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秦晋之好”的由来

来源:华夏历史 作者:一元一

(图)秦晋之好
秦晋两国间的相互嫁娶由来已久,所以称作“秦晋之好”。相比之下秦国的女子大概比较漂亮,所以王勃《采莲赋》说:“吴娃越艳,郑婉秦妍”。秦女嫁给晋人,也闹出过笑话,《文心雕龙》中说:“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跟班的比新娘子漂亮,晋人看上了跟班的。不过历史上说的“秦晋之好”,大多是政治婚姻,其中充满了阴谋和算计。晋献公以庶母齐姜为夫人,生了个女儿叫伯姬,她在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

 

晋献公死后太子奚齐被刺死在灵堂上。接着九岁新君卓子又被里克、邳郑等人摔死在宫中。

逃亡在梁国的晋献公之子夷吾,听说晋献公已亡,而里克杀奚齐、卓子等,大哥重耳还不想回国,就一边许诺里克做国相,一边请求姐夫秦穆公出兵助自己返国继位。秦穆公见夷吾的无德无能对秦国有利,即命公孙枝率三百辆兵车,送夷吾回晋国成为了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后,便毁约不肯给秦河西五城了,秦穆公非常恼怒。然后晋国遭遇了一场特大旱灾,境内大片田地几乎颗粒无收。晋惠公只好厚脸皮派大夫庆郑向秦国乞求购买粮食,秦穆公很大度地答应卖粮给晋国解救饥荒。但第二年秦国渭河流域遭遇罕见大旱灾,也发生全国性饥荒。而风调雨顺的晋国,庄稼大获丰收。秦穆公便遣使臣泠至向晋国借粮救荒。不料晋惠公却幸灾乐祸,并拒绝卖给秦国粮食。

于是气愤不过的秦穆公同宰相百里奚亲率兵马攻打晋国来了。秦军兵马虽少,但群情激愤,晋军则背恩将仇报的恶名,军心涣散连吃败仗。结果在韩原决战中,秦军把晋惠公也俘虏了。

接下来秦穆公夫人伯姬发挥了作用,她让人在后花园里垒一高台,台下堆积干柴,带着太子、公子与女儿穿上素衣以自焚胁迫秦穆公释放弟弟晋惠公回国。秦穆公也并不想杀他,但放他的条件是晋国割让河西五城,并把太子圉留在秦国做人质。

接下来秦穆公想要让做人质的晋太子圉回晋做国君,便继续实行“秦晋之好”的政策,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太子圉,还把河东地区的土地归还晋国。五年后,太子圉听说其父病重,生怕被人抢走君位,便私下跟妻子怀嬴商量一同逃回晋国。怀嬴表示:不敢跟太子圉逃走,也不敢向人泄露此事。于是,太子圉扔下怀嬴逃回了晋国。晋惠公病故后,太子圉继承君位,成了晋怀公。晋怀公一上台,却是宣布与秦国断绝来往。气得秦穆公大骂这个亲上加亲,又忘恩负义的女婿。

于是秦国大将公孙枝迎接重耳入秦。秦穆公又把怀嬴送给了重耳!这样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晋惠公和晋文公两人的姐夫,又是晋惠公儿子晋怀公的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晋文公的岳父。

秦穆公东向扩张的目的侵犯了晋国利益,继晋文公称霸之后,秦穆公的亲外孙晋襄公,便率军在崤山伏击并大败秦军。已是晋国太夫人的穆公之女文嬴,向儿子讲情才放回了几个被俘将领。弄得晋将先轸因之大怒,“不顾而唾”。

春秋战国多战事,但“春秋无义战”,“秦晋之好”也一样,未必见得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

 

秦晋之好意思是: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现泛指两家联姻。

名称:秦晋之好 拼音:qín jìn zhī hǎo
出处:元 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释义: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近义词: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词:反目成仇
用法:中性 宾语 结构:偏正式
例句: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秦晋之好 - 简介

1921年冬,梅兰芳与福芝芳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 ( qín jìn zhī hǎo )
解 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 处:元·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兼容。”
用 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示 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6回:“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
近义词: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词:反目成仇
灯 谜:陕西山西结交情
秦晋之好 - 来历

春秋战国时期 地图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期间,中国各民族以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争斗和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秦晋之好”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华夏族内部联姻,更反映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广泛交流与融合。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习俗,因而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被称之为“秦戎”、“狄秦”等。但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秦晋之好 - 典故
一种:中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又一种:书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还有一种:秦穆公与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个明君,两人都很有传奇色彩。晋文公重耳应该不叫重耳,而应该叫重目,因为他的眼睛有2个瞳孔,和舜帝一样。秦穆公把自己女儿嫁给重耳,帮助他复国,当时两国关系好的很!所以后来亲家叫“秦晋之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k 的頭像
    kk

    sun fellow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