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成语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拼音 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
释义 比喻隐藏不住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十六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chǒu xí fù zǒng dé jiàn gōng pó
成语解释 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常用程度 一般
感情色彩 中性词
成语结构 主谓式
语法用法 作宾语、分句、定语;用于口语。
产生年代 近代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6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罢。”
成语示例 ~,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近 义 词 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
英文翻译 An ugly daughter-in-law will have to face her parents-in-law sooner or later.
汉语词典解释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chǒu xí fù zǒnɡ dé jiàn ɡōnɡ pó
繁体 醜媳婦總得見公婆
解释 比喻隐藏不住,总要露相。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得饶人处且饶人

成语,出自≪唾玉集•常谈出处≫。意为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名称:得饶人处且饶人 拼音:dé ráo rén chù qiě ráo rén
出处:《唾玉集·常谈出处》:“蔡州褒信县有道人式棋,常饶人先,其诗曰:‘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释义: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用法:褒义 谓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得将就的就省些事吧。(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词 目 得饶人处且饶人
发 音 dé ráo rén chù qiě ráo rén
释 义 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出 处 《唾玉集·常谈出处》:“蔡州褒信县有道人式棋,常饶人先,其诗曰:‘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示 例 ~,得将就的就省些事吧。(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0至656~712至713间),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历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曾贬泷州参军。召为鸿胪主簿,再转考功员外郎,又谄事太平公主。以知贡举时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流钦州,赐死。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宋之问 籍贯:汾州(今山西汾阳)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650年
去世年月:公元713年 职业:诗人
代表作品:《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


宋之问 - 人物介绍
概述

宋之问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 656年),唐代著名诗人。他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 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春风得意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际把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 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 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唐朝学土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说:“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这种心态。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赏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这样的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官场失意
宋之问在武后晚年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雅爱其才”,召他与好友杜审言、阎朝隐、沈佺期、王无竞、尹元凯及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文士预修。宋之问与阎士隐等多代工张赋篇入集,倾心媚附。书成,于长安二年( 703年)迁司礼主簿。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谋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后使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景龙元年( 707年)七月,太子杀武三思父子后死事,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探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并与杜审言、武平一、沈佺期、阎朝隐等首选修文馆直学士,“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其时朝廷朋党争立,由于他倾附安乐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 7O9年)将他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

悲惨结局
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在真诚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之后写道:“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好佞。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反映了这种思想情感上的转变。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流布京师,人人传讽。”但是,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将他逼上了绝境。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1]
宋之问 - 作品赏析

宋之问
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从《宋之问集》和《全唐诗》所收作品来看,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如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诉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喻高洁句:“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诗《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五言绝句《送杜审言》表离别:“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五言长律《灵隐寺》绘胜景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他与沈(亻全)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灵隐寺
诗人遭贬南溪,怀土思乡,忧伤度岭,置词比兴,情景文融,含蓄婉转,幽怨沉郁,对仗工整,形式完美,深化主题,情挚动人,表现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与沈佺期在这方面的倡导与成就,为人们乐赞“丰蔚”,誉称“新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宋之问所处在的初唐,是唐诗盛世的准备时代。当时的趋势,一方面是以虞世南、上官仪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绪余齐、梁诗风,讲求辞藻,排比格律,绮错媚婉,风格卑弱。一方面则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诗人,力图挣脱旧风束缚,走向健康与创造。在这样的大趋势中,处在盛唐门槛的宋之问当然得置身其中,抉择方向。对于包括益友杨炯在内的四杰,宋之问是同情其不幸而称道其成就的。
但是,宋之问既没有四杰那样高远的抱负,又缺乏四杰那样磨难的人生,似水年华多在宫廷纸醉金迷中流逝,即或流贬追悔,也多不出个人荣枯宠辱、悲欢离别的狭小范围,因而只能望叹四杰那样的格调豪壮,难以在创作上取得本可与之相埒的成就。然而他与沈佺期等人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律定型的贡献,完结了齐、梁以来的新体诗运动,使后辈诗人得以循辙运斤佳作泉涌。以此而论,他仍堪称当时承先启后、继往迎来的一位诗人。[2]

宋之问《有所思》插图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阳月:阴历十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已:停止),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瘴:山川湿热蒸郁之气)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陇头:田中高处)梅。
这首诗是宋之问被贬逐钦州,途经大庾岭,寄宿于北驿,预备次日渡岭。而面临此崇山峻岭,心有所感,遂题诗于驿壁,以泄情懑。

大庾岭为入粤必经之地,岭南自古为蛮荒之区,唐代尚未完全开发,人多视为畏途,迁客至此,犹如隔世,南方蛮烟瘴气,鴃(jué)舌鸟语,白不同于中原之文明,诗人明朝即将越岭,对于前程之陌生,充满着怀疑和不安,回顾北方之故园,不胜眷恋与期待,然而现实终不可逭(huàn),徒然增添痛苦而已。

此诗从季节下手,所谓“十月小阳春”,十月虽属初冬时节,气候尚称和暖,故有阳月之称,庾岭位近亚热带,大气也较同月份的北方和暖,因此诗人以“阳月”指称十月,不止足套用典故而已,也为了“阳月”能予人特殊的温煦之感。就在这个月份里,诗人出现在庾岭之前,面对异地的风土人情,令人不禁睁大眼睛,恣意浏览,细细品味。这时南归的雁子,阵阵飞来,映入诗人眼帘之中,心中激起一股悲哀,”雁子呵,你可是伴我南行么?”正感同病相怜的当儿,蓦地,一个古老的传说闪在脑际:“南飞的雁子到此就会回头。”显然的卤就是雁儿南飞的尽头,而诗人此行的尽头,却在岭外遥远处,无限愁绪,齐涌心头。相传衡阳有回雁峰,每年雁子至此则回,绝不过岭。诗人的传闻根据于此,只不过将地名更易,本来使用典故,贵在能将情意完全表达,至于名物考证,尚在其次,诗人才学博洽,不至误记。

宋之问 - 流氓才子

宋之问诗词
宋之问675年进士及第,开始踏入仕途。一生投机,政治上无可称道,人品亦复低下,为时人所不耻。与另一诗人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鲁迅先生曾经对“流氓”下过一个定义:“无论古今,凡是没有一定的理论,或主张,而他的变化没有一定的线索可寻,而随时拿了各种各派的理论来做武器的人,都可以通称为流氓。”虽然鲁迅先生指的是“文化流氓”,但“文化流氓”往往是政治上的投机者和钻营者,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政治流氓”。或者说,“文化流氓”是“政治流氓”对文化领域的渗透和控制。
宋之问就是这样一个双料流氓。非但如此,他还把流氓的边界拓展开去,从流氓活动的道德范畴,侵入到杀人夺命的法律范畴。

和赵员外桂阳桥遇佳人
关于宋之问的籍贯,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说宋之问出生于虢州弘农,即今河南灵宝境内;一说宋之问出生于汾州,即今山西汾阳。我更倾向于宋之问的籍贯在河南灵宝的说法,因为以今视昔,以现在揣度过去,河南这块热土的确更适合宋之问这样的流氓茁壮成长。比如笔者的故乡就是河南。
宋之问的家教非常好。父亲宋令文文武双全,不仅是个大力士,最难得的是并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辈,而是工书善文,书法和文章都写得好。看看他做到的官职就知道这个人的特点了:唐高宗时的左骁卫郎将和东台详正学士。左骁卫郎将是武官,虽然郎将的官职较低,但是地位却很重要,直接统属于皇帝,负责京城和皇宫的警卫以及皇帝本人的贴身侍卫;东台详正学士却是文官,负责校理图籍,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宋令文是力、书、文三项全能选手,因此时人称之为“三绝”。
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宋之问三兄弟的家教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宋之问继承了父亲“三绝”之中的“文”,年方弱冠(20岁)就以文词知名,尤其擅长五言诗,是当时诗坛着重培养的好苗子;宋之悌继承了“力”,以骁勇著称,后来做过地方长官;宋之逊继承了“书”,尤精草书。时人许之为各得到了父亲的“一绝”。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即使今天的人们也会非常羡慕。一门都是人才,而且作为外省人而能够获得举国皆知的名声,这一家人内心的骄傲可想而知。
挟着帝国文坛“80后”的名头和气势,宋之问开始向政坛发起冲锋。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是文学爱好者,武则天也不例外,她看中了宋之问的才华,把他召进朝中,让他和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一起任职内教,教习宫人书算众艺。20岁的宋之问一夜之间得以晋升高级职称,成了一名帝国的宫廷教授。旋即,经过洛州参军的短暂镀金,宋之问又回到朝中,升任尚方监丞,管理各工种的制造、供应、生产等政务。不久,宋之问又进入奉宸院,担任左奉宸内供奉的官职。奉宸院堪称武则天的后宫,专门挑选年轻英俊、貌美如花的男子,以备不时之选。史书记载,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当然符合奉宸院的选美条件。

唐代诗人宋之问与丁香
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宋之问的诗才和武则天对他的宠爱。有一次,武则天率领大批随从去洛阳龙门游玩,玩得兴起,令从臣赋诗纪念。在皇帝面前赋诗,时间就是效率,左史东方虬率先完成,呈递给武则天。面对满篇谀词,武则天龙颜大悦,加上东方虬又是第一个交卷,武则天一高兴,随手就把锦袍赐给了东方虬。东方虬接过锦袍,喜滋滋地正在暗自得意,宋之问的赋诗也献上去了。武则天一吟之下,不觉大为倾倒,嗟赏不已。可怜东方虬手中的锦袍尚未暖热,武则天命人劈手就把锦袍从东方虬的手中夺了过去,转赐给了宋之问,并称誉宋之问的赋诗乃此次赛诗会的压卷之作。宋之问勇夺锦标,愈发地少年张狂起来。
此时武则天最新的男宠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张昌宗本来是太平公主看中进献给武则天的,张昌宗又把哥哥张易之推荐给武则天。两人年轻貌美,傅朱粉,衣锦绣,封官拜爵,权倾一时,以至于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纷纷巴结二人,甚至争着给二人“执鞭辔”,称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在这种大气候下,宋之问也不甘人后,倾心媚附二张,甚至亲自为张易之端尿盆!
二张的煊赫权势让宋之问十分眼热,宋之问虽然身为左奉宸内供奉,但毕竟是武则天男宠的后备军,还没有机缘爬上武则天的床。宋之问只好毛遂自荐,写下“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的自荐诗,表明自己是多么想为女皇提供性服务的热忱之心。哪知武则天看到这首诗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吾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我不是不知道宋之问的奇才和忠心,而且他也确实长得不错,很合我的选美标准,可是但恨这个小白脸有口臭。一句话断送了宋之问的锦绣前程。后世有美女上司,同时自己又有口臭的男人不可不戒!

渡汉江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联合朝中重臣、羽林军首领,并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一举诛杀了二张,太子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冬十一月,武则天驾崩,年82岁。
二张被诛杀后,宋之问作为二张的党羽,被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今广东省罗定市,宋之问在赴任途中曾写下“夜杂蛟螭寝,晨披瘴疠行。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猿躩时能啸,鸢飞莫敢鸣”的诗篇,可见那时的泷州实在是一个瘴疠之乡。
宋之问不甘心于被发配的命运,竟然不经朝廷允许,擅自从泷州偷偷潜回洛阳,藏匿在朋友张仲之家里。其时,武则天虽然已死,但她的侄子武三思仍然受到中宗的宠信,加上韦皇后的宠幸,武三思以庶人的身份却声势显赫。对这个武姓势力的余孽,一批对国事忧心忡忡的大臣恨恨不已,欲杀之而后快。这其中就包括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二人常常密谋,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张仲之好心收留的宋之问无意中听到了这一绝密消息,立马命侄子宋昙出面告发。结果,张仲之和王同皎被杀。宋之问就像农夫藏在怀里捂热的那条毒蛇,反咬一口,害了朋友的性命。宋之问卖友求荣的行径,即便在当时也已经被人讥笑。
宋之问非但没有被追究擅自潜回的罪名,反而由此被擢升为鸿胪主簿,又迁考功员外郎。这个卖友求荣的文化和政治的双料流氓,更加变本加厉地卖身投靠。先是投靠权势显赫的太平公主,等看到安乐公主的权势超过了太平公主之后,立马改换门庭,投靠了安乐公主。太平公主恨恨不已,向中宗告发宋之问主持贡举时收受贿赂,于是被贬为越州长史。

宋之问作品插图
睿宗继位后进行政治清算,以依附张易之、武三思的罪名,先将宋之问贬谪今广西钦州,又下诏赐死。《新唐书》完整地记录了宋之问死前的丑态:捏着赐死的诏书,宋之问汗出如浆,浑身筛糠一般簌簌发抖,神经质地踱来踱去。同时赐死的另一个叫祖雍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宋之问的这副丑态,出面向使者请求道:“之问有妻有子,恳请您允许他和他们诀别。”使者一口答应下来,没想到宋之问嗫嗫嚅嚅,什么话都说不出来,身后的家事也安排不了。祖雍大喝一声:“我和你都因有负国家而死,干吗这么婆婆妈妈的!”宋之问这才惊魂初醒,吃了最后一顿饭,沐浴更衣后而死。
宋之问这样死去也算便宜了他,因为他身上还负有一桩血案。和张仲之之死不一样的是,在这桩血案中,宋之问是直接的凶手。
血案的起因是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写有一首《代悲白头翁》,其中有一联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一见之下,苦爱不已,就央求外甥把这首诗的知识产权转让给自己。刘希夷同样非常喜爱自己这首如神来之笔的诗,坚决不肯,宋之问一怒之下,竟然命令仆人用土囊活活压死了外甥!天才诗人刘希夷死时不到30岁。[3]
宋之问 - 人物评价

陈淳行草书《宋之问秋莲赋》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杨炯死后写的《祭杨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字有声,句句华歆,内容言简辞切,悲凉真挚,催人泪下,与他代笔写的《为宗尚书祭梁宣王文》、《为宗尚书兄弟祭鲁忠王文》等相比,文华情感,殊若天壤。
作为文人,宋之问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不仅表现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自古凡是文人都爱好文字,一日宋之问见其侄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4]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淳化阁帖[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共10卷。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

宋代初拓本[编辑]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光义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一说摹勒于枣木板上)于禁内,刻于秘阁;而王著采择未精,夹杂部分伪迹,或把作者标误,但古人法书,赖以此传。自汉章帝至唐高宗,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其中卷九、卷十为王献之画,此二卷合计六十三帖。所以历来将此阁帖称为“法帖之祖”。宋代文献记录此帖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但未见此种拓本流传。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毁,后来历代摹刻、翻刻版本繁多。[1]
宋代至清代康熙年间翻刻本[编辑]

《泉州本淳化阁帖》是宋代翻刻本,帝昺南逃时携至泉州[2]。明人又颇多翻刻,以上海潘氏(潘祖纯)、顾氏及肃王府刻本为著。清康熙年间又将“肃刻本”再刻于西安。
清代乾隆重刻拓本[编辑]

 

《淳化阁帖》乾隆拓本
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根据宋拓本命人将其中部分辑刻于石碑之上,便于大量拓印,从而建立了他的官方书法典范。乾隆三十四年,圆明园之长春园正中的主体建筑建成,又适逢《重刻淳化阁帖》竣工,遂将刻板嵌于左右廊的廊壁上,“淳化轩”由此得名。一个世纪后,碑石被毁。《重刻淳化阁帖》刻板144块,共10卷,汇集历代名家99人的真迹;刻成后又拓400部,分赐皇室宗亲、大臣以及直隶、山东、浙江各行宫。[1]
收藏及拍卖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都賦》
同义词条:三都赋,三都赋序

  《三都賦》是中國古代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左思所創作的,《三都賦》構思十年始成,豪貴之家競相傳抄,洛陽爲之紙貴,見《晉書·左思傳》。《三都賦》分别爲《魏都賦》、《吳都賦》、《蜀都賦》,曾名噪一時,至今仍被人傳誦。
編輯本段總序

  左太沖善曰:臧榮緒晉書曰:左思,字太沖,齊國人。少博覽文史,欲作三都賦,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稔,門庭藩溷,皆著紙筆,遇得一句,即疏之。徵爲祕書。賦成,張華見而咨嗟,都邑豪貴,競相傳寫。三都者,劉備都益州,號蜀;孫權都建業,號吳;曹操都鄴,號魏。思作賦時,吳、蜀已平,見前賢文之是非,故作斯賦以辨眾惑。

  劉淵林注三都賦成,張載爲注魏都,劉逵爲注吳、蜀,自是之後,漸行於俗也。

  蓋詩有六義焉,其二曰賦。善曰:子夏詩序文也。楊雄曰:“詩人之賦麗以則。”善曰:法言文也。班固曰:“賦者,古詩之流也。”善曰:兩都賦序文。先王采焉,以觀土風。善曰:禮記曰: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鄭玄曰:陳詩,謂采其詩以觀視之。見“綠竹猗猗”於宜,則知衛地淇澳於六之產;善曰:毛詩衛風曰:瞻彼淇澳,綠竹猗猗。見“在其版屋”,則知秦野西戎之宅。善曰:毛詩秦風曰:在其版屋,亂我心曲。毛萇曰:西戎版屋也。故能居然而辨八方。善曰:河圖龍文曰:鎮星光明,八方歸德。難蜀父老曰:六合之内,八方之外。然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楊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青蔥”,班固賦西都而歎以出比目,張衡賦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凡此四者,皆非西京之所有也。假稱珍怪,以爲潤色,若斯之類,匪啻失至於茲。善曰:茲,此也,假稱珍怪也。若斯珍之流,不啻於此多。尚書曰:不啻如自其口出。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於辭則易爲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蓋韓非所謂畫鬼魅易爲好,畫狗馬難爲工之類。且夫玉卮紙移無當去聲,雖寶非用;卮,一名觶,酒器也。當,底也。善曰:韓子,堂溪公謂韓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無當,有瓦卮有當,君寧何取盬曰:取瓦卮也。侈言無驗,雖麗非經。善曰:劉廙答丁儀刑禮書曰:崇飾侈言,欲其往來。而論去聲者莫不詆丁禮訐斤謁其研精,作者大氐音旨擧爲憲章。善曰:墨子曰:雖有詆訐之人,無所依矣。說文曰:詆,訶也。訐,面相序罪也。尚書序曰:研精覃思。司馬遷書曰: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爲也。禮記曰:憲章文武。積習生常,有自來矣。傳曰:習實生常。善曰:左傳,叔孫曰:叔出季處,有自來矣。

  餘既思摹莫蒲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善曰:周禮曰:外史掌四方之志。鄭玄曰:志,記也。風謠歌舞,各附其俗;魁梧忤長者,莫非其舊。善曰:漢書音義,應劭曰:魁梧,丘墟壯大之意也。韓子曰:重厚自尊,謂之長者。何則盬發言爲詩者,詠其所志也;善曰: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升高能賦者,頌其所見也。善曰:毛萇詩傳曰:升高能賦,可以爲大夫。美物者貴依其本,讚事者宜本其實。善曰:釋名曰:稱人之美曰讚。匪本匪實,覽者奚信盬且夫任土作貢,虞書所著;辯物居方,周易所慎。虞書曰:禹别九州,任土作貢。定其肥磽之所生也,而著九州貢賦之法也。周易曰:君子以慎辯物居方。聊擧其一隅,攝其體統,歸諸詁訓焉。

  魏都賦

  吳都賦

  蜀都賦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左思(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

  左思出身寒門,雖有很高的文學才華,卻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屢不得志,隻好在詩中表述自己的抱負和對權貴的蔑視,歌頌隱士的清高。   

  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隱》,收入《神奇祕譜》之中,並在解題中引錄了他的兩首同名詩,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認爲是他的作品,這些作品中都貫穿着隱逸思想。   

  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錄於清人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爲流傳,人們嘖嘖稱讚,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隻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曆經很多曲摺才得到重視的;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爲一堆廢紙,不得流傳。

  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癡癡呆呆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當他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從此,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爲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着落有根據,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收集好後,他閉門謝客,開始苦寫。他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里晝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經過十年,這篇凝結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可是,當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别人看時,他卻受到了譏諷。當時一位著名文學家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寫《三都賦》,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過班固、張衡,太自不量力了!”他還給弟弟陸雲寫信說:“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夥寫《三都賦》,我看他寫成的東西隻配給我用來蓋酒壇子!”

  左思的《三都賦》在文學界品評時,那些文人們一見作者是位無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細看,搖頭擺手,把一篇《三都賦》說得一無是處。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沒,找到了著名文學家張華。

  張華先是逐句閱讀了《三都賦》,然後細問了左思的創作動機和經過,當他再回頭來體察句子中的含義和韻味時,不由得爲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動了。他越讀越愛,到後來竟不忍釋手了。他稱讚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隻重名氣不重文章,他們的話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謐先生很有名氣,而且爲人正直,讓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世人!”

  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也是感慨萬千,他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且欣然提筆爲這篇文章寫了序言。他還請來著作郎張載爲《三都賦》中人魏都賦做注,請朱中書郎劉逵爲蜀都賦和吳都賦做注。劉逵在說明中說道:“世人常常重視古代人東西,而輕視新事物、新成就,這就是《三都賦》開始不傳於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薦下,《三都賦》很快風靡了京都,懂得文學人人無一不對它稱讚不已。甚至以前譏笑左思人陸機聽說後,也細細閱讀一番,他點頭稱是,連聲說;“寫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斷定若自己再寫《三都賦》決不會超過左思,便停筆不寫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將它貶得一錢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時。這其中當然有鑒别力高低人區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們是否重視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識英才的問題。

  現在對於《三都賦》成於何時說法很不一致,據傅璇琮考證,《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280)滅吳之前。此外,今人薑亮夫認爲作於291年(《陸平原年譜》),劉文忠認爲作年“難以確定”。《三都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因爲在此賦中,左思曾向到過蜀地的張載請教岷邛之事,又求爲祕書郎,以便博覽方志群書。因此,我個人認爲《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
編輯本段影響

  西晉時,祕書郎左思廣泛蒐集歷史資料,游曆三國舊都,曆經10個寒暑,在洛陽創作出雄渾精深的《三都賦》(《魏都賦》、《蜀都賦》、《吳都賦》),擧國轟動,豪貴人家爭相傳抄,一時紙張供不應求,紙價爲之飛漲,留下"洛陽紙貴"的千古佳話。
編輯本段評價

  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予以高度評價,爲這篇文章寫了序言。今人傅璇琮考證,《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之前。薑亮夫認爲《三都賦》作於291年。白居易《和酬鄭侍禦東陽春悶見寄》:“一緘疏入掩穀永,三都賦成排左思。”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就是因爲當時人們競相抄寫三都賦的内容,而造成紙張供不應求,紙價上漲的情形。陸機原本打算寫《三都賦》,因爲左思已經寫了,就放棄這個念頭。

  王鳴盛說:“左思於西晉初吳、蜀始平之後,作《三都賦》,抑吳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晉承魏統耳”。《文選·三都賦》李善注引臧榮緒《晉書》一段文字,雲:“思作賦時,吳、蜀已平,見前賢之是非,故作斯賦,以辨眾惑。”
編輯本段賞析

  我國古代西晉時期,文壇成就最高的詩人左思,是晉朝時臨淄人(今山東臨淄)。他創作的《三都賦》名噪一時,至今仍被人傳誦。

  然而,左思小時候智商很低,口齒遲鈍,學習成績平平常常,沒有一點過人之處。他稍大之後,便志存高遠,決心寫一篇讚頌魏、蜀、吳三國都城的文章《三者賦》。這個消息傳出之後,一片大嘩,他受到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嘲弄,當時的著名文學家陸機就不懷好意地譏諷他說:“你這樣一個鬥大的字不識一升的老粗先生,還想作一篇《三都賦》?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等你寫成了,也隻配給我蓋酒壇子罷了!”

  左思聽了之後,什麼話也沒有說,隻是淡淡地一笑,可是在心里卻暗暗下了決心:你說我寫不成,我偏要寫出來,並且寫得讓你們心里羨慕!左思有了這樣的決心,在别人的嘲笑和譏諷里,進行了廣泛的閱讀,深入的調查,大量收集有關三國都城繁榮昌盛的相關資料。

  一切准備工作完成之後,他便關上房門,深居簡出,專心致志地構思,創作。他簡直有些癡迷入魔,在室内、院中,甚至茅廁内都放上了紙,不管在什麼時間,不論走到哪里,隻要想到一個好詞、一個好句,便立即用筆記下來,從不放過任何一次。就這樣,他向隅面壁,熬過了整整十年的酷暑嚴冬,不懈努力,專心著書,終於寫成了轟動一時的《三都賦》。

  《三都賦》果然是絕美佳作,文筆流暢,精彩傳神,讓人讀後歎爲觀止。當時京城洛陽傳抄的人非常多,以至於紙價大漲。成語“洛陽紙貴”就來源於這里。過去曾譏諷、嘲弄過左思的陸機讀了《三都賦》後,既愧悔萬分,又讚不絕口,佩服得五體投地。

  左思在别人的冷嘲熱諷中,沒有低下羞澀的頭,喪失自己堅強的意志,而是在逆境中奮起,“走自己的路,讓别人說去吧”,終於不負眾望,完成了自己的驚世之作,這就是對那些嘲諷者的最好反擊。

  左思的成功同時還說明: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隻要發憤,隻要勤奮,就能有所成就。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同學們,你們讀了之後,一定感觸很深,受益匪淺吧!
編輯本段作品相關
《三都賦》撰年疑案新斷

  誰是誰非,暫且勿論。我們先排列出盡可能多的原始材料,必要時以按語略加相關說明。

  材料一,《晉書·左思傳》曰:“造《齊都賦》,一年乃成。複欲賦三都,會妹芬入宮,移家京師,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見不博,求爲祕書郎。及賦成,時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恐以人廢言,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而示之。謐稱善,爲其賦序。張載爲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曰:‘觀中古已來,爲賦者多矣。相如《子虛》,擅名於前;……’陳留衛權又爲思賦作略解,序曰:‘餘觀《三都》之賦,言不苟華,必經典要,品物殊類,禀之圖籍,辭義瑰瑋,良可貴也。有晉徵士故太子中庶子安定皇甫謐,西州之逸士,枕籍樂道,高尚其事,覽斯文而慷慨,爲之都序;中書著作郎安平張載、中書郎濟南劉逵並以經學洽博,才章美茂,鹹皆悦玩,爲之訓詁。其山川土域、草木鳥獸、奇怪珍異,僉皆研精所由,紛散其義矣。餘嘉其文,不能默已,聊藉二子之遺忘,又爲之略解。隻增繁重,覽者闕焉。’自是之後,盛重於時。文多不載。司空張華見而歎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爲之紙貴。初,陸機入洛,欲爲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曰:‘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 及思賦出,機絕歎伏,以爲不能加也,遂輟筆焉。”(注:《晉書·左思傳》,見《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第2冊,總第1522 頁。)

  按,關於左思創作《三都賦》的情況,上引唐修《晉書》本傳記載最爲完整、詳細。左思產生這一創作欲望的時候,正當其妹入宮。構思結撰十年,其間擔任了祕書郎,訪問過張載。賦成以後請皇甫謐爲序。其後,張載、劉逵、衛權等分别爲作注解,加之張華讚歎不已,於是都下競相傳寫,洛陽一時紙貴,以至於使陸機爲之絕倒。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正史人物傳不惜篇幅,詳叙一篇作品產生的始末,包括創作欲望、命題構思、資料准備、設計謀求創作的環境與條件、訪問專家、冥思苦吟情形、賦成求序細節、學者專家的熱情,以及讀者的轟動效應和文壇上的巨大影響等等,如此潑墨如雲地交代來龍去脈和戲劇性情節,確實不多見。然而左思榮幸非常。太康“三張二陸兩潘一左”,隻有左思事蹟入於《晉書》之《文苑傳》。

  材料二,《世說新語??文學》曰:“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思意不愜。後示張公。張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於世,宜以經高名之士。’思乃詢求於皇甫謐。謐見之嗟歎,遂爲作《叙》。於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衽讚述焉。”(注:見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246-247頁。)

  按,這里提到的兩個人物值得注意。一是皇甫謐,一是張華。皇甫謐卒 於太康三年(282),時年六十八歲,《晉書》有傳。他的著作很多,本傳謂“謐所著詩、賦、誄、頌、論、難甚多”。又據吳士鑒《補晉書經籍志》卷四著錄,皇甫謐撰有《南都賦注》。以此可以看出,皇甫謐也熱衷於詩賦創作,尤其對“京都”題材的賦作感興趣,那麼,左思《三都賦》撰成以後向他求序,原是在情理之中的。張華(232-300)在平東吳、建殊勳以後不久,受到自以大族出身爲榮的荀勖的忌恨離間。於是, “(太康)三年春正月……甲午,以尚書張華都督幽州諸軍事”(注:《晉書??武帝紀》,見《二十五史》,第2冊,總第1256頁。)。正月甲午日即正月十八日。張華雖然功著,但當時朝中實際地位不算很高,尤其在受武帝冷落的時候。皇甫謐確實是個大名士,武帝嚐借與他兩車之書,而他一生卻是自甘寒素,數辟不就,數征不起。如果說史載之事,即左思賦成後示之張華,而張華建議左思詢求高名之士如皇甫謐者之事屬實,那麼在時間上看,這隻能是太康三年(282)正月十八日以前的事。轉

  材料三,《世說新語??文學》注引《左思别傳》曰:“思字太沖,……及長,博覽名文,遍閱百家。司空張華辟爲祭酒,賈謐擧爲祕書郎。謐誅,歸鄉里,專思著述。齊王jiǒng@①請爲記室參軍,不起。時爲《三都賦》未成也。後數年疾終。其《三都賦》改定,至終乃上(止)。初,作《蜀都賦》雲:‘金馬電發於高岡,碧雞振翼而雲披。鬼彈飛丸以léi@②@③,火井騰光以赫曦。’今無鬼彈,故其賦往往不同。思爲人無吏幹而有文才,又頗以椒房自矜,故齊人不重也。”《思别傳》又曰:“思造張載,問岷、蜀事,交接亦疏。皇甫謐西州高士,摯仲治宿儒知名,非思倫疋。劉淵林、衛伯輿並蚤終,皆不爲思《賦》序注也。凡諸注解,皆思自爲,欲重其文,故假時人名姓也。”(注: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246-247頁。)

  這一材料,一是涉及到《三都賦》撰成與改定,二是涉及到《三都賦》序注到底誰人所爲。

  今查《文選·三都賦·蜀都賦》,其有句曰:“金馬騁光而絕景,碧雞shū@④忽而曜儀。火井沈熒於幽泉,高焰飛煽於天垂。”(注:《文選》卷四,中華書局,1977年,75頁。)此四句文字與上引《左思别傳》所載相較,顯見有所改易。又,《太平禦覽》卷八百八十四引張騭《文士傳》所引《蜀都賦》文字,與《左思别傳》相較亦有改易。可見,《三都賦》被競相傳抄流播者非隻一種版本,應有初稿、再稿、三稿等等。所謂當“齊王jiǒng@①請爲記室參軍”,“時爲《三都賦》未成也”雲雲,應是從定稿的角度而言。其《三都賦》改定,至終乃止。撰成與改定,無疑是兩回事,但一旦遇見死摳字眼的人,那道理未必於他能講得通。而如果此君既死摳,又爲了成見或是宿怨,那非把大家摳糊塗不行。《左思别傳》之作者究竟何許人,今不可考知。其乃“不重”左思之“齊人”乎?抑亦 “《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而令“思意不愜”之人乎?未可知也。沈玉成先生嚐謂此君“厚誣古人,蹟近今日之所謂‘人身攻擊’”(注:沈玉成:《〈張華年譜〉、〈陸平原年譜〉中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1992年3期。)。此言得之。

  再說第二個問題。因爲《三都賦》序注問題,《左思别傳》中又提及張載、摯虞、衛權、劉逵諸人。

  張載前後三爲著作郎,第一次在鹹寧年間,第二次在太康年間,第三次在惠帝末、懷帝初。左思移居洛陽以後,一面構思《三都賦》,一面兼做祕書郎工作。此間張載因受知於傅玄,而起家佐著作郎,這就是說,鹹寧以後,左思與張載已是在朝僚友。並且,左思與張載還有一共同之處,即:貌陋至醜。這在《世說新語》中有所描述。當時潘嶽與夏侯湛則因“美容止”被譽爲“連璧”,出則同游,洛陽女子縈手於道,投以花果。而左思、張載出游,洛道老嫗唾之,頑童擲之。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左思與張載的共同語當更多一些。再一點,張載之父張牧在太康時期及以前,在蜀中任職十數年,爲蜀郡太守、益州刺史、西夷校尉等職,關於張載 “隨父入蜀”,“隨父在蜀”,“至蜀省父”,累見述於史傳。所以張載旅蜀經歷非止一次,其較早“隨父入蜀”,“隨父在蜀”大約在鹹寧後與太康初之前,甚至有比這個時間更早的可能。這就是說,太康三年以前,左思完全可以訪岷、邛之事於張載。左思自泰始八年(272)移居京都,到永興元年(304)擧家適冀州,久居洛陽長達三十餘年。惠帝永熙元年(290),隴西王司馬泰代石鑒爲司空,左思爲司空祭酒。張載太康中第二次爲著作郎後,此時爲太子中舍人,不久,遷樂安相、弘農太守。那麼,太康初左思賦成之後,至張載出任地方之前,大約十年的時間里,張載爲同僚兩度的老朋友注《三都賦》,尤其爲注其中之《蜀都賦》,那簡直再合情合理不過了。《左思别傳》作者謂張載與左思“交接亦疏”,所言已完全失實。

  摯虞是皇甫謐門生之一,在他今存作品中,賦這一體裁占了絕大多數。他對文章體裁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不僅編有《文章流别集》,且著有《文章流别論》。據《左思别傳》作者語氣來逆向推測,摯虞亦曾序注左思《三都賦》,隻是其賦注今已不存。顯然,序注大賦,屬皇甫門派之學。摯虞研究文章流别,是對其門派之學的合於邏輯的發展與發颺光大。

  劉逵字淵林,濟南人,元康中爲尚書郎。永康年趙王倫執政期間,劉逵先後任黄門侍郎、侍中等職,但他對司馬倫的態度,大約也像陸機等人一樣,陽奉陰違。據《晉書??趙王倫傳》:“或謂(孫)秀曰:‘散騎常侍楊准、黄門侍郎劉逵欲奉梁王肜以誅倫。’會有星變,乃徙肜爲丞相,居司徒府,轉准、逵爲外官。”又據《晉書·傅祗傳》:“及(趙王)倫敗,齊王jiǒng@①收侍中劉逵、常侍騶捷、杜育、黄門郎陸機、右丞周導、王尊等付廷尉。”從後來處理結果看,劉逵也沒有參與趙王倫篡位禪文的撰制。依劉逵仕履推測,至少在元康年間他與左思是同僚關係。衛權《三都賦略解序》曰:“中書著作郎安平張載、中書郎濟南劉逵,並以經學洽博,才章美茂,鹹皆悦玩,爲之訓詁。”張載再任著作郎與劉逵爲中書郎,或許同時,皆在太康中,故相與爲左思《三都賦》作注。

  衛權,字伯輿,陳留襄邑人,魏司徒衛臻之孫、晉武帝衛貴妃兄之子,曾任懷縣令。元康初,汝南王亮輔政時,衛權被擢爲尚書郎,而此時左思被隴西王泰辟爲祭酒。即此可以看出,衛權與左思,既同爲皇家外戚,又同在朝堂互爲僚友,那麼,衛權注解左思《三都賦》顯然也在情理之中。據《三國志??魏書??衛臻傳》裴松之注語:“(衛)權作左思《吳都賦》叙及注。叙粗有文辭,至於爲注,了無所發明,直爲塵穢紙墨,不合傳寫也。”無論《叙》文辭如何,也無論《注》有否發明,總之,衛權撰有《三都賦略解序》,此爲事實,此爲《左思别傳》的又一個有力反證。根據衛權《三都賦略解序》所述内容以及衛權和左思的仕曆,又可以看出,先有皇甫序,繼有張載與劉逵注,而後有衛權略解及序。衛權《三都賦略解序》極有可能撰於元康初年其與左思爲僚友之時。

  由以上辨析已不難看出,《左思别傳》在叙事論人方面大有問題,絕非信史。所以嚴可均指出:“别傳失實,《晉書》所棄……今皇甫序、劉注在《文選》,劉序、衛序在《晉書》,皆非苟作……《别傳》道聽途說,無足爲憑。《晉書》匯十八家舊書,兼取小說,獨棄《别傳》不采,斯史識也。”(注:《全晉文》卷一百四十六《左思别傳》嚴可均注評,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第3冊,2302頁。)

  材料四,王隱《晉書》曰:“左思專思《三都賦》,杜絕人流之事。自以所見不博,求爲祕書郎。”(注:《初學記》卷十二,《太平禦覽》卷二百三十三引,見《九家舊晉書輯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280頁。)

  按,《唐六典》十引《晉書》曰:“左太沖爲《三都賦》,自以所見不博,求爲祕書郎中。”此《晉書》是臧榮緒《晉書》呢,還是别一《晉書》呢?不得而知。不過,“祕書郎”也好,“祕書郎中”也好,盡管說法有些差異,但左思構思與撰作《三都賦》期間,曾申請任職於皇家圖書館,此亦爲史實。並且,從臧榮緒《晉書》有關記載看,左思當時心想事成,實現了這一願望。

  材料五,王隱《晉書》曰:“左思少好經術,嚐習鍾、胡書不成。學琴又不成。貌醜口呐,甚有大才。博覽諸經,遍通子史。於時天下三分,各相誇競。當思之時,吳國爲晉所平,思乃賦此《三都》,以極眩曜。其蜀事訪於張載,吳事訪於陸機,後乃成之。”(注:《文選集注》卷八引,轉見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248頁。)

  按,這里所叙内容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晉滅吳之時,《三都賦》尚未撰成。其二,左思訪吳事於陸機,時間應是太康元年、二年陸機被俘在洛之際。“後乃成之”,這是最有說服力的關鍵一句,萬萬不可忽略。正由於左思初訪吳事於陸機時,《三都賦》尚未撰成,陸機在《與弟雲書》中才有“傖父”之譏,謂待其成以覆酒甕。當然,左思後來修改《三都賦》的長期過程中,仍然存在再訪吳事於陸機的許多機會。

  材料六,臧榮緒《晉書》曰:“(左思)少博覽文史,欲作《三都賦》。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稔。門庭藩溷,皆著紙筆,遇得一句,即疏之。征爲祕書。賦成,張華見而咨嗟。都邑豪貴,競相傳寫。”(注:《文選》卷四《三都賦序》李善注引,中華書局,1977年,74頁。)

  按,臧榮緒所叙有一點須注意,即左思“構思十稔”期間被“征爲祕書”,事在“賦成”之前。

  材料七,臧榮緒《晉書》曰:“張華見而咨嗟,深讚之,兼作序。都邑豪貴,競相傳寫,都下紙貴。”(注:《北堂書鈔??賦》引,見《九家舊晉書輯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44頁。)

  按,張華爲《三都賦》作序的確切時間,依“見而咨嗟,深讚之,兼作序”這樣的辭句語氣推敲,當是在賦成之初。張華既讚之,又序之,複建議左思“詢求”“高名之士”如皇甫謐者。

  材料八,《文選·三都賦序》李善注曰:“《三都賦》成,張載爲注《魏都》,劉逵爲注《吳》、《蜀》,自是之後,漸行於俗也。”(注:《文選》卷四《三都賦序》李善注引,中華書局,1977年,74頁。)

  按,關於張載、劉逵各自所注到底爲《三都賦》中的哪一部分,又有不同說法,《文選集注》卷八陸善經注曰:“臧榮緒《晉書》雲:‘劉逵注《吳》、《蜀》,張載注《魏都》。’綦毋邃序注本及集題雲:‘張載注《蜀都》,劉逵注《吳》、《魏》。’今雖列其異同,且依臧爲定。”(注:轉見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249頁。)陸善經“依臧爲定”,其實不妥。張載入蜀多次,左思亦訪張載以蜀事,當以“張載注《蜀都》,劉逵注《吳》、《魏》”爲是。

  以上我們臚列並梳理了對《三都賦》疑案有關的各種重要史料。對於史料文獻中提到的“事實”,我們的原則是,無反證便信其“有”,存在反證方證其“無”,疑似之間則存疑。通過去偽存真,我們將一步步穫得更加可信的結論。

  從邏輯學的角度說,完全對立的兩項不能同時爲“真”,亦不能同時爲“假”。一個爲“真”,另一個必“假”。反之亦然。《左思别傳》謂永寧 (301-302)年間“齊王jiǒng@①請(左思)爲記室參軍,不起,時爲《三都賦》未成也”。然而,上述大量文獻史料一再表明了張華對《三都賦》的讚賞。假如齊王jiǒng@①執政時左思此賦猶未成,那麼一、兩年之前,即永康元年(300),張華已經被殺,他對《三都賦》的咨嗟讚歎又如何能成爲可能呢?毫無疑問,《左思别傳》的說法嚴重違背了史實。《左思别傳》所言有“假”。既然如此,陸侃如先生所藉爲推論前提的《左思别傳》已“無足爲憑”,因此,謂《三都賦》成於太安二年(303)之說,事實上不能成立。

  在用作邏輯推理的關係項中,有所謂的“與”的關係、“非”的關係、“或”的關係,等等。上述之例便屬於“非”的關係。《三都賦》之序注,到底是自爲,還是他爲,此乃相反的一對命題,非此即被,不可能同“真”,亦不可能同“假”。其實,並非所有的考據推論都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我們還往往會碰到“或此或彼”的關係。史載左思結撰《三都賦》期間嚐爲祕書郎,所以,確認左思擔任祕書郎之時間,對於判斷《三都賦》之作年,關係特别重要。現在我們已經看到,有“此”材料表明,元康年間左思被賈謐擧爲祕書郎;但又有“彼”材料表明,自泰始八年構思《三都賦》的十年期間,左思亦曾擔任祕書郎。所以,牟世金和徐傳武先生謂“(公元)295年左右”左思於祕書郎任上作成《三都賦》,此一結論實際上爲或然性結論,而非必然性結論。

  史傳記載,太康(280-289)末,陸機、陸雲“並入洛”,既如此,陸機《與弟雲書》中不得謂“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而更重要的是,關於皇甫謐作《三都賦序》一事無從否定。故薑亮夫先生認爲《三都賦》成於元康元年(291)或稍後之說,不能成立。

  史載陸機入洛以後左思《三都賦》猶未成,陸機初入洛在太康元年吳滅之後,則左思此賦不得成於吳滅之前。且又有關於“成於吳滅前說”之反證二:一,王隱《晉書》曰:“當思之時,吳國爲晉所平,思乃賦此《三都》,以極炫耀。”(注:《文選集注》卷八引,轉見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 年,248頁。)二,《文選》注雲:“思作賦時,吳蜀已平。”(注:《文選》卷四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上冊,74頁。)由此可見,傅璇琮先生謂《三都賦》作於吳滅前之說,不能成立。

  那麼,左思《三都賦》究竟撰成於何年呢?太康三年皇甫謐去世之前,左思撰成《三都賦》並向皇甫謐求序之事,能否得到確認呢?經過去偽存真,我們看到,可藉以確證左思《三都賦》撰成於皇甫謐卒之前的下列條件同時存在:一,左思訪張載以蜀事;二,左思被征爲祕書郎;三,吳、蜀已滅;四,張華在洛;五,皇甫謐在世;六,太康元年(280)陸機入洛,太康二年(281)陸機歸吳;七,泰始八年(272)至太康三年 (282),正所謂“構思十稔”。由此可見,左思《三都賦》作成於太康二年春季陸機自洛歸吳以後、太康三年正月張華出洛都鎮幽州之前。而最爲肯定的時間應在太康二年(281),從泰始八年(272)至此恰好十年。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同去一加八

    @②原字石加雷

    @③原字石加激去氵

    @④原字修去彡加黑
華夏第一炒作《三都賦》

  說起左思,許多人就想到他的《三都賦》及“洛陽紙貴”這個成語。

  左思長得奇醜,個子又矮,又口吃,從小就“傻兮兮”的,讀書不成,學琴不行。連他的父親都瞧他不起,說:“這小子真笨,比我年青時差多了。”所以,左思小時候吃盡了白眼,自尊心也受到很大的傷害。這就促使他發奮圖強,拼命讀書,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等方面的資料。一開始,他花了一年多時間,寫了《齊都賦》,雖然沒有引起文壇反響,卻也改變了身邊人的對他的看法。從此以後,左思暗暗發誓,一定要寫出比班固、張衡還要好的賦來,這就是十年磨一劍而完成的《三都賦》,近萬字,其中《魏都賦》4100多字,《吳都賦》3700多字,《蜀都賦》2100多字。

  這個數字讓我對“洛陽紙貴”產生了懷疑。於是,我翻閱了一些史料,想弄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我可以簡單地用一句話概括:這是中國最早的文人炒作!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左思發奮圖強,花了十年時間寫出了《三都賦》,他覺得自己人微言輕,再好的書也沒人瞧得上眼。特别是在他寫《三都賦》時,許多人諷刺、笑話他,如陸機就公開颺言:“北方這兒有個粗貨,竟想寫什麼《三都賦》。等他寫完了,好拿來蓋我的醬壇子。”

  左思受不了這窩囊氣,想方設法巴結權貴。他的妹妹左棻在宮中,雖然長得醜,但以才德受到禮重。通過這層關係,左思結識了不少達官貴人。在寫《三都賦》時,他托關係要了一個小官職:祕書郎,這樣他就可以很方便地閱讀朝廷祕府所收藏的典籍了。據說,左思家中的牆縫里都塞滿了紙和筆,每每想到一句好詞兒,或者穫得一條好信息,他就隨手記錄下來。這個“笨鳥兒”就使出這種笨鳥先飛的勤奮勁頭,寫出了洛陽紙貴的《三都賦》。

  他找到當時的皇甫謐給《三都賦》作序,請張載、劉逵作注。和我們今天的出書一樣,請名人作序,請評論家評論,請媒體宣傳。大臣張華(寫過《博物志》)見許多官員說好,也就連聲附和,說“好得很”。豪門弟子本來就有趕時髦的德性,一路追捧,鬧得洛陽城里到處傳說左思的《三都賦》。左思一夜成名,那些富家子弟又請來許多抄書匠,出高薪抄寫《三都賦》。那個時代,紙張本來就稀少,《三都賦》又那麼長,被這麼一炒作,難免“洛陽紙貴”了。洛陽紙價竟然由原來一刀一千文漲到兩千、三千…… 後來居然再多的錢也買不着了——沒貨!

  雖然《三都賦》内容充實,一派寫實作風,但與其它賦相比,實在太缺乏文學想象力了。據讀過人說,無法超越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後人閱讀《三都賦》的人很少,隻留下一個成語“洛陽紙貴”,還得感謝《晉書》的作者(房玄齡等21人)。
三都賦與洛陽紙貴現象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爲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 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 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歎口氣 說:“快别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 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着,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 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 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複 一日,年複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爲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 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爲他成爲傑出的文學家奠定 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爲内容,撰寫《三都賦》。爲了在 内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 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大家的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 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隻能爭相抄閱,因爲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 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7 Wed 2013 11:12
  • 置頂 左思

左思
左思

左思(约250—约305):西晋时著名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官秘书郎。齐王(司马冏)命为记室督,不就,出身寒微,不好交游。《晋书》本传谓其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其诗语言醇朴,所作《咏史》诗八首,托古讽今,对门阀制度表示不满。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八王之乱中避难翼州,因病去世。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左思 籍贯:临淄(今属山东)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250年 去世年月:公元305年
职业:政治 代表作品:《三都赋》、《白发赋》、《咏史》


左思 - 综合概述

西晋文学家左思
左思 (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左□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部将张方纵暴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母早逝,父亲左熹,出身小吏,做过太原相、弋阳太守,后升殿中侍御史。
左思幼时平平,后听父亲对人说他资质远不如其父小时,故发愤苦练,遂成晋代著名文人。
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大才,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在诗中表述自已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歌颂隐士的清高。

左思
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隐》,收入《神奇秘谱》之中,并在解题中引录了他的两首同名诗,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认为是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贯穿着隐逸思想。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分别是其赋和诗的代表作,代表了太康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真正代表着他的文学水平。
左思 - 文学成就
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却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1、两篇赋《三都赋》和《白发赋》

洛阳纸贵的场面
《三都赋》的写作时间,《晋书·左思传》和《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左思别传》的说法很不一致。据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灭吴之前。此外,今人姜亮夫认为作于291年(《陆平原年谱》),刘文忠认为作年“难以确定”(《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左思》)。左思在序中批评前人作赋“侈言无验,虽丽非经”,提出作赋应“贵依其本”、“宜本其实”。在写作此赋过程中,他曾向到过蜀地的张载请教岷邛之事;又求为秘书郎,以便博览方志群书。因此《三都赋》体制宏大,事类广博。他那种强调征信求实的文学主张虽不免偏激,但也使《三都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三都赋》问世后,张华赞叹不已,皇甫谧为之作序,张载、刘逵作注;卫权作略解。一时间豪富人家竞相传写,以致“洛阳纸贵”。这除了《三都赋》本身的富丽文采及当时文坛重赋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包含了当时朝野上下关心瞩目的内容:进军东吴、统一全国。此赋的写作手法及风格虽与班固的《两都赋》及张衡的《二京赋》相似,但它的思想主题则不是传统的“劝百讽一”。因此《三都赋》在后期大赋中具有重要地位。
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赋《白发赋》,语言朴实、行文幽默、感情含蓄,与《三都赋》完全不同。它采用头发与人对话的寓言体,尖锐地抨击“靡不追荣,贵华贱枯”的社会现实。
2、诗歌代表作品《咏史》
左思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见于《文选》。
《咏史》自班固以来大抵是一诗咏一事,在客观事实的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
左思早年有着强烈的用世之心,自认才高志雄,“左眄澄江湘,右□定羌胡”(第1首),希望有所作为。但是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他始终怀才不遇。
在《咏史》诗第2首中,他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揭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
在第7首中他借咏古代贤士的坎坷遭遇,沉痛地指出:“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对扼杀人才的黑暗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笔锋之尖锐,在两晋南北朝是不多见的。
《咏史》诗还借咏古人,阐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向,声称:“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所以梁代评论家钟嵘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诗品》)。
把深刻的现实内容以巧妙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咏史》诗的基本特点。
钟嵘说左思“野于陆机”,这是囿于齐梁时尚的偏见,后世评论者多持异议。其实左思并非不“文”。他多用对偶句,但无呆滞之弊;他讲究练字练句而不失自然;他祖述汉魏而不刻板仿古,落落写来,自成大家,像“振衣千仞□,濯足万里流”,“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等都是写得很传神的诗句。
《咏史》诗语言朴实,感情充沛,气势雄健,虽然抒发了内心的郁闷苦恼,但没有流露出沮丧颓废的情调,一气贯注的诗篇中回荡着壮志不已的悲凉,很近于建安文学的慷慨任气。所以明清之际王夫之曾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选评》)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曾对陶渊明发生过影响。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3、其他诗作
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赞赏。《娇女诗》一首,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响。此外他还有《杂诗》一首,《悼离赠妹》诗二首。前者风格与《咏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诗,典雅凝重。
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左思 - 人物评价

沈德潜
左思是太康年间成就最高的作家。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晋书·左思传》载,他曾以10年时间写出《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咏史》诗八首,见于《文选》,虽非一时之所作,但大都错综史实,融会古今,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其主旨是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猛烈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表现了对门阀制度的极端蔑视和反抗。这8首诗明显地继承了建安风骨,辞采壮丽,情调高亢,充满着一股英豪之气,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气息。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左思的作品辑入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左思 - 代表作品

左思《咏史诗》
1、《咏史诗》八首
之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之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之三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之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之五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之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之七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之八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2、《招隐诗》二首
之一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之二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3、《三都赋》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
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杨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匪啻于兹。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徵。且夫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而论者莫不诋讦其研精,作者大氐举为宪章。积习生常,有自来矣。
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长者,莫非其旧。何则?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且夫任土作贡,虞书所著;辩物居方,周易所慎。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诂训焉。
左思 - 相关史料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东汉班固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人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宋玉古诗文
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生平
  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外传》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刘向《新序》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的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又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总之,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逺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隠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意,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敎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稽,而归臣妾于呉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鋭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髙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髙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敎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髙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竒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译文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对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临一点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被激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张良在圮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确实太怪诞不经了。那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他们各自都有不便道破的深意,是有大智者在相互进行着揣摩和试探。世俗之见把圮上老人看作鬼神本来就已经错了,还把老人的用意看作是向张良授书就更不对了。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刀、锯、鼎、镬等种种酷刑,来对付天下有才能的人。平白无故道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其数。那时即使有古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锋芒的确势不可挡,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却有机可乘。然而少年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用个人的力量,在一次阻击之中逞强。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呵!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像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圮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老人才故意在他面前摆出高傲无礼的姿态,让他受到狠狠地刺激,如果能够忍受下去,他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来了)所以老人才说:“这小子是可以教好的!”
  楚庄正在宣公十二年讨伐郑国时,郑襄公曾袒露着上身,牵着羊去迎接他以表示臣服。楚庄王说:“一国之君能这般屈己尊人,他的百姓必定信服他并为他卖命。”于是他下令退兵言和。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上,被迫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在那里整整三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少时张良虽有复仇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那位圮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他缺乏度量,所以才无情地挫伤他那年轻气盛的刚强暴躁的脾气,让他能够忍受那些微不足道的愤怒,而去实现他远大的谋略。圮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却傲慢地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说明张良已经成熟了,秦始皇已经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也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了。
  现在来看刘邦、项羽争夺天下,最后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之所以失败,完全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虽然所向无敌,但他滥用武力任性暴怒终归失败。刘邦却能够忍耐,保存实力发展壮大,等待时机而最后消灭项羽。这完全是张良给他谋划的结果。后来当淮阴侯韩信夺取齐地之后请求刘邦封他为假王时,刘邦大怒,立刻从言语和面部表现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不善于忍耐,要不是张良及时劝阻他能最终获得胜利么?
  司马迁曾想象张良是一位高大奇特的人物,后来才知道他长得相貌和妇人女子一般,觉得相貌与他的志向和气节一定也不相称,其实这正是张良的过人之处。

《留侯论》题解: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本文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留侯论》分析:

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以虚笔泛写豪杰之士的忍与不忍,以“忍”立论,是全篇文章的骨架,从而总领全文。其余四段以实笔具体写子房之“忍”,围绕“忍”字展开论证。  

第二段写子房得忍。先写圯上老人授书,而又意不在书,在于教子房能忍,文笔曲折,富于变化。

第三段,写郑伯、越王忍而成事的史实,从正面衬托子房能忍。文笔弯曲之后而又归于正题。

第四段,写子房用忍,表明能忍的历史作用。

第五段,写不能以貌取人。末段虽说是又出一意,但与“忍”字能相关,并不离题。实际上,末段用子房的“状貌”反衬子房能忍的胸怀,不仅不离题,也不仅仅是与题能相关,而是从另一角度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对上文来说是锦上添花,也可以说是全文极尽曲折变化之后的“余波”。

以上五段,连坠成文,结构严密,而文笔曲折,滔滔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正如王遵若所说:“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文家操纵之妙。”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則爲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牡丹亭>湯顯祖
  歲寒知松柏,
  患難見真情。
  路遙知馬力,
  日久見人心。
  (作者不詳)
  祝英台近 
  夏木垂蔭圖 
  別君時, 
  雨正濃。 
  雨濃情更濃。 
  幾經沈浮, 
  患難見真情。 
  帶走: 
  三盡書卷, 
  兩袖清風。 
  帶不走: 
  一世英名。 
  再相逢, 
  十裏芳郊綠遍, 
  十裏桃花紅。 
  東海踏浪, 
  飲酒夏河城。 
  乘醉: 
  燃起篝火, 
  唱起漁歌。 
  共祝願: 
  天下太平。 
  參考資料:《詩詞三百首》,作者:白玉(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成語: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發音:chūqíbùyì,gōngqíbùbèi 釋義:原指:出兵攻擊對方意想不到而未有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出處:語出《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示例:畜精銳,乘懈沮,~,則邊人之仇報,奔北之恥雪矣。★《後漢書·龐參傳》

編輯摘要
名稱: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拼音:chūqíbùyì,gōngqíbùbèi
釋義:出兵攻擊對方意想不到而未有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用法:中性
結構:聯合式

目錄

隱藏 ]
1 釋義
2 出處
3 示例
成語: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發音:chūqíbùyì,gōngqíbùbèi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釋義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出處

:語出《孫子 ·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示例

:畜精銳,乘懈沮,~,則邊人之仇報,奔北之恥雪矣。★《後漢書 ·龐參傳》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金市骨,意為用重價購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重視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願望。戰國策 ·燕策一》記載,燕昭王 “卑身厚幣以招賢者”,郭隗就給他講了一個用五百金買了付千里馬的骨架,使得一年之內得到多匹千里馬的故事。也作“千金買駿骨”。

編輯摘要
名稱:千金市骨   拼音:qiān jīn shì gǔ
出處:宋·黃庭堅《詠李伯時摹韓幹三馬次蘇子由韻》   釋義: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招攬人才的迫切。
用法:賓語   結構:偏正式
例句:程善之《革命後感事和懷霜作即次其韻》:“三品席珍虛鹿幣,~上燕台。”

目錄

隱藏 ]
1 概述
2 典 故

 

千金市骨- 概述

千金市骨( qiān jīn shì gǔ ) 
解釋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招攬人才的迫切。
出處宋·黃庭堅《詠李伯時摹韓幹三馬次蘇子由韻》:“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價五羖皮。” 
用法偏正式;作賓語;比喻招攬人才的迫切
示例程善之革命後感事和懷霜作即次其韻》:“三品席珍虛鹿幣,~上燕台。”

千金市骨- 典 故


從前,有個嗜好玩的國君,想用千金重價徵求千里馬。過了三年,仍無一點收穫。這時,宮裡一個職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奮勇地站出來說:“請您把這個差使交給我吧!”國君點頭同意。不到三個月,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可是當他要買馬時,這匹千里馬卻死了。他思慮了一會幾,仍然花費500金,將死馬的屍骨買了回來。他帶著千里馬的屍骨回宮向國君復命時,國君見是馬的屍骨,非常生氣,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馬,你買這死馬回來有什麼用?不是白費了500金嗎!”侍臣笑道:“請國君息怒,金不是白費的。一匹死馬您都願意昂價買了,這消息傳開,人們都會相信您是真心實意喜愛良馬的國君,而且識貨,說話算活。這樣,一定有人自己上門獻馬。”後來,不出一年,國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別人主動獻來的千里馬。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2 Tue 2013 10:57
  • 置頂 琵琶

琵琶[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提示:本條目的主題不是枇杷。
關於被命名為「琵琶」的颱風,詳見「颱風琵琶」。
琵琶
中文名稱
繁體琵琶
簡體琵琶
日文名稱
日文漢字琵琶
假名びわ
新字體琵琶
舊字體琵琶
羅馬字Biwa
韓文名稱
諺文비파
韓文漢字琵琶
文觀部式Bipa
馬賴式Pip'a
越南文名稱 (?)
國語字Đàn tỳ bà
越文漢字彈琵琶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的。「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枇杷」(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
中國琵琶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日本琵琶、朝鮮琵琶、越南琵琶和琉球琵琶。
目錄  [隱藏] 
1 各地的發展
1.1 中國
1.1.1 定弦
1.2 朝鮮
1.3 日本
1.4 越南
1.5 琉球
2 水晶琵琶(電琵琶)
3 參見
4 參考資料
5 外部連結
各地的發展[編輯]
 
中國[編輯]
主條目:中國琵琶
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現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古代琵琶是圓形的,不同於現代梨形的琵琶。秦漢琵琶屬於直項琵琶,所謂「直項」,是指樂器的琴柄畢直。秦漢琵琶琴身呈圓盤狀,西晉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於演奏琵琶,所以後世稱這種樂器為阮咸。
現在被稱為「琵琶」的主要是曲項琵琶(也有直項琵琶,如日正倉院存有的唐傳直項五弦琵琶),琴柄向後折曲,琴身作半梨形,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從西域龜茲傳到中國北周。《隋書·音樂志》:「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祗婆,從突厥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當時琵琶的彈奏是橫抱,用撥子在彈奏的,彈奏的方式自由無拘束,不必像演奏傳統樂器一樣正襟危坐,就算是在馬背上也可以輕鬆彈撥,現時南管琵琶與日本琵琶依然保留橫抱的彈奏方式。魏晉南北朝,是個胡風東漸的時代,我們可以從當時的顏氏家訓中的一小段:「齊朝一士大夫有一兒年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略窺當年學習琵琶的風潮。這個時代琵琶用途上主要是作為伴奏的樂器。《隋書·音樂志》:「龜茲國……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
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譜》(公元933 年),顯示唐朝時琵琶在中國有重大發展,在李唐皇室的統治下,琵琶是當時熱門的樂器,在各種節慶、舞蹈等節目,都需要琵琶的伴奏來助興。當時後來中國琵琶亦分為多個派別,彈奏方式也變為直抱、以戴上假指甲的手指彈奏。
古代琵琶曾有四相13品、14品、15品等,現已增加到六相18品、24品、26品、28品或30品,按12平均律排列,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為音域 A-g3。常用技巧右手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起、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潯陽月夜》、《陽春白雪》、《昭君出塞》等。
定弦[編輯]
 
 
中國琵琶現代彈法
一般常用的定弦方法,由纏弦到子弦依次為「ADEA」。也有依曲子改變其定絃,如劉德海編曲的〈瀏陽河〉,其定絃為Gdea;吳俊生作曲的〈火把節之夜〉,定絃則為#FBea。
朝鮮[編輯]
主條目:朝鮮琵琶
朝鮮亦把短頸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稱為琵琶,當時的琵琶是直頸的。後來新羅從中國唐朝的傳入唐式琵琶,為了區別,把之前已有的琵琶稱為「鄉琵琶」(향비파,鄕琵琶),把傳入的唐式琵琶稱為「唐琵琶」(당비파,唐琵琶)。據《三國史記》載,新羅樂中,玄琴、伽倻琴、琵琶三種絃樂器與大笒、中笒、小笒三種管樂器合稱為「三弦三竹」(삼현삼죽,三絃三竹)[1]。當時的琵琶以玳瑁製的撥子彈奏。
日本[編輯]
主條目:日本琵琶
日本在飛鳥時代從中國唐朝傳入五弦琵琶,到奈良時代又傳入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到平安時代初期仍在使用,四弦琵琶被日本人稱為「樂琵琶」,是日本雅樂樂器之一。以半開扇形的撥子彈奏。後來又發展出平家琵琶、盲僧琵琶、唐琵琶、薩摩琵琶、築前琵琶等種類。
越南[編輯]
主條目:越南琵琶
越南的琵琶也是從中國傳入,稱為「彈琵琶」(Đàn tỳ bà,彈琵琶),常用於雅樂,直抱以手指彈奏。
琉球[編輯]
主條目:琉球琵琶
琉球琵琶由來自中國福建的閩人三十六姓傳入,具有福建南音琵琶的特徵如細頸、四相九品、鳳眼,亦有與日本琵琶的特點,有四相,琴身圓如橫筒,在腹部的面板上設有九品,相當低,五品長、四品短,用手指彈奏。特點在於腹中有響線,搖動琴身時鏗然有聲[2]。
水晶琵琶(電琵琶)[編輯]
 
保持了原琵琶民族風格外形,音質純淨、音色優美,極具表現力。
參見[編輯]
 
十二平均律
中國音樂
日本傳統音樂
朝鮮傳統音樂
越南傳統音樂
琉球音樂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蝶 戀 花   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 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路。

雨橫風狂三月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作者]

  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累知制、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文忠。他在政治與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詞集有《六一詞》、《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編》。

【注釋】

 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仄韻。此詞亦見於馮延集。李清照同調詞序指為歐陽修作,當無誤。  

幾許:多少。

堆煙:形容楊柳濃密。 

 玉勒:玉制的馬銜。雕鞍:精雕的馬鞍。   遊冶處指歌樓妓院。 

章台:漢長安街名。   《漢書·張敞傳》有“走馬章台街”語。唐許堯佐《章台柳傳》,記妓女柳氏事。後因以章台為歌聚居之地。 

 亂紅:落花。

【品評】

此詞寫暮春閨怨,一起一結頗受推賞。“庭院”深深,“簾幕”重重,更兼“楊柳堆煙”,既濃且密——生活在這種內外隔絕的陰森、幽遂環境中,女主人公身心兩方面都受到壓抑與禁錮。疊用三個“深”字,寫出其遭封鎖,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獨處,而且有心事深、怨恨莫訴感。因此,李清照稱賞不已,曾擬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顯然,女主人公的物質生活是優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極度苦悶,也是不言自明的。“玉勒雕鞍”以下諸句,逐層深入地展示了現實的淒風苦雨對其芳心的無情蹂躪:情人薄幸,冶遊不歸;春光將逝,年華如水。篇末“淚眼問花”,實即含淚自問。花不語,也非回避答案,“亂花飛過秋千去”,不是比語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臨的命運嗎?在淚光瑩瑩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後花、人莫辨,同樣難以避免被拋擲遺棄而淪落的命運。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現了生活在幽閉狀態下的貴族少歸難以明言的內心隱痛。當然,溯其淵源,此前,溫庭筠有“百舌問花花不語”(《惜春詞》)句,嚴惲也有“盡日問花花不語”(《落花》)句,歐陽修結句或許由此脫化而來,但不獨語言更為流美,意更為深厚,而且境界之渾成與韻味之悠長,也遠過於溫、嚴原句

 

意境:

此為一首惜春之作,寫的是因殘春的幽寂所引發出一種生活上的寂寥空虛之感。詞中帶有感傷春天即將結束,追懷過去的遊樂生活點滴。雖然作者在詞中表現出春天即將結束的景致,但卻充分的反映出作者內心中的一種愁到極點、恨到極點的苦。即使整首詞不脫男女風月之事,但卻擁有高超的藝術技巧,達到情景交融,渾然一氣的感受。

 [ 簡 析 ]

   詞 的 上 片 , 先 展 示 一  深 宅 大 院 的 景  : 那 是 一 座 幽 深 又 幽 深 、 說 不 上 有 多 幽 深 的 庭 院 。 院 子 外 面 長 著 許 多 高 大 的 楊 柳 , 濃 陰 繁 茂 , 綠 葉  披 , 就  堆 起 一 片 綠 色 煙 霧 。

房 子 又 是  幢  大 的 建 築 物 , 重 重 門 戶 , 無 數 珠 簾 翠 箔, 一 層 一 層 把  外 分 隔 開 來 , 這 就 越 發 顯 得 它 既 幽  而 又 神 秘 。

這  連 用 三  “ 深 ” 字 , 又 加 上 “ 幾 許 ” 二 字 , 把 這 宅 院 的 神 秘 氣  ,  染 得  別 。 “ 楊 柳 堆 煙 ” 既 點 出 春 景 , 又 襯 出 宅 院 的 環 境 。 “ 簾 幕 無 重 數 ” , 顯 然 是 一 所 富 家 大 宅 , 並 非 尋 常 的 人 家 。 這 重 重 的 簾 幕 似 乎 是 想 把 屋 子  的 人 遮 掩 起 來 , 既 不 讓 外 面 的 人 看 見 , 也 不 讓 屋 內 的 人 看 到 外 頭 光 景 的 。 可 是 , 這 時 候 偏 偏 有 人 站 在 高 樓 之 上 , 掀 開 簾 子 , 久 久 地 眺 望 著 遠 方 。

我 們 如 今 才 看 清 楚 , 原 來 是 一 位 閨 中 少 婦 。 她 凝 神 眺 望 的 是 什 麼 地 方 呢 ? 原 來 是 她 夫 婿 經 常 遊 蕩 的 地 方 。 那 地 方 是 “ 秦 樓 楚 館 ” 的 集 中 地 , 王 孫 公 子 整 天 在 那 兒 征 歌 選 色 , 放 蕩 淫  。 他 們 那 些 披 著 雕 鞍 的 寶 馬 就 都 系 在 柳 陰 之 下 , 他 們 的  從 也 都 在 街 上 逛 蕩 。

“ 玉 勒 雕 鞍 ” 只 有 貴 家 公 子 才 能 有 , 是 寫 出 那 人 的 身分 。 “ 遊 冶 處 ” 是 歌 舞  樂 集 中 的 地 方 。 李 白 詩 : “ 岸 上 誰 家 遊 冶 郎 , 三 三 五 五 映 垂 楊 。 ” 說 的 就 是 公 子 哥 兒 們 征 歌 逐 色 的 事 。可 是 , 這 位 深 閨 少 婦 雖 然 站 在 高 樓 , 而 且  目 遠 望 , 就 是 盼 不 到 她 夫 婿 的  影 。“ 玉 勒 ...... ” “ 樓 高 ...... ” 兩 句 用 的 是 倒 裝 的 句 法 。 假 如 把 它 條 理 一 下 , 應 該 是 : “ 樓 高 , 不 見 玉 勒 雕 鞍 遊 冶 處   章 台 路 。 ”遊 冶 處 即 章 台 路 , 這  顯 然 是 重  ; 但 作 者 是 有 意 重  。 因 為 上 句 是 就 那 公 子 而 言 , 下 句 是 就 那 少 婦 方 面 說 的 。

上 片 , 作 者 先 把 環 境 和 人 物 交 代 清 楚 了 , 以 下 就 展 開 一 組  寫 式 的 鏡 頭 。“ 雨 橫 風 狂 三 月 幕 ”   景 色 突 然 起 了 變 化 , 仿 佛 是 電 影 的 鏡 頭 轉 換 : 外 面 是 連 綿 的 春 雨 , 雨 越 下 越 大 , 風 也 越 刮 越 緊 。 閨 中 少 婦 已 經 不 在 樓 上 了 。

“ 門 掩 黃 昏 , 無 計 留 春 住 ”   她 那 夫 婿 終 於 沒 有 回 來 。 大 門 早 已 關 上 , 她 只 好 呆 怔 怔 地 坐 在 屋 子  。 春 光 似 乎 正 在 加 快 它 離 開 的 步 伐 , 憑 誰 也 挽 留 不 了 。 而 就 在 這 “ 雨 橫 風 狂 ” 之 際 , 她 的 青 春 也 正 在   地 而 又   地 溜 走 。

於 是 , 詩 人 用 濃 烈 的 筆 墨 寫 出 使 人 驚 心 動  的 兩 句 : “ 淚 眼 問 花 花 不 語 , 亂 紅 飛 過 秋 千 去 ”   春 天 快 要 過 完 了 , 自 己 的 美 好 青 春 同 樣 也 快 要 過 完 了 , 為 什 麼 它 們 都 不 能 夠 留 下 來 ?她 含 著 眼 淚 去 問 花 兒 , 可 花 兒 沒 有 回 答 ; 不 但 不 回 答 , 而 且 把 一 片 片 花 瓣 灑 落 焉 , 不 斷 地 灑 落 下 來 , 伴隨 著  亂 的 風 雨 , 飛 過 院 子  那 高 大 的 秋 千 , 飛 得 遠 遠 去 了 。

詩 人 以 精 深 的 構 思 , 有 限 的 筆 墨 , 通 過 環 境 的 點 染 和 景 物 的 襯 托 , 揭 出 閨 中 少 婦 深  的 悲 哀 , 以 及 她 那 不 幸 的 命 運 , 這 就 深 深 地 把 我 們 的 心 靈 打 動 。 “ 亂 紅 飛 過 秋 千 去 ” , 這 場 景 真 是 驚 心 動  , 強 烈 地 顯 示 那 “ 天 地 終 無 情 ” 的 冷 酷 現 實 。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詩名句:天涯何處無芳草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
                          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麼一首傑作。  

  「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脫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抱著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燕子飛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點明時間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後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於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相傳蘇軾謫居惠州時曾命妾婦朝雲歌此詞。朝雲歌喉將囀,卻已淚滿衣襟。  

  「牆裡鞦韆牆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由於綠水之內,環以高牆,所以牆外行人只能聽到牆內盪鞦韆人的笑聲,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說,「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不難想像,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正歡快地盪著鞦韆。這裡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讀者隨行人一起去想像,想像一個牆裡少女盪鞦韆的歡樂場面。可以說,一堵圍牆,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嚮往。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想像,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同樣是寫女性,蘇東坡一洗「花間派」的「綺怨」之風,情景生動而不流於艷,感情真率而不落於輕,難能可貴。  

  從「牆裡鞦韆牆外道」直至結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牆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牆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不可遏止。按詞律,《蝶戀花》本為雙疊,上下闋各四仄韻,字數相同,節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後感情色彩不同節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複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強自振奮。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裡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鞦韆,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  

  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牆裡、牆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古詩網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如意郎君
【拼音】:rú yì láng jūn 
【解釋】:如意:符合心意;郎君:婦女對丈夫的稱呼。指稱心如意的丈夫。
【出處】:清·張春帆《九尾龜》第四十九回:“算計自家這樣的女兒,那般的聲勢,一定要配一個風流熨貼的如意郎君,方不辜負他女兒的才貌。” 
【示例】:她自己嫁得~,就不念別人相思之苦?我這寶貝女兒就只向著丈夫。★金庸《神鵰俠侶》第十五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2 Tue 2013 10:11
  • 置頂 韶舞

韶舞

[sháo wǔ] 

 
 

 
 

1基本信息

詞目:韶舞
拼音:sháo wǔ
注音:ㄕㄠˊ ㄨˇ

2詞語解釋

1. 舜時樂舞名。
《論語·衛靈公》:“樂則《韶舞》。” 何晏集解:“《韶》, 舜樂也。盡善盡美,故取之。”《漢書·儒林傳序》:“稱樂則法《韶舞》。”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一:“忽有一人,長丈馀,蕭疏單衣,角巾,來詣之,翩翩舉其兩手,並舞而來,語何云:'君曾見《韶舞》不?此是《韶舞》。'且舞且去。”
2.亦作“ 韶武”。
明代教坊司官職。掌管樂舞。
《明史·職官志三》:“教坊司奉鑾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樂各一人,並從九品。”《金瓶梅詞話》第六十回:“你這狗材,到明日只好做個韶武。”《醒世姻緣傳》第八三回:“得了這等美官,拿出五六十兩銀子來賞人,我們報一個鳳儀韶舞他也給我們幾十兩銀子,難道你連個鳳儀韶舞也不如了。” [1]

3相關故事

中國傳說中舜時的樂舞,這樂舞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河南滎陽有個姓何的隱士,性情高潔。一次在田間行走,身穿黃色絲綢單衣,頭戴有角頭巾,邊舞邊向他走來,舞資輕逸翩翩。舞者向隱士介紹,剛才跳的就是韶舞。說完又邊舞邊走。隱士給韶舞迷住了,跟著他向一座山走去,山上有個洞。舞者入洞,隱士也跟進。起先山洞只能容納一個人通行,慢慢寬敞,再前走,卻不見舞者,只見良田數千畝。隱士就在這裡耕作,並接來家人,他的子孫至今仍在那裡。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2 Tue 2013 10:07
  • 置頂 元神

元神

 

 

 

元神:是人神志活动的原动力,禀受先天精气而产生,为生命之根本。 在神话领域中一种高于肉体而可以单独存在的某种物质!他是人类意识的存在基础也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人类现有的能力下无法考证这种物质是否存在!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元神与识神
2 一、元神
3 二、识神
4 三、元神与识神的关系
5 四、道家元神论
神话领域中一种高于肉体而可以单独存在的某种物质!他是人类意识存在基础也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人类现有的能力下无法考证这种物质是非存在!

元神 - 元神与识神

 

这里借用"神"这个词来说明生命构成的深刻性。神,在古文化里是一种人无法认识的可以控制人行为的超自然力量,这里在解说元神和识神的同时也破解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内在机理。   

元神 - 一、元神

      

元神的来源无极界,是无极界灵质体的分体。     

元神来自无极界。在无极界,由于无极质内部没有极性,所以无极质的感觉是灵性感觉。无极质的灵性是没有差别的,灵质的能量和灵力都相同,所以整个无极界虽然具有极高的灵质能量,但是没有势能,所以没有运动,没有声、光、形、色等,寂静不动。无极界的这种特性,使灵质体虽然有极敏的灵性,但是却不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无极界的寂静特性和灵质体的高敏灵性,使每个灵质体的任何一丝灵动,整个无极界所有的灵质体都会感觉到,因此每个灵质体都不会随意发出任何灵动,不可以干扰整个无极界的寂静性。     

元神的主体是无极界的灵质体,元神的任何感觉,元神的主体都能感觉到。元神喜纯好静的特性就是元神主体在无极界的特性。元神作为无极界灵质体的分体,可以在宇宙中运动,可以感觉宇宙空间中丰富的物质特性以及物质运动的千变万化,元神主体在无极界也能感觉到,这种感觉即不会干扰无极界的寂静性,又可以使灵质主体享受到高灵性生存的乐趣,这是元神从主体分离出来在宇宙中生存的根本意义。     

宇宙是有极物构成的,元神灵力极大,具有创造有极物的灵力和能量,可以进出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可以控制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所以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的玄机能量都不能破坏元神本体,都不能损害元神。但是,元神也不能独立在宇宙空间中活动,因为元神一动就会发出灵力,元神的强大灵力会破坏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玄机。因此,元神要在宇宙中活动,就必须居住在元神自制的特殊有极玄机体中,这种玄机体可以锁住元神的灵力,这样元神在宇宙中活动才不会破坏宇宙空间的玄机。另一方面,元神如果曝露在宇宙空间中,空间的玄机使空间中的物质产生强烈的运动,元神在这种物质运动的冲涮中会受不了,因为元神本质上是喜纯好静的,所以也要呆在有极物玄机体中才能安神。在一般情况下,元神是居住在具有活性的生命体内,元神可以借用生命体的活动性在宇宙空间中活动。      

元神 - 二、识神

  

识神是在身体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生命体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不断地用身体(包括肌肤和神经)和感官接收天地间各种事物的信息能量,包括风云、光影、阴晴、冷暖和声音,在人类生命体中还会不断接受人文事物,特别是大量地接受知识和生活教导,在大脑里积累了很多知识信息和事物信息。大脑具有特殊的生物性信息加工功能,大离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产生能量旋机,形成大脑思维,不断复制、演化、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使大脑内的信息迅速膨胀,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场,具有能量感应性。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又产生在大脑中,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 

识神是由大脑机能和大脑储存的信息能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大脑机能,有什么样的信息能量储存,就衍生出什么样的识神。动物有动物的识神,人类有人类的识神。人类的大脑机能比动物的大脑机能的生物性能更强更好,所以能吸收的信息能量比动物吸收的种类多、信息量更大,所衍生识神的生物性更高级,识神的意识性和意识力更强。但是,识神无论怎么强,都受到大脑机能和储存信息的制约,人的思想会千差万别,也不会产生超出大脑机能的思维能力,不会产生超越所储存知识信息以外的思维能力,所以人的思想必然局限在大脑机能和所储存的知识范围内。识神与大脑机能混成,是生命体的有机构成,人的情感、欲望等都与识神密切相关,都在识神的作用和控制下发生,所以人的识神具有情感和欲望的因素。当人的大脑机能受到损坏时,识神就会随之受到损坏;当人脑储存的知识信息发生系统紊乱时,识神同样会发生意识紊乱。这两种情况是造成人的精神和行为状态异常的根源。当人的生命终结时,大脑机能丧失,人的识神也同时毁灭。     

元神 - 三、元神与识神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元神只进入人体中。人体的识神产生在大脑中,它能够以意识力控制大脑机能,从而控制身体行为。元神来自于身体之外,是高能灵体,比识神的意识力强大。但是,识神是大脑机能与知识信息合成的,当识神的意识力非常强大时,大脑机能和身体行为完全由识神控制,元神与大脑无法沟通,发挥不了灵性作用。由于元神是高灵意识体,具有灵性,而识神只是意识体,没有灵性,当大脑完全被识神控制时,思维就缺乏灵性。有时候识神活动太累歇息一会儿时,元神得以接触大脑信息并控制大脑,就会发出灵性意识,这就是人们感受到的"灵感"。     

元神随胎儿一起来到世间,封闭在身体内,不能直接接触事物,也不懂事物属性,需要身体通过各种方式在大脑中储存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元神才能对这些知识和信息作出灵性判断。但是,大脑在积累知识和信息时又会产生识神,因此在识神没有形成前是元神在控制大脑,由于知识和信息太少而出现行为盲然,表现为行为幼稚,在知识和信息积累起来后识神又形成了,阻碍甚至控制了元神与大脑的沟通,表现为意识加强了,但是灵性减弱甚至丧失了。这就是元神会迷失的根本原因,我们看到的书呆子正是缺乏灵性的典型的识神行为。      

识神会产生和控制人的情感和欲望,当人的情感和欲望很强烈时,识神会被玄晕,严重时会丧失识神的意识和理性。元神在识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时,对情感和欲望没有控制力。当元神恢复对大脑和生命行为的控制时,元神有能力控制情感和欲望。但是,元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的前提条件是灭掉识神,掌握生命控制权,这需要经过生命修炼才能达到,这就是千年来人类存在生命修炼现象的根本原因。

元神 - 四、道家元神论


  神为人身“三宝”之一,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但气功古籍所载尤详。丹道书中义将其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神又弥“元神”。元,有本无、根本、原始之义。元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的神气,与出生后由外景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的后天识神、欲神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张伯端所说:“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无神者,乃先天以来"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青华秘文》)。近人张锡纯也说:“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 
  神本原于先天父母之精。《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故当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书中论述较详,乃因古代内丹家在炼养实践中体验总结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正如《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欲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欲神者,气质之性也;无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质性彰”(〈青华秘文〉)。人在少、长、壮、老的过程中,质性日彰,元性日微,结果欲神将掩盖元神,此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若杂念纷坛则元神即退,摒除杂念则元神即现,此乃“念止神即来,念动神即去”(〈养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为后天识神所蔽,昼思夜梦如云遮月,因而元神隐退,识神常日主事。若能静定归一、无思无念,识神自然隐退,元神真性显现,此即佛、道两家之所谓见性。神本由心,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心有为则欲神之性现,故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行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华秘文〉)。 
  元神与元气、元精的关系非常密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矣”(《青华秘文〉)。内丹修炼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内丹本的主导思想既为“返本还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从有为返无为,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要“气质尽而本无始见,本无见而后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力先天之气也”;“先天之气纯熟,日用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青华秘文》)。从这一意义上讲,气功人静的锻炼过程,即为除欲神、炼元神的过程,这也是气功效应的关键所在。 
  有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元神,认为元神是人的一种无意识(潜意识)活动,但其并非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而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原生无意识”,与出于后天生活经验的潜移默化逐步积累而成的无意识(如心理定势之类)不同,是个体的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内驱力源,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础是皮层下中枢,与真正的意识(识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练动者进入气功态后,意识活动暂停,于是所有监视、压抑原生无意识,使之不能活动的因素不再起作用,这种无意识就得以充分活动起来,它不仅能迅速激发体内之生理潜能,而且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直接进行调节,使之“阴平阳秘”,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态中,达到最佳练功效果。这便是元神论在气功学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世間情是何物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為誰去。

「金詞」第一

  若問三十六冊金庸小說之中,最為讀者熟悉的詩詞佳句,非此「問世間情是何物」莫屬。這半首詞,是書中反面人物赤練仙子李莫愁的首本名曲,她初出場時要唱,臨死時也要當作絕命詞來再唱一次。

  原詞出自金代詩人元好問(1190-1257)的《摸魚兒》: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景,隻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失偶不再配

  乙丑歲是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即宋寧宗開禧元年,此時郭靖虛齡六歲,與母親在漠北相依為命,江南七怪還未找到他母子。

  這一隻殉情孤雁甚有靈性,俗云:「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一對雁的深情,遠勝於人,於是便有元好問修墓立傳之事。《神鵰俠侶》中雌鵰撞在山石上自殺殉情的一節(第三十八回〈生死茫茫〉),也有可能受到這《雁丘詞》的影響。

  《本草綱目》說雁有四德:「寒則自北而南,止於衡陽,熱則自南而北,歸於雁門,其信也;飛則有序而尊鳴後和,其禮也;失偶不再配,其節也;夜則群宿而一奴巡警,晝則銜蘆以避繒繳,其智也。」

  少年人為愛殉情實在不智,若是恩愛夫妻而能白頭到老的話,死時最好一起無疾而終,實是一大完滿幸福之事,那就不必殉情了。

  問題卻是人家一者根本不曾愛過你,二者又無山盟海誓,你又憑甚麼殉情?李莫愁勉勉強強的算是「失偶不再配」,但是遷怒不相干的旁人,一切倒行逆施都沒有完全基礎可言,真是有負這首《雁丘詞》了。

  李莫愁在書中所唱的版本與原詞有三處差異,頗為有趣。

  「恨人間」的語氣十分堅定,對「情」有深刻的怨懟之意、憤慨之情,嫌其未夠蘊藉。「問世間」的詞意則對「情」顯得很是無奈與迷惘,更有含蓄之美。雖說是問,其實心中亦早有答案!既生死相許,聚而歡,別則苦,最願老去仍雙飛,只可惜一番癡情無著處,最終落得個形單影隻。

  「是中」與「就中」同義,但後者比較切合當代人常用語。
「千山暮雪」比「千山暮景」多了一點孤寒之意,去襯托下句「隻影」的淒冷。「暮景」究是甚麼樣的景?沒有明言。「暮雪」的意象就變得更為豐富。至於詞的下半因不合李莫愁的思緒情懷,所以沒有用上。

  情是何物?

  如李莫愁這般得不到真正愛情的癡人故然要問,甚至楊過與小龍女兩情相悅,矢誓不渝,仍是要問:

  楊過低聲吟道:「問世間,情是何物?」頓了一頓,道:「沒多久之前,武氏兄弟為了郭姑娘要死要活,可是一轉眼間,兩人便移情別向。有的人一生一世只鍾情於一人,但似公孫止、裘千尺這般,卻難說得很了。唉,問世間,情是何物?這一句話也真該問。」小龍女低頭沉思,默默無言。

《神鵰俠侶》第三十二回〈情是何物〉

  楊過平素到處留情,最終情歸龍兒,其實背後就是一個信字,信守對小龍女的承諾,一生只愛小龍女一人。

  楊過對感情的守信從何而來?

  就是當年在桃花島聽郭伯母講尾生寧死不失信的故事。過兒受惠於郭伯伯的身教,人盡皆知。至於深受郭伯母言教的影響,就每每為讀者忽略。雖說身教重於言教,但只是主從之別,不可因而忽視了郭伯母對過兒教導之功。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傅中國古代職官。起始於春秋時期晉國,為國王的輔佐大臣與皇帝老師(輔弼官,國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為管理國家),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三公之一;在戰國時期齊國楚國也設有太傅。秦朝時期被廢止。西漢曾兩度短暫復置該職位;東漢則長期設立。以後各朝代都有設置,但多為虛銜。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

歷代太傅[編輯]

周朝

畢公高

晉國

欒賓 杜原款 荀息 陽處父 士會 士渥濁 叔向

西漢

王陵 審食其 孔光 王莽 王舜

新朝

平晏 唐尊

東漢

卓茂 鄧禹 趙熹 鄧彪 張禹 馮石 桓焉 趙峻 陳蕃 胡廣 袁隗 劉虞 馬日磾

蜀漢

許靖

曹魏

鍾繇 司馬懿 司馬孚

東吳

諸葛恪

晉朝

鄭沖 何曾 楊駿 王戎 劉寔 司馬越 王導 司馬道子 劉裕

南朝

劉義恭 蕭道成 蕭子良 蕭鸞 蕭淵明 陳霸先 陳頊

漢趙

劉歡樂 劉洋 劉景 王育 任顗 朱紀 呼延宴

成漢

李驤

後趙

裴憲

前燕

慕容評

後燕

餘蔚

前秦

毛貴

後秦

索稜

北魏

馮熙 元休 元丕 元詳 元雍 元懌 元顥 李延實

西魏北周

元欣 長孫稚 念賢 梁覽 元孚 王盟 李弼 趙貴 于謹 達奚武 尉遲迥 宇文純 李穆

東魏北齊

元坦 尉景 厙狄干 孫騰 可朱渾元 高演 高湛 高淹 高歸彥 段韶 尉景 侯莫陳相 婁睿 斛律光 高凝 高思宗

隋朝

竇熾

唐朝

王智興 李載義 韋昭度 李克用 韓建

五代十國

羅紹威 張格 王建立 宋齊丘 杜重威 馮道 留從效 趙廷隱 安審琦

宋朝

高保融 趙元佐 趙元侃 范廷召 王欽若 陳堯叟 趙元儼 張士遜 王曙 石元孫 晏殊 宋庠 曾公亮 陳升之 吳充 何執中 童貫 楊戩 王黼 趙構 覃恩 趙榛 楊卜麻疊 劉光世 張浚 張俊 韓世忠 韋淵楊存中

遼朝

耶律宗教 蕭兀納 蕭習泥烈

金朝

完顏宗干 完顏宗弼 蕭仲恭 完顏宗本 溫都思忠 大 張浩 徒單克寧

元朝

完澤 哈剌哈孫 乞合普濟 忽魯忽答 帖可 伯忽 鄭沖 朵 伯答沙 撒敦 完者帖木兒 塔失海石 眾家奴 賀惟一 老章 王保保

明朝

徐達 徐弘基 沐晟 譚祐 陳銳 崔溥 朱永 楊廷和 張居正 萬煒

參考文獻[編輯]

 
  • 左傳·文公六年》
  • 戰國策·齊策四》
  • 後漢書·第二十四卷》 百官一 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將軍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漢太傅、太師、太保、太阿列表[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書·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載,「太傅,古官,高後元年初置,金印紫綬。後省,八年復置。後省,哀帝元壽二年復置。位在三公上。」「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玆據該表立此列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太傅[編輯]

太傅(前187年前180年[編輯]

序次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皇帝
西漢太傅(前187年前180年
1 安國武侯 王陵 6年 前187年前181年 高後(稱制)
2 辟陽幽侯 審食其 1年 前181年前180年 高後(稱制)

太傅(前1年9年[編輯]

序次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皇帝
西漢太傅(前1年9年
1 博山簡烈侯 孔光 2年 前1年1年 漢哀帝
漢平帝
2 新都侯 王莽 5年 1年6年 漢平帝
孺子嬰
3 安陽侯 王舜 3年 6年9年 孺子嬰

太師[編輯]

序次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皇帝
西漢太師(1年5年
1 博山簡烈侯 孔光 4年 1年5年 漢平帝
2 扶德侯 馬宮 1年 5年5年 漢平帝[1]

太保[編輯]

序次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皇帝
西漢太保(1年9年
1 安陽侯 王舜 5年 1年6年 漢平帝
孺子嬰[2]
2 承陽侯 甄邯 3年 6年9年 孺子嬰

太阿[編輯]

太阿為居攝元年新立職位。據《漢書·卷九十九上·王莽傳第六十九上》載,居攝元年「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孫為皇太子,號曰孺子。以王舜為太傅左輔,甄豐為太阿右拂,甄邯為太保後承。又置四少,秩皆二千石。」「太阿」原指商朝伊尹,因其曾輔佐太甲,任職阿衡

序次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皇帝
西漢太阿(6年9年
1 廣陽侯 甄豐 3年 6年9年 孺子嬰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