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井陘之戰[編輯]

 
 
井陘之戰
楚漢相爭的一部分
日期: 前204年
地點: 井陘(今河北井陘)
結果: 漢軍得勝
參戰方
漢軍 趙軍
指揮官和領導者
韓信 陳餘
兵力
萬余 號稱二十萬
傷亡與損失
不詳 不詳

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違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裏逃生,並另調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爲大勢已去,故一鬨而散。

 

 

戰爭背景[編輯]

韓信破魏國後,請求率兵三萬向北進攻代王陳餘及其所扶植的趙王趙歇。漢王劉邦派張耳同往。

十月,韓信與張耳率數萬人下井陘擊趙。趙王歇命成安君陳餘聚兵於井陘口迎擊。當時,趙軍號稱二十萬,且先扼守住通向趙國的路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

反觀韓信麾下只有萬餘之眾,且多為新募之兵,加上千里行軍,人馬倶疲,很明顯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戰場地勢[編輯]

井陘口是太行山的險要關隘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漢軍欲取趙國就得要先通過這條驛道。

兩軍部署[編輯]

趙國謀臣李左車主張將韓信的隊伍逼到崎嶇難行的井陘口,趙軍深溝高壘堅守,不與漢軍正面交戰,再派三萬精兵繞到敵後切斷漢軍糧道,圍困漢軍,使之因糧草不濟而敗。但陳餘認為韓信兵少而疲,決定佔據有利的地形,遵從兵書上「倍則戰」的道理,正面與漢軍交鋒。

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被採納,陳餘有輕敵之心後,指揮部隊進到離井陘口三十里遠地方紮下營來。半夜時點兩千輕騎,命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乘天黑從山間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囑咐他們一見到趙軍傾巢而出就偷入敵營,換上漢軍旗幟。

在明方面,韓信擺出大將旗仗,令漢軍主力全部到井陘口的河邊背水列陣,以更增陳餘的輕敵之心。

戰鬥經過[編輯]

首先韓信向趙軍叫陣。陳餘見韓信兵少,自己又佔據有利地勢,於是率輕騎銳卒蜂擁而出,欲生擒韓信。韓信接戰不久後詐敗,假裝逃得連戰鼓和旗幟都來不及帶。陳餘見此情景,當即下令全營出擊,直逼漢陣。這時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則乘機攻入趙軍空營,遍插漢軍紅旗。

漢軍因背河而戰,無路可退,人人咬緊牙關拚命,與趙軍殊死決戰。雙方廝殺半日有餘,趙軍仍未能獲勝,於是打算退兵。誰知一退到營前突然發現營壘已插滿漢旗,趙軍以為漢軍已經捉了趙王和他的將領,隊形立時大亂,兵士四散逃命。這時退到水邊的漢軍掉回頭來趁勢反擊,配合關內的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大敗。

戰果[編輯]

陳餘被殺於泜水,趙王歇與李左車被生擒。

後記[編輯]

戰後漢軍將士問韓信:「怎麼這違反一般兵法的背水陣竟能取勝?」韓信笑道:「兵法上不是都說了『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我給你們一條生路,士卒們能拚死作戰嗎?」諸將這才領悟了韓信以萬餘的劣勢兵力,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而致勝之奧妙,對韓信大為欽服。

典故[編輯]

成語「背水一戰」由此而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