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江山樓

江山樓建於西元1917年,是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大稻埕著名的飯店,舊時此類包含酒肆與女侍的飯店亦稱「藝旦間」。大稻埕經常有政要、商賈、文人、名流往來匯聚,使得名聲響亮的江山樓更顯氣派,也標誌了臺灣早期上流社會活動的浮華時代。

 

歷史

1860年,淡水開港,吸引洋行設址通商,當時以艋舺大稻埕為實際裝卸口岸。艋舺因日久淤沙,行船改停泊至大稻埕,自此一躍成為北臺灣貿易要衝。酒家、食肆應運而生,鬚眉、脂粉相顧徘徊。

「東薈芳」是大稻埕最早設立的大型酒家,內有藝旦彈唱招待,並有樂師伴奏,蔚為風潮。東薈芳股東之一吳江山於1917年(大正6年)獨資設立江山樓[1] ,專營臺菜。「江山樓」、「東薈芳」與後起之「春風得意樓」、「蓬萊閣」並稱為四大酒家,江山樓居首,有「江東春蓬」之稱。[2]

江山樓位於日新町二丁目一八六番(今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保安街、歸綏街與甘州街所圍成的區塊),為四層樓紅磚建築,設置有女侍服務與飲空間,以「台灣第一之支那料理」做廣告,吸引政商名流、文人雅士流連。當時一句俗諺「登江山樓,吃臺灣菜,聽藝旦唱曲」,極言江山樓之美盛。直至戰後歇業,廖錫恩作《題江山樓》詩:「城廓知非昨,江山剩此樓;紛紛詩酒客,誰識箇中愁?」以為詠嘆。[2]

特色

日治時期無論民房或商行大多為平房或兩至三層樓的建築,吳江山的江山樓卻高達四層,有地標性的立面與廣闊的面積,媲美當時之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與兒玉後藤紀念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

現況

江山樓在設立卅二年後走入歷史,建築於1976年拆除,原址改建為住宅大樓。

 

「未看見藝旦,免講大稻埕」。在積累了 大量資金及各式各樣的商業活動之際,「藝旦」,這個城市性格明 顯的美麗身影,以一種優雅的姿態現身於大稻埕的街頭。這個美麗 卻又如曇花一現的女性職業,與大稻埕之間緊緊相繫的命運,已成 為老一輩口中最嚮往,也是最讓人想一探究竟的那方神秘面紗。

江山樓  》寧夏街的藝旦間

 
江山樓
  延平北路和歸綏街口的幾條巷弄是 特種營業「紅燈戶」之處,這些青樓女子的聚集與當年的「江 山樓」大有關係。到日本時代已有正式「檢番」的藝妓組織, 非法的娼妓則在歸綏街巷弄內。   藝旦的工作除在宴席上的陪侍服務外,也必須能夠應景彈 琴奏樂一番,因此藝旦從六、七歲離開家後,就要開始學習談 唱、吟詩、作曲。所學習的戲曲尚分大小曲,樂器包括琵琶、 三弦、洋琴之類,於酒席間又要能夠猜酒拳助興。

  從自彈自唱、會(合)唱、扮裝藝閣,到後來加添伴奏鑼 鼓歌唱;從靜的清唱到動的舞蹈,由票友式的表演到票房式的 公演,樹立了藝旦戲,最後藝旦的發展甚至做為職業性的演出 ,藝旦在陪侍服務的本業反倒成為兼職。

 

 
寧夏街的藝旦間
  除了公開的表演活動,藝旦也有自己 個別招待客人的地方,即藝旦間。早期居住地點以寧夏路一帶為 多,其次是延平北路二段一帶。為了工作方便,藝旦大多住在二 樓;裝飾華麗的寐臺、金銀絲及鏤刻的刺繡花鳥,正是所謂「一 樓一妓」的最佳寫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槌之子

槌之子

槌之子日語槌の子ツチノコ),是日本的一種類似傳說生物,外型類似。日本各地都有目擊野槌子的紀錄,日本東北部則稱為バチヘビ

 

日本的一種類似傳說生物,外型類似。比較常用的名字是「槌之子」(つちのこ)又稱苞蛇。自古在日本各地都有目擊的傳說,俗名也很多,如野槌蛇、杵之子等。有人把牠翻譯叫「土龍」。

外型︰雖然是蛇,但身體部位粗短圓胖,像個抱枕,尾部卻很細,和身體有明顯的分界,而且也有明顯的頸部。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最美丽海湾组织

 
 

 

 

世界最美丽海湾组织,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支持下的一个世界性社会团体,成立于1997年。


 

 

 

澎湖著名的桶盘屿澎湖著名的桶盘屿
“世界最美丽海湾”(The Most Beautiful Bays in the World)组织为全球最优美的海湾地区所组成之NGO组织,成立于1997年,创立人为Jean Manquat,总部设于法国中部Vannes,其组织宗旨为致力推动保护全球海湾天然与文化资源,目前(2012年)有27个国家共35个海湾地区加入会员,包括美国旧金山湾、中国青岛海湾、越南下龙湾等。

 

世界最美丽海湾组织 - 理念

1、使作为世界遗产的每一个海湾的巨大价值在当地、国家和世界水平获得公众的认可。

 

2、指引人类深思旅游管理和环境(自然景观)保护的必要性。

3、为将来正确发展沿海旅游的步骤作出典范。

4、为每一个(海湾所在)地区现有景观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5、通过良好的交流,为物质和理念的交换创造必要的条件。

6、确保成员提供和获得来自世界组织的帮助和解决方案。

世界最美丽海湾组织 - 相关新闻

旧金山湾旧金山湾
2012年11月13日,总部设在法国的世界最美丽海湾组织召开入会资格审查会,通过台湾澎湖海湾正式成为会员。

 

世界最美丽海湾组织主席古尔(Galip Gur)表示,澎湖海湾有独特之处,无论是人民或澎湖县还有整个城市都努力付出,支持让澎湖海湾成为世界最美丽海湾,他希望澎湖未来能在旅游和环保之间取得平衡。[1]

部分会员海湾

亚洲

1、越南 - Ha-Long海湾

2、越南 - Nha Trang海湾

3、菲律宾 - Puerto Galera海湾

4、印度 - BackWaters 海湾

5、土耳其 - Bodrum海湾

6、中国 - Qingdao海湾

7、中国 - Penghu海湾 

非洲

 

下龙湾下龙湾
1、马达加斯加 - Diego Suarez海湾

 

2、摩洛哥 - Agadir-Taghazout海湾

3、佛得角-Mindelo 海湾

4、南非 - Table 海湾 & False海湾

5、塞内加尔-sine Saloum 海湾

欧洲

1、德国 - Westerland Sylt 海湾

2、爱尔兰 - Bantry 海湾

3、英国- St lves 海湾 & Mount's海湾

4、法国- Somme 海湾

5、法国- Mont St-Michel 海湾

6、法国- Morbihan's gulf/Quiberon's 海湾

7、法国 - Girolata & Porto Gulf 海湾

8、法国- Guadeloupe - Saintes海湾

9、西班牙 - Santander 海湾

10、葡萄牙 - Setubal's 海湾

11、黑山 - BOKA Kotorska 海湾

北美洲

 

青岛海湾青岛海湾
1、美国 - San Francisco海湾

 

2、加拿大(魁北克和新Brunswick-)-chaleurs海湾

3、加拿大(魁北克)-Tadoussac海湾

4、墨西哥 - Banderas海湾

南美洲

1、阿根廷-Valdes 半岛

2、智利- Magellan 海峡

3、巴西-Praia Da Rosa海湾[2]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魚會說話嗎?
小朋友可能不相信,其實魚也有自己的語言呢!甚至還有人用錄音的方式,編成了魚類的辭典。

你知道嗎,小鯰魚嗡嗡的叫聲,好像蜜蜂在飛行;一大群的青魚,會發出像小鳥嘰嘰的叫聲;沙丁魚的聲音,則好像在晚上聽海浪打到岸上的聲音。每一種聲音都非常奇妙。

此外,每一種魚當牠們在不同情況下,還會發出不同的聲音。而牠們發聲的目的,有時是為了躲避敵害,有的是要吸引異性等。

魚能發出聲音,主要是靠體內充滿氣體的魚鰾,魚利用牠的肌肉在魚鰾上敲打,或是摩擦魚鰾,甚至可以將魚鰾的氣體,擠到不同的地方,來發出不同的聲音。

魚會發出聲音的原因還有很多,譬如銀漢魚在吃東西時,會發出像豬進食一樣的聲音;而一種叫江鱈的魚,在吃東西時則會有咕嚕和哼哼的聲音。另外,翻車魚是用喉齒來磨碎食物,所以吃東西時都是咬牙切齒,不斷產生摩擦的聲音。(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元鼎

 

 

夏元鼎,字宗禹,永嘉人。南宋時期人。


中文名:夏元鼎   籍貫:永嘉
性別:   國籍:中國

 

 
夏元鼎
[約公元一二o一年前後在世]字宗禹永嘉人。南宋時期人。
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嘉泰初前後在世。少從永嘉諸老遊。
好觀陰符,嘗遊祝融峰,自云遇仙人指授,因為作講義。自號雲峰散人。
元鼎能詞,著有蓬萊鼓吹一卷,《強村叢書》又注陰符、藥鏡、悟直三書,直德秀為之序,《度上腐談》並傳於世。
 

 

夏元鼎

沁園春(和呂洞賓)

大道無名,金丹有驗,工夫片時。似嬰兒嬌俊,不離門戶,盈盈姹女,緩步深幃。二八當年,黃婆匹配,隔礙潛通勢似危。須臾見,見靈明寶藏,一點星飛。

其時。似執躬圭。深保護陰陽造化兒。轉南辰北斗,回風混合,雷轟雨驟,只許天知。夢幻浮生,天長地久,雲路著鞭休要遲。金不壞,合朋合德,三教同歸。

 

沁園春(和張虛靖)

太極才分,鴻_鑿破,雲收霧開。見曦魂蟾魄,升沈晝夜,光含萬象,機應丹台。火裏栽蓮,水中捉月,兩個人人暗去來。鵲橋畔,任傳神送氣,巽戶轟雷。

微哉。火候休猜。無師授徒勞顏閔材。問從頭下手,收因結果,爭魂奪命,何處胚胎。小法旁門,幸勤一世,謾道修真不惹埃。爭如我,水晶宮裏,獨步瓊階。

 

沁園春

敢隱默,不敢戲傳,始以小詞,庸謝雅意

天下江山,無如甘露,多景樓前。有謫仙公子,依山傍水,結茅築圃,花竹森然。四季風光,一生樂事,真個壺中別有天。亭台巧,一琴一鶴,泥絮心田。

不須塊坐參禪。也不要區區學掛冠。但對境無心,山林鐘鼎,流行坎止,鬧裏偷閒。向上玄關,南辰北斗,晝夜璿璣煉火還。分明見,本來面目,不是遊魂。

 

水調歌頭

其胎息注想之迷,因與酬唱水調歌頭於後。

採取鉛須密,誠意辨妍媸。休教錯認,奪來鼎內及其時。二物分明真偽,一得還君永得,此事契天機。記取元陽動,妙用在虛危。

法寅申,行子午,總皆非。自然時節,夢裏也教不屬精津氣血,不是肺肝心腎,真土亦非脾。言下泄多矣,凡輩奈無知。

 

水調歌頭(十之二)

要識刀圭訣,一味水銀鉛。驢名馬字,九三四八萬千般。愚底轉生分別,剗地喚爺作父,荊棘滿心田。去道日以遠,至老昧蹄筌。

譬如人,歸故國,上輕帆。順風得路,夜裏也行船。豈問經州過縣,管取投明須到,舟子自能牽。悟道亦如此,半句不相干。

 

《絕句》

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水調歌頭(十之三)

耳目身之寶,固塞勿飛揚。存無守有,中間無念以為常。把定玄關一竅,視聽盡收歸裏,坎兌互堤防。寤寐神依抱,形氣兩相忘。

圓陀陀,光爍爍,貌堂堂。分明真我,罔象裏全彰。此即非空非色,自是本來面目,陰鼎煉元陽。出世真如佛,余二莫思量。

 

水調歌頭(十之四)

真一北方氣,玄武產先天。自然感合,蛇兒卻把黑龜纏。便是蟾烏遇朔,親見虎龍吞啖,頃刻過昆侖。赤黑達表裏,煉就水銀鉛。

有中無,無中有,雨玄玄。生身來處,逆順聖凡分。下士聞之大笑,不笑不足為道,難為俗人論。土塞命門了,去住管由君。

 

水調歌頭(十之五)

律應黃鐘候,天地尚胚渾。騰騰一氣,家園平地一枝春。下手依時急采,莫放中宮芽溢,害裏卻生恩。火候精勤處,加減武和文。

定浮沈,明主客,別疏親。真鉛留汞,造化合乾坤。此是身中靈寶,誰信龍從火出,二八共成斤。些子希夷法,只在弄精魂。

 

水調歌頭(十之六)

擒得鉛歸舍,進火莫教遲。抽添沐浴,臨爐一意且防危。只為嬰兒未壯,全藉黃婆養育,丁老共扶持。火力頻加減,外藥亦如之。

汞生芽,鉛作祖,土刀圭。火生於木,炎盛汞還飛。要得水銀真死,須待陰浮陽伏,雜類降灰池。用鉛終不用,古語豈吾欺。

 

水調歌頭(十之七)

要躡天仙步,金丹是法身。不知謂氣,須還識後自然真。大道從花孕子,點出個中陰魄,烏兔合陽魂。北斗隨罡轉,天地正氤氳。

采依時,煉依法,莫辭勤。立躋聖域,從此脫沈淪。夜氣正當過半,龍虎自然蟄動,勢欲撼乾坤。片餉工夫耳,莊算八千春。

 

水調歌頭(十之八)

神氣精三藥,舉世沒人知。氣隨精化,鎮常神逐氣無歸。心地不明天巧。業識更纏地網,背卻上天梯。今古多豪傑,生死醉如泥。

樹頭珠,潭底日,顯金機。兩般識破,性命更何疑。活捉金精入木,煉就當初真一,方表丈夫兒。信取玄中趣,端的世間稀。

 

水調歌頭(十之九)

聞道不嫌晚,悟了莫悠悠。過時不煉,今生烏兔恐難留。些子乾坤簡易,不問在朝居市,達者盡堪修。火候無斤兩,大藥本非遙。

守旁門,囚冷屋,望升超。迷迷相授,生死不相饒。未識先天一氣,孰辨五行生克,不向眼前求。試道工夫易,福薄又難消。

 

水調歌頭(十之十)

我有一竿竹,偏會取根源。從來汲水桔槔,直挈上西天。不許常人著手,管定竿頭先折,提桶落寒泉。撥得機關轉,北斗向南看。

仗回風,乘偃月,勿波瀾。麻姑此日,西北見張騫。選佛妙高峰頂,飲罷醍醐似醉,獨坐玩嬋娟。水湛月明處,太極更無前。

 

西江月

道,金魚要換金丹,龜齡鶴算不知年,子其勉之,當遇赤城人矣。後於祝融峰遇聖師,指迷金丹大道,果應存無守有,頃刻而成之妙。乃知十餘年間鑽冰取火,盲修瞎煉,今一得永得,實在目前。因足前夢,為《西江月》調,以紀其實,並簡同行。林質父。質父見和,意謂有道無丹,當求畫前大易,遂與酬唱十首於後。

四十修真學道,金魚要換金丹。龜齡鶴算不知年。行滿身沖霄漢。

此事希夷玄奧,功參造化難言。眼前有藥耀山川。好把元陽修煉。

 

西江月(十之二)

面目本來是道,陰陽造化成丹。騎牛尋犢不知原。真是三家村漢。

古聖立言設象,後人得象忘言。且如乾畫必三川。舍此如何烹煉。

 

西江月(十之三)

太一畫前是道,全憑龍虎成丹。九還七返保長年。好個逍遙閑漢。

日詣金門玉殿,青衣引贊無言。回風混合萬神安。功向虛無中煉。

 

西江月(十之四)

舉世沈迷大道,傍門小法求丹。咽津納氣等成仙。真個無知癡漢。

何異雄雞抱卵,夢同啞子交言。陰陽非類隔天淵。總是盲修瞎煉。

 

西江月(十之五)

不死穀神妙道,杳冥中有還丹。坤牛乾馬運無邊。卻是修行真漢。

脫去名韁利鎖,金童玉女傳言。工夫片餉徹玄關。水火從教法煉。

 

西江月(十之六)

大隱居塵奉道,衰顏能返朱丹。要須有主種三田。方免驅馳淮漢。

天下江山第一,昆侖景勝何言。希夷妙處集真仙。默默重簾修煉。

 

西江月(十之七)

萬里擔簦訪道,要知一點靈丹。日烏月兔在朝元。豈在迢迢雲漢。

罔象求珠易得,離明契後難言。五金八石是虛傳。爭似陽修陰煉。

 

西江月(十之八)

達磨西來說道,十年面壁安丹。爭知水火不交煎。因果謾成羅漢。

仰箭射空力盡,依然墜地何言。虛空拶破強參禪。肯把金丹燒煉。

 

西江月(十之九)

幾載雞窗求道,費他兔楮鉛丹。經書子史盡蹄筌。鹿走徒嗟秦漢。

百代興亡瞬息,徒留紙上陳言。誰知太始道常存。烏兔仙家修煉。

 

西江月(十之十)

行處青牛引道,飛來鶴頂呈丹。談玄玉局在西川。此日方當龍漢。

千載寂寥吾道,可憐平叔多言。畫蛇添足悟真篇。付與誰人修煉。

 

水調歌頭

盡性之道。願方為世唾棄,曷能明子貢不傳之旨。荷來誠既切,竟以誕聖於北方壬癸之位,為水調一詞以謝,並呈鄉人趙撫幹季清、周提幹達道,幸反求之有餘師矣

三三乾妙畫,佑聖誕彌辰。北方壬癸,水生於坎產元精。一數先天有象,元始化生相應,靈氣屬陽神。壽永齊天地,萬物盡回春。

說龜蛇,名黑殺,蘊深仁。陰中陽長,要知害裏卻生恩。此意宜參造化,正是金丹大道,不在咽精津。富貴公方逼,肯問出人倫。

 

水調歌頭

光諸丹經以質難。意初未釋,凡辨問數十條,乃噤不語,垂首悵然而去。後忽具信香誓狀,謂曆江、淮、閩、浙,拜師幾百,不識向上玄關,覺今是而昨非。不知其所覺何事,謬贈以水調一詞。有天臺郭應昌、儀真胡堯咨、徐勳、金陵趙拱、湖湘唐純素預焉

人身藏宇宙,烏兔走西東。晝舒夜卷,不拘春夏與秋冬。存想非心非腎,吐納非精非氣,子午謾行功。一點真靈寶,混合自回風。

感嬰兒,交姹女,愛丁公。黃婆匹配,一時辰內上仙宮。恍惚無中有象,陽火陰符密契,大道屬鴻_。火候能調理,天地與無窮。

 

西江月(答王和父送□錯認水酒)

甘露醴泉天降,瓊漿玉液仙方。一壺馥鬱噴天香。麹蘖人間怎釀。

要使周天火候,不應錯認風光。浮沈清濁自斟量。日醉蓬萊方丈。

 

西江月(送臘茶答王和父)

萬匯陽春吐秀,爭如雀舌含英。先天一氣社前升。啖出昆侖峰頂。

要得丁公煆煉,飛成寶屑窗塵。蜜脾神用脫金形。送與仙翁體認。

 

賀新郎(和劉宰潛夫韻)

天上神仙路。問誰能、超凡入聖,平虛交付。三島十洲無限景,穩駕鸞輿鶴馭。更馴伏、木龍金虎。造化小兒真劇戲,煉陽精、要戴乾為父。須定力,似愚魯。

三旬一遇交烏兔。便丹成、天長地久,桑田變否。四象五行攢簇處,全藉黃婆真土。無私授、人多胡做。堪歎紅塵聲利客,向花朝月夕尋妝婦。應不解,乘槎去。

 

滿江紅

人世何為,江湖上、漁蓑堪老。鳴榔處,汪汪萬頃,清波無垢。_乃一聲虛谷應。夷猶短棹關心否。向晚來、垂釣傍寒汀,牽星斗。

砂磧畔,蒹葭茂。煙波際,盟鷗友。喜清風明月,多情相守。紫綬金章朝路險,青蓑箬笠滄溟浩。舍浮雲、富貴樂天真,釃江酒。

 

滿庭芳

久視長生,登仙大道,思量無甚神通。正心誠意,儒釋道俱同。雖是無為清淨,依然要、八面玲瓏。朝朝見,日烏月兔,造化運西東。

黃婆能匹配,天機玄妙,朔會相逢。正三旬一遇,消息無窮。不待存心想腎,非關是、打坐談空。君知否,靈明寶藏,收在水晶宮。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尋找時腳上穿的鐵鞋都磨破了都無法找到沒想到後來不花一分力氣就找著了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
作品名稱
絕句
創作年代
南宋
作 者
施耐庵
詞條類型
釋義
評 價
“讀之使人煥然無疑”

 
 

1讀音編輯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 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u

2釋義編輯

以前尋找時腳上穿的鐵鞋都磨破了都無法找到沒想到後來不花一分力氣就找著了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

3造句編輯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件襯衫原來就在床底下放著呢

4出處編輯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出自南宋詩人夏元鼎的絕句夏元鼎字宗禹永嘉人生活於南宋時期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嘉泰初前後在世好觀陰符嘗遊祝融峰自云遇仙人指授因為作講義自號雲峰散人西城真人著有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七卷黃帝陰符經講義四卷及崔公入藥鏡箋等章剖句析皆有灼見南宋學者真德秀與其交往相善並為之撰序稱夏元鼎所著讀之使人煥然無疑他的名詩絕句原文如下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促膝細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耆英

 

 

耆英,1790年生,愛新覺羅氏,滿洲正藍旗人,字介春。父祿康,嘉慶間官東閣大學士。以蔭生授宗人府主事。歷任副都統、侍郎、將軍等職。一貫主張投降媚外。


中文名:耆英   籍貫:滿洲正藍旗
性別:   民族:滿洲
出生年月:1790年   去世年月:1858年
職業:政治兩廣總督

 

耆英- 簡介

耆英耆英

耆英(qí yīng)(1790—1858),滿族,愛新覺羅氏,字介春,滿洲正藍旗人,以蔭生授宗人府主事。1838年,他任盛京將軍。1842年3月奕經在浙江戰敗,清政府命耆英署理杭州將軍。4月,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同伊里布一起赴浙江向英軍求和。8月,英軍闖入南京下關長江江面,耆英同伊里布趕奔南京,跟英國代表璞鼎查談判,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不久,耆英又在璞鼎查要挾下,誣陷在台灣抗英的台灣道姚瑩、總兵達洪阿“冒功欺罔”,致使姚、達二人被革職逮問。1843年,耆英再任欽差大臣,與英國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1844年,他任兩廣總督兼辦通商事務,與美國簽訂了《望廈條約》,與法國簽訂了《黃埔條約》。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他被派赴天津與英法聯軍交涉,由於英軍在佔領廣州期間查獲大量檔案文件,發現耆英在上報朝廷的時候並沒有如實禀報英方的要求,因此拒絕與其談判。耆英因懼罪擅自回京,咸豐帝令其自盡。

耆英- 家庭

耆英為穆爾哈齊後裔,祖父炳文 ,父親林祿康(-1815),耆英有兩子:慶錫、慶賢.

耆英- 職業生涯

1842年3月奕經在浙江戰敗,清政府命耆英署理杭州將軍。4月,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同伊里布一起赴浙江向英軍求和。8月,英軍闖入南京下關長江江面,耆英同伊里布趕奔南京,跟英國代表璞鼎查談判,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不久,耆英又在璞鼎查要挾下,誣陷在台灣抗英的台灣道台姚瑩、總兵達洪阿“冒功欺罔”,致使姚、達二人被革職逮問。1843年,耆英再任欽差大臣,與英國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1844年,他任兩廣總督兼辦通商事務,與美國簽訂了《望廈條約》,與法國簽訂了《黃埔條約》,與瑞典籤署了《中瑞廣州條約》。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他被派赴天津協助桂良與英法聯軍交涉,由於英軍在佔領廣州期間查獲兩廣總督衙門大量檔案文件,發現耆英在上報朝廷時對英國言辭不恭,因此拒絕與其交談。桂良請耆英回京,咸豐帝大怒,下獄議罪,擬絞監候,肅順上疏立即正法,咸豐帝賜其自盡。[1]





耆英- 賜死原因

耆英像耆英像

耆英賜死是與宮 ​​廷鬥爭、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和其藐視皇權分不開的。清末戶部文選司郎中崇彝在其《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載:“道、咸之際,初辦外洋交涉,多不得當,喪失權利,在在皆是。耆相國英在粵東,與英人所訂之條約,皆非當面折衝,派家人張禧偕首府某公出而協定。當時請旨賞張五品頂戴,以壯觀瞻。此事太近兒戲,餘初未之信。後有戚某公為廣州知府,曾調取當年原卷閱看,果有此事。至咸豐七、八年換約期間,因耆相定約僨事,賜令自盡。固由文宗之怒,實怡、鄭二王等乘君之怒以成之。耆平日實有自取之咎,因宣宗朝曾獎耆'有守有為'之語,於是耆相大書一聯懸之客廳,雲'先皇獎勵有為有守;今上申斥無才無能。'此罷官時考語。故意令人見之。此聯軒輊兩朝,含有陽秋,有人言之當權者,此自造殺身之禍也。”

耆英- 父子拜相

耆英當過藩院、禮部、工部、吏部、戶部尚書,八旗都統,步軍統領(又稱九門提督)。曾外任熱河都統,盛京、廣州、杭州將軍,兩江、兩廣總督等封疆大吏,最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其父祿康為嘉慶朝之東閣大學士,父子兩代相承,入閣拜相。父子拜相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也是罕見的。[2]

耆英- 耆英號

耆英號是以耆英命名的一艘中國帆船,曾創下中國帆船航海最遠的紀錄

耆英號是中國清朝時期的一艘中國帆船,原為一艘往來於廣州與南洋之間販運茶葉的商船。後於1846年至1848年期間,曾經從香港出發,經好望角及美國東岸到達英國,創下中國帆船航海最遠的紀錄。耆英號以柚木製成,有三面帆,負重能力達800噸。耆英號以時任兩廣總督耆英命名。它引起了西方很大注意,因為它向工業化剛剛起步的西方展示了中國當時的航海及造船能力。耆英號在1846年由一位英國商人秘密購買,這打破了當時中國有關不得出售中國船隻予外國人的法律。該船船員包括30名中國人及12名英國水手,並由英國船長查爾斯·阿爾佛雷德·奧克蘭·凱勒特指揮。船上還有一位自稱四品官員的中國人希生,估計充其當翻譯。

耆英- 個人影響

 1844年任兩廣總督,對戰後廣東人民反對英人進入廣州城的鬥爭,進行壓制破壞。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檔案館老照片:中國第一張照片照的是誰
 
         
 
 
 
  
 
 

 

照相術進入中國後的首張照片拍的是誰? 世界第一張照片照的是什麼? 哪張才是真的珍妃像? 梅蘭芳與卓別林怎麼握的手?


中國第一照拍的是“賣國賊”(圖1)

     這張照片距今已是161年,雖然模模糊糊,但是人像還算清晰:臉形瘦長、吊眼彎眉、額頭閃亮、山羊鬍子,這個人叫耆英,是清朝道光、咸豐年間位高權重的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賣國賊”。  

   耆英當過藩院、禮部、工部、吏部、戶部尚書,八旗都統,步軍統領(又稱九門提督)。曾外任熱河都統,盛京、廣州、杭州將軍,兩江、兩廣總督等封疆大吏,最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其父祿康為嘉慶朝之東閣大學士,父子兩代相承,入閣拜相。父子拜相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耆英曾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後又簽下《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等喪權辱國條約,最後被咸豐帝“賜”其自盡。     1844年,於勒·埃及爾以法國海關總檢查長的身份來到中國,清廷接見了他,當時宮裡還沒有人見過照相機這洋玩意兒。當於勒提出要為朝廷大員拍照時,沒人敢嘗試,耆英跟洋人打交道多,自然就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這張照片被海內外眾多攝影史家和檔案專家認定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照片,目前法國攝影博物館及中國第一歷史博物館、中國照片檔案館等都有留存。






“鴿子窩”、“人牽馬”:誰是世界第一照?

     法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攝影術的國家,世界上收藏攝影作品最權威的機構也在法國。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出自法蘭西並不奇怪。問題是,哪個是第一張?     1827年夏法國陸軍退役軍官尼瑟佛爾·尼埃普斯,拍攝了一張樓頂上有一個鴿子窩的照片。一派觀點認為,目前保存在法國博物館這張照片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照片。  

   但是還有一派觀點認為,世界上保存最早的照片是一個人牽著一匹馬的照片。2002年,蘇富比拍賣行在巴黎舉辦的一場拍賣會上,這張照片以443220美元的高價成交。據說這是法國發明家約瑟夫1825年拍攝的,拍賣前一直由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卓別林羨慕梅蘭芳黑髮

     1930年,梅蘭芳在洛杉磯應邀參加一個酒會時巧遇卓別林。兩位互相仰慕的大師實現了第一次握手。     6年後,兩人在上海再度見面,卓別林摟住梅蘭芳的雙肩,感慨道:“記得6年前我們在洛杉磯見面時,大家的頭髮都是黑色的,你看,現在我的頭髮大半都已白了,而您呢,卻還找不出一根白頭髮,這不是太不公道了嗎?”    

  作為歷來備受公眾關注的演藝明星,本次展覽上,梅蘭芳的照片最多,共有40多幅,除握手卓別林這張外,像受到舊金山市長歡迎、在火車站受到華僑歡迎的照片也異常清晰。




慈禧葬禮極盡奢華

     慈禧太后死於一個現代科學文明已經光臨中國的年代,但她死後葬禮上所演出的卻是具有幾千年曆史的古老禮儀。     1908年11月9日,是一個陰霾的冬日。慈禧太后靈柩,蓋著代表皇權顏色的金黃色柩布,被100多個轎夫用長長的槓子抬著,緩慢走過北京的大街小巷,抬往清東陵。那張揚的排場、繁縟的禮節、威嚴的儀仗、寒噤的人群……17張組照表現得淋漓盡致。  

   慈禧葬禮這組照片是從安徽一個縣級博物館挑選出來的。據介紹,李鴻章是安徽合肥東鄉(今肥東縣)人,是內憂外患的清末慈禧特別倚重的權臣,雖然他早於慈禧去世,但是這組照片很可能是李鴻章的後人帶回老家的。




詹天佑與京張鐵路

     詹天佑在美國耶魯大學完成鐵路工程的學業,於1888年到中國鐵路公司任工程師。1905年,詹天佑被派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兼會辦,後又升任總辦,主持修建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八達嶺山區地勢險、坡度大,詹天佑沒有採取通常的螺旋式的線路,而是從青龍橋起,依著山腰作“之”字形線路。

列車行到這裡,改用大馬力機車從後面推列車前進;到“之”字的交叉點時,再加用一台機車在前面把列車往上拉。這樣,創造出雙頭列車。1909年,這條中國自己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提前2年完成,工程費用比預算節約了28萬兩銀子。詹天佑名聲大振,在長城腳下,還特別為他塑像以示紀念。

     這組照片展示了時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的詹天佑驗收京張鐵路工程時的合影、京張鐵路通車典禮情景等。


哪張是真的珍妃像?

     光緒26年(1900年)8月初,八國聯軍集結兵力進攻北京,慈禧太后挾持光緒帝慌忙出逃。行前,命李蓮英等太監將幽禁於北三所壽藥房中、光緒帝最寵愛的珍妃喚出,推入位於慈寧宮後貞順門的井中淹死。當時,珍妃年僅25歲。  

   自1930年始媒體上廣為流傳的所謂珍妃照片是這樣的:瘦高個,高顴骨,杏核眼,梳著插滿花的“二把頭”,身穿大鑲邊長袍,外罩鑲寬邊背心,左手扶著茶几,右手握著手帕。 

    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著名歷史學家單士元曾撰文說,故宮博物院建院之初,曾聘清宮太監唐冠卿、陳紫田為顧問,鑑定文物。據二人講,1930年發表的“珍妃像”並非光緒帝之珍妃,而是某王府的格格。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人員表示,這張半身女子照,題款將“珍”寫成“貞”,可能是表示崇敬之意。從“貞貴妃肖像”的穿戴來看,應為晚清時服飾,年齡也與珍妃相符。瑾妃與珍妃為同父異母姐妹,對照瑾妃年輕時照片來看,二人長相及臉型頗為相似,由此可斷定此“貞貴妃肖像”才是真正的珍妃像。






孫中山遺體移葬南京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初葬北京西山碧雲寺。後決定在南京修建陵墓,1926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週年時,中山陵破土奠基。     1929年,國民政府準備將孫中山遺體移葬南京中山陵,同時舉行奉安大典。北京只保留衣冠塚。  

   1929年5月26日,蓋著藍灰色杭緞湘繡棺罩的孫中山靈柩從北京西山碧雲寺啟程,前往中山陵。一路經天津、濟南、徐州等地,於29日抵南京。6月1日,在中山陵舉行了奉安大典,將靈柩移送進墓室。 

    這組來自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100多幅照片,按照空間順序,完整地記錄了沿途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紛紛迎送中山靈柩的場面。     另外,展覽上還有不少孫中山生前的照片,如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向學員們致訓詞,在張家口車站視察等。








八國聯軍在頤和園洗澡

     此次展覽還特別推出了400張近日海外回流照片,其中有222張是黃浩民去年11月從美國帶回的,其中大部分是首次在國內亮相。 

    這批照片主要是1900年隨八國聯軍進入北京的外國攝影師、攝影愛好者拍攝的,反映了當時北京各方面的生活。從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八國聯軍所駐王府的建築特色、八國聯軍在頤和園洗澡的情形、八國聯軍中的“華人僱傭軍”等鮮為人知的情形。

     此前有大量照片記錄了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哄搶國寶、姦淫婦女、殺戮義和團員、斬首中國官員等慘絕人寰的暴行。而這張聯軍士兵公然在皇家園林“洗澡”的“生活照”,反映的不僅僅是侵略者的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更是對軟弱無能、毫無尊嚴的晚清王朝的無情諷刺。 

    照相術的發明,使人們留住時光的夢想變為了現實。翻檢這些透著歷史風塵的老照片,你會感慨萬千。生活有多廣闊,記錄就有多豐富。  

   被槍決的日本戰犯谷壽夫 ​​、大漢奸汪精衛,霍元甲之子霍東閣、學記鑼鼓譜的劉天華,舊京影像、天津街市、滬上風情、川貴民俗,賣油翁、剃頭匠、紡羊毛的、貨郎,有軌電車、大清郵局……此次展覽內容幾乎涉及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所有層面,直可視作一次豐盛的文化廟會。  

   春節逛廟會是老北京的傳統,這裡還有一些記錄老北京廟會的照片。逛完今年京城的各大廟會後,再來“逛逛”這些“老北京廟會”,您是否會從中找到點似曾相識的東西?(記者李硯洪)









 

舊中國市井生活霍元甲之子霍東閣(持劍者)和霍東閣侄子霍壽嵩(執刀者)。結婚照。






母子圖。

賣油翁。

剃頭匠

貨郎。

紡羊毛

貴夫人。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26年: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在 Le Gras 的窗外景色》

 

 
 
1826年: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在 Le Gras 的窗外景色》
 
  化学和光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以及针孔照相机的发明,给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826年,法国科学家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在他的家中拍摄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名为《在 Le Gras 的窗外景色》。这张照片显示的是从他家的楼上看到的窗户外的庭院和外屋。而拍摄的方法则是通过在针孔照相机内的一块沥青金属板上曝光而形成的。
 
  这张照片曝光时间超过8小时,而人们在很久以后才找到了能在极短时间内曝光的材料……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墨經》
拼音:mò jīng
 
同义词条:墨经,《墨辩》,墨辩
《墨經》
《墨經》
 
 
  《墨經》是中國戰國時期後期墨家的著作。指今本《墨子》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 6篇;《墨經》亦稱《墨辯》,主要是討論認識論﹑邏輯和自然科學的問題。
 
 濟部

注解和研究

 
《墨經研究》
《墨經研究》
  《墨經》之名始見於《莊子·天下》篇。晉代魯勝曾以《墨子》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爲 《墨辯》,作注,還“引《說》就《經》,各附其章”。秦漢以後,隨着墨學的衰微,《墨經》也很少流傳。現在可見的隻有魯勝的《墨辯注叙》,保存在《晉書•魯勝傳》中。清代乾隆年間,畢沅孫星衍﹑汪中﹑張惠言等紛紛爲《墨子》作注。後來孫詒讓匯集畢沅以來的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見解,輯成《墨子閑詁》一書,其中有對《墨經》的考訂。近現代學者譚戒甫的《墨辯發微》﹑高亨的《墨經校詮》﹑沈有鼎的《墨經的邏輯學》﹑詹劍峰的《墨家的形式邏輯》等著作﹐聯繫歷史背景,比較古希臘﹑印度的邏輯學,綜合自然科學和經濟學的知識,對《墨經》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深入的研究,使得《墨經》有一個大體可讀的脈絡。
 
  《墨經》是《墨子》書中的重要部分,約完成於周安王14年癸巳(公元前388年)。《墨經》有《經上》《經下》《經上說》《經下說》四篇(一說還包括《大取》《小取》共六篇)。《經說》是對《經》的解釋或補充。也有人認爲《經》是墨家創始人墨翟主持編寫成自著,《經說》則是其弟子們所著錄。《墨經》的内容,邏輯學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大,自然科學次之,其中幾何學的10餘條,專論物理方面的約20餘條,主要包括力學和幾何光學方面的内容。此外,還有倫理、心理、政法、經濟、建築等方面的條文。 《墨經》中有8條論述了幾何光學知識,它闡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成像,還說明了焦距和物體成像的關係,這些比古希臘歐幾里德(約公元前330~275)的光學記載早百餘年。在力學方面的論說也是古代力學的代表作。對力的定義、杠杆、滑輪、輪軸、斜面及物體沉浮、平衡和重心都有論述。而且這些論述大都來自實踐。

成書


  《墨經》約完成於周安王14年 癸巳(公元前388年)。《墨經》,又稱《墨辯》。《墨子》的一部分。包括《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一說僅包括前四篇。其主要内容爲認識論、邏輯學,將知識分爲“聞知”、“說知”、“親知”,強調“名實合”;提出“辟”、“侔”、“援”、“推”等邏輯範疇;對惠施、公孫龍、莊子的名學觀點進行了批評總結。此外還涉及數學、光學、力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内容,是對先秦時代科學成就的重要記錄。有晉魯勝注,早佚。《晉書•隱逸傳》僅存其《墨辯序》。清畢沅、張惠言、孫詒讓作過整理校釋,另有梁啟超《墨經校釋》、譚戒甫《墨辯發微》、高亨《墨經校釋》。 早在2300多年前,我國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墨經》中就包含了豐富的關於力學、光學、幾何學、工程技術知識和現代物理學、數學的基本要素。”

《墨經》中的科學

幾何光學

 
墨經易解
墨經易解
  在《墨經》中還記載了豐富的幾何光學知識。墨子在當時就已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並對實驗結果作出了精辟的見解。在一間黑暗的小屋朝陽的牆上開一個小孔,人對着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對的牆上就會出現一個倒立的人影。爲什麼會這樣呢?《墨經》中寫道:“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爲光線象射箭一樣,是直線行進的。人體下部擋住直射過來的光線,射過小孔,成影在上邊;人體上部擋住直射過來的光線,穿過小孔,成影在下邊,就成了倒立的影。這是對光沿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墨經》中還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解釋了物體和投影的關係。墨家認爲,光被遮擋就產生投影,物體的投影並不會跟隨物體一起移動。飛翔的鳥兒,它的影子仿佛也在飛動着,實際上並不然。墨家指出飛鳥遮住了直線前進的光線,形成了影子。一瞬間後,飛鳥移動了位置,原來光線照不到的地方,現在照到了,舊影就消失了,而在新的地方,出現了新的影子。這就是說,鳥在飛翔中,它的影子並不跟着移動,而是新舊投影不斷更新。在二千多年前,能這樣深入細致的研究光的性質,解釋影的動和不動的關係,是非常不容易的。
 
  墨家在研究了兩個光源同時照射一個物體和成影現象以後指出:一個物體有兩種投影,是由於它受到兩個光源照射的緣故;如果隻有一個光源照射一個物體,則隻會產生一個投影。這些論述與現代光學中的“本影”,“半影”描述非常吻合。

物理學

 
《墨經校解》
《墨經校解》
  《墨經》是墨家學派的著作,也是他們進行私學教育的教材(墨經書頁見插頁圖3)。《墨經》中有關物理知識的内容,主要是在力學和光學方面。
 
  《墨經》中對時間和空間概念分别作了正確的定義。如“久,彌異時也”。“宇,彌異所也”。就是說,時間是不同時候的通稱。空間是包括各個方面的一切地點。並區分了時間和時刻的概念,如“始,當時也。”“時,或有久,或無久。始,當無久。”就是說,時間可分爲“持續(有久)的”和“非持續(無久)的”,即瞬時的兩種。“開始”則屬於“無久”的瞬時的那一種。墨家又把機械運動定義爲“動,或(域)徒也”。意思是說,運動乃是物體空間位置的變動。
 
  《墨經》中對力的概念提出了初步的論述。“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即是說,力是使物體開始運動或加快運動的原因。《墨經》中還進一步把重量與力聯繫了起來,“力,重之謂。下與(擧),重,奮也”。顯然它指出了物體的重量也是一種力。並說明物體下落或向上擧時,都有力的作用。墨家以桔槔和秤的工作原理爲例,總結了杠杆的工作原理,提出了“本(重臂)”、“標(力臂)”、“權”、“重”等概念,論述了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的平衡條件,並指出“挈,長重者下,輕短者上。”即杠杆的平衡,不但取決於兩物的重量,還與“本”、“標”的長短有關。可見墨家已知道了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調節杠杆的平衡,並已進行了杠杆原理的探討。
 
  墨家還叙述了斜面上的物體失去平衡的道理,以及利用斜面來提升重物的方法。他們曾設計了一種裝着滑輪的前低後高的斜面車,稱爲“車梯”,用來載重物沿斜面不斷升高,以節省人力。
 
  《墨經》從早爲人們認識的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出發,首先提出了影與光、物之間的關係。如“景不徙,說在改爲。”就是說影是不動的,爲什麼有時看到影在移動呢?這是由於光源(或物體)移動而使影改變位置的緣故。接着對本影和半影及影子的大小跟光源、物體的關係等等作了論述,如“景二,說在重。”“景之大小,說在迆正、遠近。”這兩句分别是說,兩種陰影區之所以形成,是由於兩個光源的光線照射到同一物體上,在物體後面產生的兩個陰影區互相重叠的結果。同一物體之影所以會有時大有時小,是由於光線照射於該物體有時斜、有時正,以及光源離物體有時遠、有時近的緣故。又如“景倒,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指出了小孔成像之所以倒立,是由於光線在小孔處交叉,至於像的長短,則於小孔的位置有關。並進一步說“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庫内也。”具體解釋了小孔成像的原因。
 
  《墨經》還介紹了平面鏡成像,叙述了凹面鏡、凸面鏡成像的規律,如“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說在中之内外。”即凹面鏡可以生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或一個正立放大的虛像,原因是由於人在球面中心和焦點之外還是之内。又如“團,景一。”即物體不管離凸面鏡的距離遠近如何,凸面鏡隻可以生成一個正立縮小的虛像。可見,墨家私學不僅相當系統地研究和傳授了幾何光學方面的知識,得出了精辟的見解和結論,而且在研究和傳授中已運用了觀察、分析和科學實驗的方法。
 
  此外,墨翟曾在地下設甕,利用共鳴現象,探查敵方挖洞攻城的計謀。到宋代曾公亮,在他的《武經總要》中,把這種方法稱爲“甕聽”,這是聲學效應在軍事中的應用。
 
  我國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青銅鏡,到了戰國時期,無論在青銅鏡的制造和使用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墨子和他的弟子對鏡子成像的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平面鏡、凹面鏡和凸面鏡的成像的理論。
 
  在分析鏡面成像的時候,墨家把物體看做無數物點組成的,所成的像由無數“糗”組成。“糗”字本義是炒米粉,在這里取它極細小的含意,描述物體成像的像點。
 
  墨家知道光在透鏡或凹面鏡之前會聚焦。《墨經》上說:“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瘴內也。”景就 是影,指物體的影像;內就是納,也就是聚集在一點的意思。《墨經》里常稱焦點爲“正”或“內”,所 以我們知道墨家已研究出光線聚集原理。
 
  墨子家對凸面鏡生虛像的原理也很了解。《墨經》記載:“景之臭無數,而必過正,故同處其體俱然。”意思是說:物體影子由物體距離鏡子距離的遠近來確定,任何一處都可成影,所以說影無數,但這些影子都必然通過焦點,即過“正”。在我們知道的所有能成像的物體中,太陽是最遠的,所以它成像在焦點上。而物體離鏡面愈近,成像的位置愈遠;如果物體和太陽一樣遠,則影像也在焦點上,所以說,“同處,其體俱然”。
 
  墨家已經知道凹面鏡成倒實像的現象,《墨經》說:“臨鏡而立,景到。”意指物體經過凹面鏡的反射,所成的影像是倒的,“到”就是倒的意思。書中對這種現象給出了解釋:“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故成景於下。”
 
  從《墨經》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墨家對光的性質以及凹凸面鏡成像現象相當了解。不難推測在墨家所處的時代,我國已經出現了凹面鏡及凸面鏡。而且墨子及其弟子一定做了很多次實驗,並針對這些實驗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和思考才能得出這些結論。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經史著作中,《墨經》是唯一一本對我國古代幾何光學發展進行系統性論述的典籍。
 
  據《墨子·備穴篇》中記述,在當時人們爲防禦敵人攻城,設計了一種地下聲源探測裝置。具體的方法是,沿城牆根每隔一定距離挖上一口井,挖到地下水位以下約兩尺爲止,然後在井下放置一個容量七八十升的陶甕,甕口蒙上皮革,做爲地下共鳴箱。讓聽覺靈敏的人伏在甕口仔細聽,當有敵人挖坑道攻城時,就可以根據陶甕響聲的大小來確定敵人的方向位置,以便出兵迎擊。

數學

 
墨經數理研究
墨經數理研究
  《墨經》在數學方面,提出了一些幾何學的定義,這表示我國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產生了理論幾何學的萌芽。例如:
 
  “平,同高也。”說的是平的定義,指出高低相同就是平。
 
  “直,相參也。這里參就是三。三點共一線就是直,這是直線的定義。
 
  “同長,以正相盡也。”是說兩個形體相比較,恰好相盡就是長度相同。
 
  “中,同長也。”說的是形體的對承重心的定義。
 
  “圓,一中同長也。”這是《墨經》中對圓的定義。這與近代數學中圓的定義“對中心一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蹟”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墨經》中還提出了“端”、“尺”、“區”、“穴”等概念,大致相當於近代幾何學上的點、線、面、體。書中寫道:“端,體之無厚而最前者也。” “端,是無間也。”“端”字原意是植物初出土的芽尖,整個植株由它長成。這里借用來描寫幾何學上的沒有厚度也沒有間隙、無法間斷的“點”,這種思想雖然在現在看來還不是十分准確,但在當時的文明程度下,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哲學

 
墨經邏輯研究
墨經邏輯研究
  哲學内容,自然觀方面,《墨經》擺脱了前期墨家天志、明鬼的思想影響,根據當時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對時間﹑空間﹑運動等哲學範疇作出了明確的說明。《經上》說:“久,彌異時也”;“宇,彌異所也”。《墨經》指出,“久”是時間範疇,包括古今早晚等一切具體時間在内;“宇”是空間範疇,包括東西南北等一切場所;“異時”與“異所”則構成“宇宙”,宇宙是無限的。《墨經》用時間與空間的統一來說明運動。《經下》說:“宇或徙,說在長宇久”;《經說下》解釋說:“長,宇徙而有(又)處,宇南宇北,在旦有(又)在莫(暮);宇徙久”,認爲物體的運動必經歷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在一瞬間内,物體既不在某一點又在某一點上,但整個運動卻是由此處到達彼處,由此時至於彼時,時間﹑空間和運動三者是統一的。
 
  認識論方面,《墨經》繼承和發展了前期墨家唯物主義反映論的思想,闡明了認識的來源與認識的過程,認爲人具有認識的能力,《經上》說:“知,材也”;認識能力僅僅是穫得認識的必要條件,有了認識能力還不等於有認識,猶如有了眼睛並不等於已經見到了事物一樣,《經說上》說:“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若明”;要得到知識必須以感官去接觸外物,《經上》說:
 
  “知,接也。”《經說下》說:“惟以五路(五官)知”。《墨經》又認爲,接觸事物首先要認識其外貌,說:“知也者,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貌之”屬於感性認識,要得到明了透徹的認識還必須經過“心”的作用,說:“,明也”,“也者,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着”。這就是說,表面的感性認識,經過心的思維作用,形成深切着明的理性認識,便從“過物”進到“論物”。
 
  《墨經》還把知識按其穫得方式分爲三類:“聞知”得自傳授;“說知”是由已知推及未知;“親知”系直接經驗所得。後期墨家特别重視親知,認爲它是聞知和說知的基礎。《墨經》還討論了認識和客觀事物的關係﹑以及檢驗認識的方法,提出了“名﹑實﹑合﹑爲”四個概念。“名”是稱謂對象的名詞﹑概念;“實”是被認識﹑稱謂的對象;名實相耦(“合”)才能成爲真正的知識;而“爲”則是認識的目的和驗證,它本身體現了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邏輯方面,《墨經》的貢獻尤爲突出。在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辯”是思想鬥爭的重要工具,《小取》把辯的目的規定爲:“明是非之公,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這就否定了莊周學派“不譴是非”的主張以及惠施﹑公孫龍學派玩弄概念的偏向。同時,《小取》還提出辯的原則應該是“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即必須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了解各種言論的同異;“以名擧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認爲概念必須反映客觀實際,判斷必須表達確定含義,論證必須有充分根據,而比較推理也要“以類取,以類予”,隻有同類事物﹑同類概念才能比較推論。《墨經》還具體探討了概念的分類﹑判斷的形式﹑推理的原則與方法。
 
  社會歷史觀方面,《墨經》繼承和發展了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學說,公開提倡注重實際的功利主義,以利害作爲衡量是非善惡的標准。它主張歷史進化論,認爲堯舜之道在當時是好的,拿到今天就行不通,今天的社會應該根據今天的情況來治理。

評價

 
  《墨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文獻和邏輯著作。它關於自然觀﹑認識論和形式邏輯的理論﹐構成先秦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照相機的發展簡史 




法國畫家Daguerre﹙1787-1851﹚有一天在一個小山丘上畫日落,突引發一個念頭,為什麼不能想辦法把真實的情景留下來呢?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另一位畫家Niepce﹙1765-1833﹚,於是兩人開始了他們的研究。1822年,他們發明了透視畫,這種猶如幻燈片的透視畫曾流行於明治中期的東京淺草一帶。1826年,他們又進一步發明了日光膠版,終於在1839年發明了銀版照相。為了紀念這一發明,人們把這種銀版照相冠予Daguerre的名字。當初的銀版照相至今仍保存於巴黎。 



幾乎在同一時期,英國的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解讀者Tarbot ﹙1800-1877﹚也發明了類似的照相技術。真正的「照相」名稱是在之後出現的。 



1880年,美國的喬治.伊斯托馬﹙1854-1932﹚發明了劃時代的感光膠片,並於同年創立了「柯達」,進而於1885年將膠片做成卷狀,放入捲筒內,終於發明了新型的照相機,。「你只要按下快門,之後的一切我們會幫你」喬治於1888年正式將新型的照相機推出市場時,自豪地對消費者這樣說。



喬治發明的捲筒式膠卷引起了發明大王愛迪遜的關注,如果把一張張的照片連接起來的話,豈不是可以製成動畫了嗎?愛迪遜於1891年發明了放映機,愛迪遜放映機只能放在一隻暗盒中看。但是它卻刺激了法國的Lumiere兄弟倆的靈感,他們於1895年將愛迪遜放映機改良成投影裝置,發明了電影。



在日本,第一位製造相機的人是小西本店,他就是後來的小西六的創辦人。1903年,當時的人們稱小西製造的相機為「手提暗盒」,由於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日本一片好景,小西相機十分好賣。可是追求高級品的日本人卻被德國的萊卡相機所吸引,威脅到小西相機的生存。



其實,萊卡早在1819年Daguerre的銀版照片面世之前,就已經開始活動的老字號。萊卡於1925年製造出了採用35mm膠卷的小型照相機,使照相機得到了普及。同時期,德國又發明了蛇腹型發條相機,由於價格只有萊卡的半價,所以很受一般大眾的歡迎。



1928年,田島一雄開了第一家照相店「日德相機商店,」第二年推出了一號機。



1934年,精機光學研究所在雜誌「朝日相機」刊出了一篇大膽的廣告「伊號潛水艇、九二式飛機、kwanon相機,都是世界第一」。



製造出第一台小型相機的是吉田五郎﹙1900-1993﹚,他信觀音菩薩,因此就將自己製造的相機起名觀音﹙kannon﹚。吉田相機的大量生產要拜當時的日本工學的協力,當kannon相機推向市場時,聽取了吉田的表弟內田三郎的建議,把「kannon」名更改成了「kyanon」,這就是今天家喻戶曉的「佳能相機」。



1935年,「柯達」又有了劃時代的發明,「柯達」發明了三原色彩色膠卷,只要打印在影印紙上,一張漂亮的彩色照片就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終於實現了法國畫家Daguerre「把真實的情景留下來」的願望。



1937年,蘭度再為人類創新,發明了「波拉羅伊德相機」,這是一種立等可取的相機,有人笑稱這種相機為「instant camera」。蘭度的發想是受到他女兒的啟發,有一次他為家人拍攝時,他的女兒說「要是馬上就能看到照片該多好呀!」女兒的一句話,引發出了蘭度發明「instant camera」的發想。不過,「instant camera」真正推到市場上,卻是1948年。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的相機生產商充滿了生機。當時的人們生活十分困苦,然而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卻促使人們去買相機。同時,日本開始出口相機。當時最出名的恐怕要數「荻本商會」了,荻本商會以銷售先進的單眼鏡頭相機為主,可是,人們對單眼鏡頭相機認識不足,一般都喜歡用雙鏡頭相機,荻本商會最終以倒產收場,老板一家也因此而離散。不過,單眼鏡頭相機在1955年以後幾乎佔領了整個相機市場。



之後相機技術不斷發展,1970年代第一次出現了自動嚗光相機,方便了相機的操作。1982年,攜帶方便的「compact 相機」,將「傻瓜機」帶到了世界上。



改變相機價值的震撼性發明的,應屬1986年發明的一次性相機。富士膠卷公司發明了「連鏡頭膠卷」,並迅速為大眾所接受,人們出門遠足再也不用把相機當作負累,隨處可買到,用後即可扔掉。



使相機世界震驚的當屬1995年卡西歐發明的數碼相機QV-10相機,其後各種類型的數碼相機相繼登場,人們再也不用擔心中途突然膠卷沒有了,只要帶幾張微型卡,就可以拍攝幾十、上百張相片,也可以直接利用電腦即時顯形、放縮小、拼圖等,其效果已遠遠超出了法國畫家Daguerre當初的想像。

 

 第一章 照相機的發展簡史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曆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複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于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爲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産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制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産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爲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制生産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采用,機械快門的調節範圍不斷擴大。照相機制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産照相機,各國照相機制造廠紛紛仿制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爲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複零、反光鏡自動複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産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爲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産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産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于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爲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照相機[編輯]

 
 
19世紀的照相機

廣義上,照相機是任何可以捕捉和記錄影像的設備。最常見的照相機拍攝可見光的圖像,但並不是所有照相機都需要可見光(如紅外線熱像儀),有的甚至不需要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光源(如掃描隧道顯微鏡)。很多設備都具備照相機的特徵,如雷達醫學成像設備、天文觀測設備等等。

 


歷史
[編輯] 

結構和元件[編輯]

通常,照相機主要元件包括:成像元件、暗室、成像介質與成像控制結構。

成像元件可以進行成像。通常是由光學玻璃製成的透鏡組,稱之為鏡頭。對於一些特定的設備,小孔、電磁閥等亦可起到「鏡頭」的作用。

成像介質則負責捕捉和記錄影像。包括底片 、CCD 、CMOS等。

暗室負責連接鏡頭與成像介質,用以保護成像介質並確保在成像的過程中成像介質不會受到外界的光的干擾。

控制結構可以改變成像或記錄影像的方式以及影像最終的成像效果。並對光圈快門對焦等進行控制。

術語[編輯]

  • 成像平面(焦平面):一般是指成像材料所在的平面或者感應器所在的平面。光經過鏡頭聚集在成像平面上,從而形成清晰的照片。
  • 焦距:是指鏡頭距底片的距離。如果焦距合適,景物反射的光通過鏡頭能夠聚集在成像平面上,成為一個點,如果焦距不合適,則成為一個圓,從而導致照片失焦模糊。
  • 曝光:快門打開時,光線透過鏡頭,經過光圈,進入暗室,最後照在成像材料上,這個過程稱為曝光。
  • 曝光量:曝光量是指一次曝光中光線的多少。如果曝光量過低會使得照片顏色發暗,如果曝光量過高會使照片顏色發白,過低或過高都會使照片中的細節丟失。曝光量通常是由光圈值和快門速度共同決定的。
  • 光圈值:是指暗室窗口的大小,光圈值越低,窗口越大,則透進的光越多,使得曝光量增加,反之亦然。
  • 快門速度:是指快門打開的時間,如果快門速度越慢,打開的時間越長,光透進的越多,使得曝光量增加,反之亦然。 如果被攝物是移動的物體,則需要較快的快門速度才能將物體凍結,使得成像清楚。
  • 景深:指照片中景物都能清晰顯示的前後距離,在風景照片中要求景深大,較小的光圈能獲得較大的景深。
  • 變焦:數位照相機之變焦分為光學與數位兩種。視角:鏡頭成相範圍內的對角線角度
    • 光學變焦:通過鏡片移動來放大與縮小需要拍攝的景物
    • 數碼變焦:簡單地將CCD所截取之影像加以裁剪。
  • 測光:對光線進行測量,從而決定曝光量
  • 測距:測量被攝物與成像平面之間的距離,從而對焦
  • 手動曝光:由使用者自行決定光圈以及快門值,來改變曝光量
  • 自動曝光:由照相機決定光圈以及快門值,來改變曝光量手動對焦:由使用者自行調整焦距
    • 光圈優先:指拍攝人手動指定一個光圈值,照相機根據測光結果自動計算對應快門速度的曝光模式,適合需要控制景深的場景
    • 快門優先:指拍攝人手動指定一個快門速度,照相機根據測光結果自動計算對應光圈值的曝光模式,適合拍攝處於運動中的物體的場景
    • 曝光量補償:由使用者在拍攝的時候,改變快門時間或者改變光圈大小來增加或減少曝光量
  • 自動對焦:由照相機調整焦距

分類[編輯]

  • 根據取景方式可以分為
    • 雙鏡頭反光相機(雙反相機
    • 單鏡頭反光相機(單反相機
    • 平視取景相機(viewfinder)
    • 平視測距器相機(rangfinder)
  • 根據用途可以分為專業相機和消費類相機(傻瓜相機

照相機品牌[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朝第二位“三元”商輅官品人品不錯?

明朝第二位“三元”商輅商輅(1414~1486),字弘載,號素庵,浙江淳安人。商輅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第二個“三元及第”(同時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第一個是黃觀,被朱棣除名。所以也稱商輅是明代唯一“三元及第”)。他不僅運氣比第一位“三元”黃觀好許多,還在仕三朝(英宗、代宗、憲宗),先後歷任官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是明朝第16位首輔。其實嚴格地說,商輅算不上“連 

 

明朝第二位“三元”商輅明朝第二位“三元”商輅

 

       商輅(1414~1486),字弘載,號素庵,浙江淳安人。

       商輅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第二個“三元及第”(同時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第一個是黃觀,被朱棣除名。所以也稱商輅是明代唯一“三元及第”)。他不僅運氣比第一位“三元”黃觀好許多,還在仕三朝(英宗、代宗、憲宗),先後歷任官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是明朝第16位首輔。

       其實嚴格地說,商輅算不上“連中三元”,他中解元的時間是宣德十年(1435),之後會試失利,等正統十年再次參加會試的時候,他已經不是“應屆生”了,留過級,中間隔了十年,所以不是一氣呵成的連中“三元”。

       商輅生活在明代由盛至衰的轉折時期,一生經歷十分複雜,但他為官品人品俱佳。

       一是在“土木之變”中他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正統十四年八月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土木之變”,明廷上下動盪不安,有主張抗戰的,像兵部左侍郎于謙;有建議南遷的,如侍講徐有貞;還有站在一旁觀望的等等,人心不一。此時的商輅剛剛進入內閣參與朝廷大事的決策,他是主戰的。他和于謙一齊力阻徐有貞等人的南遷之議,最終使監國的郕王定下了固守京師、抵抗入侵的決心。

       二是在英宗復位的過程中他不媚權臣。天順元年(1457),在總兵官石亨等人的主持下,被軟禁了八年的太上皇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于謙等一批景泰朝的“骨幹”遭到查辦。但對於商輅,英宗卻網開一面,把他召進宮裡,安慰了一番,並命他起草復位詔書。誰知就在起草詔書的時候,因為沒有依照石亨的意思寫而得罪了他,石在皇帝面前污衊商輅與前朝餘黨有勾結。英宗信以為真,下令逮捕了商輅。太監興安在皇帝面前替商輅求情,惹得皇帝更加生氣,而興安卻絲毫不懼,說:“當初有人建議南遷,如果不是商輅等人,陛下現在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呢?”於是皇帝把商輅放了,但是不再讓他做官了。

       三是是非分明,力主恢復郕王的帝號。商輅被英宗削職為民,在家一呆就是十多年。成化三年(1467),皇帝將他召至京城,恢復官職。之後,成化帝想恢復郕王的帝號(英宗復位,廢掉了景泰皇帝的稱號而重稱郕王),但朝中讚成與反對的聲音皆有,致使成化帝一直猶豫不決。商輅力排眾議,他說郕王在非常時期使朝廷轉危為安,功勞應該得到肯定,恢復名號屬情理之中。成化帝這才下定決心。恢復郕王的位號是明代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肯定了景帝和于謙等人在“土木之變”中的巨大貢獻。

       四是不畏生死,力斥專權的宦官。西廠是憲宗於成化十三年增設的特務組織,無論是規模還是權力都超過了永樂年間設立的東廠,西廠的“廠長”(提督)是太監汪直。商輅與其他大學士一齊上書揭露汪直的胡作非為,建議皇帝盡快查辦他,否則天下的安危就說不定了。皇帝很生氣,說用一個宦官就能影響天下的安危嗎?派太監懷恩嚴厲責問到底誰是主謀。

       商輅對懷恩說:“朝臣沒有大小,如果認為我們有罪,那就把我們全抓起來審問好了;汪直擅自查抄三品以上的京官;大同、宣府屬邊城要害,守備一刻也不能懈怠,而汪直一天之內就逮了很多人;還有南京,是朝廷的根據地,有留守的大臣,汪直說抓即抓,這樣下去,天下會太平嗎?”懷恩如實奏報,皇帝無奈,只好罷掉了西廠。

      汪直雖然“下崗”,但依然被皇帝寵幸,他向皇帝讒言商輅曾經受過別人的賄賂。商輅心裡很難受,而此時又有人在一旁為汪直歌功頌德,並叫囂恢復西廠。在這種情況下,商輅覺得自己只有辭職了。也許是憲宗對他已經久存不滿,就批准他回家了。商輅走後,再也沒有人敢出來和汪直對抗了。

       成化二十二年(1486)商輅去世,終年七十三歲。皇帝贈其為太傅,賜諡號文毅。《明史》本傳贊曰:“輅為人,平粹簡重,寬厚有容,至臨大事,決大議,毅然莫能奪。”民間也有“我朝賢佐,商公第一”的讚譽。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商輅[編輯]

 
 
商輅
商輅

大明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籍貫 浙江淳安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弘載,號素廷
諡號 文毅
出生 永樂十二年(1414年)
浙江淳安縣
逝世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浙江淳安縣
親屬 (子)商良臣
出身
  • 正統十年乙丑科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狀元)

商輅(1414年-1486年),弘載素廷文毅中國浙江淳安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爲內閣首輔,是明朝一代重臣。

  

生平[編輯]

宣德、正統年間[編輯]

永樂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生。家貧,父祖皆不仕,祖父打獵為生,父親在嚴州府衙充役當了小吏。早年即為學諭王瑞所器重,宣德十年(1435年)舉鄉試第一,後來屢試不中,遂在太學潛心讀書,深受國子監祭酒李時勉賞識,於正統十年(1445年)舉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三元及第,在明代只有被朱棣除名的黃觀和他有此殊榮。商輅及第後,除翰林院修撰,與劉儼等十人進學東閣。土木之變後,郕王監國,以陳循高谷舉薦,進入內閣參贊機務。徐珵曾建議遷都,商輅則力阻。同年冬,進翰林院侍讀[1]

景泰、天順年間[編輯]

景泰元年(1450年),遣迎明英宗於居庸關,晉陞學士。景泰三年,錦衣指揮盧忠舉告英宗與太監阮浪、內使王瑤意圖復位,景帝大怒,逮捕兩人下詔獄,盧忠因恐懼裝瘋。商輅進言稱其不足信,於是盧忠一併下獄,後因事連坐降為事官,王瑤被殺,阮浪被囚。景泰五年,明景帝改儲,後晉陞商輅為兵部左侍郎,兼任左春坊大學士。當時河南饑荒,商輅請墾荒給糧。之後,鐘同章綸下獄,均由商輅力救得免。《寰宇通誌》成,加兼太常寺卿[2]

景泰七年(1456年),景帝病重,群臣請建東宮,不予批准。商輅繼奏稱:「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聞者感動。因為日暮,奏未入,而同夜石亨等人已迎復上皇復位。此日,王文于謙等被收拿,召商輅與高谷入殿,讓他們起草復位詔書。石亨私下請其增加條款,遭到商輅拒絕。石亨不悅,命言官彈劾商輅,商輅於是下獄。商輅自訴《復儲疏》在禮部,可以覆驗,沒有得到回覆。當時中官興安稍微解釋,英宗更加震怒,興安則稱:「向者此輩創議南遷,不審置陛下何地。」英宗稍解,於是改釋商輅為民。後來,英宗常自言自語道:「輅,朕所取士,嘗與姚夔侍東宮」,不忍棄之。但因忌恨者多,竟不敢復用[3]

成化年間[編輯]

成化三年,明憲宗繼位,召商輅入京,恢復其內閣官職。商輅疏辭,憲宗稱:「先帝已知卿枉,其勿辭。」商輅於是進言陳勤學、納諫、儲將、防邊、省冗官、設社倉、崇先聖號、廣造士法凡八事。得到憲宗嘉獎採納,而當時羅倫孔公恂等均恢復官職。

次年,天有彗星,給事中董旻、御史胡深等彈劾朝中不稱職的大臣,言及商輅。御史林誠詆毀其曾經參與易儲,不宜用,憲宗不聽。商輅因此求罷免,憲宗大怒,命朝廷逮捕言官,並欲加重譴。商輅則稱:「當時我曾經請陛下寬待言官,現在又指責他們,恐不公允。」憲宗欣慰,只是廷杖董旻幾人後恢復官職。之後,商輅進兵部尚書。久之,改戶部尚書。《宋元通鑒綱目》成,改兼文淵閣大學士。皇太子立,加太子少保,進吏部尚書。十三年進謹身殿大學士[4]

商輅為人平粹簡重,寬厚有容,大事決議均毅然莫能奪。仁壽太後莊戶與民爭田,明憲宗欲徙民至塞外。商輅稱:「天子以天下為家,安用皇莊為?」此事方息。乾清宮門起火,工部請派人在四川、湖廣地區采木,商輅請少緩,得到批准[5]悼恭太子去世後,明憲宗因繼嗣為憂。當時紀氏生皇子朱祐樘,已經六歲,但左右內臣均畏懼萬貴妃而不敢言。之後,張敏告訴憲宗,憲宗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內閣諭意。商輅請敕禮部擬上皇子名,於是廷臣相率稱賀。憲宗命朱祐樘見廷臣。即日後,憲宗抵文華殿,命朱祐樘侍,召見商輅及各位內閣大臣。商輅頓首請立皇太子,使得安中外心。明憲宗點頭同意。同年冬,遂立朱祐樘為皇太子[6]。當時,憲宗召見皇子留在宮中,而其母紀氏仍在西內。商輅擔心萬貴妃加害紀氏,卻又難以直言,於是和同官上疏稱,皇子母子亦就近居住,而請紀氏遷入西六宮永壽宮,封紀氏為。又過一個月,紀妃病終。商輅亦請禮宜從厚,並命司禮監奉皇子、問視、制衰服行禮[7]

當時,憲宗欲恢復郕王位號,命廷臣商議。商輅極言明景帝有社稷功,應當恢復位號,憲宗於是意決。憲宗還在建玉皇閣於皇宮之北,命內臣執事,禮與郊祀等,商輅則請罷免[8]。此外,太監汪直掌管西廠,屢次製造冤案。商輅率領同官陳十一罪,與憲宗對抗。之後商輅亦說服內閣大臣萬安劉珝劉吉等內閣重臣,加上九卿項忠等亦彈劾汪直,當日罷黜西廠。雖然汪直不再掌管西廠,但仍然受寵,遂誣陷商輅收授指揮楊曄賄賂,而御史戴縉再次歌頌汪直功勞,請恢復西廠,商輅於是力求離去。後詔加少保,賜敕馳傳歸。商輅既去,士大夫更加俯首侍奉汪直,沒有再敢與之抗者了[9]

商輅為人坦蕩。錢溥曾經因為不能升遷,而作《禿婦傳》以譏諷商輅;高瑤請恢復明景帝位號,黎淳疏駁,極為詆毀商輅,商輅則均不計較,仍然待於如平日。萬貴妃重視其名,曾經遺金帛甚厚,商輅均力辭,稱:「非上命,不敢承也。」使者告訴萬貴妃,萬氏不悅,商輅此後歸鄉終不再起用。其回鄉後,劉吉路過其家,見其子孫人丁興旺,嘆道:「我劉吉與您共事多年,未曾見您筆下妄殺一人,現在是上天回報您的寬厚啊。」商輅稱:「我只是不敢讓朝廷妄殺一人而已。」十年後,成化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卒。贈太傅,謚文毅[10]

著作[編輯]

商輅善書法,但傳世墨跡甚少。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並纂有《續宋元資治通鑑綱目》二十七卷。

參考文獻[編輯]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1. ^ 明史》(卷176):「商輅,字弘載,淳安人。舉鄉試第一。正統十年,會試、殿試皆第一。終明之世,三試第一者,輅一人而已。除修撰,尋與劉儼等十人進學東閣。輅豐姿瑰偉,帝親簡為展書官。郕王監國,以陳循、高谷薦入內閣,參機務。徐珵倡南遷議,輅力沮之。其冬,進侍讀。」
  2. ^ 明史》(卷176):「景泰元年遣迎上皇於居庸,進學士。三年,錦衣指揮盧忠令校尉上變,告上皇與少監阮浪、內使王瑤圖復位。帝震怒,捕二人下詔獄,窮治之。忠筮於術者同寅,寅以大義折之,且曰:「此大兇兆,死不足贖。」忠懼,佯狂以冀免。輅及中官王誠言於帝曰:「忠病風,無足信,不宜聽妄言,傷大倫。」帝意少解。乃並下忠獄,坐以他罪,降為事官立功。殺瑤,錮浪於獄,事得不竟。太子既易,進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學士如故,賜第南薰裏。塞上腴田率為勢豪侵據,輅請核還之軍。開封、鳳陽諸府饑民流濟寧、臨清間,為有司驅逐。輅憂其為變,請招墾畿內八府閑田,給糧種,民皆有所歸。鐘同、章綸下獄,輅力救得無死。《寰宇通誌》成,加兼太常卿。」
  3. ^ 明史》(卷176):「景帝不豫,群臣請建東宮,不許。將繼奏,輅援筆曰:「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聞者感動。以日暮,奏未入,而是夜石亨輩已迎復上皇。明日,王文、于謙等被收,召輅與高谷入便殿,溫旨諭之,命草復位詔。亨密語輅,赦文毋別具條款。輅曰:「舊制也,不敢易。」亨輩不悅,諷言官劾輅朋奸,下之獄。輅上書自訴《復儲疏》在禮部,可覆驗,不省。中官興安稍解之,帝愈怒。安曰:「向者此輩創議南遷,不審置陛下何地。」帝意漸釋,乃斥為民。然帝每獨念「輅,朕所取士,嘗與姚夔侍東宮」,不忍棄之。以忌者,竟不復用。」
  4. ^ 明史》(卷176):「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命以故官入閣。輅疏辭,帝曰:「先帝已知卿枉,其勿辭。」首陳勤學、納諫、儲將、防邊、省冗官、設社倉、崇先聖號、廣造士法凡八事。帝嘉納之。其言納諫也,請召復元年以後建言被斥者。於是羅倫、孔公恂等悉復官。明年,彗星見,給事中董旻、御史胡深等劾不職大臣,並及輅。御史林誠詆輅曾與易儲,不宜用,帝不聽。輅因求罷。帝怒,命廷鞫諸言者,欲加重譴。輅曰:「臣嘗請優容言者,今論臣反責之,如公論何?」帝悅,旻等各予杖復職。尋進兵部尚書。久之,進戶部。《宋元通鑒綱目》成,改兼文淵閣大學士。皇太子立,加太子少保,進吏部尚書。十三年進謹身殿大學士。」
  5. ^ 明史》(卷176):「輅為人,平粹簡重,寬厚有容,至臨大事,決大議,毅然莫能奪。仁壽太後莊戶與民爭田,帝欲徙民塞外。輅曰:「天子以天下為家,安用皇莊為?」事遂寢。乾清宮門災,工部請采木川、湖。輅言宜少緩,以存警畏,從之。」
  6. ^ 明史》(卷176):「悼恭太子薨,帝以繼嗣為憂。紀妃生皇子,六歲矣,左右畏萬貴妃,莫敢言。久之,乃聞於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內閣諭意。輅請敕禮部擬上皇子名,於是廷臣相率稱賀。帝即命皇子出見廷臣。越數日,帝復禦文華殿,皇子侍,召見輅及諸閣臣。輅頓首曰:「陛下踐祚十年,儲副未立,天下引領望久矣。當即立為皇太子,安中外心。」帝頷之。是冬,遂立皇子為皇太子。」
  7. ^ 明史》(卷176):「初,帝召見皇子留宮中,而紀妃仍居西內。輅恐有他患,難顯言,偕同官上疏曰:「皇子聰明岐嶷,國本攸系。重以貴妃保護,恩逾己出。但外議謂皇子母因病別居,久不得見。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撫育於貴妃,宗社幸甚。」由是紀妃遷永壽宮。逾月,妃病篤。輅請曰:「如有不諱,禮宜從厚。」且請命司禮監奉皇子,過妃宮問視,及制衰服行禮。帝皆是之。」
  8. ^ 明史》(卷176):「帝將復郕王位號,下廷議。輅極言王有社稷功,位號當復,帝意遂決。帝建玉皇閣於宮北,命內臣執事,禮與郊祀等,輅等爭罷之。黑眚見,疏弭災八事,曰:番僧國師法王,毋濫賜印章;四方常貢外,勿受玩好;許諸臣直言;分遣部使慮囚,省冤獄;停不急營造,實三邊軍儲;守沿邊關隘;設雲南巡撫。帝優詔褒納。」
  9. ^ 明史》(卷176):「中官汪直之督西廠也,數興大獄。輅率同官條直十一罪,言:「陛下委聽斷於直,直又寄耳目於群小如韋瑛輩。皆自言承密旨,得顓刑殺,擅作威福,賊虐善良。陛下若謂擿奸禁亂,法不得已,則前此數年,何以帖然無事?且曹欽之變,由逯杲刺事激成,可為懲鑒。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職,商賈不安於途,庶民不安於業,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慍曰:「用一內豎,何遽危天下,誰主此奏者?」命太監懷恩傳旨,詰責厲甚。輅正色曰:「朝臣無大小,有罪皆請旨逮問,直擅抄沒三品以上京官。大同、宣府,邊城要害,守備俄頃不可缺。直一日械數人。南京,祖宗根本地,留守大臣,直擅收捕。諸近侍在帝左右,直輒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無危?」萬安、劉珝、劉吉亦俱對,引義慷慨,恩等屈服。輅顧同列謝曰:「諸公皆為國如此,輅復何憂。」會九卿項忠等亦劾直,是日遂罷西廠。直雖不視廠事,寵幸如故。譖輅嘗納指揮楊曄賄,欲脫其罪。輅不自安,而御史戴縉復頌直功,請復西廠,輅遂力求去。詔加少保,賜敕馳傳歸。輅既去,士大夫益俯首事直,無敢與抗者矣。」
  10. ^ 明史》(卷176):「錢溥嘗以不遷官,作《禿婦傳》以譏輅。高瑤請復景帝位號,黎淳疏駁,極詆輅。輅皆不為較,待之如平時。萬貴妃重輅名,出父像,屬為贊,遺金帛甚厚。輅力辭,使者告以妃意。輅曰:「非上命,不敢承也。」貴妃不悅,輅終不顧。其和而有執如此。及謝政,劉吉過之,見其子孫林立,嘆曰:「吉與公同事歷年,未嘗見公筆下妄殺一人,宜天之報公厚。」輅曰:「正不敢使朝廷妄殺一人耳。」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贈太傅,謚文毅。」

相關書目[編輯]

  • 鮑藝敏,《商輅傳》,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
  • 毛飛明,《商輅年譜》,香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5。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牛軋糖的由來

明代在浙江省有一文人叫商輅,有一天夜裡商輅夢見自己跪在文昌殿前,看見供桌上擺著筆墨紙硯、一盤花生和一些糖。文昌神一直看著他微笑卻不說話,突然文昌神手朝供桌一揮,花生自動去殼飛入糖中,而花生糖瞬時化成數頭牛朝他飛奔而來,商輅此時就清醒了過來。之後他請人幫他解讀夢中的景象,筆墨紙硯和花生為妙筆生花的比喻,花生糖化成數頭牛朝他奔來是比喻智慧的象徵。
聽完解夢的結果非常驚喜,就吩咐家人取米榖和麥芽糖一起攪和,再加入花生熬成硬糖,最後請人作牛形狀的模具,把糖變成有牛形狀的花生糖,而「軋」字有花生的含意在其中,因此商輅把這種有牛形狀的花生糖取名為牛軋糖。

另外「軋」字本來讀取 一ㄚˋ,現今為方便大眾讀取乃將一ㄚˋ改成ㄓㄚ。

商輅創製牛軋糖後,同一年去參加鄉試、會試、殿試都連中第一名,就是我們所謂的三元,商輅為明代89名狀元中唯一三元及第
的人。商輅為了感念文昌神的保佑,就製作大量的牛軋糖赴文昌殿祭拜答謝文昌神,祭拜後就把牛軋糖分給大家品嘗,因為香醇
有勁而廣為流傳,之後因為把糖製作成牛的形狀不容易,大家就把糖直接切成長塊狀,就是現今大家看到的形狀。 


牛軋糖小故事

很多人愛吃牛軋糖,卻不知道牛軋糖是十字軍東征帶回的戰利品。數百年來,牛軋糖從東方
飄盪到西方,再從西方紅回東方。牛軋糖在數百年前的法國點心界佔有一席之地,法國國王
路易十五拜訪西班牙皇室,不是帶著黃金或珠寶,而是帶了42公斤的牛軋糖,足以證明牛軋
糖在當時的價值。牛軋糖,在法國又叫做Nougat,法國人在11、12世紀十字軍出征時,從東
方帶回牛軋糖 ,原本的配方是核桃、蜂蜜,但是法國人決定再加入開心果、杏仁和櫻桃。
牛軋糖介紹
口的牛軋糖,很快在法國掀起一陣熱潮,迄今,南法的城市,每年都要生產2000公噸的糖,是生產量最大的城市。

牛軋糖現在也變成了台灣名產,據了解,這是上海糕餅師傅渡海帶來的製糖技術,配合台灣潮溼、炎熱的氣候作了改良,由於冬季較適合做糖,所以很自然地就成為年節必備的應景糖果。 一方小小的牛軋糖,背後卻是件專業的苦差事兒,夏天和冬天,製糖溫度完全都不一樣,會隨著環境溫度而改變,老師傅靠著多年經驗,調整煮糖、沖糖的時間。溫度對了牛軋糖才會有對的脆度、Q勁,而且不會黏牙。

  東西方牛軋糖比較表  

西方牛軋糖解密

西方牛軋糖因為有蜂蜜的成分,水分較多,所以吃起來口感較軟,也比較不容易成形。所以有時候會在糖的外層包覆巧克力,
增加風味也能固定糖體形狀。另外在製造過程中,需要一面烤一面拌,使多餘的水份容易蒸發,因此在製作上較東方(中式)
的牛軋糖多了一道製作程序。 

在歐美的超市或是高速公路的休息站,都很容易看到牛軋糖。西式牛軋糖口感偏軟,甜度高,主要是因應歐美人士的口味要求
,西方牛軋糖的材料主要是蜂蜜、葡萄糖漿、水、結晶糖、香草、打發蛋白、杏仁、核桃、開心果等。

東方牛軋糖解密

東方牛軋糖的糖漿是以麥芽糖為主體,口感吃起來較有Q勁,近年來,由於健康意識的強調,部份牛軋糖所選用材料中的砂糖已逐漸用海藻糖所取代,所以甜度大為降低,在製作過程中,還會再添加奶油、奶粉等固型物,糖的外觀比較完整且整齊,而且多了一股奶香味,特別值得說的,大黑松的牛軋糖的奶香與花生香的香味適中,不似坊間的牛軋糖,奶香味濃,吃起來像是吃牛奶糖,完全失去牛軋糖應有的特色。 

中式牛軋糖,是春節應景老少咸宜的點心。中式牛軋糖口感細膩,又有咬勁,整體而言,中式牛軋糖較西式牛軋糖的口感略勝一籌。牛軋糖的基礎材料是打發蛋白、麥芽糖、奶粉、奶油、糖、堅果(堅果類包含花生、芝麻、南瓜子與核桃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杜潯酥糖的起源來歷

戰國時代,烽火連連,於是許多富餘人家躲避戰火之前,將飴糖和花生加在一起熬煮,凝固後切成不規則的小塊帶在身上充當補充能量的干糧,也就是最早的"花生糖" 。南宋皇族後裔逃亡避難,便將宮廷酥糖的工藝帶到了漳浦杜潯。而杜潯酥糖獨有集花生、蔥頭、豬油三味香於一體的古早味道。

 

杜潯酥糖
編輯
杜潯酥糖又名漳浦酥糖是福建漳州市的一種漢族傳統甜點因產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杜潯鎮而得名主要原料是花生仁蔗糖麥芽糖豬粽頭肉等口味酥脆工藝是炒熬煮
杜潯酥糖已有百年曆史以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技科學配方精製而成採用先進生產技術精心選料製作精良以其獨特的酥香脆而聞名營養豐富香酥可口油而不膩自然純正風味特佳名揚海內外
中文名杜潯酥糖
主要食材配料表:精選花生仁、優質蔗糖、食用油、麥芽糖、香蔥,豬粽頭肉
分 類閩
口 味香甜爽脆
產 地福建·漳浦

編輯

 


幾百年老字號食品
杜潯酥糖已有百年曆史它以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技科學配方精製而成採用先進生產技術精心選料製作精良以其獨特的酥香脆而聞名營養豐富香酥可口油而不膩自然純正風味特佳以及獨特的口中無渣無而走俏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區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一致好評以優質的吉利酥糖奉獻社會在醣類食品中獨樹一幟是人們逢年過節休閒品茶喜愛酥糖作為上等茶料及饋贈的高檔佳品
2 歷史淵源
編輯

 


杜潯酥糖酥糖又名漳浦酥糖起源於大約2500年前的花生糖那時的中國正處於著名的戰國時代戰火連連於是許多富餘人家躲避戰火之前將飴糖和花生加在一起熬煮凝固後切成不規則的小塊帶在身上充當補充能量的干糧也就是最早的花生糖
1279年南宋末年趙宋皇族後裔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十世孫流亡避難於福建漳浦在漳浦修建趙家堡隱趙姓改黃姓開始了隱居生活趙氏皇族因為長途跋涉需要高能量的干糧於是不經意將宮廷中傳統製作酥糖的工藝帶到了福建漳浦這種宮廷酥糖運用精選的香酥花生白砂糖土豬油蔥頭為主料經一揀二炒三熬四煮五凝六切等古法手工流程製作出的酥糖有著酥脆香甜的特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與世隔絕的趙 ​​氏後裔逐漸與當地人打成了一片也把原本僅限於皇家才能享用到的酥糖傳播到了整個漳浦民間村落這種酥糖後來被統稱為漳浦酥糖
清康熙年間有著梁山先生之稱的漳浦人蔡世遠以及其侄蔡新相繼成為乾隆嘉慶兩代的帝師蔡新奉命入直上書房侍諸皇子講讀並授翰林院侍講在朝任職50年曆任吏禮兵刑工等部尚書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國子監事務叔侄二人在職均非常愛吃家鄉的酥糖常託人從漳浦梁山捎帶酥糖進京以此特產饋贈官員好友乾隆皇帝嘴鑽胃刁只見酥糖呈金黃色花生粒粒飽滿豬油蔥香撲鼻一咬香脆可口回味無窮對漳浦酥糖可謂贊不絕口漳浦酥糖漸漸地受到官員和皇族地追捧風靡京城成為茶點佳品經帝師蔡新的推薦嘉慶皇帝后來命宮中御廚仿製漳浦酥糖改進工藝成就了後來同樣著名的北京酥糖
1000年來漳浦一帶的傳統酥糖製作一代代傳承下來尤其近100多年來漳浦的杜潯酥糖因口感香脆而紅極一時成為地方特產遠銷海內外市場被 ​​當時西方人譽為東方巧克力
漳浦梁山之麓人傑地靈以北為盤陀以南為杜潯經南宋趙氏後裔帶來的傳統酥糖工藝又經蔡世遠蔡新叔侄傳播名震京城漳浦酥糖源自梁山漳浦杜潯酥糖那種獨有的集花生蔥頭豬油三味香於一體的古早味道必定隨著如今提倡回歸古早傳統以及健康食品相結合得以在中國繼續傳承與發展
3 基本簡介
編輯

 

杜潯酥糖杜潯酥糖作為一項傳統工藝和知名特產有其存在和發展的歷史淵源杜潯酥糖的製作工藝已有百年的傳承歷史主要以本地所產的精選花生仁烤後去皮花生仁一級白砂糖特選豬脊背白肉熬油俗話棕頭油蔥頭魚汁
協會
2009年8月漳浦縣杜潯酥糖協會成立
杜潯酥糖得到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關懷成立了杜潯酥糖協會標誌著杜潯酥糖成為一個規範化的地方品牌產品杜潯酥糖協會正緊張籌備杜潯酥糖的品牌保護和申請產品地理商標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炮拳

 
 

 

 

炮拳是中國拳術之一,出於少林拳派,在菏澤、曹縣、成武、東明等城鄉習練者眾多。

編輯摘要

 

炮拳炮拳
炮拳是中國拳術之一,出於少林拳派,在菏澤曹縣、成武、東明等城鄉習練者眾多。炮拳的特點是動作剛健有力以為主,套路短少精悍,實戰技擊攻防嚴密,招式多變虛實相兼,風格獨特。炮拳還是多個拳術流派的基礎功名稱。

炮拳- 少林拳派

 炮拳是少林拳種之一,

炮拳炮拳
創於宋代時期。此拳是由福居禪師根據十八家短打逐步演變而成。在少林古拳譜中有《炮拳羅王傳歌訣》曰:少室正宗武之花,諸拳之王炮拳架;一招一式沖天塌,手足身步捲風沙;拳似發砲身如龍,趨避神速妖皆怕。少林炮拳是林少寺比較古樸傳統的套路,屬於少林寺十大名拳之一。其動作連環,多以炮名:追風炮、臥心炮、飛雲炮、連環炮、迎面炮,沖天炮。裹鞭炮等,故此得名。此拳要求“內要提,外要隨,起要橫,落要順,打要近,氣要催,拳如炮,毀敵身”。久練出拳如炮,威力無比,其歌曰:炮拳歷史有記載,宋代福居著上冊,套路古老名聲在,少林代代傳下來。 
 

少林炮拳古稱炮捶,是少林寺秘不外傳的精華套路,有“諸拳之五”之稱。因出拳威猛如發炮,拳勢動作多以“炮”為名,故名炮拳。

1.預備式兩腳併步站立,兩手自然下垂。
2.起勢左腳向左跨步,兩腳與肩同寬,兩手握拳抱於腰間,拳心向上,頭左擺,目視左方。
3.金雞獨立身體左轉,左腳提起繃直放於右膝前方,同時左手五指張開向前下經左膝抓握成,置於體前,拳心朝上,目視前方。
4.弓步砸肘接上勢,左腳落地,右腳經左腳內側擦地提起向前落地成右弓步,同時,左拳收回腰間,拳心向上,右臂翻肘提起經體前向下砸壓,拳心朝後,目視前方。
5.轉身掏拳身體左轉成左弓步,同時右拳收回腰間,拳心朝上,向左側擊出,停於腹前,左拳變掌下壓於右小臂上,掌心向下,目視前方。

炮拳炮拳

6.馬步右劈拳身體右轉,兩腿屈膝下蹲成馬步,同時,左手握拳收於腰間,拳心朝上,右拳經體前向右膝外側下方崩擊,拳與膝平,目視右方。
7.左劈拳身體左轉,同時,右拳拳心朝上收於腰間,左拳經體前向下方劈出,拳心向內,拳與右膝平,目視右方。
8.千斤墜兩腿起立,兩拳收於體前拳心向內,同時猛力向上沖擊後再迅速下落。兩小臂豎直貼於左部,拳心向內,目視右方。
9.虎抱頭兩臂在體前劃弧,左先右後,同時,右腳收回腳點地靠在左腳內側,右拳下落至兩膝中間,拳心向右,左拳上架於頭頂,拳心朝前,目視右方。
10.雲頂七星身體右後轉,兩拳變掌,左掌掌心朝上經頭頂向後順左下落至胸前,右掌由上向右上方經頭頂掌心向下,然後右腳向前上步,兩手變掌收回腰間,左腳向前跟步,腳尖點地靠於右腳內側,兩腿下蹲成丁字步,同時,右拳向前衝出,左拳放於右彎處,拳心向下,目視前方。

炮拳- 大成拳派

炮拳為意拳訓練入門之唯一拳法,可以說如果炮拳訓練能夠有得,大成拳的其它大部分勁力皆可感悟逐通。炮拳訓練體現了大成拳大部分技法的作拳法則及要領,尤其是身上、腿上的要領。
練習方法:
1、定步炮拳

炮拳炮拳

①兩腳呈四十五度角前後站立。
②前手伸出,護於口鼻前,後手護於下額外側。
③兩手輪流向前擊出,拳從口出,打向鼻尖。
④三尖相照。
2、動步炮拳
陸地行舟步練習,一步一拳,肩胯以脊柱為軸轉動帶動兩手輪流向前擊出。
練習竅要:
1、炮拳要做出肩胯勁來,把身體抻開做活了;手的動作宜小(肘關節及前臂的動作),身體動作要大一些。
2、炮拳出拳要掌握拳由口出的要領,要把線路打直。
3、手型不要平直,要在似正似斜中擊出。
4、炮拳訓練時要體現出左右手撕扯之力(雙手猶如抓握著無數條麻繩或皮筋要將其撕扯開,此種意念利於體認前後手的爭力尤其是後手的爭力),進而隨著練功的深入周身都要體會出撕扯之力,此力即為爭力訓練的入門之法。
5、炮拳初期訓練應以意念誘導爭力形成,體會出阻力後,即要在似有似無之中練習,意念切勿過重,不然恐有過猶不及之病。 
炮拳炮拳

6、炮拳訓練中,訓練者應要設定一目標後,在距離目標一米至一米半的位置上,集中註意力後,雙拳輪番向目標擊打,意念及精神放大放遠,此項要領的目的在於穿透力的形成。
7、動步炮拳訓練要做到手到、腳到、身到,三者在同一時間完成發力,無論前手拳還是後手拳此項要求都是一樣的。訓練時可由慢到快,由力小到力大,循序遞進。
8、動步炮拳要做出三七轉換勁來,做出衝(悠)勁來,做出渾厚感來,故此初步訓練時,身體、四肢一定要,練習時好似玩一樣,當做夠一定的量後,身體自然松下來後,悠勁慢慢體現出來,此後可再做快一些,做勻整一些,再把爭力加進去,逐步達於完美。
9、前手拳要多做,前手比後手更重要。
10、頭宜正,做拳定步也好,動步也好,頭不要隨身體左右晃動。
11、炮拳一定要掌握跪膝要領,此要領是動力之源,剎車之本。
12、做動步後手拳時,前腳要相應調整一下,否則力量不篤,且有不穩之弊。
13、打炮拳,不爭不發。
14、好的砲拳應是力量脆快(爭力);篤實(悠勁、整體勁);線路清晰、明確;應感能發的有效一擊。
15、炮拳要想用得 ​​巧妙,需要與推手(刀手)配合著用,要在推手中多加體會其力,即:抗阻能發、推拉互用、勾掛發拳等等一些雙方肢體接觸時功力與得機得勢的巧妙結合。
16、炮拳訓練初看要領繁雜,其實做多了,自然就掌握了,功貴於練。

炮拳- 形意拳派

炮拳屬火,是一氣之開合,炸炮忽然炸裂,其彈突出,其性最烈,其形最猛,在腹內則屬心,在拳中為炮,所謂炮拳似炮屬火是也。練習合法,其氣和順身體舒暢,心中虛靈,反之則四體不順而氣乖,則心中蒙昧而呆滯矣,學者須當心研究。

炮拳炮拳

拳譜雲:“炮拳似炮,屬火,非炮也,有江水排岸之勢”。炮拳勢式呈束身斜上捧、展身下砸擊之反向勢,勁力軌跡呈冲起性拱架和垂落式排擊,是明晰可辨的技巧性拳法,其精義在於“江水排岸”,也就是“ 砲彈落地,中心開花”。

拳法簡潔明快

炮拳如同其它五行拳,由束展勢式左右相衍,其具體動作是這樣的:以右炮拳為例,束身進右腳為寸步,兩臂微屈,手腕相交,呈屈臂半圓勢,束身時腰呈側左狀,起臂時以斜勢向上捧,然後展身進右腿打虎步,雙拳擊彼胸。意為對方向我上節打來,或者抓我肩頭,我則束身起臂,既降低重心避開鋒芒,又在涵胸中拉長空間減緩搏擊距離;同時雙臂捧架使彼之手望空而去,似如導彈脫軌不脛而走。捧架動作是習慣性動作,屬《十法摘要論》裡的截手之法。截其小膊謂之“小截”,截其中肘則是“大截”。小截挫其銳勢,大截就是根截,只要截手奏效,對方的胸腹必開半門,甚至大門全開,為我反擊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機會。破招之際馬上展身出擊,還擊動作也不復雜,展身進步,雙臂相翻,步到手到,重錘落擊於彼胸,勢如砲彈落地,中心開花,有猝不及防之效應。綜觀炮拳拳法,有別於其它五行拳的地方就是起雙膊,用雙拳,看似沒有主副手,好像傾巢出動,然而“集中兵力打殲滅戰”也是兵法之妙策,故爾敢用雙膊排阻,敢用雙拳進攻,正如行家所言“ 兵貴神速胸有成竹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特色貴在翻擰

炮拳屬火,性烈,一觸即發,一點就炸是炮拳之本能,所以炮拳絕不拖泥帶水,而是束身就固排,展身就發手,幾乎沒有空隙。其特點有四:(1)起手翻擰望空去。彼手向我擊來,我不以直勁手法與彼硬碰,而是交腕翻臂,翻則能捧,捧則含滾,彼之來手必然向高斜而去。(2)翻滾落擊在瞬間。展身進擊時並非直擊彼身,而是兩手反滾,滾中帶砸,行圓弧型路線擊於敵胸,砸擊時藉助於展身之丹田爆發勁,猝不及防地瞬間擊敵,故勁足力猛,速戰速決。(3)斜排正砸必重創。炮拳排彼為斜排化解法,叫作以斜避正,既有化排之效,更有肘尖抵頂之功能,屬一箭雙雕、一石二鳥之製敵法。加之束展身法之爆發,翻擰突變之勁砸,必有重創之果。(4)捎帶擊彼不定位。炮拳擊彼主要部位是胸脯,然而隨機應變也是炮拳的又一擊敵特色。如若擊彼時拳頭正好行至彼的頭部臉面,獲此戰機何必捨近求遠擊彼胸,拳頭直接擊打麵部即可也。

勁力衍變自如

炮拳炮拳

心意拳是陰陽相變之內功拳陰陽變幻是拳法的表現,實質上是勁力變化促使拳法相衍,故曰:“勁力是拳法之魂”。炮拳截手呈捧架勢,上沖捧架是由膊背變為膊裡的翻滾形成捧拱之勢。捧拱乃橋樑之型,有負荷載重之能,運用捧拱勁力捧架彼手,彼必脫軌走空,這就是捧架之宗旨,任憑對方手疾勁猛,只要找准時間差和空間差,我之向上的捧架勁必然將對方之手引向高斜方,這就是“借人之力,順人之勁”的妙用。捧架是順其自然的勁力軌跡,但是也需相當功力,否則杯水車薪難達排彼之目的。另外捧架必用雙膊,若用單膊捧架,既不符合物理現象的力學原理,實戰中也是缺少力度的弧單表現。實踐證明,只要雙方功力相當,雙膊捧架是游刃有餘的快截法,只要破法奏效,反擊於敵就唾手可得。

炮拳還擊不是直上直下的垂壓勢,而是在捧拱勁力之餘再衍生出來的“擰、 ”三股勁力的相融勁,滾擰勁使雙膊翻轉,塌落勁催動雙膊下擊,垂砸勁衝於拳背直至指根,勢如江水排岸之勢衝擊彼胸,給對方造成凌空砸擊之威懾感。只要做到內外六合,勁足力猛,速度快捷,真有一擊敗之效應。

生剋順其自然

按照五行生剋論,火能生土火能克金,這就是說,炮拳能生橫拳,炮拳能破劈拳。炮拳擊勢呈塌砸勢,拳背由上而下落擊於彼胸。橫拳正好是擊於彼腹丹田之拳路,從拳法勁力相衍分析,可以在砲拳落擊時翻擰拳頭直打彼腹,既是“火生土”之規律相變,又是炮拳的極好補充,能夠在順其自然的軌跡中擊敵。就實踐而言,炮拳猛擊彼胸,彼受重擊必然後退或重心失控,此時習慣性動作也是直拳補打,拳徑既短,殺傷力又大,可謂猝不及防,便捷實用,所補拳勢在五行拳中就是橫拳,類似散手中的“ 蜻蜓點水 ”或“單點”。說到炮拳破劈拳,也在拳法徑道和勁力軌蹟之中。劈拳呈挫捧掇托勢,拳軌從冲起到落勾,勁力呈斜上拋物線,正好迎合了炮拳的上架截拳路徑,借勁而起,隨高打高,一個交膊捧架,迫使劈拳離開我胸向斜上方走去,而我在捧架之際盡可垂擊彼胸。不論火生土還是火克金,其理盡在“借勁還勁”之中,這就是五行拳相生相剋之哲理精義。當然相生相剋還須講究雙方功力,功力懸殊,只能是“功大不說理”,功力相當則將順其自然地相生相剋,衍化拳法也。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曠
拼音:shī kuàng
 
 
 
  師曠(生卒年不詳),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時代樂師。他生而無目,自稱盲臣。曾擔任晉國大夫,精音律,善彈琴,也會鼓瑟。晉平公曾鑄有大鍾,樂工都以爲音律和諧,隻有師曠說“不調”,後來齊國樂師師涓證實師曠所言不假。撰《寶符》100卷。民間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南師店村有師曠墓遺址。

人物簡介

 
師曠雕像
師曠雕像
  師曠,名曠,字子野,晉國著名音樂家,主樂大師(今山西洪洞)人(當時地位最高的音樂家名字前常冠以“師”字)。大約生活時期在公元前572-532年,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師曠並非生而無目,隻因他爲了不爲外界的繽紛所惑,自剜雙目。故自稱盲臣,又稱瞑臣。爲晉大夫,亦稱晉野。是當時著名的大音樂家,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他還是位傑出政治活動家和博古通今的學者,時人稱其“多聞”。   
 
  音樂知識非常豐富,不僅熟悉琴曲,並善用琴聲表現自然界的音響,描繪飛鳥飛行的優美姿態和鳴叫。聽力超群,有很強的辨音能力。漢代以前的文獻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銳的人。《淮南子·汜論訓》說:“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周書》記載他不僅擅琴,也會鼓瑟。師曠也通曉南北方的民歌和樂器調律,《左傳》記載:“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楚必無功’!”

  有一次師曠聽到晉平公鑄造的大鍾音調不准,就直言相告,晉平公不以爲然,後經衛國樂師師涓證實,果如此。

  到晚年時,師曠已精通星算音律,撰述了《寶符》100卷,在明、清的琴譜中,《陽春》、《白雪》、《玄默》等曲解題爲師曠所作。

  師曠有非凡的音樂才華,但卻比較保守,晉平公喜歡新聲,曾聽師涓演奏新曲,師曠當場攻擊是“靡靡之音”、“亡國之音”。師曠認爲可以通過音樂來傳播德行。

  師曠雖僅是一樂官,一生均在宮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於一般樂工,對政治有自己的見解,敢於在衛侯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向晉王擔出了許多治國主張,有一次,晉平公感歎師曠生來就眼瞎,飽受昏暗之苦,師曠則言天下有五種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當;其三是君王不辨賢愚;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計安生。師曠甚至曾用琴撞擊晉平公,以規勸晉平公勿沉湎於個人享受。

  當衛獻公因暴虐而被國人趕跑時,晉悼公認爲民眾太過分,師曠則反駁說:“好的君主,民眾當然會擁戴他,暴虐之君使人民絕望,爲何不能趕他走呢?”晉悼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起治國之道,師曠簡言之爲“仁義”二字。

  齊國當時很強盛,齊景公也曾向師曠問政,師曠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張,可見師曠具有強烈的民本主義思想,故他在當時深受諸侯及民眾敬重。在後世的傳說中,他被演化成音樂之神、顺風耳的原型、及瞎子算命的祖師等。

師曠軼事

 
師曠
    師曠
  由於師曠聽覺極聰,辨音能力極強,加上他高超的琴技,便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傳說師曠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鵲翱翔,墜投。”按古人,以五羊白鵲爲“玉音協和,聲教昌明”的瑞征,師曠能贏得此譽,足見其技藝不凡。師曠曾爲晉平公奏“清微”,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雲從西北方起,風雨驟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令人盪氣回腸,驚心動魄。

  當然,上述記載雜有世人渲染師曠琴技的成分,難免穿鑿以嫌。但不能都以迷信或街談巷議式的故事視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師曠深邃的藝術修養和精湛的技藝。史載,師曠曾到過開封,在那里築台演樂,至今遺址尚存。可見,師曠是一位受到當時各國人民喜愛的藝術家。

師曠勸學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爲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選自西漢劉向編《說苑》)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年近七十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爲什麼不炳燭而學?”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其君主的呢?”

     師曠回答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過: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好啊!”

解讀

  文中的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爲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着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人物評價

藝術造詣

 
師曠制亡國之音
亡國之音
  師曠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造詣,爲世人所共仰。《莊子·齊物論》說師曠“甚知音律”,《洪洞縣志》雲:“師曠之聰,天下之至聰也。”故在先秦文獻中,常以師曠代表音感特别敏銳的人,“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晉平公曾鑄大鍾,眾樂工都以爲音律和諧,惟師曠言“不調”,師曠的判斷後來果然爲齊國樂師師涓所證實。

  由於師曠聽覺極聰,辨音能力極強,加上他高超的琴技,便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傳說師曠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鵲翱翔,墜投。”按古人,以五羊白鵲爲“玉音協和,聲教昌明”的瑞征,師曠能贏得此譽,足見其技藝不凡。師曠曾爲晉平公奏“清微”,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雲從西北方起,風雨驟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令人盪氣回腸,驚心動魄。

  當然,上述記載雜有世人渲染師曠琴技的成分,難免穿鑿以嫌。但不能都以迷信或街談巷議式的故事視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師曠深邃的藝術修養和精湛的技藝。史載,師曠曾到過開封,在那里築台演樂,至今遺址尚存。可見,師曠是一位受到當時各國人民喜愛的藝術家。

政治才能

參政

 
師曠
  師曠
  春秋時期,樂律問題帶有相當神密的色彩而備受推崇。大師在掌握樂律的同時,往往被吸收來參與軍國大事,蔔吉凶,備咨詢。師曠不閑於琴瑟而匡主裕民,樂師參政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眾多樂師,唯獨師曠能得到晉君賞識,實是憑借其滿腹經綸和善辮的口才贏得悼、平二公的信任,進而幾乎參與了晉國内政、外交、軍事等一系列事務。誠如韓垧所言:師曠“蹟雖隱於樂官,而實參國議”。

  文獻記載,師曠往常向悼、平二公陳以治國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請教於師曠時,他都能“因問盡言”,引出一番嚴肅的治國宏論。師曠論“天下五墨墨”,論“人君之道”,這些忠言讜論包含着極爲深刻的政治見解,表明師曠作爲政治活動家所具有的遠見卓識和博大的胸懷。

爲政清明,德法並重

  政治上,師曠主張爲政清明,德法並重。國君應“清淨無爲”,“務在博愛”,同時,還應借助法令來維護統治,“法令不行”,則“吏民不正”。在用人方面,他主張對德才兼備者應委以國家重任。如果“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處高,不肖臨賢”,就會埋下亂政的隱患。經濟上,師曠主張富國強民,民阜才能政平。

  “空虛府庫”將導致“國貧民罷,上下不和”的局面。統治手法上,師曠主張“廣開耳目,以察民情”,使百姓侵冤有處申訴。
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系於左右

  他還提出“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系於左右”的積極主張。認爲國君應“廓然遠見,踔然獨立”這樣才能避免失誤,在政治上有所作爲。師曠的治國宏論是他政治理想的反映,其見地精辟之至。悼、平二世,君主賢明,政平民阜,能重振文襄霸業,師曠起了很大作用。師曠還隨平公多次出征討伐,並曾代表晉國出使周朝。魯季武子說:“晉有趙孟以爲大夫,有伯瑕以爲佐,有史趙、師曠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齊以師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明示師曠可與趙孟、叔向等著名政治家齊名。

  現存先秦文獻,有關師曠匡主裕民的記載頗多,可見,他的政治業績並不亞於其藝術成就。《淮南子》雲:“師曠譬而爲太宰”他“大治晉國”,晉“始無亂政”。按太宰一職,“總六官之事,事無所不統”,足見其地位之顯赫。及至春秋後期,太宰僅爲尊稱,實際地位大大降低,然名譽上仍爲王宮之長,掌王家内外事務。悼公初年,師曠初入宮廷,不大可能居此高位。據考,師曠的政治活動最早見諸文獻是在魯襄公十四年(前559年),顯然,師曠爲太宰當在悼公末抑或平公時。平公晚年,驕泰奢侈,貪欲無足,師曠多次力諫或與太宰一職相關。

禀性剛烈,正道直行

  師曠禀性剛烈,正道直行,他嫻於辭令,卻從不趨炎附勢,具有不畏權勢的正直品格。一次,晉平公同群臣飲酒時喟然長歎,“莫樂爲人君,惟其言莫之違”。師曠侍坐於旁,認爲這不象“君人者”所言,竟操琴向平公撞去。沒有仗義死節的氣概,何以敢如此“犯君”。平公晚年,宮室滋侈,大興土木,愈加荒淫無道,晉國霸業日衰,以致“民聞公命,如逃寇仇”。在晉平公淫奢哀颯之時,師曠仍敢犯顏直誅,確實需要些勇氣。《說苑》載,平公三次出門打獵,自認爲有“霸王之主出”的祥兆,而師曠則認爲,這是在自欺欺人。晉平公惱怒異常,“異口置酒祁之台,使郎中馬章布蒺藜於階上”,喚師曠解履拾階而上,師曠忍着痛,仰天長歎。從肉中生山蟲子要吃肉,水中生出蠢蟲要蝕木。假如自己要與奴僕爲伍,那是自找倒黴。廟堂之上,絕不是生蒺藜的地方。現在出現了這種情形,他預言:“君將死也。”表現了師曠守上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對晉國前途命運的憂鬱之情。

博學多聞

  師曠還以博學多聞著稱於世。先秦樂師同當今藝術家不同,“爲古文化的集中保有者”。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師曠曾專心於星算音律之中,“考鍾呂以定四時,無毫釐之異,”《左傳》載,師曠隨晉悼夫人慰勞築城杞者,有人懷疑絳縣老人的年紀,老人說:“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 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矣。”師曠不僅算出其生年爲魯國的叔仲惠伯
與晉國的郤成子相會於承匡的那一年,“於今七十三矣”。並指出:這一年,狄人進犯魯國,魯大夫叔孫得臣俘虜狄人僑如、虺、豹等,並用這些名字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師曠淵博的知識令人歎服。

思想豐富

民本思想

  師曠的思想相當豐富。
 
  首先,他具有初期的民本思想。師曠認爲,百姓是國家之本,同國君一樣,都是上天的子民。國君的主要責任是代天養民,而決不能“肆於民上,以從其淫”,否則,便是“棄天地之性”。關於如何對待使“百姓絕望”的君主,師曠回答:“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爲。”就是說可以趕走那些殘暴的國君。這種君民平等的思想同商周以來的傳統觀念格格不入,後者視君主爲人間的主宰,具有無可懷疑的權威和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師曠敢於蔑視這一切。

倡導仁政

  其次,師曠倡導仁政,反對黑暗政治。晉悼公向師曠請教治國的道理,師曠答:“惟仁義爲奉。”齊晉公問師曠如何治理國家,師曠說:“君必惠民而已。”當齊景公酒酣和將歸時,又接連兩次問師曠:“太師奚以教寡人?”師曠的回答依然是“君必惠民而已”。可見,愛民是師曠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反對用殘酷暴虐的手段塗炭百姓。平公晚年,有石言於魏榆(今榆次西北),他把石言視爲天對“宮室滋侈”的勸戒。當然,師曠主張“惠民”,很大程度上是從統治者的角度提出問題的,但在客觀上對勞動人民有利,故受到人民的懷念。

宇宙觀

  其三,師曠的宇宙觀承襲了春秋時兩面性的宗教觀念,重人與重思想相雜糅。師曠倡導以民爲本,無疑是重人的。但他始終難以擺脱商周以來尊神觀念的束縛,常常表現出對神的盲目崇拜和寄托,有時還帶有十分濃厚的迷信色彩。師曠曾問天老“人家忌臘日殺生,於堂上有血光,一不祥,井上種桃,花落井中,二不祥。”這些糟粕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師曠的形象。

勸學思想

  最後,師曠的勸學思想富有現實教育意義。他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月牛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之明,炳燭之明孰於昧行乎?”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鼓勵。

師曠墓

 
師曠墓
師曠墓
  師曠墓位於曲亭鎮師村東,與村舍緊鄰。師曠(約公元前609——前527)字子野,春秋時晉國颺地人,主要活動在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期間。師曠雖以樂師身份入宮,但他以樂諫君,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他介導君主愛惜民力,珍惜人民的勞動成果,孟子稱之爲“亞聖”。同時,他對我國的音樂發展貢獻巨大,創造了五音六律,對樂器的音質、音律有極高深的理解。後人稱之爲“樂聖”。
 
     師曠死後,人們把他葬在這里,漢、唐以來,人們又在墓西側建成祠堂。以後,祠與陵墓不斷修葺擴建。到清代中葉,祠墓已擴建成占地約近十畝,建築規模較大的一處人文景觀。後遭破壞,僅餘古柏數十株,遠望綠陰敝日,蔚爲壯觀。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3 Fri 2014 08:46
  • 置頂 墨子

 

 

 

 

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

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戰國初年學者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作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他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反對強凌弱的戰爭。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 《兼愛》 、《非攻》、《節用》、《節葬》、《天志》 、《明鬼》、 《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

編輯摘要

 

中文名:墨子   別名:墨翟
籍貫:山東   性別:
民族: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公元前468年   去世年月:公元前376年
職業:其他思想家   代表作品:《墨子》

 

本詞條內容尚未完善,歡迎各位編輯詞條,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

 

 

 
墨夫子像墨子 

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戰國初年學者、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出身微賤,曾學儒術,因不滿其煩瑣的禮樂制度和學說,自創墨家學派以抗衡。

墨子作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反對強凌弱的戰爭。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 《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墨子與墨家之學

《墨子》一書中多稱“子墨子”,是春秋戰國之際小邾國(曾先後為宋、邾、魯、齊等國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嚇人的頭銜: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這位集五個“家”、一個創始人於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後省為墨姓)的後裔,孤竹君之後,與宋國國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貴族降為平民。墨子當過製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稱是“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被人 ​​稱為“布衣之士”(《呂氏春秋 ·博志》)和“賤人” (《諸宮舊事》,和今天的粗話意思不同)。從墨子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他還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傳人學習周禮,“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倫”。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背周道而用夏政”,捨掉了儒學,“ 法夏宗禹 ”,創立了自己的墨家學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他的選擇也是很有魄力的。

墨子擅長工巧和製作,在軍事技術方面高於其他諸子,堪稱博學多才。據說他能在頃刻之間將三寸之木削為可載300公斤重的軸承。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他利用槓桿原理研製成桔槔,用於提水。他還製造了轆轤、滑車、雲梯等,用於生產和軍事。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即所謂的“ 墨守 ”),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魯陽文君要攻打鄭國,墨子知道後又前去說之以理,說服魯陽文君停止攻鄭。他“南游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禦,又多次訪問楚國,獻書楚惠王。但後來他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越王邀請墨子作官,並許給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聽吾言,用我道”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

關於墨子的事蹟,最著名,也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 止楚攻宋 ”的故事。其間墨子的口才固然了得(先秦的名辯之學到了墨子手中才真正達到完善,成為與古希臘邏各斯、天竺因明鼎立的三大邏輯系統),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他的防禦器械以及讓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守住了宋城策略。

戰國初年的楚國是一個國力強盛的大國,這樣一個大國的軍事計劃竟然被墨家這個學派的力量改變,可見墨家在當時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和影響力。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稱為“孔墨顯學”。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據《漢書·藝文志》,墨家之學出於清廟之守(掌守宗廟),即巫祝,有濃厚的宗教傾向。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即治國者應“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提倡無差別之愛;非攻,即否定非正義戰爭(“攻”),肯定正義戰爭(“誅”);尚賢,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應唯賢是用;尚同,即“選天下之賢可者,立為天子”,達成社會的統一;節用,即節約財物;節葬,即反對奢侈的喪葬;非樂,即反對當權貴族的“繁飾禮樂”和靡靡之音;天志,即把一切自然現像看成是上天愛人的表現;明鬼,墨子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非命,墨子在先秦思想家中第一個明確反對儒家的“命定論”,認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

前376年,墨家創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將開派鼻祖的遺體從簡安葬於狐駘山下的蒼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極其簡單,最有價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對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自己的學說非常自信,曾經慨然而呼:“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猶在。”

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在西漢時由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統稱為《墨子》。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及《大確》《小確》六篇,專說名辯和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聲學、代數、幾何等內容,前人稱其為《墨經》。《墨經》代表著戰國時期中華科學發展的一個最高峰。在力學方面,《墨經》提出了機械運動的定義:“動,域徙也。”意思是說,機械運動的本質是物體位置的移動,這與現代機械運動的定義完全一致。同時墨家學派掌握槓桿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兩個世紀。在光學方面,在我國浩如煙海的經史著作中,《墨經》是唯一一本對我國古代幾何光學發展進行系統性論述的典籍。《墨經》記載了墨子及其學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並對實驗結果作出了精闢的見解,這是對光沿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在數學方面,《墨經》提出了一些幾何學的定義,例如中學數學教材中所舉的《墨經》對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這與近代數學中圓的定義,即“對中心一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跡”是完全一致的。

墨家團體與墨家精神的流傳

墨者行會的公民是一個秉承墨家思想的團體。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墨家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裝團體。墨家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最高的領袖被稱為“巨(鉅)子”,鉅子有絕對的權威。鉅子的職位是由集團中公認的賢者互相傳讓的,而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鉅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釐則是墨家的第二任鉅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墨者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能夠吃苦耐勞,平時一律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串足胼胝,面目黎黑 ”,以吃苦為高尚的事。他們勤於進行實驗,作戰十分勇敢,平時從事生產勞動,主要職業是教師、工匠等。墨子及其門人為人們做好事,即使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轉腳跟後退,而且他們功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

墨家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戰國時,秦國鉅子的兒子犯法,秦王顧念他年老而饒恕了他的兒子,但鉅子卻以墨者的律法將兒子處死了,這足見墨家的紀律非常嚴格。

但是墨家並不是出身於俠的武士團體,而主要是一個學術團體,他們所從事的是一般遊士的共同事業:完成學業,然後四處遊說,用自己的觀點和辯才去影響諸侯各國,並爭取出仕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建功立業。如墨子他曾使其弟子耕柱子於楚,遊高石子於衛,遊公孫尚過於越,出曹公子於宋,使勝綽事齊國項子牛。很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味道。

其實,用現代學生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形容墨家子弟並不為過,墨子的五個“家”裡面就有一個“教育家”。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就是墨子在其三十歲之前創辦的。這個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史稱“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墨子的思想的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想來應該是這個學校的必修課。

墨子死後,墨家分為三大派別,分別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見《韓非子·顯學》),分別以談辯、從事、說書為主要思想,其中談辯即辯論,從事即研究科學,說書即教書和研究各種典籍。他們各自以為是正宗,不相上下,誰也不服誰,甚至互相傾軋窩裡鬥,致使墨家元氣大傷。到了戰國後期,墨家三派又匯合成二支:一支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另一支則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

可惜的是在此後的時間,也就是從秦統一六國到清初的近兩千年裡,墨學進入最低潮的時期。墨學基本上處於停滯階段,治墨者屈指可數,能找到的的有:晉時的魯勝、唐時的樂台、宋代的何蕪、元代的陸友等。這些人名都生疏得很,可謂是“鳳毛麟角”。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秦始皇的以法為教、焚百家之書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政策,但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機和活力,以適應社會歷史發展需要的內因。大抵說來,還是墨家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難以實行,加上墨家獨特的鉅子組織,已經是一種變相的神秘組織,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於心靈,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的應用在政治上,因此,墨家思想慢慢的沒落了。

但是墨家精神並沒有失傳,而是在中國民間的社會底層流傳著。漢代以後的俠士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承者。中國歌頌俠義精神的詩歌和俠士小說,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繫。

墨家文化背景:一是由於墨家主張“明鬼”之說,與神人不分的世界觀一致;二是墨家主張“天志”之說,相信天的決斷,同時又反對宿命論,相信自身的努力,在這一點對當今的青少年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三是墨家的科技成就很高。 

墨家與俠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並不適宜於具有自由意志、主張人格平等的遊俠,何況墨家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嚴密的邏輯思辨能力,也絕非“ 重氣輕命 ”的武俠所能為之。這點倒是可以由水鏡的處境上體現一二。

然而,墨家卻與俠的生長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首先,墨家對武俠現象進行了觀察和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任俠”觀念和理論主張。《墨子·經上》曰:“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注曰:“謂任俠。”它提出了一個重要的“ 任俠 ”觀念,指出任俠出身於“士”階層,武俠是“士”的一部分,這是指俠的社會性質。墨子還精粹地概括了“任俠”精神的實質和內核——“損己而益所為”,也就是損己利人。接著,墨子進一步闡述了任俠精神的實踐方式:“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這句話翻譯出來是:幹己身所厭惡的事來解放他人的急難,也就是要不顧一切地去扶危救困,為人解難,正是俠的行為準則。墨子對剛出現的武俠現象十分關注,並及時地對俠義精神與俠義行為作了系統的聞述,論證它們是合理的,這無疑給初生的尚在用生命和鮮血去探索行動宗旨的武俠提供了他們所急需的精神武器。可見,墨者對於武俠的出現是充滿同情和好感的。

墨家團體還收留了一些跡近武俠的人。例如被稱為“東方之鉅狡 ”的索盧參,由墨子的大弟子禽滑釐收為及門弟子。又如好勇的武士屈將子“帶劍危冠”去見墨子的另一名弟子胡非子,胡非子向屈將子闡述了勇武的真正含義,屈將子為之心折,“乃解長劍,釋危冠,而請為弟子學”。這些記載的字裡行間,保存了墨家對受迫害的俠士加以保護的記錄,而部分俠的棄武就學,也給墨家輸入了新鮮血液。

墨子- 生卒年月

墨子《戰國墨子列傳》插圖
墨子生卒年月,一說約前468-前376年,另一種說法是大約在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之間,自司馬遷已不詳。司馬遷附著《孟荀列傳》雲:“墨翟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二說相較,後者為是。《漢志》雲:“墨子在孔子後”。《後漢書張衡傳》注云:“公輸般與墨翟並當子思時,出仲尼後,”皆是也。墨子止楚攻,在楚惠王四十四年後,五十年前。時墨子年三十餘,下逮周安王十年,墨子當死於其時,年壽蓋逾八十。葛洪《神仙傳》:“墨子年八十有二,入周狄山學道。”孫詒讓《閒詁》謂其說虛誕不足論。然墨子年壽必逾八十,餘尉或可墨子壽八十二,後世遂謂其入山學道也。然既不得定其生卒的年,則此事無足深論。)上推墨子生年,當早周敬王之末年,或猶及孔子之未死也。(孔子卒,至安王十年共八十七年。)近人梁啟超《墨子年代考》頗精密,然謂墨子生於周定王初年,(元年至十年之間。)約當孔子卒後十餘年,卒於周安王中葉,(十二年至二十年之間。)約當孟子生前十餘年,則猶微有誤。餘考墨子之生,至遲在元王之世,不出孔子卒後十年。其卒當在安王十年左右,不出孟子生前十年。較梁《考》移前十許年。以止楚攻宋一事為主眼,似粗得墨子年世之真。梁《考》又謂墨子之卒,最早不能早於鄭繻公被弒之後三年。因謂是周安王十二年,亦非是。鄭繻公被弒,在安王六年,故黃式三謂魯陽文君將攻鄭,在此年也。即棄去一年計之,鄭繻被弒後三年,亦僅為周安王之九年。梁氏以安王十二年起算,蓋一時之誤。《淮南要略》稱:“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蓋墨子初年,正值孔門盛時,故得聞其教論,受其術業,非謂墨子親受業於孔子也。《墨子耕柱篇》:“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仲尼對曰云云,子墨子聞之,曰:葉公未得其問,仲尼亦未得所以對。”今按:墨子幼年,正當孔子晚節,或竟不及與孔子並世。孔子遊蔡,遇葉公,墨子尚未生。此云聞其問答,亦得之傳聞,非謂其時墨子已生,有知識,能云云也。《耕柱篇》又載子夏之徒問鬪於子墨子。孫詒讓《墨子閒詁》曰:“《史記索隱》引《別錄》雲:按《墨子書》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問於墨子,如此則墨子在七十子後。”此亦誤。《論語》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豈得謂子張在子夏后?謂墨子年事較晚於子夏則可,謂墨子在七十子後則非也。 



墨子- 姓名考

墨子《周遊列國》插圖墨子

歷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以下各種說法:墨子姓墨名翟最傳統,最為大眾所接受的說法是。《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元和姓纂》明確說墨子乃孤竹君之後,本墨胎民,改為墨氏。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墨子姓翟名烏南齊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則稱墨翟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瑯環記》也附和此說,並認為墨子姓翟名烏。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樹屋書影》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為道,今以姓為名。”認為他姓翟,並將姓轉成名;而“墨”是一種學派。晚清學者江瓊所著的《讀子卮言》承襲周亮工的說法,並進一步說明,以為古代確實有“翟”這姓氏,但無“墨”姓,而且戰國諸子中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以姓作為學派名,因此墨應該是學派的名稱。近代學者胡懷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 蠻狄 ”之音轉,是用來稱一個不知姓名的外國人。墨為古代刑名之一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而歷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後稱為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

墨子- 裡籍考

墨子墨子紀念館
墨子生於何處,現有書籍並無明確記載,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曾有宋人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據此有學者稱其為宋人。此說一直流行到清代。),楚人說(清代畢沅注《墨子》時,據《呂氏春秋》高誘之注,並參照墨子諸多與魯陽文君的對話,推定其為魯陽人,即楚人。),魯人說,印度人說等。其中魯人說已經為墨學界絕大部分人所認可。宋人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據此有學者稱其為宋人。此說一直流行到清代。楚人說清代畢沅注《墨子》時,據《呂氏春秋》高誘之注,並參照墨子諸多與魯陽文君的對話,推定其為魯陽人,即楚人。魯人說清代孫詒讓作《墨子間詁》,在附文《墨子傳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為魯國人。其主要依據為:《墨子·貴義》“墨子自魯即齊” 《墨子·魯問》 “以迎墨子於魯”《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墨子書院魯往”。滕州說的提出著名墨學研究學者張知寒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裡籍新探》等論文中進一步考證,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其主要依據有: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而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生活習慣和科技成就與此密切相關。該學說現得到絕大多數墨學研究者的認同。

墨子- 墨翟生平

墨子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所以後世對他的生平身世一直爭論不休,有說是宋人,有說是魯人。公元前5世紀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一個以木工為謀生手段的手工業者家庭。當時的社會是一個“處工就官府”的社會,即工匠處於官府的嚴格控制之下,隸屬和服務於官府,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而當時的工匠是世襲的,因此墨子從小就承襲了木工製作技術,並由於他的聰明巧思。他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想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 ​​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漢朝的王充甚至說,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 、《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捨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並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於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讚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也由衷得稱讚:“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捨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不過墨子許是為了鞏固自己學說,而提出世上有鬼,還教人敬事鬼神,進而形成了一種落後的宗教觀,也因此,到東漢哲學家王充寫《論衡》一書時,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佔著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傑出的優秀人才。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揚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併戰爭。他的“ 非命 ”、“ 兼愛 ”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相傳收藏圖書甚多,有圖書達三車。《墨子》稱“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梁啟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游,無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在代表新興







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墨家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最高的領袖被成為"鉅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 ​​須服從鉅子的領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

墨子墨子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他還曾和公輸班論戰,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墨子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時期名辯思潮的淵源之一。墨子的事蹟,在《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中有所體現,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編寫的《墨子》一書中。墨子天資聰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見天上鷹飛鳥翔,製成了木鳶,能在天上飛三天;還比當時的巧手公輸盤更早的發明了雲梯等等;看到滿山的野果殼在雨水浸泡之後流出色液,就發明了坑布之法引導山民坑染布料。墨子還把自己對坑布技術的感悟上升到哲學的思維高度,這就是後來他寫的名篇《所染》。由此可見,這位墨子還是一位發明家、科學家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在軍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戰制戰、以術制術、以器製器。為此,他寫了《非攻》、 《備城門》等一系列軍事名篇。墨子在學習中,常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對照,寫出了《非儒》 、 《非樂》 、《節葬》、 《節用》等名篇。許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門下,墨家學派開始形成。墨子對其門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論,更重視在實踐中學習,關鍵時刻還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歷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現的。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由於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聖人。墨子老年隱居於魯山縣熊背鄉黑隱寺並卒葬於此,現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蹟供人們瞻仰。



墨子- 墨翟思想

據《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條五類綱領,即《墨子·魯問》所云:“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天志明鬼:宣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墨家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決定自然界星辰、四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對於鬼神,墨子不僅堅信其有,而且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也會賞善罰暴。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於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節用: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墨子- 哲學政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係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片面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墨子的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 尚力 ”,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  ”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治者發動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墨子- 邏輯思想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墨子- 著作《墨子》

墨子《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彙編,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來都寫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這是現在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史籍。按內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三辯》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家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跡;後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等理論。從《尚賢上》《非儒下》二十四篇為一組,系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節用” 、“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為墨翟自著,實際是後期墨家作品,這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珍貴資料。《耕柱》《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相近,是墨子弟子們輯錄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蹟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 ​​度,其製度與秦相近,是戰國時期秦國墨者所作,這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術的重要資料。戰國末期,墨家後學將該派的著作彙編成《墨子》一書,《墨子》一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或《墨辯》。《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西晉魯勝、樂壹都為《墨子》一書作過註釋,可惜已經散失。現在的通行本有孫詒讓的《墨子閒詁》,以及《諸子集成》所收錄的版本。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經》或《墨辯》,著重闡述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家邏輯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自秦以後,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如見 ​​於《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戰國策》《諸宮舊事》《神仙傳》等等。西漢劉向的《漢書·藝文志》將散見各篇著錄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經歷代亡佚,到宋時,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節用》下篇,《節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樂》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連篇目皆亡佚,在這十篇中,只有《詩正義》曾提到過《備衛》此篇目,其餘無可考。《墨子》一書,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般認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家之言。









墨子- 《墨子》剖析

墨子《墨子》
《墨子》思想學說總章共分五大類。第一類:《親士》 、 《修身》 、 《所染》 、《法儀》、 《七患》 、《辭過》、 《三辯》共七篇。這一類雜有名家之言,混有雜家之說。比如《親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錯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難守”等,皆出於道家之語。“修身”一詞,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疑是出於名家之性說。“法儀”一詞,疑是法家之言,純出偽託,而後四篇是墨家記墨學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學的提綱挈領。第二類:

《尚賢》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愛》上中下篇、 《非攻》上中下篇、 《節葬》下篇、 《天志》上中下篇、 《明鬼》下篇、 《非樂》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這一類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 ​​《非攻》上篇、 《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認為是墨子門弟所記的墨子之言。第三類: 《經》上下篇、《經說》上下篇、 《大取》 、《小取》篇,共六篇。這一類被治墨者稱為墨辯,亦稱為墨經。此六篇難通難譯,古字詞較多,辯理深奧,加上雜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光學力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實在難以理解。這一類是《墨子》的精華部分。梁啟超認為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孫詒讓則認為是後墨學者所著。孫詒讓所據的理由之一是:公孫龍與墨子時代不同,而且公孫龍在墨子之後,因此不可能有堅白石之論。第四類:《耕柱》、 《貴義》 、 《公孟》 、《魯問》、 《公輸》共五篇。這五篇是墨子弟子記載墨子的言論行事。亦算是對墨子的生平的記錄,體裁接近《論語》。第五類:是守城各篇。它們是《備城門》、 《備高臨》 、 《備梯》 、《備水》、 《備突》 、《備穴》、《備蛾傅》、 《迎敵祠》 、 《旗幟》 、 《號令》 、 《雜守》共十一篇。這一類可以說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禦為主,十一篇皆以守備之法為主題。墨家兵法是墨學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詞頗多,古代兵法陣法用詞不少,很少通譯。此書文風樸實無華,但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對於《墨子》,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 ​​,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係)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

墨子- 貢獻與影響

墨子墨子
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另外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者有:宇宙論方面 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 ​​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著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繫。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為“久”,把空間定名為“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為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運動論。他把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統一起來,聯繫在一起。他認為,在連續的統一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為在時間中的先後差異和在空間中的位置遷移。沒有時間先後和位置遠近的變化,也就無所謂運動,離開時空的單純運動是不存在的。 對於物質的本原和屬性問題,墨子指出,“無”有二種,一種是過去有過而現在沒有了,如某種滅絕的飛禽,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為“有”;一種是過去就從來沒有過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這是本來就不存在的“無”。本來就不存在的“無”不會生“有”,本來存在後來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於“無”。數學方面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









墨子墨子
關於“倍”的定義。墨子說:“倍,為二也。”( 《墨經上》 )亦即原數加一次,或原數乘以二稱為“倍”。如二尺為一尺的“倍”。關於“平”的定義。墨子說:“平,同高也。”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關於“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以正相盡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兩個物體的長度相互比較,正好一一對應,完全相等,稱為“同長”。關於“中”的定義。墨子說:“中,同長也。”(《墨經上》)這裡的“中”指物體的對稱中心,也就是物體的中心為與物體表面距離都相等的點。關於“圜”的定義。墨子說:“圜,一中同長也。”(《墨經上》)這裡的“圜”即為圓,墨子指出圓可用圓規畫出,也可用圓規進行檢驗。圓規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但給予圓以精確的定義,則是墨子的貢獻。墨子關於圓的定義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 ​​圓的定義完全一致。關於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說,四個角都為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來畫圖和檢驗。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 ​​的正方形定義也是一致的。關於直線的定義。墨子說,三點共線即為直線。三點共線為直線的定義,在後世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墨子把點、線、面、體分別稱為“端”、“尺”、“區”、“體”,並給出了它們各自的定義。他還指出,“端”是不佔有空間的,是物體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與古希臘的原子論相類似。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物理學方面  墨子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對此,他舉例予以說明,說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舉,就是由於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時,墨子指出物體在受力之時,也產生了反作用力。例如,兩質量相當的物體碰撞後,兩物體就會朝相反的方向運動。如果兩物體的質量相差甚大,碰撞後質量大的物體雖不會動,但反作用力還是存在。關於“動”與“止”,墨子認為“動”是由於力推送的緣故,“止”則是物體經一定時間後運動狀態的結束。墨子雖沒有明確指出運動狀態的結束是因為存在著阻力的緣故,但他已意識到在外力消失後,物體的運動狀態是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的。






墨子墨子

關於槓桿定理,墨子指出,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本”即為重臂,“標”即為力臂,寫成力學公式就是力×力臂(“標”)=重×重臂(“本”)。現在人們一般都習慣於把槓桿定理稱為阿基米德定理,其實墨子得出槓桿定理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年,應稱之為墨子定理才是公允的。此外,墨子還對槓桿,斜面、重心、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一個進行光學實驗,並對幾何光學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家。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也不為過分,至少在中國是這樣。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卷中所說,墨子關於光學的研究,“比我們所知的希臘的為早”,“印度亦不能比擬”。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研究,墨子指出,平面鏡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遠近對稱的像,但卻左右倒換。如果是二個或多個平面鏡相向而照射,則會出現重複反射,形成無數的像。凹面鏡的成像是在“中”之內形成正像,距“中”遠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處則像與物一樣大;在“中”之外,則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遠“中”像小。凸面鏡則只形成正像,近鏡像大,遠鏡像小。這裡的“中”為球面鏡之球心,墨子雖尚未能區分球心與焦點的差別,把球心與焦點混淆在一起,但其結論與近現代球面鏡成像原理還是基本相符的。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發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並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導學生說,在守城時,為了預防敵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罌於井中,罌口繃上薄牛皮,讓聽力好的人伏在罌上進行偵聽,以監知敵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於何方,而作好禦敵的準備。儘管當時墨子還不可能明了聲音共振的機理,但這個防敵方法卻蘊含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墨子墨子
機械製造方面墨子是一個精通機械製造的大家,在止楚攻宋時與公輸般進行的攻防演練中,已充分地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和造詣。他曾花費了3年的時間,精心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他又是一個製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內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他所造的車子運行迅速又省力,且經久耐用,為當時的人們所讚賞。墨子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哲學方面  墨子的哲學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為突出,其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 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墨子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即在聽聞、承受之後,加以思索、考察,以別人的知識作為基礎,進而繼承和發揚。他特別強調“聞所不知若已知,則兩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識去推知未知的知識。如已知是熱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熱的;圓可用圓規畫出,推知所有的圓都可用圓規度量。由此可見,墨子的聞知和說知不是消極簡單地承受,而是蘊涵著積極的進取精神。除聞知和說知外,墨子非常重視親知。他把親知的過程分為“慮”、“接”、“明”三個步驟。“慮”是人的認識能力求知的狀態,即生心動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但僅僅思慮卻未必能得到知識,譬如張眼睨視外物,未必能認識到外物的真像。因而要“接”知,讓、身等感覺器官去與外物相接觸,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質和形狀。而“接”知得到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識,它所得到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觀知識,且有些事物,如時間,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識還是初步的,不完全的,還必須把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整理、分析和推論,方能達到“明”知的境界。總之,墨子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在認識論領域中獨樹一幟。墨子又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他稱邏輯學為“辯”學,把其視之為“別同異,明是非“的思維法則。他認為,人們運用思維,認識現實,作出的判斷無非是“同”或“異”,“是”或“非”。為此,首先就必須建立判別同異、是非的法則,以之作為衡量、判斷的標準,合者為“是”,不合者為“非”。這種判斷是“不可兩不可”的,人們運用思維以認識事物,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或為“是”,或為“非”,二者必居其一,沒有第三種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為“是”,或二者都為“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現代的邏輯學名詞來說,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些新的創業項目興起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在10年後或者有一些行業就會從我們是視線和生活中淡出消失了。

  我們來預測一下那些在10年有可能會消失的行業:

  行業一:膠捲製造業

  據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報道,2006年5月到2007年5月間,數碼相機銷量上漲5%,數碼照片沖洗量增加了34%。與此同時,膠片相機銷量下跌49%。

  行業二:唱片店

  在現在,已經有很多地方的唱片店生意都慘淡的很,而且關門大吉的有很多,現在是一個數碼科技時代,網絡下載等方式都日益豐富,讓人們獲取唱片試聽的地方也很多,免費的東西總是受到人們的歡迎,所以唱片店將會很難維持下去,或者只有一些音樂發燒友才會繼續守着他們吧。

  行業三:報紙

  自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問世以來,報紙的數量銳減。去年,美國發行審計局先後兩次公布每6個月的報紙銷量,平均跌幅分別為2.1%和2.8%。美全國各地的新聞編輯室都在大量裁員。

  行業四:同性戀酒吧

  曾幾何時,同性戀酒吧的生意異常火爆,但隨着社會的開放和人們的接受能力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能夠接受同性戀,同性戀也不再是不能見光的,所以這些曾經的“黑暗”場所就將沒有生存空間了。

  行業五:作物噴粉飛機

  可能10年內還能存在,但恐怕不是以現在的這種模式。作物噴粉飛機的數量正在減少,而且這一行難免有危險。

  行業六:二手書店

  在十年前,二手書店生意是很火爆的,因為人們都會選擇買二手書,或者租借來看書,但隨着網絡的發展,現在多數的二手書店生意也都慘淡了,只有網絡上還有一席之地,但在未來的10年,會更難搞,尤其實體店,將會徹底的消失。

  行業七:投幣式公用電話

  1997年美國有逾200萬部投幣式公用電話,如今大概只剩了一半。但或許機場和飯店等地仍會提供投幣式公用電話。

  行業八:儲蓄罐

  現在我們在送禮的時候還會送儲蓄罐,但是現在都是無紙時代,而且人們之間的交易也都改變成了信用卡和銀行卡等方式,所以儲蓄罐也將會消失,不難想象。

  行業九:投幣遊戲機廳

  隨着任天堂Wii遊戲機、網絡休閒遊戲和Xbox360遊戲機的出現,電子遊戲行業蒸蒸日上,但獨立的實體遊戲機廳則不然,其消失似乎只是遲早的問題。10年前,美國有1萬家遊戲機廳,現在僅余約3000家。

  行業十:電話推銷

  從事過銷售行業的人都知道,在今天,電話推銷已經很難進行,而且人們在接到這樣電話的時候也表現出了不友好,包括網絡等傳播方式的發展和侵入,在10年後,電話推銷將沒有任何的發展獲利空間,必將消失。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