣子,溫飽度日,竟活到百歲才無疾而終。蘇母逝世那天,人們望見蘇仙嶺上有白馬出沒,並隱隱聽到哭聲從嶺上傳來。人們把所見所聞禀報到郡署。郡太守張邈率下屬一行親赴嶺上求見蘇仙。仙凡異壤,不可直面,蘇仙半隱於松葉枝叢中,接待張太守,感謝他弔孝母親。言語間,郡守張邈偶然窺見蘇仙豐資神彩,光熠照人。蘇仙顧及故鄉諸事,知道郴江因無河橋,過往行人全憑小船擺渡,十分不便,於是有意為鄉親解難。於是蘇耽對太守說:"山谷幽遠,日暮難歸,願許蘇耽成橋水上。"說完將手中一卷仙經擲向郴江,離郡署最近的河面上立即出現了一座石拱橋。郴人為紀念蘇仙的恩德,就稱這座橋為"蘇仙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