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加菲猫[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加菲猫从1989年至今的形象,当初的加菲猫体型为下半身肥胖,而且大都是以坐姿出现。
《加菲猫》(Garfield),部分译本作《加菲尔》,是一部美国漫画,由吉姆·戴维斯(James Robert "Jim" Davis)创作。
主角加菲(Garfield)是一只橙色、只吃人类食物的猫,包括一只不太聪明的宠物狗欧迪(Odie)及它们的主人乔恩·艾伯克(Jon Arbuckle,又译阿北、老姜)。加菲的名字取自吉姆·戴维斯的祖父詹姆斯·加菲尔·戴维斯(James Garfield Davis),而詹姆斯·加菲尔·戴维斯的名字可能是取自美国前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 Abram Garfield)。
加菲猫自推出以来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是一个成功的虚拟角色。

简介[编辑]

首部加菲猫漫画于1978年6月19日推出。
该作以宠物主人和他们的宠物取材,并带出“很多时候,宠物才是家里的主宰”的信息。另外,加菲猫亦常需要解决许多人类遇到的问题,例如减肥、对星期一的厌恶及恐惧、对事物的冷感及烦闷等。
事实上,加菲猫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越来越接近人类而非猫。1980年代初期,加菲猫开始以两脚行走而非以四脚爬行,而漫画的主题亦渐渐加入了情景喜剧的成分(例如加菲猫取笑他的主人愚蠢或情场上的失败),反而着墨猫的毛病的地方越来越少。一些读者认为,虽然漫画的画功多年来没有改变、没有退步,但就题材而言,该漫画的质素正在下降。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来吉姆‧戴维斯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作者,甚至不是主笔了。
加菲猫于1982年首次以电视动画出现,在2004年加菲猫更被搬上银幕。该年6月11日上映的《加菲猫》电影(Garfield: The Movie),以电脑动画制作的加菲猫及一只由真狗扮演的欧迪为主角。其他角色如乔恩·艾伯克亦以真人扮演。
角色[编辑]

三大主角[编辑]
加菲猫(Garfield) 配音演员:(台)陈旭升卡通频道(3D版)(台湾)、(港)林保全、陈永信(3D版)(香港)
简称加菲,另译加菲尔。一只橙色和肥胖的猫,品种为红虎斑异国短毛猫,宠物芯片号码3435BT-37Z22。
它喜欢大量的吃、长时间的睡、看电视、在篱笆上跳舞(但常被邻居打下去),以及捉弄欧迪和乔恩。
出生日期:1978年6月19日
它最喜爱的食物是千层面、微波炉烤猪肉卷、咖啡、甜甜圈等(但以千层面为首),最讨厌葡萄干、猫饼乾和菠菜、比萨的佐料中属鳀鱼最为忌讳。(动画中曾说过他有三大不吃食物,分别为葡萄干、蜗牛和水果蛋糕,漫画有时也会出现其他不吃的食物,如波菜)另外,它曾爬上树尝试捕捉雀鸟并将之吃掉(往往以失败告终)。也会将乔恩的蕨类植物盆栽当点心吃掉。但它是不抓(除非被逼)也不吃老鼠的。它也讨厌蜘蛛。
它最讨厌星期一。一般而言,星期一为它带来灾难,但如果该日是它的生日-6月19日则例外,另外加菲猫是不会说话的,他是利用想像与读者以及漫画中人类以外的动物沟通(也会和体重计沟通)(但在3D动画版The Garfield Show中,基本上除了欧迪以外的动物都是会说话的)。
(3D动画版台湾配音版里,加菲猫的口语中夹杂国语和闽南语。)
欧迪 /歐弟/ {欧迪} (Odie)
乔恩所养的狗,首次出硫日期是1978年8月8日。是一只没脑子、并曾狂追自己尾巴数小时、三不五时会乱舔加菲的脸的狗,品种为杰克罗素梗。经常被加菲虐待(通常是由桌子上踢下去,沙发上踹开)但毫无怨言,爱好追车、散步以及捡棍子,梦想是飞行。脑袋是空的(苍蝇可以由左耳飞入右耳飞出;敲击会有回声),鼻子可以拆下来,曾与加菲交换鼻子,舌头、双耳和尾巴可以延长。他也会趁加菲专心吃饭时在他背后大叫,使加菲惊吓而一脸栽在饭盆内。虽然剧中几乎都是笨笨的表现,但有一回漫画是只有欧迪在家时,他穿着大衣观看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并收听莫札特的古典音乐,而且他也曾把乔恩和加菲关在车外淋雨独自享受大餐,这些行为都暗示他的智商可能远超过平时给人的印象;但在The Garfield Show节目中,曾在不知情之下给企图侵略地球的义面外星人做过智力测验,鉴定结果竟为“脑残”。
欧迪在所有动物角色中,可能算是唯一不会说话的,但仍可依其所说出的“话”与加菲猫沟通。
乔恩‧艾伯克 / 乔恩·艾伯克 /乔恩/乔恩·艾伯克(Jon Arbuckle) 配音演员:(台)梁兴昌、吴东原(卡通频道(台湾)3D版))、(港)冯锦堂、翟耀辉(3D版)(香港)
加菲及欧迪主人,与加菲猫一同于1978年6月19日首天出现。
职业为漫画家,但剧中很少见到他工作。性格老实可是却很迟钝、后知后觉,经常跟女生约会却因为衣着老土、谈话内容沉闷而失败;但更多是因为间中为人疯癫、行为古怪把街上的女孩吓跑。 虽然他贵为加菲的主人,但在加菲面前却毫无尊严可言。他的食物常被加菲(甚至欧迪)抢走,衣服及家俱常被加菲抓破, 他的沙发常被加菲及欧迪霸占,另外栽种的盆栽及金鱼也常被加菲偷食,常常欲带加菲看兽医却被暴力对待以至弄的满地找牙。 但他对加菲而言却是不可或缺的,曾有一次加菲及欧迪先后离家出走,但最终忍受不了饥饿及寂寞而千方百计回家;同样乔恩失去了加菲及欧迪也是每天过著疯癫的生活。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27 Fri 2013 10:16
  • 置頂 袋鼬

袋鼬

  袋鼬(英文:marsupial mouse) 亦称袋鼩,食肉有袋目(Marsupialia)袋鼬科(Dasyuridae)的一些鼠形动物。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体长5~22公分(2~9寸),尾似帚,与身体等长。皮毛一般为纯灰色、浅黄色或褐色,少数种有斑点。形似鼠,但更像鼩鼱。多为夜行性,以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宽足袋鼬属(Antechinus)也吃花蜜。脂尾袋鼩(Sminthopsis crassicaudata)把多馀的脂肪储存在尾部。除宽足袋鼬属外,本科各属于食物缺乏时,都要蛰伏。 脊尾袋鼬(Dasycercus cristicauda)产于干旱地区;能捕杀家鼠,对人有益;从猎物体内便能得到所需的全部水分。跳袋鼩属(Antechinomys)有两个种,分布澳大利亚内地,尾长耳大,后腿极长,如踩高跷,颇似跳鼠。帚尾袋鼬属(Phascogale)有两个种,淡蓝色或浅红色;尾长,远端一半被毛粗而厚,当毛竖立时,形似瓶刷。树栖,但能袭击家禽。平颅袋鼩属(Planigale)的外貌和行为均似鼩鼱属(Sorex)。《红皮书》将澳大利亚的东跳袋鼬(Antechinomys laniger)列为濒危种,其他几个袋鼬种被视为稀有种。

生活习性和生存状况 编辑本段
  袋鼬科Dasyuridae是现存有袋类中肉食性最强的成员,种类繁多,约有50余种。袋鼬科成员多数体型较小,与老鼠接近,其中某些种类的袋小鼠体重仅4克,头体长不及6厘米,是最小的有袋类,也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袋鼬科现存最大的成员是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的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也是现存最大型的食肉有袋类,头体长约60厘米,强壮而凶悍。袋鼬科第二大的成员是斑袋鼬,大小如猫,也是澳洲大陆现存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原本常见与澳洲大陆东部的东袋鼬(食鱼袋鼬)Dasyurus viverrinus现在在澳洲大陆可能已经灭绝,仅存于塔斯马尼亚岛。袋鼬科成员很多为树栖性,也有一些为陆栖,其树栖性成员尾部均不具缠绕性,但是有些种类有蓬松的尾毛用于平衡。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定军山[陕西省汉中市]

定军山[陕西省汉中市] 定军山[电影]

定军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城南5千米,三国时期古战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原属武侯墓乡,今属定军山镇辖区。
编辑摘要

(图)定军山

定军山

定军山[陕西省汉中市] - 历史回顾

定军山
三国时,蜀将黄忠斩夏侯渊、赵顒于此,在历史上遂负盛名。属大巴山脉,其脉自高庙子入平地,隆起秀峰12座,自石山子至元山子,号称“十二连峰”,再东为当口寺孤峰,自西向东绵延十多公里,如游龙戏珠,故有“十二连山一颗珠”之誉。主峰定军山为最高处,海拔833米,山顶原有“古定军山”石碑,文革被毁,今新立。山南有一个天然锅底形的大洼,周长1.5千米,即三国时称为“可屯万兵”的“仰天洼”。北麓有一片广漠沃野,就是当年诸葛亮大布“八阵图”、设“督军坛”的武侯坪,黄忠大战夏侯渊的战场,时常发现“扎马钉”和箭镞,传为蜀军用兵之物;山旁有“斩将桥”,“八角琉璃井”井口八角形,薄页细花纹汉砖砌成,皆不存。山半腰有一大石,高约3.3米,宽约2米,中开一缝,宽窄不一,名曰“挡箭牌”,传为诸葛亮遮挡敌箭的遗物。
《沔县新志》载:南宋绍兴三年(1133),金人陷洋州(今洋县)、逼兴元(今汉中),宋将刘子羽邀吴玠同守定军山。
(宋)孙应时作品 《定军山叹》:仲达受巾国,佐治来闭营。君看此情事,岂辨吾孔明。八阵有天威,千里无留行。但度渭水去,贼势能不争。便当截狼头,三辅即日平。连年计兹役,独坐粮运萦。所以五丈原,驻军方杂耕。俶载维首夏,望望秋谷升。云何西风至,忽已落大星。痛哉万世功,於此丧垂成,炎精遂沦谢,王路终榛荆。三马肆蹄齿,群雄迄纵横。公科少徐死,此祸何由生。天机定谁执,变化纷可惊。乔木定军山,空有身后名,世论复齿莽,呜咽志士情。朗咏少陵诗,何诛陈寿评。
定军山下武侯墓庙宇堂皇,古木交错,山道盘桓,是旅游观光、怀古觅幽的佳处。
定军山[陕西省汉中市] - 形成原因
定军山山脉的延伸方向受走向近东西向的一组大断层控制,由于构造运动的差异性,使定军山北侧地层下沉,因而在山前形成一片开阔的平地。定军山与平地的高差为250米,山前为第四纪沉积物。
12连珠山的形成,应与走向北偏东的一组高度角的断层有关;北偏东的一组断层将本来连续的震旦纪地层割成数段,再经过长期风华剥蚀,逐渐形成了缓矮的12个像连珠一样的山了。
定军山[陕西省汉中市] - 地理交通

定军山(图)定军山
位于城南5公里处,三国时期是魏蜀两军交战的古战场。有12连山自西向东逶迤十多公里,宛如游龙戏珠,素有“十二连山一颗珠”之誉。 自县城可乘5路公交车直达。
水文气候
定军山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江河分水岭,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
地质地貌
定军山不像大巴山主脉那样峰峦高耸,连延数百里;它好像一串连珠近东西方向延伸,位于汉江以南近东西向的略阳、勉县、洋县大断层与走向为北东东北向的阳平关,勉县大断层相交地带的南侧。
沿定军山北缘有近东西方向,倾角大于60度的大断层,在山前地带岩层产状变化很大,并见有断层角砾岩,因此定军山北缘与平地间,应属断层接触。定军山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
定军山[陕西省汉中市] - 资源物产

定军山(图)定军山
军山狐(狸)
黄白相间,杂以黑斑,尾巴带有“天”字纹者为最名贵,曾为贡品。
茶叶
以“定军茗眉”为代表的“定军牌”系列名茶,扬名天下。80年代以来,汉江源头海拔800-1380米的古战场定军山域建立了无污染的良种生态茶园,茶区常年雾气潦绕,气候湿润,漫射光,短日照,土壤肥沃,微酸,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茶叶品质。“定军茗眉”以其“外形匀齐显毫,细秀如眉,色泽嫩绿,嫩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茶叶完整”曾多次获奖,先后荣获中国西部名优茶评比第一、“陆羽杯”奖、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银质奖、陕西名优茶金奖、汉中市优质产品奖,96年被中央办公厅选为国宴用茶。
矿产
铁炉沟——定军山白云岩矿带,石灰岩,浅海沉积型。附近有水泥厂。
定军山[陕西省汉中市] - 旅游资源

定军山(图)定军山
武侯墓背倚笔峰山,西南有定军山主峰吞吐呼吸,连峰横亘,壁立如屏。西北则有巴山余脉,高大雄峻,或腾跃直出,或曲折逶迤,据县志记载:“每当月明,忽见定军山头旌旗闪烁,帐房参差。……及早,遍访实无兵至”云云。
墓门左侧的停车场中央,有诸葛先生的白色石雕像一座。步入武侯墓,但见眼前岗峦起伏,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岗山,将武侯灵冢紧紧围护,转过书案梁,前面豁然开朗,玉带溪从内山门前蜿蜒而过,更为景区平添了几分幽静和神秘的色彩。
入内山门,见山门侧两幅壁画栩栩如生,一幅“三顾茅庐”,描述刘备为求东山再起,冒风雪严寒第二次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图中刘、关、张落马扣门,童子相迎;另一幅“将星陨落”,描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临终之前给姜维、杨仪叮嘱后事的场景。
拜殿是历代人们叩拜祭祀武侯的地方,又称“献殿”。拜殿外正上方有一块大清光绪三年当地民间团体集体赠送的一块匾额“三代遗才”。
武侯墓的主体建筑——大殿,在这里供奉着一组非常珍贵的明末泥塑。大殿门楣,是清嘉庆年间一提督学政所题,上书:“万古云霄”。
神龛之上正中是诸葛亮的坐像,左手抚膝,右手持卷,凝目沉思,似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两童一持剑,一捧印,侍立左右;龛下,左有龙骧将军关兴(关羽之子),右有虎贲将军张苞(张飞之子),体态威武,护卫两旁。
塑像之后有4幅屏风式壁画,从左往右依次为:(1)刘备取得定军山之战的胜利后欲返还西川,留大将魏延镇守汉中;(2)定军山之战中蜀汉老将黄忠刀劈曹魏名将夏侯渊;(3)诸葛亮北伐调兵遣将;(4)年过半百的刘备去东吴招亲。大殿两侧是木刻诸葛亮文学作品《隆中对》、 《诫子书》等,其中一侧《出师表》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书,文章理明词畅、情真意切,书法流畅自如、一气呵成,堪称“两绝”。
站在中院,环顾四周,匾联层层,古木参天,其中绿色防护栏特意保护起来的柏树均为汉柏,乃是武侯安葬于此的同时栽种的。更有奇者,是那双株古汉柏,粗至三人合抱,枝杈横空蔽日,浓荫匝地生寒,最显“独含天灵”的气质。
大殿之后,诸葛亮墓冢青草莹莹,肃然耸立,呈覆斗状的墓冢是汉代高贵者的墓冢形状。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墓向头西脚东,暗示着“永怀西蜀,不忘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
定军山[陕西省汉中市] - 历史人物
1、诸葛亮
曾排演八阵于定军山下,卒于五丈原后,葬于定军山下(今勉县武侯墓)。
2、黄忠
西元219年,蜀魏为争夺汉中,在这里发生了起决定性作用的著名战役——定军山之战,蜀汉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下,挫败了曹魏之锐气,使蜀汉夺取了汉中。
定军山[陕西省汉中市] - 故事传说

定军山武侯墓(图)定军山武侯墓
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蜀国,无论官吏,百姓无不为之恸哭,街头田野祭祀悼念者随处可见,故而乱了当时的“礼秩”。为此,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宠等文臣武将联名向后主刘禅上书,引经据典,陈说利害,强烈要求朝廷为诸葛亮修庙,“以表武侯功德,而千秋祭祀”,上慰英灵,下安百姓,以此维护礼秩,巩固政权。刘禅迫于无奈,于景耀六年(西元263年)下诏“因近其墓”为亮“立庙于沔阳”,同时规定:立庙之后“凡亲属、臣吏、百姓等赐祭、供奉”诸葛亮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从此以后,扫墓、祭祀、凭吊武侯的节礼“始从之”。这就是武侯墓一年一度清明庙会的由来,千百年来一直传承延续,从未间断。这盛大的历史性庙会凝聚着人民群众对一代贤相的追思和敬仰之情,也是对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继承和发扬。
据说当年武侯驻军于此,姜伯约随侍最久,“武侯曾以斯穴亲点于伯约”。
定军山[陕西省汉中市] - 历史事件
定军山之战
建安廿年,即公元215年,曹操平汉中,并派大将夏侯渊、张郃等留守,驻兵定军山和天荡山各隘口。刘备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将进兵汉中,老将黄忠打败了驻守天荡山的张郃后,又奋勇取定军山,经法正指点,夺得定军山以西的挡箭牌山的山头,踞高临下,直取夏侯渊,夏措手不及,被黄忠腰斩,从而夺得了定军山。
定军山[陕西省汉中市] - 相关文化

电影——《定军山》(图)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进入中国伊始,电影便成了本地商业文化的盛载和延伸,传统的趣味找到了最新、最时髦的表达方法,而以后的事实会证明,这种结合会在偏离与拷问中证明自己的必要性。
1905,适逢谭鑫培60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这一年,离狄克逊发明电影放映机过了16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到站》过了10年。
《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建安廿年,即公元215年,曹操平汉中,并派大将夏侯渊、张郃等留守,驻兵定军山和天荡山各隘口。刘备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将进兵汉中,老将黄忠打败了驻守天荡山的张郃后,又奋勇取定军山,经法正指点,夺得定军山以西的挡箭牌山的山头,踞高临下,直取夏侯渊,夏措手不及,被黄忠腰斩,从而夺得了定军山。
一名《取东川》,又名《一战成功》。情节不尽同。汉剧、川剧、滇剧、徽剧、秦腔、晋剧、同州梆子、粤剧均有此剧,河北梆子有《葭萌关》。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君無戲言」出自《呂氏春秋‧重言》。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與虞戲也。』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遂封叔虞于晉。周公旦可謂善說矣,一稱而令成王益重言,明愛弟之義,有輔王室之固。」──《呂氏春秋‧重言》

 

這個典故與周公旦有關。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駕崩後,唐國發生叛亂。太子姬誦年幼,在周公姬旦的扶助下做了國君,史稱周成王。有一天,姬誦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宮中玩耍。姬誦隨手撿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葉,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給了叔虞,並且對他說:「這個玉圭是我送給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國去做諸侯。」史官們聽後,把這件事件告訴周公。周公見到姬誦,問道:「你要分封叔虞嗎?」姬誦說:「怎麽會呢?那是我跟弟弟說著玩的。」周公卻認真地說:「天子無戲言啊!」後來,姬誦只得選擇吉日,把叔虞正式封爲唐國的諸侯,史稱唐叔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岩蔷薇
开放分类:植物生物自然花语
岩蔷薇,常绿灌木。直立。冠开张。叶窄,暗绿色,具黏性。花大而多,白色,花心雄蕊四周有红色斑,初夏开放。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学名:岩蔷薇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
目:堇菜目 科:半日花科
属:岩蔷薇属 种:岩蔷薇

目录[隐藏 ]
1 资料
2 基本信息
3 习性性状
4 历史意义
5 花语
6 参考资料

岩蔷薇
岩蔷薇 - 资料
五月三十日
生日花:岩蔷薇(Lesser spearwort)
花 语:拒绝(Refusal)
岩蔷薇 - 基本信息
植物名称:岩蔷薇

岩蔷薇
拉丁名:cistus ladanifer
种植难度:不确定
耐寒度:耐低温
生长环境:土生 阳光
科 属:半日花科 岩蔷薇属
种子粒数:1200000-1400000粒/公斤 01300000350658124219076023815_s01300000350658124219085520775_s  
株 高:1.5m
冠 幅:2m
岩蔷薇 - 习性性状
性 状:常绿灌木,单叶对生,披针形。长约10cm,无缘,表面暗绿色,背面有白毛。单花顶生,径8cm。岩蔷薇是沿海岸地区重要花灌木,也是岩石园重要材料。
特点:可耐受零下5度
岩蔷薇 - 历史意义

岩蔷薇
公元13世纪以基督教立国的圣菲尔德三世之花
自古以来,基督教里就有将圣人与特定花朵连结在一起的习惯,这因循于教会在纪念圣人时,常以盛开的花朵点缀祭坛所致!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修道院内,更是有如园艺中心般的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朵,久而久之,教会便将366天的圣人分别和不同的花朵和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花历。当时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欧地区,而南欧属地中海型气候,极适合栽种花草。岩廧薇是一种金凤花科的水生植物。它是纪念公元13世纪,在名班牙南部消灭伊斯兰教势力,并以基督教立国的将军---圣菲尔德三世。
岩蔷薇 - 花语

岩蔷薇
花语:拒绝
岩蔷薇是一种草,草食性动物都会刻意避开这种草不吃,主要是因为它的汁液有毒,稍微触碰之后就会皮肤红肿。因此岩蔷薇的花语就是——拒绝。受岩蔷薇祝福而生的人天生具有高傲的自尊心,很容易受伤,戒备心强,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感情。不过,一旦遇到可以洞悉其内心世界的对象,就会点燃爱火。
诞生石:祖母绿
纯净耀眼的光辉,宛如春绿般的祖母绿,具有情亮柔美的特质,怪不得古罗马人会把它视为的宝石,并且用来做为偶像的眼晴。正如西方有句古老的谚语:“要找颗毫无瑕疵的祖母绿,远比找个美无缺的人更难。”
正如西方有句古老的谚语:“要找颗毫无瑕疵的祖母绿,远比找个美无缺的人更难。”天然的祖母绿几乎都有瑕疵,这点正是证明它才是真正天然宝石的的最佳证据。祖母绿是所有宝石中,仿造跟合成品最多的一种。在宝石鉴定法尚未普及的时代,它曾经是许多石懊恼、伤心的根源呢!
祖母绿的传说
埃及艳后克丽奥佩脱拉留下许多传说,听说她最爱的还是深绿色的祖母绿。在当时的旧大陆,唯一的祖母绿矿坑就在埃及。传说这座矿山为克丽奥佩脱拉个人所有,所以又做“抢丽奥佩脱拉之山”。说征服埃及的亚历山大大帝,和留下各种残酷故事的暴君尼禄,对这里所生产的祖母绿,都有异常执着的爱。尼禄将供奉在太神殿的祖母绿赐给他的王后波帕耶。波帕耶就用这颗石为尼禄制作了一副眼镜和九件她自已的随身饰物。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字第一号”的由来


“天字第一号”的由来
梁代时,河南项城县有一个叫周兴嗣的人,撰写了一本作为旧时私塾所用的启蒙课本《千字文》,他是拓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遗书中不同的字一千个,编为四言韵语,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书中第一句是“天地玄黄”,后人在编排书号时也经常用“天地玄黄”作为标号顺序,与天干地支相同。“天”即是第一类第一号。沿袭下来,人们就习惯对第一者或最大、最高、最强者泛称“天字第一号”。

 

< “天字第一号”的由来 > 相关内容
康熙年间造1542公斤“天下第一剑”
“天空之眼”沙漏星云能源已烧尽走向生命尽头
秦陵园再现“天子之乘” 有熊鹤等珍禽陪葬
北京顺义神秘女居士传递“天外之音”
江苏连降淡绿色的“天外来客”
UFO神出鬼没 疑团重重神秘的“天外来客”
美军战机与“天外飞仙”遭遇的惊魂时刻
美战机与“天外飞仙”遭遇的惊魂时刻
“天外来客”重临地球 美绝密战机再次现身?
“天宫一号”升空瞬间出现圆盘装不明物体

“匹夫”一词的由来


“匹夫”一词的由来
“匹夫”通常作普通的人、平常的人来解释。为什么称普通的人为匹夫呢?匹,原是数量单位,古代4丈为一匹。又说2丈为一端,二端为两,每两就成一匹,长4丈。两而成匹,是相合的意思,按照这个意义,夫妇两者也相合,故叫匹夫、匹妇。匹夫、匹妇便成了普通、平常人的代称。段玉裁注《说文》中说:“虽其半,亦得云匹??犹人言匹夫也。”就是说匹夫、匹妇拆离开来单独也可使用,以后,匹夫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为普通、平常的人了。

 

“V”字的由来


“V”字的由来
“V”这个符号的发明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逃亡英国的比利时人维克托.德拉维利。1940年末的一个晚上,他在广播里建议,用粉笔在各公共场所写上“V”字,表示坚信盟军的胜利,让那些纳粹匪徒心神不宁。于是在欧洲各沦陷国家里,无论拉汽笛、按汽车喇叭,还是叫服务员,都是“嘀—嘀—嘀—哒”。这三短一长的音符,变成摩尔斯电码,正是“V”的符号。朋友见面,伸出两个手指作“V”形互相招呼。有色粉笔写的“V”字到处都是,连德国军官的专用厕所里也有。今天,“V”字的普遍含义是“胜利”。

 

“好好先生”一词的由来


“好好先生”一词的由来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人,他们脾气随和,处事谦恭,四面顺应,八方笑脸,甚至明知对方有错,也不肯轻易得罪,这种人常被称为“好好先生”或称“老好人”。“好好先生一词的起源,据考来自三国时代的水镜先生。在《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就是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的司马徽。据《谭概》一书记载,司马徽从来不议论别人的短处。同别人谈论,事情不论好歹,他总是随口答应说:“好”。有人向他问好,他也说:“好!”有一次,有人向他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说:“大好”!他的妻子责怪他说:“别人推崇你的为人,因此才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你,你怎么听到别人的儿子不幸死去,也应声说‘好’呢?”司马徽回答说:“像你所说的这番话,也大好!”就这样,“好”来“好”去,众人尽知,便送他一个雅号——好好先生。

 

“莫须有”一词的由来


“莫须有”一词的由来
“莫须有”一词出自《宋史.岳飞传》,是秦桧陷害岳飞讲的话。当时秦桧专权卖国,强加给岳飞罪名,将岳飞投入监狱,不久岳飞即被杀害。韩世忠和岳飞是同时抗金的将领,感到气愤不平,便亲自质问秦桧,岳飞究竟犯有什么罪过,秦桧用“莫须有”三个作了回答。意思是说,不需要有什么罪名,非杀岳飞不可。韩世忠满怀激愤地反问:“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使天下人心服呢?”后人因此说岳飞的冤狱是“三字狱”,并用“莫须有”表示凭空捏造。

 

 

“巾帼”一词的由来


“巾帼”一词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贵族妇女在祭祀庆典时,头上佩戴头巾或发饰品,将此称做“巾帼”。巾帼的种类和颜色很多,头巾选用高级丝织品制成,发饰品则缀上一些珍珠翡翠。因巾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一般妇女望尘莫及,所以人们便把妇女中的英雄人物、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称为“巾帼英雄”。后来,人们又把巾帼作为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大夫”一词的由来


“大夫”一词的由来
大夫,古代是一种官职,春秋时代的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所谓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都不是医官。到了宋朝,开始设置大夫以下的官阶。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序,以下便是医效,祗侯等。后世的人,因为大夫是医官最崇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把医生称为郎中。不过,在我国古人的习惯上,不论笔记或小说里,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区别。一般设馆治病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证的医生,却称为郎中。所以后来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鸿沟”一词的由来


“鸿沟”一词的由来
爱好象棋的人都知道这两句话:楚汉相争,鸿沟为界。鸿沟在哪里呢?原来,鸿沟是古运河别名。大约在战国魏惠十年(公元前361年)开通。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颖水。项羽、刘邦相争时,曾以鸿沟为界。东面是楚,西面是汉。今称界线分明,划若鸿沟,即出于此。

 

“革命”一词的由来


“革命”一词的由来
1895年9月,兴中会在广州运军械,不料此事不慎泄密。很快,有70多人被捕了。为了保存实力,孙中山、陈少白和郑弼臣三人从香港东渡去日本。轮船在海上航行。孙中山站在甲板上,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他为自己的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深深忧虑。神户港终于到了。他们三人随着人流登岸。路过报亭,孙中山顺手买了份日本报纸看看,立即被报上一条醒目的消息吸引住了:《支那革命党领袖孙逸仙抵日》。孙中山不禁细细地读了起来。看过后,孙中山便兴奋地对陈少白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其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我们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我党以后称革命党可也。”陈少白点头表示赞同。他想:从太平天国到兴中会,都把自己的行动称之为“造反”、“起义”、“光复”等,是从来不用“革命”二字的。孙逸仙赋予“革命”一词以现代意义,这一倡仪可谓开历史先河。从这以后,革命党人便自豪地把自己的行动称做为“革命”。

 

“眼中钉”一词的由来


“眼中钉”一词的由来
后唐唐明宗在位时,有个叫赵在礼的在宋州任节度使。据《五代史.赵在礼传》引《五代史补》记载,他为官横行霸道,巧取豪夺,为所欲为。宋州人深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后来,朝廷调他去镇守永兴,宋州人听到拍手称快,奔走相告说:“这个坏蛋要滚了,可以说是从眼睛中拔出钉子,这是何等好啊!”不料,这话传到了赵在礼的耳朵里。他大发雷霆,马上给唐明宗写了封信,请求继续留在宋州。结果,唐明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凶狠奸诈的赵在礼决计惩治一下宋州百姓,于是,他命令手下官员,凡属宋州百姓,每户都要多缴纳一千文钱,名曰“拔钉钱”。弄得百姓哭笑不得。后来,人们就用“眼中钉”比喻憎恨的人,有时把“眼中钉”、“肉中刺”合起来用。

 

“香格里拉”一词的由来


“香格里拉”一词的由来
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现以“香格里拉”命名的饭店、宾馆。“香格里拉”,意为空想的世外桃源。它本来指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秘密基地。在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指我国西藏的群山之中,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居民永远过着和平宁静、悠闲的生活,人人青春长在。可是,一旦离开这块地方,长寿的奥秘随即丧失,人立刻变得衰老。这部幻想小说被搬上银幕后引起了轰动,“香格里拉”因此成为一个很流行的名词。

 

“话柄”一词的由来


“话柄”一词的由来
话柄就是“谈资”,即指被他人当作谈话资料的言论或行为。何以将谈资称为“话柄”?溯其源,“话柄”原是古人闲谈时手执物,资以助兴。宋人笔记《天禄志余》载:“古人闲谈多执尘尾,故有谈柄之名”。又据宋代僧人吴道原《仿灯录》载:“栖云寺大朗法师,每谈论,手执松枝,以为谈柄”。

 


“青春”一词的由来


“青春”一词的由来
“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它始于汉代,为文学家刘向首先使用。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700年间,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词都是这个意思。如杜甫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以新意,泛指人的青春时期,如《洛阳女儿行》一诗中:“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于是“青春”一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义,成为青年的代称。

 

 


“辕门”一词的由来


“辕门”一词的由来
在我国戏曲中,有几出带有“辕门”字样的传统剧目,如《辕门射戟》、《辕门斩子》等,另外,许多台词和唱词时有“推出辕门问斩”和“辕门以外把刀开”等句。这里所说的“辕门”是指“军营之门”。春秋战国时代,两军作战是在马拉着的战车上进行的,当军队宿营或驻扎时,为防止敌人骚扰攻击,兵士们就将战车围成圆形以为屏障。为便于出入,则以两车相向而放为门。因车辕相对,故名“辕门”。由于约定俗成,因袭相传,虽战车早被淘汰,但“辕门”一词仍被保留下来,并推而广之,把一些高级军事衙署的正门也称“辕门”了。

 


“平反”一词的由来


“平反”一词的由来
平反,即把判误的案件或做错的政治结论改正过来。“平反”一词源于班固《汉书.隽不疑传》。汉昭帝初年,隽不疑因平定刘泽等谋反有功,擢升为京兆(治所在长安)长官。他每次审查县城提出的囚犯案件后,他母亲必问:“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如果不疑答已平反了很多人,他母亲就满面笑容,饮食、言谈都异于平常;如回答没有平反,则生气,以至不进饭食。所以,隽不疑做官数10年,总是严而不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20 Fri 2013 11:24
  • 置頂 午门

午门[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50px-Felice_Beato_(British,_born_Italy_-_The_Great_Imperial_Winter_Palace,_Pekin,_October_29,_1860_-_Google_Art_Project300px-Meridan_Gate800px-MeridianGate  

城南
注:划线者现已不存。
←|→表示中轴线两侧建筑布局对称。
查 论 编
午门,为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上。[1]

历史[编辑]

明清历史[编辑]


1860年的午门
午门前自北向南依次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朝称承天门)、大清门(明朝称大明门),午门后有太和门(明朝称奉天门,后来改称皇极门,清朝改称太和门)。各门之内,两侧建有廊庑。此类用门庑围绕形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是受到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之影响。[1]
午门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1]


约1901年的午门
午门过去是颁发皇帝诏书之处。每年农历腊月初一,在午门举办颁布翌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到重大战争,军队凯旋时,在午门举办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朝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是在午门前举行。民间传说中有所谓“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也是指午门前,但将此处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种民间传说并不符合史实。[1]
每逢重大典礼以及重要节日,均在午门前陈设体现着皇帝威严的卤簿。[1]
明朝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午门悬灯,皇帝赐宴百官。《类腋·天部·正月》引孙国敉《燕都游览志》:“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皇帝在立春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清朝时,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在午门“颁朔”,颁发次年历书。[2]
午门前设有两根红杖。两名护军手持红杖坐在门下,亲王以下人员经过时不起立。若有不报名便擅入门者,护军可举杖便打。午门下的两处小房原是明朝锦衣卫值房,东西两厢以及禁门站满了禁军校尉。[2]
争夺午门[编辑]


1900年至1903年间的午门
1914年10月,古物陈列所正式在紫禁城前朝部分对外开放,成为北京最早对外开放的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家宫廷博物馆及艺术博物馆。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古物陈列所的地位削弱。1926年10月10日,国立历史博物馆也正式对外开放。紫禁城内同时有了三座博物馆,它们相互竞争,争夺游客。[3]
国立历史博物馆是上述三家博物馆中最早筹备设立的一家。1917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与内务部会商后,1918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奉教育部令52号从国子监迁入午门、端门一带,此后午门正门除举办国家大典而偶有开放之外,平时并不开放。国立历史博物馆迁入午门、端门一带之后,将午门城楼作为陈列室,城下两廊作为储藏室,午门三门封闭以后,将端门作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正门,左右阙门作为旁门,自端门到午门中间的区域变为封闭的院落。[3]国立历史博物馆由于缺乏经费,在筹备成立后很长时间也未能对外开放。[4]1924年8月1日,国立历史博物馆在午门城楼举行展览并正式对外展出。[5]后来在洪业的资助下,国立历史博物馆终于在1926年10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4]1929年8月,国立历史博物馆划归中央研究院,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管,更名为中央研究院北平历史博物馆。[4][3]


从太和门望午门北侧
对迁入午门的历史博物馆的管辖范围,古物陈列所与历史博物馆双方存在分歧,特别是对午门城门的所有权。1930年1月2日,古物陈列所突然开启午门正门售票,并且在1月到2月(即从公历元旦到旧历春节之间)的三个时段,共计开启午门16天。古物陈列所还在午门两旁横贴标语,招揽游客。此举引发管理并使用午门的历史博物馆的不满,1月2日午门首次开放当天,历史博物馆即派员同古物陈列所交涉。此后历史博物馆致函中央研究院,请该院向内政部交涉解决。历史博物馆还以“午门洞开,防范必须周密”为由,从1月4日起停止参观,并且关闭端门中门,在午门前栏起绳索以封锁午门。由于午门如果长时间开启,历史博物馆将失掉从午门到端门之间的封闭院落,“事将无从维持”,所以历史博物馆坚决反对开启午门。[3]


午门门楼
古物陈列所开启午门,是由于经费困难,亟需吸引更多观众购票参观。古物陈列所成立之后,观众从东华门、西华门出入,数量较为有限。1928年,为方便嘉宾参加在太和殿或者太和门举办的北伐胜利庆祝大典,午门正门曾经开启一天,民众蜂拥而至。古物陈列所见开启午门有希望增加观众,便于1928年9月30日派出代表李贻燕等人持函赴历史博物馆,要求开启午门,并由古物陈列所在此设一处售票室,方便游客参观古物陈列所。历史博物馆方面由裘善元主任出面接待,最终同意古物陈列所辟午门后西铁栅门售票。自1928年双十节起,每当历史博物馆开馆日期,古物陈列所便依约定在属于历史博物馆范围内的午门后西铁栅门售票。但在此种安排下,游客仍须绕经午门城楼方可入古物陈列所参观,这种不便必定会减少部分客流,所以古物陈列所于1930年1月开启午门,希望以此增加客流。[3]


午门
1930年1月8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从开封刚回北平,便亲自到古物陈列所协商,又在1月10日再度命历史博物馆的郭建勋到古物陈列所重申前义。1月16日古物陈列所关闭午门之后,1月17日傅斯年再到古物陈列所交涉。1月19日,双方举行了最后的谈判,但谈判陷入僵局。[3]
1930年1月29日,《内政部勘电北平古物陈列所,午门扃闭向由该所管理,仰即据理力争由》,内政部在其中称“午门启闭向由该所管理,原案具在。仰即据理力争,可也。”此后古物陈列所致函历史博物馆,认为历史博物馆为了保护午门旁边的铜炮而设铁丝,实际上是“有意妨害本所售票,阻碍民众交通”,要求历史博物馆将午门前的绳索移开。历史博物馆对此强烈反对。1930年1月30日,获悉历史博物馆不会自动撤除绳索,古物陈列所遂强行派人剪断了午门前的绳索,“即时开启午门正门,设桌售票”。随后古物陈列所致电内政部,称“职所迫不得已,业将当门铁丝及绳索撤去数尺,特先奉闻。”历史博物馆则呈文中央研究院求援。1930年2月12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致信南京国民政府前内政部长樊象离,请内政部公正执事。1930 年3月26日,内政部训令古物陈列所,“提议两种解决办法,是否可行”,实际上承认了历史博物馆对午门的监管权。午门争夺战告终。[3]
古物陈列所在争夺午门中失败,体现了古物陈列所的衰落。古物陈列所原是北京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倡立,直属北京政府内务部,开办费是北京政府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的二十万元。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古物陈列所,开始进行大幅改组,核减经费、清点文物。古物陈列所地位急剧下降,一度改归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北平档案保管处管理,编制遭缩减,所长改称主任,最终在1948年并入故宫博物院。[3]
晚近发展[编辑]


1951年10月1日起,在午门楼上正殿举办“伟大的祖国建筑展览”。午门城楼上悬挂起“伟大祖国建筑展览”八个大字,当时午门城台正门上方有“故宫博物院”五个字的石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午门城楼仍归北京历史博物馆(即中华民国初期的国立历史博物馆,1929年更名为中央研究院北平历史博物馆,后来又多次更名。1949年10月更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拥有。1951年4月11日,北京历史博物馆在故宫午门举行敦煌文物展览,展出了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壁画摹本900多件,还有元朝彩画墓碑摹本及塑像等,展览到1951年5月15日结束。[6]1951年10月1日起,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两周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特联合北京历史博物馆、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国营建学社等单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午门楼上正殿举办“伟大的祖国建筑展览”。[7]1954年“全国基本建设中出土文物展览”在午门上的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厅内展出,引发轰动。1954年5月2日、5月22日,毛泽东两次亲临此次展会。关于毛泽东游故宫,社会上流传着许多逸闻传说,但有正式记载的仅此两次,而且仅是登上午门。[4]1959年7月,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建成了新的馆舍,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正式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1961年7月新馆舍正式对外开放。[8]午门作为旧馆舍后来被移交给故宫博物院。1963年,进行了午门正楼的修缮工程。[9]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7月3日在午门前广场举行了“首都红卫兵强烈抗议缅甸反动政府反华暴行大会”,俗称“午门抗缅大会”,声讨缅甸联邦奈温将军领导的政府,成为文化大革命前期外交方面的重要事件之一。[10]


清丁观鹏等五人绘本《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第十四开“平定回部献俘”。《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册共十六开,原稿由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得义等绘,在法国印为铜版画,后来丁观鹏等五人绘着色版。描绘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定北将军兆惠返京向乾隆帝进献回部叛军小和卓霍集占首级及俘虏情形。乾隆帝升御座于紫禁城午门(画面右方),兆惠等将士分三排跪拜,将霍集占首级献上。


清徐扬绘本《平定两金川得胜图》第十四开“午门献俘”。《平定两金川得胜图》册共十六开,原有徐扬绘本,后来又有铜版画本,徐扬绘本一套16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铜版画本由艾启蒙、贺清泰绘制草图
1984年4月,美国总统里根到北京访问。访问前三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韩叙便通知包括文物专家谢辰生在内的相关人员,准备将午门腾出来作为迎宾场地。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文物局的多位专家当时便表示异议。数天后,韩叙进一步通报称,万里、胡启立等领导已去看过午门,拍了板。韩叙接着布置了与国家文物局有关的几项工作:(1)将午门城楼上的“午门”匾额换成国徽,在午门城楼上安装照明设施;(2)由于午门前广场不平,不能铺红地毯,要求到1984年4月将广场平好;(3)将午门前的东、西朝房及东、西阙门(指阙左门、阙右门)旁的部分房间交给外交部改为休息室;(4)在午门前广场树立两个永久性旗杆。谢辰生意识到这必将对午门造成很大破坏,便当即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写了一份公文,同时也给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正、副部长抄送了一份。谢辰生在公文中指出,午门向来是皇帝举行“献俘大礼”的场所,且每次极为隆重,典籍对此多有记载,郎世宁所作的《献俘图》在巴黎有铜版印刷的图片刊行,“如果台湾、香港乘机造谣挑拨、说我们含沙射影,岂不造成不良政治影响?”故午门作为迎宾场所实属不妥。谢辰生的公文虽很快被文化部长打回来称“中央已作决定,不必再提意见了。”但递至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那份在两天后发挥了作用,有关部门取消了这项决定。午门得以完整保存下来。[11]
2001年6月23日,在午门前广场举行了“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由鲁契亚诺·帕瓦罗蒂、普拉西多·多明戈、何塞·卡雷拉斯连袂演出。此次音乐会是历史上在紫禁城举行的首个商业演出。[12]2001年6月13日,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文化艺术公司为“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签订了《协议书》,双方约定由故宫博物院提供午门广场,保证正常开放以外的部分作为演出场地,演出占用场地时间为2001年6月13日至6月24日,中国文化艺术公司向故宫博物院支付古建租借费、午门古建保养费、经营损失费、劳务费等共计人民币200万元。中国文化艺术公司于2001年6月13日支付100万元之后,拒绝支付其余款项。为此故宫博物院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中国文化艺术公司支付剩余的100万元以及逾期付款的违约金共计人民币138万余元。2002年,此案开庭审理。[13]
2002年10月10日,在午门广场举行让-雅尔北京紫禁城音乐会。这是作为中国方面在法国举办香榭丽舍大道游行、红色点燃埃菲尔铁塔的对等活动,这也是“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之后,午门举办的又一场重要的国际演出。[14]


午门西侧的马道。自熙和门向南拍摄。
1917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决议将端门至午门一带作为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址。1918年国立历史博物馆规定,午门城楼及两翼亭楼辟为陈列室。因为被国立历史博物馆当作展厅进行内部装修,所以午门城台上各建筑的内部装修及陈设已难以修复为明清时期的原状,而适合当作展厅使用。2000年,故宫博物院开始策划午门展厅项目。午门展厅工程的前期研究及设计工作于2000年11月正式启动,2001年1月形成了最初方案,2002年1月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经过多次修改,于2004年6月完成最终方案。工程在2004年9月开工,2005年3月竣工。[15]
2005年初,午门门楼作为展览珍贵文物的展厅对游客开放。[16]这也是午门门楼自文化大革命期间举办古建筑展览之后,三十多年来首次对外开放。[17]门楼内部整体用特制的钢化玻璃加以保护,其中包括天花板,天花板上的彩画均为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绘成。2005年初,作为“中法文化年”的一个项目,“‘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成为午门门楼举办的第一场展览。[16]


从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望午门东侧。近处为筒子河。
2007年3月至6月10日,大英博物馆藏品在午门展厅展览。[18]2008年8月,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故宫博物院在午门展厅推出“天朝衣冠——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精品展”,展品为105件清宫服饰,包括光绪帝大婚时所穿的龙凤同和袍、康熙帝的大阅甲等等。[19]2013年4月25日,故宫博物院、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印度宫廷的辉煌——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珍藏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举办开幕仪式,此次展览于7月31日结束。[20]2013年,作为“平安故宫”工程及故宫大修工程的项目,故宫博物院开始对午门雁翅楼及崇楼区域进行保护性维修以及展厅改造。该工程预计于2015年竣工,竣工之后,雁翅楼展厅与午门展厅将形成占地面积2800余平方米的大型展区,成为故宫博物院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展区。[21]
2013年1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以前国家元首、重要来宾的车队直接开到太和门广场,影响观众正常参观,也影响来宾观看故宫的完整性,所以目前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已带头不在任何开放区开车、只可步行,未来来宾都要在午门前下车。单霁翔还介绍,燕翅楼过去收藏的39万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移交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来午门正楼及燕翅楼组成一大型博物馆区,成为“地上的天宫”,外观保存原貌,内部设为专业展览馆,举办重大展览项目,到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时,将正式启用燕翅楼,举办一些大型展览。[22]
建筑[编辑]

午门平面呈“凹”字形,沿袭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这种建筑形制是自汉朝的门阙演变而来。午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墩台,高12.00米,墩台正中开有三个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东侧的叫左掖门,西侧的叫右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的两侧设有上、下城台用的马道。墩台五个门洞的用途各异:中门是皇帝专用,此外仅在皇帝大婚时,皇后所乘的喜轿可自中门进宫,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殿试结果宣布之后可以从中门出宫。东侧门是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是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仅在举办大型活动时方才开启。[1]


午门西雁翅楼及方亭。左端为阙右门,可见其北面的西朝房三楹,过去是诸王朝房。
墩台上正中建有一座门楼,面阔九间(60.05米),进深五间(25.00米),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设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的两端均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分别建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逢皇帝亲赴天坛、地坛祭祀时,钟鼓亭的钟鼓齐鸣,皇帝赴太庙祭祀则击鼓,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的建筑左右对应,高低错落,形似朱雀展翅,所以午门又称“五凤楼”。[1]


午门东雁翅楼及方亭。右端为阙左门。可见其北面的东朝房三楹,过去是诸王朝房。
午门南面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门,其中东为阙左门,西为阙右门。《国朝宫史·卷十一·宫殿一·外朝》载,“又北东出者为阙左门,西出者为阙右门。门外各有下马碑石。凡九卿会议,拣选人员,验看月官,俱集左门下。八旗都统会议俱集右门下。门北为诸王朝房,左右各三楹,甬道左有嘉量亭,右有日景晷度。”
阙左门:午门外向东出入之门,坐西朝东,出门是太庙(今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此门始建于明朝初年,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门外设有下马碑石一座。“凡九卿会议,拣选人员,验看月官”,均集于此门。阙左门北有朝房三间,为诸王朝房。
阙右门:午门外向西出入之门,坐东朝西,出门是社稷坛(今为中山公园)。此门始建于明朝初年,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门外设有下马碑石一座。“八旗都统会议”集于此门。阙左门北有朝房三间,为诸王朝房。
嘉量亭:位于午门前的甬道东侧,靠近阙左门。清朝乾隆年间制。[5]
日晷:位于午门前的甬道西侧,靠近阙右门。清朝乾隆年间制。[5]
端门至午门之间的院落,占地面积30680平方米。御道两侧共有左、右朝房一百多间。明清时期,阙左门、阙右门以南的朝房是六科垣舍,又称“六科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六部的办事机构所在地)。[23]东、西朝房均向南延伸至端门以北。《国朝宫史·卷十一·宫殿一·外朝》载:
端门之内,东朝房五楹,为礼科公署。西朝房五楹,为工科公署。礼科之北为太庙神厨门,工科之北为社左门。再北,左右朝房各四十二楹,内东二十三楹,西二十楹,为六部九卿朝房。余吏科公署七楹,户科公署九楹,在东。中书科公署六楹,兵科公署七楹,刑科公署七楹,又六科公所二楹,在西。其吏科之北三楹,敬安石刻圣祖仁皇帝御制台省箴:“台省之设,言责斯专。寄以耳目,宁取具员。通明无滞,公正无偏。党援宜化,畛域宜捐。洞达政体,斯曰能贤。古昔诤臣,风规凛然。訏谟谠论;垂光简编。朕每览绎,如鉴在悬。居是官者,表里方直。精白乃心,充广其识。国计民生,臧否黜陟。凡所敷陈,敬将悃愊。风霜之任,以惩奸慝。搏击之威,以儆贪墨。毋摭细务,苟塞言责。毋纷成宪,妄逞胸臆。书思入告,当宁对扬。沽名匪正,营私孔伤。或藏嫌怨,谬为雌黄。受人指嘱,尤为不臧。形诸奏牍,有玷皂囊。职司献替,亟宜审详。敬尔在公,风纪岩廊。词箴用勖,诞告联常。康熙庚辰御制并书。”


从午门城楼上南眺端门
综上所述,可见午门以南的庑房(朝房)及门分别为:
东侧:
东朝房(三楹):诸王朝房(三楹)
阙左门
东朝房(四十三楹):石刻圣祖仁皇帝《御制台省箴》所在庑房(三楹)、吏科公署(七楹)、户科公署(九楹)、六部九卿朝房(二十三楹)
太庙神厨门
东朝房(五楹):礼科公署(五楹)
西侧:
西朝房(三楹):诸王朝房(三楹)
阙右门
西朝房(四十三楹):中书科公署(六楹)、兵科公署(七楹)、刑科公署(七楹)、六科公所(二楹)、六部九卿朝房(二十楹)
社左门
西朝房(五楹):工科公署(五楹)


2006年,从端门后的甬道西侧向北望午门。近处为“红夷大炮”群。左侧为西朝房(2012年已改为故宫博物院售票处)
改革开放前,午门外的阙左门和阙右门两边各有两尊土炮,朝房均不对外开放,从端门到午门之间也没有出售商品的亭子。1990年代初,端门出现了一些商贩,从端门到阙左门、阙右门的朝房陆续开起店铺,土炮也被挪走。除了阙左门以南、太庙神厨门以北的朝房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驻地之外,其他阙左门、阙右门以南的朝房大多属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包给私人举办各类临时展览,招揽游客。[23][24][23]2011年5月1日之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持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管理的端门及朝房正式移交给故宫博物院管理和开放,以恢复午门前的历史格局及庄严气氛。[25]2011年上半年,东、西朝房中的店铺都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移交给故宫博物院管理,同年7月,故宫博物院向各商铺下达通知,将在10月底、11月初收回所有店面的所有权,商铺届时均要关闭,故宫博物院将对朝房进行改造。[24]
2012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非常珍惜此次端门地区归属的调整,端门地区的使用须坚持公益性,坚持为观众服务。端门地区将改造成故宫博物院售票处、观众服务中心,已经确定端门内的50间西朝房全部改作故宫博物院售票处、观众咨询中心等服务设施,东朝房则为故宫博物院必要的管理部门办公及值班的场所。[26]
如今故宫博物院售票处设在阙右门以南、社左门以北的西朝房内。阙左门以南、太庙神厨门以北的东朝房则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驻地。太庙神厨门通往太庙,社左门通往社稷坛,两门均长年封闭。[23]
红夷古炮[编辑]

 

2007年的“红夷古炮”群。自东向西拍摄。黄琉璃瓦顶建筑为通往社稷坛的社左门。两侧灰筒瓦顶建筑为西朝房。
在2011年端门及其以北的朝房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移交故宫博物院之前,端门北侧的御道以西,露天陈列着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明清“红夷古炮”群,其中有中国现存的清朝最精美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神威大将军”、明朝洪承畴等仿制的红夷炮等等古炮。[23][5]
“武成永固大将军”铜炮铸造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炮长3.55米,口径15.5厘米,用药10斤,生铁炮子20斤。该炮是康熙帝为平定“三藩之乱”而钦定制造,共铸造61门。制法官是比利时人、工部侍郎南怀仁,掌管铸炮之事;工匠是李文德、颜四。该炮花纹中西合璧,是车载攻城专用的“红衣炮”,即明清时期仿制欧洲的火炮。[27]“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尾端用满文、汉文铭刻着:“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铸造,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用药十斤,生铁炮子二十斤。星高六分三厘。制法官南怀仁、监造官佛保、硕思泰,作官王之臣,匠役李文德、颜四。”炮名是康熙帝钦定。《钦定大清会典图·武备》刊载有南怀仁设计此炮的图样。该炮为前装式火炮,火绳点火,炮管内没有膛线,是滑膛火炮。炮体用铜制,中部稍后两旁置有耳轴,用来支撑、平衡炮体及调整俯仰角度。陈列在御道西侧的这尊炮原藏北京东交民巷德国大使馆内,1946年由北平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自该使馆运回收藏,直到1999年方才陈列在御道以西。在61尊“武成永固大将军”铜炮中,除了这尊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之外,还有《中国火器史》所载的日本箱崎八幡宫也藏有一尊,其余则下落不明。[28]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画饼充饥
开放分类:中国语言典故历史成语文化
“画饼充饥”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名称:画饼充饥 拼音:huà bǐng chōng jī
出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释义: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用法:褒义 谓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小生待~,小姐似望梅止渴。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01300000241358127225030011047_s  

画饼充饥
名称
画饼充饥
拼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解释
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处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事例
小生待~,小姐似望梅止渴。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近义词
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
名副其实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用空想来安慰
英文
feed on illusions
日文
空想によって自(みずか)らを慰(なぐさ)める
法语
se repaǐtre d'illusions
德语
mit gemalten Kuchen abspeisen
俄语
несбыточный[1]
画饼充饥 - 成语介绍

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睿。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
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唐朝李商隐在他的《咏怀诗》中,引用过“画饼”一语,说:“官衔同画饼,面貌乏凝脂。”宋朝苏轼的《二王书跋》也引用过这句话:“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传灯录》也有此语:“画饼不可充饥。”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是虚而无实,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的意思。[2]
画饼充饥 - 典故

画饼充饥
典故一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典故二
著名经济学家李远说,现在中国老百姓收入其实非常高,只是大家都不知道。
李远说,现在中国老百姓收入其实非常高,只是大家都不知道!只算了个人收入部份,没有将中国人民共有的资产及增值部分算进来。
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方面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着所有的国有资产,包括大量的国有企业还包括全国所有土地等资产。
这些资产每年经营或出让等等方式获得收益相当高,原本是要向全体所有权人也就是广大民众分红。只是建国时间还不太长,暂不向民众分配共有资产经营收益。将来后会逐步完善分配制度,达到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目的。
从这角度算起来,社会主义国家民众比资本主义国家民众资产普遍要高出很多,收入也高得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资产被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经济发展成果也被少数人占有享用。
画饼充饥 - 故事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着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3]
画饼充饥 - 故事新说

画饼充饥
话说,乾隆皇帝早朝已罢,群臣纷纷散去,乾隆独把刘庸留下,对他说:“今日无事,我想和刘爱卿到正阳门以观街景。”君臣说罢,换了朝服,轻装简从,登上了正阳门。时值初秋,天高云淡,鸽铃阵阵,不远处人流熙熙攘攘。乾隆一笑,计上心来:“刘爱卿,听说你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你看看下边的人,来来去去,你能数得过来有多少人吗?”刘庸稍加思索后答道:“依臣看,城下来去人虽多,只用二字便可概括。”乾隆捻须问道:“哪二字?”刘庸答:“名利。”乾隆听罢,抚掌笑道:“爱卿可比齐之宴婴也!”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它却说明了:人的生存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因此刘庸把熙熙攘攘的人群归纳为只有名、利二人,他的这种见解乾隆皇帝是接受的,然而在历史上也有淡泊名利的人物,那可能就是陶渊明了。东晋时代的陶渊明虽然诗文具佳,但是官做的并不大,仅是个蓬泽县的小县令。一日,他正在读书,有人通知他:上级到蓬泽县视察,请他去迎候。陶渊明久闻这位上司为官不正,不愿曲意奉承,可又不能不去。于是,他穿着便服去迎候。县衙的人提醒他:“迎候上差须穿朝服。”陶渊明闻之,勃然变色,嘴里嘟嘟囔囔地说:“哪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还得伺候为官不正的人,我不干了!”于是,弃官回乡,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哉安闲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悟到:如果我没有做官的经历,意味着我没有了生活的来源,家无斗室可居,外无富有之亲眷,而自己手无缚鸡之力,肩无挑担之能,饭从何来?衣从何来?穷困潦倒,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吗?
有知识的人,尤其是诗人都富于幻想,现实的生活:战乱、民不聊生,教育了陶渊明,明白了他原来的想法和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为了补救、为了给善良的人们带来一些希望,他创作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来,长诵不衰,不只是他的文辞华美,而是还因为作者的想象力正是普通人梦境当中追求的生活。当然,这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和‘画饼充饥’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能起到精神医疗的作用。
呜呼:
世人羞言名和利,画饼如何能充饥?
清高也要有限度,甘为民众做嫁衣。[4]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20 Fri 2013 11:11
  • 置頂 膝下

膝下
开放分类:中医医学汉语称谓
图片讨论知识魔块
子女幼时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
编辑摘要


膝下 - 简介
膝下xī xià
[释义] (名)儿女幼时常在父母跟前,因此旧时表示有无儿女,常说“膝下怎样怎样。”给父母或祖父母写信时,也在开头的称呼下面加上“膝下”两字。
[构成] 偏正式:膝(下
[例句] ~无儿无女。(作主语) [1]
膝下 - 概述
子女幼时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郑玄注:“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用以表示对父母的爱慕;并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为敬辞。宇文护《报母书》:“违离膝下,三十五年。”这是说自己离别母亲已三十五年了。
【中医名词】经外穴名。《千金翼方》:“治转筋经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髌骨尖下缘髌韧带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虬髯客

虬髯客,男,本名张仲坚,扬州首富张季龄的儿子,风尘三侠之一。


虬髯客 - 虬髯客
风尘三侠之一,本名张仲坚,据说他原是扬州首富张季龄之子,出生时其父嫌丑欲杀之.

获救从师于昆仑奴,艺成后欲起兵图天下,见李靖后自愧不如,见李世民后认定天下将归李世民,

有意于红拂,得知红拂嫁于李靖后,3人结为兄妹,虬髯客将家产赠于李靖夫妇后独自离开.

后为南蛮扶馀国主,说唐全传中薛仁贵征东有提及,扶馀国应位于朝鲜半岛.有书提及为岛国国主,

也有可能是朝鲜半岛附近岛国,相传为72岛国主.
虬髯客 - 释义

  1.传奇小说中的人物名。 隋末人,姓张行三,赤髯如虬,故号“虬髯客”
  出处:
  时天下方乱,欲起事中原。于旅邸遇 李靖 、 红拂 ,与 红拂 认为兄妹,因 李靖 得见 李世民 ( 唐太宗 ),以为“真天子”,乃遁去。悉以其家所有赠 靖 ,以佐真主。临行云:“此后十年,当东南数千里外有异事,是吾得事之秋也。” 贞观 十年, 南蛮入奏:“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 扶馀国 ,杀其主自立。” 靖 知 虬髯客 成事,归告 红拂 ,沥酒贺之。
  见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
  相关文献: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维扬生》:“昔 虬髯客 志在天下,一旦见 文皇 ,自惭不逮,甘心逊避。”
  沈从文 《王谢子弟》:“我还把 湘云 和你、我三人,比作风尘三侠! 湘云 和七爷都还相称,就只我这 虬髯客 不大好作。”亦省称“ 虬髯 ”。
  清 赵翼 《读史》诗之四:“得地可自王,身为 虬髯 先。”
  陈世宜 《寒夜与楚伧秋心共饮》诗:“ 虬髯 不作 扶馀 王,羊头早薄骑都尉。”
  2.借指外国人。
  相关文献:
  清 黄遵宪 《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只增人愁。”
虬髯客 - 传说


  风尘三侠之一,本名张仲坚,据说他原是扬州首富张季龄之子,出生时其父嫌丑欲杀之. 获救从师于昆仑奴,艺成后欲起兵图天下,见李靖后自愧不如,见李世民后认定天下将归李世民, 有意于红拂,得知红拂嫁于李靖后,3人结为兄妹,虬髯客将家产赠于李靖夫妇后独自离开.
  后为南蛮扶馀国主,说唐全传中薛仁贵征东有提及,扶馀国应位于朝鲜半岛.有书提及为岛国国主, 也有可能是朝鲜半岛附近岛国,相传为72岛国主.

虬髯客 - 虬髯客传-原文
  隋炀帝之幸江都也,命司空杨素守西京。素骄贵,又以时乱,天下之权重望崇者,莫我若也,奢贵自奉,礼异人臣。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令美人捧出,侍婢罗列,颇僭于上,末年愈甚,无复知所负荷、有扶危持颠之心。   一日,卫公李靖以布衣上谒,献奇策。素亦踞见。公前揖曰:“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公为帝室重臣,须以收罗豪杰为心,不宜踞见宾客。”素敛容而起,谢公,与语,大悦,收其策而退。当公之骋辩也,一妓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公既去,而执拂者临轩,指吏曰:“问去者处士第几?住何处?”公具以答。妓诵而去。   公归逆旅。其夜五更初,忽闻叩门而声低者,公起问焉。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公问谁?曰:“妾,杨家之红拂妓也。”公遽延入。脱衣去帽,乃十八九佳丽人也。素面华衣而拜。公惊答拜。曰:“妾侍杨司空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无如公者。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耳。”公曰:“杨司空权重京师,如何?”曰:“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诸妓知其无成,去者众矣。彼亦不甚逐也。计之详矣。幸无疑焉。”问其姓,曰:“张。”问其伯仲之次。曰:“最长。”观其肌肤仪状、言词、气性,真天人也。公不自意获之,愈喜愈惧,瞬息万虑不安,而窥户者无停履。数日,亦闻追讨之声,意亦非峻。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将归太原。   行次灵石旅舍,既设床,炉中烹肉且熟。张氏以发长委地,立梳床前。公方刷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驴而来。投革囊于炉前,取枕欹卧,看张梳头。公怒甚,未决,犹亲刷马。张熟视其面,一手握发,一手映身摇示公,令勿怒。急急梳头毕。裣衽问其姓。卧客答曰:“姓张。”对曰:“妾亦姓张。合是妹。”遽拜之。问第几。曰:“第三。”问妹第几。曰:“最长。”遂喜曰:“今夕幸逢一妹。”张氏遥呼:“李郎且来见三兄!”公骤礼之。   遂环坐。曰:“煮者何肉?”曰:“羊肉,计已熟矣。”客曰:“饥。”公出市胡饼。客抽腰间匕首,切肉共食。食竟,余肉乱切送驴前食之,甚速。   客曰:“观李郎之行,贫士也。何以致斯异人?”曰:“靖虽贫,亦有心者焉。他人见问,故不言,兄之问,则不隐耳。”具言其由。曰:“然则将何之?”曰:“将避地太原。”曰:“然。吾故非君所致也。”曰:“有酒乎?”曰:“主人西,则酒肆也。”公取酒一斗。既巡,客曰:“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同之乎?”   曰:“不敢。”于是开革囊,取一人头并心肝。却头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曰:“此人天下负心者,衔之十年,今始获之。吾憾释矣。”   又曰:“观李郎仪形器宇,真丈夫也。亦闻太原有异人乎?”曰:“尝识一人,愚谓之真人也。其余,将帅而已。”曰:“何姓?”曰:“靖之同姓。”曰:“年几?”曰:“仅二十。”曰:“今何为?”曰:“州将之子。曰:“似矣。亦须见之。李郎能致吾一见乎?”曰:“靖之友刘文静者,与之狎。因文静见之可也。然兄何为?”曰:“望气者言太原有奇气,使吾访之。李郎明发,何日到太原?”靖计之日。曰:“期达之明日,日方曙,候我于汾阳桥。”言讫,乘驴而去,其行若飞,回顾已失。公与张氏且惊且喜,久之,曰:“烈士不欺人。固无畏。”促鞭而行。   及期,入太原。果复相见。大喜,偕诣刘氏。诈谓文静曰:“有善相者思见郎君,请迎之。”文静素奇其人,一旦闻有客善相,遽致使迎之。使回而至,不衫不履,褐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虬髯默然居末坐,见之心死,饮数杯,招靖曰:“真天子也!”公以告刘,刘益喜,自负。既出,而虬髯曰:“吾得十八九矣。然须道兄见之。李郎宜与一妹复入京。某日午时,访我于马行东酒楼,楼下有此驴及瘦驴,即我与道兄俱在其上矣。到即登焉。”又别而去,公与张氏复应之。   及期访焉,宛见二乘。揽衣登楼,虬髯与一道士方对饮,见公惊喜,召坐围饮,十数巡,曰:“楼下柜中,有钱十万。择一深隐处安一妹。某日复会于汾阳桥。”如期至,即道士与虬髯已到矣。俱谒文静。时方弈棋,揖而话心焉。文静飞书迎文皇看棋。道士对弈,虬髯与公傍待焉。俄而文皇到来,精采惊人,长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坐风生,顾盼炜如也。道士一见惨然,下棋子曰:“此局全输矣!于此失却局哉!救无路矣!复奚言!”罢弈而请去。既出,谓虬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勉之,勿以为念。”因共入京。虬髯曰:“计李郎之程,某日方到。到之明日,可与一妹同诣某坊曲小宅相访。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言毕,吁嘘而去。   公策马而归。即到京,遂与张氏同往。至一小板门,扣之,有应者,拜曰:“三郎令候李郎、一娘子久矣。”延入重门,门愈壮丽。婢四十人,罗列廷前。奴二十人,引公入东厅。厅之陈设,穷极珍异,巾箱、妆奁、冠镜、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巾栉妆饰毕,请更衣,衣又珍异。既毕,传云:“三郎来!”乃虬髯纱帽裼裘而来,亦有龙虎之状,欢然相见。催其妻出拜,盖亦天人耳。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家不侔也。四人对馔讫,陈女乐二十人,列奏于前,若从天降,非人间之曲。   食毕,行酒。家人自堂东舁出二十床,各以锦绣帕覆之。既陈,尽去其帕,乃文簿钥匙耳。虬髯曰:“此尽宝货泉贝之数。吾之所有,悉以充赠。何者?欲以此世界求事,当或龙战三二十载,建少功业。今既有主,住亦何为?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内,即当太平。李郎以奇特之才,辅清平之主,竭心尽善,必极人臣。一妹以天人之姿,蕴不世之艺,从夫之贵,以盛轩裳。非一妹不能识李郎,非李郎不能荣一妹。起陆之渐,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腾云萃,固非偶然也。持余之赠,以佐真主,赞功业也,勉之哉!此后十年,当东南数千里外有异事,是吾得事之秋也。一妹与李郎可沥酒东南相贺。”因命家童列拜,曰:“李郎一妹,是汝主也!”言讫,与其妻从一奴,乘马而去。数步,遂不复见。   公据其宅,乃为豪家,得以助文皇缔构之资,遂匡天下。贞观十年,公以左仆射平章事。适东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公心知虬髯得事也。归告张氏,具衣拜贺,沥酒东南祝拜之。   乃知真人之兴也,非英雄所冀。况非英雄者乎?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之拒走轮耳。我皇家垂福万叶,岂虚然哉。或曰:“卫公之兵法,半乃虬髯所传耳。”

虬髯客 - 文章内容讲评

  这篇传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红拂女、李靖和虬髯客,后世称为“风尘三侠”。因为这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都有侠义之气。红拂女的机智俏丽,李靖的沉着英俊,虬髯客的豪迈卓异,相映成趣,让后人印象很深。此外又如对李世民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气象不凡的翩翩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可见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取得很大的成功。情节的开展,简练明快。它叙述的是唐代开国的事,但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却在说明“真命天子”是应该应天命而降生的,即使是有“龙虎之状”的虬髯客,也只能望而却步,不敢逆天命而行事,“人辰之谬思乱者,乃螳臂之拒走轮耳”。目的在于警告那些企图篡夺王位的人,不要动摇李唐王室的正统地位。况且传奇的写作技巧已经成熟,因此这篇短篇小说的完成,可能已在唐末。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19 Thu 2013 10:46
  • 置頂 柳永

柳永
[liǔ yǒng]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凤栖梧等[1]


家庭出生


柳永像
柳永于雍熙四年987生于京东西路济州任城县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许携带家眷前往柳宜无奈将妻子与儿子柳永带回福建崇安老家请其继母也就是柳永的继祖母虞氏代养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岁时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过其童年时代的此后柳永终身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崇安建宁府志中录的那首写在崇安中峰寺的中峰寺

柳永故里
诗就出于童年柳永之手也可称之为神童了
柳永系崇安五夫里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上梅乡茶景村人那里兴植荷花他家前是一片偌大的白蕖之象钟灵毓秀之山水养育汲乃更塑造了柳永洒脱飘溢的人生情怀和浮世苦短何来云归的经世之观故柳永一出家门便没再回来那个美丽的家乡那蕖白荷只能留在他心于四方的纯粹思念中
仕途坎坷


柳永像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著有乐章集柳永的父亲柳宜叔

柳永像
叔柳宣哥哥三接三复儿子柳涚侄子柳淇都是进士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奉旨填词


雨霖铃中的晓风残月
柳永中了科举不曾想到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一句惹了皇帝丢了官职众所周知进士是要皇帝御笔批准的然而这词一日传到了宋仁宗耳朵里宋仁宗很生气便把柳永的名字从中榜名单中抹去笑骂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落榜后柳永自称奉旨填词奉旨填词何等潇洒
感情之事


柳永与青楼名妓的爱情故事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流浪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余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柳永[2]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2功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柳永为教坊乐工和歌妓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就说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柳永凭借通俗文艺的创作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表明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开始萌芽为后来职业地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书会才人开了先河
然而在他的这段人生中他并没有真正放下心中的功名之欲他还是想要功名的他还是希望走上一条通达于仕途的道路于是他或是去漫游或是辗转于改官的途中漫长的道路漫长的希望与寂寞中柳永写下了大量的羁旅行役之词这类作品向来是受历代学者称赞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载晁无咎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唐人高处矣 八声甘州就是一首羁旅行役之词清人陈廷焯词坛丛话也曾说秦写山川之景柳写羁旅之情俱臻绝顶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柳永的羁旅行词约为60首占全词的近四分之一羁旅题材常用于表现文士追求功名不果后的心情与思绪因而柳永的羁旅行役词也透着浓厚的文人气质这种气质多表现为或用羁旅词书法怀古之志如双声子晚天萧索或用羁旅词表现追求功名的封建士大夫的失志之悲和飘零的孤独如归朝欢别岸扁舟和轮台子一枕青宵然细细品读柳永的羁旅词却会发现这类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夹着世俗的尾巴即一方面高唱文人格调一方面剪不断与歌妓的相思和缠绵的回忆试看雪梅香一词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词一开篇就写萧瑟的秋景引发了自己的悲秋情绪而这种情绪和当时的宋玉应是相同的以开创悲秋情结的鼻祖宋玉来写这种悲更体现出满腔才华的人走向衰老时对年华已逝无可挽回而自己的志愿还没有完成时的那种悲凉和悲痛柳永科举屡次失败到头来虽做得一个小官并没有开拓出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加上改官曲折升迁无望柳永内心充满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感叹危楼孤烟残叶楚天和斜阳等景物更深刻展现出当时景色的萧索而这景色却是和作者内心的感情相吻合的
正如叶嘉莹女士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所说柳永的这类词成功的将词境从春女善怀过渡到秋士易感真正写出了一个读书人的悲哀词的下片即转向了思念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柳永在风中思念着他爱的人同时也想象着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她应是愁容满面眉头深锁这样的思念写得很真切和诚挚然而下句立刻就转到了雨迹云踪自宋玉高唐赋开创了以云雨这个意象隐喻男女的欢爱之后云雨一词也就成了男女之欢的代名词此处云雨即是此意柳永一思念佳人就想起当年欢爱的场景这几乎成了柳永词中的一个通病
另一些羁旅词中柳永虽未提及云雨却提起了同样让文人雅士不耻的秦楼楚馆等烟花之地提起了貌美如花的歌妓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京师的时候柳永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和歌妓一起度过的并且那些歌妓给了他无数欢快的让他感到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美丽回忆日后怀想起的事和人总是生命里让自己难忘的给自己安慰的在落魄时给自己救助的柳永也如此在征途中他唯一能忆起的便是那些在他不如意的时候陪在他身边的烟花女子一个作家的经历决定了他创作的格调正是当时的社会条件给了柳永那样坎坷经历让他不得不以烟花场所为港湾因此我们便不能苛求柳永写出如大江东去那样具有雄心抱负的句子他能想起和描绘的只能是年少时嫣红的记忆和记忆中的人如鹊桥仙届征途

柳永
出身儒宦家庭却拥有着一身与之不兼容的浪漫气息和音乐才华的柳永一生就在这二者之间奔波忙碌他迷恋情场却又念念不忘仕途一部乐章集就是他周旋于二者间的不懈追求失志之悲与儿女柔情的结合他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永远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而醉里眠花柳的时候他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柳永是矛盾的他的矛盾既源于他本人又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他是人生仕途的失意者落魄者他无暇去关注人的永恒普遍的生命忧患而是侧重于对自我命运生存苦闷的深思体验和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执着于对功名利禄官能享受的渴望与追求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命运艰舛的痛苦因此他只能做着拖着一条世俗尾巴的自封的白衣卿相
柳永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景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
3轶事

名字由来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兄弟三人的名中都有三字分别为三复三接三变少年时他与两位兄长在武夷山鹅仔峰下读书由于他们均擅长诗文所以当地人便称他们为柳氏三绝后因宋仁宗知道他的名字不让他中举故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科举之途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予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出殡时东京满城名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谢玉英为他披麻戴重孝两月后因痛思柳永而去世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亦称为群妓合金葬柳七
柳家世代做官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宏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

柳永
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仍携手眷恋香衾绣被长寿乐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正是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4墓址之争

众说纷纭
由于官方正史宋史中没有柳永的传记当时文人学士的诗文集里也没有关于柳永的记载所以连柳永的生卒年限都没有定论传闻各异要下一个定论就更难了这也是词人的悲哀但换一种想法这也是词人的一种荣幸让更多地方的人记住他关心他幸与不幸竟在一念之间
据明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六附记直到王安礼知润州时才将

柳永画像(14张)
柳永安葬在北固山下但查了一下资料历来文学史家均语焉不详宋代以后各家记载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归纳起来其说有四
一卒葬湖北襄阳说
宋祝穆持此说祝在方舆胜览中记载柳永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资葬于南门外每春日上冢谓之吊柳七也叫上风流冢渐渐形成一种风俗没有入吊柳会上风流冢者甚至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后人有诗题柳永墓云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二葬湖北枣阳花山说
宋曾达臣敏行元陈元靓持此说曾在独醒杂志中记载耆卿墓在枣阳县花山每岁清明词人集其下为吊柳陈在岁时广记中亦载柳耆卿掩骸僧舍京西妓者鸠钱葬于县花山其后遇清明日游人多狎饮坟墓之侧谓之吊柳七枣阳县志记载宋词人柳耆卿即柳永墓在兴隆镇花山据说柳永晚年游历到枣阳与教坊乐工和歌妓为伴靠作曲填词度日后来死在枣阳兴隆一带还是歌妓们凑钱将他安葬在兴隆镇西北3公里外的花山上
三葬北固山或银山说
宋叶梦得少蕴持此说叶在避暑录话中记载柳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王和甫究竟葬柳永于何处

柳永各类图片(13张)
叶梦得未提及据传北固山下有已湮没的柳永墓但明代正德丹徒县志有屯田郎柳永墓在丹徒土山下万历镇江府志不但有同样记载而且记载了在土山下发现的柳永墓志铭残碑的部分内容元代镇江籍学者俞希鲁所撰至顺镇江志卷七说土山在县西江口俗呼竖土山唐刘禹锡诗土山京口峻旧与蒜山相属今改名银山而北固山东晋以来就很出名人们并没有称它为土山的可见柳永墓所在的土山就是银山今天镇江五十三坡下仍有叫银山门的地方就是云台山北面的那一部分并不是北固山清代镇江籍词人赵彦俞有一首凭吊柳永墓的琵琶引词上段开头就说芳草西津那堪问故里清明时节中间又有春去也荒坟一掬等语下段更有惟有土山深处记王郎碑碣指柳永墓残碑等语从中可以看出柳永墓所在的土山是紧靠西津即西津渡这首词既是柳永墓在土山下的旁证更是土山就是银山 的明证清代考据家叶名沣在桥西杂志中也支持葬镇江说柳永的故乡是福建崇安也支持葬镇江说柳永纪念馆一块与柳永铜像齐肩的长方形石头上面刻写着柳永墓冢抔土还乡记几个大字下面还有几行碑文写着公元二〇〇四年九月值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柳永仙冢抔土自镇江北固山分移至此千载游子今朝还乡一代词宗魂归故里
四葬仪征说
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却提到了相传柳耆卿卒于京口王和甫葬之今仪征西地名仙人掌有柳墓则是葬于真州非润州也仪征古名真州柳墓在仪征仙人掌
王士祯在真州绝句中还又一次提到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诗文相互印证当不致有误但有一点存疑仪征四郊无仙人掌这个地方不知王士祯以柳墓在仙人掌何据
明隆庆仪真县志·免谈考载柳耆卿墓在县西七里近胥浦清嘉庆扬州府志·冢墓亦载屯田员外郎柳耆卿墓在仪征县西七里近胥浦据此柳永墓在仪征胥浦较为可信
5文学作品

词作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凤栖梧黄仲金 书" style="float:right" picsrc="a8773912b31bb05187630c03377adab44aede052" data-layout="right" width="650" height="252" url="http://h.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50/sign=2ea00bd038dbb6fd215be2233925aba6/a8773912b31bb05187630c03377adab44aede052.jpg" compressw="250" compressh="96" useredit="1" />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
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另一版本为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亦作凝眸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恹恹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
闲窗漏永月冷霜华堕
悄悄下帘幕残灯火
再三追往事离魂乱愁肠锁
无语沉吟坐好天好景未省展眉则个
从前早是多成破
何况经岁月相抛亸
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麽
悔恨无计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
黄莺儿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
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
当上苑柳农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雪梅香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彩云归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
当暮天霁色如晴画江练静皎月飞光
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
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朝欢暮宴被多情赋与凄凉
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馀香
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
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古倾杯
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
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绕长堤芳草
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
遥山变色妆眉淡扫
目极千里闲倚危樯迥眺
动几许伤春怀抱念何处韶阳偏早
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
追思往昔年少
继日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
别后暗负光阴多少
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凤栖梧
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
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
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
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凭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定风波
伫立长堤淡荡晚风起
骤雨歇极目萧疏塞柳万株掩映箭波千里
走舟车向此人人奔名竞利
念荡子终日驱驱觉乡关转迢递
何意绣阁轻抛锦字难逢等闲度岁
奈泛泛旅迹厌厌病绪迩来谙尽宦游滋味
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
算孟光争得知我继日添憔悴
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
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
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
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
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
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
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
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
漏箭移稍觉轻寒渐鸣咽画角数声残
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212字
采莲令
月华收, 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时情苦
翠娥执手送临歧, 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 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 便恁急浆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 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 隐隐两三烟树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忧
因惊路远人怀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人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女冠子
断云残雨洒微凉生轩户
动清籁萧萧庭树
银河浓淡华星明灭轻云时度
莎阶寂静无睹幽蛩切切秋吟苦
疏篁一径流萤几点飞来又去
对月临风空恁无眠耿耿暗想旧日牵情处
绮罗丛里有人人那回饮散略曾谐鸳侣
因循忍便睽阻相思不得长相聚
好天良夜无端惹起千愁万绪
玉女摇仙佩佳人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
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
拟把名花比
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
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
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
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
且恁相偎倚
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
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
为盟誓
今生断不孤鸳被
甘草子·秋暮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二郎神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诗作

煮海歌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馀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6柳词影响

开创意义

这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许多词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4]
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市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在其他文人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试比较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水长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
这两首词都是写女主人公因爱人外出未归而忧愁苦闷然而晏词含蓄柳词坦率柳永此词因直接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与传统的礼教不相容而受到宰相晏殊的责难柳永另一首锦堂春坠髻慵梳所写的市民女子更是对负约不归的郎君既埋怨又数落并且设想等他回来时该如何软硬兼施地惩治他以使他今后不敢再造次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5]
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且看其满江红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始终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伤感将何计 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词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诉说失恋的痛苦和难以割舍的思念另一首慢卷闲窗烛暗写女主人公与情人分离后的追悔和对欢乐往事的追忆也同样传神生动这类表现普通女性心声的词作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唱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徐度却扫编
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他虽然有时也不免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等她们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少年游也常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柳永这类词作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相比不仅有内容风格的不同更体现也一格观念的变化而作为当时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歌妓与市民的生活内容消费方式密不可分因而柳永词真切地表现她们的命运也非常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不过其中也有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描写这也是他常常受到宋代文人指责的原因之一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柳记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早年进士考试落榜后写的鹤冲天就预示了这一创作方向 此词尽情地抒发了他名落孙山后的愤懑不平也展现了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的个性
柳永在几度进士考试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南宋陈振孙所说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由于未名未禄必须去 奔名竞利于是游宦成羁旅谙尽宦游滋味安公子而长期在外宦游又因此伤行役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六么令但利名牵役又不得不与佳人离别走舟车向此人人奔名竞利念荡子终日驱驱争觉乡关转迢递定风波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稍后的苏轼即是沿着这种抒情自我化的方向而进一步开拓深化[6]
3词的表现方法的改变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 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 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严有翼艺苑雌黄即说柳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
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7]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上举定风波满江红词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试比较两篇名作
欧阳修踏沙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两首词都是写别情欧阳修词用的是意象烘托传情法则柳永词则是用铺叙衍情法整个送别的场景过程别前别时别后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有细致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欧词是借景言情情由景生柳词则是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叙事情和隐约的情节性这也是柳永大部分词作的共同特点
同时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词的一般结构方式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如驻马听凤枕鸾帷浪淘沙漫梦觉和慢卷闲窗烛暗等后来周邦彦和吴文英都借鉴了这种结构方式而加以发展变化在空间结构方式上柳永也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算得伊家也应随分烦恼心儿里慢卷
与铺叙相配合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忆帝京不加任何藻饰却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曲折的心理过程
后世影响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组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碧鸡漫志卷二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蕴藉而情韵更隽永深厚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近人夏敬观早已指出 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7后世评述

评价

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直把群妓当倩娘……他是最风流却路途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
评语

1.屯田柳永官屯田员外郎故称北宋专家其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做挥绰之声 郑文焯
2.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 胡寅
3.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叶梦得
4. 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久成 李清照
5.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 黄裳
6."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陈振孙
7.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不减唐人高处 苏轼
8.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9.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评词

戚氏一首
倚窗前丹霄零落画桥间倚翠偎红几回花下叹云残重帘掩悲欢涟漪还皱几层山衰红怎敌新绿此时惨悴最应怜微风离岸相依渐远再来更是何年纵凄然舞踏秋光夏影无计归还
  遥寄一页蛮笺谁知却是屡屡误更阑长亭外寒蝉凄婉夜色沧寒到庭轩雨袭巷陌烟花败落次第何堪遣谁又在费尽歌喉换得不致风餐
  几顾黄金榜吾名落处更次孙山明代长千古后始能知屡次最遗贤君王诏我填词又能怎计天籁承恩典
  叹须臾晓露空沾停御笔舞动歌弦柳巷中依约花颜看初日暗暗满长天怎消追省迢迢良夜醉尽清欢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故事: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為“飛將軍”。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一隻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於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麼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故事:王安石囍臨門

文/心語宮
【明慧學校】「囍」,俗稱雙喜,有喜慶雙重的意思。大多用於婚嫁等喜慶場合,一般用紅紙或是金箔剪製,也有人寫在紅紙上再貼於廳堂門窗。這種辦喜事貼雙喜字的習俗,據說源於宋朝宰相、大文學家王安石。

相傳王安石年輕時赴京趕考,途中到馬家鎮舅舅家住宿。一天,飯後到鎮上散步,偶見馬員外家門上貼了一副對聯的上聯︰「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原來,這是馬員外的獨生女為自己挑選夫婿所出的上聯,已經掛了半年,一直沒有人能夠對出下聯來。王安石因為要趕考,也無暇思索下聯,所以未予理會。

到了應考日,王安石在考場上態度從容,答題時一揮而就。主考官見他年輕意氣風發,對他印象深刻並且非常賞識,後來主考官傳他面試。王安石對於主考官的提問,都能胸有成竹,對答如流。最後主考官手指廳前的飛虎旗說︰「飛虎旗,虎旗飛,旗卷虎藏身。」王安石知道這是要他對出下聯,他忽然想起馬員外家門前的上聯,便不加思索的答道︰「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主考官驚嘆不已,頻頻點頭。

考完後,王安石回馬家鎮並來到馬員外家,就以主考官的「飛虎旗」為下聯,對馬小姐的上聯「走馬燈」。王安石對的下聯讓馬小姐十分滿意,於是馬員外非常開心的將女兒嫁給他。

到了成親大喜的當日,兩個報子來報喜,是報王安石金榜題名的好消息。王安石真是春風得意,不但高中進士,還娶了才貌雙全的千金為妻,可說是雙喜臨門。因此,王安石便一連寫了兩個大紅喜字,還把兩個喜字併貼在大門上,高興的吟道︰「巧對聯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

從此以後,人們習慣於結婚辦喜事時貼紅雙喜字,不僅在門上、牆上貼大紅「囍」字,被褥枕頭上也繡「囍」字,祈求事事吉祥如意。而這個風俗就一直流傳至今,也成了華人特有的民間習俗。

话说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个富户人家 在用对诗的方法选女婿。许多人围在那里,有看热闹的,有真 想给人家当女婿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对上诗来的。王安石凑 上去细一打听,原来,这诗的上联是小姐自己出的,求对下联。 上联写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王安石心想, 这位小姐还有几分文才,不觉已有几分好感。转念一想我何不 试一试。他略一思索,便吟出“地满红香花连风,凤连花香红满 地”。众人齐声称好,小姐闻知,也十分满意。于是,王安石与 小姐约定科考后完婚。[收集]
  说来十分凑巧,在科考场上考官收毕试卷后,主考官又另 外出了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 王安石心中一喜:这不是现成的吗,出口便道出:“天连碧树春 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回去与小姐完婚,正在举行婚礼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真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高兴极了,新自 下厨烹制菜肴,款待前来贺喜的四亲八邻。众人无不欢喜,尤 其那道“双喜字肉”,更是引起大家的兴趣,这道菜不仅味道 好,而且在制作上也别出新裁,每块肉上刻着的双喜字就更有 意义。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任技艺。 [收集]
  后来,人们就常常把它作为喜庆宴席上的一道菜,为的是 增添更浓的喜庆气氛。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学士服是学位获得者在学位授予仪式上穿戴的表示学位的正式礼服,是其获得学位的、有形的、可见的标志之一。学士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垂布等四部分构成。
编辑摘要
相关百科观察更多百科观察关注新闻热点,解读背景知识
 
云南技校全国首推匠士服 寓意能工巧匠:2013年夏天,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推出自己设计的毕业生服装“匠士服”,系全国首家推出匠士服的职业学院。匠士服寓意为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分三个级别,颜色越淡级别越高:高级工的匠士服为深蓝色,预备技师为浅蓝色,高级技师为藕荷色。匠士服的帽子称为“巧匠冠”,仿汉代巧士冠,外形似斧头。更新时间:2013-07-30 16:50:49
 
 
学士服 - 概念
学士服是学位获得者在学位授予仪式上穿戴的表示学位的正式礼服,是其获得学位的、有形的、可见的标志之一。
学士服 - 历史渊源
 
学士服
十二世纪,由于基督教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神职人员帮助主教管理他们的教区。于是陆续出现了修道院,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大主教区学校设在大主教区内,教区学校设在神职人员所在的村落。教会利用这些场所,对教士和僧侣进行读、写、算和教义基本知识的教育,他们采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的学习课程。这些学校的教师在意大利被称为博士(Doctor,来源于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师),而在巴黎则把教师称为硕士(Master,来源于拉丁文magister,意即教师,师傅)。
 
那个时候,手工业兴盛起来,并逐步与农业分离,商业也随之发展,重新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出现了各种手工业的同业公会和商业行会,这些行会有严密的组织和规章制度,拥有相当大的自主管理权。随着学校的发展,被称之为硕士或博士的教师数量日益增加,各个地方的教师们仿效手工业和商业的同业公会,组织起了教师的同业公会,学生则组织成同乡会,管理他们自己的事务。他们都把自己的行会叫做大学(University,来源于拉丁语Universitals,意为共同体),因而大学这个词成了各教育中心的共同称谓。也就是说,最初的大学机构就是这些教师的行会和学生的行会组织。而同一行会里的相同专业的教师又组成特殊的专业行会,称为系或教授会(faculty,来源于拉丁语facultas,意为才能,即教授某种学科的能力,)后来又把系这个名词的含义扩展为教授某部门知识的大学分部(学院)。 在意大利北部的玻洛尼亚地区,建起了中世纪最早的两所大学――波洛尼亚大学和萨莱尔诺大学,随后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学校像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
 
这些早期大学的学生,要编成班级进入教室听课,但学校不会对他们进行考试。只有那些决定今后要成为一名教师的学生,学校才会对他们进行考试。考试过程的第一步,是要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不公开的和公开的预试。考试合格的应试者,要穿上僧侣的长袍(gown),同学士们(Bachelor,来源于拉丁文baccahalar,意即学士)坐在一起。接着要举行由顺利通过了考试的应试者提供葡萄酒的盛宴。这就是学生毕业典礼仪式的雏形。但是,要成为一个硕士或博士(当时,博士和硕士并无区别,都是教师,师傅的意思),还要经过二至三年的学习,通过了严格的最后的考试才行。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镇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长袍,寒冷的大厅和透风的建筑使得人们不得不披上长及地板并连着头巾(hood, 兜帽,又叫坎肩)的长袍。这些长袍和头巾制作的原料和颜色,由各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决定。既然在早期大学中的学者都是传教士,他们的穿着应与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长袍,用头巾保护他们的头。于是,这种僧侣的黑色长袍和头巾演变成了今天大学流行的学士服,不但学校毕业典礼的仪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庆典也要穿。
 
在美国,哈佛大学率先穿上学士服,接着各大学相继使用,但式样与欧洲仍在使用的学士服不同,各校也有差别。在1895年,各校的代表开会,建立了统一的服装样式,1903年,产生了美国大学学士服的统一标准体系,后来,又在1936年和1960年两次进行了修订。因此,美国今日各大学流行的学士服规格一样,只是在诸如颜色等一些细部略有差别而已。
学士服 - 中国学士服
改革历史
现代意义的学位服在中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由于社会、政治等的因素,学位服在中国消失并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伴随着新中国学位制的建立和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学位服开始在大学校园中出现,并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与此同时,有关学位服的研究工作也开始了。   
 
学士服分类
1992年,作为全国领导学位工作的最高机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就学位服有关问题尽快组织开展研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受命在全国展开了调研工作,并与北京服装学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了“建构中国现代学位服体系”的专题研究。   
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了新中国自己的学位服样式,并作出决定: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其他样式的学位服一律废止。新中国有了自己的现代学位服。   
这套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包括博士服、硕士服两级学位服和校长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决定,学士服暂不纳入这套学位服系列和暂不推荐使用。
构成
这套学位服既考虑了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世界惯例,利于统一规范的原则,又兼顾到学位的分级、学科的划分、学校的特点等认同、管理因素。每套学士服由学士帽、流苏、学士袍、垂布等四部分组成;垂布按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采用不同的饰边颜色区分。
规范
学士服作为专用服装,着装应符合下列规范: 
 
一、学士帽 
 
学士帽为方型黑色。 
戴学士帽时,帽子开口的部位置于脑后正中,帽顶与着装人的视线平行。 
 
二、流苏 
 
流苏系挂在帽顶的帽结上,沿帽檐自然下垂。未授予学位时,流苏垂在着装人所戴学士帽右前侧中部;学位授予仪式上,授予学位后,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或校、院、所长)把流苏从着装人的帽檐右前侧移到左前侧中部,并呈自然下垂状。 
校(院、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委员(或 导师)及已获学位者,其流苏均垂在所戴学位帽的左前侧中部。 
 
三、学士袍 
 
穿着学士袍,应自然合体。学士袍外不得加套其他服装。确定为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与此相应的饰边颜色为粉、灰、黄、绿、白、红六种颜色。 
 
四、垂布 
 
垂布佩戴在学士袍外,套头披在肩背处,铺平过肩, 扣绊扣在学士袍最上面纽扣上,三角兜自然垂在背后。 垂布按授予学位的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分别佩戴。
 
五、附属着装 
 
内衣:应着白或浅色衬衫。男士系领带,女士可扎领结。 
裤子:男士着深色裤子,女士着深色裤子或深、素色裙子。 
鞋子:应着深色皮鞋。[1]
 名称 科类 适合的学士服
 粉色垂布 文科类 文学学士服 法学学士服  
哲学学士服 历史学学士服  
教育学学士服(含教育、体育、音乐、美术专业)
 灰色垂布 理科、经管类 理学学士服 经济学学士服  
管理学学士服
 黄色垂布 工科类 工学学士服
 绿色垂布 农学类 农学学士服
 白色垂布 医学类 医学学士服
 红色垂布 军事类 军事学学士服(如:国防生的学士服)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学位服[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学位服,亦被称作学位袍、毕业袍,由四方帽、流苏、学位袍、垂布等四部分构成,只指一种由获得学位人士具备资格穿着的庆典服饰,包括博士,硕士以及学士学位。

来历[编辑]

学位服饰的历史起源于12世纪,即大学正在形成的时期[1]。
在英格兰亨利八世时代,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首先开始规范学位服饰,学位服饰在美国的流行始于哈佛大学(1636年),中国大陆现代学位服始于二十世纪中期左右[1]。
地区[编辑]

不同国家(地区)的学位服样式也不一样,以英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派及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派是两个典型的流派。
中国[编辑]
1994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及其附件《学位服简様》和《学位服着装规范》,开始统一规范中国学位服[1][2]:
学位服分校长(导师)服、博士服、硕士服和学士服四种,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组成:
学位帽
方形黑色
流苏:系挂在帽顶的帽结上,沿帽檐自然下垂。未授予学位前,流苏垂在着装人所戴学位帽右前侧中部;学位授予仪式上,被授予学位后,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或校、院、所长)把流苏从着装人帽檐右前侧移到左前侧中部,并呈自然下垂状。
校长(导师):黄色
博士:红色
硕士:深蓝色
学士:黑色
学位袍
校长(导师):红、黑色
博士:黑、红色
硕士:蓝、深蓝色
学士:黑色
垂布:由套头和饰边组成,垂布佩戴在学位袍外,套头披在肩背处,铺平过肩,扣绊扣在学位袍最上面戴纽扣上,三角兜自然垂在背后。
套头:三角兜型
饰边:
文科:粉色
理科:灰色
工科:黄色
农科:绿色
医科:白色
军事:红色
新加坡[编辑]
File:DOCTOR OF PHILOSOPHY.jpg
Academic dress for Phd in Singapore with description
File:MASTERS DEGREE.jpg
Academic dress for Masters in Singapore with description
台湾[编辑]
民国六十八年(公元1979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台(六八)番字第八八〇八号函》规定:
袍:长度以下摆离地30厘米为度,以轻柔免烫不发光之府绸制作为原则。领围:分小、中、大三号,分别为47厘米、48.5厘米、50厘米。
博士:玄黑色,前襟采拉链式,襟之两旁加缀“黑色平绒方直条宽饰”。袍领为中国式领。袍袖采宽大式,左右各缀三道“黑色平绒横饰”(横饰长39厘米、宽5厘米)。
硕士:玄黑色,前襟采拉链式。袍领为中国式领,袍袖采宽大式。
学士:玄黑色,前襟采拉链式。袍领为中国式领,袍袖采宽大式。
帔:长110厘米,宽50厘米,前帔领至领口长21厘米,帔口长8厘米。以丝缎及各色平绒制作。
博士:以白色为底“前帔”缀以学门之代表色,“后帔”缀以校院代表色,均以平绒制作,“前帔口”处另饰金线刺绣梅花一朵,梅花大小以直径5厘米为度。
学门代表色:
哲学:深蓝色
文学:白色
理学:金黄色
法学:紫色
医学:绿色
农学:浅黄色
工学:橙黄色
商学:银灰色
教育学:浅蓝色
硕士:以黑色为底“前帔”缀以学门之代表色,“后帔”缀以校院代表色,均以平绒制作,“前帔口”处另饰金线刺绣梅花一朵,梅花大小以直径5厘米为度。
学门代表色:
哲学:深蓝色
文学:白色
理学:金黄色
法学:紫色
医学:绿色
农学:浅黄色
工学:橙黄色
商学:银灰色
教育学:浅蓝色
帽:方形,帽缘各长24.5厘米,帽穗长21厘米,帽之布制与袍同为轻柔免烫不发光之府绸,帽穗以丝绒线制作。
博士:颜色与为学门之代表色。
学门代表色:
哲学:深蓝色
文学:白色
理学:金黄色
法学:紫色
医学:绿色
农学:浅黄色
工学:橙黄色
商学:银灰色
教育学:浅蓝色
硕士:颜色与为学门之代表色。
学门代表色:
哲学:深蓝色
文学:白色
理学:金黄色
法学:紫色
医学:绿色
农学:浅黄色
工学:橙黄色
商学:银灰色
教育学:浅蓝色
学士:玄黑色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鹿死谁手
  
 
鹿死谁手,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名称:鹿死谁手拼音:lù sǐ shuí shǒu
出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释义: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近义词:龙争虎斗、明争暗斗反义词:和衷共济、和平共处
用法:宾语例句:随即望望医生,悄声说:'但不知~耳。'
 
目录[隐藏 ]
1 基本信息
2 典故
3 英文翻译
鹿死谁手 - 基本信息
注音  lù sǐ shuí shǒu [1]
解释  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年代  古代
英文  atwhosehandwillthedeerdie--whowillwintheprize
日语  勝利(しょうり)が誰の手に帰(き)するか
出处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用于比赛 
 
示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随即望望医生,悄声说:'但不知~耳。'” 
 
近义词  龙争虎斗、明争暗斗 
 
反义词  和衷共济、和平共处
鹿死谁手 - 典故
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他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2]
鹿死谁手 - 英文翻译
1.At whose hand will the deer die[3]
2.who will win the prize; who will gain supremacy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19 Thu 2013 09:55
  • 置頂 旗鞋

旗鞋

旗鞋 - 概述
  旗鞋-满族先民有"削木为履"的习俗。至清初已发展成为高跟木底的女鞋,形似"花盆"的,称"花盆底"鞋;形似马蹄的,称"马蹄底"鞋。

红鞋缎绣花卉高底鞋


  老年妇女的旗鞋,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一般鞋帮、鞋面都镶彩边或串珠图案。满族素有"女履旗男穿靴"的习俗。官员穿方头靴,平民穿尖头靴,靴子用缎、绸、布、革制成。

  满族民间男子喜穿" 勒鞋",此鞋多用兽皮缝制而成,内絮 勒草,穿起来轻便、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时穿用。
旗鞋 - 满族的特别文化
  “旗袍”与“马褂儿”

  “发冠”与“旗鞋”

  “六合一统”瓜皮帽

  “满洲饽饽”与“满汉全席”

  救驾传说与敬狗崇乌鸦

  努尔哈赤与八旗制度

  尊祖敬宗修家谱

  原始多神的萨满教

  “雪地走”与“采珍珠”
旗鞋 - 旗鞋款式
  其中旗鞋是旗女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上至宫廷贵妇,下至民间妇女都可穿着.旗鞋在清初还没有出现,天聪八年皇太极在赏给班额附格格的衣服中,有:"钉有金花的靴三双,倭缎靴九双,缝的靴三双,缎靴三十二双,毛青靴八双,股皮靴十双,并无高底旗鞋的记载.这种高底旗鞋的形制显然是不适合于游牧生活的,其出现时间应在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常见的有花盆底、马蹄底、船底、平底,元宝底等样式.

月白色锻绣花卉料石花盆底鞋
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清代后妃女鞋依木底形状分元宝底鞋,高底鞋和花盆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旗鞋 - 习俗起源
  

月白色缎绣竹子元宝鞋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鸡为“五德”之禽

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飞禽,自古就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与我们朝夕相处,忠诚地献出自己的一切,赢得德禽的美誉。《尔雅翼》、《韩诗外传......

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飞禽,自古就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与我们朝夕相处,忠诚地献出自己的一切,赢得德禽的美誉。《尔雅翼》、《韩诗外传》中,赞美鸡有五德。

 

一是首戴冠者,文也。雄鸡高耸火红的鸡冠,极为状观漂亮。“冠”与“官”谐音,“文”的意思是礼。古人以冠冕堂皇为礼,含有升迁腾达的寓意。

二是足博距者,武也。距是脚后面突出的似足趾之物,令鸡有趾高气扬之状,故曰“武”。

三是敌前敢斗者,勇也。鸡对它的儿女可是百倍呵护,若是突遇鹞鹰或其它强敌袭击小鸡,母鸡会立即把小鸡护在翅膀底下,高声尖叫。公鸡也是羽毛倒竖,鸣叫迎战。就是连那威严杀气的黄鼠狼,此时也要退避三舍。如果蝎子或蜈蚣遇上,更是难逃葬其口腹的厄运。有一只叫“皮埃尔”的鸡,在海湾战争中曾立下战功。有一次,法国将军和三个副官以及随从打算乘吉普车出去一趟。当这辆车正要起动时,一只名叫“皮埃尔”的鸡飞扑过来而停止了。将军立即下车检查,发现车内被人安放了爆炸物,经过迅速处理,方使众人安然无恙。因此,这只鸡被授予一枚“勇敢勋章”,第一次成为英雄。又一次,有两个恐怖分子装扮成法国军人,驾驶一辆装满炸药的卡车驶近基地营房,“皮埃尔”跟在汽车后面,咯咯地大声啼叫,为警卫员通风报信,制服了入侵者,保全了基地,挽救了基地的所有军人。“皮埃尔”又一次荣获“勇敢勋章”,成为英雄。

四是食相告者,仁也。在动物中,鸡家族之间的挚爱,堪称楷模。我们看到,公鸡找到虫子后,会“咯咯咯”地呼唤母鸡前来享用,自己却乐不可支地扑闪着翅膀。母鸡对自己的一群子女关怀备至,常是叨着小虫或米粒送到小鸡跟前,“咕咕咕”叫着看着鸡崽吃食。

五是鸣不失时者,信也。雄鸡司晨,守夜有时,因而古代帝王以“鸡为侯”。几千年来,鸡伴随着中华民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习俗,从“鸡声茅店月”到“鸡窗夜开卷”,寒暑往来,它无时不与我们的劳动、学习和生活相随相伴,乐此不疲。雄鸡天天报晓,准时唤醒人们起床。鸡这种守时报时的美德,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也享有农历正月初一谓之“鸡日”的美名。雄鸡为何能这样守信报晓呢?科学告诉我们,在雄鸡的大脑与小脑之间,有一个松果体,能分泌出对光线特别敏感的褪黑激素,当鸡受到晨曦剌激时,褪黑激素停止分泌,雄鸡醒来,啼鸣报晓。

正因为鸡是可信赖的“五德之禽”,有诗赞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瞻顾候明时,东方有精色”。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年守则[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年守则是由蒋中正提出,过去中华民国政府给予国内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规范,此守则共十二条,又称青年十二守则。
历史[编辑]
 青年十二守则.png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9月,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于主持峨嵋军训团时,认为若需教育干部及民众,必须从青少年做起,特手订“中国童子军守则”十二条,作为今后童子军修养之标准,内容包括四维八德与三达德:即第一至五条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第六至九条为礼义廉耻,第十至十二条为智仁勇。中国童子军总会副会长戴季陶,曾与蒋中正函电商榷。蒋易稿五、六次,始成定案。同年11月12日国父诞辰,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经戴季陶加撰前文,由主席团提出“中国国民党党员守则案”。原先该守则为童子军定的规律。1938年,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认为,应适用于所有青年,通令全国学校一致遵行,规定要在朝会中宣读,切实实施。随后教育部颁“青年训练大纲”,即将党员守则改称“青年守则”(十二条),与“军人读训”(十条),同列为德行方面之实施要点。[1]
内容[编辑]
 
一、忠勇为爱国之本
二、孝顺为齐家之本
三、仁爱为接物之本
四、信义为立业之本
五、和平为处世之本
六、礼节为治事之本
七、服从为负责之本
八、勤俭为服务之本
九、整洁为强身之本
十、助人为快乐之本
十一、学问为济世之本
十二、有恒为成功之本”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橡皮擦(英语:eraser(美)、rubber(英、澳)),又称橡皮、胶擦、擦胶、擦纸胶、胶擦布、擦布、擦子,为拭去铅笔于纸上墨迹的文具。它们多呈白色、棕色或粉红色,但随着新的原料出现,现在的橡皮擦可以是任何颜色。橡皮擦的主要构成物料是橡胶。一些售价较高的橡皮擦则含有塑胶成份。
擦拭粉笔或白板笔迹的用具一般称为粉刷或(黑)板擦。
历史[编辑]

1770年4月15日,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描述了一种可以拭去铅笔墨迹的植物胶,说:“我见到一种非常合适于擦去铅笔笔迹的物质。” (I have seen a substance excellently adapted to the purpose of wiping from paper the mark of black lead pencil.)他称此种物质为橡胶(rubber)。
1770年,英国工程师爱德华·纳尔恩(Edward Nairne)被认为位了一场发明竞赛发明了广泛贩售的橡皮擦。在此之前,人们使用面包屑来擦去笔迹。 Naime 称他一次在无意之中拾起一块橡胶当作面包屑,但发觉它的效果很好,于是开始生产和售卖橡皮擦。
当时,整个欧洲均采用切成小立方体的橡胶粒来擦走笔迹。这种物质遂称为橡皮擦。
初期的橡皮擦并不算方便,因为未经加工的橡胶容易腐坏。直至1839年,发明家查尔斯·古德伊尔发现了硫化可以使橡胶的质素提升,橡皮擦才变得可靠。
1858年一位来自美国费城的人因为把橡皮擦嵌在铅笔尾部而取得了一项专利,但后来这种附有橡皮擦的铅笔因为被判定为“只是把两项已有的东西嵌在一起而不是新产品”而被取消专利。
各种橡皮擦[编辑]

 

各种类型的橡皮擦。最左方的两枝铅笔末尾均嵌有橡皮擦。中间的橡皮擦含有聚乙烯基成份。最右方的橡皮擦带有装饰用途


嵌在铅笔末尾的橡皮擦

种类型的橡皮擦。最左方的两枝铅笔末尾均嵌有橡皮擦。中间的橡皮擦含有聚乙烯基成份。最右方的橡皮擦带有装饰用途
橡皮擦
现今的橡皮擦种类繁多,以切合不同需要。
有些铅笔的尾部设有一个小小的橡皮擦。这些橡皮擦多是粉红色的,表面是光滑的胶质。它们在大部份场合均有好表现,但有时也会弄脏纸面。如果着力太重,橡皮擦还有机会弄破纸张。当笔迹被擦去后,橡皮擦会留下残渣在纸上。如果清理不善,这些残渣会在纸上留下痕迹。
另一种橡皮擦是艺术家常用的棕色橡皮擦,以柔软而粗糙的橡胶制成。它的设计方便于擦除大面积的痕迹,而且不会弄破纸张。但这种橡皮擦并不能很有效和准确地擦除笔迹。
另一种艺术家常用的橡皮擦称为软橡皮。它主要以一种灰色的物料造成,且与树胶相像,也像黏土。它的强度使它不会留下残渣,故其寿命比其他橡皮擦要来得长。它以“吸收”石墨的方法去掉笔迹。这种橡皮擦的不仅可擦去笔迹(事实上它能准确地去除笔迹),它还可以用作突出重要部份或使作品更为细致。然而,它不善于去除大面积的笔迹,而且若过度受热便会弄脏甚至黏住纸张。
柔软的聚乙烯基橡皮擦拥有塑胶的质感,并与普通粉红色橡皮擦拥有同样功能。这些橡皮擦比粉红色橡皮擦柔软,故较不容易损毁纸张。聚乙烯基橡皮擦一般是白色的。
不同种类的橡皮擦大小不一。除了接在铅笔尾端、粗细和铅笔相类的橡皮擦外,也有一些呈长方体状的橡皮擦,以及呈圆锥形、能盖在铅笔尾部的橡皮擦。
橡皮笔或擦胶笔是一种类似铅笔或铅芯笔(亦即机械铅笔)的东西,但它们的中心装载的是可以缩回去的橡皮擦条。
也有些橡皮擦带有装饰用途。这些橡皮擦的形状及颜色取决于它们所代表的主题 (如动物、音符、糖果、卡通等) 。其中一些的装饰意义大于其实用价值。
最后,还有一种橡皮擦一边是橡皮擦,另一边是用来清理橡皮擦残渣的。
橡皮擦的英文名称[编辑]

在英国、纽澳将橡皮擦称为Rubber。但在美国与加拿大Rubber是避孕套的其中一个俗称,而橡皮擦称Eraser。这往往被美国人用来开玩笑。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