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打開心內的窗

生意不景氣,我與老公閒閒沒事,打算作一個實驗。
我們住的大樓共有十二層樓二十四戶人家,有住戶有公司,共用一座電梯,我家又高居十一樓,所以平日上上下下與人相遇的機會滿多的,包括等電梯和電梯內的時間,認識和不認識的人。
我們相約對每一個搭電梯的人問候打招呼,順便電梯服務,不管是大樓住戶或是來訪客人,都一視同仁微笑問好,然後記錄每日問候與回應的次數比例。一向在電梯裡冷漠慣了,鄰居再熟也不過點頭致意,明知他住幾樓,就是無法順手多按一下;剛開始,「成績」很糟,打個招呼都彆扭得很,更遑論談話了,哎!虧我還是大樓住了十六年的住戶元老呢。
幾天後,漸漸習慣,問候不再是負擔,生活也一下活潑熱絡起來;原來十樓李太太的兒子跟我兒子同校又同年;原來七樓洋娃娃般的小女孩是邱媽媽的外孫女;四樓和六樓是親戚,八樓女兒是空中小姐……,原來我們還是同鄉!……原來大家冷峻的外表下都是一顆顆熾熱的心啊!
 實驗記錄的事早就拋到九霄雲外,鄰居之間有一股暖流在流動,一直延伸到住家碰面以外,三姑六婆開始相約逛黃昏市場,相約喝咖啡,李伯伯醃泡菜醬瓜,大家就有口福;更妙的是,在嚴冬清晨,很自然的和早起掃街的歐巴桑、歐吉桑問候一聲早,即使是陌生,卻都得到熱切的回應「早喔」、「這呢早」、「今天會卡燒熱唷」,讓人一掃冬天的寒冷。
就如一首歌的歌名--「阮哪打開心內的窗」;心窗打開了,冷漠變成熱情,親切代替冷峻,即使在冬天也會感覺春天的暖意。親愛的朋友,您準備好了嗎?打開您的心扉,展露您塵封已久的笑容,您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買智慧

有一個國家很富有,擁有全天下的東西,但是他們的國王卻仍然感到不快樂,因為他想要的東西都已經得到了,生活中沒有期待,也沒有驚喜。
有一天,他對一位大臣說:「你們到別的國家,想辦法買一種我們國家沒有的東西。」這位大臣心想:「天下所有的東西我們這裡都有了,還要到哪裡找一樣這裡沒有的東西呢?」
不過,國王既然這樣說了,他只好派遣一位貿易商出國尋找。這位貿易商也很煩惱,到底要買什麼東西呢?他到處遊歷,還是沒辦法找到自己國家沒有的東西。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長者坐在象背上,喊著「賣智慧!賣智慧!」他心想:「奇怪,智慧也可以買得到嗎?」於是走過去問長者:「你要賣的智慧在哪裡?」長者說:「能稱重量、量長短的有形之物,價值都可限量,我賣的智慧無形體、無法稱重量、量長短,這才是真正的無價珍寶。」
貿易商說:「那好,我要買,你要給我什麼?」
長者說:「我告訴你幾個字:『凡事多思惟,切莫猝瞋怒,今日用不上,必定有用時。』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好好地思考人生的真理,時時把道理放在心中,不能一碰到外面的境界就轉動自己的心、粗暴地發怒,如此將後悔莫及。」貿易商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沒有拿到有形的東西,但是他把那些話聽進了心裡,並且交給長者五百兩黃金,算是「買智慧」的費用,然後啟程回國。
他回到家時,剛好是八月十五日深夜,月光很明亮地照入屋內。他輕輕推開房門,突然看到架著蚊帳的床下有兩雙鞋,蚊帳裡的這兩個人,其中一個是他太太,另一個是誰呢?他很生氣,拿了一根棍子,正當要衝向前時,突然想到:「我要冷靜點,不能太衝動。」就在此時,一位老婆婆掀開蚊帳走出來,原來是他的母親。
他很訝異地問道:「媽媽,您怎麼在這裡啊!」
「你太太感冒發燒,我是來照顧她的。」
他放下棍子,自言自語地說:「很便宜,真的很便宜!」
「你買什麼東西那麼有價值,怎麼一直喊很便宜呢?」
他就對媽媽說:「我遇到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我用有量有形的五百兩黃金換來無量無形的智慧。假如不是他教我要時時冷靜,不可衝動,我剛才已做出傷天害理的罪孽了。
人生的真理、價值無形無量,如何才能得到呢?必須用心思考道理,時時謹記不忘失,還要將生命的良能盡全力發揮出來,如此才能體會那分心安理得與歡喜自在,這才是人生最珍貴的至寶。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挫折,是年輕人最好的禮物 戴晨志

記得曾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提到:他剛從軍中退伍時,只有高中學歷,無一技之長,只好到一家印刷廠,擔任「送貨員」。

一天,這年輕人將一整車四、五十梱的書,送到某大學的七樓辦公室;當他先把兩三捆的書扛到電梯口等候時,一位五十多歲的警衛走過來,說:「這電梯是給教授、老師搭乘的,其他人一律都不准搭,你必須走樓梯!」

年輕人向警衛解釋:「我不是學生,我是要送一整車的書到七樓辦公室,這是你們學校訂的書啊!」可是警衛一臉無情的說:「不行就是不行,你不是教授,不是老師,不准搭電梯!」兩人在電梯口吵半天,但警衛依然不予放行,年輕人心想,這一車的書,要搬完,至少要來回走七層樓梯二十多趟,會累死人的!後來,年輕人無法忍受這「無理的刁難」,就心一橫,把四、五十梱書搬放在大廳角落,不顧一切的走人。

後來,年輕人向印刷廠老闆解釋事情原委,獲得諒解,但也向老闆辭職,並且立刻到書局買整套高中教材和參考書,含淚發誓,我一定要奮發圖強,考上大學,我絕不再讓別人「瞧不起」。

這年輕人在聯考前半年,天天閉門苦讀十四個小時,因為他知道,他的時間不多了,他已無退路可走,每當他偷懶、懈怠時,腦中就想起「警衛不准他搭電梯」被羞辱、歧視的一幕,也就打起精神、加倍努力用功。

後來,這年輕人終於考上某大學醫學院。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他也變成一家開業診所的中年醫生,然而,他靜心一想,當時,要不是「警衛無理刁難和歧視」,他怎能從屈辱中擦乾眼淚、勇敢站起來?而那位被他痛恨的警衛,不也是他一生中的恩人嗎?

這故事讓我想起,唸高中時,班上有位調皮的男生,成績普通,並不傑出。一天,物理老師發下一艱深的試題,要同學當家庭作業,隔天上課時,每個同學幾乎都答不出來,可是,卻只有那調皮的陳同學解出來了!「陳某某,你老實說,這作業是不是你哥哥幫你做的?我知道你哥哥的物理很厲害。去年我教過他.」老師問。
「是我自己做的啊!老師,你怎麼可以誣賴我?」

「少來,你少騙我啦!不是自己寫的,幹嘛那麼不要臉,硬是說是自己寫的?」物理老師站在台上嘲諷的說:「哎呀!你少丟臉了啦!你的程度我很了解,你不用騙我啦!」

當時,我轉過頭,看到小陳低著頭,抿著嘴,眼光閃著淚水,他沒有再回嘴,只是一直低著頭,假裝看著書,而他的眼淚,也一顆顆的滴在課本上。聯考放榜後,爭氣的他,考上台大物理系,畢業,當兵退伍後,他更留學美國,現在,已拿到「物理學博士」的學位回國。

而我,永遠忘不了在高中時他對我說的一句話:「那一題,明明是我自己做對的,他(物理老師)幹嘛不相信我,還當眾嘲笑我、瞧不起我?以後,我的物理,一定要比他更厲害!」經國先生曾說:「失意時需要忍,得意時需要淡。」

的確,人,都有失意,不順遂的時候,然而,我更相信!

「挫折,是年輕人最好的禮物!」

人只有在遭遇挫折,被他人百般刁難、岐視、嘲諷時,才能「打醒自己」,讓自己被「當頭棒喝」而驚醒過來!這豈不是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

因此。如果現在的挫折,能帶給你未來幸福,請忍受它。如果現在的快樂,會帶給你未來不幸,請拋棄它。

「生命中的每個挫折、每個傷痛、每個打擊,都有它的意義。」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思語
◎ 一念之非即種惡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 天堂和地獄都是用心和行為造做的。

◎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 有人點燈求光明,其實真正的光明,在我們心裡。

◎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

◎ 去貪就簡,可使心靈得到無比的寧靜與解脫。

◎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 則展現於週遭的環境,都是美而善的。

◎ 心無邪念,意無邪念,即常可自在 ; 心正則邪不侵。

◎ 不要把病痛看得太嚴重,有煩惱心在,即無法解脫。

◎ 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 ; 爭來的是假的,養來的才是真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暫且」是人生失敗的最大藉口



遲 遲 不 做 決 定 , 轉 眼 間 就 六 十 歲 了 。對 二 十 多 歲 的 人 來 講 , 時 間 稍 縱 即 逝 。 如 果 做 事 拖 拖 拉 拉 , 恍 然 大 悟 時 , 不 知 不 覺 間 就 已 年 屆 六 十 。

二 十 多 歲 有 著 美 麗 的 未 來 。可 是 和 六 十 歲 最 鄰 近 的 也 是 二 十 多 歲 之 時 。

剛 剛 和 你 進 咖 啡 廳 點 飲 料 時 , 記 得 你 如 何 說 的 嗎 ?你 說 : 「 暫 且 先 來 杯 咖 啡 。 」這 個 「 暫 且 先」 是 什 麼 意 思 呢 ? 你 說 話 時 , 這 個 「 暫 且 先 」 經 常 出 現 :



「 暫 且 在 這 家 公 司 工 作。」

「 我 想 暫 且 去 留 學 也 不 錯 。」

「 暫 且 該 先 具 備 資 格 吧」

「 暫 且 先 來 杯 咖 啡 」 的 說 法 , 對 咖 啡 很 失 禮 。



如 果 對 自 己 喜 歡 的 人 說 「 暫 且 , 我 喜 歡 你 」 , 勢 必 會 遭 人 拋 棄 。 如 果 你 對 現 在 的 工 作 有 著 「 暫 且 先 做 做 看 」 的 心 態 , 絕 不 可 能 做 好 這 份 工 作 。

你 的 整 個 人 生 都 變 成 「 暫 且 」:學 校 畢 業 後 , 「 暫 且 」 進 不 錯 的 公 司 上 班 ;進 了 公 司 上 班 後 ,找 個 能 「 暫 且 」 結 婚 的 對 象 ;有 了 孩 子 之 後 , 就 努 力 為 他 們 找 個 「 暫 且 」 還 算 不 錯 的 學 校 。 當 你 說 著 「 暫 且 」 時 , 你 已 經 六 十 歲 了 。

嘴 裡 老 掛 著 「 暫 且 」 的 人 , 就 是 喜 歡 將 結 論 向 後 延 緩 的 人 。

若 有 人 問 道 : 「 這 就 是 你 現 在 最 喜 歡 的 地 方 嗎 ? 」

「 哎 呀 , 雖 然 不 是 最 喜 歡 的 , 但 也 還 可 以 啦 , 暫 且 在 這 裡 待 一 陣 子 , 作 為 日 後 的 跳 板 。 」

這 就 是 「 暫 且 如 此 」 的 心 態 。

「A 和B 喜 歡 哪 一 個 ? 」 當 他 人 如 此 詢 問 時 , 我 們 不 能 回 答 : 「 暫 且 選A 吧 ? 」

「 你 喜 歡A 嗎 ? 」

「 不 , 所 以 我 才 說 暫 且 嘛 。 」

就 是 這 麼 軟 弱 , 無 法 肯 定 地 說 :「 我 喜 歡A 。 」

能 肯 定 說 出 「 我 喜 歡A 」 的 人 是 強 者 。

當 別 人 問 道 「 咦 ? 你 喜 歡A 啊 ? 」 一 般 人 往 往 會 回 答 「 沒 有 啦 , 反 正 這 兩 個 照 現 在 的 情 形 來 看 都 還 不 錯 。 」 以 模 稜 兩 可 的 說 法 , 設 法 逃 避 責 任 。

不 能 如 此 蹉 跎 人 生 。

當 你 說 著 「 暫 且 如 何」 , 而 遲 遲 不 做 出 決 定 , 恍 然 大 悟 時 你 已 經 年 屆 六 十 歲 了 。

出 錯 也 無 所 謂 , 現 在 馬 上 做 出 決 定 吧 !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呂赫若
呂赫若.jpg
出生 呂石堆
1914年8月25日
Flag of Japan (1870–1999).svg 日治臺灣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
逝世 1951年(37歲)
臺灣 臺灣臺北縣石碇鄉(今新北市石碇區)
筆名 呂赫若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 台中師範學校畢業
體裁 小說
代表作 《牛車》

 

呂赫若

 
 
 

呂赫若(1914年8月25日-1951年),本名呂石堆,筆名呂赫若,生於日治台灣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今台中市潭子區),曾祖父原居桃園龍潭,後遷居台中。呂為活躍於台灣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的小說家,亦是台灣共產黨黨員,有台灣第一才子之稱。呂石堆之所以用呂赫若為筆名,是擷取他所敬佩的兩位左翼作家--朝鮮作家張赫宙(장혁주)與中國作家郭沫若。他各取其中一字組合而成。

 

 

生平[編輯]

呂赫若出身地主家庭,因此接受新式教育與新式思想,在1934年台中師範學校(今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畢業後,出任新竹州峨嵋公學校(今峨嵋國小)訓導(日本舊制教員職階)。1935年任臺中州營盤公學校(今南投縣營盤國小)訓導,1938年任臺中州潭子公學校(今臺中市潭子國小)訓導。於1935年發表第一篇日文小說「牛車」而成為文壇矚目對象,被譽為「文學天才」。也是第一位作品被介紹到中國大陸的作家之一。

1939年呂赫若前往東京學習聲樂,並參加東寶劇團,演出歌劇「詩人與農夫」。1942年回到台灣並且加入張文環的《台灣文學》擔任編輯,後擔任興南新聞記者。呂赫若在戲劇、音樂與文學方面也頗有造詣,而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不過他還是­最鍾情於文學的創作;二戰結束之後,呂赫若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擔任台中分團籌備處股長,但不久後便出任《人民導報記者,挖掘戰後台灣政治經濟的黑暗面。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呂赫若轉向社會主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除主編中共地下黨機關刊物《光明報》之外,並且開設由中共地下黨員直接領導的大安印刷廠,印製社會主義刊物與宣傳品;1949年呂赫若出任北一女中音樂教師,8月爆發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光明報》創辦人、基隆中學校長、中共地下黨員鍾浩東及同校相關人士陸續遭到逮捕判刑,涉及本案的台灣大學相關師生也被逮捕,而參與《光明報》編輯工作的呂赫若也因此開始逃亡,不久之後前往臺北縣石碇鄉鹿窟等基地活動,史稱「鹿窟基地案」。之後在1951年於鹿窟基地死亡,確切日期與死亡原因不明,其遺孀蘇玉蘭表示有人說呂是被毒蛇咬死,但也有人說是同伴怕呂赫若出來自首而搶先槍殺呂,之後鹿窟基地遭國民政府圍剿,呂赫若的屍體一直未被找到。[1] 根據張炎憲鹿窟事件調查研究書中的李石城訪問記錄, 李石城表示呂赫若是1950年農曆5月23日遭蛇吻而過世 ,由其姊夫蘇金英與陳春慶共同埋葬。 [2]

身後的手稿及書籍因家人對政治肅殺的恐懼而悉數掩埋於家前的荔枝園,僅有一本日記(記錄昭和17-19年)因為詳實紀錄了子女的出生年月日而保留傳世。

呂赫若的作品以反對封建與家庭的病態為主要創作對象,但是呂赫若小說中的女性題材也是比較特殊的。其中《暴風雨的故事》、《婚約奇談》、《女人心》等作品,特別能反映時代、描繪出當時女性與殖民地人民受壓迫的悲哀。

作品在戰後的出版[編輯]

目前為止(2011/10/01),已知的有:

  • 張恆豪/編,《呂赫若集》,前衛出版社,1991年。
  • 林至潔/譯,《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小說全集》,聯合文學,1995年。
  • 呂赫若/著,《呂赫若日記》,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
  • 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INK印刻出版,2006年。
  • 呂赫若/著、江彬如/圖,《月光光:光復以前》,遠流出版社,2006年。
  • 河原功/監修,《清秋》,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1年。
  • 呂赫若的作品被收錄在日本ゆまに書房出版的《台灣小說集》。

相關研究[編輯]

博碩士論文[編輯]

使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到2011年10月3日為止,以呂赫若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有:

  • 陳黎珍,〈呂赫若的研究〉,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81/碩士。
  •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84/碩士。
  • 王建國,〈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87/碩士。
  • 張嘉元,〈呂赫若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91/碩士。
  • 張譯文,〈呂赫若小說之社會思想與女性意識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91/碩士。
  • 陳姿妃,〈呂赫若小說中女性宿命觀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93/碩士。
  • 陳素蕙,〈知識份子文學批判的休閒意涵—以日治後期的呂赫若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4/碩士。
  • 蔡伶琴,〈呂赫若文學の研究 ──家族関係を中心として──〉,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95/碩士。
  • 施侞妏,〈韓國與台灣農民小說之比較研究-李無影與呂赫若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研究所/96/碩士。
  • 凌正峰,〈呂赫若農民小說的左翼立場〉,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97/碩士。
  • 吳欣怡,〈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98/碩士。
  • 童袖瑜,〈生命的奮鬥:呂赫若小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98/碩士。
  • 葉宜婷,〈日治時期中、短篇小說中神道與臺灣風俗信仰的書寫研究(1937-1945)〉,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99/碩士。
  • 沈丹莉,〈呂赫若小說的民俗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99/碩士。
  • 蔡念純,〈日本統治期的台灣文學―呂赫若和坂口零子的比較研究〉,長榮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碩士班/99/碩士。

單篇論文[編輯]

  • 柳書琴,〈再剝〈石榴〉:決戰時期呂赫若小說的創作母題(1942~1945)〉,收錄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10‧呂赫若》裡。[3]

相關作品[編輯]

電視劇[編輯]

  • 台灣時代劇《台北歌手》,樓一安導演,2018年。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呂赫若
呂赫若.jpg
出生 呂石堆
1914年8月25日
Flag of Japan (1870–1999).svg 日治臺灣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
逝世 1951年(37歲)
臺灣 臺灣臺北縣石碇鄉(今新北市石碇區)
筆名 呂赫若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 台中師範學校畢業
體裁 小說
代表作 《牛車》

 

呂赫若

 
 
 

呂赫若(1914年8月25日-1951年),本名呂石堆,筆名呂赫若,生於日治台灣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今台中市潭子區),曾祖父原居桃園龍潭,後遷居台中。呂為活躍於台灣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的小說家,亦是台灣共產黨黨員,有台灣第一才子之稱。呂石堆之所以用呂赫若為筆名,是擷取他所敬佩的兩位左翼作家--朝鮮作家張赫宙(장혁주)與中國作家郭沫若。他各取其中一字組合而成。

 

 

生平[編輯]

呂赫若出身地主家庭,因此接受新式教育與新式思想,在1934年台中師範學校(今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畢業後,出任新竹州峨嵋公學校(今峨嵋國小)訓導(日本舊制教員職階)。1935年任臺中州營盤公學校(今南投縣營盤國小)訓導,1938年任臺中州潭子公學校(今臺中市潭子國小)訓導。於1935年發表第一篇日文小說「牛車」而成為文壇矚目對象,被譽為「文學天才」。也是第一位作品被介紹到中國大陸的作家之一。

1939年呂赫若前往東京學習聲樂,並參加東寶劇團,演出歌劇「詩人與農夫」。1942年回到台灣並且加入張文環的《台灣文學》擔任編輯,後擔任興南新聞記者。呂赫若在戲劇、音樂與文學方面也頗有造詣,而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不過他還是­最鍾情於文學的創作;二戰結束之後,呂赫若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擔任台中分團籌備處股長,但不久後便出任《人民導報記者,挖掘戰後台灣政治經濟的黑暗面。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呂赫若轉向社會主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除主編中共地下黨機關刊物《光明報》之外,並且開設由中共地下黨員直接領導的大安印刷廠,印製社會主義刊物與宣傳品;1949年呂赫若出任北一女中音樂教師,8月爆發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光明報》創辦人、基隆中學校長、中共地下黨員鍾浩東及同校相關人士陸續遭到逮捕判刑,涉及本案的台灣大學相關師生也被逮捕,而參與《光明報》編輯工作的呂赫若也因此開始逃亡,不久之後前往臺北縣石碇鄉鹿窟等基地活動,史稱「鹿窟基地案」。之後在1951年於鹿窟基地死亡,確切日期與死亡原因不明,其遺孀蘇玉蘭表示有人說呂是被毒蛇咬死,但也有人說是同伴怕呂赫若出來自首而搶先槍殺呂,之後鹿窟基地遭國民政府圍剿,呂赫若的屍體一直未被找到。[1] 根據張炎憲鹿窟事件調查研究書中的李石城訪問記錄, 李石城表示呂赫若是1950年農曆5月23日遭蛇吻而過世 ,由其姊夫蘇金英與陳春慶共同埋葬。 [2]

身後的手稿及書籍因家人對政治肅殺的恐懼而悉數掩埋於家前的荔枝園,僅有一本日記(記錄昭和17-19年)因為詳實紀錄了子女的出生年月日而保留傳世。

呂赫若的作品以反對封建與家庭的病態為主要創作對象,但是呂赫若小說中的女性題材也是比較特殊的。其中《暴風雨的故事》、《婚約奇談》、《女人心》等作品,特別能反映時代、描繪出當時女性與殖民地人民受壓迫的悲哀。

作品在戰後的出版[編輯]

目前為止(2011/10/01),已知的有:

  • 張恆豪/編,《呂赫若集》,前衛出版社,1991年。
  • 林至潔/譯,《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小說全集》,聯合文學,1995年。
  • 呂赫若/著,《呂赫若日記》,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
  • 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INK印刻出版,2006年。
  • 呂赫若/著、江彬如/圖,《月光光:光復以前》,遠流出版社,2006年。
  • 河原功/監修,《清秋》,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1年。
  • 呂赫若的作品被收錄在日本ゆまに書房出版的《台灣小說集》。

相關研究[編輯]

博碩士論文[編輯]

使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到2011年10月3日為止,以呂赫若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有:

  • 陳黎珍,〈呂赫若的研究〉,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81/碩士。
  •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84/碩士。
  • 王建國,〈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87/碩士。
  • 張嘉元,〈呂赫若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91/碩士。
  • 張譯文,〈呂赫若小說之社會思想與女性意識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91/碩士。
  • 陳姿妃,〈呂赫若小說中女性宿命觀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93/碩士。
  • 陳素蕙,〈知識份子文學批判的休閒意涵—以日治後期的呂赫若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4/碩士。
  • 蔡伶琴,〈呂赫若文學の研究 ──家族関係を中心として──〉,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95/碩士。
  • 施侞妏,〈韓國與台灣農民小說之比較研究-李無影與呂赫若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研究所/96/碩士。
  • 凌正峰,〈呂赫若農民小說的左翼立場〉,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97/碩士。
  • 吳欣怡,〈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98/碩士。
  • 童袖瑜,〈生命的奮鬥:呂赫若小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98/碩士。
  • 葉宜婷,〈日治時期中、短篇小說中神道與臺灣風俗信仰的書寫研究(1937-1945)〉,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99/碩士。
  • 沈丹莉,〈呂赫若小說的民俗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99/碩士。
  • 蔡念純,〈日本統治期的台灣文學―呂赫若和坂口零子的比較研究〉,長榮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碩士班/99/碩士。

單篇論文[編輯]

  • 柳書琴,〈再剝〈石榴〉:決戰時期呂赫若小說的創作母題(1942~1945)〉,收錄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10‧呂赫若》裡。[3]

相關作品[編輯]

電視劇[編輯]

  • 台灣時代劇《台北歌手》,樓一安導演,2018年。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佟佳氏

「佟佳氏」的圖片搜尋結果
 

佟佳氏滿語ᡨᡠᠩᡤᡳᠶᠠ
ᡥᠠᠯᠠ
轉寫Tunggiya hala),是中國清朝的滿族八大姓之一。參見「佟姓」。有專家根據滿族錫伯族中的佟氏家族史認為佟姓是通古斯語族的固有姓氏。

 

簡介[編輯]

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佟佳氏「按巴篤里札爾固齊與本旗雅爾滸地方達爾漢侍衛扈爾漢、正籃旗加哈地方渾托和、鑲黃旗漢軍旗佟佳地方佟養正、正紅旗長白山地方尼堪洪科等同族。」又「巴虎特克慎生七子。長曰屯圖墨圖,次曰達爾漢圖墨圖,三曰顏圖墨圖,四曰揚嘉圖墨圖,五曰坦圖墨圖,六曰額赫禮圖墨圖,七曰嘎爾漢圖墨圖」。[1] 「佟佳本系地名,固以寫姓。其氏族甚繁散處於馬察、雅爾湖、加哈及各地方。」[2]

著名人物[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茶馬古道[文化]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編輯摘要
科學 +
茶馬古道[文化]

茶馬古道在中國西南的崇山峻嶺間,從雲南、四川進入西藏,一直延伸到尼泊爾、印度,直抵西亞、西非紅海岸。[詳細]

 

 

 

起源/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圖)茶馬古道茶馬古道之路圖冊

中國茶馬古道有三條,第一條是陝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北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第二條是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陝西人開闢的;第三條滇藏茶馬古道。

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由明代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而此時所謂的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裡的茶和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駱駝是因為明朝時有數百萬斤茶葉要販運(從陝南到四川康定一帶),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因此陝康藏茶馬古道是當時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陝甘茶馬古道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

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其中麗江拉市海附近是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 茶馬古道 ”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圖)茶馬古道茶馬古道圖冊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馬古道的主要幹線,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茶馬古道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理解與認識。事實上,除以上主幹線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干支線,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連通甘南的支線;由川藏道北部支線經原鄧柯縣(今四川德格縣境)通向青海玉樹、西寧乃至旁通洮州(臨潭)的支線;由昌都向北經類烏齊、丁青通往藏北地區的支線,等等。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範圍內。也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確有交叉,但"唐蕃古道"畢竟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別的。而且甘、青藏區歷史上並不處於茶馬古道的主幹線上,它僅是茶葉輸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這兩個概念的同時存在,足以說明兩者在歷史上的功能與作用是不相同的。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貫通和連結的,我們並不能因此而混淆它們的功能與作用。當然,有的學者主張茶馬古道應包括“ 唐蕃古道 ”,主觀上是想擴大茶馬古道的包融性。這一願望可以理解,但這樣做有一個很大的危險,即任何一個概念若將其外延無限擴大,則其內涵亦會隨之喪失。因此,在對待“茶馬古道”這一特定歷史概念乃至在開發利用茶馬古道過程中,採取一種科學的、客觀求實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本文僅就川藏茶馬古道論述,它道則非本文所及。

茶馬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這條國際大通道,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歷史發展/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圖)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的文化圖冊

據史料記載,中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國商人在與蒙古毗鄰的邊境,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輸出茶葉。隋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的發展壯大,加之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茶葉以茶馬交易的方式,經回紇及西域等地向西亞、北亞和阿拉伯等國輸送,中途輾轉西伯利亞,最終抵達俄國及歐洲各國。

從唐代開始,歷代統治者都積極採取控製茶馬交易的手段。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紇地區驅馬茶市,開創了茶馬交易的先河。北宋時代,茶馬交易主要在陝甘地區,易馬的茶葉就地取於川蜀,並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茶和買馬司。元代時,官府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治邊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復了茶馬政策,而且變本加厲,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間,上等馬一匹最多換茶葉120斤。明萬曆年間,則定上等馬一匹換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足見當時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至清代,茶馬治邊政策有所鬆弛,私茶商人較多,在茶馬交易中則費茶多而獲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營茶馬交易制度終止。

茶馬交易治邊制度從隋唐始,至清代止,歷經歲月滄桑近千年。在茶馬市場交易的漫長歲月裡,中國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

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另一條路線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在兩條主線的沿途,密佈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用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開闢了一條通往域外的經貿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謀生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們講信用、重義氣的性格;鍛煉了他們明辨是非的勇氣和能力。他們既是貿易經商的生意人,也是開闢茶馬古道的探險家。他們憑藉自己的剛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了一條通往茶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

歷史已經證明,茶馬古道原本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不僅如此,藏傳佛教在茶馬古道上的廣泛傳播,還進一步促進了滇西北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和友誼。沿途上,一些虔誠的藝術家在路邊的岩石和瑪尼堆繪製、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薩和高僧,還有神靈的動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種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藝術造型為古道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種精神上的神聖和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從久遠的唐代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歷盡歲月滄桑一千餘年,茶馬古道就像一條大走廊,連接著沿途各個民族,發展了當地經濟,搞活了商品市場,促進了邊貿地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沿途地區的藝術、宗教、風俗文化、意識形態也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卻幻化成華夏子孫一種崇高的民族創業精神。這種生生不息的拼搏奮鬥精神將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上雕鑄成一座座永恆的豐碑,千秋萬代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舊時,昌都溝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長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紀,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
宋代,“關陝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開闢驛路、設置驛站。
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
清朝將西藏的郵驛機構改稱“塘”,對塘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緻。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戰爭中後期,茶馬古道成為大西南後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為藏東的商貿中心。
茶馬古道歷史線路主要有三條:即青藏線(唐著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

滇藏線茶馬古道出現在唐朝時期,它大致與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從今雲南大理出發,北上至劍川,再北上到麗江,過鐵橋城繼續沿江北上,經錛子欄至聿賚城,前行到鹽井,再沿瀾滄江北上至馬兒敢(今西藏芒康)。左貢,分兩道前往西藏:一道經由八宿邦達、察雅到昌都;一道徑直由八宿至波密,過林芝前往拉薩。

歷史上滇藏線茶馬古道有三條道路:一條由內江鶴麗鎮汛地塔城,經過崩子欄、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條白劍川協汛地維西出發,經過阿得酋、再與上一條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條由中甸出發,經過尼色落、賢島、崩於欄、奴連奪、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與今滇藏線接近。

形成過程/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圖)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的景色圖冊

唐宋時期,內地輸往藏區的茶葉主要是青藏道。從明代開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川藏川茶道的興起,促使川藏沿線商業城鎮的興起和西藏和內地的聯繫,川藏茶道既是一條經濟線,也是一條政治線、國防線,使外國勢力再也無力把西藏從中國分離出去。

中國茶葉產於南方、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區都不產葉。四川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種茶飲茶的發源地。秦漢以前,只有四川一帶飲茶和有茶的商品生產。到唐代形成了中國盛產茶葉的局面,並從唐代開始,四川綿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葉,就從其它地區的茶葉流入西藏地區,開始了藏族人民飲茶的歷史,出現了茶葉輸往西藏的道路。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區與中原地區往來的主要交通道。唐代吐蕃王朝對外擴張,除南線爭奪南沼外幾乎都是經青海地區,北線爭奪河西、隴右、西線爭奪安西四鎮,東線爭奪劍南、唐蕃之間的和親、問聘等使臣往來,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經青海入藏。總之,唐代中原與西藏地區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唐代內地茶葉輸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隨著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區處於分襲狀態,青藏道已失去的軍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但自唐代茶葉傳入藏區以後,茶葉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膩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飲的畜牧人民皆飲茶成風。西北各族紛紛在沿邊賣馬以購買茶葉,而宋朝為了獲得戰馬,便決定在西北開展茶馬貿易,出賣茶葉,購買戰馬。北宋熙寧以後便在四川設置茶馬司,將四川年產3000萬斤茶葉的大部分運往甘肅、青海地區設置數以百計的賣茶場和數十個買馬場,並規定名山茶只許每年買馬不得它用,每年買馬達15000匹以上。從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軍事政治要道成為茶道。故《西藏志》的作者陳觀潯說,唐宋以來,內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往昔以此道為正驛,蓋開之最早,唐以來皆由此道”。

從明朝開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早在宋元時期官府就在黎雅、碉門(今天全)等地與吐蕃等族開展茶馬貿易,但數量較少,所賣茶葉只能供應當地少數民族食用。迄至明朝,政府規定於四川、陝西兩省分別接待雜甘思及西藏的入貢使團,而明朝使臣亦分別由四川、陝西入藏。由於明朝運往西北輸入藏區的茶葉僅佔全川產量的十分之一,即100萬斤,支付在甘青藏區“差發馬”所需茶葉,其餘大部川茶,則由黎雅輸入藏區。而西藏等地藏區僧俗首領向明廷朝貢的主要目的又是獲取茶葉。因此,他們就紛紛從川藏道入貢。“秦蜀之茶、自碉門、黎雅抵朵甘、鳥思藏,五千餘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無此”(《明太祖實錄》卷251)。於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在四川設茶倉四所,“命四川布政使移文天全六番招討司,將歲輸茶課乃輸碉門茶課司,餘就地悉送新倉收貯,聽商交易及與西蕃市馬”天順二年(1458)五年,明朝規定今後鳥思藏地方該賞食茶,於碉門茶馬司支給。又促使鳥思藏的貢使只得由川藏道入貢,不再由青藏的洮州路入貢。到成化二年(1470),明廷更明確規定鳥思藏贊善、闡教、闡化、輔教四王和附近鳥思藏地方的藏區貢使均由四川路入貢。而明朝則在雅州、碉門設置茶馬司、每年數百萬斤茶葉輸往康區轉至鳥思藏,從而使茶道從康區延伸至西藏。而鳥思藏貢使的往來,又促進了茶道的暢通。於是由茶葉貿易開拓的川藏茶道同時成為官道,而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

清朝進一步加強了對康區和西藏的經營,設置台站,放寬茶葉輸藏,打箭爐成為南路邊茶總匯之地,更使川藏茶道進一步繁榮。這樣,在明清時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馬鞍山、瀘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和由雅安,滎經越大相嶺、飛越嶺、瀘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再由康定經雅江、里塘、巴塘、江卡、察雅、昌都至拉薩的南路茶道和由康定經乾寧、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至昌都與南路會合至拉薩的北路茶道。這條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薩的茶道,既是明清時期的川藏道,也是今天的川藏道。川藏道崎嶇難行,開拓十分艱鉅。由雅安至康定運輸茶葉,少部分靠騾馬馱運,大部分靠人力搬運,稱為“背背子”。行程按輕重而定,輕者日行40裡,重者日行2-30裡。途中暫息,背子不卸肩,用丁字形杵拐支撐背子歇氣。杵頭為鐵製,每杵必放在硬石塊上,天長日久,石上留下窩痕,至今猶清晰可見。從康定到拉薩,除跋山涉水之外,還要經過許多人煙稀少的草原,茂密的森林,遼闊的平原,要攀登陡削的岩壁,兩馬相逢,進退無路,只得雙方協商作價,將瘦弱馬匹丟入懸岩之下,而讓對方馬匹通過。要涉過洶湧泡哮的河流,巍峨的雪峰。長途運輸,風雨侵襲,騾馬馱牛,以草為飼,馱隊均需自備武裝自衛,攜帶幕帳隨行。宿則架帳餐飲,每日行程僅20-30裡。加上青藏高原,天寒地冷,空氣稀薄,氣候變化莫測,民諺說:“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臘,學狗爬,”形像地描述了行路難的景況。川茶就是在這艱苦的條件下運至藏區各地的,川藏茶道就是漢藏人民在這樣艱苦條件下開拓的。川藏茶道的開拓,也促進了川藏道沿線市鎮的興起。大渡河畔被稱為西爐門戶的瀘定,明末清初不過是區區“西番村落”,境屬沈村,烹壩,為南路邊茶入打箭爐的重要關卡。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鐵索橋

外地商人云集瀘定經商。到宣統三年(1911)設為縣治,1930年已有商賈30餘家,成為內地與康定貨物轉輸之地。康定在元時尚是一片荒涼原野,關外各地及西藏等處商人運土產至此交換茶葉布匹,只得塔帳篷豎鍋樁,權作住宿之處,明代才形成一個村落。隨著藏漢貿易南移,逐漸發展成為邊茶貿易中心。雍正七年(1729)置打箭爐廳,設兵戍守其地,番漢咸集,交相貿易,稱為鬧市焉。從此“漢不入番,番不入漢”的壁壘打破,大批藏商越靜寧山進入康區,大批的陝商和川商亦湧入康區。內外漢蕃,俱集市茶。這個因茶葉集市而興起的城市,藏漢貿易通過“鍋莊”為媒介,雍正至乾隆時期,鍋莊由13家發展48家,商業相當繁榮。成為西陲一大都市,此外還有里塘、巴塘、道孚、爐霍、察木多(昌都)、松潘等地都是在清代茶道興起而發展為商業城鎮的。總之,川茶輸藏是促進川藏交通開拓和川藏高原市鎮興起的重要因素。川藏線既是一條經濟線,也是一條政治線、國防線。它把我國內地同西藏地區更加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使近代的外國帝國主義勢力再也無力把西藏從中國分離出去。

鴉片戰爭以後,英帝國主義為了侵略西藏,就力圖使印茶取代華茶在西藏行銷。他們認為一旦印茶能取代川省邊茶的地位,英國即可壟斷西藏之政治與經濟。為此,英帝國主義甚至用武力入侵拉薩,強迫印茶輸藏。從此,川茶又成為反對英國侵略西藏的武器。反對印茶銷藏,保護川茶銷藏,成了反對英國侵略西藏的重要內容。當時西藏人民為了國家利益,寧願以高出印茶十來倍的價格購買川茶,而拒食印茶。西藏地方政府面臨印茶銷藏帶來的政治經濟危機,更是竭力主張禁止印茶入藏。十三世達賴喇嘛還親自出面向清廷呼籲,要求清朝政府配合行動,制止印度茶銷藏。清朝四川總督劉秉璋更是主張力禁印茶行藏,免貽後患無窮。清廷奉命與英國談判《藏印通商章程》的張蔭棠從川藏茶利,漢藏經濟,政府收稅,以及茶農茶商利益考慮,亦力主反對英國在西藏侵銷印茶,保護川茶銷藏。其後川督趙爾豐為了反對英帝侵略西藏,保衛邊疆,則在雅安設立邊茶公司,支持西藏人民抵製印茶。公司改良茶種,整頓川茶,在打箭爐設立分公司,打破邊茶不出爐關的限制。並在里塘、巴塘,昌都設立售茶分號,減少中間環節,迅速將川茶運往西藏。四川茶葉成為漢藏民族共同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傾銷印茶的鬥爭武器。民國時期,由於國內內戰,印茶乘機大量銷入藏區,西藏地方上層在英帝國主義的煽動下進攻川邊地區,四川與西藏發生軍事衝突。雙方的親密聯繫有所削弱,唯川茶仍暢行於川藏之間。在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川茶更成為一種“國防商品”,溝通內地與西藏的重要經濟聯繫,並藉此而增進了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的政治關係和漢藏民族團結。

茶馬司/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以茶易馬,是我國歷代統治階段長期推行的一種政策。即在西南(四川、雲南)茶葉產地和靠近邊境少數民族聚居區的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制訂“茶馬法”,專司以茶易馬的職能,即邊區少數民族用馬匹換取他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葉。
據史籍所載,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經略安撫使王韶在甘肅臨洮一帶與人木徵作戰,需要大量戰馬,朝廷即令在四川徵集,並在四川四路設立“提興茶馬司”,負責從事茶葉收購和以茶易馬工作,並在陝、甘、川多處設置“賣茶場”和“買馬場”,沿邊少數民族只准與官府(茶馬司)從事以茶易馬交易,不准私販,嚴禁商販運茶到沿邊地區去賣,甚至不准將茶籽、茶苗帶到邊境,凡販私茶則予處死,或充軍三千里以外,官員失察者也要治罪。立法如此嚴酷,目的在於通過內地茶葉來控制邊區少數民族,強化他們的統治。這就是“以茶治邊”的由來。但在客觀上,茶馬互市也促進了我國民族經濟的交流與發展。
宋朝以後,除元朝因蒙古盛產馬匹無此需要,而未實行“茶馬互市”以外,明、清二代均在四川設立專門的“茶馬司”,清朝康熙四年(1665)在雲南西部增設北勝州茶馬市,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才予廢止。
圖片上所餘的唯一官方辦公地點位四川名山店鄉,在民國時期,從雅安至康定的茶葉運輸全部為人力,從雅安出發到康定歷時一月有餘。

歷史線路/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圖)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線路分支圖冊

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即青藏線(唐蕃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在這三條茶馬古道中,青藏線興起於唐朝時期,發展較早;而川藏線在後來的影響最大,最為知名。這三條道路都與昌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滇藏線和川藏線必須經過昌都,它們的發展是與茶馬貿易密切相關的。

滇藏線茶馬古道出現在唐朝時期,它與吐蕃王朝向外擴張和對南詔的貿易活動密切相關公元678年,吐蕃勢力進入雲南西洱海北部地區。680年建立神川督都府,吐蕃在南詔設置官員,向白蠻、黑蠻徵收賦稅,攤派差役。雙方的貿易也獲得長足的發展,茶馬貿易就是重要內容之一。南詔與吐蕃的交通路線大致與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從今雲南大埋出發,北上至劍川,再北上到麗江,過鐵橋城繼續沿江北上,經錛子欄至聿賚城,前行到鹽井,再沿瀾滄江北上至馬兒敢(今西藏芒康)、左貢,分兩道前往西藏:一道經由八宿邦達、察雅到昌都;一道徑直由八宿至波密,過林芝前往拉薩。

歷史上滇藏線茶馬古道有三打道路:一條由內江鶴麗鎮汛地塔城,經過崩子欄、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條由劍川協汛地維西出發,經過阿得酋、再與上一條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條由中甸出發,經過尼色落、賢島、崩子欄、奴連奪、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與今滇蕆線接近。

茶馬古道在雲南境內的起點就是唐朝時期南詔政權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麗江、中甸、阿墩子(德欽)等地是茶馬貿易十分重要的樞紐和市場。滇藏線茶馬貿易的茶葉,以雲南普洱的茶葉為主,也有來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葉。滇藏線茶馬貿易有自己的特點,由雲南內地的漢商把茶葉和其他物品轉運到該地轉銷給當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販運商人,又從當地坐商那裡購買馬匹或者其它牲畜、土特產品、藥材,運至麗江、大理和昆明銷售。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換取以茶葉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運輸工具主要是騾馬和犛牛等。

歷史特點/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圖)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的歷史特點圖冊

隨著現代交通的興起,這條自唐宋以來延續達一千多年並在漢、藏之間發揮過重要聯繫作用的茶馬古道雖已喪失了昔日的地位與功能,但它作為中華民族形成過程的一個歷史見證,作為今天中華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卻依然熠熠生輝,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凸顯其意義和價值。這恐怕也正是促成今天藏、川、滇三省區聯合舉行此次大型的茶馬古道學術考察活動的一個原因。那麼,應當如何看待和認識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與其他文明古道相比有什麼特點?同時,我們又應當如何在茶馬古道與當前藏區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使其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煥發生機?這是今天我們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筆者認為,對茶馬古道的特點及其歷史文化內涵,目前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茶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條異常古老的文明孔道。

從茶馬古道的路線看,我們不難發現,昌都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樞紐,它不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兩條道路的必經之地,而且也是這兩條道路的一個交匯點。事實上,茶馬古道並非只是在唐宋時代漢、藏茶馬貿易興起以後才被開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這條起自衛藏,經林芝、昌都並以昌都為樞紐而分別通往今川、滇地區的道路就已經存在和繁榮,並成為連接和溝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地區之間古代先民們遷移流動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間古代文明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從考古文化遺跡看,遠在4~5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現了像卡若遺址這樣大型且時間延續極長的古人類聚落遺址。這說明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昌都一帶以卡若文化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當繁榮。昌都之所以能如此早的時代就產生如此發達的古代文化,其原因正在於昌都是位於今川、滇、藏三地之間古代文明交流與傳播的一個重要孔道上。從卡若文化中,我們既可見到川西、滇西北地區原始文化的因素與特點,也可見到黃河上游地區馬家窯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響,同時亦能發現其自身的特點,說明卡若文化具有濃厚的複合文化特點,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發展的原始文化,而是與週鄰地區諸原始文化之間存在廣泛的聯繫和交流。卡若文化的這一特點,正好說明當時的昌都一帶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西部地區原始文化發生交流聯繫的一個通道,同時也是各種原始文化因素傳播和薈萃的一個重要樞紐地區。

此外,在今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壩自治州境內和滇西北橫斷山區一帶,發現了大量的石棺墓葬,俗稱“石棺葬”。這種石棺葬在岷江上游地區、雅礱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區均有較為密集的分佈。川、滇西部地區的石棺葬雖存在某些地方性差異,但其主要特徵和文化面貌在總體上趨於一致,其時代則是從商周一直延續到東漢。值得注意的是,石棺葬不但在昌都地區的芒康、貢覺、昌都有發現,而且在林芝都普,山南隆子、錯那、乃東乃至喀則地區的仁布、薩迦等地也均有發現。學者們從石棺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明顯發現西藏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區石棺葬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特別是昌都和林芝一帶的石棺葬,基本上與川滇西部地區的石棺葬屬同一個文化系統。從分佈上看,則更能說明問題。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流行、最集中和發現數量最多的地區,而目前西藏所發現的石棺葬絕大多數集中分佈在由川滇西部高原進入西藏的主要通道的沿線範圍。我們知道,從川滇西部高原越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經昌都一林芝一山南一日喀則,這是古往今來由川滇西部進入衛藏的一個主要通道,也是最便捷、最易行走和最重要的路線。一般說來,古人選擇道路主要是沿河道而行。這條路線的絕大部分路段恰恰是河流所形成的天然通道。茶馬古道(亦即今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沿線)就正好是沿著這一通道行進的。所以,由石棺葬可以證明,以昌都為樞紐的茶馬古道路線很早以來就是一條今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進行溝通往來的重要通道。這條通道被開通的歷史,從考古發現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約4~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或更早。

第二,茶馬古道是人類歷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被稱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極”。所以,說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是沒有問題的。正因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並且幾乎橫穿了整個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難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當是首屈一指。說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現在:其一,茶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地區是世界上地形最複雜和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區,故其崎嶇險峻和通行之艱難亦為世所罕見。茶馬古道沿途皆高峰聳雲、大河排空、崇山峻嶺、河流湍急。正如任乃強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綱》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亞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圍懸絕。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東北之黃河流域傾斜較緩外,其餘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狀。尤以與四川盆地及雲貴高原相結之部,峻坂之外,復以邃流絕峽竄亂其間,隨處皆成斷崖促壁,鳥道湍流。各項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難展施。”據有人統計,經川藏茶道至拉薩,“全長約四千七百華里,所過驛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繩橋十五,渡鐵橋十,越山七十八處,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又七,全程非三、四個月的時間不能到達。”清人對茶馬古道之險峻崎嶇有生動的描述,焦應旂的《藏程紀略》記:“堅冰滑雪,萬仞崇崗,如銀光一片。俯首下視,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誠有生未歷之境,未嘗之苦也。”張其勤的《爐藏道裡最新考》記,由打箭爐去拉薩,凡閱五月,“行路之艱苦,實為生平所未經。” 杜昌丁等的《藏行紀程》記滇藏茶路說,“ 十二闌干為中甸要道,路止尺許,連折十二層而上,兩騎相遇,則於山腰脊先避,俟過方行。高插天,俯視山,深溝萬丈……絕險為生平未歷。”茶道通行之艱難,可見一斑。其二,茶馬古道沿線高寒地凍,氧氣稀薄,氣候變幻莫測。清人所記沿途“有瘴氣”、“令人欲死”之現象,實乃嚴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應,古人因不明究竟而誤為“瘴氣”。茶馬古道沿途氣候更是所謂“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時經歷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風等,氣溫變化幅度極大。一年中氣候變化則更為劇烈,民諺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臘,學狗爬。”其行路之艱難可想而知。千百年來,茶葉正是在這樣人背畜馱歷盡千辛萬苦而運往藏區各地。藏區民眾中有一種說法,稱茶葉翻過的山越多就越珍貴,此說生動地反映藏區得茶之不易。《明史·食貨志》載:“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行茶之地五千餘里。”如此漫長艱險的高原之路,使茶馬古道堪稱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道路。

第三,茶馬古道是漢、藏民族關係和民族團結的象徵和紐帶。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中國的歷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漸聚合在一起的歷史。茶馬古道所見證的,正是漢、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怎樣逐漸聚合的歷史過程。我們知道,漢族文明的特點是農業和儒教;藏族文明的特點則是高原地域和藏傳佛教,兩者都有深厚的底蘊,但也有一些差異。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兩者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藏族是一個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民族,藏族之所以成為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雖然由多種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這條連接漢、藏之間的茶馬古道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漢、藏之間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為今天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茶馬古道的意義顯然並不僅止於歷史上的茶、馬交換,事實上它既是歷史上漢、藏兩大文明發生交流融合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漢、藏兩個民族進行溝通聯繫並在情感、心理上彼此親近和靠攏的主要紐帶。恰如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中所言:“漢地的貨物運到博(藏區),是我們這裡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這是藏族民眾對茶馬古道和茶馬貿易之本質的最透徹、最直白的理解。所以,無論從歷史與現實看,茶馬古道都是漢、藏民族關係和民族團結的象徵與紐帶。

第四,茶馬古道是迄今中國西部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條民族文化走廊。

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東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橫斷山脈地區,也是南亞板塊與東亞板塊擠壓所形成的極典型的地球皺褶地區。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六條大江分別自北向南、自西向東地從這裡穿過,形成了世界上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貌。由於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對外交往的不便,使該地區的民族文化呈現了兩個突出特點: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點異常突出。沿著茶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個現象,即隨著汽車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樣式、衣著服飾、民情風俗、所說語言乃至房前屋後宗教信仰標誌始終像走馬燈一樣變化著,讓你應接不暇。對這種現象,當地諺語有一個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這種多元文化特點,使茶馬古道成為一條極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積澱和保留著豐富的原生形態的民族文化。茶馬古道所途經的河谷地區大多是古代民族遷移流動的通道,許多古代先民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踪跡,許多原生形態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積澱和保留在當地的文化、語言宗教和習俗中,同時也有許多歷史之謎和解開這些歷史之謎的線索蘊藏其中。千百年來,不僅是漢、藏之間,藏族與西南其他少數民族乃至藏族內部各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均在這裡默默地、不間斷地進行著,這裡既有民族文化的衝突與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間積極的互動、融合與同化。事實上,正是這條東西橫跨數千里,穿越青藏高原眾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地區的茶馬古道,猶如一條彩帶將他們有機地串連起來,使他們既保持自己的特點,又彼此溝通和聯繫並協同發展。所以,茶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薈萃的走廊,又是各種民族文化進行交流、互動並各自保留其固有特點的一個極具魅力的地區。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該地區“沉積著許多現在還活著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與語言科學的一個寶貝園地”

歷史作用/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圖)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的面貌圖冊

1、茶馬古道是一條政治、經濟紐帶。促進了西藏與祖國的統一和藏漢人民唇齒相依、不可分離的親密關係。通過這條古道,不僅使藏區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所缺,滿足了藏區人民所需。而且讓長期處於比較封閉環境的藏區打開了門戶,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介紹給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地互補互利經濟關係。這種互補關係使藏漢民族形成了在經濟上相依相成,互相離不開的格局。由此而進一步推動了藏區與祖國的統一,藏、漢民族的團結。在歷史上,宋朝、明朝儘管未在藏區駐紮一兵一卒,但卻始終與藏區保持不可分割的關係,令藏區各部歸服,心向統一。其中茶馬古道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2、茶馬古道帶動了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沿著這條道路、伴隨茶馬貿易不僅大量內地的工農業產品被傳入藏區豐富了藏區的物資生活,而且內地的先進工藝、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進入藏區,推動了藏區經濟的發展。例如因茶葉運輸的需要,內地的製革技術傳入藏區,使藏區的皮革加工工業發展起來;又如因商貿的發展,內地的淘金、種菜、建築、金銀加工等技術和技工大量經由此道輸入,推動了藏區農作技術、採金技術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由於交易物品的擴展,藏區的蟲草、貝母、大黃、秦芄等藥材被開發出來,卡墊、毪子和民族手工藝品生產也被帶動起來,有了很大的發展。據統計,宋代四川產茶3000萬斤,其中一半經由茶馬古道運往了藏區。明代經由黎雅、碉門口岸交易的川茶達3萬引,佔全川茶引的80%以上。清代經打箭爐出關的川茶每年達1400萬斤以上。同時,大批的藏區土特產也經由此路輸出。據1934年統計,由康定入關輸向內地的有麝香 4000斤、蟲草 30000斤、羊毛 5500000斤、毪子60000多根等,共值銀400餘萬兩⑩。可見漢藏貿易規模之大。在這一貿易的帶動下,藏區商業活動迅速興起,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商,如邦達倉、三多倉、日昇倉等(倉,藏語意為家。這裡用作商號);出現了集客棧、商店、中介機構為一身的特殊經濟機構--鍋莊。康巴處於條大道的中心,受這種環境的熏陶,最早改變了重農輕商的觀念,養成了經商的習慣。康巴商人的精明能幹,由此遠近聞名。

3、促進了藏區城鎮的興起和發展。茶馬古道上的許多交易市場和馱隊、商旅的集散地、食宿點,在長期的商貿活動中,逐漸形成為居民幅湊的市鎮。促進了藏區社會的城鎮化發展。如打箭爐在元代尚為荒涼的山溝。明代開碉門、岩州茶馬道後,這裡逐漸成對大渡河以西各馱隊集散之地,清代開瓦斯溝路,建瀘定橋,於其地設茶關後,迅速成為"漢番幅湊,商賈雲集"的商業城市。西藏和關外各地的馱隊絡繹不絕地來往於此,全國各地的商人在這里齊集。形成了以專業經營的茶葉幫,專營黃金、麝香的金香幫,專營布匹、哈達的邛布幫,專營藥材的山藥幫,專營綢緞、皮張的府貨幫,專營菜食的干菜幫,以及專營鴉片、雜貨的雲南幫等。出現了48家鍋莊,32家茶號以及數十家經營不同商品的商號。興起了縫茶、制革、飲食、五金等新興產業。民居、店鋪、醫院、學校、官署、街道紛紛建立,形成為一座聞名中外的繁榮熱鬧的"溜溜的城"。又如昌都由於是川藏、滇藏、青藏三條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亦隨著茶馬貿易的發展而成為康區重鎮和漢藏貿易的又一中心。

4、溝通了藏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馬貿易的興起使大量藏區商旅、貢使有機會深入祖國內地;同時,也使大量的漢、回、蒙、納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軍進入藏區。在長期的交往中,增進了對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親和感,形成了兼容並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茶馬古道上的許多城鎮中,藏族與漢、回等外來民族親密和睦,藏文化與漢文化伊斯蘭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文化並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現複合、交融的情況。例如在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輝煌的喇嘛寺,也有關帝廟、川主宮、土地祠等漢文化的建築,有的地方還有清真寺、道觀。各地來的商人還在城裡建立起秦晉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等組織,將川劇、秦腔、京劇等戲劇傳入藏區。出現了不同民族的節日被共同歡慶;不同的民族飲食被相互吸納;不同的民族習俗被彼此尊重的文化和諧。文化的和諧又促進了血緣的親合,漢藏聯姻的家庭在這里大量產生。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在茶馬古道之上。

宗教間和諧相處/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三種宗教在康定和諧相處
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大雪山中段,坐落著一個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小城——康定。從19世紀60年代起,小城內就形成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存的格局,100多年的傳教歲月中,始終和睦相處,成為美談。清真寺現在的阿訇是38歲的馬澤志,他仍記得2003年4月康定天主教堂新神甫李倫即位時,邀請他以及各個宗教的代表參加即位儀式時的熱鬧場面。
1646年,有回族人開始到康定謀生,現在,康定縣城共有常住的穆斯林400餘人,在清真寺的隔壁,當地還專門修建了回民小學。72歲的回族大媽陳鳳雲正在清真寺內為即將到來的“開齋節”做準備,她有許多藏族朋友,有的信仰藏傳佛教、有的信仰天主教,“我們的關係很好啊,都是很要好的朋友。”陳大媽說。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局長張建泉介紹,他在康定從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碰到各個宗教之間發生衝突。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在歷史上曾是繁榮一時的商業貿易中心。700年以來,藏商把從西藏帶來的麝香、蟲草、黃金、馬匹帶到康定,與內地商人帶來的茶葉、絲綢進行交易。正是這種民族間貿易的興盛,造就了各民族在康定的大融合。距離清真寺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康定的天主教堂。1860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丁盛榮受羅馬教廷之命赴西藏傳教,途中受阻,返回康定,在康定北郊設堂傳教,拉開天主教在康定的傳教歷史。現在,全縣城300多天主教信徒中,藏族信徒占到了200人。天主教堂神甫李倫說:“雖然全縣城3萬多人口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占到了絕大多數,但是當地政府積極保護信仰者較少的宗教,這裡有很好的宗教信仰環境。”距離康定天主教堂約150多米的地方,是當地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安覺寺,已有380多年的歷史。

研究模式及意義/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茶馬古道”的命名人木霽弘以及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周重林,聯名發表文章,《茶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義》,他們以為:
第一、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上地勢最高的貿易通道。
第二、茶馬古道從來都是民族融合與和諧之道,它見證著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千百來因茶而締結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詩《格薩爾》說“漢地的貨物運到藏區,是我們這裡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這是藏族人民對茶以及茶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同樣如此。
第三、茶馬古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它為人類尋找永恆的家園提供了許多實證。發源於青海的瀾滄江,流經西藏,入雲南,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最後從越南奔向南海。正是在瀾滄江流域出產的雲南大葉種茶葉的遠征,聯動了中外民族之間的經濟以及文化交流,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諸多文化的淵源。儘管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茶馬古道上有眾多的民族,但這些民族的第二語言統一在西南官話下,這是世界文明傳播史上罕見的實例,無疑是茶馬古道又一大貢獻。
第四、茶馬古道是佛教東傳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商品承載著文化,茶馬古道同時也是一條宗教道路,教徒與商人相伴而行,為這些區域帶來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通過藏傳佛教在滇西北的傳播,進一步促進了納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經濟及文化交流,增進了幾個民族之間的友誼。

歷史文化價值

★昌都地區蘊藏著三江並流、高山峽谷、神山聖水、地熱溫泉,野花遍地的牧場、炊煙裊裊的帳篷,以及古老的本教儀軌、藏傳佛教寺廟塔林、年代久遠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畫,還有色彩斑斕的風土民情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
★茶馬古道是昌都地區自然與人文旅遊的一條重要線索,自然界奇觀、人類文化遺產、古代民族風俗痕跡和數不清、道不盡的纏綿悱惻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馬古道上。它是歷史的積澱,蘊藏著人們千百年來的活動痕跡和執著的嚮往。
★茶馬古道穿過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間的民族走廊地帶,是多民族生養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繹歷史悲喜劇的大舞台,存在著永遠發掘不盡的文化寶藏,值得人們追思和體味。
★茶馬古道上的旅遊是回歸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諧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險和發現之旅。
★茶馬古道旅遊開發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諸如交通和運輸設施、滿足食宿需要的賓館飯店建設、用電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時大力開發旅遊產品,從而帶動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昌都地方的經濟活起來。

社會經濟價值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最特殊的地域名稱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的陸上交通大動脈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對外開放的金鑰匙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大開發的重要基石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經濟大繁榮的命脈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旅遊發展的著力點

宗教文化/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圖)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的宗教文化圖冊

三種宗教在康定和諧相處

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大雪山中段,坐落著一個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小城——康定。從19世紀60年代起,小城內就形成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存的格局,100多年的傳教歲月中,始終和睦相處,成為美談。清真寺現在的阿訇是38歲的馬澤志,他仍記得2003年4月康定天主教堂新神甫李倫即位時,邀請他以及各個宗教的代表參加即位儀式時的熱鬧場面。

1646年,有回族人開始到康定謀生,現在,康定縣城共有常住的穆斯林400餘人,在清真寺的隔壁,當地還專門修建了回民小學。72歲的回族大媽陳鳳雲正在清真寺內為即將到來的“開齋節”做準備,她有許多藏族朋友,有的信仰藏傳佛教、有的信仰天主教,“我們的關係很好啊,都是很要好的朋友。”陳大媽說。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局長張建泉介紹,他在康定從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碰到各個宗教之間發生衝突。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在歷史上曾是繁榮一時的商業貿易中心。700年以來,藏商把從西藏帶來的麝香、蟲草、黃金、馬匹帶到康定,與內地商人帶來的茶葉、絲綢進行交易。正是這種民族間貿易的興盛,造就了各民族在康定的大融合。距離清真寺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康定的天主教堂。1860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丁盛榮受羅馬教廷之命赴西藏傳教,途中受阻,返回康定,在康定北郊設堂傳教,拉開天主教在康定的傳教歷史。現在,全縣城300多天主教信徒中,藏族信徒占到了200人。天主教堂神甫李倫說:“雖然全縣城3萬多人口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占到了絕大多數,但是當地政府積極保護信仰者較少的宗教,這裡有很好的宗教信仰環境。”距離康定天主教堂約150多米的地方,是當地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 安覺寺,已有380多年的歷史。安覺寺的鐵棒喇嘛汪甲告訴記者,在康定,不管你是信仰藏傳佛教也好,信仰伊斯蘭教、天主教也好,大家都應該是平等和團結的。“如果其他宗教的信徒來到我們寺廟,我們也會熱情向他介紹。我們絕不會強迫任何人來信仰我們自己的宗教。”在安覺寺內,65歲的藏族大媽次乃正在轉經筒前轉經,圍著轉經筒一圈又一圈,默默念經文。“我們信教是個人的觀點,都是為了行善嘛。不同的宗教只不過觀點不一樣,但都是為了做好事。”次乃說。

歷史文化價值/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圖)茶馬古道茶馬古道圖冊

昌都地區蘊藏著三江並流、高山峽谷、神山聖水、地熱溫泉,野花遍地的牧場、炊煙裊裊的帳篷,以及古老的本教儀軌、藏傳佛教寺廟塔林、年代久遠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畫,還有色彩斑斕的風土民情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

茶馬古道是昌都地區自然與人文旅遊的一條重要線索,自然界奇觀、人類文化遺產、古代民族風俗痕跡和數不清、道不盡的纏綿悱惻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馬古道上。它是歷史的積澱,蘊藏著人們千百年來的活動痕跡和執著的嚮往。
茶馬古道穿過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間的民族走廊地帶,是多民族生養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繹歷史悲喜劇的大舞台,存在著永遠發掘不盡的文化寶藏,值得人們追思和體味。

茶馬古道上的旅遊是口歸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諧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險和發現之旅。

茶馬古道旅遊開發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諸如交通運輸設施、滿足食宿需要的賓館飯店建設、用電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時大力開發旅遊產品,從而帶動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昌都地方的經濟活起來。

社會經濟價值/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最特殊的地域名稱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的陸上交通大動脈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對外開放的金鑰匙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大開發的重要基石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經濟大繁榮的命脈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旅遊發展的著力點

旅遊開發機遇/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國內外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大趨勢
中國加入WTO為昌都旅遊業發展帶來難得的機會
西部大開發為昌都旅遊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現代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圖)茶馬古道現代茶馬古道圖冊

公里幹線的修築,替代了過去“茶馬古道”的功能。

“兩橫一縱”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幹”字形的現代“茶馬古道”。

在專家學者眼中,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通過馬幫的運輸,川、滇的茶葉得以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它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五條通道,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地位。

然而,在專家眼中與“絲綢之路”同等重要的茶馬古道,卻在時光的荏苒中沉寂過許多年。隨著現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發達,茶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國道所代替。

“在絲綢之路受到世界關注,被學者、專家們爭相研究,並引發旅遊熱潮的時候;在絲綢之路已名滿天下時,茶馬古道卻倍受冷落,默默地在深山密林之中。”專門研究茶馬古道的專家木霽弘說,茶馬古道的沉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它的僻遠艱險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雖然沉寂多年,但今日茶馬古道“熱”起來並不是沒有它的理由。

“茶馬古道是中華民族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旅遊愛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木霽弘分析說,“古道本身的歷史、文化韻味且不說,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風光、民俗、文化差異,就能吸引不少人。”

“以茶文化為主要特點,茶馬古道成為了一道文化風景線。”北京大學學者陳保亞告訴記者,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如伴隨茶馬古道而生的馬幫文化、藏茶文化、商貿文化,因茶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現在,茶馬古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南方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安化洞市茶馬古道湖南安化洞市,位於安化縣東南部,距縣城東坪鎮45公里,通車,路況較好。有些中國地圖上,湖南版塊中可以沒有“安化”,沒有“東坪”地名,但一定會有“洞市”的地名。因為這裡歷來就是通往邵陽(原寶慶)、婁底市新化縣、懷化市溆浦縣的必經之路。
茶葉尤其是黑茶湖南長沙府安化牛田保上中下三區,洞庭湖;一百三十里,經岳陽府巴陵入長江,經臨湘,湖北武昌府嘉魚,江夏,四百二十五里達漢陽府漢陽縣漢口鎮。計一千一百里許。
或自湖南長沙府安化牛田上中下三區,腳挑馬馱集中於牛田驛今洞市,用竹排木排順麻溪於麻溪口入資水,然後用船順資水,經益陽,經湘陰,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過洞庭四百二十五里集中於長沙靖港入湘江.另有陸路2線經新化至寶慶經梅城,寧鄉至長沙.。
安化洞市老街座子坳碑刻文字和洞市龍溪石牛山可以充分反映這段茶馬互市的歷史。古道特產有黑茶和千兩茶最為出名,黑茶是屬後發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黑茶是採割下來的鮮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复揉、乾燥等五道工序製作而成。千兩茶的全部製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需要4-5個月的時間,應此產量很少。飲用千兩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滋味甜潤醇厚、提神、解膩、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化,對緩解腹脹、止瀉有明顯功效。

安化茶馬古道路線

汽車經益陽/桃江/馬跡堂/小淹/江南/安化/洞市到高城,百年悠久歷史的風雨橋【永錫橋】;參觀安化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洞市老街】;尋訪當年馬幫的足印;當地風水鐵關【關山峽谷】,原始次。

茶馬古道博物館/茶馬古道[文化] 編輯

茶馬古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研究並展示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博物館,也是麗江市第一家從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傳、推廣的專業機構。
茶馬古道博物館由《序廳》、《史事1廳》、《史事2廳》、《束河廳》、《皮匠廳》、《茶馬風情廳》、《茶藝廳》、《影響資料中心》等8個部分組成,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茶馬古道的起始時間、線路和重大歷史事件,是人們了解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館的建築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組成部分,其中的"大覺宮壁畫"為江南著名畫家馬蕭仙作品,一直保存到現在,筆法洗練,技術精湛,保留了唐代畫風,199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客家山歌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土牛界線

 
 
 
法國人所繪清廷實際控制臺灣區域
 
日本人所繪臺灣地圖,黑色線段以東代表高砂族區域

土牛界線又稱土牛土牛溝土牛紅線,是臺灣清治時期普遍設置的人文界線。該界線主要功能在於區分漢人原住民的生活區域,避免雙方的衝突;或是漢人與原住民相結反清,而事實上,土牛紅線也代表了清朝語與原住民政權的分界線。

簡介[編輯]

清初康熙以降,閩南客家移民逐漸遷徙至臺灣,並與平埔族或其他臺灣原住民在開墾等事務上產生摩擦,尤與高山族)衝突最烈,時有漢人侵犯土地,生番出草殺人的情況。為解決此衝突,清康熙61年(1722年)起,官府於入山的重要路口,以立碑、立界方式來規範漢人生活區域,嚴禁漢人超越其區域;此碑界建物稱為「漢番界碑」(如:臺北市石牌)。

18世紀初左右之清乾隆時期,由於閩南開發已飽和,大量閩南人移民蜂湧來臺,與生番逐漸除原有碑界外,衙門則另加以「挖溝推土」方式,構成漢番界線。土堆俗稱「土牛」,加上深溝,故稱為「土牛溝」。除此,又因地圖上,常以紅線延伸其土牛溝所設置區域,因此又稱為「土牛紅線」,簡稱「土牛線」。

土牛界線長久成為臺灣漢人與原住民的生活區域範圍分界,並隨著漢人的拓墾及清廷的政策作調整,當越界開墾的情況加劇,後來則演變成漢人圈限原住民生活空間的制度。1895年臺灣日治時期後,部分土牛界線制度改為隘勇制度,仍基本上沿襲舊有武力壓制臺灣原住民的基本政策。

 
臺北捷運石牌站前佇立的石牌界碑

今臺灣桃園市楊梅區臺中市石岡區等地仍可見土牛界線遺跡[1]。另外,許多地名且與土牛界線有關,如:新北市土城區臺中市石岡區土牛里。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19 Fri 2016 10:11
  • 言偃

 
言偃                            
拼音:Yán Yǎn (Yan Yan)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又稱叔氏,春秋末吳國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後學成南歸,道啟東南,對江南文化的繁榮有很大貢獻,被譽爲“南方夫子”,唐開元封“吳侯”,宋封“丹陽公”,後又稱“吳公”。時子游爲武城宰,以禮樂爲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子游特習於禮,在孔門十哲中以文學著名。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内到處有弦歌之聲,孔子對此表示讚賞——孔子曾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論語·陽貨》)子游和子夏同列文學科,文學指詩、書、禮、樂文章而言,所以子游之學以習禮自見,更重要的是他能行禮樂之教。
 

 

人物簡介

 
言偃像
          言偃像
  言偃 (前506--前443 )。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時常熟人。孔門72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颺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内到處有弦歌之聲,爲孔子所稱讚。孔子曾雲:“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故言偃被譽爲“南方夫子”。後人配祀孔廟,稱“十哲人第九人”。唐以後多次追封。明嘉靖時改稱“先賢言子”。清康熙時設置五經博士一員,由言偃後裔世襲。今虞山鎮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東嶺有言子墓,學前街有言子專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

  言偃爲上海市奉賢縣所崇尚,以爲是其故鄉,奉賢的得名就是來自言偃。據說二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被後世尊爲聖賢的孔子辦學興儒,其弟子言偃學成後,辭官歸學。相傳公元前444年,言偃來到東海之濱開設學館,不但教授弟子學文習字,更以儒學的禮儀教人育德。在言偃的倡導下,海隅處處可聞禮樂之聲,言偃也被海隅百姓尊爲“賢人”。爲紀念這位畢生致力於傳學興禮的賢人,後人將縣名取爲“奉賢”,建造了“言子祠”,以表達懷念之情,更彰顯後人以言偃爲楷模,崇尚“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民風。 如今“敬賢、學賢、齊賢”已然成爲奉賢市民的行爲准則。
 

 

生平簡介


  言偃(公元前506-公元前443),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吳國琴川(今江蘇常熟)人,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擅長文學。26歲出仕魯國武城宰,提倡以禮樂爲教。早年在中原培育儒學人才,晚年返回江南,道啟東南,文開吳會,從游者眾。後人奉祀累世不絕。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冬,63歲的言子不顧年邁,從家鄉琴川(今常熟)出發,横渡東江(今黄浦江),來到海鹽古縣的青溪(今上海奉賢)傳學,這是言子在吳中最後的一次講學傳道之行。

  言子教授弟子學文習字,更以儒學的禮儀道德教人育德。在言偃的倡導下,海隅處處可聞孔樂之聲。言偃也被海隅百姓尊爲“賢人”。爲紀念這位畢身致力於傳學興禮的賢人,後人在如今的奉賢鎮建造了“言子祠”,還將縣名取爲“奉賢”,以表達懷念之情,更彰顯後人以言偃爲楷模,崇尚“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民風。
 

 

《論語》記載


  《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孔子的說法一方面是惋惜子游大才小用,一方面是對子游能行禮樂表示欣慰。

  《論語·論孝》: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語譯:子游向孔子請問孝道。孔子回答說:“現在一般所謂的孝顺父母,認爲隻要做到養活父母,就算是盡孝了。如此說來,人飼養犬馬等動物時,也一樣供給它們食物,如果不以恭敬之心侍奉父母,那和養動物又有何區别呢?”

  孔子論孝重在一個“敬”字,養而能敬,才算合了孝的内外之道於一體。
 

 

主要思想


  在教育實踐中,言子認識到中國社會已從“天下爲公”的時代,發展到“天下爲家”的時代。雖然當時“大道既隱”,那種“大同”社會的美好生活已無法求得,但是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小康”之治,還有可能爭取。這使言子在教育的起點上,有了堅定的社會理想。在教育的目的上,有明確的經世致用宗旨。

  在教育内容上,言子除能用“六藝”和《論語》等對弟子進行基礎教育,還能用三代典章培育傳人,這門絕學,唯言子得以獨傳。在教育方法上,言子有特别的重本傳人之術。言子采用禮樂之教,逐步深入於孔子之道,使學者從小陶冶關心國家、愛護人民的道德操守,把握和運用治國安民的道理。言子施行“小康”之政,既重視學齡期間的青少年教育,更重視對社會上取得官職的“君子”和民間百姓的教育。

  在孔子儒學中,言子所傳理想最爲高遠,議論最爲深宏,所謂“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言子可謂孔門之大賢。子游、子思、孟子一脈相承,這一派秉承孔子“天下爲公”的思想,主張“君宜公擧”,“民可廢君”。在早期儒家之中,這一派人民性、主體性、抗議精神最強,是早期儒家的嫡系和中堅。
 

 

言偃語錄

《論語》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子游爲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嚐至於偃之室也。”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子游曰:“吾友張也,爲難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爲仁矣。”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禮記》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游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贼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弟兄,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爲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爲殃,足謂小康。”

  公儀仲子之喪,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 前聞也。”趨而就子服伯子於門右,曰:“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何也?”伯子 曰:“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孫盾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子游問諸孔子,孔子曰:“否!立孫。”

  曾子弔於負夏。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降婦人而後行禮。從者曰:“禮與?”曾子曰:“夫祖者,且也。且,胡爲其不可以反宿也?”從者又問諸子游曰:“禮與?”子游曰:“飯於牖下,小斂於戶内,大斂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所以及遠也。故喪事有進而無退。”曾子聞之,曰:“多矣乎,予出祖者!”

  曾子襲裘而弔,子游褆裘而弔。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爲習於禮者,如之何其褆裘而弔也?”主人既小斂,袒、括發,子游趨而出,襲裘帶而入。曾子曰:“我過矣,我過矣,夫夫是也。”

  司寇惠子之喪,子游爲之麻衰,牡麻绖,文子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爲之服,敢辭。”子游曰:“禮也。”文子退反哭。子游趨而就諸臣之位,文子又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爲之服,又辱臨其喪,敢辭。”子游曰:“固以請。文子退,扶適子南面而立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爲之服,又辱臨其喪,虎也敢不複位。”子游趨而就客位。

  叔孫武叔之母死,既小斂,擧者出戶,出戶袒,且投其冠,括發。子游曰:“知禮。”扶君,蔔人師扶右,射人師扶左,君薨以是擧。

  公叔木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問於子游。子游曰:“其大功乎?”狄儀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問於子夏,子夏曰:“我未之前聞也。魯人則爲之齊衰。”狄儀行齊衰。今之齊衰,狄儀之問也。

  子游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子游曰:“有無惡乎齊?”夫子曰:“有,毋過禮。苟亡矣,斂首足形,還葬,縣棺而封,人豈有非之者哉?”

  司士賁告於子游曰:“請襲於床。”子游曰:“諾。”縣子聞之曰:“汰哉叔氏,專以禮許人。”

  衛司徒敬子死,子夏弔焉,主人未小斂,绖而往。子游弔焉,主人既小斂,子游出,绖反哭,子夏曰:“聞之也與?”曰:“聞諸夫子,主人未改服則不绖。”

  有子與子游立,見孺子慕者。有子謂子游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於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禮道則不然,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斯慍,慍斯戚,戚斯歎,歎斯辟,辟斯踴矣,品節斯,斯之謂禮。人死,斯惡之矣,無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絞衾,設蔞翣,爲使人勿惡也。始死,脯醢之奠,將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見其饗之者也,自上世以來,未之有舍也,爲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於禮者,亦非禮之訾也。”
 

 

人物評論


  言偃死後得到後人的崇敬,累世不絕。唐代開元八年(720年)他被列爲十哲之列進入孔廟而受到人們的祭祀。十九年以後,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 年),他被迫封爲號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被封爲丹陽公。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被封爲吳公。元代大德年間,被封爲吳國公。明嘉靖年間,被封爲先賢言子。清代承襲明代的封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批准在言偃後裔中設五經博士一員,世代承襲,用以奉祀先賢。清代幾個皇帝南巡,先後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墓致祭,並贈送禦筆題的匾額。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落孫山                                                                     
   宋朝時候,蘇州有個書生,名叫孫山,他風趣幽默,愛說笑話。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人一起到省城參加科舉考試。到了放榜的時候,孫山考上了,但他的名字卻是榜上最後一名,而他的同鄉就沒有考上,榜上沒有名字。 孫山先回到家鄉,家鄉的親戚朋友都來向他祝賀,那位同鄉的父親也來到打聽自己的兒子是否考上了。孫山沒有直接回答,就隨口作了兩句詩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意思說,榜上最後一個名字是孫山,您兒子的名字還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換句話說:孫山既是最後一名,落在他後面的,自然是沒有考上了。

 

【出處】《范公偁‧過庭錄》:「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
【釋義】意思是考試沒考取,也即是落榜之意。
【例句】今年大學聯考王小明雖然名落孫山,但他卻不灰心,決定明年捲土重
     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魚                                                                                  

  木魚為佛門中用於集眾及修行時的法器,又稱為魚鼓、魚板或木魚鼓。原先只掛於大寮或齋堂門口,呈長魚形狀,為集眾時擊打的法器,因此又稱為魚梆或飯梆。

  木魚的意義在《敕修清規》及劉斧的《摭遺》中,皆有說明:魚晝夜六時當中都不闔眼,因而佛寺裡以木刻的魚懸掛之,作為象徵修行人為法忘軀,精進不懈的勉勵。

  到了明代以後,木魚演變為頭尾相接、魚身圓形中空的造型,作為持經唱誦用的法器,通常以桃木、樟木或黑檀木雕刻,配合魚身中空的共鳴腹腔,使聲音清脆遠傳而沈定,具有攝心的效果。因此在禪坐一開始時,悅眾便以執持的木魚叩敲二聲,讓大眾立刻將心收攝沈定下來,澄慮靜思。在誦經與法會的梵唱時,木魚亦有攝心、提神及作為節拍器的功能。一方面讓誦經的人能將心靠在木魚的聲音上,不落入自己的昏沈及妄想當中,一方面也以木魚規律叩擊的節奏,讓經文的念誦富有韻律感,保持不快不慢的一致速度,正如同修行的這念心要能不急不緩,綿綿密密地行持於中道上,發長遠心精進用功一般。

  木魚的由來,有二種說法:一是《教苑清規》中所提:有一僧眾生前因毀謗佛法與他的師父,往生後墮入魚身,魚背上生有一棵樹,因受樹的浮力,於海中隨浪飄流,經常撞得皮破肉綻,痛苦不已。一日適逢他的師父坐船渡海,魚即向生前的師父懺悔,經過師父為他超薦後,超生善道並托夢告知,已經脫離魚身,希望將背上的樹供養道場,親近三寶。隔日,他的師父果然在庭院看到一棵樹,便把樹刻成魚形,懸掛在道場,以警惕大眾。

  另一由來出自於玄奘大師的《指歸曲》:玄奘大師於回國的途中,路經一長者家休息,長者再娶的妻子,利用長者外出打獵時,將前妻所生的兒子丟到海中,長者非常地哀傷,為兒子齋請玄奘大師,大師對長者說:「我長途跋涉疲憊,需要吃魚,而且一定要大魚才可以」。長者立刻派人將大魚尋捕回來,剖開後竟是長者的兒子。歡喜的長者便問大師,如何來報魚恩,於是玄奘大師回答他:「以木雕成魚形,懸掛在佛寺,用齋時擊叩,便可以報魚恩了」。這便是木魚的另一個傳說由來。

  瞭解了木魚的意義及作用後,在我們執持木魚法器或聆聽到木魚的聲響時,便可更加提起道心,督促自己攝心用功,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精進不懈努力行持了。

木魚的由來

 
木魚的由來
 
木魚作為一種擊打樂器,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如在民族音樂特別是廣東音樂中,木魚還是其樂隊組成中的一件重要樂器。
但是,木魚卻是由佛教中轉引過來的,它原是由漢傳佛教創造並推廣使用的法器。在佛教的典故中,關於木魚的傳說有很多;在佛教的贊誦活動中,木魚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木魚的傳說
木魚始於什麼時候,它為什麼要采取這樣的形制,它的意義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在佛教中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
在佛經中,有一個著名的“魚腹兒”的故事,說的是:在印度的一個婆羅門家族裡,有個孩子叫做薄拘羅,在他很小的時候,生母就去世了。他的後母非常刻薄,經常虐待他。有一次,後母趁他的父親不在家,把他扔進了河裡,被一條大魚吞進了腹中。這條大魚被一個漁夫捕撈了上來,拿到市場中去售賣。恰好薄拘羅的父親買下了這條大魚,拿回家中,准備烹煮。正要用刀剖魚的時候,薄拘羅在魚腹中唱言:“願父安祥,勿令傷兒!”他的父親趕緊輕輕割開魚腹,把他救了出來。據說,薄拘羅後來歷盡種種磨難,終於成為了釋迦牟尼的弟子,享年一百六十歲,成為世界“長壽第一”。
這個故事傳到中國以後,被演繹成了另一種版本。故事的情節基本一樣,只不過說成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從西域取經歸來時,途經蜀地,遇一長者,到其家化齋。長者之子被後母陷害,扔進了河裡,被一條大魚吞食。恰好那天玄奘大師偏要吃魚,長者只好出去買回了一條大魚。在剖魚的時候,從魚腹中救出了自己的孩兒。玄奘大師說:“這正是此兒夙願把持佛律中不殺戒的因果報應,所以雖被魚吞,卻得不死。”長者說:“那怎麼樣才能報答魚恩呢?”玄奘大帥告訴說:“魚為救孩而犧牲,應該用木雕成魚形,懸於佛寺之中,每逢齋飯時敲擊,以此可報大魚之德。”據說,這就是中國佛寺中使用木魚的由來。
在中國佛教中,關於木魚的來源還有一個版本。《增修教苑清規·法器門》中記載,古時有一比丘,違背師訓,毀壇戒法,所以死後不僅轉生為魚,而且在魚背上還長了一棵樹。海水中,波濤滾滾,魚背上樹搖不止,皮肉撕裂,鮮血湧流,這條魚終日痛苦不堪。後來他的師父渡海時,他興風作浪,並對師父說:“以前你不教導我,才使我得到了墮生為魚的報應,所以我今天要報此怨。”帥父問他姓名,魚答後,師傅恍然大悟,知道了此事的因果緣由,勸其忏悔,並為他設水陸追拔法會。後來師傅夢見此魚,稱依仗法會功德,已脫魚身,囑將魚身上的樹術供養僧眾,以親近三寶。師父醒後,果然在海邊看見魚屍上的樹木,隨即將其刻成魚形,懸掛於寺院之中,按時敲擊以警示眾人。
這些傳說都很有警示意義,不過木魚的真實意義,還應依據《百丈清規》中所說的那樣:“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也就是說,佛教僧眾在誦經時之所以要敲打木魚,原因就是因為一切魚類的眼睛都是終日睜著不閉的,所以出家人取此義以示精進,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不管怎樣,木魚的產生,是佛教用來警示僧眾勤習佛法,日夜誦經,消釋懈惰,以覺悟成道的重要法器。
木魚的形制
制作木魚,一般都足把一整塊木料雕刻成魚的形狀,然後把中間挖空,在頭部、尾部、鱗甲等部分漆上黑漆,押上金箔,其余部分漆上紅漆。大型木魚一至六尺長,小型木魚三至五寸長不等。
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木魚分為兩種:
一種是長木魚,雕刻成魚形或龍頭魚身形。這種長木魚往往懸掛於齋堂或庫房廊下,作為集合僧眾之用。因為它與民間樂器“梆子”的形制、發音都極相似,所以稱為“魚梆”。又因為它常常是在齋飯時敲擊,所以也叫做“飯梆”。在佛教寺院中,長木魚大都是頭向山門懸掛的。
另一種是圓木魚,形狀類似於一邊塌陷的饅頭,高的一端挖空成青蛙嘴,矮的一端淺雕成二魚或二龍戲珠狀,尾部盤繞於木魚的腰身之上。圓木魚是在僧眾贊詠誦經時,敲擊拍節,以調和音調和節奏的,同時也可防止大家昏怠,以時時振奮精神。所以,木魚在敲擊時要輕重緩急平穩恆定,富有節奏感,根據需要,由緩入急,逐漸加速。
寺院中的圓木魚大小不等,有各種規格。一般大些的圓木魚都是放在案上或架上敲擊的,小些的圓木魚則是用手執持敲擊的。小圓術魚的敲擊手法是:不敲的時候,雙手捧持,魚椎在外用兩食指和兩拇指夾住,其余六指托住魚身;敲擊的時候,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執魚,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執椎,魚椎頭和魚身頭向上相對,兩手如合掌,稱為“合掌魚子”。
北京潭柘寺龍王殿廊下懸掛的石魚,一米多長,敲擊不同部位能發出的不同聲音。
木魚的功用
佛教中設立木魚,用途是很多的。
首先,如前所述,木魚主要是用來在僧眾贊誦時整和聲調節奏的,類似於樂隊中的指揮。同時也取魚類目不阖睛,晝夜精進,以激勵僧眾不斷用功的意義。
其次,木魚有集合僧眾的作用。佛經中說,自有木魚出現,“其後,天下大小寺院以木魚鼓集合大眾”。現在,木魚有時也在僧眾齋飯時敲擊,《百丈清規》中說:“齋粥二時長擊二通,普請僧眾長擊一通,普請行者二通。”
再次,木魚還用來打更報曉。佛經中記載:“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行報曉。”
最後,木魚也是比丘們在出外乞食化緣時,不斷敲擊,以提醒俗眾廣發慈悲心的工具。
關於木魚的功用,佛教中還有許多偈語發人深醒。如《雪峰義存禅師語錄》中就有“木魚鼓頌”二首,其中有句說:“我暫作魚鼓,懸頭為眾苦。師僧吃茶飯,拈槌打我肚。身雖披鱗甲,心中一物無。鸬鹚橫豁望,我誓不入湖。”又說:“可憐魚鼓子,天生從地養。粥飯不能飧,空肚作聲響。時時驚僧睡,懶者煩惱長。住持鬧喧喧,不如打游漾。”在這裡,木魚警策僧眾的用途,被古代佛教高僧以幽默趣味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六郎

《王六郎》為蒲松齡的志怪小說《聊齋誌異》的捲一第十二篇,是一篇地位比較重要的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捕魚人因為每晚都向水中敬酒,感動了一個水鬼,也就是本書的主人公,王六郎。他以驅趕魚來報答他,兩人就這樣形成了一種看不見的默契。


 

王六郎- 簡介

 

  《王六郎》為 蒲松齡的志怪小說《 聊齋誌異》的捲一第十二篇,是一篇地位比較重要的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捕魚人因為每晚都向水中敬酒,感動了一個水鬼,也就是本書的主人公,王六郎。他以驅趕魚來報答他,兩人就這樣形成了一種看不見的默契。王六郎和捕魚人見面之後,兩人的友誼更是有了物質的基礎,也就是更加牢固了。王六郎言明身份之後,捕魚人依然很相信他。王六郎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鬼,雖然有代替他做鬼的人,但是他見對方是一個嬰兒的母親,竟然錯過了這可能是惟一的一次機會。上天被他的恩義感動,讓他做土地,他與捕魚人有約,有機會一定去看看他。捕魚人在準備赴約的時候,堅信能和王六郎有上聯繫。他去了之後果然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熱忱款待,因為王六郎為他們做了不少好事。這個故事的寓意是:人和鬼之間,只要講誠信,也可以成為知己;也就是說,人和人之間,也應該注重誠信。

王六郎- 正文

 

  許姓,家淄之 北郭,業漁,每夜,攜酒河上,飲且漁。飲則酹地, 祝雲:“河中溺鬼得飲。”以為常。他人漁,迄無所獲,而許獨滿筐。 
  一夕,方獨酌,有少年來,徘徊其側。讓之飲,慨與同酌。既而終夜不獲一魚,意頗失。少年起曰:“請於下流為君驅之。”遂飄然去,少間,復返,曰:“魚大至矣。”果聞唼呷有聲。舉網而得數頭,皆盈尺。喜極,申謝。欲歸,贈以魚,不受,曰:“屢叨 佳醞,區區何足雲報。如不棄,要當以為長耳。”許曰:“方共一夕,何言屢也?如肯永顧,誠所甚願,但愧無以為情。”詢其姓字,曰:“姓王,無字,相見可呼王六郎。”遂別。明日,許貨魚,益沽酒。晚至 河幹,少年已先在,遂與 歡飲,飲數盃,輒為許驅魚。如是半載。忽告許曰:“拜識清揚, 情逾骨肉,然相別有日矣。”語甚淒楚。 驚問之,欲言而止者再,乃曰:“情好如吾兩人,言之或勿訝耶?今將別,無妨明告:我實鬼也。素嗜酒,沉醉溺死,數年於此矣。前君之獲魚,獨勝於他人者,皆僕之暗驅,以報酹奠耳。明日 業滿,當有代者,將往投生,相聚只今夕,故不能無感。”許初聞甚駭,然親狎既久,不復恐怖。因亦欷歔,酌而言曰:“六郎飲此,勿戚也。相見遽違,良足悲惻。然 業滿劫脫,正宜相賀,悲乃不倫。”遂與暢飲。因問:“代者何人?”曰:“兄於河畔視之,亭午,有女子渡河而溺者,是也。”聽村雞既唱,灑涕而別。 
  明日,敬伺河邊,以覘其異。果有婦人抱嬰兒來,及河而墮;兒拋 岸上,揚手擲足而啼;婦沉浮者屢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兒徑去。當婦溺時,意良不忍,思欲奔救,轉念是所以代六郎者,故止不救。及婦自出,疑其言不驗。抵暮,漁舊處,少年復至,曰:“今又聚首,且不言別。”問其故。曰:“女子已相代矣。僕憐其抱中兒,代弟一人,遂殘二命,故舍之。更代不知何期。或吾兩人之緣未盡耶?”許感歎曰: “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由此相聚如初。數日,又來告別,許疑其複有代者。曰:“非也。前一念 惻隱,果感帝天。今授為招遠縣鄔鎮土地,來日赴任。倘不忘故交,當一往探,勿憚修 ​​阻。” 許賀曰:“君正直為神,甚慰人心。但人神路隔,即不憚修阻,將復如何?”少年曰:“但往, 勿慮。”再三叮嚀而去。 
  許歸,即欲制裝東下。妻笑曰:“此去數百里,即有其地,恐土偶不可以共語。”許不聽,竟抵招遠。問之居人,果有鄔鎮。尋至其處,息肩逆旅,問祠所在。主人驚曰:“得無客姓為許?”許曰:“然。何見知?”又曰:“得無客邑為淄?”曰:“然。何見知?”主人不答,遽出。俄而丈夫抱子,媳女窺門,雜沓而來,環如牆堵。許益驚。眾乃告曰:“數夜前, 夢神言: 淄川 許友當即來,可助以資斧。祗 候已久。”許亦異之,乃往祭於祠而祝曰:“別君後,寤寐不去心,遠踐曩約。又蒙夢示居人,感篆中懷。愧無腆物,僅有卮酒;如不棄,當如河上之飲。”祝畢,焚 錢紙。俄見風起座後,旋轉移時,始散。至夜夢少年來, 衣冠楚楚,大異平時。謝曰:“遠勞顧問,喜淚交並。但任微職,不便會面,咫尺河山,甚愴於懷。居人薄有所贈,聊酬夙好。歸如有期,尚當走送。 ”居數日,許欲歸。眾留 殷懇,朝請暮邀,日更數主。 許堅辭欲行。眾乃折柬抱襆,爭來致贐,不終朝,饋遺盈橐。蒼頭稚子畢集,祖送出村。欻有羊角風起,隨行十餘里。許再拜曰:“六郎珍重!勿勞遠涉。君心仁愛,自能造福一方,無庸故人囑也。”風盤旋久之,乃去。村人亦嗟訝而返。許歸,家稍裕,遂不復漁。後見招遠人問之,其靈驗如響雲。或言:即 章丘石坑莊。未知孰是。 
  異史氏曰:“置身青雲,無忘貧賤,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車中貴介,寧复識戴笠人哉? 餘鄉有林下者,家綦貧。有童稚交,任 肥秩。計投之必相週顧。竭力辦裝,奔涉千里,殊失所望;瀉囊貨騎,始得歸。其族弟甚諧,作《月令》嘲之雲:'是月也,哥哥至,貂帽解,傘蓋不張,馬化為驢,靴始收聲。'念此可為一笑。”

王六郎- 註釋

 

  土偶:指粘土燒結的人,用來表示神鬼或過去的需要紀念的人。此文指土地公,即王六郎。 
  感篆中懷:感恩不忘,銘記於心。宋呂頤浩《賀建康張龍圖啟》:“愧尺牘之未修,辱緘縢之遠逮,永言感篆,曷罄敷陳。” 
  腆物:精美的事物。腆,厚也。——《小爾雅》 
  折柬抱襆:襆,fú頭巾。拿著書信,抱著包袱。

王六郎- 譯文

  一個姓許的人,家在淄縣的北邊,以打漁為生, 每天夜晚,帶著酒到河邊,邊喝酒邊打漁。喝的時候總是灑酒在地上,祈禱說:“河裡的淹死的鬼魂可以喝一杯了。”他就總是這樣做。別人打漁,從來沒捕到什麼魚,但是只有他滿載而歸。 
  一天晚上,正在獨自喝酒的時候,來了一個少年,在他身邊走來走去。請他來喝酒,他就慨然的跟捕魚人一起喝酒。完了一整晚都沒捕到一條魚,捕魚人很是失望。少年站起身說:“我去到河的下游幫你驅趕魚群。”於是輕快的樣子就離開了,過了一會兒,又回來了,說:“魚來了很多了。”果然聽到魚群的聲音。撈起網來抓到了好幾條,都是尺來長的大魚。他非常高興,向少女錶示感謝。想要回去了,送給少年魚,他不要,說:“多次享用你的好酒,這一點東西哪裡說得上報答。如果不嫌棄的話,像今天晚上這樣的聚會我每天都來吧。 ”捕魚人說:“我們才相聚了一個晚上,怎麼說多次呢?你如果肯經常來的話,這真的是我所願意的啊,只是很慚愧我沒什麼表示的。”問他的姓名字號,說:“我姓王,沒有字號,見面的時候可以叫我六郎。”於是兩人告別。第二天,他賣掉了魚,買了更多的酒。晚上到了河岸,少年已經先在了,於是與他一起歡快的喝酒,喝了幾杯,就幫他下河趕魚。這樣過了半年。忽然告訴捕魚人說:“很高興認識了你,我們的情誼比親兄弟還親,只是告別的日子沒有幾天了。”語氣十分淒涼。他驚訝的問他,少年幾次欲言又止,才說:“像我們兩人感情這麼好,說了應該不會感到驚訝吧?現在要離別了,明白告訴你也不要緊:我其實是鬼。我活的時候嗜好喝酒,一次因為喝得很醉淹死了,在這裡已經好幾年了。以前你捕到的魚,之所以總是比別人多,都是因為我在暗地裡幫你驅趕,用來報答你敬我的酒罷了。明天我的業障要圓滿了,會有當 
  當 我的替身的人來,我將要去投胎了,只有今天晚上相遇了,所以不能沒有感想。”捕魚人剛聽到這個消息非常害怕,但是兩人親密已有很長時間,就不再畏懼。於是也感傷不已,倒酒後說:“六郎你喝了這杯,不要悲傷。我們才相見不久你就要離開,確實是很悲傷。但是你業障圓滿逃脫劫難,正應該祝賀你,悲傷是不像樣子的啊。”於是就與六郎一起痛快的喝酒。捕魚人又問:“代替你的是什麼人?”回答說:“兄長你到河邊觀看,正午的時候,有一個過河但是淹著了的女子,就是了。”聽到村里的公雞已經鳴叫,兩人洒淚告別了。 
  第二天,捕魚人莊重的到河邊等待,來察看這件 怪事。果然看見有個婦人抱著嬰兒來了,到了河邊就摔下去了;小兒被拋到了 岸上,搖手踢腳的哭啼;婦人時沉時浮,忽然濕淋淋的爬到岸上出來了,趴在地上稍微休息了一下,就抱著小兒徑直離開了。當時那個婦人淹著的時候,捕魚人心裡實在不忍心,想著要跑去就她,但是轉念間這個是要代替六郎的人,所以停住不去相救。等到那個婦人自己從水里出來的時候,他就懷疑六郎的話不靈驗。到了晚上,又到老地方打漁,少年又來了,說:“現在我們又聚在一起了,不會再說離別了。”問他什麼原因。回答說:“那個女子已經來代替我了。我憐惜她懷中的嬰兒,為了要代替我一個人,就傷害了兩條命,所以我就放棄了。下次再來替代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或許是我們兩個人的緣分還沒到頭吧?”捕魚人感嘆的說:“你這樣仁慈的人的心腸,真可以通達感動上帝了。”從此兩人像當初一樣相聚了。過了幾天,少年又來道別,捕魚人懷疑他又有來替代他的人了。回答說:“不是啊。我之前的那次 惻隱之心,果然感動了天地。現在授予我 招遠縣鄔鎮土地的官職,明天就要去上任了。如果你還不忘記我們以前的交情,應當去探望我一次,不要害怕 路遠難行。”捕魚人祝賀說:“你因為正直而當了神,真是 大快人心。但是人與神不是一路的,即使我不怕路遠難行,那又將如何呢?”少年說:“你儘管去,不要擔心。”少年再三叮囑他才走了。 
  捕魚人回去了,馬上就想要整理行裝向東出發。妻子笑著說:“這一去有數百里路,即使有那個地方,恐怕那個泥巴人也不能和你說話了。”捕魚人沒有聽從,毅然到了 招遠縣。問當地的居民,果然有一個叫鄔鎮的地方。不過多久到了那個地方,他住宿在旅館裡,向主人打聽 土地廟在什麼地方。主人驚訝的說:“客人莫非是姓許?”他回答說:“是的。你怎麼知道的呢?”主人又說:“客人的家鄉莫非是淄縣?”他回答說:“是啊,你又是怎麼知道的呢?”主人不回答,馬上出來。一會兒男的抱著孩子,女的在門邊偷看,大家都紛紛的跑來了,圍在一起就像一堵牆一樣。他更加驚訝了。眾人這才告訴他說:“幾夜以前,我們夢見神人說:淄川縣我一個姓許的朋友會來,你們要幫助他一點盤纏。我們已經等候已久了。”他也感到很驚異,於是去土地祠祭拜並祈禱說:“自從和你告別以後,我睡覺的時候都想著這件事,老遠跑來踐行我們以前定下的約定。又承蒙你託夢給當地的居民,我的感激銘記於心。很慚愧我沒有什麼厚重的禮物,只有一杯酒;要是你不嫌棄的話,就像當初在河邊的一樣喝吧。”祈禱完畢,又焚燒了紙錢和白紙。接著看見土地神像後面刮起了一陣風,旋轉了很長時間,這才散去。到了夜裡他夢見少年來了,衣冠整齊,跟平時大不一樣。少年感激地說:“勞你原來看望我,我是悲喜交加啊。只是我擔任這個小官,不方便和你見面,真是咫尺之間就像遠隔山河,我心裡非常悲傷。居民送你的一點東西,就當是我報答我們之前的交情吧。你要是確定了回去的日子,我還會來送你的。”住了幾天,捕魚人想要回去。眾人殷勤的挽留他,早晚都有人來邀請,每天都輪換好幾家。他堅持要出發。眾人這才拿著書信抱著包袱,爭著來送禮物給他,一個早上還沒完,饋贈的禮物就裝滿了行囊。老人孩子都來齊了,踐行著送他到村外。忽然刮起一陣羊角風,跟著他走了十多里。他再三跪拜說:“六郎你要珍重!不勞你跑這麼遠。你的心充滿仁愛,一定能造福一方土地,用不著朋友我來 多說了。”羊角風盤旋了很久,這才離去。村里人也感嘆的回去了他回去以後,家裡稍微富裕了一點,於是就不再打漁了。後來看見招遠這個地方的人就問六郎的事,都說他靈驗的就像雷雨一樣快。有人說:鄔鎮就是章丘的石坑莊這個地方。不知道誰說的才是。 
  異史氏說:“王六郎身在青雲之中當神,還不忘記貧賤時的朋友,這就是他所以神異的原因。今日坐在車裡面的顯貴,難道還認識那個戴著斗笠的人嗎?我的鄉里有一個退休了的人,家裡非常貧窮。他有一個年小的時候就交往的朋友,現在做了顯貴。他想要是投奔他去一定會得到周濟照顧。於是竭盡全力置辦行裝,奔波了上千里路,結果非常失望的回來;他花光了行囊裡所有的錢財並賣掉了坐騎,才能夠回來。他的族弟是個很詼諧的人,作了一首《月令》來嘲諷這件事說:'這個月,哥哥回來了,貂皮帽子也解下來了,車馬傘蓋也沒有張開來,馬也變成驢了,靴子這才沒了聲音。'念一下這個可以笑一笑。”

王六郎-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清代文學家,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 柳泉居士,山東省 淄博市 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本是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著。父親蒲盤棄學經商,但是廣讀經史,學識淵博。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中了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教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游,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尤其是對一些南方的歌女悲苦生涯抱有深厚同情。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來,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1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之處非常痛恨。加之自幼熱愛民間文學,廣泛蒐集有關鬼狐的奇聞異事,汲取創作營養,並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了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以花 妖狐魅的故事,來反映現實生活,寄託自己的理想。除《聊齋誌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 懷刑錄》等多種著作;另有 戲曲三種,俚曲十四種。經後人蒐集編定為《蒲松齡集》。他的書中常常出現“故家子”、“故大家子”(均指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等,多多少少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巾之亂

 
黃巾之亂
日期: 184年
地點: 全中國
結果: 東漢朝廷成功鎮壓,漢室威信大增,而為了打擊黃巾餘黨,皇帝下放軍權給州牧,造成有兵權的州牧割據自立
參戰方
東漢 黃巾軍
指揮官和領導者
漢靈帝
何進
盧植
董卓
皇甫嵩
朱儁
曹操
劉備
張角(病歿)
張梁 (陣亡)
張寶 (陣亡)
張曼成
波才
兵力
約35萬(含各地方支援官方的義勇軍) 規模最高時估計約30萬兵力(含部眾家屬,作戰軍隊4—5萬)
傷亡與損失
不詳 不詳

黃巾之亂,又稱黃巾起義[註 1],是中國東漢靈帝時的一次大規模的民變,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以宗教形式(太平道)組織的暴動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由張角張寶張梁等人領導,它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也間接的一定程度上導致東漢的滅亡與三國時期的到來。

背景

統治腐朽

東漢中期以後,社會矛盾開始大量顯示出來。政治上專權,政治黑暗,官吏貪殘,橫徵暴斂,敲詐勒索。經濟上隨著豪強地主勢力地不斷壯大,土地兼并激烈進行,使大批農民失掉土地,或流離失所,人民負擔沉重,苦難日深,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1]

到了時 期,東漢王朝的統治集團更加腐朽。國家財政逐漸枯竭,為了維持朝廷的運轉和財政開支不得不經常減百官俸祿,借王侯租稅,以應付軍國急需;桓帝時期還一度公 開地賣官鬻爵,大肆聚斂。到了靈帝時期,更變本加厲,拚命搜刮。他公布賣官的價格,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甚至不同的對象也可以有不同的議價。官吏 一到任,就儘量搜刮民眾。政府為了多賣官,就經常調換官吏,甚至一個地方官,一個月內就調換幾個人。為了刮錢,靈帝還規定,郡國向大司農少府上交各種租稅貢獻時,都要先抽一分交入宮中,謂之「導行錢」。又在西園造萬金堂,調發司農金帛充積其中,作為他的私藏。他還把錢寄存在小黃門、中常侍那裡,各有數千萬[2]

東漢後期的七八十年間,各州刺史部檢察區所轄的郡縣的小規模的民變此起彼伏。這些民變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但問題並沒有解決。當時有一首民謠說:「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3]表現了民眾誓死反抗東漢王朝統治集團的決心[4]

太平道的創建和傳播

與此同時,張角張梁張寶三兄弟於冀州魏郡(今河北邯鄲[5],用法術、咒語到處為人醫病。據說,許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後,都不藥而癒,張角被百姓奉為活神仙,張角又派出八使到外傳教。因此,追隨的信徒愈來愈多,甚至高達數十萬人,遍及八州刺史部監查區所轄郡縣,幾乎佔了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二。

張角在民間活動十多年,有三、四十萬人(號稱)加入,張角見信徒漸多,便創建了「黃天太平」,又稱「太平道」 管理信徒,自稱「大賢良師」,他把勢力範圍分三十六區,稱為「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個領袖,全由張角控制,反抗漢室之聲日盛。信眾 中不乏豪強、官員、宦官等。雖有司徒楊賜等官員上表朝廷,要求捕殺太平道首領,驅散教民,但漢廷並未引起警覺,未嘗壓制。

太平道是中國最早的一個道教組織。張角知道當時人民仇恨官府,便借治病傳教,秘密起事。

過程

黃巾亂起

漢靈帝光和七年甲子年(184年),張角相約信眾在三月五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指的就是黃巾黨,而且根據五德終始說的推測,漢為火德,火生土,而土為黃色,所以眾信徒都頭綁黃巾為記號,象徵要取代衰敗的後漢王朝。張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機關門上寫上「甲子」二字為記認,另一方面派馬元義荊州揚州召集數萬人到準備,又數次到洛陽聯合宦官封胥徐奉,想要裡應外合。

在起事前一個月,張角的門徒唐周告變,供出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車裂,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誅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6]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發難,史稱黃巾之亂,因為變民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或「蛾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毀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掠,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殊不畏死,父兄殲殪,子弟群起」[7],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漢室部署

漢靈帝於三月戊申日(184年4月1日)拜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五營士屯於都亭,整點武器,鎮衛京師;又自函谷關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關口,設置都尉駐防;下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如劉備就受到商人張世平蘇雙資助組織義軍投靠[黃巾合謀,悔之無救。(黨錮之禍積怨日久,若果與黃巾合謀,恐怕已經無救了。)」漢靈帝接納提案,在壬子日大赦黨人,發還各被流放的罪犯,要求各公卿捐出馬、、兵器,推舉眾將領門第的子弟及民間有深明戰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

而另一方面又發精兵鎮壓各地舉事:盧植領副將宗員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皇甫嵩朱儁各領一軍,控制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討伐潁川一帶的黃巾軍,朱儁又上表召募下邳孫堅為佐軍司馬,帶同鄉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發與朱儁軍連軍。庚子日,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褚貢,響應張角。

官兵在首戰並未得利,於4月,朱儁軍就被黃巾軍波才所敗而撤退,皇甫嵩唯有進駐長社防守,被波才率大軍圍城,官軍人少,士氣低落。又汝南黃巾軍在邵陵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軍殺死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衛

反撃

五月,漢室見皇甫嵩被圍,派騎都尉曹操率軍救援。不過援軍未到時,皇甫嵩已心生一計,在傍晚時份吹起大風,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利用黃巾軍營寨周圍的雜草,火攻賊軍,大呼進攻,城上亦舉出火把響應,皇甫嵩以鼓助戰,衝入敵陣,大破敵軍,黃巾軍大亂,四處奔走。又遇上曹操的援軍,被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夾擊,斬殺數萬人,官軍大勝。

六月,南陽太守秦頡張曼成戰鬥,斬殺了張曼成。黃巾軍便改以趙弘為帥,以十餘萬人佔據宛城。而皇甫嵩與朱儁軍繼續進擊汝南陳國的黃巾軍,追擊波才陽翟,最後在西華大敗彭脫,餘軍想逃到宛城,但孫堅登城先入,眾人蟻附般推進,大破敵軍,成功討平豫州一帶的黃巾軍。另一方面,盧植數戰間大破張角,斬殺萬多人。

張角唯有撤到廣宗盧植建築攔擋、挖掘壕溝,製造雲梯,將可攻下城池。正值漢靈帝派小黃門左豐視察軍情,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但盧植不肯,左豐便向靈帝上表讒言:「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暗示盧植圍賊不攻,意在養寇自重。靈帝大怒,用囚車徵盧植回京。京師唯有下詔再重新調整:皇甫嵩北上東郡朱儁則攻南陽趙弘;而以董卓代替盧植。而同樣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巴郡叛變,領導人「天師」張修攻打郡縣,但未受到漢室重視。

剿滅余敵

朱儁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共一萬八千兵圍攻趙弘,但6月至8月也不能攻克,京師有奏議徵朱儁回師,幸而張溫上表說情,靈帝才未行。但消息傳開,朱儁急迫,進攻趙弘,趙弘被殺,由韓忠代替。朱儁又因兵力不足,便擴大防圍、建築陣壘,堆砌土山觀望城內。朱儁軍鳴鼓攻打西南,黃巾軍注意力被引開,朱儁則親率五千精兵掩殺東北,偷襲敵人後方,攻入城池,韓忠唯有退保內城。

黃巾軍受挫,士氣低迷,向官軍乞降。張超、 徐璆和秦頡都認為可以接受,但朱儁認為如接受的話,會給百姓有利則為賊(造反),無利則乞降的錯誤觀念,便不接受並急攻,可是數戰不克,朱儁登上土山觀望 城內情勢,明白黃巾軍乞降不成且毫無退路,唯有拚死一戰,所以未能攻克。朱儁便解開圍軍,韓忠果然出戰,被朱儁大破,朱儁向北追擊韓忠數十里,斬殺萬多 人,韓忠投降,而秦頡對韓忠積怨已久,便將他殺死。這舉動反令黃巾餘黨不安,又推孫夏(《演義》改名為「孫仲」)為帥,據守宛城內城。朱儁再次急攻,十一月癸巳日黃巾軍敗走,官軍追至西鄂精山,又被大破,斬殺孫夏及萬多人,黃巾軍解散,宛城一帶平定[8]。中平二年(185年)春季,班師回雒陽。

另一方面,皇甫嵩八月到達東郡倉亭,大破、生擒卜巳,斬殺七千多人。而董卓進攻張角不成功,無功而還,便在乙巳日要求皇甫嵩繼續北上。不過,張角已經病死,在十月於廣宗便 和張梁戰鬥,張梁軍多勢強,於首戰不能攻克。在明日,皇甫嵩閉營與士兵休息,另一方面派人觀察敵軍舉動,黃巾軍戰意頓時鬆懈,皇甫嵩便乘夜率兵,在黎明時 份突襲敵陣,戰至下午,成功大破敵軍,斬殺張梁及三萬多人,逃走時溺死於河水中的也有五萬多人,焚燒車輜三萬多輛,虜獲人數甚多。而張角則被破棺戮屍,運 首級回京師。11月,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陽,成功斬殺張寶,俘虜十多萬人。黃巾之亂暫平息。

結果

叛亂雖被平息,但漢室威信遇上一次嚴重的打擊,然而漢靈帝並未改觀,反而繼續享樂。於各地還不斷發生小型暴亂,產生許多分散的勢力,包括黑山白波黃龍左校青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劉石平漢大洪白繞、司隸、緣城羅市雷公[9]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勢力大的二三萬人,勢力小的也有六七千人(估計還有30萬人)。[10]而由張燕率領的黑山軍,甚至號稱從者百萬。

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黃巾餘孽死灰復燃,餘黨紛紛起事。二月,郭泰等於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東郡等地。四月,汝南郡葛陂黃巾軍再起,攻沒郡縣。十月,青州、徐州黃巾軍又起,攻略郡縣。十一月,漢廷派遣鮑鴻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軍,雙方大戰於葛陂,鮑鴻軍敗。黃巾各部此伏彼起,聲勢雖然沒有第一次黃巾之亂般盛,但卻令漢室十分頭痛。

為了有效平滅暴亂,於中平五年(188年)三月,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 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黨。而正因漢靈帝下放權力,助長地方軍擁兵自重,各群 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甚至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所以黃巾之亂是促使東漢滅亡的導火線,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雖然如此,舉事仍造就了大赦黨人,令 許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

影響

在組成三十六方、確定起事日期上,張角的確為黃巾軍起了領銜作用,但後來卻失去了這種有計劃性的行動。他們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張角雖是太平道的領 袖,卻只在冀州轉戰,沒有為其他軍團作調控,沒有同一目標,只是佔地死守或四處搶劫。加上當友軍有難時,各軍都不會相救,官軍利用此缺點予以各個擊破。雖 然黃巾之亂,令天下震動,但由於其自身的缺陷,黃巾軍終未能推翻漢朝。

並且黃巾之亂對於東漢晚期的政局影響,為了有效平定叛亂,因此朝廷對暴動頻發和集中的刺史監察區改置州牧,延緩了黃巾之亂對全國的蔓延和最終將暴民逐漸消滅,起到了減緩東漢結束的作用。但是卻造成了地方手握重兵的刺史和太守輕視中央朝廷,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是官員,藉著在黃巾之亂的兵力割據地方,為東漢晚期軍閥鏖戰揭開序幕,史稱群雄割據,是三國分立的遠因。

評價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口號的提出,對儒家三綱五常的正統說教,是一次不小的打擊。東漢政府遭到有力地衝擊,加速了它的衰亡。黃巾之亂,是亂世的發端, 為日後諸侯割據,群雄紛爭埋下了伏筆。

重要參戰人物

 

三國演義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便是描寫此次事件。當中黃巾軍將領程遠志鄧茂裴元紹高昇卞喜等人皆屬虛構,孫夏被誤名為孫仲廖化從來未有參與黃巾黨派。

注釋

  1. ^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13]呂思勉《秦漢史》[14]黎東方《細說三國》[15]等使用的是「黃巾之亂」;中國大陸人教版中學《歷史》課本、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從論》、央視版《三國演義》等使用的是「黃巾起義」。[16]

黃巾之亂

 

源頭

宦官橫行,民生凋敝,終於引發了黃巾之亂(Yellow Turban Rebellion) 河北鉅鹿人張角自稱「大賢良師」,與弟弟及門徒一起以「黃天」使者的名義為民治病。據張角等人說,「黃天」(神)隨時觀察每個人的行為,並對犯罪行惡的人 加以懲罰,其罰就是疾病,因此,他們的治療法事先讓病人懺悔自己的罪行,再喝符水,祈神寬宥。而悔改主要乃在於行善。張角等倡導的個人救贖方法深受無依無 靠,日日為飢餓所逼的流民歡迎。聲勢擴延急速,不多久,徒眾已達數十萬人,片即現在的江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張角遂把這些徒眾分為三十 六「方」(教區)。每「方」約一萬人,「方」的領袖是張角的門徒,信徒稱之為「師」,而「方」也是將軍之號,故教與軍合而為一。其頂點則為張角,張角號天 下將軍,其弟張寶號地公將軍,另一弟張梁號人公將軍。此一教團稱為「太平道」,主張在「黃天」之下進行徹底悔改,同時認為東漢朝廷是不肯悔改的罪惡根源, 而宣判後漢(蒼天)的死刑:「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決定於靈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三月五日起事。後因長江方面的大方馬元義被捕,提早於二 月起事,徒眾皆纏象徵「黃天」的黃巾,固史稱「黃巾之亂」

經歷

黃巾之亂起事後,漢室以外戚何進為大將軍,警備首都洛陽,派皇甫嵩和朱寯往討黃巾於河南東部和南部,盧植往討黃巾的根據地河南東北部,並大赦黨人, 以免擋人與黃巾聯合反抗政府。張角過世後,黃巾之亂始平。但黃巾餘眾與其他亂事仍然持續不絕,先後有河南、河北的黑山之亂與山西的白波之亂。青州和徐州的 黃巾餘黨到西元一九二年始降曹操,為亂達九年之久。這些投降曹操的黃巾士兵有三萬多人,連同家人有十萬多人,曹操對他們頗為寬大,並未加以解散,更名為 「青州兵」,成為曹操的軍事支柱。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張角、曹操

英文關鍵字:Zhang Jue、Cao Cao

出處

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85~86。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巾之亂

 
黃巾之亂
日期: 184年
地點: 全中國
結果: 東漢朝廷成功鎮壓,漢室威信大增,而為了打擊黃巾餘黨,皇帝下放軍權給州牧,造成有兵權的州牧割據自立
參戰方
東漢 黃巾軍
指揮官和領導者
漢靈帝
何進
盧植
董卓
皇甫嵩
朱儁
曹操
劉備
張角(病歿)
張梁 (陣亡)
張寶 (陣亡)
張曼成
波才
兵力
約35萬(含各地方支援官方的義勇軍) 規模最高時估計約30萬兵力(含部眾家屬,作戰軍隊4—5萬)
傷亡與損失
不詳 不詳

黃巾之亂,又稱黃巾起義[註 1],是中國東漢靈帝時的一次大規模的民變,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以宗教形式(太平道)組織的暴動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由張角張寶張梁等人領導,它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也間接的一定程度上導致東漢的滅亡與三國時期的到來。

背景

統治腐朽

東漢中期以後,社會矛盾開始大量顯示出來。政治上專權,政治黑暗,官吏貪殘,橫徵暴斂,敲詐勒索。經濟上隨著豪強地主勢力地不斷壯大,土地兼并激烈進行,使大批農民失掉土地,或流離失所,人民負擔沉重,苦難日深,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1]

到了時 期,東漢王朝的統治集團更加腐朽。國家財政逐漸枯竭,為了維持朝廷的運轉和財政開支不得不經常減百官俸祿,借王侯租稅,以應付軍國急需;桓帝時期還一度公 開地賣官鬻爵,大肆聚斂。到了靈帝時期,更變本加厲,拚命搜刮。他公布賣官的價格,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甚至不同的對象也可以有不同的議價。官吏 一到任,就儘量搜刮民眾。政府為了多賣官,就經常調換官吏,甚至一個地方官,一個月內就調換幾個人。為了刮錢,靈帝還規定,郡國向大司農少府上交各種租稅貢獻時,都要先抽一分交入宮中,謂之「導行錢」。又在西園造萬金堂,調發司農金帛充積其中,作為他的私藏。他還把錢寄存在小黃門、中常侍那裡,各有數千萬[2]

東漢後期的七八十年間,各州刺史部檢察區所轄的郡縣的小規模的民變此起彼伏。這些民變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但問題並沒有解決。當時有一首民謠說:「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3]表現了民眾誓死反抗東漢王朝統治集團的決心[4]

太平道的創建和傳播

與此同時,張角張梁張寶三兄弟於冀州魏郡(今河北邯鄲[5],用法術、咒語到處為人醫病。據說,許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後,都不藥而癒,張角被百姓奉為活神仙,張角又派出八使到外傳教。因此,追隨的信徒愈來愈多,甚至高達數十萬人,遍及八州刺史部監查區所轄郡縣,幾乎佔了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二。

張角在民間活動十多年,有三、四十萬人(號稱)加入,張角見信徒漸多,便創建了「黃天太平」,又稱「太平道」 管理信徒,自稱「大賢良師」,他把勢力範圍分三十六區,稱為「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個領袖,全由張角控制,反抗漢室之聲日盛。信眾 中不乏豪強、官員、宦官等。雖有司徒楊賜等官員上表朝廷,要求捕殺太平道首領,驅散教民,但漢廷並未引起警覺,未嘗壓制。

太平道是中國最早的一個道教組織。張角知道當時人民仇恨官府,便借治病傳教,秘密起事。

過程

黃巾亂起

漢靈帝光和七年甲子年(184年),張角相約信眾在三月五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指的就是黃巾黨,而且根據五德終始說的推測,漢為火德,火生土,而土為黃色,所以眾信徒都頭綁黃巾為記號,象徵要取代衰敗的後漢王朝。張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機關門上寫上「甲子」二字為記認,另一方面派馬元義荊州揚州召集數萬人到準備,又數次到洛陽聯合宦官封胥徐奉,想要裡應外合。

在起事前一個月,張角的門徒唐周告變,供出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車裂,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誅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6]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發難,史稱黃巾之亂,因為變民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或「蛾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毀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掠,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殊不畏死,父兄殲殪,子弟群起」[7],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漢室部署

漢靈帝於三月戊申日(184年4月1日)拜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五營士屯於都亭,整點武器,鎮衛京師;又自函谷關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關口,設置都尉駐防;下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如劉備就受到商人張世平蘇雙資助組織義軍投靠[黃巾合謀,悔之無救。(黨錮之禍積怨日久,若果與黃巾合謀,恐怕已經無救了。)」漢靈帝接納提案,在壬子日大赦黨人,發還各被流放的罪犯,要求各公卿捐出馬、、兵器,推舉眾將領門第的子弟及民間有深明戰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

而另一方面又發精兵鎮壓各地舉事:盧植領副將宗員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皇甫嵩朱儁各領一軍,控制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討伐潁川一帶的黃巾軍,朱儁又上表召募下邳孫堅為佐軍司馬,帶同鄉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發與朱儁軍連軍。庚子日,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褚貢,響應張角。

官兵在首戰並未得利,於4月,朱儁軍就被黃巾軍波才所敗而撤退,皇甫嵩唯有進駐長社防守,被波才率大軍圍城,官軍人少,士氣低落。又汝南黃巾軍在邵陵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軍殺死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衛

反撃

五月,漢室見皇甫嵩被圍,派騎都尉曹操率軍救援。不過援軍未到時,皇甫嵩已心生一計,在傍晚時份吹起大風,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利用黃巾軍營寨周圍的雜草,火攻賊軍,大呼進攻,城上亦舉出火把響應,皇甫嵩以鼓助戰,衝入敵陣,大破敵軍,黃巾軍大亂,四處奔走。又遇上曹操的援軍,被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夾擊,斬殺數萬人,官軍大勝。

六月,南陽太守秦頡張曼成戰鬥,斬殺了張曼成。黃巾軍便改以趙弘為帥,以十餘萬人佔據宛城。而皇甫嵩與朱儁軍繼續進擊汝南陳國的黃巾軍,追擊波才陽翟,最後在西華大敗彭脫,餘軍想逃到宛城,但孫堅登城先入,眾人蟻附般推進,大破敵軍,成功討平豫州一帶的黃巾軍。另一方面,盧植數戰間大破張角,斬殺萬多人。

張角唯有撤到廣宗盧植建築攔擋、挖掘壕溝,製造雲梯,將可攻下城池。正值漢靈帝派小黃門左豐視察軍情,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但盧植不肯,左豐便向靈帝上表讒言:「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暗示盧植圍賊不攻,意在養寇自重。靈帝大怒,用囚車徵盧植回京。京師唯有下詔再重新調整:皇甫嵩北上東郡朱儁則攻南陽趙弘;而以董卓代替盧植。而同樣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巴郡叛變,領導人「天師」張修攻打郡縣,但未受到漢室重視。

剿滅余敵

朱儁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共一萬八千兵圍攻趙弘,但6月至8月也不能攻克,京師有奏議徵朱儁回師,幸而張溫上表說情,靈帝才未行。但消息傳開,朱儁急迫,進攻趙弘,趙弘被殺,由韓忠代替。朱儁又因兵力不足,便擴大防圍、建築陣壘,堆砌土山觀望城內。朱儁軍鳴鼓攻打西南,黃巾軍注意力被引開,朱儁則親率五千精兵掩殺東北,偷襲敵人後方,攻入城池,韓忠唯有退保內城。

黃巾軍受挫,士氣低迷,向官軍乞降。張超、 徐璆和秦頡都認為可以接受,但朱儁認為如接受的話,會給百姓有利則為賊(造反),無利則乞降的錯誤觀念,便不接受並急攻,可是數戰不克,朱儁登上土山觀望 城內情勢,明白黃巾軍乞降不成且毫無退路,唯有拚死一戰,所以未能攻克。朱儁便解開圍軍,韓忠果然出戰,被朱儁大破,朱儁向北追擊韓忠數十里,斬殺萬多 人,韓忠投降,而秦頡對韓忠積怨已久,便將他殺死。這舉動反令黃巾餘黨不安,又推孫夏(《演義》改名為「孫仲」)為帥,據守宛城內城。朱儁再次急攻,十一月癸巳日黃巾軍敗走,官軍追至西鄂精山,又被大破,斬殺孫夏及萬多人,黃巾軍解散,宛城一帶平定[8]。中平二年(185年)春季,班師回雒陽。

另一方面,皇甫嵩八月到達東郡倉亭,大破、生擒卜巳,斬殺七千多人。而董卓進攻張角不成功,無功而還,便在乙巳日要求皇甫嵩繼續北上。不過,張角已經病死,在十月於廣宗便 和張梁戰鬥,張梁軍多勢強,於首戰不能攻克。在明日,皇甫嵩閉營與士兵休息,另一方面派人觀察敵軍舉動,黃巾軍戰意頓時鬆懈,皇甫嵩便乘夜率兵,在黎明時 份突襲敵陣,戰至下午,成功大破敵軍,斬殺張梁及三萬多人,逃走時溺死於河水中的也有五萬多人,焚燒車輜三萬多輛,虜獲人數甚多。而張角則被破棺戮屍,運 首級回京師。11月,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陽,成功斬殺張寶,俘虜十多萬人。黃巾之亂暫平息。

結果

叛亂雖被平息,但漢室威信遇上一次嚴重的打擊,然而漢靈帝並未改觀,反而繼續享樂。於各地還不斷發生小型暴亂,產生許多分散的勢力,包括黑山白波黃龍左校青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劉石平漢大洪白繞、司隸、緣城羅市雷公[9]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勢力大的二三萬人,勢力小的也有六七千人(估計還有30萬人)。[10]而由張燕率領的黑山軍,甚至號稱從者百萬。

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黃巾餘孽死灰復燃,餘黨紛紛起事。二月,郭泰等於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東郡等地。四月,汝南郡葛陂黃巾軍再起,攻沒郡縣。十月,青州、徐州黃巾軍又起,攻略郡縣。十一月,漢廷派遣鮑鴻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軍,雙方大戰於葛陂,鮑鴻軍敗。黃巾各部此伏彼起,聲勢雖然沒有第一次黃巾之亂般盛,但卻令漢室十分頭痛。

為了有效平滅暴亂,於中平五年(188年)三月,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 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黨。而正因漢靈帝下放權力,助長地方軍擁兵自重,各群 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甚至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所以黃巾之亂是促使東漢滅亡的導火線,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雖然如此,舉事仍造就了大赦黨人,令 許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

影響

在組成三十六方、確定起事日期上,張角的確為黃巾軍起了領銜作用,但後來卻失去了這種有計劃性的行動。他們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張角雖是太平道的領 袖,卻只在冀州轉戰,沒有為其他軍團作調控,沒有同一目標,只是佔地死守或四處搶劫。加上當友軍有難時,各軍都不會相救,官軍利用此缺點予以各個擊破。雖 然黃巾之亂,令天下震動,但由於其自身的缺陷,黃巾軍終未能推翻漢朝。

並且黃巾之亂對於東漢晚期的政局影響,為了有效平定叛亂,因此朝廷對暴動頻發和集中的刺史監察區改置州牧,延緩了黃巾之亂對全國的蔓延和最終將暴民逐漸消滅,起到了減緩東漢結束的作用。但是卻造成了地方手握重兵的刺史和太守輕視中央朝廷,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是官員,藉著在黃巾之亂的兵力割據地方,為東漢晚期軍閥鏖戰揭開序幕,史稱群雄割據,是三國分立的遠因。

評價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口號的提出,對儒家三綱五常的正統說教,是一次不小的打擊。東漢政府遭到有力地衝擊,加速了它的衰亡。黃巾之亂,是亂世的發端, 為日後諸侯割據,群雄紛爭埋下了伏筆。

重要參戰人物

 

三國演義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便是描寫此次事件。當中黃巾軍將領程遠志鄧茂裴元紹高昇卞喜等人皆屬虛構,孫夏被誤名為孫仲廖化從來未有參與黃巾黨派。

注釋

  1. ^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13]呂思勉《秦漢史》[14]黎東方《細說三國》[15]等使用的是「黃巾之亂」;中國大陸人教版中學《歷史》課本、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從論》、央視版《三國演義》等使用的是「黃巾起義」。[16]

黃巾之亂

 

源頭

宦官橫行,民生凋敝,終於引發了黃巾之亂(Yellow Turban Rebellion) 河北鉅鹿人張角自稱「大賢良師」,與弟弟及門徒一起以「黃天」使者的名義為民治病。據張角等人說,「黃天」(神)隨時觀察每個人的行為,並對犯罪行惡的人 加以懲罰,其罰就是疾病,因此,他們的治療法事先讓病人懺悔自己的罪行,再喝符水,祈神寬宥。而悔改主要乃在於行善。張角等倡導的個人救贖方法深受無依無 靠,日日為飢餓所逼的流民歡迎。聲勢擴延急速,不多久,徒眾已達數十萬人,片即現在的江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張角遂把這些徒眾分為三十 六「方」(教區)。每「方」約一萬人,「方」的領袖是張角的門徒,信徒稱之為「師」,而「方」也是將軍之號,故教與軍合而為一。其頂點則為張角,張角號天 下將軍,其弟張寶號地公將軍,另一弟張梁號人公將軍。此一教團稱為「太平道」,主張在「黃天」之下進行徹底悔改,同時認為東漢朝廷是不肯悔改的罪惡根源, 而宣判後漢(蒼天)的死刑:「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決定於靈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三月五日起事。後因長江方面的大方馬元義被捕,提早於二 月起事,徒眾皆纏象徵「黃天」的黃巾,固史稱「黃巾之亂」

經歷

黃巾之亂起事後,漢室以外戚何進為大將軍,警備首都洛陽,派皇甫嵩和朱寯往討黃巾於河南東部和南部,盧植往討黃巾的根據地河南東北部,並大赦黨人, 以免擋人與黃巾聯合反抗政府。張角過世後,黃巾之亂始平。但黃巾餘眾與其他亂事仍然持續不絕,先後有河南、河北的黑山之亂與山西的白波之亂。青州和徐州的 黃巾餘黨到西元一九二年始降曹操,為亂達九年之久。這些投降曹操的黃巾士兵有三萬多人,連同家人有十萬多人,曹操對他們頗為寬大,並未加以解散,更名為 「青州兵」,成為曹操的軍事支柱。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張角、曹操

英文關鍵字:Zhang Jue、Cao Cao

出處

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85~86。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故事:快刀斬亂麻

作者: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原文】

方儲(1)為郎中(2),章帝使(3)文郎居左,武郎居右,儲正位中。曰:「臣文武兼備,在所施用(4)。」上嘉其才,以繁亂絲付儲使理,儲拔佩刀而斷之,曰:「反經(5)任勢,臨事(6)宜然。」

【三國吳.謝承《後漢書》(據《太平御覽.卷二一五.職官部一三.吏部侍郎》引)】

【註解】

(1)方儲:方儲,東漢丹陽歙(音設)人。
(2)郎中:職官名。
(3)使:命令。
(4)施用:使用。
(5)反經:歸於常道、常理。
(6)臨事:遇事、處事。

【故事闡述】

方儲,東漢丹陽歙人。他聰穎博學,學習《易經》,精通圖讖(音趁),擅長天文。東漢章帝時,被任命為郎中。有一次,東漢章帝召集群臣議事,命令文官居左,武官居右。當時方儲位居正中,說∶「臣文武兼備,任所使用。」章帝賞識他的才能,將一堆亂絲交付給方儲整理。方儲拔起佩刀,把亂絲斬斷,說∶「善用有利形勢回歸常理,處事也應當如此。」

後來,原文中的「快刀斬亂絲」被演變為「快刀斬亂麻」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用迅捷果斷的手段,解決錯綜複雜的問題。

【討論】

(1)從故事中來看,你認為方儲是甚麼樣的人?有甚麼讓你學習的?
(2)方儲拿刀把亂絲斬斷,由此來看,你認為他的處事態度是果斷而把事情化繁為簡?還是猶豫而把事情化簡為繁?如果是你,你怎麼做?請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造句練習】

例:這件事再拖下去會危及公司生存,你要快刀斬亂麻,儘快處理。
例:為了不再讓家人擔心,他快刀斬亂麻的馬上脫離了黑幫份子。

【相似成語】

快刀斬麻;抽刀斬亂麻

【課後時間】

請在下面成語中挑出錯字,並寫上正確的字。

◎( )開卷有異∶打開書本閱讀,就能得到好處。
◎( )數點忘祖∶比喻忘本。
◎( )菩柳之姿∶比喻身體衰弱。

◎( )請軍入瓮∶比喻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

參考答案∶

開卷有益、數典忘祖、蒲柳之姿、請君入甕

 

歷史典故:快刀斬亂麻

作者: 
史鑒

北朝東魏時,出了個曹操式的人物高歡,他有個兒子叫高洋。高洋其貌不揚,不會說話,喜歡閉門靜坐,即使對妻子兒女也能整天閉口不言,小時候連家人都看不起他,只覺得他是個順從的窩囊廢。他的長兄高澄經常強行索要他的珍玩,每每對他嗤之以鼻,說:「這樣的人也得到了富貴,相面術怎麼解釋得通。」

高歡曾經測試兒子們治亂的意識,把兒子一個個叫過來,讓他處理一團亂麻。有的兒子理不出頭緒,就扔在一邊不幹了,稟報:「這怎麼理得順!」高歡搖頭嘆息,說:「下去吧!」有的兒子多了一個心眼,想父王大概是測試我的耐心吧!於是雖然亂紛紛理不出個所以然出來,他還是一本正經的在那裡理,對高歡說:「父王既然有令,兒臣就決不放棄!」高歡點頭稱許,說:「可以了,不用理了。」只有高洋抽出快刀,將亂麻一刀兩斷,說:「亂者須斬。」高歡大吃一驚,對別人說:「這兒子的意識比我都強。」最後只有高洋獨自完成了處理亂麻的任務,並且完成的最快。

後來高歡死後,高澄繼任大將軍,突然被家奴砍死,震驚朝野。高家倉促間群龍無首,都嚇壞了,不知道該怎麼辦,高家是不是要滅亡了?高洋這時面不改色,指揮若定,斬殺反奴,總攬朝綱,頓時誰也不敢動。高洋後來廢除魏帝,自己登基做了北齊的開國皇帝,做出了連高歡和高澄這樣的英雄人物都不敢想的事業。

高洋當皇帝后顯露出剛勇果斷的內秀。高洋處理政事簡明寬和,執法卻公道為先,即使親戚功臣犯法,也決不容情,因此政治清明,內外畏服。高洋又東征西討,四五年工夫就將四方的宿敵悉數擊破。高洋作戰時身先士卒,露頭袒膊,率領將士奮勇出擊,唯恐擋在前面的敵人不多,結果無不大破敵軍。高洋曾率一千多騎兵遭遇數萬敵軍合圍,高洋神色自若,指畫形勢,縱兵衝擊,不但潰圍而出,還反過來追擊退去的敵軍,俘獲三萬餘人。高洋曾命令都督高阿那肱率數千騎兵阻斷五萬敵軍歸路,高阿那肱面露難色,認為敵軍必然會作困獸斗,請求增兵,高洋反而將騎兵數目削減一半,高阿那肱橫下一條心,奮勇出擊,於是大破敵軍。都督高元海、王師羅本來沒有武藝,一向怯懦,自從跟高洋與敵人白刃交鋒之後,頓時以驍勇雄壯聞名。高洋曾晝夜不停行軍一千多里,中間只吃肉飲水簡單充饑,豪氣不但不衰,反而更加壯盛。高洋興建木台,高二十七丈,兩棟相距二百多尺,工匠都戰戰兢兢,系好安全繩,高洋卻登上屋脊飛奔,毫不畏懼,還不時迴旋起舞,旁人看見了,都為之心驚膽戰。

高洋短短几年功業就威振天下,之後他開始酗酒肆欲,瘋瘋癲癲,夏天自己跑到烈日底下曝晒,冬天自己脫光衣服冒雪馳騁,還干下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殘酷事。後來只喝酒,不吃飯,當了十年皇帝就死了。史家評價高洋「昏邪殘暴,近世未有」,感嘆喝酒亂性。高洋給後人留下了「快刀斬亂麻」的典故。

歷史上許多修道人很難被常人理解,因為許多修真的人不太講究圓容,不關心是否被人理解。有個「爭席」的典故,一個人學道前人人都肅然起敬,主動給他讓座,他學道后反而變的象姜子牙一樣背運,沒誰說他修的好,都覺得他是個廢物,連坐的好好的都有人毫不客氣的說:「滾一邊去!席子讓給我坐!」常人一看,這修的是甚麼道?環境怎麼這麼不圓容啊!修道人的福分到哪去了?理解不了。還有,修道人講究闖關斬魔,徒弟不爭氣就痛打徒弟,妖魔來干擾就滅盡妖魔。常人一看,道太「狠」了。所以,常人往往從小道去認識道,用人心去理解道,把道想的相當不堪。在邪惡面前當縮頭烏龜被當成「韜光養晦」;圓滑模稜被比喻成「打太極」;道家經典被說成「陰謀詭計大全」;看到修道人逆來順受就自以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其實修道人是不講究「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也不象常人想象的那樣無能。別看修道人在常人面前往往表現為逆來順受,傻透了,他在魔面前可不是逆來順受,而是斬盡群魔,勇往直前。修道人不講究消極承受魔難,不會無奈的等待魔難結束,而是自己衝破魔難。因為修道人的目標是修的比魔還高,如果修道人能不能擺脫魔難要魔來點頭承認,那修道人的境界永遠也沒有設置魔難的魔高。

佛家講究普度眾生,慈悲為懷,因此給眾生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機會,儘可能的圓容一切。但是佛慈悲與威嚴同在,對於無可救藥的邪惡、對於放不下的執著,佛家最後依然是快刀斬亂麻。中共邪黨迫害神佛、迫害修煉人、迫害百姓,罪惡滔天,已經爛透了。這樣的邪黨再想讓它改邪歸正可能嗎?這樣的政權再想讓它清廉可能嗎?上天一定會滅掉中共邪黨,人認同邪黨只能被邪黨吞噬、當邪黨陪葬。人們與其苦苦期待邪黨「政改」畫餅,何不如有點骨氣,毅然決然,快刀斬亂麻,退黨自救?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