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項世界上鮮為人知的奇聞怪事

【大紀元10月29日訊】1.沒有一張紙可對折超過9次

2.根據統計每年騾子所殺的人比飛機失事所死的人還多

3.人睡覺比坐著看電視所消耗的卡路裡還多

4.第一種有條形碼的對象是香口膠

5.Wright’s Brother發明飛機後第一次試飛的路程比一架波音747飛機的飛機翼還短

6.1987年,美國一間航空公司將每個頭等機位的飛機餐減少一粒橄欖後,節省了約35萬港元

7.很多人每朝起來都喝一杯咖啡提神,但其實一個蘋果比一杯咖啡還有效

8.你的家中多數塵埃都是你的死皮

9.洋娃娃Barbie 全名是Barabra Millicent Roberts

10.希特勒的媽媽在懷有希特勒時曾認真地考慮墮胎,不過被醫說服,結果把他生下來

11.瑪麗蓮.夢露有6只腳趾

12.電影裡,ET的腳步聲是由一位工作人員用手將o者o裡榨爛

13.珍珠在醋中會溶

14.登尋找情人廣告中,有35%是已婚人士

15.你有可能將一只牛拉上樓梯,但牛是不懂下樓梯的

16.豬不能仰頭望天空

17.‘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 可以用盡26個字母

18.鴨的叫聲是不會有回音的,暫時沒有人知何解

19.蝸牛可不吃東西睡3年

20.著名影星Tommy Lee Jones與美國副總統曾經是哈佛大學同房

21.如果一個月中,第一天是星期日,那個月便出現黑色星期五

22.把石頭放在微波爐中加熱會爆炸

23.1,111,111 x 1,111,111 = 1234567654321

24.唯一一個有15英文字母而又不會重復是的英文字’uncopyrightable’

25.貓可發出超過100個音,狗卻只能發10個音

26.癒黑的環境下,貓的排尿次數會增加

27.將一個硬幣向上拋1000次,字向上的次數是495次,不是500次,因為公較重

28.根據牛頓字典世界上最長的英文字是'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29.人體的胃每2個星期便會更新一次分泌物,否則它會自我消化

30.可樂原是綠色的

31.夏威夷文只得12個字母

32.走路上班的人最高比率的省是阿拉斯加

33.如果Barbie是人類,她是身形是39-23-33

34.美國平均每小時在空中的人有61000人

35.只有一種食物不會變壞:蜜糖

36.在加勒比海附近有一種蠔是會爬榭的

37.世界上最年輕的父母在1910年出現,一個8歲及另一個9歲的中國人

38.人的鼻及耳是畢生都不斷長大

39.日本有一種正方形的西瓜,為的是方便收藏

40.海星有8只眼,每只腳都有一只

41.有些昆虫的眼是有毛

42.一條長頸鹿的舌頭有2尺長

43.大象可用頭來站立

44.螞蟻早上醒來會抓痒

45.偉大發明家愛迪生是怕黑的

46.世上最老的金魚是41歲,名叫Fred

47.愛因斯坦9歲時不能流利說話,他媽媽曾經一度以為他是弱智

48.阿拉伯的女人可以因為丈夫不為她倒咖啡而提出離婚

49.只有55%的美國人知道太陽是一個星體

50.多數唇膏是有魚鱗的

51.長頸鹿沒辦法咳嗽

52.貓頭鷹是唯一能夠分辨?#123;色的鳥類

53.一只鯨魚一分鐘心跳只有九下

54.我們喝到肚子裡頭的水已經有三億歲了

55.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可以放大縮小自己的鼻孔

56.一只牡蠣的性別會由男變女,此後一生中還會變個幾次

57.根據一項1845年由英國通過的法律,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最重可以處以吊死的極刑

58.在太空中航天員是沒辦法哭的,因為沒有地心引力,眼淚流不出來

59.一只變色龍的舌頭是它自己身體的兩倍長

60.最常用牙簽的人是美國人

61.一個正常人的眼部肌肉一天平均要動上一萬到一萬五千次

62.大象死後還會保持站立姿勢

63.有些昆虫沒有頭還可以再活上一年

64.達芬奇光是畫蒙那麗莎的嘴唇就花上十二年

65.玻璃破掉時,玻璃碎片的時速最高可達每小時三千英哩

66.乳牛聽音樂時可以供應更多牛奶

67.下午摘下的玫瑰比清晨摘下的玫瑰更能持久不枯萎

68.虎鯊的胚胎在母親的子宮裡需經過激烈的搏鬥,勝利者就是可以活著出生的小虎鯊

69.一只70磅的章魚可以穿過一個僅一枚銀幣大小的洞,因為他們沒有脊椎

70.印尼竹節虫是全世界最大的昆虫,有些光是身長就有一長

71.其實,河馬跑得比人快

72.降落傘的發明人把第一次乘坐降落傘的機會讓給了一只狗

73.一只日本大螃蟹可能長達12

74.剛出生的小火雞要有爸爸媽媽教導如何吃東西,不然會餓死

75.一只鯊魚可以偵測到水中僅百萬分之一含量的血液

76.桑巴舞的森巴原來的意思是一起磨肚臍吧

77.小孩子在春天長得比較快

78.蝙蝠是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

79.一只毛虫身上有超過兩千條的肌肉

80.人的心臟可以產生把血液噴出三十尺高的壓力

81.公的合掌螳螂頭還在身體上的時候沒辦法交配,所以,母的合掌螳螂在進行交配之前,先要把雄的頭砍掉

82.蝦米的心臟在頭部

83.你永遠不可能用你的舌頭舔到你的手肘

84.世界人口50%的人從來都沒有接過電話

85.老鼠和馬不能嘔吐

86."Sixth Sick Sheik's Sixth Sheep's Sick "是英文中最難以發言的一個句子

87.打噴嚏過於強勁了,會導致胸腔破裂,但是如果你想要將這個噴嚏強行忍住,卻會導致你頭或者是脖子中某個血管的破裂

88.如果你打電話超過一個小時,那麼你耳朵裡的耳屎會增加大概700倍左右

89.打火機是比火柴更早發明出來的

90.據說,在你睡覺的時候,在你不知不覺中,你會吃入七十多種虫子和十多只蜘蛛

91.人類全身上下,最強韌有力的肌肉,竟是舌頭

92.張開眼睛打噴嚏是不可能的

93.憋氣自殺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94.每一次你舔一張郵票的背膠,你就吸收了十分之一卡路裡

95.右撇子平均比左撇子多活九年

96.魚無法伸出它們的舌頭

97.北極熊都是左撇子

98.鴕鳥的眼睛比腦袋大

99.海星至今還沒演化出腦

100.跳蚤可以跳過它們350倍身長的距離,相當於一個人跳過一個美式足球場。

( 博客网論壇)

 

本文轉自互聯網,僅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發現有版權疑問,請及時與我們聯絡。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10/29/2005 5:24:52 AM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建於1882年,國家第二級古蹟,牛津學堂是直接從英文翻譯而來,其中文名稱為「理學 堂大書院」。

  

    1880年馬偕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故鄉的人聽到他8年的成果,也不忍他訓練學生是在「榕樹下以蒼空為屋頂」,在地方報紙的呼籲下,牛津鎮的鄉親們共捐6215加幣囑咐馬偕回台後興建一所現代化學校,並以故鄉「牛津」為名。馬偕回台後,親自選地、設計、督工,由廈門進口磚和福杉,於1882年9月完工,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此後成為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

 

  1900年馬偕博士因感不久於人世,乃將校長重任交與吳威廉牧師。1914年44日,牛津學堂由淡水遷到台北上課,原址由加拿大母會創辦淡水中學校。從此以後兩校各自發展為台北神學校及淡水中學。

 

  它是台灣第一間西學學堂,牛津學堂曾一度成為神學院(即現今臺灣神學院之前身 )、淡水中學校(即現今淡江中學之前身),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即現今真理大學之前身)。然無論世局如何變換,牛津學堂確一直屹立於砲台埔上肩負著宣教、教育的神聖使命

 

  牛津學堂是極有趣的中西合璧建築,馬偕模仿四合院農宅,並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伴代替水泥。屋頂上的小塔一直到今天都還有人猜測其意義。

 

  本校真理大學校史館、馬偕紀念資料館與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館

 

 

牛津學堂[編輯]

 

牛津學堂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Tamsui Oxford College01.jpg
牛津學堂
官方名稱 理學堂大書院
等級 國定古蹟
類別 書院
建成年代 1882年
位置  中華民國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32號
牛津學堂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是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博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於1882年在台灣淡水創立的西式現代化學校。

歷史[編輯]

馬偕博士於台灣傳教期間,深感創設新式學校之重要,乃於1880年回加拿大募款,獲其故鄉安大略省牛津郡報紙《前哨評論》(Sentinel Review)新聞社之刊載並大力發起募款活動,得到各方熱烈迴響,共募得加幣6,215元,作為其建校基金。

1881年,馬偕博士重返淡水,擇定牛津學堂現址,親手規劃、監工,興建校舍。1882年7月26日如期峻工,取名「理學堂大書院」。因感懷其故鄉加拿大牛津郡鄉親之盛情襄贊,英文乃命名為 Oxford College,故後人稱之為牛津學堂,此後成為長老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同時是台灣第1個私人博物館。

當時所授課程,除神學聖經道理,尚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倫理、中國字部、中國歷史自然科學天文地理地質植物博物礦物及醫學理念、解剖學、及臨床實習、體操音樂等。

牛津學堂舊校舍在遷校後仍存,1914年在此增辦淡水中學校淡江中學真理大學在創辦之初也都藉此為校舍。目前已被長老教會北部大會作為史蹟館,並被政府列為古蹟。

參考資料[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建於1882年,國家第二級古蹟,牛津學堂是直接從英文翻譯而來,其中文名稱為「理學 堂大書院」。

  

    1880年馬偕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故鄉的人聽到他8年的成果,也不忍他訓練學生是在「榕樹下以蒼空為屋頂」,在地方報紙的呼籲下,牛津鎮的鄉親們共捐6215加幣囑咐馬偕回台後興建一所現代化學校,並以故鄉「牛津」為名。馬偕回台後,親自選地、設計、督工,由廈門進口磚和福杉,於1882年9月完工,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此後成為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

 

  1900年馬偕博士因感不久於人世,乃將校長重任交與吳威廉牧師。1914年44日,牛津學堂由淡水遷到台北上課,原址由加拿大母會創辦淡水中學校。從此以後兩校各自發展為台北神學校及淡水中學。

 

  它是台灣第一間西學學堂,牛津學堂曾一度成為神學院(即現今臺灣神學院之前身 )、淡水中學校(即現今淡江中學之前身),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即現今真理大學之前身)。然無論世局如何變換,牛津學堂確一直屹立於砲台埔上肩負著宣教、教育的神聖使命

 

  牛津學堂是極有趣的中西合璧建築,馬偕模仿四合院農宅,並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伴代替水泥。屋頂上的小塔一直到今天都還有人猜測其意義。

 

  本校真理大學校史館、馬偕紀念資料館與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館

 

 

牛津學堂[編輯]

 

牛津學堂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Tamsui Oxford College01.jpg
牛津學堂
官方名稱 理學堂大書院
等級 國定古蹟
類別 書院
建成年代 1882年
位置  中華民國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32號
牛津學堂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是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博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於1882年在台灣淡水創立的西式現代化學校。

歷史[編輯]

馬偕博士於台灣傳教期間,深感創設新式學校之重要,乃於1880年回加拿大募款,獲其故鄉安大略省牛津郡報紙《前哨評論》(Sentinel Review)新聞社之刊載並大力發起募款活動,得到各方熱烈迴響,共募得加幣6,215元,作為其建校基金。

1881年,馬偕博士重返淡水,擇定牛津學堂現址,親手規劃、監工,興建校舍。1882年7月26日如期峻工,取名「理學堂大書院」。因感懷其故鄉加拿大牛津郡鄉親之盛情襄贊,英文乃命名為 Oxford College,故後人稱之為牛津學堂,此後成為長老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同時是台灣第1個私人博物館。

當時所授課程,除神學聖經道理,尚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倫理、中國字部、中國歷史自然科學天文地理地質植物博物礦物及醫學理念、解剖學、及臨床實習、體操音樂等。

牛津學堂舊校舍在遷校後仍存,1914年在此增辦淡水中學校淡江中學真理大學在創辦之初也都藉此為校舍。目前已被長老教會北部大會作為史蹟館,並被政府列為古蹟。

參考資料[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閏無私

 

拼音:Zhāng Rùn wú sī (Zhang Run wu si)

 

 


 

  張閏無私是中華傳統文化典故,於民國初期被湖州蔡振紳整理收錄於《德育課本·悌篇》。典故講述的是元朝張閏家中八代不分炊,卻過得和樂融融的故事。
 
 
 

書籍記載

  張閏無私,八世同居。共織互乳,縉紳不如。
張閏家中和樂融融的故事值得現代人學習
張閏家中和樂融融的故事值得現代人學習

  元張閏,八世不異爨,家人百餘口,無間言。每日,使諸婦女聚在一室爲女功,工畢,斂貯一庫,室無私藏。幼稚啼泣,諸母見即抱哺,不問孰爲己兒,兒亦不知孰爲己母。搢紳之家,自謂不如,至元中,旌表其門。

  先於閏者,唐有張公藝九世同居,宋有陳昉十三世同居。後於閏者,明有鄭濂七世同居,唐宋元明,代有其人。而張閏事,與唐時張孟仁家同,後先輝映。共織一室,不爲私蓄,互乳其子,令人欽佩無已。——《德育課本》

注釋

  1.  爨,竈也。斂貯,收藏也。

  2.  稚,幼小也。哺,飼以食物也。

  3.  搢紳:謂插笏帶間也。古稱仕宦之家曰“搢紳”,俗作縉紳

  4.  至元,顺帝年號。

  5.  旌表:謂建坊賜匾,以表異之也。

翻譯

  元朝時候,有個張閏,他的家里有八代不分炊了。家里有一百多個人口,可是一些兒沒有間隙的閑話。每天叫家里這一大班的婦女們,大家會聚在一個房間里,一同做着女工,做好了以後,就藏貯在一個庫里,各人的房間里,沒有一些兒私下的收藏物件。

  每逢小孩子啼哭的時候,伯母嬸母們無論哪一個看見了,就抱起了給他吃奶,不去問哪一個是自己親生的兒子。這一班小孩子們,也弄得不曉得哪一個是自己生身的母親了。這時候就是縉紳的家里,也都自以爲萬萬不及張家。

  到了顺帝至元年間,朝廷里就派了欽差,在他們的門前旌表起來。

名人評論

  蔡禮旭—踐行八榮八恥榮辱觀講座—2006/9—中國山東慶雲
 
  “在元朝有個讀書人叫張閏, 他是七代同堂。而且他們家族有個現象非常的可貴,就是他下一代的這些晚輩,不管哪個人餓了在那哭著要吃奶,隻要誰聽到誰就喂他奶,不會說這是我兒子我才要 喂,隻要誰看到誰就喂,沒有分别心、沒有私心,這個太可貴了!而且你看當所有婦女對待他們下一代都是這個態度,他的下一代對所有的這些婦女長輩統統一樣的 孝敬,這個家能不興旺嗎?而且所有織出來的這些女工,這些絲帛、衣帛統統放一起,不去那里說我織得多,你織得少,統統放一起,大家一起來經營好這個家族。 團結互助,家道必興盛。”

相關典故

  此處列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較爲知名的家庭多代同居而又能和睦相處的典故。

公藝百忍(唐)

  詳見主詞條公藝百忍
 
  張公藝一生正德修身,重禮重義,忍讓齊家,自北齊至隋朝九代未曾分家,合家九百餘人,家道和睦仁善,被世人譽稱“九世同居”。據史書記載,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前往張公藝家撫慰旌表;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也親自前往撫慰旌表;唐貞觀中,太宗特别命人前往旌表。唐麟德二年,唐高宗去 泰山封禪,路經壽張縣,聽說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每朝都對其表彰,因此慕名造訪張公藝家。唐高宗問張公藝爲何能九世同居。當時已經八十八歲的張公藝答道: “老夫自幼接受家訓,慈愛寬仁,無殊能,僅誠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隨即請紙筆,書寫了一百個“忍”字呈給皇上,並講述了“百忍”的具體内容:“父子 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唐高宗聽後連連稱好,賜給他縑帛以示表彰,當即封張公藝爲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 達爲司儀大夫,並敕修百忍義門。唐高宗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張公藝高壽九十九歲,於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去世。後人稱其爲“張百忍”,並爲其 修建“百忍堂”,以示紀念。

陳昉百犬(宋)

  詳見主詞條陳昉百犬
陳昉百犬等故事對現代家庭教育啟示良多
陳昉百犬等故事對現代家庭教育啟示良多
 
  宋朝時候,有個人名叫陳昉, 他的家里,自從他的祖父陳崇留傳家法以來,合族一同居住着,已經十三代了。家里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一共有七百多個人,而且並不僱一個傭人。上上下下的人, 都很和睦,沒有一個人傳家里人的閑話。他家里每次吃飯的時候,大家一定都一起坐在廣大的廳堂里,沒有成年的人做其他的位置(老幼分席)。 他家里養了一百多隻狗,都在同一個槽子里吃飯,如果有一隻狗還沒有來吃飯,那麼這一群狗都會等它,不肯先吃。因此他鄉里間的人,都被陳家這種風氣所感化。 那時候的州官叫做張齊賢,就把這個事情上奏朝廷,把他家里的徭役統統都免了。

鄭濂碎梨(明)

  詳見主詞條鄭濂碎梨
 
   明朝時候,鄭濂的家族七代都同住在一起,被旌表爲“天下第一家”。太祖皇帝召他來,問他:“你家里人口一共有多少?”鄭濂回道:“大概有千餘人吧。” 太祖皇帝又問他人口如此龐大是如何治家的。鄭濂回答道:“惟有一條,那就是不能妄聽女人們的話。”意思是說,往往女人們常愛傳閑言、說怨言,這就容易導致 大家的不和諧,惟有不聽閑言、不傳怨言,族人才能和睦相處。太祖皇帝聽了十分歡喜,便賜了鄭濂兩隻梨,鄭濂拜謝後就拿着梨回家了。而太祖皇帝暗中又叫校尉 跟着鄭濂回家去,看他究竟是如何做的。隻見鄭濂到了家後,召集了全家人,齊齊朝皇上住的方向拜謝,然後,就叫人抬來了二隻大水缸,將賜的兩隻梨切碎了,放 入水缸中,這樣,全家千餘口人都算是喝到了皇上賜的梨水了。校尉回去將這情況匯報給了太祖皇帝,太祖皇帝更加高興,不得不佩服鄭濂的治家有方。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會起「雞皮疙瘩」?
當我們在冬天要脫換衣服洗澡時,身體一接觸到冷空氣,汗毛就全部豎起,好像雞拔去毛後,留下明顯的毛細孔一般,所以有人叫做起「雞皮疙瘩」。

為何會起雞皮疙瘩呢?這得先從了解我們的皮膚開始。

我們的皮膚有著許多特殊的功用,像是它包在人體外部,可以保護我們內部的器官,使它不容易受到外來的各種傷害。另外,它還能敏銳的接受冷、熱、痛、癢等各種刺激,好讓我們身體作出適當的反應。除此之外,排泄汗液以及調節體溫,都得非靠皮膚不可。

當我們敏感的皮膚接收到冷的刺激時,它下方的感覺細胞便會立刻透過神經,報告大腦,大腦皮質再發出命令,要皮膚上的汗毛毛孔趕快收縮。於是,汗毛下面一種叫做「豎毛肌」的肌肉,在同時收到命令後,便立刻收縮起來,使汗毛豎直了。

這時的皮膚表面變得格外緊密,就是為了使體內熱量減少散失的一種保護動作。(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ㄧ樹梨花壓海棠,海棠比喻少女的青春美貌,梨花比喻老夫之蒼蒼白髮。取笑老夫少妻。

 

 

十八新娘八十郎,

蒼蒼白髮對红妆。

鴛鴦被裡成雙夜,

一樹梨花壓海棠

 



出處:  宋張先納妾耄耋,自云:「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蘇軾嘲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梨花海棠之妙,乃在探隱而揚私,且昭其異也。 

 

 

老少配英語Chronophilia),即年齡差距較大更多的夫婦情侶,尤其是兩人年齡差距至少25歲有如父母子女者,又稱作忘年戀

社會上對老少配有不同看法[1][2],一些人認為愛情沒有年齡差距,認為老少配也是值得祝福的戀情。有些人則不贊同老少配,又有一些貶義性質的詞句形容老少配,如把男大女小的老少配稱為「老牛吃嫩草」、「一樹梨花壓海棠」(出自蘇軾的詩,全詩為:「十八新娘八十郎,白髮蒼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是調侃好友張先80歲納18歲少女為妾),把女大男小稱為「淘古井」等,又或者未經查證就把所有老少配定性為財色交易。

 

古代

在古代,由於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又涉及政治關係,皇室、貴族男性要娶門第相當的女子為妻,但年紀相若的未婚女子未必符合資格,東亞社會近古又提倡貞節,反對寡婦改嫁,於是這些男子就娶年紀比自己年輕很多的貴族小姐為妻,如朝鮮王朝英祖與繼妃貞純王后(相差51歲)、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尚寧王與王妃尚蘭叢(相差約20歲)。女老男少方面,古代上層社會男性常有把乳母褓姆有性關係甚至納為或的現象,如明憲宗把從小照顧他的宮女萬貞兒納為貴妃(即後來的恭肅貴妃),高倉天皇和乳母藤原公子育有女兒功子內親王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政納乳母今參局為妾。

另外,古代男子如果在青壯年時未能得子傳宗接代,或之前所生之子有殘疾,在老年時往往會娶年輕女子來生子繼後。如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由於獨子有腿疾,於是在72歲迎娶18歲的顏徵在,後來顏徵在生下孔子,但史記記載,顏徵在是在與叔梁紇「野合」的情況下懷上的孔子。

中國古代童養媳中的「等郎妹」一類是未婚夫還沒出生就已經住在婆家,到男方出生時女方已經接近二十歲,於是女方的年齡已經可以當男方的母親。客家山歌:「十八姣姣三歲郎,夜夜要妹抱上床,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仔還是郎!」就道出這種狀況[3]

現代

異性戀

男老女少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所長林燕卿指出,老少配之間因年歲的落差,不論在言語溝通或生命經歷,都有代溝存在。一般男長女幼的配對,男方多半有高社經地位,事業有成,是情場或婚姻的沙場老將;而女方則有著年輕美貌,身體稚嫩、易操控,雙方各取所需。該性學所發現,不少人步入更年期後,反而會企圖在年輕的胴體尋找慰藉,形成所謂的老少配,以證實自己寶刀未老,依舊具有吸引力、魅力。[4]

20世紀
21世紀

女老男少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表示,以老少配事件為例,這個話題之所以引起騷動,其實有一大部份是來自傳統觀念中的性別迷思,例如婚配中「應該」是「男大女小、男強女弱、傳宗接代」等等。因為顯然同樣是老少配的「男大女小」配,就往往被認為是「佳話」一樁,至於雙方到底配不配,就被當作是私領域、家務事而無人聞問了。[8]

張錦華提到,老少配事件[9]原來是可以被「炒作」成一個討論傳統迷思的話題,媒體可以藉此讓大家思考一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但卻偏頗不公的觀點:例如「為什麼『男大女小』才正常呢?」,如果老女人經濟穩定、理性成熟、情感溫厚,又長壽健康,也許才正是男人理想伴侶呢。我們也可以問:家庭美滿幸福的真正基礎是什麼呢?是誰年紀大嗎?還是雙方如何培養真誠尊重、寬諒忍讓、良善喜捨的美德,這才是配不配的重要關鍵吧。[8]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张果老[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果老画像
姓名 张果老
出生 邢州(今邢台市广宗县张固寨村)
籍贯 山西省交城县
国籍 唐朝
种族 汉族
修行法门 内外丹兼修
性命双修
头衔 通玄先生(唐玄宗御封)
修炼地 恒山
代表作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云笈七签》
《张果先生服气法》
《金虎白龙诗》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
道教

入门
[显示]基本教义
[显示]道教人物
[显示]道教神仙
[显示]道教宗派
[显示]道教典籍
[显示]洞天福地
[显示]维基宗教主题
查 论 编
张果(?-?),唐代一位精通服气,修炼内丹的道士,中唐以后,逐渐被神话,后来成为民间神话中的八仙之一,被称为张果老。
目录 [隐藏]
1 生平
2 主要思想
3 著作
4 神话形象
5 注释
生平[编辑]

张果生卒年月不详;他的故事最早见于《明皇杂录》;生平又见于《大唐新语》卷10,《新唐书·张果传》基本取材于此。
武则天曾谴使欲召见之,即佯死;后人又见到他居于恒山中,常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休息时候又将毛驴折叠藏于巾箱;他曾被唐玄宗召见至京师,演出种种法术,授以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
张果声称自己非常长寿,时间大约在唐高宗到唐玄宗时期[1]。
主要思想[编辑]

张果内外丹兼修,但以内丹修炼为主。他分内丹为三品,以九转大还丹为上品。并且总结出九转大还丹有九要,依此而行,可以得道。此说与司马承祯的坐忘相通。此外他提出性命双修,被认为是宋元内丹学的先驱。
著作[编辑]

《道藏》中收有张果著《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云笈七签》
卷59有《张果先生服气法》
《内丹秘诀》收《金虎白龙诗》
《全唐文》卷923收《道体论序》、《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序》
《正统道藏》收其《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
其他还有据说为张果所著的《道体论》、《三元论旨·道宗章》
神话形象[编辑]

 

张果见明皇
他的典型形象是倒骑一头白驴。据说这头白驴,日行千里,不用吃也不用喝。休息时把它折叠起来,要乘坐时对它吹口气,又变成了驴子。
注释[编辑]

^ 《新唐书‧方技传》:“张果者,晦乡里世系以自神,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世传数百岁人。”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画饼充饥
开放分类:中国语言典故历史成语文化
“画饼充饥”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名称:画饼充饥 拼音:huà bǐng chōng jī
出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释义: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用法:褒义 谓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小生待~,小姐似望梅止渴。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01300000241358127225030011047_s  

画饼充饥
名称
画饼充饥
拼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解释
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处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事例
小生待~,小姐似望梅止渴。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近义词
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
名副其实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用空想来安慰
英文
feed on illusions
日文
空想によって自(みずか)らを慰(なぐさ)める
法语
se repaǐtre d'illusions
德语
mit gemalten Kuchen abspeisen
俄语
несбыточный[1]
画饼充饥 - 成语介绍

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睿。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
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唐朝李商隐在他的《咏怀诗》中,引用过“画饼”一语,说:“官衔同画饼,面貌乏凝脂。”宋朝苏轼的《二王书跋》也引用过这句话:“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传灯录》也有此语:“画饼不可充饥。”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是虚而无实,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的意思。[2]
画饼充饥 - 典故

画饼充饥
典故一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典故二
著名经济学家李远说,现在中国老百姓收入其实非常高,只是大家都不知道。
李远说,现在中国老百姓收入其实非常高,只是大家都不知道!只算了个人收入部份,没有将中国人民共有的资产及增值部分算进来。
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方面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着所有的国有资产,包括大量的国有企业还包括全国所有土地等资产。
这些资产每年经营或出让等等方式获得收益相当高,原本是要向全体所有权人也就是广大民众分红。只是建国时间还不太长,暂不向民众分配共有资产经营收益。将来后会逐步完善分配制度,达到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目的。
从这角度算起来,社会主义国家民众比资本主义国家民众资产普遍要高出很多,收入也高得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资产被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经济发展成果也被少数人占有享用。
画饼充饥 - 故事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着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3]
画饼充饥 - 故事新说

画饼充饥
话说,乾隆皇帝早朝已罢,群臣纷纷散去,乾隆独把刘庸留下,对他说:“今日无事,我想和刘爱卿到正阳门以观街景。”君臣说罢,换了朝服,轻装简从,登上了正阳门。时值初秋,天高云淡,鸽铃阵阵,不远处人流熙熙攘攘。乾隆一笑,计上心来:“刘爱卿,听说你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你看看下边的人,来来去去,你能数得过来有多少人吗?”刘庸稍加思索后答道:“依臣看,城下来去人虽多,只用二字便可概括。”乾隆捻须问道:“哪二字?”刘庸答:“名利。”乾隆听罢,抚掌笑道:“爱卿可比齐之宴婴也!”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它却说明了:人的生存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因此刘庸把熙熙攘攘的人群归纳为只有名、利二人,他的这种见解乾隆皇帝是接受的,然而在历史上也有淡泊名利的人物,那可能就是陶渊明了。东晋时代的陶渊明虽然诗文具佳,但是官做的并不大,仅是个蓬泽县的小县令。一日,他正在读书,有人通知他:上级到蓬泽县视察,请他去迎候。陶渊明久闻这位上司为官不正,不愿曲意奉承,可又不能不去。于是,他穿着便服去迎候。县衙的人提醒他:“迎候上差须穿朝服。”陶渊明闻之,勃然变色,嘴里嘟嘟囔囔地说:“哪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还得伺候为官不正的人,我不干了!”于是,弃官回乡,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哉安闲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悟到:如果我没有做官的经历,意味着我没有了生活的来源,家无斗室可居,外无富有之亲眷,而自己手无缚鸡之力,肩无挑担之能,饭从何来?衣从何来?穷困潦倒,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吗?
有知识的人,尤其是诗人都富于幻想,现实的生活:战乱、民不聊生,教育了陶渊明,明白了他原来的想法和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为了补救、为了给善良的人们带来一些希望,他创作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来,长诵不衰,不只是他的文辞华美,而是还因为作者的想象力正是普通人梦境当中追求的生活。当然,这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和‘画饼充饥’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能起到精神医疗的作用。
呜呼:
世人羞言名和利,画饼如何能充饥?
清高也要有限度,甘为民众做嫁衣。[4]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年守则[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年守则是由蒋中正提出,过去中华民国政府给予国内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规范,此守则共十二条,又称青年十二守则。
历史[编辑]
 
 青年十二守则.png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9月,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于主持峨嵋军训团时,认为若需教育干部及民众,必须从青少年做起,特手订“中国童子军守则”十二条,作为今后童子军修养之标准,内容包括四维八德与三达德:即第一至五条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第六至九条为礼义廉耻,第十至十二条为智仁勇。中国童子军总会副会长戴季陶,曾与蒋中正函电商榷。蒋易稿五、六次,始成定案。同年11月12日国父诞辰,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经戴季陶加撰前文,由主席团提出“中国国民党党员守则案”。原先该守则为童子军定的规律。1938年,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认为,应适用于所有青年,通令全国学校一致遵行,规定要在朝会中宣读,切实实施。随后教育部颁“青年训练大纲”,即将党员守则改称“青年守则”(十二条),与“军人读训”(十条),同列为德行方面之实施要点。[1]
内容[编辑]
 
一、忠勇为爱国之本
二、孝顺为齐家之本
三、仁爱为接物之本
四、信义为立业之本
五、和平为处世之本
六、礼节为治事之本
七、服从为负责之本
八、勤俭为服务之本
九、整洁为强身之本
十、助人为快乐之本
十一、学问为济世之本
十二、有恒为成功之本”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语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拼音 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
释义 比喻隐藏不住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十六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