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 | ||||||||||||||
---|---|---|---|---|---|---|---|---|---|---|---|---|---|---|
夏羽(繁殖羽)
![]() 冬羽(非繁殖羽)
|
||||||||||||||
保護狀況 | ||||||||||||||
![]() 瀕危(IUCN 3.1)[1] |
||||||||||||||
科學分類 | ||||||||||||||
|
||||||||||||||
二名法 | ||||||||||||||
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2] |
黑面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又名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台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3][註 1]。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屬於鸛形目、䴉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已知六種琵鷺當中唯黑面琵鷺屬瀕危物種),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於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 10 月至翌年 2 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注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A。黑面琵鷺現時只活躍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特徵[編輯]
有琵琶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而黑面琵鷺是六種琵鷺種體型最小者。黑面琵鷺長的很像可能混群的白琵鷺,但與白琵鷺比較,黑面琵鷺的體型稍小一點(也是琵鷺家族中體型最小的),且面部黑色裸露皮膚延伸至眼睛後方。腳黑色。繁殖期時,黑面琵鷺的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亞成鳥喙部顏色較淺,較小且表面較為平滑,初級飛羽末端外緣及飛羽羽軸皆呈黑色。雛鳥羽色全白,色澤比亞成鳥淺。
- 體型[3]:
- 全長(從嘴尖到尾巴末端的長度) :74~85 公分
- 翼展(雙翼張開的長度):約 110 公分
- 站立高度:50~60 公分
- 體重:約 1460~2050 公克
- 四趾(半蹼):約 25~30 公分
- 羽色:主要以白色為主,展翼寬度約 130~142 公分。繁殖期(每年一月底至三月間)時成鳥的頭部和胸前會開始長出黃色的繁殖羽
黑面琵鷺部分羽毛的測量數據[4](測量單位:公分) | |||
---|---|---|---|
測量羽種 | 成鳥(冬羽) | 亞成鳥 | 描述與差異 |
小翼羽(Alula) | 10.7 | 9.5 | 成鳥羽毛全白。亞成鳥羽軸黑色,外側羽緣黑褐色 |
初級大覆羽(Greater primary coverts) | 11.2 | 11.6 | 成鳥羽毛全白。亞成鳥羽軸黑色 |
初級飛羽(Primary remiges) | 28(第八枚) | 29(第九枚) | 成鳥羽毛全白。亞成鳥羽軸、外側羽瓣和末端黑色或黑褐色 |
初級翼下大覆羽 | 8.3 | 7 | 成鳥全白。亞成鳥羽軸黑色 |
次級飛羽(Secondary remiges) | 19(第三枚) | 18(第三枚) | 成鳥全白。亞成鳥羽軸黑色 |
次級大覆羽(Greater secondary coverts) | 11.8 | 11.8 | 成鳥與亞成鳥羽毛皆為全白 |
習性[編輯]
性機警,生活於河口、潮池、濕地或潮間帶,具群居性,偶爾會與警戒性較高的水鳥聚在一起;主要在濕地或魚塭等淺水域覓食,以雙喙微張並在水裡掃動的方式搜尋魚蝦或甲殼類[5]。休息時會出現嬉戲的行為,同伴間會互相理羽。
名稱與漫畫的關係[編輯]
漫畫一詞在中國古代是黑面琵鷺的別名,以其用嘴在水中捕魚與畫家在紙上隨意下筆的姿態相似而得名。[6][7] 後來「漫畫」二字傳了給日本,成了一種繪畫方式,再傳回中國(一般說法是豐子愷開始使用),終定了這詞語的意義。在日本出現浮世繪,後有人將葛飾北齋的浮世繪,稱為「北齋漫畫」,導致漫畫一詞在日本流行。
繁殖與保護[編輯]
黑面琵鷺於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8]、日本、越南、泰國等地越冬(當中台灣為世界最大度冬區,2009年台灣黑面琵鷺占全世界數量 61 % 左右,而台南曾文溪口的黑面琵鷺佔全國總數約 9 成。);主要繁殖於朝鮮半島,然而也有紀錄表示也在中國大陸東北方繁殖[9]。黑面琵鷺約在三至四歲達到性成熟。繁殖季(約五月至七月)期間,雄鳥飾羽會弄得蓬鬆並發出低沉聲音吸引雌鳥。習慣於荒島的岩壁上築巢,伴侶間會相互理羽,有助於增進雄鳥與雌鳥間的感情,並會持續至雌鳥產完所有卵為止。[10][11]
在台灣的台南地區,蒼鷺常常被認為是黑面琵鷺即將抵達的徵兆,可能是因為蒼鷺前來度冬的時間與黑面琵鷺相當接近的緣故。[12]
1988年,香港鳥類學家暨香港觀鳥會負責人之一 Peter R. Kennerley 致函中華鳥會,希望協助提供台灣黑面琵鷺的資料;兩年後,他發表了第一份正式的黑面琵鷺統計報告〈A review of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13],報告中表示全世界黑面琵鷺數量僅剩288隻,引起國際間許多關注。而後,許多有黑面琵鷺棲息(包含繁殖及越冬)的國家開始進行統計該鳥類的數量;1997年,香港生態顧問公司負責人戴名揚(Thomas D. Dahmer)邀請全球黑面琵鷺觀察者於每年一月下旬同步進行調查,直到2003年,香港觀鳥會開始接手族群的統計工作,以下為2003年至今的調查紀錄。
統計時間 | 統計數量(隻) | 數量變化 | 來源 |
---|---|---|---|
2003年(1.24~1.26) | 1069 | ▲(↑ 10.3 %) | 2003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04年(1.16~1.18) | 1206 | ▲(↑ 12.8 %) | 2004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05年(1.21~1.23) | 1475 | ▲(↑ 22.3 %) | 2005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06年(1.6~1.8) | 1679 | ▲(↑ 13.8 %) | 2006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07年(1.19~1.21) | 1695 | ▲(↑ 1.0 %) | 2007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08年(1.11~1.13) | 2065 | ▲(↑ 21.8 %) | 2008~2009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09年(1.9~1.11) | 2041 | ▼(↓ 1.2 %) | 2008~2009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10年(1.8~1.10) | 2347 | ▲(↑ 15.0 %) | 2010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11年(1.21~1.23) | 1839 | ▼(↓ 21.6 %) | 2011~2012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12年(1.13~1.15) | 2693 | ▲(↑ 46.4 %) | 2011~2012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13年(1.11~1.13) | 2725 | ▲(↑ 1.2 %) | 2013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14年(1.17~1.19) | 2726 | ▲(↑ 0.04 %) | 2014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15年(1.16~1.18) | 3259 | ▲(↑ 19.6 %) | 2015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 |
黑面琵鷺族群的數量下降,主要來自棲地遭到破壞以及人為干擾,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壽先曾以分子遺傳學研究,推測該鳥類數量原本至少有上萬隻。而學者普遍相信,對黑面琵鷺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棲地遭到破壞且受到汙染,以及人為干擾[14],尤其 2002 年底於台灣發生的黑面琵鷺肉毒桿菌集體中毒事件,更對黑面琵鷺的保護產生極大的傷害[註 2];因此近年許多保育人士發起保育黑面琵鷺的活動,也出現許多生態保護區,使黑面琵鷺的數量目前逐漸回升。
黑面琵鷺的保護程度包括:
- IUCN瀕危等級:EN C1+2b,生效年代:2003年
- IUCN瀕危等級:受威脅,生效年代:1996年
- 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第一類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生效年代:1992年
-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年
-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生效年代:1996年
- 日本環境省滅危懼 IA 類
- 韓國天然紀念物
台灣渡冬棲地分布 渡冬地點多在在海岸附近地區,例如河口、潟湖、海埔地、鹹水沼澤、紅樹林等地。
主要分布:七股潟湖、魚塭區、曾文溪口海埔地。另外可見於許多其他濕地裡,但是出現數量均不多,停留時間也不長。花蓮已連續3年發現黑面琵鷺停留,2013年有5隻在花蓮度冬停留1個多月,而2011年有1隻黑面琵鷺、1隻白琵鷺。[15]
繫放訊息[編輯]
近年來東亞地區採取統一規格對黑面琵鷺進行繫放研究,迄今為止已經繫放的黑面琵鷺訊息如下,在野外看到佩有下述腳環的黑面琵鷺就應該儘快聯繫當地的鳥類繫放機構,以協助搜集關於黑面琵鷺繁殖遷徙的相關資料。
繫放地點 | 繫放時間 | 右腳 | 左腳 | 金屬環 | 衛星發報器 |
韓國 | 1995年7月14號 | 紅-綠 | 黃(無編號) | 無金屬環 | 無 |
紅-藍 | 黃(無號) | 無金屬環 | 無 | ||
香港 | 1998年2月26號 | 綠(編號A01) | 綠-紅 | 有金屬環 | 無 |
綠(編號A02) | 綠-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3) | 綠-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4) | 綠-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5) | 白-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6) | 白-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7) | 白-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8) | 白-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9) | 紅-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0) | 紅-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1) | 紅-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2) | 紅-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3) | 黃-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9年1月9號 | 綠(編號A14) | 黃-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5) | 黃-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6) | 黃-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9年1月10號 | 綠(編號A17) | 藍-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8) | 藍-黃 | 有金屬環 | PTT-11317 | ||
綠(編號A19) | 藍-綠 | 有金屬環 | PTT-11707 | ||
綠(編號A20) | 藍-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9年1月11號 | 綠(編號A21) | 綠-紅-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22) | 綠-紅-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23) | 綠-紅-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2001年2月1號 | 綠(編號A25) | 綠-黃-紅 | 不詳 | 不詳 | |
2002年1月30號 | 綠(編號A26) | 綠-黃-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2002年12月5號 | 綠(編號A27)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28)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29)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0)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1)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2)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3)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4)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5)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6)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7)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台灣 | 1997年12月22號 | 紅-白-紅 | 紅(無編號) | 無金屬環 | 無 |
白(無編號) | 藍-白-藍 | 無金屬環 | 無 | ||
1997年12月30號 | 紅-白-紅 | 黃-白-黃 | 無金屬環 | 無 | |
1998年1月4號 | 無環 | 藍-白 | 無金屬環 | 無 | |
1998年12月21號 | 鋁H1[註 3] | 紅-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鋁H2 | 白-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8年2月19號 | 藍(編號T01) | 藍-紅 | 無金屬環 | PTT-04517 | |
1998年2月25號 | 藍(編號T05) | 綠-紅 | 無金屬環 | 無 | |
1998年3月2號 | 藍(編號T06) | 綠-黃 | 無金屬環 | PTT-04518 | |
1998年3月10號 | 藍(編號T07) | 綠-藍 | 無金屬環 | PTT-04516 | |
1998年12月8號 | 藍(編號T08) | 綠-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藍(編號T09) | 白-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藍(編號T10) | 白-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藍(編號T11) | 白-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9年1月9號 | 藍(編號T13) | 紅-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9年1月10號 | 藍(編號T14) | 紅-藍 | 有金屬環 | PTT-02232 | |
藍(編號T15) | 紅-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9年1月11號 | 藍(編號T16) | 紅-白 | 有金屬環 | PTT-02219 | |
2003年3月16號 | 藍(編號T17) | 白-黃-紅 | 無金屬環 | 無 | |
1999年3月13號 | 藍(編號T18) | 黃-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藍(編號T19) | 黃-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2003年2月18號 | 棕(左腳T20) | 淺藍-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左腳T21) | 淺藍-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2) | 黃-淺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3) | 紅-淺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4) | 淺綠-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5) | 淺綠-淺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6) | 棕-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7) | 淺藍-棕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8) | 淺藍-淺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30) | 黃-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31) | 淺黃-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32) | 黃-棕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34) | 紅-棕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35) | 棕-淺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36) | 棕-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2003年3月15號或3月16號 | 藍(編號T37) | 綠-紅-黃 | 無金屬環 | 無 | |
2004年12月13號 | 藍(編號T38) | 綠-紅-藍 | 無金屬環 | 無 | |
藍(編號T39) | 綠-紅-綠 | 無金屬環 | 無 | ||
中國 | 2000年12月25號 | 綠(編號A24) | 綠-紅-白 | 有金屬環 | 無 |
韓國 | 2002年6月4號 | 紅(編號K31) | 紅-綠-藍 | 有金屬環 | 無 |
紅(編號K32) | 紅-綠-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紅(編號K33) | 紅-白-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紅(編號K34) | 紅-白-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紅(編號K35) | 紅-白-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紅(編號K36) | 紅-白-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紅(編號K37) | 黃-紅-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紅(編號K38) | 黃-紅-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日本 | 2004年3月10號 | 黃(編號J01) | 黃-紅 | 有金屬環 | 有 |
黃(編號J02) | 黃-藍 | 有金屬環 | 有 |