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獨產於中國的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是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三大蒸餾酒之一。1915年至今,貴州茅台酒共獲得15次國際金獎,連續五次蟬聯中國國家名酒稱號,與董酒並稱貴州省僅有的兩大國家名酒,是大曲醬香型白酒的鼻祖,有“國酒”之稱,是中國最高端白酒之一。

編輯摘要
中文名:茅台   英文名:maotai
上市市場:上交所   上市代碼:600519
組織形式:股份制   創建地點:茅台鎮
總部所在地:貴州   產品服務:白酒
市值:1987.49億元

目錄

 

茅台- 簡介 

 

 

茅台茅台
貴州茅台酒獨產於中國的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是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三大蒸餾酒之一。1915年至今,茅台酒共獲得15次國際金獎,連續五次蟬聯中國國家名酒稱號,與與董酒並稱貴州省僅有的兩大國家名酒,是大曲醬香型白酒的鼻祖,有“國酒”之稱。2011年11月,茅台集團負責人否認要向國際組織申報“奢侈品資格”的消息;2012年4月,茅台爽約數日未見公開銷售渠道,違背承諾的“雙公開”一事;2012年9月3日,貴州茅台發佈公告稱,自2012年9月1日起上調部分產品出廠價,平均上調幅度約為20%至30%。

 

 

茅台- 茅台酒名由來 

 

即使處於春風得意,縱然遭遇雄關重挫,天下群英也總是戒驕戒躁,自強不息,奮勇爭先。早在清代一些文人

茅台酒名又來茅台酒名由來
雅士有感於此,經調查論證綜合研究,審慎選定品質絕佳、馳名中外的茅台酒這一傳統名產,冠名“絕世風華”,將美酒美名一同奉獻給那些造福人民、豪情不拘的風流一代。這便是酒名的歷史由來。

 

茅台- 歷史 

茅台所產的酒質量特別好,從古至今早有定論。  

漢高祖劉邦飲過枸醬酒後贊不絕口。漢武帝劉徹飲之盛讚“甘美之”。曾寫下“楊柳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佳詞名句的北宋大詩人黃庭堅,飲之則歎曰“殊可飲”。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七經仁懷,暢飲茅台酒之後更是寫下“萬頃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赤虺托起擎天柱,飲盡長江水倒流”的千古名句。翼王雖然兵敗大渡河,但他詩中隱喻赤虺托起的“擎天柱”,是否使人隱隱感悟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百年之後將會成為中國的“國酒”?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是我國大曲醬香型酒的鼻祖,是釀造者以神奇的智慧,提高粱之精,取小麥之魂,採天地之靈氣,捕捉特殊環境裡不可替代的微生物發酵、揉合、昇華而聳起的酒文化豐碑。茅台酒源遠流長,據史載,早在公元前135年,古屬地茅台鎮就釀出了使漢武帝“甘美之”的 ​​枸醬酒,盛名於世。

歷史上最早記載赤水河畔釀酒史的,為司馬遷的《史記》。《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公元前130多年,漢武帝劉徹飲到來自夜郎(今黔北一帶)所產的名酒“枸醬”,情不自禁地贊曰:“甘美之”。以後便有了漢武帝派大將唐蒙到貴州開拓夷道,專門繞道茅台所在的仁懷的歷史,有道是“漢家枸醬為何物?賺得唐蒙益部來。”茅台古稱益部,而枸醬,經考證為仁懷赤水河一帶生產的用水果加入糧食經發酵釀製的酒。   


在中國的釀酒史上,真正完全用糧食經製曲釀造的白酒始於唐宋。而赤水河畔茅台一帶所產的大曲酒,就已經成為朝廷貢品。至元、明期間,具有一定規模的釀酒作坊就已經在茅台鎮楊柳灣(今茅台酒廠一車間片區)陸續興建,值得注意的是,茅台當時的釀酒技術已開創了獨具特色的“回沙”工藝。   


至明末清初,仁懷地區的釀酒業達到村村有作坊。在此期間,茅台地區獨步天下的回沙醬香型白酒已臻成型。到了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茅台白酒的品牌開始出現。以“回沙茅台”、“茅春”、“茅台燒春”為標誌的一批茅台佳釀,成為貴州白酒的精品。   


乾隆年間貴州總督張廣泗向朝廷奏請開修疏浚赤水河道以便川鹽入黔,促使茅台釀酒業的更加興旺,到嘉慶、道光年間,茅台鎮上專門釀製回沙醬香茅台酒的燒房已有20餘家,其時最有名的當數“偈盛酒號”和“大和燒房”。到1840年,茅台地區白酒的產量已達170餘噸,創下中國釀酒史上首屈一指的生產規模,“家唯儲酒賣,船隻載鹽多”成為那一時期茅台繁忙景象的歷史寫照。   


1949年前,茅台酒生產凋敝,僅有三家酒坊,即:華姓出資開辦的“成義酒坊”、稱之“華茅”;王姓出資建立的“榮和酒房”,稱之“王茅”;賴姓出資辦的“恆興酒坊”,稱“賴茅”。“華茅”就是現在的茅台酒的前身。1704年,“偈盛燒房”將其產酒正式定名為茅台酒。   


1949年末貴州剛一解放,中央就來電,要求貴州省委、仁懷縣委要正確執行黨的工商業政策,保護好茅台酒廠的生產設備,繼續進行生產。貴州省根據中央的指示,對成義、榮和、恆興三家燒房在經濟上給予有力支持,幫助其發展。對其老闆還給予政治待遇,在人民政府中安排了職位。1953年,貴州省將最大的恆興燒房收購,並將另兩家燒房合併進來,成立了國營茅台酒廠。政府隨即調入得力干部,投入大量資金擴大生產規模。   

1949年10月,開國大典前夜,茅台酒就進了中南海懷仁堂,共和國的開國元勳們以此互為敬賀。據中新社報導:開國大典當晚的開國第一宴在北京飯店舉行,從廚師選擇到菜單酒品都經周恩來親自審定,主酒為茅台。國運興,國酒興,當年為紅軍療傷洗塵的茅台酒終於成為共和國的“開國喜酒”。   
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茅台酒連續14次榮獲國際金獎。 

2013年,在當代著名民間發明家—— 季漢生先生的不懈努力下,同時能盛兩種酒的“和平宴”創意酒瓶成功問世。茅台酒與台灣金門高粱酒被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活動組委會、歐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選定,灌裝在作為和平信物、國禮的“和平宴”創意酒瓶中,用於推動世界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系列活動。[1]

茅台- 特色 

茅台酒是風格最完美的醬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 醬香型 ”又稱“茅香型”。其酒質晶亮透明,微有黃色,醬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飲,香氣撲鼻,開懷暢飲,滿口生香,飲後空杯請添加圖片說明(8張),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茅香不絕。茅台酒液純淨透明、醇馥幽鬱的特點,是由醬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風味融合而成,現已知香氣組成成分多達300餘種。酒度 53度。

茅台- 產地 

茅台酒跟同樣屬於老八大名酒的董酒均出產於貴州遵義市赤水河畔,群山環峙 ​​,形勢險要,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要地。赤水河水質純潔清甜,含有少量礦物質,正好釀酒。茅台酒因產於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鎮而得名。由於茅台鎮地處河谷,風速小,十分有利於釀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棲息和繁殖。30多年前我們的周總理給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下達了一個任務,叫他復制茅台。據說當時方毅副總理帶了一批人把茅台酒的所有流程工序和設備,甚至製酒的老師傅都帶走了,連茅台酒廠的灰塵也裝了一箱子帶走(據說那裡面有豐富的微生物,是製造茅台酒所必需的),在附近到處找,找了50個地方,最後在遵義找到了一個山清水秀、沒有工業污染的地方,把茅台酒的流程工序全部展開,用當地非常純淨的水,利用灰塵中的微生物重新製作,一共進行了9個週期、69次實驗,最後直到1985年宣布失敗。也充分證明了茅台酒是與產地密不可分的關係和茅台酒不可克隆,為此茅台酒2001年成為我國白酒首個被國家納入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茅台- 品種 

茅台酒的商標,最初用木刻印刷,只是在一個花瓣形的圖案內,書寫“貴州省茅台酒”幾個楷書字樣而已。後來才改為連史紙鉛印。商標定名:成義酒房為“雙德牌”,榮和酒房為“麥穗牌”,恆實酒房為“山鷹牌”。1952年統改為“工農牌”。1954年後,分為內銷和外銷兩種商標:內銷為“金輪牌”(又名“工農牌”),外銷為“飛天牌”。文革時期曾一度改為“葵花牌”,旋又恢復“金輪牌”、“飛天牌”,一直沿用至今。 

茅台- 釀造 

茅台地區特殊的氣候、水質,獨具匠心的釀酒工藝,早為古人所知並加於總結。清道光年間的《遵義府志》載:“茅台酒,仁懷城西茅台村製酒,黔省稱第一。其料用純高粱者上,用雜糧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納窖中,彌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麥,謂之白水曲,黔人稱大曲酒,一曰茅台燒。仁懷地瘠民貧,茅台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這段記載,準確地描繪了當年茅台酒的品牌、酒質、製作工藝及生產規模。茅台酒以優質高粱為原料,用小麥製成高溫曲,而用曲量多於原料。用曲多,發酵期長,多次發酵,多次取酒等獨特工藝,這是茅台酒風格獨特、品質優異的重要原因。釀製茅台酒要經過兩次加生沙(生糧)、八次發酵、九次蒸餾,生產週期長達八九個月,再陳貯三年以上,勾兌調配,然後再貯存一年,使酒質更加和諧醇香,綿軟柔和,方准裝瓶出廠,全部生產過程近五年之久。

茅台- 品鑑 

感官鑑別茅台酒真假的方法如下:  

生產廠家鑑別

茅台酒廠沒有和其他任何廠家聯營,也沒有把它的商標許可權與任何廠家共享,更沒有設立過一廠、二廠和分廠等。凡是註明為聯營廠、一廠、二廠,分廠生產的“茅台酒”,完全可以肯定是假的。

註冊商標鑑別

茅台酒全瓶貼“貴州茅台酒”註冊商標,是用進口100克鋼板紙印製的,500毫升容量酒瓶的商標紙規格為90毫米×125毫米。內銷酒商標的圖案分三部分:中間是一條從右上方到左下方的60毫米寬白色斜帶,上下分別有兩條黑色細線和四條黑色粗線,把紅色的“貴州茅台酒”五個字夾在中間。斜帶和左上角的相接處有13毫米寬的金色條,條上有“中外馳名”四個黑字。左上角為一紅色色塊,中間有直徑為35毫米的套金色邊的白圈,圈內有從上至下的環形麥穗,金色齒輪和紅五角星圖案。斜帶和右下角的相接處有一條細金線。在右下角的紅色色塊上,有“中國茅台酒廠出品”八個白字,白字下有“53%VOL,500mL”的標明酒度和容量的黑字。酒瓶背面說明的規格為65毫米×85毫米並以紅色套邊,套邊四周留有寬10毫米的白邊,出廠日期為藍色阿拉伯數字。商標印刷精美,色彩準確,切邊均勻。假“茅台”的商標和背貼都是用普通紙張印刷的,商標規格為100毫米×140毫米,背貼規格為133毫米×85毫米。各種圖案配色混亂,層次不清晰,顏色偏淡,規格不一致,所用字體也與真商標有明顯區別,出廠日期字蹟有紅色的,也有其他顏色的。

包裝材料鑑別

茅台茅台

茅台酒的酒瓶是乳白色玻璃瓶,封口為大紅色螺紋扭斷式防盜鋁蓋,頂部有“貴州茅台酒”五個白字,瓶口無內塞。整瓶酒外包一張優質正方形皮紙,裝在彩盒中:外包裝彩盒用的是進口白版紙細瓦楞。盒上字體和色澤與商標、背貼上一致。目前茅台酒已使用了三層防偽,一是圓形五星齒輪麥穗或飛天的鐳射標誌,二是意大利引進的防盜蓋,三是從美國3M公司引進的水印反射標籤。假“茅台”的封口用深淺不同的紅色膠帽,有透明無字的,也有假造“茅台”兩字的,瓶蓋有白色的,也有紅色的。蓋子也壁紋各異有黃色扭斷式鋁蓋,也有塑料蓋外套扭斷式黃色鋁帽的。內塞有螺旋式、帶腰線、平頂等幾種。外包裝盒用的是不合格的劣質皮紙或其他材質。

感官特點鑑別

茅台酒是用小麥製曲,經八次發酵,貯存二三年後方可出廠的。它的獨特感官指標是酒液無色透明,飲時醇香回甜,沒有懸浮物及沉澱,酒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經久不散。一桌飯菜再隨意的酒席,只要有一瓶茅台酒上桌,立馬檔次就顯得大不一樣。茅台酒一開,先給人一種莫名的激動,隨之便是奇香溢滿室,異芳舉座驚。聞香之後,再盪香入杯, ​​細觀其色,微黃顯透明,純淨無沉澱。舉杯輕搖,對著日光或月光,則可看到細細的酒花沿杯而生,又復歸於滅。有人將其歸納為開封驗其真、盪香觀其色、咂香品其味、空杯嗅其香等四部曲。假“ 茅台 ”多為用高梁酒、白乾酒、配製酒等冒充的,很難具有茅台酒的色、香、味特點。

咂香品味鑑別

品茅台酒,有三式,一為抿、二為咂、三為呵。三式要絲絲入扣,從容而渾然一體,用心、凝神而又輕鬆愉快,充分調動味覺、嗅覺神經,去捕捉、體味、感悟每一個酒分子香味,組成一個完美的品酒程序,從而獲得綜合的美感享受。   

抿,是將酒杯送到唇邊,輕巧地、緩緩地呷一小口,在嘴裡細細品。   

咂,是輕咂嘴巴,於慢慢品評中將酒嚥下,自然發出或嗒之聲。   

呵,是在咂的基礎上迅速哈氣,讓酒氣從鼻腔噴而出。   

作為歷代釀酒工人經驗和智慧的總結,這品酒三式,是茅台酒的品酒師們天天的作業,高明者能從中說出酒的酒精濃度、是哪年哪輪的陳釀、由哪些類型的酒勾兌而成。空杯留香,是茅台酒區別於其他名酒的又一特點,不僅毫不遜於口感,對不善飲者而言,甚至勝於口感。空杯嗅香,與咂香品味,相得益彰而各有其趣。一杯酒干過之後,攜口中餘味,將酒杯移近鼻子,先凝神屏氣,輕吸慢嗅,然後深深吸氣,吸入肺腑,彷彿進入了另一番全新的境界。

茅台- 功效介紹 

酒度低而不淡,純潔、微黃、晶瑩,柔綿醇厚,既不刺喉,又不打頭,飲後令人愉快舒暢,蕩氣迴腸,且有舒筋活血、促進健康、益壽延年的功效。周恩來總理評價茅台酒“比'伏特加'好喝,具有喉嚨不痛、也不上頭、能消除疲勞、安定精神”等特點。”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盛讚“茅台酒能治百病”。

茅台- 榮譽 

1985  法國巴黎國際美食及旅遊委員會金桂葉獎   

1986法國巴黎第十二屆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牌獎   

1986 第十三屆亞洲包裝評比會亞洲之星包裝獎   

1987 第三屆廣告大會出口廣告一等獎   

1989  北京首屆國際博覽會金獎   

1991 北京第二屆國際博覽會金獎   

1992 92日本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1992 美國國際名酒博覽會金獎   

1992 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最高金獎   

1993 法國波爾多國際酒展53度、43度、38度茅台酒被授予特別榮譽獎   

1994 在紀念巴拿馬萬國博覽會80週年國際名酒品評會上,茅台酒榮獲紀特別金獎第一名   

茅台酒蟬聯五屆國家名酒金獎,實現了國內金獎五連冠,連續榮獲四次國際金獎(包括“亞洲之星”包裝獎和第三世界廣告一等獎)。 

茅台- 紅軍與茅台酒 

1935年3月16日,紅軍攻占茅台。為了保護遐邇聞名的茅台酒生產作坊不受損失,軍委政治部分別在茅台鎮上生產茅台酒最多的成義、榮和、恆興三家酒坊門口貼上佈告:“民族工商業應鼓勵發展,屬於我軍保護範圍。私營企業釀製的茅台老酒,酒好質佳,一舉奪得國際巴拿馬大賽金獎,為國人爭光,我軍只能在酒廠公買公賣,對酒灶、酒窖、酒壇、酒甑、酒瓶等一切設備,均應加以保護,不得損壞,望我軍全體將士切切遵照。”從這張通告中可以看出紅軍對民族工業、對知名產品的高度重視。   

為了歡迎紅軍,當地群眾捧出茅台酒。茅台酒好,當時紅軍的很多高級領導人都知道。紅軍工兵連長王躍南迴憶說,他與毛澤東的警衛員陳奉昌從酒坊買酒回來,正巧碰上毛澤東同志,毛澤東問,你們提的麼子?陳奉昌回答,買的酒,驅驅疲勞擦擦腿。毛澤東笑著說:“茅台是出名酒的地方,不過,用這酒擦腳太可惜了!”然而,對於當時的紅軍隊伍來說,茅台酒恢復疲勞的功能和治病療傷作用更是終生難忘。據參加過長征的我軍第一位女將軍李真後來回憶:“1935年3月,我們長征到貴州仁懷縣茅台鎮。由於長途勞累和暫時甩掉蔣介石軍隊的圍追堵截,大家都希望能輕鬆一下。當時聽說當地酒好,芳香味美,大家很高興。有的用酒揉揉手腳,擦擦臉,擦過之後,真有舒筋活血的作用,渾身感到痛快。同志們喝了酒後,長途行軍的疲乏全消失了,因風寒而引起瀉肚子的同志喝了酒也好了。”著名作家成仿吾在其《長征回憶錄》中寫道:“因軍情緊急,不敢多飲,主要用來擦腳,恢復行路的疲勞。而茅台酒擦腳確有奇效,大家莫不稱讚。”

茅台- 週總理與茅台酒 

自長征途中與茅台酒結下不解之緣後,周恩來經常向同志們介紹:“這是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了金獎的茅台啊!”抗戰末期,周恩來在重慶曾經對作家姚雪垠說: “1935年,我們長征到茅台時,當地群眾捧出茅台酒來歡迎,戰士們用茅台酒擦洗腳腿傷口,止痛消炎,喝了可以治療瀉肚子,暫時解決了我們當時缺醫少藥的一大困難。紅軍長征勝利了,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勞。”   

茅台酒雖然對中國革命做出了特殊貢獻,但是它從被尊為“開國第一酒”到兩年後的中國“國酒”,卻是在全國性的評酒會上評出來的。   

1952年9月,中國有史以來的全國第一屆評酒會在北京舉行。周恩來總理不僅批准舉行評酒會,而且再三叮囑,要認真組織,嚴格把關,評出好酒。評酒會由中國專賣事業總公司主持,全國各地送來了上萬種參評樣酒,到評酒會正式開會前,已篩選出103種酒樣供評酒會品評。經過來自全國的釀造專家、評酒專家及學者的認真評品,最終選出並命名了中國八大名酒,茅台酒名列榜首,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的國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評選,既是歷史的認定,又是人民的認定,茅台酒被評為國酒當之無愧!從此以後,茅台酒作為國酒,不僅成為規格最高、彰顯高貴的國宴酒、外交禮儀酒,而且成為中國民間彌足珍貴的上乘佳品。同時,黨和國家為了茅台酒的生產和質量保證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即使是在“文革”中,身患重病的周恩來總理仍在強調“不准污染茅台河水”。

茅台- 茅台酒榮膺“國酒” 

1999年10月,中華人 ​​民共和國誕生50週年之際,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了一瓶50年的陳釀茅台,並為茅台酒廠頒發了收藏證書:“茲因茅台酒與共和國的世紀情緣和卓越品質而尊為國酒,暨在共和國五十華誕中以窖藏五十年之'開國第一酒'晉京獻禮而譽為歷史見證和文化象徵。現我館接受貴州茅台五十陳釀酒捐贈,並予永久收藏。”這份收藏證書,從一個側面明確地肯定了茅台酒與中國革命的紅色情緣、特殊貢獻、卓越品質,以及茅台酒作為國酒的尊貴而崇高的地位。

茅台- 茅台酒“走出”中國 

茅台酒有著名冠世界的歷史,作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的貴州茅台酒,名冠四海的歷史是從1915年開始的。幾乎可以這樣說,在此之前,古老的中國雖然有著悠遠的釀酒歷史,有著豐厚的酒的文化淵源,有著風格各異 ​​的眾多美酒,但還沒有哪一種佳釀能夠衝出華夏大地,香飄環宇,並為國際社會所認同。但是,茅台走出去了,代表中國傳統白酒的最高境界走出去了,初次飄洋過海就一鳴驚人,首次登台亮相便飲譽世界。   

也就在這屆國際博覽會上,經過各國評委反复比較、品評,一致認為茅台酒色、香、味俱佳,堪為世界名酒,於是,與法國的科涅克白蘭地、英國的蘇格蘭威士忌共同被評為世界三大蒸餾酒,並授予金牌和獎憑。茅台,從此走上世界舞台,從此高踞世界三大名酒的寶座。茅台酒獲得國際金獎,成為世界名酒,偶然中蘊涵著必然,這個“必然”,就是茅台酒佳韻天成的獨特風味和亙古相傳的卓越品質。   

獲獎之後的茅台從此聲名大振,供不應求,成為當時中國各種重要社交場合中的頭號名酒,也成為中國在國際社會知名度最高的惟一名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還沒有被明確為“國酒”的茅台酒其實早就具有了“國酒”的意義,早就被國人賦予了“國酒”的巨大信任和至高榮譽。毛澤東第一次赴蘇聯贈送給斯大林的禮品之一就是茅台酒;日內瓦會議,新中國外交戰線取得的第一次勝利,週總理說茅台酒功不可沒;尼克松首次訪華,打破中美關係堅冰後,與周恩來開懷暢飲的是茅台酒;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田中首相回國帶給女兒的貴重禮物是周恩來送的茅台酒;中英香港問題談判結束後,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共同舉杯相慶的是茅台……可以這樣說,用茅台來招待國家貴賓幾乎已成慣例;茅台,作為中國的國酒,對外交往的國禮酒,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

茅台- 酒冠黔人國 

清朝時運銷食鹽至貴州的商人,大多為山西人,陝西人,赤水河畔的茅台是食鹽的轉運站,當時人的詩句“ 蜀鹽走貴州,秦商舉茅台”,便是這種情況的具體寫照。這些“秦商”腰纏萬貫,習尚奢靡,終日宴樂。他們遠在貴州,經常懷念山西的汾酒,為了滿足這一需要,他們特地從山西雇來工人,與當地的釀造者共同研究製造專供他們享用的美酒。此舉,據說,起始於清朝康熙四十三(一七零四)年,經過反複試驗,無數次的改進,提高,終於摸索出一套獨特的釀造技術,製造出別具一格的茅台酒來,由於技術複雜,加上當地氣候和水質的限制,別處無從仿造,所以特別珍貴。在開始時,茅台是鹽商家中的私釀,當時詩人的“家為儲酒賣,船隻載鹽多”,“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huǐ)河”,都是指此言。到了道光年間,這種家釀漸露頭角,《黔語》:“茅苔村隸仁懷縣,濱河土人善釀,名茅台春,極清洌。”再經過近一百多年來的改進,提高,茅台便成了名滿天下的中國名酒,他的特色是:無色透明,特殊芳香,醇和濃郁,味長回甜。

茅台- 市場 

解放後,國家十分重視發展和扶持這一名優產品的生產工作,經過三十餘年的建設,從1953年開始通過香港澳門轉口銷往國際市場以來,到1987年,茅台酒的年產量已達1700噸。茅台酒出口已遍及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外匯1000多萬美元,成為中國出口量最大、所及國家最多、噸酒創匯率最高的傳統白酒類商品。英國《金融時報》發布2008年全球上市公司500強企業排行榜 (FTGlobal500)——國酒茅台榜上有名,列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第363位,在全球飲料行業排名第九位。這也是中國飲料行業唯一上榜的企業。

茅台- 優勢 

茅台酒是我國大曲醬香型酒的鼻祖,深受世人的喜愛,被譽為國、禮品酒、外交酒。它具有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豐滿、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特點。其優秀品質和獨特風格是其他白酒無法比擬的。
獨特的地域環境

茅台酒因產於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鎮而得名。由於茅台鎮地處河谷,風速小,十分有利於釀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棲息和繁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有關專家曾用茅台酒工藝及原料、窖泥,乃至工人、技術人員進行異地生產,所出產品均不能達到異曲同工之妙。也充分證明了茅台酒是與產地密不可分的關係和茅台酒不可克隆,為此茅台酒2001年成為我國白酒首個被國家納入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茅台- 特有的紅纓子高粱 

茅台酒生產所用高粱為糯性高粱,當地俗稱紅纓子高粱。此高粱與東北及其他地區高粱不同的是,顆粒堅實、飽滿、均勻,粒小皮厚,支鏈澱粉含量達88%以上,其截面呈玻璃質地狀,十分有利於茅台酒工藝的多輪次翻烤,使茅台酒每一輪的營養消耗有一合理範圍。茅台酒用高粱皮厚,並富含2%-2.5%的單寧,通過茅台工藝發酵使其在發酵過程中形成兒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台酒香味的前體物質,最後形成茅台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多酚類物質等。這些有機物的形成與茅台酒高粱及地域微生物群系密切相關,也是茅台酒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的重要因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茅台酒富含一定的多酚類物質,適量飲用,不傷肝,能治糖尿病、感冒等疾病。

茅台- 複雜的釀造工藝 

如果說茅台酒具有獨特的地域和特殊的原料是自然天成之作,那麼茅台酒獨特的釀造工藝就是能工巧匠之妙。概括茅台工藝的特點為三高三長。   

茅台酒工藝中的三高是指茅台酒生產工藝的高溫製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茅台酒大曲在發酵過程中溫度高達63℃,比其他任何名白酒的製曲發酵溫度都高10-15℃;在整個大曲發酵過程中可優選環境微生物種類,最後形成以耐高溫產香的微生物體系,在製曲過程中首先做到了趨利避害之功效。高溫堆積發酵是中國白酒生產敞開式發酵最為經典和獨創之作,也是其他名白酒工藝所不具有的。高溫餾酒:蒸餾工藝本身是固液分離的技術,但茅台酒生產工藝的蒸餾與其他白酒完全不同。   

茅台酒工藝中的三長主要指茅台酒基酒生產週期長;大曲貯存時間長;茅台酒基酒酒齡長。茅台酒基酒生產週期長達一年,須二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時間。而其他名白酒只需幾個月或十多天即可。茅台酒大曲貯存時間長達6個月才能流入製曲生產使用,比其他白酒多存3-4個月,這對提高茅台酒基酒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大曲用量大,是其他白酒的4 -5倍。茅台酒一般需要長達三年以上貯存才能勾兌,通過貯存可趨利避害,使酒體更醇香味美,加上茅台酒高沸點物質豐富,更能體現茅台酒的價值,這是其他香型白酒不具有的特點。   

茅台酒工藝的季節性生產指茅台酒生產工藝季節性很強。茅台酒生產投料要求按照農曆九月重陽節期進行,這完全不同於其他白酒隨時投料隨時生產的特點。採用九月重陽投料一是按照高粱的收割季節;二是順應茅台當地氣候特點;三是避開高營養高溫生產時節,便於人工控制發酵過程,培養有利微生物體系,選擇性利用自然微生物;四是九月重陽是中國的老人節,象徵天長地久,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2] 

茅台- 茅台酒歷史淵源與發展現狀 

茅台釀酒歷史悠久,《史記》記載公元前135年令漢武帝“甘美之”的 ​​“蒟醬酒”,就產於貴州茅台一帶。1704年前後,在茅台地區開始用茅台命名蒸餾酒,如“茅台燒春”等。貴州茅台酒於1915年獲得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國際金獎後,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英國蘇格蘭威士忌被公認為世界三大著名蒸餾名酒。1915年至今,茅台酒共獲得15次國際金獎,連續五次蟬聯中國國家名酒稱號,特別是在1996年,在紀念“巴拿馬萬國博覽會”80週年“國際名酒品評會”上,茅台酒再次榮獲了特別金獎第一名。   

1952年,貴州茅台酒廠建立。1997年,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體制改革的深入組建中國貴州茅台酒廠有限責任公司;1999年,成立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於2001年成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市數年來,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得到了快速的增長,2005年貴州茅台酒的產量已達到1.25萬噸,產品銷售收入為50.5億元,利潤為18.94億元,出口創匯額為1400萬美元。   

2010年12月15日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公司決定自2011年1月1日起適當上調產品出廠價格,平均上調幅度為20%左右。後漲價消息受到媒體群攻。[2]

茅台- 相關新聞 

塑化劑事件

針對2012年12月,微博賬號“ 水晶皇 ”送檢茅台酒檢出塑化劑一事,茅台集團12月10日晚間發佈公告稱,自送產品至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貴州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等三家權威檢測機構檢測均符合標準,並請求國家各級監管部門抽檢本公司產品並將結果及時公佈。


“水晶皇”被指做空茅台?高端白酒腹背受敵受該檢測塑化劑行為影響,號稱“典藏”績優股的貴州茅台遭遇投資者瘋狂拋售,股價在短時間內暴跌超過20%。機構分析師指出,貴州茅台股價劇烈震動時,有大資金包括大機構大舉賣出和大批買進。機構對茅台股價的分歧很大,因此在這個價位發生爭奪戰。


早在塑化劑事件發生之前,就有市場人士質疑高端白酒連續提價之後的銷售增長潛力。星石投資總裁兼首席策略師楊玲認為,2012年前三季度,14家白酒上市公司淨利潤總和297.6億元,同比增長88.65%。是2012年少有幾個還能保持高增長的行業。不過,從行業層面看,白酒行業的高速擴張已經到了需求難以與之匹配的地步。僅2011年一年,白酒產量就已經超過1000多萬千升。2012年1至7月份,全國白酒產量繼續高歌猛進,已達610.53萬千升,同比增長19.63%。她認為,以塑化劑事件為界,白酒行業粗獷式發展的黃金時代或許已經過去,靠大放槓桿、盲目擴張將不再有效。 

2012年12月12日,貴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就塑化劑相關問題召開媒體見面會,國內多家媒體就相關問題與貴州茅台經營班子及國內相關專家進行交流。


會上,茅台相關負責人介紹,3家權威質檢部門對茅台酒抽檢結果表明,貴州茅台酒沒有塑化劑含量超標現象。貴州省質監部門抽取12批次茅台酒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茅台酒塑化劑未超臨時限量值。貴州質監部門對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專項檢查,未發現人為非法添加行為。


貴州茅台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袁仁國說,塑化劑事件發生以來,茅台的生產經營沒有受到影響,產品市場表現穩定。

 

因價格壟斷被罰

2013年2月19日,茅台和五糧液因實施價格壟斷行為將被國家發改委合計罰款4.49億元人民幣。其中,茅台被罰2.47億,五糧液則將收到2.02億的罰單。據了解,上述罰款金額佔兩家酒企2012年銷售額的1%。


2012年末,受塑化劑和禁酒令影響,內地高端白酒在本應旺銷的季節遭遇寒冬。面對經銷商競相低價出貨的態勢,茅台下發通報文件,對3家低價銷售和串貨的經銷商開出罰單,暫停執行茅台酒合同計劃,並扣減20%保證金、提出黃牌警告。


由於中國《反壟斷法》第十四條明確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相關專家曾向記者表示,茅台、五糧液有違反《反壟斷法》的嫌疑。


貴州茅台1月15日聲明稱,決定取消以前違反《反壟斷法》有關的營銷政策,立即進行徹底整改。16日晚間,茅台再度發布聲明,稱從即日起,對給相關經銷商的處理決定予以撤銷,退還已扣減保證金。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茅台酒[編輯]

 
 
Moutai.jpg

 

 

茅台酒歷史[編輯]

西漢[編輯]

一種說法是,歷史名酒「枸醬」即為茅台的雛形[來源請求]。西漢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其間唐蒙得飲名酒「枸醬」,感覺酒味絕美,回到長安後,向蜀商諮詢,蜀商說「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夜郎。」於是唐蒙繞道取枸醬酒獻漢武帝。漢武帝以「甘美之」讚歎,視為珍奇,當時即為貢品,故有「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之說。清代詩人陳熙晉寫道:「尤物移人付酒懷,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習部來。」

[編輯]

茅台鎮在嘉慶道光年間造酒已初具規模,據《遵義府志》記載,「茅台(釀酒的)燒房不下20餘家,所費山糧不下兩萬石」。而且所釀之酒曰「茅台燒」。但古釀造作房被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進攻貴州時所毀。

1949年後[編輯]

大躍進期間茅台也「放衛星」,1958年毛澤東提出要「產量搞上一萬噸」[1]然後產量經過連級跳,從57年的283噸變成60年的912噸,[2]為了保證糧食供應,1960年一年就調糧187萬斤,當時一年被調糧被10萬斤的貴州銅仁60年屬於八大旱區之一,該地區思南縣減少人口五萬一千人。遵義的湄潭一縣,1959年11月開展「反瞞產」到1960年4月共死亡12.2萬人,佔全縣農村總人口五分之一。死絕戶2938戶,離家逃荒4737人,孤兒4735人。在搶糧運動中被打死1324人,關押死亡200餘人,打傷致殘175人。[3]

改革開放後[編輯]

茅台酒的釀製技藝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市面上正規專賣店和大賣場渠道銷售的大多數都是53°和38°飛天、紅星茅台酒,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還生產了面向中端市場的茅台王子酒、低端市場的茅台迎賓酒。然則,另外還有貴州茅台集團技術開發公司這一旗下企業,以集體品牌的形式生產各種價格低廉的茅台酒,但多以濃香型為主,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市場。隨著茅台酒廠產能擴大,將越來越能夠滿足一定的國內市場需求,但是從原產地產量極限來說,茅台酒始終將是一種稀缺商品。

21世紀[編輯]

茅台酒近年來價格不斷上漲,2011年貴州茅台向騙子組織世界奢侈品協會「申請」「奢侈品資格」引發爭議[4]。加之中國大陸屢有國有企業花費巨款購買茅台等名酒的事件被曝光,遂使「茅台」經常與「公款吃喝」、「三公消費」、「腐敗」等詞語同時出現在熱點話題中,成為網民調侃諷刺的對象。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福星

出生 1886年2月24日
荷蘭荷屬東印度爪哇巴達維亞
逝世 1914年3月3日(28歲)
日本 日治臺灣台北廳台北刑務所
運動 苗栗事件
組織 中國同盟會
影響於 三民主義

 

 

羅福星(1886年2月24日-1914年3月3日),別名東亞中血國權,生於荷屬東印度爪哇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原籍中國廣東嘉應州。羅福星為中國同盟會會員,曾經參與黃花崗之役日治時期,在臺灣發起抗日組織,為苗栗事件當事者。

 

生平事蹟[編輯]

 

羅福星之父羅經邦,為廣東客家人,原居住於廣東,至荷屬東印度爪哇經商。其母親為印尼華僑,具荷蘭印尼血統。羅福星在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出生,之後隨父母回到廣東嘉應州鎮平縣高思鄉大地村。1903年,其祖父來臺灣經商,居住於苗栗一堡牛欄湖莊(今苗栗縣造橋鄉豐湖村一帶)。羅福星當時年18歲,隨之前來,在此就讀苗栗公學校,學習日文。1906年又隨祖父回到廣東,回鄉途經廈門時,聽到革命黨人的宣傳,決定加入中國革命。

 

羅福星回到故鄉嘉應後,在小學擔任教員。1907年,羅福星在廣東加入中國同盟會。他後來又至南洋新加坡、巴城,在華人學校中擔任教員,同時暗中召募華僑,加入中國革命。他也曾在緬甸,擔任中國同盟會所經營的書報社書記。

 

1911年,羅福星率領於爪哇募集的兩千多名民兵回廣東,參與黃花崗之役。同年底,爆發辛亥革命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羅福星至臺灣成立同盟會支部,以大稻埕(今臺北市大同區境內)為活動範圍進行地下抗日運動,往來於臺北及苗栗之間,以華民會同盟會三點會革命會等集會爭取、招募更多抗日同志,並從大陸走私武器運至臺灣,主張以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統治。羅福星提出「驅逐日人,收復臺灣」的口號,宣稱一旦起事,中國就會立即出兵前來。至1913年2月,已經擁有約五百名會員, 並已密謀起義抗日。

 

1913年9月,日本警察大湖支廳一批槍隻遭竊,警方循線追查,羅福星在各地建立的組織一一遭到偵破。12月16日,羅福星逃到淡水,準備搭船暫避大陸,然遭警方發現。根據羅福星身上所帶黨員名冊,警方也逮捕了相關人士。在遭破獲的組織中,只有賴來在東勢角領導的組織,曾經攻擊東勢角警察支廳,其餘成員皆不曾參與過實際行動。日本總督府在苗栗成立臨時法院,依情節不同,對參與人士分別進行審訊,史稱苗栗事件。

 

在這次事件中,有921人遭到檢舉。1914年3月3日臨時法院宣判,578人獲得不起訴,另有4人受到行政機關處分。實際遭起訴者,被判死刑者20名,有期徒刑285名,34人無罪。以羅福星為首的20位反抗者,在臺北刑務所(後來的臺北監獄)分批送上絞刑臺。 (苗栗事件是日治時期武裝抗日事件中唯一帶有民族主義的事件,主因孫文先生革命成功的啟發。至於其他武裝抗日活動中除了霧社事件之外,其他的領頭者基本上是一方的土豪劣紳,為己不為他人的。)

 

家庭[編輯]

 

羅福星之妻在廣東,兩人生有二個子女。此外,他在上海有位情人,名游金鸞。

 

 

羅福星起義事件

時間: 一九一二年十月
抗日起義事蹟: 
羅福星 又名羅東亞、羅國權等名,出生于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高思鄉大地村。其祖父為處理在苗栗田寮的土地在一九○三年來台,同時羅福星亦隨之來台。居住苗栗一堡田寮庄(在苗栗縣後龍之東)。來台後就學于苗栗公學校(小學)。三年後又隨同其祖父返回嘉應州。在台期間除接受教育學會日語,目睹日人在台的殖民,產生強烈的抗日意識。在他路過廈門時,乃加入孫文所領導的反滿清奴役漢人的「中國同盟會」。到嘉應州後曾就任當地的小學校教員,也曾在南洋新加坡、巴城等地擔任中國人小學校教員。又至緬甸就任中國同盟會所經營的書報社書記。在中國革命時,加入革命軍,曾率領在南洋的華僑響應,革命成功後再返廣東的故里執教。
福星經過了這一段在中國及南洋各地的奔波經歷中,對于革命運動頗有心得。對在少年成長的台灣有一份親情,要解救同胞捨我其誰。眼見中國辛亥革命成功,於一九一二年十二月八日,再度來台,肩負起反日的責任。以台北大稻埕為活動中心,而無固定住所,經常居住在台南館、三合興茶棧、廣成茶棧等處。來往於台北、苗栗之間,鼓吹抗日運動。他在鼓吹抗日期間認識了台灣人謝德香、傅清鳳、黃員敬及華僑黃光樞、江亮能等人。共同認為以武力革命手段來推翻日本帝國主義是唯一可行之法,才能達到台灣解放。于是羅福星、黃光樞二人,組織「華民會」、「三點會」、「同盟會」、「革命會」等名稱,向各方面爭取秘密同志,促使大家誓共生死以達目的。同時暗地安排從中國取得軍械子彈來抗日。羅福星在大稻埕遇到在南洋舊識的吳覺民(吳偉康)。並以吳覺民投宿的北門外大瀛旅館(在今台北市太原路)為秘密的連絡中心來進抗日活動。同時羅福星及吳覺民又獲得江亮能、謝德香及十數個台灣人同志的積極響應,另以苗栗為中心開拓組織在新竹的通霄、後?、樹圯林、桃園的咸菜硼、楊梅壢、大嵙崁、三角湧、台北、基隆等地的抗日志士,並獲得相當的反應。所以也以收會費的方式獲得經費,會費以分為五角、一圓、八圓三級。一切用語概以洪門貫用的秘語方式代之。積極的準備發動武裝抗日起義。
該項起義抗日行動,在未起義前就被日本嚴密組織的保甲制度、警察網及台奸等所悉。在一九一二年五月中,在新竹廳後?支廳為警察得到秘報,有關羅福星等準備起義的活動。日本警察也明查暗訪,在同年十月逮捕二百餘人,次年三月又被捕十餘人, 
羅福星在警察未開始大逮捕之前,已嗅出警察的偵察,深以為局勢不妙。立即藏身匿跡。一九一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逃至淡水支廳管內,潛伏于芝蘭三堡的農民李稻穗之家。擬見機再密渡中國大陸,以期再舉事。但由于保正密告興化店警察派出所,以致羅福星與周齊二人在等待偷渡船隻時被警察所捕。同時被搜去手帖二冊,其中有加入組織者的名冊等二份。在羅福星的手記中曾記載來台三天中即獲得九萬五千六百三十一名同志。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代鴿經清宮鴿譜(圖文)
 
    王世襄

    1924年,襄十歲,始養鴿。1928年於非廠先生《都門豢鴿記》(注1)問世,日手一冊,讀之不輟。稍長,曾從非廠先生畫花鳥而未精繪鴿譜,實為憾事。進修研究院,見張萬鍾《鴿經》於《檀幾叢書》,以為古可證今,今可溯古,得筆之於書也。旋以南行而未果。年屆八旬,始先後獲觀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鴿譜四種。彩筆寫真,出名家之手,繪製年代,歷康、雍正同、光,共二百二十四幅,其側標有鴿名者一百八十四幅。古今中外,絕無僅有,不禁為之狂喜。於是萌經、譜、於記三者一而貫之之想,時縈吾懷,乃至不可終日。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忽蒙友好相告,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所趙傳集先生早在十餘年前已撰文考證張萬鍾事略並註釋、今譯《鴿經》,分別刊載於1986年3月上海《中華信鴿》雜誌及1986年至1987年成都《鴿友》雜誌。馳書求示所作,不僅註譯詳審,且有《中國養鴿史》、《張萬鍾生平考》兩文,真可謂先得我心。因而獻議曷不《鴿經》在前,《鴿譜》居後,兩人分別撰述,合成一函。承蒙欣然概允,並重新修訂註譯舊稿。襄雖老眼昏眊,亦盡數月之力,草成《鴿譜敘錄》、《鴿譜圖說》兩篇。此後影印《鴿譜》彩圖,以拙作《鴿話》為殿。

    


(名“四塊玉”,實為“灰四塊玉”)

    


(名“勾眼瓦灰”,實為“短嘴勾眼瓦灰”名貴品種)

    


(名“紫鶴秀”,北京名“紫四塊玉”)

    


(名“金剪”,實為“銅膀白”,稀有品種)

    譯經說譜,固出於平生愛鴿,未能忘情,實亦有所感而作。每日之始,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晨曲,有白色鴿,穿長城券門飛來。及近,乃一長嘴西洋食用鴿,即所謂大王鴿,又名落地王。以傳統觀賞鴿衡之,實醜陋不堪入目。又常見倩女手握白鴿,曼聲長歌,一闋將終,縱鴿飛去。此鴿仍是食用落地王。當今各大城市,競養廣場鴿,已成為新興事物,電視亦時有報導。大眾借得接近自然,其意至善。惜所見非一色白色食用鴿,即食用鴿與灰色野鴿混雜成群。我國貌色妍、品質高雅之觀賞鴿何以竟不得躋身於電視屏幕,實大惑不解。豈全不知我國有絕佳之觀賞鴿耶?或知之、見之而以為無足輕重耶?抑知之重之而不知何以求之耶?我國觀賞鴿處處遭西洋食用鴿僭越,甚感不平,且傷我自尊心。國家社會迭經動亂變革,亦危及傳統觀賞鴿。努力搶救,尚有可為。採取各種措施,使世界盡知我國有悠久卓越鴿文化(注2),實為當務之急。此所以有本書之作也。

    


(名“虎頭雕”,北京名“黑老虎帽”)

    


(名“雪花”,北京名“麻背”)

    


(未題名,編者擬名“紫雪上梅”)

    


(未題名,實為“烏牛”,清代豢者甚多,現已絕滅)

    


(名“合璧”,名貴品種,現已絕滅)

    


(未題名,編者擬名“白項皂”,北京無此品種,可能已絕滅)

    鴿譜乃名家奉召之作,精心描繪,惟妙惟肖,寫形傳神,嘆為觀止。諸如行止飲啄,翻滾飛翔,舒翅拳足,剔爪梳翎,亦閒亦適,相呢相親;更佐以園花徑草,磐石清泉,新篁解籜,老樹垂柯,可謂百態紛呈,無景不備。此誠寫翎毛之範本,學畫鴿之津梁。一旦印行,定為藝苑所珍,不只是研究鴿文化之要籍。三年前,初有編寫本書之議,河北教育出版社已見示可考慮出版。今甫脫稿,竟蒙不惜耗貲影印全部彩圖。興奮感荷,難以言表。不禁為之手舞足蹈,歡喜無狀也。是為序。

    1997年9月暢安王世襄於芳草地西巷時年八十有三。

    注1 於照(1888-1959),當代著名工筆重彩花鳥畫家。字非闇、非廠,後以字行。北京人,滿族。著有《都門豢鴿記》,署名"於照非廠"。

    注2 1976年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雕鴿,是三千三百年前製成的精美藝術品。證明我國鴿文化起源久遠,世罕其匹。

    ——摘自中華文苑網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六壬学者:六八居士

分类:读书笔记 | 标签: 大六壬  六壬推命学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惠敏

 
 
楊惠敏與中華民國國旗

楊惠敏(1915年3月6日-1992年3月9日),上海人,祖籍中華民國江蘇省鎮江市女童軍對日抗戰時英雄、教師

 


事蹟
[編輯] 

楊惠敏早年曾於中央技藝專科學校中山大學體育系求學,民國26年(1937年)7月7日發生蘆溝橋事變,中日之間開戰,楊惠敏加入上海童子軍戰地服務團。同年8月13日爆發八一三松滬戰役日軍全面大舉進攻上海,日方原本希望能以襲擊的方式迅速佔領上海地區,達成「三月亡華」的目標,卻出乎意料地與國民革命軍爆發陣地戰而成為長期纏鬥。10月26日爆發四行倉庫保衛戰,當時由第八十八師第524團團長謝晉元中校所率領的該團第1營死守與上海公共租界僅有一條蘇州河之隔的四行倉庫,作為中方軍隊在撤退至上海西部郊區的過程中、對日軍的牽制。10月28日夜間,楊惠敏將一面12尺長的中華民國國旗裹在身上所穿著的童軍服底下,冒著戰火危險自公共租界出發成功泳渡蘇州河,並獲得謝晉元的接見將國旗送至四行倉庫(另有一說表示楊惠敏是循陸路靠近倉庫[1])。楊惠敏也攜帶了一份四行倉庫守軍人員的名單返回公共租界,當時名單上共有800個人名,因此被稱為「八百壯士」,但事後證明這份名單是為了戰時的保防需要而捏造誇大,倉庫中實際上只有四百多名守軍。楊惠敏所送至的國旗隔天在四行倉庫屋頂升起,大大的鼓舞振奮了守軍士氣與隔岸觀戰的民眾,並獲得當時駐紮在租界內的世界各國媒體之讚揚。事後楊惠敏與謝晉元的事蹟被編寫入中華民國各級學校的歷史教科書中,使得他們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私人生活[編輯]

楊惠敏在戰後跟隨著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後與台大教授朱重明結婚,育有二子朱復圭朱復轟

她曾任職於台北女師專(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金甌商職(今台北市私立金甌女子高級中學)與文化大學等學校。除此之外她也長年積極參與、宣傳童軍活動及婦女救國運動。楊惠敏於民國81年(1992年)3月9日,在腦溢血臥病在床一段時日之後,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壽78歲。

據其子回憶,楊惠敏至臺灣後絕口不提往事。其子直到上課時老師提醒,方知課文中的女童軍即為母親。

 

楊惠敏

 
 

楊惠敏,公元1915年3月6日(農曆乙卯年正月二十一日)-公元1992年3月9日(農曆壬申年二月六日),中華民國江蘇省鎮江市人,女童軍、對日抗戰時英雄、教師。

編輯摘要
中文名:楊惠敏   籍貫:江蘇省鎮江市
性別: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15年3月6日   去世年月:1992年3月9日
職業:演藝演員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
代表作品:《八百壯士與我》
 

楊惠敏- 事蹟 

楊惠敏當年張治中將軍接見義女楊惠敏

楊惠敏早年曾於中央技藝專科學校暨中山大學體育系求學,中華民國26年(公元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中日之間開戰,楊惠敏加入上海童子軍戰地服務團。同年8月13日爆發八一三松滬戰役,日軍全面大舉進攻上海,日方原本希望能以襲擊的方式迅速佔領上海地區,達成“三月亡華”的目標,卻出乎意料地與國民革命軍爆發陣地戰而成為長期纏鬥。

10月26日爆發四行倉庫保衛戰,當時由第八十八師第524團團長謝晉元中校所率領的該團第1營死守與上海公共租界僅有一條蘇州河之隔的四行倉庫,作為中方軍隊在撤退至上海西部郊區的過程中、對日軍的牽制。10月28日夜間,楊惠敏將一面12尺長的中華民國國旗裹在身上所穿著的童軍服底下,冒著戰火危險自公共租界出發成功泳渡蘇州河,並獲得謝晉元的接見將國旗送至四行倉庫。楊惠敏也攜帶了一份四行倉庫守軍人員的名單返回公共租界,當時名單上共有800個人名,因此被稱為“八百壯士”,但事後證明這份名單是為了戰時的保防需要而捏造誇大,倉庫中實際上只有四百多名守軍。楊惠敏所送至的國旗隔天在四行倉庫屋頂升起,大大地鼓舞振奮了守軍士氣與隔岸觀戰的民眾,並獲得當時駐紮在租界內的世界各國媒體之讚揚。事後楊惠敏與謝晉元的事蹟被編寫入中華民國各級學校的歷史教科書中,使得他們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

楊惠敏- 私人生活 

楊惠敏楊惠敏(左)與飾演她的女星林青霞(右)合影

楊惠敏在戰後跟隨著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後與台大體育系教授朱重明結婚,育有二子朱復圭與朱復轟。

她曾任職於台北女師專(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金甌商職(今台北市私立金甌女子高級中學)與文化大學等學校。除此之外她也長年積極參與、宣傳童軍活動及婦女救國運動。楊惠敏於中華民國81年(公元1992年)3月9日,在腦溢血臥病在床一段時日之後,逝於台北市石牌榮民總醫院,享壽77歲。

據其子回憶,楊惠敏至台灣後絕口不提往事。直到上課時老師提醒,方知課文中的女童軍即為母親。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典故:行將就木

作者: 
齊整升 整理

【釋義】

比喻人將近死亡。

【造句】

江賊民迫害法輪功,惡貫滿盈,他現在已是苟延殘喘,行將就木了。

【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春秋初,晉國吞併了鄰近一些小的諸侯國,成為一個大國。當時,年老的國君晉獻公,寵愛妃子驪姬,打算將來讓她生的兒子繼位。驪姬為了讓她的兒子名正言順地當上太子,便設計陷害太子申生。害死申生后,驪姬又不擇手段要害死申生的兩個異母兄長: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只好亡命天涯。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晉兵聞訊而來。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說服他們別這樣做,接着便逃往狄國。跟他一起出逃的有他的舅舅狐堰,還有趙衰等人。

狄國出兵攻打一個部落,俘獲了叔隗和季隗姐妹倆,隨即把她倆都送給了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倏和叔劉兩個孩子;把叔隗嫁給趙衰,生下個孩子叫趙盾。

後來,從晉國秘密傳來一個壞消息:晉國的主公要派人謀刺重耳。原來,與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獻公去世后,藉助秦國的力量回到晉國繼位,史稱晉惠公。他怕兄長重耳回國爭位,派出刺客謀害重耳。

重耳得知這個消息后,決定逃到齊國去。臨走前的晚上,他對妻子季隗說:“夷吾派人來謀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齊國去。你留在這裡撫養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來,你就嫁人吧。”

季隗傷心地回答說:“我已經二十五歲了,再過二十五年,行將就木(就要進棺材了),還嫁甚麼人!你快點回來接我吧!”

解釋

將要進棺材。指年紀已大,壽命將盡。

就木:進入棺材,指死亡。

出處

語本《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例句

雖是風燭殘年、行將就木之人,但內心卻仍保有一分赤子之心。

 

典故

晉公子重耳,是晉獻公的次子,因為獻公晚年十分寵愛驪姬,想要改立驪姬的兒子為太子,結果太子申生被迫自殺,重耳在狐偃、趙衰等臣子的掩護下逃亡國外十九年,先後到過狄、衛、齊、曹、宋、鄭、楚、秦諸國。他在狄國住了十二年,並且娶季隗為妻,生下伯鯈(ㄔㄡˊ)、叔劉。後來決定離開狄國前往齊國時,他要季隗等他二十五年,如果沒有回來就改嫁。季隗則表明說她已經二十五歲,再過二十五年就是快要進棺材的老太婆了,堅持要等他。後來重耳借助秦穆公的力量回到晉國,即位成為晉文公,並依言將季隗接回國。後來「行將就木」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年紀已大,壽命將盡。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郎世寧平安春信圖軸
 
  《平安春信圖》軸,清雍正,郎世寧繪,紙本,設色,縱68.8cm,橫40.8cm。
 
  乾隆皇帝御題五言絕句一首:“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下鈐“古稀天子”朱文方印、“猶日孜孜”白文方印。“壬寅”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時年72歲。畫幅上方鈐“八徵耄念之寶”、“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寶”。
  圖繪在青竹、寒梅以及湖石點綴的田園環境中,兩位身著漢裝的男子正在以梅枝相遞送,其典雅高貴的舉止與優雅的環境相得益彰,情景交融之中加深了畫意。據乾隆皇帝晚年所題“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而知,此圖表現的是乾隆皇帝弘曆年輕時的畫像。圖中唇部無須,腳著紅鞋者便應該是十餘歲的弘曆。作者雖然在畫幅上沒有落名款,但是據乾隆皇帝的題詩可知,畫像當出自郞世寧之手。郞世寧作為有著深厚素描功底的西洋畫家,他在運用西方解剖學將人物五官面部刻畫得細膩、清晰,富有立體感的同時,巧妙地吸取了中國傳統“寫真”畫技法,注意減弱西畫中的光線亮度,從而避免了中國人所忌諱的陰陽臉的出現,這種中西結合的表現手法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力,得到了清皇室,尤其是乾隆皇帝的高度讚賞。

平安春信圖

 
 
 

 

 

《平安春信圖》描繪了雍正皇帝和兒子乾隆在竹下賞梅的情景,為郎士寧所繪,共有兩幅。其中一幅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平安春信圖》雖底色不同,且一為絹本,一為紙本,但畫中雍正、乾隆二位皇帝的衣著、相貌如出一轍,這在中國書畫史上是不多見的。

編輯摘要

平安春信圖- 簡介

平安春信圖   《平安春信圖》描繪了雍正皇帝和兒子乾隆在竹下賞梅的情景,為郎士寧所繪,共有兩幅。其中一幅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平安春信圖》雖底色不同,且一為絹本,一為紙本,但畫中雍正、乾隆二位皇帝的衣著、相貌如出一轍,這在中國書畫史上是不多見的。 
 

平安春信圖- 描述

立軸紙本設色的那幅縱68.8厘米,橫40.8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幅構思新奇,畫中一老一少分別為雍正皇帝胤稹和當時尚為皇子的寶親王弘曆,兩人均著漢裝,富有生活氣息。人物姿態各異,一高一低,共持鮮花一枝,背後襯以小竹二竿,弘曆一手搭在竹竿上。近處湖石玲瓏,伴以翠竹桃花,景色清幽。翠竹及人物面部以西畫筆法,刻畫入微,而衣紋卻用中國傳統的筆墨勾线,加以暈染,亦顯質感。

圖軸,絹本,設色畫,縱:68.8厘米,橫:40.8厘米。
這是一幅人物肖像畫,畫中的兩個站立的古裝人物,稍高的一位應是雍正皇帝,另一位稍矮的是未來的乾隆皇帝,此幅畫上並沒有作者的款印,但畫面上方有乾隆皇帝自題的一段詩文:“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 
下鈐:“古稀天子”等印章兩方,畫面的上端騎縫處自右至左還鈐有“太上皇帝之寶”、“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寶”三方印章。
圖中所畫是雍正皇帝和皇子弘曆,二人的姿勢形態,尤其是人物的臉部,畫得非常細膩,基本上看不到描畫輪廓的線條,而是用色澤的深淺濃淡來表現五官的立體效果,一眼就能看出它與中國傳統“寫真”技法的不同,帶有著濃重的歐洲繪畫的痕跡。可以確定《平安春信圖》是出自意大利畫家郎世寧之手。

 

平安春信圖- 作者介紹

郎世寧,西名加斯提里阿納Giuseppe,意大利美朗諾市人。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來華傳教,時年27歲,召入內廷為畫院供奉,歷仕三朝。畫法參酌中西,善寫生,人物、花鳥,奕奕有神,尤工畫馬,如百駿​​圖、名馬圖、武功圖至今有聲世界。郎氏初本欲將西法輸入中國,因不為清帝所喜,遂創折衷畫法。一時從之學者甚眾,流風​​至今未絕。卒年七十八。《故宮郎世寧畫集》。

 

生於米蘭,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到中國,隨即入宮,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由於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他先後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的重用。乾隆二十二年,郎世寧正值七十大壽,為此皇帝還特地為他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由此可以看出郎世寧甚得皇帝恩寵,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

 

平安春信圖- 概述

中國嘉德春拍最引人注目的拍品是:郎世寧的《平安春信圖》,尺幅為109×59厘米,而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了一幅郎世寧的《平安春信圖》。不過這幅尺幅較小,為68.8×40.8厘米,另外故宮博物院這幅有印款;而此幅春拍的畫上沒有印款,但畫面上方有乾隆皇帝自題的一段詩文:“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下鈐:“古稀天子”等印章兩方,畫面的上端騎縫處自右至左還鈐有“太上皇帝之寶”、“古稀天子”、“八念之寶”三方印章,壬寅為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題寫詩句時乾隆皇帝為七十二歲,《平安春信圖》寓意吉祥,描繪雍正皇帝和皇子弘曆(乾隆皇帝)品竹賞梅的情景。郎世寧以其特有的西法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兩位帝王的面目和表情,基本上看不到中國傳統人物畫的線條,而是用色澤的深淺濃淡來表現人物的五官,立體感很強。由於郎世寧作品存量極少,《石渠寶笈》僅記錄45件郎世寧的作品。直至清末,外強入侵,社會動盪,郎世寧作品才流入民間,但數量也很少。近幾年,在海內外拍賣會上,郎世寧的作品在市場上亮相不多,偶有露面價格往往是天價。

 

 

平安春信圖- 資訊

 

在最近幾年的國內拍賣市場上,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1766年)比起同時的多數中國畫家更能吸引眼球。2000年,在號稱清初六家的四王吳惲的作品價格還在百萬級別徘徊時,這位意大利人就已以其《蘋野鳴秋》創下了1764.5萬港幣的天價,這也是世紀之交唯一的千萬元作品。
北京保利5週年秋拍上付拍的《平安春信圖》則是郎世寧罕見的人物全身畫作,不僅與《蘋野鳴秋》的走獸題材不同,也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及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所藏《乾隆帝后卷》半身人物像多有區別。《平安春信圖》描寫的是在後花園 ​​中的竹石旁,一老一少兩位相向而立,同時握住一枝梅花,做授受狀。
有趣的是,同樣內容的畫作,郎世寧似乎一口氣畫了3幅。一件是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絹本《平安春信圖》,背景暈染為藍色,旁邊有乾隆壬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暮春自題五言詩:“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另一件則為貼落 (一種壁紙藝術形式),在今天北京故宮養心殿西暖閣西牆上,由5塊絹拼接而成,畫上無作者名款。第三件與第一件幾乎全同,只是質地為紙本,背景也未設成藍色,此外也無乾隆題詩。故宮研究員聶崇正先生專門撰文論定3件為一卵三胞之作,且認為畫中人物為年長的雍正與年輕的乾隆,授梅之舉則意味著雍正將江山傳與乾隆。此說得到許多學者贊同。
不過,按照最新的理解,畫中兩人均應為乾隆本人。這就是中國畫傳統中多見的“二我圖”,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即此中雋品。畫面前景是南唐中主李璟與其弟下棋的情狀,背景乃一架大屏風,屏風上一幅醉酒圖,而屏風畫中又有一架小屏,屏上清清遠遠一幅山水。略襲此意者,有元人劉貫道的《消夏圖卷》,二者的構圖極相近,但各有筆墨風致。
乾隆本人對這種伎倆十分熟悉,他令人繪製的《弘曆鑑古圖》即出於此。《弘曆鑑古圖》原本為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一幅宋人冊頁。該畫繪的是一名士頭著巾下系裙,左手書卷,右膝素足橫置榻上;旁邊一童子手持注子正向盞中註酒;榻後一架大屏風,屏風的一邊懸了一軸人物,卻是此圖主人公的寫真。“二我”一高一低,略取顏面相向之勢,而神情如一。乾隆似對此幅畫作頗有會心,不僅加鈐“乾隆御覽之寶”印記,又命宮廷畫家繪製相似的做品,只是把畫面中心人物由文士改做方巾道袍的帝王,足也掩上,又把其中點綴的帶有時代特徵的各色器具,全部換作清宮收藏的古物,而成為《弘曆鑑古圖》。
以此來看,《平安春信圖》當為乾隆“二我圖”,只是已非同時的“二我”,而是不同時期的“二我”。3件《平安春信圖》中,除了繪湖石、梅花、修竹三五,竹邊賞梅、授梅的一長一少兩個人雖身著直裰,但顏容逼肖,當是乾隆本人。此外,故宮藏絹本《平安春信圖》上有乾隆自題,此幅紙本也加蓋“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寶”等印,可證畫中年長者不可能是雍正,否則即是“大逆不道”。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耀樁的書法真跡  

 

nEO_IMG_照片178.jpg

 這篇詩詞是莊年公,為文友詩人嚴廷中的《四選詩》作的序。

劉耀樁,字莊年,嘉慶七年縣試第一,十八年貢生,二十年翰林院待詔,二十三年舉人,二十五年第二甲第二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年潁上縣知縣。六年阜陽知縣。七年六安、直隸知州,捐俸建六安賡颱書院。廬州、安慶、潁州知府。十八年福建興泉永道兵備道(住廈門)。二十一年放四川按察使。二十三年主講松林書院五年,二十八年主講瀝源書院八年。咸豐元年輯【吹劍一吷】談對外戰爭策略,咸豐五年梓行【海南歸櫂詞】,六年修族譜成,督辦團練,欽加六品銜。八年篆【青州府志】成六十四卷。是年卒。

莊年公是萬馬安泰劉第八位進士。文采飛揚,著作豐碩;為政清廉;為軍為國抗敵守土,盡職盡責;為家續譜寫史,為後人留下珍貴歷史文獻。公為國家重臣,民族脊梁,家族的驕傲,後人的楷模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尼山[編輯]

 
 

座標35°30′10.89″N 117°13′2.50″E

尼山
海拔 340 m(1,120 ft)
地點
地點 中國山東省曲阜市
座標 35°30′10.89″N 117°13′2.50″E
尼山建築群(含尼山林)
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 曲阜市尼山鄉
分類 古建築
時代
編號 1-47
登錄 1977年12月23日

尼山,原名尼丘山,位於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城東南30公里,海拔340餘米。是孔子的出生地,尼山有尼山孔廟尼山書院。還有祭祀叔梁紇的祠堂,與祭祀尼山神的毓聖侯祠。山下有尼山水庫。1977年,尼山建築群作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尼山孔廟、尼山書院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孔子的父母叔梁紇顏徵在尼山神祈禱後,生下孔子。

民間則傳說孔子出生後,因相貌醜陋,被顏徵在遺棄在尼山的夫子洞,老鷹老虎不但不敢侵害,還細心呵護。最後目睹這異像的顏徵在,立刻接回了孔子。

 

 

 

 

尼山

 
05/20/2005/16:34
華夏經緯網

  [尼山] 原名尼邱山,因避孔子諱而改名為尼山。位於曲阜縣城東南30公里。海拔340余米,山頂五峰連峙,惟中峰為尼丘。據《史記》記載:孔子父母“禱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揚遐邇。這裡,中峰東麓有孔子廟和尼山書院等建築物;另有五老峰、魯源林、智源溪、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雲洞等所謂“尼山八景”。

  [尼山孔廟] 在尼山中峰東麓。《曲阜縣誌》記載:“周顯德(951——960年)中,兗州趙某以尼山為孔子發祥地,始創廟祀,”距今已一千餘年。宋仁宗時增建祠廟,立學舍、置祭田。元順帝時,又大行修建,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又重建。廟中殿亭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建國後又多次撥款維修。今廟圍垣繚繞,環植松柏,共有院落五進,殿堂五十多間,正門名欞星門,二門名大成門。廟主體建築為中間的大成殿,殿前有兩廡各五間,殿之東、西各有掖門。過掖門,殿後有寢殿三間,祀至聖夫人木主,兩廡各三間,祀孔子之子伯魚及孫子思,但塑像及木主今皆不存。東、西兩側門連接兩旁跨院。東院前為講堂,後為土地祠,西院東側連接毓聖侯祠,且單成一院。西側為啟聖王殿和寢殿,係供奉孔子父母處。廟內外有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石碑約十余幢,是了解孔子出生地尼山及其建築群歷史沿革的重要資料。

  [昌平鄉] 在尼山之西約2.5公里的昌平山下。據《闕里志·尼山》記載:“尼山之西五里,史載孔子生昌平鄉即此;今名魯源村。”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陬邑大夫時,即居昌平鄉。尼山八景之一的魯源林,即指林木蔥郁的魯源村。魯源,即魯國源泉之義。村南為昌平山,山上有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所建昌平亭,今已不存。

  [尼山孔廟欞星門] 為尼山孔廟的大門。尼山孔廟依山而建,此門依地勢而修。前有石階十一級,使此門立於高臺上。門為石坊,係由八個雲紋石鼓夾抱的四根八棱石柱組成。柱頭飾華表與辟邪,坊楣正書“欞星門”三字,上飾寶珠雲焰。坊兩旁建以磚墻,分向兩旁。

  [尼山孔廟大成門] 欞星門北向偏東的大成門,為尼山孔廟的第二道門。門闊三間,頂山建築。其後連以高臺,正中直接連大成殿。門內有東、西二門,通往東西兩院。

  [觀川亭] 即孔子觀川處。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而孔子觀川的地點眾說紛紜。依元人虞集《尼山創建書院記》中說觀川亭在尼山孔廟的東南隅,建於元至元四年(1338年)。

  [尼山孔廟大成殿] 為尼山孔廟中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當時尼山書院山長彭*“以私錢草創堂宇”。而後,又“會同孔子六十五代孫、衍聖公倡率所屬及齊魯士大夫共成之”,“至元四年三月經始,秋八月告成”。殿闊五間,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前廊下四根八角檐柱平面磨光,遍鐫成減地平*小幅雲龍。雖為清道光時所建,但大鬥拱等方面仍有元代余風。當年殿內曾有孔子及四配塑像,左右兩廡祀二十哲及七十二賢木主。

  [尼山書院銘碑] 位於尼山孔廟大成殿前西側北頭。碑高3.2米,寬1.1米,為元惠宗後至元五年(1339年)立石,國子監助教陳繹曾撰,中議大夫浙西道肅政廉訪使任擇善篆,滕州知州李彥博書。內容為對孔子先世及其父母的讚頌,並對孔子所創道統進行讚揚。

  [元修尼山孔廟記碑] 位於尼山孔廟毓聖聖侯祠前西側。為元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正月立石。碑高2.5米,寬約1米,碑額篆書“創建尼山書院之記”八字。係元代翰林院侍讀學士張起*書,奎章閣侍讀學士虞集撰文,五十五代衍聖公孔克堅書。碑陰刻二十四行官儒姓名。此碑主要記述元朝至元三年重修尼山孔廟的情況 ,據記載,這次除修大殿、殿門、毓聖侯殿、學宮外,還修了觀川亭。廟修成後,又塑了孔子像,繪四配像,並修制了一些樂器及禮器。

  [毓聖侯祠] 位於尼山孔廟正殿西跨院內東側,獨成一小院落,前有毓聖侯祠門一間,院中毓聖侯祠一間,供奉尼山神。據《孔氏祖庭廣記》記載:宋仁宗以“崇崗秀阜,雲雨所出,儲否佑于商後,孕全氣于孔族,挺毓睿哲,為萬世師。當崇五等之封,俾均四瀆之秩。“遂于皇祜二年(1050年)封尼山神為毓聖侯,俾均四瀆之秩”。遂于皇祜二年(1050年)封尼山神為毓聖侯,春秋差官致祭。“毓”為產生、養育之意,“毓聖”即孕育聖人之意。毓聖侯祠建於何時不得而知。元人楊奐、虞集筆下均曾提及此殿,可見在元前已建此殿,元代至元年間修建尼山孔廟時又進行修理。另據《闕里文獻考》記載:“明弘治十三年,遷尼山神從毓聖侯殿近於尼山書院。”據此,在未遷之前,曲阜孔廟和尼山孔廟均建有毓聖侯殿,而後便只有尼山一處獨存。
 
  來源:中國曲阜網

責任編輯:( )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