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5。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編輯本段韓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黄帝裔孫韓流,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據史籍《姓氏尋源》記載,上古時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其後裔中有個人叫韓經。傳說,韓經在堯帝執政時期後來成爲了仙人,擧日飛生,傳爲佳話。
在韓流、韓經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韓氏,史稱韓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晉國侯後裔畢萬的封邑韓原,屬於以居邑名爲氏。
姬叔虞(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被封賜於唐,因此稱唐叔虞,他建立了唐國,後遷晉地,成爲後來的晉國。唐叔虞的兒子被封爲晉侯,晉侯的後代有畢萬,曾被封在韓原(今山西河津)。畢萬的後代就用先祖封邑爲姓氏,稱韓氏。
西周初年,周公滅子姓唐國後,封叔虞於唐,史稱晉國,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稱唐叔虞。
春秋時期,晉昭侯姬伯分封叔父姬成師於曲沃,結構造成了晉國的分裂局面,後爲曲沃武公統一。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叔父姬萬於韓地,稱爲韓武子。韓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爲氏,稱韓氏,這個韓邑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韓氏一直在晉國位列公卿。至戰國初期,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
韓國在戰國時期爲“七雄”之一,開國君主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韓虔。
起初,韓國建都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到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韓國被周威烈王承認爲諸侯國後,遷都於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
周烈王姬喜元年(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了鄭國,遷都於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曆經八代,至韓襄王韓倉(姬倉)執政時期,於秦王贏政十六年(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所滅。
滅國後的韓國宗室和國民,多以故國名爲姓氏,稱韓氏。韓氏族人大多聚居在秦、漢時期的潁川郡一帶。到西漢末年,河南尹韓騫因躲避王莽之亂,移居南陽郡,是爲河南、陝西韓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漢王朝初期劉邦屬下大將韓王信,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韓王信,是戰國末期故韓襄王韓倉的庶孫。
劉邦成爲漢王後,立韓王信爲韓王,韓王信後因破楚軍項羽有大功,在劉邦即漢朝帝位後,便剖兵符給他,正式封他爲韓王,以潁川爲王都。後又下詔把韓王信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禦胡人,改以晉陽爲王都。
韓王信曾請求將其王都改設在馬邑(今山西朔州),自然被被劉邦所拒絕。後來,韓王信叛漢降胡,並出兵攻打太原,結果兵敗。之後,韓王信遂與太子韓嬰亡走於匈奴。
韓王信亡走匈奴後,又生了個兒子叫韓頹當。後來,韓頹當又率眾重新歸附漢王朝,與韓嬰一起被封侯,韓頹當被封爲弓高侯。後來又因軍功卓著,子孫累登顯仕。
韓王信一族在西漢末年遭王莽之亂,分播爲昌黎(今河北昌黎)、三原(池陽,今陝西中部)、潁川(今河南禹州)、陽夏(今河南太康)各支系,異地而居,以避國亂,這些韓氏支系都是弓高侯韓頹當的後裔,是韓氏起源比較晚的一個分支。
第四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漢朝時期衛氏朝鮮司馬韓陶,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西漢王朝在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於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起兵遠征朝鮮.
漢武帝下令樓船將軍楊僕從山東征集五萬兵卒,左將軍荀彘率十萬漢軍從正面出遼東,兩路夾擊攻破由原燕國後裔創建的衛氏朝鮮都城王險城(今朝鮮平壤),至西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衛滿朝鮮被滅亡。其後,漢武帝把衛滿朝鮮的原國土分爲四個郡,分别爲: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及玄菟郡,歷史上合稱爲“遼東漢四郡”。
衛滿朝鮮大司馬韓陶(韓陰)在王險城破前,率部下投降,被漢武帝封爲荻苴侯,封地在今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一帶,稱荻苴國。韓陶一族及其屬下後留居江浙地區,融入漢族,世代繁衍生息,形成韓氏一族。
第五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有出大汗氏、破六韓氏部落。
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農曆1月,魏孝文帝下令改鮮卑複姓爲漢姓。
當時北鮮卑族有複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在進行漢化改革時,因“汗”與“韓”音相近,因而把“出大汗”改爲單姓“韓”氏,同時把鮮卑族的複姓破六韓氏也改爲單姓“韓”氏。
第六個淵源:源於倭夷,出自唐朝時期廷衛韓志和,屬於帝王賜姓爲氏。
大唐王朝在唐憲宗李純執政時期(公元805~820年在位),屬下有個著名的飛龍衛士韓志和,爲倭奴國人,原名待考。他崇尚中華文化,自願留居中原,成爲唐憲宗的貼身衛士。
韓志和有着靈巧的手藝,他善於把木頭雕刻成鸞鶴鳥鵲等的形狀,然後把機關放到它們的肚子里,發動機關,它們就飛到二、三百尺的高空,飛到幾百步外才落下來。他後來又爲唐憲宗制作龍床禦榻,腳一踩上去,龍的鱗須爪角全都會動,卷曲而有氣勢,像活的一樣。傳說,他曾在唐憲宗面前放出五、六十頭蠅虎子(一種大體型的蜘蛛),把它們分開站成隊,讓它們按梁州曲跳舞,完全符合曲子的節拍,唱到詞的時候,殷殷有聲,曲子唱完就一個接一個地退下去,好像有尊卑等級似的。
唐憲宗當時看到後非常高興,重賞給他許多金錢和絲綢,並賜姓爲“韓”,名“志和”。而韓志和一出宮門,就把那些金錢和絲綢全施舍給别人了。
韓志和後來留居中國,後裔子孫融入漢族,主要分布在四川、貴州一帶地區,世代爲韓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哈勒圖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哈蔔圖兒哈思部,以部爲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内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Haltut Hala。蒙古族、滿族哈勒圖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韓氏。
⑵.蒙古族吉喇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内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Gilat Hala。蒙古族、滿族吉喇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後多冠漢姓爲韓氏。
第八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西域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回族中的韓氏,據山東禹城縣韓家寨《韓氏祖墓碑志》記載:“邑西韓氏,居韓家寨,來自西域,崇奉回教,爲邑望族……”
據傳,回族韓氏於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由今青海省循化縣遷入山東禹城一帶,初居西白莊(大程鄉)一帶,後於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遷至韓家寨,其後裔子孫後以居地名稱漢化爲韓氏。
此外,於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入朝歸附、在南京錦衣衛任百戶的西域回回族人蔔爾者丁,其四世、五世孫均改爲了韓氏。在西北地區,有一些回族韓氏,祖上系青海循化撒拉族韓氏。
清朝時期,居於今甘肅省循化廳的土司是撒拉回人,後取漢字“韓”爲其族姓,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源於鄂溫克族,出自明朝時期鄂溫克哈爾卡拉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布特哈志略》記載,鄂溫克族哈爾卡拉氏,世居雅魯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Harkala Hala。
鄂溫克族、滿族哈爾卡拉氏,在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爲韓氏。
第十個淵源:源於羌族,出自明朝時期西羌可汗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明朝時期,居於今甘肅省臨夏地區的大土司爲可汗部首領,爲可汗氏,在明太祖朱元璋嚴令禁胡姓的厲詔下,改姓氏爲漢字單姓韓氏。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西域人,出自明朝時期西域人實哈塔氏,屬於帝王賜姓爲氏。
明朝初期,有元朝時期留下的西域人實哈塔,原爲安息人(今伊朗),精通天文數術,明太祖朱元璋賜其姓爲韓氏。
第十二個淵源:源於彝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南彝族安韓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嚴令禁胡姓,在西南地區的彝族安韓氏族人便將原姓氏省文改爲單姓韓氏。
第十三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哈勒塔喇氏,滿語爲Haltala Hala,世居吉林烏拉,後多冠漢姓爲韓氏、哈氏。
⑵.滿族哈斯呼哩氏,亦稱哈呼拉氏,滿語爲Hasihuri Hala,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韓氏、哈氏。
⑶.滿族韓佳氏,亦稱韓爾佳氏,滿語爲Han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擕,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地廣泛,後所冠漢姓即爲韓氏。
⑷.滿族罕紮氏,滿語爲Hanja Hala,漢義“廉潔、清潔”,世居巴顏和羅地區(今内蒙古錫林郭勒西烏珠穆沁旗),後多冠漢姓爲韓氏。
⑸.滿族罕古拉錦氏,源出元朝時期女真合答斤部後裔,以部爲氏,滿語爲Hangulagin Hala,爲滿族脱譜姓氏之一,世居分散,後多冠漢姓爲韓氏。
⑹.滿族翰顏氏,滿語爲Hanyan Hala,世居赫林台(今遼寧東部地區)、嫩河等地,後多冠漢姓爲韓氏。
⑺.滿族赫濟哩氏,亦稱哈齊里氏,滿語爲Hegiri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輝發部集聚區,包括輝發城、多壁城等地),後多冠漢姓爲韓氏。
⑻.滿族金米特氏,滿語爲Ginmit Hala,爲滿族脱譜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滿族中有此姓氏族人,所冠漢姓爲韓氏。
⑼.滿族顏濟哩氏,亦稱楊吉哩氏、焉哲勒氏,滿語爲Yangiri Hala,世居沈陽、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滿族、錫伯族顏濟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韓氏、閻氏、楊氏、沈氏等。
⑽.滿族哈勒塔喇氏,滿語爲Haltala Hala,世居吉林烏拉(今吉林松源),後多冠漢姓爲韓氏、哈氏。
第十四個淵源: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錫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稱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Hasihuri Hala。錫伯族、滿族哈斯胡里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均改爲漢姓韓氏。
⑵.錫伯族韓吉利氏,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Hajeri Hala。錫伯族、滿族韓吉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韓氏、哈氏。
⑶.錫伯族韓亞喇氏,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Hanjala Hala。錫伯族、滿族韓亞喇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韓氏、哈氏。
第十五個淵源:源於柯爾克孜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在歷史上,散居於黑龍江省的柯爾克孜族嘎普韓部落,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取漢字“韓”爲姓氏,稱韓氏。
第十六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旗分内高麗姓》記載,滿清建國後,世居義州(今朝鮮新義州“義州古城”)、開城府(開州,今朝鮮開城)的朝鮮族人,皆冠漢姓爲韓氏。
第十七個淵源: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布特哈志略》記載:
⑴.鄂倫春族卡格依爾氏,亦稱卡日基爾氏,世居雅魯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Kagelr Hala。後多冠漢姓爲韓。
⑵.鄂倫春族哈爾卡拉氏,滿語爲Harkala Hala,世居雅魯河(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所冠漢字姓韓。
第十八個淵源:源於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在今保安族、土家族、苗族、壯族、白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韓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韓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編輯本段分化
據《姓纂》記載:“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爲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爲何,遂爲何氏。”即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於韓。其孫韓王安,原居韓邑 ( 一說在山西河津縣 ) 爲秦國所滅。子孫分散於江淮之間。江淮方言,音“韓”變“何”,逐爲“何”氏。因此,何姓是由韓姓分化出來的。何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爲韓氏”,何韓爲一家。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韓氏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五位,人口約九百三十五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58%左右。
韓氏最初得姓是在今陝西韓城,韓氏的繁衍發展主要有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及唐宋三個時期。
1.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是韓氏最主要的發展時期。自三家分晉之後,韓國建都於平陽,韓景侯時,遷都於陽翟,至韓哀侯時,又遷都於新鄭。韓國的多次遷都,使韓氏迅速繁衍,也使得韓氏在河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至後來韓氏迅速成爲當地的一大望族,並且成爲韓氏歷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2.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兩漢時期韓氏的兩大郡望已經形成。與此同時,已有韓氏遷居江蘇。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中原多年戰亂,小國林立,韓氏從河南等地大擧南遷。
3.隋、唐時期:
唐憲宗時,韓愈被貶潮州刺史,爲韓氏入廣東最早者。唐末已有韓氏遷至福建。
韓氏的發展、流布,從春秋戰國的遷地、徙都、拓展,經潁昌黎、南陽、相州、越城各個世系,到南宋以後,就幾乎逐漸遍及全國。其中浙江、江蘇、湖北、安徽等地的韓氏,多爲韓世忠的支系子孫。
4.兩宋時期:
南宋末,曾於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韓氏後裔禦前大將軍韓先,扈駕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廣東平遠縣.南宋時,番禺古塌韓氏,南渡之後,先是居於浙江會稽,相傳韓世卿謫廣南後,即居於南雄珠璣巷。後來他的孫子韓振宗(一說韓洪澤)又由南雄徙廣州番禺。
從南宋起,經元、明而至清,韓氏在江南的流布,範圍越來越廣,支系越來越多,人數越來越眾。
湖南湘潭雲湖韓氏,爲當地望族。其祖自明朝由安徽徙江西,後由江西徙湖南星沙(今湖南長沙),再由星沙徙雲湖。
江蘇蘇州韓氏,是韓琦十二世孫由安徽鳳陽遷往蘇州的,後又有一支由蘇州遷海安(今江蘇海安)。另外,蘇州韓氏還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頭遷入的。
自南宋以後,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等省,都是韓氏遷居生息之地。每遷徙一次,就開拓一地,流布一方。四川、廣西、台灣省等省,先後也有韓氏遷入。
韓氏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和東北地區。
5.遷流海外:
韓氏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發展,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英國、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國、美國、瑞士等。他們祖孫相繼,僑居國外,艱苦創業,不僅爲所在該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爲中國,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的聯繫,爲傳播中華文化,爲增進與各有關國家的友誼,也都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在海外韓氏中,各有關國家都出現了一批事業突出、成績顯著、爲該國或爲當地所認可的代表性人物。
6.潮汕、台灣省韓氏同系韓愈裔孫:
韓清奇,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爲避戰亂由福建莆田遷居於潮州府揭邑之霖田(今揭西河婆)。據揭陽《韓氏族譜》記載,韓清奇的遠祖是唐朝末年蔔居於福建沙縣的兵部侍郎韓。
韓致光(公元842~923年),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韓官拜左諫議大夫,遷中書舍人。乾寧三年(公元897年)任兵部侍郎。後爲避迫害而占籍福建沙縣,成爲福建韓氏的始祖。按江蘇《錫山韓氏宗譜》,韓乃是韓愈的五世孫。韓愈生韓昶,韓昶生韓綰,韓綰生韓亙,韓亙生韓。
由此看來,韓清奇是韓愈的後世裔孫。據韓思道編撰,刊於1973年的《韓氏家乘考》,祖籍河南孟縣(韓愈家鄉)的韓氏“清“字輩中,有韓清濂,韓清溪。後來兩人皆南下遷徙蔔居台灣省。這說明,河南孟縣的韓氏輩序與由福建莆田遷潮的韓氏輩序相吻合。從而可以看出,福建莆田的韓氏是由河南孟縣的韓氏輾轉遷徙而來的。這就更進一步證實了韓清奇(福建莆田人)是韓愈(河北昌黎人)的後裔。自韓清奇占籍潮汕之後,韓氏便在潮汕地區蕃衍遷播。
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韓清奇裔孫韓見渠由揭邑霖田到黄隴都松柏藍村設私塾授學徒,並在那里定居下來。其家眷最後蔔居於潮陽黄隴都潘岱(今廣東汕頭紅場鎮潘岱);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韓見渠第六代裔孫韓振灝由潘岱遷居於黄隴都劉厝庵(今廣東汕頭仙城鎮劉厝);今台灣省的桃園、八德等地的韓氏也是韓清奇的後裔。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另一支韓氏也由福建莆田遷徙入潮,其開基祖爲韓鎮翁,韓鎮翁最先蔔居於潮陽峽山都長厝村(今廣東汕頭沙隴鎮),清初遷界,韓鎮翁裔孫被迫遷徙各地。今仙城鎮新湖村、五石及仙城,潮州彩塘,普寧鹹寮,惠來點埔、里行、神泉及陸豐碣石國頭及湖東,皆系韓鎮翁之後。潮汕人口約兩萬移居港台等地超三萬。
潮汕韓氏人口不到兩萬。揭陽約一萬,主要集中於揭西河婆,惠來點埔、里行及普寧鹹寮;汕頭約五千餘人,主要集中在潮陽仙城鎮新湖,五石及劉厝,紅場鎮的潘岱,陳店鎮的定安及海門鎮的城北、北新;潮州約兩千餘人,主要集中在潮安彩塘;此外,旅居港、澳、台及東南亞各地的潮汕籍韓氏約三萬多人。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穎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爲穎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魏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穎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爲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穎川郡。唐朝時期複改爲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爲穎川郡。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醜,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内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複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昌黎郡:昌黎郡是在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逐漸形成的。自三國曹魏於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設置遼東屬國,後改爲昌黎郡,轄境相當於今遼寧遼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區。至隋朝初期,以昌黎(今遼寧義縣)爲中心,在遼河以西設有昌黎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昌黎縣一帶。隋、唐兩朝在盧龍縣境内。大遼國時期置廣寧縣,爲營州治所。大金國時期爲昌黎縣。
堂號
潁川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昌黎堂:以望立堂。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從事古文運動,反對駢體文的華而不實,主張恢複秦,漢朝的散文體。歷史上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泣杖堂:漢朝時候,韓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過,母親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淚像下雨一樣掉下來。母親很奇怪地問:“我過去打你,你都是歡歡喜喜地接受,今天爲什麼掉淚呢?”伯愈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對母親說:“娘呀!過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親建康有力,所以喜歡;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點兒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親體力衰弱了,所以難過得掉淚。”
畫錦堂:資料有待補充。
榮歸堂:資料有待補充。
榮事堂:資料有待補充。
書錦堂:資料有待補充。
繼錦堂:資料有待補充。
福蔭堂:資料有待補充。
恭壽堂:資料有待補充。
永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翕和堂: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韓姓家譜文獻
詳見》》韓姓家譜文獻
編輯本段韓姓字輩排行
詳見》》韓姓字輩排行
編輯本段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名高三傑;文冠八家:上聯典出漢朝初期的軍事家韓信,淮陰人,初屬項羽,繼歸劉邦,被任爲大將。楚漢戰爭中,劉邦用他的計策,攻占關中。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成皋間相持時,他率軍抄襲項羽後路,破趙取燕、齊,又與劉邦會合,在垓下擊滅項羽。漢朝建立,被封爲楚王,因被人告發謀反,降爲淮陰侯,又被告在長安謀反,爲呂後所殺。善於帶兵,著有兵法《韓信》三篇。與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下聯典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早年成孤兒,由兄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年間進士,官監察御史,因故貶爲山陽令,後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參與平定淮西的戰役。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被貶爲潮州剌史,後官至吏部侍郎。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極力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力求新奇,以文入詩,對宋詩影響較大。有《昌黎先生集》。
南陽望族;北鬥高名:全聯典出唐朝時期的韓愈,博通經史百家,爲文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爲後世古文家所崇,仰之如泰山北鬥。
勇推擒虎;兵罷騎驢:上聯典出隋朝大將韓擒虎,原名豹,字子通,河南東垣人,有文武才能,以膽略著稱。北周時襲父爵爲新義郡公,隋文帝任他爲廬州總管,委以滅陳重任,開皇年間爲先鋒,渡江攻入建康,俘穫陳後主,因功進位爲上柱國。下聯典出南宋名將韓世忠,字良辰,綏德人,行伍出身,防禦西夏有功,又曾以偏將參加鎮壓方臘起義軍。宋金戰爭開始後,在河北力抗金軍,後隨高宗南下,升至浙西制置使,因討伐劉正彥兵變有功,任禦營左軍都統制。建炎年間,金兵渡江,他率八千人乘海船到鎮江,扼守長江,斷金兵後路,轉戰至黄天盪。紹興年間,在大儀大破金和偽齊聯軍,被稱爲中興武功第一役,後任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極力謀劃恢複。秦檜主和,他多次上疏反對,被召至京,授樞密使,解除兵權,自請解職,隱居西湖,擕酒騎驢,以游玩自樂。逝世後追封爲蘄王。
賈勇擒主;擕酒騎驢:上聯典指隋朝時期的韓擒虎屢挫陳師,擒穫陳主歸,進位上柱國。下聯典指南宋·韓世忠爲秦檜所忌,罷其兵權,韓騎驢擕酒,縱游自樂。
高文翊世;道降翕和:全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韓愈文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倡“文以載道”說。
堂開晝錦;詩著香奩:上聯典出北宋大臣韓琦,字稚圭,相州安陽人,天聖年間進士,官右司諫,曾上書彈劾宰相王隋、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使四人同一天被革職。寶元年間,出任陝西安撫使,與範仲淹共同防禦西夏,當時人稱“韓範”,邊地謠諺說:“軍中有一韓,西贼聞之心膽寒。”後曆任定州、並州知州,在並州時,收回契丹冒占的土地,立石爲界,並駕駛防禦。嘉祐年間入朝,任樞密使、宰相,經英宗至神宗,執政三朝,後出知相州、大名。王安石變法,他多次上疏反對,與司馬光等人同爲保守派首腦。封魏國公,著有《安陽集》。家中建有晝錦堂,歐陽修爲之寫《晝錦堂記》。下聯典出唐末詩人韓偓,字致堯,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人。龍紀年間進士,曆官弄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曾隨昭宗逃奔鳳翔,官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後因不願歸附朱全忠而被貶官。早年詩作多寫豔情,辭藻華麗,被稱爲“香奩體”;晚年所作,多寫唐末政治變亂及自己的遭遇,風格慷慨悲涼,有《韓内翰别集》。
錦州世澤;南海家聲:全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爲潮州(唐屬南海郡)剌史。
五言通用聯
有客如擒虎;無錢請退之:上聯典指隋朝大將韓擒虎。下聯典指唐朝文學家韓愈(字退之)。上下聯均切韓氏。
汲古得修綆;文章大雅存:佚名集唐詩句題韓氏祠。下聯爲唐朝文學家韓愈詩句。
八代名猶昔;三餘課業新:全聯典出唐朝文學家韓愈,主張恢複儒家正統地位,堅決排斥佛老,對唐王朝詔迎佛指骨進宮,呈遞了諫迎佛骨表的奏章,幾乎被殺,謫貶潮陽,仍不後悔。“八代”,指韓愈“文起八代之衷”。“三餘”謂:“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八,陰雨者時之餘也。”
七言通用聯
輨輨光鎖千門日;赫赫名標五色雲:全聯典指北宋時期的韓琦事。
章台柳詩才子筆;夜照白圖匠心功:上聯典出唐朝詩人韓詡,“大曆十才子”之一,詩集中有《章台柳》詩。下聯典出唐朝畫家韓幹,善畫名馬,《照夜白圖》爲他的存世代表作。
文價早歸唐吏部;將壇今拜漢淮陽:上聯典指韓愈,官至吏部侍郎。下聯典指漢初軍事家韓信,淮陽人。
慷慨千金酬一飯;正嚴一表重千秋:上聯典出韓信,曾受瓢母一飯之恩,後贈以千金。下聯典出韓愈,因《諫迎佛骨表》奏章,幾乎被殺。
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采用湖南省衡陽韓文公(韓愈)祠聯。
文明氣運參天地;殿墨萬年貫古今:采用台灣省台南市韓文公祠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
紅葉題詩,喜逢良友;碧輿卻坐,務絕奢華:上聯典出唐朝時期的於祐題詩紅葉,爲宮女韓采萍拾得藏之。後二人結爲夫婦。下聯典出唐朝時期的柳公綽妻韓氏,每歸,不坐金碧輿,着素衣,屏絕奢華。
對至今留,自有傳家雲葉;制不可草,豈徒爭豔香奩: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韓琦事。下聯典指唐朝末期的韓偓事。
開漢將才,允矣無雙國士;有唐相業,卓然第一文臣:上聯典出韓信。下聯典出唐朝名相韓休,工文辭,有“筆頭公”之稱。
制不右草,豈徒爭豔香奩;對至今留,自有傳家雲葉:上聯典出唐朝末期的詩人韓偓,著有《香奩集》。下聯典出北宋大臣韓琦。
金殿傳臚,雲呈五彩之瑞;詞場樹幟,文起八代之衰:上聯典出宋朝時期的大臣韓琦,傳其中擧時有五色雲現。下聯指唐朝時期的韓愈。
原道有宏文,南海波平能逐鱷;成仙也好義,藍關雪擁度離塵:采用安徽省蕪湖縣新義街韓氏宗祠聯。
北鬥舊家聲,羨當頭皓月一輪,光茲堂構;南陽新世第,仗對面青山萬歲,壯我門楣:采用安徽省潛山縣西山村韓氏宗祠聯。
文章起八代之衰,諫佛骨、馴鱷魚,養士治民,昌黎德教千秋在;相業定兩朝之策,銘彝鼎、被弦歌,豐功偉績,魏王聲名萬古傳:采用廣東省平遠縣韓氏南陽堂聯。
典故、趣事
死灰複燃:源於《史記•韓長孺列傳》。
獨當一面:源於《史記•留侯世家》。
胯下之辱:源於淮陰侯韓信。
多多益善: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
餘音繞梁:古代有個叫一位韓娥的善於唱歌的女子,往東到齊國去。在路上,吃的東西沒有了,經過雍門時,她用歌聲換取食物。歌唱完後,她走了,可是,歌聲的餘音還縈繞着雍門的大梁回響,三日不絕。住在附近的人,還以爲她沒有走呢!韓娥路過旅店時,有個旅客欺侮她,她放聲哀哭,發出悠長的哭泣,使得當地的老人與小孩也想哀傷地相對哭泣,三天吃不下東西,欺侮過她的那個旅客連忙追趕着向她道歉。韓娥又用舒緩的長聲唱起了歌,使當地的百姓高興地跳起了舞,跳得都停不下來。隻好送了韓娥很多的禮物,才讓她離開。因此,雍門的人,至今善於唱歌,也愛哭泣,這是仿效韓娥的聲音。
韓湘子的傳說:韓湘子,字清夫,韓愈的侄孫子。韓湘子生平無考,民間傳說其爲“八大仙”之一。他手中的寶物名爲紫金蕭,據說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韓湘子是道教八仙中比較年輕的一位神仙,也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人物。根據歷史記載,他本來名叫韓湘,是唐朝(公元681~907年)著名的大文學家韓愈的侄孫,曾經考取了進士並擔任過唐朝時期中央政府的官職。在官方的歷史著作中,並沒有說他修道成仙。
編輯本段韓姓名人
韓姓歷史名人
韓厥:(生卒年待考),韓獻子。著名春秋時期晉國上卿。
韓簡:戰國時期晉國韓氏家族的第三任領袖。
韓武:戰國時期韓國的第六任君主。
韓非:(公元前280~前233年),又稱韓非子;韓國人(今河南)。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創始人。
韓信:(公元前?~前196年),淮陰人(今江蘇淮陰)。秦末漢初著名軍事家。
韓安國:(公元前?~前127年),字長孺;梁縣成安人(今汝州小屯村)。著名西漢朝政治家。
韓遂:(公元?~215年),字文約。著名東漢將領。
韓嬰:西漢著名的今文經學家
韓馥:東漢末年的軍閥
韓當:東漢三國時期將領。
韓浩:東漢三國時期將領
韓擒虎:(公元538~592年),字子通;河南東垣人(今河南新安)。著名隋朝將領。
韓翃:(生卒年待考),字君平;河南南陽人(今河南沁陽)。著名唐朝詩人。韓翃爲“大曆十才子”之一(其餘爲李端、盧綸、吉中孚、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諱、夏侯審唱和),存詩較多,有《韓君平集》。
韓滉:(公元723~787年),字太沖。著名唐朝政治家、畫家。《五牛圖》作者。
韓 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人(今河南孟縣)。著名唐朝文學家、哲學家。
韓 偓:(公元844~923年),字致堯,小名冬郎;京兆萬年人。著名唐朝詩人。
韓幹:唐朝畫家。
韓延徽:(公元882~959年),字藏明;幽州安次人(今河北安次)。著名遼國大臣。
韓熙載:(公元902~970年),字叔言;濰州北海人(今山東濰坊),著名五代十國南唐官吏。著有《定居集》、《擬議集》(已佚)、《格言》五十餘篇傳世,論古今王霸之道,舒雅爲之作序。
韓令坤:(公元923~968年),磁州邯鄲武安人(今河北邯鄲)。著名北宋將領。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病逝,宋太祖於講武殿爲其發喪。
韓侂冑: 南宋大臣。
韓琦:(公元1008~1075年),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人(今河南安陽)。著名北宋宰相。
韓億:(生卒年待考),字宗魏;雍丘人(今河南杞縣)。著名北宋大臣。
韓絳:(公元1012~1088年),字子華,韓億第三子;開封雍丘人(今河南杞縣)。著名宋朝大臣。
韓駒:(公元1080~1135年),字子蒼,學者稱“陵陽先生”;仙井監人(今四川仁壽)。著名兩宋詩人。
韓昉:(公元1075~今),字公美;燕京人(今北京)。著名遼末金初重臣。
韓德讓:遼朝名臣。
韓企先:(公元1082~1146年),興中府人(今遼寧遼陽),祖籍薊州玉田(今河北薊州)。著名金國宰相。
韓世忠:(公元1089~1151年),字臣良;綏德人(今陝西綏德)。著名北宋抗金將領。
韓道昭:(生卒年待考),字伯暉;真定松水人(今河北正定)。著名金朝音韻學家。
韓道昭曾撰《五音集韻》,改併《廣韻》韻部。又改變韻書編,次體例,用“三十六字母”排列各韻中的字,是韻書與等韻學相結合的首創者。
韓山童:(公元?~1351年),欒城人(今河北欒城)。著名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韓林兒:(公元?~1366年),欒城人(今河北欒城)。著名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韓姓近現代名人
韓複榘:(公元1891~1938年),字向方;河北霸縣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韓德勤:(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韓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第七十三軍軍長。
韓錫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第三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
韓漢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第三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
韓增棟:(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第七十一軍八十八師師長。
韓先楚:(公元1913~1986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紅安)。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韓偉:(公元1906~1992年),湖北黄陂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韓練成:(公元1908~1984年),原名韓圭璋;寧夏固原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韓振紀:(公元1905~1975年),河北高邑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韓增:(公元1929~),河北藁城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將。
韓懷智:(公元1922~2003年),河北平山古月鎮曹家莊村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韓濟生:(公元1928~),浙江名山人。著名生理醫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韓啟德:(公元1946~今),上海人。著名病理生理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歐美同學會理事會會長。
韓三平:現任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一級導演。
韓正:上海市市長。
韓喬生:央視體育頻道解說員
韓少功:中國名作家。
韓啟德:作家
韓紅:歌手
韓磊:歌手
韓棟:演員
韓曉鵬:中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運動員。
韓寒:中國八十後作家旗手。
韓雪:中國内地影視歌三棲女明星。
韓瑜:台灣女演員。
韓湘甯:台灣知名的油畫家。
宋氏家族:嚴格說法應爲“韓氏家族”宋藹齡、宋慶齡、宋美齡、宋子文之父宋嘉澍原名韓教准,韓教准之父韓鴻翼,祖籍河南安陽,南宋遷入海南文昌。
大韓民國
韓升洙:韓國總理。
韓石奎:韓國名演員。
韓庚:大韓民國偶像團體Super Junior成員之一。
韓彩英(한채영):韓國女演員
韓孝珠(한효주):韓國女演員
韓佳人:韓國模特兒及女演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