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蟬效應[編輯]

 
 

寒蟬效應英語Chilling Effect法律用語,是指當下對言論自由的「阻嚇作用」 - 即使是法律沒有明確禁止的。然而,在一般情況下,寒蟬效應現在經常以法律或不明確行動施加不必要的負擔,來禁止合法的講話。該詞詞源自美國法律,早於1950年使用。然而,進一步明確使用,是在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小威廉·布倫南,用在司法判決中,作為一個法律術語。

在中文裡,將"Chilling Effect"翻成寒蟬效應,是源自成語「噤若寒蟬」。《後漢書‧杜密傳》云:「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古人認為「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為蟬到寒天,不能發聲。乃以噤若寒蟬形容不敢作聲。

在討論言論自由時,人民害怕因為言論遭到法律的刑罰,或是必須面對高額的賠償,不敢發表言論,將導致公共事務乏人關心,被視為過度限制言論或過度維護自身利益的不良後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k 的頭像
    kk

    sun fellow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