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士三世[編輯]

 
 
大流士三世
𐎭𐎠𐎼𐎹𐎺𐎢𐏁
波斯國王

亞歷山大馬賽克中的大流士三世
在位 前336年-前330年
出生 約前380年間
波斯
去世 前330年
巴克特里亞
葬於 波斯波利斯
前任 阿爾塞斯
繼任 貝蘇斯
配偶 斯妲特拉一世
子嗣 斯妲特拉二世
德莉比娣絲
王室 阿契美尼德王朝
父親 阿薩米斯
母親 西緒甘碧絲
宗教信仰 祆教

大流士三世古波斯楔形文字: Dārayavahuš現代波斯語:داریوش‎;古希臘語Δαρείος英語:Darius III;前380年-前330年),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最後一任國王,希臘人稱他的原名為科多曼努斯(Codomannus),而把巴比倫人稱他原名為阿塔沙塔(Artashata)。統治時間從前336年-前330年。

在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三世所有兒子都被身為維齊爾巴戈阿斯所殺以後,巴戈阿斯讓阿塔薛西斯二世的姪孫科多曼努斯成為波斯王位繼承人,科多曼努斯後來即位後改稱為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起初受制於巴戈阿斯,但他試圖擺脫巴戈阿斯控制,巴戈阿斯因此決定要暗地毒死這位新國王,然而大流士卻早有警覺,他逼迫巴戈阿斯自己喝下毒藥,結束巴戈阿斯的生命。大流士三世掌控大權後,很快就發現他面對的是一個即將分崩離析的帝國,心懷不滿和忠誠有問題的總督們控制帝國廣大的區域,帝國治下的許多異民族也心存異心,他們尋找機會叛變。然而,大流士三世他缺乏短時間處理這些問題的經驗和手段。

前334年,西方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入侵波斯帝國,並在多場戰役中擊敗人數眾多的波斯軍,並於前331年攻下帝國首都波斯波利斯,整個波斯帝國大部分區域被亞歷山大控制。亞歷山大之後持續追擊大流士三世所率領的波斯殘軍,但大流士卻遭到自己的總督貝蘇斯叛變,最後在亞歷山大追擊、壓迫下被貝蘇斯所殺。

 

 

 

早期統治期間[編輯]

科多曼努斯算是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三世的遠親,他的父親是阿薩米斯,祖父是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的兄弟,母親是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的女兒西緒甘碧絲。科多曼努斯早年相當勇敢傑出,在他還只是個皇家的信使時,曾經跟隨阿塔薛西斯三世討伐卡度斯人(Cadusii)[1],並於兩軍對決時,他在陣前的單挑中獲得勝利[2]

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三世所有兒子裡除了阿爾塞斯以外,都被身為維齊爾巴戈阿斯以暗殺的方式除去,巴戈阿斯因此讓阿爾塞斯登上王位,成為他的傀儡。當巴戈阿斯發覺阿爾塞斯漸漸不受到控制,於是他在前336年殺掉阿爾塞斯。因為阿塔薛西斯三世的兒子都已經全被殺了,巴戈阿斯就讓同為阿契美尼德王室的科多曼努斯於前336年繼承王位。科多曼努斯大約在46歲時繼承王位,並採用大流士這個名字。

大流士三世起初受制於巴戈阿斯,但他試圖擺脫巴戈阿斯控制。巴戈阿斯知道大流士不會為他所從,決定要在宴會中毒死這位國王,然而大流士早有警覺,逼迫巴戈阿斯自己喝下毒藥身亡[3]。大流士三世掌控大權後,很快就發現他面對的是一個即將分崩離析的帝國,心懷不滿和忠誠有問題的多位總督控制帝國廣大的區域,帝國治下的許多異民族也心存異心,尋找機會叛變,如自稱埃及法老的卡巴巴希(Khababash)在大流士繼位前就已發動叛亂。儘管大流士剛上任一年就平定埃及的叛亂,但傳統史家多認為大流士三世如同歷任亡國之君一樣,缺乏統治帝國的經驗和有為的抱負,並認為大流士資質平庸,當帝國遇到此危機時,他沒有管理廣大疆域的傑出才能[4]

在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稱霸希臘城邦,並籌組科林斯同盟,準備發動聖戰入侵波斯帝國,來為波希戰爭中波斯軍入侵希臘以及雅典神廟被焚毀一事復仇。腓力二世並且派出將軍帕曼紐阿塔羅斯率領先遣部隊入侵帝國的小亞細亞領地,以「解放波斯治下的希臘城邦」為號召。這支先遣軍奪下特洛伊門德雷斯河(Maiandros river)一帶,就當腓力的大軍整裝待發前刻,腓力遭到暗殺,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被迫中止入侵計畫,並優先處理馬其頓內部和鞏固希臘各地的問題。

對抗亞歷山大大帝[編輯]

 
大流士三世與亞歷山大大帝對決,出自亞歷山大馬賽克

前334年春季,繼承馬其頓王位的亞歷山大大帝已經安穩希臘各地,再度透過科林斯同盟穩住馬其頓霸權。亞歷山大繼續其父的計畫,帶領馬其頓和希臘聯軍入侵小亞細亞,開始了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當亞歷山大剛入侵小亞細亞之刻,大流士並沒有親臨前線,這主要是因為在一開始就沒徵狀可以讓大流士預料到亞歷山大的野心大到要征服整個帝國、整個亞洲,加上他可能認為當地的總督們可以妥善處理這次敵軍入侵[5],畢竟他們先前就抵擋住馬其頓帕曼紐的先遣部隊。結果大流士待在後方,並由總督們去處理這次危機。亞歷山大隨即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擊敗當地波斯總督們所率領的波斯軍,獲得勝利,這結果導致波斯帝國喪失小亞細亞大半。

之後大流士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後一年半的時間組織大軍,並於前333年親自率軍去對抗亞歷山大。在伊蘇斯戰役前刻,大流士可能是有意或無意中迫使亞歷山大來到自己所事先選定的戰場作戰,大流士的士兵數量在現代史家估計中,至少也比亞歷山大的軍隊多1倍。然而,波斯軍的素質明顯不如馬其頓軍,古希臘歷史學家阿里安記載,當亞歷山大率領騎兵一舉朝波斯軍左翼正面打擊過去,波斯軍陣列隨即遭到突破,大流士從他的戰車上看到自軍陣列遭到切斷,且自身安危發生立即危險,儘管戰役中波斯中央的希臘雇傭軍已經在馬其頓方陣中攻破一個缺口,他仍立刻倉皇逃逸[6]。而其他的記載則稱大流士直至波斯中央軍大敗、數名波斯將領在戰車前陣亡、駕駛戰車的馬匹收了重傷無法戰鬥之後才離開戰場。著名的亞歷山大馬賽克中也描繪了大流士和亞歷山大近距離交戰的景象。大流士為了尋求自身安全,逃亡的動作之匆促,以至於一路上捨棄他的戰車、盾、弓、斗篷和其他物件,這些東西都被追擊在後的亞歷山大軍隊所尋獲。波斯軍的大營也被馬其頓軍佔領,並俘虜營中大流士的家眷,其中包含他的王后、女兒、母親等等。希臘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查士丁的史料也提到這次大流士逃逸。大流士的逃逸並不是缺乏勇氣的象徵。希臘史料上也說大流士是勇敢的人。大流士的逃逸可能更出於宗教上的考慮:波斯人認為國王是連接神與人間的紐帶,因此國王不應該草率地戰死在戰場上。

在遭到這次慘敗後,大流士企圖以優渥條件與亞歷山大求和,並數次請求歸還家眷,但皆遭到亞歷山大拒絕。無奈下,他在之後短短兩年內再度重組一支規模更龐大的軍隊,但大流士依舊採取守勢戰術[7],他坐等亞歷山大進攻。在這段期間,被俘虜的大流士姊妹,同時也是他的王后斯妲特拉一世,她雖然是俘虜身份但亞歷山大仍以皇家之禮對待[8],據說她在前331年之前於亞歷山大軍中因難產而過世[9],這件事終究傳到大流士的耳中,大流士得知這個悲訊又知亞歷山大對待他家眷的風度,更知他的王后並沒有受到敵人的羞辱,他相當感激、敬佩亞歷山大高尚的人格,並直到臨終前大流士都惦記這件事。

高加米拉戰役[編輯]

 
大流士在高加米拉戰役逃遁

雖然大流士已經丟掉半壁江山,但他仍召集各地總督,並建立一支大軍。前331年,兩軍在美索不達米亞高加米拉戰役展開決戰,大流士在這次戰役的一些條件比伊蘇斯戰役時更有利,他的軍隊又更龐大,數目上比馬其頓軍多了更多,戰場又由他選定且經過特別整理,使他的調度可以不受限制。戰役中,人數眾多的波斯軍成功迫使馬其頓軍左翼陷入苦戰,在馬其頓中央方陣甚至一度被波斯軍突破,有支波斯騎兵甚至殺入馬其頓後方的大營內企圖解救大流士家眷。然而,亞歷山大巧妙的抓到大流士在左翼一個軍事調度上的失誤,一舉朝著這個缺口衝鋒。在此決定性打擊下,亞歷山大所率領的部隊一路殺到大流士所在的位置前。歷史學家們多認為儘管當時波斯軍尚未明顯戰敗,但大流士再度怯懦,他又一次捨棄他的戰車率先逃跑,並拋棄他的軍隊率先保命去了[10][11][12]。隨著大流士逃遁,他的龐大軍隊隨即土崩瓦解,那一天上萬的波斯軍士兵戰死,更多遭到俘虜,這場戰役標誌著波斯帝國的覆滅,此戰後大流士儘管還想再度與亞歷山大一爭高下,捍衛他的帝國,但他再也沒有辦法召集一支能與亞歷山大對抗的大軍[13]

高加米拉戰敗後,大流士逃往米底亞的埃克巴坦那召集敗兵,並且希望能再度組建一支新的軍隊。同時,亞歷山大率領軍隊捲襲了巴比倫蘇薩和帝國首都波斯波利斯。當亞歷山大奪下波斯波利斯後,他下一步就是要趁大流士的新軍還未完成,搶先攻擊大流士。

政變[編輯]

自從高加米拉戰敗以後,大流士仍一心想重建軍隊,期待能再跟亞歷山大決一死戰。然而經過高加米拉戰敗和波斯波利斯淪陷,大流士的威望遭到沉重打擊,他剩下那些忠誠有問題的總督們蠢蠢欲動,加上亞歷山大對於已征服地區的寬容政策,如巴比倫、波斯地區,亞歷山大仍讓波斯人治理該地,並給予一定的自治權力[13]。這使得大流士的部分總督們不再如此堅定效忠大流士。

在那時,大流士在米底亞埃克巴坦那已經湊足6,000名步兵、3,000名騎兵,因為現有軍隊還無法與亞歷山大對抗,他設想假使亞歷山大繼續朝他進攻,他將要堅壁清野往西撤退,使亞歷山大的補給無法朝遙遠的巴克特利亞入侵。後來,大流士轉想向北方西徐亞等游牧部落聯盟,期待與西徐亞盟軍能前來一起擊敗亞歷山大。然而,西徐亞人最後沒有來幫助大流士,在沒有勝利條件下大流士只得維持最初計畫率軍通過裏海關,往巴克特里亞退去。儘管大流士一心想奮戰到底,但他已經沒有多少威望能讓其他人信服,在退兵過程中軍隊士氣低下,且亞歷山大在後追擊迅速,一些部隊因恐慌而逃逸,他的部分將軍甚至認為大流士能力不夠以領導作戰,最後以巴克特里亞總督貝蘇斯為首的西部總督們開始起了陰謀,甚至負責皇家衛隊和謁見事務的那巴贊斯(Nabarzanes)也加入其中[14]

身為皇族的貝蘇斯和那巴贊斯開始向大流士逼宮,他們一開始希望大流士能把軍隊重建和軍權交由貝蘇斯主導,並聲稱他們把亞歷山大擊敗後會這些權利交還給國王,大流士聽了明確表示拒絕,這讓貝蘇斯和他的同夥越來越想把一直吃敗戰的大流士三世趕下王位。大流士的希臘雇傭軍將軍帕特龍(Patron)向大流士示警,建議國王由希臘雇傭軍來擔任皇家衛隊,並認為在防範貝蘇斯和那巴贊斯等人之刻希臘傭兵比那些波斯裔衛隊來的可靠。但大流士沒有聽從這項建議,因為現實上沒有西方各總督協助下很難對抗亞歷山大,因此他已經絕望並接受他的命運[15]。貝蘇斯、那巴贊斯、阿利亞總督薩提巴贊斯(Satibarzanes)等人最後發動政變,把大流士抓住並挾持,他們把大流士押入蓬車中,繼續率軍往西部撤退。

身亡[編輯]

然而,這場政變並不是所有大流士臣子都支持,一些人如阿爾塔巴左斯和希臘雇傭軍逃離貝蘇斯的行列,一些人則投降亞歷山大,因此亞歷山大一聽聞大流士被挾持,連忙率領騎兵和輕裝步兵親自追擊,甚至最後連夜急行軍。亞歷山大的騎兵最終追到波斯軍隊,那時波斯士兵完全沒有預期敵人迫近,因此陷入恐慌之中四處逃逸,貝蘇斯本想帶著大流士一起逃走,但馬其頓追兵越來越近,貝蘇斯最後決定殺了大流士,他們用標槍刺傷了大流士後就連忙逃走[16]

 
亞歷山大大帝為大流士三世的屍體覆上自己的斗篷

一位在後追擊的馬其頓士兵發現了重傷的大流士,大流士那時已經瀕死,他向士兵要了一點水喝後,感激那位士兵的仁慈,並希望士兵能為他向亞歷山大傳達,表達他對亞歷山大仁慈對待他家人的感謝,大流士隨後就此逝世。很快,亞歷山大親自趕到現場,他惋惜沒見到大流士最後一面,甚至脫下自己的斗篷來為大流士的屍體覆上。後來亞歷山大命人為大流士舉辦隆重的葬禮,讓他安葬於波斯波利斯的歷代波斯國王的皇陵[17],亞歷山大藉由這些舉動宣示他成為波斯的新一代國王,在這之後,亞歷山大將要為大流士報仇並排除任何聲稱是波斯國王的人,因為貝蘇斯在大流士死後已經開始使用波斯國王頭銜,自稱為阿爾塔薛西斯[13]

貝蘇斯最終還是落入亞歷山大大帝的手中,在拷刑後被以波斯叛變者傳統方式處決。亞歷山大在遠征印度後,於前324年蘇薩集體婚禮中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斯妲特拉。僅管大流士擁有一些人格上的美德,但一些史學家多認為他是個懦夫且無能[18],在他的統治期間中,龐大的波斯帝國遭到入侵最後並亡了國。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流士二世[編輯]
大流士二世
波斯國王

大流士二世墓
在位 前423年 – 前404年
去世 約公元前404年
前任 塞基狄亞努斯
繼任 阿爾塔薛西斯二世
子嗣 阿爾塔薛西斯二世
王室 阿契美尼德王朝
父親 阿爾塔薛西斯一世
大流士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𐎭𐎠𐎼𐎹𐎺𐎢𐏁 Dārayavahuš;英語:Darius II;?-前404年),波斯國王(公元前423年—約公元前404年在位)[1],阿爾塔薛西斯一世之子。原任希爾卡尼亞總督,後奪取異母兄弟塞基狄亞努斯王位。[2]公元前413年,平定希爾卡尼亞和米底叛亂。雅典遠征西西里失敗後,大流士二世決定收復自公元前448年由其控制的小亞細亞沿海地區。公元前407年,他派兒子小居魯士任小亞細亞駐軍司令,公元前405年,於伊哥斯波塔米戰役中擊敗雅典軍隊。大流士二世亦不久病故。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是什么颜色的?

  在西方人眼中,好水是蓝色的,如“蓝色的多瑙河”、“蓝色的海洋”;而在中国人眼中,好水是绿色的,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绿水青山”。实际上,纯洁的水是没有颜色的,西方人眼中的蓝色是澄明天空的反射,中国人眼中的绿色是周围植被的映照。

  水是什么颜色?

  1921年夏天,航行在地中海的客轮“纳昆达”号(S.S.Narkunda)上,有一位印度学者正在甲板上用简便的光学仪器俯身对海面进行观 测。他对海水的深蓝色着了迷,一心要追究海水颜色的来源。这位印度学者就是拉曼。他正在去英国的途中,是代表了印度的最高学府——加尔各答大学,到牛津参 加英联邦的大学会议,还准备去英国皇家学会发表演讲。这时他才33岁。对拉曼来说,海水的蓝色并没有什么稀罕。

他上学的马德拉斯大学,面对本加尔 (Bengal)海湾,每天都可以看到海湾里变幻的海水色彩。事实上,他早在16岁(1904年)时,就已熟悉著名物理学家瑞利用分子散射中散射光强与波 长四次方成反比的定律(也叫瑞利定律)对蔚蓝色天空所作的解释。不知道是由于从小就养成的对自然奥秘刨根问底的个性,还是由于研究光散射问题时查阅文献中 的深入思考,他注意到瑞利的一段话值得商榷,瑞利说:“深海的蓝色并不是海水的颜色,只不过是天空蓝色被海水反射所致。

”瑞利对海水蓝色的论述一直是拉曼 关心的问题。他决心进行实地考察。于是,拉曼在启程去英国时,行装里准备了一套实验装置:几个尼科尔棱镜、小望远镜、狭缝,甚至还有一片光栅。望远镜两头 装上尼科尔棱镜当起偏器和检偏器,随时都可以进行实验。他用尼科尔棱镜观察沿布儒斯特角从海面反射的光线,即可消去来自天空的蓝光。这样看到的光应该就是 海水自身的颜色。

结果证明,由此看到的是比天空还更深的蓝色。他又用光栅分析海水的颜色,发现海水光谱的最大值比天空光谱的最大值更偏蓝。可见,海水的颜 色并非由天空颜色引起的,而是海水本身的一种性质。拉曼认为这一定是起因于水分子对光的散射。他在回程的轮船上写了两篇论文,讨论这一现象,论文在中途停 靠时先后寄往英国,发表在伦敦的两家杂志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的顏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水的顏色:一位黑人對他白人母親的禮讚》(The Color of Water: A Black Man's Tribute to His White Mother) 是詹姆斯·麥克布萊德於1995年出版的自傳,也是對他母親的禮讚。小說章回在詹姆斯·麥克布萊德對他兒時經歷的敘述與他的母親路德的第一人稱自述之間跳 轉,後者的敘述絕大多數發生在她兒子出生之前。麥克布萊德描述了他對自我發現的內心糾結與努力,而他母親則敘述了在1942年,作為一名猶太白人婦女嫁給 黑人所經受的苦難。

 

故事梗概

路德在維吉尼亞州薩福克度 過壓抑的童年。她的父親是位落魄的拉比,經營著一家名為希爾斯凱的雜貨鋪,讓路德和他的哥哥山姆上學前、下雪後都在店裡做苦工。他們只能趁沒有顧客的時候 在看台上寫作業。路德的爸爸對她進行性虐待。他不讓孩子們與外邦人或黑人接觸,但是路德有一個密友叫弗朗西斯。下學時,他倆總是一同回家。路德也有一個黑人男朋友叫彼得,在當時這是猶太社會的大禁忌。種族隔離政策在二十世紀30、40、50年代得到執行,所以他們只能暗地裡進行解除。路德因為彼得而懷孕,她為自己和彼得感到非常恐懼,儘可能地進行遮掩,但是最終被母親發現。於是,路德在暑期逃到了在紐約的姨姨家。

貝希特姨姨幫助路德做了人工流產;瑪麗姨姨是個刻薄的人,但是仍然在她的皮革工廠里為路德安排了一份工作。路德在那裡遇到了一位名叫安德魯·丹尼斯·麥克布萊德的黑人。 雖然,路德在起初對他沒有好感,但是不久就對他關照有佳。他們相愛、結婚、生育了八個孩子。安德魯不久得了重病,入院進行治療。安德魯在第八個孩子詹姆 斯·麥克布萊德出生前因肺癌去世。在丈夫去世後,路德艱難地照看八個孩子。不久,路德改嫁給另外一個黑人,亨特·喬丹,又生育了四個孩子。她從來不去提及 自己的猶太背景,或是任何的家庭成員。

詹姆斯·麥克布萊德就這樣成長由繼父帶領的十二個孩子的家裡。他母親的過去是個謎,直到他成年後自己探究才得知結果。起初,他很害怕自己的母親,導 致他唯命是從。當他長大後,詹姆斯變得十分叛逆。當他父親去世後,詹姆斯對於過去也倍感糾結。他嘗試毒品、吸食大麻、成績與紀律一落千丈。為了糾正他的行 為,母親與繼父將他送到親戚家寄宿。在那裡,詹姆斯依然頑劣,多次吸毒、弄丟工作。然而,他最終改過自新,回到了他母親身邊。在此之後,詹姆斯決定追溯他 母親的過去,以使得他能擺正對未來的態度。對於自己的種族身份,詹姆斯感到十分困惑,導致脾氣暴躁、不能守約。家人們對他關照使得他變得自製,詹姆斯最終 找到了音樂和其他活動,給他的生活以新的意義。

路德於2010年1月9日於紐澤西州尤英的家中去世。[1]

評論反響

小說的1998年2月版在《紐約時報》上成為暢銷書超過了100周(兩年),[2][3][4],獲得了1997年Anisfield-Wolf 圖書獎優秀文學獎項,成為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著名圖書獎,紐約婦女議程中「紐約城一起閱讀」第一書,銷量超過150萬本。[5]小說被翻譯成16種語言,在超過20個國家有售。[5]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沉澱速率與晶體成長

 

 

硫化鋅是硫離子與鋅離子反應時所生成的沉澱物,色澤純白或微黃。由於硫化鋅在水中的溶解度極低,因此會產生沉澱。

Zn2+(aq) + S2-(aq) → ZnS(s)

硫化鋅的熱穩定性高,亦不吸收紅外光,因此廣被用以製作耐高熱光學鏡片。硫化鋅在常溫、常壓下也是電的絕緣體,但若摻入適當雜質如 Mn(ll)、Cud或Ag(I)等物質時,便可在強光或電子輻射下顯現出橙、綠與藍色螢光,因此是製作彩色電視螢幕的絕佳材質。此外硫化鋅雖不吸收紅外 光,但若加入少許鋯 (Zr) ,便可對紅外光產生極佳敏感性,因此目前軍事或商用的夜硯光學儀器或設備如圖 6-15 所示的星光夜視儀亦多以硫化鋅作為光學視窗。圖6-I51-6星光夜視儀現今儀器製造商多以高溫、高壓法將硫化鋅微粒製作成所需的光學視窗或鏡片。不過若 欲獲得清晰、透明的硫化鋅鏡面,硫化鋅微粒必須如圖6-16(a)一般顆粒大小一致 (直徑約為0.2微米) 而能緊密堆積。實驗顯示欲獲得大小一致的硫化鋅,必須能有效降低硫化鋅晶種的生成速率。而且若以硫乙醯胺 (thioacetamide)代替硫化鈉以沉澱鋅離子,更可有效達到此一目的。

 

 

石化工業

 

石油大抵是上古時代生物分解、轉化而得,它是由很多不同的烴類組成。原油從油井取得,經分餾,取其不同沸點的部分加以利用。石油公司通常先將原油加熱分餾成三大部分:

 

(1) 汽油:在20。C至200。C所蒸出的部分。

(2) 煤油:在180。C至30。C所蒸出的部分。

(3) 柴油:在300。C至400。C所蒸出的部分。

分餾後所剩的混合物再以減壓蒸餾的方式得到潤滑油及臘,而蒸不出來的黏稠物為柏油,可當鋪路用的材料。原油的初次分餾僅得20% 至25%的汽油,不僅無法達到經濟效益,且所得汽油的辛烷值亦不高,無法供目前高效率的引擎使用。

因此如何從高沸點、大分子的油轉化為可供利用的高辛烷值汽油,便是石油化學工業的重要課題。

 

 

深海潛水伕與唐老鴨效應

 

海平面上氧的分壓約為0.21大氣壓,而人類每呼吸一次約吸入了 0.02莫耳的氧氣。因為我們生存於地殼表面上,長期接觸了0.21大氣壓的氧氣,因此非常習慣這個濃度的氧氣,而能以最有效的方法來吸收並加以處理。但是當我們潛人深水中,情況顯然改變了。

如果深海潛水伕潛至一百呎深的地方,會承受大約 3 大氣壓的壓力;如果潛至三百呎深,則承受10大氣壓。

這種壓力大增的環境除了會影響耳道和擠壓肺部外,更嚴重的是此時若以一般空氣來呼吸,則會因空氣中氧的分壓太大,而吸入了太濃的氧氣,造成暈眩、傷眼、失聰及作嘔等症狀。三百呎處氧的分壓約為2大氣壓(10 atm× 0.21),為海平面時的10倍,因此非加以稀釋不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點綴極地夜空的極光

 

極光發亮的能量來源是太陽,因此極光的活動和太陽有相當密切的關 係。太陽不但會發射光芒,還會放射一種名為「太陽風」的帶電微粒子,這是我們肉眼所看不的。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個有南極和北極的大磁鐵,帶電微粒子一旦靠 近,就會被磁力強大的南北極吸引,構成大氣的氧分子或原子和這些微粒子碰撞,就會發出各種顏色光,也就是所謂的「極光」。

原子和分子接收了微粒子的能量後形成不安定的狀態,這些不安定的原子和分子會將多餘能量以光的型態釋出,此時光的顏色是依原子和分子的種類而定。

綠色及紅色的極光是氧原子釋出的顏色,粉紅色則是氮分子所釋出的。美麗的極光結構其實和夜晚街道上閃爍的霓虹燈是一樣的。將稀薄的氖灌入玻璃管 內,兩端通上高電壓,電子和氛原子產生衝突便發出紅色光芒極光的形狀有弧狀、帶狀、簾狀、圈狀,形狀經常在變動,簾狀極光看起來就和簾子被風吹起的感覺一 樣,在冬天的昭和基地能看見美不 勝收的極光,相信是觀測隊員們最大的安慰吧!

 

 

 

流星雨極大值的時間

 

雖說1998年的獅子座流星雨如此受到眾人注目,但由於關於流星雨的極大期時間及數量的預測方式,目前仍是眾說紛紜。

NASA 所屬 Ames Research Center 的 Peter Jenniskens 以地球經過T-T彗星軌道的中央來計算所得到的時間。根據他的預測,此次流星雨的極大期發生在11月18日凌晨3:00,流星數目可能是每秒3顆,偶會爆 發每秒40顆的暴雨。此時最好的觀測地點是在中國和東南亞一帶 1995年11月18日在美國加州所攝得的獅子座流星雨。(Photo courtesy: Mike Koop, California Meteor Society.)

但是,因為彗星所遺留下來的碎片、灰塵等物質,無時無刻不受到各行星和其他天體的重力影響,很可能所處的位置會偏離彗星軌道中央點而比較靠近軌 道內側或軌道外側,甚至發生流星體群整個向軌道的前方或後方移動的現象,那麼以上述方式計算出來的極大期時間就不一定準確。因此像美國麻州劍橋大學小行星 中心的 Brian G. Marsden 就認為1998年到1999年根本看不到流星暴的現象。另外也可能會有其他未知的因素影響這些流星體的分佈情況,使得流星雨極大期的時間提前或延後幾個小 時。

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JPL, NASA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 Donald K. Yoemans 在研究獅子座流星雨的過程中,他認為流星暴會發生在當地球經過彗星碎片帶狀區域的外側,或是就在彗星回歸後不久。他同時指出:從1899年和1933年的 資料來看,顯然母彗星所遺留下來的東西並不是均勻地分佈在它的軌道上。而因為1998~1999年時,地球通過的彗星軌道區域比1966年時遠了3倍,比 1833 年時遠了6倍,所以整個世紀末的流星雨的聲勢會比這兩年的情況弱上許多。根據他的理論,1998年獅子座流星雨發生的極大期應該會在11月18日的凌晨 3:40左右;至於1999年則是會在11月18日的9:48,此時台灣已是白晝,無法看到流星雨景象,只有在歐洲、大西洋東側、北非和西亞一帶才能看 見。

另外有些天文學家認為:流星雨極大期發生的時間和數量應與母彗星最近幾次的回歸都有關,所以他們利用電腦模擬的方式,計入T-T彗星五次回歸的 期間可能留下的碎片和灰塵數量,再加入行星重力攝動的影響,所計算出的結果可以正確地預測出1899年和1933年流星雨並不是很大,而1966年的獅子 座流星雨則非常壯觀,所以他們的計算是有相當的準確性。其中一組研究人員是來自美國Western Ontario大學的 Peter Brown 和 James Jones 使用超級電腦計算最近五次T-T彗星噴射出來的3百萬粒質點(每一質點代表一粒灰塵)的運動情形。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1998年到2000年的獅子座流 星雨都會很壯觀,其中最壯觀的將是在1999年。而流星雨的極大期大都發生在地球通過彗星軌道面的前約2小時40分鐘,即1998年的11月18日凌晨 1:02左右,此時的觀測地點以西太平洋和日本一帶最好;1999年的極大期則發生在7:02左右,最好的觀測點是在蘇俄、中國到印度一帶。除了 Brown等人外,另外還有英國倫敦大學的 ZidianWu 和 Iwan P. Williams 等人則假設1965~1966的流星暴是由T-T彗星最近3次的回歸所噴發出來的物質有關。但是Wu等人的研究結果卻與Brown等人的結果迥異, 1998年的獅子座流星雨可能只和1899年一樣只有每小時40顆,或和1932年一樣只有有每小時240顆;至於1999年,那更是少得可憐。

綜觀上述各家說法,你要相信誰?或許都是錯的也不一定喔!因為根據歷史的記錄,1965年的獅子座流星雨極大期是在地球通過彗星軌道之前13小 時,只有夏威夷和澳洲一帶才看見;而1969年則發生在地球通過彗星軌道面之後4小時,流星數量約是每分鐘4顆左右。誰能抓得住流星體到底是往哪兒跑了?

 

 

二十年觀測,VLA 證實銀河系中心的高溫泡

 

 

天文學家今天在 VLA 20 週年的慶祝儀式上宣布,經過 VLA 長達二十年的電波觀測,終於證實了在銀河系中心有高密度、快速旋轉的高溫泡落向距離地球 26,000 光年的超巨質量黑洞中。

1974年,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的 Jun-Hui Zhao 與國家電波天文台( NRAO )的 Miller Goss、Geoff Bower 發現在銀河系中心有一個物體,每 106天規律輻射電波脈衝,此星體即人馬座A,據信它是比太陽還重260 萬倍的超巨質量黑洞。Zhao表示,天文學家相信在黑洞周圍有一個高速旋轉的物質盤,其內的物質不斷被吸進黑洞中,由於盤中內圈物質轉速較快,與外圈物質摩擦的結果產生高熱,對流效應使內圈物質成泡狀流向外圈較冷區域,同時還輻射出電波。

至於為什麼每 106 天這個物質泡才產生一次呢?這個問題對理論天文物理學家來說則是一大挑戰。哈佛大學著名的天文學家 Ramesh Narayan 表示,這個規律的電波輻射是相當令人驚訝的發現,而這也正是解開黑洞附近性質的一條重要線索。這些被稱為吸積盤的物體,不僅存在於銀河系中心,在其他星系與似星體中也有,它們輻射出巨大的能量、高能的次原子粒子噴流等物理特性都是目前仍然未解之謎。

當天文學家發現一個亮度有週期變化的星體時,無論是可見光、電波或其他輻射波段,他們通常會猜測其是否為另一個獨特的星體與之繞行的結果。但在這個案例中,根據刻卜勒運動定律推算,如果有一物體每 106 天繞行黑洞一週,那麼它與黑洞的距離應該比冥王星至太陽還遠,NRAO 的 VLBA 解析力應可分辨出這樣的星體,但是觀測結果卻沒有任何發現,顯示此週期應是由吸積盤自行產生。

這項發現也為瞭解吸積盤的構造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一般認為,吸積盤的直徑大約相當於木星至太陽的距離,也就是人馬座 A 的電波輻射區域大小。

這項研究是根據 VLA 二十年來連續、超過五百次的觀測結果而得,也為 VLA 的貢獻做了最佳見證。

 

 

ISO 太空天文台測得冥王星表面溫度

 

巴黎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們利用歐洲太空總署的 ISO 紅外光太空望遠鏡測量了冥王星-查龍(衛星)系統的溫度通量變化,證實冥王星表面溫度並非全部相同,最冷的區域 -235 C,最溫暖處也僅 -210 C。

冥王星與其衛星查龍是太陽系最遙遠的行星系統,距離太陽平均為 59 億公里。兩者的體積相近(直徑 2320、1180 公里),形成獨特的系統:兩者共同的軌道週期為 6.4 天,與其自轉週期相同,所以它們永遠以相同的一面互對。

小組是用 ISO 以紅外光測量該系統的光度變化,而紅外光輻射量即相當於熱量,所以也得到其溫度的變化曲線。天文學家發現,在相同的軌道位置狀況下,其紅外輻射量有差異,顯示不同區域的紅外輻射量也不同。

天文學家早已知道冥王星表面各區溫度不同,但 ISO 觀測到的紅外亮度變化與可見光不同,以更精確的觀測來看,在某些軌道位置上,冥王星的可見光亮度較高,而紅外(熱輻射)較低時,顯示該區為較冷的地區。

以經度來測量冥王星在其 6.4 天週期軌道上的位置。冥王星的可見光輻射在經度 220 度時最高,100 度時最低,相對地,紅外熱輻射的測量結果是,最高在 80 度,最低在 240 度。

這種相反的關係很容易理解,冥王星反射較少可見光的區域,也就是較暗的區域是比較溫暖的,因為這些區域吸收較多的陽光,溫度較高,紅外輻射也較強。

冥王星上最冷的地區約 -238~ -233 C,最溫暖處約 -218~ -208 C。

更進一步的資料分析也顯示,這種相反的關係並不完美,可見光強度曲線比紅外光曲線的反相稍延後一些。利用這一點,天文學家推測冥王星較暗地區的表面有可能是多孔的。

 

 

塵暴肆虐火星大地

 

圖左為 NASA 火星全球勘查者號 (Mars Global Surveyor) 拍攝火星塵暴正在改變火星地貌的情形。自 1997 年太空船開始繞行這顆火紅的行星時,深色的條紋和線段就一直困惑著科學家們,直到十二月時,研究人員終於逮到了這個能改變火星地貌的元兇-塵暴!

Malin 太空科學組織裡的一位科學家 Ken Edgett 表示:這張照片拍攝時,剛好是塵暴捲掃起塵土並留下一道深色條紋,這個關鍵的證據解釋了我們一直看到的深色條紋和痕跡。

塵暴看起來像是小型的龍捲風,在沙漠地區頗為常見。在地球和火星上在空氣被加熱上升過程中旋轉運動而造成。旋轉的氣柱橫越地表時會帶起塵土。Edgett 表示:這些現象在地球只持續幾分鐘,在火星上或許也一樣。

科學家相信這些小型龍捲風移開了一些火星表面明亮的塵土,而使得深色的條紋顯露出來。在今年三月期間,火星全球勘查者號在這顆乾燥的行星上甚至一次可以同時觀察到五至十個塵暴!

科學家還根據火星全球勘查者對火星高度與重力的測量,發現火星的早期歷史中有一段快速冷卻期,以及曾經可能有水流過的大型隱藏水道的證據。此外,從火星高解析度照片看來,火星兩極冰冠在外觀上的主要差異是北極的冰冠看起來像鄉村起士,而南極冰冠卻像是瑞士起士。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是什麼顏色?

 

 

大家都說水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即使倒在杯子裡看也是一樣,但若以機器分析就可得知水其實是有顏色的。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時,連我們的肉眼都可看出它的顏色,例如投射在大型水槽的光、水池和海洋、湖泊都有一種獨特的顏色,這就是「水色」。

 

潛入深海裡盡是一片藍色世界,紅的東西看起來就像黑色。用分光器這種分析機器觀察水,就會發現水吸收了波長六00-六一O毫微米和六五五毫微米 以上的光,這些光的顏色從紅色到橙色都有,當白色光線照在水面上時﹝有色光線是所有種類的光混合而成的﹞,紅色、橙色的光被吸收,其餘的光便透過水面反射 出來,呈現一種名為「水色」的顏色。

 

但是海洋、河川、湖泊的水卻因場所或季節的不同呈現出異於水色的各種色彩,大家都說水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即使倒在杯子裡看也是一樣,但若以機器分析就可得知水其實是有顏色的。

 

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時,連我們的肉眼都可看出它的顏色,例如投射在大型水槽的光、水池和海洋、湖泊都有一種獨特的顏色,這就是「水色」。

煙火與色彩煙火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

 

你玩過煙火嗎?你盼望中秋節的來臨嗎?你曾於元宵節遠赴臺南鹽水去見識那璀燦奪人、威力十足的蜂炮嗎?你知道 煙火的成分和結構嗎?你知道為何有些煙火(如響尾蛇煙火)會發出咻咻的聲響嗎?還有最重要的,煙火的顏色是怎麼來的?欲知究竟,請看下去吧!利用化學物質 的混合物來製造爆炸物是一項古老的科學和藝術。

 

遠在公元1000年前,中國人即以硝酸鉀、碳粉和硫磺三種物質混合製成黑色火藥,一直到現在仍有人使黑色火藥作為軍事上的炸藥、建築用的爆破物以及煙火的製造。

 

美國的杜邦公司(即是想在鹿港設立二氧化鈦廠而造成鹿港事件的公司)是一個主要的化學品製造廠商,當它開始建時,以製造黑火藥為主,因此我們可以說杜邦是以黑火藥起的。

金屬的超導現象

 


通常金屬的導電能力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此種現象可以用動力學的觀點來解釋。當金屬受熱時,金屬原子核的振動增加, 阻礙了價電子的流動速度。但是當金屬冷卻近絕對零度(0K)時,金屬原子核幾乎停止不動,此時價電子可以在毫無阻礙的狀態下流動,達成無電阻狀態,我們稱 此溫度為該金屬的超導溫度。在此溫度金屬成為超導體,價電子傳遞時並無能量損失。

 

鈮(Nb)的超導溫度為9.17K,而鉛為7.23K。為了使這兩種金屬達到超導現象,我 們需用昂貴的液態氨(沸點4K)作為冷卻劑。因此尋找高溫超導的材料是目前非常熱門的研究題材。

 

超導材料的另一特性是當達超導溫度時,價電子的流動會產生與原置放於其上的磁鐵方向可反的磁場,而使磁鐵浮於超導體之上。

 

問目前在日本嘗試成功的磁浮火車便是在火車車廂底部裝置超導材料,以液態氦為冷卻劑,磁鐵作為鐵軌,不載人的央車可以在離鐵軌 10公分之上以每小時 550公里的速度前進,而央車滿載乘客時,其速亦可達400公里。

科學家利用原理而得到諾貝爾物理獎

 

1986年科學家穆勒(K. A. Muller, 1927 )及貝諾茲(J. G. Bednorz, 1950 )發現鑭 - 鋇 - 銅鹽的超導溫度為 35K。在此之後發現與此類偶的金屬化合物黃超導溫度高 達 125K此種發現大大地減少冷卻劑的花費,因為液態氮(沸點77K)的 價只有液態氦的 1/70。

 

化學實驗室用來了解分子結構的核碌共振儀( un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即由超導材料產三一的強大電 流所形成的巨大磁場而設計成的。

 

此超導材料係以液態氦為冷卻劑, 經提供電流達到足夠電磁場強度後,電源即可關掉。往後只要定時壩液態氦即可,其外層並以液態氮保護,以避免液態氦揮發太快。

 

以磁場為 400MHz (400 ×1000000Hz) 的核磁共振儀而言,大約每半年需補充一次液態氦,而每一星期需添加液態氮,即能使電磁場維持十年,期間不需要再提供電源。而穆勒與貝諾茲也因對超導材料的研究而得到諾貝爾物理獎。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惠施與船家

 惠施的學問很淵博,那是沒得說的了,魏王經常聽惠施講學,十分讚賞惠施的博學。而且,惠施對魏王也很忠誠。
   那一年,魏國的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施。惠施接到詔令,立即起身,日夜兼程直奔魏國都城大梁,準備接替宰相的職務。惠施一個隨從也不曾帶上,他走了一程 又一程,途中,一條大河擋住去路。惠施心裡記掛著魏王和魏國的事情,心急火燎,結果,過河時,他一失腳跌落水中。由於惠施水性不好,他一個勁地在水裡撲騰 著,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情況十分危急。正在這時,幸虧有個船家趕來,將惠施從水中救起,才保住了惠施的性命。船家請惠施上了船,問道:「既然你不會水,為 什麼不等船來呢?」
  惠施回答說:「時間緊迫,我等不及。」
  船家又問:「什麼事這麼急,讓你連安全也來不及考慮呀?」
  惠施說:「我要去做魏國的宰相。」
  船家一聽,覺得十分好笑,再瞧瞧惠施落湯雞似的失魂落魄的樣子,臉上露出了鄙視的神情。他恥笑惠施說:「看你剛才落水的樣子,可憐巴巴的只會喊救命,如果不是我趕來,恐怕連性命都保不住。像你這樣連鳧(fu)水都不會的人,還能去做宰相嗎?真是太可笑了。」
  惠施聽了船家這番話,十分氣惱,他很不客氣地對船家說:「要說划船、鳧水,我當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論治理國家、安定社會,你同我比起來,大概只能算個連眼睛都沒睜開的小狗。鳧水能與治國相提並論嗎?」
  一番話,說得船家目瞪口呆。
  船家哪裡懂得,這世間萬事萬物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辦法與學問,這鳧水與治國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繫,怎麼可以用不會鳧水就判斷人家不會治國呢?

 

惠施靠在梧桐上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 故載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 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昭文彈琴,師曠拄策以聽音,惠子靠著梧几雄辯,三人的才智都用在這些上頭,而這也都是他 們有所成之處,所以三人才能一直從事這些行業到老。因為偏好,便覺得自己異於常人,因為自己愛好這些,就希望別人也知道。但別人並不見得能瞭解你所懂的, 所以才有人會抱憾而終。而昭文的兒子就算撥弄他的琴弦一輩子,也不會有所成。像這樣,難道可以說是有所成就嗎?若真如此,我這種人也能算得上有成就了。但 若這樣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話,我做出來的事也就算不上什麼成功了。所以一切蠱惑人心、閃爍其辭的作法,都是聖人力求摒除的。把自己放開讓平庸之人去用,也就 叫做明瞭世事了。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惠施歷物十事分析

 

一、前言

   惠施的生平事蹟,史書上並無系統的記載,依侯外盧先生的說法,約生於公元前

三七○年,三三八年初至魏,後四年為魏相,主謀齊、魏相王的策略。三二二年被張

儀逐至楚國,旋轉入宋,與莊子相晤,論學。後三年復返魏,次年為魏使楚,與南方

倚人黃繚,論天地風雨雷霆之故。又二年,為伐齊存燕而使趙。卒於前三一○年。[1]

 

   惠施是位博學多聞的大學者,《莊子.天下篇》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2]

可見其學問之廣。從惠施與黃繚的論說中,我們可以略知一二:

 

     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

     ,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

 

   然而荀子卻在其書中,多有批評: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

     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

     施、鄧析也。(《荀子.非十二子篇》)[3]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薦撙,以相恥怍,君子不若惠施、鄧析。(《荀

     子.儒效篇》)

     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荀子.解蔽篇》)

     山淵平,情欲寡,芻豢不加甘,大鐘不加樂,此惑於用實以亂名者也。(《荀

     子.正名》)

 

   撇開荀子自己所持的中心立場,至少荀子仍然認為惠施是「甚有所察」,而且是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而惠施所長的,正是以「說、辭」服人。這種以「說、

辭」服人的論辯方式,正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特色,不僅是學術上的論辯如此,在

政治上亦是如此,像公孫衍、蘇秦、張儀……等人,我們都可從《戰國策》的記事中

,清晰的了解整個時代的風潮。

 

   這種「重思辯、察名實」的風潮,使得理性思考得到粹煉,幾乎各家的學說都必

須對「名實」問題有所省察,才能進一步的定位自己的學說,尢其是戰國末期的墨家

,其理性程度,使得科學與邏輯得以進一步的發展,是歷史上不可忽視的一頁。因此

,探討惠施的學說,在我國的邏輯發展史上,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環節。

 

   然而,非常可惜的,歷史上對惠施的學說,所保存下來的,卻極為有限。最為可

信的是《莊子.天下篇》的記載,其中「歷物十事」[4] 一般均無疑義。可是其所記錄

下來的,僅是辯論所得的斷案,至於斷案的前提,和推論的過程,卻隻字未提。這使

我們在還原惠施的學說時,失去了重要的依據。就邏輯的觀點而言,一個相同的結論

,可以由不同的前提,和不同的推論推來,如果知道了前提,我們可以按邏輯的推理

原則,得到正確的結論;反之,如果僅知道結論,那麼,要知道其論證的前提為何,

就毫無可能。因此,如果把「歷物十事」當作是斷案,那就無法分析合邏輯與否?所

以,本文中的探討方式,是將「每一事」均視為獨立之命題,單獨分析其成立與否。

希望可以從中發現語句本身的問題,及惠施所關切的焦點。

 

 

二、惠施「歷物十事」的邏輯分析

   邏輯是研究推理規則的科學[5]。如何推理才能正確無誤,是這門學問所追求的。因

此,如何推理便是邏輯探討的對象,建立推理的規則便是研究的重點,而這些規則均

是「永久的真」,在形式上獨自成立、且有其必然性和永久性[6]

 

   惠施的「歷物十事」,若僅當作斷案,則其邏輯分析甚無意義,在前言裡已述及

。因此,以下的分析,就先從整句話的命題論其真假,然後再就其可能相關之推論做

擬測,希望能從邏輯的觀點,進一步對惠施的學說有所了解。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這個命題基本上是界說的問題,它已觸及到「有限與無限」的概念。這個界說,

基本上是合理的,換句話說,「大一」就是「至大無外」,而「小一」就是「至小無

內」,這是對「大一」、「小一」內涵的界定[7]。由於「無限」的概念是不易捉摸,是

「指不至,至不絕」[8] 的,因此只好做一個反向的抽象界定,先給一個符號「大一、小一」,然後說它「至大無外,至小無內」。這個推法不是由有限存在的事物去推的

,如果由有限存在的事物來推,那就永遠無法「窮盡」。因此,直接用符號,而給予一個相應的界定,反而清楚亦曉。就數學的方式,直接用「 」和「 」來表示無限大和無限小,就是此義。

 

   有些學者認為這個命題是對時間和空間做思考[9] ,有些學者則認為是對幾何的形量知識做思考[10] ,事實上,有限與無限的觀念,在以上所述的兩個方面,都有可能發生。甚至從日常生活的計數,亦有可能「突破」。因此,只是從這個命題就要認定惠施是從那個方向做思表或論證,似乎都過於簡單。

 

   宇宙時空的無限性,似乎常為人所強調,可是這樣的思慮可能太過於單純化。從

人類現今的科學知識而言,似乎還無法肯定這個論斷。宇宙有沒有界限,似乎還在各

種「假說」的爭論中,無法超脫出來。對於這種未知性,似乎不可以太輕易就論斷的

,就如同未來的歷史一般。以科學的態度而言,在未經證實前,最好以存疑的態度應

對,才是上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經打破了時間的絕對觀,在速度很快的太

空船中,若其速度等於光速,則其時間將靜止。雖然,〈相對論〉也尚未證實(以人

類目前的科技,無法證實),但質能轉換原理造出的原子彈,卻為人人所熟知。至少

,我們對時空的思考,絕不能太過於輕率。凡能數的盡的,數目再大,只要有「愚公

移山」的精神,總有一日可以數盡。而宇宙之大,倒底能不能數盡,實在是個「未知數」。既然是「未知數」,那又何來的斷論呢?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這個命題基本上也是一個界說,「不可積也」是「無厚」的「內涵」,而「其大

千里」是「無厚」的「外延」。因此,這個命題成立與否,完全需視「無厚」究竟何

指而定。「無厚」之辯,似乎是先秦名辯思潮中一大爭論問題,而最早提出「無厚論

」的是鄧析,可惜其論證已不可見。《莊子.養生主篇》曾提到「以無厚入有間」,

似乎「無厚」是指「很薄」的意思,有人認為同「小一」的概念相當[11] ,似乎有點問

題。假如「無厚」是指刀子「很薄」,那刀子不管磨得如何的薄,它都可以測量出來

,換句話說,它是「有限的小」,而不是「無限的小」。而前一命題所指的「小一」

,很顯然是指「無限的小」,似乎與此相當程度的不同。《墨子.經上》有「端,體

之無厚而最前者也。」[12] 又有「惟無厚,無所大」,〈經說上〉有「次,無厚而後可

」。以此來看,似乎「無厚」已轉變成界定他辭的內涵用辭,而「無厚」的真正「內涵」,反而無從深究了。然而,從墨家的用法和字辭本義來看,似乎可以從兩個「內涵」來解釋,一就是把它視為「小一」,另一是乾脆就視為「沒有」,玆分述如下:

 

1.「無厚」為「小一」

   若「無厚」為「小一」,那麼「不可積也」的「內涵」會出現問題,因為「無限

   的小」本身是存在的,若有「無限多」個「小一」,就可能積成存在的數。當然

   若是「有限多」個「小一」,我們無法確知其為何數,但我們可以理解「有限多

   」個「小一」,它的量一定比「小一」多。因此,假定「小一」不能堆積起來,

   可能是有問題的。當然,以先秦時代的思考水平,能思考出「無限小」的概念已

   相當不容易,更不能強求其細辨「小一」的本質了。

 

   有人認為要用「點、線、面」的思考來理解,事實上「點」是不是該有「面積」

   ,至現在仍有爭議[13],而一個理論系統的建立,往往必須先假定某些問題,至於

   為什麼要如此假定,往往是有爭議的。因此,若強用此來說明,似乎爭議不少,

   不如不採。

 

2.「無厚」為「沒有」

   若將「無厚」定義為「沒有」,則「不可積也」的「內涵」就能成立。因為「沒

   有」代表「不存在」的意義,在數學上以「○」表示,再多的「零」積在一起,

   它永遠是「零」。所以「零」乘「無限大」等於「零」。這是不會有爭議的。

 

   至於「其大千里」,應將「千里」視為虛辭,有自主之意。換句話說,「廣度」

   的大小,可意任意劃定,想要思考多大的平面,就能思考多大。因此,將這個命     題視為「面積」的界定,是合理的,也是與「名實」相符的。因為,我們在談面     積問題的時候,我們從來就不考慮它的厚度問題。也就是說,「面積」可以抽象     的運算,根本無需考慮其存在與否。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這一條很有可能是推論後的斷語,因為若從獨句命題的邏輯檢驗,它是屬於定言

命題[14],就層態的關係而言,雖古語的用法多有省語,然其實為必然命題[15],可是所表

之事實,似乎已有「歧義謬誤」[16] 之現象。因此,若將其視為條件下的斷語,是經過類似「白馬非馬」論一類的論證而得,似乎較能自圓其說。然而,以條件下之斷語,

而為普遍之公理,那就落入「詭論」[17]的範疇了。

 

   此條,《荀子.不苟篇》引為「山淵平,天地比」,因此以《莊子.齊物論》的

說法來說明,也就是「以道觀之,則山澤均平,天地一致」,可是惠施從未提過「道

」,何況「道」又要如何來界定呢?而且這種說法亦只能視為「條件命題」,因為它

仍隱涵著「不從道觀之,則山澤不均平,天地不一致」的另一可能的「條件命題」。

又《經典釋文》上說「以地比天,則地卑於天,若宇宙之高,則天地皆卑」,這後半

句仍然是個條件命題,而其比法,是以天地皆為有限,而宇宙為無限,任何有限的事

物,一與「無限」相比,通通都「微不足道」,以數學表之,就是「      

       」,一比之下,每個有限的事物,其比值就通通很小了(接近零)。可是有

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一定要跟「無限大」的宇宙相比呢?這樣的比法,

難道不是一種毫無理由的「附會」嗎?不是一種主觀上的「藉口」嗎?為什麼不跟「

無限小」的「小一」來相比呢?如與「小一」來比,其結果豈不與「微不足道」相差

懸殊了嗎?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此應將前、後句視為相對等之命題,應無前提、結論之關係。因此這一條應包括

兩個論斷,分別指涉不同的範疇。然而其又有歸成一類之屬性,可見其推理方式應有

相同之可能。前句「日方中方睨」,表面上看來,「中」與「睨」的內涵好像毫無交集,但其事實上的關係是「包含於」的關係,換句話說,「中」的內涵是在「睨」的內涵範疇之內,是「睨」的「內涵」的起點。因此,若將「中」與「睨」若視為相反詞,則此條命題明顯違反「矛盾律」[18] , 然而,若知其實為「包含於」的關係,那麼就不能以「矛盾律」視之,因為「包含於」的關係,事實上是有交集的,只是這個交集僅是一個點。這句話可以很清楚的 看出,對於「時間」的省察,已為當時所重視。事實上,「中」的概念只是一個點,而「睨」的概念是一條「射線」,而這條「射線

」並不是直線前進的,它是「彎曲」的存在。這條「射線」的起點,恰好就是「中」的那一點,也就是「射線」的「原點」。

 

   後半句「物方生方死」,就是對「生命」做省察,事實上,「生命」與「時間」

的關係非常密切,至現在為止,一般人仍以「長壽」與否做為生命價值之所在,可見

將「生命」的長短以「時間」的方式來思考,是最普遍的思考方式。此句的推理方式

與前句相同,其關鍵仍在「生」與「死」的內涵是不是完全沒有交集。「生」之前的

狀態,人人無法得知。可是從「生」至「死」的過程,卻是人人可以詳知。在「生」

轉為「死」的那一刻,是人人都可以看見的。因此,將「生」與「死」看做是相切相

續的概念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此命題仍明顯違反「矛盾律」,因為「方生」之時,必

需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有「方死」之時,如果把死與「日中」一樣僅視為一個點,似

乎很難令人理解,(如此理解,則此條應視為前提、結論之關係。),何況死之後的

情形,實是一個「未知數」,何能表出其真正之內涵?不過,若將「生」與「死」視

為「循環」的觀念,則「生」與「死」的內涵關係,就有兩個相切點,一個是「方生

」之時,一個是「方死」之時,然此亦不足以推出「物方生方死」的命題。有人以《

莊子》的「相對」觀念來解,將「死」視為另一種「生」,如此這一命題就能成立。

不知這算不算是惠施之思想?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這一條很明顯可以看出是一個「定義」的句法,前句所說的是小「同異」(小的

差別),後句所說的是大「同異」(大的差別)。「同異」的用法與「快慢」、「黑

白」、「高低」等詞組的用法相同,其意義就是「差別」的意思。第一句的「同」可

以解做「類」,如此一來,此句可以這樣來理解,「大類與小類的差別,這是小的差

別,每一事物都相同也都不相同,這是大的差別。」

 

   此條以「類」的概念來理解,較為清晰易解,若以數學的解法,則可將「類」視

為「集合」,也容易明白。為什麼說大類與小類之間的差別是小的差別呢?這是相對

的 說法,是相對於「萬物畢同畢異」而說的。事實上,若有一些事物能夠歸類,那就已有歸類上的相同內涵存在,就如「種」與「屬」一般,因其相同處有限,其相異 處也有限。那為什麼「萬物畢同畢異」呢?這一點《墨經》裡有「二必異」的說明,更為詳細,在此僅予淺顯之說明。每件事物,在沒有論及同異之前,它都單獨的 存在,這就是《墨經.經說上》所說的:「二必異,二也。」;而就「單獨的存在」的屬性為內涵來歸類,則莫不相同。這就是《墨經.經上》所說的:「同,異而 俱于之一。

」因此「大同」和「大異」所呈現的就是最大的差別。

 

   從此條來看,似乎惠施所論及的,並非只是事物之間的相同一致性,而是兼及事

物的獨立差異性,這是與「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相當不同的。可是這個命題太過於籠統,不易理解。這也就是許多學者對它做許多不同角度的理解和發揮的最主要原因了。

 

 

()、南方無窮而有窮。

   這一條很明顯違反了「矛盾律」,因為「無窮」與「有窮」不可能同時並存,若

「有窮」能成立,則「無窮」必不能成立;同樣地,若「無窮」能成立,則「有窮」

必不能成立。這一條甚至與第一條有所矛盾,因為「至大無外,謂之大一」,正是「

無窮」的理解。可惜不能見到惠施的論證,否則必相當精采。

 

   南方倒底是「有窮」還是「無窮」,這要視南方的內涵而定。若南方指的是地理

上的概念,那麼地理上的南方是有限的,其最南方就是「南極」。有些學者認為是指

陸地上的南方,那它的界限就更窄了,它的界限就是「南海」。依「南海」在典籍上

出現的情形,似乎此條有可能是對陸地上的方位做省察,如此一來,它很明顯地指出

一般人「無窮」的錯誤。可是,若南方指的是宇宙上的方位,那這明顯是一個「無窮

」的觀念(宇宙的思考問題見第一條),那就是「有窮」的觀念有誤了。

 

   《墨子.經說上》說:「南方有窮則可盡,南方無窮則不可盡。」《荀子.正名

篇》說:「假之有人而欲南無多,而惡北無寡,豈為夫南者之不可盡也,離南行而北

走也哉。」可見當時也是用「有盡、無盡」來思考「有窮、無窮」的問題,指出此命

題之謬誤。

 

 

()、今日適越而昔來。

   此條與「日方中方睨」同為對「時間」的省察,不過,由於對「昔來」的詮釋有

所不同,也就造成對此句之檢證有所差別。一般說來,對於「昔來」的字義較少岐義

,但對於說「昔來」的時間,就有不同的認知了。有些學者依據《周髀算經》[19] :「

日運行處北極,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東極,東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南極,

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西極,西方日中,東方夜半。」認為當時已有「時差」的

概念,因此,今日剛要往越地,就越人而言,已是「昔來」了。就這一說法而言,我

個人是不贊成的,若如其所言,這個命題就有「畫蛇添足」之嫌,其不若「今日往,

即昔來」來的適切。本句之所以有「適越」「而」之詞,是強調時間的歷經過程,是

經過一段時間變化的。古時候交通不便,從北到南,行程超過一日,本可理解,不必

把惠施的思考想的太過複雜。所以,今日出發往越地,待到達之時,就已經變成「昨日動身」的了,這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本條說明了「時間」的相對性,然其相對性之產生,並非在於邏輯的問題

, 而是語句內涵之本身,如「今日」、「昨日」、「明日」,這些語句,在「時間」不可能停止且必須向前邁進的情形下,「今日」可能變成「昨日」,「明日」可能 變成「今日」,其所指涉之對象,是相對不確定的。然而,就正常的狀態下而言,「昨日」是不可能變成「今日」,「今日」也不能變成「明日」,因此,「時間」 的語句雖然是相對性的,卻有單向絕對性,是不可不注意的。

 

 

()、連環可解也。

   本命題就邏輯而言,並無太多可爭議之處。因為這是一個特稱肯定命題,只要有

其可能性,本命題就可以成立。傳統的益智器具中有所謂的「九連環」,其解法可以

用數學公式表示,可知其可解之必然性。此命題究竟是說明何事何物,不得而知,但

以「九連環」為例證,似乎已可,不必強解。

 

   牟宗三先生認為六、七、八條該合併,就是看出了此條的空洞性。不過將第六條

,及第七條解做「連環」的概念,似乎矛盾更多,而且必須強加推論。因此,不如分

開來的適切。(當然,惠施提出這樣的命題,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這一條頗為難解,首先會出現岐義的,是「燕之北」與「越之南」的關係,這兩

者的關係是「且」的關係,還是「或」的關係,如果是「且」的關係,那麼思考將更

為複雜,一來是要尋找「燕之北」和「越之南」的交集,一來還要考慮到「北」與「

南」方位的有限、無限問題,不若將其視為「或」的關係簡單。

 

   再者,「天下」的內涵究竟指的是什麼,也是很難確定,難道當時對「天下」的

理解已是「無限」的概念嗎?還是有其範圍?古人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下」,難道這個「天下」會有「無限」的概念嗎?

 

   因此,本人認為「天下」的概念是「有限」的,是可以想像的,如此才合乎當時

的看法。儘管也有人認為「天下」是「無限」的,而相較於四方的「無限性」,中央

所在何處,均無可異議,而使此本命題容易成立。可是如此一來,豈不又與「南方無

窮而有窮」矛盾,何況當時對「天下」之概念,又豈是「無限」之概念?

 

   在「天下」是既定有限範圍的內涵下,要如何來理解這個命題呢?有人提出「首

都」的概念來理解。古時候,中國常以中自居,稱四方之民族為夷、戎、蠻、狄。可

是治國掌權者,卻不斷地興替,特別是戰國之時,各國爭雄,都有取「天下」之心。

若此,則定都燕之北,則稱燕之北為中央;定都越之南,則稱越之南為中央,這相當

合情合理。再者,天下之形狀本是「崎嶇」難辨,其究竟屬於什麼形狀,就很難說出

,更要如何來定「中央」呢?而且「天下」的大小,本身也在變化之中,是不是「天

下」也有可能變成以「燕之北」、或「越之南」為中央的形狀呢?

 

   不過,這個命題的語句是相當肯定的,似乎有意與當時的常識相左,因此,若不

知其論證,就以此命題為真,似嫌武斷了些,也許這只是強為之辯的「詭論」,是沒

有道理的,也不無可能。因此,本人之理解,不敢俱以論定就是惠施之原意,只是就

其較有可能之一面而推測罷了。

 

()、汜愛萬物,天地一體。

   這一個命題是不是一個總結命題,是不是歷物後的結論,在《莊子》原文中並無

明確的線索可供判定。若從前九條與本條的關係來擬測的話,似乎也很難成立。就本

命題的語意,是就「同」處論「同」,而第五條至第八條,是無法直接與此命題相連

繫的。因此,本命題仍只適合做單獨命題的討論。

 

   此兩句的關係,可以先看作前提與結論的關係,如此一來,「汜愛萬物」就是前

提,而「天地一體」就是結論,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夠「汜愛萬物」,就能夠理解

「天地一體」的「同」了,雖然這已捨棄推論的過程,我們也尚能理解。可是這樣的

話,為什麼要「汜愛萬物」就變成謎了。不如還是把它視為另一個獨立命題的結論,

雖然不知此命題的前提要件為何?推論為何?但其結論命題為「汜愛萬物,天地一體

。」因為,「汜愛萬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說服別人「汜愛萬物」,如果不

從感性訴求出發,而從理性訴求來進行的話,勢必要大費周章的了。即使能說理說的

很圓融的,也還是「能勝人之口」而「難服人之心」。所以,若不是莊子與惠施的學

說有相近處,經過《莊子》的記載,想要知道惠施的主張,恐怕也是相當困難的。

 

 

三、結論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理解,惠施學說的路線,是以「名家」的角度

來立論的,其討論的重心仍然在「名實」、「相對」、「同異」的問題上,這些問題在邏輯學上,是屬於「詭論」的範疇,並未涉及到邏輯法則的建立問題,這也就是「

能勝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的主要原因。莊子提出的「辯無勝」論[20] ,就是針對這點而發。

 

   惠施與莊子的學說儘管有相近處,但絕不相同,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莊子》一書

中找到線索: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

     故載之末年。唯其好之,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

     故以堅白之昧終。(《莊子.齊物論》)

     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甯,散於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

     為名。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

     也。悲夫!(《莊子.天下篇》)

 

   從以上的批評中,可以理解惠施是「逐萬物而不反」的,因此「汜愛萬物,天地

一體」與「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是不能等同的。就以上的邏輯分析,惠施

並不只看到「同」的問題,事實上他也看到了「異」的問題,只是如何去「異」而求

「同」,我們不得而知。然而莊子的齊物論是從「相對」到「絕對」的立論,其關心

的焦點只是「同」的部分,而其學說並不是理解的,而是「實踐」的,故其重心是個

人主觀的精神境界,而不是知識上的可不可能。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莊子與惠施的論辯

中得知: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說:「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

     「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

     也。(《莊子.秋水》)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莊子違反了邏輯上的類比原則,包括「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魚之樂?」和「請循其本……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句,因此可知

莊子絕不是肯服膺「理則」之思考的人,而惠施能堅持「類不同,不能相比」的類比原則,亦可知其思考之縝密。

 

   然而,總的說來,惠施與莊子的學說,其相近處頗多,儘管有些許的差異,並不

足影響其深厚之友情。故在惠施去世後,莊子有「無與言」之歎: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

     吾無與言之矣。」(《莊子.徐無鬼》)

 

     可見莊子對惠施的悼念之情。

 

 


[1]侯外盧:《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二節。轉引自––汪奠基:《中

1                    國邏輯思想史料分析》(臺北:仰哲出版社轉印)頁130

2                    另有學者認為惠施卒於公元前318年。請參––任繼愈編:《中國哲學發展史

3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月第1版)頁480

4                     

[2]所引《莊子》原文參自––葉玉麟編:《莊子新釋》(臺南:大夏出版社,19

1                    924月初版)。以下均同。

2                     

[3]所引《荀子》原文參自––梁啟雄著:《荀子簡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

1                    889月初版)。以下均同。

2                     

[4]由於古文句讀的關係,有些學者認為「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

1                    」、「連環可解也」,應合併為一條。可參––牟宗三著:《名家與荀子》(

2                    臺北:學生書局)

3                     

[5]單繩武編著:《理則學》(臺北:三民書局,19783月修正4版)頁2

 

[6]請參閱––同前註頁13-16

 

[7]界說就是要界定辭端內涵的界際。其相關說明,請參閱––張尚德著:《邏輯

1                    》(臺北:華岡出版社,19685月初版)頁47-66

2                     

[8]辯者二十一事之第九條,亦見《莊子.天下篇》。

 

[9]如任繼愈編之《中國哲學發展史》提到是「關於宇宙在量的方面有否極限的論

1                    斷」。見––同註1 ,頁481

2                     

[10]如汪奠基著之《中國邏輯史料分析》提到「此題可能是總括古曆算幾何的形量

1                    知識,或由占《周髀》的二等邊三周形演算之類的經驗中,抽象得來的推論知

2                    識。見––同註1 ,頁161

3                     

[11]如汪奠基說:「惠施是從『小一』的概念存在,來肯定宇宙有「無厚」的存在

1                    請參閱––同註1 ,頁162

2                     

[12]所引《墨子》原文,參自––李漁叔著譯:《墨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

1                    書館,19925月初版第七次印刷),以下同。

2                     

[13]請參閱––牟宗三著:《名家與荀子》(臺北:學生書局)

 

[14]請參閱––同註5,頁91

 

[15]命題依程態分,可分為實然命題、必然命題及或然命題三種。請參閱––同註5

1                    93-94

2                     

[16]歧義之謬誤並非邏輯規則上的錯誤,請參閱––同註7,頁4

 

[17]請參閱––殷海光著:《邏輯新引》(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10月)頁

1                    172-178

2                     

[18]有關思想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請參閱––同註5

1                    121

2                     

[19]轉引至––任繼愈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頁487。同註1

 

[20]《莊子.齊物論》:「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

1                    非也?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2                    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惠施

生平

 

惠施(出生於約前370年,逝世於前310年),戰國中期宋人,名家學派主要領袖。在先秦諸子中,惠施是一位很有特色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是戰國中期 頗有作為的政治活動家,另一方面是“百家爭鳴”中自成宗派的著名學者。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區是魏國,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齊 和楚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魏惠王在位時,惠施因為與張儀不和而被驅逐出魏國,他首先到楚國,後來回到家鄉宋國,並在那裡與莊子成為朋友。魏惠王死後,張儀失 寵,惠施回到魏國。作為合縱的組織人,他在當時各個國家裡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因此經常為外交事務 被魏王派到其它國家。終年約六十歲。 惠施的政治活動經歷和政績表明,他不僅有明顯的法家傾向,而且非常富有縱橫家的風度,惠施是“合縱”抗秦政策的推行者和組織者,享有很高的政治聲譽。惠施 在魏國的政治地位之高,駕於“嘗佩五國相印,為約長”的公孫衍之上。

 

事蹟

 

在學術上,惠施是一位博學多才的著名思想家。他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惠施的著作已失傳,現在只能看到《莊子•天下》所載惠施“歷物之意”的十個結 論性命題,即所謂“歷物十事。”他的十個命題,沒有相當深厚的自然科學基礎是不可能提出來的。 惠施的著作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因此他的哲學思想只有通過其他人的轉述而為後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莊子的著作中的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 他的「歷物十事」。他主張廣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來從中總結出世界的規律,將事物相對面誇大,否定事物本身的穩定性,不承認具體事物的特點。和公孫龍同屬 詭辯學中的代表人物,是合同異學說的創始人。除《莊子》外,《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也有對他作為和言論的記載。

歷物十事: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南方無窮而有窮。
今日適越而昔來。
連環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所謂“歷物之意”;“歷”指分辯,治理。成玄英疏曰:“心遊萬物,歷覽辨之。”“意”即《墨經》“以辭抒意”之“意”,指思想上的判定,判斷或結論。

惠施不但是一位卓越的自然科學家,同時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有關“歷物之意”的命題,主旨在於運用自然科學知識論證他的哲學宇宙觀和方法 論。惠施和儒家學者不同,他能夠擺脫殷、周宗法奴隸制下的天命神學、祖先崇拜、宗法觀念等一套“敬天地,事鬼神,祭祖宗”的傳統思維模式,而直接探索宇宙 萬物本身的發展規律。這標誌著我國古代民族的科學思想水平和認識世界的能力,特別是抽象思維能力有了相當的提高,是春秋戰國時代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的一個 重要環節,也是惠施的學說能夠在當時產生巨大的影響,與儒、墨、道、法諸家並立於顯學之列的深刻歷史原因。 在先秦思想史上,博學多才的惠施主要還是一位“以善辯為名”的邏輯名家。他是當時稱之為“辯者”,西漢以後被視為“名家”的著名領袖。惠施不僅勇於提出 “與眾不適”的新見解,而且善於發揮非凡的辯才,頑強地宣揚自己的見解,要人們接受自己的見解。這是惠施名辯之學的顯著特點。

 

評價

 

惠施對於我國古代名辯之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雖然,惠施著作失傳,僅存的“歷物十事”又缺乏具體論證,這對於深入研究惠施的邏輯思想帶來 諸多困難。但是,惠施是把百家爭鳴中關於理論問題的爭辯進而發展為關於邏輯問題探討的偉大先驅。並且,“歷物之意”的那些命題,不僅是才氣橫溢的哲學議 論,而且是思想深邃的名理分析。它無愧為古代邏輯學的重要典籍。 在中國邏輯史上,“以善辯為名”的惠施同時是以“善譬”著稱於世。 “善譬”是他善於用“譬”的形式進行邏輯類推。惠施為善譬下定義:“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惠施的“善譬”絕不限於純學術領域,更主要用來 論證自己的政治觀點,同時可以反駁對方的觀點。 惠、莊“濠梁之辯”世稱妙諦,素為邏輯學家所注意。 惠施言行散見於《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