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劉三姐[編輯]

 
 
劉三姐歌謠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分類 民間文學
序號 23
編號項目 I-23

劉三姐,又稱「劉三妹」,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在中國廣東廣西乃至湖南雲南貴州等地均有同類故事流傳,所以劉三姐傳說對研究中國南方社會風俗史和民間文藝學頗具參考價值。

身世[編輯]

關於劉三姐(又名劉三妹)的傳說,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新興女子有劉三妹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間,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千里內聞歌名而來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遊戲得道。嘗往來兩粵溪峒間,諸蠻種類最繁,所過之處,咸解其言語。遇某種人,即依某種聲音作歌。與之唱和,某種人奉之為式。嘗與白鶴鄉一少年登山而歌,粵民及傜、僮諸種人圍而觀之。男女數十百層,咸以為仙,七日夜歌聲不絕,俱化為石。土人因祀之於陽春錦石岩。岩高三十丈許,林木叢蔚,老樟千章蔽其半,岩石有石磴,苔花綉蝕若鳥跡書,一石狀如曲幾,可容臥一人,黑潤有光,三妹之遺迹也。月夕輒聞笙鶴之音。歲豐熟,則彷彿有人登岩頂而歌。三妹今稱歌仙。凡作歌者,毋論齊民與俍、瑤、僮人、山子等類,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錄焉,不得攜出,漸積遂至數篋,兵後,今蕩然矣。」從屈大均的記載,可知劉三姐是漢族民間傳說人物,而其歌曲不但在漢族地區流傳,且影響了周邊的少數民族,故少數民族中流傳的劉三姐故事,來自漢族。

藝術表演[編輯]

進入現代,劉三姐的故事被排演成歌舞劇電影等形式,其中電影《劉三姐》深受中國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喜愛。2004年張藝謀又導演出《印象·劉三姐》的大型實景音樂劇,由於投資過億,引起的關注已超過了藝術本身。

劉三姐又稱“劉三妹”,關於其身世,不同地區流傳著不同版本,而最廣泛流傳的當屬流傳在廣西柳州一帶的傳說。劉三姐傳說最早見於南宋王像之《輿地紀勝》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來,有關她的傳說與歌謠文獻記載很多。壯族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與歌謠更為豐富。電影《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60年攝製的故事片,。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為我國影壇奉獻了一枝奇葩,曾獲得巨大轟動,在港、澳及東南亞放映時,被譽為“山歌之王”。在馬來西亞被評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在1963年舉辦的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中,獲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最佳美工獎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當年它在香港放映時曾和好萊塢打擂,創造了連映數十天創造至今無法突破的票房奇蹟, 也讓劉三姐的拍攝地陽朔一夜成名,那棵著名的大榕樹每年還為當地創造著800萬的收益。

編輯摘要
 百科幫你漲姿勢
劉三姐圖冊

中國壯族民間傳說中歌仙最早見於南宋王像之所著《輿地紀勝》劉三姐

電影《劉三姐》是中國大陸首部風光音樂故事片獲譽“山歌之王”

《印象劉三姐》由張藝謀打造是世界最大最具魅力山水實景劇場

 

主演:黃婉秋,劉世龍   類別:歷史
導演:蘇里   編劇:喬羽
電影公司:長春電影製片廠   影片片長:112分鐘
上映地區:中國   語言版本:漢語
畫面顏色:彩色   出品公司:長春電影製片廠
描述:
籍貫:劉三姐

 

傳說一

劉三姐又稱“ 劉三妹 ”,為中國壯族民間傳說中的歌仙。關於其身世,不同地區流傳著不同版本,而最廣泛流傳的當屬流傳在廣西柳州一帶的傳說。劉三姐傳說最早見於南宋王像之《輿地紀勝》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來,有關她的傳說與歌謠文獻記載很多。壯族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與歌謠更為豐富。

劉三姐畫像


劉三姐畫像圖冊

相傳唐代,在羅城與宜山交界和的天洞之濱,有個美麗的小山村。村中有一位叫劉三姐的壯族姑娘,她自幼交母雙亡,靠哥劉二撫養,史妹二人以打柴、捕魚為生,相依為命。三姐不但勤勞聰明,紡紗織布是眾人誇讚的巧手,而且長得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絕倫。尤其擅長唱山歌,她的山歌遐爾聞名,故遠近歌手經常聚集其村,爭相與她對歌、學歌。

劉三姐常用山歌唱出窮人的心聲和不平,故而觸犯了土豪劣紳的利益。當地財主莫懷仁貪其美貌,欲占為妾,遭到她的拒絕和奚落,便懷恨在心。莫企圖禁歌,又被劉三姐用山歌駁得理屈詞窮,又請來三個秀才與劉三姐對歌,又被劉三姐等弄得醜態百出,大敗而歸。莫懷仁惱羞成怒,不惜耗費家財去勾結官府,咬牙切齒把劉三姐置於死地而後快。為發免遭毒手,三姐偕同哥哥在眾鄉親的幫助下,趁天黑乘竹筏,順流沿天河直下龍江後入柳江,輾轉來到柳州,在小龍潭村邊的立魚峰東麓小岩洞居住。

據說來到柳州以後,三姐那忠厚老實的哥哥劉二心有餘悸,怕三姐又唱歌再招惹事非,便想方設法來阻止。一天,他終於想出了個辦法,從河邊撿回一塊又圓又厚的鵝卵石丟給三姐,說:“三妹,用你的手帕角在石頭中間鑽個洞,把手帕穿過去!若穿不過去就不准你出去唱歌!”接著鐵青著臉一字一頓地補充道:“為兄說一不二,絕無戲言。”

先還是甜甜微笑的三姐,看著哥哥的滿臉慍色,那裡還敢像往常那樣據理爭辯,拾起丟在面前的石頭,暗忖道:“我又不是神仙,手帕角怎能穿得過去?”她下意識地試穿,並唱道:哥發癲,拿塊石頭給妹穿;軟布穿石怎得過?除非凡妹變神仙!

“管你是凡人也好,神仙也好,為兄一言既出,絕不更改!”哥哥像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心想:這一招夠絕了吧,還難不倒你?

誰料三姐淒切婉轉的歌聲直上霄漢,傳到了天宮七仙女的耳裡。七仙女非 ​​常感動,恐三姐從此歌斷失傳,於是施展法術,從發上取下一根頭髮簪甩袖向凡間劉三姐手中的石塊射去,不偏不歪,把石頭穿了一個圓圓的洞。三姐無意中見手帕穿過石頭,心中暗喜,張開甜潤的嗓子:

哎……穿呀穿,柔能克剛好心歡,

歌似滔滔柳江水,源遠流長永不斷!

從此,劉三姐的歌聲又縈迴魚峰山頂、樹梢,慕名來學歌的對歌的連續不斷。後來,三姐在柳州的踪跡被莫懷仁偵知。他又用重金買通官府,派出眾多官兵將立魚峰團團圍住,來勢洶洶,要捉殺三姐。小龍潭村及附近的鄉親聞訊,手執鋤頭棍棒紛紛趕來,為救三姐而與官兵搏鬥。三姐不忍心使鄉親流血和受牽連,毅然人山上跳入小龍潭中……

正當劉三姐縱身一跳的時候,頓時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隨著一道紅光,一條金色的大鯉魚從小龍潭中衝出,把三姐馱住,飛上雲宵。劉三姐就這樣騎著魚上天,到天宮成了歌仙。而她的山歌,人們仍世代傳唱著。為紀念她在柳州傳唱的功績,人們在立魚峰的三姐岩里,塑了一尊她的石像,一直供奉。

劉三姐- 傳說二

據傳劉三姐為唐代壯族農家女,年幼聰穎過人,


劉三姐為唐代壯族農家女圖冊
被視為“神女”。十二歲能通經傳,指物索歌,開口立就。自編自唱,歌如泉湧,優美動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譽。十五歲時聘於林氏,唐開元十年(722年),為抗拒林氏逼婚,與情人張偉望出奔,不知所終。民間多以為雙雙成仙而去。廣西宜山壯族傳說,劉三姐生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3年),從小聰慧過人,能歌善唱。12歲即出口成章,妙語連珠,以歌代言,名揚壯鄉。後曾到附近各地傳歌。慕名前來與她對歌的人絡繹不絕,但短則一日,長則三五天,個個罄腹結舌,無歌相對,無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華卻遭到流氓惡霸的嫉恨,後被害死於柳州。傳說她死後騎鯉魚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說她在貴縣的西山與白鶴少年對歌七日化而為石。還有的說財主莫懷仁欲娶她為妾,三姐堅決反抗,莫買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飄然而去。

 劉三姐為唐代壯族農家女

劉三姐- 原型身世

關於劉三姐原型身世,說法頗多。


據傳是劉三姐故居圖冊
據廣西縣志記載:劉三姐原來出生在天河縣下 ​​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下里鄉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那村劉姓的族譜還有記載。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三歌,在解放前羅城城關的多吉寺的後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遊人常在那裡對歌,(故有羅城四把好玩好耍一說),這樣的諸佛與人神共處一殿,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1958年《劉三姐彩調劇》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采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最早創作演唱彩調劇《劉三姐》的都是羅城人,那是在1936年,羅城的〈抗日救國文工團〉首次創作演出了該劇,到1958年,廣西的文學藝術家(其中包括羅城的包玉堂)。劉三姐的故鄉在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羅城有'三姐望鄉'和'秀才看榜'兩塊天然的大石,這足以證明劉三姐的故鄉在羅城。” 從羅城縣城


據傳是劉三姐故居


 

劉三姐主演黃婉秋劉三姐主演黃婉秋圖冊
往懷群鎮方向走40多里的鄉間公路,就可以看到這兩塊大石頭。據了解,這兩塊位於懷群鎮劍江村的大石頭自古以來就豎著的,因其形象性,被當地人起名為“三姐望鄉”和“秀山看榜”。兩塊大石所在的兩座山相對而立,大概只有200米的距離,“三姐”與“秀才”遙遙相望。“三姐望鄉”可以清淅地看出是一個女孩戴著壯族的頭飾,背著一個背蔞,微微抬起頭,透過層層疊疊的青山,遙望著碧綠的稻田、潺潺的小溪、翠綠的修竹……與之相對的一座山上,一座山峰似乎被劈掉形成一塊天然的崖壁,一塊大石立在一旁。從山腳下抬頭望,彷彿一位秀才站在山頭,翹首抬望,似乎在仔細的查閱自己是否“榜上有名”,秀才帽子上絲帶被山風吹得飄然而起。劉三姐的故鄉就在羅城”。據了解,劉三姐的故事發生在“那莫圩”,劇中對人物的進行較大的修改。莫老爺是壯族開明的領袖,被人 ​​們尊稱為“莫都佬”;他的兒子莫海仁是一個紈絝子弟,作惡多端,為害一方,多次加害劉三姐,最後莫都佬與其斷絕父子關係;阿牛哥是一個孤兒,被莫府的教書先生所收養,改名為“張偉望”,他發奮讀書,成為壯族第一位秀才;神秘人物馮子安是故事發展的一個關鍵,他表面上的身份是一位“遊訪學士”,實際上他是一名皇帝派來的欽差大臣,最後他把劉三姐的事蹟禀報給皇帝,皇帝下聖旨封劉三姐為“歌仙”,並為劉三姐建了一座牌坊。

 

劉三姐- 劉三姐對歌台

 

劉三姐對歌台劉三姐對歌台圖冊

碧蓮峰下一貨運碼頭,叫“富安碼頭”,曾是航運業務繁忙之地,碼頭沒有台階,上下自然形成坡度。這里便是電影《劉三姐》“對歌”的經典場景,昔日河裡置一豪華木船實景,莫老爺和陶、李、羅三個秀才立於船頭與劉三姐“對歌”,被三姐及眾人痛快漓一頓臭罵,莫老爺氣急敗壞而落水一戲,便在此拍成。

劉三姐- 劉三姐與三月三

 

壯族三月三歌圩壯族三月三歌圩圖冊

“三月三”,是壯族地區最大的歌圩日,又稱“歌仙節”,相傳是為紀念劉三姐而形成的民間紀念性節日。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每年的這一天,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及其他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歌節。歌節期間,除傳統的歌圩活動外,還要舉辦搶花炮、拋繡球、碰彩蛋及演壯戲、舞彩龍、擂台賽詩、放映電影、表演武術和雜技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另外,各種商業貿易、投資洽談等活動亦逐漸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新風尚。屆時,嶺南壯鄉四海賓朋雲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絕於耳的嘹亮歌聲,寄託著人們對歌仙劉三姐的思念和對豐收、愛情、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劉三姐- 後人鬥歌

2008年4月8日早上7時,一行十幾輛裝扮一新的花車伴著喧鬧喜慶的樂聲,從莫老爺的家門口—— 忻城土司衙門,浩浩蕩盪地出發了。劉三姐故事中的莫老爺,其人物原型就是忻城第12任土司,姓莫名猛字懷仁,這在史料中可是有據可查的。所以,說忻城是莫老爺的家鄉可謂言之鑿鑿。

莫老爺故鄉的“迎親”車隊招搖過市莫老爺故鄉的“迎親”車隊招搖過市圖冊

鼓樂聲聲,山歌悠揚,莫老爺家大辦喜事,難道是莫懷仁又要娶親了?上次被劉三姐奚落一回,這次他又看上了誰家的閨女?花車一路逶迤而行,竟然直奔“劉三姐家”——50多公里外的宜州而去。花車開進宜州城,在當地警方的護送下,風風光光地繞著城內的主要街道遊行了一圈,停在了宜州山歌廣場前。打頭的花車車頭上,醒目地寫著“莫老爺的家鄉——忻城”幾個大字,所過之處,引來眾人紛紛駐足圍觀。不管是真是假,劉三姐和莫老爺這對冤家,已經在戲里斗了幾百年,如今莫懷仁的後人們竟大張旗鼓地打著莫老爺的旗號,跑到劉三姐的家鄉來招搖過市,大張旗鼓地求親來了。壯族人十分好客,壯家的三月三來到時,不管你從哪裡來,只要會唱山歌,就是最好的朋友。您看,劉三姐家鄉的人們並沒有對來自莫老爺家鄉的人們另眼相看,一樣用甜美的山歌歡迎著遠來的客人。在宜州的山歌廣場上,早已搭好了迎接的歌台。“唱山歌咧,這邊唱來那邊和……”不管是劉家還是莫家的鄉親,早就拋卻了從前的嫌隙,站在一起親親熱熱地唱起山歌來,正所謂相逢一唱泯“恩仇”。



現代版劉三姐以歌迎客現代版劉三姐以歌迎客圖冊

當年莫老爺和劉三姐以歌相鬥,如今兩家後人又擺開了擂台,鬥起了山歌。只是這次,莫家人沒有搬出三個酸秀才,而是推出了自己的歌王。歌會一開台,來自忻城的歌王就和宜州的女歌王鬥起歌來。烈日當頭,“莫老爺”家的兩位歌王向兩位“劉三姐”獻起了殷勤:“阿哥有心插楊柳,為妹遮來一片蔭。”兩位女歌王卻並不領情:“楊柳綿綿隨風擺,不如青青翠竹林。”雙方你來我往,對答如流,意像比興信手拈來,機巧百出妙趣橫生。雙方歌聲不斷,只員、最初還是旗鼓相當,結果這次莫家人可不像上回那樣,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台下觀眾聽得開懷,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

莫老爺和劉三姐家鄉的後人上台獻歌莫老爺和劉三姐家鄉的後人上台鬥歌圖冊

說到與劉三姐之間的恩怨,忻城人有自己的說法。一位研究土司文化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劉三姐只是一位傳說中的人物,在歷史上找不到一個確定的人物與之對應,而莫老爺則是史料記載的真實人物,他的的確確曾在忻城生活過。傳說中的莫老爺被描寫成一個反面人物,但真正的莫姓土司在忻城做出了不少功績。

劉三姐- 電影《劉三姐》

劉三姐- 巨大轟動

電影《劉三姐》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為我國影壇奉獻了一枝奇葩,曾獲得巨大轟動,在港、澳及東南亞放映時,被譽為“山歌之王”。在馬來西亞被評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在1963年舉辦的第二屆《大眾電影》“ 百花獎 ”評選中,獲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最佳美工獎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

當年它在香港放映時曾和好萊塢打擂,創造了連映數十天創造至今無法突破的票房奇蹟,

電影《劉三姐》宣傳海報電影《劉三姐》宣傳海報

 

也讓劉三姐的拍攝地陽朔一夜成名,那棵著名的大榕樹每年還為當地創造著800萬的收益。

有多少人知道,那是在國家最困難的時期,蘇老帥率劇組每天吃著饅頭夾腐乳拍出來的。

主演:黃婉秋、劉世龍、梁音、張巨光、夏宗學
導演:蘇里
作曲:雷振邦
作詞:喬羽
出品公司:長春電影製片廠
出品年代:1960年

劉三姐- 創作過程

1959年,詞作者

喬羽《劉三姐》詞作者喬羽圖冊
來到廣西采風,正值廣西為打造“劉三姐”這個文化品牌在全區開展一次大規模的《劉三姐》匯演,各個劇團的“劉三姐”在舞台上各顯神通,尤以彩調劇《劉三姐》最有韻味,喬羽由此萌發了用對歌藝術形式來表現劉三姐的創作構想。無獨有偶,長春電影製片廠的領導在報紙上看到喬羽廣西采風及劉三姐大匯演的報導後,便委託導演蘇里赴廣西就拍攝電影一事進行調研,蘇里與喬羽碰面後決定對原有戲曲形式大動手術,並立即邀請作曲家雷振邦加盟《劉三姐》的創作。無巧不成書,雷振邦繼電影《五朵金花》的作曲形式取得強烈反響之後正好也萌生了全部採用對歌形式來創作一部電影的想法。三人一拍即合,有著極紮實古文功底的喬羽先寫歌詞,每寫完一章就傳給住在樓下的蘇里改成分鏡頭劇本,兩人僅僅用了12天時間就把分鏡頭劇本完成並通過審查,隨後雷振邦南下廣西創作出一首首與歌詞、人物身份貼切、富於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優美歌曲。隨後,蘇里帶著一幫人來到了桂林漓江,“我們看到漓江的水簡直驚呆了……事實上,也只有這樣的地方才能上演劉三姐動人的故事”。一切的機緣巧合,偶然中所孕育的必然,最終於1961年誕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音樂風光故事片——《劉三姐》,並成為當時拷貝發行量最大的中國電影。

 

劉三姐- 印象·劉三姐

《印象·劉三姐》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具魅力的山水實景劇場,傳唱最久遠的民族山歌,史無前例的漓江風情鉅獻。

《印象·劉三姐》海報《印象·劉三姐》海報圖冊

《印象劉三姐》由桂林廣維文華旅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出任總導演,國家一級編劇梅帥元任總策劃、製作人,以及兩位年輕導演王潮歌、樊躍的加盟,數易其稿,歷時三年半努力製作而成。它集漓江山水風情、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及中國精英藝術家創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實景演出”。演出集唯一性、藝術性、震撼性、民族性、視覺性於一身,是一次演出的革命、一次視覺的革命。

《印象·劉三姐》得名於“印象派繪畫”,此畫派在世界美術史、電影史上均有深遠影響,畫筆與鏡頭更注重畫面的直觀性,強調色彩和光感,消解細節與敘事,進行純視覺藝術的革命。這場時長70分鐘的演出以自然天成的山水為寫意化的天然背景,調動600多名演員(有近2/3是來自周圍村莊的地地道道、土生土長的農民和漁民),借助現代化的、魔幻奇特的燈光效果,創造了一場天人合一的視覺盛宴。夜幕下遠山影影綽綽,只有那些或激越或沉凝的舞者通體剔透地展現著少數民族的傳統儀式與藝術特色,而近水成為了倒映民族歌舞表演的鏡面舞台。漓江牧童、村婦洗衣、漁舟唱晚、江上撒網、耕牛歸家等等這些再平凡不過的生產、生活場景真真正正傳遞出一種生命的信號與氣息,正是這些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實現了生命與族群的延續。

這場盛宴開創了世界和中國山水實景演出的先河,突破了“一面舞台三面牆”的傳統劇場結構,成為之後《印象·麗江》、《印象·杭州》、《印象·海南島》實景“印象”演出系列的開山鼻祖,在全世界旅遊界和商業演出界“一石激起千層浪”。《印象·劉三姐》淡漠了升天成仙的悲劇性,消解了階級鬥爭的尖銳性,卻繼承了音樂風光片的特性,真正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俗語。同時,它也成為一個長期具有較強市場號召力的高端文化品牌,成為與桂林地區旅遊業及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息息相關的一種文化現象。在電影《劉三姐》中,我們看到了為自由高歌、向自然致敬的生命張力,那是一種動態之美;在《印象·劉三姐》中,我們看到了這個時代所具有的綜合性和包容性,看到了那一幅幅美得令人窒息的“印象”畫面,為這個急劇變動的時代平添了一分靜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