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t 11 Fri 2013 13:19
  • 置頂 荷马

荷马[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荷马 (Ὅμηρος)

荷马的理想化描述可追溯到希腊化时期.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出生 约公元前8世纪
国籍 希腊
主要作品 《荷马史诗》
显示▼受影响于
显示▼施影响于


荷马和他的向导,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绘
荷马(Ὅμηρος,约前9世纪-前8世纪)[1],相传为古希腊的游吟诗人,生于小亚细亚,失明,创作了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者统称《荷马史诗》。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荷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传说中被构造出来的人物。而关于《荷马史诗》,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当时经过几个世纪口头流传的诗作的结晶。

关于荷马的资料很少,所以对其生平有很多说法,但都无确凿证据。关于他的生活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荷马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之前至多不超过四百年,即大约公元前850年左右。[2]除了这个广为接受的说法,也有人(比如修昔底德)认为荷马的年代离特洛伊战争的年代不远,大约是公元前12世纪早期。[3][2][4]
关于荷马的出生地,也有很多说法。曾经就至少有七个地方或城市竞相争夺荷马的“所有权”。[2]最为接受的说法是他来自伊奥尼亚,因为他的诗中有很多伊奥尼亚的方言。[5]
作品[编辑]

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谨,是西方第一部重要文学作品,荷马也被称为欧洲四大史诗诗人之一或之首(另外三人为维吉尔、但丁、米尔顿),维克多·雨果在《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一文中写道:“世界诞生,荷马高歌。他是迎来这曙光的鸟。(Le monde naît, Homère chante. C'est l'oiseau de cette aurore). 荷马史诗不但文学价值极高,也是古希腊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的唯一文字史料,反映了迈锡尼文明,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
《伊利亚特》长15,693行,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猛将阿基里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五十天发生的事情。《奥德赛》共12,105行,叙述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集中描写的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
荷马问题[编辑]

主条目:荷马问题
古希腊人一直将荷马史诗视作希腊文化的精华,将荷马视作民族的骄傲,但丁更称荷马为“诗人之王”。[6]但自17世纪末以来,渐渐开始有学者对于荷马是否确有其人,以及他的籍贯、生活年代、史诗是否他一人所作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不同看法,形成“荷马问题”。
古代曾留下多篇荷马传记,但内容矛盾,难作参考。荷马的生存年代约为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七世纪,关于他的籍贯问题,古代流传下来两行诗,都提到七座城邦,或说他的家乡就在这七座城邦之中。根据史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荷马可能是小亚细亚西部的伊奥尼亚人,最后死在爱琴海的伊奥斯岛。也有古代作家指荷马从巴比伦被掳到希腊,“荷马”一字在古希腊文正作“人质”解。
另外,或说荷马是个女人,或认为“荷马”只是某诗人团体的名称。至于荷马的失明问题,一者古代的乐师常为瞽者,二者古希腊人相信眼睛失明,会使内心更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可比较提瑞西阿斯的情况)。
对于史诗本身的争论,自十七世纪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就史诗的形成过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真正的争论是出现在十八世纪后期的,1788年发现的《伊利亚特》威尼斯抄本中的一些注释使荷马史诗成为许多人争论的热点,对民间诗歌创作的研究促进了这一争论的深入。
各家的观点基本可分为三类:以德国学者沃尔夫为代表的“短歌说”认为史诗形成与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公元前九世纪,各部份由不同的诗人创作,代代口头相传,后来经过加工,整理成文字,基本部份属于荷马;“统一说”认为荷马利用前人的资料创作了统一的诗歌;“核心说”实际是对上述两种观点的折衷,认为两部史诗形成之前荷马创作了两部篇幅不同的史诗,后经过他人加工整理,逐渐形成长篇,因此史诗既有统一布局,又包含矛盾。[6][7]
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的研究,是“荷马问题”的研究史上一个转折点。实地研究过南斯拉夫游吟诗人的传统后,帕里指出荷马史诗正属这类游吟传统,最大的证明就是荷马史诗里充斥的所谓“荷马式套语”。凡是游吟诗人,都备有大量那类套语,以便凑合格律,即兴演出。荷马史诗很多看来矛盾的地方,正是出于凑合格律的需要。

荷馬與史詩
西洋文學的黎明時期—希臘文學

(

在那久遠的年代裡,公元前第十世紀,希臘的文藝女神們為西洋文學史翻開了輝煌的第一頁。我們都聽說過荷馬,史詩的祖先,伊利阿特和奧狄賽的作者。
荷馬活在那麼久遠的年代裡,以致我們無從考據他的生平,而今天我們依然覺得他的詩句很年輕,很富於生命,因為作者對人性和人生都有深切的瞭解。而荷馬之所以偉大並不在於他筆下的神話,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詩人,一個深知人心的詩人。

伊利阿特一詩中所敘述的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一個大悲劇中的小插曲。伊利阿特共分二十四章,描寫特洛伊和希臘的圍攻戰。特洛伊是小亞細亞的一個城邦,關於那城邦有一個神話。特洛伊的開國君主在築城的時候,因欺騙了援助他的天神而觸犯了天條,於是命定了在兩代之後,他的國家將遭受到處罰。後來果然有特洛伊的王子巴利士因搶劫斯巴達的皇后海倫而引起特洛伊和希臘兩國間的戰爭,希臘軍隊圍攻了特洛伊十年,但不能破城而入,最後靠了木馬計才攻入了圍城。伊利阿特一詩便是描寫希臘英雄阿奇力士和希臘主帥阿格默姆能之間的爭端,阿奇力士在和主帥爭吵之後憤然離去,不願再給他幫助,可是當希臘軍隊幾乎功虧一簣的時候,阿奇力士終於回心轉意,回來拯救國人,且殺死特洛伊英雄赫克特。我們且看荷馬筆下的赫克特在毅然衝出圍城去和敵人決鬥之前話別妻兒的情景︰

『當他穿過那大城市走近斯蓋因門的時候,他心愛的妻子安德蘿美克奔跑著向他迎面而來,她看見他了,伴隨著她的是一個恃女,懷裡抱著那嬌嫩的男孩,赫克特的兒子,他美麗得像一顆星。赫克特微笑著凝視他的兒子,安德蘿美克站在一邊哭著,她握住他的手,呼喚他說︰「我的主人,你將被你的勇敢摧毀,你不可憐你的孩子,也不可憐那即將變成孀婦的我。假如我失去你,我寧可走入墳墓,因為當你逝時,我將沒有任何慰藉,除了憂愁,留在這塔裡吧!我怕你使孩子變為孤兒,使我變為寡婦。」
「我的妻子,這一切我都想過,但是面對著特洛依的男子和曳長裙的女子,我會感到羞慚。假如我逃避戰爭,像一個懦夫。而且我也會受到良心的責備,因為人們一向教我勇敢,要我在前線戰鬥,為了爭取袓先以及自己的光榮」。』

伊利阿特中的故事簡單,但是最要緊的是我們能從作品中看見荷馬自己。荷馬的詩並不是客觀的,我們可以從每一行詩裡聽見詩人的心跳脈搏。他厭惡戰爭,但也崇拜英雄,荷馬的兩首史詩都充滿著人情味和愛國思家的情感。

荷馬的第二首史詩奧狄賽可說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偉大的歷險傳奇。奧狄賽可說是伊利阿特的續集,全篇分二十四章,描寫希臘英雄攸利西斯個人的歷險故事。希臘軍攻陷特洛伊城之後,勝利的將軍們各自回家,只有伊色佳國主攸利西斯在外面過了十年流浪生活才回到家裡和忠實的妻子破鏡重圓。詩的內容是攸利西斯一連串的歷險,他在仙女洞裡的逗留、在矮人島上的冒險、在阿西諾士國王處受到的款待以及回到家裡和妻子眾多的求婚者的比武都是生動有趣的場面。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徐霞客游记[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著名旅游家、地理学家徐弘祖的旅游日记,去世前托其外甥季梦良整理原稿,后由季梦良、王忠纫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由于明清之际战乱,多有散失,残余篇幅由后人辑编成册,共20卷,根据许多其他人,如他的朋友,家人的墓志铭,后来游记中和其他材料的记载,可以推知散失的部分。最近发现浙游至粤西游旧钞本五册,题名《徐霞客西游记》,所记日数、字数均较世传本为多,有原编者季梦良的题识(1642年),应是季编本的残存部分。
徐霞客自22岁(1607年)新婚那年开始旅游,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足迹遍布中国16个省。
目录 [隐藏]
1 年表
2 成书经过
3 影响
4 注释
年表[编辑]

1607年,开始旅游,母亲为他制远游冠,游历太湖泛舟,登东西洞庭山,游记缺失;
1609年,“历齐、鲁、燕、冀间,上泰岱,拜孔林,谒孟庙三迁故里,峄山吊枯桐”,游记缺失;
1613年,入浙,从曹娥江独走宁波,渡海游落迦山,游记缺失。从3月30日开始是游记第一卷,游天台山,游雁荡山。
1614年冬,游金陵(南京),游记缺失;
1616年,游白岳、黄山、武夷山、九曲溪、杭州西湖;
1617年,第一位妻子病逝,没有旅游;
1618年,再游黄山,庐山;过波阳湖;年底续娶第二位妻子;
1619年,妻子生子,没有旅游;
1620年,游浙江仙游九鲤湖,试钱塘江潮;
1621年- 1622年,母病危,没有旅游;
1623年,游嵩山、华山、太和山(武当山),开始游记第二卷;
1624年,陪母亲游荆溪、勾曲(在浙江),没有游记;
1625年- 1627年,母亲去世,守孝,没有旅游;
1628年,游福建;
1629年,游北京、天津蓟县盘山,游记缺失;
1630年,再游福建;
1631年,没有旅游;
1632年,游天台山、雁荡山,泛舟太湖;
1633年,北上游五台山、恒山;
1634年-1635年,长媳生长孙,次子娶妻,没有旅游;
1636年-1640年,放舟赴浙江,从浙江旅游至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年没有回家,游记中第三卷到第19卷都是这四年的游记,每日都有记载,其中有部分散失,第20卷是他的诗文,其他人写的序等。
1641年,回到家中病逝,时年56岁。
成书经过[编辑]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在云南得病,双足不能行走,由当地知府用轿子送返江苏江阴,去世前托其外甥季梦良(字会明)整理原稿,季梦良又转托友人王忠纫进行整理,不久忠纫赴任福州,仍将原稿交还徐霞客长子徐屺。崇祯十四年三月宜兴曹骏甫到马镇吊祭,顺便把原稿借去誊录,成为《游记》原稿的第一个抄本[1]。原稿逾年奉还,徐屺把原稿仍交季会明整理。季氏于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录完一遍,“因地分集,录成一编”,并作一序。他第二年去世后,清军进攻江阴时,季梦良帮助守城,全家被杀,《游记》手稿大部分被焚于兵火,季会明、徐李寄收集残存的抄本以及“宜兴曹骏甫稿本”再编辑成《徐霞客游记》,清初吴江人潘耒为《徐霞客游记》作序。1980年褚绍唐、吴应寿又对此书进行整理、校点。
影响[编辑]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发生重大事件外,几乎没有停止旅游,并详细记录途中所见,是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钱谦益肯定《徐霞客游记》“皆订补桑《经》郦《注》及汉、宋诸儒疏解《禹贡》所未及”,推其为“古今游记之最”[2]。《徐霞客游记》自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初版到1985年朱惠荣校注本[3]。已出版38次,相关的研究论文有139篇[4]。
2011年3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5]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徐霞客游记
注释[编辑]

^ 季梦良在第二次整理《游记》时称:“骏甫亦好游,慕霞客之高,闻变,诣吊。已葬,拜墓而去。后又来,欲求遗书校录。为刊刻计,子依以原稿付去。逾一年而返赵,云已誊录。今其集必全”。
^ 钱谦益:《徐霞客传》
^ 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 唐锡仁、杨衡文:《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第234—24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 "中国旅游日"定为5月19日 为《徐霞客游记》开篇日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徐霞客[编辑]

徐霞客徐霞客

徐霞客画像
大明
族裔 汉族
字号 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
出生 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七日(1587年1月5日)
江苏江阴马镇南旸岐
逝世 崇祯十四年正月二七日(1641年3月8日)
著作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即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七日—崇祯十四年正月二七日),生于江苏江阴马镇南旸岐,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生平[编辑]

 

徐霞客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市下辖江阴市徐霞客镇
北宋末开封府尹徐锢之后,建炎四年(1130年)迁居浙江[1],十三世的高祖父徐经是江阴巨富,“膏腴连延,货泉流溢”[2],弘治十二年因“会试舞弊案”,与唐寅一起涉案下狱。徐经作《贲感集》以自明,后抑郁死。父亲徐有勉有兄弟6人,王孺人性勤朴,“故好艺植,好纺织”[3],生子三人,弘祚、弘祖、弘禔。至徐霞客时,家道中落,“田庐不及中人之产”,徐霞客分得家产有200多亩。
徐霞客纵游举国南北,跋涉了许多前人未到的荒野地区,往往露宿于荒野。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尤其对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记录,包括溶洞分布,石钟乳、石笋、溶沟、石芽、石梁成因都有详细的考释,是举世第一人。同时对长江源头作了考察,纠正了古代文献对“岷山导江”的错误论断。


山西浑源县悬空寺徐霞客遗迹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在云南得病,双足不能行走,由当地知府用轿子送返江苏江阴,去世前托其外甥季梦良(字会明)整理原稿,季梦良、王忠纫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他第二年去世后,清军进攻江阴时,季梦良帮助守城,全家被杀,《游记》手稿大部分被焚于兵火,季会明、徐李寄收集残存的抄本编辑成《徐霞客游记》,清初吴江人潘耒为《徐霞客游记》作序。1980年褚绍唐、吴应寿又对此书进行整理、校点。其内容包括他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和文学价值。
旅途中,徐霞客好识友,如云南纳西族土司木增,诗人唐泰。[4]黄道周、文震孟、钱谦益、项煜、陈仁锡等与徐霞客经常唱和。崇祯元年(1628年),徐霞客入闽游罗浮,即走访黄道周、郑鄤。陈函辉写有《徐霞客墓志铭》。褚绍唐主编《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圗集》。
钱谦益著《徐霞客传》记其生平:“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丽江木太守偫糇粮,具笋舆以归。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履丁为余言:“霞客西归,气息支缀,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反,具述石斋颂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
梧下先生曰:“昔柳公权记三峰事,有王玄冲者,访南坡僧义海,约登莲花峰,某日届山趾,计五千仞为一旬之程,既上,煹烟为信”。海如期宿桃林,平晓,岳色清明,伫立数息,有白烟一道起三峰之顶。归二旬而玄冲至,取玉井莲落叶数瓣,及池边铁船寸许遗海,负笈而去。玄冲初至,海渭之曰:“兹山削成,自非驭风凭云,无有去理。”玄冲曰:“贤人勿谓天不可登,但虑无其志尔。”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并为三清之奇士,殆庶几乎?霞客纪游之书,高可隐几。余属其从兄仲昭雠勘而艳情之,当为古今游记之最。霞客死时年五十有六。西游归以庚辰六月,卒以辛巳正月,葬江阴之马湾。亦履丁云。”
注释[编辑]

^ 《梧塍徐氏宗谱》
^ 文璧:《<贲感集>序》,《梧塍徐氏宗谱》卷57《题赠序记》
^ 李维桢:《秋圃晨机图引》
^ 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说,徐霞客性好奇人,在旅行途中,“有相向慕者,即草履叩扉,袖中出半刺投之,一揖登堂,便相倾倒;若赠言则受,投贶即辞,次日不告行矣”。
参考书目[编辑]

《徐霞客游记》
李东阳:《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铭》
叶茂才:《渐庵徐公墓志铭》,《宗谱》卷54《墓志铭》。
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
《杨氏夫人手书分拨》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基尼
  2006年是比基尼泳裝(Bikini)“誕辰”60周年。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裏,比基尼泳裝一直成爲女性時尚服飾的標志。比基尼泳裝被譽爲20世紀世界服裝界這一最偉大的“發明”。 
  汽車工程師制造了比基尼 
  1946年6月30日,太平洋的比基尼島(Bikini Atoll)上爆炸了原子彈,18天後,一位名叫路易斯裏爾德(Louis Reard)的法國人推出了胸罩樣式上衣和三角褲泳裝。那天他雇了一名應召女郎做模特,在一個公共泳池展示了他的作品。一周後,比基尼就風靡了歐洲。 
  模特望而生畏脫衣舞女試穿第一件比基尼 
  1946年之前,比基尼只是一個地名———杜魯門總統批准進行核彈試爆的小島的名稱。那一年上半年,女人只敢穿著立領、平腳的緊緊包裹著身體的“泳衣”到海邊遊泳,沙灘景象是烏黑一片。 
  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島原子彈爆炸後的第18天,法國人路易斯裏爾德于1946年7月18日在巴黎推出了一款由三塊布和四條帶子組成的泳裝。這種世界上遮掩身體面積最小的泳衣,通過胸罩護住乳房,背部除繩帶外幾乎全裸,三角褲衩的胯部盡量上提,最大幅度地露出了臀腿胯部。它形式簡便、小巧玲珑,僅用了不足30英寸布料,揉成一團可裝入一個火柴盒中。 
  在那之前,泳裝還是保守的,遮蓋著身體的大部分。而裏爾德的設計則裸露上腹部的大部分。該泳裝選用的是印有報紙內容版塊的面料,精明的設計者暗示著他的大膽設計將會在世界報紙上占有大量版面。由于穿上後近似全裸,故而當時巴黎的許多專業時裝模特都對這種泳裝望而生畏。然而,一位名叫米查爾伯娜蒂妮的脫衣舞女卻勇敢地向傳統觀念挑戰,在一家遊泳池邊穿上比基尼,讓記者照相,另一件比基尼則穿在了塑料模特的身上。 
  比基尼給全世界的海灘惹麻煩 
  比基尼的面世令世界震驚的程度不亞于那一顆原子彈爆炸。別出心裁的裏爾德不失時機地利用比基尼島原子彈爆炸的影響,果斷命名這種兩片三點式泳衣爲“比基尼”,從而大發橫財。盡管這種新款式引起了很大爭議,它還是在法國受到了“那些點綴了海灘的頑皮姑娘”的歡迎。在早期的轟動平息下來後,作爲婦女們在海灘上和遊泳時穿的泳裝,比基尼泳裝迅速取代了連體泳裝。 
  事實上,這套被命名爲“比基尼”的泳裝,確實震撼了全世界。地中海沿岸國家視其爲瘟疫,意大利明令禁止,西班牙海岸警衛隊驅逐穿比基尼泳裝者,甚至美國也曾爲比基尼抓過人。 
  澳大利亞設計師保拉斯塔福德于1952年將比基尼泳裝引入澳大利亞,引起了軒然大波。海灘巡查約翰莫法特立即就抓了一個穿著保拉設計的短泳裝的模特。“太短了!”他一邊聲嘶力竭地叫著,一邊押送這個模特離開海灘。保拉並沒有被嚇倒。她讓另外5個姑娘穿上比基尼泳裝,通知了當地報社並邀請了市長、一位牧師和警察局長到現場。結果什麽事也沒發生,但她卻取得了驚人的宣傳效果。 
  “放蕩”泳裝曾被立法禁止 遊泳選手因此遭逮捕
  從中世紀起人們就用一系列理由阻止婦女遊泳甚至洗澡。17世紀,一些與醫療有關的洗浴方式增加了婦女的洗澡機會。但婦女們必須穿上長及腳踝的厚襯衫外加一頂帽子來保持體面。她們一出水面,侍者們就會給她們穿上長袍。直到19世紀還有人穿這種浴裝。 
  到了19世紀,襯衣式泳裝被一種有皮帶、長度及膝的泳裝所代替。婦女們在這種泳裝的下面還穿著褲子和絲襪。她們頭戴遊泳帽,腳上穿著類似芭蕾舞鞋的系帶拖鞋。這樣,泳裝終于于19世紀80年代進入時裝雜志和商店目錄。但新式女泳裝的裙子非常寬大,其濕重可達30磅。 
  1870年到1900年,是女式泳裝曆史上的一個轉折期,款式仍然保持原樣,只是變得越來越簡單,而婦女們在泳裝下面仍然穿著緊身胸衣———一種有袖子和護腿,類似兒童睡衣的連體服裝。一些國家政府通過法律嚴格禁止穿著“放蕩”的服裝,規定遊泳衣必須覆蓋從頸部到膝蓋的人體部位。有些婦女因爲沒穿絲襪、鞋子或長裙而被罰款。 
  女子遊泳于1912年首次成爲奧運會項目。穿著有半長褲腿的無袖連體泳裝的範妮杜拉克在許多項目中獨占鳌頭。澳大利亞出生的女遊泳選手安妮特凱勒曼(Annette Kellerman, 1887-1975)也打破了常規,她于1907年在波士頓由于穿一件大膽的連體泳裝,被警方逮捕。 
  越穿越惹火 幹脆不穿 
  到20世紀30年代,非比賽泳裝的款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背帶代替了袖子,褲腿變得越來越短,領口也變得越來越低。婦女泳裝最根本的革新是比基尼泳裝的出現。比基尼熱一蔓延開,就以排山倒海之勢沖擊著整個世界的大衆文化和道德觀念。 
  當時,比基尼只在歐洲盛行,直至15年後才傳至美國。當好萊塢最著名的明星之一、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身穿比基尼泳裝的電影畫面和藝術照片出現在各種時尚雜志上時,人們對這種性感的泳裝才第一次開始另眼相看。在比基尼泳裝的幫助下,瑪麗蓮夢露成爲好萊塢的性感女神,比基尼泳裝也因爲與夢露的名字聯系起來而迅速紅遍全球。在20世紀隨後的幾十年裏,碧姬巴铎的《穿比基尼的姑娘》在法國上映,比基尼泳裝迷住了法國人,成爲時髦的裝束;布賴恩海蘭的一首歌《黃色圓點花紋小小的比基尼》更讓比基尼成爲家喻戶曉的東西;到1969年,美國《生活》雜志已經出專題介紹比基尼泳裝,此時比基尼的負面形象已經消失。而據最近統計,英國女性每年在比基尼泳裝上的消費大約是4500萬英鎊,法國的比基尼泳裝銷量大約占了女性泳裝市場的一半。
  1964年魯迪設計的沒有胸罩的比基尼(Topless suit)向公衆倫理堡壘開火。寇爾則推出了用漁網掩飾前胸和腰部的泳衣。 
  隨之而來的是70年代和80年代那些無結構的泳裝。這些泳裝除了下身以外幾乎什麽都沒有遮蓋。不穿上衣遊泳及裸泳開始出現,盡管采取這種遊泳方式的人仍是少數。 
  20世紀90年代的回歸把臀部放回女式泳裝裏 
  在20世紀90年代,泳裝的風格重新趨向“謹慎”,它們覆蓋了較多的身體面積,並重新采用了一些原來的縫合方式和調節體態的方式。模特傑麗霍爾于1989年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把臀部放回女式泳裝裏的遊泳服”。1992年,Cole公司根據“豐胸將回歸”的流行預言,開發出了可充氣的比基尼(TopSecret)。1995年,隨著高科技材料進入時裝界,比基尼再次成爲衆多國際時裝設計大師們鍾情的設計對象,用高科技材料配上複古款式重現50年代形象的比基尼、綴有萊茵石的比基尼、綁帶式比基尼等紛紛面世。此外,還有用皮帶代替布料纏繞人體三點的比基尼、無上裝式比基尼、迷你比基尼和一種只有三塊極小的布條固定在羞處,被叫做“野蠻”的比基尼。 
  泳裝的發展經曆與人們的觀念變化及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無論當初它受到了何種“待遇”,但現在泳裝已經成爲服裝界不可取代的部分。 
  鏈接:公元前1600年就有人想出“比基尼” 
  比基尼的發明者是兩位法國人———雅克海姆和路易斯裏爾德。可他們並不是最先想到比基尼這個點子的人。早在公元前1600年,就有比基尼式樣的泳衣的壁畫。海姆是一位來自法國戛納的女服裝設計師,她設計了一種很小的泳衣並爲它起名爲“Atome(原子彈)”。她雇了一架在空中放煙寫字的飛機爲她的設計打廣告,飛機在空中寫道:“Atome———世界上最小的泳裝。”3周後,機械工程師裏爾德也用飛機在空中寫道:“比基尼———比世界上最小的泳衣還要小。”
  參考資料:http://bk.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2094.htm||http://bbs.cn.yimg.com/user_img/200607/07/ba00247237_1306070703363.jpg(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02 Wed 2013 12:35
  • 置頂 泳衣

泳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現代女性用泳衣
20世紀初的女性用泳衣

泳衣,又叫泳裝,指從事游泳等水中活動時穿著的衣物,一般而言,泳衣緊而合身,以方便人們從事水中活動,而女性的一般則為一件式連身遮住身體或兩件式遮住胸部和下半身、主要遮住三點部位樣式的(比基尼泳衣)。

泳衣在日語上稱為水著。水著這名詞隨著日本文化而進入到華語世界。

歷史與發展

在古代原本並沒有特定的泳衣,許多人游泳時直接裸身入水,但是在龐培城的遺址裡確發現了一些壁畫顯示當時婦女從事水中活動時會穿著類似現代比基尼泳衣的服裝,到了18世紀時,一些女性開始穿著一種長袍下水游泳,而同時代的男性則穿著一種像長內衣的衣服下水游泳,在19世紀時,女用兩件式的衣裝開始變得風行,而之後到了維多利亞時代,許多人多的海灘蓋起一種設施,以防人與人之間,尤其是異性之間的裸裎相見。

1907年時,澳洲游泳選手Annette Kellerman前往美國,但之後遭到警方的取締,因為她穿著的泳裝露出手臂大腿頸部。不過之後女性泳裝的設計開始變的較為開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比基尼泳衣終於誕生。

時至今日,泳衣的發展仍在持續。

2009年6月1日英國廠商推出用一種特殊布料製作的泳衣。這種料子上有極小的洞,雖然肉眼看不到,所以不可能走光,卻可以讓八成的陽光透過,即使穿上泳衣也能曬太陽。不用擔心脫光了衣服,身上會出現一件白色泳衣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穿著迷你裙的女子

迷你裙是一種長度只及膝蓋以上(通常是20公分以上)的裙子,迷你裙的其中一個定義是站立時,食指無名指可以觸及裙子的底邊。

緣起

儘管法國設計師安德烈·庫雷熱André Courrèges)也常被指為是迷你裙的發明人,一般還是將迷你裙的發明歸功於由迷你(Mini)汽車產生靈感的時尚設計師瑪莉·官(Mary Quant)。也有些人相信Helen Rose為一部1956年的科幻電影《被遺忘的行星》(Forbidden Planet)的演員安妮·法蘭西斯(Anne Francis)製作的迷你裙才是迷你裙的起源。

最近《時尚雜誌》(Vogue)的「年輕主義」(Young Ideas)編輯Marit Allen宣稱:「John Bates常被批判為倫敦的櫥窗設計帶來不合適的創新設計。」她說:「但他一種裸露上腹部並使用透明乙烯基材質的服飾設計,卻是迷你裙的雛型,而非普遍認為的瑪莉·官或安德烈·庫雷熱。」Bates為電視影集《The Avengers》的Diana Rigg所提供服飾裝扮被定義為摩登流行(Mod Style)[1]

瑪莉官

 
穿著迷你裙的女子, 1970

瑪莉官在倫敦切爾西(Chelsea)的國王路上開了一家名為Bazaar的服飾店,並在這間店內販售她所設計的產品。1950年代後期,她開始進行關於短裙的實驗,這場實驗後來導致1965年迷你裙的誕生-這也是時尚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

由於她在時尚倫敦的中心地位,迷你裙從小小一條的時尚街,登上了國際的時尚趨勢。

發展

迷你裙更由安德烈·庫雷熱提倡普及化。他經由各別的發展與合併其概念到自己的摩登外型系列中-即1965年的春夏款式。他的迷你裙設計不是貼身的,並且搭配白色的"G0 go boot"為其註冊標誌。 (G0 go boot為鞋跟較低、長度過膝的靴子。搭配60年代流行的舞蹈「Go-go dancing」應運而生。)因為將迷你裙介紹給高級女裝的流行業界,庫雷熱讓迷你裙變成更度更高、更體面的服裝,而不是只能期待在街邊看到的流行服飾。

1960年代中旬,迷你裙衍生出更短的超短裙,超短裙的設計不會覆蓋超過內褲的底部,但常因穿起來就像腰帶而對其發展有所傷害。流行時裝業大舉重回到較長的裙子設計像是:midimaxi。然而,迷你裙仍十分流行。

1980年代起,迷你裙開始滲入辦公室每一角落。很多女士們開始把迷你裙帶到工作間。時至今日,女士們在辦公室穿著迷你裙成為潮流。

21世紀

踏入21世紀,超短裙被修訂為不大重要的連腰帶短裙,這更能引起短裙構思重要過別的東西。它亦可能為褲子提供模樣。基於其具有暴露身體的特質的理由,普羅大眾很少穿著連腰帶短裙。迷你裙可與長褲或牛仔褲,甚至可以與綁帶褲、內搭褲連襪褲一併穿著。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的“笨蛋”一词是个语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语,一个人被别人骂作“笨蛋”,一定会勃然大怒。在某种程度上,“笨蛋”等同于白痴,都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

  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呢。

  《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徐锴进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广雅·释草》解释得更加详细:“竹其表曰篦,其里曰笨。”朱骏声先生进一步解释说:“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综合以上注释,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

  东汉蔡伦造纸,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简陋,计有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后来的人才使用“竹白”作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在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写,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

  “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晋书·羊曼传》附《羊聃传》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大鸿胪江泉因能吃而被称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因“大肥”而被称为“笨伯”,散骑郎张嶷因狡妄而被称为“猾伯”,羊聃则因凶暴而被称为“琐伯。”这是比附上古时期的“四凶。”其中“大肥”即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这类人被称作“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没有和智商低下联系在一起。

  到了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葛洪的门人向他请教天下的恶人都有哪些种类,葛洪列举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数十种恶人的种类,其中说:“杖浅短而多谬,暗趋舍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来,笨人是指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

  这种人当然是愚蠢的人。直到这时,“笨”才和智商挂起钩来。

清人李鉴堂所编《俗语考原》一书中说:“山东人谓粗鲁人曰体汉,体与笨同”。“体”在古代和身体的“醴”字是两个字,意思是“劣”,又指粗笨。笨汉当然智力低下,可见民间俗语已经把“笨”的意思定型了,以至慢慢和“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词。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瓊瑤解作美玉,也用來比喻美好的事物、華美的詩文。

 

例如:

 

1.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 瓊瑤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語譯為「你贈給我木桃,我回贈你美玉。不是祇為回報,是永遠表示友好。」

 


2. 瓊瑤滿匣  (比喻別人酬答的禮物、詩文、書信等)

 


 瓊瑤]也用來比喻雪

 

例如:

 

《鏡花緣》――「只見朔風凜凜,冷氣嗖嗖,卻已瓊瑤密佈 ,飄下一天雪來。」

 


其實很多讚美的詞句,都有 
[ [這兩個字。

 

例如:    

 

瓊酥金膾 :比喻指極名貴的食品

 

瓊漿玉液 :比喻美酒。《楚辭》――華酌既陳,有瓊漿些。

 

瓊樓玉宇 :比喻華麗的房屋。蘇軾《水調頭歌》――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瓊音 :比喻清脆美好的聲音

 

瓊窗 :比喻窗戶異常華美

 

瓊枝玉葉 :比喻帝王的子孫、貴族子弟。

 

瑤琴 :鑲玉的琴

 

瑤章 :好的詩文

 

瑤函 :敬稱別人的來信

 

瑤林瓊樹 :比喻人品格高潔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哇塞

 

 

 

“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流行开了。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80年代初,首先 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大致相当于北京话中的“肏”等不文雅的词。这样一个主谓 词组,它的宾语省略了,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简介
2 流行语探源
3 由来

哇塞 - 简介

哇塞小猴子也惊叹:真的吗?
哇塞,21世纪流行语,表示惊讶、感叹。也是电脑互联网流行语之一。

此语来源于闽南方言粗话,经新闻媒体传播到大陆,被部分人士当作时髦语汇,竞相模仿。

哇塞 - 流行语探源

哇塞小猫也问:真的吗?

“哇塞”原是流行于台湾闽南方言粗口,十分粗俗难听。“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大致相当于北京话的“操”,山东话的 “日”,河南话的“靠”,等等。宾语省略了。本来这种粗俗的詈辞是不应该登大雅之堂的。可是,先是通过台湾的影视传媒传播,后来大陆的一些影视明星不明含义而刻意模仿,居然流行开来,成为时尚
  
闽南方言区之外的人,一般不知道“哇塞”确切含义,而“哇”的写法又使得人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哇塞”就是一个感叹词,跟“哇呀”、“哦哟”、“呜呼”差不多,表示惊叹而已。所以,不少人赶时髦般地抢着仿效,不管男的女的,不管老的少的,开口一个“哇塞”,闭口一个“哇塞”,得意洋洋。殊不知,已经难听到了极点,到了令人掩耳闭目的地步![1]

哇塞 - 由来

“哇塞”是台湾传过来的脏话吗?   

半个多世纪的隔离,使大陆的普通话和台湾的“国语”产生了不少差异。   

1996年,国家旅游协会组团访台。由于我来自两年前发生“千岛湖事件”的浙江省, 赴台当日便被台湾记者团团围住,争相提问。我则逐一作了回答。当某电视台记者问到“对‘千岛湖惨案’,大陆方面该如何检讨?”时,我们的何团长忽地站起身 来,接过我手中的话筒说道:“这种事件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和地区都不愿见到,但也难以避免的。就总体而言,大陆的治安要比台湾好得多。千岛湖事件发生没几 天,3名凶手就全部落网。而台湾桃园县的刘邦友县长,被杀害了那么多天,昨天报上刚说有了点线索,今天又说线索断了,不知你们有何感想?”台湾记者面面相 觑,不再提问。   

晚宴时,台湾“观光局”的张局长对我说:“可能有点误会了,台湾人讲的‘检讨’是中性词,相当于你们所说的‘探讨’。”   

两天后,台湾方面提出晚上与大陆访问团搞个“同乐会”。我们不明白“同乐会”是啥名堂,无人回应。经台方一再解释,方明白所谓“同乐会”,就是我们说的“联欢会”!   

结束访台的前一晚,台湾方面举行了隆重的告别宴会。“观光局”张局长的致辞很动情,也很得体。只是他讲到“恳切希望大陆的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能成为台 湾游客的保护伞”时,访问团无人鼓掌,因为“保护伞”在大陆完全是个贬义词,听上去很是别扭。回到大陆后,与一位台胞谈及此事,他笑着说,“保护伞”在台 湾人的口中,是“护佑神”的意思。   

以后我留意了一下,发现两岸用语的差异还真的不少。   

譬如“质量”这个词,在大陆是评价商品时用的词汇,而台湾人则用作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假若你在台湾人面前谈论“这件衣服质量太差”,他会满脸错愕: 一件衣服怎么会有道德问题呢?   大陆人动辄喜欢用一个“搞”字,搞运动、搞活动、搞卫生、搞对象等等。而在台湾,“搞”完全是个贬义词,只用作“搞女 人”、“搞见不得人的事”之类。倘若问台湾人“你搞什么工作”,人家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工作也能“搞”吗?   大陆人讲的“秋裤”,在台湾人的口 中成了“卫生裤”。大陆人指的“秋裤”顾名思义就是秋凉时御寒穿的裤子,不知台湾人的“卫生裤”是否有清洁身体的功能?   大陆把已婚妇女称为“女士”,而台湾称作“女生”,即使年过半百,也女生长女生短的,我们听了觉得怪怪的。   

两岸用语的差异,俯拾即是。大陆称“出租车”,台湾叫“计程车”;大陆称“激光”,台湾叫“镭射”;大陆称“网络”,台湾叫“网路”;大陆把“窝心”作为“非常闹心”的意思,而台湾恰恰相反,认为“窝心”就是“非常舒心”……   

近年来,随着两岸的扩大交往,习惯用语也你吸引我,我渗透你,互相影响。特别是大陆的网络用语,大大拉近了两岸网友的距离。“山寨”、“雷人”、 “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土法炼钢”、“人肉搜索”等都很快成了台湾的流行语。连刚被大陆发现的“犀利哥”,台湾人也同步关注,同步讨论, 并活学活用。短短个把月,便出现了好几个以“犀利哥”为艺术造型的台湾版活报剧。   

同样,台湾的习惯用语鸭霸、便当、达人、宅男、杯葛、造势、诉求、飙涨、民调、票决、脱口秀、追星族、狗仔队、老神在在……也蜂拥而来,连一些台湾人已经丢弃的,也被人捡起来当成了时髦货。   

前几天,与一位台湾朋友喝茶聊天。他说,没想到“哇塞”一词成了不少大陆人的口头禅,特别是在一些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里,主持人动不动就大喊“哇 塞”,还伴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借以渲染节目的气氛。殊不知,“哇塞”原是流行于台湾的闽南粗话。“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 性 行为的动词,相当于北京话的“cao”、上海话的“戳”、山东话的“日”。现在台湾懂点自爱的艺人,早就不再使用“哇塞”这种粗俗不堪的用语了。真想 向大陆演艺界的朋友提个醒,为了您的自身形象,也为了观众们的耳根清净,别再当众“哇塞”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故事:人言可畏

【明慧學校】《詩經.鄭風.將仲子》是一首女子拒人求愛的詩,雖然女子對求愛的仲子也有意,但卻害怕家人與街坊的閒言閒語,因此要求他「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只因為我雖然也很思念你,但別人多嘴多舌,閒話也是很可怕的。後來「人言可畏」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指眾人的流言蜚語是可怕的。

【典源】

《詩經.鄭風.將仲子》
將仲子兮,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1>可懷2>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解】

(1) 仲:兄弟排行,常用伯、仲、叔、季為序,仲是今語老二的意思。
(2) 懷:思。

源自「中華民國教育部成語典」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