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馬褂

黃馬褂滿清的一種官方服飾。馬褂是滿清官員制服的一種,設計上方便騎馬時穿著。馬褂的顏色和用料皆與穿著者的階級有關,當中黃色皇帝的專用產色,只有皇帝近身的侍衛武士,或者獲皇帝特別賞賜者才可以穿著。能獲得賜穿黃馬褂代表著得到皇帝的寵信,是一種個人的榮耀。

清朝官員的制服分為「朝服」、「常服」、「行服」和「雨服」幾種。當中行服是出外時所穿,而馬褂(亦稱為「行褂」)即行服的一種。馬褂的設計是為方便騎射箭,因此衣長只及股,袖長至肘。在馬褂之內還要再穿上大袍。

規定

根據清代官方規定,有三類人可以穿著淡黃色的黃馬褂:

  • 行職褂子:第一類是皇帝出行時,各內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衛等隨從,必須穿著黃色的馬褂以壯行色。這種黃馬褂稱之為「行職褂子」,沒有花紋及圖案。因為是因職而穿著,離開工作崗位,或者非與皇帝同行時便不能穿。
  • 行圍褂子:第二類黃馬褂是皇帝狩獵校射時所賞賜的。清代的天子咸豐帝為止,俱有每年狩獵的習慣。在皇帝圍獵、校射時表現出色,或者向皇帝獻獵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賞賜黃馬褂。這種黃馬褂稱之為「行圍褂子」,按規定只有在跟隨皇帝狩獵時才可以穿著。平時無故穿上屬於犯禁忌,是可以被治罪的。
  • 武功褂子:最後一種黃馬褂是因軍事功勛,或其他特別貢獻而得到獎賞。這種賞賜又稱「武功褂子」,得賞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場合穿著;意義上才屬於一般人平時所說的「賜穿黃馬褂」。據考據,這種賞賜方式在清初並不盛行,一路至嘉慶年間都未見於史書;相信是在道光咸豐以後才開始頻繁出現。到了太平天國起後更多見賞賜於對太平軍作戰有功者。而獲得賞賜者不單是有軍功的將軍,有時為皇家辦事得其歡心亦可能獲賞。清末時慈禧太后便曾賞賜為其開火車司機黃馬褂一件。

 

清宮服飾展 親睹「黃馬褂」

【記者譚美芳報道】香港歷史博物館下周三起一連兩個月展開歷來最大型的清代宮廷服飾展,展出一百卅多項巧奪天工的故宮服飾精品,其中卅多件更是首次曝光,包括皇帝朝袍及紙樣,可見清宮製作衣飾一絲不苟,清代的審美觀念更影響至今。

嘉慶皇帝的龍袍。
嘉慶皇帝的龍袍。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翁怡表示,清代服飾是中國歷朝最繁複的,有嚴謹煩瑣的衣冠制度,階級觀念極重,顏色不能亂穿,明黃色代表皇帝,皇太子要 改用杏黃,其他皇子要用金黃色,「總之你一眼望落去就知佢係貴冑定平民」,防止僭越,亦會展出「黃馬褂」,該服原來是皇帝賞賜有功的官員,李鴻章便獲御 賜,不過皇帝的近身侍衞也穿黃馬褂作識別。

她指清入關後,認為衣冠不輕言改,否則必亡國,故廢除漢族寬衣博袖式,強制推行具滿族騎獵特色的緊身窄袖長袍。

今次清宮展覽將會展出金碧輝煌的指甲套。
  • 今次清宮展覽將會展出金碧輝煌的指甲套。
「黃馬褂」是皇帝御賜予有功的官員,足以光宗耀祖。
  • 「黃馬褂」是皇帝御賜予有功的官員,足以光宗耀祖。

滿清原為游牧民族,為方便騎射衣服較貼身,衣袖有似馬蹄的袖頭,平時挽起,寒冷及出獵作戰時放下,上衣有大披領,狀如弓形,部分衣服加設毛皮保暖,但亦有吸納漢族傳統,如皇帝衣服加入龍紋。

清初婦女喜以扁方將頭髮結成兩把頭,並插上精美的髮簪。
  • 清初婦女喜以扁方將頭髮結成兩把頭,並插上精美的髮簪。
「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展覽
  • 「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展覽

清女極貪靚 頭加「大拉翅」

清代宮廷服飾雍容華貴,翁怡指清代女性極為貪靚,由頭到腳都要加「高」,「六吋高的鞋清朝一早就有!」以修長高挑為美,窄 身長袍,頭上亦「僭建」加上如牌坊的「大拉翅」,原採兩把頭設計,以扁方一字排開兩邊紮成髮髻,其後生活安定追求奢華,愈插愈多髮簪,清代中期便出現由鐵 線及布製成、類似鳳冠的「大拉翅」,以便有更多空間插簪。

鞋有六吋厚的高底鞋、花盆底袷鞋及元寶鞋等,指甲亦有鎏金指甲套,整套「戰衣」動輒數十磅,「成套着晒上身,應該未必行到。」但因男尊女卑,女士與男士出席正規場合時高度不會「僭越」男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