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扯鈴來源

扯鈴是我國的民俗技藝,也是相傳已久的童玩之一。以往我國雜耍表演中,有耍、變、練,三大技藝;耍是耍罈子,變是變戲法,練就是練扯鈴。可見扯鈴在我國的民俗技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稽考古代文獻有關扯鈴的記載竟然付之闕如,主要原因是古代的中國, 很少人去留心兒童們的遊戲。

其次可能是這種遊戲隨著玩法的不同或技術的進步,在名稱上有所改變。朝市叢載上說:「抖空竹,逢廟集,以繩抖響,拋起數丈之高, 仍以繩承接,演習各種身段。」又明朝萬歷年間劉侗和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紀卷二上記載著一些風土民俗。

曾有這樣的一首歌謠:「楊柳兒沽,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發芽兒,打拔兒。」有人說:「放空鐘」就是今日所謂的扯鈴。在商務的體育大辭典,漢聲的中國童玩, 教育廳的中華兒童百科全書中無不這樣認為。但在商務的辭源及三民的大辭典上的解釋,「扯鈴」與「空鐘」還是有不同的,辭源說:「扯鈴,玩具,形製略似兩空鐘相聯,以繩貫兩木杆絡其中部。 在空中旋轉成聲,亦有只用一端者,較空鐘為後起,以空鐘有地龍之名,俗亦稱此為天龍。」

大概是由於它們的質料相同,玩法亦大同小異,同時形製大小不同亦會發出各種不同聲響,有的像鐘聲,有的像蟬嗚,有的像鴿鈴.有的像古箏,所以後人有稱它「空鐘」、「空箏」、「空竹」、「響鈴」、「抖嗡」 各種名稱混而為一了。不過,在古書中所記載著:「空竹轟而疾轉,大聲者鐘,小亦飛蟲。」「裁竹成形腰鼓如,兩端繩索弄徐徐,當風急轉如流水,山寺聞鐘韻有餘。」「抖起空竹入雲表,干人仰面跌溝沿。」那種鐘韻嫋嫋,令人歎為觀止的精彩表演,確是指今日的「扯鈴運動」,是無可置疑的。

扯鈴在過去中國大陸上是很風行的民俗運動,以後更流傳於世界各地。日本武俠小說「宮本武藏」中, 就有一段這麼寫著:「一個陀螺,發出嗡聲,飛上五月的晴空。飛上天後,消失於晴朗的天空,看不見了,只剩嗡聲,不久又落下。陀螺一如活動,停在大步走在沿鴨江街道上的主人肩上,仍旋轉著。停止旋轉後,傾斜於肩,並不落……」這個會飛上天空,會發出聲音的陀螺,大概就是中國傳入日本的扯鈴了。

十八世紀時, 扯鈴入英國,頓時英國人迷上這個神奇的小玩意兒。他們稱之為「兩根棍子上的精靈」。

後來傳到法國, 法國人將扯鈴改用璃瓷土製成,於大庭廣眾中公開表演。 前些年前台灣有一位陳金銘老先生即曾以一手「巧抖空竹」隨李棠華特技團到國外表演,享譽國際。

 

 

 扯鈴的稱呼

 

扯鈴遊戲花樣多,鈴具大小不同,粗細各異,故抖起來有嗡嗡作響,因此東北稱為抖嗡子,北平稱為風葫蘆、風鈴等。河南稱為抖老牛因為竹盒發出之聲如老牛叫聲,故當地人才稱它抖老牛。古時所謂放空鐘即為扯鈴,而扯鈴在過去名稱除了放空鐘還可稱為  空竹 抖老牛  抖嗡

 

 

 扯鈴的故事

 

『栽竹成形腰如鼓。兩端絕索弄徐徐。當風急轉如流水。山寺聞鐘韻有餘。』這是一首形容放空鐘的詩。

根據歷史記載在隋唐年間。雜技盛行。洛陽、長安經常有身懷絕技。藝人做魔術、打毬、繩技及放空鐘等表演...。

『放空鐘─扯鈴』是中國古老民間藝術。由於製作材料粗細大小及兩端發聲孔的數目不同。抖起來在飛快的旋轉之下。有的嗡嗡像鐘聲。有的鳴鳴像蟬鳴。有的鴿鈴。有的像古爭。也有認為其主要材料是竹子做的。

扯鈴是我國的民俗技藝,也是相傳已久的童玩之一。以往我國雜耍表演中,有耍、變、練,三大技藝;耍是耍罈子,變是變戲法,練就是練扯鈴。可見扯鈴在我國的民俗技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據說最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在全國各地流行了,但是一直到明朝的時候,才有描述扯鈴的文獻出現。在明朝萬曆年間,劉侗和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提到扯鈴的一篇文章:「楊柳兒枯,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兒發芽兒,打鈸兒。」裡面所說的「空鐘」,指的就是現在的扯鈴。此外,古時候又叫扯鈴為「天龍」、「抖牛」、「地鈴」、「空竹」、「響鈴」等等的名稱,但現在一概統稱為「扯鈴」。

扯鈴過去在中國大陸上是很風行的民俗運動,之後更流傳於世界各地。日本武俠小說「宮本武藏」中, 有一段這麼寫著:「一個陀螺,發出嗡聲,飛上五月的晴空。飛上天後,消失於晴朗的天空,看不見了,只剩嗡聲,不久又落下。陀螺一如活動,停在大步走在沿鴨江街道上的主人肩上,仍旋轉著。停止旋轉後,傾斜於肩,並不落……」這個會飛上天空,會發出聲音的陀螺,大概就是中國傳入日本的扯鈴了。
    十八世紀時扯鈴傳入英國,頓時英國人迷上這個神奇的小玩意兒。他們稱之為「兩根棍子上的精靈」;後來傳到法國:法國人將扯鈴改用璃瓷土製成,於大庭廣眾中公開表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