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系指刘鹗《老残游记》、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孽海花》。

起源[编辑]

鲁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中评论刘鹗的《老残游记》、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等四部小说时指出,在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特别盛行;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戊戌变法失败,庚子义和团运动爆发,“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躁,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鲁迅在1920年最早将此类小说称为“谴责小说”以别于《儒林外史》一类讽刺小说[1]。此后,此四本书统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四十年后,夏志清在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指出,“古代读书人受到孔孟教育的影响,个个都觉得应该甘为人民喉舌,揭露朝廷、社会上所见到的黑暗现象。但他们生活在皇帝专制政体下,大半变得‘明哲保身’、‘温柔敦厚’起来;也有很多人无意官场,或者官场失意,人变得消极,求个‘怡然自得’就够了;到了晚清末年,专制政体即将瓦解,读书人才真敢放胆写出他们心里要说的话来,所谓‘谴责小说’的盛行,不是没有道理的。”“大体说来,中国现代文学是揭露黑暗,讽刺社会,维护人的尊严的人道主义文学。”[2]。
四大谴责小说[编辑]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1867年-1907年),全书60回,由各章独立的短篇故事集结而成。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趼人(1866年-1910年),全书108回,反映了中法战争后二十年中国社会现象。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年-1909年),全书20回,描述江湖郎中“老残”的故事,艺术成就最高。胡适认为此书描写工夫最精到。
《孽海花》,作者曾朴(1872年-1935年),全书30回,附录5回。即赛金花与状元金雯青的故事。
注释[编辑]

^ 《鲁迅全集》9:《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1920年完成讲义,1923年最先由北新书局出版
^ 夏志清著,刘绍铭编译《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61

李宝嘉(1867年-1906年),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
生平[编辑]

三岁丧父,随母住堂伯父李翼清家。光绪十八年(1892年)翼清辞官,宝嘉随之由山东返回常州。少有才名,精于书画篆刻、金石音韵,又从传教士学习英文,第一名考取秀才,但是终生未能中举。三十岁在上海先后创办《指南报》、《游戏报》、《世界繁华报》,担任过《绣像小说》半月刊主编,人称为“小报界鼻祖”。
1903年,著《官场现形记》连载于《世界繁华报》,两年后,因肺病病故上海,《官场现形记》部份故事内容由朋友欧阳巨源(茂苑惜秋生)补缀而成。《活地狱》写至第39回,因病重停笔,第40至42回为吴趼人所续。《海天鸿雪记》亦未写完。《中国现在记》写12回,未完。
1906年,李宝嘉因肺病在上海逝世,身后孑然,无子息,由上海名伶孙菊仙为他料理后事。著有《庚子国变弹词》、《中国现在记》、《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海天鸿雪记》等十多种著作。

吴趼人(1866年5月29日-1910年10月),原名沃尧,字小允,又字茧人,广东南海佛山镇人,作家。笔名有偈、佛、茧叟、茧翁、野史氏、岭南将叟、中国少年、我佛山人等,笔名中尤以“我佛山人”最为著名。
其曾祖父吴荣光,曾任湖南巡抚,代理两广总督;祖父莘佘,官至工部员外郎;父允吉,曾任浙江候补巡检。
吴趼人幼年丧父,18岁至上海谋生,曾在茶馆做伙计及在江南制造局担任抄写工作,常为报纸撰写小品文。1897年开始在上海创办小报,先后主持过《字林沪报》、《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其中尤以《寓言报》最为著名。光绪二十九年始(1903年),在《新小说》杂志上先后发表《电数奇谈》、《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轰动一时,影响深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专以揭露和谴责社会上的丑恶现象。1906年担任《月月小说》总编,发表大量文章,批评时政。
他创作的小说有30多种,人称“小说巨子”,是清末谴责小说的杰出代表,与李伯元、刘鹗、曾朴合称晚清四大小说家。其他著名的作品有《新石头记》《恨海》《趼人十三种》等,《情变》是他最后一部小说。
他曾拒绝清政府经济特科的考试,绝意于仕途,故只能靠卖文为生。一生清贫,工作劳累,1910年10月在上海逝世,死时身上仅余四角小洋,其丧事也是由朋友代为筹措,其遗体先停放在闸北潭子湾广肇山庄,一厝20年,直至1931年9月21日才火化,骨灰埋在大场广肇山庄。

刘鹗[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劉鶚)
刘鹗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鉄云先生.jpg
大清河图局提调官

籍贯 江苏省丹徒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铁云,又字公约,笔名鸿都百錬生
出生 1857年10月18日(咸丰七年)
江苏省六合县
逝世 1909年8月23日 (51岁)(宣统元年)
新疆迪化
著作
《老残游记》
《铁云藏龟》
《铁云藏陶》
《铁云泥封》
《勾股天元草》
《孤三角术》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
《治河七说》
《治河续说》
《人命安和集》
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字铁云,又字公约,笔名鸿都百錬生,原名孟鹏,字云抟,中国清代作家。
生平[编辑]

刘鹗祖籍江苏省镇江府丹徒县,1857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六合县,幼年随父亲移居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楚州区)地藏寺巷。刘鹗青年时期不愿走科举入仕道路,而是广泛研习水利、算学、医学、金石、天文、音律、训诂各种学问,从他的作品《老残游记》开首对黄河结冰的描述,可以看得出当年他对水利及河道工程有过一番深入研究。1880年去扬州师从太谷学派李广昕。他对西方的学问也不会抗拒,并鼓励“洋为中用”。他亦曾兴办实业,但对外商多所迁就,“世俗交谪,目为汉奸”。
1884年,刘鹗在淮安府城南市桥开烟草店,因不善经营而歇业,后曾去扬州行医。又赴南京参加乡试,未终场即回。又与人在上海合开石昌书局,也以失败告终。1887年,刘鹗赴河南投东河总督吴大澂,任河图局提调官。刘鹗历时3年,完成《豫直鲁三省黄河图》五册。此后曾赴山西开采煤矿,并陆续兴办过一些实业。
因为他在作品内利用角色“刚弼”对当时的酷吏刚毅影射,被刚毅设计陷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刘鹗从俄军处贱价购买太仓粮转卖给居民,赈北京饑困。1908年,刘鹗在南京对岸的浦口购地准备开商埠,被被劾私售仓粟,发配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次年因脑溢血病死,死后归葬于江苏淮安。
著作[编辑]

刘鹗著名的文学作品为《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最初发表在《绣像小说半月刊》,后之13回时因故而止,后重刊于《天津日日新闻》,共二十回,这部小说对当时不少时弊都有很深刻描述,但有专家认为后半部有伪作成份。其描写技术受到胡适盛赞。
刘鹗向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家族,购买了大量殷商甲骨,作《铁云藏龟》一书,是第一部甲骨文集录,奠定了后来甲骨文研究基础。
刘鹗在数学、水利方面亦有著作传世,如《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人命安和集》、《铁云藏陶》、《铁云泥封》等。

 

曾朴(1871年-1935年)原名曾朴华,字太朴,又字小木,笔名东亚病夫。中国作家,其代表作为小说《孽海花》。
生平[编辑]

曾朴生于江苏常熟,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1892年入京应试,试卷被污而落第。父亲为其曾捐官内阁中书,也因为岳父汪鸣銮的缘故,常出入当时户部尚书翁同和之门,也是洪钧的座上客,有文名。其人生性敏感、热心国事,认为法文为外交必用,故1894年入同文馆学法文。1897年赴上海办实业,与维新派的谭嗣同、林旭、杨深秀等人往来,参与变法筹措活动。戊戌事败,因回乡办理父亲墓葬之事不在京,未受牵连。
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上海编辑《女子世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徐念慈等人创立小说林书社,成为介绍法国文学之先驱,翻译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左拉(Emile Zola,1840—1902)、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等人的名著;同年接金松岑原作六卷,开始续撰《孽海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小说林社发行《小说林月刊》,同年清廷将残杀秋瑾的浙江巡抚张曾扬调任江苏主政,曾朴带头驱张,迫使清廷收回成命,改调张赴陕西。宣统元年(1909年),进入两江总督端方府为幕僚。
辛亥革命爆发,江苏宣告独立,被选为江苏临时议会议员,袁世凯称帝后,与蔡锷等人密切往来,资助陈其美反袁活动,曾任省官产处长,财政厅长,政务厅长。1927年与长子曾虚白在上海开设“法式沙龙”的真美善书店,创办《真美善》杂志,续写《孽海花》,主张反封建,同情革命,被认为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1931年,《真美善》杂志停刊。居常熟虚廓园,种花为遣。1935年病逝。
曾朴共育有五子,分别为曾虚白、曾耀仲、曾光叔、曾叔懋与曾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