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安[編輯]
福康安 | |||
---|---|---|---|
福康安
|
|||
姓 | 富察氏 | ||
名 | 福康安 | ||
封爵 | 三等嘉勇男→一等嘉勇侯→一等嘉勇公→忠銳公→嘉勇郡王 | ||
出生 | 乾隆十八年 (1753年) | ||
逝世 | 乾隆六十年(1795年) | ||
諡號 | 文襄 | ||
|
|||
|
本頁面包含滿文字母,部分作業系統及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
福康安( 滿語:ᡶᡠᠺᠠᠩᡤᠠᠨ,穆麟德:fuk'anggan[參 1];1753年-1796年),字瑤林,富察氏,清滿洲鑲黃旗人。清高宗孝賢皇后侄,大學士傅恆子,傳為高宗私生子。
生平[編輯]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福康安承襲雲騎尉,四年後任御前侍衛。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任職戶部侍郎,不久遷滿洲鑲黃旗副都統,受命趕赴四川軍中任平叛將領。次年福康安抵達軍營後,被阿桂授為為領隊大臣。後以作戰勇敢、治軍有方而為朝野矚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金川後,封爵三等嘉勇男,授職戶部左侍郎,不久調任蒙古鑲白旗都統。
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期間(1777年至1780年),福康安先後出任吉林將軍和奉天將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後歷任雲貴(雲南、貴州)、四川、陝甘(陝西、甘肅)、閩浙(福建、浙江)、兩廣(廣西、廣東)總督。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初從阿桂用兵金川,事後即任封疆大吏。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再從阿桂鎮壓甘肅回民起事,破石峰堡,封爵一等嘉勇侯。1787年(乾隆52年),乾隆命他同海蘭察赴台灣平定林爽文事件。同年年末,他率軍從福建渡海,以解救被叛軍包圍的清軍。亂事被平息後,論功行賞,福康安晉封為一等嘉勇公。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廓爾喀軍隊侵入西藏,意圖搶掠遍布各地的喇嘛廟內的財富,但被當時的駐藏大臣巴忠、鄂輝勸說撤回。然而,他們並未罷休。第二年以更大規模入侵,幾乎沒有遇到當地藏兵或者駐守清軍的抵抗,因而得以大肆搶掠。達賴喇嘛逃往尼泊爾,向乾隆求救,請求援助收復失土,乾隆聞訊大為震怒,命福康安偕參贊大臣海蘭察率軍反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軍到達西藏,連戰連捷,將廓爾喀軍隊驅回喜馬拉雅山南麓,甚至還反攻到廓爾喀首都陽布(加德滿都)外二十公里的熱索橋(但在此受伏擊),迫使廓爾喀乞和。按照福康安提出的條件議和,廓爾喀每五年到北京朝貢一次。作為對這次戰功的褒獎,福康安被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加封一等輕騎都尉世職,並讓他的兒子德麟承襲。乾隆還聲稱,假若福康安把廓爾喀徹底征服,就封他為王。他雖未獲此殊封,仍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加封忠銳嘉勇公。
乾隆六十年(1795年)二三月間,清政府調遣雲貴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湖廣總督福寧率領七省兵力十餘萬人,分路鎮壓。八月,聚集在平隴的起義軍推吳八月為苗王,石柳鄧、石三保為將軍。福康安、和琳採用剿撫並用的措施。九月,吳半生被俘獲。十二月,吳八月被俘。初戰告捷,乾隆皇帝破格封福康安為貝子,他是第一個宗室之外,活著被封為如此顯爵的人。
由於長途跋涉和緊張作戰,福康安病倒在軍中,但他仍繼續督戰,終因積勞成疾,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五月,病逝軍中,贈諡號「文襄」,追贈嘉勇郡王,配享太廟。
不過,後來的嘉慶皇帝並未像其父親那般褒獎福康安,多次追加譴責他在軍中揮霍無度。嘉慶十三年(1808年)嘉慶帝將其子由世襲貝勒降為貝子。
相關文學影視作品[編輯]
金庸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飛狐外傳》以及根據這些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中有福康安一角,然故事情節為虛構。
一、福康安的家庭社會背景
福康安出生在名門大族、富貴世家、軍功顯赫的貴族家庭,爲將門之後。他的曾祖父是米思翰,康熙親政初期的戶部尚書。是少數支持康熙決定平定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三藩”滿族貴族之一。他的祖父是李榮保,曾任察哈爾總管。真正使福康安家族到達飛黄騰達的是他的父親傅恒這一代,富察氏家族出了位皇后,孝賢皇后是乾隆的結發夫妻,這使富察氏家族步入了鼎盛階段。
福康安的父親是傅恒,生於1715年,病故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7月),傅恒本人也因其姐姐是皇后這層關係得到重用,短短幾年便由一名普通的侍衛親軍迅速擢升至内務府總管。而且福康安家族連續四代侍奉皇帝,富察氏也因此成爲清代惟一的侍衛世家。傅恒深受乾隆皇帝信任,曆任軍機處首輔大學士達二十年之久。傅恒爲什麼受到乾隆的寵信,有一半要歸諦爲他相當顯赫的社會關係。其姐姐是乾隆十分敬重、寵愛的第一位皇后。因此乾隆皇帝是福康安的姑爺,孝賢皇后是他的姑姑。(富察氏皇后死後被諡爲孝賢皇后)。傅恒本人也因其姐姐是皇后這層關係得到重用。但傅恒與其他坐吃山空的紈絝子弟不同,傅恒秉承了家族低調謹慎的政治作風,不露鋒芒,用實力軍功穫取皇帝的寵信與重用。傅恒26歲時任戶部尚書,此後數十年,一直作爲朝廷大
將多次奉旨出征,參加了大小金川戰役、平定准葛爾叛亂、抵禦緬甸入侵。傅恒在對緬甸三年苦戰中染熱帶疾病身亡。他死後乾隆帝萬分悲痛,曾親自到府致祭,並下令按宗室鎮國公治喪,入祀宗祠。乾隆甚至還專門寫了篇《懷舊詩》稱讚傅恒爲大清社稷之臣。《清高宗禦詩四集》卷五十八,《懷舊詩·五閣臣·故大學士忠勇公傅恒》
福康安的伯父叫傅清,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都統銜的身份奉命駐藏。他爲平定擁兵自重,妄圖分裂西藏的叛國分子珠爾墨特·那木劄勒郡王發動的叛亂,而壯烈殉職。有關傅清和駐西藏大臣紀山的業績和被害經過,《駐藏大臣考》,《衛藏通志》中均有記載,而現存西藏拉薩市龍王潭的《雙忠祠碑文》悼祭(漢文)。作者便是福康安。
福康安的母親是那拉氏(漢姓李棠—又名棠兒,病故於1793年4月)。她與傅恒生有四個兒子。福康安排行老三,大哥福靈安,二哥福隆安,四弟福長安。大哥福靈安穫雲騎尉世職,曾任總兵、副都統;二哥福隆安被乾隆招爲附馬,傅恒去逝後,由於他娶的是公主格格,承襲其父一等忠勇公的名份。四弟福長安擔任過正黄旗滿洲副都統。福康安的名份雖然不及兩位兄長,但是他的名字是乾隆所賜,富察氏家中唯獨他自幼在乾隆身邊長大,他少時機警過人,文武雙全,乾隆視其已出,倍受乾隆青睞。
福康安的夫人叫李英,是位漢族女子,她是漢八旗綠營(以漢族回族爲主的部隊)兩廣總兵李詩堯的女兒。福康安的婚娶由乾隆賜予。他與李英生有一個兒子叫德麟 。
《清史稿·正史列傳一百一十七福康安》中記載:“福康安,字瑤林,號敬齋,姓富察氏,滿洲鑲黄旗人。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恒之第三子也”。福康安出身於這樣顯貴的家庭,但他不是坐享顯赫出身的庇蔭,而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從乾隆三十二年(1767)13歲世襲一個最低的恩騎尉世職(五品)三等侍衛開始,不斷進取,盡心盡職擔當藍翎侍衛,16歲後升遷爲頭等雲騎尉(正三品)侍衛。乾隆三十六年(1771)17歲,被提拔爲戶部侍郎,鑲藍旗蒙古副都統。但祖上的功蔭畢竟不能取代自己努力掙來的功名,乾隆三十八年,年僅19歲擢升鑲黄旗滿洲副都統(正二品)。被乾隆派往平定金川,隨定邊將軍溫福南征,因其戰功卓着被升爲内大臣,並穫“嘉勇巴圖魯”(勇士)稱號。乾隆五十一年冬,32歲的福康安奉命渡台作戰。這一年台灣爆發了林爽文爲首的天地會反清複明暴動,官軍屢戰屢敗,乾隆命令福康安爲大將軍,海蘭察爲參贊進行鎮壓。他調度有方,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將暴動平息下去。乾隆進封福康安爲一等嘉勇公。
乾隆五十七年39歲的福康安被乾隆親自點名,奉命爲平定廓爾喀戰役的主帥,委以這場戰役的總指揮,海蘭察爲參贊大臣,令禦前待衛墨爾根保,英貴二人爲福兒貼身副將,視其禦駕親征,平定廓爾喀(尼泊爾)叛亂後,穫天下頒召殊榮。穫圖形紫光閣第三。嘉慶元年(1796年) 病故在鎮壓貴州苗民的戰場上,逝年42歲。欲知福康安生於何時?究竟是不是乾隆所生?請看下文——福康安的身世之迷。(待續·本文摘自廖立着《中國藏軍》一書送審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