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世界之最列表


科技之最

人文之最

地球物理之最

紀錄保持者位置相關數據
有紀錄影響範圍最大、最低中心海平面氣壓熱帶氣旋 颱風泰培 (1979年) 西北太平洋 暴風半徑1110公里,最高風速由260 km/h至305 km/h,110人死亡、5人失蹤、543人受傷
有紀錄非實測最大風速及顛峰期間登上陸地最強的熱帶氣旋 颱風海燕 (2013年)  菲律賓 暴風半徑500公里,最高風速由230 km/h至315 km/h,6298人死亡、1773失蹤、28770人受傷
最小的熱帶氣旋 熱帶風暴馬可 (2008年)  墨西哥 暴風半徑約為19公里
有紀錄最強烈的地震 1960年瓦迪維亞大地震  智利 芮氏地震規模9.5,斷裂斷層長度1,000公里
有紀錄斷裂長度最長的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印尼 印度安達曼-尼科巴群島 芮氏地震規模9.3,斷裂斷層長度1,300公里
積雪最深的地區 伊吹山  日本 1927年(昭和2年)2月14日有深達1,182公分的記錄

生物之最

動物

紀錄保持者相關數據
地球上現存的體型最大的動物 藍鯨 有紀錄長可達33.4公尺,重達181公噸
現存最高的陸上動物 長頸鹿 平均高5公尺
體積最大的偶蹄目動物
現存最大的陸上動物 非洲象 成年非洲雄象高於3.5公尺,最高更可達4.1公尺。體重約為4至5噸,最重記錄有10噸
最大的類動物 恐鳥 平均高3公尺,最重可達250公斤
現存最大的鳥類動物 鴕鳥 平均高2.5公尺,最重可達155公斤
最小的鳥類動物 古巴吸蜜蜂鳥 體長5.6公分,體重約2克
最大的飛鳥 信天翁 翼展可達3-4公尺
水平飛行速度最快的動物 白喉針尾雨燕 時速最快可達170公里
俯衝飛行速度最快的動物 游隼軍艦鳥 軍艦鳥據說時速最快可達418公里,但尚未獲得公認。
最大的軟骨魚綱類動物 鯨鯊 平均長8公尺,最長可達20米
最大的貓科類動物 西伯利亞虎 長3公尺,重300公斤,最重可達350公斤
最大的陸生節肢動物 椰子蟹 其體重最高可達6公斤
最長的蛇類 泰坦巨蟒 估計最長紀錄約為13公尺
最長的有毒蛇類 眼鏡王蛇 估計最長紀錄約為4公尺
移動速度最快的蛇類 黑曼巴蛇 時速16-20公里
陸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 獵豹 可高達時速130公里
速度最快的海洋動物 雨傘旗魚 時速最快可達190公里
最高的 愛爾蘭獵狼犬 最高可達150公分
體積最小的犬種 吉娃娃 一般重量介乎1至5公斤之間
體積最小的犬科動物 耳廓狐 一般重量介乎0.68–1.6 公斤
現存最古老的生物 舌形貝 有4.5億年歷史
史上最聰明的動物 人類 人類是生物史上唯一能集創造、發明、教育、學習、文字、藝術於一身的動物。
史上最會使用工具的動物
最大的囓齒動物 水豚 體長1.05-1.35公尺
最大的鹿 駝鹿 肩高超過2公尺
毒性最強的蛇 貝爾徹海蛇 其毒性為氰化物的80倍
毒性最強的海蛇
產卵數量最多的動物 翻車魚 可產3億顆卵
體型最大的陸上肉食動物 北極熊 成年雄性北極熊大約重400至600公斤,最極端的甚至超過800公斤。
體型最大的食肉魚類 大白鯊 身長可達6—7公尺,體重3200公斤,身長最高記錄甚至達14公尺
咬合力道最強的動物 上龍屬物種Pliosaurus funkei 比暴龍強4倍,咬合力道達每平方英吋15公噸,可輕易將一輛悍馬車咬成扁平
飛行高度最高的鳥類 黑白兀鷲 因曾在11,000米高空與飛機相遇的紀錄而被確認為飛行高度最高的鳥類,[1]斑頭雁最高的飛行高度為6,500米,8,000米的飛行高度紀錄並不可靠
潛水最深的鳥類 國王企鵝 可以潛至483公尺
潛水最深的哺乳類動物 抹香鯨 最深可達2000公尺
奔跑速度最快的鳥類 鴕鳥 時速可達40哩
最長壽的動物 燈塔水母 理論上為無限
體型最小的非寄生或共生的脊椎動物 阿馬烏童蛙 全長7.7公釐
毒性最強的水母 澳大利亞箱形水母 毒液的量足以殺死60個成人
移動最慢的哺乳動物 樹懶 每小時120米——240米。

植物

紀錄保持者位置相關數據
最老的植物 歐洲雲杉  瑞典 9550歲[2]
最大的植物 雪曼將軍樹  美國加州 體積達到1,489立方米
最高的植物 亥伯龍樹  美國加州 高115.6公尺
最粗的植物 百騎大栗樹  義大利 直徑17.5公尺,樹徑周長55公尺
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 毛竹  中國 最快時一天可長高1公尺
最大的 阿諾爾特大花草  印尼蘇門答臘 可重達11公斤,直徑可大1.4公尺
最高的 巨花魔芋  印尼蘇門答臘 高度超過3公尺
最小的 無根萍 只有0.3公釐大
最大的種子 海椰子  塞席爾 成熟時直徑長40至50公分及重達15至30公斤
最小的種子 斑葉蘭 長約 0.5 公釐、直徑 70 微米[註 1]
毒性最強的植物 見血封喉  中國雲南  
最大的食肉植物 王侯豬籠草  馬來西亞 可以容納3.5升的水
最辛辣的植物 卡羅萊納死神  美國 測試辛辣程度史高維爾指標高達1,569,300SHU

物理化學之最

紀錄保持者相關數據
最硬的物質 聚合鑽石奈米棒aggregated diamond nanorods,ADNRs) 楊氏模量為491GPa
最易導熱的物質 鑽石液氦 熱導率為900~2320 W/(m·K)(鑽石)
最難導熱的物質 二硒化鎢 熱導率為鑽石的10萬分之一
最軟的礦物 滑石 摩氏硬度為1
最硬的金屬 摩氏硬度為8.5
熔點最高的金屬 攝氏3410℃
熔點最低的金屬 攝氏-38.83℃
密度最高的金屬 密度為22661公斤/立方米
密度最低的金屬 密度為535公斤/立方米
最易導熱的金屬 熱導率為429W/(m·K)
最易導電的金屬 電導率為63×106/(米歐姆)
延展性最佳的金屬
最貴的天然金屬 [來源請求] 約為黃金2倍
最貴的人造金屬 某些超鈾元素[來源請求] 某些元素如,美俄花費巨資年產量僅數毫克
最活潑的非金屬元素
最不活潑的非金屬元素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 甲烷
最強的強酸 氟銻酸 哈米特酸度函數 = − 31.3,能分解碳氫化合物並產生碳正離子以及氫氣
最強的純酸 碳硼烷酸 酸性是純硫酸的一百萬倍(哈米特酸度函數 = − 18.0),但腐蝕性極低
最溫和的強酸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地球大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 大氣含量佔78.084%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 地殼含量佔49.4%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 地殼含量佔7.57%
持續時間最長的實驗 瀝青滴漏實驗 自1927年至今

人類之最

紀錄保持者位置相關數據
歷史首富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美國 總資產3050億美元
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  美國 2013年時有737億美元
最富有家族 羅特席爾德家族  德國 家族總資產接近115億美元[3]
最高的(有紀錄以來) 羅伯特·瓦德羅  美國 身高272公分[4]
最矮的人(有紀錄以來) 張德拉·巴哈杜爾·丹奇  尼泊爾 身高54.6公分
自然原因中身高最高的活人 柯森  土耳其 身高246.5公分
最重的人(有紀錄以來) 喬·明諾奇  美國 體重635kg
最重的男人(有紀錄以來)
最長壽的男人(有紀錄以來) 木村次郎右衛門  日本 1897年(明治30年)4月19日-2013年(平成25年)6月13日,共活了116歲又55天。
最長壽的人(有紀錄以來) 雅娜·卡爾芒  法國 1875年2月21日-1997年8月4日,共活了122歲164天
最長壽的女人(有紀錄以來)
首位皇后 呂雉 中國大漢 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後,被尊為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首位皇后、太后和太皇太后
最多子女妃嬪的君主 宋徽宗 中國大宋 徽宗的妃嬪共143人,女官、宮女多達504人,宋徽宗有共生有38子以及34女
最長眉毛的人 川上敏惠  日本 眉毛長15.1釐米 金氏世界紀錄/2008/01/22
最年輕的產婦 琳娜·梅迪納 秘魯 5歲7個月21天
最短的婚姻 布蘭妮·斯皮爾斯  美國 美國女歌手,結婚完後55個小時離婚
最長壽的唱片騎師 郭利民  香港 葡萄牙籍,1924年在香港出生,由1949開始成為唱片騎師
在世任期最長的君主 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  泰國 Bhumibol Adulyadej,由1946年直到至今
歷史上任期最短的君主 路易斯·菲利佩  葡萄牙 其父親卡洛斯一世於1908年被人刺殺,他晚於父親20分鐘去世
路易十九  法國 在位20分鐘,參見在位時間最短君主列表
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君主 佩皮二世  埃及 在位94年,參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列表
任期最長的共和國國家元首 古巴前國務委員會主席卡斯楚  古巴 1959年至2008年,共49年
世界歷史上獲得最多國元帥軍銜者 威靈頓公爵  英國 獲得7國元帥軍銜
現任最老的總統 西蒙·佩雷斯  以色列 以色列總統
壽命最長的總統和總理 土耳其總統和總理傑拉勒·拜亞爾  土耳其 壽命達到103歲
管治最多人民的國家元首 習近平  中國 2013年時管治全中國(不包括臺灣)約13億5000萬人
統治最多人民的君主 維多利亞女王  英國 統治約5億6300萬人
最早飛上太空的人 尤里·加加林  蘇聯 1961年4月12日飛上太空
最早踏上月球的人 尼爾·阿姆斯壯  美國 1969年7月20日
最高的跳傘紀錄 奧地利菲利克斯·保加拿  美國 距地面32公里的太空邊緣中跳傘,最高時速1100多公里
最早當選的女總統 阿根廷總統伊莎貝爾·裴隆  阿根廷 1974年7月因總統胡安·裴隆因病去世而繼任總統
背誦圓周率最長的人 原口證  日本 於2006年(平成18年)10月3日至4日背誦圓周率小數後第100,000位數,總計背誦時間為16個小時半
發表論文最多的數學家 保羅·艾狄胥  匈牙利 發表論文1475篇(包括和人合寫的),曾和511人合寫論文。
最早攀越珠穆朗瑪峰(聖母拉雅)的人 艾德蒙·希拉蕊  紐西蘭 於1953年5月29日成功攀登
犯下最嚴重的連環槍殺案的凶手 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  挪威 發動2011年挪威爆炸和槍擊事件,造成77人死亡,96人受傷
歷史上資產最多的官員 和珅  大清 資產總值7000億人民幣,約1000多億美元
單人出版最多作品的漫畫家 石森章太郎  日本 總計770部(已於1998年(平成十年)1月28日過世)
捐款最高的藝人 麥可·傑克森  美國 捐款達3億美金(已於2009年6月25日過世)
陰道舉重最強的女人 Tatyana Kozhevnikova  俄羅斯 用陰道夾住,可拎起14公斤重的啞鈴[5]
最長的刑決 布里埃爾·格蘭多斯  西班牙 總刑期為384912年[6]
打字最快的人 馬特什科娃  捷克 每分鐘807字[7]
疑犯潛逃最長時間 拉斯洛·西斯科·喬塔里  匈牙利 67年(1945年——2012年)[8]
獲得最多獎項及連續次數的人 全國樂壇天后容祖兒  香港 由2000年起到現在合共奪得幾百個獎項成為全球最大贏家
最高薪酬及知名度的僱員 全球樂壇天后麥當娜  美國 年薪最少五千萬美元(三億九千萬港元),一億一千四百萬名歌迷
最大權力及最有影響力的人 俄羅斯首長普京  俄羅斯 金融海嘯後,美國總統逐漸失勢;他在2012年第三次上任後被福布斯於翼年評核排名首位,他亦主宰全球軍事及政治,直至2018年
首位太帝太皇太后 郭懿安 (七朝五尊) 中國唐朝 順宗為太子妃,憲宗升為郭貴妃,穆宗升為太后,敬宗升為太皇太后,文、武、憲宗三朝升為「太帝太皇太后」,駕崩後被懿宗追封為懿安皇后
最後太帝太皇太后 葉赫那拉杏貞 (無冕女皇)  大清 文宗由蘭貴人升至懿貴妃,穆宗升為皇貴太妃再升為「聖母太后」,德宗升為「慈禧太皇太后」,駕崩後被末帝追升為「太帝太皇太后」及追封為孝欽顯皇后

自然奇觀之最

紀錄保持者位置相關數據
最多山峰聚集的自然保留區 九九峰自然保留區 臺灣 共有九十九座山峰
最容易迷路的山洞 霹雷摩芝窟  南韓濟州島 全長11749公尺,大大小小的支洞共達到59個,其中第29個支洞最容易迷路。[9]
最危險的山洞 爪哇谷洞  印尼爪哇島 位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一個山洞,該山洞被認為是人類經過也可能遇難的死亡之洞,據調查統計,每年在此死於非命的各種動物(包括人類在內)多達37600多頭[10]
最長的裂谷 東非大裂谷 非洲東部 全長6400公里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42年河南饑荒

河南大饑荒發生在1942年或1941年夏到1943年春。當時河南省發生大旱災,夏秋兩季大部絕收。大旱之後又遭遇蝗災饑荒遍 及全省110個縣,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天冷手僵從車頂上摔下來)軋和遭遇日軍轟炸而死者無數,而當時難民乘火車逃難的是極少數,多數人是徒 步。「隴海線鄭州以東已被佔領,能通車的是洛陽以西。坐火車逃難的,充其量最多佔總人數的1/3。當時火車數量很有限,運載效率很低,大部分是運貨的,難 民都是坐在貨上面。當時火車時速估計只有30公里,從洛陽到三門峽走走停停估計要兩天。家境稍好的,才有可能坐上火車,多數人是徒步,一路上餓殍遍野,饑 民相食慘不忍睹。

1943年,美國記者白修德報導此事。他說,1,000萬人口的河南省有300萬人(甚至5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逃亡到陝西甘肅和西部一帶。但這只是白修德的估計。而據1943年的國民政府統計,死亡人數有兩個版本,一個是288,006人,另一個是1,484,983人。[1]

河南饑荒發生後,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早在美國記者白修德報導此事之前的1942年底,國內報刊如共產黨的《新華日報》、《解放日報》,以及《大公報》、《前鋒報》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2]

當時執政的國民政府在收到河南受災情報後,也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減輕災害對河南民眾造成的傷害。中央曾三次撥發急賑款,第一次撥400萬元,第二次撥1,000萬元,第三次撥2,000萬元,後河南省自籌賑款[3]

基本原因

  1. 1941年底出現乾旱,雖1942年初有短暫降雨,但之後夏季後便滴雨不下一直到1943年春,導致大面積糧食減產和絕收。
  2. 1942年秋天發生嚴重的蝗蟲災害,導致糧食絕收。
  3. 日本入侵中國進入河南省並佔領河南省很大一部分地區,導致大批難民遷徙。河南東、南、北三面受敵,交通堵塞,賑災糧食運輸艱難。
  4. 河南地方基層諸多貪腐成性的縣長為征糧不顧百姓死活[4]
  5. 日本入侵的戰亂和交通癱瘓,使很多難民在逃亡臨近省份的路上只能依靠步行,距歷史記載大約在300至595公里以上的路程,並且大部分難民沒有及時的得到食物補給。
  6. 1942年9月西安軍事會議時,河南當地駐軍和河南政府蔣介石提供了兩份相互矛盾的災情報告,使蔣介石對災情嚴重程度估計不足[5]
  7. 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省糧食局局長廬鬱文均因身上寄託蔣中正的殷切期望而到任,不願向中央按實情報災,導致賑災時間過晚[6]
  8. 鄉紳富戶們不肯出糧賑災、各級賑災官員貪污腐敗[7]
  9. 國民政府為限制全國上漲物價,制定限價政策,河南省政府執行最力,壓低了糧價,反而導致糧商不願賣糧至河南,窮苦人有錢無糧買的局面[8]

饑荒結果

饑荒遍及全省110個縣,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天冷手僵從車頂上摔下來)軋而死者眾多。食物匱乏的情況下人們用大量的樹皮、衣服、草、泥土這些不能食用的有機物充饑,導致疾病頻發。

美國記者白修德報導此事稱,1000萬人口的河南省有300萬人(甚至5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逃亡到陝西甘肅和西部一帶。但這只是白修德的估計。

而據1943年的國民政府統計,死亡人數有兩個版本,一個是288,006人,另一個是1,484,983人,相比之下,後一個數據可信度更高[9]

三門峽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石耘一直在研究1942河南大災荒,石耘表示當年河南一共有3000多萬人,其中國統區1800萬人,日佔區1200 萬人,當時餓死大概四五百萬人,剩下大約有五六百萬人都向陝西逃去了。河南省檔案館向《廣州日報》記者展示的一份檔案顯示,逃荒方向大致有四個:大多數經 洛陽,沿隴海線向西進入陝西;少部分南下逃亡湖北;還有一部分,北上進入抗日邊區;還有極少數向東進入日佔區。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徐有禮表示,1942年大災荒,河南人主要逃亡陝西,因為往西可以往四川、甘肅,遠離戰區, 300萬河南災民湧入陝西,豫劇 也隨之傳入,可以說(這次逃荒過程)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自發移民過程。至今,很多河南人的親戚都在陝西,河南、陝西人的關係還比較親密。雖然當 時西部有大量土地,但人口卻很少,當時整個陝西人口也不過1000萬人。這次大移民促進了西部土地開發,把東部成熟的農業技術帶到了西部。[10]

相關爭議

關於國民政府是否迫於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曝光河南大饑荒事件真相後迫於壓力,才承認並展開了救災工作。就此事仍有爭議。

有人認為,早在1943年白修德報導河南飢荒之前,國民政府就已展開相關救災工作,而非如電影《一九四二》中所描述白修德報導後才開始救災。

「省府已有明令,將三十年度鬥余,軍麥價款,一律放賑,這一賢明處置,不知救活了多少人命。」據河南省政府編印的《河南省政府救災工作總報告》記 載:豫省曾三次開倉貸谷。第一次是1942年春青黃不接、民食匱乏之時舉辦的開倉貸谷,共貸出小麥125,770石3斗9升。第二次是1942年各地秋收 歉薄之後舉辦,共貸出及散放谷麥各半共15054,000市石。第三次是1943年3月春荒嚴重之際,省府令各縣速將現存歷年積谷合計332,749石8 斗6升,悉數散放災民用資救濟。

另外,在重慶包括屬於中共的報章報導不斷,有人認為白修德在此事的作用被誇大扭曲。而有關劉震雲的小說《一九四二》與馮小剛同名電影亦存在不少爭議,批評者認為電影與小說存在眾多歪曲史實狀況:

  • 河南延津在1938年就已經成為日佔淪陷區,餓死他們家鄉親人的正是這些日本鬼子,《一九四二》卻說他們在國民政府統治下要餓死了,是日本人來了救了鄉親。
  • 大公報》被國民政府停刊三日,非電影中所說是報導河南大饑荒受到國民政府的處分,而是因為「《大公報》因指摘限制物價之失敗,受停刊三日之處分。」記錄於國民政府中央宣傳部部長王世傑1943年2月4日日記[11]
  • 國民政府並沒有禁止和封殺媒體報紙對河南大饑荒的報導,當時重慶新華日報》(中共官方報紙)報導此事就有至少40多篇,而且可以發行[12]
  • 電影蓄意偽造國民政府首腦蔣介石「不許報災」、「不相信河南有災」,來源是馮玉祥1947年的回憶錄《我所知道的蔣介石》,後經過查證,李培基根本沒去重慶報災,系馮玉祥捏造杜撰。

第三屆國民參政員郭仲隗晚年《江流天地外》記載「中央不准報災,亦不救濟。」但河南軍方多次報災,所以亦不符合史實。湯恩伯蔣鼎文李家珏等均向國民政府報災,只有河南省政府瞞報災情。

王芸生曹谷冰合著《1926年至1949年的舊大公報》記載「委員長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災」,也是王芸生、曹谷冰60年代對國民黨的醜化抹黑,而實際上,國民政府派遣了張繼張厲生等人前往河南調查災情[13]

  • 電影中,國民政府救災是迫於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曝光河南大饑荒事件。事實上,在白修德報導之前,國民政府和河南省就已經展開了救災工作[14]
  • 電影中,蔣介石將災民遺棄給日本人,事實上就《河南省政府救災工作總報告》紀錄:「各縣應切實督飭所屬團隊協同國軍,在通往地區地點設哨盤查,制止良民逃往敵區;如遇敵軍抽集我壯丁難民,應隨時隨地予以武力驅逐,以粉碎敵寇陰謀。」防止災民流亡到淪陷區[15]
  • 中國大陸網 路上有段子稱:「在後來日軍攻克的湯恩伯部倉庫中,僅麵粉便存有100萬袋,足夠20萬軍隊一年之用。然而日軍卻將繳獲的軍糧發放給災民,堂而皇之的賑起 了災。「那麼在極其慘烈的河南大饑荒時,為什麼不分出一些來賑災呢?」早在白修德還在河南時,他便提出了這個疑問。一個官員告訴他:『如果人民死了,土地 還會是中國的;但如果士兵餓死了,日本人就會佔領這些土地。』」。
  • 亦有人批評影片過分渲染人性陰暗面[16]

相關作品

相關歷史關鍵詞「水旱蝗湯」的爭議

1930年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朱新繁先生在其所著《中國農村經濟關係及其特質》(上海,1931年)一書中曾經提及:「河南人民稱打家劫舍的流民和亂軍為『老蹚』,不知是什麼意思,他們提起了『老蹚』,就談虎色變。」

可見水、旱、蝗、湯(蹚將),河南四荒,是中共60年代對湯恩伯的污衊。事實上當時擔任國民政府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後來從共)才是阻撓援救的罪魁禍首,河南駐軍湯恩伯部怕影響軍糧供應,早早(1942年8月14日)將災情的嚴重性如實報告給了重慶方面。1942年9月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在赴西安參加軍事會議時,也曾將災情實況面報蔣介石。

60年代王芸生、曹谷冰撰寫的《1926年至1949年的舊大公報》聲稱:

(《大公報》被停刊後)王芸生曾為此向陳布雷詢問究竟。然而陳布雷卻說:「委員長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災,說是省政府虛報災情。李主席(李培基,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報災電,說什麼「赤地千里」,「哀鴻遍野」,「嗷嗷待哺」等等,委員長就罵是謊報濫調,河南的徵實不能緩免」這可見蔣介石剛愎自用、不恤民命的作風[17]

直到2011年新華網的文章還在使用這種說法。[18]但 陳布雷時任蔣介石侍從室第二處主任,李培基並未報災,陳怎麼可能向王芸生講那麼一大段李培基報災被罵的情節呢?這段情節顯然是王芸生60年代時杜撰的。再 者,此時已是1943年2月,重慶派往河南調查災情的張繼、張厲生等人1942年10月份就已經到了河南,饑荒的實際情形早已通過他們傳回了重慶,政府的 救災工作已經全面鋪展開來,陳布雷怎麼可能罔顧事實,跟王芸生說什麼「委員長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災,說是省政府虛報災情」呢?唯一的解釋,只能是王芸生在 60年代偽造了這段歷史[19]。 此外有說法提到後來在44年湯部潰敗時被農民趁機繳械之事,有文章指出這些「農民」全就是地方武裝或近於土匪,如紅槍會。最受損失的是蔣鼎文部,該部在豫 西,那裡正是河南土匪的大本營。「楊虎城部也被土匪攻擊」,最大一股上官子平後來投共又反水時也攻擊八路軍。湯本人的衛隊被攻擊也是捕風捉影。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說

 

拼音:Zhāng Shuō(Zhang Shuo)

 

 

 


 

  張說(667~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範陽(今河北涿州市)。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後徒洛陽,史載“敦氣節,重然諾。爲文精壯,長於碑志。”。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唐中宗時召還。開元初年,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唐玄宗時任中書令,任朔方節度使, 建議招募壯士以充宿衛。封燕國公,擅長文辭,當時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尤長於碑文墓志,與許國公蘇頲(許國公)齊名,並稱“燕許大手筆”。前後三次爲 相,明於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讚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舊唐書·張說傳》載“諫武後幸三陽宮不時還都疏”等疏表三篇。作品還有《錢本草》,以錢喻藥,診治時弊,堪稱奇文。相傳《虯髯客傳》爲其作品。有文集30卷傳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知其父官職卑微,僅爲洪洞縣丞。垂拱四年(688),武則天策試賢良方正,親臨洛陽城南門主考,張說應詔對策爲天下第一。武則天以爲近古以來沒有甲科,張說遂屈居爲乙等,授任太子校書,遷左補闕。長安初年(701),詔令張說與徐堅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台監張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嶠總領此事。昌宗不學無術,隻是廣引文詞之士,高談闊論,“曆年未能下筆”。唯張說與徐堅“構意撰錄,以《文思博要》爲本,更加《姓氏》、《親族》二部,漸有條流”。書修成後,遷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貢擧事,後又擢任鳳閣舍人。

    張說的文章受到武則天的褒獎而成名,到開元元年,他的文名達至頂峰。張說詩名的穫得要比文名晚得多而且也小得多,和人們一致地欣賞他的文章相反,他的詩甚至被人批評。到了開元三年以後,張說寫出了直接導致他的仕途發生轉機的《五君詠》,人們才開始特别注意他的詩。張說多次擔任宰相之職,長期執掌文藝大權。這使他有機會成爲唐代文學史上的重要角色。對於張說的人格,人們褒貶不一。有令人景仰的優點,也有使人厭惡的缺點。他不附權貴、秉持孝道、作戰勇猛、心直口快,但同時又有些好賄和徇私。張說之所以能夠對初盛唐的政治文化產生重大影響,除了他本身的才能之外,也有賴於以他爲中心的一個文士集團。張說以自己巨大的權力和影響力薦引提拔了一大批文士,這批文士在張說的領導下爲在玄宗朝複興儒道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生平簡介


   張說,字道濟,一字說之,洛陽人。武後策賢良方正,說所對第一。授左補闕,擢鳳閣舍人。忤旨,配流欽州。中宗召還,累遷工部、兵部侍郎,修文館學士。睿 宗拜爲中書侍郎,知政事。開元初,進中書令,封燕國公。尋出刺相州,左轉嶽州,召拜兵部尚書,知政事,敕令巡邊。後爲集賢院學士,尚書左丞相。卒諡文貞。 說爲人敦氣義,重然諾,喜延納後進,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與蘇頲號燕許大手筆。謫嶽州後,詩益淒惋,人謂得江山之助。集三十卷,内詩九卷。

   長安三年(703),女皇男寵張昌宗誣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與人私議“太後老矣,不若挾太子爲久長”,稱此是謀反,並脅迫張說作證,張說應允了。當上廷作證 時,再次威脅他,張說卻慷慨陳詞,對女皇說:“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今對廣朝,不敢不以實對。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誣 證之耳!”張昌宗陰謀敗露後,又氣急敗壞地反誣稱張說與魏元忠同謀反。張說又據理反駁,最後並說:“且臣豈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滅!但臣 畏元忠冤魂,不敢誣之耳。”張說理正詞嚴,揭露了張昌宗的非法行爲,保護了耿直大臣魏元忠,但武則天卻不分是非曲直,反認爲張說是“反複小人”,再次鞫 審,最後竟被無辜流放於嶺外。唐中宗複位後,張說入爲兵部員外郎,後轉工部侍郎。景龍年間(707—709),遇母喪離職,服喪未滿,中宗欲起複授黄門侍 郎,當時“風教頹紊,多以起複爲榮”,張說卻推辭不受,頗受有識之士的稱讚。服喪期滿,複授工部侍郎,不久改爲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景雲元年(710),唐睿宗即位,張說遷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這年秋天,譙王李重福潛入東都,欲謀奪皇位。兵敗後,東都留守捕穫了其黨羽數百人,審 訊多月,遲遲不能定案,睿宗即命張說前去審理。張說很快查清了此案,一宿即捕穫了譙王的主謀張靈均、鄭愔等,弄清了其全部罪狀,其餘誤捕下獄的一律宣布無 罪釋放。張說辦事幹練,深受睿宗的嘉獎,稱讚他說:“知卿按此獄,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豈能如此?”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

   這時,李隆基尚居東宮爲太子,張說爲侍讀,備受親近禮敬。太子姑母太平公主交結朝臣,朋比爲奸,幹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這年二月,唐睿宗曾對待臣說: “有術者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宮,卿等爲朕備之。”侍臣們明白,此事顯然是旨在離間挑撥父子關係,以動搖太子地位,都面面相覷,不知說什麼好。張說則直言 不諱地說:“此是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睿宗聽後十分高興,即日下制止皇太子監國。第二年, 又下制皇太子即位。

  睿宗雖然退居爲太上皇,但仍控制着朝政大權。太平公主仍依恃皇兄權勢繼續幹預政事,變本加厲地謀害玄宗。她恨張 說不趨附自己,便奏請睿宗,將他貶爲尚書左丞,並出爲東都留守。張說洞知太平公主之黨暗中懷有異謀,遂遣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以剷除 太平公主之黨。故史稱“張說獨排太平之黨,請太子監國,平定禍亂,迄爲宗臣。”在平定了太平公主的謀亂之後,玄宗即召張說拜中書令,封燕國公。

   開元元年(713)十月,玄宗欲召回同州刺史姚崇爲相。張說因與姚崇不和,暗中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玄宗不予理睬。接着,張說又使殿中監薑皎向玄宗 建議,任命姚崇爲河東總管,以阻止姚崇入相。玄宗知是張說的計謀,不顧一再阻撓,仍拜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姚崇任相後,張說就私自到岐王李範家 申述誠意。姚崇告發此事,張說被貶爲相州刺史,充河北道按察使。邊防建樹張說被貶不久,又因他事牽連,再貶爲嶽州刺史。蘇頲擢任宰相,張說以與其父蘇瓖爲 故交,撰《五君詠》獻蘇頲,其中一則是記蘇瓖事。蘇頲讀後很感動,上奏稱張說爲“忠貞謇諤,嚐勤勞王室,亦人望所屬,不宜淪滯於遐方”。開元六年 (718)二月,張說遷任荆州長史。不久又遷任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

  幽州地與奚、契丹接壤,爲北方重鎮。這一年契丹首領李 失活死,大臣可突於爭權,發生了内亂。唐朝派兵鎮壓,結果失利。張說上表,陳述利害,說:“臣熟知幽州兵馬寡弱,率欲排比,未可即用,城中倉糧全無貯 積。”因此,他請求加強戰備,以防止邊患。在此期間,張說考慮到“國儲未贍,邊軍未息”,爲了“靜人業農”,他上表情求屯田:“臣聞求人安者莫過於足食, 求國富者莫先於疾耕。臣再任河北,備知川澤。竊見漳水可以灌巨野,淇水可以灌湯陰,若開屯田,不減萬頃,化萑葦爲粳稻,變斥鹵爲膏腴,用力非多,爲利甚 博。”因此,他希望朝廷“不失天時,急趨地利,上可以豐國,下可以廪邊,河漕通流,易於轉運,此百代之利也”。屯田既可增加國庫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又方 便了水利交通,是一項很有益的措施。

  開元七年(719),張說檢校並州大都督長史,兼天兵軍大使,攝御史大夫,兼修國史。他再次上 表論奏邊事,主張對周邊少數民族實行安撫和睦政策,用兵不過是迫不得已的。後可突於終於立李失活的族弟鬱於爲國主,並遣使請罪。玄宗即冊立鬱於,唐與契丹 的糾紛終於圓滿解決了。

  開元八年(720)秋,朔方大使王晙密奏原突厥降戶勾引突厥,謀陷軍城,因誅殺殆盡。此事引起了散居在大同、 横野軍附近的拔曳固、同羅諸部的恐懼不安。爲了平息事端,張說隻率二十從騎,持節去各部安撫,晚上還住在他們帳中。拔曳固、同羅諸部聽到後深爲感動,“由 是遂安”。

  開元九年(721)四月,原突厥降將康待賓誘使諸降戶反叛,一時攻陷了蘭池六州。詔令王晙率兵討伐,並令張說知經略。康 待賓暗中與黨項通謀,攻破了銀城、連穀,還占據了糧倉。張說率馬步兵一萬人出合河關(今山西興縣)襲擊,康待賓等大敗而逃。張說率軍乘勝追擊,當追到駱駝 堰時,黨項部反戈。張說招撫黨項流散人員,使各安其業。討擊大使阿史那獻以爲黨項反複無常,請全部誅殺。張說制止了這一濫殺的做法,說:“王者之師,當討 叛柔服,豈可殺已降邪!”即奏請設置麟州,“以鎮撫黨項餘眾”。同年九月,召拜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開元十年 (722),詔命張說爲朔方節度大使,並去朔方巡視邊防,處置兵馬。這時,康待賓餘黨慶州方渠康願子反叛,自立爲可汗,劫掠牧馬,西渡黄河出塞。張說率兵 追討,至木盤山擒穫了康願子,並俘虜三千人。爲了防止這一帶的突厥降戶再次騷亂,於是議請將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戶五萬餘人強行遷往中原的許、汝、唐、鄧、 仙、豫等州。這樣,朔方之地,空盪無人。張說因功賜實封二百戶。

  張說曆經邊鎮數年,熟知邊防事宜。當時沿邊鎮兵多達六十餘萬,他以時無強敵,奏請精減兵員,罷免二十餘萬。玄宗對裁減三分之一有些猶豫。張說解釋說:“臣久在疆埸,具悉邊事,軍將但欲自衛及雜使營私。若禦敵制勝,不在多擁閑冗,以防農務。”

   張說還着手對府兵進行了改造。當時諸衛府兵,成丁入伍,六十歲免役,其家又不蠲免雜徭,漸漸貧弱,大都逃亡。先天二年雖然有所改革,規定二十五歲入伍, 五十歲放免,屢次征鎮者,則十年免役。但實際上徒有此令,並未能付諸實施。因此這時府兵之法日漸破壞,番役更替多不按時,衛士逃匿,宿衛之士無法得以保 證。鑒於這種情況,張說建議,請召募壯士充宿衛,“不問色役,優爲之制,逋逃者必爭出應募。”玄宗同意募兵,不過十幾天,即得到精兵十三萬人,“分隸諸 衛,更番上下。兵農之分,從此始矣”。張說的精減邊兵、改革府兵,有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也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王夫之評論說:“張說所奏罷之二十萬人, 無一人可供戰守之用,徒苦此二十萬之農民於奉拚除、執虎子、築■場,供負荷之下。故軍一罷,而玄宗知其勞民而弱國也,而募兵分隸之議行,漸改爲長從,漸改 爲彍騎。窮之必變,尚可須臾待哉?”政改與文治開元十一年(723),張說進爲中書令。在政治制度上所進行的重要改革是奏改政事堂爲中書門下。政事堂在唐 初設於門下省,爲宰相議政之所。貞觀之後,中書省權力漸重。武周時裴炎由侍中改任中書令,爲便於政務推行,遷政事堂於中書省,但仍是宰相議政之所。張說任 中書令後,將政事堂改爲“中書門下”,並“列五房,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焉”。同時,政事印爲“中書門下 之印”。這一改制,使政事堂有其所轄部門與屬官,由宰相議政之所變爲朝廷最高權力機構。

  唐玄宗統治前期,經濟繁榮,政治升平,進入 盛世。好大喜功的玄宗粉飾文治,特置麗正書院,聚集文學之士,或修書,或侍講,以張說爲修書使總領其事。由於文學之士受到寵遇,對其供給也十分優厚。中書 舍人陸堅以爲他們“無益於國,徒爲糜費”,欲上奏罷免學士。張說反駁其言,說:“自古帝王於國家無事之時,莫不崇宮室,廣聲色,今天子獨延禮文儒,發揮典 籍,所益者大,所損者微。陸子之言,何不達也!”玄宗聽到後,“重說而薄堅”。

  開元十三年(725),改麗正書院爲集賢殿書院,定 書院官五品以上爲學士,六品以下爲直學士,張說以宰相爲學士知院事。他雖然地位顯赫,卻很謙遜。玄宗欲授任張說爲大學士,他推辭說:“學士本無大稱,中宗 崇寵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爲稱。”後來在集賢院擧行宴會,照舊例,官位高者先擧杯,張說欲打破陳規,便對諸士子說:“吾聞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閥爲先 後。”於是,眾學士一起擧杯同飲,一時傳爲佳話。張說雅重詞學之士,善於用人之長。當時,在文學上有造詣、有名聲的韋述、張九齡、許景先、袁暉,趙冬羲、 孫逖、王翰等“常游其門”,趙冬羲兄弟六人,韋述兄弟六人並詞學登科,張說極口稱讚:“趙、韋昆季,今之杞梓也。”張說“爲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 筆,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詞人,鹹諷誦之”。是當代無人能企及的。他一生著作宏富,除了參與修撰《三教珠英》、主持改撰《開元五禮儀注》以外,還主持編撰 了《大唐六典》。又奉玄宗之命,與他人一起類集要事,爲諸王子習讀而編寫了《初學記》30卷。後人收集他的詩詞、文賦、表奏、碑文、墓志,總成文集30 卷。

  積怨雖多,寵遇不衰張說有才智,但脾氣暴躁,又好受人賄賂。百官凡奏事有不合他心意的,“好面摺之,至於叱罵”,所以與同僚的 關係不甚融洽。開元十四年(726)二月,玄宗召回河南尹崔隱甫,欲授任要官,張說卻認爲他不通文學,遂奏請擬任金吾大將軍;前殿中崔月用與張說關係密 切,便推薦他爲御史大夫。玄宗拒絕了他的意見,即以隱甫爲御史大夫,隱甫心里怨望張說。御史中丞宇文融,曾建議檢括天下游戶及籍外占田,設置十道勸農事, 分行郡縣督責檢查,張說擔心擾民,屢次從中阻止。這時,宇文融又請求吏部設立十銓,與蘇頲等分管選擧,凡有論奏,張說又極力抑止,“於是銓選失序”。宇文 融憤怒已極,即聯合崔隱甫、李林甫共同彈劾張說,說他招引術士王慶則“祠禱解,而奏表其閭”,引僧人道岸“窺诇時事,冒署右職”;其親吏張觀、範堯臣依據 張說權勢,“市權招賂”,又擅自給太原九姓羊錢千萬,言辭“醜慘”。玄宗十分惱怒,即敕令源乾曜、崔隱甫、刑部尚書韋抗於御史台鞫審張說。

   源乾曜奉詔鞫審張說,罪狀多屬實,玄宗派高力士去看張說,見他蓬首垢面,坐在草地上,使用的是瓦器,吃的是粗食,以表示“自罰憂懼”。高力士將此情況回 報玄宗,並說:“說往納忠,於國有功。”玄宗聽後也很憐憫他,僅罷去中書令職務,命在集賢院專修國史,隻誅殺王慶則等人,受株連者十餘人。

   開元十五年(727)正月,御史大夫崔隱甫與中丞宇文融唯恐玄宗再進用張說,一再上言詆毁他。於是“各爲朋黨”,相互攻訐。玄宗疾恨朝臣朋比爲奸,因命 張說致仕,隱甫被免官,宇文融也被出爲魏州刺史。開元十六年(728)二月,以尚書右丞相致仕的張說兼任集賢殿學士。張說雖罷知政事,專文史之任,但玄宗 對他的寵遇不衰,“朝廷每有大事,上常遣中使訪之”,以征詢張說的意見。

  開元十七年(729),再拜張說爲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 士。不久,又代源乾曜爲尚書左丞相。他上任那天,玄宗特命有司供帳,奏音樂,具酒饌,並作禦詩一篇以叙此事,儀式熱烈而隆重。不久,又以修撰謁陵儀注有 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其長子張均爲中書舍人,次子張垍尚寧親公主,拜駙馬都尉。“當時榮寵,莫與爲比。”

  開元十八年(730),張說患病,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並禦筆寫藥方賜予他。由於醫治無效,這年十二月病卒。時年六十四歲。贈太師,諡曰文貞。玄宗還親自爲張說撰神道碑文。

  張說曾三任宰弼,擅長文學。一生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資。他明於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讚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

文學成就 

   
   張說前後三次爲相,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爲開元前期一代文宗,品評文苑,獎掖後進,深孚眾望。他爲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多特承帝旨撰述,尤長 於碑文墓志。與許國公蘇齊名,號稱"燕許"。皇甫《諭業》論唐文首列二家,謂"燕公之文,如口木口枝,締構大廈,上棟下宇,孕育氣象,可以變陰陽,閱寒 暑,坐天子而朝群後。其文駢、散兼擅,《舊唐書·張說傳》載其《諫武後幸三陽宮不時還都疏》等疏表 3篇,皆政論名作。其他題材佳篇,如《起義堂頌》、《西嶽太華山碑銘》、《貞節君碑》、《姚文貞公神道碑》、《齊黄門侍郎盧思道碑》,或淵懿樸茂,或放出 奇。沈曾植《菌閣瑣談》認爲“燕許宗經典重”,已開中唐古文作家梁肅、獨孤及和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的先聲。張說又能詩,具盛唐風貌。官嶽州後,詩益淒 婉,人謂得江山之助。古體如《鄴都引》,沈德潛以爲“聲調漸響,去王、楊、盧、駱體遠矣”(《唐詩别裁集》);近體如《幽州新歲作》,方東樹以爲“情詞流 轉極圓美”,“親切不膚”(《昭昧詹言》)。一雲張說又能爲小說,相傳《虯髯客傳》爲其所作(《說郛》、《虞初志》等題張作),但無確證。

  有文集30卷。今通行武英殿聚珍本《張燕公集》25卷、《四部叢刊》影明嘉靖丁酉本《張說之集》25卷。事蹟見新、舊《唐書》本傳。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雅善知人

    裴行儉。善知人。李敬玄。盛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才。引示行儉。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勃等浮躁衒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沈默。可至令長。餘皆不得其死。既而勃墮水。炯終盈川令。照鄰惡疾赴水死。賓王反誅。(裴行儉傳並通鑑。) 

    裴 行儉唐朝聞喜人(今山西省)字守約,年少時,擅長書法,尤以草隸聞稱當世,及至長大,練習戰陣,通達兵法,高宗顯慶年間為長安令,麟德年間,升任安西大都 護,討平吐番有功,任命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突厥反亂,行儉授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兵平定,受封為聞喜縣公,死後受贈幽州都督,賜諡號「獻」。 
    裴 行儉通曉陰陽曆術,每次出戰,常能預知勝負,又精於人倫之德,且深具擅長知人的眼力。當時華陰人王勃、楊炯、范陽人盧照鄰,義烏人駱賓王,四人都以文藝著 名,傳揚海內,尤得李敬玄特別器重讚賞,曾引薦四人與行儉相見。事後行儉私下告知李敬玄說:「一個讀書人,前程能否遠大,當先重視器量與才識,其次才論及 文學藝術,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三人,雖有才華,但是性情浮躁,舉止欠莊重,而且炫耀顯露才能於外,到底器量不足,怎得安享祿位呢?只恐這三人不能得到善 終,惟有楊炯較為渾厚沈靜,可得安享縣令長的官位,應當不會有意外禍患哩。」敬玄心中不肯相信。 
    後來王勃渡海墮落水中,因受驚悸致死。盧照鄰遭遇惡疾纏身,憤不欲生,自投穎水溺死,駱賓王為徐敬業府僚,後來敬業舉兵討伐武后兵敗,駱賓王同遭伏誅。只有楊炯以盈川令終身。行儉所說一一應驗。 
    高宗將立武昭儀(武則天)行儉以為國家憂患,將從此開始,後來果然應驗。行儉所引薦偏將,後來也都成為名將。 
    行儉破都支,曾得一件瑪瑙盤,廣約二尺,文釆燦爛,取出給將士觀賞,軍吏捧盤,步上台階,不慎跌倒打碎,嚇得心膽俱裂,叩頭請罪不止,行儉笑道:「你並非故意跌碎,何必如此恐慌呢?」言下毫無吝色。到了戰勝回朝,所得賞賜全部分賜給軍士,因此行儉病歿,軍士都哀痛萬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裴行儉
拼音:Péi Hángjiǎn (Pei Hangjian)
英文:Pei Hangjian

 
  裴行儉(公元六一九年--六八二年),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唐朝著名軍事將領。

人物生平

 
裴行儉畫像
裴行儉畫像
  裴行儉(619年-682年5月20日),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高宗時名臣。裴仁基之子。著有《選譜》十卷,以及《草字雜體》,今均佚。

  裴行儉貞觀中擧明經,顯慶初爲長安令。高宗廢王皇后,立武昭儀武則天),行儉私下和長孫無忌褚遂良議論,被譖,貶爲西州都督府長史。麟德二年(665)拜安西大都護,在西域時,諸部多慕義歸附。乾封初,召爲司文(鴻臚)少卿。總章中,遷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與李敬玄馬載同掌選事十餘年,甚有能名,時稱“裴、李”、“裴、馬”。當時承平日久,取得各種資格上吏部候選爲官的人劇增,行儉和李敬玄委任員外郎張仁禕創立一些法規,使選任官職有一定的條例可循,爲後來所承用。

  裴行儉少時從大將軍蘇定方學習兵法,後來領兵出征,善於料敵決勝。他誠懇待人,穫得士兵愛戴,故戰多取勝。調露元年(679)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與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今新疆庫車)。當時行儉受命冊送波斯王子泥涅師歸國,途經西州時,募得萬騎,便假爲畋獵,以計俘都支,將吏於碎葉城爲他立碑紀功。由於他“文武兼資”,高宗特授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同年,東突厥阿史德溫傅阿史那伏念反叛,行儉以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兵三十萬出擊。開耀元年(681),以反間計逼伏念執溫傅來降,餘眾悉平。永淳元年(682)行儉卒。

  裴行儉善於識拔人才,軍中提拔的將領如程務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齒常之等,都成爲一代名將。

去世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公元682年,西突厥阿史那車薄率部再度反叛,威脅唐西北邊疆。唐高宗隻好起用熟悉西域風土人情的裴行儉爲帥,任命裴行儉爲金牙道行軍大總管,率三總管兵分道進攻西突厥。裴行儉以國家利益爲重,准備再次出征。但是軍隊尚未出發,裴行儉便於四月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評價

  縱觀其一生,大器晚成,厚積薄發。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私論國事,力推新制,可見其正直無私;料敵先機,決勝千里之外,可見其膽大心細。裴行儉文武兼備,實可謂有唐一代將相全才之翹楚也!

出生

  裴行儉出生於中國史上聲名顯赫的三晉名門裴氏家族。據傳,裴氏祖先出於贏氏,是秦朝王室的同族,子孫繁盛、基因特優,
裴行儉雕塑
裴行儉雕塑
“將相接武,公侯一門”。自秦漢以下至明清,宰相、將軍等達官貴人及各類名人代代輩出,至隋唐而極盛。裴行儉就是這個人才輩出的家族中最耀眼的一顆大星。但他出生的時候,卻是裴氏遭到重創的艱難歲月。

  裴行儉的父親裴仁基,隋末時任左光祿大夫,其長兄裴行儼是一員猛將,號稱“萬人敵”,其時父子均就職於洛陽。這個裴行儼就是《說唐》里面那個隋朝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的原型,《說唐》故事里她還有個姐姐嫁給了混世魔王程咬金。後來王世充稱帝洛陽,割據一方,爭奪天下,裴氏父子在其陣營爲他南征北戰,戰功卓著。由於裴家是山西豪族,而李淵世鎮太原,與裴氏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鼓動李淵起兵的大功臣裴寂就 是他家的堂親),加上這父子能力過強,遭到了王世充的猜忌和排斥。唐高祖武德二(619)年,裴仁基父子密謀棄王投唐,被人出賣慘遭殺害,並“滅三族”, 裴氏洛陽一支全部被殺。據考,裴行儉極可能是當年晚些時候出生的遺腹子,但他母子是如何脱難的,已經成了無法考證的謎案。

軍事思想

   裴行儉的軍事生涯爲後世留下了豐富的軍事思想,很值得後世兵家學習和借簽。他在軍事領域上的成就主要體現是:1、先謀後戰以智取勝的軍事思想。2、主張 “慎戰”,不打無把握之戰的戰略思想。3、臨危不亂,鎮定自若的大將風範。4、采取先緩後急,麻痹對方,然後攻其不備實施連續作戰,速戰速決的作戰指導。 5、待人寬厚,善於服眾。6、發現和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材,如程務挺、王方翼和黑齒常之等人。7、長於理論,善於總結經驗。裴行儉早年隨蘇定方學習兵法,在 軍事理論上造詣頗深,加上文官出身,所以善於總結經驗。裴行儉著有兵書《選譜》十卷,書中記載了安置軍營、行陣部統、克料勝負、甄别器能等四十六訣。後 來,被武則天全部取走,藏於宮中,未能流傳下來,甚爲可惜。

屢立戰功 

 
一代名將裴行儉
         一代名將裴行儉
  679年,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吐蕃聯合兵逼安西都護府。 他以冊送波斯王爲名,領兵西進,至西州,召集當地豪傑子弟千餘人跟隨;颺言天熱,需待秋涼再西行,使都支等人不加戒備。隨後,又以打獵爲名,徐召龜茲、毗 沙、焉耆、疏勒四都督府,諸部落子弟近萬人,數日後,令其倍道西進。行至距都支部落10餘里,先派使者向都支問安,繼派使者促其相見。都支與李遮匐原 本相約於秋中抗拒唐使,不料唐軍速至,被迫率兒侄首領等500餘騎出迎,行儉遂盡俘都支等人。然後,傳其契箭,悉召諸部酋長前來聽命,一並執送碎葉城。同 時派出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進襲李遮匐。途中恰遇李遮匐使者,即令其返回勸諭其主子,並講明都支被擒等情況。李遮匐計穹,被迫投降。於是裴行儉遣波斯王子還國,留副使王方翼於安西,加築碎葉城。親自押俘都支與李遮匐返回長安

  同年十月,單於都護府突厥阿 史德溫傅、奉職等合眾數十萬反唐,單於都護蕭嗣業率兵出征敗歸,裴行儉遂統兵再次出擊。680年,行至朔州,鑒於蕭部糧運被劫而兵敗的教訓,便偽裝糧車 300乘,每車内伏壯士,派羸兵押送,並於要道設伏兵。突厥軍果然前來行劫,遂遭全殲。此後,唐軍糧運暢行無阻。裴行儉軍繼續進擊,戰於黑山,穫大勝,俘 奉職等。681年,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反唐,裴行儉等奉命征討。閏七月,軍於代州陘口,施反間計,使伏念與溫傅互相猜忌。於是伏念留下妻子、輜重於金 牙山,親率輕騎南下欲襲懷舜部。裴行儉乘其後方空虛,即令副將何迦密自通漠道,程務挺自石地道,率軍突襲突厥牙帳金牙山。伏念再與懷舜約和而還,及至金牙 山,失其妻子、輜重,士卒又多染疾病,被迫引軍北走細沙。裴行儉遂令副總管劉敬同、程務挺等率單於府兵追擊;伏念表示請執溫傅以自效,裴行儉答應降而不 殺。但伏念尚有猶豫,又自恃道遠,估計唐軍必不能至,疏於戒備。唐軍迅速趕到細沙,伏念驚亂,不能整其部眾,遂執溫傅來降,盡平突厥餘部。682年,爲金 牙道大總管,擬率兵出擊反唐的西突厥阿史那車薄,師未行,病卒。裴行儉善用計,馭將有方,強調用兵之道,撫士以誠,制敵以詐。
 

裴行儉

裴行儉(619年-682年6月9日),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高宗時名臣。裴仁基之子。著有《選譜》十卷,以及《草字雜體》,今均佚。

裴行儉出自河東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中眷裴,曾祖父裴伯鳳,北周驃騎大將軍、汾州刺史、琅琊郡公。祖父裴定高,馮翊郡公、襲封琅琊公。父裴仁基,隋左光祿大夫,唐武德年間贈原州都督,諡號忠。兄裴行儼,隋末猛將。 裴行儉幼年時以門蔭補弘文生。貞觀中舉明經,拜左屯衛倉曹參軍。名將蘇定方看重裴行儉,教授他用兵奇術。顯慶二年為長安令。高宗廢王皇后,立武昭儀(武則天),行儉私下和長孫無忌褚遂良議論,被譖,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麟德二年(665)拜安西大都護,在西域時,諸部多慕義歸附。乾封初,召為司文(鴻臚)少卿。總章中,遷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與李敬玄馬載同掌選事十餘年,甚有能名,時稱「裴、李」、「裴、馬」。當時承平日久,取得各種資格上吏部候選為官的人劇增,行儉和李敬玄委任員外郎張仁禕創立一些法規,使選任官職有一定的條例可循,為後來所承用。

行儉少時從大將軍蘇定方學習兵法,後來領兵出征,善於料敵決勝。他誠懇待人,獲得士兵愛戴,故戰多取勝。調露元年(679)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今新疆庫車)。當時行儉受命冊送波斯王子泥涅師歸國,途經西州時,募得萬騎,便假為畋獵,以計俘都支,將吏於碎葉城為他立碑紀功。由於他「文武兼資」,高宗特授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同年,東突厥阿史德溫傅阿史那伏念反叛,行儉以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兵三十萬出擊。開耀元年(681),以反間計逼伏念溫傅來降,餘眾悉平。永淳元年(682)四月,行儉病卒,年六十四歲。追贈幽州都督,諡號憲。少子裴光庭,開元年間為侍中,玄宗追贈裴行儉為太尉。

行儉善於識拔人才,軍中提拔的將領如程務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齒常之等,都成為一代名將。

裴光庭,後為唐玄宗宰相。裴行儉還有孫登封縣尉裴廣迪。

贈太尉裴公神道碑

《贈太尉裴公神道碑》,張說撰文。


星辰懸象,所以殷時布氣,然而行不言之道者,天也;文武用才,所以勤官定國,然而致無為之理者,帝也。當高宗之休運,任名世之良臣,清九流而辟四海,代天工而張帝德,歷選前哲,豈多乎哉!公諱行儉,字守約,河東聞喜人也。其先出乎嬴姓,伯翳之後也,秦則裴侯始封,漢則侍中受職。魏晉之代,郁為盛門,八裴方於八王,聲振海內;三子尊為三祖,望高士族。自冀州刺史徵至公十二代,中軍將軍雙虎至公六葉,代無違德,不隕厥問者已。大王父伯鳳,周驃騎大將軍、光汾二州刺史、琅邪郡開國公大父定高,大將軍、馮翊郡守、襲琅邪郡公。諸侯受封,山河傳國,天子共理,循良克家。考仁基,隋左光祿大夫,以陰圖王充,仗義舊主,遭時不利,玉折名揚。聖唐龍興,旌淑勵節,贈原州都督,命諡曰忠,蓋《春秋》之褒也。
公清明本乎世德,正性出乎胎教,氣潤河靈,貌雄岳立。仁孝之道,天生而知;將相之器,與年俱長。以高蔭為弘文生,絕事篤學,累年不舉,房僕射異而問焉,對 曰:「隋室喪亂,家乏典籍,館有良書,控討未遍,故少留耳。」梁公驚曰:「驥子志氣凌雲,當一日千里。」其早為通人之目也如是。明經補左屯衛倉曹,詔舉轉雍州司士,遷金部戶部二員外,歷都官郎中長安令顯慶中,與長孫太尉、褚河南論及中宮廢立,國家憂患,有公伯僚譖行於季氏,出為西州長史,又改金山副都護,又拜安西大都護,西域從政,七八年閒,窮荒舉落,重譯向化,我之獨賢,邊之多幸。乾封歲徵為同文少卿,尋除司列少常伯,官復舊號,為吏部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自居銓管,大設綱綜,辨職差才,審官序爵,法著新格,言成故事。上元中,長星出天,禿髮入塞,詔公為洮州道左軍總管,又為秦州鎮撫右軍總管,並受元帥周王節度。雖祭公有諫,耀武之事不行;而方叔帥師,來威之道備矣。
儀鳳二年,十姓可汗匐延都支及李遮匐潛過襲戎,俶擾西域,朝廷憑怒,將行天討,公進議曰:「敬玄敗績於茅戎,審禮免胄而入狄,豈可絕域更勣王師?今波斯王 亡,侍子在此,若命使冊立,即路由二蕃,便宜取之,是成禽也。」高宗善其計,詔公以名冊送波斯,兼安撫大使,公往蒞,遺愛洽於人心。是行也,百城故老,望 塵而雅拜;四鎮酋渠,連營而諮酒:一言召募,萬騎雲集。公乃解嚴以反諜,託獵以訓旅,誤之多方,間其無備。裹糧十日,執都支於帳前;破竹一呼,鉗遮匐於麾 下。華戎相應,立碑碎葉,蓋美克雋不殺而用謀,安人以德而去害,廓氛祲於地表,燀皇靈於天外。充國有屯田之頌,竇憲有燕山之銘,詢茲遠略,彼何微也!遷禮 部尚書,加上柱國,又特降恩命兼右衛大將軍。夷典秩宗,神必據我,文昌有將,天道存焉。
調露中,單于可汗伏念外叛,大鴻臚蕭嗣業喪律,詔公為定襄道大總管,軍至朔州,斥候相接。匈奴故態,狃劫糧以餒師;神將出奇,張虛勢以啗敵。偽為轉運,伏 其壯士,示羸師以緩行,隱精騎以躡跡。寇果大下,援兵奔散,驕虜益驁,自為得色,驅此車牛,憩彼泉井。於是箱中兵起,千弩齊發。要路騎飛,一息而至,群胡 顛沛,希傷滿野,從茲饋運,路無驚者。觀夫大漠無倪,穹廬靡所,追之逃遁,舍之憑陵,費日老師,兵家所病,公潛使緩頰,均其利心。深圖既入,狼意亦改,及 委罪衙官,陰送降狀,公密上其事,人莫知之。及如其斯,舉國歸附,煙塵大起,師徒惶惑,公徐使令軍曰:「此是伏念執溫傳來降,非他寇也。」俄而銜璧轅門, 釋縛納款,帝嘉其勛,命尚書崔知悌乘驛勞軍,備禮獻凱。策勛之日,程務挺、張虔勖者,行軍之偏將也,訴言子營逼逐,方降大軍,又屬秉鈞忌才,下上其手。公 曰:「雖不逮群帥之讓功,猶恥與二王之競力,今而殺降,後無來者。」乃封公聞喜縣開國公,而伏念、溫傳皆戮都市。是年也,伏念弟元珍擁其餘種復叛。則天稱 制,追正宿枉,贈伏念太僕卿:程、張諸家,別故夷族:君子以為神理之不可誣也。
永淳元年,詔公為金牙道大總管,未行遘疾,四月二十八日,薨於京師延壽里,春秋六十有四。長子貞隱,早卒,嫡孫參玄嗣封。藐是諸孤,哀哀童 幼,高宗悼焉,贈幽州都督,賜凶儀還鄉,喪葬官供,禮部郎中監護,窀穸之數,率禮有加。別敕留守委皇太子擇六品京官一人檢校家事,五六年間,待兒孫稍成長 日停。寵極哀榮,禮之厚者,澤及存沒,義莫重焉。太常議諡:「博古多能、文武表式曰憲。」其年十月,葬我憲公於聞喜之東良原,禮也。禮龍中興,朝思舊德, 贈公揚州大都督。開元孝享宰嗣,延恩贈公太尉。生不登乎台階,沒追位乎靈宰,序四時於下地,調三光於上天:聖人神教,意在茲乎!
公志堅慮精,神勇識澈,藝必討本,學皆睹奧。又善測候雲物,推步氣象,鬼無遯謀,靈不藏用。著文集二十卷,造草字數千文,皆寶傳人間。以為代法。又撰《選 譜》十卷,又為軍營行陣、部眾、料敵等四十六訣,大聖天后令秘書監武承嗣就家取進,以為秘術。豈比馬卿浮華,唯留《封禪》之草;劉安虛誕,空傳《鴻寶》之 書而已哉?加以汲引沈淪,推獎氣類,虛懷而襟帶不設,弘亮而城府洞開,故虎旅雲從,詞林嚮應,若毛羽之宗麟鳳,眾川之長江河也。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 王勃、楊炯,評曰:「炯雖有才名,不過令長,其餘華而不實,鮮克令終。」見蘇味道、王劇,嘆曰:「十數年外,當居衡石。」後各如其言,其在軍麾,擇帳下之 士,則有張知運、薛訥、閻敬容、甘元柬、裴思諒、王智方、呂休璟、劉玄意;引偏裨之將,則有程務挺、張虔勖、王方翼、崔智鞏、黨金毗、郭待封、劉敬同、李 多祚、黑齒常之:凡所進拔,盡為名將,此則有道之人倫,武侯之賞鑒也。
公之送波斯也,入莫賀延磧中,遇風沙大起,天地暝晦,引導皆迷,因命息徒,至誠虔禱,徇於眾曰:「井泉不遠。」須臾,風止氛開,有香泉豐草,宛在營側,後 來之人,莫知其處。此乃耿恭之拜井,商人之化城也。公在禮闈,敕賜善馬及寶鞍,令史奪馳,馬倒鞍破,懼而逃罪。公使召之曰:「知汝誤耳。」又平都支遮匐, 大獲珍異,酋長將吏,請遍觀焉。有馬瑙大盤,希代之寶也,隨軍王休烈捧盤跌倒,應時而碎,叩頭流血,惶怖請死。公笑曰:「事有不意,何至重玉而害人乎?」 此又文饒之含容,邴吉之仁恕也。公西擒都支,北降伏念,前後錫馬五百匹,僮二百人,金銀器物三千品,錦罽織皮三百段。公受置庭中,旬日盡散。此又趙奢之待 士,田文之市義也。若夫知人以為本,感通以為行,善貸以為常,散積以為樂:古之有道者,嘗從事於斯矣。
公元夫人河南陸氏,兵部侍郎爽之女也。陸氏卒,繼室以華陽夫人庫狄氏,有任姒之德,班左之才。聖后臨朝,召入宮闕,拜為御正。中宗踐祚,歸養私門,歲時致 禮。媧皇(一作後)補天,進參十亂;少康嗣復,退協三從。晉朝公卿,列拜虞潭之母;周官音注,近同韋逞之家。皇上臨極,旁求陰政,再降綸言,將留內輔,夫 人深戒榮滿,遠悟真筌,固辭羸憊,超謝塵雲。每讀信行禪師集錄,永期尊奉,開元五年四月二日,歸真京邑;其年八月,遷窆於終南山鴟鳴堆信行禪師靈塔之後。 古不合葬,魂無不之,成遺志也。長孫參玄,官至涇鄧二州刺史,聿修厥德,人忘道存;次子延休,并州文水令,世載文雄,家傳草聖;次子慶遠,協律郎,深達禮樂,克和神人:咸負長才,同淪短運。季子光庭,侍中兼吏部尚書。 輔政邕熙,致君堯舜,孝理髮乎陵廟,仁澤遍乎松檟。是故妻以夫榮,母以子貴,以尚書先贈方伯,申命上公,夫人舊封華陽,增號晉國。《詩》云:「文武吉甫, 萬邦之憲,」上公有焉;又曰:「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小君有焉;《孝經》云:「立身行道,以彰(一作顯)父母,」侍中有焉:合三德而為家,橫百代而濟美 信可以主時稱伐,鏤石刊金者歟!神道前銘,薛令所撰,且有後命,俾余系述。馬遷世家,益孟堅之一傳;劉寬表墓,並伯喈之兩碑。報德教忠,俱傳不朽。銘曰:
天生亞聖,祚此王國。文綜九流,武參七德。柔遠服叛,窮西盡北。赫我皇靈,去其蝥賊。
仁則不遠,智何不周?如山之峻,如川之流。術與神合,藝將道游。書來懸帳,賦出登樓。
司馬軍陣,官人綱紀。帝加常伯,國於聞喜。室有令妻,家成克子。社金傳世,桓圭守祀。神為上台,永介邦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豐子愷

豐子愷
Fengzikai.jpg
豐子愷
出生 1898年11月9日
 大清浙江省石門縣
逝世 1975年9月15日 (76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
職業 中國散文家、畫家和教育家
豐子愷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浙江省石門縣(今嘉興桐鄉市崇福鎮)人,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原名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

 

生平

豐子愷,1898年(清德宗光緒24年)11月9日在浙江浙江省石門縣石門灣(今桐鄉市石門鎮)出生。先祖在故鄉開了一家染坊,父親豐鐄長於詩文,是中國史上最後一年及第的舉人。他是長男,排行第7,有6個姊姊,1個妹妹和兩個弟弟,但兩個弟弟皆早夭。

豐子愷在讀師範時期,有兩位恩師。一位是藝術家李叔同,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 在預科班二年級時,上李叔同教授畫石膏像課,豐子愷沉迷其中,畫藝進步很快。在李叔同的指點與鼓勵下,豐子愷一方面努力寫生,一方面觀摩西洋名畫,並學習 繪畫理論。也向李叔同學習音樂,苦練鋼琴。夏丏尊當時在第一師範本任舍監一職,後改任為國文老師。夏丏尊以教授新文藝寫作聞名,對學生教導甚嚴,寫作文時 要求「不准講空話,要老實寫」。

1919年,豐子愷自浙江第一師範畢業,出國深造學習美術是他的理想。於是他賣祖產,並向姐夫借了四百元錢,到東京展開他的留學生涯。豐子愷的日語是向兩位曾留日的老師──李叔同夏丏尊學習的。他在東京做短期進修。4個月後,他拉完了三冊提琴練習本和幾個輕歌劇曲子。美術方面,豐子愷專攻炭筆畫。 但某日,他在舊書攤上看到《夢二畫集·春之卷》。竹久夢二是日本一位自學成功的畫家,專攻簡筆漫畫,在當時可謂自成一家。竹久夢二的畫構圖技巧來自西方,但畫趣卻是東洋味。豐子愷認為,這些畫作簡直就是「無聲的詩」。從竹久夢二的作品中,豐子愷找到了日後美術的途徑。

豐子愷在日本遊學10個月,盤纏用盡後不得已返國。回國後迫於家計他再執起教鞭,授課講學。平日在教學之餘,開始從事英、日文的翻譯工作。豐子愷創作漫畫的動機,先是因校務會議過於無趣之餘,他便觀察同事不同的姿態,回宿舍後畫成圖稿,頗覺有趣,便開始嘗試其他內容。朱自清俞平伯合辦一份刊物《我們的七月》,他便向豐子愷要了張畫,刊登在1924年的期刊上。那一幅圖畫題目為「人散後,一勾新月天如水」,引起在上海辦《文學周報》的鄭振鐸的注意。

1925年,《文學周報》開始連續刊載豐子愷的畫作,鄭振鐸給這些畫定了「子愷漫畫」的標題。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豐子愷回到杭州定居。1949年到香港舉行畫展。後來豐子愷一直住在上海

1960年,上海市中國畫院成立,他擔任首任院長。1961年到1965年,他翻譯日本古典名著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幼女豐一吟協助。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他蒙受屈辱;背著莫須有的罪名,遭批鬥、迫害,摧折他的身心。

1975年8月,癌症病發(9月診斷為右葉尖肺癌);並得知胞姐逝世噩耗令病情惡化,同年9月15日12時8分在上海華山醫院急診觀察室逝世,享年77歲。直到1978年6月5日才平反,書面通知送交長子豐華瞻。

年表

  • 1914年2月首度發表作品
  • 1918年首度發表詩詞
  • 1922年12月開始漫畫創作,為中國漫畫藝術的先驅,漫畫造形簡約,畫風樸實,饒富童趣,在眾多畫家中,獨樹一格。曾先後在香港、臺灣及各地舉辦畫展。
  • 1926年創辦開明書店
  • 1927年從弘一法師皈依佛門淨土宗,法名嬰行。於上海參加創辦立達中學(後改為立達學園)。

作品

豐子愷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緣緣堂續筆》、《車廂社會》、《緣緣堂集外遺集》;彩色畫冊《子愷漫畫選》、藝術理論著作《豐子愷美術講堂》、《豐子愷音樂講堂》及漫畫集《子愷漫畫》、《護生畫集》[1]等。譯作有日本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夏目漱石選集;俄國屠格涅夫《獵人筆記》、柯羅連科《我的同時代人》;日本古典小說《源氏物語》、《落窪物語》、《竹取物語》、《伊勢物語》。

散文

豐子愷散文喜歡讚美兒童的天真,以及歌頌人格的完整。由於信奉佛教的關係,所以作品也具有避開現實的傾向。早期的散文表達他對虛偽的社會風習的不滿,稍後的作品具有較多的社會內容,如對城市底層人民艱苦的勞動生活的描寫等等。文筆樸素平淡,間見幽默感

他的散文《漸》被台灣龍騰版高級中學國文教科書第2冊收錄,台灣教科書開放民編前的國立編譯館版高級中學國文教科書也曾收錄。散文《山中避雨》曾收錄於國立編譯館版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

漫畫

  •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 長堤樹老閱人多
  •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 取蘋果
  • 挖耳朵
  • 燕歸人未歸
  • 餘香

護生畫集》是近代佛教藝術的珍品。全套六集共四百五十幅,內容以戒殺、護生、善行為三大題材。由豐子愷作畫,文字由弘一法師(第一、二集)、葉恭綽(第三集)、朱幼蘭(第四、六集)、虞愚(第五集)書寫,前後相繼創作的過程長達四十六年。在第六集的序言中,廣洽法師對 護生畫作了一個總結:「蓋所謂護生者,即護心也,亦即維護人生之趨向和平安寧之大道,糾正其偏向於惡性之發展及暴力恣意之縱橫也。是故護生畫集以藝術而作 提倡人道之方便,在今日時代,益覺其需要與迫切。雖曰爝火微光,然亦足以照千年之暗室,呼聲綿邈,冀可喚回人類蘇醒之覺性。」[2]

生活習慣

豐子愷稱他一生之中有四位「良友」相隨,即:唱機。「老煙槍」這個稱號對豐子愷而言是不為過的。他在早年得到肺結核,醫生囑咐須戒菸,不得已只好努力減到一天六、七根。酒,對豐子愷而言,喝酒是為了興味,是一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真情流露,所以說「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感覺之間。喜歡唱機,乃是喜歡聆賞音樂。酒可醉人,茶可醒人。茶,是豐子愷書房中不可或缺的良朋益友。

子女

紀念

2012年11月9日,Google為紀念豐子愷114歲冥誕,將首頁的標誌改成豐子愷的畫作。[3]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豐子愷Fengzikai.jpg

關於作者

豐子愷是我國漫畫藝術的先驅,同時也是近代有名的隨筆散文家、西洋美術音樂家兼教育家,更是多國語文的翻譯家,一生著作多達一百五十多種,堪稱著作等身。其以寥寥數筆,刻畫出的漫畫,韻味無窮,號稱「中國漫畫之父」。

豐子愷,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江蘇省桐鄉縣石門鎮)人,生於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九日,在家排行第七,上有六個姊姊,下有一妹二 弟,二弟後皆早夭。先祖在故鄉開了一家染坊,父親豐璜,長於詩文,是中國史上最後一年及第的舉人(光緒八年,一九0二年),科舉廢除後,仕途隨之斷絕,只 得在家設立私塾,教幾個小小蒙童。豐子愷五歲起,即由父親啟蒙教授。可惜父親庇蔭的日子並不長久,八歲的時候,父親因肺疾病故,享年只有四十多歲,只得由 母親茹苦含莘地和姊姊們相依為命。

父親病逝後,九歲時又進私塾讀書,十二歲進石門灣溪西小學(縣立第三高等小學)。畢業時成績為全校第一,母親為減輕家中生計,鼓勵豐子愷投考公費的浙江第一師範。當年報考人多,豐子愷怕考不上,多報名了省立一中和甲種商業兩所學校。結果,連中三元。

top

0102

恩師的教誨

豐子愷就是在讀師範時期,因為兩位恩師的帶領,培育了豐子愷的藝術心靈和認真苦學的精神,也啟發他的文學才華和悲天憫人的胸襟,奠定一生事業、理想的基 礎。這兩位恩師,一位是赫赫有名的藝術家李叔同先生,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李叔同先生不但精於圖畫、音樂,也擅長文學、書法與金石,而在其他方面的知 識,諸如國文、英文、歷史、博物等科目,常是專業科目老師望塵莫及,所以成為學生崇拜的對象,豐子愷更是如此。

李叔同對學生不僅是言傳,更是身教,因曾期勉他要做好一個文藝家,要先做一個好人。豐子愷聽了老師的一番教導,深感勝讀十年書,對於茫茫人生好似開了一扇 窗。當年經老師的指點與鼓勵,豐子愷一方面寫生實踐,以一方面觀摩西洋名畫,並學習繪畫理論。同時也向老師請益音樂課程,苦練鋼琴。在一代宗師的薰陶下, 豐子愷不但奠定深厚的繪畫基礎和音樂素養、人格修養等,李叔同日後的出家也對豐子愷起了很大的思想變化。

夏丏尊先生在第一師範本任舍監,後改任國文老師。 那時正是「五四運動」的前夕,夏老師以教授新文藝寫作聞名,對學生教導甚嚴,寫作文時要求「不准講空話,要老實寫」。在這種嚴師出高徒的情況下,使得一向 踏實、誠懇、坦率的豐子愷得到莫大的鼓勵,而加深了寫作興趣。夏老師除了嚴格指導寫作之外,還常指導課外閱讀,幾年間豐子愷的閱讀、寫作有長足的進步,故 日後無論寫作或翻譯都能得心應手。畢業後,師生二人的關係也發展到亦師亦友的程度。

豐子愷的日語是當年向兩位曾是日本留學生老師──李叔同、夏丏尊先生學習的,所以選擇東京為成完成留學深造美夢的地方。

在日本求學期間,美術方面豐子愷專攻炭筆畫,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決定了他一生從事美術的方向。某日,他在舊書攤上看到《夢二畫集‧春之卷》,細細讀出一 幅幅的毛筆速描,其中的一幅〈同學〉,勾勒出人生境遇懸殊的兩位婦人,使他深受感動如獲至寶;自此便四處收集夢二的各種畫冊,進而模仿竹久夢二的畫法。

夢二的畫構圖技巧來自西方,其中的畫趣卻是十足的本土東洋味;形體採西洋寫實筆法,意境卻又具東洋的詩趣,更富饒人生百態,尤其令人激賞的是每一幅作品別 具一格,頗有創意的題目,和俊秀典雅的筆觸。豐子愷認為,這些畫作簡直就是「無聲的詩」,教人看了「胸襟為之一暢,彷彿苦熱中的一杯冷咖啡」。所以從夢二 的作品中,豐子愷找到了日後美術的途徑,算是此行最大的收穫了。

top

0103

豐子愷的漫畫

漫畫,這種以簡筆畫法,又趣味橫生的繪畫,自古有之,只是名稱不一,有的叫「諷畫」、「諷刺畫」、「諧畫」,或叫「畫諷」、「諷字」等。而真正最早使用 「漫畫」一詞的人,是日本的畫家葛飾北齋,他出版一本畫集《北齋漫畫》,「漫畫」之名由此誕生,而以後漫畫也在日本盛行。民國七年九月,沈伯塵在上海創辦 了一本漫畫雜誌,名叫《上海潑客》,又名《伯仁滑稽畫報》。「潑客」是英文PUCK的音譯,意即詼諧戲謔。這是中國第一本的漫畫雜誌 。民國十四年《文學周報》的鄭振鐸先生為豐子愷刊登漫畫,而題上「子愷漫畫」,才算是中國第一個使用「漫畫」的人。一般而言,漫畫是含有諷刺、幽默、教育 的遊戲畫,但豐子愷對漫畫則另有一番解釋,他說:「漫畫二字,望文生義:漫,隨意也。凡隨意寫出的話,都不妨稱為漫畫,因此我做漫畫感覺同寫隨筆一樣。不 過或用線條,或用文字,表現工具不同而已。」

top

0104

豐子愷的散文

對豐子愷而言,隨筆和漫畫是兩位一體的:「在得到一個主體以後,宜用文字表達的就寫隨筆,宜用形象表達的就作漫畫」。郁達夫曾批評豐子愷的散文說:「他的 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出在他的畫筆之上。」(《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這是說豐子愷的散文寓深邃道理於眼前事物,細膩貼切,有時意在言外,靈 巧高妙,有時連他最擅長的繪畫也有不及之處。豐子愷的散文往往偏重描寫生活平凡中的點點滴滴,讀者可在字裡行間察覺出生活的情趣,與生命的源頭,體會到生 活的美與哲學。其實古今中外凡是膾炙人口的佳作莫不擁有這樣的特色,那就是藉著敏銳的觀察,加以豐富的情感表達,自然能創出「凡景語皆情語」的作品。而這 種寓情於景的手法,正是豐子愷將俯拾即得的生活場景,賦予一種新奇的美感,喚起世人對於平日視而不見的事物,給予無窮的關注。

top

0105

豐子愷二三事
  • 人生四位良友

豐子愷稱他一生中有四位「良友」相陪,即:煙、酒、茶、唱機。這四位忠實的友人,不論環境是好是壞,總會在他身邊伴隨。

  1. 「老煙槍」這個稱號對豐子愷而言是不為過的。因為他老是煙不離手,一天一包半的煙癮,使他在早年得到肺結核,醫生囑咐戒菸,不得已只好減到一天六、七根。 但異想天開的他,想了一個理由,認為吸煙有害,乃在於煙吸入肺部,而造成病痛。為避免傷害,只要抽煙的時候,不把煙吞入肚裡,而將煙吐出。既可解決煙癮, 又不傷身,真是兩全其美啊!

  2. 酒,對豐子愷而言份量似乎比煙來的重要些。他認為喝酒是為了興味,是一種「久逢知己千杯少」的真情流露,所以說「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感覺之間。而這種感覺,是話舊、是知心,有時也是澆塊壘之愁。

  3. 喜歡唱機(當時稱留聲機),乃是喜歡聆賞音樂。他認為:「精神勞動的人要休息,除了酣睡以外,只有聽音樂。音樂能使人心完全停止思維籌算,而進入陶醉狀態。」

  4. 酒可醉人,茶可醒人。茶,是豐子愷書房中不可或缺的良朋益友。

豐子愷畢生竭盡心力於創作、翻譯,除了藝術上的作品,如:《西洋美術史》、《西洋畫派十二講》、《音樂入門》、《音樂的常識》、《近世時大音樂家》、《近 代藝術綱要》、《繪畫與文學》等,都是當時頗負盛名的學術作品,和頗受學子歡迎的教材。而豐子最為世人所稱道的成就,在於他的隨筆散文,和獨樹一格的漫 畫。他的漫畫出版的有《子愷漫畫全集》、《豐子愷繪畫魯迅小說》、《豐子愷漫畫》、《豐子愷兒童漫畫集》、《護生畫集》等。而膾炙人口的隨筆散文則有《綠 綠堂隨筆》、《綠綠堂集外遺文》、《豐子愷文集》等傳世。目前在台灣找得到有關豐子愷著作集傳記的版本有:楊牧編的《豐子愷散文集》(洪範版)、《豐子愷 傳》(世界版)、《回憶父親豐子愷》(大雁版)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閏無私
拼音:Zhāng Rùn wú sī (Zhang Run wu si)
 

 
張閏無私
張閏無私書籍記載
  張閏無私,八世同居。共織互乳,縉紳不如。
張閏家中和樂融融的故事值得現代人學習
張閏家中和樂融融的故事值得現代人學習

  元張閏,八世不異爨,家人百餘口,無間言。每日,使諸婦女聚在一室爲女功,工畢,斂貯一庫,室無私藏。幼稚啼泣,諸母見即抱哺,不問孰爲己兒,兒亦不知孰爲己母。搢紳之家,自謂不如,至元中,旌表其門。

  先於閏者,唐有張公藝九世同居,宋有陳昉十三世同居。後於閏者,明有鄭濂七世同居,唐宋元明,代有其人。而張閏事,與唐時張孟仁家同,後先輝映。共織一室,不爲私蓄,互乳其子,令人欽佩無已。——《德育課本》

注釋

  1.  爨,竈也。斂貯,收藏也。

  2.  稚,幼小也。哺,飼以食物也。

  3.  搢紳:謂插笏帶間也。古稱仕宦之家曰“搢紳”,俗作縉紳

  4.  至元,顺帝年號。

  5.  旌表:謂建坊賜匾,以表異之也。

翻譯

  元朝時候,有個張閏,他的家里有八代不分炊了。家里有一百多個人口,可是一些兒沒有間隙的閑話。每天叫家里這一大班的婦女們,大家會聚在一個房間里,一同做着女工,做好了以後,就藏貯在一個庫里,各人的房間里,沒有一些兒私下的收藏物件。

  每逢小孩子啼哭的時候,伯母嬸母們無論哪一個看見了,就抱起了給他吃奶,不去問哪一個是自己親生的兒子。這一班小孩子們,也弄得不曉得哪一個是自己生身的母親了。這時候就是縉紳的家里,也都自以爲萬萬不及張家。

  到了顺帝至元年間,朝廷里就派了欽差,在他們的門前旌表起來。

名人評論

  蔡禮旭—踐行八榮八恥榮辱觀講座—2006/9—中國山東慶雲
 
  “在元朝有個讀書人叫張閏, 他是七代同堂。而且他們家族有個現象非常的可貴,就是他下一代的這些晚輩,不管哪個人餓了在那哭著要吃奶,隻要誰聽到誰就喂他奶,不會說這是我兒子我才要 喂,隻要誰看到誰就喂,沒有分别心、沒有私心,這個太可貴了!而且你看當所有婦女對待他們下一代都是這個態度,他的下一代對所有的這些婦女長輩統統一樣的 孝敬,這個家能不興旺嗎?而且所有織出來的這些女工,這些絲帛、衣帛統統放一起,不去那里說我織得多,你織得少,統統放一起,大家一起來經營好這個家族。 團結互助,家道必興盛。”

相關典故

  此處列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較爲知名的家庭多代同居而又能和睦相處的典故。

公藝百忍(唐)

  詳見主詞條公藝百忍
 
  張公藝一生正德修身,重禮重義,忍讓齊家,自北齊至隋朝九代未曾分家,合家九百餘人,家道和睦仁善,被世人譽稱“九世同居”。據史書記載,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前往張公藝家撫慰旌表;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也親自前往撫慰旌表;唐貞觀中,太宗特别命人前往旌表。唐麟德二年,唐高宗去 泰山封禪,路經壽張縣,聽說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每朝都對其表彰,因此慕名造訪張公藝家。唐高宗問張公藝爲何能九世同居。當時已經八十八歲的張公藝答道: “老夫自幼接受家訓,慈愛寬仁,無殊能,僅誠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隨即請紙筆,書寫了一百個“忍”字呈給皇上,並講述了“百忍”的具體内容:“父子 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唐高宗聽後連連稱好,賜給他縑帛以示表彰,當即封張公藝爲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 達爲司儀大夫,並敕修百忍義門。唐高宗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張公藝高壽九十九歲,於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去世。後人稱其爲“張百忍”,並爲其 修建“百忍堂”,以示紀念。

陳昉百犬(宋)

  詳見主詞條陳昉百犬
陳昉百犬等故事對現代家庭教育啟示良多
陳昉百犬等故事對現代家庭教育啟示良多
 
  宋朝時候,有個人名叫陳昉, 他的家里,自從他的祖父陳崇留傳家法以來,合族一同居住着,已經十三代了。家里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一共有七百多個人,而且並不僱一個傭人。上上下下的人, 都很和睦,沒有一個人傳家里人的閑話。他家里每次吃飯的時候,大家一定都一起坐在廣大的廳堂里,沒有成年的人做其他的位置(老幼分席)。 他家里養了一百多隻狗,都在同一個槽子里吃飯,如果有一隻狗還沒有來吃飯,那麼這一群狗都會等它,不肯先吃。因此他鄉里間的人,都被陳家這種風氣所感化。 那時候的州官叫做張齊賢,就把這個事情上奏朝廷,把他家里的徭役統統都免了。

鄭濂碎梨(明)

  詳見主詞條鄭濂碎梨
 
   明朝時候,鄭濂的家族七代都同住在一起,被旌表爲“天下第一家”。太祖皇帝召他來,問他:“你家里人口一共有多少?”鄭濂回道:“大概有千餘人吧。” 太祖皇帝又問他人口如此龐大是如何治家的。鄭濂回答道:“惟有一條,那就是不能妄聽女人們的話。”意思是說,往往女人們常愛傳閑言、說怨言,這就容易導致 大家的不和諧,惟有不聽閑言、不傳怨言,族人才能和睦相處。太祖皇帝聽了十分歡喜,便賜了鄭濂兩隻梨,鄭濂拜謝後就拿着梨回家了。而太祖皇帝暗中又叫校尉 跟着鄭濂回家去,看他究竟是如何做的。隻見鄭濂到了家後,召集了全家人,齊齊朝皇上住的方向拜謝,然後,就叫人抬來了二隻大水缸,將賜的兩隻梨切碎了,放 入水缸中,這樣,全家千餘口人都算是喝到了皇上賜的梨水了。校尉回去將這情況匯報給了太祖皇帝,太祖皇帝更加高興,不得不佩服鄭濂的治家有方。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子棋

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棋類。

大約在南北朝時期(西元500年左右)隨圍棋一起傳入日本

五子棋在日本有很多稱謂,如"五石"、"五目碰"、"格五"、"五法"、"五聯"、"京棋"。日本安政三年(西元1856年),《五石定式集》出版,隨後各種五子棋的書籍紛紛出現,各種流派也發展起來。


西洋棋

有 一個印度的國王,想要獎賞西洋棋的發明者:數學家希薩,他打算準許希薩的所有要求。希薩要了一個西洋棋盤,指著那個棋盤說,照著下面的方法,將米放入每一 個格子: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兩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依此類推。國王對他毫不貪心的要求感到震驚,所以准許了他的請求。

西 洋棋是由一個數學家希薩發明的,那時印度國王,很喜歡西洋棋,欣賞西洋棋的娛樂性。有一天國王召見希薩,國王就問你要什麼,希薩就說他要麥子,並要求一個 西洋棋盤,在西洋棋的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兩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依此類推。當時,國王認為西洋棋只有64格小格,滿足西薩所需的麥子 並不多,所以准許了他的請求。但是,宮廷數學家花了好久的時間才計算出所需麥子的數目2的(64-1)次方。就算把印度所有的麥子賞給麥子也不夠賞,就算 全世界的麥子給西薩也不夠。



象棋

象棋名稱源起

1.「說苑」記載:「足下燕居,則斗象棋,而舞鄭女。」

2.後周武帝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棋名稱由此而來。

3.傳說古代的棋子試用象牙作的,所以稱為象棋。



我國象棋起源於什麼時候?

很 久以來一直未得到圓滿的解答。儘管有人根據宋玉〈招魂〉篇里的〈菎蔽象棋〉和劉向〈說苑〉里的〈斗象棋而舞鄭女〉這兩句話,作為象棋出現於戰國時代的引 證;也有人以晉末北周武帝制〈象經〉,而肯定象棋是周武帝所創製;也還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因此,象棋的起源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和考證。

◆印度說:

象棋以象為名,而印度多象,是以傳說象棋系由印度發明而傳入中國。

◆中國說:

象棋據說是南北朝時北周武帝所發明,周書本紀:「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僚講說。」

◆黃帝說:

黃帝大戰蚩尤,驅猛獸以為陣;象為獸之雄,是以象戰為兵戰。

◆武王說:

傳說為西周武王伐紂時所創作。

◆戰國說: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廢車陣改習馬陣,故傳象棋為戰國時發明。




圍棋

眾說紛紜的圍棋起源


堯舜以棋教子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覺得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



《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很難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注一)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不過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夏人烏曹作賭博圍棋。"(注二)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書中則說,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注三)這樣一來,圍棋又成了尋歡作樂,耍弄權術的工具了。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過是推測而已,堯、舜之說只是編織的美妙傳說。烏曹在《古史考》中被認為是造磚的先祖。在造圍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證。至於皮日休提出的圍棋源於戰國。更不足為信。早在春秋時,孔子就已經提到圍棋了。



也是一種推測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上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像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諷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在內蒙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盤殘局,帶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圍棋和軍事上的運籌帷幄,調兵遣將有幾分相似。戰爭的需要勢必加速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隋書.經籍志》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圍棋的故鄉是中國

有 了上面那些推斷和考古學家的發現,圍棋誕生於何處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圍棋三百年史》的"發端"一篇中說:"圍棋與象棋有它們的共同 的祖先,就是中亞細亞的一種『盤戲'。它流傳於西方成為國際象棋,流傳於東方而受到中國天文及其他科學的影響,改良成為十六道的圍棋。"這種說法是沒有根 據的。



回顧歷史,從《左傳》、《論語》、《孟子》等書中。很容易了解到,圍棋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行,甚至 出現了諸侯列國都知道的圍棋高手。眾所周知,那個時候,中國和西域各國還沒有交往。直至西漢時方有張騫出使西域,中國才和中亞細亞諸國有了文化交流。而那 時,圍棋在中國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了。


其實世界上最早的棋類尚未有定論,所以只能以考古學的角度去推論個個棋類的發源而已。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洋棋

西洋棋
ChessSet.jpg
從左到右是白方的國王、黑方的城堡、黑方的皇后、白方的士兵、黑方的騎士與白方的主教(使用士丹頓棋組
活躍時期 前6世紀-現今
類型 棋盤遊戲
抽象策略遊戲
玩家數目 2人
準備時間 約1分鐘
遊戲時間 當做休閒遊戲,不用計時器時,一盤棋約為10到60分鐘;比賽時使用計時器,則依各個比賽的規定,由10分鐘(快棋賽)到6小時以上不等。
運氣成分
所需技巧 戰術策略、記憶
白方被「將死」
西洋棋

西洋棋英語chess),又稱歐洲象棋國際象棋,是一種二人對弈的戰略棋盤遊戲。西洋棋的棋盤由64個黑白相間的八乘八網格組成。這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遊戲之一,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家中、俱樂部中、網路上以通訊西洋棋或比賽的型式遊玩。

每位玩家一開始都各有16個棋子:一個國王、一個皇后、兩個城堡、兩個騎士、兩個主教和八個士兵。六種棋子的移動類型都不一樣。棋子是用來攻克對手的棋子,目標是將對方的國王處在不可避免的威脅之下以將死對方。除了將死,也可以透過對方自願性地投降而獲勝,通常會發生在大多數的棋子死亡或不可避免將死的時候。棋局也可以在一些情況下和局,導致沒有玩家獲勝。遊戲過程被區分作三個階段:西洋棋開局西洋棋中局西洋棋殘局。西洋棋估計共有1043至1050種棋局變化。黑白棋子各16個,多用塑膠製成,也有用石材製作;較為精美的石頭、玻璃水晶)或金屬製棋子常用作裝飾擺設,西洋棋或歐洲象棋為中國稱呼。

 

歷史

下西洋棋的聖殿騎士,1283年。

西洋棋一般被認爲源自一種印度的遊戲——恰圖蘭卡,7世紀時流傳至波斯成為波斯象棋穆斯林統治波斯後,它被帶到伊斯蘭的國家。九世紀傳入南歐,10世紀時傳到西班牙,11世紀傳到英國。15世紀末,現代西洋棋的規則逐漸成形。現代的玩法與19世紀時的大致相同。由於流傳已久,因此在各地與各時期產生不少的西洋棋變體規則。目前東方除俄羅斯外,雖有廣大下棋人口,但並未出現多位大師級人物,可能源於資訊及教育推廣不普及之原因。

規則

棋盤與棋子

西洋棋棋子
Chess kdt45.svg Chess klt45.svg
Chess qdt45.svg Chess qlt45.svg
Chess rdt45.svg 城堡(城堡) Chess rlt45.svg
Chess bdt45.svg (主教) Chess blt45.svg
Chess ndt45.svg 騎士(騎士) Chess nlt45.svg
Chess pdt45.svg Chess plt45.svg

西洋棋的棋盤為正方形,由32個深色和32個淺色方格交替排列組成。每邊8個方格。淺色棋格稱為「白格」,深色棋格稱為「黑格」,擺放棋盤時要使每位棋手的右下角為白格。

西洋棋的棋子也分為兩種顏色:淺色棋子稱為「白棋」,執白棋的棋手稱為「白方」;深色棋子稱為「黑棋」,執黑棋的棋手稱為「黑方」。對弈雙方各有16枚棋子,分別為一國王、一皇后、雙主教、雙騎士、雙城堡和八士兵。開局時即全部放在棋盤上規定的棋格內。

棋局由白方先下,對奕雙方輪流移動棋盤上既有的己方棋子,一步棋只能移動一個棋子(唯一的例外是「王城堡易位」,是在一步棋同時移動王和城堡)。棋子要不就是移動到未被占據的棋格,要不就是占據對方棋子所在的棋格,並將對方棋子拿出棋盤,稱為「吃子」(這也有一個例外是「吃過路兵」,己方的兵是落在對方被吃兵的後一格)。一個棋格內只能有一個棋子,棋子也不可重疊。

Chess zhor 26.svg
Chess zver 26.svg
a8 b8 c8 d8 e8 f8 g8 h8
a7 b7 c7 d7 e7 f7 g7 h7
a6 b6 c6 d6 e6 f6 g6 h6
a5 b5 c5 d5 e5 f5 g5 h5
a4 b4 c4 d4 e4 f4 g4 h4
a3 b3 c3 d3 e3 f3 g3 h3
a2 b2 c2 d2 e2 f2 g2 h2
a1 b1 c1 d1 e1 f1 g1 h1
Chess zver 26.svg
Chess zhor 26.svg
開局時擺法

走法

國王(King)
又稱為「王」。國王是整個棋局中最為重要的棋子,它是不能被吃的。走法是橫、直、斜走均可,但每次只能走一格。另外,所走到的位置不可有對方棋子的威脅,否則會被視為「違規移動」。吃子與走法相同。
Chess zhor 26.svg
Chess zver 26.svg
a8 b8 c8 d8 e8 f8 g8 h8
a7 b7 c7 d7 e7 f7 g7 h7
a6 b6 c6 d6 e6 f6 g6 h6
a5 b5 c5 d5 e5 f5 g5 h5
a4 b4 c4 d4 e4 f4 g4 h4
a3 b3 c3 d3 e3 f3 g3 h3
a2 b2 c2 d2 e2 f2 g2 h2
a1 b1 c1 d1 e1 f1 g1 h1
Chess zver 26.svg
Chess zhor 26.svg
國王的走法

 

皇后(Queen)
又稱為「后」。走法是橫、直、斜走均可,格數不限,但不可越過其他棋子。吃子和走法相同。
Chess zhor 26.svg
Chess zver 26.svg
a8 b8 c8 d8 e8 f8 g8 h8
a7 b7 c7 d7 e7 f7 g7 h7
a6 b6 c6 d6 e6 f6 g6 h6
a5 b5 c5 d5 e5 f5 g5 h5
a4 b4 c4 d4 e4 f4 g4 h4
a3 b3 c3 d3 e3 f3 g3 h3
a2 b2 c2 d2 e2 f2 g2 h2
a1 b1 c1 d1 e1 f1 g1 h1
Chess zver 26.svg
Chess zhor 26.svg
皇后的走法

 

城堡(Rook)
又稱「車」,一如中國象棋,城堡的走法是橫走或直走,格數不限,但不可斜走,也不可越過其他棋子。吃子與走法相同,另外有一種特殊的走法,稱作「國王城堡易位」。
Chess zhor 26.svg
Chess zver 26.svg
a8 b8 c8 d8 e8 f8 g8 h8
a7 b7 c7 d7 e7 f7 g7 h7
a6 b6 c6 d6 e6 f6 g6 h6
a5 b5 c5 d5 e5 f5 g5 h5
a4 b4 c4 d4 e4 f4 g4 h4
a3 b3 c3 d3 e3 f3 g3 h3
a2 b2 c2 d2 e2 f2 g2 h2
a1 b1 c1 d1 e1 f1 g1 h1
Chess zver 26.svg
Chess zhor 26.svg
城堡的走法

 

主教(Bishop):
又稱「象」,主教只可斜走,格數不限,但不可轉向,也不可越過其他棋子。吃子與走法相同。
Chess zhor 26.svg
Chess zver 26.svg
a8 b8 c8 d8 e8 f8 g8 h8
a7 b7 c7 d7 e7 f7 g7 h7
a6 b6 c6 d6 e6 f6 g6 h6
a5 b5 c5 d5 e5 f5 g5 h5
a4 b4 c4 d4 e4 f4 g4 h4
a3 b3 c3 d3 e3 f3 g3 h3
a2 b2 c2 d2 e2 f2 g2 h2
a1 b1 c1 d1 e1 f1 g1 h1
Chess zver 26.svg
Chess zhor 26.svg
主教的走法

 

騎士(Knight)
又稱「馬」,騎士的走法和中國象棋相同,同樣是走「日」字,或英文字母大寫的「L」形:即先向左(或右)走1格,再向上(或下)走2格;或先向左(或右)走2格,再向上(或下)走1格。不同的是,西洋棋的騎士沒有「絆馬腳」的限制,故騎士可越過其他棋子。吃子與走法相同。
Chess zhor 26.svg
Chess zver 26.svg
a8 b8 c8 d8 e8 f8 g8 h8
a7 b7 c7 d7 e7 f7 g7 h7
a6 b6 c6 d6 e6 f6 g6 h6
a5 b5 c5 d5 e5 f5 g5 h5
a4 b4 c4 d4 e4 f4 g4 h4
a3 b3 c3 d3 e3 f3 g3 h3
a2 b2 c2 d2 e2 f2 g2 h2
a1 b1 c1 d1 e1 f1 g1 h1
Chess zver 26.svg
Chess zhor 26.svg
騎士的走法

 

士兵(Pawn):
士兵的走法是,第一步向前可走一格或兩格,以後每次只能向前走一格,不可向後走,或越過其他棋子。但吃對方棋子時,則是向位於斜前方的那格去吃,另有一種特殊走法「吃過路兵」。
Chess zhor 26.svg
Chess zver 26.svg
a8 b8 c8 d8 e8 f8 g8 h8
a7 b7 c7 d7 e7 f7 g7 h7
a6 b6 c6 d6 e6 f6 g6 h6
a5 b5 c5 d5 e5 f5 g5 h5
a4 b4 c4 d4 e4 f4 g4 h4
a3 b3 c3 d3 e3 f3 g3 h3
a2 b2 c2 d2 e2 f2 g2 h2
a1 b1 c1 d1 e1 f1 g1 h1
Chess zver 26.svg
Chess zhor 26.svg
兵的走法和吃法

 

三個特殊規則

兵的升變
當己方的士兵走到對方的底線(即最遠離己方的一行)時,玩家可選擇把該士兵升級為城堡、騎士、主教或皇后,但不能變國王,也不能選擇不變。
吃過路兵:
當一方的士兵從原始位置向前一步走兩格時,如果所到格的同一橫線的相鄰格有對方的士兵時,則後者可以立即吃掉相鄰的前者,但是佔據原來位置的斜前 方那一格,而不是前者原來佔據的那格。不過可「吃過路兵」的一方必須在對方走棋後的下一步立刻吃,否則就永遠失去「吃過路兵」的機會。
「吃過路兵」的例子
Chess zhor 26.svg
Chess zver 26.svg
a8 b8 c8 d8 e8 f8 g8 h8
a7 b7 c7 d7 e7 f7 g7 h7
a6 b6 c6 d6 e6 f6 g6 h6
a5 b5 c5 d5 e5 f5 g5 h5
a4 b4 c4 d4 e4 f4 g4 h4
a3 b3 c3 d3 e3 f3 g3 h3
a2 b2 c2 d2 e2 f2 g2 h2
a1 b1 c1 d1 e1 f1 g1 h1
Chess zver 26.svg
Chess zhor 26.svg
白方先行,黑方的士兵位於初始的位置。
Chess zhor 26.svg
Chess zver 26.svg
a8 b8 c8 d8 e8 f8 g8 h8
a7 b7 c7 d7 e7 f7 g7 h7
a6 b6 c6 d6 e6 f6 g6 h6
a5 b5 c5 d5 e5 f5 g5 h5
a4 b4 c4 d4 e4 f4 g4 h4
a3 b3 c3 d3 e3 f3 g3 h3
a2 b2 c2 d2 e2 f2 g2 h2
a1 b1 c1 d1 e1 f1 g1 h1
Chess zver 26.svg
Chess zhor 26.svg
黑方的士兵向前走兩格從f7到f5。
Chess zhor 26.svg
Chess zver 26.svg
a8 b8 c8 d8 e8 f8 g8 h8
a7 b7 c7 d7 e7 f7 g7 h7
a6 b6 c6 d6 e6 f6 g6 h6
a5 b5 c5 d5 e5 f5 g5 h5
a4 b4 c4 d4 e4 f4 g4 h4
a3 b3 c3 d3 e3 f3 g3 h3
a2 b2 c2 d2 e2 f2 g2 h2
a1 b1 c1 d1 e1 f1 g1 h1
Chess zver 26.svg
Chess zhor 26.svg
白方吃掉黑方的士兵並移到f6。
國王城堡易位
又稱「入堡」,把國王向城堡的方向打橫移動兩格,再把城堡直接移到國王

的另一側,放在國王的相鄰一格。如果國王與城堡之間有兩個格的稱為「王翼易位」,俗稱「短易位」;國王與城堡之間有三個格的稱為「后翼易位」,俗稱「長易位」。

  • 使用國王城堡易位的前提:
    1. 國王未被移動過。
    2. 參與易位的城堡未被移動過。
  • 如果發生以下情況之一,則暫時不能國王城堡易位:
    1. 當國王被將軍時。
    2. 國王和參與易位的城堡之間有棋子。
    3. 國王所在的格,或易位時國王將要經過的格,或易位後國王將佔據的格,正在受到對方一個或數個棋子的進攻。

棋譜記法

棋盤的每一個格子由一個坐標來表示。橫向的一排方格稱為一「行」,縱向的一排方格稱為一「列」。

棋盤上由同色方格斜角相連而形成的斜行稱為「斜線」。棋盤上的斜線共有26條,長短不一。最長的斜線有8格,最短的2格。斜線用始末兩端的方格代號表示,例如a1-h8斜線、c1-h6斜線。a1-h8斜線和h1-a8斜線又稱「主斜線」或「大斜線」。

為了便於記錄棋譜,棋盤上離白方最近的那一行定為1,最遠的那一行定為8。位於白方最左邊的那一列定為a,最右邊的那一列定為h。這樣,白方左下角的第1格的坐標就是a1,白方王所在的原始位置就是e1,黑方后所在的原始位置就是d8。

代數記譜法
目前通用的是先寫棋子再寫由哪格走到哪格(士兵可以不寫)。例如騎士g1-f3,表示騎士由g1格走到f3格。例如e2-e4,表示白方士兵由初始的e2格向前走兩步到e4格。
當一方有兩個同樣的棋子可以到達同一個方格時,則需要寫出所走棋子起始格的行或者列,例如城堡ad3表示在a3的城堡走到了d3。
如果一方吃掉對方的棋子,則記譜時加上x。例如主教b5xc6主教xc6,表示原先位於b5格主教走到c6格,並且「吃」了對方的一個棋子。
「將軍」時,記譜時加上+。例如皇后c5+表示皇后走到c5格並且「將軍」對方的國王。
記錄國王城堡易位,以O-O表示短易位,以O-O-O表示長易位。
記錄吃過路兵,在著法後加上e.p.(en passant)
記錄士兵的升變,在著法後加上(=皇后)、(=城堡)等。
其他一些常用的記錄棋譜的記號還有:
#x:表示將死。
++:表示雙將。
1/2-1/2:表示棋賽的結果是和棋。
1-0:表示棋賽的結果是白方勝。
0-1:表示棋賽的結果是黑方勝。
記譜時有時還會用到評論記號:
!:有力的著法;
!!:非常有利的著法;
?:錯招;
??:大錯招;
!?:後果不明的著法;
:走任意一著棋。
正式的計時比賽中,如果一方所剩的時間不到5分鐘,則此方可以允許不再記譜。
記譜範例
下面列舉完整記錄的一個義大利開局的例子:
白方:
黑方:
1.e2-e4 2.e7-e5 3.騎士g1-f3 4.騎士b8-c6 5.主教f1-c4
6.主教f8-c5 7.c2-c3 8.騎士g8-f6 9.d2-d4 10.e5:d4
11.c3:d4 12.主教c5-b4+ 13.主教c1-d2 14.主教b4:d2 15.騎士b1-d2
16.國王0-0 17.國王0-0
簡易記譜法:
在比賽中還有簡便的記譜法是先寫棋子,再寫由哪格走到哪格的目的地,不寫來源地。
在可能的時候不用寫棋子的起始位置,不得不寫時按「先列後行」的規則,只寫其一;「-」通常省略;士兵吃子時通常只寫兩個列號。
例如城堡d3表示城堡走到d3格。例如ef,表示白方士兵由e列向斜上方吃子到了f列。
有時為了更簡便也常用棋的英文打頭字母記錄:K為國王,;Q為皇后;B為主教;N為騎士;R為城堡;P為士兵(或可不寫)
完整與簡易記譜的比較:
完整記錄:
白方:
黑方:
1.e2-e4 e7-e5 2.騎士g1-f3 f7-f6? 3.騎士f3:e5! f6:e5? 4.皇后d1-h5+ 國王e8-e7 5.後h5:e5+ 國王e7-f7
6.主教f1-c4+ 國王f7-g6?? 7.皇后e5-f5+ 國王g6-h6 8.d2-d4+ g7-g5 9.h2-h4 主教f8-e7 10.h4:g5++ 國王h6-g7
11.皇后f5-f7 ×
簡易紀錄:
白方:
黑方:
1.e4 e5 2.Nf3 f6? 3.N:e5! fe 4.Qh5+ Ke7 5.Q:e5+ Kf7
6.Bc4 Kg6?? 7.Qf5+ Kh6 8.d4+ g5 9.h4 Be7 10h:g++ Kg7
11.Qf7×

勝負和

將軍將死

西洋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國王將死。比賽規定:當一方的國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威脅)時,即下一步就可以把對方的「國王」吃掉時,成為國王被照 將,攻擊方稱為「叫將」、「照將」、「打將」或「將軍」(check),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設法解除對「國王」的威脅(稱為「應將」,一是把攻擊國王的 棋子吃掉,二是移動「國王」到另一格去,三是用自己的其他棋子把攻擊「國王」的棋子擋住。),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checkmate),棋局即告負。

和棋

西洋棋世界聯合會 (World Chess Federation, FIDE)的規則所規定的「和棋」局面有以下5種:

  • 其中一方雖然其「國王」自身沒有被對方「將軍」,但是卻沒有合法的棋步可走。這種「和棋」稱「逼和」。
  • 任何一方以任何合法走法都無法將死對方。這種「和棋」稱「死局」。例如國王對國王單騎士、或國王對國王單主教等等。
  • 一方提出和棋要求,並得到另一方的同意。這種「和棋」稱「協定和局」。
  • 3次重複同一局面,包括兩種情況:1)即將第三次(或以上)重複;2)剛剛第三次(或以上)重複。由有權提出方提出。
  • 在連續的50個回合內,雙方既沒有棋子被吃掉,也沒有士兵被移動過。由有權提出方提出。

等級計分方法

西洋棋的記分方式實行級別、積分制。級別分別是無級別、30-1級。每個級別需要積累100分。有關輸贏後積分的詳細計算方法如下(注意:輸方扣分等於贏方得分)[1]

  • 和局:雙方現有積分相差10分以內,無積分;相差10-99分,則分低方得(10+差分/10)/2;相差100分以上,分低方得差分/4。   
  • 低階別方贏:雙方現有積分相差100分以上,則得差分/2;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0;相差10分以內,得10分。
  • 高階別方贏:雙方現有積分相差200分以上,無積分;相差100-199分,得2分;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2.5;相差10分以內,得10分。   
  • 下過50盤以後得分/失分會趨於穩定。

等級設定

按等級可分為特級大師國際大師棋聯大師棋協大師候補大師女子特級大師女子國際大師

開局

開局,也稱布局,是西洋棋遊戲的第一階段。一般來說,開局是從雙方棋子的原始位置開始,直到第10-15個回合。

開局的目標

  • 控制中心地區(不一定是用棋子去佔據中心地區)。
  • 國王的安全得到保證。
  • 儘快出子,使自己的子力能迅速到達進攻或防禦的位置
  • 建立起好的兵形,使各個士兵之間能互相呼應,以便進攻和防禦。

開局的完成

  • 雙方主要子力已經基本出動,或者可以隨時出動;就是說,主要子力的主要行動路線已經基本開啟。
  • 國王的位置已經確定;最好已經進入比較安全的位置。
  • 局面結構已經基本定型。
  • 雙方攻守計劃的主要趨向已經基本明確。

開局的分類

現在一般把西洋棋的開局分為:

開放性開局

開放性開局又名「雙王前兵開局」以1.e4 e5 開始。因為容易引起激烈的中心爭奪,造成中心區域的開放,故名。此類開局的開局過程較快,容易為初學者掌握。

開放性開局可以從某些變著轉化為封閉性開局

常見的開放性開局有:

1.e4 e5 2 騎士f3 騎士c6 3 象b5
1.e4 e5 2 f4
1.e4 e5 2 騎士f3 騎士c6 3 象c4 騎士f6
1.e4 e5 2 騎士f3 騎士c6 3 象c4 象c5
1.e4 e5 2 騎士f3 騎士c6 3 象c4 象c5 4 b4
1.e4 e5 2.d4
1.e4 e5 2.騎士c3 騎士c6 3.f4
1.e4 e5 2.象c4
1.e4 e5 2.騎士f3 d6
1.e4 e5 2.騎士f3 騎士f6
1.e4 e5 2.騎士f3 騎士c6 3.d4
1.e4 e5 2.騎士f3 騎士c6 3.象c4
1.e4 e5 2.騎士f3 騎士c6 3.象c4 象e7
1.e4 e5 2.騎士f3 騎士c6 3.騎士c3 騎士f6
1.e4 e5 2.騎士f3 f6
1.e4 e5 2.騎士f3 d5
1.e4 e5 2.騎士f3 f5
1.e4 e5 2.象b5

半開放性開局

「半開放性開局」又名「單王前兵開局」,以 1.e4 開始。因為此類開局的演變介於開放性開局封閉性開局之間,故名。

常見的半開放性開局有:

1.e4 c5
1.e4 e6
1.e4 c6
1.e4 騎士f6

封閉性開局

封閉性開局又名「雙后前兵開局」,以1.d4 d5開始。因為此類開局容易封鎖中心區域,故名。

以前把雙后前兵開局(1.d4 d5)、印度防禦(1.d4 騎士f6 2.c4)以及任何不以1.e4 e5開始的開局都稱為封閉性開局。現代西洋棋理論書籍則把除了雙后前兵開局的其他開局從封閉性開局中分出來,另外分類。這裡取這樣的分類法,以符合潮流。

常見的封閉性開局有:

1.d4 d5 2. c4

(黑方是否接受棄兵可以導致不同的變著路線。)

印度防禦

1.d4 騎士f6 2.c4

常見的印度防禦的變著有:

1.d4 騎士f6 2.c4 e6 3.騎士f3 b6
1.d4 騎士f6 2.c4 e6 3.騎士c3 象b4
1.d4 騎士f6 2.c4 g6
1.d4 騎士f6 2.c4 c5

側翼開局

側翼開局,包括1.c4、1.騎士f3、1.b3和1.f4等種類的開局。

常見的側翼開局有:

1.c4

異常開局

白方的第1步不屬於以上任何一種的開局統稱為異常開局

中局

西洋棋中局的主要目標是:

  1. 為殘局打下基礎和做好準備。如果一方不能在中局時「將死」對方,就要拖延到殘局。這樣,殲滅對方的兵和保護好自己的兵,就是中局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因為兵可以升變。實際上,殲滅對方兵並且保護己方兵在開局的時候就需要加以考慮。
  2. 想辦法去「將死」對方。
  3. 透過各種手段,包括各種戰術(或戰術組合)、各種兌子手段和各種賺子手段,削弱和消滅對方的進攻和防禦的棋力。

殘局

西洋棋的對局分為開局、中局和殘局三個階段。其中殘局是重要的,具有決定性的階段。當對局經過中局後,雙方的棋子顯著減少,局面相對簡化的時候,對 局就進入了殘局階段。不是所有的對局都會經過殘局階段,一些激烈攻防的對局,可能在進入殘局之前,就於激烈的戰鬥中決定了勝負。但是大多數的對局都會進入 殘局階段。

殘局的基本任務是將自己的優勢轉化成為勝利或者弱化對方的優勢從而取得和棋。專業棋手都要對殘局進行嚴格的訓練。很多理論家認為,首先學習殘局會對 初學者更好地學習西洋棋有巨大的幫助,因為殘局不僅棋子數量相對較少,而且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每個棋子的特性和它們之間相互的協調,從而可以更好地學習和 掌握開局和中局的戰略和戰術。

雖然初學者往往從單殺王開始學起,但是實戰中遇到的殘局往往是更加複雜的多子多兵的殘局,作為專業棋手,對所有這些局面的把握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

一些常見的殘局及其勝負形勢

  • 單后、單城堡、雙象、騎士象都可殺單王,但雙騎士不行。

后類殘局

  • 后對城堡:一般能勝。
  • 后對騎士象:一般能勝,但有一種和棋形勢。
  • 后對雙象:一般能勝。另外也有一種和棋形勢。
  • 后對雙騎士:一般是和棋。
  • 后對城堡和弱子(弱子指騎士或象):一般是和棋。
  • 后對雙城堡:一般是和棋,但雙方都有取勝可能。
  • 雙城堡和弱子對單后:一般能勝,但需超過50步。
  • 后和弱子對城堡和一個弱子:一般能勝。
  • 后和弱子對雙城堡:后騎士對雙城堡一般是和棋,后象對雙城堡一般能勝,但最多需85步。
  • 后城堡對后城堡:儘管子力相當,在67.74%的情況下先走者能勝。
  • 城堡和兩個弱子對單后:一般是和棋。
  • 后和弱子對單后:一般是和棋。
  • 后對三個弱子:一般是和棋,對三個同色格象除外。
  • 四個弱子對單后:一般能勝。

城堡類殘局

  • 城堡和弱子對單城堡:一般是和棋,但城堡象對單城堡有很大的取勝可能。
  • 城堡物件:一般是和棋。
  • 城堡對騎士:一般是和棋。
  • 雙城堡對兩個弱子:一般能勝。
  • 雙象單騎士對單城堡:異色格象一般能勝,但最多需68步。
  • 雙騎士單象對單城堡:一般是和棋,但有一些取勝形勢,最多需49步。
  • 城堡象對雙騎士:一般能勝,但最多需223步。
  • 城堡騎士對雙象:雙象為同色格的話,一般能勝,但最多需243步。雙象為異色格的話,一般是和棋。
  • 城堡象對騎士象:如果這兩個象色格相同,一般是和棋。如果這兩個象色格不同,則一般能勝,但最多需98步。
  • 雙城堡對單城堡:一般能勝。

其它殘局

  • 雙象對單騎士:一般能勝〔假設這兩個象色格不同〕,但最多需66步。
  • 兩個弱子對一個弱子:一般是和棋,雙象對單騎士除外。
  • 三個弱子對一個弱子:一般能勝,但可能需要超過50步。
  • 王兵對單王:1有兵方先奪取升變控制格勝
  • 2有兵方先「對王」勝,無兵方先「對王」和。

戰略

西洋棋的戰略,除了具有類似一般戰爭的戰略以外,還具有本身特殊的戰略。以下分別按照開局、中局和殘局來敘述。

西洋棋的戰術

 

人機大戰

編寫一個能下西洋棋的電腦程式,曾是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標的。

基本上人們認為1997年超級電腦深藍與當時的西洋棋冠軍卡斯帕羅夫的六盤決戰,是電腦擊敗人腦的開端。(參見條目:深藍對卡斯帕羅夫)可是,雖然在1997年那場人機大戰,表面上是超級電腦戰勝了人類第一高手,但在具爭議性的第二局中,卡斯帕羅夫懷疑有人類大師影響深藍走棋。

同時,在最後幾步深藍竟然犯下大錯,為卡氏提供長將成和的機會,但卡氏卻沒有注意到而認負,最後一局深藍更只是因卡氏顛倒走棋次序而獲得勝利。而且總計1996年和1997年深藍vs卡斯帕羅夫兩次對戰的成績,後者仍以6.5比5.5勝出。

而在2003年裏,卡斯帕羅夫分別再與超級電腦X3D Frtiz 和 Deep Junior(比深藍強一倍)對弈,均能取得勝局,而這兩次對弈都以和局結束,可見1997年深藍擊敗卡斯帕羅夫的說服力不夠強。

另一位西洋棋世界冠軍克拉姆尼克亦曾與超級電腦Deep Fritz 對弈,時間分別為2002年和2006年。在2002年的對弈中,克拉姆尼克與Deep Fritz 8 以4:4戰和(2勝2負4和);而在2006年,克拉姆尼克在人機大戰中,以2:4敗予Deep Fritz 10,人們認為這才是電腦正式擊敗人腦的時刻。而此後也沒有這些人機對抗賽,因為人類始終難以在64格裏戰勝電腦,比賽的觀賞性也逐漸下降。

大師

大賽

最早的西洋棋比賽可追溯到十六世紀。1886年舉辦了首屆正式的西洋棋比賽,冠軍為斯坦尼茨;而現在的冠軍則是克拉姆尼克

西洋棋與伊斯蘭教

穆斯林聖訓實錄》28:5612記述穆罕默德說:「玩象棋者,如同把手染入豬肉和豬血中。」[2]

1981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禁止玩西洋棋,直至1988年才由最高領袖霍梅尼發佈教令解禁,容許非賭博性質的玩象棋行為。[3]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鋼琴

1889年平台鋼琴廣告
機械箱於上方直立設計的鋼琴
雙機械箱的鋼琴

鋼琴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普遍用於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用於作曲和排練音樂十分方便。彈奏者通過按下鍵盤上的琴鍵,牽動鋼琴裏面包著絨氈的小木槌,繼而敲擊鋼絲弦發出聲音。

鋼琴音域寬廣,音色宏亮、清脆,富於變化,表現力很強。獨奏時,可演奏各種氣勢磅礡、寬廣、抒情的音樂,亦可演奏歡快、靈巧、技巧性很高的華彩樂段;鋼琴在樂隊中,可發揮巨大的作用。它還經常作為伴奏樂器使用。

鋼琴因其豐富的樂理表達能力,被稱作「樂器之王」[1]

 

古代鋼琴

現代鋼琴發明以前,巴洛克時代,就已經有了兩種類似的鍵盤樂器。一種是撥弦古鋼琴(又稱大鍵琴羽管鍵琴),這些種類的古鍵琴的發聲原理類似於吉他這樣的撥弦樂器,用機械傳動裝置帶動一個撥弦的小臂由羽管或皮製撥子撥動琴弦,缺點是沒有辦法控制力度,音量總是一樣大小。另一種是古鋼琴(又稱擊弦古鋼琴翼琴),體積較小,用銅楔槌擊打琴弦,和鋼琴不同的是,楔槌不是立刻離開琴弦,而是保持在弦上的壓力,直到手指離開琴鍵,因而古鋼琴可以用手指控制音量,並且可以有細微變化的效果,音色富有歌唱性,缺點是音量很小,只適合家庭使用。

17世紀藝術歌曲的發展,對伴奏樂器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小提琴聲音太細,魯特琴的技巧太難以掌握,各種古鋼琴的音色和音量又不能讓人滿意。鋼琴的出現,讓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早期的鋼琴

克利斯托弗利

鋼琴的發明者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美第奇家族的樂器製作師克利斯托弗利(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1年)。克利斯托弗利原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羽管鍵琴的製造者,在總結了羽管鍵琴和古鋼琴的 優缺點以後,在約1709年試製了一種增加了擊槌裝置的鍵盤樂器,它和古鋼琴的最關鍵的區別是擊弦機的機械系統:擊槌敲擊琴弦後會立即彈開,使琴弦持續振 動,直到手指離開琴鍵;而且擊槌彈開後不會來回彈動,同時又可以迅速的重複擊鍵。在之後鋼琴發展中,這些因素都保留並不斷改進,它同時解決了不能隨意控制 演奏音量的缺陷,克利斯托弗利給它取名「有強弱的羽管鍵琴」(gravicembali col piano e forte)[2],這台樂器也就是第一台鋼琴。克利斯托弗利製造了大約20台鋼琴,現存於世還有三台:一台制於1720年,四個八度,現存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3];一台制於1726年,四個半八度,現存德國萊比錫;一台制於1722年,現存義大利羅馬

希爾伯曼

1711年,義大利作家Scipione Maffei寫了一篇文章介紹這件新的樂器,包括不太準確的機構圖解。這篇文章在西歐廣泛傳播,很多工匠都據此製作鋼琴。1726年,德國人管風琴製作師希爾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1683-1753)根據這篇文章也製造了一台鋼琴,並加入類似現代鋼琴延音踏板的手動音栓,可以揚起琴弦上制音器。1730年代,希爾伯曼曾把他製造的鋼琴介紹給巴赫,不過巴赫當時並不喜歡它,抱怨高音太弱,動態範圍不廣。之後希爾伯曼又進行了改進,1747年巴赫訪問柏林,試奏並稱讚了希爾伯曼的鋼琴。希爾伯曼有很多學生,他們對早期鋼琴發展有重大的貢獻,其中重要的12位,稱為「十二門徒」。部分人移居英國,在德語國家和英國逐漸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製造流派。

維也納式擊弦機

十八世紀後期,鋼琴的製造越來越多。希爾伯曼的學生斯泰因(Johann Andreas Stein,1728-1792)在德國奧格斯堡開始了鋼琴的製作。斯泰因鋼琴有一個後向的擊槌,比起現代鋼琴,對觸鍵力度非常敏感。莫扎特於 1777年訪問奧格斯堡,並且試奏了斯泰因的鋼琴(當時斯泰因鋼琴取消了克利斯托弗利鋼琴的擒縱機構(escapement)),後來在寫給父親的信里, 莫扎特稱讚斯泰因鋼琴的音質均衡,製造工藝精湛,但是也指出缺少擒縱機構。斯泰因之後進行了改進,發明了Prellmechanik擊弦機,加入了擒縱機 構,完善了延音踏板。斯泰因的女兒Nannette Streicher和女婿Johann Andreas Streicher在維也納繼續鋼琴製造的生意,他們是貝多芬的朋友,貝多芬擁有一台Streicher鋼琴。同一時期在維也納還 有其他鋼琴製造師,包括Anton Walter,他製造的鋼琴的音量比Streicher鋼琴大一些。Walter是莫扎特的朋友,莫扎特在1781時購買了一台Walter鋼琴。還有 Conrad Graf(1782-1851),他製造了貝多芬最後使用的鋼琴,同時開設了維也納第一個批量製造鋼琴的企業。這些在德語國 家發展的鋼琴稱為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除了三角式,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還有方形鋼琴(square piano)。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使用木質框架,每個音有兩根琴弦,擊槌外有皮革包裹,琴鍵的白鍵和黑鍵的顏色和現代鋼琴相反,聲音比現代鋼琴要弱,對比 清晰,混響時間短一些。

英國式擊弦機

從1760年代開始,由於德國的七年戰爭,希爾伯曼的很多學生移居英國,其中楚姆佩(Johann Christoph Zumpe)開始在羽管鍵琴製作家Burkat Shudi的工場製造便宜的方形鋼琴。這種方形鋼琴雖然沒有擒縱機構,技術上相對落後,但是卻非常流行,在鋼琴取代羽管鍵琴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68年J.C.巴赫用這種方形鋼琴作鋼琴史上的第一次公開演奏。

荷蘭人Americus Backers和Shudi工場的兩個技工布羅德伍德(John Broadwood)及Robert Stodart(這兩個人也是希爾伯曼的學生)一起發明了更加先進的擊弦機,增加了擒縱機構和check,聲音更加渾厚深沉,但是降低了觸鍵的靈敏度,需 要更深的觸鍵。這種擊弦機被稱為英國式擊弦機或布羅德伍德擊弦機。英國式擊弦機鋼琴的外觀類似羽管鍵琴,每個音有三根琴弦。1769年布羅德伍德和師傅 Shudi的女兒Barbara Shudi結婚,後來接手了Shudi的工場,並改用自己的姓(直到今天還存在),它製造的鋼琴曾運給貝多芬。

現代鋼琴的發展

鋼琴結構圖

19世紀初,各種鋼琴已經盛行於歐洲,但它還在不斷的改進中。

  • 1809年,法國人埃拉爾改進了鋼琴機械,可以使小槌迅速地重複擊弦,在這樣的鋼琴上就能彈奏比較複雜的樂曲了。這種結構形式至今還使用於三角鋼琴上。
  • 1780年,瑞士舒迪創製了制音踏板,從而提高了音樂的和弦連接能力,增強了共鳴效果,同時也使得音樂獲得清晰的頓音效果。
  • 1826年,美國工程師霍金斯採用了軸釘、軸架和攀帶改進了擊弦機構。在這一時期內還有不少製造者對鋼琴的支撐結構、弦列的安排以及小槌材料等進行了改進。

結構和原理

直立式鋼琴

鋼琴從外形上主要分成立式鋼琴平台鋼琴

平台鋼琴是鋼琴最原始的形態,現在一般都用於音樂會的演奏。立式鋼琴的琴弦為交錯安裝,既省空間亦具備音色和音量。

鋼琴由弦列、音板、支架、鍵盤系統(包括 黑白琴鍵和擊弦音棰,共88個琴鍵)、踏板機械(包括頂桿 和踏板)和外殼共六大部分組成。平台鋼琴和立式鋼琴的基本結構是一樣的。

演奏方法

鋼琴用大譜表記譜。需要時,可用兩行高音譜表或兩行低音譜表記譜。

演奏技巧

鋼琴的演奏技巧十分豐富,可以自如地彈奏各種音階半音音階,各種音程的跳動,各種雙音、和弦以及各種複雜的樂曲。

  1. 單音的運用及八度或數個八度的重複。
  2. 各種音程的雙音。
  3. 各種三音組成的和弦。八度音程重複的(完全重複或不完全重複的)三音和弦。
  4. 各種四音和弦及四音和弦的八度重複。
  5. 各種旋律與伴奏的織體。
  6. 各種類型的對位(複調)結構。
  7. 各種結構的綜合音型。
  8. 踏板的運用。一般鋼琴有三個踏板,左邊為弱音踏板,踩下該踏板後,餘音甚少,多用於弱奏;右邊為延音踏板,踩下該踏板後,琴音可延長,聲音響亮, 多用於長時值音符或強音的演奏。中間的腳踏會因應鋼琴的設計而有不同用途,多數為減音腳踏,用法不只是踏一下,而是要踏下後再向左推,而有部份設計是踏一 下是啟動,再踏一下是關閉;踏下減音踏板後,有一塊絨布隔在琴鎚與琴絃之間,以減底聲量;但減音系統有一個壞處,因為所有琴弦由一塊絨布覆蓋,震動可能會 伸延到其它的琴弦,從而影響音準;另一種中間腳踏的用途是「特定連音踩板」,用途主要是用作選定琴鍵去延音,用法是先彈下琴鍵不放,踩下「特定延音踏板」 不放,沒有選的音沒有餘音,通常有特定延音的鋼琴也有「減音裝置」,以手掣操控,通常在琴鍵之下的左右兩邊。
  9. 轉調。

鋼琴品牌

直立式鋼琴內部
平台鋼琴內部

奧地利

貝森朵夫

貝森朵夫鋼琴廠有限公司(德語L. Bösendorfer Klavierfabrik GmbH)是一家奧地利鋼琴製造公司,其母公司是日本山葉株式會社[4]

不同於一般的鋼琴製造商,貝森朵夫是唯一一家生產92鍵以及97鍵的平台鋼琴的廠商(一般鋼琴為88鍵)。

貝森朵夫鋼琴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鋼琴製造商之一,該品牌由納茨·貝森朵夫於1828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創立。其製造的平台鋼琴以頂級的品質聞名於世。1839年,公司接受當時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皇家委任狀專門為皇室提供頂級平台鋼琴。

納茨去世後,他的兒子路德維希貝森多夫於1859年接管公司的運營並於1860年將公司遷至新址,後來成為貝森朵夫音樂廳。從1872年至1913年關閉,它一直是維也納首屈一指的音樂廳。1909年,公司被一名叫卡爾·胡特爾斯特拉瑟的商人買下,並於1966年售予晶寶國際公司。直至2002年,公司被奧地利Bawag P.S.K.銀行購得,公司股權又回到了奧地利人手中。但是2007年12月20日,Bawag P.S.K.銀行又把公司所有的股權賣給了日本的山葉株式會社[5]

捷克

佩卓夫

佩卓夫(Petrof)為一個捷克鋼琴品牌。有約140年歷史。音色圓厚、透明。[6]

中國

施特勞斯(Strauss)

珠江鋼琴(Pearl River)

廣州珠江鋼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州珠江鋼琴集團股份、廣州珠江鋼琴集團、廣州珠江鋼琴,以及珠江鋼琴(英語Guangzhou Pearl River Piano Group Co.,Ltd深交所002678),於1956年由廣州市政府設立當時名為「廣州市珠江鋼琴工業公司」,以及「廣州珠江鋼琴集團有限公司」,而主要股東為廣州無線電集團有限公司,屬於一個生產鋼琴及其他樂器的廠商。

而主要生產及銷售各種類型鋼琴產品,而品牌包括「愷撤寶」、「珠江」、「里特米勒」,以及「京珠」[7],董事長為施少斌,總部位於廣州市荔灣區芳村花地大道南漁尾西路8號。

招股價為13.5元人民幣,發行新股為4,800萬股,集資額為6.48億元人民幣,股份則在2012年5月30日於深交所中小板上市[8]

法國

普勒耶爾(Pleyel)

德國

法蘭山德

法蘭·山德(Franz Sandner & Co.)由法蘭·山德於1924年在德國所創立,傳承了山德家族於18-19世紀專業製造樂器的技術,以手工製造鋼琴與提琴為主,產品行銷歐洲美國各地。[9]

義大利

法吉歐利

法吉歐利鋼琴是一家位於義大利頂級三角鋼琴製造公司。每年僅從唯一的工廠手工生產110架鋼琴,年收入約為600萬歐元。[1] 目前台灣總代理為琴峯樂器。

日本

河合樂器

河合樂器製造公司(英文:Kawai Musical Instruments Manufacturing Co., Ltd.,KAWAI)是一間著名鋼琴製造公司,由日本河合小市創建的。公司總部位於日本靜岡縣濱松市中區寺島町200番地。

山葉樂器

山葉株式會社{Yamaha}是一家生產樂器音響設備及音效產品的日本公司,現時是世界上最大的樂器生產商。Yamaha亦有生產鋼琴。

韓國

三益(Samick)

英昌(youngchang)

美國

斯托里克拉克(Storyclark)

斯托里克拉克鋼琴目前於中國上海生產[10]

梅森翰姆林[11]

史坦威(Steinway & Sons)

史坦威公司(Steinway & Sons)是一家美國鋼琴製造公司。

亨利·史坦威Heinrich Engelhard Steinwey,後來改名為Henry E. Steinway)於1797年出生,是一位德國美國人。1836年,亨利·史坦威在他的廚房中打造了他第一部鋼琴。1850年亨利·史坦威跟他的妻兒移民到美國。1853年時在美國曼克頓成立了史坦威公司Steinway & Sons[12]。他第一部在公司生產的鋼琴現在於紐約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自1855年開始,史坦威鋼琴在一些歐美的展覧中獲得多個金牌獎。1857年,史坦威成立了第一個史坦威鋼琴展示中心,1866年,史坦威公司成立了史坦威演奏廳

1995年,史坦威音樂資產公司與塞爾瑪公司合併,成為史坦威樂器公司Steinway Musical Instruments)。

電鋼琴

電鋼琴是一種電氣樂器,外形和鋼琴類似。與使用合成器電子鋼琴的不同在於它使用機械發聲,再經由拾音器轉化成電信號,發聲原理和電吉他類似,都是以模擬信號直接輸出到電鋼琴專用的樂器放大器或輸出到錄音設備,而非像鋼琴般以其木箱外殼來直接共鳴發聲。

和鋼琴類似的地方是,其木造琴鍵牽動鋼琴裡面包著絨氈的小木槌,這結構是一模一樣的;繼而敲擊鋼絲發出振動,這個運作原理都是相同的。 不同的地方是,並不是以箱體的的振動發聲,而是運用了電磁學原理,由每條琴弦對應的每粒拾音器來感應並收集每條琴弦的振動。 當琴弦振動時,切割了拾音器的磁感線,從而使拾音器接上的導線中產生不同頻率電流,當這些電流通過電子音箱還原時,就成了電鋼琴的聲音。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樂器史文獻記載上有一段幾近完全的空窗期,因此要找出低音提琴的歷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事實上並沒有人知道低音提琴是誰發明的,遠在1519、1543、到1647年,都有自稱是發明者的人描述過,而在17世紀後半期,義大利羅馬卻還有一位製琴者自喻是發明低音提琴的第一人!
常常許多理論家認為Contrabasse這個名稱是由製琴者所給予的,但這是個錯誤!Double Bass / Contrabasse(低音提琴)這個名稱的由來是經過了幾個世紀才演變而來的;最初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在那時弦樂器統稱為Viol(古提琴),而古提琴又有高音、次中音、及低音古提琴,Bass Viol 也就是當時對低音提琴的稱呼。另外在16、17世紀,義大利則又產生了一個名詞"Violone",但它是一個不精確的名詞,這個名稱常用來稱呼古提琴(Viol),但在1619年又有文獻記載指稱為Bass Viol(Contrebasse de Viol de Gambe),意指低音提琴,特別是指體形較大且音色較低沈的樂器,如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有3弦、4弦及5弦。巴洛克時期,此字在德國是指低音提琴(Double Bass),而在義大利是指較早期的大提琴(Violoncello)類型樂器。

通常人們常將低音提琴歸類為較近代的樂器之一,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我們可追溯到16世紀,那時已有"Violone"這個名詞產生,而"Violone"是指在古代弦樂器(Viol)家族中體形最大且音色最低沈的樂器,這指的也就是Grande bass viol (倍低音提琴)。因此,低音提琴並不是比大提琴現代的樂器;相反地,大提琴的出現遠比低音提琴來的晚!

在德國,低音提琴有五種型款,弦數為3弦、4弦及5弦。除了1/4、2/4、3/4、4/4之外,還有一種體積更小、攜帶更為方便的提琴,稱Contrebasse de Biere,在鄉村間的啤酒屋才見得到。
最早的低音提琴是分別在義大利與德國被製造出來的,它們都為4條弦。弓的種類分為:法式、義式與德式。義式最後合併為法式。

16世紀到18世紀,對於低音提琴的歷史以及它的角色,都一直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與說法。
古低音大提琴從16世紀以來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即在教堂內拉奏,作為聖歌團的伴奏,替歌曲製造出回音,並使其在高音部份更具厚實穩固。
1539年,首次出現在歌劇院及戲劇院。18世紀後半期,低音提琴始在樂團中演奏最低音的部份,至於它最初用入正規樂曲,則為葛路克的作品中發現。在小型樂團方面,低音提琴扮演著加強低音聲部的角色。
在室內樂方面,17世紀的後幾年有三重奏產生,(二個女高音與一把低音提琴)目前低音提琴為管絃樂團樂器演奏,偶爾用於室內樂,有時是協奏角色。在爵士及舞蹈方面,是由撥絃奏出。
長久以來由於低音提琴手的程度不佳以及樂器的種種問題,使得低音提琴在樂團中未被重視,甚至被懷疑它的存在性。
一直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貝多芬有結識一位傑出的低音提琴演奏家達果奈提Dragonetti,因此在他的交響曲裡配置了許多低音提琴的部份,尤其是在第九號中。
之後陸續有不少作曲家如:馬勒、華格那、史特勞斯、拉威爾、史特拉汶斯基等,在他們的交響作品中都相當重視低音提琴。
傑出的低音提琴演奏家相繼有達果奈提Dragonetti、玻特西尼Bottesini、庫塞維斯基Koussevitzky等等,近十年較值一提的是蓋瑞卡爾Gary Karr。

「國際低音提琴聯盟」成立自1967年,會員來自世界各地,目前已超過3000 人。

另國際低音提琴比賽已有將近20年歷史,至少分佈於6處:大不列顛、捷克、丹麥、芬蘭、日內瓦、羅馬等地。

低音提琴的音色是輕盈且溫和的,它與其他弦樂器尖銳的音色比起來更具特色。目前為低音提琴而寫的作品,已包括了有200多首協奏曲。因此,低音提琴的未來發展是相當廣闊且樂觀。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吉他

古典吉他(尼龍線)
民謠吉他(鋼弦)

吉他英語Guitar),又譯為結他。屬於彈撥樂器,通常有六條弦,形狀與提琴相似。吉他在流行音樂、搖滾音樂、藍調民歌佛朗明哥中,常被視為主要樂器。而在古典音樂的領域裡,吉他常以獨奏或二重奏的型式演出;當然,在室內樂管弦樂中,吉他亦扮演著相當程度的陪襯角色。

 

源流與發展

語詞流傳

電吉他

「吉他(結他)」一詞,來自英語 Guitar 的音譯。而自古至今,即便是使用不同的語言文字的國家,對於這個樂器的稱呼,都有相似的發音---例如:西班牙語Guitarra法語Guitare德語Gitarre義大利語Chitarra。而「tar」這個字根,則是出自梵語,在波斯(今伊朗)及北印度一帶,有「弦」的意義;後來這個語詞的流傳,又經歷了古希臘的 kithara (cithara),阿拉伯語的 gitara,以及古法語的 guiterne,最後才演變為現代英語:Guitar。而這樣的轉變,也讓人感到疑惑,因為在樂器的分類中,古希臘的 kithara (cithara) 是屬於理拉琴族,吉他則是歸類在魯特琴族。因此,關於吉他這個語詞的來源,至今仍是沒有定論的。

追本朔源

吉他雖然是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但關於它的起源卻是眾說紛云,目前所知道的說法有三種:第一種就是前面所描述的,源自歐洲古希臘的西塞拉琴 kithara (Cithara)。第二種,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長頸魯特琴演變說。第三種則認為,吉他是演變自古埃及的 哥普特琉特琴 (Copric Lute),由當時的阿拉伯-摩爾人傳入歐洲,並逐漸演變成的今天的吉他。早期有關音樂的文獻,大部份都已散佚,因此在沒有確切證據的情況下,吉他的起源 仍是沒有結論,但它久遠的歷史,則是顯而易見的。在埃及的許多考古資料中,曾經發現四種很像魯特琴的樂器,因此就有學者認為,這種樂器就是吉他的前身。早 在紀元前一世紀左右,也有學者在今印度巴基斯坦附近的石雕上,發現貌似吉他的魯特琴,而這種魯特琴又比埃及魯特琴還要像吉他,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吉他便是經由印、巴一帶流傳到歐洲。

演進歷程

在中世紀階段,歐洲音樂仍未發展出完整的和聲概念,因此吉他展開了漫長的演進之路:

文藝復興時期 (十六世紀初)
通過西班牙的制琴師和演奏者不斷的探索和改進,吉他逐漸定型為類似現在常見的古典吉他。同時,隨著吉他的發展,也產生了許多著名的吉他演奏家和教育家。另外,當時的西班牙皇室將這個「平民的小玩意」定為正式的宮廷樂器,這也使得吉他進入了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巴洛克時期
古典時期 (十八世紀中後期)
德國人將原來的五弦吉他改裝成六弦吉他,而且皆改為單弦,不再使用弦組。這樣的改變,使得吉他的發展步入第二個黃金時期。
19世紀初
吉他的外觀開始定型,並慢慢演變成我們現今所看到的樣子,更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全世界,在這段期間,湧現了許多傑出的吉他演奏家和作曲家。
19世紀後期
被譽為「現代吉他之父」的弗朗西斯科·塔雷加和塞戈維亞,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完善了許多演奏技巧,並創作了大量且優秀的吉他作品,使得一度流行於民間的吉他,終於真正登上古典音樂的聖堂。這是吉他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黃金時期。
20世紀至今
吉他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風靡的樂器之一,其多樣的風格、出色的表現力、豐富的技巧、迷人的音色無不深深吸引著人們。

吉他的分類

吉他可概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歴史悠久,以木製共鳴箱擴音的木吉他。其二,是發明於二十世紀,以擴大機擴音的電吉他。木吉他常被用於古典音樂、民 間音樂及流行音樂的演奏或伴奏。電吉他則是在搖滾、藍調、爵士及流行音樂中,佔有其特殊的地位。而電吉他的發明與問世,對西方流行文化及音樂發展也有很重 要的影響。然而,隨著電子科技與工藝技術的進步與結合,吉他的面貌及內涵,又有了更多的轉變。現代的吉他,依據其構造方式、發聲原理、功能取向的不同,又 可以再細分:

  • 夏威夷吉他

包括夏威夷吉他和電吉他,定弦和姿勢彈奏方法與西班牙吉他完全不同,以彈奏旋律為主,聲音優美。

  • 西班牙吉他,分為三類:
    • 古典吉他:又名西班牙吉他,又名西班牙古典吉他。主要演奏古典樂曲,技巧豐富,藝術性很高,主要使用尼龍弦,聲音柔和典雅。
    • 民謠吉他:主要為歌曲伴奏或自彈自唱,可以用手指或撥片(pick匹克)彈奏,娛樂性很高,採用鋼弦,聲音明亮。
    • 弗拉門戈:發源於安達盧西亞地區,過去為舞蹈和歌曲伴奏,後來借鑒古典吉他技巧,藝術性得到提升可以獨奏,外形和古典吉他類似,採用尼龍弦。
  • 電吉他 :

第一把電吉他在木吉他的基礎上加裝拾音器來擴大音量,後來都採用實心吉他,是現代流行音樂,搖滾樂中重要的伴奏獨奏樂器。

吉他的構造

Acoustic guitar specs.JPGElectric guitar specs (front side).jpg

木吉他

現今常見的木吉他,普遍都是六條或十二條琴絃,但亦有四絃、八絃、十絃的型式。而其整體由「琴頭」、「琴頸」、「琴身」三大部份所組成,以下將針對這三大部份的諸元及其作用逐一說明:

琴頭 (Head)

琴頭的主要作用,在於支撐吉他前端的琴弦張力。而在外觀的設計上,琴頭正面多半會印有吉他的品牌標誌;有些客製化的吉他,則會在琴頭嵌上裝飾圖案;有些吉他則會在琴頭外緣嵌上護邊。琴頭與琴頸交界之處,也是很脆弱的部位,很容易因為碰撞而發生斷裂。

弦鈕
弦鈕 (Tuning Heads)
有齒輪式及油壓式兩種,主要用來調整琴弦的張力。琴弦張力愈高,聲調也愈高,反之則愈低。弦鈕的材質,以塑膠-金屬、木材-金屬的組合較為常見。
黃銅材質之上弦枕
上弦枕 (Nut)
置於琴頭與琴頸的交接處,主要用來維持吉他前端琴弦和指板間的距離。弦枕上會有淺溝用以固定琴弦位置,防止滑動。弦枕的常見材質,有塑膠、駝骨、牛骨、塑鋼以及金屬等。
牛骨材質之上弦枕

琴頸

琴頸和指板的材質與音色息息相關。楓木(maple)琴頸能產生明亮的聲音,並大大增強大琴體吉他的高頻表現,而桃花心木(mahogany)則會將整體音色變得更為溫暖,更具木質感。

指板

指板也對整體音色有所影響,雖然它的作用就像蛋糕上的糖衣,而不是蛋糕本身。巴西玫瑰木,以及與它相近的熱帶雨林類似木種,能增加亮度與延音,而印 度玫瑰木則能夠讓中頻更肥厚。基本上只有黑檀木(Ebony)可以用在音樂會琴上,上品的黑檀木顏色烏黑而帶光澤,密度及硬度均十分高,作為指板也確實是 很好的材料。產地以非洲的較好,而其他熱帶地區亦有生 產,但一般均缺少光澤,密度亦稍有不如。

琴身 (Body)

亦可稱為共鳴箱,木吉他賴以發聲的關鍵之處,其整體係由面板、側板及背板所接合而成。相較於琴頭與指板,琴身的面積較為寬廣,因此也是廠商常用來展 現吉他裝飾藝術的重點部位。面板與背板皆是平面,但有部份木吉他因為外觀設計、聲響效果或木材用料的因素,其背板會有些微的弧度。而面板、側板及背板的木 料選用,則是影響吉他音色與響度的決定性因素。

面板 (Top)

吉他琴體的每個部份各有所長,只是影響有深有淺,一般觀點而言,決定吉他音色表現的因素中,面板,似乎造就了琴體對於彈奏的反應,反應的速度、延音 的長短、泛音的音色,以及每個音符基本音色的力度和質感。大部分的製琴師(不是全部)認為,面板用材對於樂器的音色,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常見面板材料如: 桃花心木(mahogany)、紫檀木(rosewood)、楓木(maple)、黑壇木(ebony)以及松木(spruce)
面板可分為單板及合板,單板是由一整塊完整的木材所製成,音色與各方面表現都遠大於合板;合板是由品質較差的木材或是木屑以人工的方式壓合而成,音色與各 方面表現較差,但因售價便宜,常用於給初學者的入門琴,奇特色是琴身會特過噴漆上色,色彩較為多樣化,而單板琴多數不會這樣做(漆會影響音色的表現),而 是顯現木材的原色。

Acoustic guitar bridge.JPG
琴橋 (Bridge)
與指板一樣,多是以質地堅硬且密度高的木料製作,主要用來支撐吉他的後段琴弦張力,並透過下弦枕把琴弦的振動傳遞至面板。琴橋上會有一個細長型的 溝槽,用來放置下弦枕及拾音器;另外也會有數個圓孔排成一列或二列,用來安裝琴弦及弦釘;而圓孔的個數,則是依琴弦數量來決定。如同指板與音色的關係一 般,琴橋的用料,對於整體音色沒有太大作用,但是對於琴體其他部分的音色,有所加強或影響。而琴橋在面板上的位置,是決定吉他音準的因素。

牛骨材質的下弦枕

下弦枕 (Saddle)
常見的製作材料為塑膠、獸骨 (牛骨、駝骨、象牙) 或是塑鋼與金屬。下弦枕對吉他音色的影響程度,佔大部份,其主要作用是將琴弦的振動傳遞至琴橋,並決定琴弦與指板的間距。(弦枕工藝坊)
以黑壇木製作的弦栓
弦釘 (Bridge pin)
亦稱為弦栓,多以塑膠製作(所反映音質最差),而市面上也有黑檀木或其它材質的弦釘,其作用是固定安裝在琴橋上的琴弦及傳遞弦上的震動去琴身而產生音響。弦釘材質對吉他音色的有一定的影響。
響孔 (Sound Hole)
吉他發聲的主要部位,當琴弦振動時,其振動所產生的聲音頻率,會透過下弦枕傳遞至琴橋,再由琴橋傳遞至面板,接著再擴散至側板及背板,最後在琴身內部逐漸形成共鳴,並透過背板將聲音反射到響孔外。

電吉他

是運用電磁學原理,切割拾音器上磁感線引起不同的頻率的電流,再利用音箱還原電流的電子樂器

琴頭 (Head)

琴頭上主要是為了安裝卷弦器,而且琴頭上還顯示了吉他的品牌、生產日期及編號等信息

琴頸 (Neck)

琴頸上面有一個個品格,用來調節吉他的音程,琴頸的形狀一般有U字型和三角形。像fender的吉他一般有21個品格,gibson的吉他有22個品格,現在很多吉他已經有24個品格了,應當根據自己的需要購買適合自己的吉他。

琴身 (Body)

以琴身形狀來區分,主要可分為LPST、SG、V等形狀。
若以特性來分,大略可分成空心(hollow body)、半空心(semi-hollow body)、腔心(chambered body)、實心(solid body)琴體之電吉他,以及各種材質製成之琴體,都與弦的共鳴略有差異,使得弦被捕捉到聲音各異其趣。
而實心電吉他最早被爵士樂手兼發明家萊斯·保羅設計出來是為了解決半空心吉他較容易出現回授的問題。
實心琴體的電吉他在往後更進一步的影響了近代音樂的發展,由於對琴體本身的依賴性較不如木吉他,在造型上通常能取得較大幅度的自由。
而空心、半空心、半實心由於經常地使用在爵士樂上,所以又常被泛稱為爵士吉他。

琴橋 (Bridge)

常見的琴橋有固定式、大搖座、小搖座。

拾音器 (Pick-up)

感應弦的振動並將之轉化為電子訊號之裝置。可粗略的分為單線圈(singal coil)、雙線圈(humbucker),雙線圈又可分封閉式及開放式; 並有被動式及主動式之差異,被動式為一般傳統只靠感應起電之電流做為訊號發出之拾音器,主動式為了減少對雜訊的接收,本身的感應力通常不若被動式,但此同 時又造成了訊號不夠強烈,所以再加上了一枚電池給電以增強訊號。 而一般電吉他會配置一至三個拾音器,配置在琴體上不同的位置,會有略異音色表現。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吉他

吉他大概是迄今設計最完善的樂器。從16世紀西班牙和英國的宮廷到今日巴西小鎮或洛杉機的錄音室,吉他不但留傳下來,而且日益普及。 沒有任何一種樂器,能像吉他一樣具有群眾魅力;現代吉他大師,例如古典吉他大師威廉斯(Julian Bream)、著名搖滾樂手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諾普弗(Mark Knopfler)、克拉普頓(Eric Clapton)等,更將人們不拘時空地相互結合。

  吉他在發展成今日的保羅式、史特拉托卡斯特式及吉布森式等搖滾樂用的吉他之前,曾歷經多次變革。然而它與最初西班牙南部山區安達魯西亞人在跳佛拉明柯舞時所使用者,並無太大的差別。

  這種樂器設計簡單,但好的吉他製作曠日費時,而且價值千金。理想的吉他背板及側板應用花梨木製成,以雲杉木為腹板,烏木為弦橋,桃花心木為琴頸,尼龍及鋼絲混為六弦。但是我們和好友相處時,用來彈奏助興的吉他,大多是用普通的木材製成的。

  古典吉他音域極廣,傑出演奏家所能彈奏出的效果更是驚人。他們的妙手在琴格上飛舞,就會贏得「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讚歎。耹聽西班牙作曲家的吉他作品,會使人想起鬥牛勇士的丰采、南美洲的平原和山岡,以及安達魯西亞山區的佛拉明柯舞者。



吉他的發聲原理

  吉他有六根弦,指板上通常有二十個弦橋(或稱指格),音域為四個八度以上。用手指撥弦振動而發聲,可以單獨彈出一個音,也可掃奏和弦,由音箱產生共鳴。電吉他完全靠電子擴音來發聲,古典吉他則是靠撥弦的強度來決定聲音大小。



小提琴

一般人在提到所知的樂器時,幾乎不可避免地都會把小提琴擺在前幾位。它清脆的聲音,人人耳熟能詳。它的音質多變,在管弦樂團佔有主導地位。

小提琴是所有樂器中最為人喜愛的一種,優美的音色和出色的情感表現,實在是獨奏最理想的樂器。近幾世紀來,小提琴一直大受演奏家和聽眾歡迎。此外它在交響樂和室內演奏器中扮演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所有現代樂器中,小提琴可說是最簡單的一種,主要的部份包括一個上過漆、光滑、中空的木製共鳴箱,以及一個長長的琴頸;四條絃緊繃繃地架在琴頸上。這 種曲線優美的設計,並不祇是徒具裝飾的功能,其大小的比例完全是依據聲樂學設計的。小提琴的外形雖簡單,結構卻可細分成七十個部份。

  小提琴的存在可遠溯至西元1550年,至於何時成為有地位的樂器,則要追溯至1600年左右了,當時它第一次以標準的姿態出現在義大利的歌劇交響樂團裏。到了1626年,法王路易十三在宮中組織交響樂團,小提琴的地位因而再提高,自盧利以後,它的聲譽更為卓著。

在早期,由於小提琴的絃太粗,而且架得太鬆,所以音調呆板而低微。在十八到十九世紀之間,小提琴製作技巧得到小提琴作曲家韋發第和塔替尼諸人的啟發而大有 改進。他們在協奏曲和奏鳴曲獨奏時要求飽滿、清晰而響亮的聲調,因此改用較細的絃,而且把絃拉得較緊,以使演時能發揮得盡善盡美。其他細小的改變是小提琴 的內部結構和指板,以便承受額外的拉緊。

  於是,演奏的水準大大提高,不僅節奏流暢,而且能闡釋曲中的意義。左手奏技巧已漸臻完美,而新指法亦不斷推陳出新。

  在十八世紀初期,已開始流行把小提琴架在顎下演奏,取代抵著胸部或鎖骨的演奏法。十八世紀末期弓絃也有顯著的改善,彈性較佳,長度寬度皆有增加。

   十八世紀末期,小提琴已建立現代的形式,中世紀的小提琴再也派不上用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因帕格尼尼(1782~1840)而大放異彩,他出神入化的 演奏,令聽眾如痴如醉,幾近歇斯底里的境地,有人譽之為「小提琴之王」,誠非過譽。帕格尼尼為小提琴創作了許多複雜而美妙的音樂,至今仍是音樂界名手的最 有挑戰性的項目和靈感的泉源。

  小提琴是最好的獨奏項目,若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麼小提琴則為樂器之后。現今一流而為聽眾熟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有:海飛滋、史坦因、曼紐因、佐克曼等。

  在地中海沿岸各國,小提琴是浪漫抒情的象徵,樂手在小餐館桌旁用它來取悅年輕的情侶;同時,它也是跳舞時的良伴,幾乎所有傳統舞蹈均以小提琴伴奏。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常見吟唱詩人一邊歌唱一邊拉奏弦樂器。

小提琴是最能表達感情的樂器之一,許多作曲家用它來喚起聽眾的共鳴。藉著不同的演奏方式,小提琴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以弓拉琴弦,可以產生柔和的 琴聲,營造安靜詳和的氣氛,亦可發出如童聲高音般的純淨音色;以弓擦琴弦,可以產生充滿怒意的刺耳效果,用來描繪暴風雨過境或暴亂場面。

  手指沿琴弦滑動按壓,則可以為悲傷的音樂增添令人感到顫抖的效果。以指撥琴弦產生短促明快的聲音,則與輕快的氣氛相互呼應,常用來描繪舞蹈或雨滴落地時的情景。

  近年來,小提琴成為現代流行樂及爵士樂愛用的樂器之一。許多搖滾樂手及流行樂器手已棄用音響合成器,把音樂改編成採用大量小提琴的管弦樂曲,以創造比較柔和的效果。



小提琴的發聲原理

拉弦或撥弦可發出聲音。琴身內部的空氣藉此產生振動而發聲,稱為共鳴。

  四條琴弦自小提琴的底部延伸,跨過琴馬,至指板尾端以弦軫固定。調音方法是扭動弦軫以調整琴弦的鬆緊。

  琴音的高低決定於琴弦的大小、粗細及張力。愈短、愈細、愈緊的琴弦,所產生的音愈高。起初琴弦以羊腸製成,如今多半用合成材料取代。

File:NW Folklife 2008 - Ashraf Hakim 01.jpg

大提琴

大提琴16世紀末葉便有了,前身是15世紀的古大提琴( Viola da gamba),一種夾於膝間演奏的弦樂器。古大提琴比大提琴小,也沒有那麼渾圓,其弓法與大提琴弓法相同。

   大提琴的英文原名Violincello,後簡縮為Cello。體積大概有小提琴兩倍,因而可產生高度共鳴。它和小提琴或其他弦樂器家族一樣,都有四根 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演奏時輕輕夾於兩膝間,底部以一根可調整高度的金屬棒支撐。演奏方式計有用弓毛拉弦、用手指撥弦和用弓桿敲弦。

  大提琴十七世紀初期首度以伴奏樂器的姿態出現,在早期交響樂團中和大鍵琴演奏中擔任低音部份,才在樂器當中建立重要地位。音色溫暖渾厚,在管弦樂團中有時與低音大提琴合奏,突顯低音部;有時則與弦樂器中音部合奏,擔任引導節拍的角色。

  大提琴穿越管弦樂團奏出如歌的旋律時,沒什麼能與之相匹敵的了,這也是大提琴最動聽的時刻。

  許多作曲家寫了不少大提琴樂曲,韋瓦第在創作時,亦十分偏重大提琴,賦予它與小提琴相等的地位。大提琴的音色饒富變化,適合用於表達各種情感。

十八世紀初期之後,幾乎每個作曲家都把大提琴列入演奏目錄裏,包括巴哈的大提琴獨奏組曲,以及海頓、德佛亞克、艾爾加的協奏曲,這些音樂名家把大提琴的技 巧提昇到更高的境界。二十世紀的大提琴家以西班牙卡爾薩斯最負盛名,其他重要的名家有佩利、傅尼愛、陶特李爾和羅斯託波維契。



大提琴的發聲原理

發聲原理與小提琴相同,只是音高較低。樂器頂端的四個琴軫用來調鬆調緊弦線以調音,而且必須受得起外加的壓力。



名人語錄

大提琴就像一個青春永駐的美女,與時俱進的不是年歲,而是更苗條、更靈巧與更綽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笙  Netted Stinkhorn


撰稿者: valonia
最後修正日期: 100年07月12日

學名: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ex Pers) Fisch

Dictyophora duplicata

科名:鬼筆科(Phallaceae)竹蓀屬(Dictyophora)

別名:長裙竹蓀、竹參、竹蓀、僧竺薯、面紗菌、網紗菌、竹姑娘

竹笙的學名是「長裙竹蓀」,其是營養豐富的名貴食用菌,為真菌門,擔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竹蓀屬中的隱花真菌類,分佈區包括了日本、中國、北美和台灣,其中又以中國四川、雲南一帶是竹笙主要產地之一,台灣竹林地也有野生種竹笙,但現多為人工栽培種。

竹笙於夏秋季生長,多生長於海拔200~1500公尺的多雨濕熱帶地區的竹林落葉層和腐竹根下,是主要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

子實體在竹林或闊葉林地上單生或散生,幼時子實體為卵蛋形,表面平滑,軟質富彈性,白至淡粉紅色,3~4公分;而成熟的菌體呈筆狀圓柱形,高15~20公分,徑2~3公分。

圓柱狀的菌柄,表面海綿狀,中空,白色。子層托成鐘罩形,高2.5~3.5公分,徑2~4公分,膜質,污黃褐色,表面皺紋摺,覆有墨綠色孢子粘液物,惡臭 味。從子層托內垂出網膜如裙狀至地面、圓錐形,徑約0.4~1公分,白色,網目不規則圓形,而菌裙是竹蓀分類的重要特徵。菌托蛋形,徑約3~4公分,白色 或粉紅色,表面有惡臭粘液。菌柄及子層托菌絲為圓形細胞狀。擔孢子長橢圓形,表面平滑,無色,無類澱粉質反應。若將其菌蓋臭頭切去, 曬乾之後會有香味。

竹笙整個菌體顯得非常優美、色彩鮮豔稀有,也被稱是「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

竹笙約在每年十月左右,成熟孢子會散播入酸性紅壤中,兩個月後,孢子便會萌發長出菌絲體,遇到腐竹便可以蔓延生長,五個月後即可長出菌蕾,再經兩個月伸出 地面,而這時便要及時採收,切去菌蓋,清洗黏液後,其他部分則以火焙或曬乾,壓成扁形處理,再按品質好壞,條形長短,肉質肥瘦等分級包裝,即成商品。

竹笙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達15%以上,含21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有8種,可消化率達80%以上,比任何蔬菜都高,又富含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A、 D、E和多種礦物質。不僅能滋補健身,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且對高血壓、膽固醇過高及腹壁脂肪過厚等疾病,均有很好的食療效果,又香味濃郁、滋味鮮美,所 以自古就被列為「草八珍」之一。

另外,竹笙也具有抑制微生物活動的作用,用竹笙與肉共煮的肉湯,在28~30度下培養,和不加竹笙的肉湯作對照,發現竹笙肉湯會比肉湯變壞速度遲了2~3天,可見竹笙有抑制微生物的保鮮效果。

目前,已知的竹笙品種有8種,人工栽培的有短裙竹笙、紅托竹笙、長裙竹笙和棘托竹笙四個品種,鮮品品質是以長裙竹笙、棘托竹笙、短裙竹笙、紅托竹笙為序; 不過曬成乾後,就不按品種來分,而是按菌體、形狀、色澤等進行分級論價的,如長度不同,從十六厘米至十厘米不等而分為上中下三級。

優質的竹笙,其色澤淺黃味香,肉厚而柔軟,菌朵完整,所以在選購上,需除外觀完整外,也要注意勿買外觀過白的竹笙,可能是添加過量的二氧化硫造成,這會引 起氣喘或過敏體質者之不適,因此,買回的竹笙要先用清水沖泡1~2個小時,烹調時要打開鍋蓋,以讓二氧化硫揮發,確保安全。

另有一種也是常以單生或群生生長在竹林的「黃裙竹笙」,其外形和竹笙相似,但其菌褶是橙黃色的,而且具微毒,不可食用。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翼善冠[編輯]

 
 
翼善冠
明定陵出土金絲翼善冠
定陵出土金絲翼善冠
中文名稱
正體 翼善冠
簡體 翼善冠
注音符號 ㄧˋㄕㄢˋㄍㄨㄢ
漢語拼音 yìshànguān
韓文名稱
諺文 익선관
韓文漢字 翼善冠
文觀部式 ikseongwan
馬賴式 iksŏnkwan

翼善冠,又稱翼蟬冠。是的一種,是明代皇帝藩王親王郡王等所著之首服,也是朝鮮王朝國王王世子越南皇帝、東寧王朝延平王及王世子與寧靖王琉球國國王的首服。

歷史[編輯]

明太祖朱元璋戴翼善冠的畫像

翼善冠發展自唐代襆頭,唐代男子興頭戴軟腳襆頭身穿圓領袍服,襆頭專門用以纏裹頭髮髮髻。而唐代的襆頭髮展到宋代出現了官員公服展腳襆頭,外形方正。到了明代,朱元璋極力恢復唐宋時期漢人的服制。明代官員所著公服便沿襲宋代。

而常服則是圓領袍搭配展翅的襆頭,俗稱烏紗帽,帽胎或竹或木,或紙,兩片展開的帽翅則是薄黑紗。因而君與王所戴的則是兩翅向上折的,故稱「翼善冠」。明代的皇帝和如朝鮮國王等藩王所戴的翼善冠在外形的尺寸和顏色上有所區別,不得僭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邦友血案

劉邦友血案
日期 1996年11月21日
早上8:00-9:00(UTC+8
地點 台灣桃園縣桃園市
目標 不明,疑為桃園縣長劉邦友
形式 謀殺屠殺
武器 槍械
死亡人數 8
受傷人數 1
主兇 不明
參與者 2(可能)

劉邦友血案[1]是1996年11月21日早晨,發生在桃園縣第十二任縣長劉邦友官邸的一起震驚台灣社會的槍擊殺人案件,造成八死一重傷,其中包括劉邦友本人。劉邦友也因而成為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第一位於任內遇害的縣市首長。

 

事發經過

被害者與涉案人員

被害者一共九人:當時的桃園縣長劉邦友、縣長的機要祕書徐春國司機劉邦明、官邸警衛劉明吉劉邦亮、官邸幫傭劉如梅、桃園縣議員莊順興鄧文昌衛生局技士張桃妹。被害者們被兩名身著雨衣歹徒挾持到官邸警衛室中,以近乎槍決的方式槍擊頭部,結果造成八死一重傷,只有縣議員鄧文昌在急救後死裡逃生。

偵查過程

由於鑑識人員到場時,犯罪現場已因急救人員急於搶救被害人而遭破壞。據《時報週刊》報導,部份警察於犯罪現場採樣時,又未帶手套,使現場遭受進一步之破壞。加以歹徒行徑違背一般常理,使警方難以判斷凶手是針對何人、何事而來,唯一的倖存者鄧文昌則因腦部嚴重受創,記憶受損,故未能作證。另外一位目擊者則因個人精神狀況持續不佳,亦無法作證。

後續影響

在此案發生後的半年內,台灣又接連發生彭婉如命案白曉燕命案兩件重大刑案,被視為台灣治安嚴重敗壞的開端,更間接釀成中央政府政治危機。另由於此件命案未能偵破,係因人們忽略犯罪現場完整保存之重要性所造成,故命案發生後,社會開始意識到完整保存犯罪現場之重要性。警方在刑事鑑識上也更嚴謹,不像過去那樣重人證物證

 

 

劉邦友血案,李昌鈺說:“就是他幹的”

我在2010年7月4日參加「台灣平民政府」的成立大會,地點:交通部綜合大樓會議廳(雖我不認同這個組織),結速完遇見陳媛河女士證實劉邦友血案的真實性

陳緩荷與李昌鈺合照

 

1996年11月21日:早上,劉邦友在桃園縣長官邸被不明人士以行刑式手法槍殺,同時在官邸內的縣長的機要祕書徐春國、司機劉邦明、官邸警衛劉明 吉、劉邦亮、官邸幫傭劉如梅、桃園縣議員莊順興、鄧文昌、衛生局技士張桃妹均被相同手法槍擊頭部。唯一的倖存者縣議員鄧文昌雖腦部中槍,經送醫急救後死裡 逃生,但智商僅如幼童。

台灣最大刑案劉邦友血案,李昌鈺博士有重大突破。馬英九執政後一再強調人權立國,而自由民主是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價 值。身為劉邦友血案重要線索,我是在政府保護下被警察挾持關進監獄迫害。在國際刑警調查,紐西蘭和澳洲總理來函致意,官員不理媒體不報.解嚴後20年要透 過網路曝光,對台灣的民主是大大諷刺.我希望透過連署督促政府公開真相,同時嚴懲肇事者。

 馬英九哈佛大學老師孔傑榮憂心台灣司法不公,馬政府辦綠不辦藍,其來有自。本該是階下囚的吳伯雄扶搖貴為國民黨主席之後,不但公然嗆總統有種抓他,並且挑釁司法用軍法審判他,請問特偵組在那裡?


本人作為劉邦友血案重大線索,多年來生命一直受到威脅,生活在恐懼之中,連最基本的活動自由都失去了。政府保護受害人的識責何在?馬英九所謂捍衛司法人權從何說起?

 

馬英九當選之後,我向法務部長王清峰及總統馬英九陳情,結果完全沒有回應,而且也沒有保障我的安全。

 

2009年01月09日:有人膽敢到我的住處來,所幸被我撞見,才逃過一劫。之前吳伯雄請友人轉告:「給一億,不要住台灣。」

 

劉邦友血案案發至今已經十二年了,你聽過劉邦友血案嗎?你知道嗎?兇手已經找到了,卻沒有繩之於法,這個懸而未決的案子在旅美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博 士和國內相關單位鍥而不捨的努力下,案情已經明朗。李昌鈺博士斷口直言:「就是他幹的」,知名記者張友驊向李博士求證過:「就是他幹的,還有別人。」我請 內政部長蘇嘉全向李昌鈺博士求證結果:有新方向(刊登在2005年11月21日聯合報頭版)。

 
我叫陳緩荷,資深新聞工作者,國立台灣大學畢業(1980),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所,分別在台北長庚醫院,臺大醫學院,世界衛生組織(WHO),台灣資策會(III)擔任工程師,曾經在香港信報,香港經濟日報,台灣時報週刊,工商時報,獨家報導,擔任專欄作家。

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涉嫌劉邦友血案,此事經由前法務部長廖正豪調查有案,因我是劉邦友血案重大線索,據知情人士透露,吳伯雄派人追殺我,吳伯雄曾擔任內政部長十年,他利用在警政系統的良好關係對付我。

1997年5月和7月:我分別向法務部長廖正豪陳情,法務部展開調查,調查顯示,我被追殺的案子已成為劉邦友血案的重大線索.

1996年11月21日:桃園縣長劉邦友任內在官邸被殺害,同時殺害的還有另外7人,此案至今懸而未破,

根據1999年11月22日:中國時報記者李作平報導,劉案的兇手是警察。國際知名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說"就是他(吳伯雄)幹的.".李昌鈺說李登輝不要破.

台灣總統李登輝關心劉邦友血案,將其列為最重大案件,本人也受到保護,但是1998年 7月,法務部長廖正豪卸任後,我的安全保障就沒有了.

1998年8月:初即有人找上住處,我在住所天主教會險遭不幸;

1998年08月11日: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遭險境,得到蔣仲苓國防部長協助,

1998年08月15日:我在北台聯合報被挾持;

1998年08月19日:我被跟蹤到台大宿舍,李鴻禧教授報警送我離開;

1998年10月12日:我到台南避難,接待我的友人王群光,蔡賽美受到外界壓力,在連戰副總統官邸的警衛協助我離開.

1998年10月16日:我住處友人陳偉德告知受到外界壓力,限我3日內離開;

1998年12月05日:我到信義分局筆錄說吳伯雄要追殺我,當天即有人到我住所以恐嚇語氣說話;

1998年12月07日:內政部長黃主文說他處理了。

2000 年02月02日:在立委施明德助理陳涓淇陪我同前往台北刑事警察局筆錄,被刑事警員挾持不讓我離開,並且由信義分局扣留準備遣送出境,後來由大馬友誼中心 代表Dr.YusofAhmad協助,由友人王兆億交保離開。之後房東說警員多次到我住處找我,友人向我透露警員向 他們打聽我的行蹤,要通缉我,將我遣送出境.

2000年03月07日:友人告知警方到我住處要人,我應找個地方避一避;

2000年03月08日:我去世貿向波蘭駐台官員求助,我的行蹤明顯受到監視。

2000年03月底:我向內政部長黃主文投訴我的安全顧慮,黃主文對我說要我不要到處亂跑就沒事.

2000 年04月18日:我被台北信義分局警員楊培雄,Adam和黃美慧挾持(在台北市敦化北路102號馬航公司前門,時間下午二時半)並拘留(沒有公文),根據 台灣拘留法,任何外國人被拘留15天即應有權免於繼續拘留,此外,在我被挾持之前,台北市警察局長王進旺也已將我的陳情(吳伯雄涉嫌劉邦友血案),以公文 函送台北市刑大和信義分局,但卻沒有受到重視。

2000年05月05日:大馬友誼中心高級官員Mr.Hashim到拘留所見我,他要我簽收旅行文件,我說我的護照仍然有效,拒絕簽收.Mr.Hashim說我表弟從大馬寄機票,我說沒交代拒收.

我說要見Dr.Yosuf,Dr.Yusof在2000年5月8日到拘留所見我,說台北市警局長有公文在哪裡,我說公文可以查明,Mr.Yusof又問我楊培雄和Mr.Hashim說我的護照遺失,我說我的護照並未遺失,

2000年05月11日:大馬友誼中心 的一位職員到拘留所見我,並作筆錄(我沒有簽字),他說是奉Dr,Yusof之命,要協助我離開拘留所。

2000年06月:信義分局拘留所主任李明前伸張正義,寫簽呈給楊培雄有關我的拘留,之前李明前主任也曾告知該局外事科施科長和楊培雄有關台灣拘留法.而我在信義分局拘留50天內,楊培雄不准我對外聯繫.

2000年06月09日:我被轉送到三峽外國人收容中心拘留,第二天即2000年6月10日,拘留中心警員限制我20天不能對外打電話,當天拘留所新股長指示不讓我下樓或打飯,而當我去見張股長也不獲允許。

2000 年06月24日:我因細故被送到戒護所,張股長見了我說他們沒有理由這樣處罰我,因為我沒有案子,按理3日後我應在2000年06月26日離開戒護所,但 是當天值班女警員不讓我離開,多拘留我一天,事實上2000年6月27日下午有國外重要人士到拘留所諮詢我的情況。

2000年06月29日:友人王兆億在下午4點多非會客時間到拘留所見我說是奉楊培雄之命,他說要談條件.

2000年07月09日:拘留所女分隊長說第二天,信義分局警員要帶我離境,當天晚上我的行蹤即受到監視.

2000 年07月10日:早上六點多,拘留所女分隊長和一位女警親自到拘留室帶我出去,我說身體不舒服,後來我由南非籍馬美玲編號(2698)陪我下去,信義分局 警員說我的case結束了,我說我要回台北,因為我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信義分局警員即告訴三峽警員這件事(即遣送我)要謹慎,由於我拒絕被遣送,當天早上 我回拘留室之後,女分隊長和一位女警又到拘留室將我帶到戒護室女分隊長說這是長官吩咐的,我怕出狀況,只好順從之,後來我對張股長說他們要將我遣送出境.

張股長後來告知我將於2000年7月15日被護送出境.張股長要分隊長讓我打電話求援,但是分隊長不允許,

2000 年07月15日:楊培雄和兩位拘留所男警員到拘留室準備將我遣送,我拒絕在拘留公文上簽押,拘留所的一位男警員因此粗暴將我的手扭傷.強行拖我下樓,當時 Mr,Hashim已經在拘留所辦公室等候,我請他協助,Mr. Hashim說他無能為力,警員不會聽.事實上Mr.Hashim之前曾通知我的家人2000年7月10日到機場接我。

2000年07月 15日:我被遣送出境當天,楊培雄將我雙手扣上手銬,由黃美慧和一位警員護送到機場,在機場的航警局,Mr.Hashim交一本台灣馬來西亞單程護照給 我,並要我在護照上簽字,Mr.Hashim跟航警局接洽,讓我快速通關,我就這樣被遣送出境,我抵達吉 隆坡國際機場,移民廳官員問我的新護照的來歷,我告知我的居民證和護照都留在台灣,我是被挾持離開台灣的,移民廳官員收下我的新護照,並且開立一封公文,

日期就是2000年07月15日,要我在一個月後向吉隆坡總局說明原委,我向大馬警方報案,希望大馬警方向台灣政府討回公道,同時追究相關失責人員的責任,我向大馬警方敘述我在台灣的遭遇;

(1)我的安全受到威脅:由於涉嫌劉邦友血案的吳伯雄現在台灣位居要職,我是血案的重要線索,對他造成壓力,因此被相關人士以非正當手法遣送出境.

(2)台灣的一些官員告訴我:我的拘留是不合法程序,我可以向台灣當局申請國家賠償.

(3)我被台灣警員非法居留將近3個月,並且在不公正被遣送出境.

(4)由於我被遣送出境,我的重要文件包括身分證,護照,銀行提款卡都在原住處,(已託人取回 )這對我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困擾。

(5)前法務部長廖正豪曾告訴我說,我留在台灣比離開台灣安全,而Mr..Hashim卻沒有徵詢和調查這個案件下,強制安排我離境.Mr.Hashim作為一個大馬駐台官是否有責任保護國民?因為我不是在自由意願的情況下被押送離開台灣的.這是一種嚴重侵犯人權的做法。

2004年01月14日:本人入境時,海關人員即詢問我是否是第一次到台灣,我告知曾久居此,可見我的相關檔案已被消除。

2004年01月27及28日分別有人到我住處找人,我慶幸脫險。

2005年03月04日:下午,我現住處房東和一人突擊開啟我房門.我正巧在隔壁房,逃過一劫.

台灣知名記者張友驊曾找記者問李昌鈺博士得知“就是他(吳伯雄)幹的還有別人"

我希望台灣政府積極處理此案.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6) 人氣()

林宅血案

林宅血案為1980年2月28日發生於台灣的一起兇殺案件,由於被害者為當時因美麗島事件而收押中的林義雄的母親與雙胞胎女兒,事涉敏感,時機巧合,不但是林義雄入獄時,且是三十餘年前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日子,因為當時所有政治犯以及異議分子之住家事實上都在政府警察情治人員的嚴密監控之下,所以即使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許多人依然認為此案是國民黨政府所主導的一場殺雞儆猴式的謀殺,藉以動搖各地黨外人士的意志。此案至今仍未偵破,已成懸案。

 

案情描述

1980年2月20日,林義雄美麗島事件而被警總軍法處以叛亂罪起訴,並拘禁於新店監獄候審。2月28日中午,林義雄的母親林游阿­妹被殺十四刀(前胸六刀、後背三刀、右手一刀、左手臂三刀、頸部一刀),慘死在台北市信義路住處地下室樓梯旁,林義雄一對7歲的雙胞胎幼女林亮均與林亭均各被­刺一刀由後背貫穿前胸喪命,而長女林奐均被刺六刀(前胸一刀深及肺部,後背五刀)重傷。田朝明夫婦的大女兒田秋堇當時是林義雄秘書、也是第一時間到林家親眼看見血跡斑斑及林奐均一息尚存的人。田朝明的妻子田孟淑則在仁愛醫院代簽林奐均的術前病危通知書。林奐均經急救後脫險,林義雄妻子方素敏則因探監而倖免於難,此案震驚國內外。謀殺案現場情況有幾點特別之處:一、沒有翻箱倒櫃的痕跡,財物無損失;二、門窗都未遭破壞;三、四人倒臥之處空間不大,但內部擺設都相當完整;四、鄰居都未聽到有異聲。[1]

凶手以短刺刀捅入,接著橫向反勾,刀刀致人於死,由於凶手手法極為專業,應為受過軍事專業訓練之人所為,而且當時所有政治犯以及反對人物之住家事實上都在政府情治人員的嚴密監控之下,凶手無理由能夠在林宅監控人員眼皮底下進入林宅、做案、逃逸且不留痕跡,故更令社會大眾認為該案是出自國民黨情治單位之手。

3月2日,警方依林宅家中遺留的一盒全新的水果盒追查,懷疑林義雄一名外籍友人家博(Bruce Jacobs)可能涉案;家博為澄清與該案無關,前往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作說明。3月3日,治安單位為全力偵辦林宅血案,特由全台所­有治安單位聯合組成專案小組,下面還設立了14個搜證小組,並且懸賞新台幣200萬元緝兇,但至今仍未偵破。

一項機密資料顯示,警備總部在命案發生時,曾截聽到應是凶手的一名男子,由林宅撥出一通電話至台北市「金琴餐廳」,但此案最重要的線索竟在案發一年後,國家安全局才告知警方專案小組,導致喪失了破案的最關鍵時機。專案小組成員表示,此電話紀錄在血案爆發一年後才曝光,警總當年是刻意隱瞞,還是疏忽,因人事變遷,已不可考,也沒人打算追究。[2]

後續

1996年11月,時任台北市長陳水扁要求當時的台北市刑警大隊大隊長侯友宜重新啟動「撥雲專案」偵辦動作,但因全案已懸宕多年,相關人證、物證有所缺漏,在辦案上經常遇到瓶頸 。[3]

2009年3月,時任台灣總統馬英九指示重新調查林宅血案與陳文成命案,以最高檢察署為首組成聯合專案小組。但最後因年代久遠,偵查難有突破。[4]而現在因已過了最長25年的刑事追訴期,故找到真凶亦無法加以定罪。[5]

事後

林義雄入獄後,林妻方素敏與女兒林奐均面臨生活困境而打算將凶宅出租或出售;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基督徒及海外基督徒籌款新台幣780萬元買下凶宅,建立教會,即現今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義光教會」。每年2月28日上午9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都會在義光教會舉行追思禮拜,隨後專車前往宜蘭林家墓園舉行追思活動。林奐均之後前往美國讀書,並且與傳教士印主烈(Joel Linton)結婚,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英文教育碩士,是一位音樂家。目前林奐均與印主烈一家七口定居於台灣。

 

 

獨家/林宅血案34年懸案 到底誰殺了無辜的幼女跟阿嬤?

2014/04/23 20:46:00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記者李仙棋、王智萱/台北報導


震驚社會的林宅血案疑點重重,案發34年都還沒破案,但第一線前往現場的前台北市鑑識中心主任謝松善就表示,現場血流成河,冷血恐怖的手法至今都讓他難以忘懷,再加上多個線索,案發一年後才陸續從國家安全局曝光,專業的犯案手法以及詭異不合邏輯的案情,都讓他印象深刻。


林宅血案34年懸案 鑑識人員難忘


民國69年發生的林宅滅門血案,兇手殘忍至極,案發34年,第一線偵辦鑑識的警務人員至今難以忘懷。前台北市鑑識中心主任謝松善:「這個案子在我腦海裡一直不能忘懷,因為最主要的是殺的太殘了,血像瀑布一樣,(從樓梯間)整個流到地下室。」


林宅血案34年懸案 鑑識人員難忘


行刑式的血案,震驚了當時純樸社會,沒有人相信,究竟是誰會冷血到一口氣奪走年邁阿嬤和二個七歲雙胞胎妹妹的寶貴生命。前台北市鑑識中心主任謝松善:「兇 手其實是有預謀的,而且非常專業的,因此他在現場把凶刀血衣啊,幾乎全部帶走,甚至於我很驚訝的,(兩姐妹)他刀痕的位置,他只有一刀、背部一刀,(姐妹 倆)刀痕的位置也幾乎一公分不差。」


林宅血案34年懸案 鑑識人員難忘


下手毫不遲疑,離開前更不忘把電線剪斷的專業手法,讓偵辦方向指向殺手甚至情報人員,再加上當年林義雄因美麗島案在押,住處四周,警備總部早安排人員24小時監控,嫌犯怎能不破壞門窗迅速進屋?冷血的殺害三人又沒發出聲響,犯案後,更疑似大膽的從林家打了通回報電話。


林宅血案34年懸案 鑑識人員難忘


三立記者王智萱:「位在台北市新生北路和南京東路口,這裡有一家咖啡店,但34年前它的名字叫做金琴,林家血案發生當時就有一通電話,從林家打到這裡來說 要找姓王的。」姓王的,是通報暗號嗎?這關鍵的線索,竟然是在案發一年後,國家安全局才告知專案小組,錯失破案關鍵,直到解嚴後,其他線索才陸續曝光。


林宅血案34年懸案 鑑識人員難忘


前台北市鑑識中心主任謝松善:「有不同的證人有指認說,從現場有個大鬍子的人背了個包包走出來。」


林宅血案34年懸案 鑑識人員難忘


34年過去,目擊者一度出現,但所有線索卻像斷了線的風箏,沒有任何下文,林宅血案留下重重疑點,陳冤不知何時才能昭雪。


林宅血案34年懸案 鑑識人員難忘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江淹

江淹
出生 444年
南朝宋
逝世 505年
南朝梁
職業 南朝文學家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江淹少時孤貧好學,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出身士族中最低的次門寒素)[1]。江淹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早年仕途上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下,受廣陵令郭彥文案牽連,被誣受賄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曾多次諫勸,劉景素不納,貶江淹為建安吳興縣令。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年),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把江淹自吳興召回,並任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大加重用。之後一路官運亨通,終於在初攀升到高位的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受封伯爵,以金紫光祿大夫之位退休。他的一生,見證了次門寒士靠絢麗文才爬升,最終升至高位的不平凡生涯。

 

生平

幼年·初仕

江淹的祖父江耽和父親江康之都在南朝宋任縣令(六品),家世不高。江淹六歲能詩,十三歲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砍柴供養母親,但是他非常好學,仰慕司馬相如梁鴻的為人,喜歡學習寫文章。江淹約在460年代中期就開始入仕,最早是擔任「南徐州從事」的小官。「從事」在當時是地方長官自己任命的一種屬官,大概等於現在的助理。這樣的官職沒有較高的品秩和待遇,實際上還不能算是朝廷正式的官員,但是能夠接近掌權者。接著他轉任「奉朝請」,這也是一種類似天子隨從的官職,在當時已經降低為次門寒士的起家官。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跟從建平王劉景素於南兗州,劉景素是一位喜好結交士人的王爺,江淹的仕途似乎頗有希望。約在此時,江淹被出身高門甲族的大隱士何點(437-504年)另眼相看,讓他打破寒素出身的界限,[2]於名士社交圈逐漸顯名。

陷獄和陳情

不久,廣陵縣令郭彥文因事獲罪,在審問過程中連累江淹,謊稱江淹收受賄賂,江淹因而判罪入獄。江淹在獄中上書劉景素陳情喊 冤,在陳情書中說:「下官本來是一個出身平凡的布衣平民,因仰慕王爺的仁義,才來投靠王爺擔任僚屬。王爺以國士的規格禮遇我,我也經常思圖報效。不料遭到 小人的讒毀,這種事是古代賢人都無法避免的,何況我一個普通人。如果我確實有罪,理當伏法受誅,但是在眼下的清明盛世,我卻有冤情未申,希望王爺能夠垂詢 明白。」劉景素看了陳情書後,當天就把江淹放了出來。之後江淹被推舉為南徐州秀才,於考試對策中獲得「上第」的成績,不但鄉品因此提高,更得以遷轉南徐州刺史、巴陵王劉休祐的王國左常侍;471年,江淹再度跟隨劉景素坐鎮荊州

勸諫與去官

泰豫元年(472年)南朝宋後廢帝劉昱即位,當時年僅十歲。但是這位皇帝性格殘暴,喜怒無常,登基之後更不受管束,甚至經常親手殺無辜的人。當年轉任南徐州的劉景素手中握有大權,因此左右勸說他舉兵謀反。江淹不贊成謀反,多次勸說:「流言招禍,二叔所以同亡;抵局懷恨,七國於是俱斃。殿下不求國家之安,而聽信左右之計,則復見麋鹿霜露棲於姑蘇之臺矣。」但是劉景素沒有採納,反而日夜加緊謀劃。江淹知道事發就在眼前,於是寫了《效阮公詩十五首》贈給劉景素,來勸諫他,然而無用。

元徽二年(474年)適逢南東海太守陸澄在家居喪,不能行使政事。當時江淹的職務是鎮軍參軍,兼任南東海郡丞。江淹想以郡丞代理郡守,但是劉景素卻任用了另外一個人司馬柳世隆。江淹多次請求,觸怒劉景素,於是被貶為建安吳興縣(今福建浦城)令。元徽四年(476年)秋,劉景素在南徐州的京口起兵造反,但不久即被平定。與劉景素一同謀逆的人都被誅殺,然而江淹只是免去了官職。因此,江淹在吳興縣令任職三年後,就去官為民。

再仕·一路升遷

南朝宋順帝升明初年(477年),齊王蕭道成聽聞江淹的文才,於是應召江淹入仕為官,授以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之職。當時朝廷由蕭道成輔政,江淹做官不久就遇到荊州刺史沈攸之叛 亂,蕭道成問他有什麼對策,江淹說劉邦和曹操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原因在於他們在道義上而不是勢力上強過對方。江淹又具體分析了五個蕭道成必勝、沈攸之必 敗的因素:「主公雄武有奇略,一勝;寬容而仁恕,二勝;賢能畢力,三勝;民望所歸,四勝;奉天子而伐叛逆,五勝。沈攸之志銳而器小,一敗;有威而無恩,二 敗也;士卒瓦解,三敗;縉紳不懷,四敗也;懸兵數千里,而無同惡相濟,五敗。」蕭道成很讚賞他的分析,由此江淹又獲得重用。

升明三年(479年)宋順帝劉準禪位於蕭道成,南朝齊建立。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初年(479年),江淹擔任豫章王記室(類似現在的秘書)併兼任東武縣令,參與草擬詔書法令,並參與撰寫國史。不久又升任中書侍郎,正式進入齊朝政治核心,齊高帝蕭道成所著的文詔,由江淹負責撰次。此後,江淹更是仕途平坦,一路升遷。齊武帝永明初年(483年),升任驍騎將軍,仍然參與修撰國史。隨後任建武將軍,到地方擔任廬陵內史。擔任了三年地方官後,永明四年(486年)復任驍騎將軍,朝廷詔令江淹造歌,江淹不依胡道安傅玄製《祀先農迎送神升歌》及《饗神歌》二章。後來江淹還兼任過尚書左丞國子博士御史中丞

齊明帝蕭鸞宰相時,因向御史中丞江淹說:「您以前當尚書時,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相濟能折衷;現在為中丞,足以震肅眾多官僚。」江淹答說:「今日之事,可謂當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稱明旨耳。」於是江淹彈劾了中書令謝朏、司徒左長史王繢、護軍長史庾弘遠,並以久疾不預山陵公事;又彈劾前益州刺史劉悛、梁州刺史陰智伯兩人貪贓巨萬,立即拘押給廷尉治罪;還有臨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曇隆,及諸郡二千石並大縣官長多被彈劾。江淹彈劾了不少中央和地方官員,讓朝廷綱紀為之一振,內外肅然。齊明帝蕭鸞稱讚江淹說:「劉宋以來,不再有法度嚴明的御史中丞了,現在你可以說是唯一的一個。」

齊明帝即位(494年)後,江淹也官運不斷,先是擔任臨海王長史,不久轉任廷尉卿(掌管刑罰的官)、給事中(古代言官的一種)。再升任冠軍長史、輔國將軍,出任宣城太守四年,然後回來任黃門侍郎、步兵校尉、秘書監。齊朝初朝廷詔令江淹改造樂章《宋鳳皇銜 書伎辭》。

三仕·晚年

南朝齊永元二年(500年),齊帝東昏侯蕭寶卷荒淫無道,崔慧景舉兵造反圍攻京城建康,城內許多官員和士紳紛紛拿著名片投身於崔慧景,只有江淹謊稱有病不去。叛亂平復之後,世人都佩服江淹有遠見。此年江淹任職祕書監兼衛尉,謂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正取吾空名耳。且天時人事,尋當翻覆。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臨事圖之,何憂之有?」

永元三年(501年),東昏侯殺害平亂功臣蕭懿,導致蕭懿之弟蕭衍發兵攻打建康,擁立新主齊和帝蕭寶融 。此年江淹調遷吏部尚書。後來蕭衍帶兵至新林(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縉紳官僚並不看好蕭衍,人人毫不在意,而江淹早已料到即將改朝換代,所以脫去官服,秘密投奔蕭衍。蕭衍授以冠軍將軍、祕書監之職,不久兼職司徒左長史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蕭衍逼迫齊和帝讓位,建立梁朝。江淹又在梁朝擔任官職,轉遷相國右長史。這已經是江淹為官的第三個朝代,這次他的官職是散騎常侍、左衛將軍,並被封為臨沮縣開國伯,食邑四百戶。江淹乃謂子弟曰:「我本來是清貧的官吏,不求富貴,如今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人生行樂,須富貴何時。我功名既立,正欲歸身田野。」同年又因病遷任金紫光祿大夫(退休用的高位閒職),改封醴陵伯。

天監四年(505年),江淹逝世,享年六十二歲,梁武帝蕭衍為他身穿素服致哀,諡江淹為「憲」。江淹死後埋葬在江墓店(今民權縣李堂南嶽莊)。江淹的兒子江蒍承繼爵位,官至長城令。普通四年(523年),蕭衍追念江淹的功績,又封江蒍為吳昌伯。

「江郎才盡」

「江郎才盡」這個典故語出南朝梁鍾嶸詩品·齊光祿江淹》,其記載如下:「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南史·江淹傳》有兩段關於「江郎才盡」的故事,其中一段與《詩品》記載的相似,也是還五色筆給郭璞,不過結果為「爾後為詩絕無美句」,並沒有《詩品》記載的「不復成語」那麼嚴重,只是作詩沒有什麼精彩之處而已。劉璠著作的《梁典》則記載著:「嘗夢郭璞謂之曰:君借我五色筆,今可見還。淹即探懷以筆付璞,自此以後,材思稍減。」表示寫作文章仍然優異,只是「材思稍減」罷了。《蒙求》註引《典略》也記載著:「江淹少夢人授以五色筆,因而有文章。」

另一段是說: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來的路上,偶宿於禪靈寺,夜晚夢見一人自稱張景陽(西晉文學家張協,字景陽)對他說:「從前我把一匹錦寄存在你那裡,現在可以還給我了。」江淹從懷中拿出幾尺錦給他,結果這個人卻生氣地說:「怎麼只剩這麼點了?」然後回頭看見丘遲(南朝文學家)就對他說:「剩下的幾尺沒什麼用,送給你。」於是從此江淹的辭賦文章就「躓矣」(不行了)。

各種觀點

後人不滿足於《詩品》和《南史》的故事,試圖探討江淹晚年,尤其是自宣城太守卸任後,作品不如從前的真實原因。根據現代學者曹旭在《詩品集注》中的總結,清朝以前對江淹才盡的解釋主要有四種觀點:

  1. 江淹晚年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氣量狹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駕於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盡。
  2. 江淹對當時流行的「永明體」文風不滿,但無力與之抗衡,只能擱筆表示抗議。
  3. 江淹由於生活環境改變,晚年已身居高位,俗務纏身,沒有時間進行文學創作。
  4. 江淹真的才盡了,歸還五色筆和錦的夢就是「才盡」的徵兆。

作品

江淹以作品聞名於世,也有部分散文傳世,其中以「賦」最為世人稱道。此外,江淹還擔參與過南齊朝國史的修撰,因此也著有史書。

文集

江淹的作品,根據《自序傳》說「自少及長,未嘗著書,惟集十卷,謂此足矣」,則有十卷,這是江淹任南朝齊的中書侍郎時的記錄。根據《梁書·江淹傳》的記載,「凡所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可知他後來又有了很多作品問世,自己輯錄為前後兩集。《隋書·經籍志》記載:「《江淹集》九卷,《江淹後集》十卷。」可能到了隋朝時《前集》已經失佚一卷。但是《舊唐書》記載的卻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後集》十卷」(《新唐書》與此略同),反而比隋朝多出一卷,可能是找回散佚的那捲,也可能是另外補充輯錄了一卷。唐朝之後,大多記載為十卷。

現存江淹文集已經不是《隋書》記載的《江淹集》和《江淹後集》,有三個不同的版本:

  • 編入《四庫全書》的江淹文集,採用的是清朝乾隆年間,考城梁賓根據明朝汪士賢張溥刊本,和睢州湯斌家鈔本參互校訂而成的,共四卷。
  • 編入《四部叢刊》的江淹文集,是影印的烏程蔣氏密韻樓所藏明朝翻刻的宋朝時版本,共十卷。
  • 清朝乾隆年間江昉刊本《醴陵集》,共十卷。

現存的大部分作品是江淹創作於齊武帝永明(483年-493年)之前,這些作品都收錄於江淹擔任南齊中書侍郎時自行輯錄的作品集,即《江淹前集》中。此後的作品在唐朝之後就散失了,具體原因無法稽考,現代學者曹道衡認為是江淹的後期作品質量不佳所致。

主要作品

辭賦

  • 恨賦
  • 別賦
  • 《傷愛子賦》
  • 《哀千里賦》
  • 《四時賦》
  • 《麗色賦》
  • 《丹砂可學賦》

詩歌

散文

史書

  • 《齊史·十志》(已佚)

江淹在南齊朝初年,曾奉命修史,完成《齊史》的體例和《齊史·十志》。唐朝劉知幾在《史通》說江淹認為「史之所難,無出於志」,「故先著十志,以見其才」。《齊史·十志》現在已經失佚,但是蕭子顯編撰的《南齊書》大體繼承了《齊史》的體例,江淹的《齊史·十志》也是蕭書的史料來源之一。

家庭

  • 江耽,江淹的祖父,丹陽縣令。
  • 江康之,江淹的父親,南沙縣令,雅有才思。
  • 江蒍,江淹的兒子,江淹死後承繼其爵位。
  • 江艽,江淹的兒子,早亡,江淹為之寫有《傷愛子賦》
  • 江才君,江淹的女兒,蕭誕的妻子。

文學成就

江淹在辭賦方面最為突出,與鮑照並稱南朝辭賦大家。南朝辭賦發展至「江淹、鮑照」,可說是達到了頂峰。江淹的辭賦多屬抒情小賦,善於描寫人的心理,江淹最有名的《恨賦》、《別賦》與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並稱南朝辭賦的絕唱。此外,他的《去故鄉賦》、《青苔賦》、《待罪江南思北歸賦》等,表達出被貶為建安吳興令時的失意和思鄉。

江淹也是南朝駢文大家,與鮑照、徐陵劉峻齊名。江淹在獄中寫給劉景素的《詣建平王書》是最為知名的,文章辭氣激昂高亢,不亢不卑,字行間流露出真實情感。此外,江淹的《報袁叔明書》、《與交友論隱書》等,皆為當時名篇。

江淹的詩作雖然比不上他的辭賦和駢文,但也不少上乘之作,特色在於意趣深遠,在諸家中特別突出,尤其以《渡泉嶠出諸山之頂》、《仙陽亭》、《遊黃蘗山》等最具特色。江淹在詩歌方面的特色是善於擬古,面貌酷似,幾可亂真。江淹勤學古人的作品,使他擺脫一些絢麗之風,寫出許多在流麗中又含有峭拔蒼勁的詩篇。因此,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詩品》中說江淹「善於摹擬」。

評價

  • 樑書》作者姚思廉:「江淹、任昉,並以文采,妙絕當時。」
  • 隋書》作者魏徵:「濟陽江淹、吳郡沈約樂安任昉等,並學窮書圃,思極人文,縟綵鬱於雲霞,逸響振於金石。」
  • 文心雕龍》記載:「辭須蒨秀,意取柔靡,皆入此類.若江淹《恨賦》、孔稚圭《北山移文》之流是也。」
  • 詩品》作者鍾嶸:「文通詩體總雜,善於摹擬,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謝朓。」
  • 金樓子》作者蕭繹:「任昉、孔廣、江淹之儔,皆當時之傑,號士林也。」
  • 池北偶談》作者王士禎:「前人擬古莫妙於陸機、江淹。馮班雲:『江、陸擬古詩,如搏猛虎,禽生龍,急與之角力不暇,氣格悉敵。今人擬古,如床上安床,但覺怯處,種種不逮。』此論良是。」
  • 鈍吟雜錄》作者馮班:「陸士衡《擬古詩》、江淹《擬古三十首》,如摶猛虎,捉生龍,急與之較,力不暇,氣格悉敵。今人擬詩,如床上安床,但覺怯處種種不逮耳。然前人擬詩,往往只取其大意,亦不盡如江、陸也。」
  • 詩學源流考》作者魯九皋:「梁繼齊統,何遜、沈約、范雲、任昉、江淹、柳惲、吳均一時並起。」

名句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別賦》)
  • 「萬壑共馳鶩,百穀爭往來。」(《渡泉嶠出諸山之頂》)

參見

參考文獻

腳註

  1. ^ 根 據越智重明的研究,宋、齊時州從事、奉朝請起家的人士,一律被歸列為非清流的次門士族(次於王謝袁蕭等甲族,故稱次門),參見氏著:《魏晉南朝の貴族制》 (東京:研文出版,1982),第五章〈制度的身分=族門制をめぐって〉,頁233-273。濟陽江氏則從劉宋末期開始,出現內部分化的高低現象,因此雖 有甲族高門的江斆存在,也有宋末齊初被稱為「寒士」的江謐(《南齊書‧江謐傳》:「(江謐)解褐奉朝請……(齊高帝)敕曰:『江謐寒士,誠當不得競等華儕。然甚有才幹,堪為委遇,可遷掌吏部』)。另外《梁書‧何點傳》載:「(何)點雅有人倫鑒,多所甄拔。知吳興丘遲於幼童,稱濟陽江淹於寒素,悉如其言」,說明「少孤貧」的江淹,確實在當時被認知為寒士或寒門。
  2. ^ 《梁書‧何點傳》:「(何點)家本甲族,親姻多貴仕……士大夫多慕從之,時人號為「通隱」……(何)點雅有人倫鑒,多所甄拔。知吳興丘遲於幼童,稱濟陽江淹於寒素,悉如其言」。

書目

  1. 姚思廉,《梁書·列傳第八》。
  2. 李延壽,《南史·列傳第四十九》。
  3. 沈約,《宋書·本紀第九》。
  4. 江淹原著,胡之驥、李長路注釋,《江文通集匯注》,中華書局,1984年。
  5. 屠青,《近十年江淹研究綜述》,出自《中州學刊》。2005年第1期:174-178頁。
  6. 陳濤,《江淹「才盡」說新解》,出自《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73-75頁。
  7. 興膳宏,《六朝詩人傳》,大修館書店,2000年。ISBN 978-4469232134
  8. 興膳宏,《六朝詩人群像》,大修館書店,2001年。ISBN 978-4469231786
  9. 俞紹初、張亞新,《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ISBN 978-7534800625
  10. 越智重明,《魏晉南朝的貴族制》,研文出版,1982年。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江革 (漢朝)

 

遇到盜賊,江革涕泣哀求。畫像出自葛飾北齋北齋漫畫》第八卷。

江革,字次翁,東漢齊國臨淄人。生卒年不詳,約是在東漢之前,卒於元和之後(87年)。官至諫議大夫。由於漢章帝的重視,「江巨孝」之稱在當時行於天下,為後人輯於《二十四孝》之一。

生平及孝行

自幼便失父,單獨與其母居。當時天下大亂,盜賊並起,江革背著母親四處逃難。在逃難期間,備經阻險,經常只能以採拾奉養其母。經常在遇到盜賊時,盜 賊欲劫去為盜,江革往往涕泣哀求,說其有老母當予奉養,由於言辭極其誠摯,每每感動遇盜賊,於是不忍犯之,也有給予指示避開兵亂的途徑,使得江革與其母在 亂中可俱得保全。最後江革輾轉到達下邳。

光武帝建武末年,江革與母歸鄉里。由於江革不欲車動搖過大,不使用牛馬,而親自挽車,鄉里稱之「江巨孝」。

太守嘗備禮召,革以母老不應。及母終,至性殆滅,嘗寢伏頤廬,服竟,不忍除。郡守遣丞掾釋服,因請以為吏。當時臨淄令楊音,曾特別於公眾場合設席表彰江巨孝,並親自送錢給作為其養親之用。

漢明帝永平(58年-75年)初年,舉孝廉為郎,在楚國為官,但皆不久,經常辭官而去。到了建初(76年-84年)初年,由太尉牟融舉為賢良方正,再遷司空長史。當時,漢明帝非常禮遇江革,任他為五官中郎將

即便後來江革因病辭官,漢明帝由於極思念他,曾下詔給齊相問江革的起居。

 

 

 

江革 (南北朝)

江革
出生 不詳
南朝宋
逝世 535年2月
南朝齊
職業 士族名流

江革(?-535年2月),字休映,濟陽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東),為南朝間士族的名流,南朝才子江淹之族侄[原創研究?]。好文辭,歷官八府長史,不屈服於權貴。

 

生平

江革幼年起就很聰敏,很早便顯現出才能和情思,六歲就能寫文章,父親江柔之很賞識他,曾說:「這個孩子必能興盛我們的家族。」九歲時父親去世,江革與弟江觀一起生活在孤苦無依的貧困中,身旁無老師朋友指點,兄弟互相勉勵,讀書力學不倦。十六歲時母親去世,他因為孝順聞名。江革服喪完畢,與弟江觀一同去太學,被增補為國子生,在考試中名列前茅。南齊中書郎王融、吏部謝朓都很欽重江革。謝朓曾經擔任皇家夜間警衛,回家時順路拜訪江革。當時下大雪,謝朓看見江革蓋著破棉被,鋪著單薄的蓆子,沉醉於學習中不知疲倦與寒冷,謝朓嘆息了很長時間,就脫下自己穿的棉衣,並親手割下半片氈給江革作為臥具才離開。

司徒竟陵王聽聞了江革,把他引薦為西邸學士。二十歲時,江革舉南徐州秀才。後來,僕射江祏引薦江革為府丞

501年,梁武帝蕭衍賞識江革的文章很典雅,深深讚賞,因此屢屢重用江革。江革長期在一品大員、郡王的手下作幕僚,江革做官以正直自居,剛直不阿,勇於上表彈劾豪權,一無所避,民安吏畏。江革歷官八府長史,四王行事。還擔任過尚書左丞、司農卿御史中丞、少府卿、都官尚書、度支尚書等中央機構高官,三次任郡守,卻家徒四壁,身旁沒有妾小和侍候的丫環,因此為世人所敬重。

江革由東州調往中央任職,離任時所贈的禮物一概不收,獨自一人乘一艘小船離任。因船身太輕行駛不穩,江革從江邊搬上了十多塊石頭壓船,其為官之清廉令人嘆服。江革任鎮北豫章王長史廣陵太守

後來,隨府王鎮守彭城,彭城失守,江革乘船而回,卻被北魏所俘獲,魏徐州刺史元延明聽 聞過江革的才氣,對他厚加接待。江革推託腳有毛病,不向他施禮參拜。元延明命令江革作丈八寺碑和祭彭祖文,江革以拘捕日久,沒有心思為由推辭。元延明又反 覆逼迫他,江革厲聲說道:「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殺身報主,今日以死為幸,誓不為人執筆。」元延明無法使他屈服就取消杖刑,每天只給他僅能保存性命的糙米三 升。當時,魏帝請求梁朝讓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於是就釋放江革還朝。皇上下詔說:「廣陵太守江革能夠臨危不懼,可升任太尉臨川王蕭宏的長史。」被放還後,梁武帝親自為其設宴,席間稱讚江革道:「今日始見蘇武之節。」

535年2月,江革逝世,諡為「彊子」。有集二十卷,流傳於世。

家族背景

  • 江齊之,江革之祖,宋尚書金部郎。
  • 江淹,江革是他的族侄。
  • 江柔之,江革的父親,齊尚書倉部郎。
  • 江觀,江革的弟弟。
  • 江行敏,江革的長子,好學有才俊,官至通直郎,早死,有集五卷。
  • 江德藻,江革的次子。
  • 江從簡,江革的第三子,少有文情,十七歲時作採荷詞以刺敬容,為當時所賞。歷官司徒從事中郎。侯景亂,被任約所害,子兼叩頭流血,乞代父命,以身蔽刃,遂俱見殺。

評價

  • 梁書》作者姚思廉:「江革聰敏亮直,亦一代之盛名歟。」
  • 《南史》作者李延壽:「江休映之強直,並加之以學植,飾之以文采,其所以取高時主,豈徒然哉。」
  • 八德故事  

    江革負母

    《德育故事》白話解

     

    東漢初年,王莽篡位,新朝的政治腐敗,導致戰爭頻繁,天下大亂。當時,臨淄有個人名字叫江革,字次翁,從小失去了父親,家裡只有母子兩人相依為命。

    那時各地戰亂不斷,盜賊四起。盜賊不僅搶財物,還常常把家中的男子抓去,逼著他們入夥。江革為了避亂,乾脆背了母親棄家出走去逃難。母親年邁,腿腳不方便,為了儘量減少母親的顛沛流離之苦,江革整天背著母親奔波。

    俗 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江革背著母親,一路上風餐露宿,還要躲避盜賊。長途跋涉,一般人寧願少帶行李,以避免路途上的辛苦。而江革的母親雖然年老 體重較輕,但走一段長路之後,江革往往累得滿頭大汗。母親心疼兒子,要下來自己走,江革卻說:孩兒背著母親,就像回到了小時候一樣,感覺到母親的溫暖,孩 兒心裡很歡欣,感覺自己很有福,可以隨時侍奉母親,所以就會越走越有力氣。

    走著走著,母親渴了,江革馬上到處討水給母親喝;母親餓了,他竭盡所能為母親準備可口的食物;天色將晚,他想方設法找住處,使母親能踏實地安歇。在倉皇逃難的人群中,江革念念想到的是母親的安全,全然忘記了自己的飢餓和疲勞。

    在逃難的路上,許多人見到江革都肅然起敬,但也有少數人對他不理解,因為在這樣艱難的境況中,一個人連逃生都很難,更何況背負著白髮蒼蒼的高堂老母。無論是稱贊還是譏諷,江革都淡然處之,在他看來,一個人活在世上的頭等大事是孝順父母,別人的評價無足輕重,不用放在心上。

    逃 難當中,江革多次遇到盜賊,想要把江革劫去。每當面臨這種情形,江革便會在盜賊面前苦苦的哀求,痛哭流淚,對盜賊講:我從小失去了父親,孤苦伶仃,是母親 茹苦含辛,把我拉扯成人。如果沒有母親,哪會有今日的我。如果我隨大王去了,留下孤零零的老母親,兵荒馬亂,舉目無親,母親如何保全生命,如何度過餘生。 懇請大王念我有老母在,沒有人奉養,能放過我們。

    盜 賊看到江革如此誠心誠意的哀求,無不被他的孝心所感動,所以也不忍殺他,更不忍把他劫走。就這樣,江革屢次感動盜賊,化險為夷。可見人之初,性本善,天下 無不可化之人,淪為盜賊也不是他們的本性,都是因為一時之亂,為環境所迫。如果能夠喚醒他們本性裡的孝順,盜賊也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後 來盜賊被平息了之後,江革背著母親,千里迢迢流落到江蘇省下邳縣,在這裡居住下來。在舉目無親的異鄉,江革非常的貧窮,衣不蔽體,也沒有錢買鞋子穿,打著 赤腳為別人當傭人,賺取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即使賺的錢這麼少,但是江革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物品來孝養母親。凡是母親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品,沒有一樣缺 乏,母親需要用的、想要吃的、要穿的,盡最大的努力,沒有一樣不替母親辦到。江革所做就如《孝經》所言: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後來,江革的母親去世了,他非常的哀傷,在廬墓之間大聲地哭泣,就像找不到父母而無依無靠的孩子一樣。他的哀慟逾恆,超過一般的常人,感動了鄰里之人。整整三年,江革結廬住在母親的墳旁,因為他摯誠地思念母親,連晚上睡覺的時候也不願把孝服除去。

    三年的服喪期滿,他還不忍脫去孝服,感動了地方的父母官派人去安慰他,又舉薦他做了孝廉。但是江革淡泊名利,屢屢拒絕做官的機會,後來皇帝還聘他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做了不久,他就辭官去了。

    皇帝非常思念江革的為人,最後指派朝廷一定要年年慰問江革,雖然他已辭官,還是由朝廷來供養他一生所應得的俸祿。因為江革的孝行足以為天下的楷模。可見一個人能行孝,他影響所及有多廣、多深、多遠。

    在 亂世當中,江革行孝的確比一般人要艱辛困難。兵荒馬亂之中,妻離子散的比比皆是,一家人分散,骨肉分離,可以說是非常平常的事。江革背著母親,每逃難到一 處,內有母親要照料、要保全,外又有盜賊在行搶,一日三餐都相當的困難,更怕有盜賊來抓走他,所以他是在險阻艱難中,全人所不能全。

    但是江革盡了最大的力量,終於能保全自己身體的安危,而且還能保護他的母親。即使在這麼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他仍然可以克盡為人子的孝道,實在是難中之難。所以後人稱頌他:挽車極勞古,逃賊最間關。太息江巨孝,能為人所難。

    孝子忠臣,可以像日月一樣永恆地照耀世間。江革在這麼艱困的環境當中還能脫險,為母親做最好的孝養。由此可見,環境的好壞並不足以影響孝子的心,只要我們有一顆真誠心,任何環境我們都可以做到孝親、敬親。

    大方廣編輯部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