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耽成仙的故事
 
 
作者﹕真珮

【大紀元12月9日訊】蘇耽是桂陽人,在漢文帝時得道,人稱他為蘇仙。傳說蘇耽的母親潘氏在郴江河邊洗衣,手指繞上五彩綵帶。五彩綵帶竟神奇地鑽入潘氏肚裏,於是潘氏未婚有孕。潘氏在牛脾山腳的山洞裏生下了蘇耽,然後就匆匆的棄子離去了。幾天後,潘氏因想念兒子,跑回山洞正好看到白鹿給孩子餵奶,白鶴伸展翅膀給孩子禦寒。最後潘氏終於決定將孩子留在身邊一同生活。
  
蘇耽從小就明事理、很孝順母親。有一次,母親生病卻想吃臭豆腐,而當地郴州城沒有。蘇耽為了滿足母親的願望,前往縣市去買臭豆腐了。回來後,母親問兒子,你這是哪來的?蘇耽說,這是去縣市買回來的。母親疑惑的說,去縣市來回有百餘里,這怎麼可能在幾個時辰就買得回來,你這不是騙我嗎? 蘇耽說,對了,我在買臭豆腐的路上剛好遇到舅舅,他說明天會過來呢,您如果不信,明天可順便問他就知道了。隔天蘇耽的舅舅果然來了,舅舅談到昨天確實曾在湘潭碰到蘇耽。母親聽後還是一臉茫然。
蘇耽自小聰穎,有次到蘇仙嶺山上放牛,在山腳的一座小橋碰到一位仙翁,給了他一本醫書。從此,蘇耽放牛時就認真看醫書。說也奇怪,別人家的牛總是亂跑,而蘇耽的牛不用管,自己吃飽自己回來,因此蘇耽能更安心的看書。後來,蘇耽學會了醫術,時常為鄉親採藥治病,藥到病除。後來人們將蘇耽遇仙的這座小橋叫做遇仙橋。
  
由於蘇耽濟世救人、孝母愛人,德行昭著,上天感動,召其上天,位列仙班。      
蘇耽成仙前,曾對母親說,郴州不久將發生一場瘟疫,只要用屋前井旁橘樹樹葉合著井水一起熬煮湯藥,就可治病。蘇耽升天後不久,果然郴州發生了瘟疫。潘氏用橘葉熬井水,解了這場瘟疫。事後,才有"橘井泉香"這個典故。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蘇耽,將牛脾山改名為蘇仙嶺,並在山頂修了寺廟,稱為蘇仙觀。@*
(http://www.dajiyuan.com)

12/9/2006 11:26:17 PM

 

蘇 耽

相傳西漢末年有一人,姓蘇名耽字子安,其父早逝,母子相依為命。蘇家原籍桂陽,後遷居商城縣大蘇山北麓。蘇宅緊依石槽河東岸,門前怪石林立,宅後綠竹滿園,黃鶴紛至。
蘇耽幼秉異賦,天資聰穎,五歲習文,七歲善劍,成年後精通天文地理,立志為天下人盪邪惡,扶正氣。但時逢戰亂,兵禍連年,民不聊生,加之境內瘟疫流行,以致田園荒蕪,十室九空。蘇耽壯志難酬,憂心如焚。一日,他聽說大蘇山有一得道真仙隱居,道號朝陽真人,法力無邊,就向母親禀告,願踏遍青山,尋師學藝,普渡​​眾生。蘇母深明大義,答應了兒子的請求。次日,蘇耽足登麻履,腰佩短劍,拜別慈母,上山尋師。
朝陽真人這天正靜坐洞府,閉目養神,忽感心血來潮,屈指一算,知蘇耽來訪。真人把拐杖拋出洞府,變成一猛虎,朝蘇耽呼嘯而去。蘇耽驟逢猛虎,未及反應,即被那虎一口銜住,騰空而起,直至洞府。蘇耽見朝陽真人後,跪拜於地,口稱師父。真人問他為何而來,他說:“我想拜真人為師,求學仙術,拯救百姓。”真人聽後,取出金丹數粒,交給蘇耽後說:“求學仙術非一日之功,拯救百姓乃當務之急,你先拿這些仙丹回去,化在大缸水中,讓鄉鄰們每人服一湯匙,就能解除瘟疫。”
蘇耽捧回仙丹,按真人指點施行,果然靈驗。此後他求學仙術的決心更加堅定,辭母離家,再次上山拜師。行前,他預卜兩年後縣境有大疫復至,囑咐母親教百姓普遍種橘並鑿井,疫至用井水煮橘葉飲服,以避其害。兩年後,蘇耽所言一一應驗。其間,蘇母因奔走救民,勞累過度,以致油盡燈滅。鄉弟鄰里深感厚德,集資把蘇母厚葬在蘇家宅後,並把其住處取名為“子安”。
蘇耽從師三年,學成煉丹之術後返回故里,聞母病故,悲痛欲絕。當天夜裡在母親墳前守孝,突然雷雨交加,第二天雨過天晴,有數十隻黃鶴飛臨蘇門,蘇耽在母親墳前三拜之後,於門前岩石上跨上鶴背,升仙而去,只留下岩上的深深足印,至今猶存。後來人們懷念蘇耽,將“子安”改稱“蘇仙石”,大蘇山上朝陽真人住過的洞府稱為“朝陽洞”。有詩為證:
大蘇山前有子安,相傳此地出蘇仙,
仙人已乘黃鶴去,留下足跡在人間。

 

典故蘇耽井 

同源典故化鶴三千歲 化鶴群 橘井 蘇仙橘井 蘇君跡 蘇耽仙 蘇耽化鶴 蘇耽宅 蘇耽鶴 送蘇耽 避彈歸 鶴爪書

相關人物蘇耽

參考典故桔井


《太平廣記》卷十三〈神仙十三·蘇仙公〉~90~
蘇仙公者,桂陽人也,漢文帝時得道。先生早喪所怙,鄉中以仁孝聞。宅在郡城東北,出入往來,不避燥濕。至於食物,不憚精粗。先生家貧,常自牧牛,與裏中小兒,更日為牛郎。先生牧之,牛則徘徊側近,不驅自歸。余小兒牧牛,牛則四散,跨岡越險。諸兒問曰:「爾何術也?」先生曰:「非汝輩所知。」常乘一鹿。先生常與母共食,母曰:「食無鮓,他日可往市買也。」先生於是以箸插飯中,攜錢而去,斯須即以鮓至。母食去(明鈔本去作未)畢,母曰:「何處買來?」對曰:「便縣市也。」母曰:「便縣去此百二十裏,道途徑險,往來遽至,汝欺我也!」欲杖之。先生跪曰:「買鮓之時,見舅在市,與我語雲,明日來此,請待舅至,以驗虛實。」母遂寬之。明曉,舅果到。雲昨見先生便縣市買鮓。母即驚駭,方知其神異。先生曾持一竹杖,時人謂曰:「蘇生竹杖,固是龍也。」數歲之後,先生灑掃門庭,修飾牆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侶當降。」俄頃之間,乃見天西北隅,紫雲氤氳,有數十白鶴,飛翔其中,翩翩然降於蘇氏之門,皆化為少年,儀形端美,如十八九歲人,怡然輕舉。先生斂容逢迎,乃跪白母曰:「某受命當仙,被召有期,儀衛已至,當違色養,即便拜辭。」母子歔欷。母曰:「汝去之後,使我如何存活?」先生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簷邊桔樹,可以代養,井水一升,桔葉一枚,可療一人。兼封一櫃留之,有所闕之,可以扣櫃言之,所須當至,慎勿開也。」言畢即出門,踟躕顧望,聳身入雲,紫雲捧足,眾鶴翱翔,遂升雲漢而去。來年,果有疾疫,遠近悉求母療之,皆以水及桔葉,無不愈者。有所闕乏,即扣櫃,所須即至。三年之後,母心疑,因即開之,見雙白鶴飛去。自後扣之。無複有應。母年百餘歲,一旦無疾而終。鄉人共葬之,如世人之禮。葬後,忽見州東北牛脾山,紫雲蓋上,有號哭之聲,鹹知蘇君之神也。郡守鄉人,皆就山吊慰,但聞哭聲,不見其形。郡守鄉人,苦請相見,空中答曰:「出俗日久,形容殊凡,若當露見,誠恐驚怪。」固請不已,即出半面,示一手,皆有細毛,異常人也。因請郡守鄉人曰:「遠勞見慰,途徑險阻,可從直路而還,不須回顧。」言畢,即見橋亙嶺傍,直至郡城。行次,有一官吏輒回顧,遂失橋所,墮落江濱,乃見一赤龍於腳下,宛轉而去。先生哭處,有桂竹兩枝,無風自掃,其地恒淨。三年之後,無複哭聲,因見白馬常在嶺上,遂改牛脾山為白馬嶺。自後有白鶴來止郡城東北樓上,人或挾彈彈之,鶴以瓜攫樓板,似漆書雲: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來歸,吾是蘇君彈何為?」至今修道之人,每至甲子日,焚香禮於仙公之故第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九《耒水》引《桂陽列仙傳》
「耽,郴縣人,少孤,養母至孝。言語虛無,時人謂之癡。常與眾兒共牧牛,更直為帥,錄牛無散。每至耽為帥,牛輒徘徊左右,不逐自還。眾兒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耽曰:『非汝曹所知。』即面辭母云:『受性應仙,當違供養。』涕泗又說:『年將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飲水,可得無恙。』如是有哭聲甚哀。後見耽乘白馬還此山中,百姓為立壇祠。」


典故 簡釋
橘井 喻孝事父母,或指仙丹妙药。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彬州》:“彬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
苏耽宅 喻仙人居处。唐王昌龄《奉赠张荆州》:“王君飞舄仍未去,苏耽宅中意遥缄。”

作者 詩題 詩句
元結 桔井 如何躡得蘇君跡,白日霓旌擁上天。
杜甫 八哀詩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 敢忘二疏歸,痛迫蘇耽井。
王昌齡 出郴山口至疊石灣野人室中寄張十一 昨臨蘇耽井,復向衡陽求。同疚來相依,脫身當有籌。
王昌齡 奉贈張荊州 王君飛舄仍未去,蘇耽宅中意遙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