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琴

洋琴- 洋琴 

 

  擊奏弦鳴樂器。現稱“揚琴”,曾稱“打琴”、“銅絲琴”。因是外國傳來故稱。木製音箱,呈梯形或蝴蝶形,故也稱“蝴蝶琴”。傳統洋琴設二排弦碼,承鐵弦或銅絲弦多檔,每檔弦一至三根。弦係於琴面兩側的軫釘,借扳手調音。以竹籤一對擊弦演奏。
  《清朝續文獻通考·樂七》:“洋琴本西洋制。銅絲弦。低弦用雙股絞成,音不堪美。中高二部並三絲為一音。奏用薄頸竹捶。音量不大,常與琵琶、胡琴等相合。”洋琴起源於阿拉伯,後傳入歐洲。約明末清初,經海路從南方傳入。
  清·徐珂《清稗類鈔·音樂類》:“康熙時,有海外輸入製樂器曰:洋琴。半於琴而略闊,銳其上而寬其下。兩端有銅釘,以銅為弦張其上。用捶擊之。其音似箏、築。其形似扇。我國亦能自造之。

 

 

起源與前身:

 

在揚琴族中計有「揚琴」、「筑」、「卡龍」等三種擊絃樂器:「筑」是一種在西元前四、五世紀即已流行於我國北方的以筑尺敲擊發音的樂器,與琴相似,細長而成棒狀,一般是五條弦。《舊唐書、音樂誌》記載:「筑,如箏,細項。以竹擊之,如擊琴」,自古即有「易水送別,擊筑高歌」之憂情,於是後人以「擊竹」二字推斷揚琴是「筑」的演變體。但「筑」為竹製琴身,「揚琴」為木製琴身;「筑」的形狀似箏,為長方形,「揚琴」的形狀似梯形;「筑」用絲弦,「揚琴」用金屬弦;「筑」以左手按弦、右手持竹尺擊弦,「揚琴」則以二支琴弓擊弦。「筑」這種樂器經秦、漢、南北朝,而至隋唐,慢慢的消失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共鳴箱窄小,敲擊的弦又未用金屬弦,發音小而不良所致。有謂揚琴來源於筑,在年代來說,筑在唐後即已絕跡,而揚琴明末才在我國出現,期間相隔這麼久,因此揚琴應不是源於筑。  「卡龍」是我國新疆維吾爾族樂器,平置於桌上,以左手持金屬棒按柔滑弦,右手帶義甲撥彈,亦可隻手恉用撥片撥彈,在外型、弦數、音色特點上都與揚琴相似。事實上卡龍是由中亞地區的「嘎龍」演變而來,在元史記載,元代征伐西方時在克什米爾得「七十二弦琵琶」,這樂器可能就是卡龍,可見其出現於元代或更早,但是揚琴最初流行於我國的廣東,廣東與新疆幾乎隔絕,音樂風格更是相差甚遠,故揚琴與卡龍當無直接關係。

 

據史書記載,揚琴最早源於中東阿拉伯、波斯地區,當時稱之為「桑圖爾」Santur,後流傳到歐洲、北美及大洋洲,有達西瑪〈Dulcimer〉、欽巴龍〈Cimbalon〉、海克布里〈Hackbrete〉及薩特瑞〈Psaltery〉等名稱。當時的擊弦工具是木製小槌,音色清脆空曠。而我國最早出現揚琴的時間,是在明末,最初流行於廣東,它的形成,可能是由於達西瑪琴的直接傳入,或是借鑒於鋼琴所產生的。在1511年英國出版了一本音樂書籍,介紹了達西瑪琴,其形如長方形的盒子,許多弦張於兩端軸釘之間,中間有一條隔碼,琴邊兩個木槌,由於明代的工業發展,中西文化交流,這樣樂器傳進來是可能的。在明末義大利人利瑪竇帶了歐洲的古鋼琴到廣東和北京,很可能是我國當時工業落後,無法製作鋼琴,或民族習慣與風格不同,而鋼琴不被廣為使用,但卻吸收了其結構特點,而創造完成了揚琴,廢除其複雜的撥鍵系統,改用雙手持竹棒擊奏。

 

根據以上種種的說法,以第二種說法「揚琴由海外傳入中國」較符合歷史考據,以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中國與西方頻繁的接觸交往,揚琴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是很自然的現象。當然,傳入中國的方式除了海上傳入中國沿海廣東一帶經由著名的「絲綢之路」從陸路傳入中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以東歐匈牙洋琴,中東的土耳其揚琴均比中國揚琴歷史,而「絲綢之路」的中國大門「新疆」的民間音樂很早就有揚琴(新疆稱為Chang並非「卡龍」)參與伴奏,揚琴藉由新疆音樂文化傳入我國東北地區,並且溶入山東琴曲以及貴州琴書東北揚琴等戲曲中,亦是合理的推論。

 

總而言之,揚琴早於十三世紀前發現於中東、波斯一帶,十四世紀流傳於東、西歐,十七世紀以後經由海路及陸路傳入中國,於廣東沿海最為風行。早期揚琴為二條琴碼的小揚琴,形似梯型的蝴蝶,亦稱為「蝴蝶琴」,二十世紀中期開始(約在1960-1990年),揚琴在中國有了大幅度的改良,琴體增大了一倍,琴碼由二條增加為四條、五條,音域亦擴為五個八度,且半音齊全,可任意轉調,演奏曲目亦由傳統的廣東音樂擴大發展為現代音樂、複調音樂,以及十二音列……等多方面的曲目,為現代國樂團中不可或缺的樂器,尤其是它出色的伴奏功能,成為胡琴、笛子等國樂器獨奏時不可缺少的伴奏者,所以它又有「中國的鋼琴」雅號。

 

2. 概說:

 

揚琴是一種外來樂器,音質清晰自然,明朝時才傳入中國,所以原來叫做「洋琴」。現有的揚琴中,不論在外形,音位排列,音域等方面都有些差異。所以按照它的弦數多少,概分為八行揚琴,九行揚琴,十行揚琴,十三行揚琴,和十四行揚琴。近幾十年來,經過不斷的改良與創新,又有一種滑輪式轉調揚琴,就是在琴邊裝一個小銅輪藉以滑動,方便改變高音來轉調,使揚琴的音域更為寬廣更富有表現力,成為民族樂器中的重要一員。

 

音色美而悠揚,可以打出和聲,能合奏、齊奏、伴奏、及獨奏。揚琴的音響色彩變化,主要通過技術動作的各種層次對比來表現。一般情況下,音響色彩的剛柔層次,主要依靠琴竹擊弦前舉起的高度及其向下擊彈的速度的變化來實現;厚薄層次主要依靠擊弦點位置的變化來實現;虛實層次主要通過各種滑抹類,揉弦類等技法的運用來實現;明暗層次主要通過制音器踏板全放、半止或全止的控制變化來實現;抑揚層次主要通過琴竹頭觸弦時值快慢的變化來實現。以上的變化層次可以是單一色彩的變化或綜合色彩的變化,運用的技術動作不僅是單一的,也是綜合技術動作的協調與配合,結合力度的控制變化,使音色的層次變化和技術動作的選擇,取得了和諧的融合。

 

分類:

 

中國揚琴的種類很多,基本可分為三類:

 

小揚琴:

 

這是最早期的揚琴,設有兩排碼,各設7~10檔音位。小揚琴因為只有自然音(鋼琴的白鍵),不能轉調,所以很早就有上下絃半音定絃法,及左右橋半音定絃法的改革,以獲得變化半音來轉調。但基本上因橋數都沒有增加,所以演奏、製作均很困難。由於這種琴的體積小,音域窄,轉調困難,目前只作為民間少數人自娛的一種樂器

 

快速轉調揚琴:

 

這是1959年由北京楊竟明先生改革成功的四排碼揚琴,採用五二多排並列原則,解決了張力問題,以四橋並列取代傳統之兩橋,橫向定音階,增加音域。並採用變音滾軸與推滾承軸、變音槽,解決了微調或半音變化問題。和之前小揚琴相比,它擴大了音域,美化了音色,用變音槽升降半音的方法以利於轉調,是較為廣泛使用的揚琴形制,這類琴有北京的401、上海的78型、79型等。

 

平均律揚琴:

 

1950年代天津鄭寶恒先生改革了「呂律式大揚琴」,1970年代至1980年代又出現了廣州紅旗牌〈陳照華改革〉、上海81型、北京501〈桂習禮改革〉等不同排列形制的揚琴,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使用變音槽就能夠達到直接轉調的目的,促進和繁榮了創作,又豐富了表演技藝,使揚琴藝術向更高的階段發展。

琴竹:

 

琴竹,是揚琴的主要附件,揚琴之能發音,全靠琴竹擊弦之振動。一台揚琴聲音的大小除了揚琴本身共鳴之外,琴竹擊弦之輕重也有關係。擊弦之輕重,那是看某一曲中之需要,一般我們可以用揚琴的技術來克服它。至於揚琴音色的柔美、圓潤,那就是兩根琴竹的問題了。琴竹的好壞,對演奏揚琴的音色,有決定性的關係。

 

揚琴在台沿革:

 

早期傳統揚琴的形狀與構造,輕巧而簡便,清脆而悠揚,兼具聲音的包容性,所以被廣泛運用在地方戲曲,比如說唱音樂、歌仔戲、客家戲、布袋戲……等的具種伴奏形式,因而能流傳至今。

 

民國四十年代,著名音樂家祁寶珍、李協和、謝萬福、何名忠、周耀當、江菊松、夏炎、孫培章、董榕森……等眾位國樂前輩,致力於振興國樂推廣教育,也因此有大量的獨奏曲、合奏曲譜。而隨著樂團的組織結構,曲目的改良,二橋七、八行的小揚琴已不敷使用,所以逐漸朝向擴大音域、半音的方向改良,而有十行、十一行、甚至十四行的產生,且運用了相當長的時間。當時中廣國樂團 黃蘭英老師,仍是使用二橋十行,而晨鐘國樂社的 黃祖彝老師使用的揚琴則是二橋十四行。

 

由於十四行揚琴十分笨重,所以無法普遍使用,在民國四十年代,中廣國樂團便設計了十三行半音階揚琴,同時在民國四十三年,黃祖彝老師也設計了二十行半音階揚琴,並在民國六十三年的「中國歷代樂器展覽」會中參展。這在當時可算是相當創新的改良,只可惜未加以研究推廣,而未普遍使用。因此,從民國四十年代到民國七十年初,國內可說仍使用小揚琴,但是大揚琴的行蹤,已慢慢浮出了。

 

民國五十年代,由各大專院校培育了許多優秀的揚琴學生,使揚琴能突破傳統手法,大為提昇了演奏技巧,且創造了許多揚琴獨奏曲,如蔡錫山-- 「蝴蝶操」、「豐收樂淘淘」;夏炎 -- 「綠洲」、「清溪流水 – 彎月」;魏麗瑩 -- 「午夜聞鶯」、「牧野遙思」、「童年」、「碧海青天」、「春綠林」……等,使揚琴展現出更多的獨奏表現力。

 

揚琴的演奏技巧:

 

演奏前先調整琴架到適當高度,演奏揚琴時坐姿要端正,兩腿靠攏,雙眼注視著樂器。彈奏揚琴,琴竹的拿法非常重要,控制得好,才可以敲擊出所要的音色和音量。   

琴竹的拿法有兩種,一種是以拇指,食,中三指持竹;另一種是以拇指,食,中,無名指持竹,這種持竹的方法最好。因為用四指持竹,可以運用食指起竹,無名指落竹,速度快且持竹穩固,對音色和音量也比較好控制。而敲擊位置在距離琴橋一公分的地方,音色最好。為了應付快板時的彈奏,左右兩竹應輪流使用,養成一竹一個音的習慣。而左右手的順序要看第一個音的位置在那裏。譬如說第一個音的位置在左邊,就由左竹先敲擊,再由右竹敲第二個音,盡量避免交叉敲擊。

揚琴的音位,以四橋揚琴為例,在演奏者的右方第一弦為最低音G,縱的方向為二度關係排列,橫的方向為五度關係排列。協音也稱為襯音,二竹輪流敲擊高低八度的兩條弦,就會得到協音的效果。雙音,二竹同時敲擊八度音的兩條弦,就會有雙音的效果。輪音又分為單輪或雙輪。二竹在同一個音上急速而連續敲擊就是單輪。二竹在高八度的兩條弦上,同時急速而連續敲擊就是雙輪。按音在出音以後,立即用中指和無名指按住出音的弦,使聲音立即頓住,也稱為頓音。如果指尖在敲擊的同時,輕觸琴弦的二分之一並立即放開,會產生一個清亮的聲音,稱之為泛音。一竹可以配合另一竹的音同時敲擊和弦聲,使聲音更豐富而優美。

現在的「揚琴」過去多稱「洋琴」。

過去用雙橋八行「小」洋琴,現在用四橋以上的快速轉調「大」揚琴。

 

揚琴[編輯]

 
 
 
402型揚琴

揚琴亦稱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現代幾乎統一稱作「揚琴」,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種兼具打擊樂器弦樂器特點的樂器,普遍使用於中樂團

 
雙音琴竹,左竹為四度,右竹為三度。

 

起源[編輯]

源於阿拉伯波斯等地區的「桑圖爾」。後流傳到歐洲北美洲大洋洲,有「德西馬琴」(Dulcimer)、「Cymbalom」、「Hackbrett」及「Psaltery」等種變體。最初的擊弦工具是木製小槌,使得音色清脆為揚琴的特點。

 
Cymbalo

中國的揚琴起源尚未有定論,但普遍認同在明朝中海路傳進中國的說法。而中國最早出現揚琴的記載,為李鍇所撰《含中集》提到揚琴。

傳統流派[編輯]

講究加花裝飾與潤飾發展,華麗活潑流暢,有冒頭、疊尾、雙持加倍音、贈音帶輪等特有竹法,多以「左竹法」處理的曲目。嚴老烈所編《旱天雷》、《倒垂簾》、《連環扣》、《到春來》、《歸來燕》等廣東揚洋琴曲多用「座音襯打法」。易其仁於1920年編著《粵曲洋琴譜》,其所創用的洋琴竹法符號為後人延用。丘鶴儔並提出"竹法十度"說。
輕細小雅,有「揚琴一捧煙」說法,多用附點與短拍帶輪。
講究演奏技法的特殊效果,較歡樂雄壯。
少用輪奏法,奏法最為樸素,但頭板加花講究抑揚頓挫,各種催奏法講究緊密對比。潮州洋琴保存最原始型制,如銅絲絃、七平均律等。

制式[編輯]

  • 小揚琴
兩橋式,長期用於說唱音樂的伴奏。
  • 大揚琴
兩橋式十二平均律律呂式大洋琴,為兩橋間採半音調絃法,有高音、低音兩種,由鄭寶恆張子銳趙立葉天津樂器廠合作,於1953年、1954年間共同製作。其後鄭寶恆、袁靜芳蘆寶林合作研製第2代全律活馬大洋琴。
  • 3橋變音揚琴
被號稱為「快速轉調洋琴」,於1959年由楊竟明製作,可以臨時以滾軸變半音轉調。
  • 4橋變音洋琴
楊竟明於1961年在三橋變音揚琴的基礎上製作而成。
  • 401
楊竟明以變音揚琴的基礎上製作的五橋變音洋琴。以「五‧二多碼並列式」、「分層滾軸板」、「轉調半音槽」解決音域、微調、轉調等問題。
  • 402
  • 501
桂習禮李江周靖石於1984年據401揚琴研製而成,於高低音區加進半音調絃法,絃軸彷鋼琴用細螺紋以防止跑絃。
  • 505
於501內加鋼棍牽柱及雙梆結構,以抵銷琴絃張力及結合洋琴架,加裝腳踏制音器後而成。
  • 601
2004年由瀋陽音樂學院劉寒力研製並設計音位,唐山貴軍樂器有限公司潘貴軍製作,這是基於501型揚琴為基礎重新研製。音域為B1(大字一組)至f4(小字四組),橫向二‧五式排列為主,音域寬廣且演奏方便。代表曲目有《金翎思-滿鄉隨想》、《驪山池影》、《竹瀟琴夢》等。2005年在北京第八屆世界揚琴大會正式亮相。

構造[編輯]

 
琴碼與弦

揚琴以擊弦發聲,音箱以木製成,呈扁平梯形,上有100多條弦,雙手持琴組擊奏。

[編輯]

現代揚琴有100多條弦,通常由1至5條弦1組發1音,低音弦最粗,有效弦長最長,1至2弦1組,高音弦最細;有效弦長短,4至5弦1組。有效弦長為橋碼左則一段,弦由左右兩端蓋板下的螺絲栓著,須以工具調音。

 
琴竹

橋碼[編輯]

常用的「五排碼」揚琴由右至左稱為低音碼、左碼、中碼、右碼、半音碼。亦有3排和4排橋碼的揚琴。揚琴的橋碼是無法移動的。

琴竹[編輯]

 
琴竹竹體,尖端用來撥弦,可發出清脆的音。

亦稱琴筧竹鍵等,以具彈性的竹製作,為擊弦工具,常用有單音琴竹單音雙面琴竹雙音琴竹等。竹身細長,手握一端扁平;擊弦一端為鎚狀,一面以橡皮或其他彈性材料包覆。

滾珠及變音槽[編輯]

 
滾珠、變音槽

位於揚琴左右兩側,將弦抬高,以降低狼音,部分新式揚琴有「變音槽」,可以迅速移動滾珠,改變有效弦長以改變音高,可方便調音、轉調、奏臨時變化音。

奏法[編輯]

以雙手持琴竹左右交替擊奏或齊擊一音以加強音量。以裸竹一面擊弦為「反竹」,音色尖銳有如金屬互碰;以琴竹尾部「鉤奏」,奏出彈撥樂效果。揚琴餘音悠長,可以手指按弦消音。戴上「滑音指套」後可奏滑音

 
滑音指套

民族樂團中,位於指揮前方第一排,常奏和音琶音。亦為胡琴等的獨奏曲重要的伴奏樂器。

音階[編輯]

 
揚琴七聲音階(1=C);
及半音碼、左碼、中碼、右碼、低音碼

原為五聲音階樂器,經增加橋碼後可奏半音音階

重要樂曲[編輯]

古曲[編輯]

1930年代[編輯]

1950年代[編輯]

  • 春天》1959年,王沂甫

1960年代[編輯]

1970年代[編輯]

1980年代[編輯]

1990年代[編輯]

2000年代[編輯]

年代不明[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顯示器[編輯]

 
 

 
一款LG寬螢幕液晶電腦顯示器

顯示器英語display device),也稱顯示屏熒幕屏幕螢光幕,一種輸出裝置(Output device),用於顯示圖像色彩

常見的顯示器是電腦顯示器電視

  

歷史[編輯]

最早的顯示器是1922年的陰極射線管(CRT)

Apple I首次為電腦帶來顯示器的概念,而不僅僅是一台充滿訊號燈的大盒子。[1]

現在已經發展為液晶顯示器電子書

螢幕尺寸[編輯]

螢幕尺寸依螢幕對角線計算,通常以英吋(inch)作為單位,現時一般主流尺寸有17"、19"、21"、22"、24、27"等,指螢幕對角的長度。常用的顯示器又有標屏(窄屏)與寬屏,方螢幕長寬比為 4:3(還有少量比例為 5:4),寬螢幕長寬比為 16:10 或 16:9。在對角線長度一定情況下,寬高比值越接近 1,實際面積則越大。寬屏比較符合人眼視野區域形狀。

顯示器分類與特性[編輯]

其他[編輯]

效能指標[編輯]

顯示器的效能一般由以下效能指標決定:

  • 螢幕尺寸 (一般採用英吋)
  • 可視面積
  • 實際面積
  • 縱橫比 (水平:垂直,較常見為4:3,16:9和16:10)
  • 解析度 (點/平方英吋;dpi,一般為72-96dpi)
  • 點距 (毫米;通常為0.18-0.25mm)
  • 重新整理率 (赫茲;Hz,只適用於CRT顯示器。一般為60-120Hz,視乎採用的解析度。)
  • 亮度 (流明;Lux)
  • 對比度:最高亮度比最低亮度,一般為300:1-10,000:1
  • 能耗(瓦特;W):顯示器進入待機狀態下的能耗較小。
  • 反應時間(毫秒;ms):一個像素從活動(黑)到靜止(白)狀態,再返回到活動狀態所用的時間。數值越小越好。
  • 可視角度:在縱橫方向可以看到影像的最大角度。

多顯示器[編輯]

同時連線多個顯示器到同一個顯示介面卡的顯示方式。

通常分為兩類:延伸和複製。延伸是把兩個顯示器當作一個桌面處理。複製則是於兩個顯示器輸出同樣的內容。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左書

  1. 書法左手寫字南朝大同中東宮學··酉陽雜俎··百體……反左書。」

 

孔敬通[編輯]

 

 
 

孔敬通,南朝梁人。

梁大同中葉擔任東宮學士,與庾肩吾徐摛王囿鮑至等同時,是蕭綱幕下的文人。能寫一手草書,又創「反左書」,「能一筆草書,一行一斷,婉約風流,特出天性,頃來莫有繼者。又創為左右書,當時座上酬答,無有識者,應元威見而達之,遂呼為眾中清閒法」[1]

注釋[編輯]

  1. ^ 陳思:《書小史》

 

庾肩吾

標籤: 暫無標籤

庾肩吾,中國南朝梁代文學家、書法理論家。字子慎。原籍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隋書·經籍志》載有《梁度支尚書庾肩吾集》10卷,但李賀已經感嘆不得見其遺文(李賀《還自會稽歌序》)。明代張溥輯有《庾度支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庾肩吾 - 簡介

庾肩吾(487-551),字子慎,一作慎之。南陽新野(今屬河南省)人。世居江陵。初為晉安王國常侍,同劉孝威、徐攡諸人號稱「高齋學士」。歷仕太子中庶子、進度支尚書、江州剌史等職,封武康縣侯。工詩,其詩雕琢辭采,講究聲律。胡 應麟稱其詩「風神秀相,洞合唐規」。《書品》為其重要的書法論著,文中挑選了以東漢張芝居首的草、隸書家共128人,按品位分高、中、低三等,每等再分上、中、下三級。此書的特點在於不是就每件作品加以品評,而是就每一級集中綜合品評,區分優劣。以下為《書品》節錄:

庾肩吾《書品》

初,書名起於洛,字勢發於倉史,故遺結繩,取諸文,象諸形,會諸人事,未有廣此緘深茲。文契是以一畫加大,天尊可知,二力增土,地卑可審;日以君道,則字勢圓,月以臣輔,則文體缺,及其轉注假借之流,指事會意之類,莫不狀范毫端,形呈字表。開篇玩古,則千載共朝,削簡傳今,則萬里對面;記善則惡自削。書賢則過必改;玉曆頒正而化俗,帝教陳言而設教,變通不極日用,無窮與聖同功,參神並運,愛洎中巾,舍繁從省,漸失潁川之言,竟逐雲陽之字。若乃鳥跡孕於古文,壁書存於科斗,符陳帝璽,摹調楚漆,署表宮門,銘題禮器,魚游舍鳳鳥已分蟲,仁義起於麒麟,威形發於龍虎,雲氣時飄五色,仙人還作兩童,龜若浮溪,蛇若赴穴,流星疑燭,垂露似珠,芝英時車,飛白掩素,參差倒薤,既思種柳之謠,長短懸針,復想定情之制,蚊腳俯低,鵠頭仰立,填飄板上,謬起印中,波回墮鏡之鸞,楷顧雕陵之鵲,並以篆籀重複,見重昔時,或巧能售酒,或妙令鬼哭,信無味之奇珍,非趨時之急務,且具錄前訓,今不復兼論。

惟草正疏通,專行於世,其或繼之者,雖百代可知,尋隸體發源,秦時隸人下邳程邈所作,始皇見而重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難制,遂作此法,故曰隸書,今時正書是也。草聖起於漢時,解散隸法,用以赴急,因草創之意,故曰草書。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書知名,今之草書是也。余自少迄長,留心茲藝,敏手謝於臨池,銳意同於削板,而蕺山之扇,意未增錢,凌雲之台,無因誡子,求諸故跡,或有淺深。

隸既發源秦始,草乃激流齊,,跨七伐而彌遵,將於載而無草,誠開博者也,均其文,總六書之要指,其事簡八體之奇,能拔篆籀於繁蕪,移偕真於重密。分行紙上,類出螢之蛾,結畫篇中,似聞琴之鶴;峰岩間起,瓊山慚其斂霧,漪瀾遞振,碧海愧其下風,抽絲散水,定其下筆,倚刀較尺,驗於成字,真草既分於星芝,烈火復成於珠佩,或橫牽豎掣,或濃點輕拂……

2 庾肩吾 - 生平

梁簡文帝蕭綱初封晉安王,庾肩吾為晉安國常侍。蕭綱遷鎮,庾肩吾也隨同遷轉,歷任雲麾參軍,併兼記室參軍。蕭綱喜好文學,招納文士,庾肩吾和徐□、劉孝威等同被賞接,又受命抄撰書籍,當時號為高齋學士。簡文帝蕭綱繼位后,以庾肩吾為度支尚書。后侯景至建康,矯詔遣庾肩吾使江州招降蕭大心,他乘機逃至會稽,轉赴江陵,投奔蕭繹,封武康縣侯,《梁書》及《南史》庾肩吾傳都未明記其生卒年和年歲。

庾肩吾草書書法

梁元帝27歲時所作《法寶聯璧序》,記庾肩吾為48歲,可以推知其生年。庾信於承聖二年(553)封武康縣侯,襲父爵,則庾肩吾當卒於此年。元帝蕭繹為作墓誌。

庾肩吾歷任蕭綱府中屬官,當時盛行的宮體詩,他是推波助瀾者之一。現存的詩文,多為應制、奉和、侍宴、謝啟這一類酬應之作,但象「路高村反出,林長鳥更稀。寒雲間石起,秋葉下山飛」(《游甑山》),「泉飛疑度雨,雲積似重樓」(《尋周處士弘讓》)等句寫景還很生動。他的《亂後行經吳郵亭》一詩,對侯景之亂也頗有悲憤之情。由於他講求聲律,有一些五言詩已經具備了五言律詩的雛形。

庾肩吾還是一位書法家,著有《書品》,敘述書法的源流演變,評論歷代書法家的特色,頗受後人的重視。

3 庾肩吾 - 成就

庾肩吾,南朝梁文學家。字子慎,一作慎之。原籍南陽新野(今屬河南)。八歲能賦詩。初為晉安王蕭綱國常侍,歷任雲麾參軍、兼記室參軍。王好文學,為太子,開文德省,招納文士,與劉孝威、江伯搖、孔敬通、申子悅、徐昉、徐摛、王囿、孔鑠、鮑至等十人同被賞接,又受命抄撰眾籍,豐其果饌,號為「高齋學士」。

庾肩吾南朝

蕭綱即帝位(簡文帝),任度支尚書。侯景至建康,矯詔遣肩吾使江州招降蕭大心,他乘機逃至會稽,間道奔江陵投蕭繹,任江州刺史,領義陽太守,封武康縣侯。卒贈散騎常侍、中書令。工詩賦。詩與徐摛齊名,早期多為奉和應制、侍宴、謝啟一類酬應之作,風格靡麗,為「宮體詩」創始人之一。但某些詩句如「路高村反出,林長鳥更稀。寒雲間石起,秋葉下山飛」(《游甑山》),「泉飛疑度雨,雲積似重樓」(《尋周處士弘讓》)等,寫景較生動。詩歌形式上講求對仗,注重聲律,對後來律詩的形成有所貢獻。

明胡應麟《詩藪》稱其「風神秀相,洞合唐規」,王夫之《古詩品選》推為「近體之宗祊」。晚年經亂,詩風有所轉變,如《亂後行經吳郵亭》等詩,抒發對時代動亂的感慨,情辭慷慨,筆力較為雄健。又善書法,著有《書品》傳世,敘述書法源流演變,評論歷代書法家之特色,頗受後人重視。《隋書·經籍志》載其有集十卷,但唐李賀已經感嘆不得見其遺文(《還自會稽歌序》)。明張溥輯有《庾度支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4 庾肩吾 - 背景

漢代末年在察舉制度下,士族中已經流行著鄉黨評議的風氣,如許劭與從兄許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此外,郭太也以關於鑒人而名聞天下。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人物品評的風氣更加興盛。(魏)劉卲(或作「劭」、「邵」)的《人物誌》總結了鑒察人物的理論和方法,特別重視人的材質,形成才性之學。(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的《識鑒》、《賞譽》、《品藻》、《容止》等門,記載了許多品評人物的生動事例。

庾肩吾《魏晉南北朝文學史》

人物品評在漢末多帶有預言成敗的意味,偏重在識鑒人才、拔擢俊彥,所以品評的重點在政治、道德方面。魏晉以後的人物品評有一個新的趨勢,就是在預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評議外,增加了許多審美的成分,為已經享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語言、比喻象徵的手法加以品題。如《世說新語》中的這些品題:「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賞譽》)「時人道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簡秀不如真長,韶潤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淵源,而兼有諸人之美。』」(《品藻》)「有人嘆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容止》)《世說新語》中品題人物常見的審美概念有:清、神、朗、率、達、雅、通、簡、真、暢、俊、曠、遠、高、深、虛、逸、超等,其中最常見的是:真、深、朗三者。而用作比喻的又不乏自然物象,如:千丈松、松下風、玉樹、玉山、雲中白鶴、龍躍雲津、鳳鳴朝陽。人物審美的興盛,對文藝審美起了催化的作用。有的文學審美範疇來自人物審美,如「風骨」、「骨氣」、「風神」、「清虛」、「清通」、「高遠」、「情致」、「才情」等。而人物流品的劃分,也直接影響著文藝批評,鍾嶸《詩品》、庾肩吾《書品》、謝赫《古畫品錄》,就是明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江健三郎[編輯]

 
 
大江健三郎Nobel prize medal.svg
大江 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

攝於2005年
 
出生 1935年1月31日 (79歲)
大日本帝國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現內子町
職業 小說家作家評論家
國籍  日本
創作時期 1950年—2005年
受影響於 [展開]
施影響於 [展開]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大江 健三郎
假名 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
平文式羅馬字 Ōe Kenzaburō

大江健三郎日語大江 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 Ōe Kenzaburō ?,1935年1月31日)),日本當代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出生於日本四國偏僻的山村,在東京大學修讀法國文學,1957年正式踏上文壇時便贏得了「學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贊語。

1994年,他因作品中「存在著超越語言與文化的契機、嶄新的見解、充滿凝練形象的詩這種『變異的現實主義』,讓他回歸自我主題的強烈迷戀消除了語言等障礙」[1] 而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但某些日本人得知大江獲獎時相當驚訝憤怒,他們認為「持續批評日本的態度」才是大江被瑞典學院青睞的原因。大江本人的解釋是,他的獲獎是「邊緣(文學)對中心的勝利」(他認為從文化角度上看,日本應該被視為世界的邊緣)[2]

  

出身經歷[編輯]

大江健三郎於1935年1月31日出生於日本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從小聰敏過人,愛好閱讀文學書籍,如《三宅學嶺隨想集》等書,一生中購得的第一本書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高中於故鄉松山完成學業。於1954年4月考入東京大學文科(第二類法文系),以其優異表現獲得東京大學的獎學金,喜好法國哲學家文學家薩特與同為法國作家加繆的作品,也會自撰小說或劇本。生涯的第一篇正式作品是在入學同年九月為同學演出所寫的《天嘆》,此後在校內文藝部參與校刊編輯,寫過和評論。

1955年9月大江健三郎在東大教養學部校友會的會刊《學園》上曾以《火山》一文奪得銀杏並木賞。1957年5月在《東大新聞》中發表《奇妙的工作》,獲文藝祭獎。1958年大江再以《飼養》短篇小說獲得第三十九屆芥川賞,逐漸受到日本文壇的關注。翌年三月畢業,畢業論文是《沙特小說之感想》。在求學期間的大江已是多產的作家,除了上述作品外還有《死者的奢侈》、《他人之足》、《石膏假面具》、《偽證之時》、《運搬》、《》、《毀芽棄子》、《意外的芽》、《喝采》、《戰爭的今日》、《北之島》、《夜慢行》、《此外的地方》、《我們的時代》等短篇或長篇作品,雖不過大學生卻十分勤於寫作,部份作品甚至發表成了單行本。

寫作經歷[編輯]

1960年2月,大江健三郎和其同學(著名導演伊丹十三)之妹伊丹由加理結為連理,生下了一個嚴重殘障的孩子,後腦部有個肉瘤,就像長了另一個腦袋,等於是嚴重的發育畸形。多次手術皆無法挽救,大江曾一度至江之島試圖赴水而死,但對於自己如因逃避現實而自殺實為愧對社會及妻子,因此更為奮發,種種思維影響了作品,其子則被命名為「光」。他曾經在回憶文章中寫到給孩子起名的過程:

於是,我就對母親說起了從韋伊的作品中感受到的共鳴,告訴她「我打算從韋伊的書裡,給孩子取一個名字」。母親就說:「那好呀。」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在這種時刻往往會說一些不入耳的話。「我已經想好了,就叫烏鴉這個名字。大江烏鴉就是你孫子的名字了。」我剛這麼一說,母親便怒上心頭,下樓去自己的房間了。我也感到了後悔,卻是毫無辦法。第二天清晨,我正要出門去辦理戶籍手續,母親對我說,「烏鴉這個名字也很好嘛。」於是我終於可以表示歉意了:「昨天真是對不起,我把名字改成了光。」說起來有點兒開玩笑的感覺,由於妻子的名字是「由佳里」,而光這個發音則合著那個韻腳。[3]

關於其子的作品包含了早期作品的《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與1990年發表的小說《寂靜的生活》。

1960年開始,大江在《文學界》雜誌連載《青年之污名》,以反戰為題。1961年大江健三郎曾訪問中國,受到中國左派右派份子的批評,遂在《群像》雜誌發表《吶喊》長篇,便是以訪中之行有相關連。1962年,大江一名好友因擔心核戰會毀滅地球而自殺身亡,大江有感而發,前往廣島探究原子彈轟炸過後的廢墟。

1964年4月,大江於《世界》雜誌連載了半年的《廣島筆記》,此書奠定了他成為大文學家的地位,雖此書常被學者批評不具文學性,但瑞典諾貝爾學院發言人指出此書是極具超越性的。此書受到各界廣大迴響,統計指出每年會有約一萬人左右的讀者閱讀此書。接著持續發表了《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及《跑,向前跑》,讀者是與日倍增。

在大江健三郎所有作品中,《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最受推崇,受到海外研究日本文學學者的歡迎,譯成了多國文字。

意外獲獎[編輯]

1994年住在世田谷區成城的大江健三郎接到了瑞典皇家學院的電話,不過大江健三郎未聽懂對方的英語,以為是受邀參與演講而未注意。接著外電消息已傳來日本,直到家門口擠滿大批媒體才知道自己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意外獲獎的大江健三郎表示世界的文學工作者如此繁多,從未抱有獲獎的希望。他在當時對記者說:「日本文字的水準是很高的,諸如安部公房大岡昇平井伏鱒二,都有獲得諾貝爾獎的資格。」

1994年12月10日,大江健三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上,領取了文學獎獎章。但是關於其作品卻依舊在日本充滿爭議。瑞典皇家學院指出大江健三郎文學成就在於:「是因為以詩的創造力,把現實和神話做了密切結合,表現了想像的世界,並對人間樣態,作了衝擊性的描述!!」

現在生活[編輯]

大江健三郎仍勤於寫作,「後期的工作」最主要的作品是《奇怪的二人配》三部曲:《被偷換的孩子》、《愁容童子》、《別了,我的書!》,完成這核心的3部作以後,2007年發表了《優美的安娜貝爾·李寒徹顫慄早逝去》。

最新的小說作品是2009年12月15日講談社出版的《水死》,2009年10月8日凌晨,《水死》完稿於台北旅次,大江在當天下午舉行的簽書會前講演中揭示了相關細節,他在旅館裡撕掉了原稿最後6頁,隱約有封筆之意。

《水死》是大江唯一的1部在台灣定稿的小說。

大江健三郎獎[編輯]

2006年,大江的作家生活50周年,創設了通稱大江獎(大江賞)的大江健三郎獎(大江健三郎賞),小説家大江健三郎1人評審(選考)。

沖繩筆記爭議[編輯]

日本右派成員以《沖繩筆記》一書記載不實為由控告大江健三郎及出版社岩波書店。經過近三年纏訟,大阪地方法院在2008年3月28日作出判決,駁回兩名原告的賠償要求,但還可上訴。大江健三郎在1970年的《沖繩筆記》中陳述,許多平民是在軍方強迫下自殺殉國。

作品[編輯]

  • 1957年5月,在《東京大學新聞》上發表小說《奇妙的工作》,獲該報五月祭獎。8月,在《文學界》雜誌發表《死者的傲氣》,成為「芥川文學獎」候選作品。
  • 1958年1月,在《文學界》雜誌發表《飼育》,獲第39界「芥川文學獎」。同年,發表《感化院的少年》。
  • 1959年,發表《我們的時代》。同年,發表《我們的性世界》。
  • 1960年2月,創作電視歌劇《昏暗的鏡子》。同年9月,在《新潮》雜誌連載長篇小說《遲到的青年》。
  • 1961年,發表《政治少年之死》。
  • 1963年5月,發表中篇小說《性的人》。
  • 1964年8月,出版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獲新潮文學獎;10月,在《世界》雜誌連載長篇隨筆《廣島札記》。
  • 1967年1月,在《群像》雜誌連載長篇小說《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同年9月講談社出版,獲第3屆「谷崎潤一郎獎」;同年,發表《為與沖繩共嘆共怒》。
  • 1968年4月,發表《參院選舉反映了民意嗎——當投票意味著放棄權利的時候》。同年8月,發表《核時代的森林隱遁者》。
  • 1969年8月,在《世界》雜誌連載《沖繩札記》
  • 1970年7月,在新潮社出版演講集《核時代的想像力》
  • 1971年7月,出版與重藤文夫的對談錄《遭受原子彈爆炸之後的人》
  • 1973年,新潮社出版長篇小說《洪水湧上我的靈魂》,獲「野間文藝獎」
  • 1974年11月,新潮社出版《文學筆記》
  • 1978年5月,岩波書店出版《小說的方法》
  • 1979年11月,新潮社出版長篇小說《同時代的遊戲》
  • 1980年1月,在《文學界》雜誌發表《聰明的雨樹》
  • 1982年7月,新潮社出版短篇小說集《聽雨樹的女人們》
  • 1983年,講談社出版短篇小說集《新人啊,醒來吧》;4月,在《波》雜誌連載隨筆《小說的圖謀·理性的愉悅》。
  • 1984年1月,在《朝日新聞》發表與作家掘田善衛的通信《核時代的烏托邦》
  • 1985年,發表長篇小說《M/T》序章
  • 1986年,岩波書店出版《M/T與森林裡奇異的故事》
  • 1988年,岩波書店出版理論論著《為了新的文學》
  • 1993年,創作長篇三步曲《燃燒的綠樹》
  • 1994年,朝日新聞社出版《小說的經驗》
  • 1998年,《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私という小説家の作り方

與漢語世界[編輯]

與台灣[編輯]

諾貝爾獎受獎前[編輯]

1980年代的1987年這1年裡,台灣翻譯出版了3部大江的小說作品:《聽雨樹的女人們》(『「雨の木」を聴く女たち』,薛柏谷譯,長篇)、《個人的體驗》(『個人的な體験』,李永熾譯,長篇)、《打羊羊》(「人間の羊」,鍾肇政譯,短篇,收在鍾肇政陳千武陳明台合作翻譯的日本短篇小說選《化粧》,鍾譯標題取自小說中外國兵的歌唱「羊撃ち」)。

馬森編的《樹與女》(當代世界短篇小說選第3集,1988年出版)裡面收了李永熾翻譯的《別人的腳》(「他人の足」,短篇)。

黃玉燕編選、翻譯的《日本名家小說選(第4集)》(1991年出版)收了「他人の足」第2個台灣漢譯本《局外人的腳》,讓「他人の足」成為惟1的1篇有2個台灣漢譯本的大江作品和惟1的1篇有2個台灣漢譯本的大江短篇小說作品。

姚巧梅編選、翻譯的《大師小品:日本短篇精典》(1992年出版)收了大江成名作「奇妙な仕事」的台灣漢譯本《奇異的工作》。

諾貝爾文學獎受獎後[編輯]

1994年,鍾肇政寫了1篇〈大江健三郎二三事〉。

1995年台灣翻譯出版了大江的芥川獎入圍(日本語芥川賞候補)作品《死者的傲氣》(『死者の奢り』)和芥川獎得獎(日本語芥川賞受賞)作品《飼養》(『飼育』)的合訂本(都是邱振瑞譯,林至潔審訂2部譯稿並撰寫譯本序〈我所知道的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以及《性的人間》(『性的人間』,黃玉燕譯)。

1996年,《萬延元年的足球隊》(『萬延元年のフットボール』)在台灣出了李永熾譯的漢語版,李永熾寫了譯本序〈共時性與通過儀式-論大江健三郎《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如果將《聽雨樹的女人們》看作短篇小說集,已棄世的薛柏谷就是史上第1位翻譯多篇大江中短篇作品的台灣翻譯家。

如果將《聽雨樹的女人們》整體當作1部長篇小說,李永熾薛柏谷就是史上最早的2位翻譯大江長篇作品的台灣翻譯家,最早紹介到台灣的大江中短篇小說作品就是鍾肇政翻譯的《打羊羊》,再來是李永熾翻譯的《他人的腳》。

鍾肇政是第1位翻譯單1篇大江短篇小說的台灣翻譯家,李永熾是第2位。

第1位翻譯2部大江長篇小說作品的台灣翻譯家是李永熾

翻譯2部大江長篇小說作品的第2位台灣翻譯家是劉慕沙(翻譯《換取的孩子》『取り替え子(チェンジリング)』和《憂容童子》『憂い顔の童子』),第3位是陳孟姝(保朱,翻譯《為什麼孩子要上學》『自分の木の下で』和《兩百年的孩子》『二百年の子供』)。

張秀琪翻譯了《靜靜的生活》(『靜かな生活』),賴明珠翻譯了《給新新人類》(『「新しい人」の方へ』),戴偉傑翻譯了《音樂與文學的對談》(『同じ年に生まれて』,與小澤征爾共著)。

全部都從日本語原文翻譯。

2009年首度訪台[編輯]

2009年10月5日下午,大江與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台灣作家陳映真及作家莫言飛到了台灣桃園國際機場

這是大江第1次訪問台灣,大江是世界史上第2位訪台的諾貝爾文學獎日本得主,第1位是1970年到訪的川端康成

傍晚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向國際傳媒舉行了公開的記者會,大江發表談話並回答各國媒體提問。

10月5日,中央研究院邀請大江一行人在院內舉行了晚宴。

10月6日和10月7日,「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文學學術研討會」在中央研究院舉行,身為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大江在會中發表專題演講、談話和論文講評並回答提問。

有來自德國美國日本等多國的嘉賓與會。

劉慕沙的女兒朱天文莫言在10月6日上午與大江對談,同日晚上,大江出席中央研究院舉辦的晚宴。

10月7日中午,大江與許金龍東京大學教授小森陽一及台灣日本語文學工作者劉慕沙林水福座談,座談後舉行研討會閉幕式,會後還有參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的行程和晚宴,大江都全程參與。

10月8日,大江在台北市與同台灣日本文學研究者唐顥芸博士、林水福博士在台北市信義區舉行簽書會並發表談話和回答提問,同日,大江在唐顥芸、游珮芸吳佩珍3位博士口譯員陪同下,參觀了台北市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當天中午大江在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內用餐,晚上出席了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舉辦的晚宴。

10月9日全團離開台灣。

2011年8月,林水福和陳諭霖合作的《飼育》在台出版,就是新潮社 <新潮文庫>『死者の奢り・飼育』(短編集)這本書的台灣繁體中文版,收錄和日本語原版同樣的6篇短篇:〈飼育〉(「飼育」,林水福譯)、〈死者的招待〉(「死者の奢り」,林水福譯)、〈他人之足〉(「他人の足」,林水福譯)、〈人羊〉(「人間の羊」,陳諭霖譯)、〈不意之啞〉(「不意の唖」,陳諭霖譯)、〈今日之戰〉(「戦いの今日」,陳諭霖譯)。

訪問中國大陸[編輯]

大江在1960年隨野間宏等日本作家首度訪問中國,會見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中國國家領導人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曹禺等文化界領導和許廣平趙樹理等文化人,還遊歷了上海,在巴金孔羅蓀陪同下欣賞了越劇

改革開放後的1984年,大江隨井上靖日本作家再次到中國訪問,會見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黨和國家領導人,遊歷了絲路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6年、2009年第3、第4、第5、第6、第7次訪問中國。

2000年9月28日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度向中國學術界發表講演:〈北京演講二〇〇〇〉(許金龍漢譯,收入《大江健三郎自選隨筆集》漢語版)。

2006年9月9日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向中國學術界再次發表講演:〈北京演講二〇〇六〉(作者自訂題名,有些傳媒另改標題〈始自於絕望的希望--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自白〉)。

2006年9月10日上午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首次向中國的青少年發表講演:〈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講演〉(許金龍漢譯)。

大江在北京欣賞了京劇,參觀了毛主席紀念堂故宮博物院,還遊歷了南京,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並與幾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座談。

大江2007年11月出版的小說《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顫慄早逝去》(『臈たしアナベル・リイ 総毛立ちつ身まかりつ』)評上了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合辦的「2008年度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是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的第7屆得獎作品,同時得到了第1屆「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微山湖獎」(另2部得微山湖獎的作品是澳大利亞作家亞歷克斯·米勒的《別了,那道風景》和英國作家拉塞爾·塞林·瓊斯的《太陽來的十秒鐘》)。

2009年1月16日,大江親自出席,在中國北京領取了「微山湖獎」。

大江親自給《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顫慄早逝去》許金龍譯本寫了1篇〈致中國讀者〉。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李長榮化工廠事件[編輯]

 
 

新竹李長榮化工廠事件,簡稱新竹榮化事件,是一件發生於1980年代在台灣新竹市環境污染公害事件,被認為是台灣第一起大學教授參與抗爭運動成功首例,與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並列為台灣環境運動重要的啟始點與里程碑[1]

  

李長榮集團[編輯]

 
 

李長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LCY GROUP
公司類型 上市公司
股票代號 臺證所1704[1]
統一編號 20563007
成立 1915年(創立,時名李長榮木業)
1939年6月(公司登記)
代表人物 董事長:李陳蘭
總部地點 臺灣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83號4樓
郵遞區號 105
電話號碼 +886 2 2763-1611
產品

聚丙烯及其下游之製造加工及買賣業務
異丙醇及其下游製品之製造加工及買賣業務

熱可塑性橡膠製造加工及買賣業務[1]
實收資本額 新臺幣2.00億元(2013年)
結算期 每年12月(月制會計年度)
子公司 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長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福聚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1]
惠利船務代理有限公司
奎克生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惠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環球橡膠股份有限公司

李長榮集團(LCY GROUP),台灣的企業集團,核心公司為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李長榮化工榮化)。

  

歷史[編輯]

1915年李長榮(創辦人)創辦了李長榮木業會社,以高屏地區山區開墾、伐木為主要業務,總部位於今日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是李長榮化工的前身。

  • 1965年,家族第二代李昆枝創辦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李長榮化工榮化),開始營運化工項目。
  • 1966年,李長榮木業公司合板基隆廠成立。
  • 1967年,成立榮化汐止廠,甲醛尿素甲醛樹脂工場開工生產。
  • 1971年,成立榮化新竹廠。
  • 1972年,成立榮化高雄廠。
  • 1973年,榮化新竹廠的甲醇工場開工生產。同時間,榮化高雄高雄廠的甲醛及尿素甲醛樹脂工場開工生產。
  • 1975年,李長榮木業公司合板屏東廠成立。
  • 1977年,榮化股票上市
  • 1979年,榮化高雄前鎮廠成立。榮化新竹廠生產線升級,甲醛二甲醚三聚甲醛六甲基四胺工場開工生產。同時間,榮化高雄林園廠成立。
  • 1982年,榮化新竹廠工場開工生產甲胺二甲基甲醯胺。同年,李長榮木業公司正式更名為李長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1983年,榮化高雄林園廠工場開工生產異丙醇丙酮甲基異丁基酮氯化膽鹼素
  • 1985年,榮化高雄林園廠工場開工生產乙醛醋酸乙酯。同年,李長榮實業屏東機械廠成立,以設計規劃營建化工廠為主要項目。李長榮實業屏東新園一廠,以生產畜牧業飼料添加劑,50%氯化膽鹼素為主要項目。
  • 1987年,榮化高雄高雄廠第二套甲醛工場開工生產
  • 1989年,李長榮實業屏東製桶廠成立,以NKK日本機器製造50GL鐵桶為主。
  • 1990年,榮化高雄高雄廠異戊四醇工場開工生產
  • 1992年,榮化高雄高雄廠低錏硫酸鈉工場開工生產

海外拓展[編輯]

  • 1995年,轉投資卡達QAFAC公司(Qatar Fuel Additives Company),主要生產甲醇(Methanol)及甲基第三丁基醚(MTBE,汽油添加劑)。榮化高雄林園廠的液化石油氣(LPG)儲槽完工,並開始經銷營運。[2]
  • 1996年,榮化高雄小港廠的熱可塑彈性體工場試車完成。
  • 1997年,轉投資大陸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成立
  • 1997年,轉投資大陸鎮江李長榮石化倉儲有限公司成立
  • 1997年,轉投資李長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8年後[編輯]

  • 1998年,榮化高雄廠第二套異戊四醇工場完工並開始試車運轉
  • 1999年,轉投資卡達QAFAC公司開始生產銷售
  • 1999年,榮化高雄林園廠電子級化學品工場開工生產
  • 2002年,榮化高雄小港廠第二套熱可塑彈性體工場開工生產
  • 2002年,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甲醛多聚甲醛工場開工生產
  • 2003年,收購Polimeri Europa S.P.A.公司在美國德克薩斯州Baytown之熱可塑性橡膠工廠。美國德克薩斯州Baytown正式成立LCY Elastomers LP
  • 2003年,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甲縮醛工場開工生產
  • 2003年,卡達QAFAC公司擴建第二套甲醇工場及新建液氨工場
  • 2004年,由家族第三代李謀偉接任集團董事長,開始擴展海內外事業版圖,積極展開一連串對外投資與併購動作。
  • 2005年,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多聚甲醛工場,擴建完成開工生產甲縮醛
  • 2005年,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甲醛工場擴建試車
  • 2005年,榮化高雄林園廠異丙醇工場擴建完成開工生產
  • 2005年,美國LCY Elastomers L.P.擴建完成開工生產
  • 2005年,中國惠州成立熱可塑性彈性體橡膠工廠與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簽訂長期丁二烯苯乙烯單體原料供貨協議
  • 2005年,轉投資大陸惠州李長榮橡膠有限公司成立
  • 2006年,併購福聚公司。[3]
  • 2007年,轉投資成立福聚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3]
  • 2008年,中國惠州李長榮橡膠有限公司正式生產
  • 2009年,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甲基異丁基酮擴建完成開工生產,惠州第二套熱可塑彈性體工場開工生產。
  • 2010年,轉投資之福聚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產出第一爐多晶矽[3]

目前從事化工塑膠橡膠電子化學品、銅箔、太陽能等領域,集團事業遍及臺灣中國美國中東,集團年營收規模近新臺幣500億元。

旗下子公司[編輯]

  • 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證所1704[1]
  • 李長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臺證所4989[4]
  • 福聚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臺證所4975[5]
  • 惠利船務代理有限公司
  • 奎克生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惠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 環球橡膠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鎮江李長榮綜合石化工業有限公司
  • 中國鎮江李長榮石化倉儲有限公司
  • 中國惠州李長榮橡膠有限公司
  • 卡達QAFAC公司
  • 美國LCY Elastomers L.P.

相關事件[編輯]

  • 1986年,新竹榮化事件,新竹市的環境污染與公害事件,造成當地汙染,居民圍廠450天,最後被迫關廠。
  • 1998年,榮化高雄林園廠,發生氣爆意外。
  • 2000年,高雄市旗津區發生丙烯酸丁酯外洩,造成當地500人昏迷送醫,遭裁罰百萬元。
  • 2014年,高雄前鎮苓雅氣爆事件,是2014年7月31日23時至8月1日凌晨間,發生在中華民國高雄市前鎮區苓雅區的多起氣爆事件。[6]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8月3日舉行記者會,代表榮化向社會大眾致歉,但始終未承認本事件與榮化公司有關。[7]

背景[編輯]

1980年,李長榮化工廠(簡稱榮化)投資三千萬美元於新竹市東區水源里設廠,生產福馬林二甲基甲醯胺有機溶劑[2][3]。生產製造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工業廢水及帶有刺鼻魚腥臭味的廢氣,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水污染[4]。為了節省開銷,榮化將廢水直接排入水溝,造成居民經由被污染的井水染上惡病。但直到1982年6月,榮化才接到違反《空氣污染防製法》的罰單,而此時臭氣已經籠罩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兩校校園[5]。1983年10月,經濟部下令李長榮化工公司新竹廠所製造的嚴重水污染問題應限期改善,否則必須停工並將撤銷以往所享受的投資獎勵,但榮化仍不承認該公司新竹廠排放的廢水會影響新竹地區水質[6]

抗爭運動[編輯]

榮化的工廠氣味讓新竹市水源里附近的農民與居民難以忍受。由於當時的清華大學教授宿舍北院距離污染源不遠,鄰近的清大教授也受不了工廠排放的難聞氣味,因此向榮化溝通與陳情,但未獲得回應。後來向新竹市政府陳情,並且由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毛高文出面,300多名教授聯名上書向行政院長俞國華反應李長榮化工汙染的狀況,但皆未獲得回應。因此清華大學甚至有一位教授戴著防毒面具上課,這個畫面當時還上了報紙[7][4]

在1986年,無法忍受的水源里居民終於發起抗爭行動,農民與居民以混凝土車載運砂石與水泥倒在榮化門口,築起一道矮牆封閉廠區大門,強迫榮化封廠。居民並在矮牆後搭起棚子,每天派人輪班堵在工廠門口,不讓工廠開工,並要求榮化遷廠。1987年,新竹市成立了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是新竹第一個民間的環保團體,成員包括清大、交大與新竹師院的教授,目標是解決榮化造成的公害問題[7][4]。抗爭運動持續了450天,終於迫使榮化停工。長達一年多的圍廠抗爭運動,被譽為台灣史上第一樁因為人民集體力量而成功的社會運動,被視為台灣指標性的圍廠抗爭事件,尤其是清大教授親自參與自救抗爭運動,更是臺灣環境運動的首例。

參考文獻[編輯]

  1. ^ 本報訊(倪宏坤報導). 高清波癌症謝世 環保鬥士清影長存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中文(台灣)‎).
  2. ^ 李長榮化工將投資三千萬美元 建醋酸乙酯等六座化工廠. 經濟日報09版. 1980-05-26.
  3. ^ 李長榮硫酸二甲酯廠 已正式開工生產. 經濟日報02版. 1980-10-22.
  4. 4.0 4.1 4.2 受訪人:黃提源教授. 黃提源教授訪談稿. 2011口述歷史計畫 - 國立清華大學. 2011/08/24 [2014-08-06] (中文(台灣)‎).
  5. ^ 林碧堯. 台灣的反公害運動. 生態台灣 (中文(台灣)‎).
  6. ^ 李長榮水污染問題 經部限月底前改善. 經濟日報02版. 1983-10-05.
  7. 7.0 7.1 鍾淑姬迢迢環保路. 文化研究月報. 2012/3/19 [2012-12-05] (中文(台灣)‎).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言[編輯]

 
 
莫言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本名 管謨業
筆名 莫言
出生 1955年2月17日 (59歲)
山東省高密市
現居地 高密市
職業 作家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 漢族
教育程度 文藝學碩士
母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
創作時期 1981年至今
體裁 小說
文學運動 尋根文學
代表作 檀香刑
生死疲勞
豐乳肥臀
紅高粱家族
四十一炮
酒國
獎項 全國中篇小說獎
1987年 《紅高粱》
聯合文學獎
1988年
大家·紅河文學獎
1996年 《豐乳肥臀》
馮牧文學獎
2001年 《紅高粱系列》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最佳書獎
2001年 《檀香刑》
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
2001年 《酒國》
鼎鈞雙年文學獎
2003年 《檀香刑》
法蘭西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
2004年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
2004年 《四十一炮》
茅台杯人民文學獎
2004年
諾尼諾國際文學獎
2005年
福岡亞洲文化獎
2006年
「福星惠譽杯」優秀作品獎
2007年 《生死疲勞》
紅樓夢獎
2008年 《生死疲勞》
茅盾文學獎
2011年 《蛙》
諾貝爾文學獎[1]
2012年
全國戲劇文化獎
2012年
配偶 杜勤蘭(1979年結婚)
父母 父親:管貽範
子女 女兒:管笑笑
親屬 祖父:管嵩峰
大哥:管謨賢
二哥:管謨欣
受影響於 [展開]

莫言(1955年2月17日[2])本名管謨業,生於中國山東省高密市中國大陸作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文藝學碩士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3]山東大學兼職教授[4]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汕頭大學兼職教授[5],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6]

1985年起,莫言受到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創作出了一批帶有先鋒色彩的獨特作品[7],以大膽新奇的寫作風格著稱[8]。2011年8月,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蛙》獲得第8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為其「以幻覺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當代[9]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籍作家[註 1][10]

  

祖籍[編輯]

莫言祖籍浙江龍泉後甸村,獲本人認可,他並於2010年8月專程回自己的祖籍地尋根,考查族譜,並帶走當地兩塊普通石頭作紀念[11][12][13]。遠祖宋朝管師仁熙寧六年(1073年)登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副相),莫言是管師仁三十六世孫[11]

生平[編輯]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於山東省高密縣大欄鄉平安庄(今屬高密市夏庄鎮[註 2] [14] ,祖父管嵩峰,祖母戴氏,父親管貽凡,大哥管謨賢,二哥管謨欣。童年時在家鄉小學讀書,5年級時因文化大革命輟學,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主要從事農業,種高粱、種棉花、放牛、割草。[15]1976年,莫言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16]

1981年,莫言在河北保定的《蓮池》第5期上發表了處女作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14]。其後又陸續發表了《枯河》、《秋水》、《民間音樂》等作品。1986年,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1991年,在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獲得文藝學碩士學位。[16]

1997年,莫言以長篇小說《豐乳肥臀》奪得中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大家文學獎」,獲得高達十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同年脫離軍界,轉至《檢察日報》社工作,並為報社的影視部撰寫連續劇劇本。[16]

2005年,莫言接受香港公開大學授予的榮譽文學博士時曾透露,自己年幼時曾經受到一位被劃為右派回鄉勞動的中文系大學生影響,憧憬有一天也能寫出一部作品,過上「腐敗作家一天吃三頓餃子的生活」。他還說:「如果因為我敢於說實話而授予我榮譽文學博士,那麼我覺得自己當之無愧。」。「莫言」是他開始創作時所起的筆名,卻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放炮」說真話,告誡要少說話。[16]

2007年10月,莫言從《檢察日報》社調到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其《檢察日報》社記者證於2012年10月18日被註銷。[17]

家庭[編輯]

1979年,莫言和同鄉的女子杜勤蘭結婚,1981年,女兒管笑笑出生。[18]

創作風格[編輯]

莫言的文學作品,題材敏感、反思尖銳、風格獨特、語言犀利、想像狂放、敘事磅礴。其作品出版後常常引發廣泛的爭議。[14]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爲莫言的小說是「老掉牙的方式,重複地寫刺激感官的男人和女人、性、犯罪等等。」。莫言曾說自己的寫作是「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孫子,懦夫,是可憐蟲,但在寫小說時,我是賊膽包天、色膽包天、狗膽包天。」[19]

莫言曾說:「80年代,我讀到了川端康成的小說《雪國》,其中的一句話『一隻黑色而壯碩的秋田狗蹲在那裡的一塊踏石上,久久地舔著溫熱的河水。』這讓我想起了我家鄉的一條大白狗,然後我寫出了《白狗鞦韆架》,就是在這部作品中第一次出現『高密東北鄉』,從此,我就高舉起了『高密東北鄉』的大旗,如同一個草莽英雄現世,創建了自己的文學王國。」[20][21][22]

莫言在《唯一一個報信者》中寫道:「一個作家,一輩子只能干一件事:把自己的血肉,連同自己的靈魂,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我在寫作,早期是向外看,對罪惡的抨擊多一些,更多想到的是外部強加的痛苦,想到自己怎麼受社會的擠壓和別人的傷害。慢慢就向內寫了,寫內心深處的惡,儘管沒有釋放出來。」[23]

莫言的作品帶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語言風格汪洋恣肆,豪放不羈,兼用長句和短句,同時又有民間語言的粗野淳樸的原始風貌。[24]

莫言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天堂蒜薹之歌》,這是根據改革開放初期一個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當時數千農民響應縣政府的號召去種植蒜薹,導致蒜薹全部滯銷,縣政府卻充耳不聞,釀成了當年震驚全國的「蒜薹事件」,莫言閱讀新聞後,放下當時在寫作計劃中的《紅高粱家族》,用35天寫出了這部長篇小說,以「為民請命」。[24] 這部長篇小說體現了莫言作為作家的良知,反映出了中國大陸「老百姓」的弱勢和生存艱辛,同時抨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府當局對「人」的漠視和生命尊嚴的踐踏。[25]

《十三步》被譽為「變貌記」,用「荒誕派」的藝術手法寫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生存狀態。[25]

《食草家族》仍舊沿用了「荒誕派」藝術手法,同時加入了「魔幻現實主義」。[25]

《紅樹林》是莫言唯一一部背景離開家鄉高密縣東北鄉的長篇小說。[25]

《豐乳肥臀》最能體現莫言寫作脫離意識形態的影響,該書從抗日戰爭、國共內戰、韓戰、大躍進、大飢荒、反右、文化大革命、一直寫到改革開放,既讚美了中國共產黨艱辛摸索開天闢地奪取政權的艱辛,也讚美了中國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抗日功勞,同時沒有迴避敏感的鬥爭老幹部、知識分子的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也沒有迴避大飢荒餓死諸多人口的歷史事實。[26]

主要作品[編輯]

莫言已發表80多篇短篇小說、30部中篇小說,11部長篇小說,5部散文集、1套三卷本散文全集。此外還創作過9部影視文學劇本及兩部話劇作品[14]。從1988年起,莫言的作品被廣泛地翻譯成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瑞典語俄語日語等多種語言[14] 。

作品簡體版出版年份簡體版出版社簡體版ISBN繁體版出版年份繁體版出版社繁體版ISBN
白狗鞦韆架 1995年4月 作家出版社 ISBN 7-5063-0859-2      
紅高粱家族 1988年5月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ISBN 750330036132 1988年12月 洪範書店 ISBN 9579525447
食草家族 1995年4月 作家出版社 ISBN 7-5063-0859-2 2000年11月 麥田文化 ISBN 9574691713
酒國 1993年2月 湖南文藝出版社 ISBN 7540410315 1992年9月 洪範書店 ISBN 957674024X
檀香刑 2001年3月 作家出版社 ISBN 7506320511 2001年4月19日 麥田文化 ISBN 9574694070
透明的紅蘿蔔 1986年1月 作家出版社 統一書號10248·047 1996年8月15日 新地 ISBN 9578545282
四十一炮 2003年7月 春風文藝出版社 ISBN 7531325861      
十三步 1989年4月 作家出版社 ISBN 7506302128 1990年1月 洪範書店 ISBN 9579525315
《牛》 2004年4月 民族出版社 ISBN 7105061596      
會唱歌的牆 1998年12月 中國書籍出版社 ISBN 7801530752 2000年5月 麥田文化 ISBN 957469024
豐乳肥臀 1996年1月 作家出版社 ISBN 7506309929 1996年5月 洪範 ISBN 9576740975
ISBN 9576740983
生死疲勞 2006年1月1日 作家出版社 ISBN 7506335050 2006年5月 麥田文化 ISBN 986173063X
2009年12月 上海文藝出版社 ISBN 7532136766 2009年12月 麥田文化 ISBN 9789861735900

改編成電影的作品[編輯]

所獲獎項[編輯]

年份作品獎項備註
1987年 《紅高粱家族》 第四屆全國中篇小說獎 [27]
1988年   聯合文學獎 [27]
1996年 《豐乳肥臀》 第一屆大家·紅河文學獎 [27]
2000年 《紅高粱家族》 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十八名 [27]
2001年 《紅高粱系列》 《今日世界文學》七十五年來全世界四十部傑出作品 [27]
2001年 《紅高粱系列》 第二屆馮牧文學獎 [27]
2001年 《檀香刑》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最佳書獎 [27]
2001年 《酒國》法文版 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 [27]
2003年 《檀香刑》 第一屆鼎鈞雙年文學獎 [27]
2004年   茅台杯人民文學獎 [27]
2004年   法國法蘭西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 [27]
2004年   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 [27]
2005年   第三十屆義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 [27]
2005年 《四十一炮》 第2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 [27]
2006年   福岡亞洲文化獎 [27]
2007年 《生死疲勞》 「福星惠譽杯」優秀作品獎 [28]
2008年 《生死疲勞》 第2屆紅樓夢獎 [27]
2011年 《蛙》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9]
2012年   2012諾貝爾文學獎 [10]
2012年   全國戲劇文化獎 [30]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編輯]

 
莫言於斯德哥爾摩領取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2012年10月11日13時,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隆德宣布,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是中國作家莫言。彼得·恩隆德表示:「(莫言)以幻覺般的敏銳筆觸融合了傳奇歷史當代。」[9][31]英語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32])。莫言由此成為第一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註 3]

12月6日,莫言抵達斯德哥爾摩領獎,並出席了領獎前的新聞發布會[33]。他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獲獎很高興,並用「心如巨石, 風吹不動」來形容自己的心情[33]。他認為「獲獎是個人的事情」,但也希望自己獲獎「對中國文學起到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用」,希望把對他的熱情「轉移到對中國廣大的作家身上去,也希望能從閱讀莫言一個人的作品開始閱讀更多人的作品」,也希望自己能夠在獲獎之後仍然寫出優秀的作品。對於外界的批評,他認為「很多人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塑造了另一個莫言,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圍觀對『莫言』的批評和表揚」[33]

頒獎機構頒獎詞[編輯]

  • 馮牧文學獎:「莫言以近20年持續不斷的旺盛的文學寫作,在海內外贏得了廣泛聲譽。雖然,他曾一度在創新道路上過猶不及,但他依然是新時期以來中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創作於80年代中期的『紅高粱』家族系列小說,對於新時期軍旅文學的發展產生過深刻而積極的影響。《紅高粱》以自由不羈的想像,汪洋恣肆的語言,奇異新穎的感覺,創造出了一個輝煌瑰麗的莫言小說世界。他用靈性激活歷史,重寫戰爭,張揚生命偉力,弘揚民族精神,直接影響了一批同他一樣沒有戰爭經歷的青年軍旅小說家寫出了自己『心中的戰爭』,使當代戰爭小說面貌為之一新。」[34]
  • 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由中國傑出小說家莫言原創、優秀漢學家杜特萊翻譯成法文的《酒國》,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實驗性文體。其思想之大膽,情節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結構之新穎,都超出了法國乃至世界讀者的閱讀經驗。這樣的作品不可能被廣泛閱讀,但卻會為刺激小說的生命力而持久地發揮效應。」[35]
  • 鼎鈞雙年文學獎:「從《透明的紅蘿蔔》開始,莫言的創作一直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應該歸諸於莫言的感覺方式有著深厚的地域和民間淵源。《檀香刑》是這樣一個標誌:民間淵源首次被放到文源論的高度來認識,也被有意識地作為對近二三十年中國小說創作宗從西方話語的大格局尋求超越和突破的手段加以運用;同時,作者關於民間淵源的視界進一步開拓,開始從抽象精神層面而轉化到具體的語言形式層面,從個別意象的植入發展到整體文本的借鑒。義和團現象本身就是民間文化所孕育所造就,是山東古老民間文化的一次狂歡。借這個題材來激活一種以民間文化為底蘊的小說敘述,使本事與形式之間的天衣無縫,形成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回聲」。民間戲曲說唱,既被移植到小說的語言風格中,也構成和參與了小說人物的精神世界。這種『形式』與『內容』的渾然一體,使得《檀香刑》比以往任何高揚『民間性』的小說實踐,走得更遠,也更內在化。神奇化、暴力傾向,仍舊是莫言給人的突出印象。作者把他的這一奇特興趣,用於表現或映襯一種桀驁不馴,一種野性,一種英雄主義氣概。重要的不在於人們是否接受他的觀點,而在於他的這種心理傾向已經鑄成了鮮明的小說個性。這部小說尚須探討的問題包括:一、其藝術表現中的某些粗疏之處多少傷及小說的整體肌理;二、其對人性品質的表現及所持價值觀,在不同讀者中間,可能不是沒有異議的。」
  • 法蘭西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您寫作的長、短篇小說在法國廣大讀者中已經享有名望。您以有聲有色的語言,對故鄉山東省的情感、反映農村生活的筆調、富有歷史感的敘述,將中國的生活片段描繪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體的生動場面。您喜歡做敘述試驗,但是,我想最引起讀者興趣的還是您對所有人物,無論是和您一樣農民出身的還是所描寫的幹部,都能夠以深入淺出的手法來處理。」
  •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莫言的寫作一直是當代中國的重要象徵之一。他通透的感覺、奇異的想像力、旺盛的創造精神,以及他對敘事藝術探索的持久熱情,使他的小說成了當代文學變革旅途中的醒目界碑。他從故鄉的原始經驗出發,抵達的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隱秘腹地。他的筆下的歡樂和痛苦,說出的是他對民間中國的基本關懷,對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他的文字性格既天真又滄桑;他書寫的事物既素樸又絢麗;他身上有壓抑不住的狂歡精神,也有進入本土生活的堅定決心。這些品質都見證了他的複雜和廣闊。從幾年前的重要作品《檀香刑》到2003年度出版的《四十一炮》和《豐乳肥臀》,莫言依舊在尋求變化,依舊在創造獨立而輝煌的生存景象,他的努力,極大地豐富了當代文學的整體面貌」。[35]
  • 諾尼諾國際文學獎:「莫言的作品植根於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無限豐富而又科學嚴密的想像空間,其寫作思維新穎獨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語言,展現了中國這一廣闊的文化熔爐在近現代史上經歷的悲劇、戰爭,反映了一個時代充滿愛、痛和團結的生活。」
  • 福岡亞洲文化獎:「莫言先生是當代中國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獨特的寫實手法和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中國城市與農村的真實現狀,作品被譯成多種語言。莫言先生的作品引導亞洲走向未來,他不僅是當代中國文學的旗手,也是亞洲和世界文學的旗手。」[36]
  • 茅盾文學獎:「莫言的《蛙》以鄉村醫生別無選擇的命運,折射著我們民族偉大生存鬥爭中經歷的困難和考驗。小說以多端視角呈現歷史和現實的複雜蒼茫,表達了對生命倫理的思考。敘述和戲劇多文本的結構方式建構寬闊的對話空間,從容自由、機智幽默,體現作者強大的敘事能力和執著的創新精神。」[37]

親屬[編輯]

  • 祖父管嵩峰,生於1895年,1978年病故。[39]
  • 祖母戴氏[39]
  • 父親管貽範,生於1922年,曾上過4年私塾,主要從事會計工作,已退休。[39]
  • 大哥管謨賢,華東師範大學63級畢業生,高密一中副校長,已退休。[39]
  • 二哥管謨欣,生於1952年,農業機械工,已退休。[40]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陸終[編輯]

 
 

陸終中國上古人物,顓頊的玄孫,的曾孫,老童的孫子,吳回的兒子。根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吳回繼承兄長重黎祝融的職位。陸終有六個兒子: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安季連。後代分為八個姓氏:己姓、斟姓、彭姓、妘姓、曹姓董姓羋姓,即所說的祝融八姓。

參考文獻[編輯]

  • 《史記·五帝本紀》
  • 《史記·楚世家》
黄,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最为尊贵的颜色,自唐代以降,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才能穿着黄色的衣服,其他士庶,一概严禁。 
  作为中国人的姓氏,黄,也是光采而辉煌,他们的历史悠久,表现优异,几千年下每一位姓黄的人士,都以自己与生俱来的姓氏而傲视人前。 
  黄姓中国人的光辉家世,根据后世的考证是这样的,四千五百年以前,君临华夏的是黄帝之孙颛顼帝高阳氏,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为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及吴回两个儿子,曾先后担任帝喾的火正,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祝融氏,其中,吴回的儿子陆终,又生了六子,依序为昆吾、岑胡、彭祖、合人、安、季连。这六个儿子,是我国民族演进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后代,曾经繁衍成了许多重要的姓氏,包括苏、顾、温、董、彭、曹、娄……等等,而本文所讨论的黄姓,也跟这些姓氏谊属兄弟,是陆终所传下来的一支后裔,当然,他们也是最为名正言顺的黄帝后裔之一。  
  陆终之后以国为氏 
  关于黄氏的得姓渊源,历来的考证十分详尽,譬如《姓纂》上指出:"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诸暨孝义黄氏族谱》的序文上也更详细的记述说:"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 
  从以上的记载看来,陆终的这一支子孙,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时,曾被封于黄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潢川县之西的地方,列为当时周天子的诸侯之一,《左传》上所记载的:"楚子令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指的正是这个黄国。后来,黄国终于被野心勃勃的强楚所并,于是子孙四散,开始以国为氏。我国的黄姓,正是这样来的。 

  黄歇相楚二十余年 
  黄国,在春秋时期虽然未曾大红大紫,与其他诸侯一争长短,最后还难免被灭的命运,然而,他们在并入楚国之后,在稍后的战国时期,就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开始,即出人头地,表现得多采多姿,经过两千多年的繁荣滋长,终于成为了我国一个"人多势众"的著名大姓。 
  春申君黄歇,在国人的印象里可说是大名鼎鼎,他是当时的楚国人,也就是春秋时被楚国所并以前的黄国后裔。他曾经相楚二十余年,门下食客经常有三千人,好客之名遍传诸侯。据传,他后来并曾夺取楚国的天下于妊席之上,由于楚考烈王无子,他就把自己已经怀孕的妻子献给楚王,后来生下一男,就是日后嗣立的楚幽王,不知不觉之中把楚国的天下据为黄氏所有,春申君当时的显赫,实在不难想见。 
  以上,是被后世所普遍采认的黄姓来源。另外,根据《黄氏族谱》的记述,则黄氏的姓源有多端,说法不一致。该谱是这样说的:"黄氏出自江夏(今江西弋阳县),或云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或云伯益赐嬴姓,其后受封于黄;或云一世高公居古岳州,在商大戌时受封于黄。另有一说,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赐姓为黄,后因散乱,复聚武昌江夏,五十世歇公为楚相,开基于武昌府江夏。"这段记载,虽然对于黄氏姓源的考证不一,但仍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 
  具有辉煌家世的黄氏,在秦汉天下一统之后以迄于今日一直是济济多士,表现优异,以汉代来说,就出过黄香,黄霸等等受到千秋景仰的人物。 
  天下无双江夏黄重 
  黄香,大家都知道,是人所共钦的大孝子,他"扇枕温席"孝敬父亲的故事,千百年来深入民间,常被每一个家庭引用为教谕子弟的教材。他长大后博学能文,曾经在东汉明帝时拜相,被京师人士号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足见其名气之高。 
  黄霸,则显达于更早的汉武帝之时,曾历任河南太守及扬州、颖川等地的刺史,治绩辉煌,被誉为"治行为天下第一",后来并封侯拜相,光耀黄氏门庭。 
  汉末热闹的三国时期,黄家又出了两位在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蜀汉的老将黄忠,在定军山大展神威,勇杀曹操的大将夏侯渊,东吴的"江表之虎臣"黄盖,巧施苦肉计,赤壁火烧连环船……这一连串精彩的故事,经过《三国演义》和各种戏剧的渲染,早就成为了中国人所最为熟悉的历史故事,黄忠和黄盖,当然也因此而传名千古。 

  唐代开始播迁各地 
  发源于古时江夏的黄氏,是在唐代之时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的,关于他们的播迁情形,前引的《黄姓族谱》上有极为详尽的记载,兹志于下,以供黄姓人士探求本身"来龙去服"的参考-- 
  其先四十三世南陆,居河南光州固始。六十八世珂郎仕晋,徙江西广信府。七十三世志,由和平迁福建邵武。七十七世祖剑,子二,分居晋江。七十九世礼恭,于二,分居莆田。八十八世肃,子四,分居福州,江西,南剑。峭(宋祥符元年进士),妻三,子嫡七,分居宜黄,九江,莆田,邵武,晋江;庶三,分居建宁,汀洲。九十五世久昌,子五,长居邵武;次居南海,支分东莞,崇安;三居剑州,支分龙岩,宁洋;四居清流,支分武平,宁都,抚州;五居建宁,支分福州。九十五世久茂,子五,长分兴化,仙游;次分惠安、土溪;三分晋江、同安;四居永福,支分惠来,揭阳、澄海。九十五世久盛,居汀洲,子三,长移宁化、邵武,支分潮之大埔、饶平;次居永定,支分饶平、平和。同世久美,子四,长居龙溪,浦城;次居太田,支分潮之澄海、揭阳、惠来、霞浦;三居长泰,支分潮之普宁;四居平和支分饶平、诏安、秀岭。同世久书,长居大浦县,次居梅州,支分镇平、平远、  兴宁,河源、龙川、长乐,惠来、潮阳、广南。同世久安、久兴,支分嘉应、陆丰。 
  在我国南方的福建和广东,黄氏一直是一个族大支繁的大姓,甚至一海之隔的台湾,黄氏也是全省的第三个大姓,黄姓省籍人士之多,仅次于陈、林二姓。这种情形,看了上面有关黄氏播迁经过的记载,就显而易见绝不是偶然的了,台湾黄氏与大陆黄氏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是一目了然。 

  越王妃子建雷峰塔 
  黄氏的南迁之早,还可以从雷峰塔和黄道婆的故事,获得佐证。 
  雷峰塔,位于杭州西湖的南屏山上,历来,由于"白蛇传"的流布于民间,该塔也变得无人不知。根据考证,该塔是由唐末五代时吴越王钱叔的妃子黄氏所建的,原来称为"黄妃塔",因此当可证明,当时的黄氏业已繁衍于长江以南。 
  黄道婆,则是元代时的上海人(上海古称申,即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之封地),教导闽、广民间以纺织之术,使得民生改善,而在死后被当地人士"感恩洒泣而共葬,又为立祠,岁时享之"。 
  唐代以后,黄氏的表现更加出色,黄公望、黄庭坚、黄干、黄道周,以及黄宗羲等等,都是备受后世景仰的了不起人物。 
  黄公望,是中国人所引以为荣的伟大画家,与王蒙、倪瓒、吴镇被后世并称为"元末四大家",他的画师承董源、巨然,作浅绛色及水墨各极其妙,尤其山水画的造诣,更是独步历来的画坛,不过,这位大画家原来并不姓黄,本姓陆,由于嗣于外家而改姓为黄,没有想到却为黄氏大放异彩。 
  宋代的黄庭坚,也是大名鼎鼎的了不起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奇崛放纵,行草书独步古今,卓然为宋代名家,与苏轼被后世并称为"苏、黄",其崇高造诣可想而知。 
黄  干,则是宋代大儒朱熹的衣铢传人,曾经在朱熹的"竹林精舍"落成时,亲口说过"他日所请直卿(黄干字)代即讲席"的话,足见他在这位大学者心目中的地位。后来,朱熹病笃,并以所著之书授予黄干,在"吾道之记在此,吾无憾矣"的遗命下,把发扬儒学的棒子交给了黄干。 
  黄道周,就是明末著名的"石斋先生",邃于经术,又明天文、历数、皇极诸书,工诗文著书画,李自成陷京师,曾担任在南京监国的福王的礼部尚书,后来又从唐王于衢州,并又在江西徵集义旅,与清师战于婺源,兵败被捕后慷慨就义,是一位最典型的爱国学者。 
  黄宗羲,也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爱国学者,在明亡之后隐居不出,弹精著述,生平治学主张先穷经,而求证于史,豁然贯通,被誉为当代大儒。 
  黄氏的历史名人,真是不胜枚举,另外,像清代曾出使日、英等国,在外交上甚有成就的黄遵宪,以及以藏书之富而闻名天下的黄丕烈等等,都是国人所熟悉的人物。 

  台湾黄家第三大姓 
  在台湾,黄氏是第三个大姓,族人遍布于全省的每一个角落。根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考据,黄氏是跟随延平郡王的大军入台的,到了满清克台,由闽、粤两地来台垦荒者,更是络绎于道,始终成为本省的望族。 
  至于本省黄氏的渊源,还有以下的三项本省黄姓族谱,可供参考-- 
  台北县深坑乡黄氏族谱:"出自陆终之后,世居光州固始。至晋,中州板落,南迁入闽。始祖黄元分仕晋,卜居侯官……至唐嗣圣时(公元六八四至七O四年),有黄岸、黄崖者,分为二支,岸入莆田,崖入泉州。" 
  台北县三峡镇紫云黄氏族谱:"出嬴氏,然非陆终之后。其始祖上溯唐代,有黄守荣者,光州固始人,垂拱二年,成泉州紫云寺,故曰紫云黄氏。" 
  台北县板桥镇浦西黄氏族谱:"其先燕人,避居于陈:陈乱,迁于汴。又金乱,迁居于杭,为杭著姓。始祖黄天从,仕宋……胡元受命,宋室播迁海滨。禅兴元年(公元一二七八至一二七九),陆秀夫等奉帝丙即位于砜州,六月帝舟迁于崖山。不期年,元人来袭,陆秀夫等死节;乃与其子以四舟载赵氏后入闽,由浦西登岸,隐于漳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承晚[編輯]

 
 
李承晚
博士
이승만
Rhee Syng-Man in 1956.jpg
大韓民國 韓國第1-3任(第1位)總統
任期
1948年7月20日-1960年5月3日
副總統 李始榮
金性洙
咸台永
張勉
李起鵬
尹潽善
前任
繼任 許政(代理)
尹潽善(正職)
任期
1919年9月11日-1925年3月21日
總理 李東輝
李東寧
申圭植
盧伯麟
朴殷植
前任
繼任 朴殷植
個人資料
出生 1875年3月26日
Flag of the king of Joseon.svg朝鮮王朝黃海道海州市
(今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黃海南道
逝世 1965年7月19日(90歲)
 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
政黨 獨立促成會→韓國國民黨自由黨
配偶 朴承宣(1890年-1910年)
李富蘭(1931年-1965年)[1]
子女 1位
母校 培材大學
喬治華盛頓大學文學士
哈佛大學文學碩士
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
信仰 基督教循道宗[2]
簽名 李承晚的簽名
李承晚
諺文 이승만[3]/리승만[4]
朝鮮漢字 李承晚
 
文觀部式 I Seungman/Ri Seungman
馬-賴式 Yi Sŭngman/Ri Sŭngman

李承晚韓語이승만,1875年3月26日-1965年7月19日),承龍승룡),號雩南우남),大韓民國首任總統、第一至三屆總統(1948年-1960年)。李承晚在任期間實施獨裁統治,對韓國共產主義分子和同情勢力進行嚴厲鎮壓。

李承晚1875年出生在朝鮮黃海道平山郡,曾就讀於培材大學(時稱培材學堂),1905年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士學位,1910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博士學位。1919年任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國務總理,同年受任臨時政府總統。1921年赴美推動韓國獨立運動。1945年歸國任民主議院議長。1948年任大韓民國制憲國會議長,同年當選總統。1951年創立自由黨,自任總裁。李承晚是一個反共主義人士。1952年、1956年及1960年在被指選舉嚴重舞弊後,連續四次當選總統,1960年因「4·19學運」被迫下野,旋被迫辭職並流亡美國夏威夷。1965年去世。

 


早年
[編輯] 

李承晚幼年入黃海道私塾學習漢字和儒家經典。1894年進入美國衛理公會在漢城創辦的教會學校——培才學堂就讀。在這裡,青年李承晚學會了英語,並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和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影響。畢業後的李承晚迅速投入社會活動,參加了「獨立協會」並擔任韓國第一家近代報紙《獨立新聞》的英文版主筆。1897年,李承晚因抨擊時政和鋒芒畢露的改革思想,1898年被捕後被判處死刑,後來減為無期徒刑[5]在獄中,勤奮的李承晚編撰了韓國歷史上第一部《韓英詞典》。

留學[編輯]

1904年李承晚出獄後,在教會的資助下渡美留學,於1905年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士學位,190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10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博士學位等,成為第一個在美國榮膺博士頭銜的韓國人。

獨立運動和韓國臨時政府[編輯]

 
李承晩和朴容晩
 
李承晩(左一)與金九安在鴻

李承晩1912年曾短暫回國,以傳教為掩護傳播獨立思想,被日本殖民當局驅逐出境。此後,李承晚僑居美國夏威夷,在當地僑民中積極從事獨立運動,成為聲名煊赫的獨立運動領袖。

1919年,韓國的民族主義者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遠在美國的李承晚缺席被選為臨時政府總統,隨即代表臨時政府赴法國向巴黎和會遞交韓國獨立請願書。之後,李承晚曾赴上海宣誓就任臨時總統,旋因與臨時政府其他成員不和而離職,遠走美國。從此20幾年一直在美國從事獨立運動。

他曾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首任總理(1919年4月-9月)、駐美代表(1919年9月-1941年)、首任總統(1919年4月-1925年3月11日)、國務委員(1933年-1940年)、駐美代使(1941年-1945年10月)。

李承晚與韓戰[編輯]

1950年6月7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金日成向朝鮮半島南北人民發出呼籲,宣布將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鮮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公開指稱將於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開號召為此目的協商會議。6月11日,北方的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韓國政府逮捕。但此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內政、外交、軍備等各項戰爭準備已經接近完成。

1950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得到蘇聯和中國的支持和援助,進攻韓國引發了朝鮮半島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史稱朝鮮戰爭或韓戰。

釋放反共俘虜[編輯]

1953年6月15日,朝鮮停戰談判達成全部協議。但是李承晚不承認和平協議的達成,於6月17日深夜起,以「就地釋放」的名義將大批反共俘虜27000人(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強制編入韓國現役軍隊,並且表示要繼續「北進」、「單獨干」,且不服從美軍的領導,引起聯合國軍參戰各國的強烈不滿,英國首相邱吉爾更公開稱之為「無恥的背叛」。此舉激怒了北韓中華人民共和國,後者的停火要求是俘虜全部歸還給各自國家。擔心停火談判破裂,美國當天緊急召開第150屆國家安全委員會(NSC),會議上,時任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親自出面討論過除掉李承晚的「Ever ready operation」提案,艾森豪威爾在會上說道:「唯一能夠快速結束危險的辦法就是兵變」,「這個行動方案值得考慮」。他接著說「馬上向韓國有能力做這件事情的人說明情況」[6][7][8]

但幸運地,在時任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饒伯森的協調之下,李承晚同意停火協議,韓美兩國得以順利度過這個危機局面,並在當年8月簽訂《韓美互相防衛條約》[7]。艾森豪威爾在會上的相關發言則在美國政府公開的美國外交文件中被刪去,直至被延世大學國家管理研究院負責搜集史料的朴明林教授在艾森豪威爾總統博物館中找到這些資料[6]

下野[編輯]

1960年3月15日,韓國進行建國後第四任總統大選,李承晚陣營在選舉中透過舞弊當選,引發學生與在野黨的不滿。馬山市爆發了警民流血衝突事件後,更使局勢惡化。4月18日,高麗大學示威學生從國會返校途中遇到暴漢襲擊,40多人受傷,導致隔日更多學生前往青瓦台抗議,因警衛部隊開槍而導致186人死亡的事件,並促成了4·19學運的開端,興起全國性大規模暴動。4月26日李承晚被迫宣布辭職,5月29日協同妻子從金浦機場搭機亡命美國夏威夷

國父稱號問題[編輯]

 
第一版100韓元硬幣上的李承晚頭像

李承晚一度被稱為大韓民國國父」。李承晚於韓國獨立運動初期與因與流亡政府領袖金九的思想相同而結為好友,惟1947年李承晚暗殺張德洙後絕交。金九於1949年被暗殺身亡,李承晚被不少評論指是下令派人暗殺,以消滅對其獨裁政權的最大威脅。1960年李承晚被迫下台後,失去國父的稱號。1962年金九獲時任總統朴正熙追授大韓民國建國勳章,追尊金九為韓國的國父。

家庭[編輯]

李承晚於1933年在紐約市奧地利人弗蘭西斯卡·端娜(Franziska Donner,朝鮮姓名李富蘭)為妻。[5] 1958年11月6日,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訪問越南共和國期間,曾宣稱自己是李龍祥的後裔。即花山李氏家族。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石樵[編輯]

 
 

李石樵(1908年7月13日-1995年7月7日),台灣重要畫家,為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獲有「畫家中的畫家」、「九段畫家」、「萬米長跑者」之譽。出生於台北州新莊郡新莊街。1923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即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受教於石川欽一郎,1927年以《台北橋》入選第一回台展,1931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1933年以《林本源庭園》入選帝展

李石樵早期風格以寫實為主,50年代以後受到立體主義的啟示,強調造型簡化並運用反透視的技法,畫面明暗對比強烈。70年代移居美國,以人物群像、風景為主題,粹煉過的造型配以明亮的色彩。

李石樵是台灣前輩畫家中,少數以思考性畫風見長的一位。終生不輟藝事,其間有日治時代的意氣飛揚,戰後之初的困頓蹇塞。然秉其個人堅持之「藝術道德」,毅然投注現代抽象畫之探討。晚年則復歸於寫生,力求於客觀表現上提高主觀之色彩之彩度,極力追逐燦爛絢麗。李石樵求新求變的毅力,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實為同輩畫家中最傑出者之一。

 


年表
[編輯] 

本年表參考[1] 與[2] 網頁資料

  • 1908年,7月13日出生於台北州新莊郡新莊街(今新北市泰山區)為李本胡杏夫婦三子。上有長兄李丁照、二哥李雲水、大姊李伴,下有四弟李堆鍛、五弟李國棟、二妹李蕊、么妹李勉。李家務農,李本並兼營碾米場,家道小康。
  • 1916年(8歲),新莊瓊林童養媳周來富過門
  • 1917年(9歲),進入山腳公學校(新莊第二公學校,今台北縣立泰山國小),喜愛繪畫,課業成績優異
  • 1920年(12歲),長於算術,而被師長所發掘喻為天才
  • 1922年(14歲),因天資聰敏,家族會議推介繼續求學之決定
  • 1923年(15歲),自山腳公學校畢業。考入台北師範學校就讀,受教於石川欽一郎,開始接觸正規美術教育
  • 1924年(16歲),「七星畫壇」成立。參加「台灣水彩畫會」及台北師範學校之「暑期美術講習會」
  • 1925年(17歲),作《後街》
  • 1926年(18歲),作《二師範學校》、《秋》
  • 1927年(19歲),以《台北橋》入選第一回台展。原台北師範學校另於台北市大安區芳蘭之丘新設「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即台北市和平東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前身),原台北師範學校(位於台北市愛國西路一號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改稱為「台北第一師範學校」,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因此李石樵也轉至「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就讀。
  • 1928年(20歲),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畢業,入演習科。以油畫《都市的後巷》入選第二回台展。與自幼定有婚約的周來富女士結婚。因熱愛美術,即由石川欽一郎推薦及協助,赴日投考東京美術學校。11月20日,女兒李森出生     
  • 1929年(21歲),1月3日抵日本東京,在學長兼好友陳澄波陳植棋的照顧下,進入為考生設置的繪畫研究所,與李梅樹同租宿舍。第一次考東京美術學校落榜。依台北第二師範學校校規理應返義務任教五年,經石川先生協助,賠償四百元公費後免除返任教義務,取得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的畢業證書,得以繼續留追求未完成心願。入「川端畫學校」、「本鄉洋畫研究所」及位於新宿的「同舟社」等三個繪畫研究所鑽研畫技,也曾到吉村芳松的畫塾學習。以油畫《樹蔭下》入選第三回台展。女兒李森熱腦症死亡,收養女李阿勉
  • 1930年(22歲),再度投考東京美術學校,但因正逢該校廢止特別學生制度,競爭更形激烈而落榜。作品《編織少女》獲得第四回台展「台日賞」,該獎是由台灣日日新報提供獎金,盼給具有獨特表現的畫家,相當次等特選。作《台中公園》、《二師範學校》
  • 1931年(23歲),3月長女李美女出生。4月考取東京美術學校五年制西洋畫科。10月以四弟李堆鍛為模特兒之油畫作品《弟之像》入選第五回台展,作品《桌上靜物》獲第五回台展「特選·台日賞」。作《富士山風景》、《戴頭巾的女人》、《花》。摯友陳植棋台北汐止去世。四弟李堆鍛,腸疾亡
  • 1932年(24歲),3月,因在台家人染患熱腸病,以及胞兄、胞弟、兄嫂、姪兒相繼病故,父親與妻子的病危,休學束裝返台料理家變。待其父與妻病情好轉,不顧父親反對與斷絕經濟支援的情況下,李石樵仍返回東京繼續學業。作品《人物》、《石榴》與《靜物》入選第六回台展,分獲「無鑑查」。義女李阿勉死亡
  • 1933年(25歲),三年級開始分教授專室上課,經石川先生介紹入岡田三郎助教室。暑假返畫130號巨幅油畫《林本源庭園》,10月該作入選第十四回帝展。10月,作品《室內》並獲第七回台展特選及由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提供獎金所新設之「朝日賞」。11月長男出生,取名李展年以紀念首次入選帝展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改名油畫科
  • 1934年(26歲),以作品《畫室內》入選第十五回帝展。作品《[1]》參加第八回台展又獲特選。以作品《編號》參加第二屆日本美展。11月10日與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等八人,於台北鐵路飯店成立「台陽美術協會」,但因人在日本故未返參加儀式。楊肇嘉聘請畫家族像,畫資1000元。作《靜物》
  • 1935年(27歲),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畢業,母校台北師範學校聘請返任教,然以追求藝術為途仍單身留居東京。5月,參加於於台北教育會館舉行的第一屆台陽美展(展出56件作品,並發表聲明書,提供作家五件參展)。帝展改組,爭擾不休,西洋畫部退出,自組「第二部會展」。10月,以油畫《編物》入選「第二部會展」。作品《桌上果實圖》 入選第九屆台展西洋畫科,作品《閨房》獲西洋畫科推薦級畫家榮譽。作《肖像(巫俊)
  • 1936年(28歲),2月,《楊肇嘉氏之家族》入選帝展。以《橫臥裸女》及《屏風與裸婦》參加第二屆台陽展,接受警方查驗時,警察以「立姿可以展出,躺著的禁止展覽」為理由,取消該作的參展權。6月14日至23日,李石樵作品《裸婦》,參加於東京府美術館所展出的第四回童林社展覽。10月,作品《珍珠首飾》獲第十回台展「台展賞」。楊肇嘉一家移居東京。作《紅衣》、《玫瑰花》、《阿婆》
  • 1937年(29歲),參展第三屆台陽美展。4月24日至26日台中州立圖書館(今址為合作金庫銀行台中分行)舉辦個展。5月,作品移至台中台南公會堂展出。作《帆影》、《葉老師》,葉老師為周來富啟蒙老師
  • 1938年(30歲),作品《窗邊坐像》入選第二回新文展(1937年帝展改組定案,改稱「文部省美術展覽」,俗稱「新文展」)。應邀參加府展台展移交總督府主瓣,改稱府展),展出作品《家族像》。妻兒遷居台中州台中市新富町五丁目24番地(今台中市西區「大舞台」附近)。作《靜物》、《廟口》、《祼女》、《風景》
  • 1939年(31歲),作品《女二人》獲選第二回府展「特選」,榮膺推薦級畫家。次女李美惠出生。作《霧峰風景》、《山景》、《甜心》、《老母》、《九份》
  • 1940年(32歲),4月19日台中州立圖書館舉辦個展。6月,陳春德於《台灣藝術》介紹楊三郎李梅樹廖繼春李石樵陳澄波等五位台陽美協重要畫家。10月,作品《溫室》入選「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覽會」(配合總動員令新文展臨時改為「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覽會」)。於第三回府展展出油畫《柘榴》。12月22日,響應新體制運動台中文化人士包括李石樵、松本透等人,於教化會館舉行座談會,擬成立新興文化翼贊團體。次子李延年出生。作《風景》、《室外靜物》。遷居台中州台中市新富町五丁目34番地二樓
  • 1941年(33歲),5月22日至6月1日,入選日本創元社第一回展,並受賞。8月20日,台灣文學雜誌社舉辦的洋畫小品義賣會,由李梅樹陳澄波、李石樵等人捐作品50件。於第四回府展展出油畫《院子裡的小孩》。 作《夏日》、《街景》、《室外靜物》、《黃牛》、《石榴》、《山胞》、《靜物》、《溫室》
  • 1942年(34歲),三男李柏年出生。9月5日,參展東京創元會展。於第五回府展展出油畫《》並獲「推薦」。10月,油畫《閒日》入選日本第五回新文展
  • 1943年(35歲),5月7日,由台中北上創作。8月31日,以七次入選日本帝展新文展之優異表現, 榮獲新文展「無鑑查(免審查)」展出資格,為第一位獲此特殊之台灣畫家。於第六回府展展出油畫《坐像》並獲「推薦」。11月,新竹市長委託李石樵製作該市府評清水源次郎肖像畫。 配合時局,完成作品《合唱》。遷居台中州台中市梅枝町25番地。作《父親像》、《楊夫人》、《樹林》、《老伯》、《閒坐》、《觀音山》
  • 1944年(36歲),為避船難,被勸阻返,留居台中,以畫肖像畫維生。4月,台陽美協台北公會堂舉行「十週年紀念展覽會」,參加展出(之後台陽美術協會因戰勢日益激烈停止活動)。6月3日至5日台灣美術推進會第一回展於鐵道旅館展出,展出南風原朝光桑田喜好秋永繼春、李石樵、鮫島梓等六人作品。作《靜物》、《少女像》、《人像》
  • 1945年(37歲),全家疏散至霧峰
  • 1946年(38歲),9月17日,上午11時起,在台北市中山堂四樓「台灣文化協進會」辦事處,出席由「台灣文化協進會」主辦之〈美術、音樂座談會〉。同席者有林玉山陳進林之助郭雪湖陳敬祥蒲添生陳夏雨李梅樹陳澄波陳清汾顏水龍廖繼春劉啟祥楊三郎藍蔭鼎游彌堅許乃昌楊雲萍陳紹馨王白淵沈相成蘇新等人。以作品《市場口》參加首屆省展並任省展審查員。作《河邊洗衣》、《蘭花草》、《少女》。四男李鴻年出生
  • 1947年(39歲),由家人擔任模特兒,作油畫《田家樂》,1989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收藏,該作參加第二屆省展。四男李鴻年死亡
  • 1948年(40歲),由台中遷至新花費10萬元房屋,定居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16巷6號。台灣文化協進會設繪畫班於此,開啟「李石樵畫室」之嗃矢。作200號巨幅油畫《建設》。台陽美術協會恢復活動。作《岳母像》、《父親像》、《少年像》
  • 1949年(41歲),五男李雅年出生。以長女李美女作模特兒《花與女》。作《人物》、《花與少女》
  • 1950年(42歲),四女李美智出生。繪《雅年》一作,開始描寫室內之系列作品。作《披頭巾的少女》、《淡水河畔》
  • 1951年(43歲),經楊肇家介紹合作金庫收購《農家樂》300號巨作品為女兒之嫁粧。長女李美女吳耀敦結婚。作《久陽池影》、《河口》、《百合花》、《少年像》、《黃白》、《六角盆》、《母親像》、《茶花》、《秋林》
  • 1952年(44歲),與楊三郎郭雪湖馬尼拉舉行三人展。作《靜物》、《春日幕色》、《晴日》、《蘭花》、《初夏》、《暮色》、《茶花》、《清遊植物園》、《春意》、《靜物-石膏像》、《風景》、《植物園》
  • 1953年(45歲),作《垂揚》、《石膏像靜物》、《春朝》、《翠綠》、《垂釣》、《春風》、《水柳》、《涼》、《池塘暮色》、《少女》、《玫瑰花》
  • 1954年(46歲),作《集錦》、《春晴》、《夕昭》、《池塘垂釣》、《新綠》、《舊府耶》、《秋色》、《新日暮》、《雨後池塘》、《春》、《待春》、《新竹山林》、《夕》、《畫》
  • 1955年(47歲),作《桌上靜物》、《雲日》、《玫瑰》、《白花》、《高原》、《白百合花》、《玫瑰》、《老父》、《植物園》、《靜物-立體分割》、《院子》
  • 1956年(48歲),作《谷關風景》、《坐像》、《新緣》、《垂柳》、《雨前》、《朱桌靜物》
  • 1957年(49歲),作《》、《風景》、《室內》、《冬日》、《碧潭》、《麻竹坑》、《冬日校庭》、《溪流》、《梅花開》、《天冷》
  • 1958年(50歲),6月13日至17日,在台北中山堂舉行個展,展出現代繪畫探索成果,作品96幅。作《畫室》、《紅葉》、《溪底》、《李花開》
  • 1959年(51歲),作《父親像》、《谷關》、《山崖》、《山路》、《室內》
  • 1960年(52歲),逐漸淡出台陽美展。作《畫室》、《少女》、《梅花》、《女》、《老農》、《海邊》、《魚》、《將軍》、《結》、《太魯閣奇岩》、《白菊花》、《白百合花》、《孫中山》
  • 1961年(53歲),以次女李美惠為模特兒,作油畫《候車室》。完成《旋律》及《畫室》二作。作《靜物》、《斷崖》、《風景》、《百合花》、《相親》
  • 1962年(54歲),作《風景》、《王》、《夜》、《作品?》、《旋律》、《山嶽》、《花》、《老農》
  • 1963年(55歲),8月,因食指浩繁,家計負擔沈重乃應聘台灣省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12月,作品50號《月夜曲》完成。作《大地》、《火山噴火口》、《眼》、《金瓜石風景》、《婚禮》、《堅強》、《金柑》、《丘山》、《橫貫公路》、《卓蘭風景》
  • 1964年(56歲),作油畫《避難》及《將軍》。開始嘗試創作具深討性之構成或抽象像,完成《生命》、《團欒》、《飄》、《作品》、《慕》、《生命的讚美》、《遊樂場》、《九份風景》、《內雙溪》、《北投》、《樂園》、《觀音山》
  • 1965年(57歲),4月28日至5月2日,省立博物館個展作品75張。作《生命的旋律》、《風景》、《鐘聲》、《雙子樹》、《靜物》、《採沙場》、《探險》、《鐘聲》、《天祥》、《船》、《花》、《劍潭》、《雙子樹》
  • 1966年(58歲),作《室內靜物》、《窗》、《靜物》、《溫泉鄉》、《女王的化石》、《同時窗》、《小港》、《大鳥與小狗》、《疊畫》、《向隅》、《愛河》。嘗試表現國畫題材完成《大鳥》一作
  • 1967年(59歲),作《漁港》、《朝妝》、《元宵》、《房屋》、《窗》
  • 1968年(60歲),作《》、《窗戶》、《都市的成長》、《夜思曲》、《形而上的室內》、《山》、《稚》、《城市》、《三信徒》、《田園》、《停》
  • 1969年(61歲),11月於台北市松江路世紀畫廊舉行個展,著重破壞舊有的繪畫觀念,排棄非繪畫性的冗雜內容,使繪畫還原到最單純的基本因素。11月25日至30日省立博物館舉行展覽,展出50幅作品。作《回憶》、《田園》、《月出來時》、《小屋》、《海邊之家》、《下午三時》、《深夜》、《河》、《牛》
  • 1970年(62歲),作《約會》、《璋璋的夢》、《璋璋的玩具箱》、《飛翔》、《月娘》、《軌跡》、《拜月》、《捉月》、《月夜》、《湖邊》、《母女》、《頑童》、《星系》
  • 1971年(63歲),作《都會之月》、《烈日》、《溪谷》、《雨後》、《風景》、《海邊風景》、《旅行的藝人》、《三美圖》、《汔球公公》、《太陽》、《納涼》、《漁夫的家族》
  • 1972年(64歲),3月14日起,省立博物館個展,展出作品34件。作《九曲洞》、《春》、《魔掌》、《》、《十字》、《作品?》、《桌上》、《夏海》、《黃昏的湖邊》、《走走》、《清晨》、《歡》、《朝日》、《春》、《金魚池》
  • 1973年(65歲),作《三美圖》、《作品(一)》、《小朋友》、《遠足》、《家族》、《遊艇上》、《草坪上》、《面具》、《淡水風景》
  • 1974年(66歲),7月自國立師範大學退休,8月擔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兼任教授。11月5日,以李石樵等八位為發起人,鄭世璠負責處理會務籌畫之「芳蘭美術會籌備處」,發出「芳蘭美術會簡章」及入會申請書。作《元宵夜》、《廟會》、《樹林》、《蟬聲》、《日月潭》、《玫瑰花》、《我倆》、《春遊》、《街景》、《瀑布》、《鳳凰城》、《月》、《垂釣》
  • 1975年(67歲),3月16日,在李石樵畫室召開會議,報告「芳蘭美術會第一屆展覽會」會務之進展及有關各項事宜。作《玫瑰瓶花》、《雪景》、《湖邊小聚》、《永劫》、《三美圖》、《竿》、《後院》、《碧潭》、《費城》
  • 1976年(68歲),5月省立博物館個展。作《浴女》、《室內》、《漁港》、《母與子》、《城市》
  • 1977年(69歲),12月華南銀行將李石樵的《三美圖》與廖繼春的《風景》、楊三郎的《思慕》印製於火柴盒的小面板上,一套三式,作為宣傳之用。作《費城風雲》、《費城車站》、《利蘭校園》、《公園紅葉》、《黃葉溪流》、《百老匯劇場》、《湘邊眺望》
  • 1978年(70歲),1月華南銀行火柴盒上之《三美圖》遭檢舉為色情之作,而自。由於高雄市警察局接獲檢舉,認為此宣傳火柴盒有妨害風化之嫌,台灣省政府高雄市警察局去函,要求華南銀行解釋,因而引起「藝術與色情」的熱烈討論,經過畫家本人及藝術界的澄清與支持,風波終告平息。作《大樹下》、《風微微》、《曬編》、《遊賢紀念》、《百今花與少女》
  • 1979年(71歲),8月省立博物館個展。9月與葉火城等十五位中部美術家,於省立博物館舉行第一屆葫蘆墩美術研究會作品展。10月16日至11月3日阿波羅畫廊個展。作《》、《金魚池》、《母女》、《芝加哥湖邊》
  • 1980年(72歲),作《風景》、《碧潭風光》、《溪谷浴女》、《郊遊》、《八美圖》、《少女》、《祖師廟前》
  • 1981年(73歲),10月阿波羅畫廊舉辦專屬畫家特展「李石樵個展」。作《碧潭》、《三祼女》、《浴後》、《淡水古巷》、《睡蓮》、《北投公園》、《碧潭遊潭》、《湖邊出浴》
  • 1982年(74歲),原有新生南路住家兼畫室,為地主周氏祭祀公業收回拆建,私人授課終止,遷居台北市寧安街。7月辭卸教職,赴西雅圖探視次女李美惠。作《閒日》、《湖邊裸女》、《百合花》、《玫瑰花》
  • 1983年(75歲),作《香蕉園》、《賽馬場》、《碧潭》、《河邊》、《荷塘》、《成長中的都市》、《湖邊祼女》
  • 1984年(76歲),9月7日至30日阿波羅畫廊個展,展出作品60幅。作《蘋果樹》、《校園櫻花》、《芝加哥公園》、《山路》、《河邊》、《溫室花園》
  • 1985年(77歲),旅居西雅圖與次女李美惠同住。作《玫瑰花園》、《櫻花》、《大雪山眺望》、《馬》、《大雪山》
  • 1986年(78歲),11月阿波羅畫廊舉行個展,展出作品62幅。12月2日至7日,參加社教館舉行之芳蘭美展第十四屆紀念展。作《》、《櫻花》、《瓶花與果》、《湖邊小聚》、《校景櫻花》、《靜物》、《湖光秋色》
  • 1987年(79歲),東之畫廊創立,特闢李石樵專室。作《高山的樹林》、《漁船》、《八斗子漁港》、《採草莓》、《馬》、《櫻花》、《樹林》
  • 1988年(80歲),10月8日至12月18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之辦「沉思、領悟與創作——李石樵的繪畫世界」回顧展,展出1935年至1987年作品,計140幅,並出版專輯。作《玫瑰花園》、《濱海風光》、《陽明山》、《噴水池》、《草山》、《風景》
  • 1989年(81歲),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白雪蘭著《李石樵繪畫研究》。作《北海遠眺》、《漁港》、《白沙灣》、《浴場'《艷陽》、《基隆港》
  • 1990年(82歲),作《鼻頭角》、《百合花》、《玫瑰花園》、《翡翠灣情調》、《噴泉》、《繡球花》、《玫瑰花》、《蘭花》
  • 1991年(83歲),任黃明政籌設李石樵美術館,自資購買美術館80坪,於忠孝東路四段218之7號3樓。作《北海風情》、《鼻頭角風景》、《芝加哥雪景
  • 1992年(84歲),7月12日於台北市阿波羅畫廊樓上一樓層面的「李石樵美術館」成立,館藏作品有400件,增購美術館新館80坪。受《新新聞週刊》訪問。第一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蘇富比撤回拍賣仿李石樵《紅衣少女》乙案。李石樵之妻周來富過世
  • 1993年(85歲),第二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續擴充美術館38坪。作《櫻花樹下》、《玫瑰花園
  • 1994年(86歲),第三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李石樵美術館基金會成立,捐400幅作品給基金會。作《桌上靜物》、《靜物》、《碧潭》、《櫻花校園》、
  • 1995年(87歲),第四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台北時間7月7日下午一點三十分,病逝於美國紐約雪城。獲總統李登輝頒褒揚令。8月李石樵版畫由達利藝術中心代理,並於10月應邀在台北市政府11樓名家藝廊展出三個月,李登輝總統陳水扁市長陪同下,蒞臨參觀,對其畫作證賞有加。9月舉行「李石樵遺作展」
  • 1996年,1月在台北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展出「李石樵回顧展」12天,前監察院陳履安與前監委王清峰亦蒞臨參觀。1996年全國文藝季,台北縣為紀念李石樵一生在繪畫上的成就,推出過盡千帆話新莊活動,3月16日至31日台北縣立文化中心,4月20日至28日新莊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辦李石樵回顧紀念展系列活動,藉由展覽、座談、專題演講,來闡述李石樵一生對台灣美術教育的貢獻及繪畫風貌。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畫家← 本網頁資料取材自文建會《台灣網路美術館》網站
李石樵﹝1908 ~ 1995

  李石樵 1908 年出生。1923 年考入台北師範學校,受教於當時任職該校的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在年少的李石樵心中,覺得老師的作品高不可攀,但石川老師對他在繪畫興趣上的啟迪卻意義深遠,加上他喜歡參加老師、學長組成的假日寫生會,使其繪畫有長足的進步。

  十九歲即以〈台北橋〉一作入選台展,使李石樵往後有興趣向藝術之路邁進。1929 年到東京,雖經三度應考才考入東京美術學校,終得一償宿願。後因家庭遭逢變故,也使李石樵經歷許多家庭方面與經濟上的巨大壓力,但終能排除萬難,得以在日本及台灣官方展覽中一露頭角,並於 1941 年獲得第一位日方辦文展的「免審查」資格,這是台籍畫家當時無上的光榮,長久的努力終有回報。

  台灣光復,對畫家而言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由於大量大陸人士來台,使台灣社會中產生了不一樣的風貌,李石樵在畫作中也描繪、反應了這種社會現象。他一輩子創作不斷,經歷過日據時代的風發意氣、光復後早期的困頓窒礙,終能秉承藝術道德為一貫圭臬,除了費時多年探討抽象繪畫,晚年復歸於寫實,畫風變化多端。


【作品選粹】

作   品基  本  資  料解 說

溫泉鄉

1966 年

油彩‧畫布,150 x 180 公分

河邊洗衣

1946 年

油彩‧畫布

116.5 x 91 公分

女王的化石

1966 年

油彩‧畫布

120 x 162 公分

都會之月

1971 年

油彩‧畫布

112 x 145.5 公分

香蕉園

1983 年

油彩‧畫布

45.5 x 53 公分

台北橋

1927 年

紙‧水彩

32 x 47 公分

編物

1935 年

油彩‧畫布 

158 x 146 公分

風景

1940 年

油彩‧畫布 

53 x 65 公分

合唱

年代不詳

油彩‧畫布 

116.5 x 91 公分

市場口

1945 年 

油彩‧畫布 

149 x 148 公分

烈日

1971 年

油彩‧畫布

60 x 72.5 公分

建設

1947 年 

油彩‧畫布 

261 x 162 公分

1957 ~ 1958 年 

油彩‧畫布 

65 x 50 公分

畫室

1958 年

油彩‧畫布

100 x 80

避難

1964 年

油彩‧畫布 

130 x 61 公分

漁港

1967 年

油彩‧畫布

91 x 116.5 公分

朝妝

1967 年

油彩‧畫布

115 x 115 公分

作品﹝一﹞

1973 年

油彩‧畫布 

65 x 80 公分

三美圖

1975 年

油彩‧畫布

100 x 80 公分

1979 年

油彩‧畫布

60.5 x 72.5 公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