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司馬瑋
拼音:Sīmǎ wei(SimA wei)
 
 八王之亂
  司馬瑋,(271—291年)西晉宗室。字彥度,晉武帝第五子。初封始平王,後徙封於楚。楊駿被殺,汝南王司馬亮輔政,賈皇后惡亮又忌瑋,乃使惠帝爲詔,密令瑋殺亮。賈皇后又使惠帝爲詔,言楚王矯詔害亮,且欲誅朝臣,圖謀不軌,被下廷尉,遂斬之。
 
 
 

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
  晉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晉皇室諸王爭奪中央朝權的作戰。其代表人物爲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史稱“八王之亂”。

  西晉初建,晉武帝司馬炎以曹魏亡國之鑒而大封同姓諸侯王。太熙元年(290年),武帝死,晉惠帝司馬衷繼位。此時同姓諸王的勢力已發展到出則總督一方軍政、入則控制中央朝權的程度。元康元年,武帝後族楊氏與惠帝後族賈氏爲爭權沖突激烈,皇后賈南風聯合司馬瑋、司馬亮發禁軍圍殺太尉楊駿,廢楊太後,以司馬亮輔政。鏇即,賈後矯詔先使司馬瑋率京城洛陽各軍攻殺司馬亮,又借擅殺大臣之罪處死司馬瑋,進而獨攬大權。永康元年(300年),禁軍將領司馬倫擧兵殺賈後,廢惠帝自立。至此,宮廷政變轉爲皇族爭奪朝權,演成“八王之亂”。次年,司馬冏、司馬穎和司馬颙等共同起兵討伐司馬倫,聯軍數十萬向洛陽進攻,司馬倫戰敗被殺,惠帝複位,由司馬同專權輔政。永寧二年(302年)驃騎將軍司馬乂與司馬颙等里應外合攻殺司馬冏,司馬乂掌握朝權。太安二年(303年),司馬颙與司馬穎不滿司馬乂專權,借口其“論功不平”,聯軍進攻洛陽。司馬颙任張方爲都督,率精兵7萬東進;司馬穎也發兵20餘萬南下;司馬乂麾下也不下數萬人。交戰各方兵力約在30萬人以上,號稱百萬,爲“八王之亂”以來軍隊集結最多的一次。雙方大戰數月相持不下。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馬越發動兵變殺司馬乂,迎司馬穎進占洛陽,控制朝政。是年七月,司馬越等挾惠帝進攻司馬穎,兵敗東逃。司馬颙乘機出兵攻占洛陽,迫惠帝與司馬穎遷都長安,獨專朝政。永興二年(305年),司馬越再度起兵,西攻長安,司馬颙戰敗。次年六月,司馬越迎晉惠帝洛陽,不久,司馬颙司馬穎相繼被殺。十一月,司馬越毒死惠帝,立晉懷帝司馬熾,至此,這場持續16年的西晉“八王之亂”結束。

  八王之亂,嚴重破壞社會經濟,導致北方各少數民族大規模内遷和各地流民起事,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

歷史年表

賈南風
賈南風

  初封始平王,曆屯騎校尉。太康末,徙封於楚,都督荆州諸軍事、平南將軍,轉鎮南將軍。晉武帝崩,入爲衛將軍,領北軍中候,加侍中、行太子少傅。

  晉惠帝即位後,楊駿輔政,凡有詔令,晉惠帝過目後交於楊太後;然後直接下發執行。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是開國元老賈充之女,年齡大司馬衷2歲,又矮又黑,凶狠多詐,也企圖操縱晉惠帝以把持朝政。楊駿知賈南風難以控制,爲防賈南風礙其擅權,則任命其親信掌管禁軍,此擧引起皇親國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滿。楊駿的二位弟弟楊珧、楊濟常對他的做法不以爲然,勸其小心禍患,楊駿不納。

  賈南風爲了不讓楊駿獨攬政權,祕密派人與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聯絡,要他們帶兵進京,討伐楊駿。楚王司馬瑋從荆州帶兵進了洛陽。楊駿向來恐懼楚王司馬瑋,對此事不加阻止。

  賈皇后有了楚王司馬瑋的支持,在291年3月,賈皇后設計讓晉惠帝下詔書,宣稱楊駿謀反,洛陽全城戒嚴,要楚王司馬瑋領軍保衛皇宮,圍攻楊駿府第。

  楊駿爲人膽小懦弱,事件發生時謀而不決,司馬瑋軍火燒其府第,楊駿逃到府中馬廄被殺。

  楊駿被誅殺後,楚王司馬瑋屯司馬門。司馬瑋少年果銳,多立威刑,朝廷憚忌。汝南王司馬亮、太保衛瓘以瑋性暴戾,不可承擔大任,建議司馬瑋回其封地,雙方矛盾日益。司馬瑋手下舍人岐盛平素爲衛瓘所惡,乃與長史公孫宏合謀,遣積弩將軍李肇矯稱司馬瑋命,誣譖司馬亮、衛瓘謀反。而賈後也因二人執政,自己無法專權,遂使惠帝下詔廢除司馬亮、衛瓘官職。當夜使黄門賫以授司馬瑋。司馬瑋欲覆奏,黄門曰:“事恐漏泄,非密詔本意也。”司馬瑋便領本軍,複矯詔召三十六軍,手令告諸軍司馬亮、衛瓘潛圖不軌,欲廢惠帝以絕武帝之祀,今夜惠帝已免其官職。司馬瑋率眾軍包圍二人府第,司馬亮認爲自己一片丹心,不抵抗,眾兵不敢殺之。司馬瑋下令,“能斬亮者,賞布千疋。”,才有人殺了司馬亮。衛瓘也在這場政變中被殺。在司馬瑋殺了司馬亮及衛瓘後,司馬瑋友人岐盛勸其乘機擴大權力,司馬瑋猶豫不決。

  另一方面,賈南風認爲司馬瑋的權力太大,亦想除司馬瑋。在殺了司馬亮的第二天,她用張華之謀,派中將軍王宮到司馬瑋處宣布司馬瑋偽造手詔。司馬瑋的部下聞詔後多放下武器散去,司馬瑋束手就擒。

  事後以司馬瑋偽造手詔害死司馬亮衛瓘,圖謀不軌的罪名,將其處死,時年二十一。其友人岐盛也被夷三族。

典籍記載


  《晉書·卷五十九》

  楚隱王瑋,字彥度,武帝第五子也。初封始平王,曆屯騎校尉。太康末,徙封於楚,出之國,都督荆州諸軍事、平南將軍,轉鎮南將軍。武帝崩,入爲衛將軍,領北軍中候,加侍中、行太子少傅。

  楊駿之誅也,瑋屯司馬門。瑋少年果銳,多立威刑,朝廷忌之。汝南王亮、太保衛瓘以瑋性很戾,不可大任,建議使與諸王之國,瑋甚忿之。長史公孫宏、舍人岐盛並薄於行,爲瑋所昵。瓘等惡其爲人,慮致禍亂,將收盛。盛知之,遂與宏謀,因積弩將軍李肇矯稱瑋命,譖亮、瓘於賈後。而後不之察,使惠帝爲詔曰:「太宰、太保欲爲伊、霍之事,王宜宣詔,令淮南、長沙、成都王屯宮諸門,廢二公。」夜使黄門齎以授瑋。瑋欲覆奏,黄門曰:「事恐漏泄,非密詔本意也。」瑋乃止。遂勒本軍,複矯詔召三十六軍,手令告諸軍曰:「天禍晉室,凶亂相仍。間者楊駿之難,實賴諸君克平禍亂。而二公潛圖不軌,欲廢陛下以絕武帝之祀。今輒奉詔,免二公官。吾今受詔都督中外諸軍。諸在直衛者皆嚴加警備,其在外營,便相率領,徑詣行府。助顺討逆,天所福也。懸賞開封,以待忠效。皇天后土,實聞此言。」又矯詔使亮、瓘上太宰太保印綬、侍中貂蟬,之國,官屬皆罷遣之。又矯詔赦亮、瓘官屬曰:「二公潛謀,欲危社稷,今免還第。官屬以下,一無所問。若不奉詔,便軍法從事。能率所領先出降者,封侯受賞。朕不食言。」遂收亮、瓘,殺之。

  岐盛說瑋,可因兵勢誅賈模、郭彰,匡正王室,以安天下。瑋猶豫未決。會天明,帝用張華計,遣殿中將軍王宮齎騶虞幡麾眾曰:「楚王矯詔。」眾皆釋杖而走。瑋左右無複一人,窘迫不知所爲,惟一奴年十四,駕牛車將赴秦王柬。帝遣謁者詔瑋還營,執之於武賁署,遂下廷尉。詔以瑋矯制害二公父子,又欲誅滅朝臣,謀圖不軌,遂斬之,時年二十一。其日大風,雷雨霹靂。詔曰:「周公決二叔之誅,漢武斷昭平之獄,所不得已者。廷尉奏瑋已伏法,情用悲痛,吾當發哀。」瑋臨死,出其懷中青紙詔,流涕以
示監刑尚書劉頌曰:「受詔而行,謂爲社稷,今更爲罪,托體先帝,受枉如此,幸見申列。」頌亦歔欷不能仰視。公孫宏、岐盛並夷三族。

  《兩晉祕史》楚王司馬瑋執政
石勒
石勒
 
  卻說賈後在宮中愁悶,忽賈謐送惠帝回宮,因見賈後不悦,遂問之,賈後以前事一一對賈謐與惠帝說知。惠帝曰:“汝南王乃先帝舊臣,若有變異,豈待今日?”因之淚流滿頤。又曰:“朕見楚王讒佞多猛,屢逆詔旨,且今賞功罰罪皆非朕意,若不早除,後必爲患,汝反欲殺汝南王耶!”言訖又泣。賈謐曰:“死者豈能複生,侮之無及。楚王如此,宜速討之。”惠帝曰:“楚王權重,何計可制?”賈謐曰:“黄門侍郎張華有王佐之才,公輔之器,更兼足智多謀,何不與其商議,必能討楚瑋。”惠帝聞說,即使人召張華入内,問曰:“今司馬瑋掌握重權,多立刑威,朕恐有異,難以制之。吾誅此強暴,怕人議論,未有計謀,卿有妙策,代聯籌之。” 張華曰:“楚王既謀害太宰、太保,則威權盡歸之矣。人主何以自安?臣亦寒心矣。聖上宜此時,究他何以專殺二公之罪?誅之,誰敢亂也?”

  賈後曰:“然。可用何計?”華曰:“可遣殿中將軍王宮,齎騶虞幡麾向眾曰:”司馬瑋矯詔,屈殺汝南王司馬亮及太保衛瓘,聖上震怒,使我招回大小將軍,速回龍、虎二營,不許衛從元凶。如違詔旨,的系同惡,盡行處斬。‘如此誰敢從亂?“

  惠帝曰:“其計大善!”

後世評價


  司馬瑋性開濟好施,能得眾心,及此莫不隕淚,百姓爲之立祠。賈後先厭惡衛瓘司馬亮,又忌憚瑋,故以計相繼誅殺。永寧元年,追贈驃騎將軍、追諡爲楚隱王。封其子司馬範爲襄陽王,拜散騎常侍,後爲石勒所害。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賈南風

 
 
賈南風
賈姓
南風
出生 魏高貴鄉公甘露二年
婚姻名份 太子妃
逝世 晉惠帝永康元年
西晉洛陽
親屬
父親 魯武公賈充
嫡母 李婉
母親 廣城君郭槐
惠帝司馬衷
夫之父 武帝司馬炎
夫之母 武元皇后楊豔
夫之繼室 羊獻容
夫之側室 謝玖
同胞姊妹 賈午
異母姊妹 賈荃賈濬
河東公主
清河公主
始平公主
弘農郡公主司馬宣華
哀獻皇女司馬女彥
繼子 愍懷太子司馬遹
其他親屬 祖父: 賈逵

賈南風(257年-300年),小名,字南風[1]平陽郡襄陵縣(今山西襄汾縣)人。西晉的開國元勛賈充的三女(亦是其後妻郭槐生的長女),西晉晉惠帝皇后,又稱惠賈皇后賈后。賈南風在皇后位置十年,其間因惠帝懦弱無能而得以專權,直至在政變中被廢殺。其專權與失勢是引發八王之亂並最終導致戰亂升級的導火索之一,對西晉和之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生平[編輯]

嫁予太子[編輯]

泰始七年(271年),賈充被任命到長安鎮守,令賈充十分憂慮,荀勖於是建議賈充嫁女兒給尚未娶太子妃的太子司馬衷,藉婚事而令到出鎮計劃被擱置。起初司馬炎以賈南風姿色一般,悍妒潑辣,不適合當太子妃,但經過皇后楊艷及荀勖等極力推薦之下,晉武帝司馬炎最終同意讓司馬衷娶賈南風。泰始八年(272年),賈南風正式被冊立為太子妃。其實賈充一開始想把小女兒嫁給司馬衷,由於小女兒年齡小,個子太矮,臨時決定由賈南風代替妹妹出嫁。

司馬炎認為太子司馬衷並不聰明,不宜作儲君,而大臣和嶠等亦曾這樣說過,於是司馬炎特意試驗他,召集所有東宮屬官參加宴會,同時寫了問題給司馬衷作答。賈妃見問題後,知道司馬衷必不懂作答,於是十分害怕,但東宮屬官都參加了宴會,於是找來外面的人代答,答案大多都引據古義。給使張泓看後說:「太子不讀書,但答題卻引經據典,一定會被識破是代答的,倒不如按意思直接作答吧。」賈妃同意,並讓張泓代答,而由司馬衷抄寫。司馬炎看後十分高興,更將司馬衷的答卷給太子少傅衛瓘觀看。

另外,因為司馬衷畏懼賈妃的嫉妒和詭詐,所以其他妃嬪都很少獲寵幸。同時賈妃亦曾殺人,看見其他妃嬪有孕,竟然以打她們的腹部,令他們流產。司馬炎知道後大怒,恰好金鏞城落成,於是打算廢掉賈妃,並將她囚禁在金鏞城。但充華趙粲、皇后楊芷和大臣楊珧都為賈妃求情,荀勖等人更是四處奔走去保著賈妃太子妃的地位,故此最終都沒有成事。

專擅朝政[編輯]

永熙元年(290年),惠帝繼位,賈妃被封為皇后。賈皇后在早年被廢的危機之中,受到楊皇后的多次勸誡,卻不知楊皇后曾盡力營救她,反倒以為是她向司馬炎中傷她,因而對楊皇后極為怨恨。惠帝繼位後賈皇后都不對楊芷尊敬禮待,反而更打算參與政事,卻被身為外戚太傅楊駿阻撓。次年,賈皇后因楊駿的阻礙而勾結殿中中郎孟觀李肇寺人監董猛等密謀誅除楊駿和廢掉太后楊芷。賈南風又派李肇聯絡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要求他們領兵討伐楊駿,其中司馬瑋同意,於是請求入朝,楊駿不敢阻止。司馬瑋入朝後,孟觀、李肇等又指使司馬衷下詔,誣告楊駿謀反,又派東安公司馬繇領四百人討伐楊駿,司馬瑋駐屯司馬門。楊峻最先在府第中被殺,後又收捕衛將軍楊珧、太子太保楊濟等,皆夷三族。賈南風後又因楊芷曾在布帛中寫「救太傅者有賞」而稱楊太后一同謀反,矯詔廢楊太后為庶人,徙於自己亦曾被囚禁之金墉城,第二年被活活餓死。

誅殺外戚楊氏集團後,賈皇后徵召司馬亮為太宰,與太保衛瓘錄尚書事,一同輔政,又任命司馬瑋為衛將軍,司馬繇為尚書左僕射。賈皇后則與族兄賈模、從舅郭彰、妹妹賈午之子賈謐、司馬瑋和司馬繇一同干預國事。此時,因賈皇后愈來愈暴戾,令司馬繇打算廢掉她,但因司馬亮指控司馬繇意圖專擅朝政而將他免官,並將他流放到帶方郡,危機才得以解決。後賈皇后又看準了司馬瑋和司馬亮不和,要司馬衷罷免二人,後又矯詔命司馬瑋誅除司馬亮和衛瓘兩名輔政大臣。司馬瑋誅殺二人後,太子少傅張華派董猛勸賈皇后順道誅殺司馬瑋,賈南風聽從並稱司馬瑋矯詔殺害司馬亮和衛瓘,從而令司馬瑋部下四散,司馬瑋被捕誅殺。司馬亮、衛瓘和司馬瑋被殺後,賈皇后得以專權,她任命賈模散騎常侍,加侍中,任命德高望重的張華為侍中、中書監,又用另一名士裴頠為侍中。朝中政事主要由賈模和張、裴三人負責。賈皇后和張華相當倚重,在她和張華聯合執政的十年時間裡,國家的局勢總體而言比較穩定。

逼害太子[編輯]

賈皇后母親郭槐見賈南風無子,常常勸他疼愛太子司馬遹,直至臨死亦懇切要求賈皇后要愛護太子。但賈皇后不聽,與充華趙粲和妹妹賈午一同謀害太子。元康九年(299年),賈皇后假稱當年在武帝喪期間曾有孕生子,因事情隱密沒有對外宣布,並拿來妹夫韓壽之子韓慰祖充當親生兒子,要廢掉司馬遹,以韓慰祖作為太子,於是強行灌醉司馬遹,讓他在酒醉迷糊之中寫下「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當入了之。中宮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當手了之。並與謝妃共要,刻期兩發,勿疑猶豫,以致後患。茹毛飲血於三辰之下,皇天許當掃除患害,立道文為王,蔣氏為內主。願成,當以三牲祠北君。」的字句。因酒醉而有一半的字不成字型,賈皇后又修改了,最終將字句交給司馬衷和各宗室,稱司馬遹謀反,最終廢掉了他的太子地位,與三個年幼的兒子都囚禁在金墉城,又殺司馬遹生母謝玖和司馬虨生母蔣俊。司馬遹的岳父王衍急忙奏請離婚,司馬遹的妻子王惠風只好痛哭而去。

次年(300年),因甚有名望的太子被廢,很多人都十分憤怒,右衛督司馬雅、常從督許超、殿中中郎士猗等更圖謀廢掉賈皇后,重新立司馬遹為太子,並向趙王司馬倫的親信孫秀遊說。孫秀聽後同意,並報告司馬倫,更圖謀為司馬倫奪取權力。孫秀後即施行反間計,稱宮中有人打算廢掉賈皇后而讓司馬遹復位,配合民間怨恨之聲,令賈皇后大為驚懼;司馬倫和孫秀於是勸賈謐殺死司馬遹以絕民眾之心。賈皇后於是命太醫令程據帶毒藥,矯詔命黃門孫慮前去毒殺司馬遹,但司馬遹不肯服食,孫慮最終以藥杵將司馬遹殺害。這個舉動成了趙王司馬倫討伐賈皇后的藉口。

倒臺殞命[編輯]

下月,趙王司馬倫假造詔書,以謀害太子的罪名要廢掉賈皇后,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入宮後即殺掉賈謐,又派齊王司馬冏收捕賈皇后並押她到金墉城,又廢她為庶人,後又收捕賈南風的黨羽如趙粲、賈午、程據等。同時,司馬倫將一些有聲望的大臣如司空張華、尚書僕射裴頠等收捕並處死,方便專權。司馬倫在誅殺賈后黨羽和張華等人後自領相國位,獨攬大權,不久即以金屑酒毒殺賈南風,賈南風死時只有四十五歲。

特徵[編輯]

  • 由於亂政與陷害他人的事跡,賈南風一直被視為後宮亂政的典型負面人物,其為人凶妒暴虐,手段往往殘忍而極端。
  • 賈南風的妒忌和暴戾可從她殘殺懷孕妃嬪的事件中看出,而在任其間的暴虐行徑連作為親族的賈模都看不過眼,曾多番規勸甚至圖謀推翻她。
  • 《晉書》中司馬炎稱賈南風「種妒而少子,醜而短黑」,而後又寫她「短形青黑色,眉後有疵」,雖然可能含有因其事蹟與評價而加以醜化的成分在,但一般認為她姿色並不出眾。然而,《世說新語》〈容止〉篇亦有提到此事。
  • 根據史書《晉書》及《資治通鑑》所記載,賈后淫虐非常,除了與太醫令程據私通以外,更經常派人在路上尋找美少男,並加以虐殺。有一小吏因俊美而免於被殺,但因突然有華貴衣服而被以為偷竊,最終竟然供出了他曾於賈南風同睡歡樂數日,更獲得這些物品。民間傳說,她與潘安也發生過關係[2][來源可靠?]
  • 但同時賈南風又能夠任用人才,她實際掌權時期中央政權的主要人物中,張華出身庶族仍被提拔主政,裴頠是大學者,王戎為當時名士,即使諸如親族賈模都有直言進諫的表現。所以《晉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歷史觀對賈南風本身多有貶謫,但是對於其掌權八年期間的朝政卻多次描述為「海內晏然」[3]、「朝野寧靜」[4],是西晉歷史上除開國皇帝晉武帝朝以外絕無僅有的穩定時期。賈南風的兇殘手段針對的基本都是對於其地位有威脅的政治對手,尤其是西晉皇族,而相比發動禁軍兵變殺死賈后的司馬倫,上台即殺害張華、裴頠等多年內治政有方的大臣,能殺較與賈后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掌權至稱帝僅一年即兵敗身死,不及賈后時期能維持多年朝野安定。

子女[編輯]

  • 河東公主,曾因她患病,巫師要賈南風施行寬鬆的法令,於是賈南風要求司馬衷下詔大赦。嫁孫秀之子孫會
  • 始平公主
  • 弘農郡公主,名司馬宣華,名字和公主封號出自臧榮緒《晉書》[5]。嫁傅祗之子傅宣
  • 哀獻皇女,名司馬女彥,名字出自臧榮緒《晉書》。司馬女彥八歲夭折,在死前賈南風心疼她年幼未及封爵,要將她加封公主,女彥說:「我尚小,未成人,禮不用公主。」司馬女彥死後,賈南風以長公主的禮儀治喪。
  • 清河公主,生母另說為羊獻容

參考文獻[編輯]

  • 《資治通鑑》卷七十九、八十二及八十三
  • 《晉書·惠賈皇后》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虎作倀的故事:

 

【成語】: 為虎作倀

【拼音】: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釋】: 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兇。

【成語故事】: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峰人住著一個伏虎長老。他帶了一個僮僕,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峰,見到一座佛寺裡,果然有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熱情,一定要留馬拯吃飯,可是廚房裡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馬拯就叫僮僕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觀賞山景。這時,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兩人互通姓名之後,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一隻猛虎在叫人……馬拯問了那人的年齡、容貌、衣著,驚叫道:那是我的僮僕!馬沼又說: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後,忽然變成一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不一會,老和尚回來了,馬沼輕聲對馬拯說:正是這個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請他們住僧房,兩人卻喜歡住在齋堂裡。他們把門緊緊閂上,觀察著外面的動靜。半夜裡,有隻老虎幾次來撞門,兩人用力頂住,門才沒有被撞開。兩人決心要除掉這只吃人的老虎,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一早,兩人說是後院一口井里傳出怪聲音,把老和尚騙到井邊。當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變成了老虎。兩人搬來大石頭,把它砸死了。兩人下山時迷了路,後來幸虧遇見一個獵人,就住在搭在樹上的窩棚裡過夜。
  半夜裡,馬拯突然被樹下的人聲吵醒。他藉著月光一看,竟有幾十個人,叫嚷著要替老虎報仇。獵人告訴他們,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後卻替老虎開道,成了倀鬼。馬拯罵道:你們這些倀鬼,死在老虎嘴裡,還要為它痛哭、報仇!
  古代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還要為老虎效力。成語為虎作倀由此而來,現比喻為壞人做幫兇。 

 

為虎作倀成語故事_成語“為虎作倀”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拼音】為虎作倀wèihǔzuòchāng

【釋義】倀:倀鬼。舊時迷信,認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幫助老虎傷人,稱為倀鬼。比喻幫助惡人作惡,幫壞人幹壞事,幫兇。

【出處】《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虎前呵道耳。”

【主人公】

【近義詞】為虎添翼、助紂為虐

【反義詞】為民除害


【成語故事】





從前,在某一個地方的一個山洞裡,住著一隻兇猛無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為沒有食物充饑,覺得非常難過。於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裡去獵取食物。正在這時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遠處有一個人正蹣珊地走來,便猛撲過去,把那個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還不滿足,它抓住那個人的鬼魂不放,非讓它再找一個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讓那人的鬼魂獲得自由。那個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瞭。於是,他就給老虎當向導,找呀找的,終於遇到第二個人瞭。

這時,那個鬼魂為瞭自己早日得到解脫,竟然幫助老虎行兇。他先過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後把那人的帶子解開,衣服脫掉,好讓老虎吃起來更方便。這個幫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倀鬼。後人根據這一傳說,把幫助壞人做傷天害理的事情,稱“為虎作倀”。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爭虎鬥(龍爭虎鬦|龍爭虎鬭) 添至備忘錄

 lóng zhēng hǔ dòu

 ㄌㄨㄙˊ ㄓㄥㄏㄨˇ ㄉㄡˋ

 鹿死誰手 明爭暗鬥 鉤心鬥角

團結友愛和平共處

比喻雙方勢均力敵,鬥爭或競賽激烈。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當日未央宮裡,女主垂旒,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呂太后,枉以後龍爭虎鬭,都是俺鸞交鳳友。” 三國演義第三四回:“後來蘇學士有古風一篇,單詠﹝劉備﹞躍馬檀溪事。詩曰:'……暗想咸陽火德衰,龍爭虎鬭交相持;襄陽會上王孫飲,坐中玄德身將危。'” 說岳全傳第二十回:“誰想奢華變作悲,龍爭虎鬭交相持。”亦作“龍爭虎鬦”、“龍爭虎鬪”。元馬謙齋《柳營曲·楚漢遺事》:“楚霸王,漢高皇,龍爭虎鬦幾戰場。”一本作“龍爭虎鬭”。《雍熙樂府·鬥鵪鶉》:“你説他心邪,廝間諜,似龍爭虎鬦競巢穴。

成語內容

詞目 龍爭虎鬥
拼音 lóng jheng hǔ dòu
注音 ㄌㄨㄥˊ ㄓㄥ ㄏㄨˇ ㄉㄡˋ
出處 漢‧班固《答賓戲》:「分裂諸夏,龍戰虎爭。」
釋義 形容鬥爭或競賽很激烈。
例句 我不信你敢差排呂太后,枉以後龍爭虎鬥,都是俺鸞交鳳友。(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
這是場龍爭虎鬥的冠亞軍賽,精采可期。

 教育百科

龍爭虎鬥

 
 
龍爭虎鬥
Enter the Dragon
Enter the Dragon.jpg
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 Robert Clouse
監製 鄒文懷
製片 何冠昌、薛志雄
編劇 何商陵、艾勵賢
主演 李小龍
石堅
喬宏
尊薩遜
鍾玲玲
茅瑛
配樂作曲 Lalo Schifrin
攝影 Gilbert Hubbs
賀蘭生
剪輯 張耀宗
片長 110分鐘
產地 香港 英屬香港
 美國
語言 粵語
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香港 英屬香港:1973年7月26日
 美國紐約:1973年8月17日
 美國:1973年8月19日
 丹麥:1973年11月23日
 南斯拉夫:1973年12月1日
 日本:1973年12月22日
 法國:1974年1月9日
 義大利:1974年1月11日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西德:1974年1月25日
 西班牙巴塞隆納:1974年3月1日
 瑞典:1974年3月15日
 西班牙馬德里:1974年5月9日
 美國:1979年1月1日(重映)
香港 英屬香港:1979年1月2日(粵配版)
 土耳其:1980年10月
 匈牙利:1986年7月17日
 日本:1997年8月23日(重映)
 美國:1997年11月9日(重映)
 紐西蘭:2010年8月21日(重映)
秘魯 秘魯:2013年10月17日(重映)
發行商 嘉禾電影
華納兄弟
協和電影公司
票房 HK $3,307,520.40

龍爭虎鬥》(英語Enter the Dragon), 是李小龍第四部電影,亦是最後一部在他生前完整地完成的作品。《龍爭虎鬥》在香港拍攝,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公司及嘉禾出品的好萊塢大製作功夫電影。電影導演是羅拔·高洛斯;其他攝影編劇剪接等皆是美國人。龍爭虎鬥在1973年1月正式開拍。

劇中以少林寺為內容。少林高僧有兩名弟子,大弟子(石堅飾)背叛師門,在私人上經營不法勾當。幼弟子(李小龍飾)為師傅(喬宏飾)清理門戶,乘武術比賽到島上,先後擊敗其他高手,之後與石堅決生死鬥。

在比武中,李小龍展示出少林齊眉棍、菲律賓短棍、雙節棍等絕技。[1][2]

1973年5月10日,李小龍在拍攝本片時於戲場內昏迷數小時,差點不省人事。

 


主演
[編輯] 

演員 角色 備註
李小龍 MR. Lee (李先生)
(粵語配音:朱子聰
香港人
少林高僧幼弟子
到島上為師傅清理門戶
尊·薩遜
(John Saxon)
Roper (羅柏)
(粵語配音:馮永和
美國人
因和人打賭輸掉身家逃到香港
占·基利
(Jim Kelly)
Williams (威廉士)
(粵語配音:陳永信
非裔美國人
因打傷兩名白人洛衫磯警察逃到香港
鍾玲玲 美玲 英國情報局放在韓先生身邊的臥底
石堅 Hans (韓先生) 少林寺叛徒

絶不容許在其島上使用槍械的島主
舉辦格鬥大賽招攬更多高手為其效力,以擴展其黃毒生意
安納·卡普里
(Ahna Capri)
Tania (塔娜) 島上的女僕
羅拔·窩
(Robert Wall)
O'Hara (奧哈拉) 韓先生護法
楊斯 Bolo (波洛) 韓先生護法
彼得·安齊爾
(Peter Archer)
Parsons (柏臣) 韓先生護法
傑弗里·威克斯
(Geoffrey Weeks)
Braithwaite (巴布達) 英國情報局人員
叫李進行秘密任務

其他演員[編輯]


演員 角色 備註
洪金寶 少林寺武僧 (開場時與李小龍對打)
喬宏 少林寺主持 的師傳
成龍 韓先生助手 (跑龍套)
茅瑛 小蓮  
元華 參賽選手  
元彪 參賽選手  
劉永 參賽選手  
林正英 (韓先生替身)
董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名單」的由來

黑名單一詞來源於世界著名的英國的牛津和劍橋等大學。在中世紀這些學校規定對於犯有不端行為的學生,將其姓名、行為列案記錄在黑皮書上,誰的名字上了黑皮書,即使不是終生臭名昭著,也會使人在相當時間內名節掃地。學生們對學校的這一規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謹慎,嚴防越軌行為的發生。

這個方法被當時一位英國商人借用以懲戒那些時常賒欠不還、不守合約、不講信用的顧客。

英國商人把這類顧客的名字開列在黑皮書上,後來又將一些破產者和即將破產的人的名字也排在黑皮單上。事情傳開後,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先是商人們爭相仿效,繼而,各行各業都興起了黑皮書,不少工廠頭家把參加工會的人的名字列在“不予僱佣”欄下。於是,黑名單便在工廠主和商店頭家之間祕密地傳來傳去。

1950年9月,美國國會透過《麥凱倫法案》,同年12月,總統杜魯門發布命令,宣佈美國處于“全國緊急狀態”,正式實行《麥凱倫法案》,他們編製了形形色色的黑名單,按名逮捕和迫害大批進步人士。黑名單的做法由此而固定下來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稱】:大紅大紫

【拼音】:dà hóng dà zǐ

【釋義】:形容顯赫、得意。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我看出來,現在幹什麼也不能大紅大紫,除了作官和唱戲!”

【例子】:

【序號】:14225

 

“大紅大紫”為何比喻顯赫?與古代官服有關
2013-06-09 10:07:12來源:南京日報
  漢語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跟著歷史典故學漢語,一本書看透200個詞語的前世今生

  許暉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十三、“大紅大紫”和“大相徑庭”

  “大紅大紫”為何比喻顯赫

 

  “大紅大紫”和“紅得發紫”都是比喻人生顯赫如日中天,那麼為什麼不用別的顏色來形容,而非要用紅色和紫色呢?這跟中國古代對顏色的定義以及官服制度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5種純正的顏色,間色是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5種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正色和間色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絲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說“紅紫不以為褻服”,不能用紅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時的便服。

  作為間色的紫色本來是卑賤之色,《釋名​​·釋採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偏偏喜歡紫色,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於當時5匹生絹也買不到一匹紫色布。齊桓公看到這種現象十分擔心,於是管仲勸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內莫衣紫也”。孔子針對這件事評價說:“惡紫之奪朱也。”厭惡用紫色奪去紅色這種正色。

  但是齊桓公始創的這個傳統卻流傳了下來,南北朝時期創立了五等公服制度:朱、紫、緋(深紅色)、綠、青。以唐代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著深緋色,五品著淺緋色,六品著深綠色,七品著淺綠色,八品著深青色,九品著淺青色。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個叫傅遊藝的官員擅長拍馬屁,一年之間自青而綠而朱而紫,時人號為“四時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詩句“江州司馬青衫濕”,被貶官後的詩人只有穿“青衫”的資格。

  “朱”是正色,“紅”是間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紅”取代了“朱”,由“大紅”而“大紫”,比喻官位升遷,“紅得發紫”也是同樣意思。

  “徑庭”原來是失禮之舉

  “大相徑庭”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彼此相差極遠或者矛盾極大。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徑庭”竟然是古時的失禮之舉!

  “徑”的本義是步行的小道,比如“另闢蹊徑”就是另外開闢一條小路;“庭”的本義是堂前的院子。門外的小道和堂前院子的地坪當然相差、相隔很遠,但如果僅僅這樣解釋,“徑庭”就會成為一個非常平庸的詞彙,古人也不會賦予它“大相徑庭”的強烈語感。

  《呂氏春秋·安死》一節講述了孔子的一個故事。“魯季孫有喪,孔子往弔之。入門而左,從客也。主人以璵璠收,孔子徑庭而趨,歷級而上,曰:'以寶玉收,譬之猶暴骸中原也。'徑庭歷級,非禮也;雖然,以救過也。”

  璵璠,美玉,國君所佩。季孫氏是魯國的三家權臣之一,魯昭公想除掉三家,卻反而被三家驅逐出國。季平子過世,舉行喪禮,孔子入門站在左邊,立於賓客的位置。主喪的季桓子用璵璠收殮屍體,孔子看見後“徑庭而趨,歷級而上”,對季桓子說:“用寶玉收殮屍體,就像把屍體暴露在原野上一樣。”

  《呂氏春秋》對此評價道:“徑庭歷級,非禮也。”“徑庭”是指孔子從所立的西階下橫穿中庭快步向東,這是失禮的;“歷級”是指孔子登上堂前的台階時,一步跨一層台階,這也是失禮的。《禮記·曲禮上》:“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這是說客人前腳登上一級台階後,後腳也要登上同一層,並足後才能繼續往上登;所謂“歷級”,是說前腳登上一級台階後,後腳不與前腳相並,而是直接登上上一級台階。孔子之所以連連失禮,是“以救過也”,為了阻止季桓子的過失。你季孫氏把國君都趕跑了,竟然還要使用國君所佩的璵璠來收殮,實屬大大的過失!

  “徑庭”由失禮的舉動引申為“激過之辭”,過分,偏激,再引申為懸殊。這就是後世所使用的“大相徑庭”一詞的由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內容

 

詞目 一夔已足
拼音 yi kuéi yǐ zú
注音 ㄧ ㄎㄨㄟˊ ㄧˇ ㄗㄨˊ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呂氏春秋‧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釋義 夔:古賢臣名,為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例句 昔堯作《大章》,~。(《後漢書‧曹褒傳》)

 教育百科

 

one talented person is enough for the job (idiom)​
(expr. idiom.)​ une personne de talent est suffisante, un seul suffit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場春夢

 

 

1.出處

唐.盧延讓〈哭李郢端公〉詩(據《全唐詩.卷七一五.盧延讓》引) 軍門半掩槐花宅,每過猶聞哭臨聲。北固暴亡兼在路,東都權葬未歸塋。漸窮老僕慵看馬,著慘佳人暗理箏。詩侶酒徒消散盡,一場春夢越王城。

2.語意

春夢,言春天易睡,夢境亦美,但容易醒。「一場春夢」指做了一個易醒的春日美夢;比喻世事變幻,轉眼成空。

3.故事內容

李郢,唐京兆長安人,字楚望。以山水琴書自娛,工詩,七律尤清麗可喜,為時人所稱。他去世時,好友盧延讓,字子善,范陽人,寫了一首〈哭李郢端公〉詩,其末二句:「詩侶酒徒消散盡,一場春夢越王城。」感嘆世事變幻無常,詩友凋零殆盡,昔日大家一起賦詩飲酒的歡樂情境,竟有如春夢易醒,實在令人傷感。後來「一場春夢」被用來比喻世事變幻,轉眼成空。如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二折》:「你與我蓋造池亭園館一所,我要每日散心悅情;世間萬事,總是一場春夢。」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黃粱一夢、南柯一夢

相反詞

5.例句

世事多變,總如一場春夢。轉瞬間,變成過眼雲煙。

成語內容

詞目 一場春夢
拼音 yi chǎng chun mèng
注音 ㄧ ㄔㄤˇ ㄔㄨㄣ ㄇㄥˋ
相似詞 南柯一夢,黃粱一夢,夢幻泡影,過眼雲煙,人生如夢,人生如寄,浮生若夢,浮雲朝露,人生如寓,白駒過隙,人生朝露,一枕黃粱,蜉蝣之命,春夢無痕
相反詞 美夢成真,如願以償,心想事成
出處 五代前蜀‧韋縠《才調集‧張泌〈寄人〉詩》:「倚柱尋思倍惆悵,一場春夢不分明。」
宋‧趙令持《侯鯖錄》卷七:「有老婦年七十,謂坡曰:‘內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
釋義 比喻過去的一切轉眼成空。也比喻不切實際的想法落了空。

一場春宵好夢。 
比喻轉眼成空,好景有如夢幻樣的消失,使人感慨非常。
例句 當日來時是何等樣精力強壯,那知如今老邁龍鍾,如同~。(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九回)
這才曉得從前各事都是枉費心機,不過做了一場春夢。(李汝珍‧鏡花緣)

成語故事 教育百科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慧遠


凈土宗十三祖

初祖
慧遠
二祖
三祖
四祖
五祖
六祖
七祖
八祖
九祖
十祖
十一祖
十二祖
十三祖
 
慧遠像,源自1921年出版的《晩笑堂竹荘畫傳》。

慧遠(334年-416年),俗姓賈,并州雁門樓煩縣(今山西寧武附近)人,南北朝高僧,是中觀般若學大師。傳統上認為,他曾在廬山東林寺組織蓮社,故稱廬山慧遠東林慧遠。他弘揚西方淨土法門,被尊為淨土宗初祖。

 


生平事跡
[編輯] 

由儒入佛[編輯]

慧遠少通儒家五經道家老莊之學,年十三曾隨舅父令狐氏遊學許(今河南許昌)、洛(今河南洛陽)。354年欲南下訪儒生范宣,值世亂道阻,聞道安法師(314年-385年)於太行恆山弘揚佛學,遂改道前往謁見,他被道安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學識所懾服,拜道安為師。在道安門下,聽聞般若經後,決心出家[1]

輾轉修行[編輯]

358年奉道安命,前往荊州探問竺法汰疾病,而於荊州破斥道恆「心無義」見解。年二十四即登講席,引莊子之見來說明佛教之實相義理,使迷惑者曉然領解。361年隨道安入王屋山,數年內幾經流離,於366年止於湖北襄陽,在此駐錫十二年。

建元十四年(378年)秦將苻丕攻襄陽,道安為太守朱序所拘,不能離去,遂分散徒眾各隨所之。慧遠奉道安命,至江南弘教,住荊州上明寺,時年45歲[2]

住持東林寺[編輯]

 
廬山東林寺

慧遠辭別道安,原欲南向訪問同學慧永,以踐昔日羅浮山共住之約。因慧永棲止廬山西林寺,遂亦居止廬山。慧遠初住龍泉精舍,後慧永請江州刺史桓伊建東林寺。寺成,慧遠乃移居東林寺。慧遠內通佛理,外善群書,為當代僧眾所欽敬。廬山之東林寺為當時南地佛教中心(鳩摩羅什所居之長安為當時北地佛教中心)。當時名仕謝靈運,欽敬慧遠,替他在東林寺中開東西兩池,遍種白蓮,慧遠所創之社,遂稱「白蓮社」,因此,後來凈土宗又稱「蓮宗」。慧遠居東林寺直至圓寂。春秋八十有三。

組識譯經[編輯]

於廬山期間,慧遠整肅僧團、聚徒講學,並組織譯經事業。曾請僧伽提婆譯出《阿毘曇心論》四卷、《三法度論》二卷;佛馱跋陀羅(覺賢,359年—429年)譯出《修行方便禪經》。慧遠均為新譯經作序。又常以書信,與鳩摩羅什往返研討義理。曇摩流支來華時,慧遠曾遣弟子曇邕參與譯出《十誦律》。

主要著作[編輯]

  • 《法性論》,鳩摩羅什讀而讚嘆,可惜已佚。
  • 沙門不敬王者論》,內有五篇論文,首篇論述為何出家沙門無須禮敬國主,終篇則說明形盡神不滅之理。
  • 《大乘大義章》,此為慧遠羅列佛教義理問題向鳩摩羅什大師請教、羅什作答的往返書信,經後人整理而流傳。
  • 《大智度論鈔》,此係慧遠將羅什新譯百卷《大智度論》刪節而成二十卷,並為鈔本作序。《鈔》佚失,只有序文傳世。

附記一則:慧遠曾讚賞羅什門下僧肇所作《般若無知論》,並由劉遺民執筆,就關河與廬山看法不同之處,書問僧肇,僧肇亦有回信說明。原信雖非慧遠親自所寫,然亦足以代表慧遠的論點。

知名弟子[編輯]

慧遠弟子,知名僧人有:曇邕、曇恆、道昺、法淨、法領等;俗家則有:劉遺民宗炳周續之雷次宗等。

淨宗初祖[編輯]

據說,慧遠曾於402年7月與劉遺民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於山北般若台阿彌陀佛像前共誓往生西方,由劉遺民作誓文。後世稱為「結社」,成為淨土宗在中國的開端。

相傳,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劉遺民雷次宗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彌陀佛像前發願,共期西方[3],希望由坐禪,修行念佛三昧,而得解脫[4]

但是在隋唐的佛教文獻中,並沒有「慧遠結蓮社」的記載。慧遠結蓮社此事最早的記載,出自宋朝陳舜俞(?-1074年)《廬山記》中所引《十八高賢傳》。後南宋僧志磐編《佛祖統記》時,將《十八高賢傳》加以修定並收錄,於是成為後世流傳的版本。

南宋宗曉作《蓮社繼祖五法師傳》,依《廬山記》,首度推崇慧遠為淨土宗初祖,並建立善導、法照等五位淨土宗祖師傳承世系。志磐編《佛祖統記》繼承宗曉的六祖說,又提出了淨土七祖說。後世遂以慧遠為淨土宗初祖。

後世淨土宗所傳的慧遠故事,並非全屬史實。慧遠被推為淨土宗初祖,與法眼宗永明延壽大師被推為淨土宗六祖,與南宋之後佛教重心南遷有很深的關連。

 
宋朝《虎溪三笑圖》,畫中陶淵明慧遠陸修靜相聚廬山,象徵三家和睦相處

也有傳說慧遠居廬山,「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次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5]。而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一起訪問慧遠,歸途中,三人談笑風生,不知不覺跨越了虎溪,三人相視大笑[6]。這一傳說成了後世《虎溪三笑圖》的題材,作為儒釋道三教和睦相處的象徵,長傳不衰。但根據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考證,陸修靜在元嘉末年至廬山,當時慧遠已過世三十年,陶淵明已過世二十年,三人會談之說恐怕只是偽託[7]

注釋[編輯]

  1. ^ 《高僧傳》卷六:「時沙門釋道安立寺於太行恆山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後聞安講波若經,豁然而悟。乃歎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便與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業。」
  2. ^ 《高僧傳》卷六:「偽秦建元九年。秦將符丕寇斥襄陽。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臨路諸長德,皆被誨約,遠不蒙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勗,懼非人例。安曰:如公者,豈復相憂。遠於是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住上明寺。」
  3. ^ 梁《高僧傳》:「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頴之、南陽宗炳、張菜民、張季碩等,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惟歲在攝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宿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廌而誓……』」
  4. ^ 《大乘大義章》:「又《般舟經》種種設教,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於西方,過十萬佛土,彼佛以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 若行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末,非徒虛妄憶想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禪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為喻耳。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事,能到能見。行般舟三昧菩薩亦復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為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為喻。又夢是不然之法,無所施作,尚能如是,何況施其功用而不見也。」
  5. ^ 韓溥. 江西佛敎史.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5: 186. ISBN 9787800916014 (簡體中文).
  6. ^ 此記載最早見於宋代陳舜俞《廬山記》卷二:「慧遠法師廬山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過虎溪,虎輒嗚號。昔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之,因相大笑。」
  7. ^ 李劍鋒. 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5: 240. ISBN 9787560731155 (簡體中文).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陸修靜

 
 
道教
Yin and Yang.svg
入門

陸修靜(406年-477年,字元德),南北朝吳興東遷人(今浙江湖州吳興),著名天師道道士。

陸修靜出身士族,三國東吳右丞相陸凱的後裔,幼習儒術,後來入山修道。元嘉年間(424年 --452年)宋文帝劉義隆聞其名,請他講經說法。太后王氏更是執門徒之禮。

宋孝武帝劉駿大明五年(461年)修靜入廬山修道。宋明帝劉彧泰始三年(467年)被皇帝召到建康,在北郊天印山築館住下。陸修靜積極收集整理道經,並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整頓和改造。

陸修靜是天師道道士,自稱「三洞弟子」。他弘揚靈寶派道法,使「靈寶之教,大行於世」,又曾整理和傳授上清經,因而受元代茅山宗尊為第七代宗師。

著作[編輯]

陸修靜著述大約有30多種,少部分存於《正統道藏》中,如《陸先生道門科略》、《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等。

他編著《三洞經書目錄》,著錄南朝初期江南流行的三批道經:「洞真」上清經、「洞玄」靈寶經、「洞神」三皇文,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經書目錄。

陸修靜創立道教的齋醮科儀,根據天師道,特別是靈寶經所載的科儀,編撰《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建立傳授符籙的儀軌範本,使後世可作為依循

 

 

  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早年棄家修道,好方外遊,遍歷雲夢山、衡山羅浮山、峨嵋山等名山勝地。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陸修靜入廬山隱居修道,搜理道籍,長達七年之久。在廬山的七年,是陸修靜經歷長時間遊歷和遍訪後進行深度思索的七年,也是為他改變天師道打下堅固基礎的七年。

生平考略

       陸修靜,字元德,南朝宋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縣)人,三國吳垂相陸凱後裔。少宗儒學,篤好文籍,旁究象緯。少已,習斷谷,遺棄妻子,專精教法,隱雲夢山修道。好方外遊,遍訪仙踪,廣集道書。曾南詣衡湘九盛,訪南真魏華存之遺跡,西至峨嵋,尋清虛真人王裹之高鐲。唐吳藥《陸修靜碑》說,陸修靜“雖身隱彌靜,而名逃益彰。江漢之人,虛往實歸,莫知紀極。”
       宋元嘉末(公元453年),陸修靜市藥京師建業(今南京),文帝素欽其道風,召之於內,講理說法,不捨晨夜。時太后王氏雅信黃老,執門徒之禮。文帝使左僕射徐湛宣旨留之,陸修靜辭去,拂衣南游。大明五年(公元461),墓廬山之勝境,起觀於東南瀑布岩下以居之。宋明帝劉或思弘道教,遣使召引陸修靜。泰始三年(公元467),詔江州刺史王景宗以禮敦勸,發遣下都。陸修靜辭之以疾,頻不奉詔。明帝屢召,不得已,再赴京師。初至九江,九江王問道、佛得失同異。陸修靜答日:“在佛為留秦,在道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至都,明帝命司徒建安王尚書令袁菜設廣謙之禮,廣集時英,會於莊嚴佛寺。佛道辯論,競相潔難。陸修靜標理約辭,解紛挫銳。句日又請會於華林園延賢館,明帝躬自問道,諮求宗極。陸修靜標闡玄門,帝心悅之,乃於北郊夭印山(即方山)築崇賢館以禮之。朝野注意,道教遂興。
       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廣弘明集》卷四),是南朝劉宋時期道教著名學者。他廣集魏晉以來道教新出《上清》、《靈寶》、《三皇》等三大經系道書,刊正真偽,鑑定其中經誡、方藥、符篆1228卷(實際1090卷),分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即所謂包括三洞”,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礎;宋泰始一七年(公元471 >撰《三洞經目錄》,為最古的道書總集目錄,又倡導和擴充道教的齋酸科儀,將當時五花八門的祭祀祈禱儀式規制化,編著道教齋戒儀範等書一百餘卷,又立道服之號,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蟠。
        宋後廢帝元徽五年(公元477>三月二日,陸修靜卒,春秋七十有二。有詔以陸修靜故居為簡寂觀,諡曰簡寂先生。其門徒之著名者為孫遊岳、李果之。宋徽宗宣和間,封丹元真人。因陸修靜行道於南朝,故後人稱他所倡導的以齋醒為首務的道教為南天師道。 關於陸修靜生平某些事蹟,由於佛道相細,說法頗有不一處。如釋氏《通鑑》說:“梁敬帝紹泰元年,道士陸修靜等初為梁武帝所棄,遂奔人魏,至是其徒頗盛。而齊帝事佛,靜等嫉之,詣闊請與釋子角法。”而《仙鑑》卷二十四《陸修靜傳》則說:“陸修靜解化於宋元徽,“…以年代考之,元徽去紹泰六十餘年,其所載事蹟,豈非謬乎”又《高僧傳》卷八《道盛傳》說,齊高帝時,丹陽尹沈文季於天保寺設會,令陸修靜與釋道盛論議,“盛既理有所長,又詞意俊發,嘲噓往還,言無暫擾。靜意不獲申,怫焉而退。”考《南齊書》卷四十四《沈文季傳》,宋順帝昇明二年(公元478)遷丹陽尹,而陸修靜在前一年便已去世,焉能與釋道盛論議1又《廣弘明集》卷四釋道宜《敘齊高祖廢道法事》說:“會梁祖啟動,下詔舍道。修靜不勝其憤,遂與門人及邊境亡命,叛人北齊。又傾散金玉,贈諸貴遊,託以襟期,冀興道法。帝惑之也。於天保六年(公元555)""一命上統法師與靜​​角試。…靜與其屬,緘口無言。”按陸修靜去世於宋元徽五年(公元477) ,豈有死後七十八年還能與人拌嘴又唐宋以來相傳有《虎溪三笑圖》,傳說釋慧遠送客不過虎溪,有天送陶淵明、陸修靜,一路談得契合,不知不覺過了虎溪,三人相與大笑。考釋慧遠死於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壽八十三,而陸修靜此時才十歲,釋慧遠在世時,陸尚系孩童,斷不能與釋慧遠為友。以上,略為引述,並加考證,稗免繼續謬傳。

著作及源流考辯

    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時道教之集大成者,生平主要的著述領域是道教,其一是總括三洞經書,撰《三洞經書目》;其二是有關道教齋醚方面的儀式。他的著述雖多,但大都散佚。現存者大多收載於明《正統道藏》。現對其著述情況及源流略作考辨。

·著述情況

          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撰《三洞經書目》,謂道教經書並藥方、符圖等總共1228卷,“其1090卷已行於世,138卷猶在天宮。”據《茅山志》卷九《鄭樵通志藝文略·茅山道書類》著錄陸修靜撰: 《靈寶經目序》一卷、 《道德雜說》一《升元步虛章》一、《服禦五芽導引元精經》一卷《靈寶步虛辭》一卷、《步虛洞章》一卷。《茅山志》卷十記載,陸修靜著齋戒儀範百餘卷。他的著述還不止這些,因有些早已亡佚,只是在古岌中偶被提及,故而難免著錄不全。現據史志記載,歸納其所著書目如下: 《道德經雜說》一卷。已佚。《宋志》道家類及神仙類、《通志略》諸子類道家著錄。
     《道藏》
     《道藏》
  《靈寶經目序》一卷。今存。收入《雲籠七簽》卷四。《服禦五芽道引元精經》一卷。已佚。((通志略》諸子類道家著錄。《道藏闊經目錄》卷上著錄《太上洞玄靈寶服禦五芽導引元精經》一卷。不著撰人。 《升元步虛章》一卷。已佚。《通志略》諸子類道家著錄。 《靈寶步虛詞》一卷。已佚。《崇文總目》道書類、《通志略》諸子類道家著錄。 《步虛洞章》一卷。己佚。《崇文總目》道書類、《通志略》諸子類道家著錄。 《必然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榮隱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遂通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歸根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明法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自然因緣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五符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三門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陸先生答問道義》一卷。已佚。《道藏闊經目錄》卷上著錄。 《陸先生黃順之問答》一卷。已佚。《道藏闊經目錄》卷上著錄。 《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一卷。今存。收人明《正統道藏》洞玄部玉訣類。 《洞玄靈寶五感文》一卷。今存。收人明《正統道藏》正一部。 《陸先生道門科略》一卷。今存。收人明《正統道藏》正一部。 《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一卷。今存。收捲捲入朋《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 《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燭願儀》一卷。今存。收人明《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即《三元齋儀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祝愿儀》。 《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已佚。《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十七雲:,陸天師因《太極敷齋戒威儀經》撰《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 《金籙齋儀》。已佚。《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著錄。 《玉籙齋儀》。已佚。《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著錄。 《九幽齋儀》。已佚。《無上黃藻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著錄。 《解考齋儀》。已佚。《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著錄。 《塗炭齋儀》。已佚。《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十六。 《三元齋儀》。已佚。《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六雲:“太極真人演(靈寶)經文而著齋、威儀之訣。陸天師披(靈寶)經訣而撰齋、謝、戒、罰之儀:三篆(金篆、玉築、黃籙)、九幽、解考、塗炭….品目雖繁,而儀矩則一”。《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謂,陸天師未嘗撰《黃籙儀》。《古法宿啟建齋儀》。今存。收入《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六,後人有改訂。《燃燈禮祝威儀》。已佚。《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三十五著錄。

·三洞經書源流

  陸修靜廣集道書,對《上清》、《靈寶》、《三皇文》經書搜羅甚多,將所集書分而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編成《三洞經書目》,是謂“總括三洞”。三洞經書,各有來源。《雲笈七簽》卷四收載陸修靜於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所撰《上清源統經目注序》及陶弘景《真話敘錄》均謂:東晉《上清經》法,由楊羲傳許謐、許椽(煙>,椽傳子許黃民,許黃民傳馬朗、馬罕。元嘉六年(公元429),馬朗藏經乾淨室,以洋銅灌廚箭,約家人不復開。宋廢帝景和元年(公元465)逼取至京,置於華林園。暫開後仍付道士馬氏。“泰始初(公元465),受(季真)乃啟,將出私解。陸修靜南下,立崇虛館,又.取在館。”(《真語·敘錄》) 《真浩·敘錄》記載,東晉楊羲書有《靈寶五符》一卷,本藏句容葛集處。泰始年間(公元465-471),葛柔以之示陸修靜,“因以緝物與葛請取,甚加隱閉”。 《雲籠七簽》卷六《三洞經教部·三洞》謂:鮑靚於晉惠帝永康年間(公元300=301)於篙山石室得《三皇天文》,後授葛洪。“陸修靜先生得之,傳孫遊岳”。 陸修靜從上述途徑取得《上清》、《靈寶》、《三皇文》係經書,刊正、編成《三洞經書目錄》。關於此書目道書總數,說法不一。北周甄鶯《笑道論》諸子道書三十六、 《廣弘明集》卷十二唐釋明桑《決對傅疊廢佛​​事並表》、《全唐文》卷九一二釋道世《辨道經真偽表》皆謂陸修靜實集道教經書並藥方符圖一千九十卷,號稱一千二百二十卷,說“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而唐杜光庭刪《太上黃篆齋儀》卷五十二則云: 至宋朝簡寂先生校濰之際,述《珠囊經目》萬八千卷。 考《珠囊經目》係指北周建德中王延所撰《三洞珠囊》經目七卷,校定道書凡八千三十卷。北周武帝建德乃公元572 - 575年,而陸修靜早在公元477年(宋元徽五年)已段,杜光庭顯然是把王廷所作書目誤為陸修靜之書目。南宋金允中編《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又因襲.了杜光庭的錯誤。又《道藏尊經歷代綱日》亦謂:“宋簡寂先生陸修靜經目,藏經一萬八千一百卷。”顯然也是同樣的錯誤。 至清康熙年間,毛德琦纂《廬山志》,卷四雲: 簡寂觀道士相傳,昔觀中有道藏閣,乃陸修靜奏請禦賜道家經並符圖一千二百卷,龍筐貯之,後被回錄。 按:道教經書,東晉葛洪《抱朴子,遐覽篇》著錄六百七十卷,另符五百數十卷,合計約一千二百卷。北周甄變《笑道論》謂陸修靜實集道書一千九十卷。《隋書·經籍志》著錄道書一千二百十六卷。故大體上可以肯定陸修靜當時所集道書為一千九十卷。也可能還有一些道書他從未見過,也未取得。

·思想概述

  東漢末,道教因張角“黃巾起義”失敗之影響而受抑制,接著又受曹魏之製約,故從兩晉至南朝劉宋間,在政局動盪中更趨零落,道教散亂,“教法綱頹”(《洞玄靈寶五感文》)。江南一帶帛家道、李家道及其它種種巫現道門雜出,淫祀盛行。陸修靜在刊正、編纂道書的同時,傾力於整頓道教之法制儀軌,力圖建立以內持齋戒、外持威儀為本基的、統一的道教。故而,雖然靈寶派本以金丹藥物為歸趣,但陸修靜敷演《靈寶》,卻仍以齋戒為重。在他看來,齋“是求道之本”(《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入靖修真,要資齋戒”(《雲籃七簽》卷三十七《齋戒敘》)。其齋戒理論,有兩大特點,其一是以維護道門的神聖為名,用齋戒以製約人心,使之有利於當時社會之教化;其二是儒釋兼融。 
   《道藏》
   《道藏》
  宗教戒條,是宗教徒的道德法規,行為軌範,是維持宗教信仰的支柱,也是製約人心的方法。陸修靜為維護道門之神聖,首重齋戒,《陸先生道門科略》雲:。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無德,則非道士,不得當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而齋戒的目的,實際上乃在於約制人心欲慮,靜虛以與道合。《祝愿儀》雲:聖人以百姓奔兢五欲,不能自定,故立齋法,因事息事。禁戒以閉內寇,威儀以防外賊。禮誦役身口,乘動以反靜;思神役心念,禦有以歸虛也。能靜能虛,則與道合。所謂靜虛,亦即忘我,忘我爾後與虛無之道體“玄合”。《洞玄靈寶五感文》雲:“道體虛無,我有故隔,今既能忘,所以玄合。” 陸修靜倡齋戒以製心遺欲,其根本目的在於使道教有利於當時社會之教化。《陸先生道門科略》雲:太上老君以下古委忍沐澆樸散,三五失統,人鬼錯亂,“二故授天師正一盟威之道,禁戒律科,檢示萬民逆順禍福功過,令知好惡。……使民內修慈孝,外行敬讓,佐時理化,助國扶命。通過”道化宣流“,以求”家國太平“(同上書)。 再者,陸修靜的齋戒理論,主以神仙長生之道,亦旁擷儒家仁孝之教,釋家”三業清淨“之說,以此構立其齋醛規範,直為後代典式。葛洪雖也講”為道者當先立功德“,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抱朴內篇·對俗》),但其主旨是金丹道,外重金丹,內重抱樸守一,含有老莊清淨無為,任物自化的思想,而陸修靜卻頗受儒學影響,強調”行善成德以至於道,若不作功德,但守一不移,終不成道“ (《祝愿儀》)。陸修靜更將道德之教與儒家仁學揉為一體,並列為三。《祝愿儀》雲: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滿三,諸事不成。三者,謂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乃得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曉道,亦不得道;若但曉道而無功德,亦不得道;若但有道德而無仁,則至理聆沒,歸乎無有。譬如種穀,投種土中而無水​​潤,響能生乎……故《五千文》日”三生萬物“。在陸修靜的神仙理論中,還納入了孝慈等傳統的道德觀念。《洞玄靈寶五感文》說,一旦獲得神丹以濟沉溺,則”先報我親平素之日鞠育之恩“,讓”父母上升福堂“,”度彼絕岸“,又要”因緣種族,咸受大惠“,使”後世蒙福“。作《五感文》的緣由,是陸修靜率門徒作齋儀時,飢寒交迫, ”慮有怠懈,乃說五感以相勸慰。“很清楚,孝慈是克己求道的精神支柱。這樣,陸修靜所倡導的實際上是忠孝神(接上頁)仙。他還將清齋與佛教的”三業清淨“等列,齋戒”檢​​禦身心“,也即是要”滅諸三業罪惱“(《雲岌七簽》卷四十《受持八戒齋文》)。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三教交融的意向。 陸修靜對神與氣的關係,亦有所論及。神氣相當於神形,是南北朝時論爭比較激烈的問題。陸修靜本諸道教傳​​統觀點,認為: 夫萬物以人為貴,人以生為寶,生之所賴,唯神與氣。神氣之在人身,為四之命,人不可須臾無氣,不可俯仰失神。 失神則五臟潰壞,失氣則顛級而亡。氣之與神,常相隨而行;神之與氣,常相宗為強。神去則氣亡,氣絕則身喪。一切皆知畏死而樂生,不知生活之功在於神氣。 (《祝愿儀》)魏晉南北朝時,佛學與玄學談空說無,互為表裡,道教與玄學卻有點格格不人,這除二者思想情趣殊導等原因外,與二者對形神等哲學問題的不同看法也不無關係。

陸修靜和簡寂觀

  
  陸修靜在簡寂觀中致力於道教經典的蒐集、整理,加以分類,列為洞真、洞玄、洞律三部,合稱“三洞經書”,並撰寫了“三洞經書目錄”,這是最早的道藏書目著作。陸修靜為道教經典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簡寂觀
  簡寂觀
   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在朝廷多次徵召之下,陸修靜才依依不捨地離開簡寂觀,入住建康。劉宋開明元年(公元477),陸在建康景德觀辭世,享年71歲。陸去世後,遺體被弟子們運回廬山,安葬在布袋岩下。陸生前留有遺言,死後要弟子們用布袋裝殮他的遺體,直接拋入深山窮谷之中,與土木同穴。弟子們不忍,仍然葬入墓塋,布袋岩由此得名。陸修靜在廬山還有一個相當著名的“虎溪三笑”的傳說。說的是東林寺的佛學大師慧遠平日潛心佛學,送客不過寺前虎溪橋。但每當陶淵明和陸修靜來訪,賓主相聚,言談甚愜,慧遠送客時邊走邊談,不覺已過虎溪。此時,寺中馴養的老虎便鳴吼警告,於是3人相視大笑,欣然而別。後人對此事津津樂道,吟詠不疲。李白、蘇軾等都有題詠。然而從史實上考證,此事似不可能成立。陸修靜來廬山時是公元461年,此時慧遠和陶淵明均已去世幾十年了,後人編這個故事,只不過想表達以儒為主,融合佛、道二教的願望而已。

人物影響

    陸修靜為道一​​生,“大敞法門,深弘典奧”,創立了大行於世的南天師道,使之成為與寇謙之創立的北天師道相抗衡的道教重要道派,令“朝野注意,道俗歸心”。隨後,南天師道經他高足孫遊岳和再傳弟子陶弘景大力鼓吹和傳布,而繁衍出著名的茅山道派,大顯於唐代。究其根源,應歸功於陸修靜所創立的豐富而完備的三洞經書。所以《道學傳》中如是說道:“道教之興,於斯為盛也。”也正因如此,陸修靜在死後獲得了比生前更崇高的地位和榮耀。就在他死後不久,宋後廢帝便賜之諡號“簡寂先生”。
  及宋徽宗上台,又再度拔高,加封為“丹元真人”。而自梁代以還,對道教稍有好感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也傾巢出動,紛紛來觀,立碑撰記,賦詩題詠,對陸修靜獨到建樹的弘道生涯,特別是在簡寂觀的為道宏舉大加讚譽,多方捧揚。其中南朝梁人沈璇在《簡寂觀碑文》中寫道:“三洞法師陸修靜,心懷寡欲,性蓄兼善,忘為棲住,城隆闡教。投裝樂土,解橐靈山。”字斟句酌,言簡意賅地勾勒出了陸修靜獻身道教的一生和對廬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陸修靜兼通儒釋,學識廣博。在他羽化成仙后,廬山流傳著大量有關他的傳說。從這些傳說背後我們或多或少可以尋覓到陸修靜風流俊雅、文才橫溢的一面。這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傳說便是“虎溪三笑”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團和氣

 
 
 
明憲宗朱見深作《一團和氣》

一團和氣》是一幅由朱見深繪製的工筆畫,後來延伸出了許多年畫與刺繡等版本。畫中陶淵明陸修靜慧遠禪師三人環抱一團[1],狀似彌勒佛,細看又為三人。左人著道冠,右人戴方巾,中間者手持念珠,作品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三教合一的思想,與虎溪三笑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團和氣,拼為yī tuán hé qì,指態度和靄可親。現也出自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卷三引《上蔡語錄》。

名稱:一團和氣 拼音:yī tuán hé qì
出處:出處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卷三引《上蔡語錄》:“明道終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 釋義:解釋本指態度和靄可親。現也指互相之間只講和氣,不講原則。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示例王頭領待人接物,~,如何心地倒恁窄狹?★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九回
本詞條內容尚未完善,歡迎各位編輯詞條,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
成語一團和氣發音yī tuán hé qì 解釋本指態度和靄可親。現也指互相之間只講和氣,不講原則。出處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卷三引《上蔡語錄》:“明道終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 示例王頭領待人接物,~,如何心地倒恁窄狹?★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九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莎莎舞

Salsa 舞莎莎舞,有「民間拉丁舞」之稱,風格平民化,自由氣息濃郁,強調個性化、不受拘束。同時,因為脫胎於拉丁舞,它保留了其典雅氣質。這樣一種雅俗共賞的激情熱舞,自然吸引年輕人。近些年在上海,莎莎舞逐漸興起,從最初的「小眾文化」,迅速擴展成「大眾文化」。

起源[編輯]

Salsa的詞意是一種食物調料醬,西班牙語發音為「薩爾薩」,故又稱薩爾薩舞。它起源於古巴,是當今歐美非常流行的社交舞蹈之一。在紐約和福羅瑞達兩地區的拉丁社區得到發展,逐漸被分為很多種風格,不同地域的莎莎舞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步伐雷同,有美國紐約的莎莎舞(NewYorkSalsa),哥倫比亞的莎莎舞(ColumbiaSalsa),美國洛山基的莎莎舞(L.A.Salsa)和古巴的莎莎舞蹈(CubaSalsa)等。舞蹈音樂是建立在曼波舞蹈的基礎上,延用了Son樂的結構,每一音樂節拍為6至8拍。動作要領突出腰胯的「8」字形擺動,讓眾多時尚男女為之著迷。 莎莎舞的發展和廣泛流傳,拉丁舞蹈-莎莎逐漸被分為很多種風格,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拉丁舞蹈-莎莎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步伐雷同。特點是歡快熱烈,舞蹈動作花樣繁多,變化快,具有很強的欣賞性和表演性。全身心投入,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充滿了激情與活力,紐約跳法目前是主要跳法。

動作[編輯]

在各種類型的Salsa舞中,舞者通過移動腳步換重心,但上半身運動保持水平,不受重心轉換的影響。重心轉移帶動臀部的運動,並輔以手臂和肩膀的運動。其中Cuban Casino風格的Salsa舞往往強調腰部以上,尤其是肩膀和胸部明顯的運動。

在Salsa舞中需要一名引導者(Leader,通常為男士)和一名跟隨者(Follower,通常為女士),兩人在舞蹈中通過手臂交流並傳遞信號。兩人的站位包括開式位(Open position)和閉式位(Closed position),開式位時,兩人通過單手或雙手連接;閉式位時,男士將右手置於女士背部,女士將左手搭在男士肩上。

男士在跳舞的過程中,中軸腳以及身體重心要保持穩定。步幅的大小、節奏、頻率,一定要照顧到與舞伴的距離、步法的一致和協調。

女士在跳舞的過程中,腳踝應一直保持緊張狀態,以免在跳和轉的動作中扭傷。女士在側步時動作要舒展,重心要穩。女士穿高跟鞋,所以要更加注意。另外,女士在旋轉時要藉助男士的力量,讓自己的舞步更穩。

類型[編輯]

在一些風格的Salsa舞中,例如洛杉磯風格和紐約風格,舞者通常在一個位置或一條線(交換位置)上運動;還有一些風格,如古Salsa,舞者通常互相繞圈,通常為三個點上運動。這種繞圈的風格是受Cuban Son,尤其是20世紀20年代Son Montuno鼓點的影響,然而Son Montuno作為流行音樂的一種,很適合即興演奏,還在不斷地發展之中。新的現代風格的salsa舞通常根據其起源的地理位置來命名,當然在起源地之外也有大量的追隨者。用於區分這些風格的特徵包括;節奏,基本步,身體律動,旋轉,觀念,舞蹈表現力以及舞伴之間握手的方式等等。

借鑑其他舞蹈的風格與技巧融入到salsa里非常普遍,例如;搖擺,腿和手的動作,身體移動,旋轉,擺背,甚至包括打手,跳躍和托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狐狸先生幾多點

 


狐狸先生幾多點
(意思為「狐狸先生,幾點鐘?」是一個廣泛流傳在香港,小朋友們常玩、喜歡玩的一個小遊戲。

中國內地也有類似的遊戲,稱作「老狼老狼幾點啦」,其玩法與流行於香港的狐狸先生幾多點相同。

遊戲目標[編輯]

遊戲中,人們要想盡量不要被「狐狸先生」抓到,而「狐狸先生」就要盡量抓其他人。

玩法[編輯]

狐狸先生幾多點,玩法如下:

  1. 找一個人作「狐狸先生」,並站在對面
  2. 其他人橫排,並一起喊「狐狸先生幾多點?」
  3. 「狐狸先生」告訴他人多少點,如:「一點。」
    • 「狐狸先生」可說一至十二點,當中一至十一點,其他人要跟從指示,走一至十一步(步距可以不自然),而十二點,「狐狸先生」便會跑出來抓別人
  4. 當「狐狸先生」跑出來抓人時,其他人便要倒頭跑(先前是向「狐狸先生」方向走,現在則是跑回起點),以免被「狐狸先生」抓到。當返回起點線(或碰到牆壁),那個人便「免死」,而最先被「狐狸先生」抓到的人,便輸了,由他代替作「狐狸先生」。
    • 若「狐狸先生」抓不到人,則由那位「狐狸先生」重新開始遊戲。

普及程度[編輯]

由於遊戲規則簡易,不須特別準備工具或場地,這個遊戲十分深入民心,也是很多小朋友很喜歡玩的遊戲。此外,還有很多故事書、兒歌以「狐狸先生幾多點」等名稱命名。多個電視廣告也用了此遊戲。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綠燈 (遊戲)

 


規則
[編輯] 

第一種規則[編輯]

狐狸先生幾多點演變而成:

  1. 由一人當鬼,站在牆邊,其他人站在遠方
  2. 鬼在另一邊面向牆,喊出一句預先定好的句子,最常見的有「123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和「紅燈綠燈小白燈」,其他人則向鬼所在的牆推進,直至能接觸牆。
  3. 鬼喊完後可以轉頭,如果發現有玩家未停下,他便輸了,要當鬼。若果所有玩家都能安全接觸牆壁,則鬼輸了。
  4. 做過最多次鬼或做鬼時輸最多的便要受罰。
  5. 鬼可以透過控制說話的速度以增加難度。

香港版玩法[編輯]

在香港,會加入幾條規則(混入類似數字球的形式),如下將詳述香港版玩法:

  1. 由一人當鬼,站在牆邊(或柱前)其他人站遠方
  2. 鬼首先面向牆,並喊出句子「123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此時其他人需向著鬼推進。當然,鬼可以控制說話的速度。
  3. 鬼喊完句子後,需立即轉頭看其他人。其他人聽到句子完結時需停下並不許動。
  4. 如果沒有人動的話,鬼則會面向牆,再次喊句子。如果有人動的話,鬼需要帶那人到牆前,並勾著尾指。
  5. 當有人到達鬼身後時,可以碰一下鬼,然後所有人立刻逃跑。鬼一被人碰到時要大喊「停」,其他人必須停下來。
  6. 之後,鬼需要用三步到達某人前並碰一下,那人便輸,並做下一回合的鬼。如果三步內未能碰到其他人,鬼則當輸,繼續做鬼。
  7. 如果有人被鬼勾著手指,其他人需要先「救」那個人,方法就是斬開勾著的手指。但是斬手指的過程中並計算落「觸碰到鬼」的情況。

第二種規則[編輯]

  1. 這一種規則最通用:
    1. 由一人當鬼,其他人逃跑。
    2. 鬼可以抓人,被抓到的人就換他當鬼。
    3. 逃跑的人可以喊「紅燈」,進入停止狀態。
    4. 停止狀態的人不能動,鬼不能抓他和在旁邊等(此舉稱為「守人」,被守的人喊「守人一,守人二,守人三」,喊到「守人三」時鬼必須強制離開)。
    5. 其他逃跑的人可以碰觸停止狀態的人,說「救」,將人救回逃跑狀態。
    6. 如果所有人都進入停止狀態,鬼就獲勝,重新選鬼,但有時是讓最後一個進入停止狀態的人當鬼。
  2. 這是上面這種的變化,因為可以自己變綠燈,故又稱為「自由燈」:
    1. 由一人當鬼,其他人逃跑。
    2. 鬼可以抓人,被抓到的人就換他當鬼。
    3. 逃跑的人可以喊「紅燈」,進入停止狀態。
    4. 停止狀態的人不能動,鬼不能抓他和在旁邊等(此舉稱為「守人」,被守的人喊「守人一,守人二,守人三」,喊到「守人三」時鬼必須強制離開)。
    5. 停止狀態的人如果想回復逃跑狀態(自由狀態),可以喊「綠燈」,並立刻恢復逃跑狀態。
    6. 如果所有人都進入停止狀態,鬼就獲勝一次。
    7. 爾後若要玩下一局,則在恢復逃跑狀態前,每個人都喊「綠燈」恢復逃跑狀態,最後一個喊的人當鬼。

趣味[編輯]

紅綠燈的趣味主要在於刺激和跑跑停停的變換。

教育意義[編輯]

紅綠燈是一個和反應有關的肢體遊戲。訓練合群、守紀律和聯誼等。

世界上不同國家的類似的玩法[編輯]

  • 英文圈的國家:「Red light, Green light」
  • 日本:「だるまさんがころんだ」(不倒翁跌倒了)
  • 中國:「一、二、三、我們都是木頭人」
  • 台灣:「123木頭人」[1]
1.童玩-123木頭人 
列印

〈教學目標〉

一、瞭解「聽聲音-做動作」的原理及規則。

二、學習「急跑-急停」的動作。

三、培養誠實、遵守規則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靠近鬼

‧鬼面對牆(或樹)大聲數1~10,其他人慢慢靠近鬼。

二、回頭看

‧當鬼數完10聲,立刻回頭看,這時所有人都不能動。

‧若是有人停不住,仍在搖動便算俘虜了。

‧若鬼未捉到任一個俘虜,就先被打到,便要重來,繼續當鬼。

三、繼續數

‧被俘的第1人與鬼牽手,其他被俘者依序牽著手成一直線。

‧鬼繼續數1~10,其餘活著人仍慢慢前進,準備被人。

四、救俘虜

‧救人時要切斷鬼與第1位俘虜的手。

‧一切斷所有人立刻逃跑。

五、1、2、3木頭人

‧當鬼發現俘虜被切斷救走後,唸完1~10,要加唸「1、2、3木頭人」。

‧唸完1、2、3木頭人,所有人不能再跑。

六、跳三步

‧鬼可選一個最近的人,向他跳三步。

‧若能捉到,便由被到者做鬼,若踫不到,鬼則繼續當鬼。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葉醉白

 
 

葉醉白(1909年-1999年),本名葉錕,乳名壽臧,字醉白[1]中華民國陸軍少將、畫家

葉醉白於1909年(民國前2年)10月1日出生於浙江省青田縣。畢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陸軍指揮參謀大學國防大學等。曾任連隊長、參謀長、師團長、金門島軍團司令官代理。1960年從軍中退役後,正式開始從事水墨畫創作,擅長畫。1965年至1971年間曾赴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國舉辦畫展。1974年獲蔣中正總統授與特別榮譽獎。1981年以文化特使身份訪問中美洲四國,包括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宏都拉斯瓜地馬拉,並在各城市舉辦畫展及講演會。1993年,中正紀念堂收藏展示葉醉白之《氣壯山河》巨畫。1999年4月6日,因肺炎感染病逝於台北,享年90歲

 

葉醉白- 基本信息

 

 

  葉醉白 (1909年—1999年)名昆字醉白,民國前二年出生於浙江省青田縣,歷經兵馬倥傯,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於多年戎馬生涯中由愛馬而至畫馬,深得馬之精髓,四十歲時受宋人梁楷潑墨人物畫啟發,即以潑墨畫馬,自謂:“半生戎馬,半生畫馬”。葉醉白畫馬落筆有雷霆萬鈞之勢,被張大千先生讚為“曹韓而後未見此奇勝”。葉醉白作品馳譽海內外,被世界多家美術館、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收藏,其中不乏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約翰遜以及沙特國王等名人。他不但精於書畫,且能執筆為文,著有約六萬字《天馬論》。葉醉白逝世後,好友劉法成先生為弘揚葉醉白先生天馬畫魂,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和香港等地繼續舉辦葉醉白天馬畫展。

  生平簡介1909年~1956年本名葉錕,中央軍官學校、陸軍參謀大學、國防大學等畢業。歷任連隊長、參謀長、師團長、金門島軍團司令官代理。  

 1960年從軍中退役,正式開始水墨畫家的創作活動。 

  1965年~1971年在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各國舉辦親善展覽會。  

 1971年受日本國際文化振興會之邀訪問日本。  

 1972年~1978年在美國洛杉磯設立畫室,積極展開創作活動。美國KTVU電視台特別製作「葉醉白天馬專輯」,播出後收到廣大的迴響。另外,「百萬富翁」(millionaire)雜誌也以封面及內頁特集做專題介紹。  

 1974年蔣中正總統授與特別榮譽獎。 

  1975年在加拿大的多倫多、溫哥華開展覽會。  

 1980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授與特別藝術獎。

   1981年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利雅得、吉達舉辦畫展。以文化特使身份訪問中美洲四國(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在各城市舉辦展覽會及講演會。

   蔣經國總統授與甲種一等獎章。 

  1988年受邀訪問西德、荷蘭、西班牙三國。在波昴、科隆、杜塞道夫、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馬德里等地舉辦展覽會及講演會。李登輝總統授與海華獎章。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頒與國際傳播獎章。 

 1989年在日本東京銀座畫廊ART MUSEUM Ginza舉辦畫展。  

 1993年中正紀念堂收藏展示葉醉白之「氣壯山河」巨畫。此作品為堂內展出之首幅水墨畫。

   1999年4月6日病逝於台北,享年90歲。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詞目 豬突豨勇
  發音 zhū tū xī yǒng
  釋義 豨:野豬。指拼命向前沖,不怕死的人(含貶義)。
  出處 《漢書·食貨志下》:“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豬突豨勇。” 顔師古 注引 服虔 曰:“豬性觸突人,故取以喻。”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不怕死的人(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豬卑狗險是什麽意思

 
 
 
 
意思解釋
  zhòu bēi gǒu liǎn

【解釋】比喻卑鄙陰險的人。
【出處】《南齊書・卡彬傳》:“彬又目禽獸云:‘羊性淫而狠,豬性卑而率,鵝性頑而傲,狗性險而出,皆指斥貴勢。’”
【拼音碼】zbgl
 
  :    zhū ㄓㄨˉ1)哺乳動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糞是很好的肥料...
  :    bēi ㄅㄟˉ1)低下,低劣:~鄙。~下。~劣。~微。~怯。~恭。地勢...
  :    gǒu ㄍㄡˇ1)哺乳動物,種類很多,聽覺嗅覺都很敏銳,善于看守門戶,...
  :    (�U)xiǎn ㄒㄧㄢˇ1)可能遭受的災難:危~。風~。冒~。探~。...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zu24kiam55gieu31zai55
zhu53kiam11gieu24zai11
zhu33kiam53gieu31zai53
zhu11kiam53gieu53zai53
zhi11kiam31geu31zai31
zu24kiam55gieu31zai55
  1. 可能這下借錢絕對豬欠狗債盡好清楚
    債務借錢絕對可能清楚

 

豬欠狗債

2014-09-26

很久以前,豬、狗、鹿三個是結拜兄弟,他們常在一起玩,好得相叩頭。黑豬喜歡說話,沒話也要找話說。有一天他對花鹿說,鹿哥哥你身上穿著一身美觀花大衣,如果頭上能長九叉角,那就是更美啦!又回過頭對白狗說,狗弟請將你的九叉角,借給他戴一下看看吧!白狗知道花鹿生性狡詐,常是有借不還,就藉口說:我明天要去做新女婿,不能藉給他。黑豬說:“做小姐也有時欠刀石用,借給他試一試不要緊,有我做擔保,怕他不還”白狗經不住黑豬勸說,就摘下頭上的角,戴到鹿頭頂上,旁邊一群豬朋狗友見了,都大加讚賞,讚美不絕,小花鹿左看右看,總看不見頭上的桂冠,便對眾人說,讓我到小溪邊,照照水影自己看看,停一會兒就回來。

 

花鹿走到水邊一照:“啊呀!真美呀,恨我父母沒生角給我,不然我就更漂亮了啦!俗話說,無毒不丈夫,三十六計走為上,我不還他”。說著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山上跑去了。

 

白狗左等右等,不見花鹿回來,就跟擔保人黑豬算帳,黑豬拈腳拈蹄,發出嘰嘰的嚎叫,只恨自己太多嘴,無事討事做,一面搖頭晃耳,就對白狗說:“花鹿這樣狡詐,我也沒辦法呀!請你等著,待以後我用好話勸他,將角討來還你”白狗一聽,怒火大發,向黑豬撲去,用狗爪在他臉上亂抓, 再用吃乳力一拖,所以,豬的臉上有深深皺紋,嘴也被拉得長長的,這就是被狗所傷的緣故,直到現在,白狗經常欺侮黑豬,追它咬它,人們看到這種情況,就會說:“豬欠狗債!”

 
講述人:陳霞女 八十六歲

整理人:德山,國枝六十二歲退休幹部

 

採錄時間:一九九零年十二月

流傳地區:閩南一帶

 

 

詞目 【豬欠狗債】 詞性: 形 各家用字表
四縣音 zu kiam gieu zai   
海陸音 zhu kiam gieu zai   
大埔音 zhu kiam gieu zai   
饒平音 zhu kiam gieu zai   
詔安音 zhi kiam geu zai   
南四縣 zu kiam gieu zai   
釋義 比喻不可能歸還的錢。例:佢這下背恁多債,你還愛借錢分佢,該絕對係豬欠狗債,你盡好想清楚。(他現在欠這麼多債務,你還要借錢給他,那絕對是不可能歸還的,你最好想清楚。)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麵的由來

日本料理中有一類”中華料理”,在中華料理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當屬”拉麵”,既然是中華料理,可以想見和中國勢必有關聯,沒錯,拉麵來自於中國,明治五年的日清友好條約,使得大批華僑定居在三大港口—橫濱、神戶、以及長崎,因此形成了中華街。用豬骨或雞骨熬湯的方法,就此傳入日本,促成了中華拉麵的誕生。當時日本人將其稱為”龍麵”,意為龍(中國人)吃的麵。

而拉麵這個名詞首次出現是在大正年代,一九一八年時,據說最早的出現地是橫濱。首先流行吃拉麵的是東京人。最早的拉麵屋,就是明治43年在東京淺草的來來軒,這家店把日本傅統的湯頭—柴魚、昆布高湯、混入豬骨或雞骨高湯,而成為東京風味的醬油拉麵,就是從此開始。

後來經過日本人不斷地研究和再創造,拉麵不但被日本人發揚光大,其影響力更擴展到全世界。許多中國日本以外國家的人,都認為拉麵是日本的食物,甚至不少中國人也有同樣的想法。

拉麵的三大要素--湯、麵、具

   
         
         
         
         
   

正統的拉麵不是用拉的,而是以手工將麵粉揉成麵糰後碾平,再將麵皮摺疊以刀切成細條。功夫到家的製麵師傳做出來的麵條均勻,寬度和厚度都一樣,當然吃起來也會特別有味。每家拉麵店都會有自己的製麵秘方,這些獨特的配料不僅增加麵條的味道,還有增加韌度的功能。

   
         
         
         
         
   

湯頭是拉麵的靈魂,許多拉麵店都因湯頭而聞名。拉麵有兩種主要的湯頭,一是豬骨湯(又稱大骨湯),一為雞骨湯。豬骨湯至少要熬二十四小時以上,將骨髓和膠質熬進湯中,待湯呈現淺淺的乳白色,散發淡淡的奶香味時才算合格。許多店家不惜以幾十塊豬骨熬製成一小碗的高湯,滋味香濃,常常都需預定才吃得到。熬製雞骨湯則較省事,四個鐘頭以上就可以。豬骨湯味道較重,田舍風、鹽味等口味偏重的拉麵均以其為湯底;雞骨湯味道則較清淡,適合做為正油等味道較淡的拉麵湯底。

   
         
         
         
         
   

具即配料叉燒、筍乾和青菜是拉麵不可缺少的配料,看似簡單,處理過程可不容易。將五花肉捆綁成像豬腳的形狀,再經過蒸、煮滷的程序,原本油脂和瘦肉分明的五花肉融合在一起,變得更均勻,又滑又嫩。筍絲和青菜也都是經過細心挑選,纖維細緻又新鮮。

具備了上述幾項拉麵最基本的原料之後,要想做出一碗口感和美味兼具的拉麵還得費一番功夫。先將青菜炒熟,高湯倒入鍋,湯頭因此添加了幾分青菜的香味;將湯與青菜分離後,事先煮熟的拉麵再置入湯裡;將拉麵與湯攪拌均勻,鋪上青菜、叉燒、筍乾等配料,經過如此繁複的手續,一碗拉麵才算真正完成。

   
         
         
         
         
   
日式拉麵的吃法

為什麼日本人吃拉麵會怎麼大聲呢?很多人以為這表示日本人吃到好吃的拉麵。事實上,這是吃拉麵的最佳吃法!日本人吃麵不會喝完湯,反而會搭配小菜或白飯,為了要將湯送入囗中,所以用力將麵連湯汁一起吸上來。

   
     

拉麵

 
一家飯館中正在製作拉麵的制面師
 
拉過幾次的麵條
 
拉好準備下鍋的麵條

拉麵,或稱手拉麵抻麵,做法是將揉好的團拉長,摺疊,再拉長,反覆若干次,直到麵條足夠細為止。優秀的師傅能將麵條拉得又細又長,口感勁道十足。


 

起源[編輯]

這種做法起源於中國,可以追溯到1504年的明朝,明朝人宋詡在其著作《宋氏養生部》中就描述了這種做麵條的方法。煮熟的拉麵常配以上湯——牛肉湯或羊肉湯——食用,也可以與肉和蔬菜同炒。

演變[編輯]

中國[編輯]

 
於上海的清真蘭州拉麵店,標榜西北風味。

比較著名的拉麵是蘭州拉麵山西刀削麵,而到現在全中國各地都有蘭州拉麵店,售賣依各地師傅所做的蘭州拉麵、山西刀削麵等麵食,當中有不少係由回族人維吾爾族人穆斯林於全中國廣泛開設的清真化拉麵店,以不用豬入饌見稱。

另外上海撈麵與廣東撈麵,則是拉麵的另一種變體。

中亞[編輯]

中亞的拉麵一般比較粗,類似於新疆拉條,是陝西甘肅兩省拉麵的變體。有拌面、湯麵和炒麵。

日本[編輯]

日本拉麵自中國引進之後,由於日本地形的關係呈現自己個別地區不同的發展特色,麵條不再拉而是切成的,有醬油拉麵、豚骨拉麵、海鮮拉麵、味噌拉麵等。

韓國[編輯]

美國[編輯]

大部分是亞裔移民把拉麵文化帶進去美國的。

澳大利亞[編輯]

大部分是亞裔移民把拉麵文化帶進去澳洲的。

相關圖片[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欲蓋彌章

解釋】 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用法】 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 1. 孫中山《宣布粵變顛末表示統一意見宣言》:“稱大總統如故,可證其~已。”2. 事實上,欲蓋彌彰的上半身比裸露下半身更加色情。
  【典 故】
春秋時,魯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國大夫黑肱,背離邾國而投靠魯國,他的封地濫(今山東滕州東南)隨之而併入魯國的版圖。 (魯國在今山東南部,曲阜是當時的首都;邾國是與魯國接壤的一個小國,故城在今山東鄒城東南。)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記下了這段歷史:“冬,黑肱以濫來奔。”
《春秋》的文筆,過去一般文人都認為它是最簡練的,敘事和評論、貶責和褒揚,措詞用句,都很嚴謹而恰合分寸。 《左傳》闡述《春秋》說:黑肱並非高貴人物,按《春秋》的編寫原則,本可不必記載,更不必寫出名字。但是因為國土有變動,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記上一筆了。 (“賤而書名,重地故也。”)《左傳》還發表議論道:“這樣看來,一個以封地叛國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會因此而出名,而且會因此而使他的叛國罪名永遠無法掩蓋,是故君子動則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個美名而無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惡名要想掩蓋也掩蓋不了),懲不義也。”
清代學者​​顧炎武對於上述《左傳》的議論加以補充道:“或欲蓋而名彰,如趙盾偽出奔,崔杼殺太史,將以蓋弒君之惡,而其惡益著焉。 ”(參看“董狐之筆”。崔杼,齊國大夫,他謀殺了齊莊公,卻叫負責記載歷史的“太史”,把齊莊公之死寫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處死了。但是繼任的史官仍然只記“崔杼弒君”的事實。崔杼一連殺了三個史官,他的弒君之罪不但隱瞞不了,反而愈鬧愈大,罪行愈顯著了)顧炎武舉了趙盾和崔杼殺害了國君而不承認的人為例,說是“蓋弒君之惡,而其惡益著”,和上述“欲蓋而名彰”意思一樣。
《申鑒·時事》也有與此類似說法:“或欲顯而不得,或欲隱而名彰”。
“欲蓋而名彰”後來一般都作“欲蓋彌彰”。彌,更加;彰,顯著。企圖掩蓋事實真相,結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

 

【釋義】


彌:更加。彰:也作“章”,明顯。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企圖掩蓋真相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


【用法】


形容那些想將自己的不當言論或錯誤行為掩飾起來,結果卻適得其反的做法。


【出處】


這則成語出自《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彌彰。”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掌握著齊國的軍政大權。後來他去吊唁齊國棠邑大夫棠公,迷戀上瞭棠公的妻子棠薑,便不顧眾人勸阻,娶其為妻。齊莊公很好色,他

 

明知棠薑已改嫁崔杼,仍和她私通。崔杼知道後,便借口有病不上朝。莊公乘探視崔杼之機私會棠薑。崔杼便設計將他殺瞭,並立景公為齊國國君,自己當上

 

瞭丞相。齊國負責撰寫國史的人比較正直。他不顧崔杼多次暗示,以一個歷史傢的角度,據實記述,寫道:“崔杼殺瞭他的君主。”這可是十惡不赦之罪,會被

 

天下人所恥笑。崔杼一看,當然惱怒萬分,心想你不筆下留情,我也不給你活路。於是,就殺瞭那個史官。誰知繼任的史官同樣如此,秉筆直書。崔杼又想,

 

既然殺一個不能堵住你們的嘴,又何妨再殺一個,就不信你們不怕。他把這個史官也殺瞭。可是第三任史官仍堅持原則,崔杼也知道殺人解決不瞭問題,只好

 

就此作罷。後代閱讀歷史的人看到這一節時,都說,崔杼想使自己的醜事得以掩蓋,但實際結果卻適得其反,這真是欲蓋彌彰。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