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鴿經清宮鴿譜(圖文)
 
    王世襄

    1924年,襄十歲,始養鴿。1928年於非廠先生《都門豢鴿記》(注1)問世,日手一冊,讀之不輟。稍長,曾從非廠先生畫花鳥而未精繪鴿譜,實為憾事。進修研究院,見張萬鍾《鴿經》於《檀幾叢書》,以為古可證今,今可溯古,得筆之於書也。旋以南行而未果。年屆八旬,始先後獲觀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鴿譜四種。彩筆寫真,出名家之手,繪製年代,歷康、雍正同、光,共二百二十四幅,其側標有鴿名者一百八十四幅。古今中外,絕無僅有,不禁為之狂喜。於是萌經、譜、於記三者一而貫之之想,時縈吾懷,乃至不可終日。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忽蒙友好相告,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所趙傳集先生早在十餘年前已撰文考證張萬鍾事略並註釋、今譯《鴿經》,分別刊載於1986年3月上海《中華信鴿》雜誌及1986年至1987年成都《鴿友》雜誌。馳書求示所作,不僅註譯詳審,且有《中國養鴿史》、《張萬鍾生平考》兩文,真可謂先得我心。因而獻議曷不《鴿經》在前,《鴿譜》居後,兩人分別撰述,合成一函。承蒙欣然概允,並重新修訂註譯舊稿。襄雖老眼昏眊,亦盡數月之力,草成《鴿譜敘錄》、《鴿譜圖說》兩篇。此後影印《鴿譜》彩圖,以拙作《鴿話》為殿。

    


(名“四塊玉”,實為“灰四塊玉”)

    


(名“勾眼瓦灰”,實為“短嘴勾眼瓦灰”名貴品種)

    


(名“紫鶴秀”,北京名“紫四塊玉”)

    


(名“金剪”,實為“銅膀白”,稀有品種)

    譯經說譜,固出於平生愛鴿,未能忘情,實亦有所感而作。每日之始,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晨曲,有白色鴿,穿長城券門飛來。及近,乃一長嘴西洋食用鴿,即所謂大王鴿,又名落地王。以傳統觀賞鴿衡之,實醜陋不堪入目。又常見倩女手握白鴿,曼聲長歌,一闋將終,縱鴿飛去。此鴿仍是食用落地王。當今各大城市,競養廣場鴿,已成為新興事物,電視亦時有報導。大眾借得接近自然,其意至善。惜所見非一色白色食用鴿,即食用鴿與灰色野鴿混雜成群。我國貌色妍、品質高雅之觀賞鴿何以竟不得躋身於電視屏幕,實大惑不解。豈全不知我國有絕佳之觀賞鴿耶?或知之、見之而以為無足輕重耶?抑知之重之而不知何以求之耶?我國觀賞鴿處處遭西洋食用鴿僭越,甚感不平,且傷我自尊心。國家社會迭經動亂變革,亦危及傳統觀賞鴿。努力搶救,尚有可為。採取各種措施,使世界盡知我國有悠久卓越鴿文化(注2),實為當務之急。此所以有本書之作也。

    


(名“虎頭雕”,北京名“黑老虎帽”)

    


(名“雪花”,北京名“麻背”)

    


(未題名,編者擬名“紫雪上梅”)

    


(未題名,實為“烏牛”,清代豢者甚多,現已絕滅)

    


(名“合璧”,名貴品種,現已絕滅)

    


(未題名,編者擬名“白項皂”,北京無此品種,可能已絕滅)

    鴿譜乃名家奉召之作,精心描繪,惟妙惟肖,寫形傳神,嘆為觀止。諸如行止飲啄,翻滾飛翔,舒翅拳足,剔爪梳翎,亦閒亦適,相呢相親;更佐以園花徑草,磐石清泉,新篁解籜,老樹垂柯,可謂百態紛呈,無景不備。此誠寫翎毛之範本,學畫鴿之津梁。一旦印行,定為藝苑所珍,不只是研究鴿文化之要籍。三年前,初有編寫本書之議,河北教育出版社已見示可考慮出版。今甫脫稿,竟蒙不惜耗貲影印全部彩圖。興奮感荷,難以言表。不禁為之手舞足蹈,歡喜無狀也。是為序。

    1997年9月暢安王世襄於芳草地西巷時年八十有三。

    注1 於照(1888-1959),當代著名工筆重彩花鳥畫家。字非闇、非廠,後以字行。北京人,滿族。著有《都門豢鴿記》,署名"於照非廠"。

    注2 1976年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雕鴿,是三千三百年前製成的精美藝術品。證明我國鴿文化起源久遠,世罕其匹。

    ——摘自中華文苑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