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翅燕魚
尖翅燕魚 |
||||||||||||||||
---|---|---|---|---|---|---|---|---|---|---|---|---|---|---|---|---|
尖翅燕魚, Platax teira
|
||||||||||||||||
保護狀況 | ||||||||||||||||
未予評估 | ||||||||||||||||
科學分類 | ||||||||||||||||
|
||||||||||||||||
二名法 | ||||||||||||||||
Platax teira (Forsskål, 1775)[1] |
||||||||||||||||
異名 | ||||||||||||||||
|
尖翅燕魚(學名:Platax teira,又稱燕魚,尖翅燕鯧、燕烏鯧、鷹鯧、掛鯧、蝙蝠魚、鯧仔、圓海燕、飛翼),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白鯧科燕魚屬的其中一種魚類。
分布[編輯]
本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印度洋非洲東岸、紅海、東至澳大利亞、北至日本以及中國南海、台灣海峽等海域。包括南非、東非、馬達加斯加、留尼旺、模里西斯、葛摩、塞席爾群島、阿曼、馬爾地夫、聖誕島、可可群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韓國、日本、台灣、菲律賓、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關島、新喀里多尼亞、萬那杜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Lohaja。[1]
棲息水深[編輯]
燕魚屬於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其多生活於常在海面漂浮物下,水深0至70公尺。
特徵[編輯]
本魚體極側扁,呈菱形,口小而圓鈍,眼大。側線呈弧形,幼魚魚體具2至3條黑色橫帶,背鰭、腹鰭與臀鰭皆延長呈鐮刀狀,成魚各鰭變短,尾鰭雙凹形,背鰭硬棘5至6枚;背鰭軟條28至37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2至28枚,體長可達70公分。
生態[編輯]
本魚幼魚期棲息在淺海域的礁石邊或水錶層隨漂流木及海藻團活動,成魚則在較深水域。生性溫馴,游速緩慢,屬雜食性,以藻類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經濟利用[編輯]
幼魚體態優美,可做為觀賞魚,成魚則可食用,肉質鮮美。
參考資料[編輯]
- 台灣魚類資料庫
- Froese, Rainer & Daniel Pauly, eds. (2011). Platax teira in FishBase. 2011年12月版本
- 觀賞魚圖鑑. 貓頭鷹出版社. 1996年6月.
- 幼魚図鑑
圓眼燕魚
圓眼燕魚 |
||||||||||||||||
---|---|---|---|---|---|---|---|---|---|---|---|---|---|---|---|---|
|
||||||||||||||||
保護狀況 | ||||||||||||||||
未予評估 | ||||||||||||||||
科學分類 | ||||||||||||||||
|
||||||||||||||||
二名法 | ||||||||||||||||
Platax orbicularis (Forskal, 1775)[1] |
||||||||||||||||
異名 | ||||||||||||||||
|
圓燕魚(學名:Platax orbicularis,俗名圓眼燕魚、蝙蝠魚、鯧仔、圓海燕、飛翼)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白鯧科燕魚屬的一種魚類。
分布[編輯]
本魚分布於非洲東岸,包括南非、東非及紅海,和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印度、錫蘭、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密克羅尼西亞、帛琉、紐埃、新喀里多尼亞、萬那杜、韓國、日本、台灣島以及中國南海等海域。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Djedda。[1]
外型[編輯]
本魚體極側扁,呈菱形,頭部陡斜,口小而圓鈍。幼魚體紅褐色,似枯葉;成魚則為黃褐色,具2至3條深色橫帶。背鰭、腹鰭與臀鰭皆延長呈鐮刀狀且具黑緣,頜部有條紋細長、平的三尖齒,中央的尖頭大約兩倍於側面尖頭的長度。犛骨有齒, 但是沒有在顎骨上。前鰓蓋骨平滑,鰓蓋的沒有棘,尾鰭截形,背鰭硬棘5至6枚;背鰭軟條34至37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4至28枚,體長可達45公分。
習性[編輯]
本魚幼魚期棲息在淺水或河口區,擬態似枯葉、垃圾或海藻水面漂浮。成魚則在較深的水域活動(0至60公尺水深)。屬雜食性,以藻類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經濟利用[編輯]
幼魚體態優美,可做為觀賞魚,成魚則可食用,肉質鮮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