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良
名臣、謀士
張良
國家 、秦、漢
時代 戰國、秦、西漢
主君 韓王安劉邦
姓名 張良
子房
籍貫 城父
後世稱號 漢初三傑
出生 不詳
逝世 前186年
 
 
 

張良(前3世紀?-前185年),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人。張良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生平

張良的祖先是戰國韓國人,他的祖父張開地曾擔任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的相國,父親張平曾擔任韓釐王韓桓惠王的相國。

秦國在前230年滅韓後,張良散盡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伏擊行刺秦始皇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中,卻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張良後由黃石公贈送《太公兵法》,即所謂「圯橋三敬履」與「孺子可教」的故事。

張良作為劉邦的謀臣,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給予劉邦正確建議。諸如酈食其建議劉邦在與項羽對戰時,不如大封過去六國君主的後裔,使其紛紛獨立而對抗項羽。劉邦聽後十分心動,便派人趕快刻印玉璽遊說,張良立刻反對,以免釀成後世大禍。在擊敗項羽後,婁敬建議劉邦入都關中,但遭群臣反對。劉邦詢問張良的意見,張良則認為關中條件比洛陽好,於是建都長安。後來七國之亂時,朝廷軍正好依照張良規劃,沿著長安順流而下進攻關東。

漢朝建立後,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1]漢六年(前201年)正月,封為留侯。,位在今日江蘇省徐州市沛縣的東南方。關於張良的後代,包含其子張辟疆,而歷史上的東漢學者張超、蜀漢將領張翼等皆是其後。道教創始者,五斗米道領導人張道陵相傳也是他的後代。

張良在死後,諡為文成侯(也稱諡號文成),此後世人也尊稱他為謀聖。《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他的生平。

事蹟

頤和園長廊彩繪:張良進履
張家界張良墓
  • 博浪沙暗殺秦始皇(未遂)。
  • 張良改名藏匿於下邳時 照顧過項伯,後得項伯通知項羽兵四十萬有意攻打劉邦兵十萬,項伯叫張良逃走,反被張良叫項伯見劉邦。劉邦說:「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 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劉邦言 報項羽。因言曰:「劉邦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許諾。
  • 鴻門宴項莊舞劍時,離開席位去找劉邦的衛士樊噲來協助,救了劉邦一命。
  • 劉邦封為巴蜀王時,張良懇請項伯項羽求情,因而改封為稍有改善的漢中王(亦稱漢王)。
  • 項羽向張良詢問劉邦入關就國(前往漢地)後的威脅性時,張良的答覆使項羽解除劉邦復出的疑慮。(就他人的眼光,張良並非完全站在劉邦的立場,而是以韓國復國為主,聽從韓王的命令,幫助劉邦。)
  • 張良計議漢王劉邦:「大王不如燒絕所過棧道,以示天下不回關中之地,以固項羽之憂。」後燒絕棧道。項羽認為漢王劉邦燒絕棧道,無心回關中。之後齊王田榮造反。項羽以此無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 接受與支持陳平的建議,運用反間計離間項羽與英布的關係,使其疏遠。並讓心高氣傲的楚軍軍師范増受不了項羽的猜忌離去。而後向劉邦獻策,毀信自背後突擊項羽,不過遭反擊而產生危機,此時張良再提議拉攏他力(韓信彭越)等形成包圍之勢,最終消滅項羽。
  • 項羽敗至垓下後,項伯等其他項羽身邊的重臣已知不可為,連夜投奔漢營,張良再次迎接項伯等人。
  • 張良反對恢復戰國時的分封體制,力主秦一統六國後的郡縣制集權體制,雖未被全然採納,而是郡縣、分封共混,但對之後西漢完全邁向郡縣制集權化打下基礎。
  • 天下平定後,由於出身山東(指崤山以東,不是現在山東)的劉邦與群臣紛紛想要回河南洛陽建立都城。張良主張建都長安(咸陽城東南方),原因是此地能掌握關中函谷關,免除關東戰事紛擾。同時,長安兼具四川財富與河套地的畜牧便利等。正是「金城千里」。劉邦聞後依張良主張,建都長安。
  • 解除造反危機。項羽死後不久,漢朝確立,但卻遲遲未論功行賞,同時劉邦在宮中看到一群臣子群聚議論,他詢問張良臣子在商討何事,張良回答道因為遲遲未封賞,臣子正在討論如何造反。此話使得劉邦大為緊張,進一步詢問當如何解決,張良問劉邦:「主公最痛恨誰?」劉邦答:「雍齒,因他經常譏辱我。」張良說:「請主公立刻重賞雍齒」,劉邦立即照做,此事傳開後,眾臣皆認為連主公最痛恨的雍齒都能獲賞,想必自己也不會過差,因此打消造反念頭。
  • 解除繼承危機。漢高祖寵愛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之子為太子,皇后呂雉向張良求教如何保住太子劉盈,張良告訴呂雉,請天下四位名高德重的長者商山四皓共勸劉邦,即可打消高祖廢立之意,事後確實奏效。
  •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是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所讚張良之語,後被用來稱讚傑出軍師之語。

軼事

張良塑像
  • 現在的人為讚嘆張良的智慧,在坊間流傳一句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及「張良計」。
  • 張良在收到黃石公老人送的太公兵法後,日夜鑽研後終於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測之機。後來輔助劉邦把秦滅了,建立漢朝,亦報了秦滅韓的仇,因此便向劉邦請辭。張良依照黃石老人書上所寫修煉道術,運氣丹田,使自己身輕如燕,能夠遨翔天際。
  • 張良從圯橋得書後十三年,特意前往黃石老人所說的濟北谷城山,果然找到那塊神奇通靈的黃石。他虔誠地把黃石帶回家,更建造祠堂供奉它。多年後張良遺形成仙,在仙界當了太玄童子,常在太清中侍奉太上老君。張良的家人在張良升仙后,把他的遺體和黃石一起埋葬在龍首原
  • 西漢末年赤眉起義,一時間天下大亂,有人發掘張良的墳墓,剛挖開墓時,只見黃石像活的一般,變化著飛上高空,猶如流星般在雲中消逝。而墓中並沒有張良的骸骨,只有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 大封群臣時,劉邦曾要張良自己選一塊地,但遭到張良拒絕並預備求去。劉邦最後只好封他為留(縣)侯。張良挑選留縣的原因是,當初他與劉邦在此相遇,特此紀念。
  • 通鑑》記載:自從劉邦定都長安後,張良開始不吃五穀,足不出戶,並執意求去:「追隨赤松子(古代神仙,活了數百年)並探求長生不老藥。」(這一點被司馬光批評,認為聰明如張良,怎會口出江湖術士之言,可能底下看到宮廷鬥爭,以及自己功高震主的推測。)
  • 史記·留侯世家》提到『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司馬遷看了張良圖畫後,驚訝於其「狀貌如婦人好女」,並感嘆以貌取人之缺失。
  • 蘇軾在《留侯論》亦有引述司馬遷之語。並以為黃石公於石橋故意將其鞋滑落到橋下三次,是要試探張良是否尚可救之,並認為黃石公可能是隱士。

家庭

祖父:

父親:

兄弟: 有弟一人,早死。張良散盡家財,弟死不葬,以求為韓報仇。

子女:

  • 張不疑:長子,嗣侯。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坐與門大夫殺故楚內史,贖為城旦。《漢書·張良傳》與《漢書·高惠高後文景功臣表》中所記有出入。《張良傳》中記為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坐不敬,國除。
  • 張辟彊:次子。漢惠帝駕崩,呂后乾嚎,辟強為侍中, 年15歲,洞察呂后之意,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 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迺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迺哀。呂氏權由此起。迺大赦天下。

子孫

  • 張千秋:張良六世孫,陽陵公乘,元康四年,朝廷下詔張千秋復家,世代免除賦稅徭役。
  • 張晧:張良六世孫,東漢大臣(《後漢書》卷56《張綱傳》)
  • 張綱,張晧之子
  • 張續,張綱之子
  • 張翼,張綱曾孫
  • 張微,張翼之子
  • 張超,張良後代,漢靈帝時期的別部司馬。(後漢書·文苑傳)

其它:

  • 張湯:與張良同祖,所出不明(《漢書》卷59《張湯傳》:「賛曰:馮商稱張湯之先與留侯同祖,而司馬遷不言,故闕焉」)

漢留侯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其祖先是戰國時韓國人,五代在韓為相 。秦國滅韓後,張良散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用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伏擊行刺秦始皇於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中,卻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


傳說張良意外得到姜太公呂尚所著的《太公兵法》,從而助劉邦登上王位。


漢朝建立後,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現在的人為讚嘆張良的智慧,在坊間流傳一句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過牆梯應該是指春秋時魯國人公孫般所制造的攻城雲梯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有利害的計謀,我也有應對方案,大家都有對策,各不相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