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平安春信圖軸
 
  《平安春信圖》軸,清雍正,郎世寧繪,紙本,設色,縱68.8cm,橫40.8cm。
 
  乾隆皇帝御題五言絕句一首:“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下鈐“古稀天子”朱文方印、“猶日孜孜”白文方印。“壬寅”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時年72歲。畫幅上方鈐“八徵耄念之寶”、“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寶”。
  圖繪在青竹、寒梅以及湖石點綴的田園環境中,兩位身著漢裝的男子正在以梅枝相遞送,其典雅高貴的舉止與優雅的環境相得益彰,情景交融之中加深了畫意。據乾隆皇帝晚年所題“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而知,此圖表現的是乾隆皇帝弘曆年輕時的畫像。圖中唇部無須,腳著紅鞋者便應該是十餘歲的弘曆。作者雖然在畫幅上沒有落名款,但是據乾隆皇帝的題詩可知,畫像當出自郞世寧之手。郞世寧作為有著深厚素描功底的西洋畫家,他在運用西方解剖學將人物五官面部刻畫得細膩、清晰,富有立體感的同時,巧妙地吸取了中國傳統“寫真”畫技法,注意減弱西畫中的光線亮度,從而避免了中國人所忌諱的陰陽臉的出現,這種中西結合的表現手法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力,得到了清皇室,尤其是乾隆皇帝的高度讚賞。

平安春信圖

 
 
 

 

 

《平安春信圖》描繪了雍正皇帝和兒子乾隆在竹下賞梅的情景,為郎士寧所繪,共有兩幅。其中一幅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平安春信圖》雖底色不同,且一為絹本,一為紙本,但畫中雍正、乾隆二位皇帝的衣著、相貌如出一轍,這在中國書畫史上是不多見的。

編輯摘要

平安春信圖- 簡介

平安春信圖   《平安春信圖》描繪了雍正皇帝和兒子乾隆在竹下賞梅的情景,為郎士寧所繪,共有兩幅。其中一幅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平安春信圖》雖底色不同,且一為絹本,一為紙本,但畫中雍正、乾隆二位皇帝的衣著、相貌如出一轍,這在中國書畫史上是不多見的。 
 

平安春信圖- 描述

立軸紙本設色的那幅縱68.8厘米,橫40.8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幅構思新奇,畫中一老一少分別為雍正皇帝胤稹和當時尚為皇子的寶親王弘曆,兩人均著漢裝,富有生活氣息。人物姿態各異,一高一低,共持鮮花一枝,背後襯以小竹二竿,弘曆一手搭在竹竿上。近處湖石玲瓏,伴以翠竹桃花,景色清幽。翠竹及人物面部以西畫筆法,刻畫入微,而衣紋卻用中國傳統的筆墨勾线,加以暈染,亦顯質感。

圖軸,絹本,設色畫,縱:68.8厘米,橫:40.8厘米。
這是一幅人物肖像畫,畫中的兩個站立的古裝人物,稍高的一位應是雍正皇帝,另一位稍矮的是未來的乾隆皇帝,此幅畫上並沒有作者的款印,但畫面上方有乾隆皇帝自題的一段詩文:“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 
下鈐:“古稀天子”等印章兩方,畫面的上端騎縫處自右至左還鈐有“太上皇帝之寶”、“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寶”三方印章。
圖中所畫是雍正皇帝和皇子弘曆,二人的姿勢形態,尤其是人物的臉部,畫得非常細膩,基本上看不到描畫輪廓的線條,而是用色澤的深淺濃淡來表現五官的立體效果,一眼就能看出它與中國傳統“寫真”技法的不同,帶有著濃重的歐洲繪畫的痕跡。可以確定《平安春信圖》是出自意大利畫家郎世寧之手。

 

平安春信圖- 作者介紹

郎世寧,西名加斯提里阿納Giuseppe,意大利美朗諾市人。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來華傳教,時年27歲,召入內廷為畫院供奉,歷仕三朝。畫法參酌中西,善寫生,人物、花鳥,奕奕有神,尤工畫馬,如百駿​​圖、名馬圖、武功圖至今有聲世界。郎氏初本欲將西法輸入中國,因不為清帝所喜,遂創折衷畫法。一時從之學者甚眾,流風​​至今未絕。卒年七十八。《故宮郎世寧畫集》。

 

生於米蘭,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到中國,隨即入宮,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由於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他先後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的重用。乾隆二十二年,郎世寧正值七十大壽,為此皇帝還特地為他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由此可以看出郎世寧甚得皇帝恩寵,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

 

平安春信圖- 概述

中國嘉德春拍最引人注目的拍品是:郎世寧的《平安春信圖》,尺幅為109×59厘米,而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了一幅郎世寧的《平安春信圖》。不過這幅尺幅較小,為68.8×40.8厘米,另外故宮博物院這幅有印款;而此幅春拍的畫上沒有印款,但畫面上方有乾隆皇帝自題的一段詩文:“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下鈐:“古稀天子”等印章兩方,畫面的上端騎縫處自右至左還鈐有“太上皇帝之寶”、“古稀天子”、“八念之寶”三方印章,壬寅為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題寫詩句時乾隆皇帝為七十二歲,《平安春信圖》寓意吉祥,描繪雍正皇帝和皇子弘曆(乾隆皇帝)品竹賞梅的情景。郎世寧以其特有的西法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兩位帝王的面目和表情,基本上看不到中國傳統人物畫的線條,而是用色澤的深淺濃淡來表現人物的五官,立體感很強。由於郎世寧作品存量極少,《石渠寶笈》僅記錄45件郎世寧的作品。直至清末,外強入侵,社會動盪,郎世寧作品才流入民間,但數量也很少。近幾年,在海內外拍賣會上,郎世寧的作品在市場上亮相不多,偶有露面價格往往是天價。

 

 

平安春信圖- 資訊

 

在最近幾年的國內拍賣市場上,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1766年)比起同時的多數中國畫家更能吸引眼球。2000年,在號稱清初六家的四王吳惲的作品價格還在百萬級別徘徊時,這位意大利人就已以其《蘋野鳴秋》創下了1764.5萬港幣的天價,這也是世紀之交唯一的千萬元作品。
北京保利5週年秋拍上付拍的《平安春信圖》則是郎世寧罕見的人物全身畫作,不僅與《蘋野鳴秋》的走獸題材不同,也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及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所藏《乾隆帝后卷》半身人物像多有區別。《平安春信圖》描寫的是在後花園 ​​中的竹石旁,一老一少兩位相向而立,同時握住一枝梅花,做授受狀。
有趣的是,同樣內容的畫作,郎世寧似乎一口氣畫了3幅。一件是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絹本《平安春信圖》,背景暈染為藍色,旁邊有乾隆壬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暮春自題五言詩:“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另一件則為貼落 (一種壁紙藝術形式),在今天北京故宮養心殿西暖閣西牆上,由5塊絹拼接而成,畫上無作者名款。第三件與第一件幾乎全同,只是質地為紙本,背景也未設成藍色,此外也無乾隆題詩。故宮研究員聶崇正先生專門撰文論定3件為一卵三胞之作,且認為畫中人物為年長的雍正與年輕的乾隆,授梅之舉則意味著雍正將江山傳與乾隆。此說得到許多學者贊同。
不過,按照最新的理解,畫中兩人均應為乾隆本人。這就是中國畫傳統中多見的“二我圖”,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即此中雋品。畫面前景是南唐中主李璟與其弟下棋的情狀,背景乃一架大屏風,屏風上一幅醉酒圖,而屏風畫中又有一架小屏,屏上清清遠遠一幅山水。略襲此意者,有元人劉貫道的《消夏圖卷》,二者的構圖極相近,但各有筆墨風致。
乾隆本人對這種伎倆十分熟悉,他令人繪製的《弘曆鑑古圖》即出於此。《弘曆鑑古圖》原本為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一幅宋人冊頁。該畫繪的是一名士頭著巾下系裙,左手書卷,右膝素足橫置榻上;旁邊一童子手持注子正向盞中註酒;榻後一架大屏風,屏風的一邊懸了一軸人物,卻是此圖主人公的寫真。“二我”一高一低,略取顏面相向之勢,而神情如一。乾隆似對此幅畫作頗有會心,不僅加鈐“乾隆御覽之寶”印記,又命宮廷畫家繪製相似的做品,只是把畫面中心人物由文士改做方巾道袍的帝王,足也掩上,又把其中點綴的帶有時代特徵的各色器具,全部換作清宮收藏的古物,而成為《弘曆鑑古圖》。
以此來看,《平安春信圖》當為乾隆“二我圖”,只是已非同時的“二我”,而是不同時期的“二我”。3件《平安春信圖》中,除了繪湖石、梅花、修竹三五,竹邊賞梅、授梅的一長一少兩個人雖身著直裰,但顏容逼肖,當是乾隆本人。此外,故宮藏絹本《平安春信圖》上有乾隆自題,此幅紙本也加蓋“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寶”等印,可證畫中年長者不可能是雍正,否則即是“大逆不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