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曹国舅[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曹国舅画像
姓名 曹佾
曹景休
国籍 宋朝
种族 汉族
师承 吕洞宾
曹国舅,徐州人,是道教八仙之一,相传为宋朝开国功臣曹彬之孙、仁宗时之大国舅,名曹佾,字景休。
传说中,曹国舅的弟弟曹景植因贪慕一名秀才妻子的美色,把秀才绞死,强占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诉,包拯准予查究。曹国舅教弟弟向秀才的妻子下杀手,以绝后患。于是曹景植把秀才的妻子投于井中,却被她逃脱;妻子遇上曹国舅,以为遇上了包拯,向曹国舅申诉。曹国舅大惊,令手下打死她,弃尸小巷。
岂料妻子再次大难不死,清醒后向包公叫冤。包拯问明真情后,设计将曹国舅两兄弟监禁。连曹皇后和宋仁宗亲自求包拯把二人从轻发落,他也不从,下令处决两位国舅。后来宋仁宗大赦天下。包公才将曹国舅放行。
曹国舅获释后,入山修行,从此遁迹山林,葛巾野服,矢志修道学仙。一天巧遇汉钟离和吕洞宾,见曹国舅对答如流,甚喜,授以《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练,不多久,由钟离权和吕洞宾引入仙班。
八仙中,曹国舅的事迹最少,出处最晚。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蓝采和

蓝采和

道教八仙之一。唐开元天宝时人。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于长安市唱踏踏歌,歌词多神仙之意。有人孩童时见过他,及至年老再见,采和颜状如故,后于酒楼乘醉骑鹤而去。元人以此逸事,撰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
编辑摘要

蓝采和
道教八仙之一。唐开元天宝时人。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于长安市唱踏踏歌,歌词多神仙之意。有人孩童时见过他,及至年老再见,采和颜状如故,后于酒楼乘醉骑鹤而去。元人以此逸事,撰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
《仙佛奇踪》中:「蓝采和,不知那里人。经常穿着破烂的衣服,带着六吋的腰带,一只脚穿靴,一只脚赤足。夏天时在长衫内穿厚厚的内衣,冬天时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气彷如蒸气一般。每次在大街中讨饭,手持大拍版,长三呎余。醉了就唱歌。老的小的都看他唱歌,唱时好像是发狂,但又不是。歌词随意而作,歌中充满了仙意,而且变幻莫测。把得到的钱穿在绳子上,拖着走,就是掉了也不顾。有时赠与穷人家,有时花在酒肆中。周游天下,有人在孩童时见过他,至老后再见着他,蓝采和的容貌依旧。后来有人见他在壕梁酒楼上饮酒,听见有笙萧的声音,忽然乘着鹤而飞上天空,抛下靴子,衣衫,腰带,拍版,慢慢而升。
元剧《钟离权度蓝采和》则说蓝采和是艺名,真名叫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年五十时,做寿因不知犯了什么错,为官府扣打,后被钟离权度化成仙。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韩湘子


韩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韩湘子 性别:男
国籍:中国 职业:神话人物

韩湘子
8 《韩湘子全传》
韩湘子 - 概述

韩湘子
韩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在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在唐元和年间,忽然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们读书,但韩湘子和学员讨论时一言不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我也有一门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韩愈问:「那你能做什么?」当时正当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韩湘子后传说跟吕洞宾学道。位列仙班。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韩湘子 - 韩湘子得道
  据元朝人所著《韩湘子引渡升仙会》、《韩退之雪拥蓝关记》中记录了韩湘子得道成仙的故事:韩湘子原是苍梧之野、宾龙峰西经皇老洞中,东华公、西城公(道教中的神仙)座前的白鹤,因经常听仙人们讲道而深有感悟,只因它是鸟类,不得登上仙班。后来,吕洞宾教其先转化为人类,脱去羽毛。韩湘子于是投胎于河南孟县韩家,出生后取名韩湘。他自幼丧父母,是叔祖父韩愈将其培养成长,希望他能攻读儒学。吕洞宾化名为“官无上”,前来传道、点化韩湘,使韩湘子很快成仙。后来,韩湘子几次点化韩愈,而韩愈始终不悟。韩愈的《徐州赠族侄》多少道出了与韩湘子的关系。   
击门者谁子?  
 问言乃吾宗。  
 自云有奇术,  
 探妙知天工。
韩湘子 - 《成龙历险记》中的韩湘子

  西木(Hsi Mu):天空恶魔,降伏他的神明是韩湘子,不死神明信物是笛子,恶魔之门在一个足球场女厕的门牌上。(参见第22集送尾巴回家 DEMON IN DI-SKIES
韩湘子 - 民间年画艺术中的韩湘子

  

武强年画《韩湘子》
武强年画《韩湘子》






韩湘子 - 韩愈的“疏从子侄”
  根据《酉阳杂俎》所记载,韩愈有一位从江淮来的子侄,被韩愈叫到书院里读书。不过他不但不肯好好的读书,反而去欺负同学。之后韩愈安排他去僧院读书,又被僧院的住持投诉他狂率。韩愈骂他一事无成,他却反说自己有本事使牡丹变色,并把这本身在韩愈面前表演,得到韩愈的称赞。为此事他还写了另一首诗《徐州赠族侄》诗,内容是:“击门者谁子?闻言乃吾宗。自云有奇术,探妙有天工。”北宋仁宗年间刘斧《青琐高议》记载,韩湘性好道术,自言“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不过此事发生在韩愈出蓝关之后,辞官回到江淮的事。但这件事后来亦被人错误的算入韩湘的身上。
韩湘子 - 韩湘子——尸解仙
  韩湘子据说其肉身并未有升仙。在他成仙之时,“看仙桃红熟,上树摘取,忽然树枝断了,因此摔落地上而死,身死而尸解。”因此,他实际上是尸解仙。
韩湘子 - 传说故事
韩湘子修仙——葫芦岛的传说!
有两个鸟,它俩是一以地,站在海边石头上修仙。它俩都修行出人体来了,男的是韩湘子,女的是林英。它俩变成人体就结婚呗。到新婚那天晚上,入了洞房,韩湘子总是看书,也不睡觉。他媳妇反衣服也脱了,一天也挺乏的,倒下就睡着了,被子也不盖。韩湘子看书,夜都深了,他一手拿书,一只手就扯个被单给他媳妇盖上了,盖完了他又看书。这样过了一夜,韩湘子就跑了,一跑就跑到终南山,上山修仙去了。

韩湘子
他跑了,林英挺想他呀,就上后花园排香去了。这林英也是修行人,手一指南天门,南天门就开,也挺厉害的。她一排香,她丈夫就知道了。韩湘子也想媳妇了,他说:“手指南天门自开,一排香烟喷满怀,有心要回韩家去,又怕不让再出来。”他一想:有了,我变个云游道士,左边胳膊掉下一为,悠了悠了我就上韩家大门口去化缘。把他媳妇念叨得心忙手乱的,她打发丫鬟小秋白:“去看看去。”秋白问老道:“你或化砖来或化瓦,或化石头修观台,或化柴米做斋饭?”老道对丫鬟说了。秋白回来告诉林英:“这老道不化砖不化瓦,不化石头修观台,不化柴米做斋饭,化和大嫂见一面。”林英一听就出来了,问这老道是哪儿的。他说:“我是终南山的老道。”
林英说:“你是终南山的老道,你可知终南山的老虎洞口朝哪开?”
“老虎洞口朝南开。”
“终南山有二九一十八棵仙桃树你知道吗?”
“终南山有二九一十八棵桃树我也知道,是九棵正来九棵歪。”
林英说:“你是终南山的道士,我打听个人你知道不?”
道士说:“打听谁呀?”
“我打听终南山的韩湘子。”
“你要打听韩湘子我知道,我们在一起吃过饭,在一块搅马勺。”
“你要知道韩湘子,回去你给我捎个信儿,我给你几顿斋饭不费难。”
“你要想终南山的韩湘子,你就坐我怀里来。”
“老道你不是东西!”吩咐丫鬟小秋白:“你给我打!”小丫鬟一打,老道一变,驾丹去走了。林英一看是她丈夫,气得直跺脚,招呼:“丈夫你快回业,我也跟你上天台!”
“你肉眼凡胎怎能上天台,铁树开花再度你来。”
韩湘子修仙还得让皇上封一下。他到皇上那儿化银钱。皇上说:“给吧,你要多少哇?”韩湘子拿个小筐,“我就要这一小筐,把它装满为止。”皇上一看这小筐,也就装几块金子,就让人给他装。可咋装也装不满。把皇上的金山银山都装进去了,才到半筐。皇上一看说:”哎呀,这好像神仙来了。“韩湘子说:“谢主隆恩!”“哗啦。”把金子银子都倒出来了,一个金山,一个银山。“金山银山全不要,就要万岁金口玉言。”这韩湘子就成仙子了。
吹萧会龙女

韩湘子
韩湘子在八仙中是个风流俊俏的书生,他手中的神篇名为紫金萧,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据说,韩湘子这支神萧还是东海龙王的七公主送他的哩!
有一年,韩湘子漫游名山大川,到东海之滨,听说东海有龙女,善于音律,精于歌舞,很想会她一会。因此,他天天到海边去吹萧。这一日,三月初三,正是东海龙女出海春游的日子。夜里,龙女听见海边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长萧声,听得惊呆了。
韩湘子的萧声扰乱了龙女的心,那声声妙曲把它的魂勾去了似的,便身不由己地向海边走来,化作一条银鳗来会吹萧郎。
韩湘子一曲吹罢,大湖退去十里远。
这时,他发觉滩头上有一条误了潮的搁浅银鳗,正泪光莹莹地抬头望着他。
看她的神情似乎还陶醉在乐曲声中,韩湘子又好气又好笑说:
“鳗儿呵鳗儿,难道你也懂得其中的奥妙?你若是个知音,请把我的情意传到水晶龙宫去吧!”
鳗儿听了,连连点头。
韩湘子十分惊异,出于好奇心,他又吹起了玉屏萧。想不到,银鳗深通人性,居然在明媚的月光下婆婆起舞,跳起神奇的舞蹈。舞姿之优美,神态之奇异,世上罕见。连闯荡江湖游遍名山的韩湘子也愣住了。
那银鳗在月光下不停地闪腰,盘舞,旋转……速度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紧,突然银光一闪,鳗儿不见了,只见月影中站立着一个天仙般的龙女,柳叶眉,杏花脸,玉笋手,细柳腰,金纱披身,莲花镶裙。舒腰好似嫦娥舞,起步赛过燕掠水,把个韩湘子也弄糊涂了。
龙女边舞边唱:
寂寞龙宫呵闻萧声。
使君一曲呵凤求凰,妾应伴舞呵到天明。
歌舞声中,月儿渐渐西坠,潮水慢慢回涨、天快亮了。忽然,一个浪头扑来,鳗儿、龙女都不见了。这样情景,一连发生了三个晚上。
这一天,韩湘子又来到海边吹萧。不知什么缘故,吹了大半天,龙女就是不出海来。难道玉屏萧失灵了?气得他把心爱的玉篇摔断,龙女还是没有土来。
韩湘子正沮丧地往回走,忽闻背后有人喊他。回头一看,却是个陌生的老渔婆。老渔婆朝韩湘子道个万福说:
“相公,公主感谢你的美意,特地差我出来传话。实不相瞒,前几夜在月下歌舞的乃是东海龙王的七公主。因事情??露,被龙王关在深宫,不能前来相会。今天她叫我奉献南海普陀神竹一枝,以供相公制仙萧之用。望相公制成仙萧,谱写神曲,以拯救龙女脱离苦海!”
说罢,老渔婆递上神竹一枝,便化成一阵清风不见了。
韩湘子将神竹制成紫金萧,从此断绝了在尘世??混的念头,进了深山古洞,日夜吹萧谱曲,果然练出了超凡绝俗的本领。
后来,八仙过海,韩湘子神萧收蛇妖,妙曲镇鳌鱼,大显仙家神通;而东海龙女呢?却为了偷送一枝神竹,被观音大士罚为侍女,永远不得脱身。
傅说,东海渔民至今还常常听到海上有深沈的萧声,那是韩湘子想念龙女,心中烦躁,在天上吹萧呢![1]
韩湘子 - 《韩湘子全传》
明代小说:《韩湘子全传》(又名《韩湘子十二度韩昌黎全传》、《韩昌黎全传》、《韩湘子得道》、《韩湘子》)

《韩湘子全传》
版本:明天启三(1623)年九如堂刻本,八卷三十回。
作者:题钱塘雉衡山人编次,雉衡山人,即杨尔曾。
内容:叙述韩湘子成仙并度化韩愈飞升的故事。

第一回 雉衡山鹤儿毓秀 湘江岸香獐受谴
第二回 脱轮回鹤童转世 谈星相钟吕埋名
第三回 虎榜上韩愈题名 洞房中湘子合卺
第四回 洒金桥钟吕现形 睡虎山韩湘学道
第五回 砍芙蓉暗讽芦英 候城门众讥湘子
第六回 弃家缘湘子修行 化美女初试湘子
第七回 虎蛇拦路试韩湘 妖魔遁形避真火
第八回 菩萨显灵升上界 韩湘凝定守丹炉
第九回 韩湘子名登紫府 两牧童眼识神仙
第十回 自夸诩龟鹭罹灾 唱道情韩湘动众
第十一回 湘子假形传信息 石狮点化变成金
第十二回 退之祈雪上南坛 龙王躬身听号令
第十三回 驾祥云宪宗顶礼 论全真湘子吟诗
第十四回 闯华筵湘子谈天 养元阳退之不悟
第十五回 显神通地上鼾眠 假道童筵前畅饮
第十六回 入阴司查勘生死 召仙女庆祝生辰
第十七回 韩湘子神通显化 林芦英恩爱牵缠
第十八回 唐宪宗敬迎佛骨 韩退之直谏受贬
第十九回 贬潮阳退之赴任 渡爱河湘子撑船
第二十回 美女庄渔樵点化 雪山里牧子醒迷
第二十一回 问吉凶庙中求卜 解饥渴茅屋栖身
第二十二回 坐茅庵退之自叹 驱鳄鱼天将施功
第二十三回 苦修行退之觉悟 甘守节林氏坚贞
第二十四回 归故里韩湘显化 射莺哥窦氏执迷
第二十五回 吕纯阳崔家托梦 张二妈韩府求亲
第二十六回 崔尚书假公报怨 两渔翁并坐垂纶
第二十七回 卓韦庵主仆重逢 养牛儿文公悟道
第二十八回 墨尿山樵夫指路 麻姑庵婆媳修行
第二十九回 人熊驮韩清过岭 仙子传窦氏玄机
第三十回 香獐幸脱离水厄 韩林齐证圣超凡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吕洞宾[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吕洞宾画像
姓名 吕岩
字 洞宾
号 纯阳子
出生 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
蒲州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
国籍 唐朝
种族 汉族
宗派 全真派
呼号 吕祖
吕祖师
吕仙祖
吕仙公
纯阳祖师
修行法门 内丹道
全真道奉为祖师
头衔 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玉清内相金阙选仙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兴行妙道天尊
修炼地 庐山、终南山、黄鹤楼、洞庭湖等
师承 钟离权
徒弟与学生 刘海蟾、何仙姑、王重阳等
道教


查 论 编
吕洞宾,原名吕喦(喦或作岩、巖)[1],字洞宾,以字行,道号纯阳子,绰号回道人,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县招贤村)[2],著名道教仙人,八仙之一,五恩主之一,五文昌之一,全真派五阳祖师之一、钟吕内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托梦之神、科考之神、文具之神、淘金之神、理发之神,亦有医神、武神与财神的性质。

尊号[编辑]

 

邯郸黄粱梦镇吕仙祠中的吕祖像
民间[编辑]
吕洞宾道术高超,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被信徒尊称为吕仙、吕祖、吕仙祖、吕祖师、纯阳祖师。北方称之为吕仙翁,闽南、台湾民间信仰俗称其为吕仙公,简称“仙公”
扶鸾的信众则时常称之为吕恩主,与关帝君、岳鄂王、灶君张单、王灵官合称为“五恩主”。
官方[编辑]
中国历史朝廷敕封:
宋朝:宋徽宗宣和元年封“妙道真君”(一作:妙道真人)。
元朝:元世祖至元六年封“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加“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宗教[编辑]
道教尊称为:纯阳祖师、孚佑帝君、灵宝一炁真君、广济正道真君、妙通宏仁普惠帝君、伭元广法天尊、兴行妙道天尊、兴隆大道护国天尊、道法玄明仁极无上天尊等。
佛教尊称为:圆通文尼真佛、光圆自在通佛等。
普称“玉清内相金阙选仙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兴行妙道天尊”。
名字意义[编辑]

“纯阳”含义的现代解释:阴阳能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创造的基本构架。其中阴倾向于连结和追求整体,而阳制造分离和个体化。后者跟前者是一样有价值的。拥抱个体性、独特性,这是极为重要的事情。生命中有着一种本然的个体感,它与孤独无关,而只是因为你是一个独特的个人。接纳这种个体性并不会妨碍跟其他人有深入的联系。只有真正接纳了这种个体性,你才能成为有力量的、有创造性的人,你才能把你的能量与任何人、任何事物分享,你不再担心会因此而失去自我,或是放弃自己的个性。真正明白个体性与整体性是统一的人,即是纯阳真人。
生平[编辑]

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洞宾出身门阀,曾祖为浙江东道节度使吕延之,祖父为礼部侍郎吕渭,父为海州刺史吕让。
洞宾自小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八尺二寸,喜顶华阳巾,衣黄欗杉,系一皂鞗,状类张子房,二十不娶。”禅宗马祖道一大师见到就说:“此儿骨相不凡,自市风尘物处。他时遇卢则居,见钟则扣,留心记取。”
唐宝历元年(825年)中了进士,为官一段时间,不久因厌官场生活,弃官入道,隐居山林,[3]一次游长安酒肆,遇见正阳真人钟离权,经过“十试”,钟离权“授以金丹之道,因得道法”,终于成仙。
一般说法,吕洞宾在五月廿日在江南四大名楼中的黄鹤楼得道飞升,[4]洞宾得道升仙后,人皆不知所往。吕洞宾尝称:“人若能忠于国,孝友于家,信于交友,仁于待下,不慢自心,不欺暗室,以方便济物,以阴骘格天,人爱之,鬼神敬之,即此一念,已于吾同,虽不见吾,犹见吾也。”
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称唐与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据《宋史·陈抟传》载:吕曾“数来抟斋中”、“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
著作[编辑]

《宋史·艺文志》神仙类著录吕洞宾《九真玉书》1卷。《全唐诗》有其诗四卷、诗二百多首, 如《直指大丹歌》。《道藏》收录吕洞宾的传说和署名吕洞宾著的作品,集为《吕祖志》。
〈赠李德成〉[编辑]
九重天子寰中贵,五等诸侯门外尊。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
《呈钟离云房》[编辑]
生在儒家遇太平,悬缨重滞布衣轻。谁能世上争名利,臣事玉皇归上清。
《题黄鹤楼石照》[编辑]
黄鹤楼中吹笛时,白苹红蓼满江湄,衷情欲诉无人识,只有清风明月知。
《题沈东老壁》[编辑]
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赠罗浮道士》[编辑]
罗浮道士谁同流,草衣木食轻四侯。世间甲子管不得,壸里乾坤得自由。数着残棋江月晓,一声长啸海山秋。饮余回首话归路,遥指白云天际头。
《宿州天庆观殿门留赠符离道士》[编辑]
秋景萧条叶乱飞,庭松风里坐移时,云迷鹤驾何方去,仙洞朝元失我期。
《巴陵留诗》[编辑]
传说吕真人行巴陵市,太守怒其不避,使案吏具其罪,真人答之:
“暂别蓬莱海上游,偶逢太守问根由。 身居北斗星杓下,剑挂南宫月角头。 道我醉来真个醉,不知愁是怎生愁。 相逢何事不相认,却驾白云归去休。”
《百字铭》[编辑]
传说吕祖《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自性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沁园春》[编辑]
传说吕祖《沁园春》: “暮宿苍梧,朝游蓬岛,朗吟飞过洞庭边。岳阳楼酒醉,借玉山作枕,容我高眠。出入无踪,往来不定,半是风狂半是颠。随身用、提篮背剑,货卖云烟。人间飘荡多年,曾占东华第一筵。推倒玉楼,种吾奇树;黄河放浅,栽我金莲。捽碎珊瑚,翻身北海,稽首虚皇高座前。无难事,要功成八百,行满三千。 ”
职能[编辑]

医神:由于吕仙善于炼丹,时常济世救人,被认为有医神的性质。
武神:吕仙曾习“天遁剑法”,手持神剑,能降妖伏魔,亦能“飞剑”而出,有武神的性质。
科考之神:吕仙本为文士,曾举进士,士人学子将吕仙与文昌君、魁星、关帝君、朱衣神合奉,称“五文昌”,相传能保佑文运,金榜题名。
托梦之神:俗说吕仙以黄梁梦点醒赶赴科举的卢生,故向吕仙祈求之后,许多人会在庙中或神像旁睡觉,期待吕仙示梦于人。
财神、淘金之神:有一些金矿工人,或生意人,因相传钟离权、吕纯阳师徒能“点石成金”(将石头变为黄金),故奉二仙为保护神、财神。如台湾台北瑞芳九份一带,即有奉祀吕仙的庙宇,如金山佛堂等。
理发师之守护神: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因头上烂疮剧痛难忍,常杀理发师泄愤,而吕仙化身理发师将朱元璋治疗好,救了不少理发师性命,故被理发业者奉为保护神。另说则是一棵柳树修道成仙,作弄理发师,头发即剃即长。吕祖师化身理发师,以宝剑化剃刀,将柳仙降伏。故理发界都奉之为保护之神。
文具(墨、砚等)业者之守护神: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吕仙得道以后曾假扮墨、纸贩子,混居市上。另外,宋代有知名吕姓道人专制砚、墨,苏东坡曰:“泽州吕道人沈泥砚,多作投壶样。其首有吕字,非刻非画,坚致可以试金。道人已死,砚渐难得。”民间相传该吕姓,奉祀“回道人”吕祖师为守护神。而后广传于世。
青楼之守护神:某些娼妓也以吕纯阳为祖师,因为吕仙可保佑平安。据说是源自吕仙游走市井,点化娼妓,并为妓女治疗恶疾[5]。
斩“烂桃花”之神:台湾民众则相信,吕祖师神剑亦能斩“烂桃花”[6][7][8],只要是有缘无份,最后无法成连理的情侣偕同赴庙,将会分手。故情侣一般不敢同赴吕祖庙。近日外遇风气盛行,竟有许多元配正妻来祈求吕祖师,将夫婿的孽缘斩断。木栅指南宫庙方表示,因为吕洞宾是剑神,配有桃木剑,神明慈悲为怀,只斩烂桃花,所以若信众有感情纠纷,可来庙中参拜,求得和谐。[9]
亦有市井谣说,指吕仙因追求其他女神失利,而不满入庙参拜的情侣,正一道道长指出:“吕祖师已然得道,无欲无求,焉有可能踏入情场?又神以慈悲为怀,岂有可能降祸于入庙的信徒?”台北市木栅指南宫庙方人员则批评为“无稽之谈”。 [10]指南宫庙方解释:“何仙姑是吕洞宾渡化成仙的徒弟,没有民间传说想像中的儿女私情”;主委黄承国表示:“民间传说有误,成为神明者都是与人为善,不会拆散别人的姻缘。”[11][12]
传说[编辑]

吕祖的传奇可说是道教神仙人物中最多者,南宋《夷坚志》一书就收录了近三十条。其他诸如救人济世,拔剑助弱,斩妖除魔,点化迷途等等,多不胜数,《吕祖志》中说,其师正阳真人钟离权将升天,吕祖曰:“岩之志异于先生,须度尽天下众生方上升未晚也”。从此,历史上关于吕祖现身度化、济困助人的传说络绎不绝。
民间的吕祖,是“八仙”中最负传奇色彩的人物。五代以后,一直有人借吕祖的名义出山,让他的传说更加丰富而且神奇,比如“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四下鹤城”、“吕洞宾卖汤团”、“吕洞宾黄梁梦度卢生”、“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等等。
北宋开始,民间关于吕祖的传说愈来愈多。苗善时收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传说吕祖曾师苦竹真君,习得日月交拜之法;又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习得天遁剑法,民间甚至传说,吕祖身有飞剑,可飞出千里寻人并将其斩首。
南宋初人吴曾所撰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八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洞宾曾自言:“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哂之。实有三剑,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正阳渡纯阳[编辑]
吕纯阳在长安酒肆遇正阳真人钟离权,正阳收吕为徒,且对吕有“十试”的考验:
第一试:吕纯阳一日外出回来,突见亲人悉皆病死,纯阳既不悲伤,也不悔恨,只管置办寿衣、棺木,准备料理丧事,不一会儿,亲人又全都活过来,纯阳无哀喜之情。
第二试:纯阳上街卖货,与买主讨价还价后,说好了价钱,但买主又反悔变卦,只付给一半价钱,纯阳不恼,让买主大摇大摆地把货物拿走。
第三试:春节正月初一,纯阳正欲出门,遇一乞丐倚门乞讨,纯阳急施财物,但乞丐却没完没了,一讨再讨,口出秽言,纯阳只是满脸堆笑。
第四试:纯阳牧羊山中,忽遇一饿虎追捕羊群。纯阳保护羊群下坡躲避,自己上前以身挡虎,老虎见之悻悻而去。
第五试:纯阳居山中茅舍读书,忽然来了一个美女,声称自己迷路前来求宿。继而,这女子百般挑逗,夜逼共寝,纯阳始终神态自若。
第六试:纯阳一日外出归来,发现家中遭窃,财产遭洗劫一空,纯阳没有颓丧,没有报官,乃躬耕自锄。锄地时忽然挖出十几锭黄金,纯阳赶紧用土掩埋,分毫未取。
第七试:纯阳一次上街买些铜器,回到家中一看,全都是金器,纯阳马上退还给货主。
第八试:有个颠狂道士在街巷里卖药,声称服者立死,来世可以得道。人们听了,谁个肯自寻死路?纯阳不信邪,买回服之、安然无恙。
第九试:河水泛滥,纯阳与众人乘舟渡河,行至中游,狂风暴作,波涛汹涌,众人惊惧,唯纯阳神态自若,端然不动,视生死之度外。
第十试:纯阳独坐室中,忽见无数奇形怪状的妖魔鬼怪欲杀欲打,纯阳毫不畏惧。又一群夜叉,押着一个血淋淋的死囚,前来索命:“你前世杀了我,今当还命!”纯阳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神态自若,端然不动。忽然见空中大喝一声,鬼怪皆无。一人抚掌大笑,却是正阳真人钟离权。
十试,纯阳皆无得失心,以平常心态对待,钟离权极为满意。带着纯阳至终南山鹤岭,传以灵宝秘法,上真秘法,共同开创了钟吕金丹派。
但纯阳不执著于炼丹、点石成金的法术,改“丹铅”与“黄白之术”为内功,只以慈悲度世为成道路径。修仙成功之后,时常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不要任何报酬。
(一说正阳真人钟离权的师傅东华帝君,是纯阳真人吕洞宾的前身。该说法多见明清章回小说以及降笔挥鸾劝善文中,如《八仙得道传》、《东游记》等。另据《历代神仙通鉴》,吕洞宾是上古圣王“皇覃氏”转世。)

 

吕洞宾像,摄于湾仔北帝庙
吕祖谒黄龙[编辑]
《指月录》卷廿二: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川人也。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尝游庐山归宗寺,书钟楼壁曰:“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顿按:此诗首二句与别本不同,想亦有传闻之误)。
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龙(黄龙诲机禅师)击鼓升堂,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曰:“座旁有窃法者。”
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龙指曰:“这守尸鬼!”
吕曰:“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葯。”
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吕薄讶,飞剑胁之,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
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吕于言下顿契。作偈曰:“弃卸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龙瞩令加护。[13]
《仙佛同源》云:“黄龙诲机者,乃商山四皓之一夏黄公所化也。初引钟离祖师见东华帝君王玄甫,继托迹于庐山之黄龙寺,架箭张弓以俟吕真人。其慈悲可谓至矣,其所启发者,止复不少。则吕祖之受益于黄龙,黄龙之传灯于吕祖,使其集大成归神化者,岂浅鲜也哉!”
(一说商山四皓之一东园公,是纯阳真人吕祖的前身。)
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小说中,亦有此故事“吕洞宾飞剑斩黄龙”。
真武借飞剑[编辑]
真武大帝得道,打算收服原属于自己,趁机四处作祟的龟仙、蛇仙。就向吕祖借其闻名遐迩的“飞剑”,以将两仙镇压(一说是向保生大帝吴真人借),收服龟蛇毕,为了怕龟蛇两仙不受控制,真武大帝时时刻刻紧握宝剑,再也不肯还吕祖。这就是民间塑像中,真武大帝总是赤脚踏着龟蛇,手紧握著无鞘剑之原因:假如真武大帝一放下飞剑,飞剑就会自动飞回吕祖的剑鞘。但这仅是民间谣言, 真武大帝得道时间早吕洞宾近千年, 借剑传说实为谬传也,不足采信。
狗咬吕洞宾[编辑]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传说吕洞宾有一次以包子喂狗,却反被狗咬。比喻“不识好坏,不分好歹”的意思。[14]
苏州的传说则是:吕洞宾修成道法后,途经吴淞江边,见江上有一具男子的浮尸,江边有一病危将死的狗,他屈指一算,认为只要把该人跟狗的心脏交换,就可以让两者皆生。于是吕将狗一剑剖开,取出心脏,又把死尸捞上来,由其嘴中置入狗心,但尚未取男子之心,该男子即苏醒,破口大骂:“我跳水自杀,你为何要救我?你是在害我!”又跳下江里自杀。吕洞宾救援不及,只好用泥土捏个心脏,吹口仙气,化为“狗心”,填在狗身体中,把伤口填平,狗随即精神抖擞,吕洞宾欢喜离去时,却被活过来的狗追咬。
而今日网络上有一谣言,解释为吕有一好友“茍杳”,吕怕“茍杳”结婚后,会与娇妻日夜缠绵,放弃课业,于是假意捣乱他的婚事,“茍杳”本来很生气,意会后终于开始苦读,中了进士。而吕家失火,“茍杳”想送钱资助,却将银两装在棺木里,吓唬吕的亲人,害吕的亲人以为吕已经过世了。“茍杳、吕洞宾”两人互相帮助,却互相误会对方用心,所以“不识好人心”。惟此“茍杳”不见于任何古籍,应为现代有心人士穿凿附会,不过故事颇有趣味,可博一笑。
传说真伪辩证[编辑]
根据《传闻正误》一书,有不少对真伪传说的辩证。其中说吕祖曾降乩作《题凤翔天庆观》诗自辩曰:“得道年来八百秋,不曾飞剑斩人头。玉皇未有天符至,且货乌金混世流。”清康熙年间,吕祖尝于黄鹤楼降乩曰:“世传飞剑斩黄龙,乃宋散仙--颜洞宾也,岂有上真而嗔恼不除者乎?”
颜洞宾与吕洞宾的事迹常被混淆,明朝的王崇简《冬夜笺记》也考证出:“俗传洞宾戏妓女白牡丹,乃宋人颜洞宾,非纯阳也。”杨良弼则说:“祖尝言‘吾道虽于房中得之,却非御女之术。’一言已破千古之疑。凡若此者,以伪乱真,皆吕祖之罪人也。”
杨良弼认为,吕祖清心修道,必断女色。若胡乱传言,则是“吕祖之罪人”。另方察之,“十试”之中,吕祖女色且已断,得道之后,又如何“三戏名妓白牡丹”?世人时常混淆吕祖与其他人的事迹,尤其是与吕祖表字相近的“颜洞宾”。
各地与吕祖有关的胜迹[编辑]

中国[编辑]
山西芮城永乐宫[编辑]
祀奉吕祖的永乐宫在山西芮城县,唐时为河中府永乐县,传为吕祖的诞生之处,乃就其宅建“吕公祠”,金末扩建为道观。元初毁于火,随即重建,历时十余年元中统三年(1262年)改名大纯阳万寿宫,后称永乐宫,为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
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远眺殿堂巍峨,气势壮观;近览内外宫墙环峙,略似紫禁城格局。宫内主体建筑 5 座,宫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无极殿)、纯阳殿(混成殿亦称吕祖殿)、重阳殿(七真殿亦称袭明殿)都垂直地排列在中轴线上。除宫门为清代建筑外,其余四座高大殿宇都是元代建筑中的优秀遗构。各殿塑像早已不存,仅留三清殿扇面墙背后的“太乙救苦天尊”元代彩塑 1尊。各殿四壁满绘精美的元代壁画,总面积 1005.68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既有确切年代可考,又留有画师姓名,为元代寺观壁画中之冠。
1959年,因该地圈为三门峡水库库区,遂由政府将全部建筑和壁画等珍贵文物迁移至今芮城县北的龙泉村。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永乐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太原市纯阳宫[编辑]
山西太原市纯阳宫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清高宗乾隆间增筑巍阁三层。宫有四座院落,为吕祖殿、方形单间回廊亭及巍阁。吕祖殿为主殿。巍阁最高,登阁环眺,太原市内景色历历在目。宫中还有一关帝君立马铜像。
陕西西安市八仙宫[编辑]
八仙宫,又名“万寿八仙宫”,位于陕西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八仙宫所在地,相传是吕祖饮酒遇仙的长安酒肆遗址。八仙宫山门牌楼左侧竖有“吕洞宾成道碑”,碑上隶书“长安酒肆”,楷书“吕纯阳先生遇汉钟离先生成道处”。
内蒙古包头市吕祖庙[编辑]
妙法禅寺,俗称吕祖庙,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吕祖庙街,始建于清咸丰末年,占地120亩,起初只是一个小庙,同治五年(1866年)扩建,曾被称为包头“十大寺庙之一”。
在“文革”十年动乱中,破坏惨重,僧众被驱离,寺院被瓜分占用。近年来经过多次修复和扩建,已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念佛堂、禅堂、五百罗汉堂及僚房500余间,整个寺院斗拱回廊,塑像栩栩如生,壁画琳琅满目,现已成为包头市重要的旅游参观景点之一。
2008年5月28日,因为包头市大风起火,部分大殿遭火灾烧毁,但吕祖庙殿安然无恙 。  
河北邯郸县黄粱梦镇吕仙祠[编辑]
吕仙祠,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邯郸黄粱梦镇,始建于北宋,据说黄粱梦的故事就发生于此,故信众踊跃扩建。清仁宗嘉庆年间大修过后,目前占地已经达到9.4公顷,主要有三大殿,供奉八仙之首钟离权的正阳殿、主殿纯阳殿、和有描述黄粱梦故事壁画与主角卢生卧像的卢生殿。
北京吕祖宫[编辑]
主条目:吕祖宫 (北京)
北京吕祖宫现在是北京市道教协会的所在地,是北京市道教协会仅有的两座道观之一。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内北顺城街十五号。坐西朝东。山门内西为火神殿三间,北为文昌殿三间,南为吕祖阁三间,火神殿后有娘娘殿三间,是一座小型道教宫观,为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吕祖宫最早是建于明代的“火神庙”,清文宗咸丰年间,道教居士叶合仁出资将火神庙重修为燕京吕祖宫。
湖南岳阳市吕洞宾遗迹[编辑]
湖南洞庭湖畔岳阳市留有不少吕仙遗迹。这里有专祠吕洞宾“真像”的吕公庵,有其“招蛇化剑”的白鹤池,城南度柳的“吕公洞”,还有其亲题的“诗壁”,亲作《自记》的石刻等。而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其主楼之右有座“三醉亭”,即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而得名。传吕祖为此写下了:“朝游岳鄂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而建的,另说吕仙《沁园春》一词:“暮宿苍梧,朝游蓬岛,朗吟飞过洞庭边。岳阳楼酒醉,借玉山作枕,容我高眠。
四川新津县纯阳观[编辑]
新津纯阳观,又称“古今天下第一忠孝儒林”,距成都38公里,占地120亩,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忠亭”塑有历代儒家忠臣像。“至孝亭”塑的是传统的二十四孝像,并留有大量名家诗文、碑刻和楹联。儒道释三教并存一地。
广东广州市纯阳观[编辑]
纯阳观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五凤村漱珠岗上,规模颇大,是熙熙攘攘的广州市里一个清幽的所在。纯阳观坐北向南,依山构造,高踞岗顶,石径幽深,古木参天,环境幽雅。纯阳观是广州道教两大道场之一。一是三元宫,二是纯阳观。广州道教中人素有“北到三元宫,南去纯阳观”之说。
香港新界云泉仙馆[编辑]
云泉仙馆是道教纯阳派的道观,主奉吕祖师,位于香港新界北区打鼓岭坪洋村坪輋路。云泉仙馆原本位于广东省西樵山,1938年抗日战争,西樵山陷落,仙馆诸道友迁至香港,后于1944年于德辅道西立馆。1975年购得坪輋园林而寻址。云泉仙馆竖有华表并有“道德经碑”,“陶塑八仙图壁”、“隶书吕祖百字碑”等塑物,是香港著名的庙宇、名胜,香火鼎盛。
台湾[编辑]
台北木栅指南宫[编辑]
指南宫,俗称木栅仙公庙,位于台湾台北市文山区木栅万寿路指南山,是台湾道教圣地之一。1882年,一名官吏王彬林(可能是淡水县知县,另说是艋舺县丞王斌林),迎山西芮城永乐宫吕祖神像香火奉于艋舺(今台北万华),颇负盛名。后景尾(今台北文山区景美)瘟疫,景尾士绅迎吕祖神像奉祀,疫情渐稳,且吕祖神威不断,信众所求常遂,有多年不育而得子或目盲复明等灵迹。1890年在木栅指南山建庙,称“指南宫”。“指南宫”之名,乃取“吕祖在天庭居于南宫”、“济世度人须用指南针”之意。 指南宫按照吕祖“三教合流”的思想,殿堂设置以道教为中心,兼祀孔子、如来。
台北大龙峒觉修宫[编辑]
觉修宫,俗称大龙峒仙公庙,位于台湾台北市重庆北路,为主祀孚佑帝君之道教庙宇。由陈悦记家族兴建于1910年,今为位于台北大同区之仿古庙宇建筑。另外,该庙宇的组织型态为财团法人制,祭典日期则是每年农历之四月十四。
中和烘炉地竟南宫[编辑]
竟南宫,俗称烘炉地仙公庙,位于中和区烘炉地山,地址为台湾新北市中和区兴南路二段399巷136号。为中和地方居士吕登标与从兄弟等人,创庙于明治卅一年(1898年),原称“恒升堂”,奉祀全真派祖师吕纯阳真人,为乡亲扶鸾解惑,而后在中和烘炉地今址建庙。
汐止拱北殿[编辑]
拱北殿,俗称汐止仙公庙,位于新北市汐止区汐万路,明治卅四年(1901年),水返脚(今汐止)北港地区居民由木栅仙公庙(指南宫)分香孚佑帝君神像,建“北港鸾堂”,为乡亲扶鸾解惑。明治卅九年(1906年),奉神降鸾指示,乩童以手掌击破神案,神谕在三秀山建庙,历经多次整修,庙貌巍峨。近日流传,为赏枫知名景点。
台南东山孚佑宫[编辑]
孚佑宫,又名“青山仙公庙”,为台湾祀奉吕仙公之名庙,地位崇高。位于台南市东山区崁头山西侧山腰。“青山”之名系因昔日乡民至此朝拜需经过青山而得名。在孚佑宫庙埕,若天气晴朗,北可瞰枕头山,西眺可见嘉南平原,南望珊瑚潭,视野极佳。昔日因人烟稀少而荒凉,由于指南宫的兴盛,东山孚佑宫遂得以重新修建。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孚佑帝君圣诞前后,各分灵而出的庙宇返庙刈火,热闹滚滚。
高雄凤山镇南宫[编辑]
镇南宫,俗称凤山仙公庙,位于台湾高雄市凤山区国泰路一段220号,清乾隆年间,乡民于凤山县新城内结庵奉祀吕纯阳祖师等神,以求平安,因灵迹颇闻,又居交通要道,往来官民皆虔诚祭祀,香火鼎盛。后屡经整修,庙貌壮丽。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間故事:「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典故

文/如真
【明慧學校】客

呂洞賓義助金蘭兄弟苟杳

話說在蓬萊八仙裡有個讀書人叫呂洞賓,因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中舉,從此以後,他就再不讀書,而依靠祖輩留下的家產,遊山玩水訪友,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

據說,在呂洞賓在成仙之前,有個同鄉好友叫苟杳,他父母雙亡,家境十分貧寒。呂洞賓同情他,便和他結拜為金蘭兄弟。並請他到自己家中居住,鼓勵他能刻苦讀書,將來才有出頭之日。

一天,呂洞賓家裡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才,讀書用功,便對呂洞賓說:「呂先生,我想把愚妹許配給苟杳,你看如何?」呂洞賓怕耽誤了苟杳的前程,連忙推托,但苟杳對呂洞賓表示同意這門親事。

呂洞賓說:"林家小姐貌美賢惠,賢弟既然主義已定,我也不攔阻了,不過成親之後,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聽不禁一愣,但還是咬牙答應了。苟杳成親當天的晚上,洞房裡新娘子頭蓋紅紗,倚床而坐。這時,呂洞賓闖進屋來,也不說話,只管坐到桌前燈下,埋頭讀書,林小姐等到半夜,只好自己和衣睡下。天明醒來,丈夫早已不見,一連三夜都是這樣。

好不容易過了三天,苟杳剛進洞房,見娘子正傷心落淚,連忙上前賠禮,林小姐只管低頭哭著說:"郎君,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對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這一問,問的苟杳目瞪口呆,半天,他才醒悟過來,雙腳一跺,仰天大笑,原來是哥哥怕我貪歡,忘了讀書,用此法來激勵我。哥哥用心,可謂太狠心啊!林小姐被苟杳說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待苟杳說明經過,夫妻感動的說道:"呂兄此恩,我們將來一定報答他!"

幾年後,苟杳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夫妻倆與呂洞賓一家灑淚而別,赴任去了。

苟杳報恩:「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

一晃八年過去,這年夏天,呂家不慎失了大火,家產瞬間化成一堆灰燼。呂洞賓只好以破瓦爛磚搭了一間茅草屋,和妻小在裡面躲風避雨。夫妻倆商量,決定去找苟杳幫忙。經過一路的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苟杳。然而,苟杳對呂洞賓家遭大火的事非常同情,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情,一分錢也沒有給呂洞賓,一個多月過去了,呂洞賓以為他忘恩負義,一氣回了家。

呂洞賓回家一看,原來家裡蓋了新房。他剛要邁進家門,卻見大門兩旁貼著白紙,意思是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驚,見屋內挺著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呂洞賓叫了一聲娘子。娘子回頭一看,便顫顫抖抖的叫道:"你,你是人還是鬼?"呂洞賓更覺詫異,問:"娘子,我好好的回來了,如何是鬼呢?"娘子端詳了好久,才認出真是呂洞賓說:"嚇死我了!"原來,呂洞賓走後不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幫人抬著一口棺材進來了,他們說呂洞賓在苟杳家病死了。

呂洞賓一聽,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戲。他走近棺材,氣的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開兩半,只見裡面全是金銀珠寶,上面還有一封信,寫道:"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呂洞賓看完信後如夢初醒,他苦笑了一聲:"賢弟,你這一幫,可幫得我好苦啊!"

從此,呂苟兩家倍加親熱,這就是俗話常說的"苟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因為"苟杳"和"狗咬"同音,傳來傳去便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鐵拐李
拼音:Tiěguǎilǐ (Tieguaili)
 
 
 
          鐵拐李
 
 
 
  鐵拐李,亦稱李鐵拐,道教八仙之一,是八仙中年代最久,資曆最深者,見諸於文獻則較晚。元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嶽》始有其名。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餘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混元仙派圖》稱他是呂洞賓的弟子。《列仙全傳》說他長得十分魁梧,是一位偉丈夫,在深山洞穴中修。傳說鐵拐李能夠護佑鐵匠與乞丐。 
 
 鐵拐李畫像
 
 
編輯本段身世傳說
 
       鐵拐李畫像
 
  鐵拐李的身世說法傳說頗多。一說乃西王母點化成仙,封東華教主,授鐵杖一根。一說本名洪水,常行乞於市,爲人所賤,後以鐵杖擲空化爲飛龍,乘龍而去爲仙。一說姓李名玄,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一日神游華山赴太上老君之約,囑他的徒兒七日不返可化其身。然而徒兒因母親病而欲歸家,六日即化之。第七日李玄返魂無所歸,乃附在一跛腳的乞丐的屍體而起,蓬頭垢面,袒腹跛足,以水噴倚身的竹杖變爲鐵拐,故名李鐵拐。
 
  還有一說:“八仙之首‘鐵拐李’本名李玄,在人間修仙,漸得真道,一日其元靈出竅往華山而去,獨留肉體於山間。李玄元靈數日乃返,不見肉體,覓之,方知肉體爲猛虎所害。蹀躞間,忽見一餓殍,面醜足跛,因主魂死於天靈蓋而‘神經’俱毁也,故而瘋癲。李玄視之,餓殍將死,遂入餓殍之天靈蓋,借附其身,手執鐵拐。人皆疑李玄化身成仙。之後,跛足執拐之人屢次施法救人,恩澤鄉里,眾人方知跛足之人乃是李玄,故稱其爲‘鐵拐李’。鐵拐李成仙之前,有妻室,生一子。鐵拐李跛足,家徒四壁,正值除夕,然家無點亮。其妻哭曰:‘鄰家過年,我家受寒,鄰家通明,我家沒燈。’鐵拐李聞之,但閉目不複有言。少頃,忿而起,鑿木造一假人,欲往偷油。半夜至鄰家,恐人察覺,遂以木人入門探之,鄰家果察覺,揮刀斬之,木人應聲倒地,鐵拐李驚而卻退,遁逃矣。此後,鐵拐李一心求仙,游曆各地尋仙訪道,終脱離肉體而成仙。其妻含辛茹苦養子成人。其子科考出仕,大婚之日,鐵拐李下凡探看,但見深宅大院,門庭若市,俄聞笙樂聒耳。其妻衣着鮮亮,然奔忙於庭院,待以客。鐵拐李視之,歎息不止,遂變鐵拐爲筆,於壁上題詩曰:‘三十晚上偷燈油,鋼刀斬了木人頭,兒孫自有兒孫福,誰給兒孫做馬牛!’題訖,執拐離去。有客見之,轉瞬不見題詩者,相共驚疑,面壁高吟。其妻驚聞,知其夫君曾來,出門急尋,於村外見其背影,微睨之,白發如帚,跛足駝背,果乃鐵拐李也,遂緊追不舍。鐵拐李止步,揮拐劈地,但聞一聲霹靂,大地裂而分之,成一峽穀,其妻無奈,伏地號呼,忽見鐵拐李抛拐,化拐爲龍,其乘龍而去。”(殷謙,《人經》三部曲之《心靈真經》,黄山出版社) 
編輯本段時代說法
 
  至於鐵拐李的時代更是其說不一。
 
  一種說法是隋朝人,一種說法是唐玄宗、代宗時代人。《列仙全傳》里說他曾與李老君交往,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人了。但《曆代神仙通鑒》則說他本是遠古之神,曾經在黄、炎之前當過人王。
 
  這些事本來就難於查考,假如世上真有那麼一個姓李的拄着鐵拐的乞丐的話,估計最早也不會超過隋、唐兩代。而乞丐也不會有什麼“元中”的雅號,至於“凝陽”,那不過是道士們顺着正陽、純陽編下來的,更與乞丐無幹,所以鐵拐李稱做“李洪水”妥當。 
編輯本段史料記載
 
  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爲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峽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餘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代宗大曆之間人,學道於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屍體爲虎所食,隻得投身於一個跛乞丐。《曆代神仙通鑒》稱,其原本一俊偉丈夫,善道術,會使導出元神法術,修練於碭山岩穴中,有次應師父老子之約,行“元神出殼”法術,赴千里之外華山,數日後回歸,發現其屍體被其徒誤焚,突見附近一餓殍,靈機一動說“即此可矣。”即從餓殍腦門而入,神魂歸殼後則成一蓬頭卷須、黑臉巨眼,並且還跛了一隻右腳的醜陋漢子。看來他是一位民間口耳相傳,諸事附會而成的道家仙人。 
編輯本段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
 
  相傳,一次,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游。衆仙齊聲附合,並言定各憑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漢鍾離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遠處漂去。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抛,頓時紅光萬道,何仙姑伫立荷花之上,隨波漂游。隨後,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抛人水中,借助寶物大顯神通,傲游東侮。
 
  八仙的擧動驚動了龍宮,東海龍王率蝦兵蟹將出海觀望,言語間與八仙發生沖突,引起爭鬥,東海龍王乘八仙不備,將藍采和擒入龍宮。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殺,腰斬兩個龍子,蝦兵蟹將抵擋不往,紛紛敗下海去,隱伏水底。八仙則在海上往來叫戰。東海龍王請來南海、北海、西海龍王,合力翻動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濤巨浪,殺奔衆仙而來。危急時刻,曹國舅的玉板大顯神通,隻見他懷抱玉板頭前開路,狂濤巨浪向兩邊退避,衆仙緊隨在後,安然無恙。四海龍王見狀,急忙調動四海兵將,准備決一死戰,正在這時,恰好南海觀音菩薩經過,喝住雙方,並出面調停,直至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雙方罷戰。
 
  八位仙人拜别觀音菩薩,各持寶物,興波逐浪遨游而去。 這就是「八仙過海」的故事。
 
  八仙在中國民間的眾多神仙中,鋒頭最勁、影響最大的神仙,有關他們的傳說也一直爲人所津津樂道,尤其是明朝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游記》所述的八仙過海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八仙的傳說始於唐代,其時已有「八仙圖」、「八仙傳」等,然八仙姓氏至宋代尤有變更,至《東游記》始定爲李鐵拐、漢鍾離、張國老、何仙姑、呂洞賓、藍采何、韓湘子、曹國舅八人。其故事傳說大多可以在唐、宋書籍種覓得蹤蹟,少數見於明代記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编辑]铁拐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铁拐李画像
姓名 李凝阳
李洪水
李玄
字 拐儿
号 李孔目
国籍 唐朝
种族 汉族
师承 吕洞宾
铁拐李亦称李铁拐,道教八仙之一。李铁拐相传名为李凝阳或称李洪水,或名李玄,小字拐儿,自号李孔目。传说铁拐李能够护佑铁匠与乞丐。

身世[编辑]

 

砺剑图,明代黄济绘,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铁拐李的身世说法传说颇多。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混元仙派图》称他是吕洞宾的弟子。《列仙全传》说他长得十分魁梧,是一位伟丈夫,在深山洞穴中修道。
借尸还魂[编辑]
李真人因遇上太上老君而得道,曾于一次灵魂出窍到华山,以赴老君之约,李真人与徒弟相约,七日不见他苏醒,即可将他的身体火化,没想到徒弟认为神游的他已然物化,且极欲归家探望病急的老母,忍耐至第六日,即将李真人肉身火葬。李真人返回之后,仅见到自己的骨灰,灵魂无所依归,于是附上一饿死乞丐的尸身,蓬首垢面,坦腹跛足,并撑一根铁杖,故此以后被称为“铁拐李”[1]。
铁杖化龙而去[编辑]
铁拐李常行乞于市,为人所贱。一天,突然把铁杖向天上一抛,铁杖化为飞龙,铁拐李亦乘龙而去。
西王母所点化[编辑]
又有一说铁拐李乃西王母点化得道,自始位列仙班,封东华教主,授铁杖一根[2]。
参考文献[编辑]

^ 《茶香室丛钞》云:“八仙中李铁拐无可考,惟坚瓠集引仙踪云:‘铁拐姓李,质本魁梧,早岁闻道,修真岩穴。一日赴李老君之约于华山,属其徒曰:‘吾魄在此,倘游魂七日不返,方可化吾魄也’。徒以母急病迅归,六日即化之。李至七日归,失魄无依,乃附一饿殍之尸而起,故其形跛恶耳’!此仙踪所载也”。
^ 《山堂肆考》云:“拐仙姓李,不知其名,夙有足疾,西王母点化其升仙,封东华教主,授以铁拐一根”。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仙是中国道教及中国神话中的八位神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幼、贫贱富贵八种不同的人群,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他们手持的法器或宝物,也称为“八宝”。

八仙的由来[编辑]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一直拥有不同的涵义,直到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一般称为《东游记》),才正式定型为铁拐李、汉钟离(或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曹国舅、韩湘子及蓝采和。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是,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刘海(或作刘海蟾)虽然现在不列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南宋末年的李简易《玉溪子丹经指要》卷首载《混元仙派图》列举了内丹钟、吕一系的传承系谱,虽不可尽信,却不失为最早、最系统的内丹传承史料。按该图所列,第一代钟离权所传有吕洞宾、王老真人、陈朴等,其中吕洞宾最为著名。据史料,钟、吕二人活动于唐末至北宋初,在五代末已颇有名。第三代以吕洞宾所传最多,计有曹国舅、陈七子、刘海蟾、景知常、姚道真、赵仙姑、麻衣道者、郭上灶、何昌一、老木仙翁、李铁拐、施肩吾、张侍郎、徐神翁、刘高上、浪然子、沈东老、张和尚、王喆、浴室和尚、川张迪功、挂须、玉溪叟等。其中,钟离权、吕洞宾、曹国舅、李铁拐这四位道教人物都是后世“八仙”原型。而刘海蟾、张四郎(或作张侍郎)、徐神翁也曾一度在八仙的队伍中出现过。
日本民间信仰也有类似的神明组合,称为“七福神”,七福神中除了惠比须为日本固有神明之外,其余皆为外来神明。大黑天、毗沙门天、弁财天传自印度佛教,寿老人、福禄寿、布袋则传自中国。由于中日两地文化影响,加上七福神搭宝船的形象与八仙过海类似,也有学者认为七福神是由中国八仙而来。
形象[编辑]

 

浙江武义俞源村木雕雀替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采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乞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佻、铁拐李酗酒成性等等,但他们都是道家的仙人,常常在一起。
汉钟离总是手摇一把芭蕉扇。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
吕洞宾常背负宝剑,行侠仗义。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
张果老鹤发童颜,银须飘拂,常倒骑一只小毛驴。
韩湘子是唐朝文学家韩愈的侄孙,爱吹笛子。
铁拐李是个跛足的残疾人,拄一根铁拐杖,像个叫化子。
何仙姑是年轻漂亮的女人,手持荷花。
蓝采和的原型是个有点才气的流浪汉。
曹国舅是皇帝的亲戚。
八仙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也因此,一般道教宫观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独立设置八仙宫,而神明庙会也有八仙出现。
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会祝寿,所以“八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的祝寿题材。民间戏曲酬神时,也经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所谓“扮仙戏”。 八仙丰富了中国神话文化,增添了神话的神秘性。
暗八仙[编辑]

 

蓬莱阁的八仙过海雕塑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
蒲扇(钟离权)
葫芦(李铁拐)
花篮(蓝采和)
荷花(何仙姑)
宝剑(吕洞宾)
竹笛(韩湘子)
鱼鼓(张果老)
玉板(曹国舅)
八仙过海[编辑]

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此时李铁拐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果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会同四海龙王,兄弟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蜀之八仙[编辑]

即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等八人,道教传说他们均在蜀中得道成仙。谯秀的《蜀记》一书中称他们为“蜀之八仙”。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皇大帝的来历故事传说

 

  ]据讲述玉皇公远古时期“舍身堵北缺,代存万众生”故事的《玉皇经》所载,玉帝年龄应该为130多亿岁,这和今天所考证的宇宙的年龄140亿岁相接近。“玉皇大帝”这个叫法比太上老君出现要晚一些,最早出现应该在东汉以后,关于玉皇大帝的来历传说则有不同版本。
  (一)《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载:远古之时,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为“净德王”,王后称“宝月光”,老而无嗣;一夜梦见太上老君抱一婴儿入王后怀中,王后恭敬礼接,醒后就觉的有孕。怀孕足足十二个月,乃于丙午年正月初九诞下太子。太子自幼聪慧,长大则辅助国王,勤政爱民,行善救贫。国王驾崩,太子郤禅位大臣,遁入深山修道。功成经历八百劫,牺牲己身以超度众生,终于修成真道,飞升九天之上,得万方诸神拥戴。于是统御三界,是为“玉皇大帝”。”
  (二)明刻本《搜神记》(东晋史学家干宝著)载:“按圣纪所载云:往昔去世有国名号光严妙药,其国王者名曰净德。时王有,名宝月光。王乃无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将老而无太子,身若崩灭,社稷九庙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诏诸道众,于诸宫殿依诸科教悬诸盖,清净严洁广陈,供养六时行道,偏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忽一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与诸至真金姿玉质清净之,驾五色龙舆,拥大景旌施荫,明彩霞盖。太上道君安坐龙舆,抱一婴儿,遍身毛孔放百亿光照,诸宫殿作百宝色,幢节前道,浮空而来。是时,皇后心生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曰:君言今王无嗣,愿乞此子为社稷主伏,愿慈悲哀愍听许。尔时道君答皇后曰:愿特赐汝。皇后礼谢。道君后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从梦中归觉而怀孕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生之时,身宝光穆,充满王国,色相妙好,观者无不赞赏。
  太子长成,才智敏慧而性慈善,于其国中所有库藏一切财宝,尽皆散施穷极困苦,鳏寡孤独,无所依怙饥馑残废一切众生。仁爱和逊歌谣,有道化及遐方,天下仰从归仁太子。父王大加庆赏。
  尔后,王忽告驾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告敕大臣嗣位,有道遂舍其国于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功成,超度过是劫,已历八百劫身,常舍其国为群生;故割爱举道。于此,后经八百劫,行药治病,亟救众生,令其安乐。此劫已尽,又历八百劫,广行方便,启诸道藏演说灵章,恢宣正化,敷扬神功,助国救人,自幽及显过。
  此已后再历八百劫,亡身殒命行忍辱。故舍已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征金仙,号日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如是修行,又经亿劫,始证玉帝。

 

(三)《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全称作“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据第七回载:“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玉皇大帝当出生于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距今约2.468亿年。(三叠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
  (四)《历代神仙通鉴》(《三教同原录》)(徐道所[明末清初人]著)载:至昊天界,有国名光严妙乐国,其国王名净德时王,妻宝月光王后,惟以仁慈侧隐加之国人,躬行五岭未尝少懈,直使民安物阜灾害不兴。但以年老无子为不足。二真一入其境即知其诚心向道。勇猛黄老(即中黄子,初开天地时五老之一)曰:因缘在是矣。元始曰:若以清虚至真之气投圣德仁厚之身,托孕成胎必生神明之子,定为三才之圣,上真以为如何?黄老点头,即将碧玉瑶光如意吹口真气此乃天外灵宝,遂变一婴孩身。这时净德时王在寝室中忽见祥光照耀宫殿,作百宝色。有许多仪仗,护一九龙辇,浮空而来,中坐二翼人皆施法象,上首高真抱一小儿面园耳大,眉清目秀,遍体毫光罩定。国王与王后心甚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二真曰:下愚无嗣愿乞此孩为子,伏惟哀润听许。黄老曰:此子根器不凡,必证无极高上之品,汝善育之,国王上前拜领,二真从宝椅中托出递给,国王双手来接,重如山岳,挣出一身大汗,恍然而觉,是一梦,急召王后言之,所见相同。至此后,国王精神倍长,三年后王后生下一圣明王子。自幼即舍国修道,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十万劫,方证玉帝,总执天道之神。
  (五)《诸神传奇》(欧阳飞编著),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个寨主,名叫张友人,又称张百忍,是天帝之子转世之人。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间一切祥和,后来诸神开始争斗,人间荒淫无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乱,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寻找才德兼备之人来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为乞丐,四处寻找,后来到了张家湾,发现人称“张百忍”的张友人将寨内治理的非常和睦,并且为人和善慈悲,因此带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后来三界众神仙纷纷陈请共同推崇张百忍为“终身天帝”,共称“玉皇”,又因玉皇是三界的总皇帝,因此加称为“玉皇大帝”或“玉皇上帝”。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
 
道教称天界最高主宰之神为玉皇大帝,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亦称为天公、天公祖、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上帝。据《玉皇本行集》记载: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渡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玉帝。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玉皇大帝职业:其他 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神界皇帝。道教中亦为众神之王。
马清天相当完善。
 
 
9.1 参见
玉皇大帝 - 简介
玉皇大帝,又称玉皇上帝、玉皇、玉帝等,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阀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宄其信仰,缘于古代宗教,古时即有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天吉凶等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说法。西周以后又称“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宫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时,“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梦仙》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的诗句。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一诗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
 
春节日春神和月财神迎接玉皇大帝
婴儿赐予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玉皇大帝 - 名称和地位
在中华民间信仰中,玉皇上帝是神界皇帝、众神之王;在[[道教]]神系中是神界的实际领导者,神界地位最高的神之一,地位仅次于三清,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统辖宇宙众神,常四御之神并论;儒教称昊天上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在中华文化中,又称「天皇大帝」《史记·五帝本纪》郑玄注云:「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天皇大帝(玉皇上帝)总掌群灵万神,《晋书·天文》:「钩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太一」《天文志》曰:「『天极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天皇大帝也,与通极为一体,故曰通位帝纪也。」等,俗称「天」、「天公」、「上天」、「苍天」、「老天」、「老天爷」等。按照《玉皇经》所载,玉帝年龄应该为130多亿岁,这和今天所考证的宇宙的年龄140亿岁相当接近。 
 
「玉皇大帝」,为「诸天之主」,「万天之尊」。玉皇上帝是真正神界地位最高的「上帝」。中华文化中单说「上帝」,即指天上的玉皇上帝、昊天上帝,而一般不指「五方上帝」;如,《诗经》:「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尚书·周书》:「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礼记·王制》:「天子将出,类乎上帝」;《礼记·礼运》:“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孟子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三国演义》:「云长曰,『臣等非人,乃是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遂平妖传》:「常闻说上帝无私,却不信有个秘字」;《阅微草堂笔记》:「上帝且以真人一符增置一神」,「上帝好生汝」,「苟其无罪,天地未尝不并育,上帝所不诛」;《桃花扇》:「今奉上帝之命,封为飞天使者,走马到任去也」。 
 
 
 
玉皇大帝 - 化身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他乃三才主宰,总执天道,掌天地人之均轴。玉皇大帝身边跟遣辅佐国神比干,国神比干为扶持三清主神的“稷龙”化身。
    玉皇大帝后边跟遣紫微北极大帝掌天地经纬,遣勾陈上宫大帝掌天地人三才,主人间兵革,遣后土皇地执掌阴阳生育、大地山河。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
玉皇大帝 - 文献记载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梦仙》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的诗句。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一诗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予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玉皇大帝 - 宗教信仰
 
玉皇大帝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善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玉皇大帝 - 来历传说
一、据《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中记载:至昊天界,有国名光严妙乐国,其国王名净德时王,妻宝月光王后,惟以仁慈侧隐加之国人,躬行五岭未尝少懈,直使民安物阜灾害不兴。但以年老无子为不足。二真一入其境即知其诚心向道。勇猛黄老(即中黄子,初开天地时五老之一)曰:因缘在是矣。元始曰:若以清虚至真之气投圣德仁厚之身,托孕成胎必生神明之子,定为三才之圣,上真以为如何?黄老点头,即将碧玉瑶光如意吹口真气此乃天外灵
 
玉皇大帝
宝,遂变一婴孩身。这时净德时王在寝室中忽见祥光照耀宫殿,作百宝色。有许多仪仗,护一九龙辇,浮空而来,中坐二翼人皆施法象,上首高真抱一小儿面园耳大,眉清目秀,遍体毫光罩定。国王与王后心甚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二真曰:下愚无嗣愿乞此孩为子,伏惟哀润听许。黄老曰:此子根器不凡,必证无极高上之品,汝善育之,国王上前拜领,二真从宝椅中托出递给,国王双手来接,重如山岳,挣出一身大汗,恍然而觉,是一梦,急召王后言之,所见相同。至此后,国王精神倍长,三年后王后生下一圣明王子。自幼即舍国修道,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十万劫,方证玉帝,总执天道之神。
二、玉皇大帝是天庭的最高领袖,相当于地上的皇帝,但地位低于三清。后来与四御(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平起平坐,儒教则称昊天上帝。在古代神话小说《八仙得道传》中记述了玉皇大帝有三魂,其中一魂投胎做普通的凡人,如何经过几世的修炼达到正果,成为北方真武大帝的故事,不过这只是民间小说所虚构的故事。
三、据明刻本《搜神记》载:“按圣纪所载云:往昔去世有国名号光严妙药,其国王者名曰净德。时王有后,名宝月光。王乃无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将老而无太子,身若崩灭,社稷九庙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诏诸道众,于诸宫殿依诸科教悬诸盖,清净严洁广陈,供养六时行道,偏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忽一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与诸至真金姿玉质清净之,驾五色龙舆,拥大景旌施荫,明彩霞盖。太上道君安坐龙舆,抱一婴儿,遍身毛孔放百亿光照,诸宫殿作百宝色,幢节前道,浮空而来。是时,皇后心生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曰:君言今王无嗣,愿乞此子为社稷主伏,愿慈悲哀愍听许。尔时道君答皇后曰:愿特赐汝。皇后礼谢。道君后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从梦中归觉而怀孕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生之时,身宝光穆,充满王国,色相妙好,观者无不赞赏。
太子长成,才智敏慧而性慈善,于其国中所有库藏一切财宝,尽皆散施穷极困苦,鳏寡孤独,无所依怙饥馑残废一切众生。仁爱和逊歌谣,有道化及遐方,天下仰从归仁太子。父王大加庆赏。
尔后,王忽告驾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告敕大臣嗣位,有道遂舍其国于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功成,超度过是劫,已历八百劫身,常舍其国为群生;故割爱举道。于此,后经八百劫,行药治病,亟救众生,令其安乐。此劫已尽,又历八百劫,广行方便,启诸道藏演说灵章,恢宣正化,敷扬神功,助国救人,自幽及显过。
此已后再历八百劫,亡身殒命行忍辱。故舍已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征金仙,号日清净自然觉王如来。 ”
 
玉皇大帝
四、据明代神话小说《 西游记》推断,玉皇大帝当出生于中生代的三叠纪,(距今约2.268亿年),见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 ‘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
五、 平民升天说:根据欧阳飞编著《诸神传奇》,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个寨主,名叫张友人,又称张百忍。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间一切祥和,后来诸神开始争斗,人间荒淫无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乱,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寻找才德兼备之人来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为乞丐,四处寻找,后来到了张家湾,发现人称“张百忍”的张友人将寨内治理的非常和睦,并且为人和善慈悲,因此带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后来三界众神仙纷纷陈请共同推崇张百忍为“终身天帝”,共称“玉皇”,又因玉皇是三界的总皇帝,因此加称为“玉皇大帝”或“玉皇上帝”。
玉皇大帝 - 奉祀
玉皇大帝神诞之日为正月初九日。道教宫观要举行金箓醮仪,称“玉皇会”。参加醮仪的道士和道教信徒都要祭拜玉皇大帝,行「斋天」大礼,以祈福延寿。福建和台湾省民众称玉皇大帝为“天公”。正月初九要“拜天公”,一家老小,斋戒沐浴,上香行礼,祭拜诵经,有的地方还唱戏娱神。中国北方过去还有举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习俗。十二月二十五日传称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间的日子,旧时道观和民间都要烧香念经,迎送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 - 玉皇大帝像
 
玉皇大帝
石刻名称: 玉皇大帝像
所在石窟: 南山石刻
所在龛位: 南山石刻 第5号
年 代: 南宋
石 质: 沙石崖
建造规格: 从左至右供养人像身高39、肩宽12、胸厚4厘米;像身高33、肩宽12、胸厚3 厘米;像身高42、肩宽8、胸厚4厘米;像身高41、肩宽8、胸厚4厘米。
相关解说: 该图中的供养人,像为女像,头梳双髻,面形端庄丰满,眉目秀丽,身材窈窕,贴身着紧身衣,外着广袖长袍,腰系丝带,亭亭玉立。像双手于胸前捧物;像双手于左肩前托净瓶。人像头残,身着相交叠领窄袖长服,双手置于胸前,双脚着鞋而立。像头上戴冠,身着相交叠领窄袖长服,腰带束衣,双手于胸前捧一盘鲜花。这四尊供养人像,显得非常清秀。
玉皇大帝 - 与西王母关系
一:夫妻关系。这是最合乎一般的推断,七仙女是他们的女儿。
二:同事关系。王母娘娘尊称是“西王母”,是昆仑仙境的统治者,她是所有女性仙人的首领;玉皇大帝是男性仙人的首领,他们是同事关系,就像一个公司里的两个部门经理一样。
三:母子关系。王母娘娘,顾名思义,由此推断王母娘娘乃玉帝的老母也。
四:没有关系。西王母是盘古后代的神,与女娲和九天玄女齐名,而玉帝是道教里的神,应该是两个不同种族不同门类的神仙。
2、在《史记》中,太史公谓织女为天孙,天帝有了后代,自然应该有配偶,但在这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天帝的配偶是谁是不为人知的。
 
玉皇大帝
有人或者说,玉帝的老婆是王母娘娘,这还有疑问吗?是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没有权威文献可以证实。王母的概念在远古就有了,在战国至汉初写成的《山海经》中,“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对这样一个怪物,天帝是不会有兴趣的。在《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人间的国王,不是神仙。《竹书纪年》曰:“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穆王十七年,王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穆天子传》卷三曰:“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西王母再拜受之。”两汉之际,西王母已统一为人格神。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曰:“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皓然白首。”把西王母看成为白发老妪。
东汉后期,道教在中国诞生,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为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道士们一代一代撰写了许多典籍,但直到现代,在所有的道教的典籍中,都没有这两位天神是夫妻关系的记载。
天帝是被道士正式捧为玉皇大帝的,全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简单一点的叫“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简称“玉皇大帝”。
西王母则被崇奉为“西元九灵上真仙母”,后来又加上了更复杂的“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封号。西王母在道教经典中有一个对偶神叫“东木公”,西王母和东木公的关系比较密切,但只是互为镜像,不是配偶关系而西王母和玉皇大帝则没有任何关系。
董永和织女的夫妻关系虽然没有流传起来,但却有文字支持,从干宝的《搜神记》到《清平山堂话本》,董永和织女的婚姻都是由玉皇大帝支配的,织女的母亲一方从来没有出过头。织女同牵牛的婚姻过程没有古籍记载,当然也同西王母无关。因为古人认识银河及牛郎织女星在先,信奉西王母在后,从逻辑上说也不会让西王母造出一条银河出 来。只在晋代有人说,织女同牵牛每年七月七日见一面,谁定的这规矩没有说,但肯定不是西王母,因为西王母不是玉皇大帝的皇后,而且两者的身份地位也不一样,一在天上,一在地上。
 
玉皇大帝
在宋太宗圣喻编制的《太平广记》中,还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关系,所以把西王母强行嫁给玉皇大帝的应该是南宋以后的剧作家和小说家,宋元明时期,许多文学家皆以西王母蟠桃会为题材,写入小说、戏曲中,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二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一本,《蟠桃会》一本,《瑶池会》一本。元钟嗣成、明朱有炖俱有《蟠桃会》杂剧,情节皆类似。”如朱有炖《群仙庆寿蟠桃会》,“内容谓瑶池蟠桃结实,西王母召东华、南极、八仙,以及人间香山九老,洛下耆英等,开蟠桃大会。”小说中涉笔西王母事的也很多,吴承恩的《西游记》所写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故事,就是对上述剧本的进一步演绎,而且把西王母的户口从西方昆仑山迁到了天上,并给玉皇大帝作了皇后。
3、道教称天界最高主宰之神为玉皇大帝,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亦称为天公、天公祖、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上帝。据《玉皇本行集》记载: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渡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玉帝。 有说玉皇大帝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的简称。道教所供奉最高的神。)
西王母亦称王母娘娘,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近日,我国一些学者研究认为,王母娘娘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实地考察发现,距今3000至5000多年前,存在过一个牧业国度——西王母国,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心区域。西王母古国当时的“国都”在今青海天峻县一带。
王母娘娘原是部落女首领,曾和周穆王、汉武帝相会,“蟠桃会”的神话传说流传最广 。
西王母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王母娘娘的记载有很多,晚唐诗人李商隐在游泾川时曾在诗中写道:“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西王母和周穆王的会见,据专家研究认为,这是西部民族和东部中原民族和睦相处的写照。《汉武帝故事》中也有关于西王母的描述:“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她将三千年才结一次的仙桃赠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表现了她爱的深沉痴心。
被神话了的王母娘娘,按理说,不该有什么男女情欲,但是人们既把她神化,又要将她世俗化,把她与玉帝联系在一块,还让他们生了七个女儿,名为“七仙女”,其中最小的女儿私自下凡嫁给了穷庄稼汉董永。《嫦娥奔月》也是流传甚广描写王母娘娘的故事之一;《西游记》中第七回描写王母娘娘在瑶池举办的“蟠桃会”,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
泾川回山王母宫是一处专门的、完整的关于西王母的圣地。
据《海内西经》记载,昆仑山是西王母所居。昆仑山脉位于今新疆、西藏、青海境内。然而中原民族知世有昆仑,实是战国之后的西部地理概念,说西王母居昆仑,不及旁论,仅一理便可明了是后人所指的地方。因为西王母是汉民族广泛崇敬的先人而今昆仑山下是少数民族地域少数民族中并不见对西王母有特别崇拜心理。这说明西王母并非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先人,亦说明古西王母部族很早就融入了中原民族,今已不独存在,否则西王母传说就不会存在于汉文化中,而是应存在于今昆仑山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中。
 
玉皇大帝
昆仑有西王母是中国西部地域扩大之后,西王母作为中国西方的神灵,按其居西的方位,在中国西部万山之最的昆仑山应有其庙堂。此情即如西王母在中国东部的泰山亦有庙堂一理,是西王母文化传播的结果,按照上言所确定的中国西部界线,以及前文对西王母古部族的归属,作为古戎族的祖先来研究,西王母古部族的生息地只能在泾、渭、洛三河中上游地域,其祖庙也应在这一地域。
从泾川回山王母宫遗存的建筑内容资料来看,不似其他地方一庙、一池这样简单的遗存,而是一处专门的、完整的关于西王母的圣地。
泾川回山王母宫无论从所处的古西部地理位置、遗存及多种古籍的记载、当地民俗信仰都与西王母息息相关,确认为是古西王母部族生息之地的祖庙所在。由于战国时期后,泾川回山周围的广大地域已成为中国内地,再言是西部外域,已与当时历史不符,且失去了神灵的无限神秘感,加之西王母古部族早已不存在,所以,战国之后的文人在整理关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时记在了昆仑山,实为西王母文化西移的结果。
天峻县西南一口深十几米的山洞,是5000多年前西王母古国女首领的居所
将西王母、瑶池、玉山等问题放在西周时代来考察,就会有新的发现。西周时期,周朝西方边疆没有越过陇山(今六盘山、关山),《左传·昭公九年》的一段记载很能说明问题:“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史记·周本记》记载:“明年,伐密须。”又“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一年,共王灭密。”密须是今灵台县境内的一个由戎族人建立的小邦国,后被周人征服。这几个例子说明西周西疆在今扶风至灵台一线,周穆王西征不会距离此地太远。
《古今图书集成》平凉府古迹考记:“回中山,在州西三里,脉自昆仑来,上有王母宫,下临泾水,一名宫山。周穆王、汉武帝尝至此。”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回中山名闻天下与回中古道有着密切关系,是汉唐“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名山。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回中宫是秦汉帝王的行宫,汉代回中宫在今泾川县回中山。
由于回中宫位于回中道上,秦汉封建统治者对此十分关注。多次巡幸至此。由此看来,西王母与周穆王、汉武帝约会的故事并非纯属虚构,而是在一定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推断演绎出来的。
有关西王母与回中山更早的文献资料记载我们已经很难觅到,可以肯定,最晚到了唐代,人们便认定泾川县回中山是西王母故地。唐代后期,泾川回中山已经有了专门祭祀西王母的殿堂,也有了“王母宫”这个名称。
古国虽已消失在历史的漫漫尘烟里,然而仍为后人留下了它曾经存在的蛛丝马迹。天峻县西南20公里处,一座独立的小山西侧有一口深十几米的山洞。据学者考证,这是5000多年前西王母古国女首领的居所,已命名为西王母石室。石室内有千姿百态的岩画和过往僧道题写的经文、绘画。石室对面曾建有西王母寺,已经坍塌为平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土了有“长乐未央”“常乐万亿”铭文的汉瓦当等珍贵文物,说明西王母寺遗址当属汉代,从而证明早在汉代人们已公认此石室与西王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皇大帝[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玉皇上帝
道教


玉皇上帝,又称玉皇大帝、玉皇、玉帝、玉皇大天尊、天公,是道教中的天界的实际领导者,也是地位最高的神之一。

由来[编辑]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玉皇上帝俗称“天”、“天公”、“上天”、“苍天”、“老天”、“老天爷”等。《玉皇经》讲述玉皇远古时期“舍身堵北缺,代存万众生”的故事。玉皇大帝是神界皇帝、天庭之元首;在道教神系中是天界地位最高的神之一,地位仅次于三清,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而在太极界统辖宇宙众神,四御之一。
玉皇大帝最早被认为居住在北极星,为北极星人格化形成的神明,又称天皇上帝、天皇大帝、太一[1][2][3]。
名称[编辑]

“玉皇上帝”这个名称比太上老君出现要晚一些,最早出现应该在东汉以后。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记载: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普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渡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玉帝,为“诸天之主”,“万天之尊”。
玉皇上帝又称昊天上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中华文化中单说“上帝”,即指天上的玉皇上帝、昊天上帝,而一般不指“五方上帝”,如:
《诗经》:“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
《尚书·周书》:“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
《礼记·王制》:“天子将出,类乎上帝”。
《礼记·礼运》:“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孟子》:“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三国演义》:“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
《三遂平妖传》:“常闻说上帝无私,却不信有个秘字”;
《阅微草堂笔记》:“上帝且以真人一符增置一神”,“上帝好生汝”,“苟其无罪,天地未尝不并育,上帝所不诛”;
《桃花扇》:“今奉上帝之命,封为飞天使者,走马到任去也”。
《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全称作“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4]。
身世[编辑]

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记载,玉皇大帝的父亲是净德国王,母亲是宝月光。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如下:
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予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
太子长大后继承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
祭典[编辑]

辞岁或贺正[编辑]
小年夜晚上11点过后民众会拜天公,小年夜十一点,其实就是除夕的子时,但表向天公辞岁,为了表示对天公的尊敬,越早拜越好,是为“辞岁”。
有些人则是在次日,即除夕夜的半夜11点拜天公,意思是在正月初一的一开始即向上天庆贺新年的意思,为“贺正”。
现代社会工商繁忙,许多人改为正月初一的一大早去天公庙,或各大奉有玉皇大帝的庙宇祭拜。
近年提倡环保以及佛教影响下,有主张玉皇上帝乃上天高真,素食不荤,一般仅准备鲜花素果,可用新年应景之糖果、水果、桂圆茶等敬奉,以香、蜡烛、烧天公金、寿金等请保阖家平安,也有人到庙堂以鲜花、水果祭拜。水果忌释迦(番荔枝,此水果貌似释迦牟尼头像,对其不敬)、番茄、番石榴(古说番茄、番石榴两者因常随人类如厕后而遍生,视为不洁)。
诞辰[编辑]


正月初九,三星草湖玉尊宫的拜天公
传说其诞辰为夏历正月初九。明代王逵《蠡海集》记载:“神明降诞,以义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意思是“一”是阳数之首,九是阳数之极,故被认为是玉皇上帝之生日。明黄道周的《月令明义》:“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诞。”,清黄奭的《月令注解》也有类似记载。
闽南人、客家人等会在正月初九子时(即夜间十一点)即展开祭祀活动。
纪念[编辑]

人们为了纪念玉皇大帝,旅行者2号飞船发现的土卫五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该环形山位于土卫五表面北纬50.1度,西经81.5度。[来源请求]
关帝与玉帝[编辑]

现代民间流传“玉皇退隐说”。表示原本的玉皇大帝退隐,“现任玉皇大帝”是关公,也就是第十八任玉皇大帝。这种说法源自清朝末年四川、云南地区的罗教系统的鸾堂,在龙华三会的末世观下,认为原本的玉皇大帝任务已经完结,在诸天神佛选举下,由关圣帝君接任新一届的玉皇大帝,以拯救世人。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是四川龙女寺在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扶鸾产生的鸾书《洞冥宝记》。到了民国初年,“关帝当玉皇”的说法,已经随着鸾堂和先天道派的传播,流行于中国大陆各地。
二次大战后,山东的同善社系统鸾堂也传播到台湾,1946年在南投鱼池启化堂和基隆代天宫都分别扶鸾产生《玄灵玉帝真经》,说是玉帝已经换人,为了避免百姓依然祭拜卸任的玉皇大帝徒劳无功,因此要扩大宣扬此一新说。到了1980年代,透过台中圣贤堂的大力宣传,“关帝当玉皇”的说法已经广为人知,而反对此新说的宗教人士也开始著作鸾书,展开反击。
一般民众仍在正月初九祭祀玉皇大帝,而非在新说所言的六月二十四日或五月十三日等关圣帝君祭典日祭天。
而目前台北市行天宫正是推展此说,并在北投分宫之玉皇殿供奉关帝穿着玉皇上帝之黄袍及龙椅的神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典故成語:炙手可熱
作者: 陳必謙 整理
【正見網2013年03月06日】

【釋義】炙(讀織):烤。意思是手一靠近,就覺得十分熱燙。比喻氣焰盛,權勢大。

【例句】貪官污吏雖然炙手可熱,但最終免不了聲敗名裂的可恥下場。

【近義;反義】顯赫一時;門庭冷落 門可羅雀

這個成語,出自唐•杜甫《麗人行》。唐玄宗李隆基,曾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當政初期,國富民安,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天寶四年,他封楊玉環為貴妃,縱情聲色,奢侈荒淫。楊貴妃有個堂兄叫楊釗,由於楊貴妃得寵,楊釗也平步青雲,做了御史,唐玄宗還賜名“國忠”。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楊國忠為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給楊國忠處理,朝政越來越腐敗。楊家兄弟姐妹,倚仗權勢,驕橫跋扈,為非作歹,過着窮奢極欲的生活。有一次,楊貴妃等宮廷貴族,到曲江邊上踏春野宴,聲勢浩大,大擺筵席,氣焰囂張。當時,詩人杜甫親眼看到了楊家兄弟姐妹這種荒淫無度的生活,於是寫出了著名的《麗人行》一詩。這首詩,對楊氏兄妹的奢糜生活和顯赫的權勢,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諷刺。

詩中有這樣兩句:“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大意是說,楊家權重位高,氣焰之盛,真是熱得燙手,無人能比。你可千萬別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發怒生氣。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殺雞焉用牛刀」


  「殺雞焉用牛刀」這是說明雞是一個小動物,我們殺牠的時候,只要用小刀,不要用殺牛的大刀來殺牠,不必大材小用。「殺雞焉用牛刀」是從「殺雞用牛刀」這句成語衍生出來的。
  論語陽貨篇,孔老夫子到山東的武城縣去,到武城這個地方聽到了到處都是絃歌的聲音。武城這個地方的地方官是孔老夫子的學生子游,孔老夫子聽到了到處都是絃歌之聲之後,就開玩笑的說:「殺雞焉用牛刀」。這就是這句成語的來源。
  今天我們用這句成語,我們常常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大材小用」,說他是殺雞用牛刀。或者我們惋惜一個人的「大材小用」,我們就可以說:「殺雞焉用牛刀」。這就是「殺雞焉用牛刀」跟「殺雞用牛刀」這成語的來由跟它的用法。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杀鸡焉用牛刀(殺雞焉用牛刀)
【拼音】shā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出处】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滿 《论语·阳货》【释义】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用法】作谓语、分句;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力【结构】复句式【反义词】大材小用、小题大做【同韵词】忘年之交、水阔山高、撒泼放刁、月黑风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千日打柴一日烧、三角猫、乱七八遭、自产自销、一言定交、......【年代】古代【成语故事】春秋时孔子提倡以礼乐教化百姓,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时,提倡礼乐。孔子到武城听到乐器的弹奏和优雅的歌唱,就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解释说:“君子学礼乐就能爱人,百姓学礼乐便于管理。”孔子十分赞许他的做法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在治療和認識白髮方面中醫有獨特的看法,那麼中醫眼里黑髮變白髮的原因有哪些呢?頭髮又為什麼會變白呢?

  原因有三:

1、營血虛熱、陽氣偏盛、邪熱入血、煎耗陰液、則鬚髮失榮而早白

營血虛熱類白髮常見於青少年,其白髮多呈花白,黑白相雜,逐​​漸增多,常伴有頭皮灼熱、搔癢、白屑多、失眠多夢、虛煩不安等症狀,舌質紅,脈數或細數

2、肝鬱氣滯,憂思過度、肝失疏泄、氣機鬱結、血氣運行不暢或鬱熱化火、灼燒營血均可致鬚髮早白。

肝鬱氣滯類白髮多見於中壯年,少見於青少年,其白髮出現迅速,一般有精神情志因素可察,多數患者伴有情志抑鬱、心煩易怒不思飲食等症狀,舌紅,脈弦或弦數。

3、腎陰虧損,先天禀賦不足,後天精氣易虧。如果用力過度或房事太甚,均可導致腎中精氣虧損,陰液不足而頭髮過早變白。

腎陰虧損類白髮多見於中年人,數量從數根開始逐漸增多,甚則頭髮全部變白,偶有頭髮稀疏脫落現象,常伴有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耳鳴耳聾、腰膝酸軟、精神倦怠等症狀,舌紅或暗胖,脈虛弦或細數。

以上就是中醫對黑髮變白髮的看法,在治療的時候中醫會根據不同原因引起的白髮進行不同的治療。

 

專家的話
 
白頭髮是怎麼產生的呢?白頭髮是由於毛囊中的黑色素不足所造成的,但是造成的原因有老化以及遺傳的兩種不一樣的原因。依老化而言,大多是屬於新陳代謝或是循環系統老化使得養分攝取之後,在分散養分供應的過程中,會先輸送到組織器官,其次才是毛髮,所以導致毛髮會有生長速度變慢,以及存放色素的蜂窩組織機能產生老化現象,而導致白頭髮的產生。

如果不考慮遺傳性的原因,像我們生活中飲食的不均衡、精神壓力過大、過度的吹風整燙都會造成頭髮的傷害,而罹煥疾病,比如腸胃疾病、結核病、貧血以及動脈硬化等等疾病也會造成毛囊老化。當然也有很多朋友出現過突然有一小撮頭髮變白的狀況,這大多是由於精神壓力所導致的。由於壓力會使體內的循環不佳,而造成白頭髮;除了精神壓力之外,在生理上,甲狀腺亢進也可能造成白頭髮的產生。白頭髮本身只是黑色素不足,頭髮本身其實是健康的;如果能夠改變飲食作息,多攝取碘類的食物,仍然有機會能夠讓頭髮恢復顏色,當然已經變白的頭髮是沒有辦法恢復的。如果直接將白頭髮拔掉,毛囊會受到永久的傷害,不但長出新頭髮的機會和速度變少變慢,周圍健康的毛囊也可能受到影響,所以專家建議,不要輕易的拔掉白頭髮。至於非毛囊老化所引起的白頭髮原因很多,減少風吹日曬以及化學品的傷害也是預防白頭髮的重要注意項目之一。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蒙·波娃[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蒙·波娃

西蒙·波娃像
西方哲学家
20世纪哲学
出生 1908年1月9日
巴黎
逝世 1986年4月14日 (78岁)
巴黎
国籍  法国
亲属 情人:萨特
学派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主要领域 政治学、女性学、伦理学
著名思想 模糊伦理学、女性伦理学、存在女性主义
主要作品 《女客》
《他人的血》
《人总是要死的》
《名士风流》
《第二性》
《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回忆》
《年富力强》
《时势的力量》
《了结一切》
受影响于显示▼
施影响于显示▼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也译做西蒙·波娃,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创始人之一,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伴侣,他们的哲学思想非常相近又各有千秋。
 女权主义主题首页

生平[编辑]

青年时代[编辑]
波伏娃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她的父亲,乔治-贝特朗-德-波伏娃,曾有一段作律师和业余喜剧演员的短暂经历。而她的母亲,弗朗斯瓦-布拉塞尔,出身于凡尔登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和波伏娃父亲结婚时还是一位年轻的姑娘。
波伏娃降生在一所富裕的公寓中,公寓坐落于巴黎拉斯巴耶大道。等到五岁时,波伏娃便被送进了只为出生于好人家的姑娘而提供教育的学校(le Cours Desir)。她的妹妹,伊莲娜(人称“洋娃娃”),两年后和姐姐一起进了这所学校。从小,波伏娃就凭借自己超群的才智而脱颖而出,每年与另一位女学生,伊丽莎白-拉柯恩(人称“伊丽莎白-玛碧耶”,并在波伏娃自传中被称为“扎扎”),在学习上并列第一。扎扎很快成为了她最好的朋友,尽管波伏娃因自觉在这场友情中付出更多而默默承受。
一战之后,波伏娃的外祖父,古斯塔夫-布拉塞尔,默兹银行(默兹银行成立于1878年十月,凡尔登,在帕斯昆兄弟破产后,由募集的四十万法郎资金而得以建立)主席,因破产而使银行倒闭,这也使得波伏娃一家名誉扫地并家产散尽。波伏娃的父母不得不因此而搬离拉斯巴耶大道上的体面公寓而住进一间位于雷恩街上一栋阴暗,狭小,又没有电梯的公寓的第五层。乔治-德-波伏娃原本一心指望着靠自己太太的丰厚家底而过上优越的生活,最终这个希望成了泡影。为此,他的太太,波伏娃的母亲一生都对她的丈夫背负着歉疚。波伏娃也因此而遭罪不已,目睹着父母之间的关系日渐恶化。她的整个童年时代时刻提醒着她是一个女子这个事实:波伏娃的父亲原本的希望是有一个儿子,并且把他培养成一位综合理工科学生。不仅如此,她的父亲一直对波伏娃说:“你有一个男人的脑子。”她的父亲一直对戏剧着迷(他曾上过戏剧课),他把这一爱好包括他对于文学的喜爱都传承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看来,世间最美丽的职业莫过于当一名作家。他同他的妻子一样,都认为唯有学习可以将自己的女儿从生活的窘境中脱离出来。
年轻时代,西蒙-波伏娃的暑假曾在圣-伊巴赫(法国利穆赞大区克雷兹省一市镇)度过,呆在梅西尼亚克(Meyrignac)公园,这个公园是她的祖父欧内斯特-贝特朗-德-波伏娃在约1880年建造。这片土地之前是被她的曾祖父纳尔西斯-贝特朗-德-波伏娃在十九世纪初的时候所购置。在波伏娃的《一个乖女孩的回忆录》中,她无限追忆了这段同她妹妹伊莲娜一同度过幸福时光:我对于乡村的爱拥有着神秘的色彩。当我踏上梅西尼亚克(Meyrignac)土地那一刻起,我的心墙不复存在,我的视野开阔膨胀。我跌入无限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只有我自己。我感受着太阳温暖着我的眼,它的灿烂照亮一切,而此时此刻,只有我享受着它的轻抚。风绕着杨树盘旋:它从别处而来,搅乱这天地,于是我翩翩旋转,不停转,直到世界尽头。当月亮爬上天空,我便与远处的城邦、沙漠、海洋、村落相通,此刻我们一同沉浸在这月光中。我的知觉不再空空如也,我的眼神不再涣散停滞,我嗅到荞麦的强烈气味,石楠清幽的芬芳,正午时分的温热亦或是暮色悄至的微凉;我感受到生命的沉甸甸的重量,却同时蒸发散入天空,我不再受限于自己身体的局限”(摘自于波伏娃的《一个乖女孩的回忆录》)。正是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在乡间孤单的漫步中,跳脱平庸的渴望深深刻入波伏娃的精神世界中。
在十五岁时,她已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有名望的作家。1925年,中学会考之后,波伏娃开始了她的大学学业,在法国巴黎天主教大学学习数学,在纳伊(法国巴黎的郊区)的圣玛丽学院学习文科。她在第一年便得到了巴黎大学的一系列证书,涵盖数学,文学和拉丁语。第二年,她开始学习哲学,并在1927年6月获得了哲学证书。在1928年的春天,在获得伦理心理学科证书后,波伏娃最终拿到哲学文科学士学位,并与此同时,她开始着手编写一本有关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毕业论文。在巴黎大学的文学院里,她遇到了许多有抱负的年轻学者,其中包括让-保罗·萨特,从认识萨特的一刻起,波伏娃就觉得他是一个天才。自此,一段神秘的情感交织于两人之间,直到入土而止。萨特对波伏娃说她是他的“必须的爱情”,而他也需要其他的“偶然的爱情”来帮助彼此更好的认识彼此。1929年,波伏娃在高中教师招聘会考中名列第二,仅次萨特。
而同年,她童年时的伙伴扎扎的死讯让波伏娃深受打击。波伏娃的母亲是一名虔诚的教徒,而据波伏娃在自传中讲述,她自己早在十四岁时便失去了信仰,远远早于哲学高中教师招聘会考,甚至早于她离开自己在5岁时被送进的学校(le cours Desir)之前,这也昭示了她之后想要摆脱家庭束缚的强大决心。
教师生涯[编辑]
1929年高中教师招聘会考之后,波伏娃,或者说Castor(法语“海狸”之意)-勒内·马厄(波伏娃与萨特的哲学老师)给波伏娃起的绰号,而之后被萨特所用,因为波伏娃名字的法语发音接近英语“海狸”(beaver)发音(相应的法语单词为“Castor”),而事实上,波伏娃有着海狸一样的精神——和同伴一起的筑造精神-成为了一名哲学老师。她搬到了马赛。而之后因为要离开萨特,她在1931年3月搬到了勒阿弗尔,为此她也痛苦不已。尽管萨特向她表示了结婚的提议,也尽管波伏娃深爱着萨特,但她拒绝了:她在《岁月的力量》(波伏娃自传《一个乖女孩的回忆录》第二卷)中是这么说的,“我从未有一刻想要接受他的这一提议。婚姻使两个人遭受更多家庭的束缚以及社会的劳役。相反,为追寻自身的独立而受的困扰远不及此沉重;对我来说,在空洞中寻找自由是如此的做作,因为这种自由仅仅从存在于我的头脑与心灵。”一年之后,由于在雷恩得到一个工作的机会,她又可以再度接近萨特,在那里她结识了同在一所高中教书的科莱特-奥德里。在此期间,波伏娃十分亲近某些学生,尤其是奥尔加和比尔加,甚至发展成了恋人关系,而在与萨特约定的“爱情契约”中也同意她接触偶然爱情。她同样与萨特的一位男学生有了关联,“小博斯特”,博斯特之后成为了奥尔加(Olga)的丈夫,而萨特那时也对奥尔加倾慕不已(并非两情相悦)。波伏娃同这群朋友被称为“小家庭”,他们之间情比金坚,至死不渝,尽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冲突或矛盾导致小小的不和睦。
二战前夕,波伏娃和萨特搬到巴黎。她于1936年至1939年之间在莫里哀高中 Lycée Molière 教书;但又因与比尔加有染而被开除。波伏娃的第一本小说《至高无上的精神》(Primauté du spirituel),创作于1935年至1937年间,在加利马尔(Gallimard)和格拉塞(Grasset)两大出版社被拒(这部小说在1979年以其他名字被出版——Quand prime le spirituel)。1943年,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小说《女客》(L'Invitée)出版。在此书中,她通过虚构的主人公,描写了她与萨特和奥尔加之间的关系,将她对关于自我意识与他人相关性之间的斗争的哲学思考加以详述。此书随即迎来了成功。1943年波伏娃因为一项指控被暂停了教职。她被指控在1939年引诱17岁的学生娜塔莉-梭罗琪娜(Nathalie Sorokine)。[1]娜塔莉的父母正式向法院控告波伏娃勾引未成年人,最终波伏娃的终身教师执照因而遭到撤销。[2]1943年6月中断授课后,波伏娃重新进行文字创作。她同时为国家电台(维希电台)工作,期间,波伏娃策划了许多音乐节目,涉猎到不同的年代。
介入作家[编辑]
波伏娃同萨特、雷蒙·阿隆、米歇尔-勒西斯、莫里斯·梅洛-庞蒂、博里斯-维恩等左派文人创办杂志:《摩登时代》,旨在通过现代文学使人们认识存在主义。同时,波伏娃也在潜心于文学创作,对共产主义、无神论主义和存在主义都有涉猎。在完成了一些作品后,她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这也使她能全身心的投入写作。她游历各国(美国、中国、前苏联、古巴等),在这期间,波伏娃结识了许多共产主义家,例如菲德尔·卡斯特罗、切·格瓦拉、毛泽东、理查德·赖特。在美国,波伏娃和美国作家纳尔逊·艾格林展开了一段如火的爱情。波伏娃写给艾格林的信件更是超过三百封。
1949年,《第二性》出版并大获成功。一周内销量2万2千多册,由此也掀起一场笔战,梵蒂冈也将其列为禁书。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在写给《摩登时代》的信中是这样说的:“现在,你们女掌柜阴道的一切皆为我所知。”波伏娃在作品中描述了妇女在当时社会中惨淡的地位。至此,她成为了女权运动的领袖人物。透过神话、文明进程、宗教、解剖学和传统风俗,波伏娃分析了当时妇女的现状,这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谈到母系与堕胎的问题上,在当时社会被视为杀人行为。对于婚姻,波伏娃也有不同的见解,认为它犹如中产阶级学府,同妓女一样恶心,因为婚姻让女人受制于她的丈夫,无法逃脱。
1954年,凭借《名士风流》,波伏娃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也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量的作家之一。这本详述了战后法国社会的小说也使她与艾格林的关系曝光于众,而在此书中,波伏娃仍延续了自己惯用的虚构人物的手法。但是艾格林再也无法忍受波伏娃与萨特纠缠不清的关系,终于将这段感情划上了休止符。在1952年7月至1959年之间,波伏娃同克劳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生活在一起。
从1958年开始,波伏娃开始了自传的创作,她描述了自己所处的中产阶级充斥着偏见、自觉受辱的传统以及她尽管作为一个女人却想尽办法从中摆脱所做的努力。同时她也描述了自己与萨特的关系,并认为那是全然的成功。尽管两人的关系总是一如既往的激情昂扬,但这对男女并不是传统字面意义上的情人,而从很早之前,波伏娃也任由她的读者轻信舆论的流言蜚语,不做辩解。
1964年,《宁静而死》出版,波伏娃在这部作品中描述了自己母亲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在萨特看来,这是波伏娃最好的一部作品。字里行间透出的强烈情感,作品提及了有关对于生命垂危病人的救治以及安乐死。在她承受着丧母之痛的时候,波伏娃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并且她一直支持着波伏娃,这位女子就是西尔维亚-勒-庞(Sylvie Le Bon,哲学系大学生。她们的关系十分微妙:“母女”、“朋友”、“情人”……波伏娃在自传的第四卷《一切都说了,一切都做了》(Tout compte fait)中讲述她与西尔维亚的关系犹如十五年前与好友扎扎的关系。西尔维亚之后成为了波伏娃的养女并继承了波伏娃的所有遗产和著作。
波伏娃与土耳其女权主义家吉赛勒·阿利米以及伊丽莎白·巴丹德在女权领域中影响巨大,她们让世人了解到在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之后以及法律允许堕胎以来,女人所遭受的折磨。之后的343请愿(Manifeste des 343 ,由343名妇女联署要求获得堕胎自由的请愿)也由此而生。波伏娃与吉赛勒·阿利米一同创建了非政府组织 Choisir,旨在推动自愿堕胎的合法性。波伏娃一生都在探索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参观工厂和学校,拜访的人物下至工厂女工人,上至政界领袖。
1980年,萨特辞世,波伏娃出版自传作品《告别仪式》,叙述了她是如何陪伴萨特最后的十年,描写细致到对于萨特服的药,包括对于两人亲密生活的露骨描写触犯了不少哲学家。1974年8月和9月,与让-保罗-萨特对话在罗马注册后出版,书中写道萨特对于自己作品的某些观点,仿佛他并未离世人远去。同时在此书中,波伏娃想要让世人知道萨特是如何被贝尼-勒维(Benny Lévy)控制,指出勒维让萨特承认在存在主义中存在某种宗教倾向,而这点又是无神论所不容的。在波伏娃看来,萨特再也无法从他的才智中获得快乐,也再也无法在哲学上进行论辩。她同样也含沙射影地承认自己对于萨特的养女 Arlette Elkaïm-Sartre 的厌恶之情。她是这样总结的:“萨特的死使我们分离;而我的死也无法使我们相聚。就是如此;他早已厌倦了我们这么久的纠缠不清。”
1986年,在养女西尔维亚-勒-庞-波伏娃和克劳德-朗兹曼陪伴下,波伏娃在巴黎与世长辞。她的葬礼甚至比萨特的更为举世瞩目,来自世界各地的男性和女性的读者追随至此。波伏娃死后被葬在巴黎的蒙帕纳斯公墓,让-保罗-萨特的旁边,手上戴着纳尔逊·艾格林送给她的戒指。
在2008年,为了纪念波伏娃而创立了西蒙·德·波伏娃奖。
理论思想[编辑]

波伏娃终其一生推广存在主义,她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探讨人类如何在无法选择出生的世界的荒谬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尽管有联系,但波伏娃的作品不同于萨特,她将人物描写得更为具体细致,偏好向自身的经历进行一种直接且连贯的思考。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认为:“我们并非生来为女人,我们是成为了女人。……如果说在青春期以前,有时甚至从婴儿早期,在我们看来她的性征就已经决定,那不是因为有什么神秘的本能在直接注定她是被动的、爱撒娇的、富于母性的,而是因为他人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要素。于是她从小就受到灌输,要完成女性的使命。男性亦然。”这是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这一概念是从特土良的思想中提炼出来):正是由于个体的组成不同使得我们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属性,也才会有两性。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使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渡。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美国极度畅销,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书为波伏娃招致抗议甚至恶意诽谤。虽然波伏娃获得支持寥寥,但却打动了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后者认为从人类学角度看,波伏娃的这部作品是完全可被接受的。一些同时期的大作家反对波伏娃所写的,并有众多诽谤者。
作品[编辑]

1943年:《女客》(L'Invitée),小说
1944年:《皮瑞斯与辛尼阿斯》(Pyrrhus et Cinéas),随笔
1945年:《他人的血》(Le Sang des Autres),小说
1945年:《没用的家伙》(Les Bouches Inutiles),戏剧
1946年:《人皆有一死》(Les Hommes sont Mortels),小说
1947年:《述模棱两可的道德》(Pour une morale de l'ambiguïté),随笔
1948年:《美国日记》(L'Amérique au jour le jour),报告
1949年:《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哲学散文
1954年:《名士风流》(Les Mandarins),小说
1955年:《特权》(Privilèges),随笔
1957年:《长征》(La Longue Marche),随笔
1958年:《一个乖女孩的回忆录》(Mémoires d'une jeune fille rangée),自传
1960年:《岁月的力量》(La Force de l'âge),自传
1963年:《物质的力量》(La Force des choses),自传
1962年:《贾米拉·布巴夏》(Djamila Boupacha)
1964年:《宁静而死》,("Une Mort très douce")自传
1966年:《美丽的画面》,小说
1967年:《破碎的女人》,小说
1970年:《衰老》,随笔
1972年:《要焚毁萨德吗》,随笔,《特权》的续本
1972年:《一切都说了,一切都做了》,自传
1979年:《至高无上的精神》,小说
1981年:《告别仪式》,继《1974年8月至9月与萨特的谈话》,自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七孔桥
编辑

七孔桥又名双溪桥,位于贵州省王蒙乡孟塘村附近的孟塘河(又名打狗河)上,有七个桥孔,高7米、宽4.5米、长35米,横跨东西。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7年),落成于三十年(公元1850)年,后因桥被洪水冲毁一孔,交通中断。

1基本概况

大七孔桥,原名万善桥,修建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8年),

大七孔桥
落成于道光30年(公元1851年)。后因大水灾,被洪水冲毁其中之一孔。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修复,改名双溪桥,俗称大七孔桥。根据《荔波县志资料稿》记载,“大七孔桥因连绵七孔,故名,又名万善桥或双溪桥,横跨孟塘河(即打命河),气势雄伟,为本邑境内之第一大桥。”
2地理位置

大七孔桥位于贵州省王蒙乡孟塘村附近的孟塘河。 贵州省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

大七孔桥
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地理环境独特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大七孔桥
气候舒适宜人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在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植被丰厚多样

贵州植被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的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河流数量众多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3建筑特色

大七孔景区气势恢宏,雄浑险峻。妖风洞激流跃出,形成层层跌水,构成一曲曲浑厚激越的交响乐。

大七孔桥
天生桥(仙人桥)犹如自然力所建树的东方凯旋门,堪称天下一绝。刚来到入口处,是蓝天,白云,碧水,石桥。
沿着栈道,徐徐前行,初时的水还是很平静的,象一颗绿宝石,镶嵌在山石脚下。
渐渐的,水流开始变得湍急,那些被冲刷得溜光的大石静静的立在水中,赋予水更多的鲜活和激情。
山,也变得更加陡峭,层层叠叠。看到它就会想到那句‘山外有山’。
从大七孔桥溯流而上,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长长的天神峡谷,峡谷内危崖层叠,峭壁耸立,岚气缭绕。前行约1公里后,仰望左崖有一座高、宽各约100多米的峭壁直冲云霄,绝壁上附着朵朵钟乳、层层翠林,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壁上还有三个自下而上的大小洞穴,洞口绿树丛生,情趣盎然。据说最为奇异的是,在这里不能大声呼叫,否则绝壁上的大小石块会飞溅而来,当地百姓谓之天神恼怒,这里因此得名为恐怖峡。继续前行,可见一座大自然鬼斧神工凿造而成的天生桥。桥高60米,桥孔宽20来。桥下湍急的水流形成一道瀑布;桥孔下遍布形态各异的钟乳石。
4景区介绍

大七孔是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为主体的景区,距小七孔鸳鸯湖景区约5公里。景观峻险神奇、气势雄峻磅礴,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洞中有瀑,瀑下有湖,湖上有天窗,阳光投下形如日月星斗,还有一座高80余米的天生桥巍然而立被专家们誉为“大自然神力所塑造的东方凯旋门”,观之令人肃然起敬,为大自然神力所折服。 大七孔以进入景区的一座大七孔古桥而得名。充满了神秘、奇特的色彩。从大七孔桥溯流而上,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长长的天神峡谷,峡谷内危崖层叠,峭壁耸立,岚气缭绕。前行约1公里后,仰望左崖有一座高、宽各约100多米的峭壁直冲云霄,绝壁上附着朵朵钟乳、层层翠林,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壁上还有三个自下而上的大小洞穴,洞口绿树丛生,情趣盎然。最为奇异的是,在这里不能大声呼叫,否则绝壁上的大小石块会飞溅而来,当地百姓谓之天神恼怒,这里因此得名为恐怖峡。
继续前行,可见一座大自然鬼斧神工凿造而成的天生桥。桥高60米,桥孔宽20来。桥下湍急的水流形成一道瀑布;桥孔下遍布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桥侧长满灌木、花草,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荔波樟江风景区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边缘,在荔波县城西南部,距都匀160多公里,距贵阳310多公里。总面积达270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有58个主要景点,分为小七孔风景区、大七孔风景区、小春河峡谷风景区等,其中小七孔风景区最为优美。
小七孔风景区

小七孔风景区位于荔波县城西南部30余公里的群峰之中,景区全长7公里,山水秀美精巧,景致古朴幽静。置身景区之中,游人立即能够感受到如诗如画的情怀和如梦如歌的韵律。
响水河上有一座古桥,这就是著名的小七孔桥,此景区的得名亦因此桥。小七孔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桥下七拱,横跨响水河。在古桥上观河景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响水河幽幽泛着绿光,粼粼微波显得十分恬静。河水清澈,有如游人至此干干净净地入下所有心事。如若乘舟游河,便可赏到两岸布依族的古色古香的建筑。嗅着两岸花丛溢来的芳香,心中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大七孔桥
沿响水河逆流而上,可欣赏到多级瀑布美景。这瀑布有因河水落差形成的河床瀑,有因河水自陡岩上跌落而成的飞瀑。在一段长不足百米的河段,竟形成了20多级层叠的瀑布景观。瀑布落差大的,高有数十米,小的由只有一两米,瀑水如雪玉飞溅,白浪闪烁,煞是好看。如若把有瀑布景观的河段游完主会发现,长3公里的河段,共有68给瀑布,20多个深潭。
小七孔景区还有金钟洞景观,此洞位于一座山峰的腰部。由山下攀到百米多高的山崖上,过南天门入洞,游人马上就会惊叹,因为洞美景宛若仙宫。洞内有很多厅,蟠桃厅中有蟠桃宴景观,第二厅有金钟洞徽,是一颗巨型的钟乳石钟,高达9米。其后一路游去,还可见到石狮把道、玉女拂尘、瑶池等等钟乳石景观。至此游览,犹如到神宫仙府逛了一次。
大七孔风景区

大七孔景区气势恢宏,雄浑险峻。妖风洞激流跃出,形成层层跌水,构成一曲曲浑厚激越的交响乐。天生桥(仙人桥)犹如自然力所建树的东方凯旋门,堪称天下一绝。
大七孔桥,位于王蒙乡孟塘村附近的打狗河上,有七个桥孔,高7米、宽4米5、长35米,横跨东西。修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7年),落成于三十年(公元1850)年,后因桥被洪水冲毁一孔,交通中断。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重修复改名双溪桥。是解放前荔波县境内的第一大石拱桥,现今通向小七的公路经过桥上,是旅游区的重要桥梁和景物之一。
打狗河两岸悬崖峭壁,形成天然峡谷,逆行前行1公里,左岸有座宽、高100多米的峭崖直冲云宵,堆堆钟乳奇异,丛丛翠林闪彩,像斑斓的彩画帖在绝壁之上。它的中央有由下斜着向上排列成“一”字型的3个洞穴,深邃黝黑。其中最大的一个岩洞口,也是最高的一个洞口,这里危岸层叠,峭壁矗立,视线狭窄,仰望天空一线。人们在这里如大声说话,两岸绝壁上就有沙石乒乓落下。
方村河伏流出露不远,有一横跨河两岸的天然巨岩,是喀斯特是貌奇观之一,谷称天生桥,又谓仙人桥。高60米,厚10多米,桥孔宽20多米,河水流过桥后,还形成2米多高的大瀑布。仰观桥孔下,只见巨型钟乳悬挂,桥脚、桥侧的裂隙石缝长出绿石草丛灌木,藤萝花卉缠裹桥身,真是满目琳琅、五颜六色的天然大彩桥。桥下瀑前水激浪涌,小船不能靠近,到此必须停船,把船扛在肩上攀登危岩,超过瀑布,又才能逆流行舟在暗河峡谷之中。此景惊险,别具一番乐趣。
方村河进入暗河道前的一段明流,是一处高逾百米的深幽河谷。两岸悬崖峭壁上生长各种奇树异草,涨水期河流汹涌澎湃,枯水时节潺潺细流。 人沿峡谷行走,往往有惊无险,因为峭壁上可进入暗河的小径旁有密密的小树挡着,行人不用担心会掉下河去,步入此景情趣无穷。
驾欧乡板潭村干引(布依语干即洞)内的地下龙宫和地下大湖。湖中有沙滩,沙滩上有棵大树直立,如定海神针。湖边暗河出水处形成20米高的大瀑布。
水春河景区

水春河主要景点有海滩、苦竹滩、白石滩、天然画图、马尿滩、急流滩、姊妹峰、姊妹滩、长滩、白岩、龙王洞、夕照归途、三岔河、吊桥、万鸟洞等。
马尿滩是巨石河床形成的湾水滩,滩势平缓,清水如练。滩边绝壁如削,绿树如伞,控遮荫河上,离河面约1米7高的绝壁处,有泉似马尿喷射而出,故名。泉名虽欠雅,水质却甘洌,沁人心脾。布依人双传说这是一股“神泉”,喝了这泉水能获得好运气。
崖麓江边有一溶洞,相传是龙王居所,故名龙王洞。洞幽曲折,洞口濒江,桃花汛发,水几漫入。布依人说,那是龙王爷招待蟹将虾兵的宴席。今日荔波人待客酒席的“九大碗”习俗,据说就是跟龙王爷学的哩。
在水春寨上游15里处名叫“戈给”的河段里,江流湍急,两岸绝壁夹峙,树木葱茏。

大七孔桥
在一面叫虎刀壁的陡岩上洞口密布,岩腹中是一个巨大的溶洞,洞内居住着成千上万只山燕子,故称万鸟洞。每天晨曦初露时,燕群在峡谷里追逐盘旋,要足足飞1个多小时才能全部出洞,一时间鸟翅蔽天,翔声震耳,蔚为壮观。
白岩是水春河十道浪峡谷山水的最后一堵石壁。陡峭的石崖如削,怒拔直冲云宵,巍然屹立,如大江闸门一般。弯过这道银色的峡谷大门,水春河豁然开朗,往下河段改称为樟江,前行4里便是荔波城了。
樟江风景区有公路可达广西金城江、南丹和省内独山、麻尾等地;贵阳有旅游列车小七孔号,交通十分便利。景区设有宾馆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可一次性接待游客数千人。
5传奇典故

大七孔桥的传说
布依族民间相传,最早出资建桥的是一名寡妇。她丈夫早逝,家有一大笔产业,亲生七个儿女都个个夭亡,她独自感伤异常。一天她去赶集,路上遇见一名衣衫烂缕、瘦弱如柴的老妇,坐在孟塘河井边捉蚤子,穿着又烂又脏。她想去边井喝凉水,见此人在井边,又不想去。但那时烈日当空,口渴难忍,便哑抵着去井里掏一捧水喝。那老妇人见寡妇到井边喝了水,便伸手讨要二文钱。寡妇原本是吝啬的守财奴,家藏万贯,不施一文。只因她丈夫、儿女全死之后,单独一人生活,感到无聊,同时也把金钱财米看得轻薄些了。为此,老妇伸了手,虽是又黑又脏,她也感到伸手容易缩手难,便不在意的给那老妇三文钱。最后,她想这老妇人,从未见过,莫不是……?干脆多给她一吊钱,叫她买点好的吃穿。于是她蹲下来,对老妇人说:“我也命苦,只不过我多有几个钱,你没有钱罢了。我有钱,无儿无女的,孤苦零仃,要钱多有什么用呢?我给你吊把,帮补你点吃穿,积点善吧!”她给钱给老妇人,她就转身上路了,她离开井边来到大路上时,听到有人说:“万善,万善呵!”她回头看时,那老妇人不在井边了。她这时对天拜跪作揖,叩头说:“老神仙,你指点吧!我有力量一定要去办。但求神仙助我一臂之力,事办好后,必去酬谢!”从此,她多做善事,乞求善果。 一天她去赶王蒙时,正遇打命河(即孟塘河)樟江河都涨水,广西方向瑶族妇女来赶场,涉渡打命河时,有七个妇女牵手排成一线,互相结队安全涉渡过了河,上岸赶场,喜笑颜开,高兴无比。另有一男子汉,单独一人涉渡,大水冲过来,他打了几个“捞穿”跌下水去,幸好他会游泳,免遭灭顶之灾,否则有丧命的危险。这些事,在她回家后,半夜单独回忆思考,白天发生的事一一呈现在她的眼前。思来想去,她决定把自己的家产田园变卖,在打命河上七个瑶族妇女安全涉渡处兴建一座七孔大石桥,完成老神仙指点她“万善”的夙愿。

大七孔桥
第二天,她感到自己虽变卖全部家产田园,还是难于完成资金方面的筹措,她又去串联基本情况与她相似的寡妇,也动员她们集资兴建“万善”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神仙的暗助下,有六家寡妇也同意出资相助。连同她本人就有七个寡妇,她们商议,兴建一座七孔大石桥,以利子孙后代行走,也给桥孔跨度小些,更牢固些,也代表着七个瑶族妇女牵手涉渡、七家寡妇合建此桥、功分七等分、德七等积、名七家有。事已议定,她就张贴变卖家产田园的广告,并四处访查招聘技高艺超的石匠来设计施工。
天有不测风云,建桥过程中,打命河里的蟒蛇精作怪,多次涨大水泛滥成灾,多次冲垮、冲走施工材料,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和破坏。结果,她的家产田园全部变卖精光,另外六家寡妇的支助也已用尽,财产也变卖所剩无几。眼看大七孔桥难于开支工本价了,在这万分困难的时刻,老妇人——神仙来到了,她来察看寡妇们修桥的情况。寡妇们得知老神仙驾到,她们迅速到原来遇见神仙的孟塘井边,找到神仙请教指点。神仙叫她们各自回家到后院挖“古窖”(前人埋藏的银子),又说:“你们放心大胆干下去,我帮你们!”说到此,神仙又不见了。她们回家准备了灯火、挖锄,深夜到神仙指点的后院挖。刚挖几锄,就遇到一块大石板,揭开石板,下面就是几大缸灰扑灰扑的银子。她们连夜人不知鬼不觉的搬回住地。有了银子开工资,快要停工的大石桥又增加工匠人马大干起来了。同时神仙从暗地里教训了打命河源头黑洞里的蟒蛇精,不准它再发大洪水,泛滥成灾,冲走大桥上的一木一石。大蟒蛇精被神仙从暗里驯服了,兴建大桥的工程顺利进行着。
不久,桥建成了,寡妇们的钱也再次花光,只剩几锭银子立了碑,起名为“万善桥”。天堑变通途,黔桂两地群众皆大欢喜。大七孔桥建成之年,日夜都有瑶族、布依族后生和姑娘坐在大桥两边石栏上唱歌,或赞颂兴建大七孔桥之功,或赞扬大七孔桥之美。偶尔唱唱意中人之情感。歌声回荡打命河谷,

大七孔桥
响彻云霄。路人也欢喜若狂,无人不赞叹大七孔桥美中美。
但也有极少数别有用心、怀有恶意的人造谣惑众,栽剌中伤,说什么:“寡妇田园家产都变卖光了,她们哪里还有钱,她们搞来的银两一定是卖窑得来的。”(其实是神仙指点挖到的古窖(宝藏))。还把无中生有的罪名栽诬陷害,多次告状到大蟒蛇精处,要大蟒蛇精出来毁桥惩罚建桥的寡妇们。大蟒蛇精听了恶言非语之后,也想马上就把大七孔桥搞垮,但它忆起神仙的金竹根鞭笞教训来,它十分胆寒,不敢轻举妄动。天天躲在深邃的黑洞中,与洞外之事隔绝。
直到清光绪那诽语四处传播。好事不出门,恶言传千里。恶人的栽诬陷害越传越恶,直到许多平民都起了疑心,寡妇们银钱来处不明,对恶人的非言非语官府也听之任之,不过问,不回驳。寡妇们也有口难分、有嘴难辩,说神仙指点挖得古窖银子,众人也不信了。恶人多次去请求大蟒蛇精发大水泛滥毁桥,大蟒蛇精原为凶恶之辈,好事不做、坏事有余,便冒天下之大不讳,不管青红皂白,听了恶人之言,从妖风洞出来,发了大洪水,冲毁大七孔桥中的一孔,以示对寡妇们的惩罚。

大七孔桥
桥垮了,寡妇们倾家荡产、积蓄也光了,无力再支付工资修补。官府也污腐,不为民作主,辟谣树正,让邪恶把万善桥毁了。寡妇们的积善毁了,她们痛哭连天,好心人也怨天尤人、怨气冲天,惊动了神仙。神仙装成一位白胡子老者到实地查访论证。寡妇们都是好人,被恶人中伤了她们的心灵,恶孽是大蟒蛇精,不问青红皂白继续作恶,不能容忍。于是大蟒蛇精被神仙毫不留情地用金竹根鞭笞至死。为此,现在妖风洞只有风而没有大蟒蛇精怪作祟了。寡妇们修桥名正言顺,受到众人传为佳话。官府不查民情,不主持公道,使好人受冤屈,神仙罚他把被大蟒蛇精发洪水冲垮的一孔大桥修复。县官无能,合邑捐资而修,桥修复后改名为双溪桥。至今,因无大蟒蛇精作恶了,大桥数百年安然无恙。
6自驾功略

经渝黔高速到达贵阳,当天宿贵阳,经贵新高速到麻尾,再到小七孔西门,当天下午游玩小七孔,宿荔波县。第二天游大七孔,经荔波到独山的省道,经独山上贵新高速回贵阳,当天住贵阳。第三天经渝黔高速回重庆。
重庆至贵州这段路弯道多且险,一路上都有点心惊胆颤,重庆至松坎收费站155公里,过路费55元。在松坎休息半小时,吃了点干粮和水果,再度整装出发,渝黔高速遵义段都是高架桥和遂道,路险,车速不能太快,控制在80至100公里/小时,遵义至贵阳高速已全线贯通,比较好走,到贵阳阳关收费站129公里,收费75元。到达贵阳找住宿,比重庆的房价高多了,在酒店外有大排档,贵州烧烤,就是将各种各样的菜先炒好,再放在铁盘里烤着吃,味道还可以。从贵阳小碧站上贵新高速,路面较差,但还是中间有隔离带的全封闭高速,限速100公里/小时,听说贵州的警察查超速很厉害,过了都匀,高速就有点假了,双向双车道,建议去的人一定不能走高速,要在都匀下高速,走老路,路面比高速好多了,只是路程要远些,但时间差不多。从麻尾到小七孔西门只有30公里,这已是广西边境了,一路上风景很好,远处是喀斯特地貌的山丘,近处的草地上牛、马在悠闲地吃草,贵阳到小七孔西门385公里,过路费110元。

大七孔桥
晚上住在荔波金谷宾馆160元/间含早,吃当地的虾酸狗肉,带皮牛肉,味道不错,只是确实有点酸。到了小七孔,小七孔门票55元,电瓶车20元,保险5元,一共为80元/人,。
推荐景点:小七孔桥、响水洞、68级瀑布、水上森林、翠谷瀑布、卧龙潭。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稱】:風牛馬不相及
【拼音】:fēng niú mǎ bù xiāng jí
【釋義】: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風馬牛不相及”。
【出處】:梁啟超《天演學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傳略》:“夫孰知蘭之生產,與彼風牛馬不相及之貓,有此若大關係乎?”

“万马蹄如骤雨来”,古人如此描绘万马奔腾之气势,风驰电逝,蹑影追飞。马,属哺乳纲、马科动物。别名为午、乾、骥、骓、骧、骢、驹等。马在十二生肖中名列第七位,在我国十二地支中属“午”。古籍云:“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马称之为“午”,皆源于此。午,在甲骨文中为“驭索”之形象。《说文解字》释“午”时云:“仵也,五月阴气忤逆阳冒地而出。”午之五行属火。由此看来,古人对马的研究不可谓不深。
古今中外,马所起的巨大作用,是其他家畜不能代替的。拉车代步,放牧碾磨,驰骋疆场,故而《说文解字》曰:“马,怒也,武也。”此处用“怒”和“武”来形容马,足以表现马的刚健雄壮,威武昂然之气度。人类学会驯化马的技术后,人与马的关系才真正变成息息相关,生死与共。
汉语中有关马的成语灿若群星,在说话、写文章之时若使用得当,则能使之用语生动,习习生辉。
与马有关的成语: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鞍马劳顿 鞍马劳困 鞍马之劳 鞍前马后 弊车羸马 不食马肝 北叟失马 兵荒马乱 伯乐相马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宝马香车 兵强马壮 车水马龙 单枪匹马 东风吹马耳 风马牛不相及 害群之马 汗马功劳 非驴非马 肥马轻裘 古道西风瘦马 快马加鞭 金戈铁马 金马玉堂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老马识途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马不停蹄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马后炮 马前卒 马首是瞻 门前冷落车马稀 秣马厉兵 驽马十驾 千军万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塞翁失马 青梅竹马 犬马之劳 戎马倥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司马青衫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死马当活马医 驷马难追 素车白马 万马奔腾 万马齐喑 下马威 心猿意马 悬崖勒马 走马看花 指鹿为马 蛛丝马迹

马前卒 旧指在车马前供奔走使役的人。后比喻自愿为他人和正义事业出力、献身的人。
千里马 原指可以日行千里的骏马,现特指有才华的青少年。
回马枪 古代的一种战术。诱敌追赶,伺其迫近,突然回马猝不及防地向其猛扎一枪。现比喻突然反击。
马不停蹄 原指骑者不停地赶路或作战等。后形容连续从事某项活动。
马牛其风 也说“风马无关”、“风马不接”、“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牛马风”、“马牛风”。原指马牛逃逸。后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马失前蹄 形容失足跌倒。
马头牛角 马头上长不出牛角。比喻互不相干,牛头不对马嘴。 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藏族。
马头羊尾 头部如马,尾部如羊,头大尾小的意思。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虎头蛇尾。 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藏族。
马耳东风 也说“马耳风”、“马耳春风”、“马耳秋风”、“马耳射东风”、“东风射马耳”、“东风吹马耳”、“春风过马耳”。东风吹过马耳边,瞬间消逝。比喻对别人的话漠然置之,无动于衷。也比喻两不相干。
马齿徒增 也说“马齿加长”、“马齿日增”。马的牙齿随年龄的增长而添换,所以凭马的牙齿就可以知道马的年龄。比喻年龄白白地增长,而学问却没有长进或事业却没有成就。都用作自谦之词。
马放南山 也说“华山归马”、“放牛归马”、“归马放牛”、“休牛归马”。比喻天下安定,不再用兵。
马角乌头 也说“马牛乌白”、“马头觅角”、“乌白马角”。马长出角来,乌鸦头变白。比喻发生奇迹。也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
马空冀北 也说“骥空马群”、“群空冀北”。伯乐经过冀北,良马就被搜罗一空。比喻善于识才,使有才之士皆被重用。 〔冀北〕冀州北部。
马到成功 战马一到就取胜。形容获胜的轻易、迅速。
马革裹尸 也说“裹尸马革”。用马的皮革将牺牲在战场的将士的尸体包裹起来。形容在战场上英雄作战、壮烈牺牲。
马首是瞻 也说“马首前瞻”。原指作战时士卒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
马首靡托 指在行动上没有依靠,不知该怎样做。
马前泼水 相传汉代朱买臣穷困时,其妻与他分手。后朱买臣富贵,其妻请求和他重归于好。朱买臣在马前泼水于地,以示绝情。比喻夫妻离异,已成定局,无法再挽回。
马前车后 也说“鞍前马后”。原指在别人的车马前后服侍、听差。也指听人使唤的人。
马疲人倦 人和马都很疲倦。形容长期作战或行路的疲惫情景。
马笼牛缰 马的笼头,牛的缰绳。比喻对人笼络。 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藏族。
马鹿易形 比喻是非混淆。
马瘦毛长 比喻境遇困难,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马嘶人语 也说“人语马嘶”、“人喊马嘶”。形容喧闹嘈杂,也指尘世。
马舞之灾 也说“舞马之灾”。比喻火灾。
马上墙头 也说“墙头马上”。指青年男女初次相见。形容相互一见倾心。
马上得天下 骑在马上南征北战,通过武力夺得天下。比喻用武力建国。
马死落地行 比喻没了依靠,只能靠自己。
马听锣鼓转 比喻看人脸色行事。
马无夜草不肥 比喻人若无意外之财或以正当手段聚敛钱财就不能富起来。
马行十步九回头 也说“马行十步九回首”。比喻恋恋不舍,不愿离开。
马屁拍在马腿上 比喻阿谀奉承却讨了个没趣儿。
下马威 谓官吏刚上任就借故处罚下属,显示威风。也泛指一开头就给对方一点厉害,以压倒对方。
下马看花 比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
万马齐喑 也说“万马皆喑”。所有的马都默不作声。比喻人们都沉默无语,空气沉闷。
万马奔腾 千万匹马向前奔跑跳跃。形容声势浩大,极为壮观。
大马金刀 骑大马,挎大刀。原形容武将跃马扬刀的威猛姿态。指大模大样,满不在乎的举动。也比喻说话尖刻犀利,一针见血。
大势军马 指实力强大,作战勇猛的军马。
大车驷马 古代高官显贵所乘的四马驾的高盖车。借指高官显贵。 〔驷〕同驾一车的四匹马。
小马乍行 比喻人略一得意就趾高气扬。 〔乍〕刚刚开始。
天马行空 也说“行空天马”。天马(神马)在空中驰骋。比喻才华横溢,气势豪放,不可阻挡。
天马脱羁 也说“天马不可羁”、“天马脱衔”。比喻不受约束,自由自在。
车水马龙 也说“马龙车水”。车像流水,马像长龙。形容车马很多,来往不断,非常热闹。
车在马前 大马拉车在前,马驹系在车后,慢慢地学拉车。比喻初学见习的情况。
车攻马同 谓战车战马动作整齐。比喻军容之盛大,军纪之严明。
车殆马烦 车轮转不动了,马也疲劳了。形容旅途劳顿。 〔殆〕通“怠”,疲乏。
车辙马迹 也说“车尘马迹”。车轮压过、马蹄踏过留在道路上的痕迹。比喻所作所为残留下来的痕迹。引申为游历的踪迹。
车马骈阗 车马聚集很多,形容非常热闹。 〔骈阗〕罗列,连续,盛多貌。
车马盈门 车马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车马辐辏 比喻人或物集聚一处。形容车马集聚拥挤。 〔辐辏〕车辐辏集于毂上。
风马不接 也说“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比喻两方面毫不相干,没有关系。〔风〕雌雄相诱。
风车雨马 也说“风车云马”、“风马云车”、“云车风马”。风作车,雨作马。指神灵的车马。
风樯阵马 乘风疾驶帆船,列阵出征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豪迈,行进迅速。也比喻文笔逎劲豪迈。
归马放牛 也说“放马归牛”、“放马华山”、“散马休牛”。把战时用的马牛放归山林田野。表示战事结束。
白马素车 指用于凶丧之事的白马白车,用来表示丧葬。
白马非马 战国时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揭示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
白马王子 指年轻女性心目中理想的男性。
白驹空谷 比喻贤能之人。 〔白驹〕白色少壮之马。
白驹过隙 也说“过隙白驹”。像少壮的骏马在缝隙间飞快地一闪而过。形容时光过得极快,转瞬即逝。
代马依风 也说“代马望北”。身在他处的北方骏马,仍旧依恋着塞北的大漠朔风。比喻客游远方的思恋故乡之情。〔代〕古时有代群,后泛指北方边塞地区。 〔代马〕北方所产的良马。
衣马轻肥 穿着轻而暖的衣服,乘着高大的马。形容官高位显。
戎马之间 指在战争中。 〔戎马〕战马,借指战争。
戎马生郊 谓战乱起于近旁,兵祸大作。
戎马生涯 指职业军人从军作战的生活。
戎马倥偬 形容身在战阵,军务繁忙紧迫。 〔倥偬〕急迫匆忙。
老骥伏枥 年老了的良马虽伏于马槽,仍想奔千里远路。比喻年虽老而仍有雄心壮志。〔骥〕良马。〔枥〕马槽。
老马识途 也说“老马知道”、“老马知路”、“识途老马”。老马能辨认出走过的道路。比喻经验丰富的长者能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
老马恋栈 老马不忍离开马栈。比喻老年人的怀旧心情。
老马嘶风 老马在大风中昂首嘶叫。比喻人虽老而雄心犹在。
老马为驹 比喻老人被当作孩童一样地轻慢。也比喻年老而壮心不已。
老翁失马 比喻吉凶难测。
北叟失马 比喻祸福无定,坏事有时反而变为好事。〔叟〕老翁。
塞翁失马 比喻虽暂时受到损失,却可能因此而得到好处。也比喻坏事不一定绝对坏,有时反而可以变为好事。
失马亡羊 “塞翁失马,亡羊补牢”的缩语。泛指祸福得失。
失马得羊 丢失了马,得到的是羊。比喻失大得小。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藏族。
竹马之好 也说“竹马之友”、“竹马之交”。谓少年时骑竹马为戏之友。
汗马之才 有征战疆场的将才。〔汗马〕战马驰骋出汗。
汗马之劳 也说“汗马之绩”、“汗马之功”。指征战劳苦有功。后泛指工作业绩。
汗马功劳 也说“汗马功绩”、“汗马勋劳”。比喻征战劳苦。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功绩。
驰马试剑 跑马演示剑术。指讲习武事。
驰马思坠 骑马飞奔时,要想到摔下来的危险。比喻在顺利时,要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阵马风樯 也说“风樯阵马”。比喻气势雄壮豪迈。〔阵马〕冲锋陷阵的战马。〔风樯〕乘风疾驶的帆船。
求马唐肆 在不能停马的地方寻找好马。比喻索取东西走错了地方。 〔唐肆〕也作“广肆”,市集,不能停留马的地方。
花马掉嘴 指花言巧语,耍贫嘴,哄骗人。
走马以粪 善跑的马不用它的善跑,而用来耕地。形容天下太平,没有战事。
走马斗鸡 骑马奔跑,逗鸡争斗。指沉溺于赌博、打猎的游乐之中,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走马看花 也说“走马观花”、“看花走马”、“探花走马”。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比喻粗略地观察一下,不深入,不细致。
走马看锦 骑在奔跑的马上看锦。比喻粗略地观看。
走马赴任 也说“走马上任”、“走马到任”、“走马之任”。谓官吏就职,或指接受新的工作。
走马章台 原指骑马经过章台。后指涉足娼妓间。〔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时妓院的代称。
走及奔马 跑的速度可及得上马的奔跑。形容走路飞快。
乱马交刀 比喻一片混乱。
饮马长江 在长江边上给战马饮水,表示准备征战。
饮马投钱 在河边或从井里打水饮马,也要把水钱放在河边或井边。比喻为人廉洁,一介不取。
快马加鞭 形容快上加快。也比喻不断努力,继续前进。
快马一鞭,快人一言 也说“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快马只要一鞭打下就疾走到底;爽快的人一句话就算数或一句话就说清楚了,绝不迟疑。
纵马横刀 放开马缰,横握战刀。比喻勇敢、骠悍。
纵马加鞭 也说“纵辔加鞭”。放开马缰,再加上几鞭。形容飞快地驰过。
拍马溜须 也说“溜须拍马”。爱马的人见到良马,总是拍拍马的屁股表示称赞。后来为了讨好马主人,也总是拍拍马屁股表示赞美。比喻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金戈铁马 也说“铁马金戈”。比喻战争和戎马生涯。也形容军队的雄壮威武。〔金戈〕用青铜或铁制成的兵器,上有刃,装在长柄上。〔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枕戈汗马 头枕武器稍息,战马汗湿未干。形容时刻准备杀敌立功。〔枕戈〕头枕武器。〔汗马〕战马疾驰而出汗。
横戈跃马 也说“横枪跃马”。形容将士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姿势。
止戈散马 停止用兵,解散战马。谓战争结束。
放马后炮 比喻事情已经过去了,才发表议论,采取措施,为时已晚。
肥马轻裘 也说“轻裘肥马”。乘着肥壮的马驾着车,穿着轻暖的皮袍。形容生活阔绰奢华。
追驷不及 套着四匹马的车,已来不及追赶上飞奔的马车。比喻话说出去了无法再收回。〔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驷马高车 也说“高车驷马”。四匹马拉着的高盖车,多为显贵者所乘。
驷不及舌 四马之车也追不回说出的话。指说话应慎重,否则追悔莫及。
驷之过隙 比喻时间过得极快。
结驷连骑 也说“结驷列骑”。车编队,马相连。形容达官贵人出行时的显赫排场。〔结驷〕用四匹马拉的车编成车队。〔连骑〕一人一马列成马队。
驽马十驾 也说“驽马十舍”。良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十天也能跑千里。比喻能力差的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也能达到目的。〔十驾〕马驾车行走一天的路程为一驾,十驾就是积十天也能跑千里。
驽马恋栈 劣马留恋马棚、马槽。比喻庸人目光短浅,顾惜眼前小利,贪恋禄位。 〔驽马〕劣马,跑不快的马。 〔栈〕马槽。
驽马铅刀 低能的马,不快的刀,比喻才力很弱,不中用。
驽骥同槽 也说“驽骥同辕”。劣马和良马拴在同一个槽上。比喻贤愚不分。
驽蹇之乘 用劣马或跛驴拉的车子。比喻才能低下,不会有什么作为。
卖马留缰 马卖掉了,却把缰绳留下来。比喻办事分不清主次。 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藏族。
信马由缰 骑着马漫无目的地闲逛。比喻没有目标,随便溜达。
诱马就道 把马引诱上正道。比喻使暴徒歹人走上守法之路。 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藏族。
破马张飞 不顾一切,乱冲乱撞的样子。 〔张飞〕三国时蜀汉将领。 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东北。
倚马可待 也说“倚马之才”、“倚马立成”、“倚马千言”。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形容文思敏捷,很快能写出好文章。
秣马厉兵 也说“秣马利兵”、“秣马砺兵”、“厉兵秣马”、“兵厉马秣”、“砺戈秣马”、“谷马砺兵”、“厉兵粟马”、“砺兵秣马”。磨利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做好战斗准备。 〔秣〕喂。 〔厉〕磨。 〔兵〕兵器。
秣马蓐食 指做好战前的准备。 〔蓐食〕让士兵吃饱。
训兵秣马 训练好士兵,喂饱战马。指做好出征的准备。
选兵秣马 选好兵器,喂好战马。谓做好作战准备。
钳马衔枚 形容古代急行军时听不到马的嘶叫声和人的喧哗声。 〔钳马〕用器具夹住马口,不使鸣叫。 〔枚〕形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进军袭击敌人时,常令士兵衔在口中,以防喧哗。
得马生灾 也说“得马失足”。比喻因福得祸。
得马失马 比喻世事多变,祸福无常。
盘马弯弓 也说“弯弓盘马”。跨马盘旋,紧拉着弓。比喻严阵以待,做好战斗准备。也比喻故作架势,并不立即行动。
跃马扬鞭 跨上马背,挥动鞭子。形容急速前进或斗志昂扬。
跑马卖解 旧时民间艺人,身穿短衣,骑在马上表演各种技艺,以此挣钱谋生。也指耍杂技的人。 〔卖解〕旧时指以表现各种杂技挣钱谋生。
率马以骥 以骏马带领群马。比喻以能者为带头人,以德才兼备的人为表率。
散马休牛 指停止战争或不兴战事。
鞍马劳顿 也说“鞍马劳倦”、“鞍马劳困”、“鞍马劳神”。策马长途跋涉,劳累疲困。
鞍前马后 跑在鞍前,跟在马后。比喻随主子出征。也形容殷勤对待上司或主人。
野马无缰 没有缰绳的野马。比喻不受拘束,随意放纵。
打下马威 旧时新官上任,刚刚下马,就故意刁难惩治下属,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威风。后比喻初次接触就使对方难堪,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使人畏惧,树立权威。
弓调马服 弓已调好,马已驯服。比喻办任何事情,都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不食马肝 古人误传马肝有毒,所以光吃马肉不吃马肝。比喻研究问题时可以不管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或把有些不懂的问题暂时放下。
乌白马角 也说“乌头马角”、“乌白头,马生角”。让乌鸦变白,让马长出犄角。比喻愿望不可能实现。
两驾马车 以用两匹马共拖一辆马车来比喻一个班子由两个人共同负责指挥。
作牛作马 被人当作牛马来使役。
兵强马壮 也说“兵马精强”、“兵精马强”。形容军队实力雄厚,战斗力强。兵荒马乱 也说“兵慌马乱”。形容战时动荡不安的混乱现象。
驴前马后 本指官员出行时的随从衙役士卒。也比喻受人支配、俯仰随人。
驴年马月 驴不属十二生肖,不能纪年。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属乌有。“驴年马月”指根本没有的岁月或表示没有期限。
驴唇马嘴 驴和马的嘴唇根本不相干。比喻爱夸夸其谈的人的嘴巴,把不相关的两件事硬扯在一起。也指所答非所问。
秋高马肥 秋天水清气爽,马匹上膘,变得肥壮。
勒转马头 比喻转换方向。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吴语区。
蛛丝马迹 也说“蛛丝鼠迹”、“马迹蛛丝”。顺着蜘蛛的细丝,寻找蜘蛛的所在,按照马蹄的痕迹可以寻到马的去向。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黑嘴马脸 心里不高兴,脸拉得很长,脸色很难看的样子。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西南地区。
墙头马上 女子从墙头向外张望,男子骑马路过此地遇到。比喻男女互相爱慕之状。
旗开马到 也说“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比喻事情一开头便获得成功。襟裾马牛 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可笑无知。 〔襟裾〕借指衣服。露出马脚 比喻泄露出真相。
人死马翻 人战死了,马也翻倒了。形容在战斗中一败涂地。 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藏族。
人仰马翻 也说“马仰人翻”。人马都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在战斗中惨败。也形容极为忙乱或混乱。
人多马众 人马很多,力量强盛。 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侗族。
人欢马叫 形容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欢乐景象。
人困马乏 也说“马困人乏”、“马烦人怠”。人和马都困乏极了。形容行军或作战中体力到了极度疲劳的程度。
人烦马殆 也说“车殆马烦”、“车马殆烦”。人烦躁,马懈怠。形容旅途劳累困乏的神态。
人勇马快 兵很勇敢,马也跑得很快。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 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藏族。
人高马大 比喻在工作中依靠人多取胜,不计成本,不讲工效;常常是无计划地一哄而上。
人强马壮 也说“马壮人强”、“马壮兵强”、“马肥人壮”、“兵强马壮”。形容军队实力强盛,富有战斗力。
人喊马嘶 也说“人喊马叫”。人叫喊,马嘶鸣。形容人声嘈杂或纷乱扰攘的景象。
人慌马乱 人和马都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人中骐骥 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骐骥〕骏马。
骐骥过隙 千里马跑过缝隙。比喻时光消失得极快。
骐骥一毛 从千里马身上得到一毛。比喻得到珍品中的一小部分。
见骥一毛 只看见良马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只了解事物的局部,无法判断全部情况。
远求骐骥 到远方去寻求好马。比喻错失了面前的贤人。
骥子龙文 千里驹和龙文马。比喻英俊的人才。也指人家的好子弟。〔骥〕千里马。〔龙文〕骏马名。
骥服盐车 千里马拉盐车。比喻怀才不遇。也比喻有才能的人遭到抑制,处境困厄或大材小用。
令骥捕鼠 令千里马去追捕老鼠。比喻大材小用,用之不当。
渴骥奔泉 口渴的骏马奔向泉边。比喻急迫的愿望。也比喻书法矫健奔放。
怒猊渴骥 发怒的狮子,口渴的骏马。比喻书法矫健迅疾。 〔猊〕狻猊,即狮子。
按图索骥 也说“按图索骏”。按图上画的去寻找好马。比喻作事拘泥成法,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
道远知骥 路途遥远可以分辨出好马。比喻只有经过长期磨练,才能分出优劣。
附骥彰名 旧时指依附有才能的人而使自己名声显赫起来。
附骥攀鸿 也说“附骥攀麟”。依附千里马,攀附鸿鹄。比喻攀附显达以图自身成名。
附人骥尾 依附在好马的尾巴上,可以远行千里。比喻依靠他人的声望而成名。也用作与人合作的谦词。
饿马奔槽 饥饿的马奔向马槽。比喻行走的速度非常快。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四川。
飞黄腾达 也说“飞黄腾踏”。神马腾空飞驰。比喻骤然发迹,升官。 〔飞黄〕传说中的神马名。 〔腾达〕飞驰貌。
飞鹰走马 放出猎鹰,驱马奔驰去追捕鸟兽。谓打猎。
飞辕驾马 轻捷的马车又驾上奔驰的良马,形容快上加快。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西南地区。
心猿意马 也说“意马心猿”。佛教语。心思像猿猴跳跃,意念如烈马奔驰。比如心中的欲念起伏不定,难以自持。
见鞍思马 看到马鞍就想起马。比喻见物思人。
乌焉成马 乌、焉、马三字形体相近似。抄写时容易把“乌”、“焉”误写成“马”字。指传抄讹误。
手上有马 形容做事十分迅速,工作效率很高。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四川。
以毛相马 从马的毛来看马的好坏。比喻仅凭人的言语来评断他的人品、才能。也比喻仅以外表来衡量人。
匹马只轮 也说“匹马觭轮”。一匹马,一只车轮。形容全军覆没。
单枪匹马 也说“单枪独马”、“单人独马”、“单人匹马”、“单人独骑”、“独马单枪”、“匹马单枪”。一人单独上阵。形容孤军奋战。也比喻一个人单独行动,不要别人帮助。
短衣匹马 身着短衣,骑着战马。形容战士英气勃勃,身手矫健的样子。
朽索驭马 也说“朽索御马”。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狂奔的马。形容情势非常危险。
轩车驷马 指高官显贵乘坐的马车。〔轩车〕古代一种有帷幕的车,为大夫以上所乘坐。
扶不上马 谓太无用的人,捧都捧不起来。 注:此是新成语。
秃齿驴马 驴和马的牙齿都已磨光,就无法辨认出驴马了。谓事物难以辨别。 注:此是俗成语,流传于藏族。
青梅竹马 也说“竹马之交”。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嬉戏之状。也指儿时就相识的伴侣。
招兵买马 也说“买马招兵”、“招军买马”、“买马招军”。招募士兵,购置战马。喻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
非驴非马 驴不像驴,马不像马。形容不伦不类的东西。
易道良马 比喻没有阻碍,可以顺利前进。 〔易道〕平坦的道路。〔良马〕好马。
盲人瞎马 也说“盲人骑瞎马”。瞎子骑着瞎马,看不清方向,乱走乱闯。形容极端危险。也比喻无目的地胡走乱闯。
变驴变马 变成驴,变成马。比喻身为低贱者。
指鹿为马 也说“指鹿作马”、“马鹿易形”。比喻公然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香车宝马 也说“宝马香车”。形容富贵人家出行时豪华珍贵的车马。
素车白马 也说“白马素车”。古代凶事、丧事所用的车马。后用为送丧之词。
素丝良马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对《诗经·鄘风·干旄》的注文说:“言卫大夫乘此车马,建此旌旗,以见贤者。”后因用“素丝良马”为礼遇贤士之辞。
南船北马 南方多水乡,人善于行船,北方多平原,人善于骑马。指南北方各自的不同特点。
高头大马 指体形高大,健壮优良的马匹。或比喻身材高大的人。
高车大马 古代豪华的车马。旧时形容高官显宦的阔气。
害群之马 比喻给集体带来危害的人。
脱缰之马 脱掉缰绳的马。比喻没有拘束的人或物。
悬崖勒马 也说“临崖勒马”、“勒马悬崖”。来到悬崖而能勒住奔马。指面临危境险地而能自制止步,及时回头。
悬车束马 也说“束马悬车”。谓在山路行走时为防跌滑,将车子挂牢,将马脚裹住。形容山路险阻难行。做驴做马 比喻为报答别人的恩情而情愿来世给人做驴做马服役,以此尽自己的报效诚心。注:此是俗成语。
窗间过马 日月像从窗间跑过一样。形容时光易逝。
寒蝉仗马 也说“仗马寒蝉”。像皇宫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有所顾虑而一言不发。也指不敢仗义执言。
跳篱骗马 跳过篱笆,骗走人家的马匹。指盗窃拐骗行为。 注:此是俗成语。
敝裘赢马 比喻行路艰难。〔敝裘〕破旧的皮衣。〔赢马〕瘦弱的马。
弊车赢马 也说“弊车驽弓”。破车瘦马。旧指为官清廉或家境贫困。 〔弊〕破旧。
毁车杀马 捣毁车子,杀掉马匹,然后逃走。比喻弃官归隐。
鲜车怒马 也说“鲜衣怒马”。装饰华丽的车子,强壮雄健的骏马。形容排场阔绰、生活豪华奢侈。〔怒〕指气势强盛。
腐索奔马 腐朽的绳索驾着狂奔的马。比喻情势危急,无法控制。也比喻小心谨慎地处理政事。
舞刀跃马 挥舞刀枪,纵跃上战马。比喻奋勇作战。
瞎马临池 比喻身临危境而浑然不觉。
攀辕扣马 把住辕杆,抓住马缰,不让车走。形容旧时百姓对爱民的官吏离任的挽留。 〔辕〕车前驾马的直木。
骑马找马 也说“骑马寻马”。骑在马身还在寻找马。比喻暂时做一种工作,又设法寻找更好的工作。也比喻先得小利后又想求大利。或比喻东西就在手边却找不到,粗心大意。
伯乐相马 比喻学识渊博有真知灼见的人,善于发现、识别人才。〔伯乐〕相传秦穆公时人,本姓孙名阳,善于相马,人皆以神话传说中掌管天马的星名“伯乐”称呼他。
咫角骖驹 比喻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人才。〔咫〕古长度单位,周制八寸为咫。 〔角〕额骨。 〔骖〕古代指驾在车两旁的马。 〔驹〕两岁以下的幼马。
一马平川 可让马奔驰的平地。形容地势开阔平坦。
一马一鞍 也说“一鞍一马”。旧指一匹马配一驾鞍。比喻一女配一夫,不再改嫁。
一马当先 跃马冲在前面。指起领头作用。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或带头。
一匹黑马 比喻平常不出名,在比赛、演出或其他活动中突然冒出来的人物。
一马不跨双鞍 也说“一马不被两鞍”、“一马跨不得双鞍”、“一马难将两鞍鞲”。旧时比喻女子不能再嫁。
一马不行百马忧 比喻领头的不动,其他的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一马有病百马忧 比喻局部影响整体。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形容话一说出口,无法再收回。也形容说话一定算数。
一个不摘鞍,一个不下马 指两人争持,互不相让。
四马攒蹄 指把人或动物捆在一起。 〔攒蹄〕马急驰时四蹄并拢在一起。
五马分尸 也说“五牛分尸”。古代酷刑之一。即用五匹马分别拴住人的四肢和头,然后驱马,将人撕裂开。比喻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很零碎。
五马六猴 比喻不受管束、不守规矩的人。 注:此是俗成语。
六马仰秣 马停食仰头听音乐。形容音乐优美动听。 〔六马〕古代帝王乘车驾用的马数。 〔秣〕喂马的饲料。
万马奔腾 千万匹马向前奔跑跳跃。形容声势浩大,极为壮观。
千军万马 也说“千兵万马”、“万马千军”。形容兵马多,队伍声势浩大。
杀马毁车 也说“毁车杀马”。比喻弃官归隐。
杀君马者路旁儿 使你的马力竭而死的,正是路边那些你想取悦的人。比喻哗众取宠往往会给自己招致祸害。
回马不用鞭 叫马往回走,不用挥鞭,也走得顺当。比喻办自己熟悉的事又快又好。
无马狗牵犁 也说“无牛捉了马耕田”。没有马,只好用狗来拉犁。比喻没有合适的,只好以次充好来将就。
望山跑死马 也说“望山走倒马”、“看山跑死马”。虽然看见山了,实际上还很远,会把马跑得累倒的。指路途尚远。
春风得意马蹄疾 也说“春风得意”。春风满面,得意洋洋地骑起马来,那马蹄飞奔、跑得特别快。原形容新中进士后的得意心情。现比喻事情成功后得意、欣喜的心情、神态。乞儿不辱马医 贫贱的人互不相欺。 〔乞儿、马医〕旧时都被视为卑贱的人。
死马当活马医 比喻已知道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仍作最后努力。
驴唇不对马嘴 也说“驴唇不对马口”、“驴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个人所讲的话不一致,相互矛盾。也比喻同一个人前后所说的话相互矛盾。
扶上马送一程 比喻卸任者对继任者很负责任,不仅扶他上马,而且送上一段路,然后才丢手。
人住马不住 人想停住脚步,所骑之马却收不住四蹄。比喻事情一旦发生,想不让它继续发展也不行。
人是衣服马是鞍 也说“人配衣,马配鞍”。指人穿上衣服会显得更加漂亮,就像马配上好鞍子会显得更加好看一样。
人有失足,马有失蹄 比喻办事难免有失误。
好马不吃回头草 比喻有志气的人做事不中途反悔,不走回头路。
门前冷落车马稀 比喻冷冷清清,或是曾经得意的人在失意后的冷淡情况,近似“人走茶凉”。
车如流水马如星 形容车马成群结队,来往疾驰。
车行车路,马行马道 比喻各干各的,谁也不要管谁。
行船走马三分命 指乘船骑马出门都是有危险的事情。
走马行船三分险 比喻干什么事情都有几分危险,绝对安全是没有的。
打了驴子马受惊 比喻惩治了甲方,使乙方受到惊吓。
骑着驴骡思骏马 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守着骆驼不说马 形容爱说大话的人,从来都是捡大的说。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比喻有家底的人即使衰败了也比穷光蛋强。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也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表示一句话说定,不再反悔。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耐力强弱,时间久了可以看清一个人的真正面目。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高马肥

名称:秋高马肥 拼音:qiū gāo mǎ féi
出处: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臣恐秋高马肥,虏必再至,以责前约。” 释义: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例句:其外市,则西至安集延、伊犁、哈密、喀尔喀,东至黑龙江,~,被�Y捆货而至。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
秋高马肥
拼音: qiū gāo mǎ féi 简拼: qgmf
近义词: 反义词: 先
用法:
解释: 〖解释〗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出处: 〖出处〗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臣恐秋高马肥,虏必再至,以责前约。”
例子: 〖示例〗其外市,则西至安集延、伊犁、哈密、喀尔喀,东至黑龙江,~,被�Y捆货而至。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

秋高马肥
成语读音: qiū gāo mǎ féi
成语繁体: 秋高馬肥
拼音简拼: 拼音首字母拼合
产生年代: 年代不详
感情色彩: 取决于上下文
日常用法: 一般使用法


成语释义: 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成语出处: 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臣恐秋高马肥,虏必再至,以责前约。”
成语例句: 其外市,则西至安集延、伊犁、哈密、喀尔喀,东至黑龙江,秋高马肥,被罽捆货而至。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
成语接龙: 肥遁鸣高 高屋建瓴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秦晋之好”的由来

来源:华夏历史 作者:一元一

(图)秦晋之好
秦晋两国间的相互嫁娶由来已久,所以称作“秦晋之好”。相比之下秦国的女子大概比较漂亮,所以王勃《采莲赋》说:“吴娃越艳,郑婉秦妍”。秦女嫁给晋人,也闹出过笑话,《文心雕龙》中说:“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跟班的比新娘子漂亮,晋人看上了跟班的。不过历史上说的“秦晋之好”,大多是政治婚姻,其中充满了阴谋和算计。晋献公以庶母齐姜为夫人,生了个女儿叫伯姬,她在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

 

晋献公死后太子奚齐被刺死在灵堂上。接着九岁新君卓子又被里克、邳郑等人摔死在宫中。

逃亡在梁国的晋献公之子夷吾,听说晋献公已亡,而里克杀奚齐、卓子等,大哥重耳还不想回国,就一边许诺里克做国相,一边请求姐夫秦穆公出兵助自己返国继位。秦穆公见夷吾的无德无能对秦国有利,即命公孙枝率三百辆兵车,送夷吾回晋国成为了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后,便毁约不肯给秦河西五城了,秦穆公非常恼怒。然后晋国遭遇了一场特大旱灾,境内大片田地几乎颗粒无收。晋惠公只好厚脸皮派大夫庆郑向秦国乞求购买粮食,秦穆公很大度地答应卖粮给晋国解救饥荒。但第二年秦国渭河流域遭遇罕见大旱灾,也发生全国性饥荒。而风调雨顺的晋国,庄稼大获丰收。秦穆公便遣使臣泠至向晋国借粮救荒。不料晋惠公却幸灾乐祸,并拒绝卖给秦国粮食。

于是气愤不过的秦穆公同宰相百里奚亲率兵马攻打晋国来了。秦军兵马虽少,但群情激愤,晋军则背恩将仇报的恶名,军心涣散连吃败仗。结果在韩原决战中,秦军把晋惠公也俘虏了。

接下来秦穆公夫人伯姬发挥了作用,她让人在后花园里垒一高台,台下堆积干柴,带着太子、公子与女儿穿上素衣以自焚胁迫秦穆公释放弟弟晋惠公回国。秦穆公也并不想杀他,但放他的条件是晋国割让河西五城,并把太子圉留在秦国做人质。

接下来秦穆公想要让做人质的晋太子圉回晋做国君,便继续实行“秦晋之好”的政策,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太子圉,还把河东地区的土地归还晋国。五年后,太子圉听说其父病重,生怕被人抢走君位,便私下跟妻子怀嬴商量一同逃回晋国。怀嬴表示:不敢跟太子圉逃走,也不敢向人泄露此事。于是,太子圉扔下怀嬴逃回了晋国。晋惠公病故后,太子圉继承君位,成了晋怀公。晋怀公一上台,却是宣布与秦国断绝来往。气得秦穆公大骂这个亲上加亲,又忘恩负义的女婿。

于是秦国大将公孙枝迎接重耳入秦。秦穆公又把怀嬴送给了重耳!这样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晋惠公和晋文公两人的姐夫,又是晋惠公儿子晋怀公的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晋文公的岳父。

秦穆公东向扩张的目的侵犯了晋国利益,继晋文公称霸之后,秦穆公的亲外孙晋襄公,便率军在崤山伏击并大败秦军。已是晋国太夫人的穆公之女文嬴,向儿子讲情才放回了几个被俘将领。弄得晋将先轸因之大怒,“不顾而唾”。

春秋战国多战事,但“春秋无义战”,“秦晋之好”也一样,未必见得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

 

秦晋之好意思是: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现泛指两家联姻。

名称:秦晋之好 拼音:qín jìn zhī hǎo
出处:元 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释义: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近义词: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词:反目成仇
用法:中性 宾语 结构:偏正式
例句: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秦晋之好 - 简介

1921年冬,梅兰芳与福芝芳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 ( qín jìn zhī hǎo )
解 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 处:元·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兼容。”
用 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示 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6回:“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
近义词: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词:反目成仇
灯 谜:陕西山西结交情
秦晋之好 - 来历

春秋战国时期 地图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期间,中国各民族以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争斗和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秦晋之好”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华夏族内部联姻,更反映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广泛交流与融合。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习俗,因而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被称之为“秦戎”、“狄秦”等。但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秦晋之好 - 典故
一种:中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又一种:书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还有一种:秦穆公与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个明君,两人都很有传奇色彩。晋文公重耳应该不叫重耳,而应该叫重目,因为他的眼睛有2个瞳孔,和舜帝一样。秦穆公把自己女儿嫁给重耳,帮助他复国,当时两国关系好的很!所以后来亲家叫“秦晋之好”。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