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容:  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 屢建功勳。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 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 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 不久以後,孝文帝採取了禦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 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 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遊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 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 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我是禦史中尉,官 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麼不給我讓路?” 元志並不買李彪的帳,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 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里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 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於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裏評 理。李彪說,他是“禦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 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 他主管的戶籍裏,他怎麼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禦史中尉讓道? 孝文帝聽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斥他們中的 任何一個,便笑著說: “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 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分道揚鑣

近義詞 各奔前程、風流雲散

反義詞 志同道合、並駕齊驅

解釋 ◆鑣,馬口中所銜的鐵環,外繫有小鈴。全句是說以鑣鈴揚起的響聲表示出發,而各奔東西。

◆道:道路;鑣:馬嚼子;揚鑣:驅馬向前。分路而行。才力相當,各有千秋。

◆又作「分路揚鑣」。1指分道而行,各自發展。2比喻才力相當,各有千秋。

◆顧笑言《李宗仁歸來》第三章:「一個與其分道揚鑣的腹案,漸漸形成。」

道:路;鑣:馬嚼子,借指為馬;揚鑣:驅馬向前。1比喻各人分別施展自己的才智。2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走各路。

引用 ◆1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2南史裴松之傳:「蘭陵蕭琛言其評論,可與過秦王命分路揚鑣。」

◆北齊‧魏收《魏書‧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例句 1既然我倆意見不合,只好「分道揚鑣」,各走各的。2她這篇小說所展現的才華,可與文壇資深作家「分道揚鑣」。

1他們倆的能力相當,可以分道揚鑣,各自發展事業。2她們由於學習的志趣不一致,所以分道揚鑣,各自選擇學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