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喉音唱法

呼麥(又稱喉音唱法雙聲唱法多聲唱法圖瓦語Хөөмей蒙古語ᠬᠥᠭᠡᠮᠡᠢ鮑培轉寫kögemei西里爾字母Хөөмий,意為「咽喉」),又稱為浩林·潮爾,是一種典型運用泛音的歌唱方式(歌者能在一個持續的低音之上,同時唱出另一個像口哨聲的高音),被圖瓦人蒙古人,和位於阿爾泰地區的蒙古族,通古斯及楚科奇族應用在民間音樂裡。

特徵

不同地方的呼麥都有各自的特色,例如:位於戈壁沙漠居民的呼麥聽起來也比較乾澀,但位於草原居民的呼麥則比較和潤。 在蒙古語中呼麥是喉頭的意思。

呼麥可以既用來描述圖瓦人民間音樂的喉聲唱法特性中的一個風格(有些類似在電子琴伴奏下的低音哼唱),又用於描述所有的圖瓦人喉聲唱法風格(從地震般的隆隆聲到帶著拍子的中音,以及各種形式的高音)。所有圖瓦的喉聲歌唱都要控制口腔的形狀來產生泛音,同聲帶的發聲共鳴,從而可以同時唱出多個音高的泛音。

這種音樂從西伯利亞大草原和關於馬的音樂中得到了靈感,因此圖瓦人的民間音樂從題材上與西方的牛仔音樂相似,但是呼麥(和東方的語言)使得西方人聽起來感覺到不同。

圖瓦人的歌唱風格影響了不同文化的音樂。在古代,西藏喇嘛念經的唱法引進了假聲帶唱法卡基拉的一些技巧。 在現代,一些美國新生代音樂人被呼麥和西奇的神秘世界的聲音所打動,這種聲音聲高極高,但又不是假聲

關於圖瓦人在喉聲唱法中使用的風格和技法的確切數目還存在爭論。三種主要的風格是呼麥(喉音唱法)、卡基拉(假聲帶唱法)和 西奇(哨音唱法)。還有一些公認的風格包括保班納地(滾動式唱法)、chylandyk(蟋蟀唱法)、dumchuktaar(閉嘴喉聲法)、伊澤哥勒(馬鐙式唱法)和 kanzip。一些人認為這些額外的風格是三種主要風格的變種和修正。

很早以前,蒙古國就把呼麥列入國寶,而圖瓦共和國呼麥看作為圖瓦人的民族魂。而在中國,隨著對原生態的民族歌曲的挖掘,呼麥也被看作中國民歌的一部分。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呼麥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蒙古族呼麥已由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在2009年10月1日成功申請,正式加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的女呼麥手蘇依拉賽汗,可以同時演唱4個聲部,可測出8種頻率同時存在。 [1]

主要曲目

呼麥的曲目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如下:

  • 《阿爾泰山頌》
  • 《額布河流水》
  • 《布谷鳥》
  • 《黑走熊》
  • 《四歲的海騮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