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古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文/心語

在電視或電影的古裝戲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兩個人交頭接耳密商事情,然後其中一人對另一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再告訴其他人。」此外,古籍中也有記載,如:元朝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我叮囑他這樁事,則除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那麼,為甚麼古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呢?

其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是有典故的,出自《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字伯起,東漢時弘農郡華陰縣人。他為人公正廉潔,不謀私利,是難得的清官。楊震從少年起就聰明好學,他通曉經傳,博覽群書,對各種學問都深入鑽研。

楊震未當官前非常熱心教育事業,在家鄉辦學,來自四方的求學者絡繹不絕。他教學有方,堅持有教無類,不分貧富,因此名氣大,學生多。當時,人們都稱讚楊震為「關西孔子楊伯起」。

由於楊震辦學多年,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因此聲名大噪。當時的大將軍鄧騭也聽說了,他很敬重楊震的學識、賢能,就徵召楊震到自己府內任職。上任不久,楊震又被推舉為茂才出任地方官,先後昇遷為襄城令、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郡太守,再調昇為九卿之一的太僕、太常,後又晉昇為三公的司徒、太尉。

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途中,路經昌邑。當時的昌邑縣令王密,是他任職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的官員。王密聽說楊震路過本地,為報答當年楊震的提攜之情,於是白天去謁見楊震,晚上則準備了白銀十斤想贈送給楊震。

楊震對他說︰「我們是老朋友,我很瞭解你的為人,你卻不瞭解我,為甚麼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完後,慚愧的離開。

後來,楊震調任涿郡太守,為官清廉公正,不接受私人請託、謁見。他的子孫和平民百姓一樣,常吃蔬菜,出門步行,生活簡樸。有老朋友、長輩想讓他為子孫購置產業,楊震不肯,他說︰「讓以後的世人稱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我用這個留給他們,不是也很豐厚嗎?」

楊震自大將軍鄧騭徵召入府任職,到被罷免太尉止,共出仕了二十多年。他為人剛正不阿,為官克盡職守,公正、廉能,他的品德因此為世人所稱讚。因拒收王密賄禮,說出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這「四知」的千古名句,成為清廉自持,不接受非義饋贈的典源,後人也引用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比喻事情極重要秘密。◇

楊震四知拒賄

作者: 
史鑒 整理

漢朝鄧皇后的哥哥大將軍鄧騭很能夠引薦賢才,他推薦何熙、李嗔等人在朝廷任職,又徵召弘農人楊震、巴郡人陳禪等,做自己的幕僚。這些人都受到天下人的稱讚。

楊震出身貧困,但勤奮好學,通曉歐陽氏解釋的《尚書》,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儒士用一句話來說他,叫「關西孔子楊伯起」。他二十多年來一直教授學生,不接受州郡官府的召征。人們認為楊震已經老了,但他的志向卻更加堅定。

鄧騭聽說后就請他做幕僚。當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接連出任荊州刺史和東萊太守。在去東萊郡的路上,經過昌邑,他以前推薦的荊州茂才王密,正在昌邑擔任縣令。

夜裡,王密帶了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甚麼?」王密說:「夜裡不會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只好慚愧地走了。

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公正清廉,子孫經常吃蔬菜,出門則步行不坐車。有的老朋友勸楊震為子孫置辦產業,楊震不肯,他說:「讓後代的人稱他們為清官的子孫,把這當作遺產,不也很豐厚嗎?」

現在的中共腐敗透頂,人所共知。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在撈錢,由於共產邪黨理論長期灌輸的結果,再加上無神論的毒害,已經沒有人能想到自己的行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也想不到因果報應了。腐敗成了中共把持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特色,其腐敗程度已經無藥可救。誰都知道腐敗物質面臨的是解體。歷朝歷代,滅亡的是

腐敗的王朝,興盛的是文明與善良。到了這一步,真是天滅中共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暴十寒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很不滿意,雖然齊王並未採納孟子的觀點,但他仍幫齊王解釋,說:「不要認為這是因為大王不夠聰明。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曬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此段話見載於《孟子.告子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暴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小朋友!
你平日是採取怎麼樣的求學態度呢?記得一定要專心用功,千萬不可荒廢時日,否則,長久下來,這種“一暴十寒”的做法將會讓你一事無成喔。


名稱:一暴十寒 拼音:yī pù shí hán
出處:《孟子.告子上》 釋義: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一暴十寒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例子】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珠妓情殉》:“而~,終歸無益。”



一暴十寒
一暴十寒孟子
一暴十寒孟子圖冊
出處:
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一暴十寒-詞
一暴十寒
拼音:yī pù shí hán

解釋
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一暴十寒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一暴十寒-釋義
在陽光下曝曬一天,又接連冷凍十天。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語本《孟子.告子上》。後用「一暴十寒」比喻人學習或工作不能有所堅持,缺乏恆心。
一暴十寒-典源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註解
或:通「惑」,疑惑。
不智:不聰明。
暴:同「曝」,曝曬。
寒之者:比喻阿諛諂媚之人。
萌:啟發。
一暴十寒-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一暴十寒-典故說明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很不滿意,雖然齊王並未採納孟子的觀點,但他仍幫齊王解釋,說:「不要認為這是因為大王不夠聰明。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曬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此段話見載於《孟子.告子上》。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一暴十寒 孟子
一暴十寒- 成語故事(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

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會飛來,準備用箭射牠…。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暴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小朋友!
你平日是採取怎麼樣的求學態度呢?記得一定要專心用功,千萬不可荒廢時日,否則,長久下來,這種“一暴十寒”的做法將會讓你一事無成喔!
一暴十寒-書證
《朱子全書.卷一○.論語一.學而》:「雖曰習之,而其工夫閒斷,一暴十寒,終不足以成其習之之功矣。」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卷一八.牌行委官陳逅設教靈山》:「其諸生該赴試者,臨期起送;不該赴試者,如常朝夕聚會,考德問業。毋令一暴十寒,虛應文具。」
清.侯方域〈南省試策三〉:「皇帝誠厲風旨,於此中得一二人,如恩與吉者,俾侍太子,則一暴十寒之病,庶幾免矣!」

一暴十寒-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例子: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珠妓情殉》:“而~,終歸無益。”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不堅」的表述上。
例句
為學要有耐心,不能一暴十寒。
學習貴在持恆,不能一暴十寒。
你要力戒一暴十寒習性,才能成功。
要學就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暴十寒。
進德修業貴在持恆,一暴十寒難有成就。
學習外語就要努力不懈,切忌一暴十寒。
老師勉勵我們,凡事以恆,切忌一暴十寒。
像他這種一暴十寒的態度,什麼事都學不好。
我要用鍥而不捨的精神,克服一暴十寒的習性。
你才讀一下書就看半天電視,不是一暴十寒是什麼?
你這一暴十寒的態度,到底是懶呢,還是故意推拖?
堅持不懈是成功的要件,一暴十寒則是弱者的藉口。

這些年我也上了幾次補習班,但都是一暴十寒,白浪費錢而已。
老王太極拳打得好,不像我一暴十寒地學了五六年,結果什麼也沒學成。

辨識
近義詞三心二意、有始無終、為德不終
反義詞持之以恆、有始有終、有頭有尾、孜孜矻矻、鍥而不捨

參考詞語一曝十寒
釋義即「一暴十寒」。
書證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一七.雜著.題安積覺逐日功課自實簿》:「學者用功,須是漸進而不已,日計則不足,歲計則有餘,若一曝十寒,進銳退速,皆非學也。」

參考詞語十寒一暴
釋義即「一暴十寒」。
書證
南宋.葛洪《涉史隨筆.齊鄒忌諷威王求諫》:「又況人君與宦官宮妾相處之時多,與士大夫相接之時少,十寒一暴,其能自免於過耶?」

【例子】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珠妓情殉》:“而~,終歸無益。” 一暴十寒-歷史典故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成語內容
詞目一暴十寒
拼音yi pù shíh hán
注音ㄧ ㄆ ㄨ ˋ ㄕ ˊ ㄏ ㄢ ˊ
同義詞一曝十寒;十寒一暴
相似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淺嘗輒止,鍥而捨之,功虧一簣,掘井九仞,半途而廢
相反詞鐵杵磨成針,鍥而不捨,滴水穿石
出處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釋義曬一天,凍十天。暴:同「曝」,曬。
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沒有恆心。
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十寒一暴:凍十天,曬一天。比喻做事時而抓緊,時而懈怠,進展不快。
例句無論做什麼,要想成功,關鍵在於堅持不懈,切忌一暴十寒。
你不是想游泳嗎?怎麼今天又不練習了?這樣一暴十寒,怎麼學得會呢?
林小美除了每個星期到中文學校上課的時候說中文,回家從來不溫習。他這樣一暴十寒,永遠學不好。
為學要有耐心,不能一暴十寒。
學習時最怕一暴十寒,只有五分鐘熱度,那樣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
他們跑出英文教室,說的聽的依然是中國話。這只是一曝十寒的辦法罷了,對於理解的功夫完全拋荒。(葉聖陶《英文教授》)
學習不能間斷,如果一曝十寒,就什麼也學不好了。
英譯One Day of Sunlight Followed By Ten Days of Cold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张公吃酒李公醉(張公喫酒李公醉) 
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zuì
ㄓㄤ ㄍㄨㄙ ㄔㄧ ㄐㄧㄨˇ ㄌㄧˇ ㄍㄨㄙ ㄗㄨㄟˋ
李代桃僵 移花接木


词语解释成语解释网友讨论

见“ 张公喫酒李公醉 ”。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天后 时,謡言曰:‘ 张公 喫酒 李公 醉。’ 张公 者,斥 易之 兄弟也; 李公 者,言 李 氏大盛也。”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类说》卷四七引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 郭朏 有才学而轻脱,夜出,为醉人所诬,太守詰问, 朏 笑曰:‘ 张公 喫酒 李公 醉者, 朏 是也。’太守令作《张公喫酒李公醉赋》。 朏 云:‘事有不可测,人当防未然,何 张公 之饮也,乃 李老 之醉焉, 清河丈人 ,方肆杯盘之乐; 陇西公子 ,俄遭酩酊之愆。’守笑而释之。”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陈亚 ……幼孤,育於舅家。舅姓 李 ,为医工,人呼为‘衙推’。 亚 登第,人皆贺其舅。 亚 有诗云:‘ 张公 喫酒 李公 醉,自古人言信有之。 陈亚 今年新及第,满城人贺 李衙推 。’”亦作“ 张公喫酒李公颠 ”、“ 张公吃酒李公醉 ”。 唐 孙棨 《北里志·张住住》:“曲中唱曰: 张公 喫酒李公颠, 盛六 生儿 郑九 怜。”《金瓶梅词话》第七六回:“ 西门庆 到衙门里坐厅,提出强盗来,每人又是一夹二十顺腿,把 何十 开出来放了,另拿了 弘化寺 一名和尚顶缺,説强盗曾在他寺内宿了一夜,世上有如此不公事,正是: 张公 吃酒 李公 醉,桑树上脱枝柳树上报。”
【名稱】:張公吃酒李公醉

【拼音】: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zuì

【釋義】:比喻由於誤會而代人受過。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例子】:世上有如此不公之事,正是~,桑樹上脫枝柳樹上報。(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六回)

【序號】:2191

 

 


張公吃酒李公醉
ㄓㄤ ㄍㄨㄥ ㄔ ㄐ|ㄡˇ ㄌ|ˇ ㄍㄨㄥ ㄗㄨㄟˋ
(諺語)比喻一方取得實質利益,一方空有虛名。亦可比喻一人作惡,卻由他人代為受罪。張公,暗指唐代武則天的寵臣張易的兄弟。李公,指李氏王室。張公吃酒李公醉本為唐代諺語,指張易的兄弟當權,王室大權旁落。唐˙張鷟˙朝野僉戴˙卷一:「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喫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後用以比喻拿人頂缸,代人受過。金瓶梅˙第九回:「街上看的人不計其數,多說西門慶不當死,不知走的那裡去了,卻拏這個人來頂缸。正是張公吃酒李公醉,桑樹上吃刀柳樹上暴。」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只為這一路的人,眾惡所歸,官打見在,正所謂『張公吃酒李公醉』,又道『拿著黃牛便當馬』。又是個無根蒂的,沒個親戚朋友與他辨訴一紙狀紙,活活的頂罪罷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古代音樂故事:「記曲娘子」張紅紅

 

项维仁.jpg22.jpg33

唐代女音樂家張紅紅原是跟隨父親在街頭賣藝的。一天,他們沿路賣唱到了一位將軍韋青家前,韋青聽到了張紅紅歌聲,不由自主的走出門外。韋青不但武藝高強,對文學音律也頗有研究,他聽出張紅紅的嗓子得天獨厚,決定收留他們,親自傳授張紅紅歌藝。

張紅紅經過了韋青的精心調教,歌藝當然也越來越進步,不但如此,張紅紅對新學的曲子也有超強的記憶,時常聽過一遍新的曲子後,馬上能重新把曲子再唱一遍無誤,而且總是賦予曲子完美的詮釋。

有一次,教坊中的一位樂師將一首古曲刪減片斷,並加了自己創作的樂句,將它編成了一首新曲。這首新曲在尚未獻給唐代宗之前,樂師先來到了韋青家,請對音樂有研究的韋青提提意見。

韋青原本知道張紅紅的記憶力有過人之處,便想趁此機會試她一試,他偷偷吩咐下去,讓張紅紅藏在屏風後面暗記這首新曲。樂師從容不迫的演唱著他改編的曲子,張紅紅一邊聽著,一邊用事先已準備好的小豆子來擺放音高或節奏的位置。

樂師唱完後,詢問了韋青的意見。韋青對樂師說:「我有位女弟子也會唱這首曲子,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新曲」。樂師聽聞後,表示那是不可能的呀,這首曲子明明才剛完成不久的呢!

韋青見樂師怎麼樣都不肯相信,就命張紅紅重新把這首曲子唱一遍。張紅紅唱起這首曲子,不但音律完全一樣,而且把歌唱的技巧掌握的很好,令樂師大為訝異。張紅紅出了並對樂師說:「這首曲子的原本有一個音較為突兀,我演唱的時候已把它改正了。」樂師對張紅紅真是深感佩服。

這件事使張紅紅的聲名大噪,唐代宗聞其名,還宣張紅紅進宮,專門在宮中演唱,因為張紅紅所詮釋出來的歌聲特別動聽,所以得到唐代宗的寵愛。張紅紅除了歌唱外,又善記譜,所以宮裡的人又都稱她為「記曲娘子」

 

你知道名妓红红吗?

2011-06-09 本文行家:孟夏之
美女图

唐大历年间,著名歌妓张红红曾名噪京城内外,她具有天生的音乐天才,博闻强记,歌声极为清丽优美,当时被誉为长安第一歌喉。

唐大歷年間,著名歌妓張紅紅曾名噪京城內外,她具有天生的音樂天才,博聞強記,歌聲極為清麗優美,當時被譽為長安第一歌喉。

起初,張紅紅並不是住家的院妓,而是隨父親沿街賣唱的歌妓。一曰賣唱到大將軍韋青的住所,韋青聽她唱歌聽得入了迷,又見她年輕貌美,舉止不凡,就要她為妾,給她十分豐厚的待遇,供養她的老父親。

韋青是懂樂曲的,經常耳傳口授,教她一些音樂知識,並專門請名師來指教她。張紅紅聰穎過人,對樂曲過耳不忘,加上潛心苦攻,不久就造詣很深了。

一曰,韋青請長安的名樂班來府上奏樂,班頭親自出馬,奏的是自己依古調改編的新曲,名為《長命西河女》。韋青命紅紅在屏風後聽曲,班頭一曲奏罷,紅紅已用小紅豆記下樂拍,即便填上詞,熟唱於心了。班頭才唱完,韋青便進去問紅紅記熟與否,紅紅點頭,韋青便出來對班頭說:“你奏的不是新曲,我的女弟子不但會奏,而且會唱了。”班頭不信,只見紅紅款款舞出,玉口慢開,唱得果然嫻熟流暢。班頭驚嘆不止。唱罷,紅紅說:“這曲調中有幾處節奏不穩,我已為你校正了。”班頭拜伏於地。

班頭依紅紅改過的樂譜再行演習,顯得越發成熟和諧。他將此曲進獻給宮中,並親自為皇帝奏一曲,皇帝聽了大喜,重賞眾樂工。班頭說出紅紅的音樂天賦,皇帝立即下詔宣她進宮,一曲試罷,果然遠勝宮中教坊諸樂工和歌舞妓。皇帝於是將紅紅收入宜春院,恩寵不盡,曰曰要聽她歌一曲。紅紅因此名聲雀起,被稱為宮中的“曲娘子”。

韋青的死訊傳到宮中,皇帝告訴了張紅紅。紅紅向皇帝哭訴道:“我本為江浙上的風光妓女,十分貧賤低下,現在我入宮得寵,身價萬倍,且老父終生有養,這都是韋將軍提攜的結果,我雖侍奉皇上,但至死也不可能忘記韋將軍的大恩大德。”

從此,張紅紅再也不肯開口唱歌,曰曰思念韋將軍,痛哭不止,不久就重病身亡。皇上嘆她才高德重,贈她昭儀封號。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好好詩(杜牧 唐詩)
君爲豫章姝,十三才有馀。
  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
  高閣倚天半,章江聯碧虛。
  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
  主人顧四座,始訝來踟躕。
  吳娃起引讚,低徊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
  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繁弦迸關紐,塞管裂圓蘆。
  眾音不能逐,嫋嫋穿雲衢。
  主人再三歎,謂言天下殊。
  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
  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
  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爲疏。
  玉質隨月滿,豔態逐春舒。
  絳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
  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
  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塵土,樽前極歡娛。
  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
  聘之碧瑤珮,載以紫雲車。
  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
  洛城重相見,婥婥爲當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門館慟哭後,水雲秋景初。
  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作者簡介

 
杜牧像
杜牧像

 杜牧(803~852),中國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别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杜牧出身於唐朝顯赫的官宦世家京兆杜氏,爲西晉軍事家杜預的十六世孫。杜牧雖然與杜甫同爲杜預之後,但是支派相去甚遠。杜甫是杜預子杜耽之後;杜牧則是杜預少子杜尹之後。杜牧祖父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杜佑,他受到祖父的影響非常大。其父杜從鬱官至駕部員外郎。杜牧比較自豪於自己的家世,他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中說:“我家公相家,劍佩嚐丁當。”杜牧生平很佩服韓愈柳宗元,曾寫詩“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雖然不知道杜牧是否與他們有過交往,但是杜牧的古文和長篇五言古詩明顯受韓愈的影響。此外,杜牧對李賀的詩也非常讚賞。而白居易雖然詩名很盛,但是杜牧與他並無往來,在詩歌創作上不僅未受到白居易影響,而且還對他持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杜牧與李商隱雖然被後人稱之爲“小李杜”,但是二人的交往有記載的隻有一次。大中三年,與杜牧同在長安做官的李商隱寫過兩首詩給杜牧,而且表達了對杜牧的讚賞之情,詩中說:“刻意傷春複傷别,人間惟有杜司勳。 ”。但是杜牧回贈李商隱的詩卻找不到,可能沒有作,也可能已經亡佚。

  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 》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他所寫的《燕將錄》、《罪言》、《阿房宮賦》等,都是對現實有感而發,具有針砭時事的政治内容。杜文筆鋒犀利,明白曉暢,在晚唐四六駢文風行的情況下,繼承了中唐古文運動的傳統。他還把散文的筆法、句式引進賦里,寫出像《阿房宮賦》那樣熔叙事、抒情、議論爲一鑪的新體散賦,突破六朝、唐初以後賦作日益駢偶化、聲律化的趨勢,對賦體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有《樊川集》傳世。事蹟見新、舊《唐書》本傳和《唐才子傳》。

 

張好好詩

 

 
 
 
杜牧手跡《張好好詩》局部

張好好詩》是唐朝詩人杜牧的書法作品。

張好好江西洪州樂籍,是唐朝官伎。色藝雙全,十三歲流落風塵,以善歌舞來樂藉中,為官吏所傾倒。大和三年(829年)杜牧在南昌沈傳師的江西觀察使幕府任職時與張好好相識。杜牧對她的不幸寄以無限同情。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徵為監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年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在這裡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詩中描述她在「吳娃」的扶引下羞怯登場,「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宣和書譜》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里」[1]。《張好好詩》是杜牧唯一的傳世墨跡,卷前有宋徽宗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南宋賈似道、明人項元汴張孝思、清人梁清標等人均曾收藏。乾隆年間入內府。1924年,遜帝溥儀將此卷攜出宮外,靳伯聲之弟得到此卷,持往上海,再由馬保山尋得。最後由張伯駒以5000多元購得。1956年,張捐贈《張好好詩》予故宮博物院。目前為故宮博物院收藏,因年代久遠,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

注釋[編輯]

  1. ^ 《宣和書譜》卷九

張好好,唐代才藝雙絕卻遭遇不幸的歌妓

 

張好好- 人物簡介

 

張好好張好好圖冊

 

唐代才藝雙絕卻遭遇不幸的歌妓




 


 

張好好- 相關詩卷《張好好詩》卷基本信息

張好好《張好好詩》圖冊

名稱:張好好詩
類別:中國古帖
年代:唐朝
文物原屬:張伯駒先生舊藏
文物現狀:故宮博物院



 

張好好- 《張好好詩》卷簡介

《張好好詩》卷,唐,杜牧書,紙本,行書。縱28.2cm,橫16.2cm。該卷書用麻紙,製作相當精細。書用硬筆,筆法勁健,頗多叉筆。這些都是唐代書法的用紙、筆法的特點。

《宣和書譜》一書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裡”,是說作者詩文、書法有統一的風格。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並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詩載杜牧《樊川集》中,墨蹟的末二句,因傷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然不傷書詩的整體精神。


張好好- 《張好好詩》卷歷史

《張好好詩》卷由宋徽宗趙佶題名,見於《宣和書譜》卷九,並鈐有宋徽宗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後曾遞藏於宋代賈似道、明代項元汴張孝思、清代梁清標等人,乾隆年間入藏內府。1924年,遜帝溥儀將此卷攜出宮外,流散於東北。1950年,琉璃廠論文齋老闆靳伯聲的弟弟在東北得到此卷,帶來北京,轉手持往上海。著名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得知此消息後,急托墨寶齋馬保山先生追尋此卷,以免此卷流失海外。幸得上天眷顧,詩卷尋得,張伯駒先生以重金購回,內心狂喜,每晚睡覺都置於枕邊,如此數日,愛不釋手。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此杜牧所書《張好好詩》卷捐贈政府,珍貴文物重為故宮博物院收藏。

張好好- 《張好好詩》卷作者簡介

 

張好好杜牧圖冊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才華橫溢,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絕句,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然而,從這幅《張好好詩》卷上,我們能看到,詩人不僅有著逸致豪邁的詩情,書法也是氣格雄健,頗具功力。正如明代書畫鑑賞大家董其昌的評述:“牧之書《張好好詩》,深得六朝人風韻,餘所見顏柳以後溫飛卿(庭筠)與牧之亦名家也。”


張好好- 《張好好詩》卷原屬者張伯駒簡介

 

張好好張伯駒圖冊

張伯駒(1898—1982),字家騏,號叢碧,別號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14日生於官宦世家,系張錦芳之子,過繼其伯父張鎮芳。他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稱為“ 民國四公子 ​​”。是我國老一輩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於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三李四
拼音: zhāng sān lǐ sì 簡拼: zsls
近義詞: 張王趙李 反義詞: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解釋: 假設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百丈恆禪師法嗣》:“問:'如何是佛?'師曰:'張三李四。'”
例子: 問:“如何是佛?”師曰:“張三李四。”(宋·釋普濟《五燈會元》)
謁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名稱】:張三李四

【拼音】:zhāng sān lǐ sì

【釋義】:假設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出處】:宋·王安石《擬寒山拾得》詩:“張三褲口窄,李四帽檐長。”

【例子】:問:“如何是佛?”師曰:“張三李四。”(宋·釋普濟《五燈會元》)

【序號】:960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富貴榮華

fù guì róng huá

成語解釋:榮:植物枝葉繁茂;華:草木開花。榮華:比喻興旺繁盛。地位顯赫;昌盛興旺。

成語出處:漢王符《潛夫論論榮》:“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 911cha.com

成語繁體:富貴榮華

成語簡拼: FGRH

成語注音: ㄈ ㄨ ˋ ㄍ ㄨ ㄟ ˋ ㄖ ㄨ ㄙ ˊ ㄏ ㄨ ㄚ 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富貴榮華聯合式;作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華,不能讀作“huà”。

成語辨形:華,不能寫作“化”。

近義詞:家財萬貫富可敵國鮮衣美食

反義詞:升義之祿、一貧如洗家徒四壁

成語例子:虧得兒子已得了官,還有富貴榮華日子在後面。(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英語翻譯: riches and honou

榮華富貴

榮華富貴的常用程度是常用成語;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語;成語用法是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諷刺意味;成語結構是聯合式成語;產生年代是古代成語。


名稱:榮華富貴   拼音:róng huá fù guì
出處:〖出處〗《管子·重令》:“而群臣必通外請謁,取權道,行事便闢,以貴富為榮華以相稚也,謂之逆。”漢·王符《潛夫論·論榮》:“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   釋義:〖解釋〗榮華:草木開花,比喻興盛或顯達。形容有錢有勢。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示例〗話說人生~,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認為實相。★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十二
 
 

 

榮華富貴- 解釋

榮華富貴                     

róng huá fù guì 〖解釋〗榮華草木開花,比喻興盛顯達。形容有錢有勢

榮華富貴- 出處
〖出處〗《管子·重令》:“而群臣必通外請謁,取權道,行事便闢,以貴富為榮華以相稚也,謂之逆。”漢· 王符《潛夫論·論榮》:“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 〖示例〗話說人生~,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認為實相。★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十二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詞目

富貴逼人

發音 fù guì bī rén
釋義 無心富貴,被迫出仕。也指因有財勢,人來靠攏。
出處 《北史·楊素傳》:“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
示例 這時港中紳商富戶,差不多也到齊了。自古道:“ 富貴逼人來。”到也難怪。(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四回)
人氣 974
相關 百度“富貴逼人” 谷歌“富貴逼人”
成語關聯解釋    
  你查詢的成語是:富貴逼人 (拼音: fù guì bī rén)
 
  出處: 《北史·楊素傳》:「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
 
  典故: 無心富貴,被迫出仕。也指因有財勢,人來靠攏。
 
  例子: 這時港中紳商富戶,差不多也到齊了。自古道:「~來。」到也難怪。(清·黃小配《廿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富國論

富國論- 基本定義

  富國論是法家所主張的經濟政策,指的是通過各種經濟手段來增加國庫收入。

富國論- 言論出處

  荀子·《富國》 

  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也。人倫並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生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異也,知愚分。埶同而知異,行私而無禍,縱慾而不窮,則民心奮而不可說也。如是,則知者未得治也,知者未得治則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則群眾未縣也,群眾未縣則君臣未立也。無君以製臣,無上以製下,天下害生縱慾。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故百技所成,所以養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離居不相待則窮,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強脅弱也,知懼愚也,民下違上,少陵長,不以德為政。如是,則老弱有失養之憂,而壯者有分爭之禍矣。事業所惡也,功利所好也,職業無分,如是,則人有樹事之患,而有爭功之禍矣。

   男女之合,夫婦之分,婚姻娉內送逆無禮。如是,則人有失合之憂,而有爭色之禍矣。故知者為之分也。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馀。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馀。 

  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以禮節用之,馀若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無馀?故知節用裕民,則必有仁義聖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此無它故焉,生於節用裕民也。不知節用裕民則民貧,民貧則田瘠以穢,田瘠以穢則出實不半,上雖好取侵奪,猶將寡獲也。而或以無禮節用之,則必有貪利糾譑之名,而且有空虛窮乏之實矣。  

 此無它故焉,不知節用裕民也。康誥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謂也。 

  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袾衣冕,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量地而立國,計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勝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時臧馀,謂之稱數。故自天子通於庶人,事無大小多少,由是推之。故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此之謂也。經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徵,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國富矣。夫是之謂以政裕民。 

  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故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貴之者,是貴天下之本也。古者先王分割而等異之也,故使或美或惡,或厚或薄,或佚或樂,或劬或勞,非特以為淫泰誇麗之聲,將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順也。故為之雕琢、刻鏤、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貴賤而已,不求其觀;為之鍾鼓、管磬、琴瑟、竽笙,使足以辨吉凶,合歡定和而已,不求其馀;為之宮室臺榭,使足以避燥濕,養德辨輕重而已,不求其外。《詩》曰:“雕琢其章,金玉其相,亹亹我王,綱紀四方。”此之謂也。

   若夫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財物而製之,合天下而君之,非特以為淫泰也,固以為王天下,治萬變,材萬物,養萬民,兼制天下者,為莫若仁人之善也夫!故其知慮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得之則治,失之則亂。百姓誠賴其知也,故相率而為之勞苦以務佚之,以養其知也;誠美其厚也,故為之出死斷亡覆救之,以養其厚也;誠美其德也,故為之雕琢、刻鏤、黼黻、文章以藩飾之,以養其德也。故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詩》曰:“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雲歸哉!”此之謂也。故曰: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百姓之力,待之而後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後和;百姓之財,待之而後聚;百姓之埶,待之而後安;百姓之壽,待之而後長。

  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男女不得不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曰: “天地生之,聖人成之。”此之謂也。今之世而不然: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重田野之賦以奪之食;苛關市之徵以難其事。不然而已矣,有掎挈伺詐,權謀傾覆,以相顛倒,以靡敝之,百姓曉然皆知其污漫暴亂而將大危亡也。是以臣或弒其君,下或殺其上,粥其城,倍其節,而不死其事者,無它故焉,人主自取之。《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此之謂也。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畝,剌屮殖谷,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 守時力民,進事長功,和齊百姓,使人不偷,是將率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而五穀以時孰,是天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製之,歲雖凶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餒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墨子之言,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然後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然後葷菜百疏以澤量,然後六畜禽獸一而剸車;黿鼉、魚鱉、?鱔以時別,一而成群,然後飛鳥鳧鴈若煙海,然後昆蟲萬物生其間,可以相食養者不可勝數也。夫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馀足以食人矣;麻葛、繭絲、鳥獸之羽毛齒革也,固有馀足以衣人矣。夫有馀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私憂過計也。 

  天下之公患,亂傷之也。胡不嘗試相與求亂之者誰也?我以墨子之“非樂”也則使天下亂,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非將墮之也,說不免焉。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將蹙然衣粗食惡,憂慼而非樂,若是則瘠,瘠則不足欲,不足欲則賞不行。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將少人徒,省官職,上功勞苦,與百姓均事業,齊功勞,若是則不威,不威則罰不行。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賢者不可得而進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則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若是則萬物失宜,事變失應,上失天時,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燒若焦,墨子雖為之衣褐帶索,嚽菽飲水,惡能足之乎?既以伐其本,竭其原,而焦天下矣。 

  故先王聖人為之不然。知夫為人主上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強之不足以禁暴勝悍也。故必將撞大鐘、擊鳴鼓、吹笙竽、彈琴瑟,以塞其耳,必將錭琢、刻鏤、黼黻、文章以塞其目,必將芻豢稻粱、五味芬芳以塞其口。然後眾人徒、備官職、漸慶賞、嚴刑罰以戒其心。使天下生民之屬皆知己之所願欲之舉在是於也,故其賞行;皆知己之所畏恐之舉在是於也,故其罰威。賞行罰威,則賢者可得而進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不能可得而官也。若是,則萬物得宜,事變得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汸々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故儒術誠行,則天下大而富,使而功,撞鐘擊鼓而和。《詩》曰: “鐘鼓喤々 ,管磬瑲,降福穰穰,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反。”此之謂也。故墨術誠行則天下尚儉而彌貧,非鬥而日爭,勞苦頓萃而愈無功,愀然憂慼非樂而日不和。《詩》曰:“天方薦瘥,喪亂弘多。民言無嘉,憯莫懲嗟。”此之謂也。

   垂事養民,拊循之,嘔之,冬日則為之饘粥,夏日則與之瓜麮,以偷取少頃之譽焉,是偷道也,可以少頃得奸民之譽,然而非長久之道也。事必不就,功必不立,是奸治者也。傮然要時務民,進事長功,輕非譽而恬失民,事進矣而百姓疾之,是又不可偷偏者也。徙壞墮落,必反無功。故垂事養譽不可;以遂功而忘民亦不可,皆姦道也。故古人為之不然,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凍寒,急不傷力,緩不後時,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而百姓皆愛其上,人歸之如流水,親之歡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忠信調和均辨之至也。故君國長民者欲趨時遂功,則和調累解,速乎急疾;忠信均辨,說乎賞慶矣;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後徐責其在人者,威乎刑罰。三德者誠乎上,則下應之如景向,雖欲無明達,得乎哉!《書》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此之謂也。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誅而不賞,則勤厲之民不勸;誅賞而不類,則下疑俗險而百姓不一。故先王明禮義以壹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齊之,潢然兼覆之,養長之,如保赤子。若是,故奸邪不作,盜賊不起,而化善者勸勉矣。

   是何邪?則其道易,其塞固,其政令一,其防表明。故曰:上一則下一矣,上二則下二矣。闢之若屮木,枝葉必類本。此之謂也。   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後利之之利也;不愛而用之,不如愛而後用之之功也。 

  利而後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愛而後用之,不如愛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愛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利而後利之,愛而後用之者,保社稷也。 

  不利而利之,不愛而用之者,危國家也。

   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其候徼支繚,其竟關之政盡察,是亂國已。入其境,其田疇穢,都邑露,是貪主已。觀其朝廷則其貴者不賢,觀其官職則其治者不能,觀其便嬖則其信者不愨,是暗主已。凡主相臣下百吏之俗,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順孰盡察,其禮義節奏也,芒軔楛,是辱國已。其耕者樂田,其戰士安難,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禮,其卿相調議是治國已。觀其朝廷則其貴者賢,觀其官職則其治者能,觀其便嬖則其信者愨,是明主已。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寬饒簡易,其於禮義節奏也,陵謹盡察,是榮國已。賢齊則其親者先貴,能齊則其故者先官,其臣下百吏,污者皆化而修,悍者皆化而願,躁者皆化而愨,是明主之功已。

   觀國之強弱貧富有徵驗:上不隆禮則兵弱,上不愛民則兵弱,已諾不信則兵弱,慶賞不漸則兵弱,將率不能則兵弱。上好功則國貧,上好利則國貧,士大夫眾則國貧,工商眾則國貧,無制數度量則國貧。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窌倉廩者,財之末也。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後,年谷复熟而陳積有馀。 

  是無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謂也。故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伐其本,竭其源,而並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惡也,則其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以國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謂至貧,是愚主之極也。將以求富而喪其國,將以求利而危其身,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是無它故焉,其所以失之一也。君人者亦可以覺矣。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凡攻人者,非以為名,則案以為利也,不然,則忿之也。仁人之用國,將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布衣紃屨之士誠是,則雖在窮閻漏屋,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以國載之,則天下莫之能隱匿也。若是,則為名者不攻也。將闢田野,實倉廩,便備用,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與之遠舉極戰則不可。

   境內之聚也,保固視可,午其軍,取其將,若撥。彼得之不足以藥傷補敗。 

  彼愛其爪牙,畏其仇敵,若是則為利者不攻也。將修小大強弱之義以持慎之,禮節將甚文,珪璧將甚碩,貨賂將甚厚,所以說之者,必將雅文辯慧之君子也。彼苟有人意焉,夫誰能忿之?若是,則忿之者不攻也。為名者否,為利者否,為忿者否,則國安於磐石,壽於旗翼。人皆亂,我獨治;人皆危,我獨安;人皆失喪之,我按起而治之。故仁人之用國,非特將持其有而已也,又將兼人。詩曰: “ 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此之謂也。 

  持國之難易:事強暴之國難,使強暴之國事我易。事之以貨寶,則貨寶單而交不結;約信盟誓,則約定而畔無日;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事之彌煩,其侵人愈甚,必至於資單國舉然後已。雖左堯而右舜,未有能以此道得免焉者也。譬之是猶使處女嬰寶珠,佩寶玉,負戴黃金而遇中山之盜也,雖為之逢蒙視詘要橈膕,君盧屋妾,由將不足以免也。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將巧繁拜請而畏事之,則不足以持國安身。故明君不道也。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然後節奏齊於朝,百事齊於官,眾庶齊於下。如是,則近者競親,遠方致願,上下一心,三軍同力,名聲足以暴炙之,威強足以捶笞之,拱 ​​揖指揮,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譬之是猶烏獲與焦僥搏也。故曰:事強暴之國難,使強暴之國事我易。此之謂也。

富國強兵
拼音: fù guó qiáng bīng 簡拼: fgqb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聯合式;作定語;指國家富足,兵力強大
解釋: 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
出處: 先秦·商鞅《商君書·壹言》:“故治國者,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
例子: 起感恩無已,慨然以~自任。(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六回)
謁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史记·孟子列传》:“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疆兵。”《战国策·秦策一》:“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稱】:富貴浮雲

 

【拼音】:fù guì fú yún

 

【釋義】: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出處】:《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例子】: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為無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著一個鐵君,真是~。(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六回)

 

【序號】:7129

 

典故不義若浮雲 

同源典故富貴如浮雲 富貴浮雲 富貴白天 屬浮雲 浮雲富貴 浮雲輕 等浮雲

相關人物孔子

 

《論語注疏·述而》~62~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宋·邢昺疏:「疏食,菜食也。肱,臂也。言已飯菜食、飲水、寢則曲肱而枕之,以此為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者,富與貴雖人之所欲,若富貴而以不義者,於我如浮雲,言非已之有也。」

《論語注疏·述而》~62~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作者 詩題 詩句
劉商 題劉偃莊 何事退耕滄海畔,閑看富貴白雲飛。
崔峒 劉展下判官相招以詩答之 背恩慚皎日,不義若浮雲。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杜甫 狂歌行贈四兄 兄將富貴等浮雲,弟切功名好權勢。
齊己 答崔校書 雪色衫衣絕點塵,明知富貴是浮雲。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