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周

 
 

上官周(1665年-?),字文佐,號竹莊福建長汀人。清代畫家,為閩西客家畫界之首。

善畫人物、山水,乾隆八年(1743年)刊行《晚笑堂畫傳》一書,其中描繪西漢至明朝共120位名人畫像,例如虞姬韓愈等人,為清代人物畫譜之傑作。其他作品有《南巡盛典圖》、《八旬萬壽盛典圖》。

【名稱】清 上官周 寒窗清課圖 

  【年代】清代

  【簡介】上官周《寒窗清課圖》,設色絹本。161×101cm。

 

清上官周寒窗清課圖

清上官周寒窗清課圖 -畫作賞析

  款識:竹莊上官周。鈐印:官周之印、平安、兩山排闥送青來。王占鰲題並鈐印。鑒藏印:戴植 (19世紀) :戴培之家珍藏、戴芝農鑒賞章。

3 清上官周寒窗清課圖 -作者簡介

   上官周善畫人物,所繪人物眾多,尤以《晚笑堂畫傳》最為著稱。《畫傳》是他依據翔實史料和豐富的藝術構思,精心刻畫了120位歷史人物繡像,並作各人畫贊。《畫傳》影響很大,如後來的《繡像英烈傳》,就是從《畫傳》「明太祖功臣」中選取的;《芥字園畫譜》中的人物,也是摹仿《畫傳》而成。魯迅對《畫傳》極為推崇,還購贈給外國藝術家。日本出版的《支那繪畫史》有專文評介,並將《畫傳》影印發行。《中國繪畫史》則稱:「就清之人物畫來說……長汀上官周之工夫老到,臨汀華 之脫去時習……均為清代史實風俗畫之較有名者」。同時,上官周的山水畫也很著名,清代竇鎮稱他「善山水,煙嵐瀰漫,墨暈可觀」。 上官周學識淵博,擅長詩、書、篆刻,有《晚笑堂詩集》傳世。

 

 

 


[ 清朝] [ 38617 人閱讀 ]

上官週:初名世顯,後改名周,字文佐,號竹莊,長汀南山官坊人,生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他的繪畫藝術造詣很深,但一生不求聞達,不附權貴,終生布衣,為清代民間名畫家。查慎行、黎士弘友善。善畫山水

,煙嵐瀰漫,墨暈可觀。查慎行題其羅浮山圖,有“上官山人今虎頭”之句,其推許可謂至矣。人物神情瀟灑,於唐寅仇英之外,別樹一幟。刊晚笑堂畫傳,所畫古今名人,各具神態。張浦山(庚)謂其有筆無墨,尚未脫閩習也,人物工夫老到,亦未超逸。似非確論。兼精篆刻,能詩。著晚笑堂詩集。年至八十五尚作臺閣風聲圖。《國[清]朝畫徵錄、桐陰論畫、汀州府志、敬業堂集、全閩詩錄、福建畫人傳》上官周善畫人物

,所繪人物眾多,尤以《晚笑堂畫傳》最為著稱。《畫傳》是他依據翔實史料和豐富的藝術構思,精心刻畫了120位歷史人物繡像,並作各人畫贊。《畫傳》影響很大,如後來的《繡像英烈傳》,就是從《畫傳》“明太祖功臣”中選取的;《芥字園畫譜》中的人物,也是摹仿《畫傳》而成。魯迅對《畫傳》極為推崇,還購贈給外國藝術家。日本出版的《支那繪畫史》有專文評介,並將《畫傳》影印發行。《中國繪畫史》則稱:“就清之人物畫來說……長汀上官週之工夫老到,臨汀華之脫去時習……均為清代史實風俗畫之較有名者”。同時,上官週的山水畫也很著名,清代竇鎮稱他“善山水,煙嵐瀰漫,墨暈可觀”。上官週學識淵博

,擅長詩、書、篆刻,有《晚笑堂詩集》傳世。

聚雅齋藏畫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同[編輯]

 
 
竹子是文同繪畫的重心,也是文同畫作主題的大宗。圖為文同著名的畫作《墨竹圖》

文同(1018年-1079年),字與可仁,自號笑笑先生笑笑居士,人稱石室先生四川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縣東北面)人。

生平[編輯]

文同歷官邛州、洋州等知州,元豐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死,人稱「文湖州」。

曾校《新唐書》。善畫墨竹,他的表弟蘇軾曾稱讚他為、詞、草書四絕,曾深入竹鄉觀察體會,下筆迅速,以墨色深淺描繪竹子遠近、向背。畫家米芾稱讚他「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開創了墨竹畫法的新局面。

他因為對竹子觀察細緻,畫時振筆直揮,可同時握兩枝不同深淺的墨筆,同時畫兩枝竹。成語「胸有成竹」正是從他畫竹而來。《宋史》卷四四三有傳。

洋州城北有篔簹谷,茂林修竹,文同暇日常攜妻來此悠遊、觀竹,畫竹精益。

蘇軾畫竹受到他影響,其後學他的人很多,有「湖州竹派」之稱。

他的草書已經失傳,尚有四幅墨竹傳世。後人編有《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附范百祿所撰墓誌及家誠之所撰年譜

 

 

文同文同(1018~1079年) ,字與可,號笑笑居士,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 , 詩人。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宋仁宗皇□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知陵州、洋州。元豐初年知湖州,逝世於赴任途中。世稱”文湖州 ”。

文同- 作品

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湖州竹派。文同在詩歌創作上很推崇梅堯 ​​臣,他的《織婦怨》描寫織婦辛勤勞作,反被官吏刁難,與梅堯臣反映民間疾苦的詩同一機杼。他的寫景詩更有特色。如"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早晴至報恩山寺》);"深葭繞澗牛散臥,積麥滿場雞亂飛"( 《晚至村家》 )等句;形像生動,宛如圖畫,充分錶現了畫家兼詩人善於取景、工於描繪的特點。他在詩中還常常把自然景物比作前人名畫,如"獨坐水軒人不到,滿林如掛《暝禽圖》"(《晚雪湖上寄景儒》)、"峰巒李成似,澗谷范寬能"(《長舉》),為古代詩歌描寫景物增添了一種新的手法,這同當時畫家樂於向前人詩中尋找畫意具有同樣的意義,表明了北宋前期詩與畫這兩門藝術已更為密切地結合在一起,比起前人王維的"詩中有畫"來就更前進了一步。所著《丹淵集》40卷,《拾遺》 2卷,為其曾孫文□編,附《年譜》1卷、《附錄》2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翁方綱[編輯]

 
 
翁方綱
翁方綱

大清內閣學士
籍貫 順天府大興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忠敘、正三,號覃谿、蘇齋
出生 雍正十一年(1733年)
順天府大興縣
逝世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順天府大興縣
出身
  • 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進士出身

翁方綱(1733年-1818年),忠敘,一字正三覃谿晚號蘇齋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

 


生平
[編輯] 

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官國子監司業內閣學士等,後出督廣東江西學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辛亥九月十七日,提督山東學政。[1]五十八年(1793 年)癸丑六月二十三日,奉旨回京供職。[2]嘉慶四年(1799年),左遷鴻臚寺卿。嘉慶十二年(1807年),重赴鹿鳴宴,獲賜三品銜。嘉慶十九年(1814年),再赴恩榮宴,加二品銜,其時年已八十二歲。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卒。[3]

著作[編輯]

濟南大明湖鐵公祠翁方綱手書匾額及印章

翁方綱精研經術,有書、禮、論語、孟子附記。精於金石學,著有《兩漢金石記》、《粵東金石略》、《漢石經殘字考》、《焦山鼎銘考》、《廟堂碑唐本存字》、《復初堂集》、《石洲詩話》等。[4]

註釋[編輯]

  1. ^ 《翁氏年譜》記「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辛亥九月十七日,奉命提督山東學政。」
  2. ^ 《翁氏年譜》記「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癸丑六月二十三日,奉旨回京供職。七月二十四日,回京。七月二十五日,到內閣辦事。」
  3. ^ 《清史稿·卷485》:翁方綱,號覃溪,大興人。乾隆壬申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擢司業,累至內閣學士。先後典江西、湖北、順天鄉試,督廣東、江西、山東學政。嘉慶元年,預千叟宴。四年,左遷鴻臚寺卿。十二年,重宴鹿鳴,賜三品銜。十九年,再宴恩榮,加二品卿,年八十二矣。又四年,卒。
  4. ^ 《清史稿·卷485》:方綱精研經術,嘗謂考訂之學,以衷於義理為主,論語曰「多聞」、曰「闕疑」、曰「慎言」,三者備而考訂之道盡。時錢載斥戴震為破碎大道,方綱謂:「詁訓名物,豈可目為破碎?考訂訓詁,然後能講義理也;然震謂聖人之道,必由典制名物得之,則不盡然。」
    方綱讀群經,有書、禮、論語、孟子附記,並為經義考補正。尤精金石之學,所著《兩漢金石記》,剖析毫芒,參以說文、正義,考證至精。所為詩,自諸經註疏,以及史傳之考訂,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貫徹洋溢其中。論者謂能以學為詩。他著有《復初齋全集》及《禮經目次》、《蘇詩補注》等。

 

翁方綱,1733年生,1818年逝世,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代書法家。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乾隆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長於考證金石,富藏書。對書畫、金石、譜錄、詩詞等藝,靡不精審,其書法尤名震一時。書學歐、虞,謹守法度。尤善隸書,與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並稱:“翁、劉、梁、王”。亦有以其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齊名,稱“翁劉成鐵”。馬宗霍《霋岳樓筆談》稱“覃溪以謹守法度,頗為論者所譏;然其小真書工整厚實,大似唐人寫經,其樸靜之境,亦非石庵所能到也。”著有《兩漢石記》、《粵東金石略》、《漢石經殘字考》、《石州詩話》等。

 


翁方綱- 概述 

翁方綱 (1733~1818)   詩人書法家。字正三,一字忠敘,


翁方綱像

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 (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 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順天鄉試,又曾督廣東、江西、山東學政,官至內閣學士。翁方綱精於考據、金石、書法之學,又是清代肌理說詩論的倡始人。書學歐、虞,謹守法度。尤善隸書,與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並稱:“翁、劉、梁、王”。亦有以其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齊名,稱“ 翁劉成鐵 ”。

翁方綱像

翁方綱- 人物生平 

翁方綱天資過人,十一歲考取秀才,十四歲中舉,十九歲成進士。歷任編修、國子監司業、詹事府少詹事、內閣學士等職。先後典江西、湖北、順天鄉試,督廣東、江西、山東學政。曾參與修纂《四庫全書》,繕寫《高宗御製詩二集》、《昭明文選》等。從遊弟子頗多,著名的有石□玉、曹振鏞、劉台拱、李調元、凌廷堪、謝啟昆等。生平精研經術,曾謂考訂之學,以衷於義理為主。其嗜博、嗜瑣、嗜異、矜己,都不正確。又謂考訂之學,蓋出於不得已,事有歧異而後可考訂之,說有互難而後考訂之,義有隱僻而後考訂之,《論語》曰多聞、曰闕疑、曰慎言,三者備而考訂之。考訂之道,無非如此。錢載曾指斥戴震之學為破碎大道,而方綱則認為:詁訓名物,豈可目為破碎?考訂詁訓,然後能講義理。錢、戴之爭,戴說應為正。但戴震謂聖人之道必由'典制名物得之,此卻不盡然。論者認為立論持平,不為風氣所囿。於金石之學尤精審,曾平熹平石經十二段殘宇,勒於南昌宮。所著《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剖析毫芒,參以《說文正義》,幾欲駕於洪文惠之上。還著有《經義考補正》、《春秋分年系傳表》、《十三經註疏姓氏考》、《漢石經殘宇考》、《粵東金石略》、《復初齋詩集·文集》等。

翁方綱- 詩論 

翁方綱論詩的著作有《石洲詩話》,但他的基本見解,則見於專篇論文中。他的肌理說,實際上是王士□神韻說和沈德潛格調說的調和與修正。他說:"今人誤執神韻,似涉空言,


翁方綱書法

是以鄙人之見,欲以肌理之說實之,其實肌理亦即神韻也。"(《神韻論上》)"詩之壞於格調也,自明李、何輩誤之也。李、何、王、李之徒,泥於格調而偽體出焉。非格調之病也,泥格調者病之也。"(《格調論上》)又說:"其實格調即神韻也。"(《神韻論上》)翁方綱用"肌理"說來給"神韻"、"格調"以新的解釋,藉以使復古詩論重振旗鼓,繼續與袁枚的"性靈"說相抗衡。
翁方綱倡言"肌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儒學經籍為基礎的"義理"和學問,一是詞章的"文理"。他說:"士生今日,經籍之光,盈溢於世宙,為學必以考證為準,為詩必以肌理為準。"(《志言集序》)"義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同前)他說:宋、金、元詩接唐人之脈而稍變其音。而明代詩人只是沿襲格調,並無一人具有真才實學,只有清朝經學發達,可以用經術為詩(《神韻論下》),這種主張,是當時統治者極力提倡經學、提倡考據學在文學上的反映。
在"詩法"上,翁方綱主張求儒復古的旗號,他割裂引用杜甫詩句"法自儒家有",解釋為"大而始終條理,細而一字之虛實單雙,一音之低昂尺黍,其前後接筍,乘承轉換,開合正變,必求諸古人也"(《詩法論》)。翁方綱的複古,不是尊唐,而是崇宋,特別推崇江西詩派的黃庭堅。他認為,"宋詩妙境在實處"(《石洲詩話》卷四) ,片面強調詩歌的考證作用和史學價值,把詩與"經術"、史料混為一談。所謂"史家文苑接儒林,上下分明鑑古今。一代詞章配經術,不然何處覓元音?"(《書空同集後十六首》)這是一種模糊文學特徵的主張。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 詩作 

翁方綱作詩共2800餘首,主要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把經史、金石的考據勘研寫進詩中的" 學問詩 "。這類詩多七言古詩,詩前有序或題註,這種序、注本身也是經史或金石的考據勘研文字。


翁方綱書法

其詩幾乎可以作為學術文章來讀,往往寫得佶屈聱牙,毫無詩味。如《成化七年二銅爵歌》等即是。時人洪亮吉批評他說:"最喜客談金石例,略嫌公少性情詩。"(《北江詩話》卷一)另一類是記述作者的生活行踪、世態見聞或寫山水景物的詩。這類作品也大半缺乏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其中一些近體詩,偶有佳構,如:"客路旬經雨,林巒翠倚空。不知秋暑氣,直與岱淮通。舊夢千渦沫,思尋百步洪。大河西落日,穿漏一山紅"(《高昭德中丞招同裘漫士司農錢稼軒司空集雲龍山登放鶴亭四首》其二),"秋浸空明月一灣,數椽茅屋枕江關。微山湖水如磨鏡,照出江南江北山","門外居然萬里流,人家一帶似維舟。山光湖氣相吞吐,並作濃雲擁渡頭"(《韓莊閘二首》),頗有宋詩的清空氣味。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 書法特色 

翁方綱學識廣博,對顏書、歐書和唐人寫經、漢隸都下過很大的功夫。但他的書法藝術水平並不是很高的。他的書法講究無一筆無出處,而自己的東西卻很少。行書是典型的傳統帖學風格。連貫柔和,不急不躁,循規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風範。作品中溫潤豐厚濃墨與纖細的游絲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運筆用墨過程中,由濃漸淡、由粗漸細的過渡緩衝。因此,濃淡、粗細、行止極有節奏感。整幅作品用筆以圓潤輕柔為主,沒有絲毫方剛急躁的火氣,從柔潤流暢的筆意中,可推想作者書寫時靈活的用腕。綜觀此作品,運筆沉酣,墨色濃厚,筆劃豐滿,筋勁骨健,妙得神韻,是他的精品之一。

翁方綱- 摹《落水蘭亭》 

在書聖王羲之《蘭亭序》的石刻拓本中,摹刻最善、流傳最廣,


翁方綱書法

也最負盛名的就是《定武蘭亭》。南宋趙孟堅曾以5000金向廬宗求購一冊,攜歸途中在升山舟覆落水,他急持拓本舉出水面,大呼:“我性命可棄,而此不可棄!”故後世稱此本為《落水蘭亭》。《落水蘭亭》自宋至清,歷經21位著名鑑藏家及達官顯宦收藏,可謂流傳有緒。乾隆四十七年(1782),翁方綱在曹文埴處親見此帖。於是他借觀“把玩競日,{'尚恍久之”,以至“晴雨眠食,行住坐臥,無刻不在《落水蘭亭》卷側”。在此期間,翁方綱又藉天目山房宋拓本與之對校,以窮日之力,歷時一日,精摹而成《落水蘭亭圳向拓卷。此卷的絹上摹有工鐸“墨林至寶”隸書題字,其後用黃絹響拓《蘭亭序帖》凡324字,多以藏鋒鈍筆而成,頓按則含蓄其內,並依蘭亭刻石劃出格欄,原石的鐳損裂痕處均以墨線在絹匡上勾成石墨紋縷,“宛具雲煙枝蕾之狀”。書法大家翁方綱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至嘉慶十七年(1812)近32年裡,在卷後以楷、隸、行諸體題跋達30段近6500字,以至“紙不能容也”,可祢書法作品之最。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 著作論述 

翁方綱的著作有《兩漢石記》、《粵東金石略》、《漢石經殘字考》、《石州詩話》、《復初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復初齋詩集》42卷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柯九思(1290—1343?)


  字敬仲,號丹丘生,別號五云閣吏。台州仙居人(今屬浙江省)。父謙,曾任翰林國史檢閱、江浙儒學提舉,是元朝仙居較為顯揚的一個官宦。大德元年(1297),隨父遷居錢塘(今杭州)。延佑元年(1314)以父蔭補華亭縣尉,不就。自幼愛好書畫,聰穎絕倫,被視為神童。天曆元年(1328),柯九思遊學建康經人引薦結識了懷王圖帖睦爾。不久懷王繼位稱帝,是為文宗。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寶和禮用玉器)一職。天歷二年,元文宗仿宋閣學制,柯九思被遷升為奎章閣鑑書博士(正五品),專門負責宮廷所藏的金石書畫的鑑定。凡內府所藏古器物、書畫均命柯九思鑑定。經他鑑定收入內府的有王獻之《鴨頭丸》、虞世南臨《蘭亭序》、楊凝式《韭花貼》、蘇軾《寒食帖》等。皇帝特"賜牙章得通籍禁署",與虞集、揭傒斯同為文宗時代奎章閣的代表人物。後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裝南歸,退居吳下,流寓松江(今屬上海市)。

  柯九思博學能詩文;善書,四體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他的繪畫以“神似”著稱,擅畫竹,並受趙孟頫影響,主張以書入畫,曾自云:“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柯九思多藏魏晉人書法,如晉人書《曹娥詩》,也有部分宋人的精品,如蘇軾《天際烏雲帖》、黃庭堅《動靜帖》等,經他鑑定的書畫名跡流傳至今者頗多。他的書法於歐陽詢筆法之外融入魏晉人之韻,結體嚴整,字體恬和雅逸,雄厚重中見挺拔之秀氣,深受趙孟頫推崇尚晉人書法觀的影響。正如清人王文治所說:“丹邱書體仿效率更父子,力求勁拔,乃—望而知為元人書,時代為也。”行楷是其所長,他的存世書蹟有《老人星賦》、《讀誅蚊賦詩》、《重題蘭亭獨孤本》等。

  

柯九思《上京宮詞》 紙本30.9X53cm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上京宮詞》卷,縱53厘米,橫30.9厘米,現已流至海外,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附屬博物館。前人早已指出宋以後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楷書,此卷雖也時有行書意態,但仍可算為楷書。

  作者用筆縱擊,富有彈力,其入紙處頗類著名北碑張玄墓誌,俊美中露峭拔,平和中寓筋力。直點多作短豎,深得《蘭亭序》“猶”字點意態;橫畫雖波磔不露,但多呈隸書筆致,又頗似褚遂良書風。《蘭亭序》“天朗氣清”的神韻,褚遂良“瑤台春林”的清麗同張玄墓誌的俊俏筆意的結合,正是柯九思歷觀前代書跡後的自然流露。

  字形有長有扁,以扁為多。長字取縱勢,挺拔而​​不鬆懈,扁字取橫勢,篤實而不呆板,既有鍾繇《戎路》、《宣示》帖的體格,更有蘇東坡“石壓蝦蟆”般的沉穩緊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長字同扁字雖各逞姿態,但又和諧協調,體現了美的多樣統一。

  通篇節奏平和。題目“上京宮詞”四字,節奏均勻而稍緩,雍容典雅,悠長清麗,正合“宮詞”意境。而正文的書寫節奏,也同題目四字,大有宮廷氣象。但作者在主調統一的前提下很注意局部的變化,如“伏”字、“多”字、“冷”字、“錫”字、“獨”字、“暇”字以參用行書筆法變,“暑”字、“飄”字、“高”字、“日”字、“有”字、“立”字、“禾”字以加粗線條,加重墨色變,而在字形上則更以長扁互用變,這些變化在“平和”的水面上時泛漣漪,正契合了《上京宮詞》的內容。它們產生的微刺激,也正符合了記號中的角色“九重”與“千官”們的心態。因此,我們說,柯九思在書寫《上京宮詞》卷時,對詞意是有很深的感悟的。作為一位“鑑書博士”,他雖然也有積極思維的時候,但“閒暇”決不會少,也正因為如此,這書跡也應是“千官”之一的柯九思的“心畫” 。不過,書畫對心態的反映畢竟是模糊的,“九重”的平和節奏會同“千官”的混同,“廟堂”的閒暇也難同“山林”的閒暇區分,也正因為如此,博學如何良俊者,也只好說柯九思的繪畫似逸非逸、似神非神而難以名狀了,對於更為抽象的書法當然更是如此。

 

 

柯九思《老人星賦》,行書,紙本墨跡,縱25厘米,橫268厘米,北京榮寶齋藏。

柯九思《老人星賦》(局部)

圖片轉自《中國書法在線》網站

柯九思《陸濬之皇極賦跋》

 

 

 

 

                                                                                                                                                                                                                                                                                        


柯九思跋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柯九思行楷題趙孟頫補書唐人臨王右軍瞻漢二帖 
來自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歷代法書專場

作品名:行楷題趙孟頫補書唐人臨王右軍瞻漢二帖鏡心 
質地:紙本 
尺寸: 25×15cm×2 
編號: 1519 
估價:RMB 800,000-1,000,000(元)
成交價:RMB 2,352,000 
拍賣日期:2008- 5-23
鑑藏印:冶溪、漁隱、佩秋審定、稚柳佩秋珍藏之印、佩秋珍藏 
釋文:右唐人臨王右軍瞻漢等二帖,用筆沉著,轉折熟圓,自歐陽法中來。至其妙處,從容中道,誠書家所不可無也。吳興趙翰林補其不足,前人已評之,故不論。平原陸友仁好論書,座中見此帖,謂楊漢公所臨,良是。奎章閣學士院鑑書博士柯九思識於鄧氏書室。 
備註:梁清標舊藏。梁清標:(1620-1691)清初大收藏家。字玉立,號棠村、蕉林、蕉林居士、蒼岩、蒼岩子、冶溪漁隱等。河北正定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翰林。康熙二十三年(1684)擢保和殿大學士,廿七年(1688)入相。工書,小行楷秀潤翩翩。收藏古書、畫甲天下。摹勒刻有《秋碧堂法帖》,著《蕉林詩詞集》。 
此作品原為謝稚柳陳佩秋共同收藏。

說明:資料僅供參考,本站並不能保證所有拍賣作品的真實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柯九思跋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柯九思跋《馬圖》

柯九思題趙孟頫《疏林秀石圖》(疑)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疏林秀石圖》(疑)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柯九思 跋《马图》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柯九思[編輯]

 
 
清閟閣墨竹圖

柯九思(1290年-1343年),字敬仲,號丹丘生,別號五雲閣吏,中國元代文物鑒藏家,畫家。浙江仙居人。

生平及作品[編輯]

文宗時官至奎章閣特授學士院鑒書博士。州

博學能文,善寫墨竹,師文湖州。長於畫山水、人物、花卉;槎芽竹石,師蘇東坡

畫大樹枝幹,皆以一筆塗抹,不見有痕跡,形神俱備。其蒼松翠柏,林木煙梢,古氣磅礡,別有淡逸之趣。凡內府所藏法 書名畫,皆由鑒定,又善鑒識金石。

作品留傳至今的有《竹石圖》等。著有《竹譜》一書。能詩文,有《丹丘生集》輯本。

 

柯九思(1290-1343),元代畫家。字敬仲,號丹丘、丹丘生、五雲閣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縣)人,江浙行省儒學提舉柯謙子。柯九思工詩文、好詩翰、識金石,可謂集詩人、詞家、金石鑒賞家于一身。最擅長書畫,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 

柯九思仕途坎坷,早年積極謀求仕途“遇文宗皇帝于潛邸,及即位,擢為典瑞院都事,置奎章閣,特授學士院鑒書博士。”三年後,被罷官。晚年出家為道,寄情山水,潛心於書畫,以詩文書畫相伴終老。 

“自許才名今獨步”,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其雖仕途失意,但在文學藝術領域多才多藝、卓有成就。柯九思繪畫成就最高,影響極大。所畫山水,蒼秀渾厚,丘壑不凡;花鳥石草,淡墨傳香,饒有奇趣。 

柯九思尤善畫墨竹,發源於唐代的墨竹畫至元代已成為文人畫中盛行的題材。元代中後期善畫墨竹者頗多,竹作為真正的全德君子,成為當時漢族文人最合適的主題。柯九思在當時便影響頗大。其畫墨竹遠紹文同,近師李衎,發展了墨竹畫鼻祖文同的畫法,別開生面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融于畫法之中,“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創造卓越而獨特。柯九思筆下的墨竹“各具姿態,曲盡生意”,新竹拔地而起,枝茂葉盛,欣欣向榮;老竹稍稍倚斜,枝葉扶疏,勁節健骨;幼竹奮發向上,稚葉初長,充滿朝氣。正如元朝國子祭酒劉鉉所讚嘆“晴雨風雪,橫出懸垂;榮枯稚老,各極其妙”。此外,明朝劉伯溫、清朝乾隆皇帝對柯九思的墨竹都有題咏之作。 

確為柯九思真跡的《清閟閣墨竹圖》軸,現藏于故宮博物院,是柯九思至元戊寅留宿清閟閣特為倪瓚所作。作畫中有竹兩竿,怪石一塊,以書法撇法寫竹葉,用濃墨拖筆渲染為節。兩竹一為繁盛,一為稀疏;一為老幹,一為新枝。柯九思作畫畫風學文同而又自出新意,技法基本沿襲文同,但更講究筆墨與畫面效果,其常用對比,以創造出一種清新的視覺語言。其作畫山石師從李衎,師學蘇軾,取董、巨遺風。柯九思畫竹多采用半生不熟的紙張,以發揮其作畫特長。 

柯九思的畫見於後代著錄者頗少,傳世署有柯九思款的繪畫作品近三十件,但因其名聲大,偽作較多。如今尚存比較可靠的精品是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清閟閣墨竹圖》和上海博物館的《雙竹圖》。作品留傳至今的有《竹石圖》等。著有《竹譜》一書。其擅長詩詞,詩格莊嚴瑰麗,有《丹丘生集》輯本。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灣窯
 
佛山石灣窯在今廣東佛山市,始於宋代(亦有一說始於唐),極盛於明清兩代。

石灣窯石灣窯

 

石灣窯以善仿鈞窯而著稱。仿鈞釉色以藍色、玫瑰紫、翠毛釉等為佳,但仿中有創。鈞窯的窯變釉是一層釉色,而石灣窯變釉卻有底釉與面釉之分。寂圓叟在其《陶雅》中盛讚石灣窯變釉色:“廣窯謂之泥均,其藍色甚似灰色┅┅於灰釉中旋渦周遭,故露異彩,較之雨過天晴尤極濃艷,目為雲斑霞片不足以方厥體態。┅┅又有時於灰釉中露出深藍色之星點,亦足玩也。”

石灣窯不僅善仿鈞,而且善仿宋代各大名窯,宋代官、哥、汝、鈞諸名窯產品,從材質運用、技法處理、藝術造型等各方面都仿得惟妙惟肖,而且有創造性的發展,梅建鷹評價曰:“石灣集宋代各大名窯之大成,仿鈞而青出於藍,獨創石灣自已的藝術風格。”

以“漁、樵、耕、讀”為題材的石灣陶塑,是石灣窯的典型品類,且以其“胎釉深厚朴實,造型生動傳神,技法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而風靡天下。在石灣陶塑藝術發展的歷史中,產生了無數的能工巧匠和眾多的藝術大師,成為世人敬仰和歌頌的對象。

當代的石

灣,作為一個聞名於世的陶都,陶瓷更是得到了蓬勃發展,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石灣窯

石灣位於廣東省南海縣境內,距廣州西南約二十公里,離佛山只有九公里,其地面臨西江的支流石灣江,境內丘陵起伏,土地貧脊,可耕地甚少,但天然資源陶土出產豐富,加以水陸交通發達,因而成為中國南部地方的一大陶業中心。石灣在宋代或更早的唐代,便已建有窯場。根據近代出土的資料顯示,在石灣的東大戊崗腳下與舊陶師廟廢址相距僅十餘米處,發現了唐、宋年間的窯址,出土的陶器,多屬半陶瓷質的日常用具。器胎中夾雜著少量細砂,呈灰或黃白色。釉色有青、黑、紫三種,此與日前存世的明、清石灣窯器,有很顯著的不同,但與近代發現的陽江縣石灣村唐、宋古窯遺址所出土的陶瓷碎片比較,均有相似之處,此一發現,證明了西元一九三九年,柯道.柏林氏在其「石灣陶雜記」論文中的見地是正確的;他認為:「石灣在宋或較早時已有窯製,陽江陶工因當地窯場漸漸收縮而部分遷至石灣。」同時亦推翻梁照葵「陶瓷考」中所述有關石灣窯始建於明末的說法。石灣窯在宋代以前只產青、黑、紫釉器,到了明代,製陶業突趨蓬勃,釉類大增,名家輩出,故能對古代窯器無所不仿,而形成石灣窯業的一種特色。石灣窯陶瓷器製做的款武有人物、鳥獸、花果、花瓶、山石、花盆,以及其他實用之日常用具等。(宋龍飛)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雞缸杯
 

 

 

雞缸杯,是中國古代的瓷器名,飲酒用具,因其杯壁上畫有母雞公雞,故稱雞缸杯,此杯是明成化景德鎮御窯廠燒製的宮廷用器。


 百科幫你漲姿勢
雞缸杯雞缸杯

明代成化皇帝御用酒杯燒造成品率低次品則被銷毀存世量極少

採用的“鬥彩”創燒明代成化時期將釉上五彩和釉下青花相結合

《陶說》載:酒杯以雞缸為最明神宗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

 

2014-07-20 成化雞缸杯:藏家2.8億港元購得隨手倒茶喝掉百科檔案

據東方網報導:

       據《新聞晨報》報導,昨日,上海藏家劉益謙拎著一隻拷克箱,把成交價超過2.8億港元的明成化雞缸杯從香港蘇富比帶回上海,經海關專用通道辦完手續後,直接進入徐匯濱江的西岸藝術品保稅倉庫。昨天晚上,在接受晨報記者採訪時,劉益謙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並表示這件雞缸杯百年來一直在外,“今天終於回家,自己很榮幸成為內地第一個擁有它的人。 ”

 

  今年4月8日,在香港蘇富比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季拍賣中,這件繪有公雞、母雞領幼雛於花石間覓食“天倫”圖、小如掌中物的雞缸杯以總成交價2.8億港幣拍出,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買家為上海收藏家劉益謙,此舉轟動一時。相隔3個多月後,這件拍賣品終於順利移交買家。

  現場付款刷卡24次

  劉益謙於今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春拍會上以2.8億港元拍得玫茵堂珍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7月18日下午,劉益謙現身香港蘇富比進行交接手續,他採用刷卡付款,共在現場刷卡24次,每筆1200萬港元。然後隨身攜帶雞缸杯於昨日返回上海,標誌著史上最重要的中國瓷器之一回歸中國大陸,這件雞缸杯也將成為上海龍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劉益謙在香港蘇富比的交接儀式上表示,不管雞缸杯被中國的哪位藏家收藏,大家都是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我能競得它帶回國內,是一種緣分和福分。我的願望是它能一直收藏在龍美術館,但最終還是要看看今後時代的變遷情況。”

  入保稅倉庫省6000萬港元

  劉益謙表示,此次重金拍下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對其設在徐匯濱江的龍美術館西岸館的意義較大。龍美術館西岸館的瓷器藏品配置了明清各個朝代的瓷器,獨缺明代成化瓷器,雞缸杯回歸,使其收藏鏈更加完整。而進入藝術品保稅倉庫,既可為藝術品的存放提供保稅服務,同時又為雞缸杯在龍美術館西岸館的借出展示提供了保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傑克·倫敦[編輯]

 
 
傑克·倫敦
Jack London

傑克·倫敦像
 
出生 1876年1月12日
美國舊金山
逝世 1916年11月22日(40歲)
美國格林艾林地區
職業 作家探險家
國籍 US flag 48 stars.svg 美國
創作時期 1899年-1916年
體裁 小說
文學運動 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文學
配偶 第一任:麥德恩
第二任:基特里奇
父母 父親:威廉·錢尼
母親:弗洛拉·韋爾曼
養父:約翰·倫敦
子女 女兒:貝基·倫敦、瓊·倫敦
受影響於 [展開]
施影響於 [展開]

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美國20世紀著名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於美國舊金山的一個破產農民家庭。從1900年起,他連續發表和出版了許多小說,講述美國下層人民的生活故事,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他的作品大都帶有濃厚的社會主義個人主義色彩,因此有人[誰?]認為他是宣揚社會主義的作家,也有人[誰?]認為他是表現個人主義和民眾哲學的自然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都廣為流傳,是最受中國讀者歡迎的外國作家之一。他一生著述頗豐,留下了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短篇小說以及大量文學報告集、散文集和論文,最著名的有《馬丁·伊登》、《野性的呼喚》、《白牙》、《熱愛生命》、《海狼》、《鐵蹄》等小說。他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商業作家之一,因此被譽為商業作家的先鋒。

 


身世
[編輯] 

傑克·倫敦1876年2月12日生於美國舊金山的一個破產農民家庭。他的身世是有爭議的。一般認為他是一名流浪各地的占星家家威廉·錢尼(William Chaney)和弗洛拉·韋爾曼(Flora Wellman)的兒子(他的父母有沒有合法的結了婚是無法查證的,一般認為他是私生子)。後來他的母親嫁給了已有11個子女的約翰·倫敦(John London),傑克·倫敦也被帶到了那個家庭,他的姓氏就是約翰·倫敦的。傑克·倫敦在成人之前並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而且威廉·錢尼本人也不承認倫敦為其子。當時的市政紀錄及出生證明都在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引發的火災中被毀掉,於是無可查證。而傑克·倫敦的父母也沒有留下可以進行DNA親子鑒定的東西,於是無法查證傑克·倫敦的真實身世。

在貧民窟[編輯]

傑克·倫敦1876年2月12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從童年起他便飽嘗了貧困的滋味:早上三點必須起床販賣早報,放學後繼續販售晚報。1884年,8歲的傑克·倫敦為了謀生,不得不在一個牧場當牧童。1886年,10歲的他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當報童和碼頭小工。他小時候主要是靠自學,他的學費必須靠自己賺取。他曾說,自己的文學寫作熱情最初來自維達的長篇小說《西格納》,這部小說中一個沒有上過學的義大利農民的小孩通過努力最後成為名歌劇劇作家。1890年,他因貧困輟學,並在滿14歲(不再是童工)後進入奧克蘭的一家罐頭廠工作,他一天必須工作10小時,而每小時的工資不超過10美分;因此他興起借貸買船的念頭,並偷偷掠奪私人養殖的牡蠣。1891年,15歲的他已是附近有名的「牡蠣海盜王子」。1892年,傑克·倫敦失業了,開始在美國東部和加拿大各地流浪,住在大都市的貧民窟里。貧民窟生活是他後來創作的最重要素材之一,他經常寫有關美國貧民窟的故事。

1885年,9歲的傑克·倫敦和他的狗

傑克·倫敦從小就對動物懷有深厚的感情,後來他專門有動物為主角創作了一系列的動物冒險小說。他筆下的人和動物在與大自然進行抗爭時的那種原始的力量和動力,是最受讀者稱讚的優點之一。

1893年,他簽約上了捕鯨船「索非亞·蘇德蘭」號,這條船一直到達了日本海岸。當他回到美國時,美國正處在工人運動造成的一片混亂中。傑克·倫敦先在紡織廠和城市鐵路發電站作了一陣子的苦工。然後他加入了凱利工人軍隊(Kelly's industrial army),成為一名流浪工人。他參加了失業大軍組成的抗議隊伍抵達華盛頓,目睹了當時美國經濟蕭條的真實境況;他在這一年曾被一「流浪罪」逮捕入獄,幾個月後才被釋放。

成年之後[編輯]

思想形成[編輯]

1894年,傑克·倫敦成為了鬥志昂揚的社會主義者,並在公共圖書館學習查爾斯·達爾文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著作,同時他又沒能擺脫當時的種族歧視的思想。於是它形成了自己的社會主義和白人優越論的混雜思想。一方面他堅持社會主義,另一方面他又對印第安人黑人亞裔有偏見。不過他在作品中很少直接表露後面一種思想。

1896年,他用一年的時間學完了中學4年的課程,順利考入位於伯克利伯克利加州大學,這時他已經20歲了。

淘金記[編輯]

1897年,因為貧困,他被迫退學,與拜把兄弟一同加入克朗代克河的淘金熱,前往阿拉斯加淘金。淘金是他的小說最重要的素材之一,而且他寫的淘金故事也大多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謀生。

1898年,他什麼也沒淘到,兩手空空地從阿拉斯加回到了美國本土,因找不到工作,於是決定以寫作為生,開始像《馬丁·伊登》里寫的一樣進行大量的練筆和投稿,逐漸形成了他作品裡的粗獷的文風(有人[誰?]認為「充滿元氣和力量」,也有人[誰?]有人認為「粗糙」、「變化少」)。

創作生涯[編輯]

第一桶金[編輯]

1899年,他的第一篇小說《給獵人》得以發表,但反響不大。1900年,他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狼的兒子》(The Son of the Wolf)。這部短篇小說集為他贏得了廣大的讀者。這一年,他同伊莉莎白·貝斯·麥德恩(Elizabeth Bess Maddern)結婚。1901年,他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神父們的上帝》。1902年,他又發表了《冷地子民》。《狼的兒子》、《神父們的上帝》、《冷地子民》後來被他結集為《北方故事》初版,使他一舉在整個美國成名。也是1902年,他以報社記者的身份應邀去南非採訪,回國後寫下特寫集《深淵中的人們》。還是這一年,他的妻子給他生了一對雙胞胎,都是女兒。

創作的高峰[編輯]

1903年,他寫下了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野性的呼喚》。這是一部創作於當年的動物冒險小說,被譽為「世界上讀得最多的美國小說」,小說中體現的主題——推崇戰勝敵人後而存活所需的力量與勇氣,一直是傑克·倫敦創作的核心思想。

1905年,他與伊莉莎白·麥德恩離婚,並與一名名叫查米安·基特里奇(Charmian Kittredge)的女詩人結婚。這一年,他以美國社會黨黨員的身份參加工人運動,並完成《競賽》。

1906年,他寫下了小說《白牙》、《亞當之前》和《熱愛生命》。《白牙》敘述了一隻狼狗逐漸習慣人類世界,最後甚至犧牲性命以挽救主人生命的感人故事。人們常把《白牙》與《野性的呼喚》相提並論,被認為是《野性的呼喚》的姐妹篇。

1907年,他發表了政治幻想小說《鐵蹄》,描繪了工人運動,指出資本主義有向極權主義轉變的可能性,他還對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消滅做了很有預見性的警告。

1909年,他發表了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這部小說的前半部帶有很強的自傳性,取材於作者早年的生活經歷和後來成名的過程。這部小說最好的表現了傑克·倫敦從事寫作時的樂觀精神和幹勁,同時也揭露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無情和對金錢的崇拜。

1910年,他在加利福尼亞州格林埃林地區附近的牧場定居,並在那裡建造了豪華住宅「狼居」,此宅耗時4年、耗資10萬美元;同年,他完成了小說《天大亮》。

1911年,他寫下了小說《史奈克號之航》、《南海故事傳奇》,並向讀者宣稱:「寫作只是為了金錢。」

1913年,「狼居」被焚;寫下《約翰·巴雷康》、《月谷》、《墨西哥人》等小說

去世[編輯]

1916年1月,他脫離了美國社會黨;11月22日,因服用麻醉藥品過量而逝世,通常被認為是自殺。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野性的呼喚[編輯]

 
 
The Call of the Wild
JackLondoncallwild.jpg
First edition cover
作者 Jack London
插圖 Nolan Gadient
封面設計 Evan Adkins
語言 英語
類型 冒險小說
出版者 Macmillan Publishers (美國)
出版日期 1903
媒介 print (hardback & paperback)
頁數 172
ISBN NA
OCLC 28228581

野性的呼喚》,又名《荒野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是作家傑克·倫敦於1903年發表的著名小說。故事敘述一隻名叫巴克的歷經磨難,最終回到自然的野生環境的故事。

《野性的呼喚》為一部動物冒險小說,是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被譽為「世界上讀得最多的美國小說」。小說中體現的主題——推崇戰勝敵人後而存活所需的力量與勇氣,一直是傑克·倫敦創作的核心思想。小說不僅十分暢銷,後來被多次改編成電影

情節[編輯]

本書的主角是一隻叫巴克(Buck)的大型雜種。巴克原本生活於一個無憂無慮的法官家庭中,卻被好賭的園丁偷走賣掉了。

幾經轉手,巴克被賣到了阿拉斯加。在一位負責遞送公文的郵差手下當雪橇犬。而巴克也漸漸的適應了北極的寒冷,也在這裡學會了如何在弱肉強食的情況下生存。在狗群中,巴克露出了他的野心,在一次機會下幹掉了原本雪橇隊中的首領,並讓自己登上了領導者的地位。

巴克的隊伍在休息不足的情況下,狗兒們的身體越來越差,結果被郵局淘汰,廉價地被賣到了脾氣暴躁的新主人手中。在新主人的凌虐下,奄奄一息的巴克被好心的桑頓救了下來。巴克自此對桑頓忠心耿耿,並於急流中救了主人一命。

在主人在淘金冒險途中被印第安人殺害後,巴克爲了報仇而以鋒牙利爪幹掉了他們。而後,巴克加入了群中,帶著狼群覓食,成爲了人們聞之喪膽的狗魔。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