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状元
中文名称
繁体 狀元
简体 状元
注音符号 ㄓㄨㄤˋ ㄩㄢˊ
汉语拼音 zhuàng yuán
越南文名称 (?)
国语字 Trạng nguyên
喃字 狀元
状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文科的是文状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中国乃至东亚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1]

简介[编辑]

状元这名称跟榜眼、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称呼。在公家正式发布的“金榜”之上,只会称状元为“一甲第一名”。榜眼则“一甲第二名”,探花是“一甲第三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中国现存最早的状元卷《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
中国史上很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很多都是进士出身,却多半不是状元。在理论上,状元应是在殿试中考对策表现最出色的,但很多时候并非如此。宋代以后,定殿试名次的权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谁是状元,却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内容作准则。历史上经常有因为考生的外貌、本名、籍贯等等因素改变金榜的排名。清朝皇帝更习惯以试卷的书法优劣定出高下,对策的内容反而成为了其次。(参看以名取人)
受到传奇与小说的影响,民间通常认为只要考上了状元,就会迎娶公主成为驸马,实际上,既是状元又是驸马的只有一人,就是唐朝会昌二年的状元郑颢。
如今,中国大陆会称在高等学校招考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学生为高考状元。香港亦有称中学会考九科优等或十科优等者为“九优状元”或“十优状元”。在台湾也会称公务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或是大学指定科目考试、学科能力测验、四技二专统一入学测验、国中基测等测验之榜首为状元。
现今媒体,亦将职业运动联盟选手选秀会第一轮第一顺位被挑中的球员称之为“选秀状元”,如中华职棒新人选秀状元。
中国历代状元、普通进士统计表[编辑]

主条目:中国状元列表
朝代 开科次数 状元、普通进士人数 备注
隋朝 7
(普通进士) 隋代国祚短暂,推行科举考试取得进士资格之制度,此为可稽文字资料的隋朝进士
唐朝 263 148 唐开科次数一说270
五代十国 47 24
宋朝 118 118 据朱希召的《宋历科状元录》
辽朝 57 56
西夏 不详 1
金朝 41 39
元朝 16 32 按汉人(南人)、蒙古色目人分列左、右榜,固每科放2名状元
明朝 90 90 不含崇祯十五年壬午科恩赐史惇榜
大西国 1 1
清朝 112 114
太平天国 不详 15
合计 745 638
轶闻[编辑]

《唐摭言》卷三记载郑合敬状元及第后,跑去平康里嫖妓:“郑合敬先辈及第后,宿平康里……”[2]。
清咸丰六年,翁同龢与孙毓汶两人最有希望作状元。传说两家本来友好,孙毓汶父孙瑞珍在殿试前一晚宴请翁同龢,之后留翁住宿一宵。翁睡觉时门外竟然炮竹大作,持续至天亮。翌日殿试,翁同龢全靠人参提神,最后仍然取得状元,孙毓汶只得第二名榜眼。
状元驸马[编辑]
主条目:郑颢
中国唯一的状元驸马是唐武宗会昌三年(842年)壬戌科状元郑颢。唐宣宗为万寿公主招婿,宰相白敏中荐举状元郑颢,使他成为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虽然成为中国历史中的唯一,郑颢却以此[3]深恨白敏中,欲除之而后快。
父子状元[编辑]
父子状元是指父子同为状元。中国科举考试中,状元不多,父子状元更罕见。宋代的梁灏和梁固父子为最知名的父子状元。因明冯惟敏的杂剧《不伏老》和《三字经》中“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而使梁氏父子广为人知。
而实际上,除了梁灏和梁固父子外,父子状元还有[4]:
唐代的归仁泽(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和归黯(昭宗景福元年,892年)。
宋代的张去华(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和张师德(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宋代的安德裕(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和安守亮(开宝五年, 972年)。
宋代的许将(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和许安世(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
以名取人[编辑]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殿试前,朱元璋梦见宫中有一巨钉。阅卷时发现有贡士名为“丁显”,正应梦境,于是授以状元。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试,原定状元为孙曰恭。明成祖以“曰恭”并在一起为暴,不吉;点另一贡士“邢宽”为状元,取意“刑宽”。
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原定状元为江苏人王国均。因王国均与“亡国君”同音,不吉,反被贬至三甲。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殿试(科举系统最后一次考试),原定第一名是广东人朱汝珍。传说慈禧因为广东人特爱造反(太平天国洪秀全、戊戌政变康有为及梁启超、革命党人孙中山皆广东人),加上慈禧对与珍妃相同的“珍”字不悦,而当时又适逢旱灾,“春霖”、“肃宁”都有好意头,于是改以直隶肃宁人刘春霖为状元,朱汝珍只得榜眼。另说一度欲取谭延闿为状元,但因与戊戌政变中斩首的戊戌六君子的谭复生同为谭姓,为太后所忌,故而舍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亡率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系中国古代经典《道德经》第80章的部分内容,全章内容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原文无句读)。


中国道教太极图(阴阳互动)

人与人之间至死不互相来往。
语境释义[编辑]

 

《道德经》作者老子的仙像--神话仙人太上老君化身


对于一个疆土较小、国民较少的国家来说,要努力通过以道德文化建设为主,使国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使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达到高度统一。让国民忘记互相倾扎、争斗和战争,就算有武器也没有人会用它去伤害别人,就算有士兵也不会去行军打仗;让国民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不要轻意为了暂时的利益就不顾生命危险而往死地;要努力使国民饮食温饱、衣着得体美丽、风俗人情快乐高雅、居住地方安全宽敞、身体状况自然健康,这样国民就会恢复朴实、纯正、勤劳、友爱的自然本性,在和谐社会中,国民会认为自己过着健康、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会象爱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管理的这样好,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和谐并得到最大满足,相邻的国家就算很近,国民虽然友好往来,但是从来不会想着要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9a68bb01008jv8.html
现实影响[编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于现实生活中常被断章取义,即取其字面直观含义而弃其整体逻辑环境,由此而生消极面并遭致批判。
哲学及宗教意义[编辑]

通观“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治国思想,远离现实。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日益走向融合,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子的治国理念缺乏现实基础。
政治意义[编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映出在老子思想中,国家政通人和的理想局面。
为求壮大声势一味融合,更易形成内部对立,比较之下少数人的特权建立在多数人的辛劳上,国家虽是壮大,人民却充满更多不满。现代国家当中最快乐的国家,反而都贴近老子所形容的小国方式,由此可见鼓吹大国融合才是过于理想化而看不清现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uXue86.Com - 成障语大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是什么意思?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zhǎng tā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解释〗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成语出处]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例句] 〖示例〗倒塔鬼爆跳如雷道:“你只~。” ★《何典》第十回
百科解释如下:
【词 目】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读 音】zhǎng tā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
  【释 义】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出 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示 例】1、你要对自己有信心,此次冠军定然非你莫属,切不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2、倒塔鬼爆跳如雷道:“你只~。” ★《何典》第十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奥斯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奥斯卡是一个西欧男性名字。最常见的英文拼法为Oscar。奥斯卡在盖尔语支里意思是“爱鹿者”,也是爱尔兰神话的一位人物。在古英语里意思是“神的矛”。在北约音标字母里代表字母“O”。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Oscars)
名人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英国作家。
奥斯卡·闵可夫斯基(Oscar Minkowski,1858–1931),德国医学家。
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1974),德意志商人,二战时期的国际义人。
奥斯卡·路易吉·斯卡尔法罗(Oscar Luigi Scalfaro),意大利二战后第9任总统。
奥斯卡·乌斯塔里(Oscar Alfredo Ustari),阿根廷足球运动员。
奥斯卡·佩雷罗·西奥(Óscar Pereiro Sío),西班牙自行车运动员。
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德国照相机设计家。
奥斯卡·贝尔赫(Óscar José Rafael Berger Perdomo),危地马拉总统。
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Óscar Rafael de Jesús Arias Sánchez),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总统。
奥斯卡一世(Oscar I),瑞典和挪威的一位国王。
奥斯卡尔·托尔普(Oscar Fredrik Torp),挪威政治家。
萧润邦(Oscar Siu),香港艺人。
奥斯卡·多斯桑托斯·埃姆博阿巴·儒尼奥尔(Oscar dos Santos Emboaba Júnior),巴西足球运动员。
军事
奥斯卡级潜艇(Oscar Class Submarine),苏俄核动力飞航导弹潜艇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奥斯卡金像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Award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六十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会场
主办单位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1]
地点 美国洛杉矶好莱坞杜比剧院(2002年起)
国家或地区 美国
首次颁发 1929年5月16日
官方网站
学院奖(英语:Academy Award),全名学院功绩奖(Academy Award of Merit),通称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奖或奥斯卡(The Oscars;2013年2月20日起成为正式名称[2]),是每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组织与颁发[3],旨在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奖项,不仅是美国电影业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动,也倍受世界瞩目。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须得到邀请,并没有向公众发行与会门票,因此能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本身就是一种电影界身份的象征。奥斯卡奖自1929年设立以来每年都在加州洛杉矶举行颁奖典礼,而自2002年第75届开始,洛杉矶好莱坞的杜比剧院成为颁奖典礼永久举行地。
首届学院奖颁奖典礼于1929年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酒店举行,奖励的是1927-28年间的电影成就。之后每年颁发的奖项偶有变更。如今的学院奖有20多个不同的奖项,囊括了各种电影类型。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项,其每年的颁奖典礼都会在超过100个国家进行电视直播。学院奖也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媒体奖项,其在美国电影界的地位与针对音乐的格莱美奖、针对电视的艾美奖、针对戏剧的托尼奖相当,而这些奖也都是以学院奖为榜样而建立的。

奥斯卡金像[编辑]

设计制作[编辑]
迈克尔梅电影公司的艺术总监塞德里克·吉邦斯(Cedric Gibbons)负责设计了这个现在世界知名的小金人:一个手持宝剑站立在电影胶片卷轴上的骑士。胶片卷轴上的5根辐条代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最初的5个分支:演员、编剧、导演、制片与技术人员。吉邦斯的助手弗雷德里克·霍普设计了黑色大理石的基座。来自洛杉矶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George Stanley)完成了石膏雕像。
目前,雕像高13.5英寸(早期为10.25英寸),重8.5磅(早期为6.75磅)。雕像起初是由青铜镀金制作,二战期间,由于资源匮乏,曾暂时改用石膏制作,战后才补发镀金雕像。目前,小金人是由锡锑铜合金磨光后,镀10K金箔,再经过精磨,镀24K金箔,最后在外层涂上发光漆而制成的。
名称由来[编辑]
奥斯卡小金人最早曾被称作“学院奖雕像”、“金奖杯”等,但奥斯卡这一名称却更为常用,而这一名称的由来,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学院的首席秘书玛格丽特·赫丽克女士在看见小金人后惊异的说:“这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4][5],但也有人[谁?]认为奥斯卡是贝蒂·戴维斯的第一任丈夫的名字。
这之后,学会内的人员都开始以奥斯卡来作为小金人的昵称。1934年的第六届颁奖典礼后,好莱坞的专栏作家西德尼·斯科尔斯基(Sidney Skolsky)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了奥斯卡这个称谓。1939年,学会最终认可了奥斯卡这个名字,并且开始正式的使用它。比如学院奖的官方网站的域名便是“oscar.com”(现在最新的域名是"oscar.go.com")。至今,“奥斯卡”与“学院奖”两个名称都还在使用。
评审委员与影片提名[编辑]

奥斯卡评审委员即学院会员资格的获得,必须先经过所在分会两名以上会员提名或学院邀请产生。学院不公布其所属会员的名单,但一般媒体对获邀请的知名导演演员均有报道。
学院对获奖影片的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是前一年1月1日到12月31日间在洛杉矶地区的影院首映,并连续放映不少于7天的影片。此外对影片长度、胶片规格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具体奖项的提名只能由相关分会的成员提出,如演员会员只能提名最佳演员的奖项。在提名后的投票时,则所有会员均可以对所有奖项投票。
历史[编辑]

 

得奖的加里·库珀和琼·芳登,1942年奥斯卡颁奖礼
1927年5月4日,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由与会者提议发起,并于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举行第一次授奖典礼。当时参会的人约270人[6]。第一个奥斯卡金像奖颁发给了埃米尔·杰林斯(Emil Jannings),他获得了第一届奥斯卡最佳演员奖。
最初的颁奖典礼不像现在这样充满着悬念,获奖者在事前就已经得知。1940年,学院改变了这一做法,来宾将不再提前知道获奖的结果,而改在颁奖典礼会上通过打开密封的信封来知道获奖者。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奥斯卡奖从颁发的最初开始,就受到了电影业及大众的高度关注,传媒也积极参加转播。在第二届典礼上,洛杉矶电台进行了一小时的实时现场转播。从此,每年的颁奖会都有媒体进行相应报道。
前十五届,颁奖典礼都是在酒店以宴会的方式进行,但后来由于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颁奖只好改在剧院进行。并先后在中国大剧院、洛杉矶神圣大礼堂(Los Angeles Shrine Auditorium)、梅尔罗斯街剧院(Melrose Avenue theater)、潘太及斯剧院(Pantages Theater)、桑塔莫尼卡公民大礼堂 (Santa Monica Civic Auditorium)、洛杉矶音乐中心(The Music Center of Los Angeles County)等处举行。由2002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柯达剧院成为奥斯卡第一个永久固定颁奖地点。
学院奖颁奖会每年都将按照事先的安排如期举行,在其历史上仅有三次因为特殊的原因被推迟:第一次是在1938年,当时的洛杉矶大水灾使颁奖典礼推迟了一周举行;第二次是在1968年,当时学院奖的日程安排与著名的人权运动者马丁·路德·金的葬礼发生了冲突,故颁奖典礼延期举行;最后一次是在1981年,因有人试图暗杀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而导致颁奖典礼推迟24小时举行。
金像奖电影[编辑]

注:只供可观看电影类别,最后是动画
届 影片 电影
86 《自由之心》 《药命俱乐部》、《地心引力》、《大亨小传》、《云端情人》、《蓝色茉莉》、《冰雪奇缘》
85 《亚果出任务》 《林肯》、《派特的幸福剧本》、《少年Pi的奇幻漂流》、《决杀令》、《悲惨世界》、《007:空降危机》、《安娜·卡列尼娜》、《勇敢传说》
奖项[编辑]

当前奖项[编辑]
最佳影片奖:1928年至今
最佳导演奖:1928年至今
最佳男主角奖:1928年至今
最佳女主角奖:1928年至今
最佳男配角奖:1936年至今
最佳女配角奖:1936年至今
最佳原创剧本奖:1940年至今
最佳改编剧本奖:1928年至今
最佳艺术指导奖:1928年至今
最佳摄影奖:1928年至今
最佳视觉效果奖:1963年至今
最佳剪辑奖:1935年至今
最佳原创音乐奖:1934年至今
最佳原创歌曲奖:1934年至今
最佳混音奖(Sound/Sound Mixing):1930年至今
最佳音效剪辑奖:1963年至今
最佳服装设计奖:1948年至今
最佳化妆奖:1981年至今
最佳动画长片奖:2001年至今
最佳动画短片奖:1931年至今
最佳实景短片奖(Live Action Short Film)
最佳纪录长片奖:1942年至今
最佳纪录短片奖(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1941年至今
最佳外语片奖:1957年至今
在奥斯卡金像奖最初的两年间,最佳导演奖被分为两个类别(戏剧和喜剧),最佳原创音乐奖也亦曾被分为两个类别(戏剧和喜剧/音乐剧)。自1930年代至1960年代间,艺术指导、摄影和服装设计也被分为两个类别(黑白电影和彩色电影)。最佳视觉效果奖前期名为最佳特技效果奖(Special Effects),其中特技效果还分视觉类(摄影类)特效和听觉类(音效类)特效两部分。
最佳原创音乐奖是学院奖历史上变动最多的,曾按不同类型片分开颁奖(如音乐剧类和正剧/喜剧类分开,或正剧类和喜剧/音乐剧类分开),也曾按不同创作来源分开颁奖(原创配乐与改编配乐分开),还曾按曲目有无人声演唱分开颁奖(歌曲类音乐和背景配乐分开,但歌曲类又与原创歌曲奖保持区别)等等。
另外一个称为“最佳原创音乐剧”的奖项仍然存在于演艺学院的正式规则手册内并未取消。但由于多年来缺乏候选电影,因此自1984年起就没有再颁发过。
特别奖项[编辑]
终身成就奖——1928年至今,更多直译为荣誉奖
俄文·撒尔伯格纪念奖——1938年至今
吉恩·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The 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1956年至今,又译简·赫尔索特人道精神奖
特别成就奖(视觉效果和音响)(Academy 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1972年至今
科技成果奖(Academy Award, Scientific or Technical)——1931年至今,更多直译为科技奖
戈登·E·索耶奖(Gordon E. Sawyer Award)
历史上的奖项[编辑]
青少年奖:1934年至1960年
戈登·E.索耶奖(Gordon E. Sawyer Award)
最佳助理导演奖(Best Assistant Director):1933年至1937年
最佳喜剧导演奖(Comedy Direction):仅1928年
最佳舞蹈指导奖(Best Dance Direction):1935年至1937年
最佳工程效果奖(Engineering Effects):仅1928年
最佳彩色短片奖(Best Short Film - Color):1936年至1937年
两本实景短片奖(Best Short Film - Live Action - 2 Reels):1936年至1956年
最佳奇幻短片奖(Best Short Film - Novelty):1932年至1935年
最佳剧情奖(Best Story):1928年至1956年
最佳默片字幕对白奖(Best Title Writing):仅1928年
最佳杰出艺术作品奖(Uniqu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仅1928年
批评[编辑]

奥斯卡被认识是政治正确的娱乐。奥斯卡的主旨是怀旧。母题则在于强调传统的家庭价值观。
会员终身制和老龄化是电影学院面临的两大问题。在学院成员和电影工作者之间(被提名者)至少相差一代人。而在学院成员和普通电影观众之间则至少相差两代人。学院会员的偏见最多的体现在获最佳影片的电影类型中,即节奏温婉、表现高尚主题,符合中产阶级审美趣味,反映主流文化,对于涉及敏感话题或大胆试验性质的影片者均不予考虑。
形式各异的怪异行为已成为男女奥斯卡奖得主的表演的共同特征。如嫩脸扮老相;表演一个行为怪异的人,一个天才或者甚至一个疯子;饰演一位基于现实人物改编的英雄角色;假装有很重的口音等。
评委们,就像普通的常看电影的人们一样,倾向于以主题来评判一部电影的优劣。除了体裁和主题要符合奥斯卡评委的口味外,大多数奥斯卡获奖影片或题名影片都以宏大的视觉风格及伪实时的画面来炫耀电影华而不实的制作价值,这一切都体现在影片庞大的制作预算和机场的拍摄周期中。除少数作品外,这些电影都是高预算、大规模豪华制作从第一部最佳影片《翼》到《乱世佳人》一直到《泰坦尼克号》,都是如此。
国际化[编辑]

绝大多数最佳影片是在美国以外拍摄的,这说明了电影制作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也模糊了所谓好莱坞电影的定义。事实上,1999年的《美国丽人》是自1976年之后23年里唯一在好莱坞完成全部拍摄的最佳影片。
英国人每年获得的奥斯卡提名比例大约是50%。曾有记者煞有介事地声称:“美国帮助英国赢了二战,但不应该帮助他们赢“我们的奥斯卡””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评价英国演员时说:“一想起英国演员我就胆战心惊。我们美国演员跟他们比起来简直就是一群懒鬼,他们个个能把莎士比亚倒背如流。”英国演员在奥斯卡表演奖项中始终表现突出,有胜过影片奖项。奥斯卡和英国演员之间其实双赢关系,奥斯卡使演员成为国际明星,演员反过来以自身的演技证明奥斯卡不愧是一个识英雄重英雄的一流电影奖。
意义[编辑]

电影艺人们把获得奥斯卡奖作为莫大的荣誉,从同行那里获得的最高赞美,是他们事业的终极目标。正如索菲亚·罗兰曾说:“在我演出《母女情》之前,我是一个戏子;在那之后,我成了一名女演员。不管是好是坏,获奥斯卡奖已经成为选择电影题材的一项重要动力,标准就是那些电影具有‘奥斯卡潜质’。”
拉票行为[编辑]

人们对拉票行为褒贬不一,实际上提名和最终投票结果均因电影公司的广告运动而有失偏颇。然而,那些赞成广告运动的人们声称拉票并不只局限于奥斯卡,就比之更为机密、更具声望的诺贝尔奖也受制于科学家们发起的、广泛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拉票运动。尽管如此,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由电影公司或本人运作,后者由学界同仁组织。
政治[编辑]

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演员和电影的风格总是受到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电影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媒体,统治精英们总能认识到其战略地位。奥斯卡与政治发生最密切关系正是美国50年代麦卡锡主义泛滥的时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即查理·卓别林。而相对而言,纪录片和外语片比主流的美国电影更清晰地显露其政治倾向。如果用一种特殊的规则来审视这类影片,那些获得提名的外国影片都是政治化的。(看似与政治无关的《卧虎藏龙》其实也不能免俗)。无论学院是否喜欢,由于影片本身就是政治的传媒,奥斯卡与政治永远不可能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故事 白駒過隙

作者﹕一鬥


 

人的生命太短暫,莊子說:“在天地間,人的生命就像白色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一躍而過。”

但是要是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再長壽也是枉然。蘇軾說:“ 曾經有三個老人相遇,問他們的年齡。一人說:‘我記不清我的年齡了,但記得少年時和盤古是好朋友。’一人說:‘海水變成桑田時,我就放下一個籌碼,現在我 的籌碼已經堆滿十間屋子了。’一人說:‘我吃蟠桃時,把桃核扔在崑崙山下,現在桃核已經和崑崙山一樣高了。’以我來看,這三人和蜉蝣朝菌(都只能活幾個時 辰)也沒有什麼區別。”

“白駒過隙” 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出自《莊子﹒知北遊》和《蘇軾集﹒志林五十五條﹒異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太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太公(?-前197年),中國初時期沛郡豐邑(今中國江蘇省豐縣)人,是漢朝建立者劉邦的父親。

 

生平

劉太公於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前,一直居於沛縣。前206年楚漢相爭起,沛縣為西楚控制,劉邦派人迎接太公,但為項羽派兵所阻。前205年,漢軍先是攻陷西楚都城彭城(今中國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之後楚軍反攻,漢軍大敗,太公遂與劉邦之妻呂雉一同被楚軍所擒,被西楚當做人質。

前203年,楚漢持續對峙,項羽把太公放到一個很高的砧板上面,威脅劉邦若不投降就煮了太公,未料劉邦覆曰:「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我和你項羽一起接受楚懷王的命令,結拜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一定要煮你老爸,也請分我一碗湯!)項羽大怒,就要把太公殺掉,因項伯的勸阻,太公始能倖免。同年後不久,形勢於楚軍漸漸不利,項羽就把太公與呂雉送還劉邦,以換取停戰,史稱鴻溝和約

劉邦滅楚稱帝後,本來五天朝見太公一次,好像平常人家父子間的禮節一般。但後來管家告訴太公:天無二日,太公雖貴為皇帝之父,實為人臣,不能讓皇帝對他拜見。後來劉邦再來拜見,太公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劉邦大驚,知道原因後就尊太公為太上皇。太公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未曾為人君後來成為太上皇者,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正史有關太公於劉邦發跡前和被尊為太上皇之後的記載極缺乏,晉代小說式文獻《西京雜記》有則故事說道太公當上太上皇以後移居長安深宮一直悶悶不樂。劉邦詢問的結果才知道太公「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餘。鬥雞蹴踘。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高祖乃作新豐(新豐城),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

前197年,太公在櫟陽宮去世,後來葬於萬年(今中國陝西省臨潼區北)。

有關其名

史載太公之妻被稱為劉媼,按「太公」與「媼」分別是對男性及女性老人的尊稱,有文獻認為劉太公本名為劉煓,字執嘉;或是記載其本名即為劉執嘉,亦有文獻稱其妻劉媼本名為「王含始」,其父名劉仁。

子女

  • 宣夫人,女兒,高祖稱帝後追尊為宣夫人,名字及生平家庭皆不詳。
  • 劉邦,三子,即漢高祖,漢朝開國皇帝。
  • 劉交,四子,字,即楚元王。兄弟四人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位。

 

項羽與劉邦:"分一杯羹"之後(圖)  
 
 

 

巨鹿之戰

 

    司馬遷用他那如椽巨筆創作了《史記》,在生動詳盡敘述歷史事件、描摹 歷史人物時,也用高度凝練的筆法創作了沿用至今的成語。這些成語本身就是歷史,“分一杯羹”就是其中之一。兩個關鍵人物項羽和劉邦在“分一杯羹”之後,一 個唱著《垓下歌》黯然出局,在波濤滾滾的江岸自刎;一個掃盡障礙,唱著《大風歌》成了漢朝威儀四海的開國皇帝。

    項羽、劉邦是結拜 兄弟,秦王暴政,群雄四起,他們審時度勢摩拳擦掌,但歷史和命運只能在他們中間選擇一個。一天,這對兄弟站在路邊,看秦始皇浩浩蕩蕩威風八面出遊。項羽出 身貴族力能扛鼎,指著秦始皇説“我將來要取代他”。劉邦淡然一笑:“大丈夫本來就該如此。”被省略的主語其實是劉邦自己。項羽的率真和劉邦的多謀在他們還 沒有出道時就讓各自的命運有了指向。當兩軍對壘在滎陽時,楚漢爭戰差不多已見分曉。《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大罵劉邦不義,最後把劉父 縛在城上,對劉邦説:“如果再不退兵,就把你爹煮了。”劉邦開口道:“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傻臉了。 一個人連爹都不要了,你還能奈他何。其實,是項羽健忘,他忘了在前不久那場戰役中,劉邦被他打得落荒而逃時,為全力逃脫,竟然“推墮孝惠、魯元(劉邦的一 雙兒女)車下”。兒女比父母連心,劉邦卻義無反顧。為了至高無上的人生目標,劉邦在和項羽的博弈中早就抱定了志在必得的信心,親情不過是其中的籌碼。

    項 羽是一位超群的軍事統帥,戰場是展現他卓絕天才和藝術人生的“舞臺”。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為漢高祖進入咸陽推翻秦朝 創造了條件。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所以,蘇洵稱他“有百戰百勝之才”,然而他卻輸了,輸在對方“分我 一杯羹,太皇乃汝翁”的篤定心理防線。輸在自己“做人不夠狠、做神不夠仁”、首鼠兩端、優柔寡斷。他是一個英雄,卻不是劉邦的對手。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夜涼如水,英雄末路的輓歌悲壯淒涼。他的理想他的寶馬他癡情無悔的紅顏,成了歷史最燦爛最慘烈的記憶。

    高 祖登基了,一個嶄新的建立在血腥之上的王朝揭開了嶄新的扉頁。但劉邦是寂寞的,他在屈伸張弛、遊刃有餘的同時,失去了許多。“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 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在一場御駕親徵歸來的慶功宴上,豪飲狂歌,唱著唱著卻滴下淚來。高處不勝寒,皇帝就沒有辛酸了?被他“推墮”車下的一雙兒 女,以及“請分一杯羹”,都是劉邦最不堪的回憶,儘管他在那場豪賭中勝出了。其實,每場戰爭都沒有絕對的勝家,不信問問公正的歷史。

 
來源:大河報
(責任編輯:杜佳)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唇亡齒寒

讀音:ㄔㄨㄣˊ ㄨㄤˊ ㄔˇ ㄏㄢˊ

 

解釋:

嘴唇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關係十分密切。

 

 

典故:

《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白話故事:晉國舉兵攻打號國,但晉軍要開往號國必須通過虞國的國境。於是,晉國的國君獻公用美玉和駿馬,做為禮物,送給虞國, 要求借路。虞王身邊的一位臣子宮子奇勸虞王說:「千萬不能答應他們!虞國和號國就好像嘴唇和牙齒一樣,互相關聯著。嘴唇沒有了,牙齒豈能自保?如果借路去 攻打號國,號國滅亡了,我們虞國也會跟著滅亡。」虞王不聽,接受了晉國的禮物,同意晉軍通過。晉軍攻取了號國之後﹐回國的路上又把虞國也順便滅掉了。虞公 被俘,美玉和駿馬,仍然回到了晉獻公的手裡。

 

成語 唇亡齒寒
近義詞 唇齒相仗,休戚與共
反義詞 不關痛癢
故事> 春秋時代, 虢國連續不斷地在晉國邊境滋事侵擾,惹怒了晉獻公, 他與眾臣商議, 為國家太平計, 決傾力消滅虢國。 此時, 大夫荀息面奏一計:「 虢與鄰國虞是唇亡齒寒, 互相依靠。 要攻滅虢國虢 不如先取道虞,一旦滅掉虢, 反身還或攻下虞, 來個一箭雙雕!」 但獻公對取道于虞, 并沒有相當的把握, 正自彷徨猶豫之時, 荀息又說:「 只要贈與寶石和良駒, 必可滿足虞公貪婪之心。」 然而, 這寶石和良駒正是獻公深愛的, 更加深他難以決斷。 荀息見狀忙說:「 滅掉虢之后, 虞也不能久保, 寶石和良駒只是暫存于虞公那兒罷了!」 獻公終被說服, 派遣使者帶著寶石和駿馬出發。 虞公見到這些寶物, 眼睛不覺為之一亮, 果真答應借道于晉, 但是大臣宮之奇卻極力反對:「 俗語說:‘唇亡齒寒’正是今日虢虞兩國相依關系的寫照, 如虢被滅亡, 虞國也難以自保, 此事甚為重要, 絕不可借道于晉, 請大王仔細考慮。」 但虞公舍不下眼前的寶物, 便一意孤行, 借道給晉。 宮之奇失望之作, 舉家離虞, 以躲避兵亂。 臨走前, 并預測道:「 在這一年里, 虞國必遭滅亡。」 晉軍借道虞國, 大軍長驅直入虢國:「 在這一年里, 虞男必遭滅亡。」 晉軍借道虞國, 大軍長驅直入虢男, 虢國始料未及, 晉國會如此攻擊, 一陣慌亂, 便輕易地敗給晉國。 滅亡虢國後, 晉軍凱旋班師回朝。 虞公為慶賀路經虞國的晉軍, 親自到城外候迎。 此時 虞公身邊待衛很少, 晉軍見有機可乘, 就包圍虞公和少數大臣。 虞公事前毫無防 之心, 所以一點抵抗的能力都沒有, 終遭逮捕。 晉軍緊接著入城, 收回駿馬和寶石。 虞公此時對沒受納宮之奇 「唇亡齒寒」 的忠告, 懊惱萬分, 但為時已晚, 只好眼見國家滅亡而束手無策。
解釋 ◆ 亡: 沒有了。 嘴辱沒有了, 牙齒便會感到寒冷。
◆ 以后的人便根據 「左傳」 上的這段記載, 用 「唇亡齒寒」 這句話, 來說明有著緊密關系的國家或集團之間, 如果其中的一方遭受失敗,另一方也會遭到不幸, 必須互相依靠和支助, 才能生存。
引用 ◆ 《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 虞之表也; 虢亡, 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 唇亡齒寒’者, 其虞虢之謂也。」
例句 ◆ 有 「唇亡齒寒」 互賴關系的國家, 絕不可彼此背離, 否則將同遭覆亡的命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故事:兩袖清風

作者: 
弘毅

「兩袖清風」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為官清廉,除了兩袖清風外一無所有。它源於明代都穆的《都公譚纂》。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二十四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監察御史。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破格提升他為河南、山西巡撫。儘管身居高官,他過的生活非常儉樸,吃住都十分簡單。

明宣宗去世以後,九歲的太子繼位,史稱明英宗。因皇帝年幼,宦官王振專權。他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為「翁父」。于謙看不慣他專擅朝政,從不逢迎他。為此,王振對於謙非常忌恨。

當時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都要賄賂朝中權貴,否則寸步難行。于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蘑菇、絹帕、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孝敬權貴。于謙不這樣做,他甩了甩兩隻寬大的袖管,說:「我就帶兩袖清風!」

回到家裡,于謙就寫了一首題為《入京》七絕詩。他在詩中寫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于謙為官時,看到官場裡普遍存在著妒賢忌才、爭權奪利的現象,令他十分痛心,曾自我期許:「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中國歷代人物系列——名臣篇
【風雲人物】明朝的忠烈大臣──于謙

作者﹕文/阿哲 圖/柚子


 
【大紀元5月7日訊】
于謙是明朝人,他不但使明朝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轉危為安,而且他三十餘年的官場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深受百姓的愛戴。但當時政風敗壞,攀緣附會、貪污納賄的情況十分嚴重,使他這種半神的操守,屢屢遭受打擊。

帶有清風

先是參加科舉考試時,因為不肯給主考官額外的禮數,故招致怨恨,由狀元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幾乎名落孫山。

為官時,他看到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可是官場裡許多人不以國家社稷為重,普遍存在著妒賢忌才、爭權奪利的現象,令他十分的痛心,故曾自我期許:「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那時太監王振權傾朝野,貪贓枉法、作威作福。每逢朝會,晉見王振的人都要奉獻一些金銀財寶,以求得仕途順利。于謙上京奏事,每次都是兩手空空、不帶一物。如果有人勸他即使不帶金銀珠寶,也得帶點土產、做點人情,以免得招來禍患時,他往往揮動兩袖,笑著說:「帶有清風!」

不畏權勢,興利除弊

于 謙相貌英挺、頭腦清晰,每次上朝奏事都是聲音宏亮、有條有理。當時漢王朱高煦在山東叛亂,宣宗御駕親征。高煦兵敗跪於軍前,于謙秉承宣宗之令,以高亢的語 調,歷數高煦的罪狀,高煦渾身戰慄,頓首稱:「臣罪萬死!」宣宗對于謙的表現非常滿意,論功行賞時,賞賜與出生入死的將領相同。

雖然是七品 的小官,但他的優異表現,使宣宗對他另眼相看。明朝設立巡撫時,宣宗欽點于謙為兵部右侍郎,負責巡撫河南、山西兩省,把他一下子從七品直升至三品。于謙不 負眾望,足跡遍歷兩省各地,到處視察政事、興利除弊。這一段期間,他創行平糶條例、義倉、平准倉、惠民藥局,並且無償貸給貧民大量糧食、加築黃河堤岸、允 許百姓直接到衙門申冤等,使兩省百姓的生活,獲得極大的改善。

總之,為了黎民蒼生,于謙不惜得罪權貴,做了許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說他人到哪裡,正義公理就跟到哪裡。

穿盔戴甲,力挽狂瀾
後來,明朝邊防日益吃緊,兵部事務日益繁重。在此緊要關頭,于謙奉命入京,擔任兵部左侍郎一職。

當時蒙古瓦刺軍席捲南下,英宗聽信太監王振的話,御駕親征,結果土木堡一役,明朝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英宗也被俘虜了。消息傳來,人心惶惶,有人主張南逃、有人主張投降。在危急關頭,于謙挺身而出,痛斥主張逃跑或投降的人,並立即調集各路兵馬保衛京城。

瓦刺軍以英宗為人質,要明朝投降,否則就要殺掉英宗。此時又有人主張獻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謙義正詞嚴地質問:「到底國家重要,還是英宗個人的生命重要?」堅持拒絕敵人的最後通牒。

于謙一面調兵遣將,一面加強長城各關口的防守,同時要求嚴懲土木堡戰敗的禍首王振及其黨羽。此舉大快人心,令朝廷上下士氣為之一振。受到他的鼓舞,朝中大臣也逐漸恢復了信心,並以朝中不可一日無君為名,擁立郕王為皇帝。

調集相當的兵馬以後,于謙親自穿上盔甲迎戰敵人,將士們在他的激勵下,決心背水一戰。敵軍的首領也先此次入侵,勢在必得。不料,郕王即位使他的要挾失敗,而于謙的英勇更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在于謙的奮戰不懈之下,瓦刺軍大敗,也先倉皇帶著英宗逃出關外。

明朝獲勝後,論功行賞,于謙功勞最大,但他卻說:「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豈敢邀功!」並將勝利歸功於全體將士。

以莫須有的罪名遇害

于謙對也先的誘降、脅和、反間等各種陰謀詭計,一一予以擊破。瓦剌因屢次失敗,厭戰情緒日益高漲。也先見明朝無機可乘,於是遣使求和,並表示願意歸還英宗。不久,英宗被接回北京。對於英宗的歸來,景帝大傷腦筋,經過一番琢磨,讓他居住在皇城內的南宮。

幾年後,景帝突然病倒。石亨、徐有貞等奸臣見機不可失,於是率領千餘名士兵,撞倒宮門,擁英宗復位。這一場宮廷政變,史稱「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

英 宗復位後,徐有貞等人以「意欲」迎立外藩為帝的罪名,誣判于謙與大學士王文兩人謀逆。審訊時,王文道:「迎立外藩須有金牌、符信,而且遣人必須使用馬牌, 究竟有無此事,向兵部查證即知,何以無故冤枉人呢?」徐有貞強詞奪理說:「事尚未成,當然沒有實跡可查,但有此心即已可誅。」王文大聲說:「犯罪必須有證 據,怎可任意揣測人心,陷人於死罪?」于謙平靜地對王文說:「算了,徐有貞等欲公報私仇,辯論又有何用?」審判官蕭維楨插口道:「于公可謂明白人,事關朝 廷大事,承認死,不承認也是死!」說完就將他們判處死刑,並下獄治罪。

死刑消息傳來,山西、河南兩省計有一萬多人連夜奔赴京師,要求釋放于 謙。紳民們在奏書中說他做河南、山西巡撫時政績斐然,並列舉他設立尚義倉、平淮倉、治理黃河、免除稅賦等事蹟,而且說他是兩省百姓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懾於 紳民的壓力,王振不得已只好釋放于謙,並降職使用。紳民知道後,又再一次奔赴京請願,王振只好讓于謙官復原職。

縱使如此,死刑案還是奏請英宗裁決。英宗見到奏章時,猶豫地說:「于謙實是有功,不應加刑。」徐有貞奏道:「不殺于謙等,今日之事有何名譽可言?」英宗只好詔令于謙死刑。他死後,英宗派人去抄他的家產時,才發現他「家無餘產,蕭然僅書籍耳。」

後來繼任的兵部尚書陳汝言貪污納賄,使于謙整頓國防之前功俱廢。不久,塞上又邊警頻傳,英宗方愀然嘆道:「倘使于謙在,北虜安敢如此!」

于謙死後葬於杭州西湖,後人稱為于少保墓,與岳忠穆相映生輝。每年清明時,男女老幼至墓前拜祭者,絡繹不絕。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寧漢分裂

 

  民國十五年三月,中山艦事變之發生,蔣校長逮捕李之龍及各軍黨代表,圍繳省港罷工委員會糾察隊武器。七月北伐開始,中共轉守為攻,在下層方面,謀在農工群眾中發展實力, 蔣總司令則下令工人不得擾亂治安;在上層方面,共黨發起迎接汪兆銘(精衛)歸國復任國民政府主席,並對中常會及政委會代主席張靜江(人傑)極力污衊詆毀。九月,北伐軍克復武漢以後,移師攻贛,請張靜江及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派人赴湖北主持政務,不意在張、譚未至武漢之前,鮑羅廷於十二月十三日宣布舉行「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暨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以共產黨人徐謙為主席,執行最高職權。 蔣總司令在南昌欲派員參加被拒。十六年一月, 蔣總司令擬將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暫駐南昌,要求停止中央聯席會議,等待中執委會三中全會解決,武漢於拒絕之餘,公開反蔣。二月,經譚調停,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遷鄂。三月,三中全會在漢口舉行,會議被共黨及其同路人把持。鮑羅廷的倒蔣反英活動,有進無已,委李宗仁安徽省長,朱培德為江西省長,藉以牽制 蔣總司令的東進;在上海發動群眾運動,成立工人糾察隊,自行建立「上海市市民政府」;三月二十四日,發動南京群眾襲殺英美等國領事及傳教士,目的在使國民革命受外力千涉;四月一日,汪精衛返國,五日抵武漢與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聯合宣言,繼而以國民政府主席名義,下令撤除 蔣總司令職務,代之以馮玉祥,並以唐生智為副總司令,積極東下備戰。四月六日,北京軍警搜查俄駐華使館,證明俄國有赤化中國的陰謀,國人反共之心大受激盪, 蔣總司令乃決心清黨。

  一、南京清黨與寧漢分裂

  蔣總司令於民國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抵上海,發表聲明:對於南京事件,願負責任;對於租界暨涉及整個不平等條約的解決,決不用諸軍事手段。列強對此聲明之反應,甚為良好。上海金融企業界尤決心協助北伐大業。三月二十八日,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吳敬恆蔡元培、張靜江、陳果夫等在上海提出護黨救國案。四月二日,正式議決對中共首要採取非常緊急處理,實行清除黨內的中共分子。九日,發表通電,檢舉武漢方面種種

不法措施,並分電各中委,對共產黨跨黨分子,予以非常緊急措施。同日,並捕江蘇省黨部的中共委員。四月十二日,由上海駐軍會同杜月笙、黃金榮等策動之工人聯合會等,將共黨準備暴動之上海總工會武裝糾察隊繳械。繼江蘇之後,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各省之大城市亦採相同之行動。四月十八日,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及中央黨部,推胡漢民為中政會主席及國府主席,是為寧、漢之正式分裂。

  二、武漢清黨

  寧漢分裂之際,史大林與托洛斯基爭權,中國問題是其一。托氏主張中共退出國民黨,獨行其是,自建蘇維埃政權,史大林堅持中共與國民黨聯合,以打倒外來的資本主義和本土的封建勢力,作為推動無產階級革命的預備階段。南京發動清黨之際,史大林聽從印度共產黨員魯易的主張,緩和托派的反對,一面聯合國民黨,同時亦武裝農工,發動階級鬥爭,欲將此兩個階段的「革命」合而為一。魯易至中國後,鮑羅廷主張北伐與東征,企圖打破武漢之孤立,使中共「革命」擴大;魯易則主張南下,在兩湖與兩廣發動土地革命,使「革命」深入。魯易獲得第三國際支持,乃於民國十六年六月五日,將共產國際訓令送交汪精衛,希望會商,汪認為這是消滅國民黨的陰謀,當日由政治會議決定解除鮑的顧問職位,並急赴鄭州會晤馮玉祥,爭取其合作,以攻南京,遭馮拒絕。二十日,馮至徐州與 蔣總司令會議後,致電武漢,請逐鮑氏,與南京合作,未被接受。是時閻錫山亦表示與南京合作。二十五日,何鍵在武漢發出反共文告。二十八日,唐生智解散湖北共黨總工會糾察隊。七月六日,武漢政治會議通過汪的討伐南京(東征)提案。十三日,中共宣布退出國民政府。此時由於唐的部將揚言「不分共不東征」,汪乃於十五日提出「和平分共」的主張,以別於南京的武力清黨。八月一日,中共在南昌暴動,武漢政府下令討伐。八月十九日,武漢政府宣布準備遷寧。九月十日,中央特別委員會在南京成立,接管寧漢雙方政權,結束寧漢分裂之局。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