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0至656~712至713间),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历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曾贬泷州参军。召为鸿胪主簿,再转考功员外郎,又谄事太平公主。以知贡举时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流钦州,赐死。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宋之问 籍贯:汾州(今山西汾阳)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650年
去世年月:公元713年 职业:诗人
代表作品:《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
宋之问 - 人物介绍
概述
宋之问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 656年),唐代著名诗人。他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 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春风得意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际把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 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 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唐朝学土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说:“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这种心态。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赏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这样的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官场失意
宋之问在武后晚年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雅爱其才”,召他与好友杜审言、阎朝隐、沈佺期、王无竞、尹元凯及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文士预修。宋之问与阎士隐等多代工张赋篇入集,倾心媚附。书成,于长安二年( 703年)迁司礼主簿。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谋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后使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景龙元年( 707年)七月,太子杀武三思父子后死事,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探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并与杜审言、武平一、沈佺期、阎朝隐等首选修文馆直学士,“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其时朝廷朋党争立,由于他倾附安乐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 7O9年)将他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
悲惨结局
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在真诚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之后写道:“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好佞。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反映了这种思想情感上的转变。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流布京师,人人传讽。”但是,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将他逼上了绝境。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1]
宋之问 - 作品赏析
宋之问
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从《宋之问集》和《全唐诗》所收作品来看,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如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诉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喻高洁句:“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诗《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五言绝句《送杜审言》表离别:“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五言长律《灵隐寺》绘胜景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他与沈(亻全)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灵隐寺
诗人遭贬南溪,怀土思乡,忧伤度岭,置词比兴,情景文融,含蓄婉转,幽怨沉郁,对仗工整,形式完美,深化主题,情挚动人,表现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与沈佺期在这方面的倡导与成就,为人们乐赞“丰蔚”,誉称“新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宋之问所处在的初唐,是唐诗盛世的准备时代。当时的趋势,一方面是以虞世南、上官仪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绪余齐、梁诗风,讲求辞藻,排比格律,绮错媚婉,风格卑弱。一方面则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诗人,力图挣脱旧风束缚,走向健康与创造。在这样的大趋势中,处在盛唐门槛的宋之问当然得置身其中,抉择方向。对于包括益友杨炯在内的四杰,宋之问是同情其不幸而称道其成就的。
但是,宋之问既没有四杰那样高远的抱负,又缺乏四杰那样磨难的人生,似水年华多在宫廷纸醉金迷中流逝,即或流贬追悔,也多不出个人荣枯宠辱、悲欢离别的狭小范围,因而只能望叹四杰那样的格调豪壮,难以在创作上取得本可与之相埒的成就。然而他与沈佺期等人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律定型的贡献,完结了齐、梁以来的新体诗运动,使后辈诗人得以循辙运斤佳作泉涌。以此而论,他仍堪称当时承先启后、继往迎来的一位诗人。[2]
宋之问《有所思》插图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阳月:阴历十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已:停止),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瘴:山川湿热蒸郁之气)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陇头:田中高处)梅。
这首诗是宋之问被贬逐钦州,途经大庾岭,寄宿于北驿,预备次日渡岭。而面临此崇山峻岭,心有所感,遂题诗于驿壁,以泄情懑。
大庾岭为入粤必经之地,岭南自古为蛮荒之区,唐代尚未完全开发,人多视为畏途,迁客至此,犹如隔世,南方蛮烟瘴气,鴃(jué)舌鸟语,白不同于中原之文明,诗人明朝即将越岭,对于前程之陌生,充满着怀疑和不安,回顾北方之故园,不胜眷恋与期待,然而现实终不可逭(huàn),徒然增添痛苦而已。
此诗从季节下手,所谓“十月小阳春”,十月虽属初冬时节,气候尚称和暖,故有阳月之称,庾岭位近亚热带,大气也较同月份的北方和暖,因此诗人以“阳月”指称十月,不止足套用典故而已,也为了“阳月”能予人特殊的温煦之感。就在这个月份里,诗人出现在庾岭之前,面对异地的风土人情,令人不禁睁大眼睛,恣意浏览,细细品味。这时南归的雁子,阵阵飞来,映入诗人眼帘之中,心中激起一股悲哀,”雁子呵,你可是伴我南行么?”正感同病相怜的当儿,蓦地,一个古老的传说闪在脑际:“南飞的雁子到此就会回头。”显然的卤就是雁儿南飞的尽头,而诗人此行的尽头,却在岭外遥远处,无限愁绪,齐涌心头。相传衡阳有回雁峰,每年雁子至此则回,绝不过岭。诗人的传闻根据于此,只不过将地名更易,本来使用典故,贵在能将情意完全表达,至于名物考证,尚在其次,诗人才学博洽,不至误记。
宋之问 - 流氓才子
宋之问诗词
宋之问675年进士及第,开始踏入仕途。一生投机,政治上无可称道,人品亦复低下,为时人所不耻。与另一诗人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鲁迅先生曾经对“流氓”下过一个定义:“无论古今,凡是没有一定的理论,或主张,而他的变化没有一定的线索可寻,而随时拿了各种各派的理论来做武器的人,都可以通称为流氓。”虽然鲁迅先生指的是“文化流氓”,但“文化流氓”往往是政治上的投机者和钻营者,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政治流氓”。或者说,“文化流氓”是“政治流氓”对文化领域的渗透和控制。
宋之问就是这样一个双料流氓。非但如此,他还把流氓的边界拓展开去,从流氓活动的道德范畴,侵入到杀人夺命的法律范畴。
和赵员外桂阳桥遇佳人
关于宋之问的籍贯,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说宋之问出生于虢州弘农,即今河南灵宝境内;一说宋之问出生于汾州,即今山西汾阳。我更倾向于宋之问的籍贯在河南灵宝的说法,因为以今视昔,以现在揣度过去,河南这块热土的确更适合宋之问这样的流氓茁壮成长。比如笔者的故乡就是河南。
宋之问的家教非常好。父亲宋令文文武双全,不仅是个大力士,最难得的是并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辈,而是工书善文,书法和文章都写得好。看看他做到的官职就知道这个人的特点了:唐高宗时的左骁卫郎将和东台详正学士。左骁卫郎将是武官,虽然郎将的官职较低,但是地位却很重要,直接统属于皇帝,负责京城和皇宫的警卫以及皇帝本人的贴身侍卫;东台详正学士却是文官,负责校理图籍,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宋令文是力、书、文三项全能选手,因此时人称之为“三绝”。
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宋之问三兄弟的家教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宋之问继承了父亲“三绝”之中的“文”,年方弱冠(20岁)就以文词知名,尤其擅长五言诗,是当时诗坛着重培养的好苗子;宋之悌继承了“力”,以骁勇著称,后来做过地方长官;宋之逊继承了“书”,尤精草书。时人许之为各得到了父亲的“一绝”。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即使今天的人们也会非常羡慕。一门都是人才,而且作为外省人而能够获得举国皆知的名声,这一家人内心的骄傲可想而知。
挟着帝国文坛“80后”的名头和气势,宋之问开始向政坛发起冲锋。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是文学爱好者,武则天也不例外,她看中了宋之问的才华,把他召进朝中,让他和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一起任职内教,教习宫人书算众艺。20岁的宋之问一夜之间得以晋升高级职称,成了一名帝国的宫廷教授。旋即,经过洛州参军的短暂镀金,宋之问又回到朝中,升任尚方监丞,管理各工种的制造、供应、生产等政务。不久,宋之问又进入奉宸院,担任左奉宸内供奉的官职。奉宸院堪称武则天的后宫,专门挑选年轻英俊、貌美如花的男子,以备不时之选。史书记载,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当然符合奉宸院的选美条件。
唐代诗人宋之问与丁香
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宋之问的诗才和武则天对他的宠爱。有一次,武则天率领大批随从去洛阳龙门游玩,玩得兴起,令从臣赋诗纪念。在皇帝面前赋诗,时间就是效率,左史东方虬率先完成,呈递给武则天。面对满篇谀词,武则天龙颜大悦,加上东方虬又是第一个交卷,武则天一高兴,随手就把锦袍赐给了东方虬。东方虬接过锦袍,喜滋滋地正在暗自得意,宋之问的赋诗也献上去了。武则天一吟之下,不觉大为倾倒,嗟赏不已。可怜东方虬手中的锦袍尚未暖热,武则天命人劈手就把锦袍从东方虬的手中夺了过去,转赐给了宋之问,并称誉宋之问的赋诗乃此次赛诗会的压卷之作。宋之问勇夺锦标,愈发地少年张狂起来。
此时武则天最新的男宠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张昌宗本来是太平公主看中进献给武则天的,张昌宗又把哥哥张易之推荐给武则天。两人年轻貌美,傅朱粉,衣锦绣,封官拜爵,权倾一时,以至于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纷纷巴结二人,甚至争着给二人“执鞭辔”,称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在这种大气候下,宋之问也不甘人后,倾心媚附二张,甚至亲自为张易之端尿盆!
二张的煊赫权势让宋之问十分眼热,宋之问虽然身为左奉宸内供奉,但毕竟是武则天男宠的后备军,还没有机缘爬上武则天的床。宋之问只好毛遂自荐,写下“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的自荐诗,表明自己是多么想为女皇提供性服务的热忱之心。哪知武则天看到这首诗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吾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我不是不知道宋之问的奇才和忠心,而且他也确实长得不错,很合我的选美标准,可是但恨这个小白脸有口臭。一句话断送了宋之问的锦绣前程。后世有美女上司,同时自己又有口臭的男人不可不戒!
渡汉江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联合朝中重臣、羽林军首领,并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一举诛杀了二张,太子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冬十一月,武则天驾崩,年82岁。
二张被诛杀后,宋之问作为二张的党羽,被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今广东省罗定市,宋之问在赴任途中曾写下“夜杂蛟螭寝,晨披瘴疠行。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猿躩时能啸,鸢飞莫敢鸣”的诗篇,可见那时的泷州实在是一个瘴疠之乡。
宋之问不甘心于被发配的命运,竟然不经朝廷允许,擅自从泷州偷偷潜回洛阳,藏匿在朋友张仲之家里。其时,武则天虽然已死,但她的侄子武三思仍然受到中宗的宠信,加上韦皇后的宠幸,武三思以庶人的身份却声势显赫。对这个武姓势力的余孽,一批对国事忧心忡忡的大臣恨恨不已,欲杀之而后快。这其中就包括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二人常常密谋,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张仲之好心收留的宋之问无意中听到了这一绝密消息,立马命侄子宋昙出面告发。结果,张仲之和王同皎被杀。宋之问就像农夫藏在怀里捂热的那条毒蛇,反咬一口,害了朋友的性命。宋之问卖友求荣的行径,即便在当时也已经被人讥笑。
宋之问非但没有被追究擅自潜回的罪名,反而由此被擢升为鸿胪主簿,又迁考功员外郎。这个卖友求荣的文化和政治的双料流氓,更加变本加厉地卖身投靠。先是投靠权势显赫的太平公主,等看到安乐公主的权势超过了太平公主之后,立马改换门庭,投靠了安乐公主。太平公主恨恨不已,向中宗告发宋之问主持贡举时收受贿赂,于是被贬为越州长史。
宋之问作品插图
睿宗继位后进行政治清算,以依附张易之、武三思的罪名,先将宋之问贬谪今广西钦州,又下诏赐死。《新唐书》完整地记录了宋之问死前的丑态:捏着赐死的诏书,宋之问汗出如浆,浑身筛糠一般簌簌发抖,神经质地踱来踱去。同时赐死的另一个叫祖雍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宋之问的这副丑态,出面向使者请求道:“之问有妻有子,恳请您允许他和他们诀别。”使者一口答应下来,没想到宋之问嗫嗫嚅嚅,什么话都说不出来,身后的家事也安排不了。祖雍大喝一声:“我和你都因有负国家而死,干吗这么婆婆妈妈的!”宋之问这才惊魂初醒,吃了最后一顿饭,沐浴更衣后而死。
宋之问这样死去也算便宜了他,因为他身上还负有一桩血案。和张仲之之死不一样的是,在这桩血案中,宋之问是直接的凶手。
血案的起因是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写有一首《代悲白头翁》,其中有一联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一见之下,苦爱不已,就央求外甥把这首诗的知识产权转让给自己。刘希夷同样非常喜爱自己这首如神来之笔的诗,坚决不肯,宋之问一怒之下,竟然命令仆人用土囊活活压死了外甥!天才诗人刘希夷死时不到30岁。[3]
宋之问 - 人物评价
陈淳行草书《宋之问秋莲赋》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杨炯死后写的《祭杨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字有声,句句华歆,内容言简辞切,悲凉真挚,催人泪下,与他代笔写的《为宗尚书祭梁宣王文》、《为宗尚书兄弟祭鲁忠王文》等相比,文华情感,殊若天壤。
作为文人,宋之问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不仅表现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自古凡是文人都爱好文字,一日宋之问见其侄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