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衍
拼音:zou yan
 

 
  
鄒衍
鄒衍
鄒衍(約前305~前240),中國戰國時期哲學家,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齊國人。曾到齊國稷下學宮講學,知識淵博,號“談天衍”。他繼承了古代陰陽五行說,提出“五行生勝”的理論。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爲“五行相生”;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是爲“五行相勝”。他用這一理論解釋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並據此提出“五德終始”說,稱自黄帝(土德)以來,已經夏(水德)、商(金德)、周(火德)三代,預言“代火者必將水”。又提出“大九州”說,以“先驗後推”法推論世界有九大洲,中國所在爲其中之一。名赤縣神州。 《漢書·藝文志》記載,鄒衍著有《鄒子》49篇、《鄒子終始》56篇,均亡佚。

人物簡介


  鄒衍,齊國人。生卒年不詳,據推斷大約生於公元前324年, 死於公元前250年,活了70餘歲。他活動的時代後於孟子,與公 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齊宣王時,鄒衍就學於稷下學宮,先 學儒術,改攻陰陽五行學說, 然而終以儒術爲其旨歸。“鄒衍以儒 術幹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卒以顯名。……鄒子之作 變化之術,亦歸於仁義”(《鹽鐵論.論儒第十一》)。“鄒子疾晚 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曠之道,將一曲而欲道九摺;守一隅 而欲知萬方,猶無准平而欲知高下,無規矩而欲知方圓也。於是, 推大聖終始之運,以喻王公列士……”(《鹽鐵論·論鄒第五十 三》)。可見,學儒術也好,攻陰陽也罷,鄒衍的目的是在尋求經 世致用之學,充分體現了他匡世濟民的入世精神。對此,司馬遷 旮比較深刻的認識,他說:“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 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始也濫耳。王 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斷行之。……鄒衍其言雖不 軌,儻亦有牛鼎之意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後人不察其 大道,而學其小術,故封建迷信興,這不是鄒衍的錯誤。“鄒衍以 阻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 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史記·封禪書》)

  齊宣王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君主,他不僅決心像齊桓公那樣稱 霸諸侯,而且還要“王天下”, 即統一中國。對此,孟子看得很清 楚,說他有“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大欲” (《孟子·梁惠王》)。齊閔王即位以後,國力強盛。“當是時,齊 閔王強,南敗楚相唐昧於重丘,而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 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里。”(《史記·樂毅列傳》)在這種情 況下,齊閔王的野心更大,不僅要稱王,還要稱帝。“三十六年, 王爲東帝,秦昭王爲西帝。”(《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而鄒衍的 一套學說,正是爲新的統治設計的政治方案,因此他本人及其學 說都受到了齊宣王和齊閔王的高度重視, “是以鄒子重於齊” (《史記·孟荀列傳》)。被賜爲上大夫。“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 如鄒衍、淳於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 列第爲上大夫,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齊閔王的帝制運動後來失敗了,迫於當時的形勢,他不得不接受蘇代的 建議,去掉帝號,複稱王,然而他的野心卻有增無減, 竟發展到要“爲天子”的地步,變得越來越驕暴。《鹽鐵論·論 儒》中說:“及閔王奮二世之餘烈,……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諸 儒諫不從,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駢如薛,而孫卿適楚。内 無良臣,故諸侯合謀而伐之。”《史記·孟嚐君列傳》中也說:“齊 閔王滅宋,益驕,欲去孟嚐君。孟嚐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爲 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閔王亡在莒,遂死焉。”恰 在此時,燕昭王招賢納士,爲郭隗修築宮殿以師禮待之,以此作 爲尊賢榜樣。一時間,各國人才爭相趨燕。在這種背景下,鄒衍 離齊入燕,《說苑·君道》載;“燕王曰:‘寡人願學而無師。’郭 隗曰:‘王誠欲興道,隗請爲天下之士開路。’於是燕王常置郭隗 上坐南面。居三年,蘇子聞之,從周歸燕;鄒衍聞之,從齊歸燕; 樂毅聞之,從趙歸燕,屈景聞之,從楚歸燕,四子畢至,果以弱 燕並強齊。”據載,鄒衍到燕國時,燕昭王親自抱着掃帚爲他掃地, 怕塵埃落到他身上。劉歆記載此事說:“《方士傳》言:鄒子在燕, 其游諸侯畏之,皆郊迎而擁慧”(《文選》卷四十阮籍《奏記》,卷 四十五颺雄《設論》李善注引《七略》)。王充在《論衡·别通》中 亦說:“燕昭爲鄶衍擁慧。”繼而拜鄒衍爲師。班固在《漢書·藝 文志》,自注中說鄒衍爲“燕昭王師”。《史記·孟荀列傳》記載更 詳:“(鄒衍)如燕,昭王擁慧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 石宮,身親往師之。”   

  鄒衍在燕主要從事的是發展生產的工作。 《藝文類聚·水部 下·穀》載:“劉向《别錄》曰‘《方士傳》言:鄒衍在燕,燕有 穀,地美而寒,不生五轂。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而觳生,今 名黍穀。”王充在《論衡·寒溫篇》中也說:“燕有寒穀,不生五 般,鄒衍吹律,寒穀可種。燕人種黍其中。號曰黍穀。”公元前284 年,燕昭王以樂毅爲上將軍,與秦、楚、韓、趙、魏聯合伐齊。齊 是鄒衍的家鄉,他雖然憎恨迫使他背井離鄉的統治者,但他始終 不渝地愛戀着生他養他的那塊熱土。他沒有也不能參加這場戰爭。 這很可能構成其後誣他下獄的一個口實。燕昭王死後,由惠王繼 位。。惠王與昭王不同,對於先朝舊。臣並不那麼信任,這時燕齊局 勢逆轉,加之鄒衍又是齊人,故聽信讒言,把鄒衍逮捕下獄。《後 漢書·劉瑜傳》引《淮南子》說:“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 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爲之下霜。”這是一起冤案,後 來終於得到昭雪。這時,齊閔王已死,齊襄王早已繼位,稷下學 宮又恢複了過去的繁榮局面。身遭大變故的鄒衍,思鄉情湧,歸 心似箭,他又回到自己的家鄉。其後他曾作爲使者在趙國見到平 原君,並爲其絀善爲堅白之辯的公孫龍。《史記·平原君虞卿列 傳》中說;“平原君厚待公孫龍。公孫龍善爲堅白之辯,及鄒衍過 趙,言至道,乃絀公孫龍。”鄒衍晚年似乎仕於燕王喜,在公元前 251年至前250年的燕趙之戰後,其活動不見記載。或許在其前後 去世了。

人物生平

 
鄒衍
鄒衍

   鄒衍到過臨淄稷下,因此,他也是臨淄稷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與臨淄稷下先生如淳於髠、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鄒奭等人,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此爲當時 的統治者提供治國的良策。鄒衍很重視齊國,並在那里活動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又到過梁國,梁惠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他,“執賓主之禮。”可見,當時的各諸侯 國都很器重他。他還曾到過趙國。在趙國,他在平原君處,平原君“側行撇席”。最後,他到了燕國,燕昭王尊稱他爲“先生”,“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並“築 碣石宮,身親往師之”。在燕國,他撰作了《主運》,很受諸侯的尊敬。但“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因此,他的一生並不得意。

  鄒衍開創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終說”和“大九州說”。他把春秋戰國時 期流行的五行說附會到社會的變動和王朝的興替上,提出“五德始終”的歷史觀。他認爲整個物質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構成的,事物的發展變化是通過五行 相克和五行相生來實現的。人類社會歷史的改朝換代與自然界一樣,也是一種客觀必然。自開天辟地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每一朝代 都主一德,每一德都有盛有衰。盛時,它對應的那個朝代就興旺發達;衰時,這個朝代就要滅亡。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進行着循環。該學 說對秦漢社會產生過重要影響。在對宇宙的空間認識方面,鄒衍創立了“大九州”說。齊地瀕海,這啟發了他對宇宙空間廣闊性的聯想。鄒衍認爲,儒家所稱的中 國,隻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中國稱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有九州,乃禹時所分九州,而中國之外如同赤縣神州的還有九個州,各有裨海環繞,每州内又各有九 州,語言風俗皆不相通。這種對世界地理的推論性假說,在當時及後世有擴大人們地理視野的意義。

五德終始說


   班固《漢書·藝文志》論述了陰陽家的來曆和社會地位:“陰陽家之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顺吳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 時,此其所長也。”班固認爲陰陽家來源於掌管天文曆法的官羲氏 及和氏。既如此,天論與五行學說便是鄒衍學說的主要内容。《史.記》集解引劉向《别錄》說:“鄒衍之所言……盡言天事,故曰 ‘談天’。”《史記·孟荀列傳》說,“鄒衍之術,迂大而宏辯……故 齊人頌日:‘談天衍’。”《文心雕龍·諸子》說:“鄒子養政於天文。” 同書《時序》說:“鄒子以談天飛譽。”可見善於談天是鄒衍的一 大特點。

  然而鄒衍不是爲談天而談天,他以談天爲手段,以服務於當 時的政治需要爲目的。建立於陰陽五行基礎上的“五德終始”說 才是他學說的核心所在。   

   鄒衍認爲,從天地剖判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即五 行之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而五德轉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 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規律進行 的。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也是受土、木、金、火、 水五種物質元素支配的,歷史上海一王朝的出現都體現了一種必 然性。鄒衍說:“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淮南 子·齊俗訓》篇高誘注引《鄒子》)。《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 《七略》 曰:“鄒子有終始五德,從所不勝,木德繼之,金德次之, 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呂氏春秋·應同》講得更具體:“凡帝王 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黄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黄 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黄,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 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 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 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 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 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 事則水。”上述引文據近代學者考證,應屬於鄒衍的佚文,至少體 現了鄒衍的學說精神。鄒衍的這種學說爲齊閔王稱東帝,燕昭王 稱北帝奠定了理論基礎,因而受到他們的禮遇和重用是不難理解 的。這種學說後來被秦始皇接了去,爲他的稱帝及其統治服務。 《史記·封禪書》說:“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 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說:“東 萊呂氏曰:‘方鄒衍推五德之運,人視之,特陰陽末術耳,若無預 於治亂之數也。及至始皇始采用之,定爲水德。以爲水德之治,剛 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 。急法,久者不赦,則其所系豈小哉!”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認爲人類 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自有其合理性,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 來解釋,就陷入了機械論。至於秦始皇的“水德之治”,錯不在鄒衍身上。

大九州說


   鄒衍還提出了天下分爲“大九州”的地理學說,成爲中國古代具有“海洋開放型地球觀”的第一人。在中國古代的宇宙論中, “蓋天說”和“渾天說”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蓋天說認爲“天象蓋笠,地法覆盤”,渾天說則認爲“水(海洋)”不僅載着“地”同時也撑着“天”;蓋天說 出自内陸,渾天說源於海洋。鄒衍的“大九州”說就是受渾天說的啟發而創立的。戰國時代中國的航海水平已有所提高,人們對中國東部海域内的陸地或島嶼已經有 所了解,加上齊地濱海的自然環境,海市蜃樓的奇妙景象和燕齊漁民商賈對異域風情的傳聞和描述,這一切都激發了鄒衍的靈感,開闊了他的思路,使他對自己生活 的世界做出了大膽的推測,創立了“大九州”說。
 
鄒衍
鄒衍

  鄒衍認爲戰國時期儒家所謂的“中國”(指華夏族聚居的中原地區)並不是世界的全部,當時的全中國(指戰國七雄疆土的總和)名叫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另有九州,也就是大禹治水時 所序列的冀、兗、青、徐、颺、荆、豫、梁、雍九州,像赤縣神州這麼大的州全世界共有九個,每一州的周圍都有大海環繞,這個州里的人民與其他州不能由陸路連 接相通往來,這樣儒家所謂的“中國”隻不過是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而已。 《淮南子》中還記載了大九州的完整名稱: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 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緯書《河圖括地象》則有兩種不同的記載:其一,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卬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 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鹹州曰隱土,正東颺州曰信土。其二,“昆崙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爲中則。東南曰神州, 正南曰卬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正北曰齊州,東北曰薄州,正東曰陽州。”

  不管大九州的 名稱爲何,鄒衍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就預言了大洲和大洋的存在,這比歐洲學者對地球做出相似的預測早了近一千八百年。鄒衍的大九州說雖然是建立在主觀推測 的基礎上,缺乏嚴密論證和科學判斷,但是在當時對中國以外的地理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無疑是突破了人們狹隘的地理觀念,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激發了人們探 索域外的熱情。在人們沒有真正認識地球以前,“大九州”學說無疑是“閎大不經”的,王充評價鄒衍的大九州說“此言詭異,聞者驚駭”。《鹽鐵論.論鄒》中也 批評大九州說“近者不達,焉能知瀛海?……無補於用,……無益於治”。但是隨着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海外各國與中國往來的日益頻繁,“大九州”說的價值逐 漸被人們所認識。元代的張翥在《島夷志略. 序》中說:“九州環大瀛海,而中國曰赤縣神州,其外爲州者複九,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能想通如一區中者,乃爲一州,此鄒氏之言也。人多疑其荒唐誕誇,況當 時外徼未通於中國,將何以征驗其言哉!漢唐而後,於諸島夷力所可到,利所可到,班半史傳,固有其名矣!”薛福成所撰《出使四國日記》也說:“昔鄒衍談 天,……司馬之長謂其語宏大不經,桓寬、王充並譏其迂怪虛妄,……今則環游地球一周者,不乏其人,其形勢方里,皆可核實測算,餘始知鄒子之說,非盡無稽。 或者古人本有此學,鄒子從而推闡之,未可知也。”從而給鄒衍的大九州說以客觀的評價。

人物評價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列於稷下諸子之首,稱“騶衍之術,迂大而宏辨”。鄒衍到過趙、魏、燕等諸侯國,均受到各國國君禮遇。
 
《史記》
《史記》

   鄒衍開創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終說”和“大九州說” 。他把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五行說附會到社會的變動和王朝的興替上,提出“五德始終”的歷史觀。在對宇宙的空間認識方面,鄒衍創立了“大九州”說。齊地瀕 海,這啟發了他對宇宙空間廣闊性的聯想。他的思想宏大不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因此有“談天衍”的美譽。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不僅在當時受到重視,而且對後世的學術和政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就學術而言,董仲舒將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學相結合,開漢代儒學陰陽五行化的先河。就政治而言,五德終始說作爲一種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受到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以秦文公出獵穫黑龍作爲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遂成爲五德終始說的第一個實踐者。

解放軍少將——鄒衍

 
鄒衍
鄒衍

  鄒衍將軍(1915—)江西省興國縣人。一九三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五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 爭時期,任紅十二軍政治部宣傳員,紅一軍團第三團政治處青年幹事,甘肅華池縣保衛局局長,陝北定邊縣保衛局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陝甘寧邊區 保安處政治處主任,邊區政府警衛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晉西支隊副政治委員兼第二團政治委員,牡丹江軍區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獨立第八師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四 十七軍一六0師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公安縱隊政治委員兼公安一師政治委員,東北公安部隊副政治委員,沈陽軍區裝甲兵政治委員,軍政治委 員,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員、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上增選爲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