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手榴彈
拼音:Shouliudan
英文:grenade

77-1式卵型小木柄手榴彈

手榴彈是一種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彈藥,也是使用較廣、用量較大的彈藥。它既能殺傷有生目標,又能破壞坦克和裝甲車輛。手榴彈由於體積小、質量小,擕帶、使用方便,曾在曆次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77-1式卵型小木柄手榴彈

木柄
編輯本段簡介
手榴彈
手榴彈是一種用手投擲的彈藥,因17世紀、18世紀歐洲的榴彈外形和碎片有些似石榴和石榴子,故得此名。盡管現代手榴彈的外形有的是柱形,有的還帶有手柄,其内部也很少裝有石榴子樣彈丸,但仍沿用了手榴彈的名稱。

木柄
  
手榴彈的定義可分爲三個:
  
1、軍用物資,用手投擲的一種小型炸彈,有的裝有木柄;  
 
2、田徑運動員使用的投擲器械之一,形狀同軍用的裝有木柄的手榴彈一樣;
  
3、田徑運動項目之一,運動員經過助跑之後,把手榴彈投擲出去的運動項目。

  手榴彈是一種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彈藥,也是使用較廣、用量較大的彈藥。它既能殺傷有生目標,又能破壞坦克和裝甲車輛。手榴彈由於體積小、質量小,擕帶、使用方便,曾在曆次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作戰思想的改變,手榴彈的地位盡管不如兩次世界大戰時那樣突出,但作爲步兵近距離作戰的主要裝備之一,在現代戰爭條件下仍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
發展簡史

德軍裝備

手榴彈的歷史悠久,最先是中國人發明的。15世紀歐洲出現了裝黑火藥的手榴彈,當時手榴彈主要用於要塞防禦和監獄。17世紀中葉,歐洲一些國家在精銳部隊中配備了野戰用手榴彈,並把經過專門訓練使用這種彈藥的士兵稱爲擲彈兵。到19世紀 ,隨着鎗炮的發展和城堡攻防戰的減少,手榴彈曾一度受到冷遇。

德軍裝備

  1904年日俄戰爭中,手榴彈又在戰場上發揮了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塹戰壕的興起,手榴彈得到了廣泛應用。當時較爲典型的手榴彈有德國的木柄手榴彈和英國的菠蘿形米爾斯式手榴彈等。這些手榴彈亦爲後來手榴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手榴彈不僅應用廣泛,而且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空心裝藥反坦克手榴彈。當時手榴彈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改進發火方式,出現了方向碰炸機構,並開始應用在手榴彈引信上;②將空心裝藥結構用於手榴彈戰鬥部,成爲反坦克手榴彈;③各種特種手榴彈相繼出現,如發煙、燃燒、催淚、震暈手榴彈等;④新材料開始在手榴彈上應用。

  20世紀中期,電子引信、鋼絲纏繞的半預制和鋼珠全預制高速小破片、塑料及其他非金屬材料等在手榴彈上的應用,使手榴彈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美國的M26式手榴彈、英國的L2A1式手榴彈、比利時的PRB423式手榴彈等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典型產品。
編輯本段性能特點
手榴彈是一種用於投擲的彈藥,一般由彈體、引信兩部分組成。現代手榴彈不僅可以手投,同時還可以用鎗發射。按用途,手榴彈可分爲殺傷、反坦克、燃燒、發煙、照明、防暴手榴彈以及演習和訓練手榴彈,殺傷手榴彈又可分爲防禦(破片)型和進攻(爆破)型兩種;按抛射方式,它又可分爲兩用(手投、鎗發射或布設)、三用(手投、鎗發射和榴彈發射器發射或布設)、多用等。   手榴彈的主要特點是:

  1。體積小、質量小。手榴彈的體積與質量直接影響着士兵的負荷大小,影響着士兵的整個戰術動作和短兵相接時的戰鬥效果。因此,常用的防禦手榴彈的彈徑一般在50mm左右,全彈長爲100mm,全彈質量爲300~600g,有的僅120g。
   2。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由於手榴彈裝備量和消耗量大,因此在保證使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一般結構很簡單,隻有彈體和引信兩部分,彈體用鑄鐵或薄鋼片、鐵皮或塑料制成,成本低廉。

  3。操作簡易、使用方便。手榴彈是所有武器彈藥中操作使用最爲簡便的,它既不需要任何投擲裝置,也不需要任何複雜的操作程序和附加條件,隻要知道簡單的操作方法後即可使用。

  4。彈種齊全、用途廣泛。根據需要,手榴彈隻要改變戰鬥部結構與裝藥,就可改變成爲一個新的彈種。由於手榴彈彈種很多,因此使用範圍很廣,除戰場作戰使用外,防暴、 滅火、殺蟲等民用手榴彈應用也很普遍。

編輯本段裝備現狀
目前,世界各國軍隊幾乎都裝備和使用手榴彈,隻是裝備的品種、數量以及裝備的對象有所不同。

  美國現裝備使用的手榴彈主要有M57式、M67式、M68式手榴彈等。美國手榴彈裝備的突出特點是以防禦型手榴彈爲主,最早在手榴彈上采用電子引信。美國也是世界上特種手榴彈品種最多的國家。

  俄羅斯現裝備使用的手榴彈主要有РГН進攻型手榴彈、РГО防禦型手榴彈等。

  比利時、奧地利、德國、英國等國家目前裝備使用的手榴彈主要有L2A1式、L2A2式、PRB423式、HG69式、HG84式、HG85式、HG86式等型號。這些國家手榴彈的主要特點是品種齊全,注重攻防兩用手榴彈的發展,型號更新換代快。這些國家是世界上手榴彈最發達的國家。

  發展國家中除一部分國家主要靠外援或外購外,也有部分國家能自行研制和生產手榴彈,但大多停留在第二代手榴彈,即延期引信、無柄、半預制破片的技術水平上。

集合
編輯本段發展趨勢
縱觀手榴彈發展的全過程,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内手榴彈的發展趨勢是:

  
手榴彈引信更新換代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手榴彈引信大多采用簡單、方便、造價低的延期發火機構。爲克服其延期時間固定這一缺陷,發展了觸發引信。但由於手榴彈使用範圍很廣,要求碰擊各種地面(如山地、沼澤地、雪地等)都能可靠發火,而且擕行時應保證絕對安全等,又發展了觸發/延期雙功能手榴彈引信。但這些引信的發展,雖然可靠性有所改進,但成本較高。因此,引信的發展仍是今後手榴彈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改善手榴彈破片參數,提高手榴彈殺傷威力

 

型號集合
  提高手榴彈威力的主要措施是:1.破片質量趨於小型化。破片致傷效果分析表明,在同一能量級的前提下,高速小破片的致傷效果要比低速大破片好得多。因此現研制中的各種殺傷手榴彈破片質量大都在0。15~0。2g之間。 2.破片數量趨於多量化。有效破片數量的多少,決定單位面積内的破片密度,直接影響着命中概率。在彈質量一定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增大有效破片數是手榴彈設計中的一條重要基本原則。3.破片形狀趨於多棱角形。不同形狀的破片,其侵徹能力、傳遞給目標的能量多寡都不相同,致傷效果也有明顯差異,多棱角形(方形、三角形、六角形、菱形等)與球形破片相比,由於多棱角扁平破片在組織内速度衰減快、能量傳遞率高,因此對生物組織的致傷程度要比球形破片嚴重得多。4.破片速度趨於高速化。破片速度的大小決定了壓力波的強弱和瞬時空腔的大小,最終表現在對生物組織的致傷程度。試驗結果表明,當破片質量爲0。1~0。2g,速度爲1500~1800m/s時,即可造成較爲有效的致傷效果。

 
新材料、新工藝在手榴彈上的應用日趨廣泛

  爲了保證手榴彈達到預期的最佳作用效果,必須通過改變材料和改進加工工藝使其達到可以人爲控制的程度。例如通過采用全預制或半預制破片控制破片數量和破片形狀;調整裝藥和彈體的疋配關係,保證破片速度;改善彈體形狀,控制破片速度;采用塑料或其他非金屬材料減輕全彈質量等。

  
戰術使用範圍的擴大使手榴彈向多品種和多用途方向發展


編輯本段我軍各型號手榴彈的構造性能
1967式手榴彈

 

該型手榴彈是60年代中期研制的,1967年完成設計定型。是在1963式木柄手榴彈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主要是爲解決63式木柄手榴彈存在的使用不安全、投擲時早炸和易受潮瞎火等嚴重問題而研制的。1967式木柄手榴彈的主要改進是:改進了發火機構的結構和生產工藝;改進了全彈的密封包裝。如1963式手榴彈發火機構采用的是鉛拉火管與雷管直接卡合的結構,容易產生竄火造成早炸,1967式木柄手榴彈的發火機構在拉火管和雷管之間增加了一節導火索,導火索一端與拉火管卡合,另一端與雷管卡合,結合部塗密封膠防潮隔火,發火頭藥劑用硫氰酸鉛取代雷汞,同時嚴格控制生產工藝,從而較好地解決了早炸和易受潮的問題。此彈60年代末開始裝備我軍,現在仍是我軍的制式裝備。它的主要優點是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便於大批量生產;缺點是全彈質量過大,體積過大,破片數量較少。67式木柄手榴彈采用鑄鐵彈體,全彈質量600g,彈徑48mm,全彈長204mm,主裝藥爲38gTNT,可產生70~110個破片,殺傷半徑7m,破片離炸點80m以外仍有殺傷威力。
1973式手榴彈


該彈除具有一般手榴彈的作用外,還適合攻擊高處,水面,及機動目標。比1977-1式更小巧更輕,且威力更大。結構特點 該彈體由炸藥和固定在上下殼體内的580顆鋼珠組成。引信由保險,出手保險機構和碰炸機構組成。當拉掉保險箍投出後,保險罩和套筒在錐簧和套筒簧的作用下緩慢上升,跳銷和保險簧先後跳離,引信解除保險,成待發狀態。在碰擊目標時完成體傾倒,釋放擊針,擊發雷管引爆。性能: 彈徑 42MM ,彈重 190Gg,彈長 88MM ,裝藥 黑索金 ,裝藥量 40g,破片 580顆 ,殺傷半徑 > 8米 ,安全距離 35米 ,使用溫度 -45度至+50度, 引信 機械着發。
1977-1式手榴彈

1977式木柄手榴彈系列由1977-1、1977-2、1977-4和1977-5式等4個彈種組成,都在1977年完成設計定型,除1977-1式手榴彈進行批量生產、裝備部隊外,其餘幾個彈種定型後便轉入技術儲備。1977-1式木柄手榴彈,於1980年批准生產定型後,進行批量生產,逐步裝備部隊。該彈的基本結構,與1967式木柄手榴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1977-1式采用A3鋼板預制刻槽彈體,彈體内壓裝70gTNT炸藥,爆炸時可產生有效破片300餘片,單個破片質量約0.4g,破片初速達1000m/s以上,因而使彈的殺傷概率和金屬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此外,由於單個破片質量減輕,手榴彈的安全半徑隻有37m。該彈的全彈質量爲360g,彈徑48mm,全彈長約172mm,殺傷半徑大於7m。1977-1式木柄手榴彈的主要特點是體積小、質量輕,與1967式木柄手榴彈比較,質量減小了40%,體積減小了18%。性能 :彈頸徑48MM ,彈重 355-385克 ,彈長171-173MM ,裝藥 TNT ,裝藥量 70克, 殺傷破片 >270g,有效殺傷半徑 > 7米 使用溫度-40-+45度, 延期時間 2.8-4秒。
1979式火箭手榴彈

 

該彈爲當時世界上最小的火箭手榴彈,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研制生產,是一種用火箭推進的殺傷手榴彈。它由火箭彈、發射具和瞄准具等部分組成。平時三者套爲一體,發射時將瞄准具從發射具上擰下,裝成發射瞄具,射手手握發射具,通過瞄具上的准星缺口瞄准目標。擊發後,火箭發動機將彈送到目標區,發射具一次性使用。該彈的彈徑爲45mm,彈重0.65千克,射程400m,破片320餘個,殺傷半徑大於8m。倘若遇到近距離的敵人,或希望無聲無痕攻擊,或殺傷隱蔽物後的目標,火箭就無用武之地了。這時隻要擰下該彈的前風帽,拉出火繩,這種手榴彈還可像普通手榴彈一樣手投。1979式火箭手榴彈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使用時不依賴其他器材和裝備,操作方便,立、跪、臥各種姿勢均可發射。1979式火箭手榴彈發射時無後坐,聲響小、發射痕蹟小、非常適合於在城市狹窄空間和山地、叢林等地域上使用,可對付暴露及隱蔽之敵,同時,也解決了手榴彈很難從低處往高處投擲的問題。根據需要,1979式火箭手榴彈還可制成反坦克彈、發煙彈、催淚彈等,以對付特殊目標。
1980式反坦克手榴彈


該彈於1980年設計定型,主要用於毁傷敵人坦克、裝甲車輛、野戰工事等目標。彈體形狀爲圓柱形,殼體材料爲薄金屬皮,裝梯恩梯/黑索金炸藥。全重:1000克 ,彈徑:75毫米 ,彈長:330毫米;裝藥:主藥柱390克,副藥柱52克 ;投擲距離:17-35米 ;破甲厚度:200毫米/30度 。該彈全重過重,破甲威力不足,投擲距離近,未大批量裝備部隊。該彈已停止生產

82
1982-1式無柄手榴彈

該彈於1982年設計定型,沒有裝備部隊。該彈是一種攻防兩用手榴彈,彈體是由内表面壓有預制槽的鋼質彈殼和壓裝梯恩梯炸藥組成;彈體與發火機構采用螺紋聯接組成全彈;發火方式屬拉發火型手榴彈。全重:260克 ,彈徑:48毫米 ,彈長:100毫米 裝藥:75克TNT, 破片:280片 ,殺傷半徑:6米 ,延期時間:3-4秒。
1982式手榴彈系列

 

82
由1982-1、1982-2、1982-3和1982-2式全塑無柄鋼珠手榴彈組成,前3個彈種都是在1982年完成設計定型的。1982-2式全塑無柄鋼珠手榴彈是1986年設計定型的,因而又稱爲1986式手榴彈,除兩種1982-2式手榴彈進行了批量生產外,其餘幾個彈種也是定型後便轉入了技術儲備。1982-2式手榴彈研制目的是用來取代1977-1式木柄手榴彈的。該彈由彈體和引信兩大部件組成。彈體是用内部刻槽的A3鋼板沖壓成球形殼體,裝62gTNT炸藥,爆炸時,殼體能產生單個破片質量在0.3g以上的破片330餘片,使手榴彈的殺傷半徑大於6m,臨界安全半徑小於30m。引信爲翻板擊針式針刺發火延期時間引信,由引信體、點火機構、起爆裝置和保險機構4部分組成,這種結構與國外流行的翻板擊針機構基本相同。平時用保險銷將引信固定在保險狀態,並使擊發扭簧處於儲能狀態,使用時拔除保險銷,翻板擊針在扭簧的驅動下擊發火帽,這樣大幅度提高了手榴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1982-2式手榴彈全彈質量260g,彈徑48mm,全彈長約85mm,殺傷半徑大於6m,平均投擲距離約40m。該彈的主要特點是:結構簡單、經濟性好、體積小、質量輕,與1967式木柄手榴彈比較,體積縮小了58%,質量減少了57%;安全性和可靠性高。

1982-2式全塑無柄鋼珠手榴彈的外貿產品稱爲1986式手榴彈,現進行批量生產。此彈是一種攻防兩用手榴彈,由引信和彈體兩大部件組成,引信的結構與1982-2式手榴彈的基本相同。但采用了特殊的結構和工藝,擊發時無煙、無焰,延期藥燃燒時的火焰和煙也不會從頂部冒出,從而保證了該彈在投擲過程中不會產生聲、光、煙,有利於投擲手的隱蔽。破片襯套是用1600顆鋼珠和塑料注塑成型的,每顆鋼珠的直徑約3.0mm,在破片襯套外裹注一層塑料,作爲手榴彈的殼體。爲了防滑、便於握持,在彈體外注塑有縱横肋條,横向肋條5條,徑向肋條8條。主裝藥是40g高能炸藥。該彈增加了保險銷拉環固定裝置,可確保手榴彈在各種環境下的使用安全。1982-2式全塑無柄鋼珠手榴彈全彈質量260g,彈徑52mm,全彈長90mm,殺傷半徑6m。

從總體性能看,上述兩種彈處於世界同類產品的中間水平。與同期國外裝備的先進手榴彈比較,如美國的M26A2、英國的L2A2等,還是稍有差距的,與國外同期裝備的中等水平手榴彈比較,如德國的M-DN61式手榴彈等,基本處於同一水平。

1982-3式無柄手榴彈


該彈於1982年設計定型,沒有裝備部隊。該彈是一種攻防兩用手榴彈,彈體是由内表面壓有預制槽的彈殼和壓裝梯恩梯炸藥組成;引信爲翻板擊針式針刺發火延期時間引信。全重:260克 彈徑:48毫米 彈長:75毫米 裝藥:60克TNT 破片:300片 殺傷半徑:6米 延期時間:2.8-3.8秒。:


1984式 碰炸手榴彈

該彈1970年代末開始研制,1984年完成設計定型,所以又稱爲1984式手榴彈。此彈可攻防兩用,主要用於殺傷有生目標,也可用於攻擊無防護軍用吉普、摩托車等小型機動目標。該彈由彈體和引信兩大部件組成,彈體爲内刻槽鋼板沖壓而成,引信爲碰炸式引信,是我國最有特色的一種手榴彈引信。其結構也比較複雜,引信由引信體、碰炸機構、保險機構和起爆機構共20多個零部件組成。平時,由保險銷將全系統鎖定在保險狀態。裝定在保險狀態的引信體上端套有護罩,中間插有保險銷,使用時,將保險銷拔除後,護罩和活塞套在活塞簧的作用下,緩慢上升,經0.8s後,釋放卡住活塞的3顆鋼珠,使保險杆在解脱簧的作用下,彈離引信體,引信便解除保險,處於待發狀態,但擊針座和套筒仍由阻隔簧支撑,以保證彈道安全,隻有彈碰擊目標時,在慣性力作用下,擊針座壓縮阻隔簧,才能使擊針擊發雷管。這種機構因結構複雜,對加工工藝要求比較高,加上引信沒有自毁機構,因此這一引信沒能在我國手榴彈上得到廣泛應用 。

剖面圖

編輯本段手榴彈的真面目

所有手榴彈都包括三個基本組成部分:彈體、裝藥和引信。彈體用於填裝炸藥,有些手榴彈的彈體還可生成破片。彈體可由金屬、玻璃、塑料或其他適當材料制成。彈體材料的選擇對手榴彈的殺傷力和有效殺傷距離具有直接影響。鋁或塑料彈體產生的碎片及破片要比鋼制彈體小得多,而且也輕得多,因此動能的消失速度也就快得多。但從另一方面講,鋁或塑料破片在近距離上可致人重傷,而且對傷員動手術也困難得多。

剖面圖
  裝藥的類型決定着手榴彈的用途。手榴彈的裝藥可以是梯恩梯炸藥,也可以是其他種類的炸藥,還可以是催淚瓦斯、鋁熱劑(燃燒劑、白磷等)等化學戰劑。

  引信是引爆或點燃裝藥的一種機械或化學裝置。今天使用的大多數手榴彈,主要采用兩種引信:起爆引信和點火引信。起爆引信在彈體内爆炸以引爆裝藥,多用於殺傷手榴彈;點火引信則通過高溫燃燒引燃化學裝藥,主要用於化學手榴彈。不管工作原理如何,手榴彈的引信或以撞擊或以延時的方式激活。出於安全考慮,現在的殺傷性手榴彈大都使用延時引信,有的也使用組合式引信(即在觸發引信在解除保險之前有短暫的延時)。但是,觸發式引信仍然保持着某種優勢。例如,敵人無法躲避或扔回觸發式引信手榴彈,在將其投向上坡時也不會出現滾回的危險。因此,這種引信並沒有被完全抛棄。

  出於同樣的原因,在延時長短的選擇上(一般爲4~5秒,某些型號爲6~8秒,前蘇聯偏好3~4秒的較短延時),人們不斷在安全考慮和不留給敵人反應時間之間進行平衡與摺中。此外,短暫的延時更容易實現空中爆炸,使有效殺傷半徑最大化。

  與其他武器相比,手榴彈的作戰距離非常短;而且,就同一枚手榴彈而言,其作用距離還取決於個人的投擲能力。一般來說,一位訓練有素的士兵投擲的標准距離約爲30米;如能投到40米,那就快破紀錄了。手榴彈的有效殺傷半徑,是指以爆炸點爲圓心的殺傷區半徑,在該圓形殺傷區内暴兜娜嗽敝遼儆?0% 的傷亡概率。當然,暴露人員是站着、跪着還是趴着,是面向爆炸點還是側向爆炸點,以及爆炸是在空中還是在地面,都對殺傷概率有很大影響。公認的標准評估條件是,人員處站立姿態、面向地面爆炸點、相距1米。有效殺傷半徑通常設爲15米。與其他步兵武器選定的殺傷半徑相比,似乎有點偏小,但這可能代表了戰鬥效能與安全考慮之間的最佳平衡。此外,還應記住,在有效殺傷半徑以外較遠的距離上,彈片仍具有殺傷能力,而且也確實發生過這種情況。
現代手榴彈多呈球狀或筒狀,舊式手榴彈多爲帶棒狀柄的圓筒形。一般由彈體、引信兩部分組成。外附帶安全栓,或安全蓋等安全裝置。一旦解除安全裝置,引信點火後數秒即爆發。現代手榴彈不僅可以手投,同時還可以用鎗發射。
編輯本段手榴彈分類
木柄
按用途分

手榴彈可分爲殺傷、反坦克、燃燒、發煙、照明、防暴手榴彈以及演習和訓練手榴彈,殺傷手榴彈 又可分爲防禦(破片)型和進攻(爆破)型兩種。

按抛射方式

又可分爲手投、鎗發射或布設兩用;手投、鎗發射和榴彈發射器發射或布設三用 ;多用等。
手榴彈的使用除了最常見的向目標投擲,以爆炸時的破片攻擊目標的情況外,還有將其改造爲特殊炸彈的情況,此外二戰中,日軍曾使用手榴彈實行自殺性爆炸。

將手榴彈改造的特殊炸彈,引信一旦點火將立即爆炸,其原理類似地雷,接觸的人十分危險。


殺傷手榴彈

殺傷手榴彈(fragment grenade),如美國的M67手榴彈,其容器内的破片爆炸時高速飛散,能造成15米範圍内人員傷亡。

手榴彈主要用於對敵人的殺傷,在不允許輕易制造傷亡的情況下,普遍使用震撼彈(stun grenade)或閃光彈(flash bang)。這是一類迅速爆炸的特殊手榴彈,爆炸同時伴隨巨大聲響或閃光,使爆炸範圍内的人員短時間内喪失視覺或聽覺,從而喪失活動能力。多用於劫機等人質解救活動中,軍隊和警察的特種部隊中普遍裝備。


煙霧手榴彈

煙霧彈(英文:smoke grenade),又稱煙幕彈,是一種利用金屬罐承載的手榴彈,作爲地對地發出訊號的用途,還可以作爲空降地區或攻擊目標的訊號。另外,煙霧彈更作爲掩護、分散敵人注意以及發送訊號等的用途。煙霧彈並非一種致命的武器,除非不正確的使用才會造成損傷。煙霧彈内部包含了一個鋼鐵容器,以及幾個專爲放射氣體所制造的孔眼(位置在於煙霧彈的頭尾兩端)。其鋼鐵容器能夠容納250至350克的有顏色氣體(是一種由紅、錄、黄、紫四種顏色混合的混合物,用氯酸鉀、乳糖和染料制成)。釋放出煙霧彈的時候會產生放熱反應,而且榴彈的内部亦會變得異常燙人,盡管煙霧彈里的煙霧已經噴盡。

另一種煙霧彈是較爲有爆炸性的,内部成分主要是白磷。這種煙霧彈一但與空氣接觸的話,就會立即引爆,還會散發出一種顯眼的黄色火花,並且附帶着過量的白色氣體(白磷),這種爆炸力就等於兩個普通燃燒彈(燃燒彈是用來對付敵軍的武裝車輛,由手提式的榴彈發射器射出)。同時,使用者也必須注意當時的風向,以方便擊中目標。

很多人經常會將煙霧彈與氣榴彈混淆,氣榴彈是由一個外圍的熔線所連結的,與煙霧彈的導火線不同。而價錢方面,煙霧彈往往會比氣榴彈貴出40美元。另外,煙霧彈有時會在paintball或生存游戲等場合里使用,但不適用於軍方的活動。
催淚手榴彈

催淚彈(tear gas grenade),在鎮壓暴徒等情況時,一般使用催淚瓦斯彈。即點火後從手榴彈内部噴出CN瓦斯或CS瓦斯,吸入瓦斯氣體後,會出現劇烈的咳嗽,流淚等症狀導致活動能力喪失。
燃燒手榴彈

燃燒攻擊目標時多使用黄磷手榴彈或燃燒手榴彈(Incendiary grenade)。白磷手榴彈是利用白磷遇空氣後自燃的特性制成的手榴彈,燃燒手榴彈利用鋁熱劑產生鋁熱反應引發劇烈燃燒。

閃光彈


閃光彈閃光彈(又稱致盲彈、炫目彈、炫暈彈)是一種以強光阻礙敵方視力功能的一種輕型手提炸彈,爲戰術性輔助武器之一。

閃光彈爆炸時能瞬間釋放刺眼的強光,其原理爲燃燒鎂或鉀產生令人炫目的白光,在附近並望着閃光彈爆炸的人短暫失明,從而令敵方暫時喪失或減弱戰鬥判斷力,亦損壞坦克上光學器材的膜層,使探測器失去探測能力。同時也有“掩眼法”、幹擾敵人之效以保自身短暫安全,閃光彈本身爆炸時並不會產生攻擊性傷害碎片,所以亦有用在機艙内騎劫客機制服劫機者的用途;另一種閃光彈是定向輻射體,它能專朝一個方向定向地釋放大部分的激發能量。

編輯本段淺談木柄手榴彈
大家一定在軍事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中見過她的身影吧那就是我軍戰士單兵的基本裝備——木柄手榴彈,我軍過去的標准配置是單兵擕帶四枚57式木柄手榴彈,它可以單個使用殺傷單個或多個目標,也可以集束使用對付坦克等大型目標。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木柄手榴彈就被廣泛使用當時毛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話那就是“美帝有原子彈我有手榴彈,原子彈打不過手榴彈”50末開始大量生產57式木柄手榴彈,但是進入了六十年代中蘇關係惡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國際戰略安全局勢惡化,我們就是在那時毛主席他老人家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備荒爲人民”開始准備早打仗打大戰打核大戰,

木柄
各個工廠平戰轉開始了換武器裝備木柄手榴彈由於歷史悠久,使用擕帶方便結構簡單堅固耐用(我家以前有一個木柄手榴彈的教練彈堅固到可以用它砸核桃吃可惜後來搬家的時候遺失了)便於生產這是它的優點被大量的生產制造出來部隊現在的庫存量也是很多的,但是我想凡是見過木柄手榴彈的朋友大家都知道木柄是使用木材制造的,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國家的森林覆蓋率還是很多的,可是現在大家看看我們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吧,現在要是再生產木柄手榴彈消耗掉的森林面積是很大的,軍事愛好者們軍迷們一定都知道戰爭打的是錢是資源木材也是不可再生資源更是不可缺少的戰略資源吧!!你這里消耗掉多了那里就缺少了,生產設計一定要考慮到它的成本一顆子彈一顆節約一分錢一百顆就是一元錢一千顆一萬顆一億顆呢,你都用來生產木柄手榴彈了那你的沖鋒鎗的鎗托護木就不生產了嗎??就不要了嗎??你的基礎設施國防工事建設等等需要木材的地方就不用了嗎??他的缺點就是消耗不必要的資源,你如前蘇聯的阿卡47突擊步鎗他的護木鎗托是木材制造的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也是跟他一樣的設計可是投入實際使用生產我們就發現它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木材,後期我們就使用摺叠金屬鎗托和工程塑料,我們怎麼能跟前蘇聯呢他的森林覆蓋率大的嚇人地廣人稀呀我們後來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大家觀看抗日題材的電影有時候會發現八路軍戰士扔進日本鬼子的碉堡里的集束手榴彈,可是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那就是鬼子兵又把手榴彈又給扔出來了這是它的又一缺點容易叫人撿起反擲,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我想看過《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電影電視劇的觀眾一定熟悉的記得男准尉孤身一人要爲姑娘們報仇的沖進德國鬼子的小木屋的時候他手里高擧的什麼呢?是他爲了讓女兵心理放松時說了一句這是一個沒有拉火索的大炮竹大鞭炮但是他心里卻想沒有拉火索的手榴彈就是廢鐵一塊!!當手榴彈是好使的話他會毫不猶豫的拉響手榴彈扔進小木屋的炸死所有的德國鬼子,當時他的手鎗里就一發子彈和一個沒有拉火索的手榴彈。

當他沖進一幫德國鬼子們正在使用電台收聽廣播播出德國無條件投降了的時候他們是不想抵抗了因爲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們的那位男准尉才撿了一條命呀!!

要是你看美國大片那就是手雷不叫手雷叫癩瓜,癩瓜這個名詞很確切很形象的橢圓形的投擲出去滿地亂滾你敢去撿嗎??它是沒有拉火索的不會成爲大炮竹一個廢鐵

所以我們的部隊在它的優缺點進行評估研制出了我們自己的癩瓜手雷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帝国位置图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9月25日)
请协助添加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罗马帝国
(东罗马时期)
Imperium Romanum
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

约330年–1204年
1261年–1453年 →

555年帝国版图在查士丁尼大帝治下达到极盛
首都 君士坦丁堡(新罗马)
常用语言 拉丁语(620年前官方)
希腊语(620年后官方)
主要宗教 古罗马宗教(380年前)
基督教(313年米兰敕令后得到宽容;380年后成为国教);东正教(1054年后)
政体 君主制
罗马皇帝
- 324年-337年 君士坦丁大帝(首)
- 1449年-1453年 君士坦丁十一世(末)
历史
- 罗马帝国分立 285年
- 君士坦丁堡建成 330年
- 狄奥多西一世去世 395年
- 西罗马帝国名义灭亡 476年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1204年
- 收复君士坦丁堡 1261年
- 君士坦丁堡陷落3 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
- 特拉比松帝国陷落 1461年
面积
- 555年 356万 平方公里
人口
- 4世纪末(公元395年)估计 15,500,000
- 8世纪(公元780年)估计 7,000,000
- 第11世纪4 (公元1025年)估计 12,000,000
- 第12世纪4 (公元1143年)估计 10,000,000
附注
君士坦丁堡在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1204年,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尼西亚帝国曾定都尼西亚,即今日土耳其的伊兹尼克。
传统上,成立时间被认为是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首都的时候(324年/330年),虽然其他时间被经常引用[1]。
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普遍被认为是1453年,虽然在摩里亚和特拉布宗帝国分别直到1460年和1461年才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关于东罗马帝国的人口详细数据参见McEvedy和Jones-- "世界人口史地图集(Atlas of World Population History)",1978;以及Angeliki E. Laiou-- "东罗马经济史(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yzantium)",2002。
系列条目
希腊历史

 

意大利主题首页
查 论 编
罗马帝国自东西分治后,帝国东部罗马政权的延续被一些人称为东罗马帝国(相对于帝国西部的西罗马帝国),也有人称为拜占庭帝国。但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一直将其称为“罗马帝国”(拉丁语:Imperium Romanum;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国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欧亚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东罗马帝国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希腊语: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国土。

关于帝国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东罗马帝国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东罗马帝国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东罗马帝国起始的标志。

东罗马帝国本为罗马帝国的东半部,以拉丁语和拉丁文化为基础,但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东正教为立国基础,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圣罗马帝国成立后,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为了区分其帝国的古罗马时期及神圣罗马帝国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国”作为称呼,并被现代史学上所使用。

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国有很大的影响。此外,东罗马帝国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屠杀,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历时一千余年的东罗马帝国就此灭亡,罗马帝国也正式终结。


帝国的名称[编辑]
东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是Ρωμανία(Rōmanía,“罗马”),或者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Basileía Rōmaíōn,“罗马帝国”)。这是拉丁语Imperium Romanorum(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也是其自称。为了与同样自称为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区分开,因此在1453年帝国灭亡前,西欧人将其称为“东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尽管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其皇帝和臣民却将自己视为罗马人。在从330年到1453年这11个世纪的时间里,东罗马或拜占庭从来没有成为过这个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称,其臣民也从未将自己称为“拜占庭人”,或将首都新罗马称为“拜占庭”。对于那些以罗马帝国正宗继承人自居的东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尽管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他们周围的国家(东方的波斯和伊斯兰哈里发,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斯拉夫人)也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

一直到17世纪,“东罗马帝国”都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个帝国的正式称呼。1557年,神圣罗马帝国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Hieronymus Wolf)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廷历史学家手稿》(Corpus Historiae Byzantinae)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献,引入了“拜占庭帝国”(Imperium Byzantinum)这个叫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17世纪之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来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罗马帝国东半部与中世纪的、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东罗马帝国[编辑]
“拂菻国”是古中国史籍中对东罗马帝国的称谓。古代亦称“大秦”或“海西国”。随历史时期之不同,此名有时也指苫国(今叙利亚)等地中海东岸地区。两宋时代又用以称呼塞尔柱突厥人统治的小亚细亚。

此名在《魏书·高宗纪》、《显祖纪》作“普岚”。《北史·西域传》作“伏卢尼”(Fūrūmi)。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所附西方诸国作“拂懔”,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职贡图》作“拂懔”,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大拂临”[2],杜环《经行记》、《隋书》、《旧唐书》等均作“拂菻”,各种异译都是伊朗语族的Frwm(粟特语作Frōm)、Purum(安息语作Prom)、Hrōm 或Hrūm(中古波斯语)等的汉字对音。19世纪末在蒙古高原发现的8世纪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学者们多方考定,以上各种叫法,都出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名称——Rūm(روم‎‎)。

杜环的《经行记》和两唐书西域传对拂菻国的物产、建筑、民俗等情况有详细记载,但两唐书中的记载据认为有一部分系从唐代长安情况类推而来。在唐代,长安与拂菻之间,西突厥汗廷与拂菻之间都有频繁的使节和商旅交往,特别是西突厥曾与它联合对抗波斯的萨珊王朝。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当自该地传来。《元史》卷一三四爱薛传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灵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据学者考证,此“拂林”当是Farang 一词的音译,乃当时阿拉伯、波斯人对欧洲的称谓,亦即《明史》之佛郎机,非北魏、隋唐时期的拂菻。

历史[编辑]
帝国前期的历史[编辑]


君士坦丁大帝向耶稣献上新罗马城,圣索非亚大教堂镶嵌画
3世纪后期,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帝共治制,来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罗马帝国。他将整个帝国分为两部分,在亚平宁半岛和希腊分别各自设立一个皇帝,再分别各自设一个副皇帝辅佐他们。这种做法一直维持到4世纪的狄奥多西大帝。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重新将自己立为整个帝国的唯一皇帝。

在罗马帝国发生“三世纪危机”之后,帝国的社会经济正在全面崩溃。城市破败,商业凋敝,农村赤贫化,土地荒芜,人口锐减,这些现象在以奴隶制度为经济基础的帝国西部尤甚。整个帝国的政治剧烈动荡,将军自立为帝,军阀混战,内乱不断,各阶层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君士坦丁在即位后不久采取了两项意义深远的措施,第一是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以挽回因摇摇欲坠的传统多神教走向没落而带来的宗教信仰危机。第二件事是在帝国的东部建造一座新都城,企图在东方为帝国寻找生路。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建立一个新的首都,他选择了古希腊城市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尔)。330年,这个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称之为新罗马(Nova Roma)。但一般人称之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为君士坦丁之城)。这个新的首都成为他的管理机构中心。君士坦丁大帝也是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罗马皇帝和在313年的颁布米兰赦令中使得基督教合法化的罗马皇帝。虽然在君士坦丁的统治时期,这个帝国还不能完全称之为是东罗马帝国,但天主教是帝国的一个重要特性信仰,也是它与相信多神教的古代罗马帝国的分界线。

东罗马历史的另一个分界线是378年的亚德里安堡战役。这场败仗以及皇帝瓦伦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国和中世纪帝国分界的时间。瓦伦斯的继承人狄奥多西一世(有时也被称为狄奥多西大帝)将整个帝国再次分开。395年他将这两部分各交给他的两个儿子阿卡狄奥斯和霍诺里乌斯。阿卡狄奥斯成为东部的统治者,定都于君士坦丁堡;霍诺里乌斯成为西部的统治者,他的首都是米兰。从这个时候开始,东部的这个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

 

565年的拜占庭帝国疆域。黄色部分为君士坦丁一世统治时的疆域,红色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征服的地区
东罗马帝国基本上避免了西罗马帝国于三世纪和四世纪所遭遇的劫难。这有许多原因。首先,东罗马的城市文化已经相当成熟了。其次,民族大迁徙时,蛮族入侵的主要吸引力在于罗马的财富。5世纪中,西罗马帝国多次被入侵和洗劫,东罗马帝国则往往只要交纳贡献就可以免除劫难了。狄奥多西二世加强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使得这座城市成为“蛮族”攻不破的城市。476年,当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东罗马帝国的利奥一世与西哥特人谈判,他结束了西哥特人对东部帝国的威胁,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部帝国了。

 

查士丁尼一世时期的罗马名将贝利萨留
6世纪时,东罗马的主要敌人是它的传统老敌人:中古波斯地区的萨珊王朝(224—651年)、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神学的争论,比如对基督一性论的争论,也是帝国的重要话题。但东部帝国并没有忘记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杰出的将军贝利萨留的领导下发动征伐亚平宁半岛上的东哥特王国的历时持续二十年的战争(535—554年),东罗马帝国甚至收复了它在西部丧失的部分总督区:亚平宁半岛、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和伊比利亚半岛最南端。查士丁尼重编了古罗马的法规,制定了《民法大全》[3]。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法典是用拉丁语写的,而当时拉丁语已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了,甚至许多写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会说这种语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统治下,圣索非亚大教堂(其原名Hagia Sophia是希腊语“神圣智慧”之意)开始动工。这座教堂后来成为东罗马宗教生活和东正教的中心。

第一次中衰与希腊化[编辑]
查士丁尼一世给他的继承人留下了一个空空的国库,而他的继承人也无法对付所有边境上突然出现的新敌人。在查士丁尼时代,最早的斯拉夫人(542年)、阿瓦尔人(557年)就已经穿越了多瑙河。由于帝国的重兵集结在东部边境,以对抗依兰沙赫尔,因此他们得以从帝国的西北部趁虚而入。斯拉夫人打垮了驻扎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帝国军队,并夺取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所有主要城市,摧毁了多瑙河以南的帝国防务体系[4]。此时西班牙和意大利也面临着蛮族起义的威胁。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哥特人(418—711年)对帝国属地发动全面进攻,将罗马的力量逐出伊比利亚半岛,东哥特人随即在意大利发动叛乱,伦巴底人于568年入侵亚平宁半岛并建立了伦巴第王国,只给帝国留下亚平宁半岛南端的一部分,以及拉文纳与罗马之间一块不安全的地区。

祸不单行的是,几场猛烈的瘟疫也袭击了东罗马帝国的领土。541春天的大瘟疫给帝国造成了第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瘟疫起自尼罗河沼地,消灭了帝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逾半数公民死亡。按照东罗马史官的记载,当时甚至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埋葬死人:“……成堆的尸体被丢进埋尸坑,公主与太监埋在一起,教士与妓女埋在一起,卫兵与乞丐埋在一起。公用墓地很快被填满,于是皇帝下令掀开加拉塔城墙上所有塔楼的屋顶,从上面把尸体扔进去,装满一个就封一个顶。不久,所有的塔楼也被尸体塞满了,于是死者被葬于海中。有些尸体已经腐烂得与席子粘在了一起,金角湾上浮着一层黄褐色的脓水。海船穿梭的速度赶不上市民纷纷离世的速度,海葬也来不及了……”[5]。

 

君士坦丁堡
541秋天,瘟疫消失了,然而在此后70年里又多次爆发,毁掉了东罗马帝国的赋税和兵员来源,使东罗马帝国的货币处于崩溃的边缘。

615年,阿瓦尔人的军队风卷残云般攻入了帝国境内,并一直进逼到离君士坦丁堡仅数里之遥的地方。在亚洲,东罗马帝国则遭到了中古波斯地区的萨珊王朝(224—651年)的进攻。611年,依兰沙赫尔占领了卡帕多细亚,接着占领了东罗马帝国东部的累范特地区最富庶的叙利亚,以及帝国第三大城市安提阿,并且在618年入侵了巴勒斯坦,619年占领了埃及,并于621年将埃及完全占领,将最神圣的基督教文物“真十字架”残片掳掠而去。领土的丧失也很快导致了君士坦丁堡粮食供应的减少,公元618年,向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公民”分发面包的政策终止了[4]。此时原东罗马帝国四分之三的领土已经丧失掉了:地中海东岸的累范特、埃及、利比亚和除开北段和南段的小亚细亚已落入依兰沙赫尔的库思老二世之手,色雷斯大部、希腊、意大利分别被斯拉夫人、阿瓦尔人和伦巴底人占领。阿瓦尔人和依兰王国人的军队虎视眈眈,准备一举灭亡东罗马帝国。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已经破产,但仍在君士坦丁堡城苦苦支撑的东罗马帝国政府请求教会,为了帝国的生存交出其所拥有的金银财宝、金银餐具以及法器,以向陈兵于首都城外的蛮族缴纳“保护费”。

到626年,东罗马帝国收集了大约20万磅的黄金。阿瓦尔可汗听说罗马皇帝又搞到一批黄金,于是强迫东罗马人把保护费加倍,甚至把军队开到了君士坦丁堡的金门,把城墙外所有能带走的东西全都带走了,并且一度破墙而入,洗劫了布拉基奈宫和教堂,差一点在城中会师。当时的形势如此危急,以至帝国政府甚至考虑迁都至迦太基城[4]。只是由于帝国海军拥有制海权,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外界运来粮食,帝国的命运才得以延续。

出身阿非利加的皇帝希拉克略后来收复了这些东部总督区,但当时刚刚在由穆罕默德创制的伊斯兰教下统合起来的以贝都因人为主体的的伊斯兰哈里发之突然出现是希拉克略无法意料到的。

 

希腊火
阿拉伯人于634年在约旦附近摧毁了希拉克略的军队,并迅速占领了叙利亚、巴勒斯坦,640年完全占领埃及,虽然东罗马帝国几次派军试图去收复埃及,但是最终失败而返,东罗马帝国永远失去了这些疆土。并且同时于632-651年间,阿拉伯军队彻底灭亡了依兰沙赫尔。670年左右,阿拉伯人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建立了一支咄咄逼人的舰队。不过东罗马海军凭借其秘密武器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这个秘密武器就是后来令阿拉伯人闻风丧胆的“海洋之火”。678年,阿拉伯舰队直扑君士坦丁堡城下,结果近三分之二的舰只毁于海洋之火。在退却中,又先后遭到暴风雨的袭击和东罗马海军的追击,几乎全军覆没[4]。阿拉伯军队遭到“圣战”开始以来最惨痛的失败,被迫与东罗马帝国签订了三十年和约。

在希拉克略一世统治时期(610—641年),东罗马帝国完成了从古典的罗马帝国向希腊化的中世纪君主制国家转变的进程。他改革了军事制度和行政管理,实行军人领地制,即向农民出身的军士颁发土地,作为交换条件,这些人必须履行军人职责。这种做法巩固了东罗马帝国的国防力量和军力。在希腊、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区,希拉克略推行军事行政州(塞马州)制度,建立一系列由军人将领统辖的行政单位,州的长官由皇帝直接指派。随着塞马州的建立,帝国巩固了对饱受斯拉夫人、匈人和阿瓦尔人冲击的巴尔干半岛领土的统治,巩固了帝国的疆土。

到希拉克略王朝末期,帝国再度出现内乱,从694年到716年的22年间,皇帝更换了6次。到8世纪初期,帝国的情况已经濒于无政府状态,北非全部落入穆斯林手中,帝国的疆域也只剩下到君士坦丁堡城及其周围地区、东色雷斯、希腊的几个港口、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在前两个地方,聚集了成千上万来自巴尔干和希腊的难民,以及从叙利亚、埃及、迦太基逃出来的几十万天主教难民。像一百年前的情况一样,海权是在8世纪初使东罗马帝国免于灭亡、起死回生的因素。海权维持了昔日帝国政治统一时留下来的东西,它保持了地中海上的商业活动不受威胁。

出生于叙利亚的利奥三世(717-741年在位)是一个主张改革的伟大统治者,还是一个名将,在他统治的第一年,就击退了伊斯兰哈里发军队对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围攻,使其元气大伤,数年内不敢对东罗马用兵。而且其经过改组的海军还遏止了在未来四百年中伊斯兰世界的海权成长。利奥的成功抵抗不仅拯救了东罗马帝国和东方的天主教世界,而且也更拯救了整个西欧文明[6]。

从一个立法者的角度来看,利奥三世先后颁布了经过改革的民法和刑法,以及农业法、商业法,对传统的、无伸缩性的罗马法进行了大幅度修改,使其适应改变了的社会状况,同时他还吸收新崛起的伊斯兰教的长处,对宗教进行大幅度改革,颁布了禁止崇拜偶像、出卖神符的命令,发动“破坏圣像运动”,从而在天主教中树立了高度的精神力量,遏止了教会产业的急剧膨胀和国家财力的流失,并为世俗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机会。由于这些改革措施,东罗马帝国在718年之后终于顶住了伊斯兰哈里发军队的入侵。

但是,此后东罗马帝国仍是危机不断。746年,近东发生的大瘟疫蔓延到帝国全境,罗马人和希腊人的死亡人数甚为巨大。于是空出来的地方听任从巴尔干半岛以北来的斯拉夫人争先恐后地迁移进来定居。东罗马皇室历史学家君士坦丁·波菲洛格尼图斯就曾说:“当瘟疫吞没万物的时候,广阔大地都斯拉夫化了,都蛮族化了。”[4]

从8世纪末期起,帝国加速收复被斯拉夫人占领的巴尔干地区;从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人再也不能越过托罗斯山脉,相反,东罗马帝国在东方重新向亚美尼亚的边境发动征战。

东罗马帝国虽然丧失了许多领土,但这也不是全然坏事:它不再那么种族文化混杂了。希拉克略一世(610—641年)将整个东罗马帝国希腊化了,希腊语被指定为官方语言。他不用古罗马的皇帝头衔Augustus(拉丁语的元首或皇帝),而使用Basileus(希腊语,意味“统治者”)。在宗教上,东罗马帝国与西欧的区别已经不可忽视了。不过,东罗马帝国内也有不小的区别,在其南方的总督区域里一般多是一性派的天主教,而非东正教。这些区域沦陷后,东正教在剩余的总督区域里相对来说更加强大了。希拉克略将全国分为几个塞马州来对付外来的侵扰。在其他地方的城市不断衰退的同时,君士坦丁堡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试图占领君士坦丁堡的计划失败了。东罗马帝国当时的海军势力非常强大,而且他们拥有海洋之火。阿拉伯人最初的进攻被击退后,曾属于帝国的亚美尼亚地区开始得到恢复。

8世纪最大的问题是对圣像破坏运动的争论。利奥三世下令禁止圣像,这个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对,整个国家到处都发生暴乱。787年,在伊琳娜女皇的领导下,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上决定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崇拜。伊琳娜还有与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结婚来实现统一东西帝国的计划,但这些计划未能成功。9世纪初圣像破坏运动重现,843年再次被制止。这些争论使得当时已经与东部离心离德的天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未能重新与东罗马帝国统一起来。

利奥三世开创的伊苏里亚王朝在8世纪末期走上了末路,随后统治帝国的一群无能皇帝进一步加深了灾难局面。这其中最著名的是伊琳娜女皇,她弄瞎了作为法定继承人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的眼睛,将其关入修道院,自己成为第一个大权独揽的东罗马女皇。此举影响重大,导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800年把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使西方帝国有了与东罗马帝国分庭抗礼的借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欧洲和地中海世界的公民还没有完全放弃“一个罗马帝国”的观念,认为伊琳娜是非法篡权的女人,此前东罗马帝国正统皇帝在位期间,罗马教皇是不敢做出此举的)[7]。此外,皇帝尼基弗鲁斯(802-811年在位)在与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普利斯卡战役中被杀,头盖骨更被保加利亚酋长克鲁姆做成了酒杯。

黄金时代与中兴[编辑]


马其顿王朝时的东罗马帝国领土疆域
马其顿王朝(866年-1057年)的诞生开创了东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二个最辉煌的时期。马其顿王朝开国皇帝巴西尔一世生于亚美尼亚,幼时全家被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俘虏,发配到马其顿去开垦土地。长大后,他成为皇宫马倌,貌美而多力,受到阿莫利王朝末代皇帝迈克尔三世(842-867年在位)的注意和宠爱。迈克尔任命他为宫廷侍卫长,并于866年把他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和共帝。867年,巴西尔发觉自己有失宠的迹象,于是在9月23日晚上发动了政变,他先用手拧弯了皇帝寝室的门闩,然后在半夜带着亲信杀入皇帝睡房,迅速制服卫兵,并杀掉了迈克尔三世。

虽然皇位为篡夺而来,但巴西尔一世很快以自己的英明行为让大家刮目相看。他在军事上的胜利使其跻身于东罗马帝国帝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之列。他严格贯彻希拉克略王朝时开始的军事制改革,在巴尔干半岛建立新军事州(塞马州),向这些地区迁入新移民,并凭借不断增强的君主制国的国力巩固国防建设,不仅在巴尔干半岛的多瑙河沿岸北部设立边境要塞,成功阻挡了斯拉夫人南下,而且在小亚细亚扩充军队并反击了阿拉伯人的侵略,在意大利南部,也收复了原属于东罗马帝国的领地。

 

巴西尔一世及其子利奥六世
在马其顿王朝的统治下,东罗马帝国在9世纪末期、10世纪和11世纪初达到了顶峰。在这段被称为“黄金时期”的几个世纪里,东罗马帝国抵抗了罗马教廷撤消佛迪奥斯为教宗的要求,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占领了亚平宁半岛的一部分和攻占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大部分。1014年,巴西尔二世(绰号为“保加利亚人屠夫”)彻底打败了保加利亚人,并最终于1018年占领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同时东罗马帝国还获得了一个新的盟友(不过有时也是敌人):在东欧平原的基辅罗斯(862/882—1223/1236),为东罗马帝国提供了一支重要的雇佣军。

但一如其之前的古典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当时许多占有土地的贵族打乱了塞马州的制度。假如东罗马帝国只需要对付它的旧敌神圣罗马帝国和阿拉伯的伊斯兰哈里发的话,它可能还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敌人根本不为它的声威所吓怕:诺曼人征服了南意大利,而突厥语族的塞尔柱帝国则在1071年占领了小亚细亚。塞尔柱帝国当时面对的最大敌人是埃及的法蒂玛王朝,而小亚细亚则是东罗马帝国士兵的主要来源地。1071年,在曼兹科特会战中,罗梅纳斯四世被塞尔柱帝国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击败之后,东罗马帝国从此失去了整个小亚细亚和安纳托利亚。1054年,东正教与天主教彻底决裂,双方的教派领袖互相革除对方的教籍。

 

“保加利亚人屠夫”巴西尔二世
巴西尔一世的继承者利奥六世和君士坦丁七世都不断与保加利亚第一帝国进行战争。963年,罗曼努斯二世皇帝去世后,由于王子年幼,名将尼斯弗鲁斯·弗卡斯与皇后提奥法诺结婚,然后自立为皇帝。弗卡斯继续向外发展,收复了克里特岛、塞浦路斯、的黎波里 (黎巴嫩),并在969年攻陷了安提阿。但是当年年底,他被皇后收买的部将齐米斯西斯刺杀。齐米斯西斯随后称帝,号称约翰一世,他发动了几次规模巨大的战役,击退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和基辅罗斯人的攻击,然后出兵进攻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

976年约翰一世去世,罗曼努斯二世的儿子巴西尔二世和君士坦丁八世继位,后者对于政事几乎完全不过问。在巴西尔二世的统治下,帝国再度进入黄金时期。它在军力、商业和政治方面的实力都达到了顶峰,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贸易兴旺,学术和艺术发达,宗教的影响扩及所有斯拉夫人的君主制国家。在罗马人心目中,他们的东罗马帝国不仅是地球上最大的君主制帝国,也是唯一的帝国。

在巴西尔二世的统治下,东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了自查士丁尼一世之后从未有过的规模,主宰了亚美尼亚、伦巴底和南意大利,整个巴尔干半岛也重新成为帝国的领土。他于1014年灭亡了保加利亚,这次战争使他获得了“保加利亚人屠夫”的称号:在巴西尔的命令下,14000多名保加利亚俘虏被剜掉了眼睛。保加利亚沙皇萨缪尔见此惨状,心脏病发作而去世。此后一个半世纪里,保加利亚人都臣服于东罗马帝国之下。

帝国的疆域东起亚美尼亚,北到多瑙河下游平原,西至亚得里亚海,南至幼发拉底河和美索不达米亚。自从查士丁尼一世以后,这个帝国的国威从来没有如此时之盛者,但是也和查士丁尼一世去世之后的帝国一样,成功的因素已经耗尽。巴西尔二世曾经担心两方面的危险,一是外敌的进攻,二是内部敌人侵蚀帝国的国力。在随后的50年里,他的这两个噩梦都变成了现实。

 

1071年的曼齐克特会战
巴西尔二世去世后,东罗马帝国的皇权开始陷入混乱。巴西尔二世共帝君士坦丁八世的女儿佐伊皇后与其情人迈克尔一道将罗曼努斯三世皇帝溺死在澡盆中,然后将迈克尔立为皇帝,号称迈克尔四世。迈克尔死后,佐伊又将他的侄子纳入自己的后宫,将其封为迈克尔五世。4个月后,迈克尔五世试图将佐伊皇后废黜,结果政变未遂,反被爱戴佐伊的君士坦丁堡市民推翻,用烙铁弄瞎了眼睛,扔进修道院。62岁的佐伊随后又与一位老情人结婚,是为君士坦丁九世。1050年佐伊去世,四年后君士坦丁九世也死了,他留下的遗产之一是1054年东西教会的永久分裂。随后13年里,迈克尔六世、伊萨克一世(科穆宁王朝始祖,1057-1059年在位)、君士坦丁十世(伊萨克的远亲,杜卡斯王朝始祖)、罗曼努斯四世和迈克尔七世相继继承皇位。

长久以来,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是东罗马帝国收税和征兵的基础,而这一制度在一串走马灯皇帝的统治下走向严重衰退。1071年8月,塞尔柱帝国在亚美尼亚凡湖以北的曼齐刻尔特击败东罗马帝国军队,并迅速夺回了整个小亚细亚。亚洲领土的丧失标志着东罗马帝国丧失了最大的兵力来源地,此后只能雇雇佣兵,因此东罗马帝国又发生了一连串的宫廷政变。这些雇佣兵包括法兰克人、诺曼人、瓦良格人、基辅罗斯人。[8]:1078年迈克尔七世被废,军界元老、80岁的尼基弗鲁斯取而代之。阿历克塞一世·科穆宁又在1081年推翻了尼基弗鲁斯三世,将皇权夺回科穆宁一系。

阿历克塞一世又被称为“篡权者”。阿历克塞一世改革东罗马帝国政府机构和贵族等级,重新建立起一支军队,对塞尔柱帝国进行了有力的抵抗。由于塞尔柱帝国的军力依然强大,因此阿历克塞请求罗马教宗号召西方各国出兵帮助东罗马帝国去收复原属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的领地,使其免受异教徒侵扰。这个请求立即得到了教宗乌尔班二世的回应。1096年出现了第一次十字军运动,大批骑士和平民离开西欧,向近东进军。

 

阿历克塞一世。
十字军从塞尔柱帝国人手中收复了尼西亚,但救兵很快成了仇兵。阿历克塞一世担心这些好勇斗狠的骑士危及东罗马帝国,因此要求其对自己宣誓效忠。然而当十字军进入小亚细亚、正与塞尔柱帝国作战时,阿历克塞却试图扩大自己的地盘,结果与十字军种下矛盾,十字军骑士们违背先前的誓言,在近东建立了4个独立的十字军国家。

东罗马帝国虽然借十字军的力量一度消除了塞尔柱帝国的军力威胁,但北部斯拉夫人的不断南侵仍是东罗马帝国的大患。然而东罗马皇帝并不将其放在心上,反而试图再度向西扩张,将诺曼人赶出西西里,为此引发了与诺曼人的海上冲突(1147-1158年)。此外东罗马帝国还对多瑙河中游平原的匈牙利王国发动了两次战争,虽然结果令匈牙利国王臣服,但耗费了大量的军力,以致东罗马帝国近东的小亚细亚国防防御再度出现空虚。1176年,曼努埃尔率军征伐罗姆苏丹国,是为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结果遭到重创,但在稍后的门德雷斯河谷战役勉强挽回劣势。这些战争直接削弱了东罗马帝国的军力,东罗马帝国从阿历克塞一世之后的中兴局面迅速跌落下来,落入全面衰落的深渊。到12世纪后期,原来雄踞东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几乎只剩下一个空壳,其军力、国力和人力已不足以应付四面受敌的局面,令边境防线濒临崩溃。

衰落[编辑]
在科穆宁王朝后期,东罗马最主要的商业竞争对手是正在迅速崛起的威尼斯共和国。盘踞西西里岛的诺曼人首领罗贝尔·吉斯卡尔对巴尔干半岛及爱琴海岛屿虎视眈眈,而东罗马海军的军舰此时早已破败朽烂,因此只好与威尼斯共和国达成一笔交易:威尼斯人派出一支海上舰队对付诺曼人,东罗马则允许威尼斯商船自由地出入帝国境内所有港口,免去一切海关税收。在这样丰厚的条件下,威尼斯舰队于1085年在亚得里亚海击败了诺曼人。东罗马从此在军事上摆脱了诺曼人的威胁,但在经济上受到威尼斯的挟制。东罗马与威尼斯的同盟不仅使其国库失去了海关收入的绝大部分,而且帝国在商业方面的垄断地位也逐渐丧失,东罗马商人在东地中海地区开始让位于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商人。

出于上述原因,当诺曼人的威胁解除后,科穆宁王朝的皇帝曾几经努力,试图取缔威尼斯人的特权,但是其强大的海上势力使东罗马望而却步。1122年,约翰二世·科穆宁皇帝取消了威尼斯的特权,后者立即以强大的舰队劫掠爱琴海诸岛,并占领了科孚岛和克利法尼亚岛。从此,威尼斯人更肆无忌惮地在东罗马海域和君士坦丁堡城横冲直撞。在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的各主要港口,停泊着威尼斯的大批商船,在首都郊外的加拉塔和佩拉居住着无数威尼斯富商大贾,他们自恃财大气粗,耀武扬威,骄横无比,东罗马臣民对这些“拉丁人”无不恨之入骨。[9]

东罗马与威尼斯的第二个斗争回合发生在约翰二世的儿子曼努埃尔一世在位时期。虽然曼努埃尔一世是十字军的朋友,但双方都不能忘记他们互相革除了对方的教籍。为了压制威尼斯人的气焰,他把贸易特权授予热那亚、比萨等城市,试图以此牵制威尼斯人,两国关系为此更加紧张。1171年,在曼努埃尔一世的诏令下,东罗马全国发生了驱逐威尼斯人的行动,全部威尼斯侨民被逮捕,他们的货物和商船被没收。威尼斯舰队迅即入侵东罗马水域,占领了拉古萨和开俄斯,逼迫东罗马赔款求和。

东罗马对源源不断经过其领土的罗马天主教十字军的意图很持怀疑。11世纪和12世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和来自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诺曼人不断攻击帝国。亚历克修斯给予贸易专权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尤其成为反西情绪的对象。他们成为“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威尼斯人特别受反感,尽管威尼斯的船只是帝国舰队的骨干。与此同时,突厥依然是一个威胁,1176年他们击败了曼纽尔。

科穆宁王朝的权力,原来是依靠地主贵族和威尼斯友谊的支持,但安德洛尼卡一世改变了策略,转而依靠那些憎恶威尼斯商业优势的君士坦丁堡居民和商人阶层。更坏的是,他残暴地削减贵族的力量,杀害无辜,建立了恐怖统治。安德罗尼库斯曾经试行改革,比如制止贿赂、整顿赋税、采取省长定薪制等等,但这些改革产生的良好效果都被他树立的敌人打消了。甚至当他由于害怕诺曼人的进攻而再度向威尼斯人请求缔结同盟的时候,威尼斯对他仍未释然于怀。

安德洛尼卡一世在1185年被民众暴动推翻,酷刑处死,暴尸街头。暴动的发动者、皇室的远亲伊萨克·安吉洛斯(伊萨克二世)即位,开始了安吉洛斯王朝短命的统治。伊萨克二世执政10年,对内虽然任命了一些有才干的官员,增加了税收,但却把搜刮来的钱用于扩建和翻修皇宫,以及搜集圣像和珍宝。他的对外政策搞得一塌糊涂,北方保加利亚人再度揭竿而起,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领导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目的是为了收复1187年被萨拉丁占领的耶路撒冷)也给拜占廷城乡造成极大祸害。1195年,伊萨克二世被亲兄弟阿列克修斯三世推翻,刺瞎双眼,投入监狱。

伊萨克二世的儿子小阿列克修斯在其父被废后侥幸逃出牢房,辗转流亡到神圣罗马帝国投奔其姐姐、士瓦本王后伊琳尼,随后又求助于教皇英诺森三世,请其协助复位。他向教皇发誓,一旦复位成功,他将使希腊教会归属于拉丁教会。这个计划与威尼斯的利益不谋而合。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洛迫使十字军接受苛刻条件,使其成为威尼斯诡计的驯服工具,将东征的矛头转向了威尼斯的竞争对手。

1202年,小阿列克修斯与十字军领导人签署了一项协议,十字军将进入君士坦丁堡,帮助伊萨克与阿列克修斯父子夺回皇位,事成之后,拜占廷将支付20万马克银币,向巴勒斯坦派出勤务部队,并承认教皇对东方教会的控制权[8]。

十字军入侵[编辑]


《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德拉克洛瓦1840年作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神圣罗马帝国的腓特烈一世企图征东罗马帝国,但给东罗马帝国带来毁灭的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十字军东征的原定目的是占领阿尤布王朝统治下的埃及,但威尼斯共和国的船舰总督恩里克.丹多洛获得了领导权。在东罗马王子阿列克修斯四世的请求和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洛的怂恿下,十字军于1204年攻打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沿海一面是马尔马拉海上的峻峭陡壁,只有金角湾沿岸地势平缓,是优秀的港湾,但是湾口拦上铁索。陆地一面的城防更是牢固无比,实际上十字军在陆地一面的进攻也的确被东罗马皇帝近卫军打退了。但是,威尼斯人长期在君士坦丁堡经商,对这里的防御措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们并不直接攻打金角湾,而是绕至博斯普鲁斯海峡色雷斯一岸的另一端,夺占了热那亚人移民区加拉塔,然后从这里砍掉铁索,进入金角湾。在湾内,威尼斯战舰烧毁了大批东罗马舰只,然后用船上的投石机和云梯攻打君士坦丁堡城墙,夺取了沿海城墙上的25座塔楼,又纵火焚毁了城墙附近的建筑。东罗马军队人数不少,但装备很差,而且多由雇佣军组成。这些雇佣军本来就纪律松懈,又长期得不到军饷,因此经过几个回合的战斗,东罗马军队彻底被打散。阿列克修斯三世从陆上一面逃出首都,进入色雷斯地区避难。

十字军驻扎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向复位的伊萨克二世和阿列克修斯四世索取报酬,以继续东征。但二位皇帝两手空空,既没有钱来还愿,也没有办法去弄钱,万般无奈下,伊萨克只好下令没收皇族的私人财产,并搜刮了君士坦丁堡城内各教堂的金银珠宝祭器,凑了10万马克白银送给十字军。1204年2月初,双方正在继续谈判时,城内又节外生枝。君士坦丁堡各阶层都对阿列克修斯四世招来第四次十字军的做法极为反感,对教堂的搜刮更是火上浇油,城中不断发生希腊人袭击“拉丁人”侨民的事件,有一次严重的冲突竟然导致城东地区失火,这是5世纪以来君士坦丁堡最大的一次火灾,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从奥古斯都广场到提奥多西广场的精华区全部化为灰烬,公共建筑、住宅和古典艺术遗产遭到巨大的损失[4]。火灾后,拉丁侨民不敢再停留于君士坦丁堡,纷纷出城,投入十字军营内,连一向与东罗马交往甚密、少有冲突的比萨人也逃了出去。于是,城中希腊居民的愤怒全都转移到皇帝父子身上。他们认为灾难全是伊萨克二世和阿列克修斯四世造成的。于是,愤怒的市民于1204年2月中旬在君士坦丁堡城内聚集起来,把贵族和僧侣赶到圣索非亚大教堂中,在这里宣布废黜安吉洛斯王朝,另立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女婿阿列克修斯·杜卡斯为帝(阿列克修斯五世)。暴民随后冲入皇宫,把伊萨克二世投入监狱,并绞死了小阿列克修斯[4]。

阿列克修斯五世上台后立即着手巩固城防,关闭城门,把在城外安营扎寨的十字军拒之门外,同时宣布拒绝履行阿列克修斯四世对十字军许下的诺言。威尼斯总督丹都洛清楚地认识到,夺取君士坦丁堡城的时机来临了。4月8日,他下令发动总进攻。经过断断续续4天的战斗,第四次十字军的在金角湾和加拉塔的靠近君士坦丁堡城墙的海岸船舰的抛石机和攻城锤在1204年4月12日在金角湾和加拉塔附近的海岸轻易突破击毁君士坦丁堡的几处城墙之后,最初是70个拉丁法国贵族骑士攻入君士坦丁堡,之后总共有大概几百个第四次十字军十字军的骑士攻入君士坦丁堡,并四处谋杀、强奸、抢掠、破坏了三天。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前的君士坦丁堡铜驷马
9个世纪以来,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基督教世界中,对从古希腊时代以来古代高度文化和物质文明一脉相承的唯一城市。这里聚集了来自拜占庭帝国的无数珍贵艺术品和古代图书手卷,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奇珍异宝、金银锦缎。这些都是对财宝如饥似渴的十字军洗劫的对象。皇宫、教堂、府邸、浴场、墓地、修道院、国家图书馆、公众会议厅、大赛车竞技场都成了劫掠的对象,目击这场劫难的军队指挥官杰弗里·德维尔阿杜安(Geoffrey de Villehardouin)在其《君士坦丁堡的征服》中写道:“所有的战利品,多得不得了。没有人能告诉你究竟有多少。黄金、白银、器皿、宝石、锦缎、银线布匹、长袍、貂皮、灰鼠皮、银鼠皮以及各种最精致的东西,散乱堆放在地上……自从世界创造以来,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获得这么多的战利品。过去的穷汉,现在又富又豪华了。”[4]

许多参加十字军的领主把战利品运回本国,所有参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军队的国家被这些从君士坦丁堡抢来的珍宝和艺术品装饰一新。大部分西欧教堂都得到了抢来的拜占廷宗教圣物,其中法兰西王国教会收获最大。威尼斯共和国也因为分得的拜占廷文物而变得雍容华贵起来。君士坦丁堡大赛车场上的装饰物——镏金的铜驷马被运回威尼斯,成为圣马可教堂正门的装饰物。

1204年3月,在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之前,丹都洛总督和十字军的统帅们签订的合同上有如下的规定:占领君士坦丁堡后,战利品平均分配;由6个威尼斯人和6个法兰西人组成的选举团将推举一个新的“拉丁”皇帝,他将获得君士坦丁堡的两座宫殿和原东罗马帝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剩下的四分之三领土中,威尼斯获得一半(八分之三或37.5%),剩下的按照西欧封邑的模式分配给十字军将领们。经过选举,来自佛兰德的博得温伯爵被选为东方帝国的皇帝,管辖一个幅员不大的“拉丁帝国”,其疆域包括马尔马拉海两岸地区和附近一些岛屿,以及5/8的君士坦丁堡城(威尼斯得到八分之三多)。

 

1205年前后的东罗马廷帝国(尼西亚帝国)疆域
由于对拜占廷地理的熟悉,威尼斯掌握了可以保证其海上优势的领土——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的摩冬港和科龙港(以出产洋红闻名),两地扼守爱琴海和黑海入口,被称为“威尼斯的右眼”。此外威尼斯还获得了伊庇鲁斯沿岸、爱奥尼亚群岛、科孚岛、克里特岛、爱琴海中其他几个大岛和色雷斯的港口,以及内地的亚得里安堡。蒙费拉侯爵博尼法斯二世获得了萨洛尼卡港、马其顿和希腊中部的大片土地,建立了萨洛尼卡拉丁王国(1204-1223);勃艮地贵族奥东·德拉罗什获得了提佛和雅典,建立了雅典公国(1205-1460);《君士坦丁堡的征服》作者杰弗里·德维尔阿杜安的侄子承继了占据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的亚该亚侯国(1205-1432);爱琴海中大部分岛屿原来是交给威尼斯的,但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却决定把这些占领地交给私人,于是丹都洛总督的侄子带领几个同伙,在这些岛屿上建立了阿希佩戈拉公国(1207-1566)。克利法尼亚群岛成为特殊伯爵领地,罗得岛起初还被东罗马贵族牢牢占据,但很快被一伙意大利冒险家占领,1309年落入圣约翰骑士团手中,成为抵抗奥斯曼人的巨大要塞。

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前夕,许多拜占廷贵族高官纷纷携带家眷和金银细软逃离危在旦夕的首都,来到海峡对面的小亚细亚地区。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另一个女婿,拉斯卡利斯家族的提奥多雷,于城破之际在圣索非亚大教堂被人民推举为皇帝,而后仓皇从海路撤出君士坦丁堡,先在布鲁萨城暂避风头,后得到担心拉丁人势力东扩的塞尔柱人苏丹的支持,在尼西亚定居下来。提奥多雷以这个繁荣城市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新的希腊人帝国,也就是尼西亚帝国。

另外,原拜占廷皇室后裔和贵族也建立了一些国家。迈克尔·安吉洛斯·科穆宁夺取了伊庇鲁斯地区,建立了“伊庇鲁斯专制国”(1204-1336),该国后来被塞尔维亚人吞并。在黑海东南岸,有安吉洛斯末代皇室血亲建立的特拉布宗帝国。

尼西亚帝国公开宣布继承拜占庭帝国的法统。它在建国之初受到拉丁帝国的在1205年的进攻追击,西欧骑士追击流亡朝廷,直至小亚细亚,只是由于后方发生了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和色雷斯人的入侵(1207年),迫使拉丁帝国军队回师,尼西亚帝国才获得喘息的机会。1205年,希腊-保加利亚联军在亚得里安堡战役中全歼拉丁帝国军队,鲍德温皇帝被俘虏,尼西亚帝国起死回生。

对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入侵拜占庭帝国的行为,教皇英诺森三世虽然威胁要把丹都洛和第四次十字军的领袖——蒙费拉公爵博尼法斯革出教门,但他私下里也感到高兴,认为这是征服了一个不服从管制的东正教徒,并使东西两教会合而为一[10]。不过,这次征服君士坦丁堡的行为对罗马教廷和整个十字军运动都是绝对有害无益的。它不但不能使欧洲免于穆斯林世界的威胁,反而自毁长城。拜占庭帝国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堡垒,足以使来自于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在欧洲的大门前望而却步。然而经过这次巨大的毁灭之后,这个帝国再也无法未能恢复昔日的军力和声威。从政治和经济层面上来说,它已经不再存在了。

灭亡[编辑]


巴列奥略王朝时的拜占廷帝国疆域,公元1265年前后
主条目:君士坦丁堡的沦陷
1211年,尼西亚帝国击败拉丁帝国和突厥人的联军,活捉了罗姆苏丹,一直把边界推进到安卡拉附近。向西则兼并了爱琴海上的好几个繁荣岛屿,并夺取了拉丁帝国的亚洲领土。不久,它还收复了在欧洲的土地,灭亡了伊庇鲁斯专制国和萨罗尼卡拉丁王国,北方与保加利亚接壤,西边直抵亚得里亚海。1259年,大贵族迈克尔·巴列奥略取代了拉斯卡利斯王朝。1261年,一支800人的尼西亚部队在希腊居民帮助下混进君士坦丁堡,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这座城市,拉丁帝国末代皇帝鲍德温二世闻讯慌忙乘小船逃走。1261年8月15日,迈克尔举行了入城典礼,随后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加冕为罗马皇帝麦克八世,开始了巴列奥略王朝的统治。

迈克尔·巴列奥略虽然恢复了帝国,但巴列奥略王朝皇帝们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欧洲,而忘了他们在亚洲的敌人。早在13世纪初的时候,罗马人完全有能力清除突厥人这个未来的隐患,但是他们并没有预见潜在的威胁,而是任其发展,而后更是将凶猛剽悍的突厥人作为内战和对斯拉夫人作战的主力,使之发展更加迅速。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约在其首都迁回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就立即开始缩小了。突厥人的几种势力蚕食拜占庭帝国的领土,使它只剩下沿马尔马拉海的一条狭长地带。

在塞尔柱人的几股势力中,有一支乌古斯人的分支卡伊部落的成员奥斯曼人部落由于大蒙古帝国的哲别和速不台、以及绰儿马罕、拜柱、野里知吉带和阔里吉思的入侵而从其在罗姆苏丹国故土西迁,进入了小亚细亚最西部。1281年,奥斯曼·加齐成为这个部落的首领,该部落遂被称为“奥斯曼人”或“奥斯曼苏丹国”。1301年,在巴菲翁(Baphaeon)附近,奥斯曼帝国首次与东罗马帝国发生直接冲突。虽然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士气轻而易举地盖过了基督教徒的士气,他们将安德罗尼卡二世皇帝的军队打得大败。

这时他们幸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内部分裂。当奥斯曼帝国站好阵脚后,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庭帝国几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了。东罗马帝国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条件是两个教会必须统一。巴列奥略王朝虽然颁布法律统一教会,但东罗马帝国的人民并不接受罗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雇佣军来到帝国内,但西方大多数人宁可看着东罗马帝国灭亡。

 

1355年前后的东罗马帝国疆域
奥斯曼之子奥尔汉加齐把一批批骑马牧民改编为从突击队到正规骑兵和步兵的作战单元,并着手实施一个多方向的扩张计划:先向南、向东控制塞尔柱人的穆斯林诸国,把它们拉过来作为盟国,或者变成附庸国,或者干脆兼并他们。1359年,穆拉德一世继位,此后奥斯曼苏丹国使用武力向欧洲发动了主动进攻。在穆拉德即位后18个月内,就占领了整个色雷斯地区。1361年,奥斯曼人把首都迁到了欧洲的亚得里安堡。1371年,奥斯曼军队在马里乍河击败了塞尔维亚军队,使东罗马帝国陷入绝望的境地,约翰五世皇帝被迫承认奥斯曼帝国是他的宗主国,并将次子曼努埃尔送去作为人质。

在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中,奥斯曼军队战胜了波兰、匈牙利王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和阿尔巴尼亚联军。塞尔维亚大公拉扎尔的女婿假意投降,在下跪时用一柄短剑将年已70的穆拉德苏丹刺穿,他的儿子巴耶济德一世(“雷电”之意)继位。1390年,奥斯曼军队到达多瑙河。但是正当他们在巴尔干进行战争的时候,帖木儿的军队出现在其亚洲领土上,迫使其回师抵挡。当奥斯曼军队离开欧洲后,东罗马皇帝曼努埃尔二世向教皇发出呼吁,请求支援。受此请求,教皇博尼法斯九世组织了最后一次十字军远征。1396年9月28日,最后一支十字军队伍在尼科堡战役中被打败。巴耶济德正准备回师攻打君士坦丁堡时,遭到帖木儿进攻,巴耶济德战败被俘,使奥斯曼帝国陷入长达20年的空位时期,东罗马帝国暂时免于灭亡。

政治上的分裂和中央集权的瓦解,使末日的东罗马帝国四分五裂。帝国内部政治动荡,皇室斗争激烈,共帝之间先后爆发了“两安德罗尼库斯之战”、“两约翰之战”、“约翰祖孙之战”。巴列奥略王朝的分封习俗加剧了帝国的分裂,分散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几个残余省份几乎都成了独立国家,除了承认东罗马帝国的宗主地位外,不对中央政府承担任何义务,既不纳税也不提供士兵,朝廷的政令几乎不出京城。尼西亚帝国时期一度恢复的军区制度再次瓦解,残存的几个富庶的农业地区全部被奥斯曼人占领,国家几乎没有收入,依靠变卖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度日。这个国家也失去了所有兵员来源,陆军只得聘请加泰罗尼亚人、法国人、威尼斯人、塞尔维亚人、瓦拉几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奥斯曼人充当雇佣兵。这些人名为士兵,实为匪徒,稍有不满即大动干戈,洗劫当地居民。东罗马海军也同时衰落,只能依靠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舰队保卫海上通道。

 

灭亡前夕的东罗马帝国疆域,公元1440年前后
为了换取和平,或者筹措现金,东罗马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奥斯曼人屡次割让土地,甚至连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对首都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地区也被割让,使帝国丧失了最后的屏障。1423年,当曼努埃尔二世将第二大城市萨罗尼卡卖给威尼斯后,东罗马帝国已经无地可割,无税可收,仅靠君士坦丁堡城内少许工商业税收残度余日。

1451年,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二世中风去世,穆罕默德二世即位。他决心夺取君士坦丁堡,完全消灭东罗马帝国。1451年9月,他与威尼斯人订立协议,以不介入威尼斯-热那亚战争为代价换得了威尼斯的中立。同年11月,他又与匈牙利国王签订一个条约,以不在多瑙河上建立新要塞的承诺换得了匈牙利的中立。这些条约的有效期是3年,也就是说他在这3年里将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攻打君士坦丁堡。

以往,奥斯曼帝国认为攻击君士坦丁堡代价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非常坚固,除十字军外,上千年中没有人能够克服它。但随着炮的出现,这堵墙再不能保护这座城市了。匈牙利工程师乌尔班为其提供了巨大的臼炮,其威力足以击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

 

拜占廷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1453年3月初,穆罕默德二世开始将攻城臼炮运到君士坦丁堡城外。4月5日,星期四,奥斯曼军队出现在君士坦丁堡城墙之外的平原上。第二天是穆斯林的主麻日,穆罕默德下令解开大炮。开始了与东罗马帝国的最后决战。君士坦丁堡的守军奇迹似的击退了多次进攻,但是经过两个月的炮轰,城墙多处被轰垮。在5月29日的总决战中,奥斯曼军队冲入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战斗中阵亡。5月30日上午,穆罕默德二世进入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穆罕默德二世将自己看做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1461年,东罗马帝国末代王族统治的特拉布松帝国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领了。到15世纪末,小亚西亚和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都已经紧紧地落入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

此时,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宣布成为东正教的保护人。他的孙子伊凡四世将成为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继承人认为他们是罗马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的继承人,是第三个罗马。一直到20世纪初覆亡时为止,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都认为自己是拜占廷帝国的继承人。

东罗马帝国在将经典知识传递给伊斯兰世界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影响却是他的教会。早期东罗马帝国的传教士将东正教传给了许多斯拉夫人。到今天为止,大多数斯拉夫人以及希腊人信奉东正教。东罗马帝国的建立年代和灭亡年代——395年和1453年,被定义为中世纪的开始和结束。从此,罗马帝国也正式灭亡。

政治[编辑]
皇帝和贵族[编辑]


意大利拉文纳圣维泰尔教堂的镶嵌画:查士丁尼一世,他右边是贝利萨留大将,左边是君士坦丁堡大牧首Maximin
主条目:拜占庭政府机构和贵族等级
拜占庭帝国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个帝国的象征,也是最高政治领袖、军队的最高统帅、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和宗教的最高主宰。

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有三种称呼。Βασιλεύς(Basileus)是最常见的称呼,来自古代希腊人对国王的称呼。希拉克略皇帝用这个头衔来代替罗马帝国的Augustus(ο Σεβαστός)头衔,此后这两个头衔被交互使用,但Βασιλεύς成为东罗马皇帝的正式称呼。至15世纪时,东罗马皇帝自称为“Basileus ton Hellinon”,即“希腊人的皇帝”。除了东罗马皇帝外,其他大国(如波斯帝国的君主也被东罗马人称为Βασιλεύς。小国君主则被称为Ρήγας(Regas,来自拉丁语“Rex”,即国王)。

东罗马皇帝的另外一个称呼是Αυτοκράτωρ(Autokrator),这是希腊语对罗马皇帝的称呼“Imperator”的直接翻译,强调“军事首脑”的意义,与罗马的“imperator”意义相同。东罗马皇帝的其他称呼还有Κοσμοκράτωρ(Kosmokrator,宇宙的主宰)和Χρονοκράτωρ(Chronokrator,永久的主宰)、Σεβαστοκράτωρ(Sebastokrator,至尊陛下)、Καίσαρ(Kaiser,恺撒)、Πανυπερσέβαστος(Panhypersebastos)等等。

东罗马皇帝被神化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皇帝可以召开宗教大会,任免教会领袖和高级教士。在这一点上,拜占庭帝国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称为“神圣皇宫”或“圣宫”。高级官员可以亲吻皇帝的右胸,低级官员只能吻皇帝的脚。外国使节以跪姿行礼。他们都没有权利先开口跟皇帝说话,只能等皇帝通过侍官发问时才可作答。每当官员觐见完毕,领受皇帝旨意、倒退着走出大殿时,礼仪大臣和宫廷仪卫高唱“诚如是!诚如是!诚如是!”

 

查士丁尼一世的妻子提奥多拉皇后,在532年的尼卡暴动中冷静地主持局面,将其镇压下去
紫色是东罗马皇帝的专用颜色,皇帝的皇权标志包括皇冠、权杖和宝球(象征地球)。太阳则被视为皇帝的象征,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头戴象征太阳的金光环,参加太阳节(光明节)的庆祝活动。1月6日的圣诞节、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建城节、8月25日的丰收节,以及大型的竞技、庆典活动,也要由皇帝亲自主持。

东罗马皇帝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皇后之外没有其他嫔妃。皇位的主要继承方式为血亲继承,尤其是长子继承。拜占庭帝国的12个王朝、93位皇帝中,有24位是作为皇帝长子(包括养子)继承皇位的,11位是作为皇帝的其他儿子继承皇位。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皇帝的兄弟、侄甥、姐妹、女儿、父母、孙子和配偶都有权继承皇位。东罗马法律承认女性的继承权。威胁东罗马皇帝帝位的主要因素是政变。皇帝的施政措施招致首都市民不满时,也可能会在群众暴动中失去皇位(例如532年尼卡暴动中的查士丁尼一世、1042年的迈克尔五世、1185年的安德罗尼库斯皇帝、以及1204年的父子皇帝伊萨克二世和阿列克修斯四世)。

紫色是皇室专用的颜色,皇宫寝室中悬挂紫色丝绸装饰,因此东罗马皇帝的子女被称为“紫衣贵族”(希腊语:Πορφυρογέννητος,拉丁化:Porphyrogenitos)意为“在紫色帷幕中出生的人”。拜占庭帝国的贵族等级包括Πρινκεπζ(亲王)、大公(Μέγας Δουξ,此头衔通常授予海军统帅)、Δουξ(公爵)、kleisourarka(侯爵)、komes(伯爵)、apokomes(子爵)和akrita(男爵)等级别。由古罗马元老职位派生出来的荣誉头衔包括Illustris(杰出者)、Spectabiles(显赫者)、Clarissimus(显赫者),这些头衔只能终身享用,不得世袭。

宦官在东罗马宫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世纪时的著名军事将领纳尔西斯,其身份就是宦官。君士坦丁一世设立了宫廷大总管(Πραιποσιτοζ τον ενσεβεστατον κοιτωνοζ),其职责是总管皇帝内宫,并安排大臣觐见皇帝的时间表。到5世纪时,这个职位已经上升到与司法大臣平级的地位。此外,皇宫内还有掌管皇室衣物、马匹、食品、猎鹰、御船、音乐、医药……的宦官官员。这些官员构成了非世袭的宫廷贵族,替皇帝发号施令,握有很大的权力。

行政和司法制度[编辑]
早期的拜占庭帝国采取了类似于罗马帝国的行政制度,设立元老院、执政官和各大区长官。随着时间推移,元老和执政官逐渐变为荣誉性头衔。

东罗马皇帝的辅弼机构为御前会议,其成员包括执事长官(Μαγισυροζ των οφφικιωζ)、大区总督、军队司令、司法大臣和君士坦丁堡市长等高官。执事长官是帝国最重要的高级官吏,其职权包括指挥禁军、巡视部队、监督各级官员、签发官方文件、主持外交活动、缔结条约、参加审理重大案件、掌管皇宫内外事务等重要职责。执事长官的人选不以出身和等级为依据,而是依照其实际能力、干练程度和对皇帝的忠诚度来选择,由皇帝直接任命。7世纪后,执事长官也逐渐成为虚职。

拜占庭帝国仿照古罗马的行政制度,将全国分为若干个大区,每区包括罗马时代的若干行省。早期拜占庭帝国设立了四个大区,即东方大区(君士坦丁堡)、伊利里亚大区(萨洛尼卡)、意大利大区(拉文纳)和非洲大区(迦太基)。大区总督是皇帝的全权代表,行使行政和司法职权。由于大区总督权力极大,因此自君士坦丁一世后的历代皇帝逐步削去其权力,将部分权力分给省区总督。7世纪上半叶,大区总督一职被取消。拜占庭帝国在重要省份和战略要地还设立直属帝国中央政府的地方总督。

君士坦丁堡市长(Επαρχοζ τηζ πολεωζ)也属于高级官吏,地位仅次于执事长官,其职责与外地的大区总督类似,总掌首都的行政和司法权,并且负有治安责任,掌握一定的军事指挥权。

拜占庭帝国的国家金矿、银矿、铸币厂、国库由大司库官(Μεγάς Λογοθέτης)掌握。大司库官下辖10个司,包括教会事务司、军饷司、邮驿司、铸币司、岁入统计司、大区财政事务司、矿务司、军械司、工场司、皇帝服装司。皇家财政(包括皇室土地)由皇家私产长官掌管,大区总督掌握地方金库。

东罗马的法律属于罗马法系统。司法大臣(Κναιστωρ)由君士坦丁一世设立,最初相当于皇帝的法律秘书,为皇帝起草法律和法令,6世纪后成为最高法官。

东罗马的法官必须接受5年以上的专门法律教育,全面掌握罗马民法并通过严格的国家考试,领取资格证书,方可从事司法工作。早期的法官还兼管商业仲裁、税收、行政等业务,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司法改革要求法官专职化,并将法官与立法者区分开来。执事长官、大区总督和君士坦丁堡市长握有比法官更高一级的法律仲裁权,而东罗马皇帝则始终握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文化[编辑]


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宗教会议,510年绘卷
拜占庭帝国的主宰文化是希腊文化。希腊语不但是日常用语,而且是教会、文学和商业的共同语言。对于当时的罗马人来说,今天对“西部的拉丁帝国”和“东部的希腊帝国”的区分,以及今天所强调的东部帝国并不是“真正”的罗马帝国,并不重要。罗马帝国是一个多语言的帝国,东罗马并不例外。

希腊人和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构成拜占廷帝国的文化主体,但是在这个国家里还有瓦拉几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埃及人、叙利亚人、伊利里亚人和斯拉夫人,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希腊文化从帝国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以弗所、帖撒罗尼迦和亚历山大港传向全国。

宗教[编辑]
东罗马人确信基督教是帝国的立国之本。从罗马帝国时代起,帝国东部的基督教神学就受到犹太教神学和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东罗马的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尼西亚宗教会议,确立了东罗马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即《尼西亚信经》。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431年以弗所公会议、451年迦克墩公会议、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的四次基督教大公会议进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地位也得到确认,在基督教五大教区中仅次于罗马教区。伊斯兰教兴起后,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义影响,在拜占庭帝国发生了破坏圣像运动。787年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七次宗教会议阐释了圣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区别,东罗马基督教会的神学体系至此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再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动。这一派宗教后来发展为希腊正教,即东正教。

除了正统教派外,由于拜占廷帝国包括了希腊、埃及、叙利亚、亚美尼亚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领土,因此各种异端思想在这些地方兴起,包括阿里乌斯教派(Arians,兴起于帝国东部)、聂斯脱利教派(Nestorians,又称景教,兴起于叙利亚地区)、马其顿尼教派(Macedonius)、一性论教派(Monophysites,兴起于埃及)、一志论教派(Monothelitism)、保罗教派(Paulicians,兴起于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鲍格美尔教派(Bogomili,兴起于保加利亚)等异端教派。

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势力和世俗权力关系十分复杂。在帝国的共同利益受到威胁时,教会和皇帝能够联合,而在发生利益冲突时,教会与皇帝则发生激烈斗争。总的来说,在9世纪以前,由于拜占庭帝国严厉的法律和富于效率的中央集权制行政管理,东罗马教会被剥夺了参与国事活动的空间,教会事务成为帝国国家事务的一部分,东罗马皇帝则成为教会的保护人,控制着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这两个最大教区的主教和大教长任免权。从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多位主教被皇帝免去教职,罗马主教(后来成为罗马教皇)在8世纪中叶前也要听命于东罗马皇帝,同时,任何教职人员都无权开除皇帝的教籍。

9世纪以后,帝国皇帝的权力逐渐削弱,教会的实力则逐渐增强。教会开始插手帝国的管理事务,包括审理世俗法庭经手的任何案件、以及税收和司法方面的特权。但是,与罗马教会不同,东罗马教会始终没有摆脱皇帝的控制,始终作为国家政权的工具存在。

文学、音乐和美术[编辑]


拜占廷美术作品:圣索非亚大教堂中镶嵌画的耶稣像
拜占庭帝国的文学包括小说、故事集、诗歌等形式。拜占庭帝国的讽刺散文和杂记源自古希腊文学,其讽刺散文寓严肃主题于诙谐幽默的叙述风格中,10世纪的《祖国之友》、12世纪的《马扎利斯》和《庄园之主》都是东罗马讽刺散文的代表作品。同时代的医学、哲学作品也仿照这种讽刺散文风格。拜占廷的杂记代表作是6世纪商人哥利马斯的《基督教国家风土记》,小说则主要翻译古印度故事。

东罗马诗歌以礼拜仪式所用的宗教诗歌为主,讲求韵律,并从应答对唱的诗歌中发展出了两重唱的音乐形式。东罗马音乐源自古希腊和罗马音乐,在宫廷典礼、重大仪式、节日庆典、民间婚宴等场合都要用音乐营造热烈气氛。但是,世俗音乐所留下的完整乐谱很少,因此对其乐理、音阶、旋律、音调所知甚少。目前保留下来的东罗马乐主要是东正教的宗教音乐,尤其是希腊阿索斯山(圣山半岛)的宗教音乐。这种音乐以复调音乐为主,反复出现相同的乐调、变调和和声,分为声调高亢华丽的高音部和舒缓平和的低音部,各段歌词注重韵律,不注重节律。

 

拜占廷艺术作品:巴西尔二世皇帝像
拜占庭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其装饰性、抽象性和宗教寓意。现在存世的东罗马美术作品大多是教堂中的镶嵌画、壁画和绘画手卷,题材包括耶稣、圣母与圣子、天使和天使长、历代圣人、历代皇帝和主教,以及天堂和地狱的题材。镶嵌画多为装饰性的,平面构图公式化,善用光辉耀目的颜色,主色为金色和蓝色,间以白、紫、蓝、黄、粉红、绿、红、黑等颜色的图案。

拜占庭帝国的圣像大多用木头制成,上面用小块马赛克或颜料拼出图案,加以金银、珐琅、象牙装饰,镶嵌珠宝。东罗马圣像艺术对后来罗斯、希腊等东正教国家的宗教美术有很大影响,波斯的细密画技术也来自拜占庭镶嵌画圣像的细密镶嵌技术。

除了宗教主题外,还有一些拜占廷绘画手卷反映了军队、战役、日常生活、动植物和其他题材。

 

拜占廷的镶宝石珐琅金边玛瑙盘,法国卢浮宫藏品
东罗马文化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其精湛的奢侈品和金银制品工艺。现存于世的东罗马珍宝(大多是1204年4月13日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掠夺到西欧的文物)反映了东罗马工艺的高超水平,其中包括镶嵌金丝的丝绸地毯、玛瑙和雪花石膏的黄金圣餐杯;圣餐用的金盘子和餐具;黄金和红蓝宝石封面的福音书;象牙和珐琅做成的镶板及法物箱;金银大烛台;护身符和刻有宗教故事的挂件;丝绸织造的绣金法袍;黄金和镶嵌画的圣像等。

东罗马人相信,上天的力量显示在皇帝和教会的金银珠宝上。皇宫和圣索非亚大教堂越是豪华,就越能证明每位基督徒所期盼的来世生活的高贵,因此皇宫和索非亚大教堂成了巨大的珍宝库。1204年,十字军和威尼斯人在圣索非亚大教堂里面发现了1700多座黄金、珍珠、宝石和珐琅做成的小型圣坛,40000多个金银香炉和圣物盒,以及堆积如山的其他财宝。[11]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坛
在存世的东罗马工艺品中,最精致的是现存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坛组雕(Pala D'Oro),由黄金、珐琅、珍珠和宝石制成。976年,威尼斯总督委托东罗马工匠制作了祭坛的中心嵌板,1105年又订购了更多的珐琅嵌板。1204年4月13日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威尼斯军队将圣索非亚大教堂和许多修道院的圣像劫到威尼斯,添加到祭坛上。

东罗马的丝绸制品也是帝国最贵重的商品之一。拜占庭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技术在查士丁尼一世时期(550年)由粟特商人从中国走私而来的,随后在希腊南部建立了国营的养蚕工业。丝绸生产和纺织由政府严格控制,严禁进行价格投机,或将丝绸专用的紫红色染料出口到国外。紫色丝绸服饰和地毯为皇族专用,其他的丝绸织物则用刺绣技术织出精致的图案。查理曼大帝下葬时身穿的寿衣就是用东罗马丝绸制成的。到14世纪,随着纺织工艺进一步改进,又出现了图案更加复杂的锦缎,上面织满金丝和银线,被做成礼服、圣坛罩布、帷幔、窗帘、壁毯、地毯,并成为拜占庭帝国对外政策中的重要贡品。

建筑[编辑]


圣索非亚大教堂。
主条目:东罗马式建筑
东罗马建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4世纪至6世纪)、中期(7世纪至12世纪)和后期(13至15世纪)。前期是东罗马建筑的兴盛期,建筑作品大多仿照古罗马式样,主要的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城门、宫殿、广场、拱门、高架水道、公共浴场和蓄水池,以及教堂。基督教成为国教后,东罗马的教堂建筑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至公元6世纪,最终出现了空前壮观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东罗马中期建筑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国家特征,即蛮族外敌相继入侵,领土丧失,国力下降。这一时期的建筑缩小,规模也不如从前。这一时期的东罗马教堂建筑特点是占地少、向空中发展,没有了圣索非亚大教堂那样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干小穹窿,并注重内部装饰。这一时期的代表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的Acatalepthos修道院、Chora修道院,以及帝国之外的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和基辅的圣索非亚教堂。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并屠宰之后,拜占庭国力大受损失,无力再兴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教堂。这一时期建造的东罗马建筑数量不多,也没有创新,在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廷帝国后大多破损无存。君士坦丁堡的圣玛利亚教堂为晚期东罗马建筑的代表作品。

 

基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东罗马建筑为砖石结构,局部地方加以混凝土。从建筑元素上看,东罗马建筑包含了古代西亚的砖石券顶、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古罗马建筑规模宏大的尺度,以及巴西利卡的建筑形式。东罗马建筑的拱券和穹窿多采用小料厚缝的形式,以减轻拱顶重量。从现存遗址上看,拜占廷的宫殿和其他公共建筑中,某些个体建筑存在中轴对称,但整个建筑群则由各时期随意添建的建筑组成,呈现为平面不规则的自由布局。

东罗马的教堂格局分为三类:巴西利卡式(如圣索非亚教堂)、集中式(平面为圆形或正多边形)以及希腊十字式。教堂多用花岗岩和大理石修建, 内部装饰则采用彩色云石、大理石、马赛克和琉璃砖。东罗马建筑对东欧的宗教建筑有很大影响,在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等国都可以见到东罗马风格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此外,东罗马建筑对萨珊王朝和伊斯兰建筑也产生过影响,其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萨珊王朝的建筑和各国清真寺中常见的东罗马式中央穹窿,以及清真寺内部对于光线的处理手法。

科学技术[编辑]


一本7世纪的拜占廷医书
东罗马人继承古希腊人重视科学和教育的习俗。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被东罗马人视为“四艺”,哲学、修辞学、古希腊语也是学童的必修科目。神学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是普通民众对神学的关注程度非常高,经常可以看到贩夫走卒之间进行激烈的神学辩论[12]。在应用科学中,与筑城相关的土木工程学,与军事相关的冶金学和地理学,以及制作“希腊火”所需的化学知识都得到了高度发展,不过这类知识并不向公众普及,而是作为机密课目向特定的学生传授。

东罗马医学是在古希腊医学体系上发展起来的,希波克拉底的体质理论被东罗马人广泛接受,认为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是人类体质病理学分类的基础,所有的疾病都出于干、湿、冷、热这四气失调。4世纪时朱利安皇帝的私人医生欧利修巴斯编纂的《诊断学》,7世纪时保罗(姓失传)编纂的《妇科学》、《毒物学》、《处方》,以及11世纪时西美昂编纂的《食物》、《保健手册》都是以希波克拉底理论为基础的。东罗马的草药学非常发达,放血、推拿、按摩、烧灼等方法也被用于治疗病患。在东罗马军队中有军事医护团,大修道院通常也设有医院,接收并治疗平民患者。沐浴习惯和对街道的定期冲刷是主要的城市公共卫生手段。

社会风俗[编辑]
拜占庭帝国位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带,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罗马人的饮食和服饰习惯。根据一位佚名东罗马作家的《论食物》记载[13],不同地区的东罗马人饮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面包、豆类(加入汤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肉价昂贵,普通人的主食是面包、橄榄、洋葱、小扁豆、奶酪和鱼类。外地则广泛食用牛、羊、猪、马、鸡、鸭、鹅等禽畜肉类。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鱼,淡水鱼通常用来喂猫狗。其他拜占廷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萝卜、卷心菜、大蒜、洋葱、南瓜、莴苣、韭菜、黄瓜,调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则以苹果、无花果、西瓜、杏和葡萄为主。饮料为家酿的葡萄酒和啤酒。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榄油。各地生产的粮食主要满足当地的需求,首都和萨洛尼卡、安条克这样的大城市则依靠进口粮食,以及政府的粮仓调拨。7世纪初期帝国丧失埃及、利比亚、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阿非利加和叙利亚等行省后,谷物产量减少,肉类消费量开始增加,羊毛和亚麻也取代产自埃及的原棉,成为纺织的主要原料。

 

一幅13世纪的手绘画卷,由奴隶抬着的达尼埃尔,可见当时的拜占廷服饰风格
东罗马人的服饰也因地区而异,冬季阴冷多雨的马其顿和多瑙河边境地区与干旱炎热的埃及地区服装样式有很大差别。丝绸为皇家垄断的原材料,丝绸生产被集中在希腊南部地区,丝绸的买卖也由官营商人严格控制。没有皇室的许可,平民不得随意穿戴丝绸服装。紫色的丝袍为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服装,高级教会人士则穿着织金绣银的锦缎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饰多由棉布和亚麻织成,从现存的东罗马绘画手卷来看,在帝国1100年的历史中,服装样式基本上为轻快、单薄的地中海风格,主要的服装样式包括长袍、披肩、腰布、皮靴。

东罗马人的首要娱乐活动为观看竞技比赛,比赛的项目包括双轮马车赛、狩猎、摔交、斗兽、杂技和小丑表演。但是,由于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古罗马时代那种残酷的、以参加者生命为代价的斗兽和奴隶角斗表演已经绝迹。其他的娱乐方式包括赌博、音乐、郊游、观看喜剧和滑稽剧。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后提奥多拉就曾经是一名滑稽剧演员,她的父亲是一名驯熊师。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商业都会的色情服务业也十分发达。不过,拜占庭帝国普遍按照基督教教义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男性的最低婚龄为14岁,女性为12岁。

在东罗马文化中,不同于当时其他基督教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占星术、星象和预言的迷信。这也充分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受古代希腊、西亚、印度、埃及等东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东罗马的一个古老预言曾经被广泛传播,并在帝国灭亡之时得到验证:拜占庭帝国开国的皇帝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帝国灭亡时的皇帝也将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拜占廷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母亲是海伦娜·德拉加斯)。此外,天象也被用来解释皇位的变动和国运的兴衰。1453年5月,在土耳其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战役中,星象学家曾预言说,君士坦丁皇帝将不会战败,除非满月给他以预兆。5月22日,夜空中出现月食,满月的形状变成了新月(伊斯兰教的象征)。第二天傍晚日落时,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巨大圆顶发着红光,仿佛弥漫着不断上升的血浪。这些现象都被解释为帝国即将灭亡的预兆,导致守城军民士气衰落。[14]

经济[编辑]


拜占廷的索利都斯金币
拜占庭帝国所控制过的最大领土面积为270万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时的565年)人口颠峰值则为3400万(公元4世纪末期)。帝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并拥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在中世纪早期的几百年中,东罗马一直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货币索利都斯(Solidus)长期以来是欧洲和西亚的国际流通货币。

尽管亚美尼亚的金矿和巴尔干的丰富银矿为东罗马提供了贵金属的来源,但帝国最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和贸易税(此外还包括过境税、入城税、不动产转手税等名目)。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处于欧洲、亚洲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终点,发达的国际转口贸易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萨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条克和亚历山大等城市也是帝国的重要贸易港口。东罗马的进口物资主要包括丝绸、毛皮、奴隶、粮食、贵重木材、香薰料、染料、象牙、宝石、珍禽异兽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资则有玻璃、马赛克镶嵌画、高级丝织品和锦缎、武器、葡萄酒、金银货币、珠宝首饰和工艺品[4]。东罗马的通货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1磅黄金铸造72个名为“诺米斯玛塔”(Nomismata)的金币,一个诺米斯玛塔等于12个银币,1个银币等于12个铜币。一个工人一年工作280天,大约挣25个诺米斯玛塔的年薪,就可以维持衣食所需[15]。

公元7世纪后,拜占庭帝国的国际贸易因与萨珊王朝和阿拉伯的战争而受到影响,传统的经过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湾的商路中断,迫使东罗马开辟通过红海进入印度洋的海路贸易和通过黑海、可萨汗国、里海、咸海的陆路贸易路线。至9世纪,帝国的国际贸易达到最高峰。

1071年,突厥人攻占了小亚细亚,虽于1143年基本收复,但是拜占庭帝国逐渐丧失了黑海沿岸的商业据点。与此同时,由于威尼斯的兴起,以及热那亚、加泰隆尼亚商人的竞争,东罗马的商业开始衰落。诺曼人则入侵希腊南部的底比斯和科林斯等丝绸工业中心,将大批养蚕技师和丝织工匠带到西西里,打破了东罗马对丝绸的垄断地位。数次十字军运动,尤其是1204年4月13日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和屠宰,严重地毁坏了帝国的商业地位,彻底改变了地中海贸易格局。在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若干次皇室斗争中,为了获得资金,东罗马皇位争夺者屡以商业贸易特权为抵押,致使本已遭到严重毁坏的本国商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布宗不再是东方商品的集散地,其地位被威尼斯在东地中海的商业据点夺去。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甚至在东罗马本土取得了商业特权,在君士坦丁堡郊外的加拉塔建立了商业殖民区。到14世纪,拜占廷的商业已经完全萎缩。

除了商业税收外,拜占庭帝国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还包括向元老阶层征收的地产税和向城市工商业主征收的货币税。此外还向城市工商业主征收马匹、布匹等实物税。城市公民还要交纳公证税、印花税、司法税等间接税。富有的市民还要负担路灯燃油、节日赛马、慈善机构、城市卫生和救火等费用[4]。

东罗马的农业税按照田亩面积向村庄集体征收,逃亡农民所抛下的荒芜农田所需缴纳的税收,由其所在的村庄代缴。每年5月和9月,帝国的巡回法官和税收官吏下乡征税,每3年普查一次土地状况,确定税收额度。

在7世纪初期丧失主要的农业省叙利亚后,拜占庭帝国加大了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农垦力度。当这些地方的领土也在1071年-1185年落入斯拉夫人和突厥人之手、而帝国的商业贸易又极度萎缩时,拜占庭帝国就理所当然地出现了财政困难的状况。在14世纪,为了筹措开支,安娜·德·萨伏伊皇后曾下令熔化宫中的金银器皿,铸造货币。一位记录了约翰五世加冕典礼的拜占廷史官曾哀叹道:“皇帝的大多数皇冠和冕服只是看起来像黄金珠宝,其实都是染上金色的皮革,饰以彩色玻璃冒充宝石。前朝皇帝用来品尝美酒的、缀满红绿宝石和珍珠的高脚金杯,已经被换成了白锡杯或陶土杯。……到处可以看到类似具有天然美丽的宝石和多彩绚丽的珍珠一样的东西,但是这些都骗不过众人的眼睛……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辉煌竟然颓败到这种程度,昔日的荣光完全消失了……”[16]。

至巴列奥略王朝末期,拜占庭帝国已经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来维持必要的开支。为了筹措现金,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奥斯曼人屡次割让土地,甚至连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对首都和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地区也被割让,使帝国丧失了最后的自救资源。1423年,当曼努埃尔二世将第二大城市萨罗尼加卖给威尼斯后,拜占廷帝国已经无地可割,无税可收,仅靠君士坦丁堡城内少许工商业税收残度余日。这一状况无疑对拜占庭帝国的最终灭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4]。

军事[编辑]


东罗马帝国的疆域变迁


拜占廷海军战舰
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战略与其前身罗马帝国截然不同。罗马帝国的军事呈现攻势,而拜占庭帝国的军事,除了查士丁尼一世时期的主动对外扩张外,总体来说呈现守势状态,即使是马其顿王朝的对外扩张,其目标也是以收复失地为主,并非开拓新疆土。

东罗马国的军事守势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帝国人口数量下降,相对于周围民族的文化优势心态等等。与其周边的斯拉夫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塞尔柱人相比,东罗马人并不尚武,剽悍好斗、崇尚武力被视为粗鲁无知和野蛮的表现。拜占庭帝国将军事看作一门艺术,更重视作战的完美性和双方的智慧较量,而不看重战争的结果。

早期东罗马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边防军、野战军和驻扎于皇宫内的哥特人卫队。边防军驻扎于河流和陆地边界,服役24年;野战军驻扎在内地军事要塞和交通枢纽地区,他们和皇宫卫队需要服役20年。在帝国边境的蛮族向帝国提供后备部队,由皇帝直接指挥。

拜占庭帝国的边防军采用赛马州制,军区由边防总督指挥。6世纪时,帝国有东方、色雷斯和伊利里亚三大塞马州,528年设立了亚美尼亚军区,537年又设立了海上军区。边防军士兵从政府那里领取农田,自己耕种或雇人耕种,提供自给自足的军粮。边防军和野战军的最基层单位为队,每队5人;两队为一连;10连为一营(因此营长又称百夫长);6营为一团;3至4团为一师;3至4师组成一个军团。

希拉克略皇帝时期,在帝国西部领土上推行军事行政州(塞马)制度,凡是被东罗马人收复的土地,都建立新的塞马州。到9世纪,在东罗马的欧洲领土上,从爱奥尼亚群岛和伊庇鲁斯经马其顿直到黑海,以及亚得里亚海滨的若干岛屿和沿海城市,普遍设立了塞马州。

 

君士坦丁堡的二号军事门
自11世纪以后,东罗马传统的军区制度瓦解。由于多次发生军事将领插手皇族内部斗争的情况,巴西尔二世之后的历任皇帝开始解散军区和世袭部队,以遏制军事贵族的发展。他们以雇佣兵取代职业军队,同时削减军事经费,以限制军人势力。这些措施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军事贵族铤而走险、发动政变,造成了内部的恶性循环,而这一内部恶性循环又使拜占庭帝国在外敌的攻击面前无力抵抗,于是国势愈发衰弱,军事开支进一步削减,形成外部的恶性循环。

科穆宁王朝的皇帝力图恢复军区制,但是没有成功。至1204年4月13日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屠宰时,东罗马军队的颓败已经达到了全面瓦解的程度。尼西亚帝国复国之后,巴列奥略王朝已经只能完全依靠外国雇佣兵(早期是突厥雇佣兵,在帝国灭亡的最后一战中是威尼斯和热那亚雇佣兵)了。

东罗马军队包括步兵、骑兵、辎重部队和后勤人员。步兵所用的武器包括刀剑、战斧、长矛和弓箭,骑兵使用弓箭。大型攻城武器包括抛石机、攻城槌、云梯和攻城塔楼。在守城战役和海战中,希腊火也被广泛使用。东罗马的武器生产由国家严格控制,尤其是希腊火的制作,被视为国家最高机密。

由于海上贸易是东罗马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东罗马海军在帝国的早期阶段受到重视。678年,拜占廷海军使用希腊火在马尔马拉海击退了阿拉伯舰队,挫败了穆阿维叶哈里发征服东罗马的企图。717年夏天阿拉伯军队在莫斯雷马萨统帅下出动了2560艘船只攻打君士坦丁堡,在东罗马海军的打击下,回到叙利亚和亚历山大港的军舰只剩下5艘。

但是,在外来威胁解除后,东罗马皇帝就采取了限制海军的政策。这一做法的主因是698年海军统帅提比略发动政变、出动舰队围攻君士坦丁堡,以及711年黑海舰队发动起义、迫使查士丁尼二世皇帝退位。10世纪后东罗马皇帝分散军权和削减军事经费的措施也影响到东罗马海军的战斗力。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后,东罗马丧失了位于小亚细亚的大部分海军基地,此后转而采用雇佣外国舰队的方式应付海上威胁。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加泰隆尼亚人都为东罗马提供过军舰和水手。到1449年,新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从伯罗奔尼撒前往首都的时候,东罗马舰队破坏殆尽,竟然拿不出一艘像样的船来,皇帝只能乘坐加泰罗尼亚人的商船前往首都。

由于拜占庭帝国采取守势军事思想,因此其筑城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拜占庭帝国的军事防御建筑中,君士坦丁堡的城防体系是最具代表性的防御工事。5世纪前期,由于君士坦丁堡人口迅速增长,因此提奥多西二世皇帝在君士坦丁修筑的城墙边增筑了提奥多西城墙,将城市面积扩大了两倍。由于城外就是一马平川的色雷斯平原,因此这段城防系统被设计得复杂无比。提奥多西城墙从外向内依次为外护墙、护城河、护城河内墙、陡坡护壁、外城台(Peribolos)、外城墙、内城台(Parateichion)、内城墙,外城墙和内城墙上耸立着三百多座塔楼、角楼和碉堡,形成强大的火力支援系统。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如贝利撒留、纳尔西斯、提奥弗鲁斯等,许多东罗马皇帝也是军人出身,具有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例如被称为“保加利亚人屠夫”的巴西尔二世。甚至连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威尼斯人朱斯提尼安尼的协助下出色地指挥了君士坦丁堡的保卫战,并亲率部队抵抗敌人,在战斗中英勇阵亡。

外交[编辑]
主条目:拜占廷外交
拜占庭帝国的遗产及影响[编辑]


拜占廷风格的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在东罗马教案帝国的最后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乱登上拉丁人的战舰,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亚、爱奥尼亚群岛和威尼斯。一艘热那亚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后一夜的乘客名单,上面有六名巴列奥略皇族的人,两个科穆宁皇族,两个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贵族。这些人和其他许多东罗马人携带着古代的珍贵文献流亡到西欧各国,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权世界的人们重新看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和恺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光辉思想(但事实上,这些知识和思想大部份保存在西欧修道院中,少部份从伊比利亚半岛的摩尔阿拉伯王国进入西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希腊哲学家的学术早在数个世纪前便已在欧洲的天主教经院中受到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了[17])。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人性战胜了神性,希腊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构成的重重帐幕,给西欧带去了文艺复兴之光[18]。在拜占廷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西欧的新世界。

在欧洲的北方,拜占庭帝国给予斯拉夫民族的文字、礼拜仪式和教会使他们与君士坦丁堡之间产生强大的精神联系。东罗马末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亚嫁给了俄国的伊凡三世。帝国灭亡之后,俄罗斯以继承拜占廷遗产的名义,宣布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这一称号一直延续到1917年俄国革命时为止。

俄国皇帝从来没有放弃过恢复拜占庭帝国的企图。叶卡捷琳娜二世曾经设想以君士坦丁堡为俄国的新首都,以圣索非亚大教堂为自己的皇宫,并把自己的一个孙子命名为君士坦丁[来源请求]。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这些俄国皇帝发起了一系列针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试图光复君士坦丁堡[来源请求],但是这些企图都被英国(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或德国(1878年柏林会议)等国挫败。

 

阿索斯山自治修道院州,至今仍然由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直接管辖。
许多拜占廷学专家都认为,拜占廷文化在古典文化与西欧文艺复兴之间起到了传承者的作用,拜占廷帝国所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453年,拜占廷灭亡了。但是其精神永存。其巨大影响,不仅在曾经是拜占廷领土的那些国家,而且在拜占廷帝国旧疆界以外的国家中仍然存在。拜占廷文化在其国土之外的东欧和西欧甚至具有更深远和强大的影响。”[19];“1453年5月29日,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使所有的欧洲国家摆脱了野蛮,并给予其他国家文化精华。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君士坦丁堡在11个世纪中始终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20]

拜占廷帝国的文化和宗教遗产至今仍然可以在俄罗斯、保加利亚、希腊等国家看到。在希腊的东正教圣地阿索斯山的20个自治修道院和拔摩岛的圣约翰修道院上,作为拜占廷帝国永存的象征,帝国的金底黑色双头鹰旗至今仍飘扬在这些修道院的上空中。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震天雷


震天雷,北宋后期发展的火药武器,身粗口小内盛火药,外壳以生铁包裹,上安引信,使用时根据目标远近,决定引线的长短。引爆后能将生铁外壳炸成碎片,并打穿铁甲。是手榴弹的前身。

蒙古南侵之时,金军也学会以火药武器抗蒙。金天兴元年(1232年),赤盏合喜驻守汴京,“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1]。南宋军队也同样以之抗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兵攻静江(今广西桂林),静江外城被攻破,守将“娄钤辖犹以二百五十人守月城不下”。元军围之十余日,“娄乃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2]。

注释[编辑]
^ 《金史》卷一百十三。
^ 《宋史》卷四百五十一。

震天雷
編輯
[zhèn tiān léi]
震天雷北宋後期發展的火藥武器身粗口小內盛火藥外殼以生鐵包裹上安引信使用時根據目標遠近決定引線的長短引爆後能將生鐵外殼炸成碎片並打穿鐵甲
中文名震天雷
發展時期北宋後期
作 用火藥武器
種 類兩種

編輯

震天雷北宋後期發展的火藥武器身粗口小內盛火藥外殼以生鐵包裹上安引信使用時根據目標遠近決定引線的長短引爆後能將生鐵外殼炸成碎片並打穿鐵甲

震天雷有兩種一種是用火點燃用時由投石機發射射至遠處爆炸另一種是用火點燃就地爆炸比如守城時從城牆上向下面投擲效果相當於今日之手榴彈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宋朝在攻滅南唐時使用了火砲這是一種使用可燃燒彈丸的投石機北宋政府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建立了火藥製坊製造了火藥箭火砲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宋敏求在東京記載京城開封有製造火藥的工廠叫火藥窯子作這時的彈丸已可爆炸聲如霹靂故稱之霹靂炮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圍攻汴京李綱在​​守城時曾用霹靂砲擊退金兵夜發霹靂炮以擊賊軍皆驚呼
2史書記載
編輯

金史載金天興元年1232年赤盞合喜守汴京時其守城之具有火砲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
2010年11月18日晚中遠航運股份有限公司所屬樂從輪在阿拉伯海被海盜襲擊後持續進行抗擊以施放鈦雷高壓水槍等措施成功阻止海盜登輪部分網友將鈦雷誤解為震天雷鈦雷是一種升空類煙花彈,發射升空後有較大的爆炸聲和尾焰,除作禮花彈外,也被用於機場驅鳥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榴弹[编辑]

File:MK2 grenade DoD.jpgMk 2手榴弹(菠萝)
Mk 2手榴弹(菠萝)
手榴弹古称手雷,是一种手投式的武器,具有爆炸功能。因为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手雷外形和碎片都像石榴和石榴子,由而得名。


历史[编辑]
手榴弹最早由拜占庭人发明,拜占庭帝国利奥三世时代,拜占庭士兵扔掷装有希腊之火、铁蒺藜的陶瓷容器以爆炸攻击敌人[1] 。

 

装希腊之火与铁蒺藜的手榴弹
公元1000年,宋朝出现了称为火球或火炮的火器,其原理与现代手榴弹相同,1044年出版的兵书《武经总要》中,记载有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及引火球等多种可手投弹药。13世纪初,中国军队中出现了铁壳制造的爆炸武器──震天雷。

1405年,意大利的一份手抄本上出现了手抛弹药的图样。17世纪以后,出现铁壳制手抛弹药。此时,欧洲出现了手榴弹(英文:Hand grenade)此一名称,沿用至今。

17世纪和18世纪,手榴弹是欧洲军队中普遍使用的武器,并曾出现专业掷弹兵部队。19世纪,枪炮的发展以及城堡攻防战的减少使手榴弹一度遭冷遇。20世纪,1904年的日俄战争和后来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堑壕战兴起,手榴弹又被广泛使用。在现代化步兵中,手榴弹是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

现代手榴弹类型[编辑]

装希腊之火与铁蒺藜的手榴弹
勃斯太因手榴弹拉火的剖面图
现代手榴弹多呈球状或筒状,旧式手榴弹多为带棒状柄的圆筒形。一般由弹体、引信两部分组成。外附带安全栓,或安全盖等安全装置。一旦解除安全装置,引信点火后数秒即爆发。现代手榴弹不仅可以手投,同时还可以用枪发射。

按用途分,手榴弹可分为杀伤、反坦克、燃烧、发烟、照明、防暴手榴弹以及演习和训练手榴弹,杀伤手榴弹 又可分为防御(破片)型和进攻(爆破)型两种。
按抛射方式,又可分为手投、枪发射或布设两用;手投、枪发射和榴弹发射器发射或布设三用 ;多用等。
手榴弹的使用除了最常见的向目标投掷,以爆炸时的破片攻击目标的情况外,还有将其改造为特殊炸弹的情况,此外二战中,日军曾使用手榴弹实行自杀性爆炸。

将手榴弹改造的特殊炸弹,引信一旦点火将立即爆炸,其原理类似地雷,接触的人十分危险。

 

杀伤手榴弹[编辑]
杀伤手榴弹(fragment grenade),如美国的M67手榴弹,其容器内的破片爆炸时高速飞散,能造成15米范围内人员伤亡。

手榴弹主要用于对敌人的杀伤,在不允许轻易制造伤亡的情况下,普遍使用震撼弹(stun grenade)或闪光弹(flash bang)。这是一类迅速爆炸的特殊手榴弹,爆炸同时伴随巨大声响或闪光,使爆炸范围内的人员短时间内丧失视觉或听觉,从而丧失活动能力。多用于劫机等人质解救活动中,军队和特种警察中普遍装备。

勃斯太因手榴弹拉火的剖面图

烟雾手榴弹[编辑]
主条目:烟雾弹
催泪弹[编辑]
主条目:催泪弹
燃烧手榴弹[编辑]
燃烧攻击目标时多使用黄磷手榴弹或燃烧手榴弹(Incendiary grenade)。白磷手榴弹是利用白磷遇空气后自燃的特性制成的手榴弹,燃烧手榴弹利用铝热剂产生铝热反应引发剧烈燃烧。

闪光弹[编辑]
主条目:闪光弹
主要手榴弹[编辑]


八路军在制作手榴弹等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手榴弹

F-1手榴弹(苏)又名:柠檬手榴弹
米尔斯手榴弹(英)
Mk 2手榴弹(美,Mk Ⅱ)俗称:菠萝
M24柄式手榴弹(德,Stielhandgranate 24)俗称:马铃薯捣碎器(Potato Masher)
M39卵型手榴弹(德,Eierhandgranate 39)
77式木柄手榴弹(中)
九七式手榴弹(日)
九九式手榴弹(日)
OTO M35手榴弹(意)俗称:红魔
布雷达35手榴弹(意)俗称:同上
S.R.C.M35手榴弹(意)俗称:同上
现代手榴弹

M61手榴弹(美)
M67手榴弹(美)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說皮膚也會呼吸呢?
人類是用肺來呼吸的,但為什麼有人說:「皮膚也會呼吸喔!」,皮膚果真會呼吸的話,那它是如何進行的呢?

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什麼叫做「呼吸」。呼吸是指氧氣經過血液運送,到達體內每一個細胞,供它們新陳代謝所用,然後順便帶回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並透過肺呼出體外。而我們的皮膚也會吸入氧氣,並且排出二氧化碳,只是它吸進和呼出的量並不大,因此,我們主要還是得靠肺來進行呼吸作用,以維繫我們的生命。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說明皮膚也要呼吸。我們將一隻青蛙的身上塗上油漆,在很短的時間內,青蛙便會死亡,這個實驗雖然有些殘忍,卻也說明皮膚確實需要呼吸。尤其是對青蛙來說,雖然牠也有肺,但它的皮膚呼吸卻比我們來的重要,一旦它的皮膚沒法呼吸,就只好面對死亡。

皮膚除了排出二氧化碳,還能隨汗排出水蒸氣,這個功能幫了肺不少忙。(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洗澡洗久了,手指會變皺?
很多小朋友一定有這樣的經驗,洗澡時玩水玩得興高采烈,等到準備起身穿衣服了,才突然發現滿手都是皺紋。

知道這是怎麼回是嗎?有些小朋友認為,一定是洗澡洗太久了,身體脫水,才會有皺紋出現。事實恰好相反,這個現象是因為浸泡在水中太久,水分慢慢從皮膚表面滲入內部,撐開了皮膚表皮,但是表皮以下的皮膚還是和原來一樣,面積並沒有變大,皮膚表面便有皺紋產生。

事實上,皮膚其他的部位都出現了相同的變化,只是手指、腳趾末端皮膚的變化最為劇烈,肉眼能夠清楚的察覺出來。(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不小心撞傷會瘀青一塊?
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一跤,不僅痛的要命,摔傷的地方過一陣子就變的瘀青一塊,非常難看。

不論我們是不小心摔傷或是撞傷,經常在受傷處都會出現瘀青。造成瘀青的原因,是因為受傷時,我們皮膚的血管被碰撞,導致破裂,而血管裡的血液自然流出,但也許皮膚並沒有傷痕,血液找不到出口流出,就變成在皮下漫溢,結果我們從外表看來,就是一塊青紫色的瘀青了。

在我們的皮膚裡,存在著許多的血管,它們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管腔細小,血管壁也非常的薄。這些微小的血管,全都經不起外界強大壓力的考驗,很容易碰撞後破裂,引起皮下溢血,瘀青一塊。

但如果摔傷的部位是臀部,因為這裡脂肪較多,摔跤時會有緩衝作用,所以可能就不會有瘀青現象。可是,撞傷的是小腿前面、手臂外側等,因皮下脂肪少,而骨頭與皮膚之間沒有緩衝,那就會出現瘀青,甚至腫塊了。(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會起「雞皮疙瘩」?
當我們在冬天要脫換衣服洗澡時,身體一接觸到冷空氣,汗毛就全部豎起,好像雞拔去毛後,留下明顯的毛細孔一般,所以有人叫做起「雞皮疙瘩」。

為何會起雞皮疙瘩呢?這得先從了解我們的皮膚開始。

我們的皮膚有著許多特殊的功用,像是它包在人體外部,可以保護我們內部的器官,使它不容易受到外來的各種傷害。另外,它還能敏銳的接受冷、熱、痛、癢等各種刺激,好讓我們身體作出適當的反應。除此之外,排泄汗液以及調節體溫,都得非靠皮膚不可。

當我們敏感的皮膚接收到冷的刺激時,它下方的感覺細胞便會立刻透過神經,報告大腦,大腦皮質再發出命令,要皮膚上的汗毛毛孔趕快收縮。於是,汗毛下面一種叫做「豎毛肌」的肌肉,在同時收到命令後,便立刻收縮起來,使汗毛豎直了。

這時的皮膚表面變得格外緊密,就是為了使體內熱量減少散失的一種保護動作。(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5 Tue 2014 11:38
  • 置頂 波斯

波斯[編輯]

 
 
 
現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伊朗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歷史上在這一西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亞細亞、歐洲的馬其頓希臘半島色雷斯,西南至埃及葉門。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Faravahar background
伊朗文化地區歷史
參見:伊朗君主列表

 

 

 

波斯和伊朗[編輯]

自從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而關於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來自亞述帝國人在公元前九世紀的敘述,他們稱為「帕爾蘇阿舒」(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這些近似的詞語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大概是指「邊界」、「邊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稱伊朗人(他們在種族上自稱為雅利安人,以示尊貴)。帕爾蘇阿及帕爾蘇阿舒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後者位於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語當中稱為「伯爾薩」(Pârsa,今法爾斯)。希臘人在公元前六世紀使用「帕撒斯」(Perses)、「帕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詞用於居魯士二世的帝國的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34],英詞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聖經較後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國(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記),稱為「派拉斯」(英語:Paras;希伯來語: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國」。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中古雅利安人帝國」。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中文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語波斯地毯。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波斯諸帝國[編輯]

在波斯,歷史上有多個帝國先後建立、興盛和衰亡。

埃蘭和米底亞時期(前2700年前553年[編輯]

埃蘭和米底亞尚未被希臘人稱為波斯,但卻是波斯地區歷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份。

埃蘭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係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米底亞(前678年 - 前553年)是一個以古波斯地區為中心的王國,領土面積最大時西起小亞細亞的卡帕多西亞,東至阿拉霍西亞西部。他們隸屬印歐語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區定落的民族。亞述帝國曾入侵伊朗高原,試圖征服。但是亞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聯合,從而形成了米底國家。前553年,米底亞國王的女婿居魯士二世起兵反叛米底亞,建立了阿契美尼德帝國,米底王國結束。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年前334年[編輯]

À」。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並於前553—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亞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47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魯士二世向東武力入侵征服了帕提亞、阿利亞、巴克特里亞、德蘭吉亞那、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馬爾基安娜、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乾陀囉、克蘭斯米亞前539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達米亞迦勒底帝國的首都巴比倫,但是不幸在前529年的出征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谷地的馬薩革泰人的戰鬥中身亡。

到了岡比西斯二世時代(前529—前522年)則最終於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後王朝.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戰爭)。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可惜最終未竟全功[見「溫泉關戰役」、「薩拉米灣海戰」和「普拉提亞戰役」]。

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領土疆域最大的帝國。

希臘化時期(前330年前141年/前129年[編輯]

早在創建於前356年的腓力二世馬其頓帝國在不斷的把古希臘城邦納入治下之前,就有了日後對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武力入侵征服的野心,在最終於前338年把古希臘城邦徹底納入其治下之後(除開斯巴達),在前336年就集結了由阿塔修斯統帥的五萬軍隊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武力入侵小亞細亞的當時屬於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小亞細亞的領土疆域,但是不幸很快在女兒的婚宴上被殺,之後亞歷山大大帝成功登上王位和鎮壓反叛,之後一如既往的沿襲父親腓力二世的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武力入侵征服,在前334年前330年間亞歷山大大帝的五萬大軍經過格拉尼庫斯河戰役米利都圍城戰哈利卡納索斯圍城戰伊蘇斯戰役泰爾圍城戰加薩圍城戰高加米拉戰役波斯隘口戰役粟特岩山戰役九場戰役之後,大流士三世在逃跑的途中被貝蘇斯刺殺,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其之前的領土疆域的大部分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馬其頓帝國很快在前322年至前301年的一共八場繼業者戰爭之後就分崩離析。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的部屬將軍們的其中之塞琉古一世經過繼業者戰爭最終在前312年自立塞琉古帝國,以塞琉西亞安條克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伊朗成為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和印度佛教印度孔雀王朝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古帝國的後期在前238年東部的帕提亞在前238年由來自於裏海東岸的游牧部落聯盟大益的成員帕尼人酋長阿爾沙沙克一世在攻佔了帕提亞並接受了帕提亞語之後建立起這個古代君主制國家,之後不斷的擴張領土疆域,在前177年—前138年的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領土疆域擴張到最大,西到敘利亞段的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包括全部美索不達米亞,東到阿姆河,東南到哥德羅西亞,南到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和前250年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大夏所擾和帕提亞的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的領土擴張,在前190年之後,西面又面臨羅馬共和國的武力征伐導致不斷的衰敗,最終在阿爾沙克王朝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喪失了伊朗高原美索不達米亞的全部領土。最終被羅馬共和國於前63年將其徹底滅亡。

阿爾沙克王朝前247年-226年)[編輯]

阿薩息斯王朝(帕提亞帝國)發源於今天的伊朗東北的當時叫帕提亞的地區,在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前138年)統治的極盛時期包括今天小亞細亞東部、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伊朗高原阿富汗阿姆河以南的大呼羅珊和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與古羅馬帝國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塞琉西亞附近。兩個帝國之間經常戰爭。同時帕提亞帝國與一世紀之後建立的貴霜帝國也是戰事頻傳。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和都城泰西封分別在116年、164年—165年、197年—198年屢次被羅馬軍團攻佔而國力衰竭,造成了三世紀初期的諸侯割據。

薩珊王朝(224年-651年)[編輯]

 
亞茲德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
 
公元621年—626年的依蘭沙赫爾的領土疆域

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於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依蘭沙赫爾),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再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在260年俘虜過羅馬皇帝瓦勒良。但是薩珊王朝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及其底格里斯河畔右岸的都城泰西封也在283年、297年、361年三次被羅馬軍隊攻佔。

薩珊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個等級。基督教天主教一度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王朝對臣民的稅額較重,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同時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軍隊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在632年起始被阿拉伯軍隊攻擊,在651年滅亡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唐朝中國,請求唐高宗救兵抗擊阿拉伯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錫斯坦一帶於661年建立波斯督護府,但到663年終為阿拉伯所滅。

伊斯蘭哈里發時期(632年-1258年)[編輯]

混亂的薩珊王朝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薩非王朝的阿拔斯一世

750年後,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地方首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馬蒙之後,阿拔斯王朝因軍事實力衰落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期間波斯土地上先後出現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齊亞爾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帝國花拉子模沙朝;塞爾柱帝國的建築師於1042年在伊斯法罕城興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Friday Mosque。著名的波斯數學家及詩人歐瑪爾·海亞姆(Omar Khayyám)在塞爾柱時期寫下了他的詩集《魯拜集》(Rubaiyat)。

塞爾柱人在12世紀末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的阿姆河下游三角洲的另一伊朗語民族所建的花剌子模沙朝所取代。1194年,花拉子模沙朝的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塞爾柱帝國,繼而攻佔伊朗高原。120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最終攻佔波西斯。1212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喀喇汗國,繼而統治全部中亞河中地區。121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古爾王朝

伊兒汗國的統治(1220年-1357年)[編輯]

1219年底—1220年間,成吉思汗親率蒙古帝國十萬大軍武力入侵征服花剌子模沙朝,並鎮壓了其境內的三十個城市,大伊朗地區隨後被蒙古人統治。之後在歷任蒙古帝國最高統治者拖雷窩闊台乃馬真後貴由汗斡兀立海迷失蒙哥時代的地方總督綽兒馬罕拜住野里知吉帶,畏兀兒人闊里吉思與衛拉特人阿兒渾阿加的繼續對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羅姆蘇丹國的鎮壓,尤其是他的孫子旭烈兀在1256年—1259年間先後鎮壓木剌夷阿拔斯王朝、敘利亞阿尤布王朝,正式建立伊兒汗國。1295年伊兒汗國的君主合贊汗最終皈依伊斯蘭教。直到1357年伊兒汗國滅亡後,波斯依然被從伊兒汗國分裂出的五個王朝統治。

帖木爾帝國、土庫曼白羊王朝、土庫曼黑羊王朝[編輯]

1381年到1467年,波斯成為興起於河中突厥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死後不久西波斯先後被土庫曼人建立的存在於1375年—1468年的黑羊王朝和存在於1378年—1508年的白羊王朝統治。

1405年到1433年,明王朝太監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帖木兒帝國。鄭和在斯里蘭卡(錫蘭)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王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廣被使用。

薩非王朝(1501年-1736年)[編輯]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由土庫曼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戰爭不斷。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歐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編輯]

 
1907年英俄協議之後的波斯

1722年俄國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帝國入侵薩非王朝,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暴動,薩非王朝滅亡。後波斯被均由土庫曼人建立的阿夫沙爾王朝桑德王朝愷加王朝(卡扎爾王朝)統治。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羅斯帝國和東面以英屬印度為基地的不列顛帝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不列顛帝國勢力範圍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羅斯帝國勢力的亞塞拜然土庫曼烏茲別克。俄、英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1914年-1935年)[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不列顛帝國(經阿富汗)和德意志帝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不列顛帝國駐軍控制。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

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流士一世
波斯國王

大流士一世像
在位 前521年 – 前485年
去世 公元前485年
前任 高墨達
繼任 澤克西斯一世
配偶 阿托莎
子嗣 澤克西斯一世
王室 阿契美尼德王朝
在古希臘巖洞中大流士畫像

大流士一世古波斯楔形文字:𐎭𐎠𐎼𐎹𐎺𐎢𐏁( Dārayava(h)uš);波斯語داریوش古希臘語Δαρείος;?-前485年),即大流士大帝波斯安息省長希斯塔斯皮斯的兒子,公元前521年前485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君主。《聖經》的中文譯本譯作「大利烏」。

對大流士生平的記載,主要來自在今伊朗西南部克爾曼省札格羅斯山發現的貝希斯敦銘文(根據離它最近的村莊名稱),銘文鐫刻在離地100米高的峭壁上,有25米長,使用了三種文字對照:古波斯語埃蘭語阿卡德語。雖然銘文是大流士授意鐫刻的,但根據古代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克特西亞斯的記載對比,許多主要史實還是比較真實的。

在大流士早年時,他屬於皇室家族的分支,但居魯士大帝懷疑他曾參與反對皇室的陰謀。居魯士去世後他作為侍衛隨新皇帝、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在公元前521年3月,岡比西斯二世逝世,居魯士的另一個兒子巴爾狄亞(大流士宣稱是高墨達冒充)在米底即位。大流士趕往米底,在6家波斯貴族的幫助下,在當年10月殺死巴爾狄亞,宣布他為阿契美尼德家族合法繼承人,即位為皇帝,並和居魯士大帝的女兒結婚,當時他的父親和祖父尚在世,所以他並沒有得到普遍認可,各地貴族紛紛起兵,東方各省先後宣布獨立。大流士雖然手無重兵,但因為各地造反互不協調,獨立作戰,所以從公元前520年前519年間,他仍能將各地造反一一平定。

公元前519年,他進攻裏海東岸的西徐亞人,進兵印度河谷,前518年巡查埃及,前513年他征服希臘色雷斯東部,然後跨過多瑙河,進攻歐洲西徐亞人,據希羅多德記載,他甚至已經到了伏爾加河沿岸,他奪取了愛琴海上的幾個島嶼,馬其頓人已經投降。

根據銘文記載大流士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他健全了國內的行政制度,把全國劃分為大約20個省區,[1]明文確定各省的貢賦數目,統一貨幣度量衡,鑄造金幣,將波斯帝國的疆域擴大到高加索山區。他雖然極度信仰瑣羅亞斯德教,但尊重所轄各民族自己的宗教信仰,允許猶太人耶路撒冷重修神殿,也允許各民族修整自己的神殿,他的名字也在埃及的孟菲斯神廟的銘文中出現過,甚至在梵蒂岡的銘文中都出現過,他允許其他宗教的祭司掌管當地的宗教權力,為阿波羅神廟地產免稅,所以在波斯和希臘的戰爭中,所有小亞細亞歐洲的希臘神廟祭司都站在波斯一邊,警告希臘不要抵抗。

他執行促進帝國商業和貿易的計劃,開闢海上航路,他派艦隊探索印度洋,打通從印度河口到埃及的海上航線,開闢從尼羅河蘇伊士的運河,根據銘文可以看出,他的船隻可以從尼羅河穿過紅海曼德海峽直達波斯灣(當時尚沒有蘇伊士運河)。

他的船隊曾經到過迦太基(現在的突尼斯),探索過西西里島亞平寧半島

公元前547年,波斯的居魯士二世征服了愛奧尼亞,但此後愛奧尼亞的希臘語城邦一直在尋求獨立。波斯人為了便於統治,遂給這些城邦委任了僭主。到了前499年,米利都和阿里司塔哥拉斯的僭主在波斯的支持下出海遠征奈克索斯島失敗而被解任。阿里司塔哥拉斯人趁機鼓動整個小亞細亞的希臘語地區起來反抗波斯的統治,由此拉開了愛奧尼亞叛亂的序幕。隨著叛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小亞細亞小國被捲入到這場紛爭中。雅典和俄瑞特利亞則為阿里司塔哥拉斯人提供軍事援助,於前498年協助後者佔領並焚毀了波斯的地方首府薩第斯。前497年至前495年之間戰況一時陷於膠著,但波斯人隨後重組軍隊進擊叛亂的震央米利都,在拉德海戰中徹底擊潰了叛軍,於前493年將叛亂鎮壓了下去。

為了確保波斯帝國日後不受叛亂的威脅,同時加大對內陸希臘人的影響,大流士一世決定先發制人征服希臘。他誓言要向雅典和俄瑞特利亞報薩第斯被焚的一箭之仇。第一次出征始於前492年,波斯將軍馬多尼烏斯指揮下軍隊攻下了色雷斯和馬其頓,卻因征途中的小差錯而功敗垂成。波斯人又於前490年派去了第二支軍隊,在達提斯和阿塔佛涅斯的指揮下橫渡愛琴海,佔領了基克拉澤斯,圍困了埃雷特里亞並最終將其夷為平地。他們隨後揮師雅典,卻在馬拉松戰役被雅典軍隊大敗。波斯人的第一次出征就此止步,前486年埃及爆發起義,平定起義後他準備第三次遠征雅典,但前485年10月去世。

阿契美尼德王朝還有兩位大流士:大流士二世和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被亞歷山大大帝擊敗後於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殺,而後波斯被馬其頓帝國滅亡。

 

前任:
高墨達
(篡位者)
伊朗君主列表 繼任:
澤克西斯一世
前任:
高墨達
法老王 繼任:
澤克西斯一世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流士三世[編輯]

 
 
大流士三世
𐎭𐎠𐎼𐎹𐎺𐎢𐏁
波斯國王

亞歷山大馬賽克中的大流士三世
在位 前336年-前330年
出生 約前380年間
波斯
去世 前330年
巴克特里亞
葬於 波斯波利斯
前任 阿爾塞斯
繼任 貝蘇斯
配偶 斯妲特拉一世
子嗣 斯妲特拉二世
德莉比娣絲
王室 阿契美尼德王朝
父親 阿薩米斯
母親 西緒甘碧絲
宗教信仰 祆教

大流士三世古波斯楔形文字: Dārayavahuš現代波斯語:داریوش‎;古希臘語Δαρείος英語:Darius III;前380年-前330年),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最後一任國王,希臘人稱他的原名為科多曼努斯(Codomannus),而把巴比倫人稱他原名為阿塔沙塔(Artashata)。統治時間從前336年-前330年。

在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三世所有兒子都被身為維齊爾巴戈阿斯所殺以後,巴戈阿斯讓阿塔薛西斯二世的姪孫科多曼努斯成為波斯王位繼承人,科多曼努斯後來即位後改稱為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起初受制於巴戈阿斯,但他試圖擺脫巴戈阿斯控制,巴戈阿斯因此決定要暗地毒死這位新國王,然而大流士卻早有警覺,他逼迫巴戈阿斯自己喝下毒藥,結束巴戈阿斯的生命。大流士三世掌控大權後,很快就發現他面對的是一個即將分崩離析的帝國,心懷不滿和忠誠有問題的總督們控制帝國廣大的區域,帝國治下的許多異民族也心存異心,他們尋找機會叛變。然而,大流士三世他缺乏短時間處理這些問題的經驗和手段。

前334年,西方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入侵波斯帝國,並在多場戰役中擊敗人數眾多的波斯軍,並於前331年攻下帝國首都波斯波利斯,整個波斯帝國大部分區域被亞歷山大控制。亞歷山大之後持續追擊大流士三世所率領的波斯殘軍,但大流士卻遭到自己的總督貝蘇斯叛變,最後在亞歷山大追擊、壓迫下被貝蘇斯所殺。

 

 

 

早期統治期間[編輯]

科多曼努斯算是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三世的遠親,他的父親是阿薩米斯,祖父是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的兄弟,母親是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的女兒西緒甘碧絲。科多曼努斯早年相當勇敢傑出,在他還只是個皇家的信使時,曾經跟隨阿塔薛西斯三世討伐卡度斯人(Cadusii)[1],並於兩軍對決時,他在陣前的單挑中獲得勝利[2]

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三世所有兒子裡除了阿爾塞斯以外,都被身為維齊爾巴戈阿斯以暗殺的方式除去,巴戈阿斯因此讓阿爾塞斯登上王位,成為他的傀儡。當巴戈阿斯發覺阿爾塞斯漸漸不受到控制,於是他在前336年殺掉阿爾塞斯。因為阿塔薛西斯三世的兒子都已經全被殺了,巴戈阿斯就讓同為阿契美尼德王室的科多曼努斯於前336年繼承王位。科多曼努斯大約在46歲時繼承王位,並採用大流士這個名字。

大流士三世起初受制於巴戈阿斯,但他試圖擺脫巴戈阿斯控制。巴戈阿斯知道大流士不會為他所從,決定要在宴會中毒死這位國王,然而大流士早有警覺,逼迫巴戈阿斯自己喝下毒藥身亡[3]。大流士三世掌控大權後,很快就發現他面對的是一個即將分崩離析的帝國,心懷不滿和忠誠有問題的多位總督控制帝國廣大的區域,帝國治下的許多異民族也心存異心,尋找機會叛變,如自稱埃及法老的卡巴巴希(Khababash)在大流士繼位前就已發動叛亂。儘管大流士剛上任一年就平定埃及的叛亂,但傳統史家多認為大流士三世如同歷任亡國之君一樣,缺乏統治帝國的經驗和有為的抱負,並認為大流士資質平庸,當帝國遇到此危機時,他沒有管理廣大疆域的傑出才能[4]

在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稱霸希臘城邦,並籌組科林斯同盟,準備發動聖戰入侵波斯帝國,來為波希戰爭中波斯軍入侵希臘以及雅典神廟被焚毀一事復仇。腓力二世並且派出將軍帕曼紐阿塔羅斯率領先遣部隊入侵帝國的小亞細亞領地,以「解放波斯治下的希臘城邦」為號召。這支先遣軍奪下特洛伊門德雷斯河(Maiandros river)一帶,就當腓力的大軍整裝待發前刻,腓力遭到暗殺,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被迫中止入侵計畫,並優先處理馬其頓內部和鞏固希臘各地的問題。

對抗亞歷山大大帝[編輯]

 
大流士三世與亞歷山大大帝對決,出自亞歷山大馬賽克

前334年春季,繼承馬其頓王位的亞歷山大大帝已經安穩希臘各地,再度透過科林斯同盟穩住馬其頓霸權。亞歷山大繼續其父的計畫,帶領馬其頓和希臘聯軍入侵小亞細亞,開始了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當亞歷山大剛入侵小亞細亞之刻,大流士並沒有親臨前線,這主要是因為在一開始就沒徵狀可以讓大流士預料到亞歷山大的野心大到要征服整個帝國、整個亞洲,加上他可能認為當地的總督們可以妥善處理這次敵軍入侵[5],畢竟他們先前就抵擋住馬其頓帕曼紐的先遣部隊。結果大流士待在後方,並由總督們去處理這次危機。亞歷山大隨即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擊敗當地波斯總督們所率領的波斯軍,獲得勝利,這結果導致波斯帝國喪失小亞細亞大半。

之後大流士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後一年半的時間組織大軍,並於前333年親自率軍去對抗亞歷山大。在伊蘇斯戰役前刻,大流士可能是有意或無意中迫使亞歷山大來到自己所事先選定的戰場作戰,大流士的士兵數量在現代史家估計中,至少也比亞歷山大的軍隊多1倍。然而,波斯軍的素質明顯不如馬其頓軍,古希臘歷史學家阿里安記載,當亞歷山大率領騎兵一舉朝波斯軍左翼正面打擊過去,波斯軍陣列隨即遭到突破,大流士從他的戰車上看到自軍陣列遭到切斷,且自身安危發生立即危險,儘管戰役中波斯中央的希臘雇傭軍已經在馬其頓方陣中攻破一個缺口,他仍立刻倉皇逃逸[6]。而其他的記載則稱大流士直至波斯中央軍大敗、數名波斯將領在戰車前陣亡、駕駛戰車的馬匹收了重傷無法戰鬥之後才離開戰場。著名的亞歷山大馬賽克中也描繪了大流士和亞歷山大近距離交戰的景象。大流士為了尋求自身安全,逃亡的動作之匆促,以至於一路上捨棄他的戰車、盾、弓、斗篷和其他物件,這些東西都被追擊在後的亞歷山大軍隊所尋獲。波斯軍的大營也被馬其頓軍佔領,並俘虜營中大流士的家眷,其中包含他的王后、女兒、母親等等。希臘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查士丁的史料也提到這次大流士逃逸。大流士的逃逸並不是缺乏勇氣的象徵。希臘史料上也說大流士是勇敢的人。大流士的逃逸可能更出於宗教上的考慮:波斯人認為國王是連接神與人間的紐帶,因此國王不應該草率地戰死在戰場上。

在遭到這次慘敗後,大流士企圖以優渥條件與亞歷山大求和,並數次請求歸還家眷,但皆遭到亞歷山大拒絕。無奈下,他在之後短短兩年內再度重組一支規模更龐大的軍隊,但大流士依舊採取守勢戰術[7],他坐等亞歷山大進攻。在這段期間,被俘虜的大流士姊妹,同時也是他的王后斯妲特拉一世,她雖然是俘虜身份但亞歷山大仍以皇家之禮對待[8],據說她在前331年之前於亞歷山大軍中因難產而過世[9],這件事終究傳到大流士的耳中,大流士得知這個悲訊又知亞歷山大對待他家眷的風度,更知他的王后並沒有受到敵人的羞辱,他相當感激、敬佩亞歷山大高尚的人格,並直到臨終前大流士都惦記這件事。

高加米拉戰役[編輯]

 
大流士在高加米拉戰役逃遁

雖然大流士已經丟掉半壁江山,但他仍召集各地總督,並建立一支大軍。前331年,兩軍在美索不達米亞高加米拉戰役展開決戰,大流士在這次戰役的一些條件比伊蘇斯戰役時更有利,他的軍隊又更龐大,數目上比馬其頓軍多了更多,戰場又由他選定且經過特別整理,使他的調度可以不受限制。戰役中,人數眾多的波斯軍成功迫使馬其頓軍左翼陷入苦戰,在馬其頓中央方陣甚至一度被波斯軍突破,有支波斯騎兵甚至殺入馬其頓後方的大營內企圖解救大流士家眷。然而,亞歷山大巧妙的抓到大流士在左翼一個軍事調度上的失誤,一舉朝著這個缺口衝鋒。在此決定性打擊下,亞歷山大所率領的部隊一路殺到大流士所在的位置前。歷史學家們多認為儘管當時波斯軍尚未明顯戰敗,但大流士再度怯懦,他又一次捨棄他的戰車率先逃跑,並拋棄他的軍隊率先保命去了[10][11][12]。隨著大流士逃遁,他的龐大軍隊隨即土崩瓦解,那一天上萬的波斯軍士兵戰死,更多遭到俘虜,這場戰役標誌著波斯帝國的覆滅,此戰後大流士儘管還想再度與亞歷山大一爭高下,捍衛他的帝國,但他再也沒有辦法召集一支能與亞歷山大對抗的大軍[13]

高加米拉戰敗後,大流士逃往米底亞的埃克巴坦那召集敗兵,並且希望能再度組建一支新的軍隊。同時,亞歷山大率領軍隊捲襲了巴比倫蘇薩和帝國首都波斯波利斯。當亞歷山大奪下波斯波利斯後,他下一步就是要趁大流士的新軍還未完成,搶先攻擊大流士。

政變[編輯]

自從高加米拉戰敗以後,大流士仍一心想重建軍隊,期待能再跟亞歷山大決一死戰。然而經過高加米拉戰敗和波斯波利斯淪陷,大流士的威望遭到沉重打擊,他剩下那些忠誠有問題的總督們蠢蠢欲動,加上亞歷山大對於已征服地區的寬容政策,如巴比倫、波斯地區,亞歷山大仍讓波斯人治理該地,並給予一定的自治權力[13]。這使得大流士的部分總督們不再如此堅定效忠大流士。

在那時,大流士在米底亞埃克巴坦那已經湊足6,000名步兵、3,000名騎兵,因為現有軍隊還無法與亞歷山大對抗,他設想假使亞歷山大繼續朝他進攻,他將要堅壁清野往西撤退,使亞歷山大的補給無法朝遙遠的巴克特利亞入侵。後來,大流士轉想向北方西徐亞等游牧部落聯盟,期待與西徐亞盟軍能前來一起擊敗亞歷山大。然而,西徐亞人最後沒有來幫助大流士,在沒有勝利條件下大流士只得維持最初計畫率軍通過裏海關,往巴克特里亞退去。儘管大流士一心想奮戰到底,但他已經沒有多少威望能讓其他人信服,在退兵過程中軍隊士氣低下,且亞歷山大在後追擊迅速,一些部隊因恐慌而逃逸,他的部分將軍甚至認為大流士能力不夠以領導作戰,最後以巴克特里亞總督貝蘇斯為首的西部總督們開始起了陰謀,甚至負責皇家衛隊和謁見事務的那巴贊斯(Nabarzanes)也加入其中[14]

身為皇族的貝蘇斯和那巴贊斯開始向大流士逼宮,他們一開始希望大流士能把軍隊重建和軍權交由貝蘇斯主導,並聲稱他們把亞歷山大擊敗後會這些權利交還給國王,大流士聽了明確表示拒絕,這讓貝蘇斯和他的同夥越來越想把一直吃敗戰的大流士三世趕下王位。大流士的希臘雇傭軍將軍帕特龍(Patron)向大流士示警,建議國王由希臘雇傭軍來擔任皇家衛隊,並認為在防範貝蘇斯和那巴贊斯等人之刻希臘傭兵比那些波斯裔衛隊來的可靠。但大流士沒有聽從這項建議,因為現實上沒有西方各總督協助下很難對抗亞歷山大,因此他已經絕望並接受他的命運[15]。貝蘇斯、那巴贊斯、阿利亞總督薩提巴贊斯(Satibarzanes)等人最後發動政變,把大流士抓住並挾持,他們把大流士押入蓬車中,繼續率軍往西部撤退。

身亡[編輯]

然而,這場政變並不是所有大流士臣子都支持,一些人如阿爾塔巴左斯和希臘雇傭軍逃離貝蘇斯的行列,一些人則投降亞歷山大,因此亞歷山大一聽聞大流士被挾持,連忙率領騎兵和輕裝步兵親自追擊,甚至最後連夜急行軍。亞歷山大的騎兵最終追到波斯軍隊,那時波斯士兵完全沒有預期敵人迫近,因此陷入恐慌之中四處逃逸,貝蘇斯本想帶著大流士一起逃走,但馬其頓追兵越來越近,貝蘇斯最後決定殺了大流士,他們用標槍刺傷了大流士後就連忙逃走[16]

 
亞歷山大大帝為大流士三世的屍體覆上自己的斗篷

一位在後追擊的馬其頓士兵發現了重傷的大流士,大流士那時已經瀕死,他向士兵要了一點水喝後,感激那位士兵的仁慈,並希望士兵能為他向亞歷山大傳達,表達他對亞歷山大仁慈對待他家人的感謝,大流士隨後就此逝世。很快,亞歷山大親自趕到現場,他惋惜沒見到大流士最後一面,甚至脫下自己的斗篷來為大流士的屍體覆上。後來亞歷山大命人為大流士舉辦隆重的葬禮,讓他安葬於波斯波利斯的歷代波斯國王的皇陵[17],亞歷山大藉由這些舉動宣示他成為波斯的新一代國王,在這之後,亞歷山大將要為大流士報仇並排除任何聲稱是波斯國王的人,因為貝蘇斯在大流士死後已經開始使用波斯國王頭銜,自稱為阿爾塔薛西斯[13]

貝蘇斯最終還是落入亞歷山大大帝的手中,在拷刑後被以波斯叛變者傳統方式處決。亞歷山大在遠征印度後,於前324年蘇薩集體婚禮中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斯妲特拉。僅管大流士擁有一些人格上的美德,但一些史學家多認為他是個懦夫且無能[18],在他的統治期間中,龐大的波斯帝國遭到入侵最後並亡了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流士二世[編輯]
大流士二世
波斯國王

大流士二世墓
在位 前423年 – 前404年
去世 約公元前404年
前任 塞基狄亞努斯
繼任 阿爾塔薛西斯二世
子嗣 阿爾塔薛西斯二世
王室 阿契美尼德王朝
父親 阿爾塔薛西斯一世
大流士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𐎭𐎠𐎼𐎹𐎺𐎢𐏁 Dārayavahuš;英語:Darius II;?-前404年),波斯國王(公元前423年—約公元前404年在位)[1],阿爾塔薛西斯一世之子。原任希爾卡尼亞總督,後奪取異母兄弟塞基狄亞努斯王位。[2]公元前413年,平定希爾卡尼亞和米底叛亂。雅典遠征西西里失敗後,大流士二世決定收復自公元前448年由其控制的小亞細亞沿海地區。公元前407年,他派兒子小居魯士任小亞細亞駐軍司令,公元前405年,於伊哥斯波塔米戰役中擊敗雅典軍隊。大流士二世亦不久病故。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是什么颜色的?

  在西方人眼中,好水是蓝色的,如“蓝色的多瑙河”、“蓝色的海洋”;而在中国人眼中,好水是绿色的,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绿水青山”。实际上,纯洁的水是没有颜色的,西方人眼中的蓝色是澄明天空的反射,中国人眼中的绿色是周围植被的映照。

  水是什么颜色?

  1921年夏天,航行在地中海的客轮“纳昆达”号(S.S.Narkunda)上,有一位印度学者正在甲板上用简便的光学仪器俯身对海面进行观 测。他对海水的深蓝色着了迷,一心要追究海水颜色的来源。这位印度学者就是拉曼。他正在去英国的途中,是代表了印度的最高学府——加尔各答大学,到牛津参 加英联邦的大学会议,还准备去英国皇家学会发表演讲。这时他才33岁。对拉曼来说,海水的蓝色并没有什么稀罕。

他上学的马德拉斯大学,面对本加尔 (Bengal)海湾,每天都可以看到海湾里变幻的海水色彩。事实上,他早在16岁(1904年)时,就已熟悉著名物理学家瑞利用分子散射中散射光强与波 长四次方成反比的定律(也叫瑞利定律)对蔚蓝色天空所作的解释。不知道是由于从小就养成的对自然奥秘刨根问底的个性,还是由于研究光散射问题时查阅文献中 的深入思考,他注意到瑞利的一段话值得商榷,瑞利说:“深海的蓝色并不是海水的颜色,只不过是天空蓝色被海水反射所致。

”瑞利对海水蓝色的论述一直是拉曼 关心的问题。他决心进行实地考察。于是,拉曼在启程去英国时,行装里准备了一套实验装置:几个尼科尔棱镜、小望远镜、狭缝,甚至还有一片光栅。望远镜两头 装上尼科尔棱镜当起偏器和检偏器,随时都可以进行实验。他用尼科尔棱镜观察沿布儒斯特角从海面反射的光线,即可消去来自天空的蓝光。这样看到的光应该就是 海水自身的颜色。

结果证明,由此看到的是比天空还更深的蓝色。他又用光栅分析海水的颜色,发现海水光谱的最大值比天空光谱的最大值更偏蓝。可见,海水的颜 色并非由天空颜色引起的,而是海水本身的一种性质。拉曼认为这一定是起因于水分子对光的散射。他在回程的轮船上写了两篇论文,讨论这一现象,论文在中途停 靠时先后寄往英国,发表在伦敦的两家杂志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的顏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水的顏色:一位黑人對他白人母親的禮讚》(The Color of Water: A Black Man's Tribute to His White Mother) 是詹姆斯·麥克布萊德於1995年出版的自傳,也是對他母親的禮讚。小說章回在詹姆斯·麥克布萊德對他兒時經歷的敘述與他的母親路德的第一人稱自述之間跳 轉,後者的敘述絕大多數發生在她兒子出生之前。麥克布萊德描述了他對自我發現的內心糾結與努力,而他母親則敘述了在1942年,作為一名猶太白人婦女嫁給 黑人所經受的苦難。

 

故事梗概

路德在維吉尼亞州薩福克度 過壓抑的童年。她的父親是位落魄的拉比,經營著一家名為希爾斯凱的雜貨鋪,讓路德和他的哥哥山姆上學前、下雪後都在店裡做苦工。他們只能趁沒有顧客的時候 在看台上寫作業。路德的爸爸對她進行性虐待。他不讓孩子們與外邦人或黑人接觸,但是路德有一個密友叫弗朗西斯。下學時,他倆總是一同回家。路德也有一個黑人男朋友叫彼得,在當時這是猶太社會的大禁忌。種族隔離政策在二十世紀30、40、50年代得到執行,所以他們只能暗地裡進行解除。路德因為彼得而懷孕,她為自己和彼得感到非常恐懼,儘可能地進行遮掩,但是最終被母親發現。於是,路德在暑期逃到了在紐約的姨姨家。

貝希特姨姨幫助路德做了人工流產;瑪麗姨姨是個刻薄的人,但是仍然在她的皮革工廠里為路德安排了一份工作。路德在那裡遇到了一位名叫安德魯·丹尼斯·麥克布萊德的黑人。 雖然,路德在起初對他沒有好感,但是不久就對他關照有佳。他們相愛、結婚、生育了八個孩子。安德魯不久得了重病,入院進行治療。安德魯在第八個孩子詹姆 斯·麥克布萊德出生前因肺癌去世。在丈夫去世後,路德艱難地照看八個孩子。不久,路德改嫁給另外一個黑人,亨特·喬丹,又生育了四個孩子。她從來不去提及 自己的猶太背景,或是任何的家庭成員。

詹姆斯·麥克布萊德就這樣成長由繼父帶領的十二個孩子的家裡。他母親的過去是個謎,直到他成年後自己探究才得知結果。起初,他很害怕自己的母親,導 致他唯命是從。當他長大後,詹姆斯變得十分叛逆。當他父親去世後,詹姆斯對於過去也倍感糾結。他嘗試毒品、吸食大麻、成績與紀律一落千丈。為了糾正他的行 為,母親與繼父將他送到親戚家寄宿。在那裡,詹姆斯依然頑劣,多次吸毒、弄丟工作。然而,他最終改過自新,回到了他母親身邊。在此之後,詹姆斯決定追溯他 母親的過去,以使得他能擺正對未來的態度。對於自己的種族身份,詹姆斯感到十分困惑,導致脾氣暴躁、不能守約。家人們對他關照使得他變得自製,詹姆斯最終 找到了音樂和其他活動,給他的生活以新的意義。

路德於2010年1月9日於紐澤西州尤英的家中去世。[1]

評論反響

小說的1998年2月版在《紐約時報》上成為暢銷書超過了100周(兩年),[2][3][4],獲得了1997年Anisfield-Wolf 圖書獎優秀文學獎項,成為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著名圖書獎,紐約婦女議程中「紐約城一起閱讀」第一書,銷量超過150萬本。[5]小說被翻譯成16種語言,在超過20個國家有售。[5]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沉澱速率與晶體成長

 

 

硫化鋅是硫離子與鋅離子反應時所生成的沉澱物,色澤純白或微黃。由於硫化鋅在水中的溶解度極低,因此會產生沉澱。

Zn2+(aq) + S2-(aq) → ZnS(s)

硫化鋅的熱穩定性高,亦不吸收紅外光,因此廣被用以製作耐高熱光學鏡片。硫化鋅在常溫、常壓下也是電的絕緣體,但若摻入適當雜質如 Mn(ll)、Cud或Ag(I)等物質時,便可在強光或電子輻射下顯現出橙、綠與藍色螢光,因此是製作彩色電視螢幕的絕佳材質。此外硫化鋅雖不吸收紅外 光,但若加入少許鋯 (Zr) ,便可對紅外光產生極佳敏感性,因此目前軍事或商用的夜硯光學儀器或設備如圖 6-15 所示的星光夜視儀亦多以硫化鋅作為光學視窗。圖6-I51-6星光夜視儀現今儀器製造商多以高溫、高壓法將硫化鋅微粒製作成所需的光學視窗或鏡片。不過若 欲獲得清晰、透明的硫化鋅鏡面,硫化鋅微粒必須如圖6-16(a)一般顆粒大小一致 (直徑約為0.2微米) 而能緊密堆積。實驗顯示欲獲得大小一致的硫化鋅,必須能有效降低硫化鋅晶種的生成速率。而且若以硫乙醯胺 (thioacetamide)代替硫化鈉以沉澱鋅離子,更可有效達到此一目的。

 

 

石化工業

 

石油大抵是上古時代生物分解、轉化而得,它是由很多不同的烴類組成。原油從油井取得,經分餾,取其不同沸點的部分加以利用。石油公司通常先將原油加熱分餾成三大部分:

 

(1) 汽油:在20。C至200。C所蒸出的部分。

(2) 煤油:在180。C至30。C所蒸出的部分。

(3) 柴油:在300。C至400。C所蒸出的部分。

分餾後所剩的混合物再以減壓蒸餾的方式得到潤滑油及臘,而蒸不出來的黏稠物為柏油,可當鋪路用的材料。原油的初次分餾僅得20% 至25%的汽油,不僅無法達到經濟效益,且所得汽油的辛烷值亦不高,無法供目前高效率的引擎使用。

因此如何從高沸點、大分子的油轉化為可供利用的高辛烷值汽油,便是石油化學工業的重要課題。

 

 

深海潛水伕與唐老鴨效應

 

海平面上氧的分壓約為0.21大氣壓,而人類每呼吸一次約吸入了 0.02莫耳的氧氣。因為我們生存於地殼表面上,長期接觸了0.21大氣壓的氧氣,因此非常習慣這個濃度的氧氣,而能以最有效的方法來吸收並加以處理。但是當我們潛人深水中,情況顯然改變了。

如果深海潛水伕潛至一百呎深的地方,會承受大約 3 大氣壓的壓力;如果潛至三百呎深,則承受10大氣壓。

這種壓力大增的環境除了會影響耳道和擠壓肺部外,更嚴重的是此時若以一般空氣來呼吸,則會因空氣中氧的分壓太大,而吸入了太濃的氧氣,造成暈眩、傷眼、失聰及作嘔等症狀。三百呎處氧的分壓約為2大氣壓(10 atm× 0.21),為海平面時的10倍,因此非加以稀釋不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點綴極地夜空的極光

 

極光發亮的能量來源是太陽,因此極光的活動和太陽有相當密切的關 係。太陽不但會發射光芒,還會放射一種名為「太陽風」的帶電微粒子,這是我們肉眼所看不的。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個有南極和北極的大磁鐵,帶電微粒子一旦靠 近,就會被磁力強大的南北極吸引,構成大氣的氧分子或原子和這些微粒子碰撞,就會發出各種顏色光,也就是所謂的「極光」。

原子和分子接收了微粒子的能量後形成不安定的狀態,這些不安定的原子和分子會將多餘能量以光的型態釋出,此時光的顏色是依原子和分子的種類而定。

綠色及紅色的極光是氧原子釋出的顏色,粉紅色則是氮分子所釋出的。美麗的極光結構其實和夜晚街道上閃爍的霓虹燈是一樣的。將稀薄的氖灌入玻璃管 內,兩端通上高電壓,電子和氛原子產生衝突便發出紅色光芒極光的形狀有弧狀、帶狀、簾狀、圈狀,形狀經常在變動,簾狀極光看起來就和簾子被風吹起的感覺一 樣,在冬天的昭和基地能看見美不 勝收的極光,相信是觀測隊員們最大的安慰吧!

 

 

 

流星雨極大值的時間

 

雖說1998年的獅子座流星雨如此受到眾人注目,但由於關於流星雨的極大期時間及數量的預測方式,目前仍是眾說紛紜。

NASA 所屬 Ames Research Center 的 Peter Jenniskens 以地球經過T-T彗星軌道的中央來計算所得到的時間。根據他的預測,此次流星雨的極大期發生在11月18日凌晨3:00,流星數目可能是每秒3顆,偶會爆 發每秒40顆的暴雨。此時最好的觀測地點是在中國和東南亞一帶 1995年11月18日在美國加州所攝得的獅子座流星雨。(Photo courtesy: Mike Koop, California Meteor Society.)

但是,因為彗星所遺留下來的碎片、灰塵等物質,無時無刻不受到各行星和其他天體的重力影響,很可能所處的位置會偏離彗星軌道中央點而比較靠近軌 道內側或軌道外側,甚至發生流星體群整個向軌道的前方或後方移動的現象,那麼以上述方式計算出來的極大期時間就不一定準確。因此像美國麻州劍橋大學小行星 中心的 Brian G. Marsden 就認為1998年到1999年根本看不到流星暴的現象。另外也可能會有其他未知的因素影響這些流星體的分佈情況,使得流星雨極大期的時間提前或延後幾個小 時。

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JPL, NASA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 Donald K. Yoemans 在研究獅子座流星雨的過程中,他認為流星暴會發生在當地球經過彗星碎片帶狀區域的外側,或是就在彗星回歸後不久。他同時指出:從1899年和1933年的 資料來看,顯然母彗星所遺留下來的東西並不是均勻地分佈在它的軌道上。而因為1998~1999年時,地球通過的彗星軌道區域比1966年時遠了3倍,比 1833 年時遠了6倍,所以整個世紀末的流星雨的聲勢會比這兩年的情況弱上許多。根據他的理論,1998年獅子座流星雨發生的極大期應該會在11月18日的凌晨 3:40左右;至於1999年則是會在11月18日的9:48,此時台灣已是白晝,無法看到流星雨景象,只有在歐洲、大西洋東側、北非和西亞一帶才能看 見。

另外有些天文學家認為:流星雨極大期發生的時間和數量應與母彗星最近幾次的回歸都有關,所以他們利用電腦模擬的方式,計入T-T彗星五次回歸的 期間可能留下的碎片和灰塵數量,再加入行星重力攝動的影響,所計算出的結果可以正確地預測出1899年和1933年流星雨並不是很大,而1966年的獅子 座流星雨則非常壯觀,所以他們的計算是有相當的準確性。其中一組研究人員是來自美國Western Ontario大學的 Peter Brown 和 James Jones 使用超級電腦計算最近五次T-T彗星噴射出來的3百萬粒質點(每一質點代表一粒灰塵)的運動情形。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1998年到2000年的獅子座流 星雨都會很壯觀,其中最壯觀的將是在1999年。而流星雨的極大期大都發生在地球通過彗星軌道面的前約2小時40分鐘,即1998年的11月18日凌晨 1:02左右,此時的觀測地點以西太平洋和日本一帶最好;1999年的極大期則發生在7:02左右,最好的觀測點是在蘇俄、中國到印度一帶。除了 Brown等人外,另外還有英國倫敦大學的 ZidianWu 和 Iwan P. Williams 等人則假設1965~1966的流星暴是由T-T彗星最近3次的回歸所噴發出來的物質有關。但是Wu等人的研究結果卻與Brown等人的結果迥異, 1998年的獅子座流星雨可能只和1899年一樣只有每小時40顆,或和1932年一樣只有有每小時240顆;至於1999年,那更是少得可憐。

綜觀上述各家說法,你要相信誰?或許都是錯的也不一定喔!因為根據歷史的記錄,1965年的獅子座流星雨極大期是在地球通過彗星軌道之前13小 時,只有夏威夷和澳洲一帶才看見;而1969年則發生在地球通過彗星軌道面之後4小時,流星數量約是每分鐘4顆左右。誰能抓得住流星體到底是往哪兒跑了?

 

 

二十年觀測,VLA 證實銀河系中心的高溫泡

 

 

天文學家今天在 VLA 20 週年的慶祝儀式上宣布,經過 VLA 長達二十年的電波觀測,終於證實了在銀河系中心有高密度、快速旋轉的高溫泡落向距離地球 26,000 光年的超巨質量黑洞中。

1974年,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的 Jun-Hui Zhao 與國家電波天文台( NRAO )的 Miller Goss、Geoff Bower 發現在銀河系中心有一個物體,每 106天規律輻射電波脈衝,此星體即人馬座A,據信它是比太陽還重260 萬倍的超巨質量黑洞。Zhao表示,天文學家相信在黑洞周圍有一個高速旋轉的物質盤,其內的物質不斷被吸進黑洞中,由於盤中內圈物質轉速較快,與外圈物質摩擦的結果產生高熱,對流效應使內圈物質成泡狀流向外圈較冷區域,同時還輻射出電波。

至於為什麼每 106 天這個物質泡才產生一次呢?這個問題對理論天文物理學家來說則是一大挑戰。哈佛大學著名的天文學家 Ramesh Narayan 表示,這個規律的電波輻射是相當令人驚訝的發現,而這也正是解開黑洞附近性質的一條重要線索。這些被稱為吸積盤的物體,不僅存在於銀河系中心,在其他星系與似星體中也有,它們輻射出巨大的能量、高能的次原子粒子噴流等物理特性都是目前仍然未解之謎。

當天文學家發現一個亮度有週期變化的星體時,無論是可見光、電波或其他輻射波段,他們通常會猜測其是否為另一個獨特的星體與之繞行的結果。但在這個案例中,根據刻卜勒運動定律推算,如果有一物體每 106 天繞行黑洞一週,那麼它與黑洞的距離應該比冥王星至太陽還遠,NRAO 的 VLBA 解析力應可分辨出這樣的星體,但是觀測結果卻沒有任何發現,顯示此週期應是由吸積盤自行產生。

這項發現也為瞭解吸積盤的構造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一般認為,吸積盤的直徑大約相當於木星至太陽的距離,也就是人馬座 A 的電波輻射區域大小。

這項研究是根據 VLA 二十年來連續、超過五百次的觀測結果而得,也為 VLA 的貢獻做了最佳見證。

 

 

ISO 太空天文台測得冥王星表面溫度

 

巴黎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們利用歐洲太空總署的 ISO 紅外光太空望遠鏡測量了冥王星-查龍(衛星)系統的溫度通量變化,證實冥王星表面溫度並非全部相同,最冷的區域 -235 C,最溫暖處也僅 -210 C。

冥王星與其衛星查龍是太陽系最遙遠的行星系統,距離太陽平均為 59 億公里。兩者的體積相近(直徑 2320、1180 公里),形成獨特的系統:兩者共同的軌道週期為 6.4 天,與其自轉週期相同,所以它們永遠以相同的一面互對。

小組是用 ISO 以紅外光測量該系統的光度變化,而紅外光輻射量即相當於熱量,所以也得到其溫度的變化曲線。天文學家發現,在相同的軌道位置狀況下,其紅外輻射量有差異,顯示不同區域的紅外輻射量也不同。

天文學家早已知道冥王星表面各區溫度不同,但 ISO 觀測到的紅外亮度變化與可見光不同,以更精確的觀測來看,在某些軌道位置上,冥王星的可見光亮度較高,而紅外(熱輻射)較低時,顯示該區為較冷的地區。

以經度來測量冥王星在其 6.4 天週期軌道上的位置。冥王星的可見光輻射在經度 220 度時最高,100 度時最低,相對地,紅外熱輻射的測量結果是,最高在 80 度,最低在 240 度。

這種相反的關係很容易理解,冥王星反射較少可見光的區域,也就是較暗的區域是比較溫暖的,因為這些區域吸收較多的陽光,溫度較高,紅外輻射也較強。

冥王星上最冷的地區約 -238~ -233 C,最溫暖處約 -218~ -208 C。

更進一步的資料分析也顯示,這種相反的關係並不完美,可見光強度曲線比紅外光曲線的反相稍延後一些。利用這一點,天文學家推測冥王星較暗地區的表面有可能是多孔的。

 

 

塵暴肆虐火星大地

 

圖左為 NASA 火星全球勘查者號 (Mars Global Surveyor) 拍攝火星塵暴正在改變火星地貌的情形。自 1997 年太空船開始繞行這顆火紅的行星時,深色的條紋和線段就一直困惑著科學家們,直到十二月時,研究人員終於逮到了這個能改變火星地貌的元兇-塵暴!

Malin 太空科學組織裡的一位科學家 Ken Edgett 表示:這張照片拍攝時,剛好是塵暴捲掃起塵土並留下一道深色條紋,這個關鍵的證據解釋了我們一直看到的深色條紋和痕跡。

塵暴看起來像是小型的龍捲風,在沙漠地區頗為常見。在地球和火星上在空氣被加熱上升過程中旋轉運動而造成。旋轉的氣柱橫越地表時會帶起塵土。Edgett 表示:這些現象在地球只持續幾分鐘,在火星上或許也一樣。

科學家相信這些小型龍捲風移開了一些火星表面明亮的塵土,而使得深色的條紋顯露出來。在今年三月期間,火星全球勘查者號在這顆乾燥的行星上甚至一次可以同時觀察到五至十個塵暴!

科學家還根據火星全球勘查者對火星高度與重力的測量,發現火星的早期歷史中有一段快速冷卻期,以及曾經可能有水流過的大型隱藏水道的證據。此外,從火星高解析度照片看來,火星兩極冰冠在外觀上的主要差異是北極的冰冠看起來像鄉村起士,而南極冰冠卻像是瑞士起士。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是什麼顏色?

 

 

大家都說水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即使倒在杯子裡看也是一樣,但若以機器分析就可得知水其實是有顏色的。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時,連我們的肉眼都可看出它的顏色,例如投射在大型水槽的光、水池和海洋、湖泊都有一種獨特的顏色,這就是「水色」。

 

潛入深海裡盡是一片藍色世界,紅的東西看起來就像黑色。用分光器這種分析機器觀察水,就會發現水吸收了波長六00-六一O毫微米和六五五毫微米 以上的光,這些光的顏色從紅色到橙色都有,當白色光線照在水面上時﹝有色光線是所有種類的光混合而成的﹞,紅色、橙色的光被吸收,其餘的光便透過水面反射 出來,呈現一種名為「水色」的顏色。

 

但是海洋、河川、湖泊的水卻因場所或季節的不同呈現出異於水色的各種色彩,大家都說水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即使倒在杯子裡看也是一樣,但若以機器分析就可得知水其實是有顏色的。

 

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時,連我們的肉眼都可看出它的顏色,例如投射在大型水槽的光、水池和海洋、湖泊都有一種獨特的顏色,這就是「水色」。

煙火與色彩煙火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

 

你玩過煙火嗎?你盼望中秋節的來臨嗎?你曾於元宵節遠赴臺南鹽水去見識那璀燦奪人、威力十足的蜂炮嗎?你知道 煙火的成分和結構嗎?你知道為何有些煙火(如響尾蛇煙火)會發出咻咻的聲響嗎?還有最重要的,煙火的顏色是怎麼來的?欲知究竟,請看下去吧!利用化學物質 的混合物來製造爆炸物是一項古老的科學和藝術。

 

遠在公元1000年前,中國人即以硝酸鉀、碳粉和硫磺三種物質混合製成黑色火藥,一直到現在仍有人使黑色火藥作為軍事上的炸藥、建築用的爆破物以及煙火的製造。

 

美國的杜邦公司(即是想在鹿港設立二氧化鈦廠而造成鹿港事件的公司)是一個主要的化學品製造廠商,當它開始建時,以製造黑火藥為主,因此我們可以說杜邦是以黑火藥起的。

金屬的超導現象

 


通常金屬的導電能力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此種現象可以用動力學的觀點來解釋。當金屬受熱時,金屬原子核的振動增加, 阻礙了價電子的流動速度。但是當金屬冷卻近絕對零度(0K)時,金屬原子核幾乎停止不動,此時價電子可以在毫無阻礙的狀態下流動,達成無電阻狀態,我們稱 此溫度為該金屬的超導溫度。在此溫度金屬成為超導體,價電子傳遞時並無能量損失。

 

鈮(Nb)的超導溫度為9.17K,而鉛為7.23K。為了使這兩種金屬達到超導現象,我 們需用昂貴的液態氨(沸點4K)作為冷卻劑。因此尋找高溫超導的材料是目前非常熱門的研究題材。

 

超導材料的另一特性是當達超導溫度時,價電子的流動會產生與原置放於其上的磁鐵方向可反的磁場,而使磁鐵浮於超導體之上。

 

問目前在日本嘗試成功的磁浮火車便是在火車車廂底部裝置超導材料,以液態氦為冷卻劑,磁鐵作為鐵軌,不載人的央車可以在離鐵軌 10公分之上以每小時 550公里的速度前進,而央車滿載乘客時,其速亦可達400公里。

科學家利用原理而得到諾貝爾物理獎

 

1986年科學家穆勒(K. A. Muller, 1927 )及貝諾茲(J. G. Bednorz, 1950 )發現鑭 - 鋇 - 銅鹽的超導溫度為 35K。在此之後發現與此類偶的金屬化合物黃超導溫度高 達 125K此種發現大大地減少冷卻劑的花費,因為液態氮(沸點77K)的 價只有液態氦的 1/70。

 

化學實驗室用來了解分子結構的核碌共振儀( un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即由超導材料產三一的強大電 流所形成的巨大磁場而設計成的。

 

此超導材料係以液態氦為冷卻劑, 經提供電流達到足夠電磁場強度後,電源即可關掉。往後只要定時壩液態氦即可,其外層並以液態氮保護,以避免液態氦揮發太快。

 

以磁場為 400MHz (400 ×1000000Hz) 的核磁共振儀而言,大約每半年需補充一次液態氦,而每一星期需添加液態氮,即能使電磁場維持十年,期間不需要再提供電源。而穆勒與貝諾茲也因對超導材料的研究而得到諾貝爾物理獎。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惠施與船家

 惠施的學問很淵博,那是沒得說的了,魏王經常聽惠施講學,十分讚賞惠施的博學。而且,惠施對魏王也很忠誠。
   那一年,魏國的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施。惠施接到詔令,立即起身,日夜兼程直奔魏國都城大梁,準備接替宰相的職務。惠施一個隨從也不曾帶上,他走了一程 又一程,途中,一條大河擋住去路。惠施心裡記掛著魏王和魏國的事情,心急火燎,結果,過河時,他一失腳跌落水中。由於惠施水性不好,他一個勁地在水裡撲騰 著,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情況十分危急。正在這時,幸虧有個船家趕來,將惠施從水中救起,才保住了惠施的性命。船家請惠施上了船,問道:「既然你不會水,為 什麼不等船來呢?」
  惠施回答說:「時間緊迫,我等不及。」
  船家又問:「什麼事這麼急,讓你連安全也來不及考慮呀?」
  惠施說:「我要去做魏國的宰相。」
  船家一聽,覺得十分好笑,再瞧瞧惠施落湯雞似的失魂落魄的樣子,臉上露出了鄙視的神情。他恥笑惠施說:「看你剛才落水的樣子,可憐巴巴的只會喊救命,如果不是我趕來,恐怕連性命都保不住。像你這樣連鳧(fu)水都不會的人,還能去做宰相嗎?真是太可笑了。」
  惠施聽了船家這番話,十分氣惱,他很不客氣地對船家說:「要說划船、鳧水,我當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論治理國家、安定社會,你同我比起來,大概只能算個連眼睛都沒睜開的小狗。鳧水能與治國相提並論嗎?」
  一番話,說得船家目瞪口呆。
  船家哪裡懂得,這世間萬事萬物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辦法與學問,這鳧水與治國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繫,怎麼可以用不會鳧水就判斷人家不會治國呢?

 

惠施靠在梧桐上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 故載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 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昭文彈琴,師曠拄策以聽音,惠子靠著梧几雄辯,三人的才智都用在這些上頭,而這也都是他 們有所成之處,所以三人才能一直從事這些行業到老。因為偏好,便覺得自己異於常人,因為自己愛好這些,就希望別人也知道。但別人並不見得能瞭解你所懂的, 所以才有人會抱憾而終。而昭文的兒子就算撥弄他的琴弦一輩子,也不會有所成。像這樣,難道可以說是有所成就嗎?若真如此,我這種人也能算得上有成就了。但 若這樣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話,我做出來的事也就算不上什麼成功了。所以一切蠱惑人心、閃爍其辭的作法,都是聖人力求摒除的。把自己放開讓平庸之人去用,也就 叫做明瞭世事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惠施歷物十事分析

 

一、前言

   惠施的生平事蹟,史書上並無系統的記載,依侯外盧先生的說法,約生於公元前

三七○年,三三八年初至魏,後四年為魏相,主謀齊、魏相王的策略。三二二年被張

儀逐至楚國,旋轉入宋,與莊子相晤,論學。後三年復返魏,次年為魏使楚,與南方

倚人黃繚,論天地風雨雷霆之故。又二年,為伐齊存燕而使趙。卒於前三一○年。[1]

 

   惠施是位博學多聞的大學者,《莊子.天下篇》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2]

可見其學問之廣。從惠施與黃繚的論說中,我們可以略知一二:

 

     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

     ,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

 

   然而荀子卻在其書中,多有批評: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

     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

     施、鄧析也。(《荀子.非十二子篇》)[3]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薦撙,以相恥怍,君子不若惠施、鄧析。(《荀

     子.儒效篇》)

     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荀子.解蔽篇》)

     山淵平,情欲寡,芻豢不加甘,大鐘不加樂,此惑於用實以亂名者也。(《荀

     子.正名》)

 

   撇開荀子自己所持的中心立場,至少荀子仍然認為惠施是「甚有所察」,而且是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而惠施所長的,正是以「說、辭」服人。這種以「說、

辭」服人的論辯方式,正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特色,不僅是學術上的論辯如此,在

政治上亦是如此,像公孫衍、蘇秦、張儀……等人,我們都可從《戰國策》的記事中

,清晰的了解整個時代的風潮。

 

   這種「重思辯、察名實」的風潮,使得理性思考得到粹煉,幾乎各家的學說都必

須對「名實」問題有所省察,才能進一步的定位自己的學說,尢其是戰國末期的墨家

,其理性程度,使得科學與邏輯得以進一步的發展,是歷史上不可忽視的一頁。因此

,探討惠施的學說,在我國的邏輯發展史上,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環節。

 

   然而,非常可惜的,歷史上對惠施的學說,所保存下來的,卻極為有限。最為可

信的是《莊子.天下篇》的記載,其中「歷物十事」[4] 一般均無疑義。可是其所記錄

下來的,僅是辯論所得的斷案,至於斷案的前提,和推論的過程,卻隻字未提。這使

我們在還原惠施的學說時,失去了重要的依據。就邏輯的觀點而言,一個相同的結論

,可以由不同的前提,和不同的推論推來,如果知道了前提,我們可以按邏輯的推理

原則,得到正確的結論;反之,如果僅知道結論,那麼,要知道其論證的前提為何,

就毫無可能。因此,如果把「歷物十事」當作是斷案,那就無法分析合邏輯與否?所

以,本文中的探討方式,是將「每一事」均視為獨立之命題,單獨分析其成立與否。

希望可以從中發現語句本身的問題,及惠施所關切的焦點。

 

 

二、惠施「歷物十事」的邏輯分析

   邏輯是研究推理規則的科學[5]。如何推理才能正確無誤,是這門學問所追求的。因

此,如何推理便是邏輯探討的對象,建立推理的規則便是研究的重點,而這些規則均

是「永久的真」,在形式上獨自成立、且有其必然性和永久性[6]

 

   惠施的「歷物十事」,若僅當作斷案,則其邏輯分析甚無意義,在前言裡已述及

。因此,以下的分析,就先從整句話的命題論其真假,然後再就其可能相關之推論做

擬測,希望能從邏輯的觀點,進一步對惠施的學說有所了解。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這個命題基本上是界說的問題,它已觸及到「有限與無限」的概念。這個界說,

基本上是合理的,換句話說,「大一」就是「至大無外」,而「小一」就是「至小無

內」,這是對「大一」、「小一」內涵的界定[7]。由於「無限」的概念是不易捉摸,是

「指不至,至不絕」[8] 的,因此只好做一個反向的抽象界定,先給一個符號「大一、小一」,然後說它「至大無外,至小無內」。這個推法不是由有限存在的事物去推的

,如果由有限存在的事物來推,那就永遠無法「窮盡」。因此,直接用符號,而給予一個相應的界定,反而清楚亦曉。就數學的方式,直接用「 」和「 」來表示無限大和無限小,就是此義。

 

   有些學者認為這個命題是對時間和空間做思考[9] ,有些學者則認為是對幾何的形量知識做思考[10] ,事實上,有限與無限的觀念,在以上所述的兩個方面,都有可能發生。甚至從日常生活的計數,亦有可能「突破」。因此,只是從這個命題就要認定惠施是從那個方向做思表或論證,似乎都過於簡單。

 

   宇宙時空的無限性,似乎常為人所強調,可是這樣的思慮可能太過於單純化。從

人類現今的科學知識而言,似乎還無法肯定這個論斷。宇宙有沒有界限,似乎還在各

種「假說」的爭論中,無法超脫出來。對於這種未知性,似乎不可以太輕易就論斷的

,就如同未來的歷史一般。以科學的態度而言,在未經證實前,最好以存疑的態度應

對,才是上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經打破了時間的絕對觀,在速度很快的太

空船中,若其速度等於光速,則其時間將靜止。雖然,〈相對論〉也尚未證實(以人

類目前的科技,無法證實),但質能轉換原理造出的原子彈,卻為人人所熟知。至少

,我們對時空的思考,絕不能太過於輕率。凡能數的盡的,數目再大,只要有「愚公

移山」的精神,總有一日可以數盡。而宇宙之大,倒底能不能數盡,實在是個「未知數」。既然是「未知數」,那又何來的斷論呢?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這個命題基本上也是一個界說,「不可積也」是「無厚」的「內涵」,而「其大

千里」是「無厚」的「外延」。因此,這個命題成立與否,完全需視「無厚」究竟何

指而定。「無厚」之辯,似乎是先秦名辯思潮中一大爭論問題,而最早提出「無厚論

」的是鄧析,可惜其論證已不可見。《莊子.養生主篇》曾提到「以無厚入有間」,

似乎「無厚」是指「很薄」的意思,有人認為同「小一」的概念相當[11] ,似乎有點問

題。假如「無厚」是指刀子「很薄」,那刀子不管磨得如何的薄,它都可以測量出來

,換句話說,它是「有限的小」,而不是「無限的小」。而前一命題所指的「小一」

,很顯然是指「無限的小」,似乎與此相當程度的不同。《墨子.經上》有「端,體

之無厚而最前者也。」[12] 又有「惟無厚,無所大」,〈經說上〉有「次,無厚而後可

」。以此來看,似乎「無厚」已轉變成界定他辭的內涵用辭,而「無厚」的真正「內涵」,反而無從深究了。然而,從墨家的用法和字辭本義來看,似乎可以從兩個「內涵」來解釋,一就是把它視為「小一」,另一是乾脆就視為「沒有」,玆分述如下:

 

1.「無厚」為「小一」

   若「無厚」為「小一」,那麼「不可積也」的「內涵」會出現問題,因為「無限

   的小」本身是存在的,若有「無限多」個「小一」,就可能積成存在的數。當然

   若是「有限多」個「小一」,我們無法確知其為何數,但我們可以理解「有限多

   」個「小一」,它的量一定比「小一」多。因此,假定「小一」不能堆積起來,

   可能是有問題的。當然,以先秦時代的思考水平,能思考出「無限小」的概念已

   相當不容易,更不能強求其細辨「小一」的本質了。

 

   有人認為要用「點、線、面」的思考來理解,事實上「點」是不是該有「面積」

   ,至現在仍有爭議[13],而一個理論系統的建立,往往必須先假定某些問題,至於

   為什麼要如此假定,往往是有爭議的。因此,若強用此來說明,似乎爭議不少,

   不如不採。

 

2.「無厚」為「沒有」

   若將「無厚」定義為「沒有」,則「不可積也」的「內涵」就能成立。因為「沒

   有」代表「不存在」的意義,在數學上以「○」表示,再多的「零」積在一起,

   它永遠是「零」。所以「零」乘「無限大」等於「零」。這是不會有爭議的。

 

   至於「其大千里」,應將「千里」視為虛辭,有自主之意。換句話說,「廣度」

   的大小,可意任意劃定,想要思考多大的平面,就能思考多大。因此,將這個命     題視為「面積」的界定,是合理的,也是與「名實」相符的。因為,我們在談面     積問題的時候,我們從來就不考慮它的厚度問題。也就是說,「面積」可以抽象     的運算,根本無需考慮其存在與否。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這一條很有可能是推論後的斷語,因為若從獨句命題的邏輯檢驗,它是屬於定言

命題[14],就層態的關係而言,雖古語的用法多有省語,然其實為必然命題[15],可是所表

之事實,似乎已有「歧義謬誤」[16] 之現象。因此,若將其視為條件下的斷語,是經過類似「白馬非馬」論一類的論證而得,似乎較能自圓其說。然而,以條件下之斷語,

而為普遍之公理,那就落入「詭論」[17]的範疇了。

 

   此條,《荀子.不苟篇》引為「山淵平,天地比」,因此以《莊子.齊物論》的

說法來說明,也就是「以道觀之,則山澤均平,天地一致」,可是惠施從未提過「道

」,何況「道」又要如何來界定呢?而且這種說法亦只能視為「條件命題」,因為它

仍隱涵著「不從道觀之,則山澤不均平,天地不一致」的另一可能的「條件命題」。

又《經典釋文》上說「以地比天,則地卑於天,若宇宙之高,則天地皆卑」,這後半

句仍然是個條件命題,而其比法,是以天地皆為有限,而宇宙為無限,任何有限的事

物,一與「無限」相比,通通都「微不足道」,以數學表之,就是「      

       」,一比之下,每個有限的事物,其比值就通通很小了(接近零)。可是有

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一定要跟「無限大」的宇宙相比呢?這樣的比法,

難道不是一種毫無理由的「附會」嗎?不是一種主觀上的「藉口」嗎?為什麼不跟「

無限小」的「小一」來相比呢?如與「小一」來比,其結果豈不與「微不足道」相差

懸殊了嗎?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此應將前、後句視為相對等之命題,應無前提、結論之關係。因此這一條應包括

兩個論斷,分別指涉不同的範疇。然而其又有歸成一類之屬性,可見其推理方式應有

相同之可能。前句「日方中方睨」,表面上看來,「中」與「睨」的內涵好像毫無交集,但其事實上的關係是「包含於」的關係,換句話說,「中」的內涵是在「睨」的內涵範疇之內,是「睨」的「內涵」的起點。因此,若將「中」與「睨」若視為相反詞,則此條命題明顯違反「矛盾律」[18] , 然而,若知其實為「包含於」的關係,那麼就不能以「矛盾律」視之,因為「包含於」的關係,事實上是有交集的,只是這個交集僅是一個點。這句話可以很清楚的 看出,對於「時間」的省察,已為當時所重視。事實上,「中」的概念只是一個點,而「睨」的概念是一條「射線」,而這條「射線

」並不是直線前進的,它是「彎曲」的存在。這條「射線」的起點,恰好就是「中」的那一點,也就是「射線」的「原點」。

 

   後半句「物方生方死」,就是對「生命」做省察,事實上,「生命」與「時間」

的關係非常密切,至現在為止,一般人仍以「長壽」與否做為生命價值之所在,可見

將「生命」的長短以「時間」的方式來思考,是最普遍的思考方式。此句的推理方式

與前句相同,其關鍵仍在「生」與「死」的內涵是不是完全沒有交集。「生」之前的

狀態,人人無法得知。可是從「生」至「死」的過程,卻是人人可以詳知。在「生」

轉為「死」的那一刻,是人人都可以看見的。因此,將「生」與「死」看做是相切相

續的概念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此命題仍明顯違反「矛盾律」,因為「方生」之時,必

需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有「方死」之時,如果把死與「日中」一樣僅視為一個點,似

乎很難令人理解,(如此理解,則此條應視為前提、結論之關係。),何況死之後的

情形,實是一個「未知數」,何能表出其真正之內涵?不過,若將「生」與「死」視

為「循環」的觀念,則「生」與「死」的內涵關係,就有兩個相切點,一個是「方生

」之時,一個是「方死」之時,然此亦不足以推出「物方生方死」的命題。有人以《

莊子》的「相對」觀念來解,將「死」視為另一種「生」,如此這一命題就能成立。

不知這算不算是惠施之思想?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這一條很明顯可以看出是一個「定義」的句法,前句所說的是小「同異」(小的

差別),後句所說的是大「同異」(大的差別)。「同異」的用法與「快慢」、「黑

白」、「高低」等詞組的用法相同,其意義就是「差別」的意思。第一句的「同」可

以解做「類」,如此一來,此句可以這樣來理解,「大類與小類的差別,這是小的差

別,每一事物都相同也都不相同,這是大的差別。」

 

   此條以「類」的概念來理解,較為清晰易解,若以數學的解法,則可將「類」視

為「集合」,也容易明白。為什麼說大類與小類之間的差別是小的差別呢?這是相對

的 說法,是相對於「萬物畢同畢異」而說的。事實上,若有一些事物能夠歸類,那就已有歸類上的相同內涵存在,就如「種」與「屬」一般,因其相同處有限,其相異 處也有限。那為什麼「萬物畢同畢異」呢?這一點《墨經》裡有「二必異」的說明,更為詳細,在此僅予淺顯之說明。每件事物,在沒有論及同異之前,它都單獨的 存在,這就是《墨經.經說上》所說的:「二必異,二也。」;而就「單獨的存在」的屬性為內涵來歸類,則莫不相同。這就是《墨經.經上》所說的:「同,異而 俱于之一。

」因此「大同」和「大異」所呈現的就是最大的差別。

 

   從此條來看,似乎惠施所論及的,並非只是事物之間的相同一致性,而是兼及事

物的獨立差異性,這是與「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相當不同的。可是這個命題太過於籠統,不易理解。這也就是許多學者對它做許多不同角度的理解和發揮的最主要原因了。

 

 

()、南方無窮而有窮。

   這一條很明顯違反了「矛盾律」,因為「無窮」與「有窮」不可能同時並存,若

「有窮」能成立,則「無窮」必不能成立;同樣地,若「無窮」能成立,則「有窮」

必不能成立。這一條甚至與第一條有所矛盾,因為「至大無外,謂之大一」,正是「

無窮」的理解。可惜不能見到惠施的論證,否則必相當精采。

 

   南方倒底是「有窮」還是「無窮」,這要視南方的內涵而定。若南方指的是地理

上的概念,那麼地理上的南方是有限的,其最南方就是「南極」。有些學者認為是指

陸地上的南方,那它的界限就更窄了,它的界限就是「南海」。依「南海」在典籍上

出現的情形,似乎此條有可能是對陸地上的方位做省察,如此一來,它很明顯地指出

一般人「無窮」的錯誤。可是,若南方指的是宇宙上的方位,那這明顯是一個「無窮

」的觀念(宇宙的思考問題見第一條),那就是「有窮」的觀念有誤了。

 

   《墨子.經說上》說:「南方有窮則可盡,南方無窮則不可盡。」《荀子.正名

篇》說:「假之有人而欲南無多,而惡北無寡,豈為夫南者之不可盡也,離南行而北

走也哉。」可見當時也是用「有盡、無盡」來思考「有窮、無窮」的問題,指出此命

題之謬誤。

 

 

()、今日適越而昔來。

   此條與「日方中方睨」同為對「時間」的省察,不過,由於對「昔來」的詮釋有

所不同,也就造成對此句之檢證有所差別。一般說來,對於「昔來」的字義較少岐義

,但對於說「昔來」的時間,就有不同的認知了。有些學者依據《周髀算經》[19] :「

日運行處北極,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東極,東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南極,

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西極,西方日中,東方夜半。」認為當時已有「時差」的

概念,因此,今日剛要往越地,就越人而言,已是「昔來」了。就這一說法而言,我

個人是不贊成的,若如其所言,這個命題就有「畫蛇添足」之嫌,其不若「今日往,

即昔來」來的適切。本句之所以有「適越」「而」之詞,是強調時間的歷經過程,是

經過一段時間變化的。古時候交通不便,從北到南,行程超過一日,本可理解,不必

把惠施的思考想的太過複雜。所以,今日出發往越地,待到達之時,就已經變成「昨日動身」的了,這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本條說明了「時間」的相對性,然其相對性之產生,並非在於邏輯的問題

, 而是語句內涵之本身,如「今日」、「昨日」、「明日」,這些語句,在「時間」不可能停止且必須向前邁進的情形下,「今日」可能變成「昨日」,「明日」可能 變成「今日」,其所指涉之對象,是相對不確定的。然而,就正常的狀態下而言,「昨日」是不可能變成「今日」,「今日」也不能變成「明日」,因此,「時間」 的語句雖然是相對性的,卻有單向絕對性,是不可不注意的。

 

 

()、連環可解也。

   本命題就邏輯而言,並無太多可爭議之處。因為這是一個特稱肯定命題,只要有

其可能性,本命題就可以成立。傳統的益智器具中有所謂的「九連環」,其解法可以

用數學公式表示,可知其可解之必然性。此命題究竟是說明何事何物,不得而知,但

以「九連環」為例證,似乎已可,不必強解。

 

   牟宗三先生認為六、七、八條該合併,就是看出了此條的空洞性。不過將第六條

,及第七條解做「連環」的概念,似乎矛盾更多,而且必須強加推論。因此,不如分

開來的適切。(當然,惠施提出這樣的命題,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這一條頗為難解,首先會出現岐義的,是「燕之北」與「越之南」的關係,這兩

者的關係是「且」的關係,還是「或」的關係,如果是「且」的關係,那麼思考將更

為複雜,一來是要尋找「燕之北」和「越之南」的交集,一來還要考慮到「北」與「

南」方位的有限、無限問題,不若將其視為「或」的關係簡單。

 

   再者,「天下」的內涵究竟指的是什麼,也是很難確定,難道當時對「天下」的

理解已是「無限」的概念嗎?還是有其範圍?古人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下」,難道這個「天下」會有「無限」的概念嗎?

 

   因此,本人認為「天下」的概念是「有限」的,是可以想像的,如此才合乎當時

的看法。儘管也有人認為「天下」是「無限」的,而相較於四方的「無限性」,中央

所在何處,均無可異議,而使此本命題容易成立。可是如此一來,豈不又與「南方無

窮而有窮」矛盾,何況當時對「天下」之概念,又豈是「無限」之概念?

 

   在「天下」是既定有限範圍的內涵下,要如何來理解這個命題呢?有人提出「首

都」的概念來理解。古時候,中國常以中自居,稱四方之民族為夷、戎、蠻、狄。可

是治國掌權者,卻不斷地興替,特別是戰國之時,各國爭雄,都有取「天下」之心。

若此,則定都燕之北,則稱燕之北為中央;定都越之南,則稱越之南為中央,這相當

合情合理。再者,天下之形狀本是「崎嶇」難辨,其究竟屬於什麼形狀,就很難說出

,更要如何來定「中央」呢?而且「天下」的大小,本身也在變化之中,是不是「天

下」也有可能變成以「燕之北」、或「越之南」為中央的形狀呢?

 

   不過,這個命題的語句是相當肯定的,似乎有意與當時的常識相左,因此,若不

知其論證,就以此命題為真,似嫌武斷了些,也許這只是強為之辯的「詭論」,是沒

有道理的,也不無可能。因此,本人之理解,不敢俱以論定就是惠施之原意,只是就

其較有可能之一面而推測罷了。

 

()、汜愛萬物,天地一體。

   這一個命題是不是一個總結命題,是不是歷物後的結論,在《莊子》原文中並無

明確的線索可供判定。若從前九條與本條的關係來擬測的話,似乎也很難成立。就本

命題的語意,是就「同」處論「同」,而第五條至第八條,是無法直接與此命題相連

繫的。因此,本命題仍只適合做單獨命題的討論。

 

   此兩句的關係,可以先看作前提與結論的關係,如此一來,「汜愛萬物」就是前

提,而「天地一體」就是結論,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夠「汜愛萬物」,就能夠理解

「天地一體」的「同」了,雖然這已捨棄推論的過程,我們也尚能理解。可是這樣的

話,為什麼要「汜愛萬物」就變成謎了。不如還是把它視為另一個獨立命題的結論,

雖然不知此命題的前提要件為何?推論為何?但其結論命題為「汜愛萬物,天地一體

。」因為,「汜愛萬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說服別人「汜愛萬物」,如果不

從感性訴求出發,而從理性訴求來進行的話,勢必要大費周章的了。即使能說理說的

很圓融的,也還是「能勝人之口」而「難服人之心」。所以,若不是莊子與惠施的學

說有相近處,經過《莊子》的記載,想要知道惠施的主張,恐怕也是相當困難的。

 

 

三、結論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理解,惠施學說的路線,是以「名家」的角度

來立論的,其討論的重心仍然在「名實」、「相對」、「同異」的問題上,這些問題在邏輯學上,是屬於「詭論」的範疇,並未涉及到邏輯法則的建立問題,這也就是「

能勝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的主要原因。莊子提出的「辯無勝」論[20] ,就是針對這點而發。

 

   惠施與莊子的學說儘管有相近處,但絕不相同,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莊子》一書

中找到線索: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

     故載之末年。唯其好之,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

     故以堅白之昧終。(《莊子.齊物論》)

     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甯,散於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

     為名。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

     也。悲夫!(《莊子.天下篇》)

 

   從以上的批評中,可以理解惠施是「逐萬物而不反」的,因此「汜愛萬物,天地

一體」與「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是不能等同的。就以上的邏輯分析,惠施

並不只看到「同」的問題,事實上他也看到了「異」的問題,只是如何去「異」而求

「同」,我們不得而知。然而莊子的齊物論是從「相對」到「絕對」的立論,其關心

的焦點只是「同」的部分,而其學說並不是理解的,而是「實踐」的,故其重心是個

人主觀的精神境界,而不是知識上的可不可能。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莊子與惠施的論辯

中得知: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說:「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

     「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

     也。(《莊子.秋水》)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莊子違反了邏輯上的類比原則,包括「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魚之樂?」和「請循其本……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句,因此可知

莊子絕不是肯服膺「理則」之思考的人,而惠施能堅持「類不同,不能相比」的類比原則,亦可知其思考之縝密。

 

   然而,總的說來,惠施與莊子的學說,其相近處頗多,儘管有些許的差異,並不

足影響其深厚之友情。故在惠施去世後,莊子有「無與言」之歎: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

     吾無與言之矣。」(《莊子.徐無鬼》)

 

     可見莊子對惠施的悼念之情。

 

 


[1]侯外盧:《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二節。轉引自––汪奠基:《中

1                    國邏輯思想史料分析》(臺北:仰哲出版社轉印)頁130

2                    另有學者認為惠施卒於公元前318年。請參––任繼愈編:《中國哲學發展史

3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月第1版)頁480

4                     

[2]所引《莊子》原文參自––葉玉麟編:《莊子新釋》(臺南:大夏出版社,19

1                    924月初版)。以下均同。

2                     

[3]所引《荀子》原文參自––梁啟雄著:《荀子簡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

1                    889月初版)。以下均同。

2                     

[4]由於古文句讀的關係,有些學者認為「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

1                    」、「連環可解也」,應合併為一條。可參––牟宗三著:《名家與荀子》(

2                    臺北:學生書局)

3                     

[5]單繩武編著:《理則學》(臺北:三民書局,19783月修正4版)頁2

 

[6]請參閱––同前註頁13-16

 

[7]界說就是要界定辭端內涵的界際。其相關說明,請參閱––張尚德著:《邏輯

1                    》(臺北:華岡出版社,19685月初版)頁47-66

2                     

[8]辯者二十一事之第九條,亦見《莊子.天下篇》。

 

[9]如任繼愈編之《中國哲學發展史》提到是「關於宇宙在量的方面有否極限的論

1                    斷」。見––同註1 ,頁481

2                     

[10]如汪奠基著之《中國邏輯史料分析》提到「此題可能是總括古曆算幾何的形量

1                    知識,或由占《周髀》的二等邊三周形演算之類的經驗中,抽象得來的推論知

2                    識。見––同註1 ,頁161

3                     

[11]如汪奠基說:「惠施是從『小一』的概念存在,來肯定宇宙有「無厚」的存在

1                    請參閱––同註1 ,頁162

2                     

[12]所引《墨子》原文,參自––李漁叔著譯:《墨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

1                    書館,19925月初版第七次印刷),以下同。

2                     

[13]請參閱––牟宗三著:《名家與荀子》(臺北:學生書局)

 

[14]請參閱––同註5,頁91

 

[15]命題依程態分,可分為實然命題、必然命題及或然命題三種。請參閱––同註5

1                    93-94

2                     

[16]歧義之謬誤並非邏輯規則上的錯誤,請參閱––同註7,頁4

 

[17]請參閱––殷海光著:《邏輯新引》(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10月)頁

1                    172-178

2                     

[18]有關思想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請參閱––同註5

1                    121

2                     

[19]轉引至––任繼愈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頁487。同註1

 

[20]《莊子.齊物論》:「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

1                    非也?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2                    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惠施

生平

 

惠施(出生於約前370年,逝世於前310年),戰國中期宋人,名家學派主要領袖。在先秦諸子中,惠施是一位很有特色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是戰國中期 頗有作為的政治活動家,另一方面是“百家爭鳴”中自成宗派的著名學者。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區是魏國,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齊 和楚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魏惠王在位時,惠施因為與張儀不和而被驅逐出魏國,他首先到楚國,後來回到家鄉宋國,並在那裡與莊子成為朋友。魏惠王死後,張儀失 寵,惠施回到魏國。作為合縱的組織人,他在當時各個國家裡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因此經常為外交事務 被魏王派到其它國家。終年約六十歲。 惠施的政治活動經歷和政績表明,他不僅有明顯的法家傾向,而且非常富有縱橫家的風度,惠施是“合縱”抗秦政策的推行者和組織者,享有很高的政治聲譽。惠施 在魏國的政治地位之高,駕於“嘗佩五國相印,為約長”的公孫衍之上。

 

事蹟

 

在學術上,惠施是一位博學多才的著名思想家。他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惠施的著作已失傳,現在只能看到《莊子•天下》所載惠施“歷物之意”的十個結 論性命題,即所謂“歷物十事。”他的十個命題,沒有相當深厚的自然科學基礎是不可能提出來的。 惠施的著作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因此他的哲學思想只有通過其他人的轉述而為後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莊子的著作中的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 他的「歷物十事」。他主張廣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來從中總結出世界的規律,將事物相對面誇大,否定事物本身的穩定性,不承認具體事物的特點。和公孫龍同屬 詭辯學中的代表人物,是合同異學說的創始人。除《莊子》外,《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也有對他作為和言論的記載。

歷物十事: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南方無窮而有窮。
今日適越而昔來。
連環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所謂“歷物之意”;“歷”指分辯,治理。成玄英疏曰:“心遊萬物,歷覽辨之。”“意”即《墨經》“以辭抒意”之“意”,指思想上的判定,判斷或結論。

惠施不但是一位卓越的自然科學家,同時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有關“歷物之意”的命題,主旨在於運用自然科學知識論證他的哲學宇宙觀和方法 論。惠施和儒家學者不同,他能夠擺脫殷、周宗法奴隸制下的天命神學、祖先崇拜、宗法觀念等一套“敬天地,事鬼神,祭祖宗”的傳統思維模式,而直接探索宇宙 萬物本身的發展規律。這標誌著我國古代民族的科學思想水平和認識世界的能力,特別是抽象思維能力有了相當的提高,是春秋戰國時代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的一個 重要環節,也是惠施的學說能夠在當時產生巨大的影響,與儒、墨、道、法諸家並立於顯學之列的深刻歷史原因。 在先秦思想史上,博學多才的惠施主要還是一位“以善辯為名”的邏輯名家。他是當時稱之為“辯者”,西漢以後被視為“名家”的著名領袖。惠施不僅勇於提出 “與眾不適”的新見解,而且善於發揮非凡的辯才,頑強地宣揚自己的見解,要人們接受自己的見解。這是惠施名辯之學的顯著特點。

 

評價

 

惠施對於我國古代名辯之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雖然,惠施著作失傳,僅存的“歷物十事”又缺乏具體論證,這對於深入研究惠施的邏輯思想帶來 諸多困難。但是,惠施是把百家爭鳴中關於理論問題的爭辯進而發展為關於邏輯問題探討的偉大先驅。並且,“歷物之意”的那些命題,不僅是才氣橫溢的哲學議 論,而且是思想深邃的名理分析。它無愧為古代邏輯學的重要典籍。 在中國邏輯史上,“以善辯為名”的惠施同時是以“善譬”著稱於世。 “善譬”是他善於用“譬”的形式進行邏輯類推。惠施為善譬下定義:“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惠施的“善譬”絕不限於純學術領域,更主要用來 論證自己的政治觀點,同時可以反駁對方的觀點。 惠、莊“濠梁之辯”世稱妙諦,素為邏輯學家所注意。 惠施言行散見於《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