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成語故事:人面獸心

【明慧學校】「人面獸心」本來是用來形容匈奴文化未開,不懂禮儀。匈奴是我國秦漢時北方的游牧民族, 漢時為了匈奴這個外患,國力造成不少損失,在《漢書.匈奴傳》中,班固寫出對匈奴的鄙視:「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他認為匈奴是沒有開 化的民族,不懂禮儀。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人,內心卻如野獸一般。

後來「人面獸心」被用來形容人凶狠殘暴,如野獸一般。如《官場現形記.第一六回》:「你當他做了官,就換了人;其實這裡頭的人,人面獸心的多得很哩!」

【典源】

《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
贊 曰:「……夷狄1>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2>,人面獸心,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飲食不同,言語不通,辟3>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 隨畜,射獵為生,隔以山谷,雍4>以沙幕,天地所以絕外內也。是故聖王禽獸畜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則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其地不 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內,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靡不 絕,使曲在彼,蓋聖王制御蠻夷之常道也。

【注解】

(1) 夷狄:古稱四境未開化的民族。
(2) 被髮左衽:形容頭髮散亂,衣襟開向左側的文化落後民族。被,音ㄆ|,通「披」,分散。衽,音ㄖㄣˋ,衣襟。
(3) 辟:音ㄅ|ˋ,躲開、迴避。通「避」。
(4) 雍:堵塞。通「壅」。

源自「中華民國教育部成語典」

 

人面獸心

 
La Bête humaine
Image-La Bete Humaine Cover.jpg
Lithograph cover of La Bête humaine (serialized), 1889
作者 左拉
出版地 法國
語言 法文
類型 psychological thriller
出版日期 1890年

人面獸心》(La Bête humaine),又譯衣冠禽獸,是法國寫實主義作家左拉的《盧貢-馬卡爾家族》 系列第十七部作品,發表於1890年,描寫法國西方鐵路員工的生活。主人翁鐵路工人雅克·朗蒂埃(Jacques Lantier)因自己的父祖輩酗酒,在他血管中流淌著是腐爛的血,他老是懷疑自己患有遺傳性的精神病,總是精神恍惚,做出一些奇怪的事。一次偶然的旅途 中,侯保(Roubaud)在火車上殺了妻子薩維麗娜(Séverine)的情人——教父(Grandmorin),在返回自己車箱的途中,正巧被朗蒂埃 撞見。但在案發後警察著手調查時,朗蒂埃隱瞞了這件事,並且一再為他們開脫,使得侯保夫婦有不在場證明。侯保夫婦和他成為了朋友,朗蒂埃更愛上了薩維麗 娜。後來,朗蒂埃和侯保妻子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薩維麗娜要他殺了侯保以證明他是愛她的,朗蒂埃卻不敢下手,薩維麗娜決定疏遠他。朗蒂埃再見到她時,要重新 爭取對她的愛,不料他得知薩維麗娜有了新歡。在一次舞會後癲癇症發作,他把薩維麗娜掐死了。第二天早上,朗蒂埃本人從飛馳的火車上跳下山坡自殺。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后羿 (夏朝)

 
后羿
概要
姓名 羿
廟號
諡號
政權 有窮氏
在世 約前2110年-約前2019年
在位 約前2077年-約前2019年
不詳
不詳
年號

有窮氏首領后羿,《左傳》稱夷羿,善於射箭。據說是在他五歲時,在前去山中時與父母失散,被楚狐父所養並傳授給他[1],而且他的左手臂比右手臂還要長些。[2]到了二十歲時便離開山中。在途中遇見射箭高手吳賀,並漫遊到北方。有次吳賀要求后羿射麻雀的左眼,卻射中了右眼,后羿為此念念不忘。[3]

后羿流放太康,立了太康之弟仲康,之後甚至取代了夏朝,號令天下[4],消滅了不服從他的伯封。並收留了伯明氏之子寒浞而重用他。最後寒浞收買並培植黨羽和勢力,在一次后羿打獵回國時,寒浞發動政變而后羿被殺。寒浞將后羿烹殺,並要后羿的兒子吃。后羿兒子不肯,便被綁到窮門殺害。[5]

注釋

  1. ^ 宋 羅泌《路史·後世十三·夷羿傳》:「夷羿有窮氏,……五歲得法于山中,傳楚狐父之道。」注引《括地象》云:「羿五歲,父母與之入山,處之木下,以待蟬鳴。 還欲取之,而群蟬俱鳴,遂捐而去。羿為山間所養,年二十,習於弓矢仰天嘆曰:『我將射四方,矢至吾門止。』因捍即射,矢靡地,截草徑,至羿之門,乃隨矢 去」。
  2. ^ 淮南子·修務篇》:「羿左臂修而善射」。
  3. ^ 《文選》鮑明遠〈擬古〉注引《帝王世紀》:「帝羿有窮氏與吳賀北游,賀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殺之乎?賀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誤中右目。羿仰首而愧,終身不忘。」
  4. ^ 《左傳·襄公四年》:「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在帝堯統治的時代,天上十個太陽一起出現,猛烈的陽光無情地燒焦了土地上的稻麥莊稼,曬死了樹木花草。人們沒有食物,饑餓乏力。而猛獸凶禽也由於環境惡化食物短缺四出為害,以人為食。人間的帝王堯日日夜夜向上天禱告、呼救,於是天帝命令他最勇敢的一個神射手"羿"下界除害。羿長得虎背狼腰,配上天帝所賜的彤弓素箭,十分威猛。他與妻子嫦娥一起降臨人間。

羿來到原野上,輕舒猿臂,彎弓搭箭,對著天上的十個太陽,一連發出了九枝流星一般的利箭。只聽得颼颼的風聲,箭箭中的,九個太陽紛紛墜地,天地間頓時清涼 下來。羿十分高興,正想鏟滅最後一個太陽,只見匆匆趕來的帝堯急忙向他擺手,堯說:"萬物生長離不開太陽,留下一個吧!"羿恍然大悟,收回了弓箭。地上萬 民感謝羿的巨大功德,但是十個太陽都是天帝的兒子,羿殺死了九個,也得罪了天帝,所以他只好留在人間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九歌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乘法口訣。

 

 遠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九九歌就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在當時的很多著作中,都有關於九九歌的記載。

 

 古代的乘法口訣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因口訣的開始兩個字是「九九」,故古人就用「九九」作為乘法口訣的簡稱。

 

 據漢時燕人韓嬰所撰《韓詩外傳》可見,標誌著乘法運算成熟的「九九歌」在春秋時已相當普及。

 

 最初的九九歌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為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所以取名九九歌。

 

 大约在公元五至十世紀間,九九歌才擴充到”一一如一”。大約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紀,九九歌的順序才變成和現在所用的一樣,從”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現在我國使用的乘法口訣有兩種,一種是45句的,通常稱為”小九九”;還有一種是81句的,通常稱為”大九九”。

 

 九九表就是九九乘法表,因從「九九八十一」起頭而得名。這與元代朱世傑《算學啟蒙》從「一一如一」 起頭是不同的。九九乘法表誕生於什麼時候,亦不可考。

 

  《管子》云:「虙戲作,造六,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劉徽《九章算術注》說庖犧「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之變」。虙 (註) 戲、庖犧就是伏羲。伏羲是神話人物,這些記載說明「九九」的起源相當早。《韓詩外傳》等典籍記載了一個齊桓公以「九九」招賢的故事。是說桓公設庭燎招賢, 一年沒人應招。東野鄙人以「九九」求見,桓公使人戲之。鄙人曰:「夫'九九',薄能耳,而猶禮之,況賢於'九九'者乎!」桓公遂禮之。不到一月,「四方之 士相導而至矣」。《管子》等典籍中有大量九九歌訣的片段,《老子》說「善數不用籌策」,都表明在春秋時代,九九乘法表已經是比較普及的知識,而精通數學的 人借助九九乘法表的心算能力相當強了。後來,「九九」成為數學的代名詞。元代李冶不滿於理學家鄙視實學,說:「夫文史尚矣,猶之為不足貴,況九九賤技能 乎!」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周率 p 的歷史

 

摘要

本專題研究將會就圓周率 p 的歷史作一概括的討論與記述:把圓周率 p 的研究歷史分為四個時期,依著時間的脈絡,鋪陳當中重要的歷史進程,揭開圓周率 p 的神秘面紗,及帶出人們對數學堅毅和智慧的追尋。

 

 

 

I. 引言

當你問「圓周率 p」是甚麼呢?我想小學生也能答你:「圓周等於直徑乘以 p」、「p 約等於七分之廿二或 3.14 」。看似好簡單的一個常數「p」,但它卻成為好多數學家研究的對象之一,甚至乎是他們窮一生之力所探求、所追尋的目標。它到底有甚麼懾人之處?

「圓周率」就是指圓周長和直徑的比率,而希臘字母「p」則是用以表達它的符號。研究圓周率 p 的歷史有四千年之久,此專題研究旨在概述有關的發展進程,希望大家在簡遊圓周率 p 的歷史後,能欣賞和讚嘆古人的數學智慧和毅力,及發現到圓周率 p 的奇妙之處。

本專題研究將會依時間的先後次序來討論圓周率 p 的歷史發展,並會以「起」、「承」、「轉」、「接」來分述圓周率 p 歷史的四個階段。

 

注意:

- 由於研究圓周率 p 的數學家眾多,筆者只會選取當中對圓周率 p 的發展有特別影響或貢獻的來討論

- 在以下的討論中,將會以 d 來表示圚的直徑,以 A 來表示圓面積

- 以下的資料來源主要是參考 (詳情請參閱「參考資料」部份) :

- Jorg Arndt, Christoph Haenel (1998, 2000). p-Unleashed

- 大衛 布拉特納著,潘恩典譯 (1999)。神奇的 p

- 黃晶榕「 p 的故事」(2000)。數學的故事

- 袁小明編著 (2000)。數學誕生的故事

 

II. 研究圓周率 p 歷史的四個階段

1. 「起」

「起」是圓周率的起源,究竟誰先發現它?

何時、何人、何地?

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古代的巴比倫、埃及、中國和以色列人已先後發現了一個事實:不管圓的大小為何,它的圓周長除以它的直徑長會是一個不變的數值 (常數) 。讓我們看看古巴比倫人和埃及人的發現:

古巴比倫

巴比倫人從計算周界發現 :一塊出土於 1936 年的黏土塊上記載,在古巴比倫時期 (約公元前 1900-1600 年) ,巴比倫人相信六邊形的周界為0;57,36 (以底數 60 計,亦即 = 96/100 = 24/25) 乘以它的外接圓的周界:

六邊形周界 = 24/25 ´ 其外接圓周界 = 24/25 ´ p ´ 直徑

由此,得出相信是最古老的圓周率的近似值:

p 〔巴比倫〕= 25/8 = 3.125

埃及

埃及人則從面積計算得 (約公元前 2000 年) :在賴因德古本 (Rhind Papyrus),記載了一條有關圓周率的問題:「一塊圓形土地的的直徑長 9,它的面積為何……取圓直徑的九分八,做為正方形的邊形,就可得到和圓等面積的正方形」。亦即:

A = (8d/9)2

由此,得出圓周率的近似值:

p 〔埃及〕 = (16/9)2 = 3.16049...

再多一點點記載

中國 (約公元前十二世紀):中國最古老的數學書《周髀算經》記載了「周三徑一」。這顯示中國人認為 p = 3。

聖經 (約公元前 500 年):在《列王紀上篇》第七章二十三節,也記載了有關圓周率的數值:「他又鑄一個銅海、樣式是圓的、高五肘、徑十肘、圍三十肘」 (這是描述所羅門王神殿內祭壇的規格),亦即當時的人也認為 p = 3。

在這段期間,人們都是為生活而作計算,鮮有為圓周率而找圓周率。他們的發現多源自經驗 (實際量度) 所得,對圓周率的興趣只在於它在建築及工程上的應用,最多也只是想找出圓周率的值是多少。

直至公元前約四世紀,人類才轉往追問如何找出圓周率的值,開始為圓周率而找圓周率:

一個對找出圓周率之值的重要發現:「窮舉法」

古希臘

安提豐(Antiphon,約公元前 430 年)和布賴森(Bryson,公元前 408 - 355 年)想出一個方法計算平面圖形面積的方法-「窮舉法」(Method of Exhaustion)。他們也嘗試以「窮舉法」來計算圓的面積:

畫一個正六邊形,將它的邊增加兩倍,再不繼倍增,這個正多邊形最後就會"變成"圓形。

此外,布賴森更開創了一個新想法以計算圓的面積:計算圓的外切多邊形和內接多邊形的面積,圓的面積就介乎他們之間。這可能是人類首次以上下限迫近一個值。

可惜的是,礙於不懂得計算多位數,他們未能將「窮舉法」應用到找出圚周率的值。不過,他們用「窮舉法」把多邊形迫近圓的想法,則啟發了其他的數學家,令他們找到一個計算圓周率的值的方向。

 

2. 「承」

「承」是承繼安提豐和布賴森的「窮舉法」而發展的一個時期:以「多邊形」找尋圓周率的值。

古希臘:

一位影響深遠的西方數學家:阿基米德

古希臘西那庫斯的阿基米德(Archimedes of Syracuse,公元前 287 - 212 年),是第一個有系統地找出圓周率的近似值和圓周率的上下限的數學家。他採用了安提豐和布賴森的「窮舉法」,但他的研究重點則在多邊形的周界。阿基米德在 《圓的度量》(The Measurement of the Circle)中,提出三個有關圓的定理,其中第三個是這樣的:

任何一個圓的圓周和其直徑的比小於3 1/7,但大於3 10/71

即:

3.14084... < p < 3.14285...

他是以計算圓的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的周界來確定圓周的上下限:先作一個圓的外切正六邊形和對應的內接正六邊形(如圖 1 示 ),取他們的周界作該圓的上下限;再把那外切正六邊形和對應的內接正六邊形分為 正十二邊形,如此類推,以倍數增加多邊形的邊數,運用比例關係和畢氏定理,計算到該圓的外切正九十六邊形和對應的內接正九十六邊形的周界(如圖 2a 和 2b 示) 。最後,這兩個 正九十六邊形的周界與圓直徑的比率就是圓周率的上下限。

圖 1:圓的外切正六邊形和對應的內接正六邊形

圖 2a:外切多邊形

圖 2b:內接多邊形

(阿基米德用以由 n 邊形作 2n 邊形的圖
及他運用的比例關係和畢氏定理公式)

阿基米德開創了圓周率計算的幾何方法-以「多邊形」的窮舉迫近計算圓周率的值,得到精確至小數點後兩位的圓周率數值(約公元前 250 年):

p = 3.14...

中國:

古代中國也有出色的數學研究。在西漢,天文學和曆法專家劉歆(公元前 50  - 公元 20 年) 因被差使去為國家發展一套標準的量度體系,他從製造一個青銅的圓柱器皿,算得 p = 3.15;而另一位天文學家東漢的張衡 (78 - 139 年),《後書》記載了他從觀看天星球體而得出圓周率的值約為sqrt(10)(= 3.1622...)(以單位圓及其外切正方形的面積比為 5 : 8 來計算 )。後來王蕃(217 - 257 年)發現更準確的圓周率數值: p = 3.155...。

顯赫的一頁:劉徽

到了魏晉(約 263 年) ,數學家劉徽是中國數學史上第一個為圓周率定一個有系統及紮實的計算方法,他發展了一個新的圓周率計算方法-「割圓術」:

他先作一個半徑為 10 個單位的圓,再由它的內接正六邊形出發,運用畢氏定理,求得六邊形的面積,這為圓的下限;他再延伸得長方形(如圖 3 示),求得圓面積的上限。劉徽以此作為基礎每次倍增正多邊形的邊數,計算出正十二邊形、正二十四邊形……直至正一百九十二邊形的面積,求得:

圖 3:
A 為圓的面積, An 為內接 n 邊形的面積,得出:
A2n < A < An + 2 (A2n - An),
其中 2 (A2n - An) 為 n 倍長方形的面積。

即:

3.141024 < p < 3.142704

他在《九章算術注》(載於方田注)中寫道:

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

可見他也有如安提豐和布賴森的「窮舉法」的想法。而他以割圓術計算 p 其實也與阿基米德的相似:他們都運用了「窮舉法」的意念(每一步倍增多邊的邊數),兩位數學家都分別是古代東西方唯一計算到 p 上下限的數學家;不同的是,劉徽只用內接多邊形和相關的面積計算 ,而阿基米德則用外切多邊形和對應的內接多邊形的周界計算 。不過,礙於科技資訊不發達,相信劉徽是獨立開創以多邊形面積迫近圓面積的窮舉法-「割圓術」來找出圓周率的值的。最後,劉徽更求得正 3072 邊形的面積,從而得出:

p = 3927/1250 = 3.1416

p 的值準確至小數後三個位,後人稱為「徽率」。

p 在中國頂尖的一頁:祖沖之

繼劉徽後約二百年,南北朝的祖沖之(429 - 500 年)在數學上也有傑出的成就。在《隋書.律曆志》中記載:

宋末,南徐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丈,圓周盈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

(這顯示當時的中國人已有位值的概念)。祖沖之可能運用了劉徽的「割圓術」及他無比的耐性與堅持(當時並沒有算盤等計算工具,只能靠小竹子幫助計算,但他實質的計算方法則無從確定),算到內接 24576 邊形,求得:

3.1415926 < p < 3.1415927

圓周率的值準確至小數後 7 個位,後稱 3.1415926 為「祖率」,這個準確至小數後 7 個位的圓周率值的紀錄在約一千年後才被人打破。

另外,祖沖之更取 p = 22/7(= 3.14...)作為「約率」;p = 355/113(= 3.1415929) 作為「密率」,以表示圓周率的近似值。

其實,第一個發現 22/7 為 p 的近似值的是阿基米德;至於 355/113 ,則要在約一千年後,才由德國數學家鄂圖(Valentin Otho)在公元 1573 年求出。這些都標誌著古代中國文明發展的卓越成就。

持續追尋

其實,當時及在祖沖之往後的一千年,西方及印度的數學家仍繼續鍥而不捨的追尋圓周率更準確的值。

例如,印度的數學大師阿耶波多(Aryabhata,476 - 550 年) 在 530 年求出:

p = 62832/20000 = 3.1416

(他亦可能是因為接觸到希臘和羅馬的科學才能計算出來的。)

而歐洲也有斐波那契(Leonardo of Pisa, Fibonacci,1180 - 1240 年) 獨立地(沒有參考阿基米德的多邊形方法)計算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為 864/275 ,即:

p = 3.141818...

不過,在中世紀,歐洲對圓周率的研究沒有甚麼大的進展,圓周率的精確度亦不及古希臘、中國和印度的計算。而在這段時期,圓周率值的尋找也只局限於以多邊形迫近圓的方法。

對圓周率的窮追猛打

傾畢生於計算圓周率的人:

荷蘭數學家魯道爾夫萬科倫(Ludolph Van Ceulen,1540 - 1610 年)在三十歲開始計算圓周率的值,在 1596 年,他採用阿基米德的方法,以無比的毅力和耐力計算到正 60 ´ 233 邊形,得出準確至二十個小數位的 p 值;直至他臨終的一年(1610 年),他不厭其煩的計算繁複的乘法、除法和平方根,最後計算到正 262 邊形,得出了三十五個小數位的 p 值,可算是破了人類筆算的極限。故在德國、荷蘭的一些數學教科書,圓周率又被稱為「魯道爾夫數」。

運用多邊形計算圓周率的最後一位數學家:

在 1621 年,荷蘭數學家的斯涅爾(Wildebrod Snell, 1580? - 1626 年)發現了一套更有效的方法,他不須倍增多邊形的邊數,就可求出更準確的數值:他將多邊形的每一份分成三份,及將其每一條邊再作兩條邊,使之能更準確地包 含圓的弧;再根據不等式Equation,得出:

3.14022 < p < 3.14160

及後,在 1630 年,惠更斯採用斯涅爾的方法,得出 39 個小數位的 p 值;他是以多邊形計算圓周率的方法(有長達二千年歷史)的最後一位數學家。

 

3. 「轉」

「轉」是尋求圓周率的一個轉捩點。圓周率的計算有了新的突破-以解析表達式表示及求出圓周率的值。

韋達的突破

法國數學家韋達(Francois Viète, 1540 - 1603 年)在一五七九年仿傚阿基米德的多邊形方法及運用三角學數式,計算出兩個 3 ´ 217(即 393216)邊形的周長,並求到 3.1415926535 < p < 3.1415926537, p 的值準確至小數點後 9 個位。但他的更大成就,亦是圓周率計算的新突破,則是他是第一個人以無窮乘積(Infinite Products)來表示圓周率。

在一五九三年,韋達的著作《數學問題面面觀》記載:

Equation

這個積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收歛到 p 的速度很快:在計算到第 25 項後,就得出準確至小數點後 15 位的圓周率數值。韋達的計算方法如下:

先是將多邊形切割成三角形,他發現當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不斷倍增時,內接 N 正邊形的周長,和內接 2N 邊形的周長的比率,等於 cos q;接著,韋達便反覆運用了三角學的半角公式:Equation,得出Equation,當 n 的值漸大的時候,Equation就會收歛至 x;他再用另一條公式Equation,代x=Pi/2,他就得出:

Equation

繼韋達之後,出現另一位以無窮乘積表示 p 的數學家-華理斯(John Wallis, 1616 - 1703 年)。在 1655 年,他以

Equation

來表示 p (當然,現在這表達式的正確寫法應是:Equation)。

而布朗克(William Viscount Brouncker,1620 - 1684 年)在 1658 年更將這個無窮乘積轉化為 p 的第一個連續分數 (Continued Fraction):

Equation

第一個表示圓周率的反正切級數

在 1671 年 2 月 15 日,英國數學家格里哥利(James Gregory,1638 - 1675 年)發現第一個反正切級數 (First arctangent series) :Equation

當然,用這個級數計算 p 準確值的速度很慢(要算到第 5000 項才得準確至小數後 5 個位的 p 值)。不過,格里哥利卻開啟了往後以無窮級數求 p 的先例,對圚周率的計算有重大影響。

(這個展開式提供了計算圓周率的一個僅用分數加減便能得 p 值的算式,就是當代 x = 1 時,就得出:Equation,不過,格里哥利自己並沒有這樣做。)

在 1674 年,德國出生的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 - 1716 年)也獨自研究出第一個用以計算圓周率的反正切級數「萊布尼茲級數」:

Equation

夏普的突破

第一個利用格里哥利的級數來計算出圓周率的值的人是英國的夏普(Abraham Sharp,1651 - 1742 年)。在 1699 年,他透過代x=1/Sqrt(3),發現:

Equation

這級數能以每兩項產生一個小數位的速度計算 p 值,得出 72 個小數位的圓周率。這是第一個不是根據阿基米德多邊形方法求得圓周率值的紀錄。

p」符號的出現

p」是希臘的第十六個字母。第一個使用「p」的數學家是奧特雷德(William Oughtred,1574 - 1660 年),他以「Pi/delta」表示圓周率,原因是「p」和「d」分是希臘文圓周和直徑的第一個字母。 直至 1706 年,英國的鐘斯(William Jones,1675 - 1749 年)才首次以「p」表示圓周率。後來,偉大的數學家歐拉(Euler,1707 - 1783 年)把以「p」表示圓周率的符號引入他在 1748 年發表的《無窮分析導論》(Introduc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Infinite),使「p」用以表示圓周率的概念得以推廣及風行。

p 值突破 100 個小數位

在 1706 年,英國的梅琴(John Machin, 1680-1752 年)首次在一個表達式中,利用兩個反正切級數計算圓周率的值:Equation 求得有 100 個小數位的 p 值。

歐拉的貢獻

瑞士的歐拉(Euler, 1707 - 1783 年)對圓周率的研究有很重要的貢獻,他發現了很多計算圓周率的反正切方程和有關 pp2 的級數(記載在他發表的《無窮分析導論》)。在 1755 年,他發現一個收歛得很快的反正切級數:

Equation

這只需一小時,就可計算出有 20 個小數位的圓周率。

另外,歐拉用以證明自然對數的底 e 是無理數的想法:把 e 化成連續分數,啟發了德國數學家朗伯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1728 - 1777 年)在 1761 年,把正切函數化成連續分數:Equation ,證明 p 是無理數。

而在 1775 年,歐拉研究出「歐拉公式」:Equation也被後來的德國數學家林德曼(Ferdinand Lindemann, 1852 - 1939 年)在 1882 年用以證明 p 是超越數。

最後用「手」算圓周率值的紀錄

尚克斯(William Shanks,1812 - 1882 年)用手以紙筆計算 p 值,他一生發表了不少於四個的圓周率值;最後在 1873 年,他發表了 707 個小數位的圓周率值;不過,這被後來證明由第 527 個位開始是錯的。

而最後一位被紀錄以紙筆算 p 值的數學家應是弗格森(Ferguson),他花了一生的時間,以手動的桌上型計算機幫助,最終在 1947 年,得出準確至小數後 808 位的圓周率值。

 

4. 「接」

「接」是緊接著以上發現的很多計算圓周率值的公式所延伸的一個時期: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電腦的發明,令圓周率的計算速度有了新的突破。

第一次電腦的突破

在 1949 年,里特韋斯納(George Reitwiesner)、馮紐曼 (John von Neumann)和梅卓普利斯(N. C. Metropolis)利用在 1948 年美國製造的 ENIAC (電子數字求積器和計算機,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運用梅琴的反正切級數計算圓周率的值,花了 70 小時,計算出 2037 個小數位的 p 值。

p 值的位數急升!!!

法國的弗朗索瓦裘紐斯(Francois Genuys),用了巴黎的 IBM 704 電腦,在 40 秒內計算到 707 個小數位的 p 值;後在 1958 年,更利用梅琴的級數,在 100 分鐘內計算到 10000 個小數位的 p 值,令 p 值第一次達到一萬大關。在 1961 年 7 月 29 日,丹尼爾尚克斯利用 IBM 7090 電腦計算到 100265 個小數位的 p 值,突破十萬大關。在 1973 年,紀堯德和布依爾利用巴黎的 CDC 7600 電腦,在約廿三小時內,求得超過一百萬個小數位的 p 值……

及後至今,數學家們仍努力尋找能更有效計算圓周率值的方法和公式,朝著找出更多小數位、更準確的 p 值,及找到圓周率小數點後數字的規律出發。

 

III. 總結:「以有涯追無涯」

人們追尋圓周率 p 的歷史至今已有四千年,由發現圓周和直徑的比為一常數,進而以多邊形迫近圓的方法求 p 值,轉而發現更多計算及表示 p 的公式、級數……再隨著電腦的發明與科技的發展,圓周率值的位數得以突飛猛進。

其實,十個小數位的 p 值已足已應付日常及工程所需的計算。現在, p 值多位計算的實際用途只是作測量新型電腦的優良程度,但為何人們仍對 p 值鍥而不捨的追尋?相信是因為數學家們對有無限小數位的 p 都抱有好奇心,希望解開幾千年來仍未有人解到的圓周率之謎:「究竟人們可計算到幾多個小數位的 p 值?」、「常數 p 的數字究竟有沒有甚麼規律可尋?」...為了創出新的紀錄和挑戰自己及人類的極限,人們仍願意付上時間和精神,去繼續追尋「無限、奇妙的 p」,感受並欣賞數學的美。

http://www.geocities.com/walter_hung/misc/pi.htm :

p =3.

1415926535 8979323846 2643383279 5028841971 6939937510 5820974944 5923078164 0628620899 8628034825 3421170679 8214808651 3282306647 0938446095 5058223172 5359408128 4811174502 4811174502 8410270193 8521105559 6446229489 5493038196 4428810975 6659334461 2847564823 3786783165 2712019091 4564856692 3460348610 4543266482 1339360726 0249141273 7245870066 0631558817 4881520920 9628292540 9171536436 7892590360 0113305305 4882046652 1384146951 9415116094 3305727036 5759591953 0921861173 8193261179 3105118548 0744623799 6274956735 1885752724 8912279381 8301194912 9833673362 4406566430 8602139494 6395224737 1907021798 6094370277 0539217176 2931767523 8467481846 7669405132 0005681271 4526356082 7785771342 7577896091 7363717872 1468440901 2249534301 4654958537 1050792279 6892589235 4201995611 2129021960 8640344181 5981362977 4771309960 5187072113 4999999837 2978049951 0597317328 1609631859 5024459455 3469083026 4252230825 3344685035 2619311881 7101000313 7838752886 5875332083 8142061717 7669147303 5982534904 2875546873 1159562863 8823537875 9375195778 1857780532 1712268066 1300192787 6611195909 ...

無限個位的 p?!

IV. 參考資料

主要參考:

Jorg Arndt, Christoph Haenel (1998,2000). p-Unleashed, p.165-208: "The History of p", p.223-238: " p Formula Collection".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大衛布拉特納著(David Blatner),潘恩典譯(1999)。神奇的 p(原著:The Joy of p )。台北:商業周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原出版社:Walker and Company)。

列志佳、黃家鳴、簡珮華主編(2000)。數學的故事,頁 25-36:「p 的故事」(黃晶榕)。台北:九章出版社。

袁小明編著(2000)。數學誕生的故事,頁 95-103:「圓周率的身世」,頁 104 - 108:「再談 p。台北:九章出版社。

次要參考:

Li Yan & Du Shiran (Translated by John N. Crossley & Anthony W. C. Lun) (1987). Chinese Mathematics A concise history, p.65-68: "The contribution of Liu Hui", p.80-84: "The outstanding mathematician Zu Chongzhi in the period of the North and South Dynas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九章出版社編輯部編(1981)。數學家傳奇,頁 50-74:「科學上常用的常數 - 圓周率」。台北:九章出版社。

Petr Beckmann (1982). A history of p (Pi) (Fifth Edition), p.198-199: "Chronological Table". USA: The Golem Press.

http://www.geocities.com/walter_hung/misc/pi.htm

http://www.math.tku.edu.tw/mathhall/mathinfo/lwymath/piTOP.htm

http://www.nmns.edu.tw/New/Multimedia/china/A-2-2_display.htm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穎達
拼音:Kǒng Yǐngdá(Kong Yingda)
 
孔穎達
孔穎達
  孔穎達,字沖遠,河北衡水人。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4)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仕宦之家。在中國歷史上,繼承漢學風格,完成解決儒學内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風格之爭,鞏固儒學壁壘這一統一工程的巨匠,便是唐初大儒孔穎達。

   是他編訂《五經正義》,排除經學内部的家法師說等門戶之見,於眾學中擇優而定一尊,廣采以備博覽,從而結束了自西漢以來的各種紛爭;是他摒棄南學與北學的地域偏見,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將西漢以來的經學成果盡行保存,使前師之說不致泯滅,後代學者有所鑽仰;

  也由於他的《五經正義》被唐王朝頒爲經學的標准解釋,從而完成了中國經學史上從紛爭到統一的演變過程。孔穎達就是這樣一個對中國經學具有總結和統一之功的大經學家。

人物簡介

生平

 
孔穎達
孔穎達
  孔穎達(574-648)唐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字仲達,一作仲遠或沖遠,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孫。生於北朝齊後主武平五年(574年),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孔穎達八歲就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隋大業初選爲“明經”,授河内郡博士。唐初,爲文學館學士,後擢授國子博士,與杜如晦、房玄齡等齊稱“十八學士”。貞觀初年封曲阜縣男爵,後除國子司業,加散騎常侍,拜國子祭酒。

  唐初,穎達與魏徽受命撰寫《隋書》,爲太子李治撰《孝經章句》。爲統一經義以利科擧取士,奉詔與顏師古、王琰、司馬才章等撰寫“五經義訓”,定名爲《五經正義》,計182卷。根據南學約簡、以玄學治經和北學深蕪、引用讖緯的特點,融合南北經學家的見解,形成唐代義疏派,極力主張貴賤尊卑的區别。唐代用此書作爲科擧取士的標准。

  孔穎達卒後,陪葬昭陵,贈太常卿,溢號“憲”。

歷史變革

  孔穎達的幼年時代正是南北朝對峙時期。他出生於北周時 期,政教清明,局勢 穩定。一些較開明和有遠見的士大夫,在魏晉以來門資恩蔭的驚夢之餘,開始重視 教育。如當時自南朝進入北朝的名士名宦顏之推,即告誡子孫:“積財千萬,不如 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仕宦之族,縉紳之家,相率督課子孫, 教以儒業。於是,在這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度里,居然儒雅重文之風,不讓衣冠文物薈萃的江南王朝。孔穎達出身於有文化教養的家庭,又趕上這樣一個重教育興文 化的時代,可謂兼得天時與地利。他聰明穎悟,自幼便耳儒目染以禮樂爲特征的儒家文化。

  公元581年,孔穎達8歲,北周外戚、權臣楊堅取代北周,建立朝,是爲文帝。隋文帝初 年頗重儒術,“超抉奇雋,厚賞諸儒”,自京師達於四方,大興學校,廣置生徒。“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被史書稱 爲:“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孔穎達也在這個時候走上了正規學習的軌道。史稱他“八歲就學,日誦千餘言”,悟性特佳。還在少年時代,孔穎 這便明悉了服虔所注《左氏傳》,鄭玄所注《尚書》、《禮記》、所箋《毛詩》,王弼注《周易》;於儒經之外,還旁及諸子,兼善曆算之學;更長於屬文,彬彬焉儼然一少年老成之儒士矣!

求學

  少年時代,孔穎達曾師從當代大儒劉焯爲學。劉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與孔穎達同郡。劉焯聰敏沈深,學通五經及諸家注解,並對《九章算術》、 《周髀算經》以及天文推步,測量山海之術,有精到的研究,著作有《五經述議》,見解獨到,多所創見。論者以爲數百年以來,博學通儒,沒有比他更好的了。與 當時另一位博學宏儒劉炫,同稱“二劉”。當時儒學南北分裂,經籍散亡,學者求師無門,一些精通漢師家法的老師宿儒,如徐道明、熊安生之徒,早已謝世,於 是,“二劉”便出類拔萃,秀出其間,遂爲後生鑽仰之名師。“天下名儒後進,質疑受業,不遠千里而至者,不可勝數”(《隋書·儒林傳》) 孔穎達就是這千里負笈的佼佼者。但是,劉焯性情孤傲,懷抱不廣,不僅吝於財貨,責求束修,而且恃才傲物,凌辱諸 生。孔穎達初來,很受劉焯輕視,並不以禮相待。但一經穎達向他執經問難、發表意見,劉焯見其答難問對,出人意表,能發人之所未發,乃翻然改容,刮目相看。 孔穎達在名師門下兢兢事學,虛心求教,在從前所學的諸經注解外,百丈竿頭更進一尺,《左傳》於服注外又通社預集解,《尚書》於鄭注外再通孔安國傳(即偽孔 傳),爲後來他勝任《五經正義》的編纂工作墊下了豐厚的學植。學成業就,劉焯欲留穎達同館共授,切磋學問,穎達謝絕了明師的好意,滿載而歸,下帷教授。其 時他僅20餘歲。

洛陽儒學大會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 廣即位,改元大業。隋文帝晚年“不悦儒術,專尚刑名”(同上),關閉天下學校,唯留中央國子學一所,生員72人,於是欣欣向榮的儒教事業,一朝又複歸萎 縮。煬帝即位後,爲了籠絡人心,粉飾太平,又兼生性喜愛文學經籍,於是再開學校,重興儒業,“征辟儒生,遠近畢至”(《隋書·儒林傳》)。 孔穎達應時而出,應擧明經,對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學博士。大業年間,隋煬帝廣征天下宿儒,集中於洛陽,由門下省主持,仿當年漢宣帝石渠議經、漢章帝白虎論 禮之故事,下令在洛陽擧行大規模的儒學討論大會。孔穎達以明經高第參加了這一盛會。

   爲響應皇帝明詔,經明行修之士、方步矩領之徒,從四面八方雲集洛陽,以文會友,研經討古,爲統一的隋朝政權添上教化大興的濃墨重彩。時承文帝廢學之後,老 師宿儒,若陸德明、魯世達、劉焯、劉炫之徒,都應時而出,登壇執經,各窮懸河之辯;論難問對,共研先聖之理。孔穎達少年老成,英才秀發,斬關奪將,舌戰群 儒。門下省納言(侍中)楊達評第高下,以穎達爲最,奏之皇帝。煬帝以孔穎達爲太學助教,陸德明爲國子助教。其時穎達年方32歲,是應詔諸儒最年少的大師。 被他擊敗的“先輩宿儒”都心懷羞恥,憤憤不平,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穎達,幸得禮部尚書、愛才思賢的楊玄感出面保護,將孔穎達藏於府中,才使少年才子幸免於 難。孔穎達憑着自己的淵博學識終於進入國家中央的教育和學術機構,在更好的環境、更高的層次上進行經學研究工作。

十八學士之一

  武德四年(六二一)時,天下逐漸統一。秦王李世民認爲海内平定,於是在秦王宮西開館,延請四方文學之士。出教以秦王府屬官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 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谘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於志寧、軍谘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及孔穎達、蓋文 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並以本官兼任文學館學士。李世民將他們分成三批,輪流值班,自己一有空閑,就到文學館中,與各位學士討論文籍,直至深夜。秦王 又讓著名畫家閻立本爲各學士畫像、褚亮撰寫讚文,號稱十八學士。孔穎達也是十八學士之一。

五經正義

修訂背景

 
孔穎達
孔穎達
  儒學經過漢晉南北朝的發展演變,家法各異,流派眾多。在漢代有今文古文之爭,家法師法之别。東漢末,鄭玄企圖統一今古,建立兼包並采的“鄭學”體系。三國兩晉,王肅創立“王學”,起而與鄭學爲敵。南北朝時期,隨着政治的分離,而有南學與北學的紛爭。至於儒學内部群經異說,諸師異論,更不下數十百千。紛紛攘攘,至有互爲水火之勢。五經越解越暗,聖學越講越糊塗,十分不利於儒學的經世致用和發颺光大。

   唐朝統一天下之後,“文治”成了當務之急。“銳意經術”的唐太宗,有鑒於儒經文字多有異同,經義師說多門且繁雜而歧見紛出,頗不利於政治上的一統。乃命 顏師古統一經典文字,成“五經定本”。貞觀十二年(638),孔穎達升遷國子監祭酒,總管“六學”訓導之政令,唐太宗便命孔穎達來主持統一經典章句的義 疏。孔穎達與馬嘉運、顏師古、楊士勳、賈公彥、司馬才、王德韶、朱長才、朱子奢等多人,參酌南北經義之歧見,以南學爲主,成《五經義讚》。書成奏上,唐太 宗目睹盛事,大爲高興,下詔褒獎說:“卿等博綜古今,義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說,符聖人之幽旨,實爲不朽!”不過,對《五經義讚》之名,唐太宗不太滿意,於 是下詔改爲《五經正義》,並將它交付國子監,作爲試用教材。其卷數記載頗不一致,《貞觀政要》和引《舊唐書·孔穎達傳》作一百八十卷,《舊唐書·儒學傳》 和《冊府元龜》作一百七十卷,今一般從前者。

正義解析

  所謂“正義”,即對 五經傳注作疏解,其體例大體上是一致的。先用“正義曰”標目,以總括章節經文義旨,然後各隨經文解釋,以闡發義理。再用“注某某”,“注某某至某某”等標 志,對注文進行具體的詮釋。在詮釋經注的同時,或辨章句異同,或解釋詞語,或考證名物禮制,或講明語法修辭等等。這樣,綜合古今,考訂異說,定於一尊,以 其義旨符合唐王朝的封建統治需要。《五經正義》所取注疏是:

  《周易正義》十四卷:主王弼注,其中《系辭》取晉人韓康伯注;

  《尚書正義》二十卷:主偽孔安國《傳》;

  《毛詩正義》四十卷:主毛公《傳》、鄭玄《箋》;

  《禮記正義》七十卷:主鄭玄《注》;

  《春秋左傳正義》三十六卷:主杜預《集注》。

編纂過程

  在注疏編纂過程中,義例的制定,是非的考論,皆由孔穎達定奪。
 
   首先,孔穎達在眾多的經書章句中,選擇一家優秀的注釋作爲標准注本,然後對經文注文詳加疏通闡釋。《周易》經注,西漢的梁丘、施、高氏之學,都已亡於西 晉,京氏、孟氏流於讖緯災祥,學者不傳。南北朝唯傳鄭玄、王弼易注。鄭氏講爻辰象數,王氏詳玄學義理,相比之下,王注義例明備,“獨冠古今”,故孔穎達 《易》用王注。《書經》,歐陽、大小夏侯也都亡於永嘉之亂,南北朝多尊鄭注。東晉梅賾進獻《尚書孔安國傳》,號稱古文,篇章也比鄭注爲多,時人不知其偽,大行於南朝。

     隋代“二劉” 也研習孔傳,孔穎達初本習鄭氏《尚書》,後從劉焯傳 孔義,認爲“其辭富而備,其義弘而雅”(《尚書正義序》),遂定偽孔傳爲圭臬。《詩經》,齊詩亡於曹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雖存而無傳人,唯毛詩鄭箋,獨 行於世。孔穎達正義,《詩》用毛傳鄭箋。《禮》,本有《儀禮》、《周禮》、《禮記》三禮之别,但是《儀禮》、《周禮》爲制度儀文,缺乏義理,亦少文采, 《禮記》則事文義理兼具,因此三禮之中獨取《禮記》,注用鄭玄。《春秋》,亦有公羊、穀梁、左氏三傳,其中公穀空言說經,不及左氏事富文美,因此以《左 傳》附經。孔穎達曆考漢晉訓貼,大多雜取公穀,爲例不純,唯西晉杜預集解,“專取丘明之傳以釋孔氏之經”,尊經重本,“子應乎母,以膠投漆”(《春秋左傳 正義序》)。更重要的是杜氏爲《左傳》總結有“五十凡例”,補充了左氏在三傳中義理貧乏之不足,與僅重文字訓詁的各家傳注不可同日而語。見解最高,體例最 善,故於眾解,獨取杜氏。

編撰方法

  《五經正義》的編撰方法是,首先列出經文、注文,接着串講經文大意,然後疏通注文,說明注文之所以然。如《詩經·周南·關雎》 “窈窕叔女,君子好逑” 一句,毛傳說:“窈窕,幽閉也。淑,善;逑,疋也。言後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閉貞專之善女,宜爲君子之好疋。”鄭箋說:“怨耦曰仇,言後妃之德和諧,則幽閉 處深宮貞專之善女,能爲君子和好眾妾之怨者。言皆化後妃之德,不嫉妒,謂三夫人以下。”正義首先串講經文說:“性行和諧者是後妃也。後妃雖悦樂君子,猶能 不淫其色,退在深宮之中,不褻瀆而相慢也。後妃既有是德,又不妒嫉,思得淑女以配君子,故窈窕然處幽閉貞專之善女,宜爲君子之好疋也。以後妃不妒忌,可共 事夫,故育宜也。”再疏通毛傳說。“窈窕者,謂淑女所居之宮形窈窕然,故箋言幽閉深宮是也,(毛)傳知然者,以其淑女已爲善稱,則窈窕宜爲居處,故雲幽 閉,言其幽然而閉靜也。颺雄雲‘善心爲窕,言容爲窈’者,非也。逑,疋,《爾雅"釋詁》文,孫炎雲:‘相求之疋’,《詩》本作逑,《爾雅》多作仇,字異音 義同也。又回後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閉貞專之善女,宜爲君子之好疋者,美後妃有思賢之心,故說賢女宜求之狀。”以下接着又疏證鄭箋。

  正 義有說有證,層次清楚,釋義分明,繁而有要,齊全周詳。因此,於志寧稱之爲“萬古之儀型,一代之標的”。正義爲了說明注文,往往旁征博引古籍和前賢解說, 體大思精,資料至爲豐富。如上引爲釋毛氏傳文,正義引用了《爾雅"釋詁》和颺雄、孫炎之說。在疏證毛傳關於“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解釋時,甚至引達《爾 雅》釋詁、釋鳥、釋水、《五經定本》、俗本《毛詩》等文獻資料,兼及郭璞、陸機、颺雄、許慎、李巡等人之說,還參證《詩經》江有渚、蒹葭、穀風、采蘩等篇 中毛傳鄭箋的解釋,反複周致,論證詳明。人們既可以利用它來研習五經,尋求定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五經正義》是教科書,是法典;在古書佚散非常嚴重的 情況下,人們也可以通過它保存的漢晉經說來窺探漢學風貌,研究兩漢以及魏晉經學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五經正義》又是舊說府庫、資料寶藏。由此看 來,《五經正義》既作爲標准範本有功於來學,也作爲舊說淵藪有功於前賢。

  孔穎達所修《五經正義》,不僅僅是前賢經說的材料堆積,而且貫穿了他獨到的經學思想,這集中反映在正義前言和卷首題辭中。

五經正義簡述

周易正義

 
孔穎達作品
孔穎達作品
  其《周易正義》卷首題辭通過論《易》,闡發了系統的宇宙變化思想。

  首先,他揭示《易經》主 旨在明變化之道,說:“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周易正義卷首》,下同)運動變化存在於天地開辟之際,世間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即是運動:“自天 地開辟,陰陽運行,寒暑送來,日有更出。”其更新不已的力量源泉即在於運動,在於“變化之力,換代之功”。“易”之稱即是對運動現象的概括。

   其次,孔穎達認爲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陰陽二氣的消長。聖人作卦,畫“一”爻以象陽,畫“--”爻以象陰;畫八卦爲三爻,象天地人,亦即“三才”,以 示運動法則貫穿天地人之中。其曰:“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爲易,取變化之義。”

  其三,孔穎達指出《易》經的特征是抽象性和象征性:“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象即像,即仿照;爻即效,即效法。作《易》之聖人,“仰觀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雲行而施,效四時以生萬物。”簡言之,即效法天地及自然規律以生育眾生,長養萬物。

   其四,主“易兼三義”說。易的基本意義是運動變化,但這隻是易的一個方面。孔穎達從《易緯乾鑿度》說,曰:“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簡)也,變易也, 不易也。”簡易是說:天地無言,日月星辰布滿天空,光明燦爛,並不繁冗,但在此“不煩不擾,淡泊不失”的背後,蘊藏着無限神機。此即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和必 然性。變易,指陰陽二氣運行,陰陽作爲無所不在而又對立統一的兩種力量,實際是事物的矛盾性。天地變化,五行疊代,四時更替,乃至人世之進退榮辱,成敗利 鈍,無一不是這一矛盾規律的具體表現。不易,指尊卑之位。天上地下,君南臣北,父坐子伏等等皆是。

  其五,易包有無。針 對儒家崇有、老莊貴無的分歧,孔穎達采納王弼的方法,援道入儒,提出“易兼有無”的命題。他說易之三義都是就“有”來說的,簡易、變易、不易,都是有形事 物的運動形式。“然有生於無”,易理中兼有“無”。因此《乾鑿度》說:“有形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是看不 見的氣;太初是氣體的開始;太始是形體的開始;太素是品質的開始。氣、形、質未分之時即“渾沌”,渾沌的特征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這就是 玄妙無比不可捉摸的“太易”,也就是道家的“無”。可見易理中蘊含有“無”的意義。

  其六,易道廣大,理備三才。孔穎達爲了神化《易經》, 認爲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易》乃聖人法天則地而作,故有天地之理;作《易》是爲了垂教,故有人倫之理和王道之理:“《易》者所以繼天地,理人倫,而明王 道。” 不僅有修齊治平(諸如“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的大經大法,以存綱紀;而且還有“度時制宜,作爲網罟,以佃以漁”等具體的利民措施,“以贍民用”。隻 要遵循易理,就能使陰陽有序,百物和顺,社會安定,群生和洽,國祚就能傳之無窮。

  其七,易曆三古,人更三聖。在《周 易》作者這個聚訟頗多的問題上,孔穎達綜合諸家,作了總結性結論。他采用《漢書》“人更三聖,世曆三古”的說法,認爲 “伏羲制卦,文王系辭,孔子作十翼。”《系辭》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聖人”即伏羲。伏羲得河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畫爲八卦,“萬物之 象皆在其中”,故《系辭》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雖具萬物之象,但未盡萬物變通之理,故聖人再“因而重之”,將八卦重爲六十四卦,於是變化之 理燦然明備。《系辭》說:“因而重之,爻(變)在其中矣。”《系辭》又說: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誰有憂患呢?《史記》說了:“文王拘而演周易”,這就是“作易者其有憂患”者。具體說,即是文王作卦辭。有 人說爻辭也是文王所作,但是曆考文王身後之事,孔穎達認爲爻辭爲周公所作。《左傳》載,韓宣子觀書太史,“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觀《易》象而知周公之德,是必《周易》與周公有關,故定爻辭爲周公所作。至於“十翼”,則爲孔子所作。作《易》者,實 有四位,而稱“三聖”者,因周公爲文王之子,兼於父子,故曰三聖。孔穎達一言論定,遂成千古公論。

尚書正義

   其論《尚書》也頗爲典實。首先,他認爲《書經》是先王史料,並不神祕:“《書》者,人君辭誥之典,右史記言之策。”全是些往古帝王的誥命和史官的記錄, 無非歷史文獻資料。他認爲尚書就是以先王言行來垂教後世。他說,《尚書》之中,内容多樣,涉及面廣,有的是帝王設爲教令來統馭群下;有的是臣下敷陳禮樂以 規諫君王。有時又宣明威令以嚴肅政紀,有時則布列和顺來調和風雨……其間不乏垂範作用。運用得當就百事大吉,倘若失之毫釐就會差之千里。真象樞機關鍵,不 可等閑視之。他還論述了《書》的文體,認爲書有典、謨、訓、誥、誓五體,皆各有源起:典漠起於堯舜,誓誥始自湯武:“勳華揖讓而典漠起,湯武革命而誓誥 興。”嘉言懿行,其來遠矣!至於《書》的編者,孔穎達承襲司馬遷之說,定爲孔子。他說孔子生於衰周,有崇高的德行卻無適當的地位,道之不行,遂講求聖人之 道以教化人心,取檔案資料,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編爲《書經》。時限上“上斷堯舜,下終秦魯,時曆五代,書總百篇”;内容上,都是先王“前言往行足以垂法 將來”者。但是,在《尚書》問題上,孔穎達卻犯了采用偽孔傳的錯誤,曆來頗受非議。《尚書》的流傳,最多糾葛。相傳孔子刪書百篇,秦焚書,《尚書》散佚。 漢興,濟南伏生憑記憶傳授,僅得29篇。當時以漢隸寫錄,史稱《今文尚書》。

  西漢流行歐陽、大小夏侯之學,都是今文。景武之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孔氏壁藏古經,其中有《尚書》,用戰國古文寫成。孔安國以 今文校讀,多出16篇,是爲《古文尚書》。當時隻藏於禁中,民間並無傳授,孔安國是否給它作傳也很難說。由於知之者稀,漢成帝時,張霸竟偽造《古文尚書》 102篇,號稱“百兩篇”。王莽興古文,立有《古文尚書》博士。東漢頗有傳人,但都隻傳其中與今文相同的29篇。馬融、鄭玄所作《書注》,也限於此。其餘 16篇稱《逸書》,因無傳授,漸漸失傳。直到東晉,梅賾獻出號稱孔安國作傳的《古文尚書》,共59篇。經後人考定,其經文有33篇系分析今文29篇而成; 另外25篇系摭拾舊文,雜糅而成。又蒐羅古訓,配以傳注,托爲孔安國所作。隻要考察一下《尚書》流傳情況,其作偽之蹟就不難發現。特别是傳文有很多作偽的 蛛絲馬蹟,出現很多孔安國身後的地名,有些注解甚至與孔注《論語》相左,如此之類,隻要稍加考訂便可立知其偽。可是孔穎達根本沒懷疑過它,反而稱讚“其辭 富而備,其義弘而雅,複而不厭,久而愈亮(《尚書正義序》),有跨鄭愈馬,獨步天下之勢!孔穎達將自己素所研習的鄭玄注《尚書》束之高閣,盡棄前學而從偽 孔注,舍真取贗,實在難辭其咎!但是,這不是孔穎達一人的過錯,當時整個時代風氣即是如此。

毛詩正義

  其論《詩經》,曰:“詩者,論功頌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訓。”(《毛詩正義序》, 下同)不外乎歌功頌德、勸人從善之行吟。這些長吟短唱,作之者雖然是自我感情流露,但卻有益於生民教化。對於統治者來說,《詩》還可以觀爲政之得失:“若 政遇醇和,則歡娛被於朝野;時當慘黷,亦怨刺形於詠歌。作之者所以暢懷舒憤,聞之者足以塞違從正。”詩歌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是社會的風向標,是政治的雨晴 表,觀乎詩即知民情之喜怒哀樂,社會之治亂興衰。所以詩歌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詩歌還可以用於教化,眼務於政治,故聖人於六藝之中,要設詩教。關於詩歌的起 源,孔穎達提出性情說。古語有“詩言志”,孔穎達認爲詩歌起源於性情,情動於中,聲發於外,其韻律合乎一定的節奏,這就是詩。由於詩是有感於天地萬物之情 而生,詩出於自然,一經產生,詩就有強烈的反作用,故能“感天地、動鬼神”,更能諷勵人倫,敦厚風俗。孔穎達認爲,詩理產生很古,因爲性情古已有之,甚至 遠至人類之前。如燕雀啁噍,有煩碎憂苦之情;鸞鳳展翅,有翩翩起舞之容。可見《詩》理是在開天辟地之初,動植分化之始就已具備了的。不過有形的詩歌卻有其 誕生的歷史過程。他於是又提出世運產生詩歌之說。認爲上古帝王政務質實,一切從簡,無須諷諭;中古政務繁劇,有失有成,於是有漚歌的迫切需要。唐虞之時, 有詩的萌芽;而黄帝之世,卻不見詩蹟。其後時運每降,凡經三代,故詩逾三千。詩之根本在性情,而詩之產生則在時政。今本《詩經》就是孔子從三千古詩之中,“釐正遺文,得其精華”,選編305篇而成,號稱“詩三百”。

禮記正義

 
孔穎達作品
孔穎達作品
   其論《禮記》,曰:“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太一之初;原始要終,體之乃人情之欲。”(《禮記正義序》,下同)孔穎達認爲,禮的終極根源是宇宙精神(太 一),其直接依據則是人的情欲,具有宇宙法則的必然性和人情需要的必要性,既神聖又重要。他說:人有喜怒哀樂之志,動靜好惡之心,修養好的可以克服欲望的 沖動有所不爲,而修養差的就會受貪欲的驅使而無所不爲了。因此“古先聖人鑒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納之德義……故乃上法國象(天),下參方載(地),導之 以德,齊之以禮”。可見禮的設置完全是善意的,意欲克服人性粗野的一面,發颺其良善的一面,是維持社會安定、人群和諧的設施。禮之於人,猶堤防之於洪水, 韁繩之於烈馬,是一種防範和馴化措施。孔穎達還進一步從自然界的秩序性和動物的嗜欲現象中,找到了禮義精神的客觀依據,論證禮的產生淵源悠遠。他說:“物 生則自然而有尊卑,若羊羔跪乳,鴻雁飛有行列,豈由教之者哉!”尊卑秩序是生物的本性,而事物生來就有秩序,“三才既判,尊卑自然而有”。

   可見,禮有其客觀必然性。在談禮的功能時,孔穎達綜合舊說,從聲訓的角度訓釋說:“禮,體也,履也,理也。”體是體用之體,即根本法則,統之於心;履即 實踐,即體用之用,指禮節儀文指導實踐;理即治,指禮具有使天下走向大治的功能。具體地講,《周禮》屬於體,是經邦治國的大經大法;《儀禮》屬於履,是日 常生活的行爲准則。也就是文獻所謂“經禮三百(周禮),曲禮三千(儀禮)”。經之與曲,體之與履,一大一小,一簡一繁,各有專主,相輔爲用。至於三禮的作 者,孔穎達明確認爲:“周公所制之禮則《周官》(周禮)、《儀和》也。”孔子的功勞,則是在禮壞樂崩的春秋時期“訂禮正樂”。《禮記》則是孔子弟子“七十二之徒共撰所聞”,其中“或錄舊禮之義,或錄變禮所由,或兼記體履,或雜序得失”。《禮記》是禮樂原理的理論闡述,無怪乎孔穎達要取它來代表“禮經”了。

春秋左傳正義

   其論《春秋》,曰:“《春秋》者,紀人君動作之務,是古史職之書。”(《春秋正義序》,下同)《春秋》就其本源上講,不外乎史官記事的史書。然而記事之 中有書法存焉,那就是褒善貶惡,而褒貶的標准則是禮義,故《春秋》即是禮義原理的具體運用。通過叙事來寓褒貶,通過褒貶來宣傳禮法,這就是《春秋》的主題 思想。孔穎達說:春秋之時,“下陵上替,内叛外侵,九域騷然,三綱遂絕”。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社會治安,倫理綱常,十分混亂。孔子生逢亂世, 心懷大聖,“想垂之以法則無位,正之以武則無兵,賞之以利則無財,說之以道則不用”。聖人一無所有,隻有將滿腔熱情與憤懑訴諸筆端,著書立說以存其正論。 因魯史所記多有得失善惡之行,故依據經法來一一加以繩正,予以褒貶。他的褒貶十分貼切准確,令人信服,“一字所嘉,有同華袞之贈;一言所黜,無異蕭斧之 誅!”所謂“春秋筆法”,真是威力無比,足以令亂臣贼子懼!

五經正義評價


  《唐會要》(卷77)說:“貞觀十二年國子祭酒孔穎達撰五經義疏170卷,名曰《義讚》,有詔改爲《五經正義》”。考本傳,孔穎達貞觀六年除國子司業,七年與魏征等同修《隋書》, 十一年修正禮,十二年官進國子祭酒。可見《五經正義》的編修是在十二年孔穎達做國子祭酒任内。從受詔到成書,前後不過一年,成數十萬字,爲170卷,真是 神速!究其原因,舒大剛認爲有二:一是得博學諸儒的通力合作。參加修《周易正義》的有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馬嘉運、趙乾葉、王琰、於志寧等;修《尚書 正義》的有王德昭、李子雲;修《毛詩正義》的有王德昭、齊威等;修《禮記正義》的有朱子奢、李善信、賈公彥、柳士宣、範義囗、張權等;修《春秋正義》的有 穀那律、楊士勳、朱長才等。參修諸人都是當時儒學的第一流人材,博極群書,精通五經。顏師古,是顏之推之後,“少傳家學,博覽群書,尤精訓詁”,曾奉太宗 詔考訂五經文字異同,撰《五經定本》,做了經書的文字統一工作;又撰《漢書》注,大重於時,至今仍是研究《漢書》最優秀的古注。司馬才章傳家學,通五經, 爲國子助教;王恭精三禮,並私撰《義證》,“甚爲精博”;馬嘉運兼通儒釋二教,“尤善論難”,高宗朝爲國子博士,侍講殿中;穀那律淹貫群書,被褚遂良稱爲 “九經庫”;朱子奢少習《左傳》,善屬文,爲中書舍人;楊士勳、賈公彥都是《春秋》、《禮》學專家,楊後來撰有《春秋穀梁傳疏》、賈撰《周禮》《儀禮》二 疏,與《五經正義》一並傳爲千古儀則,爲今傳《十三經注疏》 之一。其餘諸君也都以學問官至國子、太學、四門學的博士或助教。孔穎達領導的《五經正義》編纂班子,真是英才薈萃,通儒群集,難怪乎成書迅速。原因之二 是,有前人成果可供借鑒。南北朝時期,儒生依照佛教講疏的形式,對五經作有多種義疏,孔穎達對各家義疏進行比較,選擇優秀底本,再融會眾說、剪裁諸家,摺 衷以己意。善於利用前人勞動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自然見效快,成功偉。

  當時,《周易》江南有義疏十餘家,但都“辭尚虛玄,義多浮誕”(《周易正義序》),於是孔穎達取其合乎孔子思想,與王弼注並行不悖的說法,著爲正義。《尚書》有蔡大寶、巢猗、費囗、顧彪、劉炫、劉焯《正 義》,前面數人多互相因循,義理淺略,唯“二劉”“最爲詳雅”。遂依“二劉”書疏爲本,而刪其狂傲和虛華。《詩經》義疏有全緩、何胤、舒援、劉軌思、劉 醜、劉焯、劉炫諸家,也是“二劉”詩疏“特爲殊絕”,於是“據以爲本”(《毛詩正義序》),而匡其輕狂,補其疏略。《禮記》有賀循、賀囗、庾蔚、崔靈思、 沈重宜、皇侃、徐遵明、李業興、李寶鼎、侯聰、熊安生等疏,皇、熊二家最流行,其中皇氏最優秀,孔穎達乃“據皇氏爲本,其有不備,以熊氏補正”(《禮記正 義序》)。《春秋左傳》義疏有沈文阿、蘇寬、劉炫等家,孔穎達認爲:“劉炫於數君之内,實爲翹楚”(《左傳正義序》),故依據劉疏,補以沈氏,若兩家俱 失,則申以己見。

   除此之外,孔穎達自身的才華、學識和品德也是《五經正義》能夠快速修成的重要條件。劉知幾曾言,良史必有三長:才,學,識。才者,文筆精妙也;學者,史料 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後者加上一個“德”字。德者,品德高尚也。對孔穎達來說,他無疑是一位兼具“才、學、識、德”的博學鴻儒。史稱他“八歲就學, 日誦千餘言”,悟性特佳,極具天“才”。孔穎達出身於有文化教養的家庭,還在少年時代,便明悉了服虔所注《左氏傳》,鄭玄所注《尚書》、《禮記》、所箋 《毛詩》,王弼注《周易》;於儒經之外,還旁及諸子,兼善曆算之學,更長於屬文,顯然博“學”。在孔穎達撰《五經正義》時,雖有大量前儒義疏可爲依據,但 孔穎達選取這些材料,態度極爲嚴謹。除對諸家注疏詳加審定,汰劣取優外,對被選爲底本的義疏,也認真甄别,嚴格筆削,特具獨“識”。在“德”上,《十八學士圖讚》 稱讚孔穎達說:“道光列第,風傳闕里。”說他道德修養很高,有當年孔子之風。驗之史蹟,實非虛美之辭。公元627年即位後的李世民改元貞觀,孔穎達以儒業 受封曲阜縣男,轉任給事中。給事中乃門下省要職,掌封駁政令,議論得失,孔穎達隨侍皇帝左右,數進忠言。唐太宗嚐問曰:“《論語》雲:‘以能問於不能,以 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何謂也?”孔穎達對曰:“聖人設教,欲人謙光。己雖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以爲少,仍就寡 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非唯疋庶,帝王之德,亦當如此。夫帝王内蘊神明,外須玄默,使深不可測,度不可知。《易》稱 ‘以蒙養正,以明夷蒞眾’,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凌人,飾非拒諫,則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對。屢遷國子司業, 祭酒,掌管一國教育。

  唐太宗對孔穎達寄以厚望,將儲君的教育委與他,任他爲太子右庶子,與左庶子於志寧一道,共同掌教太子李承乾。孔 穎達兢兢業業,克盡職守。承乾曾令孔穎達撰《孝經義疏》,穎達因文見意,更廣規諷之道,學者稱之。後承乾不循法度,穎達每犯顏進諫。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謂 曰:“太子成長,何宜屢致面摺?”穎達對曰:“蒙國厚恩,死無所恨。”諫諍逾切。無奈太子承乾愛好聲色,漫游無度,不聽勸教;又因太宗偏愛魏王李泰,釀成 嫡庶相爭之禍,終被廢黜。其他東宮屬官也多被黜退,唯孔穎達、於志寧等由於平時對承乾犯顏直諫,盡心盡職,太宗對他們獎賞有加,信任如故。貞觀十 四年(640),孔穎達爲國子祭酒,太宗親臨國學,擧行祭祀先聖孔子的釋奠大禮。會上,群儒執經宣義,孔穎達主講《孝經》,他聲若洪鍾,口如懸河,義理分 明。太宗令群儒發難辯駁,孔穎達“金湯易固,樓雉難攻”;排難解紛,令眾儒師大爲摺服。太宗手詔褒之曰:“洪鍾待扣,扣無不應;幽穀發響,聲無不答。…… 思湧珠泉,情抽蕙蘭。關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濟南伏生,重興於茲時!”稱讚他爲“關西孔子”、西漢伏生,與先聖先師並輝齊明,足見孔穎達“德”望之高。
 
  孔穎達對前輩權威和自己的老師,也決不盲從。劉焯劉炫,爲孔穎達素所敬仰,他稱讚他們“並聰穎特達,文而又儒,擢秀幹於一時,騁絕轡於千里,固諸儒之所揖讓,日下無雙。於其所作疏内,特爲殊絕”(《毛詩正文序》)。但是,他又常常指出二人恃才傲物、好非毁先賢、穿鑿附會、自立新說的毛病。如劉焯的《尚書》義疏常常故弄玄虛,求險探深,孔穎達批評他們有“非險而更爲險,無義而更生義”(《尚書正義序》), 就像在平緩的河流中平掀怒浪,在靜止的樹梢上更震狂飄,實在是無益的游戲,反教學者更生疑竇。劉炫的《尚書》義疏依焯疏刪繁就簡,但義理過簡,文辭太華, 文勝於質,也不足以作爲後生典範。劉炫的《春秋左傳》義疏,孔穎達在稱讚之餘,也不忽略其“一意在矜伐,性好非毁”(《春秋左傳正義序》)的弊病,以謂劉 疏聰惠辯博無人可比,但是發明義理造詣不高。對於其他各家取作底本的義疏,孔穎達也都每每指陳疵暇,各論得失。刪修筆削,“必取文證詳悉,義理精審,剪其 繁蕪,撮其機要”,從而保證了《五經正義》的質量。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書也無盡善盡美之作。盡管《五經正義》已經過通人指責、複審考校,但仍然難免小疵。前人常指責正義的失誤有三:“曰彼此互異,曰曲徇注文,曰雜引讖緯。”(皮錫瑞《經學歷史》)曲徇注文,指正義完全以注文之是非爲是非,凡注文所言,必盡量反複爲之疏通證明,有時甚至對錯誤的注解也不加駁證,反而曲爲之說。即所謂“疏不破注”的原則。如《毛詩正義》 對《毛傳》與《鄭箋》之異同不加評說,對二者的分歧也不判斷其是非。《禮記正義》以皇侃、熊安生的疏爲底本,每遇與鄭注相違之處,《正義》便務申鄭說,這 就難免有牽強附會、曲從注文之嫌。《春秋左傳正義》也是如此,劉炫曾著文批評杜預注的一些錯誤,對劉炫的駁正,《正義》一概加以否定。這樣,承襲原書的某 些錯誤,以訛傳訛,或自相矛盾之處就在所難免了。至於雜引讖文,讖文多爲偽托,義理浮淺,當然不足爲據,如《易》、《書》正義就多引讖文。但這些對於洋洋 灑灑數百萬言的《五經正義》來說,畢竟是大純小疵,絲毫無損於《五經正義》統一經學,垂教百世的歷史功績。

  貞觀十四年(640),參與編撰義疏的太學博士馬嘉運,“以穎達所撰《正義》頗多繁雜,每掎摭之,諸儒亦稱爲允當”(《舊唐書·馬嘉運傳》)。 於是,唐太宗下詔“更令詳定”。但次年孔穎達退休,無法再主持修訂工作了。貞觀二十二年(648)孔穎達病逝。終貞觀之世,《五經正義》的修訂未能完成。 至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下詔儒臣繼續重修。永徽四年(653)三月,書成,仍以孔穎達署名,正式頒行天下,作爲欽定的全國性的教科書。

   《五經正義》經官方頒定後,便成爲士子習經和科擧考試的統一標准。自唐代至宋初,明經取士,以此爲准。以科擧取士取代九品中正制,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五經正義》顺應科擧考試的需要,革除儒學多門、章句繁雜之弊,又摺衷南學、北學(偏重南學),形成經義統一的經學,在當時確有不可否認的進步作用和積極 影響。《五經正義》的頒行,一掃了東漢以來紛紜矛盾的儒經師說,如今古文學之爭、鄭王學之爭、南北學之爭等,標志着經學史上一統局面的形成,爲古代經學發 展的重要階段。從此以後,士子誦習儒經及應試,必須嚴格以《正義》的義理爲依據,不得另立新論,否則便被視爲異端邪說。在思想、文化、學術領域實行如此專 制的一統,其結果是不可避免地窒息了學術空氣,阻礙了經學的發展。

  有唐一代,《五經正義》 以五種單行本,分别流傳於世,且五種《正義》與它們所依據的注本也是分開的。至南宋合刻《十三經注疏》時,才開始把《五經正義》及舊注匯合一起。今通行本 的《十三經注疏》中之“五經疏”,即取之孔穎達的《五經正義》。被它選用的注本地位大大提高,得以流傳至今。更由於它收錄了大量重要古籍的内容,很多書在 後世亡佚,後人全賴此書才得以窺其原貌。因此,《五經正義》對中國封建社會後半期的思想學術和文化,也具有極其重大的影響。

易學詮釋學


  易卦備天下之象,據其體;備天下之理,據其用易理的無有、道器關係也是體用關係。體、用範疇是孔疏詮《易》的一對重要範疇,孔穎達認爲易理備包有無,形而上者爲道爲無,形而下者爲器爲有,“故以無言之,存乎道體;以有言之,存乎器用”(《序》)。

  用此解釋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是《周易正義》 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孔疏曰:“八卦備天下之象,據其體;備天下之理,據其用。”(卷八)體,即本體、實體之義,用即表現、功用。易卦由陰陽二爻組合而成, 其體備天下萬物的剛柔之象,其用備天下萬事之理。例如,釋《巽》卦曰:“巽之爲義以卑顺爲體,以容人爲用。”(卷六)巽卦兩陽居於一陰之上,象地承天之 體,象征以卑顺天之象,即“以卑顺爲體”;地承天象,象征地顺從於天,即“以容人爲用”。體用範疇從一個特殊角度反映了易卦中物象與義理的關係。象與理的 體用關係展開爲如下三層:

用來於體,有體才有用

  在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理解 與解釋上,漢易主取象,王弼主取義。孔疏既取象又取義,認爲義來於象,有體才有用。在“卷九”說八卦名訓時,用體用範疇釋經卦。如:“乾象天,天體運轉不 息,故爲健也。坤,顺也,坤象地,地顺承於天,故爲顺也。”“坎,陷也,坎象水,水處險陷,故爲陷也。”“艮,止也。艮象山,山體靜止,故爲止也。”在這 里體用關係實際上有兩方面:從產生上說,有體就有用,體用同時存在,有天之象,就有健之義;有山之象,就有止之義。從人的認識上說,先有體後有用。因爲體 爲外象,是人們首先認識到的,一般的認識邏輯是從物體表象再到其特征和性質,才能認識到其功用。漢易見其體而不深入其用,王學見其用而去其體,各執一端, 都有片面性。

體以明用,象以明義

  用來於體,但體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周易》取象目的在於揭示、表示義理。“夫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詩》之比喻也。”(卷一)好似《詩經》 的比喻,喻體是象,主體才是人事義理。但主體又不能離開喻體,義理必須通過物象才能得以體現。“易備知來往之事,莫不假象知之。”(卷九)假,即假借。取 象是爲了明義,這就抓住了《周易》取象的本質特征和意義。卦之物象有自然之象和人事之象的區分,取象明義包括兩條途徑:以物象而明人事,或取天地陰陽之象 (純陰純陽)以明義者,或取萬物雜象(陰陽混雜)以明義,例子前面已有;直以人事明義,孔疏認爲易卦六爻中三、四爻象征人之位,都可以人事明其象,如 《乾》之九三、九四。也有許多卦、爻辭直以人事明義,如《損》卦,“君子以法此損道,以懲止忿怒,窒塞情欲”,孔疏釋《益》卦六四爻辭曰:“用此道以依人 而遷國者,人無不納,故曰利用爲依遷國也。……如周之東遷晉鄭焉依之義也。”(卷四)
 
        孔疏認爲從卦象中得出義理有兩種情形:《象傳》所述多數卦都是從上下卦象的關係中取義。如:“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颺善,顺天休命。”(卷二)“山 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卷五)等等。另一種情形是直取卦名所含之義。如《訟》卦,乾上坎下,《象傳》雲“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這里所說人事之義,不取上下卦體之象,而是直接從卦名中取其義,訟即爭訟,君子要防止爭訟之事的出現,應“謀始”不讓人們起爭奪之心。

體用一如,互相化裁

  《周易》 每一卦都有多種象,其義卻一,多體有一用。《說卦傳》匯集了八經卦各種物象的表征,各象之義都是相同的。如巽爲入義,取象則多樣:“巽爲木,爲風,爲長 女,爲繩直,爲工,爲白,爲長,爲高,爲進退,爲不果,爲臭,其於人也,爲寡發,爲廣顙,爲多白眼,爲近利市三倍,其究爲躁卦。”一卦多象,究竟取何象更 爲合適,孔疏認爲可以“義理”化裁。如需卦坎上乾下,坎可取險象,可取雨象,還可取雲象。《象傳》曰:“雲上於天,需。”對此,孔疏詮釋爲,“今不取險雨 者,此象不假險難之義也,故不雲險也。雨是已下之物,不是須待之意,故不雲雨也。”而且,《象傳》取“雲上於天”之象,而不是“天上有雲”,是因爲“若是 天上有雲,無以見欲雨之義”,“言雲上於天,是天之欲雨,待時而落,所以明需”(卷二)。可見卦之義決定了《需》卦的取象,起了“化裁”的作用。表明象數 與義理體用一如,相互發明。
 
        魏晉玄學使體用真正具有哲學範疇的意義。王弼以體用規定無有,韓康伯加以發展,主張體用不二,郭象提出質用範疇。唐代佛、道論體用,儒家亦論體用。孔穎達繼承並改造了王弼等人的體用觀,以體用喻象數與義理,喻道器、無有、形而上形而下。既是對體用範疇的豐富和發展,又是以新的視角對易學詮釋學的推進與貢獻。

人物評價

 
孔穎達墓
孔穎達墓
  孔穎達在經學上的最大成就是奉詔編纂《五經正義》, 爲經學的統一和漢學的總結做出卓越貢獻。如前所說,中國儒學從西漢開始便流派眾多,師說不一。當時《詩》分齊、魯、韓三家,《書》分歐陽、大小夏侯, 《禮》有《儀禮》、《禮記》,其中《禮記》分大小戴,《易》分施、孟、梁邱、京,《春秋》既分公、穀二傳,公羊又有顏、嚴之學。經學史上稱這些分歧爲“師 法”。後來經師又在師法的旗號下更生異說,於是又分出“家法”,再由家法中分出各種專家之說。就像樹幹分枝,校又分枝,枝葉繁茂,漸失根本,經義難明。故 有“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之歎”。後來古文暢興,糾葛更生。《詩》有毛傳與齊魯韓爭雄,《易》有高費與施孟爭勝,《春秋》有左傳異軍突起,《禮》又 出現《周禮》與分高低,《書》又得壁中古文十六篇。其間經本有無,卷國殘全。文字今古,師說歧異,種種分歧,更擾得經學講壇迷霧重重。企圖解決經學分歧的統一工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尼古拉·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
Nikolaus Kopernikus.jpg
肖像,於1580年的托倫舊市區
出生 1473年2月19日
波蘭王國皇家普魯士托倫市
逝世 1543年5月24日(70歲)
波蘭王國皇家普魯士弗龍堡
研究領域 數學天文學教會法醫學經濟學
母校 亞捷隆大學
博洛尼亞大學
帕多瓦大學
費拉拉大學
著名成就 日心說
哥白尼原理
簽名
 
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拉丁語名字:Nicolaus Copernicus波蘭語名字:Mikołaj Kopernik,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是文藝復興時期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他提倡日心說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1]1543年哥白尼臨終前發表了《天體運行論》一般認為他著的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它開啟了哥白尼革命,並對推動科學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哥白尼出生於皇家普魯士,該地區自1466年隸屬於波蘭王國。哥白尼獲得了教會法規博士學位,同時也是一名醫生,通曉多國語言,了解經典文學,能夠勝任翻譯,做過執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經濟學家(後續幾項都沒有學歷學位)。1517年,哥白尼總結了貨幣量化理論[2],成為當今經濟學的重要基礎之一。1519年,哥白尼在格雷欣[3]之前總結出了劣幣驅逐良幣理論的前身。[4]

 


身世[編輯]

 
哥白尼出生地,現為哥白尼博物館

1473年哥白尼生於維斯瓦河畔的小城托倫,當時這裡屬於波蘭王國皇家普魯士行省。父親是從克拉科夫來的商人,母親是托倫當地商人的女兒,家境寬裕,哥白尼是家中四個孩子里最小的。哥白尼十歲到十二歲間父親去世,由他的舅父盧卡斯·瓦贊爾羅德領養。

1491年哥白尼進入克拉科夫亞捷隆大學(當時稱克拉科夫大學)學習,在這裡他開始對天文學產生興趣。1496年他赴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帕多瓦大學求學,學習數學天文學法律醫學等,並接受人文主義思想。1503年在費拉拉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他舅父提供給他一個在波蘭波羅的海邊上的弗倫堡神父位置。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蘭,擔任他舅父的醫生秘書。1512年他舅父去世,他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士的責任和醫學研究上,同時利用工作之餘時間研究天文學。在弗倫堡30年間,他建了一個小天文台,後來被稱為「哥白尼塔」,自17世紀以來被人們作為天文學的聖地保存下來。但是從當時人的記載和哥白尼本人的著作來看,他很少進行天文觀測,他主要通過前人的觀測結果,進行哲學思考與數學計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天文學體系。

父系[編輯]

哥白尼父親的家族可以追溯到尼薩河[5]附近位於西里西亞地區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小村莊的名字曾被拼寫為Kopernik[6],Copernik,Copernic,Kopernic以及Coprirnik,現今為Koperniki[7]。14世紀,父親家族的成員開始遷至西里西亞地區的其他城市,波蘭王國的首都克拉科夫(1367)以及托倫(1400)[7]。哥白尼的父親,也是老尼古拉·哥白尼,很有可能是簡的兒子,就是來自遷至克拉科夫的那一支。[7]

尼古拉以父親的名字命名,以富商的身份首次出現在記錄中,以經營銅為生,主要在格但斯克[8]銷售銅[9][10],於1458年左右從克拉科夫遷至托倫[11]。托倫位於維斯瓦河附近,當時被捲入十三年戰爭(1454–66),在此期間,普魯士城市的盟友普魯士聯盟與波蘭王國結盟,貴族和教士聯合,共同對抗條頓騎士團國,以獲得地區控制權。在這場戰爭中,如格但斯克和托倫[12]等漢薩同盟的城市決定支持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國王承諾尊重城市的傳統和獨立,而這正是條頓騎士團國所強烈鎮壓的。尼古拉的父親當時活躍於政壇,支持波蘭王國和普魯士城市結盟對抗條頓騎士團[13]。1454年,他負責調解波蘭王國紅衣主教[14]與普魯士城市在戰時公債償還方面的矛盾[7]。《第二次托倫和約》(1466)規定,條頓騎士團放棄西普魯士,此地區成為波蘭王國的一個自治省,即以後的普魯士王國,在隨後的300年里都歸屬於波蘭王國。

尼古拉的父親於1461和1464年間娶了芭芭拉·沃特仁德,也就是天文學家哥白尼的母親[7]。父親於1483年左右逝世。[15]

母系[編輯]

 
哥白尼的舅舅,小盧卡斯·沃特仁德

尼古拉的母親芭芭拉·沃特仁德是托倫當地貴族和市議員老盧卡斯·沃特仁德[16]與卡塔知娜[17]的女兒[15]。與哥白尼家族類似,沃特仁德家族祖籍位於希維德尼察附近的西里西亞地區,自1360年定居在托倫。很快,他們就成為當地最富有以及最具影響力的貴族之一[15]。通過與沃特仁德家族聯姻,哥白尼家族與托倫、格但斯克和埃爾布隆格的富有家族,以及普魯士的名門望族[18]有了關係[15]。Modlibógs家族[19]自1271年以來在波蘭的歷史中就一直是波蘭的名門望族[20]。盧卡斯與凱瑟琳育有三個子女,分別是小盧卡斯·沃特仁德[21],最後成為了瓦爾米亞和哥白尼保護神的主教;芭芭拉,天文學家哥白尼的母親[22];以及克里斯蒂娜[23],於1459年嫁給托倫當地商人兼市長泰德曼·馮·艾倫。[15]

老盧卡斯·沃特仁德是一個富商,也是Sławkowo村莊的所有者。在1439-62 法官統治期間,他是條頓騎士團的堅決敵對方[15]。1453年,以托倫市代表的身份參加格魯瓊茲大會,意圖舉行起義反抗條頓騎士團[15] 。在十三年戰爭[24]期間,他籌集大量資金[25]以及在托倫和格但斯克進行政治活動以積極支持普魯士城市的反抗戰,並親身參與在拉森和馬爾堡的戰役,死於1462年。[15]

小盧卡斯·沃特仁德是天文學家哥白尼的舅舅以及贊助人,在克拉科夫大學[26]、德國科隆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受過教育。作為條頓騎士團的激烈的反對者[27][28],曾被騎士團頭領稱為「惡魔的化身」[29]。1489年,被選為瓦爾米亞[30]的主教用來對抗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卡齊米日四世一直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自此,沃特仁德一直與國王卡齊米日四世爭吵,直到三年後國王的逝世才停止[31] 。此後,沃特仁德才能與隨後的三位波蘭國王[32]建立密切的關係[29][33]。作為三位國王的朋友和重要顧問,他的影響力加強了瓦爾米亞與波蘭王國的關係。沃特仁德被認為是瓦爾米亞權力最大的人,他的財富、關係和影響力為哥白尼的教育以及在法蘭伯克天主教堂的教士生涯提供了保障。[34][35]

語言[編輯]

 
1541年,哥白尼用德語致信普魯士大公阿爾伯特,為喬治·馮·坤翰[36]提供醫療建議

據說,哥白尼精通拉丁語、德語和波蘭語,還會說希臘語和義大利語[37][38][39][註 1]。哥白尼的大部分存世作品都是拉丁語版本,拉丁語當時是學術界廣泛使用的語言。拉丁語當時還是羅馬天主教會和波蘭宮廷的官方語言,所以哥白尼與教會和波蘭領導者的通信用語都是拉丁語。

哥白尼也有一些德語版本的存世作品。德國哲學教授馬丁·凱莉以此為論據認為哥白尼的母語是德語[43]。其他證明德語是哥白尼的母語的論據有:他出生在一個以說德語為主的城市,而且於1496年在博格尼亞學習教會法期間,曾加入一個名為日耳曼民族的學生組織,按其1497年章程,此組織對母語為德語的所有王國和國家的學生開放[44]。然而,根據法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柯瓦雷的觀點,哥白尼加入日耳曼民族這一行為就其本身而言並不意味著他承認自己是德國人,因為來自普魯士和西里西亞的學生都是被如此歸類的,這樣一來,不管他們本身的民族歸屬或自我鑒定,這就相當於一個特權,選擇是說德語的學生就很自然。[44][45][46][47][48]

名字[編輯]

在哥白尼時代,人民經常以居住地名稱命名。就如西里西亞村莊激發的靈感,哥白尼的姓氏的有多個不同的拼寫。他的姓氏或許與當地西里西亞地區的采銅業有關[42],儘管一些學者聲稱此姓氏是受到蒔蘿這種植物[49]的啟發,蒔蘿是西里西亞的野生植物[50]

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一個世紀之後的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中[51],在其作品中,天文學家哥白尼以及其親戚的名字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拼寫。這個名字首先被用於13世紀西里西亞地區的一個地方,在拉丁語文獻中存在多種拼寫方式。哥白尼「其實並不在乎正字法」[52]。1480年左右,在他童年時期,他父親的名字(也是未來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名字)在Thorn中的記錄為Niclas Koppernigk[53]。在克拉科夫時,他的拉丁語署名為Nicolaus Nicolai de Torunia(托倫,尼古拉的兒子,尼古拉)。1496年在博格尼亞時,他的註冊名字為Matricula Nobilissimi Germanorum Collegii,也就是Natio Germanica Bononiae的Annales Clarissimae Nacionis Germanorum,相當於Dominus Nicolaus Kopperlingk de Thorn – IX grosseti[54][55]。在帕多瓦時,他的署名又變成了「Nicolaus Copernik」,隨後改為「Coppernicus」[52]。這位天文學家把自己的名字拉丁化為Coppernicus,一般有兩個「p」(研究的31個文獻中有23個中的記載如此)[56],但是隨後在生活中他一直使用一個「p」。在《天體運行論》的扉頁上,雷提卡斯使用了「Nicolai Copernici」(名詞屬格或所有格的形式)作為哥白尼的名字。

教育[編輯]

在波蘭[編輯]

 
克拉科夫的哥白尼紀念碑

父親死後,小尼古拉·哥白尼的舅舅小盧卡斯·瓦真羅德[57]照顧他長大成人,送他上學甚至在工作上也助他一臂之力[15]。瓦真羅德舅舅和波蘭的頂級知識分子保持著聯繫,而且還與生於義大利的著名人文學者和克拉科夫朝臣Filippo Buonaccorsi是好友關係[58]。有關哥白尼幼年和上學時期的早期原始文件並未能得以保存[15]。哥白尼的傳記作家認為瓦真羅德舅舅把小哥白尼送往位於波蘭北部城市托倫的聖約翰學校就讀,而他本人就曾在這裡任教[15]。後來,根據阿米泰格[59]的說法,[60][15]哥白尼進入了弗沃茨瓦韋克[61]的大教堂學校學習,這裡位於托倫的維斯瓦[62]河畔,這裡的學生都是為考入克拉科夫大學在做準備,該所大學也是瓦真羅德在波蘭首府的母校。[63]

在1491-92年的冬季學期,哥白尼以Nicolaus Nicolai de Thuronia的名字和兄弟安德魯一同被克拉科夫大學所錄取[64][15]。哥白尼就讀的是藝術系[65],當時正是克拉科夫大學的天文學和數學學院如日中天的時候,這裡的學習經歷為他將來在數學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奠定了基礎[15]。按照後來的一種可靠說法[66],哥白尼成為了阿爾伯特·布魯楚斯基[67]的學生,後者在當時(1491年往後)是一名亞里士多德哲學教授,但是他在大學校外私下裡教授天文學;哥白尼就此熟悉了布魯楚斯基廣泛閱讀的評論文章,參加了許多講座。[68][69]

哥白尼在克拉科夫的學習經歷幫他奠定了數學天文學方面的堅實基礎,校方教授的課程包括數學、幾何學、幾何光學、宇宙結構學、天文學的理論和計算等,使他掌握了亞里士多德有關哲學和自然科學的著作《形上學》[70],這些都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並實現對人文文化的精深把握[34]。在克拉科夫求學的過程中,哥白尼通過參加大學講座以及獨立閱讀著作來拓展自己的知識[71]。在這期間的閱讀資料,其中還標註有他最早的科學筆記,現在部分保存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72][34]。在克拉科夫,哥白尼開始搜集大量的天文學方面的藏書,後在17世紀50年代的大洪水時代,被瑞典當作戰利品運往本國,現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圖書館收藏。

哥白尼在克拉科夫的四年學習生活為他重要才能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促使他在天文學的兩大流行體系亞里士多德的同心球面學說和托勒密的偏心圓和本輪理論進行邏輯比較分析,對之進行揚棄之後,構建出哥白尼自己對於宇宙結構的理論的第一步。[34]

還沒等獲得學位,大概是在1495年秋,哥白尼就離開了克拉科夫,前往舅舅瓦真羅德的教堂,舅舅已於1489年榮升為瓦爾米亞[73]教堂的采邑主教,並在不久後[74]讓外甥哥白尼接替瓦爾米亞教士之職,前任教士Jan Czanow於1495年8月26日剛剛身故留出這一空缺。具體原因不明,也許是因為牧師會部分人的反對,有人將此事上訴了羅馬,導致哥白尼的任命受到拖延,於是瓦真羅德將兩個外甥都送往義大利學習教會法,似乎是想藉此進一步促進他們在教會中的事業發展,同時也增強自己在瓦爾米亞牧師會的影響力。[34]

哥白尼在1496年中期離開瓦爾米亞,也許是隨同牧師會的司祭[75]的隨員一道離開的那裡,司祭準備前往義大利,於同年秋天[76],他到達義大利博洛尼亞,幾個月後[77]他報名加入了博洛尼亞大學法律學生的日耳曼民族組織,其中包括西里西亞、普魯士、波美拉尼亞以及其他國家的的年輕波蘭學生。[34]

在義大利[編輯]

直到1497年10月20日,哥白尼通過代理正式接替了瓦爾米亞教士職位,這是兩年前就授予了他的職位。為此,一份在義大利帕多瓦於1503年1月10日簽署的文件表明,他將在波希米亞西里西亞的弗羅茨瓦夫學院教堂的聖十字教堂擔任一份閒職。儘管教宗於1508年11月29日特許授予他更多的聖俸,哥白尼在牧師會的神職方面並未獲得更多俸祿以及更高的職位,但是在1538年,他放棄了弗羅茨瓦夫的閒職。他是否獲得教士的任命尚不確定,他也許僅僅獲得的是次級神品職位,這也足以勝任牧師會的教士之職。[34]

在他在博洛尼亞的三年期間[78],哥白尼似乎並未在教會法方面投入太多精力[79],相反他對人文學科充滿興趣,很可能他參加了一些相關講座[80],並認真學習研究了天文學。他遇到著名的天文學家Domenico Maria Novara da Ferrara,並成為他的弟子及助手。哥白尼通過閱讀天文學家喬治·范·派爾巴赫和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雷格蒙塔努斯[81]所著的《大書概論》[82]產生了新的觀點。他就托勒密關於月球運動的理論的特殊性進行觀測,通過1497年3月9日在博洛尼亞對金牛星座中最亮的畢宿五[83]進行的著名觀測,其結果加深了他對地心說理論的質疑。哥白尼通過仔細研究希臘和拉丁作者的著述[84],還從人文主義學者方面進一步驗證了他的質疑,特別是在帕多瓦期間,他還搜集到許多關於古代天文學、宇宙哲學和曆法體系的歷史片段資料。[85]

哥白尼在羅馬度過了大赦年1500年,他和兄弟安德魯與當年春天到達了這裡,此行無疑是為在羅馬教宗法院當實習生而來。但也正是在這裡,他繼續著始於博洛尼亞的天文學研究,例如在1500年11月5-6日夜間觀測了一次月蝕現象。據雷提卡斯[86]後來的記載,哥白尼在也許私下裡是以天文學教授的身份向「無數學生和科學界的大師級人物」公開講授有關對當代天文學的數學解決方案的批評意見,當然這並非是在羅馬的薩皮恩澤爾[87]進行的。[88]

在哥白尼的歸程中,無疑要在博洛尼亞做短暫停留,他於1501年中期回到了瓦爾米亞。7月28日,他從牧師會獲得了兩年的延長假期,以便去學習醫學[89],他於當年夏季晚些時候或是秋天再次返回義大利,也許同行的還有兄弟安德魯和B. Sculteti教士。這次,他是在著名的醫學學府帕多瓦大學就讀,除卻於1503年5-6月對義大利北部城市費拉拉[90]進行了短暫的造訪,此行是為參加考試,獲取教會法學位,在1501年秋到1503年夏這段時間,他一直留在帕多瓦。[88]

哥白尼學習醫學的過程很可能是在帕多瓦頂級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的,[91]而且他還閱讀了自己所能獲得的醫學專著,[92]這些構成了他後來醫學藏書的雛形。[88]

哥白尼定會對占星術有所研究,因為這被視為是醫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93]。但是與其他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文學家不同,他似乎對占星術從未有過實踐,或是表現出任何興趣。[94]

在博洛尼亞,哥白尼並非把自己局限在官方的研究之中。很可能是在帕多瓦的那些歲月中,他開始對希臘文化產生了興趣。在西奧多魯斯·加薩[95]的語法書(1495年)和J.B. Chrestonius的字典的幫助下,他熟悉了解了希臘語言和文化,並開始拓展對古典著作的研究,他先是從博洛尼亞入手,研究Basilius Bessarion和Lorenzo Valla等人的著作。似乎有證據表明,正是當他在帕多瓦的那些時候,有關地球運動的新學說的想法終於得到了清晰。[88]

當哥白尼歸程的時間將近,他於1503年前往費拉拉,1503年5月31日,他通過了規定的考試科目,獲得了教會法博士學位。毋庸置疑,在這之後不久[96]他離開義大利返回瓦爾米亞。[88]

工作[編輯]

 
《哥白尼與上帝對話》,揚·馬泰伊科

當他在義大利完成所有學業之後,30歲的哥白尼回到了瓦爾米亞[97],並在這裡度過了40年的餘生,其間除卻去克拉科夫和附近的普魯士城市做過短暫旅行之外,再沒有去過別處,這其中包括托倫、格但斯克、艾爾布蘭格、格魯德柴茲,馬爾堡、柯尼斯堡等[88][98]

瓦爾米亞采邑主教有著極大的自治權,有著自己的輿論組織(議會)和貨幣單位(與王室普魯士的其他地方都保持相同)以及金庫[99]

哥白尼自1503年到1510年[100],都是作為舅舅的秘書和醫生,就住在位於海爾斯堡[101]的主教城堡,在這裡他開始研究自己的日心說理論。在公務部分,他幾乎參與了舅舅在政治、教會、管理經濟等方面的所有工作。從1504年之初,哥白尼陪著舅舅瓦真羅德[102]在馬爾堡和艾爾布蘭格進行了王室普魯士的宣講活動,根據Dobrzycki 和 Hajdukiewicz的記載,他「參與了……複雜外交活動的所有重要活動,這些是有野心的政客和政治家在為了在有敵意的條頓騎士團和忠於波蘭王室之間,維護普魯士和瓦爾米亞的特殊利益而做的努力。」[88]

 
哥白尼翻譯的《書信》

1504-12年間,哥白尼作為舅舅的隨從做了諸多旅行,1504年是到托倫和格但斯克,這是王室普魯士議會的活動,其中還有波蘭國王亞歷山大·亞蓋洛[103]出席,普魯士在馬爾堡(1506年)、艾爾布蘭格(1507年)和什圖姆[104]的宣講活動,他也許還參加了波茲南[105]的活動(1510年),以及波蘭國王老齊格蒙特一世[106]在克拉科夫的加冕活動(1507年)。舅舅瓦真羅德的行程顯示在1509年春,哥白尼可能還去過克拉科夫的下議院。[88]

也許就是在後來的克拉科夫活動過程中,哥白尼將自己從希臘文翻譯成的拉丁文作品拿到Jan Haller 出版機構付印,內容是7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學家塞奧非拉克特·西蒙卡塔[107]的85篇小詩,題為《書信》[108],講的是在一個希臘故事場景中,幾個人物之間的書信往來。其中是由三部分內容組成,道德篇是告訴人們該如何生活,田園篇講的是牧羊人的生活片段,愛情篇則包括若干情詩在內。在每個話題當中,這三部分內容都會交替出現。哥白尼將希臘詩歌翻譯為拉丁散文,[109]他將本書獻給舅舅,感謝他對自己的所有的幫助[40]。在這本譯作中,哥白尼體現了自己人文學者的觀點,為希臘文學是否應該得到復興而奮鬥。哥白尼的首部詩集是希臘短詩,這是他造訪克拉科夫,為約翰尼斯·但提斯加斯[110]就芭芭拉·薩普雅[111]於1512年與波蘭國王老齊格蒙特一世完婚所寫的喜詩而作。 [112]

在1514年前的某個時間,哥白尼寫了日心說理論的初步綱要,這在後來的抄本中才可看到,[113],簡稱《短論》。這是對世界的日心說機理所做的簡明理論說明,並無數學工具測算,與《天體運行論》[114]的幾何構圖的重要細節不同,但是它已經是基於地球的三大運動而做出的相同假設而作。哥白尼把《短論》一書有意作為自己計劃中的著作的第一稿,而且並未打算出版發行。他只是做了幾份手抄本贈予最親近的朋友,其中似乎包括幾個克拉科夫的天文學家,他們曾於1515-30年間一起合作觀察日食。第谷·布拉赫在自己的論文中包括了《短論》的片段內容,[115],於1602年在布拉格發表,該文是根據他收到的波希米亞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Tadeáš Hájek的手稿而作,此人是雷梯庫斯[116]的朋友。《短論》的完整版本是到1878年才首次出版。[112]

 
在弗龍堡的哥白尼塔
 
弗龍堡大教堂,正前:哥白尼像

在1510年或1512年,哥白尼搬到了弗龍堡,這是波羅的海岸的維斯圖拉潟湖[117]西北的一座城市。在1512年4月,他參加了Lossainen 的富賓恩[118]競選瓦爾米亞采邑主教。直到1512年6月初,牧師會才給哥白尼安排了一個「外部法庭」,就是在大教堂山防護牆外的一幢房子。1514年,他購得弗龍堡要塞城牆內西北角的一座高塔。直到他生命結束,他都是在這兩處地方居住,其間儘管曾在1520年1月牧師會的建築在條頓騎士團反對弗龍堡的襲擊中遭到破壞,哥白尼的天文儀器可能也在這一過程中毀於一旦,他也並未離開。哥白尼在1513-16年間大概就是在他的外部法庭從事的天文觀測,在1522-43年間,在一座無名的小塔上[119],他使用模仿古代儀器所建的原始設備(四分儀、三稜鏡、渾天儀)進行觀測。在弗龍堡,哥白尼有記載的60多項天文觀測中,有半數以上是在這裡完成。[112]

在弗龍堡,哥白尼永久定居下來,這裡他一直生活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其間只有在1516-19年和1520-21年有所中斷,這段時間,他是在瓦爾米亞牧師會的經濟和行政中心就職,這裡也是瓦爾米亞兩大政治生活中心。在瓦爾米亞艱難的政治複雜局勢中,對外要受到條頓騎士團的入侵(條頓軍團的襲擊;1591-21年間的波蘭條頓戰爭;阿爾伯特吞併瓦爾米亞的計劃),對內則要承受分裂主義者的壓力[120],哥白尼和部分牧師會成員代表著堅定支持波蘭王室的一派,他所參加的所有公共活動[121],儘管有著部分牧師會成員的反對,也確立了對瓦爾米亞主教的任命,對波蘭王室表示效忠。[112]同年[122],哥白尼擔任了magister pistoriae一職,負責管理牧師會的經濟企業[123],自1511年起他就擔任了長官之職,並負責視察牧師會的財產。[112]    1512-15年,在管理和經濟方面的職務並未讓哥白尼從眾多觀測活動中有所分心。在這一期間,他對火星和土星的觀測結果,特別是在1515年對太陽所作的四大觀測,導致了他發現了地球離心率的變化,以及相對於恆星太陽遠地點的變化,這些使得他於1515-19年對他的學說的部分假設進行了首次修改。在這一期間他所作的部分觀測也許與1513年上半年所提議的對羅馬儒略曆進行改革有關,這是佛桑布朗[124]地區的保羅米德伯格主教[125]所提的建議。兩人在第五次地方教務會議期間就此事的接洽後來都在哥白尼的獻禮性詩集[126]有過提及,以示感激,在保羅米德伯格的論文[127]中,在向曆法修訂提交議會審議提案的學者中有哥白尼的名字。[128]

 
奧爾什丁城堡

在1516-21年間,哥白尼住在奧爾什丁城堡[129],作為瓦爾米亞的經濟管理者管轄著奧爾什丁堡和Pieniężno(Mehlsack)兩地的事務。在這裡,他完成了一部手稿《荒棄封地的位置》 [130],旨在將勤勞的農民安置在這些封地之中,以便振興瓦爾米亞的經濟。當奧爾什丁在波蘭條頓戰爭中遭到條頓騎士的包圍時,哥白尼指揮皇家波蘭部隊保衛奧爾什丁和瓦爾米亞的安全。在接下來的和平談判時,他也是代表著波蘭一方參加。[131]

哥白尼一連數年都在建議皇家普魯士地區議會進行貨幣改革,特別是在16世紀20年代,當時的地區性普魯士政治中,這是一個主要問題[132]。1526年,他就貨幣價值撰寫了一篇研究報告[133]。在文中,他闡述了現在經濟學中的格雷欣法則的雛形,也就是劣幣驅逐良幣,這要比托馬斯·格雷欣早了幾十年。在1517年,他還確立了貨幣的量化理論,這也是現在經濟學中的一個主要概念。為了穩定貨幣,哥白尼為貨幣改革所作的提議在普魯士和波蘭被廣泛閱讀。[134]

 
華沙哥白尼紀念碑

1533年,克萊蒙教宗七世的[135]將哥白尼的日心說理論向教宗和兩位紅衣主教進行了介紹。教宗非常高興,還贈予了秘書非常貴重的禮物以示感謝[136]。1535年,Bernard Wapowski寫信給維也納的一位紳士,敦促他儘快出版附上的年曆,據他說這是出自哥白尼之手。這是有關哥白尼年曆的唯一歷史記載。這個所謂「年曆」估計就是哥白尼的行星位置圖。Wapowski信中提到哥白尼的理論是關於地球運動的學說。Wapowski所提要求並無結果,因為他與幾周後就離開了人世。[136]

在瓦爾米亞采邑主教[137]去世後,哥白尼參加了其繼任者[138]的選舉。在這一職位上,哥白尼是作為四個候選人之一,這在Tiedemann Giese的提議中有文字記載;但是他的候選人身份僅僅是徒有虛名,因為Dantiscus 早先就已被任命為主教的副手[139]。開始時候,哥白尼和這位新采邑主教還保持著友好關係,在1538年春在對他進行醫療方面的協助,並在當年夏天陪同他前往牧師會轄區進行視察。但是當年秋天,兩人的關係出現緊張,這是對哥白尼的管家安娜·席琳[140]所產生的懷疑所致,後在1539年,Dantiscus 將其趕出弗龍堡。[139]

 
哥白尼與藥草

在哥白尼年輕的時候,他作為醫師曾為舅舅、兄弟和其他牧師會成員治病。晚些時候,他被安排去照顧那些先後在瓦爾米亞任職的年老主教,[141]以及在1539年,照顧他的老友克萊蒙(Kulm)主教Tiedemann Giese。在治療這些重要病患的過程中,他有時需要向其他醫師進行諮詢,其中包括阿爾伯特公爵的醫師以及通過信函向波蘭皇家醫師進行請教。[142]

1541年春,阿爾伯特公爵要求哥白尼前往柯尼斯堡來照顧公爵的顧問George von Kunheim,此人病得不輕,而且普魯士醫生都對此束手無策。哥白尼很樂意前往,在有關貨幣改革問題上,他曾於von Kunheim進行過磋商。哥白尼本人認為阿爾伯特公爵本人人品並不壞,兩人在學術方面還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牧師會鑒於想與公爵保持良好關係,儘管他是路德教派,也準備放行讓哥白尼前往。大約一個月的時間,病人得以康復,哥白尼也回到了弗龍堡。一段時間之內,他還繼續收到Kunheim身體近況的彙報,並通過信函提供醫療建議[143]。在他生命的這段時間之內,只要他所擔任的其他職責允許,而且是佔有自己的業餘時間,哥白尼還是在進行他的天文觀測和計算。

哥白尼的部分密友後來轉向了新教,但是哥白尼並未有此意。他所受到的首批打擊就是來自新教徒。Wilhelm Gnapheus是一名荷蘭難民,他在艾爾布蘭格落下了腳,他用拉丁文寫了一出喜劇「愚蠢的聖人」,並把這齣戲搬上了自己建立的拉丁學校舞台。在劇中,他把哥白尼刻畫成一個傲慢自大、冷漠、孤僻的人,醉心於占星術,自以為是受到了上帝的啟迪,據說是完成了一部大部頭著作,結果都要爛在箱子里[58]。其他地方的新教徒首批對哥白尼的理論做出了反應。墨蘭頓[144]這樣寫道:   

「有些人居然會認為那個波蘭天文學家讓地球動起來,阻止太陽運動的荒謬說法非常精彩,且相當正確。恰恰相反,智慧的統治者應該阻止這樣的輕浮之舉。」[58]

然而,1551年,在哥白尼死後的8年,天文學家拉斯穆斯·賴因霍爾德[145]在哥白尼的前軍事反對者新教徒阿爾伯特公爵的資助下,出版了《普魯士表》[146],這是基於哥白尼的成果所設立的一套天文圖表。天文學家和占星家迅速採納了這一成果,將其代替了以往的理論。[147]

去世[編輯]

 
哥白尼墓碑

1543年5月24日尼古拉·哥白尼在弗龍堡辭世;他本人終身未婚,也沒有任何生養子孫的記錄。傳說的說法是當《天體運行論》的初版送到他床前時,他從昏迷中甦醒,撫摸著書頁平靜辭世。遺骨當時葬在弗龍堡大教堂的某處,墳墓沒有刻有任何標記,墳墓的具體位置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不明。2005年學術界人士在這所教堂的地板下發現了一名70歲男子遺骸[148]。後經遺骨面部復原,和遺骨上提取的DNA與哥白尼藏書中的頭髮上的DNA比對,確認遺骸是哥白尼[149][150]。2010年5月22日,哥白尼的遺骨在弗龍堡大教堂重新下葬。[151][152]黑色的墓碑上雕著他的天文學模型。

天文學觀點[編輯]

在當時,被普遍接受的天文體系是托勒密體系。其基本思想是地球處於宇宙的中心,其他所有天體沿圓形軌道繞地球運轉。為了使理論符合觀測數據,托勒密認為天體在一個稱為「本輪」的小圓形軌道上勻速轉動,而本輪的中心在稱為「均輪」的大圓軌道上繞地球勻速轉動,地球不是在均輪圓心。此理論可以和當時的天文觀測數據基本吻合,而且為教會所歡迎,因為這不僅體現了地球和人類的重要性,而且天球之外給天堂和地獄留下了空間。但是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需要很多個本輪均輪甚至小本輪才能解釋實驗現象。這使得堅持簡潔的哥白尼對托勒密的系統產生了懷疑。為了簡化理論,更好的符合實際觀測的結果。哥白尼將不動點從地球移動到了太陽上,提倡日心說。他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同五大行星一樣圍繞太陽這個不變的中心運行的普通行星,其自身又以地軸為中心自轉

1514年,哥白尼在一篇四頁的《短論》總結了自己的地心說猜想,給最親近的朋友看。1533年,在羅馬舉行了一些關於哥白尼理論的講座,教宗克萊孟七世和一些主教出席了講座並表示出興趣。講座過後,其中一位主教寫信給哥白尼,希望他儘早正式出版他的作品。雖然朋友們也催促哥白尼儘早出版他的理論,但可能是害怕受到批評,哥白尼本人一直不願意這麼作。學者對於哥白尼到底是擔心受到天文學界的批評還是教會的反對是有爭議的。[1]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哥白尼終於同意出版他的《天體運行論》。

哥白尼的學說改變了那個時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而且動搖了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由於時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宇宙的中心從地球移到了太陽,並沒有放棄宇宙中心論和宇宙有限論。雖然哥白尼的觀點並不完全正確,但是他的理論的提出給人類的宇宙觀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哥白尼之書在其死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最聳人聽聞的事件莫過於是義大利人布魯諾之死。他是道明會教士。但極富反叛精神,是一個「狂熱份子」。他從哥白尼的系統向外推展,否定了天球之說。他出版了「無限宇宙論」「Dell infinito Universo e Mondi」明白地主張:太陽是眾多的恆星之一,地球亦是行星之一。更主張人類宇宙中也不是唯一的。這種主張與當時教會對《聖經》的解讀起了嚴重衝突。他在1600年被判火刑,在羅馬被當眾燒死。

 
圖司對(Tusi couple)

關於日心地動學說早在希臘時代約公元前310年,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斯就已經發現了,他的主張是日月星辰並非繞著地球轉動,而是地球和其他星辰一起繞著太陽轉動。而他的主張繼承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中心火理論,並把中心火的位置改成太陽。他曾經解釋過:恆星的週日轉動,是地球繞軸自轉的結果。但和當時被廣泛認同的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相互矛盾,所以當時有人提出這兩個反駁的觀點。

  • 如果地球會轉動,那在上面的人為何不會掉下來。這個說法是被大眾所接受的,因為在常識中,如果從在動的火車上把物體拋下,火車很快便會將物體拋在後頭。[來源請求]
  • 如果地球會轉動,那和地球相對的恆星應該也會產生距離的變化。

目前我們不知道他對第一個觀點所作的回答,但據說他相當正確的回答第二個問題。他說:恆星距離我們太過遙遠,雖然地球自轉對恆星的距離有影響,但是因為地球和恆星距離上太過遙遠,以至於地球軌道與之相比微不足道,所以恆星位置的變化我們無法察覺到。

阿里斯塔克擁有另一項天文成就,測量太陽、地球和月亮的距離,當從地球上看月亮處於半暗半亮的時刻,太陽、月亮和地球正好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月亮處於直角的頂點,可從地球上測得月地和日地的夾角,雖然當時的儀器無法測量的很精確,但是他的方法很正確,在得出相對距離後,推測出太陽和月亮的實際大小,也因此得出太陽比地球大,正因為如此,所以他才有理由推測出地球繞著太陽轉的事實。畢竟大的物體繞小的物體轉動不是一件自然的事。而近2000年後,哥白尼才繼承他的理念。

哥白尼體系[編輯]

 
《天體運行論》中哥白尼的宇宙觀。

1543年,哥白尼在自己去世前,將主要理論寫在《天體運行論》當中。在此,他總結了幾十年來的一些理論。

哥白尼的《短論》總結了自己的日心說原理。其中列舉了一些如下「假設」:

  1. 天球大圓沒有中心。
  2. 地球的中心不是宇宙的中心,不過是地月系的重力中心。
  3. 所有天體都以太陽為運行中點,因此太陽是宇宙的中心。
  4. 日地距離同天穹高度(包含恆星的天球至遠點)之比,比地球半徑同日地距離之比還要渺小的多。與天穹高度相比,日地距離可謂微不足道。
  5. 天空中所能見到的任何運動,皆由地球運動引起,而非其本身。地球與其周圍大氣每日圍繞固定的中軸旋轉,同時天穹和至高的天空不曾運動。
  6. 我們所見的太陽運動都是由天體運動引起的,我們的地球如其他行星一樣繞日旋轉。由此可見,地球同時進行著一種以上的運動。
  7. 人們所見的行星向前和向後運動,皆由地球運動引起。僅憑藉地球的運動便足以解釋人們見到的空中的各種現象。[153]

《天體運行論》全書分為六部分,稱為「卷」:[來源請求]

  1. 日心說概述及作者世界觀的簡要闡述
  2. 主要在理論層面上闡述球面天文學的原則,並列出恆星清單(為隨後的書作奠定了論證依據
  3. 主要詳述視覺上的太陽運動及相關現象
  4. 描述月球及其軌道運動
  5. 詳述非類地行星的經度方向運動
  6. 詳述非類地行星的緯度方向運動

繼承人[編輯]

喬治·約阿希姆萊提克斯本可以成為哥白尼的繼任者,卻沒能扛起這面大旗。伊拉斯謨萊因霍爾德也有機會成為他的接班人,無奈卻過早夭折了。第谷·布拉赫成為了第一位英勇的接班人(儘管他並不承認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其次便是開普勒,[136]他曾經是第谷在布拉格的助手。[來源請求]

如今日心說的基本理念為世人普遍接受(儘管並非本輪或圓形軌道),但在當時,哥白尼的理論卻顯得過於超前。學者表示,在《天體運行論》發表60年之後,整個歐洲大陸也僅有約15位天文學家支持哥白尼:「英國的托馬斯·迪格斯和托馬斯·哈里奧特,義大利的焦爾達諾·布魯諾和伽利略·伽利萊,西班牙的迭戈·祖尼加,歐洲西北低地國家的西蒙斯·蒂文;還有在德國的最大的支持隊伍——格奧爾格·約阿希姆·萊提克斯、麥可·米斯林、克里斯托夫·羅斯曼(後又宣布放棄),以及約翰內斯·開普勒。」其他的可能追隨者則包括英國人威廉·吉爾伯特,以及阿基里斯·加瑟、喬治·沃格林、瓦倫丁·奧托、泰德曼·吉澤。[154]

阿瑟·庫斯勒在其著作《夢遊者》中斷言道,哥白尼的書在首次出版後並沒有得到人們的廣泛閱讀。[155]然而,這種說法受到了愛德華·羅森[註 2] 的有力批判,另外歐文·金格里奇通過對前兩次出版的幾乎所有倖存本的逐本檢查,發現許多書中都有書主人詳盡的旁註,亦擲地有聲得駁斥了這一偽學說。2004年,金格里奇在《無人問津之書》中正式發表了這一結論。[156]

當時的學術界仍是亞里士多德哲學和相呼應的托勒密天文學的天下,哥白尼理論並沒有一席之地——除了數學上的簡單性能被人接受之外[在確定行星的位置時避免使用等分。][156] 。第谷·布拉赫的體系(「地球是靜止的,太陽繞地旋轉,而其他行星則繞日旋轉」)亦與哥白尼的理論針鋒相對。僅僅半個世紀之後,開普勒和伽利略的研究終於帶來有力的證據為哥白尼理論辯護,它這樣寫道「伽里略構想了慣性原理之時,……得以解釋運動中的物體不會掉落地球的原因」。直到「艾薩克·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規律和力學理論,[在他1687年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集大成地統一了地面力學和天體力學,日心說觀點才終於得以普遍接受」[157]伽利略是因為哥白尼而啟蒙,所以認為哥白尼所論為正,以比薩斜塔實驗]]、自製望遠鏡觀測星象,發現木星的四大衛星土星有環,但亦使伽利略被認為是異端而遭受宗教審判。最後真正證實哥白尼和伽利略無誤的科學家,是近百年後的牛頓,已到了工業革命時期。

爭議[編輯]

哥白尼的書一問世並未引發論戰(無言辭激烈的佈道訓誡)。特利騰大公會議上既未討論哥白尼的理論,也未討論曆法改革(曆法改革後來使用由哥白尼計算推導得出的表格)。

第一個反對哥白尼學說的名人是天主教的巴托洛米奧·斯皮納[158],他出任聖使徒宮主管(和天主教堂首席監察官),他「強烈表示要鎮壓哥白尼學說」。[159][160]但隨著斯皮納在1546年去世,他的朋友吉奧凡尼·瑪麗亞·托洛桑尼接替了他未完成的任務。吉奧凡尼·瑪麗亞·托洛桑尼是一位著名的神學家及天文學家,是佛羅倫斯聖馬可修道院的天主信徒。托洛桑尼撰寫了一本專門研究曆法改革(其中天文學起到重要作用)的專著。此外,他還參加了第五屆拉特蘭會議,參與了曆法改革的討論。在1544年,他取得了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的副本。他公開抨擊哥白尼學說的文字見於他所著的《論聖經之真諦》[161]一書的附錄中。[162][163]

托洛桑尼模仿托馬斯·阿奎那的理性主義風格,借用哲學論據反駁哥白尼學說,但實際上他仍引用基督教《聖經》及其傳統。他力求證明哥白尼學說是荒謬的,他分三點說明哥白尼學說沒有經過驗證且沒有任何基礎。第一,哥白尼假設地球的運動,但卻未提供任何推導出此運動的物理理論。(沒有人意識到對哥白尼學說的研究將引起對整個物理界的重新思考)。第二,托洛桑尼稱,哥白尼的思維過程是落後的。他說,哥白尼先是提出日心說這一理論,然後再找各種支撐此想法的現象,而不是先觀察現象,然後再思考推理得出引起此現象的理論。在這一點上,托洛桑尼將哥白尼的數學等式將畢達哥拉斯實算聯繫了起來。畢達哥拉斯曾與亞里士多德爭論過,後來托馬斯·阿奎那又繼續進行了這一爭論。他們爭論說,數字只是人智力的產物,不需要任何物理現實的支撐,因此「數字在研究本質的時候不能提供物理原因。」[159](這基本上是對數理物理學的否定。)

當時,一些天體說(例如本輪和橢圓形軌道)僅僅被視為調整天體位置數據的數學方法,而不是解釋天體運動的原因。(哥白尼主要根據的是本輪,因他仍堅持完美球面軌道的說法)。這一「拯救現象」的觀點證明,天文學和學術不能作為決定物理原因的一種正確方式。托洛桑尼借用此觀點,在對哥白尼最後的判定中引用說,哥白尼最大的錯誤是,他從開始借用科學中較「低級」領域來解釋較「高級」領域。哥白尼用數學及天文學來假定物理學和宇宙學的現象,而不是從一開始用物理學和宇宙學的公認原則來評定天文學和數學方面的知識。這樣一說,在當時,哥白尼似乎正在破壞整個哲學系統。托洛桑尼稱,哥白尼犯了哲學錯誤,因為他根本不精通物理學和邏輯學-沒有物理學和邏輯學知識的人是無法成為一名優秀的天文學家,更不能分清正確與錯誤。因為哥白尼學說不符合托馬斯·阿奎那提出的科學真相,因此被托洛桑尼視為無根據的未經證明的理論。

托洛桑尼意識到哥白尼所著書的序言並非哥白尼本人所寫。序言的論點稱,天文學整體不能得出真理。這一論點遭到了托洛桑尼反對(儘管他認為哥白尼試圖解釋物理現實這一做法是錯誤的)。托洛桑尼發現哥白尼所著書中的序言無比荒唐(不知道哥白尼並未授權此序言)。托洛桑尼寫道,「從序言的文字中,這本書的愚蠢性受到指責。因為哥白尼妄想重新證明薄弱的畢達哥拉斯觀點[164]。這一觀點在很久之前就被摧毀,它清楚地違反人類理性及《聖經》。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天主教《聖經》解釋者與那些執著堅持此錯誤觀點的人之間很容易產生分歧。我們寫這個小作品就是為了避免產生這種醜聞。」[163] 托洛桑尼宣稱,「尼古拉·哥白尼從未讀過和理解過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與天文學家托勒密的論證。」[163]他寫道,哥白尼「缺乏物理學和邏輯學兩大科學知識。其次,哥白尼在《聖經》解釋方面也很不熟練,因為他違反了《聖經》中的幾大原則,這一行為威脅到他對自己的忠實以及對他的讀者的忠實……他的論證沒有任何力量,很容易就能被拆分開。因為反駁一個已經被大眾廣為接受的有強大理由支撐的觀點是一種愚蠢的做法,除非反駁者使用更加有力的及不能解釋的論證,全面摧毀對立的觀點。但是他根本就沒有這樣做。」[163]他宣稱,他寫這本書反對哥白尼「為了堅持真相,維護神聖教堂的利益。」[163]儘管托洛桑尼花費了大量精力著作他的書,但此書仍未出版,它很可能被擱置在佛羅倫斯的聖馬爾谷教堂圖書館中天主教序列中,等待新起訴人的應用(據稱,1613年,天主教托瑪索卡奇尼在進行一場反對伽利略的佈道之前,閱讀過此書)。[163]

為何在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出版後60年,天主教堂才進行公開反對此書這一問題引起了廣泛爭論,就算是托洛桑尼的反對也是被忽視的。造成這一現象可能的原因包括伽利略·伽利萊的性格和證據的可獲得性,例如望遠鏡觀測。

哥白尼之前的理論在神學界糾纏複雜,這可從約翰加爾文著作的一個樣本中看到。在其《〈創世記〉注釋》[165]一書中,他說道,「我們並不是不知天堂的環道是確定的,地球正如一個小球體位於中心。」[166]在評論《聖經》中《約伯記》26:7時,加爾文寫道「約伯確實具體提到『北部,』但他說的是整個天堂。因為天空繞著其極轉動。正如一個戰車的車輪在中心都會有一個車軸,輪子藉助中心的洞繞著這一車軸轉動,天空也是如此的。這很容易能看見;也就是說,那些熟悉天空運行的人可以天空如此轉動。」[166]加爾文對於詩篇的評論時,展現了他對於前哥白尼理論的依賴性;因為在詩篇93:1「天堂每天都在旋轉,因為其構造無比巨大,旋轉速度快到難以置信,因此我們並未感受到震蕩或衝擊-不會打擾它們的和諧的運動。儘管太陽每個晝間旋轉都改變其軌道,但每年都會回到同一點。眾多衛星在其旋轉時都能保持自己的位置。地球怎能懸置在空中不動呢,難道上帝之手並未舉起它?上空的天堂都在不斷地運動,地球是怎麼保持不動呢,難道神聖的製造者未修理它建立它呢。」[166]在評論詩篇19:4時,加爾文說「天空在旋轉時,所有固定的行星也在旋轉。沒有證據證明加爾文知道哥白尼,並且有關加爾文引用完詩篇93:1繼續說「誰敢置哥白尼的權威於聖靈之上」這一說法也缺乏可信度,證實這一說法源於1885年弗雷德里克·威廉·法勒班普頓的演講。[166]與加爾文不同,許多神學家已經認識到哥白尼理論變得越來越有爭議。

哥白尼理論與《聖經》最尖銳的衝突之點是有關《約書亞記》中基遍戰爭的故事。在此故事中,希伯來人取得了勝利,但一旦夜晚降臨他們的對手就可能逃逸。約書亞的禱文避免這一現象,使得太陽和月亮靜止不動。馬丁·路德曾評價過哥白尼,雖然未提及其姓名。據安東尼·勞特巴赫稱,在1539年6月4日他與馬丁·路德共同吃飯時,大家聊起了哥白尼的話題。在1539年,當地大學喬治·約阿希姆 雷提卡斯教授被獲准訪問馬丁·路德。據稱,路德說道,「所以現在是這樣一個情況。誰想要聰明就得反對大眾認為的事情。他必須有自己的東西。這正是那個傢伙所做的事情,他想把整個宇宙顛倒過來。儘管在這些陷入混亂的事情中,我依然相信《聖經》,因為約書亞命令太陽靜止不動,而不是地球。」[157]他的這一番評論發表於《天體運行論》一書出版的四年前,雷提卡斯《概論》一書出版的一年前。在約翰·奧利法白有關該談話的記述中,路德稱哥白尼為「那個傻子」而不是「那個傢伙」。這一版本被歷史學家視為缺少史實論證。[157]

路德的合作者菲利普·梅蘭希通也對哥白尼學說有所爭論。在看過雷提卡斯《概論》[167]一書的前幾頁後,梅蘭希通於1541年10月16日寫信給麥瑟賓斯[168],譴責哥白尼的理論,呼籲政府鎮壓此理論,他寫道「有些人相信這一理論屬於奇蹟般的成就,歌頌這麼瘋狂的理論,似波蘭天文學家使得地球轉動,太陽停止一樣荒唐。 英明的政府應該抑制頭腦上的錯誤。」[169]雷提卡斯曾以為梅蘭希通會理解這一理論,並且接受它。因為梅蘭希通曾教授過托勒密天文學,並且在雷提卡斯與哥白尼共同學習歸來後,推薦其應聘維滕堡大學文理學院的院長職位。

 
托勒密與哥白尼, ca. 1686

在《天體運行論》一書出版六年後,菲利普·梅蘭希通出版了他的《物理最初教義》[170],雷提卡斯的希望完全破滅。梅蘭希通在書中從三個方面抨擊了哥白尼主義,分別是「感官的證據,科學家千年以來的一致意見和《聖經》的權威。」[171]為了攻擊新理論,梅蘭希通寫道「出於對創新的熱愛或為了展現他們的聰明,一些人爭論地球轉動。他們認為第八天體和太陽都不轉動,卻說其他的天體在運動,並且將地球也列入其他天體內。這個玩笑並不是最近才發明的。至今仍保留著阿基米德《數沙器》[172]一書;在書中阿基米德講到,阿里斯塔克斯曾就提出悖論說,太陽靜止不動,地球繞著太陽轉。儘管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專家曾為了證明他們的創新性,進行了諸多調查,但將荒繆的觀點公之於眾有諸多不好影響,樹立了一個有害的例子。[169]梅蘭希通繼續引用《聖經》中的篇章,然後宣稱 「在這一神聖證據的支撐下,讓我們珍視真相,不要因為一些人的詭計而遠離真相,這些人自以為將疑惑帶入藝術中是項學術榮譽。」在《物理最初教義》一書的第一版中,梅蘭希通甚至懷疑了哥白尼的人格,他稱哥白尼創作這一理論「要麼出於對於創新的熱愛,要麼出於想要顯示自己很聰明」,[169]類似於這樣的個人人身攻擊在第二版中被大量刪除。[171]

另外一個對哥白尼學說有爭論的新教神學家是約翰·歐文,他稱「最近說太陽位於世界中心的假設建立在不可靠的現象之上,由一些違反《聖經》中清楚的證詞的任意假設支持。」[173]

在羅馬天主教內,天主耶酥會會士尼哥拉·賽若瑞斯是其中一名撰書反對哥白尼理論這一異端邪說的教士,在1609–1610年間的一本著作中和在1612年間出版的一本作品中,援引《約書亞記》中篇章。

保羅·安東尼奧·弗斯卡利尼在1615年4月12日給一位天主教哥白尼維護者的來信中,他譴責了哥白尼理論,寫道「……不僅是聖父,就是在現代關於創世紀、詩篇、傳道書,和約書亞書的注釋中,都能發現這些文字同意太陽在天空中,高速繞著地球轉,地球距離天堂很遠,靜止位於世界的中心……沒有人說這不是一個信仰問題,因為如果這不是『有關主題』的信仰,那就是『有關說話者』的信仰:所以說亞伯拉罕沒有兩個孩子,雅各布沒有十二個孩子還有基督並非處女所生都屬於異端學說,因為這些都是聖靈通過預言家及使徒的嘴所說的。[174]

在1616年三月,在伽利略事件影響下,羅馬天主教堂的審定院發布了一項法令,禁止《天體運行論》一書,直到該書被「改正」。禁止理由是這一想像的地球運動而太陽不轉的畢達哥拉斯教條是「錯誤的,違反了《聖經》」。相同的教條還禁止任何維護地球運動論或太陽靜止論的著作,或是任何試圖調和這些論述與《聖經》的著作。

可能哥白尼理論最強大的反對者應是弗朗西斯科·英哥利[175],一名天主教牧師。英哥利在1616年一月撰寫一篇散文,譴責哥白尼學說在「哲學上站不住腳,神學上屬於異端學說。」[174]儘管不確定但弗朗西斯科·英哥利極有可能是受到宗教法庭的委派,就此爭議發表一個專業意見」,[174](在1616年3月5號,審定院有關哥白尼學說的教義後,英哥利被正式任命為顧問。)英哥利有關哥白尼理論的兩點爭議為「公眾的天主教信仰不能直接追溯到《聖經》:地獄位於地球中心,離天堂最遠的教義;另一個比較明顯的斷言是讚美詩中說的地球是靜止的,讚美詩每星期二歌唱,作為日課經文中時辰禮儀,被牧師們定期背誦。」[174]英哥利也引用《聖經》中創世紀1:14,耶和華用「天堂中的光將白天和黑夜分開。」[174]跟之前的評論者一樣,英哥利指出有關基遍戰役的篇章,駁回了這些篇章應被作為隱喻理解的爭論,說道「那些稱《聖經》根據我們的理解模式講話的回答是不令人滿意的:因為首先在解釋神聖文字時,應儘可能遵守保持字面意思的規則,其次教堂教父們一致認為該篇章意思是太陽在運動,只是應約書亞的請求停止了。一項與眾教父一致認可意見相反的解釋在特利騰大公會議上受到了譴責,具體在會議第四部分有關該版教義以及聖書的使用方面。其次,經過會議上講到有關信仰以及道德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聖父們看到一個違反他們一致認為的《聖經》解釋時肯定會不高興的。」[174]

在教宗保羅五世的命令下,紅衣主教羅伯特·貝拉明提前通知伽利略將頒布該一法案,警告他「不能再支持或維護」哥白尼學說。[註 3]對《天體運行論》的修改省略或改動了九句話,於四年後1620發行。[176]

在1633年,伽利略·伽利萊因追隨「哥白尼學說」被指控有異端邪說的嚴重嫌疑,哥白尼學說與真相及《聖經》權威相反,最終伽利略被判終身軟禁。[177]

天主教堂在1758年《違禁書籍索引》[178]中去掉了對於維護日心說專著的禁令,[179]但仍明令禁止未經審查版的《天體運行論》以及伽利略的《關於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180]。這些禁令最終在1835索引中取消。[181]    

紀念[編輯]

元素鎶[編輯]

根據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在第112號元素未有正式名稱時,其臨時名稱為Uub(Ununbium)。

國際純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在經過長期驗證後,於2009年6月正式承認第112號元素的合成,並隨後邀請Hofmann團隊為112號元素提出一個永久名稱。2009年7月17日,該團隊提議將112號元素命名為Copernicium,縮寫Cp,以紀念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Copernicus)。他們稱,將其命名為Cp的原因,是由哥白尼所提出的日心說與化學中的原子結構(盧瑟福模型)有很多相似之處。

Cp這個名稱未獲得IUPAC的正式承認。IUPAC在此後6個月的時間內進行審議,聽取科學界的意見,並於2010年1月公布審議的結果。[182]2009年9月,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183]指出符號Cp曾是元素Lutetium)的舊稱(Cassiopeium),現在在配位化學中亦用於指環戊二烯Cyclopentadiene)配體。根據目前IUPAC對元素的命名規則,新元素的提議名稱是不得與其他元素名稱或符號重複的。考慮到上述情況,為了避免歧義,IUPAC已把提議中的符號Cp改為CnCopernicium)。[184]

2010年2月19日,即哥白尼537歲壽辰的日子,位於德國達姆施塔特重離子研究所(GSI)正式宣布,經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確認,由該所人工合成的第112號化學元素從即日起獲正式名稱「Copernicium」,相應的元素符號為「Cn」。[185]

在台灣,此元素之中文名稱由國立編譯館化學名詞審議委員會和中國化學會名詞委員會開會討論後決定命名為[186]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於2012年1月確定了鎶的簡體中文名稱,獲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批准後進入國家規範用字,但目前仍不能正常輸入。[來源請求]

著作[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杯水車薪 
  從前,有個樵夫砍柴回家,天氣炎熱,他推了滿滿的一車柴草來到一家茶館門前。在屋裏剛坐下喝了一會茶,就聽見外面有人高喊:“不好了,救火啊!柴車著火了!”樵夫立即起身,端起茶杯就沖了出去。他把茶杯裏的水向燃燒的柴車潑去。但絲毫不器起作用,火越來越大,最後柴車化爲了灰燼。 
  成語發音:bēi shuǐ chē xīn 
  成語釋義: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成語出處:《孟子·告子上》:“今之爲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成語示例:有新債未動毫分的,除了承許夏鼎三十兩外,大有~之狀。(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四回) 
  杯水車薪:形容力小,解決不了問題。
  車薪:一車柴草。《孟子·告子上》:“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火的柴草。比喻效力小,對于解決困難起不了多大作用。(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1.出處

 

《孟子.告子上》(1)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2)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文子.上德》。  
(2) 與:支助、贊助。  

 

 

 

2.說明

 

 「杯水車薪」就是只拿著一杯水,卻想要去消滅一車子薪柴所燃燒的火。這句成語的典源從孟子的一段話而來。在《孟子.告子上》裡面,記載了孟子說過這麼一段話:仁的力量很大,它可以像水消滅火一樣去消滅不仁的事。但是當今行仁的人並沒有真正全心全意去做,力量當然就小了。就好像只拿一杯水卻想要滅掉一車子薪柴所燒起來的火,怎麼可能辦得到?於是不但消滅不了不仁的事物,反而助長它們的氣燄,最後還會弄到自己被滅亡。孟子這段話的意思,就好像我們今天有一些為善的人,只注意到善名,並沒有真心誠意要去行善,於是對於不善的事情,就會說:「我也盡到行善的一份心了,但是因為社會上壞人實在太多了,所以我也沒有辦法。」本來善絕對可以勝惡,邪絕難勝正,但是假如社會上充斥了太多虛浮的善,善就會微弱到只剩一杯水的力量,邪惡的勢力當然會越來越大,最後是不是就會反過來,把善的勢力給取代了呢?由此看來,孟子「杯水車薪」的比喻是很具警惕意義的。後來這句成語多用來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

 

3.故事內容

 

 見《文子.上德》

 

 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土之勢勝水,一掬不能塞江河;水之勢勝火,一酌不能救一車之薪。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關聯解釋      
  你查詢的成語是:走馬上任 (拼音: zǒu mǎ shàng rèn)
 
  出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先以陳公走馬赴任,乃樹一魁妖,共翼佐之。」
 
  典故: 走馬:騎著馬跑;任:職務。舊指官吏到任。現比喻接任某項工作。
 
  例子: 你看他那種~的神氣,你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全然不懂教育的外行乃至老腐敗。(郭沫若《

走馬上任的意思_成語“走馬上任”是什麼意思

 

成 語

走馬上任

成語讀音 zǒu mǎ shàng rèn
成語解釋 走馬:騎馬奔馳。指官吏到任。現比喻接任某項工作。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詞
成語結構 連動式
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諷刺。
產生年代 古代
典故出處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車駕必謀幸蜀,先以稱公走馬赴任。”
成語例句 老舍《四世同堂》:“對於一個明天也許就~的特務主任是理當納貢稱臣的。”
近 義 詞 下車伊始 加官晉爵 走馬之任
反 義 詞 削職為民
英文翻譯 go to take office
成語謎面 千裡來宮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馬看花zǒu mǎ kàn huā 
    【解釋】:走馬:騎著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近義詞】: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蜻蜓點水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狀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傳說一個叫貴良是跛子,想娶一個漂亮的妻子。一個鼻子有缺陷的姑娘葉青,想找一個英俊的丈夫。兩人都找到華漢做媒。華漢準備把他們促成一對,在相親的那天,讓貴良騎馬,讓葉青拿著花到鼻子邊上聞,雙方都很滿意對方.

 

成語故事:走馬看花

作者﹕華一書局

 


【大紀元12月18日訊】
◎ 形容只看事情的外表而沒有深入觀察
◎ 相關成語:霧裡看花
傳說有個叫貴良的跛子,想找一位漂亮的妻子,便托朋友華漢做媒。這時,
正巧也有個叫葉青的姑娘,鼻子有些缺陷,一直找不到如意郎君。
華漢心裏暗自叫好說:「這兩人豈不是天上一隻、地下一對嗎?」不久,他卻遲疑起來,心想:「一個跛子,一個歪鼻,這件事可不好辦!」
這華漢平常最有主意,這點小問題自然難不倒。第二天,他便叫貴良穿戴整齊騎著駿馬,從葉青家門前走過;再請葉青打扮一番,手拿鮮花遮住鼻子,裝做低頭聞香的樣子。葉青慢慢的抬起頭,瞄見騎在馬上的貴良瀟灑儒雅、風度翩翩,不禁心神蕩漾、兩腮羞紅。貴良看到拿花遮羞的葉青,腰細如柳、嬌媚動人,心裏歡喜到了極點,馬上下聘迎娶。
洞房花燭夜,新郎興奮的掀起新娘紅巾,一看新娘鼻子奇醜無比,踉哴蹌蹌的倒退三步。新娘發現良是個跛子也大吃一驚,兩人想起當初「走馬看花的」情景,相對大笑起來說道:「這叫天作之合」。
以後,「走馬看花」便被拿來形容馬馬虎虎的望幾眼,而沒有仔細的去觀察。這個故事雖以喜劇收場,不過「走馬看花」卻不是做事、觀物應有的態度。
上面的故事只是傳說,「走馬看花」這句成語事實上出自唐朝詩人孟郊寫的一首「登科後」詩,詩中有一包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徧長安花」,寫登科後春風得意、心情歡愉,騎馬也不禁輕快起來,一天就將長安城裏的花都欣賞過了。長安何其大,短短時間就走徧,自然是「走馬看花」了。走馬就是騎馬奔走的意思。

※聯想與欣賞─老佛爺吃飯
北平不但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所在,「吃」也是鼎鼎有名。北平吃的藝術所以能傲視全國,和住在這裏的皇帝老爺大有關係,就說慈禧太后吧!
慈禧太后喜歡氣派,傳說她每餐吃飯,面前就供奉了一百二十八道菜,而她只愛吃點醬蘿蔔,其它的菜她不過「走馬看花」,聞聞香氣,看看開胃而已。
有一回她到頤園觀賞雨景,正巧碰上開飯時間,於是二百多名太監一字兒排到宮裏的廚房,把一百二十八道菜用手傳遞到頤和園。等太后用完飯,每個太監的手都酸得擡不起來。
還有一次她搭火車到奉天祭祖,底下的人為了伺候老佛爺吃飯,在火車上整整掛了四節車廂作臨時的廚房,光是爐灶就有有五十座,廚子也有五十人。好不容易準備了一百多道豐盛的菜,慈禧太后卻只瞧了幾眼,吃了吃靠近她身邊的幾道菜,就叫人收拾起來了。@

摘錄自華一書局《兒童啟蒙文學》

(http://www.dajiyuan.com)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国古代十大贪官

 

贪官堪比“大老虎”!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贪官,但是,水平不一,各有千秋。一起来见识一下古代打掉的“大老虎”,排名不分先后。

 

 

 

 

秦朝赵高:侵夺民田操控国库

赵高,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秦始皇听说赵高能力强,便提拔他担任了中东府令,兼行符玺令,成了掌管皇车马和能自由出宫的官吏。

 

赵高利用手中的职权,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经济事务横加干涉,侵夺民田,操纵赋税,控制国库。几年的时间,赵高就成了财富难以计数的富翁,其爪牙也大发横财,国家的财力却日趋薄弱。赵高入秦宫20多年,依靠弄虚作假,弄权不止,贪欲不足,终得报应。

 

 

 

 

“跋扈将军”:家财三十亿

梁冀是东汉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做过大将军。在朝廷里横行二十几年,人称“跋扈将军”。

 

公元158年,恒帝为了夺回大权而先发制人,包围了梁冀的住宅,逼迫梁冀夫妇自杀。遭处置的梁冀党羽达300多人。梁冀被抄家后,恒帝把他的财产进行拍卖,得到30多亿银钱,相当于当时国家税收的一半。

 

 

 

 

东汉王温舒:大肆杀人以权换钱

王温舒,阳陵人。年轻时的王温舒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且性格暴虐,常常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王温舒不仅仅是一个以杀立威的酷吏,他还是个贪官。

 

王温舒有两副面孔,一副是“酷”,在无权无势者面前,他以酷行贪;另一副就是“谄”,在权贵面前,他以谄行贪。王温舒手段不外是贪污和纳贿两种。就其贪污而言,主要是贪污被籍没财产。在广平,在河内,在京师,他杀几万人,被没收财产的人有上千家。

 

 

 

 

西晋石崇:拦劫沿途客商敛财

石崇,西晋著名富翁。其财富来源是任荆州刺史时拦劫沿途客商而得。最经典的故事是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大获全胜,可谓“富可敌国”。石崇的财产山海之大不可比拟,宏丽室宇彼此相连,后房的几百个姬妾,都穿着刺绣精美无双的锦缎,身上装饰着璀璨夺目的珍珠美玉宝石。

 

 

 

 

南宋右丞相:“光明正大”地卖官

陈自强在南宋宁宗时做到了右丞相,他依仗着曾经做过实权人物韩胄启蒙老师的资历,贪赃枉法,什么事都干。凡是求官的人,他都派人谈好价钱,一切办妥后再“光明正大”地授官。地方官送公文到京城,封函上一定要注明“某物多少一起献上”。凡是没写的,就根本不打开。

 

韩胄北伐失败失去了权势,陈自强失去了靠山,又因谎报军情被朝廷罢免,最终死于流放地。

 

 

 

 

北宋蔡京:造假账,领双份的宰相俸禄

蔡京是福建仙游人,北宋著名的奸相,在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之际,他投机新党,与宦官童贯狼狈为奸,终于爬上相位。

 

在一系列祸国殃民的搜刮中,蔡京自己也乘机假公济私,广为聚敛,还拥有土地50万亩。这还不够,蔡京晚年“既贵而贪益甚”,甚至不惜造假账,领双份的宰相俸禄,可谓贪婪无耻之极。一次,皇帝赐他一座西花园,他为了扩建竟拆毁附近民屋数百间,建成后的西花园奢华甚至超过皇帝的东园。当时太学生联名上书,把蔡京、王蒲、童贯、梁师成等个劣迹昭著的人称为“六贼”,蔡为六贼之首。靖康之变后,他被继位的钦宗下令流放,死于海南。

 

 

 

 

唐朝元载:就连胡椒也贪64

元载有种癖好,热衷于大兴土木,建房盖屋,这也是所有贪官的三部曲(票子、房子、女子)少不了的一环。他所建的屋宅,竟占了大宁、安仁、长寿三坊,唐代长安都城有109个坊,元载就占其三,可见规模之大,建筑之多。他倒台后,被没收的宅舍足够分配给数百户有品级的官员居住使用,而且,抄家的物品中居然还有八百石胡椒。据有人计算过,唐时一石重为现在的79320克,那么八百石就是现在的64吨。

 

 

 

 

明代刘瑾:对不贿者贬官或下狱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入宫后,他先是侍奉太子朱厚照,后来朱即位为武宗,刘瑾和马永成等宦官皆因东宫的旧恩得宠,号称“八虎”,刘瑾还当上了最重要的内宫衙门司礼监的掌印太监。

 

刘瑾为聚敛财产,不惜公然索贿。重贿者升官;不贿者,或贬官,或下狱,或勒令致仕。刘瑾还大肆贪污国库金银,中饱私囊。刘瑾当政5年,最后谋反事败,被捕处死。当时武宗亲自抄没其家,除了抄出伪玺、玉带、兵器外,还有金银数百万两和不计其数的宝货。

 

 

 

 

明代严嵩:两父子控制吏部兵部受贿

严嵩,江西分宜人。乡试中举后授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爬上了不得内阁宝座。按照高官荫子的规定,其子严世蕃也进入官场,渐官至工部侍郎。从此父子把持朝政,大肆贪污腐败,号称“大丞相、小丞相”。

 

嘉靖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将他们二人重新逮捕入狱,经审判,判他们大逆不道与谋反之罪,判处斩刑,不久伏诛于市。抄其家,得黄金三万两千余两、白银二百零二万余两,珍宝无数,几乎超过了皇室的珍藏。

 

 

 

 

10 清朝和珅:家产超过朝廷十年收入

和珅,满洲正红旗人。乾隆去世后,嘉庆下诏令和珅自尽,并抄了和珅的家,其家财超过朝廷十年收入。

 

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家产约有8亿两白银。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代贪官离任故事趣谈

 

立方照片分享

中国古代官员离任,可谓五花八门。清官、好官离任令百姓恋恋不舍,恨不能长期留住;人虽走,却留下了好名声。贪官、坏官离任则令百姓欢呼雀跃;人走了,骂名却难以消除。本篇专门说说贪官离任的趣事。

相传唐朝大历年间,有一县太爷离任,当地绅民送匾一块,上书“天高三尺”。县官不解其意,还以为是乡绅对自己的颂扬,便满心欢喜地接受下来。后来,还是比他有文化的老爹悟出其意:匾文乃诅咒之语,“天高三尺”者,并非“天高”,而是“地低”之故也──地皮被那贪官刮去了“三尺”,岂不等于“天”高了“三尺”?此等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另有一个送匾的故事,说的是某县官即将离任,当地百姓凑钱给他送了一块镜匾,匾上赫赫然四个大字“五大天地”。得百姓送匾,县官深以为得意,特意将此匾挂于大堂。县官得意洋洋地欣赏镜匾,而堂下百姓却窃笑不已。原来,“五大天地”者,乃“到任金天银地,在家花天酒地,坐堂办案昏天暗地,百姓含冤怨天怨地,如今离任谢天谢地!”百姓对贪官之恨,对贪官终于离任之乐,尽在“五大天地”之中。

还有一个故事,是以诗的形式出现的。一个贪官,在任期间对老百姓敲骨吸髓,把当地的财物搜刮得一干二净。到离任之时,再没什么可搜刮的了。可他仍不甘心,便找来一把折扇,把当地优美的山水画到了扇子上,以便离开后可以随时欣赏。就在贪官离任之时,百姓编了四句诗送给他。诗曰:“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币民财一扫空;好山好水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贪官的形象跃然诗中,真是惟妙惟肖。

五代后晋的宋州节度使赵在礼,在任上弄权牟利、强征苛敛,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当他离任时,乡民在衙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以示“欢送”。对联云:“早去一天天有眼,迟去此地地无皮。”可见,百姓对此贪官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更为有趣的当属“贪官遗臭碑”。1943年3月,国民党军统特务许良安被任命为云南省路南县县长。一上任,许良安便鲸吞抗战田赋,巧立名目征收酒税、巡查费,短短几个月里就搜刮民财数百万元之多。他还动用武装警察镇压反抗他横征暴敛的民众、妄捕中学教师,从而激起民愤。在民众的情绪和舆论的压力下,云南省政府撤销了许良安的县长职务。

贪官离任,民众并不满足,纷纷要求为他立碑。此碑定名为《路南县贪官许良安遗臭碑》。碑文写道:“古无有为贪官立碑者,有之,自路南始。夫流芳遗臭,皆有人为,分道扬镳,亦各有别。其人而为流芳也,则碑从而芳之;其人而为遗臭也,则碑从而臭之。其碑同其所以利民害民者则各异。路南县长许良安者,实我邑空前绝后之贪官。去不有迹,何以惩前,臭既永遗,允堪毖后……然其在县一切卑污阴险劣迹,实有足以遗臭万年者,若不为之刊碑勒石使垂永久,何以抒众愤而戒后人也。爰为之记。”此外,碑文还记下了许良安的贪污事实纪要。
本文来源:中国历史故事网,原文地址:http://www.gs5000.com/gs/wcwj/10058.html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治腐敗

 
 

政治腐敗,通常簡稱腐敗貪腐貪污等,指貪官利用公權力或職務之便,牟取特定族群團體、或個人經濟政治、或宗教利益。所有形式的政府都可能在實踐中出現政治腐敗。腐敗的程度可以有天壤之別,從利用影響力作某事而牟利、到機構性行賄、到作假。腐敗有時候跟犯罪集團連繫在一起,協助他們販毒洗錢販賣人口、強迫賣淫誣告構陷異己等。腐敗的定義因不同國家或法律體系而有不同。有些政治募款的行為在一個地方可能合法,卻可能在另一個地方屬非法。

「腐敗」在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另一個用法,是會面聚餐或進行其他消費性消遣活動(比如在卡拉OK包廂唱歌、出遊等)的意思。該用法可能是來源於政府官員政治腐敗的一些形式,例如:公款吃喝或消費。但如果此詞用在此處,通常屬於調侃性質,並無諷刺意義。

 


歷史
[編輯] 

中國古代社會常被稱十官九貪。劉澤華與王蘭仲的《論古代中國社會中的貪污》稱「西周時已有貪污受賄的記載」。李新說:「廉吏十一,貪吏十九。」[1]南宋中期,黃榦知漢陽軍,感嘆說:「到此,百怪皆有,真不成世界。以虎狼之暴、盜賊之狡,而當方面之寄,視百姓如草菅,視僚屬如奴隸,此豈可入其境哉。」[2]汪藻說:「自崇寧以來,功利之說興,士大夫不復知有廉恥。贓污之人橫行州縣,非特不憂繩治,而挾貲諧結者輒得美官。故小人相效,於入仕之初即汲汲乾沒,以不能俸外經營為恥。此風相承,至今未殄。」[3]

明太祖朱元璋嚴厲對付貪污明朝建立初期,大小官吏貪污滿六十即判死刑,朱元璋還喜歡利用剝皮刑罰伺候這些貪官。

清聖祖康熙對貪污恨之入骨,說,「朕恨貪污之吏,更過於噶爾丹」。但他也曾說:「要杜絕貪污根本不可能」,晚年甚至允許官員貪污,以致政風敗壞,如大臣索額圖明珠徐乾學高士奇等,皆肆無忌憚地貪污公款,當時的民謠說:「九天供賦歸東海(徐乾學),萬國金珠獻澹人(高士奇)」。歷史學家何炳棣研究明清兩朝地方官員的俸祿,直指官員薪俸低微,僅可糊口,縣太爺還要聘請「案牘師爺」、「刑名司爺」,其薪俸全由縣太爺個人支付。故明清兩朝的地方官,能做到畢生清廉的實在不多見,可以說「下官賄以塞上司之口,上司受賄以庇下官之貪,上下相蒙,打成一片」[4]

縱觀任意國家和歷史上的起義和革命,其起因都是官吏的政治腐敗打倒了執政。所以說世界革命史就是一部打倒貪腐官吏的歷史。

形式[編輯]

  • 貪污:指政治人物以不正當的手法將公共資金公共財產以法律未有規定的形式據為己有、利用、或牟利,從而引至其他人的利益受損。其手段包括竊取或侵佔公用或公有器材、財物,以及利用職務上之機會,詐取財物。
  • 賄賂:賄賂是基於職務上之行為,或基於主管或監督之事務,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以及藉勢或藉端勒索、勒徵、強占或強募財物。賄賂必須有兩方才能完成:行賄者與受賄者。
  • 利益輸送:指政治人物利用其職權的影響力,以綁標或其他非法手段,將公共財產搬予私人。
  • 賣官:指政治人物利用其職權的影響力,將其轄下的職位私自販賣,藉以牟利。
  • 圍事:指政治人物利用其職權的影響力,私自介入民間企業的經營權爭奪、商業糾紛……等,防礙自由經濟市場的正常運作。

政治募款或政治獻金[編輯]

這些跟賄賂一樣,都是拿錢給政治人物的行為,但政治獻金及政治募款是維持民主政治的必要作為。法律必須制訂標準判斷哪些是政治獻金、哪些是賄賂如果標準或執法有問題,會有以下後果:縱犯貪污政治人物、讓政治人物蒙受不白之冤、商人不敢(公開)捐錢給特定政黨或財團對政治的控制力過強。

政治獻金理論上只有在選舉期間可收,而且收取金額有所限制;但由於法律限制過嚴(政治獻金若要合法,根本無法支付競選所需),因此常見超收或在規定期間以外收受政治獻金,用私人帳戶處理政治獻金也很常見,這些都會引發是否為貪污或收賄的爭議。

滋生條件[編輯]

  • 不良的行政體制
    • 決策權力集中於不須對人民負責的人手中
    • 缺少民主機制,或民主機制不運作。
  • 資訊匱乏
  • 利誘機會或機制
    • 公有資本的大型投資
    • 低收入的公務員
  • 社會條件
    • 自私自利、封閉的菁英階層或太子黨
    • 無文化、冷漠、或愚昧,尤其是對政治選擇權沒有足夠公共意識的民眾
  • 法律漏洞
    • 法治不健全
    • 分別政治獻金與賄賂的標準不夠完善、公正
    • 司法單位有意或無意對涉及的政治人物予以縱容,甚至依照政治立場、黨派判決
  • 選舉活動不完善
    • 競選活動過於昂貴,但合法政治獻金因為法令過嚴,不能支付所有花費
    • 政府對候選人的補貼過低,競選經費財團金援比例過高
    • 沒有足夠預防賄賂或非法獻金的措施

程度測定[編輯]

沒有直捷了當的統計學方法來測定腐敗的程度。透明國際是一個主要的反腐敗的非政府組織,每年公佈三項指數:清廉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CPI,基於專家對不同國家腐敗程度的印象);行賄指數(Bribe Payers Index,BPI,工業化國家的公司在外國行賄的意願度);全球腐敗壓力表(Global Corruption Barometer,通過公眾調查訪問獲得其對各國腐敗情況的態度與經歷)。世界銀行也收集一系列的腐敗數據,包括一組行政指數

2005年透明國際公布對159個國家或地區的清廉指數[5]。其中,20個腐敗程度最輕的國家或地區分別是(按清廉順序):冰島芬蘭(並列第1)、紐西蘭(位列第3)、丹麥新加坡瑞典瑞士挪威澳大利亞奧地利荷蘭(並列第11)、英國(位列第11)、盧森堡加拿大香港德國美國法國比利時愛爾蘭,他們的清廉指數界於9.7至7.4。

16個腐敗程度最重的國家是(按腐敗順序):查德(位列第158)、孟加拉(位列第158)、土庫曼斯坦(位列第155)、緬甸(位列第155)、海地(位列第155)、奈及利亞(位列第152)、赤道幾內亞(位列第152)、象牙海岸(位列第152)、安哥拉塔吉克(並列第144)、蘇丹(位列第144)、索馬利亞(位列第144)、巴拉圭(位列第144)、巴基斯坦(位列第144)、肯亞(位列第144)、剛果民主共和國(位列第144),他們的清廉指數界於1.7至2.1。

在東亞,香港的清廉指數為8.3,列第15位;台灣的清廉指數為5.9,列第32位;中國大陸的清廉指數為3.2,列第78位。

2011年貪腐印象指數[6]

落馬官員最多的國家[編輯]

根據大赦國際2013年公布的相關統計資料,1990-2012年在幾個對貪腐量刑最嚴厲的國家,行政官員年均被追究刑事責任數量如下(單位為「人」):

極多:

  • 中國(32727)(總人口13億)

多:

  • 衣索比亞(9727)(總人口9100萬)
  • 埃及(9150)(總人口8500萬)
  • 越南(8277)(總人口8800萬)

較多:

  • 伊朗(7339)(總人口7500萬)
  • 巴基斯坦(7125)(總人口1.8億)
  • 俄羅斯(6994)(總人口1.4億)
  • 孟加拉國(6442)(總人口1.7億)
  • 印度(6024)(總人口12億)
  • 朝鮮(6006)(總人口2400萬)

註:

  1. 一些數據為孤證,無法證實
  2. 中國、伊朗——自1990年代以來,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行政官員被追究刑事責任人數持續遞增的國家。
  3. 印度——自1990年以來,在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中,是行政官員被追究刑事責任人數降幅最大的國家。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問胸罩的起源?

解 答:
有關胸罩之起源資料,說明如下:

根據《Famous first facts : a record of f蹟irst happenings,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in American history》(by Joseph Nathan Kane, Steven Anzovin & Janet Podell.--New York : H.W. Wilson, 1997.--5th ed 典藏地、索書號:參考室 R AG5 K131 1997)一書,其第113頁記載,胸罩專利(brassiere patent):「was granted in November 1914 to Mary Phelps Jacobs (later known as Caresse Crosby), a New York socialite, for the Backless Brassiere……」。而胸罩之發明人為:「Standardized sizes for bra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1920s by dressmaker Ida Kaganovich Rosenthal, a Russian-Jewish immigrant who founded the Maidenform company」

胸罩是 1920 年代由法國人發明的,它的前名是緊身衣 (corset)在十八世紀時就已出現,當時婦女穿它以保持體態. 但因 corset 非常不舒服,逐漸演變成分上下兩件 (束胸及束腹),再經過巴黎設計師們的巧藝,式樣愈來愈簡單,終演變成今日的胸罩和束褲.不過胸罩驚人的款式變化是近一,二十年才有的. 胸罩的英文是 brassiere,口頭多簡稱為 bra ,此自毫無疑問來自法文。
來源: http://www.underwears.com/d/d.htm

女性內衣的革新者嘉杜娜女士,早在1889年,即將當時流行的一种緊箍著大半個身体的女人褡衣,做了大幅的修改,除去束腰部分,放松了腹部,讓女人可以大口吸气吐气,這是胸罩的前身,果然3年后,世上第一件胸罩便經由她那雙巧手問世了.
來源:
http://colder.myrice.com/neiyi/zhishi/lishi/03b.htm
胸衣百年記趣(附圖)

胸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500年希臘半島東南的克里特島(Crete),島上的女子為了凸顯玲瓏有緻的身材,用布料將胸部下緣的身軀緊緊纏繞、束緊腰部,如此一來被支撐住的胸部便會高高挺起。
現代的胸罩則是從十八世紀開始它的歷史,它是以緊身塔(Corset)的樣式讓女人保持一定的體態,但因舒適度不足而引起之後接二連三的改革,首先它先被分成上下兩件(變成束衣和束褲),然後朝不讓乳房受到擠壓、下垂的方面發展,到了1930年代,第一件有罩杯規格的胸罩問世,這樣的產品可以更合適地支撐和保護女性的胸部。
來源:
http://ceiba.cc.ntu.edu.tw/10243700/14.html
流行時尚與消費文化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巧簡易健康法」既易學,又不限場地,也不需輔助器具,隨時可以做,所花時間又不多。

技 巧 說 明
第一巧
雙手前伸,手肘微屈,掌心向下,大拇指內縮,平行敲擊側面 36 次。

敲擊主要的經絡為大腸經,主要穴位適合谷穴,可預防及治療顏面部位疾病,如:鼻炎、
視力模糊、口齒疼痛、頭痛及預防感冒。
第二巧
雙手前伸,手肘微屈,掌心向上,平行互相打擊側面 36 次。
打擊到的主要經絡是手太陽小腸經,主要穴位為後溪。主治頭項強痛,放鬆頸項肌肉及預防骨刺、骨頭退化。
第三巧
掌心向上,手掌相對,以手腕互相打擊 36 次。
打擊到的穴位為心經及心包絡經,主要穴位是大陵穴。主治心臟疾病、胸悶、紓解緊張情緒。
第四巧
手心向下,食指與大拇指展開成九十度,左右手虎口互相交叉敲擊 36 次。
第四及第五主要穴位是八邪穴。主治末梢循環疾病,如手麻、腳麻等。
第五巧
掌心張開,手指撐開,交叉敲擊 36 次。
第六巧
左手握拳,右手掌面對左拳,相互敲擊 36 次。
第七與第六巧主要經絡也是心經及心包絡經,主穴位為勞合。有消除疲勞與提神之效。
第七巧
右手握拳,左手掌面對右拳,相互敲擊 36 次。
第八巧
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以手背互相拍擊 36 次。
拍擊到的是三焦經,主穴位為陽池。可調整內臟機能、預防及治療糖尿病。
第九巧
雙手大拇指,食指下拉耳垂 36 次。
耳垂穴位多,主治眼點、顏面部及腦部的循環。
第十巧
左右掌心互相摩擦六圈至微熱,掌心輕蓋雙眼,眼球左右轉六次,雙手再搓熱,輕蓋雙眼,眼球左右轉六次,週而復始做六次。
運用氣功原理,調整眼睛的經氣,可預防近視、老花及視力模糊。
十巧完成後,因敲擊的部位皆為重要穴道,此刻手掌心發熱,全身血液循環暢通,渾身極為舒服,可將掌心從頭部沿著臉部四周按摩幾次,即感舒暢無比。運用氣功的收功原理,再輕撫有疾病的部位,可達到良好的療效。
根據經驗,此健康法可用在會議前、上課前或看電視廣告時,僅需兩分半鐘,既可振作精神,也可利用時間,可謂一舉數得。總之,任何健康運動都要持之以恆,才有功效。

12345

678910

十巧簡易健康法(圖) 

十巧完成後,因撞擊觸摸拉扯的部位皆為重要穴道,此刻手掌心發熱,全身血液循環暢通,利用發熱的手掌心,從頭上沿著臉部四周輕撫幾次,益覺舒暢。運用氣功收功原理,再輕撫幾次有疾病的部位。如常腰痛,就撫摸腰部,膝痛就撫摸膝部,均可達到良好的療效。

根據過來人的經驗,此一健康法更適用於會議前、上課前,或看電視廣告實施,因僅需時兩分半鐘,既可振作精神,也可妥善利用時間,可謂是一舉數得。
總之 ; 任同健康運動,都必須持之有恆才有效 ,但願此一簡單健康法,能廣受歡迎,對身體有所助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333法則

 

國人運動量建議,以運動333為基準 

運動處方上的內容,最重要的是什麼?一定有很多人說是運動的項目,比方說:仰臥起坐、跑步、伏地挺身等等,也有人會說是組數、次數和重量,這些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你每一項要素都要兼顧到,有哪些要素呢?就是運動處方必須有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這些要素,缺一不可,我們常說「運動333」,就是指這三個要素,每週運動至少三次 (運動頻率) ,每次30分鐘 (運動時間) ,運動時讓每分鐘心拍數跳到130下 (運動強度) 。 

健走跑步是很好的有氧運動 
健身房做重量訓練也很好
很多人以為健身運動會讓我們的體適能水準不斷進步,所以要越做越多,才能維持效果,以此推斷,所有參與的人到最後可能都要每天花很多時間在運動上,因為體力要靠累積的方式,才能保持,這樣好像不合邏輯,所以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做的越多不見得越有效果,這就是說,只要用對方法,不用做很多,就會有效果,也可以說,想要提昇體適能水準,不只是依賴訓練的份量,訓練的方式也很重要。 

為什麼不能連續運動三天,然後休息四天嗎?這樣也是運動333啊,其實主要原因有三點: 

 

聽過週末運動狂嗎?有人把一週的運動量集中到週末,造成運動過量,不但讓身體過於疲倦,無法達到效果,更容易因為過於勉強而導致運動傷害, 
重量訓練不同於有氧運動,需要讓肌肉有復原及修補的時間,大約是48小時,所以兩天一次最有效果,每天做反而難以進步, 
要養成一個好習慣並不簡單,包括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都要加以調適,可能要花一段時間,如果隨隨便便就被破壞,那麼是絕對無法養成的,
  所以要盡可能的保持,只要了解後就不難達到。 

基本運動處方 

星期一 : 有氧運動20分,重量訓練40分
星期二 : 休息或有氧運動 20 ~ 30分
星期三 : 有氧運動15 ~ 30,重量訓練15 ~ 45分
星期四 : 休息或有氧運動 20 ~ 30分
星期五 : 有氧運動15 ~ 30分,重量訓練15 ~ 45分
星期六 : 休息或有氧運動 20 ~ 30分
星期日 : 休息

重量訓練項目 

動作 訓練部位 組數 次數 
臥姿腿部推舉 腿 3 8~12
平板仰臥推舉 胸 3 8 ~ 12 
高滑輪下拉 背 2 8 ~ 12 
立姿啞鈴側舉 肩 2 8 ~ 12 
仰臥起坐 腹 2 8 ~ 12

 

333法則持之以恆的運動

 

 

 

運動其實不難 
想要運動隨時都可以,難在於持之以恆的運動。

 

正常的運動方法: (333法則) 
一周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讓心跳保持在130上下, 這就是333法則。 但真正能做到的實在是少之又少。上班族下班後都累到不行,躺在床可能就瞬間入睡了,一周有一天運動其實就要偷笑了。

 

持之以恆: 
要維持333法則持續的運動是需要相當大的毅力,一開始是最痛苦的,因為你的身體還處於懶惰的狀態,可能第一次運動完隔天全身痠痛就已經打算要放棄了。耐心、恒心、毅力這是必備三元素,只要撐過2-3個月讓身體的惰性消除,肌肉適應了運動狀態,持之以恆將不再是幻想。

 

可以找一些目標來激勵自己,如:小腹凸出來了、大腿鬆垮垮了...等等,讓自己運動有了目標,達到持久加瘦身的效果。

 

更可以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運動,讓運動時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提高運動意願。

333最適運動法介紹


每周3次: 
運動333: 
運動不是時間長、夠激烈、天天動,就能達到效果的。太過的激烈、長時間反而會造成負面效果。最好是 每周運動3次, 每次最少30分鐘 , 運動時讓心跳達到130下/每秒 。

一周有7天,如果都去運動,只會造成肌肉痠痛的累積。運動要適量,也要有休息時間,所以可以的話就是『動一天,休一天』,讓身體恢復後在行下個運動。

每次30分鐘: 
30分鐘說長不長,但也不算短。大部分的人工作都是忙碌的,運動時間相對的少,所以30分鐘為一個基準,讓自身運動到流汗,時間不長但效果是很棒的。

心跳130: 
130下/分是個概數,因人而異,不必過於要求一定要達到130/分,適合自己才是最正確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 Japan  の  飲食文化...      

 

 

 

 

 

 

    正統的日本料理,大致可分為「本膳料理」、「懷石料理」與「會席料理」三大類別。本膳料理起源於十五世紀的室町時代,是日本禮法、禮儀制度形成過程中的產物。這種料理的進食方法,是將置放料理的四方形小桌「角膳」,按照規定的禮法置於客人面前;然後再依招待的輕重及場合,開始增加「膳」的數量及料理品數。本膳料理因源自於室町時代的上流社會,故用膳時極講究規矩禮法,不論舉筷、端碗、吃飯、喝湯均有其固定儀式,因此在歐風飲食文化興起後即逐漸式微,真正的本膳料理在現今已並不多見,僅偶爾出現於婚喪喜慶、成年儀式或祭典宴會等正式場合。但由本膳料理發展而成的會席料理,則為當今日本最普遍的宴會料理。


 

  會席料理發源於十七世紀的江戶時代,是當時武士在宴客時所用的料理。江戶初期以後,由於承平近三百年之久,身為政權核心的武士偃武習文下,因此在與他人聚會時,暢談的內容也多為賦古吟詩,這種風雅的主題聚會,自然不能沒有美酒、美食,這種宴樂形式,進而演變成稱之為「會席」的獨特宴客料理。會席料理不像本膳料理般的注重禮儀形式,吃法也較自由,以輕鬆的方式來享受食物的美味,可謂是會席料理最大特點。因此凡是不受形式規定約束的宴席料理,現今在日本都稱為會席料理。由於會席料理不拘於形式,所以隨著時代的變遷,會席料理也開始將世界各國的美味導入,例如日本料理中的「前菜」,即有來自中國料理中的冷盤者。

 

  懷石料理與會席料理的起源雖然不同,但在日文中懷石與會席的發音相同,二者均有宴客的性質。「懷石」的由來原本是與禪宗的修行有關,是指禪宗在修行打坐之時,為了強忍腹中飢餓,故於懷中放置烤過的溫暖石頭,以收止飢禦寒之效。而進行茶道前所進食的懷石料理,乃是在於寓意點飢,避免空腹飲茶以達保護腸胃之效。然而隨著時代進步,懷石料理已自以往簡單的三菜一湯,轉變成為精緻、講究的日本料理,並已成為現代日本料理中最高級的經典料理。懷石料理的最大特色,就是配合季節,選擇新鮮的海產蔬果調製;但因記取懷石之原意,量少、精緻、考究可謂是其獨特風格。由於懷石料理緣起於京都,所以亦稱「京懷石料理」、「京都的宴客料理」,以與會席料理有所區別。

 

 

  本膳料理、會席料理與懷石料理的起源與意義雖然不同,但料理的內容與方法,卻並無太大差異。一般而言,日本料理的原則,就是「五色、五味、五法、五感」。將黑、白、黃、紅、綠等各種顏色的食材,運用生、煮、烤、炸、蒸的五種方法調理,做出酸、甜、苦、鹹、辣五種口味的料理,讓品嚐的人能感受到視覺上的賞心悅目、嗅覺上的香味、味覺上的美味、料理冷熱的觸覺、以及聽到料理聲音的五種感覺。而料理的內容,大致固定為前菜、湯類(吸物)、生魚片、煮物、燒烤、天婦羅、果凍(中吸)、涼拌青菜(酢物)、白飯、味噌湯及醃製的菜。前菜多為涼拌海鮮,吸物則是雞肉、蔬菜清湯,生魚片是日本料理的精髓,煮物是不能生食的蔬菜或乾貨之燴煮,燒烤魚類與油炸的天婦羅搭配蘿蔔泥的沾料進食,果凍是用來潤口,涼拌青菜則是用來提昇食慾。上述料理依序進食後再吃白飯,飯後再進食季節性的水果與日式甜點,在喝完綠色的抹茶之後,才正式的結束了餐飲。
 

資料來源:政治大學副教授 徐翔生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石料理
拼音:Huáishí Liàolǐ(Huaishi Liaoli)
懷石料理
 
 懷石料理原爲在日本茶道中,主人請客人品嚐的飯菜。現已不限於茶道,成爲日本常見的高檔菜色。“懷石”指的是佛教僧人在坐禪時在腹上放上暖石以對抗饑餓的感覺。

  其形式爲“一汁三菜”(也有一汁二菜)。懷石料理極端講求精致,無論餐具還是食物的擺放都要求很高(但食物的份量卻很少)而被一些人視爲藝術品,高檔懷石料理也耗費不菲。主要盛裝食物的器具有陶器、瓷器、漆器等。知名的懷石料理店有京都三條的辻留、大阪高麗橋的吉兆、滋賀縣東近江市的招福樓。
 
 
 

簡介

懷石料理
              懷石料理
  日語原文:懐石料理

  假名: かいせきりょうり

  平文式羅馬字 :Kaiseki ryōri

  日本料理真正起源於懷石料理。懷石料理又與茶道密切相關。懷石料理重要特點之一是“有什麼烹飪什麼“,即每個季節時令的食材,絕不刻意裝飾,一定要做到充分利用原味。極端講究烹飪及擺放的精致度、食材的新鮮度、季節感和盛裝食物的器皿,代表了真心待客之心。

  懷石料理隻限於一年四季應季的食材而做出菜單,重視季節感的同時,最大限度利用食材的色澤、香味和味道。哪怕是一條切下來的碎片,絕不浪費。適當地燙或冷卻盛裝的器皿,讓客人熱菜可以趁熱吃,涼菜可以趁涼吃。非常重視這樣的體貼關懷的提供方式,也非常珍惜菜上到客人那里之前的時間。做菜單時,注重盡量安排山珍和海味的排列,面對魚刺較多的魚也會剔得極爲仔細。考慮用餐的方便,同時用的器皿之間的搭配問題,適當地對食材進行改刀。

特點


  懷石料理是基於日本古來的一汁三菜的飲食法做成的,通常在是品茗會上,在品茶之前食用。這是爲了避免空腹品茶時濃茶的強烈刺激,即是爲了讓茶更加美味,而又不至於影響到品茶的和食料理。此外,諸如料亭和料理屋等提供懷石料理的日本料理餐館增多,有的還會特地在品茗會的懷石上標示茶懷石,以示區别。懷石料理有着三大原則,即:“使用應時的材料”、“有效利用食材本身的味道”、“懷有熱情和關切的心情來烹調”。這些原則也強烈反映着千利休那閑靜的思想特色。

  一汁三菜……以米飯、清湯(一汁)、三樣菜、鹹菜爲基本的菜單。汁是指味增湯,三樣菜是指醋拌生魚絲(將生魚切成絲並調上醋的菜)、煮菜和烤的菜三種。
 
  

起源


  正如文字本身的意思,懷石料理起源於“懷中抱石”的故事。原本禪僧在修行的時候,規定上午隻能吃一頓飯。因此,當夜幕降臨的時候當然是腹中空空了,而且相應的體溫也會下降。於是就懷抱加熱過的石頭,以此來抵禦饑寒交迫的困境。懷石在這里表示 “盡管不足掛齒,但是能勉強填飽空腹,溫暖身體的簡單食物”。其後,在安土桃山時代,茶道與禪宗結合,正式確立了茶道的形式。其中,作爲茶道創始人的千利休更加追求禪料理的精神,而將其引入茶道,確立了即使在狹窄的茶室中也能方便享用的懷石料理。

上菜顺序

菜單
                     菜單

  懷石

  先附(Sakizuke,さきずけ)

  開胃用的小菜,調味輕盈和質感清新。

  八寸(Hassun,はっそん)

  以季節性主題的菜色,通常爲一種壽司與幾道較小份的小菜組合。

  向付け(Mukōzuke,むこうずけ)

  季節性的生魚片。

  炊き合わせ(Takiawase,たきあわせ)

  蔬菜、肉、魚、豆腐……等食材切小塊悶煮。

  蓋物(Futamono,ふたもの)

  有蓋食器裝盛的食物,通常爲湯,或茶碗蒸。

  焼物(Yakimono,やきもの)

  季節性的魚類燒烤。

  酢餚(Su-zakana,す ざかな)

  以醋腌漬的小菜。

  冷鉢(Hiyashi-bachi,ひやし ばち)

  用冰鎮過的食器來盛放熟食,可有面條、涼拌時蔬、蝦蟹肉等等。

  中豬口(Naka-choko,なか ちょこ)

  酸味的湯。

  強餚(Shii-zakana,しい ざかな)

  主菜,一般爲烤制或煮制的牛肉、禽肉、魚等等。

  禦飯(Gohan,ごはん)

  以米飯爲主要食材的菜。

  香物(Kō no mono,こう の もの)

  季節性的腌制蔬菜。

  止碗(Tome-wan,とめ わん)

  醬湯,以大醬爲主料的湯,會放入豆腐、蔥花,有時候還有海鮮、菌類等等。

  水物(Mizumono,みずもの)

  餐後甜點,蜜瓜、葡萄、桃等甜美多汁的傳統高級水果。
 

禮儀

                 懷石料理

  懷石料理對於主人(款待的人)和客人(接受款待的人)的禮儀都有着嚴格的要求。
 

主人的禮儀


  隻有應時的食材才能列入菜單,在重視季節感的同時,還要最大限度的展現食材的色、香、味等特點。

  即便是從食材上切下來不要的東西也決不能浪費。

  要重視端上菜餚之前的准備,熱菜就要是熱的,冷盤就連盛菜的盤子也要保持冷的,才能端上給客人,這是必須重視的地方。

  在配菜單時,要注意其中出現的海產、野味和家常菜的組合不要有重複。

  不方便食用的東西要先切上斜十字紋,這樣比較容易入味,也更方便吃,骨頭多的東西要先把骨頭剔除幹淨再端出來給客人。

  關於盛裝食物的餐具的配置組合也要多多費心。
  

客人的禮儀


  烤魚 整條的魚要從後脊部開始吃。在吃完了正面的部分之後,也不要整個翻過來,而要保持原樣將骨頭的部分取下,然後再吃下面的身體部分。

  刺身 芥末不能溶在醬油里,而應放在刺身的單側,而另一側蘸上醬油來吃。

  煮菜 像芋頭這種滑滑的菜,要用一支筷子刺進去,另一支筷子夾着來吃。

  串物 串成串的食物,不能直接拿着一串來吃。首先應該把食物從串上取下,切成適當的大小之後再用筷子夾來吃。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石料理[編輯]

 
 
Breakfast at Tamahan Ryokan, Kyoto.jpg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懐石料理
假名 かいせきりょうり
平文式羅馬字 Kaiseki ryōri
 
日本航空商務艙(Executive Class)的懷石料理

懷石料理原為在日本茶道中,主人請客人品嘗的飯菜。現已不限於茶道,成為日本常見的高檔菜色。「懷石」指的是佛教僧人坐禪時在腹上放上暖石以對抗飢餓的感覺。

其形式為「一汁三菜」(也有一汁二菜)。懷石料理極端講求精緻,無論餐具還是食物的擺放都要求很高(但食物的份量卻很少)而被一些人視為藝術品,高檔懷石料理也耗費不菲。主要盛裝食物的器具有陶器瓷器漆器等。知名的懷石料理店有京都三條的辻留、大阪高麗橋的吉兆、滋賀縣東近江市的招福樓。

 


上菜順序
[編輯] 

懷石[編輯]

  1. 先附(Sakizuke,さきずけ)
    開胃用的小菜,調味輕盈和質感清新。
  2. 八寸(Hassun,はっすん)
    以季節性主題的菜色,通常為一種壽司與幾道較小份的小菜組合。
  3. 向付け(Mukōzuke,むこうずけ)
    季節性的生魚片。
  4. 炊き合わせ(Takiawase,たきあわせ)
    蔬菜、肉、魚、豆腐等食材切小塊悶煮。
  5. 蓋物(Futamono,ふたもの)
    有蓋食器裝盛的食物,通常為湯,或茶碗蒸。
  6. 焼物(Yakimono,やきもの)
    季節性的魚類燒烤。
  7. 酢餚(Su-zakana,す ざかな)
    以醋醃漬的小菜。
  8. 冷鉢(Hiyashi-bachi,ひやし ばち)
    用冰鎮過的食器來盛放熟食,可有麵條、涼拌時蔬、蝦蟹肉等等。
  9. 中豬口(Naka-choko,なか ちょこ)
    酸味的湯。
  10. 強餚(Shii-zakana,しい ざかな)
    主菜,一般為烤制或煮制的牛肉、禽肉、魚等等。
  11. 御飯(Gohan,ごはん)
    以米飯為主要食材的菜。
  12. 香物(Kō no mono,こう の もの)
    季節性的醃製蔬菜。
  13. 止椀(Tome-wan,とめ わん)
    醬湯,以大醬為主料的湯,會放入豆腐、蔥花,有時候還有海鮮、菌類等等。
  14. 水物(Mizumono,みずもの)
    餐後甜點,蜜瓜、葡萄、桃等甜美多汁的傳統高級水果。

茶懷石[編輯]

  1. 向こう付け
  2. 煮物
  3. 焼き物
  4. 吸い物
  5. 八寸
  6. 湯桶
  7. 香の物

 

懷石料理的由來


  「料理」就是菜色。
  「懷石」就是懷中抱著石頭。
懷中抱著石頭的菜色」是什麼意思?
  據說很久以前在日本的一所廟宇
,某日天寒地凍,大和尚饑腸轆轆,但廟裡窮得沒有糧食。由於忍受不了飢餓,他喚來弟子生火煮石,然後將溫暖的石頭抱在懷中取暖,藉以消除「飢寒交迫」之感。
  因而懷石料理在開始的時候,代表的是廟宇為了消除飢餓感所享用的輕食。為了避免奢華過度,多半是簡素的點心。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演變為宮廷貴族的美食,到今天更昇華成日本料理中的最高境界。

 

懷石料理的特色

  大體來講,今日的懷石料理具備以下四個特色
  一、菜的分量少
  最原始的懷石料理是「點心」,點心都是一小碟一小碟上菜。發展到今天,懷石料理仍保持了這個特色||每道菜的分量都很少,盛裝的盤子也不大。
  二、採用當季的新鮮食材
  懷石料理的食材選用,著重在「
當季」、「新鮮」兩項。
由於「當季」,因而能清楚反映季節的變化。
  因為「新鮮」,所以多半選用「
在地」的食材。
  「在地」讓各個地區的懷石料理各有特色。
  看到這你應明白,懷石料理不像滿漢全席擁有一套制式菜單。

 

整套懷石料理(一)    

 

整套懷石料理(二)

三、使用精緻的器皿
  為了顯現不凡的價值,懷石料理都使用精緻的器皿(如相片二、三)
。早期根本是以使用瓷器的瓷窯取名
,如六大古窯「瀨戶燒、常滑燒、越前燒、備前燒、信樂燒、丹波燒」。
例如使用「瀨戶燒」盛裝的懷石料理,就取名「瀨戶燒懷石料理」。
  四、完美藝術的呈現
  精於懷石料理的大師,不僅要學習做菜的功夫,還要懂得美學,什麼繪畫、書道、茶道、插花,都要學。
  唯有懂得美學的廚師,才能將四季特色展現在料理裝飾的雕琢上,讓品嚐者從瓷盤配色、陪襯花藝、裝飾道具,一眼就看出現在是什麼季節。
  簡單地講,懷石料理是一道完美藝術的呈現。

品嚐懷石料理的步驟

  懷石料理的上菜順序是冷食(生魚片、活蝦等食材)、

 

小菜 、再上烤

 

 

 

、炸、蒸等熱食

 

   

 

,接著上才白飯(搭配各式醬菜與味噌湯)、

 

麵食、點心

 

  

,飯後則奉上綠抹茶。
  而用餐的基本原則,順序是由前而後、由左而右,只要是小碟子就要將盤碟端在掌心食用、以筷就口,吃完以後放回原處。喝湯時雙手捧碗,一開始要將碗向右轉一下,喝過後再向右轉一下(和茶道相似),表現出非常珍惜、欣賞這碗湯的樣子,以示禮貌。



懷石料理(kaseki-ryori)之起源:是在日本《安土桃山時代》,日本和尚與中國禪宗僧人有頻密交流,《茶道》亦於此時興起。但因經常出現「空腹茗茶」而不支暈倒的情況,茶道祖師《利休和尚》便發明出〈三菜一汁〉的料理於茗茶前享用。

 

「懷石」的由來,係僧侶進行斷食之際,為免腹饑之苦,打坐時將爐側暖石置於懷中而來,再加上寺院飲食原來就講究清淡,這也就是懷石料理講求精緻而味輕的來由。

對日本人而言,懷石料理是一種飲食藝術的表現,是否可以滿足口腹之慾並不重要,而在享用過程中的那份意境才是重點,而懷石料理講究季節性、食物原味的呈現、地方材料的運用與食物及器皿的擺設,也正是禪的意境:「自然、簡樸與優雅」。 

 


講究季節性是日本懷石料理的一大特色,食材的選用清楚的反映了季節的變化,所以不同的時令,品嚐者可以享用到不同菜色的懷石料理,這種堅持以最新鮮、最合時令的食材來作菜,充份體現了日式料理重視與自然互動的料理精神。

在烹調上,懷石料理注重原味的呈現,烹調的程序愈少愈好,一般日本料理人的養成教育,所學就是將食材獨特風格彰顯、讓營養價值提昇最高程度。 



學習懷石料理,不僅要學習料理功夫還必須兼習美學,書道、茶道樣樣都不能少,還要將四季特色展現在料理裝飾的雕琢上,讓品嘗者從磁盤配色、陪襯花藝及裝飾道具,一眼就能看出現在是什麼季節。

另外,為了顯現料理的價值,所以懷石料理通常是以所用窯磁取名,在早期多是以六大古窯如瀨戶燒、常滑燒、越前燒、備前燒、信樂燒及丹波燒為名,現在則多為十五大新窯之名,其中最常見到的有九谷燒、美濃燒、有田燒及京燒。 

 

吃的禮儀,切要記住順序一定是由前而後、由左而右,只要是小碟子一定是將盤碟端在掌心食用、以筷就口,吃完後放回原處。

其中和茶道頗同之處在於,喝湯時一開始也要將碗向右轉兩下,喝過後再向右轉一下,以示禮貌。

如果同席而坐的都是日本人,那麼喝湯時必定要出聲以示讚美,否則會被懷疑嫌口味不盡理想。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查德[編輯]

 
 
李·查德

2010年
 
出生 1954年(60-61歲)
考文垂英格蘭英國
職業 作家小說作家
國籍 英國
創作時期 1985-至今
體裁 犯罪小說推理小說、驚悚作品
主題 傑克·李奇

簽名

http://www.leechild.com

李·查德(Lee Child),生於1954年,是英國驚悚小說作家吉姆·葛蘭特(Jim Grant)的筆名[1]。他的妻子珍妮(Jane)[2]是紐約人,兩人目前住在紐約州。他的第一部作品《地獄藍調》(Killing Floor)就為他贏得了安東尼獎(Anthony Award)的最佳小說獎獎項。

李·查德的小說裡的冒險,發生在一位於美國四處流盪,叫做傑克·李奇的退役美國憲兵身上。

 


早期生涯
[編輯] 

李·查德生於英國考文垂。在他四歲的時候,他的雙親將他與三個兄弟送到伯明罕接受更好的教育[3][4]。他的父親是一名公務員,弟弟愛德溫·葛蘭特(Andrew Grant)和他一樣是驚悚小說作家。

1974年,李·查德20歲的時候進入謝菲爾德大學法律學院就讀。然而他對法律沒有興趣,他便在學生時期參與戲劇的幕後工作[2],並在畢業後進入商業廣播公司工作[5]

職業生涯[編輯]

1977年,他在曼徹斯特的格拉納達電視公司(Granada Television)擔任導演,這間公司是英國獨立電視台的子公司。 他在此參與了重返布萊茲海德莊園等作品的製作,工作經驗超過4萬小時,並曾撰寫上千篇商業文件、故事與驚悚作品[6]。他在格拉納達待到1995年[2]後被裁員了。

在他被開除後,他決定開始寫小說,並聲稱小說是最單純的娛樂模式[7]。1997年,他的第本部作品《地獄藍調》出版後,他也在1998年移居到美國[5]

他將主角命名為李奇是因為有一次他與妻子在逛超市,妻子告訴他:「如果你的小說不能成功的話,你可以在超市當取貨員(Reacher)。」於是他心想,這是個好名字[2]。在他的作品裡,有些小說以主角的第一人稱角度撰寫,有些則以第三人稱的方式表達。

2007年,與另外14名作家合作,建立一部17集的驚悚作品《The Chopin Manuscript》(暫譯:蕭邦的原稿)。

小說歷程[編輯]

  • 《地獄藍調》(Killing Floor),1997年
    • 獲安東尼獎
    • 獲貝瑞獎(Barry Award)
  • 《至死方休》(Die Trying),1998年《一觸即發》Tripwire (1999)
    • 獲W.H.史密斯好讀獎
  • Running Blind (known as 《索命訪客》The Visitor in the UK) (2000)
  • 《闇夜回聲》Echo Burning (2001)
  • 《模擬刺客》Without Fail (2002)
  • 《無間任務》Persuader (2003)
  • 《雙面敵人》The Enemy (2004)
  • 《完美嫌犯》One Shot (2005),被導演 Christopher McQuarrie 改拍成2012年電影《神隱任務》;
  • 《假面人質》The Hard Way (2006)
  • 《厄運連鎖》Bad Luck and Trouble (2007, ISBN 0-385-34055-9)《一無所懼》Nothing to Lose (2008)
    • 列入2009年Theakston’s Old Peculier Crime Novel of the Year Award獎[8]
  • 《此地不宜久留》Gone Tomorrow (2009)
  • 《61小時》61 Hours (Spring 2010)
  • 《惡人鎮》Worth Dying For (Fall 2010)

其他獎項[編輯]

  • 2005年因寫作之貢獻獲模範市民獎

短篇作品[編輯]

  • 《James Penney's New Identity》
  • 《The Snake Eater by the Numbers》
  • 《Ten Keys》
  • 《The Greatest Trick of All》
  • 《Guy Walks Into a Bar...》
  • 《Me & Mr. Rafferty》

新聞專訪[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斐爾·聖齊奧[編輯]

 
 
拉斐爾·聖齊奧
本名 Raffaello Sanzio
出生 1483年4月6日
 義大利
逝世 1520年4月6日(37歲)
國籍  義大利
領域 繪畫
代表作 雅典學院

拉斐爾·聖齊奧義大利語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本名拉斐爾·桑蒂Raffaello Santi),常簡稱拉斐爾拉丁語Raphael),義大利畫家、建築師。與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拉斐爾所繪畫的畫以「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

他的著名宗教畫聖母系列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他的畫即使是《聖喬治大戰惡龍》的場面看起來也是平靜安詳的。他為梵蒂岡教宗居室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院》是經典之作,他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將基督教和異教,統統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和諧的場面。同時也創作出許多著名的肖像如:「教宗利奧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樣。拉斐爾於1520年高燒猝逝於羅馬,終年37歲,葬於萬神廟

 


生平
[編輯] 

拉斐爾出生於義大利東北威尼斯佛羅倫斯之間馬爾凱省的一個小鎮烏爾比諾(Urbino),父親是公爵的法院畫家。拉斐爾在父親的感染下,拉斐爾年幼時就對繪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拉斐爾之母於1491年逝世,當時拉斐爾只是八歲,父親在1494年8月1日再婚。十一歲時成為孤兒,拉斐爾的正式監護人變成他唯一的叔叔。年幼時跟隨父親學習繪畫,後來轉為跟隨佩魯吉諾的畫室學習繪畫,在1500年出師。

在1504年,21歲的拉斐爾繪畫了《聖母的婚禮》。此作品甚至超越了佩魯吉諾,不論是構圖或形象塑造也有創新。尤其是作品中聖母瑪利亞及其夫約瑟的端莊、文雅、畫面之平衡和背景描繪,均為罕見的作品。

1504年時,拉斐爾居留在佛羅倫斯,他受當地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所影響,同時亦學習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構圖和米開朗基羅的人體表現和風格,使他的風格日漸成熟,從而迅速和兩人齊名。

他所繪畫的聖母畫像都以母性的溫柔以及青春健美,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安西帝聖母》、《草地上的聖母》和《佛利諾的聖母》。1513年-1514年年繪畫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由聖母和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表現了母愛的偉大。另外,《椅上聖母子》、《阿爾巴聖母》都是他完美無瑕的作品。

1509年,他被羅馬教宗朱利歐二世邀請繪畫梵蒂岡壁畫,其中位於簽字廳的壁畫最傑出。這些壁畫分別代表了神學哲學詩學法學這四個人類精神活動,作品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他在這段期間的重要作品還包括《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波爾申納的彌撒》、《波爾戈的火警》、《加拉泰亞的凱旋》等。他在23歲時繪畫自畫像及《西斯廷聖母》。而代表作是描繪一位學者的《卡斯蒂廖內像》和描繪一位女郎的《披紗女子像》。在1520年的春天,已患重病的他仍在繪畫《基督變容》,最後因他逝世而未能完成。

影響[編輯]

拉斐爾的古典西洋繪畫對後世畫家造成很大的影響。代表作《雅典學院》是裝飾在梵蒂岡教宗居室創作的大型壁畫。而他的建築風格在《雅典學院》中表現,特別是室內優美裝飾,給予後世很大的影響。另外,拉斐爾的「秀美」畫風,人物清秀,場景祥和,加上他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將基督教和異教,統統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和諧的場面。

私生活及死因[編輯]

 
La Fornarina,拉斐爾的情婦

當時拉斐爾住在博爾戈,Bramante設計的恢弘宮殿中,拉斐爾一生未婚,但在1514年與Maria Bibbiena(美蒂奇紅衣主教Bibbiena的侄女)訂過婚。似乎拉斐爾是被朋友紅衣主教說媒,因此對此事他也沒什麼熱情,直到Maria Bibbiena在1520年去世也沒成婚。[1]據說他有許多緋聞,但在羅馬的生活中,「La Fornarina」始終佔據著永恆的位置,Margherita Luti——這位來自錫耶的羅馬Governo Vecchio大街麵包房主Francesco Luti的女兒。[2]拉斐爾被教宗稱為貼身男僕,這也給予他宮廷中的地位及其額外收入,也獲得教宗賜予的黃金馬刺騎士勳章。Vasari聲稱,拉斐爾為當選紅衣主教的雄心所戲弄,也有可能是受當時的教宗利奧(十世)慫恿,也許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他推遲婚約的原因。[1]

據Vasari所說,拉斐爾在耶穌受難節(1520年4月6日,很可能也是他37歲生日)的猝逝,是與Luti的過度縱慾導致,之後他發了高燒,卻沒告訴醫生此事。醫生的錯誤治療致使其死亡。[3]Vasari也認為拉斐爾生於耶穌受難節,但耶穌受難節在他出生的1483年是3月28日。[4]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拉斐爾的疾病只讓他繼續活了15天,他十分平靜地接受了最後的儀式並安排了後事。畫家委託忠誠的僕人Baviera,給情婦留下了足夠的錢,並把畫室里的大部分物品給了Giulio Romano與Penni。按照拉斐爾的要求,他葬於萬神殿[5]

拉斐爾的葬禮十分隆重,許多人都參加了。在他的大理石墓碑上,Pietro Bembo寫了墓志銘:「Ille hic est Raffael, timuit quo sospite vinci, rerum magna parens et moriente mori.」(拉丁語),意為「拉斐爾在此處安息。在他生前,大自然感到了敗北的恐懼;而當他一旦溘然長逝,大自然又唯恐他死去。」

作品[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