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04 Tue 2014 11:14
  • 置頂 鲁迅

鲁迅[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周树人

1930年的鲁迅。
字 豫山、豫亭、豫才
本名 周樟寿、周树人
笔名 鲁迅
出生 1881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三)
大清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逝世 1936年10月19日 (55岁)
中华民国上海市
职业 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教育程度 大学
母校 东京弘文学院
东北大学
创作时期 1918年—1936年
体裁 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主题 国计民生
文学运动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代表作 《呐喊》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配偶 朱安 (1906年结婚)
子女 周海婴
亲属 曾祖母:戴太君 (1813年-1892年)
祖父:周介孚 (1836年-1904年)
祖母:蒋太君 (1841年-1910年)
叔祖:周玉田
父:周伯宜 (1859年-1896年)
母:鲁瑞
二弟:周作人 (1885年-1967年)
三弟:周建人 (1888年-1984年)
伴侣 许广平
受影响于 [展开]
施影响于 [展开]
查 论 编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平[编辑]

早年[编辑]
1881年9月25日(中国农历八月初三),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1892年,11岁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8年,17岁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并与陈衡恪结下友谊,1901年毕业。
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家道开始衰落,同时期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鲁迅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留学日本[编辑]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笔记,上有藤野先生的注解


鲁迅像(仙台市博物馆)
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1904年9月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解剖学 59.3分
组织学 73.7分
生理学 63.3分
伦理学 83分
德语 60分
物理 60分
化学 60分
平均65.6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属于社会科学的伦理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目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担任的解剖学一科没有考及格。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对此班上部份同学认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1994年,渡边襄发现成绩算错:生理学上学期60分,下学期75分,单科学年平均65分,不是63.3分,学年总平均65.8分,学年平均83分的伦理学等第登录成丙等。[2]
鲁迅后来作有《藤野先生》,对这篇作品也非常重视,1935年日本岩波书店要出《鲁迅选集》日本语译,他要求执行选集编译工作的自己的学生增田涉:“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鲁迅身后,藤野也发表《谨忆周树人君》一文回忆鲁迅留学生活。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军逮捕要枪毙,喜欢在场围观的也是中国人这类事实的刺激[3],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据永田圭介的专著《秋瑾——竞雄女侠传》在1905年秋瑾回国前曾在陈天华追悼会上对反对回国的鲁迅许寿裳等人痛骂,还拔出了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厉声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1906年3月,尊母命回国与朱安结婚。本年秋天鲁迅携二弟周作人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
1907年曾拟创办杂志《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1908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周作人认为并未加入),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说集》,不过销量平平。
太宰治生前接受委约,创作了一部描写鲁迅留学生活的小说《惜别》,1945年出版。
回国任职[编辑]
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191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文言文写作)。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这时,他经历一段思想苦闷时期,对社会改革颇感失望,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承《后汉书》、《嵇康集》。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注:鲁迅当时在北大兼职讲师,并不是北大职工。因为当时蔡元培校长定规,到北大任职,必须辞去原来职务,而鲁迅当时在教育部里担任佥事一职。这里往往被写北大历史的人搞错,生拉硬拽把鲁迅也当成北大职工。)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共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政府公务员,级别是荐任,机关是教育部,单位是社会教育司(司长是夏曾佑),历任第1科科长和佥事(辅助司长的高级幕僚)。主要的业绩有:担任国语统一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注音字母(与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共同提议并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以合于双声叠韵的简笔汉字最为适用”);与钱稻孙、许寿裳2位科长合作中华民国国徽设计案,执笔《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说明书全文详见2005年版《鲁迅全集》);并设计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术字体;分管图书情报(图书资讯)业务:督导京师图书馆(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直到被教育部时任署总长章士钊免职为止。为此鲁迅向中华民国平政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胜诉,依法可以复职,但他选择离开政府体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总长后签署了让佥事周树人复职的命令,并以兼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身份发出新的教授聘书,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易培基等都被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通缉了[4](注:鲁迅并没有被通缉)。蔡元培将教育部改革为大学院期间,鲁迅被蔡元培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每月工资300圆。大学院改回教育部后,这笔工资名义改为“教育部编译费”,仍按月支付。1932年起,鲁迅不再兼任教育部“特约编译”。
在厦门和广州[编辑]


在广州图书馆前的鲁迅与许广平雕像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注:鲁迅并没有被通缉,这里《而已集·大衍发微》有错[来源请求]),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数月后,1927年1月16日,46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日抵达广州,19日晨在孙伏园、许广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与自己29岁的学生许广平同居。当时是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骅请鲁迅到校。鲁迅日记:1月26日“晚往骝先寓夜餐”;2月1日(除夕)“夜往骝先寓夜饭”,骝公邀鲁迅共吃年夜饭。不久又聘顾颉刚来校,顾北大毕业才6年就当研究教授,鲁迅很不服气,声称只要顾来他便走人。2月18、19日,赴香港在上环基督教青年会礼堂举行两场题为“无声的中国”及“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
晚年在上海[编辑]


摄于1936年


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鲁迅足印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 自1931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1933年,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凭吊柔石、胡也频等被国民党捕杀的五位“左联”成员。[5] 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写信给鲁迅希望他用真名骂蒋介石,鲁迅拒绝说:“文章很容易写……但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5]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终年55岁。他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注意,在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第一次从万国殡仪馆启灵时的抬棺人共12人,分为左右两排,最前面的两个是巴金、鹿地亘,后面依次为胡风、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文;萧军(田军)、黎烈文。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6] 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鲁迅的遗嘱共有7条,其中前几条交代丧事从简,第5条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第6条是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关于鲁迅之死,亦有一些争议。鲁迅之子周海婴曾撰文,怀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疗而早死[7],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8]
家庭[编辑]

1906年,25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国,遵照母亲的意见而与时年28岁的朱安结婚,但一生未与朱安同床(据荆有麟回忆,鲁迅称“多年来只有两三次”)。婚后第四天鲁迅东渡日本(参照周作人日记,鲁迅当年并非婚后第四天东渡,而是秋天才动身的,八九月份之间)。
1927年10月8日,鲁迅在广州与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在上海出世。
鲁迅有三个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椿寿(1893~1898)、一个妹妹:端姑(1888年,出生十月即早夭)。
周海婴之子为周令飞。周令飞在1980年代时与来自台湾的女同学张纯华相恋并移居台湾。他的女儿周璟馨(即鲁迅的曾孙女)曾参加台湾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并成为热点人物。
作品[编辑]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说[编辑]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鲁迅逐渐放弃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创作,转向杂文写作。鲁迅后期小说结集为《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9] 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大异前期。
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大陆妇孺皆知。


鲁迅1933年为纪念“左联五烈士”所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手稿)
杂文[编辑]
鲁迅首创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新文体——“杂文”,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匕首投枪一说本于鲁迅《南腔北调集》中的《小品文的危机》),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代表作有《二心集》、《华盖集》等。
散文[编辑]
鲁迅散文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结集为《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代表作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野草》则以尼采式的散文诗形式,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当时虚无主义的悲观心境。语言色彩艳丽而冷峻峭拔,意象独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对日后中国白话散文诗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诗歌[编辑]
鲁迅并不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只是偶尔为之。其诗作传世无多,主要以旧体诗为主,多有佳句。早期诗歌深受古诗影响,多吟咏离情感伤。留学日本时作《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真切动人,境界大开。《四一二事变》一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写出乱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情景,令人为之动容;赵聪《三十年代文坛点将录》说,时人称“三百年来无此作!”。1922年创作《彷徨·题辞》:“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描述文学创作路上呕心沥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 相较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鲁迅的诗歌在当代被引用的频率很高。“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是常被引用来表示国共和解,和海峡两岸和解的名句,如温家宝在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是否会对台湾释出更多的经贸优惠政策”,温家宝回答中引用这句话。[10]“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常被引用以自况。


鲁迅翻译的两本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和《地底旅行》。(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
译作[编辑]
鲁迅也以译作著名。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他在前期主要翻译欧美文学及日本文学作品,如尼采、凡尔纳等,后期则主要翻译东欧文学及苏联文学的革命文学作品。他的翻译强调忠实原文,有时甚至连原句的结构也不加改动,以“硬译”风格闻名。他曾希望借引入欧式的长句,来增加汉语对复杂关系的表现力。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11]
鲁迅的语学素养[编辑]
鲁迅的古文、日本语水平很高,德语也相当不错,在陆师学堂附属矿路学堂就已开始学德语,到了日本以后,旧日本帝国的现代医学流行用德语,德文是医学专业必修的外国语文(所以留日学医卒业的郭沫若也能读点德文)。鲁迅在仙台1年半,德文从来没有放掉,时时有在看书。
鲁迅生前曾多次公开宣称“我不懂英文”:
“我不懂英文,因此也不明这字的含义究竟怎样”(《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可惜我不懂英文,只能自己说几句。”(《〈野草〉英文译本序》)
“可惜我不懂英文,所看的都是译本。”(《杂忆》)
《〈阿Q正传〉的成因》里,鲁迅说完“英文的似乎译得很恳切,但我不懂英文,不能说什么。”又接着说“只是偶然看见还有可以商榷的两处:一是‘三百大钱九二串’当译为‘三百大钱,以九十二文作为一百’的意思;二是‘柿油党’不如译音,因为原是‘自由党’,乡下人不能懂,便讹成他们能懂的‘柿油党’了。”从这里也就可以知道,鲁迅还是能看点英文的,只是水平不能和他掌握得较好的几个语种相比。 《鲁迅日记》附载的《书帐》(图书采买纪录)里面可以看到鲁迅买的很多外国书名,有相当数量的英文书。
周作人《鲁迅与英文》一文说:“他是反对英文的。在光绪戊戌(1897)年他最初考进水师学堂,也曾学过英文,Question这字他当然是认识的,不久改进陆师附属的矿路学堂,便不学了,到了日本进了仙台医校之后改学德文,这才一直学习,利用了来译出好些的书。他深恶那高尔基说过的黄粪的美国,对于英文也没好感,自然他也很佩服拜伦雪莱等诗人,觉得从英文译书也可以,但是使用整句整个英文字的作风是为他所最反对的。他不用阿K而偏要用Q字,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不过据他自己说,便只为那Q字有个小辫子,觉得好玩罢了。如有人不相信这个说明,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鲁迅不赞成说话和文章夹杂英文,在文章中带有英文时常有讽刺性:
“连契诃夫(A.Chekhov)和安特来夫(L.Andreev)的有些小说也都在禁止之列。于是使书店只好出算学教科书和童话,如Mr.Cat和Miss Rose谈天,称赞春天如何可爱之类”(《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Mr.Cat是猫先生;Miss Rose是玫瑰小姐)
“古貌林!”
“古鲁几哩……”
“O.K!”(《理水》,古貌林是英语早上好的拟音)
写作目标群[编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十六卷
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
其他[编辑]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此外还有《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存世。
评价[编辑]

对于鲁迅的评价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海外的普遍都很高。
正面评价[编辑]


鲁迅1930年照于上海
在中国,鲁迅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大多数人承认他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
两岸政府对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评价,使当代对鲁迅的真实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较重要的当代鲁迅研究学者有王瑶、林辰、朱正、王得后、钱理群、李欧梵、周策纵、王富仁、陈漱渝、汪晖、张梦阳、徐麟、王乾坤等。学者严家炎、何满子、邵燕祥、林贤治、王元化等对鲁迅先生多有著述;而作为艺术家的张仃、吴冠中、陈丹青、范曾等大家对鲁迅先生也有精彩的论述。
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散文诗集《野草》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展现出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其杂文,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的。这一政治立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鲁迅思想中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
中国共产党对鲁迅有高度评价。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鲁迅评价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12],并将中共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取名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共产党掌权后,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鲁迅的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现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鲁迅研究机构和专门的鲁迅研究杂志。
不过,据2001年出版的周海婴著《鲁迅与我七十年》记载,1957年毛泽东在回答罗稷南的问题时表示,如果鲁迅仍然活着,“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13]。但毛泽东曾于同年3月在《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中说:“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怕什么的,任何人也不怕。不怕别人整不整,顶多没有饭吃,讨饭,挨整,坐班房,杀头,受冤枉”[14][15],因此毛泽东对罗稷南的回答可能只是对鲁迅敢说真话的赞赏。1950年曾有读者向《人民日报》提问:“如果鲁迅活着,党会如何看待他?”当时任国务院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亲自回信答复“鲁迅和大家一样,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据改造的实际情况分配适当工作。”[16]
由于鲁迅生前反对国民党的官僚腐化,因而受到国民政府的严重打压。1949年后,鲁迅在台湾也一直被当作国民党的反面教材加以贬低。不过,近年台湾也有推动鲁迅作品的努力,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在1990年左右出版《鲁迅作品全集》,其出版小引说:“中国自有新文学以来,鲁迅当然是引起最多争议和震撼的作家……全世界以诠释鲁迅的某一作品而获得博士学位者,也早已不下百余位之多。”出版小引希望“还原历史的真貌,让鲁迅作品自己说话”。的确,鲁迅作品引起的正反两面评价之多、之极端,不但是新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
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在兼任教育部长期间,有人向蒋介石告密鲁迅隐匿在教育部做特约编辑,蒋介石回答:“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还有与他交好的老同事、老朋友没有?应该派这样的人,去找他,告诉他,我知道了这事,很高兴。我素来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只要他愿意去日本住一些时候,不但可以解除通缉令,职位也当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办到。”[17]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评价鲁迅:“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鲁迅是(中国)20世纪无人可及也无法逾越的作家。
著名作家木心: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体家”。在欧陆,尤其在法国,“文体家” 是对文学家的最高尊称。纪德是文体家,罗曼罗兰就不是。
蔡元培: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野草》数种外,均成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说、书信一种外,均为杂文与短评,以十二年光阴成此许多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何等学力!
陈独秀: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郁达夫: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曾澄清鲁迅拒绝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传闻说:“鲁迅是在1936年去世了,那个时候,1930年代根本就没有外边的人知道鲁迅是谁,也没听说过他的名字。《呐喊》、《彷徨》是1950年代才翻成外文(原话如此,经查证,鲁迅作品最早被翻译为西方文字,是1936年8月英国乔治·C·哈拉普公司出版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收录了《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等多篇作品),是杨宪益翻译的,(真实译者为斯诺)翻译得很好,但是那个时候鲁迅已经不在了。”[18]
1949年山东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了一首抒情诗,题为《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当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 臧克家

著名学者胡适:“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19]
叶公超写《关于非战士的鲁迅》—文,发表在1936年11月1日的天津《益世报》增刊上说:“我有时读他的杂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准(鲁迅最爱用各种军事名词的)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日本文学家尾崎秀实:“左联的泰斗”。[20]
日本作家山上正义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主流的唯一代表者”。[20]
日本作家增田涉称赞鲁迅为“中国文艺界庞然的斯芬克斯”。[20]
负面评价[编辑]
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批评尤为激烈者为苏雪林,鲁迅去世时,苏雪林写信阻止蔡元培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称之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四史文学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网之密,胜于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21],引发与左派作家之间的笔战。台湾学者郑学稼著述的《鲁迅正传》对鲁迅的性格多有微词。唐绍华认为,鲁迅“对任何现实永远不会满意,因而变成真正的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者。” [22]
薛涌认为[23]鲁迅“国人心灵不医治的话,肉体也不值得救治”的言论是挑战文明社会的基本医学道德的宣言;也认为鲁迅继承了儒家传统社会知识分子对于老百姓的道德和智慧优越感,“没有宪政精神,而充满了僭政精神”;此外,鲁迅“本人并无直接当农民的经验”,其作品中阿Q式的愚昧民众形象的形成受到日本媒体对于中国人妖魔化、丑化的影响;“鲁迅说中国文化吃人,乃是真知。可惜,他自己并没有能跳出这样的文化。”
钱玄同曾总括他有三点短处:多疑,轻信,迁怒[24]。
其他评价[编辑]
1979年钱钟书在美国表示:“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适宜写 ‘短气’(Short-winded)的篇章,不适宜写‘长气’(Long-winded)的,像是阿Q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25]
李敖认为鲁迅在中国大陆被过分高估:“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可是,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第一个,他的杂文是受日本语法影响,也有一种文言文转过来的,不够成熟。所以他的文字很别扭。第二个,他杂文里面情绪表达太多,真正的资料部分并不多。你看我文章,你把那情绪字眼删掉,看的还是资料,就是证据。鲁迅缺乏这方面的东西。”“到今天如果有人还说鲁迅的文章写得多好,我必须说,这种人没有进步。”[26]李敖还提及鲁迅在胡风问他萧军应该不应该入党时,回信说不要入,进去了就酱死了云云(杂评鲁迅和他的孙子).[27]
王朔:“我要说,鲁迅的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不是都好,没有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而且,说鲁迅的小说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实。”
夏志清:“鲁迅是中国最早用西式新体写小说的人,也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现代中国作家。在他一生最后的六年中,他是左翼报刊读者群心目中的文化界偶像。自从他于1936年逝世以后,他的声誉越来越神话化了。他死后不久,二十大本的《鲁迅全集》就立即出版,成了近代中国文学界的大事。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是有关鲁迅的著作大批出笼:回忆录、传记、关于他作品与思想的论著,以及在过去二十年间,报章杂志上所刊载的纪念他逝世的多得不可胜数的文章。中国现代作家中,从没有人享此殊荣。这种殊荣当然是中共的制造品。当然,在中共把他捧为英雄以前,鲁迅已经是一位甚受推崇的作家。没有他本人的声望作基础,中共也不必费力捏造出如此一个神话。”
王蒙:“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鲁迅曾用笔名[编辑]

鲁迅、自树、庚辰、索子、索士、树人、令飞、迅行、树、黄棘、周豫才、周树、唐俟、俟、神飞、迅、风声、尊古、巴人、某生者、小孩子、学之、敖者、俟堂、宴之敖者、即鲁迅、L.S.、冥昭、杜斐、楮冠、楮冠病叟、华约瑟、中拉、葛何德、封余、许霞、EL、ELEF、许遐、L、洛文、令斐、豫才、豫、唐丰瑜、冬华、长庚、宴敖、隋洛文、乐贲、乐雯、它音、佩韦、阿二、丰瑜、明瑟、不堂、白舌、遐观、何家幹、飞、罗怃、干、动轩、周动轩、幹、何干、孺牛、丁萌、游光、丰之余、旅隼、苇索、越客、桃椎、虞明、荀继、家幹、尤刚、符灵、余铭、元艮、白在宣、一尊、敬一尊、子明、张承禄、赵令仪、倪朔尔、栾廷石、张禄如、邓当世,韦士繇、士繇、翁隼、崇巽、黄凯音、常庚、燕客、白道、曼雪、梦文、孟弧、公汗、霍冲、莫朕、中头、史贲、董季荷、杜德机、朔尔、康伯度、焉于、越侨、张沛、华圉、仲度、茹莼、苗挺、及锋、直、隼、直入、阿法、史癖、且介、庚、敖、越山、康郁、洛、姜珂、越丁、旁、齐物论、乐文、周玉才、晓角、戛剑生、何家干[28]。
以“记者”等或团体的署名[编辑]
纂述者、编纂者、译者、编辑者、旅沪一记者、编者、旅沪记者、记者、奔流社同人、朝花社、朝花社同人、上海三闲书屋、铁木艺术社、译文社同人[28]。
纪念[编辑]

 

上海鲁迅故居
纪念鲁迅的方式通常以纪念地、发行纪念品以及举行各种公开纪念活动为主。还有以鲁迅冠名的街道名称,文学奖项。


北京鲁迅纪念馆中的雕像


鲁迅墓
纪念地[编辑]
当今大多数鲁迅曾居住过的地方(绍兴、厦门、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地)都保留了鲁迅故居,并建有鲁迅纪念馆。上海的鲁迅公园内有鲁迅墓,日本宫城县亦有鲁迅故居。
2004年10月22日,日本仙台市和东北大学开展了“纪念鲁迅仙台留学100周年市民之会”活动,鲁迅的后人和藤野严九郎的后人都参加了该纪念活动。仙台市立有鲁迅纪念碑,并保留了当年鲁迅曾下宿过的木屋。东北大学也设立了“鲁迅奖”和“鲁迅纪念奖”。
纪念邮票[编辑]
1946年10月19日旅大解放区邮政管理局发行《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3枚,用满洲国邮政的四版、五版普通邮票加盖“鲁迅逝世十周年”和暂作面值制作而成。
1951年10月19日发行的纪11《鲁迅逝世十五周年》的两枚一套的邮票。
1961年2月26日发行的纪91《鲁迅诞生八十周年》邮票全套一枚
1966年12月31日发行的纪122《纪念我们的文化革命先驱鲁迅》邮票全套3枚。
1976年10月19日发行的J11《纪念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邮票全套3枚。
2001年6月23日的J34《纪念鲁迅100周年》全套3枚。
1981年发行《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J67号纪念邮票,由茅盾题字。
鲁迅的朋友和学生[编辑]

鲁迅对青年人非常爱护,当作自己的子弟看待。受到鲁迅指点、教导、拉拔的学生非常非常多:孙伏园、增田涉、丁玲、萧红、萧军、黄源、魏建功、唐弢、周文、傅斯年、罗家伦、柔石、殷夫(白莾,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将领)、许钦文、刘和珍、尚钺、许广平、胡风、李霁野、李何林、曹靖华、韦素园、韦丛芜、冯雪峰、章廷谦、台静农、金溟若、张我军、张秀哲、洪炎秋、李秉中、徐梵澄、吴耕民等。
鲁迅最好的朋友是许寿裳,曾密切交往的朋友也很多;例如郁达夫、瞿秋白、茅盾、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巴金,与记者曹聚仁、史沫特莱有过交往。教育部时期的同事常来往除了许寿裳还有钱稻孙、齐寿山(齐如山的弟弟)、马裕藻(即马幼渔,马珏的父亲),邻居俞芳等人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系指刘鹗《老残游记》、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孽海花》。

起源[编辑]

鲁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中评论刘鹗的《老残游记》、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等四部小说时指出,在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特别盛行;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戊戌变法失败,庚子义和团运动爆发,“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躁,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鲁迅在1920年最早将此类小说称为“谴责小说”以别于《儒林外史》一类讽刺小说[1]。此后,此四本书统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四十年后,夏志清在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指出,“古代读书人受到孔孟教育的影响,个个都觉得应该甘为人民喉舌,揭露朝廷、社会上所见到的黑暗现象。但他们生活在皇帝专制政体下,大半变得‘明哲保身’、‘温柔敦厚’起来;也有很多人无意官场,或者官场失意,人变得消极,求个‘怡然自得’就够了;到了晚清末年,专制政体即将瓦解,读书人才真敢放胆写出他们心里要说的话来,所谓‘谴责小说’的盛行,不是没有道理的。”“大体说来,中国现代文学是揭露黑暗,讽刺社会,维护人的尊严的人道主义文学。”[2]。
四大谴责小说[编辑]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1867年-1907年),全书60回,由各章独立的短篇故事集结而成。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趼人(1866年-1910年),全书108回,反映了中法战争后二十年中国社会现象。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年-1909年),全书20回,描述江湖郎中“老残”的故事,艺术成就最高。胡适认为此书描写工夫最精到。
《孽海花》,作者曾朴(1872年-1935年),全书30回,附录5回。即赛金花与状元金雯青的故事。
注释[编辑]

^ 《鲁迅全集》9:《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1920年完成讲义,1923年最先由北新书局出版
^ 夏志清著,刘绍铭编译《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61

李宝嘉(1867年-1906年),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
生平[编辑]

三岁丧父,随母住堂伯父李翼清家。光绪十八年(1892年)翼清辞官,宝嘉随之由山东返回常州。少有才名,精于书画篆刻、金石音韵,又从传教士学习英文,第一名考取秀才,但是终生未能中举。三十岁在上海先后创办《指南报》、《游戏报》、《世界繁华报》,担任过《绣像小说》半月刊主编,人称为“小报界鼻祖”。
1903年,著《官场现形记》连载于《世界繁华报》,两年后,因肺病病故上海,《官场现形记》部份故事内容由朋友欧阳巨源(茂苑惜秋生)补缀而成。《活地狱》写至第39回,因病重停笔,第40至42回为吴趼人所续。《海天鸿雪记》亦未写完。《中国现在记》写12回,未完。
1906年,李宝嘉因肺病在上海逝世,身后孑然,无子息,由上海名伶孙菊仙为他料理后事。著有《庚子国变弹词》、《中国现在记》、《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海天鸿雪记》等十多种著作。

吴趼人(1866年5月29日-1910年10月),原名沃尧,字小允,又字茧人,广东南海佛山镇人,作家。笔名有偈、佛、茧叟、茧翁、野史氏、岭南将叟、中国少年、我佛山人等,笔名中尤以“我佛山人”最为著名。
其曾祖父吴荣光,曾任湖南巡抚,代理两广总督;祖父莘佘,官至工部员外郎;父允吉,曾任浙江候补巡检。
吴趼人幼年丧父,18岁至上海谋生,曾在茶馆做伙计及在江南制造局担任抄写工作,常为报纸撰写小品文。1897年开始在上海创办小报,先后主持过《字林沪报》、《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其中尤以《寓言报》最为著名。光绪二十九年始(1903年),在《新小说》杂志上先后发表《电数奇谈》、《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轰动一时,影响深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专以揭露和谴责社会上的丑恶现象。1906年担任《月月小说》总编,发表大量文章,批评时政。
他创作的小说有30多种,人称“小说巨子”,是清末谴责小说的杰出代表,与李伯元、刘鹗、曾朴合称晚清四大小说家。其他著名的作品有《新石头记》《恨海》《趼人十三种》等,《情变》是他最后一部小说。
他曾拒绝清政府经济特科的考试,绝意于仕途,故只能靠卖文为生。一生清贫,工作劳累,1910年10月在上海逝世,死时身上仅余四角小洋,其丧事也是由朋友代为筹措,其遗体先停放在闸北潭子湾广肇山庄,一厝20年,直至1931年9月21日才火化,骨灰埋在大场广肇山庄。

刘鹗[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劉鶚)
刘鹗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鉄云先生.jpg
大清河图局提调官

籍贯 江苏省丹徒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铁云,又字公约,笔名鸿都百錬生
出生 1857年10月18日(咸丰七年)
江苏省六合县
逝世 1909年8月23日 (51岁)(宣统元年)
新疆迪化
著作
《老残游记》
《铁云藏龟》
《铁云藏陶》
《铁云泥封》
《勾股天元草》
《孤三角术》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
《治河七说》
《治河续说》
《人命安和集》
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字铁云,又字公约,笔名鸿都百錬生,原名孟鹏,字云抟,中国清代作家。
生平[编辑]

刘鹗祖籍江苏省镇江府丹徒县,1857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六合县,幼年随父亲移居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楚州区)地藏寺巷。刘鹗青年时期不愿走科举入仕道路,而是广泛研习水利、算学、医学、金石、天文、音律、训诂各种学问,从他的作品《老残游记》开首对黄河结冰的描述,可以看得出当年他对水利及河道工程有过一番深入研究。1880年去扬州师从太谷学派李广昕。他对西方的学问也不会抗拒,并鼓励“洋为中用”。他亦曾兴办实业,但对外商多所迁就,“世俗交谪,目为汉奸”。
1884年,刘鹗在淮安府城南市桥开烟草店,因不善经营而歇业,后曾去扬州行医。又赴南京参加乡试,未终场即回。又与人在上海合开石昌书局,也以失败告终。1887年,刘鹗赴河南投东河总督吴大澂,任河图局提调官。刘鹗历时3年,完成《豫直鲁三省黄河图》五册。此后曾赴山西开采煤矿,并陆续兴办过一些实业。
因为他在作品内利用角色“刚弼”对当时的酷吏刚毅影射,被刚毅设计陷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刘鹗从俄军处贱价购买太仓粮转卖给居民,赈北京饑困。1908年,刘鹗在南京对岸的浦口购地准备开商埠,被被劾私售仓粟,发配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次年因脑溢血病死,死后归葬于江苏淮安。
著作[编辑]

刘鹗著名的文学作品为《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最初发表在《绣像小说半月刊》,后之13回时因故而止,后重刊于《天津日日新闻》,共二十回,这部小说对当时不少时弊都有很深刻描述,但有专家认为后半部有伪作成份。其描写技术受到胡适盛赞。
刘鹗向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家族,购买了大量殷商甲骨,作《铁云藏龟》一书,是第一部甲骨文集录,奠定了后来甲骨文研究基础。
刘鹗在数学、水利方面亦有著作传世,如《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人命安和集》、《铁云藏陶》、《铁云泥封》等。

 

曾朴(1871年-1935年)原名曾朴华,字太朴,又字小木,笔名东亚病夫。中国作家,其代表作为小说《孽海花》。
生平[编辑]

曾朴生于江苏常熟,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1892年入京应试,试卷被污而落第。父亲为其曾捐官内阁中书,也因为岳父汪鸣銮的缘故,常出入当时户部尚书翁同和之门,也是洪钧的座上客,有文名。其人生性敏感、热心国事,认为法文为外交必用,故1894年入同文馆学法文。1897年赴上海办实业,与维新派的谭嗣同、林旭、杨深秀等人往来,参与变法筹措活动。戊戌事败,因回乡办理父亲墓葬之事不在京,未受牵连。
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上海编辑《女子世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徐念慈等人创立小说林书社,成为介绍法国文学之先驱,翻译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左拉(Emile Zola,1840—1902)、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等人的名著;同年接金松岑原作六卷,开始续撰《孽海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小说林社发行《小说林月刊》,同年清廷将残杀秋瑾的浙江巡抚张曾扬调任江苏主政,曾朴带头驱张,迫使清廷收回成命,改调张赴陕西。宣统元年(1909年),进入两江总督端方府为幕僚。
辛亥革命爆发,江苏宣告独立,被选为江苏临时议会议员,袁世凯称帝后,与蔡锷等人密切往来,资助陈其美反袁活动,曾任省官产处长,财政厅长,政务厅长。1927年与长子曾虚白在上海开设“法式沙龙”的真美善书店,创办《真美善》杂志,续写《孽海花》,主张反封建,同情革命,被认为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1931年,《真美善》杂志停刊。居常熟虚廓园,种花为遣。1935年病逝。
曾朴共育有五子,分别为曾虚白、曾耀仲、曾光叔、曾叔懋与曾熹。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冷媒是什麼?冷媒的特性

1.冷媒是什麼?非曲直
冷媒是冷的媒介物的統稱.冷氣或冰箱是靠它把室內或冰箱的熱量傳遞到外側
的媒介物.故稱為冷媒.
2.冷媒的特性:
a.容易蒸發,容易液化.
b.蒸發潛熱要大.(冷媒單位重量的吸熱量要大)如此可減少冷媒使用量.
c.比容要小.(冷媒的位重量的體積要小),如此可使用較小的吸氣管及冷凝器.
d.電介質強度要大,即絕緣能力要高.
e.化學性質要安定,在壓縮過程中不易分解或變質.
f.對金屬物質無腐蝕性.
g.不會燃燒,不具爆炸性.
f.無毒.無刺激性.
h.不會破壞環境及破壞臭氧層,及產生溫室效應.
i.價格低廉,取得容易

1.什麼是冷媒?

冷凍空調系統中,用以傳遞熱能,產生冷凍效果之工作流體。依工作方式分類可分為一次(Primary)冷媒與二次(Secondary)冷媒。依物質屬性分類可分為自然(Natural)冷媒與合成(Synthetic)冷媒。

也就是利用液態氣化時 吸收大量熱量 而達到冷卻效果.

2.冷煤的發明過程跟時間?

最早冷媒是氨氣, 至今魚船仍用氨冷媒.除空氣與水外,為最廉價的一種冷媒。

蒸發潛熱值甚大(1260 kCal/kg),冷凍效率極高. 在一大氣壓力下,臨界溫度高132.45 ℃(271 F),冰點低-77.8 ℃(-108 F),沸點低-33.34 ℃(-28 F)。

運轉壓力低,致冷凍系統材料成本低。

但氨有毒(二級毒性),含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對眼、鼻、喉、肺及皮膚均有強烈刺激及中毒危險,若空氣中含有0.35 %,人即難以呼吸,有窒息危險。

後來改用氟氯碳化物, 以Freon -22為代表, 但會破壞臭氧層. 故已全面禁用.

目前替代冷媒選用的大致上趨勢,較低溫冷凍機器設備以HFC12 5/143a/ 134a(即R-404A)或R-507為主,最近中、高溫冷凍 設備也有採用R-404A和R-507的混合.

3.對環境的影響?
氨冷媒的缺點:
1.有毒(二級毒性),含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對眼、鼻、喉、肺及皮膚均有強烈刺激及中毒危險,若空氣中含有0.35 %,人即難以呼吸,有窒息危險。

2.具燃燒性,與空氣混合佔空氣容積之15 ~ 30 %時,可被高溫(630℃)點燃。

3.對銅(Cu)、鋅(Zn)、錫(Sn)及銅合金腐蝕性甚大,尤其在潮溼空氣中,故氨冷媒系統中不得使用銅、鋅、錫等材料。

4.在高溫過熱狀態下,比容增大甚快,故氨之冷凝及氨壓縮機必須有足量的水冷卻維持低溫,此亦是造成氨冷凍機發生事故的另一個原因。

5.氨會侵蝕絕緣材料,故不適合密閉型壓縮系統。

CFC氟氯碳化物含氯較多, 易與臭氧結合, 造成臭氧層破洞, 造成地球危機.

4.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冷媒與使用的機型?

混合冷媒的成份,由於含有穩定和不燃性冷媒,因此混合冷媒中同樣具有穩定和不燃性等安全特性。目前替代冷媒選用的大致上趨勢,較低溫冷凍機器設備以HFC125/ 143a / 134a (即R -404A )或R-507為主,最近中、高溫冷凍設備也有採用R -404A和R-507的混合,因為混和物的溫度滑落低於1℃。小型空調機和熱泵設備採用HFC32/125(即R -410A ),箱型機和一般空調機及熱泵則為HFC32/125/ 134a (即R -407C )。

二氧化碳CO2沒有毒性和爆炸性,預期將會是下一階段所採用的新冷媒,目前歐美、日等國都已經積極投入CO2冷媒的應用研究。

5.冷煤的發明對於人類的影響?

冷凍工程提供人類更舒適的生活空間, 也使食物保存更容易更衛生, 但也同時對環保生態平衡大量破壞, 形成難以挽救的未來危機.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介质[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工作介质,通称 制冷剂、致冷剂、冷媒或雪种,是各种热机中借以完成能量转化的媒介物质。这些物质通常以可逆的相变(如气-液相变)来增大功率。如蒸汽引擎中的蒸汽、制冷机中的雪种等等。一般的蒸汽机在工作时,将蒸汽的热能释放出来,转化为机械能以产生原动力;而制冷机的雪种则用来将低温处的热量传动到高温处。
传统工业及生活中较常见的工质是部分卤代烃(尤其是氯氟烃),但现在由于它们会造成臭氧层空洞而逐渐被淘汰。其他应用较广的工质有氨气、二氧化硫和非卤代烃(例如甲烷)[1]。
目录 [隐藏]

性质[编辑]

物理性质[编辑]
理想的工质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具有化学惰性、安全环保且易于获取。所应满足的热力学性质条件有:沸点稍低于目标温度、具有较高汽化热、处于液态时密度中等、气态时的其相对密度较高、且需有较高的临界温度。由于沸点和气体密度与压强有关,一般要根据特定的运行压强选择合适的工质。现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性能优异的工质主要是氯氟烃。
化学性质[编辑]
工质材料的腐蚀性和机械部件(如压缩机、管道、蒸发器及冷凝器)使用材料及润滑油之间的相容性有关,例如使用R12工质时,润滑油需使用矿物油,而使用R134a工质时,润滑油需使用合成润滑油。在安全方面,则需要考虑到工质是否具有毒性或可燃性。
历史[编辑]

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之前,世界上最广泛应用的工质是卤代甲烷——二氟二氯甲烷(R-12)及一氯二氟甲烷(R-22)。R-12较常运用于汽车空调和小型冰箱上,而R-22较常运用于住宅空调和轻型商用空调、冰箱和冷冻机上。一些较老的系统中还运用了三氯氟甲烷(R-11),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沸点,可以配合低压系统使用,减轻了系统所需的组件的机械强度。不过因为氟氯碳化合物会造成臭氧层空洞问题,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中规定减少及限制氟氯碳化物的生产。美国于1995年停止生产新的R-12,且已于2020年淘汰R-22。
1,1,1,2-四氟乙烷(R-134a)及其他不含氯的混合物工质正在取代氯代烃。一种常用来取代R-22的混合物工质称为R-410A,是由二氟甲烷(R-32)与五氟乙烷(R-125)以1:1的比例混合的近共沸混合物。R-410A通常在市场上以商品名“Puron”销售。另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工质是R-407C,由R-32、R-125及R-134a混合而成,其临界温度较R-410A高,且全球暖化潜势(GWP)较R-410A低,当其他会破坏臭氧层的工质淘汰后,上述的工质仍可以正常贩售。
在氯氟碳化物(CFC)及氢氯氟碳化物(HCFC)被禁用之后,可以用全氟化碳(FC)及氢氟碳化物(HFC)取代上述工质。不过新的工质属于温室气体,会使温室效应增强,促进全球暖化,近来也在讨论是否要限制或禁用这些工质。在1997年12月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已将全氟碳化物及氢氟碳化物列入温室气体,欧盟也在2006年通过法律,限制全氟化碳及氢氟碳化物的使用,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时。非温室气体的工质不在管制范围内。
早期的机械冷涷系统会以二氧化硫或氨为其工质,二氧化硫主要使用在小型的家用冷涷系统中,不过由于其毒性,后来就被氯氟碳化物所取代。氨(R717)是一种不会破坏环境、经济而且省能的工质,应用在工业冷涷系统已超过130年。而二氧化碳(R744)和氨一样,很早应用在冷涷系统中。[2]一些很早期的机器还使用其他传统的工质,如甲酸甲酯、氯甲烷、二氯甲烷等。
高纯度的丙烷由于性质和R-22相近,而且无毒,也可以作为工质使用。丙烷工质会加入痕量的乙硫醇,可让人及早注意到工质的泄漏。
应用[编辑]

天然的工质(如氨、二氧化碳及非卤代烃)不会破坏臭氧层,其全球暖化潜势为0(氨)或相当很低的值[3]。这些工质常用在大楼的空调系统、体育及休闲设施、化工业及制药业、汽车工业中,最重要的是应用在食品工业中,包括在制造、储存及零售的过程。也有新的应用开始使用天然工质,例如车用空调。
因为车用空调工质的排放影响全球气候,此议题已逐渐受到重视。欧盟自2011年起已禁止在汽车空调系统中使用全球暖化潜势超过150的工质。此措施禁止了一些高全球暖化潜势的温室气体,如GWP值为1410的工质,鼓励改用其他安全、省能的工质。
其中天然工质二氧化碳(R-744)是其中最有潜力的方案之一。二氧化碳不可燃,不会破坏臭氧层,其全球暖化潜势为1,不过有毒,在体积浓度超过5%时足以致命。R-744可以用作车用空调、住宅空调、热水泵、商用空调、自动贩卖机中的工质[4][5]。二甲醚也可以作为工质使用[6]。
HFO-1234yf(2,3,3,3-四氟丙烯)是一种部份氢原子被氟取代的烯烃,其GWP值只有4,非混合物,也是可取代R-134a的工质之一[7]。通用汽车公司已宣布自2013年起开始在所有品牌的汽车中使用HFO-1234yf[8]。
处理[编辑]

由于氟氯烃一类的工作介质对臭氧层造成了严重损害,从1992年7月1日开始,有意或无意地将这些物质释放到大气中都会被视为违法行为。当氟氯烃在被淘汰后,必须回收以除去杂质并使其回到可再次使用的状态。这类工作介质也被禁止随意混用。部分氟氯烃在回收后仍为危险品,在运输等过程中需根据当地政府的相关法令进行特殊的防护。
类别[编辑]

工质依其从待冷却物体中吸收热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Class 1: 此种工质是利用相变化(最常见的是沸腾)来吸收热,吸收的热能变成工质的潜热。
Class 2: 此种工质是利用温度变化(可感热量)来吸收热,可吸收的热为热容量和温度变化量的乘积,此种工质包括空气、氯化钙水溶液、氯化钠水溶液、酒精等。
主条目:工作介质列表
R-# 编号系统是由杜邦公司所开发,可以系统化的识别由饱和卤化烃组成工质的分子结构,其编号意义如下:
将其编号加90,可以得到三位数,各个位数分别表示分子中的碳、氢及氟原子个数[9]。
由碳的个数可以其饱和卤化烃的单键个数,扣掉氢及氟原子个数后,剩下的就是氯原子的个数。
编号后附加的小写a,b,c字母是用来识别非对称的同分异构物。
R-400及R-500系列是特别用来标示混合物的工质。R-400是由非共沸(zeotropic)的混合物组成,其成份的沸点差距较大,在分馏时其相对浓度会随温度而变。R-500则是共沸的的混合物所组成。最小的位数是由美国冷冻空调协会(ASHRAE)所指定。
例如,R-134a有四个氟原子、二个氢原子和二个碳原子,其化学式是C2H2F4,字尾的a表示是差一个原子的非对称的异构物,因此是1,1,1,2-四氟乙烷。字尾没有a的R-134对应的化合物是1,1,2,2-四氟乙烷,不过其特性不适合当作工质使用。
R-# 编号系统的数字也常用在其他的场合,像作用喷雾设备(香水、杀虫剂等)的分散剂时前面会加P-(如P-12),也可以配合商品名称(如Freon 12)。由于工质会依其种类不同,所受到的管制也有不同,最近也会在工质前面加上其种类的简称,如HFC-表示是氢氟碳化物、加CFC-表示是氯氟碳化物、加HCFC-表示是氢氯氟碳化物。
混合物[编辑]
R-401A 是非共沸的HCFC混合物,成份包括R-32、R-152a、及R-124。此工质是为取代R-12而设计[10]。
R-404A 是近共沸的HFC混合物,成份包括重量比例52%的R-143a、44%的R-125及4%的R-134a。此工质是为取代氟氯碳化合物工质R-22及502所设计。其一般压力下的沸点是-46.5 °C,液态的密度为0.485 g/cm3[11]。
R-406A 是非共沸混合物,成份包括重量比例52%的R-22、4%的R-600a(异丁烷)及41%的R-142b。
R-407A 是非共沸的HCFC混合物,成份包括重量比例20%的R-32、40%的R-125及40%的R-134a[12]。
R-407C 是非共沸的HCFC混合物,成份包括R-32、R-125、及R-134a。R-32增加热容、R-125减少可燃性、R-134a减少所需的压力[13]。
R-408A 是非共沸的HCFC混合物,成份包括R-22、R-125及R-143a。可以替代R-502。其沸点为-44.4 °C[14]。
R-409A 是非共沸的HCFC混合物,成份包括R-22、R-124及R-142b,其临界温度为109.4 °C[15]。
R-410A是由R-32及R-125组成的近共沸的HFC混合物。美国环境保护局认为R-410可以替代R-22在家庭及商用空调中的应用。[16]。
R-500 是共沸混合物,成份包括重量比例73.8%的R-12及26.2%的R-152a。
R-502 是共沸混合物,成份包括R-22及R-115。
空气工质[编辑]

空气工质已应用在住宅[17]、车辆[18]、及以涡轮飞机的空调及(或)冷却系统中。空气工质没有广为使用的原因,是因为一般认为空气作为工质时效率很低,不是可以实际使用的工质[17]。
不过配合适当的压缩及膨胀技术,可以提升空气工质的效率,这种情形下空气就是可以实际使用的工质。空气工质的优点是不会污染或破坏环境[17],对动植物的可能伤害非常的小(现有的空气冷却方式会把微量的油或润滑剂排放到大气中)。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毛遂自薦

讀音:ㄇㄠˊ ㄙㄨㄟˋ ㄗˋ ㄐ 一ㄢˋ
 
解釋:
比喻一個人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典故:
《史記.平原君傳》:「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白話故事:
戰國時代,有權勢的人很喜歡供養一些具有才華的能人,以增強自己的力量。這些人在事件發生時,需要提供意見、策劃謀略,進而解決問題。這種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趙國的平原君勢力龐大,他的家中便養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一位叫毛遂的人,待在平原君門下三年,卻沒有什麽特別的貢獻,平原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也不曾埋怨,就任由他在家中吃住。有一次,趙國的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情勢非常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勸說楚王和趙國合作,共同出兵對抗秦國。

平原君回家後,準備從食客中選出二十位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選來選去就只有十九人合乎標準,還差一個人。正當平原君傷透腦筋時,毛遂突然走向前來對著平原君說:「我是最適合的人選,願意跟從公子前往遊說。」平原君看看他,婉轉地說:「我想有才能的人在人群當中,就好像一把鋒利的錐子放在袋子裏,立刻就會穿破袋子,顯露鋒芒。

而你在我這裡三年了,卻沒有傑出的表現,我看你還是留下吧!」毛遂卻自信滿滿的回答:「我是現在才要進入袋子裏,不然我這把錐子早就穿破袋子,顯露出它的鋒利,而且連錐柄都要穿出袋子了。」見毛遂這麼一說,平原君在心裡想:反正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適合的人選,不如就用他吧。

於是平原君就帶著毛遂等二十人趕往楚國。見到楚王,平原君向楚王說明局勢與利害得失,他費盡口舌,卻無法說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正當大家坐困愁城,不知該如何是好時,毛遂在這時候手按寶劍,走到楚王前面,疾聲地說:「大王的性命現在掌握在我的手裡!楚國有上百萬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戰役中卻被秦國只有幾萬人的軍隊打敗,奪去了許多城池與土地,連我們趙國都替你們感到相當羞憤了。而趙國提議兩國聯合抗秦,是在替你們楚國報仇啊!」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著寶劍相脅,便同意結盟,訂下和約。並立刻發兵支援趙國,解了邯鄲的危難。從後,平原君再也不敢小看毛遂,而把他當作上賓禮遇。
 
 毛遂,东周战国时期赵国人。为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到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前往。平原君和楚考烈王谈判时,毛遂直说利害,使得楚王同意与赵国结盟,并派春申君援救赵国。后来毛遂自荐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成语。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蠹鱼[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衣鱼
 Silberfischchen.jpg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亚纲:无翅亚纲 Apterygota
目:缨尾目 Thysanura
科:衣鱼科 Lepismatidae
属:衣鱼属 Lepisma
种:衣鱼 L. saccharina
二名法
Lepisma saccharina
Linnaeus, 1758
衣鱼(学名:Lepisma saccharina),俗称蠹、蠹鱼、白鱼、壁鱼、书虫或衣虫是一种灵巧、怕光、而且无翅的昆虫,身体呈银灰色,因此也有白鱼的称号,嗜食糖类及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它的体型细长,无翅,身体上布满了鳞片,口器为咀嚼式。
衣鱼在昆虫界的分类是:缨尾目;衣鱼目;总尾目,在地球上已经出现约三亿年。
 
外型[编辑]
 
不计肢体,衣鱼的身长约一厘米。触角又长又嫩,只有三节体节有足;脱皮三次后,银灰色的鳞片便会长成,使其身体带有一种金属般的光泽。
头部有细长30节以上的丝状触角,多数有明显的小型复眼,腹部有三对能疾走、跳跃的脚,行动敏捷,尾部有三根尾巴,因此被称为“总尾目”或“缨尾目”。
生长[编辑]
 
按不同生活环境而定,衣鱼从幼虫变成虫需要至少四个月的时间,不过有时候发育期会长达三年。在室温环境下,大概一年就发育为成虫,寿命约为两到八年。一条衣鱼的一生里会经历大约八次脱皮;不过衣鱼不断生长,一年脱皮四次也不足为奇。当温度在摄氏25至30度,雌虫就会在物件的裂缝里产大约一百颗卵;可是在寒冷或干燥的环境下,衣鱼是不会繁殖的。
食物[编辑]
 
衣鱼爱好的食物为充满淀粉质或多糖的物品,如:胶水里的葡聚糖、浆糊、书籍装订物、照片、糖、毛发、泥土等。可是它们对棉花、亚麻布、丝和人造纤维等也毫不抗拒,甚至连其他昆虫尸体、自己脱的皮也是照吃如饴。饥饿时甚至连皮革制品、人造纤维布匹等也吃。不过衣鱼能够挨饿数个月,身体机能也不会受任何伤害。
生活环境[编辑]
 
 
 
被衣鱼损坏的书
 
 
体形较为巨大的衣鱼
如斑衣鱼(Thermobia domestica)一样,衣鱼出没于人类聚居地。家居里的各种地方,如冰箱底部、开暖气的浴室、地砖的裂缝里都可能会有衣鱼的踪影。衣鱼喜欢咬破书籍、纤维及纺织品。而斑衣鱼则喜欢如面包店等更温暖的环境,它们非常喜欢进食面粉和面包,不过也会进食动物制品。
繁殖[编辑]
 
 
 
一条脱皮不到三次的衣鱼,并没有银色光泽
交配时,雄虫跟雌虫会到处窜动。雄虫会产下一个用薄纱包住的精囊;由于生理状态成熟,雌虫会找到该精囊,拾取作受精用。
天敌[编辑]
 
衣鱼最有名的天敌是蠼螋。
衣鱼为防止蜘蛛、蝇虎等天敌捕食,停息时总是不停地摆动着尾梢,诱使天敌将注意力集中到尾梢上来,当尾巴被抓住,分节的尾毛即断掉,身体便可乘机逃脱。
防治[编辑]
 
衣鱼虽然对人类生活造成滋扰,但其实是无害的。
在建筑物里,衣鱼必须要有潮湿及有空隙的环境才能生存;只要环境干燥、建筑物没有裂缝,衣鱼就会自然消失。以下一些扑灭或消除衣鱼的方法,虽然有效,但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混合比例为1:1的硼砂和砂糖,能有效杀除衣鱼。
氯化铵水的气味应该能于24小时内驱赶衣鱼。
若要捕捉衣鱼,将石膏粉洒在浸湿的白棉布上,隔夜放在房间一角,放的地方要接近衣鱼的藏身处。
以下方法同样有用:可以在衣鱼藏身处旁边放一块木板,板上再放一颗稍微磨碎的马铃薯;衣鱼晚上出没时就会钻进马铃薯里面大快朵颐,次天早上,你就可以把马铃薯连同衣鱼一起丢掉。
使用樟脑丸(或萘丸)可以让衣鱼不敢靠近。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家会将一种叫芸香草的植物放在自己的书柜,能够驱除书虫,且会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所以一直到今还在延续“书香门第”这一说法。
现代人驱除书虫用樟脑丸,或香薰精油,也有人用干辣椒粉和蒜头。书虫名称又叫书蠹,书蠹是蠹虫庞大家族的一种。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鸟虫书[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ile:Deciphering the sword.jpg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上的鸟书;下方—剑上文字的一部分: "越王自作"。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上的鸟书;下方—剑上文字的一部分: "越王自作"。湖北省博物馆
鸟虫书(或称鸟虫文、鸟虫篆、鸟虫体,又名虫书、鸟书、鸟篆、鱼书),是中国春秋中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中国南方的一种文字。它的特点是其字型类似鸟虫鱼的形状,故有此命名。属于篆书的一类。有人把它比拟成阿拉伯语中的“库法体”。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提到鸟虫书说,“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是篆刻常用的字体之一。现今代表鸟虫体书法家为101岁赵慕鹤硕士。
起源与发展[编辑]

鸟虫书起源于甲骨文,在春秋时期发展成为各种不同的类型。最早的鸟虫书出现在春秋中叶,在春秋晚期流行开来,于战国时达到鼎盛。鸟虫书较常见于当时的南方各国,如吴、越、楚、蔡、徐、宋等。在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鸟虫书。
鸟虫书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装饰性铭文字体,其特点是将字体的一些笔画写成鸟的形象,秦代定书体有八种,其中之一是虫书,即鸟虫书,这是因为古代将鸟类称为羽虫之故。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讲到古代书体:“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书‘幡’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但从实物遗存中可知,鸟虫书并不仅仅是写在旗帜、符节上的,符节上写的也不一定都是鸟虫书。如(吴)大王光戈、王子于戈、(越)王者旨于戈上的铭文,都是典型的鸟虫书。(楚)王子午鼎铭字体虽不作鸟形,但奇屈变化也属于鸟虫一类。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鸟的飞鸣饮啄形态曾对书法的结体运笔给予很多启发。例如短撇称“啄”或“隼尾”,长撇称“掠”,“燕”字下的四点要“联飞”,起、住笔要“藏头收尾”,写字时,左手要呈“翼如之势”,就都与鸟的形象有关。然而书法中却不认同鸟虫书之直接把笔划画作鸟形。唐代的书法理论著作认为那只是绘画之流,算不得书法艺术。
使用[编辑]

鸟书经常能够在越国的青铜器或铁器文物上找到,而且常常是青铜或铁制兵器,比如剑。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标示剑主人的身份或者表明武器生产的时间地点。越王勾践剑上的文字是最好的例子(见右图)。在同时期的铜制容器和玉器上也有一些鸟书出现,汉朝的篆书中偶尔也会有。
虫书比较常见,很可能最早产生于吴国或越国,盛行于吴越强横的二百年间(自吴国称王开始直至越国衰败),并在此期间一度流传至楚、宋、蔡、徐等周边各国。例字可以在青铜武器、青铜容器、玉器、篆书甚至建筑或装饰用品(比如墙砖)上面找到。吴王夫差矛上的文字是最好的例子。
作为装饰效果很强的字体,其形成类似于阿拉伯文库法体和玛雅文字的头型符、全身符。
消失[编辑]

秦朝以后,鸟虫书的使用减少了,很可能是因为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但是仍然发现有汉朝、唐朝时的少量鸟虫书。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雕蟲小技
拼音:diāo chóng xiǎo jì (diao chong xiao ji)

2成語故事·雕蟲小技

編輯本段雕蟲小技

釋義

:雕:雕刻;蟲:指鳥蟲書,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出處:《北史·李渾傳》:“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例句:這些玩意兒,盡是些~,不過解悶消閑。我講的是長鎗大戟,東盪西馳的本領。(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同義

: 雕蟲篆刻 反義: 雄才大略
【出處】


《隋書·李德林傳》:雕蟲小技,殆相如、子雲之輩。   《北史·李渾傳》:“嚐謂魏收曰: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與韓荆州書》李白:至於制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


【用法】


隻指文字技巧。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

【反義詞】


雄才大略


【典故】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韓朝宗的人,爲人非常熱心,常常幫助一些年輕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有一天,一個叫做李白的年輕人寫了一封信給韓朝宗,請韓朝宗幫忙介紹工作,信的最後寫道:「……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說,恐怕我寫的文章,隻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倆,不夠讓大人欣賞。這個謙虛的年輕人李白,後來可變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詩人呢!
  從此以後,大家就用“雕蟲小技”來形容寫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時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術而已。

雕:刻;蟲:鳥蟲書,古代的字體;技:技能。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其它使用】


◎ 爺的名氣並不在這台子上的一點雕蟲小技。

◎ 若談"語言",新學蜂起,"修辭"--也就是鎚字鍊句,不過雕蟲小技,隻可邊邊角角的料理。"


編輯本段成語故事·雕蟲小技

西漢着名學者颺雄青年時喜愛辭賦,並寫過一些着名的辭賦,但後來注重於儒家的經書,對辭賦不重視,甚至認爲寫作辭賦是一種微不足道的技能。他在哲學着作《法言·吾子》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爲也。’”這是個假托的故事。意思是,有人問道:“颺雄,你少年時喜愛寫辭賦嗎?”颺雄答:“是的,那隻不過是小孩子寫寫畫畫的技能而已。”稍作停留,他又說:“大丈夫是不會幹這些小玩藝的。”

後來,到了《北史·李渾傳》里就發展成了“雕蟲小技”一語,原話是:“‘雕蟲小技’,吾不如君。”意思是說:在文字技巧上,我是不如你的。

“雕蟲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技能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故事:狡兔三窟
(http://www.epochtimes.com)

戰國時代的王公貴族很喜歡互相比賽,比什麼呢?--交朋友。
當時,以朋友多而聞名的有: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和楚國春申君。他們家裡隨時都住著三千多位從各地而來的食客呢!

你一定在想,為什麼他們要花那麼多錢養幾千名食客呢?那是因為他們認為,誰的朋友多,才最有保障,最有面子。在這個亂紛紛的戰國時代,朋友可以幫忙動腦筋、出主意、解決問題,甚至出生入死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一個叫做馮諼的人來投奔孟嘗君。孟嘗君的僕人看馮諼一副窮酸樣兒,又沒什麼本事,就安排他住在下等的房間,吃的是粗茶淡飯。馮諼一點兒也不吭氣,只是天天靠在廊柱上,手裡拿著劍,悲哀地唱著:「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吃飯沒有魚。」

僕人將這件事告訴孟嘗君,孟嘗君覺得這事要是傳了出去,自己多沒面子啊!於是就叫人請馮諼搬到中等的房間,並給他魚、蝦吃。

過了一陣子,馮諼又唱了起來:「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出門沒車馬,出門沒車馬。」

大家都覺得馮諼這人真可笑。可是,孟嘗君知道後,又叫人幫馮諼準備一套車馬。誰知道過了沒多久,馮諼又唱了:

「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沒有錢養家,叫我多牽掛。」

雖然僕人們都罵馮諼不知足,可是孟嘗君卻派人經常送錢給馮諼的老母親。

有一回,孟嘗君拿出一疊帳簿,要門客到薛城去替他收債。大家都推推托托不肯去,只有馮諼一口答應。出發前,馮諼問孟嘗君:「需要我幫您買點兒什麼回來嗎?」

孟嘗君想了想,說:「您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諼一到了薛城,就叫地方官將欠債的老百姓都找來,當面一分分地核對契約。當手頭比較寬裕的人還了錢之後,馮諼對還不起債的窮苦百姓說:「孟嘗君命令我來到這裡,不是要逼你們還債。他說,實在還不了債的人,都不用還了。大伙兒可別忘了孟嘗君的恩典啊!」說完,他把那些契約燒得精光。大家又吃驚又高興,都十分感激孟嘗君。

馮諼回到孟嘗君的府裡,孟嘗君問他買了什麼回來。馮諼從容地回答說:「臨走的時候,您囑咐我,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我看您這兒金銀財寶、山珍海味,什麼都不缺,就是缺少『仁義』。您對薛城這個地方的人們並不夠體貼,所以這回我就花了錢,幫您把『仁義』買回來。」接著,他將燒掉契約的事說了一遍。

孟嘗君心裡雖然不太高興,也只好說:「好!好!先生,您休息吧!」

過了一年,齊泯王誤信讒言,除去了孟嘗君相國的職位。孟嘗君只好垂頭喪氣地帶著一家老小,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他萬萬沒想到,他們一行人連城都還沒進,老遠就看見人們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他,還口口聲聲稱他為「恩人」。

孟嘗君這才十分感動地對馮諼說:「先生,您幫我買的『仁義』,今天我總算親身感受到了。」

馮諼說:「先別急著高興。狡猾的兔子尚且要找三個窩,才能保個活命。現在您只有薛城一個安身的地方,哪兒夠啊!我願意再替您找幾個安身之處。」

孟嘗君答應馮諼的請求,給他好多車馬和黃金做為費用,馮諼就往魏國都城大樑的方向出發了。馮諼見了魏惠王,對他說:「孟嘗君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哪個諸侯能重用他,必定能富國強兵。如今齊王將他放逐,不知誰有福氣把他爭取到手?」魏惠王一聽,馬上把原來的相國調去做大將軍,想聘請孟嘗君來當相國。而另一方面,馮諼卻先趕回齊國,告訴孟嘗君,千萬不要答應魏王的邀請。

齊泯王一聽說魏王想重金禮聘孟嘗君當相國,開始擔心起來,只得請求孟嘗君再回到朝廷當相國。這時,馮諼又對孟嘗君說:「您可請求齊王,把先王祭器移到薛城,在薛城修建先王宗廟。」齊王答應了。

宗廟建成,朝廷派重兵守護,別的國家自然不敢來侵擾薛城了。

馮諼這時才對孟嘗君說:「現在三窟都完成了,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明心網】(http://www.dajiyuan.com)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孙伏伽[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孙伏伽(?-658年),贝州武城(一说河北邢台清河)人士。隋末以大理寺史补万年县(今陕西西安)法曹。后降唐。武德四年(622年),进士第一名,他是中国乃至东亚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1]历任御史、谏议大夫、大理寺卿、陕州刺史等,任主簿时曾谏阻唐太宗打猎,几死,升谏议大夫,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卒。

 

顏子的後代——顏康成
  顏康成,永徽二年(651)狀元。山東曲阜人,和大思想家孔子還是老鄉,可惜不是喝孔子同一時代的人,不然就可以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了。還別說顏康成還真的和孔子有那麼一點點的聯繫。他是孔子最得意學生顏回的第三十八世孫。
高中後又去參加了製科的考試,繼續考中。後面也做了一些官,如太子舍人,崇文館學士,但是名氣不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