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宋三大家

 

北宋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 画、面貌。北宋时期,经过初期的书风变革,到了北宋中期,尚意书风成为了主流。在这时期,数黄庭坚、苏东坡和米芾三家的书法成就最高,是尚意书风的代表, 史称为“北宋三大家”。三大书法家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变法革新,政治危机凸现之时。但也是北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特别是文人的书画艺术达到了极 高的境界。

 

(图)北宋三大家北宋三大家

北宋三大家 - 画家董源

 

(图)董源董源

 

董源字叔达,人称董北苑。五代南唐时曾为后苑副使,后入北宋。 他的山水画承荆浩、关仝的传统,变更方法,创用“披麻皴”,建立一种平和秀雅的风格。水墨学王维,着色学李思训,墨气淋漓,放纵活泼。工秋岚远景,大多画 江南真景,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平淡天真,表现出江南山水的特有情趣。李成,字咸熙,本是长安人,后迁居青州益都(今属山东)营丘。人称李营丘。山水初学 关仝,后摹写真景,自成一家。喜用直接擦拭的皴法,画平远寒林,又因好用淡墨,被称为“惜墨如金”。作画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挺拔富于变比。范宽名中正, 字仲立,因生性宽厚温和,人呼“范宽”。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与李成齐名,世称“李范”,他居住终南、太华山中,画林麓岩壑,能“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因而自成一家。其山水画峰峦浑厚,势状雄强,“得山之骨”。亦擅画雪景。

北宋三大家 - 画家范宽

 

(图)北宋三大家山水画北宋三大家山水画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陕西华 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范 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

北宋三大家 - 画家李成

 

(图)李成作品李成作品

 

李成,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 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 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 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关仝、范宽形成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学他画法的较 多。画迹在北宋时已经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无李论”之说。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等。

北宋三大家 - 画家特点

 

董源之画除部分作品雄伟、崭绝峥嵘之势外,大多趋于平淡、天真、朴茂静穆;

 

范宽有坚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

 

李成之画挺拔雄奇,富有变化,惜墨始金,别具一格。

北宋三大家 - 画家评价

 

(图)北宋三大家代表作品北宋三大家代表作品

 

元 汤曾说:“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毕宏、郑虔之徒出其不意,深造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宋朝董 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他们确是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面貌。

 

其中范宽发展了荆浩的 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元代汤垕《画鉴》则认为“宋世山水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范 宽三人而已”,又谓“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都对范宽的艺术作出很高的评价。据文献所载,宋代 师法范宽的画家有黄怀玉、纪真、 商训、宁涛等人,南宋的李唐好学范宽,其后又有马远、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 “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称赞范宽的画“真古 今绝笔也”,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见,比如苏轼虽然非常推崇范宽,却觉得其画“微有俗气”,与古代中国文人淡雅风格 略有不符。2004年,美国《生活》杂 志将范宽评为上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画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 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认为范宽用墨过浓,“土石不分”,是其缺点,但是这是范宽独有的风格。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 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 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北宋三大家 - 书法家黄庭坚

 

(图)北宋三大家北宋三大家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世称“黄山谷”,号山谷道人。江西修 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政治上与苏轼共进共退,屡遭贬 谪。以文学著称,追求奇拗诗风,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很大。尤以书法为世所重。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而取 纵势。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黄庭坚最擅长行书与草书。其《诸上座帖》、《李白忆旧诗》、《廉颇蔺相如列传》均是草书名品,所谓“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大字行书《经伏波神祠》、《松风阁诗》与《赠张大同尾跋》则体现了“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的境界。

 

书法典藏于: 

 

跋寒食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华严疏 (上海博物馆
经伏波神祠 (永青文库 )
李白忆旧诗 (藤井有邻馆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大都会美术馆 )
诗送四十九侄 (北京故宫博物院 )
史翊正墓志铭稿 (东京国立博物馆 )
松风阁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 )
王长者墓志铭稿 (东京国立博物馆 )
赠张大同尾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宋三大家 - 书法家苏轼

 

(图)北宋三大家北宋三大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 轼的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 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黄庭坚称与苏轼为“本朝善书 者,自当推为第一”。

 

书法电藏于:

 

赤壁赋 (台北故宫博物院)
答谢民师卷 (上海博物馆 )
洞庭春色赋 (吉林省博物馆)
寒食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 )
怀素自叙 (东京国立博物馆 )
祭黄几道文 (上海博物馆 )
李白仙诗 (大阪市立美术馆 )
桤木诗 (蘭千山舘)

北宋三大家 - 书法家米芾

 

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宣和年间为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芾 自云学过各家各派,但从其作品观之,得王献之、释智永二家最多。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

 

米芾的书法可谓集 各类书体之大成。其书画收藏宏富,从晋唐法书中受益良多。他的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其艺术活动还涉及绘画、文房四宝、奇石收 藏等,还刊刻了著名的《寳晋斋法帖》。米芾也是当时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宋徽宗编写《宣和书谱》、《宣和画谱》时,米芾也参与鉴定了大量的书画。至今还能在 《唐人临黄庭经》、《顾恺之洛神图》等书画作品上看到米芾的鉴藏印与押署。

 

书法电藏于:

 

拜中岳命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
苕溪诗 (北京故宫博物院 )
蜀素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吴江舟中诗 (梅多鲍利坦美术馆
研山铭 (北京故宫博物院 )

北宋三大家 - 书法家收藏

 

米芾一 生收集了大量的晋唐名家法书,又目睹了内府及私家收藏的大量法书名迹。米芾不时将这些名作加以临摹。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晋唐法书已经消失在了战乱与水火 之中。而米芾临摹的部分法书则幸运的流传到了今天。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米芾的这些临书,由于笔法功力深厚,气韵直追晋唐,而又独具风骚,故长期被认为是 晋唐名迹,备受世人珍视。其中,最知名的要数《临王献之十二月帖》,即今天所见的《中秋帖》。此帖为典型的“一笔书”,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被乾隆皇帝奉为“三希”之一。流传至今的《大道帖《东山帖》《群鹅帖《地黄汤帖》《湖州帖》《长风帖》等帖也或多或少带有米芾的书法意味。

 

北宋时期,苏轼文同所 推广的文人画,更注重于文人的气质,以及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感。李公麟将原先处于草稿底本地位的白描画,发展成为一种体现文人意趣的新风尚。文同、苏轼把 业已成熟的山水、花鸟画中某些较特殊的题材,如枯木竹石、梅兰水仙等独立出来,并赋予新的涵义和形式。形成了一种崭新风格的水墨花竹杂画,与传统的正规画 风,尤其是宫廷画院的风格判然相异。稍后,以米芾为代表的“米点墨戏”山水画脱颖而出。

北宋三大家 - 总论

 

北宋三大家不仅为当时创造很大的财富,也为后人称颂,为后世700余年的文人画建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