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状元[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状元
中文名称
繁体 狀元
简体 状元
注音符号 ㄓㄨㄤˋ ㄩㄢˊ
汉语拼音 zhuàng yuán
越南文名称 (?)
国语字 Trạng nguyên
喃字 狀元
状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文科的是文状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中国乃至东亚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1]

简介[编辑]

状元这名称跟榜眼、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称呼。在公家正式发布的“金榜”之上,只会称状元为“一甲第一名”。榜眼则“一甲第二名”,探花是“一甲第三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中国现存最早的状元卷《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
中国史上很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很多都是进士出身,却多半不是状元。在理论上,状元应是在殿试中考对策表现最出色的,但很多时候并非如此。宋代以后,定殿试名次的权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谁是状元,却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内容作准则。历史上经常有因为考生的外貌、本名、籍贯等等因素改变金榜的排名。清朝皇帝更习惯以试卷的书法优劣定出高下,对策的内容反而成为了其次。(参看以名取人)
受到传奇与小说的影响,民间通常认为只要考上了状元,就会迎娶公主成为驸马,实际上,既是状元又是驸马的只有一人,就是唐朝会昌二年的状元郑颢。
如今,中国大陆会称在高等学校招考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学生为高考状元。香港亦有称中学会考九科优等或十科优等者为“九优状元”或“十优状元”。在台湾也会称公务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或是大学指定科目考试、学科能力测验、四技二专统一入学测验、国中基测等测验之榜首为状元。
现今媒体,亦将职业运动联盟选手选秀会第一轮第一顺位被挑中的球员称之为“选秀状元”,如中华职棒新人选秀状元。
中国历代状元、普通进士统计表[编辑]

主条目:中国状元列表
朝代 开科次数 状元、普通进士人数 备注
隋朝 7
(普通进士) 隋代国祚短暂,推行科举考试取得进士资格之制度,此为可稽文字资料的隋朝进士
唐朝 263 148 唐开科次数一说270
五代十国 47 24
宋朝 118 118 据朱希召的《宋历科状元录》
辽朝 57 56
西夏 不详 1
金朝 41 39
元朝 16 32 按汉人(南人)、蒙古色目人分列左、右榜,固每科放2名状元
明朝 90 90 不含崇祯十五年壬午科恩赐史惇榜
大西国 1 1
清朝 112 114
太平天国 不详 15
合计 745 638
轶闻[编辑]

《唐摭言》卷三记载郑合敬状元及第后,跑去平康里嫖妓:“郑合敬先辈及第后,宿平康里……”[2]。
清咸丰六年,翁同龢与孙毓汶两人最有希望作状元。传说两家本来友好,孙毓汶父孙瑞珍在殿试前一晚宴请翁同龢,之后留翁住宿一宵。翁睡觉时门外竟然炮竹大作,持续至天亮。翌日殿试,翁同龢全靠人参提神,最后仍然取得状元,孙毓汶只得第二名榜眼。
状元驸马[编辑]
主条目:郑颢
中国唯一的状元驸马是唐武宗会昌三年(842年)壬戌科状元郑颢。唐宣宗为万寿公主招婿,宰相白敏中荐举状元郑颢,使他成为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虽然成为中国历史中的唯一,郑颢却以此[3]深恨白敏中,欲除之而后快。
父子状元[编辑]
父子状元是指父子同为状元。中国科举考试中,状元不多,父子状元更罕见。宋代的梁灏和梁固父子为最知名的父子状元。因明冯惟敏的杂剧《不伏老》和《三字经》中“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而使梁氏父子广为人知。
而实际上,除了梁灏和梁固父子外,父子状元还有[4]:
唐代的归仁泽(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和归黯(昭宗景福元年,892年)。
宋代的张去华(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和张师德(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宋代的安德裕(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和安守亮(开宝五年, 972年)。
宋代的许将(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和许安世(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
以名取人[编辑]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殿试前,朱元璋梦见宫中有一巨钉。阅卷时发现有贡士名为“丁显”,正应梦境,于是授以状元。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试,原定状元为孙曰恭。明成祖以“曰恭”并在一起为暴,不吉;点另一贡士“邢宽”为状元,取意“刑宽”。
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原定状元为江苏人王国均。因王国均与“亡国君”同音,不吉,反被贬至三甲。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殿试(科举系统最后一次考试),原定第一名是广东人朱汝珍。传说慈禧因为广东人特爱造反(太平天国洪秀全、戊戌政变康有为及梁启超、革命党人孙中山皆广东人),加上慈禧对与珍妃相同的“珍”字不悦,而当时又适逢旱灾,“春霖”、“肃宁”都有好意头,于是改以直隶肃宁人刘春霖为状元,朱汝珍只得榜眼。另说一度欲取谭延闿为状元,但因与戊戌政变中斩首的戊戌六君子的谭复生同为谭姓,为太后所忌,故而舍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亡率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系中国古代经典《道德经》第80章的部分内容,全章内容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原文无句读)。


中国道教太极图(阴阳互动)

人与人之间至死不互相来往。
语境释义[编辑]

 

《道德经》作者老子的仙像--神话仙人太上老君化身


对于一个疆土较小、国民较少的国家来说,要努力通过以道德文化建设为主,使国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使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达到高度统一。让国民忘记互相倾扎、争斗和战争,就算有武器也没有人会用它去伤害别人,就算有士兵也不会去行军打仗;让国民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不要轻意为了暂时的利益就不顾生命危险而往死地;要努力使国民饮食温饱、衣着得体美丽、风俗人情快乐高雅、居住地方安全宽敞、身体状况自然健康,这样国民就会恢复朴实、纯正、勤劳、友爱的自然本性,在和谐社会中,国民会认为自己过着健康、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会象爱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管理的这样好,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和谐并得到最大满足,相邻的国家就算很近,国民虽然友好往来,但是从来不会想着要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9a68bb01008jv8.html
现实影响[编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于现实生活中常被断章取义,即取其字面直观含义而弃其整体逻辑环境,由此而生消极面并遭致批判。
哲学及宗教意义[编辑]

通观“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治国思想,远离现实。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日益走向融合,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子的治国理念缺乏现实基础。
政治意义[编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映出在老子思想中,国家政通人和的理想局面。
为求壮大声势一味融合,更易形成内部对立,比较之下少数人的特权建立在多数人的辛劳上,国家虽是壮大,人民却充满更多不满。现代国家当中最快乐的国家,反而都贴近老子所形容的小国方式,由此可见鼓吹大国融合才是过于理想化而看不清现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uXue86.Com - 成障语大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是什么意思?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zhǎng tā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解释〗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成语出处]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例句] 〖示例〗倒塔鬼爆跳如雷道:“你只~。” ★《何典》第十回
百科解释如下:
【词 目】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读 音】zhǎng tā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
  【释 义】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出 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示 例】1、你要对自己有信心,此次冠军定然非你莫属,切不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2、倒塔鬼爆跳如雷道:“你只~。” ★《何典》第十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奥斯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奥斯卡是一个西欧男性名字。最常见的英文拼法为Oscar。奥斯卡在盖尔语支里意思是“爱鹿者”,也是爱尔兰神话的一位人物。在古英语里意思是“神的矛”。在北约音标字母里代表字母“O”。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Oscars)
名人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英国作家。
奥斯卡·闵可夫斯基(Oscar Minkowski,1858–1931),德国医学家。
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1974),德意志商人,二战时期的国际义人。
奥斯卡·路易吉·斯卡尔法罗(Oscar Luigi Scalfaro),意大利二战后第9任总统。
奥斯卡·乌斯塔里(Oscar Alfredo Ustari),阿根廷足球运动员。
奥斯卡·佩雷罗·西奥(Óscar Pereiro Sío),西班牙自行车运动员。
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德国照相机设计家。
奥斯卡·贝尔赫(Óscar José Rafael Berger Perdomo),危地马拉总统。
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Óscar Rafael de Jesús Arias Sánchez),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总统。
奥斯卡一世(Oscar I),瑞典和挪威的一位国王。
奥斯卡尔·托尔普(Oscar Fredrik Torp),挪威政治家。
萧润邦(Oscar Siu),香港艺人。
奥斯卡·多斯桑托斯·埃姆博阿巴·儒尼奥尔(Oscar dos Santos Emboaba Júnior),巴西足球运动员。
军事
奥斯卡级潜艇(Oscar Class Submarine),苏俄核动力飞航导弹潜艇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奥斯卡金像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Award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六十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会场
主办单位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1]
地点 美国洛杉矶好莱坞杜比剧院(2002年起)
国家或地区 美国
首次颁发 1929年5月16日
官方网站
学院奖(英语:Academy Award),全名学院功绩奖(Academy Award of Merit),通称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奖或奥斯卡(The Oscars;2013年2月20日起成为正式名称[2]),是每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组织与颁发[3],旨在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奖项,不仅是美国电影业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动,也倍受世界瞩目。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须得到邀请,并没有向公众发行与会门票,因此能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本身就是一种电影界身份的象征。奥斯卡奖自1929年设立以来每年都在加州洛杉矶举行颁奖典礼,而自2002年第75届开始,洛杉矶好莱坞的杜比剧院成为颁奖典礼永久举行地。
首届学院奖颁奖典礼于1929年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酒店举行,奖励的是1927-28年间的电影成就。之后每年颁发的奖项偶有变更。如今的学院奖有20多个不同的奖项,囊括了各种电影类型。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项,其每年的颁奖典礼都会在超过100个国家进行电视直播。学院奖也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媒体奖项,其在美国电影界的地位与针对音乐的格莱美奖、针对电视的艾美奖、针对戏剧的托尼奖相当,而这些奖也都是以学院奖为榜样而建立的。

奥斯卡金像[编辑]

设计制作[编辑]
迈克尔梅电影公司的艺术总监塞德里克·吉邦斯(Cedric Gibbons)负责设计了这个现在世界知名的小金人:一个手持宝剑站立在电影胶片卷轴上的骑士。胶片卷轴上的5根辐条代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最初的5个分支:演员、编剧、导演、制片与技术人员。吉邦斯的助手弗雷德里克·霍普设计了黑色大理石的基座。来自洛杉矶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George Stanley)完成了石膏雕像。
目前,雕像高13.5英寸(早期为10.25英寸),重8.5磅(早期为6.75磅)。雕像起初是由青铜镀金制作,二战期间,由于资源匮乏,曾暂时改用石膏制作,战后才补发镀金雕像。目前,小金人是由锡锑铜合金磨光后,镀10K金箔,再经过精磨,镀24K金箔,最后在外层涂上发光漆而制成的。
名称由来[编辑]
奥斯卡小金人最早曾被称作“学院奖雕像”、“金奖杯”等,但奥斯卡这一名称却更为常用,而这一名称的由来,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学院的首席秘书玛格丽特·赫丽克女士在看见小金人后惊异的说:“这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4][5],但也有人[谁?]认为奥斯卡是贝蒂·戴维斯的第一任丈夫的名字。
这之后,学会内的人员都开始以奥斯卡来作为小金人的昵称。1934年的第六届颁奖典礼后,好莱坞的专栏作家西德尼·斯科尔斯基(Sidney Skolsky)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了奥斯卡这个称谓。1939年,学会最终认可了奥斯卡这个名字,并且开始正式的使用它。比如学院奖的官方网站的域名便是“oscar.com”(现在最新的域名是"oscar.go.com")。至今,“奥斯卡”与“学院奖”两个名称都还在使用。
评审委员与影片提名[编辑]

奥斯卡评审委员即学院会员资格的获得,必须先经过所在分会两名以上会员提名或学院邀请产生。学院不公布其所属会员的名单,但一般媒体对获邀请的知名导演演员均有报道。
学院对获奖影片的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是前一年1月1日到12月31日间在洛杉矶地区的影院首映,并连续放映不少于7天的影片。此外对影片长度、胶片规格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具体奖项的提名只能由相关分会的成员提出,如演员会员只能提名最佳演员的奖项。在提名后的投票时,则所有会员均可以对所有奖项投票。
历史[编辑]

 

得奖的加里·库珀和琼·芳登,1942年奥斯卡颁奖礼
1927年5月4日,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由与会者提议发起,并于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举行第一次授奖典礼。当时参会的人约270人[6]。第一个奥斯卡金像奖颁发给了埃米尔·杰林斯(Emil Jannings),他获得了第一届奥斯卡最佳演员奖。
最初的颁奖典礼不像现在这样充满着悬念,获奖者在事前就已经得知。1940年,学院改变了这一做法,来宾将不再提前知道获奖的结果,而改在颁奖典礼会上通过打开密封的信封来知道获奖者。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奥斯卡奖从颁发的最初开始,就受到了电影业及大众的高度关注,传媒也积极参加转播。在第二届典礼上,洛杉矶电台进行了一小时的实时现场转播。从此,每年的颁奖会都有媒体进行相应报道。
前十五届,颁奖典礼都是在酒店以宴会的方式进行,但后来由于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颁奖只好改在剧院进行。并先后在中国大剧院、洛杉矶神圣大礼堂(Los Angeles Shrine Auditorium)、梅尔罗斯街剧院(Melrose Avenue theater)、潘太及斯剧院(Pantages Theater)、桑塔莫尼卡公民大礼堂 (Santa Monica Civic Auditorium)、洛杉矶音乐中心(The Music Center of Los Angeles County)等处举行。由2002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柯达剧院成为奥斯卡第一个永久固定颁奖地点。
学院奖颁奖会每年都将按照事先的安排如期举行,在其历史上仅有三次因为特殊的原因被推迟:第一次是在1938年,当时的洛杉矶大水灾使颁奖典礼推迟了一周举行;第二次是在1968年,当时学院奖的日程安排与著名的人权运动者马丁·路德·金的葬礼发生了冲突,故颁奖典礼延期举行;最后一次是在1981年,因有人试图暗杀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而导致颁奖典礼推迟24小时举行。
金像奖电影[编辑]

注:只供可观看电影类别,最后是动画
届 影片 电影
86 《自由之心》 《药命俱乐部》、《地心引力》、《大亨小传》、《云端情人》、《蓝色茉莉》、《冰雪奇缘》
85 《亚果出任务》 《林肯》、《派特的幸福剧本》、《少年Pi的奇幻漂流》、《决杀令》、《悲惨世界》、《007:空降危机》、《安娜·卡列尼娜》、《勇敢传说》
奖项[编辑]

当前奖项[编辑]
最佳影片奖:1928年至今
最佳导演奖:1928年至今
最佳男主角奖:1928年至今
最佳女主角奖:1928年至今
最佳男配角奖:1936年至今
最佳女配角奖:1936年至今
最佳原创剧本奖:1940年至今
最佳改编剧本奖:1928年至今
最佳艺术指导奖:1928年至今
最佳摄影奖:1928年至今
最佳视觉效果奖:1963年至今
最佳剪辑奖:1935年至今
最佳原创音乐奖:1934年至今
最佳原创歌曲奖:1934年至今
最佳混音奖(Sound/Sound Mixing):1930年至今
最佳音效剪辑奖:1963年至今
最佳服装设计奖:1948年至今
最佳化妆奖:1981年至今
最佳动画长片奖:2001年至今
最佳动画短片奖:1931年至今
最佳实景短片奖(Live Action Short Film)
最佳纪录长片奖:1942年至今
最佳纪录短片奖(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1941年至今
最佳外语片奖:1957年至今
在奥斯卡金像奖最初的两年间,最佳导演奖被分为两个类别(戏剧和喜剧),最佳原创音乐奖也亦曾被分为两个类别(戏剧和喜剧/音乐剧)。自1930年代至1960年代间,艺术指导、摄影和服装设计也被分为两个类别(黑白电影和彩色电影)。最佳视觉效果奖前期名为最佳特技效果奖(Special Effects),其中特技效果还分视觉类(摄影类)特效和听觉类(音效类)特效两部分。
最佳原创音乐奖是学院奖历史上变动最多的,曾按不同类型片分开颁奖(如音乐剧类和正剧/喜剧类分开,或正剧类和喜剧/音乐剧类分开),也曾按不同创作来源分开颁奖(原创配乐与改编配乐分开),还曾按曲目有无人声演唱分开颁奖(歌曲类音乐和背景配乐分开,但歌曲类又与原创歌曲奖保持区别)等等。
另外一个称为“最佳原创音乐剧”的奖项仍然存在于演艺学院的正式规则手册内并未取消。但由于多年来缺乏候选电影,因此自1984年起就没有再颁发过。
特别奖项[编辑]
终身成就奖——1928年至今,更多直译为荣誉奖
俄文·撒尔伯格纪念奖——1938年至今
吉恩·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The 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1956年至今,又译简·赫尔索特人道精神奖
特别成就奖(视觉效果和音响)(Academy 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1972年至今
科技成果奖(Academy Award, Scientific or Technical)——1931年至今,更多直译为科技奖
戈登·E·索耶奖(Gordon E. Sawyer Award)
历史上的奖项[编辑]
青少年奖:1934年至1960年
戈登·E.索耶奖(Gordon E. Sawyer Award)
最佳助理导演奖(Best Assistant Director):1933年至1937年
最佳喜剧导演奖(Comedy Direction):仅1928年
最佳舞蹈指导奖(Best Dance Direction):1935年至1937年
最佳工程效果奖(Engineering Effects):仅1928年
最佳彩色短片奖(Best Short Film - Color):1936年至1937年
两本实景短片奖(Best Short Film - Live Action - 2 Reels):1936年至1956年
最佳奇幻短片奖(Best Short Film - Novelty):1932年至1935年
最佳剧情奖(Best Story):1928年至1956年
最佳默片字幕对白奖(Best Title Writing):仅1928年
最佳杰出艺术作品奖(Uniqu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仅1928年
批评[编辑]

奥斯卡被认识是政治正确的娱乐。奥斯卡的主旨是怀旧。母题则在于强调传统的家庭价值观。
会员终身制和老龄化是电影学院面临的两大问题。在学院成员和电影工作者之间(被提名者)至少相差一代人。而在学院成员和普通电影观众之间则至少相差两代人。学院会员的偏见最多的体现在获最佳影片的电影类型中,即节奏温婉、表现高尚主题,符合中产阶级审美趣味,反映主流文化,对于涉及敏感话题或大胆试验性质的影片者均不予考虑。
形式各异的怪异行为已成为男女奥斯卡奖得主的表演的共同特征。如嫩脸扮老相;表演一个行为怪异的人,一个天才或者甚至一个疯子;饰演一位基于现实人物改编的英雄角色;假装有很重的口音等。
评委们,就像普通的常看电影的人们一样,倾向于以主题来评判一部电影的优劣。除了体裁和主题要符合奥斯卡评委的口味外,大多数奥斯卡获奖影片或题名影片都以宏大的视觉风格及伪实时的画面来炫耀电影华而不实的制作价值,这一切都体现在影片庞大的制作预算和机场的拍摄周期中。除少数作品外,这些电影都是高预算、大规模豪华制作从第一部最佳影片《翼》到《乱世佳人》一直到《泰坦尼克号》,都是如此。
国际化[编辑]

绝大多数最佳影片是在美国以外拍摄的,这说明了电影制作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也模糊了所谓好莱坞电影的定义。事实上,1999年的《美国丽人》是自1976年之后23年里唯一在好莱坞完成全部拍摄的最佳影片。
英国人每年获得的奥斯卡提名比例大约是50%。曾有记者煞有介事地声称:“美国帮助英国赢了二战,但不应该帮助他们赢“我们的奥斯卡””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评价英国演员时说:“一想起英国演员我就胆战心惊。我们美国演员跟他们比起来简直就是一群懒鬼,他们个个能把莎士比亚倒背如流。”英国演员在奥斯卡表演奖项中始终表现突出,有胜过影片奖项。奥斯卡和英国演员之间其实双赢关系,奥斯卡使演员成为国际明星,演员反过来以自身的演技证明奥斯卡不愧是一个识英雄重英雄的一流电影奖。
意义[编辑]

电影艺人们把获得奥斯卡奖作为莫大的荣誉,从同行那里获得的最高赞美,是他们事业的终极目标。正如索菲亚·罗兰曾说:“在我演出《母女情》之前,我是一个戏子;在那之后,我成了一名女演员。不管是好是坏,获奥斯卡奖已经成为选择电影题材的一项重要动力,标准就是那些电影具有‘奥斯卡潜质’。”
拉票行为[编辑]

人们对拉票行为褒贬不一,实际上提名和最终投票结果均因电影公司的广告运动而有失偏颇。然而,那些赞成广告运动的人们声称拉票并不只局限于奥斯卡,就比之更为机密、更具声望的诺贝尔奖也受制于科学家们发起的、广泛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拉票运动。尽管如此,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由电影公司或本人运作,后者由学界同仁组织。
政治[编辑]

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演员和电影的风格总是受到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电影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媒体,统治精英们总能认识到其战略地位。奥斯卡与政治发生最密切关系正是美国50年代麦卡锡主义泛滥的时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即查理·卓别林。而相对而言,纪录片和外语片比主流的美国电影更清晰地显露其政治倾向。如果用一种特殊的规则来审视这类影片,那些获得提名的外国影片都是政治化的。(看似与政治无关的《卧虎藏龙》其实也不能免俗)。无论学院是否喜欢,由于影片本身就是政治的传媒,奥斯卡与政治永远不可能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故事 白駒過隙

作者﹕一鬥


 

人的生命太短暫,莊子說:“在天地間,人的生命就像白色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一躍而過。”

但是要是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再長壽也是枉然。蘇軾說:“ 曾經有三個老人相遇,問他們的年齡。一人說:‘我記不清我的年齡了,但記得少年時和盤古是好朋友。’一人說:‘海水變成桑田時,我就放下一個籌碼,現在我 的籌碼已經堆滿十間屋子了。’一人說:‘我吃蟠桃時,把桃核扔在崑崙山下,現在桃核已經和崑崙山一樣高了。’以我來看,這三人和蜉蝣朝菌(都只能活幾個時 辰)也沒有什麼區別。”

“白駒過隙” 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出自《莊子﹒知北遊》和《蘇軾集﹒志林五十五條﹒異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太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太公(?-前197年),中國初時期沛郡豐邑(今中國江蘇省豐縣)人,是漢朝建立者劉邦的父親。

 

生平

劉太公於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前,一直居於沛縣。前206年楚漢相爭起,沛縣為西楚控制,劉邦派人迎接太公,但為項羽派兵所阻。前205年,漢軍先是攻陷西楚都城彭城(今中國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之後楚軍反攻,漢軍大敗,太公遂與劉邦之妻呂雉一同被楚軍所擒,被西楚當做人質。

前203年,楚漢持續對峙,項羽把太公放到一個很高的砧板上面,威脅劉邦若不投降就煮了太公,未料劉邦覆曰:「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我和你項羽一起接受楚懷王的命令,結拜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一定要煮你老爸,也請分我一碗湯!)項羽大怒,就要把太公殺掉,因項伯的勸阻,太公始能倖免。同年後不久,形勢於楚軍漸漸不利,項羽就把太公與呂雉送還劉邦,以換取停戰,史稱鴻溝和約

劉邦滅楚稱帝後,本來五天朝見太公一次,好像平常人家父子間的禮節一般。但後來管家告訴太公:天無二日,太公雖貴為皇帝之父,實為人臣,不能讓皇帝對他拜見。後來劉邦再來拜見,太公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劉邦大驚,知道原因後就尊太公為太上皇。太公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未曾為人君後來成為太上皇者,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正史有關太公於劉邦發跡前和被尊為太上皇之後的記載極缺乏,晉代小說式文獻《西京雜記》有則故事說道太公當上太上皇以後移居長安深宮一直悶悶不樂。劉邦詢問的結果才知道太公「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餘。鬥雞蹴踘。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高祖乃作新豐(新豐城),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

前197年,太公在櫟陽宮去世,後來葬於萬年(今中國陝西省臨潼區北)。

有關其名

史載太公之妻被稱為劉媼,按「太公」與「媼」分別是對男性及女性老人的尊稱,有文獻認為劉太公本名為劉煓,字執嘉;或是記載其本名即為劉執嘉,亦有文獻稱其妻劉媼本名為「王含始」,其父名劉仁。

子女

  • 宣夫人,女兒,高祖稱帝後追尊為宣夫人,名字及生平家庭皆不詳。
  • 劉邦,三子,即漢高祖,漢朝開國皇帝。
  • 劉交,四子,字,即楚元王。兄弟四人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位。

 

項羽與劉邦:"分一杯羹"之後(圖)  
 
 

 

巨鹿之戰

 

    司馬遷用他那如椽巨筆創作了《史記》,在生動詳盡敘述歷史事件、描摹 歷史人物時,也用高度凝練的筆法創作了沿用至今的成語。這些成語本身就是歷史,“分一杯羹”就是其中之一。兩個關鍵人物項羽和劉邦在“分一杯羹”之後,一 個唱著《垓下歌》黯然出局,在波濤滾滾的江岸自刎;一個掃盡障礙,唱著《大風歌》成了漢朝威儀四海的開國皇帝。

    項羽、劉邦是結拜 兄弟,秦王暴政,群雄四起,他們審時度勢摩拳擦掌,但歷史和命運只能在他們中間選擇一個。一天,這對兄弟站在路邊,看秦始皇浩浩蕩蕩威風八面出遊。項羽出 身貴族力能扛鼎,指著秦始皇説“我將來要取代他”。劉邦淡然一笑:“大丈夫本來就該如此。”被省略的主語其實是劉邦自己。項羽的率真和劉邦的多謀在他們還 沒有出道時就讓各自的命運有了指向。當兩軍對壘在滎陽時,楚漢爭戰差不多已見分曉。《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大罵劉邦不義,最後把劉父 縛在城上,對劉邦説:“如果再不退兵,就把你爹煮了。”劉邦開口道:“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傻臉了。 一個人連爹都不要了,你還能奈他何。其實,是項羽健忘,他忘了在前不久那場戰役中,劉邦被他打得落荒而逃時,為全力逃脫,竟然“推墮孝惠、魯元(劉邦的一 雙兒女)車下”。兒女比父母連心,劉邦卻義無反顧。為了至高無上的人生目標,劉邦在和項羽的博弈中早就抱定了志在必得的信心,親情不過是其中的籌碼。

    項 羽是一位超群的軍事統帥,戰場是展現他卓絕天才和藝術人生的“舞臺”。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為漢高祖進入咸陽推翻秦朝 創造了條件。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所以,蘇洵稱他“有百戰百勝之才”,然而他卻輸了,輸在對方“分我 一杯羹,太皇乃汝翁”的篤定心理防線。輸在自己“做人不夠狠、做神不夠仁”、首鼠兩端、優柔寡斷。他是一個英雄,卻不是劉邦的對手。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夜涼如水,英雄末路的輓歌悲壯淒涼。他的理想他的寶馬他癡情無悔的紅顏,成了歷史最燦爛最慘烈的記憶。

    高 祖登基了,一個嶄新的建立在血腥之上的王朝揭開了嶄新的扉頁。但劉邦是寂寞的,他在屈伸張弛、遊刃有餘的同時,失去了許多。“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 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在一場御駕親徵歸來的慶功宴上,豪飲狂歌,唱著唱著卻滴下淚來。高處不勝寒,皇帝就沒有辛酸了?被他“推墮”車下的一雙兒 女,以及“請分一杯羹”,都是劉邦最不堪的回憶,儘管他在那場豪賭中勝出了。其實,每場戰爭都沒有絕對的勝家,不信問問公正的歷史。

 
來源:大河報
(責任編輯:杜佳)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唇亡齒寒

讀音:ㄔㄨㄣˊ ㄨㄤˊ ㄔˇ ㄏㄢˊ

 

解釋:

嘴唇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關係十分密切。

 

 

典故:

《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白話故事:晉國舉兵攻打號國,但晉軍要開往號國必須通過虞國的國境。於是,晉國的國君獻公用美玉和駿馬,做為禮物,送給虞國, 要求借路。虞王身邊的一位臣子宮子奇勸虞王說:「千萬不能答應他們!虞國和號國就好像嘴唇和牙齒一樣,互相關聯著。嘴唇沒有了,牙齒豈能自保?如果借路去 攻打號國,號國滅亡了,我們虞國也會跟著滅亡。」虞王不聽,接受了晉國的禮物,同意晉軍通過。晉軍攻取了號國之後﹐回國的路上又把虞國也順便滅掉了。虞公 被俘,美玉和駿馬,仍然回到了晉獻公的手裡。

 

成語 唇亡齒寒
近義詞 唇齒相仗,休戚與共
反義詞 不關痛癢
故事> 春秋時代, 虢國連續不斷地在晉國邊境滋事侵擾,惹怒了晉獻公, 他與眾臣商議, 為國家太平計, 決傾力消滅虢國。 此時, 大夫荀息面奏一計:「 虢與鄰國虞是唇亡齒寒, 互相依靠。 要攻滅虢國虢 不如先取道虞,一旦滅掉虢, 反身還或攻下虞, 來個一箭雙雕!」 但獻公對取道于虞, 并沒有相當的把握, 正自彷徨猶豫之時, 荀息又說:「 只要贈與寶石和良駒, 必可滿足虞公貪婪之心。」 然而, 這寶石和良駒正是獻公深愛的, 更加深他難以決斷。 荀息見狀忙說:「 滅掉虢之后, 虞也不能久保, 寶石和良駒只是暫存于虞公那兒罷了!」 獻公終被說服, 派遣使者帶著寶石和駿馬出發。 虞公見到這些寶物, 眼睛不覺為之一亮, 果真答應借道于晉, 但是大臣宮之奇卻極力反對:「 俗語說:‘唇亡齒寒’正是今日虢虞兩國相依關系的寫照, 如虢被滅亡, 虞國也難以自保, 此事甚為重要, 絕不可借道于晉, 請大王仔細考慮。」 但虞公舍不下眼前的寶物, 便一意孤行, 借道給晉。 宮之奇失望之作, 舉家離虞, 以躲避兵亂。 臨走前, 并預測道:「 在這一年里, 虞國必遭滅亡。」 晉軍借道虞國, 大軍長驅直入虢國:「 在這一年里, 虞男必遭滅亡。」 晉軍借道虞國, 大軍長驅直入虢男, 虢國始料未及, 晉國會如此攻擊, 一陣慌亂, 便輕易地敗給晉國。 滅亡虢國後, 晉軍凱旋班師回朝。 虞公為慶賀路經虞國的晉軍, 親自到城外候迎。 此時 虞公身邊待衛很少, 晉軍見有機可乘, 就包圍虞公和少數大臣。 虞公事前毫無防 之心, 所以一點抵抗的能力都沒有, 終遭逮捕。 晉軍緊接著入城, 收回駿馬和寶石。 虞公此時對沒受納宮之奇 「唇亡齒寒」 的忠告, 懊惱萬分, 但為時已晚, 只好眼見國家滅亡而束手無策。
解釋 ◆ 亡: 沒有了。 嘴辱沒有了, 牙齒便會感到寒冷。
◆ 以后的人便根據 「左傳」 上的這段記載, 用 「唇亡齒寒」 這句話, 來說明有著緊密關系的國家或集團之間, 如果其中的一方遭受失敗,另一方也會遭到不幸, 必須互相依靠和支助, 才能生存。
引用 ◆ 《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 虞之表也; 虢亡, 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 唇亡齒寒’者, 其虞虢之謂也。」
例句 ◆ 有 「唇亡齒寒」 互賴關系的國家, 絕不可彼此背離, 否則將同遭覆亡的命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故事:兩袖清風

作者: 
弘毅

「兩袖清風」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為官清廉,除了兩袖清風外一無所有。它源於明代都穆的《都公譚纂》。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二十四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監察御史。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破格提升他為河南、山西巡撫。儘管身居高官,他過的生活非常儉樸,吃住都十分簡單。

明宣宗去世以後,九歲的太子繼位,史稱明英宗。因皇帝年幼,宦官王振專權。他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為「翁父」。于謙看不慣他專擅朝政,從不逢迎他。為此,王振對於謙非常忌恨。

當時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都要賄賂朝中權貴,否則寸步難行。于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蘑菇、絹帕、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孝敬權貴。于謙不這樣做,他甩了甩兩隻寬大的袖管,說:「我就帶兩袖清風!」

回到家裡,于謙就寫了一首題為《入京》七絕詩。他在詩中寫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于謙為官時,看到官場裡普遍存在著妒賢忌才、爭權奪利的現象,令他十分痛心,曾自我期許:「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中國歷代人物系列——名臣篇
【風雲人物】明朝的忠烈大臣──于謙

作者﹕文/阿哲 圖/柚子


 
【大紀元5月7日訊】
于謙是明朝人,他不但使明朝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轉危為安,而且他三十餘年的官場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深受百姓的愛戴。但當時政風敗壞,攀緣附會、貪污納賄的情況十分嚴重,使他這種半神的操守,屢屢遭受打擊。

帶有清風

先是參加科舉考試時,因為不肯給主考官額外的禮數,故招致怨恨,由狀元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幾乎名落孫山。

為官時,他看到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可是官場裡許多人不以國家社稷為重,普遍存在著妒賢忌才、爭權奪利的現象,令他十分的痛心,故曾自我期許:「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那時太監王振權傾朝野,貪贓枉法、作威作福。每逢朝會,晉見王振的人都要奉獻一些金銀財寶,以求得仕途順利。于謙上京奏事,每次都是兩手空空、不帶一物。如果有人勸他即使不帶金銀珠寶,也得帶點土產、做點人情,以免得招來禍患時,他往往揮動兩袖,笑著說:「帶有清風!」

不畏權勢,興利除弊

于 謙相貌英挺、頭腦清晰,每次上朝奏事都是聲音宏亮、有條有理。當時漢王朱高煦在山東叛亂,宣宗御駕親征。高煦兵敗跪於軍前,于謙秉承宣宗之令,以高亢的語 調,歷數高煦的罪狀,高煦渾身戰慄,頓首稱:「臣罪萬死!」宣宗對于謙的表現非常滿意,論功行賞時,賞賜與出生入死的將領相同。

雖然是七品 的小官,但他的優異表現,使宣宗對他另眼相看。明朝設立巡撫時,宣宗欽點于謙為兵部右侍郎,負責巡撫河南、山西兩省,把他一下子從七品直升至三品。于謙不 負眾望,足跡遍歷兩省各地,到處視察政事、興利除弊。這一段期間,他創行平糶條例、義倉、平准倉、惠民藥局,並且無償貸給貧民大量糧食、加築黃河堤岸、允 許百姓直接到衙門申冤等,使兩省百姓的生活,獲得極大的改善。

總之,為了黎民蒼生,于謙不惜得罪權貴,做了許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說他人到哪裡,正義公理就跟到哪裡。

穿盔戴甲,力挽狂瀾
後來,明朝邊防日益吃緊,兵部事務日益繁重。在此緊要關頭,于謙奉命入京,擔任兵部左侍郎一職。

當時蒙古瓦刺軍席捲南下,英宗聽信太監王振的話,御駕親征,結果土木堡一役,明朝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英宗也被俘虜了。消息傳來,人心惶惶,有人主張南逃、有人主張投降。在危急關頭,于謙挺身而出,痛斥主張逃跑或投降的人,並立即調集各路兵馬保衛京城。

瓦刺軍以英宗為人質,要明朝投降,否則就要殺掉英宗。此時又有人主張獻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謙義正詞嚴地質問:「到底國家重要,還是英宗個人的生命重要?」堅持拒絕敵人的最後通牒。

于謙一面調兵遣將,一面加強長城各關口的防守,同時要求嚴懲土木堡戰敗的禍首王振及其黨羽。此舉大快人心,令朝廷上下士氣為之一振。受到他的鼓舞,朝中大臣也逐漸恢復了信心,並以朝中不可一日無君為名,擁立郕王為皇帝。

調集相當的兵馬以後,于謙親自穿上盔甲迎戰敵人,將士們在他的激勵下,決心背水一戰。敵軍的首領也先此次入侵,勢在必得。不料,郕王即位使他的要挾失敗,而于謙的英勇更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在于謙的奮戰不懈之下,瓦刺軍大敗,也先倉皇帶著英宗逃出關外。

明朝獲勝後,論功行賞,于謙功勞最大,但他卻說:「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豈敢邀功!」並將勝利歸功於全體將士。

以莫須有的罪名遇害

于謙對也先的誘降、脅和、反間等各種陰謀詭計,一一予以擊破。瓦剌因屢次失敗,厭戰情緒日益高漲。也先見明朝無機可乘,於是遣使求和,並表示願意歸還英宗。不久,英宗被接回北京。對於英宗的歸來,景帝大傷腦筋,經過一番琢磨,讓他居住在皇城內的南宮。

幾年後,景帝突然病倒。石亨、徐有貞等奸臣見機不可失,於是率領千餘名士兵,撞倒宮門,擁英宗復位。這一場宮廷政變,史稱「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

英 宗復位後,徐有貞等人以「意欲」迎立外藩為帝的罪名,誣判于謙與大學士王文兩人謀逆。審訊時,王文道:「迎立外藩須有金牌、符信,而且遣人必須使用馬牌, 究竟有無此事,向兵部查證即知,何以無故冤枉人呢?」徐有貞強詞奪理說:「事尚未成,當然沒有實跡可查,但有此心即已可誅。」王文大聲說:「犯罪必須有證 據,怎可任意揣測人心,陷人於死罪?」于謙平靜地對王文說:「算了,徐有貞等欲公報私仇,辯論又有何用?」審判官蕭維楨插口道:「于公可謂明白人,事關朝 廷大事,承認死,不承認也是死!」說完就將他們判處死刑,並下獄治罪。

死刑消息傳來,山西、河南兩省計有一萬多人連夜奔赴京師,要求釋放于 謙。紳民們在奏書中說他做河南、山西巡撫時政績斐然,並列舉他設立尚義倉、平淮倉、治理黃河、免除稅賦等事蹟,而且說他是兩省百姓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懾於 紳民的壓力,王振不得已只好釋放于謙,並降職使用。紳民知道後,又再一次奔赴京請願,王振只好讓于謙官復原職。

縱使如此,死刑案還是奏請英宗裁決。英宗見到奏章時,猶豫地說:「于謙實是有功,不應加刑。」徐有貞奏道:「不殺于謙等,今日之事有何名譽可言?」英宗只好詔令于謙死刑。他死後,英宗派人去抄他的家產時,才發現他「家無餘產,蕭然僅書籍耳。」

後來繼任的兵部尚書陳汝言貪污納賄,使于謙整頓國防之前功俱廢。不久,塞上又邊警頻傳,英宗方愀然嘆道:「倘使于謙在,北虜安敢如此!」

于謙死後葬於杭州西湖,後人稱為于少保墓,與岳忠穆相映生輝。每年清明時,男女老幼至墓前拜祭者,絡繹不絕。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寧漢分裂

 

  民國十五年三月,中山艦事變之發生,蔣校長逮捕李之龍及各軍黨代表,圍繳省港罷工委員會糾察隊武器。七月北伐開始,中共轉守為攻,在下層方面,謀在農工群眾中發展實力, 蔣總司令則下令工人不得擾亂治安;在上層方面,共黨發起迎接汪兆銘(精衛)歸國復任國民政府主席,並對中常會及政委會代主席張靜江(人傑)極力污衊詆毀。九月,北伐軍克復武漢以後,移師攻贛,請張靜江及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派人赴湖北主持政務,不意在張、譚未至武漢之前,鮑羅廷於十二月十三日宣布舉行「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暨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以共產黨人徐謙為主席,執行最高職權。 蔣總司令在南昌欲派員參加被拒。十六年一月, 蔣總司令擬將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暫駐南昌,要求停止中央聯席會議,等待中執委會三中全會解決,武漢於拒絕之餘,公開反蔣。二月,經譚調停,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遷鄂。三月,三中全會在漢口舉行,會議被共黨及其同路人把持。鮑羅廷的倒蔣反英活動,有進無已,委李宗仁安徽省長,朱培德為江西省長,藉以牽制 蔣總司令的東進;在上海發動群眾運動,成立工人糾察隊,自行建立「上海市市民政府」;三月二十四日,發動南京群眾襲殺英美等國領事及傳教士,目的在使國民革命受外力千涉;四月一日,汪精衛返國,五日抵武漢與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聯合宣言,繼而以國民政府主席名義,下令撤除 蔣總司令職務,代之以馮玉祥,並以唐生智為副總司令,積極東下備戰。四月六日,北京軍警搜查俄駐華使館,證明俄國有赤化中國的陰謀,國人反共之心大受激盪, 蔣總司令乃決心清黨。

  一、南京清黨與寧漢分裂

  蔣總司令於民國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抵上海,發表聲明:對於南京事件,願負責任;對於租界暨涉及整個不平等條約的解決,決不用諸軍事手段。列強對此聲明之反應,甚為良好。上海金融企業界尤決心協助北伐大業。三月二十八日,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吳敬恆蔡元培、張靜江、陳果夫等在上海提出護黨救國案。四月二日,正式議決對中共首要採取非常緊急處理,實行清除黨內的中共分子。九日,發表通電,檢舉武漢方面種種

不法措施,並分電各中委,對共產黨跨黨分子,予以非常緊急措施。同日,並捕江蘇省黨部的中共委員。四月十二日,由上海駐軍會同杜月笙、黃金榮等策動之工人聯合會等,將共黨準備暴動之上海總工會武裝糾察隊繳械。繼江蘇之後,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各省之大城市亦採相同之行動。四月十八日,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及中央黨部,推胡漢民為中政會主席及國府主席,是為寧、漢之正式分裂。

  二、武漢清黨

  寧漢分裂之際,史大林與托洛斯基爭權,中國問題是其一。托氏主張中共退出國民黨,獨行其是,自建蘇維埃政權,史大林堅持中共與國民黨聯合,以打倒外來的資本主義和本土的封建勢力,作為推動無產階級革命的預備階段。南京發動清黨之際,史大林聽從印度共產黨員魯易的主張,緩和托派的反對,一面聯合國民黨,同時亦武裝農工,發動階級鬥爭,欲將此兩個階段的「革命」合而為一。魯易至中國後,鮑羅廷主張北伐與東征,企圖打破武漢之孤立,使中共「革命」擴大;魯易則主張南下,在兩湖與兩廣發動土地革命,使「革命」深入。魯易獲得第三國際支持,乃於民國十六年六月五日,將共產國際訓令送交汪精衛,希望會商,汪認為這是消滅國民黨的陰謀,當日由政治會議決定解除鮑的顧問職位,並急赴鄭州會晤馮玉祥,爭取其合作,以攻南京,遭馮拒絕。二十日,馮至徐州與 蔣總司令會議後,致電武漢,請逐鮑氏,與南京合作,未被接受。是時閻錫山亦表示與南京合作。二十五日,何鍵在武漢發出反共文告。二十八日,唐生智解散湖北共黨總工會糾察隊。七月六日,武漢政治會議通過汪的討伐南京(東征)提案。十三日,中共宣布退出國民政府。此時由於唐的部將揚言「不分共不東征」,汪乃於十五日提出「和平分共」的主張,以別於南京的武力清黨。八月一日,中共在南昌暴動,武漢政府下令討伐。八月十九日,武漢政府宣布準備遷寧。九月十日,中央特別委員會在南京成立,接管寧漢雙方政權,結束寧漢分裂之局。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賈梅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Luis de Camoes.jpg

賈梅士葡萄牙語Luís Vaz de Camões,通寫Luís Camões,約1524年-1580年6月10日)為葡萄牙詩人,被公認為葡萄牙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被與荷馬維吉爾但丁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相比。他寫了眾多詩和劇作,但是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史詩路濟塔尼亞人之歌(《葡國魂》)。

 

生平

里斯本的賈梅士立像

賈梅士生平中許多細節今已無法考證,他可能出生於1524年,他的家庭來自於葡萄牙北部的查維茲地區。他可能在科英布拉學人文科學,他的一個叔叔本托在那裡的一個著名的修道院做修士。1542年他回到里斯本,過著放蕩的生活。

年輕時賈梅士曾赴摩洛哥摩爾人作戰,並喪失一眼。1552年他回到里斯本。據說他在那裡用刀刺傷了一名法庭官員的脖子,為此他被關押到1553年3月,以到印度為國王服務為代價他獲釋。在果阿他因負債又被關押。他將果阿稱為是「所有正當人的繼母」,但他研究當地的習俗以及地理和歷史。他還參加了去馬拉巴海岸紅海的遠征隊。1556年他赴澳門並在那裡升為軍官。1558年他開始回國。他的船在湄公河上失事,他依靠浮板得生,並救得了他的手稿,但失去了他的中國愛人(Ti-Na-Men)。在莫三比克他又一次被拖延,直到1570年才得以回到里斯本。1572年他發表《路濟塔尼亞人之歌》。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授予他一份養老金,但國王死後這份養老金也停了。此後賈梅士窮途潦倒,只有一個從澳門一直跟隨他的名為Jao的僕人服侍他。

1578年他聽說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戰敗身亡的消息。賈梅士逝世於1580年,也與他聽說這個消息有關。

路濟塔尼亞人之歌

位於澳門民政總署大樓內的賈梅士銅像

《路濟塔尼亞人之歌》的名字來自於傳說中的英雄路蘇斯,據說他隨奧德修斯到達今天的葡萄牙並將這個地方命名為路濟塔尼亞。史詩的內容講的是瓦斯科·達·伽馬和其他葡萄牙英雄們繞過好望角開闢了通向印度的新的道路的故事。從內容上來說它是一部人文主義的史詩,它將神話與基督教聯繫到了一起,對戰爭和帝國表達出了矛盾的感情,它表現出了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探險的嚮往,它贊同快樂,又懷有英雄氣概。

《路濟塔尼亞人之歌》被看作是現代的一部重要史詩,它氣勢雄偉,包羅萬象。從形式上它受到了荷馬和維基爾的史詩的影響。賈梅士在寫這部史詩的時候就想要寫出一部可以與上述兩位古代作家相比美的民族史詩。從航海家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的成就開始到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佔 領的這段時期(也是史詩中所描寫的時期)在葡萄牙歷史上是一個關鍵性的時期,它標誌著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時期的開始。賈梅士的這部作品從1550年開始起 稿,到1570年成稿,其中大部分是從1555年到1558年完成的。1571年10月他首次發表了這部史詩,1572年又發表了修改後的稿子。對賈梅士 來說這篇史詩是一篇對葡萄牙人民的頌歌。15世紀里葡萄牙達到了其黃金時代,而這部史詩所描寫的也是這個頂點,其內容尤其集中在達·伽馬的海上探險,在史 詩中達·伽馬代表了葡萄牙民族[1]

詩歌

雖然在葡萄牙和巴西以外賈梅士主要以他的史詩著名,但是他還留下了眾多詩。他的十四行詩是葡萄牙語中的經典。經管在內容上有時重複,它們表現出了巨大的多樣性。其內容包括失望、變化、人在大世界面前的軟弱。值得一提的還有他對他的溺死的愛人的懷念。

他的十首(也許更多)歌通過詩的形式描寫出了對心理和感情的深刻分析,尤其突出了內心與感知。

其它

File:Inside Front Cover of PEP.JPG
葡萄牙電子護照第一頁上的賈梅士圖像

新版葡萄牙護照的第一頁上是賈梅士圖像。

1981年澳門大西洋銀行發行的50圓澳門幣鈔票正面為其肖像(上圖),澳門市民俗稱「單眼佬」。在澳門亦有以其命名的馬路(在路環)、前地(廣場,在氹仔)及大廈。

參考資料


  • 白鴿巢公園:相傳賈梅士於公園內的石洞完成了《葡國魂》的一部份。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故事:事半功倍

作者: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原文】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1)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2)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孟子.公孫丑上》

【註解】

(1)萬乘之國:原指擁有萬輛馬車的國家,即大國。乘,音勝,古代車輛的計算單位,四馬一車稱為乘。
(2)倒懸:縛住人的兩足並將其倒掛,使臉部朝下,比喻處境極為困苦。

【故事闡述】

公孫丑,戰國時代齊國人,他是孟子的弟子。一次,公孫丑問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可以建立像管仲、晏子那樣的功業嗎?”孟子不願意被拿來與管仲、晏子相比,他認為輔助齊國用王道來統一天下,是很容易的事情。

孟子告訴公孫丑,當時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時。”所以,現在齊國的形勢是很利於用王道統一天下。因為在 夏、商、周興盛時期,沒有哪一國國土超過方圓千里,而現在的齊國卻超過了;雞鳴狗叫聲處處都可聽見,並達到四方國境,這表示齊國人口眾多。

因此,土地不用再開闢,人民不用再聚集,如果施行仁政,誰都不能阻擋。而從周武王到現在已有七百多年,以王道治理天下的賢明君主很久不見出現,以致人民長期處在暴政中,也沒有比這時期更嚴重的。人民渴求施行仁政的程度,就如“飢餓的人只求吃飽,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樣。

孔子說∶“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達政令還要快。”現在這個時候,假如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能施行仁政,人民高興的程度,就像解除他們被倒懸的痛苦一樣。現在能做到的事,只要花費古人一半的心力,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做到吧!

後來,就從這裡演變出“事半功倍”這句成語,比喻費力小而功效大。

【討論】

(1)孟子認為用甚麼方式輔佐齊國統一天下很容易?
(2)為甚麼孟子認為齊國的形勢適合用王道治國、統一天下?

【造句練習】

例:學習課業若能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平時溫習,學習就能輕鬆而事半功倍。
例:他開發一套新程式來統計這些數據,真是事半功倍。

【課後時間】

成語接龍∶

功敗垂成→成( )在胸→胸無( )墨→墨( )成規→規( )矩步

參考答案∶

功敗垂成→成(竹)在胸→胸無(點)墨→墨(守)成規→規(行)矩步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  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 屢建功勳。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 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 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 不久以後,孝文帝採取了禦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 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 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遊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 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 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我是禦史中尉,官 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麼不給我讓路?” 元志並不買李彪的帳,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 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里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 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於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裏評 理。李彪說,他是“禦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 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 他主管的戶籍裏,他怎麼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禦史中尉讓道? 孝文帝聽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斥他們中的 任何一個,便笑著說: “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 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分道揚鑣

近義詞 各奔前程、風流雲散

反義詞 志同道合、並駕齊驅

解釋 ◆鑣,馬口中所銜的鐵環,外繫有小鈴。全句是說以鑣鈴揚起的響聲表示出發,而各奔東西。

◆道:道路;鑣:馬嚼子;揚鑣:驅馬向前。分路而行。才力相當,各有千秋。

◆又作「分路揚鑣」。1指分道而行,各自發展。2比喻才力相當,各有千秋。

◆顧笑言《李宗仁歸來》第三章:「一個與其分道揚鑣的腹案,漸漸形成。」

道:路;鑣:馬嚼子,借指為馬;揚鑣:驅馬向前。1比喻各人分別施展自己的才智。2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走各路。

引用 ◆1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2南史裴松之傳:「蘭陵蕭琛言其評論,可與過秦王命分路揚鑣。」

◆北齊‧魏收《魏書‧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例句 1既然我倆意見不合,只好「分道揚鑣」,各走各的。2她這篇小說所展現的才華,可與文壇資深作家「分道揚鑣」。

1他們倆的能力相當,可以分道揚鑣,各自發展事業。2她們由於學習的志趣不一致,所以分道揚鑣,各自選擇學科。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少配英語Chronophilia),即年齡差距較大更多的夫婦情侶,尤其是兩人年齡差距至少25歲有如父母子女者,又稱作忘年戀

社會上對老少配有不同看法[1][2],一些人認為愛情沒有年齡差距,認為老少配也是值得祝福的戀情。有些人則不贊同老少配,又有一些貶義性質的詞句形容老少配,如把男大女小的老少配稱為「老牛吃嫩草」、「一樹梨花壓海棠」(出自蘇軾的詩,全詩為:「十八新娘八十郎,白髮蒼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是調侃好友張先80歲納18歲少女為妾),把女大男小稱為「淘古井」等,又或者未經查證就把所有老少配定性為財色交易。

 

古代

在古代,由於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又涉及政治關係,皇室、貴族男性要娶門第相當的女子為妻,但年紀相若的未婚女子未必符合資格,東亞社會近古又提倡貞節,反對寡婦改嫁,於是這些男子就娶年紀比自己年輕很多的貴族小姐為妻,如朝鮮王朝英祖與繼妃貞純王后(相差51歲)、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尚寧王與王妃尚蘭叢(相差約20歲)。女老男少方面,古代上層社會男性常有把乳母褓姆有性關係甚至納為或的現象,如明憲宗把從小照顧他的宮女萬貞兒納為貴妃(即後來的恭肅貴妃),高倉天皇和乳母藤原公子育有女兒功子內親王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政納乳母今參局為妾。

另外,古代男子如果在青壯年時未能得子傳宗接代,或之前所生之子有殘疾,在老年時往往會娶年輕女子來生子繼後。如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由於獨子有腿疾,於是在72歲迎娶18歲的顏徵在,後來顏徵在生下孔子,但史記記載,顏徵在是在與叔梁紇「野合」的情況下懷上的孔子。

中國古代童養媳中的「等郎妹」一類是未婚夫還沒出生就已經住在婆家,到男方出生時女方已經接近二十歲,於是女方的年齡已經可以當男方的母親。客家山歌:「十八姣姣三歲郎,夜夜要妹抱上床,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仔還是郎!」就道出這種狀況[3]

現代

異性戀

男老女少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所長林燕卿指出,老少配之間因年歲的落差,不論在言語溝通或生命經歷,都有代溝存在。一般男長女幼的配對,男方多半有高社經地位,事業有成,是情場或婚姻的沙場老將;而女方則有著年輕美貌,身體稚嫩、易操控,雙方各取所需。該性學所發現,不少人步入更年期後,反而會企圖在年輕的胴體尋找慰藉,形成所謂的老少配,以證實自己寶刀未老,依舊具有吸引力、魅力。[4]

20世紀
21世紀

女老男少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表示,以老少配事件為例,這個話題之所以引起騷動,其實有一大部份是來自傳統觀念中的性別迷思,例如婚配中「應該」是「男大女小、男強女弱、傳宗接代」等等。因為顯然同樣是老少配的「男大女小」配,就往往被認為是「佳話」一樁,至於雙方到底配不配,就被當作是私領域、家務事而無人聞問了。[8]

張錦華提到,老少配事件[9]原來是可以被「炒作」成一個討論傳統迷思的話題,媒體可以藉此讓大家思考一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但卻偏頗不公的觀點:例如「為什麼『男大女小』才正常呢?」,如果老女人經濟穩定、理性成熟、情感溫厚,又長壽健康,也許才正是男人理想伴侶呢。我們也可以問:家庭美滿幸福的真正基礎是什麼呢?是誰年紀大嗎?還是雙方如何培養真誠尊重、寬諒忍讓、良善喜捨的美德,這才是配不配的重要關鍵吧。[8]

 

 

[ㄧ樹梨花壓海棠],海棠比喻少女的青春美貌,梨花比喻老夫之蒼蒼白髮。取笑老夫少妻。

 

 

 

十八新娘八十郎,

蒼蒼白髮對红妆。

鴛鴦被裡成雙夜,

一樹梨花壓海棠




出處:  宋張先納妾耄耋,自云:「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蘇軾嘲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梨花海棠之妙,乃在探隱而揚私,且昭其異也。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良
名臣、謀士
張良
國家 、秦、漢
時代 戰國、秦、西漢
主君 韓王安劉邦
姓名 張良
子房
籍貫 城父
後世稱號 漢初三傑
出生 不詳
逝世 前186年
 
 
 

張良(前3世紀?-前185年),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人。張良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生平

張良的祖先是戰國韓國人,他的祖父張開地曾擔任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的相國,父親張平曾擔任韓釐王韓桓惠王的相國。

秦國在前230年滅韓後,張良散盡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伏擊行刺秦始皇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中,卻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張良後由黃石公贈送《太公兵法》,即所謂「圯橋三敬履」與「孺子可教」的故事。

張良作為劉邦的謀臣,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給予劉邦正確建議。諸如酈食其建議劉邦在與項羽對戰時,不如大封過去六國君主的後裔,使其紛紛獨立而對抗項羽。劉邦聽後十分心動,便派人趕快刻印玉璽遊說,張良立刻反對,以免釀成後世大禍。在擊敗項羽後,婁敬建議劉邦入都關中,但遭群臣反對。劉邦詢問張良的意見,張良則認為關中條件比洛陽好,於是建都長安。後來七國之亂時,朝廷軍正好依照張良規劃,沿著長安順流而下進攻關東。

漢朝建立後,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1]漢六年(前201年)正月,封為留侯。,位在今日江蘇省徐州市沛縣的東南方。關於張良的後代,包含其子張辟疆,而歷史上的東漢學者張超、蜀漢將領張翼等皆是其後。道教創始者,五斗米道領導人張道陵相傳也是他的後代。

張良在死後,諡為文成侯(也稱諡號文成),此後世人也尊稱他為謀聖。《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他的生平。

事蹟

頤和園長廊彩繪:張良進履
張家界張良墓
  • 博浪沙暗殺秦始皇(未遂)。
  • 張良改名藏匿於下邳時 照顧過項伯,後得項伯通知項羽兵四十萬有意攻打劉邦兵十萬,項伯叫張良逃走,反被張良叫項伯見劉邦。劉邦說:「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 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劉邦言 報項羽。因言曰:「劉邦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許諾。
  • 鴻門宴項莊舞劍時,離開席位去找劉邦的衛士樊噲來協助,救了劉邦一命。
  • 劉邦封為巴蜀王時,張良懇請項伯項羽求情,因而改封為稍有改善的漢中王(亦稱漢王)。
  • 項羽向張良詢問劉邦入關就國(前往漢地)後的威脅性時,張良的答覆使項羽解除劉邦復出的疑慮。(就他人的眼光,張良並非完全站在劉邦的立場,而是以韓國復國為主,聽從韓王的命令,幫助劉邦。)
  • 張良計議漢王劉邦:「大王不如燒絕所過棧道,以示天下不回關中之地,以固項羽之憂。」後燒絕棧道。項羽認為漢王劉邦燒絕棧道,無心回關中。之後齊王田榮造反。項羽以此無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 接受與支持陳平的建議,運用反間計離間項羽與英布的關係,使其疏遠。並讓心高氣傲的楚軍軍師范増受不了項羽的猜忌離去。而後向劉邦獻策,毀信自背後突擊項羽,不過遭反擊而產生危機,此時張良再提議拉攏他力(韓信彭越)等形成包圍之勢,最終消滅項羽。
  • 項羽敗至垓下後,項伯等其他項羽身邊的重臣已知不可為,連夜投奔漢營,張良再次迎接項伯等人。
  • 張良反對恢復戰國時的分封體制,力主秦一統六國後的郡縣制集權體制,雖未被全然採納,而是郡縣、分封共混,但對之後西漢完全邁向郡縣制集權化打下基礎。
  • 天下平定後,由於出身山東(指崤山以東,不是現在山東)的劉邦與群臣紛紛想要回河南洛陽建立都城。張良主張建都長安(咸陽城東南方),原因是此地能掌握關中函谷關,免除關東戰事紛擾。同時,長安兼具四川財富與河套地的畜牧便利等。正是「金城千里」。劉邦聞後依張良主張,建都長安。
  • 解除造反危機。項羽死後不久,漢朝確立,但卻遲遲未論功行賞,同時劉邦在宮中看到一群臣子群聚議論,他詢問張良臣子在商討何事,張良回答道因為遲遲未封賞,臣子正在討論如何造反。此話使得劉邦大為緊張,進一步詢問當如何解決,張良問劉邦:「主公最痛恨誰?」劉邦答:「雍齒,因他經常譏辱我。」張良說:「請主公立刻重賞雍齒」,劉邦立即照做,此事傳開後,眾臣皆認為連主公最痛恨的雍齒都能獲賞,想必自己也不會過差,因此打消造反念頭。
  • 解除繼承危機。漢高祖寵愛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之子為太子,皇后呂雉向張良求教如何保住太子劉盈,張良告訴呂雉,請天下四位名高德重的長者商山四皓共勸劉邦,即可打消高祖廢立之意,事後確實奏效。
  •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是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所讚張良之語,後被用來稱讚傑出軍師之語。

軼事

張良塑像
  • 現在的人為讚嘆張良的智慧,在坊間流傳一句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及「張良計」。
  • 張良在收到黃石公老人送的太公兵法後,日夜鑽研後終於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測之機。後來輔助劉邦把秦滅了,建立漢朝,亦報了秦滅韓的仇,因此便向劉邦請辭。張良依照黃石老人書上所寫修煉道術,運氣丹田,使自己身輕如燕,能夠遨翔天際。
  • 張良從圯橋得書後十三年,特意前往黃石老人所說的濟北谷城山,果然找到那塊神奇通靈的黃石。他虔誠地把黃石帶回家,更建造祠堂供奉它。多年後張良遺形成仙,在仙界當了太玄童子,常在太清中侍奉太上老君。張良的家人在張良升仙后,把他的遺體和黃石一起埋葬在龍首原
  • 西漢末年赤眉起義,一時間天下大亂,有人發掘張良的墳墓,剛挖開墓時,只見黃石像活的一般,變化著飛上高空,猶如流星般在雲中消逝。而墓中並沒有張良的骸骨,只有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 大封群臣時,劉邦曾要張良自己選一塊地,但遭到張良拒絕並預備求去。劉邦最後只好封他為留(縣)侯。張良挑選留縣的原因是,當初他與劉邦在此相遇,特此紀念。
  • 通鑑》記載:自從劉邦定都長安後,張良開始不吃五穀,足不出戶,並執意求去:「追隨赤松子(古代神仙,活了數百年)並探求長生不老藥。」(這一點被司馬光批評,認為聰明如張良,怎會口出江湖術士之言,可能底下看到宮廷鬥爭,以及自己功高震主的推測。)
  • 史記·留侯世家》提到『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司馬遷看了張良圖畫後,驚訝於其「狀貌如婦人好女」,並感嘆以貌取人之缺失。
  • 蘇軾在《留侯論》亦有引述司馬遷之語。並以為黃石公於石橋故意將其鞋滑落到橋下三次,是要試探張良是否尚可救之,並認為黃石公可能是隱士。

家庭

祖父:

父親:

兄弟: 有弟一人,早死。張良散盡家財,弟死不葬,以求為韓報仇。

子女:

  • 張不疑:長子,嗣侯。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坐與門大夫殺故楚內史,贖為城旦。《漢書·張良傳》與《漢書·高惠高後文景功臣表》中所記有出入。《張良傳》中記為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坐不敬,國除。
  • 張辟彊:次子。漢惠帝駕崩,呂后乾嚎,辟強為侍中, 年15歲,洞察呂后之意,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 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迺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迺哀。呂氏權由此起。迺大赦天下。

子孫

  • 張千秋:張良六世孫,陽陵公乘,元康四年,朝廷下詔張千秋復家,世代免除賦稅徭役。
  • 張晧:張良六世孫,東漢大臣(《後漢書》卷56《張綱傳》)
  • 張綱,張晧之子
  • 張續,張綱之子
  • 張翼,張綱曾孫
  • 張微,張翼之子
  • 張超,張良後代,漢靈帝時期的別部司馬。(後漢書·文苑傳)

其它:

  • 張湯:與張良同祖,所出不明(《漢書》卷59《張湯傳》:「賛曰:馮商稱張湯之先與留侯同祖,而司馬遷不言,故闕焉」)

漢留侯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其祖先是戰國時韓國人,五代在韓為相 。秦國滅韓後,張良散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用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伏擊行刺秦始皇於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中,卻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


傳說張良意外得到姜太公呂尚所著的《太公兵法》,從而助劉邦登上王位。


漢朝建立後,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現在的人為讚嘆張良的智慧,在坊間流傳一句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過牆梯應該是指春秋時魯國人公孫般所制造的攻城雲梯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有利害的計謀,我也有應對方案,大家都有對策,各不相讓。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仲夏夜之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布朗、提泰妮婭和帕克魚跳舞的仙子,威廉·布雷克(Blake)繪製, c. 1786

仲夏夜之夢》(英國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是威廉·莎士比亞在約1590年-1596年間創作的浪漫喜劇。它描繪了以雅典大公忒修斯和希波呂忒婚禮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包括四名雅典戀人和六個業餘演員的冒險經歷,而森林裡的仙子們則在背後操作它們的命運。本戲劇是莎士比亞最流行的劇本之一,在全世界都有上演。

 

人物

  • 忒修斯 (Theseus) :雅典大公
  • 希波呂忒 (Hippolyta) :阿瑪宗(Amazon)女王,忒修斯之未婚妻
  • 菲勞斯特萊特 (Philostrate) :忒修斯的侍從
  • 伊吉斯 (Egneus) :赫米婭之父
  • 拉山德 (Lysander) :與赫米婭是一對情侶
  • 狄米特律斯 (Demetrius) :單戀赫米婭
  • 赫米婭 (Hermia) :伊吉斯之女,與拉山德是一對情侶
  • 海麗娜 (Helena) :奈達(Nedar)之女,赫米亞的摯友,單戀狄米特律斯
  • 昆斯 (Quince) :木匠
  • 斯納格 (Snug) :細工木匠
  • 波頓 (Bottom) :織工
  • 弗魯特 (Flute) :修風箱
  • 斯諾特 (Snout) :補鍋匠
  • 斯塔佛林 (Starveling) :裁縫
  • 奧布朗 (Oberon) :仙王
  • 提泰妮婭 (Titania) :仙后
  • 帕克 (Puck) :又名好人羅賓(Robin Goodfellow)
  • 豆花 (Peaseblossom) :小神仙
  • 蛛網 (Cobweb) :小神仙
  • 飛蛾 (Moth) :小神仙
  • 芥子 (Mustardseed) :小神仙
  • 其他侍奉仙王仙后的小仙人們
  • 忒修斯及希波呂忒的侍從

劇情

《仲夏夜之夢》第四幕,場景一。約翰·亨利希·菲斯利繪製的版畫,1796年。

劇情共有三個主軸,剛好都跟慶祝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有關。一開始,赫米婭的父親強迫要赫米婭嫁給狄米特律斯,當時的希臘規 定家庭可以決定女兒的婚姻,而女兒必須遵守,否則就要被處死或放逐。赫米婭不肯,與拉山德相約晚上在森林見面並私奔。赫米婭將她的計劃告訴她最好的朋友海 麗娜;海麗娜不久前才被狄米特律斯拒絕,為了討回狄米特律斯的歡心,因此海麗娜將這計劃告訴狄米特律斯。到了晚上,狄米特律斯跟蹤海麗娜,而海麗娜跟蹤赫 米婭,而赫米婭則急於尋找拉山德,四人在森林中迷路並分離,他們累了並在樹下打盹休息。

同時,仙王奧布朗與仙后提泰妮亞到達了同一片森林,並計劃參加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提泰妮亞拒絕把她的印度童僕精靈借給奧布朗當作他的僕人,所以奧布朗決定懲戒提泰妮亞。奧布朗要小精靈帕克去摘三色堇,並趁提泰妮亞睡覺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她的眼皮上,這樣當提泰妮亞醒來時便會永遠愛上她看到的第一個人。另外帕克也發現了睡覺中的拉山德等人,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他們的眼皮上,並希望他們醒來時能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同時,織工波頓和他的勞工朋友們在同一片森林中排演悲劇《皮拉摩斯和西斯貝》, 他們計劃在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上表演,並把它演成滑稽的喜劇。可憐的織工波頓在換裝時,被小精靈帕克惡作劇變成驢頭。不巧仙后提泰妮亞醒來見 到的第一個人便是他,於是仙后瘋狂的愛上了驢頭人身的波頓。森林的另一邊,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醒來時見到的第一個人都是海麗娜,於是海麗娜變成兩人追求的 對象,赫米婭則同時被兩人拋棄。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為了海麗娜而決鬥,兩人在森林中迷路並在樹下打盹休息。

《奧布朗與提泰妮婭的爭吵》,約瑟夫·佩頓(Paton)繪製

仙王奧布朗見苗頭不對,於是要求小精靈帕克自己去解決自己闖下的禍。於是帕克再趁提泰妮亞和拉山德睡覺時,將三色堇花汁液滴在他們的眼皮上。這次提 泰妮亞見到的第一人是奧布朗、拉山德見到的第一人是赫米婭,織工波頓的驢頭法術也被解除;狄米特律斯的法術則沒有被解除,他將會與海麗娜永遠相愛。仙王則 與仙后重修舊好。當早晨來臨時,情侶們和勞工們決定這一夜發生的所有不合理事情一定是一場夢。

情侶們回到雅典,赫米婭的父親不再堅持他的決定,因為他看到狄米特律斯改變了他的心意。情侶們快樂的參加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女王的婚禮,三對新人同時結婚,並觀賞織工波頓和他的朋友們所表演的不是悲劇的喜劇。

資料與時期

四開版的首頁(1600)

《仲夏夜之夢》寫成和首演的準確時間都無從知曉,但根據埃德蒙·斯賓塞的《祝婚歌》[1],它可能誕生於1594或1596年間。有的理論認為戲劇可能是為某個貴族婚宴而創作的(例如伯克利夫人伊莉莎白·凱里[2]),其它人則認為戲劇是為女王慶祝聖約翰節譜寫的。沒有詳盡的證據來證明上述假說。不管怎樣,戲劇都曾經在劇院,爾後在環球劇場上演。雖然戲劇不是對前人作品的簡單抄襲或改變,但許多資料,例如奧維德的《變形記[3]喬叟的《騎士風雲錄》[4]都為創作提供了靈感。[5]根據約翰·特懷寧(Twyning)的觀點,劇中四位戀人在森林裡的經歷是來自一首中古高地德語的詩篇《普通鵟》[6][7]

出版與文本

書商托馬斯·費舍爾(Fisher)在1600年10月8日將本劇錄入了英國出版同業工會書籍出版業組合記録,並於年末出版了它的《第一四開本》。威廉·賈佳德(Jaggard)在1619年印刷了《第二四開本》,即所謂的《壞對開本》[8] 1623年,本劇出現在了《第一對開本》上。《第一對開本》的扉頁稱該劇在1600年前曾「以各種形式多次公開演出過」。[9]在宮廷中有記錄的第一次演出時在1605年1月1日。

主題

愛情

大衛·貝文頓(Bevington)認為戲劇表現了愛情的陰暗面。他寫到仙子們玩弄愛情,將藥水胡亂點入提泰妮婭的眼中,讓她和驢子相戀。[10]在森林中,戀人們都被問題所困擾。帕克碰上了赫米婭和拉山德,混淆了他們的感情,產生了幽默的效果。然而,戲劇也暗指了嚴肅的主題。在戲劇的末尾,希波呂忒與忒修斯幸福的結合在一起,觀看戲劇里可憐的戀人皮拉繆斯和忒斯彼,頗感欣慰。[11]海麗娜和狄米特律斯都很明顯地暴露了倆人愛情的陰暗面,對可能產生的後果完全無知。

時間問題

戲劇中的爭議可以從忒修斯那裡得到第一個引述,即"four happy days bring in another moon" (「再過四天幸福的日子,新月便將出來」)。[12]樹林一幕是沒有月亮的夜晚,但拉山德則認為晚上將會有足夠的亮光,青草露珠如液態珍珠一樣反光,可以幫助他們逃逸。[13]同樣,在下一幕中,昆斯稱他們要在月光下演練,[14]但這造成了混淆。夜晚月沒是可以幫助拉山德在月光下逃逸,讓演員們排練,然後在讓樹林一幕沒有月光。忒修斯的陳詞可以解釋為"four days until the next month"(「再過四天幸福的日子,就到下一月份了」)。

女權主義

《仲夏夜之夢》中的一個元素是男性的主導地位。在《仲夏夜之夢》中,拉山德和赫米婭在晚上逃到了樹林里,躲避忒修斯或伊吉斯的條例。在他們到達雅典時,兩人結為夫妻。婚姻似乎是婦女在社會上所能達到的最終地位,而男人們則有很多事情可做,並獲得社會的認可。[15]路易斯·蒙特羅斯(Montrose)在他的文章《帝國女信徒》[16]中,將喜劇中的男女性別和社會規範與伊莉莎白文化聯繫了起來。在三場婚姻當中,他寫道:「《仲夏夜之夢》所完結的慶典是基於女性亞馬遜戰士般的尊嚴和權勢、富有佔有慾的母親、難以駕馭的妻子、任性的女兒被君王和丈夫們征服的情況之下的。」[17]他說婚姻的圓滿是女人的權利從父親的手中轉移到了丈夫那裡。花朵和性也被聯繫了起來。奧布朗的花汁液可以被看做是月經血或處女血的象徵。如果月經血代表了女人的力量,那麼處女血則代表了男人征服了女人。[18]

當父權控制不在場時,戲劇也有其它的看點。倫納德·騰棱豪斯(Leonard Tennenhouse)在著作《展露權勢》[19]中稱《仲夏夜之夢》的問題是「權威陳腐」的問題。[20]雅 典律法規定如果女兒不願遵守父親的旨意,就必須殉道;這是陳腐過時的規則。騰棱豪斯將雅典忒修斯的統治與仙子世界奧布朗的狂歡宴對立了起來。仙子們的世界 是混亂的,這與雅典世界形成了對比。他稱在狂歡節與慶典的時間裡,男性權威被打破了。例如,樹林里的四位戀人所經歷的,以及波頓的夢都代表了混亂,這與忒 修斯的政治秩序形成反差。然而,忒修斯沒有懲罰戀人的抗旨。根據騰棱豪斯的觀點,通過饒恕戀人,忒修斯將父權(伊吉斯)的規則與王權(忒修斯)的規則分別 開來,製造了兩種權威的聲音。這種分別可以與伊莉莎白一世時代形成對比,即王權可以視為兩個主體:自然的主體和政治的主體。伊莉莎白的繼位同時代表了父權 和王權的聲音:(1)她父親的遺囑命令王位由她來繼承;(2)她是國王的女兒。[21] 《仲夏夜之夢》中對父權的挑戰與伊莉莎白一世時期的情形完全吻合。

畫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
  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
  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裡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讚賞趙普說得好。
  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說:“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說:“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裡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幹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裡,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准,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
  過了一段時期,又有一些節度使到京城來朝見。宋太祖在御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在藩鎮的事務那麼繁忙,還要你們幹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
  有個乖巧的節度使馬上接口說:“我本來沒什麼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
  也有個節度使不知趣,嘮嘮叼叼地把自己的經歷誇說了一番,說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說:
  “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幹什麼?”
  第二天,宋太祖把這些節度使的兵權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  名:動物農莊

作  者:喬治.歐威爾( George Owell)

譯  者:李立瑋

出版處所: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導   讀

《動 物農莊》是一本諷刺蘇聯共產主義制度的寓言小說。是英國有史以來不朽的諷世之作,也是喬治.歐威爾最傑出的政治諷刺小說。作者採用寓言的形式藉動物諷諭人 類的政治。故事以動物農莊中動物的革命行動為背景,對二次大戰前後之極權主義進行嚴厲的批判,暗喻並諷刺了史達林體制下的蘇聯社會,意圖向世人披露蘇聯共 產主義厲行獨裁統治的真面目,同時並諷刺了與蘇聯有外交關係的英、法等國。

  出身貧民階級的歐威爾,憎惡任何形式的特權及階級意識。在複雜詭譎的政治生態中,蘊積了他的政治敏感度,對共產主義的反感,正是歐威爾撰寫動物農莊的動機。

動物農莊的故事是描寫曼諾農莊的一批動物不堪主人的虐待,在豬的領導下,終於揭竿而起,從人 類手中奪取農莊,驅逐了農夫,希望讓所有的動物都過著平等、幸福的日子。但其後一隻叫「拿破崙」的公豬獨攬大權,耍弄權術,聯合農莊的豬群逐漸侵佔其他動 物的勞動成果。當其他動物露出不滿的情緒時,拿破崙便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殺戮整肅異己的行動,並且繼續剝削壓迫其他的動物。最後甚至與被趕走的人類一起喝 酒、打牌、尋歡作樂,農莊裡的動物又回復到從前受奴役的情況。

我們深入體認書中人物各有所指,可將小說中的人物與事件跟實際人物、國家、具體事件作一對 照。老少校代表馬克思與列寧,拿破崙為史達林,雪球為托洛斯基,拿破崙手下的九隻惡犬代表俄國國家祕密警察,盲從的羊群代表無知的群眾,被逐出農莊的仲斯 被暗指為俄國的沙皇,狐木農莊的皮爾金頓為英國,平徹菲爾德農莊的弗雷德里克為德國。就事件的對應而言,雪球的逃亡指的是托洛斯基的流亡,風車的建造代表 產業五年計劃,和平徹菲爾德農莊的弗雷德里克的交易代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波爾和拿破崙的玩牌代表德黑蘭會議。這都需要讀者好好地閱讀思考。

  在故事結尾的地方,歐威爾敘述動物農莊中,不管生活如何困苦,但動物們決不捨棄希望,也從未喪失做為動物農莊一員的自尊與自豪。由此可見,歐威爾到最後仍然對人類的前途懷抱著很大的希望。(蔡惠舫)

佳 句 摘 錄

1、在動物的生命裡,只有悲慘和奴役,這就是赤裸的現實。(頁11)

2、  人類是這世上唯一一種只消費不生產的生物,他不產奶,不下蛋,也不能拉犁,跑不能逐兔,但是他是所有動物的主子。(頁11

3、  絲帶,也是一種服飾,而服飾正是人類的標誌之一。所有動物都應是裸身的。(頁22

4、  凡是有兩條腿的都是敵人。凡是有四條腿的或是有翅膀的都是朋友。(頁25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 進 酒    李 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飲三百杯。
夫子,丹丘生,將進酒, 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讙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喜歡飲酒,酒可以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也成為他詩歌的意象。古代詩人中寫飲酒詩比較多的,魏晉之際有阮籍、東晉劉宋之際有陶淵明。阮籍的飲酒帶有強烈的苦悶與苦澀,陶淵明的飲酒也在達中透露出深的苦悶。李白的飲酒表面看來是豪放的,而其深處則是難言的憂愁。對於深感人生路途崎嶇不平的李白來說,酒是解愁的良方,《將進酒》詩充分表現了這種意思,其詩曰《將進酒》,漢《鼓吹饒歌》十八曲之

 

 

注釋 :

「將」,請。  「會」,當 。  

夫子」岑勛丹丘生,元丹,隱者。

「將進酒,杯莫停作「將進酒,君莫停」。  

「鐘鼓」,古代富貴人家宴飲時的音樂。  

 饌玉珍美如玉的飲食。   

「寂寞」,默默無聞。             

「陳王」二句:「陳王」,陳思王曹植     

「平樂」,觀名 

」,縱情。   」,戲。     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    

「五花馬,指名貴的馬。一說毛色作五花紋,一說馬剪修為五瓣。

品評

這首詩意在表達人壽幾何,及時行樂,聖者寂寞,飲者留名的虛無消沉思想,願在長醉中了卻一切。詩的開頭六句,寫人生壽命如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復重返,如此,應及時行樂,莫負光陰。

 “天生”十六句,寫人生富貴不能長保,因而“千金散盡”“且為樂”。同時指出“自古聖賢皆寂寞”,只有“飲者留名” 千古,並以陳王曹植為例,抒發了詩人內心的不平。

“主人”六句結局,寫詩人酒興大作,“五花馬”、 “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圖一醉方休。表達了詩人達的胸懷。

“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詩人自信為人的自我價值,也流露懷才不遇和渴望用的積極思想感情。 詩深渾厚,氣象不凡。情極悲憤狂放,語豪縱沈著,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

譯文

你沒看見嗎?黃河之水是由天上而來。波濤滾滾奔向東海,永不回頭。你沒看見嗎?可悲的是高堂明鏡照見了白髮,早晨如青絲般烏黑,傍晚白得如雪。人生得意時,要盡情地尋歡作樂,別讓金杯玉露,空對天上明月。天地造就我的才幹,必有它的用處,即使千金耗盡,還會重新再來。烹羊宰牛,且圖眼前歡樂,應該痛痛快快一口氣喝它三百杯。岑勳先生呵,丹邱先生呵,快快進酒吧,杯兒不要停!讓我為你們唱一曲,請你們側耳仔細聽:鍾鳴鼓響飲食如玉,何足珍貴?我只願長醉享樂,不願醒來受罪!古來聖賢,生活恐怕都寂寞,世上唯有酒徒,他們卻芳名永駐。古時陳王曹植曾在平樂觀宴飲尋歡,鬥酒十千不嫌貴,任性地享樂一番。主人呵,為何說我少銀錢?直接沽取醇酒,咱對飲個醉意綿綿,這一匹名貴的五花馬,這一件價值千金的皮裘,叫孩兒們拿去換美酒吧,我與你喝個大醉,同消萬古長愁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张果老[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果老画像
姓名 张果老
出生 邢州(今邢台市广宗县张固寨村)
籍贯 山西省交城县
国籍 唐朝
种族 汉族
修行法门 内外丹兼修
性命双修
头衔 通玄先生(唐玄宗御封)
修炼地 恒山
代表作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云笈七签》
《张果先生服气法》
《金虎白龙诗》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
道教

入门
[显示]基本教义
[显示]道教人物
[显示]道教神仙
[显示]道教宗派
[显示]道教典籍
[显示]洞天福地
[显示]维基宗教主题
查 论 编
张果(?-?),唐代一位精通服气,修炼内丹的道士,中唐以后,逐渐被神话,后来成为民间神话中的八仙之一,被称为张果老。
目录 [隐藏]
1 生平
2 主要思想
3 著作
4 神话形象
5 注释
生平[编辑]

张果生卒年月不详;他的故事最早见于《明皇杂录》;生平又见于《大唐新语》卷10,《新唐书·张果传》基本取材于此。
武则天曾谴使欲召见之,即佯死;后人又见到他居于恒山中,常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休息时候又将毛驴折叠藏于巾箱;他曾被唐玄宗召见至京师,演出种种法术,授以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
张果声称自己非常长寿,时间大约在唐高宗到唐玄宗时期[1]。
主要思想[编辑]

张果内外丹兼修,但以内丹修炼为主。他分内丹为三品,以九转大还丹为上品。并且总结出九转大还丹有九要,依此而行,可以得道。此说与司马承祯的坐忘相通。此外他提出性命双修,被认为是宋元内丹学的先驱。
著作[编辑]

《道藏》中收有张果著《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云笈七签》
卷59有《张果先生服气法》
《内丹秘诀》收《金虎白龙诗》
《全唐文》卷923收《道体论序》、《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序》
《正统道藏》收其《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
其他还有据说为张果所著的《道体论》、《三元论旨·道宗章》
神话形象[编辑]

 

张果见明皇
他的典型形象是倒骑一头白驴。据说这头白驴,日行千里,不用吃也不用喝。休息时把它折叠起来,要乘坐时对它吹口气,又变成了驴子。
注释[编辑]

^ 《新唐书‧方技传》:“张果者,晦乡里世系以自神,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世传数百岁人。”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