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白書

 
 

飛白,又名飛白書,是東亞書法中的一種技法,指在書寫時,毛筆筆頭沒有完全出,出現枯筆,使得筆劃中留有拖絲或留白的現象。因令人以飛動之感,故稱飛白。

張懷瓘《書斷》載,「飛白書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黃伯思在《東觀餘論》中解釋飛白之名為「取其若絲髮處謂之白,其勢飛舉為之飛」。飛白盛行於唐代,唐太宗本人即善飛白,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絕[1]。貞觀十八年(644年)二月十七日,太宗賜宴於玄武門,三品以上的政要全部出席。太宗操筆作飛白書,群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競,散騎常侍劉洎登御床引手然後得之。有人稱劉洎當處死。太宗卻說:「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竟不加罪[2]。唐高宗亦雅好飛白,曾賜戴至德郝處俊李敬玄崔知悌等人。歐陽詢致力飛白的寫作,《書斷》認為他的「飛白冠絕,峻於後人,有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濃之勢,風旋電激,掀舉若神。」

飛白的成熟期在於宋朝,「五代以來,書札無體,鍾、王之法幾乎絕矣。(宋)太宗在南宮,留意翰墨,自是學者書體丕變。」[3]宋太宗在雍熙三年(986年)始學「飛白」,「出飛白二十軸賜宰相呂端等,人五軸,又以四十軸藏秘閣,字皆方圓數尺。」朱長文認為「飛白之法,始於蔡邕,工於羲、獻、肖子云,而大盛於二聖(宋太宗、仁宗)間。自古飛白罕有傳者,惟先帝(宋太宗)興之於已墜,永耀於將來。」[4]北宋吳中復擔任殿中侍御史,風節峻厲,曾彈劾宰相梁適甲沆等權貴,宋仁宗以飛白體寫「鐵御史」賜之。晏殊寫有四篇書法言論,《飛白書賦》、《御飛白書扇賦》、《謝賜飛白書表》、《御飛白書記》。蘇軾讚美飛白說:「其飛白,美哉多乎,其盡萬物之態也。霏霏乎若輕雲之蔽月,翻翻乎若長風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遊絲之縈柳絮,裊裊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帶也。」[5]宋太宗雖好飛白,卻認為「飛白字勢難工」[6],後代有「廢絕」的可能,清人陸紹曾輯《飛白錄》,收入飛白作者102人。

張懷瓘

 
 

張懷瓘,生卒年不詳。中國唐朝海陵(今江蘇省泰州市)人,著名書法家

初任鄂州司馬,工書法,「正、行可比虞、褚,草欲獨步於數百年間」,開元年間任職翰林供奉。他論斷「倉頡造字」說:「仰視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著有《書議》、《書斷》、《文字論》、《六體書論》、《玉堂禁經》、《評書藥石論》等,其中開元十二年完成的《書斷》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有名的理論著作之一,主要闡述了漢字各書體的發明和演變,品評了自秦漢至當時的書法家共一百二十餘人。

 

蔡邕[編輯]

 
 
蔡邕
東漢官員、文學家
Cai yong.jpg
三才圖會》的蔡邕像
姓名 蔡邕
伯喈
官職 東漢左中郎將
封爵 高陽鄉侯
出生 133年
豫州陳留
逝世 192年
 
 
 
著作

文集:

  • 《蔡中郎文集》(十卷,外傳一卷)

蔡邕(「邕」,拼音:yōng,注音:ㄩㄥ,音同「雍」;133年[1]-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中國東漢末年名士。

 

生平[編輯]

 

蔡邕博學多才,好辭章、數術、天文,精通音律,尤擅書法,發明飛白書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亦稱「蔡中郎」。據史書可推測出來的有兩女一子,其中只有長女蔡琰有記載姓名,字昭姬,因犯諱(司馬昭的諱字)《後漢書》記為蔡文姬,有名字記入史書,亦有文才。還有一女嫁給上黨太守羊衜,史書上沒留下名姓,但所生二子一女,大兒子早夭,女兒羊徽瑜嫁給司馬師,史書上稱為「景獻羊皇后」、「弘訓太后」[2]; 小兒子羊祜確實大大有名;蔡邕之孫蔡襲關內侯,可見蔡邕有子,但名不詳[3]。或然孫子和兒子根本沒有[4]

東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等上奏請求正定六經文字,得到許可。蔡邕親自用丹砂將經文書寫於石碑,再命工匠鐫刻,立於太學門外。這就是熹平石經

靈帝後期,蔡邕不容於內寵,乃亡命江海,隱居於吳郡治所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十二年。有一次,他聽到一塊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趕快把它揀出來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而琴尾已焦,這就是焦尾琴

董卓專權,強令蔡邕出仕,最初蔡邕不肯,董卓威脅他說,「我力能族人」(滿門抄斬),於是蔡邕趕忙坐牛車,前往洛陽報到,後拜左中郎將。封高陽鄉候,頗受重用,「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燕,輒令邕鼓琴贊事。」[5]董卓被殺,蔡邕傷感其遇,被司徒王允下獄,公卿們都惋惜蔡邕的才學,勸王允赦免蔡邕,太尉馬日磾(音密低)對王允說:「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奈失人望乎?」王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後令吾徒並受謗議。」邕遂死獄中[6]

家世[編輯]

本家[編輯]

  • 祖父
蔡攜,字叔業,有周之冑。漢順帝時「以司空高第遷新蔡長」 。
蔡棱,字伯直,東漢新蔡長
袁氏,東漢司徒袁滂
蔡文姬
蔡氏,上黨太守羊衜妻,西晉時封濟陽縣君
  • 孫 或是 從孫[7]
蔡襲,關內侯
蔡充別傳》載蔡充祖父蔡睦也是蔡邕之孫。但根據《晉書·蔡豹傳》,蔡睦應為蔡邕叔父蔡質孫,即蔡邕堂侄,《蔡充別傳》誤。[8]
  • 外孫
羊承,早夭
羊祜,西晉太傅
羊徽瑜,晉景帝司馬師

宗親[編輯]

  • 六世祖
蔡勳,字君嚴,好黃老之學,西漢平帝時為郿令。王莽篡漢初,不願出仕王莽所立新朝而遁山隱居。
  • 叔父
蔡質,字子文,靈帝時任衛尉,以罪下獄死。曾撰《漢官典職儀式選用》若幹篇,簡稱《漢官典儀》,雜記漢代官制及上書、謁見等儀式。
  • 堂兄弟
蔡谷,蔡邕在董卓麾下任官時向他商議辭官避居兗州一事。
  • 堂侄
蔡睦,蔡質之孫,遷徙宗族避居考城。

 

 

 

黃伯思[編輯]

黃伯思(1079年-1118年),字長睿,別字霄賓,號雲林子。北宋邵武(今屬福建)人,北宋書法家、書學理論家。

黃履之孫。元符三年(1100年)進士。歷通知司戶、河南府戶曹參軍,曾詳定《九域圖誌》。累遷秘書郎。終官校書郎。善寫書法,精通篆、隸、正、行、草。著有《法帖刊誤》2卷,此書糾正了《淳化閣帖》不少錯誤。又著有《東觀餘論》,另有《博古圖說》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組合家具圖冊《燕几圖》也是黃伯思所著。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扯鈴來源

扯鈴是我國的民俗技藝,也是相傳已久的童玩之一。以往我國雜耍表演中,有耍、變、練,三大技藝;耍是耍罈子,變是變戲法,練就是練扯鈴。可見扯鈴在我國的民俗技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稽考古代文獻有關扯鈴的記載竟然付之闕如,主要原因是古代的中國, 很少人去留心兒童們的遊戲。

其次可能是這種遊戲隨著玩法的不同或技術的進步,在名稱上有所改變。朝市叢載上說:「抖空竹,逢廟集,以繩抖響,拋起數丈之高, 仍以繩承接,演習各種身段。」又明朝萬歷年間劉侗和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紀卷二上記載著一些風土民俗。

曾有這樣的一首歌謠:「楊柳兒沽,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發芽兒,打拔兒。」有人說:「放空鐘」就是今日所謂的扯鈴。在商務的體育大辭典,漢聲的中國童玩, 教育廳的中華兒童百科全書中無不這樣認為。但在商務的辭源及三民的大辭典上的解釋,「扯鈴」與「空鐘」還是有不同的,辭源說:「扯鈴,玩具,形製略似兩空鐘相聯,以繩貫兩木杆絡其中部。 在空中旋轉成聲,亦有只用一端者,較空鐘為後起,以空鐘有地龍之名,俗亦稱此為天龍。」

大概是由於它們的質料相同,玩法亦大同小異,同時形製大小不同亦會發出各種不同聲響,有的像鐘聲,有的像蟬嗚,有的像鴿鈴.有的像古箏,所以後人有稱它「空鐘」、「空箏」、「空竹」、「響鈴」、「抖嗡」 各種名稱混而為一了。不過,在古書中所記載著:「空竹轟而疾轉,大聲者鐘,小亦飛蟲。」「裁竹成形腰鼓如,兩端繩索弄徐徐,當風急轉如流水,山寺聞鐘韻有餘。」「抖起空竹入雲表,干人仰面跌溝沿。」那種鐘韻嫋嫋,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彩表演,確是指今日的「扯鈴運動」,是無可置疑的。

扯鈴在過去中國大陸上是很風行的民俗運動,以後更流傳於世界各地。日本武俠小說「宮本武藏」中, 就有一段這麼寫著:「一個陀螺,發出嗡聲,飛上五月的晴空。飛上天後,消失於晴朗的天空,看不見了,只剩嗡聲,不久又落下。陀螺一如活動,停在大步走在沿鴨江街道上的主人肩上,仍旋轉著。停止旋轉後,傾斜於肩,並不落……」這個會飛上天空,會發出聲音的陀螺,大概就是中國傳入日本的扯鈴了。

十八世紀時, 扯鈴入英國,頓時英國人迷上這個神奇的小玩意兒。他們稱之為「兩根棍子上的精靈」。

後來傳到法國, 法國人將扯鈴改用璃瓷土製成,於大庭廣眾中公開表演。 前些年前台灣有一位陳金銘老先生即曾以一手「巧抖空竹」隨李棠華特技團到國外表演,享譽國際。

 

 

 扯鈴的稱呼

 

扯鈴遊戲花樣多,鈴具大小不同,粗細各異,故抖起來有嗡嗡作響,因此東北稱為抖嗡子,北平稱為風葫蘆、風鈴等。河南稱為抖老牛因為竹盒發出之聲如老牛叫聲,故當地人才稱它抖老牛。古時所謂放空鐘即為扯鈴,而扯鈴在過去名稱除了放空鐘還可稱為  空竹 抖老牛  抖嗡

 

 

 扯鈴的故事

 

『栽竹成形腰如鼓。兩端絕索弄徐徐。當風急轉如流水。山寺聞鐘韻有餘。』這是一首形容放空鐘的詩。

根據歷史記載在隋唐年間。雜技盛行。洛陽、長安經常有身懷絕技。藝人做魔術、打毬、繩技及放空鐘等表演...。

『放空鐘─扯鈴』是中國古老民間藝術。由於製作材料粗細大小及兩端發聲孔的數目不同。抖起來在飛快的旋轉之下。有的嗡嗡像鐘聲。有的鳴鳴像蟬鳴。有的鴿鈴。有的像古爭。也有認為其主要材料是竹子做的。

扯鈴是我國的民俗技藝,也是相傳已久的童玩之一。以往我國雜耍表演中,有耍、變、練,三大技藝;耍是耍罈子,變是變戲法,練就是練扯鈴。可見扯鈴在我國的民俗技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據說最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在全國各地流行了,但是一直到明朝的時候,才有描述扯鈴的文獻出現。在明朝萬曆年間,劉侗和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提到扯鈴的一篇文章:「楊柳兒枯,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兒發芽兒,打鈸兒。」裡面所說的「空鐘」,指的就是現在的扯鈴。此外,古時候又叫扯鈴為「天龍」、「抖牛」、「地鈴」、「空竹」、「響鈴」等等的名稱,但現在一概統稱為「扯鈴」。

扯鈴過去在中國大陸上是很風行的民俗運動,之後更流傳於世界各地。日本武俠小說「宮本武藏」中, 有一段這麼寫著:「一個陀螺,發出嗡聲,飛上五月的晴空。飛上天後,消失於晴朗的天空,看不見了,只剩嗡聲,不久又落下。陀螺一如活動,停在大步走在沿鴨江街道上的主人肩上,仍旋轉著。停止旋轉後,傾斜於肩,並不落……」這個會飛上天空,會發出聲音的陀螺,大概就是中國傳入日本的扯鈴了。
    十八世紀時扯鈴傳入英國,頓時英國人迷上這個神奇的小玩意兒。他們稱之為「兩根棍子上的精靈」;後來傳到法國:法國人將扯鈴改用璃瓷土製成,於大庭廣眾中公開表演。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藍洞[編輯]

 藍洞(Blue hole)是一種存在於海底的沉洞,又稱為水下洞穴。世界的許多地方如貝里斯巴哈馬紅海一帶等都有藍洞。由於缺少水循環,海洋生物無法在其生活,但具科學研究價值,目前科學家在藍洞底部發現了許多遠古化石和一些動物的殘骸。最有名的藍洞應屬中美洲的大藍洞(Great Blue Hole),其形狀為一個完美的圓形,直徑超過了305米,深度達到123米。
 
大藍洞, 位於貝里斯的Ambergris Caye

陸地藍洞[編輯]

除了海洋,在陸地上也有一些水下洞穴水色幽藍,也被稱為藍洞。它們的入口,有的是地面上規整的圓形水潭,有的則是懸崖下的深潭

與海洋藍洞不同的是,許多陸地藍洞的水質差別很大,同一個洞中,表層水和深層水的含鹽量、含氧量等指標都會有巨大差別。陸地藍洞的成因大多與地下河有關,但具體形成過程至今未有定論。其中一些原本是地下河,後來由於頂部岩層塌陷,露出了原本在地下的河水。

陸地藍洞在巴哈馬群島上分布很廣泛,數量有上千個,大小不一,內部洞穴的情況更為複雜。這使得陸地藍洞探險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運動之一。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塔哥尼亞
拼音:bā tǎ gē ní yà ba ta ge ni ya
  巴塔哥尼亞(西班牙語:Patagonia)一般是指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科羅拉多河以南(或以南緯40度爲界)的地區;主要位在阿根廷境内(幾乎包括阿根廷本土南部的所有土地),小部分則屬於智利。面積約673,000平方公里。
 
  該地區的地形主要是1000米左右的高原以及窄小的海岸平原爲主,冰川同密林交錯,自然地理環境獨特,南部有許多冰川,東部則是以遼闊的台地爲主的荒漠和半荒漠高原,自西向東作階梯狀傾斜,東部則以陡峭的懸崖直逼大西洋,受古代冰川及現代幹旱氣候的影響,地表多冰蝕穀、冰磧丘及多種風蝕地貌等。該地區降水稀少,全區年均降水量不超過300mm,並呈自西向東遞減趨勢。常年風暴不斷。

簡介

 
 
巴塔哥尼亞
  巴塔哥尼亞
  巴塔哥尼亞地區幾乎包括阿根廷本土南部的所有土地,面積約673,000平方公里(260,000平方哩),由廣闊的草原沙漠組成,從南緯37°伸展到南緯51°。其邊界大約西抵巴塔哥尼亞安地斯山脈,北濱科羅拉多河,東臨大西洋,南瀕麥哲倫海峽;海峽南面的火地島分别隸屬於阿根廷和智利,通常也劃入巴塔哥尼亞的範圍内。

  1519年,隨麥哲倫環球旅行到達今天里瓦達維亞海軍准將城附近的意大利學者安東尼奧·皮加費塔,看到當地土著居民--巴塔哥恩族人腳着胖大笨重的獸皮鞋子,在海灘上留下巨大的腳印,便把這里命名爲巴塔哥尼亞。出身於葡萄牙騎士家庭的麥哲倫,以騎士名字Patagon(Patagon是16世紀時一部著名騎士小說的主角)命名之,而“Patagon”西班牙語含義亦爲指大腳的人。南北長2000公里的巴塔哥尼亞,就是美洲的大腳,延伸在南美洲的最南端。它位於科羅拉多河與美洲大陸南端的合恩角之間,面積達90萬平方公里。其南方接壤南極洲的冷漠冰層,北方則是草高馬肥牛仔奔飛的帕潘斯草原。巴塔哥尼亞藏在其間,藏着它浩瀚的憂鬱。即使在不久以前,這里還象傳說中的土地,這片廣袤而人煙稀少的地區,還是偏僻的代名詞--“finis terrae”(西班牙語),意思是地球最終的盡頭。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在這里造出古怪的形狀,塔峰群立,如圖騰崇拜如竹筍遍立。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的安第斯山脈南北縱行,山西是智利,山東是阿根廷。這里最著名的山峰莫過於菲茨羅伊峰塞羅托雷峰。很多旅行者談到這兩座塔峰,用的不是美麗(beautiful),而是用驚奇(amazing)!在這里發生的攀登運動,以岩冰混合攀登型爲主。ChaltenFitzRoy、CerroTorre,是世界級高人的“戰鬥”舞台。

地形

 
 
巴塔哥尼亞高原
 巴塔哥尼亞高原
  該地區的地形主要是一千米上下的高原以及窄小的海岸平原爲主,各河流發源於安地斯山,向東流入大西洋,切割成河穀,但因當地雨量不多,河流大多屬於間歇河,南部有許多冰河地形如峽灣等。

  巴塔哥尼亞西接安第斯山脈,雪峰與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錯,辟有大量的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位於聖克魯斯省西南部冰川國家公園内的佩里托·莫雷諾大冰川,高達3600m,綿延200km,冰層不停地移動斷裂,加上呼嘯盤鏇的山風,公園里充斥着雷鳴般的巨響。内烏肯省西北部拉寧國家公園里有21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和一座海拔3774m的拉寧死火山。這里還保存着遠古原始森林,樹高幹粗,枝繁葉茂,蒼勁挺拔。巴塔哥尼亞地區,還分布着内烏肯省布蘭卡沼澤自然保護區、聖克魯斯省佩雷托·莫雷諾國家公園、火地島國家公園保留地、丘布特省瓦爾德斯半島國家海洋公園等壯美的自然景觀及保護區内的駱馬兀鷹美洲豹海獅海象企鵝等珍貴動物

  巴塔哥尼亞東部則是以遼闊的台地爲主的荒漠和半荒漠高原。自西向東作階梯狀傾斜,東部則以陡峭的懸崖直逼大西洋,受古代冰川及現代幹旱氣候的影響,地表多冰蝕穀、冰磧丘、冰緣湖積冰水沉積及多種風蝕、風積地貌

氣候

 
 
巴塔哥尼亞絕大部分地區貧瘠荒涼
巴塔哥尼亞絕大部分地區貧瘠荒涼
  巴塔哥尼亞受南太平洋西風氣流的影響,海洋潮濕空氣被帶進大陸。西風氣流吹過南美洲的西海岸和安地斯山脈,因冷卻和凝聚作用濕度降低,當進入巴塔哥尼亞時空氣已經幹燥。巴塔哥尼亞可分爲南、北兩大氣候區,分界線從安地斯山脈約南緯39°起,至瓦爾德斯(Valdes)半島正南約南緯43°爲止。

  北區爲半幹旱區,年平均溫度約爲12~20℃(54~68℉),有記錄的最高溫度約爲41~45℃(106~113℉),最低溫度爲-11~-5℃(12~23℉)。日照時間沿海最短,内陸至西北部最充足。年降雨量約90~430公釐(3.5~17寸)。盛行幹燥、凛冽和強勁的西南風。

  南區的氣候與西面安地斯科迪勒拉的潮濕天氣迥然不同。南區的北部實際上不受大西洋的影響--也許因爲其沿岸地區海拔較高,在聖豪爾赫(San Jorge)灣周圍達到274~548公尺(900~1,800尺)--雖然太平洋凛冽的西風和大西洋近海寒冷的福克蘭洋流有某種影響。在南部隨着緯度增高,地形越來越呈現爲半島形,受到大西洋的某種影響。南區的氣候寒冷、幹燥,沿岸的溫度比内地高,並有強勁的西風。年平均溫度爲4~13℃(40~55℉),最高溫度約達34℃(93℉),最低溫度-9~-33℃(16°~27℉)。冬季降大雪,全年有霜凍,春、秋兩季隻是夏季與冬季之間很短的過渡期。年平均降水量約爲127~203公釐(5~8寸),但曾有高達483公釐(19寸)的記錄。中部幹旱地區降水較少,但日照時間較沿岸和安地斯科迪勒拉長。

人口


  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涵蓋全區1/3以上的面積,但僅有5%的阿根廷人在此定居。而另一側的智利人則隻能居住在一塊狹長地帶,局限於太平洋海浪和安第斯山冰河之間。如今,馬普切族(Mapuche)及特維爾切族(Tehuelche)印第安人的營帳已被牧場的穀倉所取代。開墾不再以公頃而是以數十平方公里來計算,加上成千上萬的羊群(阿根廷有1700萬隻羊,占世界第七位)。綿延數公里的柵欄一望無際。羊群以及移民引進的兔子破壞了脆弱的供需平衡,每年僅生長幾釐米的植物無法養活如此大量的動物種類。巴塔哥尼亞人也紛紛離開了。他們向北遷移,往城市里去,那里的生活比較好,日子可以過得多姿多彩。

資源

水系

  整個南美洲湖泊貧乏,但巴塔哥尼亞地區安第斯山脈東麓東側,冰蝕湖、冰磧湖廣布,大大小小共有300多個,構成南美唯一的重要湖群。兩岸爲懸崖峭壁的河穀深而寬,從西到東切入台地。這些河穀都是過去從安地斯山流向大西洋的河流的河床,現在隻剩下少數發源於安地斯山的河流尚有常年流水(如科羅拉多河、内格羅〔Negro〕河、丘布特〔Chubut〕河、森格爾〔Senguerr〕河、奇科〔Chico〕河及聖克魯斯河等)。多數河穀或者有間歇流水--如發源於安地斯山的科奇(Coig)河和加列戈斯(Gallegos)河,或者爲整個或部分河段已完全幹涸的幹河,如德塞阿多(Deseado)河,由於受風沙的影響,現已面目全非,從表面一點也看不出昔日曾經有河水流過。還有其他河流,如佩爾迪多(Perdido)河,流入淺鹽灘和鹽塘而中止。峽底很深,大都爲沖積粗砂和礫石,具有彌補地表水不足的地下水庫的作用。

  巴塔哥尼亞台地與巴塔哥尼亞安地斯山脈之間的中間地帶是冰河槽或冰鬥中的一連串湖泊,這些冰鬥被冰磧層或松散而不分層的冰磧物等冰河的其他形成物所阻塞而形成湖泊。納韋爾瓦皮湖以北,除拉卡爾湖(Lacar)外所有湖水均流入大西洋;而納韋爾瓦皮湖以南除别德馬(Viedma)湖和阿根廷湖外,所有湖水通過深狹穀流入太平洋,這些狹穀是因科迪勒拉自上而下受到侵蝕,沿東西方向被切斷形成的。

土壤

  在巴塔哥尼亞,内格羅河以北的土壤質量最好,特别是由火山岩形成的土壤。向南土壤逐漸變得貧瘠多石,在地面上常常有大片的鵝卵石。

植物

  巴塔哥尼亞西部邊緣狹窄的長條地區有着與臨近的科迪勒拉山類似的植被,主要爲落葉和針葉林。廣闊的高原地區分爲南、北兩區,各有其特征明顯的植被。

  北部較大的幹草原向南延伸至南緯46°附近。在其北部有耐旱的灌木林植被,往南逐漸轉變爲開闊的灌叢,這些灌木可高至1~2公尺(3~7尺)。在沙質地區,草長得很茂盛,而在鹽鹼平地上的耐鹽的草和灌木占了主要地位。南緯46°以南地區更爲幹旱,其植被低矮,明顯稀疏,幾乎不需要水。

動物

  巴塔哥尼亞鳥類中有鷺和其他涉禽,肉食鳥類盾雕、雀鷹和食蟲卡拉卡拉鷹;還有幾近滅絕的鶆。該地典型的有袋目動物是負鼠(鼬科動物的一種)。有各種蝙蝠,包括一種長耳的變種。還發現有犰狳、南美犰狳(小犰狳)、狐狸雪貂、北美臭鼬、短尾貓和美洲獅,以及巴塔哥尼亞豚鼠和各種各樣引入的齧齒動物,如兔鼠和櫛鼠。

礦產

  一、石油
 
  巴塔哥尼亞地區石油儲量大、分布廣。近年來又在沿海大陸架找到更多更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目前,以里瓦達維亞爲中心的巴塔哥尼亞地區已成爲阿根廷最大的石油基地,產量占全國石油總產量的60%以上。

  二、煤礦

  巴塔哥尼亞南端的里奧圖爾比奧是阿根廷最大的煤礦區,阿根廷全國工業用煤幾乎全由這個煤礦供應。此外,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火地島、聖胡安及高原山脈區還蘊藏着豐富的泥煤。

  三、其他

  巴塔哥尼亞中部地區有豐富的礦,現已發現並已建成丘布特省的洛斯阿爾多貝斯鈾礦等3座鈾礦。丘布特省還蘊藏着豐富的土,里奧内格羅省的謝拉格朗德則有一座大鐵礦。此外,巴塔哥尼亞地區還有、石灰、耐火粘土和陶土等礦產。

經濟

 
發
 巴塔哥尼亞風景
  巴塔哥尼亞地區擁有比較發達的畜牧業和水果蔬菜生產,基礎工業也從無到有、初具規模。它正在成爲阿根廷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巴塔哥尼亞地區的西部安第斯山脈南麓東部台地,夏雨較多,牧草豐富,是阿根廷最大的養羊區,主要飼養毛肉兩用羊和毛用美利奴羊,養羊數量和羊毛產量占全國的50%左右。瓦爾德斯半島和卡馬羅内斯地區所產羊毛質地優良,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近年來,在科羅拉多河和内格羅河峽穀引水灌溉,種植苜蓿,養牛試驗穫得成功,剪毛業、肉類冷藏加工業亦隨之發展。

  内烏肯和里奧内格羅峽穀地帶,光照充足,灌溉便利,是阿根廷的水果和蔬菜生產基地之一。水果有葡萄、桃、李、杏、櫻桃等,大部分水果加工後出口巴西,葡萄用來釀酒,產量居世界第三位。

  巴塔哥尼亞林業資源豐富,這里不僅有千年樹齡的原始森林,近年來,又增加了人工林,每年可提供原木板材100000m3。

  巴塔哥尼亞有着漫長的海岸線,漁業資源十分豐富,阿根廷40%的漁業資源都集中在巴塔哥尼亞近海海域,這里有名貴的鱈魚鮭魚鱒魚以及抹香鯨等,水產捕撈和加工也有一定的發展。

  巴塔哥尼亞工業基礎較差,除礦產、石油、天然氣和石油化工外,僅有一些肉類冷藏、食品加工等工業。但這里是人類學家、博物學家向往和進行科學考察的地區;現在已成爲南極洲考察的基地和核能研究的中心之一。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塔哥尼亞沙漠[編輯]

 
 
 
貧瘠的巴塔哥尼亞沙漠

巴塔哥尼亞沙漠(英文:Patagonian Desert),也被稱為巴塔哥尼亞草原,是阿根廷最大的沙漠,亦為世界上第七大的沙漠,佔地673000平方公里。其沙漠主要位於阿根廷與一小部分的智利,西側以安地斯山脈為界,​東側以接鄰大西洋,南部有許多如峽灣的冰河地形。

巴塔哥尼亞大部分地區為荒漠,因受福克蘭寒流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愈往沙漠南部,氣候雨量呈帶狀降低,年雨量平均介於90-450毫米之間,年均溫在攝氏6-20度。但因當地雨量不多,加上大部分的河流屬於間歇河,於是沙漠中央的主要植披為草原,而沙漠的西部降水量較高,灌木就取代草本為主要植物。

目前居住在此的人,有19世紀西班牙殖民時期遷移到此以狩獵採集維生的馬普切人,並以飼養羊和馬作為主要經濟來源。

位置與形成因素[編輯]

巴塔哥尼亞沙漠,位於阿根廷南部,北起南緯36°的科羅拉多河,南至麥哲倫海峽火地島,西緣安地斯山,東臨大西洋。面積約為673000平方公里,占阿國領土的28%,擴及阿國四省和火地島。

巴塔哥尼亞地處溫帶,但由於位居安地斯山脈的背西風坡上,而造成雨影效應,受焚風效應影響,造成降水稀少,再加上福克蘭寒流造成周圍氣壓偏高,氣候寒冷乾燥,愈往南部愈寒冷且雨量愈少,因而大多地區形成荒漠。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丹麥百年人魚銅像

CMM旅遊及酒店學院-全球認可 www.cmmhotel.com
酒店文憑及高級文憑,銜接過百間大學,有薪實習及工作轉介,DSE及在職人仕首選
 
主頁人人@歐洲 —

小美人魚銅像(Little Mermaid)是一座世界聞名的銅像,於1913年8月23日建成,在丹麥哥本哈根市長堤公園。這個人身魚尾的美人魚,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鑄塑的。

 197613713 丹麥百年人魚銅像

美人魚銅像從1913年在長堤公園落成至今,已有近100年的歷史。她吸引了無數的遊客。人們流傳著這種說法:不看美人魚,不算到過哥本哈根。美人魚銅像已成為哥本哈根的標誌。

 2089770636 丹麥百年人魚銅像

小美人魚的“遭遇”是坎坷的,她曾經被“斬首”兩次,失去過一隻胳膊,並且被潑過至少7次油漆。而如今,小美人魚—這位來自於安徒生筆下童話世界的標誌性人物終於不再形單影隻,一位名叫“漢(Han)”的屹立於岩石上閃閃發光的不銹鋼年輕男孩的雕塑也屹立於哥本哈根的海濱,陪伴她一起經受風雨。這座雕塑由Elmgreen 和Dragset建造,這兩位藝術家曾在倫敦最著名的特拉法爾加廣場樹立過高達4米的銅質雕像。

 439153871 丹麥百年人魚銅像

新雕像採用了現代的工業材料:無論是人像,還是他腳下的“岩石”,都是由拋光的不銹鋼製造,熠熠生輝,映畫出周圍的美景。兩位藝術家還採用了液壓機械,使得雕塑緊閉的雙眼每小時會眨動一次。

 1477047220 丹麥百年人魚銅像

 
日韓台WiFi一律減$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爱里斯森威尔特冰洞

愛里斯森威爾特冰洞,是奧地利的奇特地貌。


 
 

愛里斯森威爾特冰洞- 概況 

奧地利愛里斯森威爾特冰洞奧地利愛里斯森威爾特冰洞圖冊

愛里斯森威爾特冰洞位於奧地利威芬,它的入口看上去與山腰處的洞口沒什麼兩樣。但走進洞內你便發現,自己彷彿來到另一個世界。入口附近的洞穴排成一線,裡面的冰厚度最高可達到65英尺(約合20米),洞內的鐘乳石石筍、凍結的瀑布以及其它冰

 

結構

 

 

讓遊人流連忘返。[1]

 

奧地利 鑽進冰洞過盛夏

八九月,還是暑熱難擋。空調房的涼意怎能和天然環境相比?
  這時候,最涼爽舒適的地方莫過于冰洞了。洞外鮮花爛漫、綠樹成蔭,洞內卻是堅冰不化、別有洞天。如果你是資深探險者,盡可以身綁保險繩,手持鑿錘,欣賞洞內千奇百怪的造型。
  你也可以只是圖個涼快,像李白在詩中所說的,“願乘冷風去”。
奧地利 鑽進冰洞過盛夏
  在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的冰洞,但是奧地利的艾斯瑞威爾特冰洞延伸長達40公裏,對人類而言這是最大的冰洞。即使到了炎熱的夏季,這個冰洞的溫度依然保持在零攝氏度,讓許多遊客感到十分驚訝。
奧地利 鑽進冰洞過盛夏
  走進洞內,你會覺得自己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入口附近的洞穴排成一線,裏面的冰厚度最高可達到65英尺(約合20米),洞內的鍾乳石、石筍、凍結的瀑布以及其它冰結構讓遊人流連忘返。冰洞與正常的洞穴存在很大的差異,人們進入之後會産生很奇特的感覺,就好像它並非來自地球。
奧地利 鑽進冰洞過盛夏
  資訊:
  交通:冰洞位于奧地利薩爾茨保市附近的威芬小鎮,從薩爾茨堡坐到威芬鎮火車站,站外有中巴車候客,去冰洞5.8歐元來回。下車後乘纜車至冰洞。
  美食:遊覽冰洞後品嘗當地的薰腸、甜點,夏天裏從未如此有胃口。(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夢溪園[編輯]

 
 
沈括故居遺址
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Mengxi Garden 02 2013-04.JPG
夢溪園大門,2013年4月
所在 京口區夢溪園巷21號
分類 古建築
時代
編號 不詳
登錄 1985年11月

夢溪園沈括故居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夢溪園巷21號,為北宋科學家沈括晚年定居地和《夢溪筆談》成書處,原在北宋潤州朱方門外子城下,建於元豐八年(1085),沈括在此居住至元祐七年(1092)[1],夢溪之名得自於沈括早年曾夢遇一小山小溪、花木似錦之地,後途經鎮江時見此處恰如所夢,遂於此定居。原建築湮沒已久,1985年由鎮江市政府整修故址之上清代所建的嚴氏宗祠並改為沈括紀念室,現大門坐東朝西,原為嚴氏宗祠門樓(為嚴氏宗祠僅存的建築[2]),入內南側為新建的廳、堂各三間,用以陳列反映沈括生平事迹的圖片資料、實物和模型等,北側為小庭園[3]

數卷奇文物態無心勻翠墨;
一鉤初月南航北架為蒼生。

————夢溪園廳堂對聯

沈酣於東海西湖南州北國之游夢裡溪山尤壯麗;
括囊乎天象地質人文物理之學筆端談論自縱橫。

————夢溪園廳堂對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熊廷弼[編輯]

 
 
Xiong Tingbi.jpg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飛百,號芝岡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江夏縣(今屬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人。明朝政治、軍事人物。


 

生平[編輯]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授直隸保定府推官。歷官監察御史兵部尚書巡按遼東。《明史》稱其「有膽知兵,善左右射」,「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熊廷弼守遼東時,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並提出保衛遼東的方略——「實內固外」和「以夷攻夷」,修建七百餘里的邊牆以及城池七座、墩台一百餘座,還建糧倉十七所,三年之內屯積糧谷三十萬石。於是遼東局勢有所好轉[1]

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薩爾滸之戰大敗,遼東攻守之勢從此易位。朝廷命熊廷弼為大理寺兼河南道監察御史,到遼東慰問。熊廷弼上任逮捕了準備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斬殺逃將劉遇節等,以求穩定軍心。前遼東經略楊鎬被熊廷弼逮解進京下獄,前遼東總兵李如柏李成梁之子,薩爾滸大敗中唯一沒有被殲滅的一路總兵)被召回北京後自殺。熊廷弼當時屯兵築城,將遼東局勢扭轉[2]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時明神宗方死,明光宗即位。努爾哈赤再率兵攻打瀋陽,熊廷弼親自督陣,擊退後金,於是遼東局勢初步穩定下來。九月,明光宗死,明熹宗即位。此時楊鎬的叔父楊淵怪熊廷弼不肯保奏楊鎬,反把他押解進京,所以聯手與熊廷弼不睦的御史馮三元、大學士顧慥、尚書姚宗文等上疏彈劾熊廷弼,說熊廷弼在邊地假名增稅,勒索小民,聲言築城禦敵,實是誤國欺君。明熹宗詔下熊廷弼於獄。左輔楊漣上疏挽救,才下旨革熊廷弼職。廷弼被罷職,由袁應泰接替指揮[3]。結果幾個月後,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瀋陽、遼陽相繼淪陷。袁應泰在遼陽城東北的鎮遠樓督戰,城破之後,自殺殉國[4][5]

明熹宗再度起用熊廷弼,任命其為遼東經略,同時任命王化貞為遼東巡撫,熊廷弼提出了「三方布置策」以守為主的戰略思想,「廣寧用馬步列壘河上,以形勢格之,綴敵全力;天津、登、萊各置舟師,乘虛入南衛,動搖其人心,敵必內顧,而遼陽可復。」[6]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五萬人馬,分三路向河西進攻。渡過遼河,攻佔西平堡王化貞調出廣寧閭陽的守兵去攻打後金軍隊,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廣寧守將孫得功反叛,王化貞棄城而逃,途中路遇熊廷弼時,「化貞哭,廷弼微笑曰:六萬眾一舉蕩平,竟何如?」化貞慚,議守寧遠及前屯。廷弼曰:「嘻,已晚,惟護潰民入關可耳。」廣寧失守,熊廷弼竟未率軍入城進行殊死戰,盡守土之責,只是消極退至山海關,接著王化貞也退入關內。山海關以外的整個遼東完全被努爾哈赤佔領,消息傳至北京,上下大震,「京師戒嚴,士大夫日夜潛發其幣南還,首鼠觀望」。王在晉上疏:「東事一壞於清(河)、撫(順),再壞於開(原)、鐵(嶺),三壞於遼(陽)、瀋(陽),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遲。」[7]

處死[編輯]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明政府將王化貞、熊廷弼逮捕聽候審理,後經刑部和大理寺的審判,二人處以死刑。楊漣左光斗等人上書冤之[8],反被誣以受賂,東林黨人皆入大獄。熊廷弼被殺不只是因為他丟掉遼東,也是由於魏忠賢的陷害。天啟初年東林黨人和魏忠賢黨鬥爭激烈。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東林黨人左副都御史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魏忠賢大興黨獄,為了迫害東林黨人,就乘機誣陷東林黨人接受熊廷弼賄賂。他的黨徒馮銓又編造偽書《遼東傳》陷害熊廷弼,說:「此書為熊廷弼所作,流傳市上,希圖為自己開脫。」[9],閣臣黃立極建議:「夜半片紙了當之!」[10] 通過殺害熊廷弼,來打擊東林黨。天啟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五更[11],刑前,主事張時雍見熊廷弼胸前掛一執袋,問是何物?熊廷弼答道:「此謝恩疏也。」張時雍冷笑道:「公不讀《李斯傳》乎?囚安得上書!」熊廷弼怒道:「此趙高語也。」張時雍一時無言。熊廷弼被冤殺,傳首九邊[12]。死前奏疏也被毀棄不報。御史梁夢環誣告熊廷弼生前侵盜軍資十七萬,追抄其家產,熊廷弼的長子熊兆珪[13],不堪受辱而自殺,其女熊瑚憤激過度,吐血身亡,江夏知縣王爾玉為討好閹黨,將熊家兩名婢女的衣服褪去,笞四十。人們無不為之「憤歎」[14]。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熹宗又傳令都察院嚴限追解熊廷弼所謂「贓銀」十七萬餘兩[15]崇禎元年(1628年),魏忠賢伏誅,工部主事徐爾一等上疏為熊廷弼申冤,不果[16]。第二年五月,大學士韓爌再上疏成功[17][18],熊廷弼得以歸葬故里,諡襄愍[19]。有《熊襄愍公集》。

評價[編輯]

《明史》:「惜乎廷弼以蓋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顯於遼,亦隳於遼。假使廷弼效死邊城,義不反顧,豈不毅然節烈丈夫哉!廣寧之失,罪由化貞,乃以門戶曲殺廷弼,化貞稽誅者且數年。」

歷史學者閻崇年則認為熊廷弼第一次巡佐遼東有功,第二次有功,第三次則有功、有過。他雖被委以重任,其三方佈陣的構思也曾經被認同,而實際上根本無法實施,即使沒有王化貞扯後腿,廣寧(今遼寧北寧市)之失也是必然的結果。當時廣寧雖然失守,但後金軍尚未到達廣寧,僅有叛將孫得功嘩變,「守御之具甚備,即賊至城下,未必可攻而入也。」以熊廷弼在軍中威信,又有一支可靠的兵馬,應是可鎮壓亂兵。再者,即使廣寧確定已不可守,如王化貞所言,守衛寧前(寧遠、前屯),後金兵力有限,無力深入,整個遼東也未必淪陷。但熊廷弼只是看王化貞鬧笑話,將物資一律燒毀,引導數十萬軍民退守山海關,卻沒有進行最後的廣寧保衛戰,於是金兵不費一兵一卒佔領遼東,成為後來魏黨殺熊廷弼的一大口實[20]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袁崇煥[編輯]

 
 
袁崇煥
袁崇煥

清乾隆年間繪袁崇煥像


大明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籍貫 廣東省東莞縣(一說廣西省梧州府藤縣[1]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元素,號自如
出生 萬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戌時[2]
即 1584年6月6日
廣東省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3]
逝世 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
即 1630年9月22日(46歲)
北京甘石橋
墓葬 北京廣渠門袁崇煥墓
出身
  •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同進士出身
經歷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元素自如(或又自如),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今屬廣東省東莞市)人[4]明朝末年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抗清名將。袁崇煥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進兵部,守衛山海關遼東,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勝利,並且參與構建關寧錦防線,雖擊敗後金部隊進攻,但在崇禎元年以降的戰略上的失誤,導致己巳之變。終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欵則斬師。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於京師處以磔刑[5]。現存袁崇煥紀念館等紀念場所。

 

早期生涯[編輯]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6],為人慷慨,富於膽略,好與人談論軍事。遇到退伍士卒,每每請教邊疆軍事情況,並有志於邊疆事務[4]。他還喜歡遠遊,上京應試時,常順便遊歷,足跡幾遍天下[7]。途中,他常與友人徹夜長談,內容亦多涉及軍事[8]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中式三甲第四十名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到京述職時,因御史侯恂舉薦其有軍事才能[9],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10][11]。當時,後金兵勢正盛,王化貞大軍在廣寧覆沒,朝廷驚惶失措;對於是否能夠鎮守住山海關,朝臣議論紛紛。袁崇煥卻在在此時單騎出關考察局勢,兵部、家人都不知其蹤影。不久,他返回北京,上書報告關上局勢,並稱:「只要給我兵馬糧草,我一人足以守住山海關。」[12] 其膽識得到朝臣交口稱讚[13],他也因此升任兵備僉事,負責助守山海關[14][15],且獲朝廷批准,招募兵卒[16][17][18]

袁崇煥到達山海關後,成為遼東經略王在晉下屬。當時,關外已被蒙古哈剌慎諸部控制,袁崇煥最初僅在關內駐守,很快即因任事幹練得到王在晉倚重,奉其命移駐中前所,隨即又得令前往前屯衛,安置遼東難民。袁崇煥連夜出發,四更時分即進入前屯城內,將士無不佩服[19]。事成後,王在晉上奏題名袁崇煥為寧前兵備僉事[20],負責寧遠前屯衛二城防衛,形成保護山海關外圍工事。寧遠在最前線,前屯衛稍後。然而在防事安排中,兩人產生分歧。王主張在山海關外八里處的八里鋪築城守御,袁則認為該外圍陣地太窄,並非良策,在爭辯無果之後,袁越級奏請首輔葉向高[21]。經左光斗提議,大學士孫承宗以閣臣掌兵部事,巡視遼東。

當時後金攻破廣寧後,又強令錦州義州等處民眾東遷。其中義州一部佔領十三山,並多次擊敗後金部隊進攻。後金久攻不下,築長圍困。十三山領袖楊三畢麻子派人突圍並向明軍求援。袁崇煥請命:「派五千人鎮守寧遠,以壯十三山氣勢,並派遣其他部隊參與營救。寧遠距離十三山有二百里,進可佔領錦州,退可堅守寧遠,何必對十萬人置之度外呢?」孫承宗向總督王象乾請教,王象乾認為關上軍方無士氣,請派遣關內三千人前往,孫承宗認為可行[22],於是告訴王在晉。王在晉則不同意營救,致使十三山民兵只有六千人脫逃[23]

孫承宗決定出鎮關外,徐圖收復遼東,於是召集將吏商議。閻鳴泰主張在覺華島築城,袁崇煥主張在寧遠,王在晉張應吾邢慎言則堅持修築山海重關的意見;最後,孫承宗採用了袁崇煥的意見[24]。不久,孫承宗回京後上書明熹宗,請免王在晉的遼東經略職位,自任督師,鎮守山海關,且更加倚重袁崇煥。袁對內安撫軍民,對外整飭邊防戰備,成績顯著[25];且嚴厲執法,軍紀大有改觀[26]

領兵遼東[編輯]

寧遠大捷[編輯]

戰守逶迤不自由,偏因勝地重深愁。
榮華我已知庄夢,忠憤人將謂杞憂。
邊釁久開終是定,室戈方操幾時休?
片雲孤月應腸斷,樁樹凋零又一秋。

——袁崇煥《偕諸將游海島》,寫於1624年

天啟三年九月,孫承宗令袁崇煥與滿桂鎮守寧遠,袁崇煥開始領兵遼東。在寧遠時,袁崇煥率領祖大壽高見賀謙等進行城牆修築工程,次年工程結束,寧遠城遂成山海關外重鎮。當時城內士兵士氣高昂,商旅昌盛[27]。此時,袁崇煥父喪,其守喪的請求卻被朝廷拒絕,而命其在職守制[28]。 天啟四年(1624年),袁崇煥與馬世龍王世欽等率領一萬二千名部隊東巡廣寧(今北鎮市),其位於錦州以北,相距後金重鎮瀋陽不遠。其大軍經大凌河的出口十三山,從海道還寧遠[29]。其膽識得到孫承宗讚賞[30],袁崇煥亦因功升為兵備副使[31],再升右參政[32]。次年夏,孫承宗根據袁崇煥的策劃,派遣諸將分屯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各要塞,又向北推進了二百里,除了廣寧以外,幾乎完全收復了遼河以西後金放棄的舊地[33]。而此時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亦將京城南移至遼寧瀋陽,雙方擺出進攻姿態,劍拔弩張,局勢一觸即發。

 
清實錄》中的寧遠之戰插圖。

當時明朝朝廷內部魏忠賢閹黨大肆屠殺東林黨人,其中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等大臣被誅殺,而在遼東邊防立功的熊廷弼亦遭牽連[34]孫承宗亦被閹黨人高第取代遼東經略職位。高第繼任後,立即要求袁崇煥將遼東部隊全部撤入山海關(一說撤入部隊不包括寧遠[35]),袁崇煥與督屯通判金啟倧認為城池已收復,無理放棄撤退,於是極力反對,並抗命拒絕在寧遠、前屯衛的部隊撤退[36],高第下令放棄糧食十餘萬石,撤退途中死傷甚多,軍民紛紛氣憤難當[37],許多物資在撤退過程中既沒有撤離,也沒有銷毀,最終盡為後金所得[38],明軍物資損失慘重[39]。之後,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部隊被撤去。袁崇煥請求回家守父喪,未被批准。同年十二月晉陞按察使[40],依然守衛遼東[41]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十三萬大軍渡過遼河,詐稱三十萬,向山海關進發。二十三日抵達寧遠城下[42](一說正月初十抵達寧遠,未予馬上攻城[43])。後金軍有十三萬人,而寧遠守兵只有一萬。當時,明朝朝廷得到急報,兵部尚書王永光等廷臣討論戰時,各個束手無策。遼寧經略高第、山海關總兵楊麒則擁兵山海關,不去援救。《明史》記載當時朝野上下皆認定寧遠肯定守不住[44]。而寧遠城中,袁崇煥則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何可綱等將士誓死守衛城池。他甚至寫血書告示傳閱,並向士卒下拜,全軍上下士氣高昂,決意死戰[45]。袁崇煥還下令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關守將楊麒,凡有寧遠城的逃兵回去,一概斬殺[46]。二十四日,後金部隊開始進攻寧遠城,其先鋒圍城部隊為兩萬鐵甲騎軍,其用鐵裹車撞擊城牆,並用鐵鍬挖掘牆腳,城牆被挖成凹龕;明軍則採用階石碾壓城外後金部隊。袁崇煥還使用紅衣大炮,重創城外後金兵[47][48][49][50][51][52][53]。次日,後金軍因當時天氣過於寒冷,寧遠的城墻雖然被挖了不少洞,但卻始終沒有坍塌[54],再攻未能攻下城池。後金軍之後撤退[55],改道離城五里的龍宮寺紮營,改為攻擊覺華島,覺華島上的軍民被屠戮一空,傷亡萬餘,島上糧食、房屋、船隻的損失也非常大[56]

寧遠之戰為後金軍的首敗,努爾哈赤亦因此耿耿於懷[57][58]寧遠解圍後,明熹宗採納兵部尚書王永光的建議[59],不追究高第之過。[60],以激勵士氣。明熹宗嘉獎廣寧軍功勞[61]。袁崇煥隨即升任右僉都御史[62],而滿桂等大將也紛紛升職[63]。而高第、楊麒因不援寧遠和覺華島而免職,以王之臣趙率教取代[64]。近年也有人對寧遠之戰提出質疑,認為努爾哈赤退兵是因為在覺華島搶掠得到了糧食,便沒有必要冒著巨大傷亡強攻寧遠。

關寧錦防線[編輯]

 
明末東北邊疆戰略態勢圖

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袁崇煥因功升至遼東巡撫,負責遼東及山海關等地[65],並開始經營關寧錦防線。袁起初辭賞,後明熹宗堅持原意[66]。然而,魏忠賢見其地位上升,於是增加提防,並派遣其親信太監劉應坤紀用到寧遠監軍[67]。袁崇煥上疏反對,但不被採納[68]。後朝廷為安撫袁崇煥,提升其為兵部右侍郎,並賞銀幣,子孫世襲錦衣千戶[69][70]。在此時,滿桂因為寧遠之戰中趙率教未能親自援救而互相指責,袁崇煥與滿桂之間產生激烈衝突,袁上奏請求遣其鎮守其他城鎮,於是滿桂被召還北京[71]。而當時經略王之臣極力反對,並請求朝廷命其鎮守山海關[72]。朝廷為了緩和各方矛盾,命令王之臣專守關內,而關外士兵將領皆由袁崇煥派遣[73]。之後袁崇煥自悔,請求朝廷依照王之臣建言。滿桂遂被調遣鎮守山海關,並持尚方寶劍、統領關內外部分軍隊[74]

天啟六年八月十八日,基於對廷臣誹謗的擔心,袁崇煥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守遼的基本戰略。其主張:一、用遼人守遼土;二、屯田,以遼土給養軍隊,可以減少海運;三、以守為主,等待機會再出擊。他擔心立功之後,清兵必定會使反間計,散播謠言,而本國必定有人妒忌毀謗[75]。熹宗皇帝特地復旨以打消袁崇煥對於廷臣誹謗的憂慮,並肯定了現階段以守為主的策略,但並未就遼人守土和屯田一事予以應允[76]

天啟六年九月十四日,遼東督師王之臣上奏,附議袁崇煥此前提到的屯田一事。熹宗認為應當在充分討論後再予以執行[77]

十月廿六日,袁崇煥對於屯田一事的補充奏疏送達京師,奏疏中提到「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為臣成擒矣。況廠臣魏忠賢與閣部諸臣,俱一時稷契夔龍之選,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熹宗再次降旨,要求袁崇煥解釋軍民糧食分配、農戰的分配、農閒訓練安排、士兵屯墾安排、羈紊邊兵和糧不資盜等關乎屯田成敗的六個問題,並申飭了袁崇煥「奴子不降,必為臣擒矣」的說法,要求其不要「輕談」[78]。天啟六年十二月,袁崇煥率領趙率教以及兩名特務太監劉應坤、紀用,興辦防禦工事及屯田,逐漸收復高第此前放棄的土地[79]。事後,袁崇煥上奏讚許這兩名太監的功勞,魏忠賢、劉應坤、紀用三人都得到了封賞[80]。袁崇煥還上奏進言:明朝部隊不善於野戰,只能憑藉固守和大炮防禦的策略。並要求增加四萬部隊去修築松山城等防禦設施。後都得到明熹宗的批准[81]

與後金議和[編輯]

因為寧遠之戰後,明朝急於修建防禦工事;而後金則急需軍需補給,鞏固統治。天啟六年八月,後金首領努爾哈赤病逝,袁崇煥派遣使者去悼念,以窺視其虛實[82]。後金政權的繼任者皇太極派遣使者到袁崇煥處,雙方欲議和[83],皇太極甚至自降身份稱臣[84]。議和同時,後金部隊趁機進攻朝鮮。天啟七年一月,皇太極在遣使答覆的同時,渡過鴨綠江[85]。當時明朝朝廷議論議和之事,王之臣以宋朝金朝的議和歷史附議而彈劾袁崇煥。朝廷召還王之臣回京,並取消遼東經略職位不再設,而山海關內外部隊皆由袁崇煥調遣[86]。之後袁崇煥趁後金部隊主攻朝鮮時,派兵修建錦州中左大淩的防禦工事。皇太極因此抗議其缺乏和平誠意,並提議劃定疆界[87]。當時朝鮮受困、駐守朝鮮的毛文龍告急,於是明朝朝廷命令袁崇煥發兵救援,其用海軍援助毛文龍,又派遣左輔趙率教朱梅等九名將領率領精兵九千進攻三岔河,形成牽制局勢。不過當時朝鮮已經被後金部隊佔領,於是諸將返回遼東[88]

袁崇煥議和之初,明朝朝廷並不所知。當時奏報時,明熹宗起初讚許其方,後改變看法認為並非良策,於是頻繁下旨禁止[89]。袁崇煥則因為要修築防禦工事而堅持己見。當時朝鮮與毛文龍部隊被後金進攻,朝廷中言官認為是因議和所招致的[90]。同年四月,袁崇煥上書道:「關外四城有四十里地,有屯兵六萬,商民數十萬,現在地少人多。必須修築錦州、中左、大淩三城,才能轉移商民、大量屯田。如果城牆在修筑前敵兵入侵,屆時勢必撤退,那麼此前的努力都失敗了。現在趁後金進攻朝鮮,於是用緩兵計為上。當敵方得知消息後,城防已成,於是關外四百里地則可固若金湯了。」之後明熹宗得報後嘉獎[91]。雖然朝廷議論紛紛,不過袁崇煥的山海關-寧遠-錦州關寧錦防線)防線基本構建完成。

寧錦大捷[編輯]

 
明代寧遠衛北門威遠門,上部城樓為重建

天啟七年五月,後金匆匆從朝鮮撤兵後,立即大舉攻向寧錦。皇太極親率八旗旗精兵,分兵數路進攻遼西,袁崇煥將前方未築成的城塞人馬,收入錦州。戰前,兵部尚書王之臣覆袁崇煥言:……今日之事,守者以全城為上,援者以退賊為功,俘馘斬級皆所不計(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五月)。五月十一日,後金軍至錦州,距城一里,四面紮營布兵,將錦州城包圍。時明太監紀用、總兵趙率教駐錦州,負責築城、守城。當後金兵將至時,左輔等人,撤入錦州,憑城固守。皇太極得報後,傳令攻城。後金兵攻城數日,傷亡慘重,別無所獲。十六日,明遼東巡撫袁崇煥派人送給紀用、趙率教的書信被後金兵截獲,內稱「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關,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樓山」云云。皇太極信以為真,即收縮圍錦兵力,聚集於城西,以防明援師。至二十六日,後金軍已圍城15日不克,人馬疲憊士氣低落。[92]趙率教率部環城而守,並以緩兵計派遣使者求和,使者三次返回並未成功,而皇太極攻城愈急[93]。袁崇煥於是派遣祖大壽和尤世祿帶了四千精兵,繞到清軍後路去包抄,又派水師去攻東路作為牽制,並請求關內部隊救援[94]。當時明朝朝廷命山海關的滿桂移師前屯,而駐守三屯的孫祖壽移師山海關,宣府黑雲龍移師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師山海關;又派遣昌平、天津、保定兵馳援上關;並命山西河南山東的部隊進行備戰[95]

錦州城內,趙率教與前鋒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等率兵奮勇死戰,和後金部隊從五月十一打到二十八日,之後皇太極久攻不下,轉而去分兵攻寧遠[96]。二十八日,遼軍與後金軍在寧遠城,展開激烈的攻守戰。袁崇煥列重兵,陣城外,背依城牆,迎擊強敵。皇太極欲馳進掩擊,貝勒阿濟格也欲進戰;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勸上勿進,甚力」。天聰汗皇太極對於三位大貝勒的諫止,怒道:「昔皇考太祖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明遼軍與後金軍兩支騎兵,在寧遠城外展開激戰,矢鏃紛飛,馬頸相交。明總兵滿桂身中數箭,坐騎被創,尤世威的坐騎也被射傷;後金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及瓦克達俱受傷。兩軍士卒,各有死傷。明軍騎兵戰於城下,炮兵則戰於城上。袁崇煥親臨城堞指揮,「憑堞大呼」,激勵將士,齊力攻打。參將彭簪古以紅夷大炮擊碎八旗軍營大帳房一座,其他大炮則將「東山坡上奴賊大營打開」,後金軍傷亡重大。明太監監軍劉應坤奏報稱:「打死賊夷,約有數千,屍橫滿地」。後金貝勒濟爾哈朗、大貝勒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和第四子瓦克達俱受重傷,游擊覺羅拜山、備御巴希等被射死。蒙古正白旗牛錄額真博博圖等也戰死。後金軍死傷甚多,屍填濠塹。二十九日,後金天聰汗皇太極率軍撤離寧遠,退向錦州。當時袁崇煥與中官應坤、副使畢自肅督軍並在城上進行炮擊;而馳援的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等在城外大戰,後雙方死傷慘重,滿桂身負數箭[97]。後金部隊見無法攻下寧遠,於是改為進攻錦州[98]。六月初四,皇太極增兵猛攻錦州,錦州城中使用大炮、火炮、火彈和矢石等武器,清兵受創極重。於是次日皇太極退兵,並拆毀大凌河、小凌河兩個要塞[99],史稱「寧錦大捷」,為明朝與後金交戰的第二次大勝,戰後袁崇煥力表滿桂、趙率教二人之功[100]。《清太宗實錄》記載:「攻錦州城南隅,因城濠深闊,難以驟拔。時值溽暑,天氣炎蒸,上憫念士卒,乃引軍還。」《舊滿洲檔》更少諱飾:刻有「寬溫仁聖皇帝」字樣的皇太極信牌此次攻打時,兵士死亡很多,大軍遂還。 由此可見,皇太極撤軍的三個因素——城濠深、天氣熱、死傷多,其中「死傷多」是主要原因。戰後不久,袁崇煥被閹黨陷害去職,功勞被閹黨大肆冒領,時人敢怒不敢言。直到閹黨倒台後,冒袁崇煥之功,被列入閹黨十大惡之一[來源請求]

慷慨同仇日,間關百戰時。
功高明主眷,心苦後人知。
麋鹿還山便,麒麟繪閣宜。
去留都莫訝,秋草正離離。

——袁崇煥《南還別陳翼所總戎》

雖然袁崇煥帶兵遼東大戰後金,明朝內部閹黨魏忠賢則控制朝廷,朝廷內部阿諛奉承[101],當時各地巡撫官員紛紛為其修建生祠[102]。天啟七年四月,袁崇煥上奏摺,稱頌魏忠賢的功德,並要求在寧遠、前屯兩地為魏忠賢修建生祠[103][104][105][106]。儘管如此,寧錦之戰後,當時朝廷論功行賞,受賞者數百人,廷臣紛紛讚許此戰功勞為魏忠賢調度有方[107],其中魏忠賢的義子亦因此封侯,然而袁崇煥只升一級[108]。當時兵部尚書霍維華認為不公,上疏請求讓蔭,魏忠賢亦拒絕其請求[109][110][111]。相反,魏忠賢派使其黨羽以袁不救錦州為由,彈劾袁崇煥[112][113]。袁崇煥不得已請求辭職告老還鄉[114],同年七月獲准[115],而王之臣代為督師兼遼東巡撫[116],滿桂鎮守寧遠[117]

再次復出[編輯]

 
袁崇煥手跡「聽雨」

熹宗去世,思宗即位,建立東林黨內閣,魏忠賢被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崇禎元年(1628年)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118]。七月,思宗召見袁崇煥。期間,袁崇煥慷慨陳詞,稱「五年平遼」,之後後悔失言[119]。在疏陳方略時,袁崇煥表示其在邊關立功,唯恐朝廷人士妒功中傷。思宗請袁無須疑慮,其自有主持[120]。大學士劉鴻訓上書請思宗收回王之臣、滿桂的尚方寶劍[121]。崇禎皇帝即賜崇煥尚方寶劍,在復遼前提下,可以方便行事[122][123]。此外,皇帝再加獎勉,賜他蟒袍、玉帶與銀幣。袁崇煥領了銀幣,但以未立功勛,不敢受蟒袍玉帶之賜,上疏辭謝[124]

袁崇煥還未到任,寧遠已發生兵變。起因是公家欠餉四月,四川軍人與湖廣士兵於是先行嘩變。士兵把巡撫畢自肅、總兵官朱梅等縛在譙樓上。兵備副使郭廣於是把官衙庫房中所有的二萬兩銀錢拿出發餉,並向寧遠商民借五萬兩,嘩變始解。畢自肅引罪自殺[125]。同年八月,袁崇煥到達遼東,逮捕張正朝張思順等十五人並斬首於集市,此外,斬殺中軍吳國琦、懲罰參將彭簪古,並罷免都司左良玉等四人,兵變始定[126][127]

嘩變改變遼東部隊的駐守布局:祖大壽仍鎮守錦州;何可剛升任都督僉事,代替解任後的朱梅,寧遠、錦州合鎮;趙率教則轉移至山海關;而袁崇煥親自鎮守寧遠。因為畢自肅已死,袁崇煥上奏請撤消遼東巡撫職位,並罷免登萊巡撫孫國楨、取消該巡撫職位,崇禎皇帝均批准[128]。此外,袁崇煥又撫慰哈剌慎三十六家,穩定邊疆安定[129]。崇禎二年,明思宗加封其為太子太保[130],並賞賜蟒衣、銀幣[131]

矯殺毛文龍[編輯]


袁雖然處死了毛文龍,但慮其部屬有變,於是諭示只誅殺毛文龍一人,其餘免罪,並命原皮島副總兵
陳繼盛繼任。此外,並增加兵餉至十八萬兩白銀。此後的奏摺中,袁崇煥上疏陳述毛文龍因拒絕設文官監軍、糧餉由寧遠轉發、瞞報兵力、殺良冒功等罪惡,而決議誅殺毛[137]。明思宗對於袁崇煥矯詔殺毛文龍一事「驚徨不已」,在崇禎中反間計後,閹黨欲孽趁機構陷袁崇煥[138][139],但當時沒有發作,此事在後來斬殺袁崇煥時成為他的罪狀之一。同時,思宗以兵減餉增而升疑,不過仍然接受袁崇煥的提議[140][141]。此後,袁崇煥整頓全部遼東及登萊、天津部隊,共有士兵十五萬三千餘人、馬匹八萬一千餘等[142][143][144][145]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時,提及東江總兵毛文龍可用則用,不可用殺之不難。[132][133]袁崇煥在去雙島前疏言:「復遼有必乘之機,有必由之路,千聞不如一見,久欲親閱東江形勢,而總兵毛文龍,欲於此省(北汛)口,侯臣面授方略,夫文龍懸軍海外,不經督撫節制者八年,文龍自負男子,豈不欲建立奇功?……臣得晤文龍各搜數年之肝膈,出生平之意見,以成東西合進之局。」並在最後請皇上亟催東江司餉郎中宋猷,湊發十萬糧餉給東江將卒[134]。同年六月初一,袁崇煥與毛文龍在旅順附近的島山會見,並商議軍事。經過連續三日的談判,毛文龍始終不接受袁崇煥主張的「皮島必須受朝廷節制;定營制;出兵收復旅順、鎮江」等建議,談判失敗。之後袁崇煥勸其歸鄉,而毛文龍則稱自己了解遼東局勢,並能解決滿洲、順勢攻佔朝鮮[135]。此後,袁傳副將汪翥上船密議,通宵部署誅殺毛文龍。初五,袁崇煥邀毛文龍一起檢閱將士比賽射箭,藉機將毛文龍與其士卒隔開,然後將其拿下,毛文龍叩頭請免,但為時已晚。袁於是宣布毛的「十二大罪狀」,祭出尚方寶劍,稱「皇上賜尚方正為此也」,便宜專殺毛文龍[136]。毛文龍有部下為其求情,稱毛沒功勞也有苦勞,被袁崇煥斥退。

己巳之變[編輯]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上奏稱及後金會繞道蒙古進攻明朝[146][147][148][149]。後來皇太極果從遵化而入,並陷遵化。但是,薊門一帶的空虛,也系時任薊遼督師的袁崇煥調移兵防所致。

同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極聯合喀喇沁,繞境蒙古朵顏部地盤破長城喜峰口而入。十月二十八日,袁崇煥在寧遠得警,馬上令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入援遵化錦州總兵祖大壽入關後繼。十一月初四,趙率教戰死於三屯營[150],袁崇煥率兵至山海關。十一月初五,袁崇煥率軍進入薊鎮。十一月初六,袁崇煥到達永平,得報遵化已於十一月初三被攻陷,巡撫王元雅被殺。袁崇煥在榛子鎮接到崇禎聖旨,獲得調度指揮各鎮援兵之權[151]

十一月初九,袁崇煥到達順天府薊州。十一月初十,袁崇煥進入薊州,承諾「力為奮截,必不令越薊西一步」,當時孫承宗指出應該守薊州三河一線,以關寧兵布防薊州西部各地,袁崇煥卻將勤王各軍佈置到了其他地區[152],以至於十一月十三日,後金大隊輕鬆通過石門。十一月十四,袁崇煥獲報,後金軍已經薊州穿越而過,袁崇煥在後追趕,卻未打一仗[153]。十一月十六夜,袁崇煥趕在後金部隊前到達北京左安門[154]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祖大壽領關寧兵九千人和莽古爾泰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帶領的後金左翼大軍、護軍及蒙古兵大戰於廣渠門[155][156],雙方互有死傷[157]。這一役之後,清兵眾貝勒開會檢討。皇太極的七哥阿巴泰按軍律要削爵。皇太極說: 「阿巴泰在戰陣和他兩個兒子相失,為了救兒子,才沒有按照預定的計劃作戰,然而並不是膽怯。我怎麼可以定我親哥哥的罪?」便寬宥了他。可見這一仗清軍敗得很狼狽。[來源請求]之後又先後兩次會審參與此戰的蒙古人,但未說明對蒙古人的處罰情況。在第一次會審之後,處罰了不敢與袁崇煥接戰的滿族總兵官等將官數人。十一月二十七日,袁崇煥又用鄉導任守忠策,以五百火炮手,潛往海子,距皇太極軍營里許,四面攻打,後金軍遂「逃遁」[158]

在袁崇煥被思宗下獄時,後金軍聞訊再次殺回京城,在永定門與明軍血戰,之後死傷慘重退兵,但明軍大將滿桂也陣亡。而後,後金奪取遵化四城,退回關外,己巳之變結束。

下獄磔殺與影響[編輯]

崇禎二年十二月,明思宗召袁崇煥、滿桂、祖大壽入殿質證關於「殺毛文龍」、「致敵兵犯闕」和「射滿桂」三事,袁無言以對。同時,就射滿桂一事,命令滿桂脫衣驗傷,在確定五處箭傷確為袁下令所射以致後。思宗皇帝令錦衣衛拿擲,並押往南鎮撫司。[159][160][161][162]。在一旁的祖大壽戰慄失措,出殿後即刻帶兵返回山海關[163][164],直到後來接到崇禎要求袁崇煥寫的信才返回[165][166]。之後,滿桂被拜為武經略,賜尚方劍,指揮來援各部。而當時已經退到良鄉的皇太極聽聞袁崇煥下獄事後,親帥大軍再次進逼京城。明思宗要求滿桂出兵對敵,滿桂則以「敵勁援寡,未可輕戰」為由,堅持防守。然而在多次催促下,同月十五日滿桂還是不得已,領黑雲龍麻登雲孫祖壽諸大將,移營永定門外二里,十六日被後金軍以精騎四面包圍,大敗,滿桂及孫祖壽戰死,黑雲龍、麻登雲被擒。這時距離袁崇煥下獄才半個月[167]

祖大壽被袁崇煥修書召回後,欲以戰功救袁崇煥,收復了永平、遵化一帶,皇太極退回遼東。崇禎三年八月(1630年),經過八個月的審判。袁崇煥因崇禎元年以來所犯之「付託不效」、「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以及己巳之變中「縱敵長驅,頓兵不戰」等罪名,被判凌遲,死於北京甘石橋。按《大明律》,袁崇煥一族,十六歲以上應當處斬,十五歲以下應當沒入功臣家為奴,但上諭僅流放其妻妾、子女及兄弟等人兩千里,其餘不予究問[5][168][169]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將勇,忠魂依舊保遼東。
——袁崇煥刑前遺言[170]

因袁崇煥導致京師被圍、京郊遭掠。所以,當時北京百姓都對其恨之入骨,在袁被處以凌遲時,紛紛出錢購取其肉並生吞[171][172]。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清高宗下詔為袁崇煥平反[173],不過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所謂的真相大白仍有商榷之處[174]

當時後金所入隘口乃薊州太守劉策所轄,而袁崇煥一得到消息立刻千里赴救,有人認為有功無罪,但是袁崇煥本是薊遼督師,專事平遼,不可謂沒有責任;況且後金傾巢而出,袁崇煥卻一未派軍隊圍魏救趙,攻擊遼東,二又先期誅殺牽制後金後方的毛文龍,故時人認為他縱敵擁兵。在第一次平臺召對時,袁崇煥極言局勢險惡[175],也使大臣也認為他是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176]

此外據乾隆四年再次修改的《明史》所記,清軍設反間計,傳聞袁崇煥與清軍定有密約,並縱放捉獲的宦官聽聞後遣返回明廷去。其宦官告訴明思宗,加重了明思宗的疑心[177][178]。但是閻崇年等一些學者則傾向於認為明思宗殺袁崇煥是因為朝廷內閹黨餘孽的誣陷,皇太極的反間計只是袁崇煥落獄之因。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反間計只是清朝後來篡改史書,以圖抹黑崇禎的陰謀。

後世與紀念[編輯]

 
袁崇煥墓與碑

袁崇煥死後,其遺腹子袁文弼被編入寧古塔漢軍正白旗,改姓「袁佳氏」。其後清末著名的富明阿壽山等俱是袁崇煥後裔[179]

袁崇煥處死當晚,一佘姓義士冒死將朝廷打算「傳視九邊」的袁首級偷葬於家中,被稱爲「冒死葬忠魂」,臨終前給後世子孫留下了遺訓:一不許再回廣東老家,要世世代代為其守墓,二不許做官,三不許不讀書。自此,佘家後人秘密守護,直到乾隆年間,守墓才轉為公開。1992年,在原址重建袁崇煥墓。2002年,開始全面整修袁祠向遊人開放。從1630年至今,佘家的後代在守墓近四百年。現在袁崇煥紀念館位於北京東城區花市斜街廣東義園舊址,包括原來的袁崇煥祠墓,袁崇煥手跡《聽雨》以及康有為題寫的「明袁督師廟記」手書等珍貴文物將珍藏於該紀念館。原墓堂廊柱曾懸有康有為所書對聯。

自壞長城慨今古,

永留毅魄壯山河。

 
2010年7月被下令鏟走的袁崇煥的粗話

此外,在廣東東莞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1點2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佔地共11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2010年7月,原位於袁崇煥雕像的基座、刻有「掉哪媽!頂硬上!」的袁氏粗話被鑿去,事件引起廣州市輿論和民眾強烈不滿,最終導致廣州市民組織捍衛粵語行動[180][181]

評價與爭議[編輯]

 
硃筆批改過的萬斯同明史稿》(《明史》底稿之一)。因政治需要,正史編纂過程中的篡改不可避免。

袁崇煥是一位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關於其事迹、評論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時期歷史記載十分混亂,即使是與其耳目相關的人,其恩怨糾葛也尤其複雜[182]。其中,主要爭議的集中點是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袁崇煥在遼東時的同事王在晉在《三朝遼事實錄》中表示,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其在寧遠之戰等戰績功勞不應埋沒[183]。作為敵對政權的清朝政府,也對袁崇煥讚賞有加。張廷玉等在官方史書《明史》中主張袁崇煥妄殺毛文龍,而崇禎帝誤殺袁崇煥。此指使自毀長城,加速了明朝的滅亡[184]。而乾隆皇帝亦表示,袁崇煥雖然與清朝為難,但是忠於職守,只是因為明朝皇帝昏庸,以至於被斬殺,值得憐憫[185]。則對於明末時期大將徐石麒則認為袁崇煥表面主戰而實際主和,並以殺毛文龍示信後金[186]

而在文人學術中,相關的爭議則更為突出。明末清初文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主張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如同宋朝時期秦檜用十二道金牌矯詔殺岳飛[187],但是認為崇禎皇帝殺死袁崇煥為冤[188]中華民國初年,國學大師梁啟超在《袁督師傳》則讚賞袁崇煥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為「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189]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毛澤東也主張袁崇煥為「愛國領袖」,並要求北京政府保護其祠廟[190]

部分學者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為泄私憤[191]。也有說有證據毛文龍當時要降女真[192],袁崇煥殺毛文龍的事情「一無錯處」[193]。按袁崇煥上疏,毛文龍死前六個月早已無生(除非接受袁崇煥的領導),並不是因為叛國。[194] 毛文龍被殺後有徐爾一[195] 等人上疏為其鳴冤。三個月後就發生了「己巳之變」,清軍兵臨北京城下,明廷大臣們多歸因於毛文龍死後女真無後顧之憂所致[196][197]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